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病预防知识实用13篇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篇1

骨结核全称为骨与关节结核,大多继发于肺或肠,是结核杆菌侵入骨或关节引起的一种化脓性破坏性病变,常伴有关节的被动活动和自动活动受限[1-2]。临床上此类疾病的病程较长,且伤口溃后不易收口,容易形成窦道、瘘管等,严重者可出现瘫痪,由此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影响患者恢复[3-4]。本研究为探讨心理干预对骨结核患者认知行为的影响,以期给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3月收治的117例骨结核患者,其中男62例,女55例,年龄19~66岁,平均(42.7±21.7)岁。病程5个月~16年,平均(2.7±1.9)年。发病位置:腰椎48例,胸椎52例,颈椎5例,肋骨12例。所有骨结核患者关节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功能障碍或有关节畸形,经CT检查,结核病灶均未浸入椎管内。117例骨结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被分为对照组58例,其中男30例,女28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59例,其中男32例,女27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护理干预。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58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59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主要护理干预措施:通过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改善患者的不良认知,以观察、访谈及健康教育等形式与患者进行交流,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和鼓励。比较两组患者对骨结核知识的掌握程度、防范意识、遵医行为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1.3 观察指标

采用知-意-行评分表[5],以问卷调查形式对患者骨结核知识的掌握程度、防范意识、遵医行为进行调查。总分5分,以分数越高为评价效果越好。

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关于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调查,90~100分为很满意,75~89分为满意,60~74分为一般,低于60分为不满意。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很满意+满意+一般。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骨结核知识的掌握程度、防范意识及遵医行为方面比较

干预组患者在知识掌握程度、防治意识及遵医行为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很满意患者12例、满意19例、一般20例,不满意患者7例,总满意度为87.9%;干预组很满意患者16例、满意21例、一般21例,不满意患者1例,总满意度为98.3%,两组总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41,P=0.026)。

3 讨论

骨结核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多发病,尤其是在农村及边远山区更为多见[6]。骨结核是一种慢性疾病,发病缓慢,是由结核杆菌引起隐匿性感染,是全身疾病在局部的表现。其发病部位大多数见于负重大、活动多或易发生劳损的骨或关节,常见的是脊柱结核。据统计[7],脊柱结核患者占骨结核发病患者的60%左右,以胸腰椎段结核为最多。骨结核的危害性很大,结核病变引起脓肿破溃,形成脓腔或瘘管,窦道长期不愈,还可能伴有低热、盗汗、食欲不振等症状。其对骨头和脊髓侵蚀,造成患者结核性骨髓炎、关节活动障碍等,严重时还可引起瘫痪[8]。大多数患者由于对骨结核知识认知不足,引起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心理,出现不遵医嘱的行为,或者是对疾病重视程度较低,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

本研究中我们就护理干预对骨结核患者认知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经过护理干预后的患者在知识掌握程度、防治意识及遵医行为方面,评分均高于未进行护理干预的对照组,说明护理干预在对骨结核患者的认知行为具有一定影响,可有效提高骨结核患者对骨结核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患者的防范意识和遵医行为,从而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8.3%,对照组为88.0%,两组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P

综上所述,对骨结核患者实行护理干预,可增加患者的认知行为和防范意识,提高患者满意度,在临床中具有一定实践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孟桃李,张丽娟,刘靓,等.中医护理干预在骨结核病人围术期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3):229-230.

[2] 叶萍.心理干预对骨结核患者护理效果及负性心理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13(13):84.

[3] 侯广娣.骨关节结核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5):76-77.

[4] 陈其义,孔晓海.中药为主治疗骨结核术后窦道62例[J].江苏中医药,2008,40(11):31.

[5] ,张月.健康教育对于结核患者的应用效果[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6):113-114.

[6] 李建华.某农村山区结核病流行现状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4):1092-1093.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篇2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髋部常见的骨折之一,根据受伤时受力的大小可发生在任何成人年龄段,而老年人因为骨质疏松及身体协调性降低等因素而尤为常见[1]。患者长期卧床,患肢牵引制动,年老体弱,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因此,在临床工作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这对患者的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对4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系统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月~12月期间,在我院行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88例老年患者,按治疗的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43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56~84岁,平均(67.3±5.1)岁。观察组45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58~83岁,平均年龄(67.0±8.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及治疗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纳入标准:⑴无精神病史、意识障碍或言语障碍者;⑵主观配合检查;⑶小学以上学历。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按照常规程序进行护理及指导,包括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指导与术后功能锻炼期的护理及指导,饮食、及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系统健康教育,强化褥疮相关知识,贯彻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念,具体措施如下:

1.2.1 对患者每人发放一本股骨粗隆间骨折和有关治疗护理方面相关知识简介;每天给患者讲解相关知识,采用专题讲座,同病房小组讨论,示范法,个别会谈利用视听教材的应用等方法强化健康知识。注重效果反馈和患者知识需求,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教育。

1.2.2 从入院起,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所处疾病不同阶段,主动向患者介绍功能锻炼的方法,预防褥疮的措施,并给予现场指导。

1.2.3 每天了解患者功能锻炼情况,了解全身皮肤完整性;让患者认识到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预防褥疮的可行性。

1.2.4 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患者入院时、入院中及出院时,包括:⑴心理教育:从患者入院始,主动向患者介绍此病的特殊性即牵引制动、功能恢复的过程及时间,主动介绍主管护士、医生及同病室的病友,介绍医院环境及相关制度等,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陌生感,增强医患见的信任感。⑵减轻局部受褥的重要性及方法:保持床整清洁、无屑,床上搽浴每天2次,使用便盆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硬拉硬塞,必要时在便盆沿上垫以软纸和布垫,以防搽伤皮肤[2]。勤翻身,1次/2h,由护士协助,避免拖、拉、拽等动作,预防骨折移位。按摩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于正常健康的皮肤,给予适度的按摩能起到预防褥疮的作用,但对于骨隆突处已发红的皮肤或者脆弱型的皮肤,局部的按摩则易引起表皮的损伤,属于禁忌的。⑶讲解功能锻炼的要领:①术后平卧,患肢处于髋关节外展15°,膝关节保持屈曲15~30°,踝关节保持90°位置,患肢行骨牵引,两腿之间放软枕,防止髋关节屈曲、内收或内旋[3]。②术后3~5天做CPM仪治疗(关节功能锻炼器)被动运动,一般从20~30°开始,2次/d,1~2h/次,以后每天增加5~10°,术后2~3周达到屈髋90°,但最多不能>90°。③患肢肌力练习:术后根据患者伤口疼痛情况进行下肢股四头肌锻炼,其方法是:背屈踝关节,小腿下压床面使股四头肌收缩,维持5~10s,放松2s,重复进行。④术后1~2周后,在医生的指导下扶双拐、患侧下肢不负重下地,恢复人体直立模式,练习行走。⑤术后3月,骨折基本愈合,进行髋关节被动锻炼:患者仰卧位,家属一手握患者膝关节,一手握足跟,患者足底自然放于术者前臂,使患肢屈膝屈髋。缓慢匀速使髋关节屈曲、伸直、内旋及外展等,每个动作不少于10s,休息5s后重复动作,时间不少于30min。⑷出院指导:告知患者术后6个月避免坐矮凳、交叉双腿、盘腿、单髋负重、患髋下蹲、防身体过度前倾,如厕时使用坐厕,防关节受压。3个月内髋关节屈曲不超过45°,以后逐渐增加但不超过90°[4]。3个月内避免患侧卧位,穿裤子时先患侧后健侧,穿袜子时伸髋屈膝进行。应穿防滑鞋,以免跌倒。术后定期来院复诊。

1.3 评价方法 在健康教育前、后,采用自制调查表,对两组患者有关股骨粗隆间骨折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功能锻炼知识及褥疮的预防知识等,并将两组患者褥疮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问卷经过信度调查,信度值为0.92。

1.4 统计学处理 资料经整理核对后,采用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行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比较见表1。

3 讨论

统计结果显示:系统健康教育可提高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对其疾病的相关知识的掌握,也能够降低患者褥疮的发生率,这与李珊[5]等的研究报道相一致。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褥疮的发生与患者对疾病的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关,而患者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及了解程度与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的健康教育及教育方法有关。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大多起病突然,缺乏心理准备,加之疼痛等原因,患者大多有焦虑、恐惧、悲观及不能正视疾病等心理反应。医护人员应该积极热情地接待患者,主动介绍主管医生、同病室的病友、周围环境、作息制度及探视制度等,使患者对治疗环境有初步了解;同时给患者准备舒适的床单位,安置舒适的,缓解疼痛;给患者讲解有关该病的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等,并告诉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疾病恢复的重要条件,使患者有亲切感、安全感,初步形成良好的接受治疗和护理的心理状态。总之,对患者及早的心理评估,实施健康教育,消除患者来自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和误区,使患者形成正性心理,才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6]。从患者一住院,医护人员就要主动介绍褥疮预防的相关知识(如褥疮的易发部位、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等),使患者掌握褥疮的预防方法和措施等,并督促患者及家属实施。

人接受信息到行为改变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在制定健康教育目标和计划时,一定要重视对患者评估,也就是患者的接受能力与需要进行有效宣教:对于文化层次低、适应能力差的患者,应多次讲解,不厌其烦地耐心说教,语言力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便于患者理解、掌握和接受;对于文化层次高、接受能力强的患者,可根据需要介绍疾病的病因、现状、自我心理调节等,让他们对自己的病情和应对方法有非常清楚的了解,做到积极配合,同时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注意患者反馈,将患者的言行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避免健康教育走过程,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尤其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存在恐惧、悲观等情绪,要针对患者的心理讲解有关疾病相关的常识、饮食及功能锻炼知识、治疗进展、疾病预后等知识,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以减少褥疮的发生。因此,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系统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预防褥疮依从性及重视程度,从而降低其褥疮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灵红.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261-262.

[2] 郝小红.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护理,2005,11(24):2128-2129。

[3] 郑晓玲,葛春花,蒲辉战.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12,6(9):138.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篇3

1.1 内固定治疗 内固定按固定材料有单钉、多钉、鹅颈钢板等,按术式有切开内固定和经皮内固定。单钉和鹅颈钢板由于对组织、骨和血液循环损伤大,操作复杂,近年已很少使用,逐渐为多钉所替代。经皮或小切口多钉内固定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对患者生理、心理干扰少,有人称之为“有限开放”手术[1]。术中用C臂X光机监测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复位满意率,且多钉内固定具有立体加压固定作用,稳定性好,患者术后疼痛迅速得到缓解,可以很快进行功能锻炼,减少了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1.2 假体置换 假体置换是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方法,可以解决由于股骨颈骨折引起的骨不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引起的髋关节疼痛及功能受限,可以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卧床时间长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尽快恢复正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假体置换的并发症增多,如松动、假体断裂、髋臼磨穿、关节周围异位骨化等。近年来由于材料技术的不断改进,手术技巧的进步及并发症的有效预防,假体置换的应用日益广泛。假体置换分半髋即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置换,人工股骨头亦分单极股骨头和双极股骨头。选择全髋还是半髋置换目前意见不一,盛璞义等[2]认为全髋置换功能恢复优于股骨头置换,应首选全髋;许鹏等[3]认为结合我国实际及老年患者的要求,手术安全性等,高龄患者应首选人工股骨头置换;杨维权等[4]对三种假体置换(单极、双极、全髋)的疗效进行比较观察,三种置换效果评定满意率差异无显著性,但半髋较全髋置换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高龄患者活动相对减少,术后髋臼磨损相对较轻,股骨头中心脱位较少见,认为对高龄患者不强求全髋置换,人工股骨头尤其是双极股骨头置换也可望得到良好的疗效。

2 手术护理

2.1 心理护理 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因生理健康状况、家庭、社会环境、个人素质、文化修养和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程度而存在差异[5]。护士应根据病人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讲解股骨颈骨折的有关知识、手术目的、术后效果及可能发生的问题,使其在学习中增强信心,逐渐改变错误认知,消除或减少不良情绪导致的心理障碍,增进其心理健康。心理康复决定肢体功能的康复[6]。

2.2 饮食调护 大量研究指出股骨颈骨折患者摄入量减少会造成负氮平衡,而营养不良可以导致并发症的发生,造成骨折愈合缓慢甚至不愈合,从而影响患者的顺利康复[7]。而高龄患者多并存其他慢性病,对饮食有一定的限制,术前因人制宜,因病制宜,指导患者做好饮食调整,以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术后根据骨折病人的代谢与营养特点,给予饮食指导。术后前3天食含盐食物,少食甜食,有利于减少便秘[8]。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有效地预防便秘及泌尿系结石、感染。术后早期指导病人食低脂、高维生素、高铁、含水多的清淡味鲜易消化的食物;术后康复期,督促病人食高蛋白、高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钙、高锌、高铜的饮食,有利于骨折修复和机体消耗的补充。对糖尿病、肾病或肝病等疾患的骨折病人,饮食原则必须兼顾,避开不利于整体恢复的饮食[9]。

2.3 术前护理

2.3.1 术前评估 术前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及对手术耐受性进行评估,把握手术时机,降低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做好各种相应检查,全面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包括心、肝、肺、内分泌、血液、营养等系统的功能状况,评估患者术前髋关节功能,心理状况及学习能力等。

2.3.2 加强老年慢性病监护[10] 高龄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应详细了解既往史,积极治疗并存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合并有糖尿病的病人,注意监测血糖,了解入院前胰岛素的用量或降糖药服用情况;有高血压病史的病人,了解病人服用降压药的情况,监测血压,并注意观察降压药的毒副作用;有冠心病的病人,了解病人的心功能情况,注意监测病人的心率及脉搏。

2.3.3 术前康复指导 术前康复指导是让病人了解手术目的及术后康复训练的作用,消除思想顾虑及恐惧心理,使病人积极主动地按计划进行康复训练。术前康复指导内容包括:体位指导,说明术后为防骨折移位或假体脱位要采取正确的体位;训练引体向上运动,训练床上排便习惯,指导下肢肌锻炼方法,包括等长和等张收缩训练,关节活动训练,指导正确使用拐杖等[11]。同时加强呼吸训练,改善心肺功能。

2.3.4 一般护理 对术前行患肢制动牵引者,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褥疮等并发症发生。常规备皮,术前12h禁食,4h禁水,以防术中呕吐,术前晚可酌情给予镇静剂。

2.4 术后护理

2.4.1 严密观察病情 做好病人手术回病房的交接工作,及时向医生了解手术情况,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高度重视心血管功能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注意伤口出血量和渗血情况,谨防失血性休克;注意患者意识状况和患肢血运情况,观察患肢皮肤是否发红,皮温是否正常,有无疼痛、肿胀,触及条索感等,同时加强并存病监测和护理,防止并存病加重。

2.4.2 引流管护理[12] 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和负压状态。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防止引流液倒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行假体置换者一般术后1~2h内出血量在200~400ml以内,若术后10~12h内持续出血量超过1000ml,应引起重视,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4.3 体位护理[7,9] 体位的舒适问题是患者面临的一大难题,长期平卧可产生肺部、皮肤疾病等并发症,而延迟患者的康复。因此要加强术后体位护理,使患者自觉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患肢外展30°,足尖向上,髋关节、膝关节各屈曲30°)。只要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其他三肢包括患肢的髋关节皆可变换体位。告知患者坐位可以解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包括进食、大小便、清洁),且坐位使坐骨结节持重。教会病人正确的翻身方法。

2.4.4 并发症护理

2.4.4.1 预防感染 术前及时诊治所有感染病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重视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尽量让病人自解小便,有导管者应加强会阴部清洁,指导病人深呼吸及作有效咳嗽,定时给予拍背排痰。注意保持伤口引流通畅,观察伤口渗出液情况,对伤口愈合不良,持续渗液者应谨慎对待。注意观察病人体温变化及有无突然的剧痛等。

2.4.4.2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 DVT形成是髋部损伤术后重要并发症之一[13]。有学者提出[14]“预防优于治疗”,采取药物疗法和机械性疗法两种预防措施,有效地预防DVT形成。DVT预防对策:①术前评估,做好高危人群的健康宣教,实施个体化护理方案。②术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吴玉霞等[15]报道将垫枕改进为长80cm、高30cm,用于临床使病人的肿胀消退时间缩短,减少DVT的发生。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静脉回流。适当锻炼可减少静脉血栓发病的75%~77%[16]。适当功能锻炼可加快下静脉血液回流,且对心率、血压、伤口渗血无明显影响[17]。锻炼原则是早期开始,循序渐进,被动和主动结合,等长和等张相结合;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高胆固醇饮食,多饮水,防便秘;预防性抗凝治疗和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DVT的形成。

2.4.4.3 预防脱位 假位脱位是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假体置换术后另一重要并发症,其原因有多种,但与术后外展中立位的保持不当有很大关系[18]。为了改善假体置换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的方法,罗辑[18]制作了防外旋鞋及梯形垫;雷小容等[19]制作外展枕以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变换体位时髋关节内收或内旋,避免了传统皮式牵引固定的不便,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2.4.5 术后康复指导 先进的材料,精湛的技术只有结合及时的术后康复训练,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20]。因此制定一个有效而可靠的康复计划,以减轻患者痛苦,预防术后并发症,防止肌肉萎缩,增加关节活动度,恢复日常生活能力。郑淑梅等[21]报道通过康复训练后病人的关节活动度、坐位耐久性、疼痛程度有很大改善。张瑞芳等[22]报道术后康复训练主要分为术后早期(术后当天~5天内)、术后中期(术后5天~2周)、术后晚期(术后2周以后)和出院家庭康复指导四个阶段进行。术后早期以进行患肢主、被动踝关节伸屈,股四头肌收缩,髋、膝关节的伸屈训练,同时加强上肢肌力练习,以便日后能较好使用拐杖或助行器;术后中期开始体位转移训练:先由卧位到坐位,由坐到站,由站到行走训练,以恢复ROM,进一步提高肌力,练习独立坐起和扶拐行走;术后晚期加强患髋外展、外旋和内收功能锻炼。出院后注意预防居家意外跌倒,不宜过早负重,继续加强平衡力和协调力训练,早日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 宋国清,李小如,杨辉芳,等.有限开放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1,26(3):277.

[2] 盛璞义,瘳威明,李佛保,等.假体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折术前准备及术式选择[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6(6):410.

[3] 许鹏,靳卫章,姚建锋,等.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01,7(3):168.

[4] 杨维权,刘大雄,孙荣华,等.三种假体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15(3):163.

[5] 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1.

[6] 戴燕,裴福兴,沈彬.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人的门诊康复指导[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A):31-32.

[7] 张王月,计惠民,田淑芬,等.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疾病知识水平的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8):29-31.

[8] 张莉.骨科围手术期病人饮食指导与减少便秘的发生[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102-103.

[9] 陶于凤.股骨颈骨折病人术后的健康指导[J].中医正骨,2004,16(1):62.

[10] 农连英.股骨颈骨折死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9):692-693.

[11] 公洁,王式鲁.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1B):134~135.

[12] 朱彩香.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2,10(4):47-48.

[13] 沈素红,陈柯,张江涛.髋部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医正骨,2004,16(1):7-8.

[14] 张瑞芳,许红璐,周雪梅,等.高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28-29.

[15] 吴玉霞,王海桃,王惠.改进后垫枕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0):9.

[16] 杨济.下肢骨折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J].中国骨伤,2001,14(9):555.

[17] 王晓红,薛立景,滑志娟,等.功能锻炼对下肢关节置换术后血流速度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1):1008-1010.

[18] 罗辑.全髋置换术后保持外展位方法的改进[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9):706.

[19] 雷小容,李秀霞,郑小敏,等.自制外展枕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06.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篇4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疾病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股骨颈骨折又是老年人高发的一种外科疾病,同时老年人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因此,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根据风险类型制定有效防范措施是非常必要的。2008年1月至2011年11月,我科共收治了70岁以上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患者 80例,我们从病人自身的风险因素 (年龄、合并疾病、性格、心理状态等)、环境的风险因素 (病床、地面)、给药的风险因素、 病人交接的风险因素、便器使用中的风险因素、护理人员素质水平的危险因素、工作流程上的风险因素等几方面来评估病人潜在的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并及时制定有效防范措施,有效的减少了风险的发生,所有病人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康复出院,治疗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做法

1.1 评估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存在的护理风险:由于老年人自身适应性、协调性下降,主动活动减少加上年龄偏高,生理调节、自身调节能力下降,容易引起误吸、猝死、摔倒、坠床、压疮 、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常伴有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早期老年痴呆、视力障碍等疾病,治疗常常涉及多专科用药、治疗;护理上涉及多专科护理,工作上存在较多的护理风险,有时即使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护理活动都会存在风险[1]。如:各型糖尿病的专科治疗、各种胰岛素使用和注意事项,如没有经过专科的护理培训,注射胰岛素使用方法不正确容易引起低血糖、低渗性昏迷等护理风险。

1.2 组织全科护士对科内潜在和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学习交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对常见潜在护理风险:误吸、猝死、摔倒、坠床、压疮 、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心力衰竭、出血性休克、骨折部位移位、术后内固定物(螺纹定、钢板、植入骨片等)松动、人工髋关节脱位、伤口感染或髋关节感染等相关知识,及时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并规范各工作流程;对涉及它科的护理风险的相关知识,采取护理咨询,护理查房、组织专科讲课、参加院内相关知识学习等形式,不断提高护士处理风险的应急能力,提高风险意识。

1.3 制定科内各种护理风险的应急处理流程,完善各种报告制度:根据科内常见潜在和存在护理风险,制定猝死、误吸、跌倒、坠床、术后人工髋关节脱位等应急预案处理程序,并经常组织学习及在晨会期间或床旁交接班时抽查提问,同时组织全科护士演练误吸、摔倒、坠床等常见风险预案及处理程序,使全科护理人员通过观看演练,加深理解,熟练掌握,并正确应用。

1.4 组织实施,防范于未然: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由于疼痛、肿胀等刺激,病人容易并发各种并发症。过去护士进行护理操作时,很少向病人及其家属告知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风险性,以及解释需要配合的方法和原因等。而风险管理则强调将护理操作中的高风险在护士和病人、家属间透明化,使“家长制”管理转变为“理解配合”型,达到护患双方互利的目的,保证了护理安全和服务质量[2]。病人入院时,接诊护士要认真做好体格检查工作,对压疮好发的骨隆突处认真检查皮肤情况,对院外带入的压疮要写好护理记录,并填写高位压疮评估表及压疮报告单,留家属陪护,详细做好入院须知宣教及健康教育,告知住院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减少因未尽告知义务而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

1.5 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护理质量:病人入院后及时评估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制定出原始的护理方案和护理措施并组织实施。入院初期,由于骨折致局部剧痛、肿胀,病人往往拒绝翻身、抬臀、活动患肢。患者骶尾部、足跟部、内外踝等受压的骨突部位,极易发生压疮。同时由于疼痛的刺激,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拒绝配合的情绪变化,有发生坠床、摔倒等风险。疾病初期护理措施的重点做好病人的健康宣教,讲解压疮危害及防范措施,根据病情帮助或协助病人翻身、抬臀,受压部位予垫水垫或气垫,减轻局部受压。烦躁病人适当使用约束带、加防护床栏、专人看护、关心安慰病人,取得病人的配合,防止坠床、摔倒等护理风险的发生。其后应根据疾病各期特点,动态式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对非本专科能解决护理问题,采用护理咨询、护理查房等方法寻求解决措施。整个管理过程,应遵循规范-创新-再规范-再创新的管理思路,用扬弃的观点,不断审核各项护理流程[3]。

2 体会

2.1 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各种应急预案,护士既是创造者,也是使用者和受益者,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各项应急预案从评估制定实施,整个过程由科内护士直接参与,整个过程护士心中有数,能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使护士能深入了解风险管理的意义,并积极投身到风险管理中去。

2.2 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工作时能更有效地对重点病人、重点病种、重点的治疗、重点护理、重点时段及时有效地监控。根据我科部分病人并发糖尿病,在接受胰岛素治疗期过程中,任何时间都可以发生低血糖,但夜间多于白天[5]的特点,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人都会被列如夜间重点监控的对象;同样地当天接受手术治疗,特别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病人,早期可因术口出血量多而有出现失血性休克可能,也列为重点观察的对象。科内潜在和存在的护理风险预报及各项专科应急预案的制定,使护士工作更有目的性,把有限的时间放在重点的工作中去,克服盲目性、依从性,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 。

2.3 风险意识增强,保护意识、自律性高;病人入院体格检查、皮肤情况的检查由马虎应付式主动检查和汇报;通过强化护理风险管理,强化了护士护理风险意识和责任心,明确了职责范围,克服了随意性,盲目性,使各项护理工作规范化、合理化、标准化,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保障了病人的生命安全,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辽平.香港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00,7(4):313-315

[2] 钟煜.普外科风险管理体会[J].护理学报,2006,13(9):89-90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篇5

本组27例中,男性9例,女性18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52岁。骨折原因:滑倒,绊倒所致20例,车祸7例。骨折类型:①新鲜骨折26例,其中头下型11例,颈中型9例,基底型6例;②陈旧性骨折1例,合并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果:本组27例中无术后感染,术后随访一年,均未发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①急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患肢有明显外旋和屈曲畸形者,要及时行3~5kg皮牵引,先制动止痛,保持患者外展15~20°的中立位矫正畸形,并输液,使用抗生素,需要时输血。②协助医师查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等,做好术前检查工作。③心理护理:患者因疼痛与功能障碍造成心理压力,思想包袱沉重,对手术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医生、护士在做每项工作时要认真、耐心,操作熟练、取得患者的信任,加强手术前的宣教工作,增加患者及家属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认识,并介绍已手术患者情况给患者听,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④协助患者翻身,按摩骨隆突处,并轻叩背部,以利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的发生,鼓励患者多饮水,并注意会的清洁,每日会阴擦洗1~2次,预防泌尿系感染,争取手术时间[2]。⑤训练患者每两h用健肢屈曲,支撑抬臀运动,预防肌肉萎缩,可以保证手术后足够的肌肉张力,降低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率[3]。⑥术前日备皮、交叉配血、备血、麻药试验,并通知术前晚术晨禁饮食、嘱安静休息。⑦术晨测T、P、R、BP,有变化者通知医生停手术,术前半小时嘱患者排大小便,必要时清洁灌肠,以及留置导尿,遵医嘱注射术前针。

2.2 术后护理:①备好麻醉床,必要时,备氧气、吸痰器、心电监护仪、抢救药品等。术毕回病房,即组织人力搬运患者上床,为防止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应有4人,1人抬双肩,两人抬腰臀部,另1人抬双下肢,将患者平放在床上,即测T、P、R、BP、心电监护,了解术中情况及现输液体的名称,并向患者家属交待注意事项,取得配合。②全麻后护理:

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发生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并处理,麻醉清醒前,患者多躁动,应加强患者护理,保持输液通畅及防止假体脱位。③术后抬高患肢,放在软枕上,外展25~30°中立位,两腿间可放置软枕或三角垫,防止髋关节内收、外旋而造成髋关节脱位。[2]并观察伤口渗血情况,术后第1d,伤口渗血多,应及时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敷料干燥,遵医嘱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严防切口感染。④术后疼痛致患者情绪波动,要亲近关心患者,给予心理安抚,讲解患者喜欢听的事,看电视,读报纸等,以分散注意力,必要时采用止痛剂或镇痛剂。⑤严密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注意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肢体肿胀,以及感觉运动情况。避免肢体受压,影响血液循环。⑥功能锻炼:早期锻炼:术后5~7d手术稳定后,指导患者做足踝、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锻炼股四头肌力量,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方法是指导患者做患肢足跟下蹬运动,患者用皮牵引保持外展中立位,踝关节用矫正鞋保持关节功能位,谨防髋关节脱位和足下垂。晚期锻炼:术后两星期拆线后取掉皮牵引,指导在床上做轻度屈膝、屈髋活动,由于髋关节和周围软组织的修复一般需要6周时间,故在6周内避免屈髋超过90度内(忌做盘腿活动)。4周后可在双人搀扶下下床活动,或双拐下床活动,由患肢不负重活动到逐渐负重活动。有些患者对术后锻炼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要告诉患者锻炼与休息相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疼痛可减轻或消失。

3 健康指导

3.1 预防骨折知识的指导:

指导老年人摄入富含钙、蛋白质的饮食,注意防止骨质疏松引起骨折。注意家居安全,桌和椅子的高度应适中,方便老年人起坐,忌盘腿动作及避免再次摔伤引起严重后果。患有偏瘫、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骨折的几率增加,而老年骨折又可以使这些疾病加重,所以要加强原发病的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

3.2 不要在手术初期做长时间的站或坐及长途旅行。身体有其他部位感染或需做任何大小手术(包括牙科治疗)都必须告诉医生曾经接受过全髋关节置换术,以便预防性地应用抗生素防感染。

3.3 就诊指导:

因人造关节经过长时间会磨损或松离,需要患者自觉及时与科室保持联系,以便定期随访和咨询。

参考文献

[1] 王裕民,张铁良,于建华.全髋关节置换术及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随访结果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2000,20(4):295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篇6

1.1 骨质疏松症分布广泛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和社会老龄化的进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已跃居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被公认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亿人患骨质疏松症。仅在欧洲、美国、日本骨质疏松症患者就有7 500万,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骨质疏松症患者占总人口的6.97%,为8 800万

1.2 骨质疏松的危害严重且隐蔽骨质疏松早期无明显症状,病人多以骨折就诊。即便是腰酸背痛,往往也不以为然,待到重视为时已晚。其发病过程缓慢、渐进,比较隐蔽,不易被人们所觉察。其严重危害性是导致全身骨折,不仅经济损失过大,而且对健康威胁最大,12%~20%的髋骨骨折患者会因为骨折或手术引起的肺炎或肺血栓等并发症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超过50%的幸存者也不能行走或行动不便,1/4的人需要家庭的护理。我国既是发展中国家,又地处亚洲,人口基数最大,老龄人群增加速度最快,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1.3 骨质疏松症预防重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疾病,与遗传、环境、营养、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除遗传外,其他因素均为可控,通过合理调整,不但有利于生命前期最佳骨峰值的获得,而且有利于生命后期尽可能减少骨丢失,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迄今尚未发现完全有效的方法重建已经疏松的骨质,只能使骨小梁增粗、增厚,小孔得到修补,但不能使断裂的骨小梁再连接,因而骨质疏松症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和现实。可以说,预防是目前唯一经济有效的降低骨疏松症发生率的手段。

1.4 骨质疏松症知晓率低我国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起步较晚,人们对骨质疏松症知晓率低,对其防治存在很多认识误区,甚至包括医护人员,所以重视程度不够,以至常常耽误病情。

1.5 骨质疏松症与生活方式密切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良的生活方式能加速其发生发展,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对治疗骨质疏松症有重要意义。患者的保健知识越多,采纳的健康生活方式越多。因此,提高患者骨质疏松保健知识,有利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阻止骨质疏松症的发展和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

2 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

2.1 一级预防――无病防病(1)首先要获得理想的骨峰值。足量的钙和合理的营养,合理的平衡膳食和科学烹调,提高钙利用率,避免进食高盐及高动物蛋白饮食,避免过度吸烟、饮酒、咖啡、可口可乐,减少尿钙和粪钙的排出。预防骨质疏松,提倡多喝牛奶,多选高钙、高维生素食物。同时必须适量的光照,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一般在柔和阳光下步行40 min就可保证机体所需维生素D。(2)坚持适量的负重运动,如游泳、跑、跳、体操等,以加强骨骼和肌肉的锻炼。运动不仅能增加骨量,还能改善骨骼和肌肉的锻炼,改善骨的力学危险性。同时要避免骨骼受外力打击。老年人每周运动5~7天,每次30~60 min,主要应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多做髋膝关节内收、外展、屈伸练习。以大肌群节律性运动为特征的有氧代谢运动有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登楼、登山、健身操等,个人随意选择。另外,抗阻训练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的效果已经肯定,美国运动医学会推荐:阻力训练(握拳、上举、抬膝)每周至少2天,对防治骨质疏松症应用前景广阔。(3)要减少骨量的丢失。对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尽早识别并加以纠正。

2.2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骨密度检测是骨质疏松的一项突破性进展,对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预测骨折风险和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均有重要意义。因此老年人每年定期监测骨密度,以及时发现低骨量,并加以干预,预防发生骨质疏松。应尽早建议他们到医院寻求医师的指导或药物治疗。病情一旦诊断清楚,立即通过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缓解骨痛,提高生活质量。

2.3 三级预防――综合防治以综合措施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肌力和视力,提高其平衡和反应能力,防止骨折。如发生骨折,应由专科医师进行治疗康复。

老年人应对其加强安全防护指导,注意不要参加剧烈活动,不要举重物,避免在黑暗中及太光滑或有障碍的地面行走,穿舒适而耐磨的鞋,尤其天寒地冻,更要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外伤,防止骨折。加强及时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对已丧失劳动力或致残者,采取积极的康复措施,尽量恢复或保留功能。

3 社区健康教育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篇7

存在的问题

患者知识欠缺、遵医率不理想;社区护士知识老化,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医护患沟通不畅和协调能力是日常工作中遇到最突出的问题。

患者的知识欠缺,遵医率不理想:骨质疏松症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高龄、认知能力下降对疾病认识不够,有些患者甚至认为驼背、身高缩矮、腰腿酸痛等是人到老年后的自然现象,并非疾病,不重视;由于骨质疏松症状的缓慢出现,使患者在短时间内看不到疾病带来的严重后果;机体功能差、营养缺乏、肌力减退一旦发生骨折经受身体和精神痛苦折磨,又极易使患者产生懈怠情绪;另有一部分患者在遵医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使得遵医率较不理想。

社区护士知识老化和缺乏:社区护士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与临床诊疗进展有较大差距,对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和骨密度的意思,饮食中营养素供给比例及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发生并发症严重后果及流行病学意义等没有完全掌握。医护知识缺乏系统的专业教育,继续教育仍以课堂应试教育,没有联系临床实际。护士制定的健康教育计划脱离和不符合社区患者的需求,并且面对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仅能作简单的解答,甚至文不对题;有些疾病相关知识不如老患者掌握的详细。

社区护士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亟待提高:健康教育是医疗卫生服务中最节省,效率最高的手段[5]。社区护士在面对不同年龄层次、民族、文化水平的患者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应变力均略显不足,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存在着不自信,往往很大程度上依赖医生,其职业素养、心理素质亟待提高。社区居民在进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运动处方、戒烟限酒、减肥等健康教育时个别不配合,对护士的工作不重视、欠尊重、缺信任。

社区护士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有待改善:社区医护患沟通不畅,护士对各个年龄层次、文化水平、民族的患者不能灵活应用沟通技巧,不能充分体现对患者文化与宗教的尊重,社区居民采集信息与传播知识不顺畅,显得力不从心;同时在争取广大社会支持方面特别是单位领导的支持时,协调能力欠佳,开展健康讲座和社区康体活动困难。

解决对策

强化社区护理干预,提高遵医率:骨质疏松症患者及社区高危人群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往往在家自己实施,还需要家庭成员的协助。社区护理干预中要注重指导家庭成员认识到疾病的严重危害,认识到患病与生活行为相关,如缺少运动、肥胖尤其是饮食结构有关。如能遵从医嘱服药,执行合理饮食控制、科学地运动或改变生活方式等医嘱,才可有效控制疾病,有质量的、幸福的度过晚年。社区护士主动上门送医送药,入户传播骨质疏松症知识,使患者及家属掌握相关预防常识。要在社区内开展健康讲座,最大限度地普及防病治病知识,帮助患病个体及高危群体树立健康观念,改变既往生活陋习,具有健康行为,社区护理干预使患者遵医率得到改善;提升了对社区医院信任度。

社区护士加强自主学习和继续教育: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丰富临床经验。作为健康宣教者,社区护士除掌握疾病医学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如预防医学、心理学、营养学、教育学、行为学、传播学等方面,并不断加强业余学习,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及积累的经验,指导慢性病患者合理用药、调节饮食营养、指导康复锻炼、进行心理咨询等,满足社区民众对骨质疏松症防治及保健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要在社区内最大限度地普及骨质疏松症知识,贯彻“三级预防”方针,帮助患病个体及高危群体树立健康观念。

社区护士提升职业素养、心理素质:社区工作要求社区护士以端庄的仪表、和蔼的话语和亲切的微笑面容接待病患,创造愉悦、安全、可信赖的氛围,中老年居民对护士的举止、言行和服务态度极为重视。社区护士常常处于相对独立的、护患面对面的工作状态,经常遇到紧急事件,要培养面对各种突况临危不惧,具备一定应变的能力,对潜在的问题有预见性,保持稳定的情绪,迅速做出判断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并措施。

掌握沟通技巧:社区护士对社区高危人群、患者及家属进行护理干预时经常动员健康教育对象共同参与,要课前充分准备;针对不同年龄、病种、民族、文化和智力水平,交流时注意提问方式和语气,沟通中学会倾听,配合有效的肢体语言;注重反复性,要与社区居委会、单位离退办、老年大学等紧密合作,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取得社区居民的好感和信任。良好的语言修养可以拉近护士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改善医护患之间关系,提高社区护士的社会地位,从而让对方从心理上接纳,使社区护士涉及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当前在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社区医疗得到重视和加强,但社区护理体系仍需健全,通过对社区护士涉及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实施中所的存在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总结骨质疏松症社区健康教育的经验教训,探索对策并将改进措施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只有强化职业岗位培训、医学继续教育、护理心理知识的学习和访谈技巧训练,不断提高社区护士的能力培养、知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社区医疗服务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促进患者和高危人群增加卫生知识,改变不利生活行为,保证社区护理干预才能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 张鑫,刘波,刘辉,等.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中医正骨,2012,24(3):193-195.

2 薛延.骨质疏松症的现状、流行趋势与研究方向[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6):1299.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篇8

2005年4月~2007年10月收治肱骨干骨折患者149例,男95例,女54例;年龄10~79 岁,平均31岁;上段骨折29例,中断骨折79例,下段骨折41例。89例肱骨干骨折均采用小夹板固定治疗,本组无1例合并血管、神经损伤。60例肱骨干骨折采用了切开内固定治疗,开放性骨折28例、陈旧性骨折16例、手法复位失败9例、合并桡神经损伤者7例。

术前护理:术前向病人介绍肱骨干骨折相关知识、外固定和手术的必要性,以及固定后和手术后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固定后和手术后功能康复锻炼及护理知识。使病人消除对疾病及手术和预后的顾虑,让病人的身体及心理都处于最佳状态来接受手术[1]。

术后护理:①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患肢末端血液循环及肿胀等情况,特别在骨折复位固定1~3 天内,更应注意肢端的温度、颜色、手指的主动活动、动脉搏动及肿胀是否加剧等。如发现手部肿胀及疼痛严重,手指麻木,皮肤颜色发紫、苍白、皮温低等情况时,应立即将横带放松后观察1小时,同时立即通知医生。如血运仍不好转,应赶快拆除小夹板并给予重新包扎,以免产生压疮、缺血性肌挛缩,甚至肢体坏死等不良后果。②注意有无固定的疼痛点,尤其在骨骼隆起部位及压力垫下出现固定的疼痛点时,应及时拆除小夹板绷带进行检查,以防产生压迫性溃疡。③小夹板固定3~5天,肢体肿胀消退,容易造成骨折再次移位,所以要适当调整夹板松紧,加快骨折愈合。④切开复位者应注意观察患肢的末梢血循环情况及伤口渗血情况,有无压迫神经和血管现象,手部是否肿胀等。术后伤口疼痛,可适当给予止痛药。⑤小夹板固定指导:小夹板固定后,很多病人都不愿意住院而要回家休息,那就更应仔细向病人及家属交待注意事项,尤其在伤后3天内。注意事项包括:小夹松不可任意移动位置;注意患肢手指的血液循环情况,有异常情况及时来院就诊检查;小夹板固定5~6周后可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小夹板,3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对老年患者更应嘱咐尽早开始肩肘关节锻炼,以免发生关节粘连、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预约定期门诊复查。

康复锻炼:术后功能康复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关节活动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有效手段莫过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指导病人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以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促进骨折愈合。①在骨折复位和夹板固定后,可立即作手指及肩、肘、腕关节的伸屈活动,以免发生关节僵硬。并作上臂肌肉的主动舒缩练习,以加强骨折端在纵轴上的挤压力。禁止做上臂旋转活动。②在固定的2周内逐渐加大活动量,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由轻至重,由少至多,逐渐加大活动量。2~3周后练习肩、肘关节活动。伸屈肩、肘关节:健手握住患侧腕部,使患肢向前伸展,再肘后伸上臂,肩关节环转及双臂上举活动。③固定解除后,骨折断端愈合稳定,此时进行全面锻炼,可增加锻炼的次数和活动范围,直至骨折愈合。应经常对肩关节、肘关节进行活动训练,活动度从小到大,手法要轻柔、力度适中,不可过急,以防再度损伤。④帮助病人不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早、中期严禁作上臂旋转活动,外固定解除后,逐步达到生活自理。

结 果

肱骨干骨折固定后康复知识的了解情况,见表1。

讨 论

术前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基础,术前向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术后注意事项和功能锻炼方法,有助于病情恢复。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认识到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患者骨折后易出现焦虑与恐惧的心情,护士应主动地关心病人,与患者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早日康复[2]。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障,术后对病人全身及局部的护理保障了手术效果。国外许多学者认为护理人员对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可明显减少此并发症的危害程度[3]。护理人员能及时主动地了解骨折复位的情况,根据病情进行护理以防因夹板固定位置不当而造成骨折再次移位。①夹板固定后,不可任意拆除或剪断夹板。②夹板固定后,要随时观察夹板的松紧度,应保持横带在夹板上可以不费力地上下移动1cm 为适宜,如过紧容易造成肢体胀肿、血管压迫,出现缺血性肌挛缩等并发症。术后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关节活动障碍的预防和治疗,莫过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指导病人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以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促进骨折愈合。所以,我们认为康复护理能使关节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恢复,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原则是必须尽早付诸实施,同时要自始至终地给予病人帮助。

参考文献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篇9

2结果

2.1不同机种飞行人员外伤病的情况轰炸机飞行人员骨折2例,肘关节脱位2例,膝关节半月板及软组织损伤8例。歼击机飞行人员骨折1例,膝关节及半月板软组织损伤3例。运输机飞行人员膝关节半月板及软组织损伤2例。因此,各机种飞行人员患外伤病的构成比例为:歼击机22.22%,轰炸机66.67%,运输机11.11%。

2.2 不同年龄飞行人员外伤的情况年龄小于30岁的骨折1例,肘关节脱位2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及软组织损伤6例 (合计50%);年龄31~39岁的骨折2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及软组织损伤5例(合计38.89%);年龄40~49岁,膝关节及半月板损伤2例(合计11.11%);年龄大于50岁的无。

2.3不同外伤原因引起飞行人员外伤病的情况篮球运动外伤所造成的骨折2例,肘关节脱位1例,膝关节半月板及软组织损伤6例;意外伤害造成的骨折1例,膝关节半月板及软组织损伤4例;跳伞造成的肘关节脱位1例,半月板及软组织损伤3例。

3讨论

3.1飞行人员外伤病的原因分析飞行人员外伤病是飞行人员群体中的常见病,大部分多发生于平时训练、体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患外伤病的飞行人员在康复疗养中占外科疾病之首位。从结果中可以看出,轰炸机的飞行人员较歼击机和运输机的飞行人员外伤率高,说明其自我保护意识及防范意识较弱;发病高峰年龄又多集中在30岁左右,年龄越大其发生外伤病的几率就越小,这说明外伤病与年轻气盛、争强好胜、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有关;患外伤病的飞行人员在打篮球时损伤率高,也反映其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准备工作不充分、违反比赛规则、技术动作错误等等。跳伞伤引起的伤害是由于小的疏忽或技术不够熟练造成,这在飞行训练中是难以避免的,但篮球伤和意外伤可以避免。如果加强宣传力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采取预防措施等,至少可以降低50%外伤病的发生。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住院率,增加出勤率和延长飞行年限,对于保障飞行人员的身体健康极其有利。

3.2建议

1)部队及疗养院针对年轻的飞行人员保健知识缺乏的情况,应定期开展预防外伤知识的宣教及心理教育,在训练中应避免发生过激行为和身体外伤。

2)加强对外伤病患者的严格管理,航医对一些轻微的软组织损伤,早期应做有效处置,并要告诫和监督患者多休息少活动,酌情送医院治疗,防止因个人不重视、不治疗发展成为慢性损伤,造成迁延不愈,给医治带来困难。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篇10

1.2方法

两组均采取常规临床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干预组应用健康管理模式,健康管理模式具体分为信息采集、风险性评估和健康干预三个基本步骤,内容如下。

1.2.1信息采集

①收集服务对象的个人健康信息,建立健康档案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年龄等)、体格测量指标(身高、体重、血压等)、实验室指标(血糖、血脂、血压等);②进一步采集专科医生的全面体检等,确定发病部位与发病程度,以便于风险评估。

1.2.2疾病风险评估

基于采集的患者信息进行评估,给出基础评估报告,帮助患者全面认识自己的疾病风险,协助患者纠正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制定初步的健康管理模式,确定高危状态以便于下一步进行健康干预。

1.2.3健康干预

在信息采集与疾病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手段的管理方式来实现个人的健康管理,①运动管理:根据发病部位与发病程度的不同实施不同的运动护理方式。如颈椎锻炼、腰椎锻炼、下肢锻炼等。各项运动告知患者以平稳、缓慢的节奏进行,旨在恢复腰椎活动度、缓解肢体麻木以及牵引痉挛肌肉,保证幅度大但不宜造成明显疼痛。②生活管理:首先注意日常姿势,如避免长时间保持同样姿势,禁止搬用重物;注意起居护理,如睡卧硬板床,选择高度合适的枕头,采取正常的起床动作等。其次注意关节的保护,注意关节的防寒与保暖,关注日常的坐、站、走、跑,旨在减少关节负重,降低意外关节伤害的几率。③医疗管理:按照既定的治疗方案,按时提醒患者服药、复诊。

1.3观察指标

为了全面地评价实验前后患者的骨关节病情况,采用Mazur评分标准评价管理效果,包括患者疼痛、功能、行走距离和背屈活动范围等综合指标[4],采用VAS评分标准量化并评价患者的疼痛,使用Tegner运动水平指标评价关节的运动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比较采取配对t测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6个月健康管理后,对照组与干预组的Mazur、VAS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之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的Mazur、VAS和Tegner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干预组经过健康管理之后,Mazur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健康管理模式可以显著提高骨关节病的疗效,干预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健康管理模式可以显著减轻骨关节病的疼痛,两组的Tenger指标无显著差异。

3讨论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篇11

FENG Xiaoxia CHEN Yanmei YOU Kaiyan

Liwan District Hualin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of Guangzhou City, Guangzhou 5101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of osteoarthritis of knee joint at the end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method and its effect. Methods 120 cases of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reated from terminal disease prevention of high quality of nursing, the nursing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deal effect in treatment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3.3%,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3.3%)(P

[Key words] Knee osteoarthritis; Treatment of terminal disease prevention; Nursing methods

膝骨性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1],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它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膝骨性关节炎在60岁以上者发病率达到42.8%,并且其发病率女性要高于男性,其性别比例大约为1?U2[2]。因此,其关于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防治方法和手段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3-4]。目前,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护理方法,使得患者治疗后反复发作,容易造成患者二次伤害。因此,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显得至关重要[5]。为了探讨膝骨性关节炎治未病预防及护理方法及其效果。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我院诊治的12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来我院诊治的120例患者病历资料等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有60例,男33例,女27例,患者年龄49~84岁,平均(59.3±1.2)岁;对照组有60例,男34例,女26例,患者年龄50~86岁,平均(66.7±0.8)岁。本次研究中,两组对其护理方法等具有知情权。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患者入院后,加强患者日常护理,告知患者即将进行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方法,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向患者宣传膝骨性关节炎相关知识,让患者能够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n 男/女 年龄(岁) 平均年龄(岁) 病程(月) 平均病程(月)

实验组 60 33/17 49~84 49.4±1.4 1~6 3.5±2.4

对照组 60 34/26 50~86 46.7±0.8 1.2~6.5 4.2±3.1

x2/ t                        12.11                                        9.87                                              8.73

P                        0.051                                      0.068                                               0.07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组别 n 自理能力恢复 治疗满意度

完全恢复 部分恢复 未恢复 满意 较满意 不满意

实验组 60 50 6 4 55 3 2

对照组 60 42 8 10 48 4 8

x2 5.78 5.13 4.67 4.16 3.23 2.11

P

等[6]。实验组从治未病预防角度进行优质护理[7],具体方法如下:(1)知识宣教。患者入院后,要加强患者膝骨性关节炎相关知识宣传,告知患者即将进行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健康教育过程中可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背景等采取多途径措施宣传,发挥优质护理优势。(2)急救措施。对于病情比较严重患者,要立即对患者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治疗前后可以向他们分发卡通小卡片,有利于与患者以及家长拉近距离。(3)优质护理。根据患者情况实施优质护理时要充分调查职工积极性[8],定期为患者发放问卷调查等,积极采取患者意见,并召开座谈会等,从而为医护人员完善服务质量等提供依据[9]。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93.3%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3.3%)(P

3 讨论

近年来,优质护理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这种护理模式的实施能够减少医患纠纷,让患者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病情,让患者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去预防这种疾病,更多的让患者参与其中。

表3 两组并发症、护理失误发生率、住院费用比较[n(%)]

组别 n 并发症 护理失误

实验组 60 2(3.3) 0

对照组 60  8(20.0) 6(15.0)

x2 6.65 5.12

P

3.1 心理护理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入院后均伴有一些临床症状,严重患者甚至出现关节剧烈疼痛等,不免会产生消极、恐惧等心理。优质护理能够让患者知道自己的治疗方法以及护理等,帮助患者消除消极心理,使得患者能够更好的接受治疗、配合护理,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避免患者拒绝治疗延误最佳治疗时间[10-11]。本次研究中,实验组93.3%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3.3%)(P

3.2 加强优质护理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更多的时间在病房中度过,通过优质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消磨时间,增加家属和患者对我院的认同感。患者在采用优质护理时要加强优质护理,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护理过程中要加强膝骨性关节炎疾病相关知识宣传、教育,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降低了护理过程中的并发症和护理失误率。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13.3%)(P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篇12

实施方式与时期 护患间开展健康教育的时间是入院后23天病人容易接受的方法是结合病情进展的不同时期进行教育而希望家属参与学习。

1实施内容

对疾病的认识 责任护士根据病人病情适时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病人一律,知道其了解疾病的转归(发展过程及预后知识)。介绍同种病例康复病例,可让康复者与病人直接交谈,消除不健康的意识,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合理用药 对需要用药物治疗的病人,应该向病人讲解药物的用法、剂量及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合理用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以达增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同时用于房病人乱用土方、秘方,以免影响治疗计划,延长病情。

饮食指导 让病人明白合理饮食对疾病康复的重要作用,并根据病人不同的病情进行正确指导,经常知道病人做好饮食调整,减少卧床病人腹胀及便秘的发生,多饮白开水,减少输尿管和膀胱结石的可能。

2预防并发症

2.1预防压疮 骨折病人(如脊柱骨折、下肢骨折、骨盆骨折等)长期卧床、制动、卧硬板床、使用牵引架、石膏固定等,极易发生压疮,应建立皮肤护理卡,每2小时用红花酒精按摩受压处及骨隆突处,促进血循环,责任护士操作后签名,班班交接,保持连续性,避免物理性刺激,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无渣屑,防止便器损伤皮肤等,并教会病人及家属增强预防为主的意识。

2.2预防肺部感染 长期卧床病人尤其是老年人要定时叩背,叫会病人有效的咳嗽、排痰,以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2.3 预防泌尿系感染 骨折病人最易放生泌尿系感染,应嘱咐病人多饮水,不要因排便不方便而限制饮水,女病人每次便后用问谁清洗外阴,保持外阴洁净,减少细菌入侵机会。

2.4卧位 正确的卧位是骨科护理的基础,如股骨颈骨折的病人保守治疗时应平卧位,换肢行皮牵引(或骨牵引),外展15°中立位,不可外旋,为防止外旋,可穿“丁”字鞋固定,并做到不侧卧,不屈脚等。不正确的卧位如外旋可致“八字脚”侧卧使牵引无效,骨折处错位等,故卧位正确与否直接影响预后。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篇13

通过与病人沟通收集基础资料,分析病人状况、病情、病人实际情况,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对疾病的认识 责任护士应根据病人的病情适时做好心理护理,了解病人疑虑,介绍同种疾病康复病例,有机会时可让康复者与病人直接交谈,客观地向病人介绍疾病的有关发展过程及预后知识,消除病人不健康意识,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来接受治疗与护理。

2.2 合理用药 对需要用药治疗的病人,应向病人讲解药物的剂量、用法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合理用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以达增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同时要预防病人乱用土方、秘方等,以免影响治疗、护理计划,延长病程。

2.3 饮食指导 让病人明白合理饮食对疾病康复的重要作用,并根据病人不同情况进行正确指导。经常指导病人做好饮食调整,可减少卧床老年病人腹胀及便秘的发生。

3 针对性防护对策健康救育

3.1 预防并发症

3.1.1 预防压疮大部分骨折病人长期卧床、制动、卧硬板床、使用牵引架、固定架等,极易发生压疮。应建立皮肤护理卡,每2小时用红花酒精按摩皮肤受压处及骨隆突处,促进血液循环,责任护士操作后签名,班班交接,保持连续性。避免物理性刺激,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无渣屑,防止便器损伤皮肤等。并教会病人及家属增强预防为主的意识。

3.1.2 预防肺部感染长期卧床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要定时叩背,教会病人有效咯嗽、排痰,以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3.1.3 预防泌尿系感染骨折卧床病人易发生泌尿系感染,应嘱咐病人多饮水,不要因怕排尿不方便而不敢饮水,大量饮水对预防泌尿系感染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女性老年病人每次便后应用温水清洗外阴,保持外阴清洁,减少细菌入侵机会。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