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实用13篇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1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以IT技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更是成为了一个企业立足和发展的命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提高企业产品中的技术含量,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早已确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巩固,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企业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这对于我国的企业,尤其是高技术含量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国外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技术型企业在技术、资金等方面都处于劣势,而且缺乏核心的企业竞争力。根据对我国传统企业的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的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缺乏足够的重视,往往都是采取简单的仿造进行产品的研发,然而,这种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我国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了一个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2、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在针对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研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其次是企业发展对于技术创新的发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1)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技术创新不仅决定着企业技术发展的具体行为,同时对于企业的命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否能够正确的贯彻企业的技术发展路线直接影响着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最为典型的当属日本企业,其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模式是十分值得学习的,在与欧美企业的竞争过程中,日本企业选择将技术创新的思路主要集中于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产品方面,即通常所说的技术融合的创新思路,其在对欧美技术产品进行模仿的过程中,同时加入了本国的元素,使得其产品具有更好的性能,这些技术创新思路都为日本企业的快速崛起起到了推动作用。以目前的智能手机研发为例,智能机的快速崛起和发展给手机企业带来了巨大机遇,然而,在智能机的研发过程中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那就是智能机的更新换代速度十分快,而且对于外观和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技术创新的模式在智能机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对目前智能手机市场的研究发展,虽然我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巨大,但是其在整体性能和技术创新层面与国外大品牌还有着较大的差距,针对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还不够完善。因此,要想使得我国的智能机在整个国际化竞争中获取优势,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技术创新的模式建设,要加大对于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并且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产品的技术发展路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获得长远发展。

(2)企业发展发作用于技术创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需要对其他企业的率先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和借鉴,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的技术创新模式有所不同,导致了企业的研发侧重点也存在差异,因此可以说,无论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选择哪一种创新模式,对其技术能力研发能力都有着很大程度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具有独立开发能力的企业更是如此,同时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持。在进行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合理评估,要根据企业的研发能力选择较为适宜的技术创新模式,这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模式对于企业的研发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于企业研发能力判断不准确往往会导致企业选择错误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第二,要根据企业的资金能力进行选择。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的高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时,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然而这部分资金投入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此,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资金投入能力选择恰当的技术创新模式;第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发展进程对于技术创新同样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讲,在小型企业中容易产生一些技术层面的新思路和构想,然而在一些大型的企业,由于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技术创新能力被无情剥夺,对于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3、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

根据对我国目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发展,其技术创新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即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以及合作创新。

(1)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即企业进行率先的技术创新,在一种缺乏技术引导的情况下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其主要依靠的是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组织相关的技术专家进行技术攻关和研讨,并且最终完成技术成果的商业化生产的过程。自主创新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泄密风险,然而资金和技术实力是自主创新面临的重要难题,这主要是由于自主创新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还需要企业具备进行自主创新的技术实力,还包括后期的拓展市场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门槛。

(2)模仿创新。模仿创新主要是指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与自主创新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采取的是对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进行技术跟踪和,然后企业通过引进整套的技术设备,并且在此基础上组织本企业内的相关技术人员技术进一步的技术创新,结合实际的需要进行技术的完善和再次创新。通常情况下,模仿创新对于中小型企业较为适合,这主要是由于其较低的技术创新危险和成本决定的,然而,模仿技术创新模式的一个很大弊端就是企业需要被动的接受技术先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我国,目前模仿创新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许多大型的技术创新性企业迫切需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更好的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3)合作创新。合作创新主要是企业通过与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的方式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主要的经济学原理是通过合作的方式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采用合作创新的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实力,推动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采取合作创新的模式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和风险,而且还可以有效缩短企业技术创新的周期。

4、结束语

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做好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各个方面的实力,以更好的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技术开发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永红.中小企业技术合作创新模式探讨[J].企业家天地,2007年10月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2-0109-02

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纲要》。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集中、储存、传播、应用机制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作为向社会培养、输出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改变人才培养目标。

一、信息经济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信息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体验经济时代均被认为是后工业社会的代名词,它们并无时间先后之分,但共同标示了21世纪的特点。概括起来,信息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较先前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具有以下新特征:首先,知识成为首要的生产要素。智力资本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金融资本。正如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所言,20世纪企业最宝贵的是生产设备,而21世纪最宝贵的资产则是知识工作者[1]。其次,知识与信息的处理远较其储存更重要。信息如果不加以整理,更多的信息也不过是一堆毫无意义的资料而已。第三,信息工具成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对信息技术本身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将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众多研究发现,高校传统的以“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教学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具有许多缺点,由于追求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存量为目的,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的素质结构出现严重缺陷,“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现象严重。为了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的要求,高校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信息经济时代的合格人才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许多学者作出了自己的结论。如Trilling & Hood认为信息时代需要七大基本技能(7Cs),即批判性思维与行为(Critical Thing-and-Doing)、创新(Creativity)、协作(Collaboration)、跨文化理解(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传播(Communication)、计算机素养(Computing)、生涯与学会自立(Career and Learning Self-reliance)等。《21世纪的竞争》(Competition in the 21st Century)研究报告则认为,信息时代的人才需具备十方面的技能,包括传播技能、革新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与组织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素养、视觉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知识开发与管理能力和经营才智等[2]。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模式创新中的应用

根据乔伊斯和韦尔(Joyce B.& Weil M.)给出的定义,所谓教学模式是指“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计划或范型”。鉴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一系列新型的教学模式被陆续提出,如模拟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开放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自学教学模式、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层次教学模式等[3],这些新型教学模式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尤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 Internet网、多媒体技术等被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多媒体学习系统、电子阅览室、校园局域网、远程网络教学系统等在高校开始陆续出现,这为实施教学模式创新、实现新型教学目标创造了条件。在这种以信息化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的四个要素均会发生相应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接受者;教学过程由讲解灌输转变为情景设置、问题探索、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的过程;媒体的作用由教师的讲解工具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等[4]。以下仅就信息技术在教学模式创新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一)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面

教育学者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因此,学生所处环境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卡兹丹(C.Cazden)曾将课堂对话划分为两类,即“教师的世界”和“学生的世界”。按照贝布里斯(N.Burbules)和布鲁斯(B.Bruce)的观点,教学对话应是一种平等的、开放的、赋权的知识建构过程。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属于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这便决定了“教师的世界”和“学生的世界”二者之间的对话往往并不平等,教师掌握话语权,而学生则处于弱势地位,师生之间常充满矛盾[5]。另外,传统的课堂对话结构由于其封闭性,使学生的思考和行为被限制在教师划定的范围内,最终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样的学习环境无疑会对学习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随着即时信息交互系统(如QQ、 MSN)、电子邮件收发系统、聊天室、网络社区(如博客、BBS)等信息技术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来,不仅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教师―学生”二者之间搭建了一个宽松的、相对平等的对话平台。这种对话平台的创建,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平等的对话机制起到纠正作用,进而会解除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想的束缚,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和发展。

(二)学生团队精神培养方面

团队与合作精神是大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与他人的协作和配合也是大学生融入社会所必需的技能之一。目前,是否具有团队精神已成为许多用人单位招聘职员的重要评价指标。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很少涉及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其结果是学生毕业后可能学富五车,但在工作中却往往由于无法与他人配合、共处而无法适应工作环境。因此,在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国外一些大学在教学模式中有意引入一些教学环节,使学生参加一些学习合作项目,如共同准备案例、学习小组竞赛等,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双赢”理念。如美国高校教学模式中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该模式有三种形式:小组活动(Group work)、切块拼接式学习(Jigsaw)和团队研究式学习(Project-based team learning)。研究发现,合作学习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又能提高学习效果[6]。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合作学习模式提供了条件,如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为学生进行案例准备提供了便利条件。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允许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竞赛。如工商管理专业可以通过学习软件进行“市场竞争模拟”、“企业经营模拟”等活动,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每年还组织以学校为单位的网上全国市场竞争模拟大赛,由于类似竞赛活动大多以小组为单位,因此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能否根据自身经验背景来建构相关知识。而学生自身的“经验背景”具有差异性,如布卢姆(Bloom)曾将人类认知领域划分为六个方面,由最简单到最复杂的活动领域依次为知识(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运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评价(Evaluation),并依此建立了教育目标的层级结构[7],不同的学生可能处于不同的认知领域。这种学习者本身经验背景的差异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差异化。只有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美国教育学家凯思尔(Kathie F.Nunley)提出的“分层课程”教学模式就很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差异的需求。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如在网络上建立个性化学习空间,针对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开发不同版本的网络课程、网络课件,还可以建立网络学习空间(如针对不同专业课程开发学习网站,目前国内许多精品课程网站就属于此类)等。在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如鼓励学生在网上展示学习成果、让学生参与课件开发等,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学生研究能力培养方面

随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批判,“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作为现代教学模式的目标之一已被普遍接受。为了实现该目标,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一些学者相继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如发现教学模式(布鲁纳)、探究训练教学模式(萨奇曼)、探究性教学模式(施瓦布)及“探究―研讨”教学模式(兰本达、布莱克伍德和德韦恩)等。

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及网络学习社区来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目前网络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可以从以下途径搜集到学习资料,如:讨论区(如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网络杂志(如Harvard Business Review、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等杂志均提供网络电子版);网上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EBSCO数据库等可提供中、英文期刊文章);网络课件(如MIT网络上已公开了部分课件资源,我国也正在建设精品课程网)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如可通过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整理相关主题文献等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研究的能力。

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一)教学模式创新并非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抛弃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时应正确把握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所谓创新,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抛弃,而是“扬弃”,是信息技术、新教育观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整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别指出“尤其应把技术与传统的教育形式结合起来加以使用,而不应将其看作是一种取代传统形式的独立的手段”[8]。

(二)教学模式创新应追求效果而非形式

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目的是追求好的教学效果而非形式上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客观地评估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双刃剑”性质,警惕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在教学实践中已发现了网络教学的一些负面效果,如学生在网上浪费掉大量学习时间,网上交流效果较差等。

(三)教学模式创新要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做,不搞“一刀切”

以效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创新必须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既要考虑硬件条件,也要考虑软件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要素的和谐统一,也才能兼顾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另外还要考虑学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有些课程可能不适合用多媒体课件,此时黑板板书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目前一些高校在教学模式创新中搞“一刀切”,盲目地上计算机、建网络,不顾教学实际需求,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三联书店,2000.

[2]李和平,等.论信息时代与教育的变革[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

[3]陈金春.论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5(9).

[4]赵志强.论信息化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6(6).

[5]赵明仁,黄显华.近20年来西方教学研究的新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2).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3

1 现有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根据国外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目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基于技术的模仿扩散式。这种模式的形成首先由于少数的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资源,通过企业资源的投入,在核心或主导技术方面处于控制地位,为在生产中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保护自己的核心技术,先期进入的企业率先占领稀缺资源,只经营该产品中核心或主导的部分,而通过改造、分拆等办法与其他上游及下游的产业进行分工。如日本的丰田汽车产业的周围就存在一大批与之相关的产业。

(2)基于协作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式。高新技术企业大多衍生于大学、科研院所,通过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的参与和桥梁作用的发挥,使这些科研院所、大学、研究机构等组建成一定的合作网络,并通过联盟的形式,发挥各自的优势,网络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分担风险,使集群的范围不断扩大。如台湾新竹工业园区就是这样的发展模式。

(3)基于政府的政策导向式。各地政府为鼓励产业集群的发展,往往会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提供土地使用的优惠政策,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条件。通过政府的介入和引导,克服产业集群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这种类型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是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等。

2 局限性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在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建立开发园区,以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甚至是靠政策倾销来吸引高新企业特别是著名的国际跨国公司入住而形成的企业空间集聚。但是这种发展思路不利于高新区长期持续发展。只依靠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和发展,不可能是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高新区能不能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并继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与高新区产业集群的创业能力息息相关。这种以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驱动的发展模式也使我国高新区的自身发展存在自主的产业集群机制和内生创新机制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①“粗放式”的外延发展,集约度不够;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多数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未能形成;⑧优惠政策过度,空间扩张太快,竞争力不足;④产业缺乏关联度,集群性不高;⑤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趋向性,各区比较优势不明显。

要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创新能力,宏观上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加强技术学习,扩大国际间的合作;纵观上依赖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以及具备较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微观上要求高科技企业要树立创新思路,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利用内外部的资源,走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的路子,逐步培育和提高自身的持续创新能力。这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组织模式的构建显得非常必要。

3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

3.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内涵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和发展演变趋势,创新组织模式是在原有模式上的改进与发展,赋予新的内涵。所谓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是在原有产学研模式的基础上,以虚拟手段为核心,以提高创新竞争力为目的,对资源尤其是科研资源进行整合和调配的一种虚拟研发联盟组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内涵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学研模式不可丢弃。产学研模式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所总结出的一个较好的发展模式。虽然在现实当中产学研合作很多停留在浅层次的项目合作,还常常出现不信任,但是企业与高校不能光搞短平快的合作,做完一个项目就“分手”,而应搭建起长效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2)高新技术产业集成化、国际化的趋势,要求组织有弹性,打破地域界限。这就给创新组织模式采用虚拟网络手段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事实上,目前已经呈现出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国家之间在科技、技术上的相互合作与交流。虚拟企业则通过联盟企业在空间上的分散化,加上企业功能的有效结合和共同作用,企业竞争优势分别在联盟内企业所在的地区得以充分发挥,而企业所获得的“虚拟规模经济”会在各个地区得到整体展现,从而得到巨大的外部经济效应。

(3)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主要是为了获得创新资源、共享技术信息、进行合作开发等等,企业依赖于区域创新系统获得创新效益。创新组织模式能够利用网络手段整合资源,尤其是科技资源。

(4)立足于区域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网络。由于采用虚拟手段构建创新组织模式,它是否能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否能发挥创新组织模式的功能,关键是是否拥有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和创新网络,它们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有利运行的重要支持手段。

3.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构成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是在原有模式基础上提升而来的,它的组织构成要素与现有模式的基本相同,但是各个要素在创新组织模式中的功能、地位与原有模式是有所侧重。在新的形势下,组织结构也是围绕着创新组织模式的宗旨赋予其中各个要素不同的作用。

3.2.1 组织要素

(1)政府。政府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e最重要的一个推动力量,在目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在推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是其他任何机构所代替不了的。政府身兼数个职能,不仅在宏观系统中能制定政策,资源分配和调控,也能对微观主体企业起到引导作用。

(2)科技型企业。所谓科技型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型、并以追求创新为其核心的企业实体。科技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仅仅拥有各类科技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起到技术知识创造、推动知识扩散的作用。

(3)技术源(大学、科研机构)。技术源往往是由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充当。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合作日益密切起来,并且他们充分看到了知识的价值和潜在的市场,产学研成为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4)中介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区域内存在的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创业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还包括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部门。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资金,要想实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金融机构的鼎立相助是必不可少的。中介机构起到了桥梁作用。

3.2.2 组织结构

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创新过程,更是一个组织过程,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其创新性以及由此确立的企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据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点,在“官产学研”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以虚拟网络组织为核心的创新组织模式是当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途径。它既可以与区域创新系统紧密结合,在区域创新环境的土壤中发挥本区域优势外,还能借助网络组织的力量将区域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在不同的环境主体中,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组织结构是有所区别的。在微观主体企业中,创新组织模式更注重的是培育企业内,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能力;在纵观系统中,创新组织模式则注重于培育区域集群的创新机制以及区域创新网络中各个成员的协作关系;而在宏观层面上,创新组织模式更强调的是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3.2.3 组织功能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主要功能是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以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学习为核心,形成区域创新网络,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向真正的创新型集群发展。

(1)政府的创新功能。政府是整个创新系统的中心。为了提高研发活动的投入产出水平,组建“官产学研”型虚拟研发组织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政府在其中不再需要监管一切事务,只需要在进行研发选题时,保证既有企业界的人士参加,又有学术界的人士参加,以确保所选课题有一定程度的市场导向。其次。整合研发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另外,政府可以利用组建虚拟研发组织来调整产业结构,有目的地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2)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功能。企业是整个创新系统的重心。因为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单元,是创新网络中最活跃的结点。企业既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又是其内部管理机制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的主体。同时各个方面的信息只有经过企业的最终整合和利用,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经济效益。在虚拟研发组织中,企业自己的研发力量是有限的,参与虚拟研发组织,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互相传递技术,加快研究与开发的进程。获取本身缺乏的关键资源;参与虚拟研发组织,不仅可以学习到合作伙伴的销售经验,还可以获得有关新产品市场的知识及其他有关资源。。

(3)技术源(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功能。技术、知识的源泉是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基础,大学、科研机构就是承担这个责任的主体。大学的创新功能是培养创新人才、从事科学研究、传播科学知识、参与成果转化、营造科学文化。科研机构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中介机构的创新功能。中介机构是市场机制的重要载体,是联系科技与经济的纽带,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促进力量。中介机构的创新功能体现为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创新。

创新组织模式中的各个组织要素都各自发挥着创新的功能,但并不意味着促进创新要追求一定地理空间内各种创新集群要素的“大而全”,我们追求的是1+1>2的整体最大效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是集大成者,是推进各种要素的建设和促进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

4 启示与建议

(1)正确定位政府在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职能。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工作重点转向营造良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方面来。一是要从注重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转向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设上;二是要从主要依靠提供财税优惠吸引人才、技术、资金转向主要依靠提供良好的管理和服务上;三是从主要依靠政府行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转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上。

(2)优化区域创新环境,为创新组织有效运行提供保障。首先,政府要进一步研究出台鼓励科技创新和创业的政策文件,激活各种要素,使大学、科研院所、风险投资机构、民间组织等各种社会资源充分涌动,造就良好的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其次,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持孵化器建设的力度,建设好服务配套、设施完善的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包括创业服务、中试基地、投融资管理等平台,重点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跨越这道屏障。第三,以政府引导、多元投入、政策支持、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科技创业投资资金和创业投资公司,不断完善支持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的风险投资体系。第四,研究官、产、学、研运作机制,大力促进产学研联合,推动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重点学科、中试基地和高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联合攻关,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实现高技术资源共享。

(3)加快知识创造与扩散,加强互信、合作的区域创新网络建设。首先应该重视政府与非政府部分的互动,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在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中,网络成员问的相互信任与合作至关重要。其次,建立良好的鼓励创新机制,包括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颁布支持创新的法律法规以及创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最后应该积极培育和利用社会资本。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4

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加快,自主创新的产生途径也不断变化,大致经历了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拉动模式、耦合模式、系统集成及网络化模式、整合模式等五个阶段。

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进行自主创新,各国学者均有相关研究。综观世界各国创新途径的选择,韩国和日本是实施引进创新、集成创新战略的成功典范,而美国则是原始创新战略最为成功的国家。美国企业长期以来强调以产品创新为中心的营销战略,不愿在开发新的制造过程上进行大量投资,让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企业从事制造;日本企业则通过对先进过程技术的开发来提高市场份额,对产品技术的价值进行补充。在产业自主创新领域,A-U(Abernathy-Utterback)模型作为经典的研究范式,以美国产业创新为案例,反映了产业成长过程中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的关系及分布特点。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演化路径最初也是基于A―U模型展开的。

Kim(1997) 以韩国的汽车产业、电子产业、半导体产业为例,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逆向技术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即引进、吸收和提高的阶段发展过程。

Hobday(1995)以电子工业为研究对象,对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四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学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后发国家技术学习的五个阶段。但这一过程也不是完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发展路径相背,可能跳跃一些阶段。

Amsden (1989)认为发展中国家初始阶段技术引进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后技术追赶过程呈现为一定的阶段性;Lee,Lim(2001)也提出发展中国家技术追赶的三种途径:路径创造式、路径跳跃式和路径追随式。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5

一、具有合作精神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协作学习的模式

(一)协作的学习模式

它是指以小组为学习的形式,组员在共同的学习目标激励下,相互合作,互相帮助的学习手段。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如何取得最佳效果,这是我们研究的实质。利用所设计的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等,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完成部分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来增强课程的学习效果是我们最想实现的教育教学目标。

(二)协作学习模式的组成要素

就几年来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以下阐述和剖析,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协作学习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我把这些要素的组成归纳如下,为中小学教师协作学习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1.协作小组及成员构成

协作小组要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分层,结合其成员构成能力的强弱与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个人的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小组中最容易游离出来的学生是那些与其他人在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或是个人兴趣爱好与小组其他成员有明显差异的学生。学习能力低的学生会认为任务太难而消极,也会因为最初的参与未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消极。个人的性格特征又决定了他们在差异面前的表现。一些学习能力较强而又喜欢炫耀的学生会感觉交流、共同学习没有意义或认为任务过于简单而游离出来。因此,协作小组中的人数不能太多,一般2到5人比较合适;人员的分派依据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个人兴趣等,一定要注意采取互补的形式,这样有利于提高协作学习的效率。

2.辅导教师的素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教育领域的教师应转型为网络辅导教师,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有较强的素质能力,具备现代教育意识,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复合化的教学能力。我们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的培养,促进辅导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3.协作学习环境

主要包括协作学习的组织环境、空间环境、硬件环境、资源环境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协作学习提供了有效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也为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流程的创新与发展

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不仅可以共享教育资源,而且大量的多媒体信息会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多方位、立体的感觉刺激,学生易于学习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情境引入,引发问题

情境的引入应该遵循两点原则:第一,兴趣点原则。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疑难问题做好课前的情感备课。第二,知识临近点原则。就是所提出的问题,与学科的单元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体系的学习要相融或相近。便于学生研究问题时找到理论的支撑,然后由学生在大脑中自愿组合生成新的知识点或问题,使学生感到有获得成功的期望。

(二)明确问题,协作探究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设计协作探究方案,进行自主协作,探究学习,得出相关的结论。这里小组同伴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我们不容忽视。前面说过,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使各个组员能够在小组中有良好的合作,能够默契地学习。另外各个小组之间也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在良好的竞争中完成合作。

(三)师生评价,总结反思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自我总结、评价,是学生一次极好的反思的机会。这种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这个环节同时也是学生要完成对网络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和协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小组间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取长补短。学生在反思中能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与收获,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反思评价应该有鼓励性的、指导性的、诊断性的等等。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6

新课程改革中除了教材的改革,教学模式也发生极大的变化,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既为信息技术老师们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以演示操作为主的传统教学,以学生“学”为核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学习,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即改进课堂教学设计,完善评价机制,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促进师生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一 教师方面

1.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我们深知,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满足新的教学要求;只有教师观念、教法、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促进教学稳步推进并取得预定的成效。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每周三的教研组活动时间,进行研讨交流、课题带动、自学反思、集体备课等内容丰富的校本培训,有效提高了教师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实验在我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改进备课方式,钻研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

第一,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提供有效的探究任务,在课前准备中要考虑到上课过程的具体实施,这就要求老师研究新的、学习优秀的教学设计,如资源整合。在探究过程中为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体验探究的成功感,教师要采用较好的方式引导学生、指导学生。自学网站资源将学生的自学过程和学习资源融合在一起,是信息技术教师实施探究活动的有效策略。除教科书外,工具书、其他图书、报纸网络资源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在进行新课教学时,怎样将这些学习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扫清障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了自学网站资源,即“导学案”。

第二,要避免课堂随意性。适当调整课本的教学顺序和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评价标准,给予不同的关注和评价,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形式,根据每节课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对待每个环节,改变过去信息技术课的随意性。

3.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要求执教者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方法并用于教学。教师不但要把信息技术看作是促进学习、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要作为拓宽生存空间、改善生存条件的需要;不仅要把信息技术延伸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还要超越课堂。有时学生会提出很多新问题,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补充新知识,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从中获得专业成长。

4.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回顾课堂,授课之初精彩的导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巧妙的情境创设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富有感召力的语言让每个学生跃跃欲试、主动参与……这些做法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能有效促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只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那么,“自主学习”就是成功的。积极探索,教师和学生均有所得。新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喜人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多样化,主动参与、积极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质疑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新亮点。

二 学生方面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效促成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学习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积极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强烈的求知欲促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落实。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在探究中的积极参与、求异求新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学生对老师情感的提升是探究学习的前提

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影响学生认识活动的效率。学生对教师的情感,随心理距离的逐步缩短,一般经历下列几个发展阶段:(1)接近——去除生疏感、惧怕感,与教师相处有一种安全感;(2)亲近——感到与教师的关系和睦,自己已经得到教师的肯定与承认,会主动地去亲近教师;(3)共鸣——产生与教师感情上的共鸣,为教师的言行所感动,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4)信赖——能与教师倾心相交,向教师打开心灵的窗户,在困难矛盾中期望得到教师的帮助,也能与教师共欢乐。

“教贵情深”,师生间的融洽关系是探究学习的桥梁和剂。所以,教师要改变在课堂上“我说了算”的做法,树立“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念,从讲台上走下来,自觉成为课堂上的一员。要彻底改变那种板着面孔进行“传道”、“解惑”的局面,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师生共同进行学习和双向交流,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重视感情投资,把自己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念,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敢于发言的良好学习心理。

新的学习方式“初来乍到”时,教师们都经历了一次“头脑风暴”,传统的“一言堂”与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新旧教学模式的交流与碰撞,让教师们着实有几分困惑与不知所措。短暂的茫然后,大家积极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相关理论知识来充实自己、指导实践,主动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并在探索中前行。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7

就天然气企业而言,其属于一个以盈利为经营目的,综合多种发展要素而为社会生产出更多天然气产品,并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型组织,且经济增长更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天然气开采作业,作为一类具有高风险性与高分散性的工作类型,就要求其各环节工作的开展迫切需要企业实现管理与技术的创新与协同发展。所谓“管理创新”,指的就是于特定技术环境下,通过优化配置企业内部各种发展要素而逐步提升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的一类活动的总称,而“技术创新”,则指的是涵盖了天然气生产、建设所有过程的所有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总称。

同时,从本质上来说,两者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为其管理创新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与支撑条件。因为,技术创新,不仅可谓企业管理带来思想、方法与体制等方面的革新发展,还能改变企业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进而为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提供一定依据,而且技术的创新,还在折射出企业管理制度是否完善,进而将需要完善的相关信息反馈在管理制度体系内,引导企业管理制度不断走向完善,并对企业管理模式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新更高要求,而以上种种,均要求企业技术革新与管理革新的协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管理创新又反过来强化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先进管理理念与制度的落实,大大提升了企业经营效率,提升了企业各方面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企业的稳步发展,而这些都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不论是新疆天然气企业,还是其它企业,在日常发展过程中,均需准确把握管理创新同技术创新间的互动关系,选取适宜的创新战略组合,以此来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使企业创新系统功能实现最大化。

三、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对策――以新疆天然气企业为例

1.规范运作,整合资源

思想影响行动,观念决定走向,为此,企业在发展实践中,必须逐步革新自身管理理念与思路,准确认识管理同技术革新间的良好互动关系,积极引导先进管理思想与理念,积极应用各种先进管理办法,并制定相应制度对其加以规范,实现企业内部各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企业还需紧紧围绕技术创新,逐步革新企业的管理机制。就天然气企业而言,它属于一种高技术且高科技的产业,因此,在企业内部必须创设出一种学术氛围,用高效率管理来促进技术的革新,实现企业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双赢。此外,企业管理员还需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凝聚力,构建现代化学习型企业,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现代信息化建设,并配以现代化的软硬件设备,以此来从整体上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2.强化人才开发,健全绩效考评机制

首先,若说管理创新能力为企业开展各项管理创新活动的动力所在,那么,人才的开发则是其核心所在,为此,企业管理创新主体必须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以此来确保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同步发展。其次,新疆天然气企业结合自身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标,逐步健全内部绩效考评机制,并通过制度创新,来构建迎合企业技术创新的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3.强化技术创新,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8

一、当前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每个家庭都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去培养孩子,但是应试教育的培养方式让这些孩子参与社会实践非常少,造成实践能力薄弱,适应环境慢,其独立生活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学能力等相对欠缺。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综合思维发展不足,判断事物发展状态的综合能力欠缺,导致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实践能力的缺失,使得毕业的学生不懂得职业规划、不懂得协调工作与生活,缺乏c人交流和沟通的技巧。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学生如果不主动的去参加社会实践,又得不到学校的合理引导,必然造成其工作后不能适应高强度工作节奏、不能迎接激烈竞争和挑战,甚至生活和工作都无法有条理的安排。

(二)高校的实践教学安排流于形式

随着社会上的实践能力需求的呼声不断提高,高校也逐渐的在原有的课时基础上进行了改革,而改革的办法通常是总课时不变,压缩原有的理论课时,将课时让给实践课,导致的恶果就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们不得不在课堂上采取填鸭式的方法拼命赶授课进度,几乎无暇安排更多的模拟操作,有的甚至连教学计划安排的模拟教学课时都难以完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很多高校都建起了模拟实验室,财经类专业通常会设置企业管理模拟实验室、会计审计模拟实验室、证券期货投资模拟实验室、银行会计模拟实验室等,并投入大量资金购置或与相应的软件公司设计了模拟系列软件,这是改善教学资源和条件的一大进步。高校的教学计划中,专业课课时总量是有限的,因此建立系统的模拟实践课程体系只能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部分模拟教学的课时没有保证,造成模拟实验室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教学计划中的模拟教学也只是象征性地安排一点,一个学期一门课安排3次左右,加在一起不过4-6课时。这种表面化的模拟教学因为课时得不到保障,所以能解决的专业问题非常有限。

(三)高校教师知识结构参差不齐

大多的高校教师取得相应的学位后,就留在高校任教,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仅限于本专业的相关领域。这些教师没有在真正的工作岗位工作经历,缺少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演示能力较弱,只是泛泛的对课程进行介绍。这样的教师如果从事实践课的讲授,首先对实验的软件的后台维护、数据准备、课中的软件操作、课后的考核等基本技巧掌握就不足,更遑论对实践课程的指导了。而有一些教师在社会中参加了实际岗位的锻炼,具备较好的实践能力,能够熟练的使用实践教学软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较好,多媒体课件运用的熟练,上课会给学生大量的信息,增加了学生的课堂负担,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讲授进度。能够把握好课堂节奏的教师,受到课时量和教学计划的限制,无法系统的把实践知识完整的教授给学生。更不要谈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实现融会贯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可以补充培养的,可惜在高校的职称评价体系中,过于注重教师的理论研究,严重忽略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评价,甚至在职称评价、工作量的评价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老师有歧视性的评价。这些也是高校教师不愿意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不愿主动的付出精力在实践教学上的主要原因。

二、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与处于先进水平的实践单位取得合作

这里所说的先进水平的实践单位,是指内部管理制度相对完善,在同业中有较好的口碑,愿意与高校合作共赢,从而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处于发展上升期的企业。派送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这样的企业进行至少一年的实践工作,至少负责一个项目或者多个项目的完整的具体操作。这样,参与实践的教师会对实际的工作有较为完整的认识,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消化,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功效。对于高校引进的各类财经类软件,一定要重视软件的开发、使用、后续升级,应与所购软件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与联系,做好软件购买前的充分调查,保证购买的软件在同类软件中的先进性,能够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软件购入之后,应号召本专业的教师积极地参加软件的使用培训,并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应指定专门的负责人,对软件的维护、升级、数据整理、课前数据准备、课中控制、课后考核进行专业的打理。

(二)当前高校财经类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目前,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下的教学模式。

一是理论课所占比例相对较少的单一课程的实践教学,这类的实践教学可以由理论课教师独立完成,操作技能难度不高,训练的项目相对较少,课时要求不多,学生可通过相对机械的练习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环节的实践操作技能,例如点钞、小键盘、珠算等等,这类课程可以整合到一起,利用较少的课时完成教学。

二是理论课比例较大,实践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这类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单一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手工或教学软件对该理论知识进行较为仿真的实践体会,这类课程的实践操作稍有难度,训练项目视课程的需求不同数量不等,课时通常在6-15之间,学生可以通过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虚拟条件下的学习任务,达到掌握实践技能的目的,例如基础会计、成本会计、银行会计、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证券等等此类课程均是采用此种方法完成实践教学。

三是设立专门的实践课程,实践教学是整体课程的主体,这类教学要求学生在系统的掌握了所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的理论知识之后展开,通过手工或教学软件对学生所掌握知识进行综合性的实践训练,这类课程难度相对较高,训练项目往往融合了多个课程的知识,课时通常在36-68之间,学生需要组队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虚拟操作环境下的实践任务,达到对本专业的知识理论联系实践、融会贯通的目的。这类课程难度相对较高,需要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教师进行指导,该教师需具备多个专业课程的综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例如会计综合实训、财务决策软件实操、VRSE等这类课程此种方法完成实践教学。

(三)建立系统的、科学的财经类实践教学模式

上述的实践教学模式是目前大多数财经类院校采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显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更好的引导,也不容易发现学生的知识缺陷,因此根据当前我国财经类专业发展的特点,应逐步探索开放的实践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从所学专业中选择感兴趣的实践专题,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设相对真实的各类实验情境,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实验室在内容、时间、场所以及设备上没有固定的形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实践教学为“主动探索”实践教学,从而督促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参与。开放的实践教学把学生放在实验教学的主体地位上,教师仅起到指导和监测实验过程的作用,使学生有独立思考、自由发挥和自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如何进行量化考核,因为学生的实践结果随着不同情境的出现而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考核标准,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跟踪观察进行评价,因此要求学生必须综合分析实验结果书写详细的实践报告,从而总结实践经验,获得创新实践的综合性文献,为其今后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现在的高校都建立了局域网,大多数的专业也购买了足够数量的模拟软件,尤其是一些高仿真的软件,例如用友公司的VBSE、网中网公司的财务决策软件、大智慧软件等等都是能够面对财经类大多数的专业的软件,这些软件往往分为多个模块或者多个专业角色,这样就可以让多个专业的学生共同的完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管理流程作业实验或商务实验。这些平台可以在局域网上完成,也可以在Internet完成,得到件开发者的实时指导。即便是寒暑假期间,学生依然可以在互联网上使用这些软件,尽管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地域,教师依然可以在管理平台上轻松的完成对整个实验的环境设定、监控和管理。

基于以上的实践教学的经验,有很多的商业机构和高教的团体通过互联网开展了实践技能大赛,例如企业财务决策大赛、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物流技能大赛、广告策划大赛、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等全国性、地方性大赛的开展,参赛选手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参赛,足不出户就能体验最先进的实验数据环境,把实践教学改革的参与程度和交流深度进一步扩大和提升。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多以企业真实运营为背景,实践技能大赛的选题要与企业共同设置,与职能岗位密切相关,如营销策划、广告策划、财务规划、筹资、投资、厂房投建、人事规划、生产经营、仓储规划、物流规划、财务报税等等,真实的企业生产经营任务使参赛选手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工作,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实践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要求参赛选手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由于在不同的节点各队选手的选择不同,因此并不一定有统一的答案数据,而是依据选手的操作是否符合行业规范、经营效益高低等等进行成绩的评价。

(四)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9

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要注重实用性和医药特色,顺应我国特别是泛北部湾经济区医药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围绕理论、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为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科研创新应用技能训练,优化人才知识结构,培养既具备扎实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又具有医学和药学相关知识技能,富有敬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能在医药生物行业从事科技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实用型生物技术高级人才。进一步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优质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并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的综合能力。

2 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2.1 构建合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要为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实现与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依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原则,课程设置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化,以必修课为主体(专业基础及专业课),以专业核心技能课为重点(细胞培养、基因克隆和生物技术大实验等),以医药专业基础课为背景(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以选修课为补充(实验动物学、生物技术制药和免疫检测技术等),辅之以学术讲座等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合理运用虚拟实验,以课题设计、探索性强的科研小课题代替传统的教学实验,以课题设计报告、科研小论文或口头ppt汇报等代替实验报告。建立《生物技术大实验》核心技能培训模块,使学生在下实习点前得到实验技能的系统强化,有效缩短学生在实习单位的适应期,增强毕业生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如将“多肿瘤抑制基因在本地区常见恶性肿瘤中变异的研究”用于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教学等,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紧跟生命科学前沿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倡导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鼓励推行开放式、pbl等创新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互动授课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一直以来酶工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讲授式教学,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近两年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对“酶的应用”章节采取“学生自主授课”的教学方式,变灌输式学习为主动的“教与学”,学生在这种教学角色的转换中,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方式。我院现有两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和一门校级精品课程,教师100%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理论教学,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实验教学,大大提高授课的趣味性、可视性和精确性,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通过网上答疑、演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无限的重复学习机会,弥补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延展学习范围,扩大专业知识覆盖面。我院教师自主研制的课件在各级多媒体课件比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

2.3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和科研实践相结合,更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科研实践和项目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并以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我院历年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生物技术专业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西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获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资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为广西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项目的获得极大地促进了本专业学生教学实践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近年实验教学中心和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投入200多万元购置和更新了部分仪器设备,实验室原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提供良好平台和条件。注重加强校内外交流与合作,借助区内外同行优秀的科研实验平台和生产科研资源,坚持毕业生回访,重视校友会建设工作,稳固和扩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合作单位,目前,我院已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深圳、南宁等地建立了十多个包括生物制品研究所、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大学的科学实验中心或研究所、三甲医院的科学研究机构等拥有较好科研、实习条件且关系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还将继续加强对外交流,密切与区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毕业实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过程,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质量。

转贴于

2.4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重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平台。我们也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地方及周边地区科研院所和大型科技企业的人才、设备、课题资源,实行产学研紧密结合,如将学生带到广西植物研究所现场教学“植物标本观察与野外考察”,将学生带到污水处理厂见习“酶工程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毕业实习是本科生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院毕业实习采取医学科研模式、临床实验室模式和生产经营型模式等,以适应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科研实验型人才、临床应用型人才和生产经营型人才的目标。为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应用于科研和生产实际,并保证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我们精心遴选实习点和指导教师,规范实习程序和实习教学环节,明确实习任务,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及实习生保持密切联系和信息畅通,对学生的开题、实习工作内容和工作量、毕业论文等采取随访、中期检查、校内教师评阅和毕业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全程跟踪和监控。近年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其中08-11届毕业生的论文在学校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均获一、二、三等奖,并且囊括了各等奖项的前几名。

2.5 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大学生人才培养导师制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选择学历高、素质好的青年教师充实到大学生导师队伍中,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大学生人才培养导师制,强化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注意引导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技术特长、性格特点等,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真正做到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引导学生组织科研兴趣小组,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缩短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时间。我院教师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0余项,不少学生大学期间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实验并公开,得到科研实践能力的历练。我院学生今年积极申报广西教育厅创新创业计划,8项课题获资助,标志着我院学生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学校团委每年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在近三年校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自然科学类竞赛作品中,生物技术专业约有130人参与,获得立项项目占全校总数的37%,获奖项目占全校总数的40%。我院亦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专设了“生物技术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首批立项18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供本科生和指导教师相互沟通的渠道,改善、协调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大学的教学科研资源,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直接参与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机会,并通过项目的实施,引导大学生进入生命科学前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培养科研基本素质、启发创新性思维、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我院学生的作品在“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

2.6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打造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高水平教学质量,高水平教学质量需要高水平师资队伍。我院医药生物技术学科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三种素质(科学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师德)和四种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外语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鼓励教师在职读研和晋升高一级职称,多种方式和多条途径促进教师的在职提高和学科在区内外影响度的提升。聘请生产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教学能力的管理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急需的高学历、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7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10

关键词 ]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比较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167

技术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创新主体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一般创新行为倾向和机制。不同的创新因素组合记忆配置的方式和结构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从创新主体的行为的角度可将其分为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从创新对象的角度可将其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两者的结合;从创新的目的可将其分为产品创新和生产创新;等等。选择怎样的技术创新模式,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等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做到因国家制宜,因行业制宜,因企业基础制宜,从而对技术创新模式准确定位,实现创新效果的最优化。

1不同国家的技术创新模式

1.1巴西的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模式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石。有学者研究得出:巴西的技术创新模式为政府主导型,即政府干预主义和国家主义。在对创新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之后,巴西认为科学研究与企业的需求往往脱节,致使许多研究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中的生产力,大大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时需要政府的加入,起到连接作用。对此,巴西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强化创新,推出一系列若干领域科技发展的重点规划和促进计划。政府主导型的创新模式使巴西可以在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水平下最大限度的集中资源,实现技术突破,促进了巴西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这一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如限制了新技术的进口,阻碍了和国际顶尖技术接轨等,意识到这一问题后,巴西再次利用立法以及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工程和扶持中介组织等政策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正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模式。

1.2俄罗斯的技术创新模式

与巴西相比,俄罗斯的技术创新模式较为复杂。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俄罗斯的大型企业较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大,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大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俄罗斯整合行业资源,建立了一系列超大型的国家公司和4个技术推广型经济特区,以此发挥规模优势,从而推动技术创新,这种模式使俄罗斯在原子能、航空航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特定技术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种高水准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领域,在技术的应用方面程度较低,竞争力较弱。政府针对这一问题,在《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构想》中提出未来十年将形成社会主导型的创新发展模式,这将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

1.3印度的技术创新模式

一些学者认为,印度是典型的以点带面型的技术创新模式,即通过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印度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驱动器,实行了税收减免和扣除等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计算机软件及相关产业。与此同时,科技创新资源向这些产业倾斜,注重保护知识产权,通过产业集群培育企业的创新能力。2010年,印度的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左右,超过60%的世界500强公司向印度公司购买他们的软件,这一切都得益于印度采取的以软件为重点突破口的区域技术创新模式,软件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空间技术、核能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1.4中国的技术创新模式

中国的创新模式和巴西一样,政府在技术创新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立法,制定扶持政策有效促进官产学研的结合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在这一模式的引领下,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大提升,取得了耀人的成绩。当然,这一模式的缺陷也不可避免:创新体制呆板,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等。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制订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以市场经济为主导,更加注重民生,目的是培养出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

1.5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

有学者提出,与金砖四国相对应的科技强国日本,有着自己独特的技术创新模式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可概括为“基于引进的简单模仿创新—消化吸收模仿创新—自主创新—知识创新”。日本基于技术引进的简单模仿创新是与日本战后的“贸易立国”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日本有选择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并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引进过程中强化政府的干预和积极指导,迅速提高了技术水平。形成一定的生产基础后,日本企业强大的模仿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从50年代起,日本的创新活动逐渐加强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利润链逐步向上游转移,这种“逆向技术创新”为日本带来了后发优势。这一模式与当时日本政府制定的“赶超先进国家”战略相吻合,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70年代以后,日本的产业结构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日本企业已初步具备了自主研发的能力,市场需求为企业带来了创新动力,主要表现为二次创新。这一模式的选择适应了日本政府推行的“科技立国”战略。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日本创新模式逐步由市场推动型转变为知识创新驱动型,知识创新逐步成为日本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的制定对这一转变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国家,应该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世界背景下,根据自身的经济政治情况、技术现状以及发展特点,采取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技术创新策略,走多元化创新道路。

2不同行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现代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为技术的竞争,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创新模式。

2.1技术性行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性企业的环境变动迅速,产品生命周期短,风险高,是企业中的特殊群体,对技术的要求高于一般性的企业,因此要建立起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模式。企业的成长离不开企业战略,这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先决条件。一些学者提出,对于高新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应与企业的组织结构体系相适应。他们认为,自主创新对于这类企业具有特殊意义,发展中国家的自主研发可以防止由于技术引进而带来的发达国家的技术控制和技术侵略。而对于科技型的中小型企业,他们在创业初期自主创新能力比较欠缺,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更有利于帮助中小型企业克服资金短缺、技术实力相对薄弱等劣势。图1、图2所示分别为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的流程。总之,技术型企业在进行技术模式选择时应根据企业自身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以及实际情况,分别采用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或者将几者相结合。

2.2农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在农业方面,基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界定,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明显的地域性,较高的风险性,较长的周期性以及公共属性。农业的这些特质使得创新模式的选择与技术类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自主创新模式需要较高的投入且投入的风险大;模仿创新的过程复杂,因而这两者都不适合农业。然而,如果采取合作创新模式的话,可以使各个同业企业联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减少全球化背景下农业的劣势。因此,合作创新的模式势必成为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首要选择。因为这种虚拟组织可以弥补农业这一领域的各种技术障碍以及资金障碍,从而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科技化。图3为三种创新模式的区别。

3不同基础的技术创新模式

3.1基于复杂系统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复杂系统》的专辑中对这一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复杂系统是不能通过对系统一个分量或者部分的理解,而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性质完整理解,M.Waldrop将它理解为一个系统的组成单元通过无数种可能的关联和作用在相互作用。复杂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非线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涌现性,不确定性和智能性。基于这些特点,复杂系统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彼此联系。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化机理具有复杂系统自组织特性,自组织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来实现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化。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各个创新行为主体为实现最终目标而自动选择的一种结网行为,通过合作创新产生协同效应和核心竞争力,从而加速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升级和演化。同时,政府作为创新系统中的一个重要主体,政策的制定对创新模式的形成及演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3.2基于技术能力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在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中,有的专家明确提出:在技术能力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应当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技术创新模式。曹素璋等专家认为,“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创新模式的匹配是企业有效创新的关键”。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对技术能力的匹配要求不同,不同特点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要求有相应水平的企业技术能力予以支持,因而在创新模式的选择上,企业进行准确定位十分具有必要性。

众所周知,企业所处的环境受各种因素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创新模式对技术能力的要求上来看,无法准确把握具体的度量,只能运用相对宽泛的形式从整体上把握这些要求,即对模仿创新的要求较低,对合作创新的要求较高,对自主创新的要求总体很高。这一点从我国众多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总之,技术能力不是企业选择创新模式的唯一标准,但必须作为影响模式选择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考虑。

4结论

创新是发展之本,技术创新又是重中之重。这一切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模式的选择是否得当。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得出,不同的创新模式并无很大的优劣之分,实施成功的关键在于它所处的环境,包括国家的社会背景,政府的宏观政策,企业所处行业背景及发展需要,企业文化,企业基础以及自身的技术能力等方方面面的要素。发展是第一要义,创新模式是手段。选择与国家,与行业,与企业相适应的创新模式,技术创新就能得以实现,从而推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召珍.基于复杂系统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演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2]陈勇星,屠文娟,杨晶照.基于技术能力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及其演进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2.

[3]陈念红,曹暕.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D].北京:北京农学院,2010.

[4]易由页.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优化选择[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5]于珍.陕西省高新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能力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2.

[6]戴园园,梅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3.

[7]生延超.“金砖四国”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商学院,2011.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11

(一)以以岭药业为典型的原始创新模式。以自己的知识创新形成的技术创新,叫原始创新。1992年,吴以岭从一家省级医院到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办了首家医药研究所。他的“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2005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络病学”由此第一次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中医学科。十几年来,以岭医药集团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中医学术研究为基础,以重大理论创新带动新药研发,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现代中药产业化、市场化道路,取得了非凡的业绩。目前,8个国家创新中药获准字号批文已批量生产,100多种西药仿创药可规模化生产,7条现代化生产线年处理中药材6000吨,年产值可达30亿元,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莲花清瘟胶囊均成为知名品牌。

(二)以曹妃甸钢铁厂为典型的集成创新模式。通过集成已有技术形成新的产品或工艺,叫集成创新。曹妃甸钢铁厂集成了220多项国内外先进技术,利用集成创新基本实现了污水、固废资源零排放,做到含铁物质、煤气、固废、废水100%回收利用。吨钢综合能耗降到669公斤标煤,吨钢耗新水3.84立方米,水循环率达到97.5%,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降到0.42公斤。这些指标都远远优于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规定的国家标准,达到国际大型钢铁企业先进指标。

(三)以唐山机车厂为典型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模式。引进技术由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消化吸收以后,形成自主的品牌,开发新的产品型号,叫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2005年底,铁道部同唐山机车厂与西门子公司签订了60列时速300公里动车组采购合同。其中3列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其余57列在唐山机车厂制造。由唐山机车厂制造的57列动车组被分三段安排了国产化进程:第一阶段为第1列至19列,平均国产化率为30%;第二阶段为第20列至38列,平均国产化率达到50%;第三阶段为第39列至57列,平均国产化率将达到70%以上。

二、河北省自主创新模式选择

河北省的自主创新要体现中国特色,符合河北实际。从创新重点看,一是在我们有优势的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力争通过科学技术的突破,形成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一是在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力争尽快解决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从模式选择看,一是着眼未来,二是注重基础。

(一)原始创新强调选择性。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促进了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产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原始创新。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特别注重在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因为通过原始创新最容易获得专利。我们的企业只要在某些领域钻进去,也可以搞出原始创新的成果,其前提是要具备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因此,我们在原始创新方面应该强调选择性,就是选择我们的优势领域加大支持力度,比如农业、电子、材料、生物、能源等都是我们的科技强项和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应该在这些领域多些投入,多下些功夫。

(二)把集成创新作为重点。从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角度看,大多数产品和技术并不是来源于原始创新,而是更多地来自集成创新。一个好的产品,一个好的设备,往往出自现有技术的新的结合。把集成创新作为自主创新的重点,我们有很好的基础。过去,我们的科研体制是出自条条的,每个领域的技术都有一定的成就,但产品创新要求的是多种技术的组合,现在我们只要改变思路,从产品创新的要求出发,许多技术是有基础的。因此,把集成创新纳入自主创新范畴,注重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大力促进各种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是我们正在面对而且必须完成的战略任务,也是提高科技研发活动的效率,进一步加快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

(三)重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一般技术路线图是:OEA(委托组装)――OEM(委托加工、贴牌生产)――ODM(自主设计和加工)――OBM(自主品牌生产)。当年,日本、韩国引进欧美的技术,就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迅速形成出口拳头产品的。中国的家电走的也是这条路。这种创新模式是技术创新的一个捷径,时间短,成本低。在我们现有的技术水平上,通过技术引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还是主要途径。但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必须克服重引进轻消化、重引进硬件轻引进软件的倾向,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争取创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产品和技术。

三、选择自主创新模式的基本原则

依据发达国家的实践,自主创新的模式有多种。从引发技术创新的动因看,可以分为三种模式:技术推动模式、需求拉动模式、综合作用模式。从技术创新组织方式看,可以分为五种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协同创新模式、引进创新模式、外部创新模式。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选择不当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每个企业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应符合各自企业的特点 ,同时也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既应考虑本企业的利益,也应兼顾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如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企业如要积极进行引进创新,就不可能得到国家大力扶持;企业拟大力发展的技术创新项目,如果会带来环境和资源的破坏,显然不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将会受到相应法律法规的限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也就失去了生存的良好环境,不会获得成功。

(二)符合市场发展变化的内在要求。通过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市场需求固然重要,但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有生命力。符合市场需求将大大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使技术创新成果能迅速进入市场,并获得较为有利的市场地位。

(三)选择技术创新模式应与企业经济和技术实力相一致。每个企业的经济能力和技术水平不同,选择技术创新模式也应不同。应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如资金雄厚、技术水平较高的大型企业,可选择自主创新模式,甚至外部创新模式;规模小、技术水平较低的企业,则可以选择引进创新模式,甚至模仿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12

 

转到生态化的道路上来。因此,顺应时展的要求,将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相结合,大力研制开发节能环保型技术,走生态化的技术创新之路,就成为实现绿色国防、绿色国防科技工业和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研宄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价值。

 

研究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理论价值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我党在经济发展领域的指导思想。技术创新的理念与生态经济学的理念逐步地结合,并逐步形成新的技术创新观念。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也应该处理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用生态化的技术替代传统的技术,并实现技术创新的商业价值。

 

研究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实践价值国防科技工业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领域。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武器装备追求独特和领先的属性以及战略产业竞争的特征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必须要选择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技术创新模式。在当今各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技术的同时,我们仅凭现有的资源是难以应付未来的战争,难以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只有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创新模式才能增强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

 

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任张云川在2007年1月8日指出,2007年国防科技工业将在全系统列出30家重点耗能大户和30家重点排污企业,限期开展降耗减排专项治理和监督检查,并严格重大项目节能评估和环保评审,加强降耗减排工作,推广综合节电、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等提升节能和环保水平的先进适用技术。这一举措一方面说明了当前国防科技工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在节能环保技术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的重要性。

 

可以说,国防科技工业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创新模式,直接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方向和实现国防科技工业永续发展的要求。

 

所谓自主创新就是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完成技术创新全过程,关键技术上的突破由本企业实现;模仿创新就是企业学习,模仿其他企业先进技术,根据自身情况加以改进,完成本企业的技术改造或创新;引进创新一般指企业从国外或经济发达地区引进先进技术,结合本身情况为我所用,进行技术创新;合作创新即不同企业、不同行为主体为进行某项技术创新共同努力。

 

根据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不同可将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划分为技术推动模式、需求推动模式和双重推动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是指技术创新主体拥有某种技术,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产权明晰;需求推动模式的优势在于: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自身利润来考虑选择是否进行某种技术的研发,以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主;双重推动模式是指技术创新主体所拥有的发明或发现是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按照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的不同可将企业的技术创新划分为计划组织

 

模式、自行组织模式和联合组织模式

 

计划组织模式是指由企业外的组织(一般指政府)有计划地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自行组织模式是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使企业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去组织技术创新;联合组织模式是指政府对创新任务的确定和创新企业的选择和市场的需求相结合。

 

按照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与程序可将技术创新分为线性创新模式、双向循环模式和霍夫勒模式

 

线性创新模式所包含的三种类型一一科技推动型、市场拉引型和计划推动型。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创新活动自始自终都是在本系统内完成的,而双向循环模式和霍夫勒模式都是非线性的模式。按照技术创新的过程可以将技术创新的模式分为:预期模式和随机模式,按照技术创新的演化过程可将技术创新的模式分为现行模式,目标模式和过渡模式;按照技术创新的主体、动力机制和管理机制可将技术创新分为完全竞争模式、计划创新模式和混合创新模式。

 

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技术创新模式的划分

 

根据生态经济学中的生态系统理论范畴、生态平衡理论范畴和生态效益理论范畴,可以将技术创新模式重新划分为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亚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和非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

 

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根据生态经济系统的相关理论,技术创新属于人的行为,在生态经济系统中要正确发挥人的主导作用,要充分考虑到客观规律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的因素,对于新技术的开发、研究要始终贯彻生态和经济相协调的观念,技术创新不仅要考虑眼前利益,而且要看到长远利益,从而保证新技术对未来环境是完全无污染的、完全环保的。

 

亚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根据生态经济学中生态经济平衡的理论,面对日益扩大的需求,人们从生态中获取物质将越来越多,而面对有限的生态资源,我们不是靠限制经济的发展来维护生态的平衡,而是要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来研宄和开发出更有利于节约资源,更有利于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新型技术,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废弃物能够得到循环利用,从而实现永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

 

非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充分权衡技术创新的利弊得失,按照生态经济效益的相关理论,在优先考虑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出于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需要,暂时容忍新技术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在以后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再使这种污染不断解决得到解决。例如,目前各国都在为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的需要而发射的各种卫星。这些卫星在废弃以后势必会对太空的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生态化抉择

 

为了使得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综合研宄,得出以下结论。

 

对于那些“放开类型”的国防工业企业,比如军需生活用品生产等一般军用技术,可以而且应该鼓励地方企业参与投资建设,使其选择生态型即合作或模仿技术创新模式,有利于减少国防开支,提高产品质量。

 

对于“限制类型”的国防工业企业来说,比如钢铁、船舶等允许地方企业进行参与的技术,应根据企业综合实力可以选择亚生态型的合作或自主技术创新模式,对于其中的高科技和核心技术,由于其特殊性可以产生垄断效应,应选择自主创新模式。

 

对于“禁止类型”的国防工业企业来说,要实行国有制,如航空航天、核武器、导弹、潜艇等战略武器制造等国家严格禁止泄露的尖端技术,考虑到特殊地位,其技术创新模式一律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同时也是非生态型的创新模式。

 

当前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竞争已逐渐成为国际间竞争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发展和生产率增长的基本动力。然而,为了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加强国防工业企业的能力,必须进行技术创新,特别是对国防军队建设中的那些核心技术和尖端技术,为了避免落后就要挨打,在国际局势急剧变革的今天,应该采取亚生态和生态型的自主创新模式。为了加速我国国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增强我国科技综合竞争力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努力。

 

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各大科研院所组建研发战略联盟。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将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防科技工业企业自身必须重视R&D能力培养,建立自己的R&D机构。一流的企业必须要有一流的研宄机构。未来技术创新的中心在企业。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宄机构就不可能成为一流的企业。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13

关键词 :安化黑茶;技术创新;市场需求;茶产业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asb14110071

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高校与地方产业互动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研究子课题“基于技术创新视角高校与产业互动发展模式研究”(2013BAD20B00);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以茶产业推进武陵山片区综合发展的对策研究”(2014ZK2029);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推动湘茶产业发展的茶文化资源挖掘及其开发模式研究”(2013ZK2020)。

第一作者简介:陈升毕,男,1989 年出生,山西平顺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茶业经济与茶文化。通信地址:410128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E-mail:690551257@qq.com。

通讯作者:朱海燕,女,1971 年出生,湖南双峰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茶文化与茶业经济。通信地址:410128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茶学系十一教北535,E-mail:306529731@qq.com。

收稿日期:2014-11-12,修回日期:2015-01-23。

0 引言

安化黑茶在唐宋时期就有记载,但初步形成产业规模,对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产生影响却是明清时期被定为边茶和官茶之后。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安化黑茶产业的兴衰发展取决于黑茶产品、制茶工艺等的创新和变革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创新和市场开辟。创新,尤其技术创新是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理论最先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 年提出,按照熊彼特的观点,经济发展的高潮源于一项新发明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于是产业内部其他企业竞相模仿,随着技术扩散,经济发展会平稳下来,并陷入低潮,随着新的创新出现并应用,经济又进入下一轮高涨。

技术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时刻推动着产业不断成长和发展,使之依次经过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稳定期等各阶段。当产业成熟稳定之后,技术创新又会不断跟进,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导致产业的升级或者新兴产业的开辟。笔者尝试分析安化黑茶产业从明清时期的第一次兴盛到目前再次复兴其技术创新过程模式的变化,以及在各历史阶段与湖南农业大学等技术创新中心的互动,以期为安化黑茶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指明方向,提供借鉴。

1 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过程

创新理论创始人熊彼特把创新理解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也就是在生产系统内引入一种新的生产组合,这种革新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上[1]。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内含十分丰富,是现代技术创新理论的基础,主要包括技术性创新和非技术性创新两部分。技术性创新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非技术性创新指由技术创新所引起的组织、市场、制度等方面的创新。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入,技术创新的概念也开始成熟,中国学者柳卸林进一步研究认为,技术创新更倾向于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等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强调技术创新要和经济效应联系起来[2]。一项新技术如果没有应用于商业活动产生经济效益,只能称为发明而不能称为创新,并且此处的技术创新就属于技术性的创新。

技术创新不是一个抽象的点概念,而是一个系统性和过程性的经济学概念,是创新理论的核心,贯穿从新观点出现到新产品、新技术第一次商业上成功为止的整个过程。技术创新是科学研究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过程,其宏观表现是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

为提高创新绩效,按照技术创新自身规律去实施技术创新,有必要弄清楚技术创新的具体实施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和模式最先从企业层面提出来,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相对成熟的大型企业都会拥有一整套技术创新战略和实施模式。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企业在宏观经营战略和创新战略的指导下,针对具体技术创新项目制定出的项目实施途径,主要包括确定具体的项目实施目标,明确项目所需科技资源的利用方式和主要来源[3]。《牛津创新手册》中将创新过程分为3步: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生产,将知识转化为用品,回应并影响市场需求。后来发展出众多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基本都涉及思想观点产生、基础研究开发、工程设计与制造、产品生产以及市场营销等一系列活动,如图1 所示。

罗斯韦尔对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归纳总结,并指明创新模式的发展方向。按照罗斯韦尔的观点,技术创新过程模式经过5 展,分别是科学技术推动模式、市场需求拉动模式、技术和市场交互能动模式、职能并行一体化模式以及系统集成网络模式[4]。这种划分奠基于时展之上,不同时代主导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不同,20 世纪50 年代,适逢战后经济复苏,经济增长有赖于工业的快速扩张,新型技术的应用和发明导致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出现,技术是创新的主要来源,到20世纪70年代,新产品主要基于已有技术,市场开始成为主导的创新动力,20 世纪80 年代,需求开始饱和,供给能力超过需求,技术和市场开始交互发展,90 年代之后,一体化并行模式和系统集成网络模式等新型创新模式逐渐形成。不同产业之间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张炜认为企业和行业的技术创新并非必须沿着过程模式依次升级,而是与企业和行业本身的情况密切相关,如医药行业更适合技术推动模式,消费品行业更适合市场拉动模式,高新技术产业更适合系统集成网络模型[5]。人们往往十分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导致对处于中观层面的产业技术创新关注不够,技术创新可以划分为3 个层面,即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创新,中观层面的产业技术创新和宏观层面的国家技术创新[6]。很难有百年的企业,但是一个产业的发展历史往往几经兴衰,横跨百年,产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式也会有历史性的演变过程。

2 安化黑茶产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式

产业升级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开始的一种自身演化过程,必须把握技术进步的方向,依据科学技术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掌握技术创新的切入点,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引进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向现代化、高层次演进[7]。安化黑茶产业在转型、升级、演化的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也会不同,影响安化黑茶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有政府监管、科学技术、市场需求,结合罗斯韦尔对技术创新过程模式的分类,可知安化黑茶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依次经历了政府和市场协同拉动模式、科学技术推动模式、市场需求拉动模式、市场和技术交互作用模式。

2.1 政府和市场协同拉动模式(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安化黑茶产业的兴盛,主要源于安化黑茶定为贡茶和官茶之后引起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湖南的安化黑茶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 年)由朝廷正式定为官茶,之后陕、甘、宁、晋等地区的茶商领茶引至安化采购黑茶,运销西北陕、甘、青、新疆、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直至明末清初,西北地区的边茶大部分都是由安化黑茶供应[8]。明清两代政府实行“以茶治边”的政策,视茶叶为维护边疆稳定的战略物资,安化黑茶的品质风味又深受边疆人们的喜爱,因此,政府也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安化黑茶曾一度畅销西北边疆地区,主要原因是被政府列为官茶,成为茶马贸易的主角[9]。

1644 年(清顺治元年)有“泾阳砖每封旧秤五斤,每二封装一篾篓”的说法。此为茯砖茶最早的文字记载。1820 年以前,被称为西客的山西商人经常来湖南安化就地加工茶叶,并运销山西和陕西等北方地区。主要产品有天尖、贡尖、生尖、花卷茶等,每年加工采购量约达1720 t[10]。晋商对安化黑茶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安化成为全国著名茶区,与晋商当时在安化设厂制茶密不可分。茶叶经营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茶树种植,成品茶加工,包装销售等多重环节。晋商在安化设立茶厂,除大量雇佣茶工外,还雇佣蔑工、裱工、铅匠、锡匠等,茶场规模少则数10 人,多则成百上千[11]。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晋商会寻求产品技术上的突破,以求得更大利润。陕商于道光年间到安化采购茶叶,踩捆成包,制成“澧河茶”,后制成小圆柱型,改称“百两茶”,后世称“道光百两”,这便是“百两花卷茶”的由来[12]。同治年间,晋商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创制千两茶,后称“同治千两”。茯砖茶、尖茶、百两茶、千两茶等安化黑茶产品的创制显然得益于贡茶和官茶模式。官茶主要运销西北市场,贡茶主要供应政府系统,政府通过茶引制严格控制安化黑茶的产销,形成独特的茶政。士农工商的阶层观念导致中国古代的商业文化并不发达,很多行业的技术进步都在政府严格控制下进行。这一时期,湖南农业大学是缺席的,因此技术创新的重任就落在制茶工人和商人身上。在没有专门的技术研究机构的情况下,技术创新主体只能是长期种茶制茶的茶叶世家或者贩茶卖茶的商人。如图2,这一阶段的安化黑茶产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应该归结为“政府—市场协同拉动模式”。

2.2 科学技术推动模式(20世纪初—1990年)

技术推动模式是指创新主体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新型技术发明或发现进一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从基础研究开始,经过应用研究、技术攻关,最终实现产品市场化的线性序列过程[13]。即技术创新主体通常以科学技术本身为出发点,依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自身特点,进行产品和工艺的创新。20 世纪的安化黑茶产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可以归结为“技术推动”。这段时间,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经历了从孕育到建立的整个过程,开始成为安化黑茶产业的智库,但二者之间互动不是很紧密,主要以学者个人的形式,对安化黑茶进行科学上的早期探索。

19 世纪末,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俄商直接由南方贩运茶叶到恰克图,又夺了中国商人的生计,使其破产,恰克图的中国商号纷纷倒闭[14]。安化黑茶的西北市场丢失,号称“买卖城”的恰克图和晋商群体开始没落,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使清政府疲于应付,往日西北市场和政府系统对安化黑茶的拉动力彻底消失。另一方面,知识分子看到中国的科学技术研究落后于世界,在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下,一些有志之士开始出国留学,回国后积极投身茶叶科学,对安化黑茶作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彭先泽早年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学习,1927 年回国,先后在长沙修业学校农科、江苏省淮阴农校、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第一次对中国黑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现有《安化黑茶》《安化黑茶砖》2 部专著,被誉为“中国黑茶理论之父”。机械制造行业的飞速发展对黑茶生产机械的研发也有促进,冯绍裘于1932 年研发出木制揉茶机和人型烘茶机,在茶区推广,安化黑茶也开始实行机械揉茶。《湖南省建设汇编》载:1939 年5 月,湖南省茶业管理处派副处长彭先泽至江南试制黑砖茶样成功。1953 年,安化白沙溪茶厂试制茯砖茶成功,打破“茯砖茶只能产于泾阳”的传统制茶格局,5 年后,白沙溪茶厂改手制茯砖为机压茯砖,江南人民公社制成黑茶初制机械,第一块花砖茶问世[15]。新中国成立后,施兆鹏先生为编国家茶学教材《制茶学原理》,带领学生到安化对安化黑茶进行探索实验。20 世纪90 年代,茶学系依托实验室,对黑茶理论进一步作了深入、详细的研究,成果辑录成一本《茶叶科学》,后来又将主要理论成果写进全国统编教材《茶叶加工学》。

这一阶段,安化黑茶产业有很大发展,各种制茶机械研制成功并推广。砖茶创制成功,使安化黑茶品类更加完整,“三砖、三尖、一花卷”的安化黑茶品种格局开始形成,加工工艺逐渐完善。安化黑茶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直接导致现代化的安化黑茶产业初步成型,其技术创新动力主要源于科学研究本身。一批学者和专家通过对安化黑茶作基础研究,实现黑茶技术上的革新,促进安化黑茶产业发展。如图3,这种由科学研究导致安化黑茶产业技术创新的模式,被称为“科学技术推动模式”。

2.3 市场需求拉动模式(1990—2005年)

20 世纪末到21 世纪的最初几年,安化黑茶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市场,创新主体通常将市场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以满足消费需求为目的,去进行产品研发和工艺创新。20 世纪90 年代开始,人们的市场意识逐渐增强,安化黑茶也开始以市场为导向,除西北边销茶市场以外,积极开辟内陆市场。

安化黑茶的市场需求是被普洱茶带动起来的,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重视生活的健康品质,普洱茶所具有的医药价值、功能特性,以及茶马古道和当地少数民族的茶风茶俗等文化被逐步挖掘出来,加以重构和论证[16]。至2005 年,普洱茶名声大震。由于同为黑茶,安化黑茶借助普洱茶的东风,也开始被人们熟知,且有不错的市场占有率,安化黑茶对市场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其消食去腻等保健作用,安化黑茶能阻碍胆固醇的消化吸收,促进胆固醇排泄,具有去脂,解油腻的功效,主要原因是安化黑茶中含有的叶绿素、茶多酚、维生素C对体内胆固醇、甘油三脂等血脂主要成分的含量上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17]。这些保健功能都为安化黑茶占领市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主,包括各大黑茶企业在内的技术创新主体开始为安化黑茶的市场需求做论证。

此时,湖南农业大学除研究黑茶基础理论之外,主要以安化黑茶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其保健功能作出一系列科学研究,包括各种专利和硕士博士论文,导致黑茶产品、工艺和包装上的创新,使其在传统的“三砖、三尖、一花卷”品类产品格局上,创制出更多企业专属的黑茶产品,将安化黑茶产业发展推向新阶段。这种产业技术创新动力主要源于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被称为“市场需求拉动模式”,如图4。

2.4 技术、市场交互作用模式(2006年至今)

2006 年至今,安化黑茶产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可以归结为“技术、市场交互作用模式”。该模式是技术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既来自于新发明、新技术推动,同时也会受市场导向和消费需求的诱发,并且科技推力和需求拉力都受制度影响[18]。安化黑茶产业不能单纯依靠科技推力或者需求拉力,必须建立健全的制度,产权要明晰合理,科技资源安排不能脱离市场,通过产业政策将科技和市场相互融合。因此,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都成为技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结合创新政策等环境因素,共同完成安化黑茶产业中的技术创新过,如图5 所示。

20 世纪上半叶,由于国内时局动荡不安和科学研究的刚刚起步,忧心安化黑茶的学者只能专注于茶叶学术研究本身。20 世纪下半叶,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对茶叶统购统销,市场观念缺乏,热心于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人士,只能专注于黑茶理论技术,整个20世纪,安化黑茶技术创新的动力主要源于科学技术研究。20 世纪末,国家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被计划经济束缚的安化黑茶产业,迅速投入市场经济的怀抱,以市场为导向,正式开辟内地市场。这一阶段,安化黑茶产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主要源于市场需求。2005 年,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对一篓53 年前产自白沙溪茶厂的黑茶进行验证鉴评,专家评估价达48 万元,轰动茶叶界和收藏界。“鉴宝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安化黑茶单纯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走向巅峰。

技术创新是一个各种创新要素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系统过程,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线性序列过程[19]。目前,单纯依靠技术或市场的产业发展策略不再奏效,安化黑茶产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开始进入“技术、市场交互作用模式”阶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安化黑茶产业的核心监管部门(安化县茶叶协会)的成立和安化黑茶科学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重点实验室)的进一步成熟。它们的主要任务是确认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保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2006年,安化县茶叶协会成立,开始对安化黑茶产业进行规范。在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由企业自发组成的商业联盟和政府部门会起到举足轻重的协调和规范作用,第一代产业集群的研究者认为企业和企业间的网络是产业集群的起源和基础,政府的作用可忽略不计。第二代产业集群的研究者则认为,在扶植产业集群方面,政府部门正扮演重要角色,当追逐创新和提高生产力成为产业升级的基础时,政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作为安化黑茶产业的对口监管和扶持部门,茶叶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安化黑茶产业创新模式的转型和升级。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技术创新又必须以人力资源为基础,并且二者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这充分说明高校和高等教育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21]。湖南农业大学长久以来承担着向安化黑茶产业输送人才和技术的重任。随着湖南农业大学茶学实验室被教育部批准列入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关于安化黑茶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始步入正轨,湖南农业大学也开始成为安化黑茶产业的智库。

3 小结

将技术创新作为基本动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技术创新过程模式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具体操作路径和实施方法,安化黑茶产生以来,其创新过程模式历经政府、市场协同拉动模式,科学技术单向推动模式,市场需求单向拉动模式,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模式。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黑茶市场的成熟,以及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安化黑茶产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将日趋完善和高效。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3-74.

[2] 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1-2.

[3] 梅妹娥.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问题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3):20.

[4] Rothwell R. Towards the fifth- 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4(1):7-31.

[5] 张炜.技术创新过程模式的发展演变及战略集成[J].科学学研究,2004,22(1):96-97.

[6] 黄涛珍,任淑林.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剖析及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3):158.

[7] 王宏起,田莉,武建龙.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2):87-94.

[8] 李朵姣.明清及民国时期湖南茶业史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14.

[9] 靳环宇,刘浩.晚清时期安化的黑茶贸易调控政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32(3):29.

[10] 肖力争,彭雄根.湖南黑茶产销历史与现状[J].中国茶叶,2007,29(3):6.

[11] 梁四宝,吴丽敏.清代晋帮茶商与湖南安化茶产业发展[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2):19.

[12] 廖奇伟,张红莲.,李运华.安化茶行史略[J].茶叶通讯,2006,33(4):28.

[13] 张为峰.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21.

[14] 郝玉凤.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述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30.

[15] 伍湘安.安化黑茶[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318.

[16] 范丽丽.是茶非茶—民族学视野下的普洱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2.

[17] 刘艳,廖成勇.安化黑茶的保健功能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5):116.

[18] 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20.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