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音乐创作教学实用13篇

音乐创作教学
音乐创作教学篇1

一、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的学科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与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而这种审美感受是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音乐充满着想象,学生在艺术欣赏、演唱、演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去创造心目中的音乐画面形象及内心感受,如果没有想象力的话就无法听懂音乐。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法丰富且多变,由于音乐的情感性、形象性特征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内容及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丰富、变化、发展离不开创新。通过音乐课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欣赏二胡曲《赛马》中好象是骑手们在摇鞭催马;弱奏的连弓十六分音符要奏得连贯而均匀,犹如群马奔驰时的马蹄之声。两个相同的重复乐句,使人感到马群跑过了一批又一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第25至32小节的四分音符乐句运弓要宽阔,发音要饱满,表现了人群中粗犷的呐喊声,从这几小节来看形象思维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听后让人久久难以平静,这是《赛马》中最有歌唱味的,旋律性很强,学生能学会。经过听、唱之后,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万马奔腾图。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对其深入一步的进行创造性意识的培养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如今每年的春节晚会,均有很多优秀的歌舞节目,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这些节目欣赏,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如,在欣赏《运动员进行曲》、《玩具兵进行曲》、《军队进行曲时》时,可让学生随着音乐做踏步,感受进行曲音乐的风格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引入,让学生听出“风笛”这件伴奏乐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从生活入手,寻找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音乐,激发他们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正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它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先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去探索声音,去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地做些什么,用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探索式的学习在音乐方面就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作起点的教学方式。

三、在学科综合中,拓展学生的创新范围

音乐教学的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它包含着唱歌、律动、欣赏、节奏、旋律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而节奏创作、旋律改编、即兴歌舞、创编歌词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感能动作用,拓展学生的创新范围。

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曾听说过这样一句广告语: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们做不到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或许压抑了学生许多的创造灵感,他们也只能跟着老师的脚印一步一步走来,不敢有什么大胆的创新。所以导致我们的学生在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上远远不如国外的学生。教师要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中,不妨在老师的指引下,多让学生创造,多让他们参与,使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创造的成功感与喜悦感。在音乐课上,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我还经常采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身体运动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让音乐与活动沟通起来,给予自由的音乐想象空间。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拓展广阔的教学空间。

创新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它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一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提供机会,发挥音乐学科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音乐创作教学篇2

一、 破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

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名作都是作曲家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超出了普通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然而,中小学生并非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能写作文、会自由绘画的儿童,不能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以培养作曲家为教学目标,学生只要能通过创作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

从个体成长发育角度看,音乐创造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婴儿的咿呀之声不仅仅是说话的前奏,也是歌唱和无拘无束作曲的开始。我国学者许卓娅研究发现:婴儿在3个月左右时就会开始进行嗓音游戏,2岁前后许多儿童开始进入近似歌唱的阶段,3岁的儿童能够为短小、重复的歌曲填写新的歌词,4岁的儿童已经初步意识到创作应该与别人不同,4—6岁的儿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能独立地即兴哼唱出相对完整的新曲调……

中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创作实践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一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融合于其他音乐教学领域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中使用的被称为“合尾”的传统作曲技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后,给出一个旋律片断,要求每个同学(或分小组)创作一段旋律,均以此旋律片断做结束句,尝试“合尾”的创作手法。这种探究、体验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将创作实践融合于欣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唱《送别》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选用歌曲第一乐段来讲解乐汇、乐节、乐段、半终止、完全终止等作曲知识。在这个乐段里,可以让学生知道:第一乐句的第一乐节与第二乐句的第一乐节是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写成的,第一乐句的第一乐汇与第二乐汇是采用模仿的方法写成的。在结合经典实例学习了这些音乐结构知识之后,学生在创作中就可以尝试运用。

在口琴、竖笛等器乐教学中,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乏味,可以将即兴创作的手法引进来。如: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模仿吹奏这一旋律;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吹奏这一片断的逆行;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接龙的方式发展旋律;教师指定一个形象(小鸟、闹钟、汽车等),要求学生用器乐表现这一形象,等等。

三、创作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作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创作教学要随着不同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假如学生们感到这种创作很难做到或很难做好,就会产生消极畏惧情绪,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小学生的音乐创作不是自由创作,而是一种指导性的作曲,具有体验和尝试的性质。特别是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师应设定一些参数,确立一个适合学生能力的既定框架,从而保证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常见的方法如:1. 用指定的节奏单词(节奏元素)编写节奏短句,并借助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2. 节奏填空练习。3. 为乐句选择终止音,以感受旋律中稳定音与非稳定音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4. 给出旋律问句,创作旋律答句。5. 修改不适当的旋律线。6. 引导学生为简短歌词或日常生活用语编写旋律。7. 模仿经典作品片断创作等等。

四、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不应过分看重创作的“成果”

中小学音乐课上的创作教学,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作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技能基础,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可能是完善的。因此,不能以学生作品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作为创作教学质量的依据。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衡量孩子们的创作,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品。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例如:《闪烁的小星》是一节小学高年级以学习音乐创作为主的综合课,该课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三个环节:导入环节,引导聆听、分析《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变奏曲;探究环节,通过对《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分段聆听、讨论、归纳,使学生知道几种常见的变奏手法;应用(迁移)环节,以学习过的歌曲《小松树》旋律为主题,进行变奏曲的创作练习。学生在尝试创作过程中模仿运用了《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中的变奏手法,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加深了对变奏曲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在课堂上创作的关于《小松树》的变奏不可能达到出版、发表的水平,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

新课程改革将音乐创作纳入音乐教育之中,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学习领域,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大发展。音乐创作教学是极具探索价值的教学活动,也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期待着更多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的成果出现,为促进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音乐创作教学篇3

计算机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音乐作曲软件的开发利用则成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得以开展的保证,同时为学生今后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升了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巩固和发展了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因此,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推广和普及必将对我们的中学乃至所有阶段的音乐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我在高中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利用电脑音乐创作系统进行创作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

一、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可行性

1、倡导“音乐创作教学”,是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结果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应试教育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素质教育则侧重激发学生个性特长和对知识的组合创新,将书本知识运用实践验证或进行延伸创造,立足于开发特长、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学不再将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目的,而是把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而是强调创造性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音乐创作为音乐课教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作曲、编曲练习中意识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独立认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的效果是以往任何一堂传统音乐课都无法达成的。

2、“音乐创作教学"着眼于未来,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

启发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并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造的精神,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过程都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有关研究表明,人在二十岁以前,智力的提高几乎是直线式的。如果人的大脑在新型的教育活动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把创造性的才能发展到更高的程度。音乐创作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和发展。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学生创作音乐,增加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勇气,打破创作神秘的思想。

3. “音乐创作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力

通过有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了解,运用所学过的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了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生活与音乐创作之间联系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创作、表演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感染自己,鼓励自己。

4. “音乐创作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课中,乐理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要,但其内容较难掌握,而且缺乏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它如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训练学生音乐能力的练习,在原来的音乐课中也有安排,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甚微。除了一些音乐天赋较好的同学以外,其他大多数同学的音乐能力还是不能很到很大提高。在创作课中,上述所有的内容都成为了操作软件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功”之后,才有操作电脑进行编曲的可能。在编辑乐谱的过程中获得、锻炼和巩固有关的音乐知识,同时通过作品的完成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学习――创作――再学习――再创作的良性循环。

二、音乐创作教学对教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专业的音乐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要能够较好地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教师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了解更多的知识。

1、广泛涉猎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音乐

从音乐院校音乐专业或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音乐教师,一般都在古典音乐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对于现代通俗音乐却是知之甚少。而这部分的音乐正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他们的创作中必然会有深刻的通俗音乐的痕迹体现。假如教师在教学中心中无数,必然无法指导学生的学习。只有广泛地涉猎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尤其是学生最为熟悉的通俗音乐部分,才能真正地体现教师在电脑音乐创作课中的主导作用。

音乐创作教学篇4

这时,教师突发奇想,让学生尝试用“”三个音符分别创编乌龟和兔子的音乐。谁料到学生是那么踊跃,争先恐后口编“音乐作品”。其中有位学生创编了这样两条旋律:

乌龟的音乐:

兔子的音乐:

这两条旋律基本符合图表列出的音乐形象,被师生们评为“最佳创作奖”。这时,创作者的兴奋心情不用说,其他学生也受到了鼓舞,个个跃跃欲试。一时间,学唱的学唱,创编的创编,课堂上形成了一个学习高潮。

虽然创编的是两条再简单不过的旋律,细思量,却觉得学生的收获很多:

首先,学生们不仅认识了“ ”三个音符,而且会使用这三个音符进行音乐表现,其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是平时唱练教学无法比拟的。

其次,经过创编,大部分学生体验到了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节奏的松紧,甚至萌发了用音乐元素去表现不同形象的意识。这就意味着学生们已进入了音乐。

再次,这个学习过程充满情趣,充分自主,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当然,音乐创作教学有其创作的原则和规律,并不是一种随意性的教学。有的教师在音乐课中,为了让这一节课的内容更丰富些,添加了“音乐创作”这一环节―――让学生任意编几句旋律。结果,学生用七个音符“搭积木”般地乱编一气。教师认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目标已经实现,于是对学生的“作品”也就不加评判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教学”。

新课标中认为音乐创造具有“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作用,但这种创造应该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这就是说,它不仅是有目的的,而且还是有规律的行为。无目的、无规律地胡编乱造,没有经过头脑思考的音符堆砌,那不是“积累音乐创作经验”,不是“发掘思维能力”,反而会让学生误以为“音乐就是用几个音符胡编乱造的东西”,其结果是不利于学生的音乐学习。因此,这种“创作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教学”。

(一)节奏创作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也是音乐最基本的元素,又是学生最容易感受、最容易运用的音乐语言。音乐创作教学必须从节奏创作开始。

1. 感受节奏,理解节奏

感受节奏,不仅要了解节奏的“节律”、“时值”,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节奏语言的意义。

教师应允许学生有各自的理解,只要他们能讲出道理,能感受到节奏是有生命的,那么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2. 节奏问答或节奏填空

在理解节奏意义的基础上,师生运用节奏进行即兴问答或节奏填空。这是一种灵活的学习节奏的方法,也是运用节奏这种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方法。能用节奏表达,这是音乐创作的最基本条件。

3. 节奏创编

在理解节奏和节奏问答的基础上,试着以命题的方式让学生创编节奏,如:“平稳地走路”、“蹦蹦跳跳的小孩”、“欢乐的课间”、“闪烁的小星星”等。能进行有意义的节奏创编,是音乐创作的基础。

(二)旋律短句创作

旋律短句创作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 感受旋律,理解音高的意义和旋律行进的意义

在音乐创作教学中,欣赏或学唱旋律不仅仅是为了“会唱”,更重要的是能理解不同的音高和旋律上行、下行、级进、跳进的意义,如“小鸟―――音高”;“大象-音低”。等等。

2. 旋律问答或填空

旋律问答,不是搞旋律形式的游戏,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旋律语言进行表情达意。在这项练习中,还要指导学生体验起句与落句的对应感和结束句的终止感。

3. 旋律短句创作

在上述两个练习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创编音乐短句,音乐短句必须表达一个简单的命题。

(三)创编情境音乐

学生掌握了节奏创作、旋律创作的一些技能后,可以运用这些音乐语言去表现生活―――创编情境音乐了。

1. 可以根据确定的情境用现成的音乐来改编、表现

我曾用《快乐的嗦》来表现一个命题《猫和老鼠》。乐曲是现成的,但可以用“变速度”、“变力度”、“变节拍”、“加花”、“加模仿音响”进行演奏,来表演猫和老鼠的故事。

表演时,有器乐演奏能力的学生可演奏乐器,其他学生可以用打击乐器或自制乐器、声响甚至人声模念来配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即兴演奏比赛。虽然演奏效果优劣不等,但各小组都能用音乐把故事情境表现出来。

这一次的情境音乐创编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技能,如:音乐的速度、力度的变化,演奏技能的提高,用音乐、音响塑造形象、描绘情景的能力展现,以及多个声部的音乐音响的配合等等。

2. 可以根据确定的情境,用音乐和音响自由地表现

音乐情境的创作命题可以由教师设计,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所用的音乐素材,可以选用熟悉的乐曲,也可以让学生创编简单的旋律(例如用两三个音符创作旋律:5 53 3|5 53|3 55 3|5 5 5||),可用固定音高的乐器、节奏打击乐器、各种声响或者人声模拟来表现。能进行音乐情境创作或音乐造型,说明学生在“创作”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音乐创作教学篇5

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无外乎单方面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师笼统施教而学生被动受教的死板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束缚了学生自身潜力的开发。因此,新时期下我国音乐教学的创新性发展应以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为根基,在最大程度上挖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应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关系,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丰富教师职能,使其由单一的施教人员变为辅助和引导人员。作为处于从属地位的音乐教学引导者,教师应从现实情况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科学系统的安排教学内容,对国内外最新音乐动态有明晰掌握,收集教学资料并进行归纳和整理,并引导辅助学生对此进行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意义上发号施令的教学方法,以民主、平等、协作、启迪为教学准则,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一部分而非凌驾于课堂之上,实现同学生的和睦相处和顺畅沟通。引导学生走出盲从的误区,启示其对教授内容进行主观深入思考。对音乐艺术的教学来说,师生互动协作尤为重要。应在课程教授过程中适当采取表演形式,让教师融入学生之中,在参与表演中启示学生学习和发现音乐师叔的魅力,打破旧式教学的刻板无趣模式,将音乐学习变得生动、多彩、活泼而有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了解并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及其组织形式,最终掌握基本全面的乐理知识。

2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

将个体能力相互融合而成为一体,组织成立学习和课外兴趣小组,也是能有提升音乐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相互协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宜建立小组学习模式,通常情况下四人组能起到最佳效果,使其以整体的形式接受教师指导,并实行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相互学习和监督促进,分工互助、取长补短,相互监督,充分挖掘个体潜力和主观能动性,以协作互助的方式获取最佳学校成效。例如,在声乐课程上,学生学习小组能够相互协作,一人进行演唱,而其他人通过聆听和观察的方式进行思索和学习,通过相互配合和帮助来实现共同提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学习声乐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对如何教授和帮助他人有初步了解。此外,具备能力的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帮助相互伴奏,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演唱伴奏力。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对所学歌曲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增强其声乐的歌唱处理能力。学生通过小组方式互助协作,利用直观的交流性学习构建起彼此之间扶持启迪,沟通有无,互助互信的良性学习机制,从长远角度来看,对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工作及人际交往,团队合作,都有着重要的引导和铺垫作用。包括重奏、合奏、重唱、合唱以及伴奏和伴唱等丰富内容的课外音乐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能力,有不容忽视的推动性作用。拥有不同能力及特长的学生能够发挥积极主动性,向他人展示自身才能,并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对自身的价值的了解,体味知识和学习带来的乐趣以及成功伴随的喜悦。在音乐的团队协作里,任何哪怕看似无关紧要的位置本质上来说都是同样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各种元素之间的相互辅助和协作共同构成了音乐艺术的迷人魅力。互助协作性的创新学习模式能够实现复杂、困难学习内容的分类或简化,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大大提升,侧面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和学习上的积极主动性。而对于小组中的职责分工及角色替换,则能够有效保证或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协作性的小组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广纳百川,侧面加强了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及综合学习能力。互助协作性的学习为学生积累了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宝贵经验,使其学会如何包括包容并弥补他人缺点,取长补短,领受来自不同个体的多样化思想,并学习如何将不同个体融合为统一的整体。这也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3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动协作

音乐创作教学篇6

一、我国当前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

音乐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具体表现在:

(一)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一些学校,音乐的教学模式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师仍旧以自我为中心进行音乐知识的灌输,不重视学生对讲授内容的反应,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这样必将会使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的位置,丧失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另外,在音乐教学中尽管有些学校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修正,但仍是以单一的唱歌为主,无法起到音乐教学的根本作用。

(二)音乐教育在教学课程设置上脱离社会的需要。我国职业院校当前的音乐教育多侧重于音乐基础知识的讲解,希望学生掌握扎实的音乐知识,而忽视音乐的创作。这样的课程设置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未必能产生好的影响。在社会的需求中,各单位更加需要具有创新意识,能够进行独立创作的人才,在职业音乐教育中这些却无从表现,背离了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

(三)教师的素质水平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在大多数人看来,音乐的教育更多地被看成辅修类课程,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种态度直接导致了职业院校中优秀教师的流出,职业院校中音乐教师素质水平普遍不高,对音乐课程的研究改进也就无从开展,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更是难以实行。

二、音乐创作教学的具体表现

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创作教学,是对日常音乐的升华,通过计算机设备等手段使学生综合利用音乐知识,细心观察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物,发散思维进行独立自主地创作。在创作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掌握扎实的音乐基础,恰当地表达对音乐的理解,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所在

纵观当前职业院校中音乐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创作教学引进的重要性,通过多方面的研究探讨,主要总结了以下几个意义。

(一)音乐的创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胆识。所谓创作教学,学生要想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必须进行思维的发散,加强独立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的音乐制作软件进行教学,学生在熟练操作制作软件的情况下会提高创作的效率,长此以往,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快速地掌握音乐创作的基本技能,这样学生创新的胆识也会提升,有益于优秀作品的呈现。

(二)音乐创作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音乐创作的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可以说是一种不多见的方式,它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紧跟教师的思路,否则将会大大影响创作的完成。这样,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师生之间的密切配合必将改变过去传统的、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转而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教学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得到极大提高,可谓是一举多得,所以说音乐教育的创作教学具有多重的意义与价值。

(三)音乐的创作教学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全面发展。创作教学在课堂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和差异,然后进行适当引导,教师的悉心引导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得到认可也可以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其次,创作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阶段清晰地认知创作过程中的问题和障碍,合理地进行改正,增强音乐创作的基本技能,促进全面发展。

四、小结

总而言之,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开展对于学生来讲具有诸多的益处,不仅可以培养创新意识和胆识,还可以促进全面发展;另外对教师而言,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一举多得,推进音乐教育的发展。当然要想推进这一教学,还需要职业院校教师的积极探索,以更好地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正确看待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不断发挥其意义与价值。

作者:辛咏 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音乐创作教学篇7

二、创设情境,感受创作乐趣

1.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鼓励音乐创造”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理念,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在教学中我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刚学到的知识进行大胆的创作。在中职艺术学校中教学对象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其中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若过分强调训练音乐创作这方面的技能,将会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打击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厌倦心理。这时为了让他们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创新发展,我首先让新生从音阶学起,培养他们的音高概念,如我唱“do”学生唱“re”,我唱“mi”学生唱“fa”,这样把上行、下行音的音阶用游戏的方式来完成。并把五个手指当成五线谱的五条线,边示意边唱,然后又让学生用默唱的形式来弥补学生对音准的感受。根据学生对各音音高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接龙游戏:我给学生五个音,它们分别是:“56712”让一个同学根据第一音的音高度二度次序接着唱“67123”,其次“71234”再按下行音从最高的一位学生开始唱。让全班学生评价他们,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缺点。大家在观察的过程中学到东西,在欢快的活动中参与了对各音的音高及音准的感知,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能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加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去体验音乐、探究音乐、表现音乐。

2.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以节奏创作为例:

(1)在学生学习节奏创作时,我给学生一个不完整的节奏谱,把学生分成四组,让各组学生学习填充节奏。学生完成作品后,各组把各自的作品唱出来,大家比一比,学一学。然后把各组学生的作品连起来唱一到两遍,再一起讨论作品的优缺点,让学生学会怎样分析作品。

(2)模仿变化节奏。我给学生示范节奏谱,由学生在原谱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创作出模仿句。

(3)学生每次完成后,都要他们自己唱一唱、比一比,让学生有自己创作曲子的自豪感,并享受自己创作音乐的乐趣。

(4)节奏问答,这是一种让学生即兴创作的活动。就是我用节奏作问句,让一个接一个学生自由地用不同的节奏回答,回答的节奏记录下来,并把它连成一个曲子,然后大家唱出来,让学生表现句子的节奏感。

三、创作教学,注意三个问题

1.老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个性

学生由于生活的环境、素养、经历和艺术趣味的不同,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创作个性。就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舒柏特的《未完成交响曲》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具有同样的时代背景,但创作个性各异,作品的风格也大不一样。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看,他们都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尽管他们自编的小曲,有时显得稚气。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的创作,是他们真情的流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赞赏。

2.创作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作能力的培养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音乐教育中参与性的创造活动,还是即兴短小曲调的创作,老师都适当地给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训练。不要过多地向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在创作教学中尽量减少学生的负担,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力所能及。

音乐创作教学篇8

)||。通过指导学生唱谱,学生很快能感觉出结束音为“1—”,这时教师应予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信心。

二、各个领域渗透,打好创作基础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教师应在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培养学生创作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渗透一些基本的创作方法指导。

1.发展音乐听觉。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都要围绕“听”这个中心来进行。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听,培养学生听辨音色、音高、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能为学生进行旋律创作积累丰厚的素材,培养基本素质。

2.培养想象能力。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为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空间,也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所以,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都应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尽量不用 “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而应为进行旋律创作培养学生必要的素质。

3.渗透创作方法。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旋律创作能力,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创作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旋律创作的方法主要有重复(完全重复、变化重复、移位重复)和对比两类,教师可以结合歌唱、欣赏等教学领域进行渗透。如在教学欧美歌曲《美丽的黄昏》时,我引导学生对乐谱进行比较分析:

| 1 — 2 | 3 — 1 | 4 — 3 | 3 2 1 | 4 — 3 | 3 2 1 |

| 3 — 4 | 5 — 3 | 6 — 5 | 5 4 3 | 6 — 5 | 5 4 3 |

学生很快发现了这首歌曲旋律发展的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我再加以总结。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根据规律学习、记忆乐谱,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渗透了创作方法的指导。

三、积极组织,展开创作实践

旋律创作教学应该重视实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作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音乐的魅力,享受创作的乐趣,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得以提高。

1.创设情境,开展创作活动。不少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在某种情境的感染下创作出来的,有的甚至是一挥而就、一气呵成的,如刘天华的《良宵》、马可的《咱们工人有力量》等。这些音乐作品是在特定情境下灵感的迸发、情感的宣泄。在旋律创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主题,围绕主题收集多方面的素材,通过多媒体展现等方式创设情境,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他们投入到积极的创作活动之中。

2.趣味游戏,即兴创作旋律。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游戏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学生的参与,利用游戏组织音乐教学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参与学习。在音乐创作活动中融入游戏,使创作活动更具即兴性,学生能够灵活自如、自由地表达情感,能够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如我给定节奏“X XX XX X”,要求学生运用“do、re、mi、fa、sol、la”这几个音进行创作接龙游戏,学生们热情高涨,思维敏捷,出现了诸如“ 1 11 12 3 3 33 34 5 5 56 54 3 3 34 32 1”的创作。

音乐创作教学篇9

一、 破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

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名作都是作曲家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超出了普通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然而,中小学生并非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能写作文、会自由绘画的儿童,不能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以培养作曲家为教学目标,学生只要能通过创作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

从个体成长发育角度看,音乐创造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婴儿的咿呀之声不仅仅是说话的前奏,也是歌唱和无拘无束作曲的开始。我国学者许卓娅研究发现:婴儿在3个月左右时就会开始进行嗓音游戏,2岁前后许多儿童开始进入近似歌唱的阶段,3岁的儿童能够为短小、重复的歌曲填写新的歌词,4岁的儿童已经初步意识到创作应该与别人不同,4—6岁的儿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能独立地即兴哼唱出相对完整的新曲调……

中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创作实践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一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融合于其他音乐教学领域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中使用的被称为“合尾”的传统作曲技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后,给出一个旋律片断,要求每个同学(或分小组)创作一段旋律,均以此旋律片断做结束句,尝试“合尾”的创作手法。这种探究、体验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将创作实践融合于欣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唱《送别》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选用歌曲第一乐段来讲解乐汇、乐节、乐段、半终止、完全终止等作曲知识。在这个乐段里,可以让学生知道:第一乐句的第一乐节与第二乐句的第一乐节是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写成的,第一乐句的第一乐汇与第二乐汇是采用模仿的方法写成的。在结合经典实例学习了这些音乐结构知识之后,学生在创作中就可以尝试运用。在口琴、竖笛等器乐教学中,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乏味,可以将即兴创作的手法引进来。如: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模仿吹奏这一旋律;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吹奏这一片断的逆行;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接龙的方式发展旋律;教师指定一个形象(小鸟、闹钟、汽车等),要求学生用器乐表现这一形象,等等。

三、创作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作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创作教学要随着不同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假如学生们感到这种创作很难做到或很难做好,就会产生消极畏惧情绪,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小学生的音乐创作不是自由创作,而是一种指导性的作曲,具有体验和尝试的性质。特别是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师应设定一些参数,确立一个适合学生能力的既定框架,从而保证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常见的方法如:1. 用指定的节奏单词(节奏元素)编写节奏短句,并借助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2. 节奏填空练习。3. 为乐句选择终止音,以感受旋律中稳定音与非稳定音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4. 给出旋律问句,创作旋律答句。5. 修改不适当的旋律线。6. 引导学生为简短歌词或日常生活用语编写旋律。7. 模仿经典作品片断创作等等。

四、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不应过分看重创作的“成果”

中小学音乐课上的创作教学,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作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技能基础,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可能是完善的。因此,不能以学生作品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作为创作教学质量的依据。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衡量孩子们的创作,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品。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例如:《闪烁的小星》是一节小学高年级以学习音乐创作为主的综合课,该课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三个环节:导入环节,引导聆听、分析《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变奏曲;探究环节,通过对《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分段聆听、讨论、归纳,使学生知道几种常见的变奏手法;应用(迁移)环节,以学习过的歌曲《小松树》旋律为主题,进行变奏曲的创作练习。学生在尝试创作过程中模仿运用了《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中的变奏手法,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加深了对变奏曲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在课堂上创作的关于《小松树》的变奏不可能达到出版、发表的水平,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

新课程改革将音乐创作纳入音乐教育之中,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学习领域,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大发展。音乐创作教学是极具探索价值的教学活动,也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期待着更多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的成果出现,为促进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音乐创作教学篇10

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创作实践中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一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融合于其他音乐教学领域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中使用的被称为“合尾”的传统作曲技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后,给出一个旋律片断,要求每个同学(或分小组)创作一段旋律,均以此旋律片断做结束句,尝试“合尾”的创作手法。这种探究、体验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将创作实践融合于欣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唱《送别》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选用歌曲第一乐段来讲解乐汇、乐节、乐段、半终止、完全终止等作曲知识。在这个乐段里,可以让学生知道:第一乐句的第一乐节与第二乐句的第一乐节是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写成的,第一乐句的第一乐汇与第二乐汇是采用模仿的方法写成的。在结合经典实例学习了这些音乐结构知识之后,学生在创作中就可以尝试运用。

三、创作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作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创作教学要随着不同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假如学生们感到这种创作很难做到或很难做好,就会产生消极畏惧情绪,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小学生的音乐创作不是自由创作,而是一种指导性的作曲,具有体验和尝试的性质。特别是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师应设定一些参数,确立一个适合学生能力的既定框架,从而保证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常见的方法如:1.用指定的节奏单词(节奏元素)编写节奏短句,并借助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2.节奏填空练习。3.为乐句选择终止音,以感受旋律中稳定音与非稳定音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4.给出旋律问句,创作旋律答句。5.修改不适当的旋律线。6.引导学生为简短歌词或日常生活用语编写旋律。7.模仿经典作品片断创作等等。

音乐创作教学篇11

音乐与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生活是教育的源头,是广阔的教育情境。作为人,首先要热爱生活,才会快乐成长,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才是大的教育观。生活需要创造性,音乐也需要创造性,把两者结合,音乐的创作取材于生活,创作的成品表现生活、运用于生活,这是大教育观的体现。

2、 课程设置要求所需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力求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确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中,通过鉴赏与表现音乐,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音乐音响材料的非概念性、非具象性特征,为学生体验、理解和创造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作为高中音乐教师,正确认识和理解音乐创作模块设置的相关问题,为每个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课程所赋予我们的首要责任。“为全体学生提供基本的音乐文化素养,精选音乐学科最具本质性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求;体现不同艺术门类的相互渗透和综合;反映本学科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发展”,为课程设置依据而开设的高中音乐创作模块,对学生来说,是培养他们艺术想象力和创作力的园地,是使其进一步获得音乐基础知识和学习音乐基本理论的动力支撑。对教师来说,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音乐教学新领域。

3、学生自我发展所需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身心渐趋成熟,对各方面的新鲜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迫切的希望得到外界的肯定和褒扬,因此在行为上标新立异,极尽张扬。而这种心理特征,正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创造力,学生可以将生活的点滴通过音乐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创作的课堂中尽情的发挥;同时又能积极引导学生将创作课延伸到课外学生的生活中,让生活与课堂相互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和探究式的学习。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共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没有独立的精神领地,没有个性的生动与闪光,没有自足的个体意志和理想,我们便无法实现教育的信仰。作为高中生,独立意识很强,有了很强的“成人感”,很多事情需要自己选择和尝试,他们情感上的体验变得深刻,心事不再放在嘴边,音乐创作是学生的精神出口,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需要个性发展,社会也需要人类的个性力量,高中音乐创作模块课的开设,为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很早就有音乐创作教学方面的尝试和研究。1865年出生于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首创了“体态律动”,即以“身体的律动来表现音乐的节奏,在人体动作中对节奏模式进行体验,在动作的变换和速度变化中获得对力度、速度的准确解释。”可以看出,达尔克罗兹强调的体态律动实际上是在节奏创作的基础上对音乐多方位的感悟。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倡导的“元素性”音乐教育思想,主张“元素性应体现于音乐及音乐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元素性的节奏、元素性的作曲方法(包括曲式、和声、配器等)、元素性的乐器”,认为音乐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探索一模仿一即兴一创造”四个阶段,指出“创造,即将以前各阶段所学过的东西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独创的小型乐曲”。 可以看出,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也十分强调了创造乃至“作曲”方面的训练,并以它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育之中。

英国现行的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贯穿了一整套教学的具体措施,其中将表演(performing)、作曲(Composing)、鉴赏(Listening and Appraising)列为学校教学的基本内容。作曲教学在全部音乐教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将音乐的创造性活动贯穿于教学之中,所以,有的学校也将这门课称为音乐创造课(Musical creation)。

美国现行中学音乐课程标准第三条要求学生“改进旋律,变奏和伴奏”,第四条为“在具体指导下创作和改编乐曲”,我们不难看出,这对学生音乐创作方面的才能要求非常高。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很早就开始了音乐创作教学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引起世界瞩目。

2、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音乐创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都比较迟,这方面取得的成果也比较少。

1907年,音乐被列为女子师范学堂的课程,随后几年,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课,从而在普通学校形成了一种学校音乐文化的雏形。民国初期,以学堂乐歌为主的音乐启蒙运动在继续。这时我国基本上没有专业的作曲人士,学校所用歌曲大多为用日本或欧美的流行曲调填词而成(即学堂乐歌),更谈不上音乐创作教学。

二、三十年代以后,随着赵元任、萧友梅、黄自、冼星海等音乐家的回国,加上国内的贺绿汀、吕骥等音乐家的创作,我国的音乐创作逐渐繁荣,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九一合唱》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些大学陆续设立音乐系科,作曲教学也开始在高校开设,并培养出了一批有世界影响的音乐家,如瞿小松、谭盾、陈其钢等。但这些教学都在高校中进行,并没有走向基础教育。直到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将创作列为六个模块之一,音乐创作教学才逐渐走出高校的殿堂,进入高中乃至中、小学教育;但由于我国音乐创作教学起步较晚,在高中阶段实施只是近几年的事,从而导致相关研究几近空白,目前国内的研究仅散见于各类期刊、报刊的一些零星论文,如段晓军的《论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叶盛水《中学音乐课的“创作教学”》等等,其形式也多为一些经验性的表述,内容多为对音乐创作教学现象的点状分析,缺乏系统性。可以说,目前尚无系统的高中音乐创作教学理论;而我国的音乐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近十个年头,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相关理论进行指导,这正是本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三、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属于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探索性研究课题。在高中音乐新课改背景下,通过对现状的调查研究,结合高中音乐教育的现实情况,探索出一些适合高中音乐“创作”模块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并且做出研究性尝试,分析并且总结,得出结论。

创作行为必然决定了教育过程的实践性。我们尝试性的探索不能理论化、专业化,而是应该让教学行为具有可行性、启迪性、趣味性与游戏性的基础上使音乐生活化、娱乐化。我们还将运用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多媒体、影音材料与网络等)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保证教学方法的科学性、适应性。我们还得强调教育评价的作用,激励与鼓励学生不断地学习探索,享受创造成果带来的快乐。

四、研究的内容:

1、如何在普通高中音乐“创作”模块教学实践中渗透音乐的基本要素(节奏、音色、旋律、织体等的创编);

2、如何在歌曲创作教学中运用作曲基本技法;

3、如何在普通高中音乐“创作”模块教学中实施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

4、如何在普通高中音乐“创作”模块教学中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通过制作乐器,创作电脑音乐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研究的方法:

1、归纳总结法:在课题开题、实施时对研究对象进行归纳总结。

2、经验总结法:通过课题研究总结经验与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指导方法,编纂经验汇编等。

3、文献研究法:课题研究阶段,借鉴国内外有关成功的经验,探索积极高效的方法。

4、行动研究法: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实施有效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六、研究的价值:

1、学生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适合普通高中音乐创作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在培养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与爱好的基础上,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普通高中音乐创作教学的基本模式,提高音乐教师对普通高中音乐创作教学的认识,增强普通高中音乐创作教学的实效性。

3、另外,本课题的研究也为他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为其他地区普通高中音乐创作教学提供借鉴。

总之,本课题对于普通高中音乐创作教学普及率的提高、对于学生音乐创作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塑造,对于音乐创作人才的发现与培养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何工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1日第1版。

[3]《歌曲写作基础》朱敬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4]《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5]《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1日第1版。

[6]《英国学校音乐课程中的作曲教学》姚恒璐论文,中央音乐学作曲系。

[7]《音乐课程标准解读》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8]《论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段晓军,《艺术教育》2004年第9期。

[9]《从实践到决策一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王安国主编,花城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0]《对高中《音乐鉴赏》模块实施的思考》查汪宏,2005年6月,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音乐创作教学篇12

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升了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巩固和发展了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因此,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推广和普及必将对我们的中学乃至所有阶段的音乐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笔者在高中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利用电脑音乐创作系统进行创作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 电脑 音乐创作教学 创新素质

这是高中学生的一节音乐课: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逐步完成一首小乐曲的“创作”:输入主旋律、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教师设定的若干伴奏音型和“鼓底”(节奏型)中选择相应的,调整各轨的音色、音量并不断回放、修改。教师则利用电子课堂系统进行监控,随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由于可以利用音乐软件将自己的音乐主张转变为乐曲,体会创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同学们学习得愉快而主动,课堂氛围轻松和谐。

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使这些高中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并被推广吗?它是否预示了今后音乐课发展的一个方向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些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可行性

.倡导创新教育,是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结果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应试教育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素质教育则侧重激发学生个性特长和对知识的组合创新,将书本知识运用实践验证或进行延伸创造,立足于开发特长、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学不再将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目的,而是把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而是强调创造性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音乐创作为音乐课教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作曲、编曲练习中意识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独立认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的效果是以往任何一堂传统音乐课都无法达成的。

.“音乐创作教学"着眼于未来,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

启发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并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造的精神,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过程都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有关研究表明,人在二十岁以前,智力的提高几乎是直线式的。如果人的大脑在新型的教育活动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把创造性的才能发展到更高的程度。音乐创作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和发展。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学生创作音乐,增加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勇气,打破创作神秘的思想。

. “音乐创作教学"可以扩充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力。

通过有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了解,运用所学过的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了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生活与音乐创作之间联系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创作、表演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感染自己,鼓励自己。

. “音乐创作教学"可以促进其它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课中,乐理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要,但其内容较难掌握,而且缺乏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它如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训练学生音乐能力的练习,在原来的音乐课中也有安排,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甚微。除了一些音乐天赋较好的同学以外,其他大多数同学的音乐能力还是不能很到很大提高。在创作课中,上述所有的内容都成为了操作软件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功”之后,才有操作电脑进行编曲的可能。在编辑乐谱的过程中获得、锻炼和巩固有关的音乐知识,同时通过作品的完成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学习——创作——再学习——再创作的良性循环。

二.高中电脑音乐创作课的实践

.明确“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广度

①“音乐创作教学"深广度的界定

创作教学的广度,指广义音乐创作教学活动,凡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包括在内——象即兴编唱一首歌,敲击一个节奏,选择适当的伴奏乐器都在此列。另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修改、补充、更正他们不熟悉的歌曲节奏、旋律、歌词、表情处理等,也都属于音乐创作教学的范围。

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度,主要指使学生初步掌握音乐表现手段和曲式结构等作曲常识。如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变化和主题的发展手法,以及曲式起、承、转、合的结构等等。

应当指出,从目前的音乐教学实际水平出发,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作曲,都具有记谱的能力。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创作与记谱的能力。

②创作教学的教学计划

为了更好地了解创作课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和前景,笔者向学校申请,将校内的一个人的小班作为实验班,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实践。在通过摸底掌握了班里每位同学的音乐素质之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了教学计划(实践时间为一学期),将一首歌曲的制作简化到旋律、节奏、和声、歌词及音色音量的设定几个部分,争取通过将近个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电脑音乐制作系统的操作,完成简单的歌曲创作和编配。具体计划如下: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第 周 乐理知识查漏补缺,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周 学习音乐软件操作

第周 通过选择的方式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周 独立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周 进行创作歌曲演唱比赛

第周 机动

③教学内容范围的选择

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要求。

a.乐曲的输入

根据自己的水平,同学们可以自己创作一段乐曲或选择输入一段自己喜欢的旋律。考虑到有的旋律在节奏、曲风上存在着众多的难点,教师建议学生选择节奏规整、稍舒缓的旋律。在音乐软件上有三种乐谱输入方式:会演奏键盘乐器的同学可以利用电脑键盘

  

的“键盘”功能录入乐谱;一般的同学可以使用单步录音,选择好音符的时值,用电脑键盘将音符一个个弹奏录入;也可以选择使用鼠标点击输入的方式,这种方式速度较慢,但是操作最为简便和直观。

b.节奏的选择和编配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风格的节奏,学生可以根据乐曲的特点选择不同风格的节奏型作为“鼓底”。 这是一种简便的操作方式,只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加以修改,即可轻松地完成节奏的编配。也可以自己制作“鼓底”。如制作一个基本的disco节奏,用三个轨道分别输入大鼓(××)、小军鼓(×)和落地踩叉(××××)的节奏型,合在一起演奏即可。

c.和声的编配

学生可以从教师为作品编配的和声中选择,也可以自己进行和声的编配。如果进行独立制作,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和声的基础知识,一、四、五级的编配以及伴奏织体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和声编配能力和听觉检验,设法为作品进行和声编配。

d.歌词填写

填写歌词看似简单,实际上牵涉到连音线、圆滑线、倒字等等一系列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要求每位同学创作的歌词能够符合一般的审美观点。

.指导学生做好“音乐创作"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具有独立的视唱能力和记谱能力,以及感受、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等。这是他们进行音乐创作的基础。在两个课时的短暂教学时间里,乐理知识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五线谱的记谱与和声的编配。五线谱知识的复习、巩固可以结合音乐软件的操作学习进行。现在笔者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是市场上最为流行的Cakewalk 编曲软件和Encore 专业打谱软件。为了使学生具有正确规范的概念,乐谱的输入、修改均在Encore软件上进行。专业打谱软件所具有的规范化功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比如现在要求输入一小节/拍的旋律:如果输入时值总和超过拍,电脑就会发出“叮”的一声提示输入错误,并拒绝输入超出时值的音符;如果输入的时值不足拍,在乐谱上就会出现音符排列错误或演奏出错(如演奏突然停止)等情况。和声编配的学习只要求了解基本的一、四、五级及其排列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大致的和声结构正确便予以认可。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能力不能靠一蹴而就,而是要在较长的时间内,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一点一滴地去积累,靠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奏效。

.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专业的音乐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要能够较好地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教师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了解更多的知识。

①广泛涉猎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音乐

从音乐院校音乐专业或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音乐教师,一般都在古典音乐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对于现代通俗音乐却是知之甚少。而这部分的音乐正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他们的创作中必然会有深刻的通俗音乐的痕迹体现。假如教师在教学中心中无数,必然无法指导学生的学习。只有广泛地涉猎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尤其是学生最为熟悉的通俗音乐部分,才能真正地体现教师在电脑音乐创作课中的主导作用。

②学会熟练地操作、使用电脑音乐软件

现在市场上的电脑音乐制作软件主要包括三类:编曲类的如Cakewalk、Sound forge,它们的功能是编辑、创作MIDI乐曲;打谱类的如Encore、Finaly,它们是目前市场上最为专业的打谱软件,其乐谱编辑功能完全可以和乐谱排版系统相媲美,且对于专业人士而言,操作十分简便;自动配器类的如Band in a box,只要输入旋律、和声,选择作品风格,软件就会自动生成伴奏乐曲,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不失为很好的一种快速编曲工具。教师如果全面地掌握了不同软件的不同功能,就能更好地为教学设计创造情境,促使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认识(操作过程中)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去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也是创造性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硬件问题

由于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对设备的要求较高(一套设备的最低配置也要将近一万人民币),一般的学校无法完成这样的硬件配置。如要让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成为现实,音乐教育必须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更多重视。

.软件问题

软件问题牵涉到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对音乐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对音乐软件的操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创作课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学生创作的风格与审美观。就一般的普通中学而言,学生的音乐基础与目前期望的要求也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针对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一是在最初教学的过程中适当放宽对学生的要求,今后再根据学生的进步逐渐提高。

四.结语

音乐创作教学篇13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96-01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和美术、体育课一样得不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被称为“小三门”,音乐教师的地位也很低微,不受重视,这也严重挫伤了他们的教学积极性。更有甚者,每到期末,音乐、美术课都被数学、语文课所代替,音乐课本上的教学任务都完不成,更不用说进一步地进行音乐创作教学了。教师因素对音乐创作教学的影响非常明显,为了了解教师因素对音乐创作教学的影响,本人对教师的音乐创作意识作了一次调查,对教师的培训做了一定的研究,具体如下:

一、对教师音乐创作意识的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音乐创作意识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情况,笔者利用为安阳市市区小学艺术教师培训新课程知识的有利条件,展开了一项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有效回收问卷34份,占发放卷的68%。其中音乐教师19人,美术教师15人。从表中可以看出,不论是音乐或美术专业的教师,“有过”或“偶尔有过”创作尝试的分别占到了53%和32%,两者共占到85%,这说明在基础阶段中有85%的教师有过培养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或美术创作的实践。

但当问到“你认为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创作的活动应该占多大比例时”,被调查的音乐教师中有37%的教师认为应该占“四分之一”,有42%的教师认为所占比例应该“更少”(少于四分之一),两者就占到了79%,这个数字清楚的说明,音乐创作教学在基础阶段受到了严重的忽视,而这个原因不在别人,恰恰就在我们教师本身。

在问到“你对音乐创作(即作曲)的知识了解程度如何?”时,选择“不太多,希望了解”的占到了79%,选择“不太了解,在教学中用得很少”的占到了21%,选择“很精通”和“没想过,太深奥,反正教学中也用不着”的占0%,可见在音乐教师中,几乎100%的对于音乐创作教学的知识不太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当调查到“你认为,对于我国整个音乐教育而言,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音乐或美术创作教学或能力、意识的培养必要性如何?”时,有82%的教师认为“从长远来看,非常必要”,从这个调查可以看出,在这个“创新性社会”的大背景下,在音乐领域和美术领域进行音乐创作和美术创作教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缺少的就是如何正确引导和培训。

当调查到“应该怎样提高教师在音乐创作或美术创作方面的能力?”时,有74%的被调查教师选择了“能够得到这方面知识的培训”。这表明了大多教师对音乐创作教学的积极态度,和对于音乐创作知识培训的迫切需求。

二、对教师音乐创作能力的调查

针对音乐教师的音乐创作能力,笔者也相应的设计了第八、九这两道主观问题进行调研,对这两个问题的的回答情况如下所示:

(一)问题八:你认为实施音乐创作教学的措施有哪些?

答:1、定期举办少儿组的音乐或美术创作比赛或者展示;2、在平时教学中能够加入一些创作小知识,设计一些创作小环节;3、设备要有保障:如MIDI制作系统,电脑等设备;4、有相应的教材,具体渗透到教学中去;5、让学生多欣赏、多认识了解教材上的有关知识;应配备教材的相关磁带,光盘不太实用、不方便;6、我所知的创作教学指课堂上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节奏创编,歌词创编,创编表演,创作绘画作品等等的课堂教学;7、音乐配套音响资料、配置设备。

在回答这个的问题时,19名教师中只有7人回答,另外12人放弃回答,占被调查对象的63%,究其原因,主要原因是大多数被调查的教师对这一问题缺少思考,或者说回答不出来;另一方面原因可能是成年人大多喜欢“偷懒”的毛病,对这类调查感觉无关痛痒,不愿认真回答。被调查的音乐教师中只有37%的教师对这一问题做了回答,从回答的情况看,有5位教师都在强调教学的设备、培训等教学之外的硬件配置,仅有2位教师提到了在课堂教学中认真细致的进行音乐创作环节的设计。也就是说被调查对象大多把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实施归结于外在的“客观因素”,而缺少主动的积极“主观因素”。

(二)问题九:音乐中常见的曲式有哪些?常用的旋律发展手法有哪些?

答:1、回旋曲式;2、回旋 奏鸣;3、A+B A+B+C A+B+A+尾声A+B+A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4、A''—B—C'' A''—B—A'';5、A+B+A''一段体二段体;6、常见的曲式有:一段体 二段体 三段体常见的旋律发展手法有:上行、下行、卡农、反复、回旋;7、常见的曲式有:一段体 a 二段体a+b 三段体a+b+c 回旋曲a+b+a''+c+a…… 旋律发展手法有:重复、变化重复化;8、常见曲式: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回旋曲、奏鸣曲。旋律发展手法有:重复、变化、发展;9、A+B A+B+A‘+B’A+A''+B+B'' 重复、发展、变化。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