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技术创新实用13篇

光伏发电技术创新
光伏发电技术创新篇1

目前,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光伏产业链,遍布29个省市,主要分布在江苏、河北、江西等省市。国内光伏企业已经跻身国际大型光伏企业行列,其中12家海外上市,15家国内上市。中国光伏产业强劲的增长势头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聚快速形成。我国光伏产业经过爆炸式发展,已经形成了江苏、河北、江西、四川等几个光伏产业聚集区域。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13吉瓦,占全球总产量的47.8%,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二是光伏产业技术取得显著进展,设备国产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国内多晶硅料产能超万吨的企业就有两家,分别是保利协鑫和江西赛维LDK。近年来,我国通过引进外国领先的设备,硅碇/硅片生产薄弱状况得到彻底扭转。光伏生产设备30%?40%已替代进口或部分替代进口。三是政府扶持力度加大,产业政策开始补位。2009年以来,国家决定综合采取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方式,加大对光伏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2009年7月,国家多部委印发《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计划在2-3年内,采取财政补助方式支持不低于500兆瓦的光伏发电示范项目。

然而,与世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相比,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仍然存在产业链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机制不够灵活、应用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等问题。当前,机遇与挑战同在(见表一),我们必须认真思考,采取有力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开拓国际市场,狠抓技术创新,化危为机,推动我国光伏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2光伏专利分析和技术展望2.1光伏技术领域专利分析作为新兴技术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正处在高速持续发展之中,产业技术日益受得国内外企业、个人和科研院所的重视,特别是日本和美国的大型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重要的目标市场,加紧该领域的专利布局。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已成为光伏产业的主要技术,而伴随着光伏并网发电的广泛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技术研究开发迅速趋热。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已经显现。由于国内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强于中国企业,国内院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推进产业化进程。

2.1.1强国加紧在中国进行光伏技术专利布局中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在太阳能光伏领域的本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很强,而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重要的目标市场,正加紧光伏技术的专利布局,竞相占领我国专利技术市场。曰本三洋、夏普、佳能,美国应用材料和德国默克公司都加强在中国的专利申请,涉及产业链的多个领域。特别是美国应用材料公司近几年的专利申请非常活跃,仅2007年就申请专利231件之多。日、美等国在华专利数量分别占到中国太阳能光伏技术领域专利总量的16.6%和12.5%。

2.1.2光电器件技术是国内光伏专利技术发展的焦点

从专利申请的应用领域分析,当前国内光伏专利技术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光电器件、太阳能电力、半导体加工工艺、半导体基板、聚合物的光电应用方面。光电器件技术依然是国内光伏产业技术中最主要的热点技术。

2.1.3国外企业光伏专利技术整体强于国内在华申请光伏技术专利的企业排名中,国内仅江苏常州天合光能公司挤入前十强,其余均为外国企业。国内企业整体技术实力落后于美、日、韩等国。

2.1.4长三角成为我国最主要太阳能光伏专利技术集聚地区

国内申请光伏技术专利前三名的企业分别位于常州、上海、无锡等地,这表明长三角是我国最主要太阳能光伏技术专利集聚地区。

2.1.5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明显强于企业中科院是国内太阳能光伏技术领域申请专利最多的研究机构,其专利数量达201件,是国内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常州天合光能的3倍以上;其次为南开大学52件,位居第二;上海交通大学44件,排名第三。因此,国内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将太阳能光伏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推进产业化进程。

    2.2太阳能光伏技术展望

加大光伏领域的研发投入,促进太阳能发电技术突破,扩大太阳能发电应用领域,是当前各国共同的战略目标。即使在全球经济低迷,整个光伏产业及技术研发造成极大冲击的情况下,光伏技术领域依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未来各项技术参数、性能指标等记录将不断地被刷新。

(1)光伏发电成本将持续降低。依靠目前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就可以实现光伏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未来光伏发电将会有经济竞争力。但对于何时能够达到和常规能源电力成本相当的水平,各研究部门之间差别很大,乐观的估计是到2015年左右,保守的估计是2025年左右,光伏发电成本可以下降到1.5美分/千瓦时,和届时的电力销价相当(仍高于煤电电价,但差别不很大)。

(2)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推陈出新。在晶硅太阳能电池原材料成本一多晶硅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各厂商纷纷转而寻求技术创新,从而使得研究开发新型太阳能电池术成为近期太阳能电池产业新的热点。如利用碳纳米管代替传统硅技术,利用硅藻类生命结构开发太阳能电池,以及铜铟镓硒电池技术。

(3)光伏发电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光伏发电目前是一种较为成熟、可靠的技术,己经逐渐从过去的独立系统朝大规模并网方向发展。

(4)硅材料用量大大减少。降低硅片厚度是减少硅材料消耗、降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成本的有效技术措施,是光伏技术进步的重要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30多年的进步,太阳能电池硅片厚度从450?500微米降低到目前的100?180微米,厚度不及原来的1/4,硅材料用量大大减少,这对太阳能电池成本降低起到了重要作用。

(5)电池转换效率进一步提高。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最高,技术也最为成熟。在1954年,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转换效率最高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为4.5%,而现今光电转换效率纪录被新南威尔士大学提高到43%。

3我省光伏产业发展概况及问题

3.1我省光伏产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江西省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以晶体硅片生产为基础,在光伏产业链中游崛起,产业规模取得快速发展,在国际上已具备雄厚的实力。我省的光伏企业有50余家(2家海外上市企业),建立了“硅料一硅片一电池一组件”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光伏产业投入也逐步增加。我省“十一五”时期的光伏产业投资总量在1200亿元左右,10多家光伏企业项目投资数额过亿,科技投入已达2000多万元。投资领域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产业上游硅料、硅片生产,以及中游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领域,产业链下游领域相对较少。我省还成功组建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了我国首个太阳能光伏学院一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学院,建立了“中国光伏交易市场”,光伏企业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3.2科技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光伏科技投入总量小。“十一五”期间,全省仅2009年光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10.91亿元,而科技投入仅为2000多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9%。。河南、四川、江苏等省科技投入较大。

(2)光伏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通过对中国光伏技术专利分析可知,从1983年至今,在国内申请的光伏专利总量中江西仅5件,占国内专利总量的0.19%。,涉及江西企业2家(表二所示)。

(3)光伏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光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懂得科技知识、经贸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的管理人才极度缺乏。

(4)光伏产业链需进一步完善。迄今为止,江西光伏产业链涉及上游硅原料和硅片生产环节,中游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光伏设备领域仍较弱,下游光伏应用领域正在布局,表明整个光伏产业链发展不够完善。

4科技创新助推我省光伏产业发展建议

(1)加大对光伏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每年获得各类科技投入不低于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研发自投。鼓励并促成世界范围内的产学研结合,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加强产业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激发光伏市场发展动力。加大光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继续依靠政府财政支持,扶持光伏产业发展。从中短期来看,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政策扶持力度和政府激励政策的实施仍将是开拓光伏市场的主要动力。

(3)优化光伏产业布局,尽快形成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尽快淘汰光伏生产环节中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加速对国内外企业的兼并重组。全面实施产业配套战略,稳固高纯硅、硅片等上游产业,扶持电池、组件、设备等中游产业发展,引导下游光伏应用领域的市场开发。拉长光伏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光伏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4)增强企业融资渠道,为光伏产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光伏产业是一项新兴战略性产业,需要较强的资本投入。我省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助外,还需大力吸引民间资本、风险投资等多项资本注入,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光伏产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5)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为光伏产业提供智力保障。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多方位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施行“人才、基地、项目”一体化机制,建立产业化基地,通过项目实施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为我省光伏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光伏发电技术创新篇2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秀洲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区向现代工业区的历史转变。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秀洲工业正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要素制约日益趋紧、产品附加低端锁定等严峻挑战。在转型升级的爬坡过坎阶段,传统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是吸纳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政府税源的主力军;新兴产业是发展的引擎,是破解可持续发展瓶颈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点。秀洲工业经济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更需要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步伐。结合秀洲产业基础,从增长潜力、带动效应、技术优势等方面看,加快培育以光伏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建设光伏高新区是最好的选择。

(二)以光伏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前景光明

从长远看,传统的石油、煤等化石能源将枯竭,再加上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保护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已是大势所趋,且进程日趋加快。光伏产业作为我国为数不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话语权的新兴产业,近两年由于受国内市场启动缓慢、国际贸易保护等多种因素影响,全行业陷入低谷,但这一困难是暂时性的、结构性的。随着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今年以来已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支持光伏企业结构调整,开发国内市场,加快技术创新,优化信贷支持等,从今年下半年的情况看,国内光伏行业已经“回暖”,态势向好。同时,随着目前光伏产业正步入大规模整合提升、大规模技术创新、大规模资源要素重新配置的阶段,对于不具备明显先发优势的秀洲而言,是“中途发力”、“弯道超车”的窗口期。

(三)光伏高新区创建以来开局良好,成效初步显现

自去年12月正式启动光伏高新区建设,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通过共同努力,创建工作开局良好,成效初步显现。

最直接的成效就是引进了一大批项目。至2014年4月,累计已引进光伏类项目23个,总投资折合人民币达100多亿元,今年在谈的意向项目也已有16个。国家电网浙江省分布式光伏并网技术研究院、国家纳米中心长三角研究院、中国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华东区总部项目等“国”字号单位纷纷在秀洲设立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南源环保等一批重大项目已开工建设。与此同时,一批世界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项目也正在密切对接之中。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产业层次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想引进的企业。可以这么说,光伏高新区的品牌效应开始显现,影响力不断扩大。

第二,最重要的成效是理清了建设光伏高新区的思路,且实践证明这一思路是可行的、卓有成效的。围绕一个产业,建设专业园区,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符合下一步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要求,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强化“应用促创新、创新促发展、改革促发展、开放合作促发展”的开发模式,符合新兴产业培育的路径。坚持从秀洲和行业的实际出发,高端切入,错位发展,主攻光伏专用设备和光伏发电核心部件、光伏发电系统集成及高效光伏电池与组件、新一代光伏发电技术及光伏光热集成技术等三大重点领域,符合光伏行业下一步发展的趋势。坚持专业化招商,委托专业中介机构编制“产业地图”、“招商地图”,有的放矢开展招商,符合产业招商的特点。坚持自我加压,倒排计划、倒排时间,在园区成立的第一个100天和第二个100天分别举行活动,邀请一批客商,签约一批项目,推介园区,展示园区,也充分证明了我们有一支很强战斗力的队伍。

第三,最“给力”的成效是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政策集成创新本身就是“五位一体”试点内容之一,光伏高新区的建设得到省、市的有力支持。同时,近一年来,光伏高新区建设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省、市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批示,国家能源局、国家科技部、国家工信部领多次实地调研,高新区已经获批承建国家“863计划”项目,也有望获得“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称号,这为下一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总之,建设光伏高新区、培育以光伏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是秀洲工业经济应对新形势、实现新突破、得到新跨越的关键所在,也是省、市交给我们光荣而重大的任务。同时,通过近一年来的创建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基础扎实奠定。因此,下一步,需要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心聚力,全力以赴推进。

一方面,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建设一个专业园区,培育一个新兴产业,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经过20年的开发,才构筑全国领先的生物医药创新链和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框架。再如平湖光机电产业基地,自1999年引进第一家机电企业,经过10多年的坚持,才发展成现有规模。光伏高新区的建设同样如此,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劲头。绝不能抓一阵子,烧三把火,也绝不能稍有成绩就沾沾自喜,更绝不能一有困难就轻言放弃,定了干,干就干到底,抓就抓到位,有始有终,善始善终,才能真正见到成效。

另一方面,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建设光伏高新区绝不仅仅是秀洲工业园区的任务,应该是全区上下,各级各部门的共同任务,需要区级各部门包括各镇、街道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建设光伏高新区需要聚全区之资源,进一步强化土地、资金、人员等各种要素保障,也需要汇全区之智,出谋划策,共同探讨、研究建设的思路和举措。要通过举全区之力,加快建设光伏高新区,打造秀洲工业的“升级版”。

二、发挥光伏高新区在推动秀洲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中核心作用的举措

回顾光伏高新区创建一年来的情况,成效明显,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 困难:一是园区尚未成型。尽管引进了一批项目,但真正对园区建设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还没有实质性突破,特别是与国内领先的成都双流新能源园区、中国电谷·保定国家高新区等相比,差距比较大。二是面临技术和市场风险。新兴产业代表未来,存在一定技术和市场选择的风险,引进什么样的企业,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这也是一个大的挑战。三是工作力度上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外,由于光伏产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在应用、商业模式、技术、金融等方面需要创新,而创新需要得到上级的支持,如何向上向外争取更多的支持,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对内,加强产业发展、示范应用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协同上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招商选资、产业培育的重点需要进一步明确、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要素瓶颈制约的突破上需要进一步创新。

如果说,2013年是光伏高新区创建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2014年则是完成全省“五位一体”试点三年目标的关键之年,是抢抓国内外光伏行业整合良好机遇,创建“国内一流、面向世界”中国光伏科技城的发力之年。因此,2014年,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对新的形势,进一步以百倍的工作努力,全力以赴推进。具体要进一步做好七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方向

围绕“五位一体”试点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光伏高新区的发展方向,要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光伏高新区打造成为全国领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化园区。

全国领先,就是定位要高,这也是全省“五位一体”试点的要求。要全国领先,最核心的标志是全国领先的重点企业,要在光伏电池、系统集成、新一代产品、光伏配件等领域,着力培育若干家销售规模上百亿,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规模效应高、创新能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鼓励发展一批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创新型成长性中小光伏企业。最直观的标志是全国领先的应用示范,要加快实现园区光伏发电全覆盖,原有屋顶全面改造,新建建筑逐步安装,真正全面打造国家“新能源示范园区”。

具有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创新方法,聚集资源,打造高新区独特的竞争优势。一要走“产业链垂直整合”的道路。紧紧围绕光伏整个产业链的相关环节,依托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把研发设计、装备制造、生产制造、应用开发等相关环节上的龙头企业、优势企业聚集整合起来,形成强强联合的优势产业链,打造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二要走“产业培育、示范应用和技术创新协同推进”的道路。坚持以产业培育为核心,以示范应用带动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通过三个环节的协同推进,打造工作推进机制的核心竞争力。三要走“强化公共服务平台”的道路。在继续完善高新区基础政策硬平台的同时,加大检验检测、投融资、交易展示等公共服务软平台建设力度,打造服务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专业化园区,就是要围绕一个主导产业来打造园区。这一主导产业主要聚焦光伏产业,但同时也要树立“泛光伏”的理念,要把与光伏相关的光电一体化、电力电气、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纳入培育的范围,以拉长产业链、抵御单行业风险。

(二)进一步加快产业基地建设

一是明确招商重点。按照高新区现有的产业基础与资源,按照光伏行业目前的发展现状,按照高新区需要尽快成形的要求,必须要突出重点抓招商,即以“四个为主”为重点开展招商选资:要以重大项目为主,光伏产业作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市场“大起大落”的新兴产业,要把具有较强实力、较强技术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作为招商的重中之重,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支撑高新区发展。要以电池及组件制造为主,光伏电池的特点决定电池及组件制造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只有引进了电池及组建制造的龙头企业,才能聚集中后端的逆变器、智能电表、控制系统等企业,也更容易突破引进附加值更高的、也是最理想的光伏装备项目。要以“泛光伏产业”为主,在重点突破光伏产业的同时,拓展LED、新一代环保高效储能系统等产业,整体打造产业优势。要以光伏制造业为主,通过引进制造项目,带动研发设计、应用推广等高端生产业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链。

二是创新招商机制。要在继续发挥“招商地图”等有效招商手段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四个“专业招商”:要推进专业中介机构招商,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信息量大、招商专业性强、组织网络覆盖面广、招商成本低、市场空间充分的优势,在继续加强与欧洲清洁能源协会、SEMI、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等知名专业中介机构合作同时,进一步拓展与其他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合作,大力推进招商。要依托专业人员招商,加强与一批专业水平高、在行业内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客商、专家和领导的合作,通过他们开展招商选资工作,提高项目的针对性和成功度。要参加专业展会招商,组织参加德国慕尼黑太阳能展、日本东京国际光伏展、上海太阳能光伏展等国内外知名光伏专业展会,积极筹划举办“光伏发电应用博览会”和“中国(嘉兴)光伏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对接和汇聚国家产业联盟、国内外重点企业、重点科研院所、产业关键人物等产业资源,推广光伏高新区。要强化专业化队伍招商,探索建立区光伏产业招商组,以光伏高新区为主体、区相关部门全力参与和配合,共同开展招商;进一步开展学习和培训,提高光伏高新区招商人员素质;健全招商内部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实效性。

三是加快项目建设。项目引进只是第一步,项目落地、建设、投产才是最关键的。从目前招商形势看,服务、推动、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将成为下一步光伏高新区建设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要建立1个重大项目+1个推进服务小组的机制,由区相关领导牵头,抽调区相关职能部门和光伏高新区管委会的精兵强将,建立推进服务小组,在审批、落地、建设、投产等各个环节,超常规集聚资源,超常规解决问题,超常规提供服务,切实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

(三)进一步推动示范应用

一是更好服务于产业培育。要紧抓国内光伏市场启动的重大契机,把握“市场促产业”的发展规律,建立健全光伏发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推动光伏发电应用示范,聚集行业内的目光,不断完善光伏产业链。要在继续抓好今年61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规模,妥善处理好有限屋顶资源与项目需求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新一轮项目规模,积极稳妥予以推进。

二是更加注重示范性。继续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先行、规模适度”原则,注重应用产品的多样化、应用领域的多元化。在继续大力抓好企业、集中式屋顶发电项目的同时,切实抓好国家“863”项目,努力成为全国示范。在推进光伏发电应用的同时,积极推进与储能系统的结合,探索更有效的技术模式。

三是更快推动应用模式创新。通过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应用,以政府为主导、相关政策为配套,鼓励以第三方建设合同能源管理为主,鼓励用户自建,逐步建立健全光伏发电标准化的规划设计、建设、运维管理规范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光伏发电商业创新模式,向全省、全国推广应用。进一步推动融资模式创新,积极探索金融租赁、收益权抵押、企业债、电站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四)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

一是发挥好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作用。以国家电网浙江省分布式光伏并网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六研究所光伏装备与智能控制研究院为依托,充分发挥省级企业研究院在人才资源集聚、技术研发突破、行业创新引领等方面的作用,支撑产业发展。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扶持一个”的建设思路,在园区内建设不同研究方向的太阳能光伏省级及以上重点企业研究院。

二是积极引导开展协同创新。全力支持重点企业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 在园区内联合建立包括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大公司地区研发总部等在内的光伏技术创新综合平台,对新型光伏技术、分布式光伏并网技术、光伏装备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公共应用性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和科技成果输出,从“制造”向“智造”并举。

三是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国电通、36所、中科优恒公司等机构,积极筹建部级光伏质检中心,实现光伏产业研发生产和检验检测服务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移、专利、科技信息、投融资、人才培养、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组织,形成完整的服务保障体系,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五)进一步促进产城融合

一是加强相关规划衔接。进一步细化光伏高新区建设规划,注重与秀洲新区、秀洲工业园区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服务业发展规划等有关方案规划的衔接,制定生产体系、生活体系与社区居民服务体系三个产业专项规划,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空间的优化布局。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光伏高新区及其周边交通网构建,加快东升西路延伸段、新08省道建设,完善加创路北段、洪高路延伸段等次干道和支路网络,着力构建立体式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光伏高新区内燃气、供水、绿化、污水处理等重大设施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中山西路、新塍大道绿化建设或改造,实现光伏高新区内道路绿化全覆盖,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六)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

一是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充分利用上级扶持光伏产业发展以及鼓励光伏应用的政策,争取光伏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技术创新、重点科研机构建设、光伏发电上网电价等资金补助。加强财政资金整合,向光伏高新区建设倾斜;努力降低融资成本,加强与中国进出口银行浙江省分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对接合作;设立园区天使投资基金,组建政府创司,支持处在孵化期的光伏重点产业项目和重大科研团队项目。依托创业投资中介服务平台,组建民间私募风险投资基金,吸引民营风险投资公司参与园区科技风险投资。鼓励直接融资,引导光伏企业进入浙江股权交易中心等挂牌融资。

二是强化土地保障。积极推进光伏高新区范围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修编,做好光伏产业用地规划。对于符合省重大产业项目申报条件的光伏产业项目,积极争取纳入省重大产业项目库,力争重点项目用地计划指标由省单列下达解决。对于预评估好的光伏产业项目,确保全区新增工业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倾斜。鉴于光伏高新区内不少地块已开发建设,必须加快“两退两进”工作步伐,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光伏发电技术创新篇3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海宁学院,浙江海宁314400)

【摘要】金融危机后我国太阳能产业急转直下,大批光伏企业破产,值得关注。文章首先从产业链和产业发展

模式分析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问题,认为政府应帮助光伏企业突破发展困境,实现弯道超车。依据佩蕾丝机会窗口理论和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提出太阳能光伏产业提升战略的思路,并进行了案例研究。

【关键词】光伏产业;提升;战略

【中图分类号】F4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13)12-0142-03

一、问题提出

我国光伏产业自2004 年开始连续五年增长100%以上,可

谓爆炸性增长或井喷式增长。2010 年全国有300 多个城市发展

光伏产业,100 多个城市建立了光伏产业基地。在2008—2011

年太阳能光伏产业扩张中,中游加工制造环节迅速扩大,产业

链中间环节增长很快。政府对生产环节的补贴、低廉的劳动成

本、免费的环境成本、较低的进入门槛、巨大的国际市场使企业

看到了无限商机,大量民间资金涌入光伏市场,加剧了光伏企

业扩张。2011 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世界50%。但是,继

2011 年美国“双反”和2012 年欧盟“双反”之后,我国太阳能光

伏产业一落千丈,大批企业破产、停产。不仅中小企业,就连大

企业尚德也于2013 年宣布破产。当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正

面临内忧外困的窘迫境地。内忧表现为产能过剩,国内市场还

未得到有效启动,企业转型升级缺少动力;外困表现为贸易保

护主义抬头,出口订单减少。

二、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形成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在太阳能光伏产

业培育和成长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见图1)。光伏产业在形

成初期要依靠政府减税和补贴政策来降低企业成本,激励企业

进入光伏市场,随着光伏企业增加,光伏产业发展规模逐渐扩

大,光伏产业链不断完善。光伏产业在成熟期还要依靠政府激

励和补贴政策引导企业完善内部管理,进行产业链纵向一体化

整合,提升技术创新水平,降低光伏发电成本,促进光伏发电的

市场应用。政府政策应根据产业发展不同阶段进行设计和调

整,综合考虑供给端、需求端、发电端和设备容量等环节的需

求。从实践来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光伏产业都是在政府

政策扶持下成长起来的。

(二)产业链结构及特征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见图2),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

制造环节,污染最大,对设备和技术要求最高。以多晶硅为例,

高纯度多晶硅提纯技术主要由德国、美国、日本垄断,我国高纯

度多晶硅90%依靠进口,而从产业链价值分布来看,硅材料提

纯占毛利率50%~60%;下游光伏发电系统安装,对辅助设备和

技术要求很高。相对而言,中游电池组件和光伏组件生产对技

术要求和设备投入很低,属于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我国太阳

能光伏企业主要集中在中游加工环节。由于上游的技术垄断导

致多晶硅价格太高,加上下游光伏发电安装成本和技术成本,

所以分布式发电成本高,若没有政策补贴,很难得到应用推广。

针对光伏产业链特征,在完善产业链方面,西方发达国家非常

重视如何利用激励和补贴政策促进上游技术研发和下游光伏

市场应用。上游环节,他们一方面建立各种创新平台,激励企业

进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他们严格垄断晶硅提纯技术;下游环

节,他们利用各种补贴政策促进光伏发电应用推广。由于本国

劳动力成本高,他们又积极地把产业链中游环节向发展中国家

转移。

图1 光伏产业的形成

图2 多晶硅光伏产业链结构

(三)产业链价值分布

光伏电池分为晶体硅电池和薄膜电池,相比薄膜电池,晶

体硅电池转换率较高,占市场90%以上。晶体硅电池又分为单

晶硅和多晶硅,单晶硅电池的转换率比多晶硅高,但是,由于单

晶硅耗能严重,炼制过程中需用成本极高的高纯石英坩埚,自

1998 年,多晶硅市场份额逐渐超过单晶硅,成为市场主流。从硅

矿到高纯度多晶硅提纯是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瓶颈,因为该环

节在技术、成本、能耗、污染四个方面均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

在技术上,国际主流技术如改良西门子法、硫化床法、冶金法,

都掌握在美、日、欧七家公司手中,被其垄断控制,业界有“拥硅

为王”的说法。2001—2003 年多晶硅价格维持在25 美元/ 公

斤,2004 年后价格不断上涨,2007 年底达到400 美元/ 公斤。从

图3 中可以看出光伏产业链中高纯度多晶硅提纯的利润率最

高,随着产业链衍生,越往下,利润越低。我国目前已经投产五

百多家光伏企业,其中多晶硅企业十多家,硅片企业六十多家,

电池企业六十多家,组件企业三百三十多家,主要集中在产业

链中价值增值较低的组件环节。

图3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价值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三、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一)欧美国家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模式

政府促进太阳能光伏市场应用的产业政策决定了该产业

的发展模式。根据光伏发电成本预算,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是

火电发电成本的10 倍,高额价格阻碍光伏发电市场应用,光伏

发电成本下降依赖产业政策补贴和规模化。从一开始,欧美发

达国家对光伏产业链的完善都给予了足够重视。就德国的产业

政策集中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两方面,如德国在1991 年推

出了1 000 太阳能屋顶计划,1998 年提出了1 000 000 屋顶计

划,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提出了光伏购电补偿内容;此外,德

国政府还推动了“光伏创新联盟”平台,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能

力提升。美国的产业政策集中体现在技术创新。美国早期光伏

应用相对较弱。美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光伏产业技术研发,提

供充足的光伏研发资金。日本政府大力推进以屋顶计划为主的

大型示范性项目应用,给太阳能发电成本50%的补贴,分十年

递减。可见,光伏产业在形成初期,政府补贴、信贷优惠和强行

购电政策引导着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和产业链完善。

(二)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模式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较晚,政策面

覆盖不广,缺少涵盖核心技术和应用市场的有效激励政策(吴

昱,2013)。2006 年颁布《可再生能源法》,2007 年能源发展十一

五规划中明确重点发展风能、生物能和太阳能,2007 年可再生

能源中长期规划中提出太阳能发电总容量在2010 年达到30

万千瓦,2020 年达到180 万千瓦。2011 年发改委颁布了《关于

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2012 年发改委颁

布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从政策上

看,主要集中在产能方面,缺少完善产业链的指导和政策。在现

实约束下,受利益驱动,我国企业大多选择进入门槛低的电池

加工和光伏组件。光伏产业发展模式体现为“两头在外”(产业

和市场倒挂)的发展模式。由于高纯度多晶硅术被欧美国家控

制,垄断价格使得光伏发电产品成为奢侈品难以在国内推广应

用,受欧美广阔的市场需求驱动,国内光伏产业加工环节不断

扩大。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较晚,产业链结构不合理,国际

市场需求的变化直接导致光伏产能过剩。

四、光伏产业提升战略理论依据

(一)佩蕾丝机会窗口理论

演化经济学家佩蕾丝提出了两种机会窗口理论,第一种是

当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在技术成熟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

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这种情况下,由于发达国家已

经控制了核心技术,发展中国家很难再超越发达国家。第二种

是发展中国家若能在新兴产业形成时主动从高端入手,排斥外

国投资,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后发国家就可能抢占到技术创新

制高点,就有可能超越发达国家。美国就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实现跳跃式发展,赶超了英国。国内学者贾根良对机会窗口

进行了修正认为新兴产业在第一种机会窗口下很难实现跳跃

式发展。

(二)波特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中提出了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认

为产业竞争优势取决于四项基本因素和两项辅助因素。四项基

本因素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相关及支持产业;两项辅助因素包括:政府、机会。(1)生产要素

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基础设施等。(2)需

求条件。(3)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4)基础设施。(5)政府。

(6)机会。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具有的优势是:日照条件好,硅矿

石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国内市场大。存在的劣势是:政府

扶持力度不够,光伏企业创新力不强,光伏产业集聚程度不高,

缺少协同创新平台。提高光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必须围绕

以上六项因素展开。

基于以佩蕾丝机会窗口理论,提升我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

力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我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能否通过发

展战略新心产业赶超发达国家。基于波特竞争优势理论,从现

实来看,目前我国光伏产业竞争力还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

是,我国已经积累了巨大的光伏电池生产能力,又具有巨大的

国内市场,若是能充分利用多晶硅价格下降这个机会推动国内

市场应用,既可能释放产能过剩,又能促进光伏产业转型升级。

五、案例研究

嘉兴是全国光伏产业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全市共有一

百多家企业,注册资金200 亿元,嘉兴光伏产业约占浙江省光

伏总产值的1/3。嘉兴光伏产业自2005 年开始产值呈几何级数

增加,2005 年销售产值仅有5 亿元,2008 年达80 亿元,2011 年

达200 多亿元。随着欧洲国家消减光伏补贴和“双反立案”以及

美国“双反”、汇率、国内阶段性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影响,从去年

下半年以来,嘉兴光伏企业出现了产能缩减、亏损严重、资金流

紧张的情况,整个行业陷入发展困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

嘉兴25 家上规模企业亏损超过了4 亿元。为拯救太阳能光伏

产业,嘉兴市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支持,出台《关于进一步扶

持光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不仅勾画了嘉兴打造光

伏千亿产业的发展目标,更在鼓励企业做强、鼓励技术创新、促

进应用推广、推进嘉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

(一)创新建设嘉兴光伏产业园

2012 年12 月14 日江省光伏产业“五位一体”创新综合试

点新闻会日前在嘉兴举行,浙江首个光伏产业“创新试点”

落户嘉兴。“五位一体”是指光伏产业基地建设、光伏产业技术

创新、光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光伏产业智能电网局域网建设

和光伏产业政策集成创新。2012 年底嘉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

区正式启动建设。半年多来,园区按照产业基地建设、技术创新

体系与机制、商业模式创新、智能电网局域网和政策集成支持

创新“五位一体”的基本思路,从高端切入,进行错位发展,全力

推进光伏产业健康、可持续、规模化发展。2013 年3 月18 日嘉

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上获得19 个项目

(总投资约合67 亿元)签约。2013 年6 月18 日嘉兴太阳能光伏

产业投资推介会上嘉兴光伏产业园区又与12 个项目(总投资

130 亿元)完成签约。

(二)创新光伏产业商业模式

光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是指通过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示

范应用,以政府为主导、相关政策为配套,建立光伏发电标准化

的规划设计、建设、运维管理规范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光伏

发电商业创新模式,向全国推广应用。主要有屋顶太阳能光伏

发电项目投资模式创新(建立光伏发电投资公司)、屋顶太阳能

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模式创新(如鼓励各类光伏发电工程服务公

司项目总包模式)、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运维模式创新(如

鼓励成立各类光伏发电专业运维一体化的商业公司)。嘉兴市

政府对嘉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面积14.2 平方公里)要求

园区建筑物屋顶基本实现光伏发电系统的全覆盖,3 年内达到

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00 MW 以上,并为全省更大规模的光伏发

电推广应用提供新经验。同时设立的10 亿元光伏产业发展专

项资金,重点支持光伏发电推广应用、核心部件与专用设备制

造、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与高端人才

引进、培养、使用。2013 年6 月19 日,市政府决定对嘉兴光伏产

业园区建成的个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给予2.8 元/ 度的补

贴(国家补贴标准是0.45 元),该补贴期限为期三年、每年下降

5 分钱。

(三)成立产业联盟

嘉兴市不少光伏企业正着手从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市场

开拓等方面做出调整,而更大范围内的抱团合作也在积极酝酿

中。2012 年6 月底,嘉兴市光伏产业联盟正式成立,首批32 家

单位加入。光伏行业协会暨产业联盟将成为推动企业转型、产

业协调发展的强大力量。联盟首批会员共有32 家单位,其中既

有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天通高新集团有限公司、福莱特光

伏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业界知名龙头企业,也有中科

院物理研究所嘉兴工程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

所这样的科研机构。产业联盟将在促进企业合作沟通方面发挥

全方位作用。比如说联盟将抱团组织对外原辅料采购谈判;上

下游企业采购时可优先考虑联盟内企业;在备品备件上可以组

织合作,减少重复备品备件,节约成本;在技术开发、标准制定

上联盟也可以促成企业共同合作,同享成果;联盟还可以形成

有知名度的区域光伏发电品牌,一起向省、国家反映政策诉

求等。

六、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已经发展到重要的战略调

整期,危机中蕴藏着机遇,需要把握好这个历史时机,积极调整

发展战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政府应积极扶持光伏产业发

展,从宏观和微观上为光伏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从高端切入,建

立光伏产业园,帮助企业突破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光伏产业商

业模式,启动国内光伏市场;成立产业联盟,促进产业沟通,降

低企业成本等。努力争取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利用发展战略新

兴产业赶超发达国家,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参考文献】

[1] 贾根良.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在于发展模式的革命[J].经济理

论与经济管理,2013(5).

[2] 包海波.光伏产业发展模式———以浙江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6).

[3] 李慧.浅析中国光伏产业“双反”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2

(15).

[4] 陆俊.太阳能光伏产业提升问题研究———以海宁为例[J].当代社科视

野,2012(5).

[5] 刘玉莲.中国光伏产业的“昨天、今天、明天”[J].经理世界,2012(9).

[6] 腾达.我国光伏产业现状综述[J].电源技术,2012(8).

[7] 倪秋菊.从光伏产业看我国产业升级[J].科技管理研究,2013(7).

[8] 张路阳.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我国光伏产业动态演进分析[J].福建论

坛,2013(2).

[9] 张冲.探析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景[J].产业经济,2012(3).

[10] 薛大帅.中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

光伏发电技术创新篇4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合肥工业大学已经开展起太阳能光伏与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张兴就是在那个时候走入合肥工业大学校门的。在这所留下他半生印记的学校里,不仅走过了从学士到博士的求学之路,而且也撇下了攻关,探索的辛勤汗水。他对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研究,源于1 997年新疆新能源研究所原所长王国华研究员在合肥工业大学的一次讲学。在那次讲学中,张兴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正在兴起的光伏并网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与产业还是针对技术相对落后的光伏离网系统,很少有人关注技术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光伏并网技术。尽管深知其中的挑战,张兴却从未想过低头,他抓住光伏并网系统中的并网逆变器这一核心技术,开始了潜心的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终于成功研制了500W光伏并网样机。在1 998年的全国光伏年会上,该样机一经展出即引起了同行的高度关注。在此基础上,1999年,张兴教授又与新疆新能源研究所开展了技术合作,共同承担起自治区的科技攻关项目。当时,逆变电源专家曹仁贤创办的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起步不久,虽然主打产品主要是离网型光伏逆变器,但他还是给予了这一项目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在共同的努力下,该项目组于2000年成功开发出3kW工程化样机,并在新疆鄯善县成功地进行了应用测试,取得了预期性能。随之,在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之后,2001年,该项目顺利通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组织的专家鉴定,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而正是这个项目的成功,拉开了张兴教授与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的帷幕。此后,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并网光伏发电用系列逆变器的产业化开发”、科技部新能源行动计划项目等诸多科技攻关项目在他们的携手并进下,得以产业化实践,同时建造了多个并网光伏示范电站,其中,科技部新能源行动计划项目“60kW光伏并网系统的应用与研究”项目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与“阳光”同行

“阳光”,一个听起来倍感明媚的词语。而在电源领域,这一个词语则让人联想起我国知名的新能源发电电源专业制造商――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电源”)。

自1 997年成立以来,阳光电源专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囊括了光伏发电电源、风力发电电源、回馈式节能负载、电力系统电源等系列产品,曾成功参与北京奥运鸟巢、上海世博会、三峡工程,全球环境基金可再生能源项目、西班牙MaIaga 5MW大型光伏电站,英国和法国小型风力并网发电项目、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获得了国内外业界的一致好评。多年来,阳光电源先后获得“安徽省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安徽名牌产品”、“优秀创新企业”,“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国家发改委REDP项目“技术进步优秀项目奖”,“太阳能光伏产品金太阳认证”等荣誉,是安徽省可再生资源电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安徽省研究生产学研示范基地。

同样,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合肥工业大学在太阳能光伏与风力发电技术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今,不仅拥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部级重点学科、教育部光伏工程研究中心,还进入了国家培育优势重点学科的“111计划”,成为“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部级创新引智基地”。而在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技术的科学研究中,张兴教授与阳光电源的产学研合作尤其值得称道。

从1 999年共同开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科技攻关项目开始,他们的产学研合作已经整整十年。十年间,他们联手创造了不少成绩,近年来更是成果选出。

“上海电力局奉贤10kW光伏屋顶示范工程项目”属于上海电力局新能源发展计划项目,工程于2003年3月建成并投入运行,2004年7月通过专家鉴定,是上海首个全部采用国产化技术的光伏屋顶并网示范系统,该系统所用的1台10kW三相并网逆变器即由张兴课题组与阳光电源联合研制。

他们合作的“并网光伏发电用系列逆变器的产业化”项目是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该项目于2005年2月通过科技部的专家鉴定。其成功研发解决了并网光伏系统的关键部件逆变器的产业化难点,推进了我国并网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如今,该项目系列产品已在阳光电源实现了产业化,并定型了多种规格的并网逆变器产品。

随即,在国家科技部新能源行动计划项目“新疆乌鲁木齐大型光伏并网工程”研发中,张兴课题组承担起72台60kW并网逆变器的系统及控制设计任务,而阳光电源则对逆变系统的制造,现场安装与调试工作进行了全权负责。2004年12月,该工程完满建成并投入运行,2006年3月,通过科技部验收及专家鉴定。经鉴定,该项目采用可调度型并网发电结构,并具有并网发电、蓄电池充放电和独立逆变三重运行功能,省略了常规的充电控制器,简化了系统结构,大大提高了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性价比,是当时新疆地区最大且功能最为先进的光伏并网示范工程,其成果被授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在“上海生态示范园光伏屋顶工程”、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合肥阳光电源30kW光伏屋顶示范工程项目”以及

科技部科技攻关推广项目“上海崇明30kW光伏屋顶示范工程”研发中,他们的表现也不负众望。

“非常”追求

电力电子与新能源应用技术的多年研发、与阳光电源十年的产学研合作,点点滴滴的付出,张兴教授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写出了一个不一般的科研生涯。

在风力发电研究方面,其MW级变流器作为核心技术一直被外国垄断,其国产化的路途极其艰辛和富有挑战性,2004年,张兴教授与阳光电源再度联手进行科技攻关,他们首先完成了安徽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风力发电用交直交并网变流器”,并获得安徽省2006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接着,作为课题负责人之一,张兴教授与阳光电源联合申报并获得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大功率风电机组研制与示范”的两个重大项目的资助――“1 5MW以上直驱式风电机组控制系统及变流器的研制与产业化”与“1,5MW以上双馈式风电机组控制系统及变流器的研制与产业化”。经过大家不懈的努力,目前,MW级双馈型与直驱型风机变流器基本实现了产业化,部分机型已经批量向整机厂商供货。

在柔性直流输电变流与控制研究方面,张兴教授着眼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与风力发电相结合,对安徽省自然基金项目“电网异常条件下风场柔性直流输电网侧变流器控制策略研究”进行了攻关研究。与此同时,在合肥工业大学本科评建项目的支持下,他自主研发成功了一套1 5kW柔性直流输电变流及控制系统研究平台。

在PWM整流器技术研究方面,张兴教授完成了包括HT--7u超导托卡马克等离子移快控电源、蓄电池双向馈电电源、背靠背双向变流器等多项研究成果,并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由“电气自动化新技术丛书”编委会资助并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PWM整流器及控制》学术专著,该学术专著在新能源并网发电的逆变器研究与应用领域得到了学术界专家学者的肯定并被广泛引用。

在积极进行科研攻关的同时,张兴教授还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特色实验室建设中。2006年,他主持完成了“合肥工业大学风力发电变流器及其控制实验室”的建设,其主要包括“250kW中低压双馈、交流异步全功率风力发电驱动平台”、“永磁同步直驱风力发电驱动平台”,以及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风力发电模拟平台”,“柔性直流输电变流及控制系统研究平台”等。而他与阳光电源合作,还为该公司建成了“2MW双馈型风力发电变流器试验平台”、“2MW同步直驱风力发电变流器试验平台”。这些实验研究平台基本上涵盖了张兴教授及其团队近年来的大部分成果,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经过深入地自主研制,这些平台已经开始发挥各自的功用,不仅大大促进了合肥工业大学新能源应用及其电力电子研究技术的发展,使其成为全国高校风力发电变流器研究条件一流的单位,也为国家支撑项目的取得与完成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与基础。

光伏发电技术创新篇5

近年来,国际太阳能光伏产业正在以每年30%以上的增长率保持着高速增长,成为比IT发展还快的可再生能源朝阳产业。在以光伏集成建筑为核心的光伏屋顶并网发电市场中,美日德三国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2005年占到世界的84.4%,成为世界三个最大最主要的光伏应用市场。2005年,全球太阳能电池总产量为2300MWp,累计装机发电容量超过5GWp。到2010年,光伏安装将占到当年全部电力安装的5%,累计安装达到15GWp。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到2030年光伏发电将占世界发电总量的30%以上,2050年光伏产业将成为全球重要的能源支柱产业。

在光伏产业化方面,各主要国家一直在通过改进工艺、扩大规模和开拓市场等措施降低成本,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如美国能源部自1990年启动PVMaT(光伏制造技术)计划以来,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商品化电池效率达到12-15%,生产规模从过去的1-5MWp/年发展到5-20MWp/年,并正在向50MWp扩大;光伏发电工艺不断简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2005年光伏组件生产成本降低到3美元/Wp以下,发电成本下降到0.11美元/KW。到2010年,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成本可以与核电相比甚至更低,发电价格也足以同传统的火力发电相竞争。

(二)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跻身世界光伏制造五强,成为继日德美之后的第四大光伏组件制造国,研发能力、生产规模、应用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我国已建成、在建及拟建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5个,涉及其产业链上游千吨以上多晶硅生产能力的基地6个,并具有一定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使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如江苏省光伏产业位居全国前列,已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2006年3月组建了包括无锡尚德和南京中电在内的25家光伏产业骨干企业的太阳能光伏产业联盟。河北保定的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集太阳能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及应用系统等相关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化公司。山东德州、广东深圳、四川乐山、湖南益阳和湖北宜昌、武汉等地。近年来也在不断加快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进程,已经或者将要形成一定生产规模和竞争能力。

从总体上看,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起飞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需求也将有较大的增长。预计到2010年,我国太阳能光电系统的总装机容量为300MWp,2020年累计装机将达到18GWp,这将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市场。据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何祚庥院士分析预测,到2050年,我国一次能源需求为30亿千瓦,火电比重将下降到30.0%,以太阳能、风能等为主要构成的新能源和非水电可再生能源,提高到46.7%,其中光伏发电占全国总电力装机的5%。因此,我国能源需求总量的增长和能源结构的改善,为太阳能光伏发电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与可行性分析

的光伏产业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目前正式投产的只有赛维一家企业,这是省第一家也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高科技型的新能源企业,已于今年6月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全国第七家,全省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太阳能光伏企业。公司主要从事用于太阳能电池的多晶硅铸锭、多晶硅片的研发和生产,2005年11月进行项目立项,2006年投产,一期项目投资17934.7万美元。目前已形成200兆瓦的产能,至今年底将形成400兆瓦生产能力,2008年底二期项目达产达标后达到1000兆瓦生产能力,预计年产值达150亿元。赛维两年不到的发展创下中国光伏产业成长最快的纪录,为推动我国光伏产业的研究开发利用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前景。目前,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市光伏产业,打造以赛维为龙头的光伏产业基地,市委、市政府积极引进太阳能其他相关企业,正式签约的有中材太阳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台湾科冠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华升等,另外还有一些项目正在洽谈中。赛维已成为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硅片生产企业,中材也是国内惟一的多晶硅铸锭用石英坩埚生产基地,并且实力还在不断迅猛攀升。

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光伏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相比,市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光伏发电的生产成本高,特别是与火力发电相比电价过高,制约了光伏产业的市场化进程;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核心技术有待取得重大突破;三是企业总体规模小,产业链不够协调,缺少具有竞争力产业集群,科技优势、资源优势尚未真正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四是政府相关激励、扶持政策还不够配套完善,有些政策的落实兑现力度不够。同时我市还面临省内其他太阳能企业的强大竞争压力,像近期上马的南昌高新开发区美国通用多晶硅、单晶硅项目,九江新时代公司高纯多晶硅料项目,萍乡市和国内知名专家合作,研发、建设的多晶硅原料基地等。但即便如此,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市在太阳能光伏领域,还是具有较强的优势与潜力。

一是基础环境良好。市委市政府对发展光伏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把发展光伏产业作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成立了市加快光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通过一系列加快发展光伏产业的扶持政策,为光伏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2006年3月海关正式开关,2007年4月出入境商品检验检疫局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年发送货物300万吨的铁路货运编组站和投资2亿元的赣西仓储、物流中心均位于市经济开发区,交通运输非常便利,产品在海关报关后将货物由铁路快速运输到沿海港口便可直接完成出口,对于以出口为主的光伏企业,可大大节约企业产品出口的运输成本。

二是科技优势明显。赛维LDK公司作为光伏产业发展的龙头,在技术方面起到了良好的领头作用,公司的太阳能多晶硅锭和太阳能多晶硅片两个产品已于去年10月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省重点新产品鉴定,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公司200MW生产线采用目前国际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在设备和技术水平上超越了国际大厂商,并且200MW生产能力的形成将占国内多晶硅晶片产能的65%以上,成为当前亚洲最大的多晶硅晶片生产企业,并进入世界多晶硅晶片生产企业前列,被美国著名高科技风险杂志《红鲱鱼》授予亚洲创新百强企业。目前的几项浇铸与切片技术都已处于同行领先水平,并在积极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

三是人才资源丰富。现有职业教育机构53个,在校生7万多人,拥有全国最庞大的“蓝领学校”队伍。可以利用我市充分的职业教育资源,培养一批实干型的光伏人才。此外,赛维公司目前已经成功组建了一支国际化的技术、市场、管理团队,其中有来自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外专家人才和富士康、华为等国内知名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并且与上海交通大学、南昌大学等重点高校合作成立了太阳能实验室,实施产学研结合的理念,着力硅材料前沿课题的研究和技术人才的培养,为推进太阳能这一重要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是产业基础扎实。市已拥有赛维LDK、中材太阳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台湾科冠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太阳能光伏技术及生产能力的骨干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各种多晶硅铸锭、多晶硅片、石英坩埚、氮化硅粉底材料、太阳能电池板、组件系列等。另外,市委、市政府还在积极洽谈,引进更多的相关光伏企业,以延伸产业链。赛维公司产品销售除无锡尚德、江苏林洋、宁波太阳能等国内主要太阳能电池公司外,还出口到世界主要电池公司如美国GE、德国Q-CELL、台湾MOTECH、荷兰SOLLAND等,市场前景非常好。中国中材集团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我国惟一从事非金属材料及制品的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也是中国先进陶瓷材料行业最大的集研发设计、产品制造、成套技术与装备和相关工程集成及进出口业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2008年底前形成年产6万只以上石英坩埚生产能力,项目达产达标后可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

五是发展潜力巨大。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持续旺盛需求和广阔应用前景,给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特别是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持中部地区建设“四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政策措施的出台,使省成为新一轮投资和发展热点地区之一,而以建设成为新型工业主导型城市和赣西重要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自己的光伏基地显得尤为重要。据对我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前景分析,到2008年、2011年该产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可分别达到150亿元和45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25%以上,与新钢所实现的销售收入将不相上下,成为我市名副其实的强劲支柱产业。国际上,西方发达国家光伏产业开始向中国内地进行转移,而且一些合作项目已经开始实施。美国GTSOLAR公司、瑞士HCT等世界著名的光伏设备制造商以及日本的有关科研院所等,正在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与市加强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三、加快发展市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政策建议

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是市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调优产业结构、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有利于引导人们能源消费观念向绿色、清洁、环保的方向转变,促进节约型城市和绿色生态的建设;有利于扩大的知名度、增强影响、提升形象。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必将使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更强劲的突破,奠定新型工业主导型城市和赣西重要中心城市的坚实基础。为此,我们就加快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在加强产业规划方面。积极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已列入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目前已有两个正式文件出台,这两个文件明确了对于扶持我市光伏产业做大做强的财税奖励、技术创新、人才政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是就加快发展太阳能光伏技术及其产业的措施来讲,文件的部分规划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而当务之急是尽快完善政策,落实到位,缩短产业成长时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一个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期,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如河北省以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打造部级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提出了“保定·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通过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实施科技攻关计划、兑现优惠政策、成立新能源基地科技投资担保公司、协助骨干企业上市、积极申报国家各类计划等形式,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新能源重大产业化项目资金支持。江苏省则计划将南京江宁开发区、无锡高新区列为国家光伏产业基地,在政府部门的倡议和扶持下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光伏产业联盟,并加大科研投入,建造部级光伏工程研究中心,加强光伏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研究、市场开发研究,为尽快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主要设备、原料的国产化建造平台,将南京、无锡列为培养光伏人才的部级实践基地。为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强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组织领导,建立科技、产业、经贸、财金等有关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支持的产业发展机制,将太阳能光伏产业列为市“十一五”重大科技计划专项,研究制定《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在产业布局上认真进行可行性论证和超前规划,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避免遍地开花、一哄而起,防止资源浪费。

在提高创新能力方面。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技术含量要求高,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占有相应的份额,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企业生产太阳能电池所用关键材料——高纯度多晶硅,95%左右依赖进口,技术基本上被国外垄断,这已成为我国发展光伏产业的主要瓶颈。同时,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低而成本高,特别是光伏应用成本高于火电成本近10倍,直接影响了太阳能产品进入应用市场。解决这些问题,都有赖于科技创新的突破。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光伏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着力推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建议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南昌大学的科技研发力量,组建一个部级光伏工程研究中心,重点攻克一批对光伏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同时,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培育产业集群方面。加大产业集聚的力度,以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为主线,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努力把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成市的一个新兴支柱产业。建议以赛维LDK为龙头,构建“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为打造重要的原材料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服务。同时,加强光伏产业联盟和与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制造业的战略协作,延长光伏产业链。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把光伏产业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品牌,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骨干企业产业基地,精心打造具有特色的光伏产业集群,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全市仅光伏电池组件年生产能力便达到600兆瓦以上,使市成为国内几个重要光伏产业基地之一。

光伏发电技术创新篇6

一、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与启示

工信部于2012年2月24日印发《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从经济目标、技术目标、创新目标和发电成本目标四个方面明确提出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作为光伏行业十二五最重要的规划文件的,使得近日来一直处于寒冬的光伏行业,终于迎来期盼的政策“温暖”。规划表示,“十二五”期间,光伏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等产品适应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确定的装机容量要求,同时积极满足国际市场发展需要。支持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到2015年形成:多晶硅领先企业达到5万吨级,骨干企业达到万吨级水平;太阳能电池领先企业达到5GW级,骨干企业达到GW级水平。规划还调整了光伏发电成本目标,称:到2015年,光伏组件成本下降到7000元/千瓦,光伏系统成本下降到1.3万元/千瓦,发电成本下降到0.8元/千瓦时,光伏发电具有一定经济竞争力;到2020年,光伏组件成本下降到5000元/千瓦,光伏系统成本下降到1万元/千瓦,发电成本下降到0.6元/千瓦时,在主要电力市场实现有效竞争。规划还提到了“十二五”期间对光伏产业的政策支持:提升光伏能源地位,加强产业战略部署;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光伏产业发展;着力实施统筹规划,推进产业合理布局;积极培育多样化市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标准体系,推动检测认证、监测制度建设;加强行业组织建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作为河南省首批申办光伏工程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我们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案应跟上国际形势和国内产业战略的变化,针对光伏工程专业在校学生正在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实践的环节中发现的问题,做出及时调整,以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二、光伏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1.本科光伏人才培养的定位。从十二五规划看,我国的光伏产业要走自主发展道路,一改过去大量生产太阳能电池及原材料,企业依赖出口销售的单一生产局面,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等产品适应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确定的装机容量要求,同时积极满足国际市场发展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大幅度调整光伏发电成本,提升光伏能源地位,将逐步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推动市场应用和产业发展。行业的蓬勃发展,以经济为基础的同时必须有充足的人才作为支柱。就目前光伏行业人才现状来看,出现两个极端:一是高端人才,包括海归在内的太阳能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生,他们是企业研发部门和科研单位向外挖取的对象;而另一方面是极少数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或经过短期职业培训的技术工人,他们主要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劳动和管理工作。光伏行业目前的这种人才结构,不能满足行业长足发展要求。而目前作为一个新兴本科层次的光伏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在国内同等层次的高校中,尚无可以参照执行的标准。根据这种现状,我们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本科层次,应用研究型”,所谓的“应用研究型”人才,是既可以在企业从事生产和管理工作,在生产一线作为技术员工程师使用,也能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补充到行业科研人员队伍中,以弥补光伏行业人才的缺口。

2.本科光伏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合理配置,设计好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本着“重基础、宽口径”的思路进行课程设置,同时满足高校本科必须的实验环节要求。为着重基础,光伏工程专业外语、计算机应用四年不间断,同时电磁学、电动力学、电工学、电路、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技术、光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工程企图等都要保证足够的学时数;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覆盖面要适中,既包括应用光伏学、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技术与工艺、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施工,还应该有太阳能电池材料等方面的课程;在选修课程与科技创新活动教学计划中要列举更多的与太阳能相关联的可选课目,如洁净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能源材料、应用软件,科技创新等。在各个课程计划中应保证足够的实验学时,确保理论与实践合理配置。

3.“应用研究型”人才是光伏行业当前的市场需求。光伏工程“应用研究型”本科人才培养以“重基础、宽口径”为思路,既符合我国光伏行业的现状,也符合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要。尽管在国际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都持续迅猛发展,我国按十二五规划既定方针,即便是五年内光伏发电系统成本下降到1.3万元/千瓦,发电成本下降到0.8元/千瓦时,与传统水力发电或火力发电成本不足0.2元/千瓦时相比,发电成本还是很高。另一方面,要上马光伏发电系享受国家财政补贴需经过严格审批制度,企业完全靠自行投资光伏发电系统回收资金周期太长,再者太阳能发电单位面积上功率小,国家电网大规模上项目受到场地的限制,所以目前和相当一段时间里,光伏发电要走用电企业自发电、供电之路,要经历一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对人才的需求更是“技能+应用+研究”的多面手。我们输送的人才要对发电系统的运行、维护、故障处理等有全面的掌控能力。然而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毕业生要面对就业的双向选择,不能否认会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光伏相关甚至相近(如LED等)行业的工作。为了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局面,我们本着“重基础、宽口径”的指导思想,把“应用研究型”作为光伏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当下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4.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设置为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创造了必要条件,实践性环节和校外课堂也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不可缺要的途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是非常必要的。这些年来,各个高校很重视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或者教师科研课题分出一部分作为子课题让学生来做,这是对学生科研能力、团队精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很好方式。我们在光伏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很重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在这方面也给予了很大支持,每年都有学生创新项目和大学生基金项目申报和审批,并有一定的资金支持,还给予必要的学籍学分。事实证明,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是非常高的。在这项工作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思,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是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需要历经实践来检验,要在执行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光伏工程这个最新兴的行业人才培养方案正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中。

参考文献:

光伏发电技术创新篇7

1、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1.1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基本概念。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指利用太阳能光照射晶体材料后产生电子跃迁这一现象进行发电,是一种方便、清洁、安全的可再生能源。目前,普遍使用的光伏元件由硅材料制成,利用太阳光照射时硅元件内的点和分布状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动势能和电流的效应发电。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基于硅材料应用开发所形成的太阳电池相关产业链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发电产业链主要包括晶体硅原料生产-硅片切割-电池片制造-系统封装与应用四个主要环节。

1.2 太阳能资源概况。我省总体属于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地区,太阳能资源理论总储量居全国第17位,具有较大可开发利用价值和节约常规能源潜力。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积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太阳能可开发利用总量年折合标准煤超过1000万吨,其中,技术上可开发的光伏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较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光伏发电提供了广阔前景。

1.3 产业发展现状。“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将其摆上突出位置,不断加大措施,狠抓政策落实,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有力地促进了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关于扶持光伏发电加快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光伏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光伏及相关企业达到200多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1亿元,光伏电池及组件产量672兆瓦,同比分别增长19.7%和20%;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3.7万千瓦,同比增长94.7%。二是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坚持将政策引导与市场相结合,通过引进外资和自主投资,光伏电池组件制造能力快速提升,技术创新不断加快。在硅材料、晶硅电池、薄膜电池、光伏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系统、光伏逆变器、太阳能灯具、城市照明及景观应用等领域新上了一批项目,形成了以东营光伏、孚日光伏、力诺光伏、威海中玻光电等骨干企业为主体的企业集群。三是薄膜光伏电池实现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五代太阳能光伏薄膜电池组件,大中型薄膜电池玻璃广泛应用于现代大型建筑装饰领域,进一步拓宽了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领域。目前,薄膜电池产能已超过150兆瓦,产量和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薄膜光伏发电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可达10%左右。预计到2015年,全省薄膜电池年产能将达到2000兆瓦。四是建成了一批光伏发电项目。目前,在建太阳能光伏电站54个,建设规模147.4兆瓦,建成太阳能光伏发电站43个,发电能力100.6 兆瓦,同比增长110%。先后有20个项目被列为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装机容量30兆瓦。青岛、烟台、威海、德州等四市和沂水、即墨、兖州、垦利、巨野等五县先后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一批太阳能光电建筑投入使用。五是骨干企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1年,东营光伏公司电池组件产量220兆瓦,增长39.5%,主营业务收

入30.22亿元,增长58.49%;埃孚光伏电池组件产量50.88兆瓦,增长128%,主营业务收入5.17亿元,增长50.02%;商河晟朗、禹城汉能建设的光伏电池生产线, 新增产能 500 兆瓦。今年1季度,全省光伏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亿元,光伏电池及组件产量达到197兆瓦,同比分别增长16.7%和19.8%,光伏发电并网容量超过10万千瓦。其中力诺光伏公司产、销量分别增长10.07%、35.32%。

2、主要困难和问题

2.1 重点光伏企业生产经营逐渐出现下滑拐点。去年10月份,美国对我国输美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受此影响,部分重点企业从12月份开始出口订单减少,后续负面影响正逐步显现。今年1季度,被调查光伏企业产品产量和销售量增幅明显回落,销售收入和利税严重下滑。光伏电池产量同比增长17.25%,增幅比上年回落4.1个百分点;光伏电池销售量增长24.9%,增幅比去年回落5.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下降了48.5%,利润和税收分别下降了61.3%和31.7%,个别企业出现亏损。同时,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不足,银行等金融机构严控贷款规模,光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2.2 光伏产品产能扩大与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随着一批中小型光伏企业发展壮大,光伏产品产能迅速增长。我省光伏电池片及组件产能由2010年的不足600兆瓦,增长到目前的1000兆瓦。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社会认同度低、发电成本高、技术标准建设滞后等原因,国内市场发育不成熟,部分企业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导致市场需求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此外,针对光伏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增多,受欧盟经济萧条、部分国家降低光伏电价补贴标准影响,欧州光伏市场需求逐步降低。继美国“双反”调查后,印度也提出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部分欧洲国家目前正在酝酿通过“双反”调查保护国内企业,给我省光伏产品出口欧美等传统市场带来严重影响,也不利于开拓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 新能力不强。光伏电池的制造,是一项比较复杂的高新技术,对原材料、技术要求很高,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技术。我省太阳能光伏产业起步较晚,对关键技术、工艺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我省虽然已经有一定的产业规模,但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对光伏电池的制造和使用上,布局松散、规模较小、且缺乏统一规划与引导。光伏企业相对集中于整个产业链条的下游,与一些先进省份相比尚有差距。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的技术服务体系,企业、研究院所各自为战,联合发展意识不强,技术发展层次、人才能力培养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光伏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设备没有获得应有发展。同时,光伏发电系统的配套技术还不成熟,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2.4 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89%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尽管国家和我省出台了扶持光伏产业发展的财税、价格等优惠政策,但光伏上网电价标准仍然较低,比欧盟国家低一倍多,光伏电站利润率较低,影响了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扩大产业规模的积极性。71%的企业认为,我省应加大对整个光伏产业链条发展的支持力度,目前的财政奖励政策,投入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示范项目建设等终端应用环节,针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实验室保障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链条式综合扶持力度不够,在企业利润空间较小的情况下,仅靠企业自我造血投入进行基础研发能力建设,很难与欧美等光伏产业强国相抗衡,导致光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67%的企业认为,太阳能光伏产业标准和认证体系不健全、行业准入门槛较低,是造成产品质量低下,光伏市场无序竞争的重要因素,亟需加强光伏产业标准化和认证工作。由于我国的标准制定、产品认证和检测实验能力落后于国际水平,国内光伏市场的标准要求不如国外严格和规范,使国外低水平光伏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而目前我省光伏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国际市场,产品进入欧美市场须经过严格检测并取得认证资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政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温室气体排放的严格要求,可再生能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从欧美等国的实践来看,光伏发电产业都是在政府实施了“强制回购”和“电价补贴”等政策措施后才得以迅速发展,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电价补贴均持续20年以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行之有效的鼓励措

施,是推动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3.1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坚持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一起抓,更多地关注国内市场。抓住国家援疆、援藏机遇,组织光伏企业抱团开拓西部市场。稳定欧洲传统市场,大力开拓南非等新兴市场。建议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引导光伏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太阳能展会,展示技术产品,提高市场影响力。开展“山东太阳能品牌创建活动”,提高企业营销创新和品牌培育能力。指导企业做好“双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积极在国外寻找代工,实现产地销,避开关税等贸易壁垒。

3.2 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我省光伏电池生产中核心技术、设备和主要原材料依赖进口,不掌握核心技术和先进工艺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应充分发挥各类专项资金引导作用,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联合,支持企业在太阳能光伏生产技术、管理模式、运营方式、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争取在高效晶硅以及非晶硅薄膜电池研发应用关键技术方面实现突破。依托省太阳能行业协会,打造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建立行业专家团队,为企业提供咨询、诊断、评估、辅导、营销策划等一体化服务。

3.3 扩大光伏产品应用。我省日照条件好,但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实施建筑光电一体化和建设屋顶电站能有效缓解这一矛盾。新建企业达到一定条件的,在厂房规划设计和施工阶段,应利用车间屋顶同步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同时,鼓励既有企业车间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电网企业按照固定电价全额收购光伏电站的上网电量。据测算,1.5万平方米的车间屋顶可建设1000千瓦的太阳能光伏电站,我省每年新建厂房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如同步建设光伏电站,年发电量可达150万千瓦时。鼓励企业通过自筹资金、厂房租赁、合同能源管理运营和政府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建设屋顶电站。

3.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财税、价格等政策,推动实施光伏研发应用项目。对利用重大创新技术建设的示范电站,提高电价补贴标准。拓宽太阳能光伏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各类金融、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公司加大对太阳能光伏产业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长效机制。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电网企业应积极为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创造条件,搞好电网规划和输电系统建设,增强电网输配能力,保障光伏电站稳定充足供电。

3.5 大力发展薄膜光伏电池产品。太阳能光伏发电主要依靠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两类产品,晶硅电池所使用的半成品材料在生产过程中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要求复杂,江苏、河北等省在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方面已经形成了较大优势,我省优势不大。而我省在薄膜电池研发方面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产能保持全国前列,应用前景广阔,并且具有强大的发展后劲,这是我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十二五”期间,建议整合节能和新能源方面的各类政策,重点发展薄膜电池技术产品,巩固优势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将我省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太阳能光伏薄膜电池研发生产基地。

3.6 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落实好山东省太阳能行业自律公约,探索建立光伏行业联盟,开展行业自律活动,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规范行业发展,严控行业盲目扩大产能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推行光伏产品认证工作,鼓励光伏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产品认证,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影响力。强化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抵制无序恶性竞争。

3.7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太阳能光伏产业不是局域性的单一产业,各级主管部门应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统筹考虑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探索解决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加强太阳能光伏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介机构作用,鼓励发展太阳能光伏工程建设、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的中介服务。充分发挥省太阳能协会作用,加强行业指导和服务,推进企业间资源共享,加强技术交流,推动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中东.《中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发展产业探析》[j].《河北学刊》,2010.5:144-146.

[2] 孙婧.《山东阳光产业调查》[j].《商周刊》,2009.2:26-29.

光伏发电技术创新篇8

全年产业克服了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以及国内生产能力过剩的不利局面,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运行态势。

(一)规模企业快速发展

据统计,桂林吉阳新能源有限公司2011完成工业总产值27.6亿元,同比增加1080.8%,全市2011光伏产业工业总产值达46.3亿元,同比增长826%。

(二)行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全年光伏产业完成投资额15.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0%。

(三)行业技术研发及创新能力提升较快

桂林凯创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现正在与美国一家公司合作研发具有“微型”太阳跟踪功能的新型聚光光伏组件,不断的实现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的科技竞争力。桂林众阳光能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产业化能力建设,计划投资8亿元新上年产300MW太阳能光伏电池建设项目,该项目已获得自治区级备案。项目核心设备采用国外结合国内流行的高科技自动化系统设备,通过其有效的管理方法有助于维护工艺稳定等从而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转换效率。

(四)企业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

光伏企业及时建立和健全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技术、生产、供应、营销、财务、仓库等方面实现“ERP”管理,提高各部门之间物料信息传递效率和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为公司实行生产标准化管理提供必要基础。

二、2012年国内外经济制约因素依旧存在,影响产业发展速度

(一)欧债危机影响,产品出口市场形势严峻

欧债危机迫使欧洲主要光伏组件需求国大幅度削减光伏投资补贴,使光伏组件需求远低于预期,再加上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造成国内光伏产品出口受限,供应大于需求。原生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价格大跳水。原生多晶硅价格从2011年初的800多元/kg,3季度降到200元左右/kg;156多晶片从最高36元/片跌到13元/片,125单晶片从23元/片跌倒10元/片;组件出货价格由10年的每瓦1.3欧元降到0.5欧元。据测算,11年3、4季度生产硅片、电池片的企业几乎全部亏损。基于上述原因,桂林的光伏企业投资速度放缓,生产规模缩小。

(二)资金缺口较大,阻碍产业发展速度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兴安县光伏产业园预计建设供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变电站、绕城路工程及征地等配套基础设施,资金缺口达48000万元。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二是企业生产资金缺口较大。目前,企业受市场影响,银行贷款非常困难,多数企业靠自有资金,发展速度较慢。光伏电池组件生产需要周转资金巨大,从购进电池片等原材料开始,到制成电池组件,再发到国外,对方验收(安装)回款,整个周期需要3-5个月,周转资金不足限制了企业的生产。

(三)技术及人才短缺,产业创新受到限制

桂林市光伏企业基本没有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研发机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级研发人员稀缺,均靠从外部引进技术进行生产,加大了企业用工成本及技术创新能力。

三、政企合力,实现光伏产业发展新跨越

2012年是桂林市“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为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桂林市将加快打造以光伏产业为主的千亿元产业。政府引导,政企合力,推动光伏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政府政策引导,强力推进产业发展

1.落实责任,做好任务分解工作

根据各部门不同的职能以及在推进光伏产业中发挥的作用,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任务,落实责任人,强力推动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

2.政策扶持,发挥财政导向作用

对光伏产业发展进行专项财政扶持,主要用于太阳能光伏产业公共技术平台的搭建、载体打造和企业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发的引导、应用示范工程补助等。

3.畅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困难

一是设立光伏企业信贷引导资金,鼓励和引导金融部门对光伏企业的信贷支持。二是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进银企合作,帮助重点企业和重大光伏产业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加强对光伏企业的信贷支持。三是引导各类担保机构加大对光伏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力度,特别是国资类担保机构,要重点对光伏企业的融资提供专项担保服务。四是建立光伏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合作机制。五是鼓励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高新技术光伏企业,其投资收益享受税收减免或抵扣,鼓励企业在国内外上市。

4.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促进产业集聚

开展境外专项招商工作,推动与台湾、沿海发达地区光伏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研究相关产业招商政策,在建立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上做好文章,积极采取窗口招商、产业链招商的形式,吸引国内外的资金、重点项目落户桂林,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

5.开展示范试点,大力抓好光伏产品推广应用

实施光伏产品应用示范工程的落实,争取2012年底初步形成一定的太阳能光伏综合应用规模,并争取在自治区推广,带动产业发展。

6.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积极落实人才引进政策,采取上门招聘的方式,加大国内外专业技术带头人和高级管理人才引进力度,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的创业人员给予奖励,对引进的各类光伏产业人才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对企业高管人员和核心技术人才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作为奖励返还。二是企业引进人才家属根据本人意愿,由所在地劳动部门负责安置就业,子女由所在地教育部门负责安排就近入学,免收借读费。

7.建立光伏产业联席会议制度,保障光伏产业项目的推进和实施

每季度召开一次光伏产业联席会议,召集相关部们和相关企业,对当前光伏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对推进光伏产业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协商讨论,拿出解决办法,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

(二)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抓手,实现发展新跨越

1.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增强产业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龙头企业建设太阳能光伏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工业设计、虚拟仿真、样品分析、检验检测等软件支持和在线服务。提高网络环境下的企业间协作配套能力和产业链专业化协作水平,企业积极参与。配套完善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技术推广、管理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拓展等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二是积极开展技术研发,推动高转换率薄膜光伏电池及装备制造技术、薄膜太阳能电池电极制备技术、薄膜蒸镀工艺及设备和电池激光刻蚀设备制造技术、低损耗逆变系统制造技术、大容量储电技术等产业链关键技术突破。

三是做好光伏领域的标准化和产品检测工作:1.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自治区太阳能光伏产品检验检测中心;2.制定太阳能光伏产品的地方标准,使桂林市在华南和自治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

四是推进光伏领域的知识产权工作,建设太阳能光伏专利数据库,开展专利分析及预警。

2.组建行业协会,推进行业管理

光伏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市光伏产业行业协会,加强对光伏产业的指导、引导和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光伏产业的招商引资、引智活动;协调行业内外部关系,规范行业秩序,促进行业自律,推进资源共享,加强技术咨询,推动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桂林市统计年鉴2000-2010.

[2]桂林市工业四十年.

[3]桂林市工业发展六十年.

[4]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王斯成.国内外光伏产业及市场发展趋势,2011(03).

[5]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报告,2011.

[6]中共桂林市委员会,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千亿元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决定,2011.

[7]中共桂林市委办公室,桂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千亿元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实施方案》的通知,2011.

[8] 王斯成,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2010(01).

[9] 符黎明.中国光伏产业介绍,2009(02).

[10]光伏参考30-32期.

[11]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12] 赵建军,陈萍.“十一五”期间湖南省电子信息产业链构建研究.经济学研究.

[13]基于快速响应的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系统集成效应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6(02).

[14]基于欠发达地区特征的工业园区发展问题研究:兼论安徽工业园区的发展.华东经济管理,2008(07).

[15]建设集群产业园区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7(12).

[16]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报告,2007.

[17]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18]光伏产业的近忧.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1(12).

光伏发电技术创新篇9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体系。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产能严重过剩,市场过度依赖外需以及企业普遍经营困难。

1。1 产能严重过剩。

据欧盟能源研究中心(JRC)和欧洲光伏工业协会(EPIA)统计,2011年全球光伏电池产量已达到33GW,实际产能达到63GW,产能过剩率约50%。由于今后几年全球光伏发电市场会有所增长,但增速不会太快,产能仍将严重过剩。我国产能增加是推动全球产能持续增长的主因,而产能过剩导致光伏组件价格大幅下跌,企业盈利薄弱甚至亏损。

1。2 市场过度依赖外需据。

2011年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数据表明,我国光伏产品有近90%出口海外,销往美国市场的产品占比约15%,而欧盟市场占比约60%[1]。受到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欧洲各国对光伏产业削减政府补贴,欧洲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为了保护国内企业,2012年美国和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调查,在征收高额反补贴和反倾销税后,出口量明显下滑。

2012年第二季度,对美国市场的出口量下降到287MW,同比下降了18。23%,较第一季度(766MW)下降了62。53%。

2012年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立案范围更广,包括了光伏产业几乎全部产品,其不利影响会更大。

1。3 企业普遍经营困难。

受产能过剩和国外多晶硅企业低价竞争策略影响,多晶硅市场价格快速下滑,致使我国90%以上的多晶硅企业停产,仍在维持生产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也不高,亏损较为严重。

2011年度在美国上市的我国光伏企业净利润普遍由盈转亏,同比出现大幅下滑。

2012年第一季度,在境外上市的光伏企业全部亏损。

2013年3月,因无力偿还71亿元巨债,全国最大的光伏公司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正式宣告破产。

2 光伏产业陷入困局的原因。

2。1 过度投资是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

光伏产业不仅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国家的战略导向,而且还具有解决就业、增加税收、拉动GDP等一系列显著效益,这导致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推动光伏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地方政府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的电费、土地和投资等补贴模式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容忍,破坏了市场规律,导致企业经营风险高。

2。2 风险管理能力不足放大了行业危机。

国内光伏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缺乏科学化的风险管理手段,导致企业的决策缺乏前瞻性,在风险来临时企业生存受到威胁。特别是在市场需求快速回落的成长放缓期阶段,重规模、轻效益、好风险的扩张模式导致光伏企业的负债率超过90%,使得企业陷入借贷危机,加剧了经营风险。无锡尚德、江西赛维、超日太阳、向日葵等光伏企业陷入困境,既有市场突变、产能过剩的外因,又有企业激进扩张而风险管理失控等累积的内因。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企业现金流吃紧。

为了保现金流,上下游之间的应收账款周期也在不断拉长,相互拖欠账款的现象较为严重,一旦有企业倒闭,将引发其他企业相继倒闭,影响我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技术水平低对外依存度高。

我国光伏产业于20世纪末兴起,但原材料和市场都在国外,并且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需要依靠国外。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但是光伏产业下游的发展极为缓慢,形成了与节能减排完全背离的“新能源出口、碳排放自留”现象。这导致我国光伏企业不得不选择国际化道路,并且深受国际市场变动的牵制,存在生产成本明显偏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2。4 国内市场尚未全面启动。

我国光伏企业长期依赖国外市场,国内市场仍然没有启动,并且光伏发电市场缺乏政策支持,造成我国光伏产品制造与应用脱节,产业发展缺乏稳定的市场基础。

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局限于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忽视了新能源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造成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通过特许权招标方式启动大型光伏发电站建设的模式不符合风电及光伏发电的特性和目前的技术水平,使得电网购买这些新能源电力极不经济。虽然政府补贴直接给了光伏企业,有力地支持了身处困境的光伏企业,但并未有效地拉动光伏产品需求。另外,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还比较滞后,光伏市场缺少智能电网技术的有效支撑,制约了光伏产品在国内的使用。

3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

3。1 加速启动国内市场。

光伏企业要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贸易保护形成的倒逼机制,着力扩大国内光伏发电市场,适度降低对外依存度。目前,我国光伏市场还很狭小,主要集中于西部地区部分城市和其他边远地区,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2012年下半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光伏产业发展,意图快速释放国内需求市场,光伏企业也应该利用此次危机发展国内市场。2012年4月,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了《2012年金太阳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确定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程总规模为1 709MW;9月,国家能源局《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 100万kW,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目标为1 000万kW;国家电网在2012年10月26日《关于做好分布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承诺免费提供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服务,允许多余电力上网,并且全额收购多余电量。此项政策标志着光伏产业将逐渐由大型地面站建设转向独立、分布式工程。

2012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量中大型荒漠电站的装机占比为73。4%,远高于其他类型的系统装机量,但是西部新能源并网消纳能力仍然较为薄弱。分布式光伏的应用客观上使电能直接在用户侧消纳成为可能,远比从西部荒漠向外输电更为经济,尤其是符合作为补充性能源定位的光伏电能属性。分布式发电市场容量和项目回报率均高于大型地面电站。因此,分布式示范项目是未来国内发展的重心,待分布式补贴细则出台后,行政力量的推动将促使国内分布式市场迅速崛起。

3。2 适度多元化来降低风险。

针对多元化的光伏市场需求开发相关产品,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多元化价格互补。

1)拓宽产业链随着分布式光伏工程的增多,光伏企业开始尝试往下游延伸,通过开发光伏电站来销售产品,以商业模式创新来寻求脱困。

2)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开拓薄膜电池、新概念电池等高性价比的高端光伏电池市场,从销售光伏面板和充电器为主,转为推出更多的光伏应用产品,如太阳能水泵、太阳能家庭供电设备等。

3)经营模式的转变通过尝试电子商务拓展业务,直接开通面向海外消费者的网上零售[2]。

由过去单一的产品制造商转变成为大型工业企业及公共建筑等提供能源项目咨询、设计、融资、建造与运营一体化的服务商,改变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节能减排、传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综合目标。

3。3 转变商业模式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合理商业模式的探索是大规模发展的关键因素。光伏租赁是美国光伏企业一种比较成功的经营模式(以Solarcity、Sungevity为代表),可以为用户提供光伏系统的设计、安装和维护,通过收取客户的租赁费,在未来20年内获得持续稳定的现金流。租赁模式创新贯穿融资、安装和运营环节,合理地顾及各方利益诉求。销售电价高于光伏发电成本、日照条件好、完善的政策配套和金融体系是租赁模式在美国得以推广的重要原因。由于光伏发电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成本都很高,对发电设备生产商方面来说,原材料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系统的制造成本高昂;对电力生产终端太阳能发电厂或是独立的个体光伏发电系统用户来说,设备采购、安装、维护费用太高。利用变售为租的新商业模式可以解决下游企业的初次设备采购的成本,减弱电厂或系统使用客户的压力,先保证开工生产或使用,分期付款;同时形成配套的安装维护系统,费用依然可以分期付款,以此达到双赢的目的。

3。4 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并举。

以技术进步推动应用创新,同时利用应用创新拉动技术进步,实现双螺旋式的协调创新,最终化解光伏产业的发展瓶颈。

1)在技术创新方面光伏企业应加强同学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开发平台,共同投入资金开发更经济、电能转换率更高和发电成本更低的光伏产品生产技术,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之路。

2)在应用创新方面加强应用创新,在新产业或新领域中寻找产品的新用途,从而提高效用[3]。许多光伏产品企业开始研究、生产家庭小型太阳能发电系统来代替高额的远距离传输。但光伏产品不能仅局限于发电,更需要通过创新来拓宽光伏发电的应用渠道,降低太阳能路灯、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太阳能移动基站等产品的成本;或将光伏发电与其他营收方式相结合来降低发电成本,这种应用方式包括光伏发电与蔬菜大棚、制冷采暖、大型化工企业结合等。

4 光伏产业应对危机的对策。

4。1 加快转变光伏企业“走出去”方式。

1)积极应诉,争取有利结果我国政府应该积极斡旋,并对欧美“双反”进行合理反击。光伏企业应当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支持下,积极应诉,合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争取对我方有利的结果。力争在诉讼过程中获取市场经济地位,同时要从规模经济和劳动力成本两个方面进行不存在倾销的抗辩,在判决中争取获得不存在倾销、只存在轻微倾销或者无实质性损害的裁定。

2)到海外设厂或投资海外光伏电站这是我国光伏企业短期内规避贸易壁垒,消化庞大过剩产能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有约20GW的产能处于过剩状态,导致企业库存巨大,关闭产能已成为光伏企业的无奈选择。转移部分产能到海外,虽然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但短期内可以规避贸易壁垒,也可以解决部分产能过剩的问题。

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光伏产业的补贴金额较高,因此投资海外光伏电站的收益率要高于国内;同时,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光伏电站建设和运营环节的利润率也高于位于产业链中游的光伏电池生产环节;更重要的是,在海外投资和运营光伏电站可以 更 好 地 树 立 光 伏 企 业 在 海 外 的 品 牌 和形象[4]。

3)转战新兴光伏市场每瓦光伏产品的单价已经从2007年的超过4美元下降到现在的0。6~0。8美元,大批发展中国家也逐步具备了使用光伏产品的基础和发展光伏产业的能力,中东、非洲和南美采购商开始涌现,东亚、东南亚、澳洲等地的新兴太阳能市场也在迅速崛起。新市场的出现,一方面引发了美国、欧盟对光伏业主导权的激烈争夺,并为此想方设法不断打压我国光伏企业;另一方面也给未来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此大背景下,我国光伏企业应转变发展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太阳能市场以消化国内过剩的产能。

4。2 有序推进兼并整合。

我国光伏行业经过萌芽、缓慢发展和迅猛发展阶段后,开始进入反思整合阶段。目前,大部分企业仍在苦撑待变,大规模的兼并整合还未出现。但是随着危机的逐步深入,不少光伏企业将面临资金链断裂、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库存难以消化的问题,部分企业破产在所难免,光伏产业的大规模整合是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已有多家企业产能在吉瓦(GW)量级以上,企业主要以组件生产制造为主,并且都是民营企业,每家企业都没有把握能够在市场整合中握有竞争优势。如若仅靠企业之间的竞争进行优胜劣汰,则此过程势必漫长且残酷,即使胜出者也会元气大伤,甚至可能有损我国光伏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特别是由于当前组件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企业普遍存在亏损,并且这些企业负债率较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配角,在税收、资金等方面可以提供必要的协调支持。

4。3 加快技术创新能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光伏产业还相当落后,尤其是技术难度最高的上游产业发展比较缓慢、产业规模小,产业链各环节中所涉及的一些专用原材料、关键制造设备和标准检测设备国产化水平很低。因此,光伏企业需要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改变单纯比拼价格的竞争方式,力求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下取得优势。

1)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应该重视研发平台的建设,以新型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基础,依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培育与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知识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科研院所,攻克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的多晶硅制备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形成以企业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2)增加核心技术投入。

依照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在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行业的同时,也很可能逐渐以度电补贴替代初装补贴模式。这就要求光伏产品组件在有限的安装面积内实现更多的电力稳定输出。光伏行业市场需求已经开始向高效率、大功率和低衰减率的方向转变,这对光伏企业精细化经营、工艺升级、产品质量把控和高规格组件的设计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在具体技术方面,要重点研发清洁高效、低成本、新型的高纯硅和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通过改进现有的制造工艺,设计新的电池结构、开发新型电池材料等方式,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光电转换效率;还要积极发展各类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其他新型太阳能电池,以大幅度降低太阳能电池成本,提高电池效率。硅片企业可以把重点放在单晶、准单晶上,争取在增加有限的成本下,较大幅度的提高电池效率。电池环节应关注开发高效电池技术,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新结构电池包括选择性发射极电池、异质结电池和背面主栅电池等。

5 完善光伏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5。1 优化行业竞争环境。

为避免光伏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必须优化光伏行业的环境。应当加强产业发展的科学管理,维护光伏行业的发展秩序;加强行业的有效引导,规避产业风险。产业主管部门应规范光伏市场,提高准入门槛,避免盲目投资,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5]。

作为《扶持太阳能光伏产业若干意见》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硅棒、硅片、电池组件及薄膜太阳能等光伏全产业链产品的市场准入条件可能将要出台。准入条件将从技术研发、生产规模和环保水平等多角度提出一系列量化数据,作为引导未来光伏行业良性发展的硬性指标。未来,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或项目,将受到银行贷款、土地审批和环评等多个方面的政策严控。在全行业引入准入标准,将加速光伏产业整合的步伐,并且有效推进产业升级,对光伏行业整体将产生长远以及积极的影响。

5。2 完善光伏补贴政策。

1)改进我国的补 贴政策。

我 国应该 依据WTO反补贴规则,制定对有关行业地区或部门的法律或法规,使补贴有依据,更加公平合理。我国目前还有多种不规范的补贴类型或方式,其中一些与WTO反补贴规则相悖,或与其他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正是因为我国政府对光伏企业提供补贴的方式与欧美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造成了误解与分歧。因此,我国光伏产业应改变补贴方式,不必局限于资金上的补贴,可以运用税收抵免、分摊电价等补贴方式。

2)转变补贴方式。

为提高国家投入的经济性并使光伏发电投资者拥有合理回报,必须转变现有光伏补贴方式,逐渐将从产品销售、安装等供给端进行补贴,转向对光伏的应用端进行补贴。

如“金太阳”工程发电项目应从“事前装机补贴”,即国家对光伏发电项目的初始投资进行的补贴,改为“事后度电补贴”,即根据实际发电量采取度电补贴的“先发电后结算”模式;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应从补贴发电端,即每度电的补贴为光伏标杆上网电价与当地火电上网标杆电价的差值,改为补贴用户端,即每度电的补贴为光伏标杆上网电价与当地销售电价的差值;大型光伏电站项目从“最低价中标”模式,即通过竞标将合同授给要求最低补贴的企业,改为借鉴第二价格密封拍卖理论的“低价中标次低价合同”模式,即在评标中出价最低的投标人中标,但以投标中次低价确定为补贴额[6]。

6 结语。

发展光伏产业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光伏产业当前遇到的困难,既是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促进产业调整升级的契机。面对光伏产业的危机,我国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来拯救光伏产业,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光伏行业的前景仍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 Alim Bayaliyev,Julia Kalloz and Matt Robinson。ChinasSolar Policy:Subsidies,Manufacturing Overcapacity &Opportunities[C]。December23,2011。

[2] 李钢.基于价格竞争力的我国光伏业“双反”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13(1):45-47。

[3] 王维成,朱欣民.创新双螺旋理论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的启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28-131。

[4] 史丹,白旻.美欧“双反”情形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危机与出路[J]。中国经贸,2012(12):15-20。

光伏发电技术创新篇10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光伏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光伏产业链初步形成,企业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全市现有涉及光伏产业的企业20余家,形成了硅棒、硅切片、电池板、光伏控制设备、组件等众多产品系列。尤其是最近二三年间,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光伏产业发展,在我市投资光伏发电项目的企业日益增多,已成为我市新的投资热点领域,市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土企业、院校以及林洋、无锡尚德、江西赛维、顺大新能源、常州天合等外地知名企业纷纷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我市建筑物屋顶、地面电站等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全市已上报项目规模近80MW。

(三)存在问题

当前,我市光伏产业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大型建筑较少,原有建筑均未预留光伏发电所需空间,拟建屋顶电站的建筑物分布零散,组网难度大,加之光伏电池的系统集成技术和安装工程技术等因素,导致光伏发电成本较高,制约了光伏发电的市场需求和推广应用。二是认识有待进一步统一,我市能源供应相对充足,有火电、核电等主力电源,对大规模发展光伏并网发电缺乏动力和积极性。三是项目建设和并网协调难度大,众多建筑物产权分属政府、集体及民营企业,项目建设协调难度较大;同时,由于发电规模较小,并网协调难度较大,客观上制约了项目建设和并网。四是地面电站占地较多,与其他产业发展存在土地利用竞争。五是产业链不够完善,呈现上游大下游小的格局,下游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等产业规模小、技术不够先进,拥有自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不多。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整体规划,科学布局,示范先行,加快推广,积极实施光伏并网发电和屋顶计划,不断提高光伏发电开发应用水平。在推进中,坚持把握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调节结合。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和标准,积极扶持光伏发电项目,引导和保护企业投资光伏发电的积极性;同时,遵循市场规律,建立激励和制约机制,着力培育光伏发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并重。集中力量做好示范试点,在屋顶电站试点成熟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规模化应用。重点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高效、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太阳能光伏资源。

三是坚持光伏发电与整个产业发展互动。以光伏发电重大项目和重点光伏企业为依托,加快扩大光伏产业规模,优化光伏产业链,不断提升我市光伏开发应用水平,促进光伏发电与光伏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快速发展。

(二)主要目标

以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实施意见》、《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省推进光伏发电意见》为契机,大力发展我市光伏发电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推广规模。争取通过3年努力,力争在全市建成光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60兆瓦,其中,屋顶光伏电站装机容量18兆瓦,建筑一体化光伏电站装机容量2兆瓦,地面光伏电站装机容量40兆瓦。

2、上网电价。第一步达到年全省光伏发电目标电价2.15元/千瓦时左右的水平,逐步实现地面光伏并网发电上网电价1元/千瓦时(含税)的目标,不断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性和竞争力。

3、产业竞争力。巩固和提升硅资源加工、光伏电池生产、控制系统集成等光伏产业整体优势,全市光伏产业年增长力争超过40%;到,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光伏发电企业,阳光晶源、太阳雨、赛维等企业的太阳能发电规模在全省具有一定位次。

三、重点发展任务

实施“屋顶并网发电工程”、“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工程”和“地面并网电站工程”三大工程,不断提高光伏发电应用水平。依托我市光伏产业现有优势,选择学校、医院、政府机关等公共建筑,重点实施一批屋顶及建筑一体化项目;选择滩涂、盐田、裸山资源较丰富地区,建设一些地面并网示范工程。积极招引国内外知名的光伏发电企业,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促进我市光伏产业协调发展。

(一)屋顶并网发电工程

到,建成屋顶并网发电工程18兆瓦,其中,年建成5兆瓦,建成13兆瓦。主要分布:市区(16兆瓦)、县(2兆瓦)等区域。主要企业建设规模:阳光晶源11兆瓦、太阳雨3兆瓦、职业技术学院2兆瓦。

(二)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工程

到建成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示范工程2兆瓦,其中,年建成0.5兆瓦,建成1.5兆瓦。分布在市区(1兆瓦)、科教园(0.5兆瓦)、县(0.5兆瓦)等地,主要由等企业投资建设。

(三)地面并网电站示范工程

开展废地、荒山资源普查,在适宜发展的区域,优先建设带有跟踪系统的地面并网电站工程,支持有关企业在滩涂、荒山荒坡等地规划建设地面电站示范工程。到,建成地面并网电站示范工程40兆瓦,主要由四季沐歌、赛维、顺大新能源等企业投资建设。

(四)推进光伏产业协调发展

推进和实施一批光伏产业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打造从硅料、太阳能电池(组件)到系统集成、电厂工程总承包的完整产业链,推进并网发电,促进产业集聚,努力建设光伏产业基地、光伏电站和光伏产品应用示范基地。

四、具体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成立市新能源暨光伏产业推进协调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市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规划局、农业局、林业局、环保局、海洋渔业局、物价局和供电公司等为成员单位,协调推进我市光伏产业发展重大事项,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承担协调小组日常工作。

(二)加强政策扶持。落实国家和省扶持光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出台我市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支持我市光伏发电项目争取国家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和省光伏并网发电电价补贴。加快太阳能示范应用步伐,以政府为主导,在机关、学校、医院、小区、道路建设一批示范性小型太阳能电站,引导、鼓励、推动光伏产品的普及。

光伏发电技术创新篇11

在未进入光伏行业之前,我们对光伏产业发展方式、路径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与分析,发现历次光伏发电成本的降低都与技术发展紧密相关。每一次技术的创新就会大幅降低成本,推动光伏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由此得出光伏产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推动发展。凤凰光伏自成立伊始就树立了“研发就是企业的生命力”这一基本的发展原则,无论在研发队伍的建设、研发项目的选择、资金的配套上我们历来都是开绿灯。

虽然我们购买了先进的设备,但是在这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却是装备带来的。如何依靠我们自身技术力量,优化和改造设备使它价值最大化,一直是我们研发工作的重中之重。

光伏发电技术创新篇12

根据资料统计显示,早在2004年我国整个太阳能行业的产值就已经超过130亿元,全国太阳能热水器的销售量已经突破1200万平方米,数字是最明显的象征,由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太阳能企业发展的速度之快,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利用太阳能为资源来为生活添加便利。

1.1 目前光伏产业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调查分析,2007年和2008年的上半年,是太阳能发展较好的阶段,但是,2008年金融风暴发生之后,各个行业的生产都受到严重的打击,经过行业内外一系列的调整,发展,新能源产业逐渐进入了比较好的发展阶段。然而,光伏发电,也就是利用太阳能发电的企业,在经历机遇的同时,也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与风力发电不同,光伏市场总在变化着,2007年,太阳能发电依靠着西班牙的支持,2008年依赖着德国的支持,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到2010年,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另外,谈到光伏产业的发展问题,产能在暴涨,而装备全部是用钱买来的,到12年底,预计是1500万千瓦,如果按这样的趋势发展,中国的产能业水平将接近60%到70%,这就会导致这样一些问题,诸如原材料的价格会上涨。

金融风暴是一场危机,同时也潜伏着百年不遇的机遇。对于光伏产业在这个阶段里,广泛的吸收国际的光伏专业的人才,并购国外的优质的资产,提升光伏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在此阶段,将光伏产业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在金融风暴的关键时期,会使中国的光伏产业迅速蜕变,在未来的世界新能源里占据到一定的地位。这无疑是一场不容置疑的机遇。另外,在国民看到传统行业的产业结构面临危机的同时,也在感受着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更能够实现在经济方面、环境上、就业上的胜利,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将会改变世界对中国制造的负面印象。从各个方面观察,再通过各个数据显示,光伏产业很可能会引领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引领着世界经济走出困境,重振力量,使各个行业恢复到健康、持续发展的正轨上。与经济发展本身具备的规律和周期一样,对于光伏产业而言,金融危机的影响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里逐渐消失,变为正的能量,世界的光伏产业市场不会消失,会永久存在的,政策也在不断推动着产业的发展,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不仅仅要考虑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要考虑光伏产业的市场成长的强大动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关注光伏产业时,焦点无疑是对于光伏产业的发电成本,发电成本也是光伏产业实现电通天下目标的关键要素。中国的光伏产业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摆脱了以实用硅为主的缺乏理性的模式,逐渐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由于产业技术的创新越来越多,这将会加快产品的升级,从而提升效率,光伏发电的成本也会在未来逐渐降低。发电成本是人们对光伏产业关注的焦点,更是光伏产业实现“电通天下”目标的关键要素。金融危机促使中国光伏产业由此摆脱拥“硅”为王的非理性模式,步入良性发展的健康轨道。产业技术创新将加快产品升级、效率提升,光伏发电成本有望快速下降。假若光伏产业的成本降低,那么光伏产业的发展空间也就更大了。

1.2 针对耗能行业现状分析 目前,能耗最多的行业无疑是建筑行业。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大规模的建筑的发展,这就导致我国的环境严重受到污染,城市中拉闸限电、燃煤燃气等都非常紧张,但是,国家要发展,企业要发展,居民要生活,这些都会消耗大量的能源,我国的发展已经在能源的短缺中受到限制,由于这些原因,我国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使用量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可再生资源也就成为了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的重要使用源头,这对于大规模的,充分的利用太阳能提供能源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对于建筑业这个能耗大行业,在全国中,建筑耗能量达到约30%-50%以上,政府也对建筑业提出了相应的能耗指标,而针对建筑行业节能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无疑是利用太阳能。倘若使太阳能与建筑行业很好的结合起来,利用太阳能为建筑节能,实现太阳能供电、供热、制冷等行为,则实现建筑零能源供给也大有可能,这些项目值得建筑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电成本是人们对光伏产业关注的焦点,更是光伏产业实现“电通天下”目标的关键要素。金融危机促使中国光伏产业由此摆脱拥“硅”为王的非理性模式,步入良性发展的健康轨道。产业技术创新将加快产品升级、效率提升,光伏发电成本有望快速下降。尚德目标则是在2012年,提前实现1元/千瓦时的目标。当光伏发电成本与火电持平,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光伏市场将具有无限的成长空间。

今年十月,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作出“双反”的终裁,这将会进一步推进我国对能源结构加快调整。在短期内快速发展国内光伏发电,或许是我国光伏产业走出困境的一条道路。

2 制约太阳能企业发展的因素及改善措施分析

随着太阳能行业的迅猛发展,产业发展也逐渐出现了一些行业的弊病,正如不同的家庭,有各式各样的房子一样,各个太阳能企业的需求也都各不相同,有的用户是刚加入到太阳能技术产品的使用中,对于新接触这个行业的经营者而言,对这一领域并不是很了解,经验也少,企业对于这类创业型公司,都会给予指导,帮助客户明确目标。多数情况下,对于创业型企业来说,建设一个生产车间和安装车间的生产设备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倘若确实技术人员的引导,则发展起来还是很困难,因此,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也是制约太阳能企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了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之外,技术未得到更新也是其重要的制约因素。随着太阳能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太阳能企业也不断增加,但是有些企业则缺乏最先进的技术水平,机床和设备生产厂家在新的领域可以开发,从汽车工业制造领域获得的自动化技术的经验,在太阳能工业领域也可以发挥,有些公司就已经制成了成套自动化解决方案、自动化工作站和成套太阳能电池板模块生产线,并把其机器人产品的经营方向转移到了更加经济的、自动化程度更高的生产太阳能电池模块的领域之中。有些公司也能为太阳能技术领域的用户提供有关拉丝、硅晶体接种和切片的专业技术和设备。利用这一硅晶片加工和切割的关键技术,也使其具备了提供生产硅晶片关键设备的能力。因此,采用新技术,对于太阳能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若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先进的生产车间与技术,创新的思维,则企业要想持续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太阳能领域不同于其他的生产型企业,这些技术问题更不能忽视,在太阳能领域的增值技术中,采用创新型的设备和技术,也会成为重要的解决方案,会为太阳能的发展更有利。

仍然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例,由于缺乏创新,太阳能热水器仍然运用传统的一成不变的结构,在一些问题上,例如太阳能产品无法很好地实现光电、光热一体化,假如在阴天下雨的时候,太阳能的缺点就暴露了,它不能很好的利用诸如热泵能源调配等其他热源来结合在一起,使不管是阴天还是雨天,都可以照常使用太阳能来加热水。太阳能热水器不能做到高效率的利用太阳能,实现光电、光热对太阳能的追踪等。

我们都知道,创新在一个企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能否快速、稳步的发展,创新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太阳能企业而言,同样使用创新的思维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领域,可以克服许多太阳能应用所存在的弊端。创新将克服太阳能应用所存在的诸多弊端,创新将打破产品之间的同质化,使其根据不同需求而更具个性特点。此外,还要采取诸如加强技术革新,加快合理电价的确定等措施。

3 结语

以上内容便是对太阳能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能源的紧张,各个企业一定要重视太阳能资源的运用,科学发展,进行创新的思维培养,提高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欢怀,陈晓辉,包欢乐.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培育研究[J].企业活力,2011(04).

[2]张莉.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08(04):56-67.

光伏发电技术创新篇13

二、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用足用好上级政策,对帮助光伏企业争取无偿资金的部门、单位,按到位无偿资金1:5比例计算部门、单位当年招商引资任务。凡帮助企业争取无偿资金达到3000万元及以上的部门、单位,给予主要负责人记三等功一次;属多个部门共同争取的,根据各部门工作,分别奖励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主要负责人。

三、设立光伏产业发展基金。从明年起,市财政设立2000万元的光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两年内对市内采用我市光伏产品建设10千瓦以上、1兆瓦以下的电站项目,给予4元/瓦的补助(已获得市级以上补助的除外)。

四、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把我市企业生产的光伏电池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在财政性资金建设的各类建筑工程或市财政投资的工程中,应用光伏产品;在我市党政机关、学校、医院、汽车站、公园等单位逐步推广应用光伏产品。

五、加快推行光电建筑一体化工程。大力推广建材型、构件型和与屋面或墙面结合安装型的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对市内企事业单位利用我市光伏产品(太阳能电池)实施光电建筑一体化的项目,减免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数额不超过产业发展基金扶持标准。从2012年起,在全市推广光电建筑一体化工程力争达到总规划建筑量的20%以上。

六、鼓励新上光伏产业项目。对新建年产60兆瓦以上的光伏产业项目,经经信、科技等部门认定后,享受一事一议的优惠政策。

七、实行税费优惠政策。鼓励光伏产业科技创新,对市内光伏产业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由所在地财政给予征收营业税地方留成部分等额补助。对光伏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费用,按有关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