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税务实用13篇

财务审计税务
财务审计税务篇1

2.预算执行后期风险控制

“同级审”工作执行过程中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政府财政的收支平衡情况,一般会使用检查和核算等方式对预算工作进行分开审查,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并按照汇总的方式对行财、农税、综合等内容核查资金的来源和拨转情况,结合财政部门的财政、税务收支进行有效预算。通过将预算工作内部的情况了解和分析,才能做到公正、准确的开展审计工作。

二、有效抵御“同级审”面临的风险

“同级审”执行职能的要求不仅体现在部门的财政、税务审计,同时也要审计国家的金库、实行预算的工作单位,还要保持审计部门与政府、人民代表大会以及上级审计单位的关系。而审计部门与其他审计单位之间的内在联系具备一定的规律性,体现出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的主要关系;为保证“同级审”体现出足够的真实性和实事求是,应在综合财政的审计基础上,实行综合财政方式进行全面的监督力度。为达到审计的目的,要求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在“同级审”过程履行应尽的责任,全面考虑审计过程可能出现的控制风险,为了能有效抵制风险的出现,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增强财务税收管理的能力

根据依法审计的工作内容要求,“同级审”的目的在于披露而不是评价或检验,这是执行政府职能重要体现的原则。披露内容主要指:对某个部门或单位审计过程出现的不符合财经法纪项目资金预算进行充分披露,其中要对预算的重要资金应用、重点项目具备的可靠性、合理性和收益性进行充分披露。“同级审”执行过程中,应结合“重点论”的政治理论要求,实行以预算为重点的工作形式,并利用银行账户的方法,实行账户的检查对下一级单位或部门进行审计,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主要关注的重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充分披露。其中包括:

1.1增强财务税收管理的能力

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存在的风险意识不高,对市场经济活动缺乏有效认识,风险防范意识不高,就会容易造成财务税收管理方面出现问题。根据财政和税收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作为重点审计的内容,才能准确把握部门财政收支的情况,平衡其财政支出与资本的发展关系,针对财政管理上容易导致疏忽的问题进行严格审计,并为政府增强理财管理和税收管理提供重要的保障基础。为加强财政税收秩序的管理,应该将审计的重点放在热点问题上,其中包括财政预算之外的资金使用和体制外部所需资金的投入;同时需要对财政的信用资金进行有效管理和分配,避免财政收入出现的不合理和不准确的情况。

1.2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如何提高财政管理部门的资金使用效益,需要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并对国家基本设施等项目的资金去向、来源以及最终收益等难以掌控的问题进行重点审计,根据预算单位时常出现资金匮乏的现象,主要对部门的传统问题:人员、公车、会议这三个方面进行审计,对财政上出现资金支出不明确或浪费的行为进行披露,警示相关部门引起对资金合理分配的高度重视,从而达到合理分配财政支出。提高政府资金利用率的目的。

2.合理开展审计监督工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完善审计制度的重大部署,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需要对审计部门进行严格、合理的审计监督,根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强化审计的监督作用,首先要

(1)依法行政和办事,加强审计部门对依法行政的情况的审计力度,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重点将危害人民群众和公平竞争问题的披露,进而达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目的;

(2)廉政工作的建设,审计过程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应认真查处查实,并对财政资金分配、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和审批、重大的物资购置、重大工程建设的投标招标、贷款和证券交易、国有资产、土地交易和矿产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进行审计,并对失职渎职、贪污受贿和内幕操作等问题进行重点披露,进而加大政府廉政工作的开展;

(3)加强职权的责任深化,推动政府部门干部加强“同级审”中预算执行审计监督机制的建立,监督部门干部工作过程是否遵纪守法,促进各级部门干部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加强职权的责任深化,并依法反应部门存在胡乱作为的问题,建立起责任追究和问责制度。

财务审计税务篇2

根据测算的结果,AB担保公司非常有必要投资理财产品,但是,财务经理的疑问是:如果进行该投资,是否产生相关的纳税义务,相应的账务处理如何完成,账务处理可能涉及到具体业务的处理,如所得税会计如何操作,报表的编制,该收益如何在现金流量表中反映等。为此,财务经理确定了理财规划的基本思路:企业筹建期间会有一定金额的闲置资金,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需要根据资金运用的时间需求,综合运用投资工具,为企业争取到最大限额的收益,但是,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理财方式相关的会计、税务规定,以便权衡筹建期间理财的成本和收益,为企业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二、筹建期及理财收益性质的界定

财务经理首先需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筹建期的时间范围和业务范围界定,第二,理财收益业务性质及纳税业务的界定。

对于筹建期的时间范围,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都未予以规定,主要执行税务的规定,这符合税法和会计准则的定位。按照我国法规体系构成,税法属于第一层次,即法律,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属于第三层次的部门规章,具体准则属于第四层次的规范性文件,会计准则按照税法的规定执行,符合法律体系中下位法遵循上位法的规则,因此,筹建期的时间范围应该遵循税法规定执行。

现行税法没有明确界定,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筹建期,是指从企业被批准筹建之日起至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之日的期间。开办费是指企业在筹建期发生的费用,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成本的汇兑损益和利息等支出。”现行税法仍然认可该提法,国税局2011年在热点问题解答中进一步明确了筹建期的具体界定“一般情况下商业企业应以取得第一笔收入为生产、经营开始之日起算筹建期的结束。工业企业应以开始投料为生产、经营开始之日起算筹建期的结束。”

按照上述解释,该企业的筹建期应该是以取得第一笔收入之日起算筹建期的结束。企业目前的阶段属于筹建期,应作为开办费核算和反映。

AB担保公司打算购买的理财产品收益是银行投资到票据市场、股票市场等的收入为支撑的,那么,AB担保公司的理财收益是视同利息收入,还是视同投资收益呢?如果视同利息收入,和存款的利息一样,是没有纳税业务的,但是,如果视同投资收益,就会产生营业税和所得税的纳税义务。

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如果单位从事股票买卖应按“金融保险业”征收营业税,税率5%,营业额为卖出价减去买入价格的余额。

所得税纳税义务: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除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股票红利等权益性投资以外可以作为免税收入,不属于上述规定的投资收益应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理财收益的会计核算

从《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会计科目与主要账务处理”中关于“管理费用”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与主要账务处理解释:本科目核算包括企业在筹建期内发生的开办费,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借款费用等,借记“管理费用”(开办费)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可见,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直接计入管理费用。

与以往开办费进入“长期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科目不同,开办费不再作为资产,直接列支为费用,这是2006年准则的一大变化,主要的原因是由于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执行资产负债观,强调资产必须具备能够带来预期经济利益流入的特征,而开办费属于沉没成本,由于无法再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再列为资产,而先前开办费列支为“长期待摊费用”是源于1992年11月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将支出分为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的规定,由于开办费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因此将其列支为一项资产。

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理财收益的性质并不重要,只要该收益产生于筹建期间,就应作为筹建期间费用的递减,该业务发生后初始确认的账务处理直接反映为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管理费用”(开办费)科目,或者采用更能反映经济业务实质的处理方式,即红字借记“管理费用”(开办费)科目,蓝字借记“银行存款”。

AB担保公司在该业务后续确认时即资产负债表日需要考虑该业务对递延所得税的影响,根据所得税准则的规定,该利息收入连同其他开办费一并核算的结果即开办费的账面价值为零,而计税基础无论是按照企业可以在开始经营之日的当年一次性扣除,还是按照新税法有关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规定分期摊销处理,都会产生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差额,该差额应作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反映。

该理财收益在现金流量表中应作为哪部分反应呢?筹建期间,如果产生存款利息收入,作为筹资活动中的“收到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反映,但是,该收益是属于理财产品收益,是将其列入筹资活动中的“收到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反映合适,还是投资活动中的“收到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反映更恰当呢?

这又回到该理财收益的实质,究竟是否属于投资呢?财务经理认为应该保持和税务的一致,从纳税的角度,该业务不属于投资业务,则产生的收益就不进入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因此,应该反映为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

四、理财收益的税务处理

对于理财收益的营业税纳税义务,财务经理咨询税务机关得到的答复是根据购买理财产品的情况决定是否缴纳营业税,如果理财收益来源于投资国债所得免缴营业税,否则应该缴纳5%的营业税,因此可以判断该担保公司应承担5%的营业税纳税义务。根据所得税纳税义务的规定,该收益免征所得税。因此,即使缴纳5%的营业税,仍可以获得高于定期存款2倍多的收益。

对于开办费的后续纳税义务,税务机关也有明确的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规定“企业自开始生产经营的年度,为开始计算企业损益的年度。企业从事生产经营之前进行筹办活动期间发生筹办费用支出,不得计算为当期的亏损,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98号)第九条规定执行。”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98号)第九条规定:“新税法中开(筹)办费未明确列作长期待摊费用,企业可以在开始经营之日的当年一次性扣除,也可以按照新税法有关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规定处理,但一经选定,不得改变。企业在新税法实施以前年度的未摊销完的开办费,也可根据上述规定处理。”

五、理财收益的审计监督

2010年3月10日,银监会、发改委和财政部七部委联合《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了必要的规范。其中文件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年度审计,并将审计报告及时报送监管部门。

AB担保公司应该接受会计师事务所的年度财务报表审计,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主要关注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

根据被广泛引用的是美国会计学会(AAA)1972年在其颁布的《基本审计概念公告》中给出的审计定义,即“审计是指为了查明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与所制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地收集和评估证据,并将结果传递给有利害关系的使用者的系统过程”。

可见,审计就是首先要确定被审计对象应该执行的标准,然后去运用审计技术去对比被审计对象实际执行与标准规定是否一致,最后将实际执行和标准之间的对照结果报告给委托人。

财务审计税务篇3

1、               结帐工作:每月及时准确结帐,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先进的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 税务事宜:a:准确核算并及时缴纳应交税金,在2011年度未发生任何税务罚款。

b:积极、谨慎配合国地税查帐, 保证所提供数据的合理、合法性。

3、 内外审计:积极配合公司的内、外部审计,保证提供数字的准确性。

4、                  往来帐务:a:一般供应商帐务核对:小供应商的核对方法基本无问题,但大供应商的核对方法却很被动,不能很好的保护公司的利益。

              b:关联企业帐务核对:虽然关联企业内部往来业务多而杂,但我每月都能认真准确地对清帐务,及时发现商品未达及差异原因,并总结出比较高效准确的对帐方法。

5、               库管工作:对库管商品(低值易耗品、营业用品、印刷品、服装、促销用品)进行全面盘点,完成库管帐务的初始化工作,并对库管工作进行跟踪、指导,保证帐务记载的准确、连续性。

6、               固定资产:2011年7月末对固定资产帐实进行核对,出具固定资产盘点报告,并提出将 DTU、路由器、打印机进行固定资产管理,保证财务计算口径的统一性。

2011年工作不足:

1、 应付帐款出现负值的帐务未及时核对,这样不能确保公司的利益。

2、 对公司业务了解不够透彻,不能保证每月及时审核凭证。

2011年工作计划:

1、 克服困难,完成领导交给的一切任务。

财务审计税务篇4

本文从实务的角度分析电网企业在税务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控制措施。

一、电网企业税务管理风险的主要内容及控制程序

1、税务管理风险:销项税、进项税金额确认不准确、不真实影响财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影响增值税申报金额的准确性存在税务合规风险。

财务部税务会计核对营销部与财务部的电力销售情况,确定当月销项税额,并正确区分电力销项税额和价外费用销项税额;核对当月进项税发票与财务账面数据,保证发票及时认证,确认当月进项税额,正确计算应交增值税金。

2、税务管理风险: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编制不准确导致纳税申报金额不准确存在税务合规风险。

每月十号前,供电公司将上月《电力企业增值税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传递单》、认证结果通知书、认证结果清单递交省公司财务部。

省财务部负责税务工作的处室的税务会计汇总全省售电收入销项税与进项税额,计算出应交增值税,然后按照收入比例将应交增值税在省公司本部及各地市供电公司进行分摊,编制增值税分配表。各地市供电公司财务部税务会计汇总省公司增值税分配金额、价外收入销项税额,合并填列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经财务部主任、公司主管领导审核后,在所属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并缴纳增值税。

3、税务管理风险:销项税金额计提不准确,造成纳税申报金额错误,存在税收检查风险。

地市公司每月编制税金稽核报表,与月度报表一同上报省公司。税金稽核报表中增值税销项税来源于月报中利润表的营业收入乘以应税税率,同时,销项税应区分售电收入销项税与价外收入销项税,税金稽核表中的增值税销项税额与月报中应缴增值税明细表中的销项税进行比较。对于差异金额地市公司需做出合理解释。

财务部税务会计每月审核税金稽核表,分析是否存在异常差异,如果税金稽核表中的差异原因存在异常,则查找异常原因。经财务部主任或分管主任审核后,由报表管理岗将税务稽核报表与月报一同上报省公司。

4、进项税发票未及时认证,进项税发票未按要求取得,导致部分进项税额不能抵扣,造成公司多交增值税。

财务部税务会计不定期对单位进项税抵扣情况、进项税发票取得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税控系统中的已认证进项税与账面数是否一致;检查进项税额账面数与相关科目,如购电费、工程物资、固定资产等科目的钩稽是否存在重大异常。

如存在当期未认证抵扣进项税、大额购进未取得增值税发票情况,按考核办法对业务部门进行考核,以督促业务部门及时取得进项税发票,如有异常说明原因

5、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编制不准确,导致纳税申报金额不准确,增加潜在税务合规风险。

每月,省公司财务部负责税务工作的处室的税务会计根据母公司报表利润数计提所得税,并按照各地市总收入所占母公司总收入的比例在省公司本部和地市公司间分配所得税费用。

地市公司财务部税务会计依据所得税分配表进行所得税纳税申报,纳税申报表经过财务部主任、公司主管领导审核。

6、企业所得税支付的账务处理不准确、不及时影响财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地市公司财务部税务会计依据税收通用缴款书、银行回单或扣款回执在SAP财务模块中进行所得税缴纳的账务处理。

7、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表编制不准确影响汇算清缴金额的准确性可能导致公司利益受损或存在税务合规风险。

省公司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各地市公司财务部税务会计上报纳税调整事项,地市公司财务部主任对纳税调整事项进行审核。

8、未及时对适合公司的税收优惠向税务机关申请,无法充分享受税收优惠,影响公司利益最大化。

财务部税务会计不定期查看税收优惠的相关政策,如有适合公司的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协助省公司向税务机关申报。

9、未妥善保管发票可能导致发票管理不符合税法规定或者发票遗失造成公司潜在财产损失。

地市公司财务部的税务会计根据公司自身业务的情况提出增值税发票以外的购买申请,财务部主任审核。税务会计对每次发票的领用情况进行发票统计或将税控系统中的专用发票汇总信息作为对每次发票的领用情况进行的统计,定期核对发票领用数量、使用数量与留存数量,确保账实一致,发票存放在保险柜中。财务部独立于发票管理的岗位对发票进行盘点。

10、未对发票实行统一管理导致发票使用不符合公司规定或者未能及时知晓发票遗失情况造成公司潜在财产损失。

地市公司的营销部门自行打印电费普通发票。地市公司营销部的业务部门提前向本单位财务部门提出增值税发票的用票申请,由财务部税务会计结合其实际业务量进行审核后,交财务部主任审核,财务部统一购买。地市公司营销部不定期联合审计部对下属单位电费发票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电网企业税务管理风险的实务操作案例

1、风险案例主题:所得税管理管控不严、造成补缴所得税;

2、案例简述:在国税局税务检查中发现,2005年、2006年列支了以前年度费用,形成了补缴所得税的结果,增加了税务检查风险;

3、处理结果:完善所得税管理管控程序,按内控要求严格执行资金审批程序;

4、风险名称:所得税管理风险;

5、风险产生原因:企业所得税支付的原始票据不及时影响所得税申报的准确性,财务部会计人员未严格审核报销单;

6、风险影响:费用报销审批程序不要给公司造成税源浪费,增大公司的运营成本;

财务审计税务篇5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3-0066-03

安然事件曾经轰动了全世界,为了提高公司财务管理的透明度,美国政府颁布了非常严厉的SOX法案404条款。此后,多数跨国公司在财务部门内设置了首席税务主管,专门致力于控制风险,公司税务管理的职能正朝这一方向倾斜。可以说,税务风险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税务机关和企业的全面重视。而现代内部审计的风险导向使得其能与风险控制完美契合,成为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的一项重要工具。

一、企业税务风险的界定

税务风险作为风险的一种,它首先是指一种损失的可能性。税务风险在企业风险构成体系中属于经营风险,即一个企业所做出的决定、进行的各项活动、实施过程等导致各种领域损失的可能性。因此,税务风险应该是一个企业所做出的税务相关决定、实施的税务活动等引致企业各种有形、无形损失的可能性。

税收会对企业的筹资、经营和融资活动产生影响,这直接导致税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为法律、声誉和经济3个方面:第一,法律上的影响,直接体现为违反了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二,声誉上的影响,体现为对企业形象的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在税务方面就是企业应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避税甚至在有些国家过多的税务筹划都被视为企业逃避自己的税收责任,这会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现在,税务机关都会对企业进行纳税信用等级管理,将纳税人的信用分为A、B、C、D4个级别,高税务风险容易使企业失去A级纳税信用的等级。第三,经济上的影响,这是对企业最终的影响。概括的说,税务风险在经济方面可能给企业带来如下的影响:补缴税款、支付税收滞纳金、税收罚款;多承担税收成本;影响企业股价;影响企业对现金流的预测与安排,从而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企业的经营策略。上市公司由于税务违规而带来的声誉问题还会对企业股价产生影响,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2008年11月13日,波司登(03998.HK)公告承认,内地多个省市的税务部门已就涉嫌逃税问题对其展开调查,当日波司登在香港联交所的股价急挫17.39%①。仅仅只是展开税务调查,并不是最终的处罚定案就对公司股价造成了这么巨大的影响,可见,税务风险对企业声誉的影响不容小觑。在上述3方面影响中,法律方面是税务风险的直接影响,声誉方面是因为法律方面的风险引发的,而税务风险最终会体现对企业经济方面的影响。在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众多原因中,内部审计的弱化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独特作用

现代公司治理最为关注的两个方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都与内部审计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COSO主席拉瑞・瑞丁伯格博士所说,美国和欧洲大多把内部审计部门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传统的、关注内部控制和财务以及运营的内部审计部门;一个是牵头了解企业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部门,这通常也是内部审计的第二个职能,主要协助协调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

就税务管理来讲,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及其经营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对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企业税收规章制度,按照审计工作规范,揭示企业违反税法的行为;利用内部审计接触面广的特点,及时把下属单位或有关部门普遍存在的税务问题、税务风险,及时、客观地反馈给领导,发挥上下之间沟通信息的作用,从而达到完善和提高企业税务管理的目的。根据未来的发展趋势判断,随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日益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及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合规性审计目标或效益性审计目标将上升为主要的审计目标,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届时也会发生转移,不再是单纯的财务审计。税务内部审计重点应向税务内部控制、税务风险审计方面转移。

而传统上,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对税务方面不够重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3号――审计报告》中指出的内部审计项目目标的要求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对以下方面的评价:经营活动合法性;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组织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组织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履行状况;组织财务状况与会计核算状况;组织的风险管理状况。在这些要求中主要侧重的是财务相关内容,审计内部控制主要针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性,忽略税务相关的内部控制;主要对财务状况、会计核算状况进行审计,忽略税务状况的审计;主要审计经营风险等风险的审核,而对税务风险很少考虑。而这与我国大企业走出国门、跨国经营的策略和发展趋势是不相适应的。因此,企业必须强化内部审计才能实现对税务风险的有效控制。

三、税务相关内部审计的强化

(一)为内部审计注入新的内容

为了给企业增加价值和降低风险,企业内部审计除了进行现有的审计内容外,还应将下列税务相关事项作为税务审计内容:企业设计的税务流程的遵循、企业对税收法律法规的遵循、税务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税务风险管理(主要对内外风险因素、风险评估过程、风险评估方法和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税务会计核算、外聘事务所的税务咨询、税务申报等方面的工作质量。

当然,并不是上述所有内容必须每年都进行,企业内部的税务审计可以按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审计频率。对大企业来说,每一年度都需要抽查一定数量的分公司或子公司进行详细税务审阅,审核其税务会计核算、纳税申报是否正确、有没有税务风险;对于在美国上市的企业,由于要求披露内部控制包括对税务内部控制的评价,因此每年还应对税务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核;每3-5年进行企业的全面税务审阅;在需要时,对报告上来的重大税务风险进行专项税务审阅;在与外聘事务所合约到期前,对其税务相关工作质量进行审计等。

(二)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这要求企业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时就应从架构上保持其独立性。当前世界各国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模式各有利弊,有内部审计机构向审计委员会负责的,有内部审计机构向企业高层管理者负责的,还有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向董事会或监事会负责的,其中以向企业高层管理者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最差,以董事会领导型、监事会领导型的内部审计机构,机构设置层次高,地位超脱,相对来说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较为理想的机构模式。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中明确规定,内部审计委员会应该接受董事会和最高领导层的领导。为了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增加内部税务控制的有效性,符合内部控制具体规范和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企业应在董事会或监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审计委员会主席不应该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人员配备上,审计委员会不得与财会机构混合,不能与财会机构合并办公。

(三)提升内审人员素质,具备税务内审知识

为确保内审职能的充分发挥,提供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政策水平,企业必须对内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政策水平,牢固掌握国家财经法纪和企业规章制度,才能对企业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审计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依据;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内审人员必须熟悉会计、审计、法律、税务、外贸、金融、基建、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欲望,企业必须抓好现有内审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确保税务内部审计的有效,还要求在审计委员会中必须有1名以上精通税务的税务专家。因为税务是专业性很强的一个学科,而且各国的税收制度也越来越复杂,如果不是税务专业人员很难对企业涉税业务进行理解,更谈不上审计了。

(四)税务内部审计应以财务内部审计为基础

企业要确保税务的合规性,必须首先确保财务会计的准确性,因为很多税务处理都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的,例如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要确保财务会计的准确性,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根据授权或接受委托,应经常开展财务审计,包括审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完整性;审查财务收支的合法性以及遵守财经法规情况;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审查会计组织是否健全和会计制度是否得到贯彻执行。

(五)加强内部审计与税务部门的合作,提升内部税务审计效率

只有有效率的内部审计才能在企业内部长期保持下来。内部税务审计也要考虑效益原则,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在不影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情况下,税务和内部审计在如下方面可以形成一个团队来工作,从传统的审阅和确认角色转变到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

――审阅和确认方面。传统上内部审计对税务流程和税务控制提供定期的审计和其他确认活动。在这个领域,内部审计可以和税务部门共同进行下面的工作:按照FIN 48报告和财务报告的要求对流程和内部控制声明进行文件处理和审阅;审阅和强化税务技术的文档形成、控制和安全;理解并形成围绕支持关键管理的全球间接税流程文件,例如增值税、关税等;文件保存并确认税务申报和遵从要求以及不同国家、地区的时间限制;审阅并使所有国内和非居民税款支付都形成预提税流程。

――持续监控方面。作为对审阅和确认流程的扩展,持续监控要求企业将税务包含在其年度企业风险评估当中。当新的税务风险出现时,无论是源于税务、会计或法规环境变化还是源于组织自身变化,可以很容易地评估和更新税务风险轮廓。为了确保税务风险的所有新领域都被发现,有正确的税务信息输入到监控流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内部审计可以和税务部门一同进行如下工作:对企业法律实体的任何变化以及给税务带来的潜在影响做出决定并形成文档;监控所有新交易要求的税正确处理完毕;监控对所有正在进行的交易的后续执行的税务相关审阅;调查和监控商业活动和本国之外的全球活动判断是否有税务常设结构问题或其他新的外国税务问题发生;监控并购后的税务要求;保持对税务数据需要和税务数据来源的储存,定期监控和测试对税产生影响的制度变化。

财务审计税务篇6

(二)审计层次不深,缺少创新意识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细化预算、税收征管等制度相继建立和完善,部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还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和研究,审计方式和方法也没有及时调整到位,本级税收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相对形势的发展较为滞后,目前的本级税收预算执行审计大多数仍停留在合规性审计上,涉及到税收征管质量和征管效益审计的内容不多,审计报告关于征管质量和征管效益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反映不透彻,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对完善和促进税收征管工作指导作用不大,审计的层次有待于提高。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有待提高

税收预算执行审计所涉及的被审计对象,如财政、地税、金库、部分纳税人等大多使用计算机进行制证、记账和编报,其大部分会计核算资料都是通过计算机处理系统输出的,在此情况下,审计人员仍采用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费时又费力,难以达到审计目的。因此要在审计手段上,改革传统的审计方法,研究和开发适合税收征管审计的计算机软件,采用先进的计算技术,从而提高审计质量,扩大审计成果。

(四)税收成本目前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肓区

从2002年1月1日起,代扣、代收和税款手续费纳入预算管理,由财政通过预算支出统一安排。各级税务机关、扣缴义务人和人,不得从税款中直接提取手续费。国库不得办理代扣、代收和税款手续费退库。各级国税机关支付的代扣、代收和税款手续费,由中央财政负担;各级地税机关支付的代扣、代收和税款手续费,统一由省级财政负担。代扣、代收和税款手续费,采取年初编制预算,年终结算,多退少补方法,实行专账核算,不得用于税务机关的经费。某县地税局在职人员132人,当地财政每年预算拨付征管经费和代扣、代收和税款手续费1300多万元。占实际入库税款的10%,远远超出其它部门的人均经费比例。这部分资金当地审计部门应当给予监督,原因有两点:一是税收征管效益性审计的必要性,税收成本是构成征管效益的主要要素之一,预算执行审计从真实性、合规合法性向效益性并举方向发展,有必要涉及这部分当地财政预算拨款;二是法规有规定,这部分资金是当地财政为了弥补税务部门征管经费不足而安排的预算拨款,《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七条“各级审计机关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对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但税务部门往往以财政、财务隶属关系不属于当地为由,而拒绝接受当地审计监督。导致当地财政盲目拨付征管经费,这是税收征收成本偏过的主要原因。

二、顺应公共财政体制变化,调整审计内容与重点,探索税收预算执行审计的新思路

(一)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税收征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审计内涵进一步扩展,税收预算执行审计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审计思维方式,转变审计思路,根据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把审计监督贯穿于预算执行的全过程,一方面抓预算编制审计,审查税收计划的合理性;一方面抓预算计划执行审计,从税收征管质量入手,突出税收征管审计,从预算执行结果出发,着力于预算执行全过程审计。通过审计,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旨在逐步健全和完善税收征管体制,加强税收征管,促进财政收入健康、稳定增长。

财务审计税务篇7
财务审计税务篇8

关键词 :公司清算;审计;会计

一、公司清算问题概述

公司的清算,指的是公司在面临终止的状况下,为消灭公司以法人当事人身份的种种法律关系,而开展的对公司未完结业务、债权债务实施清理处分的行为。公司终止的主要因素有两类,第一是自然解散,第二是破产清算;这两类状况下公司清算的实施程序和清算办法都存在巨大不同。清算审计是在企业面临消亡的状况下,对清算的期间债权债务的收回偿还、资产的拍卖及变现、清算期间的获益及支出、清算截止日企业资产的处置分配实施的审计,其目的是为清算期清算财产分配的合法性发表合理审计意见。

同时,由于清算期间公司经营面临的持续经营会计假设受到挑战,清算期间的会计处理同日常的财务会计工作方法存有很大的不同。一些资产及损益的核算原则及会计核算的目的都与普通财务会计大不相同。由于公司清算中面临的审计和会计问题均同正常生产经营下的审计及会计方法有较大的差别;因此,我们需要对清算中的审计和会计处理实务问题进行详细研究。

二、公司清算中的审计问题

1.清算截止日财务报表的审计

截止日期的财报主要有宣告终止当日的资产负债表、会计年初至截止日的损益表及附注和财务报表说明。该类财务报表的审计组织和方法同日常的财务报表审计办法没有什么不同,仅仅在审计目的方面不同于常规的审计。不过该类财务报表的审计目的是确定截止日以前清算年度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合理性,从而划清清算前有关责任人同清算工作组之间的责任,为企业的清算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清算期间财务报表的审计

这个时期财务报表的审计除了包含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的审计之外,还包括债务清偿表及财产目录等的审计,这个期间的审计重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1)财产计价的审计。这个时期中财物的计价不同于持续经营中以历史成本或合理市场价值作为计价的基础,而是代替以清算价值或可变现净值。财产计价的审计应首先审查企业财产所涵盖的范围,然后再重点审查企业财产计价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经过合理计价、盘点后的资产是企业分配剩余财产、偿还债务的根据,因此清算组应编制出完整的财产目录。财产计价及计算方面的审计难度较大,这主要是因为财产的计价高低与企业的解散原因及解散方式、财产的市场情况、财产的损耗、财产处理期的长短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进行财产计价审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计价的背景及各种条件,从而判断所采用作价方法的正确性及适用性。

(2)债务清偿的审计。债务清偿是公司清算过程中一项具有重要性的工作;清算组务必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比例,合法地对债务人的债务实施清偿,保护好债权人的合理利益。清偿债务审计的工作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审计对相关债权人进行法定登记和通告的情况,第二是审计对债权人清偿的程序及比例是否合规。清算工作小组应该在清算组成立之日十日之内告知相关债权人,并在六十日内在报纸上进行不少于三次的公告。债权人应准时提交有关证明资料,登记有关债权事项。这方面的审计重点除了审查是否按照法定要求及期限通知债权人之外,还应审查有无欺骗、隐瞒债权情况。在对财产进行作价清理后,应首先支付清算费用、劳工工资和欠缴税费,然后以剩余财产清偿其他债务。如果是破产清算形式,当破产财产难以全部清偿债务时,应依法按比例进行清偿。

(3)清算过程会计处理的审计。在清算期,企业应该设置清算费用及清算收益账户和科目,计算清算期间的损失及收益,清算工作期间支出是否真实、合法、合理,相关税费是否准确核算及缴纳。

3.投资者财产分配的审计

在对债务人依法清偿后,对剩余财产的合理分配关系到投资者的切身权益;此时的审计工作重点是审查财产分配工作是否合法、合理、公平、公正。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清之后的剩余财产,一般情况下依照持股比例或出资多少实施分配;投资者有特殊约定的,依照约定实施分配。对于出资责任履行不足的投资者,应当让其先补足欠缴资本,依法偿还债务之后,按照出资比例参与剩余财产的分配。

4.所得税审计

清算期间的所得税审计,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处理好和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此时的审计工作有清算年度应交所得税额、清算净收益、应纳所得税额及应补缴税额。本年度应交所得税额通常依据经审核的会计报表,经过增减加以确定。清算的净收益则指的是清算企业剩余财产扣除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等后超出实收资本的部分。按照国家税法相关规定,清算收益应视同企业的正常利润,缴纳企业所得税。对于依然在所得税优惠政策享受期的企业,应注意审查其是否在清算期依然满足有关的所得税优惠条件;如果不满足,则应补交已减免的相关所得税额。

三、公司清算中的会计问题

1.请算会计工作的特点

由于企业开展清算时,会计核算所依据的持续经营、会计分期等有关假设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因而清算会计在诸多方面都有别于普通财务会计,也成为会计领域的一个特殊分支。清算会计有如下的特点:第一,其核算对象不同于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及资金运动,而是企业在清算中产生的债权债务收回偿还、财产的处置、清算损益的核算等。第二,其提供会计信息的利用者除通常的使用者,还有破产清算活动中负责破产清算工作的法院等机构部门,并且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也主要集中于企业债权债务清算及财产清偿分配等活动。第三,在进入清算期后,会计核算虽然依旧要遵循绝大多数的会计核算原则及信息质量要求,但在失去会计分期、持续经营等基本假设的状况下,清算会计便不遵循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会计计量及核算要求;会计核算的基础转向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财务活动的计量、记录及报告,资产的计价也转向以可变现净值为基础的现实计价方式;发生的各类支出,也不进行收益性及资本项支出的区分,而是通通作为清算期间的支出。

2.清算会计工作的内容

(1)设立清算工作组。通常来说,公司的清算小组一般应代表全体股东,并聘任注册会计师、律师及专业清算人员加入到清算组。清算工作组在工作期间要履行以下义务和职责:第一,对公司财产进行清算,编制财产清单及相应的报表;第二,及时通知有关债权人,及时登记、偿还相应债权;第三,处置公司未了的业务活动;第四,进行税务活动的清查,缴纳税款;第五,对剩余财产妥当实施分配、处理。

(2)设置清算账户。设立相关的清算账户,是企业在实施清算会计工作时应首先开展的工作。清算账户的设立应与清算组的设立同时进行,以便全程记录清算期产生的费用及损益。不同企业要依据自身实际设立适用的清算账户;但一般来说,都应当包含清算损益和清算费用这两个账户。清算费用是核算在清算期间发生的各类费用和成本,如清算工作组的薪酬、专家咨询费用、公告费用、诉讼费用等各种费用;清算损益是核算清算期企业发生的清算损失及收益,具体有财产盘盈及盘亏损益、财产变现损益、债务人却无法归还的债务损失等。

(3)实施财产清查,编报清查后的资产负债表。在清算工作开始后,清算组应首先清查企业拥有的全部资产的范围,并编制经过清查的资产盘点表,随后编制相关的财务报表。对资产的清查工作应进行如下的账务处理工作:对于资产的盘亏、难以收回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存货跌价等列支为损失,计人“清算损益”账户的借方;对于盘盈的资产、预期难以支付的应付账款等清算收益列入“清算损益”的账户贷方。待全部清算损益账务处理完结后,将“清算损益”账户余额结转入属于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待转清算损益”中,该科目属于未分配利润的一个子科目,是清算会计中所特有的。

(4)实际处置业务的处理。清算工作组在处置收回各类应收债权时,按照实收的数字,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相关债权科目;对于难以回收的债权,要进行相应的核销,将实际核销额并入“清算损益”账户。清算过程中还存在对固定资产的变卖和转让等处理;转让过程中产生的转让损益,要依法缴纳增值税款;在实际进行转让处理时,清算组应区分不同的转让行为,按照规定缴纳增值税。在进行企业各种债务的偿付、了结时,应借记相关的债务科目账户,贷记“银行存款”账户;清算期间发生的清算费用,要集中归集在“清算费用”账户下,清算组在核算时可以按照费用发生类别的不同设置明细科目进行详细核算;清算结束之后要将“清算费用”账户余额全部结转入清算损益账户的借方。

(5)计算清算损益,缴纳欠缴税款。在完成全部的资产及债权债务处置工作后,清算组要依据填制的清算损益表等计算出“清算损益”的余额。清算工作产生收益的,要计算并及时上缴所得税款。

3.清算中的税务处理

企业在完成清算,完成注销登记程序前,要完结本年度正常经营的所得税申报缴纳和清算期间的申报缴纳。企业本年度的生产经营可以按照正常的纳税处理程序实施税款申报和上缴;对于清算期间的所得,企业应将清算期当成一个独自的期间计算缴纳清算所得。

在完成所得税款的计算缴纳工作后,清算组需要进行企业的税务注销程序,注销程序分为国税和地税两个方面的注销。应当先完成国税的相关流程;企业应当填写相关的注销表格、缴销已领用的发票、接受国税实施的税务审计,然后取得国家税务机关的税务注销登记核准通知书。待取得国税的注销核准后,清算组应到地税部门开展注销工作;同样,企业需要填报注销登记表、缴销已领用的发票、接受税务审计,然后取得注销登记通知书。

公司清算过程中的审计和会计问题,同我们日常的审计和会计业务处理,不仅在实务处理面临的假设及目的方面存在不同,实际操作过程中更是有别于通常的处理。企业的清算人员应当努力学习专门的清算审计和会计知识,提高实施公司清算的能力及水平。

参考文献

财务审计税务篇9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065-02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建立现代财政体制是我国在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审计监督基于其独立性、全面性、专业性的监督特点。基于此,审计监督促进财政体制深化改革受到政府、学界等多方面的关注。在审计实践与实际研究中,审计监督促进财政体制深化改革主要是从预算执行审计、转移支付审计、存量资金审计、税收征管审计以及政府债务审计等五个重要的方面开展,本文也就从五个方面来对文献进行梳理。

一、预算执行审计研究

通过对国内学者关于预算执行审计研究梳理,发现主要针对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即预算执行审计的必要性、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和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有效完善部门预算审计的政策建议等这三个方面研究。一是重点分析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尤其是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必要性研究。钱啸森从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有利于提高我国财政管理的效率。姜超(2008)认为预算执行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开展有利于完善预算执行审计实践体系,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监督力度。张军等(2015)针对我国现行预算体制机制不完善、预算执行违规问题等问题应加快推动绩效预算审计,这样有利于我国现代财政体制构建。董玲、安艳芳(2009)认为现阶段在全力推进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政策背景下,分析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做法,逐步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政府预算管理改革。二是对预算执行与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陈澎(2009)认为我国预算执行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即财政部门编制的部门预算草案过粗,不利于管理;预算编制的标准与定额体系有待完善;财政集中核算的不完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是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相对滞后以及忽视财政预算执行效益的审计。宋达和郑石桥认为我国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府审计制度本身存在制度局限;由于收到审计技术、方法以及审计资源的限制,我国在进行预算执行审计的过程中,伸进机关和审计人员很难发现所有的有关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违规问题;同时,审计和其他经济监督形式一样存在威慑力度不够的缺陷,因为审计发现问题后很少开具处罚单,即便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其处罚的力度也很难以达到震慑违规者,违规行为在短时期内自然屡禁不止。三是加强预算执行审计对策措施研究。陈斌认为在“大财政”的思想理念背景下,应结合“大财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构建适合“大财政”发展模式的预算执行体系,进一步优化审计技术,改进审计方法,加强审计监督方面法律法规建设健全等。薛芬认为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应对预算执行审计进行重新定位,即对审计范围、审计层次、审计重点等重新进行认识和拓展,重点在于推进绩效审计为核心的审计模式,让公众参与机制建设的过程中,加快建立健全审计公开制度。

评述:上述学者们关于预算执行审计的大量研究,取得的成就比较大,尤其是在发现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存在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和根源,进而能够提出效果的政策建议。然而,审计监督预算体制合理性、财政政策审计评估以及对部门权力运行监督等还不够。本研究主要从现代财政体制构建的整体框架下,来分析我国预算改革的整体方向、预算改革面临的挑战,进而有针对性地探析A算执行审计发展趋势和方向,最后提出完善预算执行审计的路径――嵌入式审计。

二、转移支付审计研究

房桃峻和胡继荣在2012年通过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过程研究,发现主要存在预算安排不完整、滞留专项转移资金、挪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以及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针对转移支付资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健全完善我国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制度及具体措施等,即主要是充分发挥我国审计监督职能和作用;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使转移支付制度更加健全,使审计结果的处理具有充分可靠的法律法规依据;开展转各个领域转移支付资金效益方面的审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效益和效果;进一步提高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构和地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财政转移支付(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结果质量,同时加强审计结果的运用;进一步构建健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审计有效的可操作的评价框架及具体指标体系;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一般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开展上下同时审、跨部门联合审、跨领域同时审等联动审计机制,确保审计质量可靠。审计署贸易审计局课题组于2013年对对商务部参与分配的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指的是2011年发展专项资金)进行探索性审计后,指出专项资金审计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措施贯彻落实、重点跟踪分配程序、注重延伸审计、上下贯通严肃取证,同时认为在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应积极践行科学审计理念,运用信贷审计工具,及时转变审计思维,运用现代审计方法,以资金分配为审计切入点,重点关注资金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益,使资金筹集、分配、使用、管理等环节公开透明、合规合理,检查和评估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有关的宏观政策执行情况;不仅促使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清除;更要不断在专项审计工作中总结和完善审计机制,审学研融合动态结合,促使审计方式方法进一步创新。杨春露等(2008)认为转移支付(主要指一般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应结合绩效审计,根据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目标、范围、用途、额度等,建立一整套适合转移支付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框架和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转移支付资金审计更趋完善。

评述:上述学者对转移支付审计主要集中揭示转移支付资金在申请、拨付及使用环节存在问题,而较少关注转移支付制度本身设计是否合理、相关政策执行是否及时、转移支付制度环境审计等研究较少。本研究报告将从财政体制改革整体框架下来探索转移支付改革取得的成果、转移支付改革面临的挑战以及转移支付改革的方向,继而研究转移支付审计发展的方向,最后提出完善转移支付审计的实施路径――跟踪审计。

三、税收征管审计研究

税收征管作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加强税收征管审计,促使税收征管以及税收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是我国审计机关一直在进行的审计实践。张小伟(2014)认为我国现阶段的财政税收征管审计是整个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财政税收征管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税收制度改革和完善,是税收征管制度更加健全,使税收执法更加严肃,依法治税得到进一步强化,促进稳定的税收增长机制得以完善,对税收法定等方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宋建华(2014)认为地方税收征管审计问题是财政审计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税收征管存在地方税收征管审计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审计机构不能很好的落实审计客体的意见。曲妍蕙(2013)认为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房屋出租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土地流转税、规费收入、营业税以及房产税等相关税(费)收是否流失,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充分利用其他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有关税收方面的问题,进一步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及时收缴税款,从而促进税收征管体制机制完善。

评述:上述学者主要研究了通过对税收征管审计发展税收征管环节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税收征管效率较低,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完善税收征管体制机制的完善。但是,对于税收政策审计评估还存在不足,在“互联网+税收”领域如何运用大数据等还面临诸多挑战,这也是本研究报告填补的空白。

四、存量资金审计研究

安群文(2015)认为预算单位财政存量资金审计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点审查预算单位的项目支出的结余资金;二是重点审查预算单位的账目支付的暂付款项;三是重点审查预算单位项目支出结转资金。刘玉洁(2015)认为主要加强财政资金审计的重点包括以下四各方面,即加强对预算结转结余情况审计,对各类财政专户的资金结存情况审计,对国库资金存放管理审计以及加强对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审计。刘生桥、郭秋园(2015)等在分析财政存量资金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对财政存量资金审计的思路,即关注国库资金存放管理,关注预算结余结转情况,关注各类专户资金情况、关注财政资金制度管理等情况。黄龙翔(2015)认为财政存量资金审计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点关注社保资金、代缴的非税收入;第二,重点关注未使用的财政专户资金;第三应重点关注用权责发生制虚列支出的预算资金;第四,重点关注停留在预算单位账户上的部门预算安排的未使用、无法使用的部门预算资金和项目资金。

评述:上述学者主要关注财政存量资金规模、结构和形成渠道等,而对于财政存量资金形成的原因分析较少,对如何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以及相关的财政政策审计评估研究较少,本研究在梳理以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现代财政体制框架下财政存量资金管理制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方向,提出完善财政存量资金审计路径――专项审计。

五、政府债务审计研究

董大胜(2010)认为应该把债务列入预算管理中,同时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突出的问题是融资平台问题,财政审计要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形成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隋玉明(2013)认为我国目前在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国家或地方对地方政府债务审计重视程度不够,应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债务跟踪审计,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平台审计等,强化对地方政府债务的专项监督检查,及时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发出预警;加强债务资金绩效审计,有效提高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达到债务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目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研讨会(2011)得出结论,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具体措施;第一,进一步拓展财政审计的范围,扩大财政资金规模审计,及时摸清政府性债务整体规模、Y构等相关情况;第二,利用跟踪审计,对政府投资项目坚强监管,提高经济性和社会效益;第三,深化金融审计,有效控制贷款风险;第四,把政府性债务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完善政府债务方面的举借、投资、管理等重要环节和关键部门责任人的问责追责制度和具体措施。王善平、蒲丹琳(2012)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在筹资的过程中,运用政策制度方面滞后等缺陷来巧妙的规避制度风险而进行借贷,进而指出国家审计可以通过权利的监督和制约来约束地方政府过度融资的规模,以有效控制地方债务风险。李玲等于2013年认为地方政府债务在立项、筹集、投资、管理等各个环节和领域存在违规问题,为此提出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政策建议及措施:第一,坚持按照法定的程序发行债券,加快制定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机制;第二,对地方政府性债务举债渠道予以规范;第三,指定专门的政府债务管理部门或者机构,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统一归口管理,第四,对地方政府性债务主体分门类别进行区分,对其进行有效清理规范;第五,对举债部门或者单位的举债权力予以规范和约束,规范债务决策程序和机制;第六,强化预警指标体系和预警系统,完善债务全过程监控体制机制;第七,加强偿还机制建设,提高偿还能力;第八,构建考评机制,加大问责追责力度;第九,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加强监督力度。袁杰、夏飞(2012)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跟踪审计,促使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杨娟认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审计;第二,加强政府性债务举借各个环节审计;第三,加强政府性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审计;第四,加强对举借债务投资方向审计。同时提出政府性债务审计方式包括:一是与政府投资项项目结合,加强对地方政府性重点投资项目审计;二是与金融审计相结合,维护地方政府性债务安全;三是与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评述:上述学者对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研究主要集中债务规模、融资平台以及债务结构等方面审计,而忽视地方政府债务制度合理性审计、地方政府债务预警体系构建审计以及地方政府债务制度环境审计等。本研究主要从现代财政体制改革的框架下来分析地方政府债务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地方政府债务改革方向以及地方政府债务升级发展的方向,提出完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路径――统一组织。

参考文献:

[1] 钱萧森,吴星.深化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若干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参考,2008(4)

[2] 宋达,郑石桥.政府审计对预算违规的作用:抑制还是诱导?――基于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数据的实证研究[J].2014

[3] 陈斌.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的基本思路[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3)

[4] 薛芬.政府预算变革与政府预算执行审计战略转型――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6)

[5] 安群文.把握结转资金与结余资金概念做好预算单位财政存量资金审计[J].理论探讨,2015(1)

[6] 刘玉洁.财政存量资金审计初探[J].审计月刊,2015(2)

[7] 刘生桥,郭秋园.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审计分析[J].审计月刊,2015(3)

财务审计税务篇10

新区组建以来,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财税审计工作,每年都召开一次一把手参加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区财政、国税、地税、审计部门始终紧贴中心,服务大局,克服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等困难,在组织财政收入、保证重点支出、深化财政改革、加强日常监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主要体现“四个更加”:一是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组织收入的措施更加扎实。20*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实现14.2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和28.17%。20*年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0.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提高了对地方可用财力的贡献率。可以说,过去的一年,发展成果进一步体现,税收创新高;大局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本领得到提高;依法治税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二是公共财政职能进一步强化,成效更加明显。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坚持科学安排、统筹兼顾、有保有压,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城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村庄整治、困难弱势群体救助等民生支出的保障力度,20*年全部新增财力80.9%用于民生支出。特别是在区级财力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支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科学合理地制定了新一轮区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乡镇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办事重点更加突出、加快发展的成效更加明显。牢固树立艰苦创业、过紧日子的思想,通过对区级部门和街道实行综合预算,预算执行情况良好,理财积极性逐年提高,“想办事、能办事、能办成事”的积极性逐步迸发。三是理财理念不断创新,管理更加规范。始终坚持财政管理改革以“金财工程”建设为载体,不断向纵深推进,信息化建设初显成效。在全面实行部门综合预算,街道全面纳入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实行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的基础上,从20*年9月1日起,对中心城包括所有初中、小学在内的共23个教育预算单位全面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这是在全省范围内将新型国库管理制度应用于义务教育领域的首次成功尝试,对于提高财政资金的透明度和使用效益,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都具有重要作用。四是审计工作不断强化,监督更加有力。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服务发展大局,认真履行职责,牢牢抓住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资金,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面对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创新办法、破解难题,通过在全省公开招标,招聘了全省5家甲级中介审计单位、5家乙级中介审计单位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协助审计,使审计监督更为有力,进一步促进了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思想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创新的举措还不够多。客观上乡镇未将财税审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观上乡镇主要领导对财税工作业务不够熟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分析得少,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还不多。如部分乡镇在新办企业登记入户、外来建筑税收征管、社会化征管等方面举措还不够有力。一些部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不强,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等、靠、要”思想,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二是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面对周边县区激烈的竞争态势压力很大。三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平衡难度进一步加大。建区以来,我区财政收入虽然保持了高位增长,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巨大。四是监管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从监管制度建设来看,财政、税收、审计等监管制度还不够健全,制度的执行情况还有差距,监管的面还不够广,成效还不够明显。

二、立足全局,扎实工作,努力开创财税审计工作的新局面

要做好今年的财税审计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开源与节流并重、改革与服务并行、管理与监督并举”。

(一)开源与节流并重,凝心聚力抓增收。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支撑,是各级机关依法履职、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杠杆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必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集中精力组织收入,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今年财政税收工作重点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要牢牢锁定一个目标,就是确保财政总收入增长25%,增幅列三县两区第三。二是要实现二个突破,在土地使用税、矿产运输营业税征收上取得重点突破。三是要实现三个稳定增长,确保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三个税种收入稳定增长。四是要在四个方面挖潜增收,国地税部门在征管工作中要抓大不放小,在抓好主税种和重点企业征管的同时,广开税源,在童装产业、房地产、建筑行业、总部经济与分支机构税收四个方面挖潜增收。五是要建立五个机制。即:上下联动税收征管机制。区国地税部门要将依法治税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认真开展纳税评估、矿山机组税收征管、个人所得税申报及土地使用税、所得税等基础税源调查,加大征管力度,健全完善内外并重、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应收尽收。各乡镇要关注辖区内新办企业及老企业的纳税登记情况,对辖区内的税源要“摸清家底、心中有数”,特别是要加强对新引进项目的全程跟踪服务管理,确保新办企业税务登记入户吴兴,确保财政又好又快增长。每月动态分析机制。区委、区政府建立财政税收每月动态分析制度,每月在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例会上将各乡镇财政税收情况进行通报。服务基层工作机制。区财政、国地税部门要经常性下基层对接工作,与乡镇一起深入分析收入增减变化情况,努力查找征管工作的薄弱环节,落实有力工作举措。考核激励机制。区委、区政府建立乡镇经济重点工作季度量化考核制度,把财政税收纳入重要考核内容,每季度进行考核排名。财政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坚决依法严肃打击偷税漏税等违法违规行为,在处罚上要就高不就低、就重不就轻,让违法者付出沉重的代价,维护正常的征管秩序。

(二)改革与服务并行,科学谋划抓保障。一是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规范财政供给范围,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教育文化卫生、困难弱势群体救助、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着力解决好事关民生、事关发展、事关稳定的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要严格执行财政预算,从严控制支出。区级部门和街道继续实行零基预算,严格实行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财力可能进行编制,保障区级部门和街道的正常运转。各乡镇、街道和区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发扬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作风,严格执行财政预算,加强和规范支出管理,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坚决有效遏止铺张浪费,确保今年区级机关节能10%、公用经费下降10%,为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作出表率。三是要创新管理方式,完善提升“金财工程”。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以完善提升“金财工程”为抓手,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也就是财政投入的钱要有明确的用途、投入的过程要讲求规范、使用结果要进行绩效评价,实现“一个笼子管收入、一个盘子编预算、一个口子管支出”的管理模式。要建立健全财政监督管理的各项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专项资金管理以及强化重大项目财政支出监管等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建立全方位的财政性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绩效性。要在去年全面实行中心城学校经费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基础上,今年要将村级财务全部纳入统一监管体系。四是要积极化解政府债务,防范风险。政府性债务是一把“双刃剑”,适度举债、规范管理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如果过度负债、监管不力就会产生很大的风险,带来严重的后果。要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完善政府性债务项目化、动态化管理机制,对举债的必要性、还债的可能性进行充分论证,举债筹措的资金用途、投向必须明确,严格控制举债规模,规范举债程序,加强偿债资金准备,落实举债资金监管制度,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确保安全。

(三)管理与监督并举,强化审计抓监管。加强管理监督是规范权力运作、提高行政效能、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保障,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审计部门要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认真履行审计职责,突出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既要在服务中加强监督,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使有限的财政性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的效益,促进经济的加快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又要在监督中加强服务,推动政府依法行政,使政府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吴兴发展的实际,更能为老百姓所认同,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好功夫:一是要在依法审计上下功夫。这是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要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牢牢抓住预算执行审计、资金绩效审计、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四个重点,以重点突破推动整体工作。在强化预算执行审计上,要按照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加大对公共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使用的制约和监督,既要强化预算内资金的审计,也要强化预算外资金的审计。重点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财政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在强化资金绩效审计上,要切实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和绩效的审计,重点关注专项资金安排的科学性、管理的规范性、使用的效益性,真正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在强化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上,要重点围绕东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关注项目的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和绩效管理,针对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大对工程建设、施工、设计、监理、采购等各个环节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对违规招投标、高估冒算、损失浪费等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查处,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把支出降低到最低限度。在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上,要通过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制度建设,防范于源头,监管于全程,促进领导干部依法依规履职到位。二是要在提高审计实效上下功夫。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成果的应用与审计质量有着密切联系,有了质量,才能用好成果,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的作用。审计部门不仅要揭露个别项目的具体问题,更要对多个项目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举一反三,从制度和管理层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不仅要揭露经济领域的违法违规问题,更要总结推广好的经验与做法,增强政府部门财政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真正使审计工作在建立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的廉政监管机制中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被审计单位在思想上要树立自觉接受审计监督的意识,在行动中要积极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对审计出的问题,不管大小,都要高度重视,严格执行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认真研究措施,整改落实到位,确保审计实效。三是要在创新审计方法上下功夫。在当前审计机关任务重、要求高、人员少的情况下,更要创新办法、科学管理,通过机制创新、方法创新,加强审计计划管理、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目标管理、成本管理,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四是要在注重审计成果运用上下功夫。审计部门要把查问题、提建议、抓整改、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审计成果应用,推进体制机制建设,为党委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助手。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要加强领导,增强执行力。在经济社会转型期,财税审计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涉及面越来越广,面临的新情况越来越多,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各乡镇、街道、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财税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决克服与己无关、被动应付的思想,从全局的高度、发展的高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自觉地把财税审计工作置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来谋划、部署和落实,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财务审计税务篇11

集团公司税务管理的基本原则: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及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遵守国家税务政策,打造公司诚信纳税形象; 维护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 协调好公司与税务部门的关系。

下面从七个方面论述集团公司税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税务管理组织分工

集团公司根据需要,可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隶属于集团财务部,集团本部及各子公司应设立专职人员负责税务管理工作。

集团公司税务管理职责:制定和完善集团公司税务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审核各类经济业务的税务处理流程;服务、指导、协调、监督各单位的税务管理工作;对子公司的税务筹划工作进行论证并促进实施; 建立与税务部门良好的沟通渠道,形成和谐的税企关系;负责集团本部的纳税申报及日常税务管理工作。

子公司税务管理职责:执行集团公司税务管理制度及流程,对本单位的各类经济业务进行税务审核; 负责本单位的税务登记、税务核算及申报; 负责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及筹划;负责本单位税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对本单位各项经济业务涉税问题进行把关,在重大经济业务活动发生前与集团税务部门协商沟通和汇报,防止出现重大涉税问题。集团公司和各子公司其他业务部门应配合财务部门制定业务流程中的税务处理流程,并执行税务处理流程的规定。

二、税务登记、税务核算、纳税申报及发票管理

(一)税务登记方面

集团新设子公司办理税务登记前, 应及时报告集团财务运营管理中心,由集团财务运营管理中心根据税收征管范围及税收优惠政策的有关规定,指导子公司选择合适的地区进行税务登记;子公司因经营场所变动需变更征管范围时,由集团财务运营管理中心指导、协调办理;子公司宣布歇业或清算时, 原则上应先对清算过程中存在的税务问题解决完毕, 再办理税务及工商注销手续。

(二 )税务核算及管理方面

子公司应做好税务管理基础工作,依法设置账薄,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避免出现如兼营行为没有分开建账导致从高征税,核算不清导致核定征税, 缺乏有效凭证导致企业所得税汇算调增损失。子公司应充分考虑税务成本,事前对发生的各类经济业务进行税务审核并积极 进行税务筹划,事后对纳税情况进行分析并找出税收异常变动的原因,从而达到合理运用税收法规节约税收支出之目的。税收核算要严格按照税收法规和会计法规开展,当公司税收筹划涉及到调整税收核算的,应按照税收筹划要求进行核算;对经济事项的处理涉及到税法和会计法中不明确之处,或税法与会计法之间存在冲突时,应作出一个合理选择。

(三) 纳税申报方面

严格执行纳税申报流程。集团公司及子公司税务会计每月依据应交税金明细账与相关涉税科目等资料填制纳税申报表,经主管领导审核无误后按规定上报,同时办理纳税申报手续。子公司需延期申报时,应按有关规定向税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并在集团备案。

(四)发票管理方面

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领取、开具、接收和保管本单位的各类发票。在经济业务运行中,应按发票使用规定,根据经济业务的性质开具和取得合规的发票,严格杜绝跨期发票或过期发票列支成本费用;避免业务人员人为压票影响增值税抵扣和不能按期抄报税的情况。

三、 税务报告及档案管理方面

子公司应建立税务分析报告制度,加强税务档案管理,定期对本单位税收实现情况进行分析,建立本单位税负率标杆。当税负出现异常变动时,应及时分析并向集团财务运营管理中心提交税务分析报告。子公司应及时整理、装订本单位的税务报表,对每年所得税汇算中调整的明细事项,应建立台账进行管理;对每次国、地税稽查中出现的问题,要专项整理归档。税务人员工作调动时,应办理税务资料、档案的移交手续,按照会计法规要求,实施监交。

四、财产损失申报和所得税汇算

集团本部各单位应及时向集团税务部门提供有关纳税申报的资料,承担税款;集团本部单位的各类资产损失(坏帐损失,投资损失,存货跌价损失,固定资产处理损失,在年终由集团税务部门负责收集清单, 报 董事会申请核销,经批准后向税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集团本部各单位在对各类资产进行盘点的基础上,查明损失原因、分清损失的责任、完备损失的原始手续、资料,准确计算资产损失的计价金额,需做进项税转出的按要求转出。子公司进行财产损失申报、所得税汇算需聘请税务中介机构时应服从集团统一安排;各单位聘请中介机构作税务顾问,要将中介机构的基本情况、双方合作的业务范围、 费用等有关事项报告集团备案。

五、税务审计及检查方面

(一)税务审计方面

原则上由集团税务部门统一聘请中介机构对各单位进行税务专项审计。集团公司对审计过程实施监控,子公司审计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要及时与集团沟通;子公司税务审计报告必须经集团审核确认,正式审计报告要交集团备案。

(二)税务检查方面。

对子公司税务稽查事项的规定:对各级税务部门的纳税检查,子公司应积极配合;子公司财务主 管为税务检查时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接受询问和解释,向税务部门提供的各类资料,应经本单位财务主管审核批准;在得知纳税消息或接到纳税检查通知书时, 应及时报告集团税务部门, 对本单位存在的税务问题应及早发现并提出解决方案。 检查中, 要积极与检查人员沟通,时刻关注整个检查进展情况,对涉及到集团层面的涉税处理事项,在了解事情全貌后给出答复;检查后应及时将稽查结果整理归档并交集团备案;税务检查结束后,子公司应积极取得税务检查结论草稿,并组织相关人员讨论,复核税务检查结论,并制定改进方案。

六、 税务筹划。

财务审计税务篇12

一、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与税务审计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基本内容与相关要素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可以理解为,企业将税务风险特征与自身经营的状况进行考虑,防止税务风险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而构建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其中囊括了税务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管理目标、风险识别机制、风险评估与应对机制以及风险信息沟通与改进机制等。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需要遵循一定原则,包括纳税遵从原则、系统化原则与制度化原则。纳税遵从原则,企业根据相关税收法律计算和缴纳税收,并遵从税务机关的合理管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需要结合税务学习制度,收集税务信息,熟悉和掌握税收程序法与实体法,将企业所有的税务事务规范在国家税收法律中。系统化原则包括了两个层面,系统规划层面与系统控制层面。前者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需要从企业整体角度出发,降低税务,规划与企业战略相符的方案,实现企业持续经营。后者是在系统规划基础上,执行各种现实冲突问题与偏差,做到有效的系统控制,及时校正偏差。制度化原则中包括了企业涉税事项管理制度化和处理流程制度化,健全制度体系和程序体系来管理企业的涉税事务。

(二)税务审计

税务审计指的是税务机关依法稽查和处理扣税义务、纳税人、扣缴义务、纳税义务等情况的总称。在税务审计角度下,可以对企业的税务账目进行全方位的合法性审计,差错防漏,提出税务补救措施,防止用户或者企业被承担刑事责任或处以税务处罚的风险。

二、企业税收风险分析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了税收风险,其原因包括企业内部控制不到位、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不够。其中税务法风险意识不够具体体现在筹资、生产、订立合同与营销等环节中。企业内控制度及内部控制工作的不到位也会造成各种经营性风险,如税务风险、财务风险等。

(一)企业税务风险意识不够

在企业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即企业税款产生于时间是财务部门核算过程,这忽视了其他业务部门的管理。在生产经营环节中,其他业务部门若也欠缺税务风险意识,造成税务及税务风险的管理控制混乱,影响着公司的长远发展。实际上,企业纳税义务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就已经产生,因此企业的经营活动、经营决策管理都会影响企业税负的产生,见图1.

企业资金的来源有两种,债权人借入与股东资本投入。企业利用债权人借入的渠道相对较少,有较大的融资难度,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因此,多数企业更加倾向股东资本投入。股东资本投入又有两种不同形式,资本公积与资本金投入资本投入形式不同,其税收待遇也不同,对企业税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部分小型企业主要是自有资金经营为主,所以根本没有认识到资金流入形式会影响税收,因此增加了企业税收负担。

(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尤其是财务核算制度。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才能确保财务信息的价值。部分企业中,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财务核算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没有完善的财务核算机制,也没有进行账证核对与账实核对等基本程序。部分企业中的财经纪律强制性与严肃性不够,导致财经信息不准确。信息不能反映出企业当前存在的税务问题与财务问题,既影响企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激情。

(三)税务管理被财务管理代替

财务管理是对理财事务的管理,而企业理财事务又不能缺少税务管理。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税务管理也是财政管理的组成部分。企业在筹资、投资与经营环节中都离不开财务核算,也会涉及到税收问题,但税收问题往往被忽略或者被财务管理代替。税务管理被财务管理代替会给企业经营信息的反馈造成阻碍。如财务管理不当增加了企业税负,财务部门会想方设法掩盖问题,那么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更大。

三、基于税务审计视角的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措施

(一)提高内部职员的综合素质

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意识到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要以税务审计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入手,定期对内部职员进行全面、系统化培训,对其进行再教育学习,学习相关的审计知识,特别是税审知识,学习法律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等,使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逐渐他们的审计能力、税审能力等,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有效规避税收风险,提高企业运营效益。

(二)构建信息沟通机制,避免信息不对称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内容包括企业管理层如监事会与董事会的沟通形式、涉税信息的反馈与收集、税务风险信息系统的建立等,通过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系统等实现税务申报、数据管理、信息收集的自动控制工作。按照COSO-ERM框架识别信息控制目标,反馈控制效果。通过该框架建构税务风险信息控制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措施。第一,内部信息反馈制。企业各部门根据自己日常工作与销售、损失等的情况进行定期反馈,管理层收集与统计好信息,报送给企业财务部。税务管理组织进行信息汇总分析,按照批准意见实施税务处理。第二,外部信息征询制。生产经营部分按照业务情况和供应商客户沟通,做好信息汇总后上交给企业管理人员。第三,信息汇总制。企业各个部门的意见征询与反馈需要税务组织的审核,再传递给企业管理部门,管理部门的决策与意见也需要税务管理审核后才能转发实施。企业的涉税业务均要经过税务组织的管控,才能掌握企业税务风险,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降低风险。第四,信息处理制。根据税务管理部门反映的内外部税务信息处理的建议,管理层及时拟定处理意见,并下达组织实施执行。

(三)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与改进机制

多数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内控制度等均浮于表面,实际上并没有按照制度实施执行,这也是缺乏审计监督的结果。企业为保证税务风险管理制度能够健康运行,需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税务风险监督改进机制。坚持以成本效益、风险导向为基本原则,设置监督岗位进行促专项监督,及时发现及改进风险管理体系中的缺陷,保证企业税务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实现税务审计角度下的风险控制目标。

(四)建构税务风险预警机制

站在税务风险角度评估企业内部的税务风险,构建一套税务风险的预警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在运营过程中,企业要结合自身运营情况,采用先进的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构建全新的税收风险预警机制,要明确税收风险相关的预警指标,比如,资产管理、税务情况、偿债能力,合理设置权重分析,动态监督各个方面,准确判断企业的税务风险程度,促使企业及时发现税务风险,合理分析与评估存在的税务风险,有效解决存在的税务风险。

四、结束语

国家财政收入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企业的税收负担以及税务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影响着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税收审计角度下,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需要建立税务风险预警机制、风险监督与改进机制、部门沟通机制等,以应对税收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发展障碍。

参考文献:

[1]罗威.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导师:刘昆.暨南大学,2012.

财务审计税务篇13

年,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特别是全区财税、审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区财税、审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突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财政实力稳步提升。加强社会综合治税,强化税收征管,全区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年实现财政总收入8.56亿元,增长31.4%;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1亿元,增长32.9%,其中国税部门完成1.2亿元,增长35.7%;地税部门完成2.43亿元,增长32.5%;财政部门完成9383万元,增长0.7%。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6.7%,同比提高13.05个百分点,收入质量达到近年来的最好水平。二是财政保障不断增强。科学运筹资金,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重点、办大事。年实现财政总支出10.02亿元,增长21.5%。其中,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实现和持平,提高了取暖费标准,发放了年度奖励工资,充分享受发展成果;用于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补贴支出2.05亿元,增长70.83%;用于教育支出2.33亿元,增长23.4%;用于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3亿元,增长35.92%;用于全区重点工程支出1.3亿元。三是财政管理科学规范。强化部门预算管理,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加大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全年完成政府采购金额2.2亿元,节约财政资金4000万元,节支率18.2%。四是审计监督扎实有效。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提高审计质量,有力维护了财经纪律、规范了经济秩序。年共审计项目82个,审计资金总额32亿元,核减政府投资项目预算3104万元。查处并纠正违规或管理不规范资金9392万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区委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上下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区财税、审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顽强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全区财税、审计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区财税、审计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财政收入保持高幅增长的压力较大。为稳定物价、缓解通胀预期,国家自去年月份以来连续六次加息,已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至历史最高点,企业的资金供应更加紧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出口增长不确定性增加;国家加快推进税制改革,再生资源等行业税收优惠政策取消,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等,这些因素都会制约我区财政增收。二是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今年,中央、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民生政策,仅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政府补助标准等,就需新增配套支出近亿元,新建改建13条道路支出和长深高速、机场片区等征地补偿也需资金近亿元,收支矛盾比较突出。三是审计监督需要进一步加强。个别部门、单位执行国家法规政策不严,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内控制度松懈;有些资金利用效率低,特别是一些专项资金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和预期效果。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财税、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动财税、审计工作再上新水平,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明确任务,把握关键,确保财税工作迈上新台阶

今年,市委、市政府把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到新的高度。财政作为政府行政的基础和民生事业的保障,是反映县域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年区委、区政府确定地方财政收入目标为6.12亿元,增长20%;实施财政增收“321”工程,力争3个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地方财政收入过5000万元,2个过2000万元,1个过1.5亿元。上述目标是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与可能性确定的,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环节,创新工作举措,确保全面完成任务。

(一)培植壮大财源,做好生财的文章。抓财税首先要抓财源,只有不断培植壮大财源,财税增收才有可靠保障,才能把财政蛋糕做大。一是强化投资培植财源。今年区里确定继续开展“项目建设振兴年”活动,重点实施“411”工程,这些重点项目、重点工程是今年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财源建设的重中之重。各重点工程指挥部和责任单位一定要树立抓项目就是抓财源的意识,全力以赴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快建设、早投产、早作贡献。要突出招商重点,创新招商方式,争取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大的好项目,保证财税增收的持久性。二是强化扶持壮大财源。实现财源的壮大,最现实、最有效、成本最低的,就是把自己现有的企业做强做大,提升财税贡献能力。对现有骨干企业,要进行分析排队,落实资金、土地、人才等帮扶措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科技创新,逐步做大做强,形成骨干税源。要落实中小企业发展扶持政策,促进规模扩张,培育新的税收增长点。三是用活政策拓展财源。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工业振兴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的意见》,加大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类项目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有设立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对“双50计划”企业重点扶持、设立市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2000万元、设立技术创新奖400万元、设立企业上市奖及激励外地大企业引进、中小企业发展和县区财税增收,目的就是多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中壮大财源。财政、发改、经信、科技等部门要认真研究,吃透政策,争取得到更多支持。同时,要密切关注国家、省市出台的新政策,积极做好汇报沟通工作,努力争取转移支付和专项扶持资金,增加区级可用财力;要积极筛选项目,搞好策划和包装,力争更多项目纳入中央和省、市扶持范围,争取更多资金支持。要建立工作机制,成立工作小组,及时梳理汇总各部门、单位上报的招商引资信息,统一研究安排,并严格进行考核,年底兑现奖惩。

(二)强化税收征管,做好聚财的文章。组织收入是财税工作的根本,也是增加财力、保障支出、促进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各征收部门要按照会上下达的全区年财政收入任务,逐级细化分解,加强分析调度,落实征管措施,确保财政税收均衡入库。一是加大征收力度。要坚持走科技治税、综合治税的路子,加大财政监督和税务稽查力度,建立税源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税源控管体系,切实做到依法治税、应征不漏。国税部门要继续把稽查和评估作为增收的重要手段,常抓不懈;地税部门要继续把检查和清查作为挖潜的重点,认真抓好地方税种的征收,确保应收尽收;审计部门要确定一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专项审计调查,着力解决漏征漏管、偷逃骗税等问题。对偷逃骗税等问题,公安部门要高度重视,严厉进行打击,并将工作情况专题向区政府汇报。二是拓宽征收视野。要主动顺应国家税制改革大势,积极吸引外地企业在我区设立法人机构,将在我区的分支机构变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把在实现的税收缴在当地。要帮助企业制定方案,加快推进二三产业分离,并加强对企业税收的监督检查,防止企业因二三产业分离造成税款流失,从体制和政策上寻求税收增加的新途径。三是狠抓非税收入。非税收入是当前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的重要资金力量。财政等部门要把非税收入收缴作为重点,对土地和国有资产收益、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罚没拍卖收入等非税收入,严控严管,严防收益流失。凡有收费项目的部门、单位要严格收费管理,及时足额地将收费收入缴入财政专户,不得任意截留、坐支和挪用。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及收入收缴管理办法,积极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进一步盘活资源、增加收入。

(三)优化支出结构,做好用财的文章。坚持“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发挥财政引导作用。一是加大民生事业投入。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增加民生资金投入,提高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凡是国家、省市出台的民生政策,要求区里配套的资金,都要足额列入预算,不留缺口,绝不能因资金配套问题影响政策实施。要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补助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将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由120元提高到200元。要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农村低保标准由1200元提高到1400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每月人均增加140元,提高五保供养和社会救助标准。二是加大“三农”投入。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要拓宽渠道,建立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汇集更多资金向农业农村倾斜,并坚持把各方面资金捆绑起来集中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农村土地出让收益要重点投向农村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今年重点是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全面实施好年初确定的10项惠民工程和汤头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等涉农项目,牵头责任部门及相关配合单位,要抓紧制定完善具体方案,及时启动实施,确保落到实处、取信于民。三是严格控制支出。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统筹兼顾各方面支出需求,按照“轻重缓急、择优从紧”的原则,科学安排好支出预算,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年内无特殊原因一律不再追加预算。要厉行勤俭节约,从严控制公务接待、车辆、会议、考察学习等经费支出,严肃查处挥霍浪费财政资金行为,压缩行政成本,确保财政资金用得“省”、用得“对”、用得“好”。

(四)加强财政管理,做好理财的文章。牢固树立现代财政管理观念,把加强财政调控、深化财税改革与强化财政管理结合起来,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一是提高财政调控能力。要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基本支出定员定额和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促进预算编制与超收收入、结余结转资金、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二是深化财税改革。要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规范财政支出行为。要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全面落实政府采购专家评审制度。要健全财政投资项目评审机制,切实做好项目概算、支出预算、招投标评审、决算审计等各环节工作,实行全程监管、跟踪问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省审计厅工作组已于月初来我区开展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目的就是摸清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结构、类型、成因和管理情况,我们要全面配合落实好这项工作。要严格遵守预算法、担保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做到不违法、不违规。要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建立债务动态监控、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偿债准备金制度,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三、突出重点,强化监督,确保审计工作取得新实效

审计监督是宪法确定的基本经济监督制度,是党的大要求重点加强的监督制度之一。各级越来越重视审计监督工作,去年,国务院颁布了修订后的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办、国办下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审计署颁布了新的《国家审计准则》,进一步明确了审计监督的具体范围。今年,全区审计工作要坚持重审、重教、重严、重改、重责的原则,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自觉把握大局、融入大局、服务大局,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努力提升审计能力和水平,促进全区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重点加强对宏观调控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今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各级在调结构、稳物价、惠民生、促改革等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审计部门要围绕中央和省、市、区的工作部署,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加强对财政支出、政府投资和银行信贷的审计,切实关注财政支出结构和信贷资金投向。要加强对重点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严格控制对“两高一资”行业的投资,特别是加强对投资项目执行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情况的监督,提高投资效益。要高度关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问题,特别是财政、金融、国有资产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

(二)重点加强对预算管理和财政体制改革情况的审计监督。财政审计是审计永恒的主题,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要进一步扩大财政审计的覆盖面,关注政府预算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在继续关注一般预算的基础上,加强对所有政府性资金的审计监督,积极推动建立完整系统的政府预算体系。要按照《区年审计项目计划》及《年度区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方案》要求,抓好今年预算执行审计和乡镇财政决算审计,确保“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要继续深化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既要关注预算执行过程,又要关注预算执行效果,注意分析评价部门行政成本和支出水平。要围绕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加强审计监督,进一步关注政府预算管理改革和税收征管制度改革等情况,更好地保障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三)重点加强对民生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督。今年我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实施10大惠民工程。对民生资金,上级要求严格,检查频繁,各级要严格落实政策,绝不能出任何问题。审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这些民生项目和资金的审计,特别是加强对“三农”、征地补偿、医疗保障、民政救灾、危房改造等民生项目和资金的审计,揭露和查处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真正把这些实事办成、办好,确保民生资金真正能够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情况的审计监督,从审查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资金管理使用、环保目标实现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资源环境审计,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四)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监督。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重要的干部管理监督制度。中办、国办颁布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是党中央和国务院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又一次明确和强化。今后,凡是规定中有明确要求审计的领导干部,都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部门要进一步拓展审计监督范围和层次,建立和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内轮审制度,重点加强对公权力大、公众关注度高的关键岗位主要领导干部的审计。要借鉴外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经验,把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结合起来,严格依法规范审计内容和审计评价,准确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积极促进审计结果有效运用,为干部管理和监督提供可靠和有用的依据,不断提高审计效能。今年要在继续巩固和深化政府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开展对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同步审计,以及对党委工作部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并逐步实现常态化。

(五)进一步提高审计监督成效。审计要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提高审计监督成效。一要注重执法从严,加大查处力度。要找准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审计监督,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一定要抓住不放,一查到底,收到“审计一项、规范一块、促进一片”的实效。二要注重审计整改,完善长效机制。要按照省、市《审计结论落实工作暂行规定》和区委、区政府《年工作考核意见》要求,高度重视和认真抓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司法、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抓好落实。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严肃对待审计查出的问题,认真研究措施,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深入分析,找准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促进建立防范问题产生的长效机制。三要注重审计问责,落实责任追究。对审计部门反馈的问题视而不改、屡审屡犯的,要严肃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对负有重大责任的领导干部和责任人员,要依法依纪严惩,绝不姑息。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全面完成全区财税和审计工作任务

财税、审计工作事关全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财税、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工作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同志要高度重视财税、审计工作,认真学习和研究新形势下财税、审计政策,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财税、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各乡镇、街道和各征收部门要强化税收目标责任制,逐级细化分解,落实到部门、科室、个人,落实到企业,落实到月份,强化督促调度,确保税收均衡入库。各有关部门要落实好国家有关规定,坚决支持审计机关依法审计,在审计经费、办公条件、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