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检课教学论文实用13篇

文检课教学论文
文检课教学论文篇1

利用电子教室进行文检课教学,可以利用屏幕广播功能将课件直接切换到学生机端,学生通过计算机同步观看课件及老师演示的内容。这样比用幻灯片投影仪方式的多媒体教学更加快速清晰的将课件送达到学生端。同时,教师可以在设计检索任务时,将学生进行分组,利用电子教室中的分组模块进行分组,进而各小组可以利用电子教室中“网络会话”模块,在组内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全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二)交互性强

文检课是门实践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文检课的授课效果。目前文检课再不是利用纸质检索工具进行检索,大量利用数字资源及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再将任务驱动法应用到文检课教学中,通过电子教室将任务布施到学生终端,学生可以随时在学生端举手,并且电子教室文档传递功能,快速将文件送达到每位学生端,还可以利用演示功能提问某位学生进行检索演示。这种方法可以增强授课的互动性,使学生在进行检索任务的过程中随时可以与老师进行交流互动。

二、利用电子教室进行文检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现

(一)授课流程

1.根据课程安排设计教学任务,保存在word文档中。2.利用极域电子教室软件中的文件分发功能将任务文档及说明文字及时传送给学生机的指定路径下。3.学生根据任务进行文献的检索,先将word文档以“学号+姓名”的形式命名,直接将答案输入到word文档中。4.在下课之前,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将文档传送给教师机端,以供老师成绩评定之用。

(二)课程考核及改革

目前,传统文检课教学的考核呈现多样考核方式,有综述考试法、协同合作完成期末考核的考核方法、多元化考核和网上考核。这几种考核方式可以概括说为综合报告和上机考试。综合报告可以较全面的考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但由于是开卷考试,难以避免剽窃的问题,而且综合报告对老师评卷的要求比较高。上机考试可减低教师评卷工作量,但随机性很强,抽题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考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我校在2008年申请了文检课题库建设教改课题,不过在实际教学中,此方法出现了上述问题,因此经过多年教学工作总结,目前我们利用电子教室进行授课,布施任务,并通过电子教室进行课上提问,演示,交流。

三、电子教室技术对文检课教学设计的改进

经过近几年的尝试,我们几位老师明显体验到了利用电子教室进行文检课教学的优势,这种方式既能克服传统文检课教学模式的枯燥,又能在网络环境下体验良好的人机交互,而且也为文检课重视实践的环节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一)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在电子教室环境下,教师和学生能更好地实现交互,突破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所讲授的内容能够立即被学生接受,并且在课堂上加以模仿和体会。通过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式,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能通过现场演练获得最生动的印象,电子教室提供的及时演练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知识的遗忘,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

(二)提高授课效果

电子教室环境下离不开电脑和网络,通过网络教师能将电脑操作演示过程同步广播到每位学生机的显示器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与教师机一致的视听效果,传统教学模式多是在利用投影仪将课件显示出来,这样的模式使得坐在后面的同学已经无法清晰的获取授课内容,而利用电子教室软件授课,能够保证学生获得一致的授课效果,用电子教室软件形象、直观的技术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三)教师管理高效

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和组织者,同时兼有“教”和“管”的任务,也就是协调、控制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电子教室软件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电子点名、分组教学、监控学生屏幕等操作,以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

(四)支持个性化教学

电子教室提供了分组教学和师生在线问答等功能,使得教师更容易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由单向变成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知识的学习者,其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学生利用学生机主动获取知识,并且能够与教师进行在线互动,每位同学都仿佛是单独与教师交流,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保证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个性化施教。

文检课教学论文篇2

2.1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得临床血液学检验的发展范围越发广泛,内容涉及面逐步拓宽。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这对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事实表明,一支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师资队伍是搞好新时期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生物医学技术,我校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注重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选拔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内外高校进修或继续深造;引进高水平的专门型人才,为我校医学检验学教学团队注入更多新鲜血液;鼓励教师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英语的学习,主动学习英文原版教材内容及关注国际临床血液学检验研究的最新进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将双语教学逐步纳入常态化教学模式中。

2.2实现教学内容丰富化,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2.1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功的训练

现代循证医学的发展对医学检验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上检验报告单在辅助诊断中的作用和地位逐渐上升,这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是极大的挑战[3]。我校医学检验专业教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学生严格要求,从入学的第一个学期、第一次课甚至第一次课的第一分钟,就帮助他们建立注重基础的思维方式,为实验教学打下坚实基础,教育学生将每次的实验标本看作真正的临床标本,认真分析各项实验结果,做到融会贯通,真正将知识点学透学精。

2.2.2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我校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明了地学习有关知识,特加大了实验室的开放力度,使实验室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机会增加,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具备了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自觉性大大提高,学习热情也得到极大满足。我校斥资购入了一批新的实验教学仪器,积极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加大实验课的课程占比。为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延长了实验室开放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观摩学习。

2.2.3增加理论知识与临床联系的指导,将病例式教学运用

其中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到我校合作医院的检验科、血液科参加见习与实习,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多穿插实际病例的教学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联系起来,在与患者的直接接触中,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血液疾病的各种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从而弥补单纯实验教学的不足。

2.3优化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适应时展需要

2.3.1熟悉教学大纲,实现教学内容合理化

我校临床血液学检验授课教师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研读教学大纲,提炼其中的精髓,将知识点主次归类,便于讲课的条理化。避免课堂“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课本中相应的实验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主能力。

2.3.2跟随现代科技步伐,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授课效率,我校适时采取网络授课的方式,将本门课的教学资源放在校内公共网站上供学生下载学习,优化了教学资源,使学生针对自身特点进行选择性学习,事半功倍。此外,我校还引进了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用于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实时交流,实验课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2.3.3实现考核方式的灵活性,重视实际操作与运用

我校不再将期末笔试成绩作为学生成绩的唯一衡量标准,而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全面合理地设计实验考核方式。

2.3.4根据教学进展随时反思,促进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

教师应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找出其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促进了我校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系统的日臻完善。

3改革初步成果

实施改革后1个学期,统计我校2012级医学检验专业所有在读的96名学生的临床血液学检验期末成绩。结果显示,成绩优秀者(≥85分)为79人,优秀率为82.3%,比实施改革前的2011级医学检验专业在读学生的成绩优秀率(共89名学生,成绩优秀者54人,优秀率60.7%)有明显提高(P<0.05)。此外,我们也给研究对象发放了教学改革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满意人数为94人,满意度达到97.9%。

文检课教学论文篇3

3.TBL教学。采用TBL教学法的主要步骤如下:(1)组建小组,方法同“LBL+TBL”教学。(2)学生预做实验及准备实验。方法同“LBL+TBL”教学,但教师不指导。(3)讲授和组织实验课,学生完全自主讲授和组织上课,带教教师不做补充。4.效果及评价方法。采用考试的形式对各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统计得分情况。同时用问卷形式调查所有学生对不同教学法教学效果的认同情况,调查内容由“优、良、中、差”评价,收回问卷,有效收回率98%(有一位同学中途生病请假回家休息),数据用统计学检验。

二、结果

1.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LBL+TBL”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强、课堂气氛活跃,将原来的单向教学转变为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互动。而单独采用LBL教学,学生参与性差,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

2.各组考试成绩比较。考试成绩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B组明显优于其他各组,C组优于A组,而A组成绩最不理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教学问卷调查结果。为了对TBL教学效果进行系统的评价,针对教学目标、课前预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度、基础知识与实践结合的紧密度、学习主动性、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教学互动性以及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理解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将学生对“LBL+TBL”教学法的评价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其中对各方面评价为优均占到了总数的80%左右,评价为良、中、差分别占到了总数的10%左右与1%~5%之间。由此可见TBL教学法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80%左右的学生认为,“LBL+TBL”教学法形式新颖,提高了在实验中解决遇到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也有少数学生认为TBL教学知识点较零散,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

三、讨论

文检课教学论文篇4

一、开设课程的必要性

空前繁荣的生物医学大数据的产出,及其蕴含的重大生命奥秘的揭示,将决定现代生命科技和医药产业研发的高度,决定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掌控能力,也将对主导生物医学大数据存储、管理、注释、分析全过程,解决生命密码的关键手段———现代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对于医学专业学生而言,通过学习生物信息学,从而掌握利用各种网络信息资源来检索和获取生物信息数据,并选择和使用各种生物信息学软件来分析数据。在当今大数据时代,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于医学生今后从事医学科研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医学专业学生中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非常必要。我校从2010年开始将生物信息学设置为研究生教学的必修课;从2013年开始在医学检验专业中开设生物信息学选修课,自2015年开始转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能够为该专业学生的临床和科研方面的素质积累提供必要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在医学和信息科学交叉领域解决问题的技能,其意义几乎等同于在研究生教学中的设课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任务非常紧张,几乎将原来医学检验专业前八个学期(最后两个学期为实习阶段)课程压缩到六个学期来完成,学生学习压力可想而知。我校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各课程的课时数都比医学检验专业有所减少。但生物信息学并未改变,仍然为16学时。为了在较短的学时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我们结合该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将授课内容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实践课不占学时。理论课主要介绍基本的生物信息学理论、资源和数据的获取、分析方法和工具的使用;实践课则通过布置作业,课后上机操作来解决问题。理论课主要内容包括:生物信息学导论、DNA测序技术、序列的获取、双序列比对、多序列比对、蛋白质结构分析和预测共计六个专题。实践课主要内容包括:cDNA及基因组参考序列的获取;常见序列格式的释义与转换;双序列比对(局部比对);多序列比对(全局比对);蛋白质综合信息查询;蛋白质基本性质、疏水区、亚细胞定位、信号肽、跨膜区、模体及结构域分析与二级结构预测;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在理论课实施过程中,注重将与生物信息学相关的生命科学和医学前沿的一些最新进展和最新成果引入理论知识讲授中,让学生在有限学时内能够进一步认识生物信息学的内涵和课程的价值,追踪前沿学科的动态,开拓视野。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生物信息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交叉性强,在较短的学时内学好这门课程的难度很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内容和手段关系密切,除了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外,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多需要革新乃至创新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学经验,由授课教师独创的授课———实践———演示(Teaching-Practicing-Showing,TPS)教学模式已应用于教学。TPS教学模式着力于以实际问题为引线,将理论授课与上机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逐步介绍生物数据分析的各项技能,并指导学生将其融会贯通以真正掌握相关的基本方法与常用工具。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引入具体实例来进行教学,比如讲解生物信息数据库(Gene、Nucleotide、UniProt、PDB等)时,通过给出检索某个人类疾病基因数据的例子来学习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课堂上教学实例的设计需要任课教师在备课时投入大量精力来完成,还需要教师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教学实践表明,与医学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实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该课程的作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此外,课堂教学手段也应该丰富多彩,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充分使用图片、动画等元素。其次,举例分析时可以进行一定的现场演示,比如讲解检索Unigene数据库时可以一边上网演示一边解释说明。

四、考核方式的变革

生物信息学作为选修课,既要遵循学校相关的考试制度,也要通过对考试方式的变革来提高考试效果。我们将理论考核与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联系起来,结合学生课外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开卷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在课程中安排一次课外实践任务,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相关分析并提交书面分析报告,该部分占考核成绩的20%。具体内容为自行选择一个人类细胞外功能蛋白:1.利用ClustalX对各物种参考蛋白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输出PS格式结果);2.分析分子量、等电点、分子式、稳定性、亲疏水性及亚细胞定位;3.预测二级结构并模拟三维结构。课程结束后进行开卷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尽量采取灵活的出题方式,并控制题量,该部分占考核成绩的80%。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综合评定的方式能够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体现学生利用生物信息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展望

实践表明,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所需要的生物信息学知识和技能,但是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手段使用和教学效果评价等诸多环节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需要吸收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点和精髓,做到严谨和切合实际,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医学特色,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形成本课程别具一格的教学特色。

作者:伦永志 单位:大连大学

文检课教学论文篇5

1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资源的界定及结构模型

1.1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资源的界定

按照我国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界定,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涉及到各类网络媒休素材、网络题库、试卷、网络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以及文献资料等。

(1)媒体素材。媒体素材是指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信息单元,可分为五大类:文本类、音频类、图形图像类、动画类和视频类。

(2)网络题库。题库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测试题目的集合,是在教学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测量工具。因而所有学科的网络题库都应遵循经典测量理论,都要严格按照经典测量理论的教学模型开发题库管理系统、组织试题。

(3)试卷。试卷是用于进行多种类型测试的典型成套试题。

(4)课件与网络课件。课件是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运用媒体信息的整合技术,对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的、应用于教学过程的教育软件。根据运行平台的不同,课件可划分为网络课件和单机运行课件。网络课件应该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够通过网络教学环境实现共享:单机运行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

(5)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呈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及通过网络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既要有完整的教学内容,又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整个教学活动,是网络课程区别于其他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特征。网络课程主要应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计算机网络支撑环境。

(6)教学案例库。案例是指由各种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或现象。案例库中的案例至少应包含实事描述、相关背景资料、分析与评价、相关应用领域、教学建议等组成部分。

(7)常见问题解答。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

(8)资源目录索引。列出某一领域相关的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

(9)文献资料。文献资料是指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以及记录重大事件的文章、书籍等。

1.2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资源的结构模型

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储和传播都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具体地说,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处理的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经过转换器抽样量化,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因此,网络时代教学资源的概念则是指那些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设计、开发、存储与传播,基于信息化环境传递的教学资源。硬件资源主要有卫星接收设备、宽带校园网、在线平台、计算机设备和多媒体教室等;软件资源范围就更宽泛主要有: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网络课堂、VBI数据广播、IP课件、计算机网络资源等类别。同时,还应包括上述资源应用与技术服务等工作。结构模型如图1;

2网络时代教学资源的创新意义及内容

2.1理论意义

对网络环境下文检课教学资源进行研究,丰富了文检课教学的内涵,使单一以教材为主的教学过程变得多样化、多元化,是文检课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该课程发展方向的探讨,同时为我国文检课向信息素质教育转变奠定理论基础。

2.2实践意义

对网络环境下文检课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有利于文检课的教学实践,使之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对多媒体课件的时代性开展研究,有利于使教学课件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克服传统教材的局限,更好的改进教学效果;对网络课堂的研究可以增进同行学术交流,扩大教学资源共享的规模。

2.3网络时代文检课教学资源的改革内容

随着现代技术引人教学实践,资源共享己逐步实现,为文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空间。教学资源作为文检课课程建设的基础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首先是教材由传统的印刷型教材逐渐向新型立体化发展,出现网络教材:另外,由于本门课的新颖性使得电子型教学资源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作为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资源,己成为高等学校文献检索课教学广为使用的工具。

3文检课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电子文献资源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己成为现代教育重要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报利用技能为目的的文检课,作为一门重要的“方法课”,更适于引人多媒体课件教学。采用文献检索课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如下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文检课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文检课教学氛围、教学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其图文声像并茂的表现形式、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可以把原本抽象、枯燥的数据和内容形象化、动态化,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与认知潜力,突破传统教学单一模式,达到教学双方知识与信息“良性互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2)有利于促进文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多媒体教学改善了教与学的关系,使教师作为教学设计和指导者的角色更加突出;而学生在学习中也有了一定的主动权,能够按自己的知识和习惯爱好选择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进程。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研制促进学生提高理解力和创造力的多媒体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必将给现有的文检课教学注人新的活力。

(3)有利于促进文检课教学内容的更新。

文检课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运用,要求教师不仅熟练掌握计算机,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而且要能运用多媒体手段设计和实施教学、科学的选择和编制教学软件、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专业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对文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深人的思考研究、选择和调整、补充和更新,针对特定的教学目的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制作出符合教学实践需要、受学生欢迎的课件,这些措施有利于促进文检课教学内容的更新。

(4)有利于扩大文检课的教学范围。

文检课多媒体教学课件基于Web-based多媒体远程教学的结构特点,支持TCP/IP协议,可运用于多媒体综合教室、用HTML语言建立一个Web界面的“文检课教学系统”,并将系统挂在本馆的主页上,学生或其他读者可以通过校园网随时上网查阅信息,而不局限于教师课堂上的讲解。这无疑会扩大当前有限的文检课教学范围,有效实现文检课的远程教学,提高文检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4文检课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思想及基本结构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大体分为以下四个流程:策划阶段、素材收集、整理阶段、制作阶段、调试应用阶段。流程结构图见图2。

4.1文检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求

(1)文检课要用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目前,大多数课件都是任课教师自己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将图片、网页以及文字添加到幻灯片中,授课中只能前进,难以后退,更不能实现跳跃交互,极大的制约了教师授课的灵活性。由于这些课件不能逼真的连续演示整个检索过程,从而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因此文检课课件制作软件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标准,要尽量采用高级多媒体技术、先进教学设备制作的课件。Au-thorware是目前最流行的功能强大的多媒体制作工具,用它制作的课件交互性好,画面精美。

(2)优质的文检课课件要做到通用共享。

优质的多媒体课件技术含量高,制作难度大,令广大文检课教师望而却步,掌握高难度多媒休制作技术的图书馆,应该研制通用型文检课多媒体课件,供广大文检课教师使用,既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又便于课程的规范化发展还能增强课程的竞争力。

(3)常用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

目前,进行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工具非常丰富,如Macromedia公司的Authorware , Flash , Direetor,微软公司的VisualBasie, powerpoint, FrontPage,以及国内的方正奥思、易思等多媒体编著系统和一些高级语言,都可以用来进行课件开发。

5文检课网络课堂改革创新策略

5.1网络课堂的定义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1.0版》中指出,网络课堂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持环境,其中网络教学环境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5.2网络课堂的特征

(1)开放性。

网络课堂基于网络教学,其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进行更新,特别是多媒体素材库的更新,使教师能方便地调整和更换网络课堂的体系和内容,这是传统课堂教学和单纯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无法实现的。

(2)交互性。

网络课堂的交互性不仅有传统的人、机交互性,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人与人在网络上的交互性,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通过网络实现人与人网上教学的交互,打破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这种交互性是近乎实时的、而且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实现,如电子邮件、BBS、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网上在线交谈等等。

(3)共享性。

网络课堂已不是一种单机学习模式,也不是简单的共享教师的授课内容或是串联多个教室或实验室的授课学习共享模式。网络课堂可通过链接等多种方式引人丰富的动态学习资源,从而实行远程教育,使多个地区、多所学校之间学习资源得到共享。

(4)协作性。

网络课堂的学习具有单点和多点学习的特性。通过网络课堂可以让教师和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等协作形式完成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

(5)自主性。

网络课堂的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授课模式,学生可以自主的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实现了学习的异步性和自主性。这也是终身教育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6)评价的及时性。

在传统的远距离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件非常困难的事,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网络上的电子题库和自动评价系统,可使学生及时得到有关自己学习过程的反馈及有针对性的诊断,使得学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

5.3文检课网络课堂改革创新

5.3.1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1)开发的文检课网站能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交互性上加强,创建轻松的学习、交流环境,真正成为师生进行交流的平台,该平台既可以单独作为独立的模块使用,也可以作为系统使用。

(2)有经验的高校应编写网站的制作思想、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其他高校起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并可以将这些制作经验应用于其他学科,增进网络课堂的实际价值。

(3)将教师需要重复完成的工作通过网络的形式加以简化,如可以通过“作业平台系统”、“在线测试系统”等功能将提交作业和考试考核等工序通过网络完成,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除此之外,为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网站还需要在艺术性、知识性等方面下工夫。

5.3.2制定网络课堂评价原则

教学网站的评价与教学不可分,同时也不能与计算机技术相脱离,所以其评价有一些特殊性,其原则一般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性原则:指网站所涉及的内容必须是正确的,即使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也要给予公平、公正的反映和评述。

(2)教育性原则:指网站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任务。也就是说,一个网站是为实现特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而设计,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制作。

(3)教学性原则:指网站要有恰当、合理的教学策略,在方法、方式上,能够满足教与学的需要。

文检课教学论文篇6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是人们如何获得知识,强涮学习者主体性的教育理念对于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起到了有利的引导作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学习者不仅需要从头脑巾提取与新知识一致的旧知识作为同化新知识的固着点,还要关注与当前知识不一致的已有经验。看到新旧知汉之问的冲突,升设法通过调整来解决这些冲突[I]。此外,学习还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以及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或人际问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过程。同时它主张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灌输对象;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为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激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答案。教师还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之可以在这种环境巾通过实验、探究、合作等方式来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最后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的认识,完善片面的认识。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文献检索课教学

文献检索课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对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2.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文献检索课的本质是一门科学方法课,归根结底是要求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灵活运用文献检索技巧。而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投入到学习中去,恰好与文献检索课的本质不谋而合。

2.2有利于构建自主开放的文献检索教学环境

文献检索课也是一门技能实践课。文献检索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传统图书馆藏、因特网联机检索数据库、光盘数据库及网络搜索引擎等途径学会准确掌握、及时识别并获取所需的高质量、高效牢的信息资源。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设计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利川各种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掌握文献检索和利用的方法。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它不局限于某个课堂的空间,也不局限于课内或课外的时间。

2_3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文献检索课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的要求。随着社会信息的发展,信息检索已成为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之一。学生需要学到的检索技能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业务素质,还要具备不同业领域巾的一些基本素质和什会信息观察的敏锐洞察力,这样才能高屋建瓴.轻松自如地驾驭这一门课程。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文献检索课教学中的应用策赂

3.1师生互动

互动教学打破了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巾心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在以往传统的文献教学课中,尽管教师讲课时十分投入。备课时十分认真,但是多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较少所以教学效果并不乐观。倡导师生互动,就是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问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平等的教学关系。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到检索专题人门时.可以先让每位学生联系实际写出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然后以这些问题为巾心,教授学生相应的检索方法。有的同学提出“大学生是否必须考研?”的问题,教师针对这类问题请一些同学谈谈如何快速地检索这个问题,有的同学说在互联网上用“Google”或者“百度”来搜索“大学生考研”,有的同学说是到图书馆查找考研方面的心得书籍等等。教师根据同学们的踊跃发言适时进行归纳、分类、补充,最后上升为理论。最终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检索或查找一个课题,首先要找出文献的外部特征(题名、著者等)和文献的内部特征(分类、主题词、关键同等),然后可以通过图书馆或资料馆等搜索纸质资料或者通过网络利用搜索引擎、数据库等检索到相天的文章或相关的题录。最后,要梳理纷杂的资料,去粗取精,提炼升华出自己所需的东西。

这种方式,极大凋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乐于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乐于同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充分找到了“成就感”,体会到了检索的重要性和快乐性,激发了其不断深入研究学习的动力.为整个专题的教授打开了一个很好的局面。

3.2小组合作学习

目前高校的文献检索课主要还是以教师为巾心的传统的班级授课教学模式。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给教师的教学T作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教学的系统性较好。但是这种方法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相当多的学生学过文检课以后却不能独立熟练地运用检索工具,虽然花费了学时.但学生真正学到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却不多。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使学生建立起学习小组。学生在小组巾,彼此交流,彼此支持,彼此质疑和答疑,最后以小组的形式上交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协作环境,小组巾每位成员的思维与智慧都可以被共享,从而形成高效的学习策略。同时.整个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给学生讲授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后,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课题,让他们带着课题通过手工或网络的各种途径使用所学的检索文献方法,嗣绕选题收集资料,完成对该课题的系统检索。检索完成后,让每个小组派~个代表,汇报他们检索的过程、结果,以及检索巾遇到的问题,并请其他组成员参与并提问和讨论。通过这种形式,极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形成了平等参与、乐于学习、积极讨论的氛围。

3.3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环境

建构主义从理论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一个交互的、自然的、友好的、开放的学习环境。这样,学习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意义学习的构建。而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也加快了现代教育的进程,计算机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并以其汇集视听等多种媒体于一身的优势带来了新的教育革命㈨。将这一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起来,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基本手段和途径,为建构新的文献检索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1)在课堂教授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的优势。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声、像、图、文并茂、交互性强的讲解界面情境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多种感官功能。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巾,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完成新知识体系的建构。

同时。建立文献检索课教学网站。网站上一般链接课程公告、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提供在线课程学习(课件),方便学生在“学习讨论区”上交流发言,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提交课后作业。实现讲课、作业、复习、讨论等功能一体化。学习资源共享。

文检课教学论文篇7

检验仪器学课程授课内容应该结合临床实际,学以致用。比如酶标仪部分教学中笔者经常会选取新生儿筛查中常用的苯丙酮尿症中苯丙酮酸的检测实例,知识点主要是酶标仪中相对荧光强度这一模块部分的应用。该知识点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中就有所涉及,但重点部分与检验仪器学不同,在有了生物化学检验知识的铺垫后,学生不仅掌握了酶标仪的使用,也巩固了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在今后去妇幼保健站等有该项检测项目的单位时,学生就会更加有意识地学习了解该部分内容。此外检验仪器学应增加实验课内容,本科院校实验室的综合实验室平台中仪器设备丰富,应选取设备比较闲置期,让负责管理和使用该仪器设备的人员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操作。本科生也应积极主动的参加科研活动,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相关仪器的原理和使用。另外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定期更换某些大型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一般来讲仍然可以正常使用,放到仓库实在可惜,可将这些仪器设备整合到教学中,服务于教学。还有就是很多公司开展和相关高校合作项目,可提供仪器设备供学校使用,比如安捷伦公司的“春晖计划”,一来宣传了自己,二来解决了某些高校高端仪器紧缺这个棘手问题,达到了共赢甚至多赢的效果。学生也应充分利用课间生产实习时了解各种仪器设备的原理和使用。另外对于部分本单位不具有的仪器设备,或者一些高端仪器不可能开放实验室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任课教师应在网上下载一些视频资料供学生参考,也可以光顾其它兄弟院校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学习。最近多所国内外重点大学逐渐建立和完善了开放课程和慕课等教学资源,还有很多仪器公司都开展了网上教学服务,甚至是某些检验仪器的仿真实验室。有兴趣的教师和同学可以利用互联网途径学习相关知识,这样必将对检验仪器学知识掌握的提高大有裨益。

文检课教学论文篇8

在以往一贯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重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认为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才能够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进而也就以为学生的学习有了效果。殊不知,教学的任务是要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做到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应把时间留给学生,加大上课练习的力度,缩短教师的讲授活动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及时反馈,加深印象,查漏补缺。

所以如何设计好课堂检测及反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也是当务之急。

二、优化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检测设计不同层次练习

(一)三种层次的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种层次的练习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实现课程大纲教学目的的重要步骤,在英语课堂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教师应逐渐形成重视学生练习的意识,加大练习的力度,彻底改变过去重教轻学、重讲轻练的习惯。

(二)三种层次的练习特征

按照新课程大纲的要求,英语课堂练习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机械性操练熟悉语言形式控制式跟读、回答、链式回答、替换、练习活动的形式既包含听说读写几方面的内容,也涉及到全班、分组、配对、个别等灵活多变的方式。能否设计有效和合理的练习,是衡量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1.控制式的机械性练习。所谓控制式,是指在活动方式上由教师牢牢掌握学生的回答,因为此种练习答案选择不多,学生无需过多思考便可回答,教师是可以预计到的。

第一层次的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熟悉新语言项目的书面和口头形式,结合视觉、听觉和口头表达,使学生初步形成新的语言习惯。为此,安排的时间应紧凑、短促,一般以不超过8分钟为宜。另外,练习内容最好有1-2项,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如各种提示词、教具等。组织活动时,教师应示范准确、指令清楚。此外,应注意集体与个体的反应,适时检查全班或个别学生对新语言项目的熟悉情况,如拼写、句子结构和语音语调等。一旦发现学生的错误,应立即纠正。控制方面,难度要适中,节奏要快,密度宜大,频率宜高,使学生处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为下一层次的练习作好准备。

2.半控制式的意义性练习。所谓半控制式,是指教师在掌握学生的回答上给予较宽的选择余地,因为学生需要理解和思考才能作答。

第二层次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新语言的理解,巩固新语言习惯,为在实际中进一步自如运用作好准备。只有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有机地联系起来,练习才具有趣味性。为此,设计时应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仿照表达,时间可稍长些,约10分钟。练习项目最好有3~4项,以配对练习为主。组织时,教师应提供例句,使学生能很快地理解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练习时教师要巡视监听,练习结束后抽查几组以了解练习情况。一旦发现错误,不必马上纠正,而是提问其他学生,让学生相互更正,在此基础上给出正确答案。这一层次的练习节奏应放慢,频率也应放低,但密度广度应加大,使学生处在较为活跃和热烈的气氛中,为下一层次的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优化课堂教学,就必须要重视优化课堂教学的评估与反馈

课堂教学中的评估应根据教学目标,对语言知识以及听、说、读、写语言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达成度进行全面的评估。评估时既要评估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情况,也要注重对教学方法、过程和效果的评估,评估时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评估的指标要明确具体,语句表达力求精练、准确,既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又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总之,教学评估与反馈必须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堂反馈要及时

反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语言活动的内容而定。在进行英语技能训练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要在其训练完毕再提出要求。这样就消除了学生怕错的心理负担,从而使其能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参与课堂活动。具体做法是:当学生复述课文、造句或会话中偏离主题、忘记下文或难以继续完成时,要及时提醒或引导性地告诉他们,以免他们难堪,拖延课堂时间;当学生在朗读课文或对话练习中出现一些语音上的失误,在不妨碍意思、不影响整体时,教师要避免打断学生思路,可放在操练完毕后进行,以免加重学生心理负担,使其产生紧张畏难情绪,影响对课堂内容的学习。

(二)反馈要有激励性

教师在课堂中要通过表情、眼神、语言与学生产生共鸣,多一些热情的鼓励,少一些指责批评。对差生及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更应做到这一点。这样及时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情绪,使其以良好的心态继续参加后面的课堂活动。

(三)反馈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与个性作出反溃对差的学生要多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问内容要难易适度。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外语学习中有畏难心态的学生,哪怕其有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对好的学生我向他们提一些较难的问题,让他们积极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广度探索。对于中等学生,我让他们“跳起来摘桃子”,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与满足。

(四)反馈要有启发性

当学生在课堂实践中遇到难题或尚不能对已学知识举一反三时,教师要作启发性的诱导。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巧妙点拨,使学生积极思维,逐步认识到,知识的掌握重在能力,进而思考更深刻,学习更钻研,从而对自己提出高标准的要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课堂检测及教学反馈既是要考查教师教学的效果,也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是促使师生共同进步的良方妙药。教育教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文检课教学论文篇9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转型期,教育质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加,其业务水平亟待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理论基础差异较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寻求更为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多元化、全方位的学习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文献检索》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难以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本论文针对我校《文献检索》课程目前的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仍停留在传统口授的方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就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一、《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是文献内容及文献形式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国内外各种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出现,文献的形式已经超越了传统理论中对文献等级的划分,此外,智能检索系统也日趋完善,总之,世界范围内的文献检索正向着及时、高效、全面的方向发展,并且已经有一大批的传统印刷本及光盘版的检索工具被取代。但目前高校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是在教学安排方面仍以教师的口授、笔述为主。此外,传统的《文献检索》的考核方式还仍以试卷考试为主,上述的内容都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件检索发展的要求。为了充分发挥文献检索应有的作用,培养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本科毕业生,对传统的《文献检索》课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但在进行具体的改革之前,有必要对目前《文献检索》课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明确,以便更加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改革。

2.传统《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一种教学模式对学习者来说就是创设了一种学习环境。目前,《文献检索》课程仍多采用传统教学的模式,该模式给学生创设的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模式的陈旧,课堂气氛的沉闷,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不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意识不够,单调、枯燥、乏味的课堂给学生成功感甚少,自然求知热情日益锐减。②基础设施配置不足。随着高校的扩招,导致各校的公用微机数量捉襟见肘。此外,以我校为例,公用机房除需要承担《文献检索》课程的上机实践外,换需要承担其他课程的上机内容,从而导致教学硬件设施建设不足。

二、《文献检索》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1.教学学时的改革。以我校为例,目前高校的《文献检索》基本都分为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两部分,每部分的学时数在18学时左右。此外,目前各高校《文献检索》开设的目的基本是为了满足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需要,而忽略了文献检索的学习对各专业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作用。此外,由于《文献检索》课时较少的问题,目前《文献检索》课程主要集中在介绍国内外主要的检索工具及数据库,而对数据库对各专业的应用介绍却较少,从而在本质上割裂了《文献检索》与专业论文撰写的关系。基于上述分析,以我校为例,拟将《文献检索》学时增加为54学时,其中18学时用于介绍各大数据库,18学时依据各专业的特点介绍各数据库在专业中的具体应用,18学时用于上机实践。

2.教学模式的改革。目前我校的《文献检索》课程仍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是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果差,教学过程的互动交流少。随着当今高校图书馆电子化、网络化发展的实际,对《文献检索》课程可以尝试采用网上教学的模式,这样可以大大减轻高校师资、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此外,网上教学模式还具有极强的交互功能,便于学生按照自身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也便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

3.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以我校为例,目前高校常见的《文献检索》课程主要是以平时成绩+闭卷/开卷考试的形式考核,但上述的考核形式偏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对学生的上机检索能力以及检索结果对本专业专业知识的相关性难以考核,因而,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因而,对《文献检索》考核方式的改革必须综合考虑学生对基础数据库的掌握、上机检索以及检索结果与专业的相关性三部分内容。为了综合考查上述内容,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文献检索》课程考核方式拟改革为平时成绩+闭卷考试+开题综合检索,其中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各大数据库的掌握程度,而开题综合检索则是依据本科生毕业课题的需要而进行相关的文献检索,本课程最后的成绩则由上述三者成绩按照30%、40%、30%的比例加和而得。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文献检索》课程很难适应信息时代背景下文献的增长速度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对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就势在必行,使本课程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得以更好的体现,同时课程改革也可以更好地使本课程满足信息时代对本科生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梁花侠,杜香莉,王慧莹.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模式的探讨[J].现代情报,2008,(1).

[2]刘玉敏,何丽梅,滕颖,等.谈高等学校《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改革[J].图书馆杂志,2003,(10).

[3]孙书平,呼庆媛.文献检索课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05,(9).

[4]韩亚兰,邓海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1,(05).

[5]梁兴英.试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造就[J].理论学刊,2001,(4).

[6]孙克辉,等.理科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4,(1).

[7]袁慧,于兆勤,秦哲.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1).

[8]姚巧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1,(05).

[9]张琪,陈琳.《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7).

[10]李玉斌,姚巧红.双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11]雷成勇,孙泽文.课堂互动教学的构成要素与支持因素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2).

[12]陈丽.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4,(3):26-29.

[13]王陆.信息化教育研究中的新内容――互动关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1):11-17.

[14]孙卫国,吕兰兰,李爱民.课堂互动技术成为信息化教学新平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0):83-85.

[15]张建琼.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之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05,(3).

文检课教学论文篇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4—0076—03

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又是教学的升华,在从理论到科研的转折过程中,教学是科研的前奏,同时科研对教学又具有促进作用。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探索科研嵌入式教学模式,将对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向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简称“文检课”)是一门讲授文献信息资料查找和利用方法的课程,目的在于强化情报信息意识,培养学生对文献信息资料的搜集、加工、整理、分析和利用的能力,教会学生利用文献信息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然而,在文检课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诸如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模式单一、忽视应用能力培养等许多问题。因此,探索科研嵌入式文检课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其将成为提高和巩固文检课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1 文献检索在科研中的作用

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大量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科研资料是科研人员了解科学研究最新成果和学术思想的重要途径,科研过程不仅包括科研选题、制定方案、观测试验、理论分析、撰写科研报告及论文著作,甚至还包括科研成果推广,在整个科研过程中,文献检索起着决策、研究以及知识的作用。

1.1 文献检索在科研选题阶段的作用

科研选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起步,科研选题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科研课题到确定科研课题等诸多环节,每一环节都需要大量的科研资料,而文献检索正是获得科研资料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由此可见,其在科研选题阶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文献检索,一方面可以充分了解当前国内外该研究领域发展现状和动向,能够使所选课题达到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了解研究重点,掌握研究程度,有利于了解问题主次,弄清争论焦点和相关观点,从而抓住重要问题予以研究。

1.2 文献检索在科研方案制定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文献检索一方面了解国内外与科研课题有关的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新设备,可以在制定科研方案时从中得到启发,另一方面了解前人所采用的技术方案、进行的观测实验、科研成败经验、科研成果报告及论文,甚至包括有关标本、模型、设计图纸或实物等,可以避免与前人所做的科研工作重复,也能避免走弯路,从而保证科研获得预期成果。

1.3 文献检索在科研进行阶段的作用

在科学研究进行阶段,文献检索主要是针对科研项目中研究的难点和关键问题系统地搜集和交流科研资料,获取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和实用的情报信息,启发研究思路,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寻找解决科研问题的客观依据,避免出现过多失误,进而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获得新的科研成果。

1.4 文献检索在科研成果鉴定中的作用

在科研成果鉴定阶段,文献检索主要是围绕科研项目取得的成果或结论,进行国内外同类研究和相关研究的成果信息检索和分析,通过对比,确认其先进性、实用性、创新性,明确其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由此可见,通过文献检索不仅可以了解到同类研究成果的国内外发展水平,而且能够对科研成果作出综合客观的评价,可以为以后确定科研方向或相关主管部门进行成果鉴定提供依据。

2 科研嵌入式文检课教学模式的内涵

由上述文献检索在科研中的作用可以看出,文检课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高等院校的文检课教学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单纯讲授信息检索基础理论知识、机械地讲授检索方法和策略,忽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等,为此,开发新的文检课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科研嵌入式的文检课教学模式应该围绕科研课题展开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信息检索与利用能力为主导,激发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实现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由此可见,科研嵌入式文检课教学强调以解决科研问题为核心,拟定科研课题,使检索课题形象化、具体化,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分析科研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由原来被动式的学习变成主动式的学习,即由“学会”变成“会学”,由此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这种具有主动建构性、情景性以及社会性的科研嵌入式教学模式必将对高校文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 科研嵌入式文检课教学模式的作用

3.1 改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传统的文检课教学模式一般是在讲授信息及信息检索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逐个讲解图书馆购买的常用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和技巧,然后由老师给定或者学生自拟实习题进行上机实践。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中单调枯燥的理论讲解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

文检课教学论文篇11

1引言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学生信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整体信息能力的大小,对我国国际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积极探索高校中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一个紧迫而深远的议题。

2问题提出

早在1984年,教育部就在《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中,要求各高校以图书馆为基地开设、开好文献检索课程,充分说明该课程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信息检索课对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发挥了积极的成效。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信息检索课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逐步确立了在全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多年来为提高学生的自学、创新和文献利用能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更加倾向于从网络环境中获取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而传统模式的检索课无论从教材、教学内容还是授课模式等都已落伍,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把信息检索课作为专业选修课来开设,课时偏少,教学内容受课时制约,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面对人数众多、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同样的内容,无法根据学生专业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课以大班讲授为主,教学只重共性, 不重个性,只重检索,不重利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训练,授课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内容滞后,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不强,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的学习效果。为此,笔者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并加以探索和实践。

3以学科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

3.1充实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程

高校信息检索课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于利用高校的自身条件和专业特色,设计适合提升本校学生信息能力的检索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紧跟信息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把握学生的信息需求。

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要始终贯穿“以信息获取能力为基础,以信息利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利用最新的教育技术提升现有的教学水平,实施将知识转变能力的素质教育,并结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专业情况,实施以学科为导向的分班教学,做到理论性、时效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统一。具体做法是:①每年面对2,000多人的选修学生,均以学院或专业为单位组织教学,所有课时安排在多媒体机房进行,在一个有利于信息查询和讨论的环境中扩展学生多元学习的机会和体验,做到人手一机,以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实践。②课堂讲授时,老师把基本理论和较难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理论。③学习指导时,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学习和实践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展开课堂实践,通过完成实验报告来进一步掌握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老师负责现场指导、组织讨论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3.2以学科为导向,开展案例教学

信息检索课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方法课,其内容覆盖面广,如果与各学院专业结合不够紧密,脱离学生所学学科,会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同时要确实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检索、轻利用的现象,就是要以学科为向导,结合专业教育开展案例教学,使学生具有获取、识别、筛选、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

针对不同学院,甚至不同专业,按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研究方向,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及引导,分专业设计信息检索课教学方案、教学案例和检索课题,使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对查阅文献信息资源的方法和过程进行全面描述,使学生对信息检索有更为具体的体会,组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和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和创新能力。

实习是巩固检索知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经过不断努力和完善,在信息检索课大纲基础上,编写了10套针对不同学院的实验指导书,建立了800多题的实习题库。通过实习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在教会学生检索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利用检索到的文献信息。在教学中要确保学生人手一机,每人一题,独立完成实习报告,学生可根据教师设计的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检索方法、检索原理和检索途径等,构造合适的检索策略,对数据库进行检索,通过讨论、比较、分析得出结果或进一步调整检索策略进行复查,以达到独立检索、自主利用的目的。这样既培养学生利用馆藏资源、网络资源及数据库的能力,有利于撰写论文和科研工作提供帮助,也为增强学生专业知识、提升专业实践技能、提高信息素养能力和职业能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张欣,王兴旺,沈元蕊:以学科为导向的信息检索课教学探索与实践*张欣,王兴旺,沈元蕊:以学科为导向的信息检索课教学探索与实践*3.3加强实践性教学,促学生主动学习

信息检索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使学生了解信息检索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学生面对各种信息源的搜集信息能力,解决用什么词(W)查,用什么字段(F)查,到哪里(W)去查等问题。笔者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紧紧围绕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学科专业特点,以及本科生的实际信息需求,量身定制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掌握信息检索的能力。具体如下。

3.3.1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不同类型文献源的检索和获取方法。主要内容有:①学术搜索引擎。根据学科专业特点选取检索课题,分析检索课题,检索与课题相关的网络免费学术资源。②专利检索及获取。根据学科专业特点选取检索课题,分析检索课题,检索与课题相关的专利文献。③中文数据库检索。根据学科专业特点选取检索课题,分析检索课题,分别检索与课题相关的期刊、学位、会议论文。④外文数据库检索。根据学科专业特点选取检索课题,分析检索课题,任选两个外文数据库分别检索与课题相关的外文文献。⑤数字图书检索及文献传递。根据学科专业特点选取检索课题,分析检索课题,检索与课题相关的电子图书,并能有效利用文献传递方法,获取全文。

3.3.2实验指导书。与实验报告配套,为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在课后自学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笔者针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各学院专业特点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形成能适应不同学科专业学生学习所需的系列指导书,较好地促进学生掌握检索文献信息的基本技能。

3.3.3实习题库。笔者针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各学院专业的特点,设计完成能满足不同学科专业学生上机实验的数量充足、高质量的题库,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地通过实践练习检索与本专业相关的文献信息,为今后的学习和毕业设计查找文献信息打下坚实的基础。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信息检索课质量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教师是关键,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因此,只有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知识结构全面、文献检索能力和计算机及网络技能都较高的专业师资队伍,才能有效保障文献检索课教学的质量。

信息检索课由12位教师共同承担,至少具有副高职称或研究生学历,目前以中青年情报专业研究生为主,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他们思维活跃,研究和创新能力较强,善于捕捉和学习本专业前沿的信息和知识,使得本课程始终具有较强的活力,以图书馆为基地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信息检索教学队伍。

4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学环境建设

信息检索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离不开计算机及网络,因此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网络教学环境建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上课效率和丰富教学的信息量。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拓展,它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目前,课程网站已面向全体师生、读者开放,学生可通过“课程中心”查看图书馆下的《信息检索课》修学所选的课程内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网站涵盖了课程描述、课程建设、课程内容、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教学队伍、自我评价、师生互动等板块,其中课程内容模块又包括了教学方法、教学方案、教学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实验安排、实验报告、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为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提供了强大支撑。

5结语

信息检索课是为培养学生情报意识,提高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拓展知识范围,发展个性特长而设立的课程,只有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新手段、新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和特色,特别是以学科为导向,走进学院,贴近专业,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实践,才能进一步提升该课程在高校学科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实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波.高校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6):157-159.

[2]王鑫.高校文献检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3):22-24.

[3]王丽蕊.高校信息检索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J].科技资讯,2012(26):225.

[4]吉久明等.融“导学”与“生涯”于一体的文检课教学计划设计――以华东理工大学文检课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105-108,117.

[5]张国臣.专业知识嵌入信息检索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2(9):97-100.

[6]张怀涛等.文献检索课的发展历程与发展对策[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3):81-85.

[7]林豪慧.信息检索课参与式教学及其评价[J].图书馆学研究,2010(6):76-78,88.

[8]余晓蔚,郭晶.图书馆信息素养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创新[C].2010年全国高校文献检索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10:8-12.

文检课教学论文篇12

“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以下简称“文检课”)是一门旨在通过讲授和实习文献与文献检索基本知识、原理与方法来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科学方法课。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4 个方面:一是增强学生的文献信息意识;二是使学生具有检索文献的技能;三是使学生具有分析、加工、评述、利用文献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但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了“文检课”教学改革创新中的一些问题,并做了认真思考与研究。

1 当前“文检课”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材的研究与编写是高校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目前国内“文检课”教材质量相对偏低,内容雷同多,缺乏权威性。文检课最初以介绍印刷型文献为主,后来随着电子文献的迅速崛起,教学内容也逐步演变为以介绍电子数据库和网络学术资源为主。到2000 年前后,我国出版的“文检课”教材数量不少,但质量相对偏低。很多教材紧跟时代的发展,在当前的文检课教学中仍占有重要作用,但还不成熟,有待完善。

1.2 教学手段先进但教学观念落后当今,大多数教师基本上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文字、声音、图像表达于一身,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同时,简单、易操作、能够快速及时地呈现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多媒体讲授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因此,文献检索课不应仅将知识的传授作为目的,更应该通过知识的传授过程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1.3 理论教学与实践运用相脱节重理论讲解、轻实践运用,是“文检课”教学一直以来都存在的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在长期的实际教学中“,文检课”往往花费大量课时着重于对文献、信息的基本概念、检索原理、检索语言、检索策略等基础理论知识的介绍,但在给予学生实践时间、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方面却很欠缺。以石河子大学文检课为例,32个小时,20个学时的理论课,12个学时的实践课,应该重新压缩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课课时。

1.4 教学评价方法单一目前,“文检课”的测评基本上还是采用考试这种单一的教学评价方法。考试是教师和学生最熟悉的教学评价方法。标准化测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有效性,但它的弊端在于必须有固定的标准答案,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深化文检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2.1 提高教材质量以丰富教学内容首先要注重教材内容系统性与实用性的结合,突出“系统性”。对教材的内容结构进行改进,笔者认为,可以将介绍有关文献和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将文献检索需求类型、介绍文献检索方法与途径和按学科组织各专业文献的检索这 3 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系统整理,又要突出重点。应该因“校”制宜,培养自己的团队,来编写文献检索课教程。

2.2 整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教学过程。教学要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发挥教学多媒体作用的同时,要多给学生一些行为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随时中断使用而进行提问、思考、讨论等其他学习活动。

2.3 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相结合。“文检课”是一门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公共课。只有通过实践性教学,才能实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应当在课堂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典型的检索工具,指导学生实习,增加实习课时数,减少理论课时数。

2.4 教学评价方法多样化。“文检课”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指导学生自由选择他们既感兴趣,又与他们所学专业紧密相关的问题来进行文献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专题作业的内容是展示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文献信息的过程,是展示学生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与学习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资源目录、网址以及资料收集的方法和途径,来协助学生共同完成问题的解决。

3 结语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强化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文献检索课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迎接挑战,进行变革,逐步形成一个以网络信息检索为主体,辅以光盘检索、手工检索的全方位、多层面的教学模式,从而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参考文献

[1]韩瑞平.基于新时期课程特点分析的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7):81-82.

文检课教学论文篇13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131-02

文献信息检索课是一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课程,从最初的手工检索到现在的数据库检索,持续的改革与创新是其存在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对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改革投入了很多的关注,相关的研究论文成果颇丰,其中不乏一些成功的改革案例。目前学界从微观层面对校内教学课程改革的研究目前已有很多,信息检索的分阶段教学已成为趋势,但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普遍缺乏宏观层面的理论指导。在文献信息检索课普遍采用阶段式教学模式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在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将文献信息检索课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推进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终身学习能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现状与问题

目前,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的课程设计基本属于全校必修,大多由图书馆负责其教学,使用自编教材授课,大班教学。部分高校配有专门的文献检索教研室负责教学实践工作,实行分阶段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授不同深度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对前期文献研究阶段收集到的关于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高校之间文献信息检索课的课程设计与安排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发展程度不同,重视程度各异。总的来说,存在的问题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大班教学。目前高校对于全校必修课一般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一个老师教授在同一大班上往往几百个学生,但文献信息检索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是通过教授信息检索知识与介绍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来提升学生的检索技巧,从而辅助学生加深对专业课的学习与理解,并且在引导学生提升信息意识的同时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基于该教学目的,尽管课上配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并提供网络现场实践操作,但要同时保证几百个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及时进行吸收还是具有很大的难度。课后信息反馈,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学生觉得文献信息检索课难度很大,老师的操作太快,对课上介绍的数据库无法形成直观的理解,对课程丧失兴趣,等等。由此可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大班制的教学模式已经限制了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实践性的发挥,从而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二)课时偏少。教育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有条件的学校要将文献信息检索课列为必修课,总的课时为30-50个学时”。根据笔者前期的文献研究的结果来看,目前国内高校虽然普遍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课,但课程设计基本集中于一个学期内,总课时同国家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相关文件是出现在20世纪80、90年代,那时候计算机技术还没有普及,30~50个课时的要求是针对传统的文献信息检索而言的,面对目前浩如烟海的信息与网络资源,仅仅依靠30~50个学时的课堂教学就要达到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这不太现实。即使是使用了分阶段式教学,由于课时的限制,很多拓展性的知识点老师还是无法深入展开。过少的课时已经开始限制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对于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三)偏重检索技能的教授。作为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根本,向学生教授基本的检索知识、介绍常用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是有必要的,但目前文献信息检索课面对的一大现实就是课时偏少,在有限的时间内想要仅靠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诸多数据库的使用是不现实的,而大量传授机械性的数据库操作也不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信息素质与学习能力、终身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不是仅仅依靠掌握几个数据库的使用就可以达到的。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文献信息检索课来提升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信息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进而辅助完善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才能为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发展迎来更多的支持与重视。

二、元认知理论下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文献信息检索课是一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课程,持续的改革与创新是其存在的应有之义,而宏观性的理论指导是文献信息检索课继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1976年提出的元认知理论,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与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的内容,实质上描述的是自我意识在认知和调节上的一种功能。可以说,元认知理论的核心在于认知者对自身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一种监控与管理,是一种反省性认识的过程。

用元认知理论指导目前的文献信息检索分阶段式教学,能在课堂教学与教师传授之外,更好地将工作重心集中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更多地关注会对学生学习过程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关注伴随课程学习这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以及对学习活动的控制和管理。注重反思的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反思性锻炼,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是终生学习的前提,这与我们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批判性思维与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是相一致的。

元认知对学习活动的控制与管理主要体现在对认知活动的调控,从而间接地使学习活动有所进展,因此不能过分偏重。在现有的课堂教学程序中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锻炼,培养反思能力,提高元认知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发展与进步。

(一)加强教师交流,关注学生体验。文献信息检索课应该是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的有效工具,但由于专业的限制,教师所授课程的内容往往无法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效结合起来,专业针对性不强,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乃至一些老师都不重视文献信息检索课,学生兴趣不高,期终考核不理想,达不到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现阶段,应寻求与校内其他的专业教研室展开合作,将教研活动扩大化,紧密联系各年级专业课的课程内容,安排联合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文献信息检索课辅助专业学习的作用,在克服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师自身的专业局限性的同时,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检索实践,及时了解自身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也可增强学生在检索过程中的愉悦体验,从而提升学生对检索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小班教学,综合考核模式。文献信息检索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文献信息检索课势在必行,进行分阶段教学的同时,在课堂上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自身专业选题,如何对信息进行鉴别与分析,如何制定信息检索策略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完成检索,比单纯地教授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更有意义。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教学的成功经验,同为全校必修的文献信息检索课“大”改“小”也是有理可循的,将学生按照专业划分为不同的小班,相似或相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文献信息检索课实行小班教学有利于“以学生为主导的自我学习模式”的形成,能够有效消除拘束感,打破思维惯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便于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在文献信息检索课应用实践时,教师也能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时调整教学方式。

此外,目前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的考核主要有开卷、闭卷、撰写综述、课堂提问、上机实验、期末考试等方式,多元化考核已成为主流。但一般情况下,出于种种因素的考虑,考核方式一般只采用上述的一种或几种,并不能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以及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根据元认知理论,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提高学习的效率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要重视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及时调整学习状态,鼓励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对于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考核,可借鉴“多站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的方式,将课题分析,数据库使用与基本检索知识结合起来,采取笔试、上机操作、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全面考察学生的信息素质以及运用检索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合图书馆服务,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很多高校会在大一开展新生入馆教育,通过参观、开讲座的形式使学生对图书馆有个初步的认识,但目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很多学生将图书馆视为上自习的专用“教室”,用图书馆的地而不用图书馆的服务、占座现象此起彼伏。文献信息检索课作为图书馆与新生建立“联系”的桥梁,应该更多地向新生推荐数字图书馆的使用、知识服务等图书馆的新型服务,加大对专业数据库的推介力度,特别是免费期间的试用数据库,通过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师定期开设讲座、组织学生进馆实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也参与其中,使学生对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有更直观的了解,从而改变学生对图书馆的浅层次的认识。

此外,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师也可以担任学校专业社团(如生物社、未来化学人等)的指导教师,指导查新与信息检索,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查找资料,从而解决问题,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也是与元认知理论的理念是相一致的。与此同时,教师在指导社团活动的检索案例也可以拿到具体教学中作为例子来使用,更具有针对性,学生也更有兴趣听教师讲解与分析实例,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弗拉维尔.认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林丹红,苏晓宇,林晓华.中医高等院校文献信息检索课历程与未来发展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4)

[3]乔颖.信息素质与创新能力在PBL教学模式中的实现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孟桂荣.文献信息检索课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途径探究[J].现代情报,

2009(5)

[5]刘海霞,罗爱静,胡德华.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药信息系为例[J].情报探索,2011(6)

[6]王玉香.文献信息检索课多元化考核方案的制订与实施[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6)

[7]王玉香,宫庆艳.文献信息检索课程题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6)

[8]杨杞.加强读者信息素质培养促进文献信息资源利用[J].当代图书馆, 2009(12)

[9]田芳.国内信息素养教育创新与实践[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5)

[10]肖亚明.高职院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建设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9(12)

[11]缑广则.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与专业课合作的模式[J].图书馆学刊,2011(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