小学诚信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小学诚信教育论文
小学诚信教育论文篇1

中国历来有“一诺千金”之说,即诚信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估计的。但作为小学生来说,这种价值却是他们无法感受到的。“失去诚信的危害到底有多大?”的调查活动在学生中展开以后,出现了意料不到的效果。有的学生说:“在外国留学的硕士生竟然什么工作也找不到,原因在于他乘公交车时逃过三次车票,他因为失去诚信而失去了工作。”有的学生说:“《狼来了》中的牧童因为失去诚信而丢掉了生命。”还有的说“:据政府有关部门的权威估计,我国每年因失去诚信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如合同欺诈、欠债不换、假冒伪劣产品等)总数达5855亿元人民币,这说明失去诚信意味着失去金钱。”这样的调查结果胜过多少次老师无奈的劝说教育。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失去诚信意味着会失掉生活中的一切。

三、展示诚信的力量

人们常说“最大程度的诚信就是最好的处世之道”,对于尚未走出校门的小学生来说,这种说法绝不亚于空谈。“事实胜于雄辩”,对于他们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们用一件件具体的事例来自己说服自己。于是我们开展了“诚信的力量有多大”的主题队会。有个学生给大家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位国王要选择继承人,于是发给国中的每个孩子一粒花种子,宣布谁能种出最美丽的花,谁就会成为未来的国王。当评选的时间到来时,绝大多数的孩子都端着美丽的鲜花来参选,只有一个孩子端着空花盆来参选。最后,他却被选中了。因为孩子的花种子都已经被“蒸”过,根本不会发芽。这个故事告诉大家,用“诚信”才能换取人人想得到的王位。有的学生告诉大家,自己的父母靠着诚信经营,为自己的家带来了滚滚财源;有的学生说凭着自己的诚信,被选上了班干部;有的说因为诚信他拥有了众多的朋友。学生从书籍中、生活中发现了诚信的力量,增强了诚信的意识。

四、做好诚信表率

家长和老师作为学生最亲近的人,是直接的诚信品质的播种者。小学生好模仿,思维上具有直观具体的特点,感性认识能力强。生动的榜样、鲜活的范例比语言的说教更容易使他们接受,并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家长要以身作则,身正示范。在生活中,因自己的疏忽大意而造成的遗忘,应主动向学生解释清楚;在课堂上,发现自己说错了话写错了字要主动承认,并认真改正;发现地上的废纸要像学生一样弯腰拾起。用教师和家长在生活工作中的光明磊落、严端身正,做好小学生诚信的表率,给他们提供诚信的良好习惯,为将来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五、赏识诚信的言行

赏识,成功的支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的典范。一天,陶行知发现学生王×拿泥块砸同学,立即制止了王×,并令他放学后到办公室来。放学后,陶行知来到办公室,发现王×已等在门口,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迟迟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块糖果:“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说完,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王×哭了“:您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结束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你回去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要用信心去感染他们,千方百计挖掘发现哪怕是极其微小的闪光点,多种方式进行鼓励、表扬,给学生前进的动力。发现错误时,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批评责打,应弯下腰来同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诚信。

小学诚信教育论文篇2

要让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的管理者对诚信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认识到位,要认识到:诚信乃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上,诚信文化是最早被统治者重视,最早被学者诠释,最早进入国家、社会治理体系,也最早成为中国人心灵、情感和道德融铸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中华文明之根。

诚信是最早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处的思想理念之一。在中国最早的文献典籍《尚书・尧典》中,就有赞扬帝尧“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的记载,《尔雅》释之曰:“允,信也;允,诚也。”是说尧能够诚信恭谨,推贤让能,光照四方,道通天地。可见,早在“五帝”时期,诚信就成为重要的执政理念并付诸政治实践。《尚书・汤誓》中也记载了商代始祖汤在对臣民的誓言中,以“尔无不信,朕不食言”作为构建和谐君臣关系的行动准则。

春秋时期,社会巨变、列国纷争、礼崩乐坏,统治者为了在变革中求得生存与胜利,大力倡导、标榜诚信,诚信思想遂成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以及国家和人际关系层面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圭臬。《左传》中,“信”字出现了216次,是出现最多的德目之一。“信,战之器也”“信,国之本也”“礼以行之,信以守之”在《左传》记载中屡出君臣上下之口。在儒家思想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诚信思想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孔子在《论语》中38次提到“信”,并从多个方面阐发了“信”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提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的论述。他也是最早将“信”纳入教育内容的先师,并将“信”列入其思想核心“仁”的基本道德内涵“五德”之中。孔子对源远流长的诚信思想的传承、创新、发展与实践,奠定了诚信在儒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各个学派围绕政治、社会的未来与发展,相互辩说、交流激荡,诚信思想得到各家学派的重视、论说与发展。孟子不仅传承、发展了子思关于“诚”的思想论述,将诚与善结合,提出“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孟子・离娄上》),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诚信思想,将“朋友有信”提升到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的“五伦”之中,使之成为整个社会关系的道德基省\髯佣猿嫌胄乓灿猩钊肼凼觯提出“上端诚则下愿悫”(《荀子・正论》)、“百工莫不诚信”(《荀子・王霸》)的主张,将诚信扩展为商贾、百工、农夫的职业道德准则。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期的法、道、墨、名以及杂家都对诚信各有论述。例如,《韩非子》中“信”字出现了50余次,《庄子》中出现20次左右,《墨子》中出现40次左右,等等。出于众手的杂家名著《吕氏春秋》中,不但大量论及诚与信,而且有《贵信》专篇以论诚信。在哲学突破、思想活跃、民族智慧大放光彩的百家争鸣时代,诚信思想经各家学派论说、凝练、创新、发展,形成了更加完备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成为民族精神的灵魂。西汉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帝国的需要,在传承孔孟之道,兼采道、法、墨、阴阳等百家之学的基础上,重构儒学体系,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成为人伦道德准则的“五常”之一,并被汉武帝之后的历代统治者所尊奉,“信”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纵览诚信思想在中华文明中的发展历程,我们对诚信思想的认识至少应该明确几点:第一,诚信思想是我们的先人用实践和智慧凝炼成的民族思想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之根,是中国人的道德之基、立人之本,是中华民族主体特性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文化软实力,诚信是道德基石。大力传承、弘扬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社会,是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基固本的文化工程,意义非凡。第二,中小学的诚信教育立足从儿童、少年抓起,是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世代承继、培育诚信公民、建立诚信社会、树立诚信国家形象、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奠基工程。只有认识到位,才能真正解决为什么做和怎么做的问题,为诚信教育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二、内涵结点:诚、信同构

实施中小学的诚信教育,还必须充分挖掘诚信思想的丰富内涵。经过历代学者,特别是儒家学者的开掘、创新、发展,诚信思想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具体说来,它是由诚与信两个既有差异、又相互融通的道德范畴共同构建的。这为我们的诚信教育指明了路径。

前人对诚与信的含义及其差异、相通之点早有深刻的探讨和论述。“诚”的核心内涵是“真”,是真实、实在、无伪。即朱熹所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四书集注・中庸》)它既是一种最高道德追求,也是人之为人的内在道德根基,故“诚,德之主也”(《韩诗外传・卷四》)。“信”的最早含义,本是人与神、与人进行语言交流时的道德规则要求,所谓“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着重强调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要求真实、守诚、不欺。孔子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就是指在人际关系、君民关系中,信是立人、立世、治国之本。

诚与信,既有区别,又相通相融,诚信并用,诚信合一。《说文解字》解说的“诚,信也”“信,诚也”,就是看到二者之不可分。因此,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诚信并用的例子。在最早文献《逸周书・大匡解》中,就已经有信、诚合用的说法:“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乡党之间观其信诚”;而《管子》中已多次出现“诚信”一词,如:“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 好恶形于心,百姓化于下……诚信之所期也(《管子・立政》),等等。《孟子》《荀子》《礼记》等著作中也都有诚信合用的例子。此后诚与信联为一体,其所表达的诚实无妄、信守承诺、言行一致的道德内涵,即成为千百年来传承不息的一个“热词”,直到今天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德目,凸显了其中华民族美德核心与基石的地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诚信教育是民族美德的传承工程,是民族精神的筑基工程,也是新时期中国人的道德重塑工程。从诚信思想体系的内涵分析,中小学的诚信教育,不应该是模糊的、一般的和笼统的道德教育,而应该从诚信内涵的历史解构中,从前人对其内涵深入的剖析挖掘中探求诚信教育的规律和有效途径。

其一,要着力“诚”的心灵塑造。诚与信,其义相通,但内涵各有侧重。“诚”重在“真”的内心修养,主要指内在德性的真诚、忠实和精神的纯正、无妄。只有培养出诚的认知、情感、意志,才能建构起诚信的主体意识和内驱动力。“信”的内涵测重在为人准则,强调与人交往要守信、不欺。中小学阶段正是人一生中道德、人格的形塑期和成长期,将诚的教育内化为每个学生内在的自觉意识,是诚信教育的关键。诚于内而信于外,以诚导信,以诚主信,只有内心之诚,才有言行之信,诚信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真人”教育,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主张,其“真人”内涵十分丰富,但“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2]972是其要义之一。在这里,真即诚,诚即真,求真,就是孟子说的“思诚”,是人道的根本。教育者要认识到诚的教育在整个学生人格塑造中的根基性和关键性,将孩子塑造成“真人”。诚的道德培育,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激发诚的认知。要让学生树立起诚即真、诚即善、诚即美、诚就是真善美合一的观念,将诚的价值取向、追求和原则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二是强化诚的情感。采取各种措施激励学生对诚的热爱、向往,使之成为自觉的精神追求。三是坚守诚的意志。通过培养、引导、教育,在学生思想上筑起抵御各种非诚诱惑的心理长城。

其二,要注重“信”的言行养成。在学生的诚信教育中,诚、信互为表里。诚是信的内在自觉,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之内在德性,通过信的言行表现出来,而信的言行养成,又会促进诚之德性的内化。程颐说“诚者,信也;信者,诚也”,并非单指词义的训释,而是深刻揭示了诚、信实践的相互作用:诚主导着信,信催化了诚,只有深刻认识二者关系的双向性,才能在学生的诚信教育过程中,做到诚信一体,实现诚信主观能动性与言行信诺的一致性。

在中小学生“信”的养成教育实践中,尤其要注重以下关键点:一是抓好入学起点。即在六七岁入学之初,就要注重学生诚信品质的培育和习惯的养成。中国人历来讲“三岁看长大,七岁看一生”,就是看到了这个时期性格、习惯养成对一生的重大影响。陶行知指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2]182二是关注生活细节。将诚的观念树立和信的自觉养成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现教、学、做的合一。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立志将学生培养成“真人”的信念去管理和引导学生,不仅注重在集体活动中的养成,更要关注学生与他人交往中的一言一行,在行动中观察,在细微处用力,防微杜渐,玉汝于成。三是注重树榜样、立规则。要善于挖掘典型、树立榜样,积极从正面引导。中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和性格养成期,模仿性比较强,往往一个典型就可以影响一大群体,收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要建立诚信制度评价体系。切实有效的制度系统是养成教育的载体和保障。要围绕诚信养成教育目标,制定出完善的督查、评价、考核、奖惩等一系列规则制度,以制度的刚性,强化对诚信的认知和理解,确保诚信养成的“软着陆”。要对学生是否诚信的言行作出明确的评价判断,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明辨是非,以信为荣,以信为美。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的率先垂范和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要坚持以身作则、有诺必行,以自身的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和推动学生诚信品格的养成。

三、h境结点:两“风”共育

在中小学诚信教育的实践中,创造良好的育人生态环境是教育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因素。而构筑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优良的校风和诚信和谐的家风不可或缺。

校风是一个学校由领导者、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精神风貌和群体氛围。它既是学校的个性和魅力,也体现了学校的信念、追求和软实力。一个学校的校风如何,深刻影响着师生的日常行为、精神追求和发展方向。努力营造崇尚诚信、追求诚信以及事事守诚信、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校风,对中小学生的诚信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诚信校风建设,应是诚信教育的主干“工程”。它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管理要诚信。主要是学校领导和各层级管理者讲诚信,事事处处做诚信的表率。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办学理念,将诚信纳入学校的一系列管理规则和制度之中。将诚信作为学校德育重点内容,融入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学校各方面工作中营造出诚信的良好风气。二是教风讲诚信。要强化教师是中小学诚信校风主体责任者的理念,诚信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在课上、课下及对学生的一切教育活动中,都要贯彻诚信的思想主线,为人师表、以身示范。三是学风抓诚信。大力加强诚信教育,要在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学校各项活动中贯彻、落实诚信理念;要在学生的评优奖励中,将诚信作为重要德目之一;要在学生中树立诚信典型,采取各种措施,因势利导,杜绝和纠正学生中各种违反诚信的造假行为,形成以诚信为荣、以违反诚信为耻,人人讲诚信、爱诚信,人人争做诚信之人的良好氛围。

家风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文化生态环境,好的家风是人才成长的基石,也是良好社会风气的根基。对中小学生来讲,有良好诚信家风的熏染,是其一生诚信人格成长的土壤和水分。诚信家风建设,首先,要向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家风汲取丰富的文化滋养。中华民族有着注重家风建设的优良传统,历史上以建设优良家风为目的而形成的家训、家书、家箴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传统家风的建设以人才辈出为目标,以美德传承为主线,以儒家的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为核心,诚信既是德目,也是价值观落实的基础保障。吸收、传承、创新历史上诚信家风的优良传统,是今天诚信家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其次,诚信家风建设要在三种关系上狠抓落实:一是夫妻关系诚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夫妻之间的诚信关系既是诚信家风之基,也每时每刻深刻影响着孩子。在当前婚姻、家庭关系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新形势下,夫妻诚信要认真落实到感情、道德及日常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孩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二是亲子关系诚信。对处在行为、品格成长期的中小学生来说,父母与子女处理关系时“言必信,行必果”尤为重要。要对孩子的诚信行为进行积极表扬、鼓励,对孩子撒谎、造假等不诚信行为进行恰如其分的劝导、批评、纠正,尤其不能以偏私、溺爱而掩盖甚至助长孩子的非诚信行为。三是家庭对外交往的诚信。包括与其他亲属、朋友、邻居等的交往,要事事严守诚信、处处体现诚信,将诚信作为家庭最重要的对外交往处事准则,树立诚信家庭的良好形象。

在中小学诚信教育中,实现诚信校风与家风的紧密结合,两风协调共育是重要结点。要针对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思想实际,采取家庭走访、信息联络、办家长学校、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学校、教师与学生家庭的积极沟通、相互配合、紧密合作,共同形成良好的诚信教育的生态环境,让学生从小树立牢固的诚信理念,做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小学诚信教育论文篇3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根本性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是我国自古以来尊奉的道德原则和立身治国之本,也是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司法、教育等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但是由于社会上不讲诚信、欺骗欺诈等现象比较严重,比如苏丹红、瘦肉精、三鹿奶粉事件不仅严重破坏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也对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和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的分辨能力、理解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发展程度还不高,对社会问题往往不能全面分析,缺乏正确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较容易陷入迷茫和彷徨。因此,加强青少年诚信教育,不断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诚信素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加强青少年诚信教育,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诚信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具有重要地位,孔子曾论述过“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以诚立业、以信取人的道德传统,正是如此,中华民族才会形成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凝聚力强的传统文化和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诚实守信从来就是一种智慧,中国的先辈们正是拥有这样的大智慧,才使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拥有长期的辉煌。诚信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必须继承诚信传统,切实加强青少年诚信教育。

(二)加强青少年诚信教育,是小康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诚信教育,而诚信教育应从小抓起,青少年是十分关键的一个阶段。因此,加强青少年诚信教育,既是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小康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我们要按照小康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把诚信教育作为青少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把诚信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有机融合,提高整体教育效果;要以青少年为主体,组织丰富多彩、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的诚信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养成说话、做事实实在在,不虚假、不撒谎、不隐瞒、不说假话,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实无欺,不弄虚作假、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重视承诺,勇于承认错误等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诚信素质,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三)加强诚信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人走向善是从诚信开始的。诚信是真,真乃诚信的基础,人只有守住诚信二字,才会形成公正、关心、同情、爱、责任感等美德。只有当他们拒斥一切虚伪、欺诈、言行不一的坏习气,养成了开诚布公、襟怀坦白、刚正不阿、求真务实的良好品质,青少年才能健康成长。青少年一旦失却诚信,就容易偏离健康的成长轨道,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陷入人生的泥沼,沦为危害社会的罪人。中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犯罪的青少年中90%的人缺乏诚信的品质,他们中大多数人不信任师长,不信任社会,待人处事缺乏起码的诚信。由此可见,加强青少年的诚信教育,培育他们的诚信意识和诚信品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二、实施诚信教育的途径

对孩子进行严格的诚信教育,可使其终生受益。令人不安的是,现在有的孩子生活在信用气

氛不浓的空间里:有的学校诚信教育抓得不严;社会上的蒙骗现象对青少年有负面影响;有的家长在“教”孩子撒谎。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为合格的公民,我认为应从小进行实实在在的行为习惯的训练。

(一)班主任,诚信教育的中流砥柱

班主任是诚信的典范。常说“为人师表”,这不只是赞扬老师,更是给教师的一种责任,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国家优秀人才的责任。因此,作为一班之首的班主任首先必须是诚信的典范,应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以教师的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才能把诚实守信落到实处。班主任要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做好表率,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榜样人格。同时避免两个极端:其一是把社会上各行各业的诚信缺失状况描绘得很完美,人人都是诚实守信的;其二是宣扬社会上各行各业都很“黑”,很难找到诚信之人。要教育学生用发展和辩证的眼光看待社会上诚信缺失的现象。

(二)学生,诚信教育成败的主体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善于抓住时机充分挖掘题材的思想性,结合教学环节培养诚信品质,就能结合学生特点,把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之中,从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最终完成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

第二,开展有意义的诚信教育班会活动。如在学生中可以开设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课,组织观看有诚信教育内容的节目,在文体活动中穿插有诚信教育的节目,开展评选“最有诚信品质的学生”活动,还可以开设有关诚信教育的讲座,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辩论赛,成立道德法庭,组织对现实生活诚信状况的调查活动等,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加强抵御环境诱惑意志力的锻炼。意志力的锻炼需要注意三个环节:一是加强学习和思考,进一步把对诚信的正确认识上升到信念和信仰的层次。二是注意在实际生活或是自己有意创设的情境中有意识地检验、考验和评价自己抵御环境影响和利益诱惑的能力。三是逐步养成在人际交往中诚信为本、信用为上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了习惯,诚信的品质也就真正形成了,个人的诚信形象也就会很快确立起来。

(三)环境,诚信教育不可忽视的依托

创设诚信环境,做到环境育诚。学校是学生最经常、最主要的生活学习环境。因此,加强校园道德氛围建设,优化诚信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诚信教育活动,使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以陶冶,诚信品质得到升华。班级诚信环境的创设很重要,这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室有宣传诚信的阵地,如张贴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宣传诚信美德的故事;另一方面在班级中培养浓厚的诚信之风,让学生感到诚信就像宪法一样神圣而不可侵犯。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诚信品质的培养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学生家长、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乃至整个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小剑.青少年诚信教育任重而道远.宁波经济,2002,(9).

小学诚信教育论文篇4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8所中学分别分层随机抽取80人,共计400名在校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00人,女生20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查阅收集了有关国内外诚信教育与体育教学方面的资料共15余篇。

1.2.2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7份,回收率为96 %,其中有效问卷361份,有效回收率为97.7%。

1.2.3 数理统计法

将所有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文字、图表采用word2000系统制作。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中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具体分析

2.1.1 关于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

2.1.1.1 中学生对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不高

根据调查显示中学生普遍认为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水平一般,与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不相符合。其中认为自身群体诚信意识强的学生有55人,只占14.2%;认为“一般”的占68.7%;认为差的有66人,占17.1%。免费论文,诚信教育。

2.1.1.2 中学生对自身个体诚信道德认同度高。免费论文,诚信教育。

调查显示,尽管中学生对群体道德水平的认同度不高,但对个体的道德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免费论文,诚信教育。

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认为中学生诚信意识状况“一般”和“差”的学生有85.8%,而有76.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可见,中学生对于所属群体和个体的诚信道德的认同上出现了矛盾的心理。

2.1.2 关于初中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

调查显示:“经常”“偶尔”请假的人中女生人数明显多于男生,排除一部分女学生因进入青春期例假的原因,还有一部分人因为害羞或是不愿意活动出汗、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等原因,而提供虚假信息作为迟到、见习的理由。

2.1.3 关于体育考核与运动竞赛

在体育测试和校际,区级等小型比赛中,由于组织不严密,有的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常常出现找人代考替考的现象。

2.1.4 关于体育教师的诚信表率

体育教师的言行具有示范性和后延性的特点,出自教育者的不讲诚信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对学生造成极不良的影响。

2.2 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2.2.1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文化市场上的污染无时不在侵蚀着中学生的心灵,错误思想极大的腐蚀了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学生原本纯洁的心灵,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产生了很强的投机取巧的心理,各种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2.2.2 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谈举止及教养态度、教养态度和方法存在缺陷将会对子女产生不良的影响。

2.2.3 学校教育的偏差与失误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在评价教师和学生的过程中,过分强调分数,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好,教师的教学就有成效,“升学率”成了评价教育教学的唯一标准。这不仅背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刺激了教师和学生的投机心理,使教育过程出现大量非诚信现象。

2.2.4 体育教师自身的原因

往往有些体育教师不注重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注意自身言行对学生的成长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缺乏诚信意识,师德失范,影响了中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

除以上因素以外,中学生自身的一些心理特点和道德自律意识的欠缺,也会影响他们诚信品质的养成。

2.3 初中体育教学进行诚信教育的优势

中学时期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又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很大;而 体育是各学科中唯一一门从幼儿园开设到大学的必修课程,是学校中开设时间最长的一门学科,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优缺点往往在剧烈的运动中比安静状态更容易表露出来。

3.结论

3.1 中学生普遍对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不高,而对自身个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高。

3.2 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体育课缺乏诚实的态度,上课迟到请假的现象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免费论文,诚信教育。

3.3 在初中体育考核和校际,区级等小型比赛中,有的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出现一些诚信迷失的现象。免费论文,诚信教育。

3.4 有些体育教师自身诚信意识不强,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育教师不值得自己信赖。免费论文,诚信教育。

4.建议

4.1. 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加强诚信教育

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诚信教育,要大力加强诚信方面的宣传,在全校形成诚信光荣可敬,弄虚作假可耻的良好氛围。

4.2 与课外活动紧密相连,加强诚信教育

在课余体育竞赛中,要求学生遵守竞赛规则和体育道德,要公平竞争,公正竞赛,求真务实,要尊重对手,要正确对待他人犯规,布置课外体育作业,教师凭学生的诚信汇报来掌握学生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

4.3 建立学生诚信监督评价体系,做到监督护诚

一是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诚信守则,使学生有规可循且使学生的诚信状况有据可查。二是制定学生的诚信状况评估条例,定期对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估。三是制定奖罚分明的制度。四是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以便对学生诚信道德形成过程进行长期的跟踪和系统教育。

总之,一个学校是否能卓有成效地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关键在教师。体育教师是教育队伍中的一股重要力量,育体、育心、我们责无旁贷。如何通过体育课教学贯彻德育要求,把强身健体与德育结合起来,把诚信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之中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傅维利,刘磊.论诚信教育的原则和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2.

小学诚信教育论文篇5

1主题文化润诚信

建设班级文化,营造诚信氛围。感受诚信文化,让诚信文化深深浸润孩子们的一言一行。1.1举办“诚信有约”主题班队会召开诚信主题班队会,集中进行“诚信教育”,号召学生做诚实人,宣布“诚信”教育系列活动;在《诚信之约》承诺书上集体签名,现场宣誓。全班54名学生组成6个诚信小组,制定诚信计划、明确分工。同学们兴致高昂,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1.2绘制“携手诚信,迎接成长”文化墙在黑板报中开辟专栏,展示诚信名言、民谚、小故事,张贴《诚信歌》,利用晨读、午休空隙时间,与学生一起诵读,营造出浓厚的诚信氛围。1.3课堂教学渗透诚信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生动的诚信教育资源值得挖掘。语文课上,用宋庆龄孩提时守信用的事例,告诉学生诚实守信的难能可贵。经典诵读课上,吟诵古文经典,讲述曾子杀猪的故事,学习古人先贤讲诚信的精神。品德课上,把班上真人真事改编成小品《100-2=100》,让学生们明白坚守诚信需要勇气,讲诚信生活更快乐。

2实践活动育诚信

以诚信活动为载体,采取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诚信精神,寓教于乐,育人无痕。2.1读书分享话诚信收集诚信故事、名人传记、名人名言、谚语、俗语,组织孩子们阅读;制作手抄报、绘画作品;诚信小组推选优秀代表,交流诚信故事,形成感性的认知。以此让孩子们明白讲诚信的人受人尊重,朋友多;不讲诚信的人,得不到信任,没有朋友。2.2生活感悟辩诚信通过学习,学生们对诚信的理解越来越清晰,对诚信做人的意义体会越来越深刻,有了很多想法、很多体会。开展“诚信大讨论”,让他们一吐为妙,解决心中的疑问和困惑,养成良好的社交习惯,树立正确的诚信观。诚信小调查———说说你的真心话。(1)你知道同学放学去打游戏机,当老师问你时,你会怎么说?(2)当遇到要好的同学在考试时向你询问答案,你会怎么答?(3)捡到钱之后,是上交还是自己用掉,你会怎么做?面对问题,起初孩子们不以为然。当笔者提出要求:请认真想一想,你平时是怎么做的?应该怎么做?孩子们陷入了沉默。不久,一个学生举手作答,讲述曾经捡了50元钱,站在原地等候近一个小时仍然不见失主,不得已回了家。至今,那50元钱依然放在书桌抽屉里。讲到最后,她忍不住抽泣起来。看来,50元钱已经成了压在她心头的一块大石头。笔者当即肯定了她是个诚实的孩子。但到底该怎样做呢?热心的孩子们纷纷支招,教室里热闹起来,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讨论着,一个又一个难题解决了,大家纷纷鼓掌。大讨论、大碰撞,孩子们从心底升腾起对诚信的信仰,也打开了人际交往中最美好、最直入人心的神圣之门。2.3敞开心扉拾诚信诚信需要心灵的沟通,需要爱心的呵护。针对小学生不诚信的行为,应该探索合适的方式让他们重拾诚信。笔者班上欣欣和荣荣是一对好朋友。一天,欣欣哭着跑来说:“我和荣荣不是好朋友了”。原来,荣荣一口咬定欣欣找她借了5元钱,欣欣矢口否认,两个人闹翻了。有个学生告诉笔者,其实有很多学生说过谎,虽然事情过去了,但学生还会为此担心,为此后悔。为了让学生们卸下沉重的心理包袱,与不诚信的过去告别,笔者利用品德课组织学生写字条,向被骗的同学道歉。同学之间一些小误会、小矛盾解除了,朋友之间冰释前嫌。2.4另类考试验诚信讲诚信不需要监督。笔者举办了一场诚信考试———无人监考。下发试卷后,老师离开教室。整场考试,无人监考,纪律却出奇地好,没有人左顾右盼对答案,没有人私自翻书抄答案。学生小琪告诉笔者,从来没有一场考试,让她这样产生这种感觉:神圣、尊重、自由、轻松,她享受了一场考试。2.5“诚信银行”增诚信好习惯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为此,我们设立了“诚信银行”,开通普通信用卡、白银信用卡、黄金信用卡、铂金信用卡和钻石信用卡,持有不同等级的信用卡可以享受不同优待,比如挑选同桌、成为领队、减免作业、担任班干部等。每个学生颁发初始值为100的普通信用卡,根据日、周、月反馈结果,为每个学生确定信用卡余额。每个学生都努力表现,领队经常换,集合秩序越来越好,得到了其他老师的好评。

3家校携手促诚信

学校里,孩子们注意自己的言行,讲诚信;回家后,有些孩子们会放松要求,不讲诚信。两种不同环境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没好处,甚至会产生作秀暗示,欺骗老师与同学。只有家校携手,形成合力,诚信教育才能更有效!家校携手,诚信教育无缝对接。笔者曾要求学生在家读课文,家长监督并签字,但学生楠楠没有读,家长不明就里签了字。笔者家访时,告知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对孩子成长不利,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不诚实的坏品格,难以纠正。因此,笔者坚持批阅家校联系册,与家长沟通孩子情况。家校携手,合力铸就诚信。邀请家长参与“诚信有约”活动成果展示会,展示诚信书画作品,表演诚信小品,诚信小知识有奖竞答,诚信钻石信用卡的学生家长交流发言。孩子们是舞台上的主角,看着他们热情、专注的身影,家长们的眼眶红了,甚至留下激动的泪水。家长们感慨:“孩子长大了,懂事了!”

4结语

生命之树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笔者努力尝试,让诚信变成清晨一缕灿烂的阳光,驱走孩子内心的阴霾;让诚信变成寒冷时身边的炉火,温暖孩子的心灵;让诚信变成流动的新鲜空气,注入孩子的内心,融进孩子的生命!诚信教育,让孩子们的生活更有品质,生命更有厚度!

小学诚信教育论文篇6

1.教育者对诚信认知存在偏差

在中国文化中,“诚信”是一个兼有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等性质的范畴。作为本体论范畴“诚”指事物真和实的状态;作为认识论的范畴的“诚”,指认识和把握“诚”的方法、态度;作为价值论的“诚信”是判断人道德修养有无高低的标准。在训诂学里“诚”与“信”是互训的。《说文解字》称:“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可见,“诚”内含着人要尊重且所思所得要合乎外在事物原本的样子;“信”则侧重说话做事要采取“守”和“用”的态度,把“说”与“做”(“用”)统一起来,即“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张扬的显然是一种实践论主张。”于是就有了“真诚”、“诚实”以及“守信”、“信用”诸词。“诚信”连用就成为为人做事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之一。生活领域的“诚信”作为天下人团结一致的保证,被提到了制约人道、通于天道的地位,成为治国之道。

由上可见,传统“诚信”观将人与整个外部世界视为可以用“一”加以概括的统一体,人只要诚实守信就可以认识和把握社会与人生,继而在实践中可以通达“修身”乃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系统。这种传统观念把诚信上升到“心诚则灵”、“无信不立”的高度。而在当今教育中,诚信教育把“诚信”仅限于道德世界,就窄化了其内涵。教育主体最多将“诚信”作为伦理层面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造成诚信教育的种种困境。

首先,这种简化难免导致对诚信“两难”命题判断的模糊。例如,孔子曾谈过以“义”为标准判断诚信。“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认为君子对于“信”的实践也要看是否合于义。于是提出了“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要盟不信”(《史记・孔子世家》)等观点。再比如,对于生活中革命志士在斗争中所采取的“正义的谎言”、出于表达人间真情而说出的“善意的谎言”以及特殊关头根据形势需要说出的“聪明的谎言”等现象的“诚信”判别中往往需要参考具体的情境和动机。因此,日常家庭诚信教育中遇到各种“两难”的命题时,必须要将道德与智慧、动机与结果等因素结合起来,具体分析。

其次,偏狭的诚信理解往往导致功利主义的诚信教育。通常教育的套路是“不诚实,就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要诚信。”然而,现实中诚信者经常受到利益损害,而诚信缺失者却在一定的条件下赢得利益。因此,将诚信教育的基点确立在世俗利益的获得与巩固上是不具有严格的学理性和说服力的。

2.教育主体诚信行为的缺失

首先,许多家长由于自身教育、家庭文化、社会影响等原因,往往做不到诚信。这些不诚信主要有三类:一是家长对外不诚信,但家长往往不让孩子发现,即使被孩子知道,也会用各种借口开脱;二是家长对孩子不诚信,《老子・六十三章》曾指出“轻诺必寡信”,而“轻诺”往往是家庭教育主体对孩子不诚信的集中表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曾子杀彘”的典故就是一例;三是面对外力家长常常与孩子一起不诚信,甚至往往先失信,进而施压、袒护或放任让孩子不诚信。而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大多数先会向父母求助,同时把父母作为自己道德榜样的比例也高于老师、同学、兄弟姐妹和先进人物。因此,这几种不诚信的言行举止经过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就会对成长中的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教育主体之间缺乏合力。由于教育水平、教育观点、态度和方法等的差异,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度不同,加之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蔓延至家庭,还有大众传媒的影响,父母或代际之间往往会就孩子的诚信教育问题产生不一致观点,使大学生陷于价值选择的困境。随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多样化(如老人一孩子隔代型家庭、妇女―孩子半边型家庭和单亲家庭)以及家庭文化的变化,“孩子开心与否”成为多数家长的教育标准。另有资料表明,诚信教育的方式以及诚信与否的判断最终由家庭中身份较高者的态度而定。而在中国由于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影响,往往使得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薄弱。但父亲的教育角色和教育方式,对男、女孩都会在智商和情商上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转型期“藏锋”意识的教育内容弱化了诚信教育

家庭教育的内容是由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子女的人生发展需要决定的。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升学压力,家庭教育把智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然而到大学阶段,孩子面临的问题要比中小学阶段复杂,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变得更广,主要涉及到学生的就业和处世。

1.初入大学阶段的“重智藏锋”教育

《法书要录》有云:“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而“藏锋”在处世之道中,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自甘居下,不求胜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二是装糊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三是喜怒不形于色。如“觉人之诈”而“不形于言”,“我之诈则高于彼之诈”。这些传统文化的庸俗观点依然对现实生活起着很大影响。比如在孩子即将升人大学前,家长往往指出,大学是个小社会,人才济济,既要好好学习,且不要锋芒毕露。这就是现实“重智”的教育和“藏锋”的世故观念结合的结果。这两者的叠加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诚信教育。

2.大学高年级阶段的社会防范教育

随着大学生逐渐社会化,特别是高年级时,家长更注重防范教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诚信教育。“面相不如心相中,为人须是积阴功。”因此,要慎听、慎言、慎行。“言多必失。”“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甚至“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些传统“诫言”体现了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其

中有不少是教人圆滑的所谓处世之道,无形中冲击了学校的诚信教育效果。

三、转型期家庭诚信教育教育方法单向和单一

中国传统社会关系注重贵贱、亲疏、远近的差别次序,生活中具体的“诚信”规范也是以人们之间的亲情或人情为纽带的。这也导致传统诚信对人而不对事,具有人伦等级层次胜。因此,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的家庭诚信教育中往往带有不平等性,忽视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积极主动性和开拓创新性,教育方法单向单一。

1.强调教育主体的权威,忽视教育双方的互动

诚信教育中家长和孩子应相互监督,平等对话。但现实中却是家长过分强调权威,忽视孩子的主体性。调查显示,有70%-80%的家长忽视孩子的天赋能力与兴趣,对孩子期望过高,让孩子绝对按照家长的意志去做;有50%的父亲和60%的母亲对孩子过分干涉,29%的父亲和66%的母亲对孩子过于严厉。而这些现象也往往由于惯性蔓延至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上。首先,“子不教,父之过”的传统观念加上“光宗耀祖”的文化心理和现实社会竞争激烈的影响,使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提高竞争力,过上好生活,对孩子提出很高的期望和要求。而有些目标本身是脱离孩子本身实际情况,甚至是脱离整个孩子群体身心发展规律的。而当这种目标未实现时,往往把诚信的责任归于孩子承担。其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者总在家庭中保持有绝对权威,而忽视营造民主氛围。在孩子出现诚信问题时,家长要么粗暴惩罚、严厉干涉。要么袒护放任、溺爱顺从。从角出发,忽视孩子出现不诚信的客观原因以及孩子的自尊心、想法和独立性,缺少彼此沟通。调查表明,1995-2004十年间,广州青少年对父母教育方式不满的由23.2%增长到42.8%。

2.家庭诚信教育方法手段单一,缺乏选择创新

大学生和教育主体各有各自的特殊情况,在现代化过程中,大学生在信息手段上占优势,但恰恰教育者在这方面相对欠缺。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成长中需要更多的诚信考量和价值抉择,却囿于环境和经验的有限,在这方面相对缺乏经验。而家长身心成熟,经验丰富,往往能给孩子诚信的启迪。但由于诚信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单一,往往使得教育效能低下。

小学诚信教育论文篇7

高职院校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要求他们不仅是一个具有较高知识水平、较强劳动技能的群体,也应该成为一个具有较高诚信品质的群体。因此,如何使他们把诚实守信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和准则,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有些学生口头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崇尚实惠;虽有强烈的爱国情感,但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虽有真善美的道德意识,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然不是高职院校学生中的普遍现象,但确实令人担忧。试想,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如果读书期间就缺乏诚信的态度,将来走向社会,如何以诚待人?因此,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诚信教育。

一、加强道德教育,用道德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

道德是指人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我国古代思想家都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儒家学派很早就主张用道德教育和克制、内省的手段,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诚信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教育。我们必须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现代社会,诚实守信是一个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美德,是为人处世、建立社会关系的立身之本。道德教育在于鼓励和倡导一种诚信的道德风尚和人格修养,它主要是以善和恶,“应该”和“不应该”的方式给人以劝导和指导,并通过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规范自己的诚信行为。

二、加强法制教育,用法制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

法制是指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思,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加强法制教育,用法制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必须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深刻理解诚信的法律价值和意义。一是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法律中关于诚实守信的法律规定。尤其要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教学、法院旁听、课堂讨论、辩论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开展法制教育,使学生详细地了解我国已经建立了哪些有关诚信的法律制度,法律能为诚信者提供什么样的保障,哪些非诚信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其法律责任和后果如何等。这样能使学生认识到:诚信不但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法律要求,是为人处世的道德底线。二是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引导学生树立公正、平等的法律意识和信守规则的法治理念,使更多的学生把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自觉意识,从而从法律层面上加强诚信建设,用法制规范自己的诚信行为。

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理论指导学生的诚信行为

理论是思想的根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在诚信教育中,应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理论指导学生的诚信行为。我们通过诚信教育,指导学生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要不断培养和弘扬高尚的人格品质,实现政治坚定性和道德纯洁性、理性和人格完美的统一,进而形成“信用至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唯有如此,才能使现代诚信超越传统意义上“朋友有信”的狭隘范围,形成维系市场秩序的经济伦理,维系社会公共秩序的公民道德。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学生的诚信形象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对学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通过整体横幅、橱窗、黑板报及教室、宿舍、校园环境布置,可不定期地安排一些横幅,如“端正学风,从我做起”“诚实守信,光明磊落”等,还可通过辩论赛、知识竞赛、体育竞赛、演讲讲座、学术、科研、艺术等文活动,将诚信教育贯穿其中,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将诚信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塑造学生的诚信形象。

五、加强制度建设,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

诚信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社会、家庭、学校应该齐心协力,联手“打造”诚信教育。建立健全稳定的信用制度、诚信管理制度和法律特有的奖励机制,从立法、执法、守法、司法、法律监督的不同环节,从经济信用、行政信用、司法信用的不同领域,全面加强和完善诚实守信的法律制度及运行机制,进而强化人们的诚信意识。

总之,“诚信”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最核心的外在表现,是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无形资产”。重视和加强诚信教育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需要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以诚立信,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新世纪大学生的诚信形象。

参考文献:

[1]焦国成,诚信的制度保障,江海学刊,2003,(3)

[2]程孝良,论高校诚信教育的紧迫性,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4(2)

[3]卢文娟,加强高校诚信教育刍议,教育与职业,2004(28)

[4]孙福岗,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2)

小学诚信教育论文篇8

一、统一思想认识,是感恩诚信之花的根基。

1.感恩诚信大家谈

受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反面事例的影响,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在机遇来临时,如果心无感恩,不讲诚信就可以轻易成功,那么,我们还如何教育学生,如何认真做人 ? ”这种观念和想法在教师队伍中也有一定市场。为此,我校首先举行了“感恩诚信大家谈”活动,通过活动不但使全校老师统一了思想,而且还一致认为小学生缺乏社会生活体验,难以深刻理解比较抽象的道理,而且感恩诚信美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难免有反复,必须长时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感恩诚信品德的养成光靠学校教育远远不够,必须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才行。

2、育出感恩诚信人

学校利用集体晨会、国旗下讲话,向全体学生发出了倡议,由德育处进行了国旗下讲话,让全体学生和老师都明白,要把握机遇,努力学习,怀感恩之心,做诚信之人,将感恩、诚信继续下去,每个人生只有学会了做人,做诚实的人,才能成长;要求同学们要树立感恩意识,培养诚信心态,知“恩从心来,报从体行”,晓“今朝感恩露,明日涌泉报”;要求同学们将感恩与诚信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报,做一名感恩图报、有诚信人格的当代合格小学生。

二、规范各种要求,是感恩诚信之花的沃土。

(1)切实加强领导。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这一活动,充分认识感恩诚信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素质实践,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2)制订活动计划。学校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制订具体实施的计划,在调查分析基础上分层次有重点地制订各年级段学生感恩诚信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和主题。?

(3)营造活动氛围。学校利用宣传栏、板报、广播等各种形式向全体教师、学生宣传感恩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并扩展到社区和学生家庭,营造感恩诚信教育的良好氛围。?

(4)教师率先垂范。开展感恩诚信教育,教育者自身的教育行为是关键。学校领导和教师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开展感恩诚信教育首先要确立感恩诚信立教意识、确立学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是服务者的观念,把感恩诚信教育落实到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上,发挥教育者自身的表率作用。?

三、开展多彩活动,是感恩诚信之花的甘露。

学校把感恩诚信教育贯穿在各类教学及日常活动中,把晨周会课作为感恩诚信教育的主阵地,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穿插感恩诚信教育的有关内容。同时,学校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了多个教育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

(1)结合晨会、班队活动和平时班级管理、日常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渗透。结合班队活动课,大队部组织全体师生举行一次动员大会,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校级诚信公约,发动和引导全体师生投入到本次活动中,做到人人知感恩,个个讲诚信。 各班还举行了一次诚信主题班队会。

(2)开展“暖暖三月,浓浓亲情”系列活动。三月,因为有了三八国际妇女节而特别温馨。学校抓住这一契机,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以“暖暖三月,浓浓亲情”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学会感恩。

三月初,学校向全体队员发出倡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为妈妈洗一次脚、梳一次头、捶一次背、做一次家务、说一次心里话、深情拥抱、大声说“妈妈,我爱您”、陪妈妈睡觉……通过平凡的小事,用最简单的方式,最朴素的语言向亲爱的妈妈表达自己的爱,并用相机、文字记录下这些温馨感人的瞬间,留住这成长过程中的美好记忆。

倡议发出后,长小学生纷纷行动起来,性格活泼外向的孩子表达方式热情大方,性格文静腼腆的孩子表达得含蓄深沉,但可喜的是全校一千多名学生人人参与了这次活动,个个为妈妈送上惊喜。学校下发的活动反馈卡回收率达98.5%,所有的妈妈都怀揣欣喜,在“妈妈感言”栏中表达了相同的心情:感动!感谢!

学校将本次活动花絮制作成精美的展版,张贴于校园醒目位置,引得学生驻足欣赏的同时,也是对他们一次心灵的洗礼。

学校的这次活动没有呆板的说教、宣传,而是将感恩教育融入到生动的、可触摸的情感实践之中,让母子之间靠得更近,心贴得更紧,使亲情教育具体形象,具有深深的感染力。这次活动,让长小的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孝敬父母、珍视亲情的传统美德教育,更让他们明白,节日虽只有一天,但对妈妈的爱却绝不只停留这一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妈妈,报答妈妈是他们一辈子的功课!

(3)开展诚信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如:征文、演讲、对话、辩论等。各班出了一期“诚信”为主题的黑板报,认真学习校级诚信公约,积极讨论制定班级诚信口号,并张贴在班级内,在班级中进行诚信大讨论,辩论赛,小品表演等,使诚信教育深入人心。学校进行了以“心怀感恩,诚信做人”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评选出了一等奖三名,二等奖六名,优秀奖10名。学校开展了一次学生“人人知诚信,处处讲诚信”的征文活动,收到征文60多篇。

(4)各中队自主开展活动:如一二年级开展了“感恩故事比赛”;五(2)中队在学校手抄报评比的基础上,又自主开展了班级诚信手抄报设计大赛,并且制作了精美的诚信卡,寄给了联谊班级的同学;四(4)班开展了“我是小小活雷锋”活动,学生两个月时间就做了260多件好事;六(3)中队每周到社区居委开展“捡白色垃圾”活动等等,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仅在队员的心中种下了一棵感恩诚信之树,而且培养了队员们“ 心怀感恩,诚信做人”的意识,真可谓是:播种信念,收获感恩;播种感恩,收获诚信;播种诚信,收获精彩的人生!

小学诚信教育活动总结2:为了贯彻教育部关工委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江门市开展“诚信行业”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促进学生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观、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以及“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精神理念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使学生能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我校以《江门市开展“诚信行业”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为基点,开展了争做“五好小公民”的教育活动。现特总结如下:

一、立足德育,细化《江门市开展“诚信行业”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开展以“我是小学生,文明记心中; 我是小公民,争做文明人”为主题的文明德育系列活动。

1、“文明在校园”活动。具体内容包括:

(1)通过以“我做文明使者”为主题的校班会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的教育,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行动相对照,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学生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2)以江门市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教育学生:文明从小事做起。全校师生参与编写出“校园文明、社会文明、家庭文明”三个文明四字歌,并一直作为学生的基本文明素质进行考评,通过“文明四字歌”使“文明”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章可循,有矩可依。

(3)在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强化学生的文明意识。由校学生会发出倡议:垃圾桶归位、垃圾入桶,建我文明校园。许多班级组织学生清理校园里的口香糖污渍,清理卫生死角,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明意识。通过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许多学生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他人。

(4)加强学生互助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形成团结友善,乐于奉献的良好风尚。组织学生进行“一帮一”活动,学习优秀的学生结对帮助学习落后的学生,品德优秀的学生结对帮助问题学生,文明、友爱、互助的风气在学校蔚然成风。每年学校都要组织“爱心捐助活动,学生节省下自己的零花钱,集中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培养了学生的文明意识。

2、“文明在社会”——开展“我是小公民,争做文明人”活动。主要以家庭和社会为阵地,实践道德规范,宣传道德规范,以实际行动争做五好小公民。

(1)家庭社会的细胞,学生是家庭的核心成员之一。充分发挥学生在家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组织学生利用重阳节、国庆节等节日,进行尊老敬老活动,组织学生撰写相关心得体会的文章。

(2)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基地和军警民共建单位的教育功能,使学生们在受教育和熏陶的同时成为文明的宣传者、倡导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生力军。学校与街道办事处、社区经常组织学生打扫公共卫生、清除街头小广告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3)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让学生深入社会尽己所能奉献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深入社区,深入生活,在活动中感受文明,在奉献中学习文明。

二、唱响主旋律,诚信伴青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主旋律教育,将争创“五好小公民”活动推向深入。

围绕“诚信”,学校逐级制定周密的实施计划,分为“塑造新自我,迎接新挑战,创造新成绩、再求新发展”(即“诚”“程”“骋”“成”)四个阶段,开展了大量的“诚信”教育活动。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为铸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性较强的发展平台,为学生思想境界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班主任组织了搜集诚信格言和编写认识体会的工作,从而丰富了学生对“诚”、“信”、“诚信”从字义到内涵的认识,加深对诚信的理解,并落实在具体行动当中。

(2)、各班分别召开了以诚信为主题班会。组织了一次“诚信”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同学们起了很好的教育作用,而且对青年教师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积极实践,积累经验,不断探索:

在开展“争创五好小公民活动”中,我们始终本着活动要与教育教学相结合,要与学校的常规管理相结合,要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要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组织活动要有计划、有组织、有过程、有总结、有反馈。在活动中不断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新问题,不断调整活动中的新思路,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我校“争创五好小公民诚信教育活动”将会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具体安排与时俱进,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和教育的引导功能和作用,以《江门市开展“诚信行业”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为目标,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取得学生“小公民道德”建设的更大成绩。

小学诚信教育活动总结3: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之道。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以诚信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我校以《新课程标准》、《德育大纲》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科学、扎实、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小学诚信教育论文篇9

二、以课堂为渠道,各学科教学渗透诚信教育

“各学科的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最经常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里学习学科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

各学科教师要充分挖掘、寻找教材内容中诚信教育的渗透点,加强学科诚信教育的渗透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诚信教育。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将诚信教育进行有机的渗透,才能实现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

三、营造愉悦氛围,寓诚信教育于活动中

1.阅读型

(1)让学生在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过程中积累有关诚信的名言、格言、谚语、摘抄并做成书签,相互传阅。学生可从哲人的“言必信,行必果”,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谚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及“一诺千金”的佳话中感受到诚信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集萃古今中外名人的百个诚信小故事,编撰一本故事书,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汲取诚信的营养。

2.竞赛型

(1)讲诚信故事竞赛中,学生从故事《狼来了》受到失信导致害人终害己的后果的教育。(2)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中,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欣喜地听到《人人讲诚信》的呼唤。(3)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中,那振振有词的告白“诚信,我的人格”、那铮铮入骨的誓言“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家做一个诚信的孩子,在校做一个诚信的学生,在社会做一个诚信的好公民”,无不激励着孩子们诚实守信。竞赛既能激发儿童的参与积极性,又潜移默化地强化了诚信意识,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3.讨论型

讨论的话题因学生的年龄、思想特点而定。针对部分学生曾持有“现在社会老实人要吃亏”“作弊的比诚实的考得好,得奖励,受表扬,老老实实考试的因为考不好被老师批评,同学瞧不起”等观点,我们在高年级以“老实人是否吃亏”为话题展开讨论,学生在论中反思,在议中达成共识:“诚”是做人的核心,“信”是做人的根本!

4.表演型

(1)小品。(2)可将以诚信为内容的日常行为规范改编成歌曲让全校学生传唱。

5.调查型

组织学生查找发生在同学中、校园内的不诚信事例,并思考如何净化校园环境。通过活动,学生查找出诸如说谎、抄作业、拾到东西不交公、称病逃避早操、不按时完成作业还说“停电”、借了同学的书不归还等身边不诚信事例,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拓展教育空间,深化诚信教育

1.家校合力,构筑诚信的成长环境

要求小孩讲诚信,首先应该从父母做起。在家庭里,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诚信意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校与家长取得联系,携手合作,教育到位。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如:家访,了解学生在家庭的表现;开家长会、办家长学校、发放家庭联系卡、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促进家校联系,相互配合,构筑家庭诚信环境,提高教育效果。

2.深入社会体验,感受诚信对成长的重要

小学诚信教育论文篇10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受教育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作为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并担当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这要求他们不仅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具有服务社会的能力和诚信做人的基本准则。但是,近来年在高校中出现的大学生失信现象与他们的身份、形象不相符,既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又影响着未来社会诚信氛围与道德规范的建立。诚信缺失已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本文针对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形式,以经济理论为着眼点,对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进行博弈分析,探究其深层次原因,进而基于经济理论提出大学生诚信教育道德的理念。

一、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形式

在学习方面,考试作弊、无故旷课、作业抄袭和论文剽窃等现象层出不穷;在生活方面,存在图书馆借阅随意、网络虚假行为、推销假冒产品的败坏现象;在经济方面,存在助学贷款恶意拖欠、学费不及时缴纳、虚假贫困证明获取补助等失信现象;在工作方面,存在求职履历注水、就业协议毁约等。这一系列现象不仅严重地损坏了高校大学生高素质、高文明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大学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如果长此以往,将会破坏整个社会的诚信氛围,加剧社会的危害程度[1]。

二、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博弈分析

导致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家庭教育的片面性、大学生自律行为的失控以及高校教育监督力度不够。我们可以从后两个原因用经济学的博弈模型来探究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收益和成本,以此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有效解决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运用经济逻辑提出诚信教育理念。

经济学中的博弈是在承认各经济主体利益的基础上,研究经济主体(博弈双方)的行为方案与利益得失的关系。当一个主体,其所作的选择受到其他主体选择的影响,而且又影响到其他主体选择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博弈的各方都期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自己的利益函数不仅取决于自己行动方案的选择,而且还取决于博弈另一方行动方案的选择。在综合考虑对手的一切可能做法的条件下,作出能使自己目标最优的决策。

高校的最大特点是要求大学生自律,而大学生自律行为的失控是导致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其表现出趋利性和易受影响性。我们就用大学生自律行为失控模型分析原因。假设博弈双方是甲、乙两名学生(或两类客体)。它们都有选择诚信与不诚信两种策略。下面我们给出失信的博弈过程,该博弈对应不同战略组合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当学生甲看到学生乙通过不诚信手段获得的利益比自己大时,根据囚徒困境理论,他必然会选择不诚信的策略,最终两人都会选择不诚信。这正如经济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当市场出现劣币并制止无力无效时,人们便开始贮存良币,用劣币交易,最终结果是良币从市场上消失。选择诚信还是不诚信,取决于一人诚信,一人不诚信时谁的获利大。因此,为了使学生都选择诚信策略,必须改变矩阵中的一人诚信,一人不诚信的净收益值。也就是说使诚信的学生收益足够大,而使不诚信的学生净收益足够小,这就要建立对诚信行为的奖励与失信行为的处罚机制。

当然,我们不能仅仅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其是否选择不诚信,还应该从高校教育监督力度大小来考虑问题。对高校来说,有教育监督和不教育监督两种可选策略;对高校大学生来说,有诚信和不诚信两种策略选择,表2 是双方不同策略下的支付矩阵。高校在学生选择诚信策略下的利益要大于不诚信策略下的利益,高校在选择不教育监督所获利益大于选择教育监督所获利益,因为高校教育监督势必要支付成本,进而减少收益。也就是说,如果高校不大力采取教育或监督行为,学生不会很自觉的选择诚信[2]。

上述模型告诉我们,大学生诚信与否取决于内外两个因素。从内因来讲,学生因利益驱动,选择失信以取得利益最大化;从外因来讲,学生会因高校教育与监督力度大小考虑失信风险,从而选择是否诚信。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利益诱因,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

三、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对策

道德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道德。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无论是自然本能的适应,还是理性的选择,道德的形成、决定和发展都会受到经济的影响,都必须符合经济规律,这就是道德与经济理论的一致性。道德与经济理论的一致性有助于我们拓宽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思维,探索全新的、科学的诚信教育理念,并为我们在实践中运用经济理论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成果提供了可能[3~4]。

1.运用微观均衡理论规律开展大学生诚信认知的教育

微观均衡理论就是指经济体系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平衡,因而变动的净趋向为零的状态。对于消费者来说,为商品付出的货币越多,他们从这个商品上获得的满足程度就越高。这个规律体现在道德行为上就是人们付出时间和金钱而感到的遗憾,一定要从道德行为上得到内在的满足。也就是说,付出越多的人得到的也就越多,没有付出也就没有所得。运用微观均衡理论规律开展大学生诚信认知教育,就是使他们在诚信道德行为上认知,明确“利己”与“利公”的辩证统一性。这个规律教育大学生,追求诚信所付出的道德并不是牺牲,而是一定会得到回报的。因而,诚信认知的问题解决了,大学生在意志和行动方面就会自觉的从“要我诚信”到“我要诚信”中来。

2.运用效用最大化规律树立大学生诚信信念的教育

效用最大化就是利用有限的资源所能达到的最大的满足程度。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交换经济,买卖双方都追求着利润最大化,但他们又都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行事,使用其他手段方式都会致使他们的利润降低。这个规律就是要告诉大学生同样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特别是在求职问题上要树立坚定的诚信信念,不应该有走后门找关系的想法,只要自己有实力,相信自己有能力,坚信市场最大化利益对待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法则。

3.运用机会成本理论形成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教育

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是指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机会成本可以解释经济的繁荣程度与道德水准高低的正相关关系。市场经济中,凡是做大做强的企业都会意识到出售假冒伪劣产品,提供恶劣服务态度不如诚信经营,一诺千金能够树立自己的品牌和的形象,进而赢得客户、市场和利润。运用机会成本理论就是要教育大学生,诚信是增加自身筹码的唯一选择。对于求职面试,尽管投机取巧能降低他们的成本,弄虚作假能掩盖自身的缺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招聘单位还是会选择诚信的应聘者;对于考试作弊,大学生越是不诚信,自身的形象和声誉就越差,学校就会越加大惩戒力度,社会就会对大学生要求越高,大学生看中的一时利益只会抬高社会对自己接受的门槛。所以,大学生一定要注意到自己一时的失信行为,可能损失的是一生的前途与幸福。

4.运用收益与责任对称理论培养大学生诚信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道德是基于收益与责任对称基础上向上发展的。社会的道德则需要群体共同形成并发展起来。一旦社会的道德水平下降,它的回升则需要众多高素质群体较多的付出。运用收益与责任对称理论就是要教育大学生,身为受过高等教育的莘莘学子,肩负着国家发展的重要责任,理应培养自身诚信道德素质,在提高社会诚信道德水平的实践中充当先锋队,承担起社会和国家赋予自己的责任[5]。

四、结语

综上所述,把相关经济理论运用到高校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中,是对诚信道德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实际相结合,使之具有说服力,进而达到诚信道德教育的目的, 使诚信内化为大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选择。

参考文献:

[1] 郭兰成.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14):41.

[2] 庞小眼.高校学生诚信行为选择的博弈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9-70.

[3]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第1版[M].梁小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12.

[4] 王彬.大学生诚信观教育的特殊性研究[J].企业家天地・教育管理,2007,(5):121.

[5] 潘玉昆.经济逻辑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创新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74-476.

Honesty-credit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Economic Theory

XIAO Yan-ling,HE Yu-juan

小学诚信教育论文篇11

一、小学生诚信存在的问题

(1)说假话。小学生的说假话其主要原因有:感觉不公平要说假话,感到朋友背叛自己要说假话,想逃避某些不喜欢的东西要说假话,玩弄人说假话,想引起他人的注意说假话,为了虚荣心说假话等。

(2)说空话。因为“嫉妒“说空话,因为”不满“说空话,因为“戏弄”说空话,因为“刺激”说空话等。这些行为,严重脱离了诚信的轨道。不以事实为基础,胡乱编造,胡乱猜测,结果只会形成不健康的心态。

(3)“变脸”。当前部分小学生因为“恶作剧”或因讨老师喜欢或为“逃避责任”或为“哥们儿出气”而“变脸”的现象不断出现。这对学校开展的诚信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对此,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4)不守信。说话不兑现,许诺没行动,对人三心二意等。

二、小学生诚信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小学生诚信观念的薄弱。它是导致小学生诚信出现问题的主观因素。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贮备少,认识能力还处于发展时期,是非判断力低,意志品德不坚,遇到实际问题时,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第二,父母的品行“有失楷模”。中国有句老话:“不知其人观其子”,这说明以父母品行为标榜营造和谐诚信的家风,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一项调查中,只有42.7%的孩子认为家长是诚信的!高年龄父亲,低学历母亲,单亲家庭或核心家庭,不和谐家庭等,家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会为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三,教师的道德“有失风范”。铸造诚信之魂关键在教师,教师是一面镜子,他的一言一行都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四,学校的教育“有失调节”。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学校仍然是重智育、轻德育,表面上搞素质教育,实际上还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甚至以智代德,对小学生如何做人缺少关注,道德教育名存实亡。

三、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1.形成小学生诚信观念的摇篮:家庭

第一,家长要具有诚信的品德,做一个诚信的人。不对孩子说谎话,做到言而有信,欺骗会给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父母要在言行上为孩子树立榜样,以良好的品格来感染孩子、熏陶孩子。

第二,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诚信教育。“以诚待人,以信办事”,就是说为人要诚实,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尽力做到。如今很多家长认为“老实人吃亏”而教唆孩子耍圆滑,终究造成孩子的诚信存在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第三,家长要用心营造良好的诚信家风。在家庭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良好的言谈举止,诚实守信的品质,特别容易潜移默化,相互影响,从而共同进步。由此可见诚信的家风是形成孩子良好的诚信品质不可缺少的因素。

2.塑造小学生诚信品格之关键:学校

第一,充分发挥课堂与讲台的优势,建立完善的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学生接受诚信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必须重视。在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如在介绍优秀人物时推崇其诚信方面的品质,使学生受到感染。

第二,开展诚信主题活动,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学校在开展诚信主题教育活动时,应根据班级情况、学生年龄特点,在教育内容上体现教育目标的递进性。在低年级开展“夸夸我诚实”活动,通过讲身边的诚信故事、做一件诚实的事情,说一句诚实的话等,使学生认识到诚实才能让人更美丽。中年级可在班级中开展辩论活动,对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进行剖析,在辩中明理。高年级可以开展实践调查活动,通过看报、上网、阅读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守信用”的事例和人物,在班级中展开讨论,进一步明确守信用是一个人的美德。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讲诚信光荣,弄虚作假可耻”的良好氛围。

3.小学生诚信意识强化的支柱:社会

第一,各级政府要以身作则倡诚信。要人民群众诚实守信,政府首先要率先垂范,对老百姓“言而有信”,取信于民,政府做好了,老百姓自然跟从,人人都以诚信为荣。从目前局势看政府应采取加强德育规范建设,大力倡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主义市场逐步完善,让政府部门成为实施诚信教育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

小学诚信教育论文篇12

一、宣扬诚信品德,树立诚信理念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为了自身利益,不惜背信弃义、欺骗他人的现象,破坏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未成年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感受。小学生年纪尚小,思想上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其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正处在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加强诚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小学生班级管理中实施诚信教育,首先应该向小学生传达出这样的思想: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是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上那些为了个人利益不惜背信弃义、欺骗他人的行为是错误的,是不可取的价值取向。

为了更好地向小学生宣扬诚信品德,帮助其树立诚信理念,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班级管理工作。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进行诚信教育。良好品德的形成源于对这一品德的正确认识,教师可以在班会上向学生宣扬诚信品德,使学生明白待人真诚、信守诺言,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一部分,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那么整个社会也会变得和谐安定,使其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单纯的说教有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厌烦,诚信教育的效果可能不会太好,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情况,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诚信品德的宣传。中国历史上关于诚信的故事很多,比如曾子杀猪等,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宣传诚信品德,可以使学生近距离地看到诚信这种良好品质的发展历史,确切地感受到诚信这种美好品质的魅力所在。另外,组织诚信主题演讲也不失为诚信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这些方法与班会宣讲相得益彰,诚信品德自会深入学生的内心。

二、以身作则,将诚信品德转化为诚信行为

再天花乱坠的宣传也不及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有效果。因此,要做好小学生班级管理中的诚信教育工作,教师应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出榜样。教师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履行诺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在学生中树立教师威信,其所进行的诚信教育才能为学生所信服,诚信这种优秀的品质才能更加深入学生的内心。另外,教师以身作则,学生看到老师这么做自己也跟着这么做,教师的以身作则带动了学生们的诚实守信行为,诚信不再只是班会上的道德规范或是故事里遥远的过去,而是成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成为了学生们为人处世的现实标准。如果学生只是认识到诚实守信是正确的价值取向,知道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为了个人的利益欺骗他人、言行不一,用不诚信的方式为人处世,那么我们的诚信教育必然是失败的。因此,教师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言而有信、不失信于人,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竭尽所能地做到,让学生意识到诚实守信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要真正地落到实处。诚信理念深入人心,学生不仅认识到诚信本身的价值,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用诚信的标准去要求自己,这样的诚信教育才是有意义的。

三、家校合作,建立良好的诚信氛围

家庭是影响个体成长的重要因素,加强诚信教育还应该注重学校和家庭的合作。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小学生在学校受到诚信教育,但是回到家以后他的父母却告诉他现实生活中讲究诚信就会吃亏,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必诚信做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突,结果会怎样呢?显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冲突势必会造成小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冲突,影响其健康成长。因此,小学生班级管理中的诚信教育工作还应该得到家长的通力配合。家长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诚信做人,为孩子树立榜样。另外,教师还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家长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将诚信教育理念也贯穿到家长的头脑中,让学生家长认识到诚信及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四、结语

目前,社会上的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人们为了个人利益不惜背信弃义、欺骗他人,诚信价值理念受到冲击,诚信教育迫在眉睫。小学生班级管理中的诚信教育实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诚信理念,提高自身道德素质,而且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从诚信价值观的确立到诚信习惯的最终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培养小学生的诚信品德,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小学诚信教育论文篇13

一、加强高中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乃至整个人类所公认的一种美德。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孟子:“至诚而不动者,未知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荀子:“养心莫善于诚。”民间也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的佳话。总之,无论是古代的圣哲还是民间的老百姓都把诚信作为美德加以颂扬。在今天,我们要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加强高中生的诚信道德教育。

2.学生生活的大环境――社会诚信缺失严重

近年来,不断揭露出一些假冒伪劣事件,表明诚信缺失行为在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中学生在这种“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中应该如何应对呢?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

3.学生身边的小环境――部分中学生诚信道德状况不容乐观

在学生中存在着以下现象:平时抄作业,考试时为了得到较好的成绩去作弊;口是心非,言不由衷,如,有老师在时能遵守课堂纪律,而老师不在时讲话、看课外书、玩手机、睡觉的都有;同学之间交往不能真诚待人,以谎言欺骗同学等。这些都是中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中学生诚信道德状况不容乐观,需要加强诚信教育。

二、加强高中生诚信教育的现实可能性

1.针对高中生思想具有可塑性的特点进行诚信教育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这一时期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形成,他们在体验、比较、思考、探索,因而思想多变,具有不稳定性,但这也说明他们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中学生接触的社会面不断拓宽,能够看到社会的复杂性,同时又受自身学识和社会阅历所限,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因此,在看到社会上或身边的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时会有一些偏激的观点,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但他们朝气蓬勃,易于接受新事物,如果及时地加以引导,就能够形成正确的诚信观,所以要充分利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功能,加强诚信教育。

2.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进行诚信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思想性、学科知识和生活主题的统一性、德智共生性、实践性,其中思想性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特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诚信道德教育的知识既体现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学科内容目标,又体现了其教学内容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学科特点,所以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务必要凸显其德育功能,加强诚信教育。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功能,加强高中生的诚信道德教育

诚信的形成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转化为自觉的行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是学习诚信道德的主要材料,是落实诚信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诚信教育的内容,强化学生对诚信教育的理解。

1.学习诚信的知识

在学习《政治生活》“政府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时,要让学生明白:要建立诚信政府。就一个国家、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基。政府是否有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的关键,它会影响公众的诚信观念,会影响社会诚信的程度。政府失信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破坏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从而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所以要加强政府的诚信建设。

在学习《经济生活》“企业要诚信经营”时,要让学生明白:塑造诚信企业。诚信是企业的立业之本,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企业要生存发展,实现盈利的目的,必须诚实守信,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赢得市场,取得成功。

在学习《经济生活》“信用工具”时,要让学生明白:培育诚信公民。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论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孔子的思想中,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离开诚信,个人无法在社会立足。个人诚信是构成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础,政府、企业诚信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人道德信用,因此要下大力气提高公民的素质,培养诚信公民,而中学生应该从现在就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

2.树立诚信的观念

在学习《哲学生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要让学生明白:树立诚信的观念,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取得实践的成功。在学习《文化生活》“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知识时,要让学生在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和舆论氛围中,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3.诚信贵在实践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可以进行学生诚信道德体验教育。诚信本质上是一种内心信念,它是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教师既可以创设道德情境让学生体验,也可以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主动寻找自我诚信角色,从而由接受教育转化自我教育,在自觉的行动中做到诚实守信,将知识经过主体的内化、体验、反思成为内在的思想和精神。诚信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小抓起,从日常生活抓起。诚实守信贵在积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去小恶而从善,积小善成大德,这是提高学生诚信水平的必然之路。

诚信是人生的一盏明灯,引领我们成长,让我们一起把诚信变成一种时尚,努力去追求它吧!

参考文献:

[1]周中之.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魏佐国.孔子诚信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南方文物,2007(02).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