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定位实用13篇

金融市场定位
金融市场定位篇1

(二)不同类型特征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现状分析

农村信用社要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加强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这一提法,已明确了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也主要在“三农”,但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一些工业化程度高、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已经或即将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三农”的概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些个体、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民已不再是农民,而是工人、商人、投资者,在此类情况下,如果再从传统的“三农”概念中去界定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那么就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与情况的变化,支持“三农”、服务“三农”就同实际情况产生了严重的背离。

1、县级及县级以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1)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基层农村信用社应将自己服务范围定位于“三农”,强化支农服务功能。定位是竞争的手段,竞争是定位的目标,没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和稳固的根据地就无法竞争,农村信用社要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以农村为阵地,为“三农”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融主导力量。(2)坚持以支持农民增收为目标。农村信用社在经营活动中要坚持以支持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支持“三高”农业,在满足农户一般性种养业贷款和小额消费贷款资金同时,增加对农产品加工户、个体工商户、运销户的信贷支持,要根据当地政府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对优势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有一定种养规模且信用好的农户和辖内符合国家产业、行业政策,优先扶持,对名胜和市场前景良好的企业,当地龙头企业等作为自己主要的客户群体。针对实际情况,调整贷款期限,对一些经营周期长的项目,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或者实行活放活收的贷款管理模式,让农民拿到一笔贷款后,在定期归还贷款利息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的不同需求滚动使用贷款。转变观念,适当增加贷款种类和贷款投放数额,农民提供多门类全方位的信贷扶持。

2、城郊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1)坚持服务“三农”支持高效农业发展。城郊农村信用社要优先安排资金支持高产、高效益农业,以及与城市居民密切相关的“菜篮子”工程,重点要支持种植业、养殖业,努力把城郊培植成城区居民生活资源的供应站,从而加大城区对郊区市场的依赖。特别要支持用地面积小、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和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等。在支持方式上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以产业大户和专业户为扶持重点,带动城郊农民走共同发展的路子,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信任与支持,促进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2)大力拓展支持社区发展和民营企业两个空间。位于城郊的信用社与设在农村的信用社在经营环境与服务对象上有明显区别,城郊农村信用社必须根据自身的区域特点,创新发展思路,找准市场定位,走出特色之路。城郊型农村信用社随着其“农”字色彩的逐渐淡化,不能再将市场片面地定位于“小农业”,同时,也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商业银行,片面的追求“小而全”的经营模式,那只会在削弱自身总体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为城郊信用社以后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随着城乡结合部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兴起,为城郊型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而这恰恰就是各大金融机构竞争力最薄弱的领域,是城郊型信用社最容易争取和发展的空间,这也符合城郊型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的现实和分散风险的要求。因此,城郊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应该是:坚持以“农民自己的银行”为定位点,大力拓展支持社区发展和民营企业两个空间。

3、城区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1)摆正位置,不与国有商业银行盲目竞争。现阶段城市信用社首先应当稳住阵脚,在同国有商业银行有可比的地方要强化,比如存款工作,一定要做实做好,要力争创新服务水平;发展边缘业务,着手中间业务,把现有对中小企业和私营经济的支持做好、做足、做大。城市信用社在市场的位子必须摆正,不要贪大贪多,不应和国有商业银行盲目争大企业、争大项目,应在高科技、小规模上做出文章。业务方面首先要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把服务方向调准。(2)“以个私为本,为市民服务”的定位。位于“兵家必争之地”带有浓厚“农”字色彩的城区农村信用社,因其市场定位模糊、经营理念滞后、资产质量低下、业务品种匮乏、服务手段落后,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城区农村信用社在市场定位的选择上,必须扬长避短,立足于支持城区经济发展,采取“依托个私,拓展市民”的战略,把市场定位在“以个私为本,为市民服务”上。这种市场定位是实事求是的,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取得最佳效果的组合模式。城区居民、个体民营经济金融服务空间大,市场前景看好,城区农村信用社应该利用自身人多地熟的优势,积极拓展客户群体,重点开拓居民及个体民营经济组织这一信贷市场,抢占这一新兴市场。(3)以服务社区为定位。城区农村信用社应以服务社区为定位,以同商业银行“错位竞争”为思路,以贷款“零售”业务为手段,以多元化经营为方向,不断拓展自身的市场空间。具体讲,要以居民、商户、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制定符合需求的品牌产品。据相关调查显示,城市居民户或城镇化建设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准城市居民”户同农户相比,大多数有具有商品性质的房产和固定工资收入,有的还有一定数额的银行存款,从事工商企业的还有厂房设备等一定数额的资产。因此,农村信用社可以吸纳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成功经验,把社区金融服务业务的名称定为社区居民户小额贷款。按照这一思路逐步在城区或城镇化建设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创建出新的业务品牌——“社区居民小额贷款”品牌服务项目。

二、规范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思路

(一)推进农村信用社市场业务创新

1、加大科技投入将科技的创新转化为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创新。农村信用社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发挥其最大的效率,并积极依托中国银联、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等各种网络,拓展服务的范围和内涵;借助电子化及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进一步开发服务项目,增加服务功能,提高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创新网上银行业务,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品牌效应,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完善创新电子转账、支付等业务内容;提高汇兑、结算等业务的服务效率,巩固已有的市场份额。

2、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推动业务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始动力,谁就占据了业务创新的制高点。农村信用社应充分认识到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通过努力深化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切实保证农村信用社能够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同时,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在业务创新中做出贡献人员的激励力度。

(二)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健发展

1、完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目前,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初步到位,绝大多数省份都选择了省联社作为政府行使管理职责的机构。在“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承担责任,信用社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新体制下,省联社如何履行好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责,现在还没有成型的模式和做法可供遵循。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探索性的系统工程,我们称之为“现有认知水平的最佳选择”,是符合实际的。

2、理性选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由于历史、地理和人文种种主客观因素,中国各个地区农村经济建设情况不同,特别是东西部农村发展更是悬殊,因此不能片面认为合作制合适或者是股份制合适。农村信用社要明晰产权制度,形成多种金融组织形式并存的局面。在传统农业区,由于农民原有积累少、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的解决客观上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因此,对这类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可先改革为政策性金融,待“三农”问题逐渐缓解后可进行股份制改革。在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可以改组为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

金融市场定位篇2

从2003年到2013年,信托行业不断地发展,不管是从行业注册资本、净资产、行业总收入、净利润等来分析,都展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在2014年年底信托资产总规模突破7.74万亿,成为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金融部门,被公认为中国金融四大支柱型产业之一。信托是指委托人在对受托人充分信任的前提下,把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的意愿,用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进行操作,在操作中进行管理的一个过程。

二、信托产品在金融理财市场的特点

在分业经营的形势下,我国大部分金融机构都使用各自的监管规则对企业的理财业务进行管理,国家相关政策为理财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使信托产品在金融理财市场中的特点逐渐显露出来。

1.信托报酬

根据国家《信托法》规定,信托公司不能利用信托财产为私人谋取利益,通过经营信托业务可以和委托人协商适当的费用来作为信托报酬,并且还要向受益人公开讲明具体的收费标准。当前,我国信托行业在向受益人收取信托报酬时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分别是固定信托报酬与浮动信托报酬。固定信托报酬是指委托人和信托公司约定好日期和收取的费用,委托人在到期以后,不管是亏损还是获益都要向信托公司支付约定的费用;浮动信托报酬是指把信托报酬和信托利益结合在一起,对信托产品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市场需求等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合理的预算信托产品的收益率。信托公司在经营产品到期时,假设产品实际收益率小于预算收益率,信托公司按照规定不能收取任何信托费用;反之,实际收益率大于预算收益率时,信托公司则要按规定收取相关的信托费用。

2.投资者收益率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信托公司不能使用任何方法担保信托资金不会受到损失,或不能使用任何方法担保信托资金的最低收益。通常情况下信托产品都会有预算收益率,以产品预算收益率的角度来讲,供受益人选择的有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目前,比较多的受益人都会选择浮动收益,因为浮动收益是对委托人的资金规模和委托期限进行合理分析,把预算收益率和信托资金规模、委托期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和固定收益相比较之下,浮动收益带来的利润更可观,但是,浮动收益面临的风险也更多。

三、对信托产品在理财市场中的现状进行分析

1.理财市场的快速发展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收入逐渐稳固提高,使我国的理财市场蕴藏了不可估测的发展空间。在2010年《私人财富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总资产规模62万亿人民币,同上一年度比增长了百分之十九。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在面临这般巨大的市场下,不断地对委托理财进行了完善,通过各种新功能、新方法来吸引市场中的个人可投资资产,在分业经营的体制下,这种方式得到了各自从属监管机构的认同,以至被部分金融机构认为是金融创新。所以,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都非常看好中国理财市场,这是目前理财市场快速发展的现状。

2.我国信托法律制度不完善

首先,从委托理财和信托理财的法律制度以及地域性来讲,委托理财指的法律关系是委托代劳,源自于我国传统的文化滋生出来的法律制度;信托理财指的法律关系是商业,源自于英国的法律制度。因此,信托是普通法系的法律,而我国是大陆法系的国家,由于地域性造成的文化差距,我国在使用信托制度时,不能照搬英国的信托制度。所以,怎样来健全我国的信托法律制度历来都是一个重要问题。其次,信托制度不具备唯一性。从信托的性质上来讲,信托是一种对财富管理和运用的手段,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指出信托业务只能够是信托公司从业,所以,在法律上信托公司并没有控制信托制度的权限,其它的金融机构也能够运用信托制度,比如:银行也可以根据在“专营业务”中的特征,结合现有的客户资源,合理的运用信托制度。

四、理财市场快速发展下信托行业的定位

以当前信托产品的法律结构来讲,对信托产品的策划仍然位于粗放式的发展时期,在和其它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竞争时,过于注重收益率高低的比较。信托公司应该对信托财产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分析,把信托制度优势合理地对接理财市场的需要,从而实现信托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1.根据新的环境进行必要的转变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以及法律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信托行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中,牢牢地抓紧改革开发和时展对信托行业的需要,从而扩展信托业务,不断地完善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各种有利条件来整顿信托资源。从经营角度来讲,应该合理的对信托业务的范围和各个地方的市场经济进行分析,根据社会对信托行业的各种需要不断地进行转变。

从业务发展角度来讲,要用长远的目光来对信托行业进行分析,重视公司的品牌形象,把公司从以往的推进型转化为现代科技推进型,把以往的单一型管理转化为多元型管理,逐渐呈现出业务良好的发展趋势,从而提高信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从盈利角度来讲,要合理的发展中介服务类业务和投资收益率业务,在扩展信托业务规模的基础上,要善于使用信托行业制度的优势,使信托业务能够满足顾客的各种要求,通过对市场变化的分析,确定有利于信托公司稳定发展的经验模式。

2.具体的实施对策

第一,加快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信托。城市基础设施的建造是加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城市基础设施建造项目具备资金需求量大、国家政策扶持、稳定的利润回报等特点,在以前都是由政府投资建造这个项目,但是,还不能满足这个项目的资金需求。信托公司应该以资金信托的形式聚集社会个人资本,主动的参与到城市基础设施建造中,从而丰富公司投资的方式,获得多赢的局势,信托公司应该把城市基础设施建造作为一项长期发展的对象,不但可以得到稳定的利润回报。还有利于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

第二,开拓融资担保业务,为信托行业带来新的利益。能源工业是带动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年来煤炭、电力、天然气等工业的快速发展,能源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先进设备,因为回收期较长、资金需求量大等原因,许多能源企业难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这就为信托公司迎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针对优秀的项目进行融资或者担保,帮助企业购买先进设备,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融资担保业务持续性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是信托公司拓展业务一个不错的方向。

第三,成立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是信托行业区别于银行或证券业的专业权力,是信托行业资金筹集和运行的依靠[。根据自治区的产业结构发展是以重工业为主的特征,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点、资金需求量大、收益稳定等特征,信托公司应该作为主要参与人,应该结合有关重工企业,以合理的操作方式向社会人士聚集一定规模的基金份额,在基金份额上通过社会投资者的募集,同时在选择上倾向一些高成长型且运作规范的企业来进行投资,等到投资企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后,将股权或者分红视条件的进行转让实现稳定的利润回报。产业投资基金的成立和运行,应该作为信托公司业务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

五、结语

综上所述,信托行业应该在新的形势下,重新进行市场定位。从加快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信托;开拓融资担保业务,为信托行业带来新的利益;成立产业投资基金这三个方面进行落实,从而促进我国信托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霞,罗志华.信托制度在我国代客理财市场中的定位研究[J].西南金融,2012,03:14-19.

[2]席月民.我国信托业监管改革的重要问题[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01:34-40.

[3]黄韬.我国金融市场从“机构监管”到“功能监管”的法律路径――以金融理财产品监管规则的改进为中心[J].法学,2011,07:105-119.

[4]李勇,陈学文.信托产品的制度解析――兼与《信托制度异化论》作者商榷[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0,02:118-128.

金融市场定位篇3

(一)企业市场定位的概念

市场定位是企业及产品确定在目标市场上所处的位置。市场定位是由美国营销学家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1972年提出的,其含义是指企业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与众不同的,给人印象鲜明的形象,并将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从而使该产品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置。

(二)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涵义

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就是指农村信用社为自己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找到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适当位置,使自己的各个方面能在客户心目中留下别具一格的银行形象和值得购买的金融产品的印象的过程。

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内容包括竞争战略定位、顾客定位、产品定位和形象定位。找到准确的市场定位要通过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环境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等等作为基础,最后确定市场定位战略。

准确的市场定位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提高经营水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使农村信用社能够应对外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的多重挑战。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

二、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是面向“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之所以定位“三农”,是因为农村信用社主要是由广大农民入股组成,服务区域主要集中在农村,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和广大农民,服务对象以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为主,员工最熟悉的服务领域是“三农”。同时,受区域经营特性所限,农村信用社在资本、规模、成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各方面均受到严重制约,难以和大中型金融机构争夺大中型客户,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无论业务怎么发展,都必须植根农村,贴近农民。另外,这又是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所必需的,因为农业是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受到国家的政策保护,综合考虑国家政策、经济周期、行业发展、人口和地理、社会心理和客户利益因素,可以得出结论:农村信用社的这种市场定位将使自身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不同类型特征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分析

(一)农村信用社要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加强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这一提法,已明确了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也主要在“三农”,但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一些工业化程度高、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已经或即将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三农”的概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些个体、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民已不再是农民,而是工人、商人、投资者,在此类情况下,如果再从传统的“三农”概念中去界定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那么就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与情况的变化,支持“三农”、服务“三农”就同实际情况产生了严重的背离。

(二)二不同类型特征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具体模式

农村信用社在经营活动中要坚持以支持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支持“三高”农业,在满足农户一般性种养业贷款和小额消费贷款资金同时,增加对农产品加工户、个体工商户、运销户的信贷支持,要根据当地政府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对优势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有一定种养规模且信用好的农户和辖内符合国家产业、行业政策,优先扶持,对名胜和市场前景良好的企业,当地龙头企业等作为自己主要的客户群体。针对实际情况,调整贷款期限,对一些经营周期长的项目,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或者实行活放活收的贷款管理模式,让农民拿到一笔贷款后,在定期归还贷款利息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的不同需求滚动使用贷款。转变观念,适当增加贷款种类和贷款投放数额,农民提供多门类全方位的信贷扶持。

(三)城郊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

1、坚持服务“三农”支持高效农业发展

城郊农村信用社要优先安排资金支持高产、高效益农业,以及与城市居民密切相关的“菜篮子”工程,重点要支持种植业、养殖业,努力把城郊培植成城区居民生活资源的供应站,从而加大城区对郊区市场的依赖。特别要支持用地面积小、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和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等。在支持方式上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以产业大户和专业户为扶持重点,带动城郊农民走共同发展的路子,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信任与支持,促进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2、大力拓展支持社区发展和民营企业两个空间

位于城郊的信用社与设在农村的信用社在经营环境与服务对象上有明显区别,城郊农村信用社必须根据自身的区域特点,创新发展思路,找准市场定位,走出特色之路。城郊型农村信用社随着其“农”字色彩的逐渐淡化,不能再将市场片面地定位于“小农业”,同时,也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商业银行,片面的追求“小而全”的经营模式,那只会在削弱自身总体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为城郊信用社以后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随着城乡结合部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兴起,为城郊型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而这恰恰就是各大金融机构竞争力最薄弱的领域,是城郊型信用社最容易争取和发展的空间,这也符合城郊型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的现实和分散风险的要求。因此,城郊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应该是:坚持以“农民自己的银行”为定位点,大力拓展支持社区发展和民营企业两个空间。

三、规范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思路

(一)推进农村信用社市场业务创新

太和联社所处地域工业较为发达,农业为相对弱势产业,且大量农村人口随着锦州市城镇一体化的推进,纷纷涌入城市工作,“三农”信贷需求逐年萎缩。最为一家城区型农村信用社,太和联社根据锦州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自身发展的定位是:

在满足辖内“三农”资金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城区存、贷款市场规模,以城镇自然人贷款为主,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不断夯实发展基础,规范业务条线,开发适应地域特性的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以打造现代化的农村商业银行为目标,成为锦州市金融领域的佼佼者。

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推动业务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始动力,谁就占据了业务创新的制高点。农村信用社应充分认识到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通过努力深化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切实保证农村信用社能够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同时,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在业务创新中做出贡献人员的激励力度。

(二)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健发展

目前,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初步到位,绝大多数省份都选择了省联社作为政府行使管理职责的机构。在“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承担责任,信用社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新体制下,省联社如何履行好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责,现在还没有成型的模式和做法可供遵循。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探索性的系统工程,我们称之为“现有认知水平的最佳选择”,是符合实际的。

金融市场定位篇4

根据银监会的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服务定位和宗旨是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实行“小额、分散”和商业可持续原则,存贷款业务不能超出县域经济区域。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既要坚持服务“三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要坚持商业存在原则,达到资本保值升值的目的。村镇银行只要在坚持信贷标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原则下,审慎经营、科学管理,合理运用定价机制,有效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首批提出试点的村镇有6个,仪陇县金城镇是其中之一。仪陇是国家贫困县,全县幅员面积1767平方公里,人口10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2万人。当地银行业机构原有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其中邮储机构不发放贷款,农行县支行的信贷审批权限比较有限,农村信用社和农发行是该县信贷增量投入的主要力量。截至2007年3月,该县各项存款余额47.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9 亿元,县域存贷44.37%。因此在仪陇建立一家村镇银行和一家贷款公司比较符合当地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从数据上似乎也可以证明村镇银行目前的改革试点是成功的:惠民村镇银行开业9个月时间,截至2007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368 万元,各项贷款余额708 万元,其中对97户中小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16笔、850万元,贷款余额520万元;对91户农户累计发放贷款95笔共210万元,贷款余额188万元;实现收入21.1万元。

在对村镇银行的介绍中还不可避免的谈到村镇银行区别于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地方,从银监局的报告中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募集资本的开放性。村镇银行可引入本(外)地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自然人资本。四川仪陇村镇银行引入的就是南充市商业银行以及四川本地的其他几家企业。二是服务的社区性,村镇银行不得跨社区办理存贷款业务,可有效满足当地金融服务需求。三是由良好银行发起,有利于将成熟的业务产品推广到农村。南充市商业银行是全国第一家引进外资的二级城市商业银行,四川仪陇村镇银行现在的人员引入和业务管理基本都是依据南充市商业银行进行的。四是法人治理相对健全,业务流程相对清晰,经营机制相对灵活。在四川仪陇村镇银行成立后的几个月时间内完成了对24.5万农户计29亿元的统一授信。

2 村镇银行在农户眼中的定位

在经营者与农户眼中,与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市场三大机构的区别才是村镇银行发展的基本落脚点。

2.1 与中国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区别

2.1.1 与中国农业银行的比较

“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的优势就是全国的网点以及规范的服务”,这是金城镇居民的话。农行全国联网系统优势使在外打工的当地农民有了最快捷、安全的方式将其资金进行异地划转,所以农业银行总是门庭若市,而居民也为排队长龙而苦恼。村镇银行的进入在短期内似乎也无法改善这种局面。由于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于本土,所以其资金划转在跨行跨地区方面只能通过南充市商业银行和兴业银行的系统进行。而且目前在当地只有一家营业网点,虽然计划实施自助服务柜台,但很多农户根本无法使用。所以,无论是从村镇银行还是从农户个人的时间以及成本方面来看,村镇银行的存款获取是没有优势的。即从存款业务来讲,村镇银行需要把握好尺度才能在当地长期发展下去,农民也才能从中得到切实的益处。

2.1.2 与农业发展银行的比较

在四川仪陇村镇银行的贷款中,也有令人深思的地方。其中的贷款创新点在各媒体中都有报道,比如当地的獭兔养殖——但是这种看似新颖的贷款模式却是在政府的带领之下进行的——这让人看到的是一家政策性银行的做法。作为一家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企业,村镇银行依靠了很多的政策扶持,但其盈利模式是什么?风险又由谁来承担?从这点上看,村镇银行的组织资本构架与其盈利模式存在着本质上的冲突,现在靠政策扶持,将来又怎么办?如果仅仅是依靠政策的话,村镇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的区别何在?

2.2 与农村信用社的比较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第一次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产物,那么就首先来分析下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区别。在农村信用社主任的眼中,僵化的体制以及落后的人员素质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村镇银行由于成立的资本的开发性从本质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看清的还有更现实的问题——外来性。虽然南充市商业银行是一家优质的当地银行,但通过我们的实地调查了解到:它对于金城镇这样的农村来说是水土不服的——至少在短期来看。首先,南充市商业银行是一家典型的城市商业银行,其优质的业绩来自于其在二级城市的投融资经验,而对于山区农民的金融需求而言,外来经营管理理念和外进人才是无法适应当地状况的。其次,从本地获取金融人才而言,很现实的方法是从农村信用社“挖人”。但是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员工在当地的高工资地位待遇以及长期的客户关系网络等等原因让已经在改进的农村信用社“放人”几乎不可能!这样看来,本来的人才优势则有可能成为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瓶颈”。

同时,在农户眼中农信社是给予过他们贷款支持的。不仅是村镇银行,早在2005年开始,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就已经对所有农户实行了授信,村镇银行的授信“不过是再走一遍别人走过的路而已”。虽然在银行中了解到村镇银行的授信额度有所提高(小额信贷),但对于只需要对农业生产提供金融帮助的农户来说,村镇银行需要的是创新,而不是额度的提高。村镇银行的良好思路也在于此:比如,在农业保险方面,南充市商业银行的投资方之一——德国安联保险公司在此方面有着一整套的国际经验。村镇银行需要做的就是在此基础上在当地进行实践——这是农村信用社无法比拟的优势。

3 总结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正处于尝试阶段,在调查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索改革的目的所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而良好的金融服务。所以,村镇银行的发展也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在摸索中勇于创新、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农村经济中逐渐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优势与作用!

金融市场定位篇5

政府要发挥真正的引导力

国务院于今年年初颁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到2020年,要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体系,使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居于国际中上游水平的总体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教授贝多广指出,国家的普惠金融五年规划是普惠金融的国家发展战略,如何将战略落到实处,如何真正遵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特别是如何让各级地方政府在推进普惠金融的事业中发挥引导作用,是未来五年我国普惠金融能否实现宏伟目标的关键。

王君也认为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过去十多年里,我去了很多的乡镇、自然村,一方面看到普惠金融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另一方面看到几乎每一个地方政府都有数以十计甚至高达百项的财政补贴项目。而这些基金效果到底怎么样?是可以打一个问号的。”

因此,在此次中国普惠金融专题讨论会上,来自普惠金融发展的利益相关方达成的一个共识是,关键在于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核心在于在各级地方政府如何因地制宜引导并积极推动本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

有了国家战略的总体指导,王君提出当务之急是需要对普惠金融目前的进展做出客观评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并没有达成共识,但通过评估才能够真正搞清楚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矛盾、问题和差距。”

同时,通过评估,也有助于政府部门避免出于善意的目的发力过度,不需要补贴的地方去补贴,不需要引导的地方去引导,不仅出现借贷过度和供给过度,也影响了市场作用的有效发挥。

“而要想对普惠金融现状做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判断,我们有一个绕不过去的槛,就是建立一套真正可靠的、全覆盖的、能够反应真实情况的普惠金融的统计指标体系。”王君强调。

此次中国普惠金融专题讨论会,同时了《2015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绿皮书),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推出的第一个系统性研究成果。贝多广指出,撰写绿皮书旨在于真实反映中国普惠金融事业的进步和问题所在,不仅对普惠金融的定义、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做了基础性的讨论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普惠金融发展与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市场化调整、普惠金融体系中信用风险控制、大数据征信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地方推动要经得起检验

此次中国普惠金融专题讨论会上,围绕“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这一主题,来自重庆市、福建宁德市和广西田东县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当地推进普惠金融的实践与经验。

重庆金融办代表介绍了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各类普惠金融服务主体通过互联网、数据等技术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并如何通过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提升普惠金融整体业态发展和服务水平。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切实保障特殊群体,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金融市场定位篇6

一、新时期金融本科教育面临的理论与市场环境

(一)面临的理论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以银行活动为核心的金融格局,逐渐向以资本市场的融资活动为核心转化,由此以财务决策和金融市场的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的微观金融理论逐渐被大家重视起来。由托宾和马克维茨创建的现资组合理论和资产定价理论形成了现代西方金融学的主流学派。

伴随西方金融理论向微观转化的潮流,西方金融教学开始日益重视资产定价、衍生金融工具、货币时间价值等金融经济学的内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的金融本科教育也应该适应这一世界金融理论引领的金融教学方向的趋势,使金融本科教育与金融理论的发展保持一致。

(二)面临的市场环境

1. 国内市场环境

从1994年实行新的金融体制以来,我国的金融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发生了较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及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推进

市场经济改革之后,我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金融机构的“大一统”的金融模式解体,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体系:除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1994年又建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而且出现了大量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外资和合资银行大量涌入,可以预见:随着入世带来的金融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机构多元化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伴随金融机构多元化的金融体系转变,中国的金融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除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做出界定、整顿同业拆借市场、规范货币市场外,当前改革的重点是国有商业银行公司化和上市以及利率的市场化。这些新变化无一不对金融学本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而且要求其要能够紧跟时代特征更新知识。

(2)金融市场趋于成熟

我国金融市场经过20多年的锤炼已经越来越趋于成熟:以银行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市场为核心的货币市场和以股票债券为主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货币资本市场规模的发展壮大,又带来了筹资方式由间接为主转为直接为主,筹资方式多元化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工具的不断更新及金融风险的不断加剧。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不仅使金融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要求以往金融本科教育中忽视金融市场理论和实务的传统金融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加入与金融市场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理论与实务知识及技术,以使金融本科教育的内容有多元知识的结构。

2. 面临的国际市场环境

当前,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伴随这种经济发展潮流,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进程明显在加快,经济领域中对单一性金融人才的需求必将减少,从而增加复合性金融人才,即既懂管理又懂金融的人才和既通英语又懂金融的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的金融本科教育以最快的速度和方式不断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二、新时期金融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

在我国金融学专业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曾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对人才培养目标做过几次大的调整。20世纪50年代主要强调培养金融战线的领导干部,60-70年代主要培养又红又专的财经工作者,改革开放以后强调为金融系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其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普遍定位在“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无疑对金融本科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面临新时期金融本科的人才市场需求,这个目标定位显然要加以调整。通过对近几年金融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结合国内外金融业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当今金融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重点培养通才中的专才”较为合适。理由如下:

1. 以“通才”为主要的培养目标

过去我国的金融高等教育基本上属于“专才”教育,这种培养模式比较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当前的经济状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入世6年来金融业越来越开放,这就要求金融本科教育不能只注重某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既要掌握银行的有关知识,也要掌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同时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下学生还必须掌握大量的国际金融知识,熟悉和了解国际金融的有关原理和规则。因此,金融本科教育必须以“通才”为主要的培养目标,打造宽厚的基础,强化综合素质的培养,锻炼学生全方位的能力。

2.市场需求状况要求必须强化“专才”教育

市场需求是我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而当前各类企业的需求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的金融本科教育在“通才”的基础上必须强化“专才”教育。一个专业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的满意程度。当前金融本科生的就业问题存在一种矛盾,一方面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相当一部分金融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当然这与个别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各类企业的不同特点要求金融本科学生在具备丰富金融知识的同时,要根据本企业的业务特点强化某方面的技能。金融专科生较薄弱的金融基础知识使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而更高级别的研究生又因过于侧重理论知识也不适合做具体的金融工作,大量的企业需要的是既有广博的金融知识又在某方面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如金融市场决策,需要金融本科生在具备丰富的知识之后又把“专”的知识学会,在市场决策中专管某项业务,而且决策要正确。所以,我们的金融本科教育仅局限在“通才”培养上还不够,而应该是不论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都是“通才中的专才”。

三、新时期金融本科教育的思考

(一)改革并完善金融本科课程设置,以适应新的培养目标定位

无论是何种培养目标定位,都必须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强化或弱化某些教学环节来实现。“通才中的专才”这一金融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课程设置,总体应以“淡化专业课,强化选修课”为思路。专业课可以保证学生掌握本科阶段必需的基础知识,满足本科阶段“通才”教育这一培养目标,选修课则可以保证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满足“专才”这一目标定位。学生毕业后无非两大去向,一是就业,二是考研。基于这种实际,可在金融学专业上设定多个金融方向,并在各方向上设置不同的选修课群体,这样来保证所有本科学生在具备一定金融基础知识的“通才”基础上,既满足部分学生就业的“专才”需求,也满足部分考研学生的“专才”需求。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新的环境需要

1. 结合专业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当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学后知识又掌握得不牢固,导致“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弊端出现。因此,可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并用的形式教学,如采取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金融学的许多课程如《国际金融市场》、《银行会计》、《证券投资学》等实际上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在传授课堂知识的同时,运用案例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激发兴趣,运用模拟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加强校企联系,建立“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注重学历这一社会潮流下,各高校的教师队伍基本上由硕士或博士组成。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自身的实践能力却不够丰富,具体到微观的业务操作可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师传授理论知识之后加大学生校外实习的力度,让学生到实际的金融部门去实习,实现“走出去”的方式。这一方式的实现可通过教师与实际金融部门的课题研究,加强与金融企业的联系,以方便本校学生的实习。同时,还要运用“请进来”的方式,定期聘请金融实际部门的专业人士以办讲座、座谈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和简单的实际业务操作。

(三)在适宜的课程中推广双语教学,以强化金融本科学生的外语能力

中国入世带来的金融开放程度的扩大及金融全球化趋势都要求现代的金融本科人才既要掌握大量金融基础知识,又要强化英语和通晓国际金融惯例,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就是在适宜的课程中推广双语教学。目前双语教学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受到重视,但总体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在这一探索中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一定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课堂容量确定是否进行双语教学,一般来说,课程难易程度适中,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适宜推广双语教学;二是要注意加强双语授课教师本身的英语及金融理念的修养,某种程度上这是决定双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三是要注意双语教学选择的教材应以最新的英文原版教材为主,这既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跟踪金融理论的前沿,使学生掌握最新的金融理论知识。

(四)积极筹建金融实验室,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为了达到“通才中的专才”这一目标,除了课程设置上在专业课之外加大选修课的份量来体现以外,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要有配套的金融实验室来体现。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培养方向建立相应的金融实验室,如模拟银行、模拟股市等。又如在模拟银行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银行会计等理论知识,通过计算机谋求一个职位,模拟银行业务。在这种模拟环境中,学生通过进行业务模拟实践,可增强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扬等.中国金融理论前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李洪梅等.关于新时期金融本科教育的思考.全国高等院校金融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优秀论文集,2006.4.

[3]王学武.金融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思考[J].吉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8).

[4]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5]曾康霖等.金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M].西南财大出版社,1998.

金融市场定位篇7

(一)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是面向“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之所以定位“三农”,是因为农村信用社主要是由广大农民入股组成,服务区域主要集中在农村,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和广大农民,服务对象以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为主,员工最熟悉的服务领域是“三农”。同时,受区域经营特性所限,农村信用社在资本、规模、成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各方面均受到严重制约,难以和大中型金融机构争夺大中型客户,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无论业务怎么发展,都必须植根农村,贴近农民。另外,这又是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所必需的,因为农业是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受到国家的政策保护,综合考虑国家政策、经济周期、行业发展、人口和地理、社会心理和客户利益因素,可以得出结论:农村信用社的这种市场定位将使自身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不同类型特征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现状分析

农村信用社要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加强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这一提法,已明确了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也主要在“三农”,但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一些工业化程度高、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已经或即将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三农”的概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些个体、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民已不再是农民,而是工人、商人、投资者,在此类情况下,如果再从传统的“三农”概念中去界定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那么就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与情况的变化,支持“三农”、服务“三农”就同实际情况产生了严重的背离。

1、县级及县级以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1)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基层农村信用社应将自己服务范围定位于“三农”,强化支农服务功能。定位是竞争的手段,竞争是定位的目标,没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和稳固的根据地就无法竞争,农村信用社要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以农村为阵地,为“三农”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融主导力量。(2)坚持以支持农民增收为目标。农村信用社在经营活动中要坚持以支持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支持“三高”农业,在满足农户一般性种养业贷款和小额消费贷款资金同时,增加对农产品加工户、个体工商户、运销户的信贷支持,要根据当地政府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对优势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有一定种养规模且信用好的农户和辖内符合国家产业、行业政策,优先扶持,对名胜和市场前景良好的企业,当地龙头企业等作为自己主要的客户群体。针对实际情况,调整贷款期限,对一些经营周期长的项目,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或者实行活放活收的贷款管理模式,让农民拿到一笔贷款后,在定期归还贷款利息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的不同需求滚动使用贷款。转变观念,适当增加贷款种类和贷款投放数额,农民提供多门类全方位的信贷扶持。

2、城郊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1)坚持服务“三农”支持高效农业发展。城郊农村信用社要优先安排资金支持高产、高效益农业,以及与城市居民密切相关的“菜篮子”工程,重点要支持种植业、养殖业,努力把城郊培植成城区居民生活资源的供应站,从而加大城区对郊区市场的依赖。特别要支持用地面积小、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和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等。在支持方式上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以产业大户和专业户为扶持重点,带动城郊农民走共同发展的路子,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信任与支持,促进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2)大力拓展支持社区发展和民营企业两个空间。位于城郊的信用社与设在农村的信用社在经营环境与服务对象上有明显区别,城郊农村信用社必须根据自身的区域特点,创新发展思路,找准市场定位,走出特色之路。城郊型农村信用社随着其“农”字色彩的逐渐淡化,不能再将市场片面地定位于“小农业”,同时,也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商业银行,片面的追求“小而全”的经营模式,那只会在削弱自身总体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为城郊信用社以后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随着城乡结合部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兴起,为城郊型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而这恰恰就是各大金融机构竞争力最薄弱的领域,是城郊型信用社最容易争取和发展的空间,这也符合城郊型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的现实和分散风险的要求。因此,城郊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应该是:坚持以“农民自己的银行”为定位点,大力拓展支持社区发展和民营企业两个空间。

3、城区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1)摆正位置,不与国有商业银行盲目竞争。现阶段城市信用社首先应当稳住阵脚,在同国有商业银行有可比的地方要强化,比如存款工作,一定要做实做好,要力争创新服务水平;发展边缘业务,着手中间业务,把现有对中小企业和私营经济的支持做好、做足、做大。城市信用社在市场的位子必须摆正,不要贪大贪多,不应和国有商业银行盲目争大企业、争大项目,应在高科技、小规模上做出文章。业务方面首先要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把服务方向调准。(2)“以个私为本,为市民服务”的定位。位于“兵家必争之地”带有浓厚“农”字色彩的城区农村信用社,因其市场定位模糊、经营理念滞后、资产质量低下、业务品种匮乏、服务手段落后,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城区农村信用社在市场定位的选择上,必须扬长避短,立足于支持城区经济发展,采取“依托个私,拓展市民”的战略,把市场定位在“以个私为本,为市民服务”上。这种市场定位是实事求是的,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取得最佳效果的组合模式。城区居民、个体民营经济金融服务空间大,市场前景看好,城区农村信用社应该利用自身人多地熟的优势,积极拓展客户群体,重点开拓居民及个体民营经济组织这一信贷市场,抢占这一新兴市场。(3)以服务社区为定位。城区农村信用社应以服务社区为定位,以同商业银行“错位竞争”为思路,以贷款“零售”业务为手段,以多元化经营为方向,不断拓展自身的市场空间。具体讲,要以居民、商户、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制定符合需求的品牌产品。据相关调查显示,城市居民户或城镇化建设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准城市居民”户同农户相比,大多数有具有商品性质的房产和固定工资收入,有的还有一定数额的银行存款,从事工商企业的还有厂房设备等一定数额的资产。因此,农村信用社可以吸纳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成功经验,把社区金融服务业务的名称定为社区居民户小额贷款。按照这一思路逐步在城区或城镇化建设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创建出新的业务品牌――“社区居民小额贷款”品牌服务项目。

二、规范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思路

(一)推进农村信用社市场业务创新

1、加大科技投入将科技的创新转化为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创新。农村信用社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发挥其最大的效率,并积极依托中国银联、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等各种网络,拓展服务的范围和内涵;借助电子化及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进一步开发服务项目,增加服务功能,提高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创新网上银行业务,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品牌效应,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完善创新电子转账、支付等业务内容;提高汇兑、结算等业务的服务效率,巩固已有的市场份额。

2、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推动业务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始动力,谁就占据了业务创新的制高点。农村信用社应充分认识到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通过努力深化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切实保证农村信用社能够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同时,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在业务创新中做出贡献人员的激励力度。

(二)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健发展

1、完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目前,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初步到位,绝大多数省份都选择了省联社作为政府行使管理职责的机构。在“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承担责任,信用社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新体制下,省联社如何履行好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责,现在还没有成型的模式和做法可供遵循。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探索性的系统工程,我们称之为“现有认知水平的最佳选择”,是符合实际的。

2、理性选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由于历史、地理和人文种种主客观因素,中国各个地区农村经济建设情况不同,特别是东西部农村发展更是悬殊,因此不能片面认为合作制合适或者是股份制合适。农村信用社要明晰产权制度,形成多种金融组织形式并存的局面。在传统农业区,由于农民原有积累少、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的解决客观上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因此,对这类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可先改革为政策性金融,待“三农”问题逐渐缓解后可进行股份制改革。在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可以改组为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

3、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一是通过补充、修改完善有关问责制度,加大对各级领导人员管理责任的追究力度,特别是加大对由于失职造成风险损失的各级领导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二是适应强化内控、规范管理的需要,对有关规章制度做进一步补充与细化,构建适合内部各业务环节、各岗位之间有的工作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更要建立严格的制度执行、考核和奖惩体系,确保有章必循,并明确责任追究的重点和要求。三是加大对责任认定人员的行为约束和责任追究,确保责任认定工作得到落实。四是通过对处理程序的调整、完善,明确处理程序中应贯彻的原则、责任认定部门、责任认定的监查部门、责任认定程序与处理程序的对接等。五是切实做到违章必究。

(三)争取政策支持为营造实现市场定位的良好氛围

农村信用社要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扶持和其他支持,包括获取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的支持、政府有关方面给予农村信用社以商业银行平等的待遇、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等等;对各级党政部门和乡村两级组织的结欠贷款,要依靠当地政府采取措施予以清理,对党政工作人员拖欠的不良贷款或担保的到期贷款,要依靠行政和司法手段予以清收,以挽回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损失;要依照国际惯例,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确保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资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孙迎春.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若干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3).

2、张红霞.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甘肃金融,2008(1).

3、张虎,沈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浅议[J].现代金融,2004(9).

金融市场定位篇8

一、引言

数据挖掘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从大型数据集中挖掘出隐含的有潜在价值的信息,在商业银行日常业务中,能对金融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规律,发现目标市场。客户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在金融产品同质性非常严重,商业银行必须懂得利用数据挖掘认清自身的优势,对已有客户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识别客户的消费偏好,找出客户的购买动机、购买行为和购买力等方面的特点,才能开发出适合客户的金融产品。

二、我国个人金融产品的发展现状及市场定位

1.我国个人金融产品的发展现状

为了满足当前社会个人融资及理财的需要,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推出功能多样的个人金融产品,如:个人储蓄存款、银行卡、个人理财、个人消费信贷,以及电子汇款、银证转账、外汇买卖、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以及各种代收代付、代保管等。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3年5月底,我国个人存款余额为44.17万亿元。以全国人口总数13.5亿计算,人均住户存款应为32719元。央行数据还显示,我国个人存款中,储蓄存款为42.94万亿元,占了97%以上。另据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调查,占总调查量20%的高收入者拥有相当于42.4%的财富,不足5%的人占有全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额的一半,城市中40%的最贫困家庭基本不具备承受消费信贷的能力。根据目前我国个人经济状况存在的差异,在推出个人金融产品时必须结合自身能力分析,做好客户定位、区域定位和产品定位。2008年招商银行推出的“一卡通”和“金葵花理财”,由于市场定位准确,很受客户欢迎,市场份额在银行业同类产品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2.个人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位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市场定位的方法一般先按地区和人口因素的标准作初步划分,接着在这基础上再按收入标准实行差异化分层,然后针对不同收入层次的差异化需求开发新的产品。个人客户市场通常有四种划分方法:第一是按人口统计与社会经济变量划分,涉及不同年龄、收入、性别、教育、职业和种族等;第二按心理因素划分,包括客户的社会阶层、生活方式和个性特点;第三按地理因素划分,包括不同国家、地区、城市规模和地理密度等;第四按客户对金融产品追求的不同核心利益,分为不同的群体。

三、数据挖掘在个人金融产品市场定位中的应用

个人金融产品面向社会大众,而他们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银行必须有相适应的一系列金融产品体系,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1. 数据挖掘在国外银行的应用

美国的大型银行大部分已经建成大型的数据仓库,具有强大的数据挖掘能力。美国现代商业银行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陆续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MIS),实现了对业务交易和经营管理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在90年代初期陆续建立了决策支持系统(DSS),在对业务交易信息和经营管理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信息分析、加工的集成;到了9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大型商业银行先后花巨资开始建立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数据仓库(BDW)体系。如,美国Firstar银行的公共数据库中储存着每位消费者的信息,利用数据挖掘可以透彻分析消费者购买新产品的原因。在数据库中能够找出一种模式,为每种产品找到最合适的消费者。他们采用读出数据变量,结合消费者的具体情况,是否有家庭财产贷款、信用卡、存款或其他投资产品等,将他们分成若干组,然后使用数据挖掘预测何时向哪位消费者提供何种产品。数据挖掘使国外商业银行有很强的市场适应性,能够结合传统的存款、贷款、中间业务,与保险、证券买卖、基金、外汇交易、国际、信托业务等相联系,不断开发合适的新产品,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的产品体系。通过准确定位的个人金融产品,银行的竞争力得到大大的提升。

2.数据挖掘的应用程序

(1)采集客户信息资料。每一次客户交易和服务的过程发生在不同的渠道中,通过对各渠道的数据进行采集并作初步归类处理,就能转换成丰富的客户信息,例如客户群体属性,客户背景信息、客户满意度评价等,详尽的客户信息有助于银行更好的制定产品定位策略。

(2)对客户信息作集成处理并存入数据仓库。数据仓库能够对信息作集成处理,形成一个汇总信息平台,为进一步分析提供支撑数据。在个人金融产品市场定位时,要先进行产品的属性定位、功能定位、档次定位和组合定位,以便确定产品类型和组合。例如一些银行在推出新的信用卡、转账卡、提款卡和联名卡时,要依据不同客户的需要赋予银行卡独特的产品特征。只有充分掌握了顾客需求差异的信息,才能更好地设计出功能独特的金融产品。

(3)创建分析模型及专项分析。数据挖掘能够随时调取客户相关信息,运用相关的模型和指标作专项分析,例如客户盈利能力分析、行为分析、贷款风险分析、追缴分析、资信评估等,这是数据挖掘的主要手段,它可以发现重点的目标使用者(购买者)。在客户盈利能力分析中,由于不同客户对银行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通过数据挖掘可以有效地分析和预测不同市场活动情况下客户盈利能力的变化,以帮助银行制定适合的市场策略;通过客户的行为分析,可以判断客户对交叉销售的接受程度,从而找出对客户最优的产品或服务匹配。

(4)数据挖掘、为决策支持提供服务。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银行利用特定的分析工具,使用统计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客户信息的“数据矿山”中找到蕴藏的“金块”。经过数据挖掘银行将更清楚的认识自身条件,更好的把握自已的竞争优势。还可以经常审视金融产品提供的利益是否被目标市场所认可,产品的市场定位在目标市场上是否突出。1996年1月12日成立的中国民生银行,其产品定位和竞争战略围绕的是以“民”为本,并推出了相应的多种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迄今已占有一定的市场地位。

四、数据挖掘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状况

自1999年9月开始,我国各个银行都陆续开展数据大集中,数据挖掘技术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建立起的相关硬件设施包括服务中心和数据仓库等。2011年中国工商银行建成了面向全球化、综合化、集团化发展的第四代科技应用系统(NOVA+),创新推出短信服务平台、移动银行等一大批基础平台和拳头产品。个人理财及私人银行业务收入212.64亿元,增加64.06亿元,增长43.1%,主要是个人贷款服务、个人贵金属、个人银行类理财以及私人银行业务实现较快增长。银行卡业务收入172.68亿元,增加35.81亿元,增长26.2%。在应用数据挖掘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系统功能欠缺

已经建起的系统由于缺乏深度的客户信息分析以及后台可集成销售业务的操作功能,使得国内银行薄弱的客户关系和长期积累下来的大量客户数据未能被充分利用和挖掘。又由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以及还没真正建成以客户为标识的统一数据库,导致在金融产品市场定位时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

2.数据挖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各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非常类似,在同一个地域内的客户从银行获得的服务大同小异,银行未能为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当客户到银行咨询投资理财问题时,职员对客户的偏好及能力无法把握,很难令客户满意, 最终客户失望离去。这反映了银行未能很好的利用数据挖掘分析客户,不知道应该对哪一类客户提供何种服务和产品,如何将重要客户留住,往往在业务决策时碰到极大的困挠,浪费了许多资源,失去了很多机会。

3.客户相关的数据处于分割状态

一直以来,我国银行信息系统是按照传统手工处理流程开发的,银行的交易业务, 营销、销售、客户服务和支持业务都是孤立的进行。系统的设计都是以账号为中心,根据客户业务品种的不同, 市场、销售、服务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独立的信息系统,客户在银行内部各系统中的账号各不相同,客户信息是散乱和不连续的,客户在办理不同的银行业务(如存款、贷款、办卡)时,个人信息资料都要重复填写,这给客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五、改进建议及措施

基于上述分析,今后我国商业银行在应用数据挖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建造分布式数据库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各地拥有大量的分支机构,银行在建造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时可以采用分布式的数据库环境,让各分行都拥有自己的CRM系统,并与本地综合业务系统及呼叫中心连接,同时在总行建有CRM数据库,提供面向全行的分析决策功能。例如,银行总部统一建立一级网上银行,所有网上银行的客户均在同一数据库中注册,客户的信息直接在总行的CRM系统中集成,各分行可以随时调用总行数据库中的客户信息。

(二)银行内部应协调一致

由于金融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无形性和易模仿性,因此,商业银行所提供的各种金融产品的差别就在于其服务质量和顾客对该服务的满意度上。这表明,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已成为各银行竞争的关键。银行必须充分调动内部各部门及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只有做到内部紧密协作,才能在开发、设计和推广金融产品的整个过程中全面贯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理念,共享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挖掘的作用。

(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金融产品

银行要在已有业务基础上顺应客户消费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利用各种现有的金融工具进行创新。例如,在经济领域存在着大量不确定因素,如何降低风险并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已成为广大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而面对新的投资机会,银行客户对新的信贷手段和权益生成的需求也随之增长。根据这些情况,银行可以与其它金融机构合作,加强银保、银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在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做到高起点,高技术,大力发展网络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产品。

六、结语

国外银行的科技化程度高,能够以客户信息为中心进行个人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位,国内银行在这方面还处于被动的地位。实际上,在国内人们更愿意购买本国银行的金融产品,国内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开发、设计和经营,向客户提供合适与满意的金融产品。

参考文献:

[1]周梅.金融产品创新:历程、机制与策略.财贸经济.2009.02.

[2]黄少安,刘达,郭冬梅.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机制选择和政策建议.理论学刊.2011.01.

金融市场定位篇9

(一)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1.市场营销的含义

市场营销是企业创造、沟通与传送价值给顾客,并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价值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和体系,是企业经营顾客关系以便让组织与其利益关系人受益的一种组织功能与程序。

2.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含义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是指以提供经营货币或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为了获得利润而采取的促进银行服务业的管理活动。

(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现状

我国加入WTO后,外国银行纷纷进入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着新的挑战和竞争,商业银行竞争机制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新的竞争格局下,新建商业银行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外资银行的陆续进入,使整个商业银行群体在经营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作为竞争新策略,开始受到各金融机构的重视和青睐。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概念、策略也不断被各大商业银行采纳、运用。银行业间的市场营销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1.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发生了改变。各商业银行在开展日常经营业务的同时,开始注重市场营销定位,围绕自身业务范围开展适合的市场定位和客户定位,以提高市场份额。竞争的方式不再是如何提高储蓄率、贷款率而是开展业务种类繁多的新的金融服务业,以吸引顾客。

2.商业银行开始注重营销活动。各商业银行通过广告和人员宣传,不断推广自己的新业务。在进行业务宣传时,各商业银行不仅加强了与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及个人的联系,还通过各种公益活动来促进业务的宣传,从而提高市场份额,使本行的影响和知名度有所提高,业务数量有所增长。

二、商业营销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大商业银行在新的竞争格局中,纷纷采用市场营销方式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但是,在实际的市场营销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意识不充分,重视力度不够。为适应新形势的竞争需要,各商业银行纷纷采取了一系列营销措施促进金融市场营销业务的开展。比如,新产品的开发、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和媒介等。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各商业银行对市场营销理论认识不深刻,实践经验不足,导致了营销活动效果不理想,目标市场没有开发出来。

2.商业银行的营销活动只重视市场竞争,忽略了目标市场的定位和开发。定位目标市场是营销活动的主要内容,只有准确的市场定位,营销活动才能准备的开展。目前,商业银行开展的市场营销活动,只为了提高竞争力,只进行业务宣传,忽视了目标市场的定位。市场定位不准确,营销策略无法发挥其竞争优势。

3.金融市场营销活动缺乏创新性,市场开发和业务开发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目前,商业银行之间的营销活动主要是开发新产品。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各商业银行没有让消费者真正认识到不同业务的区别,从而使消费者无从选择,最终导致银行新业务开发失败,市场份额降低。

4.金融市场营销活动只注重金融业务“产品包装”,缺乏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的“企业形象定位”。各商业银行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时,只关注银行业务的具体内容,仅依靠提高业务量促进竞争,而忽视了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员工素质的提升,最终导致银行业的整体形象没有得到提高,影响了竞争力。5.商业银行在开展金融业务市场营销活动时,往往利用个人或企业关系促进营销,而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公关营销”。商业银行之间为了完成金融业务,往往依靠个人或银行的关系户来完成业务量,与客户之间的真正交流不到位,无法与客户沟通,无法建立公关营销。最终导致商业银行与客户的公共关系恶化,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对策

为适应金融业市场营销的发展,商业银行必须结合自身的业务状况和业务特点,制定适应新竞争环境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树立现代营销观念,创造和改善外部环境

商业银行树立营销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商业银行要树立客户至上的市场营销理念,坚持以为客户提供资金需求者服务,以为顾客提供资金供应为业务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其二,商业银行要树立全球金融经济一体化的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1.各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市场体制。商业银行不仅要大力开发金融市场,还要积极拓展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方便消费者获得投资资金。同时,创新金融业务,正确引导金融业务的开展,开发独具特色的金融业务,提高业务量。2.建立和健全金融法制,规范金融立法和执法工作。我国应该加快商业银行的立法进程,通过修订和完善以往的金融法规加快金融业的法制建设;同时,对交易安全、金融犯罪等相关条款进行修订或新建,以保证金融业务的开展,为金融业创造一个安全的从业环境。

(二)正确选择目标市场,准确进行市场定位

根据各商业银行的特点和业务实际,商业银行在开展金融市场营销业务时,应立足行业现状,准确选择目标市场,进行行业定位和市场定位,从而选择目标顾客。在目标市场定位中,要选择最有利于银行业开展业务的市场和顾客,以这部分顾客的实际需要来创新金融业务,从而提高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金融创新

是指金融机构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的过程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制度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创新、金融资源创新、金融科技创新和金融管理创新等。金融创新主要是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产品的形式是客户所要求的产品种类、特色、方式、质量和信誉,使客户方便、安全、盈利。只有创新金融产品,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凸显出来。

金融市场定位篇10

1 品牌定位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对金融企业市场定位问题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和论述,其理论成果主要包括:在制定和确立金融市场定位目标时,资源禀赋、发展潜能、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四个因素是金融企业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其中,资源禀赋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份额、资本总量水平、忠实客户群、分支机构网络、传统品牌声誉、已拥有的金融产品专利、内部的研发和管理精英人才等;发展潜能因素主要包括:融资能力、产品创新能力、技术保障和升级能力、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适应能力等;市场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发展的法律与政策环境、市场经济的完善程度、市场结构及其变动趋势等;竞争对手因素主要包括: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与劣势、竞争对手的市场地位、份额、规模以及未来的发展策略等。

同时,西方金融企业在市场定位的具体实践方面也形成了相对较为成熟的理念、模式和经验。概括起来,这些定位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类是全能型金融企业,如花旗集团、汇丰集团、德意志银行等;第二类是主要在一国或地区范围内发展的地域性金融企业,如美洲银行、恒生银行等;第三类是在一国或地区范围内专门发展某一类业务的专业性银行,如美隆银行、信孚银行等。

2 我国金融企业品牌定位的过程

2.1 市场调查与市场细分

任何一个品牌都是建立在特定客户群的基础上,因此细分市场并进行正确定位,是品牌赢得竞争的必然选择。金融企业应采用广泛的市场调研,包括问卷调查、电话采访以及焦点小组访问等形式,深度挖掘和分析顾客的需求、价值取向、意愿和生活方式。金融企业在进行市场调研时,应集中考察如下问题:客户所期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客户接受的品牌内涵;客户所认同的金融品牌差异性,以及对于这种差异性,金融企业能够坚守的时间等。

2.2 消费者的需求

品牌定位是针对目标市场建立的一个独特品牌形象,并对品牌的整体形象进行设计、传播的过程。其着眼点是目标顾客的心理感受,其途径是对品牌整体形象的设计,实质是依据目标顾客的种种特征,设计产品属性并传播品牌形象,从而在目标顾客心中形成一个企业刻意塑造的独特形象。金融企业管理层应该充分认识到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本身,产品或服务只是作为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消费者真正购买的是产品或服务所能提供的各种效用和利益,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其中所体现消费者需求的内涵。

2.3 竞争者分析

品牌定位的最基本原则是与竞争对手有着显著性和标志性的区别。金融企业经过市场调查后,要明确与自身相近的品牌,确定主要的竞争对手,从而制定适应自己而又不同于其他竞争对手发展战略,以及通过战略、策略和与对手的差异化战胜竞争者。

2.4 建立差异化的优势点

在一定条件下,品牌定位的成功与否并不一定取决于企业的综合实力,而在于谁能将自己的差异化优势有效融合到品牌定位的过程中,从而塑造出具有个性化的品牌。美国的联合泽西银行(United Jerse Banks)将自身定位于“快速行动银行”,并将这种精神着力于提高贷款审批和解决投诉的速度,其结果银行业绩巨幅增长。同时,除了在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差异化,金融品牌定位还有一个有效途径就是从情感角度进行定位。成功的金融品牌,将品牌和客户进行情感联结,超越理性和功能上的利益。

3 金融企业品牌定位策略

金融企业定位策略主要包括:

(1)客户定位: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定位理念,按照产品与某类客户的具体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关联作为定位策略,通过品牌名称将这些关联对象形象化,并将其形象内涵转化为一种形象价值,从而清晰、准确地反映出金融企业服务的目标消费者。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在稳固传统的国有大型企业和大多数国内居民客户的基础上,应开展全方位客户营销;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利用其地域型、专业型银行的优势,大力拓展高净值的公司和私人客户应成为主要的客户定位策略;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与地方性中小优质企业客户保持长期紧密的银企合作关系,或者为城市新生创业者提供风险投资服务,则是其客户定位的必然选择。

(2)类别定位:目前,中国国内金融企业规模无论大小,往往选择“大而强”的定位思路,然而,在一个市场化成熟的国家里,金融领域中实力最强的只能有一家,大多数金融企业应选择“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将精力集中在特定领域作为自身的生存之道。国内金融市场逐渐开放,市场上存在众多规模大、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金融企业应积极开拓一个自身能成为“第一”的新领域,率先在人们心中留下“专而精”印象,从而赢得客户的认同。在面积仅1095平方公里的香港,拥有合法注册的银行机构214家,竞争状况空前激烈。但是这些银行都是通过品牌定位战略,树立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公众中树立良好而独特的形象,进而提高了竞争力。例如,恒生银行定位于服务最佳的银行;渣打银行定位于历史最悠久、最安全可靠的英资银行;中国银行定位于有最强大后盾的中资银行。

(3)区域性定位:金融企业可以以地理位置作为区隔,强化自己的竞争优势。例如,汇丰银行将自身定位于“环球金融、地方智慧”。汇丰在全球79个国家和地区设有9500多家分行,是世界上惟一一家在这么多国家设有这么多分支机构的银行,拥有先进的全球化服务。同时,汇丰在开展全球业务时,兼顾到“地方智慧”,招收当地雇员,以发展当地银行业务。这其实就是国际化业务与地方文化融合的产物。

(4)特色服务定位:消费者感情复杂、感觉细腻,不同的消费者对服务的重视程度不一样,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服务要求,这就意味着作为服务型行业的金融企业必须极具人性化。这不仅包括舒适的环境、方便快捷的服务过程,还要体现在人文环境、服务水平、服务态度上。当一家金融企业提供的特色服务项目是消费者最关心的服务,就可以建立起良好和忠诚的客户关系。例如新加坡华侨银行为一年存款一万美元以上的客户,在其家中安装了银行屏幕触摸式电话,使他们能及时获得现有银行信息,办理转帐和其他银行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育明.论金融品牌创建[J].商业时代,2005,(17).

金融市场定位篇11

一 当前国际本币金融产品市场发展的最新趋势

成熟且开放的本币金融产品市场是一国货币国际使用的必要条件(Bergsten,1975)。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化的深入推进,各主要货币发行国为在国际货币竞争中占据主动,围绕货币产品市场展开激烈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图景,使得全球本币金融产品市场发展呈现以下趋势特征。

(一)美元主导国际金融产品市场,欧元和日元市场地位此长彼消

当前,世界最主要的金融产品市场是括美元金融产品市场、欧元金融产品市场、日元金融产品市场。依托强大综合国力和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美元仍是全球金融市场的主导货币;凭借欧洲一体化和金融市场的整合,欧元在国际地位迅速上升,在某些领域如国际债券发行、纸币和硬币发行等方面甚至超过了美元,但短期内仍无法撼动美元的优势地位;由于经济的长期不景气和货币政策的失误,日元国际地位正日益边缘化。

尽管受到美国综合国力下降以及金融危机等多重打击,但美元金融产品市场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效率最高和最为开放的金融市场,有力支撑了美元的国际货币霸主地位。在债权类产品市场方面,美国拥有全球最大债券市场,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最新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球国内债券(Domestic Debt Securities)余额为50.3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国内债券余额为22.3万亿美元,占全球余额的44.4%。同时,美元债券市场效率也非常高,交易成本至少比欧洲低2个基点(Alogouskoufits,Portes,andRey,1997)。在股权产品市场方面,美国在上市公司总市值,成交量及公司种类等各个方面大大抛离其他股票市场,仅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股票市值就高达15万亿美元。在金融衍生品方面,截至2007年上半年,美国场内金融衍生品交易占全球的38.2%,在全球交易量排名前7名的交易所中,有4个位于美国。

欧元的诞生以来,欧盟各国积极推动成员国金融市场一体化,加大交易清算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的整合力度,着力推动欧元债券等优势金融产品的发展,欧元金融产品市场呈快速发展势头。截至2005年,欧元区的金融市场增加了3.3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是欧元区GDP总值的三倍以上。过去的十年内,欧元区的金融深度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是美国和英国的两倍,其中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和西班牙的增长速度最快。同样重要的是,欧元区各国正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模式向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模式转变。2005年,股票和公司债券占该地区金融资产增长的四分之三。随着欧元区金融市场的增长和成熟,它正在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要构成部分。欧元金融产品市场发展改变了美元独霸的金融市场格局,但由于欧盟政治和经济整合的困难和货币使用惯性,欧元在近期内很难对美元地位形成实质性挑战。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进一步暴露了欧洲财政和货币政策脱节对欧元的掣肘。

日本在日元国际化前期的金融自由化政策推动了日元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提升了日元的国际地位,一度成为世界第三大国际货币。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市场的落后和宏观政策的失误,日元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快速下跌。日元在国际外汇的储备比例从1995年6.8%降低到2009年的3%;国际债券市场以日元计价的份额从16%下降至2008年的3%。

(二)金融产品市场扩张迅速,跨境资金流动频繁

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除战争所引致的国债阶段性激增外,全球金融产品市场和实体经济保持大致相同的扩张速度。但自1980年起,包括股票、公私债券和银行存款在内的金融资产的扩张速度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经济金融化趋势日趋明显。以美国为例,1980年以来,其金融资产占GDP比例比前80年增长了两倍。从全球范围看,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入推进和金融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市场深度不断增加,各国金融资产相对于其GDP的比率在不断提高。目前全球金融资产的价值已经是全球GDP价值的三倍以上――显示了前所未有的金融深度。根据麦肯锡的一项统计,从1990年到2007年,全球金融资产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从48万亿美元增长到194万亿美元。2008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金融资产下降了8%,收缩到178万亿美元。扣除2007年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金融深化比率(金融资产与GDP的比率)一直呈稳定增加态势,从1990年的227%增长到2007年343%。1990年,只有33个国家金融资产总值超过其GDP总值;到了2006年,这类国家数量翻了一番多,达到了72个。1990年,只有2个国家的金融资产规模超过GDP的300%,如今,这类国家已经达到26个。全球经济金融化程度的提高表明金融和金融市场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各种类型的金融产品不仅为投资提供了更多投资回报手段,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等主要金融产品市场价格信号直接引导着实物资源的流向,左右着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为争夺未来发展的主导权,各国围绕金融市场展开激烈的竞争。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深化程度,跨国资本流和金融资产海外持有量持续快速增长,资金跨境流动频繁。2006年,全球范围内的跨境资金流动,包括海外资金购买股票和债务证券、跨境贷款和国外直接投资,增加到8.2万亿美元以上。据麦肯锡统计,自1990年以来,跨境资金流动以每年10.7%的速度增长,分别超过全球GDP(3.5%)、贸易(5.8%)和金融(8.7%)的增长速度。目前全球大概四分之一的债务证券和五分之一的股票由外国投资者拥有。如果用国外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合计占GDP的比重作为一国金融开放度衡量指标,我们就会发现,这一指标增长更快。在工业化国家,该指标从1970年的15%增加到1990年的32%,从1990年起开始加速,到2006已达到150%。跨境资金的频繁流动反映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

势,是各国强化金融市场竞争,提高开放市场程度的结果。

(三)直接类本币金融产品份额超过银行存款,金融衍生交易复苏势头明显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完善发展,以债券和股票为代表的直接金融产品发展较快,银行存款类金融产品的市场份额呈稳定下降态势。在全球金融资产的构成中,由国债和私人债券的债权类金融产品占最大比重,且呈稳定增长态势,从1990年的19万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83万亿美元,占比从40%增加到47%;其中,包括债券、证券化债务产品和其他债务工具在内私人债权类金融产品发展尤为迅速,从2000年到2007年保持着10%的增长率。股权类金融产品增长较快,但波动性较大,从1990年的10万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62万亿美元,占比从1990年的20%增长到2007年的32%,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2008年股权类金融骤降至34万亿美元,占比略高于19%。银行存款类金融资产一直处于收缩状态,在全球金融资产的站比从1990年的40%减少到2007年28%,只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一比例才于2008年回升到34%。

作为金融创新的重要平台和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金融衍生品市场经历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在全球金融市场体系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推动世界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过去20多年中,金融衍生品市场一直是金融市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1984年,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场内交易量只有1.88亿份合约,到2009年交易量达177亿份,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目前,在经历了金融危机期间的低迷后,绝大多数金融衍生品已经迎来了复苏的曙光。从场内市场来看,到2009年第四季度,国际金融衍生品复苏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朗,名义交易量上升了5%,达444万亿美元,比2009年第一季度高出了22%,尽管这一数字仍低于高峰时期的690万亿。从场外市场来看,场外衍生品市场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萎缩后重拾增长之势,到2009年12月底,OTC市场衍生品未偿付合约总量稳定增长至615万亿美元,在全部衍生品市场占比由2000年的91.5%上升到2009年底的96.9%。

此外,相对于以股票、债券、贷款等金融资产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而言,以能源、金属、农产品为基础资产的商品衍生品呈跳跃式发展态势,商品市场的金融化趋势不断深化。在能源、贱金属、贵金属和农产品等商品市场中,衍生品的交易量大大超过了实物的交易量和产量,以至于各类金融投机和投资者取代了传统的商品买家和卖家,成为决定商品市场价格的主导力量

(四)离岸业务发展势头放缓,离岸金融市场地位有所下降

作为二战后最重要的金融市场制度创新之一,离岸金融业务曾是国际金融竞争的焦点,伦敦就是凭借发达的离岸金融业务重新成为全球顶级的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80年代,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67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离岸金融市场。全球离岸金融市场的资产规模从1970年代末不足万亿美元猛增到1985年的29840亿美元。1990年更是猛增到68772亿美元的峰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5%。1990年后,全球离岸金融市场步入调整期。整个1990年代离岸金融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只有6.4%,低于同期国际金融市场平均发展速度(7.0%)。离岸金融交易在整个金融市场中交易的占比逐渐下降。

离岸金融业务重要性下降的主要因素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金融自由化的深入推进和管制的放松,离岸市场的比较优势逐渐缩小,仅在东亚地区等一些存在外汇管制的新兴经济体生存空间较大;二是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对离岸风险问题的全球监管协调和对“避税天堂”的打击也压缩了其发展空间,三是国际金融产品市场竞争焦点已从对金融资源的争夺转向金融市场的定价权,后者对于推动本币国际化和维护一国经济利益具有更高价值。

二、对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一)要高度重视金融产品市场建设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

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拥有一个较为规模巨大、体制健全和有较高开放程度的金融市场。首先,发达金融市场有利于管理货币国际化的金融风险。当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必然面临回流问题,只有建立相当的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才能吸纳并有效管理外溢的流动性,防止其对国内经济的过度冲击而形成金融风险。其次,金融市场是有利于增强货币的国际吸引力。发达的金融市场为中央银行及各国投资者提供了各类成本低、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金融工具,有助于提高国际社会对本国货币的信心,扩大交易者对该国货币的需求。第三,有利于掌握未来金融发展的主导权。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不断发展,金融产品市场成为决定资金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主要场所,对金融定价权的争夺也是货币国际化的一个主要收益。

(二)要准确界定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作用下,国际货币格局正酝酿深刻变动,未雨绸缪,前瞻性地确定人民币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对于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和国际利益、优化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综合国力的相对下降影响,美元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主导国际货币。欧元迅速崛起,在某些领域如债券市场甚至超过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国际货币,然而,由于欧盟非国家,在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等方面存在先天缺陷,欧元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制约。由于产业升级的失败、资源的匮乏和人口老龄化等不利因素,日本经济竞争力的持续下降,日元衰落将是一个长期现象。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居世界的二位、外贸总额居世界第二位、货币发行量(M2)已接近美元。更重要的是,推动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长期性因素仍然存在,无论是从经济实力、国际关系还是未来发展趋势,人民币都有成为世界主要国际货币的巨大潜力。此外,美元和欧元代表的是欧美成熟经济形态,随着日元地位的衰落,经济活动最为活跃亚太地区的代表性货币将出现空前缺。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在稳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不断积累货币管理经验,逐步取代日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将是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可行的战略目标。

(三)要积极推动在岸人民币金融产品市场建设

在20世纪后半期,离岸金融市场曾经是国际金融竞争的焦点。受伦敦金融中心崛起的影响,曾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离岸金融市场。然而,这些离岸市场如新加坡等大都不是国际货币发行国。日本和美国虽然建立了基于本币的离岸金融市场,但并不成功:由于监管的过度宽松和长期接近零的货币利率,日元沦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要套利货币;美国国际银行设施对离岸美元设置了诸多限制,市场规模和作用一直有限。同时,尽管存在国内离岸市场,但美元、欧元和日元这些主要国际货币依托的还是在岸市场。

金融市场定位篇12

一、农村中小银行有关市场定位的表层和深层问题

(一)表层问题

1.盲目“傍大户”。农村中小银行作为商业银行机构的一种,在经营管理中当然也存在着规模经济效应,然而,农村中小银行又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商业银行,无论是自身资本和资产实力,还是客户资源和服务对象均不同于其他中资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立身”之本即在于为县(区)域“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若其偏离主业,信贷业务不遵循小额、分散的原则,进而忽视集中度和关联方风险,必将产生较大的信用风险。个别农村中小银行近期不良贷款剧增、信用风险突出,与其在经营策略上上有意或无意“傍大户”密切相关。2.迫切“想进城”。服务于县(区)域经济的农村中小银行普遍有着“进城”设分支机构以及跨区经营的冲动,这是商业银行为追逐利益而保持与实体经济间关系的理性反应。实体经济活跃的区域一般都是商业银行机构热衷于扎堆和过度供给金融服务的地方,因此,也就客观上造成了信贷资源供给不平衡的结果。国家为解决该问题,不仅在政策上将传统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定位为专门服务于农村市场的金融机构,而且鼓励新设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用于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然而,迫切“想进城”的错误经营思路却严重偏离了农村中小银行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实际上,在当前商业银行业务竞争较为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城区经营的农村中小银行在市场环境和客户选择方面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反倒没有农村市场的业务发展得好。3.喜好“挣快钱”。出于追逐“短、平、快”收益的考虑以及“规模情结”和“速度冲动”等前期不规范经营习惯的影响,部分农村中小银行在《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强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银保监办发〔2019〕5号)、《关于推动村镇银行坚守定位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19〕233号)和《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异地非持牌机构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发〔2018〕71号)等审慎监管规则出台之后,在业务导向和经营策略上仍然无视相关监管规定,把本应作为解决流动性风险问题的同业业务或金融市场业务作为机构盈利的工具,盲目扩张,直接影响了支农支小信贷资源的配置,导致资金频繁出省。

(二)深层问题

1.忽略市场定位背后的战略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商业银行发展战略重点涵盖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战略目标、经营理念、市场定位、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因此,从企业战略管理角度观察,市场定位只是农村中小银行战略管理工作的一个方面,其背后往往与机构的战略规划、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相关。一个较为严峻的现实情况是当前不少农村中小银行普遍缺乏战略风险管理意识,根本未把市场定位背后的战略风险当作需要重点防范的风险来处理。2.缺乏与市场定位相关的制约约束机制。市场定位不清晰导致的偏好风险实质上是农村中小银行董事会决策机制和经营层执行机制问题的集中体现。长期以来,由于农村中小银行缺少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机构及高级管理人员也未从理念上真正重视市场定位的重要战略价值,机构内部无法形成科学有效的市场定位战略制定、实施和监督机制。因此,农村中小银行在业务发展上多侧重经营利润指标,未把金融监管部门有关市场定位方面的监管要求内嵌于绩效考核制度中,或即使纳入了也未严格执行,更是缺乏与市场定位相关的约束问责机制。3.缺少与市场定位相关的组织和人力资源配套制度。一个简单的管理学常识是农村中小银行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需要其内部科学高效的组织和人力资源配套制度协同推进。然而一个明显的逻辑悖论在于,在许多农村中小银行内部成立了诸多金融业务部门且配备了相当数量的从业人员,三农金融业务部门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部门只是其中带“农”、带“小”的业务部门。实在难以理解的是本来就专职服务于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农村中小银行难道还有其他需要服务的非三农和“小微企业”客户?部分农村中小银行缺少与市场定位相关的组织和人力资源配套制度,导致支农支小的服务定位只是三农和“小微企业”部门的工作,而不是机构的本职工作。

二、农村中小银行有关市场定位的监管情况

(一)监管手段

长期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对农村中小银行有关市场定位的监管手段局限于下发风险提示或监管意见书、监管约谈、监管通报等常规行政监管措施。《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强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关于推动村镇银行坚守定位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的通知》等文件出台之后,金融监管部门在前期支农贷款“两个不低于”(增幅不低于上年,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支小贷款“两增”(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等指标监管的基础上,从业务发展、服务质量、风险防控等方面细化了农村中小银行支农支小监测指标体系,要求农村中小银行逐家制定监测考核目标,并定期对达标情况进行统计监测和考核通报。这对提高农村中小银行市场定位监管的精细化程度大有裨益。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村中小银行市场定位监管的竞争导向机制不足。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农村中小银行自成立以来就以注册地所在的县(区)为地域服务范围,并且有着严格的业务经营范围限制。就村镇银行而言,除自2018年1月9日原中国银监会《关于开展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和“多县一行”制村镇银行试点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18〕3号)后成立的“多县一行”制村镇银行可以在注册地辖区外设立支行外,其他村镇银行只能在注册地辖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即使对可以在注册地外设立支行的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农村中小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中国银保监会令2019年第9号)第五十条规定又详细规定了较为严格的行政许可条件,如注册资本不低于5亿元人民币这一项条件对于大多数县(区)域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基本上不可能满足。因此,大部分农村中小银行只能在注册地县(区)展业。然而,上述制度设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竞争导向问题,如部分省份地级市所在城区农村商业银行合并重组后通过分支机构搬迁的方式到地级市所辖县域开展业务,而县域农村中小银行却不能同时到地级市所辖城区从事经营活动,明显不符合商业银行业务公平竞争原则。事实上,众多农村中小银行“地盘”思维严重,过度的地域服务范围限制反倒是导致以农村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农村金融服务长期垄断、低效、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明显的例子即是,2006年以后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鲢鱼”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引入就对促进农村信用社提升服务理念和提高服务方式产生了不少积极作用。因此,有关农村中小银行市场定位监管若不体现竞争导向机制,就不能真正激发农村中小银行区域市场的竞争活力,从而更好、更快地提供支农支小服务。2.农村中小银行市场定位监管的刚性约束机制不足。在农村中小银行市场定位的监管约束方面,金融监管部门一直侧重于政策引导,前面所述下发风险提示或监管意见书、监管约谈、监管通报等常规行政监管措施对于长期存在合规痼疾、合规意识明显落后的农村中小银行来说无异于“隔靴挠痒”,终究不利于有效解决机构偏离市场定位的问题。金融监管部门新近出台的《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强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关于推动村镇银行坚守定位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的通知》等有关农村中小银行市场定位方面的审慎监管规定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支农支小服务的量化考核指标,但仍旧缺乏刚性约束机制,文件中规定若农村中小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出现重大风险的,金融监管部门才可以采取暂停相关业务、限制市场准入、调整高管人员以及下调监管评级等监管措施。至于何谓重大风险以及重大风险与市场定位问题之间存在何种因果关系,均语焉不详。因此,一线金融监管部门仍然无法明确在何种情形下采取限制市场准入、调整监管评级以及行政处罚等刚性约束手段。另外,此项规定若解读有误,势必会诱导农村中小银行对监管政策产生错误认识,即:只要机构不出现重大风险,即使没有坚守市场定位,也不会被金融监管部门采取上述强制性监管措施。3.农村中小银行市场定位监管的效率评价机制不足。按照过去的习惯做法,有关农村中小银行市场定位监管的具体指标上,金融监管部门一直侧重于支农贷款“两个不低于”、支小贷款“两增”的规模指标考核。而且由于统计口径的问题,不少不应该纳入涉农贷款统计范围的在县(区)域工作或生活的自然人的消费贷款也被统计了,以致于造成较为尴尬的现实问题:一方面,支农支小贷款余额和增速“芝麻开花节节高”;而另一方面,“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难问题“年年喊”。上述问题的出现与金融监管部门对农村中小银行市场定位监管缺少效率评价机制不无关系。上面提及的金融监管部门新近出台的有关农村中小银行市场定位方面的审慎监管文件附件中涉及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定位与金融服务能力考核指标表》、《村镇银行坚守定位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监测考核基础指标表》仍然主要从余额、增量和增速等数量方面考核农村中小银行支农支小服务,而未立足于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现实情况,从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范围内不同需求主体提供金融产品种类的丰富程度、提供单笔金融服务的效率速度以及成本收入、提供贷款的具体投向与使用效益、提供金融服务的资产质量及风险程度、农村金融服务的竞争程度、需求方的获得感与满意度等多角度实现农村中小银行市场定位效率评价方面的“精准滴灌”。

三、解决农村中小银行市场定位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适当放开农村中小银行的经营区域,营造农村金融适度的公平竞争氛围

当前农村金融市场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其他中资商业银行在县(区)的分支机构明显无法与作为法人机构的农村中小银行竞争,因此,农村中小银行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因此,在制度设计上不妨适度打破农村中小银行县(区)地域经营范围的限制,允许农村中小银行在同地市相邻县区开展金融服务,以通过充分强化市场竞争的方式提高支农支小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二)强化市场定位监管的刚性约束机制,严厉惩罚偏离市场定位的农村中小银行

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后,有关商业银行专注主业、回归本源的监管要求越来越趋于刚性。2020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第五十二条规定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银行应当在住所地范围内依法开展经营活动,未经批准,不得跨区域展业。《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第一百零六条对于未经批准开展须经批准的业务活动的或其他违反本法开展业务的行为,由金融监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和并处罚款,情节严重或者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其经营许可证。因此,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利用《商业银行法》修订的大好时机,改变过去简单的风险提示、通报、约谈等过去的习惯做法,转向基于以量化指标考核为基准市场准入限制措施、监管评级级次调整以及众多机构更为惧怕的行政处罚,不断强化市场定位监管的刚性约束机制。

(三)优化支农支小监测指标体系,精准引导机构提升金融服务服务质效

金融监管部门应在现有支农支小量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范围内不同需求主体的差异化和特色化指标体系,并侧重于对农村中小银行支农支小成效方面的考核。对于市场定位清晰、支农支小成效突出的农村中小银行,除在现有监管评级中适当给予加分、对涉农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给予一定监管容忍度、增加支农再贷款规模以及在业务和机构设置方面予以特殊照顾外,还应允许在其注册地所在地级市辖区适当跨县(区)设置分支机构,充分激发农村中小银行坚守市场定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农村中小银行要高度重视以市场定位为核心的战略

风险管理股东、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应把如何做深做精支农支小金融服务作为本行的头等大事来看待,农村中小银行应回归本源、坚守定位、聚焦主业,将市场定位作为战略风险来加以管理,认真对待和详细谋划本行的战略风险管理工作。在当前形势下,农村中小银行应认清资金业务的实质,把同业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作为调节本机构流动性问题的工具,从内控和管理流程角度研究如何立足于本行“小而美”的特点更方便、快捷、高效地为本地“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特殊化、专业化和特色化的服务。农村中小银行还应及时制定全行有关市场定位相关的管理制度和问责条款,把有关市场定位的管理要求内嵌于绩效考核制度和履职尽责制度之中,并以党委会为核心建立相应问题的快速处理机制。

参考文献:

金融市场定位篇13

一、引言

所谓的“三农”问题就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滞后,农业基本上是传统型的小农生产方式,大多数农民仍然没有能够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收入水平很低。导致“三农”问题日益加剧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的农村金融的发展不能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而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竞争型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一个开放的、多元化和多主体竞争型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投入保障。它不仅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而且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的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灵活与优质的服务。本文针对建设竞争型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从博弈论的视角,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

近年来理论界就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率的、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笔者认为农村金融市场目前仍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竞争主体的多元性问题

要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的多元性,有多条路径可供选择。但至少在目前,所选择的路径和措施的属性,都应该是需求导向型的,而不是供给导向型的。

(二)竞争价格的市场性问题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有步骤地放松了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并首先在农村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但成效并不显著。究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认为至少有二:其一,政府所赋予的农村金融机构自主决定利率水平的权限是建立在垄断基础之上的;其二,农村等量的金融资本并未获得等量的报酬。由上可见,竞争型的农村金融市场,要求竞争型的农村金融价格,而竞争型的农村金融价格,是通过多元性的市场主体相互之间的竞争而形成的。

三、竞争型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

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巨大并且很有潜力的市场,但是,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商业银行网点从农村地区的收缩,加上农村合作基金会等被清理整顿,使得农村金融市场,尤其是县城以下的广大农村区域,只剩下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部门。这样一来,农村合作信用社已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从事金融活动的绝对垄断者。

国家早已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更好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政策导向也很明确:打破农信社一家独大的垄断现象。所以农村信用社所构造的垄断并不像某些行业(譬如石油行业、电力行业等)的垄断。剩下的问题就是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怎样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垄断不仅会导致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损失,还会造成价格的非市场化,当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时,竞争价格的市场性问题会迎刃而解,在此不再另外加以讨论。

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问题,笔者将通过构建Hotelling模型对其加以讨论。

(一) Hotelling模型的基本前提假定

在Hotelling模型中,产品在空间位置上存在差异,不同位置上的消费者关心的是价格与运输成本之和。假定有一长度为1 的线性城市,厂商A和厂商B分别位于城市的两端,消费者均匀分布在[0 ,1]的区间内,分布密度为1。单位运输成本为t(在这里可以代表产品差异)。这样,住在X的消费者若到厂商B 购买产品则运输成本为Xt,到厂商A购买的运输成本为(1 - X) t。

(二)农村金融市场Hotelling模型的构建、推导与基本推论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用A 代替)先入为主,在其他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用B 代替)进入市场时,A 已经占据了很大市场份额,因此在模型中设定B 位于0 位置,而A 位于P 位置,0 < P < 1 。这样一来,位于位置X(0 < X< P)的消费者(指农户等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到B 消费金融服务的运输成本为Xt ,到A 的运输成本为(P - X)t。处于位置[P ,1 ]的消费者都到A 处进行消费。A 先进入市场,占据市场份额。另外, 假定外部性强度(在这里指由于农村信用社较早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所拥有的物理条件和社会公共设施方面的优势)为r ,A 的外部性优势为 。

A 和B的博弈过程为:第一阶段,A 先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获得一定品牌优势θ和外部性优势,然后B 决定是否进入,以及采取什么策略进入市场。第二阶段,如果B 进入,就与A 展开价格(主要是贷款利率)和产品差异化(即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的差异)及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在本模型中,由于t 已经代表了产品差异,模型所讨论的“价格”仅代表贷款利率,下文中一律用“价格”来代替。

1.博弈的第一阶段,A 的现行价格为 ,B 的进入价格为 。对于一个处于位置X (0 < X < P) 的消费者,当时,从农村信用社和新型金融机构消费金融服务是无差异的。

由此解得。

B 的利润函数 利润函数对 求导,令导数为零得B 的反应函数:。

A 的利润函数: ,同理可得A 的反应函数: 。

联立两反应函数得: , 。

推论1:当X ≤0,即 时,所有消费者都选择A 的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不等式右边可以看作一个临界价格,如果B 的进入价格PB 超过了这一临界价格,则B 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就完全没有竞争力。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A 的品牌优势θ越明显,外部性越强,占据的市场份额越大,这个临界价格就会越小,B 就越难进入市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产品差异t 越小,临界价格也就越小,B 也就越难进入市场。从这里的分析可见新型的金融机构B要进入市场,创造一定的产品差异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建立起品牌偏好。

2.博弈的第二阶段,双方都有了一定的品牌优势,为简化分析,假定二者互相抵消,只考虑市场份额和外部性优势。假定此时双方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和 ,各自金融覆盖网的外部性强度为r 和β,则外部性优势分别为和 。假定B 位于如图 , A 位于 ,并且。A 、B 的位置图如图所示:

对于位置X 的顾客而言,当 时,从任意金融机构(指农村信用社和新型金融机构两种中的任何一种)消费金融服务是无差异的。则有:

进一步解得B 的反应函数:;对A 进行相似的推导,

同理得A 的反应函数: ,

联立解得: , 。

均衡时B 的市场份额: ,均衡时A 的市场份额: ,两者之差: 。

推论2 :产品差异t 越大,B 与A 的均衡价格差异就越大,市场份额差异ΔX 也越大。在前面的分析中,产品差异t的存在是B 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在竞争的第二阶段,双方均衡价格和市场份额的差异在所难免。双方竞争第二阶段的Hotelling模型中,位于[0 ,a]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一定会去消费B 的金融产品,而位于[1 - b,1 ]的需求主体一定会去A 那里消费,厂商竞争的是( a ,1 - b)区段内的顾客。笔者认为新型金融机构B在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以后应该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提高顾客对新金融机构的信心和忠诚度, 从而将模型中所列中间部分的顾客争取过来。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在具有先入为主的品牌优势,金融覆盖网外部性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要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市场可以通过金融产品差异化(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主要指针对不同用途的金融服务和对农户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的差异)优势,创造竞争条件。农民这个金融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多变、从众行为严重、对新事物好奇心比较强等特点也有利于新型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和农村信用社展开竞争。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品牌优势,金融覆盖网的外部性和规模经济,新型金融机构要进入市场还要有相应的策略和国家相应政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Meyer,R.L.& Nagarajan,G..Rural Financial Market s inAsia:Policies,Paradigms,and Performa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Diamond,D. W.,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2r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4,51:393-414.

[3]Gibbons ,R. ,A Primer In Game Theory , Prentice Hall Europe ,aSimon & Schuster company.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