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建设实用13篇

双师型教师建设
双师型教师建设篇1

1.1观点是"双证"即是"双师型"教师。它是以教师是否持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本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为判断标准。

1.2观点是"双职称"即是"双师型"教师。这种观点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既具有教师职称,又获得相关专业的专业技术职称。如"教师+工程师"或者"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等。

1.3观点是"双素质"即是"双师型"教师。这种观点认为从教师个体来看,教师既具备了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和能力,教师逐步向工程师、心理咨询师等复合方向发展。

1.4观点是"双职"即是"双师型"教师。这种观点是把教师分成"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从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上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中既有自于高校的"专职教师",又有来自于企业的"兼职教师"。

通过以上对"双师型"教师的分析,可以发现,所谓"双师型"教师主要有两层涵义:

一方面,从教师的个体来说,"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指除了要具备规定的教师任职资格外,还要具备教学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研究能力、管理和职业指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

另一方面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来自高校的专职教师,又有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

2."双师型"培养途径和方法

目前,相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我国中职院校办学条件比较差,"双师型"老师的数量严重缺失,机制改革和保障体系都有待于突破,这些实际情况严重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劳动力市场对中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逐渐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政策和人才投入,中职教育的规模也得到了空前扩大,这就要求中职院校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满足企业的需要。

2.1狠抓教师培训。强化对中职院校教师的培训,使之尽快的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1加强对教师的素质(资格)培养。通过相关培训和继续学习等方式,鼓励专业教师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并使之具备相应的能力;探索社会技术需求标准,找准师资培训的突破口,将教师培养和社会技术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培训与学校教学、社会技术实际需求相脱离的现象。

2.1.2让教师到实践中锻炼。为了适应当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进行专业的技术实践训练,以拓展教师的知识视野和技术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也应该分阶段去企业轮训、实践,或利用假期开展企业需求、社会需求调查,将最新的社会需求和技术革新带回学校,进行研讨。

2.1.3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养。当前社会处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时期,教育改革也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日新月异,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得到了更新和应用,加强在职教师的理论和实践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搭建平台机制。平台机制,就是要引导教师在重视理论与实践进修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进修的成果及时付诸于实际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发挥双师型教师能力和潜力,学校要充分利用自己学校的教育资源、实训基地和社会影响力,为教师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使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能在"校企合作"中先成长起来,进而做到"以点带面",共同进步。

2.3制定有力措施。制定有力措施是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只有措施得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

双师型教师建设篇2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高等教育主要以学术型、研究型为价值导向,忽视应用型、复合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高校扩招带来大量高校毕业生,使得这种办学理念整体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求,从而加剧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为此,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同时,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则对此作了具体安排。这是国家层面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也是高校改革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教育行政部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要持续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在推进这项改革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个应用型院校转型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建设成为了高校转型中的较为重要也亟待解决的问题。

2、应用型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2.1、应用型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待遇不足,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学扩招,导致了各院校师资需求不足的问题愈加突出,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需求。全国院校拥有专任教师生师比不合理,远高于教育部的要求,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更少,与教育部要求的“双师型” 教师比例达到50%左右的要求相差甚远。院校70%左右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有的学校甚至高达95%,大多数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教育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的同时,各大转型的院校师资结构也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院校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待遇偏低,加之应用型教育已有的基础较薄弱,教学经费短缺,使得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更缺乏学术带头人和其他优秀教师资源;二是各转型院校结构不合理,企业聘任的实践型极少,教师职称普遍偏低,初级职称占非专任教师总数的比重高,高级职称的人数较少,且职称结构严重偏向理论教学方面。

2.2、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少,缺少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评估体系不够完善

应用型教师素质的培养是职业教育成果的保障,因此,培养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应用型教育转型的重中之重。从目前情况来看,教师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历层次的培训还没有畅通渠道;技能培训难以对口;培训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多数学校的师资培训还停留在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上;师资培训只注重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和效益,只注重业务培训不注重全面素质提高,只注重扩大规模不注重优化结构。另外,学校与社会有一定的脱节,各院校的教师很少有机会能进行实践,实践场所缺乏。

3、应用型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3.1、加强培训与获取职业技能证书结合

各院校要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拓展培训网络如可以参加校内培训、校企合作培训、师资培养基地培训、以及参加网络培训等。加强教师的岗前培训、教学能力培训、教材建设与课程开发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水平、实践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鼓励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必须参加职业技能取证培训,不断提高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适应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3.2、社会聘用与校企合作相结合

根据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从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正式聘任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社会名家、高级技术人员、或通过与企业合建实验室、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等方式,由企业有关专家到学校充当“兼职教师”,比如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会计学院就与会计师事务所相互合作,聘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的会计师来参与教学,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同时,学院也选派部分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习,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重要支撑,有利于“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

3.3、教师挂职锻炼与顶岗实习相结合

有计划地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企业和行业一线挂职锻炼,近几年来学院每年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云南省各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了解生产企业对学生的需求情况以及对教学的需求,对长期建立校企合作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了解决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应用型转型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各院校应该有计划地让青年教师到企业和行业一线进行顶岗实习,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中,这样可以有效地学习实际操作技能,掌握企业生产、服务、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技能,采集专业教学、学生实验实训所需的各种专业实践技术资料等,把行业和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应用型院校转型的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教师已经成为应用型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努力打造一只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张铁岩,高职高专“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

工程教育研究,2003(6)

[2]吴娅,浅谈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之构建[J],中国

培训,2015(6)

[3]徐春艳,高职院“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长春

教育学院学报(19)

基金项目: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校级课题(2015D012Y)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5C098Y)。

双师型教师建设篇3

(二)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国家对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要求“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i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与此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素质界定基本共识为:“是指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获得高校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职称,同时获得本专业(行业)非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职称,或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开发能力,具有丰富的工程(职业)技术经验,并具有解决技术难题、开发高技术含量产品、组织大型工程(职业)技术项目实施且取得实际成果的教师。”ii目前各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持有短期简单培训获得的“考评员”证,真正能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水平的并不多。在高职建设指标体系中,具有可操作性的也就是两个硬性指标:高校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职称,同时获得本专业(行业)非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职称。在实际操作中,各高等职院主要以这两个指标表现双师型教师占比。这样一来,为了达到标准要求,各学校鼓励教师考取各种考评员证等,有的考评员证需要短期培训,有的甚至短期培训都不需要,这种考评员证有与没有在教师双师素质上并无多大的不同。结果,导致我们双师比例是上来了,但是教师的素质并没有跟着上来。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培训主要利用假期参与国培计划,含国内培训、国外培训和企业定岗锻炼三种,三种培训中企业顶岗培训占三分之一左右,就我院400多专任教师的情况来看,每年能参与此三项目的也就是20人以内,能参与国培之企业顶岗的在10人以内,其余的为不定期的校际交流培训,企业考察学习等。就如此培训力度和速度来看,大部分教师在五年内很难获得一次企业顶岗锻炼。接下来,学校利用假期鼓励教师自行到企业锻炼,这个其实是很不现实的,在上级部门缺乏制度和经费支持的情况下,教师的培训缺乏制度保障,其效果也只能停留在纸上。(四)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度不够企业以经营最大利润为目的,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同样将利润放在首位。目前比较普遍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学校为企业提供顶岗实习学生,这是企业稳定的人力资源来源,企业一定程度上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这个参与主要体现在偶尔派员工到学校为学生讲座、示范、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一些行业,如服务业,不需要学校提供太多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企业对为学校教师提供实践平台并无多大积极性:企业方一般会认为学校频繁派送老师到企业或企业派送资深员工到学校手把手参与教学均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营秩序。然而学校学生需要顶岗实习的平台,学校对企业也无力提太多要求,双方的合作也就无法更深入,甚至无法更持久。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思考

(一)创新校企合作方式

“校企合作,工学集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要将学校的专业与企业产业对接、学校的课程内容与企业员工的职业标准对接、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的师傅对接、学校的学历证书与企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起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要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得最大的利润空间,有积极性深入、全面地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彼此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与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或者“引区入校”是突破当前校企合作瓶颈的最好途径:即,根据学校的专业特征选择与不同的产业园区结合,有些专业特性学校甚至可以自建企业,“引区入校”,实现学校是企业“前校”,企业是学校的“后厂”。从而形成园区的生产发展与学校专业建设匹配紧密,实现“前校”教学与“后厂”生产间无缝对接;“前校”的人才培养与“后厂”的生产统筹管理,校与厂设备共用、资源分享、互利互惠;从而也搭建起了老师变师傅,课堂变车间的教师实践培养平台。还能避免学校在模拟实训室建设上的过多投入,造成资源浪费。

(二)改革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

要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之目标: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到2020年达到60%以上,任重而道远。目前,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在人才引进上并无多大差别,均主要要求的是学历。“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鼓励职业院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iii同时,应建立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应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

双师型教师建设篇4

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结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结构。与从事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强调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理论性不同的是,高职商专院校的教师所掌握的知识面应更为广阔,因为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一种以横向为主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强调的是职业岗位技术的专项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要精熟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技术外,还要通晓相关专业行业的知识、技能、技术,并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二是能力结构。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操作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操作能力要求教师能够履行生产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即任职顶岗所必需的实用性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技术应用能力。具备这些操作能力既是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教师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的根本特征。科研能力要求教师能够开展科技研究与开发,重项目、能研发、出成果。高职高专教师的“高”字即体现在其科研能力上,与普通高校教师偏重于基础理论研究不同,高职高专教师要关注的是应用理论的研究和高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以便对生产实际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解决,攻克技术难关,将理论研究的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教学能力则要求教师具备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和指导生产实习的能力。教育教学有其内在的规律,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较强教育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将自己的知识、技能、技术卓有成效地传授给学生。

三是素质结构。作为一名高职高专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应做到思想正,作风硬,素质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合作精神,具有敬业精神。

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和做法

目前,职业技术学院都在积极采取措施逐步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许多教师已逐步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推动了各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但是距离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际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相差很远。那么,应该如何加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继续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呢?笔者所在学院的主要措施和做法是:

1、加大培养力度

为凸现职业技术教育对职业技能要求的重要性,应当从职业教育自身特点出发,加大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全面提高学院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是学院一项重要的任务。其具体途径有:

一是“走出去”。鼓励教师以脱产、半脱产方式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在合作企业担任实训指导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积极进行技术方面的开发与服务,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通过参与项目开发等活动,使教师得到实践锻炼,由单一教学型人才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并将此作为对专业课教师的工作考核内容之一。这就有效地解决了部分教师实训操作指导能力欠缺、不熟悉企业操作流程和不了解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的问题。实践证明,学院通过对各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使得这支队伍的职业能力和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教学、实训、科研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样的一支师资队伍受到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普遍认同和欢迎,成为学院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有力支柱,适应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是通过学习培训获取证书。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取得本专业实际工作中的中级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学院每年暑假都派出几十名教师参加教育部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的培训考核。

三是安排校内实训。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在校内实验室、实训室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安排教师主持或参与校内重点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有利于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

四是“传、帮、带”。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有针对性地安排拥有高职称、高技能的名师在教学、实训以及科研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

五是出国培训。学院注重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经验,从2005年到现在,先后选派近百人次的骨干教师分赴印度、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爱尔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位进修和短期培训。学习世界一流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经验和方法,了解海内外职业技术教育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并直接参加了一些工程项目的建设。通过走出国门,拓宽了教师的视野,丰富了教师的知识技能积累,推进了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实现与国际接轨发展的进程。

2、加大引进力度

学院十分注重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充实专业课教师队伍,并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对于从企业引进的高级工程师或工程师,要求他们强化对教学工作各环节的训练,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传、帮、带”,帮助他们在教学上尽快达标,争取1~3年内转评高校教师系列职称。我们还积极推进“工程师转评(申报)讲师”、“高级工程师转评(申报)副教授”工作。事实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适应,他们在教学中能发挥出长期工程实践积累丰富经验的长处,突出了“双师素质”的优势,既能带学生,又能辅导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同时密切了校企的联系,可谓是“双赢”。为了让这部分宝贵的师资力量发挥更好的作用,各系、部建立了结构相对合理、人员稳定的兼职教师人才库,形成了一支特色明显、结构合理的兼职教师队伍,这又是一支难得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满足学院培养“懂专业、精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必要保障。

3、聘请社会兼职教师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为了优化学院教师的知识水平结构,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结合专业和课程结构的需要,学院从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专家、名师、能工巧匠,请他们担任兼职教师,作为学院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从企业或公司聘请的指导教师,我们也加以重点培养,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兼职教师通过从事教学、指导学生实习、开设讲座、提供咨询、从事科研开发等形式,带来了产业、行业、企业的前沿信息,将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的理念以现身说法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自觉地掌握更实用的知识技能,人才培养规格能更好地与社会接轨,更适应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导向和管理

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目的非常明确,国家紧缺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社会的需求就是我们的方向,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拓宽门类、调整专业、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调整措施和手段,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有用人才。这一切,对教师的能力无疑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显得非常紧迫和重要。

双师型教师建设篇5

2013年6月,由教育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对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进行了宏观规划,提出了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成为高校新闻院系实施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性文件。“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加强高校新闻院系的师资队伍建设,实施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步推动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的结合。

那么,针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当前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现状如何?作为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有哪些?是否有可行性的解决办法或途径?这些问题看似操作层面的问题,但如果深入探讨并成功实践,便可形成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问题,成果具有共享性。本文即探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之所以将地方应用型高校纳入本文研究的对象,原因在于我国现有的2824所本科院校中(源于2015年7月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作者注),绝大多数是应用型高校,同时地方高校由于地理位置和办学层次的限制,在实施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可供利用的优质资源相对较少,问题或困难也相对集中,更值得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以保证卓越计划的有效普及。

一、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性

对于什么是“双师型”教师,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看法。主要有“双职称型”(也称为“双资质”型)和“双素质型”(也称为“双能力型”)两种说法。“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业界的职称,如在副教授职称外还有“高级记者”、“主任播音员”等职称;“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技能。还有的学者将“双师型”概括为三种:一是“双证书”,既具有相关技术职务,又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二是“双能力”,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三是“双融合”,既强调持有“双证书”,又强调具有“双能力”。

结合我国新闻传媒环境和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我们将“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界定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双素质”,既能适应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也能适应媒体的业务活动;第二个层次是“双资质”,它是在第一个层次基础上的提升,即同时获得各自领域里的资格认证,以证明教师的业务水准。

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对国家协同创新战略的积极回应。

2011年4月,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高等学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树立系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协同创新的关键,就是要促进政产学研用等多主体间的深度融合,集中优势力量联合攻关,实现价值再创造。[1]在这个过程中,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协同创新主体必须深入融合,合作互补,方可实现协同创新和协同培养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更要引导学生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营造同区域发展相衔接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努力实现高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无缝对接,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只有具备了双素质和双师型,才能适应和胜任这一角色。

2.建设“双师型”队伍是实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社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就在师资。因此,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的目标是“努力造就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精良、作风素质过硬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这也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基本内涵。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内容――“”主要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而设,如果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教师本身都不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这个培养目标势必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可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证,教师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并进而影响和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优化高校教师结构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目前,地方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一是“哑铃”状年龄结构,即年轻教师和跨专业的老教师比重过大,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积累的中青年教师比重偏小[2];二是在教师的专业背景上,高校合并、专业扩招的后遗症依然存在:多数教师不具有新闻传播专业背景,多是从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现代教育技术等专业转型而来,学历结构很不合理。[3]三是在年轻教师培养策略上,存在着培养途径单一、培养效果不佳问题。如为了适应传媒技术变革和高校传媒教育改革,大部分高校新闻传媒都是采取培养策略,帮助现有教师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但都是通过送出去学习、培训和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方式进行培养,真正到媒体参加业务实训、与行业企业进行横向合作以服务社会的教师少之又少;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跟踪评估机制,教师的培训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年培训人次成为考核评估的重要数据,而培训质量却无人问津。这种师资建设状况与真正的“双师型”队伍的目标要求距离甚远。

真正的“双师型”队伍建设,就是要广开渠道,多元培养,既要引进和聘用业界的骨干,更要积极创造条件对专职教师进行多途径业务培养。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模式。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已经形成了双师制的传统,教师的构成一是受过系统学术训练的学者,二是具有业界精英的传媒人士,并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实行分类管理。这样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优化教师结构,包括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从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4]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传媒专业 “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思路

建设“双师型”队伍过程中,湖北文理学院新闻系本着培养途径多元化的原则,融合资源,尝试多种途径建设新的教师队伍,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主要途径包括:

1.双向互聘。

这种措施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地方高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实施较多的一种方式。一方面高校从媒体聘请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业务骨干和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和讲座教授,参与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实践指导、教学改革甚至专业建设和项目研发等工作;另一方面,媒体和行业企业聘请高校教师作为业务兼职,如特约评论员、特约记者、频道或节目专家顾问、兼职编导等等,参与到媒体业务实践中。互聘兼职有助于充实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为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奠定基础。

2.专职引进。

聘用行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的缺陷在于,一个人“身兼两职”,除非有超强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否则不能胜任兼职。尤其是在媒体压力倍增和高校改革步伐加快的现实环境中,如果没有相应的组织机制和薪酬机制作保障,互聘兼职将仅仅流于形式――一纸兼职聘书、一次业务讲座或者一节勉强的授课。因此,有必要采取更有效、更彻底的方式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即从业界引进业务骨干或者专家,作为专职教师。引进人才严格按照“双素质”要求,不仅有对口的专业,丰富的业务经验和技能,还能将经验和技能深入浅出地传达和传授给学生,以适应高校的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还有一种引进人才是应届研究生,不仅要求品学兼优,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更要求具备一定的实践经历和高水平的实践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储备力量。

3. 自我培养。

相比前面的两种途径,“自我培养”是通过各种渠道,锻炼专职教师实践能力,打破专职教师专业背景不对口、实践经验欠缺、专业技能匮乏的现状,让“学院派”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过渡转型,这是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除了作为媒体兼职偶尔参与媒体业务活动外,还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是利用寒暑假或空挡学期到媒体参加阶段性实训,一般在一个月以上。实训期间,全天候参与媒体业务活动,发表或刊播若干实训作品,以此锻炼业务能力,并将业务经验融入后来的课堂教学中,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是鼓励教师或联手或独立作业,产生有一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践创新作品。如拿出某个时间段(一个月或更长时间),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承办地方台某档电视节目(最好是周播,以保证质量);创办校园网络电视,模拟地方电视台,进行校园新闻播报;与影视公司合作拍摄电影或者微电影,在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上播放,并进行分账合作。如湖北文理学院青年教师李韬创办的自媒体栏目《李韬爆笑生活》,每周上传一期原创短片到视频网站,目前已经上传100多集,有几千万的用户订阅,同时《李韬爆笑生活》还与其他地方台的生活频道签订合作协议,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2014年,由湖北文理学院官博电视编导专业教师蔡青导演的新媒体电影《爱谁谁》由中央6套CCTV《爱电影》栏目及武汉亚格光健康营销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于2015年年底的贺岁档全网上线,在爱奇艺上线当天点击率达54万,位居商业电影点播榜前列。

三是鼓励教师与媒体进行科研合作和项目研发,在研发过程中锻炼教师的业务技能和服务地方的能力。如与襄阳广播电视台合作调研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改革创新的策略与路径》,对电视台的王牌节目“今日播报”的收视率进行跟踪调查和比较分析等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教师走出校门,充分接触与了解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从而发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真正提升高校教师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地方高校由于地理位置和办学层次的局限,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现实困难,这些困难有的是客观原因所致,有的是主观因素造成。

首先是教师队伍的结构与质量先天不足。除了前文所讲的年龄结构、专业背景先天性失衡外,还存在学历和职称偏低、优质师资匮乏的问题。所谓优质师资是指迫切需要引进、能够胜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师。相对于传统专业而言,新闻传播类专业比较年轻,高学历人才培养数量相对较少;由于地理位置和办学层次的差异,高学历和高职称的人才宁愿到一线城市的高职高专或私立高校任教,也不愿意选择三线城市的普通本科高校,导致地方高校多年来人才引进情况不尽理想,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结构性失衡。

其次是可利用的地方优质资源有限。以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师为例,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实践的环境大多在地方广播电视台。而绝大多数地方台囿于自身规模和层次,在设备和技术等方面难以企及省台和国家台,高校教师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实训,其质量和规格难以达到高水准。同样,一个地方电视台业务骨干的素养一般与更高级别媒体的业务骨干素养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地方高校无论作为兼职还是全职引进,在某种程度上都无法真正实现优质师资。

再次是双师型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缺乏。双师型队伍建设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才能够让建设措施落在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走过场。如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甚至敦促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发展,规定时间和比例敦促新闻院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进度、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各种渠道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双师”素养;通过制定教师职称晋升与年终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分类评审和综合考核评价;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成效显著的“双师型”教师进行奖励和表彰;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如“双师型教师办公室”,有序规划和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

但现实中,以上保障机制和措施在地方高校中几乎没有:学校没有相应的政策敦促教师进行实训,也没有对应的文件核算实训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工作量,更没有相应的经费解决教师实训过程中的开支。几乎所有老师都迫于完成学校规定的年度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而成为上课机器,写一些毫无实践价值和理论创新的学术论文。保障机制的匮乏,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成为空中楼阁。

当然,也有的学校比较重视专业教师的业务实训,能够充分利用地方优质资源进行多元化培养;也比较重视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但是却缺乏对教师实训成效和兼职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体系,存在注重过程却轻视结果的问题,这种仅仅依靠个人自律自觉的“培养”状态势必影响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教育之本在于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的水平,教师的品质决定了学生的规格。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利于建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健全完善的课程体系。从这个角度上讲,作为新闻传媒人才的制造工厂,大学新闻传播院系的建立,首在师资”[5]。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口号已经提出了好几年,但是成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熟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并不多见。一个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观念的转变、方式的创新、力度的加大和政策的支持等。针对地方性高校而言,由于受地理位置、办学层次和媒体资源的限制,新闻传播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更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劲:《协同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贺萍:《探析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分析》,《知识经济》2016年第3期

[3]姜小凌:《湖北省省属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分析》,《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年第7期

双师型教师建设篇6

一、深化“双师型”教师内涵建设,发挥正确导向作用

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是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目前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拥有“双证”(教师资格证、行业技能等级证)就是“双师型”教师;有的教师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教师+工程师”。到底什么是双师呢?通过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及国家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大家认识到“双证”不等于“双师”,“双师”也不是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要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就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素质、教学业务和教学能力素质,不要为拿证而拿证。

二、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条件

1.行业职业素质。“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并能正确完成技能操作示范。

2.行业职业道德。“双师型”教师除熟悉并遵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

3.协调交往能力。“双师型”教师要树立市场观、质量观、效益观、产业观,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办事,就需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进市场,接触面广,活动范围大,其交往协调能力尤显重要。

4.创新能力。“双师型”教师要善于接受新信息,不断提高自己,主动适应变化的新形势。要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掌握创新的一般原理和技能,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

三、制定措施使“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落到实处

1.健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机制。“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上实现科学化管理,体现政策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建立聘任制度、奖励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开发利用。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条件,营造有利于教师创新的氛围,物质条件和实践机会。为此我院出台了《“双师型“教师管理办法》以及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明确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评审标准和办法。

2.重视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主要途径有:

(1)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籍以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2)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结合实际。在建设实训中心、教学工厂过程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3)实施“产学研”结合跟踪高新技术。职业学校的产学研结合,主要是侧重将教学、生产与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紧密结合上。高职教育要通过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执业资格和职称资格考试。

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最直接,高职教育发展的成败取决于从业教师的素质,所以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长足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陈永明 钟启泉 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67-201。

双师型教师建设篇7

一、明确双师型教师内涵

目前为止,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界定的看法和表述不一,有“双师说”、“双证说”、“双能说”等等。不管哪种说法,其本质是一致的。“双师型”教师就是指在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这两者身份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有机融合的高职高专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从能力与素质的角度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二是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也就是说,“双师型”教师要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相应专业实践技能;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实习实训指导。同时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教学管理能力,能够胜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二、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相关制度

制度建设是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证,健全的制度是保证教师队伍顺利成长的前提。

1.资格评定标准

制定资格评任标准,才能做到双师型教师的评任有依据。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应该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进行规范。

(1)知识方面

主要是掌握本学科尤其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需要传授给学生的相关知识。同时具备一定适应教师这一工作岗位所必需的科学、人文、教育技术等知识。比如数学、计算机软件操作、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基本知识。

(2)能力方面

主要包括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学术能力和社会能力。

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胜任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并熟悉相关课程的内容;能主持编写所任课程的教学大纲,参编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能承担课程开发工作,并能编写课程教材或讲义;

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胜任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组织与指导工作;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并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很好的指导学生参与实践。

科研学术能力主要包括:能撰写质量较高的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学术论文;能结合专业和教学提出并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并获得较高层次的奖项。

社会能力主要包括: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群众基础;能与他人团结协作;具有较好的团队精神

(3)素质方面

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为人师表;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

2.资格认定制度

(1)区分能力:双师型教师知识、能力、素质肯定不会是一致的。如果不加区分,就难以形成竞争,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因此,双师型教师要区分层次,分初、中、高三级,不同的级别给以的待遇不同。

(2)确定时限:双师型教师知识、能力、素质也肯定一成不变。有的被评为双师型教师之后,可能会不思进取,能力下降。有的教师能力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达到更高层次的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因此双师型资格要有一定的时限,3-5年为宜,到了时限,重新评任,根据评定标准,不满足要求的取消其资格,满足要求的继续留任或评任更高层次的资格。

(3)评定程序:采取个人申报、集中评审、学校审批的程序进行。以学校为主,成立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委员由学校专家、基层部队技术人员、地方职业认证机构相关人员、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构成。

个人申报:教师本人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申报。

综合考核:根据个人申请,由评审委员会委员从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出题,进行考核,考核通过人员参与下一步的评审。

量化成绩:量化内容包括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教学科研成果等表征个人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的项目。

述职答辩:个人从政治思想表现、教学成绩、科研学术成绩等方面进行述职,然后回答评审委员会提出的相关问题。问题主要包括学科前沿、专业发展方向、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内容。评审委员会根据教师述职答辩的表现给出成绩。

总成绩由个人量化成绩和述职答辩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相加,根据统一的标准排序,然后报请学校审批,发放“双师”资格证。

3.激励制度

有相关激励机制,才能对教师有吸引力可言,才能激发广大教师的上进心和积极性。激励机制可以从多方面体现,如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提高“双师型”教师课时费补贴标准;把“双师型”作为评定职称的加分条件;对于到基层部队、科研院所、企业等进行调查研究,参与课题开发、项目开发的教师,给予一定经费上的补贴等。

三、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方法途径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只依靠单一的培养模式或只通过短期培训就想建成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多措并举,灵活运用多种方法途径才能建成满足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主导作用,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自我生成能力

学校本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更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责任者。要充分发挥好校本培训的主导作用,通过传帮带,组织教师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学术活动,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等机会锻炼人才,努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自我生成。

2.坚持走好联合育人的路子,多方营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生成环境

学校应与其他院校、合作企业及相关科研院所搞好合作关系,积极利用外来资源营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生成环境。一方面可以选派部分教师到重点示范职校进行培训,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到合作企业实习或挂职进行继续教育,有能力的教师参加合作项目的开发及员工培训;再有,可以选派有能力的教师跟随科研院所的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和研制,借以积累经验,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3.努力拓宽双师型教师的引进渠道,缩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成周期

学校在自己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同时,可以从企业和科研单位引进一些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高超、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可聘其为兼职教师,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可以选聘部分从其他职校退休、且身体状况良好的教师为兼职教师。还可以从部队训练团等训练机构选调。只有采取多种引进渠道,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建成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能一簇而就。只要严格遵循教师队伍的成长规律,对教师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正确对待和处理,相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会取得成功。

双师型教师建设篇8

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提出:“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经过不懈努力,虽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多数学校目前的师资水平还不能完全达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与教育部要求的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1、高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学生与教师比例偏高,教师工作任务繁重;高校毕业生多,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少;中低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专业和学科带头人少。教师队伍中严重缺乏既熟悉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实训课教学的骨干,实践教学能力薄弱。

2、“双师型”教师的结构不合理

理论型教师偏多,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偏少。“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偏低,在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中,要求“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达到专业教师的70%”。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与教育部的这一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3、专职队伍不稳定

由于社会对高职的偏见认识,生活条件、工作条件、科研条件等相对地方普通高校较低,难以满足高层次人才的要求,更难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兼职教师队伍也不够稳定,专职教师偏多,兼职教师偏少,没有达到1∶1的比例。

4、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不健全,缺少激励机制

整体薪酬水平偏低,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双师型”人才。收入构成不尽合理,难以调动“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关键岗位和关键人才的工资引导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收入分配制度只体现了短期激励作用,而对如何进行长期激励缺乏一套成熟可行的制度和办法。

5、缺乏实践的场所和时间

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职教体系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尚未形成,产教结合的教育形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部分单位不愿意接收教师参加顶岗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基地大多名存实亡,培养工作难度大。由于教师编制紧张,专职教师大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难有时间到生产实践的第一线锻炼和提高。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的途径和措施

1、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评定制度

“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一方面与教师、学校有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其中良好的措施和完善的制度是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

(1)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度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擅长理论研究,但动手能力较弱,缺乏实践经验。应加强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的协调,制定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培养培训制度,将教师的继续教育同“双师型”教师的建设相结合。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师到国内外技术领先、管理先进的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以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形势。或到生产一线挂职锻练,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了解岗位上新的技能需求和企业急需人才的各种变化,以满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2)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定制度

要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学校要出台“双师素质型”教师职称评审标准,要把技能考核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指标,建立对应的考核办法,真正体现职业教育对“双师素质型”教师的素质要求,以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和良性发展。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仍旧沿用普通大学的标准,存在着重论文、轻教学,重研究、轻应用的倾向。而 “双师型”教师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科研,更多的表现在专业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但在目前高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标准的指挥下,实际上造成了双师型教师的精力分散,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2、以“产学研”为导向,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产学研”工作是将教学与生产、新科学、新技术与新工艺的推广、嫁接和应用的紧密结合。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与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组织教师积极参与企事业单位的科技攻关项目,以此促进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另一方面应重视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专业教师下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可以带着课题去请教企业技术人员,提高老师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和研发能力。同时,加强校企联合,开展订单式教学,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使教学紧跟社会生产,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计划。

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兼职教师是指学校正式聘任的,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的校外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及能工巧匠。教育部提出,职业教育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由于高职教育专业门类多、变动大,使得专职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跟不上生产现场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而兼职教师则弥补了这种不足。兼职教师是学校与企业的桥梁,高职院校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交流的方法,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含离退休人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也可以与兄弟院校建立校际的教师兼课制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不仅有利于改善高职院校师资结构,而且还可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需要。

4、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项持续、艰巨的工作。高职院校应该在教师的聘任、考核上体现双师型教师的优势,不但要激励教师向双师转变,更要把培养的双师型教师留住。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监管、奖励制度,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做某些政策性倾斜,以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四、结语

双师型教师建设篇9

一、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辨析

伴随着地方经济和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各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9],同时,软件行业对人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如要求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够承担软件测试师、软件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项目管理员、系统架构师、系统需求分析师、技术支持工程师等多种岗位角色;此外,软件工程专业是一个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以笔者所在德州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如下专业素养:针对具体软件项目,能够撰写可行性方案;针对用户需求或者变化的需求,能够采用专业知识进行描述和管理;熟练地阅读项目需求分析报告,选择合适软件架构和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熟练掌握编译和测试工具,编写代码实现项目功能,能够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进行项目质量检测;针对整个项目,能够理解实施的过程和人员分工与组织;能够根据自己兴趣选修相关课程,如前端设计、移动应用开发、大数据库应用开发等课程。毕业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必然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任课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尤其是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专业课程一般可以分成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当然,讲授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教师可以发展成为“双师型”教师,但是这部分教师对学生专业素养的贡献度低于专业授课教师;此外,软件工程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为基础,多门专业基础课程如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虽然这些专业基础课教师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些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以专业基础理论为主,其相应实验或实践内容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理论知识,这部分教师可以不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笔者所指“双师型”教师是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授课教师,这部分教师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因为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教师讲授的主要是专业核心知识,如软件项目需求分析、设计、测试和项目管理等,学生可以运用这些专业知识解决实际软件项目遇到的工程问题,同时,专业选修课程的授课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对学生毕业后向前端设计、移动应用、大数据应用等工作角色发展打下基础,更好符合地方软件行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应用型高校的“双师型”教师须具备相应的“优质理论教学”和“优质实践教学”,其内涵应从教师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对学生职业指导等方面进行界定[9],不应以教师拥有“双证书”来界定。一般来说,高校教师考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是强项,但拥有职业技能证书并不代表教师具备一定专业实践能力,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界定“双师型”教师,因此,笔者认为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软件工程等学科专业教学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确定人生观的复合型教师。

二、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探索

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需要符合所在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规划的要求,教研室可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现状,采取可行的措施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支持。

(一)厘清“双师型”教师的组成,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笔者所在单位的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教学工作转型过来的教师;另一部分是人事部门引进的高素质青年教师。前者虽然具备了比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但是缺乏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这部分教师需要增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后者虽然是软件工程专业毕业,但是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与实际专业教学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能力较为薄弱,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责任感还有待加强。在厘清专业教师组成的基础上,才能对从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方面培养转型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素养,同时还需要注重引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增强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工作,教研室根据专业教师的个人综合能力,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实施对接工作。“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整合提升不是一个短暂的形成过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过程,是可以提升和拓展的。

(二)注重培养师德意识,提升教师的教学责任感

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因此,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需要把师德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此外,地方本科院校都采用了教师聘任制,由于教学与科研任务重、人才培养的工程化、应用型要求、教师主导地位缺失等因素的影响,专业教师更需要注重加强师德方面的建设。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思想层面上严格要求自己,要有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精神。其次,提升自己的职业观。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对此无怨无悔,服从专业建设的安排,提升自己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逐步从教学型向教学实践型教师转变。最后,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才培养观、教学观,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不能“窥豹一斑”,而要做到“一叶知秋”的境界,专业教师需要全面熟悉自己讲授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对本专业人才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不仅要在学业方面指导学生,而且要在学生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指导,只有这样专业教师才能成为具有良好师德和教学责任感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三)多元化培养策略,全面提升实践能力

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多数是硕士研究生,其成员组成属于不同的专业类型,为此,教研室可以采用校内外多种实践渠道,提升教师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使其逐步转变成“双师型”教师。第一,采用在实践中学习策略。该学习策略是专业教师在解决实际项目过程中边学习专业理论边实践。多数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授课教师是由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所有专业课程不是在同一学期开设,教研室可以利用寒暑假期或其他空闲时间,组织教师提前学习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以“软件需求分析”课程为例说明如何开展培训工作,该课程开设在第三期,教研室在第一和第二学期开始组织该课程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工作,采用类似项目驱动的策略,由有实际软件项目的教师提供已完成项目的需求资料,专业教师根据该项目的需求资料,一边学习软件需求分析理论知识,一边应用理论完成该项目的需求分析报告,项目的负责教师对这些需求分析报告进行评判并给出优良中差的结论,教研室从这些参与培训活动的教师中选择2~3名教师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如此经过多次培训,最后确定该课程的负责人,最后由课程负责人进一步开展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建设活动。第二,抓住课题申报和学科竞赛等机会,促进“双师型”教师的个性发展。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是向“双师型”教师转化的基础,除了专业教师自主转型之外,教研室根据专业教师个人能力,分类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课题的申报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教师可以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指导能力、组织能力较强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加部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第三,联合IT实训教育机构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一些教育机构会主动联系教研室,为专业教师和学生开展免费的技术讲座、IT实训等活动,教研室需要及时地筛选这些活动信息并把信息落实到相应的教师和学生中,组织好每次活动。另外,专业教师从参加过毕业实训的学生手中获取实训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提炼后可以补充实践教学案例。第四,教研室定期组织校友活动,也会给教师提供提升实践能力的机会。教研室主动联系从事软件行业的校友以返校、在线会议或参观其企业的方式进行交流,及时掌握软件企业在研发、项目实现、质量管理及对人才需求等,促使专业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改革。第五,教研室鼓励专业教师以承担当地企业的横向课题或担任软件企业的技术顾问等方式提升教师应用专业理论的能力。专业教师通过主持或参与横向课题,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并且在资料可以公开的情况下,将结题资料进行整理形成典型的教学案例以促进实践教学。第六,教研室搭建专业课程教学圈,助力“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课程教学圈的成员包括专业教师、学院的“技术大拿”、乐于帮助教师成长的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友等。在教学圈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学会弥补专业理论和实践的不足,通过思想的碰撞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更好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第七,“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三个一”育人措施的基础。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理论的传授,也要注重面向实践的过程培养。为了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将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教研室制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个一”的育人措施,该措施包括:一是要求每位学生需要熟练掌握一门新技术;二是至少参加一项学科竞赛项目;三是独立撰写一份软件项目申请书。落实“三个一”的育人措施必然需要“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教研室特为此建立相应的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场地保障、软硬件平台搭建、教师团队组建以及部分经费支持等。这些支撑体系能够确保育人措施有效地落地执行,从而更好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融合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中。第八,教研室不断地研究与改进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策略。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教研室需要不断地了解、掌握、分析和判断专业教师自身的实践基本情况,具体把握每一位专业教师对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吸收消化程度、偏好、风格,摒弃简单的实践报告、观课、单打独斗的交流等不务实的途径,最终应该结合教师自身特点,采用成熟且有效的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途径,帮扶每位专业教师革新传授实践知识理念,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从而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该建设过程须结合人才需求特点和师资队伍的构成,从教研室角度对培养专业教师的师德意识、采用项目实践驱动方式、申报产学研课题、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搭建课程教学圈等方面进行一定探索,逐渐地推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参考文献:

[1]陈业斌.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及课程组建设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2]徐金益,许小军.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转型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9(12).

[3]简文彬.高等工科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J].中国地质教育,2008(3).

[4]张应语,王磊.转型发展过程中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9(5).

[5]蔡海云,熊匡汉.行动学习: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6).

[6]王辉.法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0(Z1).

[7]王少怀,刘羽,黄培明,等.“紫金模式”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与思路[J].中国地质教育,2009(3).

双师型教师建设篇10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1-0011-1.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要求高校的教师对于建设必须向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主动适应现代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重要措施之一。“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已逐渐为教育界所认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高校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认定标准

“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职教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诲人不倦)、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良好的创新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丰厚的文化素养等。“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突出的专业特长并具备突出的实践技能。双师型教师主要从事专业课教学,教师的服务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教是基础,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

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不应该只有唯一的标准。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属于“双师型”教师;教师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也应属于“双师型”教师。同时,有些教师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看,又有相应的专业实践既能,既可任理论教师,又可任实训教师,虽无双职业资格证书,但已具备了双师素质。所以对于“双师”的认定应该有新的标准。

二、“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内容,是教师工作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教师职业活动的方向和态度,制约着教师的道德准则,影响着教师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教师工作的成效。思想政治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就是必须以党的政治思想建设为核心,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与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保持一致。第二,政治鉴别力,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能以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政治智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三,遵守政治纪律、处理政治问题等诸方面的水平与能力。

(二)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同事,师德师教师道德水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能否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它从伦理学的角度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该以怎样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它包括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具备的生活目标、道德理想、道德标准和道德情操。

(三)知识素质

知识素质是高校教师素质的核心构成,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根本保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厚的基础知识。高校教师只有做到基础知识牢、专业面款、实践技能精,才能胜任教育工作。二是要有广博的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不管是公共文化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除了掌握好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及时了解有关科学知识的新成就,学习一些边缘科学知识,增加知识储备。三是要具备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教育科学知识,这些知识一方面可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了解和掌握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及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具备必要的教育技巧。另一方面,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提高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和规律,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活动。

(四)能力素质

高校教师的能力素质由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成。

三、“双师型”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保持知识的前沿性,坚持继续教育

“双师型”教师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双师型”教师要保持这样的称号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否则,只能是过时的、徒有虚名的双师,“双师型”教师要保持“双师”特色,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具备最新的科技知识和现场实际经验,可以聘请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做教员,利用寒、暑假期对在职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并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成为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制订校内培训计划,采取老带新、高带低等形式,围绕学校实际教学中的问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认定考核,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中,培养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训指导能力,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水平。

(二)加强培养提高在职教师的“双师”素质

对于理论课教师,在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的同时,要让他们在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或学校实训基地工作一段时间,参与实践,并解决某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对于实训课教师,在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专业理论培训,努力提高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形成认识上新的飞跃,使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由经验型转变为科技型。通过这样的一些措施,专业课教师就可以既承担理论课,又承担实训课,成为“一体化”教师。同时,要求专业教师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证等,或相应行业的专业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能胜任相匹配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工作。对于一些具有潜力的中青年优秀教师,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到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双师”素质。

(三)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欧美国家职业教育十分发达,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可供学习借鉴。可选派教师出国考察、研修、进修、培训,也可聘请外籍教师担任教学工作,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高校教育理念、先进的课程与教材、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管理经验等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培训层次与质量,提高教师的外向型素质,以适应我国加入WTO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总之,建设新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刻不容缓。目前职业教育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现状比较差,笔者认为,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开辟培养途径,迅速造就一大批新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他们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生力军,从而促进职业教育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双师型教师建设篇11

1.

当前对“双师型”教师理解上的误区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出,反映了高职高专教育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示范技能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条例,各院校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制定“双师型”素质的标准。当前对“双师型”内涵的认识主要有二个误区:

“双证”即双师。职教界对“双师型”教师有一种理解,认为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从形式上表明了“双师型”教师要重实践的特点,忽视了在职业资历格认证不健全的今天,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水平是否等价,以此为依据作为是否是“双师型”教师认证的标准值得商榷。在现实生活中,为拿证而考证甚至于以钱买证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个别培训机构,利用办学水平评估对“双师型”教师有要求之机,搞所谓的速成培训,这大大地削弱了职业资格考证的严肃性,也影响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导向。

“双师”即教师+工程师。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教师与工程师的简单叠加,或简单地理解为既具备教师的能力,又具备工程师的能力。从工作对象看,工程师面对的是物,而“双师型”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从知识和能力方面来看,工程师要熟悉生产、技术、工艺和管理,并能解决生产现场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而“双师型”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的知识和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因此,“双师型”教师是两者在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2.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和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因素

据中国职教师资状况调查资料表明,高职院校66.6%的教师是所谓的“三门”教师,即从家门-大学门-高职院校门。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是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较差;师生比过高,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生比超过1:20,有的甚至高达1:30以上;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理论课教师、文化课教师比例偏高,实验、实习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比例偏低;高职称、高学历和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偏少;年龄结构不合理,45岁以下教师比例过大;师资培训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家人事部门的人事政策和学校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

传统观念作祟。我国自古把技术、技能看成是雕虫小技,掌握一定技艺的人只能被称为工匠,地位卑贱,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我国当代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更晚,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高职院校的主要领导大多是从普通高校选调,学科教育的背景较深。

师资来源的渠道单一。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是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的高职院校还规定本科生只要211高校的毕业生。应该看到的是,越是办学水平高的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学科教育的痕迹和背景越重,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

专业课教师从事实践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较少。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太快,教师普遍授课任务较重,一般周课时都接近20节课,而且各高校编制太紧,编制审批部门不是按高校相应师生比来批编制,仅是逐年略有增加,编制增长速度严重滞后于学生数的增加,学校很难抽出教师参加专门的实践培训或到企业顶岗实训。

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待遇偏低。许多高职院校非教师系列职称教师的津贴比同级教师系列职称教师的津贴要低一个档次,使得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觉得地位低人一等,容易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双师型”教师培养投入大。“双师型”教师既要提高基本素质,又要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更要不断接受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培训的费用较高,目前高校普遍在建新校区,资金缺口本来较大,难以承受高昂的培训费用。

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不突出。现行的职称评审对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没有区别对待,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审仍然偏重学术要求,而对技能考核则没有要求,这与高职教育的本质不相适应。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还脱离不了普通高等教育的阴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说起来并重,但实际上实践教学还是比较薄弱。这既有是囿于普通高等教育模式的束缚和认识的问题,缺乏足够数量的“双师型”教师也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高等职业教育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技能型教育,就必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笔者所在的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如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谈几点看法:

转变观念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取得成效的保证。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由于他们都来自普通高校,学科教育的烙印较深,他们中的许多人对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不感兴趣,甚至有人认为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是因为不能胜任理论课教学而为之。因此,要对教师加强职业思想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从思想上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并积极主动投身于职业技能培训之中。

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在德国,政府要求职业教育师资报考人员要有一年以上工作经历或在地方院校毕业后取得教育部高级技术员证书,修完大学四年学业后通过国家第一次考试,然后到职业学校实习一年半至二年,再参加国家第二次考试,通过者方可取得职业教师资格证书。我国目前可参照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办法执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这是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所在。

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路子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要逐步实现教师能够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转变,努力做到高职院校既出人才又出成果、也出产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和新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发,主动到科研设计单位兼职和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参加项目设计,从生产实践中为学生寻找综合毕业实践课题。要办好教学工厂,形成定型的产品,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承担产品的设计和工艺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我院数控加工中心承接了徐州驻军炮架生产任务,结合学生实习,既锻炼了教师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还为学校创收40余万元。

“访问工程师”模式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突破口。学校每年可以利用暑假等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几年来,我院与苏州工业园区旭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已连续四年安排教师到旭电公司手机生产线顶岗锻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师在公司实地接触到先进的专业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及时了解专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了实践经验,增强了专业技能。教师回来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教师工作室”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一个好方法。让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教师负责一个实验或实训室,可以将这样的实验或实训室直接命名为某教师工作室,既改善了教师的教科研条件,也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例如,我院计算机系将网页制作实训室命名为“万辉网页制作工作室”,刘万辉老师利用指导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和实训的机会,指导学生先后为院招生就业处、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和部分系部精心设计制作了网站,并负责一些网站的日常管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加强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于2001年底在天津成立,该基地在进行硕士等学历教育的同时,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培训的重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现代教育手段、方法。该类基地是高职高专院校培训“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阵地,也应当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的来源地。

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要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工程硕士要求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才能报考,应作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来源。兼职教师是高职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加拿大社区学院兼职教师达到80%以上。企业里也不乏博学善辩之才,要有计划地聘请本地区、本行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我院通讯工程系聘请了市电信、移动和联通公司的多位技术部门负责人担任客座教授,并将这些企业建成院外实践基地,安排师生到生产一线现场实践。

要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的特殊性,尽快出台高职院校独立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要把技能考核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指标,适当降低学术要求,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

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双师型”教师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水平或造诣的教师群体,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应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政策,使“双师型”教师在晋升职称、出国培训、工资津贴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以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我院近几年申报的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人,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都是“双师型”教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当然,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比较复杂,因时间、因专业和因人情况千差万别,有的还涉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不能套用一种模式,更不能搞一刀切,要从本校实际出发、结合地方及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熊熙.加快实施高职两年学制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4(27)

[2]覃丽.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双师型教师建设篇12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及其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目前,我国执教师资动手能力还不够强,许多企业的员工的培养还缺乏良好的师资。因此,建立一支具有特色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更是技工教育要办出特色的关键。那么,如何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呢?

1.国家给予扶持

要改变中国技能弱势的现状,走技能强国的道路,政府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多层次多门类的技能性人才。因此,政府应在舆论上、政策上、资金上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扶持力度。首先,制定法律法规,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严格执行《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使教师队伍建设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其次,在舆论上,要纠正社会对技工教育的偏见,改变“上技工学校没用,不如考大学”的错误观念,同时要把“双师型”教师的重大作用提高到“技能兴国”的高度认识和宣传,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们明确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教师向“双师”型发展是大势所趋,从而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提高教师向“双师型”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在资金上,加大对技工教育的扶持力度,把技工教育与基础教育一样对待,鼓励技工教育工作者安心技工教育。

2.学校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作为主体,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加强:

(1)要加强培养提高在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对于理论课教师,在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的同时,要让他们到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或学校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工作一段时间,参与实践,并解决某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对于实训课教师,在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专业理论培训,努力提高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形成认识上新的飞跃,使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由狭隘的经验型(工匠型)转变为科技型(创新型)。通过上述对策,专业课教师就可以既承担理论课,又承担实训课,成为“一体化”教师。同时,要求专业教师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证等,或相应行业的专业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能胜任相匹配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工作。对于一些具有潜力的中青年优秀教师,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到国家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或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双师”素质。

(2)采取多种产学结合方式,把教学与生产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技工学校,更要注重教学生产和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相结合,把理论与实践、设计与生产、教学与科研纳入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之中。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时要和企业需要接轨,尽可能做到结合企业的生产标准,同时采集企业生产一线的数据融入实践教学;通过学校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改造,锻炼教师的研发能力;鼓励教师对外开展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开发和服务,为教师和学生开创另一条实践的途径,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应根据专业设置的需要,建立实训工厂。专业教师根据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与有关人员一起研制专业教室中的教学设备和设施,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资金,也可以锻炼和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开发能力,将拓宽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的知识面。

(3)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引进高素质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实现多渠道解决技工学校教师来源问题。积极引进相关企业、科研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作为必要的补充。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建设咨询,并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兼职教师网。通过这些教师,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有利于新专业的设置和学生就业渠道的扩充,有利于更新教材教法,做到知识技术与经济发展同步,甚至超前,并在和学校其他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起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4)鼓励教师自学,适应社会需要。未来社会中,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工作和学习很忙的人,另一种就是找不到工作的人。单一技能者正变得岌岌可危,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呼唤,使得在职者必须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充电”。在目前“双师型”评审标准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职业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不断充电,在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讲师及以上职称的同时,并获得其他专业高级以上的职称。要转变某些专业教师考职业资格证有失教师身份的错误观点,帮助他们放下“架子”,认真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或考核。在德国、瑞士、北美和澳大利亚,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不少是工作和生产的优秀工作人员,他们除了具备专业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外,还持有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有的还持有两张或两张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他们的实践和成功,值得借鉴。

三、制定有力措施是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

双师型教师建设篇13

一、培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

(一)“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具备某一职业或岗位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初级应用型劳动者。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政治思想、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双师型”教师是培养目标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方向。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促进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培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可促进教师的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引导教师积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苦练操作技能,逐步掌握某一专业的操作技能,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效果。

二、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我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成立了由优秀校长和知名校长组成的职教专家领军团队,引导、推动、支撑了河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各级政府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了“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投入,每年组织教师参加部级、省级各类培训,还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学校通过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推动实习训练,积极组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每学期校内也进行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以技能竞赛为抓手,促进教师技能训练。

国家财政、省财政对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学校实训条件有所改善,给教师技能操作提供了一定条件。同时,国家逐步重视技能型人才,将技能型人才作为国家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使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技能型人才的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

职业教育在一些行业、专业有着长期形成的“双师型”教师优势,如:医疗卫生、幼教、体育、美术类等。从学校类别上来讲,技工类学校做的比较成熟。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师德师风建设较为薄弱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取得了一些成绩。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传统观念转向现代;我国教育高速发展的近30年,随着学生快速增长,师资需求大幅增加,师德师风建设却跟不上发展脚步。要使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思想,尚需一段时间;有的教师一切以个人为中心,看重现实利益,忽略了奉献精神,斤斤计较,对待工作缺乏责任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我国的专业教育不同程度缺乏实践性教育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学生在专业教育中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受到了削弱,专业实际操作明显不足。

3.现代职业教育的观念尚未完全建立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在认识上和观念上转变不够,仍然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进行,没有有机的结合,重视理论教学,忽略实践性教学。

4.“双师型”教师技能操作评估体系滞后教师培养起步较晚,实践经验不足,培养的有效性、针对性、实用性的考核评价办法、评价体系尚未构建,不利于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指导、培训、考核;现在的培训方式比较单一,渠道不够宽敞;不少学校的实习实训条件较差,教师培训时问过短。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

现阶段对于是否需要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各方人士在认识观念和必然性上普遍认识一致,但认识的深度和紧迫感有所不同。原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强调:职业教育必须加快建设一支“双师型”的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教育部门要配合人事部门,制定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开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进入职业院校的绿色通道,鼓励教师在企业和学校间有序流动,建设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师聘任、评估、奖惩办法和编制管理办法。认真落实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教师法》、《职业教育法》、《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法规、规章,使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二)上级单位组织,引导实施

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职业学校考核指标,有利于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各学校上年度“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制定年度“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督促学校进一步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各单位在完成培养目标时,重在考核教师的实际专业技能操作水平,避免出现拿到双证的人不少,实际具有“双师型”教师水平的人不多。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突出教书育人理念

在工作岗位上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特别是在班主任岗位加以锻炼培养。我校在职称评定上对班主任工作有硬性要求,任职五年中当班主任不少于三年,十年中不少于五年。并且每年都要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强化班主任的责任心、爱心、奉献精神。通过班主任经验交流提升工作方法,建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与此同时,要求从教师到班主任再到全校的每一名教职工都应以职业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培养自觉性、主动性。每年在教师、工勤、管理岗位中评选出师德标兵,通过师德事迹报告会、交流会等形式起到“标兵引领、示范带动”的作用。

(四)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

在坚持能力本位观的同时,还要注重专业教师实际能力的考核。对实训实习课指导老师、专业技术课教师和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加强操作、分析、实验及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能力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定期考核“双师型”教师工作业绩,将考核工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职务晋升等挂钩。

(五)构建“双师型”教师技能操作类别及标准

由于职业学校类别众多、专业差异大,应分门别类进行制定,如理工科学校主要培养工匠型和工艺型人才,对教师技能操作基本要求应是:工匠型的对本专业技能熟练操作,相近专业能够操作;工艺型的掌握整个生产工艺流程,熟悉关键岗位操作。按技能操作水平层次应划分为:训练操作、生产实际操作、科研制作。

(六)着力强化教师技能培训

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要培训对象,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从我校的培训经验上看,教师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通常需要一年左右。培养一名较为成熟的“双师型”教师周期在3~5年时间,这期间要进行长期的反复性训练。我校实行“派出去、引进来”的方针,一方面安排教师集中外派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社会实践,协助企业解决一些生产问题,使教师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效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从社会上招聘一些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参与到学生的实习、实训课程当中,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使学生对企业的工作流程、技术要求、行为规范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有利于学生适应企业的要求,有利于学校现有教师的“双师型”转化。

(七)专业技能操作训练应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学校通过教学、生产、竞赛等途径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操作训练。我校对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以技能竞赛为先导,“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能”。每学期都要开展校内技能大赛,努力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将技能竞赛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并和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还采取项目开发与课程相结合,技能操作与岗位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师培训,从而把握技能操作标准,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技能操作水平。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