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控制的方式实用13篇

财务控制的方式
财务控制的方式篇1

财务控制系统的核心控制方式,是指财务控制系统的主线。之所以称其为“主线”,是因为它在整个系统内,能够集中地体现构建思想,也能够满足控制要求,还能够有效整合其他的管理控制措施,从而居于某种支配地位。这当然也是一个在若干备选主线中进行选择的问题。

一、财务控制系统的核心控制方式――主线之确定

选择确定财务控制系统核心控制方式的主线,一般应进行以下几个判断和筛选:

第一,应看拟选的核心控制方式是否能够集中体现出财务控制系统所特别强调的系统观点,也即它在整体性、综合性、最优性这三方面能否达到必备的要求。有许多控制方式,例如ERP(单位资源计划)及其前身“制造资源计划”(MRPⅡ)、标准成本、价值分析、平衡记分卡等等,如果应用处理得当,都可能成为财务控制系统的主线。问题在于它们是否能与单位财务控制的本质特征相符,假如不相符的程度较大,并且短期内又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即便它们本身再先进,也只能忍痛割爱,勉强应用显然是要不得的。

第二,应看拟选的核心控制方式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控制要求。控制要求也就是控制目标,具体是指财务方面的安全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资产的安全性一般构成财务控制的基础要求,没有任何财务控制系统可以忽视对资产安全性的控制。不过,既然资产的本质特征是它们必须能够给单位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那么,对其安全性的控制应该说并不是控制目的。可以认为,对资产效益性的控制才是财务控制的最高要求,备选主线只有最大程度地满足这个要求时才更有理由被选择。至于资产的效率性控制,宜作为建立在安全性控制基础上实现效益性控制的手段。如果换一个角度,把“效益”理解为选“对”的事情做,把“效率”理解为“将事情做得对”,那么,财务控制也就是对财务决策及其执行过程和结果的控制,而这样理解势必意味着对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的行为控制。假如我们能将控制的对象或方面合理延伸到人的行为,那就使控制系统扩展了空间,增强了深度和力度,进而可以有效防止财务控制系统流于形式。因此,选择一个易于使财务控制职能覆盖整个单位和个人,覆盖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尤其是覆盖财务决策及其执行和结果的主线,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第三,应看拟选的核心控制方式能否有利于与其他相关控制手段和方法的整合。财务控制的实践已经证明,单一的控制手段或方法往往是不奏效的。现代化的财务控制系统应当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并且必须对它们加以有效整合,使之浑然一体,才有可能产生最佳的控制效果。当然,这种整合首先要看被整合的控制手段和方法之间具不具备整合的基础,因为许多控制手段和方法都产生于有所区别的理论背景或实践背景,都有自己的应用目的和前提,假如它们是相悖的,勉强的整合则是“捏合”。此外,这里的整合还意味着传统的和现代的控制手段、方法的整合。在财务控制问题上,面对具体单位,几乎没有人敢于断言究竟是传统手段抑或是现代手段更为有用,我们唯一可能把握的方向只能是使有效的传统手段与有效的现代手段相整合。当所选定的核心控制方式最有利于实现与其他相关手段的整合时,也就预示着它很可能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同时也预示着财务管理或控制将会化解因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而带来的种种矛盾,进而走出那个误区。

总之,对财务控制系统主线的选择并不简单,系统设计者和单位决策者都必须非常慎重。鉴于全面预算管理是按照全局观念统一管理单位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方式,在对其注入较新的理念和进行必要改善以后,它应该能更符合上述各方面的考虑,因此,以全面预算管理作为财务控制系统的主线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二、财务控制系统的核心控制方式――主线的配套措施

财务控制的功用重在通过对价值流的直接控制而实现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间接调控,引导它们也达到“自组织”的状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财务控制系统主线需要能够与之相匹配的配套措施。这些配套措施主要有:

1、设立单位财务控制系统的权力机构,例如财务委员会等。财务控制系统体现的是某种“大财务”思想,为此单位应当设置权限比财务部更大、权威比财务部更高、聚合力比财务部更强的最高财务控制机构。例如,笔者就曾为某一单位设计过称之为“财务和预算委员会”的机构。这个委员会是为配合该单位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的财务控制系统而设置,其性质是非常设的财务和预算控制的决策机构,由于其成员为学院院长、财务处长和其他相关的副处长,其权威性是很高的。从实际运行的效果来看,也大大好于只有财务部的单位。当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所有者或其代表、外部财务专家时,它将会在更大程度上配合财务控制系统的需要。

2、财务管理体制的选择和财务与会计机构的设置。财务管理体制从理论上说有集权、分权和两者相结合这三种类型。鉴于绝大多数大型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都是分权与集权相结合的,因此在理论上对其过多探讨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单位要解决的只是哪些财权必须集中,哪些财权可以分散,而“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乃千古不变的真理,企业应从性质和金额两方面确定必须集中控制的财权,其余皆可分权控制。比较而言,企业财务与会计机构的设置却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我国长期实行单一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单位的财会机构大都是合设的。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合设财会机构的弊端逐渐得以显现,其主要表现是同时削弱了财务与会计的职能,控制不力,给一些人的经济犯罪和违纪活动以可乘之机。因此,有条件的单位最好分设财务和会计机构,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它们之间的相互牵制关系进而与系统主线的要求相匹配。

3、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审批制度。我国单位财务事项的审批,按要求都是所谓的一枝笔进行审批。这个做法,对防止因审批权限过于分散而导致责任不清、收支混乱等确实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它同时也可能因审批权限过于集中而导致财务决策失误,使决策民主化流于形式。既然财务控制系统必须将领导层尤其是高层领导的行为纳入控制范围,那么,建立一项体现集体决策、集体负责精神和要求的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审批制度,突出对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控制,实现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民主化、透明化和科学化,这必将有利于配合系统主线的要求。从业已实行这一制度的单位看,它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控制效果十分明显,财务经理的“日子”也好过了。

4、财务绩效考评制度。为了衡量检验财务控制系统的实际控制效

果,还必须建立财务绩效考评制度。该制度既包括一系列财务和非财务整合的指标体系,也包括实绩与预算或其他标准的差异分析和处理,以及对控制实绩和差异负有责任的人员所进行的奖惩处理。通过财务绩效考评制度特别是其中应用的行为科学方法,能对财务控制产生必不可少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从而进一步对系统主线起到支持作用。

5、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其目的是为了进行协调与管理,而有效的协调与管理是不能通过人治来实现的,必须依靠法治来完成。就企业的财务控制而言,就是必须依靠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来完成的,而不是靠人的权力。内控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之间协调与管理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目的是保护企业的财产保值和增值,检查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

内控制度的建立必须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建立后的内控制度必须在试行的过程中不断地修订和完善,这样的内控制度才能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

6、创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还必须要创建一个良好的内控环境。因为控制环境是推动控制工作的发动机,是所有内控组成部分的基础。它奠定了组织的纪律和结构,并且涉及到所有活动的核心――人,特别是人的控制觉悟。控制环境中的要素有价值观,激励与诱导机制,精神指导,个人能力,管理哲学与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人事政策等等。

欲创建良好的控制环境,首先,管理层必须要让企业的每一个组成人员都能够明确内控制度的目的和意义,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具有控制觉悟和自觉的控制态度;其次,高级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的态度必须一定要积极主动;第三,必须充分考虑员工的能力与责任要相匹配。

7、建立反映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财务控制是一个动态的控制过程,要确保财务预算的贯彻落实,就必须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执行偏差。为此,就必须建立一个反映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该系统应具备以下特征:(1)不仅能自下而上反馈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也能自上而下传递调整预算偏差的要求。(2)既要求信息传递及时、快捷,也要求确保传递的信息真实、可靠,并配备相应的信息审查机构,制定相应的责任制。

8、制定奖罚制度并严格执行。财务控制的最终效率取决于是否有切实可行的奖罚制度,以及是否严格执行奖罚制度。奖罚制度的制定必须结合责任中心的预算责任目标,充分体现公平、合理、有效的原则。

奖罚制度的执行依赖于考评机制,考评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奖罚制度的效力。严格执行奖罚制度就必须有严格的考评机制,严格的考评机制包括建立考评机构,确定考评程序,审查考评数据,依据制度考评和执行考评结果等一系列事务。奖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有效的财务控制,财务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奖罚的方式、方法不能太单一,可以是及时奖罚,也可以是期间奖罚,还可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及时奖罚就是在财务控制过程中随时考核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并根据考核结果当即奖罚;而期间奖罚则是在一个时期终了时(如一个季度,一个年度),全面考核评比,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相应的奖罚。

9、控制必须严格按照步骤进行。财务控制是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运用有关的信息和特定的手段对企业财务活动所施加的影响或进行的调节。这种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的。步骤乱了控制就会失效。因此,财务控制必须严格按照步骤进行。财务控制一般分为以下三步:(1)合理制定控制标准,层层分解,落实责任;(2)实施追踪控制,及时调整误差;(3)认真分析执行情况,努力搞好考核奖惩。

10、授权书控制。这里指在某项财务活动发生之前,按照既定的程序其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加以核准并确定是否让其发生所进行的控制。这种控制是一种事前控制。授权管理的方法是通过授权通知书来明确授权事项和使用资金的限额。授权管理的原则是对在授权范围内的行为给予充分信任,但对授权之外的行为不予认可。授权通知书除授权人持有外,还下达公司相关的部门,这些部门一律接授权范围严格执行。

从理论上分析,授权可以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一般授权是指企业内部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根据既定的预算、计划、制度等标准,在其权限范围之内对正当的经济行为进行的授权。一般授权在企业大量存在。特别授权是指对非经常经济行为进行专门研究作出的授权。与一般授权不同,特别授权的对象是某些例外的经济业务。这些例外的经济业务往往是个别的、特殊的,一般没有既定的预算、计划等标准所依,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一研究。例如,授权购买一件重要设备、授权降价出售商品等都是特别授权的事例。

一个企业的授权控制应做到以下几点;(1)企业所有人员不经合法授权,不能行使相应权力。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不经合法授权,任何人不能审批;有权授权的人则应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事,不得越权授权。(2)企业的所有业务不经授权不能执行。(3)财务业务一经授权必须予以执行。

11、正确处理好各责任中心之间的关系。财务控制虽然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种手段,但并不说明它仅仅是企业财务部门的事情,它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级组织机构,只是由于各自承担的责任不同,所尽的义务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涉及到某一具体责任的承担问题时,各组织机构之间极易产生矛盾。这些矛盾将严重阻碍着财务预算的贯彻执行。因此,正确处理好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

财务部门是财务控制工作的主导和核心,正确处理好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责无旁贷。首先,应广泛地进行宣传和讲解,使其他各部门、各责任中心能够深刻领会预算目标,充分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避免相互侵占,相互推诿现象。其次,在内部各组织机构之间产生矛盾时,财务部门应积极主动地进行协调与协商,尽最大努力地去解决矛盾。第三,财务部门要想真正担当起控制与协调的重任,财会人员的自身素质十分关键。控制主要是做人的工作,矫正人的行为,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能力。这就需要财务人员进一步更新知识,提高操作能力。

12、正确处理好控面与控点的关系。严谨的财务控制制度不仅要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而且要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只有实现控面与控点的有机结合,财务控制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益。但如何找到控制点,然后通过点的控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

总的来说,财务控制的方法和技巧可以有很多,但无论是哪一种,其目的都是为便于贯彻和落实财务预算,实现预算目标。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不断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财务控制的方式篇2

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目标。通过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子公司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集团资源的聚集整合优势和管理的协同优势,从而实现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目标,达到企业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2)有利于发挥母公司在企业集团中的中心作用。为了充分发挥资本杠杆效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目的,母公司通过制定统一财务战略、财务政策与基本财务制度和实施统一财务规划,凭借其出资人的身份对其子公司的融、投资决策以及利润分配等实施财务控制,从而使母公司成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核心,发挥母公司的中心作用。(3)有利于增强企业集如的竞争力。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健全的财务控制,是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取胜的根本保障。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这样有利于不断增强企业集团的竞争力,积极地迎接世界经济的各种挑战。(4)有利于整个集团战略决策的顺利实施。集团公司进行战略决策是其重要职能之一,集团公司的战略往往会引起整个集团若干方面广度和深度的较大变化,这种变化需要有较强的财力支持作保证,需要对与战略决策有关的各方面或者公司进行财务控制,否则,集团公司的战略决策将难以顺利实施。

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是基于企业集团发展战略与管理目标,规范、监控与督导各方面、各利益主体、各层级财务管理组织的理财行为,其核心问题是如何配置财务管理权限,其中又以分配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财权为主要内容。按管理权限的集中程度可将母子财务控制模式分为集权制与分权制两种类型:集权制财务控制模式就是指重大财务决策权都集中在母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采取严格控制和统一管理方式的财务控制模式;分权制财务控制模式是指母公司只保留对子公司的重大财务决策事项的决策权和审批权,而将日常财务事项的决策权与管理权下放到子公司,子公司只需对一些决策结果报请母公司备案即可,母公司不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子公司以间接控制方式为主的财务控制模式。适度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既能发挥母公司财务调控职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经营者及子公司风险。

三、我国企业集团应选择适度集权型的财务控制模式

我国企业集团实行财务适度集权控制,在实际运作时采取的具体策略或方式应视各个集团的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总的来说,可以从下列方面加以考虑:(1)完善企业集团组织机构,进行财务集权控制。一种可行的办法是在集团总部董事会下面分设各类委员会,采取兼职制度,吸收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负责人或其授权代表担任委员,由母公司法定代表人担任主任委员。董事会将一部分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重大财务决策权下放到各类委员会,由其做出决策。这样,在保证集团总部权威的同时,公司总部与分支机构及子公司之间就保持了有效的信息沟通,通过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意见反馈可使集团总部的决策更加合理和科学。而且由于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负责人本身参与了决策过程,了解决策的意义,有效保证了集团总部的决策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中的贯彻和落实,以实现企业集团的财务集中控制目标。(2)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预算控制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阶段,对实际发生值与预算控制计划之间差异的管理权限,一定要由集团总部掌握。集团总部通过对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分项预算和总预算明晰各自的权限空间和责任区域,细化落实集团部的财务目标,对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进行有效控制。预算的编制是一种预期,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预算与实际情况之间会有一定差异。为了保证预算制度的有效实施,集团总部与分支机构及子公司之间要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跟踪监控,不断调整执行偏差,确保预算目标实现。实务中企业的做法一般是:预算控制计划值与实际值之间差异在一定范围内的由集团总部总经理处置,对超出预算既定范围的突发事件或非常事件,由分支机构或子公司报原预算审批机构处置。在审批之前,按原预算执行,预算执行完毕后,一般还要进行预算分析,以检查预算执行情况。集团公司根据子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规模以及公司成本控制的特性进行预算控制:一是预算的编制采用从下到上的方法,这样既考虑了子公司的意见,照顾了子公司的利益,又有利于集团公司审视子公司的经营活动。二是预算的整体性及全面性使子公司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相互配合和协调,提高管理效率,减少摩擦,增强凝聚力。三是预算是以集团公司的发展规划为依据,可保证集团目标计划的实现。预算给每个子公司以明确的经营管理目标和各方的责权关系,便于子公司进行自我控制、评价、调整。四是通过建立大型计算机网络系统,将下属子公司的资金流转和预算执行情况都集中在计算机网络上,母公司的财务主管可以随时调用、查询任何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全面控制各个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减少子公司的经营风险和制止子公司的资产流失。(3)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财务集中控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企业集团进行财务集中控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集团总部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迅速获得所需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信息,及时沟通信息、做出决策。现在我们可以借助信息系统,实现对企业集团财务集权控制。一是建立多层次整体性的监控系统。靠制度、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其成员单位的行为,但是对于一个大型企业集团而言,要实现对整个集团财务活动的有效控制,是很难达到的,必须要设计一套完整的财务监控体系。二是财务集权应从源头抓起。财务集权包括会计核算集中、财务控制集中和财务决策集中。会计核算是信息的源头,财务控制是利用会计核算数据进行的决策和监控。会计核算的集中应考虑报表、凭证、交易三集中。报表的集中对一个集团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只需通过传真或网络层层汇总和上报。凭证和交易的集中,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对于一个地域跨度大的企业集团是不容易实现的。(4)实行财务集中控制需注意的问题。一是要做到“集权有道,分权有序”。集权和分权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分权,也没有绝对的集权。对企业集团进行财务集中控制,加强集权管理,是指在分权与集权之间更趋向于集权,而不是绝对集权,要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进行有原则、有导向的分权。二是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只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统一的会计制度。才能在集团内部上下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以进一步实现集团总部对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财务集中控制。三是要注意人的因素。企业集团进行财务集中控制,人员管理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所有的业务流程、财务活动都是由人实施的。在决定财务集中控制方式后,也须注意对人的管理。四是注意发挥分支机构及子公司负责人的积极性。企业集团进行集权管理、实行财务集中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权力,这对他们的积极性会有一定影响,不利于整个企业集团的发展。因此,在进行财务集中控制时,必须注意保护和发挥分支机构及子公司负责人的积极性,采取将薪酬计划与执行财务集中控制结果挂钩等各种措施,调动其积极性。

参考文献

财务控制的方式篇3

内部会计控制指的是企业的经营活动者依据国家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与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实际管理需要和企业经营特性,为了保证企业财务活动合法的进行、企业的财务资产完整和安全以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而对企业进行的控制,而这个控制涉及企业会计事项相关的各方面业务。在企业的会计控制中主要运用会计的处理程序以及其他的会计手段,同时还要注意遵循会计的科学性、严谨性、及时性、准确性等基本的会计原则,对企业进行纪律控制、实物控制以及基础控制。

2 电力企业进行内部会计控制重要性

2.1 是贯彻落实会计法的需要

首先,对电力企业实行内部控制是贯彻落实《会计法》的要求,也是对财务会计工作规范秩序的要求。我国的新的《会计法》中的会计监督中规定,各个单位需要建立健全内部的会计监督制度。而对单位内部的会计财务制度进行控制也是保证企业的会计工作依法有序进行的一个关键环节。在电力企业中只有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机制,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才会有较好的把握,才能有效的防止经济犯罪,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2.2 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保证国家资产完整的需要

其次,这是企业加强其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电力企业只有对单位内部的会计控制加强控制,并且建立起科学可控的内部管理机制,才可以有效的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并且针对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浪费现象进行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财务会计的控制,所以,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有效科学的财务会计的控制制度,就可以有效的保证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防止企业的一些浪费,从而可以保护企业的财产完整安全,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另外,在电力企业中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还可以有效的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在实际中对会计核算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具体来说就是在企业中运用一定的财务收支的审批制度、采购结算的控制制度以及相应的监督制度等,对电力企业加强资金货币管理,从而来保证国家的资产安全完整。

3 电力企业进行内部财务会计的控制方法

要想实现电力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首先就需要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内部的会计控制的程序进行严格的审核,其次还要实行合理科学的内部控制方法。具体对电力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需要做到:对电子信息的技术控制、对会计的内部报告的控制、对财务的风险控制、对企业的财产保全控制、对企业的预算控制、对会计系统的控制、对发生的的经济活动的授权批准的控制以及对企业的发生的不相容的职务业务要进行分离控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也在不断地发展,而对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也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4 加强电力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控制的措施分析

4.1 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财务会计控制,实行现代化的

管理方式

建立健全企业财务会计控制制度,需要建立起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制度,切实发挥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在对财务会计控制中的作用。另外,合理科学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包含的经济活动的方面比较多,而涉及的经济业务环节也比较多,尤其是对企业的资产管理、资金的管理和筹集、企业的费用和成本、对外投资、预算管理、企业的收入与利润分配以及企业的财务报告分析管理制度等,都需要完善建立起来,还在在实际发生进行财务管理时进行完善和修改,而这些制度同时也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控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4.2 建立国有电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和评价机制

企业进行内部会计评价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检查和评价,而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评价和检查由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来负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评价和检查只是为了发现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是为了督促企业的各相关负责人可以认真地执行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促进电力企业的会计控制工作可以真正的落实,发挥出实际效果,并通过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4.3 健全电力企业的成本控制制度

财务控制的方式篇4

浅谈我国保险市场开放方式的抉择 一、我国保险市场开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体化趋势表明,任何一国经济包括经济组成中的某一部分,都不能离开其它国家经济而独立存在,也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保持持久的发展与繁荣。在开放、多元、相互依赖与紧密联系的经济结构中,开放、合作已成历史性的必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所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作为国民经济的子系统,保险业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和其它金融服务的职能和使命,在其发展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就自不待言。尤其是,保险经营的“大数法则”要求在其产业政策中实行对外开放。而对于尚处在幼稚阶段的我国保险业而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然性还有来自以下几方面的自身需要。(1)鉴于我国保险业的落后状况,亟需通过引进外资增加保险供给;(2)引进国外保险业技术、经验、人才乃至产品,以便实现民族保险业的自强;(3)恢复我国世界贸易组织缔约国地位的外交需要。 基于上述内外因素方面的考虑,我国在改革开放的系统工程中,依据自身需要适时开启了保险市场的大门。从80年代开始,我国就允许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代表处,1992年,美国AIG公司在我国开业;1993年东京海上开业;1996年,相继批准了加拿大宏利、瑞士丰泰在我国开业;1997年,批准法国安盛、德国安联、美国安泰三家保险公司与我国保险公司成立合资保险公司。1998年,进一步批准英国皇家太阳联合和澳大利亚康联保险公司在我国开业。保险市场近几年来的对外开放,的确为基础薄弱的我国保险业注入了“催化剂”。首先,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市场,在短期内增加了保险供给,缓解了以往供给资金不足的问题。其次,外资公司先进的专业技术、管理经验、优质产品和服务,对我国同行业产生了良性示范与启迪;再次,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对我国民族保险业产生了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加快了民族保险业的发展速度。最后,我国保险界通过与外资公司的接触扩大了同国际保险界的联系。 然而,由于对开放我国保险市场的认识尚不深刻,加之对开放的“度”和开放的方法缺乏基于本国实际的科学策略,使我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存在着诸多问题。表现为: 1.把对外开放等同于单向引进外资保险公司。无论是法规、政策的制定,还是舆论宣传,都倾向于构筑吸引外资公司进入我国市场的“环境”,而缺乏走出去的意识和政策引导,更没有与走出去相配套的法规。 2.把开放等同于开放我国的直接保险市场,而没有充分考虑与之相配套的间接市场的开放和构建,对保险市场的结构平衡、保险业自身的风险保障机制重视不够。如我国在短时间内引进了一批外资产、寿险公司,由于这些主体直接参与分割我国的保险市场,造成了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供大于求的局面。 3.把保险业的繁荣与保险公司的数量相等同,在短期内引进了一批实力远远超过国内保险公司的外资保险公司。如在1992至1998年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在我国开业的外资公司已达到9家,境外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的代表处已近200家。这些中国保险市场上的“潜在主体”,目前已开始在人员分流、市场分割、价格竞争等方面对民族保险业形成冲击。作为一种极端情况,如果这些公司都获准在我国开业,对民族保险业的冲击将是致命的。这方面,旧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教训值得我们汲取。 4.由于资本的趋利本性,外资保险公司在时机成熟时必然会充分利用其在华建立的机构,以参股、购买我国保险公司股票、收购我国保险公司等“隐形进入”手段,渗入我国保险业或其它经济部门,从而对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挑战。 二、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依据 就保险业同国民经济的关系及其自身结构体系,以及世界各国在对外开放中所达成的共性经验和原则看,科学合理地选择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政策,应立足于以下几个一般原则: 1.立足于本国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潜力。一般而言,经济发达程度越高或发展潜力越大,对保险的有效需求就越大,对保险供给的需求就越大。 2.立足于本国保险供给和需求平衡情况。国内保险供给充分,甚至保险产品供大于求,则对引进外资的需求就小;反之,若本国保险供给不足,供给小于需求时,就应扩大对外开放。这是确定引进外资资本量的依据。 3.考虑国内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承受和吸收能力。包括:(1)本国保险业对外来保险业冲击的承受能力;(2)本国国民对保险产品的消

财务控制的方式篇5

(一)财务管理观念、方法与企业发展的不适应

企业经营决策活动离不开企业的财务管理,通过财务控制,确保企业完成财务计划,实现对经营活动的有效管理。在当前日趋国际化市场竞争的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更体现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相应的财务活动的控制。许多企业集团从组建开始就建立了相应的财务管理体系。但由于主要财务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财务知识陈旧,缺乏对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认识,依然采用旧的管理办法实施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限制了企业经营活动,而且存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的现象。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处理好企业财务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没有建立起集团内部有效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已经严重地制约了部分企业集团的发展。

(二)集团内部财务关系不合理

部分企业集团缺乏一体化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上过度分权,对子公司经营活动不能有效控制,使子公司经营权力过大。子公司为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致使集团无法从战略高度有效部署各项经营活动,出现了投资规模失控、产业结构失衡、整体收益下降的问题,无法实现集团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削弱了集团的整体竞争优势和综合能力的发挥,扩大了集团的财务风险。

相反,部分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上又过度集权,限制了子公司经营活动的自主决定权,无法充分发挥子公司应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子公司成了集团纯粹的附属,造成子公司在面对行业领域内的竞争时,无法有效发挥自身与其它子公司间的经营合作,对外也无法灵活做出财务决策。子公司向上传递信息,往往需要等待集团审批,这很可能错过最佳的投资机会、经营时机,从而造成利益损失,也会影响集团财务一体化管理的效率、效果。

因此,企业集团在面对当前及今后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必须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控制模式,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进行一体化、全方位的控制,在集团与子公司间实现资金的有效流动和资源的优化组合、配置,对各子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过程控制、点式控制,既要保持各子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还要在完成集团整体战略部署中,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

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及内容

(一)财务控制模式分类

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必须围绕实现企业总体财务目标而设计财务控制模式、控制机构及组织分工等要素,而财务控制管理体系的核心在于对集权与分权的有效选择。目前,我国企业采用的财务控制模式有三种: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

1.集权模式。财务管理决策高度集中于母公司,母公司拥有对下属子公司人、财、物统一控制权,同时也赋予子公司少部分的财务决策权,以增加子公司适度的经营灵活性。子公司依据母公司下达的生产经营任务及各项经营管理指标来开展工作,且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受母公司的直接控制,子公司只有围绕母公司的财务决策实施短期财务规划和日常经营控制。集权模式的优点在于母公司能合理配置内部财务资源,全方位地控制子公司的财务行为,通过集团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整体优化,有利于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2.分权模式。在分权模式下,母公司只保留对子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不直接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子公司相对独立,子公司可根据市场和公司实际情况做出财务决策和调整经营目标,子公司将决策结果提交母公司进行备案,以实现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间接管理。

3.集权—分权相结合模式。这是一种上述两种模式兼容的混合模式。母公司严格控制涉及整个企业集团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问题以及预算管理、人员控制、投融资管理、经营业绩考核等关键环节,按照内部规定实行逐级审批。母公司制定子公司生产经营目标及考核指标,对子公司实行弹性预算与奖惩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控制办法,子公司在集团公司授权范围内享有充分的决策权。这种模式强调结果的重要性,不是过程控制,而是对可能出现的财务控制点实行控制。

企业集团应根据外部环境和竞争的需要,考虑集团公司、子公司的性质,结合集团规模、生产经营、组织机构、财务运行模式和环境的差异,创造适合自身特点的财务控制模式。

(二)企业集团全方位财务控制的内容

企业集团作为一种企业联合体的组织形式,其财务控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集团公司对自身业务进行的管理,包括单位企业财务控制的基本内容,如投资成本控制、资金审批控制、信用控制等;二是集团公司作为管理总部对其子公司及成员企业进行的管理,如生产成本控制、财务指标控制、重大经济项目支出控制等。实施全方位财务控制,必须贯穿于企业集团内资金运动全过程,实施对流动资金和非流动资金控制,对成本耗费水平的成本控制,对销售收入水平的销售控制,对利润水平和利润分配的利润控制。在全方位财务控制下,企业集团以财务计划目标为依据,约束和调节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保证财务活动依照既定的目标进行,实现企业集团一体化的财务控制。三、建立企业集团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

(一)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

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企业集团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内部的组织结构形式、成员企业具体情况以及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等因素。

1.在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方面:集团公司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具体战略,要求采取不同的财务控制模式,如在实施扩张战略阶段,应积极鼓励子公司开拓外部市场,形成集团内多个新的经济利润增长点,需要分权程度就应该大些。在稳定型战略下,投资融资权力要从严把握,而对资金营运方面的权力可适当分离,在紧缩战略下,必须强调高度集权。

2.在企业集团发展阶段方面:集团公司在发展初期应选择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与逐渐成熟,由于总部管理层能力的限制,管理的分权制便成为需要,而对于已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部分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及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进一步从全方位财务控制及模式的角度,分析了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中的控制模式选择、步骤,最后从财务控制与战略控制、会计控制相结合的两个要点,补充说明了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能够增强企业集团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集团的规模经济效益。

关键词:企业集团全方位;财务控制;财务管理理念

一、现阶段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及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方法与企业发展的不适应

企业经营决策活动离不开企业的财务管理,通过财务控制,确保企业完成财务计划,实现对经营活动的有效管理。在当前日趋国际化市场竞争的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更体现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相应的财务活动的控制。许多企业集团从组建开始就建立了相应的财务管理体系。但由于主要财务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财务知识陈旧,缺乏对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认识,依然采用旧的管理办法实施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限制了企业经营活动,而且存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的现象。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处理好企业财务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没有建立起集团内部有效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已经严重地制约了部分企业集团的发展。

(二)集团内部财务关系不合理

部分企业集团缺乏一体化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上过度分权,对子公司经营活动不能有效控制,使子公司经营权力过大。子公司为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致使集团无法从战略高度有效部署各项经营活动,出现了投资规模失控、产业结构失衡、整体收益下降的问题,无法实现集团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削弱了集团的整体竞争优势和综合能力的发挥,扩大了集团的财务风险。

相反,部分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上又过度集权,限制了子公司经营活动的自主决定权,无法充分发挥子公司应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子公司成了集团纯粹的附属,造成子公司在面对行业领域内的竞争时,无法有效发挥自身与其它子公司间的经营合作,对外也无法灵活做出财务决策。子公司向上传递信息,往往需要等待集团审批,这很可能错过最佳的投资机会、经营时机,从而造成利益损失,也会影响集团财务一体化管理的效率、效果。

因此,企业集团在面对当前及今后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必须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控制模式,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进行一体化、全方位的控制,在集团与子公司间实现资金的有效流动和资源的优化组合、配置,对各子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过程控制、点式控制,既要保持各子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还要在完成集团整体战略部署中,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

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及内容

(一)财务控制模式分类

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必须围绕实现企业总体财务目标而设计财务控制模式、控制机构及组织分工等要素,而财务控制管理体系的核心在于对集权与分权的有效选择。目前,我国企业采用的财务控制模式有三种: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

1.集权模式。财务管理决策高度集中于母公司,母公司拥有对下属子公司人、财、物统一控制权,同时也赋予子公司少部分的财务决策权,以增加子公司适度的经营灵活性。子公司依据母公司下达的生产经营任务及各项经营管理指标来开展工作,且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受母公司的直接控制,子公司只有围绕母公司的财务决策实施短期财务规划和日常经营控制。集权模式的优点在于母公司能合理配置内部财务资源,全方位地控制子公司的财务行为,通过集团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整体优化,有利于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2.分权模式。在分权模式下,母公司只保留对子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不直接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子公司相对独立,子公司可根据市场和公司实际情况做出财务决策和调整经营目标,子公司将决策结果提交母公司进行备案,以实现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间接管理。

3.集权—分权相结合模式。这是一种上述两种模式兼容的混合模式。母公司严格控制涉及整个企业集团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问题以及预算管理、人员控制、投融资管理、经营业绩考核等关键环节,按照内部规定实行逐级审批。母公司制定子公司生产经营目标及考核指标,对子公司实行弹性预算与奖惩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控制办法,子公司在集团公司授权范围内享有充分的决策权。这种模式强调结果的重要性,不是过程控制,而是对可能出现的财务控制点实行控制。

企业集团应根据外部环境和竞争的需要,考虑集团公司、子公司的性质,结合集团规模、生产经营、组织机构、财务运行模式和环境的差异,创造适合自身特点的财务控制模式。

(二)企业集团全方位财务控制的内容

企业集团作为一种企业联合体的组织形式,其财务控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集团公司对自身业务进行的管理,包括单位企业财务控制的基本内容,如投资成本控制、资金审批控制、信用控制等;二是集团公司作为管理总部对其子公司及成员企业进行的管理,如生产成本控制、财务指标控制、重大经济项目支出控制等。实施全方位财务控制,必须贯穿于企业集团内资金运动全过程,实施对流动资金和非流动资金控制,对成本耗费水平的成本控制,对销售收入水平的销售控制,对利润水平和利润分配的利润控制。在全方位财务控制下,企业集团以财务计划目标为依据,约束和调节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保证财务活动依照既定的目标进行,实现企业集团一体化的财务控制。三、建立企业集团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

(一)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

财务控制的方式篇6

(一)财务管理观念、方法与企业发展的不适应

企业经营决策活动离不开企业的财务管理,通过财务控制,确保企业完成财务计划,实现对经营活动的有效管理。在当前日趋国际化市场竞争的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更体现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相应的财务活动的控制。许多企业集团从组建开始就建立了相应的财务管理体系。但由于主要财务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财务知识陈旧,缺乏对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认识,依然采用旧的管理办法实施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限制了企业经营活动,而且存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的现象。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处理好企业财务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没有建立起集团内部有效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已经严重地制约了部分企业集团的发展。

(二)集团内部财务关系不合理

部分企业集团缺乏一体化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上过度分权,对子公司经营活动不能有效控制,使子公司经营权力过大。子公司为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致使集团无法从战略高度有效部署各项经营活动,出现了投资规模失控、产业结构失衡、整体收益下降的问题,无法实现集团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削弱了集团的整体竞争优势和综合能力的发挥,扩大了集团的财务风险。

相反,部分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上又过度集权,限制了子公司经营活动的自主决定权,无法充分发挥子公司应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子公司成了集团纯粹的附属,造成子公司在面对行业领域内的竞争时,无法有效发挥自身与其它子公司间的经营合作,对外也无法灵活做出财务决策。子公司向上传递信息,往往需要等待集团审批,这很可能错过最佳的投资机会、经营时机,从而造成利益损失,也会影响集团财务一体化管理的效率、效果。

因此,企业集团在面对当前及今后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必须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控制模式,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进行一体化、全方位的控制,在集团与子公司间实现资金的有效流动和资源的优化组合、配置,对各子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过程控制、点式控制,既要保持各子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还要在完成集团整体战略部署中,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

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及内容

(一)财务控制模式分类

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必须围绕实现企业总体财务目标而设计财务控制模式、控制机构及组织分工等要素,而财务控制管理体系的核心在于对集权与分权的有效选择。目前,我国企业采用的财务控制模式有三种: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

1.集权模式。财务管理决策高度集中于母公司,母公司拥有对下属子公司人、财、物统一控制权,同时也赋予子公司少部分的财务决策权,以增加子公司适度的经营灵活性。子公司依据母公司下达的生产经营任务及各项经营管理指标来开展工作,且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受母公司的直接控制,子公司只有围绕母公司的财务决策实施短期财务规划和日常经营控制。集权模式的优点在于母公司能合理配置内部财务资源,全方位地控制子公司的财务行为,通过集团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整体优化,有利于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2.分权模式。在分权模式下,母公司只保留对子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不直接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子公司相对独立,子公司可根据市场和公司实际情况做出财务决策和调整经营目标,子公司将决策结果提交母公司进行备案,以实现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间接管理。

3.集权—分权相结合模式。这是一种上述两种模式兼容的混合模式。母公司严格控制涉及整个企业集团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问题以及预算管理、人员控制、投融资管理、经营业绩考核等关键环节,按照内部规定实行逐级审批。母公司制定子公司生产经营目标及考核指标,对子公司实行弹性预算与奖惩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控制办法,子公司在集团公司授权范围内享有充分的决策权。这种模式强调结果的重要性,不是过程控制,而是对可能出现的财务控制点实行控制。

企业集团应根据外部环境和竞争的需要,考虑集团公司、子公司的性质,结合集团规模、生产经营、组织机构、财务运行模式和环境的差异,创造适合自身特点的财务控制模式。

(二)企业集团全方位财务控制的内容

企业集团作为一种企业联合体的组织形式,其财务控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集团公司对自身业务进行的管理,包括单位企业财务控制的基本内容,如投资成本控制、资金审批控制、信用控制等;二是集团公司作为管理总部对其子公司及成员企业进行的管理,如生产成本控制、财务指标控制、重大经济项目支出控制等。实施全方位财务控制,必须贯穿于企业集团内资金运动全过程,实施对流动资金和非流动资金控制,对成本耗费水平的成本控制,对销售收入水平的销售控制,对利润水平和利润分配的利润控制。在全方位财务控制下,企业集团以财务计划目标为依据,约束和调节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保证财务活动依照既定的目标进行,实现企业集团一体化的财务控制。

三、建立企业集团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

(一)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

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企业集团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内部的组织结构形式、成员企业具体情况以及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等因素。

1.在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方面:集团公司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具体战略,要求采取不同的财务控制模式,如在实施扩张战略阶段,应积极鼓励子公司开拓外部市场,形成集团内多个新的经济利润增长点,需要分权程度就应该大些。在稳定型战略下,投资融资权力要从严把握,而对资金营运方面的权力可适当分离,在紧缩战略下,必须强调高度集权。

2.在企业集团发展阶段方面:集团公司在发展初期应选择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与逐渐成熟,由于总部管理层能力的限制,管理的分权制便成为需要,而对于已发展成熟的集团公司或规模较小的子公司应选择集权与分权结合式财务管理模式。

3.在成员企业对母公司财务战略影响的重要程度上:对于那些与集团核心产业联系密切,对集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子公司,母公司选择相对集权控制;对于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成员企业,集团总部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的控制与管理;对于那些与集团发展战略、核心能力、核心业务关系一般,影响不大的成员企业,即使是控股的子公司,从提高管理效率、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以及增强市场竞争的应变能力角度,采用分权型的管理体制较合适。

(二)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的步骤

全方位财务控制就是指依据财务预算和有关制度,对企业所有财务活动施加影响或进行调节,确保企业及其内部机构和人员全面实现财务预算的过程。企业集团在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管理体系前,首先需要确定财务管理控制的模式,在这个模式基础上,才能制定财务控制的相关政策、制度、程序,建立相应的组织。如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核算方法,完善授权审批制度,建立合理的内部财务关系,完善全面预算制度,设立内部财务结算中心,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实行定期或不定期内部财务审核等。其次,控制的目标要得到很好的执行与贯彻,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财务控制机制保障,这些机制包括人员机制、制度机制、机构机制等。最后,一个全方位的财务控制的过程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连贯的过程,是否采取财务关键点控制还是过程控制,往往由不同阶段的企业经营过程来决定。

四、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的两个要点

(一)财务控制要与战略控制相结合

财务控制完成了企业集团内部控制操作层面的任务,还应与企业集团战略性控制相结合。企业集团的总体设计和规划构成集团的发展战略,按照企业集团发展的战略控制,企业集团始终不偏离发展的大方向。而财务控制为企业集团控制提供了基本的信息资料,它以利润为目标,关心成本收益等短期可度量的财务信息,按照固定的程序相对稳定地进行。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企业集团将会采取不同的经营战略和相应的财务战略,但有时可能会因过于注重财务结果而鼓励短期行为,这时要结合企业集团的长期生存发展目标,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兼容长短期目标,将全局观念、长远观念、整体观念等深入贯彻到财务控制中,以加强组织和业务的灵活性,保持企业集团的市场竞争力。

(二)财务控制要与会计控制相结合

财务控制与会计控制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财务控制在完善和健全各项基础工作、制定控制标准、分析差异以及执行结果考核评价时,无疑要利用会计控制手段,两者在诸多时候是交叉的。财务控制的职责主要是筹划资金、制定信用政策、办理货币资金收支款项等,侧重于业务活动量的方面,关注现金收支流量活动,编制预算是其重要方法。会计控制是对经济业务是否安全与合法进行的控制,其职责是负责记录经营收支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状况、编制报告、对内外提供会计信息等,侧重于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如会计控制关注对现金收支等活动是否合法。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与会计控制相结合,才能实现全方位财务控制管理的长效性。

全方位财务控制不仅对企业集团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监控,而且能对经营成果作合理的评价,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是企业集团发展的“软基础”。企业集团要确保财务控制系统能良好地运转,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需要将企业集团的整体规划及战略目标分解、贯彻到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改善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强化预算管理,重视评价、执行、纠正情况,从而提高企业集团的科学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提高企业集团整体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世定.企业内部制度控制设计[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2002.

[2]岳守艳.对企业内部控控制框架的设想[J].财会月刊,2004,(11).

财务控制的方式篇7

(一)财务管理观念、方法与企业发展的不适应

企业经营决策活动离不开企业的财务管理,通过财务控制,确保企业完成财务计划,实现对经营活动的有效管理。在当前日趋国际化市场竞争的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更体现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相应的财务活动的控制。许多企业集团从组建开始就建立了相应的财务管理体系。但由于主要财务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财务知识陈旧,缺乏对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认识,依然采用旧的管理办法实施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限制了企业经营活动,而且存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的现象。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处理好企业财务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没有建立起集团内部有效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已经严重地制约了部分企业集团的发展。

(二)集团内部财务关系不合理

部分企业集团缺乏一体化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上过度分权,对子公司经营活动不能有效控制,使子公司经营权力过大。子公司为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致使集团无法从战略高度有效部署各项经营活动,出现了投资规模失控、产业结构失衡、整体收益下降的问题,无法实现集团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削弱了集团的整体竞争优势和综合能力的发挥,扩大了集团的财务风险。

相反,部分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上又过度集权,限制了子公司经营活动的自主决定权,无法充分发挥子公司应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子公司成了集团纯粹的附属,造成子公司在面对行业领域内的竞争时,无法有效发挥自身与其它子公司间的经营合作,对外也无法灵活做出财务决策。子公司向上传递信息,往往需要等待集团审批,这很可能错过最佳的投资机会、经营时机,从而造成利益损失,也会影响集团财务一体化管理的效率、效果。

因此,企业集团在面对当前及今后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必须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控制模式,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进行一体化、全方位的控制,在集团与子公司间实现资金的有效流动和资源的优化组合、配置,对各子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过程控制、点式控制,既要保持各子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还要在完成集团整体战略部署中,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

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及内容

(一)财务控制模式分类

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必须围绕实现企业总体财务目标而设计财务控制模式、控制机构及组织分工等要素,而财务控制管理体系的核心在于对集权与分权的有效选择。目前,我国企业采用的财务控制模式有三种: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

1.集权模式。财务管理决策高度集中于母公司,母公司拥有对下属子公司人、财、物统一控制权,同时也赋予子公司少部分的财务决策权,以增加子公司适度的经营灵活性。子公司依据母公司下达的生产经营任务及各项经营管理指标来开展工作,且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受母公司的直接控制,子公司只有围绕母公司的财务决策实施短期财务规划和日常经营控制。集权模式的优点在于母公司能合理配置内部财务资源,全方位地控制子公司的财务行为,通过集团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整体优化,有利于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2.分权模式。在分权模式下,母公司只保留对子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不直接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子公司相对独立,子公司可根据市场和公司实际情况做出财务决策和调整经营目标,子公司将决策结果提交母公司进行备案,以实现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间接管理。

3.集权—分权相结合模式。这是一种上述两种模式兼容的混合模式。母公司严格控制涉及整个企业集团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问题以及预算管理、人员控制、投融资管理、经营业绩考核等关键环节,按照内部规定实行逐级审批。母公司制定子公司生产经营目标及考核指标,对子公司实行弹性预算与奖惩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控制办法,子公司在集团公司授权范围内享有充分的决策权。这种模式强调结果的重要性,不是过程控制,而是对可能出现的财务控制点实行控制。

企业集团应根据外部环境和竞争的需要,考虑集团公司、子公司的性质,结合集团规模、生产经营、组织机构、财务运行模式和环境的差异,创造适合自身特点的财务控制模式。

(二)企业集团全方位财务控制的内容

企业集团作为一种企业联合体的组织形式,其财务控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集团公司对自身业务进行的管理,包括单位企业财务控制的基本内容,如投资成本控制、资金审批控制、信用控制等;二是集团公司作为管理总部对其子公司及成员企业进行的管理,如生产成本控制、财务指标控制、重大经济项目支出控制等。实施全方位财务控制,必须贯穿于企业集团内资金运动全过程,实施对流动资金和非流动资金控制,对成本耗费水平的成本控制,对销售收入水平的销售控制,对利润水平和利润分配的利润控制。在全方位财务控制下,企业集团以财务计划目标为依据,约束和调节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保证财务活动依照既定的目标进行,实现企业集团一体化的财务控制。

三、建立企业集团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

(一)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

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企业集团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内部的组织结构形式、成员企业具体情况以及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等因素。

1.在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方面:集团公司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具体战略,要求采取不同的财务控制模式,如在实施扩张战略阶段,应积极鼓励子公司开拓外部市场,形成集团内多个新的经济利润增长点,需要分权程度就应该大些。在稳定型战略下,投资融资权力要从严把握,而对资金营运方面的权力可适当分离,在紧缩战略下,必须强调高度集权。

2.在企业集团发展阶段方面:集团公司在发展初期应选择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与逐渐成熟,由于总部管理层能力的限制,管理的分权制便成为需要,而对于已发展成熟的集团公司或规模较小的子公司应选择集权与分权结合式财务管理模式。

3.在成员企业对母公司财务战略影响的重要程度上:对于那些与集团核心产业联系密切,对集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子公司,母公司选择相对集权控制;对于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成员企业,集团总部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的控制与管理;对于那些与集团发展战略、核心能力、核心业务关系一般,影响不大的成员企业,即使是控股的子公司,从提高管理效率、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以及增强市场竞争的应变能力角度,采用分权型的管理体制较合适。

(二)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的步骤

全方位财务控制就是指依据财务预算和有关制度,对企业所有财务活动施加影响或进行调节,确保企业及其内部机构和人员全面实现财务预算的过程。企业集团在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管理体系前,首先需要确定财务管理控制的模式,在这个模式基础上,才能制定财务控制的相关政策、制度、程序,建立相应的组织。如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核算方法,完善授权审批制度,建立合理的内部财务关系,完善全面预算制度,设立内部财务结算中心,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实行定期或不定期内部财务审核等。其次,控制的目标要得到很好的执行与贯彻,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财务控制机制保障,这些机制包括人员机制、制度机制、机构机制等。最后,一个全方位的财务控制的过程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连贯的过程,是否采取财务关键点控制还是过程控制,往往由不同阶段的企业经营过程来决定。

四、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的两个要点

(一)财务控制要与战略控制相结合

财务控制完成了企业集团内部控制操作层面的任务,还应与企业集团战略性控制相结合。企业集团的总体设计和规划构成集团的发展战略,按照企业集团发展的战略控制,企业集团始终不偏离发展的大方向。而财务控制为企业集团控制提供了基本的信息资料,它以利润为目标,关心成本收益等短期可度量的财务信息,按照固定的程序相对稳定地进行。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企业集团将会采取不同的经营战略和相应的财务战略,但有时可能会因过于注重财务结果而鼓励短期行为,这时要结合企业集团的长期生存发展目标,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兼容长短期目标,将全局观念、长远观念、整体观念等深入贯彻到财务控制中,以加强组织和业务的灵活性,保持企业集团的市场竞争力。

(二)财务控制要与会计控制相结合

财务控制与会计控制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财务控制在完善和健全各项基础工作、制定控制标准、分析差异以及执行结果考核评价时,无疑要利用会计控制手段,两者在诸多时候是交叉的。财务控制的职责主要是筹划资金、制定信用政策、办理货币资金收支款项等,侧重于业务活动量的方面,关注现金收支流量活动,编制预算是其重要方法。会计控制是对经济业务是否安全与合法进行的控制,其职责是负责记录经营收支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状况、编制报告、对内外提供会计信息等,侧重于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如会计控制关注对现金收支等活动是否合法。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与会计控制相结合,才能实现全方位财务控制管理的长效性。

全方位财务控制不仅对企业集团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监控,而且能对经营成果作合理的评价,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是企业集团发展的“软基础”。企业集团要确保财务控制系统能良好地运转,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需要将企业集团的整体规划及战略目标分解、贯彻到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改善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强化预算管理,重视评价、执行、纠正情况,从而提高企业集团的科学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提高企业集团整体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世定.企业内部制度控制设计[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2002.

[2]岳守艳.对企业内部控控制框架的设想[j].财会月刊,2004,(11).

财务控制的方式篇8

(一)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内控深化建设背景

2008~2012年,财政部、国资委先后《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配套指引》和《关于加快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央企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原则。同时,国资委在央企全面开展以“强基固本、控制风险,转型升级、保值增值,做强做优、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管理提升活动,将内部控制建设作为管理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共享模式这一新兴财务组织形式对各公司内控工作的组织资源、流程管理、信息化平台及考核监督机制等方面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各公司内控体系的深层次转型提升提出了全新课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充分利用现有各项内控工作成果,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财务内控管理经验,探索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控建设创新思路与方法,是推动内控体系的持续优化提升、促进运营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内控面临的挑战

1.人员结构变化风险财务一体化改革之后基层财务人员的减少造

成沟通成本增加,可能导致业务支撑能力不足,带来内控职能无法有效落地的潜在风险。此外,如何调整和优化公司与各基层单位的财务管控关系,在释放现有基层单位财务核算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基层财务管理会计及业财融合职能的发挥,也给内控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2.业财分离风险

共享体系建设初期和过渡期,由于财务组织的深度变革,大量的会计核算人员集中到财务共

享中心,财务触角收缩,远离业务前端,由此可能导致对经济事项真实性、合规性的管控程度相对削弱。此外,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不仅涉及财务职能调整,也会影响到其他业务部门原有的工作流程和行为习惯,财务变更与业务变更能否形成良性互动,这对业务部门来说也是全新的挑战。

3.流程管理风险

随着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原有流程对于财务共享模式已不再适用,对于财务共享后的流程

再造、流程管理风险随之凸显,流程设计不合理将导致共享中心的服务效率低,严重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如何确保共享后再造流程合理有效、财务业务处理规范高效、流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则是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初期所面临的挑战。

2 财务共享模式下内控深化工作的主要实践内容

(一)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内控深化建设目标内控深化建设应立足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阶

段性成果及中长期持续推进要求,通过内部控制体系深化建设与应用研究,全面把握财务共享模式下内控体系建设难点与重点,优化组织资源配置方式,创新内控管理手段与机制,促进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深化转型,切实提高内控建设成果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规范性、高效性、实用性和适用性。

(二)实践举措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的内控建设以“风险导向,深化应用,过程管控,加速成效”为主线,遵循全面覆盖原则、协同高效原则、权责制衡原则、适应调整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基于内控成熟度的5个方面从战略运营方面、人员组织方面、流程制度方面、信息载体方面、考核绩效方面做了大量的创新和实践,有效的防范了共享中心模式对公司内控带来的挑战因素。

1.战略运营方面

建设与战略经营目标相适应的内控体系财务共享变革紧紧围绕集约化这一要义,有效促进了财务战略的发展与实现,促进财务从事务型向战略决策型转变。在推进财务共享模式的进程中,以“共享提升规范,服务创造价值”为目标,将风险与内部控制管理的信念充分体现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利用共享服务平台开展分享与交流工作共享服务平台有利于基层单位间信息与知识与共享;通过可比数据分析,推动各基层单位间的经验交流,有利于其互相间的内部借鉴与学习。因此,伴随着财务共享中心的设立,财务共享服务平台以更加广阔的视角服务各基层单位,高度支持公司整体战略的贯彻与执行。

2.人员组织方面

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工作标准体系,在操作层级方面,根据财务共享模式的特点,原先由各基层单位财务部承担的职责,如成本费用核算、工程核算、资产核算等职能统一转至新设立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操作岗位方面,随着财务管理条线架构的变动,对于财务资产部与其他业务部之间及财务部内部各岗位之间的职责进行了清晰界定和配套优化。在审批权限方面,伴随着财务条线各岗位职责的梳理,相应调整事项的审批权限。

3.流程制度方面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工作规范指南,业财融合标准化管理要素规范,执行凭证交叉审核控制机制,搭建三层级交叉型稽核体系。

3 财务共享模式下内控建设实践意义综述

在财务共享模式一体化建设思路的指引下,在财务共享模式探索实践中,内控深化建设与实施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强化风控意识,贯彻内控制衡机制在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的内控深化工作中,一方面是通过对风险与内部控制管理文化意识的强化,将内控理念扎根于公司各级人员心中,持续推进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确保各项风控成果的有效落地;另一方是通过进一步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从管控关系上推进决策与执行、审批与监督的分离。

(二)夯实财务管控,规范前端业务操作通过对财务组织架构的调整、对各级财务职责界面的梳理,以盘活财务人力资源为出发点,以加强业务过程管控为切入点,以业财融合顺畅为着力点,夯实财务管控基础,加强财务对业务的管控力度,同时也在无形中规范前端业务操作,提升公司各部门的风控管理强度。

(三)执行标准流程,改善业务处理效率通过对内控标准流程的优化、部门和岗位职责的明确,提升内控标准的适应性,确保内控建设各项工作成果的实用性。与此同时,对于财务共享模式下集中整合的同质、重复的业务,在规模效应、专业分工和标准化操作的引领下,大幅改善了该类业务的处理效率。

参考文献:

财务控制的方式篇9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控制;问题;因素

前言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企业集团必须在世界舞台上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竞争。目前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还不如人意,虽然有国家政策和体制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其财务管理尤其是财务控制不完善造成的。长期以来,我国企业集团凝聚力不强,集团内各子公司各自为阵,无法发挥整体优势;重复建设、盲目引进屡见不鲜,投资小型化、分散化问题突出:资金管理混乱,造成频繁失控,资金浪费现象严重;财务控制形同虚设,财务管理漏洞百出。近几年来,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问题己经得到了我国财务界的关注。总之,此问题的探索在我国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显然,我国现代企业财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解决财务控制方式问题的基础,财务控制方式的选择是关键,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内容是内涵,而财务控制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最终归属点,本文按此思路对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方式进行了分析。

1.现代企业财务控制的概述

财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母公司控制子公司的重要环节,它在财务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现代企业财务控制的概念按照传统的定义,财务控制是指“财务人员(部门)通过财务法规、财务制度、财务定额、财务计划目标等对资金运动(或日常财务活动、现金流转)进行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确保财务计划(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财务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或基本职能,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与评价一起成为财务管理的系统或全部职能。

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是在出资人所有权及企业法人财产权基础上产生的,围绕集团发展的总体目标,利用各种财务手段,对各成员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引导、控制和监督,使其经营管理活动符合集团发展的总体目标,维护集团的整体利益。财务控制是一种权力控制,一方对一方进行控制,必然基于一种或几种权力。财务控制实质上是对企业中利益相关的组织、人员行为的控制,即通过控制财务活动中的资产、人员行为,来协调各方的目标,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包括两个方面:出资所有者的财务控制和企业管理者的财务控制。从出资者角度看,现代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出资者的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出资者将其资本投入到企业以后,其资本就与债权资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企业的资本,形成企业的法人财产,出资者这时失去了对法人财产的直接控制权,出资者为了实现其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就只能通过控制其资本的方式操纵法人财产,以实现出资者资本价值的最大化。而控制资本既是产权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财务控制的前提与基础。从企业内部管理角度看,其财务控制的对象就是其运营的法人财产。

2.现代企业财务的控制方式

现代企业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从总体上要解决的问题是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因此,财务控制模式的焦点也是如何处理财务控制权的集中与分散问题。

2.1财务权利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现代企业管理与单体企业管理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以产权为基础的管理,主要反映在重大项目的投资决策权、重大资金的筹资决策权、资产收益分配权和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等等上面。可以看出,这些权利都是和财务领域密不可分的。在经济学当中,一切权利都是围绕配置与利用资源的目标而产生的。具体到财务领域,财务目标决定了财务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资源配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当前和未来经济利益。围绕财务目标产生的不同层次和角度,财务权利大致可以分为:财务决策权、财务资源调配权、财务资源使用权和财务监控权。

财务决策权是宏观上经营者财务权利的最高层次,它内在包括其他财务权利,还可以分解为财务战略决策权和财务运作决策权。财务资源调配权是根据具体项目和生产情况调动财务资源的权利,是财务决策权分化出来的权利。这种权利在分布上依据生产特点和项目性质而异,在分配上依据职务等级而异。如预算审批权、流动资金调配权等。财务资源使用权是最低一级的财务权利,是财务资源调配权行使后的体现,也是财务资源真正发挥作用这一层次上的权利。财务监控权是对其他几个层次的财务权利的分配过程和行使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权利。在低层面上,财务监控权是财务决策权派生出来的监督财务资源调配和使用情况的权利,在更高的层次上,它是企业所有者用于监督企业经营者的财务权利。

2.2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

根据财务控制权限集中程度的不同,现代企业财务控制可分为集权模式和分权模式两种。

(1)集权模式

在集权模式下,现代企业的各种财务决策权均集中于集团母公司,集团母公司集中控制和管理集团内部的经营和财务,并作出相应的财务决策,所有子公司必须严格执行集团母公司的决策,按集团的决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各子公司只有日常业务决策权限和具体的执行权,负责短期财务规划和日常经营管理。母公司财务部门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的总管,不但参与决策和执行决策,在特定情况下还直接参与子公司决策的执行过程,子公司在财务上被设定为母公司的二级法人。

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为:一是有利于保证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目标的一致性。由于不同层次上的管理者对企业财务目标的理解和认识可能存在差距,加之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总会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从而导致各自实际追求的财务目标产生偏差。财务控制的集中化可以大大减少集团内部各有关单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从而有助于确保集团内部各层次、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所追求的财务目标及与之相适应的重大财务决策同集团总体财务目标保持协调一致。二是有利于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集团的整体利益与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的局部利益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是难免的。现代企业财务控制的集权化更加有助于实现现代企业的整体利益。三是有利于有效地进行投资方向的战略调整。当现代企业需要作出战略调整时,它就必须集中一定的资源,这必然要求现代企业具有相应可供调控的财力。只有在集权式财务控制模式下,才更易于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现代企业顺利实现战略调整。四是有利于迅速果断地作出决策,财务控制效率较高,能全方位地控制子公司的财务行为。五是企业的信息在纵向能够得到较充分的沟通,便于实现资源共享,现代企业较易调动内部财务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六是通过集团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整体优化,有利于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集权的缺点在于:(a)压抑了下级的积极主动性;(b)企业信息在横向不利于沟通;(c)管理权限集中在最高层,管理者距离生产和经营的最前沿较远,不熟悉情况,容易做出武断的决策。

(2)分权模式

在分权模式下,母公司将日常财务事项的决策权与管理权下放到子公司,只保留少数关系全局利益和发展的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而不直接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财务控制的分权模式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a)分权管理的重心在于强化对结果的评价。在分权制下,母公司或管理总部对子公司的管理主要通过对结果的评价来进行。(b)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重大财务事项决策权。分权制并不等于对子公司的所有权利都下放。(c)子公司财务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分权制下,母公司财务部门负责集团整体的财务战略与预算管理,负责对各子公司的业绩评价与考核。

分权模式的主要优点有两个:一是有利于调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财务分权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各成员单位在拥有一定的理财自后,其理财积极性和创造性必然较高;二是财务决策周期短,决策针对性强,应付市场变化能力较强。成员单位在授权范围内可以直接作出决策,不需要事事进行“上”与“下”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决策程序减少,效率提高。

但分权模式也有其明显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目标的不协调。第二,各成员单位资源调动受到一定限制。由于各成员单位有较大的经济自,现代企业财务权利的行使将受到一定影响,对不同单位之间的资源调动将受到各成员单位财务自的制约,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过度分权增加了现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协调性,影响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导致内部资源配置上的重复浪费,造成现代企业整体实力及市场竞争力下降。第四,分权控制很容易形成随意挪用资金和私设小金库等行为。

3.我国现代企业财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现代企业正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主导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团的财务管理,而财务控制又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我国现代企业财务控制仍处于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阶段,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1财务控制集分权模式两极化,效率低下

在财务控制的集分权模式上,我国的现代企业两极分化严重。现行的集团财务控制要么过度集权,把成员企业当作没有法人地位的附属工厂或车间,整个集团被看作一个大企业管理,领导财务权利绝对化;要么过度分权,大量的财务控制权下放到子公司,任其自由发展。

另外,现代企业财务控制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财务控制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没有有机统一。如果下属企业中拥有很少的财务决策权,那么对临时发生的财务问题总要层层上报到集团总部,再由总部层层决策下来实行,这样就很容易错过市场商机。反之,当子公司财务决策权过大,又容易造成财务决策盲目而失误,不仅对集团参与市场竞争起不到决策参谋作用,而且还会成为向市场竞争对手提供竞争信息的工具,有碍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2财务控制缺乏一体性

财务控制按照所有者意图,根据有关法规、制度和标准,通过一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促使与财务活动有关的各方面按照财务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主要集中于事后控制,往往缺乏至关重要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许多现代企业在事前决策形成之后,对于进一步的财务控制工作往往注重于年度利润规划,满足于制定出全年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目标利润等几个总括性目标,而没有进一步将决策具体化,编制出据以进行控制管理的月份、季度、年度财务预算。因此,期中预算与经营业绩比较也就难以进行,事中控制流于空谈。至于事后控制,虽基于年终考核之需而能得到一定的重视,尚可在年度利润规划的基础上辅之以相关会计资料勉强为之,但有效性亦颇受影响。既然事前控制未必有效,于是下属企业对决策的整个执行过程基本上超出了核心企业的财务控制范围,游离于核心企业的财务控制之外。

现代企业自身没有建立起贯通母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机制,财务控制各自为政,母公司不能从现代企业战略高度来统一安排投资、融资活动,整个集团盲目扩大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欠佳,对外举债失控,财务结构极为虚弱,一旦经济不景气或产品销路不畅,资金流动出现障碍,集团就会陷入困境难以自拔。内部财务考核指标过于单一,不能全面考查子公司业绩。相当多的现代企业的内部考核指标仅有合同额和利润额两项。

3.3财务与会计职能不分,机构设置不规范

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与会计机构通常是合二为一的,这种机构设置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尚能满足管理的需要,但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比,其弊端暴露无遗。表现在:(1)财务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所有者,它具体运作和操纵的对象是企业内部的事务,而会计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外部利害关系人,其提供的公开化会计信息必须体现“真实公允”的原则。将服务对象和灵活程度不同的两项工作合并一处,必然导致财务的灵活性干扰会计的公允性。(2)财务部门承担着资金筹划、财务管理的艰巨任务,但是其工作任务弹性较强、程序和时间要求比较灵活,而会计承担的是信息收集、处理、报告等核算工作,其工作任务弹性较弱,程序与时间要求比较严格和规范。如果企业尤其是现代企业把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混杂在一起,很容易造成较为“刚性”的会计核算工作挤兑较为“弹性”的财务管理工作,难以摆脱长期以来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的局面。

3.4现代企业资金运作不规范

目前,现代企业的资金运作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现代企业资金条块分割严重。一些现代企业仍未超出以某种契约关系为联系纽带而进行资本营运,其实质仍是行政命令虚拟的企业联合形式,集团内部各成员仍严格划分势力范围,较难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配,难于发挥大集团大资金的作用。二是现代企业存量资金盘活效果差。由于计划经济模式下的“重产值、轻效益、重外延、轻内涵、重投入、轻产出”的惯性作用,使得企业内部可供盘活的资金账面金额大,但实际盘活余地少,从而影响到存量资金效果。三是现代企业内部聚积大量的沉淀资金。

3.5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目前企业财务监控中内部审计工作成为流于形式的过程。一是审计管理形式化。现代公司每年都要组织不同形式的审计,己经成为一种固定的程序,然而由于内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处于同一层次,因而对公司财务中存在的问题不可能深究,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走过场。这种审计不仅起不到监督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纵容了企业少数人员违法违纪行为。二是审计责任虚无化。现代企业内部审计是审计人员受集团委托对成员企业财务进行检查监督的过程,因而审计人员都负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但在现实中审计工作成为一种形式,审计人员无论认真与否,均无需承担责任,因而使得审计监管乏力。三是审计结果虚假化。审计结果应当真实可*,但在现实中不同的审计机构对同一企业同一时期的情况审计,结果往往不尽相同,且相差甚远,这些都是审计结果虚假不真实的表现。

4.选择财务控制模式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一般而言,现代企业选择财务控制模式时主要应考虑这些因素:股权集中度、子公司对母公司财务战略的影响程度、组织结构、发展战略、集团规模等。

从集团层次上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要严于对关联公司的控制,对全资子公司的控制要严于对相对控股子公司的控制,因此,母公司对全资控股子公司和优势控股子公司采用集权控制,对质量参股子公司和任意参股子公司采用分权制。为维护和增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不同重要程度的子公司应采取不同的控制模式。对具有重要影响的子公司,母公司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的控制权与管理权,即使是部分分权也必须局限于集权的框架内;对与集团发展战略、核心能力、核心业务以及可预见的未来发展关系一般、影响不大的子公司,从提高管理效率、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以及增强市场竞争的应变能力角度,采用分权型的管理体制较合适。

从组织结构上看,U型结构是一种典型的集权化结构,相应地,其财务控制模式也应是集权式的。H型是一种有机的组织结构,各部门之间联系较松散,部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这一组织结构下,采用分权式的财务控制模式较为合适,而M型结构属于相融式组织结构,因此其财务控制既可采用集权模式也可采用分权模式。

从经营特点上看,现代企业的经营特点不同,选择的财务控制模式也会有所不同。在单一化和一体化经营的情况下,集团内部各单位在业务上有着较大的联系,财务控制自然地要求集权化程度高一些。企业采取多角化经营时,由于各子公司所在行业的不同,各子公司之间的业务联系比较少,现代企业难以实施统一的集权化控制,因此对各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应给予适当授权。

从发展阶段来看,现代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为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也会采取不同的财务控制模式。通常来说,公司在发展的初期规模较小,业务比较单一,采用集权化财务控制模式,可以较好地发挥同样决策和资源整合的优势,在行业中形成管理上的规模效益。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领域的不断开拓,集权型的财务控制模式就不能满足公司在财务控制和经营方式上多样化的需要了,这时候,就需要对子公司在各方面进行更多的授权,从而使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模式逐步向分权化发展。

另外,财务控制模式应服从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思想。公司的发展战略可以分为稳定型战略、扩张型战略、紧缩型战略和混合型战略。企业在某一阶段不同的战略选择需要依*不同的财务控制模式。通常实施稳定型战略的公司内部可以集权化程度高一些;实行扩张型战略的公司则倾向于比较灵活的分权型控制模式,以适应其开拓市场的需要;实施紧缩型战略的公司对企业的各项重大财务活动都要严格控制,因此强调集权;对于实行混合型战略的公司,则应根据子公司经营的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控制方式。

参考文献:

[1]韩伟模.财务与会计监管热点问题述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林钟高.财务治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M],2005

[3]李晏野.徐星美;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理论述评及启示,经济学动态[J],2006

[4]吕杰.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改进和管理,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J],2007

财务控制的方式篇10

一、引言

母子公司财务控制是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基础和平台,是集团母公司通过激励与约束等一系列手段。使子公司在遵守财经法规、财务制度前提下,充分利用母子公司内外部资源,使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目标趋向一致,实现母公司与子公司共同利益的管理控制活动。一般认为,母子公司财务控制存在三种模式:集权式模式、分权模式和介于集权与分权之间的混合模式。极端的集权与分权通常是不存在的,现实中往往是混合财务控制模式,是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动态调整。以上财务控制模式只是从权力角度考虑的,对模式内在机理的研究以及如何选择适宜的控制模式的理论研究是不完整的,尤其对于集权与分权的选择往往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因此,利益各方往往对一种模式的评价是集权过多还是分权过多是完全不同的(例如母公司利益代言者常常抱怨权利集中不够,而子公司利益代言者则可能认为权利过于集中)。由此导致对财务控制模式的适时与适度调整存在困惑。鉴于从权利角度划分的集权与分权界限模糊与相对性,我们试图通过对母子公司财务控制模式的内在机制研究来厘清财务控制模式的内在机理。

“机制”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echane,原本是物理学的范畴,意指机器的构造和运行原理。所谓母子公司内在控制机制,是指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活动运行规律的概括,是更深层次的财务控制运行机理。内在控制机制在财务控制链上的组合决定了在母子公司之间哪些财务控制环节、财务活动应按照母子层级关系控制运作,哪些环节和活动由子公司自我控制或其他控制形式运作。目前财务界对财务控制机制的研究通常局限于财务学理论。我们认为,财务控制作为一种管理职能,管理学对管理控制机制的研究成果对财务控制的研究应当具有借鉴意义。

许多针对大公司的研究发现,大公司中的“文化控制”取代了“官僚控制”,控制在这些企业中是内在的和非正式的,而不是外在的和正式的。例如Ouchi(1980)按照标准的经济学理论开创性地分析了“市场”与“官僚科层”并置的控制机制(clans,社会控制机制)。Martinz与Jarillo(1989)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解释了社会控制与正式官僚行政控制在应用条件上的区别,他们认为为了实现交易双方的相对公平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或花费的所有费用都是交易成本。官僚行政控制是通过双方签订一个合同来互相约束,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然而这个合同不可能是完美的,当环境变得复杂,出现了合同中没有规定的事项时,官僚行政控制系统不能发挥作用。而社会控制降低交易费用的机理与官僚行政控制不同,它能使交易双方相信,从长远目标看交易是公平的,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社会控制能够应付非常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Maanen与Sche(1997)提出了大公司协调控制机制的三个概念:集权化、正规化和社会化。集权化反映了母公司把重要决策集中在总部的程度;正式化反映了总部通过正式的记录和程序将决策例行化的程度;社会化或者规范化反映了利用共同目标或者价值观控制行为和决策的程度。

以上几种管理控制机制研究思路对论文的研究有直接的借鉴作用,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只是从委托一的视角来划分具体控制手段或方式,很少考虑母子公司作为层级组织管理控制的运行原理。因此,本文试图从层级组织管理控制的视角,沿着母子公司科层结构与权威控制的变化来探讨母子公司之间的财务控制模式的内在机制。

二、现代企业的母子公司科层结构理论分析

最早研究科层结构的是马歇尔。通过对权威的分类,基本特征的描述以及组织结构设计,韦伯构建出宏大精密的科层管理体系。科层结构下的协调控制强调组织需要合理的分层,在上下级之间必须建立完整的权威结构,强调支配关系在组织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了组织内部分工后所形成的组织纵向割裂问题,构建了分工后如何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控制,以加强组织效率的基本原则和途径。无可否认,现代社会中的大部分组织结构方式都是科层制式的自上而下地统一划分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是一种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式的内部结构。尽管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日益复杂,但传统科层结构的一些基本特点仍存在。

母子公司作为一种特殊的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尽管在许多内部协调控制中有别于单一企业科层权威形式。但是由于母子公司往往是由单一企业规模扩大的结果,必然与单一企业的本质协调形式有着“血缘”关系,是由传统层级结构绝对权威协调一脉相承的“变异”,是单一企业科层结构的发展变化的结果,在本质上仍然存在科层结构绝对权威的“基因”,具有科层结构的特点,尤其是当子公司活动分工的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科层协调控制就会更有效率,只是来自科层结构的绝对权威有效性下降。

母子公司始终存在科层结构的等级控制,与单一企业科层不同的是权威性的变化。母子公司关系的协调是以科层权威为“基因”的组织间协调,其科层权威协调的本质特征――等级制度和层级控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而科层权威控制始终体现于母子公司的特殊科层结构之中,形成层级链。比如母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层次不同可以分为母公司层、子公司董事会层和子公司经理层。母公司通过子公司董事会等控制子公司,由此形成了一个委托链:母公司一子公司董事会一子公司总经理一子公司财务经理一子公司财务人员。在上述委托链中委托者控制的直接对象是者,但最终控制的客体是子公司的财务活动。虽然母子公司是依靠产权关系形成的财务控制关系,但事实上的科层组织使得母公司的财务控制意志超越了法人的边界,依然没有脱离科层制层级控制结构的框架。无论母子公司成长到什么程度,科层结构都不会完全消失,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始终会保留着一定的权力体系以及层级制。

三、母子公司科层结构下财务控制机制的基本形式

在母子公司的科层结构中,母公司拥有绝对的权威性。母公司的意愿可以通过其在子公司的代表(财务董事、财务负责人等)直接到达子公司层面,子公司财务自治权弱小,可以说子公司只是母公司下属的执行组织,不存在财务决策权。母公司根据现行财务法规的要求,制定母子公司通行的、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对子公司实施严格的财务管理,发挥母子公司

整体财力的作用。母公司通过母公司财务部门实现对子公司的财务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和控制。所有子公司都必须执行母公司作出的财务决策,各个子公司只负责短期的财务规划和日常的经营管理,子公司的收益也全部归属于母公司。在这种科层结构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决策权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所有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包括子公司的资本增减变动、子公司的对外投资和筹资、子公司的现金及其他重要资产调配、子公司的财务制度设计等。二是所有财务机构设置与财务经理任免权。子公司的财务部门是母公司的派出机构,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经理的聘用、提升、解聘等有最终决策权。这样,母公司财务部门成为整个母子公司财务的总管,不但参与和执行决策,有时还直接参与子公司的执行过程,子公司尽管在法律上是独立的,但在财务上直接接受母公司的领导,通常被设定为母公司的二级法人。

母子公司的科层结构存在两个假设:(1)存在着中心和边缘两个分析单位;(2)边缘附属于中心。其主要根据就是母公司是母子公司整体利益的保护人,是母子公司意愿的代表。子公司利益被认为是部分的,也是次要的。我们将母子公司的这种财务控制关系称之为内部的“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母公司通过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的使用,如财务制度、规则、流程,以及财务人员的派遣等对子公司直接进行财务控制。

基于母子公司科层结构基础上的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是利用纵向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来解决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纵向的利益矛盾和各个子公司之间的横向利益矛盾。一般说来,科层制所形成的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是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活动分工整合的基本控制形式。这是因为,随着母子公司财务活动范围与复杂性的增加,子公司财务活动分工也随之发展,其财务活动呈现出高度的水平差异性。这时如果没有相应的纵向整合能力(执行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的能力),财务活动分工的水平差异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1 各个子公司的各种财务活动分工水平差异会形成各个子公司的各种财务活动分工之间的连续性差异,无法完成统一的财务活动,容易诱发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及各个子公司之间的各种矛盾甚至冲突。子公司财务活动分工往往与利益分配相联系,上述矛盾或冲突相应就会转化为各个财务活动分工主体利益至上,从而导致各个财务活动主体利益凌驾于子公司利益、子公司利益凌驾于母公司利益的现象。对于这个问题,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通过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的纵向分配与被分配权利关系加以控制。

2 财务活动分工的水平差异造成财务活动的割裂,其所产生的一种副产品就是母子公司内部各个财务部门资源的大量浪费,其中人力资源的浪费尤为突出。财务活动分工是依据财务活动单元(假定某一具体的财务活动可分解为一系列连续的单元)的分门别类以及同类集合的原则而建立起来的,因而各个专用性的财务资源归类于同一个子公司财务部门。这样会产生财务资源因专用性而出现使用过于单一和子公司之间相互独立的情况,缺乏子公司之间各类专用性财务资源的互补和协同效应。当母子公司针对某一具体财务目标或财务活动(比如资金管理活动)而需要将某几个子公司的专业活动单元协同起来时,上述财务活动分工的水平差异往往造成财务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针对这一问题,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通过理顺纵向协调与被协调的权利关系和相应的财务制度安排,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资源浪费起到制约作用。

3 财务活动分工还会导致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问题的加剧,给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控制带来更大的难题。可以想象,处于中心位置的母公司,控制处于边缘位置的各个子公司的财务活动,要想达到效用最大,就需要这样一个先决条件:母公司必须拥有所有子公司财务活动分工的充分信息。当子公司数量较少而且子公司财务活动分工还不算细化(专业性不强或财务活动较简单)时,或许母公司还能凭借其经验来完成财务控制活动。当子公司财务活动复杂化,财务活动分工精细化时,母公司就难以应付了。这是因为,母公司要想拥有那么多子公司财务活动分工的充分信息,就必须同时参与子公司那么多的财务分工活动,必须具备各种财务专业知识,拥有多种财务控制能力,既要全知,又要全能,还要无所不在。在这种情况下,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成为一种母子公司内部普遍存在的基本控制机制,其可以通过内部报告制度、财务和会计监督制度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充分的问题。因此,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是一种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活动分工整合的基本形式。

四、母子公司科层结构的财务控制机制的改进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传统科层结构下的财务控制机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科层结构下的财务控制机制的突破创新也迫在眉睫。就母子公司而言,规模不断扩大,外部环境日益复杂,母子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加剧,母公司的科层权威财务控制活动变得愈加困难,母公司需要处理的各个方面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子公司拥有母公司所不具备的财务知识日益增多,此时母公司通过赋予子公司更多的自而不是总部集权可以更好地回应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随着不同子公司的独特地位和自的增强,需要采取不同于科层结构权威控制机制的其他有效机制才能确保母子公司的协调发展。

巴特来特和戈绍尔(Bartlett与Ghoshal。1990)在跨国模型思想的基础上,把母子公司看成是一种相互作用的网络组织,而不是单一性(unitary)组织。他们认为,母公司不能简单按照科层制所赋予母公司的绝对权力来控制子公司,指出母子公司嵌入在由不同关系网络组成的复杂环境下,并着重分析了关系网络对母子公司资源结构和权力的影响。Wilkins与Ouchi(1983)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解释了社会控制与正式官僚行政控制在应用条件上的区别,他们认为为了实现交易双方的相对公平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或花费的所有费用都是交易成本。官僚行政控制是通过双方签订一个合同来互相约束,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然而这个合同不可能是完美的,当环境变得复杂,出现了合同中没有规定的事项时,官僚行政控制系统不能发挥作用。而社会控制降低交易费用的机理与官僚行政控制不同,它能使交易双方相信,从长远目标看交易是公平的,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社会控制能够应付非常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

当子公司对母公司的资源依赖程度较高时,母公司会以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来要求子公司必须听命于母公司,以期能够达到母公司的战略目标。当子公司较缺乏资源,必须依赖母公司的资源才能生存时,也会接受母公司的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但是子公司对母公司资源的依赖程度会随着子公司的发展成熟而降低。子公司越成熟,母公司通过资源分配控制子公司的可能性则越低。此时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形式倾向于非权威的控制。非权威的控制所倚重的管理机制

并不仅仅依靠母公司自上而下的权威,而是转向依靠行为者之间的上下互动、彼此合作、相互协商的多元关系,把一部分权威协调关系变为母子公司问的内部契约关系。在这里,仍存在两个分析主体:中心和边缘。但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不再是“中心”主导“边缘”,而是“边缘”拥有一定的财务控制自,可以与“中心”协商。但双方依然是不平等的,母公司居于主导地位,只是双方之间从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主要源于硬性的科层权威性控制)转向相互合作的关系(主要源于支持服务性和软性的非科层控制)。我们将母子公司的这种财务控制关系称之为内部的“非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

可见,非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是相对于母公司视角的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而言的,是母公司对子公司强制性的科层管理控制之外的控制机制。如子公司对自身的控制机制、母子公司间的信任机制、文化控制机制以及来自除母公司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各方的社会控制机制。在非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下,母子公司双方凭借良好意愿,相信子公司不会利用自己弱项牟利或者认为利用自己弱项牟利的成本低于执行权威机制的运行成本,从而主动省去繁琐冗长的科层链。由于非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的存在,作为一种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系统简化机制,它降低了系统中的复杂性。而且,母公司采用非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管理子公司。并不意味着放弃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财务的权威与非权威控制机制之间是互补的。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对子公司财务活动控制的规定和实施都要通过明确的、正规的财务制度,存在着强制的执行。非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则一般并不存在明确的财务制度,机制的实施往往是自发的或隐蔽的。非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一般都要求子公司有一定程度的自律,与自我执行相关。也就是说,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具有很强的约束力,而非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在实施功能时,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回旋余地或弹性空间,带有“软约束”的特征。可以认为,非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对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具有替代作用,是附加于原本己经存在的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之上的另一种机制,是对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的一种改进。

五、结论与启示

改善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的效果需要增强非权威性财务控制对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的改进。不能仅仅靠传统高度规则化和层级化的权威性财务控制的方法,要有意识地鼓励发展母子公司内部适当的非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来改进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

我国存在的大量母子公司在形成过程中一般具有特殊性。按照通常规律,正常的母子公司形成是由母公司的资源扩散形成的,即先有母公司再有子公司,子公司的形成是母公司发展壮大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顺向成长型。而国内很多母子公司的形成过程则是:政府将几家企业硬性划拨到一起或者几家企业为了享受某种优惠政策而集结在一起,由此产生了母子公司关系,即先有子公司再有母公司,这就是所谓的逆向成长型。

财务控制的方式篇11

1.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比较

目前,我国有三种公认的财务控制模式,即集权式、分权式、集权和分权结合制。不同类型的财务控制模式对企业集团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如何选择适合集团发展的财务控制模式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集权职能制

集权职能制也称“集权式”模式,是指将子公司业务看作母公司业务的延伸,所有战略决策权与经营控制权都集中在母公司。在这种模式下,子公司的全部财务决策权归属于母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高度集权下的统一组织和管理。

1.2控股经营型

控股经营型也称“分权式”模式,这种模式下,决策权分散于各子公司,子公司属于独立的投资主体,母公司只起控股公司的作用,不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

1.3事业部型

事业部型也称“集权和分权结合制”模式,是指在集团母公司下面设立若干个自主营运的事业部。这些事业部可以按地区、产品、服务及生产程序来划分,每个事业部包含了相关的若干个子公司。集团的重大决策权集中在母公司,自主决策权和其他决策权赋予子公司,对一些公司实行集权,对另一些公司实行分权。对于事业部型,关键在于把握好集权和分权的“尺度”问题。

2.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的耗散特征

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通过对耗散结构理论的学习,可以发现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

2.1集团财务控制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集团的财务具有了开放性、社会性特征。集团的财务活动,无论筹资、投资、营运还是利润分配都与利益相关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集团财务控制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2.2集团财务控制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

集团的各种利益相关者拥有不同的资源和信息,对集团有不同的期望,其财务控制系统便被赋予不同的期望。由于这些利益相关者力量对比不同,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集团财务控制系统不能达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只能满足个别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且满足的程度也不同,这样就不可能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2.3集团财务控制系统中存在非线性作用机制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耗散结构形成的内在机理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机制。在集团财务控制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存在非线性。集团中的各要素都不是孤立的,无论是筹资、投资还是利润分配,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显示出一种时空的非均匀性,通过相互作用显示出整合效应,而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

3. 整合型财务管控模式的特征

整合型财务控制模式是根据我国企业集团的具体情况来构建的,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充分体现集权与分权的结合。集团将涉及其战略目标的重大财务决策权集中于母公司,将日常财务活动管理权下放给子公司。二是以耗散结构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将耗散结构理论作为整合型财务控制模式的指导性理论,依据集团的发展变化采取适当的配套措施,提高财务控制效率,使财务控制通过动态的优化调整,达到集团价值的最大化。三是在不断的控制中达到动态平衡。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国企业集团必须时刻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整合型财务控制模式,不断调整各项配套措施,整合集团资源,最终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4. 整合型财务管控模式的支撑体系

4.1公司治理结构控制方面的措施

由于企业集团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了保证经营者不会背离所有者的目标,控制成本,必须通过创设独立董事制度达到监督、制衡作用。独立董事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与公司或公司经营管理者没有重要的业务联系或专业联系,并对公司事务做出独立判断。

4.2资金控制方面的措施

在财务公司模式下,集团母公司行使账户集中管理职能,集团各成员企业在财务公司设立账户,集团内部所有的货币资金往来结算,全部通过财务公司进行。集团母公司委托财务公司通过贷款方式对在短期内需增加流动资金的成员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将各成员企业盈余资金及时调入集团母公司,确保资金的集中统一使用。财务公司受集团母公司的委托,根据各个成员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各个成员企业的贷款等资金业务,从而使其财务控制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充分体现了整合型财务控制模式的特点。

4.3预算控制方面的措施

为了使全面预算在编制、执行、控制、考评各环节中顺利进行,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预算委员会),以加强企业集团的全面预算管理。其职责有:制定集团预算目标、预算政策、预算程序;将集团预算提交董事会审核报批;下达与组织实施已获批准的预算;审定、控制与调整各项责任预算;制定奖惩标准与奖罚形式等。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设立,是集权和分权结合模式下的产物,充分体现了整合型财务控制模式的特点。

4.4人员控制方面的措施

企业集团的人员控制是母公司为了提高对子公司的控制效率而行使的人事控制权。财务人员、经理等管理者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主要客体。母公司对子公司人员控制的主要方式是委派财务总监,实行财务总监制。

财务总监即首席财务官(简称CFO),由企业所有者或全体所有者代表决定,能体现所有者意志,负责对企业财务、会计活动进行全面管理与监督的高级管理人员。为了使财务总监制顺畅执行,财务总监制的实施需要三个保障条件。一是建立相对独立的组织体系。财务总监应具有一定的财务资源调配权,对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持有独立的发言权,从而保证了财务总监的相对独立性。二是财务总监由董事会认命并对董事会负责。在我国,强调由董事会来聘任财务总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也是财务总监履行其职责的前提条件。三是财务总监应当具有董事身份。财务总监应当直接进入董事会,拥有董事的所有权利和责任,其角色地位是股东代表,这是财务总监履行其职责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财务控制的方式篇12

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集团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和手段。财务控制实质上是对企业中利益相关的组织、人员行为以及财务资源的控制,即通过控制财务活动中的组织、人员行为和财务资源,来协调各方的目标,实现企业财务价值最大化。财务控制系统既包括事前、事中的监控手段,也包括事后的监控措施。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样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任何模式都代表具体的、客观的、实在的事物,财务控制模式也不例外。但是,模式也有其抽象的一面,即它所反映的不是事物所有组成部分的集合,而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择事物的一定属性和特定组成部分,而忽略了事物的其他属性和组成部分(毛伯林、赵德武 1990)。本文按照管理权限的集中程度,将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分为集权摸式、分权摸式和折中模式。

1、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

在集权模式下,企业集团的各种财务决策权均集中在母公司,所有子公司都必须严格执行母公司的决策,各子公司只负责短期财务规划和日常经营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 母公司统一制定资源规划系统,一切重要经营活动所消耗的财务资源都纳入规划,子公司业务必须符合集团发展战略。(2) 资本分配以支持集团总体战略为标准,子公司没有投资决策权,是利润或成本中心而非投资中心。(3) 详细规定子公司应达到的业绩标准(财务与非财务业绩),并严格考核。(4) 子公司的财务部门是母公司管理总部的派出机构,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经理的聘用、提升、解聘等有最终决策权。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业务关联度强(如横向一体或纵向一体化)的企业集团,亦即产业型企业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各子公司之间较强的业务协同性,使得总部协调功能发挥所得收益大于协调成本,如总部统一采购和营销、统一对外筹资等经营或财务战略,会提高公司整体效益。目的在于通过集权型财务控制方式,来强化总部财务规划功能,理顺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的财务关系。

2、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

在分权模式下,母公司只保留对子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而将日常财务事项的决策权与管理权下放到子公司,子公司只需将决策结果提交母公司备案即可。在这种模式下,子公司相对独立,母公司不直接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1) 在分权制下,母公司先对子公司制定明确的目标与管理要求(如投资报酬率等)并赋予经营者责任与权利。子公司及其经营者,一方面要对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全面负责,另一方面要向母公司报告其实施或落实责任的全部计划,由母公司对其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并对其结果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价。(2) 分权制不等于对子公司的所有权利都下放。为了提高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重大财务事项决策权,如资本投资等。(3) 子公司财务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不是母公司的派出机构,但要接受母公司财务的业务指导并对子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定期报告。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子各公司间业务关联度较低、协同效益差,母公司将自身定位于从事资本运作的实体,以股东的权利来行使其买入—持有—卖出决策的企业集团,亦即资本型企业集团。在这一定位下,母公司更多考虑的是子公司的业绩是否达到母公司期望,因此,母公司的财务控制体系是基于业绩上的控制而做出的。

3、折中型财务控制模式

极端的集权容易使集团的财务机制僵化,子公司没有任何积极性;相反,极端的分权必然导致子公司及其经营者在失控状态下过度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从而侵蚀集团整体利益。集权与分权的适当结合,既能发挥集团母公司的财务调控职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经营者及子公司风险。集权与分权结合旨在以企业集团整体经济效益为中心,将重大财务活动决策权集中于母公司,同时赋予子公司自主经营权。其内容为:(1) 集团负责制定主要政策,如发展规划以及统一的内部管理制度,各子公司应遵照执行,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加以补充。(2) 根据集团战略和子公司发展规划,按照集团整体最优化原则确定集团资源分配顺序以及子公司的职责权限。(3) 子公司编制和上报业务计划,由母公司负责审批下达并严格进行评估与考核。(4) 财务机构接受母公司财务的业务指导并定期报告子公司的经营业绩,财务经理的聘用、提升、解聘等报母公司批准。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那些多元化混合经营的企业集团,它试图将上述两种类型的优势整合在一起。折中型介于集权型和分权型之间,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机制,是部分集权和部分分权的统一,是现代企业集团管理的主要方式。折中模式摆脱了“事无巨细”的集权模式的不足,同时也避免了“粗放管理”的分权模式的诸多缺陷。

二、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基本取向

财务控制已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机制。财务控制模式的划分一是出于理论研究的方便,二是便于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应用。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认识,笔者倾向于我国企业集团选择折中型财务控制模式。

(l) 从企业集团类型看。我国企业集团的组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先后确定了两批共100多家试点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都是典型意义上的产业型企业集团,而纯粹资本型的企业集团还为数不多。对于产业型企业集团而言,其组建的基本动机是为了规范集团业务关系、提高内部业务协调能力和增强集团整体效益。因此,采用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不可能成为这类企业集团管理之首选。

(2) 从集权与分权角度看。企业集团的产业结构与组织模式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如果将企业集团产业结构分为单一产业、主导产业、相关产业和无关产业四个层次的话,则管理模式上所采用的集权与分权程度也顺次选择高度集权、相对集权、高度分权和完全分权四个形式。我国企业集团内部产业结构大都介于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这一区间,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折中型模式就成为选择对象。

(3) 从母公司的管理能力看。母公司管理控制能力是在集权型和分权型间进行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如前所述,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要求母公司是全能式的,而这一点在我国很难做到,况且它存在较多负面影响(如子公司积极性不易调动等)。折中型财务控制模式对母公司提出的要求会更高,但所要做的工作量并未加大,它关注集团战略、重点业务规划和结果考核,母公司并不替代子公司进行直接管理,而是在集权基础上分权控制。因此,这一模式适合我国当前现实。

三、折中型模式下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控制主体—集团董事会

根据理论,“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一切合作性活动中,存在于企业内部的每一个管理层次上”。关系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公司股东向经营者授予经营管理权可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但关系的确立必然招致成本。这种成本不仅最终由股东承担,而且它的存在会影响公司经营效率,甚至可能威胁公司的生存。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治理结构架构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董事会对经营者财务约束和控制的强化。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的董事会的职权来看,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公司治理结构以董事会为中心而构建,董事会对外代表公司进行各种主要活动,对内管理公司的财务和经营,只有董事会才能全方位负责财务决策与控制,从本质上决定公司的财务状况(汤谷良 2000)。强调董事会在现代企业财务控制中的主体地位,决不是否认经营者在财务控制体系的一定地位,企业存在多层关系,财务控制的主体也是分层次的和多层次的。在企业集团财务决策和控制中,董事会处于企业战略决策层次,经营者处于战术执行层次,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2、控制方式—激励机制与约束手段的统一

为了降低成本,实现财务目标,必须设计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手段。激励机制包括:清晰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之间的决策权、控制权的界限;解雇或替换表现不佳的经营者;奖励制度中体现奖励方式的交叉性与多样性,把精神奖励和物资奖励、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结合起来,利用年金计划、股权、期权、声誉等多种激励方式;实行预算管理,设定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并严格考核;建立内部定期审计制度等。约束手段包括:企业集团可以成立内部劳务市场或利用外部人才市场进行人员调节,一个理性的经营者、员工在人才市场的影响下,对自己的行为会有所顾忌;控制权市场上潜在购并者的威胁;政府的法律;资本市场上的监管者,如政府、中介机构等。

3、控制手段—信息系统的建设

根据理论,企业集团进行管理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母公司与子公司间信息不对称,即子公司比母公司更了解自己、掌握着一部分“私有信息”,进而产生成本。企业集团应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及财务管理软件,建立一个财务信息传递和处理系统,通过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这一平台向控制系统提供实施控制和行为评价的数据资料。通过该系统可以全面及时掌控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强化并完善企业资金管理,及时汇总企业集团财务信息,动态分析评价财务经营状况等。同时,与集团其他业务子系统相链接,企业集团就能以全面预算控制和业绩评价为中心,实时、完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管理状况,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实行全过程管理和控制,并提供完善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

四、小结

通过对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的分析,以及模式的选择,为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想法。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更为具体的问题,尤其是集权与分权“度”的把握,可以根据集团的发展战略、管理理念以及企业文化灵活解决。

参考文献

[1]毛伯林、赵德武.中国会计管理模式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0,4

[2]汤谷良.财务控制新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控制的再造[j].会计研究,2000,3

[3]王斌.企业集团组建与运行中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3

财务控制的方式篇13

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集团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和手段。财务控制实质上是对企业中利益相关的组织、人员行为以及财务资源的控制,即通过控制财务活动中的组织、人员行为和财务资源,来协调各方的目标,实现企业财务价值最大化。财务控制系统既包括事前、事中的监控手段,也包括事后的监控措施。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样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任何模式都代表具体的、客观的、实在的事物,财务控制模式也不例外。但是,模式也有其抽象的一面,即它所反映的不是事物所有组成部分的集合,而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择事物的一定属性和特定组成部分,而忽略了事物的其他属性和组成部分(毛伯林、赵德武 1990)。本文按照管理权限的集中程度,将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分为集权摸式、分权摸式和折中模式。

1、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

在集权模式下,企业集团的各种财务决策权均集中在母公司,所有子公司都必须严格执行母公司的决策,各子公司只负责短期财务规划和日常经营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 母公司统一制定资源规划系统,一切重要经营活动所消耗的财务资源都纳入规划,子公司业务必须符合集团发展战略。(2) 资本分配以支持集团总体战略为标准,子公司没有投资决策权,是利润或成本中心而非投资中心。(3) 详细规定子公司应达到的业绩标准(财务与非财务业绩),并严格考核。(4) 子公司的财务部门是母公司管理总部的派出机构,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经理的聘用、提升、解聘等有最终决策权。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业务关联度强(如横向一体或纵向一体化)的企业集团,亦即产业型企业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各子公司之间较强的业务协同性,使得总部协调功能发挥所得收益大于协调成本,如总部统一采购和营销、统一对外筹资等经营或财务战略,会提高公司整体效益。目的在于通过集权型财务控制方式,来强化总部财务规划功能,理顺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的财务关系。

2、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

在分权模式下,母公司只保留对子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而将日常财务事项的决策权与管理权下放到子公司,子公司只需将决策结果提交母公司备案即可。在这种模式下,子公司相对独立,母公司不直接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1) 在分权制下,母公司先对子公司制定明确的目标与管理要求(如投资报酬率等)并赋予经营者责任与权利。子公司及其经营者,一方面要对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全面负责,另一方面要向母公司报告其实施或落实责任的全部计划,由母公司对其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并对其结果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价。(2) 分权制不等于对子公司的所有权利都下放。为了提高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重大财务事项决策权,如资本投资等。(3) 子公司财务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不是母公司的派出机构,但要接受母公司财务的业务指导并对子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定期报告。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子各公司间业务关联度较低、协同效益差,母公司将自身定位于从事资本运作的实体,以股东的权利来行使其买入—持有—卖出决策的企业集团,亦即资本型企业集团。在这一定位下,母公司更多考虑的是子公司的业绩是否达到母公司期望,因此,母公司的财务控制体系是基于业绩上的控制而做出的。

3、折中型财务控制模式

极端的集权容易使集团的财务机制僵化,子公司没有任何积极性;相反,极端的分权必然导致子公司及其经营者在失控状态下过度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从而侵蚀集团整体利益。集权与分权的适当结合,既能发挥集团母公司的财务调控职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经营者及子公司风险。集权与分权结合旨在以企业集团整体经济效益为中心,将重大财务活动决策权集中于母公司,同时赋予子公司自主经营权。其内容为:(1) 集团负责制定主要政策,如发展规划以及统一的内部管理制度,各子公司应遵照执行,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加以补充。(2) 根据集团战略和子公司发展规划,按照集团整体最优化原则确定集团资源分配顺序以及子公司的职责权限。(3) 子公司编制和上报业务计划,由母公司负责审批下达并严格进行评估与考核。(4) 财务机构接受母公司财务的业务指导并定期报告子公司的经营业绩,财务经理的聘用、提升、解聘等报母公司批准。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那些多元化混合经营的企业集团,它试图将上述两种类型的优势整合在一起。折中型介于集权型和分权型之间,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机制,是部分集权和部分分权的统一,是现代企业集团管理的主要方式。折中模式摆脱了“事无巨细”的集权模式的不足,同时也避免了“粗放管理”的分权模式的诸多缺陷。

二、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基本取向

财务控制已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机制。财务控制模式的划分一是出于理论研究的方便,二是便于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应用。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认识,笔者倾向于我国企业集团选择折中型财务控制模式。

(l) 从企业集团类型看。我国企业集团的组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先后确定了两批共100多家试点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都是典型意义上的产业型企业集团,而纯粹资本型的企业集团还为数不多。对于产业型企业集团而言,其组建的基本动机是为了规范集团业务关系、提高内部业务协调能力和增强集团整体效益。因此,采用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不可能成为这类企业集团管理之首选。

(2) 从集权与分权角度看。企业集团的产业结构与组织模式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如果将企业集团产业结构分为单一产业、主导产业、相关产业和无关产业四个层次的话,则管理模式上所采用的集权与分权程度也顺次选择高度集权、相对集权、高度分权和完全分权四个形式。我国企业集团内部产业结构大都介于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这一区间,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折中型模式就成为选择对象。

(3) 从母公司的管理能力看。母公司管理控制能力是在集权型和分权型间进行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如前所述,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要求母公司是全能式的,而这一点在我国很难做到,况且它存在较多负面影响(如子公司积极性不易调动等)。折中型财务控制模式对母公司提出的要求会更高,但所要做的工作量并未加大,它关注集团战略、重点业务规划和结果考核,母公司并不替代子公司进行直接管理,而是在集权基础上分权控制。因此,这一模式适合我国当前现实。

三、折中型模式下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控制主体—集团董事会

根据理论,“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一切合作性活动中,存在于企业内部的每一个管理层次上”。关系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公司股东向经营者授予经营管理权可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但关系的确立必然招致成本。这种成本不仅最终由股东承担,而且它的存在会影响公司经营效率,甚至可能威胁公司的生存。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治理结构架构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董事会对经营者财务约束和控制的强化。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的董事会的职权来看,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公司治理结构以董事会为中心而构建,董事会对外代表公司进行各种主要活动,对内管理公司的财务和经营,只有董事会才能全方位负责财务决策与控制,从本质上决定公司的财务状况(汤谷良 2000)。强调董事会在现代企业财务控制中的主体地位,决不是否认经营者在财务控制体系的一定地位,企业存在多层关系,财务控制的主体也是分层次的和多层次的。在企业集团财务决策和控制中,董事会处于企业战略决策层次,经营者处于战术执行层次,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2、控制方式—激励机制与约束手段的统一

为了降低成本,实现财务目标,必须设计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手段。激励机制包括:清晰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之间的决策权、控制权的界限;解雇或替换表现不佳的经营者;奖励制度中体现奖励方式的交叉性与多样性,把精神奖励和物资奖励、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结合起来,利用年金计划、股权、期权、声誉等多种激励方式;实行预算管理,设定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并严格考核;建立内部定期审计制度等。约束手段包括:企业集团可以成立内部劳务市场或利用外部人才市场进行人员调节,一个理性的经营者、员工在人才市场的影响下,对自己的行为会有所顾忌;控制权市场上潜在购并者的威胁;政府的法律;资本市场上的监管者,如政府、中介机构等。

3、控制手段—信息系统的建设

根据理论,企业集团进行管理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母公司与子公司间信息不对称,即子公司比母公司更了解自己、掌握着一部分“私有信息”,进而产生成本。企业集团应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及财务管理软件,建立一个财务信息传递和处理系统,通过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这一平台向控制系统提供实施控制和行为评价的数据资料。通过该系统可以全面及时掌控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强化并完善企业资金管理,及时汇总企业集团财务信息,动态分析评价财务经营状况等。同时,与集团其他业务子系统相链接,企业集团就能以全面预算控制和业绩评价为中心,实时、完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管理状况,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实行全过程管理和控制,并提供完善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

四、小结

通过对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的分析,以及模式的选择,为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想法。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更为具体的问题,尤其是集权与分权“度”的把握,可以根据集团的发展战略、管理理念以及企业文化灵活解决。

参考文献

[1]毛伯林、赵德武.中国会计管理模式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0,4

[2]汤谷良.财务控制新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控制的再造[j].会计研究,2000,3

[3]王斌.企业集团组建与运行中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3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