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护理措施实用13篇

icu护理措施
icu护理措施篇1

1 常见的护理不安全因素

1.1管理因素

1.1.1质量监控管理不力 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是质量管理体系,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只在形式上进行质量管理,应付检查和监督不到位是当前护理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所在[1]。规章制度不完善,部份工作流程不清晰,责任不明确,以致护士在工作时随意性大,发生事故后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管理者不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对护理不安全环节缺乏管理措施,把关不严,部份管理内容有专人管理但流于形式,各种培训走过场,考核落实不到位,不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抢救车内药品、物品摆放混乱,甚至有过期现象,未根据ICU科室的特点备用抢救药物,各种医疗仪器设备疏于管理,在抢救患者时出现故障无法使用等,存在很大的安全[患。

1.1.2科间协作差 临床科室未严格按ICU收治标准转入患者,醉酒抗医者时常收治入ICU,影响工作秩序。不提前通知,直接将患者转入ICU,有时几个科室同时向ICU转入危重患者,引起一阵混乱,容易引发不安全事件。

1.2护理人员因素

1.2.1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 护士/床位比例未达到规定标准,处于严重的短缺状态。因产假、病假、排班不考虑人岗匹配和人员搭配等原因,人力资源更显严重不足。随着医院业务的拓展,大量新项目、新技术的开展,需到ICU监护的患者数量日益增多,监护床位数增加,但医院对此未相应增加护理人力,加之科室重视成本核算,局限了人力资源的补充。长期高强度、高压力、超负荷的工作将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构成护理不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1.2.2业务能力不强 我院ICU护士的学历以大中专为主,初级职称占93%,理论知识缺乏,技术水平低下,经验欠缺,对错误发生估计和判断不足,急救器械使用不熟练,与其他人员配合差,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往往是分工不明,手忙脚乱,容易造成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学历低、年资短的护士是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的主体。

1.2.3法律知识淡薄,安全防范意识差 责任心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服务意识差,缺乏慎独精神,上班注意力不集中,观察病情不仔细,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对护理工作中存有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洞察力,不规范使用保护性约束带等,导致了不安全事件发生,如药物外渗、约束不当致患者皮肤损伤、意外拔管或脱管等,这是我院ICU护理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是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

1.3护理文件书写因素 护理记录与医生的病程记录不一致,因各种原因提前书写护理记录,涂改记录,重抄记录等真实性欠缺现象时有发生,为医疗纠纷埋下祸根。

1.4物资因素 部份医疗设备性能落后,售后服务及维修不及时,影响抢救及护理工作,甚至成为不安全因素。一次性用品质量差,常见的现象是保留导尿的患者发生漏尿,导致护士工作量增加,患者发生压疮的几率增加。

1.5环境因素 病房布局不合理,通道多,四周为玻璃幕墙,对狂躁和有自杀倾向患者的管理带来较大风险。各种仪器的报警声、昼夜长明的灯光也会影响患者情绪,出现焦虑或躁动,导致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如抓管、呼吸机对抗等。

1.6医院感染因素 ICU患者病情重,抵抗力差,侵入性操作多,导致医院感染高发,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死亡率,也对护理人员的健康产生威胁。

2 防范措施

icu护理措施篇2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2月~2013年1月本院ICU收治的100例重症肺炎患儿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 均符合“小儿重症肺炎临床诊断标准” [2]。其中, 男孩69例, 女孩31例, 患儿年龄在2.5个月~3.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8.5±1.2)个月。将上述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方面相比,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 2 方法 5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方法, 50例治疗组患儿接受全面的ICU护理干预, 对于小儿重症肺炎的 ICU 护理必须进一步掌握患儿发病的特殊规律, 及早发现与正确识别患儿不正常体征信号, 尽可能做到早发现、超前预防处理和及时抢救。肺炎的常规性护理已经无法满足ICU患儿的疾病需求以及医师的治疗标准需要。ICU小儿重症肺炎特殊干预护理中必须包括严密的生命体征观察、制定24 h全面护理计划、加强呼吸道清通与护理、保持患儿静脉畅通等, 并能够给予患儿一个周全护理与及时的救治。具体方法如下。

1. 2. 1 病情护理 重症肺炎患儿病情复杂、不稳定, 很容易出现变化, 再加上患儿年龄较小, 缺乏自主能力。护理人员必须加强疾病护理, 密切关注患儿生命体征, 尤其是注意瞳孔与神智情况, 若发生惊厥、嗜睡等状况需要及时上报医生并进行抢救。若病情严重, 需要加强24 h护理, 认真观察、分析、记录病情, 为患儿抢救赢得时间。

1. 2. 2 建立静脉通道 护理人员的穿刺动作要轻、准, 保护患儿血管。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避免低速过快, 保证匀速输液。适当输入营养, 及时纠正患儿水电解质失衡等情况。在药物使用过程中注意配伍禁忌, 严格控制药量, 密切关注用药反应, 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发生。

1. 2. 3 呼吸道护理 此类疾病患儿自身免疫力比较差, 再加上张口呼吸, 很容易导致痰液粘稠、无法及时排出, 必须加强呼吸道护理, 促进分泌物及时排除。必要时给予湿化瓶吸氧, 严格控制氧流量, 有效改善患儿呼吸状况。保持患儿合理, 头高、脚底, 头部一般抬高15~20℃。可结合患儿具体情况, 给予患者雾化吸入(30 ml生理盐水+100 U糜蛋白酶+8万U庆大霉素), 有利于痰液稀释。与此同时, 加强口腔护理, 若患者口腔黏膜出现变化, 需要立刻上报医生, 采取治疗措施。

1. 2. 4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向家长讲清楚疾病的特点、治疗方式、护理重点、不良反应等, 消除患儿家属的担心与恐惧, 与此同时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向家长交代清楚。使患儿家属能够正确认识疾病、正确评估疾病, 对疾病治疗做好充分心理准备, 消除心理恐惧。

2 结果

治疗组治愈25例, 显效17例, 有效5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4.0%;对照组治愈10例, 显效11例, 有效21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84.0%, 对照组明显低于治疗组, 组间比P

3 讨论

重症肺炎指的是除了肺部疾病之外, 还累及患儿其他系统病变, 尤其在气温骤变或者冬春交替之际很容易发生, 是临床上导致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患儿具有年龄较小、抵抗力比较差等特殊生理因素, 如果发生感染, 病情会急速变化。对于ICU小儿肺炎护理必须全面掌握疾病发展规律, 善于识别患儿不正常信号, 早发现、早抢救[3]。常规性护理无法满足治疗以及患儿的需求, 必须对患儿实施全面的ICU护理, 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 加强24 h动态护理, 建立静脉通道, 加强患儿呼吸道护理加强患儿家长心理护理, 给患儿提供全面、及时的救治。通过本文研究证实, 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4.0%)显著高于对照组(84.0%), 治疗组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为(7.2±1.2)d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17.1±2.3)d。

综上所述, ICU小儿重症肺炎患儿接受全面的综合护理干预, 能显著降低患儿病死率, 促进疾病康复、减少治疗时间, 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icu护理措施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观察对象均为2014年4月~2016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ICU置管患者。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了两组: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17~75岁,平均(43.5±2.5)岁;14例意识清醒,26例昏迷、智力障碍、躁动;13例气管插管或切开置管,35例留置胃管,37例静脉留针置管,22例留置尿管。参照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16~76岁,平均(43.8±2.2)岁;13例意识清醒,27例昏迷、智力障碍、躁动;14例气管插管或切开置管,34例留置胃管,36例静脉留针置管,21例留置尿管。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明显,值得比较。

1.2护理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管道护理,比如置管前进行置管宣教、固定并标识管道、防止管道扭曲或折弯等。在参照组基础上,实验组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组建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由护士长、护士、主管护士组成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下设有医疗小组长、管道护理小组长、消毒隔离小组长等。制定每位小组长的标准,并将职责明确到各个人身上,每周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分析发生或潜在的不良事件及其原因,找出潜在的风险,并提出整改措施。

1.2.2风险评估 护士长应根据相关标准对置管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若患者年龄在70岁以上、认知及视觉异常、躁动或使用特殊药物,即可作为高危对象。对于这类患者,应意识到随时可能出现管道滑脱的风险,对患者进行床旁交接后,注意采取体化的防范对策。

1.2.3管道护理 护士长应每日评估患者的各种管道妥善固定与否、标识清晰与否、是否有管道脱出或者误拔,通畅与否,有无置管不良反应、并发症等,并严格交接班,认真做好相关记录,然后体现在护理记录单上,并把它挂在患者床尾。

1.2.4心理干预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置管情况实施相对应的管理方法,尽可能争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置管前,先耐心向患者讲解置管的原因、作用及置管时应如何配合;置管时,积极和患者交流,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其紧张、不安情绪;置管后,进行各种管道管理知识的宣教,告知患者保护管道的方法及脱落后应如何采取应急措施。

1.2.5改进管道固定方法 管道滑脱风险的发生与管道固定牢固与否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对以往管道固定方法进行改进,妥善固定导管,如采用一次性吸痰管固定方法。该方法固定牢固,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不适,减轻了护士的劳动强度,还可有效预防损伤。

1.2.6加强保护性约束措施 对于意识不清晰或者出现躁动的患者,应将其约束改为新型约束套。该约束套由棉纱、棉布、棉垫制作而成,具有透气、柔软与吸汗的作用,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而且,患者手指可随意伸展与握拳,还可预防过度屈曲,不易脱落,可有效防止拔管。

1.3观察项目 对两组各种管道的护理合格率与滑落率进行比较,包括气管插管、鼻饲胃管、留置尿管及静脉留置针管。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的管道护理合格率对比 实验组的各种管道护理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参照组,相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Р

2.2两组的管道滑脱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的各种管道滑脱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Р

3 讨论

ICU病房是医院救治危重症患者的场所,而置管是该类患者的一大特征。由于多种因素影响,ICU置管患者在护理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护理风险,极易发生护理风险事件[2]。因此,加强对ICU置管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非常必要。护理人员对潜在或存在的医疗风险进行识别、评价与处理,称为护理风险管理[3]。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实验组患者应用了护理风险管理,参照组则实施常规护理。从表1中可看出,实验组的气管插管、留置尿管及静脉留置针管等管道护理合格率均在90%以上,明显高于同时期的参照组。这表明,通过对ICU置管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如风险评估、管道护理、心理干预等,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管道保护意识,进一步规范了导管固定操作,导管固定良好,合格率较高。从表2则得知,实验组的各种管道滑脱率均低于参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这表明,护理风险管理在ICU置管患者中的应用,由于提高了患者及护理人员的管道保护与固定意识,导管妥善固定,且平时注意预防管道脱落,大大降低了管道滑脱事件的发生率。这与相关文献[4-5]阐述的观点基本保持一致,进一步说明了护理风险管理在ICU置管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与可行性较高。

总而言之,ICU置管患者发生护理事件的可能性较大,加强护理风险管理非常重要。在ICU置管患者护理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管道保护意识,管道护理合格率高,大大降低了管道滑脱的发生率,对预防各种管道脱落而引发的不良事件具有积极意义,旨在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君君,贾灵芝,徐德臻,等.ICU危重患者护理风险因素识别评估及防范策略[J].全科护理,2014,12(19):1799-1800.

[2]石慧.重症监护病房内感染的合理控制与护理管理[J].黑龙江医药,2015,28(06):1372-1374.

icu护理措施篇4

1 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

1.1 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在医院感染报道中占第一位,ICU获得性肺部感染主要为获得性肺炎。常见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使用的患者,病人意识不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77%气管插管患者可造成气管内误吸,存在于咽喉的菌丛很容易沿气管插管侵入气管内。有报道称,神经外科病区75例气切术后病人均发生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占同期病区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总数的68.18% , 致病菌以格兰式阳性菌为。另外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术前由于原发病的影响,机体情况差,加之手术打击,术后禁食使机体过分消耗增加了感染机会同时呼吸治疗器械污染,以及空气、手、水和食物的污染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

1.2 胃肠道感染 正常胃液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可防止胃内细菌过度繁殖.在医院感染中消化道感染主要在儿科病房,血液肿瘤病房,老年病房,由于鼻胃管大小,营养支持的方法,患者的体位和胃肠动力是影响胃液吸收的重要因素,胃液酸度降低,胃内细菌大量繁殖,通过胃管逆行引起感染.

1.3 泌尿道感染 尿道感染是医院感染的第二大因素,主要是细菌侵入泌尿道引起的炎症,正常人的尿道平时处于关闭状态,膀胱内的尿液不能返流,形成一个防御屏障.而80%的医院内泌尿系感染与导尿有关。外科患者因疾病和手术后尿潴留或过多残余尿也易诱发尿路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济南军区总医院统计留置导尿管三天以上的病人31%发生尿路感染,留置5天以上有74%发生,长期留置者几乎100%发生菌尿。另外,与导尿操作不规范,无菌操作不严格,导致导尿管污染或将尿道外口周围细菌植于膀胱。

1.4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 静脉切开,中心静脉置管,技术人员不熟练,无菌技术不严,插管部位皮肤破损,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屏障,是病原菌进入人体的最大入口,潮湿可以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1.5 切口感染及烧伤创面的感染 内脏菌群的污染和皮肤携带菌的存在是最重要的手术伤口感染来源,术前没有进行有效消毒,烧伤科历来都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由于抗生素的普遍应用,耐药菌株相当复杂,且一旦感染,很难控制,另外病房空气,物品污染,术前毛发去除都是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

2 护理措施

2.1 病房空气环境的处理 在空气微生物含量高峰时段尽量减少护理操作。定时开窗通风,各种必须的操作要轻稳。病房湿式清扫,减少不必要的备皮,加强护理人员对病人操作后实施有效的手的清洁消毒。

2.2 预防肺部感染 针对呼吸道的感染因素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引流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坠入造成肺炎,喂养过程中尽量减少误吸危险因素,用小号胃管少量持续喂养,控制胃内容物的反流,对机械通气患者提倡半卧位姿势。床头抬高30-45°,因为仰卧位增加了患者细菌吸入及下呼吸道定植的危险性.及时倾倒呼吸机管路的冷凝水瓶,防止逆流置湿化器和患者气道内.

2.3 预防泌尿系感染 特别是导尿及留置导尿的护理,严格掌握导尿和留置导尿的适应症,要选择粗细适中的导尿管,以硅胶尿管为佳,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尿道口的消毒,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导尿管要妥善固定,防止因导管移动造成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者,要保持导尿管系统密闭减少导管与集尿袋的分离及频繁采集标本。注意尿袋位置低于床面至少10厘米,保持引流通畅,定时要换引流管及尿袋,防脱落和污染,鼓励病人多饮水,从而起到机械性冲洗作用,会阴冲洗2次/d,禁止膀胱冲洗,以免尿液逆流和增加导尿管口连接处污染的机会。

2.4 加强静脉穿刺 静脉留置针及血管内导管的护理。严防原发性血液感染,除保持导管连接紧密不可脱落外,还需注意插管外口保持无菌。局部消毒,用湿的无菌棉拭子擦接头可以有效地去除大部分病原体。用酒精擦可增加其效果,用无菌敷料覆盖。术后1周内每日行痰、尿,便培养,以便及时发现感染源和部位,及时处理。

2.5 合理使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促使二重感染的发生,临床上由于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结果需要48-72h,因此抗生素的使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极易导致多重细菌感染,临床治疗效果差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执行时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积极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与换药的依据,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注意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不宜置于同一种溶液中静注或静滴。有些抗生素配伍后虽然药液外观无明显变化,但由于药液互相作用,可出现药理或化学结构上的改变,失去活性,丧生或降低抗菌作用。

2.6 加强患者营养支持,增强抵抗力,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综上所述,ICU的特殊环境,护理人员肩负着防御医院感染的重大使命,如何进一步加强ICU病房管理,做好清洁、消毒、隔离措施以及各科危重病人的护理,对提高临床救治的成功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唯利等.尿路细菌感染与留置导尿.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7.

[2]姜启用,王氓,余月英.气管切开术后的医院下呼吸道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9(1):26-27.

icu护理措施篇5

加强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由于护士对院内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缺乏控制院内感染意识;通过培训和学习,从思想上使护士充分认识到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性,认识到院内感染与己有关,真正明确自己在院内感染中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履行护理行为[2]。

1.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重症监护室无家属陪护,多数病人意识不清,护理工作大多一人完成,那就更要求护士加强责任心,有人无人在一个样;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1.3建立健全的医院管理制度,做好监控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进入ICU应更换隔离衣、更换鞋,戴口罩和帽子。医院院内感染科,护理部不定期对科室进行督查指导,规范护理措施;及时发现管理中的问题。科内成立质控小组,定期检查护理质量;正确指导护士各种消毒液的配制,按时监测消毒液的浓度,定期分析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及时处理。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是防止院内感染的根本保证,也是防止微生物传播疾病最有效措施[3]。

1.4预防手的交叉感染,严把洗手关

医护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因此规范洗手切断感染的传播途径,是防止院内感染既简单而又最重要的措施。护理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以及做任何护理操作前后,都应认真做好六步洗手法。当护士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他污染物时,在戴手套前及脱手套后,都应洗手或用快速消毒洗手液洗手。不要因为戴了手套而忽略了洗手。护士长不定期进行检查。洗手不仅对病人负责,也是对护士自身的保护。加强护士自身防护知识教育,健全自我防护的各项措施的落实也至关重要。

1.5加强进修人员、护生、护工的管理

做好进修人员,护生院内感染培训和带教工作;指导和检查护工工作,检查洗手情况。

2控制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

2.1加强患者的皮肤护理

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整齐。如有污渍及时更换。使用气垫床,病情许可下,每1~2小时翻身一次,观察受压部位皮肤情况,防止压疮发生。保持患者皮肤清洁,每日进行温水檫身二次。保持保留导尿管通畅及会的清洁干燥,每日消毒液清洁尿道口二次。对于大便失禁患者,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观察臀部和肛周皮肤情况,如有皮肤发红可涂氧化锌油。给不同患者操作时,洗手或戴手套。测好血压后可以将袖带放松,需要量时再绑上。

2.2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因患者多为昏迷,长期禁食,吞咽困难不能进食而需要鼻饲流质的病人易发生口腔感染。故需每日用3%碳酸氢钠口腔护理二次,口臭明显病人选用3%过氧化氢溶液口腔护理,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需有二人操作,先检查气囊充盈,一人拿注射器把生理盐水对口腔进行冲洗,一人及时吸引,反复操作。

2.3加强呼吸道护理

呼吸系统是院内感染最常见并发症部位,积极促进患者排痰。未使用呼吸机患者,鼓励患者翻身,叩背,使痰液及时充分排出。每日更换氧气湿化瓶,并进行严格消毒,干燥保存。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时,使用一次性雾化吸入器,一人一用。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加强气道护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时先吸气道内,再吸口鼻腔,吸痰管分开使用。现临床应用的一次性密闭式吸痰管,对于使用呼吸机患者效果满意;在不脱机的情况下吸痰,既防止患者缺氧,又防止交叉感染。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湿化罐内加入无菌蒸馏水,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的常规护理。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前后洗手。

2.4加强病室的消毒管理

保持病室清洁,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每次20~30分钟。保持适宜温湿度,温度18~22度,湿度60~70%。三氧消毒机空气消毒每日三次,每次2小时;含氯消毒液拖地每日三次;含氯消毒液檫试病人床,床旁桌等物品表面,使用中的各种仪器表面,病历车、治疗车、基础护理车、医护办公桌、门把手、病历夹、电脑鼠标和键盘,电话机表面物品等每日一次。拖把实行严格分区使用,用后分开消毒,清洗,悬挂,晾干;使用一次性抹布,做到一桌一布,用后放在感染物品垃圾袋中集中处理。必要时每季度病房彻底清扫及空气消毒,每月进行空气培养,并做好登记。所有含氯消毒液每天更换1次,准确配制消毒液浓度,保证良好的消毒效果。每月定期对无菌物品及消毒液进行采样监测。

3小结

医院内获得性感染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非常重要。我院ICU通过狠抓控制院内感染护理管理力度,落实护理措施,在控制院内感染方面收到满意效果。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生死,护理工作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护理质量的标准。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要时刻绷紧控制院内感染这根弦,自觉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项护理措施,加强监测力度,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抗感染意识,来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从而降低ICU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苏燕、杨爱珍、杨爱玲.院内感染的预防措施.包头医学,2005:29,(4).

[2]赖玉香.临床护理潜在的院内感染问题探讨.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5):459~460.

icu护理措施篇6

家属需求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间家属对有关患者健康方面情况及自身身心支持需要的总体需求。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s,ICU)患者病情危重,其家属作为患者的主要支持系统,对患者心理及身体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相关资料

1.1 ICU患者及ICU病房的特殊性:ICU患者多表现为各类危重症或多系统功能衰竭,极易发生各种感染,使病情恶化。所以,为了降低ICU感染发生率,现行的ICU管理制度对家属的探视时间和人数都有严格的规定。

1.2 ICU患者与家属之间的互相影响:ICU是家属产生严重应激的地方,一位家庭成员突发危重疾病会使整个家庭陷入危机状态。家属的焦虑和压力主要来源于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预后。另一方面家属的言谈举止,行为态度等可为患者提供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 ICU患者家属的需求

2.1 ICU 患者家属的需求:在患者入住ICU期间,家属最重要的需求是减轻焦虑,随后才是获取信息,获得支持和个人舒适的需求。凡是同患者生死攸关以及与病情保证相关的需求都是重要的,如患者是否有生存的希望,医务人员是否关心患者等。凡是家属不重要的需求多与家属自身相关,如能够在与护士的交流中表达一些负面情绪,能够关心家属的健康等。

2.2 影响ICU患者家属的需求的因素:年龄:50岁以下患者家属对病情保证和获取信息的需求更强烈。受教育水平:与家属教育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的需求是了解患者病情,治疗效果,心里和精神状态,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家属在对病情保证方面的需求比其他较低文化程度的家属更强烈。收入:收入越高的家属认为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越重要,而收入低的家属则认为帮助解决患者住院费更重要。

3 护理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沟通 重症患者受到意外打击,家属强烈希望得到医生护士的精心救治,希望在与医生护士的交流中得到尽量多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传递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理支持,使他们在交流中解疑释惑,倾诉感受,减轻焦虑,增进与护士的感情。护士希望通过和家属的良好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患者的康复.。

3.2 积极抢救治疗 抢救治疗患者是护士和家属共同的目标。患者入住ICU的目的是抢救生命,去除病痛。在此期间,护士的举止,动作,面部表情,语言声音无不传递着是否急患者所急的信息,家属由此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可以得到最佳的救治,医生护士是否值得放心托付。医护人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最大的生命支持,竭尽全力救治患者。

3.3 护士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 ICU实行封闭式管理,护士少,工作任务重,这无疑给护士与家属的沟通造成空间和时间的障碍,为此,我们改革探视内容。患者在ICU住院期间,让家属有一定的时间给患者进行基础护理,这段时间中,护士可以让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信息,对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和护理技能讲解示范。这样可以使家属既能满足探视需求,也能感觉到护士对患者的真诚呵护,全力付出,感受到护士对患者的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倾心关怀,从而减轻家属的心理压力。

3.4 合理收费 患者到ICU后,家属精神上要承受亲人生死未卜的压力,还要面对高额的医疗费用的压力。ICU要对患者进行科学治疗,精心护理,尽量减少患者的治疗时间,以减少医疗费用。护士应及时向家属提供患者的病情信息,随时对家属介绍医疗收费情况,满足家属对收费信息的需求,增加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icu护理措施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80例,男49例,女31例,患者年龄在60~90岁。

1.2方法 对每位患者进行两次调查问卷,均在入ICU的第3d,及采取护理措施后第3d进行。

1.3结果 入院前2d有38例老年患者有睡眠障碍,采取护理措施干预后3d 29例老年患者睡眠障碍消失。

2原因分析

2.1心理因素 老年患者住院时心情复杂,有离开亲人的孤独寂寞感及由于患病而紧张、焦虑、恐惧,对疾病检查、治疗、经济负担、家庭问题、工作问题各种顾虑等,这些不良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患者的睡眠状态[2]。

2.2环境因素

2.2.1噪音 ICU常见噪声包括各种仪器的报警声、机械运转声、患者痛苦的、电话声以及医护人员的说话声、走路声构成了ICU病房内的噪音。国际噪声协会建议ICU的噪声白天不超过45dB,傍晚不超过40dB,夜晚低于20dB[3] 。

2.2.2光线 ICU病房白天和夜间常需持续照明,可导致患者对时间丧失正确认知,从而生物钟发生紊乱,加重睡眠障碍[4]。此外过多的视觉刺激还可导致危重患者的感知障碍。

2.3疾病因素

2.3.1疼痛 疼痛原因包括神经性疼痛、术后疼痛、慢性疾病的疼痛等。外科手术切口的疼痛刺激、心肌梗死及心绞痛发作时的心前区疼痛、重症胰腺炎剧烈的腹部疼痛等,由于危重患者的身体状态不能充分表达这些疼痛,如医务人员对疼痛估计不足,就会加重患者的焦虑、躁动和谵妄,引发严重的睡眠障碍[5]。

2.3.2舒适的改变 舒适度的改变是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各种管道和监护仪及治疗设备,使患者有一种捆绑感,患者不敢活动,害怕管道脱出而产生紧张和压力,身体活动受限不能采取舒适卧位,从而使其产生睡眠障碍[5]。

2.4医护人员因素 频繁护理和治疗的干扰可影响患者的睡眠。

3 护理措施

3.1心理护理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ICU护士应耐心细致的做好解释工作,介绍环境及ICU工作特点,解释呼吸机、监护仪使用目的,有关报警的原因,向患者解释如何活动躯体不影响监护和治疗,并随时将有积极意义的信息透露给患者,尊重患者的感受,注意倾听、观察,再进行针对性的疏导,用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患者[6]。

3.2改善ICU环境

3.2.1降低噪音水平 加强对ICU医护人员进行噪音知识的教育,要求医护人员做到"五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移物轻。医护人员在使用各种仪器操作时动作应轻柔,放置仪器时尽量避免靠近头部。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适当调节报警范围,夜间减小报警音量[7]。要定期检查维护仪器设备,将转运声降至最低。另有研究显示[7], 夜间使用耳塞的ICU患者,可以改善其睡眠质量。

3.2.2改善光照 减少光线的不良刺激,调整室内光线,病房的灯光应使用相对柔和的光线,不要直射患者面部,关闭窗帘及走廊的灯光,应用加罩的壁灯或地灯,使夜间病房保持在较暗的状态,易于患者入睡,必要时提供眼罩,现已有多项研究显示患者佩戴眼罩能有效改善睡眠[8,9]。白天应拉开窗帘,让房间保持足够的亮度,尽量使患者白天清醒,使机体保持正常的昼夜节律性。

3.3合理应用镇静与镇痛药 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止痛剂,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和去痛剂联合应用。ICU中,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老年患者,往往需持续应用镇静药物以治疗患者的焦虑、烦躁和疼痛,保证患者舒适度。近年来,镇痛与镇静治疗成为ICU常用治疗方案之一,以达到保持重症患者处于最舒适的状态,减少睡眠障碍的发生。

3.4合理安排治疗时间 尽量在患者清醒的时间里安排干预性操作,集中进行治疗和护理,减少对患者睡眠的打扰。如无特殊情况当患者入睡时尽量少打扰患者休息,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对于昼夜颠倒的患者,白天应与患者多交谈,尽可能减白天睡眠。

3.5其他方法 研究显示[10]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可改善ICU患者睡眠质量。夜间的护理操作要集中进行,应合理穿插于患者的自然醒觉时进行,努力减少打扰患者的次数。

4 讨论

ICU中老年患者睡眠障碍是比较常见的, 睡眠障碍与多种因素有关,通过对80例睡眠障碍的老年患者进行分析,可以看出,ICU患者干预前睡眠质量较差,而系统的护理干预对睡眠障碍能起到改善效果,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改善睡眠质量,缓解了患者的睡眠障碍。因此,应重视ICU老年患者的睡眠护理,建立规范、标准的睡眠护理模式,用标准化的评估工具

测量并针对相关因素进行前瞻性干预,针对患者个体化差异制定出个性的护理计划。将改善睡眠障碍、提高睡眠质重列入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基本范畴[11]。因此,针对影响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的睡眠因素,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以改善其睡眠障碍,提高睡眠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郝秀丽.新生儿异态睡眠与疾病相关性的调查分析[J].河北医学,2011,17(9):1186-1188.

[2]李惠聪.肝硬化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1(22):188.

[3]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7):387-388.

[4]董秀云.ICU患者睡眠状况的相关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44-45.

[5]张洁,丁艳琼,冯锦茶.全机器人心脏手术术后早期ICU 患者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4):2918-2919.

[6]韩希芬.骨转移癌化疗患者睡眠障碍护理[J].实用护理学杂志,2006,27(21):127.

[7]于静.监护仪临床应用中的问题及维修[J].中国实用杂志,2006,22(2):56-57.

[8]Richardson A,Allsop M,Coghill E,et a1.Earplugs and eye masks:do they improve critical care patients'sleep [J].Nurs Crit Care,2007,12(6):278-286.

icu护理措施篇8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取本院2013年9月~2015年3月ICU收治的患者151例, 男73例, 女78例, 年龄19~67岁, 平均年龄(51.7±6.5)岁, 其中手术患者69例, 危重症患者82例, 已排除精神、认知功能障碍, 重症无意识患者。采用双盲对照法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与对照组(75例)。对照组中男36例, 女39例, 年龄19~66岁, 平均年龄(52.4±6.1)岁;观察组中男37例, 女39例, 年龄20~67岁, 平均年龄(51.1±6.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采用ICU重症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服务。

1. 2. 2 观察组 针对重症患者心理干预、环境以及病症特点等制定全面综合性个体化护理措施进行服务, 具体如下:①认知、心理干预。ICU收治的患者多为病情危重者, 其心理状态普遍存在一定压力, 同时这种心理状态也与患者自身对病情的了解认知情况及文化知识水平相关。其贝克认知法早已证实错误的认知可造成自错误的判断与推论, 导致负面的情感和行为。重症患者普遍对自身病情知之甚少, 其心理多伴有紧张、焦虑之感, 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可引发抑郁恐惧等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可在患者入院后对相关疾病及治疗过程给予相关知识宣教, 给予一定的关心与鼓励支持, 行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 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②行为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病情允许的状态下, 可鼓励其适当进行肢体活动, 增加自身主观能动性。比如适当帮助患者翻身, 床上适度伸展四肢, 指导患者采用合理的配合治疗;另外在护理期间护士还需注重观察记录患者情绪、认知方面情况, 若患者出现失眠、抑郁、焦躁、抵触ICU治疗等异常情况时, 需立即报告医生进行相关处理, 给予行为、情绪疏导干预。③环境干预。重症医学科的环境对于患者治疗具有明显影响, 护理人员可通过加强病区环境的清洁, 合理控制病室温度, 调节照明设备亮度, 避免光照源刺激患者双眼, 严格保持昼夜规律;另外根据患者病情不同规范划分病区, 必要时可采用屏风或布帘进行隔挡, 减少患者间不良反应或情绪的影响刺激。④音乐情感支持。在治疗期间可采用音乐疗法缓解患者情绪, 如定时在病区播放轻柔、舒缓的轻音乐, 同时护理人员采用柔和、诚恳的态度与患者交流, 倾听患者在治疗期间所承受的疾病痛苦, 让患者充分释放心中的负面情绪, 通过针对患者心理及生理需求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 来提升患者治疗信心。

1. 3 观察指标 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AM-ICU)来评估本次研究中患者是否存在ICU综合征, 并通过自制问卷调查表评估症状患者对ICU治疗期间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ICU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614, P=0.0083

3 小结

重症医学科作为医院拯救患者生命最为主要的战场, 其各种设施、治疗、护理手段均将抢救生命作为主要目的[2]。因此ICU病区各类医疗设备较多, 造成患者病区活动受到限制, 加之病区环境的陌生及各类指示灯、报警噪音等产生以及与亲属的隔离, 无法进行良好的交流等因素均会对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压力, 部分患者因而产生认知功能紊乱或行为异常等变化。这类负面心理可导致患者情志失畅, 机体免疫能力降低, 不利于治疗恢复, 更甚者易造成病症进一步扩展加重[3]。而本院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模式来防治重症患者发生ICU综合征的情况, 有效缓解、消除了患者负面心理, 降低心理压力, 为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具有良好效果, 同时规范、优质的护理也促进了护患关系和谐,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崔轮盟, 郭永波, 张磊, 等.对ICU 综合征护理干预的探讨.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1):331-332.

icu护理措施篇9

引言

重症监护病房集中了医院先进的仪器和设备、高技术水平的医务人员,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医院的医疗水平,使很多危重病人得以转危为安,极大地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为挽救病人的生命、恢复健康提供了保证。护理工作任务繁重,ICU 护士作为特殊的护理职业人群,他们长期处于抢救突发患者、危重患者的临床第一线,要承受很强的工作和心理压力,如不及时调整身心状态,会出现对工作的厌恶疲倦感,表现为工作效率低,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绪低落,个人无工作成就感等[1,2]。因此,探讨ICU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对策及防治措施变得十分必要。

1 对象与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我科从事ICU护理工作的24名护士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和一对一的聊天,年龄最大46岁,最小的21岁;护龄最长的22年,最短1年;主管护师5人,护师7人,护士12人;大专以上18人,中专6人。共发放问卷24份,回收24份。

2 结果

24名ICU护士中,睡眠障碍3人(12.5%),情绪不稳定6人(25.0%),常有疲乏感20人(83.3%),易激怒4人(16.7%)。统计分析表明引起ICU护士不良感觉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作劳累、病人病情多变、知识更新、仪器设备更新、病人周转快、夜班频繁等。

3 心理压力原因分析

3.1 工作环境特殊性

一方面,ICU病房内各种监护仪、呼吸机的报警声、病人痛苦的声;另一方面,病人病情危重,随时可能突发呼吸心搏骤停,护士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担惊受怕,唯恐观察处置不周而延缓抢救时机。

3.2 ICU护士工作量

由于ICU护理人员数量少,尤其在人员配备较少的夜班,由于重病人多、观察项目多,当班护士经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体力消耗大,精神高度紧张,主观疲劳感上升,易造成情绪波动及不良心理状态,长期持续会导致心身疾病[2]。

3.3 护士与病人或家属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护士面对的是饱受疾病折磨、心理状态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的病人,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而病人对护士的要求却是多方面的,病人和家属常会因为病情复杂、病情过重以及经济方面的原因,对ICU护士产生误解,ICU护士即使遇到歪曲事实、情绪激动、甚至辱骂护士的病人,也必须保护冷静、平和及理解的心情,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压抑自身感受,做出精神妥协[3,4]。加上工作繁重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出现脾气暴躁、易怒、言行举止失常,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心理压力。

3.4 不同角色转换间的冲突

护士在职业及家庭中所处的地位使他们同时要扮演多种角色。在工作中要当好医生的助手、病人依赖的护士、领导称赞的下属,在家庭中要当好贤惠的妻子、慈祥的母亲、孝顺的女儿。要扮好全部角色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当角色转换不当出现矛盾时便产生精神压力和心理不平衡,心理疲劳也由此加剧。

3.5 岗位角色转变与医护协作困难

调查结果表明,低年资及新调入ICU的护士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他们心理素质低、急救业务不熟练、未能适应岗位角色转变有很大关系。由于现代医疗仪器和设备的不断更新,高难度技术的广泛开展,一些护士未能及时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知识老化难以胜任临床护理需要时,注意力和精力持续高度集中,从而产生心理疲劳。一旦在工作、生活中受挫,则不能灵活应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引起护患冲突、医患关系紧张,造成心理失衡。

4 讨论

面对压力,ICU护士若不能很好应对,不仅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直接导致护理质量的下降,了解护士的压力源及应对方式,根据各医院和个人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管理和控制压力引导护士适当应对,是不容忽视的工作,由于ICU工作特殊,当病人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时,病人的生命常在几秒或几分钟内通过瞬间诊断和紧急处理被挽救,ICU护士是危重病人管理最直接、最主要的成员之一。ICU独特的环境作为一种刺激因素,除造成护士的直接心理压力外,还导致继发影响,使护士常处于紧张状态中,垂死和死亡现象的刺激,可能使部分ICU护士产生强迫或恐惧心理。长期从事ICU工作的护士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来源于超负荷的工作量和频繁的昼夜班,使ICU护士体力透支、身心疲惫;ICU收治对象为危急重症患者,对护理人员专业水平要求高;人际关系复杂;自身成就及竞争的压力;严重影响了ICU护士心理健康。因此,定期对ICU护士进行心理评估与心理疏导,对于提高ICU护理工作质量,改善护士心理健康状态有很大益处[5]。

5 应对措施

5.1 提高护士对应激的适应能力

加强ICU护士的培训,提高各种技能的娴熟程度,提高对先进仪器设备使用的熟练程度,提高对各种药物知识的掌握程度,我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进行ICU药物知识竞赛,奖罚有度,使各级护理人员均能一定程度上熟悉常用药物知识,有效减少不必要差错的发生,护士要不断的自学,才能更好的胜任护理的需要,做到面对急危重症病人,游刃有余,采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和适当的放松技巧,从容面对各种压力。

5.2 提高护士地位,实现社会价值

全社会形成尊重护士、重视护士的良好风尚,有利于激发护理工作者的自豪感、责任感,从而消除其自卑感。护士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解护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要有为护理事业奋斗的献身及开拓的精神。医院领导应重视护理工作,尊重、鼓励他们,适当提高工作待遇,增加晋升和深造的机会,有助于减少护士的压抑感。管理者应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愉快、团结进取的工作氛围,充分理解和尊重护士,使其安心护理工作,减轻心理负担。

5.3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医护、护护、护患关系,有利于医疗护理计划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良好的工作环境能使人心情愉快、工作效率提高;和睦的家庭能使护士在工作期间心态平和,更好地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工作之余经常参加娱乐活动,如旅游、文体活动等,不但可以松弛精神,缓解压力,而且可以增进社会交往,有利于ICU护士与社会的沟通。

5.4 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

学习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培养抗挫能力,爱岗敬业,树立为护理事业献身的崇高理想,才能视患者如亲人,才能对护理事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探索研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把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注意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培养幽默感和多样化的生活情趣,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利于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6]

5.5 科学合理地安排班次,提高夜班护士的津贴

我科采用弹性排班制度,使护理人员得以充分的休息,使护士的身体处在最佳状态,护理管理者经常予以鼓励和支持,生活上予以关心,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5.6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安全陪护制度

引导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护理人员,懂得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科室应经常分析存在和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安全陪护制度,研究相关对策,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发生。

6 结论

综上所述,ICU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了ICU护士工作压力较大,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减轻压力,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护理管理者要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掌握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加强管理,从而稳定护理队伍,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同时护理人员要善于运用各种应对方法来缓解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 2000;35:645

[2] 移华芳.ICU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交通医学,

2003,17(1):113.

[3] 李亚萍.浅析护士心理疲劳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1995,10(4):231.

icu护理措施篇10

ICU的主要任务是治疗和护理患有严重生理失调或器官功能严重衰竭的伤病患者。病种的特点是危、重、急、疑难、复杂。因创伤严重加上各种侵入性操作繁多所以感染的机会也随之而来,因此控制和预防ICU医院感染十分重要。通过ICU院内感染的2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ICU收住了123例患者,发生感染者24例,占19%,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19~76岁,60岁以上14例,占58%,所有的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2 护理措施

2.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做好空气、地面、物品表面以及床单元的消毒,采用空气净化,操作前后正确洗手[1]。使用中的呼吸机螺纹管、湿化瓶、接头每24小时更换消毒,氧气管道、湿化瓶每周消毒2次,湿化液每日更换。一般情况下谢绝家属探视,工作人员进入要穿规定工作服、换鞋、戴口罩帽子。

2.2 严格无菌操作:在进行各项操作时要加强无菌观念,吸痰时,戴口罩,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做好会阴护理,保持尿道口清洁,尽量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深静脉穿刺部位每日消毒并更换一次性无菌敷贴,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如有感染现象应及时对导管皮下段进行细菌培养[2]。

2.3 加强基础护理:每日口腔护理2~3次。翻身拍背,促进分泌物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3]。每日清洁全身皮肤1~2次,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床单元整洁、干燥。

2.4 合理使用抗生素:真菌感染主要是较长时间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应根据药敏选择敏感抗生素,并及时停药,防止二重感染及耐药菌产生。同时正确掌握抗生素的应用指征。

2.5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环境卫生监测,每月2次空气培养。督促医务人员加强无菌观念,定期组织学习院内感染知识,认识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性,避免交叉感染。

2.6 加强营养:可通过肠内或肠外补充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肠内营养时避免营养液污染、变质,现配现用,温度38~40℃,保持容器清洁无菌,营养液品种多样、营养丰富。肠外营养时营养液在无菌环境下配制,有效时间不超过24小时。密切观察营养治疗效果。

3结果

3.1 感染患者年龄、性别分布:60岁14例,占58%。男19例,占79%,女5例,占21%。

3.2 感染部位:下呼吸道感染17例,占70.8%,胃肠道5例,占20.8%,泌尿道1例,占4.2%,其他1例,占4.2%。

3.3 感染患者疾病分布:颅脑损伤感染12例,占50%,复合伤8例,占33%,其他4例,占17%。

3.4 院内感染常见菌:真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肺炎克雷伯菌3例,其他还有大肠埃希菌,肠杆菌,肠球菌,阴沟肠杆菌等。

4 讨论

4.1 ICU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与年龄有关:60岁以上占58%,因老年人大多伴有慢性疾病,加上机体抵抗力下降,各种器官功能衰退,容易发生感染。

4.2 院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70.8%。男性患者居多,因大多数有吸烟史20年以上,以致肺部功能受损,容易导致呼吸道感染。疾病方面,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病情重,病程长,伴有昏迷、误吸、呕吐等造成正常生理机能受损,另外,复合伤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易导致感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使呼吸道正常的生理机能遭到破坏,同时留置尿管,留置深静脉等都易导致感染。

由于ICU患者病情危重,病程长,大多数还处于昏迷状态,长期卧床,丧失咳嗽反射,气道分泌物排出困难,加上各种导管置入,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医务人员应加强病室环境的消毒,使用层流装置或空气净化,保持病室空气清新,各项操作严格遵守无菌原则,特别是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院内感染。

参考文献:

[1] 尚少梅.医院感染与洗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1):78.

icu护理措施篇1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3年10月~2014年9月入住ICU行EN的300例患者,男167例、女133例,年龄38~62岁,平均(42.27±12.32)岁。其中脓毒症42例,创伤53例,急性肾衰竭6O例,肝功能不全及肝移植围手术期5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35例,急慢性呼吸衰竭3O例,心功能不全25例。APACHE评分12~23分,平均(15.27±3.17)分。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将2013年10月~2014年3月人住ICU的150例设为对照组,2014年4月~9月入住ICU的150例设为观察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及APACHE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护理,包括①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②鼻胃管者每6 h检查胃残留量,残留量>150 mL继续喂养,残留量150~200 mL可适当减慢喂养速度,残留量>200 mL暂停喂养。③无禁忌者抬高床头30°~45°;口服药物研碎,加入温水充分溶解后鼻饲,前后均用温开水20 mL冲洗管道,每6 h用温开水20 mL冲洗喂养管防止堵塞;发现脱出及时通知医生并处理。④适时EN 监测,观察内容包括生命体征、水肿、胃潴留、排便情况、腹部体征、体质量、摄入量及出入水量、喂养管道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部分行EN的患者进行护理,主要包括:①定期组织EN相关知识学习,提高医护人员行EN的理论知识和治疗管理水平,强化早期EN 的观念。②视病情鼓励和协助患者进行全身肌肉运动,促进蛋白质合成,改善全身情况。③尽量使用材质柔软的鼻肠管喂养,全部使用EN输注系统匀速泵入。④每日评估胃肠道功能,适时加用胃肠动力药物,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吸收。⑤注重喂养期间患者心理活动,发现问题积极疏导,保证喂养顺利有效进行。比较两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腹泻、呕吐、消化道出血、误吸)的发生率及堵管率。

1.3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两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腹泻、呕吐、消化道出血、误吸)发生率及堵管率情况比较,见表1。由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8.00%(27/1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67%(55/150),而 4.00%的堵管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67%,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

3讨论

20 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肠内营养的制剂、方法和材料的不断创新,EN 作为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研究证实,早期给予EN 可以明显降低严重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美国危重病医学会、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在2009年的指南中指出尽早使用营养支持特别是EN是积极的治疗策略,可以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肠内营养也存在着一定的并发症,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发生率各文献报道不一,这与使用的肠内营养制剂成分、患者病情、应用方法等多个因素相关,其中护理方法和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2]。综合护理干预是集合ICU内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使之有效、完整、持续的实施,从而提高医疗质量,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icu护理措施篇12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医疗护理安全问题摆在了突出位置。尤其是ICU病房。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ICU内医疗护理技术要求高,风险大,易引起医患纠纷等,因此加强ICU病人的护理安全管理尤为重要。目前国内的ICU基本为封闭式管理,家属定时探视,除治疗护理工作外,病人的生活护理也由护士完成。ICU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病人的转归和治疗效果。如何保证护理安全,发现风险隐患和降低护理风险系数是每个护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结合目前ICU护理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本文总结如下。

1 ICU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

1.1 业务技术因素:随着新技术、新项目大量引进开发,护理工作中技术要求的内容日益增多。ICU抢救仪器设备多,个别护士不能熟练掌握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等设备的操作,抢救病人时手忙脚乱,影响抢救。

1.2 护理人力资源安排不合理:目前ICU护理人员数量与床位比例未达到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的要求,人力资源缺乏,医院ICU护士缺编严重。其次,护理模式转变,医疗新项目不断开展,病人的要求也在提高,护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安全隐患也增加。

1.3 规章制度执行不严:ICU作为封闭式管理病区,没有家属或陪护的监督,若护士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医嘱及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未能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将给病人带来不安全的后果,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此外,如责任心不强,巡视病人不及时,气管插管脱出,补液外漏等等,均会给病人带来致命的危险。

1.4 医源性因素:护理人员言语、行为不当或过失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的后果。例如工作中昏迷、瘫痪卧床病人,护士在工作中翻身不到位,造成病人皮肤破损或压疮等,导尿管不通畅未及时发现造成病人不适等。

1.5 环境因素:ICU是医院急、重、危等病人集中的场所,侵入性检查、治疗、护理都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极易引起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使院内感染率上升,严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

1.6 管理因素:护理管理者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如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到位,质量监控不力等均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不仅是发生纠纷和事故的主要原因,也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2]。

2 建立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

2.1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3] : 有关资料显示,ICU床护比应为1∶3~3.5[4],国内多按床护比1∶1~2来配置ICU护理人员。我院ICU床护比为1∶1~1.5,更是低于国内水平。如何合理安排ICU人力资源,以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成为管理者的头等大事。我科护士长是根据病人数随时进行弹性排班,并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有抢救病人时加强人力,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并从多渠道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

2.2 加强ICU护士的上岗培训制度:ICU护理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服务性工作,因此要求护士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监护急救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敏锐的观察和应变能力及高度的法律意识[5]。医院应选择高学历的年轻护士,经过内外科、心电图室轮转学习或院外进修学习后再进入ICU。进入ICU后再由高年资护士带教一段时间使其充分融入ICU环境中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后才能单独上班,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2.3 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教育: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使各项护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各项操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用制度管人,不断提高病人的满意度,保证安全护理工作落到实处。

2.4 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和安全教育:针对工作中易发生护理缺陷环节进行分析讨论,对易发生差错的人要严格要求,强化教育。

2.5 控制院内感染:要求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诊疗操作前后均应洗手,严格按照洗手流程清洗双手,这是保证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严格管控好ICU空气质量。

总之,在护理工作中,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健全的各项制度,严把护理质量关,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转变服务观念,善于发现潜在问题,切实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才能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减少和避免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护理安全管理就是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6]。护理人员必须加强预见性安全护理意识,正确评估病人,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等.医院管理者[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

icu护理措施篇13

1 物理性损害的种类

1.1 噪音污染

护士工作环境中各种仪器设备的报警声、负压吸引器的声音,病人的声,此起彼伏。国际噪声委员会规定,噪声白天≤45db,夜间应≤30db。而ICU病房的噪声白天为50db~70db,夜间为45db到55db,有研究显示,接触70db以上噪音可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还可以触发心律失常[1]。

1.2 机械性损伤

ICU患者都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护士不但要完成日常和突急的治疗和护理,进行大量的生活护理和照顾,还要准确完整的记录大量的护理文件,导致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由于国内人力资源的严重欠缺,长期超时、超体力工作,经常站立工作,抬、搬运病人,为病人翻身、安置,经常性地弯腰、低头工作,进行负重操作等,都可能发生物理性损伤。卢子英等[2]的研究资料显示,在ICU护士1天的工作中,弯腰或其他腰部受限的工作姿势持续的时间占总时间的36%.郑爱英等[3]研究显示,LBP的患病率主要以骨质增生、腰背酸痛、骨关节炎、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症为主,均与护士超负荷工作、超体力劳动、弯腰工作、搬运病人等引起的肌肉劳损、扭伤的职业损伤有关。

1.3 利器损害

利器伤害是ICU护士职业危害中导致感染血源性疾病最常见的原因, 最常见的是注射器针刺伤, 其次为手术缝针、刀片、玻璃类器械刺伤等。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由于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 针刺伤占80.0%。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播, 其中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是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艾滋病[4]。

1.4 电离辐射

ICU常暴露于小剂量放射环境中, 长时间接触会因其蓄积而致癌、致畸、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等职业性损伤。ICU护士进出频繁, 终末物品、房间需要用紫外线、床单位消毒机消毒。臭氧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剂之一, 长期接触可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 某些ICU光线不足, 护士整日在人造光线下工作。医学研究发现人们长期生活或工作在逾量的、不协调的光辐射下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心悸和情绪低落等神经衰弱症状。

2干预措施

2.1 噪音预防 对科室使用的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普查、检修,及时解除报警引起的原因,正确设置报警范围,工作人员加强认识,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电话震铃设置在合适的音量并及时接听。

2.2 充分重视负重伤 许多发达国家已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医护人员不得单独以人力搬动超过20kg的重物。规定这种法律依据是因为医护人员的腰部损伤逐年增加,特别是护士[5].培训护士正确搬、抬患者的技巧,注意遵守节力原则,掌握正确使用设备及正确的工作姿势,如抬患者是采用力学原理,根据护士的身高将床面抬高或降低,减少护士腰部做功;使用改良中单结合过床板给长期卧床病人使用[6];长时间低头工作要注意变换姿势,活动颈肩部,保护好自己的颈肩部。由于护士工作时间长,长时间的站立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及腿部肌肉酸痛不适,护士在工作时间可穿弹力袜、下班后尽量抬高下肢或热水泡脚有利于下肢静脉血回流和减轻肌肉酸痛感。

合理的休息和锻炼,当感受到由于压力过大而出现身心不适时,应适当的休息。同时保持活动和锻炼,有助于缓解压力的反应,ICU护士的工作时间安排应合理,以保证繁重工作后的休息。

2.3 预防利器伤 从根源防范,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防止刺伤,在工作繁忙时更要保持镇静,做到忙而不乱。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美国CDC早在1987年就在全面性防护措施中提出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目前国内外已开发了不少安全医疗护理器材,改善医疗护理操作环境:一是无针头的产品,如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减少了针头的使用频率;二是具有安全保护性装置的产品,如可收缩针头的注射器、戴保护性针头护套的注射器及针头可以自动锁住的套管针等;三是个人保护产品,如外科医生使用的顶针、单手可将针头套上帽的装置等,四是锐器收集箱。

2.4 尽量减少床边摄片的次数,护士应暂时回避,确需陪护密切观察病情的,应穿防护服,定期体检,适当休假。室内良好通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自从1998年美国召开了首届“护士健康与安全”国际大会,会议口号提出“为了关爱病人,我们应首先关爱自己”。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应高度重视对ICU的管理, 加强ICU专业人员的岗前培训, 不断更新老化的防护知识、防护理念,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强化防护行为、改善工作环境多方面着手,尽量降低影响职业危害的因素, 在维护患者健康的同时,也保障ICU护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谭忠勤,噪音对听力和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6,2(1):1

[2] 卢子英,熊萍萍,ICU护士腰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4,10(2):105一106.

[3] 郑爱英,纪文英,黄泽泓,等.135名护理人员生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7,7(6):38-4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