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实用13篇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篇1

一、城市住宅建筑设计的现状

1、城市住宅建筑设计人员缺乏责任感。有人可能会说,只要不出现大的失误、不出现质量问题就行,何必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其实,这种人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建筑物整体质量往往会因为某些不起眼的小失误而受到影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讲的就只这个道理

2、对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没有正确掌握。任何一项设计,任何一项建筑部位,它涉及的规范条文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然而,现实状况却是很多建筑师往往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仅仅考虑某一规范,缺少必要的整体意识,更有甚者却视规范而不见。这些建筑师总是一部分一部分进行建筑设计,看似有条不紊,踏踏实实。但由于缺少必要的整体规划,往往在工程进行的最后发现前期有些工作是重复的或者是没有必要的。

3、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存在缺陷。尽管城市住宅设计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实际分析,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存在因地、因时不同造成的巨大差价。如果建立健全统一的城市住宅规范,则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亦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质量。

二、住宅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住宅设计的空间适应性:比如住宅套型在功能空间不相互借用的情况下最小使用面积不应小于30㎡,若相互借用时使用面积不应小于 22㎡。双人卧室使用面积不应小于 9㎡,单人卧室使用面积不应小于 5㎡,兼起居室的卧室不应小于 12㎡,无直接采光的餐厅、过厅其使用面积不应大于10㎡,卧室、起居室的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4m 等等。设计空间在最大限度考虑居住舒适性的同时,还要考虑设计的规范要求。住宅的根本要求就是适用住宅性能要能够适合居住者的生理需求以及形体功能的需求。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命题,住宅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

2、住宅设计的安全性:住宅的安全性表现在结构的安全、防火、防盗、防滑、防坠等。结构的安全性应主要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抗地震力破坏的可靠性。防火疏散是高层住宅设计的重点,按不同等级安全要求保证底层疏散出口的数量、消防电梯的设置、防烟前室的设置、通风排烟措施等。关于防盗问题 建设部曾发文,要求分户门为防盗门,防止从住宅建筑的附件如落水管、阳台、楼梯入口上部的雨蓬等处攀越入户。目前不少住宅为了防盗窃,开始将底层外窗设置防护栏杆,继而上升到二、三层,甚至到顶层,造成不安全因素。防坠有二种可能:一是防护不周,发生人体坠落;二是没有遮栏,物品下坠伤人。在设计时,要注意栏杆和上人屋面或平台围栏的设计,在楼梯梯段空隙之间也要采取措施。

二、城市住宅建筑设计改进与创新

1、城市住宅建筑目标规划设计。规划将以现代设计理念、设计手法,创造高质量的住宅小区,以人为本,优化环境,提高品味。按照环境与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充分考虑利用环境、绿化等生态要素,注重创造优美的环境。力求塑造一个既具有优美环境,丰富文化艺术内涵,又具有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住宅小区。

2、城市住宅建筑规划设计整体框架。规划主旨以绿化作背景,道路为构架,加强建筑布局与绿化空间的整合,创造丰富的、具有视觉变化效果的趣味性户外休闲空间,亦使更多的居民户内具有良好的朝向与“景向”,来诊释全区的空间秩序。通过精心的规划布局,在有限的条件下把环境优美的景观引人小区,再把小区内的美景引至住户的窗前,做到推窗见景,满窗皆绿。改变小区干道线形状,形成蜿蜒曲折的小区道路,以减缓机动车车速,同时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如此一来,才能使我们的城市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居更佳。

3、城市住宅建筑总体设计布局。根据用地条件在干道左右两边布置单元式多层住宅,各单体长短不同,高低错落体量各异布局通过住宅单体的空间限定,并结合户外绿化环境设计,形成内部围合的邻里空间,创造空间丰富、亲近自然且有人情味的居住环境。主人口设计与人口对景效果相结合,道路设计与广场空间、绿地空间相结合,共同塑造户外空间景观。位于小区中部的集中绿地是小区的空间重心与景观塑造的户心。

沿主要道路周边应设有沿街商业裙房,为打造商业繁华、增加银行、邮电、电信等服务设施功能,可满足小区居民的生活需要。住宅均保证良好的朝向,保证小区内部良好通风。小区内部公建配套齐备,为小区物业安全管理提供保障。对大型社区的开发要规划出幼儿园、中小学教育用地建没。

4、城市住宅建筑道路交通设计。设计中要着重于道路及其交通的丰富内涵,体现三大功能,即交通功能、交往功能和景观功能。设计改变小区干道线形,形成蜿蜒曲折的小区道路,以减缓机动车速,同时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并将步行系统与绿化环境相结合贯穿于住地内部。沿道路两侧设置地面机动车足够数量的停车位,方便就近停车。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篇2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一、住宅区用地规模的现状及其背景分析

住宅区的规模大小往往受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作为城市空间形态布局基本要素之一的城市路网是决定和制约住宅区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我国的道路结构深受前苏联规划思想的影响,主要从城市交通的要求出发,规划出的现代城市道路的路网间距一般都在400米左右,由此形成了城市住宅区的用地规模一般均在十几公顷左右的规模模式。同时,现代邻里单位的规划思想和居住小区规划理论也对这一模式化的规模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和人均用地控制指标的规定,为这一模式化的规模提供了技术规范的支持。

所谓住宅区用地单元规模是指由城市主次道路(包括居住区级道路)围合的,并一次性取得土地,一次性进行规划设计的住宅区用地规模。自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至今,世界各国的住宅区用地规模经历了一个从几十公顷到几公顷的发展过程,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二次大战后大量的住房需求导致了政府行为的大规模住宅区建设,但随着基本居住问题的解决以及对大规模住宅区建设带来的问题的反思,发达国家的住宅区建设逐步小规模化,主要原因是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居住传统的怀念以及开发者对建设经济性的考虑,这种情况在我国也不例外。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已经从建国初期的几十公顷缩小到了今天通常采用的十几公顷。

二、以港宏世家住宅规划为例探讨

1、住宅的环境与要求

用地位于佛山市南庄镇魁奇路西延线以南、紫洞路以西的地块。一条东西走向的25米规划路把总规划用地划分为南北两地块,北地块为东西长、南北窄的不规则形状用地;南地块相对于北地块较小,为近似三角形地块。南面为河涌,东南为南庄村委和南庄幼儿园,用地地势平坦,外部交通条件优越,周边环境条件良好。总规划用地南北长约435米,东西向长约519米。规划的性质是主要用途是住宅也可兼容商业,办公,文娱等方面(如图1)

2、规划设计原则

根据对社会、经济、人文、城市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分析,以及对社区的功能定位,综合国内外居住建筑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如下原则:

总体定位:打造一座最合适佛山人居住生活的社区,成为佛山人居的新样板;

充分考虑人的需要,创造适于人工作、生活、休憩、交往的场所,使人心情愉悦,获得精神享受城市空间环境。

3、强化场所特征,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的居住需求,提供多元的居住场所,注重不同场所的人性化。

4、强调“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原则,使三者的对话与交流达到真正的和谐与自然之美。建筑的意义只是人与自然相互沟通的媒体,担负着人与自然相互沟通的使命。

充分佛山人文气氛,提升佛山居住品质

三、总平面规划构思与布局特点

1、规划结构

住宅小区用地被25米规划路划分为两部分,北地块建筑规划顺应用地特征情况布置2~3排高层住宅,争取最大的花园景观朝向,沿东侧、南侧规划路以及西侧设置商铺裙楼。南地块因应用地情况布置4排低层住宅。整个规划简洁明快,每栋建筑都获得良好的景观与朝向。小区内围合出多个园林空间。局部首层住宅架空处理,使园林面积最大化。组团之间园林相互渗透。沿地块中间规划路设置了小区的主入口广场。沿规划路中段设置通向两个地块的入口开放空间,使两个小区在空间上富有连续感,相对独立而又整体效果明显,风格统一。

2、功能分区

住宅小区被中间规划路自然分成两半,北地块主要安排高层住宅、商业、办公以及超市、肉菜市场、公厕、垃圾站、物业管理、文化活动站、居委会等相应的配套设施。南地块布置低层住宅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团。

建筑设计

A、建筑布局与建筑层数

北地块建筑以多个花园为中心进行布局,在保证景观朝向的同时兼顾南北朝向,对每户都考究景观的最有利布置。

南地块充分利用南面的河涌作为景观优势,尽量多的布置沿水低层住宅。并通过特殊设计的户型去适应用地的形状,节约用地。

B、建筑退线与建筑间距在满足《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规划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大园林的花园式设计,使小区达到优良的生活品质。(如图2)

城市鸟瞰效果图

为了充分地利用空间,扩大居住空间,方便居民活动,创造一个整体的住宅组团是适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的。以往单一的条形住宅行列式布置的住宅组团是对空间的化整为零,那么整体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就是对空间的化零为整之典范。现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这种规划布置的特点是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群体景观比较完整,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既有小范围的外部空间,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公共空间。居民围绕公共空间活动游憩、打牌下棋、玩球和谈家论政,都有一个可供人们合适的位置。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篇3

1、 总平面图布置。

对于住宅建筑来说,防火设计首先体现在总平面布局上,而对于总平面布局来说,防火间距、消防车道、消防扑救面的设计是最基本的防火要求。

所谓防火间距,指的是防火间距是两栋建筑物之间,保持适应火灾扑救、人员安全疏散和降低火灾时热辐射等的必要间距。对于住宅来说,满足《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一下简称《高规》)的要求即可,但是,要注意对于常见的通过底商裙房相连的建筑,主楼与主楼之间应按《高规》要求设计防火间距而非向封闭连廊一样将联系在一起的建筑视为一栋。此外,至于建筑层数如何计算,一般认为应将一、二层商业服务网点部分计算在内,当总建筑层数为10层或10层以上的,应执行《高规》。

对于消防车道的设置是公建和住宅建筑存在区别的一个点,按照《高规》,高层建筑四周应设置消防环形消防车道,或沿两长边设置。对公共建筑而言是必要的,但对高层居住建筑而言就过高,火灾经验告诉我们,新建的高层居住建筑火灾最大的特点就是火灾一般局限在一户,很少有大面积的蔓延。因此在建筑物的一长边设置车道,火灾时消防车停靠、扑火、施救基本能完成。这一点体现在《住宅建筑规范》中,“10层及1O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或至少沿建筑的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但设置车道的建筑物一长边应同时具备消防车登高作业的要求,这即是所谓的消防扑救面。但是常常出现的问题是消防车道与建筑物外墙的距离。消防车道的作用是火灾时供消防车通行、停靠取水施救、并提供消防队员安全的战斗展开场地。因此控制车道与建筑物外墙的距离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的消防技术标准仅在《高规》中对此有“宜大于5.00m”的规定,不够具体、明确。在工程设计和审查过程中,应该对消防车道与建筑物的距离加以明确。参考各地方规定,一般以车道边线距建筑物外墙5-10m为宜。

案例1:某高层住宅小区,建筑布置较密集,底部为商业用房,在内部设计环形消防车道,结合外部城市道路,住宅基本两边均有消防道路,看似满足规范要求,但是,局部建筑物与消防车道的距离形成夹角,无论是从外部道路还是从内部的道路(地下车库入口处坡度不满足消防登高扑救场地的坡度要求),总存在车道边线距建筑物外墙大于10m。(图一)。

对策:此种情况在追求经济的高层小区中常常出现,为了平衡采光(需要角度)和消防,形成了实际上的消防扑救盲区,这个时候就需要细化消防设计,按照消防登高扑救场地的要求明确相应的消防登高扑救面,在尽量连续设置的基础上可按照设计建筑的实际情况分段确定登高立面并利于建筑整体施救。结合住宅的具体情况往往不需要做大的调整就可以满足相应的防火要求。

2、防火分区

高层住宅指的是总高10 层以上的住宅。按组合方式的不同, 住宅可以分为单元式住宅、通廊式住宅、塔式住宅和跃廊式住宅等。按平面结构的不同, 住宅可以分为两种, 塔式住宅和板式住宅。住宅防火分区以单元分割为主, 住宅单元与单元之间为防火墙。住宅防火分区基本按是否是单元式, 塔式和层数来考虑。为了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矛盾,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减少住宅公摊面积, 住宅的空间形式越来越灵活, 住宅的组合方式越来越千姿百态, 在国家规范中很难对上述住宅类型找到一个准确、定量的定义, 这也给住宅防火设计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一些对住宅类型的理解产生了矛盾, 我们要仔细分析火灾的危险性和规范的延伸, 解决设计中的分歧。在高规中也明确说明了塔式住宅布置的主要特点是: 以疏散楼梯为中心, 向各个方向布置住户, 其疏散路线较为简捷。经过改进后的塔式住宅和板式住宅已很难严格区分两者的差别, 一般认为有一种简单的划分原则: 塔式住宅的服务区设施如楼梯、电梯和管道井位于平面中间, 而板式住宅的服务设施位于平面的一侧。

3、安全疏散

对于高层住宅来说, 安全疏散是建筑设计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高层安全疏散设计的原则: 应当靠近设计疏散楼梯, 使经常使用路线和火灾应急使用的路线有机结合起来; 水平通道设计应采用无尽端房间的外廓式或内廓式走道, 可以做足住户的双向疏散要求; 垂直疏散的设计要求靠外墙设置防烟楼梯间, 尽量利用阳台成凹廓作为开敞前室形成防烟楼梯间, 利用自然风力将烟气迅速排走, 既节省投资又达到保证安全疏散的效果, 利用阳台、凹廓、室外楼梯, 屋顶作为一种辅助的疏散设计供住户应急疏散。

另外,高层住宅为解决十八层以上单元式住宅两个疏散出口的问题,及楼梯公共部分面积尽量少的原则,设计时将疏散楼梯设计成剪刀楼梯是比较常见的处理手法。如果前室合用一个,即典型的三合一前室。所谓的“三合一”前室,即两部防烟楼梯(含一对剪刀梯)和消防电梯共用一个防烟前室,且前室为候梯厅,这种情况因各种火灾危险在前室处汇聚,已经被各地的消防部门所禁止,但是,笔者注意到常常有隐形的“三合一”前室存在,所谓隐形的三合一前室,指的是在前室处用防火墙和一个防火门将该前室分为两个部分,这种情况也被各地的消防部分注意到,禁止的理由在于实际上这种划分仍然没有解决“三合一”的根本问题,即楼层的住户应该有两个独立的疏散通道,中间加一道门实际造成疏散通道叠合并互相穿越,实际火灾中无法满足防火要求。

案例2:某高档高层住宅,(图二)一梯两户,采用两部电梯,一对剪刀梯。即是一个典型的隐形“三合一”前室,可以看出,电梯、候梯、一对剪刀梯实际上是在共用一个前室,不过是该前室内部加一防火墙及防火门,且该前室面积较大、进深较长,但是,并不能改变其疏散通道叠合并互相穿越的状况。

对策:此种情况在高档住宅住户较少的情况下常常出现,虽然其户数较少,但面积很大,在多人聚会时同样会产生很大的火灾隐患,此时,应结合建筑功能,在户型的某些隐蔽部位开门,而不必坚持一户一门的概念,从而让住户有两个独立的疏散通道,真正让高档住宅有高度的安全保证。

参考文献: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篇4

一、现行高层住宅消防车通道设置现状

近些年来,很多的高层住宅设计人员已经开始重视对消防车通道设置的设计,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大多数高层住宅建设现状来说,消防车通道设置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给高层住宅以后的使用埋下了很多隐患。接下来,笔者就总结一下高层住宅消防车通道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的设计人员在设计高层住宅时,只考虑到在高层住宅建筑的一面设置消防车通道,而其他的地方都设计成自然景观或者娱乐设施,这样的设计虽然得到了很多开发商和居民的喜爱,但是却存在很多的隐患。其实设计人员这样设计也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依据,主要是指《住宅建筑规范》,但是我国已经出台的符合现代高层住宅建筑的法律规范,比如《高层民用建筑没计防火规范》,这里有明确的规定,高层住宅周围必须设置环形的消防车通道,如果设计环形消防车通道存在困难,也要在高层住宅建筑两面设计消防车通道。因此在这里出现了矛盾,设计人员前者遵循《住宅建筑规范》与现行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有着不同的规定,这给设计人员也带来了困扰,但是这两种规范都具有法律效力,因此这是目前我国现行高层住宅消防车通道设置遇到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二、针对高层住宅消防车通道设置问题的探讨

上文中笔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高层住宅消防车通道在设置时存在的最大问题,两种不同的法律规范有着不一样的规定,接下来,笔者就这问题进行探讨。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与《住宅建筑规范》的消防要求比较

通过笔者对这两种规范的仔细研究比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主要强调的是高层公共建筑,也没有具体的说明高层住宅这一建筑类型,而《住宅建筑规范》则强调了住宅的消防车通道设置的具体要求,因此通过笔者的研究认为《住宅建筑规范》更适合我国建设高层住宅消防车通道设置时使用。

2、高层住宅与公共建筑部分消防条件比较

上文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两种规范,一种针对的是高层公共建筑,而另一种主要针对的是高层住宅,那么高层住宅与公共建筑的消防条件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2.1高层住宅在设计时都一般每户每层都在50-150m2之间,每户之间都有防火墙,户门也要求是甲级最少是乙级防火门,这样的设计最大的优势就是即使一户发生火灾,也不容易发生蔓延,直接将火情控制在一户之内,而且对每户内的任意一点到户门的距离也有规定,即一般为20米,这样可以保证发生火灾时人员能够尽快的被疏散。

2.2高层公共建筑防火分区可达2000m2、3000m2与5000m2,而且平面布置、使用功能复杂,高层公共建筑疏散距离达50m疏散距离远远超过住宅建筑,往往需要设置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灯来辅助人们对建筑平面及安全疏散、逃生路线的感知。

2.3高层住宅与公共建筑的用户人员情况比较

一方面,高层住宅每套用户一般以家庭为单位,使用人员相对较为固定,住户对自家住宅的平面布置及物品放置情况相对熟悉,安全疏散路线等更为清晰;另一方面,高层公共建筑活动人员相对住宅来说,明显复杂,有的人员甚至只来过一次,对建筑平面布置甚感陌生与神秘,这种情况极不利于应急情况下的安全疏散、逃生。通过上述高层住宅与公共建筑的用户人员情况比较,可以认为高层住宅用户人员比较高层公共建筑相对固定,使用功能相对单一。

因此,我们认为高层住宅与高层公共建筑消防安全条件有诸多区别,而采用高层公共建筑的消防车通道设置条件来要求高层住宅,显然不太符合实际生活需求及防火灭火工作情况。

所以根据上述讨论可知,对于10层及10层以上的高层住宅建筑,火灾危险性相对其他高层公共建筑来说较小,结合实际,可建议按规定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或至少沿建筑的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但要强调的是,该长边不应仅仅为一般的消防车道,应为消防登高车操作面,并满足消防登高车操作面的相关要求。比如,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进深大于4m的裙房,该范围内应确定一块或若干块符合消防登高车操作要求的场地。该场地可结合消防车道布置,宽度不应小于8m,转弯半径不应小于12m,坡度不大于3%场地靠建筑外墙一侧至建筑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5m,且不应大于15m;登高车操作场地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不应小于15m和8m;登高车操作场地与场地之间的距离不大于20m-9;建筑物的外墙与消防登高操作场地相对应的范围内,每层均应设置可供消防救援人员进人的窗口,窗口的净尺寸不得小于0.8mx1.0m,窗口下沿距室内地面不宜大于1.2m。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对高层住宅消防车通道进行有效的设置十分必要,能够防患于未然,虽然关于高层建筑防火规范,两种规范有矛盾之处,在经过笔者的比较分析,我们对其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正确的选择合适的规范。本文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高层住宅消防车通道设置经验总结出来的,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为更好的建设高层住宅的消防车通道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篇5

建筑层级特指不同层数的住宅建筑。住宅设计规范按层数对住宅有四种划分:一至三层为低层住宅;四至六层为多层住宅;七至九层为中高层住宅;十层及以上为高层住宅。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根据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补救难度等对高层住宅又做了进一步划分,即十层至十八层的普通住宅、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的普通住宅和建筑高度超过百米的超高层住宅。因此就界定出六个建筑层级:低层住宅、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宅、高层住宅(10~18F)、高层住宅(19F~100M)和超高层住宅。

1. 整体性原则

1. 住区内部的整体性

1)住区总体设计

在住区总体设计中注重小区的建筑总体布局、交通系统、绿地系统这三个不同层面的整体协调组合。而在建筑的总体布局中,住宅建筑在二维总平面的布局优化和住宅建筑层级的多样是建立住宅小区整体性的基础,以不同层级的住宅建筑与空间这一正一负要素的组合与变换有利于住区整体性的形成。

2)住区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以往的住宅小区建设,在处理城市、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上只注重物质利益,违背了自然和生态条件的原则,不仅造成了损坏自然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的局面,而且对自身创造的微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住区设计和建设应考虑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这是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1]

3)物质空间与住区文化的整合

物质空间整合注重的是住区的物质特征与社会属性的融合,通过住区内部层级的划分和建筑层级的布局优化,使小区的物质空间得到改善,创造促进住区居民互动的物质条件。物质空间和住区文化整合需要考虑各层面文化和谐共处及相互映衬,通过在小区营建适合不同收入阶层构成特点的住宅建筑载体,为不用收入阶层居民之间的相遇交往提供可能,加强居民之间的精神交流。

2. 城市区域内的整体性

住宅小区作为城市中的一个功能要素,它是城市的一部分,住宅小区的整体形态要与城市整体风貌相协调,其外部空间与周边环境各要素也应达到整体协调,能够让空间之间相互融合和渗透,这对小区空间和城市空间的连贯与统一是有利的。因此这就要求住宅小区内多种住宅建筑层级的布局优化上升到城市设计的层面,在保证住宅小区整体性的同时,还要兼顾城市形态的整体秩序。

2.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和整体性并不矛盾,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不仅要满足其物质功能的实现,更应体现住区多方面的内涵。住区空间与环境的形成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当担负起满足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要求的任务,其表现形式也必然是多样的。

大多数理想化总体规划的住区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于过度的图解式的城市规划理念。尽管单体建筑具有特色但却回避了住宅小区的系统性。[2]而成功的住区则具有不同的居民、空间、建筑层级、规模和社会机遇。在与其周围环境形成和谐联系的同时,它将考虑到自身的鲜明特征:一种既考虑住宅建筑多层级的有序布局又避免小区整体混乱的住区发展演变规律。

3.个性化原则

伴随着多样化要求,个性化的表达成为住宅小区精神面貌的灵魂。个性化原则以独特的居住文化为导向,在城市区块中彰显住区的个性特征。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汇在人们的生活里。当前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单一文化模式的危害性,在对城市住区的营造中,努力表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与多样性,以改变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的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在当今以多元化快速变化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生产模式从标准化大生产向个性化定制生产的转变,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空间。以居住空间模式模糊化、精神化、表皮化为特征的居住文化的第三次浪潮正在向我们涌来。

与此同时,人们对居住文化保护日益重视。传统的居住文化是历经千百年人与环境共选、共生、共建才形成的,具有深厚的生态和人文经验的积淀,进入信息社会,虽然原有的生态基础已改变,但作为特定区域的居住文化,其价值将予以重新评价,并加以吸收和再创造。全球文化的趋同的趋势,更要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保留自己独特的居住文化。只有保持丰富多样的各种文化,我们才能维持文化这一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和生态平衡。[3]对传统居住文化的承续及与现代文化的整合是我们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世界文化趋同,国内城市文化的迷失的窘况。

4.视觉化原则

住宅小区是一个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空间再加入时间这样一个四向度的空间系统。空间结构系统不仅仅是二维平面上的相互组合,还有立面天际轮廓及群组关系的组合,将二维的平面结构组织向三维的立体网络体系发展,使居住主体无论静止观赏还是动态游行,都可以看到建筑层级丰富的现代小区。

尤其是近年来的高层住宅建筑逐渐增多,更加需要开拓立体空间网络体系及其绿化体系。通过住宅建筑层级的布局优化形成大小开合、内外空间相互穿插、整体感较强的立体空间网络体系,缓解由于高层远离地面带来的视觉单调感以及空间尺度不协调的问题。

5.集约化和综合价值原则

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不仅要重视其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也要考虑它的经济价值,更要发挥它的生态价值,只寻求单一价值,是不全面的。例如在城市住区的选址问题上,德国50年代到70年代的新建住宅区一般选在城市郊区,有较大的规模和独立性;而从80年代起,德国开始在城市中心,通过城市改造兴建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相混合的小规模住宅区。内城作为居住地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其选址主要考虑的就是经济效益。

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集约化原则指的是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对住区各构成要素进行重组,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在住区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在同一范围内,通过建筑层级的合理搭配和优化布局来促进住区的多样化。

6.结论

通过以上设计原则的确立,将高、中、低不同层级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要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而把控小区整体设计朝着整体有序的方向发展,使住宅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

参考文献: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篇6

一、低层住宅的特点与工程造价分析

低层住宅在民用住宅层数划分标准是指1~3层住宅。低层住宅多建于小城市和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它既有普通住宅,又有高级别墅。低层住宅由于其高度低,尤其适合于老年人、儿童和身体障碍者使用;生活空间开放性强,有利于邻里之间的交往。其缺点是居住密度低,土地利用不经济。因此其容积率较低,综合开发面积较少。

因此,开发商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一般较少开发低层住宅,不过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开发商如果定位为高档别墅住宅的话,其开发住宅一般多为低层住宅。但其售价相对于多层和高层住宅要高很多。一般低层住宅的容积率与居住密度较低,多用于城市郊区和一些城市改造中对环境品质要求较高的区段。住宅商品化的初期,我国曾出现过建设别墅区的热潮,由于其过低的容积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有限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多层住宅特点与工程造价分析

在民用建筑中,多层住宅具有建筑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少,可减少工程量,使用费用低,开发建设的综合费用相对低于其他形式的住宅降低单位造价,经济效果好。被大部分城市广泛采用。缺点是生活空间开放性差,不利于邻里之间交往;楼层相对较高,又不设电梯,给上下楼带来不便。将来发展趋势是多层住宅也设电梯。

根据经验,6层以内的住宅层数越多,造价越低,这是因为多层建筑在一定范围内层数增加,则房间内部和外部的设施费、供水供气管道、电力照明等费用随层数增加而降低,所以多层住宅以采用5~6层为好。

下表是多层建筑的单方造价和层数的关系表,根据表2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得出结论:多层住宅具有降低单位建安造价和经济效果较好的特点。因此开发商在开发方案的设计和评价中,应多考虑多层住宅的开发面积。

目前我国多层住宅由于公摊面积少、后期物业管理费用低,深受很多购房者的喜爱。消费者也普遍认为多层住宅的供应量会逐年减少,这种预期也使多层住宅成为相对珍稀的住宅产品,所以目前卖得相当俏。在寸土寸金的地段,多层住宅虽然建筑成本较低,但分摊的土地成本要高,其占用的总成本并不会低于同地段的高层,所以多层住宅贵过小高层住宅将成为中心城区楼市的一种趋势。而在城市地段,因为土地成本较低,两者之间的价格差异则不会拉得太大。

三、高层住宅特点与工程造价分析

高层住宅是为了谋求土地的高度有效利用,提高容积率的手段而出现的建筑形态。据国外的一些资料测算,建筑层数由五层增加到九层可使居住面积密度提高35%。有利于节约了用地,也就大大降低了室外工程造价和改造用地的费用,从总的消耗来看,高层不一定比多层(或低层)费用高。据资料显示,就市政设施费用来说,高层就比低层节约。但作为高层建筑其相对于低、多层住宅的主要缺点体现在:单位造价高,平面使用系数低,施工周期长,能耗多,出房率低,分摊面积大,人口密度大,防火设施不完善,目前国内消防车最高达十四层,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差。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因此在住宅建设中就应该尽量考虑节约土地,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增加建筑面积密度来解决居民住房紧张的问题,从而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住宅层数是影响小区建筑面积密度的重要因素,住宅层数越高,则密度越大,容积率越大,对开发商来说赚取的利润越高。

1、由表1可知,7~9层属于中高层类,此类住宅不设电梯使用不便,设了电梯又不能充分发挥电梯的效率,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建议,小区内不宜采用这种层数的住宅。因此,笔者认为开发商应尽量少开发此类住宅,应放弃此类设计。

2、在民用建筑中,多层建筑提高层数虽然可以降低工程造价,而高层建筑在我们规划设计中又不得不开发,因为考虑到小区容积率和节约城市用地和开发商利润的问题,高层建筑在小区开发中的设计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特别在中心城区等人口高密度区和商业区,应该尽量考虑节约土地,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增加建筑面积密度来解决居民住房紧张的问题。

房地产开发希望通过破坏环境和城市规划的限制来取得高额利润,因为他们认为兴建高层建筑建筑面积增大,利润就会越多。无可否认,增加层数可以节约土地,住宅层数是影响小区建筑面积密度的重要因素,住宅层数越高,则密度越大,容积率越大,但带来的却是环境的破坏和市政规划容积率的限制。

事实上,随着层数的增加,住宅之间的日照间距也相应增加,而且高层住宅一次性投资高,建设周期长,一般情况下高层比多层平均每户建筑投资要高70%~80%,对于投资商收回投资的风险加大,因为其建设周期长40%~50%,节约土地的效果也逐步下降。

我们通过统计资料表3,可以分析得到结论:层数应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例如在20层时,投资利润时相对于其他层数是最大的,所以开发商应结合市场需求、项目实际来决定建筑层数,不能一味增加建筑层数。此外高层住宅要设置电梯和加压水泵而且消防和人防要求都会相应的提高,导致总造价也会相应上升。

四、结语

商品住宅小区的开发和决策过程,是一个随时间推移,在市场因素不断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进行投资、开发的过程。其投资具有周期长、金额大、变现能力差、投资回收慢、收益高、易受政策影响等特点,这些决定了其投资决策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客观深入地对商品住宅小区开发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和科学决策,合理调节小区各功能与成本的关系,才能成功地避开风险,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篇7

Keywords: small towns; Commerce-residence build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 J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小城镇住宅建设发展,是以城镇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同时又推动城镇经济的发展。这种相互联系的发展,可促进村镇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人类已经跨入了新的建筑施工论文世纪,旧世纪己经结束了它的建筑施工论文历史使命,新世纪的特征是政治、经济、社会的积极改革,科学技术迅速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高度活跃,伴之而起的信息化和科技化对人类社会生产和居住生活也将引起极大的变化,并将刺激居住建筑与居住环境的建设向更大跨度和更高水平迈进。

1 小城镇住宅建设与城镇经济联动发展

近年来村镇住宅建设即将迎来开发高峰,如何体现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施工与管理论文道路,成为村镇建设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村镇住宅的发展需要用战略的眼光来审视。村镇住宅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在建造中心村,中心镇的时候要求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村镇经济,改变农民宅后必有“三分自留地”的生活习惯。村镇住宅建设的发展在市场化战略中,就是结合村镇住宅建设的各种特点,将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规范体系,引入村镇住宅建设中,规范村镇住宅的发展,在村镇建造规划区内,由房地产企业开发实施与开发,这样才统一规范市场行为。建立村镇住宅基地与商住楼之间的置换体系,农民可以将多余的住宅基地归还国家或集体,作还耕处理,而在购买房时候,可以得到政府的还耕补偿和奖励,这一方面可改变农民住宅分布格局,节约住宅用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建立规范统一的村镇住宅发展市场。

2 小城镇商住楼设计的原则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好的提高,商住楼也越来越多,慢慢发展到乡镇住宅中,考虑到灌阳县文市商贸新城是以商业、住宅相结合。更好的提高灌阳县人们各方面的生活水平、完善乡镇人民的生活环境,倡导乡镇新的生活方式。

在住宅建设中应考虑城市规划要求,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资源和空间。住宅选址时应考虑噪声、水文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灾害和有害物质等等的不利影响。住宅应具有与其居住规模相适应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住宅的设计应按套型,套内空间和设施,满足舒适、安全、生活起居和卫生等的基本要求。住宅结构的设计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必须具有足够的可靠性。住宅应具备突发紧急事件时人员从建筑物中安全撤出的功能,在住宅设计中应满足人体健康所需的日照、自然采光、通风和隔声需求,在选材中应避免造成环境的污染,设计住宅时必须有节能设计,且住宅及其室内设备应能有效的利用能源和水资源。住宅设计应符合无障碍设计原理。住宅应采取防止外窗玻璃、外墙装饰及其他附属设施等坠落伤人的措施,等等。在这个设计中考虑多一点的是提高当地文化水平在住宅上怎么体现,将住宅设计和对当地文化水平相结合,融合为一体,将灌阳县文市商贸新城建成一个文化遗产丰富,商业发达的乡镇。

3 小城镇商住楼设计的发展

类已经跨入了新的建筑施工论文世纪,旧世纪己经结束了它的建筑施工论文历史使命,新世纪的特征是政治、经济、社会的积极改革,科学技术迅速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高度活跃,伴之而起的信息化和科技化对人类社会生产和居住生活也将引起极大的变化,并将刺激居住建筑与居住环境的建设向更大跨度和更高水平迈进。评古论今,人类的住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望未来,住宅的发展有着欣欣向荣的明天。人类的住宅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从人类诞生初期的巢居、穴居,到原始社会后期的氏族、部落,从奴隶社会的出现到封建社会的大量涌现和飞速发展,伴随着不断的产生、发展、兴盛、桎梏,人类住宅的质量、规模、材质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无不说明人类住宅的发展、进步。

21世纪小城镇商住楼设计应考虑特性: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居住功能的适用性;室内空间的可改性;家居科技的智能性;环境景观的均好性;建筑风格的地方性。商品住宅面对社会上的不同经济收入、不同生活模式、不同结构类型、不同职业、以及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地位的家庭提供相应的住宅套型,如设计不同面积、不同装修标准、不同设施的套型以及不同平面布置和空间布局的套型。同时,从尊重人性出发,对某些家庭的老龄人和残疾人家庭还需提供特殊的套型设计,在设计时考虑无障碍设施,如入口设坡道加扶手、门的宽度适当加大、室内地面无高差等,还应注意地面,特别是厨房、卫生间地面要防滑,不宜设吊柜,家电开关与门窗把手适当降低,厨卫的操作台与盥洗台下部应有空位,以方便老人坐着轮椅操作,厕所靠近老人卧室以方便使用、设置紧急呼唤铃以能紧急报警等。两代居和多代居又是一种住宅设计,这是由于我国居民老龄化、传统化以及两代人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不同因素而形成的,在设计中要考虑的原则是分不开的。

4 商住楼建筑设计效果分析

商住楼有两层含义,一是商品住宅楼房;二是不仅有住宅单元,并且同时具有可供租赁或出售的商贸用途的房间。其在设计效果上与别的建筑门类有所不同。

4.1 色彩感的营造

前部的白墙与其余部分的色彩对比起来的面部效果,使建筑沿街面具有鲜明感。该住宅中部窗洞应用对称的手法,用深色外框调节使其建筑平衡,同时增加了形状的趣味和尺度对比的生动感。建筑左上方的蓝色和前面的相呼应,起到了调节平衡的作用。运用色彩造型的方式可以使建筑具有不同的方向感,用以表达特定的性格,趋向和动态。矩形条形色块横向设置表达水平方向的舒展与宁静,竖向设置表达垂直,挺拔之感。垂直和水平是静止和平衡的象征,如果使矩形倾斜,平衡将到破坏,运动的趋势随之产生,色块方向的变化可以表达动感的活力。在建筑中采用简单的线条,百合窗色块可以构成具有指向感的造型。在建筑上,道路上采用具有方向感的色彩造型为行人指示路径。上下一致的横线造型的主体感使建筑界面具有浅浮雕的效果。

4.2 色彩在商住楼空间上的应用

色彩的远近感差异可以使同一平面上的不同色彩在人们的感觉中形成前后的距离,在设计中可以根据这一原理,利用适当的色彩组成调节建筑造型的空间效果,创造空间层次,增加造型的趣味性和丰富感。在人类复杂的生存环境中,“色彩”出现在宗教、政治、文化、商业等领域里,从某种程度上说,色彩就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建筑色彩连接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创新和品味至关重要。以老北京来说,灰墙、灰瓦和绿树构成了北京这所城市色彩的基调,透出古都浑厚、朴实、宁静的文化底蕴,也衬托出紫禁城金碧辉煌的气派。 而深圳的高楼和道路构成新的城市空间形态,具有强烈的现代色彩感觉,很有视觉冲击力。建筑色彩和建筑形式一样,都是有一定历史时期内的装饰风格,文化装饰风格的产物,这两者是互相依存的,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就没有依托;如果没有建筑色彩,建筑形式就没有增饰。它们都是遵循建筑美学的原则而构成的建筑美学的基础。这当然也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建筑本身是离不开色彩的,色彩是表达建筑心情最直接的方式。它既有建筑物轮廓的变化,同时也包括外表面色彩的丰富性,一个建筑物外表面色彩的设计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它是否能与传统的建筑物之间的色彩协调起来、统一起来。用色彩区分前后层次,以强调立面的空间感。利用色彩远近感可以强化建筑空间的层次。

5 结果与分析

随着全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国际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怎么在土地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解决好现的住房需求,是我们现在必须要面对的挑战。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地球被破坏,被污染,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居住环境以及可持续性发展。住宅是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场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住宅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社会日益关注环境保护的大潮中,“商住楼”不仅意味着房子,也包括住房的内外环境。住宅设计的发展将把“人的需要”又推回到一个最原始的起点上。人的生活需要:空气、阳光、水、动植物等等,在环保方面,着力于保障空气洁净度、污水回收资源化、垃圾无害销纳、建筑节能、环境绿化等。在设计中实现的不仅是每个家庭有一套住房的目标,更使之置于一个健康的、宜于生存的绿色生态居住空间中。在商住楼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多层与低层高密度住宅设计模式提供了一个解决人多地少矛盾的方向。应该说它是比较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价值观的建筑模式,可惜对于高容积率的追求使开发商们忽略了在这方面的探索①。

6 结 语

文章以桂林灌阳文市小城镇为例。以建筑学的视角,结合景观美学,游憩体验,文化传统,采取多种手段完善灌阳文市商住楼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丰富小城镇居民的游憩体验,成为将住宅建筑运用到休闲规划的一次尝试。在原有文化保留方面,在规划时具体情况分别予以保护,功能改造和景观营造。土地利用方式将对民用建筑的格局影响深远,本着维护当地文化基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文化的完整性。将文市商贸城营造了一个绿荫遮地,品质优良,自然静谥,空间氛围。一切喧嚣,烦恼和疲惫都在这里平静下来,让居民在这安居乐业,享受生活。

参考文献:

[1]肖逸生.农村住宅设计与农民心理[J].住宅科技,1993.6.

[2]张赛庭.高层商住楼结构选型的综合效益[J].建筑技术,第2期第23卷.

[3]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著.住宅设计规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

[4]褚智勇.建筑设计的材料语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著,2005.6.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篇8

主城区的具体范围:海口主城区为绕城高速公路以北与海口市东、西行政界线围合的区域(含演丰镇镇域)。主城区面积约563平方公里。

本办法所称个人建设住宅,是指个人在依法取得土地使用证、已村改居的原有宅基地或者所属农村村民在依法取得的宅基地上,新建、改建、扩建和翻建用于本户家庭自己居住的个人住宅的建设活动。

第三条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主城区内个人建设住宅的规划管理工作。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主城区内个人住宅的建设管理工作。

市土地、住房和城乡建设、城管执法、工商、公安消防等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个人建设住宅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 各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多规合一的原则,组织编制建成区范围内的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规划和建成区范围外的村庄建设规划,以消除重大安全隐患、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为重点,逐步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和景观面貌,提升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建成区范围外的村庄建设规划还应以合理用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为原则,充分利用原有宅基地和村内空地,严格控制占用农用地。建设规划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后执行,指导个人住宅的规划审批。

第五条 个人住宅建设应结合我市的棚户区改造计划,列入年度棚户区改造计划范围的,须按照棚户区改造规划执行。

第六条 位于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范围内个人建设住宅的,应当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规定。

第七条 个人建设住宅应当符合规划并同时满足下列要求:

(一)个人住宅单独建设的,建筑层数不超过4层,底层层高不超过4.0米,二层及以上层高不超过3.3米(不包括坡屋顶的高度,坡屋顶高度不超过顶层高度的2/3)。

(二)城市干道两侧规划红线外各50米范围内及城市主要出入口的个人建设住宅用地,须通过用地整合符合以下条件:

1.临城市主干道(60米道路红线40米)的用地临街宽度不小于30米。

2.临城市次干道(40米道路红线24米)的用地临街宽度不小于25米。

(三)按照住宅使用功能建设,不得改变住宅使用性质。

(四)建筑物之间的间距、退让用地红线最小距离和退让道路最小距离应基本符合各项技术规定。建筑施工不得对相邻房屋的结构和安全性造成损坏和影响。

(五)新建或拆除重建的个人住宅应当按规划和规定要求退够道路规划控制红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控制紫线、绿地范围控制绿线、城市地表水体保护控制蓝线、城市基础设施用地控制黄线距离。

(六)建筑物不得占压和挑出用地界线,侵占公共空间、邻里通道。

(七)建筑物的立面和整体设计风格必须符合城市景观风貌要求。

(八)建筑物不得破坏市容市貌、妨碍交通、影响消防安全。

(九)处理好供水、排水、通风、排气(烟)、采光等相邻关系。

第八条 未列入市年度棚户区改造范围和基础设施建设征收计划的合法D级危房,可按不扩大原占地面积、不扩大原建筑面积、不超出原建筑高度的要求拆除改建,不受第七条规定的限制。所在区人民政府与产权人协商,也可以依法予以收购。

第九条 饮用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所划定的禁止建设范围、规划的城市公共绿化用地、各类公园河湖保护用地、公路、铁路、车站、码头,市政公用设施,以及城乡规划确定的其他控制区域,禁止审批和建设个人住宅,但D级危房拆除改建的除外。

第十条 个人建设住宅应当依法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当依法提供以下材料:

(一)土地使用权人身份证件和建房申请;

(二)市国土部门核发的土地使用证;

(三)有设计资质单位签章的设计图纸和文本;

(四)村、居委会意见。

除提交前款规定的材料外,申请改、扩建房屋还应当提交房屋权属证明;涉及毗连建设的房屋还应当提交业主与相邻产权人达成接建书面协议;申请加层的还应当提交有资质的单位出具的加层鉴定报告;申请D级危房拆除重建的还应当提交有资质单位出具的危房鉴定报告。

第十一条 规划管理部门收到必备材料后,经初审符合要求的,即进行现场公示,征求相邻产权人或相关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在公示期间,如无异议的,按程序批准建设;如有异议的,即暂停审批。待协调处理(或召开听证会)后再予作出行政审批处理意见。

第十二条 个人申请办理建设住宅规划审批手续时,按照海口市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有关规定,个人住宅建设项目按每平方米50元缴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个人住宅用地使用类型为出让地的,如今后房产转让须按每平方米220元标准补缴差额部分;按第十六条规定申请审批的个人住宅项目,住宅部分按每平方米50元缴纳,商业部分按每平方米220元缴纳。

第十三条 未经依法批准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内容。

确需变更的,应当申请原发证机关依法办理变更手续;变更涉及容积率、层数、退线间距的,应当依法定程序修改规划后方可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四条 个人建设住宅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前,应当依法办理人防建设工程管理许可手续。

办理人防建设工程管理许可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海口市民用建筑结建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许可》申请表;

(二)国有土地使用证(带原件和复印件,复印件需签名按手印);

(三)规划报建方案设计文本(原件需设计院每页盖章);

(四)规划方案审核通知书(带原件和复印件,复印件需要签名按手印)。

第十五条 个人住宅的业主应当按规定选择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施工、监理。

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含300平方米)或自建3层以上的个人住宅,业主应当在开工前按照有关规定,向工程所在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施工许可证;在前述面积或层数以下的个人住宅,业主在开工前应当到工程所在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开工备案手续。

办理个人住宅施工许可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海口市建设工程施工许可申报审批服务表;

(二)施工合同;

(三)人防建设工程管理审批手续(经易地建设许可的,应提供易地建设费缴费证明文件);

(四)图纸审查部门审核意见;

(五)监理合同、监理企业营执照、资质证书、总监理

工程师注册执业证书。

第十六条 鼓励个人建设住宅采取用地整合、统一规划、联合建设的模式,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1000平方米的,可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审批,并可配建建筑面积不超过总建筑面积15%的商业用房。

依本条规定建设个人住宅的,按建设项目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办理。

第十七条 个人住宅在开工前,业主应当组织取得相应测绘资质的单位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要求放线。

建设工程施工至0.00后,业主应当告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辖区所属规划分局对放线情况实施现场核验。

主体工程封顶后,业主应当告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辖区规划分局进行现场复验。

工程竣工后,业主应当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辖区规划分局申请竣工规划核实。

第十八条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对个人建设住宅施工质量安全监管、技术指导和服务。

第十九条 个人住宅工程竣工后,业主按规定应当组织竣工验收,并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未办理竣工验收备案的,不得办理房屋产权证。

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海口市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申报审批服务表;

(二)规划核实意见书;

(三)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第二十条 市、区城管部门负责对辖区内个人住宅建设的监督管理工作,并加强对违法建设行为的日常监督检查,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进行建设的个人住宅,或未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应严格依法处理。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规划局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xx年9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有效期满自行失效。

办理个人住宅施工许可如何申请(一)海口市建设工程施工许可申报审批服务表;

(二)施工合同;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篇9

【 Key Words 】 modern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代化的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我认为就是要与时俱进,要符合时代社会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符合地方民族的特色和人的心理需求,总的来说我认为高质量的住宅建筑就是要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的要求。建设部科技司编制的《2000年小康型城市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城市示范小区规范设计导则》中指出:“小区规划要以科学为先导,提高住宅功能质量和居住环境水平,推动住宅产业化、现代化。”同时还指出:小区应具备超前性、先导性、示范性,规划设计应具有创新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建设具有二十一世纪生活水准的文明住宅建筑创造基础条件。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第“十二五规划”的启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而提高。住宅建筑是人们居住环境的综合体现,建设什么样的小区,怎样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居住要求呢?那就是要建设现代化的住宅建筑。

一、我国现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城市各有其不同的状况和自然条件。现代化的住宅建筑规划应能反映地方特色,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气象条件、经济条件、符合当地生活方式,保持其应有的地方特色,充分考虑这些地方特性进行规划创意。如在气象条件方面南北方有较大的差异,北方冬季较长受寒冷气候的影响,在住宅建筑设计中,日照便成为主要问题,如在规划中争取南向住宅,阻挡寒风,形成小区的内部气候。

在规划设计中注重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特色的创造,创造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引导居民的生活,充分解决邻里之间、老年、儿童等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根据自然条件通过规划设计使日照、通风等条件得到充分利用,有效控制垃圾、噪音等不利因素。形成良好的小区内环境和小气候,做到节能、节地。

二、现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1、人性化住宅建筑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传统意义上的住宅建筑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个性化、以人为本的住宅建筑规划设计成为了现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方向。针对小区业主工作性质、生活习惯、年龄的不同设计适合业主生活居住的环境是现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例如:现代大型社区建设根据业主需求的不同将小区开发用地按照功能需求的不同进行分区,针对年轻人积蓄较少、单身生活等特点设置单身公寓,并对其分区内绿化等按照年轻人的特点进行设计。同时还要根据三口之家对居住环境的需求进行楼宇设计,并对其公共绿地的规划注重儿童休闲娱乐场地规划。针对老年业主对绿地休闲以及居住环境需求,其居住区内应更多的为老人提供休闲锻炼的场地等。通过针对业主各年龄段需求不同进行的分区、规划与设计来满足住宅建筑业主对住宅环境的需求。

2、节能生态型住宅建筑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脚步的不断加快,住宅建筑小区也正在向着节能环保方向发展。现代建筑研究发现,住宅建筑建筑耗能占经济发展所需能源的 35%左右,其作为高能耗建筑项目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要求我国建筑工程必须紧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脚步,以节能型建筑为基础,科学的进行现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构建以节能为目的的住宅建筑其规划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利用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中新技术、新能源应用促进住宅建筑的节能,同时利用小区楼宇间规划设计以及小区综合规划达到节能的目的。现代住宅建筑节能型规划设计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我国建筑工程能耗消耗治理的关键,是推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世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我国生态保护工作的脚步正在不断加快。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型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应用对改善城市综合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将现代住宅建筑作为一个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的、相对稳定平衡生态环境进行规划建设,能够改善小区居住生存环境。提高居住业主的身体素质,对促进我国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住宅建筑是以适应小区所在地域生态环境, 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建筑,还有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低污染、无毒、无害、延长建筑物寿命等优点的现代化住宅小屋规划设计理念,通过,人性化设计,通风和良好采光,运用科技手段寻求现代居住环境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使住宅建筑小区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通过生态规划与设计还能够使小区达到提高绿化率、解决土地资源、节约水资源、有效自然能源等目的。提高绿化率不仅是简单的花草栽种,而是通过科学的生态学、生物学、规划设计等学科提高住宅建筑生态环境,促进小区内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统一,利于业主的身心健康。生态型住宅建筑还能够有效的节约土地资源,通过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对小区内部的环境进行整合优化,利用楼宇的坐落、小区内道路的规划等在有限的土地内提高小区土地使用效率。生态型住宅建筑还能够通过规划与设计以及植物的选择等减少小区内绿化的灌溉用水,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另外生态型住宅建筑还通过对建筑结构设计、楼宇规划设计、绿化设计等方式使小区内的能量流动具有可操控性,有效利用自然能源减少能源消耗。例如:利用墙面种植植物在夏季减少墙面受阳光直射面积,降低室内温度、减少空调的使用。而在冬季墙面植物还能够有效达到保温的目的。

同时,生态型住宅建筑还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调节地区气候环境减少污染等功效。通过生态型住宅建筑的规划与设计,能够在小区所在区域内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保持城市生态环境多样性、保持城市物种多样性等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能够为城市物种的繁殖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型住宅建筑还能够通过有效利用墙面、阳台以及小区绿地中植物的种植达到吸碳制氧,净化城市水体、调整温湿度,改善区域气候的功能。同时还能够减少城市噪音、吸尘。通过生态型住宅建筑能够营造出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总之,现代住宅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发展正向着节能、环保、绿色、合理利用土地等方向发展。以人与环境的思考、住宅建筑建设对我国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模拟制造等为基础开展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以此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营造现代城市良好的居住环境,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城市气候环境的改善等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川,张雷,邓嘉萍. 关于高层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思考与实践[J]. 城市建筑, 2007,(01) .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篇10

“人人享有适当住房”是个奋斗目标,应看到,目前出现了超前消费的不正常现象。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就想买房,甘当“房奴”。上述社会需求,只能靠商品房来满足,政府不可能也不必给予优惠与补贴。政府真正要抓紧的是两头:一头是解决低收入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包括从农村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他们在农村中已有住房),要推出政府负责的廉租房。而廉租房并不都是新建房,要充分利用二手房(包括对旧厂房的改造利用);另一头就是高标准住房,如豪宅、别墅之类,要从税收、价格等政策上给予限制。这类少数人占有的住宅占用了很大的公共资源,不能无节制兴建。经济适用房在一定历史时期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个政策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国家对经济适用房建设的优惠往往落到了“低进高出”的开发商手上,使政府减少的税收优惠转化成开发商的高额利润。在很大程度上,该政策与国家美好的初衷相违背。时下,经济适用房应改为“补人头,不补砖头”的做法,并和廉租房并轨,切实解决买不起房的低收入人群之需。

住宅小区不是唯一的居住形态

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日趋严重,这与单一化推广住宅小区的开发模式有关。封闭管理的小区建在城内,往往形成“肠梗阻”,将很多城市支路路网人为切断,增加了次干道和主干道的负担。如果小区建在城市边缘,不能共享城市已有的社会资源,增加了上下班集散高峰的钟摆式聚焦现象。这种“睡城”早已成为国外城市建设的失败教训。北京因而带来的“摊大饼”现象就成为很难解决的棘手问题。城市住宅形态应因城而异,因地制宜,应尊重城市的原有文脉和道路格局。城市空间衔接依靠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的路网建设。这些路网之间形成的城市街坊地块,在政府统一组织下,有的开发商负责土地一次开发,将生地变成七通一平的熟地;有的开发商进行房屋二次开发。政府始终唱主角,而不是开发商。

严格执行住宅建设标准

解决住房问题,不能完全靠市场,政府责无旁贷。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住宅业决不是支柱产业,它是建筑业中的子系统。住宅建设是古老的产业,我们可以温故而知新。解放前,南方的里弄、石库门住宅和北方的四合院住宅有着很悠久的历史。解放后,上海的曹阳新村、闵行一条街和北京的幸福村、和平里、百万庄、黄瓜园都是五十年代有代表性的住区形式。到七、八十年代,北京的塔院、翠微园、方庄等小区和居住区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改革开放后,更是百花竞放,建设了许多优秀小区,并有大量高层住宅出现。

应该看到在大规模建造的普通住宅小区中存在着十大不良倾向:住宅贵族化,绿地公园化,铺地广场化,小品城市化,道路随意化,配套商业化,风格欧美化,装修宾馆化,物业粗放化,景观鸟瞰化。在媒体宣传上也把重点放在高标准的住房上。例如前几年推出的“创新风暴――中国住宅创新夺标获奖楼盘”,共设15个大同小异、内容雷同的奖类。共60个楼盘其中22项是中外合作的。户均建筑面积平均168.9平方米,最大336平方米,最小112平方米。绿地率平均38.6%,最大72.7%,最小34.3%。人均用地平均37.7平方米,,最大86平方米,最小16.4平方米。很明显这些获奖楼盘大大超过国家限定的技术指标,评语中有太多褒奖美语等不实之词。

提高住宅规划设计的质量

设计质量的关键是设计者的出图质量。按ISO-9000的要求,过程控制是关键。设计质量不能只寄托于最后的审查把关,在控制过程中有些环节要加强。

①住宅设计不能一概“一步跳”

按建设部规定,住宅工程可以不做初步设计,可以从方案设计一步跳到施工图设计。这对于八十年代北京推行“80住1”和“80MD1”标准图的多层住宅时代还能适用。现在住宅标准大大提高了,出现了高层、超高层住宅并带裙房和地下室车库、设备层,建筑方案审批通过后,还需通过初步设计来完善结构、水、暖、电专业的系统设计方案,并要做出概算,控制投资。甲方不希望做初步设计,要求设计院边设计、边施工、边订货。从保证设计质量看,不能省却初步设计这一环节。

②施工图设计审查应是政府职能

国际上通行做法是由政府有关城建部门重点审查施工图的安全、卫生及公共利益方面问题,不是全面审查是否符合规范问题。解放前上海就归市政府工部局审查设计,然后发施工执照。解放后初期,由上海市政府营造处负责审查。我国现在让各大中型设计单位组织队伍负责施工图审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成为市场上有偿劳动的行为。一些不够资格的设计单位,自己无力审图,把审图把关的责任转移到施工图审查单位。久而久之,审查单位也不会为难设计单位,先预审,修改后再出审查通知单。审图制度已经大大走样。要保证设计质量应从设计资质和准入制度严格抓起,不合格的设计单位应淘汰,要重新洗牌。施工图设计审查的内容要简化,不应由设计单位承担这事。政府应挑起审查把关的职责,可以委托专家审查,也可自身设置专家组织审查。

③强制性规范不能代替所有现行规范

现在有一种假象,好像只要设计符合了强制性规范,质量就合格了。其实不然,所谓的强制性规范也只是在大量的通行规范中抽出若干重点条文而已。符合了强制性规范只是低标准达标,只是保证质量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大量的规范中都有“必须”与“应”执行的条文,理所当然,这就是强制性的,何必多此一举再抽出部分条文作为强制性规范以偏盖全呢?何况每次修改规范,强制性条文也要做相应修改,重新再版,造成大量重复劳动,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得益的是印刷厂和编制单位,增加经济负担的是设计单位。这是一种浪费社会资源的不明智作法。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篇11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1-0001-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1.001

60年来,随着全国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国家经济的发展,全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008年比1949年增加近6倍,与此同时住房的质量也有了大幅度提升(图1)。我国住房发展60年所走过的道路,就是逐步完成从“房住人”到“人住房”、从住宅非商品到住宅是商品转变的过程。本文总结了我国60年来住房发展的历程和创新成果,分析了住房和住宅产业的特点,阐述了世界住宅的发展趋势和“三最”住宅。

1 中国住房发展历程

中国住房的发展可以分为:(1)学习苏联和探索实践(1949-1957),(2)极端简约和缓慢发展(1958-1978),(3)艰难起步和逐步发展(1979-1991)和(4)快速发展和体现公平(1992-至今)等4个阶段[1-3](图1)。

1.1 学习苏联和探索实践阶段(1949-1957)

在这个阶段,计划经济、福利和公有住房体制逐步形成。

在设计思想方面,引入了苏联的标准设计方法和居住小区规划思想,设计和建造了新中国第一批住宅,北京百万庄、幸福村、右安门住宅以及上海曹阳新村住宅就是典

型的代表。其特点是[4-5]:(1)居住面积标准低;(2)多户

合住在很大的套房里;(3)共用厨房和面积很小的卫生间;(4)传统的公共空间“厅”失去踪影;(5)没有走道,套间式住宅流行;(6)室外环境尚未提上日程。同时,住宅科技出现一些小的繁荣景象,表现在:(1)住宅标准设计从1950年代初开始编制;(2)一些砖混结构的多层住宅通用设计,按标准单元组成标准住宅楼栋;(3)住宅设计开始重视居住实情和人性化、私密性等居住需求;(4)住宅工

业化体系有了较快的发展。

1.2 极端简约和缓慢发展阶段(1958-1978)

在“”、的影响下, 这一阶段的住宅标准有所降低,如建设了干打垒住宅、筒子楼住宅等,而在北京和天津等城市则出现了城市公社大楼。到后期,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建设模式,住宅小区的规模扩大,居住区密度提高,出现了高层住宅,住宅工业化体系进一步发展。

在这个阶段,科研单位经受了人员精简下放和重新恢复的折腾,住宅科研萎缩。但在框架轻板体系和住宅建筑体系方面还是开展了一些研究,如1973年编制的《建筑统一模数制》,确定了模数数列和定位线的技术要求,对促进我国工业化的建筑和预制构配件的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其他方面的住宅研究,除民居调查外,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1.3 艰难起步和逐步发展阶段(1979-1991)

这个阶段,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和有计划商品经济。开始以放权让利为取向的改革,如住房投资、住房建设体制和住房分配制度改革,以及补贴出售公房等。

在这个阶段,城市住宅研究的重点是:城市住宅建设综合开发对策,改善城市住宅功能与质量(如国家“七五”课题:“改善城市住宅建筑功能和质量研究与试点”),城市多层砖混住宅体系化(如1986年编制的通用城市砖混住宅体系图集),住宅建筑设计规范(如1986年《住宅建筑设计规范》, 1998年修编后,更名为《住宅设计规范》,又如1987年《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颁布实施),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住宅厨房及相关设备基本参数(1989年颁布的《住宅厨房和相关设备基本参数》、1991年的《住宅卫生间及相关设备基本参数》国家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住宅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标准(如1987年完成的《住宅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标准》),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如1990年开始与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合作进行为期3年的《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项目)。关注完善住宅小区使用功能,实行城市住宅建设综合开发,开展城市住宅小区试点(如1985年建设部启动的“实验小区”建设),注重居住环境,住宅设计多样化,高层住宅进一步发展。

1.4 快速发展和体现公平阶段(1992至今)

这个阶段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始于1980年邓小平关于住房问题的讲话,以后经历了试点售房(1979-1985)、提租补贴(1986-1990)、以售带租(1991-1993)和全面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1994-1998)等阶段。1998年7月,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23号文)宣布全国城镇从1998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新体制问世,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开始了中国进入商品住宅时代。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国家启动保障性住房计划,并于2008年投资9000亿元启动保障性住房建设。

住宅类型更加多样化,私人汽车、居住小区环境、物业管理、社区营造、交通通信,居住模式和智能化受到关注。住宅科技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

(1)1990年代完成了一系列图集的编制,包括:住宅设计方案性的标准设计图集、住宅功能空间的标准设计图集、住宅部品标准设计图集、住宅建筑构造标准设计图集、住宅节能标准设计图集、住宅小区智能化标准设计图集、特殊人群使用的标准设计图集、小城镇住宅图集,以及特种结构住宅图集等。

(2)1992年提出《住宅产业》概念,住宅产业定义为“生产、经营以住宅或住宅区为最终产品的事业,同时兼属第二和第三产业,它包括住宅区规划和住宅设计、住宅部品(包括材料、设备和构配件) 系列标准的制订、开发、生产、 推广、认证和评定、住宅和住宅区的建造、维修和改建、以及住宅和住宅区的经营和管理”,明确了住宅产业的特点,阐述了住宅和住宅产业的发展趋势,论述了我国住宅产业面临的问题,并就发展住宅产业提出了建议[6]。1994年以后,住宅产业开始在全国推行。

(3)1995年颁布的《城市住宅建设标准》、2000年建成多媒体住宅产品数据库、2003年颁布《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2005年国家《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GB/50362-2005)颁布、2006年《住宅建筑规范》、《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实施等等。

(4)在标准规范颁布实施的同时,开展了多种住宅试点项目:如1992年建成石家庄联盟小区的小康住宅试点项目;1992年根据中日合作研究项目“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建立了住宅性能实验室;1995年,中日政府间第二期为期5年的住宅合作研究项目“中国住宅新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2001年,中日政府间第三期为期3年住宅合作研究项目“住宅性能认定和部品认证项目”启动;2005年,中日政府间第四期为期3年住宅合作研究项目“推动住宅节能进步”启动等。

2 当前世界住宅科技发展特点

进入21世纪,各国特别是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结合本国发展现状制定了住宅产业发展规划。其总体趋势是:发展以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住宅建筑构配件、部品为特征,以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为基本方向的住宅产业化体制;在这一总体发展趋势下,各国住宅产业科技发展还表现出:采用高新技术对住宅产业进行改造更新和升级;强调住宅产业技术研究与环境治理、城市建设相结合[5-10]。具体表现为:

2.1 探索可持续建筑设计

20世纪最后10年,建筑设计开始进入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被动太阳能利用设计(Passive solar design)、环境反应设计(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design)和注重室内环境质量设计已经成为主流,而在场地规划和设计方面,不仅关注传统的综合和比较场地资料和数据,也试图确定场地因素和这些因素如何适应变化之间的关系、弄清场地区域对其他区域的影响等,有意识的环境设计受到关注[11-12]。

开发了多种生态建筑技术,如:生态场地设计、生态暴雨雨水管理、透水沥青铺装、绿色景观和种植绿化、气候响应设计、日光照明、照明系统优化、高性能照明、Light 彩色喷涂、高性能玻璃、保温混凝土成型系统、地源热泵、不用水小便池、浅冻防护基础、施工废料减量、以及施工废料再利用等。

注重从乡土建筑中挖掘绿色设计技术,全球本地化建筑(Glocal Architecture, Glocal = Global + local)受到积极关注。如韩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利用从乡土建筑挖掘出来的绿色设计理念和手法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美国empe Arizona 住房采用土顶以降低制冷费用;韩国把古代木屋的生态设计手法用于现代住房设计,建在小山边的住房,一到两面外露,其他面覆土,有时屋顶也堆土,以利保温隔热等。

注重高性能生态建筑结构设计。围绕降低成本、取材容易、施工简便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高性能生态建筑结构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例如:新型耗能结构构件,基于可靠度的先进设计方法,组合和混合结构体系,高效空间结构体系,节能玻璃结构,高性能钢结构等。

注重计算机辅助生态建筑设计软件开发。开发了一系列计算机辅助生态建筑设计软件,使用对象也在逐步从研究人员向设计人员转变。如美国能源部开发的设计软件,可按被动太阳能利用、自然采光、空气调节和照明的需要,对围护结构动态特性建模,用于节能设计;为了适应建筑师希望能在早期了解并考虑节能、成本、热舒适和CO2释放对环境的影响,英国Robert Gordon大学ABennadji等提出了利用从早期方案设计阶段数据产生的模型进行分析,以指导设计;比较突出的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该模型是通过建筑全寿命期间形成和管理建筑数据的过程而获得的,主要包含建筑的几何尺寸、空间关系、地理信息、以及建筑部件的数量和特性数据(生产商和部件详细资料), 并采用3维、实时、动态建筑模型软件以提高建筑设计和施工的效率,建筑信息模型的主要应用软件有:Graphisoft ArchiCAD(匈牙利)、Bentley Architecture(美国)、CodeBook by Project Blueprint(加拿大)、Data Design System (挪威)、ekla Structures(芬兰)、Granhisoft Constructor (美国)、Navis orks JetStream (英国)、Autodesk Revit(美国)、Nemetschek N.A. VectororksArchitect (美国)、GRAIEC Advance (加拿大)和IDEA Architectual (美国)。

2.2 可持续建筑设计规范及评价指标研制

注重可持续建筑设计规范的编制。2004年7月27日,英国副首相John Prescott宣布启动《可持续建筑规范》(Code for Sustainable Buildings,CSB)的编制工作,以减少英国的CO2释放量。规范要求在所有的新建筑要节能、节水25%,包括能效和废弃物管理方面的最佳范例标准,为工业界和公共业界以更高的环境性能规划和建设提供一个框架;美国公共技术公司和绿色建筑协会编制了《可持续建筑技术手册―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行》,其对选用建筑材料的技术标准和建筑材料和部品进行全寿命分析(CradletoGraveAnalysis),从最初的原材料是否易于取得,到开采、冶炼、制造、处理和添加物、运输、使用,直到不能使用后的再利用或废弃,包括将每种材料的全部能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制成表格,以使用户能够在选择建筑材料和部品时,能在环境和经济性能之间取得平衡。

制定绿色或生态建筑评估指标和体系。很多国家都在努力制定生态建筑评估指标和体系,并已实施多年。如:1990年英国建筑研究院提出的《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法》(BREEAM);1995年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提出的《能源和环境设计导则》(LEEDM),1998年加拿大等14国提出的《通用绿色建筑评估工具》(GBool)。此外,还有德国的《生态建筑导则》(LNB),澳大利亚的《国家建筑环境评估体系》(NABERS)和《生态建筑设计、建造和与环境和谐指南》,挪威的EcoProfile,瑞典的 EcoEffect,法国的ESCALE,以及日本的CASBEE等。

2.3 可持续/生态建筑实践

建成了一批可持续/生态建筑。最典型的如:(1)英国零能源开发项目BedED 城市村庄。它建在从前是污水

处理厂的废地上,是一个融入绿色建筑理念的、环境友善

和高能效的可在家办公的居住小区,拥有82套一套占2层的市镇联排式住宅,为低密度3层城市街坊,所用能源全部是就地产生的可再生能源。(2)日本大阪煤气实验集合住宅NEX21。它是一栋6层住宅,可供16户居住,旨在为下一代保护全球环境,其特点是:建立高效能源系

① 《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GB/50362-2005将住宅性能分为适用、环境、经济、安全和耐久等5个性能,按得分分值划分为A 、 B两个级别,其中A级住宅是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且性能好的住宅。A级住宅按照得分由低到高分为1A、2A、3A三个等级。

统,推进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和废弃物的再利用。 (3)

美国高层住宅he Solaire。它的总建筑面积为380 000平方英尺,27层,共有293个单元。主要特点有:节水33%,用电高峰时可减少67%用电需求,外墙面光电太阳能系统发电,60%建筑废料可再利用,室内空气质量好,建筑材料不含挥发性有机物且再生成分高。

绿色超高层住宅兴起[13]。全球超高层建筑高速发展,主要是:(1)超高层居住建筑可在中心商业区穿插“居住―休闲”功能,实现城市中心复苏,使地价更高;(2)超高层建筑是凌驾城市之上的建筑地标,成为衡量一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重要性的标志,争夺 “世界最高”,彰显地域性内涵,促进城市政府把投资汇报变为城市野心;(3)超高层建筑是实现高密度、紧凑城市的重要手段,可减少向郊区扩张、合理配置交通和基础设施网络,最终实现节能减排,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生活模式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预计2010年,世界排名前100 高的建筑叠在一起的高度比2006 年高出5 km。

3 现代住宅及科技发展的趋势及未来

绿色住宅、可持续住宅、生态住宅、低碳住宅、三最住宅[14]、3A级住宅①是现代和未来住宅的发展方向,要求住宅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充分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目标。

3.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要求对住宅用的各种资源,包括能源、土地、水、建筑材料和产品等等,都要高效率地利用。

目前,中国每百万美元GDP能耗是913 t标油,是世界平均水平274 t标油的3.3倍,是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和地区的4.3倍,是日本(95.9 t标油)的9倍多[15],说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但是,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人均能源消耗又很低,2007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耗量为2 t标准煤,但仍比发达国家低得多(图2)。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量仍然要提高,但要高效利用能源,降低每百万美元GDP能耗。

据统计,在住宅的能耗中,采暖和空调占61%、热水占22%、照明和电气设备占10%、烹饪仅占7%[16]。所以,高效利用能源的关键在采暖、空调和热水。采暖、空调和热水除选用高效设备以外,关键是住宅的外墙、外窗和屋顶等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建筑体形系数、外窗的窗墙面积比、外窗和阳台的气密性、外窗遮阳、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自然采光和通风等。

评价资源是否高效利用的一个最科学的办法,是对建筑作全寿命成本―效益分析,即房屋从生(建造)到死(拆除)的全寿命期间所化去的费用,所耗用的资源和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一般要比传统建筑高,但在全寿命期间所支付的费用,所耗用的资源和对环境的影响,肯定要比传统建筑低。全寿命期间究竟要支付多少费用,要耗用多少资源,对环境有多大的影响。

3.2 对环境影响最小

住宅建设要尽可能地保护环境,使环境不要因为建设而遭到破坏。

把对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首要的是保护原生地形地貌。在有大树的场地建设住宅小区,绿色建筑的建筑师会尽可能地把每一棵树都保留下来;建设场地有山头和水塘,建筑师会把山头和水塘融入到建设项目之中。其次,要注意防止建设对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是为了保护环境,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尽量采用当地材料,也是对环境影响最小的一项措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运输对环境的影响,而且可以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2006年6月开始实施的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对住宅和公共建筑,施工现场500 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应分别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和60%,就是尽量采用当地材料的具体体现。利用再生建筑材料,是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又一项措施。绿色建筑要求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房子将来拆除时的去处:一是回收再利用,二是回归大自然,三是堆在那儿,占用土地,破坏环境。建筑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方面。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要考虑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使用重量应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就是鼓励利用再生建筑材料。对环境影响最小,还要尽可能利用既有建筑,提高建筑寿命。

3.3 对生物种群最好

就是说,对人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健康最为有利。

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是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A. G. ansley首先提出来的,也可以说凡是有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构成的生存物理环境的地方,都是生态系统。

“以人为核心”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生物,仅仅对人类有利,而对其他生物不利,那人类也不可能生活得很好。因此,在建设的时候,使人舒适、健康、愉快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其他生物留有好的安身之地。日本大阪煤气公司的实验住宅 “NEX 21” 是世界上顶级的绿色建筑之一,其建在闹市区,是一栋6层楼的实验住宅,主要特点有三个:一是有高效利用能源,二是推进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三是废弃物的再利用。房屋的各层走道、阳台和屋顶都有绿化,整个房子远看就像一棵大树。建成后,有22种鸟来栖息过,有5种鸟在这里做窝;底层的水池里来了许多昆虫。国外有的住宅甚至在屋顶部位设置鸟窝,给鸟也有个栖身的处所。

4 结 语

人类活动正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影响着全球环境,直接或者间接地对生态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地球的气候和大气组成正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人类已经直接改变了地球上无冰陆地表面的一半,耗用了陆地生态系统生产的40%。

在发达国家,建筑耗用30-40%能源、20-30%水、30%原材料、10-15%土地、散发40%大气散逸物、排放20%污水、产生20-30%固体废弃物。住宅通常占建筑总量的一半左右,住宅是资源消耗和影响环境的大户之一。所以,规划设计和建造住宅绝不能只考虑住宅本身,而应当从全寿命的观点来考虑它对资源的索取和对环境的负荷。对住宅进行全寿命分析,提高住宅的可适应性和可改造性应当是我们遵循的第三个方向。住宅只有可适应、可改造,使用寿命才能延长。Ian Colquhoun 教授曾经说过:“一座没有老建筑的城镇,就像一个没有记忆的人”[17]。我们必须创造能被历史见证的住宅,必须保护有价值的老住宅。动不动就拆除值得保留的老建筑,是毁灭城镇记忆的愚蠢的行为。

60年来,我国住宅发展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城市住房成套率很低,面积很小,功能不全,居住环境较差,直到1980年代以后,这种局面才开始逐步扭转。

1986年,国家提出四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一环保。例如,新建采暖住宅节能要求是:1986-1995年,在1980-1981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水平基础上普遍降低30%;1996-2004年,在达到第一阶段要求的基础上再节能30%,即总节能50%;2005年至今,在达到第二阶段要求的基础上再节能30%,即总节能65%。为此,根据住宅所在的建筑热工分区,对外窗、外墙和屋顶等护结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节能外窗和外墙、屋顶保温隔热应运而生。但是,窗墙面积比和体型系数偏大;住宅统计平均寿命短;保温隔热材料易燃、燃烧散发有毒气体、耐久性低;缺乏性能和粘土砖相同的、能替代粘土砖的墙体材料;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等问题并未得到妥善解决。

居住环境和机动车停泊等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要不要按公园规划设计住宅小区景观,建造大面积人工景观水体、喷泉、假山、小品和雕塑?窗户是否越大越好,落地窗、飘窗、凸窗是否必要?绿地率是否越高越好?居住小区地面不停自行车和汽车是否是最佳选择?居住小区是否要有“漂亮”、豪华的入口?要不要按度假村的要求建造居住小区等等问题都没有取得共识。

我国住宅建设已经进入现代化、多样化和产业化时期,正在向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对环境影响最小和对生物种群最好的方向前进。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关注地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降水变化和干旱与洪水等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影响到粮食和水资源,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化,人类居住区和人类健康,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8]。建设低碳住宅和居住区,应当受到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吕俊华,彼得 罗,张 杰. 1840-2000中国现代城市住宅[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薛钟灵,1950-2000年中国城市住宅发展线索[J].技术要点,2008,(28):4-33 .

[3]叶耀先.从住宅住人到人住住宅//住宅科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35.

[4]汪定曾.上海曹阳新村IV类住宅[J].建筑学报,1952.

[5]Ye Yaoxian. Conceptual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Sustainable ousing:A Vision of Architecture for the 2000’s:Green and Glocal Architeture[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Commemorating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Korea, 1995:249-254.

[6]叶耀先. 住宅产业及其发展构想[J]. 科技导报, 1993 (11): 41-44.

[7]叶耀先. 21世纪建筑和住宅的方向: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新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10(3): 25-33.

[8]叶耀先. 面向未来的住房[J]. 住宅产业,2001, (23): 17-20.

[9]叶耀先. 平民住宅和住宅设计理论[J]. 建筑学报,2001, (8): 36-39.

[10]叶耀先. 可持续的建筑、技术和材料//新建筑 新技术 新材料[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叶耀先, 贾岚. 可持续建筑的原则[J].建筑经济,1997,(12):24-27.

[12]叶耀先. 可持续住宅的设计[J]. 城市开发,2004,(11):55-60.

[13]Antony ood and Philip Oldfield. Global rends of the ighrise Building Design. .

[16]Environment Issues in Construction CIRIA Special Publications. 1993, (94):32

[17]AIJ.Architecture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J]. IBEC, 2002:34.

[18]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第三次评估报告:气候气候变化2001综合报告.2003:3.

[19]周波,魏柯浅议新世纪的“绿色建筑”倾向[J]四川建筑,2002,(04):9-12

[20]赵敬源绿色建筑:历史沉淀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04):11-15

[21]黄翔,颜苏芊绿色建筑与暖通空调设计[J]制冷与空调,2001,(05):1-5

[22]秦小玉,宋建忠,于佳永对当前绿色建筑的思考[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43-45

[23]魏东杰,胡彤绿色建筑中暖通空调的应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3,(03):20-22

[24]张卫宁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J]住宅科技,1998,(04):43-45

[25]范全志智能化推进绿色校园建筑的探讨[J]能源与环境,2005,(02):36-37

[26]赵平,同继锋绿色建材在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建材科技,2005,(03):1-7

[27]尚春静,刘长滨新时期我国智能建筑发展的路径选择[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43-47

China ousing Development in Recent 60 Years (1949-2009)

YE Yaoxian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篇12

1.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纵观城市住宅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城市人口的大量增长,使得城市居住面积严重短缺,住宅建筑大量兴建,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住宅的建筑设计与人们的实际需求有较大出入,令居住质量较差。另外,呆板、复制也是居住环境较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城市住宅建筑设计提出了改进和创新的要求。

住宅建筑设计应以市场需求为主要依据,随着住宅逐渐成为商品,那么就应脱离传统福利分配住宅的陈旧模式,而是根据一定的销售定位,针对销售对象的经济情况、成员构成、生活模式、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等进行设计的调整。

住宅建筑设计应以舒适的居住环境为主要目标。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于住宅内部的功能分区也可以较为注重。目前来看,起居室、餐厅、厨房、卫生间的设计与卧室并重,应充分考虑到生活的便利和舒适性,结合建筑本身的特点,而进行动静分区、面积和三维尺寸的确定。

住宅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室内空间的可变性。结构形式的变革使得建筑可以有开敞的大空间,这对于住宅建筑来说也有重要的意义,人们可以对开敞的大空间自主地进行空间分隔,使得室内空间具有可变性,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住宅建筑设计应考虑室内外环境的景观性。景观环境早已成为住宅建筑的衡量标准之一。应设计适宜的景观来提高住宅的舒适性,使得每个住户都能有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风和声环境。

2. 改进和创新的理论依据

建筑设计的理论依据是伴随着大量的实践活动的进行而总结,并发展而来的。这方面国外的理论成果较为先进,我们常常要借鉴国外各种新理论、新思想。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始终为科学创造所普遍倡导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理论对于一个学科来说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革新,要将一门学科成果提高到理论水平才能够指导更多的实践活动,同时反观理论成果的可靠性。此外,我们也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地域性、民族文化等传统方面与建筑设计有机地结合,形成独有的建筑设计理论。

新时代的发展提出了生态理念,住宅建筑设计应积极地将生态理念引入其中,通过一些建筑技术,或是建筑新材料的应用来实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将建筑节能贯彻到整个建筑领域,从而使建筑设计理论更加完善。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应加入环保理念,除了创建良好的室内居住环境外,还应营造良好的室外生态环境,包括住宅区域位置的选择、总体规划布局、园林绿化和必要设施的配建。

3.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的改进和创新

建筑艺术是社会的艺术,其艺术特点、风格及式样的变化代表着对历史的传承以及特定时代的审美观。也就是说,建筑艺术不仅包含历史的范畴,还包含时代的进步,因此它的本质是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在此过程中,应以开放的眼光来对待传统,积极吸收古今中外的建筑设计经验和理论成果,并不断地充实和发展先进的建筑设计理论。

建筑设计思维是创造性的思维,与解析式的逻辑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创造性的思维是一个囊括了创造主体多种基本智力因素的集发过程,也可以说建筑创作与纯粹的科学技术存在一定的区别,在于感知和理性、形象和概念相融合的领悟过程。创造性思维的运用赋予建筑以生命,使其在完成基本的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体现出历史性、文化性、创新性等,是衡量建筑设计水平的重要标准。

建筑不是单一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而是与其他的建筑及周围环境共同形成了城市,外部空间换件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设计某种特质,而且包含着建筑形式、建筑空间所不能揭示的美学形式要素。也就是说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之间存在某种统一及协调的逻辑规律。

建筑设计的表现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进步。从最初的手绘图纸,到如今的计算机绘图,使得建筑师的各种设计思路能够更加轻松、更加精确地跃然纸上,也令绘图工作量降低,人工误差减少。同时,由于计算软件的飞速发展,可以模拟出多种设计思路,令建筑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思路。

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形式的发展也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建筑设计的创新。钢筋混凝土的出现使得大跨建筑、高层建筑得以实现。钢材的大量生产使得钢结构的大量应用得以顺利进行。钢结构轻质高强的特点令超高层建筑层出不穷。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又将建筑设计引向了降低建筑能耗的高质量要求,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要将生态、节能的意识贯穿整个设计活动中,坚持创造出高品质、高舒适度的居住环境。这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4. 结语

住宅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对于生存空间的要求也随之增加,尤其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更是与日俱增。这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这主要是因为现代的住宅建筑设计与传统的设计有较大的变化。首先从设计内容来看,传统的建筑设计注重于建筑的基本使用功能,而对于舒适方面较为忽视;而现代的住宅建筑更注重于品质和舒适的要求,在经济方面较为看轻。其次从设计程序来看,传统的设计主要注重于实际功能,更多的是如何实现;而现代的建筑设计对于前期的调研工作、方案设计阶段与工程进行阶段并重,更加突出建筑设计对整个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再次从设计工具来看,传统的设计是通过手绘图纸和人工计算来完成建筑的设计,由于计算方法的局限,存在较多的简化内容;而现代建筑设计采用计算机软件来进行绘图、计算,保证一定的精确度,而且缩短了图纸绘制的时间,并且能够准确地表达设计内容。最后从设计方式来看,传统设计主要依靠经验来规范设计行为;而现代建筑设计更加鼓励建筑师能够有创新的思路和设计手法。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城市住宅建筑设计需要适当的改进和创新,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潘祖伟.探讨中小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发展[J].科技资讯,2010(20).

[2]张刚.现代住宅建筑设计阶段的新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篇13

1.我国现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1 结合各地区城市不同的状况和自然条件

现代化的住宅建筑规划应能反映地方特色,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气象条件、经济条件、符合当地生活方式,保持其应有的地方特色,充分考虑这些地方特性进行规划创意。如在气象条件方面南北方有较大的差异,北方冬季较长受寒冷气候的影响,在住宅建筑设计中,日照便成为主要问题,如在规划中争取南向住宅,阻挡寒风,形成小区的内部气候。

在规划设计中注重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特色的创造,创造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引导居民的生活,充分解决邻里之间、老年、儿童等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根据自然条件通过规划设计使日照、通风等条件得到充分利用,有效控制垃圾、噪音、光污染等不利因素。形成良好的小区内环境和小气候,做到节能、节地。

1.2 讲求“性能价格比”

从福利房到商品房,冲破计划模式,设计师不再受面积的束缚,而是开始本着“以人为本”这个基本着眼点,在住宅设计中越来越切实注重人的实际需求,研究人的居住行为规律。

但是,随着市场的某些炒作,住宅设计中的一些作法变得很不理性。例如,有些住宅中起居厅的面积达到60~70平方米,卫生间甚至达到18平方米,空间大得令人不能接受。住宅面积的增加无疑会带来其功能的改善,但无功能目标而盲目扩大面积,那就是“大而无当”,也就是没有获得相应的功能增置,就“性能价格比”而言。是不合适的。因而,未来的住宅应当特别强调功能的增量,即随着面积的扩大,功能随之升级,套内的功能不断增加,以满足业主对居住生活的需求。

2.现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2.1人性化住宅建筑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传统意义上的住宅建筑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个性化、以人为本的住宅建筑规划设计成为了现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方向。针对小区业主工作性质、生活习惯、年龄的不同设计适合业主生活居住的环境是现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例如:现代大型社区建设根据业主需求的不同将小区开发用地按照功能需求的不同进行分区,针对年轻人积蓄较少、单身生活等特点设置单身公寓,并对其分区内绿化等按照年轻人的特点进行设计。同时还要根据三口之家对居住环境的需求进行楼宇设计,并对其公共绿地的规划注重儿童休闲娱乐场地规划。针对老年业主对绿地休闲以及居住环境需求,其居住区内应更多的为老人提供休闲锻炼的场地等。通过针对业主各年龄段需求不同进行的分区、规划与设计来满足住宅建筑业主对住宅环境的需求。

2.2节能生态型住宅建筑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脚步的不断加快,住宅建筑小区也正在向着节能环保方向发展。现代建筑研究发现,住宅建筑建筑耗能占经济发展所需能源的 35%左右,其作为高能耗建筑项目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要求我国建筑工程必须紧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脚步,以节能型建筑为基础,科学的进行现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构建以节能为目的的住宅建筑其规划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利用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中新技术、新能源应用促进住宅建筑的节能,同时利用小区楼宇间规划设计以及小区综合规划达到节能的目的。现代住宅建筑节能型规划设计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我国建筑工程能耗消耗治理的关键,是推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3人性化住宅建筑规划

随着世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我国生态保护工作的脚步正在不断加快。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型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应用对改善城市综合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将现代住宅建筑作为一个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的、相对稳定平衡生态环境进行规划建设,能够改善小区居住生存环境。提高居住业主的身体素质,对促进我国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住宅建筑是以适应小区所在地域生态环境, 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建筑,还有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低污染、无毒、无害、延长建筑物寿命等优点的现代化住宅小屋规划设计理念,运用科技手段寻求现代居住环境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使住宅建筑小区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通过生态规划与设计还能够使小区达到提高绿化率、解决土地资源、节约水资源、有效自然能源等目的。提高绿化率不仅是简单的花草栽种,而是通过科学的生态学、生物学、规划设计等学科提高住宅建筑生态环境,促进小区内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统一,利于业主的身心健康。生态型住宅建筑还能够有效的节约土地资源,通过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对小区内部的环境进行整合优化,利用楼宇的坐落、小区内道路的规划等在有限的土地内提高小区土地使用效率。生态型住宅建筑还能够通过规划与设计以及植物的选择等减少小区内绿化的灌溉用水,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另外生态型住宅建筑还通过对建筑结构设计、楼宇规划设计、绿化设计等方式使小区内的能量流动具有可操控性,有效利用自然能源减少能源消耗。例如:利用墙面种植植物在夏季减少墙面受阳光直射面积,降低室内温度、减少空调的使用。而在冬季墙面植物还能够有效达到保温的目的。

同时,生态型住宅建筑还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调节地区气候环境减少污染等功效。通过生态型住宅建筑的规划与设计,能够在小区所在区域内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保持城市生态环境多样性、保持城市物种多样性等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能够为城市物种的繁殖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型住宅建筑还能够通过有效利用墙面、阳台以及小区绿地中植物的种植达到吸碳制氧,净化城市水体、调整温湿度,改善区域气候的功能。同时还能够减少城市噪音、吸尘。通过生态型住宅建筑能够营造出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结语

总之,现代住宅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发展正向着节能、环保、绿色、合理利用土地等方向发展。以人与自然环境的思考、住宅建筑建设对我国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模拟制造等为基础开展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以此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营造现代城市良好的居住环境,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城市气候环境的改善等奠定基础。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