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教学论文实用13篇

差异教学论文
差异教学论文篇1

本文作者:施冰芸工作单位: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国内理论界对教育公平的研究时下尚未深入到教育过程公平这一维度。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搜索结果为例,以“教育过程公平”为关键词搜索到在1990至1999年间发表的论文数为0,在2000至2012年间发表的论文数为21,其中从教育过程公平视角切入探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论文数为0,可见教育过程公平领域仍然有着广阔的探索空间和研究前景。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首先必须承认、尊重和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地把握其水平层次;其次,要为学生提供适切其水平层次的教学。大量教育理论和实践证明,在班级授课制下,越接近学生认知水平越便于实施教学,同时,也有助于减弱学生间的纵向比较,避免因差距太大而使部分学生丧失竞争的信心。因此,以水平等级为基础组建班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那么,应该依据什么将学生分层?又依据什么定位各层次班的教学呢?这是实施分层教学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也是决定分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试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等级,与之相对应的学生水平层次分别为C层、B层及A层。从理论上说,英语基础扎实,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宜划分至A层;英语基础知识稍欠牢固,存在较多知识盲点,经过一定量的操练能够对新知识和新技能予以理解和掌握,学习态度端正,兴趣平平,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有待优化者宜划至B层;英语基础知识薄弱,在词汇识记、语法运用、口语表达、听力理解等方面存在学习型障碍,英语学习屡遭挫折,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者宜划至C层。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较为科学的判断,而高职高专教育学制偏短,因此可以考虑在新生入学之初组织校内分层测试,将高考英语科成绩、分层测试成绩外加学生意愿综合起来,决定学生分属A,B,C中何种水平等级,不同水平等级的学生接受与其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相适应的教学。就教学对象分层而言,高职高专英语分层教学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全体性。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一个也不能少”,“从差异出发消灭差异”,确保优等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后进生适量吃少,颠覆了传统行政班级中“抓两头,带中间”的以牺牲某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换取其他学生发展的习惯做法。第二,动态性。动态性首先体现在学生层次班级调整的灵活性。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除了智力水平之外,还包括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等,笼统地根据数次考试成绩将学生进行分层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偏颇。因此,分层不宜一劳永逸,可以考虑以学期为单位,鼓励在此单位时间内学习积极、学习兴趣浓厚、成绩显著提高的B班学生转入A班学习,或者从C班转入B班学习,形成弹性竞争机制。同样道理,如果A班或B班中有学生跟不上所在班级的教学进度,也可以申请调至B班或C班,以确保教学内容与其认知水平相匹配。第三,复杂性。差异不等于差距,差距只是差异的一种。差异指的是“不一样”,差距指的却只是“程度上的不一样”[11]。分数上的差距一目了然,但是学习策略、认知策略等方面的差异却需要用心去观察。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立足于群体考虑问题,又要善于发现个体的学习差异,因势利导。第四,主体性。不管是新生入学的分层,还是学期间学生的班际调动,都必须尊重学生个人意愿,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教育的起点是选择自由,只有赋予学生选择的自由,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为教育过程公平铺平道路[12]。

目标分层教学既是目的性的又是价值性的活动,常常以目标为基础。目标一般分为整体性目标(globalobjective)(又称目的aim),教育目标(educationalobjective)和教学目标(instructionalobjective)[13]。整体性目标是比较宽泛、复杂的学生学习效果,需要大量时间和教学才能实现,而教学目标抽象性最低,多用于日常课程计划中,在此“目标分层”特指“教育目标分层”。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10月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明确提出高职高专院校非英语专业新生入学时必须掌握基本的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认知英语单词1000个(较低要求)或者1600个(标准要求),同时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受过初步训练。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应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同的目标层次导优补差,如可以分为基础性、发展性及创造性三类目标,其中基础性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设置,以C层学生为主体;发展性目标要求大部分学生争取达到,以B层学生为主体;创造性目标主要针对A层学生,要求在完成前两项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能力训练[14]。以第一学年的“公共英语综合课程(必修)”为例。该课程结束后,参照《基本要求》,与上述三类目标层次相对应,A、B层学生的英语水平应达到相关量化标准,如A层学生应认知3400个单词(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1600个);在语言材料难度适中的前提下,阅读速度每分钟70词,听力语速为每分钟120词,写作速度为半小时80至100词,中译英译速每小时250词;B层学生要求认知2500个单词(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1000个),在语言材料难度适中的前提下,阅读速度每分钟50词,听力语速为每分钟110词。而C层学生则要求在巩固入学水平的前提下,尽量向B层标准靠拢。口语能力方面,要求A层学生在语音语调基本正确的基础上,经简短准备后,能够就一般的社会生活话题进行简单交谈、讨论和发言,B层学生能够进行简短的日常会话,而C层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最基本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过程分层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三个阶段。基于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过程对于A层学生是“授之以渔”,对于B层学生是“授之渔兼鱼”,对于C层学生则更多的是“授之以鱼”。现以《高级职业英语读写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Unit1IntroducingaCompany第一课时的阅读理解课为例,将各层教学作如下比较:第一,课前预习。C层学生自学能力及学习自觉性较差,故课前预习不作统一要求;对于B层学生,鉴于重点词汇课本中已经给出(附中文意思及音标),任课教师可安排学生课外熟悉生词读音并查阅consistof、engagein、playakeyrolein、standfor等重点短语的用法;而对于A层学生,除了熟悉生词读音、查阅重点词汇用法之外,还可布置课本的配套练习如正误判断和问答题等,从语言形式和阅读理解双管齐下。第二,课堂教学。A层学生已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预习,教师授课时着眼于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采取启发式教学,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培养其思辨能力。如在讲解representation、priority、professionalism、operation、profitable、multinational等生词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相关词根并归纳派生规则;对于B层学生可先训练阅读技能即结合课本配套的正误判断练习进行快速阅读,接着将课后的问答题作为第二遍阅读的检查内容,再讲解课文内容和语言重难点;C层教学在详细讲解课文的同时,着重帮助学生学习重点词汇的读音、拼写及基本用法[15]。教学内容方面,在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总原则下,A层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应有所扩展,适当加大信息量。如讲解engagein时可说明engage还有“订婚”之意,以及简单介绍ExxonMobil埃克森公司和theForbesGlobal福布斯等背景知识,以扩大学生知识面;B层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辅以小部分补充材料。如讲解consistof和found时可补充近义短语bemadeupof及setup。C层教学则以教材为中心,紧扣课本内容即可,无须作过多发挥。同时,为了激发C层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尽量以新颖多变的形式呈现、讲授新知识,必要时可穿插游戏或竞赛等活动。如在导入环节中通过展示世界知名企业的商标图片让学生猜出具体企业名称,引出荷兰壳牌石油公司这一主题;在检查课文配套练习时进行个人抢答或采用击鼓传花决定具体由哪位学生回答;在授课过程中播放小段难度适中的壳牌公司简介视频等等。第三,课后复习。课后作业是复习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式。C层学生的作业宜侧重于识记,如划定典型句式如TheGroup,commonlyknownasRoyalDutchShellplc,orsimplyasShell,isamultinationaloilcompany.或者划定知识点较为集中的文段安排背诵,增加学生语言输入,培养语感;B层学生的作业应侧重于理解、运用,如根据该课重点单词或句型进行翻译练习;A层学生的作业侧重于综合运用,如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文相关句型从创建时间、员工总数、总部及分公司地点、产品、核心价值观及商标等诸多方面介绍某国际知名企业,要求制作PPT并在班上进行讲解展示。各分层教学过程的侧重点详见下表。在基于分层的高职高专英语差异教学中,不同层次班级之间存在群体间差,同一班级之内则存在群体内间差。因此,在各分层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课堂教学公平原则。课堂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在微观教育领域的反映,一般认为,公平的课堂教学意味着学生具有平等参与课堂的机会和权利,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平等的对待和同等的重视[16]。不管群体内间差多大,都不能抹煞学生作为生命存在的人格平等性,都不能抹煞我们对人性的敬畏和对平等人格的尊重。再者,为了消除间差,可以组织班内或班际弹性小组,即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任务类型等组成同质或异质小组,成员可以由教师指定,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抽签决定。弹性小组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强调发挥个人优势,既确保学生在特定的时间里有相似的学习需要,又促进了主体间差异性资源的良性互动。例如,可以安排A层学生帮教C层学生,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帮教者将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同辈解释信息的方式通常与教师的方式不同,有时对于被帮教者而言更易于理解,可谓一举数得。

评价分层差异教学承认所有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可能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因此也断然不可能要求他们通过同一条跑道同时到达相同的终点。差异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在朝各自目标前进的过程中所取得的任何进步和提高。可以说没有科学的评价分层,就没有成功的差异教学;没有科学的评价分层,教育过程公平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从终结性的量化标准看,A层学生要求在通过A级考试的基础上争取向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冲刺;B层学生要求在通过B级考试的基础上,争取向A级考试冲刺;C层学生要求在通过校内毕业水平测试(难度略低于B级考试)的基础上,争取向B级考试冲刺。从描述性评价标准看,学生应对英语学习持有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构建英语语言知识,发展英语应用技能,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活跃思维,展现个性,拓展视野。结语基于分层的高职高专英语差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可以不断地吸收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也只有遵循整体公平、差别对待的原则,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学对象分层、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及评价分层诸维度,让因天赋或能力不同的受教育者接受的教育有所差异,才有可能以最适合个体的方式切实提高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帮助其获得相对于其自身的学业成功,谋得其自身的最佳发展,也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过程公平,实现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差异教学论文篇2

以下几点建议供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参考:

1.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教师教学的需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英语基础,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层次组,可以分别命名为“提高组”、“拼搏组”、“跃进组”等美称。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应该做到心中有数,队需要常排,组需要常分,备课必须备到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到每一个小组,细化到每一个人,从而完全避免以往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普遍存在随意性、模糊性和单一性的弊端,使得教学目标得以明确化。2.详细制定多层次的目标要求。比如英语口语测试,对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应该问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能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背诵对话或者课文时,优等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全篇背诵,而学困学生则可以要求背诵部分段落或者一些重点句子。

3.精心设计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活动。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现象:对于同一项学习内容,有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快。有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则非常慢。完成学习任务快的学生如果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就会感到无聊活者找其他同学讲话。因此,很有必要把这一部分空闲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假定给他们三分钟的时间复习单词,以准备听写,而有的学生能够拼出全部单词,这时就可以尝试着让他们默写课文。默写课文要比听写单词难得多啦,这就对他们形成了一种挑战,就会使他们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这一项活动中。

4.布置多种可以让学生选择的作业和练习。我们可以把作业和练习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作业和练习、提高作业和练习、拔尖作业和练习。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至少选做其中的一组作业和练习。在每一次作业和练习的评改上,可以作如下形式的改革:

(1)对中等学生做对“拔尖题”的,半倍加分;对学困学生做对“提高题”的,半倍加分;做对一道“拔尖题”的,一倍加分,

(2)暂时不予评分。学困学生如果做错了题目,暂时不予评分,等他们真正搞懂弄清之后,再评分。

(3)多次加分。针对学困学生作业和练习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再设计一些题目让他们补练,练一次,进一步,进一步,就加分。这样,学困学生就会从日益增多的分数上,切身体会到了经过自已的不懈努力,学习成绩在大幅度提高。

5.推荐使用不同程度或类型的学习辅导材料。比如新课程要求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那么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和兴趣差异选择不同难度的或者不同题材(体裁)的读物,而不应该不加区别地让全班几十个学生总是使用同样的语言辅导材料。

差异教学论文篇3

1.3文化差异影响数学教学、课程、教师教育改革对香港的数学教学改革,2005年他根据研究结果发现,香港数学教学内容远比其他国家深,课堂教学比较连贯且通过推理和论证得到数学结果,与其他国家学生相比学习更加投入.因此虽然华人数学教育饱受批评但学生成绩优异,改革要继承优点并克服不足,而不是盲目追赶世界教育改革潮流,改革要符合自己的文化传统,还要使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2012年他在比较德国和香港数学课程时发现,文化背景以复杂和间接的方式影响课程实施.他后来指出,美国部分州觉得新加坡数学教育很好,便直接引进新加坡数学教科书,但是结果并不好,他曾经说过“我和很多美国学者讲他们这样是没用的,因为你可以进口新加坡教科书,但你不可以进口新加坡文化”,新加坡教科书之所以有用,是因为根植于新加坡文化.他指出西方数学教育理念的确有先进之处,但必须谨慎引入,并批评以前的教改没有分析自身传统文化优势.他在比较中国、日本、韩国、英国、美国数学教科书时指出,东方教科书按照知识逻辑传授内容,西方重视学生个性和学习情境.东方教科书内容选择注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西方内容选择在于发展学生个性.数学教科书反映出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不同.他提出数学教科书改革中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于数学教师教育,他尤其注重专家教师培养.他提出儒学影响下的专家教师应具有很深的数学、教学、学生知识,很强的教学能力、鲜明的个性、终身学习的能力,还要具有勤奋工作和充满责任心等优良品质.专家教师能胜任教育研究、教师培养、学者、考试专家、学生和教师表率多种角色.他指出东亚尤其是中国,根据教师实际需要,利用观察榜样教师课堂教学等方法直接有效,这说明专家教师的定义和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他还指出专家教师培养放在一个体系中,而不是仅仅注重知识、技巧、技能,受教师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影响,是个长期过程.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数学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飞速发展,政策制定者们尤其需要选择适合国情的数学教育改革模式.梁贯成提出用文化差异观点看待数学教育改革,为改革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任何数学教育改革要考虑到它们存在的文化基础和历史背景,立足本国实际,甄别吸收他国数学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改革经验,制定适合国情改革政策,促进数学教育改革健康发展.

2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的意义

梁贯成教授提出用文化差异的观点进行东西方数学教育比较,并实施了10多年相关研究.其理论和研究计划有深度、新颖、可持续性,影响到对东西方数学教学、课程、教师教育等差异的认识,促进了东西方数学教育交流,适应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数学教育发展需要.(1)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传统教育思想受到一定冲击,但是各国文化、宗教价值观、社会历史背景、未来发展目标,都决定着数学教育各自特征.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促使改革政策制定者重视这种差异,正确认识这些传统但有效的数学教育体系.(2)各国要提高数学教育质量,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学习别人长处,如美国引进新加坡数学教科书,而亚洲很多国家正在模仿美国数学教材的形式,形成很多研究课题.但是这些学习与借鉴并没有显示出哪种方法更适合本国.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帮助人们全面了解不同文化传统下数学教学和学习,及数学教学、课程、教师教育特征,对不同文化传统下数学教育体系优点进行深入研究.(3)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帮助人们了解不同文化传统下的信仰和价值观、历史、社会结构、社会需求,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数学教学和学习模式、数学课程和评价体系.理解不同文化传统下教师信念和价值观如何在实践中体现,学生信念如何影响数学学习.利于发展全球教育合作.(4)20世纪末,东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引擎.欧美历来把发展教育作为提高其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东亚学生在TIMSS中的优异成绩引起他们极大兴趣,为此加大对东西方数学教育比较研究投入,以深入理解东亚数学学习,重塑本国数学教育.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适应了政治发展需要.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对数学教学、学习、提高数学教育质量有现实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数学教学和学习各层面.对传统数学教学和学习方式进行反思,用新眼光看待日常数学教学实践,更好理解各自传统.还可共享数学教育科研成果,促进实现提高数学教育质量的共同目标.

差异教学论文篇4

然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遇到的最大障碍不是语言知识而是文化差异。由于中、西方国家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教育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了解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提高对外语全文的理解。因此,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进行跨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的必需内容。

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在生活中存在很大的语用差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汇的文化差异

文化意义相同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通常没有麻烦,但是有一部分词汇却存在着文化意义空缺或冲突的问题。例如“狗”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具有不同的感彩。“狗”在汉语中常用作贬义,如“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英语中,“dog”却是褒义,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在中国代表帝王的龙,在英美却是邪恶的化身,因此汉语的“亚洲四小龙”只好译为“four tigers”。

二、社交应酬方面的语用差异

社交应酬方面的文化差异,首先是招呼用语的差异。相识的朋友见面打招呼,汉语中除了说“你好”之外,还会说“上哪去”,如果是在吃饭时间,常用“吃饭没”来打招呼。如果我们将以上常用语直接用英语对一位西方人打招呼,他们会感到惊讶,因为西方人对“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et”等之类的话语理解为“询问”,而不会理解为是友好的“问候”。

道别用语也存在着语用差异。比如在英语中,除了用“Bye”之外,还会说些祝福的话,如与对方见面感到很愉快:“I’m glad to have met you”等。在汉语的道别语中,人们除了说“再见”之外,经常会说“慢走”、“走好”等表示关切、友好的话。

对于恭维与赞扬的反应在中西文化之间的语用差异十分明显。在汉语中人们习惯使用否认或者自贬的方式,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谦虚的美德。但在英语中,面对恭维和赞扬,听话人往往是“迎合”,即表示感谢或将恭维或赞扬转达给对方或第三方。可以想象,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往往会把汉语中的否认和表示谦虚的“自贬”看作是自卑或者言不由衷的表现。反过来,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又会认为英语中的“迎合”方式是不谦虚。

在道谢和道歉方面汉英之间也存在语用差异。汉语中的“谢谢”和英语中的“Thank you”使用场合并不完全相同。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商店购物、在餐厅用餐、使用交通工具等场合,会向售货员、服务员、司机等表达谢意,感谢他们为自己提供了服务;但在西方人心目中,售货员、服务员、司机应该向顾客表达谢意,感谢顾客的光顾。至于道歉,英语中的“Excuse me”和“Sorry”在语用上有着明确的分工。但汉语的“对不起”却能适用于这两句的所有场合。

三、人际关系方面的语用差异

首先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存在语用差异。在英语本族人家庭中,同辈兄弟姐妹或年龄相仿的父母辈亲属,一般可互相称呼名字,且用爱称。但在汉文化中,弟妹一般不能叫兄姐的名字,而且根据排行冠以数字,如二哥,四妹等。

在敬语和谦词方面的语用差异表现为:汉语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用“请教”、“高见”、“久仰”、“拜读”等谦词,然而在英语中很难找到语用等值相同的表达方式。同样,英语中表示尊重、礼貌的情态动词,如would,may,can,could等,在汉语中也没有等同的表达方式,。

在禁忌和隐私等方面的也存在一定的语用差异。在中国,在公交车给老人让座时会说,“您年纪大,您先坐。”但是西方人听了却会不高兴,因为在他们看来,“老”意味着去日无多。此外,表示对他人的关心或同情时,也应该注意分寸。比如,当你对外国朋友说“路上小心”(Be careful)时,他很可能不高兴,因为这样的话语被理解为指三道四,发号施令。

差异教学论文篇5

美国幼教专家凯米依在其《怎样教幼儿学数》一书中曾引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母亲要她5岁的孩子每天吃饭时给每人的盘子里放一条餐巾。家里经常是4个人吃饭,这个儿童平时能数到30甚至更多,但他在完成这一任务时,还是先到碗橱里拿来第一条餐巾,放在一个盘子里,然后再回到碗橱拿来第二条餐巾,放在第二个盘子里……拿4条餐巾就来回走了4次。当他5岁3个月16天时,才第一次想到要数盘子和从碗橱里拿来的餐巾,数好后才把餐巾分到每个盘子里,他这样做共持续了6天。到了第七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比平时多了一个盘子。他仍像往常一样拿来4条餐巾,但是当他看到有一个盘子空着时,没有再去拿一条来,而是把已经放在盘子里的4条餐巾收起来,放回碗橱里,然后又一次次地去拿,走了5次才完成任务。第二天,没有客人了,他仍旧走了4次,这样做了5、6天,他才发现要数盘子和餐巾。十天后的一天,妈妈告诉他来了一个客人,他仍像往常一样分发4条餐巾,但是当他看见有一个空盘子时,只是再去拿了一条餐巾。第二天,没有客人了,他先数了一下盘子的数量,然后再去拿来相同数量的餐巾。此后,家中再有客人来,他也能应付自如了。

这是一个非常“美国式”的教育案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这个孩子的生动的发展过程,而他的母亲一直隐藏在后台。当我看到这个案例时,心中不由生出一个问题:中国的教师和家长会如何解读这个故事呢?这个故事的“中国版”又会是什么样的呢?为此,我以安徽省合肥市的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为对象进行了调查,共收回253份有效问卷。安徽省地处中国东部内陆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在国内居于中等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介于东南沿海和西部地区之间,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样本。

调查采用开放式问卷进行,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

A.您如何看待这位妈妈的做法?

B.如果您是这个孩子的妈妈,您会怎样做?能不能说说您的理由?

前一个问题,可以反映出调查对象对美国式教育的看法;后一个问题,则可反映出中国式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为避免对调查对象产生暗示效应,问卷中没有明确说明此案例来自美国文化背景。研究者将教师们对案例中教育方法的评判进行分类编码:肯定(A1)、否定(含部分否定,A2)、未明确表态(A3)。同样地,也将教师自己愿意采用的教育方法进行编码:采纳案例中的教育方法(B1)、不采纳案例中的教育方法(B2)、未明确表态(B3)。调查结果以双向表的形式呈现如下。

结果显示:有143人对案例中的教育方法表示肯定,占57%。然而愿意实践这种教育方法的教师总共才有48人,占19%。有107人明确表示不会采纳这样的教育方法,占42%。在这107人中,有71人明确表示赞同这样的教育方法但自己不会去实践它。

二、不同教育观的文化差异分析

人的教育行为都是受其观念影响的,而教育观念又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中关于教育的看法和做法,也会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从上面所述的案例以及众多中国教师对该案例的评论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中美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幼儿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存在什么样的差异。

1.案例中折射出的美国式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

仅根据一个案例就断言美国教育如何、如何,未免失之偏颇。我们愿意冒这样的风险,是因为它的确具有典型性。下面我们就对这个案例作一个深入的剖析。

这位美国妈妈的教育方法可以概括为:为儿童提供问题解决的情境,让儿童在自己的水平上、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儿童在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中获得自然的发展。成人往往隐退在后台,并没有干预儿童的发展过程,更不急于将高级的或正确的方法直接教给儿童。

这种教育方法隐含了以下教育观念:

儿童天生具有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具有主动发展的潜能。教育应该创设环境,让儿童的这种潜能得以发挥。

儿童通过他自己的个人经验学习。只要给予适当的环境刺激,儿童就能自己获得发展。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更倾向于关注儿童的学,而不是成人的教。这种信念,在皮亚杰的一句名言中得以充分体现:“你教给儿童的越多,儿童自己发现的就越少。”

2.调查结果显示的中国式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

根据调查的结果,仅有19%的中国教师会采纳案例中的教育方法,而42%的教师作出了“中国式”的回答。我们将这些回答选取一部分呈现如下:

如果我是孩子妈妈,我会在旁边稍微提醒一下,因为孩子还是太小了,作一下引导是应该的。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妈妈,我会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家里有客人来,让孩子在发餐具时多发一份。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妈妈,首先让他数盘子,再让他取相同数量的毛巾一一对应进行配对。先给他正确的示范,巩固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当家里来了客人时,让他操作,自己发现问题。

如果我是这位母亲我会及时纠正孩子,教育孩子(将)数和事实相联。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母亲,我会先给予幼儿引导,让幼儿认识自己做法的错误,幼儿是没有太多思想的,所以需要父母和教师的引导。

我会给他提示,教他、启发他。理由是因为孩子年龄太小,可以在他动脑动手之前启发他。

我不会让他这么傻干,我会教他怎么去做,也许不会太直接,间接地去教他。

我会直接告诉他这个规律,因为这样更节约时间,不一定非要等他自己去发现。

以上回答虽然五花八门,但我们从中可以大致看到中国式教育方法的特点:成人为儿童设定一个问题的同时,也设定了一个“正确”的答案,当孩子不能正确解决问题时,或孩子的答案不符合成人预设的正确答案时,成人就会给予帮助。帮助的形式从直接告诉答案、指出并纠正错误、示范到启发、暗示或提醒,不一而足。

这样的教育方法所隐含的教育观念是:

成人比儿童拥有更为高级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因而往往掌握问题的答案,同时也有责任对儿童的学习给予帮助。

儿童具有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学习情境中成人更强调儿童的“接受能力”即记忆和理

解,并将其看成是迁移和运用知识的前提。

儿童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学习,但更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习。后者因为可以缩短学习所需的过程,少走弯路,更快地达到正确的结果,而被看成是更有效的途径。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更倾向于关注成人的教,而不是儿童的学。认为教给儿童的越多,儿童的潜能就越大。

3.中美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差异的文化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不能将这种差异简单地归结为西方家长拥有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或是西方家长的素质较高等等,而要从中美文化背景的差异去分析,方能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

我们以为,中美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根本在于文化传统上的差异。慈幼之心,古今中外并无二致。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其具体表现却有不同。

美国家长并不比中国家长更有耐心,也不是不如中国家长负责任。他们这样做,是基于这样的儿童观:儿童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成人要接受、理解并尊重它们,这是教育的前提。这种对儿童世界的发现和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实质上根植于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传统,即尊重个人、尊重他人(包括儿童)。即使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平等关系重于权威关系。

但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中,“权威”恰恰是一个核心概念。大到社会政治体制、小到家长结构中,等级和权威概念无所不在。在教育中,这种权威概念表现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控制,包括知识的控制和行为的控制。如成人将自己的知识强加给儿童、而不考虑儿童的理解,要求儿童按照成人的方法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等等。“儿童是需要教的”,这几乎成为每个中国人对于儿童的基本观念。而在中国文化中,教的意义又常常等同于“告诉”、“教导”、“指示”。中国家长一方面忽视对儿童的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又把“教”孩子看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正是中美教育观念的一个巨大差异。在我们的调查中,虽然只有60人(占总数的24%)对案例中的教育方法提出批评,但这些意见大多集中于一点,即美国妈妈的指导不力:

这位孩子似乎太累了,来回跑了那么多次,而家长为什么没有予以适当的引导,而任由孩子自由发现,发现时间似乎太长了。我比较赞同这位家长的做法,但我觉得家长还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

我认为这位妈妈没有及时对孩子的做法给予指导,而促使孩子很长时间做出笨拙的事情。在发现孩子错过几次以后,要向孩子提出问题,使孩子对自己的做法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至于走弯路。对孩子最后的(正确)做法应给予肯定。

佩服她的忍耐,我是急性子!虽然我知道让孩子去探索、总结自己去寻找答案,可是如果我给孩子上一堂关于节省体力的课,通过试验、举例,让他尽快找到做事的思维方法是否更好?

孩子在实践的过程中没有对所作的事进行总结的能力,发现事物的规律,成人即家长也没有及时地给予规范引导,以至幼儿在完成任务时走了很多弯路。

我认为这位妈妈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方法不对。

这位妈妈给了孩子做事的机会,却没有给他做事的方法。

上面引述的这些评论,或许可以映证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

三、反思中国幼儿数学教育

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应该如何对待文化间的差异?立场问题是首要问题。我们明确反对文化虚无主义的立场。那种“言必称希腊”、认为西方教育理论就代表着中国教育的进步方向的观点,实际上是无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存在。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生长的土壤,也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文化的多样性使得世界丰富多彩。只有在追求文化多样、承认文化差异、保证文化平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行文化间的对话。也只有通过文化间的对话,才可能促成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这也正是本文的写作动机所在。

在对中美教育观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之后,我们有必要回过来反思中国的幼儿数学教育。当前,很多人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提出了批评,但是中国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数学教育的改革又应向何处去?也许文化差异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回答这些问题。

1.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幼儿数学教育?美国式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如前面的分析所言,在中国传统的幼儿教育中,确实有很多做法是值得批评的,集中表现为儿童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就数学教育而言,我们还常常看到,幼儿园的教学方法仍是教师示范、讲解,幼儿记忆、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缺少操作和体验的机会。而这正是美国式教育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的确,我们的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发展过程,应该给儿童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特别是引导儿童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但是,有人把传统幼儿数学教育的问题归结为教得太多,甚至提出幼儿园无需数学教学,我们不敢苟同。事实上早已有学者指出,中国学生数学能力明显优于美国学生,这和早期数学教育实践中手段和方法的不同大有关系(林嘉绥等,1999)。国外也有类似研究表明,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方法等因素是儿童数学能力发展文化差异的成因之一(周欣,2004)。而更多来自教育实践的经验均告诉我们,幼儿数学教育对于儿童数概念的发展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由此看来,学科取向的课程设计、集体形式的教学组织、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做法,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在数学教育领域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总之,对待中国传统的幼儿数学教育,我们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而在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我们更应警惕“将洗澡水和婴儿一起泼出去”的做法。超级秘书网

2.传统的教育方法有可能改变吗?应如何改变?

应该看到,我们的幼儿数学教育实践正在发生一场变革。可以说这也是文化对话的结果,或者说是西方教育观念影响的结果。从调查中就能看出,超过一半的教师对美国式教育持肯定态度,其分析也深得其精髓:

这位妈妈是个聪明的好妈妈,表面看上去她没有做什么事,但就是通过这段过程,锻炼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孩子能有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

同意这位妈妈的做法,这样孩子对这种体验记忆更深。

孩子在给盘子分毛巾的过程中确实走了许多弯路,但是在一次次的分配操作中,孩子终于一层层发现,一步步地靠近捷近方法,虽然母亲没有过多的引导,但在整个过程中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晰可见,或许母亲的引导可以更便捷地帮助孩子找到方法,但却束缚了孩子动手动脑,以及尝试探索的权利。

给孩子一个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孩子去亲身体验、亲身经历事情后,才能真正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

我要是这个孩子的妈妈,我会让他自己去做,发现问题,如果只是家长一味地去告诉他,他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所以只有让他自己去犯错误,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个有趣的数字:有71人明确表示赞同这样的教育方法但自己不会去实践它。她们的

理由也比较相似:

她很了不起,很有耐心等待,她看重的是过程,让孩子自由探究。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妈妈,我没有这个耐心,可能会给他一些提示,或者让他想一想,怎样才能每人一条毛巾。

看到这个故事,我很有启发,知道这种做法的好处,但有可能懒于实践。

虽然这位母亲让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遇到困难再让他自己慢慢走出误区,但孩子走了很多不必走的冤枉路,如果在教育研究中,这是一个好办法,但这是在日常生活中,绕路太多。

也许不会像上面那个母亲一样,还是给孩子灌输,告诉他该怎么做。觉得有点太浪费时间。这样做是不对的。

我们在这里引述这些教师的语言,是想说明这样的观点:西方教育理念已经并正在影响中国教师的观念,然而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其中,既受制于教师对教育理论的理解程度,更受制于传统文化的惯性力量。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不管这些教师心中是否存在明确的文化意识,变化仍在她们的身上缓慢地发生着。这正是文化对话的结果,也是文化对话的追求。我们希望“西学东渐”的结果不是改变中国人对教育的理解,而是丰富中国人对教育的理解。

参考文献

[美]康斯坦斯·凯米依著.方观容等译.怎样教幼儿学数.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差异教学论文篇6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culture)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度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每种语言背后都与其风土人情、生活及思维方式等紧密相联,并对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文化的语言是空洞的,没有生命力的。学习语言实际上与学习它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常见的文化差异

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最容易从不同文化背景的日常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如日常生活的问候语、隐私习惯、肢体语言、宴请礼仪、对动物和颜色的态度等。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接待与宴请

作为商务活动的首要环节,商务接待是商务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在此环节,如何互致问候、寒暄是接待人员必修的科目之一,其行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对双方的成功合作有着很大影响。

在我国,首次见面握手是一个很自然的动作,而欧美人更习惯拥抱。讲话时眼睛看着对方,在英美被认为诚恳、诚实;而眼睛到处乱看,会被认为是狡猾、不诚实。因此英语里有一成语:Nevertrustapersonwhocan’tlookyouintheeye.而黑人则略有不同,他们说话时眼睛盯着对方,听话时却东张西望。搀扶老人在中国被视为传统美德,然而英美国家的老人则会毫不领情甚至生气厌恶。因为在崇尚“独立”精神(independence)的西方社会,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因此,即便我们要施以援手也要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而宴会接待中,不要试图劝说对方多吃,更不能给对方夹菜,而是以宾客自主为益(Helpyourself…).

2.商务谈判

谈判是贸易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国际商务谈判中由于谈判人员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语言、信仰、生活习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乃至谈判的心理都有着极大的差别,而这些方面都是影响谈判进行的重要因素。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如果不正确认识这些差别,就可能在谈判中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既失礼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许多谈判成功的契机。因此,如欲在商务谈判中掌握主动把握契机就应对目的国的文化进行了解。

西方社会主要受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哲学影响,相信世界是直线的(aline)和可控的(controllable)。而东方主要受到孔子(Confucius)学说的影响,认为世界是个圆(acircle)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constantlychanging)。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直接反映在了商务谈判中。“根据美国《多国商业评论》所公布的一项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对中国商业主管的面试调查显示,中国的谈判者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集体倾向、团体利益、回避不确定性、重视和睦等等。而对于中国人来说,美国谈判者则非常外向,表达思想的方式简单明了,但有时过于咄咄逼人,喜欢在谈判桌上争论。再如美国人不拘礼节、欧洲人重视称谓、德国人喜欢直截了当等都是各国文化的不同表现。谈判代表应尽可能多的多了解对方的文化以期“知彼知己”。

3.产品的包装、设计与商标语言

对于产品包装、设计与商标语言的不同喜好也是各国文化的浅层次表现。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语言信息的准确传达,更要考虑到对方文化的独特性。比如,“双羊”被译为“goats,“金鸡奖”被译为GoldenCockPrize,“白象”被译为WhiteElephant等,其语意信息虽对,但从文化信息对等的角度来看这些却是相当糟糕的翻译。除此之外,象日本人不喜欢荷花,意大利人讨厌以及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猪的图案等等,都应受到商务从业人员的重视以免出现“双输”局面。

4.时间、效率意识和纠纷处理

“西方人的时间观是和金钱观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作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把时间看成是分散的,可以随意支配,所以他们常常在同一时间内与几个人谈话或办理几件不同的事情,在时间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当然,并非所有的西方国家都具有一样的时间观念,比如意大利人的时间观念与瑞士人就相去甚远。阿拉伯国家和日本、韩国的时间观念也各不相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人,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这个理。中国社会一直推崇集体主义(collectivism),追求个人的发展被视为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受到社会的谴责。而西方社会非常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人们推崇对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因此,在遇到紧急情况或有不同意见时,中国谈判代表往往会就此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或者向上级领导请示,直到达成一致意见之后才作决定,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影响事件的及时处理。纠纷或危机发生时,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的舆论支持,很多应该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我们却习惯于通过“组织、关系”等方式。而西方人则不同,遇到纠纷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

三、商务英语教学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到了“纯语言能力”的培养方面,忽视了文化背景的介绍及讲解。而实践证明,成功的商务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作为商务英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熟悉商务英语教学所涉及到的两种文化–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有意识的增加文化差异方面的介绍和讲解。

2.创设情景,增加学生“实际应用”的机会

目前,大多数的商务英语教材都提供了大量的练习。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role-play,groupdiscussion,pair-work以及seminar等方法,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训机会。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学到英语知识运用到商务活动中的能力,加速学生将语言训练和商务知识融为一体,从理论向实际技能转化,从而加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增强。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及信息技术

当今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商务英语课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线新闻,在线视频等网络资源,从西方社会的日常行为中去学习、体会他们的文化与我们的不同。

四、小结

学习一门语言,其本质其实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作为当今世界跨国交流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英语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浩如烟海。作为一名商务英语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在学习纯语言的同时去接受这种理念,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真正成为实用型的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蒋丽萍:浅议不同国家商务人员的谈判风格[J].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第5卷第2期,28~29

[3]孟胜昆:浅谈商务英语文化语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64~66

[4]李金峰:从文化视角看商务英语文化差异[J].时代人物,2007.12:82

[5]刘莉芳: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16卷,第9期.153~154

[6]谭维:广州暨南大学外语学院/yingmei/040114/2004114112400.htm.

[7]肖薇何非: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2007年第五期,2007.45–47

差异教学论文篇7

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采用差异性的教学方法实施语文教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所要侧重研究的重中之重。那么,何为差异性教学呢?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学生个体能力特征及现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如此一来,不但可以让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成长和锻炼的机会,而且还能实现语文教学上的兼顾性与全面性。当然,在具体操作方面应该围绕以下三个层次进行。

一、客观认知个体学情,明确学习目标的差异性

所谓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合理打造差异性教学,其实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客观地设计学习目标、课堂提问内容、日常练习方法。在此期间,围绕差异教学的理念特征,合理设计学生个体的学习目标,这是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譬如,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本身对基础知识掌握薄弱,如果直接要求他们探究知识核心,掌握重点,这显然是不合理,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教学安排。所以,针对这部分学生,语文教师在帮助他们规划学习目标期间,可以将基础知识作为重点,如掌握新课中出现的生词、通假字等,了解这些基础知识的用法,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然后熟读课文,若新课为文言文、古诗等,可以利用课下的注释进行初步的翻译,尝试了解课文内容。当这部分学生达成了基本学习目标要求后,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可以更好地对其进行指导,并节省大部分课堂时间。相反,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语文教师可以设计难度稍高的学习目标,如熟读课文、探索课文中心思想,了解作者创作意图。而在此期间,这部分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障碍。这时,语文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将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标注,然后统一在课堂中解决。如此规划的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归纳、总结习惯。

二、慎重对待问题设计,明确课堂提问的差异性

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让教学“一石激起千层浪”,充分点燃学生的智慧。但是,受到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多项要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个体对语文问题的分析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对此,在课堂提问阶段合理设计具有梯度性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个体都能参与到问题的回答之中,这是语文教师所要认真思考的一项重点。以《劝学》为例,在教学期间,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三个思考性问题:第一个,作者利用“青”“木”“金”“冰”比喻论证了哪些问题?第二个,作者为什么要利用“青”“木”“冰”“金”来比喻论证问题?第三个,作者借助这些外物进行比喻论证的出发点和意图是什么?纵观上述三个问题,前两个难度相对较低,一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可以参与操作,在熟悉了课文内容之后,他可以很快给出回答。但是,第三个问题则延伸性很强,而且需要学生明确课文的中心思想,所以更适合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操作。这样,各个学情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及时的锻炼,从而让他们在分析问题的同时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一步。当然,语文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这样既能提高问题的回答效率,也能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在能力强的学生的带领下更加深刻地领会知识的真谛,洞悉正确的答案。

差异教学论文篇8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人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二、服饰礼仪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礼服和便装。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着深色礼服滩尾服或西装),一般场合则可着便装。

我国服装无礼服、便服的严格划分。一般地讲,在正式场合,男同志着上下同质同色的中山装,或着上下同质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领带,配穿同服装颜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场合(如参观、游览等),可穿各式便装、民族服装、两用衫,配额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质鞋。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中西方教育形式的差异

差异教学论文篇9

英国文化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文化是一种复杂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在各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差异对其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 文化差异的界定与分类

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文化作为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价值观或行为观,时刻在控制、指导人们的行为,无论是语言行为(linguistic behavior),伴随语言行为(paralinguistic behavior)或是非语言行为(nonverbal behavior)。所以在进行英汉翻译的时候,翻译者需要经历从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的成熟,最终到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的成熟这一必经的过程,缺一不可。文化与语言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文化的特性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它涉及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和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因素。

:3900多字 教育类职称论文

300元

差异教学论文篇10

1.2差异性教学的内涵

差异性教学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按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身体素质基础,灵活设计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对于学习的各种需求,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中学体育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中学体育后进生的形成主要是由学生自身原因、学校教育原因和社会家庭原因所形成,这些因素的存在,最终造成了中学体育后进生的出现。

2.1学生自身的原因

中学体育后进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和畏难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同学,或者对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产生“我不行”的想法,不愿意主动尝试。这种问题的长时间存在会使学生越来越跟不上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学体育后进生。

2.2学校教育的原因

学校教育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应试教育模式的原因。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一些学校仍然以“应试教育”模式为主,关注学生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程的分数,而忽视了体育教育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作用,霸占体育课程时间、忽视体育教学意义的情况时有发生。其二是体育教师的原因。很多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单项式”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知识接收能力和个性化发展,“单项式”的教学理念无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同时“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使得学习能力较强、体育基础较好的学生感觉学习不到新的知识,教学进度太慢;学习能力较差、体育基础较弱的学生感觉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进度等问题,体育教学效果较差,为中学体育后进生的出现奠定了不良基础。

2.3社会家庭的原因

社会原因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不断深入,虽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便利,但是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潜在性不利因素。比如很多学生由于游戏而沉迷于网络世界当中,不良的风气和习惯开始由网络传播到实际的校园生活当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有所降低。家庭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每个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一些父母对于孩子过于溺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过于注重自身的感受,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更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性格较为懒惰,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退缩,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较为困难。

3巧用差异性教学转化中学体育后进生的策略

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结合学生的实际差异原因,开展多元的教学活动;注重教学的综合评价活动,提升教学的实践效果等方式,开展中学体育差异性教学活动。

3.1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每一个中学体育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体育教师不能按照“一刀切”的方式为所有的学生下定论。所以,教师可以首先加强对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和理解当前每一位学生在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教学指导,解决当前学生存在的顾虑,使学生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开始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和体育学习的乐趣,转变思想观念,增加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和热情,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构建,也能够有效满足新课程理念对中学体育教学的要求,营造和谐、民主和平等的教学氛围,为体育后进生的转化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学习环境。另外,信息化时代下,“汉堡”和“炸鸡”等高热量食物逐渐成为了中学生餐桌上的必备品,对中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不加以及时的体育锻炼,会出现影响失衡或者过于肥胖的现象,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家长要注意密切的沟通,三方合作,加强对中学生健康饮食和规律体育锻炼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从而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在不断强身健体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坚定学生体育锻炼的信念,真正展现中学体育教学的价值和作用,彻底告别中学体育后进生的存在。

3.2结合学生的实际差异原因,开展多元的教学活动

体育教学的方法能够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生未来的体育学习也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学体育教师在明确了解每一位学生当前主要存在的思想问题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真正在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不断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例如在指导学生对足球射门技巧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习能力较强、足球基础较好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为A组;学习能力一般、足球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分为B组;学习能力较差,没有足球基础并属于后进生范畴的学生分为C组。在足球射门技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首先播放一小段足球射门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讲解一些有关世界著名足球选手贝克汉姆、梅西等人的精彩射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组织所有学生学习足球射门中重心投放、弧度等方面的技巧,为学生进行细致的示范和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A组的学生,两人为一组,进行实际射门练习,互相检查学习效果。B组的学生可以对着没有人的球门进行固定射门练习。C组的学生可以主要练习里脚背射门、外脚背射门等技巧。

3.3注重教学的综合评价活动,提升教学的实践效果

教学评价能够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使教师明确教学的方向和教学的质量,为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教学评价活动,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对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存在一定问题和进步空间的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和努力方向。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充分利用差异性的评价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对于学生能力较好的学生,要多采用针对性、启发性的评价语言,比如“你的射门力度掌握的非常好,但是如果能够更加注意弧度就更好了!”等等,指出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一些学生能力较差的后进生,要注意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比如“你表现的太棒了!我真为你感到骄傲!”,不断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和热情。

差异教学论文篇11

国内的庄智象先生和束定芳先生都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即适应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导入的文化内容与英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同时应突出语言的生动性、情景的真实性、材料的生活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了解自己的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也给予理解和尊重,从而促使其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跨文化教学的自觉性,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笔者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具体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以下建议,共同仁参考。

1. 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束定芳、庄智象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挖掘次词语中重要的文化内容:(1)一个民族文化有的事物和概念。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中有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相对应的词,导致词汇空缺现象。如cowboy是美国社会所特有的,它与美国西部开发有关系,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冒险传奇色彩。反之,汉语中的有些词汇在英语中也没有对应项,如三伏、三九等。(2)不同语言中指称意义或书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内涵意义。受民族文化的影响,有些词汇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可能只是一个语言符号。例如daffodil,象征着春天、欢乐,而它译成汉语是黄水仙,仅仅表示一种花卉,不具有daffodil的联想意义。(3)词语在文化内涵上的不等值。如dragon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代表罪恶、邪恶,令人感到恐怖,而龙在封建时代是皇帝的象征,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4)不同文化对相同的现象所作的观念划分的差别在词语及语义上的显示。如:grandmother(祖母、奶奶、外祖母、姥姥)、湾(bay,gulf,creek)。(5)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习语。指的是美国文化的立国精神,即所谓的人人平等自由、机会均等。

2. 合理组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可以利用课前十分钟,让学生就跨文化交际的点滴体会,向全班作言简意赅的汇报。可用演讲、小品等形式,并借助图片、表格、实物等以取得更加生动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合理安排课堂讨论。一种是分析原因的课堂讨论。通常的做法是先叙述发生过的反映文化冲突的事件,然后提出几种不同的解释,由学生选出他们认为合理的解释,然后与正确的答案作比较并展开讨论。一种是体验型的课堂活动。这种练习中使用较多的角色扮演。教师指定学生一定的角色,由他们扮演,并体会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困难和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会解决各种问题,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 合理处理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关系。语言学家弗里斯提出,交际化外语教学的各门课程都应该建立在本族语和外族语比较的基础上,只有强调异域文化才能对本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懂得本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掌握异域文化,也只有将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深入的对比和探讨,才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认知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结合自己所用教材内容及学生兴趣特点进行适时适量的异域文化知识扩充,还应进行文化间的对比与分析,留给学生辩证思考的空间,不致于盲目全盘接受或否定。通过比较,让学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一方完全遵守另一方的文化习俗,相反,不管是在群体间还是个体间,跨文化交际总是两种文化接触、冲突、协调的动态过程”。我们没有必要放弃自身文化去附和另一方文化习俗,而是在相互理解协调的情况下,达成谅解,尊重彼此的文化。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开外活动

把英语的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拓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具体则是在课余时间,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在课余及午间播放英语歌曲或观看英语视频,以此增加学生的视、听信息输入量,让学生沉浸在英语的文化氛围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异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倡走进校园说英语,用英语进行问候,进行英语会话。鼓励学生参加英语口语大赛、做英语游戏、进行英语讲演、开辟英语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现在英语教学网站数量繁多、层次丰富,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生动、丰富的资源,学生可以自由、快捷、便利地从网上浏览和查阅关于语言和文化的资料,并通过网络与不同国家的人士直接接触,促进自己的语言学习和提高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高文化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要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注重学生英美文化的输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立足课堂,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拓展交际视野,始终保持对英语的新鲜感,才能真正地学好英语,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才能融入生活,达到有效地进行交际的目的。

差异教学论文篇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结晶,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任何语言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而文化制约着语言形式,成为语言的内涵和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是语言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所以仅仅会说一种语言或能用某种语言去读去写,并不意味着完全掌握了这种语言。因此,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文化的学习当然也不能脱离语言学习而单独进行。作为教师,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文化教学;因为语音、词汇、语法这些语言形式提供的只是语言理论和语言使用的客体信息,离开了语言内的文化涵义和文化背景,语言就失去了传递信息的作用。

然而,现在中国的一些教师还没有认清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还没有从传统的英语教学误区中走出来。他们只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几种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英语语言所表现的英美文化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学生也仅仅是为听而听,为读而读,为写而写,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成绩;殊不知因为忽视了文化的学习,使得说与写的内容空洞不深入,缺少深刻的思想,甚至因不了解目的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的差异而犯错或闹出笑话,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

正如前面所说,文化是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文化知识的缺失和匮乏最终导致语言学习的失败。基于以上两点,我们认为在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教授,重视中外文化所存在的差异,促进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

二、英汉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价值取向的差异

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特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而也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核心部分。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在价值观的不同上。

首先是关于群体取向与个人取向的问题。在中国,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让位于集体利益。这种取向使得中国人讲究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但也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谦虚,并缺乏个人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个人权力和自由,在英文词典的合成词中,以self为前缀的合成词就有一百多个,如self-control,self-reliance,self-esteem等,从这可以看出“个人”在英语文化里的重要地位。“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是他们的信仰,他们完全依赖自己而存在,有着极强的独立性。

再一点就是人们对于隐私的态度。“隐私”这个概念对于中国人来说非常难以掌握。在中国,我们可以随便问一个人的年龄、工资、婚姻等,这样会显得关系友好和亲密。然而在英语文化里这是很大的忌讳,对于讲英语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对自我的侵犯。

(二)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喜欢用“吃了吗?”或“去哪儿?”来打招呼,在我们的文化里,这是一种传统而又友好的问候方式;家中来的客人离开时,主人会送出门口,并对客人说“再来”或“慢走”以示对客人的热情客套。然而在英语文化中,这是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他们习惯用简单的“Hello”、“Good morning”向人问候,分手时更是一句“Bye”或“See you”就可以了。

在中国,我们有着一套非常严格的称谓体系,把身份分得一清二楚,而英语里的称谓就比较笼统模糊。如在汉语里我们有“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父”等词,而在英语里,“uncle”一个词汇就涵盖了以上所有意思。在英语文化里,人们习惯直呼其名,甚至小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学生对老师都可以这样称呼,这在中国却是完全行不通的。

(三)动物联想意义差异

不管是在哪种语言中,人们时常会把某些品质或特性与某些动物联系起来,这些品质或特性又往往使人产生某种联想,而这种联想也往往因民族和文化不同而各异。下面我们就举例谈谈英汉文化关于动物的不同联想意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对于狗这种动物的态度。在英语中人们用“lucky dog”来形容那些幸运的人;把狗说成是“man’s best friend”,视狗为可爱的同伴,人类最好的朋友,更加说明了英语文化里狗的地位。然而在中国文化里,狗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并多用于骂人,如“狗腿子”、“狗汉奸”、“狗东西”等。

在两种文化里人们对于猫头鹰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联想意义。说英语的人认为猫头鹰严肃认真,满腹经纶,更把它当作智慧的象征,于是在英语里就有了“as serious as an owl”和“as wise as an owl”的说法;而在中国,猫头鹰被看作是不祥的鸟,人们常把它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因此惧怕见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

龙在两种文化里都来自传说或神话,却被蒙上了不同的比喻色彩。在西方,dragon是邪恶的象征,是凶残的怪物。而在中国,自古以来龙就是皇权的传统象征,是一种高贵地位的说明,所以在汉语里有“望子成龙”的说法,而中国人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文化里同一种动物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在学习中要注意这些差异。

(四)词汇内涵的差异

语言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语言其文化内涵存在着很大差异。

以词汇“西风(west wind)”为例,在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在《西风颂》中,英国大诗人雪莱对west wind进行了高度的赞颂,把它作为力量和希望的象征。在对西方文化影响较深的希腊神话中,west wind还有一个拟人的称呼叫Zephyrus,他的妻子是花之女神,他的儿子是果实之神,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在西方文化中,west wind是和春天、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在汉语中“西风”却成了凄凉、萧条的代名词。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道:“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又如一些颜色词为不同语言或文化所共有,然而他们的文化内涵却截然相反。举例来说,在西方,人们习惯用“blue(蓝色)”来表示沮丧或消沉,但在中国文化中蓝色却被用来表示肃穆、严肃;“green(绿色)”在不同文化中也有不同内涵,在西方它可能被联想为“缺乏经验”,而在中国文化中,绿色代表春天、新生和希望。

三、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英汉文化之间存在着如此多的差异,必然会对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造成障碍。我们在教学中就不仅仅要进行单纯的语言教学,更要注意文化的教学。我们要清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运用方式往往表现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所以,只有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在教学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而且运用多种方式,如大量地阅读英文原版报刊、看英文电影、录像,让学生处于英语的环境之下,这样便能帮助学生积累英语文化背景,提高对英汉文化差异的理解,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真正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杜瑞清.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A].西安外国语学院《英语学科研究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470-477.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差异教学论文篇13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母语不同,所学文化不同,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学习和思考方式等都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决定了教学方式不能以固定模式进行,必须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来自于儒家圣人孔子在春秋时期兴办私学、教授诸生的实践之中。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的因材施教,正是在“知人”的前提下进行的。宋代朱熹总结孔子的教学经验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论语集注》),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来源。[1]

一、民族文化与学习风格

(一)学习风格的定义

关于学习风格的定义,目前还没有非常明确、一致的结论。托马斯・贝勒(Thomas・Bello)曾经说过,学习风格的定义几乎跟这一理论的研究者是一样多的[3]。尽管研究者们在定义的理论上各持己见,但大家都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常用的、稳定的、独特的学习方式。

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论与研究目的对学习风格进行了多种分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类型:感知型、认知型、情感型和个性学习风格[2]。

(二)民族文化与学习风格的关系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成员因生活环境、生活习俗、等的同一性与相似性,往往会形成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不同于其他民族共同体的群体人格,即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社会与他人稳定的、共同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4]民族性格具有一些核心的特征。首先是独特性与表征性,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特性和性格特性,是区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这种独特性经常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次是稳定性与继承性,民族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受本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民族信仰和民族意识等的维护及不断强化,并代代相传。最后是功能性与可变性,性格决定命运,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在逆境或外来侵害时,能同舟共济、同仇敌忾则是民族性格功能的体现。然而,民族性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为了适应新形势,就必须变更以前的行为方式。[5]

(三)文化差异形成的不同学习风格

瑞德(1990年)发现,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在英语学习风格上有显著的差异:中国学生和越南学生会倾向于视觉型学习风格。Anupam Jaju(2002)等人调查研究了美国、印度和韩国三个具有不同文化传统国家的商学院的大学生学习风格特点。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群体大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美国学生更偏爱反思性观察和具体经验型的学习风格;印度学生倾向主动实践和抽象概括化的学习风格;韩国大学生则偏爱反思性观察和抽象概括化的学习风格。韩国民族性格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客观地概括为以下几方面: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竞争性强,序列意识,尊重传统文化、坚韧、顽强又急躁、刻苦而认真、重视感情,群体倾向明显、混合性。[2]

二、文化差异和学习风格,决定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的大学课堂来学习汉语言,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工作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面临这样一个难题:那就是怎样才能让在同一个课堂上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外国友人同时得到良好的汉语教育。对于一个有责任心的对外汉语教师而言,照本宣科、以我为主式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现今的对外汉语教学形式,关注每一个外国留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他们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才有可能解决这个对外汉语教学中所面临的新难题。[6]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对外汉语教师要树立平等、包容意识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实际上是由多元文化背景组成的集体,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国家大小不同,种族肤色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也各有不同。外国留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而且留学生年龄跨度比较大,受教育的程度、社会经历、职业等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在教授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

(二)了解留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俗话说“知己知彼”,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对象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学生。了解学生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也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了解学生,就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认知风格、文化背景和目的语水平等方面的内容。

(三)谙熟文化差异,在教学中正确把握教学内容

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了语言差异。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直接且根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语言及文化的认知和掌握。

他们不仅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而且,历史上日本、韩国、朝鲜都使用过中国的文字。所以日、韩留学生,接受和理解中国文化就比较容易。

来自欧美、非洲等国家的留学生,属于“汉文化圈”外的学生,其本民族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反差,所以就需要有一个理解的过程。而在欧美国家里,“old”,除了指年长,其内涵却是指“衰老”,一般会与“人老珠黄”、“不中用”连在一起,他们不喜欢这样的称谓,而乐于别人说自己年轻。

即使同是汉文化圈,也有文化的差异。韩国人以白色为纯洁、高尚、吉祥,因而对中国人办丧事时披白孝难以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视龙为圣物。龙在汉民族文化史上历来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千百年来,龙是中华民族尊贵、权力、吉祥、昌盛的象征。

这些例子都反映着不同文化的差异,遇到这些文化偏差时,我们要本着求存同异、不偏不倚的态度来对待,切不可太主观。对外汉语教学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应持平等、冷静的态度。

总之,深刻了解民族文化差异及学习风格之间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因材施教,是个性化教学的根本,是未来教学事业的发展方向。我们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只有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传播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洪波,2009(07):123

[2] 韩国留学生汉语学习风格与民族性格相关研究,韦书蕾,2012(4):5-6

[3] Andrea Honigsfeld,Rita Dunn.High School Male and Female Learning-Styl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Diverse Nations [J].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3:Vol.96,No.4 :195-206.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