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实用13篇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篇1

1.2关于水泥材料的性能

针对水泥产品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材料,水泥产品质量的好坏对建筑工程的载体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为了对水泥的施工性能进行有效的保证,水泥调和水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多余水泥水化水量的一到二倍,这多出的水分会在水泥运过程中渗透到混凝土的表面,这就是水泥的的泌水性,但是抗渗性主要指的就是构件抵抗水渗透的作用。

1.3关于砂的性能

砂的细度模数将会对其颗粒的精细程度进行有效的反映,然而细度模数并不能够反映出级配的情况,在对混凝土进行配置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砂的细度模式进行考虑,对于强度比较高的混凝土应该要选用中砂,然而细度模式大概是在二点六左右。砂的坚固性对于一些存在着抗冲击和耐磨要求混凝土的砂,其循环之后的损失率不可以超过百分之八。砂中的最大杂质含量以及对于具有着抗渗和抗冻要求混凝土用砂,其含泥量不可以超过百分之三,泥块不可以超过百分之一。要是砂中含有着硫化物以及盐酸盐,对其进行耐久性的测试,以此来满足在以后当中的使用。

2.关于建筑钢结构材料的有关检查标准以及方法

2.1关于钢结构材料的检查方法

对于我国强制性的钢结构材料的检查标准,对于钢结构材料的检测主要是有以下几种方法:钢结构材料在性能方面的检测,首先要对钢结构材料在强度性能方面的检测,对于检测机械侧力度的盘指针进行调节,使其能够对准在零点的位置上,并且要对副指针进行波动,从而能够和主指针进行重合。把需要检测的试件放置到试验机的夹头之内,进而启动试验机来对其进行拉伸处理,在进行拉伸的过程中,测试的力度停止转动的时候变为恒定的荷载,或者不计初始时候的最小荷载。向试件不断加力一直到拉断位置,进而读出测力盘上面最大的荷载,变为抗拉极限的荷载。强度比较高的构件性能比较安全,并且高强度的钢筋对于建筑的承载力也比较强。其次就是在钢筋的性能方面,钢筋的变形程度是钢筋延伸性的体现,并且和强度有着一样的地位。对以往建筑施工原因调查可知,由于钢筋延展性的不足,进而导致建筑出现断裂。对其主要的检测方法就是把已经拉断的试件两端对齐,使其轴线的位置能够处在一条直线上。如果是因为拉断处各种原因所形成的缝隙,那么分析应该处在试件被拉断之后标记部分的长度之内,如果是处在短处那么采用卡尺直接测量被拉长的长度,如果实际标距处出现断裂,那么则表示试验结果无效,应该对其进行重新的试验。最后,在对钢材料的弯曲性能进行检测,钢材料的力学稳定性也体现在钢筋的弯曲线方面,因此,弯曲试验主要是检测钢材料弯曲性的检查方法。冷弯试验主要是把钢筋试验规定的直径弯心上弯到九十度进行检测,如果没有裂缝和断裂等现象的出现,这表明钢材料的质量比较好,这种方法也能够检测钢筋焊接接头的质量。

2.2关于水泥的检查办法

在选择试验之前,必须要把负压筛放到圆柱体的筛座上面,并且要将筛盖进行盖上,之后在接上物理电源,与此同时还要对电子控制系统进行检查,并且将负压调至到四千帕到六千帕之间。之后在对样品进行取出放置到负压筛当中,然后盖上盖子,启动筛析仪器,运转两分钟的时间,在这期间要是需要中途加入试验,那么应该将已经准备好的式样附着到筛盖上面,并且还要对其进行轻轻敲击,从而使其能够完全落入到负压当中。

2.3关于砂的检查办法

选择称取烘干的试验五百克,将其放入到根据筛孔大小配料的套筛上面,然而将其晃动,在十分钟之后取出,再根据筛孔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筛选,之后放置到干净的浅盘上面进行手动筛选,直到每分钟所筛出来的量低于试样的百分之零点一的位置,然后在通过颗粒并入到下一只的筛子中,根据顺序来进行,一直到全部筛完。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篇2

1.引言

新型建筑材料是相对于传统建筑材料而言的,它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具有传统建筑材料无法比拟的功能。

建筑材料费用在基本建设总费用中占50%以上,具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建筑材料的品种和质量水平制约着建筑与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此外,建筑材料直接影响土木和建筑工程的安全可靠性、耐久性及适用性(经济适用、美观、节能)等各种性能。因此,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和使用,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2.新型建筑材料概述

新型建筑材料及其制品工业是建立在技术进步、保护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基础上的新兴产业。一般来说,新型建筑材料应具有一下特点:

(1)复合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材料往往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利用符合技术制备的复合材料应运而生。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所为复合技术是将有机与有机。有机与无机、无机与无机材料,在一定条件下,按适当的比例复合。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条件有效地将集中材料的优良性能结合起来,从而得到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据专家预测,21世纪复合材料的比例将达到50%以上。

(2)多功能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对材料功能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要求新型材料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即要求材料不仅要满足一般的使用要求,还要求兼具呼吸、电磁屏蔽、防菌、灭菌、抗静电、防射线、防水、防霉、防火、自洁、智能等功能。

(3)节能化、绿色化。随着我国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力度的逐步加大,建筑保温、防水、装饰装修标准的提高及居住条件的改善,对新型建筑材料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即参评质量与档次的提高及产品的更新换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材料功能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材料不但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还要求材料无毒、对人体健康无害、对环境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即新型建筑材料应是所谓的“生态建筑材料”或“绿色建筑材料”。

(4)轻质高强化。轻质主要是指材料多孔、体积密度小。如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材料的使用,可大大减轻建筑物的自重,满足建筑向空间发展的要求。高强主要是指材料的强度不小于60MPa。高强材料在承重结构中的应用,可以减小材料截面面积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及灵活性。

(5)工业化生产。工业化生产主要是指应用先进施工技术,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产品规范化、系列化。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这样,材料才能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良好发展情景,如涂料、防水卷材、塑料地板等建筑材料的生产。

3.国内外新型建筑材料发展状况

我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我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成为建筑材料工业中重要产品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1) 新型墙体材料

墙体材料是指在建筑中起承重、围护或分隔作用的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品种较多,主要包括各种空心砖、新型实心砖、砌块、墙板等,如黏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等,其主要特点是节能、利废、省土、环保、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施工效率。我国墙体材料改革“十五”规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重点开发和推广全煤矸石空心砖、高掺量粉煤灰空心砖生态建筑材料产品。但目前在总的墙体材料中所占比例仍然偏小,因此很难满足当前对环境资源保护的要求。只有促使各种新型墙体材料因地制宜快速发展,才能改变墙体材料不合理的产品结构,达到节能、保护耕地、利用工业废渣、促进建筑技术的目的。

2) 新型建筑涂料

新型建筑涂料是指涂敷于物体表面能形成连续性涂膜,装饰、保护或使物体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材料。近年来,无机高分子涂料受到各国重视,日本将其列为低公害产品加以发展,欧美国家也大力推广。新型高档涂料不断出现,如氟树脂涂料等,国外还相继出现了抗菌涂料、抗静电涂料及防海水侵蚀等功能涂料。

3) 新型建筑塑料

建筑塑料是以高分子材料为主要成分,添加各种改性剂及助剂,为适合建筑工程各部位的特点和要求而生产出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塑料制品。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近几年来,在建筑工程中,塑料制品将不断取代金属制品。主要体现在塑料管道、覆面材料和门窗,以及室外装修、防水保温材料的产量和需求量日益增大。我国塑料建筑材料行业加快了研发和推广应用步伐,行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稳步提高,尤其是塑料型材、管材已经进入稳定成熟的增长时期,是塑料建筑材料中最成熟的品种,目前生产仍在稳定增长中,并成为应用最好的塑料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

4) 新型装饰材料

装饰材料是指建筑物内外墙面、地面、顶棚的饰面材料。我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我国装饰材料的生产企业规模偏小,产品质量不稳定,款色旧,档次低,配套性差,市场竞争能力弱;科研开发力量不足,产品更新换代能力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中、低档产品比例大,高档材料比重低。不能满足高档建筑装饰装修的需求。由于装修材料的应用,使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有专家认为继“煤烟型污染”和“光化学烟雾型污染”之后,人们已经进入以“室内空气污染”为标志的第三污染时期。所以,必须对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进行限量;对建筑室内污染进行控制等,降低室内污染,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新型建筑材料。

5) 新型防水、密封材料

防水材料是指有效防止雨水或地下水向建筑物内部渗漏的防水薄膜材料,是建筑业及其他有关行业所需要的重要功能材料。我国建筑防水、密封材料经过几十多年的努力,获得了较大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基本上发展成为门类较为齐全、产品规格档次多样、工艺装备开发已初具规模的防水材料工业体系。

参考文献:

[1]梁美.浅析新型建筑材料的趋势与发展[J].文学与艺术,2009(12):233-233

[2]张光磊.新型建筑材料[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篇3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程建设行业进入了飞跃式发展时期,国家一度加强了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从建筑工程的材料质量,材料规格,生产标准甚至是价格都有了一定的规定,在短暂的一段时期内,促进了整个建筑资料市场的规范化,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受到世界经济的冲击越来越大,市场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化,建筑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各大建筑企业为了增强本企业的竞争力,使用各种方法降低成本,虽然明知道存在着一定的质量问题,但依然有许多追求暴利的企业不断使用各种劣质材料,使得建筑资料市场变得更加混乱,发展到今天,我国的建筑材料市场已经存在着巨大的材料安全隐患,各大部门不断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从建筑材料的本身和管理方面,进行质量检测,并采取各种手段保证质量的可靠性,有力的促进了整个建筑材料市场的规范,但依旧需要诸多改进。

二.我国的建筑材料检测及试验现状分析

1. 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人员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偏低。

对建筑材料实施质量检测和控制,不仅仅需要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的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更需要对相关的检测设备进行正确熟练的操作,减少操作失误,严格客观的记录检测数据,这对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专业学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很多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相关建筑材料质量标准认识不清,缺乏一定的工程业务能力,不仅仅在对质量检测设备上操作不熟练,更因为各种私利失去了在质量质量检测工作中的责任心和最基本的工作道德,因而,对整个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产生了及其消极的影响,这也是我国建筑材料很多检测标准难以贯彻落实,使得建筑材料检测不规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建筑材料种类繁多,质量标准不统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材料市场已经具有很大的规模,各种品牌的建筑材料,各种类型的建筑材料层出不穷,由于建筑材料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对整个建筑材料市场的管理比较松垮,同时,由于种类太多,品牌混乱,造成了即使是同样的建筑材料,但在生产中对质量的核定标准也不尽相同,各个建筑材料生产厂家,供应厂家,都有着自己本企业的质量标准,造成了整个市场统一的规范难以贯彻实施,形同虚设,质量检测实施困难。

3.各地的质量检测方法标准各异

实施科学严谨的监测方法,统一的检测设备,这是保证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的重要标准,但我国目前的建筑材料检测市场上,每个区域,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质量检测工作程序,有着各自的质量评判标准,而且,每个地方研究使用的质量检测的设备机械和相应的质量检测方法,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虽然国家有统一的标准规定,但更多时候,执行的确实各地各区域,小范围的质量检测标准。标准的不统一,对整个质量检测的规范化管理带来了消极影响。

4. 对建筑材料的使用者缺乏质量判别能力。

国内很多建筑材料的使用者对自己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的好坏缺乏一定的专业判别能力,千万种建筑材料日益更新,变化多端,大多数的消费者都对建筑材料的质量缺乏很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更多的时候是听取材料供应商或者生产商的引导,很容易被误导,当被误导且建筑材料出现了质量问题后,却选择忍气吞声,维权意识较差,这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建筑材料市场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

5.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方法落后。

虽然我国在建筑材料市场上采取了很多质量管理措施,但从整体而言,对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程度很低,质量检测的手段和方法传统而简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虽然有一定程度的采用,但很多区域的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机构依然是人工操作,手工填写表格,工序缺乏严密性,且繁琐,失误较大,甚至是人为的修改数据,使得各种数据统计资料缺乏一定的客观性。

三.建筑材料的检测与试验控制措施分析

1.科学确定建筑材料检测与试验的项目

建筑材料根据其在建筑物中的部位或使用性能,大体上分为三大类,即建筑结构材料、墙体材料、建筑功能材料。施工现场所用的建筑材料品种繁多,进场检测、试验材料项目要服从国家、行业及当地建设主管部门的规定,并服从《省建筑工程竣工技术档案编制办法》。例如配制混凝土用的水泥,需按批检验其安定性、强度、凝结时间和细度, 混凝土用粗骨料按常规进行颗粒级配、密度、含泥量及泥块含量、针片状颗粒含量等检验项目, 如若用于大于等于C35 的混凝土须做压碎指标,新采用的质地疏松的骨料还应做坚固性试验,活性骨料做活性试验等。

2. 取样的数量和方法

取样要有代表性要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一般是以一批建筑材料不同部位随机抽取规定数量的样品进行试验。因此不仅取样数量要符合规范,而且取样部位及方法也要按规定进行。试样的数量关系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及覆盖性,样本数量过少、取样部位或者方法的偏差,都会使试验误差增大,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果。虽然取样的数量和方法错误会引起检验误差得到工程人员普遍认可,但是在实际检测中还是会出现取样不具有代表性、取样的数量不够、取样方法不正确等问题。

3.加强对检测环境的湿度和温度控制

温度和湿度对很多建筑材料的性能有非常大的影响的影响,故在标准中对材料养护、测试时的环境条件有明确的规定,在试验以及养护中必须严格遵守。如水泥胶砂试体成型时的环境温度应稳定保持在20℃±2℃,相对湿度应>50%;试体拆模前的养护温度为20℃±l℃,相对湿度应>90%;试体在水中养护的温度控制在20℃±l℃。又如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等防水材料的性能对环境温度较为敏感,进行拉伸试验时要求室温控制在23℃±2℃。

4.严格控制试验的误差

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大部分是需要操作人员来予以完成。人力因素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由于人力因素的存在,不同的实验检测主体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在检测结果中误差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将这种误差尽力控制到最低。这就需要操作人员严格的按照操作流程、严格谨慎的进行完成每一步的操作,将误差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

四.结束语

质量是一个工程建筑的生命和灵魂,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和试验,鼓励研发新的质量检测技术和设备,严格执行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规范化操作,相关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程建筑材料基本常识,更要本着公正,严格的原则,科学客观做好各种检测数据的记录保存,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工作的道德水平,严格做好质量检测工作,并采取合适措施,促进整个质量检测市场的规范化,保证建筑材料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丽肖 浅析如何做好建筑材料的检测与试验 [期刊论文] 《四川建材》 -2011年6期

[2]任万秀 浅析如何做好建筑材料的检测与试验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年15期

[3]蔡瑾 论建筑材料的检测与实验分析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4期

[4]肖妍 如何做好建筑材料的检测与试验 [期刊论文]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7年10期

[5]崔建飞 关于建筑材料检测试验的探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年34期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篇4

所谓“甲供材料”就是建设方和施工方之间材料供应、管理和核算的一种方法,即建设单位在进行施工招投标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时,建设单位为甲方,合同中规定该工程项目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由甲方(建设方)统一购入,材料价款的结算按照实际的价格结算,数量按照甲方(建设方)调拨给乙方(施工单位)数量结算。

建筑业“甲供材料”(包工不包料的工程)由于材料入账单位与税法规定的纳税人的不一致,一直以来是税收管理的难点。在实务中尚有几个疑难业务问题需要甄别清楚。

有一个工程建设方与施工方约定:建筑劳务100万元经济论文,建设方自行采购材料97万元。双方的会计处理如下:

建设方 借:在建工程—建筑劳务 100

在建工程—材料 97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197

施工方 借: 银行存款 1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5.91((100+97)×3%=5.91)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5.91

根据以上常见的建筑业务会计处理我们来分析几个税收业务问题。

一、营业税讨论。

1、计税依据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除本细则第七条规定外,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站。”

一般来讲包工不包料的工程,施工单位只就劳务费金额开票。但施工单位在纳税申报时,要按料工费全额纳税。而甲供材料的会计处理只反映在建设单位,而作为纳税人的施工企业账上没有甲供材料的金额反映。这个是税务管理上的一个难点,一般税务机关可以要求在开具建筑业发票或纳税时,必须由对方(建设单位)出具证明有无甲供材料行为以及相应的金额。目的是为防止施工单位仅就人工费和部分材料缴纳营业税。

根据国家关于工程造价的相关规定,在工程中,无论材料由谁提供,工程总造价包括全部的材料价款,且在工程总造价的核算中,所有的材料都要提税后计入工程总造价经济论文,即工程造价是含税价。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建筑项目实行的是项目经理负责制,双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往往没有考虑甲供材料部分金额对应的税金,也就是说合同总造价没有包括甲供材料部分金额对应的税金。税务机关要向施工公司征收甲供材料部分的营业税时,施工企业往往另再向建设单位收取。作为间接税的营业税税负具有可转嫁性决定了最终的营业税税收是由建设单位承担的。

基于此在实务中计征甲供材料营业税时需要把甲供材料部分金额换算为含税价格。换算公式:甲供材料部分金额计税营业额=甲供材料部分金额÷(1-营业税税率)。如:一个工程建筑劳务费100万元,甲供材料部分金额97万元(签订合同时双方没有把甲供材料部分金额对应的营业税算入合同总造价)。在纳税申报时应交营业税=【100+97÷(1-3%)】×3%=6万元,而不是(100+97)×3%=5.91万元,相应地,建筑劳务发票应该按照100+3=103万元开具,这样就把整个工程的全貌都反映了,也解决了双方的财务处理。

建设方 借:在建工程—建筑劳务 103

在建工程—材料97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200

施工方 借: 银行存款 103

贷:主营业务收入103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6((103+97)×3%=6)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6

如果不是这样处理,建筑劳务发票仍按100万元开具,对甲方单位来说,它的工程总造价总支出是200万元经济论文,但是入账的原始凭证只有197万元,不符合账户处理“账实相符”的客观性原则。

当然如果双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已经考虑了甲供材料部分金额对应的税金,也就是说合同总造价包括甲供材料对应的税金,也就不需要再换算。

2、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问题。

营业税条例及细则没有直接提及甲供材料建筑方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40号)第十二条“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或者租赁业劳务,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条例所称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是指纳税人应税行为发生过程中或者完成后收取的款项。条例所称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为书面合同确定的付款日期的当天;未签订书面合同或者书面合同未确定付款日期的,为应税行为完成的当天。”

根据新的营业税条例及实施细则,建筑业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归纳如下:

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应税劳务,采取预收款方式的,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如果合同规定了付款日期的经济论文,则不论届时是否收到款项,均以该日期确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未签订书面合同或者书面合同未确定付款日期的,为应税行为完成的当天。这里需要区分,工程完工前实际收到的款项应按照实际收到的款项当天确定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工程完工后按照取得竣工结算单的当天确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按照结算总价减除实际已收到款项确定计税营业额。

通过以上的分析,甲供材料部分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可以理解为:甲方供料(除装饰劳务外)一定程度上等同于甲方付款,也应当按照甲方供料的日期确定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即如果合同约定供料日期的,按照合同约定日期确定;合同未明确供料日期或在未签订合同的情形下,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实际收到的供料日期。

如果建设单位的工程材料采购通过“工程物资”核算,则建设方购入材料“借:工程物资、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时,建筑业甲供材料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尚未可以确认;到工程领用物资“借:在建工程、贷:工程物资”时,可以确认建筑业甲供材料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二、一些地方小税种讨论。

1、城建税等随同营业税附征的地方税费。

缴纳了营业税的施工单位应该是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的缴纳人。由于一般的税收理论把随同“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征收的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也视同流转税经济论文,因而,如果实务中能够确认甲供材料部分金额是不含税的,也有必要考虑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的税负问题,相应的上文关于“甲供材料部分金额计税营业额=甲供材料部分金额÷(1-营业税税率)”的公式要进行修正。纳税人甲供材料部分金额计税营业额=甲供材料部分金额÷[1-营业税税率×(1+城建税税率+教育费附加费率) ]。

有的地方还开征其他的附加,也要一并考虑。如浙江省还有地方教育附加(征收率2%)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征收率1‰),上述公式还要进一步修正。纳税人甲供材料部分金额计税营业额=甲供材料部分金额÷[1-(营业税税率×(1+城建税税率+教育费附加征收率+地方教育附加费征收率)+水利资金征收率)]站。

前文所述工程假如位于浙江某县城。则对施工方来说,纳税人甲供材料部分金额计税营业额==97÷[1-(3%×(1+5%+2%+3%)+1‰)=97÷(1-3.4%)=100.4141。在纳税申报时应交营业税=[100+100.4141]×3%=6.012万元,城建税0.3,教育费附加0.18,地方教育附加费0.12,水利资金0.2。施工方应开具劳务发票金额100+(100.4141-97)=103.4141。双方的会计处理如下:

建设方 借:在建工程—建筑劳务 103.4141

在建工程—材料 97

贷:银行存款200.4141

施工方 借: 银行存款 103.4141

贷:主营业务收入103.4141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6.812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6.012

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0.3

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 0.18

应交税费——应交地方教育附加费 0.12

应交税费——应交水利资金0.2

2、印花税

根据《印花税暂行条例》及其施行细则相关规定,甲供材料部分金额的印花税征收问题很容易判断征收与否,只要在建筑合同中有甲供材料部分金额的涉及就可以按照规定征收。印花税暂行条例》印花税税目税率表:“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按承包金额万分之三贴花。”如果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没有涉及甲供材料金额,则对施工方甲供材料金额不涉及印花税经济论文,对施工方与建设方只征收承包金额的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印花税。甲供材料金额部分只有建设方涉及的采购环节的购销合同印花税问题。两者的适用税目与纳税人均是不同的,要注意区别。

三、企业所得税讨论。

1、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与否。

在企业所得税法里没有甲供材料征收的专门规定,笔者认为甲供材料部分金额不应征收企业所得税。理由为:其一,《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对施工单位来说没有甲供材料部分“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的收入,也就没有构成施工单位的应纳税所得额。其二,企业所得税法以及有关文件没有甲供材料部分金额并计应纳税所得额的特殊规定。其三,我们可以作一个假设,假设甲供材料对应的工程是包工包料,也就是说对应的甲供材料部分都是由施工单位购入的,那么这部分金额一方面作为施工单位的工程成本,另一方面作为施工单位的工程收入,两者的金额相同,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得数为零。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甲供材料部分金额不征收企业所得税站。这是建筑业甲供材料部分金额营业税与企业所得税征收上的不同。

2、营业税及附加的税前扣除。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经济论文,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结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由于施工单位上交甲供材料部分对应的营业税金及附加没有相应的很明确收入,所以甲供材料部分对应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问题有必要进行分析。甲供材料部分对应的营业税金及附加是否是“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一些人是就根据这一条来否认甲供材料部分营业税金及附加在企业所得税前的扣除。其实,根据笔者上文营业税计税依据方面关于甲供材料含税与否的讨论,我们不难发现,甲供材料部分对应的营业税金及附加与施工单位取得收入的关系很是相关。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一条明确“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税金是指企业发生的除企业所得税和允许扣除的增值税以外的企业缴纳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在实务中准予扣除税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发生当期扣除;二是在发生当期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在以后各期分摊扣除。甲供材料部分的营业税及附加是施工企业实际缴纳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不难判断属于在发生当期扣除。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篇5

一、制订课程标准

本课程原来的教学大纲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建立的,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差异,为了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紧密依托浙江中西部地区办学的优势和浙江省建筑强省建设,通过对建筑材料市场和建材试验检测单位进行调研,参考相关课程建设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行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以及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制定了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将理论教学、实践实训二大环节有机整合,使学生做到学做合一,能够用最短的时间按最有效的方法认识材料、掌握知识和检测技能,便于学生能够迅速的适应工作。

二、选取课程教学内容

以职业能力要求为根本,合理选择、组织教学内容,重点是常用工程材料成分、构造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常用工程材料种类、技术性质及标准要求,材料性能及质量鉴定等。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中主要岗位职业活动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对课程的内容精心整合和优化。如淡化材料的原理,减少建筑塑料与建筑涂料、建筑装饰材料内容等,使教学活动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与社会需求相统一。具体内容见表1。

三、丰富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灵活采用教师讲授、专题讨论、学生讲述等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引入建材行业热门的研究成果,增加课堂讲授内容的新科技知识的含量。如在讲绪论时,可适当介绍绿色建筑材料、可持续建筑及LEED认证方面的知识,而在讲授混凝土材料时则穿插一些高速铁路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等方面内容,拓展学生眼界,使学生随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每章授课内容完成后,及时布置与本章内容相关的思考题和讨论作业,由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与工程材料相关的内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准备文稿及完成题目全过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出现。采用电化教学,借用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方式,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量,而且还通过形象、真实地反映材料的“真面目”,从而使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3. 现场教学法

教师在课堂讲授时不应仅仅立足于 “灌输式”授课,应紧密结合实际工程需要由浅入深地讲授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也可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如使学生对建筑材料有更好的直观认识,应常带学生去商品混凝土公司、装饰材料市场、一线施工工地参观。这样不仅能了解材料对实际施工的作用,而且能简单理解材料的有关性能,使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

四、优化课程考核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对理论知识是否掌握可以通过实践得到检验。通过编制试题库,实现教考分离.加大试验考核比重,选取部分工程实际的材料样品,例如不同标号的水泥、混凝土试块及钢筋试件等材料实施技能考核,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结语

高职《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充分利用专业现有的实习实训条件,课堂、试验室、实训基地有机结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篇6

一、前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受到世界经济的冲击越来越大,市场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化,建筑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各大建筑企业为了增强本企业的竞争力,使用各种方法降低成本。在进行建筑工程成本和造价管理过程中,材料的成本将是其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很大程度上都对建筑工程的整体造价产生深远影响,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建筑材料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最为主要是通过对建筑材料的供给,采购,使用等各个环节严格控制,规范使用,如此,让建筑材料用最为合理的数量和最为优质的质量来满足建筑工程施工的需要,同时,也进一步促进建筑材料成本的控制和管理。

二、加强建筑材料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措施探讨

1.加强建筑材料采购运输阶段的成本管理

材料采购成本控制是有效降低材料成本的关键,其控制手段主要体现在材料采购、运输、储存的成本控制,只有降低材料采购价格、储存成本、运输费用,

才能确保实现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

(一)企业采购材料前,应严格遵循“同样产品比质量,同样质量比价格,同样价格比服务”的材料比价采购管理原则,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信誉的、价格合理的供应商作为定点供应单位,在此过程中,要严格选择采购地点,可以遵循就近原则,先考虑本地的供给单位,尽力做到就地取材,选择一些相对较为近一些的货源,通过对比各个供给单位的价格和质量,采取择优,价廉的原则,进行材料的采购,如此,既可以较好的满足建筑工程的需要,又能够使得建筑工程材料的成本得到控制和管理。

(二)要充分的做好各种建筑施工材料的采购和运输,如此,可以进一步的节约建筑材料的总体成本。在进行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的消耗量从总体而言是很大的,同时,材料的运输成本在整个建筑材料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尤其是一些相对特殊的材料,在运输过程中其成本和费用比起采购的价格要高很多,因此,加强对建筑工程材料的运输环节的成本和费用控制,对于降低整个工程建筑的成本造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做到降低材料运输费用一要合理组织运力使现存运力充分利用,二要力求运距最短,也就是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尽可能减少运输距离,尤其注意避免二次运输,三要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

2.加强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管理,有效控制工程项目成本

(一)充分合理使用现场的边角材料,使材料消耗率降到最低水平,如钢材按

照现行定额规定有3%的损耗这部分钢材就可以用于支架等部位的制作。

(二)加强施工现场材料堆放的管理及时监督现场堆放材料的安全性、整洁性、废旧材料的处理和再利用。施工材料现场需派人专门负责监督管理,防止建筑材料到处散放,造成浪费、被盗损失。对竣工后工地的各种废旧材料要注意回收重新利用如各类钢筋、周转材料等,除对规格型号进行分门别类外,还应注意材质的编号,以利于再利用。

(三)提倡新工艺、新设备是施工过程中降低物资材料消耗的主要途径。建筑

型材、板材的合理使用、工艺水平的提高、新设备的采用,均能大大提高材料的

利用率,减少材料的工艺损耗。根据现场条件、实行材料集中加工,减少加工过

程中的工艺性损耗,加强对周转材料和低值易耗材料的维修保养;做到量材取料,

材尽其用。模板的规格要标准化制作工厂化,采用钢模代替木模以延长其使用期

限,提高使用效率;积极开展材料物资的综合利用和修旧利废活动,在保证工程

质量的前提下,合理采用代用材料。

(四)加强材料仓库管理工作。材料的管理工作,除严格入库前检验手续外,

还应加强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工作,过去由于管理不善,有些施工项目出现了施

工过程中经常缺料而竣工后又出现大量剩余材料的现象。

因此,为了改变材料现场管理不利的局面,第一,必须做好材料申请计划,

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对于设计变更、预算调整等原因而发生的超额领料必须以设

计变更、追加单等为依据,办理追补手续;第二,必须严格计量检验制度,健全

收发材料的手续,对于出、入仓库的各种材料进行严格计量检验,防止由于计量不准而造成的收发料差错。对于入库的材料,应合理堆放,做到布局合理、通道顺畅防止材料物资的破损、变形、霉烂、变质、老化、被盗等;第三,建立材料库存信息,使供应部门能根据材料存量状况及时采购材料,补充库存。

建筑材料的储存量不能过多或过少,储备过多,使大量的材料积压在仓库而不能投入生产就会造成浪费,延缓材料资金的周转,有些材料会因储存过久而失效。如储备量过少又不能保证生产,为了减少这样的现象出现,就必须建立材料库存信息,做到材料先购先用,以减少储存时间;第四,实行材料分类管理法对库存材料进行有效管理,即将价值高、用量大的材料归类为控制重点,确定最佳定货量,对库存材料进行适时监控,以达到降低库存成本、提高库存管理效率和效益的目的;第五,制定奖惩制度,建立全方位的风险激励制度,使施工管理人员树立材料成本意识,养成自觉节约用料的良好习惯,确保施工企业节能降耗、减废降损的指标层层落实。

3.加强材料的储备控制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深入市场,全面掌握和了解各种建筑材料的市场行情及供

应情况,了解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向,注意材料淡季与旺季的价差。分析材料的供

需情况,这样有利于施工企业灵活自如地运用资金,充分掌握市场的主动权。材

料是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前提,是工程建设的物质条件,没有材料任何工程

都将无法建设。掌握材料分类管理的基本方法,了解材料价格组成的主要内容及

对工程成本的制约关系,熟悉有利于降低材料成本的管理方法,警惕影响材料价

格安全的招标方式,通过比较和分析,选择最佳的材料采购方案和经济批量,把

握材料采购的有利时机,使建筑材料的采购成本与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加匹

配,最终达到提高基本建设资金效益的目的。

三、结束语

在进行建筑材料成本管理和控制中,材料成本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研究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建筑材料的采购成本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占40%-60%甚至更大,因此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建筑材料采购的成本,有效地减少施工企业的整体成本,从而增强施工企业的竞争力。目前,由于市场体系还不完备,法治还不够健全,管理也还不到位,在物资采购供应上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足够重视并在不断地工作实践中加以解决,要不断地完善材料采购和管理费用的控制体系,加强和提高材料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探索和寻找降低材料采购成本的最佳方法,正确处理材料的批量采购与建筑成本的匹配关系,最终达到降低工程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杜永生 建筑工程项目的材料成本控制[期刊论文] 《科技资讯》 -2008年35期

[2]-张艳 建筑工程项目的物资管理与材料成本控制的关系[期刊论文] 《新财经(理论版)》 -2012年3期

[3]朱天宇 浅谈建筑工程项目的材料管理[期刊论文] 《神华科技》 -2009年4期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篇7

1存在的问题

目前建筑类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都开设了建筑材料类课程,包括建筑材料,建筑与装饰材料,安装工程材料,道路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建筑材料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课程定位模糊高职的建筑材料课程缺乏清晰的定位。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是在本科教学的基础上做减法,模仿本科的教学方法,直接去掉理论比较深奥的章节。而另一方面,近年来许多中职院校升格为高职,相当多的老师仍然是中职的惯性思维,照搬中职的教学模式,理解为高职就是在中职的基础上做加法,就是把中职讲的内容再深入,再细化一点就可以了。显然,这些课程定位都是不正确的。同时,必须认识到,高职教学也不等同于企业培训,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个求生的手艺,而是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岗位技能,并具备解决工程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开设建筑材料课的专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类:①材料类,如材料工程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建筑材料检测等,这些专业是以建筑材料生产,检测为就业方向,需要深入系统地学习;②技术类,如建筑工程技术,质安,工程监理等,这些专业学生在工程中需要使用材料,控制施工质量,需要强化国家标准的学习。③管理类,如工程造价,工程管理,材料供应与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需要学会管理材料,侧重掌握材料的性能及储存。④艺术类,如建筑设计,装饰工程,园林设计等,这些专业应重点掌握建筑材料的艺术性,装饰性;⑤选修类,如工程英语,法律事务,工程会计等专业,这些专业只需知晓相应的建筑材料品种。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的特点,一刀切的现象比较突出。(2)教学资源匮乏历年来学生的教学反馈都是建筑材料需要记忆知识点太多,太散,内容枯燥,考试成绩不理想。经过调研发现,教学资源的匮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作为一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高职基本沿用本科的教材,缺少真正适合高职教学的《建筑材料》教材。而绝大多数本科教材过多偏重理论,追求宽泛的知识面和完整的知识体系,与工程实践脱离,几乎都没有实践教学内容和对应的课程习题,缺乏高职教学的针对性。许多教材编写时间比较早,与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严重脱节,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要求。而建筑材料的实践教学资源也是因校而异。许多高职院校经费有限,实验室建设和仪器配置不足,无法开设符合课程要求的课内实验,学生无法动手操作实验。这就脱离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宗旨,当然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师资结构不合理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是近15年由中职升格为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大迫使高职院校大量引进专业教师。而大部分引进的青年教师是本科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拥有高学历,但是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而高职院校聘请行业的能工巧匠,大多缺乏理论知识,也没有经过教师资格培训,在教育的方式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教学一线的“双师型”骨干教师数量非常有限。高职院校师资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效果。

2教学改革对策

(1)优化教学内容,响应专业要求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必须控制难易程度,合理分配学时,建议按表1进行调整。其中,材料类和技术类学生,建议额外配套1周的混凝土配合比实训或建筑材料参观认知实习,以加强学生的理实一体化效果。理论教学内容要以教材为主,但必须紧扣现行标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章节内容应进行大胆增减。比如,对于工程造价专业的土建造价方向必须兼顾土建材料和装饰材料;对于安装造价方向,必须兼顾建筑材料和安装材料;对于质安专业,应加强案例教学,比如讲授混凝土的耐久性,可以引入北京西直门立交桥耐久性破坏的工程案例,使学生对混凝土碱-骨料破坏的条件,危害和特征有直观的认知。对于涉外工程相关专业可以增加建筑材料专业词汇,并适当引入国外标准进行比对。如混凝土强度试件,我国标准是做立方体试件,国外标准是做圆柱体试件等。同时,教学内容必须兼顾职业考试的要求,为学生将来参加建筑行业“九大员”证书考试,甚至一级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做好准备。而对于艺术类,选修类专业,应大幅精简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总之,教学必须响应各专业要求,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服务。表1不同专业建筑材料课程学时分配Table1Coursehoursofbuildingmaterialsindifferentmajors专业类别总学时理论学时课内实验学时配套实习/实训材料类5236161周技术类4230121周管理类4030100周艺术类242040周选修类202000周为保证建筑材料课内实验的开展,建议高职院校应投入经费建设相应实验室,如集料实验室,水泥实验室,混凝土及砂浆实验室,钢筋实验室和防水材料实验室等。各实验室检测参数先以强度为主,逐步扩展到其它参数。根据理论课程的重点,并考虑学生课内实验的时限性,建议开设的课内实验如表2所示,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组合选择。为了保证课内实验效果,建议参考国家标准,组织相应老师编写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册,并要求学生完成分组实验后,提交相应的实验报告册,计入实验成绩.(2)改革考核办法,丰富教学形式高职院校要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实行弹性教学管理,在教学形式,考核办法等方面给予教师充分的自。建筑材料类课程必须改革课程考核办法,废除以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的二元制评分办法,改为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多元制评分办法。建议按课程报告占10%,课内实验占20%,平时成绩占10%,参观实践占10%和期末考试占50%的五元评价方法。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在这里着重谈一谈课程报告和参观实践。开课之初,老师可以列出与建筑材料相关的主题,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制作成PPT。开课4~5周后,各小组轮流向全班同学作报告。这种课程报告由学生自行选定具体题目,自行分工和制定计划合作完成。其间,师生可以充分进行讨论,解决课程报告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形式的项目教学,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了解了建筑材料的最新动态,也为三年级的毕业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任课老师要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的资源,组织材料类和技术类专业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参观学习应紧密围绕建筑材料相关课程内容来开展,比如参观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了解商品混凝土的生产工艺流程;参观泵送混凝土施工现场,了解高层建筑施工对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参观预制构件厂,了解主要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种类和用途;参观检测公司,了解建筑材料检测的程序及主要参数。参观完成后,可以组织一次课堂讨论进行总结。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可以利用QQ群,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回答学生的问题,分享电子教学资料,以加强师生互动交流。电子教学资料包括电子教案,课件,视频资料,课程习题,国家标准等。有条件的院校,可以组织老师建设建筑材料精品共享资源课,将课程资源电子化,网络化。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比如鼓励学生自行学习规范并动手录制实验视频。老师可以将优秀视频纳入资源库,并给学生计入平时成绩。(3)紧跟行业发展,提升教师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应遵循“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原则,加强学校与企业交流对接,密切关注新材料,新规范,新工艺,不断了解建材行业最新动态,不断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从而使教师更新知识储备,提升职业能力。“送出去”是指通过选送建筑材料的任课教师参加行业培训,行业交流,顶岗实习等举措,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而“请进来”是指高职院校通过外聘专家,校企合作等举措将建材行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请入课堂,来帮助指导年轻教师[4]。(4)引导优秀学生,提升整体效果对于少数优秀学生,老师应该重点培养,引导课堂外的学习,主要形式包括:①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日益显现,许多老师承担了大量的科研纵向课题,以及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这些课题可以吸纳一些优秀学生参与。在课题进行中,老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将成果形成论文或者专利,为将来的就业或创业打下基础。②参与工程实践;暑期社会实践期间,院系应该积极联系校外实习基地和对口企业,选送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如检测公司等,参与工程项目,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职业能力。③参加材料类各种竞赛。高职院校应利用校园文化节等,定期举办院系层次的建筑材料知识竞赛,并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地方和全国竞赛,比如“苏博特”杯全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大赛等,加强与兄弟院校,企业的交流,以赛促学。少数优秀学生通过课堂外学习,将取得一系列成绩和成果,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会提升其余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结语

随着建材行业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剖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享了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旨在与同行交流,共同推动建筑材料课程前行,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廖波光,张慧敏.高职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及趋势展望-基于第六届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高职类)报告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9):44-48.

[2]范世森.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及其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6):54-57.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篇8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95-02

《建筑功能材料》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方向)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主要培养学生了解与掌握建筑功能材料的基本功能、分类、组成、结构与性能,并能通过所学知识掌握组成、结构及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熟悉常见功能材料的规格与规范、选用原则、检测方法和工程应用方法等,从而可以在某一工程实例当中正确选择合适的建筑功能材料进行选用和检测,能熟练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中。笔者根据近几年在建筑功能材料教学中的教学实践,发现以工程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组织方法,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一、建筑功能材料的课程特点

(一)课程各知识点既独立又密切联系

《建筑功能材料》是工程材料重要的一个分支,其包含的内容庞杂,需讲授有关常见的功能材料的生产、技术性能与技术指标,检验方法,应用及其施工要点等基本内容。从功能性方面可分为建筑保温隔热材料、建筑防水材料、建筑防护材料、建筑防火材料、建筑声学材料、建筑装饰材料及功能混凝土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材料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它们是相互独立的知识体系,但是在某些性能和技术指标上又存有一定的共性,尤其是在工程应用上更是一个系统的统一体,相辅相成,相互结合的工程类材料。

(二)与先修课程联系紧密且知识综合性强

建筑功能材料与先修课程《土木工程材料》、《建筑结构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等联系紧密。比如:功能混凝土就是土木工程材料中“混凝土”课程内容的深化,更加注重其功能性。学生如果对土木工程材料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或者理解不深入,那么在学习功能混凝土工程知识的时候,要么不知所云,要么就一知半解,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掌握。另一方面,材料也不是单纯和理论的,任何工程的建筑和工程现象都和建筑功能材料有着决定性联系[1]。

(三)理论性强,新材料层出不穷

建筑功能材料领域的更新是从设计到施工等整个工程领域更新的源泉。新材料、新的检测技术以及新的施工工艺层出不穷[2-3]。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注意传统的技术和理论的教学,更需补充讲授一些新材料和新技术、新方法等内容。

二、建筑功能材料课堂教学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篇9

WAHG Li-yan GAI Guang-qing ZHAO Li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Abstract】Teaching reform methods of polymer materials for building course based on the applicable talents cultavating mode were proposed. In addition,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processes of four education reform methods were elaborated in detail by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instances. Finally, teaching reform effects of polymer materials for building course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Applicable talents cultavating mode; Polymer materials for building; Education reform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各高校急剧扩招,尤其对于普通高校,学生入学成绩很低,在高中就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升入大学后对学习更是松懈怠慢。学生自觉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学习兴致不高,考试突击学习现象十分严重,学习无用论在学生脑子里根深蒂固,导致理论基础不扎实。另外,对于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缺乏足够的重视,多数流于形式。因此,多数学生既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缺乏较好的实践技能,势必导致就业难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使我们的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尤为重要,本文以《建筑高分子材料》课程为例,阐述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1 建筑高分子材料课程简介

建筑高分子材料是指以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其复合材料为原料生产加工的新型建筑材料。塑料管材管件、塑料门窗、建筑涂料、建筑防水及密封材料、建筑胶黏剂、建筑模板、泡沫塑料保温材料等建筑高分子材料在建筑领域广泛应用,极大的推动了建筑业的革新和发展。随着中国城市建设和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各类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涌现,建筑高分子材料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通过对建筑高分子材料课程的学习,学生把自己所学的高分子材料的相关知识和建筑工程结合起来, 充分认识到了高分子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价值,将理论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更加突出了吉林建筑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一大特色, 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筑高分子材料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任选课。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尽量避免枯燥的灌输式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样的考核方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是本人结合教学经验提出的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

2 建筑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2.1 教师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开课前做好调研工作,查阅资料、深入市场、深入企业,掌握当前建筑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方向。要想讲好一门课程,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第一,查阅相关领域的期刊资料,关注相关网站,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在开课前我查阅了与该课程有关的大量资料,在建筑塑料部分的讲授中,相对应的期刊有《塑料工业》、《国外塑料》、《化学建材》等;在建筑涂料部分的讲授时,经常参考的期刊有《涂料工业》。第二,深入市场、走向企业。上学期,我走访了几家建筑材料的企业,进行了参观学习,感觉收获很大。深入市场、走进企业可以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当你带着实践经验走向课堂组织教学,那将给同学带来很多新鲜的气息,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了解到学有所用。这是当前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尤其那些主张学习无用论的学生将受益匪浅。

2.2 理论教学联系实际

教师要时刻记住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生产联系起来、与实践教学联系起来。教师不仅要经常深入企业, 还要鼓励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向工人学习生产经验,从而增加对所学理论的深入理解。课堂上,我经常鼓励学生并将学生介绍到企业参观学习,了解理论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同学积极响应,受到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我们还经常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起来。在讲授建筑涂料部分内容时,由于我们材料专业实验室完全具备涂料的实验条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关于内墙和外墙涂料的开放性实验,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检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促进,学生受益匪浅。

2.3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能力

目前普通高校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学习强调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之中,要通过阅读、写作、演讲、讨论与辩论、实验与研究、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学习。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学习一章,至少要查阅一份资料,并鼓励其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撰写论文,以此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而且在课堂上会给同学提供讲解自己所查资料的机会,与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讨知识。这样,学生课后能够积极查阅资料,课堂上也能积极思考,部分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开放性实验中去,主动到实验室做实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4 注重平时成绩考核

以往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试为主,大约占80-90%。这种考核方式存在很大弊端,对于很多课程,学生平时不学习,进行考前突击学习,应付过关,考完则不久就会全盘忘掉。所以,考核方式应该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最后的成绩。利用一学期能学到的知识要远远多于期末的突击学习。在本课程教学中,采用多样的考核方式,第一是出勤,占5% ,比例较小;第二是课堂讨论,给学生提前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学习课本、查阅大量资料,准备课堂讨论内容,此项占35%左右;第三是市场和企业调查,要求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到相应的企业参观实习,了解相关建筑材料产品的生产过程,利用课堂向同学们讲述,此项占30%左右;第四才是理论知识的测验,占30%。

3 结论

通过建筑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高,能够自觉主动学习,不仅向课本向老师学习,还能积极主动查阅大量资料,到企业实习,能够做到将理论与生产联系起来,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勇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但在(下转第31页)(上接第8页)实施过程中也有很多困难,如在进行市场调查过程中,部分学生不敢走向社会。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教师,需要不断思考、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篇10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建筑企业要想从中脱颖而出,除了提高自身的建筑水平之外,还应该对建筑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测,从根本上确保良好的建筑工程质量。修建完工的建筑物经常出现一些屋顶漏水、墙体倾斜等质量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建筑物的设计、施工管理和施工材料等,建筑企业需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积极的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根据建筑材料在建筑结构中的分布和使用功能,可以将建筑材料分为建筑主体施工材料和建筑装修材料。

1 建筑施工材料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材料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效果,为了有效地减少建筑施工质量中存在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对需要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管控。我国在建筑施工材料检测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不合格的材料被使用在建筑施工中,致使建筑工程难以通过质量检测。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施工材料一方面造成了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为居民的日常生活留下了安全隐患,对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影响。本文通过对实际建筑施工材料检测状况的了解,特总结我国建筑施工材料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1 建筑材料检测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建筑安全事故的频发,国家相关部门对建筑质量予以高度的重视,建筑材料的检测机构从规模和数量上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建筑机构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却没有让检测机构发挥更大的作用,检测机构存在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造成建筑材料检测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检测机构重视数量建设却不重视质量建设。我国拥有为数众多的建筑材料检测机构,分布范围广,但检测质量效果令人堪忧,大多数检测机构设备陈旧,没有及时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难以确保检测结构的科学性;第二,缺乏专业的建材检测人员。虽然我国在建材检测工作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但仍然缺少专业的检测技术操作人员,专业的建材检测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第三,建筑材料检测机构缺乏规范的运行机制,没有形成科学的企业运作理念。建材检测行业应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设立监督检验室,实际的监督检测工作流于形式,政府监管部门没有对检查机构作出规范性与合理性的规定,部分建材检测企业依托相关检测部门,没有形成科学的企业运作理念。

1.2 新材料的质量检测效果差

新材料质量检测效果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市场上的新材料换汤不换药,施工材料生产商只是对材料某一方面的性能进行改进,施工单位因为不了解新材料的性能,缺乏新材料的施工经验。导致操作时出现新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新材料进入市场周期短,没有通过相关部门的严格的检测,而施工单位也难以确定新材料的使用性能与检查标准。对于新材料的检测缺乏权威的评价标准,导致检测结果难以作为质量控制管理的依据。

1.3 材料检测的的方法不科学

大多数建筑材料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抽样检查不及时,致使建筑材料漏检,施工单位在使用的漏检或者半成品状态下的建筑材料,为建筑的的安全留下了安全隐患。施工现场需要检测的建筑材料名目种类繁多,施工单位往往随意堆放建筑材料,给检测工作带来困难。若在施工建筑材料抽样方法使用不当,抽检数量少,抽样检测的结果则没有代表性。

2 建筑施工材料检测策略

2.1 严格遵守建筑材料检测规范与程序

相关部门对建筑材料的检测有明确的规定,在具体的检测流程上也有清晰的规定,为了确保检查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施工单位必须严格遵守材料检测规范与程序。具体策略如下:第一,确保取材的规范性。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往往是采用随机抽样的检测方法,在抽样时,需要对材料进行某一批次、某一产地或某一类型的划分。通过划分材料类型和种类之后,便于检测人员按照规章制度、流程进行检测工作,其检测结果具有代表性;第二,检测机构的独立性是确保检测工作的公正性的基础。在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具备独立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对施工材料检测的结果更具准确性和真实性。检测机构要始终保持检测工作的独立性,避免检测工作受到市场主体利益的干扰。

2.2 把握好委托、核查、抽样、报告和评估检测工作节点

在检测工作流程中,应改变现有的委托方式,建筑施工材料检测委托过程中应有第三方进行监督,严格核查检测材料,落实施工现场建材信息,确保检查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制定科学抽样检测方案,根据检查工作的需要,可以推行现场抽样和取样,确保个体施工材料能够代表整个施工材料的质量状况,确保检测过程与检测结论的客观和准确。针对检测结构需要撰写专门的检测报告,将检测结果及时上传,对于不合格的检测信息应及时上报。对整个检测工作进行绩效评估,以优化各个节点的操作运行。

2.3 做好材料进场前的检测工作

建筑施工材料在进入施工现场前,检测员要对材料的物理数据、质量证明文件和材料的基本性能进行检测,待材料检测合格之后,才允许施工材料进入现场。首先要对材料的物理数据进行查看和检测,检测的具体内容为此材料的外观、材料的尺寸和数量;其次,对进场的材料是否具有国家颁发的质量证明文件进行检测;最后,当进场材料的物理数据和资质文件符合检测施工要求时,因根据建筑设计对材料性能的要求,在材料进场后,对材料进行科学的摆放管理。结合材料对存放温度与湿度的要求,做好建筑材料的防潮和防晒等工作,检测人员要明确登记施工现场的材料状况,如:材料的数量、材料的存放时间和地点等,这样做既方便检测工作的进行,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效率。

2.4 明确建筑施工材料检测项目

为了确保建筑施工质量,检测人员需要一一检测个种类施工材料,明确建筑施工材料检测项目,并确保检测项目符合国家建筑材料质量检测项目规定,达到建筑施工材料行业标准,检测项目中的检测指标也必须在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的规定范围之内。例如,对于混凝土的检测需要明确其强度、细度和凝结时间,对于混凝土中使用粗骨料的密度、含泥量和针片状颗粒含量等项目进行检测,若没有达到相应的指标,还需要采用质地疏松的骨料做坚固性试验,对活性骨料做活性试验。

2.5 做好材料的取样试样工作,注意检测环境温度与湿度

检测取样的材料需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能够代表施工材料的整体性能。检测人员应对不同批次的同种材料进行随机抽取。例如,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多种型号不同的钢材,要求检测人员截取同一型号钢筋的不同部位进行检测,取样部位也可以采用此方法。

在检测建筑施工材料的过程中,不同的检测环境会影响检测结果。在相关部门规定的检测标准钟,对建筑施工材料的温度与湿度有着明确的规定。例如,《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中规定,在试体成型时,检测的环境温度应在20℃±2℃,相对湿度需>50%,试体还未拆模时,养护温度在20℃±2℃,相对湿度>90%,若在水中,试体的温度需控制在20℃±1℃。

3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材料检测对整个施工质量至关重要,相关质量检测机构和施工单位应该引起重视。该文根据实际的建筑施工材料检测状况,阐述了建筑施工材料中存在的建筑材料检测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新材料的质量检测效果差、材料检测的的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严格遵守建筑材料检测规范与程序、做好材料进场前的检测工作、明确建筑施工材料检测项目、做好材料的取样试样工作,注意检测环境温度与湿度等应对策略,为建筑施工材料检测做出重要的贡献。检测人员还需要不断学习科学的检测方法,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针对具体的建筑施工材料检测工作,总结归纳出科学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文.建筑材料的试验与检测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0):207.

[2] 杜建伟.浅议建筑施工前材料检测与试验[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1).

[3] 谷君英.建筑施工材料检测常见问题探讨[J].科技传播,2012(6):21.

[4] 俞建飞.浅析建筑施工材料检测及监控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3).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篇11

一、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要求和特点 

“建筑材料”课程作为高职土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不仅是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课程为基础的专业基础课,还是“房屋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工程概预算”等后续课程的前期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面对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出现的情况,使学生掌握常见建筑材料的技术特性、相关标准等基本知识,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用建筑材料,并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建筑材料”课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的课程。它涵盖的内容广泛,涉及学科较多,且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也为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验技能,可以说它是通往专业课程的必经之路,也是决定学生专业面宽窄和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 

(一)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要求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如何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中,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已经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为社会化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专门人才,但其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针对岗位群设置专业,增强专业覆盖面,按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对课程设置及时地进行调整、补充、修订。同时,还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现代内容和传统内容、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认真研究各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和权重,以满足学生从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依据,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应淡化基础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严密性,增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把知识传授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基础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企业对岗位知识和能力需求的调研,我们认为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根据一线施工与管理岗位的要求,针对一线施工与管理岗位群,整理出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并重新编排组合,形成教学大纲。笔者认为,“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了解与掌握建筑行业中常用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掌握我国现行建筑材料的各种标准和常见的检测方法,比较熟练地对目前施工企业常用的建筑材料进行检测,并提供可靠的检测数据,基本上可以为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和合格性评定提供依据;三是强化对专业研究工作的基本训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 

“建筑材料”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庞杂,以叙述性内容为主,涉及知识面广,教材涵盖了十多个大类,上百个材料品种,但其系统性差,各章节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这是由于材料学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各类材料本身就是一门专业学科,如胶凝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其他复合材料等。如此多的内容都汇集到“建筑材料”课程中,使其成为一门介于材料学科与建筑工程学科之间的综合课程。 

“建筑材料”的课程内容庞杂混乱,主要是对各类材料定性、半定量的分析,是针对各类材料技术性质的总结,缺乏逻辑性和理论计算分析。同时,由于一系列和工程密切相关的试验资料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繁多的条文叙述及经验公式,而又缺少逻辑推理,使得其整体性、逻辑性、严密性、连贯性均较差。这就给学生学习这门课程造成了不少的困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在高职教育极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少高职院校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依然沿袭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重理论教育,轻技能训练,使高职生的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完全贯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体系方面普遍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基本上处在无人监管的状态,既没有统一编订的课程,也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学校自行其是。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践课的开课率没有达到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实践课看成理论课的附属课。二是教学方法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三是对学生的考核多按传统的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的单一闭卷考试方法。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 

高职院校对“建筑材料”课程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也就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很多高职院校依然沿用以前的教材,这些旧教材的内容比较狭窄,很多教材缺乏对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实验方法、新标准的介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些年来我国建材领域发展速度非常快,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速度远远跟不上建材领域发展的速度,所以,高职教育应当注重“建筑材料”课程标准的制定,及时更新教材的内容,以应对工程实际的高速发展。 

(二)沿用本科教学大纲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只是对这门课程本科的教学内容作了局部删减,略降低教学要求。“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分为两大块: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讲解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土木工程材料性能的一些基本测试,属于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仅仅是用来验证理论教学中的重要结论,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因而,在现阶段的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中,实验课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属于理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真正地把实验课作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学生锻炼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

(三)教学方法落后 

现阶段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仍旧停留在口头讲授、“满堂灌”的层面上,而建筑材料领域中涉及很多概念,有些概念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板书难以描绘。大多数理论知识只有在具备工程实际条件的情况下,才会被学生更好、更快地加以理解。此外,随着大学本科院校近年来的大幅度扩招,吸引了众多高中毕业生就读。这就导致了在高职就读的学生,其基础知识不扎实,且个体差异较大,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可自由支配时间明显增多,主动学习的动力明显不足,这给“建筑材料”的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精研教材内容,突出重点教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样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应该有所侧重,在深入分析岗位工作对本课程知识能力要求的前提下,打破学科框架,构建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体现土建专业所需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新体系,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突出重点内容,在重点内容讲解透彻的同时,兼顾讲解其他一般内容,其余内容则可要求学生们课后自学完成。建筑材料虽然种类繁多,但结合专业的特点,应该突出两个重点,即材料的基本性质及结构材料。

材料的基本性质这一章很重要,它是研究建筑材料共性问题,是后继各章的基础知识。因此,应较详细地把材料性质的各个概念结合它们在工程中的应用介绍清楚,要求学生们牢固掌握。结构材料能否正确使用,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危和正常使用。所以,应把水泥、混凝土、钢材、防水材料列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在讲解这些重点内容时,应尽量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诱导和启发学生去主动地、积极地进行正确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某些具体材料的教学,则宜采用在众多材料品种中选取典型品种予以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水泥”一章,应选用建筑工程中使用最多的通用水泥作为主要讲解内容,其中又以硅酸盐水泥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其熟料的矿物组成、水化反应、硬化机理、技术性质、腐蚀及应用、储存等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介绍其他掺入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而水泥中快硬硅酸盐水泥、白色、彩色硅酸盐水泥不是重点内容,仅作简单介绍即可。特别要做说明的是在突出重点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在其他非重点章节中也有重点内容,譬如在“砌体结构材料”这一非重点章节里烧结多孔砖、空心砖和砌块是重要的墙体材料,所以它们的技术性质是重点内容。确定重点和非重点内容教学,不仅能缩短授课时间,而且有利于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有利于学生全面而重点地掌握建材方面的知识。 

(二)加强章节内容间的联系,促使学生融会贯通 

为了克服“建筑材料”内容多而散、系统性差的不足,同时也为了避免讲授时平铺直叙,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教师特别要注意加强课程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各种工程材料服务与工程实际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明确各种材料在工程实际中所处的地位为出发点;以材料的生产工艺流程、材料的技术性能、基本构造与组成、材料应用发展方向展开论述;以材料在工程实际中不同的功能作用作为结论来开展教学,会使学生感觉总体思路明确,条理清晰,前后上下知识融会贯通。 

(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感性认识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针对教学手段单一、内容枯燥无趣等问题,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此,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采用样品教学,做好对比分析。“建筑材料”课程作为一门叙述性内容偏多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感性地认识和了解各种建筑材料,我们应尽力收集相关的材料样品,进行展示,首先让学生对该材料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再介绍其性能、特点和应用等其他内容。同时,可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共性和特性,便于掌握和理解其技术性能。如讲解混凝土拌和物时,可以当场取少量水泥、天然砂、石子和水进行搅拌,介绍各组成材料在混凝土中所起的作用,可让学生亲自尝试一下,观察不同配合比的材料性能的差异。再如在介绍过火砖、欠火砖时,可直接用样品向学生进行展示,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这两类砖的外观颜色和形状,就能很快掌握这两类砖的特点和区别,学生的印象也会非常深刻。第二,采用电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口述为主要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率比较低。采用电化教学,借用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方式,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量,而且还能通过影像,真实而直观地反映出材料的“真面目”,使学生加深对材料性能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引入工程实例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定义、概念,把工程的实际环节引入到课堂内容中来,以实际工程为例来讲解材料的特性、使用方法及效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是教学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可以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例如,在讲石灰的性质时,可列举石灰的应用、抹灰墙而出现爆裂点的具体工程实例,通过对此事故原因的分析,可使学生加深对石灰熟化时体积膨胀较大的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石灰变储存期为陈伏期的必要性。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做演示。通过对这些简单试验的操作与观察,学生对生石灰熟化特性的了解和认识可进一步加深,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发挥实验在建材课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内容的叙述性和定性的(有时是半定量的)性质,它对某些概念的定义是不精确的,仅仅从定义本身难以作出精确的认识和严格的区分。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水泥的“凝结”和“硬化”、“初凝”和“终凝”这样一些成对出现的概念。这里不妨引用一下水泥的“初凝”和“终凝”这一对概念的定义:“初凝”为水泥加水拌和时起到水泥浆开始失去可塑性的时间;“终凝”为水泥加水拌和时起至水泥浆完全失去可塑性,随后开始具有强度的时间。这里的“开始失去”“完全失去”和“开始具有”等说法并没有严格的定量的规定。学生难以区分和掌握这样的定义。而水泥凝结时间的测定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这样的概念。这里不妨再引用一下该实验中有关试验结果的规定:由加水时算起,到试针沉入净浆中距底板0.5~1.0mm时,所经历的时间为初凝时间;到试针沉入净浆中不超过1.0mm所经历的时间为终凝时间。这样由实验对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的定量规定和区分,显然比上述的定义要精确,且实验形象、具体。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授课时,教师就结合实验把“初凝”和“终凝”概念量化、具体化,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概念。“建筑材料”课程中类似的概念很多,如水泥的标准稠度需水量、沥青的黏性等概念,都可以用有关的实验来使其定义精确化、具体化,以利于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 

尽管结合课程特点,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和实践环节上,我们作了积极的探索,“建筑材料”课程改革已初步有了成效,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课程的改革和实践的探索中,我们要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以更好地实现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z].2004-04-02.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篇12

建筑材料的种类比较多且在性能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各种材料千差万别,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是其基础,想要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就必须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如果建筑材料的质量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建筑工程的结构,甚至出现坍塌的问题。在建筑工程中要加强对材料的检测工作,保证建筑材料满足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

1 影响工程建筑材料质量因素

1.1 建筑材料的供应缺乏计划性

建材的供应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保管与堆放,但当前的现状却是供应上缺乏一定的计划,导致建筑材料出现锈蚀问题,这是由于在保管时没有做好防水防潮措施。

1.2 建筑材料检测不严格

施工现场经常出现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这是由于在对建材进行检测时存在一定的问题,漏检了部分建筑材料。在建设工程中如果采用不合格的建材就会导致工程的质量出现严重的安全问题。

1.3 建筑施工工艺水平低

在工程施工中,搭接的工艺水平较低,在焊接完成后没有及时的进行检测就使用,导致钢筋原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直接影响了工程质量。建筑材料中有些半成品的构件,这些材料在没有达到一定的强度龄期,甚至没有经过检测就使用,这给工程建设埋下了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

2 工程质量材料的质量检测

2.1 确定检测项目

在进行建筑材料的检测时,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与标准进行检测,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工程建设现场,建筑材料非常的多,一定要保证每一项建筑材料都符合质量标准,在使用之前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测与试验。

2.2 取样试样

在进行建筑材料的取样时要注重取样的数量与取样的标准,数量上一定要把控好,减少试验结果的误差。在具体的取样过程中,对同一批建筑材料进行不同部位的取样,确保取样工作的准确与试验结果的稳定。

2.3 环境湿度与温度

建筑材料的性能受到环境温度与湿度的影响。在对建筑材料进行养护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对环境条件进行测试,在试验时,要将环境的温度与湿度严格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2.4 减少试验误差

试验误差的产生的大部分原因来自人为因素,在试验的过程中,部分检测的工作人员对试验工作没有认真对待,产品的检测工作不到位,就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误差。在检测的过程中,检测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检测,避免出现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

2.5 处理数据

在对同一组的建材进行试验时,由于一些原因,会出现试验的数据结果存在较大的离散型,这时在对这些数据的处理中要有一定的取舍,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工程质量材料的质量控制

3.1 加强进场前材料质量的控制

在建筑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之前,相关的检测人员要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与文件进行详细的阅读,熟悉文件中规定的材料品种、规格与强度等。建筑材料的质量标准要认真的进行查阅,在使用过程中,熟悉材料的性质、特点、使用范围等,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适当的给予一定的解决意见。工作人员在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标准熟悉且掌握之后,就要进行材料的选择,要依据自身的需求与建筑材料的质量标准对供应商的材料进行比较,一般情况下要选择质量可靠且价格较优惠的大企业。供应商的可靠与否,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在进行材料的选择之后,检测人员要为业主提供建材的检测结果和信息核对结果,检测人员还需要对承包商提供的建材资料进行一定的审查与论证,最终的材料选择权要由业主决定。

3.2 加强进场中材料质量的控制

在建筑材料进入到施工现场中时,要对建筑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检验,以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

(1)在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建材与设备要有质量合格证,其规格、性能指标与型号等要符合相关的标准。

(2)监理工程师要严格检验建筑材料的质量,对于检验结果进行验证,对于质量不符合标准的建筑材料要及时的进行清理,绝不能在施工过程中使用。

(3)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对到达的建筑材料进行核对,保证其规格、性能指标、型号等与设计的需求相符合,如果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建筑材料,要及时的进行退回。

(4)在建筑工程中,有些比较重要的建材,要安排专人监督生产现场,比如商品混凝土这一类的重要建筑材料,就需要专门人员对其生产过程实施全程监督,确保其生产过程符合质量标准。

3.3 加强进场后材料质量的控制

在建筑材料进入到施工现场后,要对质量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与预防,对于出现的质量问题要进行一定的原因追溯。在建筑工程中,对于使用的原材料或半成品必须是经过相关部门审批合格后才能进入到施工现场,施工现场要避免出现有质量问题的建筑材料或者是与施工设计无关的建筑材料。严格控制施工中使用的建材,必须按照设计中要求的品种与规格型号进行检验。在建筑材料的存放保管上,要注意有些建筑材料是不能存放在一起的,在使用时也要特别注重一些建筑材料不可同时使用。在建筑工程中,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管力度,不断提高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提升相关负责人员的责任意识,对于出现的质量问题,一定要对其根源进行彻查,防止类似质量问题的出现。

4 结语

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增加,对于建筑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增长。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的难度系数较大,因建材市场的复杂性,所以需要对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加强对建筑材料检验与检查的力度,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建筑材料质量的检测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与规范,保证建筑施工过程中材料的质量,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春华.建材质量检测技术分析[M].建筑科学出版社,2010(18).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篇13

一、建筑材料的相关理论知识和作用

建筑材料主要指的就是是指用于建筑工程中地面、基础、墙体、屋顶等各个部位施工的各类材料与制品的总称通常使用的各类建筑材料包括各类油漆、陶瓷、水泥、石材、混凝土、粘土砖、涂料、玻璃、沥青卷材与PVC管等,这些建筑材料的应用使得建筑工程施工变得更加便利。也正是由于对这些材料的使用,才不断的推动了我国的建筑行业向更好更全面的方向发展,也通过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来加速我国的经济不断的发展。

二、建筑材料的检测在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性浅析

由于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相关类型的建筑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的质量所以必须要加强检测,只有质量合格的建筑材料才能够保证建筑能够有较长的寿命以及综合安全性能。并且通过建筑材料的检测还能够更好地判断材料的性价比,对建筑材料进行优化选择以提高建筑工程建设的规范性以及性价。同时加强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可以充分的了解材料的性能,更好地发挥材料的优势优点而规避不足,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更好地提高施工效率。所以,在如今建筑工程中材料检测工作不可或缺。

三、影响建筑材料检测的因素

1.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

在检测的操作过程当中,相关的检测员对于仪器的使用是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所以,检测人员是否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检测方法、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检测人员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储备等等诸多的问题都会对材料检测的专业性、科学性、准确性造成影响。

2.选取标本应该具有代表性

在对相关材料的过程中,对于标本的选取是十分重要的,其对检测的结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对相关的材料的检测检测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取样的代表性,选取了没有代表性,如质量本身就有问题,尺寸不规范的试样自然无法让试验结果满足所有的材料,没有了代表性的检测试验也是无效的。

3.湿度和气温

在对相关建筑材料标本进行检测的过程中,湿度和气温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对于一些材料而言,湿度和气温的改变会产生很大的结果的影响,比如混凝土材料的检测过程中水温,养护过程的水温等都会直接对构件的抗折、抗拉性能造成影响,所以必须要提高检测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控制。

四、建筑材料检测的相关内容和理论

在对建筑材料的检测过程中,对检测内容的分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过对检测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类,通过合理的分类检测,才能够推动实现检测结果的合理化和具体化,为建筑施工的安全性提供保障,在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材料的性能检测

取样:取样是检测过程中最主要的部分,检测一般遵循随机的原则而且必要时每一批材料都要进行检测,取样必须要有代表性才能够最大程度上反映出整一批材料真实的质量的安全性能,也才能够便于检测进行。

环境:检测的环境也必须要合理的进行选择,比如一些混凝土构件检测需要养护过程,所以就要对养护的环境进行调控以保证材料检测的真实性,或者有一些建筑建设区域的特殊性对于材料有特殊要求也要保证检测环境能够真实反映材料真实的使用状况。

加荷:对于建筑材料而言荷载试验是验证材料收到荷载压力时能够承受的极限,通过检测以保证材料在真实的使用过程中能够始终处于安全限度内,但是加荷试验中必须要控制加荷载的速度减少荷载冲击对于检测结果的影响等等。

尺寸:建筑材料的尺寸往往也会对建筑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对材料尺寸的检测也是必要进行的,只有进行了严格的尺寸检测才能够保证材料的生产使用规范。

2.材料种类的分类检测

在对材料检测过程中,还应该依照不同的材料,制定不同的检测计划,确保检测能够合理化和具体化,主要的分类检测过程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硬性材料的相关检测过程

拉伸:一般来说对刚才的检测主要就是拉伸检测确定硬性材料的抗拉极限,因为硬性材料在建筑构件中往往都是用于承受拉应力,硬性材料抗拉性能就是硬性材料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保证。

冷弯:对硬性材料进行冷弯试验已检查硬性材料表面会不会出现脱屑等一些质量问题,从而保证硬性材料在建筑工程实际使用过程中能够有较高的质量和安全性,不会过早老化、断裂等。

4.沙土水泥的相关检测过程

砂石粒径、级配:混凝土材料中砂石的粒径级配直接影响到混凝土构件内部的粘接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混凝土构件的强度。

水泥强度:水泥的强度也必须要进行检测,生产标识的强度必须要和真实的强度相符才能够保证水泥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时的质量。

五、结束语

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保障了建筑材料的安全质量问题,才能够不断的推动建筑的施工,本文对建筑材料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浅析,对影响建筑材料检测的相应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建筑材料检测的相关内容和理论,旨在通过对材料进行不断的分析从而提升建筑材料的安全性,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南京凯进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