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相关理论知识实用13篇

采购相关理论知识
采购相关理论知识篇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变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资本,企业更加注重对知识和智力资源的管理。但是由于信息和技术的全球化发展,知识资源却越来越分散到全球的不同区位,知识的有限性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国际采购作为企业间关系网络的一个分支,对知识共享有重要的加强和促进作用,能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新视角和新观点,给企业带来多样性和异质性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全球环境下,企业必须重视国际采购的重要性,加强与国际采购商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共享,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构建竞争优势。

本文是在前人论述和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采购这支具体的网络关系形成出发,研究知识共享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二、相关文献和理论回顾

1.知识共享

目前,对知识共享的研究主要从企业外部获取和企业内部交流两个方面入手。相应的研究有:陈剑峰等提出集群内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是技术创新集群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刘敏,徐凯等指出企业应该将资源获取建立在外部价值网络上,以促进企业产品创新;gao认为,对于不复杂的创新,可以通过外部获取可以避免自身开发与结果的不确定性。konght和zander指出企业通过知识共享获取的外部技术和新知识可以提高企业的知识储备,降低企业自身技术研发的成本负担,有效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等。

2.国际采购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采购就已经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monczka和trent把国际采购定义为战略进化的最终阶段;在考虑是否采用国际采购时,monczka,trent 和nassimbeni等学者是以产品的购买价格作为主要的影响因素;handfield等将更多的因素考虑在内,如较长时间的前置时间、运输成本、关税以及文化差异和交流问题;weber et al考虑了净价格、质量、服务和灵活性;das和handfield等讨论了国际采购的实时性和不相容性;matthias holweg , andreas reichhart等学者将国际采购影响因素归纳为静态成本、动态成本和隐性成本,并通过建立总成本模型加以计算。

三、通过文献和理论回顾推出的结论

在本文中,为了便于本文的研究,将影响国际采购的因素重新划分:损失因素,得益因素和宏观条件。损失因素是指进行国际采购可能的弊端,包括采购的运输成本、关税、及时性、文化差异、交流问题以及服务等;得益因素是指国际采购相对于国内采购的优势因素,包括低成本的资源、先进技术和设备,更高质量的产品服务,稀缺资源等;宏观条件是除损失因素和得益因素以外的主客观条件因素,包括采购方的全球态度战略,在全球立足的可能性,获得国际竞争等以及供应方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政治经济环境等。

1.损失因素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影响国际采购的损失因素,会让采购商在采购过程中有形或无形地增加采购的成本和风险,会对采购商的决策产生消极的影响,往往由于考虑到这些因素,致使采购商拒绝与国外供应商合作,而选择与当地供应商合作

结论1:损失因素与知识共享是负相关的

2.得益因素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企业出于对得益因素的考虑,才加强了进行国际采购的决心和信心,于是积极地与国际供应商联系和合作,加强企业间知识的交流和分享。 结论2:得益因素与知识共享是正相关的

3.宏观条件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很多时候,即使是进行国际采购的损失因素大于得益因素,即企业面临着成本和风险的增加,企业也会进行国际采购,主要原因就是宏观条件的影响,如企业制定全球战略,想在某一地区开发新市场,就通过国际采购加强对这一地区的了解和在这一地区的树立形象扩大影响。宏观条件对企业间关系网络的建立和知识共享有一定的影响。

结论3:宏观条件与知识共享是正相关的

4.知识共享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由于竞争压力不断提高,企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积累相应的创新需要的知识,并且进行自主创新具有高风险性,所以企业要想构建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外部学习,加强对知识的外部获取和整合,从而实现知识积累,推动企业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知识获取为企业创造了新的“生产机会”,而知识共享又为知识的外部获取提供了一条便捷而行之有效的途径,所以知识共享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结论4.1:知识共享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是正相关的

结论4.2:知识共享与企业产品创新绩效是正相关的

四、建议和结论

1.重视国际采购的影响因素与知识共享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国际采购与知识共享和企业创新绩效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知识共享,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所以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必须重视国际采购的影响因素,并且要根据国际企业采购考虑的因素,增强得益成本的作用,削弱损失成本的影响,并改善国际采购的相对应的宏观条件,积极主动的自我更新和创新,来增加与国际企业的合作,承接更多的国际采购,促进知识共享,提高企业创新绩效。

2.加强与国际公司的合作,积极构建关系网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资源和技术资源越来越分散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分散在国际化大企业之中。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合作,通过参与国际采购的相关活动,积极构建企业之间的知识网络,促进有效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形成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引进和学习先进的知识为我所用,大力发展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3.在知识共享过程中,要积极的获取,吸收,并进行自主创新,实现真正的企业创新

我国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等很多方面,较之于国外大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现在的企业创新水平也相对较低,所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获得一种持久的竞争优势,符合采购方的要求和需求,达成长期的采购合作关系,就必须重视知识要素的积累,进行自主创新,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产品升级,使我国的产品或服务由产业链的中端向两端攀升,即由贴牌生产(oem)向研发与自主设计制造(odm)、研发专利技术和国际贸易、自主品牌制造(obm)转移。

本文通过对知识共享和国际采购等相关文献和理论的研究,分析和归纳了国际采购影响因素,知识共享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其结果对我国企业如何根据国际采购的影响因素,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以加强与国际企业的交流和合作,从而在知识共享的关系网络中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术,构建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采购相关理论知识篇2

1.2高质量教材缺乏、教师经验有限

现在各种高职《采购管理》的教材不少,但真正高质量能满足高职教育的教材并不多。这些教材有的在教学内容、章节安排上出入较大,有的又是相互抄袭。但这些教材多数不能体现高职教育内容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大多偏重于理论知识,而真正能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偏少。另外《采购管理》课程要求相关任课教师具有较丰富的采购实践经验和采购知识,而现在的任课教师从采购实践中来的少,另外这些老师也去企业采购岗位培训实践的机会,使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从而在课程教学中只能理论为主。

1.3考核方式不科学、不能全面考核学生能力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考核方式主要以传统试卷的考核方式,学生靠记忆课本知识来获取好的考核成绩。但这种方式考核较单一,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以及知识运用等方面。

二、以能力为本的高职《采购管理》课程改革探析

2.1基于锻炼学生能力的课堂教学多样性

不管怎么样课堂教学仍是高职教育的主课堂,怎么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是以能力为本采购课程改革的主要部分。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生是主体参与者,老师是课程引导和组织者。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独立思考,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上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教学方式:①分组合作:把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以组为单位进行一些学习讨论、实践实训、采购谈判等教学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在采购学习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又增加小组学生中合作精神,激发他们创新、竞争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②项目式教学。在每章或每个教学项目上,根据教学和采购实践设置一些相关的实践项目,让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每个学习实训项目,通过项目化教学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较好融合在一起,也让学生锻炼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启发式讨论。在上课知识讲解前,通过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有意识的参与这些问题讨论,在讨论基础上,让学生发言,老师总结,引出相关知识点和内容。在讨论中既锻炼了学生思考能力又加深了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④增加实践案例。在采购教学中,怎么把理论和实践融合起来,除了实践教学外,增加课堂实践案例分析也不错。可以通过实践案例的查阅、分析、讨论等,就案例中采购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判断分析和决策,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⑤课堂模拟。在课堂上可以组织一些情境模拟和过程模拟,如采购谈判模拟、招投标采购模拟等,通过模拟使学生有角色和情境体验,锻炼在适时实地情况下怎么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锻炼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随机应变、团结协作的能力。

2.2增加实训内容和提高教师实践经验

在采购课程教学中,可在部分内容学习完成后,设计一些和实践相关的实训项目。可以在课堂完成、也可以课后完成,课堂老师再指点讲解。通过这些实训项目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针对教师实践经验缺乏问题,一方面,对现有教师采购管理实践能力加强培养。如可以要求教师在假期参加采购实践,或者有计划地派相关教师到企业采购部门锻炼一定时间,来增加丰富教师采购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从企业采购管理部门选聘那些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教学能力的采购人员担任课程兼职教师,让他们与学生进行互动讲座,使学生能从他们那了解一些采购经验。

2.3构建考核学生全面能力为标准的考核方法

因为以前以试卷分为主的考核方式较单一,因此需构建考核学生全面能力为标准的考核方法。对于《采购管理》课程的考核,除了考核学生对采购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外,另外也要考核学生把理论运用在实践上,学生本身能力提升怎么样。所以,在考核方式上,总评成绩应该包括三部分,一是期末试卷成绩,可占50%左右;二是实训项目成绩,可占30%左右;三是平时表现成绩,可占20%左右。在期末试卷中的考核内容应该增加一些灵活的分析题和案例题。平时表现成绩可以包括课堂发言分析、分析报告作业、情境训练的表现等。这样除了考查学生的一些理论掌握情况外,更注重了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考核,锻炼和激发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采购实践中。

采购相关理论知识篇3

1 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知识管理的概述

目前对个人的知识管理还没有一个定义明确且取得共识的概念,很多学者从各自的研究和认识角度出发提出了对个人的知识管理的定义,但有一点看法是相同的,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是有目的和有意识地获取知识,并对个人的知识进行管理与补充,逐步建立与完善个人的知识体系,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个人竞争力。

1.1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知识

高校采购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到高校公共需要、政府政策、商品知识、采购技术等许多方面。从高校采购工作的特点出发,涉及的显性知识主要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包括政府采购政策和法规、市场经济知识、采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的法律知识、信息系统知识等等,专业知识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采购艺术等,针对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专业知识,比如,采购合同管理岗位的专业知识主要是合同法规、采购合同管理、采购合同的监督执行、合同执行程序等等。

隐性知识包括已经显性化的隐性知识,即采购工作中总结出来的解决各种难题的经验和隐藏在采购人员大脑中的经验和感觉。隐性知识比较复杂,是无法用文字描述的经验式知识,不容易文件化与标准化,它往往体现在执行政府采购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具体而言,主要有下列几种能力:(1)调查研究的能力;(2)采购执行能力;(3)奋力开拓、自主创新能力。

1.2高校采购从业人员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2.1是政府采购发展趋势——电子化采购的需要

电子化政府采购核心内容是打破了传统采购方式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增强采购信息透明度,为政府采购活动提供便利。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推行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效率还是效益,都会有较大提高,这种采购方式将是今后政府采购发展的方向。电子化政府采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具有很高的科学技术含量,实施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因此,高校采购从业人员只有对个人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适应新形式下政府采购的需要。

1.2.2是部门做出决策的需要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成立物资采购和资产管理统一归口部门,如:资产管理处、设备管理处等,对个人所在的部门而言,通过个人的知识管理可以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提高知识的利用率,为部门的决策的创新铺平道路。

1.2.3是提高自己的工作效能和提升个人知识的应用程度的需要

通过个人知识管理,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增进高校采购人员个人经验和知识的质与量,避免将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尝试错误上,使其有效地建立专业自尊和意识,在工作情境中做到游刃有余,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能,实现更有效的第一线决策。

2 加强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

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知识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个人知识管理意识、知识获取的途径单一、知识分享匮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提出的策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首先,要便于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的理解和运用;其次,要能够有助于其提高个人专业的发展;再次,要在此策略运用的基础上使个人知识管理在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中能得到逐步的发展。

2.1个人层面上的策略

个人层面上的策略是基于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知识管理的立场,以其个人本身可以采取的手段或方法来开展实施的。从个人知识管理所涉及到的管理过程来看,可以将个人知识管理分成个人知识生成管理、个人知识整序和交流管理、个人知识应用管理,针对这三个管理过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知识的管理。

2.1.1积极构建个人知识学习网络

知识获取是知识需求的具体体现,也是个人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个人获取知识的来源有很多,高校采购从业人员应分析个人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并结合个人求知方法的特点,从方便、经济、有效等角度去考虑如何获取知识,争取用最少的代价获得最有价值的知识。对显性知识,可以从一切以文字、图表、数据等方式记载的载体上获得。而隐性知识,不易被模仿和复制,不易从现成的表述中获取。因此,善于获取隐性知识是获取知识的关键。隐性知识的传播主要通过人到人的方式,与拥有相应知识的人直接接触实现知识的收集。勤思考、多提问、细观察、及时总结是获取隐性知识的主要方法。高校采购从业人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获取知识:

一是媒体网络。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的需要,把与采购工作有关的媒体和互联网信息进行分类、鉴别,并收集成系统,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良性发展。

二是人际网络。每个人的人际网络都是个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核心就是尽可能地借助他人的力量,围绕工作领域专题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人际网络的建立和维持并不容易,一旦建立,往往成为可以获得最直接最深入问题信息的来源。要构建一个良好的人际网络,首先应该对人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可以建立一个人物数据库,详细记录有关人员的具体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毕业院校、所学专业、目前职务、个人专长、参与的采购项目等,以便对其进行充分地了解,并且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尽快联系到他。人物数据库里的信息不仅仅是高校内部人员的信息,也应该包括高校外部与高校物资采购有密切关系人员的信息,如,领域专家、政府官员、同行、政府招标人员、供应商等。

三是培训。培训是高校采购从业人员迅速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在专业教师的引领下,对这类知识不断向纵深方向前进积累。

2.1.2积极对个人知识进行整序并参与知识交流

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作为一种知识工作者,每天都要接触、使用到很多知识。如果对自己的知识不善于管理,工作就会紊乱低效,已有的知识储备也会因无序而流失。因此,首先要积极、主动地学会管理个人知识,在工作中不断去发现、发掘、总结、归纳、整理各类知识,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将显性知识系统化,从而提高工作绩效,更好地为对教学一线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个整序过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要使个人的显性知识更加合理、有序、系统。二是要使个人的隐陛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个人隐l生知识显性化的方式很多,高校采购从业人员可以通过对采购过程进行反思、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和采购典型案例研究等方式,把自己的心得和发现的规律等成果以资料、论文等文字形式符号化,也可以以语言等方式在组织内交流共享。

高校采购从业人员应积极参与知识交流共享。个人想要得到他所需的知识,就必须能给别人提供价值,得到别人的认可,即他必须能与他人分享自己已有的知识,所以高校采购从业人员应该转变观念,不要把个人的知识看作私人财富,应主动把自身的知识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共享。通过这种交流、共享,可以使其以较高的效率实现个人知识的更新,达到“共赢”的局面。

2.1.3在解决问题时应用专业知识资源

知识只有被利用才能创造价值,不能利用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个人知识管理中知识获取、知识整序和交流共享等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知识的应用。为了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获得良好的绩效,高校采购从业人员应积极利用技术手段从个人知识库中提取所需的知识资源;利用个人知识系统提供的知识渠道去提取系统以外的知识资源;利用相关的知识交流平台与采购领域专家及其他人员进行知识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创造知识,或运用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不断提高高校采购从业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其自身认知结构。通过在解决问题中灵活地运用知识,高校采购从业人员才能够对知识加以完善和分析,去伪存真,得出通过实践检验的知识精华。

2.2组织层面上的策略

2.2.1构建学习型组织

为使高校采购从业人员队伍不断提高专业能力,需要运用组织学习理论把高校采购队伍及其相应的管理部门构建成学习型组织,促使其不断学习,以适应高校不断变革的要求。构建成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就是要在动态的环境中,以组织和个人的共同愿景为基础,个人和组织不断地学习,并运用系统思考,尝试各种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而扩充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以改变或转化整个组织行为,增进组织变革和创新,最终达成组织目标。

2.2.2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就是设计满足激励对象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其参与动机,使其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一套有效的知识激励机制,在鼓励成员积极参与组织的知识管理活动尤其是隐性知识显性化和知识共享方面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针对高校采购从业人员的特点,参考激励机制模型,笔者认为学校管理者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于考虑:一是奖励性激励: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如,职务晋升、表彰嘉奖等)的有机结合,激励高校采购从业人员积极投入到知识管理中去。二是惩罚性激励:其核心在于对高校采购从业人员知识的考核,通过定期对其考核相关知识,建立相应的淘汰机制。如:每年年终通过考核和评估的方式,对落后的人员给予减低奖金或者换岗的处理,以此其他采购人员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为组织的共同愿景而努力。

采购相关理论知识篇4

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扩大,诸多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比如采购成本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采购货物或服务的质量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有所降低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采购制度不健全而使得某些人钻了空子;规模过大造成规模效益递减;由于对采购的监督不到位使得采购人员发生寻租行为;还有,由于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导致采购效率和效益偏低等。随着我国加入WTO,即将加入WTO的《政府采购协议》,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的素质不高成了制约我国政府采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就针对在新形式下如何提高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以促进我国的政府采购平稳地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政府采购的效率和效益。

一、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素质现状

政府采购是一项技术性很强、意义和责任重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有支精通采购技术、熟悉商品性能、道德水平高、责任感强的高素质队伍。

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管理队伍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及专业管理能力,整体上偏低。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素质与政府采购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时间不长,大部分政府采购人员不够专业,主要来自财政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他们知识结构不够全面,在招投标、合同、商业谈判、市场调查、法律、工程、机电设备等方面了解不多,将采购活动委托给社会中介机构承办时增加了采购成本。对政府采购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对国际政府采购的方式及程序知之甚少,很多采购人员对现代政府采购业务和技巧不够熟悉,对厂商信誉和商品质量把握不准,搜集、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不够强。把政府采购简单等同于市场招标,对政府的采购政策不够敏感,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形成一支业务过硬、素质精良、执业规范的政府采购队伍显得尤为迫切。

二、政府采购对采购人员的素质要求

作为政府采购部门的采购人员,与非政府部门的采购有着明显的不同。非政府部门或者说私营企业在采购时使用的是自有资金,采购的产品都是直接为自己服务,能否节约资金直接关系到本企业的发展,所以在使用时一般都会精打细算。而作为公共部门的政府采购部门,采购时使用的是公共资金,这些资金来源于纳税人,采购的产品大多是公共产品,能否节省资金与他们本身的收入没有直接的联系,甚至采购成本高时自己反而能得到好处。所以政府部门采购人员与非政府部门的采购人员面临的环境不同,那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除了技术性的要求外,对采购人员的思想、品行也有很高的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③]:

1.政治思想素质

政府采购实际上是政府拿公共资金(即纳税人的钱)为公众办事,代替公众购买公共产品,也就是说,政府采购也是一种公共服务。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政府采购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的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忠实的贯彻党和政府方针、路线,深刻领会政府采购政策,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为政府采购主体服务的思想;其次,树立法制观念,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政府采购的行业工作规范,在工作中做到以身作则。再次,树立服务精神,热爱政府采购工作。

2.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理论是政策的先导,政策是理论实现的具体化。作为政府采购工作者,较好的理论修养是做好政府采购工作的根本前提。政府采购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主要表现在能够把握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精通财政、税收、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的原理和知识,熟悉经济、法律和法规,有较强的改革开拓精神,并能熟练运用他们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政策水平主要表现在能深刻理解并掌握现行的财政政策、经济政策、政府采购政策,做到触类旁通。

3.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政府采购涉及面广,对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政府采购涉及到招标、决标、履约管理、仲裁等许多环节,同时还要求对市场行情、商品和劳务的特性有深入、细致的了解,这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事务,对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有很高要求。

作为专业化的政府采购,国外发展的比我国要早,在采购人员的选拔上也较早的形成了相应的标准。[④]

国外政府在选拔采购官员或雇员时,一般从大企业选拔。年龄一般在30岁-35岁之间,具体条件为:毕业于高等院校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修完商业课程,取得同等学历资格者优先,有成功和负责的采购工作和管理经验;有关于市场条件分析、调研、现行价格、关税程序、仓储和会计的实际工作经验;完全熟悉获得竞争性而又最少标价的手段;了解合同法和合同程序;足智多谋,诚实冷静,有管理能力和管理策略。

根据近些年的具体实践,我国政府采购人员应具备以下素质:熟悉政府采购规则、制度、国际惯例,掌握采购技能、商品及其检验、储运、保险、通关知识,掌握财政、税务、财会知识;熟悉国内外经济法知识;全面了解信息系统应用知识。在能力方面,要求具备成本意识与价值分析、逻辑思维、决策、预测知识,灵活性与敏捷性及谈判技巧,在合作意识和行为上要注重团队精神,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三、提高政府采购人员素质的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政府采购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包括思想、理论、业务三个方面,那么改进措施也应该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下面就如何改进和提高政府采购人员素质提几条建议:

1.加强对政府采购人员的基础教育

第一,加强政府采购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

具体做法为:可在政府采购机关大力发展党员,争取人人入党,通过党支部加强对政府采购人员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树立真正的“公仆”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让他们知道政府采购不仅仅是“政府采购”,还是一项重大的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国家政策,培养兴趣,积极完成任务。

湖南省汝城县财政局关于政府采购加强政治学习,结合政府采购工作的特点,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坚持做到在不义之财面前不动心,在亲情面前不动摇,在政策面前不变通,并敢于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政府采购管理队伍。该县财政局还积极加大对《政府采购法》的宣传力度,印发了各类政府采购资料,举办了政府采购联络员培训,开展了知识竞赛等,使政府采购政策深入人心。[⑤]

第二,通过学校加强理论教育。

学校是学习的天然场所,是开展理论教育最好的地方。除了开展对现政府采购人员的教育外,还应为将来进入政府采购单位的人员做准备。那就是培养政府采购人才。现在开设政府采购专业及课程的大中专院校还比较少,今后要大力发展。在经贸类、管理类专业要开始政府采购课程,还有开设政府采购专业,尤其是加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开展政府采购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教育,以加强对政府采购各方面研究。

2.开展对政府采购人员的培训

对政府采购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及理论教育是政府采购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由于政府采购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那么在专业方面需要对政府采购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培训是政府采购人员迅速提升专业采购技巧的捷径。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国际化,有关政府采购的新事物层出不穷,可以说,培训要贯彻政府采购的始终。培训的具体做法为:

第一,正式培训与非正式培训相结合。

正式培训场所可设在当地负责实施政府采购的部门或高等院校。尤其是与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由学校的政府采购理论家和经验丰富的资深政府采购员讲授。尤其要加强案例的教学分析,培养政府采购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非正式培训是正式培训的有效补充。非正式培训主要在实施政府采购的过程中进行,为了不影响采购效率,由接受培训的人员和经验丰富的采购员同时进行采购决策及与采购相关的其它事宜的处理,先按照有经验的采购员的决策行事,等采购结束,接受培训的人员再对比二者的差别,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非正式培训可采取类似于导师带研究生的方式,一个资深采购员带三或五个学员。

第二,岗前培训和岗后培训相结合。

由于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一般来说,上岗前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主要是解决理论教育与实践相脱节或滞后的问题,由政府采购部门负责培训。培训时可以结合本采购单位历年来的采购实例及将来的采购计划。

上岗后也要培训,主要解决现有知识不能解决采购过程中出现新事物的问题。我们现在是个终身教育的时代,采购部门也要开展只要在岗就要不断接受培训的活动。

第三,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

国内培训是指在国内接受培训。我国国内有着巨大的采购市场,我国现在也有了有法可依的《政府采购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又有着特殊的国情,开展业务教育不能撇开政治思想教育,所以,在国内是开展培训的主要场所。

国外培训是指在政府采购队伍中选派部分有潜力的采购员到国外接受培训。此计划可针对各个阶层中优秀有潜力的采购人才,给予赴国外训练的机会,以培养其国际观及语言能力,建立涉外能力,使其成为优秀的对外采购人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行和我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市场也变得越来越国际化。我国加入《政府采购协议》是迟早的事,所以,抓紧时间学习国外先进的采购经验,提高我国政府采购的效率与效益,保护民族产业,就显得非常必要。

第四,专业培训与交叉培训相结合。

专业培训是指,不管何种形式的培训,培训内容都是与政府采购直接相关。这是培训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国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大多属于专业培训。

由于政府采购是一项技术性及相关性极强的工作,也就是说,政府采购需要采购人员具备较综合的知识结构,所以,专业培训不能满足采购的要求,需要对政府采购人员进行交叉培训。

这里,我把政府采购人员到外界各种研究机构、协会、团体等进行研习和到与采购相关的部门挂职培训称为交叉培训。这样做使采购人员彼此间能交换心得,扩大视野,并通过专题交流,交换意见,解决疑点,以补充能力不足的缺陷。这应该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培训方式。

[参考文献]

【1】倪东生:《政府采购的有效运作》,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年。

采购相关理论知识篇5

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扩大,诸多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比如采购成本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采购货物或服务的质量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有所降低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采购制度不健全而使得某些人钻了空子;规模过大造成规模效益递减;由于对采购的监督不到位使得采购人员发生寻租行为;还有,由于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导致采购效率和效益偏低等。随着我国加入WTO,即将加入WTO的《政府采购协议》,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的素质不高成了制约我国政府采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就针对在新形式下如何提高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以促进我国的政府采购平稳地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政府采购的效率和效益。

一、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素质现状

政府采购是一项技术性很强、意义和责任重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有支精通采购技术、熟悉商品性能、道德水平高、责任感强的高素质队伍。

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管理队伍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及专业管理能力,整体上偏低。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素质与政府采购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时间不长,大部分政府采购人员不够专业,主要来自财政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他们知识结构不够全面,在招投标、合同、商业谈判、市场调查、法律、工程、机电设备等方面了解不多,将采购活动委托给社会中介机构承办时增加了采购成本。对政府采购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对国际政府采购的方式及程序知之甚少,很多采购人员对现代政府采购业务和技巧不够熟悉,对厂商信誉和商品质量把握不准,搜集、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不够强。把政府采购简单等同于市场招标,对政府的采购政策不够敏感,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形成一支业务过硬、素质精良、执业规范的政府采购队伍显得尤为迫切。

二、政府采购对采购人员的素质要求

作为政府采购部门的采购人员,与非政府部门的采购有着明显的不同。非政府部门或者说私营企业在采购时使用的是自有资金,采购的产品都是直接为自己服务,能否节约资金直接关系到本企业的发展,所以在使用时一般都会精打细算。而作为公共部门的政府采购部门,采购时使用的是公共资金,这些资金来源于纳税人,采购的产品大多是公共产品,能否节省资金与他们本身的收入没有直接的联系,甚至采购成本高时自己反而能得到好处。所以政府部门采购人员与非政府部门的采购人员面临的环境不同,那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除了技术性的要求外,对采购人员的思想、品行也有很高的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③]:

1.政治思想素质

政府采购实际上是政府拿公共资金(即纳税人的钱)为公众办事,代替公众购买公共产品,也就是说,政府采购也是一种公共服务。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政府采购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的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忠实的贯彻党和政府方针、路线,深刻领会政府采购政策,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为政府采购主体服务的思想;其次,树立法制观念,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政府采购的行业工作规范,在工作中做到以身作则。再次,树立服务精神,热爱政府采购工作。

2.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理论是政策的先导,政策是理论实现的具体化。作为政府采购工作者,较好的理论修养是做好政府采购工作的根本前提。政府采购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主要表现在能够把握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精通财政、税收、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的原理和知识,熟悉经济、法律和法规,有较强的改革开拓精神,并能熟练运用他们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政策水平主要表现在能深刻理解并掌握现行的财政政策、经济政策、政府采购政策,做到触类旁通。

3.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政府采购涉及面广,对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政府采购涉及到招标、决标、履约管理、仲裁等许多环节,同时还要求对市场行情、商品和劳务的特性有深入、细致的了解,这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事务,对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有很高要求。

作为专业化的政府采购,国外发展的比我国要早,在采购人员的选拔上也较早的形成了相应的标准。[④]

国外政府在选拔采购官员或雇员时,一般从大企业选拔。年龄一般在30岁-35岁之间,具体条件为:毕业于高等院校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修完商业课程,取得同等学历资格者优先,有成功和负责的采购工作和管理经验;有关于市场条件分析、调研、现行价格、关税程序、仓储和会计的实际工作经验;完全熟悉获得竞争性而又最少标价的手段;了解合同法和合同程序;足智多谋,诚实冷静,有管理能力和管理策略。

根据近些年的具体实践,我国政府采购人员应具备以下素质:熟悉政府采购规则、制度、国际惯例,掌握采购技能、商品及其检验、储运、保险、通关知识,掌握财政、税务、财会知识;熟悉国内外经济法知识;全面了解信息系统应用知识。在能力方面,要求具备成本意识与价值分析、逻辑思维、决策、预测知识,灵活性与敏捷性及谈判技巧,在合作意识和行为上要注重团队精神,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三、提高政府采购人员素质的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政府采购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包括思想、理论、业务三个方面,那么改进措施也应该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下面就如何改进和提高政府采购人员素质提几条建议:

1.加强对政府采购人员的基础教育

第一,加强政府采购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

具体做法为:可在政府采购机关大力发展党员,争取人人入党,通过党支部加强对政府采购人员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树立真正的“公仆”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让他们知道政府采购不仅仅是“政府采购”,还是一项重大的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国家政策,培养兴趣,积极完成任务。

湖南省汝城县财政局关于政府采购加强政治学习,结合政府采购工作的特点,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坚持做到在不义之财面前不动心,在亲情面前不动摇,在政策面前不变通,并敢于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政府采购管理队伍。该县财政局还积极加大对《政府采购法》的宣传力度,印发了各类政府采购资料,举办了政府采购联络员培训,开展了知识竞赛等,使政府采购政策深入人心。[⑤]

第二,通过学校加强理论教育。

学校是学习的天然场所,是开展理论教育最好的地方。除了开展对现政府采购人员的教育外,还应为将来进入政府采购单位的人员做准备。那就是培养政府采购人才。现在开设政府采购专业及课程的大中专院校还比较少,今后要大力发展。在经贸类、管理类专业要开始政府采购课程,还有开设政府采购专业,尤其是加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开展政府采购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教育,以加强对政府采购各方面研究。

2.开展对政府采购人员的培训

对政府采购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及理论教育是政府采购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由于政府采购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那么在专业方面需要对政府采购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培训是政府采购人员迅速提升专业采购技巧的捷径。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国际化,有关政府采购的新事物层出不穷,可以说,培训要贯彻政府采购的始终。培训的具体做法为:

第一,正式培训与非正式培训相结合。

正式培训场所可设在当地负责实施政府采购的部门或高等院校。尤其是与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由学校的政府采购理论家和经验丰富的资深政府采购员讲授。尤其要加强案例的教学分析,培养政府采购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非正式培训是正式培训的有效补充。非正式培训主要在实施政府采购的过程中进行,为了不影响采购效率,由接受培训的人员和经验丰富的采购员同时进行采购决策及与采购相关的其它事宜的处理,先按照有经验的采购员的决策行事,等采购结束,接受培训的人员再对比二者的差别,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非正式培训可采取类似于导师带研究生的方式,一个资深采购员带三或五个学员。

第二,岗前培训和岗后培训相结合。

由于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一般来说,上岗前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主要是解决理论教育与实践相脱节或滞后的问题,由政府采购部门负责培训。培训时可以结合本采购单位历年来的采购实例及将来的采购计划。

上岗后也要培训,主要解决现有知识不能解决采购过程中出现新事物的问题。我们现在是个终身教育的时代,采购部门也要开展只要在岗就要不断接受培训的活动。

第三,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

国内培训是指在国内接受培训。我国国内有着巨大的采购市场,我国现在也有了有法可依的《政府采购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又有着特殊的国情,开展业务教育不能撇开政治思想教育,所以,在国内是开展培训的主要场所。

国外培训是指在政府采购队伍中选派部分有潜力的采购员到国外接受培训。此计划可针对各个阶层中优秀有潜力的采购人才,给予赴国外训练的机会,以培养其国际观及语言能力,建立涉外能力,使其成为优秀的对外采购人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行和我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市场也变得越来越国际化。我国加入《政府采购协议》是迟早的事,所以,抓紧时间学习国外先进的采购经验,提高我国政府采购的效率与效益,保护民族产业,就显得非常必要。

第四,专业培训与交叉培训相结合。

专业培训是指,不管何种形式的培训,培训内容都是与政府采购直接相关。这是培训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国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大多属于专业培训。

由于政府采购是一项技术性及相关性极强的工作,也就是说,政府采购需要采购人员具备较综合的知识结构,所以,专业培训不能满足采购的要求,需要对政府采购人员进行交叉培训。

这里,我把政府采购人员到外界各种研究机构、协会、团体等进行研习和到与采购相关的部门挂职培训称为交叉培训。这样做使采购人员彼此间能交换心得,扩大视野,并通过专题交流,交换意见,解决疑点,以补充能力不足的缺陷。这应该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培训方式。

[参考文献]

【1】倪东生:《政府采购的有效运作》,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年。

采购相关理论知识篇6

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扩大,诸多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比如采购成本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采购货物或服务的质量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有所降低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采购制度不健全而使得某些人钻了空子;规模过大造成规模效益递减;由于对采购的监督不到位使得采购人员发生寻租行为;还有,由于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导致采购效率和效益偏低等。随着我国加入WTO,即将加入WTO的《政府采购协议》,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的素质不高成了制约我国政府采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就针对在新形式下如何提高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以促进我国的政府采购平稳地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政府采购的效率和效益。

一、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素质现状

政府采购是一项技术性很强、意义和责任重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有支精通采购技术、熟悉商品性能、道德水平高、责任感强的高素质队伍。

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管理队伍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及专业管理能力,整体上偏低。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素质与政府采购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时间不长,大部分政府采购人员不够专业,主要来自财政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他们知识结构不够全面,在招投标、合同、商业谈判、市场调查、法律、工程、机电设备等方面了解不多,将采购活动委托给社会中介机构承办时增加了采购成本。对政府采购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对国际政府采购的方式及程序知之甚少,很多采购人员对现代政府采购业务和技巧不够熟悉,对厂商信誉和商品质量把握不准,搜集、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不够强。把政府采购简单等同于市场招标,对政府的采购政策不够敏感,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形成一支业务过硬、素质精良、执业规范的政府采购队伍显得尤为迫切。

二、政府采购对采购人员的素质要求

作为政府采购部门的采购人员,与非政府部门的采购有着明显的不同。非政府部门或者说私营企业在采购时使用的是自有资金,采购的产品都是直接为自己服务,能否节约资金直接关系到本企业的发展,所以在使用时一般都会精打细算。而作为公共部门的政府采购部门,采购时使用的是公共资金,这些资金来源于纳税人,采购的产品大多是公共产品,能否节省资金与他们本身的收入没有直接的联系,甚至采购成本高时自己反而能得到好处。所以政府部门采购人员与非政府部门的采购人员面临的环境不同,那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除了技术性的要求外,对采购人员的思想、品行也有很高的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③]:

1.政治思想素质

政府采购实际上是政府拿公共资金(即纳税人的钱)为公众办事,代替公众购买公共产品,也就是说,政府采购也是一种公共服务。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政府采购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的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忠实的贯彻党和政府方针、路线,深刻领会政府采购政策,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为政府采购主体服务的思想;其次,树立法制观念,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政府采购的行业工作规范,在工作中做到以身作则。再次,树立服务精神,热爱政府采购工作。

2.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理论是政策的先导,政策是理论实现的具体化。作为政府采购工作者,较好的理论修养是做好政府采购工作的根本前提。政府采购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主要表现在能够把握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精通财政、税收、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的原理和知识,熟悉经济、法律和法规,有较强的改革开拓精神,并能熟练运用他们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政策水平主要表现在能深刻理解并掌握现行的财政政策、经济政策、政府采购政策,做到触类旁通。

3.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政府采购涉及面广,对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政府采购涉及到招标、决标、履约管理、仲裁等许多环节,同时还要求对市场行情、商品和劳务的特性有深入、细致的了解,这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事务,对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有很高要求。

作为专业化的政府采购,国外发展的比我国要早,在采购人员的选拔上也较早的形成了相应的标准。[④]

国外政府在选拔采购官员或雇员时,一般从大企业选拔。年龄一般在30岁-35岁之间,具体条件为:毕业于高等院校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修完商业课程,取得同等学历资格者优先,有成功和负责的采购工作和管理经验;有关于市场条件分析、调研、现行价格、关税程序、仓储和会计的实际工作经验;完全熟悉获得竞争性而又最少标价的手段;了解合同法和合同程序;足智多谋,诚实冷静,有管理能力和管理策略。

根据近些年的具体实践,我国政府采购人员应具备以下素质:熟悉政府采购规则、制度、国际惯例,掌握采购技能、商品及其检验、储运、保险、通关知识,掌握财政、税务、财会知识;熟悉国内外经济法知识;全面了解信息系统应用知识。在能力方面,要求具备成本意识与价值分析、逻辑思维、决策、预测知识,灵活性与敏捷性及谈判技巧,在合作意识和行为上要注重团队精神,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三、提高政府采购人员素质的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政府采购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包括思想、理论、业务三个方面,那么改进措施也应该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下面就如何改进和提高政府采购人员素质提几条建议:

1.加强对政府采购人员的基础教育

第一,加强政府采购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

具体做法为:可在政府采购机关大力发展党员,争取人人入党,通过党支部加强对政府采购人员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树立真正的“公仆”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让他们知道政府采购不仅仅是“政府采购”,还是一项重大的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国家政策,培养兴趣,积极完成任务。

湖南省汝城县财政局关于政府采购加强政治学习,结合政府采购工作的特点,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坚持做到在不义之财面前不动心,在亲情面前不动摇,在政策面前不变通,并敢于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政府采购管理队伍。该县财政局还积极加大对《政府采购法》的宣传力度,印发了各类政府采购资料,举办了政府采购联络员培训,开展了知识竞赛等,使政府采购政策深入人心。[⑤]

第二,通过学校加强理论教育。

学校是学习的天然场所,是开展理论教育最好的地方。除了开展对现政府采购人员的教育外,还应为将来进入政府采购单位的人员做准备。那就是培养政府采购人才。现在开设政府采购专业及课程的大中专院校还比较少,今后要大力发展。在经贸类、管理类专业要开始政府采购课程,还有开设政府采购专业,尤其是加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开展政府采购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教育,以加强对政府采购各方面研究。

2.开展对政府采购人员的培训

对政府采购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及理论教育是政府采购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由于政府采购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那么在专业方面需要对政府采购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培训是政府采购人员迅速提升专业采购技巧的捷径。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国际化,有关政府采购的新事物层出不穷,可以说,培训要贯彻政府采购的始终。培训的具体做法为:

第一,正式培训与非正式培训相结合。

正式培训场所可设在当地负责实施政府采购的部门或高等院校。尤其是与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由学校的政府采购理论家和经验丰富的资深政府采购员讲授。尤其要加强案例的教学分析,培养政府采购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非正式培训是正式培训的有效补充。非正式培训主要在实施政府采购的过程中进行,为了不影响采购效率,由接受培训的人员和经验丰富的采购员同时进行采购决策及与采购相关的其它事宜的处理,先按照有经验的采购员的决策行事,等采购结束,接受培训的人员再对比二者的差别,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非正式培训可采取类似于导师带研究生的方式,一个资深采购员带三或五个学员。

第二,岗前培训和岗后培训相结合。

由于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一般来说,上岗前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主要是解决理论教育与实践相脱节或滞后的问题,由政府采购部门负责培训。培训时可以结合本采购单位历年来的采购实例及将来的采购计划。

上岗后也要培训,主要解决现有知识不能解决采购过程中出现新事物的问题。我们现在是个终身教育的时代,采购部门也要开展只要在岗就要不断接受培训的活动。

第三,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

国内培训是指在国内接受培训。我国国内有着巨大的采购市场,我国现在也有了有法可依的《政府采购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又有着特殊的国情,开展业务教育不能撇开政治思想教育,所以,在国内是开展培训的主要场所。

国外培训是指在政府采购队伍中选派部分有潜力的采购员到国外接受培训。此计划可针对各个阶层中优秀有潜力的采购人才,给予赴国外训练的机会,以培养其国际观及语言能力,建立涉外能力,使其成为优秀的对外采购人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行和我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市场也变得越来越国际化。我国加入《政府采购协议》是迟早的事,所以,抓紧时间学习国外先进的采购经验,提高我国政府采购的效率与效益,保护民族产业,就显得非常必要。

第四,专业培训与交叉培训相结合。

专业培训是指,不管何种形式的培训,培训内容都是与政府采购直接相关。这是培训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国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大多属于专业培训。

由于政府采购是一项技术性及相关性极强的工作,也就是说,政府采购需要采购人员具备较综合的知识结构,所以,专业培训不能满足采购的要求,需要对政府采购人员进行交叉培训。

这里,我把政府采购人员到外界各种研究机构、协会、团体等进行研习和到与采购相关的部门挂职培训称为交叉培训。这样做使采购人员彼此间能交换心得,扩大视野,并通过专题交流,交换意见,解决疑点,以补充能力不足的缺陷。这应该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培训方式。

[参考文献]

【1】倪东生:《政府采购的有效运作》,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年。

采购相关理论知识篇7

现代采购人才是企业参与激烈市场竞争不可或缺的紧俏人才,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作为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的现代高职教育,基于工作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思路,应不断加强采购管理课程的建设。

《采购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与企业实际操作紧密相联,课程的学习也就相应地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和要求。

一、高职院校《采购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传统课堂讲授形式为主导

采购活动既是一项古老业务,同时也是一门新兴学问。对于这门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各方面的软硬件设施的搭配,都与现代企业的要求差距甚远。限于学校的实际条件,相应的专业师资不足,学校配置的实训条件相对滞后,并且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也缺乏系统且成熟的采购案例相以辅佐。因此,课程的分析讨论更多的是围绕教材的内容来展开,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的讲授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教材多以知识体系为主线

《采购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与企业实际操作紧密相联,课程的学习也就相应地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更重要的是,作为指标性、方向性的课程教材,应该紧密跟随市场需求。在现有的高职教材市场中,突出实践操作性的这方面教材还是凤毛麟角,虽然有的也体现出创新,或以模块形式来重新编排知识结构体系,但是其主要内容仍是知识分析的传统模式,学生反馈仍不太满意。

(三)课程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采购工作对于企业来讲,特别是生产企业,涉及最基本的商业机密,是企业管理者非常关心的一项核心经营管理工作。它事关企业的生存发展,出于商业保密的规定或要求,大多数企业都不会允许让采购或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去进行短期的实习或实训。基于此,《采购管理》的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的开展就显得十分困难,采购实践环节多数流于形式,纸上谈兵的情况多、机房模拟操作实训的多,而这些实训活动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讲,很难形成直观感受,收获不大。

二、高职院校《采购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课程体系的模块化

以“必需、够用和实用”为原则,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章、节及前后顺序,分解成若干模块,每一模块下则根据其自身特点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建立适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采购管理》学习的课程教学体系。

基于上述原则,物流管理专业《采购管理》的课程内容体系设计为五个模块:

模块1:采购基础知识。重点包括:商品采购的概念、采购原则、采购渠道、采购方式以及采购岗位和采购部门的设置等。

模块2:采购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熟知一般企业的采购流程和商品采购认证过程,会进行采购需求预测,并进行采购计划和采购预算的编制,熟知选择供应商的程序、流程和方法。

模块3:采购的实施。重点包括采购方式的选择(招标采购、电子商务采购、JIT采购、联合采购等等),采购谈判的基本内容、原则和技巧,以及采购合同的种类、内容条款和争议及解决方法。

模块4:采购过程控制。主要包括采购成本分析和控制、降低成本的技巧,采购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等。

模块5:采购的事后管理。重点包括供应商管理管理,采购的绩效评估与监督控制。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采购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借鉴工作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改革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可供学生学习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不断递进的学习任务实践中,完成一项项连贯的、必要的工作活动,强化学生对采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能真正融入到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将工作任务编入到教学内容中,能有效强化学生对采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在不同阶段的工作活动中,不断整合相关的采购操作、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工作实践技能的训练和锻炼。利用模拟的企业任务,将采购专业知识融入到实训活动中,使学生能在“做中学、学中做、学做融通”,在不断练习中深入地掌握采购业务管理。通过把工作任务转化为具体项目,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进一步地深入推进;在不断的探索中激发学习兴趣,收获相应的学习乐趣。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应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严格贯穿教师是导演、组织者,学生是演员、参与者的思想,采用讨论式启发、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模拟谈判、游戏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

学生不仅熟练掌握物流采购的课程知识,更培养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和创造能力,还能够举一反三的联系到许多其他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缩短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1.讨论式启发。在预习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入问题,让学生先讨论,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讲到企业的采购流程时,可先给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某超市的采购员,正值端午节来临之际,因市场对粽子的需求增大,现让你去采购一批粽子,你该如何采购?主要的流程有哪些?先由学生讨论、表述观点,教师在讨论基础上点评并总结归纳,在讨论中既加深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案例是对采购理论的一种情景再现,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也需要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拓展,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案例所呈现的问题往往不设标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通过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就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采购商品的质量和供应商方面就有很多案例,再结合“三黄鸡”、“毒胶囊”、“烂皮鞋做酸奶”等热点话题分析讨论。因此,案例教学是一种民主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小组合作。设置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进行研讨、实地调查等活动,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4.模拟谈判。教师设计好采购谈判的背景资料并提前让学生熟知,然后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准备谈判资料、制定谈判方案和策略。上课时一部分学生模拟采购谈判过程,另一部分学生在观看后总结其采用的各种谈判策略。

通过组织模拟谈判,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能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随机应变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5.游戏教学。游戏教学法是一种参与式的管理教学模拟,是在教师设置的管理情景和模拟的管理环境下,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较快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各种管理技能。游戏教学法针对缺乏管理经验的在校学生,可以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库存控制这一部分的讲授时,为提高学生对库存控制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对整个采购活动和供应链的运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针对班级具体情况完成啤酒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游戏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同对游戏进行总结,强化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的多元化

考核以课业为主、多种形式并用。例如:总成绩的考核可以由平时成绩、书面考核和项目考核三部分组成,每部分按照重要程度赋予一定的权重,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为: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10%+卷面成绩×40%+项目考核成绩×50%。

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日常考勤、平时的学习态度。考核这些内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醒学生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也是为今后进入工作岗位更好的遵守工作纪律打好基础。

卷面成绩除了考查基本理论的掌握之外,主要侧重学生综合技能的考核,结合现实采购活动中常见的问题及案例,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避免了学生临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场作弊等不良行为,又能让学生真正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项目考核又称为过程考核,给定学生一定的项目背景和项目目标,然后学生以学习小组或个人的形式通过多种手段(如实地调查、上网、查阅文献资料等),收集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然后完成项目报告。

参考文献:

[1]赵春杰.《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教学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6).

[2]刘长军.浅论现代高职教育中采购管理课程建设[J].文教资料,2010,3.

采购相关理论知识篇8

在最近几年当中,已经实现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同时市场也已经进行了充分开放,这就需要充分重视高校当中招标的采购人员的作用,同时还应该变成为学校服务的重要力量。通常来讲,高校当中招标的采购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管理理念。

一、对高校中招标采购人员素质结构分析

(一)素质概念

通常情况下,素质还称为素养,指的主要是个人对招标的采购当中的实践活动完成应该具有的相关能力,主要有天生的与后天努力获得的能力。对于高等院校来讲,招标采购人员具体应该拥有怎样的素质很难进行定位。

(二)对高校中招标采购人员需要具备的素质

1.采购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

高校采购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履行学校赋予自己的权力,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胸怀坦荡、大公无私,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积极乐观的心态全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抵挡一切小恩小惠的诱惑,保持对学校的忠诚,不带个人偏见,在考虑全部因素的基础上,从提供最佳价值的供应商处采购,坚持以诚信作为工作和行为的基础,避免一切可能危害学校利益的供应商,不断努力提高在方式、方法、材料和影响采购工作的工作流程上的知识,在交易中采用和坚持良好的采购准则。

随着采购行为在行业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成功采购人员的第一必备素质。

2.采购人员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素质

(1)政策、法律知识

采购作为政策性很强的一项工作,涉及到许多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国家性的法规。尤其是《合同法》,采购与合同如影相随,密不可分,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购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合同,因此,采购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合同法律知识,懂得识别各种采购合同中产生的实际风险,能够利用完备有效的合同条款,规避风险,应对争议,从而保障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2)市场学知识

在进行物资采购决策时,要以市场营销的眼光来进行市场调研。包括对供应商的生产规模、技术能力、设备状况、企业信誉等进行市场调查,建立供应商档案,规范供应商管理。要充分搜集市场信息,了解物资的价格动态,进行市场分析预测,以便在物资采购过程中掌握主动,采购到物美价廉的产品。

(3)社会心理学知识

我们知道,所有的社会活动、社会现象中都有人的因素,即都有心理问题。社会心理学从个体、团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贯穿于整个采购活动过程,说明采购人员应掌握一定的社会心理学,如使用人际沟通技巧在对产品调研、规划、计划、采购过程中与供应商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判断他们的态度,并转变他们消极的态度,最终完成采购任务。

(4)产品知识

随着我国对高校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经费的投入也成倍增长,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也随之增多。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教学仪器设备品目繁多,更新换代加快,系统性加强。采购人员在这众多的产品中,采购回满足教学、科研实践需求的高技术含量、系统性强、批量少而精度高的教学仪器设备,就必须掌握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社会市场的需要,仪器设备的性价比,如设备的类别、生产工艺、制成材料、结构组成、性能用途,储备、保养维修、改造以及其经济性等。

(5)业务知识

采购人员要圆满地完成采购工作,从物资采购计划的定制、采购预算的编制、市场调研、确定采购方式、编制招标文件、组织开标评标、合同签订、合同履行、产品验收、价款支付等整个工作流程,采购人员都必须掌握、了解,才能熟练自如地应对各种迎面而来的复杂的事项。如物资采购完整的招投标过程包括:“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特定的程序。招投标程序是决定招标成败的关键环节,如果此环节出现了问题,将会降低招标效果或直接导致招标失败。因此采购人员要根据所招标物资的不同特点,对招投标程序的合法性、规范性以及内容的准确性都要做到精确无误。

采购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1)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衡量沟通双方心理距离的尺度,良好的沟通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采购人员的每一步工作都需要与人合作、协商。如在编制招标文件时,需和使用部门的相关人员沟通,确定正确的、详细的、完整的物资采购需求;在编制预算时,需和财务部门进行沟通,确保采购回的物资价格在预算的范围内,以及物资价款的支付方式等相关问题的讨论、协商;在招标采购过程中,需同供应商进行良好的沟通,以便更好地了解、判断他们的想法,更好地完成采购工作。因此采购人员在表达时,需要语言清晰明确、条理分明、言简意赅。

(2)深入能力

各种知识的体现有些是我们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表达的,不容易文件化和标准化。这就要求采购人员不能只看到事情的表面,需更深入地去研究、发现、思考,把我们所学的知识更好、更轻松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比如,在采购工作中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类型的人,不同类型的项目,如何出色地完成该项目,这就要求采购人员非常了解该项目的相关内容,应用能完成该项工作的语言和供应商去交流,让他对该项目的业务达到一个较深入的认知、认可并完全接受。

(3)理解能力

学习是一个方式,学习好就是一种能力。采购人员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专业性的培训,所学来的知识都是零散的、凌乱的。如何形成一个有序性、系统性的知识框架,迅速学好技术技能,精通业务,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就需要采购工作人员拥有较强的理解能力。

三、高校招标采购人员提升素质的有效措施分析

(一)对高校招标采购人员素质的相关教育以及培训进行有效加强

在高校当中实现招标的采购工作,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应该对高素质的采购队伍进行有效的培养。应该在专科院校当中对专业性的一些课程进行相应的设置,应该为学生提供到招标的采购公司进行一定时期的实践,这样能够让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对相关公司的运作方法进行充分了解,这样能够有效保证学生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以及运用。除此之外,高校当中的招标采购部门应该对相关的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活动,利用培训班以及研讨会等各种方式来对采购人员的培养进行有效的提升,尤其应该对更加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进行重点培养。

(二)对职业资格证的管理制度进行有效实施

通常来讲,与其他职业一样,高校当中的招标采购人员也需要参加相关的考试,得到合法的资格。因此,应该对从业人员的从业关口进行严格控制,有效建立相关的制度。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借鉴比较先进的经验,来建立完善相关的体系,保证相关人员的规范化以及专业化趋势。

(三)对角色定位的制度进行准确实施

由于岗位以及任务的不同,这就会导致不同的角色定位。在该制度当中应该有效解决下面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是应该充分掌握具体的工作,所有工作人员有着不同的工作要求以及范围,都应该对其进行熟练的掌握。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是应该对权力分类进行熟练的掌握。通常情况下,在对角色进行基本定位的前提下,应该对自己所具有的权力进行正确的定位以及认识。众所周知,应该保证权利以及定位的正确把握,进而来有效保证采购工作的协调开展,实现相关人员的提升以及进步。

(四)对绩效考核制度进行有效实施

在高等院校当中,对招标的相关采购工作实施考核主要的目的是及时总结,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之后工作的及时以及准确改进,进而提升该工作的绩效,同时还能够积极的鼓励相关的采购人员增强素质修养。通常情况下,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是员工在工作当中的实际表现,主要有工作的实际能力、对待工作的态度、团结意识以及学习创新能力等等。

(五)对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行有效培养

通常来讲,高校当中的招标采购人员应该具有的素质有基本的知识、专业方面的知识以及专业能力等,其中,基础性知识主要有相关采购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基础的法律方面的知识、经济方面的知识、国家政策、相关规定以及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等。而对于不同岗位,高校当中的招标采购人员所应该具有的专业知识也有所不同。专业能力主要包括预测分析、筹划、协调以及适应全新环境等各个方面的能力。现阶段,随着社会不断加快的变化,相关的人员应该将终身学习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积极倡导时刻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做到全员共同进行学习,将整个团体的学习氛围进行积极带动,进而来有效提升整个团体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需要实现全过程进行学习,进一步的学习以及感知招标采购相关工作的基本流程。

(六)对职业道德的建设进行充分重视

在高校当中,招标的采购人员应该对职业的道德进行严格恪守,对国家以及社会的权益进行有效的维护。招标采购人员应该具有比较良好的素养,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相关人员的最终方向,进而来有效落实公正公平的原则,保证该制度所具有的严肃性。在相关的管理程序当中,应该对职业道德风险的相关控制点进行有效的识别,同时还应该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利用道德方面的力量来对所有人进行适当的约束,进而保证相关的采购人员都包含正确的思想以及相关的动机,保证学生能够对现在形式进行准确的认识,进而来有效升华高校当中招标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总的来讲,高校当中的招标的相关采购人员在现在的知识时代以及经济时代当中,应该积极树立起终身自学的一种自学的意识,尽最大的努力来提升自身所具有的素质。还应该是道德规范当中的一种素质,应该利用行业的相关规范来对自己进行自律,同时还应该在实际的实践当中实现升华,除此之外,还是能力锻炼方面的素质,应该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进行一定的提高,还有的素质应该通过系统性的学习以及一定的培训来进行更好的掌握。

参考文献

[1]李恒芳,廖小丽.优秀采购人员手册[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12:5-16.

[2]唐良化.试论高校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与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8):224-226.

[3]蔡晓阳.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知识管理略论[J].甘肃科技纵横,2010,39(1):132-134.

采购相关理论知识篇9

1案例教学概述

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顾名思义,是基于案例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源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后作为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由哈佛企管研究所推广至全球各地。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是,教师在案例教学法中承担的角色为设计者和鼓励者,而非仅仅为知识传授者。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教师基于商业管理情境或者事件设计案例,并在课程中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最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基本理论知识。此时,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陈述,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通常采用“满堂式”讲授知识,在这种课堂中学生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通过考前突击的方式来应付考试,甚至在考核中获得高分。高等教育阶段,课程的专业性更强,单纯讲述理论知识会使得课堂显得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能够很好地改善该问题。课堂中学生必须参与到课堂中,通过案例的解读和分析来解决案例中的相关问题,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双向沟通,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且灵活地运用知识。此外,由于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甚至需要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这对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十分有利。

2采购管理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2.1符合课程的特性

本科院校开设“采购管理学”课程较晚,属于新兴学科,全国范围内关于该课程的教科书侧重点均有不同,较难找到可推广的教学成果来借鉴。在前置课程“供应链管理”中,学生已经对采购的宏观概念和基本的管理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采购管理学”这门课程所讲述的内容更加细化,相对而言具有操作性强、知识点多而杂等特点。该课程主要讲述了采购管理概述、采购管理流程、采购相关决策、招投标采购、供应商管理,还包括与采购相关的组织设计、绩效考核、采购谈判和技巧等内容。章节和章节之间的连贯性较弱,且相对而言课程内容较为枯燥。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采购不能止步于操作层面,而应该把采购当成是企业的主要收益来源之一。这推动了当代采购管理实务的发展,实践的发展使得该学科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因此,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实践案例的积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站在企业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相关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因此,从课程本身具有的特征来看,仅采用传统教学法讲述分散的知识点,不仅容易使得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而且不利于学生综合地使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采用案例教学法则非常有必要。此外,该课程针对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大三的学生开设,由于学生在前置课程中已经对相关理论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2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当前“采购管理学”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会制约学生和教师双方面的发展。一方面,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摆脱不了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虽然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也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做准备,但是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被动地听两节理论知识课,容易产生倦怠的心理,不利于知识的吸收。传统的授课方式中加入案例教学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从而保证教学的效果。

2.3利于推动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

目前,承担“采购管理学”课程的老师多为博士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他们往往刚完成学生到老师的过渡,基本没有采购的实践经验,因此,教师本身往往对采购管理的相关内容没有很深的体会。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从案例教学中掌握课程的学习目标。其实,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案例教学也是一个学习和体会的过程。在案例的搜集和准备过程,老师更多的是让自己提前进入案例的情境,更好地感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从而能够把更精彩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当然,好的案例教学还是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对于科研压力相对较重的年轻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3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虽有诸多优势,但其实施过程需要学生和老师双方面的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案例教学方式的内涵有正确的认识,选择合适的案例,并有正确的方式激励学生参与案例讨论中来。

3.1教师加深对案例教学的认识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讨论中来。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对案例教学的本质认识的并不充分。他们认为在课程中单方面地给学生讲述企业的实例就是案例教学,其实,这种纯介绍的方式只是知识点引入的一种方式。当然,这种实际案例的介绍能够给课堂讲述的内容增添一点色彩,但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更多的是关注课堂上的双向交流过程,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案例中的相关问题。如上节所述,案例教学有其特有的优势,也赢得了高校很多教师的青睐。然而,过分地依赖案例教学,而不注重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会使得案例教学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案例教学方法的出现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味地关注案例教学而放弃传统的理论知识传输过程,显然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教师在选择案例教学之前,应首先对案例教学的本质以及该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充分地认识,才能够最终达成较好的教学目的。

3.2案例的选取和设计

案例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案例库是采用案例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国内“采购管理学”教学处于起步阶段,案例库的建设并不完善,加之实践发展的速度较快,因此,采购案例的选取对于教师而言是较大的挑战。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结合上课的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案例。首先,虽然采购管理中单个知识点难度不大,但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较小,因此,选择一个综合性强且能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案例并不简单。授课教师在案例选取的过程中要注意一手案例资料的收集和二手案例资料的整合,最终选择与授课目的和授课时间相适应的案例。案例的选择也不能难度太大,超出学生知识范围的案例分析只能使得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而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讨论中。其次,案例选择的过程中,要注意案例发生的背景和时效性,尽量选择能够反映时代问题的前沿案例。在采购管理领域也曾有过一些经典的案例,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经典的案例很可能已经不能为当代的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例如,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克莱斯勒公司曾经提出与供应商共享改进绩效的提案,并在当时取得了成功。但是,伴随着克莱斯勒公司的重组以及时代背景的转换,该方案很快地被公司所摒弃。这类案例比较老旧,不仅不能说明问题,还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会对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选取一些最新的案例能够更好地解释“采购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例如,供应商管理部分,房地产的万科是如何做供应商的层级分类工作,以激励上游供应商改善产品质量水平;麦当劳在与上游供应商的合作中,又是如何通过价格榨取供应商的利润,最终导致供应商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最后,在案例的后面要设置几个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若仅给出案例主体,而不设置问题,可能会导致两个较为极端的问题出现。其一,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比较发散,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还占用了太多的课堂时间,使得课堂时间江苏科技信息•科教平台的使用不合理;其二,部分学生会把案例内容当成故事一样阅读,而不用辨证的思维去思考案例中存在的问题。问题的给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难、重点,能够使得师生更加合理地配置上课时间,完成教学的目的。此外,在案例问题的设置过程中也得适当地维持知识点的数量,以2~3个知识点为佳,太多或者太少的问题均会降低教学效果。太多的知识点会使得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无法进行深度的剖析,而太少的知识点又不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的能力。当然,案例分析的问题一般没有固定的答案,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思考,往往能够让老师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3.3激励学生参与讨论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个现象: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活跃的学生;更多的学生则默默地听着其他同学的思考结果;甚至有些学生只是在老师总结案例的时候,才集中注意力做一些考试可能会用到的笔记。这一现象和多种因素相关,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改变课堂氛围或者考核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个问题。

3.3.1对案例进行适当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鼓励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对案例进行初步分析和拆分,并带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梳理,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在是否应该淘汰上游供应商这种类型的案例中,可以让学生分别从供应商和采购商的立场去考虑,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地提出解决方案。学生给出解决方案以后,教师应做出总结并给出相应的补充,从教师的总结中,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课程的重点。

3.3.2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

案例分析往往不具有固定的答案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高,单个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通常会有一些局限性。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常有不同的见解,通过小组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讨论中集思广益,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因此,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通常5~6人一组,每组设立一名组长),让学生按小组讨论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甚至内敛的学生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一些见解。在小组中,每个人都会承担不同的角色,学生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甚至对组长而言还能培养其领导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3.3.3通过考核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中,依然存在一些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这类学生在课堂中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默默地扮演倾听者的角色,这与案例教学的本质是相悖的。这类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的锻炼或者对知识的理解往往相对较弱。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平时成绩占最终考核的比重,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这种方式虽然相对较为功利,但却是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方法,希望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案例教学的精髓。

作者:许甜甜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宁.案例教学法在《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2014(8):460-461.

[2]孔月红.采购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电子商务,2010(8):76.

采购相关理论知识篇10

(一)传统课堂讲授形式为主导

采购活动既是一项古老业务,同时也是一门新兴学问。对于这门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各方面的软硬件设施的搭配,都与现代企业的要求差距甚远。限于学校的实际条件,相应的专业师资不足,学校配置的实训条件相对滞后,并且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也缺乏系统且成熟的采购案例相以辅佐。因此,课程的分析讨论更多的是围绕教材的内容来展开,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的讲授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教材多以知识体系为主线

《采购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与企业实际操作紧密相联,课程的学习也就相应地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更重要的是,作为指标性、方向性的课程教材,应该紧密跟随市场需求。在现有的高职教材市场中,突出实践操作性的这方面教材还是凤毛麟角,虽然有的也体现出创新,或以模块形式来重新编排知识结构体系,但是其主要内容仍是知识分析的传统模式,学生反馈仍不太满意。

(三)课程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采购工作对于企业来讲,特别是生产企业,涉及最基本的商业机密,是企业管理者非常关心的一项核心经营管理工作。它事关企业的生存发展,出于商业保密的规定或要求,大多数企业都不会允许让采购或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去进行短期的实习或实训。基于此,《采购管理》的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的开展就显得十分困难,采购实践环节多数流于形式,纸上谈兵的情况多、机房模拟操作实训的多,而这些实训活动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讲,很难形成直观感受,收获不大。

二、高职院校《采购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课程体系的模块化

以“必需、够用和实用”为原则,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章、节及前后顺序,分解成若干模块,每一模块下则根据其自身特点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建立适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采购管理》学习的课程教学体系。基于上述原则,物流管理专业《采购管理》的课程内容体系设计为五个模块:模块1:采购基础知识。重点包括:商品采购的概念、采购原则、采购渠道、采购方式以及采购岗位和采购部门的设置等。模块2:采购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熟知一般企业的采购流程和商品采购认证过程,会进行采购需求预测,并进行采购计划和采购预算的编制,熟知选择供应商的程序、流程和方法。模块3:采购的实施。重点包括采购方式的选择(招标采购、电子商务采购、JIT采购、联合采购等等),采购谈判的基本内容、原则和技巧,以及采购合同的种类、内容条款和争议及解决方法。模块4:采购过程控制。主要包括采购成本分析和控制、降低成本的技巧,采购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等。模块5:采购的事后管理。重点包括供应商管理管理,采购的绩效评估与监督控制。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采购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借鉴工作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改革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可供学生学习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不断递进的学习任务实践中,完成一项项连贯的、必要的工作活动,强化学生对采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能真正融入到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将工作任务编入到教学内容中,能有效强化学生对采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不同阶段的工作活动中,不断整合相关的采购操作、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工作实践技能的训练和锻炼。利用模拟的企业任务,将采购专业知识融入到实训活动中,使学生能在“做中学、学中做、学做融通”,在不断练习中深入地掌握采购业务管理。通过把工作任务转化为具体项目,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进一步地深入推进;在不断的探索中激发学习兴趣,收获相应的学习乐趣。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应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严格贯穿教师是导演、组织者,学生是演员、参与者的思想,采用讨论式启发、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模拟谈判、游戏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学生不仅熟练掌握物流采购的课程知识,更培养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和创造能力,还能够举一反三的联系到许多其他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缩短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1.讨论式启发。在预习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入问题,让学生先讨论,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讲到企业的采购流程时,可先给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某超市的采购员,正值端午节来临之际,因市场对粽子的需求增大,现让你去采购一批粽子,你该如何采购?主要的流程有哪些?先由学生讨论、表述观点,教师在讨论基础上点评并总结归纳,在讨论中既加深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案例是对采购理论的一种情景再现,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也需要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拓展,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案例所呈现的问题往往不设标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通过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就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采购商品的质量和供应商方面就有很多案例,再结合“三黄鸡”、“毒胶囊”、“烂皮鞋做酸奶”等热点话题分析讨论。因此,案例教学是一种民主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小组合作。设置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进行研讨、实地调查等活动,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4.模拟谈判。教师设计好采购谈判的背景资料并提前让学生熟知,然后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准备谈判资料、制定谈判方案和策略。上课时一部分学生模拟采购谈判过程,另一部分学生在观看后总结其采用的各种谈判策略。通过组织模拟谈判,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能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随机应变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5.游戏教学。游戏教学法是一种参与式的管理教学模拟,是在教师设置的管理情景和模拟的管理环境下,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较快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各种管理技能。游戏教学法针对缺乏管理经验的在校学生,可以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库存控制这一部分的讲授时,为提高学生对库存控制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对整个采购活动和供应链的运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针对班级具体情况完成啤酒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游戏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同对游戏进行总结,强化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的多元化

采购相关理论知识篇11

采购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对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对采购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采购管理》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一门核心课程,它围绕采购管理工作流程展开教学,内容涵盖了采购组织设计、采购需求分析、采购计划和预算编制、供应商选择与评估、采购方式确定、采购商务谈判、采购合同签订、采购绩效评估等模块。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采购管理的理论知识,更以培养学生能从事商品采购管理工作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二、采购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采购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很多学校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基于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来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笔者认为这些教学设计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上述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参与教学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不到教学设计应有效果,学生也无法真正从教学设计中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如案例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一方面由于采购涉及企业商业机密,要获得真实的案例相对困难,另一方面学生往往对案例背景资料有距离感,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差。其次,由于与采购管理课程相配套的软硬件资源不足,目前大部分院校在课程设计中仍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为主体,实验教学缺乏,学生无法参与采购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不能切身体会采购不同环节之间的关系,也无法体会采购对企业整体运营的影响。再者,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仍然遵循传统试卷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缺乏对学生在具体活动和工作任务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素养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评价。

三、采购经营沙盘在采购管理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采购经营沙盘的设计思路

采购经营沙盘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商品采购交易平台,它把采购管理工作流程清晰展示在模拟沙盘上,把枯燥抽象的管理理论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沙盘,每组同学分别完成采购企业和原材料供应商两个角色的企业模拟经营。通过采购经营沙盘,学生可以参与采购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掌握采购管理的关键理论,体会商业博弈和采购管理的重要性,还可以在沙盘中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强化团队协作,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采购经营沙盘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

采购经营沙盘将采购管理工作流程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沙盘的操作流程,将采购管理的理论知识穿插讲授。采购经营沙盘流程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下:(1)采购需求分析。采购企业根据获取的市场订单,进行订单汇总、合并和优先排序,结合产品的库存情况,物资消耗定额、物料清单,利用MRP理论知识,对产品和所需原材料的需求进行核算。(2)采购计划与预算编制。为配合企业的销售和生产,对原材料的采购数量和时间制定详实的采购计划,同时,结合市场供求状况,制订采购预算,作为采购成本控制的依据。(3)采购方式确定。利用系统提供的招投标采购、询价采购、议价采购、公开市场采购、反向拍卖这五种采购方式获取物资。比较不同方式获取的物资价格,掌握每种采购方式的特点、适用条件、操作流程。(4)采购洽商。编制供应商评估标准,完成供应商选择决策;进行采购商务谈判,模拟企业谈判博弈过程,掌握谈判要点,刺探同行商情,争取获得最低的采购价格;掌握采购合同基本格式和主要条款,起草、修改和签订采购合同。(5)采购合同履行。定期向供应商下达采购订单,跟踪订单的执行过程,完成采购物资的验收入库和财务结算。(6)采购绩效管理。根据沙盘的运营结果,进行采购成本分析,考评采购计划和采购成本控制的执行情况,总结采购管理工作得失。(7)全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利用采购模拟沙盘的平台,学生还可以学习与企业不同部门间和外部企业的沟通协调与商务交流,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体会以整体利益为导向的组织团队对企业成功运作的重要性。

四、采购经营沙盘在教学改革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与做并重,理论与实操结合

采购经营沙盘提供了很好的实操平台,但从上述可以看出,采购经营沙盘的模拟必须以掌握采购理论知识为基础,离开理论知识积淀的实操就是无本之木。如要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MRP知识就是根基,因此,教师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还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安排上,教师可以结合沙盘操作流程分阶段进行理论讲授,实操与理论穿行;也可以先进行理论学习,再集中沙盘操作,但在课时分配上,要保证理论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40%,这样学生才能驾驭理论知识,做到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在采购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要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通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沙盘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学习,制定合理的经营策略,在实践中掌握采购经营管理的规律和方法。同时以学生为主体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从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引导式教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对操作过程进行点评,还要引导学生面对采购经营困难时能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总结经营得失,达到学生真正获得职业素养培养的目的。

3.多种教学方法辅助沙盘教学

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沙盘模拟不是万能的,它有自身的短板。如学生利用沙盘模拟掌握了线上采购的方法,而对商务谈判技巧和商务礼仪的学习,系统却无法提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沙盘教学,取长补短,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效果。如结合身边的采购实例,采用案例教学法设计谈判背景资料,让学生在面对面商务谈判中,运用谈判技巧,实现谈判目标,学习商务礼仪;开展班级辩论会,如“企业在商品采购时成本越低越好”等,让学生更加透彻理解采购管理对企业成本控制的作用。

4.改革考试方式,注重能力考核

传统的试卷考试方式注重的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而采购经营沙盘将理论知识通过实操体现,因此,沙盘的运营状况既能很好的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除此之外,还可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领导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进行动态跟踪考评。通过设计合理的考核体系,知识与能力评价并重,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表现的全面衡量。总之,采购经营沙盘在采购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很好地解决了采购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设计难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难的问题,更多的是让这门课教学生动性增强,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培养岗位职业技能和素养,增强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晓丹 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采购相关理论知识篇12

首届论坛所取得的成果和共识在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采购国际化的形势下,中国更多地了解了世界,世界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促进了国际现代采购理念、知识和经验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同时,中国企业采购领域通过改革、创新,确实涌现了一批成效显著的成功企业,成为相互学习交流的好典型;通过论坛的交流和座谈,深感我国企业采购现状相对滞后,要在我国经济转型中通过改革、创新,建成适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企业采购体制,将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二届论坛邀请了国际采购联盟欧洲代表、荷兰大企业采购指导组主席、资深专家汉斯布朗斯先生,还邀请了美国通用电气、惠普、戴尔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和我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国际著名管理咨询机构Free MarKets公司、财政部国库司、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的高级主管、专家和政府官员,以及我国一批知名企业联想集团、物美商业集团等高层领导出会并做主题演讲。

第二届论坛讨论的主题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采购发展战略”。论坛为中外企业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国内外先进企业采购管理模式与先进经验的平台,并以此为契机,促进了中国企业采购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供应链网络体系开辟了新的途径与机遇。

本届论坛的引人之处――三大亮点展示

亮点一:国内业界品牌活动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是中国第一家物流与采购行业社团组织,是国际采购与物资管理联盟(IFPMM,全球公认的最权威的从事采购与供应管理研究、教育培训、咨询的国际性组织)在中国的唯一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直属国务院,专门从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的政策研究和咨询的机构。本届论坛是连续第三年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国际采购与物资管理联盟鼎力支持,三方合力打造的精品论坛,在采购业界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

亮点二:公共采购集体亮相

论坛首次将军队采购作为一个专门话题,邀请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军需物资油料部的有关领导和各大军区、军兵种军需物油部有关负责人出席,共同探讨军队采购体系、模式和流程的设计,展现军队采购的市场空间;财政部、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和国内各主要省、市政府采购中心(办公室)的负责人也应邀出席,共同探讨政府采购的实施方略,沟通政府采购的相关信息;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采购官员也出席论坛,介绍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采购的规则、程序,提供进入国际采购体系的商业机会。

采购相关理论知识篇13

专业化的特殊性存在于对某一领域所特有的本质认识,专业的形成目的是实现专业的区别,专业化以缩小认识内容范围为前提,实现认识的深入,避免其他领域的干扰。专业化的特殊性要求在该领域形成独特的认识,独特的目的是使认识更完整,因为独特形成了区别,形成了某种限定。与此相关的是普遍性,专业化同样有着普遍存在的认识方法和过程,它与专业内容无关,但同样属于专业化的内涵。

专业化的准确性表现在认识的正确与否,体现在对认识的正确判断。专业化要求对世界的认识是客观的、正确的,认识的结论和判断是精准的、正确的。专业化的准确性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准确认识,体现在能否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实质,准确地掌握内在规律。

专业化的深入性表现专业领域的认识是彻底的、细致的,对专业问题能够具有深入的认识,能够进行细致的分析,认识是透彻的、触及本质。专业化的深入性,能够使认识引向深入,使认识在专业领域达到触及本质和核心的认识程度。

专业化的几项特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它们构成了专业化的丰富内涵。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活动,需要理解专业化含义,掌握并运用专业化基本知识,选择采购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图书作品,以此满足学术性需求。

组建专业化的采购团队,由认真负责的专业教师组成采购小组,团队成员明确图书馆传承与传播学术的使命,理解专业化含义,肩负起图书馆建设的责任,以使命和责任为核心,加强采购小组的团结,充分发挥采购小组各成员的专业技能,较好的完成采购任务。

采购团队建立以后,由他们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运用专业化的知识,结合系统性理论和逻辑学相关知识,按照资金的总量对各个专业进行合理分配,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重视学术性要求,使图书采购活动迈向专业化,能够让图书丰富图书馆学术内涵,使图书馆传承与传播学术成果,使学术得到发展的同时,促进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

图书采购小组依据采购计划,开始进行采购活动,它只是一项由采购小组组织进行的小活动,但是,它同样需要掌握专业化的基本知识,深刻理解专业化的实质和意图。重视学术性要求,重视专业化的需要,图书采购的小活动同样可以做得很专业,使小活动具有大意义。

综上所述,深刻理解专业化含义,掌握专业化基本知识,并应用到图书采购活动中,能较好地满足学术性要求,较好地完成图书采购任务。

二、学术的系统性

学术概念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系统性,系统一词来自英文system的音译,但系统的概念和思想,则来源于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的不断深化。

钱学森学者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可以考虑,以图书为元素,使图书形成系统,以此满足学术性要求。

从系统内容上分析,它主要包含元素、结构、层次、功能和分类等几个方面。在图书采购中,考虑系统性要求,分析思考如何实现系统内容的满足,对系统包含的几个方面,采用相应的措施和做法,按照系统的要素、结构、层次、功能和分类,进行分项研究,逐项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应该明确,图书馆管理的第一定律“书是为了用的”,这才是组成图书馆图书系统的核心。

从系统性的特性考虑,主要具备集合性,相关性和整体性等特性。

集合性是系统的基本属性, 系统性是全部元素的集合,它是一个集合体。整体由个体元素或者若干组元素组成,个体元素或元素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系统性由这些相对独立的元素、元素组集合而成,系统性是一个集合体。

系统的相关性表明,系统性中独立的元素或元素组是相关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关性的属性决定了系统性可以分解成若干系列的子系统,并存在一定的层次结构。

整体性也是系统性的基本属性,它要求系统性是完整的、全面的。在一个系统中,整体的特性和功能不等同于个体的特性和功能,更不是个体特性和功能的总和,整体的特性和功能决定于它的结构和本质,但是个体对整体产生一定影响。

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活动中,从系统性特性出发,综合考虑其集合性,相关性和整体性,让图书元素或元素组集合成整体,横向和纵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具有相应的层次和分类,同时集合体是全面的、完整的,能够发挥相应的功能和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活动,可以运用系统论的相关知识,使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具备系统性,进而满足学术性要求。

三、学术的条理性

学术概念的另一个核心内容是条理性,主要指思维与意识应具备条理清晰,符合逻辑。逻辑是思维规律,是不同思维内容与许多思维形式中普遍存在的一般规律,它是经过实践检验和普遍认同的思维规律。

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可以从逻辑的角度出发,使统筹规划的采购活动符合思维规律,使采购活动的思维过程是条理清晰的,意识的存在是明确的,两者都符合逻辑。

图书采购活动的条理性,首先,强调过程的条理性,它表现为制定采购计划和实施采购过程时,思想和目的要明确,意识和思维具备条理清晰,符合逻辑。其次,强调内容的条理性,采购的图书要求分类和序列层次结构都相当清楚、分明、有条理,元素和序列完整地有条理地排列。

此外,在采购图书时,还要考虑图书本身的条理性,选择条理性较强、较好的作品,使图书这个个体元素具有条理性,以此满足学术性要求。收藏和推荐学术性强的优秀作品,提高馆藏学术价值,丰富图书馆学术内涵。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