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经营决策方法实用13篇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篇1

一、短期经营决策的含义及内容

1.短期经营决策的含义

短期经营决策是指决策结果只会影响或决定企业近期(1年或1个经营周期)经营活动的决策,主要侧重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收入、成本、利润、产品生产等方面。短期经营决策是为了解决如何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尽可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实施的决策。

2.短期经营决策的内容

短期经营决策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定价决策和生产决策两大类。定价决策是指围绕产品的销售价格而展开的决策。一般情况下,产品的单价越高,实现的销售收入和销售利润也就越多:反之,则越少。但是,产品售价的高低对产品的供求关系影响也很大,提高产品售价,需求量将会下降,反之,则上升。因此,确定产品的最佳售价,必须考虑市场供求趋势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生产决策是指围绕如何利用企业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组织生产经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的决策,主要侧重于是否生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生产多少等问题。

二、短期经营决策的基本方法

短期经营决策分析所采用的专门方法,因决策的具体内容不同而有所差别。下面介绍常用的几种。

1.差量法。差量收入是两个备选方案预期收入的差异数,差量成本是两个备选方案的预期成本的差异数。差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比较两个方案的差量收入与差量成本,差量收入与差量成本的差额就是差量利润。如果差量收入大于差量成本,那么前一个方案就是较优的,相反,如果差量收入小于差量成本,则后一个方案是较优的。

2.本量利分析法。短期经营决策的奉量利分析法就是利用业务量、成本与利润三者之间的内在的数量关系,采用本量利分析的概念、指标和计算方法进行相关经营决策的方法。

3.决策模型法。决策模型法是借助于数学.运筹学和统计学中的特定方法,通过建立一定的决策模式,再进行方案比较和取舍的决策方法。常用的决策模型法包括线性规划法、概率分析法、决策树分析法等。

三、短期经营决策的相关收入与无关收入

相关收入是指,某项收入的发生与某一特定的决策方案相联系,如果一项收入因某个经营决策方案的存在而存在,即若这个方案存在就会发生该项收入,若这个方案不存在,该项收入就不会发生,那么这项收入就是相关收入。与相关收入对应的概念是无关收入。一项收入的发生与某决策方案的存在与否无关,即某个方案无论是否存在,该项收入均会发生,那么该项收入是某方案的无关收入。无关收入在短期经营决策中不予考虑。

四、短期经营决策的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

相关成本是指受决策影响而在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的成本。如果一项成本只属于某个经营决策方案,即这个方案存在,就会发生这项成本,如果这个方案不存在,就不会发生这项成本,那么,这项成本就是相关成本。无关成本指不受决策影响而在决策中不必考虑的成本。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包括多种具体表现形式。

1.付现成本和沉没成本

付现成本是指需要动用现金支付的成本,一般与经营决策相关,如耗用的材料、支付的工资等。沉没成本是指过去已经发生,目前决策无法对其改变的成本,如折旧费等。

2.历史成本与重置成本

历史成本是指已经发生的实际成本,是决策中无须考虑的无关成本。重置成本是指目前从市场上购买同一资产时所需支付的成本。重置成本在一些经营决策中,属于相关成本。

3.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

可控成奉是指某一考核单位(车间、部门)能控制并要对成本的发生负责的成本。不可控成本则是指不能控制、不需对成本的发生负责的成本。

4.可避免成本与不可避免成本

可避免成本是指由于改变某方案的决策而可避免计入该方案总成本的那部分成本,反之,则为不可避免成本。

5.边际成本与差量成本

边际成本是指多生产或少生产一单位产品时所增加或减少的成本。通过比较有关备选方案的差量成本,就可直接评价它们经济性的优劣,并据以从中择优。

6.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从互斥的各备选方案中选取一种最优方案而放弃次优方案时所丧失的潜在利益或收入,也就是选择这种方案所支付的代价。

机会成本虽然不是实际支出,也不记入企业的会计账册,但仍然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现实的因素在决策时进行认真考虑。否则,就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篇2

三、关于相关成本决策法的运用。相关成本决策法是管理会计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管理决策方法,它将与某项决策相关的成本和收入进行配比来作出决策,其主要特点是只考虑随决策而变动的成本,略去不受决策影响的成本。相对于某项决策而言,前者称作变动成本,后者称为固定成本。在成本核算上,它假设决策引起成本的发生和变动,故应核算决策相关成本,从决策过程来看,它假设:1.决策只对成本在短时间内发生影响;2.多项决策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影响。显然,相关成本决策法只考虑决策的短期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假设决策互为独立是不符合现实的,尤其是随着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运用,企业总是面临许多决策:一些决策同时进行,

其相互影响体现在机会成本上;另一些决策则相继发生,其相互影响既表现在机会成本上,又表现为未来的潜在成本。相关成本决策法缺乏考虑这种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使用它的结果是一定时期内从各项决策取得的收益不具可加性,即整体效果小于各单项决策效果之和。为此我们应该结合作业成本会计,修正相关成本决策法。为衡量短期决策的长期影响和一项决策对其他决策(尤其是后续决策)的影响,管理人员不仅需要预计未来的机会,而且需要掌握成本的长期习性,包括那些不随单项决策而变动但随多项决策而变动的成本的习性。通过借助作业动因分析,通过揭示各种决策方案对作业资源的需求,使管理人员了解各决策方案的短期和长期后果,并帮助管理人员防止采用那些有着短期或长期不利影响的方案。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篇3

包装作为营销中的一个环节,用博弈的观点来看,它是把双刃剑:精美的包装既可能为企业创造高额溢价,又可能成为企业营销的负担,还有可能导致企业声誉受损,甚至危害社会长远利益。

从竞争层面来说,企业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方式树立企业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但是营销手段的滥用就可能导致过度营销,过犹不及。在不够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在一夜暴富的不良示范下,企业决策者变得浮躁、急功近利、短视,催生了对短期行为的不断向往――试图通过营销的手段来赢得市场,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出现了过度营销的趋势。

那么,什么是过度营销呢?简而言之就是企业将营销活动与整体运营过程割裂开来,只有营销而没有其他,片面依赖、夸大营销的作用,试图以营销为手段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

营销作为企业研发、制造、物流、营销、财务、运营系统中的一环,无法取代其他环节的功能与作用。例如,从三鹿“毒奶粉”、霸王“二恶烷”等事件可以看出,制造环节的弊端完全能抵消企业营销多年积攒的“家底”,甚至可能是挥刀自刭。因此,只有重视企业内部各种职能均衡发展、外部客户利益、社会公德、法律规范的企业才能做大、做强、做久。

过度营销的表现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以人为本”意识形态的深化,安全、健康、环保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成为新消费形式的引擎。如食品、日化、药品、家电等行业均与安全、健康、环保关系密切,这些行业都是容易出现过度营销的行业。另外,快消品行业依靠消费者高频次重复购买和规模放大效应所带来的巨额利润和价值,吸引众多企业加入竞争行列,激烈的竞争也使过度营销水涨船高。总体来看,不同行业的过度营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重视品牌不重视品质。无论品牌多么强大,传播如何出色,最后消费者消费的还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品质低劣的产品必将对消费者造成伤害,最终会伤害到企业辛辛苦苦打造起来的品牌,因为品质问题而轰然倒下的“大牌”不计其数。

价格利润最大化。价格是消费者评判产品价值的尺度,过于昂贵的价格会侵吞消费者的利益,过于低廉的价格又无法保证企业的合理利润,从而导致企业不能长期为消费者服务。达芬奇家具通过“炒作”与“包装”,将国内生产加工的低质产品,运用出口转内销手段演变为意大利原装进口奢侈品,利用价格杠杆,制造了业界价格和利润神话。不过,它也终因自己的短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无中生有的虚假广告。任何广告都是对品牌的长期投资,从长远的角度看,广告必须尽力维护好品牌形象,而不是过分追求短期利益。比如,霸王国际在产品宣传语上违反《化妆品命名规定》,加上“中药”、“纯中药”等字眼,打政策的球,强化了中草药特殊的使用效果。霸王虽获得了一定的短期利益,却在被曝光之后严重损害了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另外,在渠道建设、促销手段、公共关系等方面也存在很多过度营销的表现,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过度营销的危害

在各个行业以及营销的各个要素、方法中,都存在大量的过度营销现象,片面强调、夸大营销的功能会对企业和品牌造成哪些伤害呢?

摧毁企业走向强大的“土壤”。营销界流行一句话:“没有业绩一切免谈。”这是过度营销思维,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过度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如出一辙。例如,前几年国美电器强制规划每年业绩增长率达100%以上,在短期内,压力及指标量化管理对业绩的提升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从长远看,事实证明后来的国美风波以及被苏宁超越,很大程度上是由国美领导层过度重视短期业绩,不重视平衡发展所致。

业绩从周期上可分为长期业绩、中期业绩和短期业绩,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显性定量业绩(如年度销售量、客户开发量、利润达成量等)和隐性定性业绩(如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品牌知名度等)。由此可见,业绩是企业的一个综合平衡发展系统,定义为单纯意义上的短期销售业绩,必然以偏赅全、助长过度营销之风。很多企业获利能力超强,但还以追逐短期利益为目标,使竞争环境恶化、消费潜力枯竭、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收窄,自废武功。

削弱企业发展动力。营销只是企业组织系统中的一项功能,过度依赖这个功能会缩短企业生命周期。根据木桶理论,匹配才是硬道理。如果研发力跟不上营销力,工艺落后导致产品质量不稳,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营销力必受制约;如果制造力弱,无法保障准时交货,就会造成客户满意度低,流失客户;如果财务融资统筹力差,现金流断裂,营销方案无法执行,营销力何来?

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如果企业所有的资源都向营销倾斜,营销人高高在上,其他人必是跑龙套。这种精英式管理,不利于团队精神的打造与全体人员积极性的提升,最后结局是营销部这匹小马拉着企业这部大车在市场征战,严重削弱了企业整体能力的发挥,发展动力必受拖累。另外,过度营销大量增加企业成本,企业利润空间会收窄,没有源源不断的利润强心针,企业就无法积蓄能够推动整辆战车前行的能量,企业发展难以为继。

引发恶性竞争。由于供需矛盾尖锐,企业更多地聚焦于如何切割市场蛋糕,很少考虑如何将蛋糕做大、如何保证蛋糕不变质。每个企业都企图赢得竞争和更大的市场份额,频繁使用降价促销手段,利润空间收缩使企业运营可操作空间变小,企业市场应变力相应减弱。为摆脱困境,企业很容易患上急功近利与战略经营短视症,导致市场竞争往往是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引发整个市场竞争环境的恶化。

透支市场消费潜力。在目前消费者与市场不太成熟的背景下,过度营销的企业可能逞一时之快,销量会有较大提升。但要维持市场占有率,企业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而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潜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不是企业可以无限度发掘的,当期的过度消费会以后续的市场萧条为代价。2008年,引发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企业引诱消费者过度消费,透支了未来的消费能力,导致了金融链条的崩溃。

企业对所提供的产品拥有充分的知识,而消费者则缺少这些知识,因而后者依赖前者提供信息。企业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充分,消费者很难及时作出判断,这会引发信息提供上的道德风险。企业行为靠利益驱动而非道德驱动,因此,透支消费者潜力的过度营销行为屡见不鲜。

助长不良消费风气。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存在着如送礼消费、攀比消费、腐败消费等不良风气,企业的过度营销无疑会怂恿、加强消费者在这方面的消费意愿,不少企业为了追逐短期经济利益,在营销活动中表现出了种种道德缺失:1.利用消费者的盲目消费,虚假信息欺诈消费者;2.纵容炫耀式消费,获取暴利;3.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满足消费者的成瘾消费;4.不关心消费者的长远利益,鼓励守旧式消费;5.鼓动消费者负债和超前消费。

种种企业过度营销行为,使消费群体中流行着超前消费、畸形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强化了消费者的不良心理预期。虽然在短期之内引诱不良风气可能使企业收益颇丰,却会给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障碍。

过度营销的成因

过度营销会给企业和消费者甚至整个社会带来很大危害,那么,企业的过度营销是由哪些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呢?

国际化市场拓展受阻

中国加入WTO之后,不少企业惊呼国外市场并不是对我们完全开放的,各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设置了繁多的非关税壁垒,如国际标准认证、进口配额、歧视性采购、检疫标准等。一般企业难以达到如此高的标准,即使某一时期达到严苛的标准,一旦查出不符检验标准或者造成消费者伤害,对企业苛刻的追诉制度往往使企业走上绝境。例如,佛山市利达玩具有限公司陷入“美泰玩具厂召回”事件中,副董事长自杀。

发达国家高不可攀的行业标准及严苛的法律责任,使很多中国企业望而却步。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中,发达国家对中国部分产业的有效“封杀”,将中国“巨无霸”的超级产能限制在狭小市场空间中互相拼杀。企业为争得先机,必然死盯住主要竞争对手,在产品策略、价格策略等方面务求先于对手一步,尝到“头啖汤”。

低端产业链过于集中

早期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引下,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没有做好充分的产业结构与布局规划,导致门槛低的产业投资过热,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集中于产业金字塔底层。低端产品过多,产能过大,商品流通不畅,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形成过度营销的气候与土壤。

在产品、价格、渠道先天不足的劣势下,要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企业必然 “压宝”在促销环节上。低端产业链的过度集中,竞争程度日渐加剧,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服务方式、营销手法必然产生蝴蝶效应。例如,有些食品企业专门模仿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包装,让粗心大意的客户上当受骗。有效的策略很快就失去其原本固有的作用与优势,过度营销必呈泛滥之势。

疲于应对多元化消费需求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全球化共享,使消费者对世界的认识加深、眼界开阔,加上对时尚的追求,消费者抛弃了原来相对固定的消费习惯,形成多元化的消费观念。多元化的消费观念及不断拓宽的消费渠道,将原来比较集中的消费群体进行了再细分,即同一渠道的消费群体相对减少了。

随着中国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消费观念已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向更高的消费层级发展。社科院近期的《商业蓝皮书》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奢侈品消费总额高达94亿元,占全球消费的27.5%,仅次于日本成为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国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与消费者升级的需求渐行渐远。面对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国企业无法因时而变,发展之路越走越窄,被逼步入过度营销的“死胡同”。

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消费者喜新厌旧的消费观念、全球企业的同台竞争、企业不断推出层出不穷的新产品等因素,在加剧竞争程度的同时,也加速了产品生命的衰老进程。很多产品还来不及进入细分市场,就快速步入了衰退期。例如电子教育产业,国内电子企业蜂拥而至,打着点读机、学习机、学生电脑、平板电脑的幌子,将成本两三百元的MP4加上黄冈、海淀名师视频进行包装,售价高达两三千元。因为产品缺乏持续创新力,这些产品迅速就进入了衰退期。

产品的生命周期被认为是制造业的创新引擎,创新能力越强,产品的生命周期即越短。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断缩短,如何在如此之短的时间、空间隧道中将产品的价值最大化,这是每个企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企业投入如此之大,产品生命周期如此之短,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决策层难保不作出短期的决策:与其等产品被动快速变老,不如通过折扣、让利等促销手段来一场轰轰烈烈的过度营销,以求收回成本。

营销观念保守、短视

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与消费潜力,使世界500强企业趋之若鹜,纷纷进驻中国。外企在营销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市场视角与营销体系,在市场竞争中独领,使国内企业纷纷效仿。大量营销理念的导入和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外企营销示范,使国内企业迅速“囫囵吞枣”般地学会了很多营销理论与操作手法,还未掌握精髓就急不可耐地一展身手。不少企业一时“定位”,一时“品类”,一时“系统”,一时“跨界”,最后往往分不清东南西北。企业经过三番五次的折腾之后,资源和信心都耗尽了,还是没有找到方向。

几经折腾之后,很多企业开始信奉唯实践论,形成保守、短视观念。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只盯住行业标杆企业,进行模仿与跟随,待时机成熟再向行业标杆企业发起挑战。虽然很多企业宣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的经营哲学,但真正有资格说这话的只有行业标杆企业。因此,行业标杆企业的营销战略、策略、方法被追随者全面模仿。因此,企业产品、营销、服务同质化天天在上演。久而久之,企业只需要强者思维,不需要个性化与多元化思维,营销岂能不过度?

美国经常攻击中国知识产权管理差,这从侧面反映了国内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而模仿能力极强。这使得企业在行业中如果无绝对统治力的话,推出新品极易成为先烈,使部分企业放弃创新或者隐藏创新能力。企业保守、短视的营销观念很难形成营销系统力,只能见招拆招,难与外企硬拼。比如,苹果公司推新品、降价促销、淘汰时机的决策均有一套完整的决策系统在支持,并不像部分中国企业均由老板拍脑袋决定。企业境界与思维上的短视,使过度营销在经营决策的过程中无处不在。

决策层的急功近利

企业家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成败系于一身。转型期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家,既有稳健的一面,也难掩其急功近利的一面。而作为企业家左右手的职业经理人,更多考虑的是自己“当政期”的短期收益。面对企业外部竞争对手的竞争和内部的业绩压力,职业经理人为了避免明天下课,为了完成当期的业绩与利润目标,对于有利于业绩、利润提升的措施,不太在意其合理、合法性,只在意其有效性。

作为企业管理资源的主体,企业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短视的立场与视角,严重消耗企业管理资源,使短期利益与短期决策流行,助长了行业与企业的过度营销行为。

由于上述种种内外部原因,挤压企业利润、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过度营销充斥市场。企业应从行业和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克服、改变短视的思维方式,苦练内功,均衡发展企业各种职能,避免过度营销的发生。对于过度营销比较严重的行业,企业应该从竞合的角度思考,针对过度营销的具体成因,从企业自身的市场地位等实际情况出发,寻找矫正过度营销的方法和策略,以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篇4

1、战略成本管理是对战术成本管理的功能拓展

每一种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都是顺应一定时期企业管理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伴随环境的变化向前推进。在以产品营销竞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经济时代,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目标,为适应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的需要产生了战术成本管理,并借助于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当社会进入以全局性战略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时,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兴产业层出不穷,全球性竞争愈演愈烈。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和生存发展的空间,迫切需要实施战略管理以培育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系统的战略成本管理便应运而生,并借助于企业战略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而成长起来。战略成本管理拓宽了成本管理的视野,创新了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将成本管理提升到长期的战略管理层次。由此可见,战略成本管理是在目前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对战术成

本管理的继承和发展,也可以说是战术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

2、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相辅相成

战略成本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对战术成本管理的完全否定,也不可能取而代之,相反还会进一步促进战术成本管理的发展和完善。无论是战术成本管理还是战略成本管理,其基本职能都是为企业管理提供相关的成本信息并实施相应的成本管理措施。战术成本管理所提供的成本信息是战略成本信息的基础和重要构件,战略成本管理目标需依赖于战术成本管理来实现。如果缺乏战术成本管理的信息资源,战略成本管理便成为“空中楼台”,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同时,战略成本管理对战术成本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给战术成本管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它们一个是战术,着眼于企业局部的近期目标;一个是战略,着眼于企业整体的长远发展目标。两者共同服务于企业管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程序基本一致

成本管理程序是企业实施成本管理工作的基本步骤,也是实现成本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战术成本管理的程序已为大家所熟知,主要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进行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成本分析评价),这五个基本步骤的程序图如下所示:

 

成本预测             成本决策             成本计划

业绩评价             成本控制

由于两种成本管理基本职能的相似性,上述程序同样适用于战略成本管理。首先,需要对战略性成本信息进行预测,企业决策层综合预测成本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做出战略选择的决策;其次,在企业既定的战略下,依据战略成本预测的结果,制定与企业整体战略相适应的战略成本计划,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战略成本控制;最后,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以检验战略成本决策的正确性和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肯定成绩,分析问题,以利于企业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该程序的循环往复,将逐步推进战略成本管理的成效。

 

二、 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区别

基于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具体目标的不同,两者在成本管理的视野、时效、方法手段、信息系统及各环节的工作内容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1、成本管理的视野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的范畴主要是企业内部整个生产经营环节,它起始于材料供应,终止于产品销售,重点是产品生产。通过对生产经营成本的分析与研究,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决策支持系统,其提供的成本信息一般局限于企业内部,很少涉及企业外部环境,管理的视野十分狭隘,管理效果也非常有限。战略成本管理将视野扩展到企业外部,不仅分析企业内部环境,更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动向。通过与供应商、购买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寻求采购成本和顾客购货成本的持续降低及市场份额的扩大;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和分析,找出差距,以便调整或改变竞争战略,成为竞争中的强者,即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成本管理的时效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是针对短期的日常经营所实施的管理,其降低成本的目标是短期的,成本管理行为是短期的,成本分析方法也是短期的,如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均只适用于短期成本决策,其假设条件在较长时期是不成立的。战略成本管理则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围绕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维持和提高来实施成本管理,树立长期、全面的战略目标,而不计较一时的得失。企业在强调降低成本的同时,重点关注企业的成本行为对竞争地位和竞争力的影响,并以此作为战略方案取舍的重要依据。如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加大投入、注重新产品开发等战略方案的实施,虽然会导致眼前的短期成本的提高,但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企业形成在人才和产品技术方面的竞争优势,能增强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此外,战略成本管理还是对产品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应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成本管理策略。

3、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对成本费用形成过程的指导、规范和约束。如标准成本控制、预算成本控制、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责任会计等常用的成本管理方法,均是以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对成本进行规范和约束性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具有前瞻性,要求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也有所创新,目前主要有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及成本动因分析等新方法。价值链分析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战略定位分析将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针对特定战略进行功能展开和运用创新,成本动因分析则是对企业既定的成本管理战略的细化,使之得以真正贯彻实施。

4、成本管理的信息系统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关注的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所需要的适时成本信息的产生与分析利用,提供的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短期的、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的财务成本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战略成本管理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要从企业内部、外部市场、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乃至政府等多处搜集信息。所提供的信息也要求全面而多样化:既包括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信息,又包括企业外部环境信息;既包括货币性的财务成本信息,又包括诸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与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非财务信息。

5、成本管理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程序虽然是一致的,但在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却大不相同。

① 成本预测。战术成本预测测算的是企业未来某种产品的成本水平,预测依据主要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条件,预测方法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法,因预测期较短,预测条件相对稳定,预测结果也比较准确。战略成本预测测算的是企业特定战略下的成本水平,需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加以推断,预测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法,因预测期较长,未来环境的多变性降低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② 成本决策。战术成本决策主要是选择能降低企业日常经营成本的最佳管理措施,决策方法主要有差量分析、质量成本分析和最优生产批量分析等,该决策对企业的短期成本行为会产生局部的影响,并且是战略成本决策的保证和具体化。战略成本决策主要是选择对企业竞争地位产生有利影响的最佳管理战略,决策方法主要有竞争优势分析法、竞争性成本结构理论分析法和功能成本分析法等,该决策对企业较长时期的成本行为将产生全面的影响。

③ 成本计划。战术成本计划主要是围绕生产部门的产品成本编制的,时间跨度较短,计划目标水平的确定比较客观,对成本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约束力较强,有必须实现的强制性要求。战略成本计划覆盖企业整体,有投资成本计划、财务成本计划、管理成本计划等,时间跨度较长,计划数较粗略,并且要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其目的是对企业长期成本改善行为指出努力的方向,约束力不是很强。

④ 成本控制。战术成本控制是从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职能部门或个人的短期成本行为出发,致力于降低产品成本。战略成本控制是从实现成本管理战略目标的全局着眼,建立一个长期的成本动态监控系统,重点是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确保在提高企业竞争地位的同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⑤ 业绩评价。战术成本管理的业绩评价主要是利用财务报表披露出来的数据资料计算事先设定的财务指标,如成本降低额、成本降低率等,以短期成本的降低和升高来判断业绩的优劣,是一套重结果轻过程、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体系,容易导致管理层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业绩评价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相关联,是从成本效应的长期性来对成本管理效果进行评价的,一些能够反映企业竞争地位高低的非财务指标,如市场份额、产品质量、顾客满意程度等是其业绩评价的主要尺度。由于战略成本管理是长期的动态管理过程,要求其业绩评价应伴随着战略实施的阶段性工作的完成适时进行。因此,战略成本管理的业绩评价是一套涵括财务与非财务、短期与长期、过程与结果、内部与外部的全面的业绩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篇5

变动成本法将产品的制造成本按成本性态划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认为只有变动性制造费用才构成产品成本,而固定性制造费用应作为期间成本处理。换句话说,变动成本法认为固定性制造费用转销的时间选择十分重要,它应该属于为取得收益而已然丧失的成本。

(二)强调不同的制造成本在补偿方式上存在着差异性

变动成本法认为产品的成本应该在其销售收入中获得补偿,而固定性制造费用与产品的销量无关,只与企业是否经营有关,因此不应该将其纳入产品成本,而应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

(三)强调销售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

由于变动成本法将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所以在一定产量条件下,本期间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成本,导致损益对销量的变化更为直接、敏感,这在客观上有刺激销售的作用。产品销售收入与变动成本的差量是管理会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即贡献毛益。以贡献毛益减去期间成本就是利润。由贡献毛益这个概念不难看出,变动成本法强调的是变动成本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二、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知道,变动成本法的诞生,突破了传统的、狭隘的成本观点,为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开辟了新路。

(一)变动成本法最符合“费用与收入相配比”的公认会计准则

从理论上来说,变动成本法最符合“费用与收入相配比”这一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所谓费用与收益相配比的原则,就是要求会计所记录的在一定期间所发生的收益和费用,必须属于这一会计期间。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就是把转作本期费用的成本,按成本性态分为两大类:一部分是直接与产品数量有直接联系的成本,即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变动性制造费用。它们需要按产品销售量的比例,将其中已销售的部分转作当期费用,同本期销售收入相配比,另外将未销售的产品成本转作存货成本,以便与未来预期获得的收益相配比。另一部分是同产品生产数量没有直接联系的成本,即固定成本。它们是为了保持生产能力并使其处于准备状态而引起的各种费用。这类成本与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无关,既不会因产量的提高而增加,也不会因产量的下降而减少;它们与期间相联系,并随着时间的消逝而逐渐丧失,故全部列作期间成本,同本期的收益相配比。

(二)变动成本法有利于正确进行短期决策和加强经营控制

变动成本法能增强成本信息的有用性,有利于正确进行短期决策和加强经营控制。企业的短期决策一般是不考虑生产经营能力即固定资产方面的因素,而是关注成本、产量、利润之间的依存和消长关系。采用变动成本法求得的单位变动成本,贡献毛益总额及其他有关信息,能揭示业务量与变动成本的内在规律,找出生产、销售、成本和利润的依存关系,提供各种产品的盈利能力、经营风险等重要信息。所有这些,能帮助管理当局深入地进行本量利和贡献毛益的分析,用来预测前景,规划未来;有利于正确进行短期经营决策。

(三)变动成本法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

变动成本法便于分清各部门的经管责任,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一般来说,变动成本的高低最能反映出企业生产部门和供应部门的工作实绩,完成的好坏应由它们负责。例如,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方面,如有节约或超支,就会从产品的变动指标上反映出来,他们可以通过制定标准成本和建立弹性预算进行日常控制。至于固定成本的高低,责任一般不在生产部门,通常应由管理部门负责,可通过事先制定标 准成本和建立弹性预算进行日常控制。另外,变动成本所提供的信息还能将由于产量的变动所引起的成本升降,与由于成本控制工作的好坏而造成成本的升降,清楚地区别开来。这就不仅有利于进行科学的分析,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成本控制,还能对各种责任单位履行经管责任的工作实绩作出恰当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四)变动成本法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当局重视销售环节

变动成本法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当局重视销售环节,防止盲目生产。采用变动成本法时,产量的高低与存货的增减对税前净利都没有影响。在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组合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税前净利将随销售量同方向变动。这样一来,就会促使管理当局重视销售环节,千方百计地加强促销活动,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研究市场动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搞好销售预测和以销定产等方面,以求做到适销对路,薄利多销,防止盲目生产。

(五)变动成本法既简化了成本计算,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采用变动成本法,把固定性制造费用列作期间成本,从贡献毛益总额中一笔减除,可以省掉许多间接费用的分摊手续。这不仅大大地简化了产品成本的计算过程,避免间接费用分摊中的一些主观随意性,增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而且会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于日常管理的深度和广度。

(六)变动成本法为管理会计系统方法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利用变动成本法的资料可深入进行本量利分析和日常经营风险分析:预测盈亏临界点、规划目标利润、确定目标销售量、进行敏感分析等。其次,变动成本法有利于科学的短期决策。由于短期决策一般牵涉的期间较短,变动成本、固动成本和业务量之间的增减变动关系能保持在相关范围内,因此,在短期决策分析中,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保持固定不变,相应的贡献毛益指标代替利润指标,从而可以采用“贡献毛益法”进行亏损产品处理、是否接受追加订货等问题的分析,或者采用“边际分析”确定最佳售价等。变动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资料使短期决策分析更为科学、简单、易于理解。最后,变动成本法有利于建立弹性预算、制定标准成本、实行责任控制等,它使企业在进行控制时目标成本、目标利润与实际数据具有更强的可比性,对实际执行部门有更好的约束与激励作用。

三、变动成本法的缺点

(一)变动成本法的成本分类有较大程度的假定性

由于实际经济生活中混合成本大量存在,成本按性态分类带有假定性,同时,以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资料为基础的各项预测、决策和控制方法的准确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混合成本分解的准确性。

(二)不符合传统产品成本的要领的要求

由于变动成本法下,产品和存货成本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不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这一新的成本计算方法不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不被财务会计所接受,而且与税 法的有关要求相违背。

(三)不能满足长期经营决策的需要

长期经营决策不同于短期经营决策,它所解决的是诸如增加还是减少生产力,扩大还是缩小经营等方面的问题。而这种决策需要能提出若干年后也相对准确的预测数据作为依据。从长期来看,由于技术进步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总额很难固定不变,甚至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而变动成本法下假定的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只能保持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所以,尽管变动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在短期经营决策中能作为确定最优方案的重要依据,但对长期投资来说,它难以胜任。

(四)不能满足产品的定价决策的需要

一方面,产品定价以弥补因生产产品而发生的支出为基础,即既要补偿变动成本,又要补偿固定成本,而变动成本法仅以单位变动成本作为定价的基础,所产生的贡献毛益可能不足以补偿固定成本,从而导致企业经营的亏损。另一方面,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所分担的固定成本下降,从而带来单位产品完全成本的下降,这是最佳经营规模决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而变动成本法的单位产品成本不能直观地揭示这种变化规律,产品定价时又不能充分利用这种竞争优势。

(五)完全成本法过渡到变动成本法时,会影响有关方面的利益

在实际工作中,如由原来的完全成本法过渡到变动成本法时,一般要降低期末存货的计价。因为要等这些存货售出时才能实现利润,于是就会减少当期的税前净利。这就会使企业延迟支付当期的所得税和股利,从而影响当期税务和投资者的收入。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篇6

企业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产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同时,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二、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的指标

虽然财务风险无法准确预期,但也不是无法预测可以通过有关经营、财务指标来评价风险水平的高低。财务风险评价分析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即杠杆分析法和概率分析法。

1.杠杆分析法,通过对财务杠杆系数(dfl)的分析来衡量企业融资风险的大小及财务杠杆利益的高低,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eps)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ebit)变动率的倍数,其公式如下: dfl=(eps/eps)/(ebit/ebit) =ebit/(ebit-1)企业使用财务杠杆的目的是想通过长期债务或发行优先股来对企业资产进行资金融通,并对这些资产加以合理充分的利用,产生一个高于固定资本成本的投资报酬率,从而提高普通股的每股收益。然而,长期债务的利息、租赁合同下的租金及优先股股息等是固定性支出,如果企业对其所拥有的各项资产加以利用后,所赚回的利润低于这项固定性支出时,则必须用普通股收益来弥补这个差额,从而会使普通股的收益率低于企业的投资收益率,甚至会出现亏损。由此可见,企业越多使用财务杠杆,固定性费用支出越大,因而dfl系数越高,对权益资本变动的影响越大,融资风险就越高。

2.概率分析法,财务风险程度除了可依据杠杆系数原理评价分析外,也可采用概率度量法。度量的过程一般借助于权益资本收益率的期望值。经济状态(概率)下的可能收益率(ki)、期望收益率(‘k)和概率分布(pi)来计算标准离差。标准离差指可能收益率与期望收益率的偏差程度,标准离差越大,表明风险越大。由于标准离差不便在同行业企业之间比较,故还需要计算标准离差率。标准离差率越大风险也就越大。对各种可能收益率下的概率确定,有效的办法是依据企业历史资料,结合市场分析和行业特点、现状、前景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综合确定。

1.流动比率,是指全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公式: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一般认为流动应控制在2左右昀低不应低于1。

2.速动比率,指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后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用来衡量企业某一时点动用随时可变现资产、立即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通常认为正常的速动比率为1,低于1则认为短期偿债能力偏低。公式: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存货)/流动负债合计。

3.资产负债率,指负债总额与全部资产的比率,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利用负债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并反映企业对债权人投入资本的保证程度。通常该比率应以低为好,但当企业经营前景较为乐观时,可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以获取负债经营所带来的收益。若企业经营前景不佳,则应减少负债,降低负债率,以降低财务风险。

4.存货周转率,指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率,该指标是流动比率的补充用于衡量企业一定时期内存货资产的周转次数。反映企业购、产、销平衡效率的一种尺度。由于存货约占企业流动资产的一半,有时尽管流动比率很高,但存货变现能力较差,从而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一般来说存货周转速度越高表明企业变现能力越强。

5.应收账款周转率,指销售收入与平均应收账款的比率该指标是流动比率的补充,用于衡量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的速度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平均收账期越短,说明应收账款收回速度越快,企业变现能力越强,所涉及的财务风险就越小。

6.现金流量指标,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到期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的比例。这一比率用来衡量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比率越高,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越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越好。

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并依以下步骤制定决策,使决策科学化对策。

1.明确企业财务决策的目标。使财务决策的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注意目标风险与目标收益之间的平衡;对财务决策进行评价。企业对各种可行的决策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评价时要充分考虑财务风险,并将各种财务风险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对财务决策进行实施和控制。财务决策的实施和控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中心环节,企业应该对财务决策实施过程进行积极的控制,合理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2.确定适度的负债结构。企业负债筹资时应使负债结构合理、债源分布平衡、还债时间均刀、债务搭配合理。首先,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比例要适中。长期负债成本高,风险大;短期负债成本相对较低,风险较小。企业在与自身项目相结合的基础上,应注重灵活采用长短期负债融资。同时,要考虑到负债的还债时间,长短期分布要均刀,要与投资回收期联系起来,防止还债高峰过早到来、集中到来。此外,还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来源结构,采取多种形式的筹资渠道,只有这样才能规避风险、防范风险。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篇7

(一)财务分析的内涵

企业的财务分析,是指企业依据以财务报表及附注等为主的各类相关数据及信息,对包括企业的运营情况、偿债能力、盈利水平、投融资能力及现金流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形成能反映企业财务运营状况的指标或报告,为经营决策者提供系统的数据支持和科学的目标导向,使决策有效,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推动企业发展。

(二)财务分析的内容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本结构分析、资产运营能力分析、债务偿还能力分析及盈利能力分析等。资本结构分析主要是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资产及权益构成的分析;资产运营能力对企业周转总资产、流动资产、应收账款及存货等方面的分析;偿债能力是对企业经营及财务状况进行反映的重要标志,报表主要按时间长短将其分为长期与短期债务进行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是对企业获取经济利益能力进行分析。

(三)企业决策的概念

企业决策,是企业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具体来说,是企业为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通过一定的流程,运用一系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并对结论做出自己的判断,进行最优方案选择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方针和经营战略。正确的经营决策可以使企业获得收益,并增强企业生存力、竞争力;错误的决策,将可能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对企业名誉、社会效应、公众认可度等产生重大影响,导致企业破产。

(四)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可以看出,财务分析在企业投资决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财务分析,企业能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为企业的投资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可行的信息依据。利用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还能很容易地发现企业在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对企业管理起到积极的改善和促进作用,从而优化企业投资决策环境,促进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还可在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帮助企业防范投资风险,保障经营投资有效运行。

二、财务分析在企业决策中的具体应用

企业财务分析基于年末出具的财务报表上对企业各项评价指标的数据,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及盈利能力这几大方面的分析。

(一)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分析

按一般情况来看,企业资本按资本所有权划分,可以分为债权资本、股权资本,也可按时间长短分为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财务分析工作就是帮助企业看清各项资本之间的分布情况,找到股权与债务的权重比例。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再融资能力以及未来的盈利能力,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合理的资本结构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并能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调节作用,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

(二)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

企业的持续经营、现金流是否顺畅,很大程度上与偿债能力的强弱息息相关。企业对偿债能力进行财务分析,可以为合理分配、筹措资金提供参考,并对运营过程中或将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从而使得企业可以提前做出正确的应对准备。与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相关的财务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和速运比率,它们反映的是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标准参考值为2:1,速动比率标准参考值是1:1。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是资本周转率,一般说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近期债权的安全性越好,长期偿债能力越强,不过,如果指标值畸高,则表示企业现金流量流入较少,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反而会削弱企业偿债能力,所以,要视企业实际现金流量确定。

(三)对企业运营能力的分析

企业运营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资产的使用程度和效率,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有限资源的合理调配和高效使用提供借鉴。企业对运营能力进行分析的指标主要有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使用率两方面。一般情况下,流动资产周转率越高,说明公司运用资产的状况较好,资产使用效益较好;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值越大,说明固定资产使用越充分。但是,也不能仅依靠这两项指标来判断企业运营状况的好坏。有时流动周转率较低,可能是运营状况较差,也有可能是运营状况太好,扩大规模和投资等原因所致。所以,在评价运营能力的时候,需要结合企业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

(四)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

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利能力的分析,能够使企业站在整体的立场,看清经营情况,也是对企业过去决策正确与否的一种评价。盈利能力指标大多数与利润率有较大的正相关性,主要有总资产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方便企业了解自身的经营业绩、利润水平,收益和成本的占比,为企业调整经营策略提供依据,还可以帮助企业找到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弊端,优化企业经营流程,完善组织结构。另外,站在债权人的角度,还可以获知企业偿债情况的进展

三、财务分析在企业决策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分析制度缺失或不完善

现在,许多企业管理者都将重心放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市场开发上,对于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让财务分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企业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财务分析制度,有的甚至完全缺失,这样一来,就让财务分析工作相当被动,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过程和结论不可控制,最后导致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所需要的数据支持。

(二)财务指标体系不完善

财务分析的指标比较多,各自反映的问题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如果企业仅仅依靠其中一部分指标作为决策依据,得出的结论肯定是片面的,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企业的问题。

(三)财务分析方法有待完善

在市场越来越细分,越来越多元化的现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也应该更加细化,才能适应市场的瞬息万变,所以,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一般来说,财务分析方法有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企业财务人员选择不当,或者仅仅依靠得出的数据,忽略结合实际,则很可能使企业的财务分析停留在表面工作上,无法给管理者提供有效的信息,甚至误导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四)不能综合运用财务分析方法

企业的财务人员对自身企业的经营业务了解不够,或者没有通过业务培训和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所以,在进行财务分析的时候,因为综合能力不足,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无法满足企业决策的需要。

四、财务分析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对策

(一)健全财务分析制度

企业财务工作者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配合企业管理者不断健立健全财务分析制度,使财务人员能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活动中,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财务分析活动具备较好的连贯性和系统性。高质高效的完成财务分析报告能帮助抓住市场机会,规避运营风险,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完善财务指标体系

企业进行财务分析,主要是通过对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来完成的,所以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完善的财务指标体系显得十分重要,这一定是建立在真实的会计信息基础之上。因此,一定要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然后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完善财务指标体系,用数据说话,使各项指标的出炉能满足指标使用人的所有需要。

(三)更新财务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人员要理顺思路,使财务分析报告不但能够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更能通过分析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的作用。财务分析人员还应该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自身进行财务分析的能力。应熟练掌握多种财务分析方法,能够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最适合的分析方法,并在统观全局的基础上对企业的重要指标进行揭示,充分体现财务分析对企业管理者的影响力。

(四)综合运用财务分析方法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篇8

二、企业财务短视行为形成原因

(一)内部因素 一是企业决策主体的观念落后。企业之所以产生种种财务短视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观念的落后。相关决策主体缺乏对长期战略发展的认识,不明白人力资本、研发投资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更忽视了生态环境与资源对人类生存的不可或缺性。正因为缺乏对长期战略发展的正确认识,导致相关决策主体在进行决策时会选择牺牲长期利益。二是对经营者的业绩考核不规范。由于经营者与所有者的财务目标不一致,以及存在信息不对称、责任风险不对等情况,经营者在衡量内、外部机制的综合效用后,往往会产生管理防御的现象。任期内的业绩考核与经营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张乃侠(2007)指出,造成企业短视行为的核心问题就在于绩效评价框架有失科学,并将此作为考核企业管理者的惟一标准。我国企业对经营者的业绩考核很不规范,基本上就是看其任职期间所实现的经济增长,以各个利润中心的投资报酬率作为考核的依据,从而导致财务短视行为的产生。三是企业的激励机制存在缺陷。我国企业当下实行的是以传统财务目标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以财务指标的实现程度作为依据对员工实施奖励。这只是一种事后反馈式的激励机制,缺少长期业绩的激励动因。又因企业的激励机制也将经营者的报酬与其任职期间的业绩相挂钩,也使得经营者倾向于寻求短期利益,不重视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以在其任职期间获得个人利益最大化。

(二)外部因素 一是资本市场不成熟。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资本市场尚未成熟,市场机制也不完善,使得一些企业有利可图。同时,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主要表现为对短期利益的追逐,也给企业经营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并驱使企业去迎合资本市场的短视行为。二是职业经理人市场、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不完善,企业的发展前景与经营者的经营理念直接相关。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并不完善,主要是存在于民营企业当中,无法充分地发挥其约束作用。而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多数是行政任命,相对缺乏管理知识及经营理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滞后,外部环境对经营者的约束不强,经营者的短期财务行为不能在未来受到应有的惩罚,企业经营的好坏并不影响经营者的个人声誉,使其缺少持续经营企业的内在动力。三是法律法规、政策不健全。法律法规对企业财务行为的约束并不到位,如股权融资门槛低但却缺乏对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约束,对企业筹集资金的去向没有加以审查和监督,导致企业的股权融资偏好。

三、企业财务短视行为制约对策

(一)强化相关主体的观念 若要从根本上杜绝企业财务短视行为,最首要的就是要强化相关主体的观念。要使相关主体,包括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以及投资者等,正确地认识到长期战略发展的重要性,使企业内部决策者与外部投资者都认识到短视所带来的危害,从而都能够谋求企业整体性、长期性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科学的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 改进公司治理结构是我国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对经营者的考核与激励至关重要。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机制,就很可能出现经营者侵犯或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在对经营者的业绩考核方面,关注财务绩效的同时,也应当关注非财务绩效,比如顾客满意度、员工满意度、供应商绩效等。不能只是以财务指标为中心,应当建立健全一个科学的综合的业绩评价体系,使得经营者的财务行为能够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相一致。而在对经营者的激励方面,应当在其薪酬中加入一定的长期激励性的报酬,如股票期权、业绩股份等,激励经营者重视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

(三)加大力度建设职业经理人市场和社会信用体系 在选拔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时,国有企业应当尽量避免任命制,而是通过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来选择能力卓越的经营者。由此,应当加大力度建设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对经营者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对其形成有效的外部约束,减少其机会主义行为,使经营者更加重视企业的长期效益。

(四)完善资本市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完善市场机制。建立良好的法律环境,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企业的财务行为受到有效的法律约束。比如提高企业股权融资与再融资的门槛,对其募集资金去向加以审查和监管。此外,应当加强政策措施引导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加大对研发投资的扶持力度,如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应当从社会利益出发,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如对给环境造成重大危害的企业严加惩罚,鼓励企业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机械设备等。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篇9

一、基于ERP沙盘模拟的筹资管理实训教学研究

传统的筹资管理实训大多基于一个虚拟企业的假设数据,通过计算其资本成本、财务杠杆,选择筹资方式和最佳资本结构。这种实训的实质就是计算题的简单扩充,学生在筹资决策时,须要考虑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过于单一、缺乏变化。有些筹资管理实训虽然以某真实企业的某项实际筹资活动为例进行分析评价。但由于资料有限,学生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没有深入了解,并不能真正理解企业管理层所做出的筹资决策。在ERP沙盘模拟中,筹资是模拟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财务活动。随着模拟经营的推进,模拟企业每次筹资决策所面临的内外环境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基于ERP沙盘模拟的筹资管理实训能让学生从模拟企业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出发,进行筹资决策,仿真性更强,更贴近实际情况,使学生的筹资决策能力能得到更有效的训练。

在ERP沙盘模拟中,模拟企业会随着经营和投资的扩大不断产生资金需求。比如模拟企业由于采购原材料、投放广告费、支付产品加工费等经营性支出而出现暂时性的资金短缺,由于需要购买厂房、投资生产线等资本性支出而出现长期资金需求。ERP沙盘模拟提供了中小企业常用的筹资方式,包括短期贷款、长期贷款、高利贷、应收账款贴现、厂房的直接租赁和售后回租等。除了应收账款贴现外,其余5种方式均为债务筹资。每一种筹资方式的资本成本、筹资条件、资金使用期限和额度都有所差异。在指导教师介绍ERP沙盘模拟筹资方面的运营规则时,就应该带领学生回顾相应的筹资管理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如何测算不同筹资方式资本成本的高低、分析财务风险的大小、评估取得资本的难易等,进而做出关于什么时间、采用何种方式、筹集多少资金等筹资决策。ERP沙盘模拟提供上述筹资方式中,短期贷款、长期贷款、高利贷的利率是已知确定的。在不考虑所得税的情况下,这些筹资方式的利率就是其资本成本。应收账款贴现、厂房的直接租赁和售后回租的资本成本则须要运用财务管理的知识进行测算。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ERP沙盘模拟的每个经营年度结束后,指导教师还应引导各组的财务总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评价当年所作的筹资决策是否合理:筹资数量能否满足企业经营与投资的需要,有无苦于资金短缺无法开展某项经营活动的现象发生;资金的来源与用途的搭配是否合理,固定资产、产品研发等长期投资的资金是否来源于长期贷款等长期资金;是否妥善控制资本成本,有没有不必要的财务费用发生;筹资形成的财务杠杆是否给企业带来较高的筹资风险,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企业是否会因无力偿债而陷入破产的困境。

二、基于ERP沙盘模拟的投资管理实训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中的投资指的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本性投资。传统的投资管理实训大多数是假设若干备选投资方案的条件和数据,通过计算不同的投资决策指标,评价备选投资方案是否具备财务可行性或孰优孰劣。在企业实际投资决策中须要进行考虑、判断的因素已作为已知条件给出。这种实训只能考查学生对投资决策指标计算公式的记忆和运用,也只是计算题的简单扩充,无法提升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ERP沙盘模拟中,学生则须要根据市场发展以及企业间的竞争情况,制订市场及产品战略,进而制定投资战略,同时还要考虑企业自身的情况,最终做出厂房、生产线市场开拓、产品研发和认证资格研发等投资决策。学生在投资决策时面临的情况复杂、多变,更贴近实际,实战性更强。

在ERP沙盘模拟中,学生首先须要进行生产线的投资决策。ERP沙盘模拟提供了手工、半自动、全自动和柔性四种类型的生产线。每一类生产线的购置费、安装周期、生产周期、转产费和转产周期都不完全相同。选择哪种生产线进行投资,其实是对不同类型的生产线进行优劣评价的过程。当学生首次按照企业经营流程表运行到生产线投资决策,需要决定投资哪种类型的生产线时,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技术性能,二是投资决策指标。不同类型的生产线需要不同的安装周期、生产周期和转产周期。所以,它们的生产效率和灵活性也各不相同。从生产线的技术性能考虑就是尽量选择生产效率高和灵活性强的生产线。投资决策指标是评价投资项目是否具备财务可行性或孰优孰劣的依据。投资决策指标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折现指标,主要有净现值、现值指数和内含报酬率;另一类是非贴现指标,主要有投资回收期和平均报酬率。因为折现指标须要预测未来各年的现金流量,并确定合理的贴现率,这些数据在ERP沙盘模拟中很难取得,所以折现指标不适合ERP沙盘模拟的投资评价。投资回收期才是ERP沙盘模拟中最适合对生产线进行评价的指标。生产线的投资回收期计算公式如下:

ERP沙P模拟提供了购买或者租赁两种不同的厂房投资方式。可投资的厂房按能容纳的生产线数量不同,分为大厂房和小厂房两种。厂房投资决策涉及到是否须要投资新厂房,投资大厂房还是小厂房,选择买还是租等问题。当学生首次按照企业经营流程表运行到厂房投资决策时,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做出合理的厂房决策考虑哪些主要因素,比如,是否须要投资新厂房取决于未来新增生产线的投资数量,如果现有厂房不能容纳未来新增的生产线,则须要投资厂房。投资哪种类型的厂房则应保证厂房的空置率最低,最大化地提高厂房的使用效率。买或租则取决于企业的资金是否宽裕,以及资本成本的高低等。

三、基于ERP沙盘模拟的营运管理实训教学研究

现金、应收账款以及存货的管理是营运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实现不了企业资金的周转和循环。传统的营运管理实训大多数也是着重考查学生对相关计算公式的掌握。学生根据简化了的企业经营条件和数据,通过计算,确定现金的最佳持有量、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和存货的经济批量。这种类似计算题的实训难以真正提升学生营运管理的能力,也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资金流动对企业运营的重要性。而ERP沙盘模拟则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从模拟企业经营的各种具体情况出发,掌握如何准确地制定现金预算,监控应收账款的产生与回收以及存货的采购与销售,实现短期资金与短期负债、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的有效匹配。

ERP沙盘模拟对现金的管理主要体现在现金预算表的编制上。模拟企业于每年年初必须采用收支预算法编制现金预算表。通过现金预算表的编制,预测每个季度现金的收支情况,从而确定收支差异并采取相应的财务对策。如果现金不足,则提前安排筹资;若现金富余,为避免资金闲置造成浪费,则应将资金及时投放出去。模拟企业可以根据经营需要,将富余资金用于加大广告费的投入,或增加原材料采购,或进行厂房、生产线或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资本性投资。

ERP沙盘模拟对存货的管理,主要涉及生产计划和原材料采购登记表的编制。各组的生产总监必须编制各个模拟年度的生产计划。生产计划表的编制不仅关系各个模拟企业到当期拿到的订单能否顺利完成,还关系到原材料的采购。在ERP沙盘模拟中,对于每一个新产品都规定了相应的研发周期。所以,必须经过投入一定的研发费用,一定周期的研发,获得某一新产品的生产资格证,才能生产某种新产品。因此,生产计划还关系到新产品研发时机的选择。原材料采购登记表的编制属于采购总监的职责。ERP沙盘模拟规定了不同原材料的采购提前期,采购总监必须提前下达采购订单。下单过少会影响当年产能,下单过多则会影响现金流。所以,采购总监一定要根据生产总监编制的生产计划表,提前计算出每季度每种原材料下订单的个数及入库原材料的种类和个数,填制采购登记表。

ERP沙盘模拟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主要涉及到应收账款的产生、收回和贴现。ERP沙盘模拟提供的产品订单大多数都不是现销,而是赊销,款项有不同的账期。营销总监在充分考虑自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应尽量选取单价高、账期短的订单,以减少客户对自身资金的占用时间。生产完成按订单交货后,各组的财务助理应立即登记应收账款登记表,记录相应的账期和金额,随时监控应收账款的到期情况。一旦到期,财务助理应及时到裁判处收回应收账款,以再次将资金投入生产经营中参与资金周转。如果经营中资金出现短缺,则可以将没有到期的应收账款进行贴现,以盘活存量资产。

四、基于ERP沙盘模拟的财务分析实训教学研究

传统的财务分析实训案例的数据有些是虚拟的,有些虽然摘自上市公司的年度报表,是真实数据,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缺陷:一是与财务指标和数据相关的、企业经营活动方面的资料非常有限;二是学生对案例中企业的经营活动缺少切身体会和感性认识。这就导致学生不能深入探究这些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变化背后的真正原因,只能就数据和指标本身进行肤浅的、表面的分析。而在ERP沙盘模拟中,学生进行财务分析的对象是自己参与决策和经营的企业。学生能获取模拟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详细资料,具体了解模拟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做出的经营决策,从而把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变化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揭示企业经管管理存在的问题,总结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教训,使财务分析的结果真正为公司的经营决策提供支持,最终学会如何“透过财务看经营”。

ERP沙盘模拟的每个经营年度结束后,每个模拟企业都要编制综合管理费用明细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ERP沙盘模拟软件会根据编制好的报表,自动计算出各个模拟企业收益力、成长力、安定力和活动力等主要财务指标,并生成销售分析图、成本分析图和杜邦分析图。各个模拟企业就须要基于上述资料进行财务分析,以便监控企业的运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变化,为未来的经营管理做出相应决策。指导教师应强调,ERP沙盘模拟中的财务分析不仅是各模拟企业CFO和财务助理的工作,而是全员参与,即各组每个学生都要结合自己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职责参与财务分析。因此,在进行财务分析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要求各组的CEO和CFO首先根据财务指标和杜邦分析图,分析本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如果CEO和CFO发现有异常的数据或情况,则应将找到财务总监、生产总监、营销总监、采购总监等相关责任人。由相关责任人根据其负责的工作内容,把这些异常的数据和指标与当年的具体经营决策和经营活动联系起来,挖掘数据背后所揭示的企业筹资、投资、日常运营、产品市场竞争优劣等现状与问题,进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与其他高管共同讨论,寻求未来改善经营活动、提高管理水平的措施。

在ERP沙盘4~6年的模拟运营中,每个模拟企业都会不断面临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营运决策等问题。学生须要不断运用上述筹资、投资、营运和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的知识和方法予以解决。随着产品市场、竞争对手、企业自身的变化,学生每次进行财务决策和分析都会面临一些新的状况。在动态的内外环境下进行决策,正是现实生活中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再现。所以,把ERP沙盘模拟作为财务管理实训教学的载体,能使筹资、投资、营运和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知识在一个实训中得到全面、综合的训练,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还能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参考文献: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篇10

1 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关系

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基础就是企业内部控制过程。根据企业自身的基本管理过程,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在内部控制过程中,把完整而全面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起来,统筹安排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生产管理和销售管理,还有新产品开发管理。在建立和调整内部控制过程的工作当中,应当把企业管理各个流程的关键部分体现出来,还要把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清晰的描述出来,把制度依据和保障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供出来。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以货币为尺度通过计量和反应,并使用各种财务手段进行分析企业内部控制过程需要的各种经济信息。

财务管理工作把企业管理过程的基本方面都涉及到了,财务信息本身紧密联系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环节。在经济学中,财务管理为企业筹集资本要素和使用把决策依据提供出来。在财务管理的基本环节中,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决定于短期的资本筹集和投入。资本运营环节是在短期的资本投入和筹集中形成的,它保障着企业短期内基本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企业所拥有的长期现金持有量和固定资本数量决定于长期的投资决策与筹资决策。在经济学中,约束企业预算水平的直接决定因素就是长期的资金持有量,对厂商能够生产的产品组合也起到决定作用,这对企业的经营决策非常重要;企业生产过程当中,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比例关系是受到固定资本数量的直接影响的,在企业生产过程当中的技术水平,能通过这一比例直接反映出来,企业的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和企业自身的利润水平也最终直接受其决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和新产品开发过程,以及技术更新能力受到长期投资和筹资水平的决策过程的直接决定,而企业的利润水平和竞争能力最终也是由其决定的。在整个企业的管理和内部控制过程中,财务管理过程已经显现出自身重要的直接辐射影响力。

2 财务管理工作基本内涵

财务分析工具的基本内涵是成本分析工具和资金价值分析工具,以及金融资产财务分析工具和企业价值分析工具。财务改进的基本内容为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需要的基本财务分析工具

(1)在资金的筹集过程中,资金成本分析工具非常重要。内含成本和外显成本是资金成本包括的两个层面。在分析内含成本中,针对某一种用途进行实用,而放弃在其他用途将产生的收益而产生的机会成本是资金作为生产要素主要应该考虑的。在现代财务管理学和技术经济学当中,内部收益率这一核算指标是机会成本的分析工具的主要表现。银行存款利率和金融市场交易中的利息支出等是进行资本筹集而产生的筹资成本的主要外显成本。

(2)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考量不同时间序列顺序位置上的资金的现实经济价值就是资金价值分析工具。在不同时间序列顺序位置上的资金流量,在某一时间点上表现出的价值形态的大小是资金时间价值分析的主要体现。

(3)在企业所持有的金融市场上,分析评估进行交易或筹资活动的相关金融资产的价值工具就是金融资产财务分析工具。股利增长模型和资产定价模型等是企业的管理控制过程使用的主要金融资产估价分析模型工具。企业的金融价值是通过分析企业所持有的有价证券的价值简介体现出来的,并一定程度的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这是两者的计算思想。

(4)分析企业现阶段所拥有的各种资产的总价值的工具就是企业价值分析工具。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和相对价值模型是主要的常用企业价值核算方法。

为把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提高上来,在企业价值的核算方式上应当采取现金流量折现法。现金流量折现法可以通过度量资产经济价值,全部反映和核算企业各个管理流程具有的经济价值。通过核算过程本身,反馈出内部管理和监督过程的信息。增量现金流量对较大的项目或资产本身将产生出更大的经济意义,因此在核算企业价值的过程当中,能够把企业经营流程的关键点比较明显的反映出来,并且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相关的重点,这有利于企业内部的控制管理。

3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方面与改进方法

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投资或筹资决策是需要在一定的财务工具的辅助下进行的。为把长期的投资筹资和短期的资本运营,以及利润分配等基本任务完成,在财务管理本身工作中,需要把财务工具和企业的基本经营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进行。

(1)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流程就是长期投资作为,它是企业生产准备过程和生产规模调节过程的重要层面,也是对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进行改进的关键环节。在改进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基本流程和企业经营的关键环节都受到长期投资本身的影响。长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是长期投资的核心内容。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对长期投资项目可能带来的现金流量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资金的等值计算现金流量的变动情况,并使用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等技术经济指标对一个长期投资所能带来的增量现金流量的情况进行衡量。对现金流原则和资金时间价值原则进行增量是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基本原则。

需要根据特定的投资程序进行长期投资的决策过程。财务管理工作的长期投资部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是受到投资程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直接决定的。由于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长期投资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规范长期投资是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增强的重要措施。

(2)在财务管理工作程序中,长期筹资是最重要的。在长期筹资过程中,资金的杠杆效应的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过程当中,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是主要涉及的杠杆效应。在固定成本的情况下,由于变化收入使产品利润引起变动的现象被称为经营杠杆。当维持成本固定的情况下,企业收入在减少时,企业利润将会产生变低的风险。因此,企业经营杠杆本身是由于成本固定而产生出的风险。企业进行债务性筹资时,企业因不能按期偿付而出现的风险。在企业的资金比重中,当债务性资产提高时,会出现财务杠杆风险增大的趋势。在针对长期筹资过程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当中,应当把杠杆效应的比重逐步降低,使企业内部控制结构目标的优化得以实现。在使经营杠杆的控制得到减少的过程当中,应当把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减少,通过把企业变动成本数量减少的方法,进行降低杠杆效应的过程。在进行降低财务杠杆的工作中,应当努力把企业的负债在总资产当中减少比重的方式去进行杠杆化,从而使企业在筹资过程的风险得到降低。

(3)企业的长期财务管理过程包括长期投资和长期筹资,而企业的资本运营过程则由企业的短期投资和短期筹资组成。就广义而言,企业流动资产是资本运营的对象。资本价值向产品价值转化时通过一次性的生产过程完成的,这是流动资产的经济学意义。日常性的短期投资过程需要企业的财务部门把相应的电子化的会计信息核算机制建立起来,能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变动快和数额小是短期的投资过程具有的特征,因此进行严密的跟踪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中,具有现实性意义的改进方案就是把会计计量的信息化实现。建立和发展会计信息系统是依靠电子信息技术来支撑的。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应当与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有机结合起来。在短期资产运营过程当中,应当考虑的重要改进措施是对企业经营的整体流程,做财务角度的全流程动态监控。

短期资本筹集过程是短期资本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工作当中的短期应付账款和管理的应付账户科目是短期筹资过程的重要表现部分。企业筹资过程中的经营杠杆本身的变动是应付账款的管理过程主要涉及的内容,而掌控应付票据科目向财务杠杆的扩大效应侧重。进行短期筹资过程的内部控制应当向扩大经营杠杆的趋势侧重。将管理应付账款账户同经营杠杆降低进行紧密结合时,应当把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加强的理想手段考虑充分。

4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运行全过程的体系所涉及到的就是内部控制,通过加强监督活动,对内部会计控制加以修正执行内部控制与否和执行效果如何,从而使统一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和合适的人员配备与分工得到形成,把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职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使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准确得到保证,这有利于决策层做出正确的决策,把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和工作规程,以及纪律要求明确下来,要把内部控制程序进行严格实施。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这是使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得到保证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常岚.浅谈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0).

[2]孙伟平.浅议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1(19).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篇11

轮值CEO制度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轮值时做不做事关长期的重大决策?这个问题在目前的轮值制度下显得比较尴尬:如果做重大决策的话,这种决策的意义不大,6个月之后不知道将面临怎样的改变;如果不做重大决策,又体现不出轮值CEO在业务上的预见性,在执行层面,执行者也会变得犹豫不决。可以想象,在未来一两年的实践中,这会是一个比较尴尬的现象。如果这个轮值制度时间太长,可以说轮值者都无法做出大的决策或调整,只能做出一些小的决策,执行者也将失去主动性。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篇12

制定企业发展战略,首先要解决“知己知彼、运筹帷幄”的问题,在竞争市场中发展生存空间,这是许多中小型企业需要解决和确定的问题。其次,中小型企业如何制定发展战略,是决定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的目标和方针,它将长期成为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总计划。

中小型企业是相对于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而言的企业。与大企业相比较,中小型企业的规模、资金、实力、品牌和许多企业构成要素都显得薄弱,中小型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市场占有率和抗风险能力都比较差。

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有其自然规律,按照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自然运行,市场竞争是残酷、无情的,然而也是公正的。所以,如何根据企业自己的特点,正确定位,扬长避短: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存自身企业的“一席之地”,就显得极其重要。

第一、明确什么是中小型企业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是指

企业长远发展的全局性谋划。是现代企业为在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而制定的纲领性、方向性的规则。它既要适应企业的内外环境,又要明确企业最重要的竞争方式和经营内容。为了实现战略,还必须有具体的经营方针的支持。

通俗点说,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就是企业的总体规划和未来打算。企业发展战略实际上就是“规划和谋略”企业,如何以最少的投入和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达到企业发展的目标,是企业发展战略智慧的科学应用。孙子兵法《谋攻第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的精辟论述,演绎出历史上的诸多典范战例,从而获胜的成功谋略。企业在开始创建经营之前,就应深思熟虑和策划,如何科学的规划企业各项工作计划,避免走弯路,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实施中小型企业“企业发展战略”的前提

知道和了解中小型企业的“企业发展战略”重要性和工作重点,就应及时和正确实施。如何实施,则必须根据企业、市场和竞争对手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切不可在时机不成熟时轻举妄动和盲目蛮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古训,有其非常科学而实用的道理。“己”和“彼”,就是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详细情况。百战不殆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正确“了解、判断、推理”后,实施科学方法的结果。

中小型企业“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后,如何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如何把战略策划变成切合实际的行动,是衡量企业领导层能力和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只有具备正确了解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前提下,企业领导层才能“成竹在胸”,才有可能正确掌握和了解市场环境情况和顺利实施企业发展战略。

第三、如何制定中小型企业“企业发展战略”

确定企业长期战略目标和短期战略目标,是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战略”核心内容。企业长期战略目标是企业总体目标:短期战略目标是包含在长期战略目标之内的、阶段性的、分解后的企业战略小目标。

长期战略目标应确定的内容有:企业的经营思想,努力方向,行动纲领,战略目标具有可接受性、可检验性、可实现性、可挑战性等特征。

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内容,应清楚简洁和可定量化。企业成员都应清楚了解企业的战略意图,应遍布企业所有重要部门,而不局限于某领域:应明确和确定工作重点,同时应该注意,长期目标应符合市场规律,是可实施的企业计划,不同领域的目标可相互制约,但应协调一致;而且长期目标应是动态的,并可随环境改变而及时调整。

第四、确定企业短期目标的意义和重要性

短期战略目标是企业用来实现长期战略目标的具体实施,是把长期目标进行阶段性分解,对目标任务的实施、考核和检验。具体说就是把长期战略目标分解,建立整个企业的短期执行性战术目标。这就要求不同战略业务单位、事业部或经营单位建立自己的长期或短期目标。每个战略业务单位或主要事业部内的职能部门(如市场营销、财务、生产、研究开发等)制定自己的长期和短期目标。这个战略目标的制定过程是通过组织结构层次由上至下层层进行的,由企业整体直至每位员工个人。

短期战略目标的制定方法有时间序列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盈亏平衡分析法、决策矩阵法、决策树法、博弈论法、模拟模型法等。短期目标实际的实施工作,应按照各目标的轻重缓急顺序进行。顺序一旦确定,即能建立短期目标以实现长期目标。

第五、短期目标确定,就要有保障目标实现的保障机构和相关的工作制度及考核计划

保障机构与制度:

1 建立实现战略的组织结构和工作重点:

2 确保实现战略所必要的活动的保障措施和科学依据:

3 监控战略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的有效性:

4 企业在实施战略过程中组织人员的协调、配合。

实现目标的计划

1 实施前的尽可能的全面策划和周密考虑工作计划,

2 在短期目标实施过程中,分析总结各种动态资料和数据:

3 及时调整或扩大符合和适应企业与市场的有利工作:

4 检测预先工作目标和工作进展,修正和确定符合实际的方法:

5 及时调整和改变原来不适宜的人员、计划和工作方法。

第六、制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既要考虑当前的发展环境,还要考虑政府政策,特别是在融资、人才等方面给予的帮助

一方面要请求政府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消除发展障碍,培育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要充分把握发展机遇,确定企业发展战略,推动企业驶上快车道,为向大企业发展积蓄力量。一些中小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时,重视的是企业融资、团队建设、市场开拓的大战略,但是对策略的应用,却不够重视。策略不足,企业战略在推行时,会被一些意外所阻碍,影响到企业的顺利发展。张雪奎根据自身经验,提出以下

六项辅助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善于运用奇正策略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转换到商战中,正者,也就是常规产品、传统款式、已有市场以及通行的营销方式等;奇者,就是不断推出新产品、翻换新款式、开拓新市场、变换营销方式等。中小企业固然要让有市场的常规产品形成规模,筑牢原有的营销网络,唱好自己的拿手戏,还要密切关注市场风云变幻,况且同一领域的中小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档次往往差异性不大,又在同一市场内抢吃同一个蛋糕。如果只知道守住“正”地,固步自封不创新,“正”地是不可能固若金汤的,不是坐以待毙,就是被拖垮。

因此,必须善于运用奇正策略,学会度势控变,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以权变来制胜。要设立研发机构,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获得产品技术上的提高,不断推出市场需求、款式新颖的新产品,采取别出心裁、出人意料的新举措,开拓新兴的、有潜力的新市场。

当然,“正”与“奇”是相对的、辩证的关系。一件产品最先研发出来时为“奇”,待其他企业相继模仿后则变为“正”,就需要用更新的产品来开拓市场,使“正”又转化为“奇”。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只有充分运用好奇正策略,“奇正相生”,不断创新,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发展壮大。

二、善于运用聚焦策略

每个企业发展战略只能在一定的领域、一定的行业形成优势,不可能在多个方向、多个方面都有竞争力。而且,中小企业往往难以形成规模性生产和销售,难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质量、技术、信誉以及市场营销一般都不及大型企业,形不成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别战略所要求的经营优势。所以,明智的中小企业就要善于“并兵相敌”,坚持“有所不为而后有为”的原则,运用市场聚焦策略,扬长避短,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力量集中到能够形成自身优势的领域和目标上来,或者谋求成本领先地位,或者争取产品差别优势,如有可能两者兼而有之。在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后,要乘势而行,努力使聚焦策略不断取得战果,使企业在该目标区域内呈鼎立之态,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善于运用虚实策略

中小企业面临竞争压力更大、危机感更强,因而也更需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组织构架精干,管理层次少,运行机制更为灵活,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适应性和承受力、应变力也较强,在经营上更有弹性。

所以,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观察竞争对手,分析研究市场态势,采取避实击虚策略,避竞争对手长处之实,击竞争对手短处之虚,避市场饱和之实,击市场空缺之虚。注意寻找大企业不愿或不能进入的,企业自身有基础而又能发挥专长的市场空档:注意抓住当前一代产品开始衰退,后一代产品尚未投入之时而出现的产品空档,注意捕捉一些大型企业往往求助于社会分工协作,希望其他企业帮助从事加工业务的介入空档。中小企业要找到自身的发展空间,走“小而专”、“小而特”的发展路子,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实”。

四、善于运用穿插策略

同一行业、同一领域,往往分布着大、中、小不等的企业,它们在同一市场中竞争赛跑,企业之间实力很不均衡,起步又不一致,竞争是相当残酷的。但是,市场不怜悯弱者,不相信眼泪,它遵循的是适者生存、强胜弱汰的规律。在竞争中,中小企业由于势单力薄,肯定难以与大型企业相抗衡,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小企业似乎在大型企业的巨大压力中生长,而小企业更是在大、中型企业的夹缝中生存,时时有被碾碎的危险。

因此,明智的企业应学会运用穿插策略,利用市场竞争的“空隙”,见缝插针,乘“隙”而进,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如在市场竞争中无意与大型企业正面碰撞,应采取迂回战术,避开锋芒,不能硬碰蛮撞。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才能在大型企业包围圈里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

五、善于运用快反策略

市场往往是以快取胜的。谁先研发出新产品,谁先满足需求,谁先抢占市场,谁就能在市场角逐中掌握主动,同类、同质、同价产品,谁先把它投放市场,谁就能控制市场制高点,其他企业若想拿下这制高点,就得花几倍、几十倍的力气,投入几倍、几十倍的费用。先处战地,捷足先登,靠的是速度,中小企业发展自己,必须运用快反策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要重视对市场的分析研究,随时掌握市场脉搏,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对市场要有一种特有的嗅觉,增强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及时捕捉先机。

要注意发挥其灵活善变、船小好调头的长处,做到兵贵神速,在抢抓机遇中赢得主动权。只有这样,企业的潜在优势才能转化为现实优势和竞争优势。

六、善于运用借势策略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企业间协作空间也越来越宽广,中小企业一定要在整个产业组织链中选准自己的位置。由于中小企业资源相对贫乏,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都不能与大型企业相提并论,应学会运用借势策略,在重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的同时,主动与相关企业构建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通过虚拟经营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并把它经营好,达到双赢目的。企业通过高起点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要注意消化吸收,并进行技术创新,充分借助外脑,为企业科技开发服务。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篇13

二、资金筹措及其方式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资金筹措,没有资金,企业将不能生存,也不可能可持续发展。企业筹资是指企业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及调整资本结构等活动对资金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采取适当的方式来获取所需资金的行为。筹资方式是指企业筹措资金所采用的具体形式,目前我国企业筹资方式有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利用商业信用等。筹资渠道解决的是资金来源问题,筹资方式解决的是企业通过何种方式取得资金的问题,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特定的筹资渠道只能配以相应的筹资方式,而一定的筹资方式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筹资渠道。企业筹资的目的是满足企业设立的需要和生产经营的需要以及资本结构调整的需要。企业筹资的分类为按照资金使用期限的长短,将企业筹集的资金分为短期资金和长期资金,按照资金的来源渠道不同,将企业筹集的资金分为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企业融入资金的主要方式是向银行贷款。主要用于扩大生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入和为正常经营运作所需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投入;向信托机构借款,以解决固定和流动资金投入的需要,借贷方式比较灵活;发行股票,以发行股票形式筹措资金比较稳定。对企业来说这部分资金不用偿还,可以作长期运用。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资金、应重点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或补充自有流动资金;发行债券,企业可以通过发行长期和短期债券筹措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和短期债券筹集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弥补流动资金不足;商业信用,这种融入资金的方式一般比较灵活,也比较方便,运用也比较广泛,但由此融入的资金,期限一般比较短,具有特定用途;企业间拆借,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不足。资金成本高于银行借款;补偿贸易,用来作补偿的产品一定是市场上紧缺的短线产品,否则难以实施;引进外资,这种方式主要解决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外汇资金需要。企业可以利用多种形式融入资金,解决资金的短缺。

三、企业的资金调度政策分析

(一)资金调度三大目标

资金调度首要目标满足公司日常营运的资金需求。次要目标规避风险,即是利率及汇率变动的货币风险。再次要目标创造资金价值。在资金调度上必需满足首要目标后,然后进行次要目标的规划,才用以创造资金价值。资金运用量力而为,规划应采适中稳健政策,第一营运资金政策,利用长期资金作为长期或在部分的短期周转需求之用。第二适中政策,是以长期资金支应长期需求、以短期资金支应短期需求,其原则为固定资产及永久性流动资产必需为长期负债、自有资金及自发性融资所涵盖。第三积极政策,以短期非自发性的融资来融通部分永久性流动资产所需资金,为最具风险性的财务调度方式。

(二)资本政策应重策略

重置资产,为了维持公司营运的水准或产出不足或技术不敷使用而替换损坏的设备的支出;扩充既有产品或市场,扩增现有产品产量,或为此产品开拓新市场的支出。产品或市场正处于需求尚未饱和期时可进行此项投资,由于会造成供给增加,故整体市场上的价量变化应进行评估,企业主最易忽略竞争者也可能采取同样策略;开发新产品或市场,此为最复杂的资本投资决策,市场的评估将是大问题,一般中小企业无力进行本项评估,大型企业经常是结合各方面人才进行多方面评估。购置办公大楼等支出,应评估其重要性与是否有助于经营,以投入为依据。

(三)闲置资金运用政策

当公司营运稳定渐有盈余,而投资及营运调度又得宜时,公司将开始产生闲置资金。在不影响公司正常运作之下,闲置资金所能承受的风险较营运资金高,可有较大弹性的运用,此时应配合公司长短期发展政策进行有效率应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营收。

(四)充分运用银行贷款额度

经营者在平时应该做全面性的资金规划。企业在银行中融资额度有一定的保障期限,企业对额度的运用在平时应做好充分准备,在企业发展艰难的时候得以全身应对来减少企业财务反应时间。另外企业为平时的闲置资金所规划的投资手段,都能在资金不足时候用来资金调度,资金管理要有一些积极的规划,但是一般性企业对资金的管理缺乏长期性,当财务出现问题时,银行经常已没有可动用额度,在额度不能取得的情况下,卖掉部分的资产设备可能都是必要的手段,只是度过危难期后企业才能正常运作。

(五)资金运作确保正常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