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信息化建设实用13篇

网格信息化建设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1

1.1.1资源共享,消除资源“孤岛”

网格能够提供资源共享,它能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应用程序的互连互通。网格与计算机网络不同,计算机网络实现的是一种硬件的连通,而网格能实现应用层面的连通

1.1.2通用开放标准,非集中控制,非平凡服务质量

这是IanFoster最近提出的网格检验标准。网格是基于国际的开放技术标准,这跟以前很多行业、部门或者公司推出的软件产品不一样。

1.1.3动态功能,高度可扩展性

网格可以提供动态的服务,能够适应变化。网格并非限制性的,它实现了高度的可扩展性。同时网格技术可以实现协同工作,很多网格结点可以共同处理一个项目。

1.2军事网格

利用计算网格技术构建的军事网格,是军事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的新兴技术,其核心是一个庞大的、分布于军事信息网络各个节点的、协同工作的软件系统。它能够在现有信息传输、处理设施的基础上,对所有软硬资源进行有机融合,实现高度共享和全面协作。军事网格由各种通信卫星、通信飞机、数据传输链路、微波中继站、地面光缆、无线电台、作战地域网等通信基础设施,以及各种计算机、存储器、网格软件平台、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计算信息设施组成,具有广域分布、无缝链接、动态扩展和高度集成的特点。军事网格是一种信息基础设施,它包含所有与信息相关的通信设施、计算机、存储器及各种信息系统等。军事网格将全部军事力量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提供支持一体化联合作战的信息平台,是军事力量的倍增器。

1.3军事网格的组成

军事网格是由传感器网格、信息网格和交战网格相互交融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它们相互支撑、相互协调,形成整个战场范围的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发——利用”完整链条。

1.3.1传感器网格

传感器网格由分布在陆、海、空、天的各类专用侦察设备和各种武器平台上的嵌入式侦察设备以及情报中心等构成,传感器网格的功能是解决看得远、看得准和听得远、听得清的问题,目标是提高捕获率、降低虚警率。传感器网格的特点是传感器的联网和数据的融合。它是依托于信息网格的动态组合网络,能为指挥员提供高度透明和始终不间断的战场态势信息。

1.3.2交战网格

交战网格由分布在陆、海、空、天的各类火力打击武器与电子战、网络战等软杀伤武器等组成。交战网格体现的是战役战术层次的优势,其功能是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兵器。在网格环境下,优势体现在时域、空域、频域、速度、精度、杀伤力等方面 。交战网格通过把作战单元链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推动了作战力量的一体化。

1.3.3信息网格

信息网格将传感器网格和交战网格紧密结合起来,提供信息的存储、计算和传输能力,是军事网格的大脑和神经,也是军事网格的灵魂。依托信息网格,实现传感器网格与交战网格的互联互通,传感器、决策者和打击武器的有机结合,使分散配置的部队共同感知战场态势,实时决策、实时行动,对预定的目标达成集中、精确的火力打击和信息攻击效果,从而发挥最大的作战效能。

2.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网格之路

军事网格建设,必须要根据我国、我军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网格发展之路。

2.1搞好顶层设计,制订统一标准,全面规范军事网格的建设行动

军事网格建设最关键的问题是搞好顶层设计,对于军事网格建设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军事网格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工程,在顶层设计方案制定上,既要考虑到我国、我军的实际情况,要具有可操作性、可实现性,同时也要有“超前”的眼光、“超前”的胆魄和“超前”的目标,要锁定前沿,瞄准世界军事网格技术发展的制高点,敏锐觉察、把握其最新动向,使顶层设计方案具有灵活的后向兼容性和可扩展性,能够不断吸纳最新的技术,确保建立的军事网格始终在技术上处于不落后地位,在结构上能够满足未来战争的各种需要。

2.2制定科学、合理而又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

军事网格的建设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建立里程碑式的目标体系,分阶段渐进实现。规划必须从我国我军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军事斗争准备和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出发,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可以利用的条件,制定符合我军实际情况的阶段性建设目标和长远建设规划,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集中全国、全军主要力量解决关键问题。要敢于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删繁就简,减少过程性的步骤,越过可省略的阶段。

2.3集中主要力量进行重点攻关,以局部突破带动军事网格全面建设。

军事网格建设涉及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内容非常广泛,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统筹规划,重点实施。我们需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切不可全面出击、全面推进,应坚持主次分明、局部先行,有先有后、先急后缓,从一点或几点率先跃升,带动整体发展的建设思路,逐步、有序、扎实、稳妥地推进我军军事网格建设。要实现军事网格建设的突破性发展,就应该紧紧围绕这一对军事网格全局具有支撑和影响的关键问题,集财力于一隅,集顶尖人才和技术于一体,采取广域联合、借聘专家、公开招标等办法,全力进行攻关。另外,以信息融合与按需获取机制为军事网格建设的当前突破口,也符合我国、我军的实际。

2.4以军事网格建设为龙头,牵引其他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

军事网格建设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他方面建设具有重大的拉动和推进作用。要实现军队的整体跨越发展,就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以军事网格建设为龙头全面带动其他方面建设,以其他方面建设成果促进和增强军事网格功能的发挥在建立军事网格基础平台的同时,要加大对现有信息系统和武器系统的网格化改造力度,使其能够渐近地融人军事网格。另外,军事理论、体制编制、作战训练、人才培养等都应作出相应变革,使之与军事网格的发展相适应,全面推动我军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我们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树立“有所赶”、“有所不赶”的思想,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通过军事网格相关领域的局部跃升,带动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发展。

2.5走自主研发与消化改造相结合的道路,加快军事网格建设速度

军事网格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具体应用,与民用技术具有很大的重叠性。因此,军事网格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的民用技术和国外先进技术,以加快军事网格建设速度,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在至关重要的问题上,要立足自我设计、自我研制,以保证军用网格的安全可靠。在军事网格建设上,一是“高选”,即不取原始初级阶段的技术和产品,不重复开发国内外已有而且可用的东西,舍低取高,尽力站在“巨人肩膀”上搞深层建设;二是“巧取”,就是对先进技术能取其全部不取部分,不能取全部则取其关键部位,综合运用引进、移植、嫁接、粘贴、嵌入等手段,达到军事网格效能的迅速提升;三是“活用”,就是不搞简单拿来、机械模仿,重在吸收、消化、改造、创新,以满足信息化战场的抗毁性、抗干扰性、抗疲劳性等要求。

3.军事网格对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军事网格的建设和使用,对军队信息化建设带来一系列影响:它使军队的力量构成、指挥控制、情报侦查、作战行动和后勤保障等全方位实现信息化,其最终目的是把以物质和能量为主要作战力量构成要素的、适于打机械化战争的作战军团,建设成为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作战力量构成要素的、适于打信息化战争的信息化军队;军事网格要求组织体制、武器装备、军事训练、军事理论、后勤保障和作战方式等一系列方面都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军事网格要求创新军事思维,对武器装备、后勤保障、体制编制、作战训练和军事理论等都要相应地进行变革。

3.1军事网格牵引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

军事网格的采用,给武器装备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把各军兵种软硬打击武器、传感器、通信设备和保障装备等融合为一个整体,组合成一台超级规模的精密机器,实施体系对体系、系统对系统的整体对抗。要以军事网格为标准,对现有的机械化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以网格技术为支撑研制新型武器系统,使“新”、“旧”武器装备有效地结合,形成完备的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

3.1.1重视定向精确制导弹药

该类弹药与军事网格实时交换信息,既是信息的受体也是信息的获取源,根据目标的实际情况修正参数、重新瞄准、直到命中目标;弹药在爆炸之前将目标区域的信息传回军事网格,进行战斗损伤评估,以确认打击效果。

3.1.2武器装备“透明化”

把Ipv6引入武器装备,使战场资源“可视化”,使得车辆、飞机、舰船、坦克、和卫星等作战平全透明。

3.1.3武器装备系统“集群化“

军事网格将众多的分布式武器装备“集群”化为一个整体,获得前所未有的能力。 “集群”中每一部分功能都比较单一,结构也不复杂,甚至无法单独执行任务,但“集群”式武器系统的探测能力、攻击能力特别突出。“集群”式武器装备系统的抗毁性大大提高,因为系统的节点数目众多而目标很小,角色可以互相替换,即使损失了一部分节点,也不会影响到整体效能的发挥。

3.2军事网格加速军队组织体制调整

3.2.1军事网格缩小了军队规模,提高了战斗力

高度一体化、智能化的军队,就可完成过去由数量庞大的军队才能完成的使命。军事网格的应用可以在武器平台总体数量不变、性能不变的情况下,大大提升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军事网格使军队构成功能化、模块化,作战资源得到高度融合。组建模块化小型部队,根据任务需要把几个单位编组为一个模块,任务完成后解散模块,各模块之间的“拼装”、“拆卸”非常容易。组建网格攻防部队,专门防护己方军事网格,攻击对方军事网格,网格攻防贯穿作战全过程。

3.2.2军事网格使指挥体制更加“扁平化”

指挥体制将机械化军队合同作战的集中式、纵长型、 “树状”大编组指挥体制,向适应信息化军队联合作战的分散式、扁平型、 “网状”小规模指挥体制转变,特点是外形扁平、横向联通、纵横一体。外形扁平就是尽量减少指挥层次,缩短信息流程,充分发挥网格的横向作用,使尽量多的作战单元处于同一个信息流动层次。纵横一体就是进行一体化的联合指挥控制,使“整个战场和部队就像一个计算机大平台”,实现信息流动实时化,信息流程最优化,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存储和使用一体化。横向连通是指平级单位之间能直接沟通信息,作战平台之间能实时交换信息。

3.3军事网格要求创新军事思维

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以“火力制胜”为主导因素的机械化战争形态已向以“信息制胜”为主导因素的信息化战争形态演变,军事思维方式必然发生变革。创新军事思维就是要做到变机械化军事思维为信息化军事思维。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以实体思维为主导方式,信息时代的信息化战争,以信息思维为主导方式。实体思维的聚焦点在于充分展示“物质流”和“能量源”的效能,信息思维的聚焦点在于充分发挥“信息流”和“信息能”的作用。“信息制胜”成为军事思维领域的重心,信息化战争主要围绕“制信息权”的争夺展开 。信息已成为一种新的战争物质能量。以信息配置资源、信息夺取优势、信息谋求威慑。创新军事思维要由要素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传统的要素思维侧重于进行要素分解和个体要素分析,而系统思维把各个局部按照某种结构模式统一起来进行分析,强调从系统的结构来优化系统的功能。从思维的效能来说,最突出特点是作战要素高度一体,信息主导体系对抗,军事思维必须从看重个体要素、单个功能,变为更关注体系结构、整体效能;从重视独自为战、单独发展,变为更注重系统整合、全面发展;从谋求自成体系、由点到面,变为更强调综合集成、以面聚点;并由此形成多维型、交织型、网络型的系统思维方式。

3.4军事网格推动精确化后勤与装备保障建设

精确化后勤与装备保障,指的是充分运用信息高技术手段,准确而精细地筹划、建设和运用后勤与装备保障力量,在准确的时间、地点为部队提供准确数量、质量的物质技术保障,使后勤与装备保障的适时、适地、适量原则达到尽可能精确的程度。精确化保障包括精确掌握保障信息、精确输送保障资源以及精确运用保障力量三个方面。

3.4.1前后方交互“反馈式”保障

把后装指挥管理机构和后装基地主体留在大后方,只建前方基地,减小规模,减少身处战区的人数。作战部队可以通过前方后装基地请领物资,接受远程咨询、维修等技术支援。

3.4.2精确立体直达型保障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2

Key words: intelligent community system;management system;gri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092-03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的投入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推动城市公共服务管理方面进行的各方投入,是开展社区网格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因此社区网格化建设和管理是城市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必然结果。城市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现代化城市管理模式,它利用电子网格化地图绘制技术,按照不同地区属地治理、地理规划、现状管理、便利管理等原则将社区划分为不同的单元管理网格,依据城市部件管理和城市事件问题管理,将各个部件和问题都赋予一个代码,并标注在对应的利用电子网格化绘制的地图中[1]。这样就可以利用移动通信手段对所管辖的范围实行分层、分级、全方位、全时段的管理。

近几年来智能化,智慧化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推进。一些专家和学者从研究 “智慧城市”的内涵外延、应用技术、平台构架及运行模式,逐步拓展到我国 “智慧社区”、“智慧家居”等管理应用领域。蔡艳、蒋力群等剖析了智慧社区的概念及发展,并针对重点城市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李逦、肖凌等剖析了在智慧社区中云技术的应用,并提出了如何借助云平台打造智慧社区[2]。总的来说,在现有的智慧社区建设中,最主流的还是将智慧社区划分为两个模块,三个系统,四个层次。2015年4月7日,住建部和科技部了国家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90个智慧城市试点。但是各地试点城市的社区管理工作均处在探究阶段,平台的建设还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技术规范版本不兼容,业务流程复杂,致使资源分配不均匀、反复建设、没有办法连续经营等问题。而且信息领域碎片化严重,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采集规范不一致,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导致信息不流通,不共享,有时甚至不同部门关于同一事项公示的信息还不统一,相互矛盾[3]。各个管理系统有各个管理部门单独辖管,中间并无有效统一的综合管理部门,这给智慧化社区的建设带来一定的难题。要想在社区网格化的基础上构建智慧社区,就必须要构建一个综合平台,方便汇总处理统一信息并分类发放到指定的部门进行解决。

1 网格化管理理念

1.1 网格化管理观点

目前网格化管理的观点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种:一,比较侧重资源的整合以及对资源的协同利用,它着重运用3S技术、地理编码技术和移动信息技术等相关技术,来完成市、区、街道和网格监督员的四级联动管理模式。二,比较侧重管理信息的优化,将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实时采集传输数据,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的管理体制。三,强调把信息化作为凭借,将各种管理服务资源集合汇总起来,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各类问题,更好地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和不断发展的管理需要的一种新模式。总之,网格化的管理是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建立的,把所辖管的地区进行单元网格划分进行管理的一整套管理思路、手段的总称[4]。

1.2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基本做法

划分网格是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基本做法,它根据不同社区的实际情况和方便管理的原则将管辖的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为了避免推诿扯皮,出现问题责任不明的现象,每个工作人员应进行相关责任和任务的划分,共同负责处理网格内的相关事务。在网格化管理的责任划分上,每个网格可以分配3名工作人员,分别为网格协管员、网格管理员和网格督导员,他们分别由社区综合协管员、社区工作站专职人员和街道办事处挂点社区干部担任[5]。网格协管员作为网格的直接责任人,主要负责网格内不和谐因素的排查和汇报,另外也负责网格内信息的收集和汇总;网格管理员作为网格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对网格协管员采集、排查的信息进行核查确认并录入系统,同时做好紧急信息的上报,矛盾纠纷的处理和工作的整治问题;网格督导员主要负责接受上级信息反馈,做好对网格工作的查看、指导和督促[6]。

2 基于网格化管理的智慧社区系统建设

2.1 空间数据化引擎

空间数据化引擎作为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主要是为了处理储存在关系数据库中的空间数据与运用程序之间的数据接口问题。ArcSDE很好地解决了存放在在数据之间复杂的拓扑关系,并且能够构建一个网络几何空间,运用空间索引机制来提升信息查询的速度,运用长事务和版本机制来完成多用户同时操作同一类型数据,运用特殊的表结构来完成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无缝集成[7]。这可以解决我们常见的社区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与保证数据库技术统一存放,管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要求相一致。ArcSDE的客户应用层将客户应用端分为直接客户端和间接客户端。直接客户端的客户直接访问的是ArcSDE的应用服务器,间接客户端的客户直接访问的是SQL引擎。ArcSDE原理示意图如图1。

2.2 节点建设

根据网格化管理的方法,对社区进行网格划分,对划分后的网格节点进行节点强度分析。节点强度的分析可以在网格拓扑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要进行节点强度分析需统计每个网格节点流通数据量的大小,请专家评估的每个节点的权重,然后将节点的流通数据量与该节点专家的评估权重结合起来,构建评价体系,得出节点强度评价结论。在节点强度最大的地方设置中心信息管理平台,将节点强度相等的点连接起来绘制等强度线,在网格的基础上布置节点强度网。同时可以在节点处设置节点级数据布局感知机制,尽可能地将计算部署到存有要处理的数据节点,使得 Map/Reduce任务在本节点的数据读取比率提高,减少从远程节点读取数据的操作,以便大大节省网络开销,提高信息检索速率[8]。

2.3 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信息搜集系统,通过线上,线下以及各种无线设备进行社区信息的收集,将搜集的信息上传到信息分类处理系统,按照信息所属管理类别,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分类处理后的信息,上传至客户应用层的信息储存系统,对于信息流量比较大的节点可以启动信息缓存系统,将社区重复、多次搜索的同一信息可以分类存储在信息缓存系统中,可以大大提高信息查询效率,便于便客户快速查询。针对通过信息分类处理系统处理后分离出的紧急信息,可上传至紧急信息上报系统。紧急信息上报系统可以将分类判定好的紧急信息上传,重大紧急信息事件将直接传至决策层,有利于决策者快速并及时地做出决策,以便迅速解决相关问题。非重大紧急信息将直接传至工作层中的相关管理系统,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管理环节信息传达速度慢,容易失真的问题,而且所有汇总信息均在应用层的信息储存系统中,这样一个统一的信息储存平台就解决了信息领域碎片化严重,部门与部门之间采集信息规范不一致,信息不流通,不共享等问题。

“网格”起始于信息技术范畴,在网格化管理引进智慧社区建设中,信息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凭借构建的信息层,设立信息分类系统,将社区常住居民情况、人员流动情况和区域内部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各种商户情况等录入系统终端,对信息进行分类,建立对应的电子数据储存库。将电子数据储存库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社区公共服务储存区,设立公共服务系统,一部分为社区便民服务储存区,设立便民服务系统[9]。公共服务系统和便民服务系统全汇总存储在客户应用层,常用信息存在客户应用层的信息缓存系统中,便于提升客户查询信息速度。信息层各种系统实行全天运转制,社区居民、工作层管理人员都可以随时登录应用层进行相应的事务办理等。同时还可以将居民每天所用的移动电子设备与构建的电子数据库相连接,居民可以随时自愿更新相关有效信息,并建立奖励机制,以便提高相关服务工作的质量。

2.4 管理系统建设

根据社区管理基本工作内容将社区管理系统分为五个,即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系统,社区环境卫生管理系统,社区服务管理系统,社区卫生保健管理系统,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管理系统。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系统是包括社区的司法部门,公安部门,安全部门(包括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等部门组成的维护社区治安,对社区内的公共治安进行统一管理的管理系统。社区环境卫生管理系统是针对生活废弃物的处理,社区绿化,街道清扫等相关工作设立的管理系统。社区服务管理系统管理范围涵盖社区福利,社区公益,经济商业圈,智能物业等一系列便民活动及相关设施管理。社区卫生保健管理系统包括卫生防疫,计划生育,居民就诊等与社区居民健康息息相关各种事物。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包括教育系统,社区党建系统等。每个管理系统根据对应管理部门分类构建相应管理平台,这样每级服务管理平台有该级相关政府部门管辖,同时建立党员群众监督机制,可以通过短息,网络,电话,上门等投诉方式进行,实时监督,调动党员群众积极性,实现智慧社区全员参与,监督机制纳入管理系统成员绩效考核。(如图2)

以网格化管理基本做法为基础,在社区内部也实行网格划分、分配专们人员[10]。社区服务范围涵盖社区所有居民,包括常住居民和流动居民。当出现突发事件时,网格协管员作为网格的直接责任人,可以通过信息层,将收到的信息第一时间汇入信息分类系统,通过信息分类处理系统,自动上传至紧急信息上报系统,将信息报送至决策层,或者对应的管理系统,下达指派命令,指派事发区网格管理员及时到位,控制事态发展。

此外,依靠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与网格化管理联合起来构建一个在线服务平台,实现智慧化管理与信息网格化管理的结合。对社区每个网格中的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服务资源等通过信息层进行分类整合处理,统一放入信息缓存系统,实现同一社区不同管理系统资源的共享,有效地解决了信息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由社区网格督导员对所分管的网格实行全时段监控,社区网格协管员对所分管的网格实行信息资源的汇总,社区网格管理员对所分管的网格进行问题的及时处理和反馈,同时明确社区总负责人,从而在横向上实现统一管理,纵向上实现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

最后,基于网格化管理的智慧社区管理系统工作层涵盖了社区服务方方面面,除了事中,事后控制之外,还应建立事前控制机制,除了将社区系统建设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外另可加入传感设施,实行部分与整体总系统的挂接,同时加强管理监督中心的监督巡视工作,加强社区群众危险防护意识,及时应对一些可以避免的重大意外事件。

3 结语

将网格化管理与智慧社区管理相结合,根据区域情况布置智慧社区网格,设置社区网格关键节点。在ArcSDE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地解决了部门间信息壁垒问题,加强了部门与部门间的联系,提高了社区管理的办事效率。搭建了一个智慧社区管理系统平台,构建信息分类上报系统,减少了管理部门间不必要的决策,避免了信息下达过程中的失真。网格化管理的实施为智慧社区的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与智慧社区的结合,有效地整和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信息分割的局面,为智慧社区管理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基础,智慧社区系统的构建可以适用不同区域,便于在不同区域推广。

参考文献:

[1]吴道军.城市地下空间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软件产业与工程,2015.

[2]张燕,余庆泽.我国智慧云社区公共信息平台构架与应用功能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

[3]王万华.大数据时代与行政权力机制转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

[4]管婷婷.浅析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预警机制[J].网友世界,2013.

[5]朱彦.网格化管理:智慧社区发展的黄金产业[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15.

[6]韩江.街道、社区网格化综合治理模式的实践[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1(1):70-71.

[7]袁荣建.基于ArcSDE的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3.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3

近年来,瑞丽市作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国家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最前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和独有的优惠政策,在吸引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应运而生。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瑞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社会管理的革命和创新,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城市管理思想和技术,是电子政务管理的创新,已在我国不同地区、行业和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成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条重要途径。顺应形势发展,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是瑞丽市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必须突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优势

网格化管理就是借用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把所要管理的区域(一个城市或地区)实现“网格化”即把区域地理空间进行划分,按照统一的标准将管理对象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和网络技术,使各个网络单元之间能进行有效地信息交流,共享本区域系统的各种资源,达到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相对于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如政府部门各自为政、信息不及时、职责不清、权责不明、工作效率不高、干部服务意识淡薄、决策机构听不到群众的声音等,网格化服务管理新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公共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管理成本大幅降低

完善的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涉及城管、公安、环卫、绿化、工商、卫生、计生、社保、社区建设等诸多方面,依靠互联网高效的信息传播力量,有效整合一区或一个城市中的公共资源,便利快捷的发现与解决问题,从而减少物质与能源资源的消耗,更好的服务于大众,有效解决了基层服务管理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避免了多头管理、重复管理等弊端,使城市管理日趋优质、高效、节约,也使市民感受到细致入微,便民利民的一站式服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业务流程规范标准,管理机制日趋科学

网格化管理一般实行市区两级分工、监管分离的体制,业务流程规范标准。市级负责监控和协调,区级负责具体运作,各级分别组建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建立相对独立的监督和指挥系统,定量分析各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减少了问题上报的很多中间环节和管理层级,形成监管互动、分工协作、管理有序的管理新机制,使信息采集、监督、反馈、督办系统更加流畅,大大缩短了处理问题所花费的时间,从而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三)管理方式积极主动,解决问题快速便捷

传统的管理方式缓慢被动、控制不力,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多变的管理需要。网格化管理提出了统一规划、市区联动的工作思路,形成发现、立案、派遣、处置、核查、结案等一套完整有效的工作程序。通过不断调整完善网格划分,让所有的党政部门都通过对口的网格深入基层,让所有的城乡社区都有对口的网格单位连通体制,无缝隙地覆盖了所有的城乡社区,使政府的工作中心向下移动,向基层倾斜,给党政单位以发挥协调作用的空间及直接服务的对象,使得管理更加注重服务质量与效果,更加方便群众生活,管理变得积极主动。党政职能由管理控制转变为协调服务,建构起既基于基层又能充分发挥各党政部门积极性的服务型政府,破解了“运动式”和“突击式”管理存在的弊端,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四)评价体系公开透明,管理监督更加有效

网格化管理从基层管理服务中遇到的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矛盾出发,借助系统实时生成的大量基础数据,理清基层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明晰职权,监督权和行政权分开,同时把管理职能直接下放给每一个单元网格,明确网格负责人的职、责、权,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理顺市、区、网格之间的关系,使最基层的民情、民意、民声能够通过网格单位通达党政部门的同时,也使党政部门所掌握的权力与资源及其社会资本在合法范围内能够贯通至基层。

二、瑞丽市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主要做法

2013年,德宏州委、州政府将瑞丽市确定为全州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试点县市。2014年2月,云南省社管综治委将瑞丽确定为省综治信息化建设8个试点县市之一。按照省、州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瑞丽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握试点机遇,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探索实践,制定了《中共瑞丽市委、瑞丽市人民政府关于瑞丽市推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瑞丽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并拨出200万元经费用于试点,不断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和综治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与探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也初步形成了较为可行的工作经验,为全州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和综治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搭建工作平台。在瑞丽市社管综治办设立市网格化社会管理监管中心和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监管中心,依托乡镇(农场)、社区现有为民服务中心(站),成立网格管理中心(站),与社管综治维稳、为民服务中心(站)合署办公,“三中心(站)”业务相对分离,工作统分结合,推进纠纷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平安联创工作。

(二)合理划分网格。将全市共划分为66个网格,其中11个城市社区在维持现有格局不变的基础上,按照500―600户的标准,划分成30个网格;农村和农场按每个村委会(农场办事处)为一个网格,划分为36个网格。

(三)配齐网格管理(信息)员。按照一个网格一名网格管理员、一名社(片)区民警;一个村民小组(生产队)一名网格信息员;每个社管综治成员单位一名信息员的标准配置网格管理(信息)员的要求,全市共设网格管理员、社(片)区民警各66名,网格信息员295名、综治信息员802名,实现“三员一警”全覆盖。

(四)构建信息支撑体系。依托云南省综治信息系统,构建网络服务管理、平安建设、综治信息共享“三大平台”,建设市、乡镇(农场)、村(社区、农场办事处)、网格小组四级信息网络体系,并在瑞丽电视台播出《瑞丽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市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的通告》,宣传发动全市人民,动员广大群众支持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实现市综治信息化建设全面覆盖。

(五)规范工作流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实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逐级化解工作机制和处级以上领导及单位挂钩联系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制度,一名市级领导及一个综治成员单位挂钩一个网格,做好指导协调,解决实际困难。网格管理(信息)员以综治通手机、计算机终端等方式运用人口采集、纠纷调处、事件送报等模块,做好基础信息采集、实有人口协管、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排查、群防群治、平安创建和服务联系群众等工作,实行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的“零报告”制度。乡镇(农场)“三中心(站)”及时研究处理网格管理(信息)员上报的信息,能处理的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逐级上报解决。

(六)注重资源整合。整合综治基层基础、禁毒防艾、网格化服务管理和综治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费,实行统一管理使用。

(七)建立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制定《瑞丽市网格管理(信息)员管理考核办法》、《瑞丽市综治通终端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瑞丽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信息系统管理暂行办法》和《瑞丽市社管综治信息事件报送处理制度(试行)》等,明确网格管理(信息)员的选聘、培训、管理、考核以及综治通手机使用管理、信息采集、报送、汇总、梳理、研判、分流、督办、等工作流程。

通过半年多的试点,瑞丽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在各网格点都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综治通”手机、计算机终端接入系统,建立健全了以“人、地、物、事、情、组织”为核心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做到“居住情况清、人员信息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及时将辖区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案(事)件信息及居民诉求,注明信息的紧急程度和类别后,以手机短信、“综治通”手机、计算机终端等方式报送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进行处理。

三、瑞丽市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网格化服务管理适应了瑞丽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发现解决问题上优势明显,然而其推行过程中仍然面临许着多问题和困难。

(一)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尚未正式形成

网格化管理最初本是城市管理者为整合社区资源,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引入社会管理中的,但实际操作中更多的则是基于维稳的需要。瑞丽市政府在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中首先想到的是排查社会隐患、解决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的潜在问题,不让自己管辖区域出现管理盲点。在初期阶段比较注重组织架构的搭建,受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行政色彩浓厚。在制度设计上,虽然充分赋予了一级网格,也就是社区、乡镇(农场)对下沉网格管理(信息)员的调配权、使用权和评价权,但部分乡镇办对下沉的工作人员不敢用、不会用,加之市直部门一些工作人员的观念转变不足、配合意识和服务意识淡薄,致使一级网格的区域统筹和综合协调力度不够、条块融合欠佳,缺位、越位、错位,“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问题依然存,网格化运作机制尚未正式形成,只能探索与运行并行。

(二)网格化服务管理持续运行面临着政府行政成本膨胀的风险

目前瑞丽全市共划分为66个网格,配备网格管理员66名、社(片)区民警各66名,网格信息员295名、综治信息员802名,增加了人力运行成本;现有的网格化管理模式需要增设各级网格管理指导中心办公室,即增加机构的数量;网格化管理以信息技术作为依托,需要增设大量的设备,投入很多物质资源,并需要相应的维护网络正常运转的资金注入,等等。虽然在需要投入的初始阶段瑞丽市拨出200万元经费用于试点,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和综治信息化建设工作,但这还仅仅是对可以计算的财政投入的估计,如果将无形成本包括人力资源、时间、志愿投入以及相关政策成本等计算在内,数额则要大得多,网格化服务管理持续运行面临着政府行政成本膨胀的风险。如何筹措相对充分的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网格化服务管理需求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三)网格管理(信息)员工作能力有待提升

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随着网格化管理的普及和实际应用,需要大量专业的管理人员。要求工作人员认真、细致、高效、负有责任心,为每一户居民建立非常详细的档案,建立低保、退管等工作台账等。但目前瑞丽市信息管理中心无机构、无编制、无人员,完全依靠社管综治办原班人马运作,人少事多。而聘请的网格(信息)员中,多数管理人员并不是专业的,特别是部分乡镇(农场)、村(社区、农场办事处)信息员,学历层次不高,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缓慢,配备的综治通手机虽经多次培训,仍不能熟练操作。一些网格缺乏电脑操作人员,信息平台不能正常使用,影响工作的快速开展和推进。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网格管理(信息)员怕问题、怕麻烦,不愿意也不善于利用平台处置解决问题,造成信息平台对矛盾问题的统筹协调和评判裁决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工作开展难度大。

(四)公共设施及服务不到位制约着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从调研来看,与我国一些大城市网格化管理相比,瑞丽市由于地方财政有限,乡镇(农场)网格建设资金多来自政府财政投入,而之前政府对乡镇的投入相对较少,公共设施缺乏,基层网格管理在人员和设施配备上都不尽完善,试点工作站点、电脑及设备尚未配置到位,部分网格网络接通还不到位。在工作中,由于有些乡镇地域复杂、工作范围大,特别是有些二、三级网格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且缺乏工作、用餐、休息等必要设施,出现“下得去、沉不住”现象。这些都制约着瑞丽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五)居民、村民素质参差不齐,社会参与不足

作为乡镇、村(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举措,网格化管理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居民、村民参与社会管理认同感不强、积极性不高的矛盾。但事实上,瑞丽市地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差别大,外来人口多,素质参差不齐,外籍人口高达5.1万,占瑞丽城镇人口比例近一半;边境山区村寨对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接触较少,村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缓慢;乡镇村社干部多是靠威望获选,综合素质不高,常常把网格化服务管理当做上级的命令。就目前来看,在瑞丽市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二、三级网格中,居民、村民还未积极参与到乡镇、社区建设中来,社会参与严重不足。

四、对瑞丽市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的路径探析

(一)建立规范的工作机制,激发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活力

建立一套符合瑞丽市综治信息化暨网格化服务管理实际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激发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活力,解决好“谁来管”、“怎么管”、“管什么”的问题,是瑞丽市网格化服务管理的首要任务。首先应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有效整合乡镇(农场)、村(社区)派出所(警务室)、司法所、社保、民政、宗教、计生、教育、等工作力量,把市级各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行政职权和资源下沉到“网格”、覆盖到乡镇社区,创新职能部门参与网格化管理的有效载体和服务平台,解决好“谁来管”的问题。其次应进一步完善网格划分、职责、考核、监督、评比、奖惩、统计分析以及公众参与等各项工作,坚持把基层的评价、群众的认可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在科学划分“网格”的基础上,不断夯实“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网格化工作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保障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的持续与逐步精细,解决好“怎么管”的问题。最后应从瑞丽市实际出发,以人口管理为核心,重点抓好社情民意收集掌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流动人口管理、特殊人群管理、治安防控、禁毒,以及传染病、食品安全、灾害事故的防范与应急反应等工作,解决好“管什么”的问题。

(二)提升瑞丽市政府、各网格单位的能力建设,规避政府行政成本膨胀的风险

在社会管理中,对于各管理主体应从传统的“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 人、财、物等资源供给都是“鱼”的形式,如何提升政府、各级网格的能力建设,有效规避政府行政成本膨胀的风险非常重要。政府作为间接提供资源的主体,一是要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二是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广辟渠道,多方筹措资源。三是建立资源使用评估体系,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国;作为直接提供资源的网格单位,应由资源提供者转为资源提供者与资源使用监督者,使资源再配制方式效率最大化。将再配置资源进行一定比例的分离,并提供或协助相关的能力培训,让资源的无偿提供转为行动激励或服务购买;作为接受资源的次级网格单位,在提升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要培养资源自造能力,提升竞争力,以能力与行动获取资源。当然,任何一方的能力提升,都不是仅靠自身就可完成,需要长效机制的配套支持。

(三)健全网格管理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奖惩责任

网格化管理的实施需要大量配套管理人员。针对瑞丽市目前网格化管理完全依靠社管综治办原班人马运作,人少事多,而聘请的网格(信息)员中,多数人员并不是专业的情况,建议健全网格管理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奖惩责任,激发网格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一方面在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管理人员能力水平的同时,展开暗访督查、随机抽查、电话抽查、走访网格群众、跟踪督查、联合督查和互查,及时掌控每个网格和网格管理员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网格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设立网格干部考勤业绩奖,对于能够认真履行职责的下沉人员,按规定由市财政年底一次性兑现业绩奖,予以通报表彰,并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工作不认真、排查不细致、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彻底,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对相关单位及责任人给予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取消年度评优资格、免职等处理。

(四)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建议瑞丽市加大对网格化服务管理的财政投入,(下转第249页上接第254页)从信息化建设、公益岗位设置、管理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经费投入。以开展信息化调研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瑞丽市网格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加强项目规划,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一方面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对网格内人口、房屋、证件、职业、车辆、场所、网络、组织等基础信息的采集,推广视频监控设施建设,实现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并定期在网上分析研判、预警预防,做好实有人口协管、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排查、发动群防群治、开展平安创建、联系服务群众等工作,确保对各类问题“早发现、早处理”,牢牢掌握网格化管理主动权。另一方面以信息化为手段,积极搭建网上服务新平台,促进电子政务与网格信息化对接,大力推行网上办公。网上受理、网上审批,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走路,使群众打开电脑就能查询有关事项、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公共服务,真正把网格化管理的成效惠及民生、反哺社会。

(五)培育社会组织,鼓励多方参与网格共治

现代社会,政府不可能主导一切,许多事情必须分离出来,交给市场或社会组织去完成。这是中国在社会转型期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培育多样化、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是网格服务管理持续长效的一种方式,也是网格服务管理更专业、更高效面临的挑战。建议借助瑞丽市大力宣传网格化管理的契机培育各类社会组织,逐步培养群众的自治意识。各乡镇(农场)、村(社区、农场办事处)、网格小组和职能部门下派的网格工作人员要加强与联户代表的联系,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到网格化建设中来,协助网格管理(信息)员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最终形成多方参与的网格共治局面。

总之,抓好网格化服务管理是瑞丽市社会治理创新重点工作之一,是实现维稳进网格,维护边境稳定的重大举措。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有效推行,关乎着平安瑞丽的创建,更是固本强基、便民利民,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瑞丽市综治信息化暨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汇报》,2014年7月。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4

1.网格的概念

按网格(Grid)研究专家Globus项目的带头人I.Foster所描述的:“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兴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科技人员和普通老百姓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简单的讲,网格就是把整个互联网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的全面共享。当然,我们也可以构造地区性的网格、企事业内部网格、局域网网格甚至家庭网格和个人网格。网格的根本特征并不一定是它的规模,而是资源共享,消除了资源孤岛。

2.网格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国外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公司和研究所,已经开始对网格技术进行研究并进入试用或者实用阶段。网格技术虽然远不如互联网技术那样成熟,但随着网格技术在学术界的加速研究,一些信息产业界的大公司也相继公布了一些与网格目标一致的研究开发计划,如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研究项目Globus,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NSF)资助的用于大型基础研究的TeraGrid,欧盟的Data Grid,还有惠普、sun、Microsoft、IBM、Intel等公司也取得共识,开发新一代网格技术。

而在我国,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作为牵头单位,连接中国科学院分布在全国的40多个研究所,开发研究“科学数据网格”。研究目标是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网格计算的相关技术,实现对科学数据库中大量分布式异构数据资源的有效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对科学研究有直接实用意义的应用系统。目前,国家网格北京主节点机的顺利上架,标志着两个部级科研项目的阶段性重要成果:其一是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国家网格主结点”;其二是中科院“十五”信息化建设项目“超级计算环境建设与应用”。而在上海主节点、南京、合肥、武汉等一批普通节点相继建成后整个国家网格的“大模样”将构建成型,中国在网格领域的竞争潜力也将逐渐爆发出来,缩短与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应用差距。

3.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以及与网格技术的交互关系

数字图书馆是综合运用多种高新技术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它将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域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以网络化方式互联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的核心问题是有序的信息组织、分布式的跨库检索,要达到的目的是实现信息或知识检索查询的快、准、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大致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代数字化建设是基于MARC的数目管理系统为核心特征的自动化建设。这方面国内图书馆在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到90年代初期渐具规模,其不足在于只能针对纸本图书提供指引性信息,而不能提供电子化二次文献;第二代数字化建设是以对大量通过因特网提供的分布式电子文献信息资源的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目前国内电子化比较成熟的图书馆大都属于这一代。但这一代数字化也同样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是数字化信息服务机制还不能完全发挥网络的优势,其次,这一阶段人们还缺乏对庞大而混乱的网络信息世界进行有效的整序的能力。这种状况既限制了读者获得信息的质量,又使信息应用的效率得不到保障。

而网格式高性能计算机、数据源、因特网三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它具有高性能、一体化、知识生产、资源共享、异地协同工作、支持开放标准、功能动态变化等优点,为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正在规划进行的图书馆第三代数字化建设就是将网格技术直接应用的结果。

所以,数字图书馆应用网格的主要目标是将网格中丰富的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进行有机的组织、分类和整合,并依据不同用户的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将网格中的各种信息、数据、知识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广泛深入普及到千家万户,推送到每个用户,从而形成数据网格、信息网格、知识网格。这是一种典型的‘多对多’体系。而这其中,知识网格由于具有以下五个技术特征,将成为新一代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基础:(1)通过单一语义入口检索;(2)按需知识服务;(3)在一个单一语义空间映射、重构和抽象;(4)搜索范围广;(5)能动态演化。

4.网格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作用

为数字图书馆构建节约资金成本。网格技术大量节省数字图书馆构建所需资源,解决“过剩的计算容量,昂贵的容量扩展,高额的管理成本”三大难题,降低了建立网站和提供网络服务的成本。

为数字图书馆构建统一的平台。现在图书馆界有数量众多的服务器和计算机,它们大多得不到有效利用,而网格技术能将他们有效并联起来,形成超过许多超级巨型机的计算能力,使构建大规模的资源共享平台成为可能。

有利于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集成。网格技术可以合理而有效地将远程资源高效组织起来,形成网络虚拟计数器,形成超强能力。这对于图书馆信息的搜集、管理、和宣传至关重要。

有利于实现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共享。网格能实现应用层面的连通,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的职能共享。它可创造异地协同工作的信息环境,可以方便地将分布在各地的图书情报机构组织起来、联系起来,充分实现各自馆藏资源的共知、共享。

有利于数字图书馆的海量数据处理。连接网络上数量巨大的计算机,转化为超强的计算能力。网格是分布式计算模式,这种模式可获得负载平衡,避免网络的拥堵,还可把数据分别存储,容错容载,就近服务。

有利于数字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用户的需求被解决的过程也就是新的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使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越来越完善。网格将实现图书馆从互联网和Web时代向网格按需计算时代的转变,使每个人都能充分享受网格的“主动式按需服务”。

5.网格技术应用于数字图书馆面临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网格技术是一门正在研究发展的技术,是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它也面临如标准化,安全性、知识产权、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改造等众多问题。但是,网格技术在国内外众多技术人员的不屑努力下,终将发展壮大,为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综合集成技术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在面对网格技术不断发展的状态下,也要具有前瞻性。图书馆要密切注意它的发展,将图书馆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相互协调,一旦条件成熟就可英语网格技术,从而极大地推动数字图书的建设,实现我们长久以来文献与信息资源共享的梦想。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格技术普遍应用之时,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将更加人性化,将更切合用户的需求,提供更便捷主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蓉.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网络信息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2006(3).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5

1.城建档案网格化是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需要

城建档案通过构建网格化的体系,是城镇化建设中对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收集、管理、服务、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一是可以实现使从(市、区)城建档案向乡镇(街道)乃至村(社区)释放管理利用服务的功能;二是可以实现城乡均等化管理服务;三是可以构建城建档案乡镇(街道)便民服务圈,从本质上建立城建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城乡一体的均等化;四是可以通过建立城建档案网格化运行体制机制,形成一套统一规范的标准,有效提高其查询和开发利用的绩效,并使其在公共服务中成为及早发现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桥梁纽带,使城建档案事业在城镇化建设中得到更好地发展。

建立城建档案的网格化,优势十分明显,信息资源和开发利用的空间比较广阔。笔者认为城建档案网格化的目标是:以建设美丽城镇、乡(村)、街道(社区)为宗旨;以民生为本,服务基层、服务社会、服务百姓为根本;以数字化、信息化为为保障,在城镇化建设中形成城乡一体管理和服务的运行机制。其管理服务的主体是(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是城乡城建档案服务的“三级”主体,而且是一个兼容政府对城建档案管理的“三级”责任主体。其目的是要实现在城镇化建设中实现城乡一体的网格化,较好的促进城建档案事业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式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城镇服务。

2.城建档案网格化的运行体制机制

城建档案在城镇化建设中要实现城乡一体的网格化模式,关键是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完善、可操作性强、运行可靠的网格化运行体制机制,并既能适应政府转变职能,符合小政府大服务的发展方向,又能使乡镇(街道)、村(社区)在社会化管理服务中功能得到放大,更能使市城建档案的管理服务开发利用的功能在城镇化建设中能有效向乡镇(街道)、村(社区)释放和辐射功能。

2.1设置一级(A级)网格

(市、区)现有的城建档案机构为一级网格。要依托原有人才、装备、技术保障、信息化系统、平台服务系统等优势,以适应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信息系统升级扩容,向城乡一体的路(高架)、桥(高架)、水,电、气、地下建筑、隧道以及绿化景点、景观景点等各个有关城建领域全方位拓宽延伸,建立起综合性的城镇(乡)一体格局的城建大档案,形成利用服务内容丰富的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扭转以往行业块块多、小而散的城建档案管理服务条块现状。

2.2设置二级(B级)网格

乡镇(街道)要建立为二级网格城建档案科(室)。努力适应城镇化建设对城建档案管理、开发利用的需要,接受(市、区)城建档案管理服务利用功能的拓宽延伸和辐射,实现城(镇)乡的有效对接,担当起城建化建设赋予的职能。在二级网格内建立的城建档案科(室),其机构性质可以是乡镇(街道)内设的独立的科室,也可以是(市、区)城建档案馆的派出机构。为了使一、二级网格在业务上达到规范统一,同时便于管理,二级网格内的城建档案科(室)作为双重领导的派出机构比较妥善,在业务上接受上级城建档案部门的领导,在行政上接受乡镇(街道)的领导,既可以加强行政领导,便于工作的开展,又可以对其业务工作加强领导,实现城乡建设档案业务工作一盘棋。其职责有别于(市、区)档案部门:负责辖区内城建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社会单位、项目建设和监理单位、广大群众对城建档案的法制意识;深入项目建设、施工、监理、企事业等社会单位,对城建信息资料收集、整理、移交等业务工作开展指导和监督;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基本整理、及时移交上级城建档案部门;向社会单位、村(社区)等基层单位、群众提供城建档案信息的查询服务。为了使乡镇(街道)管理服务功能得到有效释放,还要为本级和村(社区)培训专业人才,配备适应功能需求的专业人员,配备和(市、区)功能相匹配的信息化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和许可条件在村(社区)中心服务圈设置窗口服务平台,实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收集最大化、信息化服务最大化、利用价值最大化、便民服务区域半径的最小化。

2.3设置三级(C级)网格

在乡(镇)的村、城镇社区建立城建档案管理服务保障站。形成覆盖城乡一体的“三级”(A、B、C)网格,从而在城镇化建设为社会单位、基层单位提供城建档案优质的管理和服务,并缩小其半径服务圈。笔者认为:在农村(村)社区服务中心,城镇社区服务中心,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建立的城建档案管理服务保障站,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上级档案部门建立起统一的信息化系统、网络服务平台,这是在城镇化建设中,实现城乡一体城建档案“三级”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和运行体制机制的重要一环。

农村(村)和城镇社区是最基层的组织单元,是在城镇化建设中实现城建档案城乡一体化管理服务的第一站。他们和社会单位、百姓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在他们脑中、心中、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可收集、有利用价值的城建、古建筑、古村落等城建档案的信息资源,假如这些信息资源能得到充分的收集、开发利用,势必将在城镇化建设中有力推动城建档案事业的大发展,信息资源的大扩容,信息数据大扩盘,信息容量的大升级。因此,在农村(村)和城镇社区,建立起第“三级”(C级)城建档案网格,对城建档案综合性的开发利用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也说明城镇化建设给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良机。

3.城建档案网格化数字信息平台

城镇“三级”网格化的建立,为城建档案的收集、管理、开发、服务利用提供了一个有效运行的体制机制,为城建档案在城镇化建设中实现城乡一体化,为实现其利用价值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三级网格化运行的体制机制要体现便民和服务基层的宗旨,要体现城(镇)乡一体,要体现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这就要求在网格内搭建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化服务管理,此为城建档案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建立的数字信息平台应使系统要成为能及时升级、扩容、更新、信息、提供最新查询、利用服务项目,并能对三级城建档案部门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工作,实现动态监测、绩效考核的等综合性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扫描技术、声像技术和多媒体等技术实现。在城镇化建设中城建档案的管理、开发、利用、服务,通过A、B、C“三级”信息网格化系统,达到服务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通过在城镇化建设中对城建档案工作的调研和实践,笔者认为:作为地级市以下的(市、区)和乡镇(街道)、农村(村)和城镇社区,是城镇化建设中城建档案“三级”管理服务网格的责任主体、是组织实施的执行主体,从而形成城(镇)乡一体管理服务、开发利用的“三级”网格信息化系统和运行的体制机制。这是城镇化建设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4.结语

综上所述,城乡网格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科学的城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城镇化的发展建设,还对社会单位、企事业单位等有积极作用。本文就城建档案城乡一体网格化模式进行了思考,期望能为有关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科]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6

一、“互联网+”的提出与内涵

2015年3月5日,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通俗地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要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的经济社会生活进行深度融合,在科技创新中不断赢得新发展。其中的关键是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能使这个“+”变得有价值、有意义。也正因为此,“互联网+”被人们认为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业态、新形态,是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演进。

二、“互联网+”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倒逼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对传统行业产生重大影响,起到变革的作用。对于企业档案信息化档案管理而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起着重要的变革作用。一方面,“互联网+”是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现代化步伐、提升档案信息化系统整体功能的重要机遇,但另一方面,当前企业档案管理还处于相对传统和保守的阶段,“互联网+”也使得档案信息化建设面对诸多挑战和问题。具体来讲,当前企业档案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互联网+档案信息化”的思想认识不深,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部分企业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在信息化建设中表现出消极态度,反应迟缓;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工作机制不完善,特别是在“互联网+”战略背景下,部分企业把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看成是底层操作人员,没有花大力气培养懂技术、会操作的专业人才队伍。

(二)软件、数据格式不统一

无规矩不以成方圆。企业档案数字化软件的使用,需要统一标准、统一指导,但一些公司和企业在档案管理中盲目上马,各自为战。例如有调研表明,河南省范围内使用软件公司有量子伟业、上海中信、北京盛赞、清华紫光、新锐英城、世纪科怡、东方飞扬、泰恒、简帛、中信外包等20多家,个别名义上是公司,实际是一年至两年的商,甚至是一人公司。各软件公司开发的软件往往具有自定义数据的功能,再加上各单位情况不一致,上级部门没有统一数字化前的格式,造成了软件、数据格式的不统一。同时也造成主管部门接收所属单位的电子档案时,档号字段也没有著录,不能挂接,最关键的是公司倒闭将会引起更大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信息化建设平台落后,多以纸质形式保存档案,不便于查阅和共享

受“白纸黑字,立此为证”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企业在档案管理中一直以来都是重点关注纸质档案。按档案管理的要求,纸质档案保存环境要求较高,要求温度、湿度适宜,防潮、防蛀,而且纸质档案体积庞大,保管需占用一定空间,随着时间推移,需要较大的专门档案库房来进行存放,不经济。

也正是在纸质档案管理的形式下,一些档案不便于查阅和共享,使用率低,价值降低。因为纸质成果在后续借阅时,要通过档案管理员先进行原始的检索、查阅,查询其保存准确位置后再进行借阅,费时费力,档案利用率低下。

(四)档案整理质量不高

目前有些单位早期的档案本身整理就有问题,如页码漏编、跳号;题名拟写有误、过于简单;文件装订倒装、排列有误;页面破损等,这样扫描著录的电子档案也是错误的。

(五)数字化有泄密隐患

一是数字化前没有进行整理鉴定,有可能造成网络泄密;二是数字化企业人员的不确定性及电脑硬盘的失泄密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管理、监管不到位,后期服务、版本升级、黑客攻击等都有泄密隐患。

三、基于“互联网+”的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也给我们的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由此,我们需要基于“互联网+”思维,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互联网+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策略。

(一)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互联网+”企业档案信息化技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培养应用型人才和青年档案信息化人才放在第一位,这是档案信息化的成功之本。 培养大量既懂档案业务、企业管理,又熟悉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复合型、多层次的专业队伍,优化人员结构,这是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企业档案信息化工作的人力保证。

(二)加强企业档案电子化、信息化平台建设

企业档案电子化、信息化平台是“互联网+”企业档案信息化技术的基本条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企业档案所有的原始资料一般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编制、处理,都存在电子媒介。即使是有关审批、签字的资料以纸质形式存在,也完全可通过数据处理技术变成电子文档。因此,建立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从而为企业档案提供快、准、全的信息。

(三)统一软件、统一格式

最好是国家研发统一的软件、统一的标准进行数字化,根据各地情况的差异,选择一些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数字化企业,根据国家档案局的统一标准,进行数字化处理,这样有利于后期升级、连接和管理,便于档案人操作。

(四)严格管理,加强责任心,使保密制度落到实处

其一,要求数字化外包公司在承揽数字化期间,业务经理和工作人员不能调换,以制度管理所有人员;其二,数字化后的软硬件外包公司不能携带走,并且必须签订违约或破产后软件高端运行协议;其三,数字化前对档案必须进行鉴定,分别进行编号、扫描等处理;其四,网站的平台构建完成后,就要进行内容的录入和完善,这个工作也将成为档案部门的日常工作。因此严格计算机、互联网管理保密制度,在技术层面:部署网络版杀毒软件,硬件防火墙,配备或培训合格的网络管理员;在制度层面:建立严格的安全制度,杜绝非法操作;在管理层面:经常维护、定期升级、及时发现潜在问题,防止黑客病毒侵袭等。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无论是生产还是管理,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企业积极探索“互联网+”档案信息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非网络化、电子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技术含量,但在实际的管理实践中仍然面临着人才队伍不足、标准不统一、格式不规范、信息化平台落后等突出问题。因此,基于“互联网+”背景,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为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7

二、总体目标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实际,以“抓环境·促提升”为目标,建立健全覆盖,科学、规范、高效,以服务为主的劳动保障监察监管体制;充实一线监察执法力量,细化落实网格监管责任,按照上级有关要求,以街道和社区(村)为基础,划分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在街道设立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在社区(村)设立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站,并建立企业监察协管制度,将各用人单位全面纳入网格监管范围,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依据全“金保工程”网络,建立涵盖的劳动保障监察网络体系,利用就业和社会保障基层平台与劳动保障监察网络管理平台,建立用人单位劳动保障信息数据库,实现对用人单位信息的及时准确采集、对用工行为的科学动态监管和对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超前预防与化解;进一步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系统的升级改造,建立统一规范、高效便捷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信息联动和监控管理平台,完成劳动保障监察由信息资源数据库型向适时监控管理型的转变。

具体目标:各街道在年9月底,制定完成本区域(含经济区)“两网化”建设实施方案;年12月15日前,完成本辖区(含经济区)网格划分,开展用人单位信息采集,建立用人单位纸制档案;年12月15日前,街道、社区(村)全部实现“两网化”管理。

三、主要内容

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的含义。根据劳动保障监察管辖规定,按照管辖区域内用人单位的数量和监管难度,依托就业和社会保障基层平台,以街道、社区(村)为基础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一网格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劳动监察工作人员与协管员,明确职责和任务,负责实时采集和监控网格内用人单位招用工、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劳动条件、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信息及情况,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明确、跟踪及时的覆盖城乡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网。

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的含义。在网格化监察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汇集用人单位用工信息,建立用人单位用工信息数据库,同时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开发的劳动保障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标准基础上,整合开发运用具有信息共享、数据比对、动态监控、分类监管、统一受理、统计分析、预警预测等主要功能的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平台,实现管理信息化、执法规范化、监管统一化,进一步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

四、具体措施

(一)成立组织。成立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刘克武同志任组长,劳动局局长邹义顺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管领导、农民工维权监察大队大队长,街道主管主任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劳动局,负责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及日常工作协调处理。

(二)落实机构、人员、车辆。按照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要求,将现有街道、社区(村)划分为68个网格(其中街道3个、社区25个、行政村40),即每个街道为1个一级网格、每个社区(村)为1个二级网格。每个街道成立1个劳动保障监察中队,配备2名劳动保障兼职监察员,劳动保障监察中队中队长由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部门科长兼任;每个社区成立1个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站,配备2名劳动保障监察员(其中1名为协管监察员);每个行政村成立1个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站,配备1名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劳动监察协管员可内部调剂公益性岗位等人员解决。

(三)建立企业劳动监察协管制度。紧紧围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这条主线,不断创新维权方式,采用“前置预警”的方法监测企业可能出现的拖欠工人工资等违法行为,在企业工会组织中聘请劳动监察协管员,通过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缓解劳资矛盾,尽力把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经费保障。各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工作经费由财政列入年度预算,每个街道标准为每年50000元,并要确保专款专用。

(五)建立网格。在范围内建立街道、社区(村)两级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其中:一级网格的划分以街道为单元划分,共划分3个一级网格,各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业务管理隶属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接受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的业务指导和工作检查。二级网格的划分以社区(村)为单元划分,共划分65个二级网格,社区(村)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站业务管理隶属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接受所在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的业务指导和工作检查。

(六)搭建网络平台,采集监察信息。劳动局为推动软环境建设,搭建劳动监察网络平台,全面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水平,现正在开发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系统软件投入使用后,可优化劳动保障管理工作流程,将企业劳动用工备案、工资基金管理、集体合同管理、书面审查、劳动监察管理、劳动工资表报等相关业务纳入系统管理,简化办事流程、减少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可整合相关信息资源,完善报表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可靠依据。届时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各街道、社区(村)可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保障监察信息采集标准,按照“一户一档”方式采集网格内用人单位的用工等信息,建立网格地域内用人单位遵守和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逐步形成用人单位网格化管理数据库,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

五、工作职责

(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职责

负责内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具体职责是:

1.制定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标准和实施方案,并对“两网化”管理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考核;

2.设立街道劳动保障监察管理网格,指导街道设立社区劳动保障监察管理网格;

3.负责对内网格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上岗培训、工作部署和业绩考核等;

4.负责协调落实两级管理网格的工作人员、办公经费、各项待遇以及工作设备和办公设施;

5.负责辖区内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和日常维护;

6.建立辖区内全部用人单位劳动保障监察电子信息档案和基本信息数据库。

(二)街道劳动保障监察管理网格职责

1.设立本辖区(含经济区)内社区(村)劳动保障监察管理网格;

2.负责劳动保障兼职监察员和劳动保障监察协管监察员的管理;

3.为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提供必需的办公条件;

4.建立本辖区(含经济区)内用人单位劳动保障监察电子信息档案;

5.对本辖区(含经济区)内用人单位遵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并上报有关情况;

6.协助、配合上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辖区(含经济区)内用人单位开展日常巡查、专项检查等工作。

(三)社区(村)劳动保障监察管理网格职责

1.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

2.反映、传递辖区内用人单位违法信息和劳动者的举报、投诉;

3.及时采集和维护本辖区内各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基本信息档案,全面掌握各用人单位在用人管理、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方面遵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情况;

4.开展辖区内日常巡查、书面审查的实地核查、专项检查、案件调查处理、取缔无证无照经营等监察业务;

5.对辖区内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进行动态管理;

6.协助、配合做好上级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开展有关工作。

(四)企业协管员劳动保障监察管理网格职责

1.及时向本企业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

2.向企业工会反映、传递本企业内用人单位违法信息或员工的举报、投诉,力争将矛盾化解在企业基层内部。如果内部确实无法协调处理,应及时向劳动保障监管部门反映帮助解决矛盾;

3.及时采集和维护本企业内的劳动保障基本信息档案,全面掌握本单位在用人管理、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方面遵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情况;

4.协助、配合上级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开展有关工作。

六、实施步骤

按照“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及时总结”的原则,分阶段完成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

(一)准备阶段(年8月)。制定“两网化”工作实施方案,划分网格,建立工作机构,成立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全面推进全区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

(二)启动阶段(年9月至12月)。以两级劳动保障监察网格为平台全面启动“两网化”建设工作。积极做好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的招聘和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协管员的调剂,专、兼职监察员和协管员配备率分别达到85%、75%以上,协管员受训率不低于85%;全面启动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网格化管理,完成建立网格、健全制度、划分区域、落实人员、明确职责等基础工作,确保30%以上的用人单位实现网格监管;按照里统一制定的信息采集样本,采集用人单位信息,建立用人单位纸质档案,网格用人单位信息采集率达到30%以上,同时,健全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完善实时监控的基本信息数据库。

(三)推进阶段(年1月至7月)。全面推进“两网化”建设工作。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确保80%以上的用人单位实现网格监管,专职监察员和协管员配备率达到90%以上,协管员受训率达到100%,网格用人单位信息采集率达到70%以上。建立网格用人单位电子信息档案,建立用人单位网络化管理信息数据库,初步搭建“两网化”建设管理平台。

(四)健全阶段(年8月—年11月)。要全部实现对用人单位的网格监管,配齐专职监察员和协管员,健全网格工作平台,网格用人单位信息采集率达到90%以上。健全网格电子信息档案,建立用人单位网格化数据库,运行使用劳动保障监察管理系统,进一步健全“两网化”管理工作制度,确保“两网化”管理工作规范运行,90%以上的网格信息实现、区、街道、社区联网,并落实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

(五)完善阶段(年年底前)。全面实现、、街道、社区(村)四级联网;完善网格电子信息档案及“两网化”管理配套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提高监管效率,实现“八到位”,即“网格划分到位、设施设备配套到位、监察协管人员到位、资金来源保障到位、信息采集监控到位、信息系统建设到位、规章制度建立到位、执法服装统一到位”,全面完成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工程。

七、工作要求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8

1.2网格计算

1.2.1网格是一种技术,基于网格的问题求解就是网格计算。狭义的网格一般被称为计算网格(ComputationalGrid),即主要用于解决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的网格[4]。网格计算的目标是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以指导行业和企业中各个部门的资源进行行业或企业整体上的统一规划、部署、整合和共享,而不仅仅是行业或大企业中的各个部门自己规划、占有和使用资源。这种思想的沟通和认同对行业和企业至关重要,它的实施是一个根本性的系统决策,将提升或改变整个行业或企业信息系统的规划部署、运行和管理机制[7]。为了达到多种类型的分布资源共享和协作,网格计算技术必须解决多个层次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制定网格的标准,将Internet从通讯和信息交互的平台提升到资源共享的平台。目前并行计算、分布计算中间件等现行技术研究目标和网格计算技术目标有较大的差别,远远没有解决多组织之间资源的共享问题,以及广域范围的多系统之间联合处理和计算等网格计算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网格计算技术研究具有独特性、紧迫性和挑战性。

1.2.2GlobusToolkit4。Globus项目是目前国际上最有影响的网格计算项目之一。目前,Globus项目把在商业计算领域中WebService技术融合在一起,不仅仅局限于科学计算领域,而且能够对各种商业应用进行广泛的、基础性的网格环境支持,实现更方便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从而对商业模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Globus对信息安全、资源管理、信息服务、数据管理以及应用开发环境等网格计算的关键理论和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开发出能在多种平台上运行的网格计算工具包软件(GlobusToolkit),能够用来帮助规划和组建大型的网格试验和应用平台,开发适合大型网格系统运行的大型应用程序。

1.3网格的特点

1.3.1网格是通过各种综合计算机、数据、设备和服务等资源的公用基础设施。随着网格技术逐步成熟,建立地理分布遍布全国或世界的大型资源节点,集成网络上的多个资源,联合向全社会按需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类似于电力网格,电网中的电力资源来自何方、使用什么原料发电的、采用哪种传输方式等,人们都可以不关心,也无需知道。但当需要使用电力时,只要把电器的标准电源插头接入标准插座就可以了。网格,这种特殊的基础设施,将使用户如同今天人们按需使用电力一样,无需在用户端配套大量的全套计算机系统和复杂软件,就可以简便地得到网格提供的各种服务。

1.3.2网格与因特网的区别[5]。网格的出现实现了网络的完全共享,通过众多结点计算机整合而成的“超级计算机”的协同工作,网格就能非常方便、迅速、准确地完成各种复杂的科学计算任务。因特网只是通过网页的形式把全球计算机联为一体,各个机构和公司可以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为用户提供相应的信息,但用户必须通过一定的网址或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且找到的信息往往是重复繁杂的。网格的体系结构将比因特网更能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网格则是把这些计算机上的所有资源和知识孤岛联为一体,在逻辑上就像一台机器。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网上的各种资源,就像使用自己计算机上的资源。因特网通过网页为用户提供共享信息,或者通过专门的FTP网站共享部分软件等资源,但其适用范围却很小,而网格能够共享的资源范围则可以无限大,它包括网络服务、应用软件、数据、信息、知识以及计算机、雷达、家用电器等设备和仪器,并具有面向用户和透明性的特点,用户可以在不考虑资源物理位置的情况下,通过网格来方便的使用这些资源。

2基于网格技术的农业信息共享平台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农业信息化奠定了基础。随着计算机和GIS等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宏观管理中,以及现代的集约式精细农业发展,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都将逐步应用于农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精细化、自动化、远程化和虚拟化[8]。目前网络带宽成为信息高速传输的瓶颈,机器性能成为快速与大容量计算的障碍。网格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将网格技术引入农业领域会极大地促进农业中诸多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农业信息化质的飞跃。网格技术的巨大优势是比较明显地降低建立网站和提供网络服务的成本。农业领域是一个多行业、多部门、分布广泛的大社会,农业信息网格平台建设意义深远、工程浩大,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软件和网格组织[9]。网格的许多平台和资源都是共享的,它将分布在各地的计算机、数据、信息、知识等组织成一个逻辑整体,在此基础上运行各自的应用网格,提供各种一体化信息服务的信息基础设施。农业网格可以分为农业信息网格、农业科技教育网格、农业技术推广网格等。农业信息网格把各省农业信息网、地区县市农业信息网整合起来;农业科技教育网格把国家农业科技网、国家农业教育网、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网、各农业院校网、地区县市农业科教网整合起来;农业技术推广网格把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网、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网、地区县市农业技术推广网整合起来。在信息网格中,资源被统一管理和使用,用户可以通过网格操作系统透明地使用整个网络资源。网格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智能信息平台,创建一种基于因特网的新一代信息平台和软件基础设施。在这个平台上,信息处理是分布式、协作和智能化的,用户可以通过单一入口访问所有信息,而不是像目前的因特网那样,用户需要自己在成千上万的网站中去寻找合适的信息。农业网络共享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联互通、协同工作,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3基于网格技术的农业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

网格的建造必须遵照一定的原则来进行,否则就很难把网格建好。农业科学数据经几年的运作,已初具规模。当前,我国可以在已有涉农网络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服务网格的农业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议平台的建设由点及面、逐步推广,充分利用Globus等成熟网格开发平台,降低研发风险。农业信息服务网格构建研究,将为农业网格构建提供经验,并培养、造就一批农业网格研究、开发人才。

3.1平台框架模型

为基于服务网格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共享平台框架。该框架符合OGSA阐述的结构,并在该基础上进行了扩展,使之成为符合农业信息化服务共享要求的框架。

3.1.1网格安全基础设施:主要处理安全认证和异常管理功能。安全认证主要包括对服务的调用和访问必须经过授权和验证以及对传递的消息和数据进行加密解密操作。网格资源分配管理:主要负责解析客户端的请求,然后完成对资源调用请求的分解处理、对任务的调度处理以及对调用任务的管理工作。网格服务部署:主要负责对的网格服务进行描述,以便其他节点可以发现该服务。由于网格的动态性,该部分必须动态地更新本地节点提供的服务。服务目录管理:主要完成对网格环境中信息地发现、注册、查询、修改等功能,为客户端提供对网格环境的一个真实、实时的动态反映。

3.2实施步骤

实施基于服务网格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共享平台要突破许多障碍。一些是技术上的,另一些是非技术的,涉及到管理、体制等问题。因此,实施如下策略是必要的。

(1)从所有涉农网络机构中选择一两个来构造一个样板,采用Globus计算工具包软件开发农业信息化网格服务共享平台。其他涉农网络机构遵照Globus协议规范接入即可,无需增加硬件设备,可以降低投资风险。主要需要解决各种技术和非技术问题,并展示出实施网格后的得与失。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9

近年来,随着网格应用的不断深人,基于Web Service的网格技术已得到快速发展。目前,通过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WSDL ( Web服务描述语言)、UDDI(统一描述、查找和集成)、WSFL ( Web服务流语言)及BPEL4WS ( Web服务的业务流程执行语言)等开放协议和标准,Web Service提供了面向互联网应用的统一服务注册、发现、绑定和集成机制。开放的网格服务体系架构知en Grid Service Architecture,简称(SSA)在Web服务的基础上,利用开放式的网格服务基础结构(OGSI)的核心接口,解决了虚拟化服务间的互操作问题,极大地增强了网格协议和服务的互操作性,使网格应用突破科学计算的局限性,而向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领域扩展。

OGSA把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程序、数据库等抽象定义为服务,通过统一的标准接口(包括GridService,NotificationSource, NotificationSink. Registry, Factory,PrimaryKey, HandleMap)来实现服务发现、动态服务创建、服务生命周期管理、消息订阅、通知发放等功能,并对网格资源实施管理和共享。

OGSA的虚拟组织将各种资源包装为服务,通过建立一个注册服务和一个句柄映射服务,将服务到注册中心。网格用户通过注册服务访问注册中心中服务工厂的信息和已经创建的服务实例信息,再通过请求特定的服务工厂创建的一个实例,并按照服务接口的描述将数据传递给该实例,从而享用网格的服务功能。

2基于OGSA的空化伯班网格设计

文化信息网格是以网格技术为基础,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依托,基于宽带传翰和海量信息组织、Web Serv-ices等技术和网格基础支撑环境的多层次的文化信息应用平台,是进行文化信息生产、传播及服务的信息基础设施。

2. 1构建文化信息网格的技术需求

(1)文化信息资源集成与管理。通过实现对分布式、松散祸合的组织结构中共享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的管理,从而进行资源的组织、规划、协调和调控。

(2)协同工作支持。在虚拟信息组织间提供相互合作的平台环境,协调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

(3)构建以“服务”为中心的信息体系。构建具有高科技、专业化、社会性和公共服务功能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

(4)共享资源维护与安全控制。为实现共享资源的、删除、修改等安全化操作提供支持。网格安全管理贯穿系统所有层面,包括资源认证、资源访问控制、用户身份鉴别、数据传翰、安全管理等功能。

2. 2文化信息网格框架与功能模块

参考OGSA体系,文化信息网格的框架体系设计为5层结构,自下而上包括资源层、构造层、连接层、汇集层及应用层等5个层次,各层之间相互关联,上层可以调用下层的功能和服务,形成了从信息获取、传输到管理、共享、应用的完整体系。其主要功能及特点如下:

(1)资源层。这是网格应用的基础,由各种抽象的资源组成,包括主机、存储设备、仪器设备等物理资源,网络带宽、程序软件、服务应用等逻辑资源、信息资源、用户资源、计算资源等。

(2)构造层。这是面向服务应用的关键,其作用在于解决各类资源的协同与共享问题。根据被封装的业务功能与服务对象,通过Web服务接口描述其共享能力,支持网格服务管理机制。其核心包括资源服务、信息管理、网格系统监控、安全控制等。

(3)连接层。这是处理通信与授权控制的核心协议层。实现构造层各种资源间的数据交换、授权验证、安全控制。采用基于公钥的网格安全协议,提供一次登录、委托授权、安全方案整合、基于用户信任关系等功能。

(4)汇集层。这是汇集资源层的受控资源,提供协调管理的中心。其提供资源分配、目录管理、负载控制、资源监控等功能,具有跨资源集合的交互协议和服务,协调多个资源间的协同作业。

(5)应用层。这是网格应用具体实现层。通过用户代码和网格调用两部分,应用层调用网格各低层提供的服务,如资源管理服务、数据访问服务、资源发现服务等,实现资源共享服务。

文化信息网格是一个松散辆合的系统,它基于当前的互联网及将来的高速传输网,为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完整的网格服务支撑平台。它对文化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屏蔽网格资源的异构性与动态性,为用户提供高可靠的、安全方便的透明网格服务,实现基于网格开发环境,通过网格门户而进行信息、资源、服务、安全的统一管理。文化信息网格管理平台逻辑功能设计如下:

(1)网格门户。为网格应用提供基于Web的统一用户界面,用户通过服务门户选择服务应用、提交任务,并在任务执行结束后,通过网格浏览器得到可视化的结果。

(2)信息管理。负责收集网格系统各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3)统一管理。完成通用的网格服务功能。通过对服务、数据、作业、域管理等的服务抽象,统一实现网格服务的与运行。

(4)安全管理。这是网格运行环境的基础支撑系统。其保障网格中分布式资源的有效、一致、安全的管理与共享,提供面向异构环境、跨自治域的安全系统集成框架及安全控制策略,包括用户认证、资源、服务授权、加密传输等。

2. 3文化信息网格的运行机制

2. 3. 1网格服务运行环境

文化信息网格遵循OGSA开放网格服务体系和OGSl,网格服务的实现基于Globus Toolkit3。OGSA体系结构将网格中所有的软件、硬件、存储和网络等资源抽象于服务的形式,通过服务屏蔽资源之间的差异,为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奠定基础。

2. 3. 2聚合目录的分层发现机制

依托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成功实践,本人设计了层次化网格模型:即建立部级网格中心节点,其下设立各省级信息中心分节点,再辐射至市(县)级基层节点,构建树型的结构模型。

在树型网格系统中,网格节点的结构具有自相似性,所有网格节点的内部逻辑结构相同,实现从上至下的统一管理。父网格节点开发环境可调用子网格结点开发环境,各个网格节点的功能从树型结构的底层向上汇集,网格中心节点具有所有子网格的功能。不同的网格节点可通过统一的管理层进行相互调用,子网格完成各自系统功能,所有负载并不向上聚集。信息服务的调用只存在于上下级的网格节点之间,子网格与子网格之间通过父网格的信息交互完成。

采用层次模型的树型结构,通过部级网格中心节点的全局控制,使网格系统具备了完整性与统一性;各个区域用户可优先使用本区域的资源,体现了文化信息网格的区域性;每层的网格节点可扩展自己的网格子节点,使系统具有了扩展性。

2. 3. 3网格服务示例

在基于OGSA的网格服务中,服务请求者请求服务工厂构建服务实例,每一个服务实例都有一个GSH(Grid Services Handle,网格服务句柄)作为系统中的唯一标识。如果服务请求者需要与服务进行通信,它就将GSH解析为一个GSR (Grid Service Reference,网格服务引用),然后用它与工厂创建的服务实例进行联系。当服务请求者想要销毁这个服务实例时,它可以显示调用一个销毁操作,或是简单地依赖OGSI内置的基于生命期的垃圾回收机制。下面以资源检索为例,说明网格服务的实现原理:

基于OGSA的一切都为服务的思想,可将文化信息网格中的检索服务包装为3个部分:资源检索服务、资源提供者、资源检索服务工厂。

(1)资源检索服务。为屏蔽不同资源检索的不同实现方式,定义3个端口类型:GridService, SearchCodePort-Type和ManipulationPortType。

" SearchCodePortType”用于启动检索服务应用程序,并监侧状态,负责通知操作。在此端口下,定义两个操作:① ExtractSearchCode( ):对资源检索应用提供统一的方法与调用,并监测进程的状态,其参数的返回值与资源检索主函数相同。SearchingInstanceStatus:记录资源检索的状态信息,提供实时的状态通知。 " ManipulationPortType.包装T资源检索服务的操作方法,此端口下,定义两个操作:① EndJob( ):终止检索进程。Rerur lob( ):重新运行检索进程。

(2)资源的提供者。定义ResourceProvider端口,用于把不同的资源包装成统一的形式。以模块化的形式动态载人,实现SearchCodePortType, SearchingInstanceStatus的具体操作,生成不同实现的资源检索服务实例.。

(3)资源检索服务工厂。负责本节点的资源检索网格服务信息到注册服务。注册信息包括:工厂自身信息及资源检索服务信息。根据用户的检索需要,载人相应的资源检索提供者,从而生成针对性的资源检索网格服务实例。

下图以资源检索为例,诊释了资源检索网格服务的功能与流程。

①工厂注册服务信息。在启动网格服务环境时,资源检索工厂就会向服务注册中心所有的检索服务接口和调用描述信息。②服务请求者发现服务。服务请求者访问服务注册中心,查询是否有可用的资源检索服务,在得到确认后,通过工厂的网格服务句柄(GSH)与相应的资源检索工厂进行绑定。③服务请求者向工厂请求创建实例。服务请求者将包含了资源检索服务实例的类型信息的具体请求发送至资源检索工厂。④工厂创建资源检索实例。工厂解析请求,根据创建的服务类型要求,查询工厂配置文件,找到这个服务类型所对应的操作提供者,再将其实例化后,载人到生成的资源检索服务实例中。⑤工厂返回创建完成的资源检索服务句柄给服务请求者。工厂将此资源检索服务实例的网格服务句柄返回给服务请求者。⑥服务请求者调用服务请求执行检索操作。服务请求者在收到资源检索服务实例的网格服务句柄之后,向资源检索服务实例发出执行检索请求,并持续发出Keepalive消息保持存活,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异常,服务请求者就会调用SearchingInstanceStatus的操作终止运行或重新检索等.检索结束后,检索服务实例会即刻通知服务请求者,完成一次检索服务过程。

2. 3. 4文化信息网格虚拟组织间的资源共享

在文化信息网格基层节点的本地基础服务中,用户接口可构造成一个Registry,一个或者多个Factory,一个HandleMap句柄映射服务.在此简单的运行环境中,每个Factory在Registry中记录,用于客户端发现可用的Factory。当一个Factory收到客户端要求创建网格服务实例的请求时,Factory就会激活相应的运行环境的接口来创建新的实例,并且斌给它一个句柄,使用Registry注册该实例。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10

FTTH作为有线接入网的终极发展目标,是电信运营商为客户提供高带宽、多业务接入的基础网络设施。作为FTTH基础承载网络,无源光网络ODN 部署是接入网络全光纤化演进的重要环节,逐步实现ODN规划和建设的全过程精确化管控,是FTTH快速、稳步、合理推进的基础。

网格全息协同系统实现了ODN网格布局架构分OLT局站、光交接箱、光配线箱三级网格的层级管理,并连续两年成功地应用到安徽电信ODN专项规划和FTTH建设、宽带提速指标管理中,为安徽电信健康、可持续地推进光进铜退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网格全息协同系统IT架构

1.1功能框图

网格全息协同系统架构分为数据应用和生产系统两层。地理信息、建筑物等信息的管理,网格的划分,网格的客户、产品、能力等均通过ODS-B、DOS-O向EDW提供数据。在数据应用层,根据各客户群、建设、运维等实际工作需求,从EDW提取关联数据,形成不同的应用数据集市,供各应用部门相关系统调用。具体功能框图如图1所示。

1.2 数据流向

网格全息系统具有统一的数据流向,如图2所示。

①B、O、M 统一汇集至EDW

ODS-B ->EDW:客户、产品、计费信息、逻辑网格数据

ODS-O ->EDW:设备、标准地址及其覆盖关系、物理网格、建筑物、开通保障信息

ODS-M ->EDW:组织架构、人员信息

②EDW建立网格、地域、客户、产品、能力等之间关系

③在EDW基础上建立网格数据集市

2 网格化规划方法在ODN规划中的应用

基于网格的接入光缆网及ODN规划主要包含新建区域数据调研、现状分析、网格规划、光缆规划、分年度项目排序等环节。

具体实施步骤如图3所示。

2.1 新建区域数据摸排、网格录入

由于网格全息系统与管线资源系统是保持同步的,因此,基本上不需调研现网能力、建筑物现状、现有用户分布等信息。对于系统中没有的驻地网、商务楼宇等信息需要进行调研、收集和整理,并且以“新建区域网格”的形式录入到网格全息系统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基础信息的收集及录入如图4所示。

2.2 现状分析

在网格全息系统中对现有语音用户、ADSL用户、用户密度、光电缆能力承载能力、现有管道和杆路路由等进行分析。

分析内容如图5所示。

2.3 网格规划

网格规划主要指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网格全息ODN模块功能绘制光配线箱网格、光交接箱网格和OLT网格,并填写网格属性、设置网格内节点设备(网格主设施)。

考虑到每个OLT局站覆盖多个光交接箱,每个光交接箱又覆盖多个光配线箱。为确保各类网格覆盖范围的一致性,ODN网格规划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1)光配线箱网格规划:光配线箱的设置主要取决于用户分布、管道(杆路)路由和光缆设施现状,与OLT局站、光交接箱的设置无关,因此,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首先进行光配线箱网格的规划。

2)光交接箱网格规划:光交接箱的设置主要取决于附近的光配线箱位置、对主干光缆纤芯需求和现有光交接箱情况,与所属OLT局站的设置无关。因此,在完成光配箱规划的基础上,由数个光配线箱网格合并生成光交接箱网格。

3)OLT网格规划:OLT网格规划主要取决于各种局所现状、覆盖距离、用户规模。在完成光交接箱规划的基础上,由数个光交接箱网格合并生成OLT网格。

网格规划的步骤如图6所示。

2.4 光缆规划

在OLT局站、光交接箱、光配线箱三类网格及设施规划完成后,结合现有管道、杆路路由以及现有光缆情况,规划新建主干光缆和配线光缆。光缆纤芯数按照网格内住宅套数和现有语音用户数测算,光缆长度按照管道、杆路路由长度测算。

光缆网规划示意图如图7所示。

2.5 分年度项目排序

ODN目标网规划完成后,规划人员与市县分公司管理人员共同对目标网规划的OLT局站、主干光节点、配线光节点、FTTH覆盖目标、行政村节点等具体项目进行分年度项目排序。

3 网格全息系统在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3.1 网格全息系统纳入日常管理,形成闭环的项目管控

ODN规划结束后,规划成果将保存在网格全息系统中,既可以指导项目的实施,也可以提供规划后评估,形成规划-设计-施工-资源录入-规划调整的动态完善机制。

3.2 重点管控FTTH覆盖能力指标

通过网格全息“FTTH网格覆盖工单”的开发,电信运营商可实现对FTTH覆盖能力的项目级管控。具体步骤如下:

① FTTH工程竣工后,资源人员将数据录入管线资源系统。② 县/区级管理员点击完成FTTH覆盖区域对应的网格,发起“FTTH网格覆盖工单”,填写工程资料,上传设计和竣工资料。③ 市/省级管理员点击流程中的工单,通过查看工程资源录入情况、计划建设系统中项目状态、工程图纸等信息,审核该FTTH工程是否通过。④ 报表系统根据通过的FTTH网格,计算该区域形成的FTTH能力。

FTTH建设项目能力覆盖审核流程如图8所示。

3.3 支撑主动建设

利用网格全息系统,可以随时统计到各种网格的面积、建筑物数、电信用户数、铜缆线对数和占用数、光缆纤芯数和占用数、固话用户数、DSL宽带用户数、FTTH宽带用户数等。通过这些数据,后端建设管理人员可以分析现有能力对业务发展的满足程度,实现主动建设。

3.4 基于网格的宽带提速报表管控

通过开发基于网格的相关宽带提速报表,实现准确提取FTTH规模建设以来20M带宽能力指标、审核通过的FTTH覆盖区域(网格)内住户数、建筑物宽带能力预警等信息,对宽带满足情况进行有效地管控。

宽带能力提速及FTTH覆盖指标统计报表如图9所示。

4 总结

1)网格全息协同系统是一个协同推进的项目,需要市场、客户群、建设、运维、IT等部门深度参与,需要上层领导的充分支撑。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11

一、我市“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

“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工程,我市高度重视“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工作。“推进‘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动排查工作机制”是市委常委会2019年工作要点之一,我委每月均向市委汇报该项工作进展情况。

当前,我市已按照国家标准,划分X个网格,配备专兼职网格员X人,网格化服务管理覆盖率达100%。并认真落实《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实施方案》要求,建成X个镇(街)综治中心,

X个村居综治工作站。其中县一级综治中心可依托综治信息系统,对辖区内消防安全隐患进行受理、处理、督办、反馈;镇(街)一级综治中心升级改造全面推开,已逐步实现实体化运作,安全隐患排除是镇(街)综治中心的三大基本任务之一,消防可依托综治信息系统,将日常排查出的居民用电隐患、私搭乱建、高空拉线、乱堆乱放、消防设施损坏等问题建立台账,及时处理,实时跟踪,最终形成管理闭环。村居综治工作站进一步加强了网格化管理、安全隐患排除的工作力度。

二、网格化管理机制不断健全

近年来,我市建立健全了首问负责、联勤指挥、网格员日常巡查走访、信息收集报告等系列工作制度,加强对中心管理员和网格员的培训,做到镇街中心线上线下一体化处置、一体化运作。通过应用网格化管理机制,一是工作职责更加明确,我市基层消防网格精细化管理以镇(街)为基本单元,镇(街)主要负责总体领导和组织协调,定期开展指导、检查,组织实施辖区内的排查整治行动。镇(街)综治办负责发动巡防队员等综治力量开展日常巡查、宣传,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对一些违法案件及时移交派出所处理,实现了基层消防管理工作常态化。二是切实将工作责任落实到网格责任人,我市按照科学管理原则,每个城市社区网格规模为300户,农村社区为200户左右,缩小管理空间,固定管理范围,明确管理责任人,实现了网格管理服务精细化。三是推进业务专业化管理,实现管理力量前置化。就消防工作方面,(大)部分乡镇,已聘请专业的消防队员负责网格化业务,实现基层社会管理资源的优化前置。

三、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

我市依托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提高了消防安全管理过程中的信息获取、确认、处理、反馈速度,有效减少了信息与时间损耗,为消防工作争分夺秒。一是实现手机APP覆盖,做到管理流程扁平化。网格员可通过手机APP直接录入消防隐患信息,减少了从发现到处理所需的环节,创新了报送机制,提升了工作效率。二是建立隐患排查数据台账,实现消防隐患精细化管理。我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可实现消防隐患采集、追踪、处理动态化管理。在隐患类型中,对未配备灭火器材,灭火器损坏,安全出口上锁、遮挡堵塞疏散通道,加工、生产、仓储、经营场所在一起,出租屋、居民区从事生产、经营、储存危险化学品、爆炸品,小商店经营场所违规设厨房、无防火门间隔,“三小”场所违规住人等类目信息均有明细,基本实现火灾隐患类型覆盖。三是部门联动更加便捷。我市综治信息系统不但纵向上通向镇(街)、村(居)网格,更实现了横向上市、县(市、区)各部门的联通,公安、消防、安监等部门均有开放了相应的账号,通过联合管理,进一步提升了监管效能。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12

我们还可以对栅格的概念进一步解释,帮助我们对全球信息栅格理解。从空间拓扑上看,栅格是由一组纵横交叉的线连成的几何图,从物理存在上看,有提供电力资源的电力栅格、帮助判别地理位置的地图栅格、由各种交通工具和道路组成的运输栅格、描述高性能计算项目的分布式计算设施,称作计算栅格,计算栅格是分布式计算设施,将互联网上分散做各种资源(计算、存储、软件、信息、短识)连接起来,为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提供所需的服务。利用栅格可以共享资源、协同工作,栅格大小可以是单一的一个小组,也可以是项目的集群栅格,直至为地球上任何地点的用户提供服务,称为全球信息栅格。

栅格的定义是由美国的伊恩福斯特(Ian Foster)在1999年出版的《栅格:未来计算结构的蓝图》一书中提出的。Ian Foster是美国阿岗(Argonne)国家实验室资深科学家、美国栅格项目领导人。他为栅格所下的定义是:栅格是构筑在Internet上的一组新型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科技人员和普通用户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

2、栅格的时代背景

(1)开发全球信息栅格的原因。

在全球信息栅格之前,美国国防部已有C4ISR指挥信息系统,该系统为增强美军战斗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儿次较大的实战中美军发现该系统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

①C4ISR指挥信息系统没有实现全球网络化;

②C4ISR指挥信息系统没有实现对大量战场信息的加工;

③C4ISR指挥信息系统无法实现设备兼容。

(2)1999年9月,美国防部主管信息办公室首次提出“全球信息栅格”概念。

所谓全球信息栅格(Global Information Grid),简称GIG,就是由可以链接到全球任意两点或多点的信息传输能力、相关实现软件和对信息进行传输处理的操作使用人员组成的栅格化信息综合体。GIG是全球互连的,用于收集、处理、存储、散布信息并能根据作战单元、决策人员和支持人员的要求来管理信息的集合。GIG包括自有的和租借的通信与计算机系统以及服务、软件、数据、安全服务等其他获取信息优势所必需的有关服务,此外GIG还包括美国全国性安全系统。GIG为所有作战地点提供性能,它还提供了与联合部队、盟国和非国防部用户与系统的接口。

2001年9月,美国防部在《网络中心战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全球信息栅格网(GIG)”计划。该报告指出:“全球信息栅格网”是在全球范围内工作的一个超大规模信息系统,它能提供一整套增值功能来支援信息处理、存储与传送,并实现人网互动、网络管理、信息分发管理、信息保障等功能的最优化;这些功能“充分交织、融合,以实现大系统之互通”,以实时方式和真实图像向所有官兵提供全面的态势感知能力。根据美国防部的计划,到2010年GIG将初步建成,预计最终将于2020年建设完成。

“全球信息栅格”(GIG)就是一个将美军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感器网、计算机网和武器平台网联为一体的全球性信息化作战空间网。它能根据每个用户的需求,向其推荐信息和作战知识,为陆、海、空军和海军陆战队官兵提供数据。“全球信息栅格”将作为美军未来的数据中枢,《2020联合构想》的实现载体,是未来战争能否从以武器平台为中心转向以网络为中心的关键,是网络中心战的“神经中枢”。

“全球信息栅格”具有全球互联、终端对终端的信息传输能力,可应作战人员、决策层和支援人员的需要对作战空间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贮存和分发。“全球信息栅格”拥有向所有的行动地点(包括基地、机动平台、部署地点、兵营、哨所等)提供所需作战空间信息的各种能力。它可以通用作战图像的形式向作战部队提供战场态势信息。美军认为GIG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实现全球的信息无缝链接和信息共享,进而全面实现互操作。但美军也指出,网络中心战不是将战争移交给网络,它是通过GIG更有效地利用战场信息和战争资源使部队的作战能力得以最大的发挥。

全球信息栅格将把世界各地的美军指战员连接起来,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为他们提供联合作战所必须的数据、应用软件和通信能力,以获取信息优势和决策优势,支持“网络中心战”。

全球信息栅格包含三个交织在一起的组成部分:传感器栅格、交战栅格和信息栅格。传感器栅格可以被视为安装在信息栅格上的传感器的集合;交战栅格可以被视为安装在信息栅格上的射击武器的集合;信息栅格是一个信息环境,它提供通信、信息处理、信息贮藏和增值服务,以便用户能发现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换信息。

3、栅格的发展历程

GIG的发展与美军正在进行的新军事变革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战略需求的内在驱动和作战理论的有力牵引。1996年美军的《2010年联合构想》提出建立通用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2000年的《2020年联合构想》进一步指出“信息优势……可以通过发展全球信息栅格的概念来创建”。二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大力推动。研究、发展各种栅格是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栅格软件产品已经出现,各种栅格已呈现雏形,利用现成的商业技术和产品来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军利用栅格思想开发了数个先进的信息系统,以支持其指挥控制系统的能力。如1995年提出的高级战场信息系统构想和武士C4I系统;1998年提出的网络中心战理论,包含信息栅格、传感器栅格和射击器栅格。

内涵

1、从体系结构上看

GIG一改大多数C4ISR 系统纵向一条线或组网一个面的链接模式,按照联合作战体系结构,科学地联接成一体化的系统,建立栅格状的信息网系,以便从结构上为实现全球任意点、不同需求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环境条件。它很可能以开放系统互连模式的分层结构为基础,这种结构的优势在于能够使任何一层实现技术升级而不影响其它各层。

2、从系统组成上看

GIG将系统分为基础、通信、计算、全球应用和使用人员五个层次。基础层次包括体系结构、频谱分配、法规标准、管理措施等;通信层次包括光纤、卫星、无线通信以及国防基础信息系统网、远程接入点、移动用户管理业务;计算层次包括网络服务、软件管理、各类数据库和电子邮件;全球应用层次包括全球指挥控制系统、全球战斗支持系统、日常事务处理程序以及医疗保障系统等;使用人员层次包括陆、海、空、天军及特种部队等。

3、从技术体制上看

GIG包括了多种专用或租借的通信计算机系统和设备、各种软件(含应用软件)和数据,安全服务设备,以及有助于谋求信息优势的其他相关技术。

4、从处理程序上看

GIG可区分处理各类信息的优先等级。美军认为,信息交换需求应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在GIG中,信息交换的需求量依次为武器控制(约占 1/3),指挥控制(约占1/5),非战争的军事行动OOTW(约占1/5弱),战场防护,情报、侦察与监视,通信与计算以及勤务保障等。

特点

1、信息获取全球化

GIG是国防信息系统网的延伸和发展,是覆盖全球的军事行动信息采集和,不受地域、天候、时间的限制,真正可以实现“哪里有信息,哪里就能上网”,“谁要获取信息,谁就能上网”。

2、信息交换全维化

据有关报道,美国著名思想库兰德公司受美空军委托于2001年提出了一份研究报告,即《全球信息栅格:做什么?谁来用?》,提出了“局部提供全球共享”的思想。GIG可以把这种“全球共享”,通过全维、立体、多频谱、多节点的栅格化信息交换来实现,大大拓展了C4ISR的功能。

3、信息处理智能化

GIG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由“谋求信息优势”向“谋求决策优势”转化,变“四个任意”为“四个正确”,即: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以正确的形式传递到正确的接收者手中,同时压制敌方谋求同样能力的企图,从而将信息获取能力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科学决策能力和作战能力。

这种信息处理智能化的特点来自于栅格技术能生产知识的特性,这是与互联网的质的区别。互联网本身不创造或生产知识,人们都是先把信息或知识用其它方式生产出来以后,再放到网上,供用户查找。而栅格则能根据用户的要求自动地生产知识。在生产知识的过程中,高性能的计算机将起到关键作用。它把从数据源(传感器、贵重设备、数据库、信息库等等)得到的原始数据 ,运行特定的程序加工成信息和知识,供决策层使用。

4、信息设施兼容化

GIG与C4ISR的重要差异还在于,C4ISR主要是计算机与通信设施的联网,而GIG中既包含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栅格,也包含传感器栅格和武器平台栅格,强调从传感器到射击器的全程信息一体化兼容,实现任何能发送和接收“0”、“1”数字信号的设备均能与GIG相联,从而提升整体战斗力水平。

5、信息防护安全化

安全性是GIG实施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也是GIG关注的主要内容。美军对GIG信息保护的基本策略是多层设置、纵深防护。在网络、链路、计算机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维向都建立一套最低限度的防护能力。

体系

1、结构框架

GIG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包括所有军队专用的和租用的通信与计算系统,以及这些系统的各种软件、数据、应用、服务和保密业务。GIG框架分为5层,参见图1。GIG将通过强大的信息处理和无缝隙通信能力,为位于全球所有作战地点的美军基地、指挥所、武器平台提供所需的作战信息。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以正确的形式送交给正确的接收者,确保建立和保持完成联合作战使命所必需的信息优势和决策优势。

2、参考模型

GIG体系结构的设计与开发以通信和计算系统为依托,目标是将国防部范围内具有不同体系结构的各种信息系统综合集成为具有单一体系结构的系统,从而成为系统的系统 (system of systems) ,解决各类信息系统的集成和互操作问题。GIG体系结构可以从作战视图、系统视图和技术视图3个角度进行描述,参见图2。

发展措施

目前,美军的GIG还处于顶层设计阶段。为了进一步的整合,必须采取下列措施:

1、提高连通性

通过采用标准的保密和非保密的电话技术,话音连通性已经得到极大的改进。但是,目前的话音和数据几乎还是完全独立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民用工业还不能可靠而无缝地实现互联网协议话音(VoIP)标准。目前,还缺乏发展VoIP技术和异步传输模式(ATM)话音技术的动力。事实上,标准电话设备正在向更多的战术部队梯队扩散,但这些梯队还没有解决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带宽需求问题。另外,对机系统来说,只有采用1553B数据总线的少数指挥控制平台可以使用IP协议。

2、增加带宽

新兴的服务质量(QoS)方法可改进带宽的使用。目前的传输方法是给话音、数据和电视会议,分配固定份额的带宽,而服务质量方法则结合ATM或IP技术,可以在上述业务之间,或在上述业务与其它业务之间,实现有管理的带宽共享。数量很少的最高优先级用户,能够根据需要获得带宽,数量较多的次优先级用户,则在“互不干扰”的基础上,利用可以利用的带宽。但是在国防部门,目前还没有广泛使用服务质量方法。实际上,国防部对网络应有优先需求,以确保按优先次序处理各个信息单元。

3、提高互操作性

由于现在还没有建立能满足公认的联合信息需求的国防部数据库,因此,还不能通过需求生成系统来确保互操作性的工作。目前的无线电波形,也限制了互操作性。正在实施的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的传统波形计划,其目的是使所有部队都能通过软件来定义无线电电台所使用的所有传统波形。传统的保密话音协议,也限制了地面部队和海上部队之间的互操作性。传统的多路复用设备也是如此,陆军、空军和海军部队之间的卫星通信的多路复用设备都不能互操作。

4、提高安全保密性

国防部确定采用公用密钥基础设施来提高GIG的安全保密性,进一步结合使用加密数据库和入侵检测系统。传统的加密机正在被使用分组加密的新型加密机所取代,但这种加密机不支持服务质量(QoS)方法。

5、制定共同的技术标准

建设GIG必须制定一整套合理的原则,发展统一的结构,克服其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保证执行程序和结构的互相一致。统一结构的一个关键是要有一套共同的技术标准。国防部联合技术体系规定了一套最基本的、用于装备新系统或对现有系统进行升级的标准和测量。由于该体系包含大量标准,因此,还要制定适用于网络应用的具体标准。

启示

GIG的建设与加速发展不仅给世界新的军事变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且给我们带来了如下启示:

1、应进一步推进军事信息网络化建设

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以宽带、大容量、数字化的网络传输能力为基础和前提,所以,加快军队的信息网络化建设,特别是末端建设和移动网络的建设势在必行。

2、应进一步深化对信息化战争的认识

不断提高信息化战争在研究现代高技术战争、特别是军事斗争准备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加速实现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根本性转化。

3、应进一步提高一体化建设水平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13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生产成为虚拟企业联盟之间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协作与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这就要求跨越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的空间差距,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开展异地协同的快速物流活动,因此,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成为研究的热点。要想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全方位的信息共享,需要彻底改变以企业网站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转为面向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应用网格技术。综观国内外文献,对于物流信息平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规划、设计方面,具体的建设和应用方面研究很少,而对于将网格技术应用于物流公用信息平台建设方面的文献基本上没有。虽然网格计算还处在起步期,但是已有学告将它看作是下一阶段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并开始研究网格计算环境下电子商务的建设工作”。本文抓住技术发展方向,将网格技应用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之中,并构建六层物流网格体系结构和基于网格的公共信息平台,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方法提供支持。

2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高新技术不断应用的今天,物流与商流相辅相成,与信息流和资金流共同服务于生产、分配和消费等各领域。我国有远见的物流企业都积极关注物流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积极开发或引进基于互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以求把本企业的业务活动提高到新的水平并尽快地融人一体化的伞球物流网络,mis、mrp、mrpll、erp、lrp或pos系统如雨后春笋一般现在物流企业中但从整体效果来看,各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各自为政,各企业的存储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互不连通,企业之间无法进行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存信息平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服务被动、物流不畅等问题、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存在小伞、不规范、通用率低的现象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方法,埘现有物流信息进行伞、系统嫠台,而要埘现有的物流行业信息平台进行整合将涉及许多异构的数据源,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系统异构,即数据源所依赖的业务应用系统、数掂库管理系统乃至操作系统之间的不同构成了系统异构;(2)模式异卡勾,即数据源在存储模式上的不同;(3)来源异构,即企业内部数据源和外部数据源之间的异构、如何将现有物流企业信息资源无缝地集成到物流业务流程中,将现有的物流企业平台无缝地集成为公用物流信息平台是当今面临的重大难题。网格的出现提供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格是继传统因特网和web之后的第代因特网传统特网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web实现了网页的连通,而网格将要实现因特网所有资源的拿面连通“网格计算使用开放的标准和协议来肩用分布计算资源的虚拟化,从而在异构、地理上分散的it环境中创建一的系统映像。”

物流网格是用于有效实现特定网络应用功能的,能够协调和控制异构环境下各种资源协同工作的具有一定架构标准和开放性能的下一代网络计算基础设施本文在此对物流网格的体系结构进行探讨,并搭建统一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实现物流资源的动态加盟、一体化访问和协同使用。

3基于网格计算的物流网格体系结构

3.1网格体系结构概述

网格问题就是在虚拟组织(个人、机构或资源的动态集合)中灵活、安全、协作的资源共享问题。在虚拟组织中,各个分布、异构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可被封装为统一的接口,以一致的方式访问,即实现了虚拟化。

网格体系结构是关于如何建造网格的技术,它给出了网格的基本组成与功能,描述网格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以及它们集成的方式或方法,刻画了支持网格有效运转的机制。五层沙漏结构是一种影响较为广泛的网格结构模型,其主要特点是简单明确,侧重于定性的描述,以层次化的“协议”为中心,同时也突出服务和api/sdk的作用。globus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广泛使用的网格计算软件,globus toolkit2.0对五层沙漏结构有着比较完善的支持和实现。

3.2物流网格体系结构

物流网格是在网格环境下透明访问异构数据资源的新体系结构,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广域、异构、分布环境下如何对数据进行管理,如何从地理分布的各种异构数据资源中获取数据,并通过地域分布的协作和处理,如何从数据源中获取有用信息,如何通过数据挖掘提供决策信息。本文借鉴五层沙漏网格结构搭建适用于物流行业的六层物流网格体系结构,从下至上依次分为构造层、连接层、资源层、汇聚层、应用层和决策层,如图1所示。

在该网格模型中,通过独立于开发语言、部署位置和运行平台的各种物流网格服务接口,位于网络上任何位置、任何平台上的任何物流企业的客户端均可无缝地访问物流网格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和服务。

3.2.1构造层及物流网格系统资源接口。物流网格构造层的基本功能是控制局部资源,并向上提供访问这些资源的接口。它构建了一个虚拟层次,将不同的物流平台信息基础设施抽象为统一的逻辑实体,屏蔽了物流信息异构平台和主机环境带来的差异。上层的网格服务只需通过标准的物流网格系统资源接口,即可访问和操纵底层分布、异构的物流网格资源,包括程序代码库、存储系统、网络资源、计算资源、目录服务等。

3.2.2连接层及物流网格核心中间件接口。物流网格连接层能够提供文件传输服务、任务管理、通信服务和安全服务,是处理通信与授权控制的核心协议层,构造层的各种资源间的数据交换都在这一层的控制下实现,各种异构资源的授权验证、安全控制也在这里完成。通过物流网格核心中间件接口向上层提供对构造层资源的安全访问。

3.2.3资源层与汇聚层及物流网格应用服务接口。资源层的作用是对单个的资源实施控制,与可用资源进行安全握手,对资源进行初始化,监测资源的运行状况,进行资源分配和优化,统计与物流有关的资源使用数据。汇聚层的作用是将资源层提交的受控资源汇集在一起,供应用程序共享使用。汇聚层提供过程管理、数据管理、交易管理、用户管理、计费管理等功能,协调多个物流资源和企业之间的工作。

网格应用服务接口提供将数据访问服务透明地嵌入物流企业现有应用程序和业务过程的基础接口,提供基于标准的编程接口(如传统的编程接口odbc、jdbc和基于web services的接口)和查询语言,以无缝接入应用层并提供丰富的业务和数据。

3.2.4应用层及物流网格数据挖掘接口。应用层分为用户代码和网格调用两部分。用户代码部分提供后台应用,通过任务分解与部署将任务分解至相应的终端,通过虚拟经营过程进行协同物流配送与补货,使用可视化开发工具开发出相应的用户友好界面。网格调用部分调用底层提供的各种资源与管理功能,为物流各相关企业、相关机构与相关客户提供各类应用服务,启动和记录各个层次上的物流活动和物流业务,如记录定单内容、作业程序选择、定价和开发票、安排存货任务、运输、质量保证、保险、合同、客户调查等。应用层具有各种原始数据,可进一步为上一层提供网格数据挖掘接口。

3.2.5决策层。拥有数据的目的是使用数据,物流网格的最终目的是为物流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及时、准确地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信息,通过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等技术,为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依据,使物流网格发挥出最大效益。决策层提供管理控制、决策分析和制定战略计划等功能。管理控制功能通过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和控制物流活动,将物流信息作为“变量”与标准进行比较,考察和确定指标体系是否有效、物流活动是否正常,包括金融衡量、质量衡量、顾客服务衡量、生产率衡量等指标;决策分析功能使物流信息以决策结论或决策依据的形式展现,协助管理人员鉴别、评估和比较物流战略及策略上的可选方案,作出有效的物流决策,如进行运输生产日程安排、存货水平和管理、网络/设施选址配置、与第三方的垂直一体化等;制定战略计划,在物流信息的支持下,开发和确定物流战略,如集中的、以利润为基础的顾客服务分析、能力与机会的开发和提炼、战略联盟的形成等。

物流网格体系结构可以实现基于广泛信息共享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将有形的信息通过网格提升为无形的物流计划,该体系结构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底层支持,为物流网格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4物流网格公共信息平台

物流网格公共信息平台是基于物流网格体系结构搭建的,其目的是在物流领域实现物流信息的电子化、数字化,并完成在基于web的综合网络上进行信息的自动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交换,最终实现物流信息的资源充分开发和普遍共享,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物流网格公共信息平台模型如图2所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