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实践实用13篇

小学教育实践
小学教育实践篇1

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探索

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如何能够打好学习的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方向。而体育课程作为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科目,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力量与稳定性,也使得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持之以恒,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小学体育教学实践问题

1.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在小学体育的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是其中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在许多学校中,体育教师的教学热情不够高、对课程的认知程度不够。这种情况使得他们无法将学生带入到课堂之中,并用自身的活动方式去感染他们。通常情况下,一节体育课的模式都是基本固定的,除了及时列队行外,教师还会带领学生做一些短跑运动。当学生熟悉后,就完全没有新鲜感可言。他们甚至能够猜测到教师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因此,一些学生对体育的投入性并不高。

2.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都更加看重数语外等“主科”,对体育课的兴趣并不浓厚。甚至少数学生为了能够逃避体育课程,会选择在室内上自习。当然,由于小学生的天性是比较好动的,大部分人对体育课的期望值是很高的。但根据调查表明,低年级学生中有百分之三十五的女生都害怕会在体育训练中受伤,从而没有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另外,在体育课程中,大部分情况下是由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没有体现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产生了厌烦的心理。

3.体育场地和器材问题。一些小学校园中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为学生去购买运动器材,使教学实践只能够限制在长跑、短跑、篮球等活动中。教师在上课时没有齐全的辅助工具,无法发挥课程的有效性。另外,在场地方面。少数的学校仍然采用的是水泥地板,如果学生在跑步中发生了磕碰现象,很可能会使伤势加重。一般情况下,学校应该打造完善化的体育锻炼场地,用塑料绿地来取代水泥地。这样就算学生摔倒也不会感到太过疼痛。

二、小学体育实践的有效探索

1.教材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兴趣。首先,若想使小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就要将教材与实践内容充分的结合起来,促进课程的完善。由于小学生十分好动,对一些集体游戏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分配的方式将“教”与“玩”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以男女搭配的形式进行运动比拼,开展短跑竞猜。教师令学生做好准备工作,以列队的方式将他们分成两排。组内成员可以根据他们的特征定好前后顺序,将冲刺性较强的人员放在首位和末尾的位置。其次,教师发号示令,并为两组学生分别计时,用时最短的一方为获胜者。这样能够在紧张的氛围中为学生营造比赛的气氛,使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并感受到乐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捕鱼”游戏,令学生围成一个圈,教师作为捕捉者开展体能锻炼活动。每位学生都是一条小鱼,牵手连成一张渔网。如果渔网被冲开了,教师捉到了某位同学,这名学生就要为其他人表演一个节目,可以唱歌、跳舞,也可以进行诗朗诵,在体育课程中锻炼综合能力,塑造舞台效果。开展游戏活动的好处是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体会到乐趣,愿意主动的参与到其中。同时,也使得教师与学生能够以“朋友”的身份相处,令课堂的融入性更高,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2.培养学生特长,使学生热爱体育。体育课也是特长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观察每位学生的运动特点,挖掘活动能力,提升他们的整体参与性和融合性。例如:教师可以增加象棋活动,看哪位学生的沉着性更强、稳定性更加;可以组织足球运动,令跑步速度较快的学生充当先锋,集中力高、思维敏捷的学生充当后卫,使他们的长处能够得到扩展。第二,教师也可以在每节课中组织不同的体育活动或者游戏,使课程受到更多人的热爱。例如:以场地转换的形式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新鲜感,锻炼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可以组织一场“野外活动”,带领学生们登山、外部聚餐、搭建帐篷等等,并将每五个人分为一组,选出一名组长进行活动组织和任务安排,以此来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也令其懂得生活之不易。另外,教师在每次活动完成后都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课堂的参与性、游戏组织能力、特征特长等方面进行一一点评,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使每个人都更愿意加入进来。

3.体育教学模式的设定和优化。体育教学模式的设定以及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可以对教学场景进行规划,将学生带入到特有的意境当中,给予他们不一样的课程感受。例如:教师可以将音乐与队形队列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跳跃练习来使身心得到放松。具体措施如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并队和列队。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其中一组同学负责跟着音乐的节奏打节拍,每通过一个音符,一位同学就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站好。两组以互换的方式进行比拼。而教师可以在一旁计时,看哪一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排列出最整齐的队伍,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激发起学生的奋进心。第二,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首先,以“蛙跳”为例,教师可以先为同学们准备好青蛙的服装和相关道具,给学生们一个惊喜。其次,规划好起点和终点,以交接棒传递的形式来完成一段距离内的比拼活动。这样不仅能够体现体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也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有的放矢的作用

1.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通过体育实践活动的优化,教师的教学目的能够以更加明确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于教师来说,它可以令自身能力得到提高,使得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模式更具有灵活性。对于学生而言,体育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性使得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完全消化,而不再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同时,教师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从每位学生的特点出发,使活动方式更加完善,课程结构更加紧密。

2.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在活动中,更加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辅助者进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有了一定的增加,而不是传统的“指令发挥、学生执行”的方法。同时,游戏的增添也使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接受教师,将其当做是自己的朋友。这样更加有利于教师活动的开展,体现课程的完善化与多样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三方面入手,主要分析了小学体育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从而得出:为了能够造就综合性人才,学校应该增添体育课程中的器材,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教师则要改进教学方式,将实践与理论融合在一起,令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升,使兴趣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秦雷宝.上海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褚敏明.上海郊区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明瑞祥.探究式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长江大学,2015.

小学教育实践篇2

二、实践活动课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必须通过他们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小学教师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在教学中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取丰富的知识。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就应创设宽松、愉快的环境,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课中可以为学生创造出这样宽松和愉快的环境。比如在进行《认识新同学》、《我们做游戏》中,老师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在活动中不但可以增进学生间的互相亲近和了解,还可以在活动中增强四肢的灵活性和思维的灵敏性;还比如小学自然课《石头、沙子和泥土》,石头、沙子和泥土具有原始、天然、随手可得的特点,而这些物体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这些认识是模糊的、不完整的。以此为切入口,通过做《沙糕》和《沙桥》游戏等实践活动课,引领学生自己体会它们具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在观察、比较、交流、分析中获得较清晰、完整的认识。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能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主能动性,获得新的认识、新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尝试探究活动的科学态度和与伙伴合作交流的精神。

三、实践活动课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富勒说过:“理论是一种宝库,而实践是它的金钥匙”。实践活动课程以实践活动为主体,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观察、想象、设计、制作、反思等一系列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科知识,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课程不局限在书本里、课堂上、学校中,而是提倡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多交流、多合作,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真正把装进学生书包里的知识通过开放性的活动内容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比如在数学教学中,讲授“时、分、秒的认识”后,可安排活动课,让学生到客运站、火车站、商店门前等地方记录关于时间的内容,并在班上与同学们交流和探讨,同时,可以自发收集生活中关于时间方面的信息,制作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的好习惯。实践活动课通过活动过程的实践,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的直接经验的广泛性,如通过“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估一估”、“算一算”等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的自主性,这样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四、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

1.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观察力的强弱、思考方法得当与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能力素质。在实践活动中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尝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学生的观察思考。比如数学教学中的“七桥问题”,老师可以在实践活动课上先教给学生一笔画的初步知识,同时帮助学生发现“偶数点”的规律,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这样学生会发现“七桥”不能“一笔画”,进而提出怎样才能“一笔画”的问题。这就在实践中无形的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求异探索,激发思考情趣。

2.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实践课的目的是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所以实践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讲“圆”、“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的作用时,可以开展教学实践课“有趣的拼搭”,学生在拼拼凑凑、堆堆搭搭、推推滚滚中联系生活,就会明白“为什么车轮都是圆的”、“为什么造房子时采用的砖头的形状都是长方体的”。学生如果不亲自动手实践,就不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可见,教学实践课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课程。

3.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问题的解答往往是单一的、绝对的,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需要,当今的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分析问题,从而产生许多联想。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开展《变废为宝》实践活动课,教师可以给学生举一些变废为宝的实例,如用废纸设计成衣服,进行服装表演;利用易拉罐设计各种造型等,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借助这些活动可以启发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美化生活。通过类似的实践活动课,可以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教育实践篇3

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应把握的几个要点

新课程背景下适应高中课程发展的教学评价策略

文化透镜下上海市静安区的课程变革

儿童“关爱主题”生活课程的建构

农村中学打造教育特色的校本策略

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类型、成因及解决对策

立足校本教研促进学校发展

让“死”的课堂“活”起来——论教师的“表演性格”

我国中小学教师生态化资格认证体制的构建

当前学校德育实践中的四个向度——以苏州市申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为例

高中学困生“混乱-假设-转变-和谐”的心路演进

中美中学生国际理解观比较

代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行为研究

基于教学效率概念辨析的有效教学

学案创编:问题及改进策略

《乡土情结》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合理性探讨

运用导读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践行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转变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导-读-赏-延”四环节现代文阅读教学

大语文教学观及其实践

十年课改路浓浓桃李情

直面课堂情境:评课的应然追求

基于“教学内容”的评课视角与范式

发掘教材特色深化教学改革——美国《Biology:TheDynamicsofLife》教材简析

高考《考试大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理科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规范

当代化学课程选择的方向与要求

学校建设的特与色

教师的管理智慧:根据学生违规事件的属性做出适宜的反应

将“表格考评”向“原生态考评”回归

努力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

正己身,筑魂灵——记大同市教学能手袁振红老师——《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细节无底欣赏无边——课堂观察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

合作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育叙事研究的叙述者及其功能

从研究偏好看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实践把握——以某市教改之星的科研论文为样本

当代主要教学模式简介

开放的提问更精彩

让课堂教学回归“简约”

高中经典文学作品的生态阅读教学

追求实效——阅读教学的理性回归

追求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

提高生物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教学细节决定教学成败——名言警句对深化思想品德教育主题的作用

寓音乐审美于鉴赏教学实践中

让“尊重和爱”驻足心灵

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的策略

“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征文启事

构建教育信息化平台促进区域教师专业成长——山西省基础教育网络教研现场会在介休市隆重召开

普通高中转型时期教师的生存状态

中国普通高中学生感知的学校环境

高中教育:“麦当劳化”式的教育

小学教育实践篇4

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锻练学生的能力。一年来,学校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以德育实践为主体,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如:学校举办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情操;开展一些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比如:科技创新大赛,作文,电脑制作大赛,法制手抄报比赛等)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师德建设树立师表形象

去年我们一如既往地注重和加强师德建设,在努力提高教职工政治思想的同时,我们还继续组织学习了《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道德》、《*县教师六要六不准》等法律法规,提高教职工的法律知识水平,提高教职工的执教能力,从而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树立师德典型,大力弘扬教师的辛勤奉献和爱岗敬业精神,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教职工,我们通过“评优”“评先”、奖教等方式方法给予表彰;把师德建设纳入校本培训的计划。一年来,我校教师无违法乱纪现象发生,方方面面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四、落实常规管理树立教学品牌

一年来,我校加强常规教学的管理,要求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认真辅导;注重教师的培训与培养;使教职工的专业化水平得到较快地提升。一年来,我校在教研室组织的讲课、说课比赛中有10余人获得县一等奖。其中,*老师的品社课《开国大典》被县教研室定为送课下乡的典范为各兄弟学校传经送宝。我校老师的多篇论文获省市县奖项。在电脑制作大赛中,我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奖。县小学生跳绳比赛获第十名,县小学生乒乓球比赛更是取得历史性突破男子获第六名女子获第一名的好成绩。2009年9月我校被评为“*县教学工作先进单位”。

五、做好校务公开抓好廉政建设

我们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定,依法办学,一般决策由学校行政会决议作出,重大决策经教代会审议通过,依法收费和开支。努力做好校务公开工作,做到公开内容具体化、公开地点公众化、公开形式多样化。无论是评优选模晋级,还是大型修建都阳光操作。特别是今年新教室修建,这是全校师生备受关注一件大事,招标过程中,专门聘请了教育局*局长主持,教育局纪委*主任监督,镇教育总支*书记全程参与。整个过程公开透明,符合有关规定。

六、不足之处:

1、受中心校管理人员紧张的制约对校区的管理力量不足

2、师资紧张。部分课程开设不全或课时不足,一旦有教师生病或因事请假,就要找代课教师,甚至误课,在社会上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个别学科师资短缺

多年来的历史原因造成小学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师资紧缺。

小学教育实践篇5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达到学校体育目的、完成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增强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操、两活动,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爱好,提倡小型多样,注意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集中进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同时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任务,巩固和增强体育教学效果,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素质。

小学教育实践篇6

一、概念界定

高等师范教育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理论教学,一个是实践教学。所谓理论教学,即通过理性的灌输与启蒙,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所谓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作为高等师范教育的实践教学则包含了各种技能课的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教育科研、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

由于教育是实践应用性专业,需要经过“临床”实习,在师范教育从三级培养体系转变为二级培养体系,其内涵扩展为教师教育并走向专业化以后,实践教学在教师教育专业中已经成为与理论教学并驾齐驱的教师培养途径。实践教学的改革成为当今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的关键。

二、实践教学在小学教师教育中的作用

实践教学在师范院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大大提高师范生教育能力,并能让高师学生步人工作岗位后,更快向教师这一职业角色转变。具体表现在:

1.强化专业意识,培养职业情感,树立职业信念。

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首先要学生能对小学教师这个职业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体验教师职业的平凡与崇高,在内心深处生发出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深厚情感,树立为之奋斗的信念。这种心理上的准备显然不是系统的理论知识所能赋予的。从康德开始,情感和信念就被从知识论的范畴中排除出来,归属到实践范畴中。所以要想完成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心理准备,实践教学是必然的也是唯一的途径。

2.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理论教学是从课堂到课堂、书本到书本,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专业知识。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这方面得以大大改善: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能构成一个整体,即组成为知识群,成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彼此分离、理论脱离实际的知识。

3.提高学生的教育技能技巧,丰富个体的实践知识。

单纯依靠传授现成知识而不发展知识,是培养不出所需人才的。优秀的教师或者有经验的教师,绝不只是现成知识的说明者,而是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对所传授的知识进行科学的选择和解释,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丰富个体的实践性知识,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智慧。正是理论化的系统知识与个性化的教育智慧的综合,成就了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特征。

4.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师范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性工作。实践教学不仅是教育能力和技能形成的一种手段,而且还是未来教师获得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践教学,师范生的认识建立在内容丰富、实事求是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在参与教学实践、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其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对高校师范生的培养确实具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现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

三、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现状

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从目前来说是我国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从观念到实践上都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形式较少,时间安排较晚。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仍然仅限于一次突击性的教育实习以及为数不多的教育见习和参观,教育实习构成了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而这往往又都是集中安排在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个学期中的一个月来进行的。师范教育课程计划安排也遵循着传统的做法,即倾向于一个个顺序安排师范教育的不同部分:普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实习。这等于向学生示意理论学习与实习是两项有区别的活动,从而维护了以“模仿”为主的培训模式的教育实习的原始观念。这种做法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和教育实际相结合。因为这种安排背离了教育实习对实习生来说的另一重要目标——为他们提供在工作中反省、检查、修正自己所掌握的完成教书育人职责技能的机会,直接后果是即使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发现了问题,也只能带着这些问题走上工作岗位。此外,由于学生从未进行过其他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具备一定的实际经验,也给教育实习带来不少困难,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也不利于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不够周密。

随着大学扩招,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实习安排是采取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学校,在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管理上存在着很大漏洞。模拟教学也往往只是给学生一部分内容,让他们去挑去讲,而缺乏模拟前的详细指导及讲完后的深入探讨,往往使教育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3.教育实习时间短、范围窄。

作为教育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实习在我国师范院校中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实习太短,内容形式单一,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目前我国实行的集中实习时间6—8周很难保证教育实习的良好效果。其间,只能让实习生讲几节课,配合班主任做一点工作,较好的还可能主持一次主题班会或团队活动,而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全面掌握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家访等等,根本无法落到实处。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难以帮助实习生对教师职业活动获得全面的了解,也难以实现教育实习对实习生的一个重要目的——精确与巩固理论知识,获得教师职业所需的技能技巧。因此,实习时间不充裕,与不断扩大的教育内容及不断提高的教育实习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成为现阶段教育实习的一个致命弱点。

4.缺乏“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从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现状来看,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缺乏教育实习基地。目前,我国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多数是在临近实习前才落实实习点,而缺乏被美国教育界称之为“入门学校”的那种教育实习基地。大多数院校是“扫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种教育实习主要以“学院为基地”,而不是以“学校现场为基地”,与小学关系疏远,难以与其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并结为平等的合作伙伴,使教育理论缺乏生长成熟的土壤,学生更难以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体验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缺乏科学的指导。

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要在精讲有关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不断趋于整体协调和完善,以获得稳定的教师职业技能。目前教师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指导总体比较薄弱,这既有管理上的原因,又有教师自身的原因。相对而言,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比较“外露”,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对学生训练能够提供良好的指导。按理说各科教学法在训练技能方面是具有优势的,因为它与学科专业、实习有直接联系,而且课程又是各系自己开设。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主要与“法”中无“法”的课程自身相关,也与教“法”者不懂“法”有关,有的学科教学法教师甚至从未教过小学,这哪里还谈得上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心理学、教育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其他各科教师头脑中毫无技能训练的示范意识和指导意识,是高师院校中比较普遍的问题。

6.缺乏严格的考核。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第四条指出:“高等师范学校要从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高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确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严格的训练和考核。”它对四大部分训练内容(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考核分别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实际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其他训练内容的考核有的学校恐怕连细化的考核标准都没制订,更谈不上严格考核了。考核本身具有评价、激励、反馈等功能。通过考核检验师范生职业技能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评价高师教学工作成效;通过检验和评价,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励他们加强技能训练,同时也促进高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可是我们未能做到严格考核,几乎使这些功能丧失殆尽,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四、开展有效实践教学的策略

1.加强高等院校与小学的校际联合,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存在的种种积弊,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高校与小学之间存在隔阂,没有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使实践教学的开展失去了赖以展开的平台。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国大学教育系(或教育学院)与当地中小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培养新教师,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开展合作研究,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参与合作的中小学称之为专业发展学校。这种学校强调与当地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也应该在高师教育和小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实践教学方面展开较为全面深入的合作,在课程内容设置、实践指导、学生管理、成绩考核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保证实践教学有序、高效地展开。

2.打破单一的实践模式。建立全程教育实践体系。

传统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在时间安排上分布零散,没有系统性、规定性,直到最后的集中教育实习阶段才略显规范性,但时间安排得并不合理,太短、安排太后。而连续性、渐进性全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则是从师范生入校第一天起(包括寒暑假)就实施,涵盖了师范生在校的全过程。同时,它在时间安排上体现出一定的连续性、渐进性特点。先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一系列实践环节(如:熟悉学校环境的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见习、模拟实习、试实习等)来减轻教育实习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及忧虑感,使他们逐步适应教师职业生活,然后才真正进行实战演习的“教育实习”。

3.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全面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学生的教育实践绝不仅仅是听一两节课、主持一两个主题班会这么简单。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涵盖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改变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必须打破旧有的思维格局,站在未来教师的岗位上全面审视实践教学的内容。概括地说,学生的实践教学应该包括:课堂教学实践、课外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模拟性教育实践、观摩性教育实践、研究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和整体性教育实践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基本实现了对未来教师职业的全面覆盖。

小学教育实践篇7

一、概念界定

高等师范教育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理论教学,一个是实践教学。所谓理论教学,即通过理性的灌输与启蒙,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所谓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作为高等师范教育的实践教学则包含了各种技能课的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教育科研、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

由于教育是实践应用性专业,需要经过“临床”实习,在师范教育从三级培养体系转变为二级培养体系,其内涵扩展为教师教育并走向专业化以后,实践教学在教师教育专业中已经成为与理论教学并驾齐驱的教师培养途径。实践教学的改革成为当今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的关键。

二、实践教学在小学教师教育中的作用

实践教学在师范院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大大提高师范生教育能力,并能让高师学生步人工作岗位后,更快向教师这一职业角色转变。具体表现在:

1.强化专业意识,培养职业情感,树立职业信念。

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首先要学生能对小学教师这个职业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体验教师职业的平凡与崇高,在内心深处生发出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深厚情感,树立为之奋斗的信念。这种心理上的准备显然不是系统的理论知识所能赋予的。从康德开始,情感和信念就被从知识论的范畴中排除出来,归属到实践范畴中。所以要想完成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心理准备,实践教学是必然的也是唯一的途径。

2.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理论教学是从课堂到课堂、书本到书本,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专业知识。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这方面得以大大改善: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能构成一个整体,即组成为知识群,成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彼此分离、理论脱离实际的知识。

3.提高学生的教育技能技巧,丰富个体的实践知识。

单纯依靠传授现成知识而不发展知识,是培养不出所需人才的。优秀的教师或者有经验的教师,绝不只是现成知识的说明者,而是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对所传授的知识进行科学的选择和解释,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丰富个体的实践性知识,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智慧。正是理论化的系统知识与个性化的教育智慧的综合,成就了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特征。

4.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师范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性工作。实践教学不仅是教育能力和技能形成的一种手段,而且还是未来教师获得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践教学,师范生的认识建立在内容丰富、实事求是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在参与教学实践、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其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对高校师范生的培养确实具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现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

三、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现状

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从目前来说是我国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从观念到实践上都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形式较少,时间安排较晚。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仍然仅限于一次突击性的教育实习以及为数不多的教育见习和参观,教育实习构成了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而这往往又都是集中安排在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个学期中的一个月来进行的。师范教育课程计划安排也遵循着传统的做法,即倾向于一个个顺序安排师范教育的不同部分:普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实习。这等于向学生示意理论学习与实习是两项有区别的活动,从而维护了以“模仿”为主的培训模式的教育实习的原始观念。这种做法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和教育实际相结合。因为这种安排背离了教育实习对实习生来说的另一重要目标——为他们提供在工作中反省、检查、修正自己所掌握的完成教书育人职责技能的机会,直接后果是即使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发现了问题,也只能带着这些问题走上工作岗位。此外,由于学生从未进行过其他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具备一定的实际经验,也给教育实习带来不少困难,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也不利于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不够周密。

随着大学扩招,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实习安排是采取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学校,在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管理上存在着很大漏洞。模拟教学也往往只是给学生一部分内容,让他们去挑去讲,而缺乏模拟前的详细指导及讲完后的深入探讨,往往使教育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3.教育实习时间短、范围窄。

作为教育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实习在我国师范院校中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实习太短,内容形式单一,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目前我国实行的集中实习时间6—8周很难保证教育实习的良好效果。其间,只能让实习生讲几节课,配合班主任做一点工作,较好的还可能主持一次主题班会或团队活动,而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全面掌握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家访等等,根本无法落到实处。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难以帮助实习生对教师职业活动获得全面的了解,也难以实现教育实习对实习生的一个重要目的——精确与巩固理论知识,获得教师职业所需的技能技巧。因此,实习时间不充裕,与不断扩大的教育内容及不断提高的教育实习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成为现阶段教育实习的一个致命弱点。

4.缺乏“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从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现状来看,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缺乏教育实习基地。目前,我国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多数是在临近实习前才落实实习点,而缺乏被美国教育界称之为“入门学校”的那种教育实习基地。大多数院校是“扫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种教育实习主要以“学院为基地”,而不是以“学校现场为基地”,与小学关系疏远,难以与其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并结为平等的合作伙伴,使教育理论缺乏生长成熟的土壤,学生更难以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体验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缺乏科学的指导。

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要在精讲有关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不断趋于整体协调和完善,以获得稳定的教师职业技能。目前教师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指导总体比较薄弱,这既有管理上的原因,又有教师自身的原因。相对而言,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比较“外露”,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对学生训练能够提供良好的指导。按理说各科教学法在训练技能方面是具有优势的,因为它与学科专业、实习有直接联系,而且课程又是各系自己开设。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主要与“法”中无“法”的课程自身相关,也与教“法”者不懂“法”有关,有的学科教学法教师甚至从未教过小学,这哪里还谈得上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心理学、教育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其他各科教师头脑中毫无技能训练的示范意识和指导意识,是高师院校中比较普遍的问题。

6.缺乏严格的考核。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第四条指出:“高等师范学校要从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高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确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严格的训练和考核。”它对四大部分训练内容(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考核分别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实际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其他训练内容的考核有的学校恐怕连细化的考核标准都没制订,更谈不上严格考核了。考核本身具有评价、激励、反馈等功能。通过考核检验师范生职业技能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评价高师教学工作成效;通过检验和评价,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励他们加强技能训练,同时也促进高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可是我们未能做到严格考核,几乎使这些功能丧失殆尽,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四、开展有效实践教学的策略

1.加强高等院校与小学的校际联合,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存在的种种积弊,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高校与小学之间存在隔阂,没有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使实践教学的开展失去了赖以展开的平台。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国大学教育系(或教育学院)与当地中小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培养新教师,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开展合作研究,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参与合作的中小学称之为专业发展学校。这种学校强调与当地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也应该在高师教育和小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实践教学方面展开较为全面深入的合作,在课程内容设置、实践指导、学生管理、成绩考核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保证实践教学有序、高效地展开。

2.打破单一的实践模式。建立全程教育实践体系。

传统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在时间安排上分布零散,没有系统性、规定性,直到最后的集中教育实习阶段才略显规范性,但时间安排得并不合理,太短、安排太后。而连续性、渐进性全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则是从师范生入校第一天起(包括寒暑假)就实施,涵盖了师范生在校的全过程。同时,它在时间安排上体现出一定的连续性、渐进性特点。先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一系列实践环节(如:熟悉学校环境的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见习、模拟实习、试实习等)来减轻教育实习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及忧虑感,使他们逐步适应教师职业生活,然后才真正进行实战演习的“教育实习”。

3.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全面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学生的教育实践绝不仅仅是听一两节课、主持一两个主题班会这么简单。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涵盖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改变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必须打破旧有的思维格局,站在未来教师的岗位上全面审视实践教学的内容。概括地说,学生的实践教学应该包括:课堂教学实践、课外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模拟性教育实践、观摩性教育实践、研究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和整体性教育实践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基本实现了对未来教师职业的全面覆盖。

小学教育实践篇8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及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1.情感教育的内涵。

所谓情感教育,目前比较公认的内涵界定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从教学的具体实践来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为目标的教学。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者的人进行教育所实施的真正的教育,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的统一。

2.体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作用。

情感教学方法能满足学生精神需要,教学内容枯燥单一,干巴巴的讲授,会使小学生本能的好奇心、参与欲望和表演能力受到压抑,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生理、心理疲劳,严重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学习效率。若能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教材、教具等各方面的优势,课堂教学就会变得丰富、形象、有趣味,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同时,教师教学热情高昂,语言简洁幽默、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学生就会津津有味地投入其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对学习的无限热情。因此,良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教学就在无形中对学生起到了无穷的推进力量。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践探索

1.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和运动技能外,还要使学生接受情感教育,做到教学内容、教学情感相统一。要在认真探究教学内容和教材大纲后,挖掘出课本里的情感因素,制订教学计划,创设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情境,让学生把要学习的内容真正地弄懂弄透。比如,在讲述体育锻炼的益处时,教师可以从小方面讲: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们的体质,训练人的思维能力;也可以从大的方面讲:参加体育竞赛可以为国增光,教师可以适时播放一些体育竞赛中运动员获奖的短片,特别是在颁奖台上唱国歌的那一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唱国歌,来切身感受为国争光的荣誉感,激发他们的热情,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加强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教育。

体育教学是一项有严格组织纪律的集体活动,课堂中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反复强调课堂常规和练习要求,督促学生按照集体的共同义务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改变松懈散漫的作风,使之符合运动规则和集体的需要。许多体育活动需要同学之间互相配合来完成,这种交往与协作,使学生认识到彼此之间都有义务和责任来完成每个动作,同时也认识到自己成绩的取得是和他人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正因为集体的力量,使学生以各种方式使自己的心态、行为意向、与集体状态、行为相结合,以便被集体所接受、取得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同、赞许,产生心理的、情感的共鸣,学生们会自发地以团体中的优秀人物为榜样或以某个成绩突出的小组为参照群体,从而获得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的情感体验。我们通过开展各种教学竞赛、达标、创优秀锻炼小组等活动,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营造出集体成员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学生体验到了由于自身融入集体后自身价值得到实现而获得的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与集体荣誉感。

3.运用正确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就是采用间接、含蓄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合理、及时地运用心理暗示规律,对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学习情感,增强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针对小学生易发火、不与人合作和抵制学习的情绪,教师不妨引领运用他人暗示和启迪小学生运用自我暗示学习体育技术。他人暗示就是体育教师采用情景性且学生熟悉的习惯用语及和蔼可亲的表情来帮助学生学习。如在双人绑腿练习时,教师指定两位同学参与练习(也许平时二位同学相互抵触),教师面带微笑,充满情爱启示:“你俩多像亲兄弟!合作起来肯定是黄金搭档!”接下来伴随着学生响彻云霄的呐喊和助威,两位同学精诚团结、奋力拼搏练习和比赛,最后跑出全班最好成绩。比赛后两位同学亲情庆祝胜利,以往的不和谐已抛向九霄,这种曼妙的情感还能向课外延续。自我暗示是指学生用一定的暗示语言使自己的心理和肌肉得以放松,增强情绪的稳定性,消除或减轻肌肉的紧张,调节心理状态。如进行疲劳恢复时,学生平躺在地上内心对自己说:“我们就是黄金搭档。而且自我感觉越来越好,就会身心轻松愉快,达到放松的目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既要合理运用他人暗示,又要教会学生或引导学生运用自我暗示来调节情感,从而驱散易发脾气、排斥他人等负面情绪,向着身心和谐与健康方向发展。

4.更新观念,加强自身情感修养。

情感是人类生命的本质力量,是人类创造力量的源泉。体育教师要从教育的整体目标出发,在传统认知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培养情感教育意识,加强对情感教育思想的理解,并不断加强自身情感修养。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情感素养是体育教学实施情感教育成功的关键,体育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执著的精神将对学生精神世界产生强烈的影响。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感情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因此,每个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教学环节还是在管理环节都要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首先,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即以情育情。其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最后,教师应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和相当的共处时间。情感教育是通过情感交流实现的,情感交流是一个不间断的互动过程,需要大量时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环节和课余活动结合实际与学生交流,避免空洞的谈话和教条的说教。只有真诚地关心帮助学生,才能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实践篇9

一、通过音乐的奇妙旋律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课区别于其他课堂教学的最鲜明特点就是生动、活泼、美妙和声情并茂。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对事物处于懵懂、好奇的认知时期,而音乐旋律的音符组合和多样性表现形式更是对孩子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无论是鲜明的节奏,还是丰富的和声,或轻松明快,或婉转低回,或荡气回肠,都可以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心,震撼他们的心灵,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感和道德观念,使学生从音乐的旋律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并受到美的影响,从而提高他们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得到净化和升华。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达到让孩子们学唱、会唱的教学目的,更要特别注重孩子们对各类歌曲、不同旋律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的认知和理解。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在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收集整理和整合归类,适当加大音乐课堂中的欣赏课的分量,让学生学会静静地聆听、默默地感受,使不同风格的曲目、不同的演奏形式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启迪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从而无形中生发出爱的共鸣。如:通过教学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结合欣赏一系列的军旅歌曲曲目,高亢而又令人振奋的旋律,迅速激发了孩子们爱祖国、爱人民和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激情和愿望;通过教学《歌唱英雄王二小》,结合欣赏《长征组歌》《英雄赞歌》《游击队之歌》等系列歌曲曲目,婉转反复的旋律,更是能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孩子们生发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爱戴和哀思之情;通过教学《小乌鸦爱妈妈》《鲜花和露珠》,结合欣赏《感恩的心》《常回家看看》《世上只有妈妈好》《摇篮曲》等歌曲曲目,轻柔唯美的旋律,孩子们对于亲情的珍视和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二、通过音乐的歌词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时刻牢记教育宗旨,回归教育的本质,既要围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方面下功夫,更要立足培育学生的高尚情操方面不遗余力,始终将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并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之中。音乐是传情达意的载体,深刻领会歌词的内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更是对孩子们实施德育教育的鲜活范例。例如:在教学《你的名字叫什么?》时,通过学唱这首歌曲后,拿出一定的时间,从歌词中“你的名字真好听”开始,逐句解读,引导学生学会懂得欣赏,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学会取长补短;“我们都是好朋友”是《拉勾勾》一曲中的歌词,通过这句歌词可以引导学生领会团队精神,小时候我们是好朋友,等长大后建设国家就更需要我们这样有团队精神的人;所以,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一对好朋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歌词,教育学生和同学相处,学会谦让,学会关爱;在学习歌曲《手拉手,地球村》和《春天的信使》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歌词进行延伸性的解读,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都是共存的,只有和谐相处才能持续发展,培养学生从小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并结合歌词内容,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通过音乐的情景再现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教育实践篇10

分层小学数学教学是指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思维模式、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数学学习潜力后,将学生合理科学的分成各个小组形式,并对每个小组进行分层式的指导,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这种科学的分层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和学习积极性有重要意义,其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认可。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方法还处于摸索着前进的状态,因此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进行了探索研究。

2数学分层教学措施

2.1对学生的分层

过去部分老师对分层教学的含义理解不清,单纯的认为通过考试把学生筛选出优、中、差几个等级,并进行分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模式能够使优秀学生互相竞争互相帮助从而提高数学能力,但教师往往忽略了中等生和差等生,中等生一直徘徊在中下位置得不到进步,差等生甚至感觉自己被忽视从而失去学习信心和主动性,出现厌学等问题。分层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上都能取得相应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处于开发状态,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同一个班上也要针对学生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在培养优秀学生的拓展能力的同时兼顾成绩差的学生打好基础,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上的成就感。

2.2对学习内容的分层

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区分后,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分层,这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学生在任何一个学习阶段,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数学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课本上的知识可以通过自学还有老师的点拨就能掌握,而一些学生却总是进入思维死角,成绩无法得到提高,加上数学是需要动脑的学科,不是背诵和抄写就能掌握的。因此,在课程学习内容上,教师要明确哪些是所有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哪些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去自己探索的,哪些是能力较差学生不做硬性要求的……例如,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运用教学道具,让他们直观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状态,了解每一条边的长度,每一个面的面积,从而如何算出表面积和体积。对于已经掌握算法的学生,可以利用教学道具让他们进行自由拼接,找出不同方法或者发现新的问题。

2.3对课后练习分层

小学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课后练习包括家庭作业是小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主要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开拓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在布置课后练习和家庭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数学掌握程度进行难易划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训练。对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把重点放在基础巩固上,让学生看懂课本上的练习题,做到理解透彻。对于能力中等学生,则要求他们重点掌握书本上的例题同时,灵活处理变式题型,多写类似题型。对于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来说,除了给他们讲解小学数学书本知识之外,还要扩大他们的视野,对他们展开相应的拓展性习题训练。通过这种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分层模式来提高各层次学生的整体数学成绩。

3数学分层教学模式

3.1师生配合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和老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高度配合。如果在课堂中只有老师在不停地讲,学生只负责听和记,没有参与度,势必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时要注意师生配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各种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变化时,教师在讲解了不同图形的特点和之间的联系之后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剪出不同形状的图形。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尝试剪出多边形,或者剪出对称性高的图形,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先学会剪出正方形、长方形等简单图形,让他们掌握边与边之间的变化和联系。在完成之后,进行评比,在不同层次中选出好的图形贴在学习园地上,被选中的学生自然会感到十分有成就感,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对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不能忽视,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鼓励,可以给予小奖品表扬他的认真。如此的师生互动配合,与分层式教学起到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

3.2创新观念提高趣味性

创新观念就是要求教师转变固有分层教学的观念,在实践教学中与时俱进、不断变通,提高教学趣味性。如在教学案例《认识人民币》中,在教学道具的帮助下讲解人民币的面额,同时通过教学来实现对加减法的学习,例如扮演商店店员,给学生分发不同面额的人民币道具进行模拟购物,高层次的学生可以多练习元和角的加减,低层次的学生练习整数的加减。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创新,应用在分层教学中,增强了分层教学的趣味性,趣味性也带动了分层教学。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未来科学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许多教学方法需要创新和改良。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合理运用,不仅能更新教学形式,让数学教学更适合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知识水平,同时,将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出来,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上文中主要从分层教学的改进措施和模式上描述了分层教学实践的的实施策略,为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有序开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作者:欧阳兰芳 单位:江西省都昌县化民中小

小学教育实践篇11

一、完善课程体系,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平台。按照“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结构、内化素质结构”的总体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制定上应强调以“学术性、师范性”为特色,以能力本位为主要价值取向,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专业拓展、综合素质等五级课程平台,强化儿童发展、教育哲学、小学教育概论、班级管理、教育政策法规、小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研究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师语言、书写技能等课程,努力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在注重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同时,强化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教育专业素质课程所占总学时的比重,合理分配学科专业课、教育理论课、方法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各部分的课时比例,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完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努力构建基于学科知识体系、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基本技能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小学教育专业应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即通过教育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基础教育事业的情感;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理念;具有初步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交流合作能力;形成自我专业特长。为此,大学一年级应侧重教学基本功(包括书法、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声乐与器乐、简笔画与手工制作等)的训练与专业情感的初步培养;大学二年级应侧重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作业布置与批改、个别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能力等)的训练与教育理念的形成;大学三年级在继续培养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应培养教育管理能力(包括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课外活动、联系家庭和社会的能力等),并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进一步巩固专业情感与教育理念,培养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大学四年级则侧重培养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包括选择课题、设计研究计划、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撰写教育故事与小论文等)和自我专业特长(即经过实践训练,学生在专业能力某方面形成的一定的优势,如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能力、双语教学能力等)。

二、改革课堂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为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小学教育专业各门课程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改革课堂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应结合课程内容制订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实施途径,通过各种途径训练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如,教师语言、音乐、美术、书法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等相关理论课程可按实践教学大纲,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时间,对学生实施观察学习、模拟学习,加强形成性评价,训练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在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实践的同时,各课程还可加强课堂教学的延伸,如,开展课前十分钟演讲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重视实践性作业的布置与检查,加强课后实践能力的训练与辅导,弥补课堂实践教学时间不足的缺陷;指导学生做好课外学习笔记,记录课外阅读(理论、案例等)的摘要、反思成果等,拓展学生视野;教育学、学科教学论等课程加强微格教学,组织到小学见习实习,指导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阅读教育名著,研讨教育热点问题,撰写教育小论文,开展教育手抄报、读后感、教育教学技能等各类教育技能比赛,以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

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专业还应积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将笔试、技能考试、汇报演出、展览等形式有机结合。如:教师口语、书法、音乐、美术等必修课期末可采用抽签决定考试题目、相关教师组成评委组打分的考试方式;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可采用闭卷考理论、开卷考技能相结合的方式;专业拓展课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技能与训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语言表达艺术与训练、儿童歌曲创编与伴奏、儿童舞蹈与唱游、儿童故事表演与创编、教玩具制作、书法艺术等也可采用汇报演出、展览等形式,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课外实践训练

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是实践教学的又一基本途径。小学教育专业应制订并落实课外活动的制度与措施,根据专业特点组织相关学生社团,列入每学期系部、教研室教学工作计划。将社团活动和群众性活动有机结合,广泛成立各类学习型、活动型社团,如支教社、文学社、心理辅导站、大学生合唱团、手工制作、声乐、体育、书法、朗诵等多个类别的活动社团。在抓好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强化实践锻炼,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有成效。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锤炼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专业还应积极开展普及性的群众课外实践活动,加强教学基本功与能力的检查与训练,如由学习部负责实施普通话、书法、简笔画、声乐、舞蹈等教学基本功每日一练活动,保证课外训练的制度化、经常化与常规化。同时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剪纸、手工制作、简笔画、歌舞等专业展示,举办简笔画、书法、朗诵、演讲、器乐、手抄报、讲课、说课、评课、组织班队活动、课件制作等教师能力大赛及征文比赛(文学、教育心理、儿童文学等)、手抄报比赛、科技小制作比赛等,提高学生开展教育实践能力训练的积极性,提升实践教学的成果。

在加强校内实践的同时,小学教育专业还应重视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开展教育见习与实习。《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目标提出,要“结合相关课程学习,观摩小学课堂教学,了解课堂教学的规范与过程。深入班级,了解小学生群体活动的状况以及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获得与小学生直接交往的体验。密切联系小学,了解小学的教育与管理实践,获得对小学工作内容和运作过程的感性认识”。为此,小学教育专业应根据课程设置情况,将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内容具体化、制度化,力求每次见、实习前均有基础教育名师举办讲座或公开课,做到整个见习、实习过程都安排专门教师全程带班,加强指导;见习、实习后都要求学生按照提纲进行反思,写出日记、总结、小论文,组织学生交流,从而实现教学实践的层次化、自主化和反思化。

四、推行顶岗支教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目标“教育实践与体验”中要求: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案,经历1~2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参与指导学习、管理班级和组织班队活动,获得与家庭、社区联系的经历;参与各种教研活动,获得与其他教师直接对话或交流的机会……参与各种类型的科研活动,获得科学地研究学生的经历与体验。据此,根据学校定位、地理位置、课程时间比例要求等实际情况,为保证学生实践锻炼的经常化,小学教育专业应积极与地方政府、小学加强联系,深入基础教育第一线开展顶岗支教活动,既可以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又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提高当地小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服务地方,从而实现多赢。

为此,小学教育专业一方面可以组织大二、大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成立支教小组,在进行充分的“上岗”前的集中备课和业务培训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定时间、定课时、定人员,有组织地到支教学校任教和辅导课外兴趣小组,增加学生对小学及小学生的直接感知,培养学生将学科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的能力,训练学生初步的教学能力。同时,小学教育专业应根据课程计划安排,充分利用实习环节,组织学生到小学顶岗支教,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实习班主任、少先队工作,实习课外活动,进行教育观察、调查与课题研究等,深化学生专业意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实践篇12

在中国,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始,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开办本科层次师资培养。至今在全国共有百余所高校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它已走过十来年的建设历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小学教育纳入到高师教育体系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中,人们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范性”处于下风,实践教学处于次要地位,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也存在偏颇,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对策,对今后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

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实践就是实践教学。事实上,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操作练习、技能训练,也不仅指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与教育实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加广泛。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二者是教师教育中师范性培养的重要组成。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师范生,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践教学就是实践学习。

(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时数有限,且安排不合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在高师教育中的比重十分有限。课程比例失调使得师范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出现缺口,普遍表现为只掌握理论,而教学实践技能较差。而仅有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和次数也十分有限,每次时间短且安排分散,学生往往学不到什么实践就结束了,实践教学成了镶嵌在其他课程中的点缀。对于最后一次时间较长的毕业实习,很多学生也因为面临找工作而使实习得不到保证。在四年的学习中,真正的实践教学课时数严重不足。

2.课程形式、内容较为单一。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被简单地认为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又被简单地认为教育见习、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对于教师科研、家访、教育行政、教育调查、教研活动等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特色来设计和加工的成分被极大地忽视了。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使得师范生无法掌握全面的教师教育技能,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受到影响。

(三)实践教学支撑系统不够健全

1.实践教学“无处去”。除了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实践基地小学。而学生要获得关于小学的全面体验,这就必然要注意实践基地的选取和开发。目前,实践基地普遍较少,类型单一且没有建立密切的联系,这都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出现了实践“无处去”的现象且实践活动很难深入。

2.实践教学“无人教”。很多时候,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都是孤军奋战,虽然高校和小学都安排了指导教师,但没有真正发挥指导的作用,出现了实践教学 “无人教”的现象。一方面,高校的指导教师要忙于教学及科研工作,基本没有时间到实习学校指导学生实践;另一方面,虽然实习学校都会为每一名实习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大多忙于备课、教学、管理班级等,实习生得到的指导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创新实践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更新观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及教学工作的锻炼,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培养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优良品德和教师的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并创新了实践教学,在传统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确立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大实践全程教学观;增加了综合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由综合实践-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课题研究五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体现了全程性——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阶段性——五个环节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保证和阶段目标、定位、内容、要求、指导、管理及考核;完整性——五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一块,但它们相互间有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递进性——五个环节依次排序,有前后顺序关系,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同时,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1)从教能力训练模拟化。通过微格教学培训和强化实践训练两个途径,让学生掌握多种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2)教师角色体验全程化。将教育见习、实习安排全程化,四年不断线,要求学生长期与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结对,参与实践基地的教学研究活动,形成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3)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

(二)创新形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1.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在调研中,许多小学校长有这样一个共识,如今小学非常缺乏活动课程教师,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非常缺乏。可见,高师强化活动课程,不仅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极为重要,而且为他们提高日后到小学开设活动课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2.开设艺术实践课程。艺术素养在现代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教师的劳动充满创新性,对艺术修养要求很高。很多优秀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深深地吸引学生,就得益于他们良好的艺术素养。所以在高师增强艺术实践课程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能满足小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强烈期盼。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倡导学生在学校的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尤其是专业性活动的组织、运行过程中,在生活、学习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交际、协调、创业、具体操作等方面能力。

(三)设置项目,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为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质量,确保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必须使学生练就扎实、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为此,在广泛调研、论证及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把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若干专业技能测试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完成各项测试,使专业技能显性化、专业技能训练具体化。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说课与讲课、钢琴弹唱、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他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制定了考核标准,每学期统一安排考核时间,把考核结果与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取得相挂钩。

(四)建立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效能

为了使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在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市区小学、民办小学和特殊学校等五类不同类型学校中选取部分作为实践基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定期安排到基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教育见习、认识性实习、规范性实习或顶岗实习到毕业实习,四年不断线,基地成为学生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要求、知识和能力结构,全面提升专业技能的舞台。同时,充分利用基地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要求每位学生与基地小学的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从第二学期开始至毕业,学校将有组织、有步骤地为每位学生联系一名基地小学的优秀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进行“师徒结对”活动,每位指导教师带3—5 名学生,每学期对“师徒结对”进行考核。整个过程分为观摩、协助、体验、模仿、总结等五个环节。

“师徒结对”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悉小学教育、接触儿童提供了广阔舞台,它是对旧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强调“做中学”;强调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强调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强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实践证明,“师徒结对”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

结束语

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了高师教育体系,但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在小学教师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合理解决,提出可行方案,还需不断深入地进行探索与研究。实践教学是小学教师培养的一部分,其发展必然依托于整个专业的发展,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整体下进行研究。只有专业的各方面不断完善、彼此促进,才能最终促进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小学教师的培养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倪小敏.实践取向: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和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0,(1):22.

[2] 黄俊.课程设置之于实践的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18.

小学教育实践篇13

一、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教育中推行实践教学,就要求小学教育专业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形成与之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为此,只有将这些不足之处予以明确化,才能更好地开展有效的对策。

(一)实践教学所需的资源与场地不完善

小学教育开展实践教学,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场地才可以得到实现的,就比如说在进行科学实验时,最好是让学生了解实验中多包涵知识点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的操作,再配合上教师的讲解,才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实践基地运行机制不够完善,阻碍了小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开展。

(二)教师对开展实践教学的理念不够理解

由于受我国长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体制的影响,作为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参与者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已经习惯了将理论化知识的讲解作为课堂讲解的核心,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在小学教育活动中开展实践教学,教师无法真正把握实践教学的精髓,往往都是跟球一样无法正中红心,也就使实践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好实践教学的策略

为促进小学教育的开展,使得学生可以在小学阶段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好实践教学,本文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希望可以改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一)投入资金,为实践教学开展提供资源与场地基础

实践教学的开展,最为直接的意思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而学生动手实践的基础需要场地与资源,而且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之前,也是需要场地与资源起到保障作用的。首先,学校要加大对这一方面的投入,建立好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实验室,并且配齐所需要用到教学活动中的资源,为教师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提供基础性作用。其次,学校可以对外建立合作关系,以互动合作的形式来开展课堂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环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小学的实践教学顺利的开展,提高小学的教学质量。

(二)教师提高自身能力,掌握实践教学正确观念

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本身对实践教学不理解的话,那必然会导致实践教学的失败。为此,教师首先要做好自身的功课,掌握好实践教学的精髓,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展,开展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要立足于教学目标,将所要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互结合,使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理论知识,而且也可以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进行更好的学习,促进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三)开展实践教学中,教师把握好其中的度

实践教学在小学教育活动中的开展,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在开展小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所开展的动手实践内容是非常关键的,由于以往的课堂教学中都是以理论的讲解为主,很多时候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都是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要运用实践教学的话,则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一个考验,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其中的一个度,立足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发挥出实践教学的真正作用,提高小学教育的有效性。小学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开展好实践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