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经济发展内涵实用13篇

高质量经济发展内涵
高质量经济发展内涵篇1

党委书记

XXX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20年上半年工作会和经济运行分析会,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6月29日半年工作会议、6月30日庆祝建党99周年暨“七一”总结表彰会议精神。刚才X总做了题为《X》讲话,对2020年上半年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分析,对下半年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提出了“X”的工作思路,X总也对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会议议程紧凑高效,内容很丰富也很重要,会后各级组织要迅速组织学习传达,将会议精神传达到每一名员工。党群工作部要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报道,营造氛围。下面,我代表公司党委,再讲三点意见:

一、把关定向,融入中心,党建工作取得新业绩

上半年以来,X党委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践行新时展观,稳定大局,奋力前行。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常态化防控疫情、安全压力大、市场低迷等严峻形势,X党委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党委统一部署,聚焦高质量发

展中心任务,全面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突出“基层、基础、基本功”建设,促进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融合,保安全、抓生产、管经营、创文明,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凝聚了高质量发展创新动力。

一是加强“三个示范”创建,致力实践,突出创新。把党建工作与“一提双优”“创新型企业建设”等重点项目相结合。针对列入“一提双优”、“创新型企业建设”项目,采取“项目化认领”的责任追究机制,从党委到基层支部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挂图作战,开展了“书记头雁工程”、“党员干部包片抓点”、“品牌党支部示范点、党支部书记示范岗、党员示范岗”三个示范活动,针对创效节约、管理创新、安全保障、人才培养等工作中的难点,选题立项,完成项目攻关。在深入开展“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的基础上,开展了“百千万”评选活动,巩固X党支部、X党支部等第一批过硬党支部建设成果,又推选出X党支部、X党支部、X党支部、X支部品牌党支部示范点X个、党支部书记示范岗X个、党员先锋(示范)岗X个,树立了标杆,推动了基层党建“点上见靓、线上见精、整片见强、全面提升”。二是加强基础平台创建,各专业成立“创新创效实训工作室”。发挥创新创效、实地培训、推广技术的平台功能,强化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举措,通过研讨、攻关、授课、实训等手段,让广大党员和技术骨干在井上下重点、难点工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员工攻克难关。三是加强党建品牌创建,形成独具特色的基层支部品牌。

围绕党建品牌创建,X党委结合实际实施了“‘1+N’引领融合型党建模式”,X个党支部围绕安全生产、经营服务和文化创建开展工作、创建品牌。党组织书记抓党建突破项目入选集团公司2019年度党组织书记抓党建突破项目“100个优秀成果”进行推广。深入开展“过硬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18个党支部打造了X个特色品牌,达到了“一支部一品牌一项目一案例一效果”的“五个一”要求,截至今年6月份,X个党支部均建设成为“过硬党支部”。

(二)筑牢了高质量发展思想阵地。

严格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切实抓紧抓牢抓实意识形态工作,以思想上的“破冰”引领行动上的“突围”。一是以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将意识形态工作同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紧密结合,同研究、同策划、同部署,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充分利用网站、语音广播、板报、微信等平台和主题宣讲等方式,开展了有力度、有深度、有广度的宣传,让意识形态工作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X次,读书会X次;各级党组织利用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微信、QQ群等媒体平台,有效地组织开展网上学习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以形势任务教育传播“正能量”。搭建了“3+N”宣传平台,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融媒体的作用,在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了“创新创效做表率、挖潜降本当先锋”主题实践活动,唱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主旋律,

打好抓住机遇高质量发展主动仗,增强了全公司上下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了广大干部员工砥砺奋进的勇气和斗志,为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三是以构建长效机制守好“责任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了文明单位、文明区队、文明班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持续提升公司文明创建水平。X党支部积极开展“三个示范”活动,创建了“三勤六谈六增工作法”,架起了支部与员工之间的连心桥,促进了区队安全稳定、队伍稳定。

(三)激发了高质量发展人才活力。

以强化“三基”建设为切入点,着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本着“练队伍、提素质、育人才”目的,搭建“三大平台”,实施“全员提素”工程,为公司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是搭建素质提升平台,精准识才辨才。制定了“强‘三基’、提技能”全员素质提升规划,工会牵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截至目前已举办X余场次技术比武,激发了员工“立足岗位、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的积极性,提升了整体业务基本功,发现了一批优秀业务能手。二是搭建技能提升平台,科学育才用才。本着“聚才、引才、育才”目的,3月份我们成立了创新创效实训工作室,形成了集创新、培训、维修制造为一体的实训平台,通过邀请专业技术人员、经验丰富从业者等形式,组织了3次专题实训、组织技术比武X次,自4月份运转以来,完成创效项目X项,创效金额X万元。三是搭建业务帮对平台,多维激才聚才。根据“双渠道、双晋升”政策,

X名技术人员通过公开竞聘,取得了专业技术职务。X党支部强化人才队伍培养,确定了“X、X、X、X、X、X”七对师徒,有效拓展了“岗位练兵强‘三基’”的领域和空间,为区队安全高效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四)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稳固根基。

抓实基础工作,围绕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中心工作开展党建工作,达到了“融入中心抓党建、党政融合促发展”的目的。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X党委从讲政治和讲大局的高度出发,聚焦疫情防控和安全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硬两不误,高质量推进各项工作,采取“严细实全”“十二个毫不放松”“五个严防”等一系列具体防控措施,开展宣传舆论引导、人员排查管控、返岗人员隔离、物资购置发放、公共场所消毒、门岗把控、对接沟通协调等工作,全力构筑群防群治防线,未出现任何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实现了疫情防控“零问题”和安全复工复产“零事故”双零目标。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这场“战疫”中冲锋在前,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在“抗击疫情”爱心捐款活动,募集捐款X余万元,其中党员捐款X万元。后勤中心党支部组织中心管理人员认真查阅了解冠状病毒的传播方式、防控措施、各种防疫药品的配比,实行“错峰消毒法”,每天早晨、中午提前消毒,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准备单人住宿房间X个,疫情隔离房间X个。

(五)优化了高质量发展作风环境。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体推进“三不腐”,严格执行廉洁从业“八个不”行为规范,依托“九个一”工程抓好廉洁文化建设,推进廉洁文化进区队入班组到岗位。一是强化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防线。深入开展了“观听谈做”互动式廉政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和“四管人员”观看案例警示教育片,推进廉洁文化进区队到班组,编辑印发了《镜鉴》《静思》《感悟》《警钟》《规矩》廉洁文化系列丛书,编制《X廉政从业手册》,在X网站《廉政案例警示读本》电子书,浓厚了廉洁从业氛围。二是完善机制体制,筑牢制度防线。修订完善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暂行办法》,规范决策行为。加强纪检工作基层基础和基本功建设,同X个党支部纪检委员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书》,压实责任,强化作用发挥。三是强化过程监管,筑牢惩处防线。严格按照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在深化精准执纪上下功夫,持之以恒治理小官贪腐、小官弄权。推进基层党支部积极开展廉政案例警示教育,认真排查区队及党员干部廉洁风险点,打造“阳光区务”,自觉接受员工监督,杜绝“加分带钱”和“吃、拿、卡、要”等违规违纪问题发生。

(六)丰富了高质量发展民生内涵。

坚持发展为了员工、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将保护员工合法权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全面加强民生保障工作。扎实推动“尊严”文化进基层、入班组、到岗位,重点关注困难职工家庭,开展了系列困难帮扶、走访慰问活动,救助家庭X次户,发放救助

金X万元,构建了和谐的劳动关系。二是持续加强工团组织建设。以“安康杯”竞赛活动为载体,以打造服务型工团组织为抓手,深入开展了职工之家建设、劳动竞赛、团员示范岗、青年文明号创建,一年来,公司青安岗集中上岗X次,检查问题X余条;组织开展了X余次节日“送温暖、保安全”活动和节日系列文体活动。三是致力和谐建设。着力解决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强化重点人员引导掌控,杜绝了群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营造了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

二、总结经验,扬长补短,推动公司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刚才,X总对公司上半年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应该讲在错综复杂、异常艰难的形势下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来之不易的,主要是我们做到了“五个始终坚持”:

(一)始终坚持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工作定位,为公司整体工作定向。

X党委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在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制度建设”五位一体建设中,完善“把方向”的工作机制,提升“管大局”的能力水平,强化“保落实”的方法手段,将党建工作贯穿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队伍建设等工作全过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公司内涵提升高质量发展汇聚了强大正能量。

(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为公司平安发展夯基。

始终坚持“安全是企业最大效益、是干部最大

政治、是员工最大尊严”的认识,坚持将安全生产作为党委工作和行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其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员工生命安全健康作为最大的民生来抓,以安全的稳定,员工的安全来保证目标的完成和企业的前进。

(三)始终坚持“稳产高效,正规有序”的生产节奏,为公司保量增收供能。

今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和市场销售影响,公司近X天实行阶段性停产,但我们始终遵循高产高效、“三个正规”的工作思路,上半年完成产量X万吨,均超额完成生产计划任务。其中,3月份生产X天,完成产量X万吨,创近三年最高水平。

(四)始终坚持“运营争优、效益为先”的经营导向,为公司优效发展加油。

始终用好“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市场化”两把利器,抓源头、控过程、严结果,上半年实现利润X万元。尤其是集团公司利润指标调整到X万元后,我们以“双十”挖潜攻坚行动为契机,制定了一系列断然措施。通过实行专业材料集中提报、集中管理、集中使用,压减材料费等生产性费用X%,非生产性费用X%,4~6月份实现了材料费用“零投入”,并在“降本增效、提质增效、政策创效、管理创效、控员提效”等方面制定了X万元的创效指标,来确保实现全年利润指标。

(五)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公司和谐发展护航。

各级管理人员不断深化主题教育成果,真正将“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作为一切工作的行动准则和工作方向,

进一步凝聚了“工作一次到位、问题到我为止”的共识,形成了“求实、务实、落实,用心、入心、动心”的工作作风,为公司各项工作的推动注入了活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安全教育力度需要加大;二是党建基础工作需更扎实;三是干部作风建设存在差距;四是员工队伍思想建设急需加强;五是“尊严”文化倡树力度还不够。

三、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党委工作再上新台阶

目前,受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受到一定阻碍,但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推出了“六稳六保”等一系列刺激经济复苏的一揽子工程,经济形势长期向好的发展势头没有改变。集团公司新领导班子上任以来,深入到各基层单位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坚决打赢扭亏脱困生存战”等发展战略。X作为集团本部唯一一家生产单位,对于支撑集团公司本部具有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意义,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公司打赢“扭亏增盈”攻坚战贡献一份力量。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全公司干部职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和办法推进公司创收增效、节支降耗,特别是要全力推进X和X工作,提高经济效益。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教育引领作用,强化形势任务教育,深入开展“创新创效做表率、挖潜降耗当先锋”活动,积极围绕公司改革发展和安全经营管理献计献策、添砖加瓦,努力实现内涵提升高质量

发展。

今年是建党99周年和建国71周年,要全面完成集团公司党委确定的各项改革经营任务,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针,进一步加大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力度,继续深入扎实开展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暨“百千万”评选活动,不断提高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和水平,为公司实现内涵提升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具体要做到“三带三促,三个坚持”:

(一)以党建带队伍,以队伍促业务,推进过硬党支部建设。

按照“点上建靓、线上建精、整片建强、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推动过硬党支部建设由“启动”向“提升”再向“深化”转变,全面增强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切实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覆盖、全面夯实、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在达到“领导班子过硬、党员队伍过硬、党内生活过硬、基础保障过硬、发挥堡垒作用过硬、党建品牌过硬”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品牌党支部示范点”、“党支部书记示范岗”、“共产党员先锋(示范)岗”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基层党组织体系更加严密、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更加坚强、基层党建制度机制更加健全、基层基础保障更加有力、基层党支部作用发挥更加有效,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全面提升,进一步构建具有梁煤特色的新时代基层组织工作新格局。

(二)以党建带群团,以群团促发展,加强群团工作。

是在建立健全组织体系上下功夫、求完善。公司和车间两级工会要依法健全民管、群监、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聚焦“两个”服务(服务公司工作大局,服务会员职工具体利益),培养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培育职工团结向上进取意识、切实发挥工会组织优势。二是在两级工会制度建设上下功夫、求规范。持续开展好“安康杯”竞赛、班组主题对标竞赛、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深化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规范抓好公司、车间、班务公开,切实做好会员职工福利工作、组织好职工疗休养工作、用好政策为职工排忧解难、大力实施素质工程建设。三是在激发青年团队的能动性上下功夫、求活力。共青团开展好“青年志愿者”、青安岗系列活动,激发青年活力,助力公司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文明创建上台阶。

(三)以党建带综治,以综治促稳定,加强平安和谐创建。

一要抓好信访稳定工作。积极构建“2+1+0”的工作体系(公司、车间两级责任主体+一个网格化管理机制+零上访目标),针对不同阶段的突出矛盾,建立信息预警机制,制定解决预案,实现年内零上访,维护公司的和谐与稳定。二要加强综合治安工作。保卫部门、各基层单位要加强法制教育,严格落实《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X书记牵头,保卫科负责,按照要求配齐专兼职治安保卫人员及消防安全协管员,加强内部治安、消防防范,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各类案件发生、杜绝火灾事故。三要抓牢疫情防控工作。要严格按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原

则,严格落实好上级一系列疫情防控部署要求,切实做好员工休班去向登记、门卫进出车辆登记、公共场所卫生消杀、体温监测定期汇报等相关制度,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四)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宣传,不断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

一是要政治方向准,举旗帜提站位。宣传部门、基层支部要扛起责任,旗帜鲜明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宣传,切实把意识形态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实、抓好。二是要意识形态正,严措施抓规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政齐抓共管,增强“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守土尽责,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平衡有序、安全稳定。三是要文化阵地建设高,抓融合重创新。紧扣打好“安全保卫战”“疫情防控阻击战”“效益翻身仗”三项工作重点,把准政治方向、宣传导向、价值取向,推动公司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唱响主旋律、汇聚正能量。

(五)坚持党管培训,党管人才,确保“全员提素”成效。

一是管好支部强队伍。在党支部书记队伍中实施“头雁”工程,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头雁”作用,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党建工作。实行党支部书记资格认证、业务培训,凡是考试不合格的,免去其所担任的党支部书记职务。持证期间,发生违法违纪违规的,一律取消持证资格。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为推进公司实现“内涵提升,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二是党管培训显优势。真正把“党管培训”的要求落实到层级责任当中,建立“党委牵头、书记负责、部门协调、单位自主

”的大培训体系,各分管领导是本专业安全培训的第一责任者,支部书记是本单位安全培训的第一责任者,要逐级落实好安全培训责任,创建安全培训课堂,开展大培训、大练兵素质提升工程,分层次抓好管理人员、党员、技术人员、班组长、岗位工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员工群体素养和岗位工作能力。三是强练业务提技能。工会牵头,各专业、各车间工会负责全面实施“强‘三基’、提技能”全员素质提升规划,持续开展好技能大赛、技术比武、大拜师、大培训、大竞赛活动,激发员工工作上“比学赶帮超”的积极性,提升整体业务基本功,满足公司工作需求、现场需要。

(六)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打造清正X。

高质量经济发展内涵篇2

一、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含义及特色

1.内涵式发展的含义

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以技工院校硬件办学条件改进提高为基础,向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提升等软实力方面实现发展转变。积极挖掘现有的办学资源和潜在发展能力,在保证办学规模稳定和教育教学布局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实施制度创新和结构优化。打造办学品牌,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支撑。使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更优配置,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改革,办学质量和效益得以全方位提升,核心竞争力得到加强,从而实现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内涵式发展的特色

(1)独特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办学特色凸显的发展,必须体现发展的独特性。抓住特色办学,抓住特色打赢生源竞争规模战役,通过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培养环境、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创新来加强内涵式发展核心内质,核心竞争力才会更持久、更强大。

(2)争先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基于质量竞争意识之上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高低是衡量一所技工院校品牌影响力和软实力的关键标志。对一所技工院校进行评估和科学考量,一项重要指标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如果忽视了办学质量的竞争与发展,就难以维持长久的生命力。

(3)协调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要与地方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人才需求目标相一致,强调协调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调整新思路,提高新要求,推出新举措,及时规范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对接经济转型方面科技创新等因素,找寻内涵式发展路子,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

(4)渐进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一种科学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渐进性。是将办学质量作为发展核心,从宏观大局出发,从质量提升入手,积极挖掘自身办学优势,不断丰富完善办学思路,充分持续发力,营造有利于内涵式发展的技工院校办学环境。

二、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内容

1.保持发展规模

技工院校办学发展规模要适度,不能过度寻求规模效应。考察一所技工院校是否实现内涵式发展,不能只看规模大小,实现办学资源利用最大化是其关键,并且还要看其办学规模与基础设施、师资力量以及实训场所等是否相匹配。不能不顾已有办学基础和条件,进行盲目扩张,更不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要保持办学规模的相对稳定,防止造成办学资源的闲置浪费。注重用好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比较优势,办学规模稳定,办学质量持续提升,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

2.突出专业优势

技工院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如何,很大程度能通过专业设置来集中体现,专业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和潜力所在。看一所技工院校的内涵式发展,首先要看专业优势是否突出,有无特色专业。技工院校应该立足自身现有办学条件,发挥潜在办学优势,强化专业建设推进步伐,在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上重拳出击,使专业建设走在同类、同等规模院校前列,其内涵发展水平也就远远高于其他院校。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内涵式发展的主体和具体推动者是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如果一所技工院校名师多,学科带头人多,有质量过硬的教学团队,那么这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必定出色,教科研成果会很丰硕,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也大,吸引学生的效力就强,其内涵式发展也一定是走在前列。技工院校所拥有的职业道德优秀、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水平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名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不但是技工院校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质量的依靠力量,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突出标志。

4.完善科学管理体系

技工院校加快内涵式发展靠的是精细化的管理体系和高水平的管理。如果一所技工院校教育教W管理混乱甚至粗放办学,其内涵式发展就难以实现,也根本谈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实力,一定以科学的管理作保证。技工院校通过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在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全面推进并创新,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精细并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

5.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高质量经济发展内涵篇3

21世纪初,高等院校在各种推动力的影响下开始大规模扩招,结果导致国内高等院校,包括民办院校、国际交流学校的急剧增长,硬件跟不上,负债重;教学质量下降,科研能力急剧下滑;人才及实才不断减少,毕业生就业率大跌。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的一种新类型高校。它在具有一般高等教育共性的同时,又具有突出的应用性和区域性。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前期,为快速实现办学层次提升和规模扩张,学科专业设置上往往只注重数量的扩张,并不着重考虑其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紧密程度,这直接导致学科专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错位,不能实现有效对接;而对老师科研活动的要求上,往往以争取纵向科研经费,学术,专著出版和获取政府奖励等为主要目标,这就造成了重理论基础、轻实践应用的现象,课题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服务地方的意识薄弱。而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要想实现学校快速而可持续发展,在国内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中脱颖而出,必须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深入了解其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使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办学特色等发展要素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相适应,发挥学校应有的功能,找到并拓展学校的生存空间。

二、影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将其重点要素总结如下:

(一)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目标的制定,必须建立在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和效益之上,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目标定位应该注意到:从人才培养上看,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适合全方位的社会需求;从专业设置上,应用型本科院校能更广泛地与实际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并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从课程与教学方面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教学,能够很好地将产学研结合起来。

(二)基础条件和师资力量建设

一所高等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功与否,完善的基础条件是决定关键。基础条件包括硬件条件与软件条件。硬件条件是院校的设施状况与教研平台建设,而软件条件则是师资力量与文化沉淀。强教必先强师,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上要达到普通本科院校评估的合格标准,外聘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教师进行授课也占有一定比例;其次,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派学科带头人、知名教授任中青年教师的导师,采取一对一的培养,并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增加对外交流学习机会。

(三)制度与文化环境

高校的发展需要依托优良的大环境,包括制度与文化环境。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应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开放性、服务性为管理手段,强化学术权力的地位,构建独具特色的管理制度。制度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文化是高校的精神所在,是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应重视校园文化特色的营造,吸收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加以体现,从而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重视学术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创建,努力打造大学的形象文化,传承与创新地方文化。

(四)科研质量

科研质量是测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显性指标,是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另一维度的检验。高质量的科研是教研人员进取精神的体现,是教研人员保持知识更新、追求真理的不竭源泉,对促进师生学术发展、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很有助益。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要想推动内涵式发展,就要:加强培养科研人员和科研基地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积极开展科研立项工作,建立并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机制;与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争取高质量科研项目;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产业的发展趋势作出理性预测,对当前社会需求的调研分析增加力度;深入探析应用型教育理论,培养和打造学术方向稳定、研究实力雄厚、成果突出的创新团队。

(五)服务地方需要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应把“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作为战略选择,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良性的互动,地方高校在为当地服务和贡献的同时自身也得到支持与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高校应该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与当地政府、企业等组织进行沟通与合作,参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建设。学校只有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地方的支持和回报;只有通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不断的贡献,才能使自身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才能在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中脱颖而出,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从表现为一种模式,到呈现为一种理念,目前已进入到了一个战略发展阶段,要想保证内涵式发展的目标更早更快的实现,必须建立内涵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在影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要素基础上,结合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特点,构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系中将指标进行归纳总结,分成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其中一级立足于我国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二级评价指标因各院校之间有所不同,只列举出常规的评价指标,有些数量指标未纳入指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科学决策实践。

表1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付景瑶.坚持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经济师,2013.

高质量经济发展内涵篇4

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满足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发展职业教育,可以给人们更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从而使“面向人人,服务人人”成为可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办学体系基本形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千百万技术和技能型人才。从总体上看,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质量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但也有一些学校出现了不重视办学质量的现象,甚至也出现了办学质量的下降。据了解,造成办学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办学规模,认为政策放开了,不管办学条件如何,学生招得越多越好;有的学校盲目注重一时的“效益”,在招生过程中采取“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的策略,甚至擅自降低录取分数线,忽视生源质量;有的学校管理工作跟不上,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不够规范,难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高质量,甚至忽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如此等等。

职业院校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根据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认识。

一、职业院校内涵包含哪些方面

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职业院校内涵”主要是指职教理念、办学机制和人文环境。职业院校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航向,通过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通过个性化的创新管理,形成职业院校的特色及优势,积淀厚实的校园文化底蕴,全面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及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使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二、为什么要强调内涵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职教事业的发展,集约化办学以及学校规模扩大几近极致,学校格局的调整已基本结束,学校硬件建设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调研结果表明:学校管理的落后没变,特别是管理理念的落后没有变。学校的文化精神、文化传统、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却似乎被疏漏了,淡忘了。因此,笔者认为是到了应该认真研究学校内涵发展、内涵建设、苦练内功的时候了。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最重要的是“水平和质量”,这是学校内涵发展永恒的主题,所有改革与发展最终都应当落实到这一目标上来。遵从办学规律、教学规律,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用新的眼光、新的思维、新的举措来适应时代的进步及外部条件的变化。

三、学校内涵与学校文化、学校特色的关系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其核心是校园内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与精神面貌。从这意义上讲: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而学校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它不只表现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外显环境、校本化的课程体系、独特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明显优于同类学校的特色项目,更是表现为凝聚在学校每一个成员身上的一种精神品质。也许我们很难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它,但它无处不在,它不因校长更换而改变,不因教师调动而弱化,也不因学校变迁而消亡,它深入学校每一个成员的骨髓,影响人的一生。所以独特的学校文化是特色学校最本质的标志,其核心和基础是学校内涵,学校文化和学校特色是学校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

四、内涵发展之路如何走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领导是关键。领导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时度势,以准确的定位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一个学校一年、两年甚至几年成绩好并不能代表以后都好,要把目光投向学校的长远发展,必须确立先进的理念,准确定位内涵发展的办学方向,才能为学校内涵发展保驾护航。要真正落实办学方向,为内涵发展蓄势,领导的凝聚力是相当关键的,笔者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领导一定要努力做到率先垂范,提高人格魅力;一定要观念先行,提高决策力;一定要敢为人先,提高执行力。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端正思想的基础上,积极引领全校教职工开展学校内涵建设工程。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基础。教师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拓创新,以提高专业化水平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职业院校走好内涵发展之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学术人文氛围的营造主体,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要的是切实更新观念,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求得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规模的扩大应建立在充分挖掘办学潜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保证办学质量的基础上;质量的提高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实现。其次,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数量足、素质好、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要力求通过文化的经营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做到以文化引领人,以文化滋养人,以文化激励人,构建提升内涵建设的“主力军。”要用“厚德”承载教师文化。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教师文化的核心。要切实开展“读书工程”,让每位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增长知识,增强师德,并通过读书笔记展评、师德演讲比赛等方式,引发教师对新时期师德进行思考,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塑造师德新形象。要用“制度”滋养教师文化。在刚性的制度管事中融入人文关怀,力争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商量,多一份宽容,让制度成为一种激励,激励教师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当制度转化为自觉的习惯,它便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引领教师在常态的活动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要用“师能”提升教师文化。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学校搭建舞台。引导教师经历一个“学习感悟—自主实践—总结反思”的过程,让感悟与实践对接,把理论和经验转化为现实的教育行为。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重点。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以高效的课堂教学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课堂教学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舞台,学生和教师则是舞台上的主角。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在于构建高效的课堂,而构建高效课堂的重点又在于练就一支精兵强将,真正实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基于这一点,职业院校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重校本教材,提升教力。教师不仅要适应当今教育形势的需要,更要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需求。要利用集体备课、实践课、汇报课、校际交流展示课、公开课为平台,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重课内外结合,提升学力。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学力,使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自学中学会学习。”

三是重课题研究,提升效力。“以科研提质量,以科研促效益”。要根据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让科研植根课堂,让现实走进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高质量经济发展内涵篇5

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精英、大众和普及高等教育三个阶段不同层次的数量标准,认为在三个不同阶段高等院校在管理决策、价值观念、招生和就业政策、教学以及学术活动的形式与标准等层面普遍存在明显的特征差异。他进而提出,假若高等院校只是简单地追求数量递增而忽视了内在质量的话,那么将因不能有效地解决数量递增带来的一连串问题而陷入困境。

高等职业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选择,更是一种战略思维和价值理念的转型。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内涵式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了时代需要和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更满足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参与国际化人才竞争的需要,对于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界定

党的十以来,中央进行了一系列的新常态建设部署,在高等教育领域,高瞻远瞩地确立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整体思路,让我们对高等教育有了更高层次的认知。

教育部于2012 年3 月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了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内涵式发展道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这既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同时也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我国高职院校自上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经历了起步阶段、调整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等三个阶段,目前正从数量增长向内涵发展转变。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办学理念不同于普通本科高校或研究型院校,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也必须加以明确。只有更清晰地了解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质和特点,才能增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对于我国的高职院校来说是两种不同的发展结构模式。外延式发展模式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发展的主要依赖条件;而内涵式发展模式则重点强调以内部因素和资源作为发展动力。“高职内涵式发展”的内涵就是要求学校积极地挖掘现有的资源和潜在能力,在保证规模稳定和教学布局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实施制度创新和结构优化,按照社会和区域经济对新型技能人才的倾向性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改革,全方位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重点应体现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首先,内涵式发展必须是凸显办学特色的发展,可以从校园文化、高效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自己的独特性。只要有特色就能在生源竞争中取胜;如果内涵式发展没有特色,就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其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品牌影响力和软实力的关键标志,也是对一所高校进行科学评估的重要指标。虽然说拥有了一定规模才能考虑质量提升、特色打造,但只有规模扩张而没有质量提升,则是一种粗放的发展模式。只有提升了质量,规模发展才更加具有效益和竞争力。再次,内涵式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凡事必须从长远、大局出发,从制度建设入手,营造有利于内涵式发展的高职院校办学环境。

内涵发展的基本要义是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基于质量保障之上的,忽视办学质量的发展只能是一种泡沫式的发展,难以维持长久的生命力。所以,加强教育质量管理,选择内涵式发展模式是我们全面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12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288所,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区域性产业结构的转型,整个社会对操作技术人才的需求表现得日趋强烈。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肩负着为产业经济领域培养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目前,推进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职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现实需求。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很科学的历史概念,在高职教育的各个发展时期学术理论界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探索,但是对高职教育本质的认识观念却存在差异,甚至是截然不同。当前,学术界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涵式发展概念的沿革

对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研究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这两个不同的阶段,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是有区别的。

1.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的提出(1985―2003)

这一时期,在我国的教育界和学术界出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提法。但很多学术成果基本上是对高等院校的办学效益进行认知和强调,这与当时衡量高等院校办学质量主要是以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及师生比例等硬性指标为主有关。在这个阶段,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该领域的研究者,都高度关注高等院校的规模化扩张这个论题。傅兴国认为,我国的高等院校主要是依托两种发展模式实现办学目标:其一是以追求单纯的数量增长为目标,充分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发展的动力以及实施资源整合的重点;其二是将办学效益作为办学目标模式,该模式充分以内部因素作为发展的动力,核心的层面是有效地挖掘自身优势,进而形成具有显著竞争能力的发展机制。从整体上看,在2003 年之前的研究探索我国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的一系列学术观点中,无论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还是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发展,其内涵的立足点都在于规模化的扩张模式,仅仅是提法不同而已。

2.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涵义的重新提出(2005至今)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过渡到大众化阶段,高等院校规模发展的压力日趋变小,但提高办学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整个社会对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渐渐给予了高度关注。此时,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概念涵义又有了新的注解。归入这一类的研究有很多,基本观点相对一致。王洪才认为,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即办学质量,应该与以往大力倡导的外延式发展有着根本的区别,切勿混为一谈。同时,对于内涵式发展模式开始明确提出应重视大学制度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大力提倡大学管理制度创新,为教学、科研以及师资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以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大学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应给予终极关怀,提升现代大学的价值。

(二)对内涵和实质的理解

谢仁业提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种以事物的内部因素和资源作为动力的发展模式类型。学者王洪才强调新形势下的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主要是将办学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对教学质量和内部效益高度重视。他还认为,内涵式发展也是对以数量取胜的客观纠正,当然这并不能说明高等院校的规模建设就可以停下来,而不过是把办学重点放在质量和规模、结构以及效益的均衡上。可以说,新的内涵式发展概念指的是一种均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韩震认为,内涵式发展的实质是科学发展,并不是不要外延式发展,而是让内涵和外延相互促进,从而为高等教育事业注入一种具有鲜明内在特点的创新发展价值理念。

对于内涵式发展的实质已形成共识:内涵式发展并非是对外延式发展的全面否定,而是要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将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均衡发展,即实现高等教育外延式和内涵式的协调发展。

(三)推进内涵式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王战军则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了归纳。他认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模式而受到重视,到本世纪初作为一种理念存在,现在已升级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对于如何有效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者们从内涵式构成要素分析、高校发展定位、高校管理体制等角度,强调应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转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如进一步弘扬厚德博学的治学精神,积极构建新型校园文化,立足以人为本的视角方向,积极推进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对策构建等等。

房剑森指出,推动内涵式发展主要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立足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对办学规模进行定位;其次是立足院校的管理和运行实际,科学合理地控制招生规模,保证招生数量的相对稳定;再次就是全面改革教育教学的内容结构;又次就是对院校内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在专业布局上突出特色;最后是升级改造办学条件,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根据市场需要加快紧缺型全能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对学校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提升。学者杨理连认为,内涵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他将内涵式发展分成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并着重从微观层次提出了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途径。刘新华认为,内涵式发展战略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必须狠抓四个重要环节:一是围绕观念更新,积极构建当代的大学教育教学制度;二是在优化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平台;三是努力提升办学实力;四是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工夫。谭秋浩分析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途径,即准确定位,彰显办学特色,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有学者言简意赅地提出推动高校内涵建设就是要找准定位、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

以上对策大多集中在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进行科学管理、形成和发展办学特色等方面。以下观点和对策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搞好顶层设计,解决办学目标和战略这个根本问题。就是要求重视高校领导班子宏观决策能力建设。围绕规划,细化目标,确保行业特色高校顶层设计。另有学者提出要有效规避和化解财务风险,确保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一份关于我国高校财务状况的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一部分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上存在风险,这些风险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防控就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学者张梅颖就这个论题进行了方向性的研究探索,进而认为一些高职院校所存在的信贷风险主要是因为盲目扩招后学校的资金资源优势不足和政府机构的投入支持力度不大导致。很多学者也提出我国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高端发展。拓展人才培养的规模与战略策划,力争通过跨区域和国际化的战略化协作办学来建立新的突破点,使我国高职教育融入国际教育的大环境之中, 充分利用国际教育的优秀办学经验和各种资源, 提高学校的国际声誉。

(四)影响内涵式发展的要素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国内专家对于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侧重点有不同的阐述,对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比较权威的描述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把握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点,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内涵式发展的进程。学者谢仁业沿着体制和机制制约这个方向进行了客观的归纳总结,认为行政性干预和控制、不开放的师资运行机制以及定位不准确是主要的制约因素。鲁武霞、马建富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一轮推进,提出高职院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就要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适应市场变化的教育资源整合运作能力以及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院校管理能力。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提升是影响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总体上来讲, 内涵式发展过程中的学科结构、管理运作模式等一系列内在的动力因素与政策机制保障、教育消费需求、市场资源配置等外在的动力因素,都会以不同形式、不同力度对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构成直接的作用与影响。面对众多因素,我们很难明确地分辨出哪些是影响内涵式发展水平的因素,哪些因素是内涵式发展的结果。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这些要素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但这些构成要素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却是各有侧重的。正是这些核心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持续运行,构成了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力量,形成了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运行模式。

三、国内相关研究评述及未来趋势展望

通过研究发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质量提升。我国2010―2020年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此进行了部署,强调在未来的十年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提升办学质量。而质量的提升依赖于质量评价系统的完善,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教育评价界出现许多基于不同关注视角的高校内涵式发展水平的评价,如张耀嵩从内外部教育质量和保障体系出发的质量评价,谢南斌、田金信提出专门考察办学效率与效益的效能评价等。应该说,这些研究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些质量评价在突出内涵式发展特色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楼世洲、宁业勤在“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课题中提出了学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指标体系,评价领域包括内涵式发展条件、内涵式发展动力和内涵式发展结果,体现了教育质量评价是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评价的基本假设。杨理连把内涵式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模式体系,从系统分析的视角提出了内涵式发展的三个评价维度:基础建设评价标准、隐性能力评价标准和核心成果评价标准。从高职教育质量观的发展趋势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大学影响下的实际收获将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方向。总之,随着学术界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进一步关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评价问题将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研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一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相关文献显示,对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对策建议方面的研究相对集中,学者们都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一些关注的核心要素和方向,但这些建议缺乏有力的依据和支撑,而且与其他教育类型的区分度不明显,今后需要进一步提炼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核心因素,科学地确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点和特点。二是之前的研究对于内涵式发展的实质具有比较缜密的分析解读,然而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点内容的研究不够明晰,这一点不利于实现对内涵式发展的评价和推进工作。只有各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清楚了解内涵式发展的内容和方向,才能通过机制创新以转变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教育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三是从研究探索现状来看,对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实证研究成果不多,大多数研究是关于经验描述的一些理论探讨,很多政策性建议和导向缺乏科学性和说服性。一些研究成果中虽然提出了评价指标的构建思路,但没有应用具体的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来支撑评价系统。实证研究探索方面严重不足,这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而且不同地区的高职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学者所采用的论据体系往往难以覆盖各个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这些都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探索中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董刚,杨理连,张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92-197.

[2]杨理连. 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高职内涵式发展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7):14-16.

[3]张德祥,林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历史变迁与当代意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11):3-8.

[4]傅兴国.论我国高教发展模式的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1988(1):79-81.

[5]王洪才.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 教育发展研究,2006(7):14-17.

[6]傅笑然.“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概念的解读与审理[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7]谢仁业.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价值、问题及趋势[J]. 教育发展研究,2006(7):7-10.

[8]王战军.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27(2):2-5.

[9]房剑森.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政策选择[J]. 教育发展研究,2006(7):1-5.

[10]谭秋浩.浅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1-2.

[11]来俊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5(1):227-230.

[12]浦玉忠.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1(12):92-93.

[13]周雪梅.内涵式发展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J].教育探索, 2013(8):25-26.

[14]陈娜,刘文超.河北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2(4):60-62.

[15]徐木兴,刘朝马.论高校内涵式发展模式与运行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 2008(6):34-38.

高质量经济发展内涵篇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11日

郑州作为河南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高职教育经过20多年外延式 (新增投入、新建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为主的发展,已初步完成规模发展,截至2014年郑州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39所,在校生达到40万人。然而,在高职教育外延式发展的同时,制约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凸现,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在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建设中原经济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历史背景下,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河南高职教育就必须走坚持内涵式发展为主导模式的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模式适应了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承载着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了郑州地方高职教育在内涵式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并探求了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规模与质量之间不协调。近年来,为了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郑州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协调发展,高职院校规模迅速扩大,有力地促进了河南高职教育的发展。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的高职院校在其规模发展与质量间能相互协调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大多数院校能够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技强校”,严把质量关,促进企业和学校生产、技术、教学等多方面实现交流。但是,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在其规模发展与质量间的协调性还有一定不足。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若干问题,诸如:1、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难以从根本上得到突破;2、教学质量上,表现在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差,有的企业反映高职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当中在具体技术、生产、管理等问题上的能力比较缺乏;3、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制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4、产学研结合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颇多的,在认识上模糊不清,缺乏统筹考虑,有关政策上不配套,缺乏完整的有关产学研的准则和指导。

(二)办学条件不足,办学特色不鲜明。办学条件不足是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办学上所普遍存在的现象。郑州大多数高职院校起步时的基础较为薄弱,大多数是由中专合并而来,发展时间较短,近年来较快的规模扩张,使资金短缺成为了高职院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基本维持在原有的层次上,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另外,自身的造血功能较差,没有属于自己的校办产业,缺乏必要的资金来购置专业所需的实践教学设施和实训基地的建立。

办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仍是郑州地方省职业技术教育的薄弱环节。郑州的职业院校,虽然都已明确自己的办学方向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真正办出特色的还不是很多,不少专业还是普通本专科专业的“压缩型”,还有的职业院校积极向普通教育靠拢,极力想甩掉“职业”二字,使其职业特色越来越不明显。

(三)专业设置不够理想。郑州整个高职教育专业的专业数目是比较庞大的,但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值得深思。

其一,专业数量偏多,规模效益较差。有的高职专业会出现只有几人或者十几人的规模,对于专业开设较少的院校来说,规模更是难以达到,这必然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高职院校的经济效益。

其二,专业设置仍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各职业院校都在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设置专业,但是由于办学条件等各种原因的局限,郑州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工程技术类、金融类、经管类、农林畜牧类等专业相对较少。

其三,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专业趋同。有的高职院校受利益驱动,缺乏必要的调查和预测以及自身实际条件,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其专业设置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随意性、盲目性。

(四)师资队伍达不到职业院校的教学标准。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师在师生比上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许多学校教师增长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学校规模扩张的速度和学生增长的速度,生师比极不合理。教师超负荷工作,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从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双师素质结构及专业知识结构来看,都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年轻教师比例较重,兼职教师缺乏规范管理,大部分教师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差,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再一方面高职教师来源渠道单一。教师大部分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多数还是应届毕业生,不具有企业实践经验,而从企业调入的教师比较少。

(五)高职大学精神的失落。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奋斗中凝练而成的理想追求与价值判断,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它成就了大学的基本品质。目前,校园文明、大学精神在一些高职院校中正被“官本化”、“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倾向所侵蚀,导致校园文明、大学精神的失落,动摇了高职教育本应独立的根基,也削弱了高职教育教书育人的功能。

二、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对策

(一)适度规模发展,科学准确定位。郑州地方高职教育发展的相对稳定和适度规模是河南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其发展速度应与高校现有办学条件相匹配。高校招生规模的确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如果高职院校不顾现有办学条件或不注重办学条件的改善,而大幅度扩展其规模,结果只能以牺牲高职教育的质量为代价。

郑州地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主要表现在:1、目标定位。高职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级技术及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个定位不能受到动摇和模糊;2、职业定位。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在,是以职业技术能力为本的教育,为学生今后步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创业准备的教育;3、知识和能力定位。河南高职教育要通过以岗位群的需要为主要依据来制定教学计划,并在职业岗位描述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按需施教。

(二)优化办学条件,以特色求发展。郑州地方高职教育应加强政府指导,提高企业参与度,借助自主发展,引进经营理念,优化办学条件,实现科学管理,要做好统筹规划,使学科发展、科技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大学文化引领和国际交流协调一致,从而统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同时,需要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适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是各层次、各类型大学的发展共识和追求目标。在贯彻实施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的过程中,郑州地方高职教育的发展要充分符合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增设当前经济结构调整急需的专业,从而形成科类齐全、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效果显著的专业体系,大力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三)优化课程体系,着力改革创新。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基石和平台。在优化课程体系时,应该注意:1、在进行专业规划时,要开展社会调研、职业/专业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和分析教育资源等,确保制定科学合理;2、在专业设置上应该面向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尤其是当前中原经济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规划为郑州地方高职教育提供的机遇;3、高职院校应该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理论课够用原则,制定新的培养方案,体现岗位技能所要求的课程体系。

(四)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教师既是学校办学主体也是学校的立校之本,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和{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实现与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极为密切。河南高职院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就必须加强师资建设,要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的凝聚力,从而大幅提升教学质量。

(五)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训体系。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要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训体系。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机制,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在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基础上,探索建立董事会、理事会为主要议事形式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确实形成“四共”校企合作机制,实现将教育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企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企业技术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动力。首先,加强顶岗实习环节,提高岗位职业能力;其次,重视生产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训体系。

(六)重塑高职院校大学精神。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作为其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对学校历史传统、精神品质、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等精神文化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整合,是学校师生群体在价值认识的基础上积淀成的深层心理结构和信念。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对全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行为起导向和规范作用,而且,对于凸显和稳定一所高职院校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构建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要结合实际,首先,要重新认识高职院校的性质,重塑正确的高职院校人文精神;其次,高职院校应重塑科学精神;最后,高职院校应重塑创新精神。

三、总结

河南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中原经济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给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发展带了机遇和挑战,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转变教育观念、科学准确定,优化办学条件、以特色求发展,优化课程体系、着力改革创新,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质,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训体系,重塑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为主导的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高质量经济发展内涵篇7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复杂性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战略上经历了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改革“实验”——特区建设和优先发展浦东,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二个区域率先发展起来。在此基础上走协调发展之路,开发西部、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新篇章。伴随这一宏观进程,东、中、西客观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东部市场经济体系日臻完善,已经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二十几年的发展使之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部成为重要的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体系化的产业。西部则成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乃至廉价劳动力的输出地。伴随这一复杂历史进程发展前进的高职教育,呈现出同样的差异性、复杂性。因而,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上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与复杂性。东部,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高职院校建设起步早,已完成资源整合与校区建设,规模大、面貌新、质量高、就业好,内涵建设的重心已从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向开放办学、深层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发展和高职教育创新方面转移,内涵建设的重心是如何实现发展创新、提升质量的同时提升层次。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高职院校正在进行资源整合或刚刚结束,建设发展与内涵建设并举,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教学的规范管理,同时,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解决生存与发展二个方面的问题。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还处在进一步扩大高职教育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阶段,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空间有限,如何提高高职教育的实效性,向东部地区输送技能人才,提高就业率,是其内涵建设重点。因此,高职升本的冲动更多来自东部,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探索有中国特色本科层次高职教育规律的重任,也应由东部高职院校承担,上海二工大、上海电机学院成为样板。同时,由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社会较高的开放度,又决定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也应从这里开始,才能逐步实现中国高职教育的国际接轨。事实上,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在这一领域做出示范。

中部及东北地区高职院校初步形成规模,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还需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逐步开展,发展具备良好基础。如,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在服务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显著成绩,平均就业率较高。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总体不足,高职教育资源也欠发达。所以,民办高职教育发展较快,如西安翻译职业学院,一所2000年建校民办学校,不足十年发展成在校生3万人的规模,令人震撼。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滞后,毕业生本地就业空间有限,输出性教育服务是其一大特色,教育部实施的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程,在带动西部高职教育发展、提高内涵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大批西部学生东部就业,解决了东部技能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也提高了西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总目标。由上可见,东、中、西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上存在层次、重心的差异,也存在内涵建设发展阶段、水平的差异,各自负有不同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这些情况决定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复杂性特点,在实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时绝不能简单化。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多样性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至今,发展近十年时间,不论从办学规模、还是院校数量快速发展主要是2000年以来的事情,2005年全国高职在校生数为713万人,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5.7%,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091所,这样举世瞩目的办学规模与所取得的成绩,在于中国走了一条多样化发展高职教育的道路。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主体上,既有省、市二级政府主办的高职教育,又有行业企业办的高职教育,有中外合作办高职教育,还有一批民办高职教育。在办学基础上,既有普通本科办二级高职学院,更多的是通过“三改一补”方式在职工大学、成人高校和普通中专基础上建设的高职学院,相当一批高职院校是整合几所甚至十余所成人高校、中职学校资源组建而成,还有一批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转向办高职教育,一批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民办或社会力量新建高职学院。这些高职学院建成的时间不是整齐划一的,多数是在2000年以后成立的。区域上分布全国各地,全国大部分地市已至少有一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门类上从综合到专科,一、二、三产业均有,可分成十九个专业大类。从规模上大到三、四万人,小到千余人。从层次上有本科层次高职院校、有本专并举高职院校、更多的是专科层次高职院校。

从功能上有只服务本区域高职院校,也有跨区域、跨国界服务高职院校。如此丰富多彩多样性的高职教育本身构成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突出特色。这种多样化决定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也必须是多样性的。行业办学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重点是更深层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发挥行业、企业办学优势,使之全面参与到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实训建设过程中来,追求师资、教学内容、技能训练与生产实际岗位的零距离。

转贴于

政府办的高职院校在保障稳定办学经费支持的前提下,改革体制与机制,通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干部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提高院校建设与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民办和社会力量办学高职院校要迅速扩大规模,同时加强办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民办运转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紧跟市场,办出特色,提高生存能力,扩大市场空间,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成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示范。建院时间短的高职院校尽快争取通过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工作合格评估,建校时间长的争取通过改革和发展建成国家或地方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多样性特征是根深蒂固的,也是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三、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长期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长期的,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同样是长期的。

第一,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中国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其自身的规律、特点需要长时期的客观实践和理论探索才能逐步了解,不断总结。如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对高职专科与本科层次建设的比例结构等,都需要一段时间探索和了解。

第二,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门类的经济与社会环境需要不同水平、不同形式、不同功能的高等职业教育,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层次上本科、专科都有,还能形成立体衔接,同时兼有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等多方面功能,但美国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还处于大众化阶段初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然不能完全借鉴美国社区学院模式。

第三,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兴办高职教育还仅三十余年的历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还处在探索期中。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职业教育的重心才由中等职业教育逐步上移到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发达国家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途径,但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至今仍是其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从德国的“双元制”到“三元制”,到美国的“学校到工作”模式,英国的基于工作的职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等等,每个国家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高职教育模式,这个过程还在进行之中,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也将汇入这一长期改革与探索大潮之中。

第四,现代技能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决定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必然是长期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一方面技能人才紧缺,一方面大批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种状况并存。现代高素质技能人才既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又有现代精神,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还有熟练应用专业技能,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短短的二至三年里实现这一目标是十分艰难的,需对其成长机制、过程管理、结果评价有一套科学而严密的制度,而制度建设必然是长期性工作。

第五,内涵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建成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使全社会认同高等职业教育,不是视之为淘汰教育和“弱势教育”,重视技能人才的社会贡献而不是鄙视它,要通过这种高职教育的实践提高其社会地位,扩大社会影响,增加社会贡献,使高等职业教育深入人心,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正由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任务必然是十分艰巨的,既不能采取一种模式、一个样板,也不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更不能泯灭不同地区不同高职院校的各自特色,必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依据中国国情去建设。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从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入手,深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殊规律,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推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世界,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更好发挥其历史作用。

高质量经济发展内涵篇8

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地和聚集地,在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增多和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但是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1]面对问题和挑战,党和国家积极调整高等教育的方针与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明确提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2],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应紧跟时代步伐,着力于内涵式发展,提升高校教育的质量。

教育发展分为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外延式发展注重“量”的扩张,而内涵式发展则注重“质”的提升。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教育的本质属性,以优化教育的内部结构与要素作为发展动力。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阶段重视外延式发展,在规模上不断扩张,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突显,培养的人才质量下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十二个年头的今天,内涵式发展变得尤其重要,成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2.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

2.1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是把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地方高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地方经济发展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来源。地方高校教育质量的下降,直接导致人才质量的降低,从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间存在结构性失衡,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理想的人才,供与需的矛盾不断扩大,并由此引发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团结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成为部分社会问题解决的源头所在。

2.2学校发展的需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教育由于规模扩张导致教育质量下降,而教育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的提升成为了当前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由于规模的扩大,而师资队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教育资源供给紧张,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学校自身竞争力也随之下降。更有部分地方高校片面向综合性大学靠拢而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脱节,缺乏自己的特色与个性。地方高校要有良好的发展,就必须提升自身内涵,发展自身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

2.3个人发展的需要。批量式生产的教育,使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读书无用论”再次兴起。埋头苦读十几载,怀着满腔热血期盼着毕业后能在社会中有所作为,却被残酷的现实泼了一瓢冷水,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大学的职能有三,一是培养人才,二是发展科学,三是为社会服务。很多高校及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而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教学实现,学校和老师对教学的轻视势必导致学生发展水平的落后,大学的职能无法充分实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内涵式发展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目的,使学生实现自身生命可能性,实现个性发展,实现其人生价值。

3.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3.1适度规模发展 。高等教育的稳定发展和适度规模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发展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没有经济的支撑,教育无法实现良性发展。适度规模的“度”既指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也指教育自身所能承受的程度,又指就业容量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基数状况。只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现有教育资源条件来统筹高等教育的发展,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协调发展。

3.2优化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方式、比例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为了使高等教育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必须认真研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合理组合方式和比例关系。因此,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包括层次、科类、形式和地区结构,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3]

高校内涵式发展要求其教育结构的内在合理性。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需要,改革传统高等教育象牙塔式的结构,跳出盲目求大求全的怪圈,实现教育结构类型的多样化。另一方面要遵从教育和市场规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3.3加强师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关系着整体的教育质量和高校的发展。地方高校在进行内涵式发展中,要把加强和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只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为高校内涵式发展保驾护航,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教师能力和素质,努力创设出“留得住、用得了、能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尤其是为青年教师和拔尖人才提供快速成长的发展通道和晋升机制。

高校教师不仅要有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更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高水平的学识影响学生。近年频频爆出的高校教师女学生事件,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形象,影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信程度。学术造假、学术抄袭事件也影响了良好学术研究氛围的形成。

3.4重塑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之魂,是大学发展的精神引导和精神支柱。大学精神作为一种理念,既具有永恒的持久性,又具鲜明的时代特征。大学更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以新的内涵体现现念,实现从外在目标的重视向内在目标重视的回归。

大学精神应彰显人文关怀,突出科学理性。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选择热门、好就业的专业,学习期间热衷于各种考证、学习“有用知识”,教育趋于功利主义。我们的大学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使命,就必须在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注重“完整的人”的培养。大学精神中的科学理性,更多的表现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发展科学”作为大学的职能之一,理应成为高校师生共同的责任。科学研究不只是为了科学文化的传承,更是为了发展,因此,在科学研究中应秉持理性,坚持创新,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

4. 结语

为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只有明确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对于社会发展、学校发展、个人发展的必要性,才能增强我们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时刻反思自身发展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实际,主动调整自身不合理之处,实现长远发展。(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高质量经济发展内涵篇9

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数量和质量、外延和内涵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投资也持续加大,而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却不高,部分高职院校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以及品牌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等等,这些都是高职教育长远发展的“软肋”。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的正式到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旨在建成一批我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高职院校,凝聚全社会重视高职教育的共识,优化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环境,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引领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这项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使示范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发挥示范院校的示范作用,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必须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我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再进一步发展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二、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新阶段的特征——长期性、复杂性、多样性

(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长期性

第一,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其自身的规律、特点需要长时期的客观实践和理论探索才能逐步了解和把握。第二,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门类的经济与社会环境需要不同水平、不同形式、不同功能的高等职业教育。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还处于大众化阶段初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必然不能完全借鉴某发达国家或某发达地区的模式。第三,在世界范围内,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还处在探索之中。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后职业教育的重心由中等职业教育逐步上移到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发达国家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途径,但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至今仍是其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从德国的“双元制”到美国的“学校一工作”模式、英国的基于工作的职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等,每个国家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这个过程还在进行之中,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也将汇入这一长期改革与探索大潮之中。第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决定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必然是长期的。高技能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紧缺另一方面,大批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现代高技能人才既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又要有新精神,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专业技能,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短短的几年里实现这一目标是十分艰难的,因此,需要对其成长机制、过程管理、结果评价有一套科学而严密的制度,而制度建设必然是长期性工作。第五,内涵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建设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使全社会认同高等职业教育,不是视其为“淘汰教育”和“弱势教育”,这要通过高职教育的实践来提高其自身的社会地位,扩大社会影响,增加社会贡献,使高等职业教育深入人心。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复杂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战略上经历了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改革“实验”——特区建设和优先发展浦东、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此基础上,走协调发展之路,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掀起了我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新篇章。伴随着这一宏观进程,东、中、西部地区客观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展特征。伴随这一复杂历史进程而发展的高职教育,同样也呈现出了差异性、复杂性。因此,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上必然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与复杂性。

第一,东部,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高职院校建设起步早,已完成资源整合与校区建设,规模大、面貌新、质量高、就业好,内涵建设的重心已从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向开放办学、深层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发展和高职教育创新方面转移,内涵建设的重心是如何实现发展创新,在提升质量的同时也提升层次。

第二,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高职院校正在进行资源整合或刚刚结束资源整合,建设发展与内涵建设并举。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教学的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解决生存与发展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三,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还处在进一步扩大高职教育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阶段,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空间有限,如何提高高职教育的实效性,向东部地区输送高技能人才,提高就业率,是其内涵建设的重点。

东、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上存在层次、重心的差异,也存在内涵建设发展阶段、水平的差异,各自负有不同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这些情况决定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有复杂性特点。

转贴于 (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多样性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二十多年来,在办学主体上,既有省、市二级政府主办的高职教育,又有行业、企业主办的高职教育;既有中外合作主办的高职教育,又有一批民办高职教育。在办学基础上,有些是普通本科办二级高职学院,更多的是通过“三改一补”方式在职工大学、成人高校和普通中专基础上建设的高职学院,相当一批高职院校是整合几所甚至十余所成人高校、中职学校资源组建而成的,还有一批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转向办高职教育,一批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民办高职学院。这些高职学院建成的时间不是整齐划一的,多数是在2000年以后成立的。区域上分布全国各地,全国大部分地市已至少有一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门类上从综合到专科,第一、二、三产业均有,可分成19个专业大类。规模上大到三四万人,小到千余人。层次上有本科层次高职院校、本专科并举的高职院校,更多的是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功能上有只服务本区域的高职院校,也有跨区域、跨国界服务的高职院校。如此丰富、多样性的高职教育构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突出特色。这种多样化决定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也必须是多样性的。

第一,行业办学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重点是更深层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发挥行业、企业办学优势,使之全面参与到专业建设、实训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师资、教学内容、技能训练与生产实际岗位的零距离。

第二,政府主办的高职院校在保障稳定办学经费支持的前提下,改革体制与机制,通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干部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提高院校建设与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民办和社会力量办学高职院校要迅速扩大规模,同时,加强办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民办院校运转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紧跟市场,办出特色,提高生存能力,扩大市场空间。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成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示范。

第四,建院时间短的高职院校应尽快争取通过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工作合格评估,建校时间长的院校应争取通过改革和发展建成国家或地方示范性高职院校。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多样性特征是根深蒂固的,这也正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正是由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任务必然是十分艰巨的,既不能采取一种模式、一个样板,又不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更不能泯灭不同地区、不同高职院校的各自特色。同时,新阶段也必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依据我国国情进行建设。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必须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从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人手,深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殊规律,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推动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走向世界,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更好地发挥其历史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EB/OL].www.1aw—lib.com/1aw/law—Viewl.asp?id=71269,2000—01—17.

[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EB/OI].cnr.cn/jy/zhmx/zyjy/bjxx/pjwj/200711/t20071112—504627113.html,2007—11—12.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gov.cn/zwgk/2005—11/09/content一94296.htm,2005—1l一09.

[4]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EB/OL].lawbase.com.cn/LAWDATA/LawArti—cle.asp?ArticleNo=343629.2006—11—13.

高质量经济发展内涵篇10

随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就业和高校规模的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正处在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上。新的机遇与挑战迫使我们思考,高等教育用传统的外延扩张和粗放的发展方式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动力机制是什么?河北省高等教育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特点,只有走内涵建设的路子,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的跨越。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力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指以高等教育的内部因素作为主要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它是在现有高校数量大幅度增加和规模大幅度扩大的前提下,通过挖掘现有高校的潜力,实施制度创新和优化结构,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

系统论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可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外部动力,是指存在于高等教育体系之外对高等教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科学技术进步、教育消费需求、市场资源配置以及资金、政策保障因素等等,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以不同形式、不同力度对高等教育发展发挥作用;内部动力,是指存在于高等教育体系内部对内涵式发展产生内在驱动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学科建设、教育观念、校园文化、高校扩招、校际竞争等方面,它们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整体框架下,通过不同的微观结构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动力是基础,是外部动力的着力点;外部动力是保障,是内部动力发挥的诱因。

本文拟从政策、资金、师资,教育需求、就业、教育观念、结构调整以及特色机制等几个方面,尝试构建河北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机制,虽然没有涵盖所有的内外部动力机制,但通过这几方面主导性动力机制的强化,能够有力地推进河北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程。

二、河北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保障性机制

1.政策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从战略目标、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对2010-2020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做了新的部署,提出了很多新的政策措施,体现了当今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河北省依据国家《规划纲要》所体现的“以人为本、注重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导向,制定了《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当前,河北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重在把握国家和省两个“规划纲要”,从高等教育发展内部提出政策导向,通过深化教育强省建设,制定和推行促进高等院校建设、重点学科发展、学术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教学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激发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活力,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水平。

2.资金保障。高等教育就其性质来讲,是一种有限资源,因此其规模受国家和社会投入的制约。扩招后,河北省高等教育的投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来自国家和社会的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却在逐年下降。2009年,河北省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在全国居第25位,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居第31位[1],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相当的省市相比,经费投入明显偏低,使得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速度变缓。

当前,破解河北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资金“瓶颈”,就是要在政府经费投入增长有限的情况下,拓宽投资渠道。还要主动寻找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通过将高等教育的科技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优势和经济优势,开辟教育与产业经济良性互动、市场与高校双赢合作的新格局。同时,高等院校还要着力扭转传统政府拨款机制下形成的惰性和依赖性,努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探索建立完善的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师资保障。师资是保证高等教育教学、科研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内涵式发展最重要的教育生产力要素。随着在校生数量的快速增长,河北省高校的师资队伍虽然不断扩大,但生师比也在不断增长。统计资料显示,河北省高校生师比从1999年的10.4增长到2009年的22.3[2],显示了扩招后师资的缺乏。

建立河北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师资保障机制,要因地制宜,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投入中用于师资建设的比重,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机制;加快师资引进和本土化培养速度,提升师资存量和水平;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师资培养和评价体系。通过建立优质师资的交流与共享平台,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效益的最优化,同时引导各级各类高校以准确的、科学的发展定位,构建合理的内部师资结构体系。

(二)需求性机制

1.教育需求。近几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经济体制改革、贫富差距的拉开、家庭抚养费用的增高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等,高等教育的需求又受到学龄人口下降的挑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在2002-2006年达到顶峰之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在今后3-10年间,高等教育的需求将会逐渐变小,上大学的人将会减少。目前河北省已经出现个别高职院校招生困难的现象。

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稳定和适度规模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从长远来看,河北省高等教育要适度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相适应,与高校现有办学条件相匹配。另外,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还要与学龄人口需求量相衔接,适应学龄人口变化控制招生规模也是河北省高等教育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方向。

2.毕业生就业需求。近年来高校招生数量的提高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总量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现。2009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28万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不能充分就业,既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

优化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需求机制,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社会吸纳方面,要拓展企业用人的市场需求主渠道,鼓励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积极接收大学生。同时,也要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到基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高校供给方面,高等院校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加强社会实践和就业技能的培训,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3.科技要素需求。长期以来,河北省作为高等教育大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新时期,由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和体制存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教育的产学研发展,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益。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科技要素需求,要充分利用河北省高校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资源优势,将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与应用研究、技术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沿海经济和河北省十大主导产业(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医药、建材建筑、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旅游、现代物流)发展需求为核心,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此同时,注重人文社科领域基础与应用的结合,为政府科学决策、社会管理提供有建设性的高层次政策建议,实现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

(三)导向性机制

1.教育观念导向。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而言,内生动力是第一位的,外部动力是第二的,所有外部因素的变化只能改善发展环境,而只有高等教育自身的不断改革,才能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教育观念的导向机制,建立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认同与创新之上。从河北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到每一所高校的个体发展,都可以看做是对内涵式发展主导观念的认同、转化、吸收和创新。因此,河北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不仅需要一个主旨鲜明、内涵丰富、兼容并蓄的理念做指导,更需要一个立足省情、放眼世界、敢于改革、善于创新的观念导向机制来推动。

2.结构调整导向。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河北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合理设置人才培养结构,已经成为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迫切任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教育结构要遵从教育和市场规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调整教育结构,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以准确恰当的定位,构建职责分明、特色鲜明的层次结构。着力建设扶持几所综合实力较强的院校,坚持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立足地方、面向全国;建设一批参与全省经济建设,在某些强势领域方面保持自己优势和特色的高校;一般本科高校要积极参与当地的经济建设,根据本校学科、人才优势和当地经济特色,开展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和社会服务。

(四)特色优势机制

河北省内嵌京津两大中心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无论对经济还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经费紧张,投入难以满足的情况下,河北省高校必须放开思路,多方谋划,利用京津的经济、文化、人才优势,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首先,要借助优势“借鸡生蛋”,吸引京津优秀人才,补充河北高校的师资不足。其次,办好大学科技园,建立“产、学、研”三结合的科技开发基地。大学科技园一方面可为京津高校科技研发缓解场地、资金等压力;另一方面又能调动我省高校的科研研发的积极性,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上台阶;也可带动省内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另外,还可考虑由京津企业注入一定资金,与河北省高校进行合作,形成股份制管理模式。投资企业掌握一定的股份,参与学校的管理,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规格,省内合作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完成培养任务。这一方面能够为省内高校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也能为学生就业找到新的门径。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既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有机系统,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运动过程,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许多现实问题。本文对于河北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只是一个理论层面的探索和尝试,仍有许多新的课题有待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高质量经济发展内涵篇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面向中原经济区的河南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研究”(编号:122400450199)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2-0026-03

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不断涌现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快速放大,并且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培养模式,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发展,迫切要求当前河南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

一、内涵建设的方向是实现与中原经济区发展良性互动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河南高职教育在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强劲动力驱动下,也实现了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2011年,河南省共有普通高职高专院校70所,在校生74. 13万人。但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而破解这些问题,适应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需要,实现与中原经济区的良性互动是今后较长时期内涵建设的方向。

(一)在规模增长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发展

河南高职院校在上一轮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同国内众多高校一样,不断扩展新的专业领域,追求门类齐全,向综合型大学发展。经过这一轮简单的规模扩张,高职院校之间趋同性进一步增加、差异性进一步缩小,重复开设了很多同类专业。许多新开设的专业由于缺乏师资力量及办学经验,专业教育达不到应用的水平,就连学校原有的特色由于精力分散也日渐衰退。有些院校更是教学基础薄弱,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但由于学校规模扩张过快,内涵建设不能及时跟上,导致学校所设专业与社会需求有一定差距,不能实现无缝对接,加之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课程建设跟不上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导致部分学生学非所用和用非所学,从而形成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学生毕业即失业或就业后再失业现象严重。这种现象导致河南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格上难以动态适应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无法与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准确对接,也无法与中原经济区的特色发展相匹配。

(二)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尽快实现内涵提升

由于河南省大多数高职院校是在原来中等专业学校的基础上升格而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没有能及时同步跟上,人才素质与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其原因存在于三个方面:首先,盲目扩大规模,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驱使下,严重忽视了教学质量。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在升格过程中,教学资源及教资力量不能及时跟上规模的发展,又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因此只能牺牲教育质量,其结果必然是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办学质量却越来越差,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子之中;其次 ,缺乏高等教育办学经验,办学定位及目标不明确。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盲目学习本科院校,追求大而全的模式,教学模式上基本上是本科压缩。可办学资源又有限,圈地盖楼进行规模发展占用了这些有限的资源,没有更多的资源来进行本科的内涵建设,因此,造成学生在理论上比不过本科生,在实践动手能力上比不过技校生,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再次,教师知识更新慢,难以跟上创新型社会的要求。

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河南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好这些问题应是当前河南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提升河南高职教育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凝练匹配中原经济区产业布局的学校特色是内涵建设的关键

高职学校应有自身特色,这种特色应是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必须遵守的质量标准和操作框架,是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反映、折射和物化。基于这种认识,河南高职院校应凝练自身特色,找准自己在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中的位置,努力实现学校特色与中原经济区发展相吻合,依托自身优势专业,在优势领域准确定位、形成合力。

(一)特色建设的出发点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高职教育要求“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一些高职院校却将其解读为“以专业技能为本位,以就业率为导向,以为企业服务为宗旨”。这种认识导致高职教育的教育功能被弱化。学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这不仅是国家对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受教育者不仅要成为职业人同时还是社会公民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学习在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如与人协作及沟通的能力、独立面对各种选择与变化并做出相应抉择与调整的能力。然而大量的高职院校片面地追求就业率,这只能是低层次、无发展的就业,不能实现对受教育者上述需求的基本满足。

教育功能的缺失,会导致学生核心能力如沟通能力、心理抗压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转移能力较弱。高职院校不能仅仅只提升学生的行业能力,更应重视培养其核心能力。这些核心能力还包括对学习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决策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责任感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核心能力的培养比职业能力的培养更难。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应从多方位全方面进行建设,如在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教学中,始终坚持素质教育。只有如此,内涵建设不能脱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

(二)特色建设的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首先,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这不仅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水平的关键,也是实现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改革现有脱离行业和不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专业,加强新专业开发,做到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不断调整优化专业培养方案,结合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和本校的办学实力,精心打造精品专业,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建设过程中,一是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和优化。专业的设置应尽可能在良好的市场就业基础上,使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二是要以岗位素质培养作为主线,开发课程体系;三是创新“工学结合”,培养学生“零距离”首岗的能力。

其次,注重课程建设。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出发点和重点,课程建设是内涵建设实现的途径。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学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能对职业发展进行规划。因此,课程体系应该是由学科课程体系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转变,要突破传统课程内容的设置,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内容,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有效性的目的。

第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在办学特色上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应用技术与开发能力的培养,强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实践性。实训基地是实现教学环境职场化的有效途径。实训基地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必须开展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应用,进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满足这种需要,另一方面,则是满足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二是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要建设能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能为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考核和推广新兴产业技术提供服务;三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是实训基地建设的主导方向,它也是实现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直接获取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也为企业直接选聘人才提供了直接的机会。同时校企之间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也为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培训等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对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提供极好的帮助。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改善校内实训基地条件,同时应该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了解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有哪些紧缺技能岗位,并由学校提供场地与管理,企业提供资金与技术,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虚拟工厂、车间、工艺等进行合理开发,以解决学生人数多,动手机会少,实训成本太大等问题。

三、内涵建设的路径是更新教育观念,做好资源整合

随着中原经济区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整合教学资源,探索新思路、新模式,不断提高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的能力。

(一)更新观念,明确高职定位

准确的定位是卓有成效内涵建设的前提。通过准确的定位,彰显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及实施方法。但是在定位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杜绝盲目攀高。准确的定位应该包括:在办学层次上,在坚持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基础上,强调高等教育的属性;在发展的方向上,坚持就业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在培养目标上,坚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教育观念上,不仅要坚持学历教育,还要向技能培训、科研开发及为社会服务转变;在教育管理方法上,要由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向学制弹性化、教学服务商品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选择多样化、教学场地职场化等方面转化;最终实现工学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能根据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及时修改教学方案、调整教学计划。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教学资源

资源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基础。资源不足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面对的客观问题,如何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创造特色的有效途径之一。

资源整合的关键是师资的整合。师资力量是学校的核心资源,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与综合应用能力。在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会猛增,高职教师在钻研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才能培养出适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优秀高素质技能人才。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先要强调师德师风的建设。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理论学习和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强化“双师”素质培养。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定岗实习。只有真正的到企业去,才能了解到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及发展趋势,积累工作经验,更好的把理论和实践运用于课堂之中;三是要进行专兼结合的、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建设。直接聘用企业的优秀人才或是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形成实践技能课由专业的高技能水平的专兼职教师指导的机制。

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是资源整合的重要内容。在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上,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学校有特色的教学条件的改善上,提高特色教学的档次,从而带动整个专业的建设;其次,为改善学校实践教学条件,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可采用内投外联的模式,学校充分利用自己的师资、场地、科研能力等资源作为股本,引进企业资金、设备场地、技术等,与企业进行合作办学,使企业能直接参与办学的过程,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再次,尝试通过企业设备、技术入股的方式,建立一批相关的实训室。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与相关行业内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使实践教学资源得以有效的整合利用,为学院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三)加强基础管理,培育优秀文化

基础管理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所必须的各项专业管理职能得以发挥而应具备的规则、程序、标准、机制和框架等。它是学校最基本的经常性的管理工作,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必须苦练的基本功。其内容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管理趋向规范化及文化的过程。规范化过程是建立硬约束的过程,文化建设过程则是软约束、正激励的形成过程。

规范化是指根据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合理地制定学校规程和基本制度以及各类管理事务的作业流程,以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通过对该体系的实施和不断完善,达成管理动作的井然有序、协调高效的目的。规范化是学校基础管理的硬约束,这种硬约束可以帮助矫正人的不良习惯并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规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强化硬约束的过程。而学校是一个包括多要素、多部门、多重活动、多种管理的复杂系统,唯有优秀的校园文化才具有把人的思想和行为融为一体的功能和价值,能够将多种因素、多种活动、多种管理粘合在一起,共同发挥系统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起引导作用的导向功能上;其次,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凝聚功能上;第三,能起到良好激励作用的激励功能上。特别是校园文化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时,师生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们会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学校的荣誉和形象;第四,增加学校影响力的辐射功能上。优秀的学校文化能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培育优秀校园文化,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总之,在当前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背景下,河南高职院校只有加强内涵建设,才能实现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承担起服务并推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重任,才能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S].国发〔2011〕32号.

高质量经济发展内涵篇12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环境下,高职学生在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同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创业机遇,成为了其成功就业的重要通道。时至今日,双创教育掀起了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新潮流,对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至关重要。双创教育本身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对高职教育体系建设提出了诸多要求,包括理念转变、方法创新等,这亦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构成要素。

1内涵式发展概述

根据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新时期,党中央就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新常态建设部署,明确了内涵式发展的思路导向,对高等教育有了更加深层次的认知。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构成,其在办学理念上区别于普通高校,唯有清晰地了解内涵式发展概念,才能更好地付诸于实践,提高高职教育参与自觉性、能动性。内涵式发展与内涵发展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截然不同,前者更多地着落于实践层次对发展内容及路径进行探究,是以挖掘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一种发展模式,而后者则突出事物内涵的深化。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并非强调以数量增长、规模扩张、空间拓展为主,而是以挖掘内在潜力为核心,实现教学效率及质量的双向提高,并通过资源配置优化、目标精准定位、品牌形象构建增强自身软实力,促进本校健康、持续发展。某种意义上而言,双创教育亦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

2河北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在大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下,河北高职教育整体表现了良好发展势头,得益于大众教育认知提升,其在规模上有所扩张,并基于不断的创新优化探索,结构趋于完善,效益显著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人才培育功能价值。但是,客观维度上讲,受多重因素影响,河北高职教育发展依旧存有不少问题,内涵式建设欠缺,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具体而言,相较于快速增长的高职教育规模,其质量建设却不尽如意,对双创教育的认知模糊,缺乏完整的统筹规划,轻视软文化环境建设,未能有效影响学生发展。另外,在双创教育实践体系中,教师作为主导,其综合素养水平与教学质量存在着紧密关系,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以目前来看,河北高职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其数量构成与快速增长的生源需求不符。同时,大多数教师虽取得了较高的学历证明,掌握着丰厚的理论知识,但教学实践经验匮乏,加之教研培力度不足,难以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效指导。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建设,对双创教育的渗透不足。

3双创教育背景下加快河北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策略

办学质量作为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所在,唯有不断发展,才能满足社会需求,是高职院校永恒的话题。尤其是面对双创教育提出的种种挑战及要求,进一步加快河北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至关重要,作者基于上述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践行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3.1更新思想理念

思想理念是行为实践的先导,能够反映出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特征,为教育发展指明方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学生就业压力倍增,进一步突出了双创教育的重要性及价值。基于此背景影响,加快河北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首要基础,就是转变思想理念,重视人文体系建设,精准把握时代的要求及特性,为推动双创教育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纵观河北高职教育的整个发展历程,其虽既已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对双创教育的融透与实践时间尚短,理论缺乏成熟,积累经验不足。对此,河北高职院校应理清办学思路,坚持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增强内涵式建设,转变思想观念,准确分析自身所处环境,明确双创教育目标。有学者指出,“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团队建设、产学研结合、国际交流合作、文化建设、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等均是高职内涵式发展模式的要素”。现阶段而言,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育人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新生力量。无论时代课题如何变化,教育的本质始终是服务于人的发展,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双创教育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机制改革的重要表现,应认识到教学质量是根本,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及需求,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助力高职内涵式发展。在坚持上述思想理念的导向下,河北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必将取得更大成就。

3.2重视师资建设

新课程改革规制下,教师并非作为单纯的传道授业者,其同时还承负着诸多责任,如心理教育、职业教育、文化教育等,是教学主导,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综合素质水平与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紧密相关。双创教育实施,对高职教育教师提出了诸多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新时期,河北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依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支持,加强相关建设工作,提高师资的凝聚力。根据《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高职院校要着力打造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高职院校生源数量急剧增长,形成了较大的教学压力。对此,高职院校应统筹发展规划,立足长远,积极践行国家扩招政策的同时,加大对师资建设的投入,可采用专兼相合的方式,扩充教师队伍,优化内部结构,为双创教育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拓展人才来源通道,加强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邀请优秀职工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技能经验优势。基于此,高职院校还需组织多样化的培训教研活动,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目标导向,及时宣导先进思想理念,丰富教师学识涵养,提高其创新创业教育意识,量化对他们的岗位职责标准,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素质,促进经验共享互换。

3.3优化课程设置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石和平台。双创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需坚持市场导向功能,结合我省产业结构及人才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包括校本教材开发、教学方法创新以及评价机制完善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之科学技术不断革新发展,社会分工愈加明确,对岗位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普通高校不同,高职教育更偏重于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应面向趋于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尤其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格局下,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对此,河北高职院校应以政府的发展战略布局为基础,建立健全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开发有效校本教材,融入企业生产实践案例,渗透创新文化元素,突出知识传导与素质建设一体化发展目标,更新学生成长发展意识,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同时,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还需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创设创新创业实践情景,尊重学生主观个性差异,组织其协作讨论,激发他们的能动因子,最终取得良好成效。关于教学评价,要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师生双向参与,客观反映学生思维能力实际,了解他们的创新创业素质,及时发现问题,继而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

3.4推进校企合作

高质量经济发展内涵篇13

1.推进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时代意义分析

(1)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以及大变革的时期,世界多极化以及经济全球化正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在日益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日益凸显。高等教育承载着培养专业性人才的使命,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党的十也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推动内涵式发展是目前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是教育大国,但是还没有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更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因而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

(2)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已经晋升为人才的竞争,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世界各国都认识到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因而纷纷出台相应的教育政策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国都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创建教育基地,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3)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早在2002年,我国就已经实现了大众高等教育的目标,但是也有学者指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在教育观念以及教育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着质的不同。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追求量的变化,只有质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帮助我国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因而,我国必须要树立高等教育的发展观,坚持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将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2.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述

(1)质量是根本。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概念,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有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研究的质量以及服务社会的质量等。有效实现这些质量的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内涵式发展。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与根本,因而想要从根本上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来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

(2)结构是基础。有学者指出,想要使教育适应新的社会的需求,就必须对教育的结构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同样如此,不管是规模的扩张还是质量的提升,都是教育结构优化的问题。教育结构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促进高等教育全局性与战略性的发展。

(3)规模是前提。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自然离不开教育规模的扩展,扩大教育规模是很多国家初期发展教育的显著特征。规模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规模得不到扩展,质量的提升以及效益的增长都是无稽之谈。所以说,扩展教育的规模,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前提条件。

(4)效益是关键。不管是规模、结构还是质量,高效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进而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另外,办学效益的高低对教学规模的扩张以及质量的提升、结构的优化都起着直接影响。可想而知,想要实现高等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必须统筹兼顾这四个要素的发展。

综上所述,推进内涵式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兼顾教学质量、教学规模、教学效益以及教学结构这四个要素的统筹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而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