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区域金融流动分析

摘要:要重视与周边或发达地区的金融合作,协调不同地区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向发达地区借鉴金融发展经验,扩大金融发展带给经济的乘数效应。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应当帮助欠发达地区成立指导该地区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实行适合该区域发展的金融政策。
区域金融流动分析

区域金融流动分析:研究区域金融流动思考

摘要:研究区域金融,必须考察货币资金在区域之间的流动。货币资金区域流动的非均衡性直接制约着区域资本的形成、积累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进而影响着区域金融稳定、经济增长乃至整体宏观经济增长。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一直是中西部地区资金流向东部地区,近年来尽管有一些东部资金往西部流动的迹象,但仍然没有改变金融资源分配的“东高、中中、西低”的状况。对此结合我国现实情况作初步评析。

一、货币资金区域流动的表现

1从存贷款变动看区域间资金流动。

从银行系统角度看,区际货币资金的流动可以表现在区域资金吸纳和运用能力的差异上。而区域资金吸纳能力可以通过区域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变动情况来分析,区域资金运用能力可以通过区域金融机构贷款变动情况加以衡量。

从表1可以看出,在存款资金的分布上,东部地区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且比重逐步上升,2003年高达6479%,而中西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在2000年后却逐步下降,其相对差异东部对西部由1999年的379倍提高到2003年的402倍,东部对中部由1999年的316倍提高到2003年的339倍。存款的增长速度方面,虽然东部地区2003年有所下降,但是仍然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存款增速。在贷款资金的分布上(表2),东部地区的优势依然比较明显,占全国的比重基本维持在一半以上,且逐年上升,相比较而言中西部地区的贷款比重却逐年下降。应当说,这种情况是与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的。银行体系的资金流动能够反映在存贷款增速的不同及其差额中。从增速上看,2000年至2002年,东部地区的存款增速大于贷款增速,但在2003年,东部地区的存款增速大幅度减少至2083%,甚至低于贷款增长速度2283%的水平,而中西部的贷款增长速度则大幅上升。由于各地区企业在本地区的商业银行贷款一般直接转化为该账户的存款,这对银行来说,存款与贷款的变化就具有同步性。因此,东部地区存款增幅小于贷款增幅的现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东部资金向西部流动的趋势。此外,从银行系统存差的角度看,2000年以后三大地区银行系统都是存差,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003年存差增长率分别为4146%、2242%,高于东部地区1571%的水平。而2000年以前,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大部分都表现为贷差。中西部地区贷差转变为存差的情况也表明我国东部地区资金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吸纳资金的能力在提高。

2.从回购、同业拆借市场看区域间资金流动。

银行间的回购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的交易也可以反映出区域间资金流动。按部门提供的数据,计算2000年至2005年4月各地区净拆出拆入的资金额,如表6、表7。

从表6和表7可以看出,2000年至2005年,东部地区都作为资金净融出方,中西部地区基本上都为资金净融入方,尤其在2001年和2003年,回购市场和拆借市场资金量都有一个较大的提升。但是由此并不能简单得出东部资金往西部流动这样一个结论。因为作为回购市场和拆借市场的主要资金融出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行是位于北京,北京的资金融出量肯定占有较大的比例。从人民银行总行公布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北京和上海这两座东部城市是主要的资金净融出地区。所以,从银行间市场的资金交易情况,我们能够大致看出区域资金的流向,是从“上”到“下”、从东到西。当然,也能大致判断中西部地区对资金的需求趋势。

3从资本市场看区域间资金流动。

资本市场筹资情况同样可以反映资金在不同区域中的流动。我国资本市场建立的时间较晚,发展不完善,证券市场融资的区域结构极不均衡,东高西低的格局十分明显。2000年到2003年,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分别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20589亿元、56495亿元、50794亿元和24611亿元。东部地区的融资总额分别是中、西、东北部地区的364、405和837倍。这说明资金是通过资本市场从中西部流向东部地区的,这种资本分布的局面,必然引起资本配置效率的损失,不利于总体经济增长。

4从外商直接投资看区域间资金流动。

外商直接投资也是资金流动的直接表现,只是这种资金流动是增量上的流动,而不是既定存量下的区域资金流动。东部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对外资的利用有区位优势,从而使东部地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资金基础。不用置疑,我国外资在全国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了向东部地区倾斜的现象,中西部地区实际利用的外资比例很少。截至2000年底,东部地区占据了全国外资利用总额的8143%,中部占据了733%,西部为459%,东北地区为665%。但到了2004年底,这种格局出现变化,一方面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比重降到了7715%,显示出轻微的降低趋势,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也在缓慢下降,但是中部和东北地区,从2000年到2004年利用外资占比是逐年上升的,尤其是东北地区增长速度很快。这体现出资金往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流动的迹象。

5从固定资产投资看区域间资金流动。

固定资产的投资主体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等。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家基本建设及贷款投资总量的50%以上是在东部地区完成的,中、西部地区不足20%,这是国家采取了政府投资倾斜政策和吸引外部投资的优惠政策的结果。从2000年至2004年的数据来看,虽然中间有一定的波动,但2004年相对于2000年来说,中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所占比例是上升的,而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相对来说有较小幅度的下降。这体现了中西部地区自身经济基础和外部环境的逐步健全,造成一定的资本流入。

综合以上资金流动的表现,我们认为,当前资金流入东部地区仍然占较大比例,其中包括中西部的资金流入和外资流入。但已出现了东部资金向中西部扩散的迹象。

具体说来,资金流入东部地区主要有以下渠道:及时,资本市场筹资推动的资金流入。在西部地区,由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很差,选择能够上市标准的企业很困难,而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企业具有很强的活力,因此,由券商推荐的上市公司及上市的基金较多。在一级市场上,会导致全国资金向东部地区流入。第二,外商直接投资导致的资金流入。由于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及经济开放程度,东部地区外资投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占相当大的比例。第三,银行系统资金调度的资金东流。自1998年取消贷款限额控制以后,各国有商业银行对东部地区分支机构实施全额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对西部地区实行新增额度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这种管理体制会导致资金东流。此外,商业银行实施不同的存款利率,鼓励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分行上存存款,然后将其运用到经济发达地区较高收益率的贷款项目上。应该说,银行系统的资金调度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加剧了全社会资金配置的不平衡。第四,区域金融机构的成立也是资金东流的表现之一。改革后所创建的新兴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现了按经济合理性原则配置分支机构和市场非均衡性区域发展的特点,这不仅体现在地方区域性

金融机构如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而且新成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如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等分支机构也是按经济发展程度和市场化要求设置,这从增量的意义上改变了原有的均衡性区域结构。对于全国性商业银行,其资金来源于全国,却集中投向了东部地区;对于区域性商业银行,其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基本上在本区域内。第五,商品交易导致的资金东流。中西部地区由于产业门类齐全,许多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要向东部地区购入,通过这种购买渠道,资金流入东部地区。但这部分资金流动主要表现为地区银行存款的变动,从银行的存款余额上不容易表现出来。资金向中西部地区扩散也有几个渠道:及时,我国东部地区资金和部分外资在寻求低成本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开始向中西部投资。这些投资主要集中于中西部优势的资源性以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而带来资本的流动。第二,对西部支持的政策性贷款以及国债投入等资金流入,这是全国资金向中西部地区的流入。第三,中西部劳务输出所形成的回流资金,具体表现为东部资金向中西部的流入。随着西部投资环境的完善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逐步深入,及时和第二个渠道的资金流入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二、影响资金流动的因素分析

1资金报酬率。

现代比较利益理论的代表俄林认为,地区间要素供给差异及其价格差异,是造成要素流动的原因。从根本上说,对要素流动的刺激来源于地区间要素价格的差异。对作为要素的资金来说,在假定资金成本不变的基础上,这一要素价格差异主要反映在不同区域的资金报酬率上。由于区域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存在,不同区域的资金报酬率并不相同,因此出现了资金为寻求更高的利润在区域间流动,这动若是由发达区域流向落后区域,被称为扩散效应,它将缩小区域差异,反之则称为回流效应,它将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从理论上说,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发达区域的比较优势强,经济增长速度快,因而回流资金要超过扩散资金,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发达区域的经济趋于成熟,区域间的差距非常明显,这时,由于发达地区的发展受资源、市场的限制,继续投资将遇到规模不经济的问题,这时发达地区将开始向落后地区投资,以利用当地的资源、劳动力优势,此时资金流动以扩散型为主,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将趋于缩小,最终达到平均。因此,我国早期资金往东部流动与现期向中西部流动的趋势从根本上说,都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不同资金报酬率在起决定作用。

2地区经济发展程度。

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区域差异也是造成资金流动的根本原因。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是微观经济部门生产效率的提高,市场环境的完善,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的增加,这不仅能加强区域内资金的积累,同时能有力地吸引外部资金的流入。前文所述的几个资金流入的渠道,如商品交易、外资引入、资本市场筹资等,都是建立在东部地区较好的经济发展程度的基础上。另外,我们从东部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资金流动与经济增长是呈循环互动关系的,东部地区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吸引资金流向该地区,资金流动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由此形成良性循环。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相对薄弱,再加上资金的规模效应不足,造成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难。因此,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决定,中西部资金往东部流动是不可避免的,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遭遇过这种区域发展差异及资金流向的情况。

3货币化程度。

所谓货币化,是指非货币化经济向货币化经济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量和质两个方面的规定。从量上看,货币化是指在一国全部总产品中,通过货币进行交换的产品所占的比重扩大。从质上看,货币化是指货币功能的深化。就经济货币化与资金流动的关系而言,货币化为资金流量的扩大奠定了必要的价值前提,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经济资源配置要通过货币与资金运动的形式加以实现。同时,地区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差异会引起资金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而且这种资金流动主要发生在货币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地区之间和货币化程度都比较高的地区之间,而在货币化程度都比较低的地区之间,资金相互流动的量是很小的。

现实地看,东部地区的货币化程度较高,不仅表现在量的方面,更表现在质的方面。由于东部发达地区在经济的货币化进程方面进步较快,市场发育程度较高,以此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进而相应推动了金融结构的调整。这时候的货币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经济核算工具,而是具有资产的功能,对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货币的功能会得到充分发挥。随着货币化的推进,大量实物资本开始取得相应的金融资产形式,特别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出现,为资金的跨地区流动提供了便捷的媒介和渠道。东部沿海地区较高的货币化水平和众多的盈利机会,使得中西部地区的大量资金被吸引到沿海发达地区。

4地区金融发展水平。

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从市场化改革之初就努力构造金融活动与运行的市场经济基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较快,市场发育程度较高,拥有相当程度的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企业有很强的拓展融资渠道的意识与能力,加上其自身利用金融资源的成本消化能力不断增强,效率不断提高,从而使该地区形成了较强的资本积聚能力。而金融市场上的证券交易所、法人股市场和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东部地区的积聚分布,也为金融资源的流动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和技术上的支持。反观中西部地区,由于市场化的进程滞后,改革的动力不足,使得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投资主体对融资成本的承受能力都比较弱,对金融资源潜在的需求未能转化为现实的需求。因此资金从中西部市场转移到东部地区是有其必然性的,如果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得不到提高,即使有资金流入,西部地区较低的金融发展也难以将资金留住并难以使其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5政策倾斜的地区差异。

在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东部地区往往通过试点等政策优惠享受到比中西部地区更多的发展机遇,这也是形成地区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实施东部提前发展的战略之后,政府又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的战略,这种地区倾斜政策带来大量的财政资金注入该地区,通过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兴建一些大型项目等,吸引其他区域的资金流入。政策支持与资金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光靠政策支持促使资金流入是不够的,中西部地区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是怎样将资金留在区域内,让它充分发挥作用。

区域金融流动分析:我国区域金融流动的非协调性

【摘要】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区域资金流动的的不均衡,而资金流出的区域会因资金量的减少导致区域经济增长的缓慢。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是东强西弱,资金区域流动也显示出了资金从欠发达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这种不协调成为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要实现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吸引区域资金的流入,使资金流动更加协调。

【关键词】区域资金流动 非协调 金融发展

一、区域金融流动概述

(一)区域金融流动概念

区域金融流动是指区域间贸易、劳动力转移、投资等行为的产生而引起的区际货币资金流动。本文对区域金融流动的分析基本在金融部门,只对金融资金的流动进行分析,而不涉及实物交易。

(二)区域金融流动的原因

1.追求利益较大化和降低风险。资本具有逐利性,只有当一个地区能够使得资本获得比其他区域更高的利润时,资本才会流入该区域。利润的增加和风险的降低同样能够吸引资本的流入,由于存在交易成本和风险,投资者不仅要关心投资收益,更要考虑投资风险。资本的区域流动可以使的资本通过分散投资、选择的投资组合来减低风险。

2.投资者预期决定着资金流向。将资金投向预期收益高的地区是投资者的正确选择。而投资者的预期与地区政府的政策有很大关联。政府予以投资者政策的优惠,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提高投资者收益的预期;同时当地政府应当保障优惠政策的连续性,使得投资者能够预见未来较长时间内能够获得稳定的利润,因此投资者才能够将资金投资到该地区。

(三)区域金融流动的途经

1.商品买卖形成的资本区域流动。对沿海发达经济来说,商品生产门类多,服务项目也多能够满足当地企业发展所需的物资。而欠发达地区刚好相反,企业需要到外地去采购所需的生产物资,便导致了资金的外流。

2.劳动力流动引起的资本区际流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闲置农民外出打工,是主要的劳动力输出地,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是主要的劳动力吸收区。大多数外出的务工的劳动力将钱寄回老家,则形成一股巨大的资金回流。

3.贷款流动引起的资本区际流动。企业的贷款会由于资本逐利的本性流向受益较高的地方,这就形成贷款的夸区域流动。从社会整体看,虽然此举可以产生资源配置效应,获得了更优的产出和效益,但是将致使资金流出地区的发展失血,扩大发展的非平衡型及其弊端,也会存在挤压资金流入地区的金融市场的可能,并增加贷款管理难度。

二、我国区域金融流动的现状

(一)存、贷款的区域分配

从银行角度来看,可以以吸纳的存款数量来代表区域资金吸纳能力,区域资金运用能力则可以通过区域金融机构贷款情况来衡量。2013年全国存款总额为1047654.1万亿,以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划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存款余额达到了60.4万亿,占全国存款总量的57.6%,中部地区存款总额为20.4万亿,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存款总额分别为16.8万亿和7.3万亿。2013年去全国贷款总额为73.2万亿,东部贷款总额为42.2万亿,占比达到了57.7%,另外三个地区的贷款额分别为13.9万亿,11.9万亿和5.2万亿。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好的地区,该地区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也差不多占到这个比重,都远远超过了其他三个区域,说明了该地区的资金吸纳能力和资金运用能力都比其他区域强,资金从其他区域向该区域流动。

(二)资本市场上资金的区域分配

2013年全国上市公司数量为2490家,其中东部为1620家,占比为65.1%;中部为421家,占比为16.9%;西部和东北分别为311家和138家。从A股筹资额来看,2013年全国上市公司筹资额为4615.2亿,东部地区筹资额为2642.6亿,占比达到了57.2%;中部筹资931.8亿,占比20.2%;西部和东北地区筹资额分别为898.9亿和142.9亿,占比分别为19.5%和3.1%。通过上数据可以看出,上市公司数量东部最多,且该地区的筹资额占比也超过一半,都超过了其他三个地区的总和,说明资金都流向东部地区。

(三)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区域分配

我国固定投资一般由政府主导。固定投资体现了国家在全国范围内运用资金,然而不同地区的固定投资额差别很大。2013年全国固定投资额43.5万亿,东部的固定投资额为17.7万亿,占比达到40.7%。而东北地区的固定投资额为4.6万亿,占比不到10%,中部和西部固定投资额分别为12.9万亿和8.2万亿。东部同样的较高的,说明国家在使用资金时,更多的资金流向了东部区域。

三、我国区域资金流动的非协调性分析

(一)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

在我国,企业融资主要是从银行贷款,因此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动是区域资金流动的主要方式。我国银行采用的是总行分行制,发达地区经济效益好,资金风险低,金融机构相对就比较发达。总行出于资金利益较大化的原则,必定会将资金多用于发达地区,这样就必然会将欠发达地区分行的资金调至发达地区的分行,支持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这样就会导致更需要资金来发展经济的欠发达地区的资金减少,阻碍了其经济的发展。

(二)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的非均衡

我国上市公司有超过60%的公司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些上市公司从股票市场上筹集了大量的资金,促进了公司的发展,同时对公司所在地的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而欠发达地区的上市公司无论从公司数量,还是从筹集资金的量上都不能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由明显的资本外流的现象。总之,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非均衡特征,民间资本通过资本市场从中西部流向东部地区。

(三)直接投资引发的资金非均衡流动

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明显的地区分布。2013年,东部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最多,达到了17.7万亿,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40%,高于其他地区。2013年,全国利用外资达到2490.2亿美元,东部地区利用外资达到1435亿美元,占总量的57.6%,中西部利用外资分别为469亿美元、231亿美元,占总量的18.8%和9.3%。

其次,要重视与周边或发达地区的金融合作,协调不同地区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向发达地区借鉴金融发展经验,扩大金融发展带给经济的乘数效应。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应当帮助欠发达地区成立指导该地区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实行适合该区域发展的金融政策。

区域金融流动分析:金融资源的区域流动与产业链发展的相关分析

摘要:金融资源作为企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企业发展、地区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体系和企业、产业链的发展互相依存、相互促进,资本的跨地区流动与配置导致了资源的跨地区流动,从而使得各地区产业具有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金融机构与产业链发展之间的这种“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导致了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差距的不断扩大。

关键词:金融资源 产业链 交易成本

金融是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核心,金融资源的流动导致了资源在地区和行业间的流动和分配,因此地区金融机构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企业和产业能够获得的金融资源数量。金融资源的流动使得各地区企业和产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轨迹,地区企业的集聚促进了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产业链的发展减少了融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下,利率水平并非由市场形成,资本规避风险和减少交易成本的需求导致了其向产业链发展更为发达的地区流动,因此产业链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在获得资金方面具有优势。产业与金融发展之间这种“鸡生蛋-蛋生鸡”的相互决定关系导致各地区发展差距被不断的放大,因此,在区域产业链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机构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一、文献综述

金融及金融机构在经济增长、企业和产业发展发展中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现代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及时个考察金融在经济中作用的是巴杰特,他发现金融体系通过提供大型工业项目融通所需要的资本而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希克斯就此问题进一步指出,英国工业革命中所使用的技术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存在,真正引发工业革命的是金融系统的创新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技术创新,通过向需要资本的大型项目融资,金融创新使这些技术得以实现并贡献于经济增长。熊彼特(1912) 强调,银行的功能在于甄别出最有可能实现产品和生产过程创新的企业家,通过向其提供资金来促进技术进步。然而,也有人质疑金融能否刺激增长,而罗宾逊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交易会产生新的摩擦,这些摩擦刺激了经济对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的需求,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也因经济中的需要而产生,也就是“实业引导金融”,但金融对经济增长却没有实质性的贡献。帕特里克认为,在经济增长的起步阶段,金融引导经济增长;当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经济变得日益复杂,此时经济中的摩擦会对金融服务产生需求,并刺激金融发展。在此之后,人们将金融-增长之间因果关系的方向称为“帕特里克之谜”。

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大量研究文献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引入了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交易中的实际因素,更好的解释了金融在经济增长、企业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金融与产业链发展之间的理论分析

资本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生产要素,资本的供给决定了一个地区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水平,金融资源地区间的分配差异将导致各地区生产要素配置比例的差异,也决定了各地区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在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地区,由于金融资源供给的不足,企业获得资金难度大、使用资金成本较高,因此和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相比,资本配置比例偏低,由于存在边际生产力递减的问题,在同一行业的企业间生产要素配置比例的差异将导致要素边际产量的差异,使得要素获得的收益不一致,因此引起资本之外的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结果导致了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

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可以减少融资活动中的交易成本,从而促进金融业的发展,融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高额交易成本和交易活动的减少。地区产业发展将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随着社会分工水平的不断提高,每个企业都只能成为产业链中的一环,各企业的生产、销售数据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各企业的风险和收益也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资金供给方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对产业链中各个企业的综合分析获得比较的企业信息。由此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产业链具有外部经济的特点,能够减少融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产业链越发达,对单个企业融资的成本就越低,金融机构就越愿意与之交易。

在以直接融资为主、资金能够跨地区流动、利率非市场化的国家和地区产业链和金融之间这种捆绑式的发展路径就体现得更为明显。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利率的非市场化导致银行不能通过提高利率的方式来弥补融资过程中增加的交易成本和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将资金从交易成高和风险高的地区向交易成本低、风险低的地区转移,产业发展落后的地区向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转移,因为这将保障金融机构能够减少交易成本、降低风险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金融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产物,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金融化水平就越高,经济对金融的依赖程度越高,金融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作用就越突出,当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金融发展水平对资源配置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金融发展也主导了企业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与分布。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和地区,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可能成为引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链发展较为完善,产业集群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融资风险而产生了融资过程中的优势,因此资金和生产要素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金融通过对企业和产业提供资金支持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反之,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又吸引资金的流入,从而扩大了地区产业和经济增长方面的优势。

三、我国的现状及分析

1.金融资源的流动将企业产业链发展的差距放大

中国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并且近年来这种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随着经济增长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逐渐提高,各地区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在吸收金融资源向该地区转移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产业链发达的地区通过吸收大量金融资源的流入使得该地区企业能够不断优化自己的资源配置,实现更快的增长速度从而占领市场,同时金融资源充足的地区可以利用富余的金融资源来不断扩展产业链的上下级,由此金融资源的流动导致产业链在区域之间的转移。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各地区存贷款无论在数额还是在相对数额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之和为20%,则存贷比小于0.8的地区都存在资金外流的问题,存贷比大于0.8的地区存在资金流入的问题。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地区都存在严重的资金外流的现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资金外流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人口的流动,因为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有大量的流动人口,这部分人的收入最终会流向自己户口所在地,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些地区由于金融资源额非常大,导致资本的边际收益率相对较低。

经济落后、产业链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也存在严重的资金外流现象,这种资金的外流进一步导致了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滞后。产业链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存在资金净流入的现象,这种资金的流入同时引发了其它资源向该地区的流动,从而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产业发展与融资结构的变化与调整

理论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增长,融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在经济发展的早期,企业更多的依赖于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随着经济的增长,以股票和债券为主要方式的直接融资方式所占比例将逐渐增加。因此经济的增长将引起融资结构的变化,股权融资方式巨大的提高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为企业快速占领市场提供了充分的资金支持。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相比对企业具有更高的要求,企业要通过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融资在企业规模、公司治理、主营业务是否单一、企业的成长性、信息披露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在产业发达的地区,由于专业化程度高、市场规模大,企业容易通过专业化生产某种产品而获得较高的利润和较快的发展速度,而在产业分工落后的地区,有限的市场需求、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供给的限制都严重束缚了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企业难以达到发行股票融资的条件。从上市公司数量上来看,落后地区上市公司数量远远低于经济和产业发达地区数量。

四、政策及建议

金融与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导致了企业经济和产业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要减少目前的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必须在金融机制和政策上做适当的调整以便促进全国经济的平衡发展。根据目前金融体制存在的现状,提出了一下解决措施:

1.大力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发挥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地区产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区域经济与产业链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区域资金流动机制不健全即是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也是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资金渠道是区域资金流动机制的重要部分。因此,要从健全资金流动渠道入手以促进产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各地区经济平衡增长的目的。

要大力发展区域性商业银行, 提高区域性商业银行融资和配置货币资源的能力, 为本地区引入更多的资金, 以促进资金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为了减少由于大银行资金跨地区转移所导致的各地区金融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应该大力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性金融机构由于经营地区的限制,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和产业,因此应该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目前地方性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规模、经营管理等方面和大型金融机构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吸收资金方面还非常缺乏竞争力,改变这一状况,需要政府给以政策方面的支持,同时地方性金融机构应该通过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2.促进融资方式的变化,改变目前融资方式单一的现状,增加直接融资的比例。

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增加直接融资在企业融资方式中的比例,政府对于企业通过股票、债券融资的方式应该给以政策上的支持。首先是机制方面,一是要鼓励更多的符合条件的中西部企业上市融资,将具有地区主导性、支柱性的企业推荐上市;二是要积极推进西部金融债券发行和流通体制的改革,扩大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债券发行规模,同时加快西部重点企业债券上市的步伐。

3.发挥地区产业链发展在融资过程的优势,促进产业链金融的发展。

产业链金融是指资金供给方通过扩展对核心企业的服务。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供销企业联系在一起。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产业链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多方位地为链条上的多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不断增值。

产业链金融的发展可以大大降低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减少了融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同时,产业链金融通过将产业链连为一体,可以减少资金供给的风险,因此可以促进金融机构和地方产业的发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