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音乐艺术教育研究

摘要:音乐艺术教育就是以音乐为手段,以审美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音乐艺术教育对人身心健康的作用表现为以情感为主线,以审美为前提,以“润物无声”、“寓教于乐”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行为。
音乐艺术教育研究

音乐艺术教育研究:音乐艺术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1构建校园独特的文化氛围

创造性应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与艺术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用艺术与文化本身潜在的魅力,来发挥艺术对学生的感召力。这是一种新的课程的开发,也必然伴随着相应的文化建构。艺术教育的开发必然会对已有校园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它能够有效地打破分数论和成绩至上的教育模式,构建一种宽容、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我认为加强他们的艺术教育也是目前所必须的,调动他们的艺术细胞,在学习之余培养这方面的兴趣,对他们的未来也是有益无害的。艺术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它必然会造就一种新的校园艺术教育文化,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方略,它促进了学生发展,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同样这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音乐艺术类课程在高校中的开设现状

音乐艺术类课与人文素质类课交叉,音乐艺术类课程的种类较少。艺术类课程名义上是说艺术欣赏,而实际上学生们并没有在课堂上获得艺术欣赏带来的新鲜感和轻松感。反而仿佛选修课就只是为了拿到那一个或两个学分而已,交一篇论文或来一次考试,也就是说它的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很像一般的基础性课程,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基础艺术教育过于薄弱,即使有了硬件条件可以提供艺术教育,由于在接受新的东西的时候感觉到有些吃力和枯燥,因此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选修艺术类课程的积极性。

3改进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

当然也有的老师担心,搞这样的活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觉得没必要这样做的,可是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在艺术团接受艺术教育的同学中有获得省英语口语竞赛一等奖的,同时是学院主持部主持人;有获得省数学竞赛一等奖的,同时是学院铜管乐团单簧管演奏者;有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同时是学院舞蹈团团长;有更多在艺术团学习的同学考上了多所重点院校的研究生。实践证明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艺术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舒缓学习压力,提高自我综合素质。

几年来,通过思考、实践,逐渐形成了在音乐文化的熏陶和艺术教育的实践中,就提高艺术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把音乐教育融入于艺术教育主体之中,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音乐、接受艺术教育,也是平常学习的一个环节,它是一种艺术学习,是学会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感悟人生乐趣,找到幸福生活的根本,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友好发展,让的音乐艺术文化,伴随与滋养的一生。

音乐艺术教育研究: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1音乐对人身心的作用

音乐艺术教育就是以音乐为手段,以审美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音乐艺术教育对人身心健康的作用表现为以情感为主线,以审美为前提,以“润物无声”、“寓教于乐”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行为。

1.1音乐对人的物理作用

声音本身是一种声波的振动,是一种物理能量,而音乐则是具有一定频率、节奏和强度的声波振动,如果在传入人体以后,正好与机体内相应的振动频率和生理节奏相吻合,就能引起极大的反应,这种反应成为共鸣(或共振)反应。它能大大激发人体内所储存的潜能,使身体的某一部分由稳定的静止状态变为动态。例如,节奏鲜明而强烈的音乐,能振奋人心,使人心跳加快,肌肉绷紧;而节奏不鲜明、旋律缓慢轻悠的音乐,则对人起一种松弛和催眠的作用。与此同时,优美的乐音声波在空间还具有一定的扩散力和穿透力,它能迅速而直接地作用于大脑,提高脑神经的兴奋性,并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如酶和乙酰胆碱等物质的分泌,这些物质可以调节人体的血液流量,促进血液循环与唾液分泌、增加肠胃蠕动、加强新陈代谢。实践表明,优美的乐音可以有效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使人精神饱满,焕发出青春和力量。

1.2音乐对人的心理作用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情感。音乐对人的情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音乐可在心理和生理上形成独有的认知和感觉。当人们在进行音乐实践活动时,人这个审美主体会被音乐外在的构成形式与内在的情感意蕴所吸引和震撼,并随即产生出特有的、异样的、积极而丰富的情感心理活动。如欣赏作曲家冼星海所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伴随着那急风暴雨、巨浪滔天、惊心动魄的音乐声响,人们一方面会为之而兴奋激动、而热血沸腾;另一方面还会感觉到精神境界也变得高尚起来。再如,欣赏《春江花月夜》,当那流畅多变、委婉质朴、优美而典雅的旋律传入人们的耳鼓时,我们仿佛已经置于充满诗情画意的迷人景色之中,乐曲所描绘的春风和煦,皎月当空,山水相连,花月交融以及渔舟唱晚等大自然的情景,可以使人们有一种安静和轻松愉快的情绪。

音乐之所以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原因在于乐音的运动形态正好与人的感情运动形态在逻辑结构上相似:(1)它们都是一种可以流动与休止的时间性运动过程;(2)它们均可表现力度的增强与减弱、节奏的加速与抑制、以及极度兴奋和平缓等运动逻辑。一般来说,人的快乐情感总是与明朗、跳跃、向上、快速的乐音音型相对应。例如,肖斯塔柯维奇的《春节序曲》,乐曲开始所使用嘹亮的号声象征节日的来临,紧接着由木管与弦乐演奏出快速、活跃和流畅的旋律,则描绘出青年人尽情欢乐的场面。相反,悲哀的情感则往往与舒缓的节奏、较慢的速度、小调以及下行的音调相对应。例如,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乐曲一开始就在木管的低声区上奏出一个缓慢而压抑的下行主题,使人觉得郁闷、哀愁。作曲家正是运用了这种对应的逻辑关系,从而达到乐音形式与人的情感同构的目的。当这种微妙的乐音进入心灵的深处,并与人的情思相交汇,便会对人的心理气质产生深刻影响。

2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交流和表达的心理机能,这种机能随着人的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得到丰富和完善。然而我国大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还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他们虽有着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但很多学生的情感世界却变得空虚和冷漠,有的缺少朋友间的纯真和友谊,有的失去精神上的蓬勃与生气,而这些常常是导致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音乐艺术恰恰能改变人的这种深层的、隐蔽的、消极的内心活动,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实现心灵间的沟通,打开学生封闭的心灵。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音乐艺术教育可以调节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情感。目前,我国社会转型带来的紧张和压力不断增加,使不少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都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当他们遇到相对强度较大的挫折时,他们对社会的失望、对自己的自卑就会发生,有时形成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理疾病。对于这种心理状况,具有一定周期性的音乐艺术教育就可以加以改变。情感是音乐艺术的灵魂,任何一部音乐作品它都饱含着无比丰富的情感。当学生聆听或演奏(唱)具有不同情感的音乐作品时,内心便会产生一系列情感反应,从而达到调节不良情绪和情感的目的;其次,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人的个性和人格主要的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环境塑造的。在贫困、责备、苛刻、压抑、愚昧的环境中长大的人,很容易形成内向、孤僻、抑郁、自卑、急躁、冲动、固执、个人欲望强烈、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感情脆弱的人格。研究资料表明,人格偏执或情感偏激是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通过将学生置于音乐的环境中,可以将音乐承载的积极情感传递给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的不良个性与人格残缺可以有效地得到完善。比如,通过指导学生欣赏我国民间乐曲《喜洋洋》、《步步高》以及美国作曲家格什文创作的《蓝色狂想曲》等一些积极、乐观、轻快、使人兴奋的音乐,可帮助其克服一些性格的缺陷,使其变得乐观、开朗和大方;另外,也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如合唱团、舞蹈队、乐队、歌舞表演等音乐审美活动,以改变他们不善交流与表达的个性,以及由于其不良性格而造成的紧张的人际关系;,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学阶段是人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由于受多种价值体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并不容易。复杂而多层面的认识交织在一起常常导致学生人生观具有多元性和动荡不确定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很容易引发大学生偏激、一意孤行的行为,致使一时冲动,终生遗憾。通过经常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肖邦的《革命练习曲》等富有哲理性的音乐作品,学生的灵魂可以不断受到启迪和震动,自然情感升华成一种高级的情感,而这种高级情感正是一个人远大理想与正确人生观得以确立所必需的情感。

3结束语

总之,探索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音乐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还需要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笔者坚信,只要抓住规律性,利用音乐艺术教育 来指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必然为高校学生思想工作打开一个新的局面,为落实素质教育改革铺就一条有效的道路。

音乐艺术教育研究: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优势促进儿童发展

促进幼儿发展是幼儿教育的任务,是确定教育目标、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幼儿教育的 多种教育内容、多种教育形式都在各尽所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来促进幼儿发展。音乐教育则要尽音乐艺术之所 能,发挥音乐艺术教育之优势来促进幼儿的发展。音乐艺术之所能,音乐教育之优势,都可从音乐艺术的特殊 性中去探索,去挖掘。为此,从事幼儿音乐教育工作,既要把握幼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要熟悉音乐艺术的 特殊性,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幼儿音乐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本文想着重谈谈与音乐教育 密切相关的音乐艺术特殊性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构成的艺术,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

这是音乐区别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体现音乐艺术特殊性的基础。音乐的声音主要是 乐音,乐音有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性,这些特性为使音乐艺术具有丰富多采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把握声音艺术的特点来做教育工作,譬如,音乐中的声音要有的音调,无论 歌声、琴声都要注重音准,音乐的声音要动听,不仅要选择动听的旋律还要注重演唱演奏时音色的美。在音乐 活动中要善于运用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内涵。

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唱歌要用听觉辨别、检验、校正歌唱的音调是否 ,声音是否动听,吐字是否清楚,节奏是否正确,歌唱的情感表达是否感人。舞蹈要用听觉感知音乐的节奏和 音乐的起、止,才能随音乐合拍地跳舞,并随音乐的起止而起止动作;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才能用舞 蹈动作表达情感。音乐欣赏则更要用听觉去感知、辨别、想象、领悟音乐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内涵。音乐是用声 音塑造艺术形象,通过听觉在头脑中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听觉形象不像视觉形象那么具体可见,因此。 在音乐欣赏中首先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和情绪的发展变化,联系有关音乐的生活体验,唤起联想、想 象中的形象,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艺术美,进而领悟其情感内涵。听觉是接受音乐教育的“窗口”,在音乐教 育活动中应当重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

二、音乐是需要表演(演唱、演奏)的艺术

画家创作的画,文学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直接供人们欣赏。而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则必须经过表演 者的演唱、演奏,才能有活生生的音乐艺术供人们欣赏。所以说,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包括三个方面——音乐创 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而音乐表演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掌握 的音乐技能技巧,通过演唱、演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力。因此、音乐 表演成为沟通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间的桥梁,成为展示音乐艺术魅力的重要环节。为此,音乐艺术十分重视 技术的磨炼和艺术的创造。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歌唱和乐器演奏都属于音乐表演的范畴,也应当重 视幼儿音乐素质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和发展,使他们有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从音乐活动中得到情 感激动和美的感受,借以培养感受美、表现美、爱好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三、音乐是擅长抒发感情的艺术

声音是生活中人们用以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声调有触动人的感情的特殊作用。而音乐艺术是用有组织的 乐音,经过艺术加工而创作出来的,用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抒发、激励、 表达人的感情的特长。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从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材教法到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都要 抓住音乐艺术这一特长,把教育工作做到幼儿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引导幼儿在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 受中参与音乐活动,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教育功能。无论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哪方面的教育,都要发挥 音乐艺术教育这一优势,把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得富有音乐艺术特色,愉快活泼,寓教于乐,生动感人。

为了叙述方便、把音乐艺术主要的特殊性分为三个部分来阐述。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它们是互有联系、互相 影响的。如,正因为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艺术,是用听觉感知的艺术,因此作曲家写在乐谱上的音乐作品不能 发出音响,必须有人演唱演奏才能使音乐产生社会的、教育的影响。正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有传情达 意的功能,而且声音与人的情感活动都是在时间过程中进行的,所以音乐不仅能抒发、激励、表达人的喜怒哀 乐各种感情,还能表达感情的发展变化。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目的是更有力地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特长, 做好音乐教育工作,促进儿童发展。

唱歌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占的比重较大,也是最容易普及的音乐艺术形式。歌曲中有词有曲,词曲共同 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人们可以借助歌词较为具体地理解歌曲的含义。而旋律中声音的起伏、节奏的 长短、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都是在和歌词一起表达歌曲的情感内涵,发挥激励人的情感的作用,在演 唱中词曲共同表达思想感情。如果在歌唱中只注意歌词的教育意义,忽视旋律的作用,就会忽视歌唱的艺术表 现力,削弱唱歌教育的力量。下面以剖析歌曲《让座》(刘明将词曲)为例〔曲例见《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教材 》(李晋瑗编著)中班第17页〕,试说明词曲共同表达歌曲的内容、思想情感。

这是一首以小朋友为主人公的叙事性歌曲,歌曲选择的特定环境是生活中常见的“乘客实在多”的公共汽 车上。在歌唱叙事的过程中,自然地流露着叔叔、小朋友和老婆婆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亲切情感。这种 纯真、朴实无华的情感不仅在歌词的情节中流露着,也在旋律中流动着。歌曲开始以平稳的节奏,叙事的口吻 ,唱出“乘上公共汽车,乘客实在多”的特定环境,紧接着以上行又下行的旋律唱“叔叔站起身来,给我来让 座”,而表现了叔叔让座的行动,小朋友感激的心情,突出了让座的主题。第1—6小节第二段词以同样的旋律来 唱“前门又上来了一位老婆婆,我忙拉着她的手”,表现小朋友和叔叔以一样的心情,把座位让给老婆婆,并 以平稳的朴。紧接着以较高的音调,活跃的节奏,再唱一遍“婆婆您请坐”,突出表现小朋友诚恳、热情地请婆婆 坐下的心情。,歌曲以与小朋友及时次请婆婆坐时同样的旋律来唱“婆婆搂着我”,表达了小朋友和老婆 婆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共同心声。演唱时,要用歌声的起伏变化来传情达意,只有用歌声来展示歌曲的情节 ,表达人物的心情,才能激励幼儿的情感,收到以情感人的艺术教育效果

音乐艺术教育研究: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时代价值

21世纪人才素质包含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艺术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大学生的人格综合素质教育,而作为人格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学校的艺术教育对培养21世纪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影视、戏曲等学科,其中音乐艺术教育是实施人的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音乐艺术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在提高人们心里素质、开发人的智力、启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一定的作用。

二、大学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教育机制改革的滞后

由于长期以来保守教育机制的深刻影响,我国的教育体制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弊端,在大学教育当中,教育意识还不够开放,普遍存在着过死、滞后的现象,根深蒂固的高考机制和传统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的开放度,同时也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对大学音乐课堂的忽视

从学生群体中的抽样调查反映:9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选修课堂所学的音乐知识太少,老师并不重视教学,通常以播放影碟敷衍课堂授课;从教师群体中的抽样调查表明:60%以上的教师反馈的信息是学生本身不重视选修课,学校也不重视音乐教育,开设音乐课的困难重重。教师要想在音乐教学上有质的突破还存在许多障碍,第二课堂的开设也存在许许多多的现实困难。

据统计,在我国,80%以上的普通高校音乐只作为选修课,音乐教育程度浅,授课条件也十分有限,有许多高校至今为止都没有一台像样的钢琴,导致音乐课堂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因此,我国现阶段的音乐教育很难有突破性的提高。从中学毕业会考到高考再到大学,音乐课潜规则被取消,人为地打消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主动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体现了我国文化教育质量的落后。

(三)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

现阶段我国的音乐领域中,西方文化色彩浓厚的通俗乐、摇滚乐的冲击波一浪高过一浪,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大学生对通俗乐的追随也相当狂热,而部份通俗乐的内容并不健康,学生过多地接触低俗音乐,心态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可能会形成偏激、浮躁的性格。

三、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拓展音乐教学的空间

在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擅于拓展教学空间,寓教于学习、生活、娱乐和活动中。教师应该尽量利用课余时间和第二课堂多创造课堂教学授课的机会,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去增强和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和能力,了解学生对音乐的喜好和需求,纠正不良的喜好和错误的理解,打开音乐教学更广阔的前景和天空。

(二)改善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给音乐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在教学过程中,生动、立体地加强了情境、情趣、情感的导入:活泼的画面、节奏鲜明富于动感的伴奏、详细悦目的解说及配合练习的实践题目。教学形象生动,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南国农教授在《电子教育学》一书中,用实验研究法对学习、注意力、记忆力几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研究表明:人们学习时,通过视觉获得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视觉和听觉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较大。而使用视觉媒体,注意力的比率为81.7%;使用听觉媒体的注意力为54.6%;前者比后者高得多。可见运用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提倡高雅音乐的学习与欣赏

良好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好的音乐作品不仅有鲜明美好的音乐艺术形象,而且有悦耳动听的音响,充满生活的气息,表现出朝气蓬勃的乐观情绪,可以振奋人的精神,发扬新的社会风尚。

古时,把音乐分为正音和邪(淫)音,正音可以移风易俗,净化人的心灵,邪音没有节制,会乱人心志。荀子是我国古代战国末期的思想家,他指出:“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因此,有“正声”效应的音乐对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团结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尽量让他们接触一些平静,广阔,有一定高雅情趣的音乐。使学生在接触音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个人修养也得到了提高。

音乐艺术教育研究:对于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1音乐对人身心的作用

音乐艺术教育就是以音乐为手段,以审美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音乐艺术教育对人身心健康的作用表现为以情感为主线,以审美为前提,以“润物无声”、“寓教于乐”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行为。

1.1音乐对人的物理作用

声音本身是一种声波的振动,是一种物理能量,而音乐则是具有一定频率、节奏和强度的声波振动,如果在传入人体以后,正好与机体内相应的振动频率和生理节奏相吻合,就能引起极大的反应,这种反应成为共鸣(或共振)反应。它能大大激发人体内所储存的潜能,使身体的某一部分由稳定的静止状态变为动态。例如,节奏鲜明而强烈的音乐,能振奋人心,使人心跳加快,肌肉绷紧;而节奏不鲜明、旋律缓慢轻悠的音乐,则对人起一种松弛和催眠的作用。与此同时,优美的乐音声波在空间还具有一定的扩散力和穿透力,它能迅速而直接地作用于大脑,提高脑神经的兴奋性,并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如酶和乙酰胆碱等物质的分泌,这些物质可以调节人体的血液流量,促进血液循环与唾液分泌、增加肠胃蠕动、加强新陈代谢。实践表明,优美的乐音可以有效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使人精神饱满,焕发出青春和力量。

1.2音乐对人的心理作用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情感。音乐对人的情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音乐可在心理和生理上形成独有的认知和感觉。当人们在进行音乐实践活动时,人这个审美主体会被音乐外在的构成形式与内在的情感意蕴所吸引和震撼,并随即产生出特有的、异样的、积极而丰富的情感心理活动。如欣赏作曲家冼星海所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伴随着那急风暴雨、巨浪滔天、惊心动魄的音乐声响,人们一方面会为之而兴奋激动、而热血沸腾;另一方面还会感觉到精神境界也变得高尚起来。再如,欣赏《春江花月夜》,当那流畅多变、委婉质朴、优美而典雅的旋律传入人们的耳鼓时,我们仿佛已经置于充满诗情画意的迷人景色之中,乐曲所描绘的春风和煦,皎月当空,山水相连,花月交融以及渔舟唱晚等大自然的情景,可以使人们有一种安静和轻松愉快的情绪。

音乐之所以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原因在于乐音的运动形态正好与人的感情运动形态在逻辑结构上相似:(1)它们都是一种可以流动与休止的时间性运动过程;(2)它们均可表现力度的增强与减弱、节奏的加速与抑制、以及极度兴奋和平缓等运动逻辑。一般来说,人的快乐情感总是与明朗、跳跃、向上、快速的乐音音型相对应。例如,肖斯塔柯维奇的《春节序曲》,乐曲开始所使用嘹亮的号声象征节日的来临,紧接着由木管与弦乐演奏出快速、活跃和流畅的旋律,则描绘出青年人尽情欢乐的场面。相反,悲哀的情感则往往与舒缓的节奏、较慢的速度、小调以及下行的音调相对应。例如,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乐曲一开始就在木管的低声区上奏出一个缓慢而压抑的下行主题,使人觉得郁闷、哀愁。作曲家正是运用了这种对应的逻辑关系,从而达到乐音形式与人的情感同构的目的。当这种微妙的乐音进入心灵的深处,并与人的情思相交汇,便会对人的心理气质产生深刻影响。

2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交流和表达的心理机能,这种机能随着人的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得到丰富和完善。然而我国大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还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他们虽有着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但很多学生的情感世界却变得空虚和冷漠,有的缺少朋友间的纯真和友谊,有的失去精神上的蓬勃与生气,而这些常常是导致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音乐艺术恰恰能改变人的这种深层的、隐蔽的、消极的内心活动,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实现心灵间的沟通,打开学生封闭的心灵。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音乐艺术教育可以调节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情感。目前,我国社会转型带来的紧张和压力不断增加,使不少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都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当他们遇到相对强度较大的挫折时,他们对社会的失望、对自己的自卑就会发生,有时形成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理疾病。对于这种心理状况,具有一定周期性的音乐艺术教育就可以加以改变。情感是音乐艺术的灵魂,任何一部音乐作品它都饱含着无比丰富的情感。当学生聆听或演奏(唱)具有不同情感的音乐作品时,内心便会产生一系列情感反应,从而达到调节不良情绪和情感的目的;其次,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人的个性和人格主要的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环境塑造的。在贫困、责备、苛刻、压抑、愚昧的环境中长大的人,很容易形成内向、孤僻、抑郁、自卑、急躁、冲动、固执、个人欲望强烈、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感情脆弱的人格。研究资料表明,人格偏执或情感偏激是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通过将学生置于音乐的环境中,可以将音乐承载的积极情感传递给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的不良个性与人格残缺可以有效地得到完善。比如,通过指导学生欣赏我国民间乐曲《喜洋洋》、《步步高》以及美国作曲家格什文创作的《蓝色狂想曲》等一些积极、乐观、轻快、使人兴奋的音乐,可帮助其克服一些性格的缺陷,使其变得乐观、开朗和大方;另外,也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如合唱团、舞蹈队、乐队、歌舞表演等音乐审美活动,以改变他们不善交流与表达的个性,以及由于其不良性格而造成的紧张的人际关系;,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学阶段是人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由于受多种价值体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并不容易。复杂而多层面的认识交织在一起常常导致学生人生观具有多元性和动荡不确定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很容易引发大学生偏激、一意孤行的行为,致使一时冲动,终生遗憾。通过经常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肖邦的《革命练习曲》等富有哲理性的音乐作品,学生的灵魂可以不断受到启迪和震动,自然情感升华成一种高级的情感,而这种高级情感正是一个人远大理想与正确人生观得以确立所必需的情感。

3结束语

总之,探索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音乐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还需要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笔者坚信,只要抓住规律性,利用音乐艺术教育 来指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必然为高校学生思想工作打开一个新的局面,为落实素质教育改革铺就一条有效的道路。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