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金融专业类别实用13篇

金融专业类别
金融专业类别篇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48-03

一、独立学院与传统本科院校、职业技术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区别

(一)独立学院与传统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区别

以山西某传统本科大学金融学专业与独立学院——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金融学专业为例,分析独立学院与传统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区别。通过对两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可以看出独立学院与传统本科院校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上的诸多区别。

1.专业设置的方向不同。山西某传统本科大学和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但商务学院在此基础上重点突出的是金融理财师方向。设置金融理财师方向不仅避免了独立院校专业与传统院校强势专业竞争(金融学专业是山西某传统本科大学传统且具有很强实力的特色专业),而且更好地满足了中国金融市场中金融理财新兴行业对人才的渴求。

2.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不同。通过教学计划内容可以看出,山西某传统本科大学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通识课程组群”、“学科共同课程组群”、“科研训练与素质拓展组群”、“专业综合训练组群”分别与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意义对应一致。为了便于比较,本文以后者名称为准。

由于两所院校计算学分的方法一致,简单起见,本文以各课程类别学分多少及占总学分比重进行对比,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分别在两校金融专业中占20、6个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1.6%、3.3%,前者高出8.3个百分点;而第二课堂学分分别为20、8,所占比重分别为11.6%与4.5%,前者高出7.1个百分点。

(二)独立学院与职业技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区别

以山西某职业学校金融学专业为例比较独立学院与职业学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通过两校人才培养方案可看出区别如下:

1.人才培养定位不同。 职业技术学院着力于培养“技师”型的实用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特点就是以某一职业岗位要求为培养出发点,要求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重点是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能够胜任社会经济建设各类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与职业技术学院不同,独立学院属于本科层次的教育,金融学专业培养的人才既能胜任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金融理财业务工作,又能具备个人自主从事金融理财服务职业的基础与技能,实现就业与创业多元化。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二次研发,因此属于相对高端的应用型人才。

2.培养要求不同。职业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很强的从事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高的情商等可以看出职业院校金融学专业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重点,培养过程注重学生的业务技巧及熟练能力。而独立学院培养的金融人才要求不仅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理论和技能,还要熟悉中国进行金融理财服务的相关市场运行规则,了解国内外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动态既掌握金融理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证券、期货、外汇、房地产、黄金、保险等市场的交易流程和分析方法,又具备熟练运用多种投资理财工具进行金融投资、理财实务操作的分析、决策的能力。总之,职业院校与独立学院在培养中都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但在培养层次上独立学院高出一筹。

金融专业类别篇2

1引言及文献综述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日趋深化,金融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金融产品持续创新,金融产品或服务已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人们每天几乎都要进行各种各样的金融决策,比如是否利用信用卡消费,是否通过小额信贷平台缓解燃眉之急,是否参与金融市场、是否进行新车贷款、是否借高利贷等等。那么,人们在面临各种金融产品或服务时该如何避免不合适金融行为对自身造成伤害,并使金融行为符合自身利益?

Hilgert等(2003)研究表明,人们日常的金融决策与其掌握的金融知识存在紧密联系。高的金融知识有利于人们做出正确的金融决策(Kimball和Shumway,2006;Christelis等,2010;van Rooij等,2011;Yoong,2011;Almenberg和Dreber 2011;Arrondel等,2012)。然而,不幸的是,人们普遍缺乏对金融基本知识的了解(Lusardi和Mitchell,2009,2011;尹志超等,2014;曾志耕等,2015),低金融知识的人更容易做出错误的金融决策(Calvet等,2007、2009;Lusardi和Tufano,2009a;Mottola,2013)。低的金融知识对大学生的危害或许更大。因为学生面对过多负债的诱惑时特别脆弱,比如信用卡负债时,低的金融知识不仅会限制他们做出适当的金融决策,大学时期养成的金融习惯将伴随着学生人生的整个生命周期。更有甚者,大学生不当的金融决策,例如由消费行为不当引发的大量债务,会导致他们学业的失败,也造成了他们未来的财务困境(Chen 和Volpe,1998)。因此,大学生掌握必备的金融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大部分相关研究都是研究成年人的金融知识水平。例如Lusardi和Mitchell(2009,2011)对各年龄段美国人的基本金融知识调查后发现,美国人的基本金融知识相当低。此外,有些学者也对各年龄段美国人的高级金融知识进行了研究(Lusardi和Tufano,2009a,2009b;Lusardi等,2011;Yoong,2011),所有研究都表明,大多数受访的美国人都缺乏金融知识。专门针对大学生金融知识水平的研究则较少(Chen和Volpe,1998;Shim等,2010),研究同样表明大学生缺乏金融知识。

我国对于金融知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涉及了金融知识对家庭金融市场参与行为及资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尹志超等,2014;曾志耕等,2015)的研究表明,金融知识显著促进了家庭对金融市场、股票市场的参与,并增加了家庭在风险资产、股票资产上配置的比重;尹志超等(2015)研究了金融知识对家庭创业行为的影响,发现金融知识水平的提高可显著推动家庭参与创业活动,并显著促进家庭主动创业。刘丹等(2015)通过对江苏省部分高校进行调查,发现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金融教育对于大学生良好金融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但以上文献都缺乏针对大学生基本金融知识的调查,国内现有文献也没有考察大学生金融知识。

基于此,本文研究目的在于:给出当今大学生中的金融知识现状;并识别大学生中金融知识的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金融知识。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数据来源与变量度量,第三部分是计量方法与结果分析,最后是结论及建议。

2数据来源及变量度量

2.1数据来源

数据来自于2015年5月份江西高校大学生金融知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对象涉及南昌市7所高校的大学生及研究生,发放问卷4000份,剔除无效及含有缺失值的样本,最终有效样本3119份。其中女性5364%,家住农村的占40.59%,经管类专业学生占1369%。此外,还对大学生年龄、收入水平、工作经历等做了调查。

2.2变量度量

5个问题被用来测量大学生基本金融知识。该5个问题分别测量了利率、通货膨胀、汇率、风险收益及投资风险的基本知识。在这5个问题中,回答正确率最高的是汇率问题,正确率为78.9%;其次是投资风险问题,正确率为71.79%;接下来依次是风险收益问题、利率问题及通货膨胀问题,正确率分别为67.84%、53%及45.14%。

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金融知识指数(rooij等,2011),以此来度量金融知识。根据该方法,针对每个问题分别构建了两个哑变量。第一个哑变量表示问题是否正确回答,第二个哑变量表示是否直接回答(这里回答不知道或算不出来即为间接回答)。依据5个问题10个变量采用迭代主因子法进行因子分析。根据KMO检验,全样本的检验结果为0.7115,表明样本适合做因子分析。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可以保留一个因子,其比重为71.38%,该因子表示金融知识。最后,依据各变量的因子载荷,计算出本文使用的金融知识指数来度量金融知识。表1列出了金融知识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3.1计量方法

在检验一些大学生为什么会比另外一些大学生拥有更多金融知识时,我们对受访者回答问题的平均正确率进行了分层比较,并通过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各层之间对金融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别进行了检验。在考察金融知识对金融行为的影响因素时,我们采用OLS方法。

3.2各类大学生金融知识的差异分析

表2给出了大学生金融知识回答问题的平均正确率。方差分析也被用于检验不同组别大学生的金融知识水平是否存在不同。

大学生的教育背景会显著影响他们的金融知识。结果表明,经管理专业的学生比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拥有更多的金融知识。平均来讲,经管类专业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为79.85%,而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为61.83%,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比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高18.02%。方法分析的结果也表明这两类学生在0.01显著水平上存在差别。

3.3金融知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4结论与建议

金融知识已经逐步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大多学者相对忽视了大学生金融知识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致力于大学生金融知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利用江西高校大学生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金融知识掌握程度还比较欠缺,不同专业、教育程度、是否来自城镇、性别、工作经历都会对金融知识产生显著影响。

以上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教育程度对金融知识有重要影响,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是增加金融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在普及金融知识时,还应适当向女性、农村地区及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倾斜,以全面提升大学生金融素养。

参考文献

[1]尹志超,宋全云,吴雨.金融知识、投资经验与家庭资产选择[J].经济研究,2014,(4).

[2]尹志超,宋全云,吴雨等.金融知识、创业决策和创业动机[J].管理世界,2015,(1).

[3]曾志耕,何青,吴雨等.金融知识与家庭投资组合多样性[J].经济学家,2015,(6).

[4]刘丹,朱涛,李苏南.大学生金融态度与金融行为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5,(6).

[5]Allgood,Sam,and William Walstad.Financial Literacy and Credit Card Behaviors: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by Age[J].Numeracy, 2013,6(2).

[6]Asaad.Tokar C.literacy and financial behaviora:Assessing knowledge and confidence[J].Financial Services Review,2015,(24):101117.

金融专业类别篇3

金融专业相对比较严谨一些,作为一门已经发展有几十年且作为经济衍生实务性的专业,其设置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一系列传统及衍生金融工具。对于资本市场及国际货币、银行等的事务性操作有非常深入的了解。细心的学生会发现金融专业要求申请者对于经济学基础和数学要有一定的理解,并可以以致其用的运用到金融学科当中。一般学生毕业后面向的求职公司主要为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金融工具系列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等。

金融最早源起于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后来,随着金融学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西方金融学宏观上分为公司财务和投资学两个方向。

随着时间的发展,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边,金融学里面又出现了交叉学科,特别典型的就是金融工程学(Financial Engineering)。从金融学的发展来讲,渐渐偏向计算机化、数学化、工程化,所以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讲,金融工程特别像精算。金融工程是一门综合了金融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其课程通常由大学的商学院、数学系和工程学院联合授课,其课程由于集中于金融领域,所以深度远远超过MBA金融方面的课程,通常包括股票市场分析、投资组合分析、期货和期权、资产定价、资本预算、固定收益分析、利率模型、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其全部课程均围绕金融学的应用展开,具有实用性很强的特点,最适合那些立志于从事金融工作的年轻人。

从就业的角度来讲,金融和金融工程专业的就业单位可以在各大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以及各种监管部门。证券交易所、期权交易所、基金、保险公司及风险投资机构。一般来说,在美国,数据和数据分析的工作相对比较容易找。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金融工程相关专业的学生,相对其他专业来说要好找工作,而普通的金融专业其实并不很容易就业。因为会计是一个比较具有专业性技能的专业,而金融工程和金融分析是说比会计更加专业化的一个学科,而金融学本身的专业性相对要弱过会计学,所以从就业的角度,金融工程或金融分析相关的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第二位是会计,第三位才是金融。

美国大学一般在金融专业设三个相关的学位: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e(简称MSF),Master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简称MFE)以及MBA下的金融方向。MBA下的金融方向偏管理,美国综合排名前50的大学除了个别大学不设商学院,其他大学在商学院下都会开设MBA专业,而能够单独开设金融硕士或金融工程硕士的学校并不多,而通常MBA需要申请人有相关的工作经验。

美国常春藤院校本科几乎没有金融专业,主要原因是美国教育在本科强调文理教育,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本科阶段应该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具备批量性思维的能力,而金融专业属于应用性专业。 而在硕士阶段,美国是全世界金融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有特别好的学校。著名院校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越来越多的美国金融硕士教育走向了交叉的学科,像康奈尔大学、罗切斯特大W等。衡量一个学校,金融教育是不是好的主要标准,在于它有没有金融工程专业,实际上金融工程专业代表了整个金融教育的整体水平。从金融学硕士的角度来讲,一种是MBA中的金融或者金融工程方向;第二个类别就是金融硕士;第三个是金融工程、金融数学、金融分析的硕士。最后一类主要是金融相关的博士。

美国的金融硕士课程根据录取难度将学校分成三类,像刚才讲的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金融和金融工程的专业的申请难度是排在第一的。同样录取难度高的还有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范德堡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罗切斯特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波士顿学院、凯斯西储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等。

加拿大的教育体系和美国类似,综合性大学大部分有金融本科专业,和美国相比,加拿大名校的录取要求要比美国低,也不需要提供SAT1、SAT2的成绩。其实学生可以选择在加拿大读本科,然后去美国读金融工程。加拿大的硕士跟本科差别很大。加拿大的金融和金融相关专业相对比较少而且申请难度大。比方说萨省大学的MSF、约克大学的MFE、西安大略大学或滑铁卢大学的MFE等。

金融专业类别篇4

应该说,知识产权运用已经成为跨国金融集团、银行等争夺市场份额,打击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国际跨国公司,银行要进入别国市场,通常采取知识产权先行的战略,在进入前先在别国申请注册知识产权,用知识产权挤压别国的科技创新空间,制约其技术竞争。外汇宝之争、九州卡之诉、花旗银行抢注事件、渤海银行域名风波等,无不是金融业商业竞争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表现。

因此,体现在当下我国金融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上,一方面是企业要建立自己长期的知识产权战略,善于利用现有知识产权的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进行有远见的布局,另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的今天,整个金融产业都在拥抱互联网,无论是在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背后涉及的商业方法的发明方面,政府都应该引导企业进行更富前瞻性的战略性布局,尤其在涉及敏感的金融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国家还需要出台或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保护需求。

在当今天下,知识产权的保护事关产业的竞争格局,这在苹果、三星、谷歌等跨国公司掀起的全球知识产权大战中已经略窥一斑。事实上,不仅是IT和通信产业,技术越来越密集的金融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也日渐突出,甚至直至产业竞争的“命门”。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业的发展与竞争具有了新的内涵。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不仅成为金融创新的组成部分,同时也逐渐成为提升金融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显然,金融业的市场化趋势决定了未来金融业的竞争必将异常残酷和惨烈,而以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商业秘密权保护为核心构筑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正是金融产业塑造自身品牌、深化金融服务和进行金融产品持续创新的重要保障。随着金融竞争的全球化,中国在金融产业上越来越开放,金融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迫切性也越来越提上日程。

《中国经营报》2009年就报道过“花旗银行借专利布局在我国放水养鱼”的事件,笔者恰恰是当时这篇稿件的编辑,话题也是我设计的,当时的报道披露了花旗借助网上银行技术的专利保护,谋求未来的网上银行的一夺天下,当时的预警虽然饱受业内关注,但6年过去了,金融产业在知识产权上的保护现状仍然并不乐观。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案例,以期能透视知识产权保护对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公开资料显示:自1996年起,花旗银行纽约总部委托上海一家专利事务所向中国知识产权局申请了19项专利,这些主要是具有前瞻性的配合网络技术的金融服务系统方法专利,执意构造专利壁垒,欲领先网络服务,使中资银行难望其项背。

目前,花旗银行已有两项专利获得授权,分别为电子货币系统和数据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及操作该系统的方法。除现金和票据之外的支付系统均是电子货币系统,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银行卡、ATM和POS机等。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和操作该系统的方法更是目前中资各银行后台支撑的平台。花旗银行这两项专利分别涉及网上银行90%以上的业务和证券公司应用最普遍的网上交易业务。

花旗专利申请授权,不仅可以强化自身的服务能力,从专利转让授权中获利,更为重要的是,其他银行以后一旦与其同台竞争,稍逾雷池就有可能面临被挤出市场的危机。花旗银行在美国已取得几十项网上银行商业方法专利。

业内专家表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市场迟早要放开,网络银行的发展会越来越快,其中专利技术的分量越来越重,本着专利先申请后授权的原则,花旗已是稳坐钓鱼台。”

人们需要洞见的是,花旗银行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想收几个专利使用费这么简单,专利申请象征着它要做世界范围内银行电子核心技术及标准的垄断者。在未来的中国金融市场,由于花旗银行不可能在中国建立庞大的金融网点,只有网上银行才是花旗的方向。因此,花期银行只要拿住“标准”这个“七寸”,国内商业银行将来有可能必须与它合作才能生存。

这个案例非常典型的说明了跨国金融机构利用知识产权所进行的战略布局,而这恰恰是国内金融企业的软肋。可以说,美国花旗银行专利战略逼迫中资银行加紧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金融知识产权的分类

从现阶段来看,金融知识产权包括以下几类:

首先是商标或服务标志类。其主要表明商品或服务来源的语言或符号特征。如银行的注册商标和信用卡等。

其次是专利权类。即专利给予制作、使用或销售机器,制造工艺,制造品组成成分的专利权。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如计算利率的方法,支持银行的自动提款机、实施按揭等的计算机程序、电子货币系统和数据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及操作该系统的方法,包括当下互联网金融难以逾越的企业融资电子平台的监控工具和方法,都属于发明专利类。

金融专业类别篇5

二、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的方案设计

1.保留《财务管理》,舍掉《金融学》中国校友会网最新编制完成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除东北财经大学外,排名前5名财经类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情况,由于各个学校教学计划设计不同,所以有的学校也叫“学科公共课”.基于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各财经类院校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财务管理”课程,主要是因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企业中某一方面的管理技能,而财务管理是企业基于价值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因此,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财务管理》课程成了各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必开的课程.如果保留《财务管理》课程,基于知识完整性,替代《金融学》可以开设的金融类课程应具备以下特点:详细介绍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类型;介绍金融市场参与要素;介绍金融市场工具的流通和定价机制.基于上述考虑,可以选择的课程有: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等.

2.保留《金融学》,舍弃《财务管理》如保留《金融学》课程,基于知识的完整性,替代《财务管理》可以开设的包含理财知识的财务类课程很难在同一门课程中找到,往往会在《管理会计》和《财务分析》中涉及到部分理财知识,由于学分的限制和基础性要求,这两门课都是专业必修课,不适合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那么替代《财务管理》的课程就需要在别的教学单位寻找,比如:投资学等.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并予以协调如果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就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协调,避免出现重复的授课内容.本文认为,基于专业基础课54学分的要求,《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教学大纲至少要包括表2的内容.基于两门课程内容的整合,需要针对管理类专业编写配套教材,这样才能够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金融专业类别篇6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1] [2] [3]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金融专业类别篇7

一、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的产生背景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台湾地区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是所谓“雷曼连动债事件”。在该事件中,大量投资者因为金融机构隐匿风险、虚假宣传等不正当销售行为购买了雷曼连动债,并因雷曼公司破产蒙受巨额损失。由于多数台湾地区的银行并未直接销售连动债,而是采用特定金钱信托方式,因此很难适用《证券交易法》《证券投资人及期货交易人保护法》等相关规定对投资者进行保护,“对连动债之管理事实上十分松散,盖主管机关金管会并未视之为证交法第六条之有价证券,故其发行、募集、私募或买卖均与证交法无关”。由于受害者人数众多,且缺乏具体规定和统一渠道来应对相关争议,为避免引起更大范围的社会动荡,台湾地区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临时政策,规定新台币一百万元以下的争议,交由银行公会金融消费争议案件评议委员会解决,一百万元以上的争议则由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内设机构银行局处理。

虽然“雷曼连动债事件”整体上已经平息,但相关机构在纠纷处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效率和能力等仍然受到较多质疑。比如,银行公会金融消费争议案件评议委员会早在2006年就已经成立,但在处理连动债事件之前的数年间,经该机构处理并有结论的案件仅有5件,而银行公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仅截至2009年7月移交评议委员会受理的连动债案件已高达23404件。此外,评议委员会属于银行业协会的下设机构,很可能受到行业利益的影响,外界对其裁判的公正性也一直存有疑问。有鉴于此,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总结,2011年6月29日,在借鉴英国《金融服务与市场法》、英国金融申诉专员服务公司(Financial Ombudsman Service Ltd.,FOS)以及新加坡金融业调解中心(Financial Industry Disputes Resolution Centre Ltd.,FIDReC)运作机制的基础上,台湾地区公布了《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并根据该法案创设了独立的纠纷解决机构――台湾地区金融消费评议中心(Financial Ombudsman Institution,FOI),该机构的成立标志着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的正式确立。

二、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的整体印象

(一)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的理念基础――金融消费者保护

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创设的依据是《金融消费者保护法》,保护金融消费者是申诉专员机制贯彻始终的基本理念。由于该机制主要用于解决金融消费争议,即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之间因为金融商品或金融服务等引发的争议,而金融消费者在市场地位、信息资源以及经济实力等方面均明显弱势于金融机构,为平衡各方关系,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金融申诉专员机制进行了一些制度上的特别设计,比如不同的收费标准。根据《金融消费者保护法》以及《金融消费争议处理机构设立及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评议中心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向所有金融机构收取年费,以及根据“谁使用谁承担”的原则向涉案金融机构收取案件处理费,金融消费者申请评议时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再比如该机制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不同的约束效力,表现为:第一,评议中心拥有对金融机构的强制管辖权,在金融消费者提请评议时,金融机构必须参与,这与普通调解或者仲裁以双方自愿为前提不同;第二,评议中心做出的一定额度以下的评议决定,金融机构必须接受,但如果金融消费者对评议决定不满的,仍可以通过诉讼等其他途径寻求救济。

(二)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的管辖范围――跨行业统合规制

随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以及金融控股集团的出现,金融行业统合规制逐渐成为各国立法的指导思想。统合规制的内涵包括金融监管体制的跨行业整合以及金融法规的一体化设计,比如在监管机构的设置方面,英国1997年成立的金融服务局(FSA)、澳大利亚2001年成立的证券和投资委员会(ASIC)、美国2010年成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署(CFPA)等均有跨行业的监管权力;在金融立法方面,英国2000年出台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日本2006年出台的《金融商品交易法》、韩国2007年通过的《金融投资服务及资本市场法》以及美国2010年通过的《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等,其效力范围均覆盖多个金融行业。

在台湾地区,金融行业统合规制一直是立法者追求的目标。2004年7月,台湾地区“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下设银行局、证券期货局、保险局、检查局等机构,主管金融市场并有权对金融服务机构进行监督,实现了金融监管体制的一元化设计,但在金融立法方面,仍沿用分散立法模式,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信托业等均有各自行业性质的立法,金融机构主要根据所属行业和业务性质遵守不同法规。构建统一的金融法规体系是大多数台湾学者肯定的方向,金融监管机构也在积极探索金融业统一规范的可行性。早在2007年,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就曾推出金融服务法草案,计划在维持现有立法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各金融行业的共通性,制定各行业共同遵守的规范。在这一背景下,借助金融危机的助推作用,台湾地区成功出台了《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并成立了拥有跨行业管辖权的金融消费评议中心,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的创设可以视为是台湾地区金融法治朝向统合规制迈进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从形式上来看,我国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如果从保护金融消费者这一独特视角进行审视,现行机制仍存在较多缺陷:

第一,金融消费纠纷并未作为一种独立的纠纷类型加以看待。金融消费纠纷与金融消费者密切相关,此类纠纷往往具有主体众多、标的较小、纠纷同质化以及当事双方实力不均等特点,具有特殊性和内在一致性,在特定背景下极易形成,需要采取特殊的应对措施和程序设计。然而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大陆金融纠纷解决机制主要是根据案件所属行业进行分类,比如2008年《上海金融仲裁院仲裁规则》将案由划分为存款和贷款纠纷、保险纠纷、证券交易纠纷等,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将金融类案件分为证券纠纷、信托纠纷、保险纠纷等,均未将金融消费纠纷视为一种独立的纠纷类型。

第二,金融消费者保护理念未能贯彻于制度设计之中。由于金融消费纠纷未得到足够重视,调解、仲裁、诉讼等纠纷解决机制均未关注金融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且无相应的制度设计。以制度性文件较为完善的证券调解为例,虽然证券业协会连续出台多项规章制度对有关证券调解工作的基本原则、调解机制的受案范围、调解程序的总体框架以及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定,但究其实质而言与其他类型的调解机制相比并无明显区别,仅是传统调解机制在证券领域的延伸和制度细化,并无针对金融消费者或者说中小投资者的特别规定。

第三,金融消费纠纷缺乏统一受理渠道。实践中,金融消费纠纷被分散并划分为各种类型的金融纠纷,并在不同领域被不同受理机构管辖,比如证券业、银行业以及保险业等均有各自行业性质的纠纷调解机构,可能适用不同法律依据来处理类似纠纷。随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很容易出现各机构重复管辖的现象,导致类似案件出现不同处理结果。“特别是目前金融商品与服务日益多样化,若金融消费者不了解何种救济途径最佳或应向何争议处理机构寻求救济时,可能会因受理机构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故传统上按金融业别区分银行、证券、保险之各业别争议处理机构之模式可能已无法因应环境的需求。”

综上,笔者认为我国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已经初具雏形,但究其机理而言仍存在制度调适的空间。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的设立是台湾地区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总结,从其实践绩效来看,该机制已经初步取得成效,基本达到快速有效解决金融消费纠纷、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初衷。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可以作为制度借鉴的蓝本。

在我国大陆,构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至少有两条演进路径可供选择:一是直接构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先行构建行业性质的金融申诉专员机制,待时机成熟后再构建统一的申诉专员机制。由于我国大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由来已久,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会受此影响,行业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存在必然会成为改革的重大阻力,因此,从实际操作层面出发,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具体而言,初期可以尝试建立行业性质的金融申诉专员机制,由各金融行业协会主导,或者由金融监管机构在行业协会以外新设机构运行该机制,以弥补行业协会在公信力方面的不足;中期可以在评估制度实践绩效的基础上,尝试对各行业性质的金融申诉专员机制进行整合,结合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本着与金融消费者联系最为密切、各行业均有共同性等原则合理确定纠纷类型,并指定由某一机构专属管辖,为下一步申诉专员机制的融合提供经验;最终的发展目标则是伴随金融混业经营体制的成熟以及金融监管体系的变革,建构一个覆盖所有金融行业的、综合运用多种ADR机制,并以集中处置金融消费纠纷为特色的统合化的金融申诉专员机制。

参考文献:

金融专业类别篇8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的当今世界,各国的战略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国已从争夺自然资源转向争相开发金融资源领域,包括国际货币的发行权、货币资本的配置权、金融衍生品的开发权和资产、资源的定价权在内的全球金融控制权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各国都力争能在国际金融新格局中抢占更有利的地位。例如美国早已有所行动。美国著名的国家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明确地把“控制国际银行系统”、“控制硬通货”和“掌握国际资本市场”这三项,列为控制世界的14个战略要点的第一、第二和第五项。又如,日本在1998年时也已把金融列为安全保障七大要点的首位。

我国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金融格局的深刻变革,客观上形成了促使我国金融崛起并迈向金融大国的历史机遇。近年来,我国金融的实力扩张迅速,国际地位空前提升。银行业是我国金融的主体,银行业的市值国际排名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国际公认最权威的英国《The Banker》杂志公布的世界大银行排名看,2008年前10家大银行中,我国占据四席,工、建、中、农四大国有银行分别列第1、2、4、8名。前1000家大银行最新排名,我国占据52席。我国的股票市场从无到有,发展迅速。2008年年底,上交所股票市值已位居全球第六,亚太第二。从外汇储备规模看,2009年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3992亿美元,雄踞世界第一位。

从以上几个数量型指标来看,毋庸置疑,我国已进入了金融大国的行列。但是,从创新水平、监管能力、国际化程度和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以及人才资源等质量型指标来看,我国的金融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特别是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缺乏具有战略眼光、熟悉国际金融业务并具有防范金融风险能力的高层次金融人才。

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匮乏,致使金融企业整体素质不高和创新能力不强,这既与金融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也不能适应我国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加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学校是知识的生产地、集散地和输出地,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主要靠高等金融院校。我国高等金融教育具有起步晚、起点低的特点。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高等金融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的势头。在“金融热”的驱动下,除众多财经院校一般都设有金融专业外,一些理工、农业、师范甚至外语等院校也不顾条件,追逐热点,纷纷增设金融专业。金融热使得各高校的金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据不完全统计,至1999年时全国高校金融类专业的设点已超过600个。众多高校金融类专业的开办,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教育和金融学科的发展,但我国高校金融类专业数量多,却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够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不够新,教学改革滞后等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金融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不够高。

目前,我国金融人才市场已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供需脱节的矛盾:一方面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供给过剩,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金融企业却又找不到适用的高层次人才,影响到业务的拓展。据《羊城晚报》所作的2003年高校毕业生供销调查,金融专业毕业生最为过剩(《羊城晚报》2002年12月24日)。金融专业“产品”买方市场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当今我国金融业最为短缺的已不再是一般的从业人员,而主要是以下几种高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1、以金融企业家为主要代表的领军人物和经营管理人才;2、精通研究分析、产品开发、风险控制、熟悉和掌握国际金融操作规则的高端应用型人才;3、在金融学一个或几个相关领域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复合知识结构的研究型人才。

市场既是企业也同时是高校发展的指挥棒。创造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效供给,是高校金融专业生存和发展之根本。我国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和金融大国应该认真思考金融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我国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进程中,必须把金融教育置于更加基础、更加重要的先行地位。金融教育在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如何顺应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建立金融强国的需要,提升我国高等金融教育的水平,尽快培养出大批高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已是摆在我国广大金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振兴我国的高等金融教育,建立与金融大国相适应的高等金融教育呢?笔者拟就此问题谈点个人的浅见。

一、从数量扩张到注重学科建设转变

鉴于我国开设金融专业的高校数量已不少,但针对大多数学术层次和教学水平不够高,培养高层次人才能力薄弱的状况,我国的高等金融教育必须从粗放型、外延式的数量扩张转变到注重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上来。金融专业的数量需要稳定,重点需要突出,质量需要提高,切实把学科建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学科建设是承载高校教学、科研等项工作的基础和载体,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社会声望的主要标志。高校科研能力的增强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科的发展水平。因此,要办好高等金融教育,就必须充分重视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花大力气抓好学科建设。笔者认为,从我国高校金融类专业目前的状况看,要重视和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稳定专业数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目前高校金融专业尽管已是数量偏多,但有的高等院校甚至还在争取办金融专业。这只是过热的一种表现,并不能代表该学科的发展方向。金融教育分散办学,不但难以形成一定的优势和合力,反而会造成明显的教育投入的分散与不足。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稳定金融专业的数量,适当控制招生规模,特别是要限制那些没有条件的高校再开设金融专业。对于已开设的金融专业要进行严格评估,质量太差的要限期整顿或撤并,适当淘汰一些没有竞争实力的高校金融专业。通过调整全国各高校金融专业的设置,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突出重点,塑造品牌

要提高高等金融教育的质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突出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政府教育主

管部门应根据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和学术声誉,择优挑选若干所高校的金融专业作为重点扶持的对象,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大投资力度,使之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方面更加突出,成为社会公众认可的“国家队”或品牌。在金融类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中,塑造几个品牌,并重视充分发挥品牌的先导和辐射效应,有助于带动中国高等金融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扬长避短,办出特色

要抓好金融学科建设,必须注重专业特色。注重特色是学科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魅力之所在。每所高校都应当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体现出与别的大学的差异性。纵观中外高校名牌专业,无不是各具特色,没有特色就不可能成为品牌。这就如同一个企业没有品牌产品,就不可能成为知名企业一样。现代金融学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由许多分支学科组合而成的。其分支学科众多,除传统的货币银行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农村金融学等之外,还有金融工程学、行为金融学等。这些学科都是从某一个侧面人手对某方面的金融问题进行研究的。设有金融专业的高等院校,应根据国内外金融学理论发展的情况、自身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教师队伍的结构,扬己所长,发挥自身的优势,选择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具体分支金融学科。即使金融类专业具有较强实力的高校,也不可能使其每门分支金融学科都居于国内一流的地位,但必须有一个或几个分支金融学科跻身全国高校同类金融学科的前列。不论中外,凡具有较强实力而能有较高社会声誉的高等院校,从其学科结构上看,大都是通过突出一个或几个优势专业,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而屹立于世。一所高校,如果有一个或几个真正的高水平的分支金融学科或独具特色的金融学科,这所高校就会在国内金融界乃至国际学术界产生影响,就能在金融教育界立足,并带动整个学校的金融类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二、转变金融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设置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主旨。因此,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理应成为评价高等教育对社会贡献大小最重要的指标。“金融教育”也不例外,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顺应社会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转变金融教育的理念,以便为社会培养出更加符合需求的合格人才。

(一)要从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向传授金融理论和实务知识并重转变

金融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应突出实用特征。金融教育要重在务实,金融教育能否突出务实,能否培养出大批善于资金运作并具有风险防范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是衡量金融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

(二)要从培养单一的专门型人才向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转变

现代科学与技术出现的不断交叉和融合的趋势,使得各职业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这种发展趋势,对高等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其他相关专业更为宽广的知识与技能。目前高等教育已呈现出从专才教育向复合型“通才”教育变化的趋势,金融是一门涵盖内容十分广泛的学科,更应当重视具有多学科最新综合知识的“通才教育”。

(三)要从只注重为国内金融业培养人才向重视培养外向型人才转变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高等金融教育不仅要面向本国金融业,也应当面向国际金融市场。高等金融院校要努力培养出更多掌握国际金融运作规则和具备博弈能力,能够代表国家在国际金融舞台上发挥作用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终需要落实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上。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化的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和更新金融教育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

1.课程设置微观化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教学改革,我国高等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已有很大程度的改进,但还有必要进一步优化。与国外著名大学相比,我国目前的金融专业与金融市场相关的微观金融和务实性类课程偏少,宏观金融类课程偏多。我国高等金融专业在课程体系调整中,要在适当压缩宏观金融理论课程的同时,增设一些能反映金融微观运行需要并有助于培养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课程,这样可以使金融教育更接近于现实和服务于社会,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的适应性和就业能力。

2.教学内容综合化

针对我国金融教育领域里专业设置比较单一及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要培养出“金融通才”,就必须在课程设置的部署中,特别重视金融学与数学、统计、法学、网络技术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尽可能多开发一些其他相关学科的课程,力求使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趋向于综合化。重视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通才教育”,能使从业人员在学生时代就已从狭隘的专业中走出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3.教材选用国际化

我国金融教育,应立足长远,面向国际,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等诸方面都应瞄准国际先进,逐步与国际接轨。金融教育要面向国际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积极引进国外近年来出版的关于金融业经营管理和业务操作方面的教材与资料,重视跟踪当今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的最新发展动态。在教材的选用上要尽量采用能反映现代金融理论最新研究成果的原版教材,力求教学内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这不仅能使学生在采用原版的双语教学中提高专业外语水平,而且还有助于培养掌握现代金融最新知识的高层次金融人才。

4.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在金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大力推广启发式、专题讨论式教学以及案例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对于操作性强的金融学课程,要特别重视案例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能使金融教学更贴近实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及对金融实务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已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具有一定水平和实力的教师队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师资队伍,无论从规模、层次、数量还是质量等方面近年来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总体上看,这支队伍还远远不能适应金融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师资队伍仍存在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两点:一是学术层次不够高,为学术界公认的高层次专家所占比例较低。特别是能站在高端位置,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拔尖人才奇缺,能跻身国际学术前沿并享有国际声誉的金融学教授更是凤毛麟角。二是由于受传统高等金融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专业课教师都缺乏在金融机构一线工作或培训的经历,往往是教期货投资理论的不懂得做期货,教国际金融方面理论的不会外汇交易操作。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关键。教育大计,教

师为本。我国的高等教育要跟上世界一流水平,就必须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与金融教育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教师队伍,乃是我国金融教育界的一项带有根本性和战略性的大事。针对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高起点,大力度地从海外引进杰出人才

任何一门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最关键的因素是要有学术带头人。我国金融教育的发展,需要高起点大力度地从海外引进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许多身在海外的优秀人才在国外高校受过严格系统的训练,有的甚至还有在国外著名金融机构担任职务的经历,他们具有扎实的现代金融理论知识并比较熟悉现代资金运作规则。他们作为学术骨干加盟进来,有助于加速我国金融教育发展的进程,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升我国金融教育师资队伍的学术层次和整体实力。

(二)重视培养在国内受过教育和训练的教师

由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多数高校金融学科的师资主体仍将是在国内高校受过教育和训练的教师。因此,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当实行“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重在培养”的方针,舍得花大力气培养在国内受过教育和训练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为了营造使现有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有效措施:1、通过举办各类针对性强的高级研修班,利用发达国家的师资队伍和教材举办系统的专题讲座,选派有潜力的专业教师到国外著名学府或金融机构学习和深造,以提高现有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2、完善师资队伍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公平竞争,择优聘用,努力创造良好环境能激励人人不甘落后,勤奋向上增长才干。3、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使尽可能多的功底扎实的青年教师有机会出现在国内外金融界的学术论坛上,进行交流和研讨。通过参加学术和教学方面的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三)加强学校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往来

高等金融院校应努力加强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争取让专业教师能有较多的机会与金融机构的有关人员合作从事项目研究,同时邀请有关金融机构的专家到学校担任教职。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通过与金融机构有关人员的频繁接触和紧密联系,提高专业教师对现代金融实务知识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并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及教学和研究能力紧跟金融发展的客观实际,与金融业的发展同步前进。

金融专业类别篇9

在高职高专的教学中,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及教学课堂的创新一直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金融学基础作为金融专业甚至经济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是各大高职高专院校的必修课,其授课对象不仅仅包含金融相关专业,也包含了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对于不同专业,由于授课对象的不同,其授课内容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就算同属金融类仍需区别对待,对非金融类更需差别对待。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可以讲授不同的授课内容,可以采用不用的授课方式,在已有的新课程内容和新教学方式中,针对性选取最为适合的内容和方式,尝试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在进行不同专业的课程改革之前,我们一起先回顾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路上已经取得了怎样的成果。之后,笔者以在笔者所在的学校的教学经历,针对不同专业的几个班级,展开了“金融学基础”于金融专业与会计专业不同的课程设计。希望后续有更多的学校更多的班级来批评指正笔者的课程设计,也希望能够学习到更优秀的课程设计方案。

1 教学改革与课程创新之路

1.1 教学硬件软件配置不断丰富

教学硬件条件的不断加强和相关教学软件的不断引入,给教学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设施的有机结合,让教师的授课形式多种多样。打破了原有的仅以板书为主的枯燥乏味的授课形式,突显了多媒体PPT教学形式的优势,当然现如今的教学应仍是板书与PPT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教师行列不断接触学习新的技术软件,比如Flash制作软件、简易录屏软件Screencast-O-Matic、绘图制作Photoshop等等。这些软件的加入,使得教学过程更加轻松愉快,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学生掌握重点。

硬软件的不断创新不仅仅给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也给课外辅导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新时代的小小软件打破与学生之间的代沟,试图融入学生的思维方式中。比如,高职高专的学生之间都会用微信聊天,可以加入学生的群里,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件,不是硬性要求,而是通过学生的某次尝试引起其兴趣,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比如,现在市面上有一些教学辅助软件,由教师发起学生加入后形成班级,在此网络虚拟的班级里,学生可以在里面签到,举手示意,提出问题,提交作业,随堂测验等等,这种形式尤其适合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

1.2 案例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备受关注

高职高专的教学中一直强调理论结合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也愈发发现案例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的重要性。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参与讨论、参与分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独立分析,让学生从中认知自己的分析能力,感知自身的价值。当然为了让学生有能力进入到案例讨论与分析中,案例的选取与问题设定也尤为关键,就像给学生设定的跳高高度,不能过高让学生自叹不如,也不能过低让学生不屑一顾。同时案例的内容需要新旧结合,可能旧案例更能体现相关知识点,但不能忽视新案例给学生带来的刺激感和新鲜感。学生对案例内容有所耳闻,甚至就发生在身边,学习兴趣才会油然而生,学生才有参与热情,案例讨论的效果才会发挥极致。通过案例的分析,让知识落地,拉近课堂与现实的距离,同时学生可以更为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认识到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

启发教学法重点是启发学生的思考与探讨,在案例讨论前可以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在案例讨论中,可以向学生发问,引起学生之间探讨;在案例讨论后,教师总结时,同样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举一反三。所以启发式教学可以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教师启发,最终还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让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1.3 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成为新宠

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但自制力差,尤其是当面向较深的理论知识时,会直接表现出退缩。通过将各个知识点项目化,在项目中设计任务,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进入状况,在一点一滴的成果中肯定自我,不断提高自信。自提出任务驱动式教学和项目化教学,各大高职高专院校都在极力推崇和积极开展落实,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4 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对于一门基础课――金融学基础,它是金融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其他经济类的必修课,比如会计专业。金融学基础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授课的形式随着改革而改革。这一方面不仅仅体现在金融类专业新旧金融学基础课程在改变,也体现在同一时期,不同专业的金融学基础课程也不再一致。比如,会计专业的金融学基础课堂,在内容上、在授课形式上与金融专业的金融学基础课堂差别明显。会计专业更加注重实践性,尤其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授课时需更多以案例的形式讲解理论知识点与实际的结合,学生以理解为主。而在金融类专业的课堂上,不应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但同样重视理论的讲解,还需要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对金融专业的不断扩充,在金融行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金融专业的次级分类又作出了明确的命名。所以,就算在同属金融类专业里,“金融管理”的课堂与“证券与期货”的课堂也不再完全一致。金融管理更加强调以银行为代表的管理服务业,而证券与期货侧重以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为代表的技术操作服务业,所以在授课中,对学生的引导方向或课程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

针对不同的专业,金融学基础的考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比如会计专业的金融学基础课程更侧重过程性考核,甚至没有期末试卷形式的考试,或取消或变为考查形式。对于同属金融类的“金融管理”和“证券与期货”由于其课程内容的侧重不同,所以在过程中的考核内容以及期末试卷的考试内容都会有所不同。这样也是对学生后期的专业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 “金融学基础”于金融专业与会计专业在课程设计上的不同

2.1 不同专业选取不同教材

教材的选取首先需要够新,满足时代的要求。其次其内容和形式要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利用启发学生的兴趣。笔者认为针对不同专业的学习可以选取不同的教材。会计专业等非金融类专业可以选择内容够丰富不宜过深的教学,但同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契合该专业,仍需要教师自行增加或删减知识点。对金融专业可以选择高教出版社的《货币金融学基础》、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货币银行学》等均为高职类院校编写的教材。但对于金融类再细分的专业暂时没有发现比较合适的教材,所以笔者认为现阶段还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区别对待不同金融类专业的学生。

在“金融学基础”课程中会有一大块是信用相关的内容,也是金融理论展开的一个重要前提。针对会计专业设计的案例应该侧重商业信用方向的,会计本身是对企业之间展开的各类业务进行会计记账和经营分析财务分析的。选取这样的案例,会计的学生首先不会觉得陌生,其次也会比较感兴趣,最后会计学生在对此类业务做会计记账或经营分析或财务分析时会变得得心应手。同样是信用的内容,对金融类的专业,设计的案例应该侧重于银行信用或附有衍生金融工具的信用事件。比如,对于“金融管理”专业应该侧重银行信用为主的信用案例,而“证券与期货”则应侧重附有新型或衍生金融工具的信用案例。这样更具专业特色的案例内容,会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在设计案例内容外,也要设计案例引入的思考问题,启发性的问题,对会计专业问题一定要深入浅出,不要让学生感觉金融专业性过深,在思考后,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最终顺利完成案例分析。而对金融专业设计的问题,则需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能够正视金融理论的威严,通过思考与后续的探讨发现金融的魅力。同时需要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2.2 不同专业侧重不同项目,设计不同任务

金融学基础是经济大类中的一门基础课,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其中任何一块展开都可以成为一门专题课,所以这么多个项目对于不同的专业不是同等重要的。比如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对会计专业尤为重要,但对金融专业了解即可。不同项目在不同专业中顺利地展开,任务的设计是其中的关键。

对于会计专业在设计“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的任务时,可以结合会计本身所熟知的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设计任务内容。给出某银行最近的一些业务往来,模拟成一笔一笔的账面,让会计的学生针对业务内容,区别业务实质,是该银行的资产业务还是负债业务,又是具体哪项资产或负债业务。在区分的基础上,编制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最终,学生在熟知的编制资产负债表编制的过程中,达到能够区分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业务的教学目的。对于“金融管理”专业在设计“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的任务时,可以通过银行柜台模拟,让学生了解作为银行柜员会涉及有关票据的哪些业务,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掌握不同票据的特点,同时达到熟知票据出票、票据承兑以及票据贴现等专业术语的含义,同时也掌握办理出票、承兑和贴现的过程和要点。对于“证券与期货”专业在设计“资本市场中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任务时,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要求学生在网上申请模拟账户,进行模拟炒股。了解股票市场的特点、熟知股票交易的程序,为后续投资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同样可以在网上注册申请模拟基金交易的(下转第153页)(上接第94页)账号,完成相关的申购与赎回基金,同样达到对基金市场的直观认识。当然现在有些学校已经引进了模拟交易的软件,可以在过程评价中加入模拟实战的测评,以各位同学的模拟实战的成绩作为一次过程性考核。

另外,在设计任务之后,可以根据任务的大小,采取个人独立完成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不同的方式。可以适时在课堂中设计几个较大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完成。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组内协作能力。为了更好的发挥小组协作的效果,避免小组任务仅由某几人完成,需要教师督促小组做好分工,分工明确后教师还需观察每个角色的执行情况,最后结合多种评分方式,由教师给出最终的此次过程性考核的成绩。一般多种评分方式包括组内成员之间相互打分,组别与组别之间的打分等。

3 结束语

金融专业类别篇10

目前我国金融学本科创新实践课程主要设置有证券交易系统、暑期见习计划、商业银行业务实习区、行业研究大赛、财务决策沙盘模拟等。

1.证券模拟交易及大赛

国内部分院校与世华财讯、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共同举办了“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两万余名同学能够同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股票、外汇、期货的模拟交易,比赛为一批以前不太了解金融投资市场的同学提供了通过实际操作快速了解外汇这种金融工具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价值投资理念,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一次宝贵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机会。学生参加这项赛事可获得创新实践学分1-2学分。

2.暑期见习计划

很多学校调动社会资源帮助学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推行大学生见习计划,并于每年暑假期间开展见习工作,从校内选拔优秀的金融专业学生到当地银行当见堂经理。通过暑期见习,使学生走向了社会,增强了学生的工作能力,使学生将专业知识更好地运用在实际当中,锻炼了学生的毅力。学生参加这项计划可获得创新实践学分1学分。

部分学校与所在地银行人力资源处沟通协商,组织承办了该银行暑期实习生招募的校园专场招聘工作。通过录用实习生不仅可以将银行员工招聘日程表提前,缩短应届毕业生的岗位试用期,另一方面使同学们感受到了真实的面试过程,并有机会获得实习机会,积累实习经验,对于同学们今后找工作有借鉴作用,通过面试等考核的学生进入银行后,均要从最基础的大堂经理做起,这样有助于学生早日熟悉银行基本业务,培养他们从实际出发的意识。

3.商业银行业务实习区

更多的学校专门建立了商业银行业务实习区,按照商业银行惯例进行了布置,包括柜台业务办公区、后台管理业务办公区,配备的设备有LED利率显示屏、LED金融信息屏、计算机,还配备了银行专用的手提金库、点钞机、汇票机、支票机、伪钞识别机、分割箱、计算器等设备,此外,还配备有商业银行专业软件、国际结算业务软件、信贷及风险管理软件等。完全仿照现代商业银行的模式进行布置,可同时接纳金融专业学生在此开展银行业务实践活动,包括银行柜台业务、国际结算业务、信贷业务、项目评估和管理业务等等。学生通过实际动手和体验银行实务,可获得银行业务的基本技能,熟悉银行业务流程和要求,为将来尽快适应银行工作要求奠定良好基础。

4.行业研究大赛

一些财经院校将学校与企业的资源整合,搭建学术与实践结合的智力平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行业研究大赛,促进在校学生提升行业研究实践能力及研究水平。参赛学生们在教师及有关投行人员的指导下,对指定行业的发展趋势及运作模式进行调研分析,并做出行业研究报告参与评选。大赛邀请学院的专家全程对参赛队进行辅导,由投行人员定期对参赛队进行辅导,且向进入决赛的九支参赛队每支团队提供2000元人民币的调研资金。学生们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个团队5-7人,采取自由组合方式。要求每支队至少邀请一名在校教师为参赛指导,参赛团队鼓励由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组成。通过大赛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资料收集处理能力,对所研究行业有了一个更加全新且全面的认识。不同学科的知识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增强了创新研究能力,开拓了思维。学生参加这项赛事可获得创新实践学分1-2学分。

5.课程设置

一些学校为低年级学生开设专业导入性、知识性课程,如《金融概论》、《中国金融史》等供学生选修,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经济、金融学科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即将开始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些综合性大学借助各种金融信息系统,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将现代金融理论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综合在一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仿真图形等各种方法设计开发出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现实金融问题的学科。其独具特色的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工程学、衍生金融工具定价、固定收益证券分析、算法交易、信用风险控制、实验金融学、实验投资学、Matlab与金融实验、SAS与金融实验、基于EXCEL的财务分析、CFA(金融分析证书)专题讲座、金融工程案例、国际资本市场案例、随机过程、微分方程、C语言等。课程体系上比较注重数学方法、计算机语言编程与软件使用以及实验教学与案例教学。

6.财务决策沙盘模拟

一些工科院校开展企业财务决策沙盘模拟课程,该课程是一种体验式的互动学习。学生们分别组成若干管理团队,互相竞争,每个小组的成员将分别担任要职(CEO、CFO、市场总监、生产总监等),将财务决策展示在模拟沙盘上,复杂,抽象的财务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科学决策程序。课程为2学时,学生利用假期时间(上接第246页)完成学时。

二.国内院校本科金融创新实践课程设置特点及比较

金融专业类别篇11

虽然“雷曼连动债事件”整体上已经平息,但相关机构在纠纷处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效率和能力等仍然受到较多质疑。比如,银行公会金融消费争议案件评议委员会早在2006年就已经成立,但在处理连动债事件之前的数年间,经该机构处理并有结论的案件仅有5件,而银行公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仅截至2009年7月移交评议委员会受理的连动债案件已高达23404件。此外,评议委员会属于银行业协会的下设机构,很可能受到行业利益的影响,外界对其裁判的公正性也一直存有疑问。有鉴于此,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总结,2011年6月29日,在借鉴英国《金融服务与市场法》、英国金融申诉专员服务公司(Financial Ombudsman Service Ltd.,FOS)以及新加坡金融业调解中心(Financial Industry Disputes Resolution Centre Ltd.,FIDReC)运作机制的基础上,台湾地区公布了《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并根据该法案创设了独立的纠纷解决机构――台湾地区金融消费评议中心(Financial Ombudsman Institution,FOI),该机构的成立标志着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的正式确立。

二、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的整体印象

(一)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的理念基础――金融消费者保护

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创设的依据是《金融消费者保护法》,保护金融消费者是申诉专员机制贯彻始终的基本理念。由于该机制主要用于解决金融消费争议,即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之间因为金融商品或金融服务等引发的争议,而金融消费者在市场地位、信息资源以及经济实力等方面均明显弱势于金融机构,为平衡各方关系,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金融申诉专员机制进行了一些制度上的特别设计,比如不同的收费标准。根据《金融消费者保护法》以及《金融消费争议处理机构设立及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评议中心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向所有金融机构收取年费,以及根据“谁使用谁承担”的原则向涉案金融机构收取案件处理费,金融消费者申请评议时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再比如该机制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不同的约束效力,表现为:第一,评议中心拥有对金融机构的强制管辖权,在金融消费者提请评议时,金融机构必须参与,这与普通调解或者仲裁以双方自愿为前提不同;第二,评议中心做出的一定额度以下的评议决定,金融机构必须接受,但如果金融消费者对评议决定不满的,仍可以通过诉讼等其他途径寻求救济。

(二)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的管辖范围――跨行业统合规制

随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以及金融控股集团的出现,金融行业统合规制逐渐成为各国立法的指导思想。统合规制的内涵包括金融监管体制的跨行业整合以及金融法规的一体化设计,比如在监管机构的设置方面,英国1997年成立的金融服务局(FSA)、澳大利亚2001年成立的证券和投资委员会(ASIC)、美国2010年成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署(CFPA)等均有跨行业的监管权力;在金融立法方面,英国2000年出台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日本2006年出台的《金融商品交易法》、韩国2007年通过的《金融投资服务及资本市场法》以及美国2010年通过的《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等,其效力范围均覆盖多个金融行业。

在台湾地区,金融行业统合规制一直是立法者追求的目标。2004年7月,台湾地区“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下设银行局、证券期货局、保险局、检查局等机构,主管金融市场并有权对金融服务机构进行监督,实现了金融监管体制的一元化设计,但在金融立法方面,仍沿用分散立法模式,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信托业等均有各自行业性质的立法,金融机构主要根据所属行业和业务性质遵守不同法规。构建统一的金融法规体系是大多数台湾学者肯定的方向,金融监管机构也在积极探索金融业统一规范的可行性。早在2007年,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就曾推出金融服务法草案,计划在维持现有立法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各金融行业的共通性,制定各行业共同遵守的规范。在这一背景下,借助金融危机的助推作用,台湾地区成功出台了《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并成立了拥有跨行业管辖权的金融消费评议中心,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的创设可以视为是台湾地区金融法治朝向统合规制迈进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从形式上来看,我国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如果从保护金融消费者这一独特视角进行审视,现行机制仍存在较多缺陷:

第一,金融消费纠纷并未作为一种独立的纠纷类型加以看待。金融消费纠纷与金融消费者密切相关,此类纠纷往往具有主体众多、标的较小、纠纷同质化以及当事双方实力不均等特点,具有特殊性和内在一致性,在特定背景下极易形成群体性事件,需要采取特殊的应对措施和程序设计。然而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大陆金融纠纷解决机制主要是根据案件所属行业进行分类,比如2008年《上海金融仲裁院仲裁规则》将案由划分为存款和贷款纠纷、保险纠纷、证券交易纠纷等,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将金融类案件分为证券纠纷、信托纠纷、保险纠纷等,均未将金融消费纠纷视为一种独立的纠纷类型。

第二,金融消费者保护理念未能贯彻于制度设计之中。由于金融消费纠纷未得到足够重视,调解、仲裁、诉讼等纠纷解决机制均未关注金融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且无相应的制度设计。以制度性文件较为完善的证券调解为例,虽然证券业协会连续出台多项规章制度对有关证券调解工作的基本原则、调解机制的受案范围、调解程序的总体框架以及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定,但究其实质而言与其他类型的调解机制相比并无明显区别,仅是传统调解机制在证券领域的延伸和制度细化,并无针对金融消费者或者说中小投资者的特别规定。

金融专业类别篇12

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专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科学的研究,综合地运用各种工程技术的方法,以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编程技术为基础,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金融工程理论被引入我国,之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五所高校最先开设金融工程专业并招收本科生,由此,金融工程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金融加速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另外,教育部已经开始限制金融学专业申报,但金融工程专业暂且仍实施备案制,作为未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高校申办金融工程专业难度相对较低。由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先后申请创办金融工程专业并获批。

截至2013 年底,开设此专业的高校达92 所,年输出本科毕业生超过10 万人。但尽管各个高校在专业背景、学科体系、师资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却没有明显差异,不能反映出地方性院校与部属院校、理工科院校与财经类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差异,不利于学科专业发展,也不利于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人才需求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为此,本文拟就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1 地方性院校的服务定位和理工科院校的专业优势

1.1 地方性院校的服务定位

与部属院校不同,地方性院校的人才培养要立足于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解决当地经济建设发展过程的人才短缺问题。因而,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时要结合地方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紧缺专业并开展紧缺人才的培养工作。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本校地处中部省份安徽。安徽在我国提出的三大发展战略中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两大战略实施的重要节点,面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两大战略规划在安徽的实施,需要巨额资金支撑,离不开安徽金融市场发展,而安徽金融市场发展又亟需金融产品创新及金融创新人才支持。

另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和我国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企业利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加速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但企业走出国门的同时面临的风险在逐步增加,金融风险与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叠加在一起,使风险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而金融工程具有灵活的应用性和创新能力,是与现代企业风险相适应的新型风险管理手段,能够帮助企业实现风险的分散、转移和控制,成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随大量企业特别是产能过剩的制造业企业加速走出国门,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性金融人才需求必将不断增加。

但安徽地处中部,吸引毕业生就业能力有限,迫切需要安徽本地高校培育愿意在本地就业落户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而安徽本地高校目前开设本专业的学校仅有六所且办学历史普遍较短,据初步统计年毕业生规模不足400人,再考虑部分毕业生流向沿海发达地区,真正能够扎根安徽、服务安徽经济发展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极少,与安徽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不相匹配。

在此背景下,我校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扩大对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正是我校依据“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办学定位,服务安徽地方经济发展理念的落实与践行。

1.2 理工科院校的专业优势

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掌握金融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金融财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突出金融数量方法,该专业的开设需要多学科的支撑,相对于财经类院校,理工科院校在这方面有明显优势。一方面,理工科院校招收的金融工程方向学生以理科生为主,数学基础良好,学生经过理科训练具有理科思维,容易跟上程度较深的数学和计算机应用课程学习;另一方面,理工科院校理工方面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的教育背景和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工程技术、计算机、运筹学、统计学和数值计算等。

因此,理工科院校在金融工程专业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程度更深的数学课程,如《运筹学》、《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随机过程》、《数学建模》等,加大学生知识结构中数学的权重,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目前我校正大力发展土木建筑、管理经济等七大学科专业群,工科和工程教育在省内已处于领先水平,学校所设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数理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等都具有与金融工程相结合的可能,开展诸如数理金融、金融工程经济法、计算金融、互联网金融等研究方向联合培养学生,可为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提供良好的学科支撑。具体学科优势如下:

(1)我校是以工为主,土建类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经过多年发展,我校工程教育基础雄厚,具有成熟的教育模式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可为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提供模式、理念方面的参考借鉴。

(2)我校是工、管、理、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地方工科院校,开设有与金融工程专业高度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统计学专业,理工学科基础牢固,可为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提供良好的理科、工科类学科支撑。

(3)我校开设有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经济学专业,经济管理学科基础扎实,可为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提供经济管理类学科支持。而开设的法学专业亦可很好地为该专业提供法学学科支持。

2 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1 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原则

金融工程作为一个创造性很强的专业,其专业培养目标必须能够适应经济建设对金融专门人才的需要。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高等学校自身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因此,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体现层次性和多样性。不同层次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类型的学校也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2.2 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原则

如前所述,地方性院校应当立足于服务地方,理工科院校应当发挥学校理工科专业优势。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则应当将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理工科专业优势,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为宗旨,设置金融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2.3 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我校是以工为主,土建类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工、管、理、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地方工科院校。我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坚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按照大力发展土木建筑、管理经济等七大学科专业群的学科专业规划,设置培养服务安徽经济发展、面向全国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

2.3.1 培养目标

根据前述原则,我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可确定为: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为基础、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掌握金融学基本理论及金融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金融财务方面的知识;突出金融数量方法的学习,强调对于金融问题的分析、研究、应用能力和金融工程素质的培养,在专业基础理论和实务创新的平台上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掌握现代金融工程学理论、证券分析技术与融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2.3.2 培养基本要求

根据前述原则和目标,专业培养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掌握较为扎实而宽广的经济、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性的汲取新知识的能力;

第二,掌握金融工程的理论与实务知识,具有处理银行、证券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具备金融工具的设计、定价与分析的基本能力,具备从事风险管理与收益分析、金融工程咨询等服务工作的能力;

第四,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及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第五,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第六,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均达到较高的水平;

第七,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并能从事简单的编程。

3 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 充分发挥理工科优势,实现跨学院、跨学校甚至跨国境联合培养

由于金融工程具有很强的交叉学科特性,综合性强,各个学校都应该发挥自身的综合优势与相关学院联合培养金融工程人才。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属工科院校,应结合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数理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等优势学科联合培养学生。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与国内其他金融工程专业实力较强有学校加强跨校合作,如进行跨校选修课程、学分互认,甚至开展与其他国外学校的国际合作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强学科基础、扩大国际化视野。

3.2 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金融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在学分要求中的比重。另外,学校在课程设置时,还须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生主要就业出口设置两到三个不同研究方向,相应配置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模块)供学生选择。具体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方法如下:

(1)针对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相应增加提升研究能力的实践课程,如金融建模、金融仿真、金融数据处理等实践类课程,为未来从事相关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工具;

(2)针对面向金融部门从事金融产品设计、开发岗位的学生,可以相应增加金融工具模拟设计、金融建模、金融仿真等实践类课程,提高学生金融产品设计、优化能力;

(3)针对面向政府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岗位的学生,可以相应增加金融数据处理、金融数据挖掘、金融风险管理等实践类课程,提高学生从事风险管理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针对面向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工商企业具体从事投融资业务岗位的学生,则应当相应增加投资银行实务、保险实务、证券模拟交易等实践类课程,提高学生从事相关行业投融资业务的实践能力;

(5)针对面向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学生,应当加强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广告设计、营销等能力。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作为地方性工科院校,毕业学生主要选择考研或面向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企业的本地分公司相关岗位,可适当选择前述的(1)、(4)和(5)。

另外,还要积极与政府、工商企业洽谈,建设针对不同就业岗位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去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等相关单位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在毕业前体验金融工程专业实践工作并积累相关实践经验。

3.3 强化团队合作精神,实现合作学习

金融工程专业工作实践别强调团队合作精神,而现在的学生多为90后甚至00后,独立意识较强,不利于未来的工作实践。因而,在试验与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采用合作学习和小组工作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某个实际项目或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完成该项目,在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加未来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

3.4 注重阶梯次序,搞好不同层次衔接

金融工程专业人才是高级复合型应用金融技术人才,在培养方案设计上应注意本科、硕士、博士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要求,注意各层次间的衔接。本科阶段要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工具的基础上,对学生培养金融工程方法、意识、感觉;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点是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和金融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力;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则注重从事金融工程课题的研究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华小全.金融工程专业“七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7(4):110-114.

金融专业类别篇13

一、管理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对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涉及的就是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从当今国内比较权威的货

币银行学教材来看,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大体围绕货币(货币的扩展信用),分为以下三个层次:1.静态的货币,主要研究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扩展――信用以及货币借贷的价格――利率;2.动态的货币,研究内容包括货币资金的流通,即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具体涉及到货币、资本市场及其运行机制,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功能及其经营运作机制等;3.货币与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内容涵盖以货币供求为核心的宏观金融理论,如通货膨胀理论、货币政策理论、汇率理论等。通过以上基本内容可以看出,该门课程是以货币为研究中心内容涉及金融学几乎全部研究领域,具有强烈的“宏观金融”、“机构金融”的色彩,而把真正有可能与企业金融活动有关的微观金融部分放在“金融市场学”和“金融工程”等其他金融专业课程中。这种适应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安排显然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有失偏颇,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改革。

二、管理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体系改革的内容

1.以企业金融活动为中心,建立适合于管理类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体系。管理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体系的内容设计应该更多站在企业金融活动的角度加以取舍,突出以下三个方面:(1)“实用性”。管理类本科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性人才,而不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员。《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应避免沉溺于金融经济学中数学逻辑的严密推导,而更应强调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加深对理论,特别是能作为剖析复杂金融现象的一些基本结论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强化金融机构的“管理”、“经营”色彩。让学生更多的从企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审视金融理论的实践意义。(2)“微观性”。管理学与经济学以微观经济主体为界各有偏重。管理类专业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点应该是设定企业为主体,考察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融资行为和理财活动,以及围绕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活动。(3)“国际性”。随着我国企业经营活动国际化的不断加强,对管理人员国际金融方面的知识要求也越来越高。管理类《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也应迎合这一企业需求,加大国际金融的讲解。因此,在课程改革上,首先要将《货币银行学》宏观金融的特点微观化,内容除保留“货币、信用、银行”三大基本内容外,还应补充或强化金融市场 、金融工程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国际金融等相关内容。其中金融市场部分可以重点介绍目前对企业开放的股票、债券市场中有关企业股票、债券的发行、增发以及中小企业板块上市融资的相关规定,在此基础上适度介绍金融经济学中有关资产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无套利因素定价模型的部分内容,借此培养学生科学的风险、投资观念。金融工程部分除了介绍各种基本金融衍生产品的概念、功能外,还可以重点介绍我国目前已有的远期外汇类金融产品的套期保值方法,以及有关商品期货市场的交易、定价、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国际金融部分除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等基本内容外,还应强化外汇市场、汇率风险等管理内容,以及补充我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的相关介绍。除了上面有所“取”,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同样应强调有所“舍”,对于一些涉及货币思想史、政治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例如,货币的起源、货币形式、货币制度的沿革在政治经济学中都有所介绍;货币的供给、货币的需求、货币供求与利息率的决定、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内容都在宏观经济中也有所涉及,为了避免重复,该部分的内容都应舍弃、弱化或不必过多展开。

2.以全景展示,根据形式变化及时补充新知识。经济发展中变化最快的部分莫过于金融系统,这导致现有《货币银行学》教材中许多内容已于现实不符。因此,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补充新知识。例如在金融市场部分,就应加入伴随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产生的新型金融产品“权证”的有关介绍;在国际金融部分,就应适当增加人民币升值的经济影响分析;在商业银行部分,可以加入商业银行改革方面的知识介绍,特别是应加大介绍我国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股份制改革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内容,以及网络银行的现代化发展等内容。好的课堂教学除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对金融基本理论的传道、授业、解惑外,更应强调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教师应在教学中不同穿插金融前沿知识的介绍,为学生们开启一扇扇知识的大门,让他们窥其奥妙,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金融市场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适当扩展衍生金融工具的积木综合分析方法。通过收益图形形象的展示期货交易其实可以由一系列的远期交易构成;互换交易可以由远期交易加上无风险证券的交易组成;期权交易既可以组合成远期交易,又可以加上远期交易组合成其他的期权交易。另外,还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将不同金融工具进行组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金融衍生工具。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