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环境检测实用13篇

光伏环境检测
光伏环境检测篇1

一、集成检测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一)集成检测系统的特点。集成检测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对现场的运行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通过集成检测系统的检查实现对光伏电站系统的控制和数据的采集。根据国家电网相关规定对光伏电站发电的电能质量、发电功率、低压穿越、防孤岛以及并网后频率的扰动等进行检测。其结构图如下:

图1 光伏电站现场检测系统结构图

此系统主要体现如下特点:1、集成系统对检测过程中检测设备的控制,收集检测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2、光伏发电信息实时性较强。因为光伏发电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且电力系统运行时的参数变化迅速且频繁,所以对于光伏发电实施信息的检查至关重要。3、集成检测系统检测信息的可靠性。检测过程中的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以及相应的控制命令的准确可靠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正常运作。3、整体化设计,此系统在检测的过程中检测和数据分析同时进行,还能够自动生成分析报告。4、整体中又分由选择性的模块化设计,提高整个检测系统的兼容性。

(二)光伏电站集成检测系统的功能。集成检测系统能够对现场设备和环境进行监控,之后把采集的数据分析传输至总网的功能。此外,由于此系统具有模块化设计的特点还能够进行选择性项目测试,例如对于电能质量,功率特性,低电压穿越和孤岛测试正色几个项目根据实际情况由选择的进行测控。同时还具备对检测装置进行调节控制的功能。其系统功能图如下:

图2 集成检测系统功能结构图

二、集成检测系统的设计

系统的整体化结构便于统一管理,节约资源,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下图为基础检测系统设计的整体结构图:

图3 检测系统整体结构图

主工作台主要是接收各个装置检测的数据,再根据这些仪器检测到的的数据进行调整控制并发送控制指令。

(一)主工作台的统一管理。把集成检测系统的整个检测过程中的各个监控装置的融汇到一个统一直观的主界面,建立包含有各项检测数据的各项检测数据的统一平台。其中数据采集系统对整个系统的数据进行统一采集,避免多出数据采集造成资源浪费。项目测试系统的模块化,可根据不同测试项目的要求进行选择性测试。

(二)集成检测系统的数据平台。数据平台的设计要具有对各测试装置的数据的采集,同时还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数据平台中的数据库为集成检测系统中的监控功能提供数据,它对各检测装置的数据和参数进行管理和控制,实现各个系统之间数据的传递、交换和整体的数据共享。

(三)系统设计中的增设功能。1、在集成检测系统中加入模拟调度系统,此系统是为了模拟调度中心对电站的输出功率要求,利用此系统能够做到和调度系统同样发送指令的功能。2、孤岛测试自动调节功能。改变之前的手动调节负载的方式,在此系统中事先输入指令,根据指令要其自行完成负载和输送功率的匹配。

(四)对各项目的测试设计。项目测试采用模块化,具有选择性的结构,其内容包含了光伏发电的质量,低电压穿越,传输功率的特性,防孤岛检测功能,频率的波动等。1、检测电能的质量时通过质量分析仪采集电站的电能信息,并通过无线传输把采集到的数据信息传送至集成检测系统,在集成检测系统中进行数据处理。2、对于低压穿越装置的检测,由集成检测系统指令,模拟电网跌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及时采集相关的信息,通过整理分析之后评估光伏电站的低压穿越能力。3、对电站功率特性的检测,是利用模拟调度功能调节光伏电站的功率,气象装置利用无线电传输把相关数据传送到集成检测系统,之后电站并网的功率信息通过功率分析仪把并网点功率信息传至集成检测系统,经过GPS对时达到数据的同步共享。4、对于防孤岛装置的测试主要检测电站防孤岛的保护能力,是利用自动加载负载功能对模拟RLC负载做出自动调整,同时检测出此过程的参数,来计算防孤岛的保护时间的方式。5、频率波动。通过测控系统下达指令来控制频率扰动装置,在模拟电网频率保护的过程中进行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对光伏电站频率波动的情况进行评估。

(五)测试结果的处理设计。在测试完成后要进行整理总结做出相关的测试报告,在设计系统自动生成报告程序。按照测试报告内容的相关要求,仍采用模块化设计,利用系统数据库的数据,自动加载相应的检测数据,形成较为完整的数据测试报告,之后打印备用。

(六)对集成检测系统的功能进行验证。对系统功能的验证,系统可根据要求对各检测装置下达指令,同时采集检测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并作出整理分析最后出具相应的报告。之后拿实际数据、集成系统检测的数据和在旧方式下测得的数据进行核对。现以低电压穿越的数据值为例验证得出集成检测系统各项设置运行完好,数据准确可靠。

三、结束语

对于光伏电站现场设备和环境的检测是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有效措施,本文中的集成检测系统通过各项设置的模块化检测和相关数据的采集以及其中一些设置的自动调节到最后系统数据统一化的管理,通过一体化的平台对光伏电站的各项性能进行监控和调节。这样集成检测系统的运用,提高了对光伏电站的检测效率,节约一定的资源,更是促进光伏电站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光伏环境检测篇2

光伏并网发电原理:太阳能组件通过串并联组成光伏阵列,光伏阵列将太阳能转变成直流电能,经直流配电柜汇流、逆变器逆变、变压器升压后,接入中压或高压电网,由电网统一分配电力。光伏电站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即光伏阵列区和升压站。

1.1光伏阵列区

主要包括:①光伏阵列或光伏方阵,是由若干个光伏组件或光伏板在机械和电气上按一定方式组装在一起并且具有固定的支撑结构而构成的直流发电单元;②光伏汇流箱,将若干个光伏组件输出线路有序连接、具有汇流功能的连接箱体,汇流箱内部还会安装熔断器、电涌保护器等保护器件;③箱式逆变器,箱内包含直流配电柜、逆变器柜、交流配电柜以及通讯机柜等;④箱式变压器,主要功能是将逆变器输出的交流电进行升压,以便将电能传输到升压站。

1.2升压站

一般包括:①主控室(继保室);②变电装置(主变压器、无功补偿装置及室外刀闸门形构架等;③配电室(高压配电室、低压配电室、GIS室等);④其他附属设施及生活设施等。

2、检测前期准备工作

2.1前期现场勘查、查阅图纸

通过前期现场勘测以及查阅图纸,对光伏电站结构以及主要设备初步了解,以确定检测内容和方式。

2.2制定作业指导书

根据前期勘察,结合防雷检测要求,制定详实的作业指导书。

2.3劳动保护和安全

应根据现场特点准备安全帽、防静电工作服、绝缘手套等劳保用品,以保障检测人员人身安全;进入现场前检测人员应了解现场安全管理的规定。

3、现场检测

光伏阵列区光伏电站检测主要检测内容包括光伏阵列区内直击雷防护装置检测、阵列区等电位连接检测、阵列区电涌保护器检测,升压站防雷装置检测。其中阵列区光伏阵列组件直击雷防护利用组件自身金属支架进行接闪和引下,因此检测中阵列组件直击雷防护接闪和引下装置检测可以与阵列区内等电位连接检测同时进行。

3.1光伏阵列区接地电阻测试

光伏电站光伏阵列区主要包括光伏阵列、逆变器柜、变压器柜等,阵列区内所有设备共用一个地网,该地网一般由人工接地体和自然接地体共同组成。参照一些行业标准及光伏电站相关标准,光伏阵列区接地电阻值不宜大于4欧姆,在实际检测中还应参考电站设计图纸对地网接地电阻值的要求,若图纸要求更高,则应按照图纸要求进行检测。

为了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测量阵列区地网接地电阻值应使用测试电流比较大的《大型地网接地电阻测试》仪进行测量,测量方法采用三极法。为了较准确地找到实际零电位区,可把电压极沿测量用电流极与被测接地装置之间连接线方向移动三次,每次移动的距离约为dGC的5%。如果测量结果相对误差不超过5%,则可以把中间位置作为测量用电压极的位置。在实际测量中,由于光伏阵列区占地面积比较大,周围地理环境也比较复杂,dGC取(4~5)D值会比较困难,此时如果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较均匀,dGC可以取2D值,而dGP取D值;当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dGC可以取3D值,dGP值取1.7D值。

3.2光伏阵列区等电位

为了防止雷电波入侵和人身电击事故,光伏阵列区内所有正常不带电设备金属外壳和构筑物金属部件均应直接或通过等电位端子与地网进行可靠连接。阵列区内设备和构筑物金属部件包括变压器、逆变器及附属设备金属外壳、汇流箱金属外壳、光伏组件金属支架、太阳能电池板金属边框等。箱式变压器、箱式逆变器外壳应就近与地网可靠连接,变压器和逆变器内设备与外壳电气接;每排光伏组件的金属固定构建之间均应电气连接,金属固定件应与接地装置电气连接;汇流箱、铠装线缆屏蔽层、太阳能电池板金属边框均应与光伏构件电气连接。以上各连接部件的材料和最小截面积应符合GB50057-2010表5.1.2条的要求;作为接闪器的光伏组件金属边框材料和最小尺寸英符合GB50057-2010表5.2.1的规定。

3.3光伏阵列区电涌保护器

为了防止雷电过电压或者其他故障过电压沿输电线路对各设备造成损坏,应在以下位置安装电涌保护器(SPD)进行防护:光伏汇流箱内安装直流电源SPD;箱式逆变器内逆变器直流输入端(即直流配电柜)安装直流电源SPD,逆变器交流输出端(即交流配电柜)安装交流SPD;箱式变压器内低压柜应安装交流电源SPD。

安装在汇流箱内的电源SPD应选用Ⅱ类试验的电涌保护器,SPD每一模标称放电电流In值应根据光伏电站规模确定,大于30MWP的大型电站In值不应小于20kA,小于30MWP且大于1MWP的中型电站In值不应小于15kA,小于1MWP的小型电站In值不应小于10kA;SPD电压保护水平Up值应根据汇流箱额定直流电压Un确定,当Un≤60V时,Up应不大于1.1kV,当60V

检测过程中除检查电源SPD参数是否符合要求外,还应检查以下内容:对SPD进行外观检查:SPD的表面应平整,光洁,无划伤,无裂痕和烧灼痕或变形,SPD的标志应完整和清晰;SPD安装工艺,连接导体的材质和导线截面,连接导线的色标,连接牢固程度等;检查安装在电路上的SPD限压元件前端是否有脱离器,如SPD无内置脱离器,则检查是否有过电流保护器。

3.4升压站检测

光伏环境检测篇3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导致地球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恶化。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纷纷采取提高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措施,以寻求解决与能源相关的重大环境问题,而太阳能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得到了重视。

在光伏电站建站越来越多的同时,各种灾害也日益显现,其中,直流电弧故障是引起电气火灾的罪魁祸首之一。在光伏系统中,一旦发生直流电弧故障,由于没有过零点保护,并且光伏组件在阳光照射下产生源源不断的能量,使得光伏系统中的故障电弧有了稳定的燃烧环境,若不采取及时有效地防护措施,会产生3000℃以上的高温现象,引发火灾,某些物质熔化甚至蒸发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进而危及人身生命安全和国家的经济遭受重大损失。因此2011年美国电工法NEC690.8规定光伏系统中直流电压大于80V必须配备检测故障电弧的检测装置和断路器,而UL也制定相应标准UL1699B用以检测评估光伏直流电弧的有效方法。

2 电弧故障类型

电弧故障主要是由于电缆导线电气绝缘性能老化、破损,污染及空气潮湿引起的空气击穿,或者电气连接松动等原因造成的,是一种穿过绝缘介质的连续发光和放电过程,是一个时变的非线性过程。电弧在放电的过程中,主要特性有强光、热、噪声、电磁辐射、电压电流的高突变率以及电弧电流在某些频带内的变化等。

针对光伏系统发生的故障电弧,总体归纳来看,主要分为两类:

(1)串行电弧,是一条电流导线在未预期的情况下扯断或断裂,在其断裂处即会产生串联故障电弧。这种不佳的接触点好发于太阳组件与组件之间、快速接头之间、接线与接线盒之间,或是断裂的连接在线。光伏系统因为有成千上万个接点,因此,串联电弧是引起火灾危险的主要潜在因素。

(2)并行电弧,是一个未预期的路径刚好通过两个极性相反的导体之间发生的意外即为并联故障电弧。此类故障电弧的成因常是艹荻物咬破电线、外力造成电线破损等,电线失去既有的绝缘功效,并让正负两极的金属互相接触产生了故障电弧状况。

虽然并联故障电弧的发生机率远小于串联故障电弧,但是其带来的危险性确是远远超过后者。另外,接地故障也是一种并联故障电弧的典型型态。

3 直流电弧故障的检测方法

在光伏系统中产生的电弧可分为正常电弧和非正常电弧两种。断路器的正常关断等操作所引起的电弧属正常电弧;而电线老化、接触不良等故障引起的电弧属于不正常电弧,这就代表着电弧检测要正确地分辨好弧和坏弧;因为存在着这样复杂的因素,往往给故障电弧检测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同时也给检测方式和算法提出更高的要求。

故障电弧的检测就是在电弧产生的初始阶段,通过传感器检测电弧在物理上和电气上的各种参数变化,加以分析来判断是否有电弧产生。目前,结合光伏系统的特性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3.1基于热、声以及电磁特性的电弧检测

故障电弧产生的同时伴有光、热、声音和电磁辐射等特性,国内外的学者就是根据这些特性来检测电弧。

1998年,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学的T.S.Sidhu等人利用PZM、红外线接受器以及回路天线来检测电弧放电时的噪声、热量以及电磁辐射等特性,设计了一种电弧检测装置。而随着多信息融合技术的逐渐成熟,基于故障电弧物理现象检测的可靠性也得到逐步提高。

但是光伏电站中的线路连接环境复杂,这类装置只能安装控制在电站主要频发故障点,投资过大并不实用,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3.2 基于电压电流变化的检测

故障电弧发生时候必然会导致电压和电流的变化,在故障电弧发生时,电压会瞬间升高,而电流值会瞬间下降,这样就可以利用电压和电流的变化来判断是否产生电弧。

但是这样的检测也有其局限性,第一是需要判定电弧产生的具置才能更好的检测电压和电流波形,第二在发生并联故障电弧时,逆变器的输入端电流波形只出现较小的跌落,电压波形略有下降,这就要求检测设备必须具有较高的精度,不然会引起频繁的误判报警,同时也因为光伏系统受光照和温度变化的影响,光伏组件的输出电流和电压幅值不稳定,给检测带来更大的困难。

3.3 基于故障电流特性的检测

该方法是通过电流检测的方式对高通滤波得到的高频信号、低通滤波得到的低频信号进行特征值统计,目前这种方法得到普遍的运用。

在故障电弧发生时,故障电流中都含有大量的谐波分量,幅值发生变化,通过对故障电流信号时域特性和频域特性进行详细的分析,依据故障信号各自的共性和个性,利用快速傅立叶变换和小波变换提取故障电流的特征值,提高故障识别的灵敏性和准确性。

在时域中电弧电流会出现反复的跳变,但当电弧稳定燃烧时电流幅值突变变小,这就必须通过检测电路来判断。而在频域中并行电弧和串行电弧电流出现有大量的高频谐波,那么就需要使用快速傅立叶变换和小波变换提取特征值,比如利用傅立叶变换提取谐波总能量的增量为特征值,在故障判断时,当特征值产生增量,设为一个电弧故障疑似点,当电弧故障疑似点个数大于八个时就判定为电弧故障;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的带通特性,将高频成分变换进行重构,求出每个频段上的能量时谱图和能量总和,并进行归一化处理,选取电弧故障的特征频带的能量百分比作为特征向量的元素。

但是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受到光伏电站的装置和逆变器的电磁干扰、白噪声等其它周期性干扰,电流中谐波的含量增多,特征值出现增量往往会误判为电弧故障。

4 结语

在光伏系统中,由于光伏阵列组成了庞大的系统使得直流电弧故障需要较高的检测精度,也由于光伏电站的输出受温度和日照强度变化,逆变器本身的拓扑结构和电气设备辐射等影响,使得故障电弧的检测容易受到干扰。因此,直流电弧检测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覆盖尽可能多的电弧故障,且不发生误动作。同时为了提高电弧检测的可靠性,需要对大量的光伏系统进行电弧试验,积累大量的原始数据,进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建立起合理的故障特征库,寻找更为有效合理的检测算法,这是逐步积累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光伏环境检测篇4

本工程位于海口市,建筑功能为办公建筑。工程的太阳能光伏系统装机容量为20.68 kW,分为2个光伏方阵,设2台逆变器,光伏系统采用用户侧并网,主要用于办公楼白天的办公用电,无储能设施(图1)。

本工程共安装88块光伏组件,单块组件的峰值功率为235 W,光伏组件采光面积约1.5 m2(图2)。

2 外观检查及测试

2.1 外观检查

由于海口在2014年7月18日遭受威马逊台风的影响,本工程的光伏系统中有部分光伏板受损,受损后系统的实际运行容量为15.98 kW,本次测试的系统容量为15.98 kW(图3)。

本项目安装的光伏板单片功率为235 W,单板面积约为1.50 m2,项目总计安装88块光伏组件,受台风影响,还剩余68块正常运行(图4)。

2.2 测试方法及内容

通过对本工程的倾斜面的太阳辐射、环境温度、发电量测试,来分析计算本工程的2个方阵光电转换效率。

(1)太阳辐射的测试。使用两个太阳能辐射表,Y031355600(表1)作为测量光伏板所在倾斜面的仪表,Y031355500(表1)作为测量水平面的仪表。具体的工作示意图如图5。

(2)温湿度的测试。使用环境温度记录仪对环境温度、组件背板温度进行测量。

(3)发电量的测试。整个光伏系统分为两个方阵,设置2台逆变器,在每台逆变器后的交流配电箱测试发电量(图6)。

3 效率计算

在2014年11月7日和11月10日进行了两次测试,测试时间段为11:00~13:00,方阵1的光电转换效率高于方阵2;同时在同一时间段,组件背板温度高的时间段发电效率低于背板温度低的时间段。

4 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本工程的光伏系统设计中存在如下问题。

(1)光伏系统抗风设计不满足要求,台风导致很多组件破坏,造成整个方阵破坏。

(2)光伏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楼梯间的遮挡部分区域存在遮挡。

光伏环境检测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0102

1 概况

本工程位于海口市,建筑功能为办公建筑。工程的太阳能光伏系统装机容量为20.68 kW,分为2个光伏方阵,设2台逆变器,光伏系统采用用户侧并网,主要用于办公楼白天的办公用电,无储能设施(图1)。

本工程共安装88块光伏组件,单块组件的峰值功率为235 W,光伏组件采光面积约1.5 m2(图2)。

2 外观检查及测试

2.1 外观检查

由于海口在2014年7月18日遭受威马逊台风的影响,本工程的光伏系统中有部分光伏板受损,受损后系统的实际运行容量为15.98 kW,本次测试的系统容量为15.98 kW(图3)。

本项目安装的光伏板单片功率为235 W,单板面积约为1.50 m2,项目总计安装88块光伏组件,受台风影响,还剩余68块正常运行(图4)。

2.2 测试方法及内容

通过对本工程的倾斜面的太阳辐射、环境温度、发电量测试,来分析计算本工程的2个方阵光电转换效率。

(1)太阳辐射的测试。使用两个太阳能辐射表,Y031355600(表1)作为测量光伏板所在倾斜面的仪表,Y031355500(表1)作为测量水平面的仪表。具体的工作示意图如图5。

(2)温湿度的测试。使用环境温度记录仪对环境温度、组件背板温度进行测量。

(3)发电量的测试。整个光伏系统分为两个方阵,设置2台逆变器,在每台逆变器后的交流配电箱测试发电量(图6)。

3 效率计算

在2014年11月7日和11月10日进行了两次测试,测试时间段为11:00~13:00,方阵1的光电转换效率高于方阵2;同时在同一时间段,组件背板温度高的时间段发电效率低于背板温度低的时间段。

4 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本工程的光伏系统设计中存在如下问题。

(1)光伏系统抗风设计不满足要求,台风导致很多组件破坏,造成整个方阵破坏。

(2)光伏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楼梯间的遮挡部分区域存在遮挡。

(3)光伏系统逆变器经常跳闸,导致光伏系统经常处于非工作状态。

(4)光伏系统背板通风状况不好,导致背板温度较高,光伏系统光电转换效率降低。

本工程整体光电转换效率较高,在运行过程中应设置一套自动监控系统,对光伏系统逐日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并对数据进行记录;同时定期清洗光伏组件,使其充分接受太阳辐射。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测评[R].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8.

[2]国际电工委员会.光伏组件性能测试和能将评定第1部分:辐照度和温度性能测量和功率评定IEC61853-1[S].日内瓦:国际电工委员会,2011.

[3]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光伏组件性能和转换效率测试与评定方法认证技术规范[R].北京:中国质量认证中心,2013.

[4]国际电工委员会.光伏组件性能测试和能将评定第2部分:光谱响应、入射角和组件运行温度测量IEC61853-1[S].日内瓦:国际电工委员会,2011.

[5]国际电工委员会.光伏组件性能测试和能将评定第3部分:能将评定计算IEC61853-1[S].日内瓦:国际电工委员会.

[6]王祥瑞,修 雪.太阳能光伏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问题研究[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5(4).

[7]叶雪华.杭州地区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分析[J].建筑节能,2014(4).

[8]李 蔚,刘 杰.太阳能光伏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3(6).

[9]王 凯.光伏建筑一体化探讨及应用案例分析[J].电力与能源,2014(3).

光伏环境检测篇6

1、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形势的日益紧张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光伏发电以其环境友好而成为了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能源新宠。本文在详细分析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运行中的孤岛效应基础上,对三类孤岛检测方法进行了对比介绍。

2、孤岛效应

如图1所示,并网光伏发电系统(Grid-connected PV System)经过断路器1接至公共连接点(point of common coupling,PCC),R、L、C为光伏发电系统负载。孤岛效应是指电网从PCC处断开,进而使得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与其负载形成封闭系统的现象[1]。一般情况下,因为DG输出功率和负载的不匹配,电网和DG系统间都会有能量的流动,即。当孤岛产生时,突变为0,这将导致PCC处电压和频率发生突变,进而出现过电流等现象,威胁到系统运行、设备及人员的安全,因此,孤岛的快速有效检测对保护控制尤为重要[1]。

图1光伏发电系统运行原理图

3、孤岛检测

孤岛检测方法主要分为基于电力线路通信的检测方法、被动式孤岛检测方法和主动式孤岛检测方法三种。

3.1基于电力线路通信的检测方法

基于电力线路通信的检测方法有:基于SCADA系统的断路器和重合闸装置状态检测方法和电力线路载波方法[2]。这种方法的可靠性较强,但因为成本较高,联动操作复杂及延时较长,基于电力线路通信的检测方法未被广泛应用。

3.2被动式孤岛检测方法

被动式孤岛检测方法是通过检测PCC处电压、频率等电参量来完成孤岛检测的。主要有:过/欠电压和高/低频率检测法(Over/Under Voltage and Over/Under Frequency,OUV and OUF)、电压相位跳变检测(Phase Jump Detection,PJD)和电压谐波检测法(Harmonic Detect,HD)[3]。被动式孤岛检测方法的优点是不会对系统产生影响;缺点是系统检测盲区(No-detection Zone,NDZ)较大,易出现误动。

3.3主动式孤岛检测方法

主动式检测方法主要思想是通过分布式电源的控制器向电网中注入小的扰动,根据电网对此扰动的响应来检测孤岛。主要有:阻抗测量检测法、主动频率偏移法(Active Frequency Drift,AFD)、Sandia频率漂移检测法(Sandia frequency shift,SFS)和Sandia电压漂移检测法(Sandia Voltage shift,SVS)等[4],本文重点介绍AFD及其改进检测方法。

1)主动频率偏移法(Active Frequency Drift,AFD)

主动频率偏移法[5]是通过控制逆变器来改变PV系统输出电流的半波周期,如图2所示,在每个半波周期结束时加入一个死区时间,则半周期频率偏移量为。基于系统稳定运行的需要,电流的整波周期认为0.02s。定义截断系数,为电网电流周期。

正常情况下,光伏逆变器为单位功率因数运行。当电网与PV系统断开时,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差会逆变器增大输出电流的频率;另一方面,死区时间的设置会使得电流频率不断的增大,直至频率增大至触动过频率保护。这种孤岛检测方法对感性负载中检测效果最好,电阻性负载检测效果一般,但是由于容性负载对PCC电压频率的一直作用使得孤岛检测失败,即有一定的检测盲区。

2)Sandia频率漂移检测法(Sandia frequency shift,SFS)

基于AFD的Sandia频率漂移检测法[6]是在AFD的基础上进行了正反馈的线性放大处理,如式(1)所示,重新定义截断系数为:

cfk=cf0+k((fk-1)―f0) (1)

式中:为截断系数初值,K是反馈系数,是第k-1次检测到的PCC处的频率,是电网工频(50Hz)。

未形成孤岛时,和相等,即公式(1)括号内部分为0;当PV系统和电网断开时,逐渐增大,公式(1)等号右侧后半部分不断增大,直至越过频率保护限值。反馈系数K的控制可以实现检测速度的调节、频率负向变化的检测,同时也减小了NDZ的范围。

较被动式孤岛检测技术,主动式的孤岛检测方法检测盲区更小、检测速度更快;不足是会向电网注入少量的谐波,对系统电能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4、结束语

本文对孤岛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光伏发电系统的影响做了深入的分析,对比阐述了三类孤岛检测技术的原理和技术性能。此外,未来在开发新孤岛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多种检测技术的组合使用方法也是一个提高孤岛检测效率及性能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郭小强,赵清林,邬伟扬.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孤岛检测技术[J].电工技术学报,2007,4(22):157-162.

[2]鹿婷,段善旭,康勇.逆变器并网的孤岛检测方法[J].通信电源技术,2006,23(3):38-41.

[3]Z. Ye, R. Walling, L. Garces, R. Zhou, L. Li and T. Wang,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anti-islanding control for grid-connected inverters,” NREL/SR-560-36243. Golden, CO: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May 2004.

光伏环境检测篇7

引言

作为一种能充分发挥太阳能的有效方式,光伏发电技术如今被广泛利用。这种清洁环保能源的发展受到很多国家的支持,同时也受到了消费者对清洁绿色能源的偏爱。然而,光伏发电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运行可调度性能差、电网运行不稳定、供电电能质量不高等。电网调度管理或操作不当,会导致一定的安全问题。因此,分析解光伏发电对电网调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如何增强光伏发电的可调度性,提高电网供电质量,提高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平,成为了目前大规模光伏接入后,电力调度机构及光伏电站考虑和解决的重点问题。

光伏电站结构及其发电系统运行原理

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大部分地域都处于高太阳能资源地区。国家规划光伏产业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为2000MW。这说明我国已经向低碳经济大国迈进。至2013年1月,我国发电119万千瓦,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达11.4亿千瓦,我国装机主要集中在青海,甘肃和宁夏,这三个省份集中我国一半多的光伏装机量。装机量都在640MW以上,青海省更是达到了1453MW。

光伏电站由PV方列、混合储能系统、控制器、联网逆变系统等组成,其中的核心元件是光伏电池和控制器。

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1 光伏电站结钩

该结构中,PV方正产生的电能通过控制器传送到逆变系统,逆变系统根据调度方案的要求,将电能输送到相应的交流电网。混合储能系统将光伏系统中过剩的电能储存起来,当供电不足时,经由逆变系统释放给电网。目前,青海地区已并网运行的大部分的光伏电站都没有设置储能系统,电能都是随发随送,完全依靠天气状况和装机情况,青海德令哈地区建设了目前采用水介质、正在开发熔融盐作为储能介质的光热电站,能够在短时天气变化情况下,不中断电力的供应。联网逆变系统不仅能将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而且可以对交流电的电压、电流、相位、电能品质等进行控制,在紧急时刻可以停止逆变器,切断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的联系。

光伏发电影响电网调度运行的主要因素

电力调度是为了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对外可靠供电、各类电力生产工作有序进行而采用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其工作的具体内容是依据各类信反馈或监控信息,结合电网实际运行参数(如电压、电路、频率、负荷等),经过综合考虑,对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状态进行判断,指挥相关现场操作人员或自动控制系统进行调整。光伏电站对电网的调度实质上是基于光伏电源功率预测信息和储能系统的能量状态的条件下,根据电网运行实际及对光伏电力的消纳情况,确定光伏电源出力以及混合储能系统的实际工作状态。光伏发电对电网调度运行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电网的稳定性影响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

因光伏发电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光伏发电只在白天有太阳光照的条件下发电,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发电能力增强,中午时分达到最大出力,而夜间辐照度为零,这些都影响电网的稳定。光伏发电上述特点决定了光伏发电并网运行时,需要对其进行控制,须由其他常规电源为其有功出力提供补偿调节,以保证对用电负荷持续、可靠、安全地供电。在光伏电站有出力时,电网中其他电源需要调整出力,让出负荷由光伏发电供电; 当云层飘过影响太阳辐射强度时,要调用增加其他电源的出力,补充光伏发电减少造成的电力缺额。这种为光伏发电准备的可调容量,是电网接纳光伏发电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

发电功率的损失影响电网系统的稳定性

光伏发电主要是依靠采光设备和光功率转化设备的配合作用来进行发电,这决定了光伏系统要受到天气 、温度、地理环境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光伏发电系统的功能设计是为了让发电受到干扰时可以实现快速切换。但这不能避免发电功率受到损失。事实上,发电功率受到损失也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因此,需要电网调度来控制电压,以实现供电系统安全、稳定的进行。

孤岛效应会导致电网系统和设备的损坏

电路的某个区域有电流通路但实际没有电流流过的现象,被称之为“孤岛效应”。孤岛效应在电网中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它不仅会导致并网逆变系统和用电设备的损坏,也有可能伤害到电力检修人员。因此要实现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做好电网调度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当孤岛电网不再具备可靠性,调度部门应该快速可靠地检测出孤岛,尽快切除有意配置的相关设备和装置。

合理安排电网调度,保证光伏供电安全

优化输电技术,维持光伏电压稳定

稳定性差、调节能力差是光伏发电的一个弊端,而电网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发电系统是否能大量投入运行。采用柔流输电技术、高压直流输电以及能源存储技术等改进和优化输电技术,可维持光伏电压的稳定,不需要牺牲系统的稳定性和电能的质量。电网调度时可先解决主要的系统问题,而处理的基本问题也主要以短路功率、动态稳定为主。

优化光伏电站输出功率

在制定光伏电站功率调度计划时,要根据平时光伏供电情况,考虑电网系统的自身能力,结合电网调度已有的信息来进行估计预测。一般来说,光伏电源的输出功率有较大的波动性。而光伏电源输出功率首先就要满足调度的需求,具有较好的平滑性,可将混合储能系统视为一个辅助电源来配合光伏电源使用。研发利用熔融盐等新技术构成的混合储能系统可以有效改善光伏电站的功率输出,提高供电质量,在供电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

检测和防止孤岛效应,保证供电安全

电网调度可以以主动和被动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来检测和防止孤岛效应。如采用Sandia频率漂移法和Sandia电压漂移法等检测方法检测是否存在孤岛效应。安装孤岛检测装置可以检测出非正常孤岛的存在,但这种主动检测的手段配套设施多,且价格昂贵,还有可能影响光伏电能的质量。而被动检测方法虽然存在盲区,但价格便宜,也不会对电力系统产生干扰。事实上,在实际运行中若供给的功率不大,保护配置有合理的话,盲区的缺陷可以通过调度调整来补偿,在电网运行安全问题上没有太大的影响,所以如果条件不允许采用主动检测的方式防止孤岛效应,被动检测方式在电网调度中可以适当应用。

参考文献

李春来,朱慧敏.青海省光伏电站接入电网调度模式探讨[J].电力科技与环保.2011(4):58-60

光伏环境检测篇8

1光谱法

光谱法指的是通过污染物的特定光谱来明确其包含的化学物质及含量比例,具有迅速、灵敏的特点,当前,以光谱法为基础的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的应用最为广泛,几乎覆盖了化工企业各个类型的环境介质。光谱法主要包括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等。

1.1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

常用于化工企业水质应急监测,化工企业的水质应急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硫化物、磷酸盐及铜、铁、镍、总铬、六价铬等污染物,这些物质分子或原子吸收特定波长光能量,通过比色测定其水样中各个污染物的成分及比例,具有智能化高、应用方便、抗渗性好的特点[2],但是同时也有着成本高、准确度不稳定、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

1.2红外光谱法

常用于化工企业突发环境事件中的有机物指标监测,主要指的是红外光照射有机物时,有机物分子吸收与其分子振动、转动频率相同的红外光得到相应的红外吸收光谱,进而确定污染物内部分子结构及性质的检测手段。便携式红外分析仪的特点是,无需特殊处理样品,检测过程快速、准确,后期维护成本低等,但由于其更偏向于结构分析,导致检测结果的灵敏度不高,同时容易受到空气中水分的影响,稳定性较差。

2色谱及质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载气和样品气体一同进入色谱柱后,样品气体中的不同组分先后从色谱柱中流出,经过检测器等仪器后得到不同组分浓度的色谱图,并可以通过峰高和峰面积两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质谱法主要鉴别污染物的种类,可对分离后的物质进行定性分析,一般作为气相色谱法的补充技术应用。色谱及质谱法目前常用的应急监测仪器有气相色谱仪、质谱仪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广泛应用于化工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分析中。(1)气相色谱仪。该仪器具有灵活性高、机动性强的特点。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后,气相色谱仪能够通过对样品的定性分析,明确事故的污染源,确认责任者。同时,和常规仪器相比,气相色谱仪的数据库较为庞大,可将范围增加到半定量的标准上,准确率较高。(2)质谱仪。质谱仪主要指的是离子质荷比测量的分析方法,其原理是样品中各组分在离子源中电离,生成带正电荷的离子,然后在加速电场的作用下,生成离子束,在质量分析器中将其聚焦,得到质谱图,完成监测分析。质谱仪的优点在于准确度高,缺点在于对技术人员的操作能力和经验水平要求较高,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将气相色谱法高效分离能力、高灵敏度和质谱法强定性能力的优点进行了优化组合,弥补了两种方法存在的不足,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测能力更强,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3电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指的是通过检测物的电化学属性,进行测量和表征的分析,其优点在于灵敏度高、成本低,现已广泛应用在了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中。电化学分析法主要包括阳极溶出伏安法、离子选择电极法等。

3.1阳极溶出伏安法

该方法主要包括了还原、沉积、氧化、溶出4个步骤,其中,还原和沉积指的是通过阳极溶出伏安仪器的作用,将水溶液中的金属离子还原并沉积在电极上,氧化及溶出指的是将这些金属离子氧化及溶出,得出峰电位及峰面积,从而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阳极溶出伏安法的特点在于准确度和灵敏度高、自动化程度高、体积小、费用低等。目前,随着化工企业污染物种类的不断增多,针对其金属指标的监测需求也日益增大,各阳极溶出伏安法仪器监测能力不断增强,应用效果也在不断地改善。

3.2离子选择电极法

该方法指的是根据膜电势来测定溶液中的离子活性,得出化学成分浓度的电化学性质,主要由参比电极、敏感膜、内参比液等部分组成。其中,内参比液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中占据重要地位,当电极与待测离子溶液相互接触时,敏感膜及内参比液中会出现有关离子活性的膜电势,这是进行监测和鉴定的有效依据之一。

4其他方法

除了常见的光谱法、色谱及质谱法、电化学分析法三种类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还包括了光离子化检测法、拉曼光谱法、离子色谱法等。另外,除了化学分析方法及仪器以外,还有检测试纸、检测管、发光菌等技术,这些方法和物品都能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可根据不同化工企业的类型、原料、产品等及突发环境事件的不同性质有选择的使用。5结束语化工企业是突发环境事件的高发地,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所给予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地提升,这要求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环境监测部门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仪器,对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进行鉴别和分析,为政府相关部门采取科学的处理处置措施提供技术支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张福全 王奉虎 徐国栋 单位: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光伏环境检测篇9

太阳能转化利用的方式有光热、光伏、光化学三种方式,其中以光伏发电最受人们瞩目。光伏发电是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制成的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技术。光伏发电属于不消耗化石燃料的可再生能源,不会产生危及环境的污染,运行安静、输电和配电成本低、可靠性高、寿命长、维护少、相对安全性好,适合分散供电,扩能方便,与其它电源和储电系统兼容方便。

太阳能光伏电站作为一种相对独立分散的发电系统,其建设需要一大批相关技术的支持和设备配套。在建造完成光伏电站后,要对相对分散的电站系统进行有效的能源管理和集中调度,保证太阳能光伏电站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行,就需要对各个分散的太阳能光伏电站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控和评估。光伏电站能得到有效的监控是光伏发电应用的关键。

一、光伏电站近距离监控情况分析

对于太阳能光伏电站系统,目前大多采用的监控方式是近距离的监控。这种监控方式主要通过设在光伏电站现场附近的液晶显示屏来显示电站运行的各种参数(光伏阵列电压、蓄电池电压、蓄电池充电电流、环境温度、光照强度等),电站维护人员在现场,通过不间断的观察监视显示屏所显示的数值,做必要的记录并根据相应参数数值做出适当的调整处理,用手动方式来修改查看控制电站的各种状态参数。

当前我国的光伏电站绝大多数都建设在偏远地区,都相对分散而且独立。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每个电站都能正常并高效的运转,就必须在每个电站维护点配备一定数量的维护工作人员,并且维护人员要轮流值班,才能保证光伏电站不间断的工作在最佳状态。但由于一般光伏电站所处地环境恶劣,给电站维护人员的维护工作和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困难,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大,管理难度高,所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高。随着近些年我国光伏电站建设速度的加快,光伏电站的数量越来越多,分布区域越来越广,电站规模越来越大。由此对于各个电站所付出的维护成本将成倍的增长。

同时由于分布数量的加大,但是各个光伏电站之间又相对的独立,各电站数据不能交流。不利于各电站之间的互补,和统筹各光伏电站资源,造成了光伏电能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相关部门对于光伏电站的监管、评估和统计。这些都显示了现有的光伏电站监控体系是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现代光伏电站产业发展的。

二、物联网监控技术

相对于近程监控,远程监控技术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所谓远程监控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通过网络系统实现对远程工业生产等过程进行监视和控制。远程监控技术一开始被应用于各尖端领域,随后又被应用于工业控制和交通管理等领域。到了上个世纪末的时候,由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远程监控技术得以广泛的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一个新的信息技术概念“物联网”被提出,成为一代炙手可热的技术。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传感器网络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网络“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与物品之间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就是利用传感器与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物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远程监控技术和物联网实际上正好能解决上面所提到的现实的光伏电站不能被有效的统筹、监督和评估的问题,通过远程监控和物联网我们能够更加智慧的去管理各光伏电站,更好更有效的去应用好太阳能这一可再生能源。

光伏中心数据采集系统是一个综合应用数据采集来进行监控指挥的信息系统,它通过对建立在全国各地的各种类型的太阳能光伏电站进行实时的监控以及数据采集,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物联网传送到总检测控制室,在总检测控制室中通过物联网终端实现数据的动态显示与实地场景的实时显示。光伏中心数据采集系统是综合利用传感器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对太阳能光伏电站的电压、电流等将近20个参数进行实时显示与监控,并对相关参数数据进行保存及分析处理,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查询和分析,生成各种报表和图表,对整个太阳能光伏电站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系统。通过该系统能够准确、及时、连续地反映被监控的各太阳能光伏电站的运行状况,为管理与监控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极大地提高效能,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三、基于B/S模式的光伏中心数据采集系统的结构设计

基于B/S模式的光伏中心数据采集系统,通过采集和监测全国各地各类型光伏电站的运行情况,通过物联网传送到总检测控制室,并对各电站运行数据进行实时记录、存储和显示,生成各种报表图表,进而分析当地的太阳能资源和光伏发电情况、运行效率等,实现对光伏电站的监管、评估,为优化管理提供有效依据。

光伏中心数据采集系统采用模块式的设计,系统从总体上说主要有五大部分组成:光伏电站现场数据采集系统、光伏电站现场视频系统、光伏电站现场网络服务系统、光伏中心总检测控制室数据管理系统、光伏中心总检测控制室视频管理系统。

其工作方式是:

光伏中心现场数据采集系统用来获取光伏电站设备的实时运行数据(例如:光伏阵列电压、光伏阵列电流、日照强度等),光伏电站现场网络服务系统将获取的实时运行数据通过网络发送到光伏中心总检测控制室,光伏中心总检测控制室数据管理系统接收数据并将其保存入数据服务器中,这样总检测控制室数据库服务器中就存有各光伏电站的实时和历史运行数据,并能将这些运行数据以表格和图形曲线方式通过显示设备显示出来。设在各光伏电站现场的视频摄像头,也通过网络传送到总检测控制室,并且通过显示设备显示光伏电站的实时现场环境画面。

综合考虑光伏中心数据采集系统的需求,基于B/S模式的结构最适合于光伏中心数据的采集。目前成熟的信息网络,为这一系统的有效实现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目前,许多光伏电站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lient/Server),又简称为C/S。是由网络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逐渐的发展起来的体系结构。C\S模式的体系结构一般由两个层:第一层是客户机层,该层系统中结合了用户界面和客户端业务逻辑程序;第二层是包括了网路的数据库服务器。C/S结构将相对复杂的网络应用与用户界面相分离,将大量的数据的运算交由后台去处理,提高了用户的交互反应速度。C/S结构开发工具成熟,开发简单,C/S结构的出现大大推动了网络数据库的应用。但随着信息的复杂化和系统的集成化,其局限性体现愈加明显。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结构(Browser/Server)简称B/S。是由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在C/S模式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和改进的结构。在C/S结构的中间加上一层,把原来由客户端所负责完成的功能交给这个中间层来完成,而这个中间层就是Web服务器层。在这种结构模式下,客户端不再负责原来的数据存取,极少的业务逻辑在客户端实现,客户端只需要安装有网络浏览器就可以。对于整个光伏中心数据采集系统来讲,从数据的采集到数据的都是由系统自动完成。因此,光伏中心数据采集系统在B/S模式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数据采集层,其功能是将现场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后传送并写入到数据库中,以为后期的Web服务器处理并显示给用户。

光伏中心基于B/S模式结构的基本工作流程如下:

(1)从现场采集实时数据,将实时的数据传送并保存到数据库中。

(2)客户端浏览器向Web服务器发送显示实时数据请求。

(3)Web服务器收到显示实时数据请求,并将该请求发送到数据库服务器。

(4)数据库服务器根据请求,调用相关采集的实时数据,并将该数据发送给Web服务器。

(5)Web服务器处理后将相关数据传送到客户端浏览器,并且对数据进行实时更新。

(6)客户端浏览器显示动态实时数据。

把之前C/S模式下的服务器作为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上安装有数据库管理系统。Web服务器负责对数据库服务器里的数据库进行访问,并将访问到的数据结果通过网络传送到客户端的浏览器上,用户通过客户端浏览器界面可以查询到相关信息。这样Web服务器既是客户浏览器的服务器,也成为了数据库服务器的浏览器。这样就大大的简化了客户端计算机的负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成本。

参考文献

[1]罗如意,林晔.世界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与展望[J].能源技术,2009(05).

光伏环境检测篇10

当前时期,由于我国电力行业的持续进步,针对110kV输电线路状态的检修工作已经变成相对主要的检修模式,此类检修模式通常是对于电力装置的工作状态实行智能检修,进而实现了线路管理的合理性,此类检修模式的操作需基于检修工作的各个环节,充分应用线路检修技术,且针对电力装置的工作状态实行总体研究之后,明确工作项目与周期。

1 110kV输电线路状态检修的内容

1.1 电气方面的检测工作

进行110千伏输电线路检测阶段,通常包含了以下几方面:(1)针对110千伏输电线路的绝缘检测,一般包含了针对输电线路中的玻璃、陶瓷之类不达标的绝缘子以及不良绝缘子的监测工作;(2)针对电网接地的监测工作,通常包含了电网接地测算;(3)对于绝缘污染的监测,通常包含了针对动态绝缘子外表破损渗液的监测、光纤污染监测和等值盐密的监测工作;(4)雷击监测,通常包含了针对雷击问题部位的精确查找和划分绕击以及防止雷电闪络情况。

1.2 110千伏输电线路的环境检测工作

110千伏输电线路的环境检测工程通常包含了以下几方面:(1)110千伏输电线路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的检测体系,包含了输电线、送电线使用铁制或铝制金属附件、绝缘子对无线电和电视信号影响以及地表静电感应场强的检测工作;(2)气候环境对输电线路产生影响的检测体系,通常包含了输电线路输电线覆冰记录检测体系,大气中二氧化硫、多种粉尘以及盐份含量的检测体系,各类气候参数和灾害气候的检测系统;(3)110千伏线路的绝缘检测、污秽检测、雷电检测以及大气环境检测之类能够进行在线检测的方面,另外的机械量能够采取巡逻方式进行检测。

1.3 机械力学监测工作

该监测模式为:(1)针对金具的监测工作,包含了针对输电线路中金具的剩余强度和磨损情况的监测,也包含了金具本身锈蚀情况的监测;(2)针对线路输电线的监测工作,包含了针对输电线线头、磨损、摆动和微风振动方面的监测;(3)针对杆塔的监测工作,包含了针对螺丝松动的监测、杆塔锈蚀与腐蚀的监测、杆塔位置的监测。

2 110kV输电线路状态检修的根本条件与技术指标

2.1 110千伏线路状态检修的管理工作

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与健全的组织是110千伏线路状态检修工作效果的重要前提。管理制度需针对110千伏线路状态检修所有环节进行管理,从下至上的管理方式,且基于差异性的检修要求设立有关监管制度,有关人员需进行大力配合,进而确保110千伏线路状态检修存在的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回馈,提升管理工作的成效与对应性,推进线路工作环节分配的科学性,保证线路维修周期与检修计划实行的安全、合理以及稳定。

2.2 110千伏输电线路状态检修的技术方案

110千伏输电线通常由杆塔、输电线以及避雷设备组成。此类部件通常长期暴露在户外,遭到气候环境中的各类因素侵蚀,通常也会遭到滑坡和泥石流之类灾害的破坏。另外,某些人为因素同样会对110千伏输电线产生不良影响。110千伏线路的运行条件相对较差。所以,实行110千伏线路的状态检修过程中,需针对线路的运行条件进行严格的检测。对于输电线路的绝缘检测、雷击检测、金具和输电线检测以及输电线路四周林木的检测工作需认真细致。利用此类线路检测,为110千伏线路的状态检修提供技术支撑,最终保证线路状态检修工作的正常开展。

3 110kV输电线路状态检修工作的注意事项

3.1 强化有关检修人员的专业培训

110千伏输电线路状态检修的正常高效达成和状态检修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专业素质高的工作人员可以确保110千伏线路状态检修的正常进行。所以,强化状态检修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就格外关键。利用专业素质的培训,使工作人员可以将现实的检修工作与检修理论有机结合,把相应的理论有效的运用到现实的检修中,且持续提升有关检修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最终提升检修工作成效与110千伏状态检修的质量。

3.2 提升110千伏输电线路状态检修与线路故障检测能力

110千伏输电线路状态检修与线路故障检测可以第一时间找到线路的问题,且及时采取修复措施,进而减少110千伏输电线路问题出现的可能性,提升线路的使用寿命,属于一类线路问题故障的预防方式。所以,实行110千伏线路状态检修阶段,需提升状态检修与线路问题检测,进而针对收集的信息数据实行研究,为以后的110千伏输电线路状态检修提供凭据。经过对信息的研究探讨,确保线路状态检修可以具备针对性,最终保证线路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3 110千伏输电线路状态检修方式

110千伏线路检修方式通常为人工检修与在线检测。在线检测通常有超声检测、热成像检测以及脉冲检测。利用在线检测方式可以切实提升线路的检修成效,进而保证线路运行的安全可靠,且节约线路维修的资金花费,最终有效保障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

4 总结

综上所述,110kV输电线路状态的检修属于一类新式的检修模式,其一方面能够切实消除定期维修导致的设备装置失修的情况,另一方面还能够为电力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最终能够保证110kV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属于一类具备推广价值的检修技术方案,应被更广泛的采用。

参考文献:

光伏环境检测篇11

西安隆基1MWp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位于西安隆基厂区屋顶上,该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MWp,全部采用单晶硅275Wp电池组件。电站分为33个独立的发电单元,共计3个0.4kV并网点,发电单元全部采用固定支架形式,每个单元采用1台30KWp的并网逆变器,每六台逆变器通过电缆接入1台交流箱,每3台交流汇流箱通过电缆接入1台低压并网柜,通过低压并网柜接入隆基厂区低压配电系统,实现光伏并网发电。

二、总则

(1)电站并网光伏逆变器和光伏发电单元、升压变电部分调试运行是并网光伏电站基本建设工程调试运行和交接验收的重要环节,它对电池组件、汇流部分、逆变部分、升压配电部分机电设备进行全面的考验。检查光伏电站设计和施工质量,验证光伏电站机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质量,通过对光伏电站机电设备在正式运行状态下的调整和试验,使其最终达到安全、经济、稳定的生产电能的目的。(2)本程序用于西安隆基

1MWp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并网调试运行试验。(3)调试运行过程中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本程序做局部调整和补充。

三、光伏电站调试运行前的联合检查

(一)准备工作。(1)协调联系制度;(2)各单位的协调联系制度已建立、落实;(3)机电设备安装、检查、试验记录;(4)投运范围内所有的机电设备安装、检查、试验记录,均须经参加验收各方签字验收,电气保护整定完毕。

(二)环境要求。(1)各层地面已清扫干净,无障碍物;(2)临时孔洞已封堵,电缆沟盖板就位;(3)各部位和通道的照明良好;(4)各部位与指挥机构的通信方式完备;联络、指挥信号正常;(5)各部位设备的标识已安装完成并核对正确;(6)各运行设备已可靠接地;(7)与运行有关的图纸、资料配备完整,相关记录表格已准备就绪,运行人员已培训后上岗;(8)运行部位与施工部位已隔离,运行设备和运行部位均有相应的安全标志。

(三)检测与试验。(1)太阳光伏组件检查。1)检查组件表面有无脏污及破损;2)组件产品应是完整的,标注额定输出功率(或电流)、额定工作电压、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有合格标志;附带制造商的贮运、安装和电路连接指示;3)组件互连应符合方阵电气结构设计。4)组件互连电缆已连接正确,有无破损,电池板接地可靠;5)绝缘电阻测试:测试组件外壳与输出线间绝缘电阻;6)测试组件的开路电压。

(2)汇流箱检查。1)检查汇流箱外观合格,汇流箱内部接线满足设计要求,电缆标牌标识清晰;接线端子、铜排牢固;2)汇流箱内整洁无杂物;3)汇流箱应进行可靠接地,并具有明显的接地标识,设置相应的避雷器;4)汇流箱的防护等级设计应能满足使用环境的要求;5)每一回路的电压、汇流输出电压正常;

6)空开、保险和防雷器完好、空开灵活;7)汇流箱及线路编号正确;

(3)连接电缆检查。1)连接电缆应采用耐候、耐紫外辐射、阻燃等抗老化的电缆;2)连接电缆的线径应满足方阵各自回路通过最大电流的要求,以减少线路的损耗;3)电缆与接线端应采用连接端头,并且有抗氧化措施,连接紧固无松动;

(4)接地检查。1)光伏阵列框架应对等电位连接导体进行接地。等电位体的安装应把电气装置外露的金属及可导电部分与接地体连接起来。所有附件及支架都应采用接地材料和接地体相连。

(5)逆变器检查。1)与组件、交流汇流箱接线正确;2)接线端子牢固;3)柜体内整洁无杂物;4)空开完好、灵活;5)通讯监控系统完好;6)接地电阻测试,是否可靠;7)设备表面不应有明显损伤,零部件应牢固无松动;8)线缆安装应牢固、正确,无短路;9)模块安装检查:模块应安装牢固,螺丝打紧,地址拨码设置正确,标识和铭牌清晰。

(6)监控系统检查。1)应对监控系统的控制功能进行试验,确认各项控制功能准确、可靠;2)应对监控系统的显示功能进行检查和试验,确保显示参数正常;3)监控系统与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相关一次设备同步投入运行;4)监控系统与各子系统通信畅通。

(7)接地系统。检查接地电阻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8)交流并网柜。1)电缆连接牢固、相序正确;2)接线端子牢固;(3)柜体内整洁无杂物;4)操作机构进出无卡滞、空开灵活、机械闭锁装置可靠;5)抽屉进出灵活,空开完好、灵活,通电指示灯显示准确;6)并网断路器符合接入批复功能要求;7)接地可靠。

(9)其它。1)各逆变器、汇流箱接线正常;2)照明正常;3)绝缘胶垫铺设完整;4)电缆沟及沟盖板铺设完毕;5)灭火器配置齐全;6)悬挂警示标识牌;7)万用表、钳形电流表、红外测温仪、接地摇表、组合工具箱齐全;8)防鼠挡板安装完毕。

(10)安全工器具。绝缘手套、绝缘鞋、验电笔、安全标识牌、安全警示带等。

(11)并网工作注意事项。1)在并网调试过程中,要组织好现场秩序,电站所有人员必须服从指挥,禁止随意走动。2)并网前现场工具配置要齐全并保证好用,如万用表、对讲机(保证电量充足)等。3)在确定并网日期前应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各厂家工程师到现场。4)参与并网调试人员应对现场的电气接线、设备安装位置及其操作等非常熟悉。5)现场操作人员必须服从指挥,在没有得到任何指令的情况下,绝不允许对设备进行操作。

四、并网技术流程

(1)380V倒送电流程。1)合上接入点断路器,检查确认无误后。2)合上并网柜并网断路器,检查确认无误后;3) 逐个合上交流汇流箱内主断路器,检查确认无误后;4) 逐个合上交流汇流箱内各分支断路器。

(2)逆变器开机操作流程:1)合上逆变器对应的交流汇流箱分支交流断路器;2)合上逆变器本体交流输出断路器,等待逆变器界面初始化完成后,检查交流电压显示正常;3)分别用万用表测量与逆变器对应的直流及交流输出端子处的电压正常;4)逆变器自动检测,如符合并网条件,等待五分钟后逆变器进入并网发电状态;5)检查逆变器并网正常,用触摸屏对逆变器进行按键关机;6)断开逆变器一路直流输入断路器;7)用万用表测量该逆变器对应汇流箱所有直流输出端子在直流柜上电压正常,依次合上所有汇流箱对应在直流柜上直流输出断路器。

(3)注意事项:逆变器并网调试时,现场操作人员要注意低压交流柜电流是否随着并网逆变器数量的增多而增长,并做好相应记录;

五、并网后连续运行

(1)完成上述试验内容经验证合格后,光伏电站具备带额定负荷连续运行条件,开始进入运行;(2)执行正式值班制度,全面记录运行所有参数;(3)运行中密切监视逆变器运行温度,以及电缆连接处、出线隔离开关触头等关键部位的温度;

六、并网运行安全保证措施

(1)所有工作人员要严格按各自的岗位职责、安全要求、工作程序进行工作,并持证上岗,遵守各项安全规程,服从指挥;(2)所有设备的操作和运行严格按操作规程、运行规程和制造厂技术文件进行,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3)运行区域内严禁烟火,并配有齐全的消防设备,有专人检查监督;(4)运行设备安装完成后,彻底全面检查清扫,无任何杂物;(5)设备区域道路畅通、照明充足,通讯电话等指挥联络设施布置满足并网运行要求;(6)运行区域内设置一切必须的安全信号和标志;(7)投运设备区域按要求配置消防器材;(8)组织全体参加运行人员进行安全规程、规范学习,严格进行安全交底;(9)运行设备要求按设计图统一编号、挂牌,操作把手操作方向做明确标志;(10)保持电气设备和电缆、电线绝缘良好,保证带电体与地面之间、带电体与带电体之间、带电体与人体之间的安全距离;(11)电气设备设置明显标牌,停电检查时检查部位的进出开关全部断开,并设有误合闸的保护措施,装设临时接地线,悬挂“有人工作、禁止合闸、高压危险”等标志牌;

七、并网运行规定

(1)运行人员必须纪律严明,工作中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2)运行人员不得无故缺勤、迟到、早退,临时离开工作岗位必须经本值值长同意;(3)运行人员必须熟悉运行设备,了解运行试验程序;(4)运行人员必须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了解和掌握所辖运行设备的用途、性能、主要参数、操作方法及事故处理办法;(5)运行人员要按时记录各表计的有关读数,详细记录各项试验的试验时间、有关数据、缺陷及处理结果;(6)运行人员要定时巡检所辖设备的运行情况,发现异常立即报告;(7)运行值班交接必须在工作岗位进行,交接班记录填写真实详细、特别时对设备缺陷、试验进展情况、注意事项要交代明确;(8)运行的各项操作命令必须而且只能由运行指挥员下达,指定操作人员操作,其他人的命令均不予受理;(9)运行的各项操作严格执行工作票、操作票制度,各项操作必须有操作人和监护人;(10)运行人员不得私自操作任何设备,要作好设备的监护工作,防止非运行人员乱动设备;(11)运行出现紧急情况时、运行人员要保持镇定,严守工作岗位,严格服从命令听指挥。按照指挥指令处理紧急情况。

总结:目前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国内迅速发展,相关从业及施工人员相对经验不足,因此推广分布式光伏项目标准化并网、检测、试验流程有着现实的积极意义,为了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健康发展,合理利用现有的法规、技术,从而为分布式光伏项目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 设计鉴定和定型》.(GB 9535)

[2] 《光伏(PV)组件安全鉴定 第1部分:结构要求》.(GB 20047.1)

[3] 《晶体硅光伏(PV)方阵 I-V特性的现场测量》.(GB 18210)

[4] 《并网光伏发电专用逆变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Q/SPS 22)

[5] 《光伏系统功率调节器效率测量程序》.(GB 20514)

[6] 《光伏电站接入电力系统的技术规定》.(GB 19964)

[7]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 50150

[8] 《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 DL/T 448

[9] 《变电站运行导则》.DL/T969

[10] 《陕西光伏靖边电站工程施工招投标文件》

[11]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变电所部分)》2009

[12]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9号)

[13] 国家电网基建[2010]1020号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基建安全管理规定》的通知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9年版

光伏环境检测篇12

光伏发电系统历史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发电功率短期预测的基础,而在系统实际运行中,如果系统突发故障,会导致历史数据在传输和保存时含有不良数据的情况发生,会破坏发电功率的规律性,导致历史数据出现异常,必然影响预测结果的精确度和可靠性。为尽量减少不良数据对光伏发电功率预测带来的影响,可以利用经典小波函数具有震荡特性和迅速衰减到零的特点,通过小波函数运算将基础数据中的不良数据进行检测和剔除。

小波函数是具有震荡特性、能够迅速衰减到零的一类函数。

若函数满足“允许性条件”

:这里为的傅里叶变换,则称为小波函数。由基本小波通过伸缩尺度因子和平移因子所生成的函数族:

(1)

称为分析小波或连续小波。

离散小波为:

(2)

任意函数的离散小波变换定义为:

(3)

通过上述小波函数的计算公式,明显可以看出进行光伏发电基础数据的小波分析查找信号间断点的计算工作量较大,为提高小波分析的高效性和准确性,我们必须利用MatLab软件强大的数值计算功能。

由此可见,在MatLab软件环境下编制小波函数运算程序,对光伏发电系统发电功率基础数据进行多层小波分解,完成对不良数据的函数计算和伪数据奇异点的筛查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 MatLab环境下人工神经网络的构建

人工神经网络又称BP神经网络,是一种多层前馈神经网络,该网络的主要特点是信号前向传递,误差反向传播。在前向传递中,输入信号从输入层经隐含层处理,直至输出层。每一层的神经元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如果输出层得不到期望的输出,则转入方向传播,根据预测误差调整网络权值和阀值,从而使BP神经网络预测输出不断接近期望的输出值。

MatLab软件在研发过程中已经设计包含了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以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编制出了可方便利用的公式运算、矩阵计算和微分方程求解等若干子程序,极大方便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构建、网络数据的训练和数据重构工作。我们可以直接利用MatLab软件工具箱,根据自身的需要调用相关子程序完成与数值计算有关的一系列工作,避免再另行编写复杂MatLab语言计算程序的工作。目前我们可以应用的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有关构建BP神经网络的函数主要有:newff,sim和train3个神经网络函数。

3 基于MatLab环境下的不良数据分析和处理

3.1 信号奇异点分析

通常情况下,当信号在某一时刻,其幅值发生突变,引起信号的非连续时,幅值的突变处是第一类型间断点,亦称该信号在此处具有奇异性。下面以亦庄西南部地区光伏发电系统2014年1月1日的发电功率数据为例,每10 min进行数据采集。在MatLab中输入基础数据得到下面小波分解图。可见信号分解图中,在高频信号d1中,能够直观地分析出第33信号点和第47信号点为信号奇异点,即光伏发电功率历史数据中的不良数据,需要进行剔除和重构。

3.2 构建BP神经网络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根据数据重构的需要,我们利用MatLab工具箱,建立经典的三层BP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数据的训练和数据预测重构。

以亦庄西南部地区光伏发电系统2014年1月1日的发电功率基础数据为例,在光伏发电系统输出采集得到的基础数据中,选择100个数据输入BP神经网络,其中50个数据用于训练,其余数据用于数据预测重构,由此得出第33信号点的预测重构数据为234.3,第47个信号奇异点的预测重构数据为244.3。

4 结语

本论文提出,我们可以在MatLab软件环境下对基础数据进行小波分解,将不良数据检测并剔除。然后利用MatLab进行BP神经网络的构建、训练和数据预测,从而得到真实可靠的光伏发电历史数据,作为光伏发电系统发电功率预测的样本数据,经过MatLab软件验算,上文所述得到的基础数据重构预测模型,其误差满足BP神经网络设计的误差要求,可以可靠地运用到实际工程中区。

参考文献

[1]王小川,史峰,郁磊,李洋编著.Matlab神经网络43个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

光伏环境检测篇13

小巧玲珑、外观时尚且功能丰富的现代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了集触摸屏、摄像头、媒体播放器、GSP系统和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NFC)硬件为一体的强大工具[2]。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的功能已不再仅仅是打电话那么简单。因此文章利用Android手机便捷等特点,将基于Android的软硬件平台开发光伏阵列故障检测系统的数据处理终端,相对于PC机来说可以显著提高光伏系统故障检测的便携性和灵活性,而且Android系统的数据处理、存储、管理、通信以及人机接口等性能也可以与PC机相媲美。

1 系统框架

文章设计的是一个基于Android的光伏阵列故障检测系统(后文简称故障检测系统),该故障检测系统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1)硬件部分,即数据采集终端;(2)Android终端部分,即应用程序设计。

2 数据采集与故障定位方法

本系统AD采集模块是基于最常用的SP结构,采集终端包括对电压、电流、温度、辐照度的采集。其中,温度传感器采用高精度的数字温度传感器18B20,其输出量为二进制量直接接入到DSP28027的GPIO口读取温度;电压传感器并入监测点的电路,霍尔电流传感器串接到检测点的电路,辐照度传感器检测当前光伏阵列的太阳辐射度。电压、电流、辐照度传感器输出量为电压模拟量,利用DSP28027自带16路12位的AD转换器,将输出接到DSP28027的AD口进行A/D转换。为了消除电路中的负载效应,可在传感器与AD口之间加入电压跟随器进行隔离。采集模块结构设计示意图如图2。

假设检测的是一个基于SP结构的N×M的光伏列阵。每条支路上串接一个电流传感器检测支路电流。再在每条支路上检测电压,一条支路有N个组件,如果每个电压传感器只检测1个组件间的电压,则至少需要N-1个电压传感器。显然这样需要的电压传感器的数量太大,成本高。如果每个电压传感器检测2个组件间的电压,则每3个组件需要2个电压传感器。如果每个电压传感器检测3个组件则每5个组件需要3个电压传感器……对于一次性检测n个组件则(2n-1)个组件需要n个电压传感器,则整个光伏阵列所需电压传感器个数S=M×(N-1)×n/(2n-1),(n?燮N/2),当出现小数是采取进1发取整,由所需电压传感器个数表达式可以得出,当n等于N/2时其需要的电压传感器个数最少。以下以N=5说明故障组件确定方法:

温度数据通过则采集光伏列阵上对称的四个点得到,每个点测出的温度作为当前区域光伏列阵工作时的温度。假定光伏列阵所处位置空旷,则可以认为该片区域所受到的光照均匀,因此辐照度的所需测量点个数很少,直接由测量辐照度的平均值作为当前光伏列阵所在环境的辐照度。根据文献[3]提出的模型,给出了根据任意辐照度与温度下求取I-V关系的等式,并且文献[4]给出模型分析指出当光伏组件没有正常工作时其输出电压会明显减小。因此可以根据检测到的温度与辐照度可以确定该光伏列阵的I-V关系,再根据检测到的电压就可以得到正常工作时的支路电流了。所得到的理论值用做算法判支路是否正常工作的依据,既当检测的数据与理论值相差太大则认为组件没有正常工作。找到有故障的支路后,再对组件电压进行分析,即检测到组件输出电压比平均输出电压小的则认为是有故障的组件。

3 Android终端应用程序设计

3.1 程序框架

文章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基于Java语言,在eclipse安装ADT(Android Development Tools)的集成开发环境下开发的,并且设置目标版本为Android 4.4,最低兼容版本为Android4.0。主要包括四个模块:主活动、绘图活动和设置活动以及数据分析算法的程序实现部分。其中程序框架如图4所示。

框架创建三个Activity实现人机交互,分别实现不同的操作和功能,MainActivity是主活动交互界面,该界面是应用程序启动进入的第一个界面,其他界面都由该界面进行相关操作触发启动:DrawActvity是运行曲线交互界面,该界面实现将接收到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可以直观地分析数据;Setting是设置光伏组件参数界面,是在Menu菜单之下的选项,进入该界面可进行光伏组件参数的具体设置,主要参数包括:工作电压、工作电流、开路电压、短路电流、系统电压和最大功率,以供分析数据算法初始化,进而进行故障分析。各活动间数据通信通过Intent实现,以及各界面的按钮、布局等是用XML文件实现的。其中,数据分析算法在DataAnalyse.java中实现,并在主活动中调用DataAnalyse.class中的方法进行故障组件的定位。

3.2 程序设计

文章设计的系统运用Wi-Fi实现数据采集终端与Android终端的通信,其中Wi-Fi连接部分使用系统中的网络连接设置实现将Android终端与服务器连接,连接成功后通过设计的应用程序实现相关操作和功能。程序设计中主要应用到了Activity类、File类、Socket类等。利用Android开发中Java语言、XML布局和配置文件间的独立性和关联性可以分别在各不同文件下编程实现相关功能,在相互根据联系调用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其中,绘图活动使用了Android开源图表库MPAndroidChart里面的相关函数。

3.2.1 数据接收并存储

文章设计的应用程序工作在客户端模式,在Android终端连接服务器之后,便可以开始进行接收数据。手机客户端先向服务器发起连接请求后,就被动地等待服务器的响应,文中客户端实现功能过程为[5]:

(1)创建一个Socket实例:构建函数向指定的远程主机和端口建立一个TCP连接;(2)通过套接字的输入输出流(I/O streams)进行通信:一个Socket连接实例包括一个InputStream和一个OutputStream;(3)使用Socket类的close()方法关闭连接。

3.2.2 数据分析算法

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故障点的位置并且显示出来。算法设计思路主要为:由前面分析学可以根据采集到的辐照度以及温度数据,可以计算得到该辐照度,温度下光伏列阵理论的正常工作电流值。然后找到检测值偏离理论值较大的支路电流,该支路判定为有故障的支路。

支路上的故障组件的确定:以一条支路上有N个组件为例。由前面分析可知每次检查M(M=N/2)个所用传感器数目最少,出现故障的组件输出电压明显变小。如果电压传感器检测的N/2个组件中包含有故障点,则这N/2组件输出的值肯定小于U/2,所以当电压检测值大于U/2的这N/2个组件中没有包含故障点,根据此原理逐步排查,最后确定故障点的位置。程序设计示意框图如图5所示。

4 应用

和服务器端建立连接后接收到数据,运行主界面及运行曲线界面效果如图6所示,该界面是接收数据后,系统调用故障检测算法后得到的结果,其中电流、电压和温度是算法中计算值而非实测值。运行曲线是对选中组件历史接收到的数据进行绘制而得,主要显示出组件历史上工作的波动情况。

5 结束语

本系统是基于Android平台的光伏列阵故障在线分析系统,使得光伏故障的检测十分方便高效,同时还方便对光伏列阵检测数据的管理分析,检测结果明了直观。

参考文献

[1]李兵峰.光伏阵列故障检测方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6.

[2](美)迈耶(Meier,R.).Android 4高级编程[M].佘建伟,赵凯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