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实用13篇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1

1.2 核对解释:携带用物至床旁,核对并向病人解释 告知病人在操作中需注意的事项以取得其配合。

1.3 安置:协助病人采取坐位或卧位。

1.4 异常体温的观察及处理 根据发热程度的高低,发热可分为低热、中度热、高热及超高热。以口腔温度为例,低热不超过38摄氏度,中度热在38摄氏度―39摄氏度之间,高热在39摄氏度―40摄氏度,超高热体温达40摄氏度以上。高热的病人需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待体温恢复正常后,逐渐递减为每日2次,同时需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呼吸和血压及出汗等体征。如体温高达40摄氏度持续不退,应给于降温。一般采用物理降温。若体温超过39摄氏度,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5摄氏度,可用酒精擦浴或在身体大动脉处冷敷。

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降低,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另外,分解代谢增强,营养物质及维生素大量消耗,应给病人营养丰富且易消化吸收的流食或半流质饮食,如稀米粥、蛋羹、面条、汤等,鼓励病人少食多餐;高热还可导致水分大量丢失,因为高热时病人呼吸加快,蒸发水分增多,皮肤汗液增多也丢失大量水分,所以要鼓励病人多饮水。

高热的病人退热时,会出现大量汗出,应及时用干毛巾为病人擦干汗液,更换内衣或床单,保持病人皮肤清洁、干燥。

高热的病人机体代谢率增快,体温每增高1摄氏度,代谢率将增快7%,而致机体消耗多、进食少、体质虚弱,故应卧床休息。同时应注意调整高温环境,使病人感到舒适。

体温过低的病人一般温度不超过35摄氏度,常见于早产儿及全身衰竭的危重病人。前者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的温度变化不能白行调节;后者则因末梢循环不良,尤其在低温环境下,机体散热大于产热而使体温下降。护理这类病人首先设法提高室温,一般应将温度控制在24摄氏度―26摄氏度为宜,室内避免有散热作用的空气对流。可采取局部保暖措施,如用热水袋保温。但对老年人、小儿及昏迷病人要注意热水袋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1.5 测血压: (1)将衣袖卷至肩部露出上臂,伸直肘部,手掌向上外展15°,保持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袖口不可太紧,防止影响血流,必要时脱袖。(2)放平血压计,排尽袖带内空气,平整无折地缠于上臂中部,下缘距肘窝2-3cm,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打开水银槽开关,按照要求选择合适袖带,袖带过紧致测得血压偏低;过松可使测得血压偏高。(4)戴好听诊器,将听诊器胸件紧贴肱动脉处,打气至肱动脉搏动音消失,再上升4kPa(30mmHg);然后以每秒0.5kPa(3.75mmHg)的速度慢慢放气,准确测量收缩压、舒张压的数值,胸件不宜塞在袖带内,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5)测量完毕,排尽袖带余气,将血压计右倾45°关闭水银槽开关,防止水银倒流。

1.6 测脉搏: (1)协助病人采取舒适的姿势,手臂轻松置于床上或桌面。(2)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压桡动脉,力度适中,以能感觉到脉搏搏动为宜一般病人可以测量30秒,脉搏异常的病人,测量1分钟 脉搏短绌病人,一名护士测脉搏,另一名护士听心率,同时测量1分钟。

1.7 测呼吸:呼吸是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主要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呼吸主要是受神经系统及化学、物理因素的调节。正常呼吸速率成人在安静状态下每分钟为16次―20次,深度较均匀,有一定的节律。吸气较呼气略长,吸气与呼气之比为1:1.5―1:2。呼吸频率及深浅度可随年龄、活动、情绪、意志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如小儿快于老人,女性快于男性,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快于休息和睡眠时。(1)异常呼吸的观察:①频率异常。成人每分钟呼吸超过24次,称呼吸增快。常见于高热、缺氧病人。若成人每分钟呼吸小于10次,称呼吸徐缓。常见于颅内疾病所致颅内压增高或药物抑制呼吸中枢所致。②节律异常。潮式呼吸即一种周期性呼吸异常,其周期约30秒至2分钟。特点是开始呼吸浅慢,以后逐渐加深加快,达高潮后又逐渐变浅变慢,然后呼吸暂停,5秒―30秒后又出现上述状态的呼吸,如此周而复始,其呼吸运动如潮水涨落,故称潮式呼吸。多见于脑溢血、酒精中毒、全身衰竭与临终病人。(2)异常呼吸的护理为了使病人能更好地舒适地呼吸,应注意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使空气流通,避免直接吹风。房间内禁止吸烟。卧床的病人注意调节,可将病人头部抬高20度左右,使其胸部得以充分扩张,也可用枕头使上身略抬高。但应避免由于垫高头部而胸部不能充分扩张、而颈部前倾、气道不够通畅反而加剧呼吸困难,可视病情变化帮助病人改为半卧位或端坐位。

呼吸异常的病人护理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食物、饮料等误入气管中。若病人神志不清,不能自口进食、吞咽困难或剧烈咳嗽,进食时须慢慢喂食并稍停留片刻。其次要防止气管分泌物、呕吐物或舌后坠所致的气道阻塞。对身体极度虚弱、病重、呕血及咯血的病人应给予仰卧,头侧向一边或侧卧位,还可采取排痰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同时还要嘱病人勿紧张,给予精神安慰,使病人在心理上有安全感。

1.8 记录并解释: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数值并向病人作简要解释。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①对象选取:选取2012年6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腹症患者9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3例;患者年龄18~54岁不等,平均(38.5±3.5)岁。②病情分布:全98例对象均符合急腹症临床诊断标准,经临床症状检查、血常规、B超或CT检查确诊为急腹症。其中,急性阑尾炎46例,急性胆囊炎33例,胃十二指肠穿孔8例,腹部外伤6例,肠梗阻5例。③分组情况:随机纳为常规组(49例)与干预组(49例)。常规组中: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18~49岁,平均(37.5±4.5)岁。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龄20~54岁,平均(39.5±2.5)岁。④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均衡(P>0.05),具有观察和研究价值。

1.2观察与护理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外科观察和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予以系统的临床体征及病理现象观察,并予以系统的生理、心理护理。主要包括:①生命体征观察,密切观察患者BP、HR、SpO2、呼吸、瞳孔以及神智;临床症状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腹痛、恶心呕吐、排便异常、皮肤、巩膜、腹部体征。②系统的心理、生理以及并发症预防护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数据包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对象的护理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已经并发症例数等资料皆客观核实,护理显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结果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有效率报告 经观察与护理2 w后,我院对患者进行复查。将临床效果分为4个等级:①痊愈:患者急腹症症状完全消失。②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③有效:症状有所改善。④无效:无缓解或病情加重。⑤护理显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调查结果表明:干预组明显优于常规组,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报告,见表2。

3 讨论

3.1密切观察判断病情 急腹症病情急、重、复杂,且病情变化快,护理人员应严格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生命特征:①生命体征观察,安排医护人员不间断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特征,包括:BP、HR、SpO2、呼吸、瞳孔以及神智等,并做全程详细动态记录,综合确定患者病情程度。一旦发现患者任何一项生命特征出现异常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②临床症状观察,包括腹痛、恶心、呕吐、排便异常、皮肤、巩膜的观察、腹部体征的观察[2]。其中,腹痛是急腹症的的主要临床症状,观察腹痛部位、时长、规律性等;皮肤、巩膜的变化是某些内脏疾病的折射,如果患者皮肤、巩膜有黄疸情况,则提示有肠道梗阻,一般情况下,黄疸情况越明显,梗阻程度越重。

3.2生理、心理及并发症护理 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及时做好病情沟通,贴心交流和服务,尽量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②生理护理。医护动作尽量轻柔、准确,避免重复、粗暴;及时调整患者,对长时间受压皮肤进行放松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不适感;对于疼痛剧烈患者,可适当给予止痛药。③并发症预防与护理。腹胀、继发出血、胃潴留、血肿和囊肿等是急腹症常见术后并发症[3]。如过患者中存有腹胀、呕吐情况,需及时查明原因,对患者进行胃肠减压等相关处理;术后腹胀可能是术中麻醉引起的胃肠蠕动能力抑制,护士协助患者翻身,做一些早期功能恢复活动,如果患者2 d后仍有腹胀情况,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开塞露40 ml纳肛。如果术后引流管引流不畅则有可能引发血液淤滞,产生脓肿或血肿。对此,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引流管通畅情况,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流量;加强病房巡查,观察患者有无发热、肿痛、压痛、肾区叩击痛等情况[4]。

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的护理显效率为97.96%,优于常规组的89.80%;并发症发生率为4.08%,低于常规组的14.24%。综上所述:在急腹症的治疗中,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开展科学有效的生理、心理护理,可提升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病程,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沈忠萍.外科急腹症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5:325-326.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3

椎管内麻醉是临床常用的手术麻醉方式,通过麻醉局部的脊神经来发挥镇痛效果。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神志清醒,会受到手术室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各类负面情绪、并引起生命体征不稳定,进而影响手术的进行。因此,需要在麻醉维持过程中给予相应的环境护理,以保证手术过程的顺利实施。为探讨研究手术室环境护理在椎管内麻醉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该研究分析了2010年1月―2012年9月期间手术室环境护理在椎管内麻醉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期间在该院接受椎管内麻醉的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①明确的原发疾病诊断,符合手术指征;②收住院完善各项检查后给予椎管内麻醉手术;③麻醉方式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和骶管麻醉;④无其他合并症;⑤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⑥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共入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给予手术室环境护理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37~57岁、平均(45.2±6.2)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35~56岁、平均(44.8±5.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术室常规护理,包括摆放、体温维持、环境清洁、监测生命体征、记录出入量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室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环境护理措施,具体包括:①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向其交代手术室环境,使其尽快熟悉陌生环境、较少不必要的焦虑;②麻醉诱导及维持过程中,保持手术室安静、亮度适宜,避免噪音及强光对患者的刺激;③保持环境温度与患者体温适宜,及时为患者覆盖被褥。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 麻醉诱导前,观察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情况,包括HAMA焦虑评分、HAMD抑郁评分。

1.3.2 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 做手术切口时,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麻醉诱导前,观察组患者的HAMA评分、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做手术切口时,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椎管内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1],通过将物注入椎管内的某一间隙,来阻断脊神经的传导功能,进而发挥麻醉效果[2]。对于接受椎管内麻醉的患者而言,一方面,当其进入手术室后,处于陌生的缓解之中,加以对手术操作认知不够,会引起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利于麻醉诱导工作的进行[3];另一方面,在麻醉完成后,又由于患者神志清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知医生的手术操作过程,当手术开始时可诱发应激反应并导致生命体征不稳定[4]。因此,需要针对该情况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5]。

目前的临床经验表明,麻醉诱导前的负面情绪情况以及手术切口时的生命体征情况是评价椎管内麻醉患者围手术期状态、反应手术室环境护理价值的重要指标[6]。为此,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就从麻醉诱导前的负面情绪以及手术切口时的生命体征两个角度分析了手术室环境护理在椎管内麻醉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探寻椎管内麻醉患者合适的手术室环境护理方式提供参考和依据。

首先,我们观察了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由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HAMA评分、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这就说明通过手术室环境护理有助于缓解在进入手术室直至接受麻醉诱导前的负面情绪。进一步分析做手术切口时的生命体征情况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低于对照组。这就说明手术室环境护理有助于控制患者因感知手术过程而产生的生命体征波动。

综上,手术室环境护理有助于缓解负面情绪、稳定生命体征,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璇.椎管内麻醉患者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9):27-28.

[2] 方祝英,陈立萍,畅英才. 综合护理干预对椎管内麻醉术后应用自控镇痛泵患者尿潴留的影响[J]. 护理与康复,2012,11(10):936-938.

[3] 李猜.舒适护理在椎管内麻醉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2(6):108-110.

[4] 杨丽华.手术室护士在椎管内麻醉手术中的配合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2,15(2):300.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4

2护理

2.1常规护理

(1)基础护理:安置患者在单人病室,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空气流通,避免强光、噪音等刺激;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以左侧卧位为主,取出活动性义齿,病床加用床档以防患者坠床,备好各种急救物品和药品;护理与治疗措施要相对集中进行,走路要轻声、护理操作要熟练、轻柔,减少对患者睡眠的干扰和刺激。(2)病情及生命体征观察: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及体重变化,每2~4h测量血压1次,注意胎心变化和宫缩情况,予鼻导管吸氧;遵医嘱予镇静、解痉、降压、扩容、利尿等处理,适时应用静脉留置针,以备突发抽搐时能以最快的速度建立静脉通道。(3)心理护理:护士要热情接待患者,积极开展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并注意沟通技巧,客观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详细告知各种检查、用药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消除顾虑和紧张情绪,积极配合各种治疗与护理。(4)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钙、铁、锌等易消化食物,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予低盐、低脂肪、高蛋白饮食,水肿明显患者限制食盐摄入,以减轻水肿及低蛋白血症。

2.2子痫发作的护理

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立即吸氧,使用开口器防止唇、舌咬伤并用舌钳固定舌头以防止舌后坠;协助患者取头低侧卧位,用吸痰器吸净喉部分泌物或呕吐物;昏迷患者要禁止予一切饮食及口服药,以防误入呼吸道引起吸入性肺炎;协助医生尽快控制抽搐,遵医嘱予25%硫酸镁20ml及安定针剂10mg静脉推注,注意勿用力牵拉和按压抽搐患者,以防止肌肉拉伤及骨折;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及体温、四肢活动度、瞳孔大小与对光反射等情况,及早发现脑出血、肺水肿、心脏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及时予药物控制血压,防止再抽搐;留置导尿管,观察尿量、性状、颜色,记录24h出入液体量,加强会阴护理,以防止逆行感染;要密切注意胎心变化及有无宫缩,适时终止妊娠,已进入临产的患者应做好接生及新生儿抢救的准备,尽量缩短第二产程,需行剖宫产者,要做好相关的术前准备;对于产时发生子痫的患者,应迅速结束分娩,以抢救产妇和胎儿。

2.3产时及产后护理

(1)分娩时观察与护理:应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和胎心音、宫缩情况以及有无自觉症状,预防抽搐再次发生;密切观察第三产程中胎盘、胎膜是否及时娩出;遵医嘱正确给药,观察胎儿情况及测量相应的指标。(2)分娩后观察与护理:严密观察产妇尤其是剖宫产产妇的生命体征、意识变化及阴道流血情况,持续予心电监护及吸氧,腹部用沙袋加压6~12h;在产后24h至10天内应高度警惕产后子痫的发生[3],密切观察子宫收缩和阴道出血情况,配合应用解痉、降压药物及缩宫素治疗,防止产后大出血的发生;要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刺激,确保产妇休息好,指导产妇每日用0.02%碘伏冲洗外阴,防止逆行感染,做好产后相关知识宣教及出院健康教育。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2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我i小红男35例,女37例,年龄24~80岁,平均(48.2±1.5)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1.3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消失,呼吸通畅,身体各项指标有较大程度恢复,生活质量提高。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消失,呼吸通畅,维持生命体征在一个稳定状态,身体各项指标得到一定的恢复,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未消失,呼吸困难症状较严重,病情不断加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严重制约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

2.结果

两组患者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94.4%,B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护理

3.1心理护理

呼吸内科重症疾病一般均能影响到患者的呼吸,时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精神及经济上的负担,患者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及恐惧的情绪。故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解,以真诚的态度,亲切的话语,真心为患者着想的思想,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向患者相关疾病的知识,使患者形成正确的认知,要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注意与患者要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倾听患者心声,致力于为患者排忧解难,获取患者信赖,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提高治愈率。

3.2生命体征监测

由于疾病的干扰,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头晕等临床症状及一系列的生命体征,对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进行对症护理,缓解患者痛苦,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使之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同时,护理人员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深度、呼吸频率及心率等情况,并定时做好数据记录,对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进行有效评估。

3.3氧疗护理

呼吸困难是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患者容易出现休克症状,严重的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有效的氧疗护理,在患者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缺氧症状时,或者是表现出呼吸困难的情况时给予其合理的吸氧治疗,给予鼻导管吸氧或者面罩吸氧方法供氧。氧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正确的使用气雾剂,为避免感染尤其要注意消毒处理。

3.4机械通气护理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发病急、起病快,且病死率高,对临床护理、急救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1]。笔者回顾总结了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1月收治的6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临床资料,现将临床急救及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1月收治的6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为本观察对象。68例患者中男44例,女24例;年龄35~84岁,平均为(56.7±3.2)岁。68例患者中为不稳定心绞痛者43例,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者15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者10例。68例患者治疗期间经急救治疗并加强护理。

2 急救观察

2.1 严密观察患者基本生命体征

严密观察患者呼吸、脉搏和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发作后24小时内极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故必须对患者24小时进行心电监护。如发现患者有频发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RonT现象等,应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并做好电除颤仪、利多卡因、临时起搏器等紧急设备和药品。同时,密切关注患者血压、尿量变化且做好记录。

2.2 密切观察药物使用情况

本研究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0例中有6例患者应用了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该类药物能激活纤溶酶原,水解纤维蛋白,进而将血栓溶解[2],应用过程中必须尤其注意有无出血、便血、血尿等,同时应密切关注患者心律、血压等变化,发现出血及时治疗。

2.3 密切观察患者疼痛情况

密切观察患者心前区疼痛情况,包括疼痛性质、疼痛持续时间、有无放射疼痛及疼痛部位等。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症状不典型患者急救期间一定要注意观察,因为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恶化转为急性心肌梗死[3]。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入院时仅诉上腹疼痛而复查心电图发现有急性的下壁心肌梗死。另有1例患者主诉咽喉部疼痛而后确诊有广泛性的前臂心肌梗死。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应立刻卧床休息,给予吸氧;并迅速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遵照医嘱进行扩冠、抗凝等治疗;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做好除颤、抗心律失常等器械及药品准备;动态性监测患者心电图,以掌握患者心梗进展过程;必要时给予患者镇静、止痛等治疗,以解除患者疼痛、焦虑。

3.2 溶栓治疗护理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梗死发生的前6小时内即可开始进行溶栓治疗,护理人员在遵医嘱用药时应当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发生低血压、荨麻疹、发热、皮肤潮红、脉管炎等过敏反应[4]。同时溶栓治疗中可能伴有其他出血,故应当每隔4小时进行一次血常规、血凝等检测。对患者胸痛缓解而后突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则可能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应该及时做好电复律准备。

3.3 介入治疗护理

本研究中46例患者选择进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前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包括对患者讲解手术方法、目的、注意事项等,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及紧张。同时应做好术前准备包括各项术前检查、备皮、术前禁食水、床上大小便训练等。术后应继续24小时心电监护,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并对穿刺肢体进行12小时制动,以防过早运动影响手术疗效。对穿刺部位应密切观察有无渗血、出血等,仔细观察有无皮肤色泽、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术后还当遵医嘱进行严格抗凝治疗及注意有无术后并发症等。

3.4 加强心理护理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通常有紧张焦虑等情绪,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而加重患者心肌梗死、心绞痛。故必须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听患者倾诉,并安慰患者使其情绪放松、焦虑减轻、疼痛缓解。同时护理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时应当技术纯熟、沉着冷静,给患者以安全感,增加患者治疗信心。

4结果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生命体征、药物使用及疼痛等急救观察,并加强一般护理、溶栓护理、介入护理及心理护理等。68例患者中3例患者积极抢救后无效死亡,1例患者因冠状动脉多支发生堵塞转院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其余64例患者经积极抢救后均痊愈出院,无1例出现并发症。

5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技术如微创介入手术等发展较快,对临床护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救和护理当中,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是早期发现患者病情变化进展的重要方法,在患者应用各种抢救药物过程中也必须加强对患者药物使用情况观察,以防发生各种不良反应而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同时,加强对患者疼痛治疗对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减轻心肌梗死症状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个急救过程中加强一般护理、溶栓护理、介入护理及心理护理等也是保证患者急救成功的关键。总之,做好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生命体征、药物使用及疼痛等急救观察,加强一般护理、溶栓护理、介入护理及心理护等对患者抢救成功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汉青.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急救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25):113.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患者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4~70岁,平均37岁,硬膜外血肿并脑挫裂伤22例,硬膜下血肿并脑挫裂伤14例,治愈68例,占72.2%,好转3例,占8.3%,死亡7例,占16.7%。

2 临床观察

2.1 意识状态 意识变化可提示脑损伤的程度及病情演变的情况。

2.2 生命体征的观察 应定时测量记录,如血压进行性升高,脉搏先快后慢而有力,呼吸先快后深而慢,则提示颅内压升高,应警惕脑疝形成,需立即处理,若血压下降,脉搏快而弱,呼吸变浅而不规则,常是脑干功能衰竭的表现。

2.3 瞳孔变化 瞳孔变化是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体征之一,需密切观察并作记录,对病情较重者每15~30 min观察一次。

2.4 颅内压增高症状的观察 急性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恶心,喷射性呕吐,神志不清者,头痛且表现为躁动不安,本组3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此类症状,因此严密观察烦躁程度以及呕吐物的性质、次数等有助于颅内压症状的判断。

2.5 脑疝的观察 脑疝是颅内压升高的严重后果,好发于损伤较重或血肿发生的部位,常见的有小脑幕裂孔疝和枕骨大孔疝,前者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昏迷,同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侧肢体瘫痪及生命体征改变,后者剧烈头痛,后期表现昏迷,双侧瞳孔散大,呼吸突然停止,继之心跳停止,本组有20例并发脑疝,予以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滴,立即报告医师,急诊手术,由于观察及时赢得了手术时机,抢救了患者生命,18例术后恢复良好。

2.6 急性胃黏膜病变的观察 严重的颅脑损伤患者处于脑水肿状态,神经内分泌失调,加上大剂量激素的应用,致使对激素敏感者内脏血管收缩,胃黏膜屏障破坏,出现应激性消化性溃疡,严重者出现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我们强调早期预防,使用10% GS 250 ml+西咪替丁0.6 g静滴,每天1次,本组患者未发生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并出血。

3 护理要点

3.1 一般护理

3.1.1 体位 意识清醒者采取斜坡卧位,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休克或术后麻醉未清醒者应取平卧位。

3.1.2 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加强营养支持,对昏迷时间较长者可用鼻饲。

3.1.3 降低体温 高热使机体代谢增高,加重组织缺氧,应及时处理,应降低室温,物理降温,遵医嘱给予解热药等降温措施。

3.1.4 躁动处理 引起躁动的原因很多,如头痛、呼吸不畅、尿潴留、便秘、被大小便浸湿、肢体受压等,需查明原因,及时排除,切勿轻易给予镇静药,以免影响观察病情,对躁动患者不可强加约束,避免因过度挣扎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

3.1.5 保持患者情绪稳定 尤其对有精神症状的患者,避免发生冲突。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意识障碍者容易发生误吸或因下颌松弛导致舌根后坠,引起呼吸道阻塞,必须及时清除咽部的血块和呕吐物,并注意吸痰,舌根后坠者放置口咽通气管,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保持有效地吸氧。

3.3 严密观察病情

3.3.1 意识状态 反映大脑皮质功能和脑干功能状态,观察时采用相同程度的语言和痛刺激对患者的反应做动态的分析,判断意识状态的变化。

3.3.2 生命体征 观察生命体征时为了避免患者躁动影响准确性,应先测呼吸,再测脉搏,最后测血压。进行性意识障碍时颅内压增高所致代偿性生命体征的改变,下丘脑或脑干损伤常出现中枢性高热,伤后数日出现高热提示有继发性感染。

3.3.3 瞳孔 密切观察瞳孔的变化,对比双侧瞳孔是否等圆、等大,对光反射灵敏度并做记录。

3.3.4 其他 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时颅内压增高的主要表现,尤其是躁动时无脉搏增快,应警惕脑疝的形成。

4 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应用高渗脱水药、利尿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力的重要环节,观察用药后的病情变化是医师调整应用脱水药间隔时间的依据,避免颅内压骤然升高。

5 预防并发症

昏迷患者生理反应减弱或消失,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褥疮、关节僵硬、肌肉挛缩、口腔、呼吸道及泌尿系感染。

6 手术前后的护理

除继续做好上述护理外,应做好紧急术前常规准备,手术后搬动患者前后应观察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手术中常放置引流管,护理时严格注意无菌操作,严密观察并及时发现手术后颅内出血、感染、癫痫以及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

7 健康教育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8

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交通事故也相应争多,从而发生外伤性脾破裂的机会也增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遇到脾破裂患者时,我们护理人员应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稳的配合医生做好病人的抢救工作,特别是术前术后护理尤为重要。

1 术前观察与护理

1.1严密观察病情,积极抗休克,做到分秒必争,全力抢救 (1)密切观察T、P、R 、BP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每隔半小时监测生命体征一次。(2)对休克代偿期的观察:由于病人微血管痉挛,表现为面色仓白,脉搏细弱,口唇及四肢末稍轻度发绀,皮肤湿冷,表情淡漠有时烦躁不安,但血压正常或轻度上升,此期临床上易被误诊,造成处理不当,使病人进入休克而增加抢救难度,故应加强观察。(3)尿量:放置尿管,记录尿量及观察血液灌注情况等。(4)注意肝破裂与脾破裂的鉴别观察。当病人头晕、乏力、脉搏加速和左上腹突发性剧痛,应及时报告医生,否则会延误抢救,(5)实验室检查和观察,有其是对RBC和Hb的变化进行连续性动态观察,如果RBC男性低于3.2x1012/L,女性低于2.8x1012/L,Hb低于90g/L而且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说明腹腔内出血,有脾破裂的可能。

1.2补充血容量的护理 脾破裂容易造成失血性休克,血容量明显不足,快速输液输血是抢救休克的主要措施之一。应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一条快速扩容,另一条依据病情静脉给药。休克病人的静脉常瘪陷,穿刺针头固定要牢固,并要掌握输液原则。补液少而慢不能纠正休克,补液快而多则可引起心衰和肺水肿 ,应依临床指征来判断,随时调整滴数。在抢救休克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其治疗效果,血容量是否补足,组织灌注情况如何。

1.3 心理护理 导致脾破裂的原因均是意外的,病人毫无思想准备,容易产生震惊,呆傻愤怒、焦虑等思想,常表现为烦燥不安、紧张、恐惧。护理人员应解除病人的思想负担和悲观心理,并介绍同类病人的治疗及恢复情况,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手术,使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1.4 做好基础护理 (1):因腹部外伤致腹部疼痛 ,以及腹腔积液使膈肌抬高,从而影响膈肌的活动及腹腔容积,导致呼吸运动及肺活量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最有利的是头腿抬高与平卧交替使用,这样可以保证重要脏器的供血,也可以改善呼吸。(2)保暖:休克病人因其周围循环衰竭,体温常低于正常,四肢厥冷,应盖棉被或提高室温,不易用热水袋加温,因其可致烫伤,也可使周围血管扩张,加重休克,而且过度加温还可增加组织耗氧量,加快分解代谢,影响抗休克的治疗效果。(3)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于氧气吸入是抢救休克的重要环节,提高血氧饱和度、保证重要脏器的供氧。

1.5 积极配合手术进行护理 创伤性脾破裂伴休克病人除扩容与适当补液外,止血是关键,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抢救,迅速做好术前工作,如交叉培血、凝血分析检查、备皮、留置导尿,青霉素与普鲁卡因皮试等,并执行术前医瞩,及时通知手麻室做好接待工作。休克病人 迅速扩容止血外,应纠正酸中毒,在抗休克和做好术前准备等综合护理下,都能在20-30分钟内进行紧急手术,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2 术后观察与护理

2.1 生命体征的观察 病人回病房后,继续观察病情,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护,术后每30分钟至1小时测量BP、T、P、R一次,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可酌情减少测量次数;合理安排输液,调节水电解平衡;隔下感染是脾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造成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故术后需加强对隔下感染的观察及护理以降低死亡率。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9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舒适护理模式,进行整体全面的手术室护理,满足每个患者的各项要求。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焦虑值进行记录,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生命体征,术后调查两组患者在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

1.2.1术前护理

手术护士在接到医生的手术通知单之后,首先需要仔细查阅患者的病历及检查数据如血压、呼吸、心率等是否正常。对患者的病情和情况要有所了解,同时自己制定对患者的术前访谈内容,告知患者及家属自己负责手术整个过程并自我介绍,基本工作做好之后,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述术前注意事项,手术麻醉的过程和术后各种行为的训练指导如翻身、咳嗽、排便等,耐心回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疑问,让患者对手术的过程和麻醉的目的、过程、意义有所了解,同时让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增强患者身体对于手术的耐受能力,减轻乃至消除患者的术前紧张心理。

1.2.2术中护理

再次核对患者的病历及基本病情和手术的房间号,以免出现意外,对待患者要积极热情,患者如有紧张心理需及时安慰以平复其心情,对手术室的设备及设置向患者做简单介绍,重点向患者讲述手术过程中与麻醉的配合及注意的事项,手术过程患者的安排,手术过程中创造适宜的手术室环境,温度调整在21~25℃,湿度保持在50%左右,操作过程需要做到轻、准、稳,应避免声响过大而影响患者,手术过程中保持安静,即使交谈也不能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情,手术时手机应关机或调静音,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手术环境,术中巡回护士需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面部表情及呼气的幅度,并做好记录,同时询问患者是否不适,如有问题及时处理,让患者舒适放心[4]。

1.2.3术后护理

手术过后送患者回病房,两天后,对患者进行术后回访,关心患者的伤口、饮食、心理及精神状况,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效果及愈合的时间及注意事项,回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帮助患者树立早日恢复的信心,并且诚恳的询问患者及家属,对整个手术室护理进行满意度的测试。对患者进行心理方面:生命体征、护理的满意度等三方面的调查,心理方面;术前术后用同一种焦虑自评量测表[5]来测量患者的焦虑值,将其换算为标准分,其得分越高表明焦虑越明显。生命体征:术前,术中,术后分别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记录下来。满意度:由巡回护士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可分为相当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四个等级,患者可凭此对手术室护理工作进行满意度评分。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前和术后焦虑值比较

对照组术前焦虑值(35.5±3.40)分,术后焦虑值(12.8±2.42)分,焦虑差值(20.7±1.23)分;观察组术前焦虑值(25.6±2.99)分,术后焦虑值(4.2±2.34)分,焦虑差值(21.4±2.1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生命体征比较

观察组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对照组生命体征较术前改变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满意度调查比较

观察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10

[

关键词 ] 临床路径;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a)-0145-02

[作者简介] 马效霞(1973.8-),女,山东郓城人,大学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消化内镜消毒、检查、治疗、病情观察和护理等。

临床路径(CP)上世纪50年代起源于国外的工业质量管理体系,在80年代逐渐渗透到医学健康护理领域,形成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近年来,临床护理相继在多数国家推广应用,在患者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护理促进作用,极大程度提高了治疗效率与效果,实现了医疗资源的科学合理运用。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技术是在无痛苦的前提下对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内镜诊疗,是一种现代化诊疗手段,它的主要缺陷是麻醉药物的应用容易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呼吸循环系统易受到抑制,内镜操作不当往往会造成消化道出血及穿孔,消化道存留物返流和误吸会导致窒息等不良后果。临床护理路径在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中具有应用的必要性[1-2]。该研究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期间接收进行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观察分析临床路径在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中的护理效果,评估其护理特点和可行性,研究其应用价值,希望可为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临床护理提供几点借鉴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接收进行无痛性消化内镜(主要是胃镜、小肠镜结肠镜)诊疗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研究对象。100例患者胃镜诊疗47例、小肠镜诊疗28例、结肠镜诊疗25例。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两个护理小组,分别命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50例患者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在35~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65±7.43)岁,平均身高(169.45±8.40) cm,平均体重(66.24±10.28) kg;观察组患者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在32~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02±7.50)岁,平均身高(169.65±8.42) cm,平均体重(66.34±10.08) kg。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病情分布状况基本均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和病情病程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护理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5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措施加强护理干预。

常规护理措施:引导患者进行住院治疗登记,认真阅读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申请表,医生护士对患者病史、用药史和用药过敏史等进行全面考察;监测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做好各种内镜诊疗前的准备,向患者介绍内镜诊疗的基本操作流程,一切就绪后实施麻醉,开始进行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内镜诊疗过程中保持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救治措施[3]。

临床路径:临床路径护理方式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1)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前:根据医院医疗卫生条件和住院环境,向患者讲解诊疗期间的注意事项,详细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规律与兴趣爱好等基本生活信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保证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4]。医护人员需要重点了解患者消化道疾病方面的病史和用药过敏史,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消化道疾病知识讲解,促进患者更加了解自己的疾病,帮助患者分析病因。在实施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前严格做好患者生命体征观察,对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进行精确观测,保证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畅通性,可用X射线片检查排出患者肺气肿、肺炎和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存在,保持心电图检查,对心脏具体情况做持续性了解,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现象。在患者进行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前,心理护理措施是一项极为必要的护理干预项目,患者本身就有消化系统病痛,再加上首次接受消化内镜检查,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与恐惧的不良情绪,咋检查前医护人员要将消化内镜诊疗的必要性和具体诊疗过程向患者讲明,让患者更加了解诊疗过程,保证患者对诊疗的支持配合。首先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诊疗环境,医护人员言行举止温和适度,热心询问患者的护理需求,医护人员通过察言观色积极了解患者心理情绪状况,针对性采取心理护理措施,可以向患者介绍本院消化内镜检查的诸多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乐观积极心态,及时取得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多给予患者同情安慰和心理上的鼓励。在患者基本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稳定下来以后进行麻醉处理,开始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5];(2)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过程中:氧气源、吸引器、心电监测仪和消化内镜检测仪(胃镜、小肠镜、结肠镜)齐备,麻醉作用起效之后插入消化内镜,检查过程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及脉搏血氧饱和度,为保证操作顺利进行,在镇静剂使用前、使用中及使用后,需对患者心肺功能指标进行持续监测及评估,诊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呼吸骤停、心跳骤停、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胃内容物返流、误吸、窒息等麻醉意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不良反应采取及时救治措施;(3)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结束后:一般情况下,在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手术结束后患者还不能立即恢复清醒状态,醒后会有头痛头晕、困倦、身体平衡性差和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情况。在内镜诊疗刚结束时应对患者做短时间内的状况观察,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和脉搏氧饱和度等基本指标,对患者神志状况做详细了解,在患者生理特征与心理特征均恢复到正常状态时停止观察[6-7];另外,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补充与出院教育,在消化内镜诊疗手术后数天内不可进行各种激烈的运动,饮食方面注意清淡营养,切忌摄入酒精与各类辛辣食品,可定期返院进行复查。

1.3 护理效果评判标准

患者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主要考察患者内镜诊疗前后收缩压与心率的变化情况)、诊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患者诊疗护理满意度(满意度调查问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四个选项)。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消化内镜诊疗前后的血压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消化内镜诊疗后的血压心率明显高于诊疗前(P<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诊疗前后生命体征状况详见表1,不良反应发生状况与护理满意度详见表2。

3 讨论

在该次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临床对照实践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路径护理措施进行妥善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诊疗前后血压心率变化幅度与对照组相比较小,生命体征相对稳定;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诊疗护理满意度为4.00%和98.00%,对照组患者则分别为16.00%和86.00%,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临床路径的根本服务宗旨是为患者提供高效率、高品质、成本低廉的医疗服务,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开展为消化道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为科学有效的方式,在诊疗全过程中加紧临床路径护理措施具有极大的促进疗效,保障患者治疗质量的作用[8]。该次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路径从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前、诊疗中与诊疗后三个基本时间段出发,分别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护理措施涉及到对患者的生理护理、心理护理、健康知识教育以及生活习惯引导等诸多方面,实现了对患者的全方位综合护理,相较于以往的临床护理路径发挥了更大的护理作用。护理路径在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探索,此过程必须坚持以患者为本的根本原则。

该次研究结果表明,在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过程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保障内镜诊疗手术的顺利进行,降低内镜诊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诊疗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

参考文献]

[1] 汪茜雅,钮美娥,谢安慰,等.消化内镜诊疗过程中护理路径应用的研究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6):34-36.

[2] 张筑华,李红灵,雷玉萍,等.临床路径在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619-1620.

[3] 张筑华,李红灵,雷玉萍,等.临床路径在无痛消化内镜诊疗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17):1619-1620.

[4] 刘存平,林春花.临床路径在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中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25):121.

[5] 李红灵.消化内镜无痛性诊疗技术的发展及现状[C].贵阳: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11.

[6] 刘翠玲,雷国萍.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全科护理,2012,10(30):2798-2799.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11

关键词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内科观察;护理干预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主要包括:十二指肠、空肠上端以及胆道病变等引起急性出血,起病急,危害大[1]。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头晕目眩以及心悸、胸闷等[2]。该疾病属于严重的消化道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够及时,将对患者生命构成直接的威胁[3]。因此,患者入院后应该严密监测患者情况,给予患者积极的护理措施。本次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患者主要观察内容,实施科学的护理方法,选取我院就就诊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120 例作为研究对象,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3 年1 月至2014年1 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120 例,将120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 例,观察组中男性38 例,女性22 例,年龄32-58 岁,平均年龄(48.5±3.0)岁;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25 例,年龄30-60 岁,平均年龄(52.2±4.0)岁。患者均不同程度呕血、便血,伴有休克症状,无肠道粘黏、胰腺炎症及禁忌症等患者。本次研究选取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患者入院后经过临床诊治后,护理人员给予一定的安慰,告知患者饮食注意事项;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以下护理:①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否存在明显心率加快或心律失常等,测量患者血压和呼吸情况,测量患者体温等;②治疗护理,针对患者病情,立即建立多条静脉通路,积极补充血容量,缓解患者病情;③加强患者心理护理,疾病会造成患者心理恐慌,护理人员应该用亲切的言语,耐心的解答患者的问题,通过握手和帮助给患者安全感等。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主要生命体征,包括:

呕血、便血,是否心率和心律失常以及观察尿量和是否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等。针对患者情况,接受上述护理后,通过问卷调查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 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构成比(%)表示,组间对比进行x2 检验;计量资料采取( )表示,对比进行t 检验,以P<0.05 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患者均伴有呕血、便血、心率和心律失常,尿量排除少,肾血等情况,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情况,观察组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为80.0%,组间比较具有差异(P<0.05)如表1。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统计120 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观察患者呕血和便血性质及量。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伴有黑便,出血部位在幽门上伴有呕血和便血现象,如果出血量大,未经过胃酸充分混合直接呕出,就会呈现黑便,甚至是暗红或鲜红。其次,还应该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该疾病的患者存在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就会出现头晕和心悸以及四肢乏力等症状。此外,患者排尿量也非常重要的指标。尿量是反映患者全身循环状况及肾血情况,观察患者的尿量,24h 记录患者的进出量。上述都是重要的观察指标。而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我院护理人员也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给予观察组心理护理,很多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容易产生紧张和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应该从容的应对患者各种消极情绪,从正面引导患者,解除患者紧张和焦虑的心理,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能更好的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观察指标很多,入院后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生命体征观察结果,及时给予患者护理,缓解患者心理问题,提供药物护理和饮食以及症状护理等内容,改善患者预后质量,提高治愈率,降低疾病死亡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帮助患者早期康复。

参考文献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12

我院2007~2009年共收治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77例,男70例,女5例;年龄6~73岁;脾破裂34例,肝破裂6例,肝挫伤2例,肾挫伤15例,肾破裂2例,腹膜后血肿1例,小肠穿孔15例,小肠横断1例,肠系膜裂伤1例。手术治疗59例,本组经抢救死亡1例,其余痊愈出院。有下列情况之一应考虑有腹内脏器损伤[1]:①早期出现休克;②持续性腹痛并有加重趋势;③有固定的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④呕血、便血或尿血;⑤腹部有移动性浊音。

护 理

急救护理:①护理措施:使用18号静脉留置针迅速建立2条有效静脉通道快速输液、输血。取仰卧中凹位,经鼻道管给氧,氧流量6L/分,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呼吸困难者,应协助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尽早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行心电监护。②术前准备:大部分患者需进行早期手术治疗,在密切观察和积极抢救的同时,做好术前准备,包括备皮、导尿、胃肠减压。

病情观察:①严密观察全身情况:每隔15~30分钟测量生命体征1次,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皮肤色泽、末梢循环、体温、尿量,做好记录。若出现面色苍白、口唇发绀、表情淡漠、烦躁不安、脉细弱、血压下降提示休克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手术准备。本组病例合并休克43例,经仔细观察、及时处理、精心护理,仅1例抢救无效死亡。②密切观察腹部情况,有下列情形之一时立即通知医生决定手术治疗: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腹穿或灌洗阳性;腹腔有游离气体;胃肠道出血;持续性低血压难以用腹部以外的情况解释的。③禁食、禁饮:因腹部损伤患者可能有胃肠穿孔或肠麻痹,诊断未明确前应绝对禁食、禁水、禁灌肠,以防肠内容物漏出增加并加重腹痛和病情[2]。④:绝对卧床休息,禁止随意搬动伤员,以免加重腹痛;协助采取舒适的,如腹部剧痛、面色苍白、恶心呕出冷汗,应让其平卧屈膝,以使腹部肌肉松弛,减轻疼痛。⑤处理:明确诊断后的处理主要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本组病例手术治疗59例,无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非手术治疗18例,其护理观察措施:禁食、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绝对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复查X线、B超CT检查,了解治疗效果。17例痊愈出院,1例死亡。

术后护理:术后平卧6小时后生命体征平稳,麻醉过后取半卧位。尽量让腹腔残留液体流入盆腔,预防膈下血肿及膈下气肿的形成,尽早鼓励病人下床活动,有利于恢复胃肠功能。观察生命体征及饮食护理。

心理护理:严重的腹部闭合性损伤,多个重要脏器损伤,患者病情凶猛,往往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患者及家属惊恐万分,不知所措。根据其心理特征,我们接诊时,要主动快速安排就诊和治疗,本组病例均安置在抢救室,形成医护人员围着病人转的局面,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帮助解决就医中的问题,向他们详细讲解有关病情和医学知识,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结 果

经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护理,76例治愈出院,1例因肝、脾破裂,伤势严重死亡,其他无并发症。

讨 论

经上述分析,腹部闭合性损伤病情变化快,有些症状隐匿、体征较轻,不能及时诊断。如在治疗过程中不能细致观察、及时明确诊断,将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全面细致地观察病情动态变化,能尽早发现内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为采取有效治疗护理措施提供合理依据。及时抢救和精心护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恢复。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篇1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也简称为妊高征,是孕妇围生期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好发于妊娠20周后,孕妇以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症状为主,严重患者甚至出现头痛、抽搐、昏迷,以及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症状,严重威胁着母婴健康和安全[1]。有报道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围生期给予相应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母婴安全[2]。本研究中,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院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围生期给予有效的优质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优质护理),每组各42例。42例对照组患者中,年龄23.0-41.0岁,平均年龄(29.0±5.0)岁,孕33-38周,平均孕(35.0±2.0)周;42例观察组患者中,年龄22.0-40.0岁,平均年龄(28.0±6.0)岁,孕33-37周,平均孕(34.5±2.0)周。两组年龄、孕周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入院后指导患者合理饮食,维持病房空气清新,注意个人卫生。

1.2.2 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 ①心理疏导:主动与患者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不适症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并将疾病相关知识详细讲述给患者及其家属,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和依从性;②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动态监测生命体征,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头痛、眼花、抽搐等异常症状时,及时报告主管医师,及时给予相应处理,同时监测胎心、胎动情况;③围生期护理[3]:分娩前做好抢救准备,分娩过程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产程进展,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刺激,定时观察宫缩,做好吸氧、胎心监护等,适时会阴侧切,产后告知产妇及时排空膀胱,减少对子宫复旧的影响,避免产后子痫的发生。出院前,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当体育锻炼。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以及分娩结局(顺产、剖宫产)、先兆子痫。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3 讨论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作为孕产妇妊娠期特有的综合征,主要是由于孕产妇全身小动脉痉挛,导致全身脏器功能障碍,如果治疗、护理不当,容易并发胎儿生长迟缓,甚至导致胎儿死亡,产妇也可能出现肾功能衰竭、产后大出血,严重威胁着母婴健康和安全。

护理人员与孕产妇主动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产妇的疾苦,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将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治疗、注意事项等知识,详细讲述给患者及其家属,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度,从而有效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4]。孕产妇围生期做好病情的动态观察,动态监测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主管医师,给予相应处理,详细记录液体进出量,有效避免先兆子痫、子痫,以及胎儿窒息的发生,提高顺产率。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治疗以镇静、降压、解痉、利尿治疗为主,同时积极预防子痫等严重并发症,适时终止妊娠。护理人员应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切勿盲目用药,用药过程中,严格控制滴速,密切注意膝腱反射、呼吸情况,一旦发现中毒现象,立即给予处理[5]。产后尽可能转移患者注意力,必要时给予镇痛处理,并做好切口护理,加强产妇的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指导患者合理母乳喂养,个人做好外阴清洁、护理,避免感染。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顺产率均明显增高,先兆子痫发生率显著降低,总而言之,优质护理能够改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母婴结局,提高母婴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洪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6例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4):1793-1795.

[2] 任朝芝.妊高症产妇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四川医学,2009,3O(7):1169-1170.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