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分诊方法实用13篇

急诊分诊方法
急诊分诊方法篇1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多个临床专业的边缘学科,与其他临床学科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始终处于处理急危重症的最前沿。面对大量未经筛选的急危重症患者,其处理原则强调“时效性”和“生命第一”的原则,要求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救助患者生命,这就对急诊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专科医师的首发站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针对我院的急诊医学教学情况,结合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对急诊医学教学方法做了以下有益探索,现报道如下:

1课堂理论教学

1.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急诊医学专业授课教师均为副高以上职称,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战经验,良好的医德医风。授课教师均采用集体备课形式,授课前先在教研室进行试讲,通过后方可给学生上课,以保证授课内容的准确性和课时安排的合理性,提高授课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我院还加强了后备教师储备,要求青年教师参与教研室备课、听课环节,参加教学比赛,对于青年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在职称晋升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1.2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我院于年开设急诊医学课程,由于早期教学经验不足,基本按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即按照不同系统,不同疾病,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对学生进行纵向思维培养,但教学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低,感觉是在重复以前所学的专业课程,体现不出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②临床实习阶段,学生感觉像无头苍蝇,找不到头绪,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机结合,动手能力较差。通过几年的摸索和参考其他医学院校的教学经验,发现以教学法结合典型病例或情景模拟的新型教学模式更能收到良好效果。这是因为新型教学模式是以患者疾病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以常见急症鉴别为主线的横向临床思维培养盯。

1.3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授课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案进行授课,教研室主任协同教学质量管理科对任课教师授课情况进行抽查,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无记名反馈教师授课情况,并根据评分量表打分,以此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2医院临床教学

2.1急诊入科宣教

急诊科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与其他科室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性,为了减少学生对陌生科室的心理恐惧,尽快进人实习状态,我们安排具有丰富带教经验主治以上医师对实习生进行人科宣教,其内容包括急诊科布局、工作环境、急诊科规章制度、常见急症抢救程序、急诊病例书写规范及要求、法律法规教育等。通过宣教,学生们能较快进人实习状态,学习兴趣较前明显提高。

2.2强化诊断思维

对于急症患者,首要任务是评估生命体征是否平稳,首先要排除风险最高、威胁生命的病因,先安排最必要的检查,并在检查时做好必要的急救准备。对于生命体征不平稳的危重患者,在诊断未明的情况下,应坚持诊断与治疗同步,边抢救边检查,不能消极等待化验及辅助检查结果,体现“生命第一”原则。我院临床教学侧重以常见急症就诊时的症状和体征为中心,强化鉴别诊断思路及处理流程,经过针对性强化训练,使得学生在接诊病人时做到心中有数。

2.3强化技能训练

由于目前患者及家属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的逐步增强,很多急救技术还无法在患者身上实施,故急救技能训练更多在模拟人身上进行。我们采用学生先看教学视频,然后老师操作示范,最后分组模拟训练和技能考核的方法。学生模拟训练时带教老师必须在场,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然后督促学生反复练习,直到学生完全掌握技术要领。对于技能考核合格的学生,老师可根据患者病情以及与家属沟通的难易程度,适时让学生进行现场急救技能操作,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由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

2.4参与诊疗活动

学生掌握了常见急症的鉴别和处理流程后必须参与诊疗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巩固三基知识。对于病情及时间允许的患者,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可侧重让学生参与诊疗活动,如量血压、做心电图、采集病史、查体、书写病历等活动,必要时老师予以指导、补充。对于病情危重患者,学生应对老师的诊疗过程做好详细记录,抢救结束后,作为危重病例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可强化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敏锐的现场反应能力。

2.5加强医患沟通

急诊科是医院医疗纠纷的高发区,而产生纠纷的根本原因更多在于患者对服务态度的不满,而非专业技术水平。良好的医患沟通是赢得患者满意的重要一环,要做好医患沟通,首要环节就是学会换位思考,只有真正站在患者及家属的位置,才能体会到他们对疾病充满了焦虑、不安、甚至是恐惧,很容易对医生产生不满情绪。所以我们在带教过程中反复强调服务态度、沟通技巧,并在诊疗过程中始终以热忱耐心的服务给学生起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让整个诊疗活动在紧张而和谐的过程中进行。

2.6规范出科考核

学生实习结束时,带教老师需根据实纲对学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常见急症的诊断程序及处理流程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常见急救技术。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要求重新补考,直到合格为止。

总之,急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罗学宏急诊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铁城,于东明教学法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陈尔秀,张正良,袁国莲,等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改革探讨西北医学教育

急诊分诊方法篇2

心血管急诊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并且疾病具有较高不可预测性和随机性,因此必须要抓紧时间对其进行治疗,提供治疗效果[1]。本研究就我院68例心血管急诊患者为例,对其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8例心血管急诊患者,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22~77岁,平均(49.2±3.6)岁;体重39~75 kg,平均(58.1±2.6)kg。39例患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伴急性心肌梗死,19例患者为二尖瓣置换术后人工瓣失功急性左心衰,10例患者为马凡氏综合征急性左心衰。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依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其调整血压、改善心功能、营养心肌等治疗,同时对其并发症进行积极的处理,并督促患者卧床休息;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广东省博罗先锋药业集团有限公司,Z44021269)和路路通治疗,如果患者有冠心病,则每天1次对其静脉滴注250 mL的复方丹参注射液,如果患者有脑血管疾病,则每天1次对其静脉滴注20 mL路路通+250 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3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心脏复跳率及死亡率情况进行观察统计,然后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的软件包是SPSS18.0,各种数据的标准差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高于对照组的85.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心血管急诊患者的病情特点

(1)具有较急的发病速度和较快的变化,将“时间就是生命”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出来。这就要求心内科医师迅速作出判断,给予患者及时的救治;(2)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心内科医生无法对下一个患者的具体系统或器官疾病及轻重程度进行有效的预见;(3)具有较复杂的病情和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2]。这就要求心内科医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具备广博的知识体系,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积累有益的临床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对心血管疾病的疑难急诊进行有效的判断,从而将误诊和漏诊的几率降低到最低限度;(4)通常情况下,患者并不是以某种疾病为主导,而是以某种症状或体征为主导;(5)具有较大的病情轻重差别。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并发普通感冒,病情较重的患者会并发多器官衰竭、心跳骤停等症状;(6)患者及其家属不理解。通常情况下,患者及其家属给予症状的缓解和病情的稳定以极大的期望,没有抓好治疗的时间,从而造成瞬间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

3.2 心血管急诊事件的发作特点

(1)首诊突发。大部分患者在首诊时,并不认为心血管时间的发作隐患存在于自己身上,或即使知道自己有心脏病也没有进行清晰的诉说;(2)其他疾病或症状掩盖了心血管事件的发作隐患,比如,急性腹痛腹泻等;(3)医院医护人员没有充分重视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常常在面对突发的心血管事件时不知所措,特别是在留院观察患者身上体现在尤为明显;(4)医护人员缺乏相关心血管急危重症的急救专科知识。所有这些极易延误抢救时机[3]。

3.3 心血管急诊的防治对策

(1)医院医护人员应该对医疗核心制度及岗位责任制进行严格的执行。医院相关领导应该对心内科急诊医护人员的岗位责任制进行严格的强调,包括急诊工作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等,从而保证严密观察患者,使医疗质量和安全得到切实的保证;(2)给予病历书写制度以充分的重视。应该简明扼要、准确及时、清晰明了地书写急诊病例,同时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时应该对抢救记录进行及时的书写;(3)不断更新思维模式。应该积极运用降阶梯思维方式,对急性心血管时间进行及早的识别[4]。同时,将多向思维模式有效树立起来,全面掌握各系统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等常见多发急危重症;(4)树立勤会诊、勤请示汇报的良好工作作风。一个医护人员,不论经验怎么丰富,知识面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怀疑患者有心血管疾病,就应该给予患者认真详细的会诊,同时,还应该养成勤请示汇报的习惯,从而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减低到最低限度;(5)对心内科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的重要性给予充分的重视。心内科护理人员应该严密观察有心血管基础的患者病或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病情及情绪变化,一旦发现情况,则应该及时将其汇报给医师;(6)对急性心血管时间的发生规律进行有效的掌握。冠心病在心脏性猝死中居于首位,同时心脏性猝死率与患者的年龄是呈正比例关系的,在一些地区,55~64岁的冠心病患者具有最高的猝死率[5]。在性别比例方面,男性猝死率显著高于女性,而在猝死率增加的趋势方面,男性早女性20年[6]。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上复方丹参注射液和路路通治疗的观察组,其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单纯进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心血管急诊事件具有独特的病情特点和发作特点,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良好的防治。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心脏复跳率和治疗的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广为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佩燕.独特的急诊临床思维-降阶梯式鉴别诊断[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7,4(3):1828-1829.

[2] 孙海涛,赵子彦.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昼夜节律及其临床意义[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8,27(1):26-27.

[3] 马岩.常见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症状识别[J].中国临床医生,2008,36(10):73-74.

[4] 王仲,寿松涛,计达.降阶梯思维是科学的急诊临床思维方式[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7,4(4):1997-1999.

急诊分诊方法篇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57-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通常发病急、病情重,并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以及并发症。相关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大部分出现在发病后的6h之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同及时的诊断、有效的治疗以及科学的护理息息相关。而急诊护士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第一抢救者,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对于患者的成功抢救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前护理,临床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了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被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其中,男性51例,女35例,年龄36岁―82岁,平均60.2岁。前壁梗死48例,侧壁梗死16例,前间壁梗死15例,下壁梗死5例,前壁并下壁梗死1例,前壁并侧并梗死1例,共有9例发生了心源性休克。86例患者中,存在冠心病史的患者35例,存在高血压病史的患者19例,存在糖尿病病史的患者15例,存在心律失常的患者11例,存在其他心脏疾病的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病史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患者存在严重的胸闷症状;发生心肌缺血性疼痛的时间大于半个小时;患者应用硝酸甘油等相关药物不能缓解疼痛,或者疼痛缓解程度较小;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发现患者存在2个及以上的相邻导联ST段抬高超过0.1mV的表现,或者患者的胸导联抬高超过了0.2mV。

2 方法

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及护理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进行院前急诊护理。具体为:

2.1 院前急诊护理。医院在街道患者的急救电话后应当立即出车,同时还应当通过电话指导患者的家属进行适当的救治,例如保证患者卧床休息,及时服用速效救心丸,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情绪安抚等,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心脏负担。在医护人员到达后应当及时对患者进行吸氧、输液以及心理治疗等急救措施。在患者被转运的过程中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救治并做好各项治疗措施以及护理措施的记录。

2.2 入院后的护理。两组患者相同的护理措施为:①基础护理,在患病的急性期保证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禁止患者的家属及其他人员的探视,以免导致患者精神紧张,心理负担加重。同时告知患者家属卧床休息的意义,鼓励家属密切配合。吸氧的浓度应当依照患者的心肌缺氧的程度来进行确定,保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不低于95%。②饮食护理急性期的患者应当进食流质或者半流质状态的食物,在病情得到好转之后可逐渐发展为普通饮食,鼓励患者多进食蔬菜、水果等食物,饮食期间还应当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③循环护理,护理人员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脉搏等的变化情况,定时对血压、脉搏进行测量。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发白,四肢是否发亮、神志状况、尿量多少等,以确定患者的是否存在休克整块。对于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等症状的患者应当及时告知医生及时采取抢救措施。④心理护理,注意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紧张、不安、焦虑等不良情绪,多同患者进行沟通焦虑,及时帮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医嘱进行治疗。

3 结果

研究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第7d的HAMA评分为30.9±4.1分,而对照组为50.1±3.8分,研究组患者的焦虑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

4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通常发病较为突然,并且病情发展速度较快,并发症较多,在进行抢救时做好入院前的急诊护理操作对于患者的成功救治十分重要。本组研究中通过保证患者卧床休息、服用速效救心丸、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等院前护理操作,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HAMA评分同对照组相比降低了19.2±4.2分,患者的焦虑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此外,研究中患者的成功救治率达到了95.35%,而对照组仅为81.4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抚慰、卧床休息、病情监测等院前急诊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状况,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急诊分诊方法篇4

1 护士管理

11 个人综合素质管理 急诊科的护士应具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而且必须技术娴熟、操作准确,遇到紧急情况,能做到从容不迫、忙而不乱。这就需要组织护士不断学习,通过送护士外出进修学习、定期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等有计划有目的的人才培养,护理知识与时俱进,操作技术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地挽救患者生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护士长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技术素质,并认真组织业务学习,督促检查全科护士、护理员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应把握好对护士批评的方式、时机和效果,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轻重缓急采取不同的对策进行帮助教育,以期共同进步。

12 护士队伍合作管理 护士队伍的分工与合作要讲究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分组不分帮,分工不分家,一切以患者的利益为上,工作中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

重视对护士的思想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和爱岗敬业,注重加强集体凝聚力。注意护士的人员配备必须合理,按老中青相结合的原则排班。以老带新,搞好传帮教工作,以保证急诊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2 患者管理

21 环境管理 保持环境干净、整洁、舒适、优雅。这样,消除患者就诊时焦虑情绪,适应新环境。分组分工管理各个区域的环境,责任到人,组长随时督促、检查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作好消毒隔离工作,搞好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医疗环境。

22 就诊管理 组长接诊并分配给小组成员,小组成员接到患者后合理正确预检患者,快速、重点地收集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分类、分科,同时按轻、重、缓、急安排就诊顺序,并报告医生给予诊治。高质量的分诊能使患者得以及时救治,反之,则有可能因延误急救时机而危及生命。所以,做好这项工作对急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组成员对本组必须负责到底,服务到底。

3 业务管理

31 普通急诊护理合作管理 急诊科的护士必须坚守岗位,即使没有患者,也不能擅自离岗,以保证有充足的医护人员随时投入抢救工作中。急诊抢救室的备品必须安排专人管理,并随时检查,定期进行保养、维修、更换,药品需定位、定量、定种类。只有使抢救设备处于正常可靠状态,才能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抢救工作在组长的带领下有序进行,挂急诊号的一般急诊病员,由小组护士配合各科进行分诊就诊处理。 如病员多候诊时间较长,组长应及时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安排急诊医师加强。

32 特殊急诊护理合作管理 急危重症病员应先抢救,后挂号、交费、办理有关手续。所有参加抢救人员必须服从组长的协调安排,以极端负责的态度,争分夺秒的抢救患者。一般抢救由急诊科医师、各组护士负责实施。其他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应有专人负责记录,要求准确、清晰、扼要、完整,并注明执行时间,抢救结束后及时整理、归档,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321 遇急危重患者应立即将其送人绿色通道,要实行先抢救后补办手续的原则。

322 遇成批伤病员时,对患者进行快速检伤、分类,分流处理,并立即报告上级及有关部门组织抢救。

323 遇患有或疑患传染病患者来院急诊,应将其安排到隔离室就诊。

324 经抢救病情稳定后,如须收入病房,由指定的医师、护士和担架员护送。

急诊分诊方法篇5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多发疾病,急诊患者往往发病较急,病情变化较快,很难预测患者治疗预后情况,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据相关资料报道,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已经在2亿人次以上,患病率高达20%左右,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健康安全。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研究一种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有利于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探讨、总结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本文对我院收治的心血管急诊患者60例分别采取常规治疗以及在此基础上加用路路通及丹参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心血管急诊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2],同时对于患有其他全身疾病者予以排除。现将所有患者按照双盲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介于24-75岁,平均(42.9±6.4)岁;男18例,女12例;疾病类型:4例急性心肌梗死者,5例心绞痛者,5例急性高血压者,6例心律失常者,10例急性心力衰竭者。对照组患者年龄介于23-74岁,平均(42.3±6.1)岁;男17例,女13例;疾病类型:5例急性心肌梗死者,5例心绞痛者,6例急性高血压者,6例心律失常者,8例急性心力衰竭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30例患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营养支持、改善心功能、合理运动、卧床休息、控制血压等常规治疗措施,若患者合并有其他并发症,则积极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以及护理。

1.2.2 观察组 所有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路路通与丹森注射液治疗,静脉注射路路通注射液(由东北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分公司生产,国药准字:20120121)250mg(加入500ml浓度为8.5%葡萄糖注射液),1次/d。同时应静脉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由山东华信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237021120)10ml( 加入5% 葡萄糖注射150 ml稀释),1 次/d,连续治疗14-21d为一个疗程。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对计量数据进行检验,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6.7%),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心脏复跳率、并发症、死亡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心脏复跳率(66.7%)明显高于对照组(43.3%),而观察组并发症(10%)、死亡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30%)、(16.7%),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经过本次分析研究,结合临床相关文献报道总结,心血管疾病急诊患者病情发展较快,病情非常复杂,且不稳定,在短时间内很难把握患者预后结局[3,4]。因此要求内科医师必须具备深厚扎实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接待患者后,应快速、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尽可能减少漏诊或误诊,严格把握最佳的治疗时机,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应注意加强有效的防治措施,应严格按照急诊工作制度以及相应的抢救规范策略,若患者高度疑似心血管疾病,应认真、仔细检查,及早确诊。密切监护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采取紧急处理。

常规的血压控制、心功能改善的治疗疗效难以令人满意,路路通是一种通脉活络、活血化瘀的良药,而复方丹参注射液可活血通络,有效降低患者血压,调节患者心律失常症状。两者联合应用可将药物治疗疗效发挥到极致,也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充血现象,使左心室充盈压降低。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提高了16.6%,心脏复跳率提高了23.4%,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分别降低了20%、16.7%。与临床大多数文献报道相符。因此,笔者认为路路通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疾病急诊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庆东.急诊心血管事件的防范及对策[J].临床急诊杂志,2010,11(3).

急诊分诊方法篇6

【Abstract】objective:Method of sudden mass trauma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measures of scientific study and.Methods: from the hospital from 2008 January -2012 year in January admitted to the emergency group injury were randomly selected 200 cases, using the method of clinical data and treatment of these 200 patients and to analyze the results of comparative study of review. At the same time put forward pertinent nursing methods and measures. Nursing for 2 months to 2 years.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and nursing of 2 months, 200 patients in 8 cases because of rescue invalid death, the other patients were cured and discharged. Conclusion: the study of and measures of sudden mass injury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methods of strengthening in the new period, and help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rescue success rate.

【keyword】sudden mass injuries;emergency treatment;nursing;method; measures;effect;explore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组所研究的200例突发群体伤患者是从医院自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病例中随机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120例,女性有80例,他们的年龄在18-50岁之间。经病理学研究,这些突发群体伤患者中,因斗殴、打架等原因导致群体伤的有75例,因车祸导致群体伤的有76例,因建筑工程塌陷、商业区火灾、剥离意外碎裂而导致的群体伤有49例。患者在临床中的表现是颅脑外伤、面部伤、腹部或背部刀刺伤、四肢外伤等,伤情体现出急、危、重等特征。

1.2方法

利用回顾性方法对这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诊治结果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并针对诊断结果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首先是做好住院前的护理工作:医院护理人员需明确事故发生的原因、地点、轻重伤员人数之后立即通知出诊医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在五分钟之内前往事故现场进行抢救,同时需及时地报告相关部门与上级领导,根据患者伤情的严重程度组织医务人员做好抢救准备。在护理工作的分配方面,由医院护士长安排组织各项护理工作,在患者没有到达医院之前需组织相关人员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对于危重患者需由一名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一对一的负责护理工作,对于能行动、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需由一名专业护理人员负责5例。

其次是做好事故发生现场的常规性护理工作:根据患者的伤情与生命体征变化给予患者止血、强心、补充血容量、生压以及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等一系列对症治疗。进一步清除患者的伤口、做好包扎止血以及骨折部位的固定等基础性应急处理。利用自身丰富的护理经验与心理学知识对患者与其家属进行心理安抚,逐步消除他们的恐惧、焦虑不安等情绪。做好对患者的安全防护工作,对于情绪躁动的患者需使用约束带以免碰触到伤口。对于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需及时地给予心肺复苏治疗。

三是做好对患者入院后的护理工作:第一点是需做好分针分流与伤情记录工作,这是由于群体伤患者到达医院时因伤情复杂,且人员数量多,护理人员与医师在接诊的过程中需保持清醒的头脑,给伤情较重的患者做好伤情标识,给每一位群体伤患者佩戴相应颜色的手腕带并做好患者身份的识别工作以有效配合临床医生的抢救护理工作,做好群体伤患者的伤情登记工作;第二点是做好患者的转运工作,即对于一般性的群体伤患者需进行相关性检查、手术与住院等一系列程序,对于危重型的群体伤患者需由专业人员进行护送,保障各项管道的无限畅通,且在转运伤员的过程中需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搬运动作要轻缓,且和病区的护理人员做好相应的伤情交接工作;第三点是对于危重伤员需及时地给予吸痰、给氧工作,检测患者的呼吸循环吸痰与生命体征是否正常,对于拥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需做好配血、皮试、留置胃管、备皮等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对于没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需严密观察;第四点是护理人员需运用自身丰富的护理经验与心理学知识以及语言艺术给予患者适当地心理疏导与关心,做好与患者家属的联系工作,尽量减少患者紧张、焦虑不安、恐惧等负性情绪,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自信心;第五点是做好巡视工作,即在患者住院期间需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与生命体征,对于骨折患者的肢端末梢循环进行系统性观察,在抢救结束后需仔细核对群体伤患者的住院人数、转门诊治疗的人数以及危重伤员人数等。

1.3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主要采取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取x2进行检查,P

2、结果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突发群体伤急诊救治护理的方法与措施进行系统性研究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经2个月时间的治疗与护理,200例患者中有8例因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

3、探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自然灾害、群体性的交通事故所造成的受灾人群与受伤伤员集中送到医院急诊科进行救治,给医疗机构的应急性护理与抢救机制提出了挑战,在做好患者入院前后的基础护理的同时需对患者进行及时地心理疏导,以安抚患者与患者家属紧张、焦虑不安、恐惧等负性情绪。及时有效地清理创伤口、缝合包扎与止血、固定骨折部位等对症性的应急处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的临床死亡率。另外需采取吸痰与清除分泌物的方法保障患者的呼吸道系统的畅通,对于危重患者需给予气管插管与吸氧治疗。

与此同时,需定期或不定期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与教育,使得护理人员在掌握一般性护理理论与技能之外,需了解并掌握危重患者的病情分析与观察能力,进而为现场救治进行有效的病情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以争取必要的抢救时间。另外需强化护理人员与医师之间的组织协调能力,将大局观意识作为医疗机构的院内文化完全贯穿到急诊治疗护理工作中。

另外需采取措施保障绿色通道的真正畅通:由主管急诊科室的人员负责,自急诊科原有医疗资源与医务人员的基础上,依据突发性的群体伤患者的人数与急诊救治与护理的特殊性特征,指定医院各个科室相关专业的医务人员作为急诊救治的预备人员,再出现紧急状况时可以迅速地开展急诊救治与护理工作,争取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临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罗松娣.绿色通道在突发群体伤急救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10(02):308-309

[2] 李效全,刘佳易,周玉波.“5·12”汶川大地震群体伤院内急救“A管理模式”应用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9(05):1423-1425

[3] 陈天琴,张辉.群体伤院前急救对策与思考[J].中国民康医学,2009,10(24):1238-1239

[4] 蔡映杰,谢佩玲,管癸芬.群体创伤患者规范化处理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7(02):810-812

[5] 段凤阁.群体创伤性复合伤的救治[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0(05):315-318

[6] 陈巧玲,卢爱金,卢平丽.突发群体伤患者的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10(05):317-319

[7] 廖全全,叶良玉,张友惠,叶平香,王从华,邹红梅.群体伤救护的组织管理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0(04):297-300

急诊分诊方法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5月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80例,均符合AMI诊断标准。其中,男99例,女81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6.6±15.1)岁;发病至救治时间30~170 min,平均(77.4±12.2)min。将18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AMI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急诊接诊后后立即给予患者吸氧、心电图监护。观察组给予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主要如下。

1.2.1做好接诊护理准备 急诊接诊后立即发车,途中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仔细询问患者病情并做好记录,嘱咐患者家属不要随意挪动患者,等待救护车达到现场后听从医务人员的安排。待到达现场后,立即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并安慰患者及其家属,消除其的恐慌与焦躁心理。入院后,认真做好病情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的治疗方法。

1.2.2优化AMI救治流程 成立AMI急诊救治小组,优急诊AMI接诊绿色通道;要求医务人员在接诊途中对患者的疾病病情做出判断,并做好详细记录,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并于接诊途中电话通知急诊科室做好接诊准备,通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病情及途中救治方法等;待入院后交由急诊科医生再次结合CT及MRI等检查结果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将判断结果详细记录,交由分诊科室结转;做好院内分诊及转运交接工作,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预先做好应对意外事件的救治准备工作。

1.2.3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从提高医务人员的急诊救治水平着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组织以护士长为主要负责人的优质护理服务小组,定期对科室内所有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定期对临床护理实践中遇到的难点、疑点进行讨论、剖析,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提高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要求护理人员保持微笑服务,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急诊救治的顺利开展。

1.3疗效判定 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患者死亡率、护理满意度等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实验数据以(x±s)和(%)的形式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急诊AMI患者病情危急、患者及其家属情绪波动较大,护理难度较大。为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必须对急诊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以提高救治质 量[1-2]。优质护理方法为临床护理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在临床各科室广泛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3-4]。本文以AMI急诊接诊至救治为基础资料,分析了优质护理方法在AMI急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临床实践表明,经以做好充分的接诊救治准备、优化AMI接诊救治流程并着重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为主要目标的优质护理方法可显著改善AMI的急诊救治效果。本文中优化护理干预组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韩彦辉,李海霞.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37-839.

急诊分诊方法篇8

资料与方法

2011年6~12月收治急诊患者106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60例,急性脑外伤46例,分为心梗组和脑外伤组。60例心肌梗死患者均按照WHO制定的心肌梗死标准进行诊断。46例脑外伤患者根据Glascow标准评估。极重度16例,重度12例,中度18例。两组年龄18~65岁,平均43.35±15.11岁。

方法:①仪器和试剂选择:心肌酶谱检查均选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为配套生化检测剂,心肌酶谱正常值62~174U/L。②检查:入院后均根据患者情况做相应检查配合心肌酶谱检测。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数据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心肌酶敏感度:经过急诊积极检查和入院后辨别,心梗组60例,CK明显升高59例,敏感性95.33%,脑外伤组46例,CK明显升高46例,敏感性100.00%,由此结果可以看出,心肌酶CK检查对两组患者同样有效。见表1。

心肌酶谱:通过心肌酶检查,两组患者心肌酶各项指标对比,均差异明显(P<0.05),可见,心肌酶谱检查同样实用于心梗患者,见表2。

讨 论

心肌梗死和脑外伤患者,是急诊科常见病变,心肌梗死早期心肌酶谱检查对于早期心肌梗死诊断治疗,都有重要意义,这个是临床医生早已明确的内容[2]。其次是风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可以引起心肌损害的病变,都可以起到心肌酶谱改变增高,受到重视。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在急性脑外伤组,AST 253.03±30.21U/L、CK 546.14±32.09U/L、CK-MB 122.02±10.13U/L、LDH 422.21±35.12U/L、α-HBDH 56501±4612U/L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高;心肌酶敏感性分析也高达10000%,说明对于急性脑外伤患者,心肌酶谱检查早期也可以出现明显增高情况,敏感性高。

总之,心肌酶谱检查对于心肌梗死等有心肌损害病变有明确诊断意义,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通过上述对比发现,心肌酶谱检查对于急性脑外伤患者,同样有早期确诊作用的,配合其他检查,可以更好地指导早期治疗。通过资料发现心肌酶谱检查还可以用于新生儿窒息等检查,效果都是显著的。

综上所述,心肌酶谱检查,价格相对不高,但对于诊断价值很高,应用范围较广,因此有必要把心肌酶谱列为急诊检验项目。

急诊分诊方法篇9

在妊娠期内, 有的孕妇会出现剧烈头痛、肢体及言语障碍, 恶心、呕吐的现象, 此时应注意患者是否为急性脑出血, 妊娠合并急性脑出血的病情较急, 如不及时治疗随时会威胁患者生命[1]。有研究者提出, 导致妊娠期急性脑脑出血的原因包括孕妇疾病、身体条件及营养状况和分娩方式等因素[2]。本研究分析妊娠合并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8月~2015年10月56例妊娠合并急性脑出血患者, 年龄21~35岁, 平均年龄(25.48±7.16)岁, 体重52~77 kg, 平均体重(61.58±5.16)kg。其中初产妇34例、经产妇22例。早孕期发病10例、中晚期发病40例、产后发病6例。均在发病后1~14 h入院检查。排除意识障碍、严重肝肾功能疾病及不签署同意书的患者。

1. 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结造成患者妊娠期脑出血的原因, 并就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 1 临床特点 患者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的不同, 患者的表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患者存在基底节、丘脑和内囊出血引起的轻度偏瘫是最早期的症状, 随着病情的进展, 重症患者会进入意识模糊或者昏迷。但并不是所有的脑出血患者都会出现高血压等合并疾病, 针对出现突发性进行性头痛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妊娠期合并急性高血压患者常常感到头痛、呕吐, 查体可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颈项强直、瞳孔变化等病理反射。脑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 临床症状可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

2. 2 诊断方法 针对妊娠急性脑出血患者来说, 迅速及时的诊断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神经科查体等基本检查是临床上主要诊断方法。包括意识、精神状态、颅神经、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反射及自主神经系统等检查, 但仅依靠神经科查体还不能完全判断患者的病情, 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协助定位诊断并分析。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临床上开始利用头颅CT、核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MR)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诊断,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2. 3 危险因素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 颅内动静脉畸形、贫血、妊娠期高血压、自然分娩等因素是引起妊娠期合并急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56例研究对象中10因颅内动静脉畸形, 10例因贫血、24例因妊娠期高血压、12例因自然分娩因素导致急性脑出血。

2. 4 治疗结果 56例患者中38例经手术治疗痊愈, 18例为保守治疗, 总好转47例。

2. 4. 1 针对孕

2. 4. 2 针对不典型部位出血包括颞叶、额叶、枕叶脑出血, 且出血量

2. 4. 3 保守治疗患者注意控制血压平稳, 甘露醇和白蛋白交替使用效果良好, 也可亚低温治疗, 将体温控制在34~35℃, 保持血压在16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下、平均动脉压

3 讨论

妊娠合并急性脑出血是产科中比较危重的疾病, 脑出血可发生在整个妊娠期及产后, 有相关研究者指出, 妊娠合并脑出血的发病时间与妊娠期的血液流动力学变化、患者合并疾病、母体应激负荷、高血压等因素有必然的联系[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妊娠期合并急性脑出血患者初产妇及中晚期妊娠孕妇比例高, 表现为剧烈的头痛、喷射性呕吐、昏迷、抽搐和意识障碍;颅内动静脉畸形、贫血、妊娠期高血压、自然分娩等因素是引起妊娠期合并急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56例患者中38经手术治疗痊愈, 18例为保守治疗, 总好转47例。说明妊娠合并急性脑出血的病情较急, 危及母子生命, 致残致死率高, 可因颅内动静脉畸形、贫血、妊娠期高血压、自然分娩等因素引起。早期就诊和治疗, 大部分患者能好转。孕期普及产检, 可有效预防和及早诊治。

参考文献

[1] 章霞, 刘涟, 吴学春, 等.妊娠合并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3(21):104-105.

[2] 张健, 师春梅, 周春燕, 等.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5, 43(8):455-459.

急诊分诊方法篇10

1国内外急诊分诊护士资质

美国、法国、新加坡、我国香港对急诊分诊护士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均有一定的要求。法国急诊分诊护士首先应取得职业资格,其次要在急诊工作2年以上,并参加当地卫生局组织的相关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1]。美国分诊护士首先也必须为注册护士,然后在急诊工作6个月以上,之后进行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在经验丰富护士的监督下进行分诊工作,直到自己可以胜任[2]。新加坡对分诊护士的要求较为严格,在注册护士的基础上,有至少1年的急诊临床工作经验,还得完成院内设定的相关课程,完成心电图课程,并且要学会阅读X线,口试、笔试考试成绩通过后方可上岗[3]。我国香港要求1.5年~2.0年的急诊临床工作经验,在上岗前应熟读“香港医院管理局急诊分诊指南”,并在一名高年资护士带领下才能进行分诊工作[4]。我国大陆到目前为止对急诊分诊护士的准入没有统一标准,大部分二三级医院对急诊分诊护士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以及培训方面有不同要求。李玉乐等[5]通过问卷方式对300名来自不同医院的,在工作年限、学历、职称方面有所不同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约44.62%护理人员所在医院对分诊护士工作年限要求≥2年,约44.68%要求应≥5年,60.64%要求分诊护士应为大专及以上学历,50%要求护士及以上职称。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需要加大对急诊分诊工作的重视,建立急诊分诊护士准入制度,定期进行培训,传递新知识,从而提高急诊分诊的准确率。结合近几年的文献报道及急诊分诊工作经验,今后在急诊分诊护士的选拔方面,首先必须为注册护士;其次至少在急诊工作2年以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且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让护士充分认识到急诊分诊的重要性,熟练掌握分诊流程,最重要的是分诊护士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2急诊分诊护士的培训现状

国外对急诊分诊研究较成熟,制定了一些急诊分诊的标准,并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对分诊护士进行培训[6]。法国制定了系统的急诊分诊培训方案及指南,分诊护士在上岗前首先要经过专业培训,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具有对所收集的信息分析判断能力,另外还需具备良好的与病人、家属、同事及医院各部门的沟通技能,体现了急诊分诊的专业价值。分诊护士必须定期参加不同的培训,包括护士法律责任、急诊行为、交流沟通、信息学等[7]。Kelly等[8]对澳大利亚医院急诊分诊护士研究结果建议对急诊分诊护士的教育培训应包括:正式的讲授课程、光盘演示教学、体格检查与评估、案例分析讨论、文献阅读、高年资人员经验分享及自我引导学习等。Walsh等[9]研究中建议护士分诊培训课程应包括:预检分诊过程、病情分级标准、医疗纠纷相关知识、身体及心理评估技巧、加强沟通技巧提升病人满意度。而我国往往培训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医院在分诊护士上岗前会在岗位职责、疾病知识、科室分诊标准及沟通技巧等方面进行简短的培训。胡英莉等[10]对我国二级及以上医院急诊分诊依据调查结果显示93.07%的分诊护士是由护士长和年资高的护士在传授经验,甚至有的医院只重视培训分诊护士的分诊技巧和急救技能[11],对分诊护士的培训缺乏统一的内容和考核标准。张华君[12]建议对分诊护士的培训需加强分诊教育,主要包括分诊的发展、策略、分诊流程、生理心理健康评估方法、国际分诊量表及病人流量管理。在培训过程中需注重理论课程与重复的模拟、演练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注重培养分诊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急诊医生上岗前要进行规范化培训,急诊护士每年也在进行由北京护理学会及中华护理学会组织的急诊专科护士认证,急诊分诊护士更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包括理论授课、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等。葛宝兰等[13]对急诊分诊护士培训需求的调查显示,100%急诊分诊护士愿意接受不同形式的关于分诊相关知识的培训。

3分诊护士培训方法及效果

3.1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是依据教学内容,模拟贴近实际工作中及生活中的场景,由参与成员担任场景中的不同角色,培训老师给予指导、分析的虚拟实践性培训方法[14]。传统的授课方式,护士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做到将理论和临床实际紧密结合。情景模拟培训是一种全新的体验,真实工作场景的再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学习兴趣[15]。模拟场景除了根据病人的病种及症状设定的场景,还包括突发事件现场,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及纠纷现场。情景模拟法可以将平时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再学习解决问题。急诊病人多病情复杂,加上大部分病人会认为自己病情紧急,家属情绪不稳定这严重影响分诊护士的判断能力。葛宝兰等[16]对情景模拟与案例分析在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研究显示,通过模拟场景培训法可以提高分诊护士的理论知识和分诊技能,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提高病人的满意度。综上所述,情景模拟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提高了急诊分诊的质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编排、演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及人力物力,所以对组织者有很高要求。

3.2降阶梯思维法

降阶梯思维方法用于急诊医学,其主要特点就是按照迅速致命到发展较慢的顺序对病人的体征和症状进行排查、综合判断、以满足不同病人的需要。陈秋菊等[17]通过对本院具有5年临床工作经验的护士运用降阶梯思维进行急诊分诊培训。培训后分诊护士分析问题的能力、分诊的技能及知识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分诊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也很高,同时分诊的准确率由原来的96.90%升至了98.90%,显著提高了分诊的质量。所以护士在进行分诊时应有重点、有计划、有预见性,抓住威胁病人生命的主要矛盾。虽然此方法在提高护士分诊能力方面有显著的作用,但是此方法在护理领域应用有限,所以应结合急诊医疗,听取医生的宝贵意见[17],在分诊工作中要适当,既要注意预检过度又要避免预检不足。

3.3以老师授课为基础

(lecturebasedlearning,LBL)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双轨培训法传统护士培训主要是LBL教学法,侧重于讲授理论知识,这种单向教学法只能使护士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考虑到护士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使得护士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不高[18]。PBL教学法主要是立足于实际问题,以护理人员为中心,培训者进行引导启发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培养护士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9]。而急诊分诊正是在掌握扎实理论的基础上对病人提出问题,经过自我分析最终解决问题。比如病人出现了胸痛症状,在分诊护士的大脑里会呈现出以胸痛为主要症状的许多疾病,接下来分诊护士会针对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及伴随症状等进行询问,最后经过综合分析将病人分诊到合适的区域。在此过程中充分反映了分诊护士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讲授课程为基础的LBL教学方法为分诊护士形成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巩固分诊护士的理论知识,还能激发学习兴趣,拓宽了急诊分诊护士的思路,加快了分诊护士走向成熟的步伐,使护士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双轨教学形式多样,通过此方法的培训提高了分诊护士的综合素质。以上3种培训方法在提高分诊护士综合能力方面都起了促进作用,在以后的培训中要将单一的理论授课模式与其相结合,进行系统的培训,更要重视分诊工作,重视分诊护士的培养。在国外许多国家已经把急诊分诊护士作为急诊护理的一个亚专业来培养,将分诊护士专业化。以色列Azuri等[20]对来自18家综合医院急诊科的270名注册护士进行横断面研究,建议应专门培养急诊分诊执业护士并可以让分诊护士获得一定的分诊相关权限,比如给病人开具X线检查单等,从而减少病人等候时间,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国内缺乏完善的急诊分诊护士培训及认证体系[1],我国应该在汲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预检分诊培训体系。

4展望

急诊分诊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医疗及护理事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规范化、科学化、统一的急诊分诊护士准入制度、分诊标准及培训体系。同时在护理工作中要敢于创新,将有效的培训方式引入到护理工作中,发展急诊分诊护理信息化建设,还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应对千变万化的急诊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杰.中法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对比及借鉴[J].护理学报,2009,16(9A):20-22.

[2]张波.美国的急诊分诊制度简介[J].中华护理杂志,1994,29(5):316-318.

急诊分诊方法篇11

摘要目的:探讨品质圈在减少非急症患者急诊就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PDCA方法,对我院妇产科急诊2012年7~12月非急症患者急诊就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从人、物、环、法4个方面进行要因分析,针对主要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并组织实施,比较品质圈实施前后非急症患者急诊就诊率。结果:实施品质圈后非急诊患者急诊就诊发生率低于品质圈实施前(P<0.01)。结论:品质圈活动对减少非急诊患者急诊就诊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品质圈;非急诊就诊;急诊准入标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82

急诊是医院的急救窗口,主要负责危急重症的处理和治疗。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急诊科拥挤已是目前国内外急诊科较为普遍的现象,并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各国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因国家、地域和医院性质的不同导致急诊科拥挤的因素也各异,其中非急诊就诊者是重要因素之一[1]。目前很多不符合急诊就诊标准的患者要求急诊治疗,为了充分优化急诊的就诊流程,保障有限的急救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现急诊从2013年1月1日起针对“非急症患者急诊就诊”这一问题,运用PDCA方法开展了以减少非急症患者急诊就诊的发生率为目标的品质圈活动,效果满意,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通过现状调查,品质圈小组对2012年7~12月来急诊就诊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总接诊人数11 685例。疾病类别分:妇产科疾病占45%,内外科疾病占35%,开药占5%,复查结果占15%。根据《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指导原则》,1级占2%,2级占13%,3级占32%,4级占53%。4级属于非急诊患者,可以在门诊就诊。

1.2方法品质圈小组在员工的培训,流程的改进,制定就诊标准等各方面的改进,减少非急诊患者急诊就诊。收集2013年2~7月的非急诊患者数据,比较品质圈活动前后的效果,进行统计分析。

2品质圈小组的组成

妇产急诊科的品质圈小组,共有7人,设护士长为督导员,选举1名组织、协调、管理能力较强的组员担任圈长,全面负责组织圈内活动,并推荐1名组员担任秘书,负责记录品质圈活动的内容,另设1名组员担任质控员,负责品质圈活动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小组成员经过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有品质圈活动原则、方法、所需资料,包括选题原则、因果分析、对照表的应用等。组员每月聚会1次,集中全体组员汇报活动进展情况及商讨解决在品质圈活动中发现的问题。

3品质圈小组的具体活动

3.1选题理由通过头脑风暴法,组员们共提出6个课题,从重要性、可操作性、紧迫性、圈能力4方面进行打分,最后确立“减少非急症患者急诊就诊”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其理由是非急诊患者为图方便前来急诊就诊导致急救资源被占用,真正的需要急救处理的患者得不到最好的处理;影响急诊正常工作秩序,急诊患者增多导致医护人员工作量增加;急诊患者等候时间延长,得不到及时的处理,易引发纠纷;不利于医院整体流程优化。

3.2设定目标根据调查结果、我科人力资源、条件限制和工作负荷量,我们设定目标为非急症患者急诊就诊发生率降至10%以下。

3.3原因分析通过特性要因图从人(护士、挂号员、患者)、环境、材料、制度流程4个方面找出导致非急诊患者急诊就诊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1)员工培训不足。护士对分诊流程不熟悉,分诊知识欠缺;二是挂号员,本身是非医学专业人员,一旦遇到患者强烈要求看急诊,不懂得判断就给予挂号。(2)关于急诊就诊相关规定不清晰,工作人员不能严格执行急诊就诊的范围和准入标准。(3)门诊挂号途径少,每当门诊就诊人数过多,患者挂不上号时,患者便要求挂急诊号。(4)患者缺乏健康宣教,部分患者或图方便,或得不到正确指引要求急诊就诊。

3.4制定对策及组织实施针对以上要因,小组成员制定相关措施并实施:

3.4.1进一步完善细化急诊就诊标准的内容和规范急诊就诊范围根据卫生部《急诊患者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结合我科是妇产科专科急诊,制定了妇产科急诊准入标准,明确了病情级别3级以上才属于急诊准入标准,具体如下:(1)昏迷,休克,大出血,抽搐,脐带脱垂,腹痛(疼痛评分≥4分)。(2)妊娠期发热(T>38.5 ℃),妊娠期血压升高(BP>140/90 mmHg),妊娠期阴道流夜,妊娠期阴道出血,妊娠期腹痛,妊娠合并创伤,胎动异常,胎心率异常。(3)医师认为需要急诊诊治者。分诊护士必须按标准执行,患者病情符合急诊准入标准才可以在急诊就诊。急诊之所以就诊患者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没有严格执行急诊准入标准。

3.4.2加强培训开展分诊课程培训急诊分诊护士,注重专科护士的培训,提高专科技能,从而丰富分诊护士的理论知识,使其能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分类和严重程度,为患者提供适当的就诊方式。培训挂号员,为其发放急诊就诊标准相关培训资料,遇到不能判断的情况可指引患者到急诊进行评估。

3.4.3优化门诊流程孙梨萍,陈兰等[2-3]认为要接受门诊的患者因未及时与门诊取得联系,造成大量非急诊患者到急诊就诊,从而延长了需接受急诊就诊患者的等候时间。为此,医院提供了多种简单快捷的门诊挂号途径,经门诊流程的改造完善,患者可以通过网络预约,门诊服务台预约服务,诊间预约等方式挂号。当门诊满号时,对于非急诊者均派发“预约挂号指引”,指引其进行预约挂号或到其他院区就诊。门诊大厅设置专职的预检分诊护士,为识别急症把好第一道关,使急症患者能第一时间送到急诊室。

3.4.4优化急诊就诊流程急诊就诊者需由急诊分诊护士进行评估,确定为急诊后,在急诊室进行预挂号,实行先诊疗后交费,非急诊患者或不属于急诊就诊范围者,护士应劝导其到门诊相应专科治疗。

3.4.5加强患者关于急诊就诊相关健康宣教包括口头宣教,制作宣传单供患者阅读和张贴急诊就诊范围的告示,使患者得到有效正确的指引。

4评价方法

2013年2~7月急诊救诊11 685例,2013年2~7月实施品质圈后急诊就诊8588例。比较两组患者非急诊救诊发生率。

5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2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6结果

6.1有形成果(表1)

6.2无形成果通过这次活动,护士的理论知识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更到位;同时,小组成员之间更加团结,增加急诊团队的凝聚力。

7讨论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预检分诊系统,多数医院急诊尚无明确的分诊标准,也没有通过媒体在社会推广与宣传,取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4]。很多非急症患者为图快捷前来急诊就诊,占用急救资源。据国外文献及国内急诊资料统计分析[5]表明,在急诊科就诊的患者中只有20%的患者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急诊患者,而80%的患者是非急诊患者,与我科的情况相近。蒋琳的一项研究表明[6],有39?5%的患者可以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属于非急诊就诊患者,故应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实力,倡导非急诊就诊患者优先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所以制定急诊准入标准,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并做好公众的健康教育,对合理利用急救资源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预检分诊中,护士应该做好患者的评估,在急诊准入标准下,根据患者的轻重缓急进行高效分流患者,才能有效缓解急诊拥挤的现状。

在此次品质圈活动中,通过员工的培训,流程的改进,制度的完善,缩短了真正需要急诊的患者等待就医、检查及治疗时间,增加了医师对真正需要急诊的患者的关注度和医患之间的沟通,从而减轻急诊医务人员工作压力,缓和医患矛盾,并使真正急诊患者得到优化治疗,所以减少非急症患者在急诊就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目前急诊拥挤状况,使真正急诊患者的权益得到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妮,魏薇萍.急诊科拥挤成因、后果及缓解方案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0):1239-1242.

[2]孙梨萍.浅谈急诊预检分诊的常见问题和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6):117.

[3]陈兰.急诊预检分诊的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1,25(9):2259-2261.

[4]赵洁,王红萍,潘曙明,等.上海急诊医患分诊认知调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7):763-767.

[5]徐国英,薛晓艳.国内外急诊护理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护理管理,2009,9(9):8-10.

急诊分诊方法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组为随机选择出现急性腹痛病症,准备进行腹部b超或胃肠纤维镜检查诊断的患者100例;对照组为无腹痛症状的健康体检人30例。研究组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34.7岁;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35.1岁。

1.2 方法

1.2.1 首次诊断 由门诊或住院医生根据病史、体查、一般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在24h之内作出的诊断(在做b超或纤维胃镜检查前作出诊断)。

1.2.2 耳穴定位诊断 诊断组与对照组均进行耳穴望、触压、电测定诊断,经综合分析作出耳穴定位诊断,从而判定研究对象病在何处,过程中不进行问诊、体查、排除不必要的诱导因素。(穴位分布情况见国家标准耳穴图)耳穴定位诊断采用望诊法、触诊法、电测定法。望诊是通过肉眼观察耳廓皮肤上形态改变的“阳性反应物”,并依据其所在耳穴对疾病作出判断。触诊是用探棒触摸、探压耳穴以发现形态及压痛敏感程度的方法。电测定法是测定耳穴的皮肤电阻,并以电阻降低的部位作为躯体内脏病症诊断参考及治疗时定穴依据的方法。通过触诊法、电测法及望诊进行各个穴位的比较,找出一个压痛最明显、电流最强的穴位作“定位穴”,或通过以上三法综合分析,参考标准耳穴图位置,作出病变定位诊断。

1.2.3 b超或纤维胃镜诊断 通过b超或纤维胃镜检查所得出的诊断性结论。

1.2.4 最后诊断 经手术,在直视下明确病变在何部位,作出手术诊断;或临床医生经过以上检查综合分析、治疗性诊断,最后给予急性腹痛的诊断性结论。最后诊断再与首次诊断、耳穴定位诊断及b超或纤维胃镜诊断作比较对照。

1.2.5 诊断符合标准确定 首次诊断与最后诊断一致者为诊断相符合,首次诊断为“腹痛查因”或“可疑诊断”者不论最后诊断如何都示为“不相符”。

耳穴诊断与最后诊断比较,通过望诊、触压诊、电测定诊判断最敏感穴位作为“定位穴”,根据位置确定所处穴位名称—即耳穴所反映患者的病变部位,若与最后诊断的病灶部位一致,则定为“耳穴定位诊断相符合”,否则为“耳穴定位诊断不符合或可疑”。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0.0软件对结果作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100例急性腹痛病人的首次诊断、耳穴定位诊断、b超或胃镜诊断及最后诊断资料见表1。

表1 100例急性腹痛患者三种诊断结果与最后诊断的比较(略)

2.2 统计分析 急性腹痛耳穴定位诊断与首次诊断相符性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χ2=6.83,p<0.01)。耳穴定位诊断的符合率为92%,首次诊断的符合率为44%,耳穴诊断明显比首次诊断的符合率要高。急性腹痛耳穴定位诊断与b超或胃镜诊断相符性比较统计分析示χ2=0.404,p>0.05,故可认为急性腹痛耳穴定位诊断与b超或胃镜诊断相符性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本项实验耳穴定位诊断相符率为92%,b超或胃镜诊断相符率为93%,耳穴诊断与b超或胃镜诊断相符率均较高,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耳穴定位诊断与最后诊断的符合率为92%,处于较高的水平。本项实验耳穴定位诊断在急性腹痛组和健康人组的相符率分别为92%和86.7%,总的相符率为90.8%。

3 讨论

急性腹痛耳穴定位诊断与b超或胃镜诊断相符性分别为92%和93%,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由此,b超或胃镜诊断、耳穴定位诊断同样能对急性腹痛诊断有临床意义,并可说明用耳穴诊断法对急性腹痛进行定位诊断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可作为急性腹痛诊断的一种辅助检查。

祖国医学的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发现不少急性腹痛病人在相应穴位或某些特定部位上出现过敏点,经穴检查可以辅助急性腹痛的临床诊断,又能预测病情的转归[3]。耳诊工作者可通过视诊法、触压法、电探测法等来发现阳性反应点,通过综合分析来诊断疾病、判定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4]。刘氏[5]随机选择具有急腹症临床表现,准备行手术治疗的病人50例,术前作一般诊断、耳穴定位诊断,经手术确诊后作比较,结果耳穴定位诊断的符合率为88%。

为使耳穴诊断法能深入研究应用,耳穴诊断更具客观性,刘氏[6]运用计算机、数码相机、物理、光学原理等现代先进技术对耳穴诊断检查手段进行改进。

本项目通过观察急性腹痛病人及健康对照组的耳穴反应变化规律,证明耳穴诊断能为腹部疾病、腹痛的定位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作为一种诊断腹痛疾病的辅助诊疗方法,减低腹痛疾病的误诊率;另一方面,用现代医学诊断方法证实耳穴与腹腔脏器相对应的关系,进一步论证耳穴诊治法的现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刁秀展. 急腹症诊断中的思维方式[j]. 临床误诊误治,1997,10(3):133.

[2] 王虹峥.耳穴诊断法及其发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5):317.

[3] 韩毅. 常见急腹症穴位诊断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2.

急诊分诊方法篇13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3.086

急诊分诊是急诊患者救治过程中第一个重要环节,其作为急诊护理工作的第一关, 分诊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急诊患者是否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1],影响着急诊医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对整个急诊科的运作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将护理程序应用于急诊分诊管理中,旨在更加有效的确立急诊分诊目标、步骤,根据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标准对急诊患者进行简单、快速的评估分级,确定就诊的优先次序,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使患者因为恰当的原因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治疗区获得恰当的治疗与护理,提高急诊患者的救治速度及患者与家属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1~12月在我院就诊的急诊患者85 787例作为对照组,其中急诊内科50 004例,急诊外科24 295例,急诊妇科7394例,分诊至其他急诊科室的患者4074例。选择2013年1~12月在我院就诊的急诊患者88 97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直接分诊至抢救室(红区)进行抢救的患者2604例,分诊至急诊监护区(黄区)的患者72例,分诊至急诊内科(绿区)45 174例,急诊外科(绿区)24 184例,急诊妇科(绿区)7245例,急诊儿科(绿区)4953例,其他急诊科室473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急诊分诊方法,分诊护士主要依据患者主诉和生命体征指标,再根据患者疾病种类将患者分诊至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诊妇科、急诊儿科及其他相应的诊室,决定患者是否需要急救或去普通诊室,基本是按顺序及分诊护士对患者的经验判断就诊,诊疗室医师边诊查、边处理,发现危重患者送入抢救室进行抢救,然后再对较重患者、一般患者进行诊疗。此分诊流程缺陷在于未能在第一时间将患者准确分类,延误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时间,易造成医疗纠纷和事故;医师护士重复预检分诊工作,浪费医疗资源;抢救室、诊断室、观察室常再次询问病史,降低工作时效,造成“急诊不急”,不能提供及时高效的医疗护理服务[2]。

1.2.2观察组患者到达急诊科以后,由急诊分诊护士应用护理程序进行分诊,即首先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护士通过与患者交谈、观察和护理体检等方法,同时可充分调动眼、耳、鼻、手等感官配合快速收集患者的客观资料,并要求在2~5 min完成简单系统的护理评估。二是进行护理诊断。分诊护士根据评估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与诊断,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级,以确定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及就诊区域(注:我院急诊科从2013年1月根据2012年4月5日卫生部的《医院急诊科规范流程》的相关内容进一步明确了我院急诊患者的分级分区标准,见表1)。三是计划与实施。根据患者的病情分级将患者分流至相应的就诊区域,实施相应的救治、检查与护理措施。四是分诊护士不仅需要对急诊患者到来时进行初步评估,判断病情分级与合理分区,对1、2级患者迅速安排至红区进入医院急诊绿色通道,以最快速度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外;对3、4级等待就诊的患者需认真观察,评价分诊工作的准确性或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情况。患者的病情可能在候诊过程中发生变化,因此多次评估对于确保分诊的准确率、患者安全非常重要[3]。对病情突然发生变化的患者,要及时对病情进行重新评估分级、分区就诊。

定义濒危患者是指病情可能随时危及患者生命,包括气管插管患者,无呼吸、无脉搏患者,急性意识改变患者,无反应患者,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危重患者是指病情有可能进展至生命危险和致残危险者,应尽快安排救治急症患者是指患者有急性症状和急诊问题,但目前没有危及生命和致残危险,应在一定时间内安排患者就诊非急症患者是指轻症或非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没有急性发病情况,无或很少不适主诉

注: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上调1级

1.3评价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满意率和投诉率。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研究期间的急诊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每月各随机抽取100例,两组分别抽取1200例。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2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投诉情况比较(表1)

2.2两组抽查患者满意情况比较(表2)

3讨论

3.1护理程序在急诊科的应用,使急诊人力资源、空间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利用将护理程序应用于急诊患者分诊,同时根据急诊患者的病情分级及分区标准进行急诊分诊管理。经1年的观察比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它优化了急诊分诊流程,确保了危重患者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急诊绿色通道,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其他患者的医疗需求能够得到合理的关注。分诊护士运用系统方法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使患者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可使急诊有限的人力资源、空间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使用。急诊室过度拥挤、医疗资源有限和患者的不合理滞留,在目前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的急诊科仍比较普遍[4]。据国外文献及国内急诊资料统计分析表明,急诊科就诊的患者中只有20%患者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急诊患者,80%的患者是“非急诊患者”[5]。如何更加合理、有效的分诊, 直接关系到濒危患者(1级)、危重患者(2级)能否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影响着急诊有限的人力、空间等资源能否得到合理的使用;同时也是体现一个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

3.2急诊分级、分区标准在急诊分诊中的执行与应用我院从2013年1月急诊科将护理程序应用于急诊分诊管理,同时较好地将我院确定的急诊患者的分级分区标准运用于急诊分诊之中,提高了急诊分诊准确率及工作质量,为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提供了保证,患者与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分级、分区即将急诊就诊的患者根据病情评估分为1~4级(濒危患者、危重患者、急症患者、非急症患者);从空间布局上将急诊诊治区域分为3大区域:红区、黄区和绿区。急诊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患者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同时拟将急诊诊治区域分为3大区域:红区、黄区和绿区。红区即抢救监护区,适用于1级和2级患者处置。黄区即密切观察诊疗区,适用于3级患者,绿区即4级患者诊疗区。有了较为准确的分级分区标准,为护士应用护理程序科学分诊提供了良好基础。

3.3急诊分诊系统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护理程序的应用规范了急诊分诊工作,有效地保证了医疗安全[6]。通过把护理程序应用在急诊分诊中,能够迅速判断就诊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从而使濒危、危重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使3、4级患者得到恰当的安置与诊疗,对候诊过程中病情突然变化的患者,能够及时发现和救治,使急诊分诊工作更趋规范化、标准化,有效的保证了医疗安全,值得进一步推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患者对急诊标准认知意识的模糊,急诊患者人数的日益增多,医院医护人员等人力资源的缺乏,医疗环境设施及硬件配置相对不足等因素均制约着急诊分诊系统的进一步完善[7]。如何使危急重患者能够得到最快速、最有效的分诊与救治,急诊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使用,如何使更多虽非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抢救措施的急诊患者能够尽可能少的体验就医等待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等,均需要我们根据医院患者的需求不断的完善与改进。

参考文献

[1]胡滨,李晓娟,吴冰.浅谈加强急诊分诊管理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5):159-160.

[2]顾巧云,李晓燕,范晓,等.优化急诊就诊流程与分诊标准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12上旬):3163-3165.

[3]王学庆,秦秀芳,董金彦.完善急诊就诊护理流程与分诊标准全面提升分诊质量[J].全科护理,2011,9(11B):2980-2981.

[4]叶立刚,张茂,周光居,等.综合性三甲医院急诊室抢救患者滞留状况的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1):41-44.

[5]李春盛,李宁,高居忠.大型综合医院急诊科运用ABC模式的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9):559-661.

[6]张卫青.护理程序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3(9):173-17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