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博物馆开发设计实用13篇

博物馆开发设计
博物馆开发设计篇1

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者在旅游中购买的,具有旅游目的地“地方特色”的商品。它是旅游商品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和旅游印刷品等。旅游纪念品区别于一般的商品,它是目的地特色的物质载体,能反映当地的民族风情,能够承载旅游者某段旅游记忆。

从旅游纪念品的定义可以衍生出,博物馆旅游纪念品是和博物馆业相关联,具有与博物馆的展览、藏品以及历史文化特征相关的一系列带有旅游纪念意义的商品。应具备艺术价值、实用价值、纪念收藏价值、礼品价值等基本价值,可以全方位展现各博物馆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品位。

二、国内外博物馆纪念品的开发现状

(一)国外博物馆纪念品的开发现状

博物馆纪念品是旅游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大特色。在欧美国家,博物馆大都设有销售纪念品的礼品商店,纪念品的价位从高到低,带着纪念品离开博物馆已经成为游客的习惯。国外的一些博物馆开发的旅游纪念品之所以比较成功,第一,开发的纪念品立足于本馆独具特色的收藏品,特立独行具有“排他性”。第二,注重产品品质,制作工艺精美,实用性强。第三,种类齐全丰富且有不同档次的商品,可以满足各个层次的游客需求。第四,运用“强强联合”的策略,知名博物馆实现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经营产业化。第五,美国博物馆协会还建有专门的博物馆商品销售网络。

著名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都非常注重纪念品的开发,并为它们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润。以西半球最大的艺术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为例:馆内有五千多平米的营业厅,并在纽约的一些大商场和其他城市设立销售点。馆内销售的书有六千多种,商店销售的商品近2万种,其营业额高达上亿元。此外,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也是最早把博物馆商品与高档珠宝首饰结合的博物馆之一。与施华洛世奇公司共同合作开发蜻蜓胸针商品并限量发行,不仅为其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而且通过这次的合作,把施华洛世奇的消费者转变成了自己的消费者或潜在消费群体。

(二)国内博物馆纪念品的开发现状

随着国外博物馆纪念品的发展取得了成功,我国博物馆逐渐意识到了纪念品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各地的博物馆都相继开发纪念品,但整体水平不高,开发能力不足,仍然停留在盲目效仿或者是整套照搬和复制他馆的创意、产品的阶段,没有考虑自身博物馆的特色,导致博物馆纪念品市场上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不能反映各个博物馆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品味,与西方国家的博物馆纪念品开发相比,差距很大。

近几年来,我国的首都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越来越重视博物馆文化创意纪念品的开发。特别是上海博物馆还设立相关部门,专门从事文化创意纪念品的开发和销售,他们设计的具有本馆文化特色的领带、丝巾、便签等十分畅销,有的还远销海外,文化产品销售额远远超过了门票的收入。虽然现在很多博物馆意识到文化创意纪念品开发的重要性及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但还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因此在今后的经营管理中应向产业化经营发展。

三、博物馆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

(一)根植馆藏文化并与时代相结合开发

坚持馆藏特色是博物馆纪念品开发的根本,博物馆纪念品的文化定位一定要和博物馆藏品有紧密关系。博物馆纪念品的设计应该选择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藏品,找准自身的文化内涵,创造出有“灵魂”的独具馆藏特色的纪念品。

同时,博物馆纪念品的开发,不论造型、内涵,都不能停留在老祖宗的“创意水平”上,应符合这一时代人的需求和文化特征。随着人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心理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些都会对那一时期产品的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现代的生活,个性十足、夸张幽默,因而在设计开发时应挖掘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博物馆纪念品。

博物馆纪念品只有在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创造出与时代观念同步的新形式,才能被消费者所广泛接受。因此博物馆纪念品的开发必须根植馆藏文化并与时代相结合。

(二)主题性和系列化相结合的开发

博物馆纪念品是文化创意商品,是专属博物馆的特殊商品。我们在对博物馆纪念品开发的同时要构思一个明确的主题,好的主题应该是博物馆最具代表性藏品的精髓。特色是纪念品的生命,而主题的选择和运用是博物馆纪念品得以长期存在的关键。提供不断创新的文化主题,紧跟市场潮流,加强市场调研,增强文化产品对游客的持续影响力。博物馆类型很多,藏品不同,展出方式不同,所吸引的特定观众群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的博物馆要针对特定博物馆观众来构思出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这对于让观众获得难忘回忆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

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还应系列化。系列化是原型设计的衍生化,是在开发的纪念品原型基础上,通过功能、材料、色彩、形态变化等方式,衍生出多品种、设计元素高度统一的系列化产品。针对一个题材的博物馆文化创意纪念品,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个题材会引发观众的关注和兴趣。如博物院人气最高的文物“翠玉白菜”衍生出200多种小商品,如白菜U盘,白菜铅笔,钢笔,勺子、挂件……这些纪念品设计元素高度统一、主题表达明确,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为台北博物院带来了稳定的持续收益。

系列产品的开发不仅需要对设计主题元素的高度提取和巧妙运用,还需要整体性的设计规划和统筹。将创意的主题与系列化的产品整体连贯,突出产品的差异性、独特性,满足游客对产品不同层面的需求,从而形成主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三)建立产学研销的开发模式

目前,很多地方博物馆的纪念品采取转手承包、代销等方式,商品设计与市场脱节,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脱节,市场信息反馈渠道不畅,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博物馆纪念品的开发[3]。博物馆纪念品的开发应形成产学研销链条,形成良性循环。

借鉴国外博物馆与一些知名的大品牌、设计师和手工艺人合作,运用“强强联合”经营的成功策略,寻找有力并契合的商品开发合作伙伴,形成一种动态的设计联盟,丰富商品结构,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国内有小部分博物馆已经开始与公司联手合作,比如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他们的纪念品专卖采取公司化运作,研发设计、生产与营销为一体,其设计的纪念品品种丰富,时尚实用,深受游客的喜爱,收入也是可观的。

四、博物馆纪念品营销模式

开发设计具有馆藏文化特色的纪念品是关键,同样营销模式对于纪念品至关重要。博物馆纪念品的营销应充分依托陈列展览;同时要对市场进行细分,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设计产品,使产品在规格、档次、款式上有所区别。在细分出的多个子市场中只选其中一个或多个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集中进行营销活动。

实现博物馆纪念品销售唯一性,旅游者仅在博物馆及其专卖店才能买到某种与博物馆相关纪念品的同时,应积极开拓博物馆纪念品销售渠道的多样化。一方面应继续采用传统模式,在博物馆内区域和出口专设专卖销售。让旅游者参观完后,能购买具有特色的纪念品收藏纪念或者是馈赠亲友。同时,建立连锁化零售平台,树立博物馆品牌。让旅游者不仅仅只能在博物馆买到具有博物馆文化特色的纪念品。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在纽约一些大商场和其他城市设立销售点,实现了纪念品企业化经营。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平台,搭建符合现代人喜好的网络销售平台,多渠道实现销量的增长,从而增加博物馆的收入。

博物馆开发设计篇2

“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内涵目前没有权威的学术定义,通常是指以博物馆藏品原作的思想主轴为中心,向外延伸概念的创作性商品,开发设计的目的是让消费者透过商品了解艺术品的内涵目前没有权威的学术定义,通常是指以博物馆藏品原作的思想主轴为中心,向外延伸概念的创作性商品,开发设计目的是让消费者透过商品了解艺术品的内涵及原创作者的创作理念。讲文物本身的文化内涵与商品之间进行沟通与链接,是可以带回家珍藏的博物馆文化记忆”。

一、博物馆艺术衍生设计原则

世界上很多知名的博物馆都非常重视艺术衍生品的开发,艺术衍生品在国外已经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和运营机制。在国外,几乎所有的美术馆和博物馆都有自己的艺术商店。法国国家博物馆在全国经营了40多家的商店,艺术衍生品的产品大到古画文物的复制品,小到钥匙扣、手机链、丝巾、水杯等,一年的收入达到4000多万欧元。

目前国内的艺术衍生品刚刚起步,设计研发到管理、销售都不是很规范。目前我国艺术衍生品市场还存在以下种种不足:一方面是民间艺术衍生品的形式比较单一,大多为单纯的原样复制或在印上某些商品上,不能很好的和商品结合,另一方面为质量细节不够精细,工艺品的水准比较差,甚至很粗糙,这对顾客或游客来说像小儿科,不值得购买收藏。

在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上面,必须把握同一性、差异性、民族性、有效性等基本原则。实现VI设计的标准化导向,必须采用简化、统一、系列、组合、通用等手法对企业形象进行综合的整形。对设计内容进行简化设计,通过提炼在加工来达到好的视觉效果。尤其在构成元素的组合上面一定要简化,便于标准施行。在广告和包装袋设计中,要突出地域特征以及鲜明的文化符号特征来达到视觉效果。

二、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创意设计重点

在博物馆视觉设计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就是单一的展品形象,和社会与时代的融合不够,在视觉效果上面,没有达到真正的视觉传达作用。信息时代的到来,博物馆展示媒体也随着信息流量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和扩大,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也催生了一些新型的博物馆媒体。在科技发达的国家里,博物馆的视觉识别系统已经成为博物馆展示传播的重要载体,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现代博物馆文化传播方式之一,从而为博物馆的传播空间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1、注重衍生品的多样化的设计

在以民间艺术为载体的设计元素中,要让民间艺术真正走进现代大众的生活空间,让大众自觉参与到民间艺术的传承环节中来,就必须为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赋予时代化符号,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区域文化特色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在设计形式上面要进行多样化的产品设计与开发。

2、注重塑造知名品牌的设计

目前国内艺术衍生品开发、推广和运营还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和标准,更没有文化品牌意识。品牌文化是赋予品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品质,能够赢得顾客忠诚,从而赢得稳定的市场,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产品制作的比较粗糙,这对消费者而言,产品的质量粗劣不值得收藏购买。但是国外的艺术衍生品在产品策略包装上,就懂得相应的品牌策略设计、品牌推广和包装设计,产品质量精细,追寻新意、创意的包装效果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国内艺术衍生品的开发要有品牌意识,增加产品的知名度,树立品牌意识能够对公众有个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还要不断的更新产品开发速度和产品时效方面,会有很强的不可复制性,这样就不会被市场上重复和粗糙的复制。所以说,要完善国内艺术衍生品的市场环境,树立名牌效应,增加市场竞争力,对品牌的不断延伸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注重文化视觉识别的设计与数字动漫产业结合的开发

博物馆文化视觉识别设计,现在已成为博物馆活动的重点。目前市场活动已进入策略经营阶段,市场竞争机制已经渗透到博物馆活动的各个领域,博物馆文化视觉识别竞争也成为市场竞争的一个很重要环节。

同时还可以与数字动漫产业相结合。通过四维空间技术展现出来,动漫文化不论是在视觉效果上还是在情节上,都有较强的可读性,画面唯美、虚构出来的形象集智慧与美丽一身,适合大众的审美口味,因此动漫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据资料显示,“全球仅与动漫产业相关的周边衍生产品产值就高达5000亿美元,英国数字娱乐产业已经成为该国第一大产业,日本动漫产品出口量超过钢铁4倍。”所以,好的文化视觉识别设计,以及有效与数字动漫产业的结合,才能焕发起博物馆衍生品设计的艺术新生命。

博物馆艺术衍生品虽然先天条件不足,但仍有很好行业前景,只要我们能够善于从本土文化出发,来挖掘文化视觉符号,从本土传统艺术文化中吸收精华。从传统艺术所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艺术文化知识,文物中的历史、故事、图像、形式等中提取设计的重要元素,这些都可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母题,现代设计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能开创出具体而丰富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创意产品。

参考文献:

[1] 宋向光.博物馆定义与当代博物馆的发展.中国博物馆,2003,04

[2]李金生.博物馆产业化问题初探,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学士论文

[3]黄海.博物馆文化视觉识别设计的新趋向.美术大观,2010,10

基金项目:

博物馆开发设计篇3

1.国内外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现状

(一)国外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博物馆在行业竞争和商业竞争不断激烈的环境中,一些博物馆把开发具有本馆藏品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辟为传播历史文化信息的新途径,开始多渠道开发文化产业。从欧、美等国家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实践来看,无一不将文化产品开发环节作为整个博物馆文化产业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国外的一些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开发之所以比较成功,体现在四方面:第一,开发的文化衍生产品立足于本馆独具特色的藏品,设计具有独特的“排他性”。第二,注重产品质量,制作工艺精美,融合了现代产品设计的理念,功能性强。第三,种类丰富齐全且有不同档次的产品,可以满足各个层次的消费需求。第四,运用“强强联合”的策略,知名博物馆实现了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与经营产业化。第五,美国博物馆协会还成立了专门的博物馆商品销售网络。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作为世界著名的三大博物馆非常注重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使博物馆的历史文化传播更广泛的同时,并为博物馆本身带来了丰厚的经济价值,切切实实的做到了以文养文的目标。例如: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开发的珠宝首饰类文化产品,将博物馆的艺术藏品与珠宝首饰有机结合,与施华洛世奇公司共同合作开发蜻蜒胸针商品并限量发行,成为该馆的创举和亮点之一。英国博物馆在设计开发文化衍生产品时,则更多地运用了展览常用的故事手法,注重挖掘文化产品背后的故事。

(二)国内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现状

随着国外博物馆纪念品的发展取得了成功,我国博物馆逐渐意识到了纪念品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由于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水平不高,开发能力不足,仍然停留在盲目效仿或者是整套照搬和复制他馆的创意、产品的阶段,没有考虑自身博物馆的特色,导致博物馆纪念品与市场上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不能反映各个博物馆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与西方国家的博物馆纪念品开发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近几年来,我国首都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越来越重视博物馆文化创意纪念品的开发,在借鉴欧美等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开发的成功经验上,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创新设计开发的新途径。特别是上海博物馆还设立相关部门,专门从事文化衍生创意产品的开发和销售,1996年至2006年的10年里,成功开发出1600多种文化商品,年销售额2500万元。他们设计的具有本馆文化特色的领带、丝巾、便签等十分畅销,有的还远销海外。湖南省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中心充分利用馆藏文物和人才资源,大力开发设计博物馆特色文化商品。以文化商品的内涵、优质的服务延伸博物馆的展览、教育功用,打造湖南省博物馆和“马王堆”品牌,弘扬湖湘文化传统。

目前我国博物馆自主开发的创意产品形式主要以画册、光盘、明信片、文物复制品、服饰、文具、玩具、生活用品等为主。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产品设计创意开发力度不够,缺乏独具特色的创新概念,应该运用设计赛事等途径,将设计院校的学生,职业设计师和生产制造企业拉入到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的这一领域中,同时加强与各大相关知名设计品牌的合作,以博物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载体,设计开发具有一定实用、欣赏和收藏价值的产品,既能够彰显博物馆的文化特性,又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对博物馆实现自身造血的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短短两年时间,销售营业额就从五千万人名币上涨到两亿人名币在这方面算是成功的典范。

博物院,在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上做了很多尝试与创新,从几年前的故宫藏宝拓展和延伸的计划,到筹办了至今三届的国宝衍生商品设计竞赛,精选来自台湾年轻设计师的作品进行量产的考量和商品化的过程,还与台湾比较有实力的文化创意公司合作,比如阿莱西、法兰瓷、JlA等,合作开发的商品故宫会收取部分版权费用。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把“陈旧”的故宫藏品活化的方式。拥有数量众多的陶瓷、漆器、书画艺术品,其蕴含的文化和美学价值如果仅仅通过游客来故宫参观的方式在现代社会显得单调而弱势,设计却是通过一种融合的手段,把抽象意义的传统文化宝藏转化成走进日常生活的产品,把“老”器物通过设计转化为“新”的器物,让故宫藏品文化和美学价值真实地融入到现代人们的生活当中。

2.湖北省物博物馆文物衍生产品设计开发分析

介于国内外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开发的经验,可知随着设计的全球化,人类越来越追求文化独特性的产品设计。把博物馆文物的灵魂价值融入到现代设计观念中,这样的文化衍生产品更能凸显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在传承民族性文化的同时也有助于博物馆自身的良性发展。

湖北省博物馆作为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为了进一步的凝练和发挥传统荆楚文化的价值,湖北省博物馆应好好利用本馆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本馆收藏的丰富多彩的文物资源为依托,从湖北省博物馆文物工艺美学价值与现代产品设计理念的契合点出发,更好的提升博物馆商品设计的品质,从现代设计角度去感受和体会博物馆文物韵味和格调,形成独具荆楚文化风韵的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风格。开发出独具本馆主题特色的彰显文化个性的产品,这样必能给博物馆以至湖北省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根植馆藏文物价值并与现代产品设计原则相结合开发

博物馆文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不仅体现着传统工艺技术也蕴藏着传统设计美学的丰厚养料,现代设计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不容忽视的力量,如果将两者有机相融,把坚持馆藏文物特色作为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的根本,将有利于湖北省博物馆发掘设计独具特色的文化衍生产品。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定位一定要和博物馆藏品有紧密关系。博物馆商品的设计应该选择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藏品,找准自身的文化内涵,应充分挖掘湖北省博物馆所特有的青铜器、兵器、车马器、竹简、漆木器、金玉器和乐器文物类型的美学工艺价值,运用现代产品设计思路,不论造型、内涵,都不能停留在老祖宗的“创意水平”上,应符合这一时代人的需求和文化特征,创造出具有“灵魂”和现代设计感的文化衍生产品。如何将博物馆文物的历史文化工艺美学在文化衍生产品设计中体现,怎样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现代产品设计的始终。如何将博物馆文物的自身价值,造型、色彩、功能,材质以及工艺进行再设计表达。当湖北省博物馆文物遇见现代产品设计,我们应该如何合理有效的进行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开发呢?

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从宏观上来说属于产品设计的一种,因此它具有一般产品的设计原则:一、美观性原则:美观是吸引游客的首要特征,实用也是成功的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需要具备的特征,产品的美观吸引了感情的强大的本能水平,它引起了直接的本能反应。有些人会因为产品外观漂亮,产生购买的欲望。所以,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坚持美的原则是至关重要的出发点。二、实用性原则:许多游览博物馆的参观者在要求博物馆文化产品在具有纪念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前提下,还希望它有实用价值,所以博物馆商店销售的产品中,具有纪念意义的同时还具有实用价值的,如:钥匙圈、书签、餐具等往往是最热销的。是否具有生活上的实用功能也是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得以成功的前提条件。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是一种商业产品,但同时它又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产品,因此还具有许多一般产品所不具备的设计原则:一、文化植入原则:这是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的首要特殊原则。一个产品只有具有了文化内涵才能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更是如此,它作为传播博物馆文化内涵的载体,必须以本馆的特色文化为一切衍生产品创意的来源。这也是各个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差异化的前提。湖北省博物馆在进行文化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本馆的特色文物资源的文化美学价值。比如传统的器物的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只有好好分析研究才能在设计创意上有质的突破。才能真正为这些文创产品注入灵魂。二、品牌化原则:品牌是区别于同类竞争品牌的重要标志。品牌:“是商品生产经营者为使自己的产品与其他生产经营者相同或类似的产品相区别,而加在自己产品上或在经营活动中使用的特定标识。”博物院的文化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很好的贯彻了品牌化策略,从手机链、钥匙扣、背包、到瓷器、食品、u盘等,都印有其品牌标识。这也为其文化产品与其他生产者相同或相类似的产品加以明确的区分,体现了其独特性。三、适度包装原则:包装对于现代商品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元素,包装不仅是对产品在携带和运输过程中的保护,同时也是延伸品牌识别的载体,设计良好的包装能为产品带来很高的附加价值,有助于产品的销售。同时能为消费者带来审美享受和教育意义。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包装要在适度的前提下体现出产品的美感、文化品味感,更体现出产品的教育功能。出售的文化产品,非常重视包装,其包装上都标明了创意来源。即便是一个小小的钥匙圈或是餐垫,都有其适度的包装,令其显得更加精致,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毫无疑问,精致的包装可以引发消费者购买欲,同时包装也可以成为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身份证”。为此,在本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的经典成功案例,在遵循一般产品的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根植于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价值优势,遵循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的特殊原则。

(二)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方法与流程

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属于产品设计的范畴,但是不同于一般产品设计,文化因素在设计中占有很大比重,从根本上说,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就是博物馆文化在具体的产品设计中的凝结和物化。人与人之间是通过语言来沟通的,物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物的功能和形态来传达的,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就是博物馆文化与购买者之间交流的载体,设计师运用形态语言完成抽象的文化内容与情感的表达以及功能、信息的传递,因其文化内涵的特殊性,在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中,博物馆特有的文化元素与文化主题的衍生方式与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于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来说,也应对一般程序加以适当的调整和整合,建立相应的特殊设计方法与流程。相对于一般产品,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文化内涵是一个首要的设计要素,因此,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应在遵循产品设计的基本流程的基础上,将对文化要素的挖掘研究放在首位。

从设计程序来看,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文化要素挖掘调研阶段――展开设计阶段――实施设计阶段――评估设计阶段

博物馆开发设计篇4

巧器——中国古代的文创产品

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关于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几点思考

多元的文博创意产品及市场

文创热潮下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塑造

试论博物馆文创商店的陈列设计

文化资源保护是文创产业的基石

博物馆文创产品架起传播的桥梁

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浅谈对博物馆文化产业的认识

新形势下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新思路

关于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

从博物馆建设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维

国内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新思考

博物馆文化产品评价体系设计研究

解构与重组——文创设计方法漫谈

浅议云南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优劣态

内乡县衙文化产品开发研究

浅谈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

简论文化创意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

解读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五种关系”

新媒体语境下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创新营销

我国中小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略研究

参与博物馆文创发展,思考博物馆文创未来

让文创产品点亮博物馆最后的展厅

话说中山舰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工作

武汉市级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思考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策略之我见

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思考

对博物馆文创授权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文化创意与博物馆藏品融合发展研究

浅谈遗址博物馆的原位文化与衍生品开发

运用公共管理理论体系研究文化类公共组织

以新馆建设为契机推动军博文化产业新发展

浅谈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衍生商品的开发与经营

博物馆文创实践——南京博物院文创开发与思考

方寸之地,彰显文化内涵——抗战纪念馆邮局概述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要素——以广西博物馆为例

浅谈博物馆文创商品的开发——以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为例

摸索和实践博物馆文创的新路子——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中心

与“历史”为伴——一种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思路的讨论

基于观众心理需求分析的博物馆文创产品与服务拓展思考

博物馆举办文创设计大赛大有可为——从河南博物院的做法谈起

突出文化特质兼顾公益特性——湖北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思考

博物馆开发设计篇5

(二)文创产品实用功能单一

天津博物馆除了印有天津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明信片、书籍、纪念封等传统纸质收藏旅游纪念品以外,和老百姓贴近生活的实用品屈指可数,虽然有铅笔文具、冰箱贴、马克杯、陶瓷台灯,但却毫无特色可言,且实用功能显得单一化。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文创产品太少。而苏州博物馆则研发设计了各色T恤、手机壳、背包、扇子、印章等种类繁多的文创产品,除了这些好看、实用的产品外,还利用馆藏资源研发设计一款“好吃”的秘色瓷莲花碗曲奇饼干进行销售,引得人们纷纷购买,真正实现了“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开创了国内博物馆利用馆藏设计食品类的先例。

(三)文创产品没有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

从天津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总体考察来看,天博文创产品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天津地域文化特色及馆藏文化特色。对印制在产品上的图案没有体现馆藏特色,识别性不高,难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和购买欲望。整个纪念品商店销售量大的还是传统纸质的馆藏印刷品。由于这些种类较少的文创产品缺乏天津地域文化和馆藏文化特色,因此,难以获得游客及消费者的青睐。

(四)缺少文创产品市场营销理念

天津博物馆纪念品商品文创产品目前只依靠实体店面进行销售,依然采用传统的销售方式,不利于产品的营销推广。当前信息社会早已打破了传统的销售方式,线上与线下,实体与网络,销售渠道更加多元化,虽然我们国家对博物馆营销管理做了限制,但是如果本着文创产品承载的文化价值的广泛推广,扩大销售渠道,适时灵活进行文创产品营销,只会推进博物馆文创产品营销理念的革新。上海博物馆的上博艺术品公司身先士卒,2013年3月在上海浦东机场T1航站楼开设了博物馆专卖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博物馆文创产品存在不足的原因

(一)缺乏创意人才队伍

从天津博物馆出售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调研上,可以看出这些所谓的创意产品缺乏优秀的创意设计,或者根本就没有创意可言,如果产品缺少创意核心,那再好的资源也不能利用起来,更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而要有好的创意,人才队伍是关键。天津博物馆由于受编制数量的限制,没有自己的专门文创产品设计团队,文创产品只是委托他人进行简单设计,设计人员对馆藏产品了解不深入,没有切肤之爱,自然无法设计出具有天博特色的文创产品。正如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产品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张鹏所说“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在做文物的复制品,没有任何创意可言。”“文创产品的重点在‘创’,我们离自主设计的目标还有很长距离。”而故宫博物院则下设文创团队,专门集结有创意的年轻设计师,进行文创研发。上海博物院成立上博艺术品公司,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这不得不迫使其聚集优秀的创意人才进行产品的研发。上海博物馆艺术品公司拥有自己的商品研发部门和人才,能够精确地掌握博物馆文化商品精神,设计出本馆独有的文化商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创意人才队伍,参与到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事业中来,设计出更多有创意的作品满足大众的需求。

(二)设计观念陈旧,缺少时代特色

天津博物馆虽然在2014年增设了文创产品销售柜台,但依然以原来的平面印刷品为销售主体,增设的两个文创产品柜台效果不佳。只是被迫顺应潮流,没有真正全力以赴地了解和认识的文化创意产品,其思维依然停留在过去销售纪念品的观念上。博物馆文创产品出现的时间不长,传统观念在博物馆内部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认为把博物馆文化符号印刷在文创产品外观上,即完成该文创产品的设计,这种观念显然非常简单粗浅,而这样的设计也不能称之为好设计,更不能很好地传递文化理念和设计思想。好的设计应该是将文化融入到产品本身,而不是做简单地拼贴。大众的审美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生改变,因此,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理应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大众的审美情趣来进行文创设计。

(三)博物馆文化没有“活”起来,缺乏有效传播

博物馆文化不应该是“死”的,而应该是“活”的。虽然博物馆成列的是历史文物,但这些文物本身凝聚着很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它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除了博物馆自身做好文物珍品展示外,还应将文物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做“活”,那就是依托承载博物馆文化的文创产品,将文化传递和浸入到百姓的生活中。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文创产品的设计,让它实实在在走入老百姓的生活中,做到让公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传播目的,让博物馆文化随时随地的潜移默化影响和熏陶大众,真正实施有效传播。

三、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应用策略

(一)产品设计的市场定位策略

1.价格定位:目前,天津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价位偏高,消费群体主要定位在成年人群,缺少成年人以下,尤其是大学生和青少年群体消费群体。为大力推广文化宣传和传播,作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理应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价位上应具有高、中、低档,让更多的人们能够买得起不同档次的文创产品。上海博物馆艺术品公司设计制作的文创产品花样经常翻新,大到桌旗、丝巾、玻璃器皿,小到水笔、书签、冰箱贴,设计出的文创产品类型主要锁定在文具及日常生活用品范围内,造型美观,实用性较强,取得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2.产品设计定位:青少年是出入博物馆的主体人群,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爱上文创产品,可以利用当前流行的动漫元素结合馆藏文物进行综合再设计。比如博物院设计的“国宝好玩艺公仔”。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动漫造型吉祥物“龙壮壮”和“凤美美”来表达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体现“龙的精神,凤的内容”。这些利用动漫造型设计的具有“萌”系列的文创产品设计大受欢迎,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外观设计采用动漫卡通造型,创意设计新颖独特,且对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工作具有积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具有当代趣味性,且具有很强的生活实用功能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让现在年轻人能够喜爱并接受,从中培养自己对本国的传统文化热爱。

(二)产品设计策略:对文创产品实用功能进行开发,让消费者能够带回家

1.外观设计:产品外观设计应具有良好的亲和力,与公众的学习、工作、生活紧密相关,让公众有亲近感,产生“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天博应突出新颖原创的外观设计研究,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今后开展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工作起到很好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2.功能设计: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则秉承“艺术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信条,特别重视现代审美和生活实用性的结合,开发出很多创新、有趣和多功能的博物馆文化产品。如服饰、个人配件、书籍、礼品、玩具、珠宝、家具、家具饰品、照明以及旨在改善日常生活的家用器皿等。博物院推出的“朕知道了”纸胶带,将“宫”文化与文具功能进行结合。同样,天博可以找出最具馆藏特色或者天津地域特色的代表性文化元素后,与产品实用功能进行结合,设计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多功能性的产品。

3.内容设计:挖掘天津地域文化和馆藏文化,突出产品地域文化特色。注重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的有机结合,从天津博物馆藏品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提炼出代表性文化元素,有效彰显博物馆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内涵。从天津博物馆的丰富馆藏文化中挑出具有天博代表性文化元素及背后的文化内涵故事来进行创意设计及地域特色突出的设计研究,注重天津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天津博物馆藏品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有效彰显天津博物馆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内涵。如故宫博物院依托馆藏文化故宫的建筑、馆藏文物等为元素进行研发的特色冰箱贴、瑞兽铅笔、木质微缩家具、玩偶、琉璃、手机壳等产品,颇具特色,并受到大众的喜爱和购买。

(三)产品的营销策略:引入先进传媒技术手段,达到宣传品牌形象及传统文化普及目的

1.网络营销:利用天津博物馆网站,设立文创产品标题栏,进行网络宣传推广,和淘宝、京东等网络电商平台合作,进行网络营销。许多博物馆都利用自身的网络平台对文创进行销售和宣传,同时在专业B2B、B2C平台建立网络商店,如故宫的故宫淘宝,苏州博物馆的苏博淘宝,镇江博物馆的网上商店。故宫博物院研发的“朝珠耳机”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在网络实施营销后爆红。

2.新媒体推广:利用手机新媒体APP进行天博品牌推广,如将天博经典馆藏品进行动态交互设计,制成APP供公众免费下载,他们在手机下载展品APP,通过手指与软件的交互,获取生动的展品文化背景知识。如故宫博物院根据院藏珍品《韩熙载夜宴图》集学者及艺术家之心力,历时两年,以专业的学术资料、丰富的媒体内容及创新的交互美学,精心研发了《韩熙载夜宴图》APP。手机持有者通过在手机上下载这款APP,就可以实现与这幅馆藏名画的互动,并获取到对这部传世名作背后相关的文化知识,也可以了解到由这幅名画开发出的文创产品。

博物馆开发设计篇6

一、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现状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及政策文件,比如《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其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和基本条件,大中型博物馆开始日益重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也逐渐涌现出一批文化创意产品的知名品牌,延伸拓展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然而,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产品形式雷同

囿于文化创意人才缺乏、理念滞后等因素,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目前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存在“千馆一面”的现象。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以典藏复仿品和创意纪念品居多。典藏复仿品是高精度复制、仿制馆藏文物的艺术品,因须忠于馆藏文物原貌,所以较好保留了各馆特色。创意纪念品是提取馆藏文物元素进行适当的创意、衍化与加工,然后运用在各类产品上。目前,不同博物馆之间,创意纪念品的体现形式往往大同小异,甚至存在众多博物馆委托同一家公司制作同类同款产品的现象,因此,除了LOGO有所区别,功能、形状、颜色、材质等几乎没有变化,缺乏独创性,无法体现不同博物馆的地域差异和文化特色。

(二)产品档次分化

不同的观众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素养、消费水平和购物偏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应注意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购物需求。目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存在低价位产品和高价位产品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低价位产品因成本受限,做工不够精致,种类不够丰富,个别博物馆的低价位产品混同于普通旅游纪念品,除印有馆徽和馆名外,没有引入馆藏文物元素,影响观众的购买积极性,同时给博物馆的形象也带来负面效应。高价位产品通常是高精度复制、仿制馆藏文物的典藏复仿品,制作精细,价格昂贵,更适用于单位之间作为外事礼品相互馈赠,难以面向普通大众市场。

(三)产品难成系列

虽然近年来一些大中型博物馆日益重视文化创意产品,但大部分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的整体规划意识依然较弱,产品和产品之间缺乏协同关联,产品和展览之间也缺乏统筹策划,较少配合陈列展览研发设计与展览主题吻合的文化创意产品。单个产品居多,系列产品较少,无法吸引二度消费,也不利于推广宣传,更难以将产品的主题元素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挖掘。

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思路

2016年4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措施,并指出,深度挖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对弘扬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的高度重视,对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优化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实现路径。

(一)深度挖掘藏品内涵,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性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属性决定了“以文化为根”是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的首要原则,只有具有了基于馆藏文物和本馆特色的文化内涵,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才能拥有真正的生命力,这是博物馆创意产品与一般创意产品的区别,也是各个博物馆产品之间的差异所在。深度挖掘馆藏文物的文化内涵,才能系统梳理馆藏优秀文化资源,并合理利用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有效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性。同时,博物馆具有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的职能,每一所博物馆收藏、保护、展示的历史遗存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征,是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特定人群在政治、军事、生活、礼制、民俗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因此,不同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器形、纹饰等都各具特征。深入挖掘藏品内涵,并基于不同藏品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产品,才可以真正从根源上避免“千馆一面”的现象。

(二)广泛调研公众需求,注重文化创意产品的实用性

国家文物局在《关于贯彻执行〈博物馆条例〉的实施意见》中强调,“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应立足藏品的生动元素,更加注重实用性,更多体现生活气息。”实用功能是产品最基本的功能,博物馆应注重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定位分析规划,以消费者的需求和体验为导向,开发设计兼具文化性与实用性的文化创意产品,才能真正得到市场与顾客的认同。同时要注重开发设计以同一个或同一组文物元素为设计基础的系列产品,通过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实现文化创意产品实用性能的整体效应与连锁效应。甘肃省博物馆蓝莲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思路值得推广和借鉴。该系列文化创意产品是根据甘肃省馆藏国宝级文物元代莲花玻璃托盏衍生创作的,产品设计师与藏品研究专家共同商讨后提取文物元素,经过巧妙设计,应用于项链、戒指、丝巾、手包、雨伞、眼罩、杯垫、挂件、摆件、行李牌、钥匙扣、手机壳等一系列日常生活用品中,综合考虑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价位等要素,功能多样,受众多元。而且,该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的风格、色彩、包装均统一设计、整体规划,在第九届杭州文博会上展出时赢得强烈反响,进入市场后销量也极为可观。

(三)着力增强创新意识,突出文化创意产品的趣味性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作为藏品与展品的衍生品,兼具藏品特征与创意特点,较之于严肃的藏品本身,更易于加深普通公众对藏品的了解和理解,是将馆藏文物的价值最大化延伸的方式,可起到向公众传播文化、传承历史的作用。开发设计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时应注重将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将藏品中提炼的具有代表性的元素,通过巧妙的构思,运用到各色各样的文创产品上,比单纯将文物器型放大或缩小的典藏复仿品更具趣味性和时尚性,更能激发公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和热情。故宫博物院近年来逐步加大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研发力度,深度挖掘丰富的明清皇家文化元素,在文化创意产品的趣味性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截至2015年底,故宫博物院共计研发文化创意产品8683种,例如以“萌”为设计理念,充满故宫元素的“宫廷娃娃”家族系列产品,以及以紫禁城内生活的流浪猫为创意的“故宫猫”系列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观众的青睐①。这些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都以更妙趣、更亲切的方式,将馆藏内容展现给公众,优化公众的参观与选购体验,愉悦、长效地保留了对博物馆的记忆。

博物馆开发设计篇7

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正在开始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正在日益成为博物馆获取社会资源的一条重要渠道。文化产品开发对于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多重意义。消费时代,商品的文化传播能力大为增强,而文化产品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播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品”下了这样的定义:“文化产品一般是指传播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它能够提供信息和娱乐,进而形成群体认同并影响文化行为。”

博物馆文化产品必须承载相关的文化信息,这正是它区别于普通旅游产品的特殊之处,也是其魅力所在。是否具备馆藏文物载体元素是一条核心原则。也就是说,一个图案或符号、一种造型或色彩、一段文字说明或解读,都要在该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展览内容、建筑形制、研究领域中找到依据和原型。

国内博物馆界一般把除展览和相关教育、服务项目之外的文化产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依托博物馆藏品和展览设计制作的各种材质的创意文化产品和民族手工艺品;第二类是文物藏品的复仿制品;第三类是与博物馆藏品和展览相关的书籍、电子出版物及各种纪念品。

二、成功案例

(一)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是这方面的先行者。1996年,上海博物馆于新馆建成开放之际成立了上海博物馆艺术开发公司。该公司为独立法人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经营模式。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司现有800多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文化商品2万多种,其中自主开发设计的系列文化商品400余种,占总销售额的50%。公司文化产品销售额也从当年的500万元/年,发展到连续两年(2006年、2007年)达到4000万元,自2006年起,其销售额超过了上海博物馆的门票收入。2005年公司在上海时尚文化地标“新天地”太仓路开设了精品分店,成为周边世界500强、office高级白领的时尚首选。2009年,该公司成为大英博物馆长期供货合作伙伴。

上海博物馆艺术开发公司在经营中形成了自主设计、制作和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其周围聚合了几十家加工制作企业。公司对每件产品实行跟单监管,严把质量关。尽管还没有注册商标,上海博物馆本身就已经具有品牌效应。“我们的每个商品上都有上海博物馆的标志,很多人就是冲着这标志来的。随着后续发展我们肯定要申请商标和知识产权。”

(二)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文化产品开发真正起步于2008年。这一年,为迎“奥运”,故宫举行“天朝衣冠”展览,首次将皇帝、皇后服饰同时展出。为配合展览,故宫设立了一家专卖店,商品的所有元素都从展品中提取。此后,故宫文化产品开发进入长足发展阶段。目前,故宫内设38个销售文化产品的经营点,还在澳门艺术博物馆开设了一个专卖店。这些店内共陈列文化商品1万多个品种,其中46%为故宫自主开发。

作为“奥运”吉祥物核心设计师之一,陈楠参与过奥运特许衍生产品开发工作,他认为博物馆文化产品也应当按照特许衍生产品模式来运作:“博物馆应该对自己的愿景、定位、发展目标和产品等进行系统设计。产品上必须要有博物馆的LOGO,其中包含它的思想和元素,具有知识产权,而且是专门授权研发,生产厂家和营销商家都是指定的,事前要经过严格的审查。”

有的博物馆其实已经借鉴了类似的品牌经营策略。1997年,故宫博物院先后向工商部门申请注册了“故宫”、“紫禁城”商标。2006年,“故宫”、“紫禁城”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这是全国文博界第一个被认定的驰名商标。2009年故宫博物院向欧盟成员国和马德里成员国进行了国际的注册。今年,为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故宫还将尝试进行品牌授权运作。在生产经营中,故宫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严格选择合作企业,“我们寻找企业有两条原则:一是公开招投标;二是它在这个领域是领先的、有知名度的。我们一般与企业签订一到两年合同,合同到期后再重新考察选择。”杨晓波介绍说。

(三)湖南省博物馆

博物馆文化产品中已具有品牌效应的还有湖北省博物馆注册的以馆藏国宝“曾侯乙编钟”为主要内容的“曾侯乙编钟乐舞”商标;湖南省博物馆以马王堆养生文化为核心设计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马王堆养生枕系列产品等。

三、国内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经营模式

当前国内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经营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场地出租和职工承包经营模式,多为中小型博物馆和西部博物馆采用。二是内部经营模式,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设立了内部产业经营部门,建立了自己的经营服务网点。三是内部经营和公司运作混合型模式,如故宫博物院成立了文化服务中心等经营机构。四是公司运作模式,如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将产业部分与公益事业部分相剥离,成立隶属于博物馆的独立公司实体。

四、海南省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

台湾林荣泰教授曾提出“4C”文化创意设计观:“Cunltural(文化)、Collective(精选)、Cheerful(愉悦)、Creative(创意)”。从博物院等博物馆成功开发文化产品的经验中可以看出,好的博物馆文化产品不仅具备审美性、功能性等一般商品的属性,更重要的是要拥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创意设计。

博物馆是地域文明集中展示的场所,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博物馆文化产品的文化属性决定了设计必须植根于其文化内涵,精确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才能创造出与众不同且能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把博物馆带回家”,使得博物馆文化产品肩负传播博物馆文化的任务,是真正的将博物馆与公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海南省博物馆的设计人员曾运用传统文化结合现代艺术风格,突出文物重要元素的延伸,对本馆的文化产品开发做了初步的尝试。如海南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2009年海南黎锦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中国纺织艺术的一朵奇葩绽放在世界的舞台上。古语称“黎锦光辉若云”,黎族织锦图案体现了黎族居民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及艺术风格,其内容主要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及传说中吉祥美好的事物等等,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图案。设计将黎锦特色图案奥雅兄弟、大力神、鱼纹、植物纹等等元素提取出来,与生活常用物品相结合,设计出来的产品色彩亮丽,经济实用。

(一)手环U盘

(二)生活用品

博物馆开发设计篇8

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无论对于社会文化还是对于国民素质教育都是具有极高价值和意义的实践。然而,在逐步践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过程中,无论是博物馆的功能设计还是管理执行层次,均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值得深入反思。

一、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初衷及社会价值

博物馆是汇集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核心成果的重要场域,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社会公共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其内涵和精华本质上是属于全人类的,是需要全面共享的。由于全民素质整体参差不齐,过去的博物馆管理无法达到其惠及全民的文化宣传教育作用。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实践其本质及初衷是削弱博物馆本身的经济属性,使之更好的为普通群众服务,实现全民的素质及文化层次整体提升。博物馆免费开放不仅可以活跃公众的社会文化生活氛围,也能从整体上提升公民的文化生活品位及素养,提高公民的文化意识,培养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热情和习惯。同时,博物馆免费开放也是逐步践行公民权利平等的重要示范实践,可以使得全民共享人类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的核心精华,为实现其他领域的全民平等实践提供先行参考。博物馆免费开放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举措,使得部分社科文化资源缺乏的团体也可以借助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提升自身团体教育的整体实效,实现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二、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功能设计及管理执行变化及问题

(一)教育功能设计增多但执行效果欠佳

教育功能设计增多是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首要突出变化。博物馆作为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文化机构,自产生之初其教育功能就是先天存在的。博物馆有必要开展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观众群体的教育活动,帮助人们去体验、发现、欣赏、深化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认识甚至价值观会发生某种改变,最终转化为他们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这也是博物馆教育的核心职能。实行免费开放后,来参观博物馆的整体人数有所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国博物馆接待的人数就达8.9亿人次,这个数量每年还在不断攀升。因而在设计教育及知识普及层次的展览及活动时能够接触的观众总量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显著增长。不少的博物馆以参观人数总量的数据提升标榜自身在教育功能设计方面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但却忽略了这些教育功能设计的群众满意度问题。免费开放实行以前,我国的博物馆教育普遍枯燥且照本宣科,以说教的方式为主,实行免费开放以后这种格局并未得到显著改善。很多群众在参观了一次博物馆后表示再也没有兴趣参观第二次,而且对于博物馆强势宣传的教育知识,43%的参观者表示出来后就全部忘记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一味强调知识灌输,却没有找到适宜的教育方式,也没有深度挖掘馆藏资源的真正价值优势,导致群众接受程度不高。整体来看,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教育功能设计普遍增多但执行效果欠佳是大趋势。

(二)社会服务功能与群众需求接轨困难

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以来,馆藏及工作人员整体的社会服务功能及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未实行免费开放以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稀少且参观人数稀少,讲解员仅需要维持少数人的秩序,工作散漫,情绪不高,导致参观者也很难有热情提升观赏的意识。实行免费开放以后,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接待的参观者人数显著提升,因此其在组织群众观赏的节奏及能力布局层次得到显著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了。然而,在观众观赏馆藏珍品时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的理念及速度仍然无法满足和接近群众的真实需求。针对博物馆中的各项规定以及公共设施的介绍标示十分不全面。群众参观中有困惑时根本无法找到解决其困惑的途径和方式。部分展馆内只留下群众自行参观,想要寻找一个工作人员进行咨询都十分困难。不少群众在免费参观完博物馆后表示,如果不是孩子希望来看看,自己是绝对不会再来参观的。整体来看,实施免费开放之后,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与群众需求接轨困难,挖掘博物馆深度社会服务的实践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休闲娱乐功能增强但执行缺乏创意

由于免费开放后前来参观的观众人数显著提升,为了照顾不同层次参观需求的群众都能得到参观的满足感,博物馆普遍在休闲娱乐功能设计层次做出了不少改动。在博物馆周边设置书店、餐厅、咖啡馆几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潮流趋势。虽然这些设置的确满足了部分参观者的休闲娱乐需求,但是同质化的布局也会使得博物馆自身的独特性减损不少。此外,在博物馆周边休闲娱乐功能及设施增加时罔顾博物馆自身的馆藏特性及性格,盲目加入现代化的娱乐设施的布局使得很多高档次博物馆显得不伦不类。部分以学术人士游览居多的博物馆居然照搬其他博物馆的做法,设置了专门给儿童休息和玩耍的游乐空间,使整体显得不伦不类,而且资源的利用率也不高。整体看,免费开放后,博物馆休闲娱乐功能增强但执行缺乏创意的现实极大的损害了群众参观的积极性,也浪费了博物馆自身宝贵的馆藏资源,其实践有颇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三、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功能设计及管理执行反思

(一)深度挖掘教育功能,要既重“量”也重“质”

有鉴于目前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教育功能设计增多但执行效果欠佳的问题及现实,需要在未来深度挖掘教育功能,要既重“量”也重“质”。要从教育功能开发的“质”和“量”双重层次保障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功能设计及管理达到满足群众参观博物馆的现实需求目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参观人数激增是事先就应该可以预测到的改变,不能以“量”的增加成为标榜博物馆教育功能实践成效增加的标志。未来的工作需要从深度挖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做起。要审时度势,采取宏观策略,结合博物馆自身馆藏特点以及参观群体特征,深度挖掘那些有质量有创意的教育功能实践项目,针对不同观赏层次及需求的客户实施独创性的教育开展模式,差别化的对待不同馆藏与群众之间的教育接触点,形成有针对性的博物馆教育功能开发及设计。例如针对未成年人教育,要体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换的理念。未成年观众在博物馆的学习过程,是他们通过与博物馆展品或藏品的知识信息、博物馆所提供的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需要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传统教育中那种过多强调外部刺激、观众被动接受的思维在更多情况下只能是事倍功半。面对这类观众,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主要指经过谨慎分析、提炼、开发的,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展览信息和相关知识),创造出能够帮助和促进未成年人学习的环境(主要指博物馆专门辟出的学习空间、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趣激励的学习模式),从而使未成年人实现启发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

(二)以高素质、热情饱满的态度满足群众社会服务需求

有鉴于免费开发后博物馆在功能设计及管理执行层次存在社会服务功能与群众需求接轨困难的显著困境,提升博物馆的群众服务能力是关键。为此,要积极的提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高素质、热情饱满的态度满足群众社会服务需求。目前的博物馆馆藏工作人员仍然以馆藏知识层次的能力以及对馆藏保护、保管方面的能力为考核基础,缺乏针对其服务能力以及与参观者沟通能力方面的相关考核。这导致了目前博物馆馆藏工作的人员对于如何更好的满足群众社会服务需求处于茫然的状态。既没有更好服务群众社会服务需求的理念,也缺乏群满足众社会服务需求的能力及眼界。未来,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招纳及培训过程里要将满足群众社会服务需求的能力及意识纳入考核及评定的范畴,以此改善目前博物馆整体的工作环境基础。使得每一个博物馆工作人员都能有锐利的目光在群众参观过程里及时发现群众需求,满足群众参观之余的其他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参观者在博物馆参观过程里无后顾之忧的欣赏馆藏的韵味,提升自身的文化鉴赏水平,陶冶自身的文化情操。

(三)创意挖掘休闲娱乐设置核心避免同质化

休闲娱乐功能性的增强是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成功博物馆管理改革道路经验都已经证实了这一点。然而,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出现了休闲娱乐功能增强但执行缺乏创意的显著问题和困境。为了改善这一问题,需要创意挖掘休闲娱乐设置核心避免同质化。不同层次的博物馆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馆藏特性及目标的观赏群众特性,以观赏者的需求和审美角度设计休闲娱乐设施开发,不能盲目跟风,觉得国外的成功经验很好,就不顾自身馆藏及参观者特点盲目复制。需要审时度势的理清我国博物馆参观者整体的素质特性以及观赏娱乐需求情况,有的放矢地集合自身馆藏资源特性设置相关配套娱乐服务设施。在保障馆藏资源优势不被磨损的前提下服务那些有既定休闲娱乐需求的群众。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各项休闲娱乐设置的核心,不能只为眼前的泡沫效益就盲目损毁博物馆自身形象。

[参考文献]

博物馆开发设计篇9

一、成都博物馆业概况及现状

成都的博物馆事业起源较早。从 1914 年的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 ( 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身) 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发展较为缓慢。到七八十年代,伴随着杜甫草堂、武侯祠、永陵 ( 时称 “王建墓”) 等几家专题性纪念馆的正式挂牌和成都市博物馆的恢复,成都的博物馆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都兴建了一些企业办的博物馆和私人陈列馆、艺术馆,为成都博物馆文化事业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到目前为止,成都共有历史考古、地质、名人纪念、民风民俗、酒文化、医学、钟表等专题门类博物馆约 86 家,其中,国有博物馆 50 家,民办博物馆 36 家。这 86 家基本涵盖了目前成都所有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收藏馆、陈列馆、艺术馆。这些博物馆的分布除了成都市区,也有在周边的郫县、新津、彭州、大邑等地。基本上形成了门类丰富、国有馆与民办馆共同发展的博物馆体系。

成都博物馆业藏品丰富、种类齐全、且富有特色,如四川省博物馆和成都市博物馆是市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四川大学博物馆是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也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是西南第一家医药卫生专业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的民间博物馆;

川菜博物馆,是世界唯一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主题博物馆等等。

成都博物馆业的发展是喜忧参半,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 总体发展较快。博物馆数量明显增加,博物馆藏品范围不断扩大,藏品量迅速提高,私人收藏家日渐崛起。2010 年安仁古镇 “中国博物馆小镇”挂牌,更是为成都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2. 各博物馆发展不平衡。博物馆之间的生存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知名度有着天壤之别。有些被人津津乐道,有些则根本不为人所知。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武侯祠博物馆盈利一年比一年高,建川博物馆的经营状况也是一年比一年好。而馆藏丰富的高校博物馆却门庭冷落,锁在深闺人未识; 李劼人故居的游客也是少之又少; 民办博物馆王安廷徽章纪念馆更是独处一隅。

3. 博物馆自身普遍宣传不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博物馆都还是采用旧的管理体制,经费靠拨款,展览靠指示,顾客靠等待……长此以往,就渐变萧条了。如李劼人故居,毗邻高等学府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优势非常明显,但是附近的居民和学生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纪念馆。

4. 民众缺乏参观博物馆的意识。2010 年初,《成都商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四川博物院自 2009年 5 月免费开放以来,平均日接待观众 2400 人次,仅相当于其接待能力的一半多一点,四川博物院出现免费后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据调查,绝大多数的成都市民只对几家大的博物馆有印象,如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博物馆等,表明公众对博物馆的参观意识还非常薄弱。

5. 其它问题: 如资金、人才、可持续发展等。

博物馆资金问题和人才问题是制约博物馆发展的主要因素。很多博物馆都面临着资金的问题,国有博物馆虽然有财政拨款,但相对于日益增长的藏品管理保护费用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二、成都博物馆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近年来,成都博物馆中发展比较好、发展模式比较有特色的主要是古蜀文明博物馆。如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 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如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 民营博物馆如建川博物馆、川菜博物馆; 艺术类博物馆如许燎原设计艺术博物馆。据 《成都商报》统计,2010 年国庆大假期间,成都市内各大博物院 ( 馆)共迎来 26. 8 万游客,四川博物院、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成为外地游客来蓉必去之处。

1. 古蜀文明博物馆稳步发展

古蜀文明博物馆中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目前都发展得比较好。

金沙遗址博物馆于 2007 年 4 月 16 日正式对外开放。开馆两年多来,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160 万余人次。可以说,金沙遗址博物馆是成都博物馆的新标杆,现代高科技手段处处相随,科学、通俗、生动而活泼,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呈现出金沙古蜀王国丰盈的面貌。金沙遗址及大量精美文物在全新而独到的展陈方式下尽态极妍,美不胜收。采用的原生态、场景式、戏剧化、空间化等展示手段,将二维 ( 平面) 与三维( 立面) 、静态与动态、光与影、型与色等陈列技法与高科技技术有机结合,令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对博物馆的老印象被彻底刷新———原来老古董不是冷冰冰的、和我们有距离的,而是富有情趣的、让人开心而养眼的。

金沙遗址博物馆诸多的工作方法,很好地体现了创新的理念,是对目前国内博物馆工作创新内容的借鉴和总结,它代表了博物馆工作发展的一种趋势,对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借鉴意义。所以说,以金沙为例谈博物馆工作的创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门票制度、场馆设计、陈列艺术、文化品牌的打造等方面都体现了创新意识[1]。

2. 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突飞猛进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中武侯祠和杜甫草堂博物馆在省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他们创立的产业公司每年的盈利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 223 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 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 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 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 “三国圣地”之美誉。

武侯祠博物馆现分文物区、园林区和锦里三部分,面积 230 亩 ( 15 万平方米) 。根据武侯祠新的规划内容,武侯祠将对这三个区域进行更加合理的功能区划,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三大板块。

2006 年,武侯祠正式向媒体公布了其面向社会征集的博物馆标志。门票收入占武侯祠旅游收入的比例正在下降,也就是说,景区不再是依靠门票的单一收入,而是复合型收入。武侯祠将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初步确定为实施品牌化、特色化、市场化三大战略。近年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促进了文博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明显增长。

3. 民办博物馆异军突起

民办博物馆中建川博物馆和川菜博物馆都各有特色,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建川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聚落占地 500 亩,坐落于部级历史文化名镇、刘氏庄园所在地安仁古镇。聚落内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艺术品三大系列 20 余个分馆。同时,在博物馆周边区域内,配套建设各种文化商业设施,形成一个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旅游休闲、收藏交流、艺术博览、影视拍摄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之一。

在博物馆聚落建设过程中,充分把博物馆藏品、文化资源优势、民营资本与当地资源相结合,并以此为依托,搞好安仁古镇保护与开发,将发展文化产业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新农村文化建设内在地协调起来,大力推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和经济建设,初步形成了弘扬历史文化传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热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4. 艺术类博物馆大放光彩

艺术类博物馆中发展最具特色的要数许燎原设计艺术博物馆了。该馆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红砂社区,由设计艺术馆、学术交流中心、艺术交流中心、高级研修班工作室及相关配套设施构成。博物馆展品分为四类: 酒瓶及包装艺术设计、不锈钢铸造艺术设计、红木制品艺术设计、陶艺作品。

许燎原创意设计博物馆作为全国首家设计类博物馆及中国酒类包装设计基地,是个人出资筹建的全民营博物馆,是我国白酒包装设计、产品规划、形象策略、咨询服务的著名机构,其丰硕的研究成果以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中国当代酒文化的典型代表。该馆从建筑到景观打造、从展品到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体现了创意设计的理念及价值,是中国创意设计的窗口。该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国内外设计界大师作品展览建立交流平台。目前,已经在此成功举办了许多国内外创意界颇具影响力的展出,如: 国际著名大师杉浦康平先生的 《半个世纪设计展》、 《设计师摄影展》、《香港新生代 7080 作品展》、《形上形下许燎原墨象展》、 《荷兰能量展》、 《隐藏的和谐》等项展出。

许燎原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以自己的创意设计为基础,发展创意产业,是典型的创意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博物馆的藏品基本来自自己设计,经济上自负盈亏,博物馆的经济状况在逐年好转。

三、发展成都博物馆业的一些思考

成都市的博物馆数量在增加,藏品在增加,但是它们的职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博物馆该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职能,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国家文物局于 1979 年颁布的 《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对中国博物馆的性质、任务作了明确规定: 博物馆是 “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 “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搜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国家的财政支持、社会资助、自身管理运营,群众的积极参与,哪一样才是博物馆的生存之道? 传统的文博观念就是把博物馆当成庙子来守,只要看好不被破坏就行了。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文物资源如果不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和利用,就必然会影响文博事业的发展,反过来,文物资源的保护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 一) 博物馆社会效益———博物馆教育

博物馆是社会公益性组织,它的社会效益应该始终放在第一位。

近年来,一些博物馆先后被定名为部级或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的博物馆成为大、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在此重任之下,博物馆将长期成为学校教育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最佳场所[2]。但是效果如何,还有待研究。在美国,博物馆都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配合学校教育。该部门通过为学生在博物馆设立专门的教室、实验室,或者开办专供儿童参观的陈列室,提供有偿借用的图片、幻灯、标本、模型等方法,为来博物馆参观的青少年提供服务。一些大型博物馆还专门编制了讲座教材。如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两套为3 至9 年级学生准备的讲座,内容是 《我们居住的世界》,每次讲座大约一小时左右,另有一小时结合讲座安排参观,进行直观教育。我们许多博物馆的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简单流于形式。如何真正落实这项工作同样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还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体系,还存在认识不够全面、措施不够得力的现象,因此其教育活动的内容有待完善、形式有待创新、效果有待提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特点在于它提供的是一种终身教育,所面对的群体和对象具有极大的广泛性,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阅历的人参观博物馆收获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 二) 博物馆经济效益———博物馆产业化

1. 挖掘自身优势,重视博物馆陈列、展览,多举办一些有特色的展览。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在展陈中充分利用了多种展示手段,有原生态展示、场景化复原、实物、沙盘、模型、仿真雕塑、灯箱、声音、光影、电子设备等,将虚景与实景、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强调了展览的直观性和通俗性,增强了观赏性、趣味性,满足了普通观众的心理需要。

2. 加强宣传,注重品牌创建,使博物馆更有吸引力。多做调查,知道观众的需求。建立自己的文化公司、产业公司。如武侯祠博物馆创办了自己的文化产业公司,专门负责博物馆的宣传策划工作。金沙遗址博物馆也有专门的商品销售区,创办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金沙音乐剧”。在展览的宣传方面应该多向西方国家博物馆学习,重视展览的宣传。在美国,一个新的展览正在布置当中,便可以在车站、地铁、商场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有关该展览的宣传招贴画,有关展览的宣传资料可以免费索取,电视上也不断地播放着该展览的广告,甚至一切与展览有关的文字往来材料都印上了精美的与展览有关的文物图案。利用博物馆日、相关的节假日、特殊日子举办一些活动,吸引观众,扩大知名度。

3. 与其它机构展开合作。与其它博物馆合作办展览,与旅游部门合作,与其它文化产业部门合作。博物馆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 17 种文化旅游项目发展潜力的调查研究表明,其中人文考古旅游占据榜首,为 75%左右,因此,博物馆将成为 21 世纪游客关注的焦点[3]。

4. 动用社会力量,鼓励社会人员参与。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从本质上说它既是为了服务社会公众而办,同时,它又必须依靠社会公众来办,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支持、赞助才能办好[4]。这一点也可以学习国外的一些经验。世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有博物馆之友、博物馆会员、博物馆志愿人员,这些组织的称谓有所不同,但其性质都为了支持、帮助和赞助博物馆而建立的热心公益性事业的公众性团体。在这些国家,博物馆之友是博物馆群众的基础,也是经费来源之一。金沙遗址博物馆在这一点上已经走在了前面,2007 年开馆之际就开始组织金沙遗址的博物馆之友。

5. 拓展自身的功能,多一些体验互动。如川菜博物馆,模拟考古、讨论会、组织夏令营、开通网上展览等。开设一些茶吧、餐饮、娱乐设施等。如武侯祠博物馆的成功之处在于体制创新和对文化底蕴的挖掘。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正是牢牢把握住 “三国文化”,积极探索文博单位产业发展道路,增强自身的 “造血”机能,形成保护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我国文博单位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提供了启示,走出了一条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的路子[5]。

6. 政策支持。博物馆特别是民办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早在 2003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就指出,要加快建立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力争在我省形成以 “四川博物馆”为龙头,市、州博物馆为主体,其他形式博物馆为补充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博物馆体系。此外,成都根据国家 2009 年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制定了成都四川文化产业规划,其中就包括文博旅游的发展目标和多项保障措施。

现代博物馆是一个 “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向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高水平的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主要服务手段,但并非是唯一的服务手段,博物馆仅仅局限于向观众展示自己的收藏是远远不够的。发挥博物馆以丰富的实物资源为依托的特点和优势,以多样的服务手段,不断拓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门路,是充分实现博物馆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摆脱困境,谋求生存、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6]。

博物馆从自身特点出发,运用多种手段,为社会服务,并大力强化自我形象的宣传,争取更多的人成为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成为博物馆的朋友,使进入博物馆的人们不仅仅是等来的观众,博物馆的活动也不仅仅局限于博物馆院墙之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从事博物馆事业的人也越来越多。成都博物馆的发展有着非常有利的社会大环境,有些博物馆抓住了历史机遇,通过自身的改革和创新,走出了新的发展路子。有些博物馆则固守陈规,渐渐被人们淡忘,经营状况越来越差。博物馆应从自身的特色出发,做好藏品的保护管理、陈列展览、形象宣传、社会教育、营销策划等工作,敢于借鉴其它馆的发展经验,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充分发掘藏品内涵,发掘市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职能,这也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

附: 成都博物馆一览表 ( 此次调研的博物馆仅限前 21 家)参考文献[1]詹挽强,史婷 . 浅谈博物馆工作的创新———以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例[J]. 湘潮( 下半月) ,2008( 8) .

[2]陈媛媛 . 博物馆应怎样发挥特有的社会教育功能[J]. 剧影月报,2009( 3) .

[3]于萍 . 对发展苏州博物馆旅游的思考[J]. 旅游科学,2005( 5) .

博物馆开发设计篇10

作为一座拥有先进设施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不仅是收藏和保护各类文物的研究机构,更是服务公众,向公众推广地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重要场所。因此,首都博物馆需要一套全面、便捷的网站系统,支撑和体现博物馆服务公众的功能。

在2005年启动“首都博物馆新馆数字化博物馆项目工程”后,首都博物馆资料信息研究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将服务确立为首都博物馆网站建设的宗旨,希望利用IT技术优势,发展文博事业,让博物馆数字化工程成果通过互联网向公众展示,真正发挥网络的宣传效能。

研究服务架构

1. 细分服务对象

网站是首都博物馆在网络空间的宣传媒体,是突破时空限制的数字博物馆,也是为爱好者、研究人员提供学习和研究的信息资源平台。为了有的放矢地设计栏目,先期进行了服务对象定位,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借鉴市场营销学中的“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理论,从观众的角度设想和分析各种需求,设置网站栏目。

首先,根据影响需求差异性的几个因素对访问者群体进行细分,如从观众了解文博知识的深浅程度看,可分为一般游客、文博爱好者、文博研究员(也可称为行业观众); 从观众的年龄差异看,可分为青少年观众、中青年观众、中老年观众等。对不同因素影响下的不同人群进行需求分析,从中找到首都博物馆网站的目标受众。事实上,不同人群的需求存在着很大差异。经过分析,首都博物馆网站最终将重点定位在文博爱好者和青少年观众,并以此为基础规划栏目,设置内容。

2. 设计服务栏目

为吸引观众,首都博物馆网站的栏目设计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网站将历史沿革栏目作为必有且突出的栏目设计观念,对所有栏目统筹考虑,以“首博,我的博物馆”为内容范畴,以“我爱我的博物馆”为口号,开始全新的板块化设计理念,最终形成“体验”、“鉴赏”、“研究”、“服务”四大基本板块,另设“快讯”、“少儿版”、“多语版”等版块。

首都博物馆网站运用观众细分理论,以板块化的方式进行构建是一种尝试。从运行实践情况看,在首都博物馆新馆落成初期服务板块流量最多,证明以服务为理念的设计思路是正确的。

3. 满足自身需求

网站建立各具特色的栏目,可以使网站对不同的观众实施不同的服务。而博物馆自身的业务需求是完善博物馆网站栏目的重要途径。

对此,首都博物馆网站改变了过去以信息为重点的服务方式,更注重于提升日常工作效率。比如,人事部以网站为窗口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库,辅助进行博物馆人事招聘工作,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使人员招聘工作变得高效、规范; 开放部在网上实行限额免票观众预约。这些应用扩展了网站对内的服务范围,强化了网站对内的服务能力,促进了首都博物馆整体信息化的发展,为更好地整合博物馆资源,优化博物馆服务创造了条件。

实践服务开发

在网站中体现服务理念必须要基于良好的技术开发。首都博物馆网站系统综合考虑了当前技术发展趋势,采用了J2EE、内容管理、XML、多媒体等技术,实现了系统的服务性和实用性,并考虑到了可扩展性。

1. 打造技术架构

在系统结构上首都博物馆网站采用J2EE企业级应用技术,支持多层构架,界面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分开。多层结构成为应用方案的基础,除了方便开发人员,还有利于把数据处理和界面分离,增加界面的灵活性,同时有利于提高开发效率,降低维护的工作量,而且可以分载负荷,构成强大的计算环境。系统开发完全遵循J2EE标准,使系统不受硬件平台和系统软件平台的限制,方便系统进行移植。

同时,系统支持Web Service。因为考虑到首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包括多媒体采集与存储系统、文化遗产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多功能会议厅系统等多个组成部分,各部分间有数据和应用的集成要求。而Web Service技术恰恰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以实现与其他系统的集成。

另外,由于支持XML技术,不同应用系统数据可交换,提高了系统的开放性及可扩展性。

在后台系统软件方面,应用系统软件主体基于内容管理与技术和全文检索技术,为网站的功能设计和扩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系统采用内容和模板合成的方式,生成网页,以HTML静态页面为主,大大提高了网站访问的响应速度和性能。

后台对网站内容进行采集、加工、组织、存储、管理和,需要强大的后台管理和系统,满足网站策划和设计人员需要。首都博物馆网站管理和系统采用的内容管理技术,将不同类型的内容全部以数字化的方式妥善保存,并利用足够的信息查询手段对所保存的数字内容进行查询、检索、分析处理,使数字内容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这里所指的数字内容包括以数字方式展现的文档、出版物、图像、视频、多媒体等。与有形的文字、图片资料一样,这些都是博物馆的宝贵财富,并且随着博物馆信息化系统项目工程的逐步实施以及计算机等技术的进步和普及,这些数字内容会越来越多,价值也将越来越大。

2. 体现服务功能

首都博物馆网站服务功能集中于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建立在统一技术支撑平台上,前台主要针对互联网用户服务,后台为网站编辑人员服务。

其中前台根据访问者的个性化需求,对板块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了精心安排。倡导视像化,为给访问者带来更多视觉体验,网站在体验栏目提供360度全景影像、文物三维数字化展示、展览活动的视频,使用户身临其境。在少儿网站设计动画、游戏,对较偏僻的汉字加注拼音,寓教于乐。在研究板块提供全文检索功能,方便专家学者对海量资料的利用。为方便访问者浏览内容,在首页增加“快速通道”链接专栏,并特别设计了树形导航栏。除了提供文字、影像等信息外,网站还根据需要提供多种应用服务,如问卷调查、北京文史资料检索、网上商店、留言版、电子杂志下载等。

突出服务特色

首都博物馆网站确定“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就是要成为一个向公众传播知识的平台。因此,网站开展的结构框架设计、栏目搭建及技术开发等一系列工作都紧紧围绕服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突出服务特色。

1. 网页艺术设计

网站选用首都博物馆馆标和首都博物馆建筑主体部分的深红、米黄、青铜绿和中灰作为主体颜色,分别象征: 皇宫红墙、木构建筑、青铜器、古城墙及四合院。在页面布局设计上,根据大众视觉习惯的研究结果,在首页栏目布局突出了重要信息,包括最新展览、最新活动预告及新闻、首都博物馆的重要公告等,保证用户点击一次就能看到正文内容。同时,为强调布局的简洁清晰和栏目的逻辑关系,网站采用了Windows资源管理器目录树结构作为网站目录。

2. 开设会员功能

首都博物馆网站是国内第一家建立网上会员制的博物馆网站。会员可以建立自己的博物馆,通过登录首都博物馆网站的珍品典藏、网络讲堂、学术论著栏目,从中挑选自己喜爱的文物图片或文字资料,在“我的博物馆”栏目中,依照自己的意愿建立完全个性化的私人博物馆; 可以不定期地收到首都博物馆最新展览及活动的通知通告,使每一个精彩展览都不会错过。通过注册时会员填写的邮件地址或手机号码,网站后台维护人员以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的方式推送展讯及活动信息。

3. 建设少儿网站

自2002年起,首都博物馆少儿网站是国内文博界第一个专门面向中小学生的博物馆网站。少儿网站考虑到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阅读习惯,以卡通人物引导的方式,带领浏览者进行探索性的访问,强化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卡通人物设计新颖,个性鲜明,能够让小朋友在浏览网页时增加亲近感,摆脱了说教式的知识介绍。为符合孩子活泼、好奇心强的天性,网站除了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之外,大量运用Flas、视频节目等展示手段,并增加漫画形式讲述博物馆知识,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少儿网站宗旨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生爱北京、爱祖国。自开通以来,受到广大中小学生、老师及家长的喜爱,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的健康网站。

4. 后台系统方便快捷

首都博物馆网站采用的后台系统支持多站点管理,即一套系统可管理多个独立的站点、子站和频道,各站点之间有严格的权限管理,具有独立的采、编、发流程,互不干扰,却又可以在多个站点间进行资源的共享,实现了多个站点的统一管理,数据的集中存储。因为首都博物馆网站组同时兼顾中国博物馆学会网站和其分支机构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的网站建设和管理等工作,因此在一套系统中同时管理首都博物馆网站、中国博物馆学会网站、中国博物馆学会数字化专业委员会网站下衍生的各个频道和专题站点,并在各站点之间进行资源共享,非常方便。

系统采用模板技术,实现了模板可视化编辑,技术人员可以利用Dreamwaver制作模板,并能够直接可视化插入模板组件。通过模板技术实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分离,便于网站的改版和网站内容的利用。同时,系统提供了基于HMTL的可视化稿件编辑器,不仅可以对稿件内容进行编辑,还可以对稿件的页面显示效果进行编辑,可以在稿件中任意插入图片,并随意变换位置。此外,还支持多媒体文件、表格、音频、视频、Flash、360度全景影像等多媒体信息的; 以手工或自动的方式建立与其他稿件的关联,便于制作专题页面。另外,系统可支持多语种、提供网站访问统计等,避免了因大量复杂操作带来的错误,大大提高了网站内容制作及更新的效率。

首都博物馆网站作为博物馆新媒体,已经在服务社会、服务公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将进一步加大这一领域的研究力度,继续探索网络媒体应用于现实服务的新方法、新领域,不断推动博物馆工作科学发展。

链接

首都博物馆简介

博物馆开发设计篇11

21世纪,我国文博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好契机。随着文化服务理念的不断提升和服务设施爆炸式增长,人民群众共享文化盛宴的品质需求越来越强烈。博物馆,作为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重要载体,如何做好场所设计成为广大设计人员的一道课题。

1 博物馆建筑设计要点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版)数据,截至2011年,我国注册登记的博物馆数量已经达到2650座,比2008年增加了40%(见表1)。大量新建、扩建的博物馆不仅在设计理念上推陈出新,而且在建筑的空间布局和使用方面也发生了多种变化。但是,在文博建筑进行方案和工艺设计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合理安排展陈流线,恰当满足维保工作的硬件需求,巧妙解决安防消防设计的矛盾等问题至关重要。

表1 2008―2011年博物馆注册登记数量

1.1 有机整合建筑与展陈设计

博物馆是集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于一体的实物的场所。博物馆建筑作为城市文化和历史发展的缩影,有着其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属性,这个特点构成了建筑实体的基本生存环境并贯穿于整个建筑的设计始终;博物馆展陈设计是利用博物馆的内部空间向公众展示地域历史与文化高度凝练的成果。也就是说,博物馆内部空间的开发是建筑本体造型文化的再拓展、再延伸。

通常,观众的参观序列就是博物馆内部空间的主导序列,这个序列是需要设计者按照功能和工艺要求,通过拟合博物馆的流线组织、展陈形式和内容、展品数量和类别,以及群众艺术文化需求等各方面因素营造出来的非常关键的“展线”。展线的构思与设计应当既满足人流互不干扰的参观和文化交流,又不破坏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的整体性。换言之,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离不开其内部空间的展陈布局;而展陈设计又是建筑设计理念的再深化。因此,博物馆的建筑与展陈设计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在博物馆建设中必须将建筑与展陈设计两个子系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克服传统设计中将展陈系统分成独立环节进行设计的缺陷,避免造成内部展陈与建筑风格相互冲突的局面。巧妙应用建筑功能与空间的“灵活性、适应性”原则,创造出具有个性、历史感和地域特征的空间意境,促使建筑设计和展陈设计相得益彰。

1.2 巧妙解决消防安防设计冲突

众所周知,博物馆中文物的安保需求与消防疏散的安全设计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尤其是设有藏品库房的大型博物馆。保证藏品及展品的防盗是库房和展区的重要设计目标,而防火规范对防火分区和疏散出口均有较严格的规定;基于此,现有防火设计规范不能完全涵盖大型博物馆的消防安全设计工作,建议采用消防性能化设计方法进行整体设计。

博物馆安防系统的设计必须满足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构建“三防一体”的完整防范系统;博物馆场所的消防设计则应充分考虑建筑造型和室内空间形态的完整性。在不破坏博物馆展出效果的同时,科学规划防火、防盗分区,通过专项设计和整体优化将“物防、技防、人防”与消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在分区界面安置防盗防火的设施设备,减少消防、安防功能的重复性投入。

1.3 可维修性设计

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日后却要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使用、管理、维护和保养。建筑设计师的创作,决定了建筑物建设与运营的费用,能源和资源消耗量的高低,决定着建筑物运行是否安全可靠等。建筑历史中逐渐积淀成的片面的传统建筑理念――偏执于静态的形式结果,却忽视了建筑日常运行过程的合理性,导致了认识论上的重艺术轻技术的先天不足,严重破坏了建筑的生命机理。

可维护性设计是建筑物寿命全周期内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出发提出的又一个建设要求。如同博物馆这种大型公共场所,建筑设计既要考虑外部造型与空间格局的感染力,又要思考运营过程中的发展;既要重视建设的总体造价,又要降低建筑寿命周期内所需的维保经费。因此,工程师在博物馆设计之时就要充分注意到运转过程中维保工作的硬件需求,避免因一味的追求“新奇特”而带来的难维保、经费高的难题。尤其是大空间、大格局的厅堂以及空间狭小瘦长的管道井、设备井等,必须设置方便维修的硬件设施;对于管道间、设备间要注意采取必要的防冻和监控设施;特别是存有大型设备的设备间,更需要给维修人员留有必要的操作空间。

总之,博物馆的设计目标既要着眼于其文化气息的表达,又不能忽视其所固有的建设目的与使命。

1.4 “以文物与人和谐共处为本”的设计理念

作为地方一级风险单位,博物馆的物防措施覆盖着整个博物馆的周边及内部区域。从安全角度出发,设计人员为降低临边区域的安全风险,有意识地减少了建筑物外墙窗口及设备洞口的数量,更多的依赖人工环境实现温度、光线、气流的调节,破坏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这样的设计手法势必会给科研办公人员带来极大的生理和心理损伤。因此,合理布局文物库区、展陈宣教区、科研办公区也是设计的一个难点。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以有效运用建筑的立体空间进行“动静分离”:文物库区,人员较少,应当侧重于安全防护;科研办公区则应更多地为员工创造健康的工作环境,注重空间的流动、通透与开朗,利用天井式内庭院、半敞开式内庭等设施扩大科研办公人员的户外活动空间,从而保证文物与人和谐共处。

1.5 以节能降耗为核心,提倡绿色环保设计

博物馆作为一个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它的公益性质注定没有太多的社会资金来源。面对当前规模大、文物多、管理环境复杂这种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需求,注重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的应用;以节能降耗为核心,提倡绿色环保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借助屋顶等大型平台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或进行屋顶绿化;采用耗电低、寿命长、亮度高的LED节能灯作为照明光源;利用楼宇智能化控制系统集约化管理馆舍设备等等。

2 结语

博物馆建筑是实用性较强的公共建筑,鉴于其公众性、开放性及文化性的特点,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且,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博物馆的服务和管理都在发生着质的变化。因此,设计师做出既能出色体现地域特色,又方便管理者使用的建筑对于促进文博事业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章蓓蓓,成虎,毛龙泉.大型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设计体系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1(7):43-47.

[2]刘东伟.当代博物馆整合设计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3(04):17.

博物馆开发设计篇12

博物馆作为知识的殿堂、历史文化的缩影,它与企业的运行机制不尽相同,但其运行方式却有很多相同之处。企业要树品牌,竞争市场,博物馆同样要树品牌,竞争观众市场;企业依靠消费者购买产品,博物馆依靠观众浏览博物馆消化精神食粮。由此可见,博物馆要吸引观众,展示其独特价值,就必须像企业一样树立自己的社会形象,使博物馆具有更高的识别性,在新颖而又富有个性的同时,具有概括地传播文化信息的功能。所以对博物馆进行形象设计,这是博物馆在新形势下更好发展的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博物馆形象设计源自CI理论,包括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三个要素。其中理念识别是博物馆办馆理念的提取,是博物馆文化历史、发展脉络的集中体现,是最内在的东西,它决定了博物馆的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的设计,同时又需要借助行为和视觉设计让观众感知到博物馆的理念。行为识别设计是博物馆理念的动态表达方式,它蕴含于博物馆员工礼仪、员工守则、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之中。视觉识别设计是博物馆理念的静态表达方式,是博物馆形象设计中最易被观众接受的部分,它包含博物馆的标志、标准字、标准色、辅助图形以及基础部分在各类物料中的应用开发,在观众浏览、欣赏、记忆博物馆形象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博物馆导入形象设计的必要性

博物馆导入形象设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博物馆收藏、研究、教育的功能是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可以说,博物馆是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带来的挑战,社会对博物馆的功能要求更加全面,传统的博物馆办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博物馆正处于从传统博物馆向现代博物馆发展的转型期,面临着从单一的展品展出到多元互动展出、被动接待观众到主动宣传、吸引观众等现实问题,博物馆必将走向“市场”,接受消费者(观众)的检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博物馆一直以事业单位的形式承办,致使博物馆对其社会影响及观众数量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面对形势变化带来的观众人数下降博物馆显得无所适从,这不仅对博物馆的发展不利,还有可能造成恶性循环,破坏博物馆的形象。在这种状况下,就必然要求博物馆重塑自身形象,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吸引观众浏览博物馆,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博物馆导入形象设计也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消费选择,同时,人们的审美情趣日益提高,对文化消费场所的环境、设施、管理、服务、品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作为文化交流传播的场所,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因此,当前博物馆在满足观众对藏品文化的观赏、学习,也要关注观众浏览过程中的满意度。博物馆应该将观众看做“上帝”,以满足观众在浏览博物馆的过程中的身心愉悦为首要目的,例如:博物馆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使得观众进入博物馆前对博物馆文化、展品有兴趣;博物馆内的设施、环境要被观众所喜爱;博物馆的服务要到位等,这些都是博物馆在新消费观念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博物馆形象设计思路

主题性:当前博物馆界迅速发展,博物馆的种类趋于多样化,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有自己的博物馆文化,许多学科也建立了相应的博物馆,还有许多专题博物馆、露天博物馆等。在对博物馆进行形象设计前,首先要明确三个问题:该博物馆是什么类型的博物馆;该博物馆可以是什么样的博物馆;该博物馆的形象设计应该提取什么相关元素。博物馆的类型不同,因此每个博物馆的主题性也存在着差异,明确了博物馆的主题文化,博物馆的外部环境、内部展馆、视觉形象设计也就呈现出来了。例如中国地质博物馆,作为目前亚洲最大的地学博物馆,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地导入了形象设计。形象设计的所有元素都是围绕博物馆内藏品文化展开的,在标志形态上表现最为突出,标志是将水晶单晶的横断面图形进行组合,在表现地质博物馆收藏特点的同时,也彰显了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在标志的色彩方面,选择了光的三原色(RGB:红、绿、蓝),三原色可以组合成千变万化的色彩。整个地质博物馆形象设计的各要素都是围绕博物馆主题开展的,纵使形态、结构不同,却都传达着统一的观念。

美学性:博物馆在人们心中是知识的殿堂,博物馆的形象设计必须符合美的原则,人们浏览博物馆的过程也是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视觉形象在美学原则的指导下更富感染力,这种感染力能使人们在浏览博物馆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加倍。以“美”的形态呈现出的视觉语言,赋予博物馆建筑、展览、标志、色彩等独特的审美效果,使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博物馆的态度、情感,从而促进博物馆的发展。

系统化:博物馆的视觉要素样式要与博物馆的结构形成系统化的整体,能够将博物馆的形象信息按照主次、先后等传递给观众。博物馆内外环境设计是一个整体,在整体把控下每个区域虽然有不同的特点,但在逻辑上要保持一致,另外,每个区域要在不破坏整体的情况下具有相对独立性,既保持整体的高度统一,又要在局部上细化差异,做到在共性中寻找个性。例如故宫博物院的形象设计,不同的传播载体虽然有各自的特点,却都忠实地传递着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内涵,在办公用品、信封、书签、小礼品包装等设计中,都与故宫博物院的形象相吻合,树立了故宫博物院良好的品牌形象。

人性化:在对博物馆进行形象设计时,要重视观众的需求,设计上符合人体工学原理,使博物馆形象设计具有更多的人文情怀。在对形象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环境设计不应凌驾于人之上,应该与人的需要融为一体,创造出轻松、舒适的浏览环境。例如:在参观途中设置休息区、讲解人员要掌握多种语言、入口处设置存包区等。其中,最主要的是陈列展示部分要尤为注意,如果陈列的手段、内容太陈旧则无法唤起观众的兴趣,由于陈列展示一旦固定难以经常改变,博物馆可以利用不断变换临时展馆的展示内容来吸引观众,既可以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又达到了树立博物馆良好形象的效果。

结语

博物馆开发设计篇13

科普是科技和教育之间的一个交叉环节,科普教育作为面向社会开展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成果的普及性教育,主要立足于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各级政府都越来越重视科普教育工作,大力推进科普场馆的建设。科普场馆作为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宣传和知识普及的公共场所和重要设施,如何进行这些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素质,对于我们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十分值得思考的。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为例,对国内科普场馆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浅薄之见。

1 我国科普场馆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科普场馆作为科普教育与宣传工作的重要场所,是常年定期对外开放、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重要设施。因此,广义上的科普场馆既包括了博物馆、科技馆等专业科普场所,也涵括了天文馆、海洋馆、植物园、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等主题科普场所和科普教育基地[1]。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民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在日益进步,各地党和政府也加大了对于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生活的建设,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工作,各类科普场馆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到3589个,且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我国科技馆的数量目前尚无确切的统计结果,初步估计全国共有科技馆约300座左右,加上其它各类主题科普场所及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的科普场馆数量十分庞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科普场馆的建设工作也十分重视。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大力发展科普事业、进行科普场馆的建设工作中,我们不能盲目跟风,一味地追求科普场馆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应根据自身功能定位、结合自身特色来进行科普场馆建设与发展,避免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普场馆的建设发展较快,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迎来了科普场馆的一个建设高潮,1995―2000年短短的五年时间,国内科技馆增长量多达160余座,基本上全国各省及省会城市(海南除外)至少都拥有一座科技馆。但是,该时期建设的科技馆无论在规模、基础设施、功能设置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无法充分发挥科普场馆应有的科普功能。同时,由于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个省份拥有科普场馆的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并且科普场馆的达标和功能实现情况均不甚理想,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2]。因此,在大力发展科普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时期,我们对于科普场馆的建设不应该只重视数量的增长,而更应该思考如何提高科技场馆的质量,重新审视它们的功能定位及发展理念,从而更好地发挥科普场馆传播与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功能。

2 如何做好科普场馆的建设工作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以及各级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科普场馆建设,分别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文件,使我国科普事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各地掀开了又一轮的科普场馆建设高潮。鉴于上世纪建设科普场馆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以及新时期对于科普场馆的要求,我们在进行科普场馆建设时,必须做好场馆的前期准备、申请立项、选址定位、规划设计、建设推进、装修布展等一系列工作。

2.1 申请立项

在进行科普场馆建设之前,首先需要对项目进行前期调查,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向相关部门提交立项申请,通过一系列审批程序之后,项目建设工作才开始正式启动。

以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建设为例,该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经过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该博物馆已从原来只为本校师生服务的一个陈列馆逐步发展成为一座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囊括了从中央到省、市、区颁发的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同时也是四川省和成都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观众数万人次。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目前拥有古生物、岩石、矿物、矿产、宝玉石和观赏石等标本达6万余件,其中世界级、国宝级精品、珍品众多。但由于原旧馆年久失修,馆内建筑陈旧简陋,陈展面积狭小且分区不合理,极大地制约了该博物馆作为学校教学、科研以及对外科普宣传与教育的功能。因此,成都理工大学经过一系列前期调研之后,于2005年向四川省教育厅以及四川省发改委分别提交了重新建设成都理工大学地学类自然博物馆的立项报告,并于同年获得了批准,正式拉开了新馆建设的序幕。

2.2 选址和功能定位

科普场馆的选址定位,是科普场馆建设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科学的选址和功能定位对于科普场馆建成后的管理及发展均有着重大的影响力。选址既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还要具备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还要考虑社会人文条件,与其它文化设施共同形成群体效应[3]。

成都理工大学根据校区扩建总体规划,结合成都市和成华区的城市发展规划,新博物馆选址定在了与主校区一街之隔的新增土地上,近校而不进校,该馆位于成都市成华大道三段,四周交通便利,身处城市文化圈,可与成都市东北部的北湖生态园林区、成都市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市植物园和成都市动物园等景区,构成了一个以地球与生命为主题,集观光、旅游、科教为一体的的科普旅游区,极大地发挥科普辐射功能。

作为一座高校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首先为本校师生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其次才是兼顾社会观众的科普教育功能,因此,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是集自然标本收藏、陈列展览、教学科研、科学普及、旅游参观、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其服务范围分三个方面:一为大、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配合素质教育和学校课程教育);二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和自然科学知识普及教育;三为利用恐龙、熊猫等四川、成都特有的宝贵自然资源作旅游产业开发管理。

2.3 建筑设计

一个科普场馆的规划设计对于它的功能实现及后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传播科学、普及知识的公众文化场所,建筑本身的外观设计要美观大方,富有现代气息,不过分追求标新立异,建筑内部设计既要考虑合理的功能分区,但也应有创新,蕴含科技元素,反映本馆特色。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由清华大学工美环境艺术设计所承担,新博物馆占地75亩,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由主体建筑、露天展台、客服中心、广场、园林绿化和停车场等组成。博物馆主体设计为圆形三层拱顶建筑,建筑总面积14,000余平方米,一楼主要设计为库房及各专业教学实习室,二楼设计为博物馆的主题陈列厅,其中尤其突出博物馆的特色――恐龙厅,三楼设计为临时展厅及办公区域。整体建筑设计新颖独特,既从外观上突出了博物馆的主题特色,也综合考虑了博物馆的功能分区和建筑布局的合理性以及实用性。

2.4 工程建设

建筑设计方案敲定之后,成都理工大学就博物馆工程建设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经过一系列必选,最终确定了工程建设单位。为了保证博物馆建设的工程质量,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选择专业的监理公司对整个工程建设全程监督。同时,成都理工大学为了严格博物馆项目竣工结算审计,专门就博物馆项目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进行公开招标,根据反复多次的比较,最终确定了专业的工程造价咨询服务公司。

2007年9月,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正式开始动工建设,学校相关部门积极与项目设计、施工单位、监理、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等沟通协调,研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历经1年多的建设,2009年博物馆主体建设完成竣工。

2.5 陈列设计

好的陈列设计是科技场馆的精华与灵魂所在,是吸引观众的最大源泉与动力。科技场馆作为一个长期固定向公众开放、传播科学知识的公共文化场所,如何让观众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于中,其陈展内容是非常重要的,陈列设计要考虑科学性、先进性、互动性、趣味性的统一,努力让观众耳目一新、百看不厌。为此,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在学校网页上就陈列厅的设置面向全校师生征集意见,最终确定了新博物馆科普陈列的固定展厅。

由于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建设资金全部依赖学校自筹经费,因此,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既要考虑资金的因素,同时也要尽可能地突出博物馆的特色与优势。博物馆组织本馆专业人员对展厅陈列内容进行设计,积极听取学校相关专业领域各专家教授对陈列展品、陈列文字、陈列形式等方面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与设计公司协商沟通,数易其稿,反复修改,以期取得最优效果。

尽管各个展厅的展示主题和内容不同,但是其陈展理念大致相同,布展的装修风格和形式以展示的主题内容而确定,既具有现代性又具有科学性,简约而不简单。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作为本校师生的教学实习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场所,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展品陈列总体上应具有系统性、知识性,同时又要兼顾社会观众的科普教育工作,使之具有通俗性、趣味性与互动性。每个展厅在陈展设计中又有所区别,例如,恐龙厅作为整个博物馆的最大亮点,不仅要有恐龙的化石展示,更需要多媒体技术以及复原场景的相得益彰,同时还需要设计一些与恐龙相关的互动项目,融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矿物与宝玉石厅也是博物馆的一大亮点,既要有系统的知识介绍,也有精美绝伦的展品,让观众在参观学习之余又大饱眼福,对大自然的神奇之作叹为观止。博物馆还设计了两个临时展厅以及多媒体功能教室,既能丰富博物馆的展览,也能举办科普讲座,可更好地开展科普教育工作。

2.6 装修布展

布展就是按照展示主题的要求对展厅内的展项进行合理布局,并对地面、天花、墙面等进行效果装修,衬托和增强展项的展示效果,以满足科普场馆进行科普和教育功能的需求[4]。装修布展是科普场馆主体建设的最后一步,也是尤为关键的一步,陈展的效果是直面社会观众的,影响着参观者对于科普场馆的直观印象,决定着科普场馆的后续发展。因此,在装修环节应力求简洁大方,要以展品为中心,始终为展品服务,并突出展品的主体性,其它配套设施不能喧宾夺主,不要由于装修而冲淡展览的科教氛围。

在这个环节中,除了继续加强装修的监督管理外,布展过程中往往还会存在一些小的微调,比如,在实际布展过程中会发现一些以前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的因素或者问题,或者可结合布展后的效果,适当增加一些与展览主题相对应的附属展项或是可多重利用的展览设施,比如增加一些互动设备或者休闲娱乐活动,增加对观众的吸引力,以期消除观众对于博物馆的“一次性参观”怪象。

3 关于科普场馆后期发展的思考

科普场馆的主体建设完成之后,如何进行后期的运营管理,对于它们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纵观国内已经建成的各大科普场馆,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因此,才导致了很多科普场馆“热热闹闹建设,冷冷清清运营”的局面。为了避免科普场馆建成开馆以后“一年热、二年冷、三年少人问津”的现象,后期的运营管理起着关键性作用,这是科普场馆建设工作的继续和发展,是与工程建设和内容建设同等重要的工作。

科普场馆作为国家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公益性非盈利机构,决定了它的运营管理理念的不同。目前国内很多科普场馆已经纳入财政拨款范畴,对公众实行免费开放,各大科普场馆应充分利用政策支持,依托馆内资源,如举办临时展览、开展展项设计服务、配套服务、产品开发等多渠道创收。同时,各科普场馆既是重要的科普阵地和公共文化场所,也是重要的宣传媒体和品牌资源,因此,可充分利用其优势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为其建设与发展服务,走出闭门办馆的误区,走开放办馆的路子,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逐渐实现科普场馆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历来重视科普教育与宣传工作,近年来大力拓展科普展览的方式与途径,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博物馆不仅积极走进中小学校、社区,深入农村和地震灾区等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充分发挥科普宣传与教育功能,还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在国内外大中小城市举办了数十场专题展览,极大地提高了博物馆和学校的知名度,有力地促进了博物馆的现代化发展。

人才资源是科普场馆功能的内在需求,也是科普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中坚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普人才队伍,是保证科普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既积极建设专职科普人才队伍,也充分利用高校优势,长期面向学校地质类专业学生招募有热情、有能力的科普志愿者,切实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使志愿者群体这一巨大的人才储备库长期为博物馆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全世界都对科教事业越来越重视的今天,科普场馆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也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在大力兴建各种科普场馆之后,如何以科学的现代管理方法和营销手段,加强科普场馆后期的运营管理,促进科普场馆的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科教功能,仍是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不断探寻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 谢起慧.我国科普场馆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海峡科学,2012,63(3):92-94.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