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实用13篇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1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稗益。,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 ”,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又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 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

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在数学情境中,趣味盎然的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习陶醉于数学情境之中,乐不思蜀。这里的“情境”主要指教师通过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数学的氛围中。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爱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小兔子的好朋友给他过生日,小熊住在森林深处,一大早就赶来了。他带了2桶最好的蜂蜜送给小兔子。看,隔老远,他就喊起来了,“小兔,小兔,快开门,你看我给你送什么来了?”小兔子早就闻到蜂蜜的甜味了,她赶忙迎出来,“谢谢、谢谢,快屋里坐吧!”不一会儿,小花猫也来了,送给小兔5个苹果,小猴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6桃给她。小鸡也赶来了,但她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3个苹果,小兔子不高兴了,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兔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还有几个苹果?学生们听完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他们就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结果:5+4=9 5-3=2教后,我又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利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学习算术,学生们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

小学生低年级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往往难以掌握,但教师如能根据条件,因地制宜的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尤其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这一优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更有利于教学。低年级很多数学知识都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如:口算、乘法口诀等口答类题目。具体细节就不一一再谈了。另外教师还应努力拓展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主动的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室里设立“生活数学栏”,展示学生采集的生活数学题。总之,这种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2

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尽管很好,但有些素材农村学生接触得少或者没有接触过,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变通教材的素材,大胆利用学生熟悉的农村生活素材进行数学教学。例如,学习表内乘法,我就利用农村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像8的乘法口诀,我就以农村小畦种菜为例,一个小畦中,宽可以种八棵西红柿,长可以种十棵西红柿,让学生画出示意图编写8的乘法口诀。又如,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用这样的素材:菜园内有20个成熟的冬瓜,妈妈摘走了5个,还剩几个?学习“长度单位”时,除了运用教材上的素材认识长度单位外,我还让学生测量学校操场小树之间的距离,单杠的长度和高度,小学生的身高,还让学生到家里测量家里诸如玉米等粮食,大葱等蔬菜的长度,还让学生对文具、玩具、粮食蔬菜的长度,还有身高、旗杆、房屋等高度的比较,充分认识厘米、米等长度单位的不同,避免农村学生出现小明身高106米,房子高3厘米的常识性错误。

三、让生活情境再现数学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运用农村低年级学生已有的农村生活经验进行课堂教学,必然能够激发农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从生活中提出问题

数学教学是解决问题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从疑问开始。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课来说,用从现实生活来的问题导入必然会让他们学习兴趣大增,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强,学习的注意力便会更集中,学习的效果也就会更好。学习“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中的“进位加法”,我用这样的生活情境导入:“同学们,菜园里西红柿熟了,小明家收了35千克西红柿,小红家收了27千克西红柿,他们两家共收了多少千克西红柿呢?你能帮老师计算一下吗?”又如,学习“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中的“退位减法”,我用这样的生活情境导入:“同学们,小明的妈妈从集市上买了25只小鸡,小红的妈妈从集市上买了17只小鸡,谁买的多?多几只呢?您能帮他们算一算吗?”再如,学习“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中的“连加连减”,我用学生熟知的游戏导入:同学们,弹琉璃球是我们最爱玩的游戏,小明、小红、小丽三个小朋友玩完弹琉璃球游戏后,小明说:“我手里有12个琉璃球。”小红说:“我手里的琉璃球比小明少3个。”小丽说:“我有15个琉璃球。”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算出他们三个共有多少琉璃球吗?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教学内容农村生活化

农村生活中包含了好多数学知识,深入挖掘农村低年级熟知的农村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结合点,有助于学生感受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像上一个琉璃球的例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三人自由结合,自主进行实地演练,说出各自的琉璃球数进行验算。

(三)练习生活化

学会数学知识是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了数学知识,我在让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绝不是让学生只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而是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如学习了“长度单位“,我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的桌子沙发的长度,家庭成员的身高,估计家里房子的高度等,还让学生说明自己是怎样测量的,有没有好的办法等。这样的作业既锻炼了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四、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虽然适合农村低年级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不多,但我们要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数学在现实的魅力。例如,学了“小数”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到集市上调查各种蔬菜的价格,用小数记录下来,然后帮妈妈找到既便宜又新鲜的蔬菜,还要帮妈妈算好账,做妈妈的好帮手。通过活动,学生不但复习了小数的写法,还巩固了小数比较方法;不但训练了学生观察能力,还训练了学生比较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勤快节约的习惯。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3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容

什么是情境教学法?它是素质教育的产物,它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其本质上就是老师通过语言描绘等方法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法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是因为它具备很多独特之处,比如说:形象、生动、具体客观、指导启发。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情境教学法虽然对小学低年级数学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情境设置的不恰当,就会使这些作用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设置情境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状况,数学书本内容,小学生的内心想法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设置出来的情境更适合数学教学,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一)角色扮演情境的设置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喜欢看动画片之类的,而且还很喜欢模仿动画里的人物。所以老师就可以抓住这个点,让学生去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画角色,不过呢台词要有所变化。比如说:在学习人民币这块内容时,老师可以事先写好台词,然后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四个学生分别扮演:一休、佩琪、猪猪侠、喜羊羊。一休说:我是一元钱,我可以买一支笔;佩琪说:我是五元钱,我可以买两支笔,三块橡皮;猪猪侠说:我是十元钱,我可以买四支笔,三块橡皮,一套尺子;喜羊羊说:我是20元钱,我可以买五支笔,六块橡皮,两套尺子。课堂气氛搞起来之后,老师再开始本节课内容的讲解。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有利于小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

(二)儿童歌曲情境的设置

小学生们除了喜欢模仿之外,还喜欢唱歌。儿童歌曲的歌词简单,容易被小学生理解,而且儿童歌曲可以营造出一种欢快轻松的气氛,可以打破数学课堂的沉闷。所以老师还可以采取儿童歌曲情境教学法,该方法既可以带动课堂气氛,又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说:学习数字的写法时,老师可以先教学生们唱一首儿童歌曲《写数歌》,歌词大意是:“数的书写从左起,哪位是几写几,没有数值就用零代替。”一首简单的儿歌就可以让同学们大致的了解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接下来的时间老师再讲重点以及做练习题,进而使课堂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三)故事情境的设置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4

思维障碍研究是国际上新兴课题,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障碍成为制约教学水平的瓶颈。反思这一现象,进一步推进数学教学创新,需深入研究学生数学思维障碍,澄清成因有所突破。

一、数学思维障碍研究的理论基础

思维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是一种基于感知的理性认识。数学思维最贴近于抽象思维。数学思维具有概括性、形式化、条理性、统一位和创造性等特点。思维障碍指在问题解决中由于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而造成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从而造成的思维中断或错位。数学思维障碍指的是思维在量和速度方面发生异常。也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概念模糊,问题没弄清等使思想受阻,影响了学生思维进行。思维障碍决不仅仅由于知识欠缺,在数学思维中,还会有些心理因素在阻碍学生积极思维。

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建立在对数学基本概念理解的基础上的。在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有这种现象发生:第一,学生听老师讲课,听得明白,但自己解题时却无从入手;第二,老师把某一问题分析完,学生才感叹如此简单自己又黯然失落。原因一个是小学生本身的数学思维障碍问题,另一个是小学生自身对于教学这种模式的一种适应。这都构成了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障碍。我们研究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障碍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认识论和心理学。以“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性理论。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障碍类型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思维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思维障碍,所涉及的各种因素都会导致思维障碍。具体说来,这一类型障碍,可以概括地为数学思维品质障碍和数学观念层面的障碍及智力因素三个分类。

1.数学思维品质障碍

数学思维品质是衡量数学思维质量的重要指标,它决定了人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品质具有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特点。对于小学低年级而言,数学思维品质一旦缺乏,可造成一系列思维障碍。

2.数学观念层面的障碍

数学观念是联系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的纽带和桥梁,数学观念是数学思维的核心指导思想,数学观念作为思维动力直接推动了思维过程。数学观念的缺失,造成的数学思维的障碍往往是多样的。

3、智力因素类型障碍

智力因素类型的障碍一般只在数学特困生身上出现,因而这类问题并不普遍,相关的研究也非常少。小学低年级在智力发展不完善阶段可能存在的感知能力障碍,包括感知的整体性差、感知的恒常性差和感知的选择性强,在生活上还常常丢三落四。

三、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障碍成因及转化策略

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障碍成因是多种的,具体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失去数学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的特有心理特征,兴趣可以培养,可以训练,可通过刺激来形成。惧怕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运用,或不会运用,是数学学习者的失败,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失败。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只教知识,不教方法;只重微观点,不想宏观面;只重套用模式,不重数学思考;对改变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学效益的关系把握不准。

因此,针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我们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第一,加强数学品质与观念的训练,教学过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数学活动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决定了数学知识的复杂性。加强数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提高思维的免疫力。另外,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并在探索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根据教材文本和学生实际,巧妙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步步深入探索。

第二,激发学生斗志,培育学生的学习毅力与意志。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思维的钝化。教师要重视情感的投资,把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矫正学生对数学恐惧心理和厌烦心理的突破口。具体地说,就是让学生心中充满期待,有愉悦感、成功感等体验。学生在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心理障碍是新旧知识相互产生的干扰。这往往导致学生学习受挫,此时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抗挫与求胜心理辅导。

第三,进行教学创新策略创新,培育学生思维的良好品质。在教学中,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延伸性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及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让学生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处理日常生活及社会生产中的现象和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各种问题的应用过程,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增强学习兴趣,也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各种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数学教材内容,深刻挖掘蕴含其间的数学思想方法,要特别重视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基本的数学思想,探索有益于实现本课题研究宗旨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促使我们在课题实践研究以“思维导引线”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思维能力,真正使数学思维方法成为学生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纽带,形成良好数学素养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庄宏芳.谈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J]数学教学通讯,2005.7

[2]苏帆.小学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认识障碍研究综述[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0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5

徐州市教育局推行的“学讲计划”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得进去”和“讲得出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中,“自主、质疑、合作”是关键词。虽然推行了一段时间,但是还有很多教师认为低年级数学课堂不能实施“学讲方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低年级儿童识字少、理解能力差,看不懂课本,没办法自学;二是低年级儿童纪律性差,不能紧紧围绕学习问题讨论;三是低年级儿童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讲不出来,更谈不上教别人。

上面这几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的确是低年级学讲课堂上的难题,那是不是低年级数学课堂就真的无法推行“学讲计划”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低年级的“学讲计划”:一,“学讲计划”的核心内容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灵活选取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主动学习知识的方法,而并非有些教师理解的每节课都是固定的学讲模式,都要用“自学法、合作法、质疑法”,都要让学生“讲出来、教别人”;二,“学讲方式”的实施原则之一就是学情原则,就是要遵循教育学的规律展开教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各方面能力较薄弱,那课堂上也就要有与其认知能力、情感体验相对应的“学讲方式”。三,“学讲方式”的主要目标是打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发展不同学生的潜能。难道低年级不需要这些吗?如果不从低年级推行“学讲方式”,那高年级的“学讲方式”不就成为“空中楼阁”了吗?基于以上的理解,下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学讲方式”的理解。

一、关于低年级儿童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低年级儿童可以在家长、教师的协助下自学

很多人理解自学就是学生自己学习,其实,学生根据别人的引导,自主探索知识也是一种自学。笔者认为,后者更适合低年级学生,因为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容易被转移、动手操作能力差,有时需要在家长或教师的帮助下展开自学。

以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为例,上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两个自学作业:一是准备面值为1元及以下的人民币并自己认识它们;二是到商店去买一种价格在1元左右的物品并记下自己买东西的过程。通过课前准备让学生自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初步感知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很显然,这两个小活动都需要家长的共同参与,孩子才能顺利完成。

(二)要确定适合低年级儿童自学的内容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的形象材料更感兴趣,脱离现实情境的数学知识很难引发他们的注意力。“图形与几何”部分中大多数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自学,例如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等。而算理知识很强的“数与代数”部分就不适合学生自学,因为他们往往只关注计算结果,而不知其原因。当然,针对不同的情况还要通过学情研究来具体对待。比如《9加几的进位加法》一课就不适合先让学生自学,因为教材呈现的方法会影响教师的引导;但有了这一节课的加法知识作为铺垫,下一节课的《8、7加几的进位加法》就可以让学生先自学。

(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低年级学生很难自己抓住学习的重点,他们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这是低年级数学教师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比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6、5、4、3、2加几》一课时,教师可在导学单上设计以下问题:你从情境图上看懂了什么?怎样列式?有哪些方法可以算出结果?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自觉进行算法的优化。

(四)要关注不同层次儿童的自学能力

儿童的自学能力会有差异,教师一方面要向全体学生,另一方面又不能强求一致。因此,可以布置不同层次的自学任务,使每一个学生的自学能力都能有所提高。以《我们身体上的尺》一课为例,对于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布置他们自学课本上的内容;而对自学能力偏弱的学生可以布置家长与他们共同完成相关的测量。

二、关于低年级儿童质疑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观念,给孩子质疑的机会

低年级儿童的脑海里会有很多问题,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质疑能力,并要尽可能地给他们讲解清楚,不能不了了之,否则他们就失去了提出问题的兴趣。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时,有比水果轻重的这样一类题:如一个菠萝和三个苹果一样重,让学生通过推理说出一个菠萝比一个苹果重。教学时,笔者发现小文同学看都不看这个情境图,直接就写下了对、错号。笔者问他:“你看了没有?”他回答道:“老师,我知道菠萝重,苹果轻。”他的话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原来很多孩子是根据生活经验来判断的,很显然这并不是这道题目所要训练的目的。于是,笔者把实际的物品改成了用几何图形来让低年级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掌握其中的推理、比较的方法。

(二)限制条件,提升儿童质疑的价值

低年级学生提出问题若得到教师的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增强;但是他们年龄小、见识面小,难免会提出一些无边际的问题,如果任他们“自由发挥”,就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一问题,通过限制提问的条件,提升低年级学生提问和质疑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苏教版 年级数学 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可以出示相关的情境图,再提问:“你能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从而达到有针对性训练的目的。

三、关于低年级儿童合作能力的培养

(一)注意纪律的组织,让学生懂得小组合作也是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时,有很多学生会趁机调皮捣蛋,不认真学习:有的讲话,有的做游戏,还有的开小差、走神。小组合作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做好分工。首先要加强学习纪律的教育,让学生知道讨论的是数学知识,明确讨论的目的;其次要给每一个学生分配好任务,尽量不让他们有做小动作、开小差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通过对学习结果的检查,了解合作的效果,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不断提高合作的实效性。

(二)由简单的合作向复杂的合作慢慢过渡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6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22-02

课前笔试是以学生动手做的方式来进行的,而口头提问则是以教师的问题为主导,学生通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对知识的认知。那么,采用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呢?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通过新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本文以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前笔测和口头提问的优劣为研究主题,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实践研究,分析两种方式的优劣,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同时,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笔者希望借助这次研究能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实践依据,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以小学低段中的一二年级学生为主。在研究过程中,首先选择两个基础相当的班级作为被试对象,然后以教学实践模式展开教学实验。首先在班级中采用课前笔测和口头提问,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统一测试,通过数据收集后分析,对比两者的优劣,最后得出结论,并对课堂教学提出建议。

三、研究过程

(一)选择被试

本文选择了小学一年级的两个班为被试,其中甲班人数为58人,乙班53人;二年级两个班级,甲班61人,乙班54人。为保证测试的有效性,在测试前先对一年级的两个班级进行统测,分析其基础水平(二年级也同样),从而保证两个实验班级的水平相近。

(二)课堂测试

课堂测试分为两个板块,一是分别对两个年级的两个不同班级以相同的章节问题采用课前笔试和口头提问方式进行,然后组织教学,教学后相同年级的两个班级进行统测,根据统测数据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简述:

(1)课前笔测:教师先以课前笔测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同时针对新的学习内容设计出测试题,在课前首先小组学生完成测试题,教学中教师根据测试情况进行情境创设,然后再引导各小组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总结。

(2)口头提问: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复习,以问题引导学生预习新知识,采用师生互答方式进行检测反馈。对话后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3)数据收集和分析。

课堂教学后,教师将一年级两个班合并,采用交叉方式对两个班级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为十几减6、5、4、3、2的应用。同时采用相同方法对二年级两个班级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为2、3、4的乘法口诀练习。测试后以平均分和及格率作为分析数据(满分为50分)。具体数据如下:

从数据中不难看出,无论是一年级还是二年级,课前笔测班级的平均分和及格率都明显高于口头提问实验班。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从课后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首先,小学低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低,教师虽然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预习,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也就难以回答。课前采用笔测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试,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完成预习任务,虽然完成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变得更加具体。学生可采用请教同学或家长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了一定的知识构建。其次,小学低段学生的记忆以短时记忆为主,长时记忆为辅,采用口头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但如果不及时通过练习来引导学生进行巩固,学生容易遗忘。采用笔测形式进行预习,学生在完成测试过程中,记忆得到了加强。

四、结论与建议

虽然课前笔测的效果明显优于口头提问的效果,但并不代表在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能用课前笔测形式进行引导,而忽略了口头提问的作用。两者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还需交互使用。首先,小学低段学生认知以直观形象为主,采用课前笔测形式进行引导,学生兴趣不浓,而学生对师生互动式的问答较为感兴趣。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口头提问方便而快捷,笔试需要课前准备好测试题,并需要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占用时间长。因此,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课前笔测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在课堂中通过对检测情况的分析后,根据学生的测试情况,找出问题所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巩固并通过情境引入新知识的学习。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课前笔试所涉及的问题要兼顾上节课的知识并以简单问题引出新知识。在问题情境中,要注重对新知识的引导,要涉及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情境来引入新课题。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7

1.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处于生理发展黄金期,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身体发育速度快,精力旺盛,处于活泼好动的状态。但是由于年龄偏小,小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同时缺乏耐心,很难专注于某一事物。在数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枯燥的数字、公式很容易让小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在这个阶段,教师在小学数学授课时,需要改变教学理念,营造一个有利于小学生爱上数学的教学氛围[1]。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意识逐渐加强,在低年级,小学生的情感意识比较弱,但是到了高年级,小学生的情感意识已经开始稳定。小学生的自尊意识、团队意识、荣誉意识逐渐建立,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即使是采用相同的激励教育,其方式方法都应当不同。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才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

2.小学高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鼓励差异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当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改变教学理念和思路,采用鼓励教育,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的激励学生,让小学生高效的学习数学。教师可以采用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鼓励教育,同时在采用时又具有一定的做法差异性。

2.1表扬鼓励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数学逻辑性强、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小学生刚接触数学教学,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同时,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情感意识逐渐加强,需要得到外界的肯定与表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小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的给与表扬,不断的激励他们前进。

但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当给予区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应当多表扬,帮助小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只要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取得一点进步就应该表扬,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充满动力,继续努力。但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当注意表扬的频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也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如果教师经常性的表扬,甚至是一件很简单的知识获取也能获得教师的表扬,容易让小学生产生自满心理,不利于小学生更加踏实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2.2榜样鼓励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认识到榜样鼓励的重要性,在同学中树立学习努力、态度端正的榜样,可以带动其他学生主动向榜样看齐,自觉转变学习态度与方法。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树立榜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树立与维护良好的课堂风气;2)稳定学生的整体学习劲头;3)课堂教学效率将明显提升。但是在树立榜样时也是需要注意一些问题的,例如:榜样不需要明确指出是某人;在班级内树立整体的正确指导思想,为榜样树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尽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3]。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应将榜样鼓励作为促进整体学习氛围改善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榜样鼓励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明确学生的学习思想、端正学习态度。由于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较为成熟,多数学生可以正确看待榜样的作用与影响,而在低年级学生中应用榜样鼓励时,则要注意避免学生出现盲目攀比或自卑心理,而忽略了教学的根本目标。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榜样鼓励是一把“双刃剑”,无论是对于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师都要准确把握榜样鼓励的“尺度”。

2.3参与鼓励

在新课程标注中提出,教学活动中应突出师生的共同参与,即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模式,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著名教育学家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中,强调“自我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等基本思想,这与参与鼓励的基本思想是完全吻合的[4]。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参与鼓励,期现实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参与鼓励可以适当扩大范围,即在课内、课外的相关教学活动中均可适当应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则要以保证课堂秩序、保障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基础,适当应用参与鼓励。对于部分低年级学生而言,由于受到天性的影响,不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则要善于进行思想疏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对于转变较为明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既是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个途径。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强,教学应对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进行适当鼓励,从而带动其他学生共同参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高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应用表扬鼓励、榜样鼓励、参与鼓励,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在明确鼓励差异性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先进的教学思想,合力把控各项鼓励的实际应用模式。

【参考文献】

[1]徐红梅.浅论鼓励教育法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2,83:173.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8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就现状而言,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分析:其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其二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传授,并没有教会学生数学计算技巧,并且教师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因而难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现象,如计算效率较低、计算速度慢、审题不仔细以及不检验,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学习效率较差,长此以往将会使学生厌烦数学,进而不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

二、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技巧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快乐,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进而向学生渗透数学计算的技巧,提高学生数学运算效率与质量。例如,教师在进行口算部分教学时,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学习,这样的数学教学形式才不会枯燥,并且能够促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运算技巧。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创设情境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并能从中发掘运算的技巧。例如,某校教师在进行口算乘法教学时,教师并没有采用以往较为枯燥的教学形式,而是事先准备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实际应用题,比如,一件衣服50元,一位女士买了10件,她应该付多少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引导学生回想自己之前学习过的乘法运算,然后分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其中一个小组的计算方式是这样的,50乘以9再加上50,他们思考的方式是将其化为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算法,最后教师对学生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且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技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使学生掌握数学计算方法。

(二)教师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因而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这样才能保障其教学方法的不断推陈出新,更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传授学生知识,而忽略了教会学生计算技巧,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技巧,帮助他们在计算题中减少错误率,并且提高做题的速度。口算练习是低年级数学计算运用较多的一种形式,这也为学生高年级的数学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正是因为口算练习的重要性,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尤为注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解题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题思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例如,在进行口算相关练习时,某教师采用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口算的方法,如25+26+25+26,这样的口算有的学生直接从左向右进行运算,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可以将一样的加数以乘法的形式进行运算,如25×2+26×2,还可以(25+26)×2进行运算,或者也可以这样运算26×4-2,这样灵活的运算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在运算过程中掌握计算技巧,让他们在口算过程中能够更快地得出结果。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可以帮助他们在运算过程中提高运算效率,同时也可以减少运算的错误率。另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做习题之前,认真审题,在运算完成之后应该积极检验,进而验证其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可以促使其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得到有效应用。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点所在,特别是针对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以及运算技巧,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文章重点分析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技巧,并以实际教学案例对论点加以

论证。

参考文献:

[1]王鹏.浅谈小学生简便运算技巧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3(08).

[2]殷爱兰.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4(06).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9

一、趣味性教学方法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所谓趣味性教学方法是指用新的充满趣味的教学观点、手段、技术营造有趣、引人入胜的课堂氛围,使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到乐趣,产生兴趣,从而自主、积极学习的一种教育学新理念。可见趣味性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趣味性教学方法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有很好的教学实践效果,尤其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促进教学创新方面有突出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比较强,因此传统数学知识的教学比较枯燥。数学思维是比较抽象的思维方式,数学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层次来看,在抽象思维方面是非常薄弱的。受其影响,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直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难点。趣味性教学的关键就是要使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到乐趣横生。因此,趣味性教学理念与数学知识教学创新目标不谋而合。

2.活跃课堂氛围。活跃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同时也是开展高效教学的关键。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活跃的课堂氛围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自愿、自发的,学习过程是愉悦的,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活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参与性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科学规划。趣味性教学方法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用较多的一种活跃课堂氛围的教学方法。

3.促进教学创新。趣味性教学方法是一种教育新理念。该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创新。在现代小学阶段的教学实践中都是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探究式教学、活动教学、分组教学、讨论教学等教学方法都是应用比较多的教学创新。趣味性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融合探究、分组、讨论等教学模式,实现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

二、趣味性教学方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趣味性教学方法对小学低年级数学课程教学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运用趣味性教学方法能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可以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创新。因此,重视趣味性教学方法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数学教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重视手脑并用在趣味性教学方法中的应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差、自我约束能力更差。好动是这个阶段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的数学知识,学生往往表现得非常茫然,教师也常常无计可施。在趣味教学方法应用实践中就需要特别关注这个阶段学生的特性,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这个阶段的学生爱玩耍,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教学环节让学生手脑并用,例如:让学生“摸一摸”、“画一画”等趣味性强的动手动脑环节,就可以更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动手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

2.重视正向肯定的应用,激发学习热情。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是非常单纯的,对教师评价反馈非常积极。在趣味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评价对学生积极性的影响。在教学中多使用正向肯定的评价方式,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到过度表扬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实践中通常会根据学生个体采取不同的肯定方式。例如: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好,因此只有在这些学生认真自己努力后才会给予他们肯定和表扬。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敛,当他们在学习中有主动交流或主动发言的行为时我都会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有时候肯定和表扬仅仅是一个眼神。通过把握好表扬的“度”,用心关注和观察每个学生学习中的表现,通过及时肯定和表扬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

3.重视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和教学。数学思维方法的获得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在小学低年级,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获得基本的思维能力。在趣味性教学过程中切忌一味追求教学的趣味性而忽略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趣味性教学不能忽略学生独立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敏感性为教学目标。因此,在趣味性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结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要以实现这个教学目标为中心点开展教学实践创新。例如: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借助图形、玩具等转化成低龄儿童能够接受的形象。立足教学目标开展的趣味性教学创新才是有价值和有效的教学创新。

三、结语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难点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对数学知识还比较陌生。对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趣味性教学充分利用了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动爱玩的特性,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走进数学知识的殿堂。在这个阶段开展趣味性教学能大大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10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222-03

大学承担着科学研究、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是大学的最根本的使命。高校辅导员在这其中承担着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有职责也有义务为打造优良的“学风建设”添砖加瓦。天津师范大学以“勤奋严谨,自树树人”为校训,旨在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数学科学学院的“学风建设”具有较为特殊的特点,作为基础性、传统性的学院,数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学风建设”中呈现出的专业课高不及格率尤为突出。而打造优良“学风建设”的重要评价指标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在“教育管理”角度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业、求职和就业。根据目前高校高不及格率的现状,本文通过对数学科学学院近年来学生在低年级核心专业课程上的成绩进行分析,希望对影响学生不及格的因素做出探究,旨在通过对各种因素的分析,解决学生出现的不良现象,降低不及格率,在长远角度上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贡献。

诚然,本科生数学专业的高不及格率,与其他院校数学专业院系所呈现的特点基本一致,是该专业“学风建设”面临的共性问题。在打造优良的“学风建设”时,对本学院学生专业课高不及格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做到条理清晰、心中有数,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推进“学风建设”和各项其他工作的良性开展。

一、三个年级在低年级时主要专业课的不及格率现状

(一)历年来的不及格率状况概述

由于一年级数学专业核心课程的难度稍高,加之学生刚刚迈入大学校门,在各个方面都处于适应期,一年级核心课程不及格率较高,以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两个科目最为突出。

(二)近三年的实际数据

本文通过对12级-15级4个年级在一年级核心课程的成绩进行整理,得到以下情况:

1.数学分析近四年不及格率处于动态平衡中,相对稳定于17%~20%左右。

2.高等代数不及格率除13级稍高外,其余三个年级稳定在10%左右。

3.解析几何不及格率相对较低,但刚过及格线的人数较为集中,也是比较危险的情况。

尽管某些科目不及格率偏高,但通过对不及格同学的成绩进行分析,发现不及格同学的分数主要集中于50~59分数段,即多数不及格同学离及格并不是很远,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现象的产生呢?

二、导致不及格率的各种因素分析

(一)客观角度分析

1.性别因素。根据客观情况来看,师范大学男女生比例极不平衡,尽管数学科学学院作为纯理科专业,男女生比例也仅为1:3,另外根据对12-15级不及格同学的分析,发现不及格同学男生占大多数。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大学一年级,相较于男生,女生更加m合现行的考查制度。

资料显示,大学以后,男女智力差异逐渐减少,最终,男女智力水平趋于一致。就智力结构而言,在思维方面,男孩善于逻辑思维,女孩善于形象思维。在记忆方面,男孩善于理解记忆,女孩善于机械记忆。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等科目,逻辑性较强,男生在思维上较有优势,但考试评价形式单一,基本上都是笔试,没有口试、实践能力测试,考试题目难度不是很高,区分度不明显,考试被异化成记忆力的竞赛。考试的弊端使那些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又记忆力好的学生得了高分,这无疑是女生的天然优势占了上风。另外,大多数男生有粗心的毛病,相对于对计算有较高要求的数学基础课程,较女生又处于劣势。因此,可以看出性别因素对于学习成绩的影响。

2.社会环境。就当前的社会环境而言,“学习无用论”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不少舆论都在说着一个道理“大学所学得数学在未来生活中根本没什么用”,使得有些心志不坚定的学生容易受其影响,渐渐地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其次,很多高中在给学生灌输一个理念“熬过这三年,大学就轻松了”,以致有很多学生把大学当作学习的终点,认为大学学习比较轻松,殊不知这才是真正奋斗的起点。

(二)学生角度

1.学生智力因素(高校扩张,接受能力有限,思维方式,学习策略等)。从学生本身智力因素出发,主要包括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建构新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等。这些都会从本质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而对高不及格率也会有一定影响。

首先,近几年高校扩招政策,导致不少高校入学门槛降低,使得进入大学深造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但是高等教育中数学方面的内容没有减少或者降低难度,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了难度。并且,使得情况更加糟糕的是,某些地区在高中时期在数学方面必修的内容不全面,导致与高等数学的内容衔接悬殊,学生对于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等科目的接受程度堪忧。

其次,不少学生所接受的高中教育过于机械化、程式化,为了适应当前的高考考核机制,绝大多数的高中采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对于题目的敏感度和灵活度,但是降低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核。学生原本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加之高中时期没有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想要对高等数学中的知识建构起完整的知识结构,需要花费很大力气。

最后,长期受到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原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已经完全不适应于大学的数学教育。学生习惯于填鸭式教育,习惯于大量习题来巩固知识,但是大学中的数学内容理论性更强,如若无法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则很难适应数学专业基础学科的学习。

2.学生非智力因素。第一,一年级学生处于刚刚结束高中时期高强度学习的阶段,加之大学的管理是他们所接受过的教育中最宽松的,大学的自由时间是他们接受过的教育中最多的一个阶段,必然会有一些放松的想法存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刚刚脱离老师和家长的严格管理,向往自由和自主,加之大学提供了一个较为丰富多彩的平台供他们展现自我,在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方面,学习所占比例较少。

第二,一年级学生情绪处理方面依然不成熟。主要表现为情绪性认知障碍。一个新生刚到一个新的环境,往往对这个新环境充满了期望,甚至幻想,对在新环境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挫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旦看到、遇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事情,就出现烦闷与焦虑,心情不快。一个学生如果肌体长期处于这种应激状态,最终就导致能量耗竭而发生变态反应,表现在学习上是因无法适应,而产生心理焦虑,情绪上受到极度压抑,形成情绪型学习障碍{1}。

(三)教学角度

1.所选教材。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不少同学对目前所采用的教材是不太满意的。近年来生源质量明显下降,数学基础普遍较差,教材开发、编写者没有及时对教材进行相应调整,教材理论知识偏深、偏难,过于重视理论推导。教材内容与高中相比,层次提升太快、太高,陈述的主要是定义、定理、法则、例题,教材中密布的是数字、符号,偏重抽象性思维与计算演练,缺少与生活实际相连的案例,学生普遍觉得教材晦涩难懂,没有兴趣深入钻研教材。甚至,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丧失兴趣的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认为数学缺少与实际的联系,感受不到学习的价值。

2.授课方式。在一年级核心基础课的教学方面,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单一的传统讲授型仍占据主要地位。其模式是黑板+粉笔,其弊端是课堂信息量少,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体现,教师的劳动强度特别大。另外,教学注重进行演绎推理,教学的直观性不强,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学习难度加大。因为教师逻辑推理能力明显高出学生,所以“注入式讲解”极易造成学生思维跟不上教师节奏,进而一节课处于纠结状态或者干脆放弃,很难再专注于课程。

3.教学环境。目前有些课程由于某些原因采用合班上课的方式,上课学生数量增多,教室拥挤,环境过于嘈杂,对于教师上课及后排学生听课都造成很大影响。并且后排同学可能出现看不清板书等情况,进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家的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于近四年的一年级核心课程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对目前的不及格率现状做到心中有数。其次,通过调查研究,以对客观现实的分析,对学生本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探讨,以教学方面的研究为出发点,整理出影响学生成绩不及格的各方面因素。除此之外,社会舆论和原有的文化传统等等在一定意义上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造成影响,本文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重点考查了上述几方面对不及格率的影响。希望可以在这些方面做出改善,降低不及格率,提高W生的学习成绩。

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里,辅导员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开展“学习目标速递”与“职业规划慢递”等活动,通过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运用在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上,帮助学生督促自我学习、进行阶段性的学习评定,也更有利于学生“学情”和教师“教情”的评估、整合。辅导员老师还可以充分运用“学业预警”的学业警示信号灯,通过信号灯颜色的不同等级,对学生实施“学业帮扶”计划,通过“答疑解惑”降低高不及格率,从而推进“学风建设”。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良师益友”,发挥本专业学生专业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比如数据整合、数据计算与统计、数学建模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该专业学生发展的掣肘之处,比如基础专业课的高不及格率。所以推进“学风建设”,降低高不及格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辅导员可以通过“手机袋”,打造“无手机课堂”;开办“学习经验交流会”;通过“宿舍辅导员”,发挥学业成绩优异的学姐学长进驻宿舍帮助低年级同学;开办“党员小讲堂”、“学习之星”小讲堂;举办“身边的旗帜”系列活动、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辅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学风建设”。

注释:

{1}曾翔.工科院校高等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8.4

参考文献:

[1] 任莉,王季春.低年级大学生高不及格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30

[2] 廖慧萍,王艳琼.高校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探析,中国电力教育,2011(01)01

[3] 刘宁.理工科大学生不及格率偏高原因及对策探析.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8)28

[4] 李巍,赵凯.高校学生不及格率偏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现代交际,2013(11)23

[5] 李忠海,陆俊.理工科大学生考试成绩不及格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考试周刊,2011(08)23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11

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曾讲过“君子有三乐”,其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一“乐”。反观现实,我们的教师特别是一些中小学教师,长期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对教师自身及教育环境有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教师们开始感受他们的职业带来的回报越来越少时,教师会产生消极的心情和态度。反映在教师的生理上表现为性急易怒,在情绪上表现为缺乏热情,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对于教学,也很少投入精力,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学生的纪律问题增多,从而导致教师对教育环境产生污染。正如美国学者德肯沃(1987)指出“无论教师的消极态度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在我国的教师队伍中,小学教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的职业幸福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基本道德的建立与综合素质的养成。而国内对于小学教师群体的关注并不多,对于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因此,本研究将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将着眼点放在国内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上,希望通过对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测量,了解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发现小学教师群体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11所小学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12份,其中有效问卷586份,有效率为90.15%。

2、研究工具

采用《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问卷》。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成就显示、工作认可、情感支持与工作吸引力,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施测程序

团体施测,测试前由主试宣读统一的指导语和注意事项。测时间为20分钟,完成后当场回收问卷。

4、数据的统计分析

使用SPSS15.0进行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

1、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本情况

所有教师在职业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和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见表1。

由上表可见,工作吸引力、情感支持、工作认可、成就显示四个维度的均分分别为3.19、3.90、4.06、3.95,总量表的均分为3.77。由于本量表采用5点计分,中数为3,所以,结果显示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中等偏上。

2、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在人口学变量的数据分析

为了便于进行分析,将频次少的组进行合并。如职称,把小高之外的组进行合并,分为小高与非小高两组;教龄,将非11-20年的进行合并,分为教龄11―20年组与非11―20年组。

以职业幸福感总分为因变量,职称、教龄和所教年级为自变量,进行小学教师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数据分析。以职业幸福感总分为因变量,以职称、教龄、年级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上表可见,取P

鉴于教龄的主效应临界显著,我们对教龄在职业幸福感上的差异进行了时候多重比较,结果见表3。

从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11―20年教龄的教师职业幸福感低于非11―20年教龄的教师,差异显著(P

鉴于职称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做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见表4。

从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年级差异只表现在小高职称教的方面,而对于非小高职称的年级差异不显著。对于小高职称教师来说,教授中年级和高年级课程的教师比教授低年级课程的教师有更高的职业幸福感。职业幸福感的职称差异只表现在中年级的方面,而对于低、高年级差异不显著。对于教授中年级课程的教师来说,非小高职称的教师要比小高职称的教师体验到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职称与年级的交互作用见图1。

鉴于职称、年级与教龄的交互作用显著,做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见表6。可见在低年级上,职称与教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903,P>.05。在中年级上,职称与教龄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778,P>.05。在高年级上,职称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临界显著,F=3.751,P =.055

从结果看出,职业幸福感的职称差异表现在教龄为非11―20的方面,而对于教龄11―20的职称差异不显著。职业幸福感的教龄差异表现在非小高职称的方面,对于小高职称差异不显著。

教授高年级教师的职称与职称的交互作用见图2。

四、讨论分析

1、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总体情况

从研究结果看来,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处在中等偏上的状态,也就是一般幸福和比较幸福之间。其中,总量表的均分为3.77,工作吸引力、情感支持、工作认可、成就显示四个维度的均分分别为3.19、3.90、4.06、3.95,都高于理论中值3,所以可理解为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中等偏上。国外有关研究表明,大多数个体体验到的幸福感在中等程度以上,也即表现为正性水平(Diener,1984;Huebner, 2000a)。此外,该结果与姜艳(2006)对于苏州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结果相一致。

对于职业幸福感的四个维度来说,工作认可维度的分数最高,其次是成就显示,再次是情感支持,而工作吸引力维度的分数相对最低,并与其他三个维度相差较大,但也仍处在中等以上。该量表的工作吸引力维度主要涉及教师对工作本身的兴趣以及从业动机。有研究表明,在职业幸福感测量中,男女教师在工作动机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教师的工作动机显著高于女性教师(张忠山, 2000;胡小丽, 2006),而性别因素在职业幸福感以及其他维度上(如领导关系、工作成效等)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的被试中女教师为457人占总人数的78.1%,男教师为128人,占总人数的21.9%。由此可解释工作吸引力维度上,由于女教师占了更高的比例,因此工作吸引力维度上的得分与其他维度相比较低。

2、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在教龄、职称以及所教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可知,教龄在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总分上的主效应临界显著,在工作吸引力维度以及工作认可维度上主效应显著;所教年级在工作吸引力维度上主效应显著;职称在工作认可维度上主效应显著;职称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在量表总分与工作吸引力维度上显著;职称、教龄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在量表总分上显著。其它因素则不显著。

对教龄进一步事后多重比较后发现,在职业幸福感总分、工作吸引力维度和工作认可维度上,非11-20年教龄的教师得分显著高于11-20年教龄的教师。非11-20年的教师由工作10年及以下的年轻教师和工作20年以上的中老年教师构成。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非11-20教师群体,也就是工作10年及以下的年轻教师和工作20年以上的中老年教师群体在职业幸福感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工作10年以下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显著高于工作20年以上的教师。这是因为年轻教师刚刚从其他的角色转换到教师的角色上来,新鲜感和挑战性都比较强,较容易得到满足。工作10-20年的教师多为中青年教师,早已对熟悉的工作环境失去了新鲜感,重复的工作任务也很难再带给他们挑战,对工作的不满开始不断增加,因而他们的职业幸福感较低。而工作20年以上的教师多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有较高的职称和较好的人际关系、熟练的教学技巧,与教龄10-20年的教师相比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但与教龄10年以下的教师相比,成就动机有所下降,体会不到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新鲜感,因此职业幸福感指数较低。

在职业幸福量表上,职称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临界显著,从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年级差异表现在小高职称教的方面,对于小高职称教师来说,教授低年级和高年级课程的教师比教授中年级课程的教师有更高的职业幸福感。具备小高职称的教师已经具备一定的资质和阅历,相对非小高职称的教师来说,低年级的课程对他们更没有挑战性和吸引力,因此体验到更低的幸福感。职业幸福感的职称差异表现在中年级的方面,对于教授中年级课程的教师来说,非小高职称的教师要比小高职称的教师体验到更多的职业幸福感。这是因为中年级的课程对于非小高职称的教师来说还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和新鲜感,而对于已取得小高职称的教师来说缺乏同等吸引力,因此体验到的幸福感较低。

职称、教龄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做简单效应分析后发现,在高年级上,职称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临界显著。职业幸福感的职称差异表现在教龄为非11―20的群体,对于教授高年级课程且教龄为非11-20的教师来说,非小高职称的教师比小高职称的教师有更高的职业幸福感。这是由于高年级的课程对于非小高职称的年轻教师来说有更高的挑战性和吸引力,也能从中获得更高的满足感。

五、结论

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整体处在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非班主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显著高于班主任教师;11―20年教龄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显著低于非11―20年教龄的教师。

由研究结果可知,教龄为11―20年的教师在职业幸福感、职业认同、时间管理水平上均低于其他教龄教师,应引起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机构的重视;此外,可以通过对职业认同感以及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促进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姜艳.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 硕士论文, 苏州大学,2006

2.刘颖丽, 任俊. 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与资源的交叉滞后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6),173-140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12

鉴于此,我们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确立了以下研究目标:(1)大致了解和分析临海市小学语文教师作业批改方式的现状;(2)基本了解临海市小学生对语文作业批改的评价和期望;(3)对比二者差距,并结合实效性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本课题的研究是指向“实效性”的研究。实效性,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综合各家之见,大致就是指事物经过某种活动过程后,产生的客观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较,它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或状态。由此,作业批改实效性即指教师进行作业批改后,批改成果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且作业批改量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这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具体关注在作业批改中“谁来改”“怎么改”这两个问题,即针对“作业批改的分工”和“作业批改中符号、语言、方法的运用”来研究作业批改的实效性。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其中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主。调查对象为临海地区4所具有代表性的小学二四六年级的学生和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教师以访谈为主。样本覆盖不同的经济区域、市区和乡镇、示范性小学和非示范性小学,选择市区2所、乡镇2所,其中城乡示范小学各1所,非示范小学各1所。问卷发放以班级为单位,各班随机发放5份问卷,共分发问卷330份,回收率为96.97%,有效率为97.81%。教师访谈对象选取教龄在5年以上教师20名,其中,城区小学11人,乡镇小学9人,示范小学8人,非示范小学12人。

2.问卷的编制

根据作业批改实效性的内涵、新课程改革对作业批改的要求以及作业批改在实际操作中所关注的问题自行编制问卷。本问卷的编制从语文教师的作业批改频率、作业批改的分工方式、作业批改符号的运用方式、作业批改语言的运用方式、学生对待批改后作业的态度、学生对作业批改情况的总体评价、学生对语文教师作业批改方式和态度的看法和意见等7个方面入手,了解临海市小学语文教师作业批改方式的现状和学生对此所持的相关态度。

3.统计方法

采用Excel 2003统计软件进行描述统计。

二、结果讨论

1.作业批改的频率

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教师都能很认真负责地每天或隔天批改作业,但仍有5.76%的教师较长时间才批改一次作业。虽然选择“3天”和“一个星期以上”的比例不高,但是实际上至少有18个学生选择了这个答案,按每个班级发放5份问卷的比例来计算,则至少有3到4个班级约150到200个学生的作业是3天或约一周才批改一次。作业批改的频率太低会导致教师难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纠正错误。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师不重视语文作业的批改以及教师过于繁忙,无暇批改作业。

2.作业批改的实际分工和学生对作业批改分工的期望

低中年级作业批改实际分工中以教师全部批改居多,高年级作业批改实际分工形式则较多样化。在作业批改的实际分工中:二、四年级的学生由于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不够,有46.6%的作业都是全部由教师批改。而到了六年级,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有所提升,所以,教师就将批改作业的部分主动权交还学生,高达72.38%的六年级学生表示作业是部分由教师批改的。同理,随着年级递增,学生能力提高,教师归还的“批改”就越多,形式各样,包括同桌互批、组长或班干部批改、自批。在同样有下放“批改”的情况下,城区作业批改实际分工的生生互批方式又比乡镇更注重个人参与度。城区更多采用同桌互批和自批,而乡镇大多采用组长或班干部批改。可见,城区比乡镇更注重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批改”,参与到作业批改中,而不是令其成为好学生的“特权”,这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作业批改的要求:“作业的批改,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了解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造成这一情况的一部分可能原因是城区小学生的实际能力比乡镇小学生强。所以,大多数人能参与到作业批改中来,另一可能原因则是城区教师对学生个体化的意识也比乡镇教师要强。

3.合作批改下教师的批改任务

教师根据各年级的学习侧重点,选择难度较大且相对重要的作业进行批改。总体来说,抄写本、作业本、练习卷的完成和批改难度都较大,且能反馈较多信息,所以,各年级教师大多数都有选择这三种作业进行批改。其中,二年级比较重视字词练习,所以,选择抄写本的比例最高,达66.67%,比四六年级均高出12%;而越到高年级,学习重点就从“字词”转移到“阅读”“写作”等综合性题目上,所以,批改练习本和练习卷的比例逐级递增,在六年级达到83.81%。最后,口头作业、实践作业和其他一些特殊作业,由于操作难度、批改难度较低且可能无法通过批改或检查来检验完成情况,所以,批改率相对较低。

4.教师常用的批改符号

随年级增高,批改符号逐渐多样化。各年级对传统符号勾和叉的使用频率都很高,此外就是半勾、问号、圈和线。其中半勾和圈的使用频率在二四年级之间增幅较大,可见,随年级增高,题目难度加大,学生的错误率和错误形式也相对增加,这时单一的批改符号已经满足不了批改需要,所以,除勾叉外的其他符号的使用频率会提高。最后,因升学模式的影响,随年级升高,应试痕迹渐浓,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划分的分数和等级的符号使用频率也逐级大幅提高。

在城乡比较中:城乡教师选择使用勾叉的人数仍占绝大多数,而乡镇选择半勾、问号、圈的比例均都在30%左右,低于城区。城区选择使用分数评价的比例是乡镇的3倍。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乡镇教师运用的符号相对单一,城镇教师更喜欢给予学生应试性评判。

5.作业批改中评语出现的频率

临海市语文教师的作业评语总体十分欠缺。调查数据显示,城乡对比中二者选择偶尔有的频率均过半,而选择“几乎没有”和“没有”的城区和乡镇总计分别为14.55%、20.95%。初步分析原因有二:(1)乡镇老师评语意识不强;(2)乡镇教师作业批改任务繁重,无暇写评语。

低年级评语十分缺乏,中高年级对评语需求较大。在对评语出现频率的调查中,各年级选择比例占大多数的均是“偶尔有”,且逐级递增。而二年级“几乎没有”和“没有”的比例分别是四六年级的2倍和6倍。初步分析原因有二:(1)二年级学生识字不多,未必看得懂评语,而中高年级学生对自我认识程度提高,对教师评价的需求增大;(2)二年级题型简单,无需评语。

6.学生对评语所持态度

绝大部分学生都希望看到评语。无论是城乡调查还是各年级调查,结果均显示学生对评语的需求比例还是很高的。由于学生都有寻求教师关注的积极意向,评语能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于他们个体的关注,并且评语不仅可以指出学生作业的错误,评价学生的劳动,还可以鼓励学生后续的学习,激励学生的意志,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希望看到教师在自己的作业中给出评语的这一调查结果是符合理论和实际的。并且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评语能增强自己订正作业的热情。

7.学生对待批改后的作业的态度

大部分学生对待批改后的作业态度端正,但仍有少部分学生不能根据批改符号和评语进行订正。城区和乡镇约有95%的学生都表示“能够根据批改符号和评语进行订正”。从年级来看,二四六年级表示“想订正但不知道批改符号或评语意思”比例分别为3.88%、3.77%、2.81%,说明批改符号的指向性还不够明确,评语太过于简略导致学生不理解,而二年级学生处于认知水平较低的年龄段,对一些复杂的或较长的批改符号还无法理解。

8.学生对作业批改情况的看法、意见和建议

学生对教师作业批改中使用评语的需求十分迫切。关于对教师作业批改的意见方面,各年级段学生提及最多的是“希望老师多一些评语”,其中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比较迫切希望多一些鼓励性和指正性的评语。

学生对教师作业批改方式上主体意识增强。在作业批改的分工上,各年级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四年级和六年级有较多学生提出“希望能适量自批或班委批改”,二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小和写字能力较低未写此项建议,但结合作业分工期望的调查结果可推测二年级学生对此也有较高需求。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各年级在教师批改作业认真程度上都希望语文老师能“批改仔细,尽量少出错”,其中二年级尤多,结合二年级对教师作业批改态度的评价,说明低年级教师应更加重视作业批改,切不可抱有“简单题目简单批”的错误态度。最后有少量学生希望“教师在批改时字迹清晰”“打上总评”“错题不要打叉”。

中高年级符号侧重点不同。所采访的教师,大多都有选择过将“星星”作为作业的总体的评价的标识。如,作业完成优秀的学生给予5颗星,完成较差给予2颗星,星星的颗数给予低年级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另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图案、学生对“星星代表优秀”的理念更为确信的特点,教师会增强符号趣味性和可变性,如采用变形图案和额外增加星星鼓励。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教师会适当将评价转向优良中或等级ABC。

三、建议

1.学校方面

(1)减轻教师课业负担。学校应给予适当的作业指标和批改任务,并且减少不必要的课程和教学任务,以减轻教师课业负担,让其有精力投入到作业批改中。

(2)建立合理的制度。学校应根据本校特点和各年级特点,再结合教师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评价教师作业批改的制度,切不可一味追求高标准给教师造成过大压力,使其急于求成、疲于应对,当然也不可太过放松。

(3)加强各校、各年级之间的相互讨论和学习,成立批改小组。通过交流讨论,使教师认识到自己在作业批改中的不足,进行改正并且学习他人先进有效的批改技术。可专门成立自己的作业批改小组,集体学习有关作业批改的论文、书籍等,让教师能够更多地获取有关信息。聘请对作业批改有心得的老教师,对语文教师进行深入的批改指导。

(4)定期组织反馈和评价。为检验和保证教师作业批改的实质效用,学校可阶段性组织教师进行自评自省,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组织家长进行建议以及时修正教师作业批改方式。

2.教师方面

(1)提高对语文作业批改的重视度和对语文作业批改实效性的认识。通过了解学生对语文作业批改的态度和评价以及同行之间的交流,提高对作业批改的重视度和对批改实效性的认识,端正批改时的态度,尽量做到少出错并且字迹清晰。

(2)积极了解提高作业批改实效性的相关信息。通过参加交流讨论会、听讲座和学习小组等方式以及利用书籍、网络等多媒体资源来了解提高作业批改实效性的方式等相关信息。

(3)将有能力的学生培养成作业批改小助手,建立四人小组的“作业批改共同体”。在批改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中高年级教师可培养学生批改作业的能力,建立四人小组,将简单的作业交给学生批改或让学生先批改教师再批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还能够利用学生自己的力量实现互帮互助、互相督促、以先带后。

(4)针对各年级特点丰富地运用批改符号和评语。对于低年级:选择直观简单的批改和评价符号,如,勾叉、分数、星星等,评语应符合低年级识字量并以形象的、鼓励的为主;对于中高年级:选择丰富且有针对性的批改和评价符号,如,圈、线、半勾等,评语应是具有个体性、指正性、比较性、拓展性、激励性的综合性评价。也可通过适当增加生生互评或自评来拓宽评语来源和丰富性。

(5)合理利用“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一把双刃剑,教师既不能浪费这个资源,又不能把作业负担都抛给家长(家教)。可以将一些口头作业和实践作业交给家长检查,并签字证明,教师只需检查签名并抽查。对抄写、听写之类的简单作业交给家长监督检查,教师只需过目,知道易错点和难点。提醒家长监督学生写作业,提高学生作业质量,减轻批改负担。对于作业本、练习卷、作文本之类的作业应由教师自己批改,否则将不能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当然,家校合作还要考虑到城乡因素和家长个人情况。

参考文献:

[1]刘建东.提高语文作业批改的实效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2(28).

[2]白颖颖.关于小学语文作业批改情况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武汉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13

莱西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初中学生学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有关事宜的通知

各中小学、局机关各科室:根据《青岛市教育局关于初中学生学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有关事宜的通知》(青教通字〔2014〕86号)精神,结合莱西实际,本着积极稳妥、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报经青岛市教育局批准,莱西市教体局决定对初中学生学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考试科目及考试成绩呈现形式。2015年,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生物9个科目考试成绩以分数和等级(分ABCDE五个等级)两种形式呈现,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2个科目以等级(分及格、不及格两个等级)形式呈现。从2016年开始,思想品德以等级(分及格、不及格两个等级)形式呈现,其他学科呈现形式与2015年相同。二、普通高中招生录取(一)招生志愿填报。从2015年开始,除优质高中部分生源、特长生招生外不再实行电脑派位录取新生,将莱西一中南校、北校由过去的统一招生调整为莱西一中南校、莱西一中北校两个独立的学校分别填报志愿招生,不再划定统一的录取分数线,两所学校各自按照考生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2015年,志愿设置分为第一批次学校(莱西一中南校、莱西一中北校)和第二批次学校(莱西二中)。第一批次学校设两个志愿:第一志愿和是否服从调剂志愿。第一志愿只能从莱西一中南校、莱西一中北校两所学校中选择一所学校填报,不能兼报;是否服从调剂志愿是指当两所学校中的一所学校线上考生不足时,可从填有服从调剂志愿的考生中择优录取。第二批次学校设一个志愿:莱西二中。录取时,先录取第一批次学校,按莱西一中南校和莱西一中北校两所学校招生计划总数(不含优质高中部分生源和特长生)的1:1.05划定最低录取分数线,分数线以上考生按志愿从高分到低分分别录取;第一志愿未完成招生计划的学校从填有服从调剂志愿的分数线以上考生中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再录取第二批次学校即莱西二中,按照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2016年及以后的高中招生录取办法将根据莱西市高中布局调整的发展情况另行通知。(二)实现分数制与等级制并行的录取方式。2015年,普通高中学校统一招生实行按6个科目总分(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20分、物理100分、化学80分、思想品德80分,总分620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2016年,实行按7个科目总分(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20分、物理100分、化学80分、历史80分、生物80分,总分700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2017年,实行按8个科目总分(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20分、物理100分、化学80分、历史80分、地理80分、生物80分,总分780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从2015年开始,总分相同的考生按学科等级组合择优录取。首先通过语文、数学、英语等级组合择优录取;如果语文、数学、英语等级相同,再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级组合择优录取;如果物理、化学、生物等级也相同,最后通过历史、地理等级组合择优录取。从2016年开始,普通高中学校优先录取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科目达到及格等级的考生。(三)自主招生(特色班招生)。2015年莱西一中和莱西二中特色班招生继续按综合成绩(中考文化课成绩+面试成绩)由高到低择优录取。特色班招生各初中学校不再进行预选,由学生自愿报名。中考文化课成绩公布后,根据分配给各初中学校的指标数,从报考特色班考生中,依据中考文化课成绩由高到低按1:1.2比例划定面试资格分数线,确定面试考生,分别由莱西一中和莱西二中自主组织专家组进行面试,面试成绩总分满分为100分。考生面试成绩和中考文化课成绩之和即为考生综合成绩。录取时,依据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择优录取。被莱西一中特色班录取的考生,继续通过电脑派位的形式,均衡分配到莱西一中南校和莱西一中北校。2015年艺术体育专业特长生招生专业测试提前到3月份底前完成。专业课具体测试时间另行通知。(四)优质高中指标生录取。根据各初中学校毕业生人数,将莱西一中南校、莱西一中北校计划招生名额,按照上级规定的比例作为指标生均衡分配到各初中学校,教体局根据指标生总数控制最低录取分数线,最低录取分数线以上考生按志愿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三、完全等级制评价与录取教体局将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根据青岛市教育局的要求,待条件成熟后再实行完全等级制评价与录取。四、其他说明今后,青岛教育局如有新的改革政策,莱西教体局将根据相关通知要求并结合莱西实际,对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政策进行相应调整和完善。

莱西市教育体育局 2014年12月31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