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矿产与地质论文实用13篇

矿产与地质论文
矿产与地质论文篇1

1.1 地质矿产研究的主要内容

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以“成矿研究”为主要内容,主要研究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类型、成矿机制、成矿机理、形成机理、形成机制、成矿大地构造背景、成矿环境、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成矿系列、成矿系统、成矿模式及成矿预测等问题。

地质矿产基础研究的核心是矿床成因研究,主要研究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类型、成矿机制、成矿机理、形成机理、形成机制、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及成矿环境等问题。地质矿产应用研究的核心是成矿预测研究,主要研究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成矿系列、成矿系统及成矿模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找矿靶区、找矿方向、找矿前景及找矿远景。

1.2 地质矿产研究的职业定位

地质矿产勘查(矿产地质勘查)过程中,通过地质勘查工程(槽探、井探、硐探、坑探、钻探)的布置和实施来确定矿床的地质特征及矿产资源储量;需要研究区域及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围岩蚀变等,特别是要研究确定矿体的产状、形态、规模、矿石特征及矿床成因类型等。

根据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各阶段任务如下:

(1)预查阶段是通过对区内资料的综合研究、类比及初步野外调查、极少量工程验证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有足够依据时可估算预测的矿产资源量。

(2)普查阶段是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进行一定数量的各项野外工作以及概略研究,确定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并圈出详查区范围,估算推断的矿产资源量。

(3)详查阶段是进行系统的勘查工作,基本查明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控制或破坏矿体的因素,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估算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

(4)勘查阶段是运行各项系统的加密工作,详细查明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控制或破坏矿体的因素,确定矿体的连续性,估算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并通过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为矿山建设投资和设计确定生产方案等提供必要的依据。

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是地质矿产研究工作的基础。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可与地质矿产勘查专业合起来统称为“地质矿产勘查与研究”专业(职业)、“地质矿产勘查”专业(职业)或“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岗位(职业)。这样有助于地质矿产勘查事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对地质矿产研究事业也是有利的。

2、地质矿产研究专业技术管理

2.1 地质矿产研究事业基本管理制度的建立

经过刻苦钻研,笔者建立了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及地质矿产研究事业基本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2010年7月,笔者撰写的论文《地质矿产研究事业管理制度探讨》获得第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笔者撰写的三篇论文2011年发表于部级科技类期刊。《地质矿产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职业定位》发表于期刊《科技与生活》,《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的建立》发表于期刊《中国科技博览》,《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主要内容探讨》发表于期刊《科技与生活》。

(3)2012年元月,笔者撰写的论文《地质矿产研究事业管理制度探讨》发表于部级期刊《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5月,这篇论文获得四川西部文献编译研究中心“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实践成果”一等奖。

笔者对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主要内容及职业定位的论述,标志着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的建立,阐述了地质矿产研究事业基本管理制度。建立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进行管理,是重要的管理方式。

2.2 地质矿产研究专业技术管理

和行政管理、经济管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一样,专业技术管理也是一个管理门类。项目管理是包含行政管理、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专业技术管理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地质矿产研究项目管理也是如此。

2008年元月,江西省物化探技术勘测院设立地质矿产研究领导小组,这是单位内设的专业技术管理机构,目的是为了建立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为了进行地质矿产研究专业技术管理。根据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地质矿产研究专业技术管理主要包括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专业技术发展创新、专业技术推广应用、专业技术保密等方面。这几个方面的专业技术管理在笔者2011年、2012年发表的论文中都有体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01-2002,钨、锡、汞、锑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2] 游小毛.地质矿产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职业定位[J].科技与生活,2011(2).

[3] 游小毛.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的建立[J].中国科技博览,2011(16).

[4] 游小毛.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主要内容探讨[J].科技与生活,2011(15).

矿产与地质论文篇2

1 固体矿产资源评价概念与任务

固体矿产资源评价是指利用地质工作中所获取的相关数据与资料,应用地质理论和科学的方法,在总结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矿产资源信息,从而对地壳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单元内矿产资源的潜力、利用的可能性及其经济价值做出合理的评估。其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地搜集评价区内的信息(地、物、化、遥信息),在现代地质成矿理论的指导下,提取成矿信息,并对各种成矿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成矿有利地区,估算其资源量和经济价值。

2 固体矿产资源评价的意义

固体矿产资源评价涉及多门地质学分支学科,属于综合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矿产资源评价的成果既是编制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和部署地质工作的科学依据之一,又是对固体矿产资源的科学管理,对扩大寻矿效果,进一步提高矿产勘查工作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固体矿产资源评价发展阶段

(1)矿产资源评价的探索阶段。在50-60年代,以阿莱斯提出单元中矿床数服从泊松分布的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模型作为起点,进行各种形式的区域性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其实质是在确立典型区域成矿条件下,使用经验地质类比法,把找矿目标从已知区推向未知区。

(2)矿产资源评价的实用推广阶段。在70-80年代初,进行成矿预测理论和方法全面总结。1976年在挪威的洛恩举行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98项专题提出了六种资源预测的标准方法,有区域价值法、丰度估计法、体积估计法、矿床模拟法、德尔菲估计法和综合方法。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人工智能中心建立的勘探者(PROSPECTOR)专家系统为代表,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成矿预测专家系统。而我国起步较晚,以赵大鹏院士领导的研究集体建立的中大比例尺矿床统计预测专家系统(MILASP),王世称教授领导的研究集体跟踪国家"863"计划完成的综合信息成矿系列预测专家系统为代表。这一阶段,矿产资源评价进行地质经验类比的定性评价与数学统计的定量评价开始汇集为统一的系统,开创了矿产资源评价的新篇章。

(3)矿产资源评价的信息化阶段。在80年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对矿产资源需求与日俱增,日益严峻的矿产资源短缺形势推动了矿产资源评价的新高潮。现代矿产勘查工作产生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GIS等大量专题信息,通过计算机定量分析技术进行信息合成和综合。我国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也有突破性进展,较有代表性的有:赵鹏大作为中国矿产资源定量评价的先驱,根据"地质异常导致成矿预测"的理论和评价工作阶段性特点提出和实践了"三联式"5P地质异常定量评价方法。王世称教授从地、物、化、遥、矿产资料信息综合出发,强调矿产定量预测与其他预测相结合,独创了综合信息矿产资源评价方法。90年代以后,以中国地质科学院肖克炎研究员为首的在MAPGIS软件平台开发的矿产资源评价系统和中国地质大学胡光道教授领导的研究集体在MAPGIS软件平台开发的金属矿产资源评价分析系统为代表。基于GIS的资源评价定位预测方法,诸如神经网络模型、特征分析、证据权、分形等得到广泛应用。

4 固体矿产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

4.1 固体矿产资源地质评价

评价理论归纳有:地壳矿产资源富有度理论、地质解释理论、类比理论、模型理论、地质变量的综合和分解理论等。

4.1.1 固体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找矿勘查的前期工作,是由国家投入,政府实施的公益性地质基础工作,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理论主要包括:矿产定位理论、相似类比理论、求同求异理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地质方法和数理方法。

4.1.2 GIS 技术应用

矿产资源地质评价中,利用GIS 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反推找矿模型,实现了评价模式的转变。从矿产资源地质评价发展的轨迹来看,逐渐向空间多维、智能化、信息化的趋势研究。

4.2 固体矿产资源经济评价

固体矿产资源经济评价就是在矿产资源地质评价的基础上,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到利用的全过程,把人们的收益与消耗做出对比,综合地评价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根据矿产资源资产占用单位的不同目的或国家特定目的的需要,由矿产资源资产评估机构依据矿产资源地租理论和现代会计计价理论以及国家的有关政策,对矿产资源的未来收益所作的科学评定和估计。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的方法有边际机会成本法、矿产资源价值的估算模型法等方法。

4.3 固体矿产资源环境评价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野生动物植生存环境的改变、水污染等。矿产资源环境评价方法有矩阵法、图型叠置法、系统图示法、环境影响预测模型法、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法等等。评价方法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单目标向多目标、由单环境要素向多环境要素、由单纯的自然环境系统向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综合系统、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资源的、生态的、环境的方面,对其费用和效益论证是否开发, 更要考虑社会的效益与成本、资源功能的退化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

4.4 固体矿产资源综合评价

矿产资源综合评价综合了地质的、经济的、环境的、社会的等因素是一种多因素多指标相对全面的评价,有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矿产资源联合评价、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矿产资源持续综合利用评价等。

矿产与地质论文篇3

19世纪中叶,西方近代地质学传入中国,少数外国地质学者开启了我国地质调查工作,中国却没有设立自己的地质机构。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组建临时政府,当时在实业部矿务司下设立了地质科,成为我国第一个正式的地质工作机构。1913年2月,实业部矿务司地质科改为工商部矿务司地质科,同年6月,地质科改为地质调查所和地质研究所毕业论文ppt毕业论文模板,职责是既培养地质人才、研究人员和学生,又从事地质调查工作。

1922年1月27日,中国地质工作者成立中国地质学会,1923年我国第一个地方办的地质调查所――河南省地质调查所成立。以后,中央的地质调查所和地质研究所又曾隶属实业部、经济部。1928年地质研究所归入中央研究院。抗日战争期间,1940年前后,经济部设西南矿产勘测处和矿冶研究所。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四川、西康等也先后设立了省级地质调查所。

以上是解放前,我国地质工作的概况和机构设置情况免费论文下载论文的格式。这时中国的矿产勘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仍较薄弱。由于旧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地质工作和矿产勘查工作发展缓慢,到新中国成立前37年,累计钻探进尺仅17万米,探明储量的矿产只有18种。另外,解放前地质工作者也发现了一些矿产基地,特别是延安的延长石油的勘查与开发,边区政府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矿产勘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旧中国政治、经济、社会落后,矿产勘查工作受到了约束。

相比而言,国外的地质矿产勘查与开发工作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各项事业成效显著毕业论文ppt毕业论文模板,而且法律法规也较为完善、成熟。由于地质矿产勘查与开发行业是发现和利用位于地表或地下的石油天然气等递耗性矿产资源的行业,该行业具有高风险、长跨度、资金密集、会计业务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其上游活动,即勘探、开发、开采直到矿区废弃的活动。而其中的会计业务作为行业的基础除要考虑会计的专业性外,还应考虑地质矿产的高风险、资源稀缺性、收益波动性、开发专业性和行业高危性等特点。因此该行业的会计业务便显得尤为重要。鉴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行业的上述特点,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各自的石油天然气等采掘行业会计准则或相关指南。

美国是国际上最早对地质矿产勘查开发中会计问题进行研究的国家,其研究的成果也较为成熟、系统和深入,相关会计准则的制定也最早、较完善,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地质勘探行为中会计制度的制定以及相关准则的产生,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作用。

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开始了对地质矿产勘查开发行业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但当时的研究范围还仅限于流体矿产资源开发会计――石油天然气会计的一些具体操作性问题,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成果法 (Successfuleffortsmethod,简称SE)和完全成本法 (FullCostmethod,简称FC)的运用方式和使用范围的选择。60年代末,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了第11号《会计研究报告》(ARSNO.11),建议基本上支持成果法。70年代初,AICPA下属的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了题为“石油工业会计报告实务”的专题报告,也基本支持成果法。直到以FASB于1975年的第9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tatementsofFinaneialAeeountingstandards,简称SFAS)《所得税会计―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公司(对APB第11号和第23号意见书的修正)》为标志。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世纪70至90年代毕业论文ppt毕业论文模板,先后了六份与石油天然气会计有关的《财务会计公告》,其中最重要的两份准则,一是1977年12月的 SFASNo.19“石油天然气生产公司的财务会计与报告”,二是1982年的SFASNO.69“有关石油天然气生产活动的揭示”。

澳大利亚没有单独的地质勘探会计准则,但存在着管制采掘行业和石油天然气行业的联合准则。1989年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理事会(AustralianAeeountingstandardsBoard)了《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第1022号――采掘行业会计》和《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第7号――采掘行业会计》,都称为《采掘行业会计》,且在技术上十分一致,不过,前者应用于公司企业,而后者应用于非公司报告主体。其主要涉及勘探开发成本的确认、计量、废弃成本的处置、摊销和收入确认等免费论文下载论文的格式。2004年,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理事会为了使其准则与IFRS6趋同,在认SBIFRS6的同时也了与IFRS6对等的《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第6号――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评价》,取代了《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第1022号――采掘行业会计》,但保留了澳大利亚采掘行业会计原有的一些特色。

加拿大没有一个独立的地质勘探行业上游活动会计准则。但是,1988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了一份可以看作是地质勘探行业会计指南的研究报告――《小型矿业公司(JimiorMiningcompanies)的财务会计与报告》,论述了小型矿业公司的财务会计与报告问题,主要涉及了矿产的资源勘探,而较少涉及开发。研究报告探讨了勘探和开发成本的资本化问题、矿产权益部分销售的利得和损失的确认问题、矿产权益的取得、矿产权益的放弃和销售、披露以及管理费用和股份发行成本等。1990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了名为“石油天然气行业完全成本会计”,主要涉及完全成本法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和开采活动中的应用以及“油气资产”折旧、减值和转让利得、损失的确认等问题。

英国的石油天然气会计实务尽管受美国的影响较大,但亦有自己的特色。2001年6月7日由OLAC了一个实务建议公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和废弃活动会计》毕业论文ppt毕业论文模板,该公告取代了1956年至1995年间的四个相关建议实务公告,目的是在英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框架下增进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与生产活动的公司财务报告的一致性。公告认为,全部成本法和成果法都是可接受的方法,并规定了两种方法下费用资本化的原则和上限减值测试的要求,还对风险分担协议、石油天然气开采活动、清理与废弃和其他权益变动等方面的会计处理,以及财务报表列报和披露作了规定。

从以上发达国家地质勘探行业中会计制度的制定,可以为我国相关行业会计制度提供借鉴,制定一份统一的地质矿产勘查开发行业会计准则是有必要的。该准则可采用历史成本原则下的成果法对勘探成本进行会计处理,而不是以估计的矿产资源资产价值为基础;充分考虑生产前成本的费用化或资本化;与矿物相关的成本的资本化与折旧;管理成本在不同经营阶段的归属;矿产资源资产资本化成本的折旧应使用产量单位法计提;矿产资源资产资本化成本的减值测试;矿物成本的确认与计量;动态销售收入如何确认等因素,充分考虑地质矿产行业的专业因素和行业经济因素,为行业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程江涛,司竹君.国土资源大调查中的地质调查项目的预算编制与会计核算.山东地质,2003(1).

[2]王忠海.采掘行业上游活动会计准则问题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学位论文.2007.

[3]董杰.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及其非物质成分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矿产与地质论文篇4

1 地质勘查技术应用的主要原则

(1)遵循规律合理布局。为了使勘查工作顺利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遵循规律,合理布局,全面考虑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并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统筹规划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以对实际工作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2)着眼全局统筹规划。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勘查的作用,在进行勘查工作之前,应该从全局出发,对矿产地质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在追求商业利益的时候也要考虑经济利益,在勘查工作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工作,对于各类规划区的工作也要做好安排。(3)突出重点拓宽领域。在勘查实际工作中,应该全面考虑相关因素,分清楚重点和非重点,对于重点矿区应该加强地质勘查工作,以获得更大的成果。坚持立足于我国地质条件、资源基础、环境基础、工程基础,突出重要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的勘查工作,努力创造有宏观影响的大成果,不断提高地质勘查的精度、深度和广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拓宽地质勘查工作的服务与应用领域。 (4)坚持创新科技增强勘查能力。对于重要的地质问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加大研究力度,使矿产能够转化为经济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效益。(5)围绕成矿特点开展工作。建立区域的地质事件表,进一步的研究成矿时代,特别是主要的成矿期与地质的热事件在时间上的一定的匹配关系,并运用综合的资料分析成矿地质环境,在此环境下查明必要的陆壳的基底成分和深部的地质等特征以及与成矿之间的关系。

2 当前我国矿产地质勘查及技术应用的现状

(1)勘点向隐伏矿、深部矿转型。目前我国矿产地质勘探的重点是露头矿、高品位、浅部矿体,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到2020年仅有不足20%的矿山能维持生产。要求我们必须继续扩大地质矿产勘查的力度,开始向隐伏矿、深部矿、低品位矿转型,深部矿体的勘查势必要求更高的技术与更多的实践经验。(2)矿产地质勘查集体制无力。近年来我国对地表矿和浅层矿产的开采已经接近枯竭,向隐伏矿、深部矿的转型是势在必行。我国仍停留在露头矿和浅矿的开采中,那些矿山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3)地质勘查人才的匮乏。针对地质勘查人员的培养方面不够完善,使得具有专业的勘查技术的人员匮乏,当前土质勘查人员对新技术的掌握能力不够深入,较难适应到目前的勘查工作中,不利于勘查工作的展开。(4)新的勘查技术没有广泛应用。随着各种勘查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式的勘查设备也更新得很快,地质勘查人员对于新设备的熟悉情况对地质勘查的顺利开展有很大的影响。有的勘查单位还一直在使用比较传统的勘查技术,对于遥感、物探、化探等新方法的掌握不够深入,难以应用到勘查工作中去。

3 地质矿产勘查方法及技术应用注意要点

(1)找矿预测准则及方法要求。对未知的矿床类型或尚未认识的新矿化类型来说,就要运用求异的准则,研究成矿环境和成矿的特殊性,预测可能发现另一种矿化类型或新类型矿床的产出。对于大比例尺矿产预测,要特别注意深部矿化的“指示信息”、“隐敝信息”和“新颖信息”,因此,必须坚持应用综合方法预测,后者是指进行共生矿产和伴生有益元素预测。(2)找矿预测方法及技术要求。区域地质调查图件资料是进行大比例尺找矿预测工作重要基础资料。按大比例尺找矿预测要求,应采用最新资料,对地质图件和相关资料进行修编和预处理,以达到大比例尺矿产预测的精度要求。同时要建立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通过找矿模型的研究和建立,用以指导矿床的预测,然而,找矿模型的建立只有充分和有效地应用综合地质、物化遥、重砂等信息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认识和提取找矿标志,使之转化为预测标志,才能提高找矿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3)坚持地质体运动的理论。要对找矿空间进行布局,根据成矿带的稳定性和成矿类型的不同,根据地质体的整体运动理论结合对成矿围岩和成矿类型的使用进行布局找矿。同时要结合地质体内部运动理论对区域成矿能力进行预测,此外可以根据矿化元素的空间分布和矿产大小对探矿工程的孔径进行选择和辨别,从而推测出勘探区的实际储存量。(4)勘查手段的区域选择。勘查手段的选择应从地质目的和经济效益两者出发来选择找矿方法,也应注意勘查方法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需要注意的是采用综合的勘查手段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它可以避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使得多种找矿方法各取所长,合理的进行取舍,提高地质信息和数据量的准确性。灵活的选择勘查手段,通过对勘查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找矿的效率。(5)找矿信息的应用。要深入研究找矿信息,充分运用好这些信息指导找矿。在找地表矿、半隐伏矿时,遥感地质、化探找矿信息,具有找矿开路的先锋意义,结合其他找矿信息综合研究评价,易于陕速收到好的找矿效果。要根据主要矿体的自然形态、产状与展布特点,主矿体中矿化富集部位的分布和主要矿化地段、矿点异常与构造、建造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控矿条件及其展布规律,结合有关找矿信息,预测找矿部位和找矿前景。

4 结语

缩上所述,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的现状是原有的矿区开采过度,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矿产资源开采的后劲不足。矿产开采的队伍应该立足于自身的专业技术的拓展,不断的优化地质矿产勘查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基本的矿物需求,促进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谭路.浅析矿产地质勘查理论及技术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23-24.

矿产与地质论文篇5

1 矿产地质勘查理论

矿产地质勘查是研究矿产形成和分布的地质条件、矿产分布规律、矿体变化特征、工业矿床的使用地质学,是针对以上问题的最有效的查明方法和评价方法,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政策性以及经济性[2]。矿产地质勘查理论主要是用来解决用怎样用最少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探明矿山建设和矿业发展所需要的地质资料、矿产资源量等问题。从我国的矿产特征来看,同位矿的数量比较多,因而同位成矿理论在我国的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中应用较为广泛。

矿产地质勘查实践表明,在重要的、巨型的成矿区带以及规模大的矿床的形成都具有同位成矿的特征,换言之,在同一空间范围内,不同时代和同一时代、不同类型和同一类型、不同矿种和同一类矿种,都会出现相对稳定的大规模同位成矿作用[3]。

2 地质找矿方法及技术方法研究

2.1 地质找矿方法

当前,我国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中较常用的地质找矿方法主要有两种:(1)砾石找矿方法。这种方法依据矿体露出地表后受风化作用的影响产生的矿砾,在重力、水流等外力作用的搬运下,矿砾的分布范围大于矿床的范围。依据此原理,沿着水系、山坡等活动地带研究矿砾的分布,进而找出矿床所在位置。(2)地质填图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地质理论和相关的地质研究方法,通过对地质矿床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查明工作区域内地层、岩石、构造和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通过研究成矿的规律以及相关信息寻找矿产资源。

2.2 技术方法研究

2.2.1 分析成矿环境

在矿产的地质勘查工作中,要对工作区域的地壳演化的运动特点进行研究,并对成矿环境进行分析[4]。一般来说,这需要矿产地质勘查人员建立区域地质事件表,通过对成矿期和地质热事件在时间上的匹配关系进行研究,利用地质、物探等多方面的综合资料对成矿地质环境进行分析,查明在成矿环境下的构造、陆壳基底成分和深部地质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成矿的关系。

2.2.2 沿有利成矿区寻找矿床资源

在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找矿效果,一般会沿着有利成矿区寻找矿产资源。这就要求矿产地质勘查人员搞清楚区域性深层断裂及大断裂的构造组合特点,通过研究与成矿带有一定关系的断裂带特点和分布方向,查明矿田、矿床分布的次级断裂构造和发育特点。横向矿带规律表明,控制矿田、矿床的断裂构造一般和控制区域成矿带的深大断裂带呈现大角度相交产出,还会以一定的间距呈现近似平行排列出现。不仅如此,在不同构造应力场的影响下,产出与区域深大断裂带近乎平行的次级断裂构造控制的矿田等也会以一定间距呈现近似平行排列产出。

2.2.3 重视找矿信息

在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中,找矿信息是进行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直接依据,矿产地质勘查人员必须重视找矿信息。通过对找矿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利用相关找矿信息指导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找隐伏矿时,矿产深部评价就必须以物探找矿信息作为依据。重视找矿信息要求矿产地质勘查人员重视已有找矿信息所反映的剥蚀程度,在很多区域的地表信息较好,但是剥蚀程度较深,找矿前景并不好。通过矿产地质勘查实践表明,上部露出的矿种类型剥蚀程度较深,但是深部却可能出现相同矿种的不同类型的隐伏矿床。因此,在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中,必须重视找矿信息。

3 矿产勘查工作部署

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必须结合工作地区的地质矿产情况,通过建立地质、遥感、化探、物探综合找矿模式来部署相关工作。它分为两个大类:(1)矿山及的找矿勘查工作。其工作原则是以点为主,点面结合。矿山的找矿勘查工作分为三个层次:1)矿产本区和深部找矿;2)在矿山近矿产可延伸部位找矿;3)在矿山有望矿带中找矿。(2)成矿区带的找矿勘查工作。其工作原则为由面到点、点面结合。在成矿区带的找矿勘查工作分为三个层次:1)按照成矿区带的小比例尺矿产地质信息进行综合研究,选出有望找矿地点;2)在找矿远景区进行相应的化探、遥感等工作,筛选找矿有望矿点;3)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选定找矿靶区。

4 结语

国内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大,要求我们尽快发现较大的矿产储存地。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想要更好地展开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就必须对矿产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有效合理地分析。只有通过深入地研究,对矿产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创新,才能真正降低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成本,提高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效率,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西京.坚持以地质——找矿为中心 加强地质勘查 促进经济发展[J].中国地质,2010(13):25-26.

矿产与地质论文篇6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矿产需求也不断增加,人们对矿产开采的速度和质量随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予了更多的重视。这就需要不断改革地质找矿技术和地质勘查的技术,提升这方面的创新能力,丰富和健全理论知识。由于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驱使,众多科学家也对这一领域产生了研究兴趣。为了发现矿产研究的本质问题,就要研究最新的找矿方法和理论,本文便选用了最新的理论。

一、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原则与方法创新的意义

加强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原则和方法创新是决定于矿床勘探工作是矿产开发的先行步骤与基础性工作;它的最终产品是包括矿产储量及矿产开发所必须的各种地质资料信息的勘探总结报告,将矿产资源转变为具有实际工业开发利用价值的劳动对象。并减少了人们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中的风险。采取适当的勘探方法与技术手段,揭示矿床产出与分布的客观规律,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概念的升华,并获得具有一定精度和可靠程度的满足矿床开发设计必须的资料和信息,其间仍存在着较大的探索性。

二、地质找矿勘测技术的手段

1、地质找矿的手段

现阶段,地质找矿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符合我国地质需求的找矿手段,比如说重砂找矿法、地质填图法等等,这几种方法都是比较基础、常用的找矿方法,以这些找矿手段为基础,我们可以得到非常多的地质矿物信息,有效的帮助了相关的人员整体掌控我国地质矿产的分布情况。下面详细介绍同位成矿理论。同位成矿理论是地质找矿常用的方法之一,一直沿用到现在,帮助地质找矿人员找到了非常多的重要矿产,在地质找矿方面有非常多的贡献。在该理论看来,规模大的矿床以及巨型的、较为重要的、矿区的形成均存在同位成矿的特征。通过对该理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大多数的有色金属矿产都存在于重要的成矿区带以及矿床和矿体之中,其中成矿的岩脉会呈现出相应的更新以及演变的特点,该特点能够深一层的解释自然局部平衡以及总体的不平衡的状态以及关系,均从理论上对同位成矿理论进行了支撑。而利用同位成矿理论又能够发现重要的矿产,这就进一步的验证了同位成矿理论的可行性。

2、找矿的技巧

要对区域的大的断裂和它的地质构造等方面深入的研究,找到这样区域成矿和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和不同分布的研究,从而能够找到管制矿田矿床分布的次级断裂的那些构造的形成和发展特征。常出现的情况是:控制矿田、矿床的断裂构造多与控制区域或矿带的深大断裂呈大角度相交产出,并可以一定的间距行排列出现,这就是所称的横向矿带规律;同时,在不同构造应力场的条件下,还产出与区域深大断裂带近于平行或斜交的次级断裂构造控制的矿田、矿床成矿带,并也以一定的间距行排列产出。因此,沿不同级次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断裂追索,对比成矿地质条件,易于取得好的找矿效果。

3、地质找矿勘测过程

第一,分析与研究工作区域的地质情况。通过分析了解工作区域地质的具体环境,像地壳的变动情况等等,能够掌握各个不同时期与地质有关的时间以及当时的环境,然后可以利用全面、详细的资料对地质构造以及成矿的关系进行研究,把握住其发展的本质规律,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帮助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找矿部署工作了。第二,前期所积累下来的找矿信息是最直接、有效、作用强的找矿基础,然后对这些矿化信息进行重点分析、整体把握。信息不仅是方向,而且也是源头,通过分析整合之前所得到的信息,工作人员可以大致的掌握矿物的空间特点、分布情况等。这对于寻找主要的矿产,确定矿产地域的分布情况,以及界定矿物的类型与矿产分布的特征等方面都有积极地促进意义。然后只需要沿着成矿区带找矿,就可以加强找矿的质量以及效率了。最后,通过研究地质构造以及地壳的变动情况,能够发现成矿以及地质构造所存在的关系,能够找到对矿田以及矿床之中的次级断裂分布情况进行管制的发展特点。因此,只需要根据不同级次以及成矿之间的关系,然后再与相关的地质条件进行对比,就能够有效的提升找矿的效率了。

三、地质找矿勘测技术的创新

1、矿区环境地质条件研究

矿区环境地质条件研究的目的在于查明矿区内崩坍、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地质作用的分布、活动性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调查矿区的历史地震活动强度等,结合采矿方案,对矿床开采可能引起的地面变形破坏(地面沉降、开裂、塌陷、崩塌、泥石流等)范围,采选矿废水排放对附近水体的污染进行预测和评价,对采矿废石的堆放与处置、利用提出建议。

2、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

机枪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是矿山给水和防排水设计的依据。在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搜集评价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所需要的水文、气象资料等,加强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了解邻近矿区的水力联系,根据矿床开拓方案,预计矿坑涌水量,对构造破碎带、断裂带、溶洞发育带及其含水性、导水性对矿床充水影响进行评价,矿区地表水体的分布及其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和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研究矿区的含水层和隔水层,特别注意对矿体底板承压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勘探和研究,查明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径流和排泄条件,查明矿区充水因素。

3、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是指决定或影响开采方法和技术措施的各种地质及技术因素。包括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层)顶底板围岩的稳固性,矿石的块结性、松散性、自燃性,矿石及围岩的抗压强度、湿度、块度等方面。加强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是确定开拓方式、采矿方法、井巷支护、露采边坡角等的主要依据;是确保矿山安全、正常生产的重要因素。在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研究中,我们在地震区,应对矿区和的地质构造活动性进行研究,了解对矿山建设可能有严重影响的断层、滑坡、岩溶塌陷等,研究矿体及近矿围岩坚固性及露采边坡稳定性;测定岩(矿)石力学性质和开采时对人有害的物质成分;研究岩矿石性质及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岩溶、风化带、泥化带、流砂层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

4、矿石的物质成分和选冶性能研究

研究矿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矿物嵌布关系和粒度及其变化情况,对于了解和确定矿石选冶性能和综合利用可能性有直接影响。在矿石的物质成分和选冶性能研究中于某些非金属矿产,要试验研究其物理技术性能,对有害组分的含量及变化规律应予以查明,并研究其赋存状态和脱除的可能性,应对试验过程中的各伴生组分的富集产品进行研究并对其工业利用的可能性进行评,对于选冶性能难易程度不同的矿石将采用从初步可选性试验、实验室扩大流程试验、半工厂规模试验到实验室冶炼试验等不同试验;采取有代表性的样品对主要组分和伴生组分进行实验室规模的选冶试验,以便对矿石工业利用可能性作出评价,要求对于选冶性能不同的各类矿石的矿物数量比例、共生关系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由此地质找矿勘查技术也越来越重要。所以,在实际的找矿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遵循科学的原则以及方法,基于整体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地质找矿勘查;而且也需要基于原有的地质找矿勘查技术上,不断的与新方法、新技术相结合,不断的进行创新,以不断的加强找矿的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出自己的一份力。

矿产与地质论文篇7

一、矿产勘查学课程沿革

矿产勘查学是随着近代找矿勘探地质学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自1940年苏联地质学家克列特尔B.M.在《矿床普查与勘探教程》首次系统阐述了找矿、勘探、取样、编录、储量计算等基本原理和方法后的70多年间,矿产勘查学得到了学者们的大量研究,从不同领域完善、革新其内容[1]。目前,随着已知的浅、富矿床逐步枯竭,找矿难度日益增大,深部隐伏矿床的预测成为矿产勘查的重点任务。而随着勘探工作的进行,矿产勘查一步步突破传统找矿类型,不断开拓新类型矿床的勘探开发。因此,为更有效地完成新时代的勘探任务,需要革新传统勘查理论[2]。首先,西方国家重视矿床勘查哲学和决策理论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近代勘探方法理论中勘探过程的动态优化管理与组织,它要求不是在勘探即将结束时找到最优化的勘探方案,而是在勘探设计和勘探过程中找到了这种方案,这一理论值得借鉴。另外,随着现代地质科学对模型概念的引入,在理论找矿阶段,要加强对矿床模型和矿床勘查模型的研究。为适应新的国际形势和矿业可持续发展,勘查过程中的经济分析和环境效应分析日益受到重视[3]。

矿产勘查学作为我校地质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综合了矿山设计、采矿学、选冶技术、数学、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生态环境等各个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矿床普查和勘探的各项专业技能。为全面提升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对矿床勘查工作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快适应矿山工作和各项基础地质工作要求,建立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二、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为保证和贯彻矿产勘查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效果,将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矿产普查与勘探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矿产勘查学的技能。该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创新型和实用型原则,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使学生的实习训练技能与生产单位的需求最大程度对接,以符合我校应用型地质人才的培养理念。紧密结合新形势下矿产勘查学的新任务,在传统矿产勘查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培养,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师队伍以教授、高级工程师、讲师等不同级别的教师构成,教师专业组成多样化,以矿产勘查学专业、水文地质、计算机、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工程地质专业等多种专业方向共同完成实践教学[4]。

(一)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

矿产勘查学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由五部分组成:矿产勘查学课内实习(10学时),矿产勘查学课程设计(2周),生产实习(3周),毕业实习(2周),毕业设计(15周)。现分述如下。

矿产勘查学课内实习是在理论课程讲授过程中,课堂内以经典教学案例作为实习材料,及时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训练,加深理论课程内容的巩固和理解,并对实践基本技能进行专项训练,该环节的实践训练包括矿床远景区综合预测、勘查地质设计、矿体边界线圈定和传统方法进行储量估算等基本矿产勘查技能,旨在培养学生对矿产勘查过程的总体了解和基本方法的掌握。

矿产勘查学课程设计是在理论课程完成后设置的课程设计环节。经过矿产勘查学理论课程学习和课内实践环节的训练,在课程设计环节,将使用实际矿山地质资料,学生分组完成不同地质区块的勘查设计任务。与课内实践环节的不同在于培养学生如何从繁杂的实际地质资料中快速提取有效信息,在使用勘查设计规范和实际地质情况之间的合理变通等方法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该环节,将使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例如micromine作为勘查设计和储量估算的工具,培养学生在掌握传统勘查方法的基础上,如何理解和合理利用新技术,并适当加大对深部隐伏矿体的预测方法和勘查方法的训练[5]。

生产实习作为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安排学生在各合作矿山、地质队工作现场学习,协助现场地质工作人员进行地质编录、数据整理和成图等工作。通过现场实习,学生直观地理解勘查工程施工管理过程,并充分参与其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与现场工作人员共同编录和整理地质数据资料,既巩固了学校所学专业技能,又学习了现场工作经验,熟悉地质工作环境,更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基础。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环节为有机的统一体,根据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不同,分别在不同的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资料收集和实地地质勘查工作。在毕业实习环节,学生要相对独立地完成毕业设计所需资料的收集工作以及现场地质调研和勘查工作,最大程度地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灵活应用矿产勘查学理论方法的技能。

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最后进行毕业设计。该环节为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应用矿产勘查技术与方法的能力。毕业设计环节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勘查任务。例如,可以使用micromine软件进行勘查设计、矿体三维建模、储量估算等勘查任务。同时,提倡学生在储量估算环节利用数学方法,使用新型储量估算方法,并对不同方法的计算精度进行比较。毕业设计环节是一个综合应用环节,要训练学生进行矿产资源经济评价,深化矿产勘查工作的本质内涵,它不仅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地质工作,更是一项经济活动。

(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该实践教学体系中,每个环节都不断强化培养学生的基础勘查技能,例如矿产预测方法、基本地质编录、勘查设计和储量估算等。但更重要的是,大力引进支持传统储量估算的计算机软件,对勘查地质体进行三维可视化管理,例如micromine。在传统储量估算的基础上,探索以数学方法为基础的新储量估算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勘查精度,将定量勘查的思想深深地种在学生的思维中[6]。

矿产勘查学的核心工作是预测,成矿预测的核心在求异。加强深部隐伏矿体预测理论和方法的讲授,特别是矿床模型、成矿模型的找矿理论及其应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借助学生有地理信息系统的学习基础,大胆引入GIS成矿预测理论和方法,多种找矿信息综合使用,大力展开三维成矿预测工作,将物探、化探、遥感等技术与地质、钻探技术综合应用,并恰当配合,深化现代找矿技术方法。

在讲授方法上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不拘泥于课本理论和教学范例,大胆使用实际地质资料和现场实践经验,加大学生动手参与的力度,极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现场工作经验,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多学科教师团队,包括地质、水文、计算机、物探等方向的教师,为学生开拓眼界、活跃思维、全面接受新形势下的矿产勘查学技术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师资力量。

(三)建立多元考核方法

实践教学考核环节多样化,不仅重视实践报告的编写质量,而且将实践现场的参与度、现场工作人员的评价、每一次的实习作业的提交质量进行综合考量,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参与程度,也客观反映出学生的实践水平。

三、结语

矿产勘查学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基本勘查技能、实际勘查技能和综合应用各项勘查方法的技能,因此上述各实践环节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缺一不可。随着矿产勘查学的发展,必将出现更多新技术和新方法,矿产勘查的理论也将更加完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时俱进,在讲授传统勘查理论与技术的同时,要注重将新理论和新技术带入课堂,综合各学科的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地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功文.“矿产勘查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3,(03):55-58.

[2]徐争启,张成江,陈友良,等.“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课程教学及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01(04):65-66.

[3]杨海,张凯,任红伟.地质找矿的科学思维模式探析[J].西北地质,2014,47(1):261-266.

矿产与地质论文篇8

二、成矿预测理论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矿产资源预测不仅从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应用的广度也有很大的进展,各种成矿预测系统以及预测程序包的开发极大的推进了预测工作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各经济大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一些矿产出现了明显的需求紧缺,日益严峻的矿产资源短缺形势推动了矿产资源预测研究工作的快速发展。

我国成矿预测方法的探索工作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主要依据地质构造和成矿特点的分析,在已知矿床进行简单的类比预测,以经验性的定性预测方法为主。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随着国外一些成矿理论、方法的引进,我国的成矿资源预测方法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在勘查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成矿预测理论体系

随着成矿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广泛运用,地质科技工作者将成矿预测、矿产统计预测作为数学地质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展现了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开展各种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具有我国特点的矿产资源预测方法体系,经过反复的实践证明和检验,这些矿产资源理论方法体系各具特色,对生产和科研具有实际意义和指导作用:

1.综合信息评价理论

该理论由王世称教授等提出。它是从预测研究区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所预测矿种的已知矿床(点)入手,分析矿床的成矿规律,控矿条件,以此为前提对各种地物化遥资料进行解释,研究直、间接信息的关联关系,形成综合信息系统,深化已取得的地质规律的认识,建立以找矿为目的的综合信息找矿摸型;研究矿化单元边界条件,划分出不同等级的地质统计单元(预测靶区);研究信息与矿产资源特征间的关系,选择最佳变量组合;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将综合信息找矿模型转化为定量评价模型,将其外推到地质构造环境相类似的未知区域,实现对资源特征的定量估计。

2.相似类比理论

相似类比理论是矿床预测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在相似地质环境下应有相似的矿床产出,在相同的地质范围内,应有等同或相近的资源量,同类型矿床之间可以进行类比。与已知的矿床具有相似地质环境的地区,可以认为是成矿的远景区或成矿靶区。

3.地质异常理论

相似类比理论只能预测和寻找与已知矿床类型和规模大致相同的矿床,不能预测尚未发现的新类型矿床。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赵鹏大院士等提出的地质异常致矿理论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主要内容是:地质异常反映的是在成份结构、构造或成因序次上与周围环境有明显差异的地质体或地质组合;是与周围总体地质特征极不相同的地区,在大比例尺中系指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各类异常的综合。

4.矿床成矿系列理论

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主要是研究在一定的地质时期和地质环境中,在主导的地质成矿作用下形成的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具有密切联系的一组矿床类型的组合。根据已知的成矿系列理论,针对工作地区的地质构造环境和岩石建造特征,可以预测该区可能存在的某一(些)成矿系列,有效地指导成矿预测工作,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该系列可分出以下不同级别的序次:矿床成矿系列组合、矿床成矿系列类型、矿床成矿系列、矿床成矿亚系列、矿床式(或矿床类型)、矿床。成矿系列理论是我国矿产预测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5.成矿系统理论

将成矿的构造体系、流体系统和化学反应及矿床定位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成矿作用动力学演化的角度来分析成矿作用过程及其要素,以新的思路去探讨认识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更有效的指导找矿工作。其基本内涵是“成矿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域中,控制矿床形成、变化和保存的全部地质要素和成矿作用的过程,以及所形成的矿床系列、矿化异常系列构成的整体,是具有成矿功能的一个自然系统”。成矿系统的内部结构包括四个部分:控制成矿因素;成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成矿产物。

6.矿床成因模型预测理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际上兴起了以矿床成因模式进行成矿预测和找矿的热潮,其主要内涵是针对不同矿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矿床进行成因模式研究,利用已知矿床的成因模式开展成矿预测并直接指导地质勘查找矿工作。

四、总结

目前各种成矿预测理论已广泛应用到实际的预测工作中,但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已经进行的成矿预测中,多以中、小比例尺成矿预测为主,中、大比例尺预测工作开展的较少。如何将上述成矿预测理论及其思想应用于大比例尺成矿预测,形成一套完善的方法,是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虽然正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但还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李钟山.中国大型、超大型铜矿床密集区综合信息定量预测[D]. 长春:吉林大学,2005.

[2]朱裕生,肖克炎等.成矿预测方法[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矿产与地质论文篇9

0引言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做好矿产资源评价、开发及环境保护尤为重要。将新技术新方法引入矿产资源评价中也成为现在矿产资源评价的一种前沿趋势。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支持下,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描述和应用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计算机系统[1]。其处理、管理对象是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解决复杂的分析问题。

1 GIS应用于矿产资源预测的作用及优势

对于传统矿产资源评价工作,在矿产数据的时空性、多样性、庞杂性的把握以及数据转化方面问题一直使传统的矿产资源评价工作量大且效率低下。GIS作为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强有力的工具地质论文,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2]:

(1)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GIS数据库可完成多远的地学信息综合管理,在矿产资源评价中涉及的有关地质、地物、地化、遥感信息通过数字化后进入系统,可长期保存,保障了矿产资源评价的开展。同时,也可快捷完成信息查询、检索、分析。在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后,可以输出高质量的成果图件。

(2)高效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在图件上可精确地统计各种地质体空间几何属性,如面积、周长等,有助于定量研究地质问题,完成手工操作不能完成的工作。同时,可在不用进行地质信息数据转化的情况下,就可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减少矿产预测中的人为因素。

(3)灵活的空间分析功能。利用GIS专题图层管理功能可方便完成多学科、多层次、多来源图形叠加,不但大大减少图纸人工绘制繁重劳动,而且研究者可反复进行多次叠加自由组合。

(4)便捷的模型可视化功能。利用DEM、TIN模型完成各种空间测量科学数据的可视化,可方便地将成矿信息数据处理与GIS可视化结合起来。同时,GIS能够保证成矿预测的过程可视化,将成矿预测工作透明化[3]。

2 应用GIS进行矿产资源预测的方法及思路

根据研究工作的程度不同,将进行矿产资源评价的方法分为经验型与理论型[3]。经验型是建立在已知矿床基础上的,在数据丰富的矿区可采用数据驱动的经验方法对矿产资源进行评价。理论型是在没有已知矿床或已知矿床很少的情况下,信息通过遥感和地球物理数据推断而来只能在对遥感等基础数据的分析下,采用简单的分级和以知识为基础的方法[4]。对于经验模型法,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步骤完成矿产资源评价[4,5]:

(1)搜集数据。搜集研究区内与成矿有关的地质、矿产、构造、地球化学、航磁、重力及遥感资料等。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地质论文,建立多元信息数据库,为下面的工作做好数据准备。

(2)确定矿床的类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将区内的实际环境与已知的矿床类型的有关资料进行对比,确定区域可能的矿床类型。

(3)建立找矿模型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根据区域地质背景,结合数据处理结果,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确定矿床类型的概念模型和描述性模型,建立多元信息找矿模型,列出各信息中的找矿标志。

(4)成矿信息提取。对模型进行定量化与转换后,根据量化后的模型,对专题数据的处理,根据所选的空间分析方法,应用GIS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最终结果确定找矿有利地区或靶区。

(5)预测资源量或储量。根据确定的特征信息与成矿模型、预测模型计算资源量。同时,将结果编制成果图件。

3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1丰富的、高质量的空间与非空间数据是矿产资源评价的基础。

对于矿产资源评价的分析,应当充分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信息提高矿产资源评价的准确性。如果进行区域性成矿系统评价,数据库中就要包括区域中可能与成矿有关的全部信息 [6]。由于原始数据是由不同单位、不同时间采集获得,因此,造成同一研究区的相关数据有不同的比例尺、精度、投影方式及存储方式。因此,在进行综合分析之前,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地质论文,如投影变换、格式转换,以保证建立高质量的数据[5]。

3.2多源地学信息的管理是有效评价的保证

在GIS中对资源评价的效率很大程度上与数据库质量成正比[7]。一般有两种管理空间信息的方法:一是目前大多数GIS软件支持的GIS管理空间信息,用关系数据库管理属性信息的方法;另一种新方法是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同时管理空间与属性信息。由于矿产资源评价的地学信息种类多,内容复杂,设计一种新的有效的数据管理结构十分必要。在建立数据库时,对于数据库中的元数据的整理即保管也十分重要。

3.3 找矿信息的量化与转换

GIS可操作的处理主要是对具有空间拓扑关系的点、线、面及相应的属性描述。将找矿信息量化及转化也是矿产资源评价中的重要环节。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信息经一定的数学处理,可以得出与成矿有关的图形信息[7]。对于地质信息,通过GIS提供的属性检索、空间信息量算及叠加、缓冲等空间分析功能,可完成从地质信息提取成矿信息的过程。

3.5 对矿产资源评价的空间分析方法的选择是关键

空间信息的分析方法是评价水平的关键。矿产资源预测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家对测区的认识即预测模型。空间分析方法通常分为经验型和理论型两类。两种方法的主要目的都是采用定量化表示专题属性最后综合生成预测。布尔逻辑、代数方法、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法是几种常用的方法[6,7]。

4结语

在矿产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把握好能源开采的先决优势就是把握了经济发展的关键。GIS对采矿空间信息的高效处理、采矿工程设计及采矿过程优化等方面都是一种理想的工具。其独特的空间分析能力,将使其在采矿决策和设计中成为强大的辅助工具。同时,还应将其推广到各个不同的行业领域中,使其具有更大地发挥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亚民,赵捧未.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M].西安:先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韩密,陈国旭,董高梅.基于GIS矿产资源评价方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2):1096-1099.

[3]石德强,姚燕,张永忠.GIS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1):50-52.

[4]陈小云,胡光道.GIS在矿产资源预测中的现状和研究思路[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2:56-59

[5]朱思才,吴家齐,刘和发.GIS技术在区域矿产资源勘查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2000,3 ,26-28.

矿产与地质论文篇10

地质勘探应该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勘查工作,以寻找与评价矿产为主要目的进行矿产地质勘查(预查、普查、详查及勘探),地质勘查包括海洋地质调查、地热调查、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地热田勘查、环境地质调查以及地震地质调查等。

1地质勘探的含义

地质勘探是地质勘查工作的简称,通常理解为地质工作,这是根据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需求,是对相关区域的地质结构、地下水、岩层看站、矿产等进行差异性的调查研究。地质勘查研究是地质勘查的基础,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本着更少的工作时间以及更少的工作量、更多的研究成果等原则,然后结合多种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开展地质找矿工作。

2创新地质找矿的整体部署

(1)创新地质找矿部署工作的意义。国内外许多的找矿重大突破都是建立在统一集中与部署上的,因此只有建立健全的找矿整体部署,才能有效的促进找矿工作的进行。在地质找矿的整体部署中,还应该进行多学科、多工种的结合,通过对机制、人员队伍进行统一部署与规划,解决传统的地质找矿中项目多、小、散的特点,通过创新找矿整体布局,加强监督,合理的部署找矿过程中的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物化探预查、普查、详查及勘探等工作,从而引导矿产资源勘查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

(2)创新找矿整体部署的措施。首先,根据全国地质工作统一规则,结合勘探工作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早的出台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将商业性地质勘查与公益性地质勘查进行统筹安排,能够正确引导找矿的结构与布局;其次是创建新型的勘查研究队伍,创建新型的勘查研究队伍通过跟踪市场变化、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实践工作,切实加强矿产勘查部署研究工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3)加速采矿权登记发证与动态监测。通过对探矿权、采矿权进行登记发证与动态监测,能够将地质勘查工作进行合理的不去,同时支持重大勘查项目,禁止边采、乱采以及无证勘探开采工作。

3地质勘探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1)地质勘探在地质找矿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科技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新的便利。找矿工作对于我国能源的开采和供给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对找矿工作予以一定的重视。赣南地质勘探工作方面已经采用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全新的理论,并且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了先进的技术,为得出更多的实际理论奠定了更好的基础,例如绳钻技术,在我国许多地区的找矿工作中都采用这种技术,这种找矿技术能够适应各种地形,在实际的地质勘探工作中,工作人员不断的总结经验,再运用先进的科技,技术人员将地质雷达与数字钻孔两种勘探技术合理的结合起来,然后在进行周围岩体的钻孔勘探,能够有效的进行矿产地质工程地质信息的采收集,方便对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与矿产分布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这种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对岩孔周围地质特征描述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此外,通过将以往的多种勘探方法、勘探经验与全新的技术相结合,这对提高勘探人员在找矿的准确性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2)地质勘探能够提高地质找矿的现代化。在多年的地质找矿工作中,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并且找到了许多找矿的方法。赣南地质勘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深入地表,由浅入深的找矿思路,并且在找矿工作中,不断的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从多角度的进行地质勘探,岩石的物理性质等方面入手,然后从地表到深部的情况以及成矿规律进行分析,大大的提高了找矿技术的现代化。此外,还采用了各种精密的地球物理测量仪器,例如数字摄像仪器与钻孔雷达,通过计算机技术、勘探技术以及孔内成像的高科技手段相结合,能够探测到传统勘探方法探测不到的深部区域,为勘探工作提供了更加严谨、更加有效的第一手资料,并且还避免了许多在实际找矿工作中的麻烦,在地质勘探中,将这两种技术有效的结合,能够充分的将两种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时相互协作互补,推动勘探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够获得更加准确、详细的数据,并且还建立了完善的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将所有的数据制成图表,为相关的勘探人员提供更加直观的数据参考。与此同时,勘探工作的技术人员还与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质等相关的人员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大大的提高了找矿的准确性与矿产的质量。地质勘探中新思路、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保证了找矿工作准确、高效的完成,能够满足生产单位与国家的实际需求。

(3)综合勘查技术进行地质找矿。因为单一的勘探技术或者化探手段进行隐伏矿的找矿预测是不现实的,当前找矿工作的发展趋势是,运用综合的勘查技术进行地质找矿工作,通过对多种勘探手段进行分析,然后将其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共同配合,不但能够减少找矿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还能提高找矿的效果。物化探析方法的应用,必须根据工作地区的成矿地质背景进行,物化探信息应该与矿产区的成矿地质条件相结合,坚持地质-物化探-地质的思路,不能脱离了成矿地质条件,能够有效的解决实际地质找矿工作中的许多问题。此外,综合各种勘察技术,能够很好的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多种勘查手段的应用,对矿产区进行区别化的管理,协调各种勘查工作,保护生态环境。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理论被应用在地质找矿的工作中。因此,在实际的地质找矿工作中,应该对新理论、新方法、新设备、新技术予以充分的重视,然后将多种勘查手段进行有机的结合,不断的提高矿产发现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开拓地质找矿的空间范围和区域,使地质找矿工作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为保障人类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矿产与地质论文篇11

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进一步加大,消耗明显加快,矿产资源的储量和可提供量都有所下降,形势十分严重。矿产资源以矿床为载体,因技术等条件所限,过去我们发现和采用的多大数矿床都是暴露在地表的或是在浅部的。这样浅部的矿床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被发现,也比较容易开发。但是随着勘探已经越来越少了。因此我们必须开拓新的资源勘测途径,进行深部找矿。

2008年,国土资源部颁布了《关于促进深部找矿工作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发现一批具有宏观影响的深部矿床,显著增加已有矿山接续资源储量,明显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开展主要成矿区带地下500米至2000米的深部资源潜力评价,重要固体矿产工业矿体勘查深度推进到1500米。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的全国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能源和重要矿产都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存在着巨大的第二找矿空间。当前的深部找矿工作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有成矿理论、矿化信息的提取以及地质人才的培养三方面,以此为依据,我们也能够找到相应的解决途径。

1制约深部找矿的因素分析

1.1成矿理论

作为制约深部找矿的基本因素之一,成矿理论近年来正以高速发展的态势被人们深入研究并运用于实践,包括矿床成矿理论、成矿模型理论、深部流体角色理论等。而新的相关理论,如成矿系统理论、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地质异常理论等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1]。

1.1.1成矿系列理论

成矿系列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时期和地质环境中,在主导的地质成矿作用下形成的,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的一组矿床类型的组合。举例说明,与中酸性浅成侵入活动有关的斑岩型铜(钼)矿、热液脉型铜-铅-锌矿、夕卡岩型铜-铁-硫矿以及角砾岩筒型铜-金-硫矿等,它们常产在同一地质构造环境的具体不同部位,在成因上有亲缘关系,属于一个成矿系列,一般称为斑岩铜矿成矿系列。

成矿系列理论是程裕淇等于1975至1976年提出,最初是针对铁矿成矿系列,以后又扩大到所有的矿种。分析理论基础对于提高成矿预测的准确性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研究成矿系列对指导找矿有实际意义。当在一个地区发现某种矿床类型时,也可根据成矿系列理论在该区找寻属于同一系列的其他矿床类型,起到以此类推的作用。如在中国安徽铜陵地区,根据对该区成矿系列的研究,在狮子山矿田深部发现了产于石炭系底部的大型似层状铜矿床(冬瓜山)。

1.1.2深部流体作用理论

深部流体成矿理论指的是矿藏的形成与地壳流体运动有关,通过地壳的研究结果证明,在地壳深部有着大规模的流体活动。这些流体的大规模活动形成了矿床,根据勘探实践,特别是Ag、cu、Hg、Au、zn、sb等矿床的形成与之联系紧密。在地壳深部,特别是3―5km的浅部,构造岩性会形成矿体,出现矿化富集。这是地质人员在矿带、矿田和矿床深部找矿的基础性理论。

1.1.3矿床成矿理论

矿床成矿理论指的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和地质时期中,由主导地质成矿作用形成的,在成因、时间、空问上存在密切联系的矿床类型组合。分类时可以把成矿系列划分为成矿系列组合、成矿系列类型、成矿系列、成矿亚系列、矿床式以及矿床六个次序,和构造旋回彼此联系,成矿系列也具有多旋回性,特定区域的成矿分布规律和演化历史称作成矿谱系,这具有很好的深部找矿指导作用。

1.2矿化信息的提取与集成

矿化信息是指从地质信息中提取出来的,能够指示、识别矿产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事实性信息和推测性信息的总和。矿化信息提取,即从地质信息中区分矿与非矿信息的工作。近年来矿化信息的提取与集成技术发展迅速,非线性方法和GIS技术的引进,有可能实现对多种地质矿化信息进行有效的识别处理,使成矿预测技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为发现深部和难识别矿床提供新的方法技术手段。目前对矿化信息的研究,正向着微观信息和隐蔽信息两个方向发展。根据获取信息的手段,可分为:(1)地质矿化信息,包括各种矿化露头、铁帽、近矿围岩蚀变等;(2)地球化学信息,主要包括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的各种化探异常等;(3)地球物理信息,包括重力、磁、电和放射性等;(4)遥感地质信息,在区域矿产勘查中主要应用于区域线性体填图、局部断裂填图、岩性填图、热液蚀变岩石填图,由于遥感信息不具备深穿透能力,它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仅限于基岩出露区和半出露区。

在各种找矿技术手段所获取的大量的描述型地质信息中,有的不需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加工,本身就具有直接表明矿产存在与否的信息功能,则称之为描述型矿化信息,也称为直接矿化信息。地质信息中的描述型矿化信息的识别获取比较直观、简单,这项工作主要取决于找矿者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2]。除此还有从加工型地质信息中提取出来的,能够指示矿产存在的那一部分深层次的加工型地质信息,以及推测性矿化信息,它是从推测性地质信息中进一步推测提取的矿化信息,也可以是从描述型、加工型矿化信息中进一步推测、提取深层次的矿化信息,甚至对于已有的全部地质信息、矿化信息经进一步的综合,加工处理后,从中提取复合性的合成信息。找矿信息的集成包括通过编制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图的定性集成,和运用特征分析法、证据权法的定量集成。

1.3地质人才的培养

深部找矿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改革都需要地质团队的努力和付出,地质人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当前深部找矿的进程与发展。好的人才基础能够使深部找矿进程中的问题更容易地被解决,能够促进我国深部找矿技术、理论研究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但现今在地质人才的培养方面仍存在专业型人才缺乏、理论研究断层的现象,再加上缺乏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奖惩措施,地质人才的积极性较低,这也是导致当前深部找矿理论研究无法深入,成为制约深部找矿发展的重要因素。

2相关解决途径

2.1加强相关成矿理论深入研究

理论研究对于深部找矿工作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如何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深部成矿和找矿理论,对于推动矿床学和勘查学学科的发展意义重大。创新要建立在深入学习思考的基础上,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开展与深部矿产勘查相关的成矿与找矿理论研究,进行定期培训,对成矿理论深入思考,提高地球物理勘查数据处理和推断解译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深部解译的精确度和可信性,加强定位预测,缩短找矿周期,提高找矿效率,加强深部找矿典型实例的研讨和交流等。并在实践中有所体悟,为下一阶段深部找矿寻找理论指导依据。

2.2科学规划深部找矿工作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矿产勘查规律,坚持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矿产勘查相协调,产学研相结合,深部找矿与拓展相结合,重点成矿区带新区发现与面上找矿相结合,理论引导与技术创新相结合,遵循客观规律,科学部署深部找矿工作。重点开展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深部资源的整体勘查,加强已有矿山深部找矿工作,积极开展资源接替区深部远景资源控制和探索[3]。

2.3加强地质人才的培养

通过建立健全的激励型地质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提高并改善地质工作条件,依照项目贡献率对地质工作者进行考核,同时可以结合相关学校和专业,创建人才培养基地,更多地提供实习实践机会,以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展深部找矿工作,提高该领域人才素质。

3结语

对于现今矿产资源匮乏的现象,我们应当对深部找矿工作高度重视。开展深部找矿工作是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矿产资源供应的客观要求,对于缓解资源瓶颈压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推动找矿理论和科技创新、提高矿业竞争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矿产与地质论文篇12

1. 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主要任务

地质勘查的首要任务就是探寻并明确各类矿床,通过利用地质填土、物理勘探、化学勘探等方法和手段,在矿产样本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的指标和计算获得矿产的质量和储存量,最后对地质、水文以及冶炼性能评估的上,给出矿产经济评估和编纂地质矿产勘探报告。[1]其中地质矿产勘探最为主要的就是解决在最短时间和最少投入内,全面掌握和了解矿产所在地的环境、矿产质量和存储量的问题,因此在地质矿产勘查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进而进一步降低矿产开采成本,提高矿产开采的效率,确保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矿产资源蕴藏丰富,且种类齐全,分布范围广,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矿产资源相对不足。从矿产规模来看,超大型的产床较少,多数为中小型矿床,尤其是矿产、天然气等大宗矿产类储量不足。

2.1 贫矿多,富矿少,矿石品位相对较低

目前我国探明矿产种类近160种。从铁矿石来看,大部分铁矿石的品位在32%以下,达到富铁矿程度的矿产资源在我国占比不到2%;从铜矿石来看,我国的铜矿石品位绝大部分低于世界主要铜矿生产国的品位,并且达到1%的富铜矿等级的资源在30%左右;从铝土矿来看,铝土矿石品位同样较低,因此我国矿产资源出现了贫矿多,富矿少,矿石品位相对较低的特点。以汕头市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为例:

2.2 共生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床少,开发难度大

虽然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且种类众多,储量丰富,然而从目前矿产资源情况来看,我国许多铁矿、金矿、有色金属矿、煤矿都和其他矿产共生或者伴生,这种共生以及伴生矿产资源分布特性,增加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技术工作者与矿产开发企业在实际开采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对矿产资源的矿带的定位和主矿产的开发利用提高了成本,增加了难度,例如我国的铅锌矿大多数属于易氧化类矿产,利用开发难度大,在进行铅锌矿开发的过程中,针对易氧化的特性,采取科学高效的开采策略,保证矿产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中常用的方法

地质矿产勘查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选择科学、合理的地质矿产勘查方法可以避免浪费人力和物力,提高工作效率,为下一步矿产资源的开采打下坚实的基础。

3.1 地质填图法

地质填图法是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最基础的方法。地质填图法是以相关的地质理论和推论为依托,以现有的技术为支撑,在对地质矿产的水文、地质、环境等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全面汇总分析,通过专业地质工作人员的分析和判断,是否进行具体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若继续勘查,则需要对地质矿产所在区的岩石、地层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在对地质填图法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应用效果,一般在使用地质填图法的时候,还有结合矿产形成规律等理论和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矿产位置[2]。

3.2 砾石找矿法

砾石找矿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矿产勘查工作人员掌握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和矿产勘查经验。砾石找矿法主要用在大范围内对矿产资源的分布范围以及开采方式进行判定,依据地面经过产生风化的砾石去确定矿床,但是由于风力、水流等外力作用下,砾石可能发生移动,只能初步确定矿产的大体范围,然后再根据实际的地形、山坡、水系等进行追查和勘探。利用砾石找矿法进行地质矿产勘探工作量相对较大,且探寻范围广,时间相对较长。

3.3 重砂找矿法

重砂找矿法就是在进行地质矿产勘查的过程中,利用各类疏松沉积物去寻找重沙砾,从而进行判断和分析矿产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在利用重砂找矿法的过程中,对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人员的观察力和分析力要求较高,需要在大量沉积物当中去发现重沙砾,并快速的做出反应和判断,对进一步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打好基础。

3.4 高密度电法的科学使用

通常情况下,高密度电法用于对相关地质结构中电学性质、磁场分布特点以及分布规律的分析。在相关勘察仪器的帮助下,勘察人员通过对电磁波运动状态等信息的手机,能够对相关区域内的磁场情况进行梳理,从而对磁场分布规律进行判断,以此作为依据对地质情况作出合理预估,达到岩土勘察的目的

4. 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中的勘查理论和技术手段

4.1 地质矿产勘查理论

地质矿产勘查理论是其技术方法的支撑和依托,没有科学合理的理论作为指导,任何的勘查技术都是不科学的,定将影响着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3]目前我国经常使用的地质矿产勘查理论是同位成矿理论,在利用该理论进行地质矿产勘查前需要掌握勘查区域的水文、地质等情况。首先,同位成矿理论是利用成矿岩体自身演化分异的特征,进行矿产勘查;其次,在同位成矿中,根据成矿的热源和物源,去勘查种类类似的矿产或矿种。

4.2 地质矿产勘查技术方法

4.2.1 勘查区域内的地壳演化。矿产资源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与地壳的演化活动息息相关。在地质矿产勘查中,需要勘查区域内的地壳演化活动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和判断,这样才能对成矿的地质环境进行明确。因此工作人员要编排区域地质时间表,记录成矿相关事件等,确定地质环境,进一步查清楚相关地质特征。[4]

4.2.2 缩小范围,寻找矿区。在确定矿产大体范围的时候,需要进一步缩小范围,明确成矿区域,通过这种方式降低工作压力,减少矿区资源开发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在这一过程中,地质勘查矿产工作人员要对断裂成因、矿床和矿田的实际分布进行了解和掌握,以最短的时间内确定矿区的位置,为地质矿产勘查打下坚实的基础。

4.2.3 收集、研究找矿信息。收集、研究找矿信息是地质矿产勘探工作中的重要一步,对地质勘查成本高低与矿产资源的具置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人员认真、深入的收集、掌握和研究相关信息,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在对所有信息进行整合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寻矿找矿的工作。技术人员在这一过程中,要明确找矿信息对于矿产勘查工作的重要性,对地质矿产勘查规律进行总结矿产地质规律的研究需要以勘探技术为支撑,通过新的技术与手段来促进矿产地质勘探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为了保证规律研究的准确性还需要我们对矿产地质规律的研究思路进行确定,通常采用几何学作为切入点,通过对运动学以及动力学的分析来对地质构造进行研究,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将数据分析与因素分析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的推理实现矿产地质规律的科学探索。

参考文献:

[1] 曲守全. 刍议新时期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手段及方法[J]. 河南科技, 2013(7):37-37.

矿产与地质论文篇13

前言:矿产地质勘查是矿产勘查工作的简称。一般可以理解为矿产地质工作的近义词,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不同的地质情况进行重点的并且有所不同的勘查研究工作。

1 对矿产地质勘查理论进行分析

就目前矿产特征来看,同位矿比较多。不管是超大型矿床,还是巨型矿床,其都是具有

同位矿特征的。同位矿的客观规律是不受空间范围、时代及矿产类型限制的,只要出现相对稳定的大规模同位矿,其就能反映出同位矿的客观规律。因此,国内外有色金属矿产一般都集中分布在重要的成矿区域带或是矿床"矿体中。要知道同为成矿是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成矿热活动中心的,这个活动中心不管是在同一时期成矿还是在不同时期成矿,其都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处在相对稳定且不能随机离开成矿热活动中心大距离地迁移。只有具备这一前提条件,才能保证矿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具体来说,当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矿体的时候,必须有有利于成矿的流体活动以及是否有与铜矿物体保持一致的同一位移;必须保证矿产在地壳演化运动中必须是稳定且有前后一致成岩或是成矿的通道;在成矿的过程中必须有稳定的矿物质淀积构造以及建造和封闭条件。此外,成矿后还需要良好的保存条件。只有具备上述条件,并处于最佳的配置和协同作用,才能产生同为成矿,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重要的矿产。同位矿的主要特征是其成矿具有长处特点,不管是成矿中心还是改造成矿中心都是具有一致性或处在相对稳定的同一空间;不同矿产类型不仅分带明显其规模也相对较大,正是因为如此,不同的矿体能够产出共同特征;成矿岩体也具有演化分宜的特点,要是与其他特征连载一起,能标志着自然界总的非平衡状态,有利于同位矿的形成。此外,相应矿种、类型矿床产出的地区深度是存在一定的岩体或是基岩的,曾构成地壳中的岩浆房,也是成岩、成矿流体深部演化的分宜中心和成矿的主要物源和热源。

2 地质找矿方法

2.1地质填图法

地质填图法是用地质学习的相关理论和一些方法,进行全方位地系统地综合性的矿产勘探和研究,确定工作区域内的土质、岩石的构造和矿产资源的基本地质特征,研究成矿的规律和各种找矿的信息再进行找矿。

2.2 砾石找矿法

砾石找矿法是根据的矿产物体被风化后所形成的矿砾(或与矿化相关的岩石砾岩),在自然重力、山川水流、海水冰川的搬运下,其分散分布的区域大大大于矿床所存在的范围,利用这种自然原理,沿山体、水流或冰川活动存在的地带勘查和探讨矿砾,从而寻找矿床的方法。

3 同位成矿理论

同位成矿的理论到今天仍被广泛应用,利用这种理论现今已经发现多处不可或缺的矿产资源,在此理论体系中说明了重要的、大型的成矿区域带的形成,规模巨大的矿床尤其是超大型、巨型矿床的形成,均具有同位成矿的特征。这就是在一样的空间区域范围内,同时间段与不同时间段,同一类型与不同种类型,同样的矿种与相关的不同种矿种,都可能出现比较稳定的大范围的同位成矿作用,能较明显地折射出同位成矿的客观存在规律。所以现今存在的国内外有色金属矿产,大多数或绝大多数就集中存在于上述的主要成矿区域带和矿床、矿体中。同位成矿一定要需要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成矿活跃的存在中心,该中心无论是在同一时段成矿和不同时段成矿中均保持相对稳定,不要随便离开成矿活跃存在中心大范围地迁徙,这是基本的前提条件;与这个条件相对应的是丰富的大量的成矿的物质来源;一定规模的有利的成矿的流体活动;及其包含不同的成矿物质的流体保持向同一部位迁动;在地壳的演变运动中保持着比较稳定的,或者前后相一致的成岩、成矿通道;具有相对稳定有利的矿质淀积的构造、建造和封闭条件;还要有成矿后良好的保存条件等。只有这些成矿有利条件处于最佳配置与协同作用下,才能产生同位成矿,形成重要矿产。同位成矿的主要特征是:成矿要具有集中产出的特点成矿中心与改造成矿中心具有一致性或相对稳定在同一空间范围内;矿化及其不同种类的分带明显、规模大,因而可以出现相关的不同矿种的大规模的矿床共生产出的特征;成矿岩体(岩脉)具有充分演化分异特点,这与其他一些相关特征一起,主要说明了在自然界中总的非平衡状态中,存在着局部平衡态,这样是有利于形成“同位成矿”的;相关的矿种、类型矿床产出的地区的深部,若存在着大规模的岩石体或岩基层,曾组成了地壳中的岩浆房,是成岩、成矿流体深部的演化分异中心和成矿的主要物源与热源等。

4 建立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

应用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预测矿产,是当代矿产勘探研究者常用的预测方法。主要是因为它是从最复杂的各种地质物理现象和各式各样的找矿信息标志中总结概括出它们之中最最重要的特征及标志性的信息,用来类比预测。成矿模式是对矿床现存的地质物理环境,控矿的因素,内外部的显著特征,时空的复杂变化规律,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成矿的机理和矿化标志的高度集中和总结,将复杂的物理地质现象提高为成矿地质理论,并用图表或文字形象地表达出来,使人们对同类型或一组相似矿床的成矿作用有一完整的系统的概念性认识。

成矿模式分为区域成矿模式和矿床模式"区域成矿模式是区域成矿规律的反映,它是从成矿时间。地质环境、地质成矿作用、物质来源以及矿床组合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成矿区带或矿田内形成的一套互相有联系的矿床组合规律,用以指导成矿区带或矿田的找矿预测和地质找矿工作、矿床成矿模式是在研究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因素基础上,深入研究总结成矿规律,探讨成矿作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时间上的演化次序,进一步查明成矿物质来源及含矿溶液的迁移富集方式,用以指导预测矿田和矿床、找矿模型突出了矿床的基本要素及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物化遥等找矿特征及其在空间的变化情况,研究总结矿床发现的信息标志使用的有效方法。通过找矿模型的研究和建立,用以指导矿床的预测,然而,找矿模型的建立只有充分和有效地应用综合地质!物化遥、重砂等信息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认识和提取找矿标志,使之转化为预测标志,才能提高找矿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国内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地不断增加。然而,矿产资质勘测却是高投入、高风险项目。要想更好的对其进行矿产地质勘测,除了必要的地质勘查理论,还需要创新的勘测技术方法。目前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勘查方面的新理论,因此我们应重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利用,同时结合以往多种勘查手段,以期提高各类矿床发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矿产地质勘测成本,才能将矿产地质勘测风险降至最低,才能提高其矿产开采效益。

参考文献:

1.朱立新,施俊法,禹启仁,周平,唐金荣,金庆花.地质勘查技术成就与前景[J].2008-2009.

地质学学科发展报告,2008.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