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阿拉伯文化论文实用13篇

阿拉伯文化论文
阿拉伯文化论文篇1

一、阿拉伯语的文化的分析

(1)阿拉伯语文化,也可以称为伊斯兰文化,主要是指阿拉伯各个国家以及各个民族间共同创造出带有伊斯兰精神且以阿拉伯文字撰写的一种文化。显而易见,伊斯兰是阿拉伯文化的主要核心,对阿拉伯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社会风俗等多种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还可以说成是伊斯兰教是阿拉伯语文化的孕育之母等。

此外,阿拉伯语文化也是人类文明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同时也是在社会经济、生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集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以及创造发明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体系。

(2)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的思想以及教育体系均是密切相连的,也可以说是阿拉伯文化不仅仅是局限于阿拉伯文化,同时也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全世界穆斯林文化的巨大成就,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另外,阿拉伯文化在我国已有多年历史、具有丰富的内容,同时高度展现出国家以及民族的开放胸怀等。

二、关于阿拉伯文化的形成

(1)阿拉伯文化主要形成于7世纪,并且随着伊斯兰教思想及文化传播,逐渐萌生出阿拉伯文化。另外,7世纪时兴起的伊斯兰教,其是在最短时间内与阿拉伯人进行融合,并给予其神奇的力量,帮助他们逐渐走出阿拉伯半岛,去到一个新的疆域建立属于自己的阿拉伯帝国等。另外,阿拉伯人在想新疆拓展的过程中,由原来的比较落后的游牧民族迅速的成长为整个世纪中高举文明的火炬人物。同时光荣的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除此之外,还涌现出大量的思想家、语言家以及科学家等人才,并为世人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古迹。

(2)阿拉伯国家为了保证国家的繁荣与基础文化巩固,逐步加强对先进文化的管理和摄取,并提出“人最美的装饰品其实就是知识”的人生格言。此外,巴格达、开罗以及西班牙等著名城市均成为著名的阿拉伯文化城市等。而且,在这里国家中很多地方均是文明的象征,继承属于各个城市的文化成果,经过长期的发展,综合多个民族综合性的创新精神,保存并广泛的传播着阿拉伯的文化。

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1)阿拉伯文化的多民族性。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集合体,不仅有阿拉伯人外、埃及人,同时还有印度人、西班牙人以及叙利亚人等。民族间通过互相接触和影响,逐渐进行融合与渗透,并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2)阿拉伯文化注意把学习和创新结合起来。世界文化最早发达地区有埃及、叙利亚以及波斯等地,阿拉伯人征服这些地区之后,不仅接受了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并且积极吸收希腊与印度的优秀文化,创造出新的阿拉伯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

四、阿拉伯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贡献

(1)保存并传播了西方古典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长期动乱过程中,很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被毁坏,其中一部分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认真研究它们,并将这些古代作品翻译成阿拉伯文。曾经在公元9世纪至11世纪期间,阿拉伯掀起一场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运动——“阿拉伯翻译运动”。

(2)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人将古代印度与中国文化的成就积极介绍到西方国家,例如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四项重大发明带到了欧洲;同时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与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阿拉伯人还将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比如《物理学》、《工具论》等著作,此外,还翻译了柏拉图著作《理想国》等。

阿拉伯文化论文篇2

一、拜占廷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接触从冲突碰撞开始的。

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传统,使得拜占庭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融合是在激烈的战火硝烟中实现的。拜占庭与阿拉伯两大帝国的军事冲突由来已久,战与和的较量延绵了数百年。

拜占庭帝国和新兴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冲突是始于阿拉伯人对拜占廷属地叙利亚的征服。公元629年,先知派被誉为“真主之剑”[1]哈立德撒率三千名穆斯林战士攻击死海南端的穆尔塔,并与拜占廷的藩属国加萨尼部落发生激战。634年,阿拉伯骑兵攻占了与拜占庭帝国东部边防重镇帕特拉(Patra,今死海附近),夺取了大马士革和埃麦萨。636年,雅穆克河畔的雅穆克河战役,拜占廷在叙利亚的军事力量丧失殆尽。638年,基督教圣城耶路撒冷失陷;639年,阿拉伯人攻入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并于640年征服米索不达米亚全境。阿拉伯军队所向无敌,节节取胜,拜占庭军队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655年,阿拉伯舰队首次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但由于阿拉伯内部内讧暂时中断了阿拉伯人对拜占庭帝国的进攻,给了拜占庭喘息的机会。数年后,巩固政权后再次组织对君士坦丁堡进攻时,遭到了拜占庭人发明的新式武器的打击,这就是后来令阿拉伯人闻风丧胆的“希腊火”,阿拉伯扩张计划遭到了意想不到的挫折。在“希腊火”的威力下,拜占庭开始反攻,不断夺回失去的领土。[2]

阿拉伯与拜占廷之间的政治军事冲突关系持续了数百年,有战有和,各有得失。总体来看,阿拉伯与拜占廷帝国的军事冲突,七世纪阿拉伯处于攻势,拜占廷帝国败退、失地,处于守势。八至九世纪双方相持。九世纪以后阿拉伯帝国随着国力的衰落已无力进行大规模的进攻。 拜占廷帝国在力量强盛时也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多次发起反攻,如 645 年一度夺回亚历山大等城;九世纪曾派兵深入阿拔斯王朝的腹地。10世纪后半期,伊斯兰军事力量衰弱,不能阻挡拜占廷人对叙利亚的入侵,安条克等地又落入拜占廷人之手。[3]

二、拜占庭-阿拉伯文化随着军事的反复较量中不断地碰撞、交融

(一)效仿拜占庭帝国的统治制度管。

1.阿拉伯人借用拜占廷的部分官制和管理模式

阿拉伯人以疾风扫落叶之势,不断的往外扩张,阿拉伯国家逐渐成为一个幅员辽阔,民族复杂,人口众多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怎样把一个松散的庞大国家实行行之有效的管理,高度文明的拜占庭等国家的管理制度给了阿拉伯人一个很好的学习对象。拜占庭帝国是一个王朝专制国家,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设立直辖市和各大区进行管理,推行基督教化政策,逐渐形成一种伊斯兰世界所特有的、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元首:哈里发——为政治、军事和宗教的最高首领,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中央官制——军政官员、税收官员、宗教官员;地方官制——五大行政区:总督、税务官、法官。“拜占庭的行政机关,包括财政系统,全被新的统治者所采用,这是任何人都会预料到的,不过曾依照中央集权制的路线稍加修改而已。在这些领域对于地方行政机构,也没有加以根本的改革。”[4]

2. 阿拉伯人直接接受了拜占廷的土地制度。阿拉伯帝国,除阿拉伯半岛外,绝大部分是拜占廷和波斯帝国的原来属地。这些地区早已确立了封建制度,阿拉伯人征服后,保存并发展了这种既存的封建生产关系,保持了旧的封建制度,并使之与阿拉伯传统制度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阿拉伯封建制度。

(二)吸收仿效拜占庭璀璨艺术

拜占庭艺术是拜占庭文化的精华部分,包括镶嵌画、壁画、纺织艺术、金属加工艺术、建筑、音乐和舞蹈等几个主要分支,散发出光彩夺目的光芒。

镶嵌画是最有拜占庭特点的艺术形式,这是一种艺术精华。艺术家首先在平整的石膏画低上勾画轮廓和画面的线条,然后将五颜六色的石块和玻璃块粘贴上去,最后,使用金片填充背景空白处。由于这种绘画采用天然彩色石料,所以其绚丽多彩的色泽可以永久保持,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艺术品。

阿拉伯文化论文篇3

2014年“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召开之际恰逢“论坛”成立十周年,这是评估成就、认识挑战、展望前景的一次良机。

一、成立背景

1956年5月30日,具有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双重身份的埃及承认了中国,并同中国建交。之后的数十年间,埃及成为中国对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地区政策的核心国家。

埃及驻华大使馆先后见证了“中非合作论坛”与“中阿合作论坛”的诞生。1998年5月,笔者出任埃及驻华大使,中埃开始加强双边关系。1999年4月,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访华期间,两国建立了战略关系。穆巴拉克坚信中埃战略关系对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地区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做出了特殊努力。在征得非洲国家驻华大使一致同意后,穆巴拉克邀请时任中国外交部长唐家璇在埃及大使馆会见非洲国家驻华大使。唐部长接受了邀请,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吉佩定和非洲司司长刘贵今等人共同赴会。会见期间,唐家璇部长提出通过在中非之间建立合作论坛发展中非关系的想法。在非洲国家驻华大使和中国外交部官员的共同努力下,该建议得到采纳和付诸实施。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非洲驻华大使提出倡议后不久,阿拉伯国家驻华大使也提出了类似倡议,促成了1999年9月阿盟关于加强中阿关系的决议,阿拉伯驻华使节委员会用行动跟上非洲国家的立场。实际上,阿拉伯驻华使节委员会之前已在阿盟驻北京办事处多次召开会议,说服中阿官员理解这类论坛的重要意义,为之后“论坛”的启动奠定了起点。2004年1月,中国前国家主席在埃及访问时正式提出成立“中阿合作论坛”。同年9月,“中阿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开罗举行。2006年5月,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中国举行。2008年5月,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巴林举行。2010年5月,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中国举行。2012年5月31日,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突尼斯举行。2014年6月,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将于在中国举行。

通过上述简短的叙述,笔者想强调两个重要的历史事实。首先,无论是在承认中国与互派外交代表上,还是在中阿合作新时期的外交活动上,埃及在发展阿拉伯国家同中国关系上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非洲驻华使节委员会和阿拉伯驻华使节委员会在中非、中阿各方宣传这项外交行动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这项行动已成为中非和中阿友好与合作的标志性事件。

二、“中阿合作论坛”理念的演变

中国、非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根据论坛性质一致同意,每两年轮流在非洲国家、阿拉伯国家和中国举办一次论坛。中阿双方希望在以下五大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

第一,维护中国和各阿拉伯国家间的双边关系,将加强双边关系作为中国对阿、对非合作的起点。

第二,“论坛”行动领域必须建立在通过“中阿合作论坛”促进和加强双边关系的基础上,“论坛”必须有具体的工作计划,监督工作计划的实施,并通过每届“论坛”的召开更新工作计划。

第三,“论坛”作为双边关系的一种框架,不排除同更大集团内部分支集团建立企业家层面的其他联系(例如2010年3月23日,首届“中国-海湾国家经贸合作论坛”在巴林举行。同年,海合会同中国建立了战略对话机制。)

第四,“论坛”每两年召开一次外交部长级会议,根据外交惯例,由主办国主席或政府首脑宣布“论坛”开幕。

第五,根据每届论坛会议通过的行动计划,“论坛”不限于官方层面,也包含私营部门、工商会以及教育、文化、媒体、文明、环境等领域的专家学者。

“中阿合作论坛”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1999年1月,唐家璇外长同阿盟秘书长艾哈迈德・阿索迈特・阿卜杜・马吉德博士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关于建立政治磋商机制的谅解备忘录》。自此,中阿关系的发展成为了阿盟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议题。2001年12月26日,阿盟秘书长阿穆鲁・穆萨在唐家璇外长访问开罗期间,提出阿方对建立合作论坛的建议。2002年4月2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朱F基在开罗访问期间向穆萨秘书长传达了中国同意分阶段建立“中阿合作论坛”的意愿。2004年1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在埃及访问期间访问了阿盟总部,提出建立中阿新型伙伴关系的四项原则,即以相互尊重为基础,增进政治关系: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密切经贸往来;以相互借鉴为内容,扩大文化交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2004年9月14日,阿盟秘书长阿穆鲁・穆萨与李肇星外长在阿拉伯国家外长的见证下签署了《中国一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宣言》和《中国一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行动计划》两个文件。“中阿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1999年至2004年期间“论坛”发展的顶峰。

三、“论坛”机制

“中阿合作论坛”设立了多项机制,进行决策和监督其执行情况。“论坛”的主要机制有:

(一)部长级会议:为论坛长期机制,由各国外长和阿盟秘书长组成,每两年在中国或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或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轮流举行一次部长级例会,必要时可以召开非常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加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就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会议所讨论的热点问题交换意见;回顾论坛行动计划执行情况;讨论双方共同关心的其他事务。

(二)高官委员会会议:每年召开例会,由中阿双方轮流承办,必要时经双方同意也可随时开会。负责筹备部长级会议并落实部长级会议的决议和决定,并举行中阿集体政治磋商。

(三)其他机制:除部长级会议和高官会外,论坛框架下逐步形成了中阿企业家大会、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阿友好大会、中阿能源合作大会和中阿新闻合作论坛、中阿互办文化节等机制。以上机制一般每两年轮流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举办一次。此外,中阿在环境保护和人力资源培训领域也有着机制性合作。

(四)联络组:中国驻埃及大使馆为中方联络组,阿拉伯驻华使节委员会和阿盟驻华代表处为阿方联络方,负责双方的联络并落实部长会和高官会的决议和决定。论坛中方事务秘书处设在中国外交部西亚北非司。

四、“中阿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

2012年5月31日,“中阿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突尼斯召开。会议提出,在阿拉伯变局和“阿拉伯之春”事件的影响下,中阿关系面临诸多挑战,下文将专节论述这一问题。这里不再详述每届“中阿合作论坛”会议及其行动计划,只简要提一下第五届部长级会议。这届会议由突尼斯总统・蒙塞夫・马尔祖基主持,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和阿盟秘书长纳比勒・阿拉比分别率中、阿代表团参会。多位阿拉伯国家外长参加了此届会议,巴林外交国务大臣加尼姆・本・法德勒・布埃因内因代表巴林王国派参会。“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于原定时间2012年5月31日至6月1日召开,当时正值阿拉伯世界经历剧变,因而召开此届会议刻不容缓。尽管一些国家因“阿拉伯之春”只派了部长级以下代表参会,但此届部长级会议仍和往届会议一样,了《中国一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公报》和《中国一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12年至2014年行动执行计划》两个文件。中阿双方均认识到,“论坛”在官方层面不能受这些事件的影响,即使有影响,也只停留在实际操作层面,下文会专门论述这一问题。从理论上讲,会议只了“会议公报”和“行动执行计划”。“会议公报”专章呼吁设立一个基金会,对合作计划的各项活动提供资金。“行动执行计划”计划制定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新闻、体育、科技、教育、议会和民间工作、新闻出版、企业家、职业培训、教师与学生、艺术领域的合作基础。

五、2011年以来的阿拉伯地区变局

自2011年以来,阿拉伯地区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所谓的“阿拉伯之春”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这些至少在理论上最稳定的阿拉伯国家爆发,叙利亚爆发了内战,这些国家的情况各有不同,国际和地区对此的反应也存在差异。

在突尼斯和埃及,变革进行得较为顺利。政权过渡至临时政府后,即使中国与突、埃的关系因两国发生动荡骚乱、经济安全问题而受到影响,中方在保持与新政权的良好关系上并没有遇到太大困难。此后,利比亚几乎身陷内战状态,加上北约出兵干涉,利比亚与中国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出现紧张。北约的军事行动,以及利比亚国内近乎持续不稳的局势对双边关系产生了影响,尽管中同努力适应新状况,但仍进展缓慢。

在也门问题上,海合会国家提出《海合会解决也门危机倡议》,向也门总统施压,迫使其接受倡议,此后,也门组建了临时政府。因此,即使双边经济关系出现倒退,中也政治关系也未受到影响,

然而,叙利亚问题对于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政策都构成了挑战。中国三次对联合国安理会涉叙决议投了否决票。尽管一些阿拉伯国家对此颇有微词,中国仍努力向阿拉伯国家解释其立场,还提出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倡议。叙利亚内部局势在国际层面表现为美、俄、中等大国之间的博弈,在地区层面则表现为海合会国家同伊朗的博弈。在叙利亚政权的态度上,阿拉伯世界内部立场不一,埃及和突尼斯表示欢迎,利比亚立场摇摆,伊拉克、黎巴嫩、苏丹表示反对,甚至连阿尔及利亚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反对,阿拉伯国家和国际社会没有统一立场。出于共同的利益考量,中国选择与俄罗斯立场保持协调一致,其出发点是努力应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和遏制中国的战略。在巴林、阿曼、约旦问题上,中国的立场倾向于选择对现政权的合法性保持中立态度,符合其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尽管海合会国家对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持保留态度,但中国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仍使这些国家感到宽慰。

六、成就和挑战

(一)成就

“中阿合作论坛”取得了诸多成就,主要有以下几项:

1.在政治方面,中阿双方在协调各种问题的立场上一直没有遇到障碍,在联合国安理会框架下对叙利亚问题进行研究后,双方立场也变得明朗。但是,中国能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其坚持不干涉阿拉伯国家内政的原则,这点不同于欧美国家的立场。

2.在科技和教育方面,许多阿拉伯学生赴中国留学,教师交流的次数和艺术文化展举办的频率也在提高。

3.贸易是中阿关系最重要的发展领域,近年来,中阿贸易额大幅增长。以下是有关中阿贸易额的一些统计数据。

作为阿拉伯世界和平崛起的经济巨头,海合会国家已成为中国在全球的第贸易伙伴、第出口市场和第九大进口来源地。2013年,中国一海合会国家贸易额达173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阿拉伯世界第三大贸易伙伴,表2数据清楚地表明,海合会国家已成为阿拉伯世界同中国经贸关系中的“第一集团”。

4、2012年至2014年间,阿拉伯国家有5000名各类领域的专业人才在中国完成培训。2012至2013年间,有100多名阿拉伯青年被安排访问中国。

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投资,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石化产品、过境贸易和货仓领域的投资持续增长。也许值得一提的是,根据2012年的数据,阿拉伯国家已探明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世界的58%和28%。

(二)挑战

总体而言,中阿关系呈积极发展态势,贸易额和投资额持续增长。尽管如此,国际和区域发展仍对中阿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对双方关系的发展构成诸多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1、2011年至2013年间,因“阿拉伯之春”国家(埃及、突尼斯、利比亚、苏丹、也门、叙利亚)政局不稳、安全缺失、经济衰退等内生性因素,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关系无论在贸易额上,还是在投资额上均有所下降。

2、阿拉伯国家对“论坛”的实际重视程度,而非理论重视程度在下降。中国对于巴勒斯坦问题等核心问题的实际重视程度也在下降。这种情况由三方面因素导致:第一,巴勒斯坦的内部分裂;第二,轴心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埃及、叙利亚近两年都将精力集中在国内事务上;第三,美国和以色列对其他国家的施压日渐增强,使得美国外交有机会直接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发挥作用,从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开展多次穿梭外交可见一斑。

3、在对如何解决叙利亚危机的看法上,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和海合会国家之间分歧突出。海合会国家对中国和俄罗斯坚持使用否决票表示不满,阿盟秘书长纳比勒・阿拉比、几个阿拉伯国家外长,以及多位阿拉伯国家领导人都曾在访问中国期间,试图说服中国对阿盟采纳安理会涉叙决议草案投赞成票,但中国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倡议,并和俄罗斯共同应对美国的全球战略。

4、2011年1月,苏丹分裂成南北苏丹两个国家,对中国与苏丹在石油投资上的关系造成影响,但在文化、体育和青年交流领域,双边关系仍持续受到重视,只是略受影响。

七、展望未来:“中阿合作论坛”的前景

本文的展望旨在为加强和深化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建言献策,展望的现实基础取决于三大要素:一是过去十年间中阿关系的发展,二是双方现有的各种能力,三是促进双方相互利益、深化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共识的各类建议。

(一)当前发展

1999年,阿盟同意在阿拉伯国家和中国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当时中国已开始加强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回顾过去十五年间取得的成就,可以发现,双边贸易额从1999年的80亿美元,增长至2004年的360亿美元,预计2014年双边贸易额将达3000亿美元。1999年,无论是阿拉伯国家在中国的投资,还是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投资都十分有限。如今,双方的投资额高达数千亿美元,投资不再只局限于油气和石化领域,双方在服务业、人力资源和人力开发、建筑承包、文化、教育、旅游等诸多领域都进行了投资。

在中国同海合会国家的关系上,贸易额从2001年的90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1510亿美元,再到2013年的1730亿美元。2012年,中国同埃及的贸易额也增至95亿美元。

(二)潜力

一些资料和统计数据表明,当前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人口规模上有着巨大潜力。中国有13亿人口,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巨大的商品、服务和投资市场,正以迅猛的速度增长。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约10%。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7.6%,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被认为是世界年总产量最高的国家,中国的经济权重、国内生产总值都在日益提升。有重要数据表明,大约五年前,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向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迈进,短短几年内(极有可能在五年内)就会实现这一目标。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GDP达16.5万亿美元;中国GDP达9.4万亿美元,位居第二;日本GPD达6.1万亿美元。在全球贸易额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贸易大国。2014年1月初的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即使中国住服务贸易上仍处于世界第二。2013年,中国贸易总额达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2.21万亿美元,进口额达1.9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达2600亿美元。2013年,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紧随其后,东盟、香港和日本分列第三至第五,阿拉伯国家在贸易额上位列第七。

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文件显示,2012年阿拉伯国家的经济总最达2.7万亿美元,贸易额达8690亿美元。阿拉伯国家贸易顺差2012年达8510亿美元,2013年达9742美元。阿拉伯世界面积达13,673,123平方公里,人口超4000万,是世界上人口和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尤其是作为新兴经济体的海合会国家,已成为世界十大经济体之一,其中沙特是阿拉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是G20成员国。2012年,沙特GDP达727亿美元,位列世界第19位。海合会国家是阿拉伯世界中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区域性集团,也是巨大的消费、投资和建筑市场。阿联酋是阿拉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GDP达359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阿联酋第二大贸易伙伴。同样,其他阿拉伯国家也存在巨大潜力,尤其是埃及,2012年GDP达2560亿美元。埃及人口数量多,工业实力强,人力资源和经验丰富,在经历了三年的混乱和动荡局势后,埃及变得雄心勃勃。2014年1月14~15日,埃及举行新宪法草案公投,以98.1%的支持率获得通过,投票率为38.6%,高于2012年宪法公投时64%的支持率和32.4%的投票率,整个国家开始趋于稳定。

对于阿尔及利亚、苏丹、利比亚、摩洛哥、叙利亚和伊拉克这些阿拉伯世界GDP相对不高、但同中国关系密切的地区主要国家而言,即使正在经历政治和安全上的动荡,相信也只是人类历史上短暂的片刻。

如果快速考察一下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投资,便可发现,2009年中国在该地区的投资额达442亿美元,阿拉伯国家在华投资额达281亿美元,这个数字之后几年一直在增长,且仍有增长潜力,为未来投资留下了巨大空间。

(三)对促进和深化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的几点建议

未来十年(2014~2024年)的中阿合作将是双方关系的重要阶段。笔者在考察首个十年成果、现有潜力和决心的基础上,借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政治上,鉴于中国的经济、科技地位,以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身份,预计中国会增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应该会成为政治巨人。当前的中国就像曾经和现在的日本,一面是经济巨人,一面是政治侏儒,这与中国的历史和文明是不相配的;中国应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政治意愿的政治巨人,既不惧怕美国,也不走俄罗斯的道路,而应该考虑发挥独立的作用,考虑同其他国家,尤其是阿拉伯国家的利益和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成为了世界性变革的国家,捍卫弱小国家的权利,支持各民族的自由和尊严,反对大国干涉他国内政。一方面,中国应一直考虑平衡原则,在作为一个与其他大国具有利益关联的世界性大国的地位与其最初的原则――权利、公正、自由和平等,以及自古以来的人道主义原则――之间取得平衡。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正需要这样一个坚持原则的国家,因为当前的阿拉伯国家从未也无法完全实现这些原则,易受外部势力的干涉,正在遭受企图消灭阿拉伯文明遗产、掠夺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各种阴谋。当前,阿拉伯国家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其中原因众多,最主要的问题是,数十年来,巴勒斯坦问题在世界上遭遇不公。巴勒斯坦人民一直在巴以之间真正的和平谈判中遭受压迫,被剥夺权利,受国际操纵。2013年6月,主席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第一次会晤时,提出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可以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外交框架下成为一个发挥积极作用、具有影响力的国家。

2、如果中国继续坚持其宣称的原则,即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和贸易利益,便需要帮助阿拉伯国家发展民用工业和经济基础,实现中阿工业一体化。这是健全的经济原则,而非过去发达国家采用的错误原则――使发展中国家停留在没有制造业的阶段,使其可以继续成为发达国家的进口市场。健全、现实的经济思想摈弃了自私观念,凸显了发达的工业国家在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多元化原则的框架内才能实现紧密的经济联系。每一种产业都创建一个额外的新市场,这样市场才能具备产业的多样和多元。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引进和技术本土化的原则决不会伤害中国,相反,这些能给中国带来新的前景。也许当前中国与主要工业国家关系的现有模式可以加强我们的认识。

3、中国有必要响应阿拉伯国家为实现国家和民族安全所作的努力和寄予的期望。阿拉伯世界的国家安全通过三大要素得以实现:军火工业、核开发、阿拉伯一体化。阿拉伯国家具备这些要素的程度不一,但最缺乏的还是知识和技术。只有获得了知识与技术,才能实现阿拉伯世界的安全,现阶段阿拉伯世界安全的核心在于海合会国家的安全。埃及历史悠久,人口、知识和经济地位重要,是提升具有阿拉伯民族责任感的主要动力,海合会国家与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中心,无论是对于阿拉伯地区各类问题,还是对自身的国际作用,都肩负着一种民族责任感。

4、中阿投资的资金来源至关重要。我们讲中国投资,首先会提到中国投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投资活动不应局限于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领域,而应以未来的眼光致力于投资知识产业这一前景更加广阔的领域,致力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其他自然资源的生产。阿拉伯国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很多阿拉伯国家临海,在该领域潜力巨大。阿拉伯国家在投资上应“向东看”,尤其要向中国看。中国的西部、中部、南部和北部的投资潜力巨大,投资领域广阔;中国的面积几乎相当于一个大洲,气候多样、工农业环境多元、地区发展程度不一,对于阿拉伯国家参与投资而言是一个绝佳的机会。阿拉伯国家有着巨大的石油和天然气收入盈余,需要的是寻求双方之间深化投资领域的创新机制。

阿拉伯文化论文篇4

语言是人类得以交流和沟通的工具,而不同国家、地域之间的语言认同,也正是代表着而这文化的融合。中阿语言的融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中国的穆斯林常能听到和看到一些阿拉伯文字,只是,我们所见到的这些阿拉伯文字并不具备交流的功能,人们只是用这些词语以借词的方式融入到穆斯林的语言中,并用来表示相关的阿拉伯文化,例如宗教、人文信息、风俗习惯、食物等,由此可见,阿拉伯文化与我国穆斯林地区之间的融合是有历史原因的。在过去的回族地区,当地的民族还未得到汉化,仍然使用一些阿拉伯语言和文字,他们还用这些语言来代替汉语,例如穆斯林的文化特色——小儿经,虽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不同,但这种阿拉伯文化已经融入到汉语言文化环境中。

在我国回族穆斯林地区,或多或少的使用者阿拉伯传统语言用来表示特定的事物,就好像我们上述说的借词一样。回族文化是伊儒文化的结合体,用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来分析就是:伊斯兰文化为“体”,儒家文化为“用”,很显然,阿拉伯语言已经成为回族语言的一部分,它为形成多元化的民族特色付出了努力,回族地区人民使用的这些阿拉伯语言,从根本上说,其实是一种对自我文化的民族认同意识。

2.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的交集

有研究证实,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中具有共通性,这种共同性的内容丰富,跨度大,而那些共通性较大的内容更是容易出现两国文化融合的现象。因此,我们要走进阿拉伯世界,这正是中阿文化共通共鸣的重要内容,即文化“交集”。

中国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存在共通之处,有很多“交集”。例如,中国和阿拉伯文化中都同样重视社会道德、人文道德,而中国文化中的主要所要阐述的道德特点已经在我们的文学、、日产习惯中表现出来了,所谓的伦理道德也是我们毕生要学习和提升的,因为这是我们生存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发展的需求。除了我们,伊斯兰民族也同样注重道德伦理的建设,他们还把穆斯林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行纳入信仰当中,所以在他们的习惯里,就是良好的道德。

2.1中阿文化中蕴含的普世价值观

我们的民族讲究以和为贵,而伊斯兰教也是和平的宗教,穆斯林爱好和平,尊重人民,其问候语“赛俩目”就是和平的意思,“伊斯兰”本身的意思也是“顺从真主、追求和平”。中国《论语》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伊斯兰的圣训则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中国的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样伊斯兰的圣训内容一不谋而合,即“最优美的事是中正之事。”

2.2共同自豪的文化遗产

除了语言、道德文化之外,中阿两国也是充满了诗歌的过渡,我们都是在诗歌中成长的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产。在文学批评领域,阿拉伯古代诗评的开山之作《诗人等级》和中国钟嵘的《诗品》,其在体制和思路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书法领域,汉字书法和阿拉伯文字书法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书法组成部分。各种文化细节暴露出中阿两国文化融合的特点,也提醒着我们,文化的融合是促进双方进步的不二手段。

3.如何促进中阿两国的文化融合

3.1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和互设领事馆

建立两国友好关系,除了军事、政治等方面,关键还要从民间做起,实现城市间的互相沟通,建立友好城市,这是实现中阿文化民间交流的重要手段。回族与阿拉伯民族在文化上同源,从低于上看,我国回族地区与阿拉伯国家开展民间交往有天然的优势,也给两国文化交往带来了很大便利。所以,来站有好城市计划应先从宁夏等内陆省区入手,以此来推动内陆地区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国家也要积极利用机会,举办“中阿经贸论坛”等平台,鼓励中阿间人员来往。

3.2通过建立孔子学院、增设阿语培训基地

阿拉伯国家是我们的有好朋友,应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而这个过程中,阿语人才不足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虽然我国有一些高校开展了阿拉伯语言教学,但内地大学开设阿语的实力普遍不强或根本就没有这个专业。要实现文化交流,我们还应注重语言的互相学习。可以在境外创办孔子学院或设立中文系,让阿拉伯人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随着交流的深入,我国还专门举办了各种活动,如“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文化节”、“中华文化北非行”等。而阿拉伯国家也相继在华举办了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如“海湾六国文化周”、“埃及文化周”等等。中阿两国也达成了合作协议,为与阿拉伯地区的主要几个国家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帮助他们培养在农业、动植物学、应用化学、生物化学、医药、汉语等方面的人才。中阿文化的交流,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表现友好,维护和平的重要内容。

4.结语

我国已经与阿拉伯国家建立了战略合作的关系,这表明了我国十分重视中东伊斯兰文明体系中的这个特色国家,并希望与其长期发展。因此,要加强合作交流,更需要的还是加强人文关系,促进文化交流,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增进。其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增加中国文化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也可以提高中国的国家形象,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朱威烈.“中国与伊斯兰国家关系的特点、问题与趋势”,《中国国际战略评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2]杨怀中.宁夏对外开放中的伊斯兰优势[J].回族研究,2010(2).

[3]付晓丽.试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J].河南社会科学.2007(05)

阿拉伯文化论文篇5

一、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产生的根源

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的产生有其特殊原因,正确分析原因有助于准确还原历史真相,了解当时国际国内因素,理性把握当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

1.外部因素

美国在阿拉伯地区的霸权主义是其产生的重要推力。二战后,阿拉伯地区国家迎来独立解放高潮,众多国家纷纷独立。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阿拉伯地区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加紧在阿拉伯地区的新殖民扩张。为保持本国独立自主,这些国家选择选择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民族社会主义,以争取苏联援助来促进本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同时在阿以问题上,美国扶植以色列侵占阿拉伯地区土地等资源,严重的刺激了阿拉伯人民的民族自尊心。

苏联在世界的扩张是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拉力。苏联经过二战洗礼,“拥有了远远超过美国以外任何国家的巨大优势”[1],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为与美国争夺“生存空间”提供可能。同时苏联强大的宣传机构和显著的建设成就,以及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时取得的成就,使一些阿拉伯国家迫切希望借助苏联以维持独立自主。

两极格局为其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外部环境。阿拉伯地区地处美苏两极战略空间的过渡地带,使两国不敢贸然干涉别国内政,使阿拉伯国家有机会独立自主进行国家建设。苏联直接出兵干涉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却对南斯拉夫明目张胆的脱离第三国际组织无可奈何。在两极的战略线上,两国都很谨慎。

2.内部因素

内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根本原因要从该地区自身情况考虑。

阿拉伯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互通性是其产生的关键。伊斯兰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亨廷顿划分世界三个重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缺少兼容性而成为文明冲突的主要起源地。阿拉伯地区文化能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与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和科学性密切相关。

加入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为其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里程碑,“它们是两极国际政治格局中的第三种力量,是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2],使阿拉伯国家能在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上谋求自身发展。这样能摆脱美国的制裁和苏联的控制,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阿拉伯人民积极探索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阿拉伯地区有异于西方和苏联的特点,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或苏联模式,而要根据本民族人民的选择去制定方针政策。从根本上说,选择民族社会主义是阿拉伯地区人民根据自身特点,理性做出的选择。

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的产生是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经过阿拉伯人民“扬弃”的理性选择。

二、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很多不同,合理分析这些差异有利于认清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形势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发展。

目标不同。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侧重民族主义,“把阿拉伯民族的统一看成是阿拉伯社会主义的灵魂和首要任务”[3],目的着眼于阿拉伯民族地区,以阿拉伯民族复兴为主要目标。而科学社会主义不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的解放和发展,是以全人类的解放为目标,目的是从社会主义逐步走向共产主义跨入无阶级社会。

对待社会主义的态度不同。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目标是追求本民族的复兴,提出“阿拉伯的统一高于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看成是实现阿拉伯民族复兴的手段而不是目标。而科学社会主义是把社会主义看成是无产阶级通过自身努力、革命而实现的近期目标,将其看成通往共产主义的唯一正确途径。

思想基础不同。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长期受伊斯兰文明影响,以伊斯兰教义为根本思想基础,以神学为精神支柱。对待马列主义则完全依据发展需要而变化,早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有可能使阿拉伯人的个人消失而抵制马克思主义传播,更强调阿拉伯世界的精神财富。而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列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将马列主义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大众化的思想依旧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例如中国在以思想为指导,古巴以马蒂思想为指导的同时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

对待民族问题不同。两者虽都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但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更强调阿拉伯民族的反犹思想。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强烈反犹思想可从历次中东战争可见一斑。而科学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思想是倡导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正确看待两者之间的差异有助于促进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还有助于我国警钟长鸣发展本国社会主义事业。

三、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的实践价值及反思

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流派,在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关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留给我们诸多反思。

1.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的实践价值

首先,促进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形成和发展。无论是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产生,还是欧佩克组织的成立,都是对两极格局的重要挑战。随着资本主义阵营分裂、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依靠民族社会主义发展起来的阿拉伯国家成为美苏两极之外的重要力量,加快了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格局的形成。

其次,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是被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的正确理论。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以另一种形态指导着阿拉伯人民的独立自主和国家建设并取得积极成果。这既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和发展,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社会主义的探索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经验,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再次,促进国际社会朝着公正、合理方向前进。阿拉伯国家是石油的主要输出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战略重点,美国时刻想迫使阿拉伯国家政策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阿拉伯国家为追求独立自主发展民族社会主义逐步壮大了和平力量,进而结成联盟反对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的代表力量,是反美的“急先锋”。

第四,促进了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联合国在建成初期一直受美国控制,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并使重要和平力量——中国被排除在外。随着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众多阿拉伯国家走上独立自强之路,在很多重大问题上,“通过在联合国大会的多数表决票,做出较为符合实际的、反映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愿望的决议”[4]。使联合国能够代表大多数国家的利益,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中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就是在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下实现的。

最后,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进。阿拉伯人民经过二战的洗礼选择了民族社会主义,促进了阿拉伯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和社会稳定,扩大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影响力。在阿拉伯联盟和欧佩克组织的领导下,打击了美国霸权主义,维护了阿拉伯人民的利益。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进步,为其他国家进行民族社会主义建设国家政治、经济提供了经验。这些国家取得的成就“大概就是在有些人宣告民族社会主义终结之后,查韦斯、莫拉莱斯等人前赴后继地实行自己的民族社会主义的一个原因吧”[5]。

2.对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的理性反思

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在给阿拉伯国家带来独立自主和繁荣富强的同时,也给阿拉伯地区的国家带来无法回避的困难,这虽有美国对部分阿拉伯国家的封锁制裁和历次中东战争的破坏等原因。但真正引发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因素。

一些阿拉伯国家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急切的想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严重脱离本国或本地区的实际制定和实施过左的政策,结果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引起周边局势紧张,而且使他们越来越穷甚至政权。阿拉伯一些国家和地区没能实现原有计划,根本原因是那些国家和地区还不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恩格斯在1894年为《论俄国社会问题》所写的跋中的论述可以阐明阿拉伯一些国家和地区探索社会主义受到挫折的原因,他提出:“西欧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以及与之俱来的以公社管理的生产代替资本主义生产,这就是俄国公社上升到同样的发展阶段必需的先决条件”[6]。

阿拉伯地区的国家和地区所探索的道路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而是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要与本国的民族主义相结合,“民族主义高于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是灵魂,社会主义是躯体”,认为宗教在社会上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伊斯兰教的基本思想被认为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在强调民族主义的情况下,它的目标、方针、手段以及思想基础等方面都与科学社会主义差别较大,从理论到实践上都是不成熟的,所以很难在建设社会主义时取得突出成就,也未必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最终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探索社会主义时严重受挫。

阿拉伯国家或地区探索民族社会主义的挫折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以上主要原因的作用下,使得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既不能取得预想结果,也不能在剧变后坚持制度自信。

无论是苏联和东欧国家探索社会主义的失败,还是阿拉伯国家或地区探索社会主义的受挫,都不能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那不过是探索社会主义时其中某种模式的一种挫折。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取得的突出成就,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坚持长远理想。

参考文献:

[1]时殷弘.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19.

阿拉伯文化论文篇6

一、阿拉伯语传播的政治经济因素

在4世纪末,罗马帝国进行分裂直至新的东罗马帝国建立,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韦尔斯对此曾经这样说过:“整个时期发展过程中,波斯与君士坦丁堡两国间的战争导致小亚细亚俨然成了一个患有热病的病人,十分衰弱”。而在当时,阿拉伯人在文化方面仍旧处于弱势地位,但阿拉伯人已经开始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同时也成立以伊斯兰教为主的武装思想军队,处于一个勃发雄张状态。除此之外,阿拉伯人所面临的强势文化,这里的文化主要是指希腊文化,尽管其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文化,终究已经中断、变换、和分散等,这种现象被钱穆先生叫做“文化的中断现象”。

著名教育学家希提曾经提出,“关于伊斯兰这个术语有多个意义可以使用,但同、通常情况下主要应用的有三个:(1)在最初时期伊斯兰只是个宗教名称,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逐步转变成国家的名称,经过历史的演练最终荣盛为一种文化名称等。一定程度上讲,伊斯兰教不同于其它相对古老的佛教与犹太教等,倒是与基督教很是相似,属于积极进取,并且向外进行扩张传教的一种宗教。随着伊斯兰教还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此外,伊斯兰国家还征服了整个北部地区。阿拉伯人是一个民族神权政体的重要成员,同时向并未设防的世界进行冲击。”当然,此处所涉及到的伊斯兰国家以及民族神权政体两者均是指国家政权,并由阿拉伯人掌握其政权。除此之外,阿拉伯人在进行国家管理过程中所采用手段与措施大部分是从波斯国家借鉴而来的,并从中得到深刻的体验,其中使用的最重要与最根本的手段还是伊斯兰教等,由此可见,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两者与国家政权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是与其它民族征服国家政权的最明显的区别等。

喜好历史的人们都知道,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阿拉伯人们在向已经征服地区定居时。还与该地区的人们通婚,关系日渐密切。一定程度上对巩固阿拉伯以及传播伊斯兰教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对阿拉伯国家积极发展伊斯兰文化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1]。

二、阿拉伯语传播的宗教文化因素

阿拉伯语主要源一种自于《古兰经》的宗教语言,穆斯林对此持有十分虔诚的态度,对他们来讲,阿拉伯语其实就是真主的语言,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够与它的神圣相媲美。再者,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教传教者在进行《古兰经》学习时,所履行的宗教礼仪全部采用阿拉伯语。由此可见,阿拉伯语的重要性不言已名。也正是因为如此,阿拉伯穆斯林感觉的前所未有的自豪,即便是其它语言拥有在古老的历史文化,都不能与阿拉伯语相比较。因此,阿拉伯人们在对征服地区进行伊斯兰教传教时,必定会适时的将阿拉伯语传授给当地的居民,久而久之,阿拉伯文化和语言广泛地流传在很多地区。

另外,曾经被征服部分民族进行伊斯兰教传授的目的并不是相同的,部分民族从内心发出反抗,同时也有很多人从内心就是虔诚求教的。例如,有的人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躲避人丁税、有的人为了取得与统治阶级相等的身份以及由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具有一脉相承的渊源等等。此外,在“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之中,均是在伊斯兰教旗帜下进行制度、法律以及伦理道德等内容的统一,同时还必须坚持以《古兰经》为最根本的依据。其实伊斯兰教不单是一种宗教,同时也是一种政治体制、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等,有 “实用宗教”之称。不管学习宗教的最初目的和动机是怎样的,在入教之后随着对宗教礼仪等内容一步步深入了解,均会被感染,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潜移默化”。显而易见,阿拉伯语在穆斯林心目中就是与真主连接的一条纽带。通过对伊斯兰教了解的过程中学习阿拉伯文化,从而深刻的了解阿拉伯文化以及较好的掌握阿拉伯语,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奠定更加雄厚的基础条件等[2]。

三、阿拉伯语传播的历史因素

阿拉伯语传播的历史因素主要有阿拉伯人民和已经被征服民族间的历史联系或者征服该地区之前的情况等。追踪历史发现,阿拉伯人民早已经与两河流域有着十分深刻的历史关联。在19世纪中期,历史学家针对发现的楔形文字阿拉伯语与埃塞俄比亚等语言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并总结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并判断出它们均归属于闪族语。并且运用这些语言的多个民族无论是在外貌和体形方面,还是等方面具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此外,历史学根据这些因素准确的判断出使用这些语言的民族:阿拉伯人,埃塞俄比亚人以及希伯来人等等,但是这些民族在“独立”之前同是属于同一个民族——闪米特人。

除此之外,伊斯兰教之前,阿拉伯人曾与沙姆、伊拉克等有了频繁的接触。并在沙姆地区建立王国,像奈伯特王国、帕尔米拉国等等。这些国家均是采用阿拉伯语为主要语言的。此外,位于两河流域的伊拉克早在巴比伦时期已经与阿拉伯开始接触。大约是在阿拉伯人对两河流域进行控制前的时间里,确定了两者间有好的合作关系,由此可见,阿拉伯人对伊拉克文化也早有耳闻,同时也可以说有了一定的了解等[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阿拉伯部落能够在这些地区进行长时间的生活,无不充分表明阿拉伯人早先已经与该地区居民有了接触和交流,当然也不排除有血缘方面的关系。由此可见,阿拉伯人与运用阿拉伯语的民族对阿拉伯语并未有抵触现象出现,反而很容易接受,为之后阿拉伯语进行传播奠定了更好的历史条件等。(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阿拉伯文化论文篇7

一、中东变局的缘起与进程

“中东”这一地理术语一般来说包括埃及、伊朗、伊拉克、科威特、也门、黎巴嫩、约旦、阿曼、沙特、卡塔尔、巴林、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和阿联酋等国。从广义上来说,受阿拉伯文化因素影响的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苏丹、和索马里等北非国家也属于中东的范畴。该地区有20多个国家,面积14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亿,是世界主要的石油产地,在世界政治经济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力。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脱离殖民统治的许多阿拉伯国家纷纷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20世纪70年代,这些阿拉伯国家在全球民主化浪潮的影响下,民主体制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进展,开始建立和实行多党制、选举制,议会制度等西方化模式的民主制度。然而这些阿拉伯国家在试图将这些源自西方的政治制度嫁接于阿拉伯社会时,却找不到与其相匹配的政治文化。两种文化的内在冲突由此产生。而且,这种制度导致了严重的个人长期独裁专制和政治腐败,由此引起了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危机。长期以来,要求改革的呼声在阿拉伯国家内部十分强烈,民主改革的内部驱动力量不断增加。

面对当前的局势,中东地区相关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以缓和或平息乱局。阿尔及利亚政府废除了自1992年起施行的紧急状态法;遭受袭击的也门总统萨利赫承诺本届任满时下台且不会将政权传承于其子。新上任的约旦首相表示将加强同国内各个派别的政治对话,并强调要致力于推进政治经济领域改革。但是,从埃及等国新近发生的游行示威事件来看,中东地区的国家的动荡局面仍旧扑朔迷离,进入了深层次的变革之中。

二、中东变局的原因探析

从表面来看,这一“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形成主要源于政治和经济两大因素。

从政治层面来看,阿拉伯国家的政体主要有共和制和君主制两种,政权实际多为个人或家族控制。据此阿拉伯国家政治领导人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君主制国家的领导人为国王、酋长、苏丹或埃米尔;另一类是共和制国家的总统或国家元首。这些领导人多为上世纪70—90年代上台执政,执政时间过长。这些当权者独揽大权,任人唯亲,严重,多党民主制成为摆设。对此民众积怨很深,执政者受到严重的信任危机,政府普遍面临“合法性危机”。

从经济状况来看,阿拉伯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远远落后,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偏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多个国家面临着高失业率、高通胀率和高人口出生率“三高”问题,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极为糟糕,大约1/3的阿拉伯世界民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阿拉伯国家近年来基本消费品价格持续上涨,并且引发了阿尔及利亚、埃及、苏丹和摩洛哥等国的社会骚乱。

三、各种势力的角逐:隐藏在变局之中的文明冲突

就这次变局来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冲突现象:

第一,各国国内民众同政府当局之间的冲突。纵观本次中东变局,各国最直观的就是国内民众同执政当局的的冲突,民众或是游行示威,或是集会抗议,甚至爆发武装冲突。阿拉伯民众的抗议风潮深刻反映了该对地区国家政治体制几十年的僵化和腐败以及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全球化的现实的强烈不满,具有强烈的阿拉伯民族复兴的性质和特征。

第二,阿拉伯国家同西方国家之间的冲突。同从国家层面来看,这次变局事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和矛盾局部加深,部分亲美政权受到严重冲击。作为美国在中东最重要的盟友,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对奥巴马政府在本次中东变局中最终抛弃穆巴拉克感到不满,对美离心倾向可能进一步发展。但就其中的巴林来说,如果巴林政府一旦发生更替,那么位于该国的的美国第五舰队基地的存续就会产生很大变数。

其三,宗教之间的冲突。此次动荡中宗教间的冲突有所激化,特别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冲突。埃及穆斯林与基督徒在5月7日产生了并导致12人丧生,开罗的一所教堂被焚毁。随着穆巴拉克下台,埃及宗教势力萨拉菲派进入了政治领域,准备参加即将举行的议会选举,要求参与埃及新组建的政府。随着阿拉伯国家动荡的持续发展,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各种伊斯兰激进势力乘势扩大影响并乘机制造事端。这些都意味着在在变局之后,西方同伊斯兰极端势力的较量还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由此可知,如果执政者对内不能协调处理部族和教派内部关系,对外不能协调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世界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对民众对国家和政府的认同,会致使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分裂的危险。

四、未知的结局:“阿拉伯例外论”尚无定论

要想评估本次变局中的“民主改造战略”的初步结果,必须结合目前阿拉伯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和评估。

首先,此次变局中沙特、卡塔尔等君主国政体未受到丝毫影响,而被西方视为极权国家的伊朗等国借机扩大了在中东的影响力。面对变局,海湾的6个君主国结成了攻守同盟。当也门政局动荡时,海合会则倾向于调和也门政争。由此可知,阿拉伯国家在变局中的行为本身就与追求民主无关,而是在谋求政治利益,不管作为美国盟友的沙特也好,还是美国的敌人伊朗也好,都在变局中试图维持自身的政治体制,极力化解民主化的冲击。

其次,民众的意愿是决定民主化成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阿拉伯国家民众对美国推行民主化的心态颇为微妙和矛盾。一方面,民众要求其的意志和利益能得到自由的表达,支持民主化运动的发展会有效遏制腐败,促进社会公平。一些激进人士告诫说:“十几年前,西方在我们的社会中播下了民族主义的病菌,穆斯林乌玛至今还在尝受允许这一病菌扎根的苦果。面对更具诱惑力的‘民主病菌’,我们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错误!”

此外,中东的大地上盛行的泛阿拉伯主义、伊拉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宗派社会主义”、苏丹的伊斯兰复兴等思潮在此次变局中不仅没有收到削弱,反而乘机扩大影响,与“基地”势力遥相呼应。“基地”阿拉伯半岛分支占领也门南部一省会并宣布定都,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可视为伊斯兰极端势力在变局中局部胜利。

五、结语

从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中东地区、伊斯兰世界极端主义的对立和较量仍将是一场持久的冲突与较量。此次中东变局,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东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文化,也没有实现一些人想要民主化,“阿拉伯的春天”依旧遥远,“阿拉伯例外论”在很长时期内依然不会终结。

参考文献:

[1] 吴传华,中东领土与边界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9

阿拉伯文化论文篇8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主题连锁餐饮业繁荣发展,如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餐厅相继进入中国餐饮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各大城市蓬勃发展起来,这种融入西方元素的连锁餐厅受到中国消费者青睐与追捧。由此我们把目光转向在国内拥有阿拉伯文化元素的餐厅,调查它们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为适应中国市场发展需要加以完善创新,然后分析它们能否以现代化阿拉伯元素主题连锁餐厅的形式为中国广大消费者喜爱。

三、发展状况

(一)阿拉伯主题餐厅具有文化吸引力。

走进餐厅,就会感受到浓浓的阿拉伯文化气息,优美的民族音乐在耳边轻声响起,座位旁边的墙壁上摆放着阿拉伯水烟,墙壁上镶着几幅阿拉伯特色的玻璃彩画,镂空的拱形吊棚配上晶莹剔透的水晶吊灯,还有角落里不经意摆放的阿拉伯精致小饰品,华丽的装修风格毫无保留地展现着那股属于阿拉伯的风情。

餐厅的装潢是完全按照阿拉伯古代传统建筑风格设计的,环境极富异国风情,无一不让人领略到阿拉伯文化的神奇之处,富丽堂皇、巧夺天工用在这儿一点儿也不夸张。阿拉伯餐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圆桌,这很符合阿拉伯人的习惯。根据国外同学的实地考察,在埃及他们从未见到过一张圆桌,不论在任何地方,这应该是一个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风俗习惯。在这样浓郁的阿拉伯氛围里吃饭,让人感觉如同来到阿拉伯城市的某个饭馆里。

我们认为绝大多数消费者对阿拉伯这片广袤的大地知之甚少,但是我们相信消费者对阿拉伯文化大门内的新奇事物还是充满好奇的,对于在一千零一夜中描绘的阿拉伯民俗风情的特有魅力也是无法抵挡的。像阿拉丁神灯、魔幻飞毯,那些早已封存在我们记忆深处美妙的神话事物,若把它们带到现实中的阿拉伯主题餐厅,能否唤起你那些年幻想天方夜谭的美好记忆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比如,迪士尼乐园引用西方童话中的卡通形象和故事,成为乐园特色主题而风靡全球。

然而,它的现实发展状况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二)阿拉伯主题餐厅数量少、空缺大。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市场上阿拉伯主题餐厅数量极少,在南京这样的二线城市仅有一家,尽管这种发展状况窘迫,但其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城市众多,我们受到时空、经费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选取北京、上海、南京、合肥为调查对象,对其数量进行统计,结果如上图所示:

据上图显示,2005年~2014年,阿拉伯主题餐厅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但是数量增长较缓慢,尤其在2005~2009年和2011~2012年期间数量没有变化。可见此类型餐厅在调查城市的市场占有率极低。

(三)阿拉伯主题餐厅消费人群局限,本土化困难。

据观察,在阿拉伯主题餐厅的顾客多以阿拉伯人、穆斯林、大学生为主,其他层面消费者相对较少。分析此现象,是诸多消费者对阿拉伯文化及饮食缺少了解,认识片面、不够深入。调查期间我们采访各行业人群,问及他们对阿拉伯世界的原始印象,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沙漠、贫穷、落后、战争,小部分人的回答是神圣、石油、土豪。其实不然,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文化与饮食,不论是否有对其他民族的借鉴,都一定有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阿拉伯国家之一的埃及经历过革命不久,但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它也有它引以为豪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以及独特的饮食风格。因为不论是战乱还是和平,人们都要果腹,贫穷就吃得差一点,富裕就吃得好一点,可不论吃得好、吃得差,吃的都是自己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文明与习俗。因此改变人们对阿拉伯世界的片面观念及做好阿拉伯文化的正面宣传工作,是使阿拉伯主题餐厅为大众接受的重要举措。

(四)各地阿拉伯主题餐厅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从餐厅规模、基础设施、菜品数量、服务水平、厨艺角度来看,其发展不平衡,未能形成标准化体系。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度,为了使阿拉伯伊斯兰主题连锁餐厅渗透到中国消费市场,阿拉伯主题餐厅需要在保持其原有特色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当地口味的特色产品。

(五)现有阿拉伯主题餐厅缺乏资金支持、知名度低。

以南京嘉珂舶为例,作为南京唯一一家阿拉伯餐厅。通过采访店主,发现由于投资成本问题,只能将店开在地处偏僻的深街小巷里,空间较小,不能容纳更多顾客,从而不能让更多人了解。尽管如此,前来光顾的客人还是不远而来,一品阿拉伯风味。这些前来的人,很多都是通过别人口耳相传的。

四、结论

由于市场现状及对异域美食文化传播的需要,中国市场上需要注入一股来自中东美食的血液。通过该餐厅自身在市场上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并克服其不足,阿拉伯伊斯兰主题餐厅一定能占有一席之地。以下是对调查中出现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注重对阿拉伯文化的正面宣传。

就像许多偏远国家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穿旗袍、抽烟斗一样,我们国家许多人对阿拉伯国家的印象只有贫穷、战争和沙漠。所以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阿拉伯文化的这一偏见,对阿拉伯古老悠久的文明进行宣传。用阿拉伯国家的优秀文化作品吸引不同年龄层面的人,为餐厅建立消费群体打下基础,也让人们了解到阿拉伯国家政局现状。就拿我们实地考察的埃及为例,埃及经过长期战争与革命,现在国家政局已经基本趋于稳定,国家正在发展,贫穷、落后不再是它的代名词。出国留学的同学在确实感受到埃及相对中国的落后的同时,也感受到它独特的文化魅力及独具一格的餐饮风格。人们对阿拉伯国家的美好之处越了解,对阿拉伯餐厅的接受程度就会越大。我国民间与阿拉伯国家应该加强交流合作,使中阿双方能更客观全方位地了解彼此。

(二)食物口味需适当本土化。

阿拉伯菜想要在中国发展壮大,不做一些改变是不行的,简单来说,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华,就是极具代表性又可以被接受的。如对埃及主食阿依施、埃及人的早餐必备蚕豆酱的保留,一定让品尝者对阿拉伯餐饮加分。“糟粕”,毫无贬义,只是中国人无法接受的阿拉伯饮食风格。如阿拉伯人烤出的硬而无味、难以下咽的牛羊肉,一定要在佐料上加以丰富和改良,才能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三)寻求投资者和贷款融资。

因为成本的因素,相较于同类型其他主题餐厅而言,很多阿拉伯主题餐厅发展水平低,缺乏特色。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有很多阿拉伯国家希望文化能够走出他们的国门,进入中国。中国是巨大无比的消费市场,阿拉伯的商人巨贾也想进入中国分一杯羹。餐厅经营者可以向阿拉伯商人寻求投资赞助,这是一个可以尝试的办法。毕竟有成功的先例,马云争取日本软银集团董事局主席孙正义的投资,从而为阿里巴巴的发展带来资金上的强力支持,成就了今天的阿里巴巴。

寻求贷款融资的方法也是可取的,但是作为一个没有雄厚资本作为支撑的经验者,贷款融资难度大,承担风险高。相较而言,寻求投资者入股共同承担风险的同时,也可以优化经验。

参考文献:

[1]陈志强.新编统计分析报告写作方法.中国统计出版社.

阿拉伯文化论文篇9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关系源远流长,为顺应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外交的新变化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部署。阿拉伯国家位于“一带一路”的西端交汇地带,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天然和重要合作伙伴。中阿贸易的发展需要更多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必备职业技能以及阿拉伯国家概况、风土人情、社会文化的高素质应用型阿拉伯语人才。在新的形势下,教育部对我国高校实践育人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各高校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构建全新育人格局。实践教学已成为各高等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着力点和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际行动[1]。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成为了我们高校教师积极探索和思考的主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实践性教学在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应用较少,这也较大的制约了阿拉伯语应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目前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阿拉伯语课程是阿拉伯语专业学生一、二年级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课堂内外各种教与学的活动,使阿拉伯语专业大学本科生在两年内掌握阿拉伯语语音、基础语法、基本词汇、功能意念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达到阿拉伯语四级规定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要求,具备用阿拉伯语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同时对阿拉伯国家、阿拉伯民族和阿拉伯社会文化有初步了解,为进入高年级学习阶段打好基础[2]。但在传统的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快的掌握阿拉伯语基础阶段的知识,在课堂上往往一味的进行知识的灌输,把知识毫无遗漏地传授给学生。这样片面的知识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过分依赖老师,缺乏主动性

在传统的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教学过程主要由教师讲解而独立完成,学生没有思考、探究和钻研的时间和余地。而是被动接受,惟师是听,惟书是从,死记硬背。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只是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表面上热闹,缺少教师对学生深入启发,也缺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很多学生上课也只是坐在教室听,偶尔动动笔,学习没有计划和目标,缺乏思考和创造性。

2.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兴趣缺乏

很多学生在学习阿拉伯语之前充满了向往,对阿拉伯国家的风俗文化也兴趣浓厚。但是当学生对学校环境熟悉,对基础阿拉伯语教师的讲课风格适应后,学生的新鲜感逐渐消失。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很多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甚至有些同学感到厌倦,最后放弃阿拉伯语。

3.教学手段陈旧,忽视多样化的现代教学

在大二阶段,教学内容难度增加、学习任务重,再加上全国阿拉伯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压力,使很多学生不堪重负,而教师在课堂上仍然使用黑板加粉笔这样单一的教学手段,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单纯依靠课本讲解,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4.“拉平取齐”,忽视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

单纯强调知识的强化,而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太受教师的关注。教师对所有学生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忽视因材施教,忽视学生的个性,这使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基本每次都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从而产生挫败感,而部分学生的优势也没有得到发挥。再加上现在很多学生都是90后,个性鲜明,心理比较脆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就需要老师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5.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较差

大多数学习阿拉伯语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口语表达较差。即使是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无法用阿拉伯语流利的交流。当然这和阿拉伯语本身的语言特点以及一些外部因素相关。在基础阶段,为了顺利通过全国阿拉伯语专业四级考试,大多数学生都把时间用在背诵单词、分析语法、翻译文章上面,而实际运用较少。很多学生学了四年阿拉伯语,却只会说一些很简单的生活用语,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无法达到市场的要求。

只有真正明确市场需要,注重实践性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应合型外语人才。

二、实践性教学在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的应用概述

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3]。实践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分为课堂实践性教学和课外实践性教学。

1.课堂实践性教学

课堂实践性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环节。无论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社会所需人才,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实践性教学都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4]。根据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在基础阶段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和知识分布特点,可以通过任务教学、情境模拟、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等方式进行词汇、句型、对话、课文、语法的讲解。

1.1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在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我们也应该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以《新编阿拉伯语第二册》第三课看病为例。我们可以设定课前任务:学生自行选择一种疾病,查询该疾病在就医过程中常用的词汇;课堂任务:按同宿舍四人一组的原则进行演示;课后任务背诵部分常用词汇,教师抽查。这样,在课上就能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更佳。

1.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阿拉伯语字母共有28个,全部为辅音字母,元音通过由加在字母上方或下方的符号来表示。阿拉伯语的发音与其他语言有较大差别,它有其他语言少有甚至没有的喉音、顶音、舌根音、舌根小舌音、颤音、齿间音等,这给中国人学习阿拉伯语带来一定的困难。在阿拉伯语字母学习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每个字母的发音部位;通过视频让学生模仿标准的阿拉伯语发音;通过阿拉伯语字母歌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记忆字母。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教师可以利用阿拉伯语词汇卡教授学生单词,用动画、视频、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材料。

1.3情景教学法

在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每课都有情景对话。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情境,在学生明确对话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前提下,进行角色扮演,揣摩对话双方的心理状态,模仿对话双方的说话语气,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对话者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阿拉伯语的兴趣[5]。

1.4互动教学法

在基础阿拉伯语的很多课文中教师都可以进行思辨式互动,如:新编阿拉伯语第三册第六课课文“电视与社会”。教师在课文讲解完成后,根据电视对社会的好处与弊端有意设置正反两方,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体会和实际发表观点。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不受局限。但这要求教师一定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立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互动问题。最好选择学生熟悉、关注度高和课文内容结合紧密的话题,有利于学员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学中应抓住学员容易生疑的知识点设计互动问题。对于疑点,学员往往比较敏感,围绕疑点问题开展互动,可以激发学员探索欲望,换来学员心态的开放和创造力的激活。

1.5分组竞赛法

很多时候教师在进行单词、句型讲解时,往往让学生逐一朗读、翻译。这样单一的模式,学生容易疲惫。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3-4组,进行词语接龙或者句子替换练习,并给予适当的奖惩,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当然,每位老师应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具体分组安排。

1.6讲练结合法

阿拉伯语语法相当复杂,性、数、格、指变化繁多,加上语言古老,语汇丰富,书写奇特,发音困难,所以很多人认为阿拉伯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在教授学生阿拉伯语语法时,我们要特别重视讲练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2.课外实践性教学

阿拉伯语全国性的比赛较少,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应该多组织校内以及兄弟院校之间的比赛,对于基础阶段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以下的活动来开展实践教学。

2.1举行阿拉伯文化节

阿拉伯文化节对于初学阿拉伯语的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阿拉伯世界幅员辽阔,国家众多,学生可以按班级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国家,收集阿拉伯国家概况、阿拉伯文化、阿拉伯语言、阿拉伯习俗相关的资料和图片,用来装饰帐篷或用展板进行展示。还可以制作阿拉伯特色美食,向其他专业的学生展示阿拉伯舞蹈、歌曲,共同参与阿拉伯传统游戏,并在班级之间进行评比。比赛时学生需用阿拉伯语为评委进行文化解说。这样的方式既能增强学生对阿拉伯文化的了解,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阿拉伯语。

2.2参加校内外阿拉伯语竞赛活动

实践性教学应与阿拉伯语竞赛相结合,以专业竞赛为载体,为学生搭建语言运用的平台,锻炼学生的胆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形成具有实践教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阿拉伯语人才的质量[6]。对于一、二年级的阿拉伯语学生,学校可以组织朗诵比赛、背诵比赛、单词王比赛、演讲比赛、情景表演、书法比赛等,并鼓励学生参加全国高校阿拉伯语演讲比赛。

2.3定期开展口语角活动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交流。所以,定期开展口语角活动对学习语言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口语角活动可以每月进行2次,每个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猜词游戏、看图说话、知识抢答等。所有的这些游戏环节的设定都是为了让学生敢于开口,从而扩大知识面。

三、结语

实践性教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的应用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们应不断强化、革新实践教学,使其在新的形势下更加科学、规范,从而促进阿拉伯语教学的发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阿拉伯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孟兆怀.实践教学的行与思[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2]基础阿拉伯语教学大纲研订组.高等学校基础阿拉伯语教学大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于恒,张幼琴,王惠丽.浅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实验室科学,2006(4):125-126

[4]温伟力.构建应用型英语课堂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9):134-138

阿拉伯文化论文篇10

中阿新闻界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不少成果

近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共同举办的“中国-阿拉伯国家新闻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此次论坛主题是“加强媒体合作,促进中阿友谊”。来自阿盟22个成员国的政府新闻主管部门、新闻机构、阿盟秘书处的50余位负责人和代表以及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主要媒体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论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出席论坛并在致辞中说,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国家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和支持中阿媒体的相互交流与合作,鼓励发挥媒体在增进中阿友好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中阿新型伙伴关系的建设与发展。

进入新世纪,中阿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2004年1月,在中国国家主席访问埃及,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正式宣布成立“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这一创举将中阿关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也给中阿媒体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很多中国媒体都向阿盟国家派出了常驻记者。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不仅将中东总分社设在了埃及首都开罗,还在其他阿盟国家设立了14个分社。这些分社每天发回大量关于阿盟各国的新闻,为中国人民了解阿拉伯世界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中国的第一大报《人民日报》,也在埃及、突尼斯和叙利亚三个阿盟国家设有记者站。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中国外文局)主管的《今日中国》在开罗设有中东分社。

中国的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第4频道和第9频道先后在阿联酋、伊拉克、约旦、沙特、卡塔尔、科威特、叙利亚、黎巴嫩以及埃及等阿盟国家落地,其收视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阿盟地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早在1957年就开办了阿拉伯语广播。此外,《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在阿拉伯国家也设有记者站。

中阿新闻界双边交流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中阿新闻合作论坛是“中阿合作论坛”中的一部分,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论坛中所表示的,虽然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媒体交流合作有了新的进展,但是双方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有很大的空间,还需搭建更大的平台。这次论坛就给双方提供了这个平台。

十年前,埃及的中东通讯社是在华的唯一一家阿拉伯新闻机构 ;时至今天,在北京已经能够看到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摩洛哥通讯社及其他阿拉伯新闻机构。这些阿拉伯记者的身影穿梭在中国热气腾腾的改革开放大潮中,他们镜头中的中国更为真实可信。在看到中阿双方常驻记者从无到有、不断增加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西方在媒体传播方面的巨大优势相比,这一数字毕竟太小了。

中国记协国际联络主任朱英华在发言中说,光是美国一个国家,就有57家媒体在中国派驻75个记者站151名记者,日本派驻26家媒体44个记者站119名记者,法国派驻27家媒体30个记者站53名记者,英国派驻18家媒体24个记者站64名记者,德国派驻30家媒体35个记者站48名记者。“人们可能很难想到,领土面积不到10万平方公里的韩国,却有25家媒体在中国派有31个记者站44名记者!”确实,在了解了上述数字后,应该说,中阿双方常驻对方的记者人数还是太少太少了!

记者在采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际局副局长丁晓鸣时了解到,中阿新闻界的合作论坛,这是第一次,也是多年来中阿新闻界朋友期盼的一件大事,论坛得到了中阿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他告诉记者,此次论坛在外交部和相关部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国务院新闻办与阿盟秘书处为论坛的成功召开付出了很多努力。由于缺少阿拉伯语翻译,使得主办方在相互信息的沟通上比较困难,而更大的困难还是彼此缺乏了解,这也表现出中阿之间确实需要再进一步加强联系。

此次论坛在阿拉伯国家中带有非比寻常的热度。阿盟共有22个国家,他们不仅都派了代表参会,而且几乎都是从阿拉伯国家专程赶来,真正体现了阿盟这个大家庭缺一不可的完整性。

媒体是搭桥的,不是建墙的

阿拉伯世界是由有着多样性文化和传统的复合身份的后裔所组成的,因此难免存在种族间的差异及冲突,但是,阿拉伯世界在地球村人的眼中不应该只是冲突和战事。可以说,媒体的倾向性决定着信息的选择和传递。自20世纪80年代就在埃及印刷发行的《今日中国》杂志的阿文版主编王复女士认为,媒体是搭桥的,不是建墙的。

与会者提到,目前在媒介的影响下,除了《一千零一夜》被少部分人所知晓外,对于阿拉伯世界,人们没有听说过塔哈・侯赛因这样的大文学家,也不知晓像《纪伯伦散文诗》这样世界闻名的阿拉伯文学作品,人们只知道“巴以战争”、“”。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当今世界了解阿拉伯国家大都是通过第三方媒体,而不是直接从阿拉伯国家获得信息。在当今国际舆论格局中,西方媒体仍然控制着国际舆论,恶意抹黑,以及片面不公已经是一些西方媒体报道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现象。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马为公在发言中说,他曾在中东做了4年的常驻记者,那时候他每天忙于写当地的新闻,经常去一些市场或其他生活区去寻找素材,但与他同在中东的一位BBC的记者看到他这样跑新闻,感到非常不理解,因为这位记者从来不记录这些,他只忙于报道哪里发生了战争或冲突,还有。可以想见,当西方媒体占据舆论的主流时,世界是如何“误读”阿拉伯国家的。

《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刘水明曾在苏丹帮助苏丹人民修过两年公路,并在埃及当过4年常驻记者,耳闻目睹了中阿友好关系中媒体的力量。在他结识的许多阿拉伯朋友中,有一位埃及朋友名叫阿卜杜拉・哈米德・哈姆鲁什,他是埃及全国最高新闻委员会副秘书长,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时,他正在中国访问,是中国人民支持埃及人民抗击英、法、以三国侵略斗争的历史见证人。他曾对刘水明说,在他的一生中,从未见过如此宏大和令人钦佩的行动,那段时间,中国的报纸登载了大量照片和宣传画,机关办公大楼挂满了各种横幅和标语。埃及驻中国首任大使哈桑・拉加卜连续两三天从早到晚,一直站在使馆的阳台上,向成千上万参加支持埃及人民的游行群众致意。北京还举行了50万人的集会,拉加卜大使和哈姆鲁什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并用阿拉伯语发表演讲。这些,《人民日报》和中国其他报纸都进行了充分报道。时至今日,对于所有关于阿拉伯国家的新闻,《人民日报》只刊登本报记者采写或新华社播发的稿件。

阿拉伯国家代表黎巴嫩新闻部长加齐・阿利迪、科威特新闻部媒体信息司司长哈立德・拉兹尼、叙利亚《公众报》主编艾哈迈德・纳贾尔等人纷纷在发言中提到,西方媒体的很多报道都在扭曲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形象,他们在中国奥运问题、问题,乃至巴勒斯坦、苏丹达尔富尔等问题上,很多报道都不符合事实,有失公允。同时,阿方代表们极力反对将奥运政治化,他们祝福北京2008奥运会获得成功。

中国外交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新华社等与会嘉宾在演讲中,回顾了中阿合作历史,各自介绍了有关中阿新闻合作的情况,提出由于各方面的差异,中阿要真正做到相互了解并不容易,新闻媒体就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信息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中阿人民得以全面、真实、深入地了解对方。

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钱小芊在演讲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对彼此的报道,打破西方国家媒体的垄断,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此次论坛,中阿代表非常踊跃,还没进入讨论阶段,演讲嘉宾话音一落,就有代表举手要求发言,仿佛不吐不快。发言者都表达了渴望从彼此之间直接得到信息,而不是从第三方得到信息的愿望,呼吁中阿双方携手发出自己的声音,只有中阿双方加强信息合作和沟通,才不至于使得西方媒体歪曲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声音占主流。

落实协议比建立更重要

阿拉伯驻华使团团长、叙利亚驻华大使・海依尔・瓦迪在演讲中指出,双方合作将为今后双方的合作开辟新的领域,扩大双方有关部门、有关机构,就新闻素材、新闻消息的直接交换可能性空间。他建议建立阿拉伯、中国联合新闻中心,拍摄有关丝绸之路的电视系列片。

摩洛哥代表也提出,希望在阿拉伯能看到更多的中国电影,并且是用阿拉伯语播放;同样也希望中国人能欣赏更多阿拉伯国家的电影和电视剧。

作为演讲嘉宾,中国记协国际部主任朱英华对记者说:“通过这个论坛,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对中阿媒体交流有怎样的要求和想法。”

中阿新闻合作论坛的很多中方代表都熟谙阿拉伯语,几乎都有留学阿拉伯国家或驻外记者的经历,他们其中很多人与阿方代表都是相识多年的朋友。嘉宾中,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郭晓勇纯熟而流利的阿拉伯语演讲,博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为论坛掀起了高潮,不仅论坛主持人对他的阿拉伯语演讲表示赞赏,记者身边一个精通汉语的突尼斯人也脱口而出:“想不到!”在后来的讨论中,这位突尼斯朋友发现让他想不到的“阿拉伯语专家型”代表竟有那么多。

采访中,郭晓勇告诉记者,对于中阿媒体间很多已有的合作协议,应该去贯彻,双方合作关键的不是建立协议,而是如何落实。中阿新闻合作论坛对对外宣传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中国外文局作为专门从事对外新闻出版工作的机构,要进一步在图书、期刊、互联网方面思考如何加强自身能力,来不断满足阿拉伯受众的需求。

他说,多文种是中国外文局的优势,外文局每年出版包括阿文在内的多文种图书2000多种、编辑发行中外文期刊20多种,还拥有多文种的中国网。“中国外文局在中国对外传播的整体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断促进和加强同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外国新闻出版机构的合作与交流。这是我们乐于承担的光荣任务。”

论坛中,中阿双方商定,每两年举办一次中阿新闻合作论坛,下一届将于2010年举行。

阿拉伯文化论文篇11

毫无疑问,伊斯兰教的征服扩张运动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虽然在思想、信仰、语言、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方面,阿拉伯民族文化同外族文化迎头相撞,有着多重矛盾和冲突。但是作为征服者,在给当地带来先进文明的同时,阿拉伯人并未激化同被征服着之间的矛盾。他们通过多种途径,使得外族文化同本族文化不断融合,形成了阿拉伯伊斯兰独特的文化圈,成功地征服了外族文化。

一、地理征服

军事远征实则就是一场极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数十万人伊斯兰大军铺天盖地如蝗虫一般,迅速占领了外族人民的广袤土地。所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征服外族文化的地缘途径可简单概括为地理上的迁徙。其中,伊拉克的巴士拉和库法是重要的移民城市,巴士拉的移民主要来自麦地那和半岛北方的部落,库发的移民则主要来自半岛南方也门的阿拉伯部落。

移民人群可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军人及军属。为了扎根被征服民族,军人们在南征北战之际,将他们大批的家属从阿拉伯半岛分批转移到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地区,成功地巩固了伊斯兰大军的政权和统治。第二种,自动或者被迫迁移的个人和群体。这些人群并不属于军属,也未曾同部落的有组织有规模的迁移而离开半岛。

地理迁徙为阿拉伯人打开了征服外族文化的大门,他们从落后迁移到开化、从贫瘠迁移到富庶,外族文明的一切都让阿拉伯人感到新鲜无比。在国外建设上,他们大兴土木,建房、驻地、修桥、筑路;在政治上,他们废除旧制、建立新制以此来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与此同时,具有“拿来主义”的阿拉伯民族对不同的文化都能欣赏借鉴,以他者之长补己之短,由此创造出具有多样性的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堪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段神奇的历史。例如,哈里发开始效仿拜占庭的君主体质,采纳波斯的年俸制度,开始实行封建君主世袭制。又如,后世在很多阿拉伯建筑中也能够窥见外族艺术文化的影子。如在伍麦叶时期,阿拉伯建筑设计师借鉴罗马、波斯民族的建筑艺术,设计出具有圆顶、尖塔的清真寺。这场声势浩大的“军事迁徙”给予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融合他族文化的机会,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又加快了它征服他族文化的进程。

二、血缘融合

伊斯兰初期的军事迁徙为阿拉伯民族进入他族打开了大门,也给予阿拉伯文化征服外族文化以地理优势。但是这仅仅只是多种文化交融的开始。阿拉伯人抓住这扩张和融合的佳景,在被征服的地区杂居和通婚,使得在血缘上达到了渗透、交融和征服。这种通婚的盛行离不开阿拉伯半岛所实行的奴隶制。

早在蒙昧时期,阿拉伯半岛上的各个部落为了掠夺资源而混战不断。战争后的俘虏、被劫掠的人都悲惨地沦为奴隶。奴隶没有自由,是奴隶主的财产,可以被随意地被进行买卖交易。所以,虽然学者对那时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发展水平无法定论,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那时的阿拉伯半岛已经出现蓄奴。虽然阿拉伯半岛随后被伊斯兰教洗礼,逐步地走向文明和开化,蓄奴制亦开始受到质疑和排斥。但是,骁勇善战的阿拉伯人在对外扩张的进程中,不断取得胜利。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还是有大量的奴隶成为战争的产物。战争后的蓄奴可主要分为两种。第一,战俘。由于圣战节节胜利,战后的外族俘虏数量剧增,大部分都沦为阿拉伯人的奴隶。据记载,阿拉伯一个普通级别的士兵就已经拥有一到几名不等的奴隶来伺候他了,更不用提那些阿拉伯贵族们了,他们的奴隶多达上千名。第二,平民。自古以来,普通百姓往往是战争和权利更迭中的牺牲品。那些没有参加过战争的外族平民,大部分被蓄为奴隶。其他幸运的外族平民们被释放为自由人,按制缴纳人丁税。但是,不论是沦为奴隶,还是被释放,这些全凭他们的新主人――穆斯林们决定。第三,被进贡的奴隶。战争胜利后,一些丧权辱国的条约自然随之缔结。进贡奴隶是最常见的条件之一。奴隶们毫无自由,他们侍奉主人,或是被买卖交易。这种交易使得奴隶的数量逐渐扩大。第四,女奴。女奴是奴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奴隶是主人的财产,女奴们更不例外。她们可以供主人们享乐,并为其繁育后代。生育的女奴不能再卖出或转赠,在主人死后才能获得自由。同时,也有不少外族平民女孩被送往哈里发宫廷。这些女奴能歌善舞,在阿拉伯艺术史上也占有着一席之地。

阿拉伯人,上到王室,下到平民,同女奴通婚是十分普遍的事情。于是波斯、罗马、叙利亚、埃及、伯伯尔等血统便与阿拉伯血统融合,改变了原来单纯的血统。同时,由于欧麦尔在远征之前规定,俘虏和战利品必须送回麦地那,由哈里发分配和处理。所以大批俘虏在麦地那周转,混合了阿拉伯血统。加之麦地那的宗教地位,各族穆斯林每年前往朝觐,这也促进了血缘的融合。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奴隶也对当时的阿拉伯人产生了影响。有些奴来自于文明程度较高的民族,在他们和阿拉伯人交往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阿拉伯人的素养。综上所述,这些与阿拉伯人杂居或者通婚后的外族人,再也不是纯粹的外族人,他们一代一代被赋予了阿拉伯人的印记,而且越来越深。所以,血缘融合使得阿拉伯人和外族人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家人”。

三、宗教思想影响

使外族人民皈依伊斯兰教是阿拉伯人最重要和艰巨的任务之一。在阿拉伯远征军中,哈里发是既是军事统帅,也是宗教领袖。被派往每地的驻军领袖能够背诵《古兰经》、熟读《圣训》并且深谙伊斯兰教义。

每攻克一地,阿拉伯人就向外族民众们宣讲《古兰经》和伊斯兰教义,号他们皈依伊斯兰教。皈依的外族民众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首先,自愿者。有些民众认为伊斯兰教的教义正确、简单易行,与之前信奉的教义渊源同一,心甘情愿地皈依。第二种,被迫者。他们为了保住性命、避免缴纳人丁税被迫信奉伊斯兰。第三种,释奴。许多被释放的奴隶为谋得一官半职,服务于政府机构,开始学习阿拉伯语。第三种,有鸿鹄之志者。这些人皈依伊斯兰是为了改变被统治、被保护的社会地位,盼望着与穆斯林平起平坐,甚至掌握国家管理的统治的大权。他们不乏中有所作为的人。第四种,心怀不轨者。有一些外族民众,不甘压迫便假意皈依伊斯兰教,欲借此机会混迹穆斯林中,将他们原来信奉的教义在穆斯林中传播。比如他们用自己的教义注解《古兰经》、理解伊斯兰教义,扰乱穆斯林们的思想,导致穆斯林中派别林立。虽然皈依伊斯兰教的外族人民情况各异,但是皈依伊斯兰早已成为大势所趋。阿拉伯人对那些不愿皈依伊斯兰教的外族人宣战,死者为尸,活者为奴。

阿拉伯文化论文篇12

“The Majlis”――半私人接待室

在阿拉伯文化中,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装饰物使用的共通性。无论从室内传统的阿拉伯地毯到庭院里的装饰瓷砖,还是从设计图纸上扭曲的文字到建筑自身,整个墙壁和外墙都使用了复杂的图案,这在建筑物的结构和起到分隔作用的镂空隔断上都有所体现。尽管The Majlis不能代表当代阿拉伯建筑文化里的主元素,但是这一现象说明了礼仪、习惯与环境相关联,隐私的程度在阿拉伯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父亲的房子”――私人空间

展览中一个名为“My Father’s House”的阿拉伯房屋装置在设计上按叙事的方法向人们展示了许多当地的建筑特色,每一个都是帮助理解阿拉伯传统文化的钥匙。例如,Mashrabiva墙壁是阿拉伯建筑中极其重要的元素,但也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今天,我们可以从几个阿拉伯建筑上看到一个趋势,那就是回归本初,保留建筑本身的文化。毕竟建筑自身不能发生改变,必须与世界全球化和建筑潮流一起变化。

公共空间的演绎

阿拉伯文化论文篇13

作为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单纯学习语言的内部结构、句型特点、词义表达以及语法规则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全面了解语言对象国的文化,让学生在学到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 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

世界各民族语言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种语言的产生、发展与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密切相关。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往往在语言中体现出来。汉语和阿拉伯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中都凝结着汉阿两民族的历史与文化。① 在与阿拉伯人交往中,我们时常遇到对因其社会、宗教、习俗等文化背景理解欠缺而引起的语言障碍问题,因此,在进行阿拉伯语教学时,教师在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该国的文化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阿拉伯语课堂的教学时,要注意准确教授该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阿拉伯语专业知识,而且能强化学生的专业文化修养。

二 文化差异对阿拉伯语教学的影响

中国与阿拉伯世界都是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但由于两种文化产生的基础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产生文化方面的障碍或失误,多半是由于两种语言中文化内涵的差异造成的,这也使得人们在思想、信仰和习俗上都存在程度不一的差异。吕叔湘先生说:“英语的语法跟汉语语法比较,有很多地方不一样。当然,相同的地方也不少,不过那些地方不用特别注意,因为不会出现问题,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地方。”②吕先生所提出的观点,也同样适用于学习阿拉伯语,适用于阿拉伯语的教学。如果教学中缺少对阿拉伯文化知识的渗入,这就会制约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如学生碰到某些带有文化因素的表达时,作为从事第二外语教学的教师要对所教授语言的文化有较好的了解与认识,不能以其是阿拉伯民族的语言习惯而敷衍了事,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该语言,必须为学生详细讲解其文化理论依据,从而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能更加灵活、准确地掌握该语言。

三 课堂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方法

1.课堂教学中比较中阿文化差异

阿拉伯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将阿拉伯世界的基本文化背景介绍给学生,增强学生对阿拉伯语文化的感悟力,尽可能让其摆脱母语文化的干扰。如有的学生在初学阿拉伯语时会有种困惑,为何老师给自己取一个意思为“右手、右边”的名字,在中国罕有人会起这种含义或是带这一汉子的名字。那是因为,阿拉伯人以右为尊,在阿拉伯国家,用左手递食物或是送礼物会被认为是不敬之举;而且,在阿拉伯语中“右手、右边”一词的词根有“幸运”的含义。又如:阿拉伯人有一种问候语是:你好(Asslamu alaikumu)!意思是:“愿和平降临在你们的身上”。伊斯兰法学典籍中对使用这句问候语有较为详细的说明和界定,在不洁净的地方(如厕所等)、面对犹太教徒等不使用这种问候语。再如阿拉伯人在交际中有时把自己的主体地位淡化,把个人视为真主的奴仆,而以真主的名义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如看望病人时,虽然他们也说“祝你早日痊愈”,但用得最多的是“真主使你康复”,“如蒙主愿,早日康复”。因为在穆斯林看来,病人痊愈与否,不在于个人的祝愿,而全在于真主的意志。③因此,我们在与阿拉伯人交往时,了解中阿文化存在的差异,有利于避免交际过程中出现尴尬。

2.营造良好的跨文化氛围

在阿拉伯语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植入情景模拟模块,鼓励学生大胆用所学知识进行情景模拟表演。同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图片、电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此外,通过开展诸如阿拉伯语角、阿拉伯文化知识讲座等校园活动的方式,邀请阿拉伯外教以及阿拉伯友人共同参与,谈谈在中国的心得体会以及其在阿拉伯文化背景下所体会与中国文化的异同,寓教于乐,让学生对阿拉伯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以及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同时提高对阿拉伯语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介了解阿拉伯世界文化。通过阅读阿拉伯文学作品、报刊、杂志,观看阿拉伯国家的电影、电视剧、文艺节目,收听阿拉伯广播节目等方式,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拓宽了知识领域;既了解了阿拉伯世界、感悟阿拉伯文化,又提高了阿拉伯语听力能力,同时增强了阿拉伯语语感。

4.教师的自我提升

阿拉伯语是我国“零起点”教学的专业之一,同时阿拉伯语又是一门世界公认较难掌握的语言,对于初学者来说,一开始不打好语言基础,没有培养起对阿拉伯语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很难坚持并学好该种语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一头雾水、枯燥乏味,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阿拉伯语教师不仅要掌握阿拉伯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还需要教师有着对阿拉伯语以及阿拉伯文化的热爱以及丰富、全面的了解,达到在每一个知识点上,既能讲明其用法,又能解释出其文化背景,这样可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点,又提高了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为此,教师在重视语言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所教语言文化的了解。

四 结束语

总之,阿拉伯语教学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必须加强语言文化的阐释,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为此,教师在进行阿拉伯语教学中,在注重阿拉伯语语法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注意对阿拉伯语国家的历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阿拉伯人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渗透。

注 释

①③朱立才.汉语阿拉伯语语言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11、70

②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1977年5月5日在北京语言学院的演讲。

参考文献

[1]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纳忠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