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实用13篇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

1.大学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内定位模糊,造成课程设置和地位的边缘化

众所周知,大学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担着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重任,而且还肩负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使命,扮演着艺术教育的“公共角色”。其“公共角色”是指艺术教育在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充当的角色,亦即承担公共艺术教育的角色。它的产生为高校实施美育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使高等教育从以往只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的单一模式扩展到了全面育人,成为全面落实美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我国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国家教委对普通高校音乐课程的开设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如李岚清同志就曾多次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做出重要批示:普通高校应开设音乐课。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高校对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重视,同时也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开展,对当前普及高校的艺术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公共艺术教育的开设并没有像体育课、思想道德等课程那样有具体可行的文件规范定位,在实施过程中也没有规范性的要求和具体安排,国家教育部更没有把此类课程纳入到教学评估体系中。在这种定位模糊的情况下,高校的公共音乐课在课程、学时、经费、设施、编制、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得不到落实,使艺术类课程成了那种“无户口、无计划、无经费、五条件”的弃儿。

目前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开展的规范与否完全取决于“领导的重视”。有些高校的有关领导自身审美素质欠缺,且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教育,往往曲解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在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审美素质。从现实情况来看,公共音乐教育的开展和具体实施各高校的差异较大。有些高校的音乐教育受“领导重视”,无论在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内容效果等方面都比较好,基本上能满足学生选修的要求;而有相当一部分高校虽然设立了音乐课程,却并没有真正实施,在公共音乐类的课程设置上以及教学条件上一直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如有些规模上万人的大学至今尚无一间上音乐课的专用教室,无一架教学用的钢琴。普通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着公共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呈现单一化的趋向,如有些学校长期以来只开设一门音乐选修课,而就是这一门音乐选修课也只有一个学分、一个课时,有时还要限制学生选修。这样的现状无形中造成了公共音乐教育的畸形发展,使学生陷入矛盾之中,有些学生想选音乐类课程,但考虑到课时量少、学分有限怕完成不了学分只好放弃,而去选修了那些自己虽不喜欢但学分多的“实用性”课程。所以当有些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质问:“老师,不是我们要做音乐欣赏的‘下里巴人’,请问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何时提供给我们欣赏‘阳春白雪’的机会?”作为一位挚爱音乐教育的普通音乐教育工作者,除了心灵受到震撼之外,更多的是无奈。

2.大众传媒的误导影响到教育客体片面追求流行音乐,使得公共音乐教学内容的定位边缘化

普通大学的非音乐专业学生,由于在中小学阶段学习任务繁重,音乐课经常被占用,未能受到应有的音乐教育。即使他们当中有一定艺术天赋和音乐特长的学生,为了满足家长、老师对他们文化课学习的要求,也只能忍痛割爱,暂时放弃对音乐艺术的爱好和追求。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相对比较宽松,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便很自然地想学习音乐,以弥补中小学阶段留下的遗憾。

但是随着大众传播工具的发展以及有些传媒导向的片面化,对当代大学生审美心态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我们有些媒体报道追逐的是引导人们去注意歌星们的“一地鸡毛”,而对其之所以成为歌星的真正的“成功之道”却宣传甚少。这种仿佛无需任何演唱才能技巧就可一夜成名、名利双收的失实报道,对那些做着歌星梦而又成不了歌星的大学生的诱惑是势不可挡的。于是他们把一腔希望和激情投射在歌星、投射在自己的精神偶像身上,其审美心态也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某些片面倾向而扩张并显著化。

当今的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只喜欢通俗的、不需要多思考的“快餐文化”,只喜欢片面追随所谓的“潮流、时尚”,而忽略了作为一个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审美素质的培养,把音乐只是看成单纯的娱乐手段。在欣赏品位上,80%以上的人喜欢流行音乐,能说出大量港台歌星的名字和歌曲;很多大学生说我喜欢音乐,其实就是说我喜欢流行歌曲,流行歌曲成了音乐的代名词;部分学生误以为音乐欣赏课就是给他们听或者看一些当今流行歌手的演唱会,音乐欣赏就是欣赏流行音乐。在笔者对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89%的学生不会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人还不到5%,他们学歌只能随录音带哼唱;有些学生买一本音乐教材几元钱都会“节省”,但如遇当红歌星来开演唱会或签名售碟,不少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花掉自己几个月的生活费,为的就是买一张昂贵的门票,与自己崇拜的歌星见面。而对他们应该掌握的基本音乐知识,如交响乐、艺术歌曲、民乐、民歌、京剧等,这些学生既不了解也不感兴趣。因此,与对流行歌曲的狂热程度相比,公共音乐教学内容不受一些学生的重视,地位下降,呈现出一种边缘化的趋势。

转贴于

3.公共音乐教育的从属地位,使得教育主体即音乐教师成为高校可有可无的“边缘人”

音乐教育本来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或类型,有自己独特的性质、特征、功能、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有自己独立的教育目的即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完善的人。但有些高校的领导至今还没有脱离出作为传统的“乐以愉情”的观念,就是还是把音乐教育看作是德育或智育的一种手段或途径,把公共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看作仅仅是协助德育或智育更好地发展的辅助形式。所以在实践中,音乐教育在许多高校却是实实在在地处于“从属”的地位。它或被当作可有可无的“装饰性教育”而受到冷落,或被当作素质教育的点缀而呈现一时的“火热”。所以,在大学的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都有过尴尬的体验。多年来笔者感触最深的是作为一名从事大学公共音乐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面临着比其他教师更多的压力。因为普通高校音乐教师大多上的是选修课,工作量完全取决于学生选修人数多少而定,而课外辅导学生又不计入正常的工作量。这就使他们陷入了一方面要完成学校规定的课时工作量,但另一方面学校不开课或者课时量太少而无课可上的怪圈之中,也就是说公共音乐教师时时面临着“下岗”的危险。这种不公正已影响到公共音乐教师的评聘奖励等方方面面,如评职称要科研成果,但大部分学校公共音乐类的实践成果不计入科研,而英语、计算机过级、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多少文章是“一个都不能少”,没有什么“特殊性”可言。而有些学校里平时提供给公共音乐教师的科研经费却是出奇的少,甚至没有。有些学校至今还没有公共艺术教育指导中心,致使公共音乐教师在学校里既没有归属感也无发挥自己专长的“用武之地”。更有一些学校还规定各种比赛必须是必修课才有资格参赛,公共音乐课的教师连参赛的资格都没有。这种“边缘人”的地位严重地打击了公共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造成了一部分大学公共音乐课质量多年得不到提升的恶性循环。

二、大学公共音乐教育定位与改革的对策思考

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由于长期得不到解决,目前已使其发展陷入到一种危机之中,而导致这种局面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模糊。因此,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公共音乐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是消除其发展障碍,摆脱危机状态的主要途径。

针对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围绕着其准确定位而进行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明晰公共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

针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定位“边缘化”的现状,建议国家教育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完善公共艺术的教育管理体制。如可以借鉴国外如美国、西欧等国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把公共艺术法定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如同其他核心学科一样,从规范化、制度化入手,抓好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工作。建议把音乐、美术这两大类公共艺术鉴赏课规定设置为必修课,并保证一定的课时。公共艺术学科也要像专业艺术教育学科一样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估标准,把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各高校的教学评估体系中。各高校要把建立健全公共艺术教学机构当作大事来抓,巩固和提高公共音乐教育地位。

要加强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水平。各高等院校要加强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成立公共音乐教育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和讨论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要建立健全公共音乐教育教研室或公共音乐教育中心,并归口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以利于将公共音乐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要切实加大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投入。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场地、设备、设施这些必要的教学条件是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物质保证,各高等院校应在年度经费预算中列入公共音乐教育经费,确保公共音乐教育经费逐步提高,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要求和规定。

2.加强对音乐教育规律的研究,引导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提高其音乐鉴赏水平

科学的教育内容、灵活的教育方式、多种教育途径是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面对目前公共音乐教育开课率低的实际,高等院校一定要认真研究和调整教学计划。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既不能搞成专业性的技能训练,也决不能停留在一般性的音乐知识的普及上。课程设置应坚持必修与公共选修或个别辅导课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必修课以提高全校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为宗旨;而公选课的课程设置,面可以广一些,科目可以多一些,让学生有广泛的选择余地。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在选课时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选课原则,先修基础类课程,再选鉴赏类课程,再进行音乐艺术的实践,这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对于大众传媒的片面宣传而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让他们明辨是非。同时,出于对下一代的保护和健康发展考虑,国家应该加强对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方面的管理,鼓励它们多宣传积极向上的东西,限制它们对不健康东西的过多渲染。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利用大众传播的优势,不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高品位课外、校外音乐鉴赏和音乐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

对于当代大学生在艺术审美活动中所呈现出的求新、求变的流行趋势,我们无法“指导”其发展,但却可以“引导”其发展,只要我们把握艺术审美中的情感特征,就一定会激发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最终使我们的大学生认同艺术,享受艺术。

3.加强对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建设,提高公共音乐教育教师在高校的地位

要进一步确立公共音乐教育在普通高等院校教学中的地位,各高校要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开足开齐公共音乐教育类必修课和选修课,提高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学分,力求课时、进度考核等稳定化、正规化;挖掘人力资源,创造教学条件;鼓励音乐教师开设较高质量的音乐选修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需求。

针对目前公共音乐教育教师地位偏低、待遇低的问题,应不断改善公共音乐教师的教学处境,提高其生活待遇,以确保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要根据学校规划和发展计划,配备、充实公共音乐教育师资,保证公共音乐教育教师的数量;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稳定公共音乐教育教师队伍,把热爱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师充实到教学岗位上来;要根据公共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合理计算公共音乐教育教师的工作量,并在学习、工作待遇方面与其他专业教师同等对待;同时,广大公共音乐教育教师也应注重师德修养,自律、自尊、自爱,树立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和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提高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质量;努力学习,加强自身文化理论修养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努力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和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篇2

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精心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符合自身教学的课堂导入

好的课堂导入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如果让课堂导入能生活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诸如我给学生在讲附点节奏的时候,我运用了学瘸子走路的方式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附点节奏,“学瘸子走路”把附点节奏生活化了,不但激起a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了这种节奏。

通过媒体,导入新课,是教学中直观原则的具体表现,是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结合视觉来感受教学内涵。它能使繁琐的东西简单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它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除了以上的导课设计外,在音乐教学中导课的方法还很多,如故事、舞蹈、配乐朗诵、简笔画、谜语、欣赏、情趣导课等。如前所述,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好的导课,就是聪明教师智慧的体验。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激励、唤醒和鼓励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生只有在优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会对音乐产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优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会对音乐产生兴趣,拥有了兴趣,即便是最枯燥、最难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也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被学生轻轻掌握。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要用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不要让学生在教师规定的范围里兜圈子。

例如:在音乐课上设计“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有情节的表演活动中但当一个角色,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状态,又真正实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乐”;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如果把音乐与游戏结合起来,开展游戏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乐感和美感的一条有效途径。如:做节奏游戏时,教师击掌拍出一段节奏,让学生来模仿,在熟悉游戏后,为加深巩固,可以让一位学生来做小老师,让其他学生来模仿,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出题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加深记忆。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唱、奏、舞、戏、竞赛等综合活动,给学生提供多种渠道接触音乐,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他们在音乐的世界中得到无穷乐趣。

三、教师只有在正确理解与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怎样使音乐课深受学生喜爱,变“要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发挥出音教的特殊教育功能,这已成为不容推委的重要课题。因而,新课程对传统意义上的“以知识技能掌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呼唤着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天地之间的歌》教学中,教师事先制作太空人的服装,将教室装扮成望角,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设计导言,创造悬念:“同学们有谁去过太空?想不想去?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遨游太空,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伴随着神秘的富有情趣的音乐,徐徐拉开望角的幕布,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群星闪烁、浩渺无垠、充满奥秘的太空世界。学生兴趣浓厚。教师又设计由学生扮演银光闪闪、栩栩如生的太空人,与学生做游戏,通过太空人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教育,让教学活动变成一种充满乐趣的活动。教学设计是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具体化为每一节课的高标准、高难度、高效率的教学活动,要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灵活而具体地进行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内容,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乐学、好学、会学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及预期的目标,让我们的音乐课变得更加精彩!

四、教学公开课要注重实效性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篇3

1.高职高专未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音乐

目前, 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开展的规范与否完全取决于领导是否重视。有些学校的音乐教育受领导重视,无论在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内容、效果等方面都比较好,基本上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有些学校受显在或潜在的因素的影响,往往把注意力和主要精力放在容易见到效果的专业教育及科研等方面,而对收效较慢的音乐艺术教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部分高职高专虽然设立了音乐课程,却并未真正实施,在公共音乐类课程设置上及教学条件上一直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有些规模上万人的大学至今尚无一间上音乐课的专用教室,无一架教学用的钢琴。究其原因,还是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2.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定位模糊,造成其地位的边缘化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特别是教育部对高校音乐课程的开设作出的明确指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高专对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视,同时也推动了高职高专音乐教育的开展,对当前普及高校的艺术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公共音乐教育的开设并没有像体育课、思想政治课等课程那样有具体可行的文件规范定位,在实施过程中也没有规范性的要求和具体安排。在这种情况下, 高职高专的公共音乐课在课程、学时、设施、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得不到落实,使音乐教育课程成了无户口、无计划、无经费、无条件的弃儿。

3.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呈现单一化趋向

目前高职高专公共音乐类的课程设置一直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普遍存在公共音乐课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呈现单一化的趋向。如有些学校长期以来只开设一门音乐选修课,而就是这一门音乐选修课也只有一个学分,有时还要限制学生选修。这样的现状无形中造成了公共音乐教育的畸形发展,使学生陷入矛盾之中,有些学生想选修音乐类课程,但考虑到学分有限怕完成不了学校要求修满的学分只好放弃,而去选自己不喜欢但学分多的实用性课程。

4.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

目前各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局面存在凌乱、深浅不一和各自为政、不尽如意的现实状况。有的学校公共音乐教师在某一方面的教学实力突出,编写的教材也相对好一些或者至少是有教材的,有的学校音乐教师教学实力相对薄弱,教材的编写也跟不上来,或者随机性的使用选购教材,致使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教材系统上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

二、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发展面临困难的对策思考

1.高职高专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不仅可引导学生认识真、善、美,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学生对美的感悟,而且它还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把金钥匙。而音乐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则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像音乐一样,才可以直达人们的灵魂。实践证明音乐教育恰恰是培养形象思维最好的途径之一。所以各高职高专应加强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公共音乐教育各个方面的开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明确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针对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定位模糊的现状,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公共音乐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完善公共音乐教育管理体制。建议把公共音乐艺术鉴赏课规定设置为必修课,并保证一定的课时。建议各高职高专加强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成立公共音乐教育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和讨论公共音乐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公共音乐教育教研室或公共音乐教育中心,并归口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以利于将公共音乐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建议加大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的投入。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场地、设备、设施这些必要的教学条件是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物质保证,建议各高校在年度经费预算中列入公共音乐教育经费,确保公共音乐教育经费逐步提高,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要求和规定。

3.加强对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建设,合理设置其课程体系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篇4

二、主要工作

1.落实教学常规

组织好备课组教师对新教材的研究,掌握新的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学好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同时,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围绕课题积极开展教学工作,把每一节课上得有声有色。

认真落实高中学生模块学分认定工作,抓好备课组集体备课、备课组教研活动,促进老师做好个人备课、听课、教案书写、教学计划、教学总结等教学常规工作,学期结束要做好学生期末成绩统计工作。认真组织好老师上好科组公开课、学校公开课以及各种交流研讨课。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区、市教研活动,争取机会输送部分老师参加大型的全省或全国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做好新加入本备课组的年轻老师孙莹瑛老师的辅导工作,帮助她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与教研学习,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以保证和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2. 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学校优质课的评比

本学期我校将开展优质课评比。高中音乐备课组将根据学校下发的通知,尽早选定参赛的老师以及课题。组织备课组其他老师积极帮助上课者听课、修改、提高。要在比赛中体现本学科特点,以充分的准备应战,赛出水平、赛出风格,为备课组争得荣誉。

3.推进第二课堂的学科培优工作

积极开展学科竞赛,通过第二课堂的培优活动,培养一批艺术尖子,排练、储备精品节目。第二课堂计划开设两门校本课程,曾倩雯老师开设《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孙莹瑛老师开设拉丁舞课程。

积极扶助学生会和团委做好各种艺术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并积极参与活动的各个环节。继续举办“师生同乐”每月歌会活动。

4.做好音乐高考生的辅导工作

继续做好音乐高考生的辅导工作,主要抓好20xx届两名学生广东省专业联考的考前辅导冲刺。同时还要开展高一年级新生音乐水平情况的调查统计,音乐高考相关政策与常识的普及宣传等工作。确定初期培养目标,每周两次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培训课程,培训音乐联考所有专业都必须要通过的必考科目《乐理与视唱练耳》

5.做好艺术社团指导工作

辅导、协助学生会和团委做好艺术社团的辅导工作,是艺术科老师的常规工作之一。尤其是由音乐备课组负责指导的社团,一定要落实好各项目的辅导工作。在新学期的新生中,要做好招收新的社团成员工作。积极扶助各社团搞好各种演出、排练和校外联谊活动,使我校社团活动再上一个新台阶。

6.严格音乐专用室的管理

音乐专用室的管理工作要做详细的安排,责任到人,并定期检查。要确切落实专用室的管理和使用制度,做好各场室有专人开启、保管、负责。使各器材既要充分运用,又要爱惜保护,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7.做好天河区科研小课题“和声引领旋律创作教学法”的课题研究工作。

8.继续完善高中办学水平评估的资料整理工作。

高三音乐备课组工作计划一、开展好音乐教研活动和兴趣小组训练

1、要求组内音乐教师能认真备好音乐课,形式多样的上好每一节音乐课,在音乐课堂中,体现音乐的审美价值,引领学生体验音乐音响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2、学期结束,在音乐评价上采取灵活的手法,把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期终的音乐考评结合在一起,并且鼓励学生去创新音乐的表现手法,努力做到全方位的去评价每一位学生。

3、组织音乐备课组全体音乐教师学习新课程,全体成员进行集体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并积极进行校本教研,在本学期本组教师要人人争创优质课,上好公开课,做好公开课评价标准与评价总结。

4、进一步加强兴趣小组的训练,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总结。本学期重点是舞蹈队、合唱团和器乐兴趣小组的活动。

5、做好音乐艺术生的高考前期指导工作,全组教师要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做好此项工作。

二、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相关活动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篇5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Public Music Course

LI Chun

(School of Art,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7)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已越来越受到普通高校的关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也渐渐明晰,但公共音乐课程建设的薄弱与滞后已经成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长期以来,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实用主义的倾向,没有意识到公共音乐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强,没有系统的教材和一大批训练有素的公共音乐课教师。这些严重影响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普通高校音乐课程的重要意义,加快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建设。

公共音乐课程建设是现时普通高校公共课程的重要补充,它有益于高校课程结构的完善,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完善人格,推进高校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1、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看公共音乐课程建设的意义

艺术素质教育历来是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的重要措施和途径,对于人格的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艺术教育重要构成的音乐教育以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修养为根本,使学生成为道德美好、情操高尚、心灵纯洁的人。这与教育的整体目标――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相一致的。

我国古代已知将音乐中的“五音”与人的性情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懂得音乐艺术对陶冶人的思想情操的特殊作用。《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十分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将《乐》与《诗》、《书》、《礼》、《易》、《春秋》并称六经,作为教育的内容。

而今天作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重要途径的公共音乐课程更应成为完善学生人格的工具,提高意识性和使命感,以在实现教育的整体目标中起重要的作用。通过课程的开设,在提高审美修养和音乐能力的同时,促使大学生了解音乐与人类、音乐与民族、音乐与生活、音乐与情志、音乐与政治、音乐与历史等各方面的联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从丰富大学生的情感看公共音乐课程建设的意义

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人类语言(狭义)表述不尽或根本无法表达的心境、情感常常借助音乐手段尽情倾诉。苏联音乐美学家万斯洛夫深刻地指出:“音乐能够以特别充分、确切、完全、生动的方法表现人的情感,因为音乐能够在感情的一切最细致的变化和相互转变中表现其力度和过程。” ①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都是以情感因素为前提的。局促低沉的音乐使人伤感忧愁,舒缓和畅的音乐使人气顺神闲,粗犷张扬的音乐,使人血脉亢奋……人的情意是千差万别的,音乐作品表达的情意也是千差万别的。如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情趣的歌曲,有的雄浑,好像千军万马驰骋沙场,如《保卫黄河》、《到敌人后方去》等;有的细腻,犹如春蚕吐丝晶莹剔透,像《军港之夜》、《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有的热烈,恰似万丈火焰熊熊燃烧,如《亚洲雄风》等;有的刚健,酷似万丈瀑布一泻千里,如《大江东去》、《大路歌》等。

具有音乐修养的人必定是情感丰富的人。因为音乐流动的旋律美,跳动的节奏美,和声的色彩美,曲式的结构美等都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激发人的情感。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建设有助于大学生提高音乐素养,在充分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容和艺术形象的同时接受音乐的情感熏陶。当优美的音乐旋律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节律产生共振,进入音乐的审美情境时,大学生便会产生情感变化,充满了对生活、生命的挚爱,增加了自信和力量。

3、从开发大学生的智力看公共音乐课程建设的意义

音乐教育还是智力投资,是人力开发的组成部分。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更是以想像为基础,它贯穿于音乐的创作、演唱(奏)、欣赏过程中。李岚清同志指出:“音乐的功能还不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都有帮助。”音乐教育在当代和今后的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已不只是在音乐和美育本身,也成为整个智力开发的组成部分。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认为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学,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音乐的特殊功能和它的美学特征,决定了它对学生的音乐记忆力、音乐思维力、音乐想象与联想力,以及对大脑思维活动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音乐艺术作品本身是词曲作者的“一度创作”,而将音乐艺术作品再现给听众,则是歌唱家、演奏家的“二度创作”,听者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欣赏、感受、领悟及联想则是“三度创作”。音乐包含了三次创作性活动,特别是在“二度创作”和“三度创作”的审美过程中,学生可以尽情的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在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中翱翔,极大地开拓了他们的精神视野和认知范围。如欣赏笙独奏曲《草原巡逻兵》,那带有内蒙古草原民歌风格的轻快、昂扬的旋律与那模仿奔跑的马蹄声的节奏,及曲中插入的一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主题变奏,一幅草原巡逻兵的画卷便展现在脑海中:一队威武的草原骑兵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由远而近向我们驰来。

音乐能使人充满激情和幻想,从而使思维活跃,灵感迸发,精神愉快,疲劳解除,效率提高。大学生长期为“主课”所累,过度的抽象思维不仅累及左脑,而且也累及与此有关的其他器官,产生思维疲劳。音乐教育所需要投入的生理器官比其他学科要多,它要学生眼看,耳听,口唱,脑思,手动,形成全身运动,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消除思维疲劳,而且大大提高思维的效率。可见音乐可以促使左右脑平衡发育和发展,其促智功能主要表现在它能使学生从感性、理性两方面获得发展并保持相对的平衡。

课程设计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做出的规划和安排,它涉及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等各有关范畴。公共音乐课程设计主要包括编制公共音乐课程目标,选择公共音乐课程内容和确定公共音乐课程结构等几个基本环节。

1、编制公共音乐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的结果预设,反映了课程设计的教育价值和基本要求。作为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课程目标的编制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结构的确定提供了现实的依据,制约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结构的确定等后续设计工作。

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一方面,培养目标需以课程目标为中介才不致落空,注意把培养目标转化成课程目标;另一方面,课程目标需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才不致盲目,注意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衔接。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培养目标就要求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必须从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出发,进而促进大学生独立、完善、健全人格的建立和形成,并以此为其价值追求体现于课程目标之中。

关于课程目标的陈述方式,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拉尔夫•泰勒曾经精辟地提出:“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 ②从“行为”和“领域”两个方面来陈述课程目标,这是泰勒对课程理论的杰出贡献。据此,我们认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目标至少应当涵盖这样三个方面:

⑴认识和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培养音乐实践能力;

⑵认识和了解音乐美学理论,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⑶认识和了解音乐艺术发展史、音乐经典作品,培养音乐批评能力。

2、选择公共音乐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指学科内特定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音乐艺术内容及其丰富,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中全部学习,这就有了一个内容选择的问题,使选择的内容进入课程,这就叫做“课程选择”。课程目标一旦有了明确的表述,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和大体的框架。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内容应当由四个部分组成。

⑴基础乐理。基础乐理是音乐科目中系统介绍音乐基础知识的课程,它包括乐音的特性、节拍、节奏、音程、调式、和弦、调性关系、基本曲式结构以及记谱法等内容。它是打开音乐之门的第一把钥匙,是实施视唱练习、音乐欣赏等后续课程的基础。掌握基础乐理也是学习演唱、演奏等专项技能的前提条件。

⑵视唱练耳。视唱练耳是一门综合性的音乐实训课程。这是练习者运用音程、和弦、调式、调性、节奏、节拍、旋律等乐理知识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表达等的综合性练习,是学习者逐步理解、领悟、掌握一套音乐的基本法则的过程。其实质是对音乐的基本语汇、语法、乐感、音色、审美观念等一系列文化属性的掌握和运用。

⑶音乐欣赏。音乐欣赏是以欣赏者的音乐审美经验为基础,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对音乐本身的形式美予以认识,并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曲家本人的生活经历等各种非音乐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的课程。欣赏者通过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像联想、理解判断等心理活动去体验、发现和判断音乐的艺术价值,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的愉悦。

⑷音乐艺术发展史。音乐艺术发展史是研究和阐明音乐艺术发展史实和规律的课程。梳理音乐作家及其作品、表演艺术家及其风格等音乐文化历史,探讨音乐艺术发展的轨迹,揭示音乐艺术发展的科学规律,展望音乐艺术发展的历史走向,这应当是学习和研究音乐艺术发展史课程的基本任务。

3、确定公共音乐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它是课程组织的基本线索和脉络,又称课程要素,课程结构需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对精选的课程内容进行编排设置,以形成一个合理的组合。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结构应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三种形式。具体结构如下:

⑴必修课:乐理、视唱。

⑵选修课:音乐艺术发展简史、音乐欣赏。

⑶讲座:声乐演唱艺术、器乐演奏艺术、中国戏曲演唱艺术。

作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其目标、内容和结构不必与专业院校音乐课等同,学习的目标可降低一些,内容可浅显一些。乐理、视唱作为最基本的音乐素质,是学习音乐的敲门砖,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有利于将来自学音乐,欣赏音乐。乐理知识与视唱可以在同一次课中穿插着进行。音乐艺术发展简史与音乐欣赏亦可作乐理、视唱的后续课程,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有着极大的帮助,它们也可穿插在同一次课中进行。声乐演唱艺术、器乐演奏艺术、中国戏曲演唱艺术讲座主要针对那些对音乐有着特别的兴趣爱好或这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开设。

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建设过程中,还有两个与此密切关联的问题不容疏忽,那就是教材编写问题和师资问题。

1、教材编写

公共音乐课程目标、内容和结构设计确定之后,紧接着要解决的便是公共音乐课教材的编写。因为没有高校公共音乐教材,公共音乐课教学便是一句空话。长期以来,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意识淡薄导致了公共音乐教材的残缺;反之,公共音乐教材的残缺又导致本来就已经十分淡薄的公共音乐课程意识更趋淡薄,形成一种不良循环。现行的高校公共音乐课教材基本上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的某些歌曲或器乐曲,缺乏系统性,也有的是教师直接选用音乐专业使用的教材,缺乏针对性。这种毫无系统性毫无针对性的音乐教材,无论如何日也无法担负起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因此编写适合高校公共音乐课使用的教材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紧迫的。

对于高校公共音乐课教材的编写体例,目前至少存在四种不同意见:一是以音乐欣赏为主的纯欣赏型系列;二是以“音乐表演”为主要内容的纯实践系列;三是以音乐专业课程为基础,进行简单化处理的简化系列;四是以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系列。笔者以为高校公共音乐课教材的编写应当采用第四种编写体例。这是因为:一、音乐理论之所以成为理论,乃是其具有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坚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是坚持科学性的反映;二、坚持以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扩大音乐视野,既可提高音乐理论水平,对实践进行指导,又可以在音乐实践中检验对音乐理论把握的程度,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教材编写应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既不能太过于专业,因为它不是专业音乐教育的教材,也不可以过于简单,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大学生,他们有着较宽的知识面。为使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材切合实际,在编写教材时,应符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征,知识的传授应循序渐进,体现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原则。

对于高校公共音乐课教材的编写方式,目前可以采用的,一是以学校为本,自行组织开发,经过一段实践加以总结,进行学校间交流,形成普适性教材;二是有关学校组织协作开发组,共同完成教材编写任务;三是由部或省牵头,以招标的方式发编,成果由部(省)专家组最终审定。三种方式各有所长,但我们仍认为以第三种最为妥当,但若目前条件不成熟,可以先采用前面两种。

2、师资培训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离开了教师的作为,课程建设同样是一句空话。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建设期待着既了解高校学生的实际,又精通承担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对于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师本身和学校往往都不太重视,甚至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因而重视公共音乐课程建设,全面了解、精通公共音乐课程教学规律、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教师为数不多。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面对的是各个专业的大学生,他们会从不同的专业角度,不同的理论层次对音乐教育形成和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和问题,他们文化知识层次较高,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音乐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师需要有广博的音乐知识,及鉴赏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必须提高教育业务水平,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为此,对于公共音乐课教师的培训势在必行。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篇6

学院现有教职工108人,专任教师9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1人,讲师48人;博士3人,硕士52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一千余万元。拥有11个实验室、3个专业展厅、4个排练室、1个音乐厅、1个虚拟演播厅以及12个教学实践基地和6个产学研基地。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陕西省特色建设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

学院还与泰国斯巴顿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建立了办学及学术交流合作关系,并在美国蒙格马利大学举办画展。学院先后有90多人次获得国内外艺术奖项137多个(入选国际性专业展览22件次)、国际国内声乐和器乐大赛奖87余项。

招生专业介绍

设计学类

设计学类包含公共艺术、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三个专业,按大类招生、大类培养。

公共艺术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创意能力,能在室内外公共空间中进行艺术创造与视觉设计以满足相应的城市环境美化与人文关怀需求的专门艺术设计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通过艺术造型能力与视觉设计能力的训练,掌握现代城市的公共景观、公共场所等领域空间造型规律,学习与培养艺术工程、艺术化设施、陈设艺术品等设计、制作及施工能力。本专业要求学生分别对公共艺术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涵盖公共艺术本体形态、艺术形式、创作形式、创作观念、方法、技巧及审美意识等综合内容。

专业方向: 陶瓷雕塑方向、现代壁画方向。

主要课程:公共艺术概论、公共景观设计、公共展示设计、公共设施设计、材料与工艺、中国民间美术史、当代艺术思潮、数码图形处理、雕塑基础、陶瓷基础、雕塑表现、陶瓷表现、壁画基础、浮雕基础、壁画表现、浮雕表现等。

实践环节:陶瓷雕塑方向主要有:陶瓷材料雕塑、传统与现代艺术性陶艺、日用陶瓷、陶瓷工艺品等;现代壁画方向主要有:壁画设计与制作、壁画材料应用、壁画综合表现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各级市政规划局、交通部门、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创作、设计、研究、教学及艺术工程管理等工作。

数字媒体艺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数字化信息与传播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类产品设计、开发、制作、传输、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相应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能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在审美与技术两个层面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领域、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领域、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领域、专业设计机构、企业、传播机构、院校、研究单位从事数字媒体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专业方向: 数字游戏3D设计方向、UI与游戏原画设计方向。

主要课程:3D模型基础、专业造型基础、专业设计基础I、专业设计基础Ⅱ、动画设计、数字影像技术、 3D动画设计与引擎测试、UI设计、动态图文设计、视觉表述。

实践环节:风景写生、毕业考察、职前定岗实习、行业考察、行业实习。

就业方向:动漫或游戏原画设计师、3D 游戏设计与制作岗位、APP 设计师、游戏UI界面设计师、商业插画师、多媒体制作师。

视觉传达设计

培养目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具有较宽的视觉传达理论知识,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掌握设计方法并具备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地方文化创意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能以“平面设计”作为信息沟通和表达的形式,针对社会机构通过系统有效的方式传递信息、价值或表达某种体验,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并熟练掌握现代化设计手段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专业方向: 平面设计、插图设计。

主要课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有:视觉传达基础、视觉表述、文本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插图综合设计、影像与设计、综合媒介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丝网印技术、插图与设计、图形创意等。

实践环节:风景写生、毕业考察、企业实训。

就业方向:媒体的版面设计、创意设计、企业的形象设计及导入、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出版社编辑设计师,书籍装帧设计师、杂志编辑设计师、信息设计师、广告创意策划、公共区域导视设计、平面媒体的插图设计、绘本设计、公共图形、时尚设计和多媒体应用设计等。

美术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知能并重、开放兼容”的人才培养目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注重学生“知识、能力 、素养”的个性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让学生具备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科研、美术评论和编辑、艺术文博等工作能力。

专业方向: 中国画方向、自由视觉表现方向。

主要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美术教学方法论、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美术概论、油画、版画、设计、摄影、美术评论、自由绘画、综合艺术实践、民间造型艺术研究、工笔技法、写意花鸟技法与写生、写意山水技法等课程。

实践环节:风景写生、民间美术考察、毕业考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

就业方向:可从事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美术研究、艺术文博等方面的工作。

音乐表演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传承地方传统音乐、适应现代音乐发展现状需求,具备音乐表演(演唱、演奏)等方面的系统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能够在各级各类艺术演出院团、教育单位、文化传播和演艺公司、基层文化馆、文化艺术培训机构、电台、电视台、媒体、文教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工会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音乐教学、艺术辅导、社会培训、音乐采编、音乐活动策划等有关文艺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专业方向: 民族乐器演奏专业方向:二胡、竹笛、古筝、扬琴、琵琶、打击乐(排鼓、中国大鼓)等;声乐表演专业方向: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流行唱法;西洋乐器演奏专业方向: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双排键、打击乐(军鼓、爵士鼓)等专业。

主要课程:声乐、钢琴、器乐、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歌剧、声乐艺术史、合唱与指挥、形体、重奏、合奏、钢琴即兴伴奏、电脑音乐制作等课程。

实践环节:西安鼓乐排练、歌剧排练、声乐排练、民族器乐排练、专业比赛、校外演出项目组织策划、毕业音乐会管理与实施等。

就业方向:社会文艺演出院团、教育单位、文化传播和演艺公司、基层文化馆、文化艺术培训机构、电台、电视台、媒体、文教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工会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音乐教学、艺术辅导、社会培训、音乐采编、音乐活动策划等有关文艺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音乐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与一定研究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以及一定的表演能力,具备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和伴奏、合唱指挥、中外器乐演奏以及舞蹈的基本技能;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机构工作者、艺术工作者。

专业方向: 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

主要课程:声乐、钢琴、中外乐器、舞蹈、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中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合唱、合唱指挥常识、歌曲编配与弹唱、电脑音乐创编以及教师教育类理论课程和技术应用类课程。

实践环节: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声乐及器乐作品排练、专业比赛、校内外演出项目组织策划与实施、毕业音乐会等。

就业方向: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师,社会培训机构教师、教育管理、文艺表演人才。

戏剧影视文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够适应戏剧影视快速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能在影视制作公司、文化传播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影视剧项目策划、审核、创作,影视剧拍摄和制作,戏剧影视评论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实际工作。

专业方向:影视策划与编剧、影视拍摄与制作。

主要课程:中国电影史、世界电影史、艺术概论、影视概论、影视美学、视听语言、经典影片读解、影视导演基础、影视摄影、影视剪辑、影视编剧理论、新媒体推广与营销、文化产业概述等。影视策划与编剧方向课程:剧本策划与创意、剧本分析、剧本写作、新媒体创意与策划、文案基础写作。影视拍摄与制作方向课程:短片创作、后期特效、纪录片创作、录音基础、新媒体技术与运用。

实践环节:专业采风、行业考察、专业实习,影视短片创作、编剧、小剧场工作室实训项目以及影视自主创新训练项目等。

就业方向:在影视制作公司、文化传播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影视剧项目策划、审核、创作,影视剧拍摄和制作,戏剧影视评论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实际工作。

报考条件与录取原则

报考条件:符合2018年生源省份高校招生考试报名条件。

录取原则

1.专业课成绩的使用:我校所设考点省份的考生文化课成绩合格且专业课通过生源所在省份专业课统考并合格后,使用我校校考成绩;我校未设考点省份的考生文化课成绩合格且专业课通过生源所在省份专业课统考并合格后,使用生源所在省份专业课统考成绩。

2.录取原则:除在陕西省编导类专业课统考过线,按文化课成绩择优录取外,其他各专业均按照文化课成绩过线,按照专业课成绩择优录取。

校考考试内容

1.美术类:科目:素描、色彩。总分:200分。考试时间各科3小时。

2.音乐类: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在湖南组织校考,考试内容如下: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篇7

二、转变教师思想,调动学生兴趣

在地方高校开设艺术类课程,尤其是音乐类公选课,首先就是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授课思维,由“教师主导课堂”转化为“以学生为本”,侧重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以引导的方式教学,教师真正做好“答疑者”的角色,这也顺应了时下教育改革中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我认为,我们应该从音乐赏析入手,沿着音乐史的发展为主线,穿插相关音乐理论知识,这样在地方高校中开设音乐公选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就给我们音乐教师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首先在选择教学内容上要多动脑筋,应注意音乐的审美价值;其次,要明确学生在这个赏析课上需要收获到的知识。每一部音乐作品都要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在选择供学生欣赏的作品时,不仅要注意音乐形式、音乐风格、音乐语言,更要注重其所带来的对心境的影响等。另外,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地方综合性高校的学生接受度,一定不要以音乐专业技术与音乐理论为教学主导;或者是选择一些有学术争议的音乐作品给学生欣赏。而是尽可能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从而慢慢引导学生去体会音乐的内涵,逐步达到提升鉴赏能力的目的。地方高校的音乐公选课面对的是全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正因如此,我们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就不能把教学目的定得过高,不能期望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音乐公选课就会演奏一门乐器,会进行一种表演,这肯定是不现实的。所以,音乐公选课在地方综合性院校就得侧重于“欣赏”,只要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喜欢音乐,让他们对音乐真正有所了解,就算是初步达到了教学目的。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注意所要欣赏的音乐作品是否具有代表性。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大学生绝对都是流行音乐的忠实粉丝,他们对音乐的理 解也仅停留在歌曲的风格上,不论是国内的,还是日韩的,或是欧美的,他们能辨别出来的最多也就是歌曲的国家,其他的,至于歌曲的情感、音乐的走向或者作者的创作背景都是不被他们所重视的,因此,我们要利用好课堂,选择一些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把我们要传达给学生的优秀文化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承下去。当然,教师同样要保留和尊重大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对他们所追求的新思潮加以正确引导和认真对待。比如说,学生钟爱流行音乐,我们可以在音乐公选课上给学生讲授流行音乐相关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一些流行音乐创作者的创作背景,从而使学生能够逐渐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眼中的流行音乐,这也丝毫没有违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初衷。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篇8

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显示但比显示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形、曲艺等。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修养,更为重要的是,艺术以提升人生境界为目标,为此,发挥它的人文教化功能,可以通过艺术教育课程这一审美活动来提高文化修养,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精神、有境界、有胸怀、有教养的高尚的人。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与高校其他公共课程一样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目前高职高专艺术教育课程存在诸多如有名无实、课时量不足、开课形式单一、考核评价不规范等情况: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现状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在开设及教学质量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置有名无实。在高职教育急剧发展的大背景下,有些高职院校在自身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的情况下,往往只是迫于政策要求,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公共艺术课;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于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没有给公共艺术课留下必要的时间。

2.课程管理不够规范。公共艺术课大都是任意选修课、限选课或通识教育选修课。大部分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的开设都是由教师本人申请课程,所在教学系审查同意后上报,院教务处组织专家组听讲后审批,但在审批后,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而且上课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晚上或周末,学生缺课现象严重。显然,对公共艺术课的管理很不规范。

3.课程内容杂乱无章。公共艺术课的课程管理机制导致课程内容没有章法,随意性很大,一般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有些任课教师上课往往只是为了打发时间,基本没有教学大纲、没有讲义、没有教案。

4.课程师资力量薄弱。有些非艺术类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师都配备不齐的状况下,更加缺乏艺术类教师,公共艺术课教师都是外聘的。从整体看,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任课教师都比较年轻,大多毕业于艺术专业院校,文化底蕴欠缺。

5.课程教学设施稀缺。有些非艺术类高职院校在保障专业课程教学设施都自顾不暇的情况下,一般是不会考虑公共艺术课教学设施建设的。很多学校缺乏专用的艺术教室,公共艺术课训练像打游击,到处找地方,经常在楼道里、遗弃的旧实验室里进行。艺术活动场地更是匮乏,没有礼堂,没有剧场,没有普通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空间。

二、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

艺术课程在目标定位上,要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体发展为总目标。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艺术活动使学生达到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要运用艺术感人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从某种程度上讲:艺术教育就是“美育”,是当代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艺术教育课程的管理

1.应当把艺术课程教育纳入学校计划应当纳入到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计划的作用在于指导行动。艺术教育只有正式地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当中,才能保证内容进程和质量的落实。

2.还要拓宽实践途径,加强学生文艺杜团建设。

普遍开展学生中的群众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多学、多看、多做、多想,对于教师来说,由偏重艺术知识技能传授的逐段递进,转向强调学生艺术整合能力和多种文化素养的培养。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前提,强调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文化背景、科学认识的紧密联系。艺术课程要改变学习内容单一、高深、繁多的专业化倾向,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及其他形式的活动,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被学生掌握。

3.加强校艺术团的建设,请进来,走出去。

把学校的各类艺术尖子学生分类辅导、集中训练、精心排练、请校内外专家做讲座、面对面进行辅导,然后经过精心编排的一些艺术作品再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慰问演出,这样使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又能够体验到艺术实践的魅力。

四、艺术教育课程的设计

艺术课程的设计强调不同艺术门类、不同学科之间的连接与相互渗透。高职院校艺术课程的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既可以从一个艺术门类切人,达到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也可以从设计上就是多个艺术门类的兼容互通,甚至可以打破学科的界限,围绕艺术课程的内容,同非艺术学科连接,进行更广泛地综合。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使学生衡够同时轻松、快乐地获得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经验和艺术能力,同时培养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和发展。课程设计立足点的变化,将会使艺术课程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讲,传授给他们的都应该是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的知识,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懂得和欣赏美,从而发现美。学校以开设选修课、讲座,校团委牵头举办一些相关活动及社团活动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自行选择,既尊重学生的意愿,也给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五、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

高职高专的学生注重于实践课教学,由偏重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输和训练,转向强调教学中的“双主体”互动关系以及学生体验性、研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家质和教学的需要,组织多种形式的综合艺术教学活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对打破统一固定的教学模式.广泛开发教育、文化资源,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个性化的教学等,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教学中,艺术课程强调在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圈中,在师生、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共同参与中进行教学活动。以音乐教学为例:一直以来.谈到音乐教育,人们便会很自然地与是否识谱、会乐器、会唱歌等具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即把音乐教育看作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实这种传统的音乐教育观是十分片面和狭窄的,它既忽视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诸多功能,更忽视了学生个体多方面的价值,只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见物不见人,因此,教师首先应着眼于对学生学习方式上的研究和改变,改变以往那种只重视教师“教”,而忽略了学生“学”,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那种教学棋式。其次,教师应该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音乐艺术在培养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地位和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探索出一套新的方法和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六、艺术教育课程的评价

高职高专艺术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和深化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公共艺术教育必须紧紧抓住艺术欣赏和审美欣赏这个关键,加强人文精神的传播和渗透;同时,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强化课程的改革创新,以创新求发展,将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全部的艺术教育当中;将能否成为促进全面素质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和达成的重要手段,作为评价体系的基本支撑和核心指标。

(一)综合性原则

在学校艺术教育评价中既是综合的,也应该是多维的,这样才能促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我们认为学校艺术教育注重的不是学生掌握其技术的精湛程度,而是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评价中要体现出对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与能力、创新意识、原有能力基础上的提高程度等方面综合评价,形成对于学生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准确到位的实作参与、分析评价的表述参与的多维评价体系。

对教师的综合性评价:每学期主要通过教务部门与学校艺术教研室的教学常规检查以及通过校园网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结合对教师的工作成绩等方面的考核作出综合评价。

(二)实践性原则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艺术教育,从本质上讲,他不属于理论学科,而应该是属于感受艺术为主的实践性学科。因此,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应该结合对学生评价构成的“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准确到位的实作参与、分析评价的表述参与”评价方式,创设尽可能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和多种活动途径,包括可以在课堂的说一说、动一动、学一学等实践活动、课外的或者是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的艺术实践活动,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生动活泼的艺术实践氛围,在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形成实作性评价。

(三)发展性原则

“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能让学生终身亲近艺术,因此,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实际艺术基础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艺术素养的内化。并以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为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潜能的发挥,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

(四)制约性原则

在艺术教育的大背景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情况下,要有效实施艺术教育,学校领导对学校教育质量构成的认识是相当重要的。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理应是由学校所有的课程来体现的,因此,学校具有超前意识的教学决策有利于对艺术教育形成相应的制约性。

七、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

高职高专艺术教育课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基本上以音乐基础知识课和欣赏课为主,如《音乐基础理论》、《怎样识简谱》等,而且程度较浅。由于学生的乐理基础知识较差,有些程度较深的如《歌曲创作》、《和声》、《浪漫派音乐》、《爵士乐》、《现代音乐》以及高级课程《计算机音乐创作》等课程难以开设。在开设的音乐欣赏课中,欧洲古典音乐占的比例很重,中国音乐及关于世界音乐如印度音乐、欧洲民间音乐、日本音乐等的课程所占比例很少或者干脆没有。其它艺术门类如舞蹈、戏剧、美术、电影等课程也很少涉及。另外,目前大多数院校音乐素质课的设置都是根据现有教师的特长,而不是根据音乐素质教育自身的规律和要求。由于没有统一的音乐教材,大学音乐课程教授的内容多为教师自己控制,在课程内容、教材选定、考核分数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很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也不是非常明确,有的甚至简单模仿或照搬,很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有“重技能,轻修养”的迹象。

根据调研、考察,高职高专院校,开设课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音乐基础。如《钢琴入门与音乐基础》;《小提琴入门与音乐基础》;《西方音乐简介》、《世界音乐简介》、《音乐基础》、《作曲导论》、《音乐基础理论与视唱练耳简谱)等《书法导论》;

第二类是音乐史论。如《1750年以前的西方音乐》、《爵士乐》、《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从舒伯特到》、《莫扎特、威尔第和瓦格纳的歌剧》、《20世纪音乐》、二十世纪中国歌曲史概祝;传统与现代音乐;美术与人类文明史等。

第三类是理论作曲。如《和声与对位》、《调式写作》、《高级调式写作》、《爵士乐和声改编》、《音乐创作》、《复调音乐》等。

第四类是音乐表演。如《音乐会合唱》、《室内合唱》、《声乐技术与表演》、《音乐会钢琴》、《交响乐队》、《室内乐队》、《钢琴即兴伴奏》、《书法》、《播音与主持》《军乐演奏》《民乐演奏》等。

第五类是专题或高级课程。如《计算机音乐创作》、《媒体音乐设计》、《音乐论文写作》、《音乐剧场监督》等。

第六类:赏析类课程键盘。如《艺术赏析》、《戏剧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外名剧欣赏》、《欧洲歌剧知识与赏析》、《大学生音乐知识与赏析》、《交响音乐赏析》、《中国音乐与传统文化》、《国际标准舞表演美术与艺术欣赏》、《美术作品赏析》等

八、艺术教育课程的教材建设

高职高专公共艺术教材建设是艺术课程整体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建设的侮一个环节郡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互相制约的……课程教材的建设是艺术教师上好公共艺术理论课的基础保障,也是公共艺术教育向外拓艘技能实践环节的依据,艺术课程教材从宏观规划判其体编写的步骤实施,最终编撰出适应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建设与发展灼典有时代特色的系列教材。

对于教材的定义般为:“泛指教师用于教学的所有材料。包括教学大纲、讲授提纲、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指定的书目等。”除此。与大学公共艺术教学相匹配的“声乐”“器乐”“美术”“书法”的技法类书籍以及影视类、舞蹈类等书籍均属高校公共艺术教材范畴,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面向全院学生,普及艺术教育;二是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满足学生辅修艺术的要求,三是课程交叉化。

公共艺术欣赏教材的编写可以分二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将音乐、美术、舞蹈、戏期欣赏教材的编写,共同构筑在相同的个平台,就是说将这四大门类艺术教材分别编写出套自身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用书,这样单册编写也是通常采用的一种方式。这样的编写方案比较适合我因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艺术选诊课一学年课程安排的教学需要。将四大门类的教材编写在同本书内,把音乐欣赏编写内容的比例适当大一些,因为这四大艺术门类相比之下,音乐的听觉艺术给人带来的感官冲击更具有直接性,生活中弄欢和涉足音乐的人群也是嫩庞大的。美术是视觉的、静态的.它也是有着不问群体层而的庞大队伍.似同音乐相比,参与美术的人群似乎小于音乐,所以美术欣赏编写的内容稍次之。舞蹈和戏剧常常受着艺术特点的制约,所以舞蹈和戏剧欣赏编写的内容则再次之。

第二种方案是艺术电子教材的编撰制作,电子教材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应用到教学当中的种新兴教材形式。电子教科书具有容量大、教学直观和声音、图文并茂的立体交叉应用的特点,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既可集中教学,又可以进行网上分散的教学,尤其是艺术类学科更需要音像教学的直观配套手段,即使一般常规的艺术教学不使用电子教材授课的话,制作电子课件和配套音像资料也是非常必要的。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全能型人才,在人才竞争的潮流中,优胜劣汰,多一种技能或者多一方面的知识优于战胜其他竟争者.那又何乐而不为呢?而且学校里的艺术教育不是商业化的产物,学生所学到的艺术还是纯粹的欣赏,少有杂质。就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课程教育而言,作为普通教育的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的艺术教育。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而是着眼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素质和促进受教育者的审美发展,服从于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总体教育目标。近几年来,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艺术教育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相信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类认识方向的转移,艺术教育在促进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探索过程中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小娟.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黄河之声,2013年第12期.

[2]蒋晨宇,张健,李文博.对加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思考[J].北方经贸,2011年第五期.

[3]宋蓓,李红菊.中美艺术教育评价之比较研究[J].艺术研究,2008年04期.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篇9

学生入校第一年不分专业,按大类进行通识教育和学科专业基础教育,第二年根据学生自愿及学生在第一年的学习成绩,进行专业分流。分流后,进入专业和专业方向培养。

公共艺术:公共艺术专业本着高起点、重交流、重文化、重创意、重策划的宗旨,培养具有公共艺术专业的基本理论、技能、创作、有设计以及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有两个研究方向分别为有雕塑与陶艺、壁画与材料。雕塑与陶艺方向主要研究陶瓷材料雕塑与传统、现代艺术性陶艺、日用陶瓷,陶瓷材料研究等;壁画与材料方向主要研究公共壁画设计与制作、壁画材料应用等。

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具备有陶瓷礼品、产品、陈设品以及艺术品的设计与制作、公共空间雕塑、陈设品的设计与制作、公共空间壁画的设计与制作; 以当代先进科学技术手段为媒介,从艺术品对公共环境与空间有效规划、介入为课程核心,以适应时代对艺术品与文化、商业、社区等公共场所充分互动的需求为方向。

主要课程:公共艺术概论、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空间展示与设计、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数字图像技术、表现基础、色彩表现、陶瓷工艺学、材料语言、公共空间壁画设计、公共空间雕塑设计、陶瓷雕塑表现、壁画表现、壁画临摹、综合绘画等。

专业方向:雕塑与陶艺、壁画与材料。

数字媒体艺术:该专业坚持“三实两高一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为社会培养数媒文化产业应用人才。“三实”为造型基础技术练扎实、数字技术技巧练厚实、艺术设计能力练充实;“两高”为传统课堂教学之外的工作室项目教学严格行业制作规范,使得学生对口就业率高;传统课堂教学之外的自主创新项目教学充分鼓励实用新型类创新项目的训练,使得学生实用型的原创能力高,未来发展潜力高;“一接轨”为在数字游戏设计制作、交互式设计制作两个领域内的基础应用型数媒技术与观念与国际接轨,通过灵活性师资调配制度使学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接触,通过外包项目与行业顶尖水平相互动,使得学生在专业领域内某几项能力完全与国际水平接轨,拓宽就业选择范围。

数字游戏设计方向:基础造型类、表现性造型类、3D建模与渲染类、3D动画类、后期特效与游戏实测类、3D游戏概念设定类。

CG原画与交互设计方向:数字化视觉信息传达类、UI设计类、次世代游戏原画设定类、影视级概念表现类、商业插画类。

企业实训课程:根据个人意愿安排进入学校签约企业进行定岗实训;之后针对个人就职意向,采取工作室制与学分制相结合进行小班培训,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一线培训人员联合执教。

专业方向:数字游戏设计制作、CG原画与交互式设计制作。

视觉传达设计:该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较为全面的涵盖了视觉领域里的各类实用性设计,并且强调各专业方向之间的交叉跨界互动,理论和商业课题相结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能够胜任各项专业设计任务;同时具备国际化视野,了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能将传统文化精髓与当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本专业教学特色是引入项目式教学法,让学生直接进入真实商业项目中进行实践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积极促进与本行业的实践交流,更加适应该领域国际学术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平面设计方向以“视觉”作为信息沟通和表现的形式,针对于企业、机构、产品通过系统、有效的方式传递信息、价值或表达某种体验。信息设计方向是综合平面设计、编辑版式设计、跨媒体设计、导视系统设计、信息设计和展览展示设计等领域,是新型多样性的专业方向,目前市场需求量较大。插图设计方向综合绘画、插图、平面设计等诸多领域,为适应国视觉传达设计领域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而开设的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

核心课程:字体设计、版面设计、标识与符号、VI设计、包装设计、广告、编辑设计、信息设计、跨媒体设计、导视系统设计、空间设计、插图与设计、图形设计等。

就业方向:媒体版面设计、创意设计、企业的VI设计及导入、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出版社编辑设计师,书籍装帧设计师、杂志编辑设计师、信息设计师、广告创意策划、公共区域导视设计、立体展示设计、平面媒体插图设计、绘本设计、公共图形、时尚设计和多媒体应用设计等。

专业方向:平面设计、信息设计和插图设计。

美术学:美术学专业历经三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做到了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发展。目前美术学专业主要包括自由视觉表现和中国画两个专业方向。美术学专业坚持“知能并重、开放兼容”的办学定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注重学生“知识、能力 、素养”的个性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让学生具备美术教学和科研、美术评论和编辑,艺术文博等工作能力,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研究、新闻出版、艺术文博等方面的工作。

通修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美术概论、油画、版画、设计、摄影、美术评论等课程。

自由视觉表现方向的课程:自由绘画、综合艺术实践、民间造型艺术研究等;

中国画方向课程:工笔技法、写意花鸟技法与写生、写意山水技法等;

实践环节:风景写生、民间美术考察、毕业考察、教育见习、实习等。

音乐表演:音乐表演专业包括四个专业方向。民族乐器演奏专业方向有:二胡、竹笛、琵琶、阮、扬琴、筝、笙、唢呐、打击乐;声乐演唱专业方向有: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西洋乐器演奏专业方向有:小提琴、大提琴、打击乐;键盘乐器演奏方向:钢琴、双排键。多年来、该专业始终坚持“五一三类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大量表演应用人才。“五一三类型”就是一专多能、一“厚”一“高”一“强”一“亮点”和三类型人才培养模式。“一专多能”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增设副修专业课;一厚既培养音乐理论基础“厚”;一高既培养表演教学技能水平“高”;一强即培养策划组织管理能力“强”;一亮点为以西安鼓乐表演传承教学为“亮点”。三类型既培养“表演型”“教学型”“组织管理型”复合人才。

开设课程除专业课和辅修专业课外:有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中西音乐史、和声学、作品与曲式分析、音乐欣赏、合奏重奏、合唱与指挥、形体、舞台造型化妆、文艺晚会策划编导、钢琴即兴伴奏、教育心理学等课程。

实践环节:西安鼓乐排练,声乐、器乐作品排练,专业比赛,校外演出项目组织策划,毕业音乐会管理与实施等

音乐学:音乐学专业下设教师教育和技术应用与音乐文化管理两个专业方向。教师教育方向主要培养有音乐特长的学前教育及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技术应用于音乐文化管理方向主要培养电脑音乐制作、舞台灯光音效、幕后调律化妆等技术型服务型人才。

多年来,音乐学专业构建了一个“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培养体系,在重视各门技术技能课程的基础之上,强调实践过程中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培养学生“学而敢用、学而会用”的全面的综合能力。同时,努力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构建与地方音乐人才需求“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态势,实现“口径宽、技术新、能力强”的就业教育模式。我们的培养目标为:“三尺讲台,能讲、弹、唱,一方舞台,会组、编、演”“台上搞好艺术服务,台下做精艺术创编”。 教学理念为:“在弹、唱、跳中学习,在排、练、演中实践”。

主要课程:声乐、钢琴、乐器辅修、舞蹈、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中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合唱与合唱指挥常识、歌曲编配与弹唱、电脑音乐创编以及教师教育类理论课程和舞台技术应用类课程。

实践环节:声乐、器乐作品排练、专业比赛、校外演出项目组织策划、毕业音乐会管理与实施等。

二、报考条件:符合2015年生源省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条件。

三、录取原则

1.成绩的使用:我校所设考点省份的考生文化课成绩合格且专业课通过生源所在省份专业课统考并合格后,使用我校校考成绩;我校未设考点省份的考生文化课成绩合格且专业课通过生源所在省份专业课统考并合格后,使用生源所在省份专业课统考成绩。

2.录取原则:文化课上线,按专业课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择优录取。

四、校考考试内容

1.美术类:科目:素描、色彩。总分为200分,考试时间各科3小时。

2.音乐类: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在山东组织校考,考试内容如下:

招生专业名称音乐学音乐表演考试科目名称1.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

2.声乐

3.视唱练耳1.声乐:美声、民族、通俗唱法

键盘:仅限钢琴、双排键

民族器乐:仅限二胡、竹笛、琵琶、阮、扬琴、笙、唢呐、筝、打击乐

西洋管弦乐:仅限大提琴、小提琴、打击乐

2.视唱练耳专业课总分100分100分考试内容1.钢琴(或其他乐器)准备乐曲和练习曲各一首,由主考老师指定其中一首。

2.声乐(美声、民族)准备自选歌曲二首,由主考老师指定其中一首。

3.视唱练耳:视唱、音程、和弦、节奏、模唱等。1.声乐:演唱歌曲2首;由主考老师指定其中一首。

钢琴、双排键:练习曲一首(相当于740或以上水平)、自选乐曲一首(中外均可);

民族器乐:演奏曲目2首(相关专业的乐曲、练习曲) ;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0

因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受到普通高校越来越多的关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任务和目的也变得越来越清晰,但公共音乐课程建设的薄弱与滞后已成为四川公共音乐教育健康发展的拦路石。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发挥四川民族文化艺术的传统优势,加快四川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建设。

1 四川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

(1)缺乏专业的师资。四川一共有30多所普通高校,在这些高校中,几乎没有专职的公共音乐课教师。在职的公共音乐课教师都是由音乐专业课教师或者音乐专业毕业的政工干部来兼任。这样的师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教师在公共音乐教学中的专注度。师资力量的欠缺,也限制了公共音乐课开课的种类,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选课的学生人数,严重影响到了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2)教学管理不规范,课程开设也不到位。四川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显得过于单一,大多数都是以音乐欣赏和中外音乐史课程为主,声乐、器乐和音乐美学等方面的课程开设极少,基本上都是以任课教师的专业来决定开课内容。教师任意选择和安排课程,因此课程内容的随意性也较大,授课内容拼凑、应付,毫无系统可言。在教学形式上,也是一味的课堂讲授,教学效果较差,许多学生上公共音乐课,要么玩手机,要么看其他杂志,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材的使用上,各个高校所使用的教材有较大差异,就算是一个学校的,由于授课教师的不同,使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教师以自己的专长与爱好来随便搭配教材,这使得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长此以往,不利于四川高校公共音乐课的发展。(3)公共音乐课不受重视。首先,学校不重视公共音乐课。据笔者统计,四川30多所普通高校中,坚持开设公共音乐课程的只有十多所高校,其余的高校有的曾经开设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取消了此门课程,还有一些高校,至始至终都没有将公共音乐课纳入过学校的开课计划。其次,教师也不重视公共音乐课。从事此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完全将上公共音乐课当做“副业”,没有真正的做到像上本院的专业课那样,认真备课,精心准备,一味的应付和敷衍。再次,学生不在乎公共音乐课。许多学生在公选课的选择上选择公共音乐课,是觉得公共音乐课不需要严格的闭卷考试,所以较容易拿学分,而且去不去上课最后老师一般都会给个及格的成绩。

2 四川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1)探索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多元性。1)教学内容需要多元性。应在重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音乐作品赏析、易携乐器等内容的学习。除此之外,公共音乐教育的更应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在立足于本民族音乐文化学习的同时努力吸收多元性的音乐文化知识。重视音乐基础理论,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从而达到会欣赏的目的;重视音乐欣赏,能让学生多感官、多角度的进行音乐的综合体验;重视学科交叉,能够为培养“通识化”的人才提供帮助。四川是个多民族的区域,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宝藏。羌、藏、彝族的舞蹈、乐器以及歌曲各具风味;川剧、四川清音、川北灯戏等曲艺音乐文化资源特色鲜明,将这些具有四川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内容融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欣赏课中,能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更有利于公共音乐教学的开展。2)教学形式需要多样化。高校公共音乐教学需要改变过去以单纯讲述为主的教学形式,应借鉴中小学音乐课程新课标的要求,适当的在教学中采取讨论法、比较法等方法,提高课堂中的互动性,增强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掌握课堂上的主动权,对出现的问题能够进行自主的交流和探讨。

(2)提高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科学性与时代性。1)管理需要科学性与时代性。首先,要引起各高校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重视公共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美育中的重要地位,对公共音乐教育能够统一领导和规划;其次,要建立公共音乐教育教研室,即建立一个部门进行专门性归口管理;另外,为了让公共音乐课程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必须配备一支具有较高综合音乐素质的公共音乐教育师资队伍。2)课程设置需要科学性与时代性。需要改变因循守旧的以欣赏教学为主的公共音乐课程设置。立足于学生的需求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易学、易上手、易携带的器乐课程,如吉他、口琴、羌笛等,让学生能广泛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适当开设流行音乐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选择,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开设基础形体训练课,为希望有良好体态和健康形象的大学生提供平台,以此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并以此应用到其他学习领域,使优秀的智力、体力和情操得以体现。

(3)树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新理念。首先要做到有明确的目标。著名的教育家姚思源曾提到:“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是面向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大学生进行的一种普及性教育,其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一种精英教育,而是平等的、普及的教育,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①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应以努力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和素质为目的,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提高音乐素养为核心,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兴趣爱好等方面出发,因材施教,利用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和多种多样的艺术实践形式,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到音乐的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能够这真正的享受美、创造美。其次,要抛弃旧观念,接受新观念。要达到这个目标,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需要在“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两点上有所突破。努力改变过去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重实用而轻美育的传统思想,以及对艺术教育缺乏重视和认同,忽视了艺术教育对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因此,应抛弃旧观念,突破传统的教学体制和框架,与时代同步,与新时期对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步,把关注点更多的转向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上去。“以人为本”需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转变教师的旧观念,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要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还要达到传授学生期望掌握的、感兴趣的、对未来学习或就业有实用意义知识的目的。

3 结语

希望此文能在四川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改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以此与广大从事高校音乐教育的同行一起探索有效的高校公共音乐教学途径,为提升公共音乐教育在四川高校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努力。

注释:①引自姚思源《新世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断动向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纯.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建设[J].艺术百家,2010(4).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1

计算机音乐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的事件分离特点,把音乐音响的诸多属性分离呈现,使我们能够对构成音乐的各要素进行单独处理。这一先天优势在对音乐作品、音乐音响进行分析的时候表现得特别充分。各种音色、不同音区和力度等对作品产生的影响都可以马上呈现出来,鲜明的对比效果巩固和强化了学生的认知,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但是,我们从事的是师范教育工作,计算机音乐更多的是应用在专业音乐创作领域,把它引进到音乐教育领域并开设成为一门课程,其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它能对我们的培养对象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计算机音乐是现代电子技术与音乐艺术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音乐创作手段,怎样使计算机音乐和普通音乐教育很好的结合?我们的教学投入和人才的产出是否成正比?能否将计算机音乐技术的诸多优点应用于音乐专业其它课程的教学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憧憬,1997年5月,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当时的师专音乐系成立了“音乐与电脑”课题研究小组,主要进行计算机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探索。课题组先后在《音乐欣赏》、《基本乐理》、《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学科教学法》和《视唱练耳》等6门课程中运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音乐的教学形式也从讲座推进到课堂,并纳入了三年制专科和四年制本科的教学计划,从2000学年度开始,正式将《计算机音乐基础》开设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我们从基础理论、核心技能和知识拓展三个方面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计算机音乐课程教学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进步。学校也逐年加大教学硬件的投入力度,截至目前,已建立起2间计算机音乐专业实验室,2间数码钢琴教室,1间电子打击乐教室,1间双排键电子琴教室、1间全数字化高精度录音棚、1间遵循音频行业国际标准构建的苹果计算机系统录音实验室,这样的规模和水平,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级院校中都是比较领先的。

一、目前高师计算机音乐课程教学的普遍方式及其局限性

计算机音乐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从二十多年前引进到中国以后,就一直没有停下其发展和普及的步伐。据了解,目前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里的音乐专业,几乎都不同程度开设了计算机音乐的相关课程。部分学校甚至在师资、硬件等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也跟风开设。而且,绝大多数院校都把计算机音乐作为一种技术操作性的课程开设,主要教授计算机音乐的制作技巧。这样的教学模式,无异于对学生进行软件操作培训,一旦不进行操作实践,学生很快就忘记了,甚至软件升级后就不知就里。

计算机音乐之所以能够产生和发展,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它首先是与音乐的紧密结合,其次利用计算机音乐技术可以开发很多教育功能。因此,它与音乐学科的很多课程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离开这些联系孤立的开设这门课程,其结果就会变成职业技能培训。

著名学者李开复曾说过:“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这段话,完全可以成为计算机音乐这类课程开设的指导性原则。

我认为,作为一种新的音乐创作手段,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给学生指出该学科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最新的前沿成果,特别是该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这对我们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合格的标准,是要与时俱进、逐步提高的。21世纪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是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必须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优化、更新的前提下才能培养出来。如果不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把革新教学手段、积极探索计算机音乐技术与音乐传统学科的教法整合作为计算机音乐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成为绵阳师范学院计算机音乐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必然之选。

二、计算机音乐技术与音乐学科课程整合的创新实践

有了以上认识,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程横向联系,主动帮助其他专业老师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象MIDI文件的制作、简线谱的编排、音频处理软件的操作等等,都是老师们需要具备的基础技能。在此基础上,注重发掘专业音乐制作软件里的教学功能,使之为课程教学服务。

(一)和声课程的教学实践

在一次和声课的教学中,我院的和声教师尝试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绘谱软件制作了很多谱例和MIDI文件,改传统的钢琴单音色音响为多音色音响,教学所包含的信息量也比常规课时大很多。上课前她一直担心讲授不完。但是,设计的两节课的教学内容,用了一节半的时间就上完了,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充分,知识掌握的更牢固。课后总结时她说:“用计算机音乐技术辅助教学,课堂的信息容量增加了,时间反而宽松了。而学生接受的信息和知识点更好了。如果用以前的方法,这次课的内容要上4课时,效果还不一定好。”

(二)钢琴课程的教学实践

教学效果好不好,实践是最好的检验手段。在钢琴教学领域,我们将数码钢琴引入钢琴课程的教学,首先变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为一对多,其次,利用数码钢琴的MIDI接口功能,结合计算机作曲软件,可以记录学生弹奏的每一个音符,其信息包括音高、力度、时值、节奏等等,计算机音乐技术所具有的“事件分离”特性,把所有信息分离开,教师可以针对单独的某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比如双音、和弦及八度等技术,首要的要求是整齐,除了通过听觉辨别外,计算机所记录下的MIDI信息,可以一目了然的显示音符位置状况,在主观的听觉教学基础上辅之以客观的视觉化记录,使教师的判断更准确,学生的理解更直观,解决问题的办法更有效。

(三)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实践

音乐是立体化的,音色的变化也是丰富多彩的,传统的视唱练耳课所使用的几乎是清一色的钢琴音响,一些学生在变幻音色后听辨能力就会受到影响,这一现象反映的不是学生的听辨能力降低,而是听觉经验的缺乏和缺陷。通过计算机音乐技术引入多音色听辨,可以使视唱练耳课程变成积累听觉经验、丰富听辨色彩、巩固听辨能力的有效平台。

转贴于

(四)紧密结合音乐教学论,积极倡导多媒体教学

在计算机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里面,专门加入了音乐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内容,与学生实习试讲结合,指导学生设计出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可课件,对促进学生音乐学科教学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设备的使用率,真正做到教学设备为本科教学服务。

(五)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在音乐学院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凡是涉及与计算机音乐有关的活动如合唱、乐队所需乐谱的制作、音视频录制编辑等工作,均由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协作完成。毕业生的独唱、独奏音乐会,作为计算机音乐课程录音教学内容的课程实践机会,学生分组进行录音实践,既夯实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实践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创新实践结硕果,教学质量上台阶

通过创新实践,计算机音乐技术与传统音乐课程的横向联系越来越紧密,几乎每门课程的不同教学环节都可以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我们不断优化调整教学内容,从计算机音乐概论、MIDI制作技术学习、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等三个方面设计新的知识技能体系。立足师范教育,以培养目标为指引,在掌握计算机音乐制作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突出强调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教学中尽量开发各种音乐软件辅助教学的功能,并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相关的辅助教学技巧。在辅助教学的前提下,进行软件的学习,这样既避免了专业学习的深度和难度,又突出了师范性特点,特别是与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目标紧密结合。我们还提倡老师参与该课程的学习,通过该课程带动相关课程老师增强科技意识,大胆突破传统音乐教育模式,为在更广的范围里开展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的教改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十多年的教学,我们以计算机音乐基础课程为龙头,在师生中形成了一股学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在促进和引导师生树立现代化教学意识、学会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更好地适应21世纪教育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为了积极推广已取得的成果,我们制定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与时俱进的发展方针,从系统的角度将计算机音乐技术渗透到各传统学科,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实现资源共享。在音乐学院局域网的基础上,建立“数字音乐图书馆”和“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将教学中所要涉及到的教学资源,以数据库的方式存储在服务器上,由于每个教室都有节点,可以很方便的调用资料,给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教学中保持知识新、信息新,积极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现状,鼓励学生的创作实践,积极开拓公开发行的渠道。从2005年开始,我们坚持每年举办原创计算机音乐作品音乐会,产生了一批较好的作品,2007年参加“全国音乐院校学生配器大赛”获得评委好评,近年来,学生作品多人次在专业杂志公开发表。

通过创新实践,学生的受益面扩大了,从2000年至今,已有8届近150名学生选修计算机音乐方向的课程,毕业的同学有的进入文化馆、演出团体、电台、电视台从事专门的音乐制作,有的进入高校从事计算机音乐的教学工作,有的自己成立工作室开展相关业务。学生的成才也给我们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通过创新实践,我们构建了“计算机音乐方向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基础、核心、拓展三个层次共六门课程。由于课程设置合理、目标明确、教学效果较好,该体系获得我校2006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通过脚踏实地的摸索和实践,我们明确了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开设《计算机音乐基础》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了解现代音乐特别是创作手段的发展状况,掌握计算机音乐制作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现代化的音乐教育技术手段,学会利用计算机音乐技术辅助音乐教学的方法,遵循相关原则,达到教学最优化。该课程积极培养了学生的现代化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促进了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包括教育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向纵深发展,在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育规模以及推动基础音乐教育素质的全面提高、适应现代化教育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2

音乐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0引言

在现代的大学教育中,各类普通高等院校一般都会在大一、大二阶段开设相关的公共基础文化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期能更好地为其以后的专业文化知识服务,更为了日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开设公共基础文化课,即设立通识教育课程,一般有必修课和选修课这两部分。大学计算机课程,作为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必修科目,显然显露出它的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文科类院校,或者在综合性大学中的文科类专业中,大学计算机课程经常是作为唯一一门理工科的课程存在的。早在2005年,直属教育部、负责高等院校中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和教学指导的委员会[1],已发相关的征求意见稿,来表明计算机基础教学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并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来对计算机教学给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意见。而作为音乐类院校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同样有其重要性,而且在缺少其他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的文化熏陶的艺术类院校中,计算机课程更可被视为可以弥补日后工作中出现的很多艺术类学生可能出现的在信息素养上不足的短板。这些问题,在学生刚入学时就已经被发现[2]。虽然学生中有计算机能力水平、信息素养不错的人,但整体的文化基础水平相对综合类院校的学生还是比较弱的,特别其中某些孩子,也正是因为文化课学得不够好,考得分数不够高,才来上艺术类院校的。因此,如何让这些孩子能更好地学习计算机文化知识,更好地迎接日后步入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就是目前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所要思考的问题了。

1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其英文全称叫做GeneralEducation,其概念和专业教育相对照,目的是使学生的智力、身体素质、逻辑思维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扩展他们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人生质量、提升精神境界[3]。通识教育即普通教育,可以一直追朔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但其被列入大学教育,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末期。自哈佛大学在1945年发表了著名的哈佛红皮书[4],即《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报告之后,对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起了巨大的影响。正因为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具有美国特色[5],笔者特意以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为切入点,调研在美国特别是音乐类院校留学过的海归人士,并特意选择以著名大学坦普尔大学(TempleUniversity)为例作为主要调研参照学校,希望给国内的通识教育改革,特别是音乐类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带来新的思路。

2坦普尔大学音乐学院介绍

坦普尔大学(TempleUniversity)成立于1884年,并于1888年被正式命名,1965年成为宾夕法尼亚州高等教育系统的成员,位于费城,在罗马和东京两地都设有分校。由分布在费城中部、北部及近郊的5个校园组成,是一所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的公立高等学府。据《耶鲁大学日报大学指南》指出,坦普尔大学设有一些核心课程,学生不论修读任何学系或学科,均须进修写作、数学、科学、社会科学、历史、美术、美国文化及外文等学科。大学最负盛名的学科是电台、电视、电影学、舞蹈和音乐。其音乐学院———波依尔音乐和舞蹈学院(BoyerCollegeofMusicandDance)简称波伊尔学院(BoyerCollege)在2015年全美国音乐学院的前100名中排行第30位。

3美国大学的计算机类通识课程的设置

美国高校的通识课程教育可以按照高校类型来分为3大块,其分别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文理学院和社区学院。其中第一种,综合性大学,例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的课程数目众多,学生选择余地大。第二种,文理学院的通识教育是小班化教学,但开设课程少,因此如波士顿卫斯理学院这样的学校鼓励学生去周边的高校比如麻省理工学院(MIT)去互选课程,来弥补课程类型少的不足。第三种,社区大学通识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转学教育[5]。作为音乐学院属于艺术类文科性院校的特质,它的规模不算大,通识文化课的师资力量有限,特别是教授计算机课程的教师有限,以浙江音乐学院为例,目前在编的教授大学计算机课程的专任老师只有3名。而大学计算机课程又作为本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其上课班级多,人数众,因此只能综合美国3种院校的特点来开班,目前做到的是尽量以小班化教学,比综合性院校100多人规模的大班化教学来讲,规模偏小一个班级只有五六十人,少的只有四十来人。如卫斯理学院那样鼓励学生去外校选课,笔者认为可以操作,但具体的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校际间的合作,而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业质量,必须保证其所选的课程是与本来必修的课程相关的才行,且需要保证所选修学校在这一专业领域或者其综合实力上高于至少等同于所在学校才行。举例说明:例如浙江音乐学院在大一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和多媒体制作基础课程。有小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学过这些课程了,那他就可以选择不修这个学分,但是计算机类的学分还是必须要修的,这个时候,就可以选择去同级别或者综合实力更强的其他高等学府例如浙江大学去修其他相关的计算机课程,例如修C++编程基础、Java编程这样的课程。当然这是参照美国大学作出的一种改革思路,日后即便可行,具体的操作还是需要更要严密的设置的。在社区大学中学习的计算机教育,一般都是通识性教育,而教授的通识教育是按照等级来区分的[6]。级别一:基本理解什么是计算机,以后能够解决专业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个级别安排有1-2个课程来学习。级别二:每个学年一个班提供15-20人的名额来上2门系列课程,来学习编程,能解决一些专业问题。但学生在这个课程里并没有要求精通编程,理解电脑设备的详细操作或者也没有鼓励去开发一个应用程序、设计系统或算法。级别三:每年20个学生左右的规模来上2门公共选修课。学生学习概念、方法、技术并在工作中习惯使用电脑软件和硬件,重点是学习细节的知识和解决各种工作的技术。学生通过执行在大学计算机系统课程中的程序能够获得直接的知识,而这些系统课程在级别二里面已经包含在学生学习的2门课程中。学习这2门课的一个重要意图是想让学生变成一名非常有效率的顾问。在这个级别中的人定期会与级别一和级别二的学生沟通,帮助那两个级别的学生用计算机解决特定的问题。因此,就目前音乐学院的现状来讲,其大学公共必修课,就是提供了级别一水平的课程,也是完成了类似的教学目的。但是随着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高中都开设了诸如大学计算机基础里教授的办公室软件、多媒体制作基础里教授的Flas制作的课程,不少学生还学得不错。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初期解决的办法可以通过入学考试(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水平测试)分班分难度教学、入学考试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如80分以上)可以免修该课程。柯南特校长在哈佛红皮书中指出了,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少数人,而是为了多数人。这就明确了通识教育面向全体的概念,即大众化的教育[4]。因此当达标人数达到一定比例,就可以更换相关教材内容,加深所授课难度或者更换所学的软件,或者对于能力更强的同学来讲,可以去学习级别二的课程内容,如果学校有条件可以开设相关级别的课程,如果学校暂时没条件,就可以如前面文章中介绍过的那样,去其他学校修这门级别二或者级别三的课程。而如果学生如果如果可以学些级别三,类似于研究生上这门课程,可以去充当类似这门课程助教的角色,这样在对于学生的学习上应该是更有益处的。

4坦普尔大学通识课程具体设置情况

以坦普尔大学为例,具体学习美国大学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方式。

(1)允许入学后在其他大学完成一门课程坦普尔大学希望本科生能够在本校修完他们所有的课程来拿到学位。但是,在读坦普尔之前,符合所有的学生标准和课程标准的拥有出色学术水平的学生,允许转两个夏季或者特别会议课程的学分(最多8个学分),在别的地方来完成他们的学时学位。到坦普尔大学入学时,学生不会收到在另一个机构得到的课程学分,除非之前已经得到了学校的允许,例如学生出国留学这种情况下去别处修学分,校方已得到允许的。在入学后有资格申请在其他学校完成一门课程应满足的条件是:在写申请书时,一个学生累积的平均分点必须是2或者以上。在登记的时候,该学生拥有的转移学分少于60分。该学生具备修这些课程的预备知识。课程不能通过坦普尔大学的远程教学方式来学习。学生不能已经获得这门课程的学分。学生不能在坦普尔大学已经修过这门课程,即便得了不及格、临时退选或者没有完成全部课程。学生必须提前一个学期申请想去其他学校读的课程。等到批准下来后,如果想要这个在外校念出的课程成绩有效,该学生必须要有一张从所读课程的外校官方派送到招生办公室的官方的学生成绩单。

(2)免修学分的情况在一些情况下,学生可以免修学分。具体如下:他们入学时候有一个合格的AP(美联社)分数,或者转学分,或者他们选择的专业符合不用去修某些特定的通识课程的要求。从以上信息可以得到,在上大学前,对于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坦普尔大学给出最多转8个学分的待遇,这就是说,学生可以在入学前就提前在别的学校修好了最多8个学分的大学课时,也就是说,学生在上大学后可以少修8个学分。如果这个结合到实际,借鉴到音乐学院中,例如部分在高中时代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会考中的计算机考试得了A,并且高中学得内容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大致相同、该学生在其他条件也都符合转移学分的标准(例如可以设置条件为他就读的高中在学校的考量范围内),那么学校可以考虑将其高中所学的信息课程转移成大学计算机课程的3个学分,也就是免修学分一样的性质。对于入学后,再申请去别校读相关课程,进行学分转移的申请。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其具体操作,看是否符合音乐学院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先小范围试行。而坦普尔大学出现的某些专业学生可以免修一些课程的特权,对于音乐学院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讲,并不适用,因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在文章开始部分已经论述过了。

作者:陈曈 昊尘 吴澹宁 单位:浙江音乐学院公共基础部 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 浙江音乐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征求意见稿)[J].中国大学教学,2005(5):11-18.

[2]谈大双.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改探讨[J].艺海,2008(6):134-136.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3

黑龙江省黑河市素有祖国北疆明珠之称,是中国首批沿边开放城市之一,地处祖国的东北部边陲,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为界,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隔江相望,是一个幅员辽阔、区位优越、资源富集、美丽神奇的边境城市。黑河人民以建设2l世纪黑龙江畔国际旅贸名城为城市定位,实施旅贸牵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力构筑以“一岛、二桥、一场、四路”为重点的国际经贸旅游大通道,建设一个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多功能、现代化开放、富饶、文明的新黑河。黑河学院就坐落于黑河市,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是中俄4300多公里边境线上我国境内第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黑河学院处于这样的优势,比较重视中俄两国之间教育教学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