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培养策略实用13篇

骨干教师培养策略

篇1

二、理论精神齐滋补

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认为,教师要成为“一桶水”,现代的教育教学思想认为,教师不能仅仅是“一桶水”,而是一洼源源不竭的“活水”。教师要成为“活水”,必须不断地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不断地在教育教学理论中浸润,提高自己的师德、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专业素养,还要善用现代化信息工具不断学习,实现观念、技能、知识上的大换血。例如:学校举办读书节,开设“劬劳教师论坛”等,让学校的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另外,学校可以利用市区中心校聘请教育专家、教坛名家的机会,让教师与名家面对面,聆听名家的理论精华,取得进一步的理论滋养。近年来我校先后请了一批专家来校举办学习讲座,大大提升了一线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同时定期邀请校外的名师到学校听课,指导教学工作。

上述的“请进来”固然重要,因为理论指导、专业引领是骨干教师专业得以发展得以深化和提高的重要支撑。但我们更应该把“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所以每学年组织骨干教师到名校参观学习,取长补短;优先参加国家级、省级教师培训或各类教学研讨会;定期组织骨干教师交流心得,共同研讨问题。这几年我们的教育教学研讨都采用外出悠闲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方面是学习,另一方面调节骨干教师的紧张工作情绪,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视野拓展眼界阔

学校利用一切机会拓宽骨干教师的视野。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该学科若有市区级的骨干研修培训活动,学校应积极的让本校的骨干教师参与研修活动。例如我校选派了几位年青教师到香港参加英语教学精英班研学,选派了老师到北京参加中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去年学校还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到深圳海滨中学学习“东庐”经验等。在参与的过程中,视野在交流中拓宽了,技能在观摩中提高了。另外,学校寻找机会委派骨干教师到国外学校学习锻炼,吸收外来经验,提升运用到本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本校其他教师起到了辐射作用。

四、师徒结对是良方

篇2

一、把师德建设放在骨干教师培训的首位

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转化落地的要求,是党的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明确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核心素养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六大要素中,几乎都融入了道德元素,例如“学会学习”中的“信息意识”,要求学生具有网络伦理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识;“健康生活”中的“健全人格”,要求学生自信自爱,坚韧

乐观。

师德是教师职业的行为准则,教师在工作中呈现什么样的态度,表现什么样的道德品行,会直接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道德品质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成长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因此,在骨干教师的培训中,必须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这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要把师德作为遴选骨干教师培训对象的首要条件。严格制定遴选条件,把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考核骨干教师的首要条件;严格遴选工作程序,通过个人自荐、专家举荐和区县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申报,综合考虑专家和区县主管部门对教师的师德评价;最后,入选教师与培训机构签订师德承诺书,才能正式成为骨干教师培训对象。

要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在培训课程中设置师德专项模块,以提高师德认识为目标,深入学习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新要求,使骨干教师明白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明白高尚的师德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意义。

要把师德考核作为骨干教师培训结业考核的重要指标。制定骨干教师师德考核标准,由指导专家、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同事等人从多个角度对参训教师进行全方位评价,促使骨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对于评价不合格者,不予发放培训结业

证书。

二、重塑骨干教师的学生观

李希贵校长说过:“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素养应该以人为核心,以育人为根本任务。”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广大骨干教师必须重新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观,以适应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

需要。

学生是核心素养的主体,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学生,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教师的重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建立新型学生观的关键在于促进骨干教师全面理解学生核心素养。要全面理解核心素养,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完善骨干教师的知识结构

体系。

培训机构通过组织集中面授、高校深造和自主研修等培训项目,帮助骨干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核心素养,重塑学生观。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聘请专家、学者、一线名师,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研发,组织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封闭式学习,安排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加强与专家面对面的深层次交流与对话;在全国范围内为骨干教师精选高等院校、学科专家、学科专业课程,分批组织学员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教育专家的系统学科专业培训,学习学科高端理论,接受学科学术陶冶,与学科顶尖专家建立高端师承关系;为骨干教师精选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书目,以阅读任务为驱动,将自主学习、自觉实践和自我反思有C融合,调动学员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丰厚理论功底,促进学员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养成自主学习的

习惯。

三、重构骨干教师的课程观

核心素养不只是课程目标,还是一种崭新的课程观。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过程的不同阶段新发展。钟启泉教授指出,“核心素养”的界定是学校教育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的信号,标志着我国学校的课程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核心素养体系下,学会学科知识本身不再是教育目的的全部,形成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任务的能力与价值态度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未来的学生需要的是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与素养。

以跨学科学习为特征的课程统整改革,是改变传统分科教学只注重学科知识、强调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以跨学科教学为基础,打破学科内容、学习时空和教师间的边界,重构新型的课程形态。骨干教师专项培训,集合了各个学段和学科的骨干教师,组织骨干教师打破学科壁垒,开发基于主题的跨学科的课程,一边设计,一边施工,一边完善,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重新建构自己的课程观。

首先,要在培训中培养骨干教师的课程统整意识,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理念,设置相关培训内容,帮助教师体验、理解、掌握课程统整的运行机制和操作方法,确保骨干教师能有效进行课程开发;其次,提升骨干教师的学科素养,聚焦本学科目标,在自己的学科内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统整;最后,积极在培训中安排专门的时间和场所,创建网络研修社区,为骨干教师提供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环境,加大教师合作的力度,帮助骨干教师在跨学科的合作中,共同对各学科的目标进行研究,以某一主题为切入,进行跨学科的课程

整合。

此外,适时引导骨干教师将课程统整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组织专家进行课题研究指导,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培训机构对课题研究进行统筹管理,负责选题指导、开题论证、过程监控、结题评审验收等具体工作,形成研究成果。

四、改善骨干教师的教学方式

无论是传递知识、开拓思维、组织活动还是互动交流,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具体而言,需要体现三个着力点:一是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二是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三是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在这个原则下,鼓励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列研究,开发更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模式。例如,针对课程整合开发的跨学科主题课程,开展基于主题的跨学科教学,打造多学科教师参与开发课堂模式等,都需要骨干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实践和反思。

培训机构在本省市遴选一批热心支持骨干教师培训、在素质教育中取得显著成效的中小学校作为骨干教师的实践研修基地,以导师带教的方式开展实践研修活动,观摩常态课,参与基地学校的备课、教研、说课、做课、评课、磨课等各项教学活动,与指导教师探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

在全国范围内联系一批在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走在前列的优秀特色学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教育考察,帮助骨干教师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促进学员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提高学员发展核心素养的能力,借鉴名校的成功经验,在感悟中提升完善。

让骨干教师立足本职岗位,实践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对日常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出现的具体问题制订改进计划,实施改进行为,进行教学案例研究,提炼有效的教学方式及其理论依据,形成核心素养的实践经验和智慧。

五、依托学习共同体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而建立的,而非基于学科知识体系建立。W生的核心素养不是仅靠一个学科就能够培养的,而是需要借助多学科、多种知识和多种能力的共同作用。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各个学科根据核心素养体系和本学科特点,研制学科核心素养,并把它贯彻到学科教学当中。

骨干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不仅在学校工作中具有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还影响着区域教师队伍的优质均衡发展。培训机构应积极推进骨干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创建,既有基于课程统整的骨干教师团队,也有基于骨干教师工作室的青年教师团队,为学习共同体安排指导专家,通过开展主题沙龙、课例评析、案例会诊等活动,共同带领所在学校和所在区域教师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实践,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

篇3

篇4

阅读,是每个教师成长最鲜活的血液来源。学校给每位教师订专业资料,定期组织教师读书交流会或沙龙活动来分享学习、交流收获。有的教师分享了心理故事;有的教师教会我们如何做专业的评课教师;有的教师介绍了现代的教育名师、教育理念;有的教师道出了对人生的感悟……大家虽读了一本书,经过交流却变成了三四十本,虽然不能都全盘吸收,但是却学到了书中的精华。阅读,让教师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让教师更亲密无间;让教师激情燃烧;更让教师唤醒心灵,涵养人生。

二、强强联合助新手――新教师培养

学校每年都会有新教师入伍,如何让他们更快进行角色转变?如何让他们更快适应学校教育生活?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效果?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系列培训:

1.双导师制

每位新教师都有两位师傅,一位是学科导师,一位是班主任导师。学科导师主要负责思想培养、课堂、备课等业务方面的工作;班主任导师主要负责班级建设、学生管理等工作。每位青年教师就是一个小跟班,跟在学科导师的后面学备课、学教材梳理、学上课、学分析试卷等。跟在班主任导师的后面进教室看卫生、看课间操管理、学管理方法、学怎样与学生情感交流等。双导师制让新教师在学校里没有培训死角,让他们很快从“学生”转变为“教师”,让他们在导师的经验之上,更快地胜任工作。

2.课例观摩,评析提升

每个教研组推荐一节优秀网络课程,青年教师利用自学时间进行观摩,由骨干教师组成评析团队,带领青年教师进行评课析课活动。每名青年教师都要发言,谈自己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这种活动,青年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观课活动,听课对他们来说就不会盲目。通过这种活动,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针对自己的反思,在教学中进行实践。

3.主题培训

学期初将青年教师的困惑或培训内容进行汇总,然后让学校骨干教师进行选题,学校进行统筹安排,利用每周集体培训的时间,对青年教师进行主题培训。这些培训包括学生管理、班主任工作、如何备课、如何家访、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课堂常规培养、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等方面。通过主题培训,青年教师能很快掌握这些理论知识,为他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4.课堂实战

光说不练不会培养好兵。每月的课堂实战或汇报,更能检验青年教师的培训效果,也更能说明他们进步的速度。只要我们给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每一位青年教师就都会有“花开”的时候。

三、万绿丛中红一片――骨干教师培养

学校的骨干教师是学校的“领头雁”,他们既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又会带动全校开展扎实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骨干开讲

学校的骨干教师都会在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或某些做法值得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只是他们缺少一个可以产生共鸣的空间,所以我们就组织了骨干教师的开讲活动。我们举行过教研组长的团队建设开讲;班主任的小组合作开讲;学科能手的教材梳理开讲;教学能手的课堂设计开讲;名师成长的开讲等。这些骨干教师多以教育叙事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收获,让听者在享受的同时,也能从中反思、学习到新知识。

2.课堂引领

骨干教师要承担学校一定的培训任务,完成对相关人员的课堂培训,通过他们自己的课堂进行引领。授课之后要有一个说课的过程,然后是现场互动。通过解答青年教师的疑问,让培训走向最优化。

篇5

二、研修主题

1、“有效”教学的理论及相关策略。

2、“有效”教学课题研究3、学生识字、习作方面的问题与研究4、学生的养成教育5、教师二笔字四、研训形式1、学习名家的业务讲座,课堂实录,领悟教学艺术。

2、加强课题研究,提倡协作研讨。

3、教研组就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

4、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实行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

五、研修内容1、师德修养利用每周三的政治学习时间以集中学习、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和现代教育理论,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优秀师德、典型等内容,通过培训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形成以德治学、规范执教、精益求精、关爱学生、团结协作的优良师风,使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提高,以适应新课改与发展的需要。

2、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大力倡导读书活动,读书活动实行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修读书相结合、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促进教师的自主成长和提高,研修书目有:《有效教学》、《建设理想的课堂》、《中小学班主任经典案例评价》、《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

3、新课程

(1)组织教师以践行新课程,大练基本功为契机,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转化成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2)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在全体教师之间开展“互帮、互听、互学”活动,搞好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示范课及年轻教师的汇报课,做好“传、帮、带”工作。

(3)以反思查摆问题为突破口搞好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通过定主题----(备课说课)----呈现(讲课、汇报、示范、总结)----研讨(评课、汇报)----反思----改进模式进行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4)配合中心校做好“十一五”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互动》课题的立项与研究工作,做好子课题的研究开发与实施,做好《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的开发。健全校本教研工作组织、完善,校本教研的工作制度,保证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5)指导正在进行新课改年级的教学,学年内做好新教材的解读、备课、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解决低年级识字、写字方面的问题。做好毕业班复习工作的管理。

(6)认真开展好校本培训工作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集中学习的时间,围绕“有效教学”的研修主题,开展系列学习活动,明白“有效备课、有效指导、有效互动、有效练习”理论,掌握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结合课题研究做好自主研修。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发挥播放点的作用,组织教师观看实录及业务讲座不少于8次。

6、新技术方面

篇6

1、“有效”教学的理论及相关策略。

2、“有效”教学课题研究3、学生识字、习作方面的问题与研究4、学生的养成教育5、教师二笔字四、研训形式1、学习名家的业务讲座,课堂实录,领悟教学艺术。

3、加强课题研究,提倡协作研讨。

4、教研组就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

5、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实行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

五、研修内容1、师德修养利用每周三的政治学习时间以集中学习、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和现代教育理论,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优秀师德、典型等内容,通过培训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形成以德治学、规范执教、精益求精、关爱学生、团结协作的优良师风,使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提高,以适应新课改与发展的需要。

2、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大力倡导读书活动,读书活动实行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修读书相结合、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促进教师的自主成长和提高,研修书目有:《有效教学》、《建设理想的课堂》、《中小学班主任经典案例评价》、《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

3、新课程

(1)组织教师以践行新课程,大练基本功为契机,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转化成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2)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在全体教师之间开展“互帮、互听、互学”活动,搞好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示范课及年轻教师的汇报课,做好“传、帮、带”工作。

(3)以反思查摆问题为突破口搞好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通过定主题----(备课说课)----呈现(讲课、汇报、示范、总结)----研讨(评课、汇报)----反思----改进模式进行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4)配合中心校做好“十一五”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互动》课题的立项与研究工作,做好子课题的研究开发与实施,做好《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的开发。健全校本教研工作组织、完善,校本教研的工作制度,保证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5)指导正在进行新课改年级的教学,学年内做好新教材的解读、备课、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解决低年级识字、写字方面的问题。做好毕业班复习工作的管理。

(6)认真开展好校本培训工作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集中学习的时间,围绕“有效教学”的研修主题,开展系列学习活动,明白“有效备课、有效指导、有效互动、有效练习”理论,掌握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结合课题研究做好自主研修。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发挥播放点的作用,组织教师观看实录及业务讲座不少于8次。

6、新技术方面

篇7

Key words: College-Enterprise Co-construction;"Double Quality"structure;teaching staff;strategic target;strategic measure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242-02

0 引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100所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的重点建设任务之一,本文重点阐述和分析了校企共同建设师资队伍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

1 办学体制机制背景

辽宁省教育厅与中国石油锦州石化公司签订共建协议,确定了学院同时接受省教育厅和锦州石化公司的双重领导、以教育厅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在政府层面搭建了校企合作的基础和平台。在学院领导班子组建上,辽宁省高校工委加强与企业沟通协调,采取“双向任命、双向考核”原则,按“5+2”模式组建学院领导班子。学院党委书记兼任企业培训中心主任,从源头上解决了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在运行层面上的沟通协调问题,奠定了政、企、校三方联合共建、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从顶层设计上形成了高职教育与企业员工培训“双轮驱动”的办学格局,有力地促进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管”的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2 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

2.1 企业目标 中国石油锦州石化公司出台相应文件,允许职工有计划地参与学院骨干校建设,帮助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并为学院设立教师访问工作站,同时选派技术人员携带技改项目到学院企业项目工作室进行研发。把企业培训中心作为学院南校区,在高职教育上实行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招生计划、学生就业等方面的统一,在企业员工培训上实行教学资源、师资配备、机构设置、干部调整、培训功能和设备投入的统一。建立企业培训中心、企业项目工作室、教师访问工作站的联动机构,通过“一中心、一站、一室”的运行载体,实现校企互动、互融、互建的“三互”联合体,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实现“领导班子融合、产教融合、教学与培训融合、校企文化融合、人才培养与实习就业融合”的建设目标。

2.2 学院目标 学院建立企业项目工作室,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出台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管理办法、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制度、科研激励相关规定等相关政策,使教师获得企业专家培训、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和技术设备更新改造、接受企业技能鉴定、在教学实验实训等方面得到更多机会,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比例达到50%,“三双”(“双专业带头人”、“双骨干教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力量整体增强,提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行业和专业领域的影响力。并将公共课教师按照所教课程面向的专业,纳入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和一个非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师资培训统筹计划中,突出专业适应性,实现师资培训全覆盖。

3 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措施

3.1 通过实施“三动”策略,多渠道培养“双师”能力

一是制度启动。学院围绕骨干校建设目标,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安排专项资金462.8万元。开展青年教师质量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兼职教师培养工程,创新了“引、聘、训、评”闭环培训系统。制定教师参与企业技能培训、顶岗实习及技术研发等实施方案,出台教师教学实践能力考核办法,有效促进了“双师”能力提升。二是项目牵动。以“三双”师资队伍建设为主线,按照学院专业带头人选聘与管理办法,建立专业带头人选拔、培养、任期考核机制。优先选拔选派承担项目的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各类培训、出国进修,在项目建设、课改立项、科研项目上给予政策、待遇、资金的支持。三是大赛促动。将技能大赛、教学竞赛、参与企业“状元杯”大赛、参与企业职工技能鉴定四种途径与项目建设结合起来,用竞赛促进课程改革,调动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增强了对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3.2 通过采取“三种”方法,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第一种办法是学有所获。通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方法,推动项目化教学改革。通过开展校企合作、骨干校建设大讨论,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推动项目建设。

第二种办法是校企共建。借助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在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与企业形成三种对接机制。一是专业共建机制,组建企业专家、校内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构建课程体系;二是校企互派交流机制,根据专业建设需要,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全程参与课程改革、专业建设,校内教师定期进入企业教师访问工作站,顶岗实习;三是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论证建设方案,共同制定建设标准,共同进行现场管理。

第三种办法是以培强师。学院着力在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载体、注重“实际、实效、实用”上下功夫。学院在培训经费上按教职工工资总额的2.5%提取,保证师资培训经费的足额到位。依照中石油内控体系和标准实施,由过去走马观花式实习拓展到菜单式培训、跟岗式培训、进站式培训、承担式培训,形成了师资队伍培训培养上的动态管理机制,有效促进了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4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

在骨干校建设三年中,学院和企业紧紧围绕“双专业带头人”、“双骨干教师”、“双师结构”这一主线,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外引内培,深化校企深度融合。通过激发和调动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基本上形成了专业素质强、结构合理、适应骨干校建设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83人,建立由322人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其中194人参与学院教学管理;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2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44%;专任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比例为94%。骨干校建设期,涌现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专业带头人3人,省级名师1人。

5 收获和体会

5.1 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 在国家骨干校建设之初,学院就对发展战略和目标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并立足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面向学院实际,科学设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出校企共同建设师资队伍的战略构想,并通过各种制度和措施助推建设进程,保证建设效果。

5.2 全员参与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 学院调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骨干校建设,在所有教师中设立教师个人“4+1”规划项目(改革一门课程,参加一项实践,完成一项横向课题,与企业人员一对一结对子、联系一家就业单位),形成人人参与骨干校建设的局面。通过这一举措,使每位教师了解骨干校、参与骨干校、建设骨干校,形成骨干校建设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加速了师资队伍建设进程,提高了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篇8

二、研修主题

1、“有效”教学的理论及相关策略。

2、“有效”教学课题研究

3、学生识字、习作方面的问题与研究

4、学生的养成教育

5、教师二笔字

四、研训形式

1、学习名家的业务讲座,课堂实录,领悟教学艺术。

2、加强课题研究,提倡协作研讨。

3、教研组就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

4、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实行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

五、研修内容

1、师德修养

利用每周三的政治学习时间以集中学习、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和现代教育理论,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优秀师德、典型等内容,通过培训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形成以德治学、规范执教、精益求精、关爱学生、团结协作的优良师风,使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提高,以适应新课改与发展的需要。

2、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

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大力倡导读书活动,读书活动实行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修读书相结合、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促进教师的自主成长和提高,研修书目有:《有效教学》、《建设理想的课堂》、《中小学班主任经典案例评价》、《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

3、新课程

(1)组织教师以践行新课程,大练基本功为契机,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转化成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2)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在全体教师之间开展“互帮、互听、互学”活动,搞好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示范课及年轻教师的汇报课,做好“传、帮、带”工作。

(3)以反思查摆问题为突破口搞好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通过定主题----(备课说课)----呈现(讲课、汇报、示范、总结)----研讨(评课、汇报)----反思----改进模式进行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4)配合中心校做好“xx”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互动》课题的立项与研究工作,做好子课题的研究开发与实施,做好《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的开发。健全校本教研工作组织、完善,校本教研的工作制度,保证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篇9

二、搭建平台,让教师与最先进教育理念接轨

1、实施高端发展计划。西陵区主动与北师大、华东师大建立培训协作关系,用五年的时间轮训优秀教师。自去年以来,在北师大、华东师大举办了3期高级研修班,按照“名师+骨干+新秀”的培养梯队培养模式,先后选派160余名教育管理干部、教师参加为期半个月的脱产培训。“通识+实践+研修”的课程学习,激活了学员“研究”与“成才”的内驱力,加快他们向“领军核心人物”的转变。他们的研修学习也激励广大教师,加快专业发展,尽早圆“高校深造”之梦。

2、丰富校本培训资源。一是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专家资源库。邀请全国自强模范“知心姐姐”孙万清、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晓微、三峡大学文学院院长吴卫华等69名专家、学者进入专家资源库,学校自主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极大地丰富和提升校本培训品质。二是充分运用网络教研平台。组织区内278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参与网校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全区每位骨干教师每学期录制1-2节示范课,近百节示范课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课堂案例。目前,西陵网校已有学科视频资料600余课时,文本资源万余件,教学资源覆盖小学语、数、外学科,得到了师生、家长的热烈欢迎。

三、名师引领。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提升

1、强化“影子培训”。顶层培养西陵教育领军人物,定期遴选名师与国内知名高校专家结对,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菜单,加速高端人才成长。选送8批59名校长考察美国、台湾、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教育,8名副校长、骨干教师到上海、武汉、襄阳等名校跟岗学习。

2、成立一室一团。汇聚区内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共150余名教师,组建“芷兰”名师工作室和“百川”名师讲学团。

四、特色课程,助力教师全面发展

1、特长培养。拓宽培养渠道,开设教师特长培养课程。我们从普通话、声乐、书法、心理咨询等特长人手对有特长和有爱好的教师进行培训:选派3名有主持特长的教师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班学习,选拔20名普通话基础较好的教师分批参加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培训,21名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组织70名青年教师合唱团训练。

2、特色深化。在全区已形成“一校一特”的学校文化建设基础上,各学校全面铺开教师特色社团创建活动,让教师在多彩活动中激发潜能。通过前期的项目申报、评估审核和组织实施,学校成立多样教师活动社团,老师们唱歌、练书画、作诗文、学棋艺、健体魄,寓教于乐。教育局以奖代拨,为教师们架设互动、交流的桥梁,让教师社团活动百花齐放、爱满校园。

五、评价激励。营造最佳人文环境

1、优先保障培训经费。教师培训经费按工资总额的4%纳入学校预算,并在教育项目预算中增设用于教师外出培训和骨干教师培养的专项经费。2010年到2012年,培训专项经费从30万元递增到150万元,教师人均培训经费2012年达到了3000元,教师培训基地覆盖到北师大、华东师大等知名高校,全力保障了骨干教师高端培养、后备人才导师带训、全员校本研训、新教师跟踪培训,教师培训率达100%。

篇10

2、继续做好教材培训与各科教学研讨,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进一步落实乡镇培训,强化校本培训,学校要将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综合规划,走研训一体化之路。一是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县教研部门组织的研修活动,继续抓好小学教师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学习研究活动;二是在各校定期组织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各科要组织全乡性教研活动至少二次以上;组织教师各类比赛评选活动。

深化课堂改革,深入课堂听课,组织讲课比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积极配合县教研室的活动,与学校通力合作,集中骨干力量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科学性、实效性、高效性的研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效益。一是在全面推广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3-5-x教学策略、“学案导学”策略,实施“以学定教”的策略;二是各学段、各学科潜心研究研究课、示范课的各个环节,全面优化课堂教学,努力使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三种课型教学效率再提高。三是结合县教育局提出的高效课堂展示月活动,在各校制定计划、自行组织的基础上,教研员深入课堂听课,协助老师提升授课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四是认真组织各科教研活动,协助各校业务教干从研究教材,落实策略、备课、上课、作业、单元检测等每一环节进行督促检查,积极撰写教学案例和论文。

二、推进科学化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测评估。

1、加强校本教研的指导。加强教学质量的检测(抽考)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对各校教师的单元检测进行督促检查提高利用效果,在期中考试时对某一个年级进行抽考,全面掌握本乡镇的教学质量情况。

3、落实好考核制度,加强过程管理。

落实龙家圈乡小学教师考核细则及龙家圈乡学校考核细则的有关内容,进行过程性的检查管理及时发现问题。

4、教研下沉,努力培养骨干教师,并发挥其作用。

各教研员要深入课堂听课,发现培养教学骨干。在全乡举行公开课、示范课。创造条件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有影响的名师队伍。

5、继续大力推行蓓蕾读书工程。

各校在制定教研工作计划时,必须将蓓蕾读书工程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详细、细致的制定好师生读书计划,并遵照执行。

三、加强教研室建设。

1、抓好制度落实。教研室要着力加强自身建设,认真总结教学教研工作的经验,积极向先进地区学习教学教研工作的好做法,虚心听取学校的意见,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调动全体教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研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推动全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2、加强个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个人建立理论学习笔记,每学期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专注,每人在所包扶学校确立一个教学实践班级,认真备好课,每周到实践班级授课一节以上,积极推进课改实验,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总结并推广富有成效的教学经验,全面提高包扶学校教师及全乡本学科教师的授课水平。

3、以课题带动教研。教研室人人有县级以上课题,各学校校校有乡级以上课题。

4、争创星级教研室。根据临沂市乡镇教研室评定标准,结合我乡实际,进一步完善教研室内部的教学管理制度、内部管理制度、教研活动管理制度,促进我乡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争创临沂市先进教研室。

5、建立健全各类业务考核档案。加强教研室档案建设,建齐建全各类业务档案。认真落实乡中心校制定的小学教师考核细则,公正、公平地对全乡教师进行业务考核。建立健全全乡教师业务档案。

龙家圈乡中心校教研室

2009年9月

附:

龙家圈乡2009年小学教研具体工作安排

篇11

一、自主创新战略与跟随模仿战略

从建设基础和综合实力来看,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与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整体上有一定差距,这一点毋庸置疑。在骨干校建设过程中,应在以下方面认真借鉴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经验:一是专业建设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更好地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二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经验,让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文化引入职业院校,使职业院校成为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平台;三是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实施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创造条件。

但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如果仅仅是简单地模仿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做法,亦步亦趋、照抄照搬,不仅不能实现预期的建设目标,而且还会导致巨大损失。这是因为:(1)骨干校建设面临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新环境和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新要求,需要解决一系列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未曾遇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2)尽管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总体来看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离现代职教体系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才刚刚开始;(3)骨干校建设单位的要素组合与示范校存在差异,即使示范校建设中的成功方案,也需要加以改造后才能应用。从建设环境的要求来看,在办学主体结构或者说办学体制机制上实现创新是国家骨干校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多数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职技教育)都是以行业企业为主体的,而不是以职业院校为主体。日本、韩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在企业进行,德国的“双元制”也是以企业为主体,澳大利亚的tafe实际上是行业主导的。我国建国初期的技工教育主要由企业举办,中专教育和大专教育主要由行业举办。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多数职业院校改由地方政府主办,这就为职技教育校企分离埋下伏笔。目前的校企合作之所以存在困难,主要原因是职业院校以自身生存和发展作为出发点,较少考虑企业发展需要。也就是说,“校企合作”反映的是职业院校的诉求,而不是企业的诉求。一些人希望以立法形式使企业承担职技教育的义务,但如果单纯是为了办学而办学,那只是一种零和博弈,这种强制性的合作很难持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对企业和职业院校均是如此。由于职技教育具有公益和私益双重属性,其资源的配置应该采用市场和政府相结合的方式,以市场调节保证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有效性和灵活性,以政府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向性、整体性和稳定性。

因此,我国的职技教育应采用政府和企业双主体结构,在垄断行业和大型企业实施企业办学模式,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资助,职业院校依据企业需要自主设置专业和课程、自主确定招生规模、自主决定师资聘用;在中小企业、战略新兴产业采用政府办学模式,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给予适当资助,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按政府计划确定。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是本和末的关系,办学模式合理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

二、均衡战略与非均衡战略

我国的高职教育面临着重大转型和办学体制的改革,而不仅仅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为期三年的国家骨干校建设中,需要处理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专业建设与非重点专业建设、专业能力培养与通用能力培养、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基础能力建设与重点项目引领等一些列的复杂关系。骨干校建设的项目属性客观上要求在既定领域和重大问题上实现突破,但学校内部工作的关联性和连续性又要求实现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这就涉及到均衡战略与非均衡战略的选择问题。

经济学上有一种“增长极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是普遍规律,通过资源集中配置可形成具有极化效应(向心力)和扩散效应(离心力)的增长极,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管理方法逐步实现由增长极向外部的梯度转移。2006年教育部制订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明确提出了“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这符合非均衡发展理论。从总体上看,这一计划先后遴选100所示范校和100所骨干校进行重点建设,目的就是让这些学校起到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动作用;从学校内部来看,建设项目只是选择若干个重点建设专业,而不是建设学校的所有专业,同样也是为了发挥这些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中存在着大量亟待改革的问题,资源又相对短缺,若不能集中力量在少数重点专业、重点领域实现率先突破,而是采用“撒胡椒面”的方式,就很难取得预期效果。有的骨干校建设单位以“协调发展”为由,将多数专业和计划外的内容都列入到建设方案中,试图以均衡战略带动学校整体发展,这样就消弱了重点内容,其结果将是事倍功半。

非均衡战略是实现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最终目标是以重点专业、重点领域的率先发展带动其他专业、其他领域的发展,而不是全面限制非重点领域的发展;协调发展并不等于同步发展,没有“领头雁”、“领头羊”的作用就会导致组织混乱,也就无法实现协调发展。事实上,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底子较薄,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一部分专业和教师可能会不适应发展需要,建立专业退出机制和教师退出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撤换发展中的“短板”同样也是协调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国家骨干校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办学者应该抛弃“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落后思想,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追求高水平、高质量的建设成果,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教体系作出贡献。

三、人才战略与基础战略

教师既是骨干校建设的客体,也是骨干校建设的主体。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精品课程建设等项工作之所以效果不够理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师资队伍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类似,国家骨干校建设也需要处理“大师”与“大楼”的关系。经过多年建设,许多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和实训条件有了很大改观,有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按照“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要求,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建设水平还很低,多数达不到应有要求。若不实施人才战略,骨干校建设的目标必然会落空。

我国骨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增强创新能力。新型工业化对高职教育及其师资提出了很高要求,最突出的就是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能力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实现课程内容的更新,能够根据企业技术的发展,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引入到课程标准中,并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过程,为企业技术进步服务;二是不断实现教学形式的创新,将信息化手段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全面关注生产过程要素和学生个性因素,使虚拟仿真教学与真实现场实习相结合,实现教学过程的精细化、高效化和优质化。

2.优化师资结构。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多种原因,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在学历结构、性别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专兼职结构等方面严重失调,这也是造成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失调的重要原因。示范校建设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没有高水平的师资,就没有优质的课程。在骨干校建设中,应将师资结构调整作为一项根本性任务和标志性指标。首先,应通过大批引进博士和优秀硕士毕业生,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尽快形成基础性课程教师以高学历人员为主体的格局;通过大量引进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提高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尽快形成专业实践课教师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格局。其次,在教师引进的过程中应把握好专业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使师资队伍能够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于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需要比其他类型教育更加重视教师的性别比,使之与相应行业的工作人员以及本专业学生的性别比例基本一致,以便形成校企融合的职业院校文化。

3.转变教育理念。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应该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促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实现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型。在骨干校建设的现实过程中,传统工业化的理念与新型工业化的现实相互碰撞,在建设思路上产生了一定的混乱。为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应该牢固树立两种观念:一是树立科学的大局观念,将骨干校建设置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之中,以国家发展核心战略决定院校发展战略,坚决纠正“为了办学而办学”的本位观念和照顾小团体利益的自由观念;二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师资所具有的时代性、复合性和创新性特征,纠正将高职院校教师视为“二流教师”的错误观念。

4.开拓培养渠道。我国高职教育师资的最大问题表现在缺乏系统的、有效的培养渠道,培养过程杂乱无章。在师资严重缺乏的条件下,高职教育界提出了兼职教师替代策略,希望通过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解决师资问题,但由于企业技术人员也相对缺乏,而且兼职教师也需要有一个培养过程,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尽快建立较为完整的高职院校师资培养体系,是骨干校建设的关键内容。“双师型”教师的技术实践能力主要通过企业来培养,而提升其基本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高职院校与现有技术师范院校合作,培养适应高职院校需要的职教硕士和职教博士;二是在国家重点大学根据高职院校需要设置高职院校师资专业,合作开发新的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培养适应高职院校需要的师资。

5.改革评价方式。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的背景下,标准化、程序化和制度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骨干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质量主要表现为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它也可以反映出社会对高职院校师资的满意程度。与普通教育不同,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评价不能仅由内部人员进行,而应主要依靠企业人员进行。在评价内容上,由重点评价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转为重点评价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程度,包括工作流程的适应和人际关系的适应;在评价方法上,由听课和书面考试为主转为面试和工作能力鉴定为主;在评价主体上,由校内人员为主转为企业人员为主。尽快建立起行业主导的评价体系,是促进高职院校师资水平升级的有效措施。

四、文化战略与行动战略

篇12

我们积极开展交流,开放成果,开展校际间、区域间的研讨活动,把立足点放在团队化建设上,把团队化改进策略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我们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型团队61个,教研工作室6个,全区教师均衡分配在各个团队中,每个团队都由骨干教师牵头,发挥其中坚和骨干的力量,并建立了骨干教师教研博客,引领教师参与研究,表达意见,搭建各种交流分享的平台,有效实现博采众长,砺炼真知卓见。

为使教师能力提升并内化在教学行为之中,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自下而上有广泛群体基础的常态化教研,我们在哈尔滨市区建立了一支以名师、骨干为主的课堂教学观察合作体,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我们借助QQ、UC、BBS、教研工作室来解决教师自身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的团队式研究避免了教研活动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低效性,大大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我们先后对谷丽、刘颖、刘佰玲、常阳等老师的课进行系统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采取合理的有效观察研究策略,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结构性实施。我们建立了课堂教学观察体:课前与上课教师集中备课,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其主要的教学环节,提炼出重点观察教学问题,并制定观察的量化表,对教师教学引导与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课后与上课教师进行现场互动交流,提出想法见解。课堂教学观察体的建立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问题,而且梳理了实践中典型经验和做法,构建了符合哈尔滨市各层面、各区域学校实际的团队教研模式策略,形成一整套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团队式研究体系。这样一种团队式研究形式多次在全国、省国培现场、市研讨会议上展示交流,得到专家和教师的认可,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新的教研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我们开展了教师岗位练兵、教师素养大赛活动,通过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我们在2010年10月26日~28日召开首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素养大赛,组织了19个参赛团队,95名参赛选手,200多名教师参加观摩。素养大赛竞技内容的丰富性、表现形式新颖性、竞赛模式公开性、平等性、奖励机制高度人性化的设计构思使教师们倾情投入。这样的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教师驾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我们加强了对骨干教师的培养,让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师看到希望,保证队伍的稳定性,确保课程可持续发展。我们希望引导更多能力强,水平高的教师积极投入到这门课程研究中,不满足星星点点,追求万紫千红,拓宽“师”路,努力在实践中发现和培植教师,为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积极寻找路径。目前,哈尔滨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达260多人,兼职教师420人左右,其中省级教学能手2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4人,市级骨干教师36人,区、县骨干教师53名,有一批像谷丽、刘颖、樊金娜、白薇、张冬菊、刘佰玲、魏丽丽、李瑞玲等热爱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骨干教师。她们能研善钻,一直活跃在国家、省、市的教学平台上,为我们一次次提供经典课例和研究成果。哈尔滨市综合实践活动的师资已初具规模,并成为全国队伍建设最具有特色的典型。

篇13

二、坚持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参加上级培训及二次培训活动

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源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第一线,熟悉本校教育教学实践,由他们组成的培训符合学校的实际,符合“校本培训,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原则,既能锻炼提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论,大胆科学地实践,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使广大教师受训得到实惠,同时又为学校节省了经费。这种培训模式,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学员的参与性,着眼于骨干教师及教研人员应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学校日常教学及班级管理中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回校后,组织他们对学校全体教师进行二次培训活动,这种培训活动的主要模式为:围绕培训目标精选培训案例———小组合作现场分析研讨———全体教师选小组代表交流———指导教师总结反馈。

三、抓校本教研,促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总结,理论提升,规律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推进措施和策略。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积极组织专业人员参与并开展实质性的研讨,具体地说就是引导教师研究,为教师服务,对教师的研究进行指导。“研究”就是从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分析研讨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其前提是指导教学、服务于教学。“服务”就是教研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为课程改革服务,为教学改革服务,为教师发展服务,为行政决策服务。“指导”就是对学校教学和教研的指导。

在教研过程中,我们一般都采用问题式教研,主要解决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问题式教研一般以一个阶段内教师比较关注的、来自教学实践中相对集中的问题作为一个活动的主题和研究专题。研究过程主要围绕问题搜集相关的理论资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进行学习研讨。通过研讨,形成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其基本程序为: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问题———相关教研人员及教师进行诊断界定———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搜集相关资料———课堂教学实践———反思总结提炼。其次,我们积极鼓动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学校现有省级课题11项,4项已通过鉴定。

四、同行观课、搭建专业人才成长“平台”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