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

摘要:现有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分析和盈利能力分析三方面。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这类指标重在揭示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适应程度,体现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预防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恶化。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财务风险分析的外贸企业论文

一、外贸企业财务风险成因探析

1.经营上的独特性。一般的生产企业经营品种相对单一,而外贸企业涉及的产品品类繁杂,涉及行业众多。与一般的商贸业务比较,外贸企业业务涉及到众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牵涉环节众多,因而单证、票据、文件要求较高,处理过程较为繁杂,牵涉面很广。而且,近年来,随着外贸竞争日益激烈,外贸企业的交易条件明显恶化,DA、TT等放账业务比例增大,账期延长,极易导致客户违约风险。同时,由于合同执行地在国外,运输过程较为漫长,一旦出现问题都会加大处理难度。

2.财务结构的独特性。一般的外贸企业自有资金较少,负债率较高,主要依赖客户资金和银行借款运转。在资产结构方面,流动资产占比较高,应收账款和存货是其中的重点。相对应的,外贸公司自有资金和长期负债等长期资金相对较少,资金来源主要是短期类债务,如票据质押短期贷款、客户短期资金占用等。因此,应避免资产负债错配,导致短期资产长期化。同时,对于出口型企业,外币应收账款远大于外币应付账款,人民币汇率升值将提高财务风险;对于进口型企业,外币应付账款大于外币应收账款,人民币贬值会增加财务风险。

3.内控基础相对薄弱。在传统的外贸企业中,由于业务两头在外,业务采购销售合一,业务员占据主动地位。企业的客户、订单、流程等知识载体个人化特征日趋突出,导致企业对业务人员个体的过度依赖,企业的内控基础薄弱。由此,在管理方面,表现为许多外贸企业对业务流程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制度约束,业务人员包办了业务的全过程,而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不审核、不监控、不提醒情况时有发生。在信用管理方面,企业缺乏严格内部控制和客户管理体系,在客户信用调查方面严重依赖中信保。

4.对政策了解不及时或应对不当。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开始转型,对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在下降,导致外贸政策环境频繁变化,包括人民币汇率连续升值,出口退税率已经连续降低。在税务征管方面,从2009年开始,由于电子信息的广泛使用,税务部门可以通过调用海关、外管方面的信息,税务部门对外贸企业的检查力度在增强等。而多数人意识还停留在传统外贸环境中,缺乏了解政策变化积极性,更难做到恰当应对。

二、加强外贸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主要建议

1.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发现风险点,并提前实施控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步骤主要包括:(1)积极利用信息系统,强化数据的分析,建立企业正常运转的指标体系,为后续监控提供基础;(2)加强日常数据监控,实施指标包括日常现金收支,贷款占用、银行资源等,短期指标包括企业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财务指标的变动,及时发展异常情况;(3)建立风险管理应对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异常情况,要提前制定改进方案,如压缩授信规模、限期清理高龄存货等。

2.规范内部控制建设。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是防范风险的关键。外贸企业应参照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结合外贸企业的特点,规定业务处理程序;定期职务轮换;适当授权和分权;实行限制接近制度;分离不相容职务;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等制度。对于不相容的职务,要实行相互分离的措施。另一方面,公司高层要给予内控制度足够的重视,提升制度执行力,才能保障内控的顺利推行。

3.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设立信用管理的专职部门。其主要职责包括:负责客户资信的调查、分析、评估,建立和管理客户信用档案;未经信用部门审核,业务部门不得和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和采购协议。要结合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和外部环境,制订企业的信用政策;对于重大的业务和金额,要有信用管理部门牵头实行集体决策审批制度,任何个人不得擅自进行决策;重视应收款项的清理,按照应收帐款性质、债务人情况和账龄,分类管理,对超过信用额度、已经逾期的应收帐款,要提醒相关部门注意收款风险,对有逾期账款的客户必须收妥货款后才能备货出运。

4.加强部门的沟通和信息搜集。企业应在内部建立归口管理的原则,让各自不同的部门负债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和政策的搜集。并在企业内部建立部门间定期沟通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反馈政策变动。如财务部和运营部要定期进行存货的实地盘点,保障存货安全,账实相符,对残损变质积压的高龄存货提醒相关部门进行处置变现,减少存货的资金占用。

5.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财务人员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因素,财务人员首先不能把管理工作看成是领导的事情,自己只是执行而已,其次,财务人员要适应新环境知识结构,不能只会记账、报账,要具有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方面以及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要熟悉商品知识、业务流程,要培养捕捉风险、衡量风险的能力,培养利用会计信息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的能力,只有财务人员的管理素质高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才可能成为现实。

作者:黄永洪单位:中化江苏有限公司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管理论文

一、企业财务风险现状分析

1.企业财务管理缺乏完善的管理和监控机制,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企业的财务管理关系着整个企业的发展,是企业稳定发展的核心工作,因此针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控机制,可以有效地对财务工作进行管理和监控。目前,大部分企业财务管理缺乏有效可行的管理和监控机制,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财务工作时会出现投机取巧,偷工减料的情况,给企业的后期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如果对财务工作进行定期的管理和监控,及时发现财务工作中的问题和风险,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从而保障企业的正常高效进行。

2.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幻多端,激烈的竞争中难免会产生风险

如今,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一些企业会出现盲目进行投资和价格判断失误等问题。整个市场经济的竞争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企业,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都不同,在变幻多端的市场环境中只有随机应变,分析各行各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灵活应对市场竞争中出现的风险和问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成功,否则会被无情的淘汰掉。

3.企业财务管理者的整体素质不高,缺乏风险意识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否正常运行和发展绝大部分取决于企业财务管理者,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十分必要的,高素质和高业务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够熟练地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他们掌握并了解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信息,拥有较强的市场风险意识,能够把企业面临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反之,企业如果聘用一些素质和业务水平较低的财务管理人员,很有可能由于财务管理者的一时失误造成整个企业的损失和浪费。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对策

1.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带来一些风险和困扰,因此,企业要针对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实际有效而且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颁布一些符合企业发展的规章制度,使得企业的财务工作有章可循。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尤其针对票据问题,不能马虎大意,有些财务管理者贪图利益,以权谋私,不严格按照规章进行工作,从而走上违法的道路,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损失。

2.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风险意识

为了预防和规避企业财务管理中遇到的风险,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增强了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企业必须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尤其是新的员工,通过培训丰富他们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培训工作之后,还要对员工进行审核和评估,对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查,通过审核和评估的人员才能正常上任,没有通过审核的还要跟着下一轮培训继续进行学习和深造,直到通过考核才能正式上岗。

3.企业投资要统筹兼顾,保障投资的科学性

面对巨额利润的利益刺激,一些企业往往盲目地进行投资,最终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企业进行投资不能以个人的意愿投资,要通过多个部门进行协商,经过深思熟虑,达成一致协议,才能进行投资。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之前要多方位地进行分析探讨,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及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测,从中寻求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把握投资的时机。在企业投资时,还要考虑市场的需求等,有些客户需求很高,企业就要尽一切可能地完成任务,而有些客户的需求很少,企业就要根据其需求操作,以免造成产品积压和浪费,从而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企业为了保障投资的安全性,必须建立风险预测机制,利用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企业管理的和谐发展。

三、结束语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风险,为了预防或者整治企业在财务工作中遇到的风险,企业就要自习分析局势,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和对策。企业风险的管理是减少和规避企业风险的有效措施,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是保障企业稳定顺利进行的前提。通过建立企业完善的管理和监控机制,颁布符合企业本身的实际发展情况的规章制度,以规范财务管理的进行。

作者:邓佩红单位:包头图南稀土有限责任公司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分析论文

1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世界经济

1.1金融机构面临严重的经营危机与信用危机。

1.2世界货币体系紊乱各国货币汇率巨幅波动。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给国际经营和外汇兑换带来重大影响。虽然有段时期美元表现强势,但12月16日,美联储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从目前的1%下调到0~0.25%,近乎于“零利率”,则标志着美国的货币政策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似乎说明美联储将采取“量化货币政策”,即采取增加货币发行、降低利率手段来刺激经济,势必导致美元的的不升反降。美元的贬值,不可避免地会加大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和风险。

1.3世界经济步入一段时间的衰退。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金融系统的问题已经渗透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必然面临一轮较长时间的衰退。主要体现在:

(1)订单与消费急剧下降,众多经济实体面临经营困境。(2)裁员加剧,失业率大幅上升。(3)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由于世界各国的消费预期大幅下降,对原材料的需求和各类产品的进口将大幅减少,原材料价格普遍巨幅下跌。

1.4对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消费者进行消费,往往都是建立在对未来信心的投资和消费上,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世界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企业破产倒闭、经济衰退、预期收入减少,将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未来信心不足导致预期消费降低,消费低迷现象已成为阻碍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人们的信心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各国政府发展经济的当务之急。

2金融危机下的我国企业财务运行总体情况

根据财政部汇总的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效益月报资料分析,受国际需求萎缩,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企业财务运行总体情况下不容乐观,面临财务风险日益显现的状况。主要表现在:

2008年前三季度,企业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出现负增长,亏损企业亏损额急剧增加。净资产收益下降,股东投资回报水平降低。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企业股东累计投资的当期报酬率。2008年前三季度,企业净资产收益率6.4%,比上年同期降低1个百分点。

库存和应收账款占用资金额规模增大,营运资金吃紧。2008年9月有,库存产品同比增长了42.2%,比上年同期增幅高出24.6个百分点,快于2008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5.0%的增长率,已呈现库存积压现象。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8.0%,也比上年同期幅高出4.5个百分点。库存和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的增加,必然加大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资金压力。资产负债率略有上升,利息支出压力增大。2008年9月底,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7.7%,同比增加1.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利息支出同比上升45.9%,息税前利润当于利息支出的4.9倍,同比降低了27.9%。企业偿债能力呈现减弱迹象,增加了企业信用风险。

应交税金和已交税金增幅同时回落,应交所得税出现负增长。企业税金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截至2008年9月,企业累计应交税金和已交税同比增长18.4%和21.6%,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幅分别回落3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受利润下降影响,累计应交所得税甚至出现了5.5%的负增长。在国家统计局2008年9月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中,财政收入是进入“偏冷”区的指标。

3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正通过外贸,金融等途径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增大产生了不可无视的重要外在影响。

3.1坏账风险。据商务部数据,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坏账率增长了3倍左右。我国企业对美国出口八成上采用信用销售形式,欧美国家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时长达120~150天,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使我国企业出口形成的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外贸出口依存较高的行业企业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冲击。2007年,我国出口总值占GDP的比重高达37.5%,其中机械,纺织,钢铁,化工,轻工,电子等行业的出口额名列前茅。但2008年前三个季度,这些行业因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出口增幅急剧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此前被高速增长的出口销售额所掩盖的财务风险,开始浮出水面。

3.2汇率风险。人民币持续升值,不但给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企业出口造成压力,还使企业应收外汇账款等外币资产相对贬值。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自2005年7月汇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了19.25%,自2008年初以来就升值了7.14%。金融危机使得未来美元对人民币继续走弱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3.3筹资风险。有些行业民营和外资企业居多,其中又以中小企业居多。这类企业日常经营和外资企业居多,其中又以中小企业居多。这类企业日常经营和投资所需资金,较少来源于资本市场发行上市等直接融资渠道,更多信赖于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受前期紧缩货币政策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国内资本市场暴跌,金融机构惜贷,企业正常经营受阻。

3.4现金流量风险。企业维持日常生产经营和偿还债务本息,需要有足够的现金流。以上财务风险的共同作用,使出口课外依存较高的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周转压力。资金链一旦断裂,企业难免陷入倒闭破产的境地。目前,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外向型加工企业,因现金流量不足而导致关闭破产的问题已经显现。

3.5财务风险。企业财务费用大涨,利润空间被挤压,导致投资信心不足。许多资本密集型行业如钢铁、石化、汽车,施工及房地产,对信贷资金的信赖比较大,因此财务费用对其利润的影响十分重大。

汽车和房地产两大行业面临消费信心下降的严峻考验,其财务风险向上下游传递。经验表明,当外部经济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收入增长低于预期时,消费者一般会改变家庭支出决策,并首先考虑推迟甚至取消汽车、住房等特定产品的购买计划。这已导致汽车和房地产行业连续数月销售业绩低迷。而汽车和房地产普遍被视为各地区的支柱产业,其对零部件制造、钢铁、建材、施工、装修、维修等上下游行业的关联度甚高,使其财务风险通过上下游传递而被放大,形成连锁反应。

4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应对不利导致的财务风险

4.1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导致财务风险增大。负债经营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但也是一把双刃剑,过度负债会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一旦再生产过程发生中断、阻塞,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不能按时偿债,企业将面临丧失信誉、负责赔偿的风险。一旦更不利因素产生时,债务风险就会转化为现实的财务危机,使企业不能正常运转甚至是破产。

4.2企业投资不善导致财务风险增大。很多企业将资金大量地投资在回收期长、风险高的项目中,而一旦项目出现问题,企业资金被套牢,企业又无法及时筹集资金,造成无法按期偿还债务,正常的生产经营无法进行,企业只能坐以待毙。

4.3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不善导致财务风险增大。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做大做强,企业就会有发展前途,所以当面临赢利还是增加市场占有率的选择时,包括很多大型的跨国公司都会选择增加市场占有率,以简单地扩充、扩大规模的手段来代替企业经营。其实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而赢利是按时偿债、降低财务风险的最坚实的保障。

企业没有建立一个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造成财务风险加大。

(1)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企业内部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2)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现金流管理。比如:大量的存货积压、大量地将资金投资于固定资产、为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的赊销而忽视客户的信用。这些情况将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可能造成现金流的断裂,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摘要:金融危机发生后,无论美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金融市场都是一片混乱。金融业将面临的经营危机和信用危机。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企业财务风险分析论文

一、利率风险及防范

利率风险是指不同类型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利率变化,直接或间接造成投资价值或收益损失的风险。

(一)国库券利率风险及防范。国库券(又称无违约债券)由国家发行,不存在破产而不能履约的问题。但国库券也存在利率风险。国库券的市场价值(现值)变动与市场利率变动成反比,而且,期限较长的国库券所承担的利率风险也较大。因此,随着市场利率波动而产生的债券价格波动,实际上反映了利率风险的存在。从表面上看,好像投资于短期债券可以避免或减少这种利率风险,但是必须看到,投资短期债券还会承担另一种利率风险即“息票息率风险”。因为投资者在购进短期债券的同时,也必然购进与这些债券相联系的各种息票。而市场利率的变动对债券价格及其息票均有影响,所以利率风险依然存在。因此,投资者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一定时间内无特殊用途的资金,可以投资于适当期限的债券;而近期内需要动用的资金,则可以投资于短期债券。

(二)公司债券利率风险及防范。公司债券同样存在着息票利率风险和价格变动风险两类利率风险。公司债券往往较国库券的利率高,以便与其存在的较大风险相适应。公司债券的价格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动作反方向变动。在通常情况下,债券资信级别是影响债券价格的直接因素。因此,投资者在购买公司债券时,首先,要对债券的资信评级特别是新发行债券的资信评级了解清楚,否则遇到风险,轻则是减少利得,重则是企业破产。另外,投资者还要在报酬与风险两者之间作出权衡。对于债券的期限,投资者应尽可能使投资的债券的到期日期与现金的支付日期相吻合。证券不到期虽可以贴现,但贴现率总要高于报酬率即利率,这会使贴现人(即投资者)蒙受损失。

(三)公司股票利率风险及防范。公司股票包括优先股票和普通股股票,其都存在风险。除享有累积分红权利的优先股股票的累积现金红利支付的金额和时间是固定的外,其余大多数非累积优先股股票的现金红利,在发行公司遇到经济困难时,则可以不付;至于普通股股票的现金股息,如果公司认为盈利情况不确定,或者支付红利将给公司带来严重经济困难,也可以取消普通股股息的支付。因此,普通股股票的股息收益所存在的风险要大于债券的息票收益。利率风险对优先股股票和普通股股票的影响,一般是通过现值机制从股票的价格上得到反映。投资者在进行股票投资时,一方面要看被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另一方面还要将所要投资的股票的票面利率与市场利率进行比较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二、利润风险及防范

(一)利润分配风险及防范。通常与外国合资办企业之前,应该签订明确的利润分配比例条款,但如果遇到该国政府的更替或政策变动,且制定的新政策强行规定外国投资方在合营企业中只能占有较小的比例时,这对于那些原来占有较大比例(如占50%以上)的外国投资方来说,无疑是突然的打击,其结果是利润分配受到了直接的影响。另外,有些国家虽然不是采用这种武断的方式来改变投资比例,但是也规定外资比例在一定年限内必须逐渐降低。除这两种方式以外,还有协议的外资逐步减少股权方式,那么,在经营初期,投资者应尽可能采用多种加速资金周转的方式来多获利润,这样,即使以后逐步减少股权比例,也能达到投资的初衷。

(二)投资利得加税风险及防范。对于外国投资者的利得另加收税,无疑是直接减少他们的利润收入。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征收扣缴税,它是指东道国政府对支付给外国投资者的股利、商标、专利、技术等特许使用费或利息所征收的税费。例如,一家美国跨国公司在意大利的商标权所得只能向美国母公司分派70%,其余的30%要以扣缴税的形式向意大利政府缴纳。因此,在作出投资决策时,应考虑将资本投入到那些没有开征这种特别税种的国家。如果是突然加征这种特别税种,除非这个国家的投资利得特别丰厚,否则,可以考虑逐步向外转移资本直至撤资。另外,也可以采取国际避税的方式。

(三)利润汇出风险及防范。比较典型的利润汇出风险就是外汇管理,可分为宽松型的外汇管理和严格型的外汇管制两种。例如,发达国家一般要求向境外汇款时,金额超过一定限额就要向银行部门申报,这是形式上的外汇管制,属宽松型的外汇管理;而有些发展中国家规定投资每年汇往境外的金额不得超过投资利润的若干比例,而且还要经东道国主管部门批准,这是严格型的外汇管制,也正是这种管制才是影响外方投资者利益的实际因素。对于宽松型的外汇管理,外方投资者可以来用支持特许费和劳务费、偿还债务等方法转移利润。对于那些采用严格型外汇管制的国家,外方投资者的投资利润不能自由地汇出境外,投资者可将分得的利润购买某些短期会升值的资产或当地的国库券,也可将其存进银行或对其他公司贷款等,借以保值并获收益。也可以通过转移价格的方法,将所赚取的利润调回本国。外方投资者还可采用在东道国开辟新的出口业务的方法,这样既可帮助东道国解决外汇短缺问题,又可为资金的转移提供新的途径。

(四)利率变动风险及防范。当市场利率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应增大,可能导致经营效益下降,盈利减少,从而使投资者遭受收益下降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好的方法是减少融资以防范风险,如果是因为生产经营活动的扩大急需资金时,可考虑其他方式的融资,如将企业的留存收益转增为资本等。当然,留存收益太多,可能需交纳高额的留存收益税,那么,企业只有在利率和留存收益税之间进行选择了。

三、税务风险及防范

国际资本在流动中会碰到税收种类、税负水平、税收优惠及某些突变因素对税务产生影响,因此,在事前应充分了解资本流动中的税务负担,尽可能地预测税收政策可能产生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及时采取各种适当的措施,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使资本流动中的税负最小化。同时,对于突变因素应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

(一)利用各国税收制度的差异,化解高额税负。仔细研究各国的税收制度。根据该国税收的特征,制订出减少税负的措施。如在所得税方面各国的税率一般都在50%左右,无大的差别,但是在公司留存收益及股利分派方面,各国的做法就不相同。如德国、日本对企业的留存收益按56%的税率征税,对分派给股东的股利和红利则按36%的税率课征预扣税。当生产规模扩大而需要追加营运资金时,不是将留存收益转增为资本,而是向外部借款。这样做的好处有:一是可避免缴纳较高的留存收益税,二是借款的利息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可作为成本或费用扣除,公司的所得税税负因此而有所减少。

摘要:国际资本流动中的财务风险是指特定的环境下和特定的时期内,客观存在的导致资本损失的可能性。概括起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国家风险,主要包括主权风险和政治风险;二是经济和管理风险(或称商业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利润风险、税务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和包括通货膨胀在内的其他风险。

关键词: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财务风险

国际资本流动中的财务风险是指特定的环境下和特定的时期内,客观存在的导致资本损失的可能性。概括起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国家风险,主要包括主权风险和政治风险;二是经济和管理风险(或称商业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利润风险、税务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和包括通货膨胀在内的其他风险。

一、利率风险及防范

利率风险是指不同类型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利率变化,直接或间接造成投资价值或收益损失的风险。

(一)国库券利率风险及防范。国库券(又称无违约债券)由国家发行,不存在破产而不能履约的问题。但国库券也存在利率风险。国库券的市场价值(现值)变动与市场利率变动成反比,而且,期限较长的国库券所承担的利率风险也较大。因此,随着市场利率波动而产生的债券价格波动,实际上反映了利率风险的存在。从表面上看,好像投资于短期债券可以避免或减少这种利率风险,但是必须看到,投资短期债券还会承担另一种利率风险即“息票息率风险”。因为投资者在购进短期债券的同时,也必然购进与这些债券相联系的各种息票。而市场利率的变动对债券价格及其息票均有影响,所以利率风险依然存在。因此,投资者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一定时间内无特殊用途的资金,可以投资于适当期限的债券;而近期内需要动用的资金,则可以投资于短期债券。

(二)公司债券利率风险及防范。公司债券同样存在着息票利率风险和价格变动风险两类利率风险。公司债券往往较国库券的利率高,以便与其存在的较大风险相适应。公司债券的价格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动作反方向变动。在通常情况下,债券资信级别是影响债券价格的直接因素。因此,投资者在购买公司债券时,首先,要对债券的资信评级特别是新发行债券的资信评级了解清楚,否则遇到风险,轻则是减少利得,重则是企业破产。另外,投资者还要在报酬与风险两者之间作出权衡。对于债券的期限,投资者应尽可能使投资的债券的到期日期与现金的支付日期相吻合。证券不到期虽可以贴现,但贴现率总要高于报酬率即利率,这会使贴现人(即投资者)蒙受损失。

(三)公司股票利率风险及防范。公司股票包括优先股票和普通股股票,其都存在风险。除享有累积分红权利的优先股股票的累积现金红利支付的金额和时间是固定的外,其余大多数非累积优先股股票的现金红利,在发行公司遇到经济困难时,则可以不付;至于普通股股票的现金股息,如果公司认为盈利情况不确定,或者支付红利将给公司带来严重经济困难,也可以取消普通股股息的支付。因此,普通股股票的股息收益所存在的风险要大于债券的息票收益。利率风险对优先股股票和普通股股票的影响,一般是通过现值机制从股票的价格上得到反映。投资者在进行股票投资时,一方面要看被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另一方面还要将所要投资的股票的票面利率与市场利率进行比较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二、利润风险及防范

(一)利润分配风险及防范。通常与外国合资办企业之前,应该签订明确的利润分配比例条款,但如果遇到该国政府的更替或政策变动,且制定的新政策强行规定外国投资方在合营企业中只能占有较小的比例时,这对于那些原来占有较大比例(如占50%以上)的外国投资方来说,无疑是突然的打击,其结果是利润分配受到了直接的影响。另外,有些国家虽然不是采用这种武断的方式来改变投资比例,但是也规定外资比例在一定年限内必须逐渐降低。除这两种方式以外,还有协议的外资逐步减少股权方式,那么,在经营初期,投资者应尽可能采用多种加速资金周转的方式来多获利润,这样,即使以后逐步减少股权比例,也能达到投资的初衷。

(二)投资利得加税风险及防范。对于外国投资者的利得另加收税,无疑是直接减少他们的利润收入。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征收扣缴税,它是指东道国政府对支付给外国投资者的股利、商标、专利、技术等特许使用费或利息所征收的税费。例如,一家美国跨国公司在意大利的商标权所得只能向美国母公司分派70%,其余的30%要以扣缴税的形式向意大利政府缴纳。因此,在作出投资决策时,应考虑将资本投入到那些没有开征这种特别税种的国家。如果是突然加征这种特别税种,除非这个国家的投资利得特别丰厚,否则,可以考虑逐步向外转移资本直至撤资。另外,也可以采取国际避税的方式。

(三)利润汇出风险及防范。比较典型的利润汇出风险就是外汇管理,可分为宽松型的外汇管理和严格型的外汇管制两种。例如,发达国家一般要求向境外汇款时,金额超过一定限额就要向银行部门申报,这是形式上的外汇管制,属宽松型的外汇管理;而有些发展中国家规定投资每年汇往境外的金额不得超过投资利润的若干比例,而且还要经东道国主管部门批准,这是严格型的外汇管制,也正是这种管制才是影响外方投资者利益的实际因素。对于宽松型的外汇管理,外方投资者可以来用支持特许费和劳务费、偿还债务等方法转移利润。对于那些采用严格型外汇管制的国家,外方投资者的投资利润不能自由地汇出境外,投资者可将分得的利润购买某些短期会升值的资产或当地的国库券,也可将其存进银行或对其他公司贷款等,借以保值并获收益。也可以通过转移价格的方法,将所赚取的利润调回本国。外方投资者还可采用在东道国开辟新的出口业务的方法,这样既可帮助东道国解决外汇短缺问题,又可为资金的转移提供新的途径。

(四)利率变动风险及防范。当市场利率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应增大,可能导致经营效益下降,盈利减少,从而使投资者遭受收益下降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好的方法是减少融资以防范风险,如果是因为生产经营活动的扩大急需资金时,可考虑其他方式的融资,如将企业的留存收益转增为资本等。当然,留存收益太多,可能需交纳高额的留存收益税,那么,企业只有在利率和留存收益税之间进行选择了。

三、税务风险及防范

国际资本在流动中会碰到税收种类、税负水平、税收优惠及某些突变因素对税务产生影响,因此,在事前应充分了解资本流动中的税务负担,尽可能地预测税收政策可能产生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及时采取各种适当的措施,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使资本流动中的税负最小化。同时,对于突变因素应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

(一)利用各国税收制度的差异,化解高额税负。仔细研究各国的税收制度。根据该国税收的特征,制订出减少税负的措施。如在所得税方面各国的税率一般都在50%左右,无大的差别,但是在公司留存收益及股利分派方面,各国的做法就不相同。如德国、日本对企业的留存收益按56%的税率征税,对分派给股东的股利和红利则按36%的税率课征预扣税。当生产规模扩大而需要追加营运资金时,不是将留存收益转增为资本,而是向外部借款。这样做的好处有:一是可避免缴纳较高的留存收益税,二是借款的利息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可作为成本或费用扣除,公司的所得税税负因此而有所减少。

(二)争取本国政府的税收饶让抵免政策。在国际资本流动中,有些资本流入到了那些旨在吸引外国资本和外国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国家,这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和在一定时期内享受了收入(或所得)免税和减税的优惠。然而,这种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财税政策的实施,必须以有关国家之间加强国际税务合作为前提,即由东道国政府出面要求投资者母国的税务当局,对于这部分优惠减免的税收视同已向东道国政府纳税而给予饶让抵免。

(三)采用转移价格策略,减少税负。一般做法是:处在高税率国家的子公司向处在低税率国家的子公司出售商品、提供劳务和技术时,采用调低转移价格的策略,使低税率国家的子公司进货成本下降,利润提高,税负也相对减少;反之,处于低税率国家的子公司向处在高税率国家的子公司出售商品、提供劳务和技术时,采用调高转移价格的策略,同样也起到利润增加,税负减少的作用。

(四)对税收政策突变的防范。一些中小国家为了吸引资金,往往给予外国投资者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的税收优惠条件。但由于政府不稳定,在政权更迭后,原来政府许诺的税收优惠条件可能会被取消和废除。在这种情况下,外方投资者最明智的方法就是加大费用支出减少利润,其通常采用加速折旧或高价从别国的子公司进口原材料、半成品和零配件的方法,以尽可能避免因税收政策的改变而带来的税务负担。

(五)研究各国的税基范围和税率差别,决定资本流向。地规定税基范围是确定计税标准、计算应缴税额的前提条件。各国在规定特定课税对象的课税范围方面,差异很大。尤其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各国对允许作为费用而扣除的项目及其数额的规定相差悬殊,这直接关系到税基的大小,从而也决定了外方投资者的税负轻重。投资者在将资本投入该国前,应仔细研究对方的有关税法、会计法规及会计制度,并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做到心中有数。就税率的差别而言,对同一课税对象征税,有的国家采用比例税率,有的国家实行累进税率,还有的国家可能会以定额税率(或称“固定税额”)来开征,很少有两个国家税率结构是相同的。外方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对东道国税制结构和税率高低要进行研究比较,以决定投资行为和生产经营活动的模式。

四、偿债能力风险

我们可从现金流量表中选取有关指标判断企业的偿债风险。

(一)现金比率,用企业期末的现金金额与企业的流动负债之比,判断企业的偿债风险。由于流动负债期限短(不超过一年),很快就需要用现金来偿还,如果企业手中没有一定量的现金储备,在债务到期时就容易出现问题。

(二)经营净现金比率,用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与企业流动负债相比。为什么要使用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呢?首先,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情况下,当期取得的现金收入,先要满足生产经营活动的支出,然后才能满足偿还债务的支出。第二,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企业的主要活动,是获取自有资金的主要来源,应该说也是最为安全而且是最规范的取得现金流量的办法,用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与流动负债之比来衡量企业的偿债风险,能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企业的偿债能力状况。

(三)经营净现金与全部负债之比,用以衡量企业用年度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偿付全部负债的能力,这个指标能够综合地反映企业偿债风险状况。我们在对某系统30家企业的现金比率进行比较发现,现金比率在40%—80%之间的企业都是经营稳定、资金运转良好的现金比率在以上的企业,有的是经营情况特殊,有的是年末由于一些原因现金余额增大,虽然他们的资金状况良好,但过高的现金比率会使资产过多地保留在盈利能力低的现金上,虽然企业没有偿债风险,但降低了获利能力。现金比率在20%以下的企业,经营上存在各种问题,其中现金紧张是共同特点,而且其中有几家企业已经出现现金周转的极度困难,偿债风险巨大。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偿债风险的预警信号:在现金比率低于30%时,企业的偿债风险加大,这时候,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应引起高度重视。

五、支付能力风险

支付能力是指企业除了用现金偿还债务外,用现金来支付企业的其他各项开支,企业如果没有支付能力,拖欠职工工资,拖欠货款,不能如常支付股利,不仅会造成员工队伍不稳定,生产经营不正常,而且会影响到投资者对企业投资的信心,形成支付上的风险。

利用现金流量表的有关指标,我们可以得到这方面的信息。

1.普通股每股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和支付现金股利的经营净现金流量。用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与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之比反映企业支付股利和资本支出的能力,用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与现金股利之比来反映企业年度内使用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比率越大,证明企业支付能力越强,反之,则会形成支付风险。

2.综合支付能力。用本期经营活动取得的现金收入加上投资活动取得的现金收入减去偿还债务的现金支出再减去经营活动的各项支出,如果结果大于0,说明企业当期经营活动的现金收入和投资活动取得的现金收入足以支付本期的债务和日常经营活动支出,可以有一部分余额用于投资和分派股利,反之则无法用于投资活动和分派股利,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得不到扭转,则说明企业面临支付风险。

摘要:国际资本流动中的财务风险是指特定的环境下和特定的时期内,客观存在的导致资本损失的可能性。概括起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国家风险,主要包括主权风险和政治风险;二是经济和管理风险(或称商业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利润风险、税务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和包括通货膨胀在内的其他风险。

关键词: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民营企业发展财务风险分析论文

一、超速发展民营企业的界定

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可持续增长理论。可持续增长一词最初来源于发展经济学,其基本含义是指:人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保障资源与环境的长期协调发展,做到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但是当这一理念被引入到企业发展研究中时,其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企业增长的关系来看,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增长,是对过度增长和增长不足的矫正。过度增长是指一种牺牲未来的增长,它容易导致企业快速消亡,致使员工、供应商、股东、国家和社会承受巨大风险和损失,甚至可以说是破坏。企业可持续发展可以定义为一种超越企业增长不足或增长过度,超越资源和环保约束,超越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通过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开拓和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不断追求企业可持续增长而达到。企业可持续增长理论是伴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而发展起来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宏观指导,但是这一方面的理论侧重于论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很少从企业微观主体的角度进行研究。理论界已开始尝试着站在企业微观主体的立场上,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阐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波特的竞争战略研究、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研究等。其共同点在于:都是从某一个侧面的现实问题或假定出发来研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内含着较为严密的逻辑推理,因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

在可持续增长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对此问题的研究引入“可持续增长率”。美国博学财务学家罗伯特·C·希金斯教授是可持续增长率的首创者。他从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来源来考虑可持续增长问题。他指出,可持续增长率是指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的情况下,企业销售所能增长的较大比率。如果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其可持续增长率,我们称其为超速发展。对于企业来说,超速发展是不健康的发展状况,会引起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惠普创始人之一DavePackard曾说:大多数企业是“撑死”的而不是“饿死”的。

二、企业发展速度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民营企业往往过度关注销售增长,而太少考虑高速增长所引起财务后果。应该说企业超常增长的确是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张瑞敏的“快鱼吃慢鱼”说拥有的拥趸。但其后果同样是不能忽视的:诸如资金供应与结构的不协调、组织结构迅速膨胀、员工队伍大幅度扩充、管理与技能短缺和流程与制度的不配套等等。速度中掩盖的这些矛盾数不胜数,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忽视了财务资源是有限的。

企业的财务风险,从狭义上看是指由于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破产风险或普通股收益发生大幅度变动的风险;从广义上看,是指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及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对企业的盈利及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影响。前者立足于企业筹集资金时过多举债或举债不当引起的。后者立足于企业全局,是多方位的,从而避免了只重视企业筹资过程的风险而忽视其它方面,更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财务结构偿债风险与资金运用效率风险。这二者是前导与主导的关系。财务结构偿债风险是前导,是结果显现。资金运用效率风险是主导,是根本原因所在。财务结构偿债风险是为取得财务运动出发点形态的风险,一旦筹集到了资金,即使不对资金加以运用,也存在无法偿付利息等资本成本的风险。可以说,财务结构偿债风险先于资金运用效率风险,没有资金运用效率风险也会有财务结构偿债风险。但更重要而又似乎矛盾的结论是,没有资金运用效率风险就不会有财务结构偿债风险。资金不加以运用所指的财务结构偿债风险,只是不能支付本金报酬的风险。因为这时本金是可以偿还的。但资金不加以运用就不能成为资本,因为资本是用来谋取剩余价值的价值。正是由于资金的不合理运用,造成了未来无法偿付本金及其报酬的可能性,它是企业破产的内在原因。资金不加以运用所存在的财务结构偿债风险,严格来说还不属于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产生于资本运动,产生于资本价值形态的转换。财务结构偿债风险与资金运用效率风险是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关系。资金运用效率风险归结于财务活动的不合理,来自于资金运用的盲目性和缺乏效率。资金运用中的每一个环节如资金配置环节、资金消耗环节、资金产出环节、资金回收环节都有无法实现资本价值期望要求的可能性。财务结构偿债风险归结于财务关系的极度恶化,如果没有资本保值增值的财务要求,没有资本所有权对资本使用权的权益分配和清偿要求,就无需实现预期的资本价值,资金运用效率风险也不会成为风险问题。可以说,财务结构偿债风险是资金运用效率风险的结果在经济关系上的总结和反映。

财务风险的核心在于盈利能力(现金流)与负债规模的匹配程度。民营企业的超速增长不论是采取外部扩张式还是内部增长模式其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融资问题。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由于外部融资环境还不成熟,面临诸多融资难问题。许多企业为了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不惜采用高成本的融资方式如私募融资。无疑加大了企业偿还资金使用成本的压力,增加了财务成果与状态的不确定性。另外,诸多企业也采取了“短融长投”的资金使用方式,这同样加大了资金使用风险,增加了财务成果与状态的不确定性。对于企业来说,有效的融资必须满足融到的资金获得的利润大于资金的使用成本。在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在资金使用效率一定的情况下,负债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财务风险也会不断加大。反过来,在负债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资金的使用效率下降,那么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会不断加大。如果这两个因素都不稳定,那么企业财务风险将会提高的更快,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将会更大。

从可持续的角度来分析,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的一项竞争优势资源和企业发展的长期支撑力。企业只有具有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价值才能不断增大;否则,企业价值可能会遭受直接或潜在的毁损。因此,企业的增长只有能够带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持续培养,才能在根本上为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坚实的基础;否则,过快的增长就可能导致超出企业承受能力的风险,从而引发财务危机。例如,企业利用多元化战略追求快速增长过程中,企业可能要从事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陌生业务,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相关资源储备,其结果就可能会把原来的竞争优势丧失殆尽,丧失核心竞争能力,从而毁损企业价值。借用现代财务理论,将公司的价值分解为资产的价值和增长价值,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合理的增长率是可以为企业带来资产现金流的增长率,即使企业增长波动性很大,合理增长率也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增长价值,从而会让企业保持持久的增长性;而超过合理增长率的增长(即超速增长)不但不会增加企业价值,而且会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从而毁损企业价值。企业在投资时,一直把企业业绩与股东价值及盈余(或销售)的增长联系起来,要求经理们在一段时期内较大化销售增长和盈余增长,这种观点是基于增长与股东价值同步增长假说之上;但实证结果显示,尽管企业盈利能力指标通常会随着盈余或销售增长而增长,但如果增长超出了增长点的限度而继续增长,股东价值就会降低,也会对企业盈利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即增长的较大化并不能较大化公司盈利或股东价值。相反地,拥有稳健的销售或盈余增长率的企业却能获得高回报率,为股东创造价值。这个结果也得到了有效的验证。从长远角度来看,一个企业非理性的增长,如果仅是为了让不可预期的市场达到满意而不惜牺牲企业自身的价值,那么必然会使企业陷入困境,也必然会导致企业整体价值的毁损;如果一个企业的预期增长率超出了行业增长率,如果不能很好解释怎样和为什么可以达到这种“超常业绩”,这种增长就注定要失败。因此,增长并不必然意味着增加企业价值,超速增长可能会毁损企业价值,使企业价值的波动变大,从而使企业财务风险增加,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变大。所以说,超速发展的民营上市公司,其发展速度越快财务风险越大。

三、结论:把握好企业发展的“度”

那么这个“度”该如何掌握呢?什么样的速度算“快”?什么样的速度算“慢”?在本文研究中,我们的企业发展的速度“快慢”是相对于企业自身财务资源而言的。我们认为企业的可持续的发展速度就是企业发展中该掌握的度。在这个速度的合理范围内,企业的发展是健康的,可持续的,企业不会因为财务资源的过度消耗而产生种种不确定因素。若企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这个可持续的发展速度,我们就认为它发展的过“快”。

美国博学财务学家罗伯特·C·希金斯教授提出警告:“从财务角度看,增长不总是上帝的一种赐福。快速的增长会使一个公司的资源变得相当紧张,因此,除非管理层意识到这一结果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控制,否则,快速增长可能导致破产。”无数实践也表明民营企业的超常增长或跳跃式发展,经常不是走向成功而是走向毁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民营企业的高速增长期时,必须要考虑到其财务资源的支撑能力,把企业的增长速度控制在现有资源包括财务资源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且现实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不少国际超大型企业的核心业务都只有微不足道的增长:例如,在1995年~2000年间,摩根大通的核心业务增长率为5.1%,美国铝业为5.7%,波音为7.9%。但是,持续稳定的增长仍然可以使他们成长为同类企业中的佼佼者。民营企业应该牢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通过与企业可持续增长率的比较,权衡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财务资源的潜力,调整好企业的增长速度,使增长率基本保持在可持续增长率的左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我们也允许实际增长率在一定范围内与可持续增长率的偏离,这时需要参考可持续增长模型贡献因子,发挥出企业的财务潜力,最终也同样可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惟有依靠财务资源的可持续支持,公司的发展才可能持续性的。

[摘要]现实生活中,民营企业往往过度关注销售增长,而忽略高速增长所引起财务风险。大量实践表明,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平均水平要显著高于其他企业。本文借助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得出了相关的结论:一般地,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其发展速度越快财务风险越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该类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的防范提出了若干建议: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速度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企业才不会因为财务资源的过度消耗而产生财务风险。

[关键词]民营企业超速发展财务风险关系

在我国经济步入快车道的大环境下,出现了许多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像蒙牛等发展之快令世界惊叹。同时,由于企业发展速度过快而落马的例子在中国现今过热的经济环境中也数不胜数:顺驰地产的快速规模扩张导致其无法承受财力之重而轰然倒塌;家世界连锁商业集团扩张所需资金不是靠利润积累而是靠负债,主要渠道是供货商货款与银行贷款,当上市计划搁浅,提前透支的财务危机迸发,最终资金链断裂……那么,什么是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超速发展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怎样的发展速度才是安全的?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企业财务风险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财务风险广义和狭义的概念,财务风险的特点和类型,财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关键词: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及汇率风险

1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及类型

1.1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各个财务环节,是各种风险因素在企业财务上的集中体现。一般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以及汇率风险。

-

1.2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

1.2.1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活动中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筹资来源结构、币种结构、期限结构等因素来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1.2.2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由于受到某种难以预计或控制的因素的影响,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致使投资收益率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产生的风险。

1.2.3现金流量风险现金流量风险是指企业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在时间上不一致所形成的风险。当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收益下降,也可能给企业带来信用危机,使企业的形象和声誉遭受严重损失,最终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导致破产。

1.2.4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水平的不确定变动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调节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的杠杆。

2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企业常见财务风险的规避方法不外乎三种: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嫁。

2.1筹资风险防范对策

2.1.1筹资风险的风险回避方法筹资风险的回避方法主要是指在各种可供选择筹资方案中进行风险分析,选择风险小的筹资方案,设法回避一些风险较大而且很难把握的筹资活动。

2.1.2筹资风险的损失控制方法筹资风险的损失控制方法就企业筹资来看,要合理进行筹资风险的控制,需要采用多元化的筹资策略,合理安排负债比率与结构,实现风险分散化,降低整体筹资方案的风险程度。这是控制筹资风险的关键。这里要强调的是,尽管债务资金越多,企业筹资风险也越大,但那种为避免筹资风险的而拒绝举债的做法也是不恰当的。

2.1.3筹资风险的风险转嫁方法风险转嫁的目的是将可能由自己承担的风险损失转由其他人来承担。在企业筹资活动中主要通过保险、寻找借款担保人等方法将部分财务风险转嫁给他人。也可考虑在企业因负债经营失败而陷入财务困境时,通过实施债务重组,将部分债权转换为股权,或通过其他企业品质资产的注入,挽救企业经营不力的局面,从而避免因资不抵债而导致的破产风险。

2.2企业的投资风险

2.2.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风险控制最彻底的方式,采取有效的风险回避措施能够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消除某一特定风险来避免损失,而其他风险控制手段仅能通过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来减轻风险发生的潜在影响。

2.2.2损失控制损失控制是指采取各种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在风险发生后减轻损失的程度。损失控制是一种积极的风险控制手段,它可以克服风险回避的种种局限性。根据损失控制的目的区分,损失控制可以区分为损失预防和损失减轻两种。损失预防是通过强化风险管理,在事先采取措施,阻止风险的发生,这就要求企业在投资决策阶段加强决策的科学性,采取多元化投资策略,来减轻或消除风险发生的机会。而损失减轻则是指在损失发生时或损失发生后,为减轻损失程度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

2.2.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企业将自己不能承担或不愿承担的以及超过自身承担能力的风险损失,通过若干技术和经济手段转嫁给他人承担的一种措施。这类风险转移方法与风险回避、损失控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非放弃或中止风险机会,也不是对风险所致的损失采取措施加以改善,而是将损失的责任转移给他人,从而间接降低自身的损失。风险转移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两种。保险转移是指投资者向保险公司投保,以缴纳保险费为条件,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2.3企业的现金流量风险防范现金使用中风险的防范。企业在流动资金运作中往往会出现现金流量缺口。为了防范现金流量缺口的出现给企业带来的临时财务风险,企业应做出现金流量预测,企业的现金预算是财务预算的核心。通过现金预算可以使企业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同时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并根据企业资产的运用水平决定负债的种类结构和期限结构。

2.4企业的利率风险规避方法利率风险的回避主要是要选择对企业自身有利的利率: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例如企业如果根据现行经济形势判断未来市场利率将上涨,则应该选择固定利率的方法来筹集资金以便锁定成本,在投资活动中在应选择浮动利率债券以便分享未来利率上涨所带来投资收益的增加。反之,如果预期市场利率下跌,则在企业投资活动中应选择浮动利率的债务筹资方式,在投资活动中则应选择固定利率债券,来保障投资收益不受损失。

2.4.1利率风险的损失控制方法企业在投融资活动中要采用损失控制方法来规避利率,主要就是在企业投融资活动中,尽量实现多元化的投融资组合策略。如为避免因企业预期利率失误而造成的利率风险,安排一部分资金通过固定利率方法筹集,另一部分资金浮动利率通过筹集。同样地,在企业投资活动中,一部分资金用于固定利率债券投资,一部分资金用于浮动利率债券投资。这样,无论是市场利率上涨还是下跌,总有一部分增加的投资收益可以弥补投资损失。

2.4.2利率风险的风险转嫁方法风险转嫁的目的是将可能由自己承担的风险损失转由其他人来承担。企业在进行利率风险控制时,可考虑通过提前还款的方法将风险损失转嫁给贷款人。特别在企业介入长期债务时,如果能够提前还款,则将减轻利率负担,事实上是将利率风险的损失转嫁给债权人承担。

总之,对现代制度下的企业来说,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研究涉及许多方面,是一项长期的、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正如索罗斯所说:“没有风险就不能称之为事业,但重要的是要知道什么地方有风险,给自己留有出路和活路”,企业管理当局要对企业财务风险给予足够的重视。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分析论文

一、引言

探讨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不仅对企业盘活资金,降低成本,搞活经营,加强管理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现代企业制度下财会人员面临的新课题。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它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的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中心工作。施工企业这种特定类型的企业,其主要产品是建设工程,而建设工程通常具备投资规模大、工期长、影响因素多等特点,所以其主要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别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如合同管理风险、大额垫资风险、拖欠工程款风险和担保风险。

二、中型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

影响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内部原因。

(一)投资风险

由于建筑市场的不规范以及投标的激烈竞争,施工企业为了中标,往往把标价越压越低。承接到合同价较低的项目,管理稍一放松则可能发生亏损,甚至出现项目承接到手就意味着要发生亏损,企业处在做不是、不做也不是的两难境地。投资决策是上层领导对外经营的策略之一,属风险因素较大的经济运作活动。一旦决策有误或既定条件发生变化,就有可能形成投资风险。

(二)资金风险

1.融资风险

对于大型施工企业来讲,资金融通主要反映在内外两个方面。对外是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对内是企业内部之间的借款。向金融机构大额借款,一旦资金周转不过来将面临巨大压力,很可能导致续贷或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企业借款给其他企业,将面临不能如期收回的融资风险。

2.垫付风险

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通常面临承接工程就要垫资,不承接工程就没活干的两难局面。承接垫资工程,就可能遇到工程完工却无法收回垫付资金的风险。

3.款项回收风险

建设方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履行合同,拖欠大额工程款,往往给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特别是施工项目竣工后,如不能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即可能造成项目财务结算滞后,不能及时收回工程结算尾款,增加项目的资金负担。同时,延长了工程保修时间,增加了工程保修费用,从而使项目成本增大。

4.财务支付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是实现利润较大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产生了各种债权债务关系。一旦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债务人必须在债务到期之前履行支付义务,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自身必要的商业信誉。当企业支付不足或支付困难时,由此产生的债权人对企业的超常压力及影响,就构成了企业的财务支付风险。就大多数中型施工企业而言,依据其经营、生产等经济活动情况,企业可能的财务支付风险主要来自材料、设备供应商,分包商,商业银行,政府有关部门(主要指税务机关)。其中以来自商业银行和政府部门的压力或者说由此产生的风险较大。

(三)成本控制风险

因为建设工程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多,所以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很难。如施工期间物价上涨、末预见的恶劣施工条件等。如不能制定先进经济的施工方案,则可能造成施工工期延长、所需机具增加、施工质量下降,投入的成本费用相应增大。另外,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不能控制成本,造成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浪费,管理费用增大,使整个项目成本超出预算,造成项目亏损。

三、中型施工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因而,施工企业应根据产生财务风险的具体原因采用防范措施,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一)提高财务风险意识,谨慎处理财务工作

建筑项目的经营风险是始终存在的,对单个的项目而言,只是风险大小的问题。业主为避免工程施工中的风险,要求施工单位开户银行出具履约保函和预付款保函,这是其防范风险的一种主要方式。这种做法为施工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借鉴,使其树立风险意识,参与项目经营。对风险较大的项目要注意从源头上加以防范。

对承接的工程项目,要以严密的合同形式来保护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害,同时注意材料供应商和分包商与项目经营风险、利益的共担与分享,这是降低风险的一种有效措施。

(二)构建资金管理调度机制

提高资金运行效益,加强资金运行监控力度,保障资金合理、安全使用是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必要措施。资金分散管理的体制已不适合企业进行资金经营管理的要求,对跨度大、层次较多、流动分散的施工单位,从传统的分散型资金管理模式向现代的集中型资金管理模式转变更有意义。由于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分散流人,分散支付),决定了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对源头(施工项目部)资金的管理调度是进行资金总体控制的必然选择。这一资金管理调度体系应包括下列主要方面:一是集团总公司对施工项目部实行总的资金控制;二是成立内部资金结算中心,大型施工企业成立以商业银行管理方式运作的内部结算中心,这对企业资金管理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三是在资金管理上,明确总会计师、委派的财会主管在资金调度和监管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其职责权限,保障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实行财务预算控制制度

实行财务预算控制制度,是企业控制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预算管理是信息社会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市场风云变幻,能否把握信息、抓住机遇是企业驾驭市场的关键。从计划经济中脱胎出来的管理模式,要想有新的生命力,就必须适应市场对企业的各种要求,在预测和控制方面具有较强的灵敏度。一个现代化的符合市场需要的企业,最终要靠预算来控制。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市场信息,超前提出财务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财务对策,使财务管理从目前的被动应付和机械转账变为超前控制和科学理财,使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财务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因而,要强化财务控制,充分发挥预算对实现经营目标过程的控制和综合协调作用。建立健全严格的内部责任制,正确划分各部门的责、权、利,细化核算目标,确立责任中心,建立责任会计制度。

(四)加强成本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的经济实力是抵御财务风险的根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考虑合同工期施工现场条件、目标责任成本等因素,制订出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要拟定经济可行的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列入施工组织设计。其次,要根据所选定的施工方案,大力推行责任成本管理,以责任成本为控制目标,加强对施工项目成本中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间接费用等重点项目的监控,及时开展调价索赔工作,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把成本费用控制在责任成本范围内。再次,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新设备、新技术,以节省材料、节约时间,降低工程成本、缩短工期,打造出高质量、高技术的建筑精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落实经济责任制,对失职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制,规范经营行为。

(五)建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合理承接工程任务

施工企业取得招标文件后,应当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考虑风险成本,正确理解招标文件,把握业主的意图和要求,分析投标人须知,详细审查图纸,复核工程量,分析合同文本,建立起投标风险评估机制,从企业自身实力和项目投资盈亏预测中确定企业的风险承受度,再决定是否投标以及以何种标价投标。另外,要坚持项目投标过程中的“三不揽”原则,即业主资金不到位的工程不能揽,大量垫资的工程不能揽,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工程不能揽。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以房地产企业为例,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分析,早期预测投资者无力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和企业破产的临界值。

一、引言

房地产业在我国尚属一个新兴行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仅有20年的历史,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一个成长性很高的行业。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和2004年的房地产综合景气指数均在2002年之上。2004年,全国房地产行业完成投资1.3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28.1%。尽管房价上涨增加了普通购房者的负担,但旺盛的购房需求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依然是房地产行业景气的主要支撑。国内有学者指出,未来五年,全国整体房价仍会维持在较高位运行。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增长态势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住房供给偏紧,旺盛的需求仍使供求不平衡。未来某些房价上涨较快的大城市将会带动地区及全国房价的上涨。

在全国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中国指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在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指出,“十五”期间我国房地产行业表现出四方面的问题:资金来源相对单一,银行风险大;房价增长过快,价格和市场风险偏高;城市开发过快,土地成本升高;粗式开放经营,耗能过大。

深万科、金融街、深振业等30家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近5年来的经营发展状况表明,房地产行业近年来资产规模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快,发展迅速,期间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百分比逐年下降,经营管理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同时,主营业务利润率呈现出下降趋势,存货周转率也放缓,反映出房地产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经营风险也正逐步显现。5年来,3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总资产由540亿发展到841亿,增长了55.69%。其中,存货净额由264亿增长到了442亿,增长了67.78%。主营业务收入由141亿增长到274亿,增长了94.07%。资产负债率2001年低,为49.08%,2002较高为54.55%,并呈上升趋势。反映营运能力的存货周转率,从1998年的低0.37次上升到2001年的较高0.48次,2002年有所下降为0.47次。

房地产业的风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政治风险、政策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利率风险、技术风险、经营风险等,这一风险分类,虽便于描述,但给定量分析带来了一定困难。有的学者把房地产业的风险划分为商业风险和财务风险,则便于在风险分析中做到定性定量相结合,静态动态相补充。

在企业风险研究分析中,早期的风险测度方法主要考虑投资者无力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因此风险测量师从财务可行性模型出发。随着资金时间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总投资内部收益率和股本内部收益率成了风险分析重点,从而开始对内部收益率的各因子加以细分,出现了敏感性分析。但这些模型和分析方法,都只是分离地给出各个指标,没能为决策者提供一个判断标准和预警信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房地产企业的经营风险并做出及时预警,本文拟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探索运用Z模型风险分析法,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及预警进行初步尝试。

Z模型最早是由美国学者Altman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用以计量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在实际运用中,模型得到了逐步补充完善。其分析模型如下:

Z=0.717X1+0.847X2+3.107X3+0.420X4+0.998X5

式中,Z=判别函数值,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股东权益账面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企业破产临界值:

(1)Z<1.23时,企业处于破产的“危险地带”;

(2)1.23<Z<2.9时,企业处于破产的“灰色地带”;

(3)Z>2.9时,企业财务状况良好。

考虑到企业财务数据源于权责发生制原则,可能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现实的财务质量,模型在实际运用中增加了两个有关现金流量分析的指标:

(1)现金盈利质量率。

现金盈利质量率=现金盈利值/净利润。其中,现金盈利值是根据现金流量表提供的财务信息计算出来的企业现金净收益。计算公式为:现金盈利值=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和利润收现+债券利息收现+处置长期资产收现一利息及筹资费用付现。

(2)现金增值质量率。

现金增值质量率=现金增加值/留存收益。其中,现金增加值是企业支付了各项现金分配后的留存现金收益。计算公式为:现金增加值=现金盈利值一分配股利付现。

由于上述分析模型没有把行业因素考虑进来,本文增加了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使其更适合房地产企业特色。

本文第二部分根据万科公司与行业财务效益状况指标,资产运营状况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万科公司经营状况;第三部分测算万科公司Z指数值,与指标的临界值比较得出警情结论,并与行业Z值比较,进行行业分析;第四部分对警度进行分析评价,并采取措施排警。

二、基本财务指标分析

2002年万科股份的各项财务指标与市场比较为:

与同业相比,万科公司偿债能力较强,负债比例较小,且短期负债比率大于长期负债比率;资产增长高于同业平均,尤其是净利润的增长,说明公司在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总杠杆低于同业平均,股价受销售变动影响也小;其应收、应付、存货、资产及现金等价物周转率高于同业平均。但是,其盈利能力要低于同业。

三、Z模型分析

根据Z模型的公式,算得万科公司2002年的Z指数指标为:

但是,行业平均值Z<1.23,即处于破产的危险地带。由此对比可见,房地产行业的财务警情已经很严重,风险很大,就连位居及时的万科公司也亮起了黄灯。

四、警度分析及排警措施

万科公司财务风险虽然比起行业平均来要小,但是仍然处于危险地带。就指数模型来分析,权数比较大的指标如果其对应得财务指标值也大,那么值就会增大。就万科公司而言,其盈利能力低于行业平均。如果可以增加利润,就可使其息税前利润等增加,这样值也会增大,从而排除警情。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关于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分析

论文关键词:企业并购 财务风险 防范措施

论文摘要:并购是企业成长和扩张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并购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但同时,并购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而所有风险最终都表现在财务风险方面。企业并购的计划决策、交易执行和运营整合三大阶段中都存在财务风险。主要包括目标企业定价风险、融资和支付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偿债风险,并购企业需针对不同阶段的风险做好防范。

一、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概述

企业并购的风险可以根据其来源分为产业风险、市场风险、信息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人事风险、文化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并体现在企业的财务之中。由于各种风险的结果都会反映在财务信息上,因此财务风险是一种综合性风险,足企业并购风险的最终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企业财务风险指南于负债和融资变化而给企业财务状况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各种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综合反映,是一个由定价、融资和支付等财务决策行为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的严重负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

二、并购各阶段的财务风险及原因分析

1.信息不对称和评估方法不当导致目标企业定价过高。在计划决策阶段,最为重要的是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由于并购双方信息明显不对称,会导致并购企业在估值和定价谈判中处于不利局面。目标企业的定价是整个并购过程的核心,是并购成功与否的基础。目标企业的定价风险同目标企业的性质、并购双方的态度、并购信息的获取和定价方法的使用都有很大的关系,但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大小。由于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很可能会使并购企业遭遇财务陷阱,引发财务与法律的纠纷、影响并购融资的安排和并购整合的进程。另外,通常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包括折现现金流法、账面价值法、清算价值法、市盥率法、eva法和重置成本法等等,各种方法都存在很多主观因素和缺陷。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价值评估方法的选取不当,会使得目标企业价值被明显高估,并购企业不得不付出巨大的成本。2008年7月,招商证券以63.2亿元(约每股130元)收购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48%的股权,大约付出了10倍溢价。由于对博时基金的估值不合理,让招商证券背上了巨额的债务包袱。2.融资和支付风险。在交易执行阶段,企业在决定融资手段和支付方式时,可能会面临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融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由于所采取的融资策略不同而产生的与并购保障和资本结构有关的资金来源风险。企业融资方式有内部融资、债券融资、信贷融资、股权融资四种,如何合理利用内、外部的资金渠道按时足额的筹集到资金,是关系到企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支付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并购时资金支付能力不足及与股权稀释有关的资金使用风险,它与融资风险、债务风险有密切联系…。通常的支付方式包括现金支付、股票支付、混合支付等,现金支付是企业并购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支付方式,同时也是对于企业资金筹措压力较大的方式。每种支付方式都有其特有的风险程度,对企业的现金流量及未来企业的融资能力的影响不尽相同,如果企业不能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选择好融资方式和支付方式,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现金支付很容易导致并购企业的现金余额不足,而股票支付则可能会使得股权被稀释,并购企业的收益下降。tom公司多次收购均以现金加股票、发行新股的方式进行,而其新股的价格远远高于收购当时的股票价格,之后大批股票超过禁售期,维持股价必须通过收购,而“现金+股票”的收购方式使其股票面临不断增大的抛售压力,2003年公司陷入收购怪圈,风险越积越大。

3.流动性风险和偿债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而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的可能性_引,偿债风险则是流动性风险的进一步体现。如果并购后企业债务负担过重而无法保障稳定的现金净流量和合理的债务期限结构,没有后续的资金支持,便会发生连锁反应,导致企业资产面临流动性不足、无力偿还债务,甚至破产。企业并购结束之后,并购双方的人力、资本、财务、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一个融合的过程。由于相关企业的经营理念、财务机构设置、财务运作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整合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摩擦,并购后的实际结果和预期收益可能会有很大差距,甚至产生背离而使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业绩都受到拖累。2005年明基收购西门子的全球手机业务后一年巨额亏损8亿欧元,这与之前tcl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之后的遭遇如出一辙,都是由于并购之后整合不利而陷入困境。

三、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防范

1.事前做好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和自身能力分析。在做出并购决策前,并购企业需要对市场环境、政策法规、目标企业的状况和自身能力有一个的认识,获取充分的信息。并购企业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策划,认真做好尽职调查,捕捉目标企业并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分析,避免财务和法律陷阱,综合运用估价方法使得评估结果更接近真实价值。只有对目标企业进行合理定价,才能保障自己在谈判过程当中不会因出价过高而导致资金压力过大。同时,并购企业应该对自己的战略目标、业务范围、资金实力、人员配置和整合管理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做好充分的准备,真正做到知己知彼。2004年中信证券收购广发证券虽说是因为广发的“反收购”而最终失败,但关键还是败在中信自身准备不足之上。而2008年招商证券收购博时基金成为笑柄,则是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估值不合理的具体体现。

2.合理选择融资手段和支付方式。并购资金的筹措方式及数量大小与并购方的支付方式有关,而并购支付方式又是由于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所决定的。并购融资结构中的自有资本、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但选择融资方式时也要考虑择优顺序。在企业并购中,由于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同,会造成企业并购所需的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自有资金与债务资金投人比率的种种差异,因此并购企业必须综合考虑自身获得的流动性资源、股价的不确定性、股权结构的变动以及目标企业的税收筹措状况,合理选择并购的融资手段和支付方式,将支付方式安排成现金、债务与股权方式的混合支付方式l5ij以满足并购双方的不同需求,保障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并购企业还可以选择分期付款的方式来缓解资金压力,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降低流动性风险,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大型并购案例中的交易标的数额巨大,企业往往需要选择综合融资手段与支付方式。tom公司因其多次使用的“股票+现金”收购方式使自己在2003年陷入了收购怪圈,风险累积而陷入被动局面。而2005年ebay收购skype的41亿美元交易则选择了分期付款的方式,成功完成收购,其中前期先付13亿美元现金和13亿美元股票,后期再根据skype公司的业绩支付l5亿美元的报酬。

3.做好整合运营管理,充分发挥并购的协同效应。企业并购之后整合工作做的不好,可能无法使企业集团产生预期的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和无形资产协同效应,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经验互补,甚至产生规模不经济。德鲁克曾经说过:“公司收购不仅仅是一种财务活动,只有收购后对公司进行整合发展,在业务上取得成功,才是一个成功的收购。”并购企业应当充分重视并购之后的整合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障企业现金流量的稳定性。只有目标企业的资源与自有资源有效的整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协同效应。对于那些流动性不好、变现能力差和收益低下的资产和业务,应该及时剥离;对于复杂冗余的机构以及占岗不干活的人员,应该及时裁减。而对于原有的优势产业和核心人才,应该充分保留。2004年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收购ibm公司pc业务,曾被视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典范,但由于双方在运营管理、品牌效应、企业文化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并购之初预期的协同效应并未产生,最终导致了目前的亏损。

4.增强管理层的并购风险意识,完善财务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企业并购的决策权最终还是掌握在管理层手中,提高企业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可以从源头上防范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具有敏锐洞察力和强烈风险意识的管理层能够制定良好的战略规划和并购财务目标,抓住机遇,通过并购扩大规模,提升企业竞争力。如果企业管理层的风险意识薄弱,可能会出现盲目并购的现象,再加上后续管理能力的欠缺,使得企业陷入被动的局面。另外,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自身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加强企业对并购风险的预测预警也是建立风险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只有从源头人手,真正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和监测预警,才能将并购风险降到最小,做到防患于未然,达到实施并购的最终目的。

四、总结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一种价值风险,是并购中各种风险的综合反映;财务风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存在于企业并购的计划决策、交易执行和运营整合阶段中。财务风险在企业并购中尤其值得关注,每一个阶段产生的不同风险,最终都通过财务的形式表现出来。曾经tcl的跨国并购使自己陷入了亏损泥潭,其原因便是多方面综合的,这也为其他企业在并购中的财务风险防范提供了经验教训。企业在实施并购扩张的过程当中,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风险控制体系,从领导层到员都应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做好每一个阶段的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使风险降到低而收益较大,真正发挥并购协同效应。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

作者:宋利东 李建国 兰东良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加剧。如何有效地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本文拟对信息技术环境下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财务风险;防范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流量的空前扩充,信息技术正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这也加大了整个社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面不断拓宽、任务加重、难度加大,引发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内外环境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财务信息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形成经济损失,这就是财务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矛盾——财务风险。良好的风险管理,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机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风险内控机制

建立完善、科学、严密的内控机制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内控机制,是指为保障财务工作目标的实现,对财务人员及各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和相互制约的一系列制度、措施和办法,是财务部门防范风险、确保财务工作有序运行的内部管理系统。

1.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财务部门要建立分析研究财务风险制度,根据国家财经方针政策的调整变化,针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及时研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对策,形成一套适合本企业的风险预防制度,以控制风险的冲击,把不确定事件带给企业的风险降到低程度。

2.建立风险控制机制。一是落实人员责任制管理。财务部门从领导到业务人员,根据所分管的业务岗位,明确出现风险损失时应负的责任,增强尽职尽责意识,以降低和防范由于操作不规范而造成的财务风险。二是人员岗位制约。会计和出纳相互制约,实行业务分管、票据与印章分管、资金划拨和现金提取合办。三是人员定期交流。对财务人员在一个岗位连续两年以上的要实行轮换,采取内部交流、外部交流、上下交流的方式。

3.建立监督检查机制。一是实行业务层级复核制度,防止和控制差错和漏洞。二是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三是实施奖惩制度,对严格执行财经法规、自觉遵守和维护财经制度的人员要给予奖励;对违规操作、工作失职造成后果的给予处罚,以强化监督的力度。

二、建立财务监控体系,重视预算管理

企业的成长与扩张应与财务监控体系保持同步发展,否则极易造成财务失控。企业应建立有效的财务监控体系,加强对企业资产、负债、现金回收与资本增值等方面的财务管理与监控,严格担保制度管理,减少或有负债。财务管理应当注重整个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确定明确的经营战略和合理的债务结构。同时,企业要格外重视预算管理,着眼于未来现金流量情况,通过预算来实现对投资规模、资产状况、负债水平、责任成本的事前控制,并对未来重大资本性支出与大笔债务的还本付息做出统筹安排,采用变现能力比率和负债比率等的预测,与同行业比较,对企业财务危机可能性做出预测防范。通过预算管理,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发展内部控制, 加强对企业风险与报酬的定量分析,增强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国家间经济交往活动日益增多,必须密切关注和把握好利率、汇率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筹资方案,以保持较低的资金成本,尽量避免利率、汇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果企业不顾自身条件,盲目通过举债来扩大规模,就极易聚集过多盈利能力较差的资产或项目,规模再大也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厄运。

三、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

防范财务风险与财务人员的自身素质是紧密相关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这是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所在。面对全球化的竞争,财务人员不仅能够应用会计政策和会计策略理论方法进行财务风险分析,而且还能够对具体环境、方法的切合性及某些条件进行合理假设和估计,并在此基础上识别财务风险,及时发现和估计潜在的风险。因此,要高度重视财务队伍建设,以人为本,提高财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建立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做到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同时,要深化政治思想教育,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政策水平,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团结、讲贡献为根本,坚定财会人员的政治方向,在财务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深化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弘扬“公正、廉洁、无私、奉献”的行业精神,爱岗敬业,不断开拓进取;要继续加强风险教育,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特别是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减少赊销行为,避免盲目决策。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积极防范,妥善应对,就能及时化解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高校贷款面临的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校大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但高校贷款的金额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巨额本息的支付将会使高校 面临严峻的财务风险。笔者对目前高校贷款的现状和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高校所面临严峻的财 务风险提出了明确贷款指导思想、加强贷款资金审计监督和财务监控、合理采用贷款方式拓宽贷款渠道等建设性 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贷款;财务风险;措施

一、目前我国高校贷款的现状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方面,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不断扩大校园面积,新建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但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并没有明显增长,一些地方高校的生均拨款还在大幅度下降。如从2003年至2007 年4年间,高校在校生人数平均增长率为30% ,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平均增速只有20% ,低10 个百分点。可见,在高校资金来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只能成为弥补资金缺口的主要途径。从1999年开始,“银校合作”成为一种风潮,开发和建设大学城所需的资金额绝非一个小数目,都是上亿甚至几十亿,这些资金主要是靠银行贷款。部分高校除去一年内上亿元的工资奖金和教学、科研、行政开支,所余款项只够偿还贷款的年利息,学校的财政已经捉襟见肘,收入来源难有保障,支出却节节攀高,高校资产负债率之高,财务风险之大,使中国大学成为继银行、证券业之后的又一个高危行业。但银行贷款作为有偿使用资金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有明确的资金使用成本,而且还约定了使用期限,到期需要偿还。虽然各省市财政部门对高校贷款给予部分贴息,但由于高校贷款金额偏大,经济欠发达省市财政无力兑现贴息,往往由高校通过学杂费来足额还本付息。而我国高校平均负债近1 个亿,按5年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7.56%计算,一年一个亿的贷款需要支付利息756 万元,按每年每个学生平均6000 元计算,相当于每年要交出1260 名学生的学杂费收入。另外,目前高校收费标准已逼近或赶超了广大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可见,随着还贷期限的临近,高校通过学杂费来还本付息已日趋困窘,部分高校陷入了借贷养贷的恶性循环,势必陷入财务困境,引发财务风险。

二、造成高校贷款风险的原因

1.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20世纪末,国内高校的扩招高潮一浪高过一浪。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1998- 2006年期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增长了5倍,其中研究生人数增长了3.5倍,而此前1993- 1998年的6年间,分别只增长了34.4%和86%。显然,高校原有的教学条件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对教学硬件、软件的需求,于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现阶段高校资金来源主要分三部分,即政府投入、学生缴费和高校自筹。若扩大办学规模,必定遭遇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以国家民委所属6所民族高等院校为例,“十五”期间,6所民族院校基本建设项目资金来源33. 7亿元,其中财政拨款3. 77亿元,各院校自筹13. 26亿元,银行贷款16. 67亿元,财政拨款只占总来源的11%。对于扩招所带来的基本建设的瓶颈,因财政拨款相对滞后以及自筹能力有限,高校便利用巨额的银行贷款轰轰烈烈地建设“大学城”。

2.高校收入的增长趋于缓慢。①近年来,国家财政拨款的总额虽呈上升的趋势,但其占大学收入的比例在逐年下降。教育学者郭海的统计表明:1990- 2002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来源的比重从93.5%下降到50%,虽然这部分资金来源尚有保障,但上升的空间已经很有限。②学费是近年来大学增加收入的一大“法宝”。近几年来,中国高校学费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学费占教育成本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虽然2000年以后高校纷纷创办民办的独立学院和二级学院,对扩招的研究生收费,成为高校的另一大重要“财源”,但这仅限于有雄厚的办学条件和研究力量较强的大学,且目前学生人数已达到各高校可容纳规模的较高峰;再者国家已经逐渐对收费标准开出了“指导价”,大学学费急速上升的势头得到强硬控制。③根据《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校办产业统计分析报告》,2004年全国高校校办产业实现收入总额、利润总额、对学校的回报分别为980.3亿元、60.93亿元、28.53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占比分别为82.23%、82.07%、47.06%。即便不考虑虚报因素,也可以看出,中国高校创收收入总额非常有限,且利润集中在科技型企业,这说明仅有少数几家大学有能力依靠科技创收。由此看来,大学的收入似乎已经接近顶端,很难再有突破。

3.高校的高支出还会长时间增长。①新校区的开辟、配套设施的完善、大学的基建支出、高校教职工不断增长的收入要求(据国家教育部的数据显示,1984—2006年期间,我国高校教师平均工资增长了18.2倍)迫使高校巨额贷款。②高校之间的“人才战”越来越激烈,形成了攀比之风,你用百万元聘一个教授,我花千万元加别墅引入一个学科带头人,但对这些引入人才是否能做出相应的贡献并没有具体的评判体系,以至于这些所谓人才中的大部分只是装扮了门面,并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成果。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经历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升级”过程,专科升为本科,“学院”升为“大学”,大学还得进入“211”,由此带来的“公关性”支出自然也少不了。④高校的支出项目中还有一项,可以称作“无奈的浪费”,如今,多数高校的老校区均在城区,而新校区都在郊区,二者之间的距离少则十几公里,多则几十甚至上百公里,住在城里的教师们为了去新校区上课,搭在路上的时间远比上课的时间长,撇开这隐性的浪费不说,每天来回的班车费用“每年也要跑掉几幢楼”。

4.教学评估带来的资金需求。为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国家教育部每年分期分批对各院校进行教学水平评估。随着扩招带来的学生人数的不断增长,为“达标”,各高校只有购置土地,修建大楼。如民委6所高校,2000年在校生36 503人,到2005年就达到94 239人,增幅高达158%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教发[ 2004 ] 2号文)规定:“综合、师范、民族院校生均占地面积54平方米/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4平方米/生,生均宿舍面积6. 5平方米/生,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000元/生。”应该新增多少土地与校舍,需要花费多少,我们应该很清楚。在财政资金有限、自筹能力很弱的情况下,只能依靠银行贷款。

5.对资金的投向管理不严。众所周知,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但是这些“软件”因素不但需要长时间的培养、积累和维持,见效慢,而且不能都在直观上被察觉。再者,就是资金使用的软约束,一直以来,高校并无公布其财务状况的义务,其资金往来几乎不透明,资金的使用也鲜有监督。多数高校领导都怀着向“世界大学”迈进的宏愿,无论如何,在气势上要高人一筹,在开支上就缺乏远见和成本意识,一旦贷款到手,扩建、装修便更加肆无忌惮,缺乏科学规划。

6.银行对高校贷款的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形成。银行乐于向高校贷款,因为高校有良好的信用,且有土地作为抵押,加上大学城项目多受政府支持,如果高校发生财务危机,与银行之间发生借贷纠纷,政府就有可能拨出巨款来帮助学校归还银行债务,从而导致高校贷款资金的大量沉淀,增加了高校财务负担,也加大了贷款资金风险。但从长远看,高等教育像其他产业一样,也存在盈利性和风险性,其随着市场竞争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银行如果没有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只盲目地看到短期内盈利大于风险,不能从动态的角度看到长期风险的变化,同样可能产生信贷风险,影响信贷资产的结构和质量。

三、防范高校银行贷款财务风险的措施

1.高校应进一步明确贷款的指导思想。①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学校具体情况出发,从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出发,正确处理好事业发展需要与实际承受能力的关系。②贷款高校必须坚持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基于财力制定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根据学校的实际偿还能力,确定贷款项目及适度的贷款额度。③必须坚持“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高校的校(院)长是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对偿还贷款负有法律责任,故在资金筹措上既要确保建设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又要将资金成本控制在低水平,制定为学校的未来生存和发展负责的筹资方略。④高等教育事业是社会的公益事业,切不可把贷款作为融通资金的主要方式,必须充分认识到贷款的高额利息支出对教育资源产生的负效应,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整合现有资源,合理调度资金,降低贷款额度,减少贷款成本。

2.加强对高校贷款资金的审计监督,坚持专款专用。为提高高校贷款资金投资的使用效率和保障正确使用,应进一步加强政府审计的力度,使贷款资金用于解决制约高校当前和未来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对高校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上,不得将贷款移做他用,以确保建设项目的完好完整,真正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3.加强财务监控,制定和完善贷款资金管理的各项制度。①贷款高校要成立以校(院)长为组长、主管财务副校(院)长为副组长的贷款资金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贷款项目的论证、贷款资金的使用、管理与监督,学校财务部门必须配备专门人员做好贷款资金的管理工作。②贷款高校要将贷款纳入部门预算管理。贷款高校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必须在预算编制中就目前学校贷款情况、计划贷款总额、支出项目及可行性报告等作出专项说明。③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贷款高校要制订严格的贷款资金管理制度与办法,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按管理层次逐级建立贷款资金项目管理责任制,各项目负责人必须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计划使用资金,各负其责。④贷款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及时,贷款高校要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和项目建设进度对资金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第二,贷款高校应制订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要按照贷款本息归还的时间、额度要求,合理安排资金,避免因准备不足、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延期还款损失。第三,贷款高校要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对贷款项目实施多方位、全过程监控。⑤主管部门应建立贷款备案制度。为便于掌握高校的贷款规模和风险状况,加强宏观管理与监控,及时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对凡累计贷款余额达到本校上年度总收入一定比例的高校,必须将所有新增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具体还贷计划和措施等相关材料报送主管部门备案。⑥建立预警提示制度。贷款高校为加强贷款管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应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开发的“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和自身的财务状况,计算出贷款风险指数,对于贷款风险指数>0.6的高校,应马上调整建设规划、停止贷款。综上所述,高校银行贷款作为近几年出现的新生事物,需要进行政策规范与宏观管理。高等教育政策性贷款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制约高等学校发展的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极大缓解财政拨款的压力,加速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实施必要的管理与政策引导,可以充分发挥银行贷款对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减少盲目性,规避财务风险,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4.合理采用贷款方式,拓宽融资渠道。①科学置换贷款品种。对难以在短期内偿还的流动贷款,高校要与银行积极协商,以适合的项目将流动资金贷款置换成中长期项目借款。高校要根据项目偿还期内未来现金流量,合理测算分期偿还金额,制定分期偿还计划,以解决短期偿债能力不足问题。银行也要尽可能地给予利率优惠,或降低中长期贷款利率,或执行挂牌的基准利率,至少不宜再提高同期现贷款利率,增加高校借款的付息成本。因为银行从贷款品种的置换中也得到一定的好处,既优化了贷款结构,降低贷款逾期风险,也或多或少从延长贷款期限中自然提升了贷款利率。②多方寻求担保方式。针对贷款担保难的现象,高校要寻求妥善的解决方式。对流动资金借款可通过加大在借款银行的资金结算比例,积极争取采用账户质押和学费收费权质押的方式。也可与担保公司洽谈,采用低费率、一次缴费的方式,由担保公司给予担保。“211”高校和进入“985”工程的高校,也可向银行争取信用借款,或采用额度循环借款方式,降低融资成本。对于固定资产贷款,高校可采用非教学用地抵押、项目建筑商提供担保、担保公司担保的方式。③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银行融资产品繁多,高校可以灵活运用银行融资产品,选择一套适合学校的、具有较高可行性的组合融资方案,如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票据业务、信托计划、法人账户透支等产品组合使用,以达到合理高度资金额、均衡负债、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的目的。如新校区建设中像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经营性非教学设施,可以采用pt、bo t、tot 等形式,引入社会资金进行建设,高校在项目交付使用后的一定时期内分期付款或只收取部分收益。同时,公办高校也可借鉴国外知名院校经验,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寻求成功人士的捐赠,冠名建设图书馆、科技馆、试验室等项目。此外,高校对教职工宿舍项目可采取教职工集资的形式进行融资建设。高校对价值高的大型试验设备可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沈洪涛还提议试验发行“大学建设债券”,以解决大学后续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并有效降低贷款利息。可充分利用社会较充足的资金,结合国债和企业债券的特点,批准大学申请向社会公开发行“大学教育发展建设债券”,以募集资金满足大学后续建设的需要。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预警初探

【摘要】本文以房地产企业为例,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分析,早期预测投资者无力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和企业破产的临界值。

一、引言

房地产业在我国尚属一个新兴行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仅有20年的历史,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一个成长性很高的行业。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和2004年的房地产综合景气指数均在2002年之上。2004年,全国房地产行业完成投资1.3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28.1%。尽管房价上涨增加了普通购房者的负担,但旺盛的购房需求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依然是房地产行业景气的主要支撑。国内有学者指出,未来五年,全国整体房价仍会维持在较高位运行。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增长态势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住房供给偏紧,旺盛的需求仍使供求不平衡。未来某些房价上涨较快的大城市将会带动地区及全国房价的上涨。

在全国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中国指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在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指出,“十五”期间我国房地产行业表现出四方面的问题:资金来源相对单一,银行风险大;房价增长过快,价格和市场风险偏高;城市开发过快,土地成本升高;粗式开放经营,耗能过大。

深万科、金融街、深振业等30家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近5年来的经营发展状况表明,房地产行业近年来资产规模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快,发展迅速,期间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百分比逐年下降,经营管理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同时,主营业务利润率呈现出下降趋势,存货周转率也放缓,反映出房地产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经营风险也正逐步显现。5年来,3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总资产由540亿发展到841亿,增长了55.69%。其中,存货净额由264亿增长到了442亿,增长了67.78%。主营业务收入由141亿增长到274亿,增长了94.07%。资产负债率2001年低,为49.08%,2002较高为54.55%,并呈上升趋势。反映营运能力的存货周转率,从1998年的低0.37次上升到2001年的较高0.48次,2002年有所下降为0.47次。

房地产业的风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政治风险、政策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利率风险、技术风险、经营风险等,这一风险分类,虽便于描述,但给定量分析带来了一定困难。有的学者把房地产业的风险划分为商业风险和财务风险,则便于在风险分析中做到定性定量相结合,静态动态相补充。

在企业风险研究分析中,早期的风险测度方法主要考虑投资者无力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因此风险测量师从财务可行性模型出发。随着资金时间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总投资内部收益率和股本内部收益率成了风险分析重点,从而开始对内部收益率的各因子加以细分,出现了敏感性分析。但这些模型和分析方法,都只是分离地给出各个指标,没能为决策者提供一个判断标准和预警信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房地产企业的经营风险并做出及时预警,本文拟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探索运用z模型风险分析法,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及预警进行初步尝试。

z模型最早是由美国学者altman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用以计量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在实际运用中,模型得到了逐步补充完善。其分析模型如下:

z=0.717x1+0.847x2+3.107x3+0.420x4+0.998x5

式中, z=判别函数值,x1= 营运资金 / 资产总额,x2= 留存收益 / 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 /资产总额,x4= 股东权益账面价值总额 / 负债账面价值总额,x5= 销售收入 /资产总额

企业破产临界值:

(1)z < 1.23时,企业处于破产的“危险地带”;

(2)1.23 < z< 2.9时,企业处于破产的“灰色地带”;

(3) z> 2.9时,企业财务状况良好。

考虑到企业财务数据源于权责发生制原则,可能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现实的财务质量,模型在实际运用中增加了两个有关现金流量分析的指标:

(1)现金盈利质量率。

现金盈利质量率=现金盈利值/净利润。其中,现金盈利值是根据现金流量表提供的财务信息计算出来的企业现金净收益。计算公式为:现金盈利值=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和利润收现+债券利息收现+处置长期资产收现一利息及筹资费用付现。

(2)现金增值质量率。

现金增值质量率=现金增加值/留存收益。其中,现金增加值是企业支付了各项现金分配后的留存现金收益。计算公式为:现金增加值=现金盈利值一分配股利付现。

由于上述分析模型没有把行业因素考虑进来,本文增加了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使其更适合房地产企业特色。

本文第二部分根据万科公司与行业财务效益状况指标,资产运营状况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万科公司经营状况;第三部分测算万科公司z指数值,与指标的临界值比较得出警情结论,并与行业z值比较,进行行业分析;第四部分对警度进行分析评价,并采取措施排警。

二、基本财务指标分析

2002年万科股份的各项财务指标与市场比较为:

与同业相比,万科公司偿债能力较强,负债比例较小,且短期负债比率大于长期负债比率;资产增长高于同业平均,尤其是净利润的增长,说明公司在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总杠杆低于同业平均,股价受销售变动影响也小;其应收、应付、存货、资产及现金等价物周转率高于同业平均。但是,其盈利能力要低于同业。

三、z模型分析

根据z模型的公式,算得万科公司2002年的z指数指标为:

但是,行业平均值 z<1.23,即处于破产的危险地带。由此对比可见,房地产行业的财务警情已经很严重,风险很大,就连位居及时的万科公司也亮起了黄灯。

四、警度分析及排警措施

万科公司财务风险虽然比起行业平均来要小,但是仍然处于危险地带。就指数模型来分析,权数比较大的指标如果其对应得财务指标值也大,那么 值就会增大。就万科公司而言,其盈利能力低于行业平均。如果可以增加利润,就可使其息税前利润等增加,这样 值也会增大,从而排除警情。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房地产行业财务风险分析

摘要:

房地产行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正确地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增强规避财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主要针对房地产行业如何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展开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提出几点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供相关人士的参考。

关键词:

房地产行业;防范;财务风险;优化策略;研究

目前,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是房地产行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占据着重要的行业地位,已经得到了房地产内部的高度重视与认可。房地产行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财务风险是重要的限制性因素,严重影响着房地产企业的正常运转。房地产行业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范策略,避免财务风险的拓展和蔓延,要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建设提供强大的生命力。

一、房地产行业的财务风险的成因研究

(一)举债方式的不合理,造成企业资产结构的失衡

房地产在进行项目投资过程中,资金是投资过程中重要的保障,一些地产行业往往会通过与各大银行或者金融机构进行举债来不断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但是,对于部分企业的举债来说,具有极大地不合理性、盲目性。与此同时,也没有对自身的偿债水平进行深入的分析,负债压力如果过于沉重,就会进一步加剧企业的偿债压力,这也是造成企业资产结构失衡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房地产行业处于惨淡的情况下,财务杠杆的不良效应非常明显。而财务杠杆系数是判断财务杠杆效应的重要指标。在特定的条件之下,企业的负债情况、财务杠杆系数以及财务杠杆效应等三者之间是成正比例的关系,进而会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成本费用的控制力度不够深入

一些房地产企业对于成本核算与控制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误区,普遍认为是财务部门分内的事情,进而加重了财务部门的工作量,难以正常的进行成本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而且其他各个部门也无法充分地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例如:某个房地产企业尚未能建立专门的成本管理部门,企业的领导也缺少着高度的重视。在某市繁华地段的项目建设中,过于注重外墙装饰的华丽与豪华,浪费了大量的成本费用,而且实用性也严重缺失,造成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机制较不完善、健全

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内控水平普遍较低,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是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项目执行周期和资金周转期比较长,具有较多的限制性因素。进而加剧了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性。此外,在成本管理的建设中,由于欠缺着较为成熟的管理经验,尚未形成统一的控制体系,进而无法对各个部门进行有效地管控,最终导致财务决算与预期差距过于悬殊,无形之中就会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

二、加强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优化策略

(一)确保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控制好企业资本负债率

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必须要筹集足够的资金,而企业的筹资是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局面。要想有效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就必须要确保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合理性。因此,企业要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对企业内部、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的剖析,要研讨投资的可行性因素和风险性因素,杜绝盲目随意地投资。同时,要将负责比例控制在合理地范围之内,在举债之前,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债务风险承受水平,而且要将权益成本和负债水平控制在合理地范围之中,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要保持相互协调与平衡。房地产的眼光要长远化,切忌鼠目寸光,不能只顾眼前小利,避免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房地产行业在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过程中,要对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人员要进行多方位、多角度领域地控制。企业领导要始终保持着高度的重视程度,增强自身的管理经验,不断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且加大财务管理的控制力度。同时,在项目成本预算中,要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强化自有资金的使用力度,要尽可能地减轻对外来贷款的依赖程度,企业自身要做到“自给自足”;对于资金的来往情况要进行深入的排查与管控,要较大程度地避免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现象。

(三)制定房地产行业的风险预警评估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是房地产行业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房地产企业要在建立内控制度的前提下,制度风险预警机制,以便于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避免财务风险的扩散和蔓延。企业风险预警机制要包括风险基本信息系统、风险预测分析系统以及风险处理系统等方面。其中,风险基本信息系统是风险预警机制重要的前提条件在,主要负责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其次,风险预测分析系统是风险预警机制中的关键所在,主要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判断以及监测等,并且要设置层级预警线,层级预警线越明显,财务风险性因素就越明显;,风险处理系统要深入结合财务风险发生的性质、成因、类型等方面,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将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在低程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房地产行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工作势在必行,可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并且在激烈的市场占一席之地。在房地产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过程中,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我们要积极抓住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提升防范财务风险能力,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内控制度,进一步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避免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同时,财务管理人员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与防范风险的水平,要做好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不断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要将财务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低,从而为房地产行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李凌 单位:祥恒置业(济南)有限公司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

原文作者:赵帅

【摘要】财务风险管理一直是企业财务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许多企业在财务风险方面的意识淡薄,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薄弱,许多分析方法和手段还不成熟。本文指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存在于资本筹集、资本投放、企业并购、资本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并且从上述四方面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进而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一)筹资风险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筹资风险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银行借款风险

银行借款是我国上市公司比较常用的一种债务筹资方式,包括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

短期银行借款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及时,由于短期负债的偿还期间较短,上市公司必须充分保障能及时获得现金收人,否则情况万一有变,公司将会面临更大的资金短缺风险;第二,短期负债筹资的归还一旦发生问题,会连锁影响到其他债务的偿还,从而影响公司信誉和形象。

长期银行借款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及时,长期银行借款筹资数额大,期限长,增加了企业的整体财务风险;第二,还款计划和约束性条款对企业的制约性强,上市公司必须严格遵守,从而在理财和生产经营上受到种种制约,并可能会影响今后的筹资、投资活动;若上市公司不能按计划还款或违背了条款要求,可能会被诉诸法律,或要求立即还款,从而影响公司的经营。

2.债券筹资风险

上市公司债券的主要风险有:及时,债券发行风险,债券是否能够正常顺利的发行出去,取决于债券品种的设计,利率的高低等因素;第二,债券有固定的到期日和利息费用,偿债风险较高,特别是当上市公司经营状况较差时,易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第三,债券一般要比长期借款的限制条件严格,可能对上市公司财务的灵活性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公司今后的筹资能力。

(二)投资风险分析

投资风险分析,是指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对风险辩识、估计和评价,做出、综合的分析。在风险分析中,有三个因素必须考虑。及时,风险因素。在投资期内的某一时期,各方案在不同市场状态下的现金流量是随机变量,所包含的风险程度各不相同,需要对各方案风险进行合理测算。第二,时间因素。不同时期的市场状态是变化的,风险也是变化的,必须测算不同时期随时间变化的风险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影响。第三,经济效果因素。不同的经济效果指标反映的内容不一致,应地考虑,综合反映项目的真实经济效果。

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如果出现了盲目的投资行为就会为企业带来较高的财务风险。不少上市公司在投资新项目之前,并没有经过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结果就是投资方案实施后,不仅没有给公司创造效益反而带来负面影响。

(三)并购风险分析

上市公司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上市公司并购而涉及的各项财务活动引起的公司财务状况及成果的不确定性。上市公司并购风险分析具体表现在: [论文网]

1.并购定价风险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并购定价时应主要识别两方面的风险:及时,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粉饰。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时的财务报表陷阱具体包括: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利用存货调节利润,混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隐瞒或有事项和表外融资。第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选择和应用。由于起步较晚,专业人员的素质有限,我国并购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使用条件并不完善,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时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2.并购融资风险分析

基于对融资方式、法律、中介等多方面问题的考虑,我国上市公司在并购融资时应识别三种风险:及时,融资结构失衡。融资结构包括公司资本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结构。第二,资金供应不足。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现在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成熟,财务管理体系并未在企业内真正实施,公司融资缺乏计划性和合理性,易造成资金供应链的断裂,给公司并购带来阻碍,甚至导致并购的失败。第三,融资成本过高。

3.并购财务整合风险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在并购时结合自身的未来发展战略,重点识别下列可能导致财务整合失败的因素:及时,财务整合是否发挥财务管理在上市公司运营中的重要作用。这主要取决于进行财务整合的人员素质。第二,财务整合能否发挥上市公司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第三,财务整合是否实现并购方对被并购方的有效控制。

(四)收益分配风险分析

收益分配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收益确认的风险,指客观环境因素影响和会计方法使用不当,有可能多计收益,少计成本,使企业提前纳税,所确定的可分配利润也偏高。二是收益对投资者分配的时间、形式和金额的把握不当所产生的风险。分配给投资者的盈余与留在企业的保留盈余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企业脱离实际一味追求给投资者高额的回报,必然造成企业的保留盈余不足,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债权人的利益。相反,如果企业为减少外部融资需求而减少对投资者的分配,又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声誉和价值。

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循环的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投资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发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由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因此,必须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加强财务风险监测。该风险很难用数学方法或是财务指标法来进行估测,但可以凭经验进行定性分析。

二、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筹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1.确定适当的筹资规模

企业的资金需求量是变化的,筹资过多会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融资成本,或者导致企业负债过多,偿还困难,增加经营风险;而筹资不足,会影响企业投融资计划及其他业务的正常进行。因此,企业财务人员要认真分析生产和经营情况,确定合适的筹资规模。

2.选择的筹资结构

不同筹资方式下的资金成本有高有低,因此,就需要对各种筹资方式进行分析、对比,选择最经济、最可行的筹资方式,从而选出的筹资结构,以进一步降低筹资成本,减少风险。

3.把握有利的筹资时机

对于由利率变动产生的筹资风险,应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利率走势把握其发展趋势,并以此作出相应的筹资安排。当利率处于低水平时期,筹资较为有利。当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时期,应以筹集长期资金为主,并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当利率

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也应尽量少筹资,对必须筹集的资金,可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

(二)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1.明确投资决策的责任机制

必须把投资决策的风险责任落实下去,不允许出现用企业责任顶替政府责任,用集体责任顶替个人资任的情况,使投资决策真正受到风险责任的约束。

2.建立起投资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防范机制

事前是指要提高可行性研究的质量,主要有:及时,确保可行性研究的客观真实性;第二,重视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第三,充实其中风险分析的内容。事中是指投资实施过程中进行风险监控,随时调整预计与实际的偏差,如设立资金到位率、净现值差异率等指标,对风险进行监控。事后是指项目建成后,对风险管理情况全过程的再评估,如考察风险损失差异率、净现值差异率、风险发生实际类型与预测类型差异等。

3.健全投资决策的信息机制

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深化企业对宏观经济、市场等信息的理解、预测,避免资金进人某些热门地区或行业,形成不合理的重复建设,造成过度竞争和风险损失。

(三)并购风险的防范措施

1.的财务审慎调差

为防范并购的财务报表风险,调查与证实重大信息,并购企业在并购前应聘请专业的资产评估中介进行的财务审慎调查,包括资料的搜集、权责的划分、法律协议的签订、中介机构的选聘。

2.实施慎密的融资决策过程

企业并购的融资风险控制贯穿于整个融资决策过程。一套完整的融资决策过程通常包括对并购方资金需求的预测、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以及融资结构的规划等环节,通过提高每个环节的决策水平来有效地降低融资风险。

3.做好整合前后的财务监管工作

财务整合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为了顺利实现成功的财务整合,防止在收购后又发现账面上没有体现的负债或不良资产等,需要对整合前的被收购企业财务进行详尽细致的审查,充分了解好掌握被重组企业的各项资产、负债等。

(四)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措施

要避免收益分配风险,关键在于公司能否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不能过分强调公司的利益,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也不能忽视公司长远利益,既要控制资金成本,又要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具体防范措施如下:

1.合理制定会计核算办法和利润分配办法

根据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按照预期财务收益的要求,合理制定会计核算办法和利润分配办法,降低收益分配中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

2.定期分配收益

在正常情况下,企业应每年向投资者进行一次收益分配,给投资者以看得见的实惠,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争取使投资者每年的收益呈递增趋势。

3.保障收益分配低限度

在确定收益分配额度时,要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保障收益分配低限度,不致影响企业简单再生产。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及其完善

[摘要]现有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无论是对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还是对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盈利能力的分析,均存在着一些问题。应改进财务指标体系,增加现金到期债务比率、负债现金流量比率、现金支付保障率、应收账款平均账龄等财务指标。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指标体系

现有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分析和盈利能力分析三方面。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这类指标重在揭示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适应程度,体现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预防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恶化。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负债经营率和利息赚取倍数。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是为了评价企业偿还其债务本金与支付利息的能力。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可间接地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一般来讲,企业盈利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小;反之,则财务风险越大。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有资产净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笔者认为,仅有这些分析指标是不够的,必须增加财务指标,完善现有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切实规避财务风险。

一、现有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现有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对于揭示企业财务风险,无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指标是运用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计算出来的指标,是从静态角度反映一定时点的存量流动资产、速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如果这时流动资产的质量很差,就会高估企业的流动资产,即使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很高,仍不能保障企业偿还到期债务。二是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不能反映出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的均衡情况,会高估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周转效率,不便于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三是不能量化地反映潜在变现能力因素和短期债务。计算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指标值的数据都来自于会计报表,而一些增加企业变现能力和短期债务负担的因素没有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这些因素会影响到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在对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在企业资产质量较差的情况下,会使得企业的资产被高估,造成资产负债率和负债经营比率指标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的偿债能力。二是企业在使用有关会计方法调节利润的时候,会使企业的利润虚增,造成利息赚取倍数指标也不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偿债能力。

在对盈利能力的分析中,常见的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基本上都是对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数据进行计算和作出评价的,如销售净利润率、资产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这些指标不能反映出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状况,只能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量”,不能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质”。企业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显然这类指标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二、对现有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的改进和完善

及时,为了克服上述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的不足,较为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建议使用以下指标来分析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现金到期债务比率。现金到期债务比率指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本年到期债务之比,其中本年到期债务是指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务和应付票据,这两种债务不能展期,除此以外的其他流动债务均可还旧借新。因为经营现金净流量应保障偿还到期债务,所以现金债务比率指标应大于1.现金到期债务比率指标运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的数据,从动态角度反映一定时期经营现金流量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现金到期债务比率越高,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小。

负债现金流量比率。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是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年末流动负债和年初流动负债两者差额之比。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来源于现金流量表,年末(初)流动负债来源于资产负债表。由于有利润的年份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所以利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指标,能够充分地体现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障其流动负债的偿还,能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负债的实际能力,故使用该指标来分析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更为谨慎。

现金支付保障率。现金支付保障率是指本期可动用的现金资源与本期预计的现金支付之比。它从动态角度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发展变化,反映企业在特定期间内可动用的现金资源越是否能够满足企业当前现金支付的水平。现金支付保障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现金资源越能够满足支付的需要,企业的支付能力正常、稳定,企业的财务风险较小;如果该比率低于,显然会削弱企业的正常支付能力,有可能引发财务危机,使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周转率指标。一是将“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改为“应收账款平均账龄”指标,即∑(某项应收账款账龄×该项应收账款金额)/σ各项应收账款金额;二是将“存货周转率”指标改为“存货平均占用期”指标,即σ(某项存货占用期×存货金额)/σ各种存货金额。这种改进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一是可以较为地反映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均衡情况、进度情况;二是便于随时分析和评价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变动情况,而不必等到会计期末进行;三是可以避免由于销售的季节性或由于选择的会计期间与营业周期不一致而导致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不能如实反映款项及存货的实际情况;四是这两个指标与企业对应收账款和存货进行日常管理所采用的方法一致,资料极易取得,而且几乎无需花费额外的代价。

第二,为了克服上述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的不足,便于对企业长期偿债能力作出客观分析,应对原指标作如下改进:

现金债务总额比率。现金债务总额比率是指经营现金流量与负债之比。它是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动态指标,也是一种保守的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因为通常不要求以经营现金净流量偿还债务,在全部债务均能展期的情况下,经营现金净流量应与利息相等。该比率反映了企业较大的支付能力,从而决定了较大的借款能力。现金债务总额比率越高,则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利息支付能力、借款能力越强,企业财务风险越小。

现金偿还比率。现金偿还比率是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长期负债之比。这一比率反映了企业当前经营活动提供现金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虽然企业可以用筹资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但从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应是企业现金的主要来源,这一比率越高,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小。

利息现金保障倍数。利息现金保障倍数是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债务利息之比。该比率反映企业以现金偿还债务利息的能力。这个比值一般应大于1,该指标越高,则说明企业越拥有足够的现金能力用于偿付利息,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小。

第三,为了克服前述盈利能力指标的不足,便于对盈利能力进行客观分析,建议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作如下改进:销售现金率。销售现金率是指经营现金净流量与销售收入之比。它表明实现一元销售所取得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收现能力。一般而言,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销售款的收回速度越快,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越好,坏账损失的风险越小,从而企业的财务风险也越小。

资产现金率。资产现金率是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平均资产之比。它表明一元资产通过经营活动所能形成的现金净流入,反映了企业资产的经营收现能力。一般来说,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的现金经营能力越强。它也是衡量企业资产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企业的利润总额中包括了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等因素,这些因素是与成本费用不匹配的收入,将成本费用利润率计算公式的分子改为营业利润更为合理,它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收益状况。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分析

企业并购离不开巨额资金的支持,单靠企业的自有资金难于支撑庞大的并购计划,因此,企业并购必然面临资金运作以及资金运作不当引起的财务风险。并购方式、支付方式和融资方式是决定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主要方面。

一、财务风险的分类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一般有以下几种:

(1)融资安排风险:企业并购可以自有资金完成,也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对外举债融资。以自有资金进行并购虽然可以降低财务风险,但也可能造成机会损失,尤其是抽调本企业宝贵的流动资金用于并购,还可能导致企业正常周转困难。融资安排是企业并购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整个并购链条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融资安排不当或前后不衔接都有可能产生财务风险。融资超前会造成利息损失,融资滞后则直接影响到整个并购计划的顺利实施,甚至可能导致并购失败。

(2)融资结构风险:企业并购所需的巨额资金很难以单一的融资方式加以解决。在多渠道筹集并购资金的情况下,企业还面临着融资结构风险。融资结构包括企业资本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结构。债务资本中包括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结构等。合理确定融资结构,一要遵循资本成本最小化原则;二是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三是短期债务资本与长期债务资本合理搭配。在以债务资本为主的融资结构中,比如杠杆并购,当并购后的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时,将可能产生利息支付风险和按期还本风险。在以股权资本为主的融资结构中,当并购后的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时,会使股东利益受损,从而为敌意收购者提供了机会。即使以自有资金支付收购价款,也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不但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存在一些新的发展机会,当这些不确定因素和发展机会同时出现时,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而企业重新融资是需要时间的,一旦企业的自有资金用于收购而重新融资又出现困难的情况下,不但造成机会成本增加,还会产生新的财务风险。

(3)资金使用结构风险:企业并购所融资金在使用方面包括三个内容:

并购价格:指支付给目标企业股东的买价;

并购费用:为完成并购交易所需支付的交易费用和中介费用;

增量投入成本:为启动目标企业的存量资源,发挥并购双方资源优势而支付的启动资金和输出管理、输出技术、输出品牌等无形资产支出以及其他配套投入成本。

一般而言,买价和并购费用之和称为狭义的并购成本,它是为了完成并购交易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狭义的并购成本与增量投入成本之和称为广义的并购成本,它是为了取得并购后的主要经营收益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在企业并购资金的使用安排上,企业首先支付的是并购费用,这在并购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小;其次是支付目标企业的买价,买价可一次性支付,也可分期支付。在分期支付的情况下,不但可以暂时缓解企业融资的压力,还可以在目标企业一旦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所造成的损失使并购方难于承受的情况下,通过毁约以减少损失的程度;是支付增量投入资金,尤其是生产经营急需的启动资金、下岗职工的安置费用等。在企业并购所融资金的使用方面,不但在时间上要按照顺序保障三个方面的资金需要,而且要求在空间上做出合理的分配。因此企业并购资金不但有量的要求,而且还有使用结构的要求。任何安排不当,都将影响到企业并购效果的如期实现。

财务风险在企业并购风险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到支付困难,大到企业破产,都和财务安排不当有关。企业并购中较高的债务结构往往使收购方由于债务负担沉重,导致其在并购环节“成功”完成后,却由于并购后没有相应的效益来支付本息而破产。

合理选择并购方式是制定并购策略的重要部分。认真研究并购双方资源的互补、关联和协同程度,分析影响并购效果的风险因素和风险环节,然后按照风险最小化原则选择并购方式和实现的途径,如先租赁后并购、先承包后并购、先参股后控股等,是防范并购财务风险的关键。

二、支付方式和影响因素

在确定了并购价格后,选择何种支付方式也很重要。从支付工具来看,一般分为现金支付、换股并购、卖方融资和混合支付等四种方式。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支付方式的不同将向市场投资者传递不同的信息,是影响并购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

(一)支付方式

1.现金支付:并购方通过向被并企业股东支付一定数额的现金,以取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并购方通过现金支付迅速完成并购过程,有利于并购后企业的重组和整合,被并企业股东获得现金后,也规避了合并后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这种方式的不利之处在于,并购规模要受并购方现金流量和融资能力的约束,而被并方股东不能分享合并后企业的发展机会和盈利能力。此外,被并企业股东也不能享受延迟纳税的优惠。现金支付多被用于敌意收购。

现金收购的一种变通形式是现金加资产收购。由于在短期内支付大量的现金对一般企业来讲难度很大,因此一些企业在买壳并购的过程中采用了这种方式:首先有买壳方向上市公司大股东支付一部分现金,余款以拟置入上市公司的资产抵偿,以获得上市公司控股权,之后再以大股东的地位,以股东大会决议的形式使上市公司将资产以现金买回。

现金收购还有别的变通形式,如承担债务加现金收购。这种方式下,买壳方承担出让方对上市公司的一切债务,并按扣除所承担债务后的应付股权款以现金支付。这些变通方式对收购方来说大大减少了并购时现金的流出,而对出让方来讲则不会对可收回的现金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中,这些方式的应用也较多。

2.换股并购:并购方或新设公司以其新发或增发的股票,按照一定的换股比例交换被并企业或双方企业股东持有的股票,被并企业或并购双方宣布终止,进而实现企业合并。换股购并虽然成本较低,但程序复杂。对于主并方而言,换股可使其免于即时支付的压力,把由此产生的现金流量投入到合并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对于被并方来说,换股可以使其股东自动成为新设公司或后续公司的股东,分享合并后企业的盈利增长,此外,由于推迟了收益确认时间,可经延迟交纳资本利得税。但换股并购也有一些缺陷,如改变了企业的股权结构,稀释大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可能摊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如果主并方及时大股东控股比例较低,而被并方又股权较集中,则可能出现主并方为被并方所控制的情况。

3.卖方融资:并购方以保障未来期间的偿还义务为条件,首先取得被并方的控制权,而后按照约定的条件进行支付。这是一种支付工具与融资方式相结合的特殊支付方式。其典型形式有:分期付款、开立应付票据、或然支付等。这些支付方式通常是在被并方盈利状况不佳、急于脱手的情况下而采取的有利于并购方的支付方式。对于主并方而言,卖方融资不但可以减轻企业即时支付的压力,而且还可以和主并方有充足的时间,核实被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避免可能存在的“并购陷阱”。对于被并方来说,延期支付可以获得延期纳税的优惠:在对并购后企业管理层的“拯救计划”非常关心的情况下,如果并购价格和支付方式按照并购后企业的业绩来确定,被并企业股东还可以享受并购后企业未来新增的收益。

4.混合支付:并购方以现金、股票、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和公司债券等多种支付工具,向被并购方股东支付并购价格的一种支付方式。混合支付将多种支付工具组合在一起,如果设计合理、搭配得当,可以克服单纯以现金或股票等方式支付的缺点。对于主并方而言,既可以使其减轻过多的现金支付压力,也可以防止由于股权的稀释可能产生的控制权转移。对于被并方来说,既可以延迟交纳资本利得税,又可分享并购后企业的发展和增长带来的各种机会。从融资成本角度来考虑,对于主并方,可转换债券、公司债券利息通过计入成本而少付所得税,认股权证可延期支付股利。对于被并方股东而言,可转换债券具有债券的安全性和股票的收益性双重特点,因为可转换债券可以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按照一定的条件和比例转换为并购方的普通股股票;认股证比股票便宜,认股款可延期支付。正是由于上述种种优点,目前混合支付方式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二)影响支付方式选择的因素

选择支付方式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但要受国家的法律制度、资本市场和并购市场的发育程度、主并公司财务状况和目标公司股东要求的影响;还要考虑并购方融资渠道、融资成本的约束和并购后企业的资本结构、股本结构的制约;甚至还要兼顾主并公司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

1.资本市场和并购市场的发育程度:美国资本市场发达并以直接融资为主,因而采取换股并购的案例较多。日本资本市场虽然也较为成熟,但以间接融资为主。我国直接融资市场起步较晚,间接融资市场受政府约束较大,并购市场刚刚起步,总体来说融资成本较高。直接融资不但要支付股权资本成本,而且还要受股票发行规模的限制。正是由于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不发达,主并企业对于并购的支付方式没有多少选择余地,直接限制了企业并购的规模。例如,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还存在大量未上市的法人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比例不足50%,很难在证券市场通过收购来取得控股地位。这也是造成我国目前通过“一级半”市场协议收购未上市的法人股案例较多,而建立在真正意义上收购上市公司的股票以及换股购并的案例微乎其微的主要原因。

2.主并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资本结构:如果主并企业拥有充足的自有资金和稳定的现金流量、同时在本企业的股票被低估的情况下,主并企业更愿意选择现金支付方式,因为采取换股并购方式需要增发股票,有可能导致每股收益被摊薄,对本企业股东不利。反之,如果主并企业财务状况不佳,目前或不远的将来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较差,而且股票价格被高估,则更愿意采取换股方式进行购并。主并企业并购前后的资本结构也对支付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主并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财务风险较大,主并企业往往采取换股方式,以降低负债水平,优化资本结构。同时,一个企业保持适当的财务杠杆比例可以获得更大的息税后收益。如果主并企业发展潜力较大,而且通过对目标企业有效地重组和整合可以获得更大的盈利增长空间,主并企业往往愿意通过举债的方式、以现金作为支付工具,这样可以通过提高的财务杠杆降低资本成本,分享更多的并购后收益。

3.税收安排:对于主并企业而言,以借款或发债方式筹集现金来支付,其利息成本可以在税列支,而股权资本成本则必须在税后列支,不能收到合理避税前的效果。对于目标企业而言,若主并公司支付现金,则必须在收到现金后立即缴纳所得税;若采取换股方式,则可通过推迟收益确认时间延迟缴纳。因此,只有当以现金支付的并购价格足以弥补目标公司股东税秧收方面的损失时,现金支付才是可接受的。

4.会计处理方法:并购的会计处理方法有两种,购买法和联营法。在购买法下,主并企业账面或其编制的合并报表上,被并购企业的资产、负债均是按照购买日的公允价格、而非历史成本进行反映的。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资产的公允价格一般会超过其历史成本,所以就存在一些资产项目的升值,以及实际支付的并购价格与被并企业可辨认的净资产之间存在一个差额-商誉。在未来期间,资产升值部分和合并商誉一般需要摊销,使得购买法下报告收益较低,从而可以减少主并企业的所得税支出。在联营法下,主并企业账面或其编制的合并报表上,被并企业的资产、负债仍按账面价值反映,不会出现资产重估升值和合并商誉,因此就不存在摊销问题。与购买法相比,联营法虽然报告期收益较高,但主并企业却难于获得税收方面的好处。正是由于报告期收益和税收优惠不同,我国很多企业为了夸大收益而滥用联营法。最近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股份公司会计准则,如果主并企业以现金作为支付工具,目标企业股东无法以换股方式取得股权,只能以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从而消除了各种以提高业绩为目的的报表重组现象。

三、我国并购筹资渠道的现状

在并购中,支付产权转让费对兼并方来讲是展示其实力和能力的考验,这种考验是以资金量来体现的,资金量的形成要求兼并企业具有的资金来源。因此兼并方能否筹集到兼并所需资金,即财务风险成为制约企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一)筹资中的障碍

总的来说,我国公司用于并购的资金来源是比较有限的,这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有很大关系。目前在我国,企业用来兼并的资金主要来源是:企业自有资金、企业节余的折旧基金、计划内用于投资的银行贷款和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到的资金。但在实践中,这四种方式都难以为大型并购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1.企业自有资金,成本低,手续简单,但受我国企业规模小、盈利水平低的制约,不能按计划迅速筹足并购中所需要的一定金额的资金,因此它已不是现代企业筹资的主要渠道;2.利用折旧基金追加投资是有效利用这种补偿资金的途径,但它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必须在原有固定资产更新之时,有足够的货币积累来“补偿”。因此,企业可用于并购的资金必须能保障固定资产更新、保障大修理前提下结余的折旧费或大修理费用。3.向银行贷款,可弥补内部金融的上述缺陷,但银行借贷由于期限短,不宜充作资本,而且,从我国实际看,一方面,企业自身的负债率已经非常高,国有企业的平均负债率已达65%~70%左右,再向银行融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银行对企业贷款加大了控制和审查力度,只有那些素质高、实力强的企业和高效益、低风险的投资项目才有可能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即使这样也常附有一些附加条件;4.另外我国对金融机构资金进入股市有极为严格的限制,《商业银行法》和《保险法》分别规定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不得投资股票,信贷资金不得进入股市。而根据《证券公司管理规定》,证券公司持有同一企业股票的数额不得超过该企业股份的5%和本公司资本金的10%.在实际操作中,任何形式的融资(主要是过桥贷款)都只能以短期贷款的方式发放,而且通常需要由证券公司提供信誉担保。对于从证券市场上直接融资,也有比较严格的规定。5.如以股票融资,《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新股券商管理办法》、《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对首次发行、配股、增发等的标准都有较高的要求,再加上辅导、材料审批所需的漫长等待,因此股票融资的条件是比较苛刻的;6.再以公司债为例,我国对企业债券发行有规模管制,这使企业债券发展速度直接受制于国家事先确定的规模,企业无法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需要来决定其融资行为。其次是企业债券发行制度的约束。国家对发行债券企业的地域、行业、所有制等都进行严格审批,准入限制较多;第三,企业债利率的非市场化倾向十分严重,对企业债券利率有严格的上限规定,这些都影响了企业债券的发行;7.对可转换债券而言,1997年国家颁布了《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规定》,但现在我国的试点仍主要以除上市公司外的500家重点国有企业中的非上市企业为主;8.并购基金是国际上常用的并购资金来源,但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只真正从事并购的基金。

可见在我国,并购的筹资渠道和品种都是很有限的,而且这一问题只有当我国资本市场逐渐发育成熟之后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目前我们建议,在大力发展并购贷款的同时,应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和股票市场,在立法上消除为并购进行直接融资的限制,并可考虑由有实力的企业、保险机构、基金等机构出资设立,并适当吸引一部分社会资金,共同组成并购基金。这样将形成多元化的公司并购融资渠道,大大扩大企业并购范围,加快我国国有资产存量调整的步伐。

(二)在我国进行杠杆收购的障碍

杠杆收购是一种比较好的公司并购方式,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杠杆收购的宏观经济背景要求,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还没有出现一例真正的杠杆收购案,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还存在一些实施中的障碍,表现在:

1.我国企业并不普遍具备杠杆收购目标企业所要求的条件。如杠杆收购要求的低负债,在我国多数适宜进行杠杆收购的行业中并不存在,高负债是我国企业的通病,不少企业负债率已超过,不再具有再融资能力。

2.资本市场不发达。杠杆收购得以正常运作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收购公司能及时地从其发达的资本市场上进行债务融资,筹措收购资金。而我国发育不全的资本市场恰恰难以满足这一点。在我国企业用来兼并的资金来源是:企业留用利润、企业节余的折旧基金、计划内用于投资的银行贷款、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到的资金。显然,上述资金都难以成为杠杆收购资金的来源。发行垃圾债券筹资在我国基本没有可行性,另外前面已经谈到我国对金融机构资金进入股市有极为严格的限制,这些都在客观上削弱了杠杆收购中购方的力量。

3.法律环境的障碍。杠杆收购同我国一些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相抵触。如“纸上公司”的问题,根据《公司法》规定,公司向外投资其他公司的,除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额的50%.而“纸上公司”将其全部注册资本投资于目标企业中,并且其高负债也使它基本上不具有净资产,这明显与《公司法》要求相违背。另外我国法律要求设立公司需向注册登记机关表明公司的经营范围,并不得超出经核准的经营范围开展业务,否则将面临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并购在我国属新生事物,既不属于生产和流通,又不属于科技开发、咨询、服务等第三产业,应归属于特定行业。特定行业的公司注册问题尚无有关法律规定。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呈现出复杂化,财务工作由潜式风险变为显式风险管理。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风险

1 事业单位风险类型

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非营利性的,因此,与企业经营活动财务风险相比,事业单位风险属非经营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呈现出复杂化,财务工作由潜式风险变为显式风险管理。本文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是指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1 筹资风险筹资主要分为主权性筹资和债务性筹资。主权性筹资方式所筹集的资金为长期性资金,不用归还及支付使用成本,主要有财政拨款、事业性收费等;债务性筹资方式所筹集的资金到期必须还本付息,主要是从银行取得的贷款。目前,事业单位负债大多用于中长期项目投资,投资数额大且期限长,存在着债务性筹资风险;另一方面,国家为了平抑经济周期的波动,可能上调利率,仅偿还贷款利息就会给事业单位带来相当大的资金压力。

1.2 投资风险投资主要包括对外投资与对内投资。在对外投资方面,事业单位由于资金紧张,对外投资能力不足。在对内投资方面,事业单位对基础设施、实验设备等进行了较大投资,超过了正常资金承受能力,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

1.3 支付风险事业单位面对商务信息的内容和传播方式没有正确的辨识,以至于对商务信息的合法性、安全性、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和便捷性缺乏正确判断,导致货款已付,而货物未收到现象,就是支付风险。

1.4 核算风险事业单位核算风险表现在,一是会计操作风险,主要因各种人为的失误、欺诈及意外事故引起;二是账务处理、账户核对、事后监督方面的风险;三是结算工作中的支付凭证风险、资金清算风险、凭证印章密押器和压数机管理风险。

1.5 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较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对财务人员而言,道德风险就是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非法牟利。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涵盖了人员配置、岗位分工、明确权责及人员素质等方面,在财务关系处理过程中,可能采取不合作或隐瞒重要事实、虚报相关数据等行为,导致道德风险。

2 事业单位风险传导

事业单位通过资金运动将整个单位联系为一个经济系统,一旦网络中某个财务关系产生财务风险,将通过特定载体发生传导、延伸、波及等现象。广义的财务风险传导指通过某些载体经由特定路径传导到其财务关系。狭义的财务风险传导指某一理财环节财务风险通过某些载体经由特定路径传导到另一个理财环节。

2.1 风险传导路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路径包括内部各部门之问的财务风险传导、通过与其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组织之间的财务关系进行传导、通过具有间接利益关系的组织传导。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的载体主要是资金、信息以及理财人员。资本运动过程实质是理财过程,这一以资金为载体的理财循环过程处处存在财务风险,而且可能将由某个财务运动节点产生的风险传导到另一个节点,产生以资金为载体的财务风险传导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在理财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财务风险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传导。理财人员是各项理财活动的具体行为者和决策者,理财人员自身素质决定了财务风险的产生以及财务风险的传导。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速度较慢、影响结果迟缓,容易防范。影响程度包括严重财务风险传导、中度财务风险传导和轻度财务风险传导。无论哪种级别,对于经常、直接的财务关系或业务,信息透明度相对较高,较易采取预控措施。对于间接联系的财务关系或不经常发生的理财业务,其信息透明度差,很难采取预控措施,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传导具有不可控性。

2.2 风险传导控制目标控制事业单位风险传导有三个目标:实际工作性目标、财务信息性目标、合规合法性目标。实际工作性目标即财务活动的资金核算、资产管理、项目实施、内部监督、队伍建设等主要工作环节在运作程序上应做到规范有序。财务信息性目标即财务管理活动所形成的全部财务信息应尽可能接近真实情况,符合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和完整性的质量要求。合规合法性目标即财务活动不能只考虑事业单位自身发展需要,必须遵循现行法律和规章制度,确保财务工作的合法性。

3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的预警管理

3.1 风险传导预警指标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预警是对事业单位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监测预报,为单位宏观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其中主要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有:资产负债率,主要反映事业单位偿债能力的保障程度,该指标越小越好,一般应小于1;累计借款总额占总资产比率,该指标越小越好,当该指标大幅度升高时,则应发出预警警报,引起管理者重视;累计借款占总经费收入比率,该指标反映事业单位承受财务风险的程度,借款比率越高,财务风险越大;已获利息倍数,该指标等于l说明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能够偿还贷款所产生的利息,该指标小于1说明现金净流量不能偿还贷款所产生的利息。

3.2 风险传导预警创新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为预警系统克服传统方式的不足提供了新的可能。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bp网络应用较广泛,可利用bp网络对事业单位财务进行风险预警,通过建立bp网格学习规则,取流动比率、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率、后勤资产负债率、现实支付能力、潜在支付能力、短期偿债能力、事业单位偿债率、事业单位借入款的期限结构(中长期)、事业单位债务率等财务指标作为网络输入,确定网络结构,利用样本数据通过一定的学习规则进行训练,提高网络的适应能力,从输出结果判断风险等级。bp人工神经网络在高校财务风险预警中具有较强的信度,实用价值较大。

4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中止对策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给单位带来财务风险,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法规制度为准绳,及时中止财务风险。

4.1 培训财务人员风险传导意识财务风险贯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始终,应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与风险识别能力。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及时进行知识更新,让会计人员熟练掌握新的会计知识和经济法律法规,领会法规制度各项内容的实质。对事业单位专业性强的会计业务,必须实行有重点、专题性的培训。

4.2 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资金管理制度有助于降低财务风险传导,针对单位事业收入季节性形成的现金流入量不均衡的特点,财务预算管理要借助现金流量平衡规律,编制现金预算,解决财务收支在时间和数量上的不平衡,提高财务保障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事业单位应建立相应的积累机制及积累比例,建立负债偿还基金,以期在贷款到期日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金。做好财务分析工作,正确计算潜亏总额,规划扭转潜亏时间表,控制好单位的基本收入、支出及分配政策,以收定支,做好单位运作资金的“节流”工作;实行盈余预算,弥补事业基金亏损。

4.3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负债在给事业单位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中引入负债,并不是鼓励过度负债,而是要适度负债。适度负债是在借款期内能偿还本金,支付利息,负债的规模以不影响今后单位正常费用的开支、不影响单位的正常发展为宜。适度负债可以更大限度地用活资金,优化资源配置,解决单位事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同时也可避免超负荷负债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

4.4 强化内部审计财务监督是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环节,完善内部财务监督机制是保障风险控制成效的关键措施。单位应选择业务精通的相关人员组成内部审计机构,对重要财务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及时将发现的问题报告相关管理层,以提高财务活动的效果。加强对财务管理活动过程的经常性检查,形成点面结合,动态跟踪监督。加强在资金、资产、支出、岗位等方面制度措施的配套建设,注重监督制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做到核算上有会计监督,管理上有制度监督,职能上有内部审计,形成完善的部门财务监督体系,增强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