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设计论文实用13篇

前端设计论文
前端设计论文篇1

1. 引言

天津市滨海地区多为海积平原和海积冲积平原,其地质条件较差,土层厚度大且承载能力较小,属于典型的滨海软土地区。笔者多年在该地区从事桥梁设计、施工工作,在工作中搜集了大量的工程实测数据,经过对试桩桩端承载力与理论计算结果的认真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滨海软土地区的钻孔桩端承力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由于钻孔灌注桩桩底沉淀土的存在,造成桩基端承力大大减小,目前设计计算中虽对此情况已经予以考虑,但实测工程数据表明,目前对其考虑仍显不足。为减少工程隐患,本论文对此进行研究分析并给出了解决方法,希望对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起到指导借鉴作用。

桩基础是桥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并且目前仍被广泛采用。桩基础根据受力条件分为摩擦桩基础和端承桩基础。滨海软土地区土层具有厚度大、承载力低的特点,故在滨海软土地区桥梁工程多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从其受力角度来看,多为摩擦桩基础。桩基础作为将桥梁荷载传递到地基上的重要受力构件,是桥梁设计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桩基础的承载能力直接影响到桥梁的安全性、耐久性,因此对桩基础进行试验研究具有极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2.目前桥梁桩基端承力计算方法

目前对公路桥梁桩基承载力的计算,在设计中多按照《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以下简称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计算。在该规范中对于钻孔灌注桩(摩擦桩)单桩轴向受压容许值计算公式如下:

(1)

通过公式(1)可知,钻孔灌注桩(摩擦桩)桩端承载力容许值计算公式如下:

(2)

式中—摩擦桩单桩轴向受压承载力容

许值();

—桩身周长();

—土的层数;

—承台底面或局部冲刷线以下各土层的厚

度();

—与对应的各土层与桩侧的摩阻力标准

值();

—桩端截面面积();

—桩端处土的承载力容许值();

—摩擦桩单桩轴向受压时桩端承载

力容许值();

—修正系数;

—桩端处土的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

—容许承载力随深度的修正系数;

—桩端以上各土层的加权平均容重

();

—桩端的埋置深度();

—清底系数。

清底系数取值规范中规定如下:

清底系数值表1

注:1. 、为桩端沉渣厚度和桩的直径。

2. 时,;

时,,且。

下面以京沈高速公路桥梁桩基础为例,说明钻孔灌注桩桩端承载力计算公式的计算过程。

该桩基现场实测桩径为0.84,桩长为38.4,根据地质勘察资料,桩端处为黏土层,桩端处土的承载力基本容许值,桩端以上各土层的加权平均容重18,计算该桩基桩端承载力如下:

根据规范及地质勘察资料,得:

(取规范最小值)

将上面各数据代入公式(2)中,得:

该桩基实测桩基端承力容许值为277,而理论计算值为500.6,据此分析该桩基端承力容许值理论计算值是实测值1.81倍,若采用此理论计算端承力值容易造成工程隐患。

3.工程实测桩基端承力数据介绍

笔者多年从事天津滨海软土地区桥梁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工作,通过天津滨海软土地区诸多桥梁工程的桩基静载试验,得到了大量的单桩静载试验实测数据。现对部分工程桩的端承力实测数据归纳如表2所示。

桩基端承力试验成果表 表2

4.实测数据与计算数据对比分析

根据桩基试验实测数据对桩基端承力容许值进行计算,即采用表2中实测数据和公式(2)对桩基端承力容许值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桩基端承力理论与实测结果对比表 表3

通过表3可以看出,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摩擦桩)理论计算的桩基端承力容许值大大超过了桩基端承力实际容许值,这会造成钻孔灌注桩的实际承载力小于理论计算承载力,容易给工程安全留下隐患。

钻孔灌注桩端承力远小于桩端原状土承载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采用的钻孔工艺及清孔方法会导致桩底泥浆沉渣层的存在,桩底混凝土不是与桩底原状土紧密接触,而是其间夹有回淤泥浆层,使原状土的力学性能得不到发挥,造成桩基端承力大大减小,虽然目前理论计算对该因素已经予以考虑,但通过表3不难得出,目前理论公式清底系数的取值仍然是偏大的。为了使桩端承载力理论计算值更好的与实测值相符,下面利用实测数据对清底系数予以修正。

首先,根据公式2可以得出,清底系数可通过下式表示:

(3)

式中各符号意义同上。

为了使桩端承载力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相符,只需令理论计算端承力容许值等于实测端承力容许值便可求得两者相符时的清底系数。因此,利用表3可以得到修正后清底系数如表4所示。

清底系数修正后取值表表4

试桩编号 1 2 3 4

修正后清底系数 0.387 0.424 0.191 0.161

试桩编号 5 6 7 8

修正后清底系数 0.237 0.252 0.344 0.281

通过表4可以看出,钻孔灌注桩桩端承载力的发挥程度离散性较大,其大小除与桩端土层有关外,很大程度上受桩底清底情况的影响。收集上述实测数据的桩基作为数据采集桩,桩基的施工质量是偏优的,但仍远远达不到理论计算值,可见理论计算中采用清底系数明显偏大,根据《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T 50283—1999规定,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清底系数取值进行分析可得,清底系数取值为0.131是符合工程可靠度的。

综上所述,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进行设计时,桩基清底系数取值在0.10~0.15之间是更符合实际的,目前桩基清底系数取值偏大。

5. 结论

滨海软土地区钻孔灌注桩端承力由于沉淀土的影响会大大降低。

目前对滨海软土地区钻孔灌注桩端承力的取值偏大,易造成工程隐患。

滨海软土地区钻孔灌注桩端承力计算中应对清底系数予以减小,以使理论计算更好的实际相符。

钻孔灌注桩桩端沉渣对桩基端承力有显著影响,应从施工工艺和施工措施上尽可能减小桩端沉渣厚度。

参考文献

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年12月实施

2.《京沈高速公路桥梁工程钻孔桩静载试验报告》京沈高速公路项目经理部

3.《京沪高速公路新僻线钻孔桩静载试验报告》京沪高速公路项目经理部

4.《唐津高速公路津塘互通式立交桥静载试验报告》唐津高速公路项目经理部

5.《津滨高速公路胡家园立交桥静载试验报告》津滨高速公路项目经理部

作者简介:

前端设计论文篇2

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校园网已成为各高等院校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规模和应用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水平等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1]校园网也是学校实现信息化,全面提高学校整体素质的重要依托和基础设施。[2]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融入到移动通讯领域。移动通讯技术迅捷方便的沟通优势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非常有必要研究和发掘。[3]互联网web2.0时代使得信息交互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关键,近年来新兴的视频网站、社交网站和手机微博等互联网应用不断发展,这些都是实时信息交互广泛应用的体现。

二、互联网实时信息交互平台应用研究状况概述

(一)实时信息交互的相关技术

互联网实时信息交互平台是当前国内外热门的研究领域,平台的构建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实时信息交互技术,相关高级数据库技术等。从软件开发的角度,实时信息交互平台可以分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个研究方向。基于服务器端的研究内容包括,在中小型网络范围内的数据库应用,网络安全性检测相关方法,服务器端接口和人机交互技术。基于个人电脑终端和智能手机终端的研究内容包括,客户端信息实时更新技术,高效率低成本传输设计,复杂网络环境下安全性和稳定性研究等。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分析

世界范围内,美国、英国和日本在互联网实时信息交互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随着第三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即移动3g技术在北美、欧洲和日本地区的率先发展,以及手机智能化程度的提高,相关硬件设备和识别算法的提出和实现,使得基于个人电脑终端、智能手机终端和服务器端的架构技术初步建立。特别是美国的it产业受到相关技术的支撑,发展迅猛,在著名的sns社交网站上,实时信息交互技术有着深入地运用。

相比国外的研究,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相对缓慢,许多领域刚开始起步。随着国内3g网络的初步建成以及商用化,配合国家大力推动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近年来以企业主导的相关研究有一定进展,国内知名门户网站都推出了相关商用产品。3g进入大规模商用,将会带来海量的数据,对未来传输网提出更高的要求。[4]同时,由于起步较晚,针对高校校园网的相关技术还尚未完善,对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未形成规模,这使得相关技术的研究成为国内的一个重点和热点。国内各大高校和研究院在这一领域已经开展广泛的合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三)基于校园网的平台研究意义

校园网的环境需要一个安全性高,便捷操作,维护成本低的架构,同时高校作为信息产业前沿,需要探索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降低网络架设的软件应用成本。校园网设计方案的选择要依据需求,技术先进,经济可行。[5]高校校园需要设计有别于商用化平台的低成本高技术的交互平台,降低校园网信息交互的复杂性。

在运用国外信息交互平台技术高成本的背景下,研究探索国内相关商用化的项目相关情况,提出基于校园网的中小规模应用网络信息交互模型,完成信息交互平台的安全性论证,设计和实现平台的服务器端和客户端架构。校园网的实时信息交互平台架设中,可以使用当前热门的开源环境和技术,降低研究成本,同时有利于降低网络架设和软硬件购置费用,为提高高校信息化水平做出贡献。此外,提出和发展具有自主技术的平台有利于国内学术研究的继续深化,突破国外相关技术,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三、基于校园网的实时信息交互平台研究分析

(一)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校园网建设具有相对特殊性,进行基于校园网的实时信息交互平台研究,目标是解决基于校园网的实时信息交互平台的软硬件理论架构设计问题,提出实时信息交互平台的产品模型,完成网络环境下的平台产品设计实现和可行性测试。在校园网络环境下,实时信息交互平台研究的内容包括完整的平台构建理论,服务器端的设计和架设问题,个人电脑终端的网络访问接口设计和实现,智能移动终端的客户端设计问题。

根据网络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考虑到校园网构建实时信息交互平台的成本因素,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相关技术问题,核心问题包括:服务器端lamp架构技术,即在服务器上使用linux作为操作系统,apache作为web服务器,mysql作为数据库,php作为服务器端脚本解释器;个人电脑终端的基于html的多浏览器显示的接口技术以及跨操作系统平台的软件设计方法;智能移动手机多系统平台的客户端运行程序设计技术。

(二)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案

基于校园网的实时信息交互平台研究采取实验研究的方法,在实验室基于局域网完成产品开发论证和设计测试,完成产品模型后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和流程进行互联网范围内的较大规模测试。软件工程包括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内容,是技术和管理紧密结合所形成的工程学科。[6]研究过程应当分阶段完成,采用软件工程模型和方法论,确保项目按照论证、开发、测试、的步骤进行,每个阶段将进行通过理论论证和项目进度评估。研究实验将分为服务器端、个人电脑终端和智能手机终端三个部分进行,各部分即独立又相互配合。

(三)研究过程的可行性评估

校园网环境的实时信息交互平台需求较大,应用广泛,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解决。[6]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已经有比较丰富的成果,通过借鉴相关国家的技术,进行自主研究和自主开发,可以较快地追赶上国际领先水平,开发出适合国内应用的产品。同时,基于校园网的实时信息交互平台的设计和实现,将有利于降低校园通信成本,为高校提供新型的快捷信息交流平台。进行基于校园网环境的平台研究符合国内需求和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具备实用性的特点。

(四)研究的创新性因素

针对校园网实时信息交互的需求,进行平台应用研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应用产品相对较少,国内现有平台大多是针对大规模商用化开发的产品,因而对校园网特定环境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进行相关研究过程中,将实时信息交互平台进行发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应用到智能手机终端,使得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进一步融合到传统的校园网中,推动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五)研究的预期价值讨论

通过对校园网特定环境的分析,在国内外现有研究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交互技术,完成低成本高性能的平台模型设计和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客户端应用和后台服务器架设的安全性上,取得研究进展,实现手机平台界面和后台应用设计,完整搭建平台的系统设计和开发,形成个人电脑终端产品、智能手机终端产品和后台服务器端产品,为相关产品和平台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四、校园网实时信息交互平台的技术实现方案

(一)服务器端

校园网的具体环境需要考虑到成本、稳定性和安全性等因素,服务器端可采用lamp架构技术,lamp技术是internet上流行的服务器后台构架方式,在相应的linux操作系统平台下,使用php超文本预处理语言编写代码,配合mysql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apache服务器软件技术搭建服务器端平台。近几年来,lamp(linux+apache+mysql+php)发展迅速,已经成为web服务器的事实标准。[7]lamp架构技术的主要特点是成本较低,应用广泛且相对稳定安全。linux操作系统是具备开放源代码的特点,有多个发行版本可供选择,同时有开源社区的支持,当前流行的发行版本系统更新快、稳定性高、技术支持良好。php语言是一种脚本语言,可嵌入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文档并在服务器端执行,具有创新的语法和快速动态执行的特点。mysql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稳定性高,规模较小,功能强大,同时开放源代码,可以节省架构成本。mysql数据库应用广泛,不管运行什么操作系统,都会涉及mysql。[8]apache是著名的web服务器软件,具备跨平台性和较高的安全性,简单、速度快、性能稳定,适合在校园网进行应用。同时,php一直是最流行的apache模块,全部apache安装中40%以上都安装有php。[8]基于lamp技术为整个平台提供了强大的和可扩展的后台支撑,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为个人电脑终端和智能移动终端预设通讯接口,同时预留扩展性。后台主机可解析相应的域名下,便利于相应终端进行通讯,并实现基本信息的上传和下载等功能。

(二)个人电脑终端

目前个人电脑终端较为流行的操作系统平台分为windows、linux和macos三种,由于不同操作系统架构的差异,需要解决不同操作系统平台下个人电脑客户端的支持问题。在服务器端设计支持多浏览器的web页面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在多种操作系统平台下,利用不同的浏览器访问服务器端,进行数据交换,这种方式相对简单,支持面广。此外,可以利用跨平台图形库设计同时适合在各个操作系统平台下运行的客户端程序软件,常见的跨平台图形库有qt、wxwidgets和gtk+,利用跨平台图形库设计的程序能够实现一次编写代码便可以在不同操作系统下运行,同时使得客户端在不同操作系统平台下具有相似的软件界面。

(三)智能移动终端

前端设计论文篇3

一、ASP简介

1.ASP技术

ASP即Active Server Page的缩写。它是一种包含了使用VB Script或Jscript脚本程序代码的网页。当浏览器浏览ASP网页时, Web服务器就会根据请求生成相应的HTML代码然后再返回给浏览器,这样浏览器端看到的就是动态生成的网页。

2.ASP页面的结构

ASP的程序代码简单、通用,文件名由.asp结尾,ASP文件通常由四部分构成:

(1)标准的HTML标记:所有的HTML标记均可使用。

(2)ASP语法命令:位于 标签内的ASP代码。

(3)服务器端的include语句:可用#include语句调入其它ASP代码,增强了编程的灵活性。

(4)脚本语言:ASP自带JScript和VBScript两种脚本语言,增加了ASP的编程功能,用户也可安装其它脚本语言,如Perl、Rexx等。

3.ASP运行所需的环境如下

目前ASP可运行在三种环境下:

(1)WINDOWS NT server 4.0运行IIS 3.0(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以上。

(2)WINDOWS NT workstation 4.0运行Peer Web Server 3.0以上。

4.IIS与ASP的结合

利用IIS+ASP技术来集成Web前后端所带来的强大效益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减少构建和维护成本;②加快联机过程;③应用软件集中在服务器端开发管理;④前端可使用任何浏览器(IE、Netscape…..);⑤后端可存取任何数据库 (SQL、Access…..);⑥可使用任何脚本语言开发 (VBScript、JavaScript、PERL…..)。

三、网络论坛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1.网上论坛系统说明

此网上论坛可以实现:① 游客:查看帖子、学生、老师注册新用户。②注册用户: 查看帖子、发新帖子、回复信息、修改个人资料。③管理员(老师): 公告、帖子管理、论坛设置、版面管理、用户管理、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2.网上论坛系统总体分析

通过上面的功能说明,我们可以将论坛的制作分为两大部分:

(1)前台管理:主要是学生浏览、注册、发贴、修改个人资料等。

(2)后台管理:主要有论坛基本设置、用户管理、论坛管理、数据管理。

3.后台管理系统部分功能详细设计与实现

(1)论坛设置管理:论坛基本设置中主要是论坛基本信息的设置,如:学校论坛名称、论坛URL、主页名称、主页地址、是否开放用户注册、过滤设置。

(2)论坛管理:主要功能有建立论坛、编辑论坛。即增加论坛栏目、编辑以前建立的论坛。在网络中,难免有些同学会发一些不文明的用语,在此我们设计了过滤功能,一旦用户发一些不文明用语时,系统会自动隐藏该帖。从而行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文明网络。

(3)数据管理设置:数据的备份:是先利用replace修改数据库名称,然后用copyfile 方法把修改后的数据库复制到相应的目录中去。

copyfile 功能描述:将一个或多个文件从某位置复制到另一位置。

使用语法: object.copyfile souce, destination [,overwrite]

object filesytemobject 对象名称,Souce 表示指定文件的字符串。

Destination表示目标位置的字符串. Overwrite可选,表示是否覆盖现有文件。

四、运行环境

硬件环境:WIN2003

数据库:Access2000

其他:服务器必须安装微软IE浏览器5.5

前端设计论文篇4

大型高压隔膜泵作为固-液两相介质输送的关键设备,在冶金、石油化工和长距离管道输送等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1]。大型高压隔膜泵液力端主要由隔膜室、腔体、油缸和弯管等关键部件所组成。其中,弯管由于受到内腔压力和装配螺栓力的双重作用,使其在弯管局部位置处产生应力集中。因此,在液力端弯管的设计过程中应对其进行应力分析与强度校核,以确保其能够满足设计要求以保证其在用户现场安全、稳定的运行。该文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大型高压隔膜泵液力端弯管进行应力分析,参考ASMEⅧ-2对应力分析结果分类并进行强度校核,以此为基础对弯管的结构进行改进,以达到优化结构和降本增效的目的,其分析结论对高压隔膜泵液力端弯管及类似承压容器的设计与改造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1 大型高压隔膜泵弯管强度分析

1.1 弯管的几何模型与边界条件

采用三维几何建模软件SolidWorks绘制得到大型高压隔膜泵液力端弯管的三维几何模型如图1所示,弯管所用材质为ZG20Mn,其机械性能为σb=510 MPa,σs=295 MPa。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弯管进行强度分析,进而对其结构强度进行优化改进。

采用专用前处理软件对大型高压隔膜泵液力端弯管三维几何模型进行前处理,由于该模型为对称结构,为了降低计算规模、提高求解效率,在前处理过程中仅对1/2几何模型进行分析[2]。在弯管前处理过程中应修正对结构影响不大的细节,在网格划分过程中应将曲率较大和易产生应力集中的部位进行网格加密处理,单元形式选用三维四面体单元,单元类型为Solid45;共得到节点43620个,单元35362个。

根据弯管的实际受力情况定义有限元分析的边界条件如下:根据隔膜泵液力端弯管的实际螺栓力将其加载到螺栓孔内表面;将工作压力加载到弯管内腔;弯管底面和模型对称面定义约束(如图2所示)。

1.2 弯管的强度分析与校核

2 结语

(1)根据ASMEⅧ-2中对不同路径下的不同类型应力线性化结果进行校核可知,该弯管的强度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2)根据对该种结构隔膜泵弯管强度分析结果可以得到最大应力值和最大变形值产生的位置,分析结果可作为该种结构弯管结构改进、改善应力集中和结构变形的参考依据。

(3)从结构优化和降本增效的角度对该结构弯管进行改造,降低弯管壁厚5 mm,依照上述方法对弯管进行强度校核,仍能满足设计要求,因此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高压隔膜泵弯管进行应力分析并应用ASME应力评定体系校核的方法对确保设备安全性和结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前端设计论文篇5

“微课”成为当下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谈论的热点,本文主要研究基于Android的微课平台软件设计。系统设计是新系统的物理设计阶段,常被定义为“应用各种技术和原理,对设备过程或系统做出足够详细的定义,使之能够在物理上得以实现。”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系统设计是首要步骤。它能帮助减低开发成本,是获得高质量易维护的软件的一个重要环节。系统设计阶段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大阶段。总体设计是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软件和数据的总体框架,详细设计是将其进一步精化成软件的算法表示和数据结构。

1 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是根据系统分析的要求和实际情况来对新系统的总体结构形式进行大致的设计,是宏观上的规划。通过需求分析,系统已经知道要“做什么”了,而在总体设计阶段这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1.1 设计原则和目标

1.1.1设计原则

在结合微课特点对软件进行了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贯彻软件开发的基本原则,微课堂平台软件的设计必须关注以下三个要点:

(1)基于 Web2.0 理念,让软件成为用户互动的平台;

(2)基于移动学习理念,提供碎片化学习的可能;

(3)基于软件设计理念,合理规划程序代码。

1.1.2 设计目标

微课堂平台软件设计应充分考虑其可用性和实用性。在设计过程中借鉴相关网站经验,支持多种形式的媒体传输,快速有效地传递学习内容并支持用户之间的异步交流讨论。微课堂平台软件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平台支持。从市场研究公司 IDC 的报告可知,2013 年第三季度,Android(安卓)平台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中突破了 80%成为了第一大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这意味着一个基于 Android 系统的软件将拥有可观的潜在用户群体。

(2)内容制作。在 Web2.0 理念的指引下,微课堂平台中所有课件内容将由教师用户负责制作。教师用户可通过平台软件调用摄像进行微课视频的录制并上传,或直接选择终端设备中已存在视频文件进行上传,并配以题目和内容的文字说明来创建一节微课。 在 HTTP 协议下,只支持 3GP 格式的视频文件实时播放,因而在采用终端摄像时,将文件保存为 3GP 格式。

(3)内容传输。在 HTTP 传输协议的条件下,只有 3GP 格式的视频能够实现边传边播形式的在线播放,对于其他格式的视频,需另提供下载功能,在将视将视频下载到终端设备上之后能直接调用播放。

1.2 系统架构设计

微课堂平台软件采用 C/S 体系架构,用户通过 Web服务上传和获取相关学习资源;Web 服务器接受客户端请求,访问数据库,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和信息,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通过网络返回到客户端。服务器端负责管理软件的用户信息、课程信息、课程资源等数据。管理员可通过直接修改数据库进行数据的管理。

1.3 软件功能设计

客户端负责与用户的交互,提供两种类型用户(教师和学生)的交互界面,包括录制微课视频、上传微课视频,课程,浏览课程,进行评论等;服务器端则负责数据的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等维护操作。在客户端,教师用户拥有制作、上传微课视频,微课等全部权限,而学生用户则只有搜索、浏览视频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权限。教师用户通过微课视频,向学生用户讲解知识点,学生也可以针对课堂内容进行提问和讨论,向教师反馈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微课堂平台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和教师之间随时进行异步交互,通过对课程内

容的讨论提高表达能力,同时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每个用户即使内容的浏览者,也是内容的制造者,符合 Web2.0 思想。此外,教师还可邀请学生用户组织班级,达到课外课堂的效果。

在服务器端,各个功能模块单独存在。用户管理模块主要管理用户信息,系统用户通过服务器请求登陆之后,服务器返回用户 ID 号,并存入客户端的本地数据库,记录当前用户信息并作为之后学习活动的一身份凭证;课程信息管理主要管理教师用户的课程信息,包括课程名称和课程简介;课程资源管理则主要为微课视频文件的管理,所有的微课视频将以文件的形式储存在服务器硬盘中,服务器程序生成文件所在位置后,将字符串类型的 URL 存入数据库,微课视频文件的 URL 属于课程信息的一部分;互动信息管理则为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基于课程内容所进行的讨论,主要为文字信息。

2 服务器端架构设计

服务器端系统采用 Java 语言进行开发,利用 Struts 整合 Hibernate 框架实现,有利于系统的扩展和跨平台应用。服务器系统主要负责响应客户端请求和存储相应课程数据以及资源文件。 服务器 Action 层接收到客户端 post 请求后调用相应的 Service 程序进行逻辑运算,对从连接到数据库的 Dao 层中获取的数据进行加工并获取结果,最后通过 JSON 封装,返回给客户端。其中,若涉及视频文件的上传和下载,则直接采用 HTTP 的文件传输协议,将文件存储到服务器硬盘中,并在 Action 层生成相应的文件相对地址,通过 Dao 层存储到数据库,进而减轻数据库负担,提高其迁移性。

3 客户端界面设计

基于 Android 系统的客户端设计,每个操作界面即为一个 Activity, 即一个 XML 文件以及与其对应的 JAVA 文件。在 XML 文件中使用各种 UI 组件来构建界面,JAVA 文件声明各个组件及其相应操作后,通过调用 ClientRequest 和 myHandler 对象向服务器提交服务请求,并通过 HttpResponse 和对象获取和解析来自服务器的请求结果。Activity 是 Android 程序的呈现层,显示可视化的用户界面,并接收与用户交互所产生的界面事件,是实现系统功能的最主要工具。

微课平台软件是一个联网终端。它通过移动基站接入互联网进行与服务器和其它终端之间信息传递,整合了目前移动通信的多项先进技术,对微课堂平台软件的设计思想初步完善。

参考文献

前端设计论文篇6

1.网页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网页设计课程的相关岗位包括:前端工程师、网站管理、网络编辑等,其中前端工程师是最主要的岗位。前端工程师是Web前端开发工程师的简称,是一种高端技能型人才。很多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开设了网页设计课程,但培养出的学生很多都达不到企业关于前端工程师岗位的用人需求,所以依然存在很大的人才需求缺口。

网页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体系相对滞后。学生在学校学到的table表格布局等相关知识在企业已经基本不用。学生对企业用人需求描述中的专业术语和知识比较陌生,没有用过企业要求的知识体系,这是造成学生不敢在前端工程师岗位竞聘的主要原因。(2)注重单个知识点的掌握,不注重综合能力培养。调研发现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组织大多采用案例教学等方法,注重单个知识点的掌握,学生掌握了一个个知识点,比较有成就感,但面对企业的工作任务却无从下手,感觉都不是自己学过的知识。这种注重单个知识点,忽略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虽然短期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但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应地也不能实现教学目标。

这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但很多研究仅仅是简单地将某一种教学方法应用于课程的实训教学,或者侧重于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教学过程设计,都不够系统,不够贴近前端工程师的职业能力需要,所以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也很难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职业需求,对“网页设计”课程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模式改革。

2.课程改革思路

工作过程是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过程。生产复杂产品、完成重大项目都可能需要多个工作过程,从而构成该产品、该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基于工作过程即工作过程导向,是一种课程开发方法,是2002年德国劳耐尔(Rauner)教授带领下的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与大众汽车公司合作开发的一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

网页设计课程面向的岗位群中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是前端工程师。所以在网页设计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依托前端工程师岗位展开。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将通过走访企业、校内交流、理论应用研究、调查问卷等方法对网页设计人才需求情况和课程开展情况展开分析。根据调查研究中所发现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对网页设计人才能力的需求,对网页设计师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分解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各个环节的能力要求。再基于网页设计师的工作过程,构建网页设计课程的实训教学模式,其中包括实训内容、实训方法、考核方案等。并将构建的实训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改进教学效果。

3.前端工程师典型工作任务分解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前端工程师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基于XHTML+CSS架构根据网站策划图实现网站前端界面开发,所采用的技术目前主要是HTML4+CSS2,但也有部分前端工程师为了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已经升级到HTML5+CSS3。为了兼顾目前的主流技术,课程设计以HTML4+CSS2为主要教学内容。但为了学生将来的技术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课程简单涉及到HTML5+CSS3的特点。

将前端工程师的主要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整理,结合前端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我们将前端工程师的典型工作过程分解为以下八个部分:网站规划、页面布局、简单元素添加、导航栏设计、图文列表设计、特效脚本应用、系统设计、兼容性测试。一个网站是由一个个网页所组成的。任何一个网页都要经过除了网站规划之外的七个步骤才能完成,每一个网页的设计完成需要用到的知识基本类似,所以这里我们以单个网页的设计完成为主要目标。前端工程师岗位的工作内容在技术方面涉及到Photoshop、Flash等网页设计图形设计软件的使用以及JavaScript特效脚本的应用,这些都是网页设计课程的前导课程或同期课程的讲授内容,所以在此只涉及到应用,并不深入讲解。

4.重新构建教学体系

4.1 实训内容设计

网页设计课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核心课程,所有理论知识必须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得以掌握和运用,所以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网页制作实训能力。网页设计课程的实训内容设计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工作过程分解为依据。网页设计课程以前端工程师的典型工作过程分解为依据,将实训内容设计为包括局部设计、界面设计、兼容性测试、案例实训四个大的模块,贴近前端工程师的工作过程,满足前端工程师的岗位能力需求,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局部设计又由常用XHTML标签、DIV布局、CSS样式美化、JavaScript页面特效组成。局部模块设计即兼顾网页设计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又结合前端工程师的工作过程,即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个别知识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网页设计知识体系的构建。

(2)基础知识与综合实训并重。实训内容的前三个模块属于基础知识学习部分,最后一个案例实训模块属于综合实训。在整个课程设计中,综合实训课时占整个课程课时的1/3以上。课程教学方式也从前期的讲练结合,转变为实训辅导为主;授课对象从前期的面向整体为主,转为面向个体为主。通过对综合实训课时比例的增加,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而无缝衔接前端工程师的岗位能力。

(3)化整为零、小小案例。前端工程师的工作过程是一个系统性非常强的、复杂的工程,由很多小的知识点组成,需要对知识点进行综合、灵活的应用。针对知识点的案例往往并不适用于整体网页设计,这就造成了知识点的学习与综合实训的脱节,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无所适从感。课程实训设计将分布于综合实训中的局部功能分解为基础知识点的学习案例,一个个局部功能分解为一个个小小案例。这种方法也使得学生在做综合实训时有一种亲切感,方便学生知识体系从局部到整体的构建。

4.2 实训方法设计

课程实训方法设计结合实训内容特点,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局部设计主要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知识点在小案例中的应用。综合实训主要采用分组教学法和真实案例教学法,强调小组协作能力和综合实训能力。

(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时一种由项目引入进而展开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一边分析讲解、一边操作演示,讲练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轻松达到教学目标。

(2)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实训内容设计为一个个独立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任务也分为三种类型:局部功能任务、整体设计任务、真实企业任务。任务的实施也是从简单的局部功能任务到整体设计任务,再到灵活运用的真实企业任务的过程,逐步进阶。任务驱动贯穿整个实训环节设计,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职业态度,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分组教学法。综合实训阶段的任务相对复杂,单个同学实现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有利于形成小组内探讨解决问题的氛围,也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为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潜能,形成足够量的成员任务,在设计小组时人数不宜太多,一般以2-3人为宜。

(4)真实案例教学法。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教学过程,能有效拉近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需求之间的距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即能让学生对岗位能力需求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增加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进而达到培养岗位人才的目的。

4.3 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根据网站策划图完成网站设计。前端工程师是一个注重实际能力的岗位,传统的理论知识考试方式不能充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就业能力的提高是没有多少益处的。也有部分研究者将考核形式改为考核学生完成网站作品制作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相对理论知识考试有了很大的进步,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但很多时候教师考核给出的网站策划作品比较滞后,内容相对简单,所有同学完成一样的网站设计,难免存在抄袭的嫌疑。这就造成了很多同学觉得自己对课程内知识掌握的不错,但看到企业复杂的网站策划图,依然不敢面试前端工程师岗位。

因此课题组对考核方案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期末总评学习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过程考核(平时到课考勤、上课回答问题和随堂作品)占20%、技能考核(课内分模块作品以及综合设计作品)占30%和项目考核(期末综合作品)占50%。这种方式较为客观的反应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主要特点包括:

(1)真题真做。将企业一线的多个真实案例拿来供学生选择,作为项目考核题目。多种作业选择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作业抄袭的情况。来自企业一线的真实案例与岗位能力要求高度契合,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自信心。

(2)注重过程考核。期末考核只占期末总评成绩的50%,其余两部分都是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属于过程考核。这样的考核方案设计能有效避免学生过分注重短时间的期末考核,能使学生更加重视知识技能积累的学习过程。

5.小结

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课程实训模式开发,以前端工程师的典型工作过程分解为依据,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符合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实践内容以来自企业一线的真实案例为基础,真题真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拉近课程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兴国.DACUM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方法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2(27):70.

[2]孙士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本土化教学模式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9.

前端设计论文篇7

Web端设计规范之设计原则篇;设计原则目前已经有很多,例如尼尔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则、格式塔原则、剃刀法则、费茨定律、以及设计中常见的对比、对齐等,那么对于这么多原则如何变成一套自己的设计规范的设计原则篇呢?这个需要设计师们根据自身情况或者自身团队实际情况去把控梳理。

Web端设计规范之组件控件篇;组件控件是整个设计规范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组件控件分类可以根据组件控件属性进行分类,也可以根据组件控件的功能进行划分。按照设计师做设计的使用场景,还是按照组件控件的功能性进行划分比较切合。例如表单类就可以划分为:单文本输入,多文本输入、日历时间选择器、下拉选择列表、单选框复选框等等。

前端设计论文篇8

移动学习远程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学习者通过各种移动设备、流媒体技术和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获取学习资源,并与其他学习者和老师学习、交流以及讨论[1]。本文以移动学习理论为基础,针对现在智能手机终端的快速普及和发展,给出了一种适合在移动智能终端上进行随时随地学习的设计方案,并基于先进的ARM技术架构在OK6410开发板上实现了一个简易的移动学习系统,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移动学习在教育中的应用模式

在信息化技术社会,培养符合信息化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根本的方法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探究新型的教学模式、创新思维教学模式、专题研究性模式、探究性模式是实现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层次整合的教学模式[2]。基于移动学习的客户端系统为学习载体,无论是基于团队项目开发、基于问题的学习,都能够充分发挥学习者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认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设计出的客户端系统能够更好的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和学习激情,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高层次整合,为教学方式的彻底改革找到解决方法的良好契机[3]。

3 硬件系统平台构建

本文的移动学习系统客户端移动设备选用的是OK6410开发板,OK6410开发板是基于ARM架构的S3C6410处理器一块开发平台,主要的功能是提供一个具有功耗低、性能高、效益高的应用处理器处理方法,类似于掌上电脑和PDA,它为2.5G 和3G通信服务提供优化的H/W性能,S3C6410的内部总线架构是32/64位,该32/64位内部总线结构由APB、AXI和AHB总线组成的。而且它包括很多强大的硬件加速器,像二维图像、音频处理、视频处理和显示操作与缩放等方面。

4 软件系统平台的构建

(1) Linux内核的移植

首先从Linux官网上下载Linux内核源代码,然后它进行裁减、配置和编译,生成能在ARM平台上运行的内核映像文件,具体移植步骤如下:

① 清除中间文件、临时文件和配置文件

#make clean

② 确定目标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配置情况,比如网卡的类型、所需支持的网络协议和CPU的类型等。

③ 使用可视化界面menuconfig配置内核,把需要的设备驱动模块添加进去,最后将配置好的信息全部在一个名为.config的文件里。

④ 编译内核

#make zImage

编译完成后,在内核源码目录/arch/arm/boot中得到可在OK6410开发板上运行的linux内核映像文件zImage。

(2) Qtopia图形界面的移植

Qtopia是Trolltech公司针对以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消费类电子设备综合的应用程序开发平台。Qopia包含窗口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启动程序、灵活的用户界面、完整的应用层以及开发框架。在网上下载一个开源的Qopia2.2.0的软件,对其进行配置和编译,产生一个能在OK6410开发板上运行的图形交互支持库文件系统。

到此,基于linux+Qtopia的移动学习系统客户端所需要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的设计和实现已经完成,接着在此平台上实现一个移动学习系统的客户端界面。

5 客户端的设计

5.1客户端应用程序设计的要求

移动学习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都还处在初步阶段,如何把移动学习理论与现有的移动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流媒体技术结合起来,使移动学习由理论变为现实,下面是从移动学习客户端应用程序的角度,阐述移动学习客户端设计思路:

(1)具有比较完善的移动学习所需各个模块。各个模块包括用户注册登录、课程学习、校外作业、学习微薄、问题求助、信息公告、学习游戏、学习评估和退出等。

(2)各个功能模块逻辑清晰,主界面的各个功能表达含义清晰易懂,上层界面与下层界面之间的跳转简洁明了,不会因为层级过多给学习者用户造成逻辑上的混乱感。

(3)具有较强的松耦合度和良好的容错能力。根据移动学习的目标,能满足移动学习基本需要的基础上,为了更加完善和促进移动学习,扩展新的模块,新添加的模块不会影响原有的模块,并且对模块的编辑修改也不会影响其它模块的独立运行,有利于客户端软件版本的维护和升级。当客户端软件点击过多、联网失败,其它网上插件的进入等时,客户端程序要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保证程序正常的运行。

5.2 客户端总体架构

根据以上所设计的要求,对于移动学习客户端从三个职能进行划分:

① 输入信息的提交和所需数据的获取:使用QT语言编写能够在OK6410开发板运行的 浏览器,此浏览器支持WAP协议,通过WIFI无线移动通信网接入互联网,通过无线移动通信网关把能在支持wap协议传输的格式文件转换成能在互联网上传输的http格式文件,同样,从服务器返回的文件必须通过网关进行格式转换成支持wap协议的格式文件才能在OK6410开发板上运行。

② 数据的处理:客户端应用程序的框架采用了MVC的设计模式思想,MVC表示Model—View—Controller,即模型—视图—控制器,模型表示移动学习能够提供哪些业务,视图是各个模型所表示的业务逻辑在屏幕上是如何显示的,控制器用来控制管理视图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如浏览器搜素引擎模块与视频播放模块可以相互独立。

③ 数据的展示:首先学习者通过用户注册登录进入移动学习系统客户端主界面包括移动学习各个功能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有若干个子功能学习界面与之相对应,具体客户端总体框架图1如下:

这是移动学习系统客户端界面的总体结构,用户首先通过确定身份正确登录主界面,主界面按照不同的功能分成不同的模块,每一个模块的子功能学习界面相互独立,便于编辑、添加和删除子功能学习界面,提高了用户界面应用程序的开发效率。用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各个功能模块的介绍如下:

1、课程学习:课程学习是任何一个移动学习系统的核心,移动学习所要开展学习活动主要是通过移动课程学习。移动学习课程资源主要有wap课件、电子教案、小知识点的学习、电子词典、电子书阅读等。

2、信息公告:当前移动学习系统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学信息。

3、校外作业:随着嵌入式技术的发展,移动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具有数据通信交互功能、定位功能、拍摄功能,移动学习系统利用移动设备这些特点,设计一个支持在校外作业的移动学习。

4、学习微薄:学习微薄是一种个人发表观点展示自己的平台,是一种知识交流和共享的信息环境平台,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微薄把生活、工作、学习等学习心得体会、突发事件、灵感启示都及时的发表到自己学习微薄上,学习微薄的主要功能有:协助式学习、教学反思工具和移动学习笔记。

5、学习游戏[4]:随着终端技术的发展,移动设备支持游戏软件的运行,移动学习游戏不是指普通的游戏,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游戏,学习者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完成移动学习的任务,

6、教育训练:移动教育训练是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而设计的,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包括学习内容简短、目标比较具体、经常反复性的检查、自定学习步调和即时反馈,因此,教育训练模块主要是记录学习过程信息、提供小型测试和练习、给出学生的成绩与反馈信息。

7、学习评估:学习评估模块是为移动学习者提供在线移动学习评价服务。客户端打开移动学习评估模块,客户端从服务器中获取要评估的内容,评估内容的格式为评估内容ID+题目数目+评估名称+是否完成标识,是否完成标识标识当前评估是否已经完成,评估名称是当前需要评估内容的名称,题目数目是指评估的内容所包含的题目的个数。

8、问题求助:它是学习者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存放的模块,老师通过该模块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5.3移动学习部分功能的展示

根据上述设计方案,使用QtCreator开发工具开发移动学习客户端应用程序,并通过minicom超级终端下载到ok6410开发板上,运行客户端应用程序(结果如下):

出现移动学习系统客户端主界面图2所示,打开移动课程学习模块,出现如图3移动课程学习界面,点击9动漫视频播放,图4就是在OK6410开发板上播放多媒体动漫视频的效果。

6 结语

根据移动学习的特点,本论文首先提出了移动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提出了移动学习系统设计方案,并根据这些理论和设计方案,使用OK6410开发板作为移动学习系统的客户端开发平台,使用Linux和Qtopia嵌入式软件,实现了一个基于linux+Qtopia的移动学习系统客户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流媒体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必将成为未来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对移动学习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现技术依然处在初步阶段,本论文内容给移动学习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现技术支撑。

前端设计论文篇9

VHDL作为一种硬件描述和仿真语言,最终要实现的是实际硬件电路;为了得到可综合的有效设计,设计者在编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命名约定

在大多数设计中,常常会忽视建立、采用一种良好的命名约定。拥有好的命名约定就意味着设计清爽而系统化,对于其他设计者也具有很好的可读性。拥有好的命名约定,设计者看到信号的名字就能够很容易联想出其功能。

2. STD_LOGIC类型的使用

建议在设计用来综合的VHDL代码时只使用STD_LOGIC类型(对总线采用STD_LOGIC_VECTOR类型)。。如果只使用这一种类型,那么在将各模块集成起来的时候就无须考虑类型转换。

3. 反馈信号的使用

对于打算在设计对象内部对输出端口进行反馈的设计,提倡将该输出端口定义成OUTPUT端口,并另外建立一个与此输出端口相关联的信号,然后用该信号在设计对象内部实现反馈。不提倡将输出端口定义为BUFFER并在内部反馈该端口。使用BUFFER声明会在将各个模块集成起来的时候引起问题,这是因为与声明成BUFFER的端口相连接的每一个端口都必须声明成BUFFER端口。

4. 完整的敏感表

如果在时序进程的敏感表中未列全信号,那么其综合前和综合后的仿真结果可能会不同。Design Compiler在读入敏感表不完整的VHDL源文件时将发出正在读入的文件具有不完整的敏感表的警告信息。。

5. 对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分别使用不同的进程

总是提倡设计者将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分开来写,一个进程用于组合逻辑,另一个进程用于时序逻辑。这样做了之后,设计者就有两个更大的灵活性。使用不同的进程,也会让VHDL代码变得更有可读性。

6. IF语句与CASE语句

IF语句会综合出优先级编码器,而CASE语句将综合出多路选择器。然而,无论采用哪一种语句,都建议列出全部条件而不遗漏任何未列出的条件。这样就能确保综合过程中不会产生一个意料之外的锁存器。

7. 信号与变量的使用

在使用信号和变量是,应牢记对信号的赋值仅在下一个仿真节拍才开始有效,而对变量的赋值立即生效。

8. 尽量不使用WAIT FOR XX ns语句和AFTER XX ns语句。[1]

XX ns表明在执行下一操作之前需要等待的时间,但综合器不予支持,一般忽略该时间,而不会综合成某种元件,故对于包含此类语句的程序,仿真结果与综合结果往往不一致。

9. 声明信号和变量时尽量不赋初值

定义某确定数值时,使用常量而不用变量赋初值的形式。因为大多数综合工具将忽略赋值等初始化语句,诸如:VARIABAL S∶INTEGER∶=0。

10. 函数或过程调用时尽量使用名称关联。

因为名称关联可以比位置关联更好地防止产生不正确的端口连接和元件声明,也不要在同一个语句中同时使用两种关联。。诸如:

clk_1:bufes port map(I=>clock_in,clock_out);(不正确的用法)

clk_1:bufes port map(I=>clock_in,O=>clock_out);(正确的用法)

11. 注意算术功能的设计优化。

例如下面两条语句:

Out<=A+B+C+D;

Out<=(A+B)+(C+D);

第一条语句综合后将会连续叠放3个加法器(((A+B)+C)+D);第二条语句(A+B)和(C+D)使用两个并行的加法器,同时进行加法运算,再将运算结果通过第三个加法器进行组合。虽然使用资源数量相同,但第二条语句速度更快。以4位和 16位加法器为例,选用Altera公司EPF10K30AQC240_3芯片,通过synopsys FPGA Express综合工具实现的结果进行测试,比较结果如表1所列。

12. 注意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的主要思想是通过数据缓冲或多路选择的方法来共享数据通道中占用资源较多的模块(如乘法器、多位加法器等算术模块)。

例程3的设计可用图1描述,例程4的设计可用图2描述。可见例程4节省了一个代价高昂的乘法器,整个设计占用面积比例程3几乎减少了一半。

结论

通过以上初步的探讨可知,用VHDL进行集成电路的设计,不仅需要熟悉VHDL语言的使用方法和对设计要求的深刻理解,而且应在设计全程中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求电路结构设计和软件使用中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前端设计论文篇10

云计算是目前非常热门的一项新的技术,目前关于云计算的定义有很多,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对云计算的定义如下[1]:“云计算技术是通过互联网络实现的一种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按需访问和使用计算机共享资源(包括服务器、网络、存储、应用软件)的计算模式”,而中国的电子学会专家给出了另一种定义[2]:“云计算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以服务方式提供的新型计算模式,其计算资源是动态、可伸缩且被虚拟化的。”

虽然两个定义在文字描述上有一点点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以上两个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云计算的一些基本特点,即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新的计算模式,具有共享性、伸缩性、服务性、即时性等特征。云计算的最大特点就是遵循“量入为出”的模式,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动态的获取相关的服务与资源,并且相应的资源都在云端,由云端服务商进行相关的维护,因此能够极大程度的节约了用户的成本与维护的负担。

由于有以上的一些特点与优势,云计算开始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各个领域,各大公司分别建立了自己的专有云平台,如360的病毒云、百度的云盘等等,各大行业领域也建立各自行业领域的专业云,如教育云、政务云、金融云等等。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以及多媒体业务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成为当前互联网上最炙手可热的技术之一,多媒体技术与云技术的结合,使得多媒体云计算的概念被随之而提出,方俊[3]把多媒体云定义为:“多媒体云是一种现代新型的,多媒体及其相关领域中的,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以服务方式提供的一种计算模式。”由于多媒体业务具有计算量大、实时性高的一些特点,因此多媒体云技术的应用相对于其它的云技术而言具有很大的难度,如:如何解决异构终端对多媒体业务的要求?如何保证实时性数据的安全等,从而亟需我们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

2 多媒体云计算研究的内容

多媒体云计算属于云计算应用中的其中一个领域,云计算的基本思想是将数据和服务放置在云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所需服务与资源,同时利用云平台强大的计算能力,用户可以获得更方便的用户体验。多媒体云即将多媒体内容(图像、视频、音频、图形)或软件放置在云端,利用云计算的强大的分布式处理与存储能力,向数百万的异构终端用户,提供计算机资源,这样用户就无需再计算机终端设备上存储多媒体内容和安装相应的多媒体软件,进而减轻了用户磁盘的存储压力和软件的升级与维护的负担。

朱文武[4]把多媒体云计算分为两个部分:多媒体云和云多媒体,多媒体云主要是研究如何使用云为云媒体提供资源(硬件和软件)和服务的,而云媒体主要是研究多媒体如何在云中进行存储、传递和适配等,以便能更好的利用云计算资源,他认为媒体的多样性和服务的异构性、网络的异构性、设备的异构性等是当前多媒体云面临的主要挑战,也是多媒体云计算应用中必须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多媒体云的核心内容主要有存储和共享资源、制作和编辑多媒体、多媒体的编码和转换、媒体的渲染与检索内容,同时为了更好的提供多媒体服务,他提出了一种将多媒体内容分门别类的放置在距离用户最近的云的边缘位置,同时对异构的终端进行媒体的适配和代码转换的服务,以提供访问的速度,并更好的为异构终端服务。

李铮[5]在其博士论文中详细讨论了多媒体云计算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如多媒体业务计算密集度大,对计算机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异构终端如移动终端等的引入也给多媒体云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多媒体业务的实时性需更优的安全策略,对此他在论文中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了更好的部署多媒体业务,支持异构终端他提出了一种无中心专用拓扑结构的网络结构,其基本思想是在距离用户最近的服务器中主动缓存相应的多媒体内容,为了更好的保障多媒体云计算平台的安全,他提出了一种多媒体云平台并行化深度包检测技术,在保证实时性检测的速度的同时又更优越的性能。

方俊[3]在其论文中对云计算与多媒体云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给出了多媒体云的定义和架构,他认为多媒体云的典型框架应该由三部分组成:云服务、云平台、搭建云的关键技术,并对这三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最后他给出了关于多媒体云平台建设与应用的一些建议并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应用案例。

多媒体云计算中,终端的异构性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点问题,吕广娜[6]在其硕士论文中详细讨论了智能终端在多媒体云计算中的应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子云的分级管理模式,并根据多媒体业务的特性与移动终端的特性设计了一个自适应的缓存框架,这一框架与李铮设计的思想基本一致。

钱戴明[7]将云计算的技术应用到了本校的多媒体系统的应用之中,他发现校园环境下的多媒体应用具有时效性与偶发性的特点,为了更好的利用云计算平台的伸缩性、高效性、节约成本的特点,他采用亚马逊(AWS)云平台部署校园多媒体系统的应用并给出了具体的应用方案,最终发现该系统能更好的符合校园多媒体应用的需求。

3 总结

多媒体云计算是目前一个非常具有实用价值与潜力的技术,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多媒体云平台架构研究、异构终端的研究、安全性的研究等,不过目前国内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并不是很多,通过知网检索,最早的研究文章始于2010年,检索的文章总数仅40篇,因此对多媒体云计算的研究还需要广大研究者继续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Mellp, Grance T. 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R].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李德毅.2011云计算技术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方俊.多媒体与云计算[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28(10):291-296.

[4]朱文武.多媒体云计算[J].电子产品世界,2011,18(9):18-23.

前端设计论文篇11

关键词: 理论伸长值;实测伸长值;偏差原因

Key words: theoretical elongation value;measured elongation values;cause of the deviation

中图分类号:TU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031-03

0 引言

预应力施工是桥梁施工中最关键的一环,预应力施工控制的好坏关系到桥梁结构的长久安全,但目前技术管理人员对预应力施工的重要性理解不够,对预应力束张拉中“双控”把关不到位,片面理解“以张拉力控制为主”,而忽视伸长值的校核作用,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偏差很大而不去查找原因,这样就造成了张拉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无法被发现,留下很大的质量隐患,所以伸长值校核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很多施工人员不会正确进行预应力束理论伸长值的计算,且预应力束实际伸长值量测考虑不全面、计算不准确,有偏差的伸长值数据也起不到校核的作用。本文着重对预应力束伸长值进行分析、讨论。

1 理论伸长值计算

1.1 三个公式

①理论伸长值计算公式:LL=■。Ll━预应力筋的理论伸长值(mm);Pp━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L━预应力筋的长度(mm);Ap━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mm2);Ep━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N/mm2);②平均张拉力计算公式:Pp=■;P━预应力筋张拉端的张拉力(N);Pp━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x━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m);θ━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rad);k━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μ━预应力筋与孔道壁的摩擦系数;③尾端张拉力计算公式:PL=Pe-(kx+μθ);Pl━预应力筋每段尾端力(N);其他符号与平均张拉力计算公式一致。

1.2 上述公式需要明确的问题 θ、κ、μ取值,按照设计规范定义:θ为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是将张拉端至计算截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一次计算,是一种简化计算,实际理论伸长值的计算与简化计算有一定的偏差,需对预应力束按直线、曲线进行分段计算;κ、μ值取值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采用经验法直接从施工规范相应表格上查取,二是通过现场管道摩阻试验确定。

1.3 理论伸长值的计算实例 以某高速公路一座连续刚构梁纵向预应力前期顶板束18C为例进行理论伸长值计算,顶板束采用两端对称张拉,计算截面为跨中。κ、μ值采用经验法从施工规范表格查取。

预应力参数:采用270级,公称直径Φs15.2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预应力管道采用塑料波纹管,弹性模量Ep=1.9×105MPa、抗拉强度标准值fpk=1860MPa、钢绞线有效截面面积Ap=140mm2、管道偏差系数κ=0.0015、管道摩擦系数μ=0.17(取大值);张拉控制应力f=0.75fpk=1395MPa。(图1、表1、表2)

1.4 伸长值简化计算和精确计算进行比较 对某连续刚构梁纵向预应力前期顶板束3C-18C、腹板下弯束A2-A16分别进行分段精确计算和整体简化计算,计算过程与18C相同,不再进行计算。

统计结果如表3、表4。

结论:由上述分段精确计算和整体简化计算比较可知,简化计算值较精确计算值是偏大的,对于相同部位管道,管道越长简化计算的精度越小,偏离理论伸长值越大,理论计算腹板下弯束最大偏差1.6%,前期顶板束最大偏差0.79%,相对与规范要求的偏差不超过±6%,已不可忽略,故当计算预应力束理论伸长值是需按照管道分段进行理论伸长值的计算。

2 现场实际伸长值的量测

2.1 钢绞线实际伸长值计算公式 Ls=L1+L2;L1━从初应力至最大张拉应力间的实测伸长值;L2━初应力以下的推算伸长值,可采用相邻级的伸长值。

以本项目为例,初始预应力为10%σ,初应力以下推算伸长值L2取20%σ至10%σ的实测伸长值。

2.2 伸长值实测 目前预应力束伸长值的测量较多的是采用直接测量千斤顶活塞伸出量的方法,千斤顶工作示意图如图2。

2.2.1 一顶到位伸长值有效值 预应力束较短,预应力束张拉到控制力,千斤顶活塞满足一次到位行程要求,千斤顶在初应力10%σ时活塞外露量a1,20%σ时活塞外露量a2,100%σ时活塞外露量a3,b为需要扣减的因素(后文再述说),则单端预应力束伸长值有效值为:Ls=2×(a2-a1)+(a3-a2)-b。

2.2.2 两顶及多顶到位伸长值有效值 预应力束较长,千斤顶一次活塞行程不满足预应力束总伸长值要求,需反复退顶张拉。假设分两次张拉到位,0-60%σ为第一顶,60%σ-100%σ为第二顶。第一顶在初应力10%σ时活塞外露量a1,20%σ时活塞外露量a2,60%σ时活塞外露量a3;第二顶初应力为60%σ时活塞初始读数为a4,100%σ时活塞外露量a5,c为需要扣减的因素(后文再述说),则单端预应力束伸长值有效值为:Ls=[2×(a2-a1)+(a3-a2)-c/]+[(a5-a4)-c//]。

2.3 伸长值实测时需扣减因素b、c探讨 笔者认为目前预应力束张拉伸长值实测及计算过程普遍存在很多不正确的作法,主要问题是现场技术人员对张拉原理一知半解,张拉伸长值的读取随意性较大,扣减因素未考虑全面且取值过分依赖经验,未实测。

2.3.1 预应力束伸长值扣减因素 需扣减因素主要包括工具锚夹片回缩、工作锚夹片回缩、预应力束工作段长度伸长值、工具锚及工作锚夹片与预应力束滑移、锚垫板处混凝土压缩等。

2.3.2 试验 以某高速公路连续刚构梁纵向预应力后期底板束X7张拉为例进行扣减因素实测,后期束X7为12根?准15.2钢绞线,设计张拉应力值为1395MPa,采用YCW400B穿心式千斤顶进行张拉,一顶到位。

①工具锚夹片回缩量b1。工具夹片随着张拉力的施加会与钢绞线一起回缩,但千斤顶活塞在张拉过程是不会随着夹片回缩而回缩的,故工具夹片回缩量需计入预应力伸长值扣减因素。通过试验,安装工具夹片时用钢管将夹片敲紧后,工具夹片与钢绞线之间无滑移现象,夹片的回缩即为钢绞线的回缩。通过实测,工具夹片初始外露量为15.6mm,张拉到控制应力时工具夹片外露量为12.94mm,则工具夹片回缩为:b1=15.6-12.94=2.66mm。

②工作锚夹片回缩量b2。工作锚夹片回缩无法直接实测,比较正确的作法是:测量限位板深度及张拉到设计吨位值退顶后工作夹片外露长度,两者之差即为工作锚夹片回缩量。

根据现场实测:限位板凹槽槽深7.58mm,张拉到设计吨位退顶后工作夹片外露长度为2.5mm,则工作夹片回缩量为:b2=7.58-2.5=5.08mm。

③预应力束工作段长度伸长值b3。后期束X7采用YCW400B穿心式千斤顶进行张拉,现场实测工作段(工具夹片端头至工作锚端头)长度为44.5cm,在张拉应力1395MPa作用下,计算工作段长度伸长值大小为b3=3.27mm。

④工具锚及工作锚夹片与预应力束滑移b4。通过现场试验,用钢管适当敲紧的工具夹片与钢绞线之间并无滑移现象。千斤顶回油过程工作夹片与钢绞线的相对滑移值无法直接实测,但是能通过测量千斤顶回油前后千斤顶活塞伸长值大小间接求出。

通过现场试验,回油前活塞上标线外露值大小为12.96mm,回油后活塞上标线外露值大小为3.14mm,差值大小为:12.96-3.14=9.82mm。回油前后活塞标线外露差值组成为:工作夹片回缩+钢绞线工作段伸长+工作锚夹片与钢绞线相对滑移值,其中工作夹片回缩大小为5.08mm,工作段伸长值大小为3.27mm,则工作夹片与钢绞线相对滑移大小为:b4=9.82-5.08-3.27=1.47mm。⑤锚垫板处混凝土压缩b5。锚垫板处混凝土压缩值的大小需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张拉时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密实程度等确定,无准确值,通常可取1-2mm。

2.3.3 伸长值扣减因素结论 ①一顶到位。对纵向预应力后期底板束X7张拉,张拉采用两端对称张拉,一顶到位,张拉时单端伸长值扣减大小b=b1+b2+b3+b4+b5=2.66+5.08+3.27+1.47+1=13.48mm。②两顶及多顶到位。假设分两级张拉到位,0-60%σ为第一顶,60%σ-100%σ为第二顶。第一顶在初应力10%σ时活塞外露量a1,20%σ时活塞外露量a2,60%σ时活塞外露量a3;第二顶初应力为60%σ时活塞初始读数为a4,100%σ时活塞外露量a5,c为需要扣减的因素,则单端预应力束伸长值有效值为:Ls=[2×(a2-a1)+(a3-a2)-c/]+[(a5-a4)-c//],理论分析其中c/1+c//1=b1、c/2+c//2=b2、c/3+c//3=b3、c/4+c//4=b4、c/5+c//5=b5,则c=b。

结论:预应力束张拉时,实测伸长值有效值的计算不是简单的千斤顶活塞外露量的差值,还需考虑预应力损失引起的伸长值的减少及其他需扣减的因素,采用不同的张拉设备,扣减因素大小不同,需通过试验确定。用于本项目张拉的YCW400B穿心式千斤顶,前期按经验单端扣减的伸长值取值为8mm,通过现场实测发现需扣减伸长值为13.48mm,与前期的经验值有很大的差距;另:同一套张拉设备、同样的设计终张力,伸长值扣减因素与预应力束长短、需张拉几顶无多大的关系,扣减值与一顶到位一致。

3 影响预应力束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偏差的原因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不管实测伸长值的计算、量取有多么的精确,始终会与理论计算伸长值有偏差,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①预埋管道的偏差,管道定位不准确,直接影响到管道的计算长度,也使κ、μ、θ都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产生偏差;②κ、μ值的取值产生的偏差,从《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取值为经验值,与现场实际有偏差;另:连续刚构施工每节段、每根管道的实际κ、μ值也不一样,不可能对每根管道都进行管道摩阻试验确定κ、μ实际值;故κ、μ的实际值与选取值是有偏差的;③预应力束的弹性模量Ep及有效截面积Ap产生的偏差,用于现场使用的预应力束弹性模量及有效截面积与设计要求或多或少都会有偏差,从而使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偏差;④张拉过程,分级应力大小的控制精度影响伸长值的读取;⑤伸长值读数时人为误差引起的偏差。

4 结束语

桥梁预应力是桥梁的灵魂,如人的骨骼,预应力施工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桥梁结构的安全,作为桥梁的每一位建设者都应该重视预应力施工。预应力施工的直接控制、监督者首先要掌握预应力控制的要点,掌握预应力束的理论及实测伸长值的计算、量测方法,真正使预应力“双控”能起到控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主编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2011.7.

[2]叶见曙,袁国干.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233-235.

[3]范立础.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31-33.

[4]侯曙明,邓志深,袁志宇.预应力混凝土梁张拉伸长量的计算方法及其施工控制》,《水运工程》刊登,文章编号:1002-4972(2001)02-0062-03.

前端设计论文篇12

在大型薄壁钢结构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薄壁结构为了解决薄壁板的屈曲问题而增加纵向筋,比如抓斗卸船机或者集装箱岸桥门架或者前后大梁箱型截面;龙门起重机的主梁;大型薄壁圆管等,都在薄壁的腹板或者翼板上沿纵向增加角钢来保持薄板受压时不发生屈曲。纵向筋通常分为断开的和连续的2种,断开的纵向筋是指在靠近横隔板处或者其他不需要连续的地方截止;连续的纵向筋指的是纵向筋在遇到横隔板时依然保持贯通或者从两侧分别焊接在横隔板上。这里讨论的问题是断开的纵向筋端点处的应力集中问题,以及如何让载荷平顺地通过纵向筋的端点,这是每一个设计者在实际结构细节设计中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细部设计中,筋板的厚度、筋板在端点处的倒角等,都是设计应该考虑的参数。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这里用ANSYS软件做了大量的有限元计算,来给该文的观点以支持。在这里,我们认为通过ANSYS软件计算的结构在单元划分合理的情况下,结果是可以用于比较与分析的。为了便于对各种不同的参数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所有的计算模型都采用了相同的边界条件即:相同的、有代表性的载荷和相同的约束。计算模型的不同仅体现在上述所说的端点的形状、筋板的厚度方面。

1 纵向筋端部倒角对翼板应力的影响

在设计中,当截面尺寸(宽、高、板厚)和载荷确定的时候,纵向筋的合理截面尺寸和布置尺寸也随之可以确定。纵向筋的布置基于2个方面的考虑:(1)防止翼板发生区间性的屈曲;(2)防止纵向筋和翼板组成的构件发生整体失稳。但是在被横隔板断开的纵向筋端部的翼板会形成一个应力集中区域,应力集中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纵向筋端部的形状、纵向筋终止点离横隔板的距离、纵向筋相对于翼板的截面占比(即相对板厚)等。该文主要探讨的是纵向筋端部形状和板厚对应力集中系数的影响。

图1所示为某抓斗卸船机前大梁的断面图。为了专注于纵向筋端部形状和截面占比对应力集中的影响,这里不讨论横隔板本身造成的影响。把一块未经倒角的板沿着受力方向焊接在一块平板(翼板)上(见图2),与之相比较的是一块经过倒角的纵向筋(见图3),平板所受的载荷相同的情况下,未倒角的纵向筋相对的平板上产生了更大的应力集中现象。见图4、图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由于纵向筋的截面变化引起了翼板上应力分布的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应力集中点的应力突然变大现象,截面变化更大的图4产生的应力集中现象也更严重。同时,两图中的横隔板应力分布也有轻微区别,这也是横隔板形状改变之后力流发生轻微改变的原因造成的。

2 纵向筋的相对板厚

在实际的结构设计中,我们选定了纵向筋的面积和惯性矩特征,但对于和翼板相连接的纵向筋板厚无从选择,这里给出一组简单的计算结果,从翼板的应力集中情况来选择合理的纵向筋板厚。

图6至图11是翼板为10 mm时,纵向筋板厚分别为6、8、10、14、16、20 mm厚时承受同样轴力情况下的部件应力图。

由图6至图11可知,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纵向筋的板厚增加会引起翼板的局部应力变大,应力集中系数由1.3增加至1.45。也就是说,纵向筋的板厚增加对翼板的应力集中具有负面影响。在设计时应该在满足设计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减小纵向筋和翼板连接处的板厚。

3 结论

理论上说,弹性体在受力截面形状发生变化时会出现应力变化,在截面或者局部形状出现突变时会出现急剧的应力变化。在一块受力板上打孔、切边、焊接钢板都是形状的突变,会造成应力集中现象。

为减小应力集中现象,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善受力构件的局部形状突变。实施的方式就是让形状变化更缓一些,这样有助于应力的重新均匀分布。

把纵向筋的端部设计成倒角造型,是为了让整个受力截面在端部平缓过渡。可以预见,倒角越是平缓,翼板的应力集中现象越是缓和,越有利于降低翼板在局部的工作应力状态,从而可以提高翼板的整体应力利用状态,图3中纵向筋的端部倒角为1∶4。

同样,在其他条件不的情况下,纵向筋的厚度增加让局部形状变化增大,从而使应力集中现象更加严重。因此,纵向筋的连接板厚减薄对缓解翼板应力集中有益。

4 结语

通过分析,对纵向筋端部的翼板应力集中情况有了一些了解;对在工作中考虑如何处理相关的细节设计有了一个思路;在考虑疲劳许用应力时也应当考虑翼板应力集中现象的影响。

前端设计论文篇13

电子档案是需要前端控制管理的。这是因为电子档案如采用后端控制的管理,那么从电子文件的整个管理过程来看,只是进行了半程管理。因为在后端控制管理情况下,电子文件是在其移交到档案部门后才对它们进行管理,这实际上就是沿袭纸张档案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根据传统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设计的,但将这种后端管理模式用于电子档案管理,在实践中就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解决电子档案的凭证性的问题,因为电子档案特点之一是载体与信息的可分离性,因此,其信息很容易在载体上被删改,这样等到电子文件归档之后再去控制管理,那么在这之前的电子档案在文件阶段是否被篡改过,其在文件阶段的处理、运作的背景信息是否完整等这样具有凭证价值的信息就很难确定,很难控制,由此,运用这种后端控制管理模式来管理电子档案,也就很难使电子档案具有凭证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传统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要让位于当代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原因之一。

而依据当代文件连续体理论对电子档案采用前端控制管理,就可从档案管理的要求出发,对电子档案的控制与管理提前到电子文件的设计与创建之时,即在电子文件起始端就对电子文件进行控制与管理。这样就可由电子档案后控制的半程管理扩大到全程管理,即文档一体化管理。实现这一管理模式后,电子文件从其产生的第一步起至以后文件运行的每一阶段都可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去对其进行控制,从而保证了电子文件在归档时是能够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使电子档案具有原始性并具有凭证价值。

从国际档案理事会的电子文件管理策略看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管理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在调研了世界上部级和省级的100多个档案馆后所制定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1997)中提出了四项电子文件管理的基本策略,应该说这四项基本策略是比较全面的,它是把电子文件的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电子文件设计阶段、创建阶段、管理阶段和利用阶段,然后,分别提出管理策略:

1.电子文件设计阶段的管理策略:即档案部门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应该介入电子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以确保电子文件产生和保管符合可靠性、凭证性和可保管性的原则。

这里所说的档案部门“应该介入”并不是指档案部门在整个文件生命周期对涉及有关电子文件的所有行为负责,而是指要在整个文件生命周期中推进电子文件的标准化管理和实践,也就是说,档案部门的职能要扩展到整个文件生命周期。

2.电子文件创建阶段的管理策略:档案部门应该确保电子文件的创建者所创建和保存的电子文件是可靠的、具有凭证价值的和可保管的性能。

这条策略并不是要档案部门包办文件创建人员的责职,也不是指文件创建人员不能胜任管理文件,而是指档案人员应该就如何创建符合档案部门需求的电子文件对文件创建人员进行指导、传授方法。

3.电子文件管理阶段的策略:档案部门必须管理电子文件的鉴定过程并对电子文件实施智力控制,即对电子文件实施有效的著录。

4.电子文件利用阶段的策略:档案部门必须明确地提出电子文件保管和利用的需求,以确保电子文件的有效性、利用性和可理解性。

从以上这四条电子文件管理的基本策略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在进行电子政务建设时,所产生的电子文件要能够成为电子档案,档案部门就必须将其职能延伸至文件部门,与文件部门共同对电子文件进行前端管理、全程管理和文档一体化管理。

从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看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管理的关系

虽然20世纪80年代有了文件连续体理论,20世纪90年代又有了电子文件管理策略,但它们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步骤、方法与工具。如在实际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府部门如何将文件管理系统设计成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文件管理系统,这便是一个关键问题。

2001年9月,由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实施的国际上第一个关于文件管理的标准――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就在国际层面上为各国政府部门的文件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步骤、方法与工具。该标准的颁布实施在国际上引起极大的反响。目前该国际标准已被采用为国家标准的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

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如何系统而有效地对文件进行管理的宏观框架,文件管理的要求和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等一般的规定;第二部分提出了如何将第一部分内容加以实施的详细的指南,例如如何建立文件管理的政策和进行职责分工,如何进行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如何对文件进行处理、控制、分类、存贮和利用等等,提供了一系列的实际指导。

在该标准的第一部分,首先提出了作为文件应具有的如下特征:

1. 文件应该正确地反映所要传达的内容、所决定的事项和所采取的行动,文件应该能够满足相关事务处理的需要,并可用来作为说明与解释的依据。

2. 文件的内容应始终与记录下来的事务处理的元数据相链接,如文件结构元数据、背景信息元数据及相关文件元数据。

3. 文件应具有真实性,其能够证明文件中所记录的事务处理,能够证明文件形成的责任者,以及文件形成的时间。

4. 文件应具有可靠性,其内容应是可信的,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其所证明的事务处理、事务活动和情况。

5. 文件应具有完整性,其构成部分应是完整齐全的,而没有被非法篡改过。

6. 文件应具有可利用性,可被查询、检索、显示和解读,并能够在事务活动和机构职能背景下能够被确认。

很显然,文件的这些特征与档案的凭证性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可以说,如果一份文件具有了如上特征,就可以认为这份文件具有了档案的凭证价值。也正是由于该国际标准的制定充分考虑了档案的要求,所以引起了许多国家文件管理机构和档案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2002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一份报告《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这份报告从保存人类遗产角度专门强调:根据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所提出的文件的特征,档案工作人员必须要在电子文件产生之前参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以保证电子文件应具有的档案的凭证性。

美国国家档案局在2003年7月提出的《美国国家档案馆战略发展指南》中也强调了在政府文件管理中实施《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美国文件管理重新设计方案》。

澳大利亚档案馆则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在设计、开发文件管理系统时要充分考虑《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标准,并按该标准进行实施。

英国档案馆则正在进行一项为期二年的研究项目:《ISO 15489 对文件管理的影响》。

可见,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实施电子文件的档案管理,这已成为文件部门和档案部门的共同认识,其实这不仅是文件部门与档案部门工作职责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人类保存自身历史遗产的需要,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则为实现这一点在国际层面上提供了实施的规范与技术。

关于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管理关系的思考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关系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电子政务是电子档案管理的源头;

2. 电子档案管理是电子政务的效率所在。

由于有了以上两点,因此:

3. 电子档案管理是电子政务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4. 电子政务建设在本质上涵盖了电子档案的管理。

所以,任何在理论或实践上将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隔裂开来都是不科学的。

由此,为了实现在电子政务中的电子档案管理,从电子政务角度讲应该:

1. 在电子政务的系统设计时,应有电子档案管理的设计;

2. 在电子政务的建设时,应有档案部门人员的参与;

3. 在电子政务的实施时,应有档案部门人员的指导。

而从电子档案管理角度讲:

1. 档案部门应转变观念、扩大职能,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

2. 档案人员应更新知识,从而有能力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

3. 档案标准的制定应能适应电子政务的需要。

但是,从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电子档案管理关系上看:

1. 在理论上,研究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还跟不上我国电子政务迅速发展的实际,差距还很大;

2. 在实践上,制定的标准还很不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如2002年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还只是一个电子文件后端控制管理模式的标准,不能适应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档案前端控制管理模式的需要。

3. 对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还少有研究,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还没有引起重视,而该国际标准的颁布在国际上却掀起了一股风暴,引起极大的反响。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了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档案部门还只是形式上参与,而在实践中却很少参与,可是,我国每年在电子政务上的投资却高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在这样情况下,又怎能保证这样的电子政务建设其文件管理是能够符合电子档案管理的实际要求的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