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实用13篇

工程质量管理体制
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篇1

0 引言

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由于其使用年限较长,这就需要哦对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消除其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避免其为大家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及安全问题。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中的质量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地完善,并且质量管理监控工作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在不断地出现,这就需要我们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很好地分析,并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制,确保水利工程更好的工作。

1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1 政企不分

政企不分主要表现质量的监督及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能混乱,有的管理部门为了盈利与一些实体企业联合,强制要求原料的进货地方,并且有的还建立了试验检验的部门,强制要求一些检验必须在规定的地点进行检验,这样的行为严重的违反了建筑行业中的质量管理的相应条例,并且这样还不能很好地保证工程的质量问题,给工程埋下了安全隐患。

1.2 监理公司的只能有待提高

监理单位的职能是协调建筑单位及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保证工程的质量问题,但是真正生活中监理公司在实行职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第一,监理公司很难协调建筑公司于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且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进度;第二,建设单位对监理公司的任务不明确,这就造成监理公司在处理问题时遇到了很多的问题,甚至在有的项目上建筑公司及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公司同时派出人员对工程进行监督,有时建设公司不经过监理公司直接对施工单位进行安排,这样就造成其中的责任混乱,并引发了他们之间的矛盾;第三,有的监理单位在管理过程中高价聘请一些退休人员进行工程质量的控制,但是这些人员有时因为身体或是其他的原因无法对整个工程进行全程的监督,这就造成了监督的不到位。

1.3 建设单位不负责任

水利工程的一般是由政府部门投资进行修建,由于政府部门对这些方面并不是很了解,这样会造成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出现管理不善的情况,并且有时对一些突发的问题很难解决,这样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及工程的质量。

1.4 施工单位管理不善

随着施工单位的规模不断的扩大,这样使得公司设立了几个分公司,有分公司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控制及管理,这样总公司对项目的了解并不是很详细,并且施工单位首先注重的是任务的问题,并认为这是公司的经济命脉,只有有了任务才能使得公司更好的运行;其次是关注任务的产值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公司的利益增加;再次公司才会对施工的质量进行关注,施工单位这样的工作方式是本末倒置的,这样给水利工程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此外在施工单位中很多的员工都是农民工,由于他们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这样也给工程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2 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方法

2.1 实行招标及投标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招标及投标在我国已经广泛使用,这也说明了商品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竞争,但是由于招标及投标的不完善这给工程的实施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为了使得工程更好的建设这就需要规范招标及投标的制度,主要做法是加大其监督力度,并采取公开招标及投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施工单位的质量,此外还需要做到对评审人员身份的保密,并对招标的程序进行规范化,只有形成良好的招标及竞标氛围才能更好的保证工程的质量情况。

2.2 抓好人才建设

优秀的人才才能使得工程的建设更加好的进行,这就需要公司能够在人才的引进方面控制好,并且对新来的员工进行专业的技能及知识的培训工作,也只有这样员工才能更好的胜任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建设水利工程。

2.3 转变领导的观念

对领导思想的转变主要是指将对工程的权力控制领导转变为学习型的领导,并对其中不符合目前我国形势的一些质量管理进行相应的转变,转变那些不符合法律的等一些管理方式,并且领导应该在处理问题上进行仔细思考,只有这样在避免资源浪费的基础上,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的质量。

2.4 做好监理工作

做好监理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并且只有做好了监理工作才能更好的进行工程的质量管理,并且做好监理工作有利于更好的发挥投资的效益,为了做好监理工作这就需要加强监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知识的相关培训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组织及应变的能力以及符合现实的情况,这也就使得监理工作发挥了更好的效果。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没有经济方面的关系,但是监理单位有监督及管理施工方进行相应的活动的能力,并且这样也可以减小项目承担的风险,并且有利于工程的顺利进行,并且其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2.5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的一些工程的建设中质量的管理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对工程的质量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主要是从施工队伍及工程的承包方面考虑,需要建立相应的承包责任制,实行全额承包,责任到人,共受奖罚,共担风险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工程建设的质量提高上去。

3 结论

工程的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质量问题,这也是我国建设中需要加强控制及管理的地方,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制,并且在用人方面使用优秀人才,并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得他们掌握最新的专业技能,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只有将这些都做好才能更好的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使得水利工程更好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曾庆玲.当前水利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3).

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篇2

一、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1、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意识

质量管理意识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整体建设和实施。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和施工中容易忽视建筑工程所能实现的长远利益,从而未形成与建筑工程相应的质量控制的责任意识,不仅难以保证工程项目建设质量,同时也对建筑企业的服务水平以及品牌意识的树立造成了影响。不利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科学持续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建设行业的整体规范发展。

2、建筑工程的管理机制

建筑工程的管理机制实际上构建了建筑工程的管理和调整平台。管理体制的建立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未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那么工程项目的管理体制和管理规范也难以与项目发展相适应。建筑工程管理体制和质量控制意识的缺乏致使建筑难以达到相应的建设要求,甚至项目施工团队未按工程图纸进行施工,不按规程进行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

3、施工材料和施工人员素质

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和人员的素质影响了施工建设质量以及工程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的缺失以及相应建筑市场的监管缺失致使相应的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的选择不符合工程项目的建设要求,相关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建筑工程的施工和管理缺乏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不注重业务培训致使企业相应职工的素质偏低,对建设工程的质量产生了影响。

二、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体制的创新

1、建立规范的市场管理,增强工程质量管理意识

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应以规范的市场管理为基础。通过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提升质量管理意识,在具体的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能从整体以及宏观层面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实现对建筑工程监管体制的创新,通过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的良好结合,建立重点突出的监管体制,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相应的建筑工程的管理提供管理的经验。在促进建筑市场的管理过程中,还应从更广的层面上建立建筑工程项目监督管理的创新秩序,建立规范的市场管理,从而为整个建筑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实现具体的监管规范。

2、提高人员综合素质,为工程监管提供人才支撑

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和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体系应从实际上依靠人才,由此,人员因素是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和监督管理体系建立的核心要素。企业应在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人员素质的培训和提升的管理体系。建筑工程的管理体制是监督管理中的基本因素,管理人员实际上是对管理条例和体制的执行和协调。但在一定程度上,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工程的管理有着很高程度的促进作用,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不仅能提高企业的工程管理和创新,更能推动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和创新管理,形成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建筑工程的法制化质量监督管理

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涉及因素较多,各管理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由此应通过规范的质量监督的管理体系实现建筑工程的规范化发展,最有效的规范和执行方式是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立法,通过法制化的手段建立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依法查处工程建设中的违规行为,发挥法制对建筑工程的监督作用。通过对建设工程监管体系的资源整合实现统一的执法管理,构建完善而有执行力度的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从建设工程的招标、投标、承包、施工以及验收等建设工程的资格审查以及建设的全过程实现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通过法律建立的监督管理机制,能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的透明度,促进施工建设的明朗化,使相对较为复杂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调整为规范而有序的规章和体制的执行和控制过程。

4、多元化的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体制

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应以多元化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为基础,实现政府、市场以及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监督管理三者相结合的质量监管体制。强调建立重点的监督管理体系,形成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控和防范模式。在市场监督管理层面上应建立健全的协同管理机制,建立建设工程的质量评估机制,推进保险业务等新行业进入建筑工程的监督管理体系之中,形成建筑工程监督管理的较全面层次的服务体系。具体在建设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实现相应的监督管理模式,推进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建设层次分明的施工控制的流程,从而在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同时实现相应的监督管理的效率提高。

5、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预警机制

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应建立较为灵敏的预警机制,从而避免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应对建筑工程的结构、基础等方面的安全隐患一一排除。包括建筑工程的地基建设、交通的通道旁等建筑工程施工的难点和重点建设技术进行重点关注和检测,明确各工程建设要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建立灵敏而有效的工程项目的预警管理机制,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了建筑施工中的技术强化,有效整合建设工程中的管理资源,对相应的建设工程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监控和安全性能以及工程实施的可行性等方面的分析和控制,最大程度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应对相应建筑工程的常见问题进行重点监督和管理,通过对相应工程的分析和归纳总结以及用户感想的反馈等收集较为全面的评价信息,组织专题分析,通过对安全事故的根源和现实案例的分析、实地考察等具体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实现对类似建设工程的资源利用以及监管模式上取得相应的经验,对重点工程建立严密的监督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 沈洪忠.工程质量监管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J].住宅产业.2009(12).

[2] 陈 进. 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创新监督管理模式[J]. 甘肃科技纵横.2009(06)

[3] 周 斌. 新时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创新管理措施的分析与思考[J]. 中外建筑.2010(08).

[4] 郑广锋.试论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其对策 [J].建筑安全.2009(11).

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篇3

1.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不明确的政企关系:质量监督以及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能混乱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中的政企不分的主要表现,一些管理部门为了一己私利跟一些实体企业进行联合,强制要求材料的进货地点,有的还建立了一个试验检验的部分,并要求一些检验必须要在规定的地点进行检验,这种行为严重的违反了建筑行业中的质量管理的相关条例,同时对于工程的质量问题缺乏有效的保证,给日后的工程留下了安全隐患。

(2)施工单位管理存在问题:随着施工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公司设立了分公司,通过分公司对工程的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使得总公司对于工程项目缺乏一个详细的了解,而且任务问题是施工单位首先注重的,觉得任务是公司经营的命脉,只有有了任务才能够有效的将公司运行,然后就是任务的产值问题,这样才能够增加公司的利益,最终才会去关注施工的质量问题,这种工作方式是本末倒置的,给水利工程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大部分施工单位里的员工都是农民,他们的专业水平素质参次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工程的质量。

(3)相关的监理公司职能还有待提升:协调建筑单位跟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是监理单位的职能所在,同时还需要保证工程的质量问题,然而监理公司在实行职能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监理公司不能够有效的协调建筑单位跟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严重的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建设单位对于监理公司缺乏一个明确的任务,加大了监理公司在处理问题时所遇到了难度,甚至在一些项目上建筑公司以及施工单位跟监理公司同时派出人员进行工程监督,一些建设公司直接跳过监理公司对施工单位进行任务安排,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责任混乱,引发矛盾、还有一些监理单位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高价聘请一些退休人员进行工程质量的控制,然而这些人员有时会因为个人原因无法全程对工程进行监督, 造成了监督的不到位。

2.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一些主要因素

(1)人员:主要包括参与建设的组织者跟指挥操作者。每一个工作人员都会直接或是间接性的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只有高质量的人才才能够带来高质量的工作同时产生出高质量的产品,所以说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才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要素,主要有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以及身体技术素质等方面的内容。

(2)材料:材料方面的管理主要有对于材料的采购要进行严格控制,进入仓库必须要三证齐全以及材料的质量要有保证,推行材料的报检制度,主要由施工单位进行自行检查,监理抽样严查以及政府质量监督机构跟社会实施共同监管、对于采购计划要严格执行,根据现场情况以及施工进度进行一个适当的调整,这样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还能够减少材料的耗费。

(3)方法:施工的方法一般有施工方案跟工艺这两种,然而经常会有一些工程缺乏比较周全的施工方案,最后导致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施工进度也受到拖延,甚至还需要追加投资等些问题。所以说,在制定适合的施工方案以及工艺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技术跟组织管理以及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结合并加以综合性的分析,以此来确定施工方案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以及经济上的合理性,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工程的质量。

(4)工程设计:设计是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建设项目确定后,工程设计就是基本建设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设计工作决定了在建设过程中能不能加快建设的素质跟质量以及成本投资的节省、建成后能否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一个先进的设计需要配备先进的工艺设备,加以合理的布置施工场地,将生产流程组织好,这样做才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益,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的质量。

3.完善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的措施

(1)完善质量管理体制,建立归口管理体制:不断的改革跟完善水利工程的质量管理体制,以及全面推行由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总工程师所负责的责任制,制定出一个比较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组建水利施工队伍,实行工程承包的责任制度,全面推行全额承包,将责任具体到个人,共担风险承包责任制。通过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效益达标的活动,将工程建设以及配套管理效益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将《水法》的宣传跟贯彻执行作为契机,水利建设跟管理逐步走向法制管理轨道。建立归口统一化管理模式,给水政水资源各项的业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大力发展水利经济。

(2)做好监理工作:提高工程建设的科学性以及工程管理水平,强调市场之间的监督性跟协调性是监理工作的主要目的。通过监理工作的实施,能够有效的保证投资效益的发挥,维护合同的严肃性。要加大监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跟水平。对于监理工程师要经常性的进行培训,让他们通过学习准确的掌握住招投标以及合同管理等知识,熟练掌握住合同条款等内容。要树立服务意识,摆正自己的位置,并以合同作为准则,在职权的范围内,要坚持合理公平公正的三大原则。工程建设监理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取决于监理人员的水平以及能力素质的高低,因此就需要监理人员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法规跟管理方面的知识,努力培养自己成为一名复合型的人才,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监理工作的水平。

(3)要实行招标投标制度:要规范招标投标的行为,加大监督管理的制度,保证招标投标的质量,采取公开招投标,严格限制邀请招标,以此来保证优秀的施工企业能够中标,加强标底的编著以及评标专家的保密性。采取措施大力做好保密工作,对于一些违法乱纪的人员进行严查,给与纪律处分,并持有刑事追究权利。不断的完善招标程序,制定评标方法,吸取先进的经验,改进招标程序跟评标方法,让其更加的合理科学化。

(4)加强领导的重视,将责任落实到实处:能否做好水利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前提就是领导重视的程度。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对于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非常的重视,带着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责任心将工程质量工作全面落实到实处。全面实施责任落实制度,对于单位的领导以及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跟其他具体工作人员的责任落实到点,实行层层落实责任制,加强监督检查工作。

4.总结

质量问题是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建设中需要加强控制管理的地方,因此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制来加强对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工作,使用优秀的管理施工人员,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最新的专业技能,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检测工作,只有将这些工作全面做好了后才能够更好的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顺利的进行水利工程工作。

参考文献:

[1]靳子明.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困境及对策[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2(09).

[2]李赫.现阶段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2(03).

[3]陈云华.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探析[J]. 硅谷. 2012(24).

[4]尹相波,李向前.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03).

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篇4

1.2施工企业经验缺乏,没有信息共享平台

目前,我国核电工程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管理模式、体系及制度等方面不太完善,因此务必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再者,国内对于经验的信息反馈也缺少相应的信息管理平台,导致工程施工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交流。因此,要实施各方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加强核电工程的质量管理。

2、核电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探究了要提高核电工程的施工管理质量,可以通过以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来提高其管理质量。

2.1建立一种“一级QA、两级QC”的质量管理模式

所谓的“一级QA”主要是指在核电工程的施工现场建立一个和任何相关施工方都没有任何联系的、相对比较独立的质量保证部,简称QA部。建立这个质量保证部的主要目的是负责和建立核电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保证体系和相关的文件,并定期对施工项目的过程进行审查和验证,监督其能否按照大纲的要求实施进行,也要依据大纲计划对施工过程的质量进行监督,以保证在施工过程各个阶段的质量都能符合大纲的基本规定。同时,该部门对于制定的大纲具有以下的几个职能:其一,对大纲进行管理;其二,对大纲进行监督;其三,对大纲进行监查;以便在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中能够及时发现各种存在的问题及偏差,并能及时的进行解决问题和改正偏差,以保证质保体系能健康、高效的运行。所谓的“两级QC”主要是指公司内部的质检部门和相关施工企业的质检部门,前者的质检部门简称QC2,后者的质检部门简称QC1。QC2的主要职责就是代表公司对各个施工队在施工过程中完成的部分进行检查验收,并对其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工艺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采用这种质量体系能够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合格率,并要保证对施工过程的重要工艺都能进行必须的监督。QC1是施工企业内部设置的、隶属施工企业管理的质量检查部门,主要的职责对施工队的施工质量进行、复合型或者物项接受等工作进行检查,对施工的整个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从而降低出现质量问题的比例,并能避免信息传递缓慢的情况。在核电工程施工时,实行此种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保证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查和施工验收的质量监查相互独立、互不影响,使得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2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我国核安全局在对于核电厂的施工质量方面,了相应的规定和相关导则,其中要求对于施工方面的土建和安装要各自建立起独立的大纲和程序的质量管理体系。相应的质量管理文件能为工程施工过程提供基本的工作要求和依据,要保证所有和质量有关的工作都能够有可依据的书面文件来进行。以我国的岭澳核电站核岛的工程施工为例,有关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共包括两大部分:土建施工和安装施工的质量与程序管理文件。其中土建方面的程序文件共有416份,包括:土建施工质量保证大纲1份、施工过程的大纲程序28份、相关部门的工作程序62份、工作现场的土建程序、安装程序、试验程序、油漆邓程序总共325份;安装质量管理方面的程序文件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施工质量手册1份,体系程序23份,各种施工程序1123份,不同施工种类的质量跟踪文件319份,不同种类的指示程序260份,各个部门的管理程序和内外接口程序分别为110份及20份,各种工程程序一共69份。

2.3对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的质量意识培训

在施工之前,要对所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要求所有人员对相关质量保证的基本知识、大纲、体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培训和考试,只有考试合格以后才能上岗。对于施工部门的各个小组长,在开始施工之前要对其进行专门的本专业的施工质量的标准和检查等知识进行培训与考核,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质量的责任。对于核电项目施工的程序编制与审核人员,也要进行专业的专题培训和考核,提高程序文件的质量。对于参加项目施工过程的其他专业的技术人员要进行专业安装、施工标准与流程等理论和实际方面的培训和考核,在考核通过后才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篇5

中图分类号:TU27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TP

1、引言石油化工建设工程涉及的专业广泛,使用材料、设备种类繁多,其生产装置大多处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装置中的介质一般易燃易爆或者有毒有害物质,工艺流程复杂,建设难度大。抓好工程质量是中国石化领域一直重视的工作,尤其在提倡安全、节能、环保,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建设的今天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2、国外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建设主管部门积极主动地参与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其建设法规规定,建设项目在开工之前需要办理相关的许可手续,必须接受政府工程主管官员及其授权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监督和检查。例如美国采用了主动参与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模式,政府工程主管官员及其授权的专业技术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自己的监督检查人员;另一类是政府授权或聘请的外部监督检查人员,后一类属政府认可的专业技术人员。监督检查人员一般分为合同官员、驻地工程师、材料工程师和质量控制代表等,他们在工程建设各阶段各行其事,各负其责。

另一种政府间接参与工程质量监管的方式,例如德国采用的方法,首先是制定了一系列非常严格的工程设备、材料的质量检验规定,德国政府间接参与工程质量监管的方式,首先是制定了一系列非常严格的工程设备、材料的质量检验规定,德国的工程质量法规指出,在工程中使用的所有设备、材料以及构配件等,都需要在产品出厂之前由制造单位进行检验,或委托一个有资质的检验单位对工程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测,工程产品必须经过严格地检测合格后才能出厂销售。制造单位对其制造的工程产品质量实行连续的控制和检测,制造单位或检验单位可从厂家、销售环节、施工现场取样进行检测,然后再由负责该项目的工程质量检查公司对制造单位的产品质量控制过程和检验过程进行抽查、取样检测和评价。其次,工程设备、材料以及构配件在检测合格后,必须使用合格的“CE”标志,对那些将不合格的产品标识为合格的弄虚作假行为,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一经发现将予以重罚,直至取消其相应的资质。

3、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现状,是由受国家发改委委托行使政府行业质量监督管理职能的,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总站负责下属20多家监督分站的业务管理,对分站的其他管理由所在地方政府或企业负责,各分站负责所属企业区域内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

近二十多年来,根据石化工程建设项目的特征和质量监督的特点,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开展了有效的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确保了工程质量,在全国专业工程质量监督领域名列前茅,得到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的充分肯定。但面对石油化工工业迅猛发展的工程质量监督需要,仍存在如下一些不足。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弱化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目前石油化工总站对各个工程质量监督分站实行"双重领导”模式,即由质量监督总站(代表总部)负责监督分站业务的管理,对分站的其他管理则由所在地政府负责。这种模式在过去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下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现在已无法满足石油化工监督工作的要求,监督工作具有更强独立性、发挥更大作用的需要。

二是机构设置不合理,监督系统内人、财、物无法合理有序地调配,难以真正地满足对石油化工行业工程质量监督的需要。大多数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虽按照国家要求完成了独立事业单位法人的登记工作,然而实际上,有一些分站仍属于企业内的组成部分,运行模式仍然受到企业的束缚。

三是石油化工工程的质量监督还没有真正覆盖整个石油化工行业的建设过程,不能完全适应石油化工工程质量形成的客观规律的要求。石油化工工程质量形成过程包括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竣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等,但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当前主要还以工程施工阶段为主,其他阶段介入不深,对参建责任主体的监督也绝大多数集中在施工单位、总承包单位等承包商,对建设单位的监督力度不大。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使得一些主要的参建单位和人员、重要的建设阶段和实施过程常常游离于监督管理之外,给工程质量的形成、控制和管理带来一些问题,留下一些隐患。

四是监督工作理念、方法和手段还不能满足石油化工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的需要。近年来,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系统依据建设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和借鉴国内其他行业工程质量监督系统的一些经验,不断完善和创新监督方法和手段,先后颁布一些工程质量监督的规定,但总体上还是拘泥于传统的监督手段和方法,监督工作的理念和手段没有及时更新、提炼和推广,已从一定程度上制约或限制了质量监督效能的充分释放。

五是总站与分站之间的工作信息沟通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何加强相互间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如何优化总站对各分站工作的量化考核并建立起激励和约束机制,如何发挥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系统的整体优势等,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应尽快建立起总站与分站之间顺畅的信息沟通机制,紧密的人力物力协调机制,分站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支持机制等,这些都需要改革和理顺总站与各分站的关系,分站与其所在公司的关系,总站与分站所在公司的关系等等。

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篇6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各项施工环节顺利展开的基础,避免施工环节和施工技术产生不必的误差。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责任制

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的过程中,施工责任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传统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的过程中,认为施工质量问题主要是施工单位所造成的,施工单位应当负责全面的责任,是该项工程的主要责任人,一旦出现任何的施工问题,都将主要的责任归属到施工单位,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不对的。其实,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设计是一个相对较为广泛的范畴,建筑工程施工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还包括有:建设单位的组织管理质量、勘察设计单位的勘察质量和设计质量、工程监理单位的监理质量等方面。因此,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对各个单位所负责的施工项目,以及应当负责的责任,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明确,并且在施工合同中进行详细和清晰的标注,不能出现责任制含糊不清的现象发生。另外,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主要的责任人,因为施工单位是整个施工项目的调度中心,对工程的使用资金,和工程的各项施工环节,进行全面的控制和调度,所以设置相应的责任人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质量评定等级制度

质量等级评定制度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主要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差。因此,在质量评定升级制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对现有的等级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了解,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质量评定等级。同时,从某种角度来说,建筑工程属于一种特殊的产品,它的生产工期相对较长,所需要的工程生产资金相对较大,在质量评定等级制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并且对施工整修和工程施工损失等方面,进行明确的标注,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另外,在质量评定等级制定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经济调节的方式,对工程成本的使用情况,以及各项工程展开的环节,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节,这样不仅仅完善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以及良好的经济效益,都给予了一定程度上的保证。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规划

建筑工程质量规划是施工质量提升的基础,其中主要包括有;建筑工程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计划等方面,并且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项目质量总体规划和细节规划等分方面,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总体的控制和调度。但是,在运行的过程中,应当对所含有的内容,进行综合性的考虑,例如:质量总体目标、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建筑工程承包责任书、建筑工程质量责任书、建筑工程关键工序和特殊工艺等方面,这样可以保证建筑工程质量规划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提升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水平。

(二)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管理

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中,施工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加强施工技术交底工作,设置相应的负责人员,在质量评定等级制度的基础之上,做好相应的施工技术交底工作,例如:建筑工程施工标准流程、标准操作规范、施工注意事项等方面,并且针对相关的数据和参数,进行详细的记录、整理、编制等工作,形成书面报告,为后续工程的开展,提供了相对便利的条件。(2)针对相对较为特殊的施工技术,应当在施工方案中进行详细、明确的标注,设置相应的质量控制节点,避免产生不要的管理问题。同时,可以从人、设备、施工材料等方面,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进行一定的控制,以此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水平,保证了减建筑工程良好的经济效益。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该方面的设计,并且有效的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以此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保证各项施工环节可以顺利的展开,这对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也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魏晓飞.浅议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体系设计与运行机制[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14,05:65-68.

[2]郭汉丁,刘应宗.发达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特征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52-56.

[3]刘勇,王建平,崔彩云.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设计与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4,03:113-118.

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篇7

(一)安全与质量体系分离,缺乏协调。现在的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虽同属建设系统,但却是分离的,分属于不同的机构,安全属于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站管理,质量归属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管理,且两机构间无必然的联系和关系。两部门各自为政,各管一摊,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安全搞不好,质量也难保证;质量有问题,安全势必有隐患。质量监管部门抓得紧,施工单位就把质量搞得好一点,安全监管部门抓得紧一点,施工单位就把安全搞得好一点。二者谁的制度措施严格,施工单位就对谁重视一点。因而,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很少有把安全和质量同时搞好的。这正是监督管理部门体制分离所产生的后果。

(二)安全与质量监管法律制度、措施的不平衡。我国安全与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是不平衡的,法律制度、措施完备程度也不一致。另一方面,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建设、摸索和总结,已建立较完备的管理队伍,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而安全监管相比而言,由于起步晚,虽然近几年有关政府部门很重视安全监督体系建设,安全监管部门的人员也比较努力。无论在工作力度还是人员设备配备,还都相对薄弱一些,这也影响到建筑工程监管水平的提高。

(三)对安全与质量监管认识的不平衡。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在政府主管部门还是施工单位,长期以来对安全与质量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一致,往往重质量而轻安全,认为安全是阶段性的、临时性的,只是个过程,而质量才是长久的,是百年大计。而在工作中,只抓质量,而忽视安全工作。孰不知,连施工过程操作人员的安全都保证不了,言何保证住户百年平安。另一种认识方面的误区是对立的观点,他们往往这样认为“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质量与安全都是第一,但到底谁第一,认为搞不清这个问题,质量和安全工作就没法搞,把二者对立起来,而认识不到质量与安全紧密联系的,互为制约的关系。认识不到二者的内涵不同,不是矛盾的共同体。这些错误观点的存在,影响了对安全与质量的重视程度,从而制约了监管水平的提高。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策略

质量与安全密不可分,广义的质量包涵着安全,广义的安全,包涵着质量工作的安全,它们交互作用和互为因果关系,安全与否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工作质量,质量优劣,又有一部分取决于安全。安全与质量只有齐抓共管,统一执法,才能解决工作力度的不平衡,才能消除人们对质量与安全工作认识上的不足,重视程度的不平衡,才能提高建筑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求对现存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把质量监管体系与安全监管体系进行合并,对质量和安全统一执法,达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安全与质量体系合并统一的必要性

质量与安全监管过程中种种问题和弊端的存在,说明了改革现行监管体系的必要性,而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二者监管的合并,需要统一执法,这也正是两者合并统一的必要性。现存质量与安全监管工作中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建筑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如果不适时提高管理水平,适势改革监管体制,在未来的建筑业国际市场中,很难有我们的立足之地。只有改善我们以往的一些不足的作法,改革现行的体系,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提高建筑业的整体水平,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四、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合并统一的可行性

(一)执法依据的一致性。

(二)安全与质量监督检查形式、内容、方法的一致或相似性。

(三)安全与质量管理检查验收过程的相近相似性。现行的工程质量验收过程是分阶段验收,针对工程的分部、分项、分阶段检查验收评比,这种做法已作为统一的法定程序。实施分阶段验收,取得了较为明显和满意的效果,证明工程质量的验收程序同样施用于安全的监督管理。

(四)安全与质量管理目标的一致性。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人员和财产都没有隐患和危险,不受损害。质量管理是确保成品的质量优良,满足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的需要,确保在使用过程中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五)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合并统一的实践性。

五、安全与质量管理机构合并后的机构设置

安全与质量管理职能的统一,势必要求管理机构的合并,而合并符合当前精减机构,提高办事效率的潮流;一职多能,更是发展方向,机构的名称可以是“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也可以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查安全时兼顾质量,查质量时兼顾安全,以质量手段促安全,以安全措施保质量,质量与安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六、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合并统一的优越性

(一)有助于增强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使管理更加科学合理。质量与安全监管体系的合并统一,不但不会削弱质量与安全各自的管理力度,相反会大大加强,并更加科学合理。安全与质量监管体系合并统一后,就可以用质量的手段抓安全,以安全的措施保质量;查质量时兼顾安全,查安全时兼顾质量,安全不达标就不进行质量验收。质量不合格,安全就不进行达标评定,二者相互制约,同时统一管理,工作的力度和强度将明显增强,方法更加科学合理,两方面工作都不偏僻,将彻底扭转管理的被动局面。管理水平自然会大大提高。

(二)精减机构,减轻财政负担,一职多能,提高办事效率。安全与质量管理机构的合并统一,势必精减人员,减少办公场所,政府在这方面的财政支出自然减少,且机构合并能促进监管人员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监管水平,提高自身素质,一职多能,安全与质量同步管理,提高办事效率。

(三)减少施工企业负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现在,施工企业经常反映负担过重,检查太多,评比太多,往往是查安全的刚走,查质量的又来了,整天疲于奔波应付检查,无力抓内部管理,无力抓职工技能的提高。质量与安全监管机构的合并,同时同步执法,必然减少检查次数,一次检查办两项事,从而切实减少企业的负担,减少的不仅仅是招待费,还有时间,使施工企业有精力,有时间去抓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

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篇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市政工程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中,由以施工单位自控为主发展为政府监督、社会监理和企业控制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这些逐渐成为禁锢市政工程发展的瓶颈。 市政工程设施是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质量好坏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公共利益。 因此有必要对市政工程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 以探讨加强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1、市政工程管理问题分析

1.1 市场化管理不规范

市政工程建设在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存在缺陷。 市政工程的建设单位多为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 (委托)的单位(部门),有些单位由于自身的权力,不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不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 有的工程开工多日还没有签订正式施工合同、监理合同;有的工程不办理规划许可证、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和施工许可证,检查时才补办, 时常出现 “三边程”; 有的政府投资工程为追求所谓“政绩 ”,一味压缩工期 ,甚至缩短设计周期 ,这极易导致工程项目设计上的功能不全或其他缺陷和施工质量隐患, 造成工程质量内在品质的降低,运行后出现大量质量问题。

1.2 工程质量意识不强,管理混乱

现在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有些建筑企业搞内部项目承包制,项目部只给公司交管理费。 这种类似转包挂靠的行为削弱了企业对项目部的质量管理, 极易导致质量低劣。 有些施工单位不具备相应资质,只好挂靠施工;有的以包代管,质保体系不健全;有的不按图样施工,擅自变更设计。 另外,随着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和结构调整,原来的许多分包企业逐步成长为总包企业, 这些新兴的总包企业往往在分包工程的质量管理控制和现场施工质量控制上存在薄弱环节。在承包商来看,类似转包挂靠普遍存在短期行为,加上他们质量意识不强,降低成本,偷工减料,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因此, 在质量管理控制和现场施工质量控制上都存在薄弱环节。 各责任主体不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或对强制性标准不熟悉。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资料与工程不同步,表格不统一,后补资料甚至出现假资料。 这些都直接导致市政工程施工组织不合理,现场施工质量控制混乱。

1.3 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建设监理市场不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 建设工程监理是一项技术服务性的工作, 对监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监理人员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还要求监理人员具有一定实践经验、足够的管理知识,要掌握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要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要具有一定的经济方面的知识。 如果其中一个方面有欠缺, 在实际质量控制中就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 目前监理行业的监理单位数量每年都有大幅的增加,监理市场的低水平和低收入层次竞争激烈所以大多数中小监理单位现场监理机构内部管理较差, 严重欠缺质量控制的正常程序、制度、手段。 现场监理机构的权利有限,且责任大,能力不足。 监理在工序质量控制方面往往力度不够,手段不多。在实际工作中的现状, 常规的工序验收制度是监理对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基本条件。 另外有的业主对监理的工作干涉较多,使监理很难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直接决策,业主把现场质量控制和质量问题的责任全部强压监理承担。

2、市政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市政工程质量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可以依据“TOE”中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管理的理论和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一般性地分析,明确项目质量和安全控制体系的内容。

劳动主体的控制。在项目质量和安全控制中 ,人、机、料、法、环这五大要素,人是决定的因素。 人员素质高低对工程质量影响的表现形式就是工作质量,因此对工作质量必须进行严格管理。 要通过岗位教育和技术交底树立全员的质量和安全意识, 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个人重视质量的风气。坚持对分包商的资质考核和施工人员的资格考核,坚持工种按规定持证上岗制度,坚持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以达到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目的。

劳动对象的控制。保证原材物料按质、 按量供应和使用是项目质量和安全控制的重要内容。对原材物料的质量和安全控制应采用“三把关、四检验”的制度,即材料供应人员把关,技术质量和安全检验人员把关,操作使用人员把关;检验规格,检验品种,检验质量,检验数量。

施工机械设备的控制。施工机械设备一般不直接用于工程实体,因此对工程质量和安全不产生直接影响,但不能忽视它的间接影响。所以在工程方案的确定中,选用先进的、可靠的、适用的、符合技术要求的设备,对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特别是对带有计量的设备,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使其达到额定的性能,以满足工程质量和安全的要求。

施工工序的质量和安全控制。质量和安全控制最基本的内容是工序质量和安全的控制,工序质量和安全控制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偏差和分析影响工序质量和安全的制约因素,并消除制约因素,使工序质量和安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每道工序的质量和安全。工序质量和安全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不稳定性是因人工操作所致,而不确定性是指市政工程施工不象工业产品的工序那样可以事先确定。 市政工程施工工程量大,共同操作的人员之多及交叉施工的存在,使市政施工的工序具有连续的相互搭接的特征,控制好工序质量和安全,就要做到对每道工序每个工作全面实施监督操作、检验把关、预防和检测检验相结合的管理控制方法。

施工环境的控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水文状况,气象变化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以及施工现场的通风、照明、安全卫生防护设施等劳动作业环境等内容。 环境因素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一般难以避免。施工人员必须密切注意外界环境变化,对变化作出预测,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尽量减小环境变化给工程质量和安全带来的影响。

3、结语

市政工程建设项目同其它工程项目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根据上述工程特点,要求市政建设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备多种专业知识和相当强的外部协调能力,能够正确处理好建设项目质量和安全、投资、进度三大目标的对立统一关系及其与外部环境关系。随着市政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各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封闭式工程建设管理方式由于受管理体制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已很难适应当前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质量和安全体系,对市政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以提高工程项目三大目标控制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赖卓立. 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J].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10 (07)

[2]康洪娟,罗能. 如何做好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J]. 现代物业(上旬刊). 2011(08)

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篇9

(1)组织措施。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组织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工程技术部门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和进度的负责部门,应在保证质量、按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先进技术,以降低工程成本。

(2)技术措施。技术措施,即制定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这些措施包括: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械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动施工的组织,而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在施工过程中要力争寻求各种降低消耗、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技术措施;严把质量关,杜绝返工现象,缩短验收时间,节省费用开支。

(3)经济措施。项目成本控制经济措施包括人工费用控制管理、材料费用控制管理、机械费用控制管理。项目经理部是项目成本控制中心,要以投标报价为依据,制定项目成本控制目标,各部门和各班组通力合作,形成以市场投标报价为基础施工方案,经济优化、物资采购优化、劳动力配备优化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

二 项目质量管理中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质量控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质量第一;坚持以人为控制核心;坚持预防为主;坚持质量标准;坚持全面控制。

(1)制定质量目标,设置质量控制点。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必须制定质量目标,根据质量目标而事先确定一些重点控制对象、关键环节或薄弱部位。

(2)加强工序及工序间交接管理。施工过程是由相互联系的一系列工序组成,而每道工序都是五大因素,即人、设备、材料、方案和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对上述五要素的控制和管理必须落实到每一道工序的质量管理之上,

(3)强化对人的管理。作为保证施工质量的人,是直接参与施工过程的管理者和操作者,一方面要确保其在操作的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失误。首先,必须以态度、管理能力、技术、施工经验为次序精选合适人员;其次,以个人专长、生理及心理特点为依据对人员做出合理的组织安排,实施人性化管理,改善工作及生活条件,以确保工作人员处于最佳状态;最后,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健全和完善责任人签字制度、责任文件存档制度以及追究当事人责任等问责制度。

(4)加强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建筑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这是施工的物质基础,其质量优劣对工程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对于材料的质量控制,首先要抓好源头控制,这一方面需要精选采购人员,挑选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高质量鉴定能力的人员负责各种材料的采购;另一方面要掌握各个厂家生产材料的详细信息,优选供货厂家。其次,材料进场时,要加强检查验收,对出厂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以及材料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严格核对验收,并且要对材料做二次鉴定,鉴定不合格不能在施工中使用。

(5)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控制。设备是人的生产能力的延伸,是现代工程建设必要的物质保障。而机械设备的寿命、生产效率,一方面当然取决于设备本身的质量及性能的优劣,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设备的使用情况。因此,机械管理首先要根据工艺特点及技术要求,选择质量达标的施工设备;

(6)推行样板管理。建筑工程样板在施工中能起到指导作用,它能体现设计要求,达到指定的质量等级,把抽象的设计要求和繁复的质量标准、规范、规程等具体化和实物化,供施工人员参照。因此,推行样板管理是保证和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的有力措施,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样板间的施工可达到更好地控制施工质量、工期、材料定购和各专业的协调,并及早发现存在问题和进行防治。

(7)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检查。对违章操作,不按设计、施工规范或质量标准要求的施工要及时纠正;工序交接以及隐蔽工程必须经过严格检查后方可继续;对重要部分或薄弱环节要进行技术交底,并经常进行预检和复核;对成品需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等等。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必须就地解决,严重的问题还需立刻停止施工,进行核查处理,以确保工程质量。

三 项目质量管理中的进度控制

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篇10

0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时候,同时也对身边的生活环境越来越重视,园林行业从而崛起,在园林建设工程的施工中,施工质量管理是决定整个工程施工建设成败的关键。由于园林绿化涉及美学、艺术、文学等相关领域,此外由于施工方法不一、质量要求不一、季节性强、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加上园林工程质量的复杂性、以及内容的多元化,致使园林绿化工程与土木、建筑、市政、及其他建设部门协同作业日趋增多,因而质量管理难以控制。因此,园林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必须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执行、有检查、有总结,才能使整个管理工作循序渐进,保证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1 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特点

园林绿化工程与土建工程有非常相似的一面,如景观小品、园林建筑、景桥、驳岸等,所使用的材料与土建工程相同,所套用的设计与施工规范相同。园林绿化工程中包含着土建部分,但又与土建工程有很大的不同。其特点如下:

1.1 实施对象大部分是活体。

1.2 养护管理的长期性。

1.3 营造工程的艺术美。

1.4 工程建设的广泛性与附属性。

1.5 建设材料市场价格的不可定性。

2 园林绿化工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10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和工业企业过度集中,严重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城市本身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加强对现有绿地的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惟一出路。目前,园林绿化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广场绿地、城市景观大道、高速路景观大道、小游园、生态园、生态社区、生态城、公园、花园小区等园林工程项目应运而生。但是,在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2.1 由于当前绿化建设投资主体(业主)的多元化,政府主管部门无法控制,致使一些小区内的绿化多是为了应付规划部门绿地率≮30%的要求,往往只是简单地栽上几棵树,铺一点草坪,而不是由专业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导致景观效果差,品位较低。

2.2 绿化施工队伍参差不齐,无法体现设计理

念。在绿化施工行业存在许多不懂技术的个体队伍,只能机械地照搬图纸,不懂得结合实地进行营造,因而也无法准确体现设计思想。所谓“三分设计,七分施工”,一个有创意、有艺术性的设计,必须通过业务技术精良的施工队伍来实现。

2.3 园林工程基本上未引入监理制度,导致施工阶段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在实际工程中,常有施工单位利用投资者的信息弱势以次充好,使用病残苗、小规格苗及相近品种的替代苗;通过缩小种植坑径、省略种植工序、加大种植间距等方法偷工减料,只管种、不管养,已植绿地“一年绿,二年黄”的现象屡见不鲜。

3 做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

3. 1 严格控制园林绿化材料的质量

在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土建部分投入了各种原材料、产品、半成品、构配件和机械设备,绿化部分投入了大量的土方、苗木、支架等工程材料,而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是构成工程质量的基础。如果投入材料的质量如土方质量、苗木质量规格、各种管线、铺装材料、亮化设施、控制设备等不符合要求,工程就不可能达到质量标准和要求。因此,严格控制投入材料的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对投入材料的订货、采购、检查、验收、取样、试验等均应进行全面控制,从组织货源到使用认证,要做到层层把关,对所采用的施工方案要进行充分论证,做到施工方法先进、技术合理、安全文明施工。

3. 2 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掌握苗木栽植时间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好坏与苗木的成活率有很大关系,园林绿化工程中投入的苗木材料是有生命的绿化植物,不同的绿化苗木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其栽植季节和栽植时间也有差别,掌握不同苗木的最佳栽植时间是提高苗木成活率的关键。因此,必须遵循苗木的生长规律,在苗木最适宜的时间内栽植,确保苗木成活率。

3. 3 全面控制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过程

综合性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是由若干个分项、分部工程组成的,为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全面控制施工过程,使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均符合质量标准,而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又是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由此可见,工程质量是在工序中实现的,要确保工程质量就必须重点控制工序质量,对每一道工序的质量都必须严格检查。当上一道工序的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决不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只要每一道工序的质量都符合要求,则整个工程的质量就能得到保证。

4 其他措施

4. 1 依托科技进步,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园林绿化施工的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进步的作用最终体现在园林产品的质量上。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在施工的全过程中,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及工艺水平,以确保工程质量。

4. 2 贯彻“预防为主”的质量方针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要通过对施工单位各个施工阶段定期的检查评比,有的放矢地对重点工序进行现场检查、评比和交流,对存在的问题、施工要点、注意事项等,质监部门要以书面形式通知施工单位,尽量把质量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预防为主就是要加强对影响质量的因素的控制,做好质量的事前、事中控制,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的检查和对中间产品质量的检查。

4. 3 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整理

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整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不可或缺的内容。竣工验收是施工阶段的最后环节,也是提高质量水平的最后一道关口。通过竣工验收,可以全面考察工程质量,保证竣工项目符合设计标准、规范等规定的质量标准要求。竣工验收必须要有完整的工程技术资料和经签署的工程保修书。因此,项目经理部必须重视园林绿化工程竣工资料的整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验收合格。

4. 4 加强园林绿化工程的后期养护管理

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证。目前,一般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期不超过半年,但绿化养护期一般需要一至两年,其目的就是确保绿化苗木成活,生长良好。园林绿化工程的后期养护管理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如果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优良,但绿化养护管理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园林绿化工程的景观效果,影响工程质量。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如浇水不及时,会导致树木成活率低;打药治虫不及时,会导致病虫害严重等质量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园林绿化工程的后期养护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5 结语

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篇11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为了保证咨询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质量目标的实现,造价咨询者应严格按照全过程造价管理规定的服务工作内容,在完成正常招标和造价咨询工作,并提供有效、快捷、周到服务的同时,应为投资人人提供全过程服务。咨询人应积极沟通、协调、保持与投资人、“标办”等主管部门等相关方面良好的业务关系,以快速办理招投标相关的手续,保证各项工作节点有序顺利进行。

作为专业的造价咨询机构,咨询人应利用拥有的专家支持系统和丰富的文件信息数据库、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造价咨询和招标业务的专家,必要时依托这些专家为投资人提供技术咨询,解决技术难点。造价咨询者应协助投资人将造价咨询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等进行科学分类地整理归档,为投资人今后相类似项目的运作提供良好的数据和经验的支持。

2招标阶段的造价管理

2.1招标操作方面的质量控制

造价咨询者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设置对投标人的具体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投标人的资质要求,作为招标人希望在满足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法规规章的前提下,合理设定资质条件,以便达到寻求最佳承包商的目的。

通过资格预审这一重要环节的审查和初选,将投标申请人去莠存良,在保证入围投标人数量和质量的同时,还能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保证了下一阶段评标工作的质量和整体效率。确定资质的方法和原则并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对投标人的资质要求应精确地找准法律依据,当没有明确的现行国家法律法规或标准依据时,可遵循相关行业规范甚至行业惯例。结合工程具体规模和内容,从而确定投标人的资质要求;而有些服务类别招标时,可能国家未对此做出明确的资质要求,此时主要应参考行业及地方的规定或标准,同时结合招标人的管理思想和项目的具体需求情况来确定相关的评审标准或条件。

作为招标服务人,咨询者有义务协助招标人正确提出投标资质条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招标人的实际管理思想,综合考虑并确定合适的资质要求,将投标人的数量和质量控制在合法合理的范围之内,是保障招标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废标分析与处理

技术废标的情况一般出现在某些对技术部分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如工程招标中,当投标人的技术方案中存在某些重大缺陷,而该类缺陷又是招标文件中明确强调必须满足并作为废标条件规定的,此时,该投标文件将按照废标处理。

另外,在设备招标中,投标人报价的设备与招标文件规定的技术参数或规格、标准存在重大的偏离,而该类偏离也是招标文件明确规定属于废标条件时,其投标文件将按照废标处理。一般来讲,对于技术的废标条件,招标文件中都会做非常明确的规定。招标机构可在出售招标文件时,以及现场考察、标前会议时向各投标人着重强调提醒,以提高评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作为专业的造价咨询人,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积极协助投资人做好前期各项招标工作,在投标人较少(小于5家)的情况下,尽量防止废标的出现,保证招标工作的顺利完成。

3清单和标底编制的质量控制

造价咨询者对应编制完成的清单或标底进行分解,根据咨询机构自身内部数据库的信息进行校核,审核工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对超常规的数据进行重点审核,如计算有误给予修正,如计算无误,分析超常原因,向委托方反映。编制过程中个别、特殊问题处理方法,在编制说明中应详细叙述。每个专业清单编制完成后应由各专业人员互相抽查,以核对工程量的准确度。

各专业清单编制完成互相抽查无误后,由项目经理汇总编制完整的工程量清单。最后由技术负责人审核无误后签发给委托方。招标文件发出后要求各投标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如一周)对工程量清单中的疑问提出书面置疑,造价咨询者应针对各投标单位书面置疑问题再审核工程量清单,如有误差,编制修正、补充工程量清单发给各投标单位。至此,在没有后续变更洽商的前提下,任何一方不得要求变更相应施工图的工程量。

4合同价审核和谈判

造价咨询者应组织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对施工单位的报价对照标底逐项分析,分析每项单价的人、材、机及费率构成,以验证其合理性;对不合理的项目书面提出,避免施工单位出现不平衡报价。对措施项目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进行审核,分析施工方案是否合理经济。与施工单位的谈判以事实书面资料为依据,对施工单位提出的异议应事先与委托方商量一致。

在任何情况下造价咨询者须保证参与项目的专业人员服从于委托方的安排。为项目各专业组设负责人,在项目未完成之前不安排各负责人参与其他项目。对于工程咨询项目(包括招标、工程造价监控、工程结算审查、工程决算审查等内容的项目)通常实行包括项目负责人复核(第一级控制)、专业工程师审核(第二级控制)、总工程师审定(第三级控制)的三级质量控制程序。其中,项目负责人的第一级控制,主要涉及到:复核是否完成了客户委托的全部内容;复核工作过程是否按程序进行,所采用的方法是否恰当;复核工作过程中形成的记录、纪要、取证等文件是否真实、有效和充分;对造价管理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复杂事项、重大分歧及对咨询结果有重大影响的问题是否有说明,判断和结果是否正确,理由是否充分。

5总结

对于建筑工程,尤其是大型、超大型的建筑工程,工程前期的策划、评估、论证和成本造价估算等各个方面是不可缺失同时又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工程造价管理(成本控制)在建筑工程管理的整个体系中重要作用尤显突出。

总之,如何做好工程项目管理是关系到基本国计民生的大事情,而工程造价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核心,更应在高度上重视,全局上把握。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形式下,寻找有效可行、易操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造价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篇12

Keywords: supportability proje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how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U2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种种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任务是3600万套,实行这一任务意义重大,这既是经济任务也是政治任务,是政府向全国人民作出的保证,更是民生的保障。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目的,就是能使城市低收入家庭能“住有所居”,是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能够改善,这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安定发展。在新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之中,我们要本着质量过硬、群众满意的目标,建设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工程。

然而由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特殊性:建设任务重、时间紧、资金缺、利润低,决定了基本建设程序得不到保证,施工、监理单位人员投入、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不足、不履职或者履职不到位等;有些施工、监理单位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还有偷工减料、转包分包、违法挂靠、私刻公章逃避总公司监管等现象的出现,致使工程质量低下。

1.1基本建设程序得不到保证

由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具有它的特殊性,工程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面临着很大压力:工作量大、工程分布广、工期紧、征地难、计划开工率跟不上、工程竣工率效果不理想;加上征地难、规划滞后、招标投标工作时间长等与各级政府要求的开工率和竣工率存在明显冲突。为了能够完成建设任务,地方政府往往在工程规划、施工图审查、报建报监、招标投标、施工许可、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等基本建设程序不全的情况下就盲目施工,造成各个环节工程质量监管的缺失,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将质量监督部门看做“绊脚石”,不允许监督部门进行现场检查,来规避正常的工程质量监督。

1.2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资金欠缺

保障性安居工程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的项目资金主要来自土地出让净收益、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发放债券及银行信贷等。然而,受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影响,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净收益、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减少,通过发放债券及银行信贷所能融到的资金也低于预期,导致了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资金欠缺问题。

1.3建设单位积极性不高

由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目的是使得城镇中低收入家庭能够“住有所居”,其分配管理制度受到严格控制,住房保障申请受理、准入审核、公示制度、轮侯办法以及退出机制等制度没有得到建立和完善,分配程序、分配过程、分配结果等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得不到市民的信服。这些机制、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保障性安居工程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漏洞,造成举报投诉、弄虚作假、变相福利分房以及质量投诉等问题的不断出现,面对这些问题,建设单位往往不知所措,无从管理,加上迫于各级政府的问责压力以及利润的受控制,建设单位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受到阻碍。

1.4参建各方责任主体质量行为不规范

工程建设中,参与工程建设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检测机构的质量行为规范与否,对工程的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对于工程参建各方的职责,无论是《建筑法》还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对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质量管理,地方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也结合地方实际,充分挖掘潜力,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但是,由于建筑市场准入、诚信制度的不完善,工程参建各方在履行各自职责过程中,建设单位不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施工单位偷工减料、违法分包转包,监理单位质量监理把关不严,检测单位出具假报告等现象屡屡出现;为了规避地方行政主管部门、总公司的监管,有些分公司、项目部甚至伪造公章,逃避监管。

1.5工程实体质量通病多

相对其他工程项目而言,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造价比较低,开发商的利润受到严格控制,工程参建各方的质量行为不规范,造成工程存在许多质量通病:混凝土构件出现蜂窝、麻面、露筋,砌体墙面平整度、垂直度不满足施工规范要求,砌体砂浆灰缝厚度控制不严、砂浆饱满度差,屋面、卫生间漏水现象不断出现,水电线管安装不规范等。有些项目还使用“瘦身钢筋”,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甚至造成新房成“危房”。

2、监管体制的创新

工程质量是多因一果的问题, 影响涉及方方面面。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经验,可以知道:把工程质量管理好, 必须有一个健全的、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体制,这个体制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政府监管, 二是建设单位负责, 三是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机械设备的生产者负责。从现有的建筑市场规则中,依然存在许多的问题,而至实际的规则实施中也存在许多严峻的考验,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也还存在。而且作为影响民生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更应该是政府监督的重点,所以,政府要下硬功夫、真功夫完善监督制度,发挥监督管理机构体系的作用,而且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水平,同时要保证这些运行规则的实施。

2.1完善政府监督制度

虽然我国出台了《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质量管理,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也做了相关规定,但涉及到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的程序性规定条款较少、操作性不强、缺乏实用性等,所以在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之中,要将各方的责任具体在条文中,同时应使执法程序明确,严格规范监督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工程建设的各参建单位严格把质量关,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控制之下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自觉遵守法律制度,从而保证安居工程的质量。

在监督制度的制定中,应该坚持实用原则,注重可操作性,遵循实践第一,寻求实践的规律,然后使其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充分发挥实际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法律、法规的形成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推动实践的继续进行。科学客观的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政府监督部门科学决策的基础,如果缺乏评价体系,执法的准则和尺度就难以把握,难以保证执法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建设工程项目竣工备案评价机制研究、政府质量监督机构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能力评价研究、建设工程质量实施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才能保证政府部门的监督人员有法可依。在法律制度的制定中,可以多借鉴国际市场的规律,学习其建筑质量监督方面的关法律、法规,注重法律、法规的实用性和完整性,更有效的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

2.2发挥监督管理机构体系作用

在履行政府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作用的时候,一定要确认政府监督地位。使政府的监督工作与施工、监理单位的质量责任完全分开。二是明确质量监督重点。在监督的过程中,要知道应该关注的重点是什么,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到最后什么都没有做好。三是充分发挥现有质量监督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一线监督人员的服务意识、工作能力和素质,因此,应当设置监督人员激励机制,建立监督人员的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和分级管理机制,通过考核监督员的工作能力,合理划分监督人员级别,并辅之以经济待遇,通过激励制度来提高监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服务意识。

在履行建设工程监督管理体系中,要加大层级监督检查制度,上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下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行政执法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查办和督办重大违法违规案件。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不立案、不查处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解决轻重不分,治标难治本的问题。

2.3通过信息化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

要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效率,必须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创新运用到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中,使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实现信息化。在工程建设当中,信息化管理是技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主体分工不同,责任也并不同,但是其目标是一致,就是把工程保量保质的完成,向市民提供合格的工程。有关试验、质量检查等数据资料应及时传递和交流,以便各方及时掌握工程施工质量信息资料,共同采取有力措施进行预防或补救,也可以通过试验数据进一步优化设计,在施工过程之中,及早解决所存在的隐患;也方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随时掌握工程建设质量情况,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所产生质量数据进行登记、储存、分析;随时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执法管理。

2.4强化部门联合执法,加大违法违规处罚力度

作为工程建设的管理部门,涉及到建设、工商、质量监督局等部门,这些部门的监督管理履职情况,将直接关系到建设工程的质量。然而,对于一个建设工程项目,从这些部门各自的职责来看,工商部门可以对建筑材料、设备的生产厂家的营业执照进行检查;质量监督局可以对建筑材料、设备的生产厂家或商生产和销售的产品质量进行情况检查;而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的直接主管部门,建设部门可以到工程施工现场对建筑材料、设备开展质量专项检查。但是,从建筑材料、设备的生产到使用的过程当中,这些建筑材料、设备已经经多次周转,不能保证建筑材料的“原始性”,仅仅靠单个部门的执法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一个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强化联合执法,从源头抓起,加大对建筑材料、设备的检查督查力度,严把质量关,坚决处理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用到工程的建筑材料、设备合格;坚决把不具备资质资格的单位和个人清出建筑市场,并将处理结果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曝光;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3、创新体制有效性分析

为了切实提高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让老百姓真正住上放心房、满意房,政府部门严格实行政府监督功能,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和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政府工作的便民、利民原则,凸现政府工作的服务职能。在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发放地方证券等形式来加大资金的来源和投放力度,促使建设单位在各种政策体制的约束之下,更积极的投入工程的建设之中。促使政府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尤其是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督机构工作的程序化,严格了质量监督工作的管理模式,提高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的责任心和主动性,同时也为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落实到人提供了依据。

4、结束语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创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制 ,加强工程质量监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的层次多、范围大、角度广,它不仅仅是建设主管部门一个部门就可以建立起来的。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要建立这样的机制,还需要做很多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也需要一定的实践来进行摸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篇13

(1)固原市位于宁夏南部,北部与中卫市海原县接壤,南接甘肃庄浪、静宁、华亭等县,东邻甘肃庆阳、平凉地区,西连甘肃会宁县,辖原州区及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4县1区,东西宽229Km,南北长188Km,国土面积10540.2Km2,约占宁夏总面积的18.2%。2011年底,全市总人口152.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9.74万人,占总人口的85.06%,回族人口69.88万人,占总人口的45.8%,是全国回族主要聚居区之一,也是全国最为干旱、贫困的地区之一。

(2)截止2011年底,全市共建有中、小型水库148座,总库容7.78亿m3,现有效库容3.83亿m3,建水保骨干坝、塘坝、淤地坝341座,配套机井1626眼,固定机电排灌站266处,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12亿m3。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为固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水源保障,是固原人民的宝贵财富。随着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家对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水利工程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不少地区已发生了质量和安全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水利工程质量控制成为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供同行们参考和借鉴。

2. 前期工作质量控制

2.1 建立企业信息平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宁夏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办法》,结合自治区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全市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设备制造等企业和从业人员信息、信誉等级平台,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相应的资质等级、业务范围、企业信誉、业绩及从业人员的技术职称、社会保障、资质证书注册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打分评定,作为企业和个人首次认定的基础分值和信誉等级,实施过程中,每半年评定一次,对企业和个人出现的各种状况(如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等)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停业整顿等处分,并罚处相应的分值,当企业和个人信誉等级分值降低到一定界限时,责令企业和从业人员停止进行与水利工程建设有关的活动,重新参加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和再教育学习,经过考试、考核合格后,解除处罚,尚可从事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有关的活动。

2.2 前期工作招标。

根据水利水保工程建设规模、等别和技术难度,进行前期工作招标。招标前,对勘察设计单位进行资格预审,合理设置投标人的资格条件,对于企业信誉等级分值低,出现过较大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的企业暂不于进行资格预审;同时,招标文件中对企业的信誉等级分值进行折算加分,鼓励企业高度重视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为企业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招标工作质量控制

3.1 施工单位招标。

水利水保工程施工招标,除对施工单位进行资格预审外,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还对施工企业投入本项目的技术人员岗位资格证书进行“锁定”,避免多项目人员挂靠;工程完成后,通过有关部门组织的竣工验收,施工单位申请“解锁”,相关技术人员才能参加其他水利工程招标活动,同时招标文件中对企业的信誉等级分值进行折算加分。严格要求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必须具有水利工程专业建造师执业资格与三类人员考核B类证书;技术负责人必须具备水利专业中级以上职称;安全员必须具备水利或建设部门核发的三类人员考核C类证书和安全员资格证;施工员、质检员必须具备水利部门核发的资格证。

3.2 监理单位招标。

水利水保工程监理招标,对监理单位进行资格预审的同时,根据水利水保工程建设规模、等别和技术难度,合理设置投标人的资格条件,招标文件中对企业的信誉等级分值进行折算加分。总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监理员必须具有中国水利工程协会颁发的岗位资格证书和在相应监理单位的注册证书,才能从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活动,并对总监理工程师承担的监理项目进行控制。

4.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4.1 人的质量控制。

工程质量取决于人员的质量、素质、业务能力和水平。工程开工前对施工单位项目部人员进行重新审查,是否与投标文件一致,人员变更时,报请有关部门批准备查,杜绝无证上岗。

4.2 材料、设备质量控制。

根据《宁夏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对于工程使用的主要材料、设备,施工单位必须报送有资质的质量检测单位进行自检,监理单位按规定进行抽样检测,验证材料、设备质量。不合格的材料、设备予以彻底清除。

4.3 施工设备质量控制。

设备要求性能好、效率高、操作方便、安全可靠,设备数量满足工程所需;特殊设备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计量设备有检测证明,计量要准确。

4.4 施工方法质量控制。

施工方法质量控制包括施工单位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过程中在制定方案和施工工艺时,必须结合技术、管理、组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施工方案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

4.5 环境因素控制。

环境因素分为技术环境因素、施工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技术环境因素包括施工所用的规范、规程、设计图纸及质量评定标准,要求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施工环境因素包括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三检制、质量管理制定、质量签证制度和质量奖惩制度,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健全;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地质、水文、气象,要求施工单位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严加控制。同时营造文明施工、文明生产的环境。

5. 第三方检测质量控制

受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质量检测单位不定期对水利工程质量进行抽测,检测结果及时直接呈报水利行政主管部门,针对出现问题加以解决,避免质量隐患延伸;质量存在异议时,工程建设、质监、监理、施工、第三方质量检测单位联合见证重新取样进行质量检测,质量不合格的彻底进行返工。

6. 政府监督部门的质量控制

固原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代表政府部门履行对全市水利工程质量行使监督职能,采用抽查为主的监督方式,明确质量监督到位点,及时履行工程质量监督手续,未经工程质量监督人员认定,不得进行后续工程施工。工程开工前,质量监督机构对项目划分进行确认,对施工图纸、施工、监理单位资质等级、人员岗位资格证书、质量和安全保证体系、仪器、计量器具进行复查;施工过程中对进场原材料、产品合格证、复检资料及具有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资质单位提供的配合比、试块实验报告进行检查,同时对重点隐蔽工程、关键部位单元工程和主要分部工程进行重点监督,并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工程质量核备、核定。

7. 结束语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