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如何发展实用13篇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1

基金项目:湖南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6zc036)成果。

板市南距衡阳市蒸湘区的呆鹰岭镇仅8km,离衡阳市城区的中心地带也只16km,距衡阳县西渡镇28km。历史上的板市古镇位于“衡渣官道”上,现代“西杉公路”(西渡-杉桥)通过镇境;北通南岳、娄底、湘潭;西向到渣江、洪市,乃至通邵阳;东向经过集兵上107国道公路;从板市的民主村向东经角山可回衡阳,其区位交通条件极为优越。板市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独具特色、乡村旅游开发价值大,本文仅次略陈管见。

1 板市区域旅游资源环境特征

1.1 山水田园风光如画

发源于笔架山,并流经石园、杉市的杉旭河,自西北向东南注入蒸水。杉旭河进入板市镇境后地势开阔平缓,形成了长约3km、宽约1km的河谷平原,即所谓“土桥町”。这里土质深厚肥沃,利于耕作,开垦出塘堰数十处,良田2500hm2,是著名的湘莲之乡、鱼米之乡。板市古镇就坐落于平原南部、杉旭河滨。

以土桥町为中轴,东部低山区,土质肥沃,森林植被葱郁,山岭一直沿着杉旭河绵延,构成山清水秀的绚丽自然风光。西部为丘岗地貌,多在海拔200m以下。森林植被较好,是黄豆、花生、红薯等旱生农作物的种植区。在西部低丘岗与平原相接的地带,乡村聚落集中,且沿西杉公路两侧分布。东部山地的山间盆地和山谷中,也形成不少山水型乡村聚落景观。

板市镇一带降水仅1200mm左右,且3-8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夏秋间往往形成旱象。只因这里有杉旭河流经,有较为稳定的灌溉水源。1958年在民主村下陂塘又兴建了水面近350hm2的何家垅水库,又多了一个最为重要的稳定灌溉水源,便使土桥町一带长年水旱无忧。板市镇内的山岭间还有不少裂隙承压水泉井分布,且大多水源稳定,水质优良,既可供灌溉,又是良好的饮用水源。板市山水田园村落就是如此巧妙协调和谐的组合在一起,如诗如画。

1.2 古镇、古祠、古民居、古韵悠悠

板市是古代衡渣官道上的一个驿站和集镇,至今令人惊奇的是还遗存有约200m紫红色板岩铺设的石板街。街道两旁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前殿后房式的古式店铺及其如豆腐制作、薯粉加工等传统作坊;在古街的中心部位还保存着风格独特的古凉亭(又称路亭或者义茶亭),以及与之相连的青莲庵,肖公井、肖公桥等古迹。在距板市古镇东面约100m的黄泥山上还有“雨师庙”遗址。其板市民主村的山陂冲一带为衡阳县何氏宗族的发脉之地。据何氏家谱记载,其先祖因军功于明洪武初年受赐占有大片土地,乃将家小从江西庐江府迁来安家落户。自此,开荒筑塘,耕种营生,子孙繁衍。至今其子孙已散布到了衡阳、衡山各地,有的还迁移到了海外。何氏家族六百多年的农耕历史,其见证除四修家谱外,在祖源发脉之地至今遗存有建于民国三年(1913年)的何氏宗祠和比其更古老的下陂塘传统民居何老屋建筑群。何氏宗祠坐落于民主村下陂塘组,为二进二厢组成的完整四合院,为典型的明清式建筑群。建筑外观飞檐翘角,高大壮观;内部装饰雕画栋,华丽典雅。祠堂前面为一口半月形池塘,谓之泮塘,隔垅对面就是如书案形山冈。显然,祠堂是按照一定的风水思想理念而选址的。何老屋为一个“二进四厢”的大型民居建筑群。民居前面与祠堂一样,有半圆形池塘,对面山形如案、如笔架,民居后有丘岗靠山,左右有小低丘护山,其“四神沙”的传统风水思想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

1.3 旅游资源地域组合较好

板市旅游资源不算丰富,但相对集中,地域组合较好。大致可以形成三个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区:

1.3.1 以板市古镇为中心的板市村 滨杉旭河,并有西杉公路经过,康太村公路也在这里接轨。古镇上有古街、古店铺,以及肖公古井、中街凉亭、青莲庵古庙宇。附近杉旭河上化龙古桥,桥东有黄泥山“雨师庙”古碑;山之南有古建筑“肖家祠堂”;山之东为一大型粉墙黛瓦的明清式传统民居;山之北面龙山有一大群高低错落的现代民居建筑,间有古樟点缀。古镇、新村、阡陌田园构成一派协调和谐的美丽乡村风景画面。

1.3.2 民主村的山陂冲自然村落 该村群山环抱、绿水中流,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山间盒地。盆地内的山塘堤堰、屋宇田园都是何氏宗族六百年来开基立业的艰辛耕耘杰作。

1.3.3 市大坝就修筑在山陂冲北面山谷口的何家垅水库 水库如“高峡平湖”、“山间碧玉”。山陂冲左面的斜山村,即为何家垅水库部分库区移民按照规划集中兴建的移民新村,屋宇田园和道路整齐划一,秩序井然。移民们及其子孙以艰苦奋斗求生存精神,经几代人的奋斗,过去简易土墙黑瓦砖木移民房,现在多已变成了新式楼房,并有绿树浓荫相映衬,恰与山陂村的古村、古祠、古民居形成鲜明对照,体现了古老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文明更替的必然规律。

2 板市乡村旅游开发的思路

2.1 把握体验经济能力,全面展示乡村文化景观

乡村旅游资源如田园景观文化、居民建筑文化、农事农耕文化、村野风习文化、家庭生活文化、乡村艺术文化等类型多样,特色独具。而乡村旅游便是以乡村地域自然风光为基础,乡土文化为核心,吸引旅游者在乡村地域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方式[1]。随着21世纪旅游者旅游层次的扩大,旅游知识的增加和识别等级的提高,“体验”便成为购买旅游产品的核心。因此,旅游产品开发便应全面挖掘和展示其乡村文化景观,通过观光、参与等方式,为旅游者创造各种难忘的经历。板市乡村农耕文明体验休闲景区山水田园风光如画,古镇、古村、古亭、古民居、古祠堂等古韵悠悠,但都必须经过规划组合,使其成为优美的风景画,别致的风俗画,异域的风情画,使其真正成为“体验”产品。当前最为紧急的任务是:

2.1.1 进一步加强绿化、美化和香化,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2.1.2 加强境区内古建筑的保护,对于一些濒危古建筑尤其要采取措施进行修葺和保护

2.1.3 立即着手收集和整理民间文学艺术和乡村民风民俗

2.2 突出农耕文明意境,营造农耕文明休闲产品品牌

几千年来,我国农耕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以商鞅“垦草”为代表的农耕思想,“重农拟商”、“耕读为本”的儒家思想代代相传,历经数千年的浸润,形成了中华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农耕文化情结。目前为此所开展的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已形成了持续发展的市场需求,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农耕文化景观是板市旅游区的最大特色和优势,但必须通过规划整合形成品牌,才会真正成为旅游经济优势。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改变乡村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并列、现代设施与传统风物杂陈的局面。要通过减却污浊求净化,将景区内的猪舍牛棚粪坑柴堆等一系列不卫生的“辅助设施”转入地下或迁出景区,只留果蔬“上阶绿”,花木“入帘青”的窗明净舍;减却繁杂求自然,既突出自然景观,强化“人间烟火气”,形成“天人合一”环境;减却烦嚣求宁静,不要城市里的机器轰鸣、喇叭高叫、人头攒动及人生鼎沸,适当点缀鸡鸣、犬吠、鸟语、蛙鸣,为旅游创造“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氛围等手法,净化和保持农耕文化特色[2]。也还应通过乡村特色民俗民情、乡村建筑、饮食文化、商品文化(旧纸伞、蒲扇、风筝、剪纸、竹编等),以及禾场、荷塘、水库、石磨石碾、插秧、拾穗、割稻、晒谷、灌园、牧鸭喂鸡等农景农事的综合展示,创造出板市品牌,让城市居民特别是青少年真正体验到农耕文明的韵味。

2.3 强调乡村社区参与、农民主体经营

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的“98华夏城乡游”、“99生态旅游年”、“2004中国百姓生活游”,乃至2006年的“中国乡村游”等主题,都是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让游客走进百姓生活,百姓参与旅游活动,在城乡游客互动中带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于是目前一种以乡村社区为场所,以社区全面参与旅游的开发并获益为核心,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彩民俗风物,以城市居民为客源市场,以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观光、度假、求知、消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地域的可持续旅游形式,即所谓“参与式乡村旅游”,具有投资规模合理、参与性强、适用性光、示范性强、效益的长期性、发展的可持续等特征、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问题,也有利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向第三产业转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国家支持,地区积极,农民欢迎,也深受旅游者的欢迎。板市乡村农耕文明体验休闲景区的产品开发,也必须坚持采用这种参与式乡村旅游模式。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知道农民按照参与式乡村旅游的规范,抓紧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农园;还要抓紧社区和农民进行管理和服务培训,尤其重在素质的提高,走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齐头并进的道路。

3 旅游功能分区构想

3.1 板市村农耕文明观光与购物景区

板市古镇集镇、古街、古店铺、古井等,都是因为农产品贸易而留下的历史印迹。这里的青莲庵和雨师庙,也是因为这一带生产湘莲和劳动人民为祈求农业丰收而求雨神的见证。杉旭河经建国以来“兴修水利”、“农业学大赛”、“农村田园化”等农业活动,已被整治成了一条通直畅达的农业灌溉大渠,与其防洪兼道路的大堤、大堤绿化带及其整齐的田园村舍,共同构成了一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景图画。传统农耕文明遗存和现代农业文明呈现齐全,使这里极具观光体验价值。为此,应将古街、古亭、古青莲庵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盒修缮;整修“化成桥”,桥西头可建一幢具有民族风格的居民,扩大绿化地,将桥与古井练成一片,营造“小桥,流水,人家”意境;桥东黄泥山上的雨师庙遗址可盖一个“丰收亭”。既可据亭揽景,又表达了农业变成了农业常丰的生源意境。常言道:“要得富,做酒、熬糖、打豆腐”,因此,板市集镇上除力所能及及开设一些地方农产品的作坊外,还拟建一个湖子酒酿造作坊、一个红薯糖果加工作坊、一个豆腐作坊、并开设相应的品尝体验铺面;还应开设一家反映衡阳县风味的土菜店。长乐的薯粉、渣江的家羊肉、板市的湘莲,以及曾作为贡品的“玉林腰花”、“湖子酒”等衡阳县特产应尽入席中。为便于旅游者购买到优质有机农副产品,可在板市村及其临近地区开辟供游者进行采摘体验的菜园、果园、瓜园、蘑菇园、野菜园等;农贸集市在原“逢四”、“逢九”集的基础上可新创“双休日集”。

3.2 民主村山陂冲传统乡村聚落文明体验景区

广义的乡村聚落是指城市以外,位于农村地区的村庄和集镇;狭义的乡村聚落是指村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居民点,是乡村居民居住、生活、休息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这些所构成了乡村特有建筑景观,在乡村所有景观中处于中心和主题地位[3]。板市民主村山陂冲的乡村传统聚落景观,显然属于狭义的乡村聚落范畴。这里是何氏宗祠自明代初年至今六百多年来的生息繁衍之地,至今保留有古词、古民居、及其为载体的建筑文化,风水文化、农耕文化等乡村文化景观。何氏宗祠与何老屋,前者为祭祀建筑,后者为居民建筑,在艺术装饰上都采用了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手法;雕刻和绘画的内容有花鸟、植物、戏曲、神话、寓言和故事,表达的寓意高雅、吉祥、韵味深长,很具民俗情趣,也都内涵有深厚的风水思想。宗祠和居民均为四合院结构,具有防卫功能和肥水不外流的寓意;前半月形池塘是人工特意开挖的,称为泮塘,又称学海,表达了祖宗对子孙“学而优则仕”和官运亨通的祈愿,同时也具纳污养鱼的生态功能。对面的溪流和如书案的低山,又表达了财源通达和子孙发达的深层寓意。从人居环境的角度考察,在乡村中,“人―村落―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处于一种生态上的平衡,保持了居住中的人与环境的真实接触,也显现了精神和物质的完整性,表现出对人本性的深刻了解和自论。更难能可对的是这里还保存有何氏宗祠的四修宗谱,记载了六百多年的耕读历史,也表达了何氏先祖的宗族兴旺发达的意愿。这里无疑是离衡阳城区最近的乡村文化体验最佳旅游目的地。

3.3 何家垅水库区生态休闲旅游景区

何家垅水库大区位于板市民主村下陂塘组,而库区腹地却分别与杉桥镇铁冲村和潮江乡和合村相邻。大堤紧邻一条长约200m、宽仅40m的山谷。山高谷深,谷东山地相对高差约100m,且山势陡纵,森林郁闭度比较好;谷西山地相对高差较小,但被一条与坝下山谷横交的横向小型山谷切割成延伸向坝下峡谷的坝上水库中的半岛。不过横向峡谷经人工筑坝拦截已成为了一组梯级山塘群,与坝下峡谷中的鱼塘相连,村庄从山外通向坝区的公路就是沿着横向峡谷山边延伸而来的。东部山下也有一条步行小路沿着山边小溪(引水渠道)进入库区。沿石梯爬上大堤接着就有一条羊肠小路通向库东山顶,视野更为开阔,库区远处的沙滩、鱼塘、村烟、尽收眼底。这些都是天工与人巧形成的一幅山水泼墨画,令人陶醉。利用者一山间水体及其山水型幽雅自然生态环境,可以在这里规划建设成一个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农村生态体验休闲景区。为此,首先将客源市场主体定位城市学生群体和有小孩的家庭。然后在库西山地建设一个以小木屋、帐篷为主的滨水库野营区。可开发野炊、篝火晚会、游泳划船,并可划到水库尽头的沙滩进行烧烤、沙滩娱乐,鱼塘中徒手捉鱼等项目;也可在库东山地开展登山竞赛等生活体验项目。最后,水库西部山地的背面即为环境优美的水库移民新村斜山村。这里的村民感情淳朴,热情好客,可建设一个“山乡农家乐”旅游胜地,以体验库区人民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的美好家园和山乡农味。

参考文献

[1] 杨载田.湖南乡村旅游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2

1.1学校规模小且分散:由于我县的地理形状是山高沟深,交通不便以及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比较分散,我县大部分学校都在边远山区,山区农村小学中主要有不完全小学和教学点,教学点存在学校规模小,而且比较学校分散一般有一至三年级,各学校教室比较少,有的只有一至两间教室,各年级学生人数偏少,一般15人以下,教师分配比较少,好多学校让个年级的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进行复试教学,给教师上课带来困难,影响教学质量。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落后,当地政府与教育部门对农村小学教育关心不够和投入的资金很少,农村小学教学设备非常短缺,好多教学点没有音美题材,教学点面积比较小,让学生无法开展体育锻炼,这就边远山区小学教育音体美教学带来极大的障碍。农村教学点学校布局混乱,需要进行对农村小学规模和布局做调整。随着边远山区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有所提高,在国家大力支持教育,各地区实施了完全免费的教育政策。家长的觉悟有所提高,宁愿自己再苦,也要把孩子送去较远的城镇小学。山区农村小学的小学生数目逐渐减少,学校不得不缩班级。也一些山区农村小学进行就近的学校进行合并。即使学校进行合并,但学校面积没有扩大,教室没有增加,那么对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教师不得不采取包班制教学,教学质量依次有所下降。成了家长更加不信任学校理由。1.2粗放的教学管理模式:边远山区小学学生越来越少,学校条件差,教学设备短缺,学校的内部管理跟不上现代化,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大部分学校仍采用了粗放式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仍停留在原来的起跑线上。没有对学校办学特色和对小学长远发展的方向思路考虑,严重制约农村边远山区小学发展。农村边远山区学校是否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程度;社会各阶层人士是否关注程度;学生家长对是否学校支持教育的观念;以及学管理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校长学的粗放式管理模式,这四个原因直接成为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尽管国家对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教育基础设施增加投入,但是,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跟城镇小学对比,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设施跟不上城镇中心小学的设施。长期的发展,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和城镇中心小学的差距越来越大。1.3师资力量薄弱: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由于受到各种原因,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师资力量和城市学校师资力量相比。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以中老年教师为主,城市学校师资力比较雄厚,年轻教师为主。中老年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较死板和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现在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有一段差距。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缺少年轻教师,教师中老年教师为主,加上中老年教师大多数以高中文凭,有些中老年教师文凭虽说大专和本科,也是函授文凭。在加上从好多边远山区农村小学中调走教师,没有及时新分配的教师到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出现了严重短缺,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教师力量更加薄弱。1.4工作环境差,教师积极性不高:边远山区农村小学交通不便,教师生活上带来了许多困难,很多教师不愿意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安心教学,一心想着往城镇小学调入。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和工作不热情。

2解决边远地区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困难的对策

2.1整合教育资源,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比较分散且条件差和教学质量低下是当今边远山区农村教育的真实情况,如何保证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接受平等教育义务,如何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大众、家长、以及教师需要关心思考和解决的问题。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者,一个好的教师影响学生一身,使学生终身收益。边远山区农村教师严格进行合理的编排和整合。2.3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随着边远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现代化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进行多媒体教学是边远山区农村学校的必然趋势。2.4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想留住更多的年轻化教师,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教师和城市学校教师应该工资待遇有差异,加大边远山区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比如基层补助、生活补助、车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对教师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改善,那也只能是舍本逐末的效果。只有实质性改变对教师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改善,才能很多年轻教师愿意到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教学,才能改变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否则,边远山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改变只是一个设想?

参考文献

[1]湖南教育网,正视当前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困境。

[2]中国青年报,2008年12月17日,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正视农村教育困境。

[3]学术期刊网,试谈农村小学教育现实困境和对策。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3

2.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只有9.01万千瓦,农用拖拉机只有117台,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不到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截止到2010年8月,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8.91亿千瓦,高性能、大马力和复合式大型的农业机械高速增长,农机的总装备结构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然而,这些农业机械大都集中在平原地区,山区农村还是比较少的,分布极不平衡。我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村人,从小目睹了山区农村的农业耕作,以家乡所在地――内蒙古乌兰察布丰镇为例,山区农民采用的仍然是自封建社会传承下来的耕作方法,靠畜力维持日常的农业活动,不仅生产效率低,造成大量闲置土地的浪费,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浪费劳动力,同时,购置牲畜饲料及其他的加工农具,投入一定的时间管理,在闲时的养殖,等等,都是目前山区农民日常要考虑的。

3.山区农村的现状分析

山区农村根本不具备靠山吃山的条件。交通不便,水源紧缺,经济收入无保障,祖祖辈辈日夜操劳,依然只能保障温饱。

所有山区群众的心愿就是发家致富。他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生活远远落后于东部农村。他们渴望改善生活状况,过上富裕的生活;渴望引进适合山区种植的经济作物,拓宽经济收入来源;渴望走出去打工,学点技术,挣点钱。他们认为不能仅仅靠政府的救济。

山区农村农业的发展落后,归根结底是没有充分发挥科技的元素,没有恰当地引入符合农民购买力的农机,农业生产的科技化对我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我国的人口问题使农业生产必须注重高效率的利用土地,适时地加入科技的元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4.推进经济实用型农机的迫切性

农业机械的作用在于农民的购买、使用和取得效益,但是,许多山区农民收入水平低,支出负担重,资金筹措困难,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力不足。虽然许多地方都出台了购买农机补贴政策,但效果不是非常明显,许多农民还是买不起。另外,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比较低,培训机会少,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调度农机,影响和制约了农机水平的提高。

农村山区基础设施落后,道路条件差,致使农业机械在田间转移不便,有的根本无法移动。

山区农民购机补贴有别于灌区和平原地区,这就要求农机进行的是符合山区丘陵地带、田块小而分散、高坡梯田、三角地带的作业,具有需求多样化、小型化的特点。山区农民迫切需要结构紧凑,重量轻,操作简单,效率高的经济实用型农机。

5.推进经济实用型机械的建议

针对山区农业的发展客观情况,应用经济实用型农机才是山区农民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5.1在发展经济实用型农机的过程中,由于燃油价格的不断提高,用户对节能产品的要求更加迫切。要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走“绿色化”产业道路,融合高新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装备,力争达到低能耗、零排放的标准。此外,要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走“产、学、研、推、管”相结合的新路子。

5.2政府对于致力于研究经济实用型农机的相关企业和个体要给予支持,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的政策。

5.3可以加大对山区农村机械的燃油补贴,鼓励山区农民积极购机。

6.经济实用型农机的推进对山区农村的意义

农业机械化不仅是代替人畜力作业以减轻劳动强度的工具,而且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综合工程和技术手段。农业机械化可促进山区设施农业的发展,发展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山区农业的机械化将促进山区农村经济又一次腾飞。

参考文献:

[1]秦和平.浅论当代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的现状[J].科技资讯,2010,(20):234.

[2]余顺金.山区农村农机合作生产初探[J].贵州农机化,2009,(03):19-20.

[3]何克玉.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4):85-86.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4

2、黄岗村已经全部实现了主干道的路面硬化,村里配有专门的保洁员负责村的环境卫生,污水处理工程和饮用水工程也已经完成,路灯亮化工程也已经排上了议事日程。,这些都是黄岗村发展农家乐有利的硬件条件,为农家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黄岗村农家乐成立了农家乐经营协会,通过农家乐经营户的自主管理和自我约束,对农家乐的环境卫生,菜肴的质量和价格都有统一明确的规定,使农家乐的经营有良好的竞争氛围,保证了顾客的用餐质量。

4、何家乡党委、政府,黄岗村村两委都十分重视农家乐的发展,专门组织人员参加县有关部门举行的农家乐经营培训。派人到常山有名的桃花源学习当地农家乐的经营运作经验。。有利于引导黄岗村农家乐稳步、健康向前发展。

二、黄岗村农家乐经营发展现状

整个黄岗村如今已经有7家农家乐经营用户,经济效益颇好。农家乐制作菜肴的原料多数为村中农户种植的蔬菜,山野中的野菜,农户自家养殖的土鸡、土鸭,还有山中的野味。菜肴的口味以咸鲜辣为主,符合浙西地区人们的口味。吸引了大批的客人前来用餐。而且,农家乐的收费经济实惠。许多从外地来的客人纷纷称赞,这样的农家乐很好,有特色,既方便,又实惠,在品尝了黄岗土菜、野味特色菜的同时,还能领略黄岗山的美景,到黄岗村是不枉一行。

就拿最早开办的农家乐“黄冈农家乐”来说,自年年开张营业以来,生意红火极了。连老板自己也说,从来没有想过在村子里开个餐馆能赚钱。最多的一天,他们做了23桌生意,接待了近150名客人,营业额有近8000元,忙得夫妻俩团团转。许多到此用餐的客人都是回头客,他们说,来“黄岗农家乐”吃过一次,就对这里的菜肴念念不忘,这里烧的菜,原料纯正,口味鲜美,尤其是土鸡煲,素炒野芝麻叶,腊肉烧蕨菜等特色菜。

三、黄岗村农家乐发展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发展尚未形成气候。农家乐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人们对什么是农家乐、农家乐该如何经营、经营农家乐有没有风险等都有担忧,尤其是农民对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意图,对有关政策措施知之甚少;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缺乏旅游开发经营的意识。总的说来,发展农家乐这一新型休闲旅游业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二)起步晚,发展速度慢。常山县城至今已经有多家农家乐投入运营,而且在县城有着一定的名气,如桃花源农家乐、小九寨等等。而黄岗村的农家乐从年年才开始发展,起步时间比较晚,同其他农家乐的发展相比进展速度不够快。

(三)发展模式单一,水平不高。

一是黄岗村的农家乐用房多为农民自家住房经改造而成,内部格局不够合理。

二是模式单一。农家乐主要就是用餐。前来的客人在等待用餐的时间大多只能喝喝茶,周围没有可游玩的娱乐设施。

三是规模档次低。农家乐均存在规章和设施不完善,规模不大,品牌不响的问题。

四是菜肴品种单一。几家农家乐的菜肴都存在同一的现象。而且菜色品种不多,菜肴特色不突出。

五是经营理念、经验缺乏。农家乐的经营人员和从业人员几乎都是农民组成,既没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又没有参加专业的培训,就连当地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自然风光等都介绍不清,农家乐的经营者对于如何经营、如何发展缺乏经验。

六是环保卫生意识还不够强。农家乐的经营户缺乏环保意识,经营过程中无形中对周边的环境卫生带来极大的负担,时间久了会造成环境污染。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和认识的差距阻碍农家乐的发展。黄岗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干部群众长期以来只重视农业生产,满足于依靠耕种田地获取生活资料。对于如何从事经营活动缺乏经验。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农民外出打工挣钱,家中多为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儿童。大部分人对开发农家乐旅游感到陌生,没有意识识到开发休闲旅游所存在的商机和意义,没有认识到本地发展农家乐的有利条件和价值,从而没有投入大规模的开发。

(二)缺乏专业人才推动农家乐的规模开发。进行旅游开发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在农村从事旅游开发的人才不多,而农民本身文化水平有限。因此,要推动黄岗村的农家乐开发形成规模发展,有一定的困难。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5

2009年,这个山村迎来了一位大学生村官——邢镭,一个连本地方言都听不懂的外乡人,他一头扎进三湾村,勇敢探索,乐于为民,干出了一番事业,实现了一个年轻共产党员的人生梦想。今年,他光荣当选为党的十代表。

让青春与边远山区结缘

1986年出生的邢镭,200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邢镭从井冈山大学毕业了,那正是烈日炎炎、骄阳似火的七月,在此人生抉择的关口,邢镭心中也腾腾燃烧着赤诚火热的心。经过一番考虑,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条件优越的城市工作岗位,响应党的号召,报考了江西省大学生村官。通过层层选拔,邢镭在当年八月被江西省委组织部正式录用,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分配到大山深处的永新县三湾村。

选择了农村,就意味着奉献;选择了山区,就要让青春在红土地上闪光。从校门一步跨进边远山村,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考验是多方面的,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困难重重。然而,他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严格要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融入基层、融入群众。没有多久,邢镭完成了从一名“天之骄子”到一个合格的农村干部的角色转变,赢得了同事和群众的信任与认可。2010年5月当选为三湾村党支部书记。

三湾村地处偏僻、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村民生活并不富裕,加之语言不通,给邢镭的村官之路平添了道道难关。

邢镭制定了合理的工作计划。首先是走访农民、深入农户调查摸底,建立了农户户情电子档案,掌握了农村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抗旱防汛、病虫害防治,到挨门逐户上门发放宣传资料、登记填表、危房普查、开展文艺活动等,邢镭都抢在先头,逐项登记造册,分类建档。不长时间内,他与全村401户共达1500多人逐个进行了访谈交流,大大加深了对三湾村史、村情、民风、民俗、民情的了解和把握,为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正式担任村支书之前,邢镭的第一份工作是村里远程教育基站的管理员。邢镭利用这个平台解决了村民许多种养技术难题。他经常邀请村民观摩远程教育的科学种养技术,建起了农家书屋,组织村民参观学习养殖示范基地,提高了村民对科学种养重要性的认识,普及了科学种养的知识,三湾村群众科技致富的热潮开始涌动。

任职两年多,邢镭始终如一地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利用所学之长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的种养项目,帮助村民发展规模化养殖增收致富。村民们认可了他,也赢得了上级党组织对他的信任。

2011年7月,邢镭的2年村官期满。他又一次面临人生的选择。虽然山区农村的条件是艰苦的,个人发展的机会和舞台很少,但邢镭割舍不了山区农民的深情厚谊,忘不了山区农民的期盼眼神,放弃不了初成未竞的富民事业,他选择了继续留在三湾村,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让贫穷与山民挥别

山区农民最朴实,山区农民也最现实。谁为他们服务,他们就记谁的情,念谁的好。

何洪林是三湾村大湾组的村民,他自家鱼塘饲养的鱼突然生病,却找不到医治方法。病急乱投医,情急中误信邻村一个人的土方,差点把鱼毒死了。正好邢镭下村获悉此事,他赶紧一边打电话向县鱼种公司咨询,一边利用远程教育学到的养鱼技术对症下药,终于让鱼起死回生,很快又活蹦乱跳了。何洪林既钦佩又高兴地说:“小邢,你可真行呀!”。

村民何中剑想发展竹老鼠养殖项目,但缺乏技术,邢镭主动把自己从福建一家养殖场学习时候带回来的竹老鼠养殖资料送给他,手把手地教他。同时,邢镭还从网上为何中剑联系了赣州市和万安县的正规竹老鼠养殖场,预定种鼠苗。现在何中剑的养殖场地饲养了20多对种鼠,竹鼠养殖搞得红红火火。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农民看。”邢镭深知这个道理。三湾是部级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优良。野鸡、凤凰鸡、野猪、竹老鼠等野生动物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相生相伴,因地制宜地发展特种养殖产业是适合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为了带领农民发展特种养殖,探索特种养殖致富道路,邢镭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时间,远到福建龙岩、湖南醴陵,近到吉安周边县市考察特种养殖项目,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他将投入成本少、饲养周期短、经济效益高、市场风险小、技术简单易学的野鸡养殖作为自己的“示范”创业项目,联合其他两户村民共同创业,投入资金10万元,创办了特种养殖示范基地。到年底,基地养殖的3000多只野山鸡被销售一空,3个合伙人每人纯收入达2万元。

为鼓起村集体和村民两个“腰包”,在邢镭的引导下,大家集思广益制定了三湾村花麻州种养示范园五年发展规划,此举让农户的竞争和合作得到了有序引导,种养品种得到了优化组合,又拓宽了销售的渠道,村民认为致富增收有盼头了。

村民刘文新(残疾人)承包了100亩的板栗林,非常想提高山场的单位产值,在邢镭指导下,他看了一个林下养殖增产增效的节目后,萌发了林下养殖的想法,2010年底他联合其他5名村民共同投资200万发展林下土猪养殖,使年出栏量达2500多头,创造就业岗位10个。如今,三湾村相继建起了畜禽养殖、杨梅、板栗、油茶、井冈蜜柚等多个种养示范基地,成立了畜禽养殖、桑蚕种养、竹制品加工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杨梅、板栗、油茶等林果1000余亩,毛竹林3000余亩,直接或间接为群众带来经济收入达300多万元。

让人生与红舞

一个村官,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得到村民的信任。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6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积聚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而其中西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范为本。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新世纪初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建设。“制定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培训规格与课程计划,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与终生发展能力。”我国西部的高师院校,这里主要是指西部12个省(市、区)的地方师范学院(包括师范类为主的学院)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分,2003年我国西部的地方高师院校有53所,占西部高师院校数的81.53%,全国高师院校数的27.46%;2003年广西的地方高师院校有8所,占广西高师院校数的80%①。列举这些数字,说明西部的地方高师教育的重要地位。但西部高师教育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新世纪它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上,即主要为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教育学、心理学等主干教育课程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着数十万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和数十万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②,对实现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立足于广西山区农村特别是河池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期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建树。

2 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历史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提出过多种农村教育的理论和模式,如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雷沛鸿的“民众教育”理论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路子,现在已构建起农村“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新模式。一些专家、学者在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编的《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郭道明教授主编的《农村教育经济学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少元研究员的《新世纪农村教育走向何处》(《人民教育》2002年第5期);谈松华研究员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教育学》中国人大复刊2003年第5期)等。在国外,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如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实施“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农村服务计划”等。

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我有一种感觉,今天谈教育改革,讲教育现代化,总是着眼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似乎还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③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地方高师的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学家睢文龙指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师专培养的学生,今后主要去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可师专教育学教材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问题,反映也很不够。”④这一突出的问题,至今在地方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构建高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尤为匮乏。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围绕师专的培养目标,注重联系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讲授教育学科理论;探索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在经常性教育见习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试图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如组织师范生去乡村初中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感情及品质。这方面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做了相关的探讨,黄白等的“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摸拟教学研究”⑤、“经常性教育见习研究”⑥,罗之勇的“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⑧,谢春艳的“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注重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总结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在教育学教材改革方面,黄白等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反映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黄白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研究”⑩。

本课题在2002年立项之后,为了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首先,我们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教育课程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河池地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乡镇初中和小学校长、教师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当前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四是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师教育,培养适应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其次,参编出版课题教学改革所需的教材:一是《现代教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由宋书文教授主编,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编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编。该书凸现了现代的“大教育”观,其内容从宏观教育到微观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教育管理等),探索和构建面向21世纪教育学教材体系。它既体现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又凝聚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突出教育实践训练的内容。二是《现代心理学》(专著性教材,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宋书文教授为主任委员,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任委员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著。该书在整体结构上打破了以往单纯以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主线编写教材的惯例,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等有关理论和内容,力求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彭聃龄为该书作了序言,他评价说:“本书是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建设的一项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两部教材已在我校2001级师范生中使用,增强了教育课程教学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师教育和培养师资的适应性。

4 课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本课题围绕新世纪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目标,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教育素质。教学改革的目标是:(1)适应培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初中和小学教师,构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2)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改革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探索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其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同类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脱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突出问题,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堂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题完成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素质。加强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素质,适应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注释:

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做的统计,《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8日.

②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教育学改革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页.

③顾明远:《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任务》,《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第2页.

④睢文龙:《师专教育学教材编写的反思》,《教育学改革论文集》(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42页.

⑤黄白:《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教材·教法》(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1999年第9期,第55-57页;2001年11月在南京·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作交流并在圆桌会议上作主题发言,收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等主编的《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一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8页.

⑥黄白等:《经常性教育见习的尝试》,《高等教育》(中国人大复刊),1987年第10期,第47-50页;《谈师专经常性教育见习》,《河池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第93-96页.

⑦罗之勇:《对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专辑,第128-129页;《西部大开发与高师教育》,《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第68-70页.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7

村的现实是,如果全村人围着土地转,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并且地力差,土地贫瘠,想要发展根本不可能。所以剩余劳动力必将外出求发展。但当青壮年全部外出后,又变成了留守劳力少,劳动强度弱,造成山地、耕地的荒芜、粗放耕作。所以我们要立足这一事实,因地制宜的做好多余耕地、山场的有效流转,让少部分知识水平相对较高、懂技术、懂科学的人耕作大量的土地、山场,在返聘其余劳力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从中获得收益。利用流转出来的土地、山场招商引资搞开发,让山区的农民从土地、山场的流转中获得收益,得到实惠。

二、加大招商力度,积极筹措开发资金。

任何一个贫困的地方,也会有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优势,村也不例外。目前村的最大的资源优势莫过于生态,还有就是土地、山场、廉价劳动力。我们要立足这一点,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帮助村大搞开发,做足生态文章,发展生态种养、田园经济、观光休闲。外来资本、技术的进入,不仅可以发展本村经济,同时还能改变村民的理念,吸引人才,昌旺人气。

三、加大扶贫力度,抓好农业基础建设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8

于全市而言,现在是时候重新审视沟域经济开创者门头沟实践这一模式的有效性和可复制性,而要验证其有效性,必须从门头沟寻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沟域经济对山区转型有何意义、能否对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当前的沟域经济推行遭遇到了怎样的困局、如何破解?

转型之必然选择

门头沟区是首都西部发展带和长安街轴线的重要节点,辖域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悠久,有北京最长的河、最高的山、最古老的寺庙和保存最完整的古村古道,北京第一长河永定河流经境内100多公里,有京都第一寺之称的潭柘寺,天下第一坛的戒台寺,北京地区的56个古村落中有33个在门头沟区,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有3个即爨底下、灵水、琉璃渠村位于门头沟,北京市的9个中国传统村中门头沟区独占六席。门城新城距天安门仅25公里,阜石路、莲石路等多条城市快速路直通市中心,是北京交通最为便捷的新城之一。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把门头沟区确定为首都西部生态屏障和西部综合服务区。为落实区域生态涵养的功能定位,门头沟区主动关闭了区内绝大部分矿山企业,率先启动了关闭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及产业结构调整,山区沟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也自此开始。

2007年,经过综合考虑区域功能定位、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发展前景等资源禀赋,门头沟区确定了以108、109国道为走廊,以全区18条重点沟域为载体,集生态治理、村镇建设、种植养殖业、休闲旅游业、观光农业发展为一体的山区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门头沟将沟域经济发展确立为以山区自然和人文资源、特色农业为基础,坚持走农业与旅游业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形成集生产、生活、生态、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重点地区。并明确以108、109国道为这一地区产业发展的主动脉,带动整个地区经济转型,将与国道相连的18条特色沟域作为沟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呈放射状向周边辐射,带动沟域内环境、村庄、产业、文化协调发展。

其实,提出发展沟域经济的设想,与门头沟山区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无关系。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城区正西偏南,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的老区,全区总面积1448.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98.5%,平原占1.5%。历史上的门头沟区是传统矿区,改革开放以来,急于脱贫致富的山区群众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无序开采,在快速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地处北京上风上水的门头沟区生态环境。

和所有的北京山区一样,北京赋予门头沟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其首要任务便是保护首都大气和水源不受污染。从 2001年开始,门头沟陆续关闭了全部的煤矿和非煤矿山,煤炭等资源开采业全面退出。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多数镇村不仅工业收入减少、运输餐饮业萧条,的环境还限制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地区转型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

在农民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的巨大压力下,门头沟区开始反思,如何针对自身问题和外部困难,发挥山区优势,走出一条替代矿山的生态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道路,为山区农民持续稳定的就业和增收找到一条出路。

在充分调研本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怀柔雁栖不夜谷、夜渤海等地区的先进经验,门头沟区编制了《门头沟区休闲观光农业走廊及沟域经济发展规划》,计划通过五到十年的时间,打造以108、109国道沿线为走廊,以山区18条重点沟域为单元的差异化发展区域,通过对沟域内部的环境、景观、村庄、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建成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沟域产业带。

在具体的实践中,门头沟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围绕“一带、两线、四点、多组团”的空间布局,提出将山区打造成全域景区化百里画廊上美丽特色小镇的要求,致力于建设“多彩沟域”,在沟域构建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并先后建成妙峰山玫瑰谷、清水达摩沟域、雁翅镇田庄清溢香谷画廊三条市级重点沟域,以及斋堂、潭柘寺、军庄、王平等特色沟域。各沟域通过重大项目的带动,初步实现了山区快速发展,潭柘寺镇农民安置房全面开工,斋堂镇推进了14个旅游项目建设,军庄镇整体规划获批,王平镇生态养老园和韭园新型农村社区试点正式开工,门头沟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已呈现出强大活力。

实际上,发展沟域经济已成为改善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在沟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门头沟确立了生态立区的战略,注重生态涵养的基本功能,强化生态涵养和水源地保护的特殊职责以及循环农业的循环功能,严格遵循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同时,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着力发展以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主导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保护山区生态类型和物种资源的多样性,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并且坚持规划先行、依法推进,统一规划建设,严格审批程序,合理配置资源,确保有序推进。

近几年,门头沟区利用京津风沙源一期工程,累计完成生态治理工程110万亩、小流域治理325平方公里,国家生态镇达到6个,市级生态村达到134个,并积极开展碳汇造林试点。

休闲观光走廊的规划建设既是生态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发展沟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在沟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门头沟区十分注重连接沟域的108、109国道沿线走廊的建设,通过走廊带沟域的建设思路,迅速有效提升了全区生态环境的水平。自2009年以来,门头沟区门城地区 “一湖十园五水联动”景观体系不断完善,定都阁、永定楼、园博园周边门头沟入口处景观、永定河龙泉湾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实施,不仅丰富了门头沟观光休闲走廊及沟域经济发展带的内容,提升了品质,也有效改善了地区的生态环境。在2013年全市第二季度环境综合考评中门头沟区位居生态涵养区首位,空气质量在西南五区排名第一。

山区已现巨变

就现在我们看到的门头沟对沟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其实已经对北京市赋予沟域经济服务首都和致富农民的双重目标作出了不错的解答,沟域经济已经成为山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根本保证。

据了解,在发展沟域经济同时,门头沟通过重点工程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有效促进了山区农民的持续稳定增收,为处于转型阶段的山区农民就业增收提供了保证。比如,2010年关闭的煤矿地区清水达摩沟域,作为门头沟区最后一个煤矿关闭区域,通过及时有效的规划和重点建设,2011年和2012年期间,各级政府、社会资本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实施了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拉动当地农民就业,不仅迅速有效地改善了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将产业转型对农民就业和增收带来的影响降到了最小,而且通过政府扶持引导,促使清水达摩沟域的西宝惠民型煤有限公司升级转型,使其结合自身优势,在关闭的矿山上建设型煤加工厂,为全区农民配送型煤,三年配送型煤6.8万吨,既解决了农民就业增收问题,也解决了全区污染物排放问题。

此外,妙峰山玫瑰谷、斋堂镇爨柏沟域等重点沟域通过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有效解决了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问题。在此带动之下,近几年,门头沟区旅游收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一直处在全市前列,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 2012年门头沟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5715元,同比增长12%,年实现旅游收入16.8亿元,同比增长15%。低收入帮扶工作成效明显,2013年上半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4443元,半数以上低收入户年内可实现脱贫。

沟域经济的发展对门头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还不止这些,在旅游产业辐射效应的带动下,各条沟域内的相关产业自发进行合理配置,村庄布局也相应进行了科学调整,农业与旅游业实现了有效的对接与融合,丰富的农副产品已变身为旅游文化消费品,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山区农民逐步从单纯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农产品深加工、旅游产品的开发制作和民俗旅游接待等工作,工资性收入大幅增加,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生活观念也更趋于城市化。

从某种程度上讲,沟域经济的发展有效带动了门头沟的产业转型和城市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使门头沟彻底告别了以往以“黑、白、灰”资源型产业为代表的地区形象和破旧落后的面貌。

更重要的是,通过近七年的沟域经济发展实践,门头沟已将具有生态、生产、生活功能的都市型现代山区农业和休闲旅游业长期确立为产业调整的重要方向。

发展遭遇“两难”

门头沟沟域经济的发展是首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而在实践了7年之后,门头沟自身也陷入了一些新问题的迷惘与困惑之中,需要重新打量并破解在深化沟域经济发展中的种种挑战,继续为全市山区的转型发展先行探路。

从表面看,当前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基础设施的匮乏。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区域,门头沟如同北京山区的一个缩影,由于区域经济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税源不稳固、棚户区改造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的区财政资金、市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基础设施资金主要用于了棚户区改造,这使得山区发展沟域经济所能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有限,原本就处于落后的山区因基础设施匮乏的问题,更加制约了沟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实际上,北京广袤的山区大多为农村地区,其自身存在的产业空心化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各级政府将基础设施向山区倾斜布局的顾虑。由于近年来北京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山区产业转型普遍导致的农村地区产业支柱缺失,类似门头沟区的北京山区农村人口已经越来越少,与城里上班人群相比收入也逐年减少,只剩下生态环境的山区对于青年已经基本丧失了吸引力,导致在农村的年轻人愈发稀少,能够并且愿意参与沟域经济发展的农村人口更极为稀缺,直接使得山区农民投入经济建设的能力逐年降低。目前,据统计,门头沟区共有低收入村64个、低收入农户1.2万户,均分布于山区,其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投入能力根本无法适应沟域经济的发展。

而在这些表象背后,其实影响农民投入及社会资本进入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农村改革进程的滞后。和京郊其他区县一样,农村集体经济独大、效率低下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门头沟区农村经济发展,近几年尽管中央及北京市支农资金明显增加,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京郊农村改革的不彻底,许多农村集体资产特别是土地没有真正落实分包到户,加上政策透明度低,集体经济独大导致的效率低下等问题,在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是愈发明显。

当前,山区大多数村的农民只能靠村里引进项目后的务工得到收入,而真正依靠土地获得的收益已难以维系生存。多数村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从未能够通过发展集体经济给农户分红,这已经极大地影响了村民参与沟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这也使得山区在实际的项目引入中,出于山区农村条件较差的历史原因,对社会资本,特别是实业资本的吸引力相对较小。据分析,进入到山区的投资者95%的目的是租地,并以建设红酒庄园、大棚、旅游景区、养老设施的名义大量兴建房屋,之后便是卖房走人,导致沟域经济发展的项目变相成了房地产项目,这种追求短平快的投资方式在近几年的山区沟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而引入这些投资山区经济虽能在短期有较大改观,但却难以帮助山区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可倘若不引入这些投资,则又会进一步加剧山区沟域基础设施匮乏、农民收入减少的死循环。

“死循环”何解?

在当前中国正致力打造经济升级版的背景下,门头沟的沟域经济也正闪现出一个改革再发展的“时间窗口”,这一次的沟域经济发展,显然已不可能再四处开花,而是强调集聚力量寻求某一点上的集中突破,切实体现其示范带动效应,这对于已经具有较好基础的门头沟而言,其实仍有较大机会继续引领全市山区经济快速转型。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9

遵义县发展“公司+农户”的调查

架起联结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桥梁——东台市推行一体化经营的调查与思考

油菜看苗移栽四措施

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需要攻克的难点

靠科技田中求温饱寻富路荒山展宏图

发展股份合作经济促进山区综合开发

从实际出发开发利用非耕地资源——道真县非耕地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饲养晚秋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选准突破口开发非耕地——田坝管理区“绿色企业”成效显著

养猪新法——倒喂

红子开发之我见

贵州农民经济生活状况简析

养鸡致富小窍门

贵州奶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水稻种子的贮藏保管

抓住优势求发展

五倍子带虫提灯藓的冬季管理

开创性的步伐历史性的变化——20年农村改革在贵州

农民离市场有多远

富民兴村的带头人——记水洞村党支书成俊

假冒味精鉴别法

一个药材大户的情怀

做农村致富的领头人

贵州坡耕地防护林营建模式选择及营建技术

发展山区水利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牛蛙安全越冬方法

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稳压器”——孝义市农村财务规范管理经验谈

什么是不合格产品

科技致富又一村——天台村发展商贸型科技经济

促进西部地区农民进入市场的策略选择

深化农村改革的有益探索——对三岔镇拍卖小山塘使用权情况的调查

鸡舍防寒保温五法

有感于兴办“粮食银行”

教育农民与农民教育

扶贫:不可重“增收”轻“节支”

小额信贷实践中的三个原则

何谓“绿色照明”

如何做大普安天麻产业蛋糕

息烽西瓜产业“萎缩”引发的思考

白果村农民“上班”忙

青山着意化为桥——看黔东南州如何发展特色农业

金沙:以“四个带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新思路带来大发展——息烽县杉林村“三基一调”促经济发展

三把火三盆水三桌酒

加强农村道德建设的思考

浅谈村级资金收支预算方案的编制与执行

大力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从江县农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思考

有感于香蕉兵败大连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大方县发展豆制品产业化初见成效

鲁班建畜禽营销公司拉动畜牧业发展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10

一、雷山县基本情况

雷山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县,是全省首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县和全省扶贫攻坚示范县。全县总面积1218平方公里,辖5镇3乡,共154个行政村、1305个村民小组。2014年,全县8个乡镇中贫困乡镇4个,贫困乡镇发生率为50%;全县154个村中贫困村90个,贫困村发生率58.44%。全县共有贫困人口3.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6%。2015年全县减少贫困人口1032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幅度7.45%。2015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40元,比2014年的6064元增加776元,同比增长12.8%。

二、什么是“三变”改革

“三变”一变是资源变资产;二变是资金变股金;三变是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通过将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作价入股,将财政投入到农村的生产发展类、扶持类资金,在不改变使用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量化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的股金,将农民的承包土地经营权、住房财产权以及资金、实物、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只有真正的了解和掌握“三变”改革的根与魂,才能更好的用好、用活、用灵,才能真正让我们老百姓受惠,才能早日脱贫致富。

三、“三变”改革是如何“变”

2016 年1 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印发《关于在全省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试行)》印发,全省范围内都在大力推进“三变”改革工作,建立“三变”改革机构;落实试点地区,明确工作重点;加强调查研究,剖析试点经验;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改革氛围四个方面着手,全力以赴抓好全省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确保试点工作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开展。

1.如何资源变资产

雷山县作为部级贫困县,鉴于特殊县情,如何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一直是党和政府部门不断探索的课题。我们要紧紧围绕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和最薄弱的环节,解放思想、不等不靠、大胆创新,全力推进农村土地、金融服务、抵押贷款、新型城镇化等各项重点领域改革,将农村、农民的“死资产”变成了推动发展的“活资源”,将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作价入股,整合资源,更加快速加快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惠及更多的普通老百姓。

2.如何资金变股金

资金变股金,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推动农村加快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把资金整合起来,用在刀刃上、投在关键处,发挥最大效益。将财政投入到村的发展类资金,原则上转变为村集体和农民持有的资金,投入到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形成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股金,村集体和农民按股比分享收益。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围绕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最大化目标,采取财政投入、社会投入、农民入股等方式,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采取抱团的形势,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更多的资金,才能真正意义做到的花小钱办大事。

3.如何农民变股东

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资源向园区、产业集中,通过土地流转和入股,使土地资源转化为农民股权和股金,让农民在收取租金和参与企业分红中实现股权收益。通过资金入股分红增加农民收入。村集体和农民将财政产业扶持资金、劳动力技术、集体和个人资产通过评估折价入股,按照占有股份参与企业分红。坚持把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群众创业就业的平台,一方面鼓励农民通过资金入股参与分红,另一方面组织农民就近就地务工,参与农业管理经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让老乡富,关键在“三变”。盘活“三变”、用活“三变”、用好“三变”。脱贫攻坚相结合、农民增收相结合、产业融合发展相结合、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构建农村产权管理体系,形成了一套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的“组合拳”,有效盘活了农村资源、资金、资产,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如果我们真正掌握好、运用好、发挥好“三变”改革之威力,规模利用土地,规模发展山地高效农业,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与市场有更好有效的对接。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县、全省首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县和全省扶贫攻坚示范县的雷山县,一定能在2020年以前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奔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11

县城西片区建设是我县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沱牌大道贯穿南北,天龙园高楼林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西片区所占土地90%都是凉帽山村的土地。在建设之初,征用土地刚开始时,群众的认识很不一致,思想严重不统一。有的人高兴,认为以后可以当城市居民了,每月有钱分,可以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苦劳作了。而大多数村民则认为:农民就是靠土地维生,这辈人把土地卖了,将来儿孙们吃什么?每月靠少得可怜的土地款利息,怎么生活?不同意征地。何继新同志了解这些情况后十分着急,召开了各种会议动员,挨家挨户说服群众,他说:“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是我们的责任。”在他和大家的努力下,西片区征地工作顺利开展。

土地被征用后,群众最关心的是土地补偿费的管理和部份土地补偿费的分配问题。如何管好土地款让群众放心?凉帽山村成立了村、社财务民主监督管理小组。根据太和镇紫云办事处的有关文件,土地征用费由村统管,分社立户,权利属社,监管属村。各社开支在1000元以上,必须经合作社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讨论,报村审核,村委会签字盖章后由办事处书记审批方能在银行取款。房屋拆迁费及土地附着物、青苗补偿费由农户自已领取保管。这样一来,群众放心了。村上每季度还在村务分开中进行了公开,给了群众一个明白,还了干部一个清白。

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是部份土地补偿费的分配问题。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在上级的支持下,何继新同志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首先是对群众进行了教育,让群众明白了土地补偿费只能用于发展生产,劳动力就业安置补贴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不能分光吃光。再者就是让群众明白了分配原则:集体资产不能流失、经济要发展社会要稳定,群众人人有饭吃。第三就是采取自下而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国家的有关政策,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经过各社群众的反复讨论和村委会的反复讨论、研究,制订出了《凉帽山村关于部份土地补偿费分配方案》,解决了全村10个生产合作社606户2022人的分配问题,无一人到办事处以上的部门闹事。

何继新同志在任县人大代表期间,多次就西片区建设存在子女入学、广播电视、居民小区建设、不安全隐患、居民用水、用电等问题提出议案,协助西片区解决了居民子女的就近入学、用水、用电、看电视等问题,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何继新同志常说,共产党员的责任就是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人民群众越富,党的威信就越高,社会就更加安定。

为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何继新同志于1998年创办的原段家祠村机砖厂,年总产值达235.2万元,利税19.1万元,解决本村138人就业。固定资产达85.8万元。2002年西片区要征用该砖厂,为了支持国家建设,何继新同志二话不说,动员砖厂和县城市投资公司签订了补偿协议,并作好了善后工作。

凉帽山村土地大部份被西片区征用后,祖祖辈辈靠种田过日子的村民一下子闲下来,无事可做了,一部份人满足于吃点基本生活费,打打小麻将。何继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通过召开全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形成了共识:凉帽山村人不能仅靠国家发的少量土地款利息费生活,党支部的职责是必须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带领村民致富。在何继新的多方奔走、动员、协调下,一批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了。共产党员文衍丰已年过6旬,带头搞起了大型花卉生产基地,租用土地50亩,栽培名贵花木170余种,6万多株,实现总产值270余万元。凉帽山二社青年党员杨培军,在县城搞起了“杨氏摩托公司”,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人所共知的大型农家乐“悠然山庄”、“正豪园”以优质服务享誉洪城。凉帽山7社青年尹得富办起了大型养猪场……目前,全村有个体工商户37家,私营企业12家,经营出租车6户,大型货车5台,小四轮45台。

在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同时,何继新同志决心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上大做文章。村上和县粮油集团签订种植高芥油菜200亩,优质水稻200亩,初步尝试了订单农业的甜头。退耕还林287.2亩,种植名优水果7442株,大部份今年已经挂果。

今日的凉帽山村,东边是日新月异的西片区,西边是果香、花香、稻香的农业生态园。凉帽山人富了,2002年人均收入达3600元,达到户户有余粮,家家有存款。

凉帽山的人爱说的一句话是:何书记心里装着的是咱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已。

2002年6月9日晚12时许,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看望完本村一户五保老人的何继新同志刚回到家门,想起一社的76户拆迁户有37户人搭建的临时住房地势低洼,可能要遭到水淹,就急着要赶到1社,老伴心疼他有关节炎叫他不要去。何继新说“灾情就是命令!”老伴中好给他一件雨衣,找来一只手电筒,含泪送他出门。何继新同志来到一社,组织疏散完屋内已经进水的村民时,天边已经出现了曙光。

共产党员向成绪,老年病多,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何继新同志为了支持向成绪发展经济,拿出自已的积蓄为向成绪买了300只鸭子,并动员全村党员捐款一千多元给向成绪送去饲料和扶持其它2名贫困党员。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12

一、泾源县山区农产品生产、流通与销售现状

1.泾源县山区农产品生产现状。泾源县山区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农产品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分地到户以后,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在优越的农业区条件下,山区农产品生产迅速发展。由于最初农户是为了获得农产品实物而不是以生产商品化的农产品为目的,所以,尽管缺乏现代化商品农业所需要的交通、信息技术、资金等关键条件,且农业生产都是以单个农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明显。但农产品产量仍不断增加,种类也不断多样化。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山区农业生产开始注重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并将其作为追求目标。当农产品的经济效益难以实现时,农户开始重新考虑如何组织生产,如扩大或缩小规模,放弃已有品种或引进新品种,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还是外出务工等等。于是就形成了山区农产品生产的现状:外出人员增加,务农人员减少;农户从多种作物同时种植转变到以单一作物为主,多种作物为辅;单一作物产量增加,产品种类减少;产业化生产只在少数山区的少数农户中进行,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不了解市场行情,农产品生产缺乏技术指导,导致农户不知选择种植何种作物,不知如何从事生产;虽有丰富的特色产品,受交通不便的影响,产品出不去,客商不愿来,农民又无法自行拓展市场,造成农产品滞销积压,大大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2.山区农产品流通现状。(1)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缺乏。一些乡镇尚未建立农产品集散地、经济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和经销企业等流通中介组织,有些地方虽已建立,但机制不健全,功能尚未发挥。主要表现在,总体力量较弱,成立时间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的竞争意识及其自身的素质与见识面的局限性,导致农民对农业中介组织的参与意识不强,降低了组织效率;管理水平不高,农业中介组织的经营管理者多数来自于头脑灵活、富有创业精神的农民,他们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必要的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企业和组织运行机制不灵活、技术落后,人员素质偏低。(2)物流缺乏系统的流通体系,农户个体是农产品流通的主体,以单个农户面向市场力量薄弱。

3.山区农产品销售现状。近年来经常出现农产品“滞销”现象,其实农产品“卖难”对于山区农村来说已不是特殊现象。一方面,流通渠道闭塞是边远山区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致命障碍,流通不畅致使农产品输出困难,造成成本增加,规模缩小,对农产品保质保鲜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市场匮乏。边远山区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与郊区和川区相比,存在着先天不足。从内销方面分析:第一,边远山区农村人口分散造成消费能力分散;第二,通过购买来消费的人群较少,家庭多能自给自足。所以,边远山区农产品内销市场极其狭隘,无法承担起帮助农民致富的重任。从外销的角度看,受远离市场和农民开拓能力的局限,山区农产品运往大中城市的运费负担沉重,国家大型农产品基地多在平原地区,边远山区缺乏生产销售的典范,山区农民一直徘徊在外部市场之外。

二、泾源县山区农产品走向市场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稳定的主销市场:城市“绑定”农村,拓展广大支线市场与销售终端

为山区农产品建立一个稳定的主市场,是立足于先从销售环节着手而采取的措施。一旦为农产品建立了稳定的主市场,就消除了农民对农产品“卖难”的担忧,只需一心一意地忙生产。城市“绑定”农村应作为一项惠农政策,依靠行政力量来保证实施,也是先富地区帮助后富地区致富的一项举措。

通过城市“绑定”农村,建立稳定的主销市场,为农户解决了后顾之忧。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仅仅依靠类似于计划经济式的城市“绑定”农村的政策是不行的。山区农产品在立足于主销市场的基础上,应向其他市场延伸,建立一个以主销市场为主,同时拥有广大支线市场的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农产品销售网络。这些支线市场是没有行政作保证的,凭借市场竞争去开拓。

(二)完善自我,建立新型流通机制

1.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道路、运输工具、农产品集散地是农产品流通的载体,是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整个链接的关键环节。如何采取具体措施解决山区农产品流通的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产品集散地问题并保持农产品流通顺畅,值得我们探讨。基于山区农产品流通现状,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拓展乡村公路,缩短村级公路与干道之间的距离。因山区地形条件的限制以及村落分散的现状,使道路曲折局面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加宽路面提高运输速率,从而拉近乡村公路到干线的时间距离。

(2)政府连同其他组织出面或牵头,组织运输人员和运输工具建立农产品运输队伍。克服和扭转单个农户无力解决的农产品运输能力分散和运输能力不够的局面。运输队伍应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中介组织统一调度,运输成本由农户承担,但国家应给予补贴。

(3)建立统一的农产品集散地,统一收购,集中运输,为山区农户、加工者、批发商建立一个交易平台。

2.强化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介机构的流通主体地位。(1)以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等为中介,取代农户作为流通主体并承担流通任务,活跃在农户与市场之间。同时搜集市场信息并及时反馈,配合政府为农产品开拓市场、寻找卖点、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为农民进入大市场提供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支撑和服务。

(2)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虽是农户自发形成的自主组织,但政府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比如帮助建立办公场所,配置农产品流通设施。解决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资格等问题,赋予其独立法人地位,增强其社会公信力。

通过以上措施改变原来单个农户面向大市场的局面,建立“农户——农产品集散地——市场”为主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机制。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13

二、山东省沿海地区农村老年人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

(一)山东省沿海地区农村老年人休闲体育认知的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山东省沿海地区老年人休闲体育的认知程度较低,在访谈中发现他们对休闲体育的认识只是一知半解,这与他们文化水平息息相关,他们知道休闲体育具有健身的功能,但是具体怎么参与其中,用何种方式进行,在活动中的负荷量等等不了解。因此,在其参与休闲体育活动过程中不仅要进行技术的练习还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以提高他们的精神体验,同时还要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使他们在运动中分享体育所带来的愉悦体验,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二)山东省沿海地区农村老年人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动机现状

动机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源泉,是直接推动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它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通过调查发现山东省沿海地区参与休闲体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防御疾病。这与他们的文化水平有关,在他们的思想中体育活动就是用来强身健体的,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都在降低,生理方面的衰退促使他们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很多农村老年人忽视了参与休闲体育的能够为他们提供交友平台,消除孤独寂寞的功能。合理的体育休闲活动能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调节他们的精神生活。

(三)山东省沿海地区农村老年人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内容的现状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山东省沿海地区老年人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内容和项目的选择是与他们的性别、身体条件、生活习惯、自身爱好相关。他们参加的体育项目也受到当地环境的影响,多数老年人的休闲体育活动以散步、下棋为主,这与山东省沿海地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严重不足有关。只有在节假日人们才有组织的参与扭秧歌等大型的体育活动,很多对老年人身体有意的体育活动不能够开展,这主要是缺乏社会指导员。山东沿海地区农村还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在不同的季节他们参与的体育项目的区别也较大。

(四)山东省沿海地区农村老年人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现状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