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科学研究实用13篇

高质量科学研究
高质量科学研究篇1

教学组织活动形式多样,其中,阿德莱德大学校长提出了“尽量小班上课,大课尽量用网络教学”的理念,阿德莱德大学校长认为小班上课教授能和学生直接交流,对学生影响大,大班利用网络视频的形式上大课效果好。通过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很好地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各大学学生成绩的评定一般都采用形成性评价机制。一般课程设两次阶段性作业报告(论文),占50—70%的分数,期末考试占20—40%的分数,到课和课堂表现仅占10%,避免了死记硬背,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八校联盟(G08)建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澳大利亚八校联盟又称澳大利亚名校,被普遍公认为是澳大利亚版的常春藤联盟,在南半球与环太平洋地区始终位居领导地位,其成员皆为澳大利亚历史悠久、享誉国际的顶尖研究型大学。

我们此行访问的大学中就有悉尼大学和阿德莱德大学是八校联盟的成员。为了保障教育质量,2011年,八校联盟大学建立了质量保障机制,如,对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采用的评估方法是由被评估学校提供一份各校本科生最后一年的学生学业成绩报告,由其它八校联盟大学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进行评估,以保持学生学业评价的一致,沟通八校联盟的教学情况。由此可见,澳大利亚一方面注重高校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另一方面注重标准的实现,强调在实践中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同时,正视各类大学的差异,既坚持标准,又实事求是。澳大利亚的大学对其教育质量的控制是很严格的,确保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科学研究特点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中重视批判性思维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最终服务对象是社会,大学培养的人才及科学研究的成果一定要为经济社会服务,政府希望大学使学生成功获取学位、从事国际认可的原创性研究、创新知识,全方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从而使澳大利亚经济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针对这样的目标定位,澳大利亚的大学的科研工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研究国际化

据悉尼大学的专家介绍,根据有关统计,目前,全球有700万科研人员,1万亿美元用于科学研究。由于人类共同面临许多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因此,全球的科研重点就是要找到一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这必将导致科研工作愈来愈全球化。研发方面的跨国合作研究,15年前只占全球科研的25%,现在已经超过了35%。为了更好地开展国际科研合作,近年来,澳大利亚各大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相关工作。一是调整科研管理的组织结构,成立全方位支持科研的管理团队;二是面向全球招聘科研业绩突出的学术人员,增强科研竞争力;三是拓宽科研经费来源,多渠道争取经费。不仅注重从各级政府、各种基金会等渠道申请经费,同时还注重从行业、企业、校友、私人争取科研经费,不仅从国内申请,而且更加注重从国际组织、区域联盟、外国政府、外国企业和组织申请研究经费。在职工业绩评价上政府来源和非政府来源的科研经费都有同样的权重;四是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几乎每所大学都在科研管理中成立专门公司帮助学术人员申请基金、申请专利,帮助学术人员了解企业需求,帮助企业了解学术人员科研新成果,完善合同协议等,通过与企业、政府不断沟通,促进成果转化和专利转让,甚至申办公司或企业,负责或协助完成工商注册工作、协调学术人员股权等,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我们此行访问的悉尼大学人力资源部下设有学术人员招聘中心,全球招聘学术人员,服务大学战略和特别项目。悉尼大学还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国际科研合作工作的机构———国际机构与政府项目部(IAGP,以下简称项目部)。目前,该项目部有一名项目主管,四名工作人员。项目部专门为学校的研究人员和学生提供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服务,为教师和学生的流动提供更多的机会。项目部负责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提供咨询服务,协助学术人员撰写项目申请书。其合作伙伴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机构。如澳大利亚的外交部外事中心、国际农业科研中心、产业创新部门、林业部门;多国及双边合作机构,如联合国卫生组织、欧盟、亚洲发展银行,此外,国外的很多一流大学也都是其合作伙伴。其工作程序是:第一,沟通情况。工作团队人员与校内3600多名学术人员分院系进行沟通,了解每个学院、系的每个学科发展到的阶段,有何可挖掘的项目。与此同时,与国际出资机构沟通,了解其感兴趣的研究项目,具体途径是参加学术研讨会、与学术访问团交流。开展内外衔接工作时,充分考虑大学的整体发展规划和院系的发展定位。分析机会时,还考虑学校的竞争力、全球发展的需要,及风险何在。第二,起草项目申请书。项目团队和院系的科研人员合作起草研究计划书,明确学校院系科研人员的工作任务、责任,并依据专门的评估标准对其进行评估,并做时间安排、财务计划、风险分析。研究内容由学术人员负责完成。项目计划书起草完成后,经学校内部审查、审批后提交。第三,规范管理。申报成功后,学校有一整套管理办法对项目进行管理。学术人员负责研究工作,行政管理有专门的法律团队参与,财务管理也有专人负责;项目部负责内外沟通。第四,后续工作。项目完成后,评估研究目标是否实现,并提出进一步研究项目建议。经该项目部努力,目前悉尼大学在研的国际合作项目主要有三项,一是欧盟的有关人权研究的项目,该项目每三年申请一次,研究经费为250万欧元,依托此项目,悉尼大学设置了一个相关学科的研究生项目;二是英国的specialfoundation基金会提供资助的关于个人的投票行为的一个研究项目;三是澳大利亚政府和私人国际企业出资资助,有关在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国,如何减少粮食收获之后到进入市场的物流过程中浪费的项目,以帮助这些国家减少粮食浪费。据该项目部的负责人介绍,五年前,这样的研究是不大可能的,但现在这类研究已成为了悉尼大学的一项常规工作。每年都有很多研究人员申报此类项目。2012年,就有120多份项目申请书提交。

(二)开展跨学科研究

开展跨学科研究是目前世界科学研究的普遍趋势,澳大利亚的各类大学都成立了许多跨学科的研究机构,整合全校各学科的研究资源。如悉尼大学肥胖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研究中心就整合了校内外医学、农学、法学、商科、建筑设计等学科的专家开展联合研究;光子学与光科学研究中心整合了校内物理学、工程学、数学和化学学科的顶尖专家开展研究,研究领域包括了纤维光学、激光光谱学、石英光纤及光纤器件、微结构光学纤维等等;显微镜与微量分析研究基金也是一个跨学科的组织。该研究采用显微镜和微量分析探索材料的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材料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三)科学研究直接服务经济社会

澳大利亚政府高度重视研发工作,在澳大利亚的各类大学中,几乎都设立有技术转移中心,专门负责国内外合作科研成果的技术转让工作及学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把成果实现转化、技术实现转移,科技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地区、国家和国际社会发展等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如悉尼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就是专门负责悉尼大学和国内外企业技术合作与转移工作的部门,也负责悉尼大学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该中心是悉尼大学和工商界联络的桥梁,负责整合全校的资源,为工商界直接组织研究开发和提供技术转让工作。为了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专门制定了“商业联动计划”(LinkageProject),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该计划每年为被批准的项目提供5万至30万澳元的资助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只要有合作伙伴,海外研究人员也可以申请该项目,但是,其中的商业研究合作伙伴至少必须有一家是澳大利亚的机构,而且项目一旦立项,商业合作伙伴需配套项目立项经费的25%用于研发工作。显然,该计划有益于促进大学和商业机构之间的合作,创造新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培养长期的互利的校企合作关系。悉尼大学有很多“商业联动计划”(LinkageProject)的成功案例。如SteveSimpson博士和SalahSukkarieh博士与澳大利亚蝗虫委员会在该计划资助下的合作研究。他们使用机器人技术及工程、数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先进技术,开发了计算机模型,控制蝗虫的爆发,从而保护了粮食作物。成立于2007年的悉尼大学力拓(RIOTIN-TO)工矿自动化中心,由力拓集团投资建成,建设自动化的采矿中心。中心建设监控室就可在悉尼监控西澳矿井如何作业。目前,力拓集团还将继续投资开展该项目的研究与应用工作。

(四)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澳大利亚各类大学都非常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各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并设立了一系列平台支持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如悉尼大学设有学生创业孵化器(INCUBATE),卧龙岗大学、麦觉理大学建有科技园,西悉尼大学设有辅助医疗研究中心等等。悉尼大学的学生创业孵化器于2012年9月由悉尼大学学生联盟设立,是澳大利亚和亚太地区第一家不以盈利为目的创业孵化器,目的是鼓励创业,激发创造的力量,支持企业创业。该项目开放给学生、研究人员和悉尼大学2009年以后毕业的校友。成功团队将于每年暑假期间在悉尼大学校园内初创公司,还可以免费请创业顾问指导。马拉松机器人(MARATHONROBOTICS)公司是悉尼大学技术转移的成功案例。2007年,悉尼大学3名博士生发起成立了马拉松机器人(MARATHONROBOTICS)公司,该项目从联邦和新南威尔士州政府获得了研究和开发的资金。后来,在新南威尔士州政府的支持下,该公司进一步获得了美国海军陆战队5亿美元的研发资金,合同为期5年。研发内容是为海军陆战队的智能目标系统进行测试和评估。2008年,该公司研发的智能目标系统在西澳大利亚进行了测试,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该系统可以在各种天气条件下昼夜运行。

高质量科学研究篇2

一、创设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来提高小学科学的教育质量,其主要是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学习知识,通过大量教学实践发现,小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具有较大的学习潜能,并且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而教师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并且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教学观念以及师生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同时,教师应该领悟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精神,按照新课改革的要求转变教学理念,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主动与学生交流,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感,鼓励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发言,当学生的发言错误时,教师不要一味批评,应该表扬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就答案存在错误之处进行引导,此时,学生会感觉到教师非常亲近,进而对教师产生信任与尊重,在课堂的学习中才能够更加的轻松和愉悦。另外,教师的教学情绪非常重要,当教师踏入教室的那一刻就应该面带微笑,用积极向上的情绪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压力与紧张感,进而创设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非常强,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具体教师应该从课前预习与课后练习两个方面着手,其中,课前预习时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哪些内容是预习的重点,首先,需要学生将预习内容梳理一遍,然后,针对于不明白的问题做上记号,最后,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效率。而课后练习主要是要求学生更好地巩固新学习的知识,加强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记忆,主要方式是为学生安排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在课后对相应问题进行练习,学生通过养成课前预习与课后练习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科学学习上更大的进步。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督促,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因材施教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材料与方式,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达到针对性的教学,具体教师应该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所有学生分为三个层次,优等生为一类,中等生为一类,后进生为一类,对于这三类学生,教师应该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优等生给予足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对于中等生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探索,对于后进生要求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分层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次,由于教材是多年一更新的,其中有很多科学知识较为落后,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发展。另外,太过传统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没有吸引力,只有符合时代精神具有新鲜感的教学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对小学科学知识进行探索,因此,教师应该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显著的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在进行小学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小组应设立一个小组长,对小组成员分配不同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小组长汇报讨论的最终结果,另外,分组时教师应该将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与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分为一组,有利于帮助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当有不懂的问题时可以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共同探讨,相互帮助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并与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中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更加团结,形成良好学习风气。当然,在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如果遇到问题,教师应该及时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小学科学的教育质量。

五、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的长远学习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信心,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

参考文献:

高质量科学研究篇3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分别面向应届农科专业毕业生、毕业1-3年的农科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设计三份问卷。一是对农科类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影响因素的调查。二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及评价的跟踪调查(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和用人单位期望高校重点培养哪些综合素质的调查)。三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调查。对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开展关于大学生就业的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以及不同群体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的不同看法和观念差异,以及时调整专业培养和就业指导计划。

(二)调查问卷的施测

面向农科类应届毕业生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472份,有效问卷1472份。面向毕业1-3年的毕业生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93份,有效问卷1193份。面向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共发放6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率100%。调查的用人单位包括私营、民营企业以及政府和事业单位,分别分布在珠三角以及我省部分欠发达地区。

二、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通过对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状况和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状况有以下几个新特点。

(一)农科类大学生整体就业状况有所好转,但创业情况特别是创业成功率不容乐观

农科类大学生的创业进展不大,毕业生创业的数量和比例都非常低,创业成功者更是寥寥无几。这与我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二)农科类大学生的就业范围有所扩大,但到偏远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就业的仍然较少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科毕业生到新兴的产业和中小城市就业创业,但愿意到偏远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仍然不多。每年的“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还是有较大的人数缺口。大部分毕业生情愿“扎堆”在大城市,也不愿意到经济欠发达地区。

(三)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率有所提高,但与非农专业大学生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纵观近三年农科类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统计情况,农科类专业要比非农专业就业率低五到八个百分点。虽然有一些新兴的农科专业由于就业市场的大面积需求而使其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大幅上升,但从整体上对照比较,非农专业大学生在就业需求和就业成功率上还是要高于农科类专业的。

(四)从事农科行业和职业的农科类大学生数量有所上升,但所占比例仍然较低

农科专业大学生不从事农科行业和职业,是一个较为严峻的老问题。近年来尽管这种情况有所好转,但从事涉农工作的农科学生仍然不多。一些农科类大学生宁愿从事毫无知识储备和兴趣不大的经济类行业的基层工作,也不愿意到农科行业就业。

(五)农科女大学生就业环境有所优化,但与农科男大学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而农科女大学生就业机会少和就业环境差的现象更为突出。虽然这一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和有关法规的完善而有所好转,但传统的社会分工模式和落后的性别观念,以及产业结构失衡致使农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环境还是不如农科男大学生。

(六)农科类大学生考研人数有所增加,但比例不高,而且更多选择考取非农专业研究生

近几年来,随着专业思想教育的加强和就业市场竞争加剧,农科类大学生考研深造的氛围更加浓厚。但很多农科类大学生读研时选择的是非农专业,这一现象越来越明显。

三、农科类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

一是农科类大学生的择业观不够科学。据调查发现,只有9.6%的农科类大学生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并付诸行动,超过50%的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规划。这反映了农科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还有待提高。此外,还有63.7%的学生对自身专业不满意或有专业迷茫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自我评价不足,对环境的了解和适应性也有待提高。由于农科类大学生缺乏准确的就业定位,轻农思想严重,普遍缺乏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就业观念,他们就业时更多选择非农行业或好高骛远,盲目追求待遇好的工作单位。[1]二是农科类大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不够强。没有稳固的专业认同感,就会制约强大学习动力的持续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包括学习、实践与创新三大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自然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普遍怀着宁缺毋滥的心态。部分农科毕业生大学期间缺乏足够的学习、实践,未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如知识结构不合理、表达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创新意识不突出,有的甚至缺乏应有的品质修养。[2]

(二)客观因素

一是社会环境给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带来较大的挑战。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不平衡,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涉农行业产业化速度较慢,大型农科企业少,造成优质的就业岗位严重短缺,影响了农科类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此外,社会环境不利于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对农业存在一定的轻视,对农科类大学生就业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偏见。这种氛围会严重影响农科类大学生从事农业行业的决心,也打击了一些农业企业的信心。二是企业对农科类大学生的数量需求与能力要求和农科类毕业生不匹配。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中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农科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中,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则较明显地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一方面对农科毕业生的需求数量继续维持较少的现状,另一方面对综合素质的要求又不断提高,客观上也加剧了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三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首先,农科类专业招生存在一定的盲目扩张性,导致农科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其次,一些农林高校的教育理念过于滞后,对农科专业和就业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办法不多,导致培养的学生知识落伍。再次,农科类院校的通识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开展得不够及时和深入,农科类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最后,对农科类大学生创业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对农科女大学生的个性指导也有待加强。

四、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要成为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护航者

一是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就业制度,鼓励广大毕业生特别是农科类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创业政策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二是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政策能得到落实和推进。三是支持农业企业又好又快发展,鼓励发展高科技农业产业,必要时应在税收和融资等方面给予扶持。

(二)学校要成为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设计者和组织策划者

一是要始终把教学放在第一位,积极组织师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和自主学习,开展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风建设成效。二是要以“挑战杯”学术竞赛、创业大赛为龙头继续开展富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竞赛,让学生有展示自我就业能力的平台和了解社会前沿信息的机会。三是要发挥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在培养农科类大学生中的作用,积极创造 条件,让农科专业的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基层,走到农村,在实践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学习中增强责任感,加强专业认同和就业忠诚度。四是要提高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在教学中的地位,优化就业指导课程。五是要加强通识教育,提升农科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通识教育,适当增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人文学科的课程。

(三)教师要成为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者和推动者

在学生就业过程中,教师是当之无愧的“领路人”,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与推动作用。特别是当农科类大学生在学习、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教师应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及时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在对大学生指导与帮扶的过程中要注意分寸,既要发挥好学生个性,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又要突出指导性和服务性。

(四)学生要成为自身就业工作的参与者和执行者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求学态度和择业观。要培育“爱农兴农”的理想抱负,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决策作为自身成长成才的良好机遇,倍加珍惜。二是要加强专业学习实践,深入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和实践活动,结合自身兴趣和知识基础进行大胆的创新。特别是要在学习实践中有意识地、整体性地提高包括就业能力在内的各方面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三是要自觉接受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农科类大学生要真正成为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投身到集专业知识、创新创业和通识教育于一体的一些高水平的综合性科技竞赛中,努力提高自身非智力因素和创新思维,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高质量科学研究篇4

Research 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Quality of

Teaching for "Mathematical Analysis for Technology"

CHEN Rongsan

(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Through the research on contents and curriculum system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for Technology", we puts forward methods for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 Main method has the choice and upda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s, the combination traditional teaching with multimedia teaching and contacting with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Key wordsMathematical Analysis for Technology; teaching effect; teaching quality

当前,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型为素质教育已成为现实。面对参差不齐的生源,如何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及培养合格人才,是每个高校必须正视的首要问题。《工科数学分析》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直接与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李大潜在他的《数学科学与数学教育刍议》中说:“学习数学,不仅要学到许多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更要领会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如果将数学教学仅仅看成数学知识的传授(特别是那种照本宣科式的传授),那么即使包罗了再多的定理和公式,可能仍免不了沦为一堆僵死的教条,难以发挥作用,而掌握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就可以由不多的几个公式演绎出千变万化的生动结论,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威力。”现在我们学校课程多,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很有限,《工科数学分析》总共才200个学时,很多老师更多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更多的将知识以系统的理论讲授给学生,学生则满足于听懂、记牢知识和方法,并能套用已有的套路会解题。大部分老师过分的关注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和表达的精确,给学生的印象很多教师陶醉在自己那慎密的逻辑、高度的抽象、表达的精确的教学中,而给学生的印象是抽象、散乱、遥远的不可捉摸,不讲道理。学习《工科数学分析》等同于一大堆题目,将解题的过程当作从复习资料和参考书上拷贝答案。这种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很差,老师在上面津津有味的讲,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所以提高《工科数学分析》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尤为必要。

1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更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分为研究型 、教学研究型 、研究教学型等。普通高校,逐步从精英型教育的教育体制向着大众化教育体制转化。我们普通高校必须面对大众化教育,尽快完成转变。工科数学课的总课时在公共课中最长,工科各专业学生占在校大学生人数比例非常高。而工科数学分析是工科数学课中非常难的一门,授课对象是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台湾一位心理学教授说: 从生理学的统计数据看, 只有16%的人适合大学教育。现在看来, 更准确的表述是16%的人适合精英型的大学教育, 成长为研究型、学科型人才。用这个标准来看, 大众化阶段, 我们很多大学录取的人才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档次的人才, 这些人有不同于精英型人才的特点,我们必须建立针对他们的培养方式、培养目标, 简而言之, 即一个不同于精英型教育的教育模式。有学者指出, 当前工科数学教学中存在有以下矛盾, 即数学的地位与数学教学地位的矛盾;数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与数学教学内容的矛盾;数学教学的需求与有限学时的矛盾;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数学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的矛盾; 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矛盾。即,数学的重要性与数学教育现状是不相适应的。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教学效率。但效率的理解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同样的内容用最少的时间;二是在同样的时间内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就当前工科数学的教学时数而言, 已是最低限度了, 因此数学教改就意味着在现有的较少的时数里如何讲授尽可能多的内容, 并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 即教材内容的选择有多么重要。所以大学工科数学教育的改革首先是数学教材的改革。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增多,高等教育模式发生了改变,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新疆、和青海等少数民族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教育的方式也从专业人才的培养转化为通才教育,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探索分层次培养模式。我们学校把《高等数学》分成A,B,C,而《工科数学分析》属于《高等数学》A,是最难的一个层次。《工科数学分析》我们学校使用过华中科技大学版和中国地质大学版的教材,最近一年使用中国地质大学版的教材,用的时间不是很长。通过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将现代分析数学思想渗透到本课程中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工具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在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要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通过购置教学参考资料(含影像资料)、最新试题库、开通高教资源网、研制开发网上答疑系统等途径,使教师和学生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

《工科数学分析》的授课对象为我校地质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这些专业更注重学生的数理基础。但是,我们学校数学专业是弱势学科,用的《工科数学分析》是地大数理学院编的教材,而且是从2010才开始用,所以教材的编排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应根据《工科数学分析》的授课对象的专业,调整《工科数学分析》的教学内容和重点,搞清楚哪些内容学生毕业后用的更多,重点讲述。对于应用背景比较强的知识,结合应用背景鼓励学生建模和编程。

2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

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各有利弊。传统教学的基本工具是黑板和粉笔,有时候会有一些几何图形的实体。传统教学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大家习惯老师一边讲解课本内容一边板书,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慢,学生很容易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学生听课比较轻松。但是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教学要求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当然期望享受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另外,我们时代要求我们的知识面要广,国家的教育也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化,也就是要求我们学习的容量一定要大。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工科数学分析》的学时一再缩小,扩招后的学生基础和学习积极性日益下滑,但是学习的内容并不能删减,这就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多媒体教学无疑成了一个缓和学时少和学习内容多这一矛盾的有效工具。多媒体教学可以很直观的展示《工科数学分析》的几何问题以及《工科数学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速度,增加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重要知识可以多花时间讲解,次要知识很快放过,有利于老师掌握课程的重要环节和次要环节。

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现在《工科数学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用的时间不到一年,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和对应教材的PPT课件,做一份完整的课件是十分必要的。使用过程中和学生互动,不断更新课件。由于我们学时少,教学任务中,所以我们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知识的讲授上,要尽可能的减少老师在板书上花时间,这样多媒体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样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老师必须精心准备自己的课件,PPT课件主要展示知识的框架和核心思想。我们不能一味地抛弃传统教学,对于比较难的定理和概念老师必须要在黑板上板书解释清楚的。我们应该绝对杜绝将课本内容和教案直接搬到课件上,老师上课成了只点点鼠标了。像《工科数学分》的二重积分和三重积分,很多积分区域和积分的图形如果老师用手画,未必能画好,而且很浪费时间,必须是是要用PPT讲学生更容易接受,但是重积分的计算还是用黑板写学生更容易接受,这就要求我们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3 注重和学生专业的联系

许多学生对《工科数学分析》不感兴趣,甚至厌恶,大部分原因还是出自教师,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经不适应学生的需求了。其中的很多内容和学生的专业背景很有关系,在他们以后毕业后还可以用到的,比如近似计算、方程的求根已经最小二乘法等,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介绍所将内容的相关应用以及它的重要性。注重该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以及其它课程的结合,如《数值分析》、《数学物理方程》以及《微分方程数值解》等,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重要性。

要培养优秀的人才,我们不能对所有的学生用统一的教学模式进行培养,要注意因材施教,反应到《工科数学分析》上就是要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我们学校学习《工科数学分析》都是计算机专业和我们学校优势地质方面的专业的学生,这些专业的学生考研究生要考数学一,毕业以后工作用数学的机会也比较多。这就说明《工科数学分析》的讲授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还要和实际联系起来。例如,积分近似计算式很多专业的学生毕业工作用到用到,老师要在课堂上重点讲授,并要告诉学生本质上是和函数的泰勒展开有关系。我们要鼓励学生学习《工科数学分析》的时候,熟悉一些常用的数学软件,比如《Matlab》、《Maple》等,学会用这些软件画图和编程帮助理解书上的一些概念,巩固所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罗建书,倪谷炎.“工科数学分析”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

[2]何春燕,刘艳滨,金春玉.普通高校工科数学分析I教学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20(6).

[3]李卫国,杨小远.工科分析课程建设的思索[J].大学数学,2006.22(4).

高质量科学研究篇5

一、培养优秀的材料学硕士研究生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1.必要的材料科学科研实验平台和项目经费支持

作为材料科学的研究生,所参与的课题研究绝大部分工作要在实验室完成,这就需要其所在学校或学院必须有基本的实验设备平台。例如许多高校的知名材料学院往往是建设有该科学研究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例如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就是研究生开展探索实验的综合资源平台,这样的科研创新平台综合性好、交叉性好,集成创新能力高。对于年轻导师,他们的科研经费较少,在实验室启动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而且平时的耗材投入较大,这些现实的问题都摆在面前。因此,作为年轻导师的研究生们更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综合实验平台来开展自己的工作。

2.导师的辛勤培育和前沿指导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对研究生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首先要用自己的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实验条件,其次要承担研究生的日常补助,但最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学业全面负责,这包括课程选择,开题以及毕业答辩,每个环节都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导师会成立以导师为组长的科研小组,研究生入学后就以科研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科研。研究生导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精英,是培养研究生的主体,也是科研小组的负责人。导师在小组中逐渐建立浓厚的科研的氛围,其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也是研究生学习的榜样,并能正确引导研究生尽快进入学科前沿,开展科研攻关产出创新性科研成果。

3.学生的刻苦钻研和勇于创新

很多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上不断改革,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逐步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例如材料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提出发表中文核心论文的硬性要求。既然要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那么学生在平时的科学实验工作中就必须刻苦钻研,精心设计研究试验方案,并按部就班地完成每项实验步骤,逐条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规律。除此以外,根据研究生学位条例的要求,材料学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要在本科学领域做出有一定创造性的结果,这些都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刻苦学习和发奋努力。

二、材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环境的不足之处

1.研究生生源及录取方式

现在很多省属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普遍面临一些生源问题,其一是本校的优秀本科生不愿意免推,而且大部分学生选择211或985高校;其二是很多二本或三本的学生虽然报考了研究生,但自身专业成绩考试不理想。这些问题导致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而最终使得大量学生只能通过调剂来获得录取资格。

2.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学习态度和科研态度

研究生实行的是学分制,但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对研究生所开的课程及讲授的学时不足。对于材料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公共课所占学分比偏大,专业课学时少,大多还是沿袭本科教学的灌输模式,陈旧的多前沿的少。课堂教学集体自由讨论的机会较少,更谈不上有实践机会。课程考核一般还是小论文和试卷考试的模式,比较单一,成绩评判标准也不够规范,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严格把好质量关,其严谨治学的态度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研究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学习的压力而不能忽视每一个环节,从而端正学习态度乐于进取。对于科研态度,也是在导师的教诲和平时的学习中养成的,如何在科研过程中一丝不苟,是每个研究生的必修课。当然,现实中也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存在部分老师只为吸收科研助手而招研究生,对学生疏于管理。

三、提高材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想法

根据全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近年来研究生就业发展形势不尽人意,这与学历越高越容易找工作的观念大相径庭。反思来看,是毕业研究生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普遍出现下滑。因此,下面就如何提高材料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谈下几点想法。

1.必须保证研究生入学考试生源质量稳中有升

现在普遍的现象是二本三本报考一本,普通一本报考985或211高校,而且本校的优质本科生往往放弃保研机会,希望通过考研进入到大城市如北京和上海,或者是优秀的学生被大公司或大型国企高薪聘用。所以,对于省属高校研究生招生必须面对的是优质生源难找。例如,某大学材料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出现全面回落,该学院及时通过考研宣讲会和招生咨询服务等措施,加强了对应届毕业生的宣传动员工作,这样才稳定本校报考生源。

2.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导师队伍建设中出现了诸多迫切需要改进的问题。以材料学专业为例,需要按学科发展方向设置导师岗位,现在各学院大多是通过合并后组成的大学院,学科研究方向不仅多而且难以归总,因此在新导师遴选时应该尽量完善选拔制度,按需设置岗位,实现导师队伍结构的合理化。而且,必须考虑材料学科的未来发展前景和行业需求。为全面提高导师队伍素质,应该通过高校教育合作来资助教师进行国内外访学以促进高层次合作培养工作。

3.增加激励机制,鼓励发表高水平论文

根据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联合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研究生教育开始全面收费而不再有公费生,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各高校完善了奖助制度,对于大部分研究生提供了基本奖助金,使得研究生所获资助总体上超过其应缴纳的学费,不会增加新的经济负担。但是,要想获得高额奖助金必须发表高水平论文。对于材料学方面的学生来说,如果在国外顶级期刊上发表了高档次的论文,应该给予重奖,即增加现行激励机制的奖励额度,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再则,学校可通过设立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并且创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给予优秀的研究生团队一定的经费支持。

4.激发科研创新能力

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部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首先,必须培养其求真务实尊重实验科学的精神,让研究生能够独立地在严谨求实的前提下,经过精细合理的实验方案去尝试,再经过严格的实验步骤和缜密的理论公式去推导和验证,最终获得科学的规律和结果。只有学生自身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在尊重科学精神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激发科研创新能力。其次,导师要善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鼓励研究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已逐渐向综合化和多元化发展,鼓励把科学问题放到不同的学科去探讨。

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综合利用学科实验大平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研究;校级教改项目:2014X047

?枸 H ? ? ? ? `? 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高质量科学研究篇6

(一)现阶段的教学要求与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是初中语文教育的目标要求,同时要提高学生多方面的学习与欣赏能力。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做到兼顾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的环境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保证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思考。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做到平等交流,同时在教学环境上要逐步提高教师对课堂环境的调整与把握,使得整个课堂环境既活跃又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教师要通过过实际教学,做到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思考与能动能力。

(二)初中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与现状。现阶段,初中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单一的“接受”,没有自主思考,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多的是教师对于课文的讲解。实际上,这就导致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能力,也没有针对课文内容的复习与理解。在教学环境中,由于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更多是“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理解能力都会有所下降,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学生更多的是对于课文内容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也没有真正做到对于教学实际的理解与思考。

二、初中语文教学易产生的问题

(一)教学环境枯燥。语文教学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对主观能力的思考要求比较高,在现阶段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没有更多地考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下降,对于语文内容非知识性的理解存在较大能力差异,不少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同时很多学生缺乏对于语文这一学科专业性的理解。教学环境的单一,让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对于初中生在更高阶段的学习很不利,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教学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因此,教学环境必须得到改善。

(二)教育的内容不能贴合实际。现阶段,新课程标准在改革环境之下,更多的是通过对教育的方式进行改变,让学生能够灵活掌握教学知识,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有长足发展。教师在目前的上课阶段,更多的是单一重复与不断让学生练习相关知识,这就导致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只是单一接接受知识。如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教师应该通过生动讲解,让学生与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课文内容是散文,在学生预习方面,就有很多的理解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讲解课文内容。文中老舍主要通过对济南冬天的描写,让济南这个城市展现在读者面前,实际上,课文还有很多内容是学生读不到的,如第二段的“小山把整个济南为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文中通过这样的描写,把作者所居住的环境及周边的地势情况描写得非常细致,这样的描写让文章增色不少。教师通过对文章细节的讲解,同时在课堂上留出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就能够让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与教育质量有质的提高。

(三)学生没有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教学环境枯燥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过于严肃的教学氛围又会使得教学限制学生个人发展的空间与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现阶段初中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与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教学限制,同时是由于学生自身因素。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在整个教学环境中,处在被动学习与被动接受的地位。要提高教学的实际操作性,就要不断掌握教学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优化教学的内容与课堂环境。优化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上能够更加灵活。优化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同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回答问题之外,更多的是要提高课堂的活跃状况,增强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接受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趣味性。

(二)注重教学的内容贴和生活现状。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应用语文,同时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更多地感知语文这一学科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相关有生活气息的语文作业达到这一目的。同时,可以通过举办朗诵比赛、书法比赛和作文比赛等与语文有关的学科,达到对教学内容的升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

(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在课文内容的讲解上掌握好技巧。同时培养学生的教育观念,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使得学生对语文有一个具体理解。注重理论与实践性结合,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教育上,教师要多主动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具体学习态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增加素质教育的投入,深化教学实践,教育内容要符合时代潮流,让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都得到提高,保证在学习方面学生本身就有一个用以衡量的指标。

四、结语

本文结合教学研究与日常的教学情况,对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讲解与针对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要注重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优化课堂氛围与教学内容。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文不仅是单一的针对课文的讲解,更要注重生活,使得学生能够从生活的多方面感知语文,并且让生活中时时有语文。让学生在真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做到活学活用,提高鉴赏语文与欣赏语文的能力与兴趣,保证教学质量能够得到优化。

高质量科学研究篇7

引言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逐年递增。截至去年,全国在校研究生已超过100万人。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以下称“清华大学电机系”)目前有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643人,已经超过该系在校本科生的规模。研究生的培养成为本系教学的重点。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电气工程学科的目标,清华大学电机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缩小与世界一流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差距。本文着重介绍清华大学电机系在完善课程建设、加强学术交流、注重实践培养和严格规范学位评审等环节所进行的改革尝试,以及这些改革措施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的积极效果,和对促进学生就业于能源电力企业和教育科研事业单位发挥的推动作用。

一 根据就业去向确定研究生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方向和内容

2006年-2010年问,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就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不含工程硕士生)人数分别是226人和397人。图1和图2分别据此统计了研究生的就业去向。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知,能源/电力企业和教育/科研事业单位已经成为近70%的研究生就业时的首选,“进入主流行业、发挥大才干”已成为大多数研究生首选的就业取向。

反过来,为了适应这种择业的需求,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中如何把握其技能需求,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对205名毕业研究生的调研和对国家电网总公司、南方电网总公司、区域电网公司、省电网公司、电力设计院、发电公司、发电设备制造企业、输配电装备制造企业、电力电子设备制造公司和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10余家用人单位的访问,对包括学科认识、毕业生工作状况、行业用人需求、毕业生知识和技能需求在内的共9个方面内容进行了调研。我们得出以下具有代表性的结论:

1 基本功扎实是在后续事业中取得成功的基石,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2 加强专业知识的讲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应当成为研究生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3 研究生创新能力需要“智商+情商”兼修,即不仅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分析和工程实施等各项专业技能,也要有与人沟通的能力。

结合这些调研分析结果,本系的研究生教学改革拟定从课程建设、学术交流、学位评审过程管理三个环节来加强专业教育,综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并在规范化的学位评审制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

二 不断完善研究生课程改革与建设

1 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

清华大学电机系多年来始终坚持研究生课程的改革,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研究型教学、鼓励双语或纯英语教学、促进高水平研究生教材编写等角度开展工作,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较多突出性成果。先后有“现代电力电子学”、“高等电力网络分析”、“现代控制理论”、“电力电子与电机集成系统”4门课程荣获“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称号。“高等电力网络分析研究生学位课重基础研究型教学方法”项目荣获2008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电力电子与电机集成系统,研究生双语专业课程建设项目荣获2010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 完善研究生课程规划

课程规划包括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完善,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清华大学电机系不断增加研究生课程的深度与探索性实践,优化课程内容设置,适当删减部分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课程。我们认为所学课程应为研究生在工程实践与先进理论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不仅要使研究生更好地掌握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正确地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同时还需拓宽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近几年来我们逐步完善了一批研究生课程,新增开设了“磁性物理与电磁检测”、“电力电子器件原理与应用”、“磁测量原理与技术”、“现代电力系统优化新进展”(深圳研究院)课程。已通过批准开设“电能质量”、“现代电力系统规划”、“电力系统复杂性与大电网安全技术”等课程,优化调整了“现代能量管理系统”、“电气设备可靠性工程”、“电力系统广域监测与控制”、“电力系统理论与分析”等课程的内容。这些课程由于一方面介绍电气工程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另一方面也满足当前智能电网与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的需求,受到学生的欢迎。

3 聘请海外学者短期讲学

为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借鉴其教学模式,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清华大学电机系积极开展“海外学者短期讲学资助计划”,先后聘请一些国外的著名教授、学者来校进行短期讲学。共有100余名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选修了海外学者讲授的课程。表1列举了近年来聘请的国外知名大学来本校进行短期讲学的课程内容。

三 加强学术交流,着力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1 选派研究生参加国际联合培养与短期访学

为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加强研究生的国际化联合培养力度,清华大学电机系选派部分优秀学生赴国外一流大学进行联合培养、短期访学交流,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2007年至今清华大学电机系已选派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26人次,前往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2010年和2011年共选派9名博士生进行短期访学交流。表2为清华大学电机系近5年选派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情况。

清华大学电机系选派的学生在国外著名大学学习交流,师从著名教授,学习到国际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手段,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选派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已取得显著成果,如博士生何同学在“IET Generation,Transmission&Distribution”、袁同学在“IET Electric Power Applications”期刊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林同学更是在发表了多篇高水平文章的基础上,还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博士研究学术新人奖”。

2 建立专项基金资助制度,加强研究生国际交流

为支持博士生出国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促进博士生与国际同行学者直接交流沟通,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学科研究进展和动态,提高学术水平,清华大学电机系依托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专项基金,

资助博士研究生参加在其研究领域中重要的、影响大的国际会议,鼓励研究生出成果并鼓励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专项基金自2009年6月设立至今,已实施资助40名博士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受资助的博士生覆盖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新技术所有二级学科和深圳研究生院能源与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资助博士生参加国际会议,受资助的学生既开拓了国际视野,又促进了其创新性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的培养。如博士生罗同学将与会报告内容完善并在“Journal of Physics D:Applied Physics”期刊上发表文章。之后,该博士生又以此内容为基础进行扩展,并申请成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3 改善研究生学术交流氛围

要想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活跃的学术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创新的思想需要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孕育。清华大学电机系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创新的氛围。

电机系成立“研究生学术交流中心”,通过组织调研,及时了解研究生所需,定期整理汇总各类学术活动信息。促进二级学科间的学术活动信息共享,以及相近研究方向的深层次学术探讨,使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得到常规化、规范化、制度化。

2007年底创办《学术前沿导读》电子刊物(以下简称《导读》),该刊目前已出版10期。《导读》包括的主要内容有:(1)相关行业的发展态势;(2)国际学术前沿的发展情况:(3)相关专业的研究动态和最新成果;(4)科学研究方法与科研研究经验等。《导读》主要归纳总结国内外电气工程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思路;及时准确、分门别类地归档记录系内教师、研究生已有的与最新的学术方向与研究成果,并定期。《导读》不是简单的资料汇编,它很好的起到导引作用,通过对学术资源的整合,将初涉学术科研生涯的研究生导引到更广阔的资源、获得更科学的研究方法、融入最前沿的学术环境中。

4 促进师生间的学术交流

良好的师生交流是研究生做好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同时也能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博士生论坛是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非常重要的平台。清华大学电机系利用这一平台,积极组织安排博士生导师会议在博士生论坛期间召开,既使老师们参加了博士生导师专题讨论会,同时也保障了更多的博士生导师参加博士生论坛并对博士生的学术报告进行点评,为全系师生间进行学术交流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博士生论坛每年组织一次,每次有120名左右研究生参加论坛。博士生导师专题讨论会自2007年开始举办,每次都有10余位至20位博士生导师参加。

以“聚焦行业热点,关注学术进展;着眼学科交融,开阔思想视野;感受学者风范,品味学术人生”为宗旨,清华大学电机系于2004年推出“行家行话”学术活动品牌。该活动每学期举办一至两次,现已经成功举办23期。每期的嘉宾均是电力行业内的著名专家或业界精英,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院士、大型电力企业技术专家等。

清华大学电机系为加强导师与研究生间的学术探讨,积极组织召开访学报告会,安排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名校归国的访问学者、公派出国生、短期访学生,向全系师生介绍他们在国外一流大学的访学经历。访学报告会不仅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 依托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加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

从2009年起,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国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个新的培养类型。专业学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形式之一,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而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是我国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对于这种新的类型,如何制定好培养方案,特别是如何突出“应用型”特色,值得各个学科深入思考。

清华大学有关学科按照教育部的部署,积极发展具有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清华大学电机系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我们认为,专业学位教育是为了培养掌握电气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达成此目的,需要面向行业领域进行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体验和实践。清华大学电机系注重利用企业资源,建立专业实践或合作培养基地,推进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实现“人才强国、人才强校、人才强企”战略,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系统性、学科交叉性及知识前沿性和企业在重大工程项目平台和高水平工程实践方面的优势,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密切理论研究和生产实际的结合,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清华大学电机系与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签订了研究生工作站合作协议。清华大学电机系每年将选拔一批以专业型硕士生为主的研究生,赴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进行合作研究,研究专业包括: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直流输电技术、电力系统仿真、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自动控制、信息技术、智能电网等。工作站的建立是对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实践培养的很好保障,必将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五 规范学位评审制度,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1 严格规范学位论文预审查制度

2006年开始,清华大学电机系积极实行《电机系工程硕士论文预审核实施办法》。该办法的实施,为清华大学电机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在两年多的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该办法存在的不完善之处并进行修订,从而完善了工程硕士论文预审核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提高。

2009年,从工程硕士开始,清华大学电机系率先对学位论文进行重复度审查。经过对最近两年答辩的近40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的重复度审查,结果表明该项审查对电机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提高起到显著作用。

2 严格规范学位论文送审评阅、答辩过程

自2006年年底起,清华大学硕士答辩改为集中答辩,给答辩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影响。论文评阅人的聘请、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答辩硕士生和导师及答辩秘书对时间节点的把握、答辩工作的组织安排、导师和答辩硕士生对答辩后收尾工作的认识等都存在一定问题。清华大学电机系高度重视硕士生答辩工作的严格把关, “电气工程”学位分委员会2010年9月专门讨论,通过并实施《电机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对硕士答辩的相关工作提出了规范要求。

2011年4月清华大学电机系积极编写《电机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秘书工作提示》和《电机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研究生工作提示》,专门组织召开硕士研究生答辩动员会,要求全系预计答辩的工学硕士生、全日制工程硕士生、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答辩秘书以及全系各所主管研究生工作副所长参加会议。通过动员会,对硕士研究生答辩的全过程、各项工作的时间安排进行全面介绍,明确提出系级论文预审查、论文送审评阅、论文答辩各环节的要求及注意事项。结合第一届全日制工程硕士即将进行毕业答辩的实际情况,对答辩各个阶段中主管副所长、答辩秘书和答辩硕士生等相关人员的各项工作及任务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说明,并对硕士论文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错误进行讲解,要求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不但内容要保证质量,同时也要重视论文的写作格式规范。答辩动员会效果良好,今年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相关工作,存在的问题比以往有所下降。

高质量科学研究篇8

二、科学有效地选择习题,还学生更多学习的空间

习题的选择,往往是困扰教师们的一个难题,教师需要结合教材特点、学情、新课标以及近几年本地的中考试题等多个角度综合思考,选择或者编制习题.在选择或者编制习题时,要避免一个误区,认为好题必须难或者繁,其实好题未必是难、繁题,好题不是去为难学生,而是够巩固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等,并在习题训练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溶液之习题讲评》一课中结合温州市近四年有关《溶液》的中考题和《溶液》中考考点我们设计了这样下面两道习题.

例1 小明在研究a物质在水中溶解性实验中,制得如图1甲溶液,加热后,现象如图1乙.(不考虑水分蒸发)

(1)小明认为图1乙烧杯中的溶液为a物质的饱和溶液,判断的依据是.

(2)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a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随.

(3)若从甲烧杯中取出1/3溶液后,甲烧杯中的溶液没有发生变化的量有(填序号).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溶质质量

③溶剂质量 ④溶解度

例2 在20 ℃时,100水中加入50 g氯化钠,得到溶液b,如图2所示,氯化钠的溶解度如图3所示.(1)氯化钠在20 ℃时的溶解度为.(2) 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计算结果精确到0.01)(4)若往b所在的烧杯中不断加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如何变化?

高质量科学研究篇9

如果说教学质量是专业生存与学科发展的基础,那么,教学质量监控将成为维护专业教学质量的“利器”。袁贵仁同志在《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一文中指出:“建立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1]这为深入研究专业分类,构建全社会、全方位、多维度本科特色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指明了方向。在地方高校专业教学中构建质量监控体系,把监控程序贯穿于特色专业建设与教学工作的始终,并不断探索完善实施的方法,是地方高校本科特色专业教学质量的保障。

一、 教学质量监控的意义

(一) 保障大规模本科教育质量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毛入学率逐年增高,197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5%, 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毛入学率快速上升到10.5%,2010年跃至26.5%,达到大众化教育的标准阶段。据预测,2015年毛入学率可能达到36%,已离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目标为期不远。这样快速发展的教育规模,给师资队伍及其办学基本条件带来严重的挑战,规模与质量效益问题突出,教育质量已成为政府、高校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也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发展。

高校作为办学实体,应把体现特色专业建设、“以人为本,质量领先,以生为本,追求卓越”的人才质量理念放在首位[2];高校作为基层监控组织,应通力与省级监控中心协同实现监控创新,接受省级监控技术指导,做好校内质量监控工作,切实保障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

(二) 保障本科特色专业点建设质量

控制是基于计划、执行、检查、总结的闭环通路。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有这样的闭环通路来保障专业建设质量。从监控体系程序运行的角度上,包括计划监控、实施监控与反馈监控三环节,对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来说,具有现实性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从体系中派生出监控质量目标的规范性和发展性,监控对象的指向性和项目特色化,监控指标的针对性等特点;二是可以对本科特色专业建设各项目、要素、环节和工作状态的信息及时反馈,进行修正;三是可以与评估结合,获取监控信息,建立专业质量评估状态数据库,并通过好的状态数据来激励教学工作者、管理者,使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持续运行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四是对监控质量管理工作实施、建设的深层探索过程,是对专业建设各个项目、要素、节点所处状态进行的质量判断与调控,具有持久性和现实性意义。

二、 本科特色专业质量目标与标准的确立与界定

本科特色专业教学质量目标与标准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标杆,也是监控的目标和评估的标准。确立与界定本科特色专业质量建设目标与标准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制定特色专业目标策略

专业建设点的总体目标内含有两个分支目标:一个是专业建设基础目标,另一个是特色专业建设引领目标。就特色目标来讲,主要是从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全面性、核心内容等方面去进行分析、整理、研制目标内涵。目标表述是“把本科特色专业建设成为高质量、高水平,在技术市场竞争中有地位、权威,深受社会、高校与家庭欢迎的专业”。基本内涵是专业质量对应人才质量;专业特色亮点对应人才个性化水平,体现学科潜在的生机活力;关于特色专业建设引领,只有建设好、实现特色专业目标,专业才能起到“引领”作用,即引导各级各类高校发挥特色专业优势,带动专业群,促进高校专业结构优化,提高整体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使专业向重点学科方向发展。

(二) 制定课程目标模块标准

根据国家特色建设要求,经研究分析拟定为3个模块:

一是本科专业通识教育国家标准,二是专业基础通用学科标准,三是专业方向与个性特色标准。这样的模块标准划分,其结构层次清晰,易于接受,方便操作。

(三) 确定目标范围和内容

从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教学评估与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教师队伍、教学团队与教师教学能力,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课程与教材建设、实现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专业认证与社会评估等8个方面设定监控目标主体。生源质量的入口、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口及其教学管理队伍与人员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可研究的标准要素。

(四) 制定目标的质量标准分类

除了专业分类外,对于不同种类、不同办学实力的高校,拟制定和采用两套本科特色专业分类标准。一套是最基本质量标准或者说是最低级质量标准,主要用于监评一般地方高校;另一套是在最基本标准基础之上,构建一套较高要求,体现办学水平高、能力强的高校的重点专业适用标准。但要注意的是对于一般性部属高校或地方重点高校也可在两套标准中自主选择,交叉使用,这样可避免统一化,克服专业办学水平与能力人为拉平的负面效应。

三、 本科特色专业教学质量四维监控体系构建

树立质量意识,更新质量监控思想、观念,确立以监控促管理,以评估促建设,以教学质量标准视为基质液,把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与技术作为监控技术支持,实施“监评建”联姻,达成专业监控、评估、建设目标与标准三维求同而相对统一,全面维护本科特色专业建设。在本科教学质量上,符合部级特色专业标准,在专业发展趋势上倾向于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建设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监控的多维性。因此,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要在符合本科专业教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将多层面、多元要素控制单元或控制点列并、归类、拟合成为4个类型分支控制系统,共同组建本科特色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实施中启动分类联控、协同联控,发挥共同的质量维护效应,实现最大最好监控效果。

(一) 以办学实体为标志构建高校内部与外部联控系统

高校内部监控,从教育整体而言,也称为微观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主要是高校内部教学单位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对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条件控制。从高校内部监控组织看,有教授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教学院系和教研室(或相关教学团队)等,各有其监控目标、任务。从属性看,高校内部质量监控是高校内部一种教学质量管理行为模式。从层次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是最基层监控,是高校内部质量自我监控的主体,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系统,也是教育系统内部监控的基础。高校外部监控,是相对于内部监控而言,外部监控主要来自国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监控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等“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的申报评审、投资建设与合格验收评估来保障本科专业教学质量。

(二) 以教育系统视野为标志构建系统内部与外部联控系统

教育系统内部监控,主要来自由国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高校自我监控共同构成的教育系统内部的监控体系。有3个层级,其中国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属高、中层监控,高校自我监控属于基层监控。

而教育系统外部监控,主要来自社会监督、独立的第三方社会组织的专业认证,也有来自相关行业的管理部门或就业实体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或毕业生满意度专项调研分析等,也有来自周边环境人群对毕业生的口碑印象,这些也是很好的监控路径,并能获取监控的状态数据。

(三) 以质量监控活动状态构建动态监控和静态联控系统

多维动态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高校内部监控组织机构在执行相应的职能活动中,通过实施监控活动来完成的。从监控组织来讲,高校的教授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及教务处是主导型监控组织,通过各自职责与议事决策、教学管理活动来实现控制;院系与教研室共同构成监控组织,它是主体型中心监控组织,具有承上启下的能动作用;教师与学生的监控是最基层的实体监控,是互质性的主体与客体,有相互认同与存异之分。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动态监控是分层级的监控,突出监控组织的权利与职责,表现为下级服从上级,个体监控目

标服从整体监控目标,是一个充满活性的活动过程。

研究教学质量的静态监控是通过建立教学管理制度系统,通过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实施来体现,它在规范动态控制的运行中,致力于程序运行管理,致力于师生员工质量意识的全面提升。比如常见的教学管理制度有《专业建设质量管理程序》、《教学运行管理程序》、《实验教学运行程序》、《考试管理程序》、《教材建设与选用管理程序》、《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程序》等,这些以程序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实施运行中,形成以质量为基础、目标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静态控监文化。静态监控文化一旦形成,它将无声地规范教学行为,铸造人的灵魂,陶冶人文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驱动器、教风与学风的晶体。

(四) 以教育资源投入状况构建硬件监控与软件联控系统

特色专业建设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财力资金用于购置教学仪器、设备等硬件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基本设施的建设与改造,满足教学基础条件的需求,这是第一步前期监控目标,解决满足的问题;第二步是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这是利用过程的监视,是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效益与效果检验问题。当然,监控目标不仅只看硬件条件如何,“软件建设”也是同等重要,软件监控的内涵也很广泛。充分开发利用软件资源,主要是通过建立数字实训资源库、网络教育平台、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讲坛等平台来实现,同时对教师的网络教学行为、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图书资料网上阅览、纠错与信息反馈等进行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约束。还应该明白,这些信息管理措施与手段都是网络与软件技术的应用问题,这些软件的应用均是“准软件”所要监控的目标对象、内涵。同硬件监控一样,也存在软件资源利用监视及其利用的效益与效果检验问题。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配合利用,产生增益效应。

四、 本科特色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程序运行

控制是基于计划、执行、检查、总结的闭环通路,是闭环通路的系统控制。对于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运行程序,选择了计划监控、实施监控与反馈监控模式,处理、完成监控系统的运行周期。

(一)编写分类监控程序,将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方案编制成可运行程序——计划监控

特色专业建设内容是监控的对象目标,计划监控是对特色专业建设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计划性监控,是事先预定监控要实施的程序,这个程序也有人称预先控制。在计划监控中,要特别注意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内部质量监控应坚持“以内为主、以外促内”的定则;二是确认分类监控是为了达到监控到位,保障专业建设质量;三是在扩大高校办学自的同时,确立一种自我约束机制,以省级监控中心为指导,高校内部自我控制和自我检测为主体,把外部教学评估与专业认证作为增强型质量保障;四是在专业定位与专业发展方向体现建设“质”的规定性,而专业教学条件、专业认证及其毕业生的社会满意度则可从“量”的方面进行规定,同时还要确定周期性,找准关键性控制点。

(二) 启动分类监控程序,与特色专业建设同步规范运行——实施监控

1. 专业建设目标是监控的对象、要素和标准。专业建设方案中内容与要求是计划监控的对象、要素。其建设方案、措施可编制成可行性运行建设程序,这样就便于实施。从特色专业建设质量监控的角度上,理性地思考了专业建设目标问题,认为部级本科特色专业建设总体目标定位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对专业人才素质的高标准、严要求,引导各类高校根据专业定位,发挥专业优势、强势,增强专业特色,推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融合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同类高校或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具体建设目标以高校办学实力条件为基础,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为核心,围绕专业建设总目标,分立多样性具体目标,如阶段目标、专项建设目标、个性化特色目标等。因此,从这样的角度来讲,建设目标也是监控的前提和基础,是实施监控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 2. 监控误差及其误差简要分析。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对照标准去衡量质量问题,去做科学分析与评判,这是评估目标与标准问题。只有把信息实际值与预期目标和标准进行比对才能分析、判断监控自身价值及其控制的元价值,才能寻找偏差,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由于教学质量监评是一种价值判断,偏差在所难免

有了偏差,就要分析和处理偏差,看偏差的偏离度,分析偏差产生原因。从一般来讲,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偏差主要分为3类:一类是方向偏差,来自专业办学定向、定位不准确,专业发展方向偏离度太大,专业结构也不合理;二是标准偏差,将预期目标与标准定得过高或过低,与实际值出现较大的偏离度;三是监控与评估运行程序效率、效益与效果的偏差。此外,还有可能是来自监控自身误差,称“控差”。

3. 误差允许范围及其处理。假定“标准”是真标准,误差允许范围有上限和下限值标,如某高校选择专业负责人的标准是教授职称、博士学位,这是上限,但不能低于教授和硕士学位的下限要求。再如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也是这样,规划中的任务目标或指标不能定得过高,否则就完不成预期任务,那么这样的目标就不能算是真标准,下一步就需要调整任务目标。在现实的社会中,绝对准确的任务目标是没有的,均存在不等的偏差,也说明标准是相对的,有“真”与“假”之分。从逻辑上讲,无论标准的真假,真实值与标准是有偏差的,在现实工作中,凡遇到这样的一些偏差或出现超限偏差,无论偏差是源自何处,都应及时找到误差原因,做好相应的调整或纠偏。

(三) 整理分析监控结果信息,纠偏修正监控方案与重编程序——反馈监控

从控制论观点出发,系统论是基础,信息论是向导,对监控过程所获得控制结果信息进行全方位、多节点的系统分析与处理后,使控制系统通过修正调整后得到优化,系统得到改进与完善。在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中,离不开对监控结果信息与质量标准的比较、分析,离不开偏差产生的原因、采取纠偏与消除“控差”措施这一环节。因此,系统纠偏与消除“控差”是优化系统而确保系统完善的有效方法,也是信息反馈系统的有效实现方式。

高质量科学研究篇10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数学类专业本科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科研素养、提高本科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很多高校数学类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得不到应有的培养、锻炼,这必然会影响到数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已有一些文献考虑了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相关问题。[1][2]等探讨了如何改进高师数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3][4]等分析了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选题构成。本文以华东理工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设计为例,分析了(理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开设本科毕设课、毕业论文部分盲审等改进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

以多年来指导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实践为基础,结合华东理工大学数学系近年来本科毕业设计的现状,作者发现(理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指导教师不够重视本科毕业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其成绩与学生的就业、再深造关系不大,很多学生都认为只要过关即可,没有认真对待。学校对毕业设计的考核不严格,也是学生、指导教师忽视该环节的原因之一。

(二)学生的基础不扎实

由于数学学科的逻辑性、抽象性比较强,因此要想学好必须付出努力。然而,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觉得可以完全放松了,没有目标,学习懒散,自我管理能力不强,从而没有学好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以至于毕业设计时力不从心,文献看不懂,理论分析、数值实验都有困难。

(三)本科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时间冲突

本科毕业设计大多从第七、八学期开始,此时正是学生找工作、考研的关键时间。学生真正用于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

(四)选题不适合学生

有些毕业设计的题目太难或太简单,太难的题目学生很难完成,太简单的题目不能有效地培养、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此外,毕业设计的题目大多是导师指定的,一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选题不感兴趣。

三、改进措施

针对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本科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

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科学性,因此要想较好地完成数学系本科毕业论文,必须尽早做好前期准备与积累。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在授课时,要加强对课程背景、应用的介绍,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做好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2.开设文献检索课程,让学生学会使用常见的中文、英文数据库查阅所需的资料与文献。

3.在某些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考核中设置Project环节,锻炼学生查阅文献、撰写小论文的能力。

4.第五学期开设关于毕业设计的介绍说明会,向学生说明毕业设计的意义,基本步骤,需要的基本知识与能力等,从而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也可以早做准备。

(二)提前毕业设计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始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设计大部分从第七或第八学期开始,此时正值学生考研、找工作,严重占用了毕业论文的时间。因此,可以适当提前开始毕业论文的时间,在第四学期后,选择合适的时间,开始毕业论文。具体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任课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应努力将教学与科研结合,介绍一些相关的科研问题以及研究状况,上课期间多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合适的问题。如果学生有兴趣,则可以此为基础,开展毕业设计。

2.在三年级开设学术讲座,请各位老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介绍相关的学科前沿问题及研究现状,有兴趣的学生则可以加入老师的研究小组,尽早开始毕业设计。

3.多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或数学建模活动,以此为基础,完成毕业设计。

(三)在第七、第八学期开设毕业设计课程

毕业设计期间,学生无统一管理,如一盘散沙,是毕业论文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如果开设毕业设计课程,加强平时管理,会大大改善学生平时不努力,答辩前临时粘贴拼凑论文的现象。

由于毕业设计选题的任意性,因此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依据学科方向,每个方向选择1个老师,由这些老师共同任课。作者认为,该课程的授课内容应包括:毕业设计的意义,撰写数学论文的方法,常见的英文数学词汇,学生轮流汇报毕业设计进展。

(四)完善毕业论文的选题模式、健全评阅与答辩制度,加强毕业论文的监管

以华东理工大学数学系为例,毕业论文的选题遵循双向选择的原则。通常首先由教师给出题目,学生进行选择。然而由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有限,往往对所给题目的方向不了解,只是稀里糊涂地选择。因此,在选题前最好由老师对自己的题目进行介绍,便于学生选择,也会有利于后续的毕业设计工作。此外,为了保证毕业设计题目难度适中,各教研室应对本教研室的毕业设计题目进行审核,依据理工科院校数学系学生的知识结构,去掉太难或太简单的题目。

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评分的公平、公正,毕业论文的评阅应由院系统一按照学生的论文方向指定教师,还需要在制度上约束评审老师,杜绝应付行为。此外,要严肃评阅、答辩纪律,对于完成情况较差的学生,应延缓答辩。

学校对于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应加强。虽然多数学校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检查,但往往仅限于检查论文的格式。为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最好每年抽查一部分毕业论文进行校外盲审。

参考文献:

[1]刘小松.高师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论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2):54-55.

[2]栾庆芳.关于高师数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若干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26(3):25-28.

高质量科学研究篇11

由于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科研起步相对较晚,许多重大的实际问题尚未来得及研究或研究尚不够深入。近些年来,不少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不尽人意,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很多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生源组织、就业安置、条件改善和规模扩张等方面,对教育科研认识不高、定位不准、重视不够。长期以来,由于职业技术学校以培养技术型、工艺型、管理型人才为目标,把管理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上,而忽略了教育科研管理。由于缺乏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教师论文的数量虽有所增多,但真正从所教专业出发或从教学实践中提炼总结出的理论不多,仍停留在感性的认识和总结上。

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常规工作,很少有时间和精力顾及教育科研。随着职业技术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高,教师力量普遍不足,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过重,不少教师穷于应付教学工作,同时兼任多门课程,无暇顾及教育科研或满足于对原有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体会的总结上,造成学校管理思想和方法、教师的教育观点和理论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职业技术学校本身教科研能力不强、水平有限。①科研与己"无关论"。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及教师普遍认为,教育科研应属于专门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机构和专家负责,职业技术学校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②教育理论薄弱。目前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教师中,相当部分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尽管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也很有特色,但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思考,无法用教育理论来进行提炼而上升为理性成果。

第四,科研机制不健全,科研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科研工作的成绩没有同个人收入、奖惩制度和职务晋升有效地联系起来,整个学校没有或难以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也有些学校急于求成过急,将科研目标定得太高,脱离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员的科研能力的实际,使不少教职员望而生畏。

二、加强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强化科研意识

首先,努力使教育工作者:①对教育科学方法和教育科学过程有基本的了解;②对教育科学对教育事业的影响有基本的认识;③能够运用教育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和处理职业技术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其次,以示范带动全体。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应自己带头搞课题,以此做出表率,并及时把研究成果介绍个全体教师,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科研。

再者,引导教师立足"校本研究",从教学反思入手,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反思性研究的开展使教师走出"教书匠"的角色,自觉地把科研当作自身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自我定指标、定任务。

(二)健全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据调查,目前大多数职业技术学校没有成立必要的科研管理机构,科研课题的立项、落实、检查、总结、鉴定等科研管理工作由教务科或督导室兼管。要加强教育科研,职业技术学校必须重视教育研究室的作用,应根据学校办学规模的大小,确定教育研究室成员的数量和职责范围,设专人管理,享受与同等部门职务一样的待遇。其主要工作职责就是负责统筹全校的教育科研管理,组织、协调、督促学校的教科研工作,科学地组织和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并从经费、资料、设施等方面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条件,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三)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教育科研

学校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将教育科研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融进各种制度和措施中,激发全体管理人员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以"外推力"触动"内推力",从而达到自觉学习教育科学,自觉研究教育科学的目的。

1、量化考核

(1)在以教师为本的前提下,建立了一套对教师和学科教研室工作的量化考核制度,并坚持每学期对教师、学科教研室教学工作质量进行考核。

(2)不断地修订和完善这套考核制度,加大了教学研究在整个工作质量考核中的比例,将撰写能力、教改实验和教研成果评比量化。由于考核评比中其他项目拉分差距不大,教学研究分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凡在考核评比中获奖的教师和学科教研室给予精神及物质上的奖励,并将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师的评先、晋升直接挂钩,激励教师在教学教研中不断创新。

2、科研激励措施

(1)学校教育教研部门应制定论文、教研、科研成果评比奖励条例。每年教师的论文、成果奖励申报表,交教育研究室审核,按不同等级给予一次性奖励。由学校学术委员会批准的学校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学校负责给予指导,其研究经费由学校适当资助,课题完成后,由学术委员会审定,并给予一次性奖励。

(2)对学术水平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的教科研课题,在项目鉴定后可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申报教科研成果奖。

高质量科学研究篇12

中山眼科中心是眼科学国家重点学科、眼科学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眼科学博士后培养站,同时还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单位、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全国唯一的眼科学专科医师准入试点单位。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6人,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硕士研究生70多人,肩负着200多名研究生和150多名进修生的培养任务,而我中心目前病床数为316张,如此规模已达到我中心可容纳能力上限,故必须严格控制招生规模,近几年来,每年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70人左右,每位导师年均招生2-3名左右,此举措可有效缓解了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和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在面对当前社会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取得如此好的就业率,个人觉得与以下方面的因素有密切关联:

1 抓好研究生入学质量关

加强研究生招生管理,严把入学质量关,从研究生初试、复试的命题,到复试的录取整个工作从严把关,组织成立复试专家组(复试专家组由副高职称以上专家组成),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积极采用综合性、多元化的考察方式和方法全面考查、科学选拔,依据考生初试和复试的综合成绩,并结合考生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培养潜力,身体及心理健康状况,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进行客观评价,宁缺毋滥、择优录取。

2 做好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

根据《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有关工作规定》等,并结合我中心的实际情况,重点抓好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阶段汇报、教学评估、轮科考核、论文撰写等环节的质量,严格论文预答辩、答辩制度。

3 眼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由本课程的各分专业方向的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教授授课,着重讲解眼科各分支学科临床诊疗技术和国内研究的进展。本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发病机制、诊疗原则、临床检查方法、治疗方案、手术治疗和并发症的处理等,并结合这些问题介绍国内外使用的新方法、新技术以及基础领域和临床领域中的新进展,以及展望这些研究的可能结果。同时启迪研究生针对当下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4 眼科学基本临床技能训练

要求掌握眼科手术及显微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如裂隙灯检查,眼底镜的使用、眼压测量, 冲洗泪道,球结膜下注射、眼科麻醉、合理用药、眼科十大急症的诊治及全身急症的紧急处理原则等:

①能准确地完成病史采集,规范地进行眼部检查,正确书写相关的医疗文书(各项检验单、病历等);

②常见眼部检查、治疗操作规范、熟练;

③基本手术操作准确和熟练,熟练掌握显微手术操作;

④能正确地阅读眼部特殊检查报告,例如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超声波、眼电生理检查和视野等;

⑤独立诊治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独立完成门诊中小手术、简单的内眼手术。

5 加强临床基地建设

中山眼科中心是国内分科最为齐全、病人种类和数量最多的眼科临床机构。眼科学一直以来是广东省重点专科。中心属下的眼科医院有12个专业科室(角膜病、青光眼、眼底外科、白内障、眼肿瘤和眼眶病、眼底内科、眼整形、眼外伤、眼肌屈光、中医眼科、神经眼科、准分子激光)和12个辅助科室;眼科研究所有11个专业实验室(病理、眼眶病与眼肿瘤、生化、白内障、遗传分子生物学、视觉科学、视觉生理、玻璃体视网膜病、免疫、药理、眼库),开设黄斑病、小儿遗传眼病、葡萄膜炎病、隐形眼镜等临床专科。充分发挥技术上的优势,不仅治愈了许多常见和多发性眼病,还治愈了不少疑难复杂的眼病,解除了病人的痛苦,使不少病人重见光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医务人员诊治来自海内外的眼疾患者,2010年门诊量达58万多人次、住院病人3.8万多人次、年住院眼科手术3万多例。许多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手术和诊断治疗技术,成为国内复杂疑难眼病的会诊和治疗中心之一。这为眼科研究生提供了大量的典型病例和多样化的病种,有利于开展临床教学活动。

6 加强科研条件建设,为研究生打造一流的临床和科研实验平台

中山眼科中心是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目前是我国唯一的眼科学方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质谱仪、荧光PCR仪、全自动遗传分析仪、细胞显微注射系统等国际上最先进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超过4300万元,硬件设备步入国际眼科先进行列。实验室包括一个750平方米的公共实验室,大型贵重设备集中在公共实验室,面向整个中心和向国内、外科研人员提供实验平台,开放使用,设备有专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负责操作及进行培训使用;另有12个功能实验室。功能实验室包括视觉科学实验室、角膜病实验室、免疫病实验室、眼表疾病实验室、玻璃体视网膜病实验室、视觉生理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病理实验室、遗传实验室、眼药理室、白内障实验室、眼眶病眼肿瘤学实验室,均为开放实验室。每年获得科技部投入750万元,2010年承担各级科研项目经费1400多万元。

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的国际标准的实验动物中心,在国内眼科界首屈一指。占地约500平方米,分为普通区和屏障区。普通区约280平方米。有5个饲养室、2个动物手术室和1个动物检查室。屏障区约250平方米,有5个饲养室、1个动物手术室和1个动物检查室,可以进行SPF级的大鼠、小鼠、裸鼠、SCID小鼠、豚鼠和兔的动物实验和饲养。动物中心还装配有现代化的恒温恒湿系统、自动监控动物系统以及符合眼科学动物实验要求的有色光源系统;有价值600多万人民币的眼科检查设备。实验室按照SOP进行管理和运行,制度健全,操作规范。实验动物中心已建设成为完全符合眼科学动物实验需求并可开展国际水准的前沿性动物实验的现代化动物实验室。研究生可以在实验动物中心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显微手术训练等临床、科研技能训练。

7 要培养研究生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心理素质,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科学研究的本质上是一个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是一个去伪存真、追求真理的过程,对于一名研究生和将来的科技工作者来说,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是最基本的要求,科学研究是一个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欺骗的事业,科研诚信教育的缺失,是引发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故要引导研究生正确开展科学研究,不要急功近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以面对日益复杂的科研和社会问题。

8 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眼科学术会议

大力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眼科学术会议,以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启迪创新思维,同时也是一次向眼科同行自我展示才华的场所和锻炼机会,使国内同行更好的了解眼科中心的研究生,为研究生未来就业打下基础。

9 发挥导师队伍在研究生培养的作用

我中心具有一支学术整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中现有研究人员121名,其中正高职称36名,副高职称51名,中级职称27名、初级职称7名;博士学位66名,有博士学位约占54%;博士导师31名,硕士导师36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和指导小组对研究生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明确导师负责制,充分发挥导师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将招生、培养过程、学位、就业工作的考评与导师的工作业绩挂钩,从而促使导师狠抓培养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

10 提升对研究生的重视程度

要把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中心大事来抓,中心领导对研究生的招生、培养过程、毕业和就业负责。我中心有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由分管教学的中心领导、科教处、教学科等相关部门组成,分工和工作职责明确,并已建立了一套严密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制度。制定眼科学临床教学目标、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纪律与教学差错事故的处理,理论课(大课)讲授要求、临床见习带教教师安排、带教教师职责、各临床科室配合临床教学要求、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要求、预讲、集体备课制度和要求、教学质量评估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职责等,发挥教学督导作用教学督导员定期监控和评估教学质量,有效地保证了教学的实施和质量。以确保教学的正常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杜绝教学差错、事故的发生。

1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鼓励研究生珍惜就业机会,选择正确的就业方向,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立足本职,能够有助于研究生调整各种偏差,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在本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卫生医疗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

12 正确面对就业压力和挑战

研究生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我们在指导研究生就业的具体实践中必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学会缓解压力,勇于面对挫折,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就业活动,同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为我中心研究生讲授有关求职技巧、就业心态、职业生涯规划等专题,使研究生客观对自己的职业选择进行科学合理定位。

13 做好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充分利用研究生导师和已毕业学生的人脉资源,拓展就业渠道。我中心的研究生导师其中有相当部分在国内眼科界具有较强影响力,直接或间接与国内各大医院有联系;而已毕业的研究生,有些已成为该单位科室负责人或业务骨干,努力为毕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穿针引线、铺路搭桥。

14 结语

虽然我中心近几年来一直采取总量控制的办法,但其它兄弟单位却在不断的扩大招生规模,新形势的变化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既创造了机遇和条件,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在研究生就业工作的人员配备、硬件投入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在活动经费上予以适当的倾斜,在招生规模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只有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质量科学研究篇13

2.加强对实习生的医德医风教育

目前来看些医院还存在相关医疗纠纷,医疗纠纷的存在,不仅阻碍了医院正常开展诊疗工作,还严重影响了医院的社会形象。因此,在实习生进入血液内科开始,就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医德医风教育,让他们在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同时,能够有效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学会进行角色转换,将自己置于患者与家属的位置,从而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在医院的血液内科之中,不可避免的就是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因此,医院的血液内科需要将培养实习生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提上日程。目前来讲,医院血液内科的实习生中,存在较为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实习生不具备较好的医患沟通技巧,在面对患者时,缺乏相应的自信。在血液内科之中,有许多肿瘤病人,这些病人具有情绪不稳定、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等特点,这就需要带教医师在开展血液内科临床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实习生与患者进行沟通,能够去倾听患者的心声,给患者力所能及的关怀与温暖,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除此之外,带教医师还要引导实习生向患者及家属做一些疾病解释,让他们意识到这种疾病并不是无法治愈的,从而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营造了良好的医患关系。

3.培养实习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血液内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医学学科,带教医师不仅要给实习生传授专业知识,还需要重视培养实习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在实习生刚来血液内科时,带教医师首先需要对实习生开展相应的入科教育,同时合理安排好实习生值班,让实习生掌握急救与无菌物品的摆放位置与正确使用方法。与此同时,还要带教医师能够制定详细的讲课计划,教授实习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诊疗方法与具体的诊疗操作,像进行骨穿与腰穿时的一些注意事项、具体步骤等。实习生要在带教医师的指导下按照病历规范的基本要求来填写各类医疗文件,同时跟随带教医师做好对分管病床病人的诊疗工作,同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开出相关医嘱。另外,实习生还要在带教医师的引导下记录各种治疗操作,有效整理病人的出院病历等全套工作。除此之外,实习生还要熟记各项临床检查的正常值与临床意义,明确一些常用药物的具体剂量,这是有效提高实习生临床诊疗水平的关键环节。

4.关怀与爱护实习生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