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财务类论文

摘要:对于现代财务会计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具体可分为会计基表假设创新、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多元化以及网络会计几个方面。总而言之,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将会随着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及时适应新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
财务类论文

财务类论文:财务会计类的论文

一、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雄雌”边界的必要性实际上,自20世纪50年代会计逐步分化形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以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性质与边界问题就一直存在。例如:在当前许多《成本会计》教材中,未能区分成本会计是财务会计中的成本会计还是管理会计中的成本会计。早在30多年前,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第四号公告(APBStatementNo.4)指出“企业财务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应当能够识别财务会计的特点和局限性:它所处理的对象是企业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这就决定它提供的信息是历史的,即面向过去而非面向未来。”我国着名会计泰斗葛家澍教授睿智地发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性质与边界的重要性,他在2006年出版的《财务会计理论研究》中,撰写“什么是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件引起的思考”一文专门讨论这个问题,而且提出两个问题作为该文章的结论:“通过以上分析,我只试图提出一个供讨论的问题:究竟什么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和特点?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边界究竟在哪里?”葛家澍教授用大量笔墨讨论了财务会计的性质与边界,而且文章仍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讨论,理论界对财务会计边界的讨论正好说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边界区分未有定论,会计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讨。但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边界与差异并未受到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尚未出现需要区分两者差异的经济环境。这正如“双兔傍地走”时,无须辨别雄兔与雌兔。同样在非信息化时代,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性质的差异并未显得重要。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上,不用说分清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界限,就是会计与财务之间的边界也被抹杀。当前,会计实务中尚有“大财务论”或“大会计论”说法。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开始改变会计工作方式。只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性质与界限得到正确的界定,管理会计信息化问题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计算机貌似“大愚若智”,实际上是“大智若愚”。计算机在任何计算时都遵循0、1的逻辑计算规律,在处理任何问题时都必须转换成预先建立的“形式化处理”系统,否则计算机无法开展工作。同时,随着全球物联网信息技术产业化向规模化、协同化和智能化进程的发展,由于“物”不具备人的智能水平,如果未能清晰与地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的性质与边界进行区分,“物”是难于对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会计信息进行辨别与区别处理的,这就难于对物联网下的企业进行智能管控。为了基于物联网的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与普及,就必须明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的性质与边界。因此,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雄雌”边界问题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时间维度: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雄雌”边界的标准

正如雄兔与雌兔之间有性别的本质差异,也有“脚扑朔”与“眼迷离”等各种非本质性的差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也有许多差异。其中典型的笔者称之为“空间边界论”,即财务会计是对外会计(externalaccounting),管理会计是对内会计(internalaccounting)。明眼人都知道,区分兔子的“雌雄”问题,必须依据性别标准而不能够依据“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的外在特征来区分。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边界问题,也需要找出区分两者质的标准。从哲学角度来说,时间与空间一样,都是事物存在的形式。但是时间与空间不同,空间容易为人们所感触,而时间存在却并不太容易为人们所感知(世界是四维时空)。时间不仅被用来综合思维、身体、社会生活的种种形态,而且被作为全球测量、协调、管理和控制标准化的准则。在社会学领域,主要有两种时间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及其运动方式的看法:一是时间说的自然时间观;二是相对时间说的社会时间观。时间永恒地、均匀地流动,与其他任何事物毫不相关,时间流动不存在“变化”,它可以被分割成类似空间的小单元,而且是可逆的。在借鉴吸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观及着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时间简史》的三种时间观基础上,当前社会学家认为,物理时间和社会时间有着根本的区别。社会时间具有独特的流动属性,时间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时间是不可逆的,过去和未来的区别清晰可辨。以往关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边界的讨论的会计理论,是根据基于时间下空间维度的区分标准,几乎可以说是与“时间无涉的”。受时空论的影响,人们将时间当作企业经济业务的环境,从而认为时间是会计的外生变量而不是内生变量,会计理论的研究过程也一直是“同时性的而不是纵向性的”。然而,事实上,时间不仅是企业经济业务的纯内生变量,而且还是我们理解企业经济业务与企业结构及其变迁的关键所在。因此,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边界问题应以社会时间概念为前提。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雄雌”边界的内容

当前一个主流观点是财务会计是主要向企业外界有关利益集团提供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会计,也叫对外会计;管理会计是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提供内部经营决策信息的会计,也称为对内会计。这种“边界论”实质上是以“企业边界”作为划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边界,它流行于许多会计着作、杂志和官方文件中。这种“边界论”观点是基于时间下空间维度的区分标准,时间被看作一种自然的常态、一种外生变量而并

非连续性的社会创造。随着社会认识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工业经济背景下时间观的局限性。与自然时间不同,社会时间特性是经济业务反映的前提。企业过去经济业务与未来经济业务有着本质的差异。作为对经济业务货币反映的会计必须能够反映出企业过去与未来业务的这一时间维度的特征。基于理论要求,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本质差异应当是确认并计量到其信息系统中的经济业务性质的不同,财务会计确认并计量过去经济业务的经济信息,管理会计确认并计量未来经济活动的经济信息。也就是说,财务会计是面向过去的会计(past-orientedaccounting),反映企业过去资金活动的信息,以历史成本法为计量方法,履行会计受托责任的目标;管理会计是面向未来的会计(future-orientedaccounting),反映企业未来资金运动的信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方法,满足会计决策相关性的目标。人类自来到地球开始,就天生具有利用测量、记录、分析并预测世界的动力。从依靠经验、企业家天赋才华来进行决策到依靠数据、量化决策是企业管理从“粗放管理”到“集约管理”的标志。当前,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管理会计迎来大数据时代,当文字、方位、沟通甚至世间万物都变成数据,在数据化及其量化基础上进行决策成为企业决策的必然要求。因此,当前应坚持“财务会计是面向过去会计;管理会计是面向未来会计”的观点。 财务会计类论文范文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分析

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

(一)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的内容主要明确提供会计信息的原因,以及向谁提供会计信息,和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前提条件,已经成为财务会计的一切依据和基础。现在财务会计将会计信息使用者看作一个整体,为其提供一种通用的会计报表。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络通讯技术及时分享数据信息,为决策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会计基本前提

现代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主要依靠四个基础层面,主要体现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上,然而目前新经济形势的出现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会计基本前提的内容与规则上出现了较大的改变,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它将

(三)会计要素

根据现代财务会计的分类要求,主要把会计要素分成财务状况要素和经营成果要素这两种。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逐步成为核心竞争力,要想更好地顺应新时代的潮流,必须不断加强流动创新的源泉,为其不断注人新的活力。

(四)会计主体

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统一进程,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技术手段风险数据信息资源。加强财务会计工作的流动性,会计主体也相应随之发生了改变,导致会计主体的认定产生了难度,不利于会计人员对相关会计工作进行核算与监督。企业应及时转变经营发展战略,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利用科技手段加强企业自身能力,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

二、现代财务会计的状况

(一)持续经营的概念转变

在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中,持续经营是关于一个企业在对未来可预见的情况下能够持续经营的设定。为了适应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多样性以及多变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切以能够持续经营为前提来加强完善现代财务会计理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企业的经营时间也无法预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顺应当下全球经济发展的要求,持续经营的概念将会随之发生变化,而现代财务会计的理论也会相应做出改变。

(二)会计分期的概念转变

会计分期的概念主要是指企业可以通过及时利用会计信息并相应地做出决策。在新的知识经济形势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及时掌握信息资源,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充分具体的信息来源,保障决策的性和性。通过网络平台分享近期数据信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方便之处,获取近期资讯并及时利用。受到新的知识经济的冲击,会计信息的提供渠道也越来越多。由此,会计分期假设的存在产生变化,会计分期的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发生变化。

(三)货币计量的概念转变

对于新知识经济时展的要求,货币计量将会随着货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在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中,货币的价值是恒定的,然而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货币的价值随时都会发生变化,它已无法满足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要求。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也将对货币计量产生影响,打破传统观念,适时顺应全球一体化进程。

三、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

(一)会计基表假设的创新

由于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会计基表假设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会计基表假设将会朝着持续创新的方向向前发展。对于会计主体假设,由于原有的一些概念原则问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了保障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并能顺应时代潮流长期稳定发展,需要对会计基表假设进行不断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理论实际相结合,对于持续经营假设可以将经济利益相结合,适时改变其时间界限,转变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及时提高工作效率并保障会计基本假设取得积极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计分期假设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货币计量假设随着新概念的产生将发展为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共存。创新会计基表假设,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将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多元化

加强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升级,培养其德智体多方位发展,以保障在现代财务会计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专业技能,还需要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提高个人自身素养,成为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多元化、多方位,将会影响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在日常管理中,还可以选拔管理会计职位。该职位是一种深度参与管理决策、制定计划与绩效管理系统、提供财务报告与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帮助管理者制定并实施组织战略。某单位于2013年6月对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考察,通过答卷形式,调查的12名财务人员中,其中具有注册会计师证书的员工仅4位,且还有2位仅具备会计从业证,在工作8个月期间,并未开展过学习。该单位在2014年2月实行新的员工考核制度,在2月到7月之间,要求员工积极参与单位内部的培训和考试,并且为员工报告注册会计师的考试,经过5个月的备战,与2014年9月再次

统计调查,目前拥有9名会计人员,其中7名顺利拥有注册会计师的证书,且有2名在2014年6月曾被派往某省先进单位学习,并提出在单位内实行管理会计模式的新想法。最终,经过统计资产,该单位2014年10月会计报表汇报完整度和性、及时性均提升。 (三)网络会计的产生

会计人员合理运用网络技术对会计工作进行核算,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还提高了整个工作环节的效率,通过分享网络数据信息保障了会计决策的性和性。网络会计使会计工作变得更为方便快捷,加强了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流动性,有效地分享和利用了会计信息,使企业的经济体制不断加强,保障了企业的经济利益。目前,管理会计的新工作模式已经得到试点和推广,管理会计试水新方法在2013年8月于某单位实施,其主要项目是构建信息化平台。首先单位从外招聘2名ERP系统研究人员,初步建立ERP系统的管理会计模块,其中2人学习ERP系统的同时,还学习CRM以及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但是经过2个月,单位发现各工作人员知识与实践相脱离,于是,对管理平台系统进行一次优化,所有人员在目前状态的基础上,将ERP和cRM实行分开工作,相互监督,最终使得会计信息化程度得到提升。

(四)理财观念的出现

在经济知识全球化的前提下,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将赋予生活全新的意义。众所周知,知识经济一切以知识为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发展新经济。为了适应新时代的经济环境,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加强自身修养以及不断完善自身。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冲击,相关会计人员必须积极创新转变理财观念,强化财务风险意识。因此,及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有效获取数据信息资源,充分掌握财务工作情况,使决策更加具有性和性,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长期处于不败之地。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才能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自主创新意识,拓宽思维方式,引导他们正确的选择投资方式,更好的适应新经济时展的潮流。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分析,结合当下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现状,对于现代财务会计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具体可分为会计基表假设创新、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多元化以及网络会计几个方面。总而言之,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将会随着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及时适应新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

财务类论文:财务会计类毕业的论文

在企业会计中,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税务会计的主要内容是税务活动,而财务会计主要是确认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并对其进行计量和记录。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要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企业财务会计与税务关系的差异进行协调。

一、对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异进行协调的作用

所有的财务会计制度指的是的核算与监督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并将经济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的主体。所谓的税务会计指的是反映和监督纳税人应缴税款的缴纳、申报货值,二者相互联系、互有交叉。在计划经济时代,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具有较高的重叠性,这是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主体比较单一。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越来越多,税务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主体可以是债权人,也可以是政府和投资者。由于投资主体的不同,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有着不同的要求,从而加大了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之间的差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平越来越高,要对企业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差异进行协调。只有二者具有高度的协调性,才能使国家税收管理的成本降低,有利于对经济结构进行优化,有利于帕累托的形成。不仅如此,对二者的差异进行协调也有利于企业制度和结构的优化,使企业的税收标准和纳税风险降低。

二、企业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主要差异

(一)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具有不同的组成要素

企业税务会计的基本要素有4个,而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有6个,主要有费用、利润、负债和资产几个方面。与此同时,税务会计与企业的应缴纳税款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应纳税额和纳税所得。

(二)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具有不同的目标

税务会计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企业的纳税负担,保障企业的依法纳税。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将有效的决策参考信息提供出来,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税务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也就是反映和监督纳税人应缴税款的缴纳、申报和形成。税务会计的基础是税务法律法规,主要是核算企业的税务经济指标,使企业能够在遵守税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减轻赋税负担。财务会计主要是核算和监督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系统,并将有效的经济信息提供给信息的使用主体。因此,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目标就是将真实、有效的信息提供出来,例如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和资产信息等,使投资者和管理者可以进行参考。

(三)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在核算方面的差异

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在核算依据、核算原则和核算对象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税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与企业税务有关的经济活动,例如税收变动核算,而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货币计量,在核算对象方面,财务会计拥有更大的核算范围。财务会计的核算原则在于保障核算工作的稳定,并适当的结合税务会计。税务会计则属于法律范畴,涉及到企业的纳税,其原则在于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财务会计核算主要是以企业的财务活动记录为依据,以会计准则和制度为依据,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具体行业的不同进行调整。税务会计的核算必须以税务法律法规为依据,并对企业的纳税金额进行及时的申报和记录。因此,税务会计的特点在于客观性、统一性和强制性。任何行业的企业税务会计的核算依据都是税法,税务会计的特点保持不变。

三、对企业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进行协调

(一)构建完善的税务会计理论

我国发展税务会计理论的时间较短,当前的税务会计理论尚不完善,尚未形成完整的税务会计理论体系。因此,财务会计理论对于税务会计理论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税务会计理论无法对二者的协调进行指导。这就需要不断对税务会计理论体系进行完善,将以我国的税法为依据、结合我国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的税务会计理论体系建立起来,完成从税收学到税法学的转变。要以会计学的方法和理论为依据,通过会计系统体现企业应缴纳的税款。与此同时,在管理层面上税收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要相互配合与合作,对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关系进行协调。

(二)对税务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完善

当前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从内容上具有较大的差别,独立于二者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对税务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完善,不断缩小税务会计核算内容与财务会计核算内容之间的差别。例如在所得税的处理方面,要对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进行统一,减少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在内容上的不一致。要以所得税制度为基础,保障会计制度与税收人之间的统一。与此同时还要将应税费用的列支标准放宽,做到涵养税源、加大税收扣除,从而促进企业的正常发展。

(三)对核算基础进行统一

操作制度是我国企业税收的主要收付方式,操作制度的优点在于有利于保全税收、操作方式较为简单。而其缺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会导致应缴纳所得税额和财务会计利润核算之间的差异,收入与费用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可比性的信息质量之间出现矛盾,不能将我国税收公平公正的原则体现出来,也不利于企业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差异的协调。这就要求对核算基础进行统一,也就是在税务会计中,将会计计量的基础定为权责发生制,并对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差异进行协调,保障税收的公正和公平。要对企业的所得税进行统一,对外资企业的所得税与内资企业的所得税进行平衡,进一步减小二者之间的差距,减轻内资企业的赋税压力。这也符合我国所得税改革的方向,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一般要求。

四、结语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在未来的会计制度发展中,税务会计和企业财务会计之间的分离是必然趋势。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既要考虑到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相互分离的大势所趋,对二者的职能进行有效的管理,更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需要和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对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关系进行协调,实现协调与管理的统一,将良好的企业内部会计环境营造出来,促进企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财务会计类毕业论文范文二:财务会计向管理会

计转型思路 一、引言

大数据(bigdata),或称巨量资料,是指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获取,昔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的资讯。“大数据”首先是指数据体量(volumes)大,指代大型数据集,一般在10T13规模左右,但在实际应用中,很多企业用户把多个数据集放在一起,已经形成了级的数据量;其次是指数据类别((va-nety)大,数据来自多种数据源,数据种类和格式口渐丰富,已冲破了以前所限定的结构化数据范畴,囊括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接着是数据处理速度(Velocity)快,在数据量非常庞大的情况卜,也能够做到数据的实时处理。一个特点是指数据真实高,随着社交数据、企业内容、交易与应用数据等新数据源的兴趣,传统数据源的局限被打破,企业愈发需要有效的信息之力以确保其真实性及安全性。企业昔理者已经意识到大数据对企业的重要性,正在重新构建“企业庞大信息数据土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昔理领导者实现智能化昔理,使企业经营成果有口新月异地变化。从核算数据到昔理数据,则务数据应该成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建议的依据。在则务会计领域里,要求昔理会计通过对大量数据整理及分析,昔理会计发现问题并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对策措施。在这种系统化的背景卜,企业对昔理型会计人才有很大的需求。因此,在大数据背景卜,则务会计人员面临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大数据对企业则务管理的挑战

(一)在大数据背景卜,产生企业的优良决策

一般企业的昔理流程是及时发现问题、理性地分析、用比较圆满的方案来解决问题)大数据流程是归纳和整理数据、数据的比对和分析,提出优良的方案,使企业成良性发展。大数据背景卜,将来企业昔理中坚信一个原则:用数据说话。从传统的昔模式到科学地决策昔理模式转变,数据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进入大数据时代,面对着空前庞大并膨胀的海量数据,从其中挖掘出有用的指标和信息,帮助提升企业的绩效。“数据是未来竞争优势的基础和重要的资源。大数据将改变企业决策、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方式。大数据的技术挑战而易见,但其带来的昔理挑战更为艰巨,大数据处理的关键,分析报告会直接影响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现在大都数还是凭借个人经验和直觉做决策,不是通过数据分析,提出决策方案。在信息比较闭塞情况卜,获取信息的成木比较高,让有经验的昔理人员做决策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大数据时代,就要让数据说话。

(二)大数据背景卜则务昔理迎来的泪遇与挑战

大数据除了具有庞大的特点以外,还有主要特征:数据种类繁多,变化速度快,以及较高的性。伴随网络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中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个数据补充和排斥的时代,以数据记录、核算为主的则务工作愈发面临严峻的考验。则务数据作为企业的经营状况主要数据,反应企业资金及业务的运转状况如何,对则务数据收集及处理,充分地分析与比对,改善则务昔理,提高业务能力,为企业带来良好收益。则务数据是企业运营当中最基木的数据,通过大数据比对和合理地分析后作出分析报告,企业昔理者根据分析报告做出正确决定,将能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的增值,“大数据”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时代一个的口新月异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对大量则务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进而为企业昔理者在做决策时提供依据。大数据对则务信息变革令人欣喜,特别是在昔理会计方面的运用。则务可以在昔理上得到发挥。当大数据与则务排斥和补充时,大数据在昔理会计上发挥了作用。对于昔理会计来说,大数据理念为企业昔理层合理配置资源和优化决策并对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评价等,提供了更多可能。大数据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是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成木控制、责任会计等昔会计多种功能得到良好运用的基础昔理会计是企业内部的会计,是从数据到决策的一个过程。

三、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必然

首先,则务会计和昔会计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昔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更让企业受益。则务会计是反映企业过去经营状况的数据,也就是过去式;而昔理会计则反映企业的未来,也就是将来式。如预算就是最典型的工作内容;在报告内容上,则务会计受公认会计原则限制,按照会计准则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而昔理会计则不受公认会计原则的限制,可详细反映企业任何局部的情况,提供某此事项的战略信息;在行为性质上,则务会计是被动的,而昔理会计则是主动的。其次,昔会计利用统计等原理和方法,将则务数据信息进行加工及处理、分析,并制定各种各样企业所需要的方案,部署和规划,并且控制企业的口常经营活动,并且向企业昔理层提供报告指引企业昔理者做出更为理性企业的决策.,昔理会计最终作为一个机制,就是为企业经营分析和控制提供服务的。,在大数据背景卜,则务会计核算工作大部分被计算机所替代。在这样大数据的背景卜,不久将来企业的原有的则务岗位职责将会重新被定位,一此岗位可能会被撤销或合并,与数据处理相关的岗位可能要集中,则务人员的职责分工可能不再以账目为依据,而是以数据和信息作为依据。则务人员应该有系统性和昔理性的思维,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应有透彻认知,能够充分理解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目标,能够解读大数据背后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的来临,大数据也是基于数字的革命,则务会计人员也要做出相应的变革,接受挑战,同时迎接机遇,做好充分准备,转变为昔理会计。

四、则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措施

(一)则务会计人员需要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1.建立全局视野。则务会计人员应该改变思维方式,增强则务战略眼;多多学习丰富运营知识,了解新的商业模式,洞察市场经济变化,掌握一定金融知识,不断地提升自己各个方面能力,努力去透彻研究各类知识信息和政策法规,使实践工作和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培养自身建立全局观。

2.提高专业技能。不断地提高则务专业素质,提升专业技能不但是则务人员的义务,也是则务工作必须有的一份责任。从则务计划昔理、预算与预测、决策支持、则务分析、投资决策、业绩评价、绩效昔理等各个方面可以提升必要的昔理会计专业技能。

3.掌握人际交往技能。则务人员转型,通用技能主要是指,除了专业技能以外的技能,还有综合交际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协作能力、演讲与汇报、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则务必备的交往能力帮助则务会计人员将则务优势融合到企业昔理中去,实现对整体运作的则务昔控。

4.树立则务职业素养。良好的则务职业素养是则务职业生涯的基木素质,主要包括良好职业心态、自我昔理能力、优良职业道德。良好职业心态如:有责任心、积极的、自信的、创造性、乐于助人等方面。自我昔理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更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强则务人员的教育培训

企业实现配合则务会计向昔理会计发展与提升,要加强则务人员的跨级教育培训,培养和建立具有高素质的专门负责昔理会计工作的人员队伍。企业利用继续教育培训中,适当加入昔理会计的内容,开拓一

卜则务人员眼光,培养专业胜任能力。逐渐建立一个企业良好的昔理会计团队,使得昔理会计更好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建立昔理会计师的专业组织

酉方很多国家都建立昔理会计师的专业组织。这种组织推动企业昔理会计不断发展,同时提高了昔理会计师的社会地位。目前,我国进入大数据时代和企业多元发展,也开始仿效酉方,组件昔理会计师的专业组织,设立有关昔理会计师的资质性考试。则务会计人员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和理想加入这样专业昔理会计师组织。

五、结语

我国昔理会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昔理会计还很缺乏,则务会计转型为昔理会计还有很大的空间。如何在大数据背景卜对昔理会计培养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大数据迅速发展的时代,对我们国内的则务会计转型发展有很重大的意义。

财务类论文:化工类国有企业财务论文

一、化工类国有企业财务参与定价的必要性

(一)财务目标与公司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财务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利润较大化,财务管理的原理就是要增加公司现金,财务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较大化。企业各职能部门众多,各部门目标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销售目标是实现销售收入较大化,环保目标是实现环保达标,采购目标是实现及时品质供应等,只有财务目标与公司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利润和现金流出发,着眼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二)财务参与定价是现代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早在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就要求上市公司及国有大中型企业自2009年7月1日起逐步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并要求上市公司在2013年会计年报中进行批露,自此,财务监控就不仅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要求,而且是国家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监管的需要。销售作为实现公司价值的重要一环,自然不能游离于财务监控之外,财务参与定价决策,从程序上适合内部控制的需要,从客观上有利于促进公司的规范和发展。

(三)财务参与定价最能有效综合各方信息财务掌控着公司的资金、成本、利润、采购、库存、资产、生产等重要信息资源,最能客观有效地对产品价格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无论是销售部门、采购部门还是生产部门,掌握的信息相对都比较单一,只有财务部门凭借其自身的职业特点及信息优势,能够综合各方信息,最能反映各方需求,最能体现公司利益。

二、化工类国有企业财务定价的现状

(一)财务参与销售定价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笔者走访湖南海利、湖北宜化、湖北沙隆达等各化工类国有上市公司了解到,随着这些年财务管理功能的加强及适应国家加强内部控制的需要,盲目追求销售业绩、由销售部门自行定价的管理模式已经得到根本性改变,财务参与销售定价决策已成为目前企业定价的主流模式,有些企业甚至是财务部门主导销售定价并负责审批销售折扣。

(二)财务定价主要依据成本费用加成方法化工类企业产品的销售成本一般由原材料、包装物、燃料动力、人工成本、制造费用及销售费用构成。财务人员对这些成本的构成都非常熟悉,财务人员主导产品定价时,习惯于从企业成本费用出发,采用成本费用加成的方法进行产品定价,对产品成本费用之外的因素考虑相对较少。

(三)财务在定价策略中发挥的作用还有待提高财务已经参与到销售定价决策当中,但其发挥的作用却仍然有限。笔者走访的多家企业中,就有高管直言不讳地说财务参与定价就是财务部门要扩权,实际上还防碍了一些产品的正常销售,很多定价都不好执行。可见,虽然财务部门为定价做了大量工作,但其发挥的作用确实还有待提高。

三、化工类国有企业财务定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成本核算体系不灵活众所周知,化工类产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有旺季、淡季之分。大多数化工类国有企业其装置生产能力都是产能超过市场需要的。淡旺季的产量相差悬殊,可是财务核算体系一旦确定了,就很少去改变,由于淡旺季产量的差别会导致固定成本的分摊相差甚远,其各月的成本波动当然也就相当大了,以此去指导销售定价必然不会有好的效果。

(二)管理层定价目标不明确财务目标与公司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公司目标的具体体现就是管理层的现实决策及发展战略定位。许多公司管理层的目标并不明确,是要低价占领市场、确保预算利润,还是随行就市平衡发展,管理层目标不明确,财务定价就存在盲目性,甚至出现违背管理层意愿而由管理层直接否定财务定价的事情。

(三)财务缺少市场信息的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用在财务定价上同样适用。财务人员整天坐在办公室,不了解上游原材料市场及产品销售市场。仅凭听取业务人员汇报及上网查询,是很难了解到真正的市场信息的。简单地凭成本费用加成定价往往会脱离市场实际,定价过高造成产品滞销,定价过低又会使企业利润受损,都对企业不利。

(四)公司定价的组织机构不合理有的企业由财务主导销售定价,采用成本费用加成方法进行产品定价,这使得有些产品定价脱离实际,有的企业由销售部门主导定价,财务部门参与定价形同虚设,这也使得有些产品销售的风险上升且利润下降,有的企业由公司总经理直接定价,由于总经理公务繁忙,具体细节并不了解,定价和调整定价往往滞后于市场实际,同时也不符合内控程序。

四、化工类国有企业财务定价的主要策略

(一)财务要建立比较灵活的财务成本核算体系化工企业其生产成本原材料消耗相对而言都比较稳定,全年的人工成本都相对固定,而折旧等固定费用一般全年不变,每月对生产成本影响较大的就是原辅助材料采购价格。因此,淡旺季的产量差异带来的成本影响不应该成为成本费用加成定价的重要因素,财务应建立比较灵活的财务成本核算体系,比如采用固定成本比照预算成本进行固定成本分摊,或者区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或者区分付现成本与非付现成本等,一般常用的定价公式为销售价格=单位预算固定成本+单位目标利润+单位变动成本在公式中,单位预算固定成本不变或者是每个季度对预算单位固定成本及原材料消耗进行一次修正,目标利润则根据预算目标或由管理层每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单位变动成本只随着原辅材料价格的升降而变化,这样定价就非常简单了,可操作性强,企业可以根据需要每月或者半月进行价格微调,就不会因为财务核算口径问题使许多产品定价无法适应现实情况。

(二)财务定价应了解管理层明确的定价目标财务定价一般从保障利润目标出发,而对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并不了解。因此财务定价人员应该通过企业管理层了解企业的定价目标。一般而言,产品定价的目标是既要实现目标利润,又要逐步扩大市场份额,还要保障质量努力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只是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环境,管理层侧重的目标不同而已。比如要实施占领市场目标,就得低价销售,甚至低于成本价格销售,要实施稳健的发展战略,可以采用成本费用加成结合随行就市的方法等。了解了管理层的目标后,财务才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定价建议。

(三)财务人员应多走进化工企业实地调研由于销售人员与采购人员各自的立场和职责不同,因此许多来自单位内部的销售人员和采购人员所传递的信息未必是符合市场实际的,网络上信息众多,也需要区别对待。财务以成本费用加成定价,考虑了成本费用因素,但与市场因素结合不够,只有切合市场实际的定价才是最合理的价格。这需要财务人员走出办公室去,对化工企业实地调研,多了解市场需求及价格发展趋势,企业应给予财务定价人员一定的差旅费开支权力,让财务人员有条件了解市场实际。

(四)合理完善组织结构,优化企业定价策略增设与生产、财务、销售部门级别相同的市场部,在此基础上再设立企业价格委员会,市场部负责收集市场信息并主导产品定价,价格委员会负责对定价进行审批。在此组织结构中,财务部及公司管理层实际上都是作为市场部定价的支持部门,财务部负责核定产品定价所要达到的低利润要求,并提供产品的成本计算信息,公司管理层则要求提供公司的战略目标信息,并根据市场部的产品定价及财务的相关分析及定价建议来判断市场部的定价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是否有利于促进公司的稳定发展,以此最终决定产品销售定价。

作者:宁建文单位:湖南海利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财务类论文:财务会计类订单式人才培养论文

一、财务会计类“订单式”培养的裨益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也是最为典型的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形式之一,其以企业“订单”为标志,密切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问题、技术应用性问题及就业问题,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传统订单班多以制造大类等服务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专业为主,一般来说,企业数量少,单个企业需求量大,这与财务会计类专业人才特点相距甚远。要想在就业竞争激烈的“红海”中站稳脚跟,学生需扎实掌握专业理论基础和实务技能,具备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同时,作为人才培养方的学校和用人单位方的企业,若能实现深度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人才订制,开辟“蓝海”,无疑能够大大提高毕业生的职业针对性并节约企业培养、选聘人员的成本,让人才供求更加吻合,同时依托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具体项目的校企师资的双向参与,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现校、生、企三赢。

二、财务会计类“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途径

校企双方如何开发校、企、生三方满意的“订单”及如何共同产出合格的“订单产品”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财务会计类专业人才供求总量大,但个体企业需求量小,不能遵循传统的以某个具体企业某个特定岗位个性定制为特色的订单培养,而应重点抓住同类型企业人才需求高度同质的特点探索“分业型、定岗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财务会计类学生只能做会计的思想,根据企业类型和实际需求开发更多的符合专业特点的工作岗位及确立岗位课程标准。“订单”标准即为具备一定通用性的“岗位”标准,在订单企业学习的是企业文化,实践经验,就业去向可以是订单企业,亦可以扩展至订单企业产业链的相关企业或同类型企业。以厦门华厦职业学院财会金融系为例,经过20余年的积累,现有财务会计/财政金融类校企合作单位50余家。合作企业类型多样,包括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财务管理公司、管理/投资咨询公司、ERP企业、(财务)软件公司、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等。相同类型的企业对财务会计类人才的需求具有高度同质性,不同类型的企业对财务会计类人才的需求又具有一定差异。合作单位数量的积累及先期实习就业合作的基础,为开展以企业类型为分界点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平台保障。在具体执行层面,我们首先依照企业的经营范围将其划分为几大类型;其次,选取不同类型内的一家或几家典型企业分别作为代表,开设不同类型下的标准“订单”:如会计中介服务机构对应记账岗/会计审计岗/税务审计岗;管理/投资咨询公司对应企业管理顾问岗/理财投资岗;ERP企业对应ERP实施顾问/销售顾问岗;(财务)软件公司对应财务软件研发/销售/实施/培训岗;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对应金融营销岗等;之后,校企双方共同探讨不同企业类型对财务会计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与岗位课程标准,人才培养的操作程序及过程管理要素,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完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及评估制度;实现“订单”企业的校、企双向师资建设与管理。以“平安订单班”为例,我们通过引入平安集团,建立平安订单班,将业界知名的平安文化、平安培训带入华厦,创办平安集团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及时个订单班。2011年至今共151名学生赴平安上海职场顶岗实习,平安集团累计投入培训师资18人次,引进企业资金近300万元,实现平安订单对接就业30人,保险相关延伸就业30人,电话营销定向就业22名。再者,我们以与用友软件公司常年的合作关系为基础,建立用友订单班,将业界知名的用友文化、用友学院培训体系带入华厦,学生经层层选拔进入订单班,用友公司派出金牌讲师进行理论授课,并带领学生参与具体的营销项目和ERP实施项目,帮助学生迅速成长为营销精英和实施顾问,学生就业方面将对接用友本部、合作伙伴及该公司遍布亚太地区的150万家企业。目前用友订单班首批10名学员有3名学生已被用友录用,第二批11名学员已进入项目实战阶段,未在用友公司就业的学员多被引荐指其伙伴企业或至相关管理软件企业就业。此外,我们还通过与厦门具有较强实力的会计师事务所等财务咨询服务企业合作,成立审计订单班,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士共同制定授课方案,注册会计师以学徒制的模式指导学生从事真实的审计业务,在专业实践中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增强学生专业技能,锻炼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开拓学生就业渠道,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目前审计订单班首批25名学员中,有5名表现的学生已被会计师事务所录用,其余被推荐到各类企业;第二批50名学员已进入10家会计师事务所跟随注册会计师从事审计业务。

三、财务会计类“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施建议

财务会计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院系层面应打破思想禁锢,尽可能开拓类型多样,量质齐优的校企合作单位,保障“订单式”人才培养有“企”可依;二是,教师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认可度及到企业实践的意愿,企业对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重视度及教学计划的执行力,学生对订单班的认可度、参与度、持续性等,关系订单班的成败,因此,订单培养中教师的职业成长需求需满足,师、生、企的兴趣点需挖掘,生、企双向选择权益的履行需要磨合,并不断总结完善;三是,订单班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如何形成良性的、滚动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订单培养指向行业或某种企业类型而非局限于具体某个企业,需要找到校企双方的利益契合点;四是,“订单式”人才培养不能局限于订单班的操作流程总结,而应扩展至岗位标准、组织架构体系、过程管理及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全套订单班管理解决方案并不断复制推广;五是,区别于传统订单班以达成协议将学生送至企业为终点,在实施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校企双方的共同作用,不仅仅是组织层面,更着力于“人”的层面,强调校企双方负责人的互动,师资的双向建设;六是,当校企合作单位达到一定数量可能面临的同业竞争,当订单班开展到一定规模随之出现的不同订单班之间的生源竞争,亦是校企双方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并成为二者不断提高服务的助推剂。

作者:汪婷婷 单位:厦门华厦职业学院

财务类论文:财务报告分析目标分类论文

摘要:财务分析指标是以简明的形式,以数据为语言,来传达财务信息并说明财务活动情况和结果。在此建立的财务指标与国家考核企业工作规定的财务指标是不同的。涉及到企业财务活动较广的范围,包含的指标数目多,而国家规定的考核指标则是抓住重点,有选择地规定一些指标,分为外部分析指标体系及内部分析指标体系。

关键词:财务分析指标;内部分析指标体系;外部分析指标体系。

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a.外部分析内容。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资产运用效率分析;社会贡献能力分析;企业综合实力分析。b.内部分析内容。除以上外部分析内容外,还包括:企业筹资分析;企业投资分析。

另外,内部分析内容还应有:企业经营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形成原因分析。

c.专题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企业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可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特定的目标选取特定的资料及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专题分析。

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分析、资本资产结构优化分析等。d.关于财务分析与相关学科关系的探讨。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财会学界学科体系的改革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财务会计之争深入到各二级学科,这是理论发展的必然。学科的分分合合是由于环境的变迁,历史的发展而致,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进入20世纪到90年代,财会论坛上就有财务分析要独立成科的微弱声音,到了现在,对此论题的讨论越来越热烈,且似乎已达成共识,即由于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的逐步完善,财务分析必须独立出来。那么,独立的财务分析学科在财会学众多学科中地位如何,包括哪些内容,与其原附着的学科关系如何?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减法问题,而是一个漫长的选择和甄别的过程。

1内部分析指标体系。

内部指标体系的设置,主要是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可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和管理的特殊需要灵活设置,其内容相当广泛。

一般说来,可从筹资、投资等方面设置。

1.1企业筹资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所需资金需靠企业自己来筹集,这样,筹资分析便成为企业财务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筹资分析中,首先要分析企业的资金需要量,其次分析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获利能力;再次分析企业的资金成本和筹资风险;确定一个合理的筹资方案并与资金供应者进行协商,使企业筹资活动顺利进行。可设置筹资结构比率、资金成本率等指标。

1.2企业投资分析。

企业对投资活动首先应进行可行性分析,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这是投资分析的重点;其次应对投资活动进行事中分析,以控制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对投资活动进行事后分析,以考核投资效果、评价投资业绩,为改善企业今后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企业在投资分析时一般需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投资的风险价值、资金成本和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在投资阶段为考察投资方案的可行,可设置内含报酬率,为考察投资的收益可设置投资报酬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

2外部分析指标体系。

2.1企业偿债能力。

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其债务的能力,通过对它的分析,能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按债务偿还期限的长短,又将其分为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偿债能力。

2.1.1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一个企业以流动资产支付流动负债的能力。设置该指标对外部信息需要者非常重要。对于企业来讲,该指标也至关重要,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营运资金的大小以及资产变现速度的高低。

另外,可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偿债能力的声誉、未作记录的或有负债、担保责任引起的负债、未决诉讼等对它也有影响。短期偿债能力通常设置以下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或酸性测验比率;现金比率。

2.1.2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以资产或劳务支付长期债务的能力。对长期偿债能力进行分析是因为企业的利润与其有紧密的联系,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时不能不重视企业的获利能力,这是因为企业的现金流入量最终取决于能够获得的利润,现金流出量最终取决于必须付出的成本。此外,债务与资本的比例也是极其重要的。影响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因素很多,除资产、负债、股东权益外。还有长期租赁、担保责任、或有项目等因素。长期偿债能力指标有: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

2.2企业资产运用效率分析。

资产运用效率是指对企业总资产或部分资产的运用效率和周转情况所作的分析。企业经管的目的在于有效运用各项资产获得较大的利润。利润主要来源于营业收入,企业必须凭借资产、运用资产才能取得营业收入。资产周转速度越快,表示其运用效率越高,利润越大。企业运用各项资产有无过量投资?有无因设备短缺而导致生产不足?有无因资产闲置而导致利润降低?凡此各种问题,皆为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相关人士所关切。通过分析资产运用效率,则可以评价企业营业收入与各项营运资产是否保持合理关系,考察企业运用各项资产效率的高低。资产运用效率指标有: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公务员之家

2.3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对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分配情况所作的分析。它是企业财务结构和经营绩效的综合表现。企业经营之目的,在于使企业盈利且使其经营与规模不断成长与发展。

各方信息使用者无不对企业盈利程度寄与莫大的关切。投资者关心企业赚取利润的多少并重视对利润的分析,是因为他们的投资报酬是从中支付的,如果是股票上市公司,企业盈列增加还能使股票市价上升,从而使投资者获得资本收益。对于债权人来讲,利润是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来源。政府有关部门关心的则是微观和宏观的经济效益以及各种税费上交的性。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可通过对盈利能力的分析,来评价判断企业的经营成果,分析变化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企业获利水平。它是管理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对于职工来讲,则是丰厚报酬及资金的来源,并可保障工作的稳定。它也是集体福利设施的不断完善的重要保障。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可从一般企业及股票上市公司两方面制定。一般企业盈利能力指标有: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总额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权益利润率。股票上市公司除上述指标外,还可借助以下指标:每股盈余;每股股利;市盈率;股东权益报酬率;股利支付率;留存盈利比率。

2.4社会贡献能力分析。

社会贡献能力是从国家或社会的角度衡量企业对国家或社会的贡献水平。企业的目标是追求较大的利润。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单纯的片面的追求企业个体的经济效益是不行的,还必须包括对社会的贡献。对盈利企业可用实现利税来衡量,但对一些主要体现为社会效益的企业讲,则无法适用。故为此设计的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可兼顾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对国家、社会的贡献情况。

2.5综合财务能力分析。

综合财务能力分析是根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总体变化的性质、趋势进行的分析。

前述指标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必须把它们综合在一起,进行系统分析。其指标有杜邦模型中的权益报酬率和计分综合分析法的实际得分值。

财务类论文:论公司财务成长类型与成长战略管理

摘要: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是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公司财务成长可分为公司销售成长与公司盈利成长。由于受到公司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制约,公司财务成长存在可持续成长极限。讨论了公司财务成长的9种类型,并对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初步总结。

关键词:财务成长类型;成长战略管理;销售可持续成长;盈利可持续成长

财务成长战略管理是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战略管理的核心是维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原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发展。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关键是可持续。它作为一种发展目标和战略思想已被普遍接受。然而,有大量的案例表明: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造成许多公司盲目高速发展,超越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资源的约束而遭致破产或产生财务危机;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公司失去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机遇。因此,研究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公司销售可持续成长与盈利可持续成长

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和环境的支持,如果资金枯竭和市场环境遭到破坏,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失去基础。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称为公司可持续成长。

在研究公司可持续成长(有时也称可持续增长)时,美国经济学家RobertC.Higgins教授将公司可持续成长率定义为“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情况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较大比率”[2];而另一位财务学家J.C.VanHorne教授则定义为保持与“公司现实和金融市场状况相符合的销售增长率”[3].可见,西方经济学界一般将可持续成长定义为销售收入的可持续成长率。他们认为,一个公司销售收入的成长在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公司资产的增长,而公司资产的增长必须等于公司负债和股东权益的增长之和。因此,若不考虑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没有增发新股筹集资金且不改变公司财务政策,则公司的销售成长率应等于资产的增长率也等于公司权益增长率。

在市场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公司销售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资金投入的增加、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及公司财务政策的改变。资金投入的增加主要表现在留存盈利、增发股票或增加负债。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周转率等方面。公司财务政策的改变则主要表现在公司分配政策的改变、资本结构的优化、财务杠杆的改变等方面。通过改变公司成长动力的影响因素,虽有可能使公司实现一时的快速成长,但很难保障公司可持续成长,更难保障公司健康快速成长。例如,公司增发股票筹资很难长期维持,美国增发股票的公司平均每年不到10%;增加负债必须受到资本结构的限制;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的潜力有限,因而,这些因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成长因素。真正的可持续成长动力来自于公司留存盈利的增加及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而引起的相应的负债增加。因此,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公司销售成长存在一个极限,这一极限就称为可持续销售成长率。文献[2]和[3]分别讨论了不考虑资金投入和管理效率改变的公司可持续销售成长率的PRAT模型和SGR模型。

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追求公司价值较大或股东财富较大。根据公司价值的股息定价原理,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价值主要取决于公司盈利及其成长能力[4].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公司价值主要取决于其盈利能力及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而公司销售成长并非公司盈利的成长。从长期来看,由于公司资本结构保持不变,销售成长率可能等于公司盈利成长率。但从短期来看,由于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的作用,公司盈利成长率可能大于销售成长率。因此,有必要将公司销售成长与公司盈利成长区别对待。

公司可持续盈利成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公司外部环境(市场需求、竞争格局、技术进步、相关政策等)的持续优化和公司内部(财务资源、管理效率、经营战略、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的提高与竞争优势的维持。在外部环境不变时,公司可持续盈利成长动力主要取决于企业能力的改进与核心能力的增强。而企业能力的改进与核心能力的增强最终将体现在公司财务核心能力即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改善和提高上。根据PRAT和SGR模型,若考虑公司资金投入的变化和管理效率的改变,文献[5]从财务的角度提出了盈利成长的E模型和EPS模型。由于公司销售成长存在一个极限,同样道理,公司盈利成长也存在一个极限,这一极限我们称之为可持续盈利成长率。

在公司战略管理中,人们十分重视品牌战略、生产战略、营销战略、人才战略等具体战略管理,而较多地忽视了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在公司财务管理实践中,盲目追求高速成长,高估自身可持续成长能力而造成公司内部资源无法配套,从而陷入财务危机;过分追求销售高速成长,忽视公司盈利成长,在“做大”的同时未能“做强”;过分强调短期盈利成长,忽视公司可持续成长潜力而坐失快速成长良机的案例比比皆是。我国企业在成长战略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资本依赖、过度负债、管理弱化、创新停滞和成长失调陷阱[6],因此,正确处理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实际成长与可持续成长的关系是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的核心课题。

2、公司财务成长类型与理论分析

在对公司盈利成长和销售成长及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进行总体描述时,我们可以将上市公司销售成长和盈利成长各分为高于可持续成长、可持续成长和低于可持续成长3种类型。将其组合,我们可以得到以下9种财务成长型公司组合,见表1.

公司财务成长类型在现实中均存在,并有众多的上市公司案例支持。我们感兴趣的不是现实是否存在,而是这些公司能否长期持续地保持这种成长。因此,有必要对9种公司财务成长类型进行简要分析。

双高成长型公司(Ⅰ)。从短期看,上市公司中,双高成长型公司并不少见。但分析该类公司均有以下特点:及时,公司所处行业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有较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与市场容量,这是其高速成长的基础;第二,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较高,至少符合配股融资条件,并且公司在上市后持续不断地进行配股(或增发新股)融资;第三,公司内部管理效率较高,公司财务结构与资本结构较为合理,公司内部资源能够支持公司的双高成长;第四,配股价格均远高于公司净资产,而同时又能保持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较高水平;第五,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较低或公司现金分红金额远小于配股增发股票筹资数额。理论上说,只要公司能够维持并满足这些特点,双高成长可以在较长时间得以维持。但实际上,由于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效率的变化以及行业成长生命周期影响,长时期维持双高成长是不现实的,现实也极为少见。

持续成长型公司(Ⅱ)。理论上说,该类型公司可以在不利用增发或配股筹资时而长期实现销售和每股税后利润的可持续成长。从较短时期来看,由于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作用,公司销售持续成长而每股盈利以更快速度持续成长,但从长期来看,两者的成长速度将趋于一致。持续成长型公司具 有以下3个特点:及时,公司所处行业和公司发展均处成熟阶段,市场容量较为稳定;第二,公司具备持续成长的条件即税息前资产利润率大于利息率与资产负债率的乘积;第三,公司分配政策、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相对稳定。从公司发展来看,持续成长型公司持续成长期较长,成长较为稳健,容易受到投资者认同。

盈利持续成长、销售高成长型公司(Ⅲ)。一个公司要维持可持续销售成长速度,必须要有足够的现金(资源)的支持,否则这种高销售可持续成长是难以维持的。理论上说,销售以高于可持续成长速度的高速成长,其每股盈利成长也应高于持续成长的速度成长(短期内尤其如此),但实际上,该类公司只注重公司规模的“做大”,而没有相应地“做强”,因此,这类公司成长的持续性是值得怀疑的。这类公司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及时,公司所处行业属于高速成长阶段,市场发展前景与市场容量广阔;第二,公司采取了增发新股或配股或改变公司资本结构获得了较多的现金资源,使公司销售得以迅速高速成长;第三,公司在销售高速成长的同时忽视了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公司盈利未能同步高速成长。所以,该类公司在其销售成长高于盈利成长的同时隐含了巨大的潜在风险,如果内部管理效率未能短期内改善,其灾难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许多公司在这方面犯了极大的错误,甚至遭受破产命运。销售高成长、盈利低成长型公司(Ⅳ)与这种类型相似,只是问题更为严重罢了。盈利低成长、销售持续成长型公司(Ⅷ)则居于两者之间。

盈利高成长、销售持续成长型公司(Ⅴ)。理论上说,这种类型公司的盈利成长主要受益于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变,因而这种成长在短期内因营业杠杆与财务杠杆效应而存在,但在长期内却难以持续。该成长型公司具有以下特点:及时,公司注重内部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较少依赖公司外部资源;第二,公司所处行业较为成熟、稳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公司资本结构较为合理、稳健;第三,公司没有利用或极少配股增发股票筹集资本,分配政策较为稳定。因而该类公司可视为稳健型公司。随着时间的变迁,该类公司可能向持续型公司(Ⅱ)转变。盈利高成长、销售低成长型公司(Ⅵ)则注重于内部资源的利用,更好地利用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效应取得公司短期盈利的高速成长,但是,该类公司面临的市场压力可能更严重一些。

盈利持续成长、销售低成长型公司(Ⅶ)。销售成长决定盈利成长,因而销售低成长而带来盈利持续成长也只能是短期的,难以持续维持。这类公司一般有3个特点:及时,公司较注重公司内部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较好地利用了经营杠杆作用;第二,公司所处行业竞争压力较大,公司销售持续成长压力加大;第三,公司分配政策较注重现金股利,而对股本成长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类公司最终将向双低成长型企业转变。

双低成长型公司(Ⅸ)。该类公司销售与盈利均处低成长状态,说明该类公司一方面市场竞争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公司筹资困难,同时也说明该类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内部资源利用也不理想,因而该类公司前景难以被市场看好,正在不断萎缩之中。

3、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公司财务成长管理的核心是树立可持续成长的战略思想。而公司可持续成长战略要求公司既注重成长本身,更要注重公司成长与公司内部资源、公司财务政策及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协调,它强调公司财务的协调成长和可持续成长。

在我国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中,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存在大量的经验与教训有待总结。在这类案例中,既有海尔集团为代表的协调持续快速成长型公司,也有以上海汽车为代表的协调持续稳健成长型公司;既有清华同方为代表的双高成长型公司,也有众多PT、ST为代表的双低成长型公司。分析这些公司,成功公司的财务成长战略管理至少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

(1)将协调成长与可持续成长放在首位。一个成功的公司其财务成长战略管理首先应强调协调成长。协调成长首先是公司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的协调。短期出现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不同是正常现象,但长期出现成长差异则容易产生问题。其次是公司成长与内部资源的协调。公司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必须有公司内部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支持,缺少内部资源的支持,公司的成长是不可能持续的,再次是公司成长与市场环境的协调。公司成长必须得到市场认可,没有市场的认可,其成长就难以持续。协调是可持续的前提,没有协调成长就没有可持续成长。因而公司成长管理必须将协调与可持续放在首位。

(2)时刻审视销售成长与每股盈利成长的关系,时刻审视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的关系,时刻审视实际成长与可持续成长的关系。一个公司的销售成长不等于公司每股盈利成长。销售成长是手段,盈利才是目的,也就是公司必须在“做大”的同时“做强”。而现实生活中,“做大”与“做强”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偏差,两者难以协调成长。而当两者成长出现不一致时,有必要进行战略分析,抓住管理重点。公司实际成长也可能不等于可持续成长。当公司实际成长率高于可持续成长率时,必须避免“成长幻觉”,不能为一时成长而得意忘形,而必须审查成长的可持续性及资源与环境的协调性。当公司实际成长率小于可持续成长时,必须审查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及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3)外部市场环境与容量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基础,内部资源与管理效率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保障,符合可持续成长的条件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关键。没有较好的市场环境和市场容量,公司可持续成长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调整公司所处行业和产业结构,提高公司科技含量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基础。“十五”期间,公司必须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夯实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基础。公司内部资源(包括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决定公司能否抓住持续成长的机遇。很多公司失败的主要根源就在于没有抓住持续成长的机遇,或只注重成长而忽视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或超越公司内部资源条件的制约而盲目追求高速成长。公司可持续成长是有条件的,因此具备可持续成长条件是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只有具备条件,即有保留盈余,公司才有成长动力。而一个公司要想提高可持续成长速度,就必须借助于增发或配股实现资本的高速增加。因此,高科技公司要实现高成长,必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这一有利优势,在其它条件具备时迅速壮大,实现双高成长。

4、基本结论

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应时刻审视盈利可持续成长与销售可持续成长的关系,协调公司财务成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以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增强为核心,以持续成长型公司为目标。财务持续成长型公司必须确定以销售持续成长为手段,公司盈利为基础,盈利成长为目的,可持续成长为关键的战略指导思想,将销售、盈利、成长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有效协调销售与盈利、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财务类论文:论公司财务成长类型与成长战略管理

摘要: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是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公司财务成长可分为公司销售成长与公司盈利成长。由于受到公司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制约,公司财务成长存在可持续成长极限。讨论了公司财务成长的9种类型,并对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初步总结。

关键词:财务成长类型;成长战略管理;销售可持续成长;盈利可持续成长

财务成长战略管理是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战略管理的核心是维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原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发展。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关键是可持续。它作为一种发展目标和战略思想已被普遍接受。然而,有大量的案例表明: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造成许多公司盲目高速发展,超越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资源的约束而遭致破产或产生财务危机;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公司失去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机遇。因此,研究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公司销售可持续成长与盈利可持续成长

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和环境的支持,如果资金枯竭和市场环境遭到破坏,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失去基础。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称为公司可持续成长。

在研究公司可持续成长(有时也称可持续增长)时,美国经济学家RobertC.Higgins教授将公司可持续成长率定义为“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情况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较大比率”[2];而另一位财务学家J.C.VanHorne教授则定义为保持与“公司现实和金融市场状况相符合的销售增长率”[3].可见,西方经济学界一般将可持续成长定义为销售收入的可持续成长率。他们认为,一个公司销售收入的成长在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公司资产的增长,而公司资产的增长必须等于公司负债和股东权益的增长之和。因此,若不考虑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没有增发新股筹集资金且不改变公司财务政策,则公司的销售成长率应等于资产的增长率也等于公司权益增长率。

在市场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公司销售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资金投入的增加、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及公司财务政策的改变。资金投入的增加主要表现在留存盈利、增发股票或增加负债。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周转率等方面。公司财务政策的改变则主要表现在公司分配政策的改变、资本结构的优化、财务杠杆的改变等方面。通过改变公司成长动力的影响因素,虽有可能使公司实现一时的快速成长,但很难保障公司可持续成长,更难保障公司健康快速成长。例如,公司增发股票筹资很难长期维持,美国增发股票的公司平均每年不到10%;增加负债必须受到资本结构的限制;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的潜力有限,因而,这些因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成长因素。真正的可持续成长动力来自于公司留存盈利的增加及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而引起的相应的负债增加。因此,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公司销售成长存在一个极限,这一极限就称为可持续销售成长率。文献[2]和[3]分别讨论了不考虑资金投入和管理效率改变的公司可持续销售成长率的PRAT模型和SGR模型。

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追求公司价值较大或股东财富较大。根据公司价值的股息定价原理,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价值主要取决于公司盈利及其成长能力[4].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公司价值主要取决于其盈利能力及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而公司销售成长并非公司盈利的成长。从长期来看,由于公司资本结构保持不变,销售成长率可能等于公司盈利成长率。但从短期来看,由于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的作用,公司盈利成长率可能大于销售成长率。因此,有必要将公司销售成长与公司盈利成长区别对待。

公司可持续盈利成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公司外部环境(市场需求、竞争格局、技术进步、相关政策等)的持续优化和公司内部(财务资源、管理效率、经营战略、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的提高与竞争优势的维持。在外部环境不变时,公司可持续盈利成长动力主要取决于企业能力的改进与核心能力的增强。而企业能力的改进与核心能力的增强最终将体现在公司财务核心能力即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改善和提高上。根据PRAT和SGR模型,若考虑公司资金投入的变化和管理效率的改变,文献[5]从财务的角度提出了盈利成长的E模型和EPS模型。由于公司销售成长存在一个极限,同样道理,公司盈利成长也存在一个极限,这一极限我们称之为可持续盈利成长率。

在公司战略管理中,人们十分重视品牌战略、生产战略、营销战略、人才战略等具体战略管理,而较多地忽视了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在公司财务管理实践中,盲目追求高速成长,高估自身可持续成长能力而造成公司内部资源无法配套,从而陷入财务危机;过分追求销售高速成长,忽视公司盈利成长,在“做大”的同时未能“做强”;过分强调短期盈利成长,忽视公司可持续成长潜力而坐失快速成长良机的案例比比皆是。我国企业在成长战略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资本依赖、过度负债、管理弱化、创新停滞和成长失调陷阱[6],因此,正确处理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实际成长与可持续成长的关系是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的核心课题。

2、公司财务成长类型与理论分析

在对公司盈利成长和销售成长及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进行总体描述时,我们可以将上市公司销售成长和盈利成长各分为高于可持续成长、可持续成长和低于可持续成长3种类型。将其组合,我们可以得到以下9种财务成长型公司组合,见表1.

公司财务成长类型在现实中均存在,并有众多的上市公司案例支持。我们感兴趣的不是现实是否存在,而是这些公司能否长期持续地保持这种成长。因此,有必要对9种公司财务成长类型进行简要分析。

双高成长型公司(Ⅰ)。从短期看,上市公司中,双高成长型公司并不少见。但分析该类公司均有以下特点:及时,公司所处行业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有较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与市场容量,这是其高速成长的基础;第二,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较高,至少符合配股融资条件,并且公司在上市后持续不断地进行配股(或增发新股)融资;第三,公司内部管理效率较高,公司财务结构与资本结构较为合理,公司内部资源能够支持公司的双高成长;第四,配股价格均远高于公司净资产,而同时又能保持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较高水平;第五,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较低或公司现金分红金额远小于配股增发股票筹资数额。理论上说,只要公司能够维持并满足这些特点,双高成长可以在较长时间得以维持。但实际上,由于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效率的变化以及行业成长生命周期影响,长时期维持双高成长是不现实的,现实也极为少见。

持续成长型公司(Ⅱ)。理论上说,该类型公司可以在不利用增发或配股筹资时而长期实现销售和每股税后利润的可持续成长。从较短时期来看,由于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作用,公司销售持续成长而每股盈利以更快速度持续成长,但从长期来看,两者的成长速度将趋于一致。持续成长型公司具有以下3个特点:及时,公司所处行业和公司发展均处成熟阶段,市场容量较为稳定;第二,公司具备持续成长的条件即税息前资产利润率大于利息率与资产负债率的乘积;第三,公司分配政策、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相对稳定。从公司发展来看,持续成长型公司持续成长期较长,成长较为稳健,容易受到投资者认同。

盈利持续成长、销售高成长型公司(Ⅲ)。一个公司要维持可持续销售成长速度,必须要有足够的现金(资源)的支持,否则这种高销售可持续成长是难以维持的。理论上说,销售以高于可持续成长速度的高速成长,其每股盈利成长也应高于持续成长的速度成长(短期内尤其如此),但实际上,该类公司只注重公司规模的“做大”,而没有相应地“做强”,因此,这类公司成长的持续性是值得怀疑的。这类公司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及时,公司所处行业属于高速成长阶段,市场发展前景与市场容量广阔;第二,公司采取了增发新股或配股或改变公司资本结构获得了较多的现金资源,使公司销售得以迅速高速成长;第三,公司在销售高速成长的同时忽视了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公司盈利未能同步高速成长。所以,该类公司在其销售成长高于盈利成长的同时隐含了巨大的潜在风险,如果内部管理效率未能短期内改善,其灾难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许多公司在这方面犯了极大的错误,甚至遭受破产命运。销售高成长、盈利低成长型公司(Ⅳ)与这种类型相似,只是问题更为严重罢了。盈利低成长、销售持续成长型公司(Ⅷ)则居于两者之间。

盈利高成长、销售持续成长型公司(Ⅴ)。理论上说,这种类型公司的盈利成长主要受益于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变,因而这种成长在短期内因营业杠杆与财务杠杆效应而存在,但在长期内却难以持续。该成长型公司具有以下特点:及时,公司注重内部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较少依赖公司外部资源;第二,公司所处行业较为成熟、稳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公司资本结构较为合理、稳健;第三,公司没有利用或极少配股增发股票筹集资本,分配政策较为稳定。因而该类公司可视为稳健型公司。随着时间的变迁,该类公司可能向持续型公司(Ⅱ)转变。盈利高成长、销售低成长型公司(Ⅵ)则注重于内部资源的利用,更好地利用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效应取得公司短期盈利的高速成长,但是,该类公司面临的市场压力可能更严重一些。

盈利持续成长、销售低成长型公司(Ⅶ)。销售成长决定盈利成长,因而销售低成长而带来盈利持续成长也只能是短期的,难以持续维持。这类公司一般有3个特点:及时,公司较注重公司内部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较好地利用了经营杠杆作用;第二,公司所处行业竞争压力较大,公司销售持续成长压力加大;第三,公司分配政策较注重现金股利,而对股本成长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类公司最终将向双低成长型企业转变。

双低成长型公司(Ⅸ)。该类公司销售与盈利均处低成长状态,说明该类公司一方面市场竞争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公司筹资困难,同时也说明该类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内部资源利用也不理想,因而该类公司前景难以被市场看好,正在不断萎缩之中。

3、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公司财务成长管理的核心是树立可持续成长的战略思想。而公司可持续成长战略要求公司既注重成长本身,更要注重公司成长与公司内部资源、公司财务政策及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协调,它强调公司财务的协调成长和可持续成长。

在我国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中,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存在大量的经验与教训有待总结。在这类案例中,既有海尔集团为代表的协调持续快速成长型公司,也有以上海汽车为代表的协调持续稳健成长型公司;既有清华同方为代表的双高成长型公司,也有众多PT、ST为代表的双低成长型公司。分析这些公司,成功公司的财务成长战略管理至少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

(1)将协调成长与可持续成长放在首位。一个成功的公司其财务成长战略管理首先应强调协调成长。协调成长首先是公司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的协调。短期出现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不同是正常现象,但长期出现成长差异则容易产生问题。其次是公司成长与内部资源的协调。公司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必须有公司内部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支持,缺少内部资源的支持,公司的成长是不可能持续的,再次是公司成长与市场环境的协调。公司成长必须得到市场认可,没有市场的认可,其成长就难以持续。协调是可持续的前提,没有协调成长就没有可持续成长。因而公司成长管理必须将协调与可持续放在首位。

(2)时刻审视销售成长与每股盈利成长的关系,时刻审视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的关系,时刻审视实际成长与可持续成长的关系。一个公司的销售成长不等于公司每股盈利成长。销售成长是手段,盈利才是目的,也就是公司必须在“做大”的同时“做强”。而现实生活中,“做大”与“做强”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偏差,两者难以协调成长。而当两者成长出现不一致时,有必要进行战略分析,抓住管理重点。公司实际成长也可能不等于可持续成长。当公司实际成长率高于可持续成长率时,必须避免“成长幻觉”,不能为一时成长而得意忘形,而必须审查成长的可持续性及资源与环境的协调性。当公司实际成长率小于可持续成长时,必须审查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及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3)外部市场环境与容量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基础,内部资源与管理效率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保障,符合可持续成长的条件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关键。没有较好的市场环境和市场容量,公司可持续成长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调整公司所处行业和产业结构,提高公司科技含量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基础。“十五”期间,公司必须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夯实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基础。公司内部资源(包括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决定公司能否抓住持续成长的机遇。很多公司失败的主要根源就在于没有抓住持续成长的机遇,或只注重成长而忽视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或超越公司内部资源条件的制约而盲目追求高速成长。公司可持续成长是有条件的,因此具备可持续成长条件是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只有具备条件,即有保留盈余,公司才有成长动力。而一个公司要想提高可持续成长速度,就必须借助于增发或配股实现资本的高速增加。因此,高科技公司要实现高成长,必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这一有利优势,在其它条件具备时迅速壮大,实现双高成长。

4、基本结论

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应时刻审视盈利可持续成长与销售可持续成长的关系,协调公司财务成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以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增强为核心,以持续成长型公司为目标。财务持续成长型公司必须确定以销售持续成长为手段,公司盈利为基础,盈利成长为目的,可持续成长为关键的战略指导思想,将销售、盈利、成长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有效协调销售与盈利、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财务类论文:国内各单位财务管理分类及实例探讨

摘要: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既应考虑财务活动本身的特点,又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客观实际,使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就财务管理目标提出了层次论的概念,并进行一些实例分析,认为不同的企业利益群体有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即财务管理目标的层次论。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层次论;实例分析

1前言

众所周知,企业是盈利性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利。企业一旦成立,就会面临竞争,并始终处于生存和倒闭、发展和萎缩的矛盾之中。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更是面对国际国内竞争的双重压力。因此必须加强企业管理,确定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财务管理目标作为企业财务运行的导向力量,制约着企业财务运行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设置如果有偏差,财务管理的运行机制就很难合理。近年来,关于这一问题,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是,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既应该考虑财务活动本身的特点,又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客观实际,使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也要分层次去理解,去制订。

2企业员工层次

过去,企业经常忽视企业员工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的广泛应用,企业员工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可口可乐公司有“为员工服务”的宗旨,摩托罗拉公司对一些基层员工下放一定权力,还有我国著名的“鞍钢宪法”中针对员工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因此,企业员工的财务管理目标,对于整个企业的生产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2.1员工的财务管理目标

总的来说,企业员工的财务管理目标是自身收入的较大化。影响企业员工收入的因素主要是两个方面:及时,企业整体运行和盈利状况,这是决定企业员工收入的根本性因素。企业的整体情况稳定,发展态势良好,那么企业员工收入的稳定和增长也有了保障;第二,企业员工在本职岗位的考核标准和奖励措施。一个企业员工按照考核标准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务,就可以拿到自己的收入,如果他(她)还因为某些行为符合了奖励要求,那么他(她)就会得到一笔额外的奖金,增加了他(她)的收入。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员工为了达到自己的财务管理目标,追求自身收入的较大化,他们会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创新中,通过自己的技术创新或者严谨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一方面自己符合拿到基本收入和奖金的标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企业的利润增长,企业也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收入水平给企业的员工。

2.2实例分析

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与企业员工有紧密联系的企业产品成本中的因素。实例一:A企业是一家生产某种汽车零件的专业工厂,其单位标准成本为:直接材料(10千克×3元/千克)共30元,直接人工(4小时×4元/小时)16元,变动制造费用(4小时×1.5元/小时)6元,固定制造费用(4小时×1元/小时)4元,单位产品标准成本56元。本月生产及销售情况为:生产能量11000小时,月初在产品数量600件,本月投产数量2500件,本月完工入库数量2400件,月末在产品数量700件。企业员工为了实现自己的财务管理目标,经过创新和节约努力,本月生产领用原材料24500千克,实际耗用工时9750小时;应付生产工人工资38000元;实际发生变动制造费用12000元,实际发生固定制造费用8000元。

经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的对比,它们分别是138700元和131500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企业员工为了达到他们的财务管理目标而付出的努力,使得企业本月的成本降低了7200元,进而提高了企业的利润。

3企业经营者层次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由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来进行管理,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他们的努力或者说财务管理目标,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有直接影响的。

3.1企业经营者财务管理目标

作为企业经营者,其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利润较大化,这主要是因为:

(1)作为企业经营者,他们是受雇于企业所有者的,他们也有具体的考核标准,而利润指标有明确含义,容易计量,实用性、可操作性强;

(2)有利于把企业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经济效益联系起来,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2实例分析

企业经营者为了实现自身的财务管理目标,同时,企业所有者也会给企业经营者制定考核业绩标准,所以企业经营者就必须对企业进行合理的财务管理。假设某企业只产销一种产品,盈亏临界点销售量为600件,单价为150元,单位成本为130元,其中单位变动成本为120元。企业所有者给企业经营者制定的利润目标是本年利润比上年增长20%,为了实现目标利润,即此时的利润较大化,企业经营者应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首先,经过计算,上年的固定成本=600×(150-120)=18000(元),上年销量=1800(件),上年利润为:1800×(150-120)-18000=36000(元),因此本年利润目标为43200(元)。针对企业的目标利润,企业经营者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提高单价;因为43200=1800×(P-120)-18000,所以,P=154(元),因此提高单价的百分比是2.67%,利润敏感系数为7.49

(2)降低单位变动成本;因为43200=1800×(150-V)-18000,所以,V=116(元),因此单位变动成本降低百分比是-3.33%,利润敏感系数为-6.01。

(3)提高销售量;因为43200=Q(150-120)-18000,所以,Q=2040件,因此销售量提高的百分比是13.33%,利润敏感系数为1.5。

(4)降低固定成本;因为43200=1800×(150-120)-F,所以,F=10800(元),因此固定成本的降低百分比是-40%,利润敏感系数为-0.5。

因此,企业经营者可以通过以上的四种措施来分别实现利润目标,并且通过比较其各自的利润敏感系数的大小,来选择应该主要采用哪种措施。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实施这些措施后,企业的利润实现了较大化,企业经营者的财务管理目标得以实现,企业也得到了发展。

4企业所有者(股东)层次

4.1企业所有者(股东)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的所有者创办这个企业是为了能够给自己带来财富,而企业的股东投资于这个企业,也是为了能够依靠企业股票的价值给自己带来财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企业代表了企业所有者(股东)的财富。因此从经济人假设分析,企业所有者(股东)的财务管理目标就是要实现自身财富的较大化。

4.2实例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所有者(股东)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要求企业必须持续发展,企业收益持续上升,股价稳中有升,这也就要求企业所有者(股东)通过努力和决策,正确处理收益和风险的关系、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例子,A公司属于制造业企业,2005年度财务报表的有关数据如下:销售收入10000万元,长期资产折旧与摊销费用600万元,利息支出1250,税前利润625万元,所得税(税率20%)125万元,税后利润500万元,分出股利(股利支付率50%)250万元,收益留存250万元,期末股东权益(100万股)12500万元,期末负债12500万元,期末总资产25000万元。

公司2005年的资本支出为800万元,2005年增加的营业流动资产为200万元。在2006年初,企业所有者(股东)要对企业2006年的发展做出规划和决策,来实现自身的财务管理目标。首先,他们需要预期2006年的预期销售增长率:销售净利率=500/10000=5%,资产周转率=10000/25000=0.4次,权益乘数=25000/12500=2,留存收益率=50%,因此,2006年预期销售增长率;因此,今后的预期股利增长率=2.04%;其次,企业所有者(股东)必须知道现在公司的股权成本。A公司2005年末的股价是20元,则其股权成本;如果此时A公司可以按2005年的平均利率水平在需要时取得借款,此时,企业所有者(股东)就要根据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来进行决策,目前平均利息率=1250/12500=10%,加权平均资本成本=10%×(1-20%)×0.5+14.8%×0.5=11.4%。可以看到,此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要小于其股权成本,企业所有者(股东)可以考虑在需要时借入资金;第四,要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还要明确公司每股股权价值为多少,从而明确企业现实的股价是否被高估或低估。2005年的股权净投资=(800-600+200)×(1-50%)=200万元,2005年的股权现金流量=500-200=300万元,股权价值万元,每股股权价值=2399.06/100=23.99元/股;同时在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增长率、股利支付率和风险与A公司类似的有6家,它们的市盈率分别是:B公司15%,C公司14%,D公司10%,E公司为14%,F公司为20%,G公司为12%,平均市盈率为14.17%。

修正的市盈率=14.17/(6.33%×100)=2.24,2006年A公司每股价值=(14.17/6.33)×2.04%×100×5=22.83元/股,现实的股价是20元,因此意味着企业所有者(股东)在经过规划和决策后,A公司的股份在2006年具有增长的潜力,并且对于股东来说具有投资意义,能够为企业所有者和股东带来财富的增加,实现了企业所有者(股东)的财务管理目标。

5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财务管理目标不是单层次的,而是多层次的,企业员工的财务管理目标是自身收入的较大化;企业经营者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利润较大化;企业所有者(股东)的财务管理目标就是要实现自身财富的较大化。借助于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权的合理配置及高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企业的三个利益群体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层层递进,而且是互相配合的,其最终都会保障企业的良性运转,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增值,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目标多层论的提出,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了路径指导,也可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在整个企业中推开,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财务类论文:当前财务风险的类型与预防

高等教育改革,使高校的法人实体地位基本确立。在明确高校法人主体地位、赋予高校以愈来愈多的独立和自我管理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高校要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上,就是高校在办学资金筹集、教育经费的使用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而正是这种独立的自主权,使得高校面临的财务管理已由无风险管理转变为风险管理。

目前大多数高校未建立起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无相关的防范制度,特别是始于2000年高校举债之风,使得学校债务包袱沉重,资金困难,直接影响了办学效益。因此,如何尽快建立有效的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

(一)高校收入风险。虽然目前高校的收入来源渠道已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学费收入始终是高校的最主要收入。然而我国的高校学费已经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人均学费上涨幅度有限。因而高校的学费收入主要取决于高校的招生人数,如果生源不足或者完不成招生计划,将会导致收入减少,使高校面临风险。最近几年正值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高峰时期,加上社会就业形式严峻,高等教育需求空前旺盛,各高校均满负荷招生,收入预期普遍被抬高。2012年以后,预计大学学龄人口将开始明显下降,许多高校的生源将会不足。

(二)高校债务风险。高校债务风险是指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后产生的严重影响教学科研和人才稳定等不良后果的可能性。过度举债是指借款金额超过还款能力的举债行为。不良举债是指以借款维持日常运转的举债行为。

目前高校的债务主要来自于建设项目缺乏科学论证,相互攀比,盲目跟从,投资规模不受学校有效支付能力约束,投资成本不受预算边界约束,任意扩大贷款规模。大规模扩招办学及基本建设投资已使高校资金缺口越来越大,这些资金缺口在“等、靠、要”政府拨款无着落及合理收费很难弥补时,高校开始向银行申请巨额贷款。盲目或过度负债,或者贷款用途不当,产生不了应有的效益,最终会使高校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形成财务风险。

(三)校办产业风险。学校作为主要投资者,对校办产业要负责任,但长期以来,校办企业单一的所有制结构,造成了严重的事企不分、所有者缺位、委托监督不力等问题。目前多数高校对各企业的管理是从经理的任命到公司人员的安排,从投资决策到经营手段都要干预。企业没有法人资格,校办产业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财务风险实际上是由高校来承担的。

许多高校在承担财务风险的同时,对校办产业却疏于监督管理,相当数量的校办企业存在着财会制度不健全,审计监督不严格的现象。经营者权力膨胀,盲目决策、挥霍浪费、中饱私囊等问题时有发生。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加大收入来源。

1.加大财政拨款。近年来虽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总额和预算内政府拨款数都在逐年增长,但预算内政府拨款占高校教育经费收入总额的比例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近87%、1997年近65%,下降到2001年的52.9%,其中2004年这一比例则下降至43.7%,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拨款,提高政府拨款占教育经费收入的比例。

2.给予高校优惠政策。给予省属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税收优惠,在土地购置方面的优惠,特别是将高校新园区高校临街土地进行拍卖组建商业带,所得土地出让收益作为财政对高校新校园建设的投入。

3.改变高校筹资方式。高校要改变传统的筹资方式,克服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思想,积极寻找新的筹资渠道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我国企业和高校也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在同一领域进行大联合,形成产、学、研合作中心,优势互补。在合作过程中使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各自获得收益。高校可以用该收益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同时高校利用研发中心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人才质量,加快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使高校科研、产业成为经费来源的新渠道,利用高校办学资源,增加高校办学效益。

(二)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1.强化预算约束管理。从制度上保障预算从编制、执行、调整的科学规范。细化学校预算编制、制定预算定额标准。从编制综合预算逐步延伸到经常性预算、采购预算、滚动项目预算。在对过去的支出效益与支出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对未来的支出需求做出预测,重新确定预算资金分配计划,使预算过程更加简捷和高效。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控制各种随意性开支,遏制预算不断膨胀的恶性趋势。

2.设置相关量化指标。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学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力情况,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潜在的财务状况风险及连带责任风险进行预警预报。如自有资金占年末存款的比重低于50%,应采取措施改变资金结构。校办产业和基建投资的负债率若大于,就意味着资不抵债,就可能影响学校的财务状况。

(三)建立高校的贷款监督机制。监督内容包括贷款额度、使用方向、使用效益等。学校对于贷款项目的论证必须实行“三公开”,即立项公开、论证公开、结果公开,自觉接受群众、银行、社会有关部门的监督,形成由主管部门牵头,社会、银行和广大教职工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

(四)建立校办产业防火墙。校办产业作为学校产学研基地,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火车头,校办产业做大做强非常必要。同时必须建立校办产业防火墙,按照《公司法》规定,组建学校控股,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有限责任,独立法人、自负盈亏的有限公司,学校只承担出资额的有限责任,以规避经营风险。

财务类论文:浅析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分类和成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当今中国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每个企业都希望在财务上能一帆风顺,中小企业更是如此,但只要有财务工作就不可避免的会有财务风险的存在。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类

一、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伴随着企业发展的始终,要彻底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可能的。为了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就要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类别,并分析产生的根源,尽可能的将风险降至低,为企业带来尽可能多的收益。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经营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带来的到期不能偿还债务,使其丧失偿债能力,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和中小企业借款的增加导致所有者收益的波动,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的亏损。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几种分类

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成立之初借贷的资金或投入的资金在生产过程或在指定的时间内对投入的成本和所得利润结算时是并未达到创业初的真正目的。中小企业的筹资渠道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及时种为所有者或股东投资,包括企业的注册资金等一切基本运转所需资金。第二种为企业借入的资金,包括银行借款、金融机构借款、企业之间的资金合作等方式所得到的资金。

就所有者投资来说,风险则反映在这部分资金在投入生产后而效果不明显或是低下,因此无法满足投资者或股东在创业投资时的报酬期望值,就会降低投资者对企业再度投资的信心,严重的或许会导致投资者对企业不再抱有希望而退出该企业。就企业借入的资金来说,筹资风险的存在将是显而易见的。借入的资金有着严格规定了的借款方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和需要偿还的本金和利息的总的金额。如果借入的资金不能产生很好的效益,将会有一连串的问题需要企业来面对,企业如果不能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就会使企业付出更多的经济和社会代价。例如则会向银行在支付本金和利息之后还要支付罚息等额外的经济负担,严重的则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所以说,借款筹资风险的最终的表现形式为企业能否及时并且足额的偿还本金和利息。

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则是指企业在投入一定的资金后,因为市场需求变化等一些因素而影响了最终的收益与期初投资时的预期的收益有所偏离的风险。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大多为独立的经济体,所以说为了追求利润的较大化和企业价值较大化的增长,一般是通过投资行为来不断地扩大经营的规模和经营的范围,以此来寻找新的能产生利润的来源,并想着通过扩大投资的方式来分散经营的风险。其实,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不可盲目地认为投资的多样化便可以分散风险。

3.资金回收风险

金是企业得以运转的命脉,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能力的限制,要对资金运转的要求更为严格。当今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商业信用的推广,赊销已经成为企业为增加产品销售的一种大众化的途径,也是企业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的交易形式。当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数额增多,并且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因为应收账款的原因而、当中小企业资金回收风险不可避免的发生时,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则就是对应收账款的如数按期追回。

三、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与成因

通常当企业在发生以下的情况时,则有可能预示着财务风险的出现,企业应密切注意这些情况。中小企业则更应该加强注意力度,才能为企业更好的防范财务风险起到一个很好的导航作用。

1、当中小企业过度的依靠借款来维持企业的经营运作

当中小企业过度的依靠借款来维持经营时说明了企业在正常情况下的经营运作资金不足,或者是当企业有意再扩大生产规模的时候,发现自有资金的不足。如果企业过度的依靠借款或是贷款所筹来的资金,一旦当企业遇到经营滑坡或是资金来源紧缩的时候,对于资金链本来就不特别结实的中小企业来说,也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更有可能会使企业的资金链断裂。

2、应收账款的不断增加,企业收账期不断的延长

应收账款作为一种依靠商业信用的销售方式对促进中小企业的销售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利也有弊,同时应收账款的存在也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应收账款将增加企业资金流出的速度,也许它能为企业产生一定的利润,但它并不能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反而会使本来流动资金就有限的中小企业来支付由应收账款而带来的利息和税务的支出,进一步加大现金流出的速度。这就是在有些情况下大家认为企业在赢利而为什么会突然出现破产清算资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了。

3、销售额持续下降

一般来说销售额是企业最受关注的一项了。如果一个企业的销售额持续下降,一般情况下则会引起企业各个部门的注意,但是就目前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人把销售额的持续下降单纯的看成是企业销售部门的事情,而没有把它上升到它的本质的问题即财务问题的层面上去。事实上,销售额的下降会带来一系列的财务问题,尤其是不在大家预料的范围中的下降,也许这种情况是不会立即表现出来,但长久下去则会使企业失去最重要的一部分即资金的来源。

4、存货积压

存货的积压主要包括的是原材料的积压、在产品的积压和商品的积压等。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存货在企业流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大量的存货积压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不利影响的。存货积压过多会使中小企业的库存成本加大,额外的浪费企业的资源。长期积压存货也可能会造成库存货物的丢失、毁损或者失去其与其原有的价值,也就是说可能会使库存货物贬值的。

5、中小企业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出现持续下降甚至亏损

中小企业主营业务利润下降或亏损则说明企业的利润有所减少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即亏本销售产品,进一步则说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下降;中小企业营业利润下降或亏损可能是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大,利息负担较重,企业应降低负债,减少利息支出;中小企业利润总额出现下降或亏损除了以上的两个原因外还可能有企业投资发生巨额亏损,或出现了重大灾害等别的原因。

财务类论文:制造类企业委托加工业务模式财务影响解析

摘要:委托加工在生产制造类企业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与其他生产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主要阐述了生产制造类企业委托加工业务模式的存在的风险以及对财务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效规避财务风险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生产制造类企业;委托加工业务;财务影响

现阶段的生产制造类企业中的委托加工业务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风险,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下面我们就通过对委托加工业务的了解,通过对委托加工业务的分析,探讨了规范委托加工业主业务的相关建议。

一、委托加工业务概述

(一)委托加工业务概念介绍。 所谓的委托加工就是就是委托方把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委托给受托方,受托方通过对原材料以及半成品进行二次加工后交付给委托方,双方根据约定的合同价格进行费用结算。由于委托加工的模式,使得在具体的加工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财务上的问题,会出现受托材料管理问题、加工费支付等问题,但对于由受托方提供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或者受托方先将原材料卖给委托方,然后再接受加工的产品,以及由受托方以委托方名义购进原材料生产的产品,不论在财务上是否作销售处理,都不得作为委托加工产品,而应当按照销售自制产品征收增值税。

(二)委托加工业务模式介绍。在委托加工工业中主要包括两种模式,及时种为购销模式:即通过将A件开具发票销售给外委加工单位,加工成B件后,以采购发票采购接收入库。第二种就是真正的委托加工模式:只收取加工费。

二、委托加工业务模式分析

(一)购销模式。首先,购销模式的优点。在委托加工过程中有着以下几种优点:及时,便于管理。购销模式在委托加工过程中通过开具发票模式进行加工与入库,更加便于业务部门的管理工作的开展。第二,ERP操作简单,无须单独开发。第三,销售时就将毛坯毁损灭失的风险转移给了供方。其次,购销模式的存在的风险,及时,存在的税务风险,在购销模式中,整个委托加工过程按加工费付款,并不存在商品购销的现金流。在进行购销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只需与加工商签订《委托加工合同》即可,整个委托加工教育过程中的货物流以及发票流向是一致的,但是存在着现金流向以及合同内容不符的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问题,存在着业务加工商既货款+加工费的发票,但其增值税进项税额存在不能抵扣的风险。第二,存在的审计风险。公司进行委托加工的销售以及采购过程中存在虚增了收入和成本的现象,通过应收账款反映销售A件实现的债权,需计坏账准备影响损益。

(二)只收取加工费模式。首先,只收取加工费模式的优势。此种加工模式^为符合委托加工业务的本质,可以有效地规避在购销模式下相关税务以及审计风险。其次,只收取加工费模式的风险。(1)存在着实物管理困难的风险。此种加工模式中存在的与资产相关的风险并没有转移,对此要建立明细的台账,可以通过月度、年度进行定期盘点,要时刻关注只收取加工费模式下的资产状态。(2)ERP流程需要单独开发。此种操作模式对ERP流程有着严格的要求,现有的ERP功能无法满足此种成本核算过程中的精细化相关资产管理的需求,要对具体的模块进行购买。

三、规范委托加工业务的相关建议

(一)购销模式规范建议。首先要规范合同管理。在合同的制定过程中,对合同条款、内容要通过专业的法律人员进行核对检查,保障合同的严谨性,要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员工法律风险意识,规范业务合同管理,促进企业发展。要规范合同审查标准,提高业务合同的审查标准,提高合同审查质量。合同纠纷的大量增加是对企业合同管理体系的重大考验。(2)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规范合同管理,促进企业稳步发展 制度是管理的灵魂。(3)对于合同条款内容要严格管理,对于细节条款要严格规范,对于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要达成一致、明确规定。对委托加工原材料的检测标准、具体质量要完善,如对托加工原材料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单价及总价、交货时间、付款方式及等内容的具体责任及内容明确规定。其次做好相关的对账工作。由于外委销售过程中并没有销售现金流,业务实质为委托加工,因此企业业务以及财务部门要构建一个系统的管理台账,对于原材料的发出、交回、结存等情况要翔实记录,对于未及时交货的状况要及时反馈;要对委托加工进度进行控制管理,对外委发出物料的数量及金额和供方进行定期对账,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要控制好资产返回工作。严格控制B件返回时间,明确A件发出后多长时间必须返回以及相应的考核措施,要保障在交货时间期限内完成加工,保障质量,加上财务损失、同时在结算的过程中要对具体的合同、发票、产品验收合格证明、具体的数量等状况进行严格的对比,保障数据的性。

(二)只收取加工费模式。在此种模式模式下,要做好以下几点措施。首先强化企业ERP管理工作。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规范ERP管理流程,根据收取加工费模式做好相应的ERP功能设计开发研究,保障ERP流程设计与实际操作相符,提高合理性,加强成本核算的精细化,避免因成本核算粗放导致的数据不现象的发生。其次,做好对账工作。对于此种加工模式,要规范事务管理,通过业务部门对事物的定期对账以及盘点方式,保障信息的性、资产的完整性。,提高对质保金管理,在进行只收取加工费模式下的委托加工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发出数量确定质保金的金额的,为企业降低资产损失风险。

财务类论文:疾控中心收入分类与财务管理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入分类及财务管理的管理机制和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人们关注度的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文章分析了疾病预防中心主要的经济来源,对加强疾控中心收入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并就现存在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入分类;财务管理

新时期以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收支分配的不断发展完善对收入分类、财务管理的管理机制产生巨大的影响。2012年4月,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第72号)明确指出事业单位收入是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所以,根据资金的来源可以分为经营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等。疾病预防防控中心属于国家公益事业单位,一般主要负责国家相关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相关的培训教育、相关卫生状况的监督保障、相关的科学研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功能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所以疾控中心在医疗事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有利于我国创造健康的卫生环境,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也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提高,对于自身的健康状况也日益重视,对各类重大疾病也树立了预防的理念,加大了对各类疾病的了解。因此,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合理要求,防控中心的管理机制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于此同时,会相应的对收入分类和管理机制进行合理的改革。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入分类及财务管理活动的特征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入分类主要可分为财政补助收入与事业单位收入两大类。财政补助收入指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包括基本支出补助和项目支出补助。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拨款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财务管理中,取得的财政补助收入应在按照收支功能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再按照支出经济分类进行管理。事业收入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科学研究等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是单位收入的重要来源,按来源渠道可进一步分为采用财政专户返还方式管理的事业收入(如卫生检测检验收入),本级横向财政拨款(从本级财政部门以外的“同级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如国家疾控中心从科技部、环保部等取得的拨款,省疾控中心从本省科技厅、环保厅等取得的拨款)、非本级财政拨款(如国家疾控中心从北京市有关部门取得拨款)、横向合作收入(如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球基金等国际组织及其他单位取得的收入)、教育培训收入(如研究生培养学费收入)、学术杂志收入(学术杂志版面费、广告费等收入)等。事业收入在按照来源渠道分类管理的同时,应按照 2013 年 1 月起执行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区分专项资金和非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对于专项资金,还应继续按照收支功能分类分设明细项目进行核算。

财务资金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保障工作正常运转的经济命脉。为了保障疾控中心收入工作分类的正常运转且充分的利用资金,良好的财务管理方式必不可少。疾控中心是属于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其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具有明显的特征。从疾控中心的公益性的角度来看,国家财政为其提供经济支持,没有筹措资金的负担;从疾控中心是事业单位的角度来看,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活动主要是各种用品的进出量、各种费用的支出和收入及核算员工工资的相关工作,产生赖账和坏账的几率极低。

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爆发和扩散是疾控中心的主要工作职能,为了更好服务人民群众,要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和社会效益。纵观全局,固定资产管理、应收账目、收入考核、成本控制是疾控中心的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需要涉及到的主要相关内容。把握好成本控制需要一定的技巧,要有好的效果,可从源头入手并结合合理的管理方式进行控制。建立完善的财务运转中的管理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一方面,基于疾控中心是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国家根据预算拨款。因为没有成本和销售的压力,使其缺乏了内部控制,以至于疾控中心失去了去完善各种制度的动力;另一方面,疾控中心在核算成本时不够精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金利用率。疾控中心的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有效性还受到了现今会计制度的制约。

(二)对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和收入的把握不够

疾控中心的经济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没有资金不足的担忧,因此不具有竞争和生存压力。疾控中心不用在成本控制上花过多的资源,也没有动力去做好财务分析,不能的掌握资金的流动方向和控制各项消费的成本,所以疾控中心的竞争力严重不足并且不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内部控制的结构不完善

内部控制结构相对比较混乱,人员分工不够明确,岗位有时会出现人员严重不足的现象,致使工作的堆积,工作进度停滞不前,严重的影响了工作效率;有时又出现人多办事少的现象,没能够充分利用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资源浪费。财务工作分工的不明确导致了不能的把握资金和固定资产的具体情况,容易出现腐败的不良现象。

(四)信息化程度不够完善,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疾控中心的信息化程度还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有待提高。由于专业知识更新快,多数的员工没能够及时的学习和运用新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只是凭长期的工作经验做事,所以在某些方面的能力缺失,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三、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一)建全核算机制

疾控中心需要加强成本预算的工作,对其提出新的要求,并保障相关工作能够按质按量的完成。财务管理人员需要了解成本花费的各个环节,在进行成本分析和核算的时候,要周全、详细的考虑各个环节,把人力资源成本、物资成本、操作成本等进行详细的归纳、分析、总结,减少疾控中心在运营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损失,保障所提供数据的性。

(二)完善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制度

除了要做好成本核算,还需要加强做好财务分析的工作,制定相应的制度,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做好各项收支的分类,并对其做一个详细完整的分析,以确保能够的掌握资金的流动方向和控制各项消费的成本,提高疾控中心的竞争力和保障经济效益能够保持并提高资金使用率。

(三)建立健全控制系统

首先,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分工要明确具体,工作人员需要熟悉本单位各项工作的工作程序,把握控制的理念,保障能够充分的利用国有资产,提高利用率,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其次,对于资金的流转,疾控中心的管理层和相关的财务人员要能够地把握和控制。把控控制的外部环境和保障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加强信息的传递工作、吸纳发展的人才等控制体系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建立相应的盘查制度,能够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四)更新信息化管理系统

引进先进的信息化软硬件设施,使用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程序,能够提高正确信息的接收率,减少可避免因素带来的损失,保全国家的财产安全。疾控中心的优势之一就是能较快的引进高端先进的配套设备,有利于对疫病疫情的监控,能高效的处理突发疫情。疾病控制预防的工作要在信息化中有新的突破,必须提高疾控中心的科学化的水平程度。

(五)提高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的意识

对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的前沿知识,了解相关的影响因素和会计制度。提高人员自身的知识和业务技能,预测潜在的风险,做好规避方案,确保工作能够正常的展开。

四、结语

根据以上观点,疾控中心在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方面还不够成熟完善。在实际的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随着步入信息时代,疾控中心需要建立健全内外部的控制系统,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机制。工作人员要端正工作态度,努力积极的提高自身能力技能和树立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科学合理的解决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疾控中心的正常运转,使疾控中心能更好、更科学有效的开展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的工作。

财务类论文:浅析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选择与实现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现有事业单位的发展相对滞后,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成为了社会共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面临着公益性和市场性双重挑战,为战胜这一挑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行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亟待改变,而财务管理目标选择和实现则是其改变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性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并分析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以期从中得到有益启发,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选择与实现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

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之前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晰、政企不分、机制不活的问题将得到解决的机会。公益一类和公益三类的定位较公益二类更为清晰。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将迎来巨大变化,市场的属性得到加强,由此将带来公益属性和市场属性如何平衡的问题,财务管理目标选择与实现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这个平衡,进一步影响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公益服务质量和生存发展。

一、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1.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概念界定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所设计的愿景,通过开展业务工作所能达到的某种结果。财务管理目标作为一个可以量化分析的指标,是事业单位发展进步的一个积极因素,也是考核事业单位的具体衡量标准。财务管理目标不同则会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进而影响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公共管理目标设定和执行,以及服务供给质量的高低。

2.确定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选择原则

目标的制定离不开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具体属性,即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制定其提供公共服务的目标离不开其行业属性。一是目标的制定不能脱离事业单位自身实际;二是目标制定不能过于好高骛远,要结合自身工作能力;三是目标的制定不能过于低下,使事业单位失去上进心。因此,一个合适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期待,同时也应该能够促进自身事业的平稳运行及发展进步。

3.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分类及选择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运行方式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所以财务管理目标也与之有着本质的区别。采用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去进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将导致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公益和其它目标,从而违背了事业单位存在的宗旨和价值。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单位绩效较大化与成本最小化;事业单位生存和社会发展一体化;事业单位价值较大化。笔者比较倾向事业单位价值较大化这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事业单位价值较大化不像企业价值较大化那样有具体的指标来衡量,事业单位价值较大化应通过公众与社会来打分,以社会和公众的满意度作参考,这一指标比较抽象,也不易衡量。不过以此为出发点,可以将目标细化为可监督执行的目标,即:

(1)提供合适恰当、公众满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2)任何时候强调公众利益的首要地位;

(3)做好筹资、投资、成本管理,确保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可持续性发展;

(4)通过绩效方式提高事业单位各部门的积极性;

(5)财务人员加强与各方的联系与沟通,确保财务管理运行高效平稳。

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意识薄弱,漠视财务管理目标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存在财务管理意识比较薄弱的问题,如不重视财务人员队伍建设,不重视资金的时间成本,不重视市场竞争和成本效益,总的来说是为了实现社会公益而不计成本的投入;为做到万无一失,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资金等宝贵资源。在众多财务管理薄弱意识中对财务分析的不看重尤为重要,目前不少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仅仅是将报表数字文字化,根本不能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深层次问题,直接导致了上级财务部门和管理层不能深入地了解实际情况。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财务分析没有具体要求,财务人员编制随意性较大;财务人员参与事业单位管理决策的机会少,对事业单位的业务状况、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趋势缺乏了解,财务人员只能从会计核算角度出发进行财务分析,全局性差,所以做出的财务分析的局限性很重,事业单位领导班子难以看重更是加重了轻视财务分析的情绪,使得财务分析越来越成为一种应付的形式。财务管理意识薄弱,财务管理目标也就是如何多从上级部门争取资金,预算执行率要高,年终决算要完成的好。这种财务管理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长远发展将产生重大问题。

2.新形势下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

在现行财务管理体制下,财务人员在财务上受上级财务部门领导,在业务上受本单位领导,两头领导的现状产生很多弊端。比如有的财务人员受领导意志而变换随意,导致财务队伍不稳定和会计人员情况不熟悉,难以对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和举措,过于频繁的交接也加剧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力度,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时效性。虽然,近几年事业单位预算制和执行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但相对企业的预算编制和执行还是粗放型的,加之事业单位由于考核的目的不同导致理财意识普遍缺乏,缺乏成本分析方面的制度和要求导致项目的经济效益普遍不高。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可操作性也不强,财务管理制度一般都过于笼统、流程较为模糊、或是规定过于死板,这就导致了执行制度的人员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加之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实际的操作就更加无法依照制度来执行了。随着财务岗位职能分工的逐步细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单位目标的实现,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提高应当引起单位足够的重视,从而实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事业单位原先已经建立起来的财务管理制度需要及时根据分类制改革的要求进行更新,以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适应新体制改革的需要。

3.财务人员应对新形势业务能力问题有待解决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对财务核算的要求有大幅提高。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制度与企业财务核算制度迥然不同,虽有相似之处,但处理起来是不同的概念。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经营权利明确后,必然带来相应的责任,举例来说之前事业单位打交道较少的税务部门,由于经营权明确后必然带来纳税义务,如何合理纳税、避免漏税就成为财务人员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以税法之复杂,想要较好解决需要财务人员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和经验。同时由于经营权的确立,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也将迎来社会中介审计等外部审计的监督;同时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也要相应的加强,查缺补漏。之前应付了事的时代将一去不返,相关制度的建设须结合单位实际,难点在于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有机结合,做到公益归公益经营归经营,这一切都在考验财务人员解决问题的业务能力。

三、完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对策措施

1.加强财务管理意识建设,确保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事项林林总总,一方面有公益服务的义务;另一方面又有市场经营的压力,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做不好,财务管理作为企业治理架构中一项重要的抓手可以参考借鉴。作为总抓手,事业单位从上到下就要树立起良好的财务管理意识,以前那种为做好公益找领导不计成本的要人要钱的思想就需要彻底改变。首先强化成本管理控制意识,深入挖掘费用控制潜力,用恰当的钱办合适的公益服务;其次要高度重视财务分析,通过财务数据深挖潜力,缩减不必要的开支,对公益和市场效益好的部门进行资源倾斜予以支持,杜绝分猪肉和撒胡椒面的现象发生。第三做好分配管理,一方面是回报股东,提高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投资回报意识;另一方面也是稳定干部队伍,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是行不通的,一味的待遇留人也是不合适的,要做到待遇和事业双管齐下,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留在干部队伍中。第四重视资金管理意识,需要认识到资金是有时间成本的,必须加强资金成本管理,提高各类资金使用效率。第五加强投资意识,投资往往有机会成本,好的项目往往瞬间即逝,需要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提高投资意识和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第六财务风险意识,参加市场竞争就要面临风险,提供公益服务也面临着服务质量的风险,都需要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做好风控管理。

2.理顺财务管理机制,创新建立适宜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发展的制度和体系

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进展,将会打破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需要创新预算管理,引进新思路,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管理、绩效考核等几方面串联起来形成体系化管理,实质性地提高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1)紧扣经营业务,建立起一套从资金管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分配管理等国家规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为了适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的运营模式,需要建立一套适应新形势、新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该体系要引入“成本”的概念,能够核算各项资金成本及业务成本,做好财务统计分析,为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竞争时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2)面对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怎么有机结合,不让经营的成本划到公益里面,在绩效管理的机制下的确考验制度制定是否合理有效,同时也考验着人性,相关制度的制定要严格防范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把本应归属公益的业务划归到经营业务中,或是设置玻璃门,对于这种事情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并明确于众。

3.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业务能力

加强财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就要不断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实施部门内部岗位轮岗制度,做好AB角培训,促进财务管理人员的发展,确保财务管理人员能迅速上岗适应新工作。另外,单位要对职工采取适当的激励方式,如精神肯定、树立典型以及物质奖励等,鼓励的财务管理人员不断进取,激发工作人员热情,从而使财务管理改革达到理想的效果。

总的说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给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考验。公益二事业单位需要正视改革,制定好财务管理目标,积极进取,创造让群众满意的社会价值,实现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市场价值,满足各方利益诉求,从而实现事业单位自身价值较大化。

财务类论文:论科研类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科研类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是其进行预算管理、课题运行的有力保障,在单位的管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首先介绍了基层科研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现状,其次分析了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 财务内部控制 问题 对策

1.科研类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科研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国民的科普意识也越来越强。科研类事业单位作为财政拨款单位,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纳税人的钱如何合理利用,高效利用,是国家也是公众对科研单位的要求。

根据《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批复》(国函[1996]81号)的规定,财政部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自2012年4月1日起实施。其中财务监督占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指出: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营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依法公开财务信息。同时,事业单位要接受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审计部门的监督。国家强调内控制度的完善,要求进行多重监督。但是对科研单位自身执行流程来说,缺乏一套完整、有效的实际方案来解决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

2.科研类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领导缺乏内控观念

首先,领导阶层对财务内控的观念意识不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事业单位法人要对本单位会计事项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在实际工作当中,科研单位的负责人往往是科研工作者出身,业务水平精湛,但对财务管理及内控制度不了解,对财务内控制度也不重视,认为内控只是针对财务人员,财务管理工作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财务的事情是次要的,一切都要为科研工作做支持。许多科研单位的领导阶层认为干预财会工作,造成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如审批程序,领导签字权限等很难执行彻底,深入展开。领导的不重视,导致财务内控流于形式,也放松了职工对经济事项的监督和管理,各项签字也只是形式化办公,反而觉得繁冗枯燥,财务内控工作无形中增加工作量,耽误科研工作。

其次,重大经济事项的往来与决策,往往是某一位领导或领导团体进行讨论、决策,认为财务人员不懂科研项目,不懂课题研究,没有必要参与进来。这就导致对财务意见的采纳不足,使得对财务内控制度的落实不到位,甚至不作为。决策失误,造成经济事项的损失,甚至造成预算执行的问题凸显。

2.2工作人员主观问题

首先是财务工作人员自身的问题。财务人员工作繁重,往往关注本职工作已经自顾不暇,容易忽略财务内控工作。一些财务人员不能很好履行监督职能,对报销票据的审核,仅限于盯着领导的签字,有签字就放行。科研单位在财务人员配备上不足,科研人员是首要的及时梯队,保障各种职工待遇以及人员配备,包括但不限于财务部门的职能部门,只是为了服务科研部门而存在的,所以各种配备不足,导致财务分工不分明,又或者人员配备极少,使得根本做不到分工明确,一人身兼数职。甚至部分不相容职务也没有做到相互分离、相互牵制,这些现象都给内控制度带来漏洞。

其次部分瓤馗谖蝗嗽钡牟莆褚滴袼平和道德素质不高,溜须拍马迎合领导,又或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怕得罪人,从而对内控制度落实不彻底或根本不落实,更有甚者编造虚假的会计数据,放行不合规的报销单据,把人际关系带到严肃的财务工作当中。但是,只要有一次不按制度办事的情况发生,以后当其他员工出现类似问题,就很难再按制度执行了。

再次科研工作人员的财务认识问题。就现今而言,我国科研体制内的研究人员基本上都是高精尖人才,但这样的人才,往往在自己的科研领域里是拔尖的,整个精力都用于研究,所以对其他工作领域关注较少,并不理解财务管理过程当中需要诸多的内控手续,觉得只是作茧自缚,妨碍了他们的科研成果的取得,打扰了正常的科研进度,他们会想方设法钻财务内控的空子,为自己的研究项目铺平道路,在发现自己违背了管理规定之后,也不会检讨自己的错误,而是寻找各种借口为自己辩护,以致和财务人员发生不愉快。这些现象都是由于科研工作者对财务工作的不理解以及自身知识储备的局限性造成的,他们把精力大部分放于研究工作当中,忽视了自身素质的培养和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学习。

2.3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科研事业单位遵循国家的要求,建立了本单位的内控系统。但是由于经费、人员等因素的限制,制度的制定并不严谨、科学,并没有形成制衡机制。有的小型科研单位财务职能、内审职能、采购职能都归于财务人员一身,或者其他职能科室不作为,财务身兼多项职能。这样的流程制度,使得许多经济事项都是在没有内控制度的约束下进行。

2.4科研类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执行力度不够

事业单位多是国家财政拨款,由于经济来源不用自筹,相关领导对资金的来源去向的敏感度并不够。同时,科研类事业单位的领导阶层基本都为研究人员出身,对管理方面,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不求甚解。这两方面促使领导觉得内审或监审部门的设立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许多事业单位的内审部门就是多出来的一个“办公室”。我国事业单位多采用法人负责制度,所有财务事项只要主管领导批准,可跳过内审部门进行工作。因此,内审部门的设立也显得“鸡肋”,也缺乏独立性,无法对相关领导进行约束、审计,财务内控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3.科研类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3.1增强全体职工财务内部控制意识

根据《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鉴于科研类事业单位的领导对财务工作知之甚少,应组织各级财政管理或会计主管部门组织单位负责人及领导进行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以增强领导的财务内控意识,加强主观能动性,确立“及时责任主体”意识。要促使事业单位领导在了解内控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深入认识,并学以致用,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并以身作则,为基层员工做好榜样。

单位财务部门也要定期组织培训,普及国家新的会计政策,宣传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以提高科研人员的自身素质为基础,增强内控意识,端正工作态度,甚至可以设立奖惩机制,以激励科研人员遵守会计政策,配合会计人员工作。财务部门对新入职员工也要进行培训,提升新员工的责任意识,做到自觉执行制度。

财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也与财务内控执行力度息息相关。财务工作者应多参加上级部门或财政部门组织的培训,不仅能学习近期的会计政策,也能掌握严谨的财务内控制度,进行经验交流。在本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上,做出合理的规划建议。

3.2完善财务内控制度,建立辅助奖惩机制

财务内控制度是科研单位顺利进行预算执行的基础条件。在实际工作当中,为合理分配财政资金,执行财政预算,各单位应该制定一系列财务制度。

首先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细致到差旅费、邮电费、办公费等,应有资金来源去向的明细单据,不能以一概全地接受笼统名称的发票,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有关规定。

其次,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清点固定资产,做到账实相符,严禁账外管理。对资产的处置,要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执行。对国有资产的采购要深入执行政府采购的政策,必须按照“公开透明,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原则,拒绝无预算、超预算的采购,杜绝“暗箱操作”。

再次,保障财务信息的性、真实性与有效性。领导需要的是客观、清晰、的数字来进行工作方针部署。领导信任财务,才会支持财务的工作,重视财务工作,财务人员才能更加顺利的展开工作更重要的是,科研类事业单位要完善财务内控的考核工作。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健全制度的评价体系。遵循评价体系,严格贯彻执行制度,从而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带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严格按照内控制度执行的职工进行奖励,而那些不理解、不支持财务内控制度的员工进行一定的惩罚。奖惩制度一经实施,就应该一视同仁,减轻“人情世故”给财务工作带来的冲击。

3.3健全科研类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内部监督制度

事业单位要发挥纪检部门和内审部门的实际作用,监督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内审部门要时刻排查内部控制的风险点,检查内控岗位设置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并提出改善财务内控的意见和建议。

作为财务人员自身,也要注意财务岗位不相容的问题,坚决杜绝监守自盗。严格执行“日清月结”,保障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财务工作要按预算执行,同时严禁无预算、超预算采购行为。定期公开财务制度、收支计划及经费收支情况。

综上所述,科研类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存在很多客观与主观问题。作为财务工作人员,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个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以便单位作为一个整体能更好地完成财务内控流程。同时,科研单位要加强财务内控规章制度的完善,不能消极应付制度,要积极健全制度。

财务类论文:基于聚类分析的港口上市企业财务绩效结果研究

摘 要:文章以中国17家港口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基本财务分析基础上,设计4类共21个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构建综合财务绩效指标体系,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结合2015年各公司数据,分别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综合财务表现等6个方面进行分类,深入剖析不同类别聚类结果及其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聚类分析;港口上市企业;财务绩效

全球经济危机持久,未能复苏给航运业带来巨大负面影响,使航运业出现罕见的“漫长低谷”,进而直接影响到承载主要物流业务的港口及相关企业。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和实施[1]、自贸区的推广和建设为复兴我国海洋经济、提升港口企业竞争力提供良好政策环境。本文以国内17家港口上市企业为例,设计4类共21个综合财务指标体系,结合2015年数据对其进行聚类分析。

目前运用聚类分析对港口上市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分析很少。周晓光等(2012)[2]运用模糊聚类法将23家上市公司分为4类,并根据TOPSIS方法对剩余6家评估样本进行了风险识别。李建等(2016)[3]以2014年我国部分第三产业上市公司为例,分别用非参数检验法、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得出后者敏感性较高的结论。这些相关分析为本文财务指标体系设计和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1 港口上市企业财务基本情况分析

目前我国港口上市企业主要有17家,根据其2015年企业财报整理可知(见图1、图2),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上海港、宁波港、天津港都稳居前三甲,财务综合表现很好。2015年港口上市企业营业收入增幅水平普遍不高,仅6家为正增长,净利润增长率也仅7家港口上市企业为正。主要原因是经济危机持久无法复苏、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港口企业多元化经营不足等,各企业和相关利益方应进一步分析其财务相关指标,了解其优势和不足,以便未来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2 财务综合指标设计和数据来源

本文设计4方面共21个相对数指标组成港口上市企业财务综合绩效指标体系,多方位的考量上市港口企业财务综合绩效情况,各指标分别为:盈利能力(X1总资产利润率(%)、X2主营业务利润率(%)、X3总资产净利润率(%)、X4营业利润率(%)、X5主营业务成本率(%)、X6销售净利率(%)、X7净资产收益率(%)),偿债能力(X8流动比率(%)、X9速动比率(%)、X10利息支付倍数(%)、X11资产负债率(%)、X12产权比率(%)),发展能力(X13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14净利润增长率(%)、X15净资产增长率(%)、X16总资产增长率(%))和营运能力(X17应收账款周转率(次)、X18存货周转率(次)、X19总资产周转率(次)、X20流动资产周转率(次)、X21现金流量比率(%))。根据网易财经整理得出17个指标2015年的相关原始数据(见表1),个别内容缺失的运用行业平均数代替。

3 港口上市企业聚类分析

3.1 综合指标系统聚类分析

运用SPSS22.0,采用Z分数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然后采用系统聚类法对其聚类,方法选择“组间连接”,样本与小类、小类与小类的距离测量方法选择平方Euclidean距离选项,聚类成员方案范围选择4~6,经过运算,得出Y果。以5类为例,可拿一个挡板(粗黑线显示)对着左侧数字为5的地方,将下部挡住,画一条横线,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出盐田港被聚类一类,距离黑线最远,其次是皖江物流为第二类,再次是厦门港务为第三类,北部湾港为第四类,其他为第五类。而树形图(图4)则更加直观,同时也是聚类结果分析中运用最多的图形,可以采用纵向画线的方式结合观察,以分5类为例,则纵向划线同时切割横向5条线段,结果与冰状图(图3)一致。

3.2 分类指标系统聚类分析

同理可以得出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分类指标的聚类分析结果,以分为4类为例,详细情况见表2。盈利能力指标聚类显示盐田港为及时类;深赤湾A、唐山港、上港集团为第二类;厦门港务为第三类。结合指标原始数据可知,盐田港销售净利率为210%,营业利润率为153%,两个指标经验丰富,深赤湾A两个指标紧随其后为34.9%,唐山港、上港集团主营业务利润率和营业利润率也表现很高,厦门港务相对前两类来说没有突出表现,但各质保均表现靠前。

偿债能力指标聚类显示盐田港、皖江物流、厦门港务分列前三位,主要原因是这三个港口短期流动比率和速动比例都表现非常好,盐田港均为3.23,大大超出一般认为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的基准值,也大大超出其他港口的表现情况,因此虽然盐田港利息保障倍数指标表现欠佳,但综合偿债能力较强。

发展能力指标聚类显示北部湾港、珠海港、皖江物流未来发展前景好,为前三类,其次为皖江物流和北部湾港。北部湾港因其净资产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的超高表现赢得桂冠;而珠海港净利润增长率为375%,在一些上市港企利润为负增长的情况下,这个表现非常抢眼;皖江物流则净资产增长率指标表现较好。

营运能力指标聚类显示厦门港务营运能力,其次为营口港、深赤湾A。综观厦门港务营运能力5个指标表现较为平均,综合营运能力。营口港现金流量比率121.3%摘得桂冠,深赤湾A存货周转率为55.11也为17个港口中,故这两个港口位列第二类。

综合指标即为前文分析结果。一行因子+聚类分析结果来自笔者另外一篇文章,将17个港口21个财务指标原始数据首先进行因子分析,得出7个公因子,再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盐田港为及时类,皖江物流紧随其后,珠海港位列第三位。

从表2中可以得出,聚类分析结果跟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排名差距甚远,之前排名前三甲的上港集团、宁波港、天津港均基本没有进入前三类,说明两个指标并不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真实表现情况。同时聚类指标选择不同,会对聚类结果产生影响,通观几种聚类结果,盐田港、皖江物流、厦门港务综合表现好,进入前三类次数最多,其次是珠海港、深赤湾A分别两次进入前三甲,而北部湾港、唐山港、锦州港、上港集团均在某一小类进入前三类,其他港口上市企业综合表现相对一般。

各港口上市企业可以结合聚类分析结果,积极调整自身,趋利避害,以求更好发展。各利益集团可以结合聚类结果更好地进行投资和管理决策,投资者可以优先考虑盈利能力较佳或发展能力较佳的港企,债权人应密切关注偿债能力较低的港口企业,而员工、政府机构、管理层则对企业未来营运能力会更加关注。

财务类论文: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类型及防范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对商品住宅的需求不断提高,使得房地产行业发展速度迅猛,已成为当前我国最令人关注的行业之一。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具有两面性,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将会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分析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类型,从而找到有效控制风险的方法,来更好地促进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风险防范;经济发展

房地产行业需要的投资数额巨大,回收周期较长,而且变现能力不足,这些都使得房地产企业面临着较高的财务风险。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较晚,存在制度和管理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造成整个房地产行业较为混乱,而市场上存在的很多中小企业又使得市场集中度过低,不能有效的配置市场资源,而这些管理不完善的企业本身又会加大整个行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因此,我们需要对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管理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从中寻找出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来达到完善整个地产行业的目的。

1财务风险的概念

1.1狭义的财务风险

我们一般将狭义的财务风险称作筹资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一般是由企业的负债所导致的,具体来说就是企业由于欠缺资金,不得不向外界借款,导致企业产生负债,从而使得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企业存在着一定的经营风险,如果企业不存在负债,它的财务状况相对就比较稳定,因此我们可以说企业不存在财务风险。

1.2广义的财务风险

广义的财务风险一般是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风险通过货币化来表现出来,能够更加地反映企业当前所面临的风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有很多企业并不能够控制的因素,种种原因状况的存在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财务损失的可能性,这些都会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一般认为广义的财务风险更加能够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让外界能够更加清楚其面临的财务风险状况,这也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实际状况。因此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财务风险的主要含义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可预料因素以及不可控制状况的存在,使得企I的生产经营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从而进一步导致企业出现财务损失的可能。

2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

房地产行业需要的投资数额巨大,回收周期较长,而且变现能力不足,这些都使得房地产企业面临着较高的财务风险。理论界对其面临的财务风险类型也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本文根据对房地产企业影响范围的不同,将其面临的财务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而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又主要有以下几种风险。

2.1政策风险

在房地产行业,政府政策主要有:土地拍卖政策、住房供给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房产价格政策、环护政策和结构调整政策等。这些政策都会对房地产的经营发展产生影响,继而影响到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情况,影响其进一步的发展。众所周知,房地产投资是一个周期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很多房地产商都可能经历不同的政策变动,而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他们资金本身就不雄厚,抵抗风险的能力很弱,很容易成为国家政策的牺牲品。例如:在2010年1月10日,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和促进房地产行业的良性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五条措施,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国五条”。2011年1月26日,我国政府又出台了“国八条”,紧接着的是“新国八条”,从而直接导致“金九银十”的房地产神话破灭,众多开发商不得不纷纷降价。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政策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一般我们认为这种风险属于系统风险。这种风险是个别企业不能控制和消除的,所以为了避免这种风险,降低企业的损失,就需要选择那些收益具有保障且国家支持的项目进行投资,而且资金的周转周期也不能过长,比如可以投资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

2.2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则指的是一个社会的人文、社会、环境等因素给房地产企业投资带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其产生财务损失的可能。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给民生带来了极大问题,也让房地产行业显得有些混乱,加上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的不文明行为,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从而产生了极大的社会风险。一些房地产商在开发过程中,违背了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区域发展趋势,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这些项目会很容易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当房地产企业在扩大投资,将项目投资到不同区域时,由于地域环境和文化的不同,导致水土不服,让房地产商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着极大地社会风险。例如,昆明市在城市化扩张中(2010-2011),大量拆迁城中村,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导致后来的房地产开发集中放量,对昆明的房地产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3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在房地产厂商在投资、经营、开发过程中,由于房地产商资金不能及时供应导致项目失败,给开发商带来财务损失而产生的风险。众所周知,房地产开发资金投入巨大,基本上每个环节都需要充足资金的保障才能正常运营下去,一旦资金链断裂,很可能导致投资项目失败,给房地产开发商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企业一般都会向银行贷款,当企业面临着高额的债务时,就会存在着到期不能够还款的巨大风险。如果房地产企业出现了这种风险,将会对房地产商接下来的运作产生影响,如企业不能及时处理这个问题,很可能造成房地产企业开发的项目资不抵债,经营失败,出现巨大财务损失。在当前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如何通过风险低、费用最少的方式筹到资金成为每个房地产企业投资经营的目标。虽然民间筹集资金的方式和流程简单,但是潜在风险巨大,企业一定要慎用这种筹集资金的方式。比如2011年的温州跑路事件就产生了恶劣的影响,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2.4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一般指的是在房地产商在进行投资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存在着各种不可预知的状况,导致投资结果不能够达到预期,影响房地产企业的盈利水平,给企业的财务状况带来损失。与其他行业相比,房地产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首先,它和政府、银行以及市场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果政府政策出现变化,市场环境发生改变都会导致房地产企业投资的失败,从而导致其投资达不到预期收益,因此,我们认为房地产企业相比其他行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投资风险状况。

2.5资金回收风险

房地产投资数额巨大,在企业实际经营销售过程中,企业难以短时间内回收全部资金,这种情况使得房地产企业存在一定的资金回收风险,虽然企业的销售收入可以记到应收账款项目上,并给企业的财务带来利润,但这些可能并未增加企业的现在流,可能反而会使企业用有限的现金流去垫支尚未实现的利税开支,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负担。资金回收风险一方面会受到国家宏观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的影响,也取决于企业决策和管理水平的高低。

3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3.1培养房地产企业核心管理团队

不管任何行业,取得成功的关键都在于人,在于企业的管理者们,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一个的管理团队。目前国内房地产商的利润趋于下降,在这种环境下,一个企业想要健康的发展和壮大必备的条件就是需要职业化的经理人管理团队,在他们的带领下。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氛围,让员工们能够更加愉快地、有效率地去工作,并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

3.2加强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

房地产行业投入资金巨大,对成本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企业投资一个项目前,一定要做好可行性分析、财务经济评价及不确定性分析,从土地到物业管理这一整套经营过程,都要严格控制它们的成本,减少成本的关键就是加强对原材料和供应商的管理,大力倡导节价意思,实行成本责任制。而且,企业应该努力减少不必要的经营活动,尽可能的减少非生产性支出,努力降低管理费用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3.3善于利用市场机遇

虽然我国房地产行业存在着很大的泡沫,但是城市化进程、居民的刚性需求、人口结构和中国居民的财富性结构调整都表明我国房地产行业有进一步扩张和发展的潜力,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房地产企业应该善于把握住机会,充分利用市场环境,争取进一步发展和扩张的机会。

3.4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减少现金流出以及增加能够控制的现金能够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房地产企业需要从经营过程的每个环节入手,要和房地产企业相关的行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使得房地产商能够在各个经营环节充分利用合作方式,让资金在采购环节尽可能实现间接融资,动态追踪应收账款的情况,谨慎估计坏账的额度,改善企业的经营投资模式,促进企业的现金周转效率,通过这些措施来保障房地产商现金流的充足,从而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4对未来的展望

从宏观经济上看,我国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城市化进程的加深、消费结构的变化都表明未来我国房地产行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虽然近期我国经济处于下行压力、银行收紧信贷、大多数投资者持观望态度给短期内的房地产行业带来一定的冲击,给很多房地产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和销售压力,也让大多数人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持悲观情绪。但是,在本文看来,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过程,短期内的市场低迷不可避免,这也是为经济转型付出代价,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房地产市场低迷背后的机遇。在当下的资金和融资渠道的压力之下,很有可能就会产生新的融资渠道,房地产市场的融资渠道也会呈现专业化和多样化。就未来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方向而言,保障性住房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结合当下我国国情,我国的房地产政策不可避免将会向保障性住房倾斜,保障性住房将成为我国多层次供房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结构性的调整会主要通过土地、税收和信贷政策实现,未来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会逐渐回落到合理水平,开发商也会更多的涉及保障性住房方面。

总而言之,在当下我国房地产市场环境下,房地产企业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改变经营理念,提高企业的责任意识,提高财务风险的抵抗能力,总之,一个完善的财务控制体系是房地产企业长久发展下去的关键,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9]邢莉.浅析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机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2,(05).

[10]汤谷良.整合财务管理,提升企业价值[J].北京商学院学报,2013,(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