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护理基本知识实用13篇

心内科护理基本知识
心内科护理基本知识篇1

2、专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突出技术性的特点。

专科护理教育和本科护理教育都属于高等护理教育层次,但是,本科护理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本专业培养“通材”和骨干,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本科护理教育基地还很少,并且.在短时期内不可能较快发展的情况下,本科教育的力量,应主要放在培养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的骨干力量上。而专科护理教育的目的,是要为临床培养一大批能够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临床护理人员,所以,专科护理教育,就不象本科护理教育那样,要求学生具有全面深厚宽广的理论基础,而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成为临床护理的骨干护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科学,其理论知识实质也是实际操作的原理,从初级护理到高级护理教育的各个护理教育层次中,其中固然有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面扩大的因素,但其中很大的成份,还是操作原理的不断加深和操作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所以,如果按照操作加理论设计各个护理教育层次的教学内容结构比例,。

从操作加理论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初级护理教育,对操作和理论的要求都较低,但相对来说要求操作素质比较高,必须具备一般的护理操作能力;本科护理教育,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当然对操作素质的要求也同时提高,但在对操作加理论的结构比例上,与初级护理教育是基本一致的;中级、专科护理教育既要求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操作加理论素质的结构比例,基本应该相等。

考虑到专科护理人员还要作为高级护理人员去管理和指导中级以下的护理人员,所以,专科护理教育必须在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上,特别是在“专科”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上,要达到和超过本科水平,才能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可见,专科是实践和理论并重,在“专科”上具有专长的一个高等护理教育层次。在专科课程内部结构的比例上适当地处理好本专业知识和本科知识的关系,处理好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关系,是专科教育需要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

假如我们将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设计为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管理、教学科研能力三种水平,各个护理教育层次的知识结构和应达到的水平可用图2表示。从这个示意图中可以进一步说明专科护理教育,以“专科”定向能力培养为主,并要求较全面地掌握护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具有一定的护理管理、教学、科研能力。总之,专科要突出“专才”,这是专科的主要特征,专科护理教育应以“专科”定向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为主,这是专科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的高等护理制度刚刚恢复,要真正把专科护理教育办好,对专科护理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也要做认真细致的研究和探讨。我国现行的中等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一直是按照生物医学的模式设置课程,分为普通课,基础课和临床课三段,与现代护理科学的发展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很不适应当今临床护理实践的需要,如临床课的名称就是某科学及护理,一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只不过是某科学的“压缩本”加上几条护理条文而已。根据统计;现在中等护理专业使用的《内科学及护理》中的系统内科疾病及护理,全篇约33.8万余字,涉及护理的内容仅有5.7万余字,占全篇内容的17%,而且内容的编排,也只是在充分讲述每一系统疾病的诊治措施后,才在该系统末尾附了一些护理要点和方法,象这样教材的内容构成比和内容编排,显然是不适合护理专业使用的,所以,教材内容改革的幅度和难度就更大。

课程设置,必须和培养目标相适应,教材内容,必须和护理实践的特点相符合,这是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根据现代护理科学的发展水平和护理实践对一个“专科”护理人员的要求,我们拟定了内科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相对应的课程设置(见表2),试以此为例,探讨专科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问题。

根据这个计划的设想,专科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可分为四类,①人文社会学科。②自然科学。③医学基础课、④专业课。这就比现行中等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计划增设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这是现代厌学模式转变,护理教育观念更新的必然结果。因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不仅是生物的人,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人,它依据人的社会习性,认为人类疾病的因素不仅有生物的因素,而且有社会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生态因素,人是生物、心理.社会交织而成的一个整体,所以,现代医学要解决的问题已不再局限于个体疾病问题,而涉及到更广泛的健康问题,因而现代护理学术体系有了更深入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它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要有社会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广泛的知识,通过整体的心身护理,使病人以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克服应激与病理状态,这样,人文社会科学理所当然地成为护理专业的基本教学内容。

自然科学作为护理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比重也越来越大,由于人体的研究,不断由整体一一系统—组织一一细胞一一分子向更微细的结构发展,需要的自然科学知识也将越来越向纵深深入,特别是高级护理人员还要具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需要掌握先进的科研手段和技术,这就使护理教育中自然科学的知识面增宽了,比重增大了。至于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改革的要点,是要想方设法使这些课程的内容更符合护理专业的实际需要,即改变以医学模式的课程设置为护理模式的课程设置。强调以护理模式设置专业课程,是由于医疗和护理具有各自完整的学术体系、实践畴和具休内容,尽管它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但在促进疾病的转归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上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所以将两者彻底割裂开来或者把一者附属于一者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什么是护理模式呢?我们认为,护理模式就是护理实践的方式与方法的总的概括,是护理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和依据,是护理学术体系的核心和灵魂。由于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由低级到高级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因而护理模式也在随着人们对护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社会文明的进化经历了一个不断改进、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才使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方式发展为现在的责任制护理方式,简而言之,与传统的护理模式相比较,现代护理模式就是改变过去以“病”为中心的护理方式为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具体到临床护理方面,就是要在充分认识社会、心理、生物、诸因素对人体心理、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护理诊断,提出护理措施,通过护理方案的实施,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围绕培养学生这样的知识和能力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编排,就是以护理模式办护理教育的正确方式。

可见,护士应是多面手的专业人才,他们应该受到生物学、行为科学和临床护理技术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现代护理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白然科学,生物医学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基础,都是护理专业知识的基础,所以专科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可归纳为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三类(见表2)。经过对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国内现设护理系的十多所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教学计划的研究分析,并根据设想的专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相对应的课程设置方案,我们制定了内科专科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

总结

1、本文分析了世界护理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认为由于护理模式由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一一心理一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使护理的知识面大大地扩大了,且护理的学术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在此基础上的护理实践专科化是现阶段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求护理教育要适应这种趋势,由职业教育观念转向普通教育,并要加强高等护理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比重。

心内科护理基本知识篇2

二、组织领导

医务科和护理部负责制定全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组织落实考核工作。

各科室要充分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三基”训练。

三、培训考核目标

全院“三基”培训覆盖率应达到100%,考核合格率≥90%。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以及中医适宜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鼻饲及胃肠减压;清创缝合的基本操作方法,中医适宜技术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简易呼吸气囊的使用。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

五、培训方式与安排

采用医务人员自学与科室讲座、医院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基础医学理论、专业和急救知识及技术。医务科、护理部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考核,并做好记录。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科室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医务科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医务科、护理部将统一组织培训、考核;

3、医务科每半年组织一次理论知识考核,每年组织两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中医适宜技术等;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医务科、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七、奖惩措施

1、每项考核工作结束后,由医院统一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考核结果纳入医务人员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执业周期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用及培养使用的重要依据。

2、医院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纳入基础医疗质量管理,与科室质控挂钩;对“三基三严”培训工作做得好的科室给予表彰,对成效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不重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教育培训管理混乱,缺乏规范的原始记录者,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改正。凡经补考“三基”考试考核仍不合格者,当事人予以下岗处理。

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二)

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三严: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

“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是提高医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提高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保证,反映了为医之道的根本,也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内涵。根据《医务人员分级培训计划》,以医学临床“三基三严”培训为中心内容,认真抓好医务人员分级培训工作,尤其是加强住院医师的在职培训,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全院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制定2012年产科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计划。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梁晓红副主任医师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由刘玉嵚主治医师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

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

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

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侵权责任法》、《病历书写管理规定》、《母婴保健法》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胎心监护仪使用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骨盆测量、产科四步检查法、正常分娩产程观察及处理;电除颤仪器使用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

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月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利用手术培训考核无菌术、消毒、铺巾、穿脱手术衣、切皮、结扎、缝合等技术。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定期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1、科室每月对本专业知识组织考试1次。参加全院三基培训,包括以下内容:人体解剖、生理、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免疫、病理生理、药理、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除参加全院考试外,科室还要对住院医师进行定期培训、考试。

2以下产科常见病及急危重症循环学习:正常产程观察及处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产后出血、子宫破裂、羊水栓塞、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妊娠时限异常、正常产褥、异常产褥、异常分娩。

3、重点加强产科相关技能培训:骨盆测量、产科四步检查法、会阴侧切及缝合技术、手术基本操作、心肺复苏术、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胎心监护仪使用技术等。

4、利用晨会对十五种核心制度学习、提问,人人过关,每月抽考。

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三)

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基础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操作程序,加大临床、医技、护理人员“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理论和操作考核力度,把“三严”(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落实到各项工作中,特制定**年三级医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及考核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三基三严”培训要求全员参与,人人达标。要把“三严”的作风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中。按照“三基”训练与专科训练相结合,一般训练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业务学习、操作训练、派出进修、专科培养、自学函授等途径,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确保我院医疗质量的持续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严格执行《三级医院“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管理办法》(宝医发【**】54号)的有关规定,医院“三基三严”培训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组织落实考核工作,科技教育处、护理部负责安排“三基”知识培训讲座,确定参加考试的各级人员等。

各学科“三基三严”考核小组具体负责本科室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要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三基”训练。

三、培训考核目标

全院“三基”培训覆盖率应达到100%,考核合格率≥90%。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穿脱隔离衣、鼻饲及胃肠减压;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气管插管、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培训教材主要参考《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临床分册》、《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医技分册》、《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护理分册》等。

五、培训方式与安排

采用医务人员自学与科室讲座、医院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基础医学理论、专业和急救知识及技术。科技教育处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考核,并做好记录。

1、学习训练阶段(1月1日至10月31日)

安排10个月的时间采取自主学习、岗位训练、专题讲座、示范教学的方法,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医务人员的学习训练,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学科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周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科技教育处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采取闭卷考试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深化训练效果。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科技教育处、护理部将统一组织培训、考核;

3、科技教育处每季度组织一次规范化培训医师理论知识考核,每年组织两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等;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科技教育处、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心内科护理基本知识篇3

为适应新形势社会对高等护理人才需求的趋势及护理学生从业要求的广泛背景,高等护理教育应当强调学生具有多维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注重护理学生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当今社会对护理人才的素质要求突出表现在人文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近几年,护理高等教育也将以此作为教育的重点。因此,研究与探讨高等护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它决定护理教育的根本方向,决定着护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进而也决定我国护理本科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意义

课程体系是学科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部分,研究制订科学的并富有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质量基础,因此,研究构建护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是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我国护理教育逐渐在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与改革,突出的表现在课程设置理念发生了转变,如从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向如何培养护士执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转变。它们分别是:进行护理工作需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完成护理任务所需要运用的护理知识;各类常见疾病基础护理技能,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健康评估,护理程序及护理专业技术,健康教育以及适量的中医护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及护理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包括:法律法规与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人际沟通知识。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考虑给予学生独立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进行学习的机会,在课程设置时要调整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新形势及护士考试大纲的新变化,我们提出了以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厚基础,强能力,宽口径,显人文”的高等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厚基础”,即专业基础厚实,护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即注重学生对医学知识原理护理活动中的运用性;“强能力”,即护理专业操作技能好,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注重培养护理学生在完成护理工作及护理任务中的能力;“宽口径”,即专业方向口径宽,强调学生具有多维的知识学科和技能结构,同时能适应临床护理相关学科的需要;“显人文”,即突显人文修养,护理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与患者进行沟通,满足患者心理需求以及在一个医疗团队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将高等护理学生人文修养和创新培养贯穿于护理本科教育的全过程,形成护理学生人文修养与创新培养新模式。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主要突出三个特点;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护理核心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拆分课程”、“优化重组课程”、“基于网络的教学”等做法逐步实现“小课程大容量”的思想。

1.转变高等护理教育理念。利用和开发临床护理教育资源与技术,精选护理专业知识课程内容,加强会意性(潜在性)知识培训,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完善的人格结构和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

2.运用系统思维,构建体现现代医学卫生服务模式、以人为中心、以护理为主线的新型高等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削减部分基础课的课时,坚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满足临床用人和学生成长的要求,满足护士执业考试大纲的要求。达到贴近专业、贴近职业、贴近岗位的目标。增设《护理学专业导论与护士人文修养》、《社区护理》、《心理护理》、《医患沟通》、《健康教育》和《护理科研》等课程,使课程结构突出护理特色。另外,增强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把基础医学相关学科的内容有选择地组合到一至二门综合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专业概念。并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扩大多科学知识面。

3.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重组和优化教育要素(教师、学生、课程、教学、评价),加强护理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修养的培养。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着眼于人体的身理和心理整体护理,并强调心理、社会层面的护理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护士的人文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地位也日显重要。如何增加护理专业人文社会学科的课时数,或是将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人文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各专业学科的教学中,除了加大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比例,还需要在课程设置改革中进行研究和充分论证。

4.增加实践课比例,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课时,对理论和实践比例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是护理本科教育的核心。构建以行业主导、学校与医院共育人才的“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即根据护理岗位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按照我们提出的“强能力”的思路,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实践课程体系。“强能力”不仅是让护理专业技能强,注重培养护理学生在完成护理工作及护理任务中的能力,还表现在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和学会交流的能力,采取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在第一年级参加临床基础护理工作突出护理临床技能训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新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紧密结合,以培养的护理学生是否具备护士执业所必须的护理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为标准的教育理念和“以人为中心”、“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在原计划基础上增加实验、见习时间,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并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等实践。

5.课程设置的模块。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专业基础、护理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等五大模块组成。在课程模块中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注重培养护理学生的综合知识向综合能力转变,更多的应用综合性、跨学科的护理课程和以能力为基础的护理专业实践课程,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安排不断减少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的比重,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课程的比重,增加实践,并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护理等实践,选修课的比重将加大。(见下表)

心内科护理基本知识篇4

由于社会和行业的发展,护理领域分工越来越细,岗位也越来越多。根据近几年的调研,我们把护理专业归并为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两大职业岗位群,每个岗位群又有若干具体岗位。通过与一线护理专家一起反复分析各护理岗位具体工作内容,归纳出各个护理岗位主要的岗位任务,对护士完成这些任务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见表1)。

(二)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规格的确定

根据以上职业能力需求,护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规格如下。

1.知识规格:①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知识,护理伦理与法规、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知识等。②掌握必要的基础医学知识和基本理论。③掌握整体护理、常用护理和各专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④了解护理理论与技术的新进展。

2.能力规格:①具备良好沟通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具备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具备规范完成常用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具有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能力,应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具有对急危重症病人初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③具有专科护理方向发展基础。

3.素质规格: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②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③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三)构建护理专业以岗位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2]

依照临床护理岗位、社区护理岗位对护士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结合临床分科特点,考虑岗位任务之间的关联性、相似性,构建护理专业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

首先,满足学生作为“社会人”的通识能力培养,开设素质领域课程。主要包括:思政课、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同时,满足护理岗位对护士的专业人文素质需求,开设护士基本素养课程。

第二,培养学生作为“职业人”(护士)的(职业)通用能力,开设基础领域课程。包括: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机能、异常人体机能、生物化学、免疫与病原生物、护用药理课程,使学生具备护理岗位应有的专业理论知识。

第三,培养学生作为“岗位人”(护理)的特定能力(专科护理能力),开设专业领域课程。包括:常用护理技术、健康评估课程,培养所有护理岗位应具备的最基本操作和检查能力。开设内科护理技术、外科护理技术、妇产科护理技术、儿科护理技术、急危重症护理、心理与精神护理、五官科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社区护理等,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专科化护理发展需要,开设拓展领域课程。主要开设重症监护、手术室护理和康复护理三个专科化方向的课程(见图1)。

二、以护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护理专业课程内容

(一)重视学生文化素养与基本职业素质培养,改革素质领域课程内容

根据护理岗位对护士文化素养与基本职业素质的需要,改革《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突出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具有强健的体魄、能指导服务对象促进健康为依据,改革《大学体育》课程,以形体训练、养生保健为主要教学内容,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以培养护理岗位需用的案例统计分析能力为主,选取《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以护理文化、护理礼仪与沟通、护理伦理为基本内容,以临床工作中的医疗官司、法律纠纷事件为载体,融入护理工作相关法律法规,选取《护士基本素养》课程内容,在强化学生对护理文化的学习,训练学生规范的护理礼仪与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会保护患者和自我保护,提高法律素养。

(二)突出护士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改革基础领域课程内容

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基础领域课程教学内容,使基础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如《正常人体结构》课程,在基础解剖内容的基础上,系统设计注射技术与各种穿刺的体表定位、引流卧位解剖、插管与急救技巧等学习项目,把解剖学理论和护理操作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异常人体机能》课程,以各大系统疾病病变为载体,设计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学习项目,突出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提高学生认识疾病、分析病情的能力。

(三)强化护理岗位特定能力培养,改革专业领域课程内容

对于专业领域课程,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涵盖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二是融入卫生部颁布的各种护理行业标准,如《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优质护理工程实施细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三是基于护理岗位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以下列举2门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选取加以说明。《常用护理技术》培养学生能运用护理基本技术、基本知识,从事各护理岗位基础护理工作的能力。我们根据患者从入院、治疗到出院的全过程,将基础护理活动整合为入院护理、生活护理、用药护理、专项护理、出院护理5个典型工作任务,在每个任务中又有30个具体的学习项目。这22个项目培养学生完成所有基础护理工作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内科护理技术》培养学生胜任内科护理岗位工作的能力。结合医院内科分科情况,对内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将《内科护理技术》整合为8大项目,即:呼吸内科病人护理、心血管内科病人护理、消化内科病人护理、神经内科病人护理、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病人护理、风湿性疾病病人护理、血液疾病护理、肾内科疾病病人护理,在每个项目中选择最常见的30个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这30个任务培养学生完成内科护理岗位工作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四)满足专科护理发展需求,设计专科化方向课程

以卫生部《专科护士培训大纲》为依据,结合襄阳市专科护理资源,选取与设计《重症监护技术》、《手术室护理技术》、《康复护理技术》等专科化方向课程内容,为学生发展专科方向奠定基础。

三、依据护理工作情境,仿真与真实结合,构建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真实或仿真的情境,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开放性、深刻性、持久性”的特点。[3]我院护理专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情境教学。

(一)建设仿真环境,设计能力训练项目,创设职业情境

按照“仿真医院”模式建设7600m2的校内护理实训中心。护理实训中心内建有仿真急救室、监护室、手术室、产房,以及内、外、妇、儿科病房等,室内设施按照医院真实环境配置。同时,我们组织护理专职教师与临床一线专家共同编写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材。这些教材以“能力核心,任务引领”为编写理念,导入案例创设职业情境,[4]设计各种能力训练项目。如在《急危重症护理》课程中“心搏骤停的急救”项目中,设计综合模拟人(ECS)处于心搏骤停的状态,让学生组成抢救小组,利用实训室内真实的医疗设备进行抢救。[5]一名学生负责指挥,一名学生实施胸外心脏按压,一名学生使用呼吸囊进行人工呼吸,一名学生进行心脏电除颤,一名学生建立静脉通道。小组成员间要有效合作,当抢救有效时,模拟人会出现血压回升、心电图转正常,出现“复活”状态;当抢救不成功时,模拟人会“死亡”。这种在高度仿真的职业环境的综合训练项目,让学生在踊跃参与的角色扮演中体验职业情境,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多种媒体共用,再现职业情境

心内科护理基本知识篇5

1、本专业培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2、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医学基础、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

3、主干学科:伦理学、心理学、护理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病因学、药物治疗学、诊断学基础、护理学基础、急重症护理、内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精神护理学、预防医学、护理管理学等 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来源:文章屋网 )

心内科护理基本知识篇6

1.学生分析

1.1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较差

中专护理专业学生大部分是高中筛选后剩下的学生,基本知识以及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在学习各医学基础课程时,本就较吃力,最终沉淀下的知识内容较少。在学习《内科护理学》这门综合课程时可能就更加吃力。

1.2学生的学习氛围差

对于中职生来说大部分处于15、16岁阶段,未来的职业规划在入学前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甚至一部分的中专学生可能是由于家长的决定选择了卫生学校,对于本身来说,还是懵懵懂懂,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同时离开了学习紧张的中学,从心理上压力顿时减轻,学习态度就比较消极。最终整个学习氛围较差。仅有一小部分学生仍在努力学习。

2.学习《内科护理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表现

2.1抱有学习无所谓的态度

这类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极差,表现为睡觉、讲小话,甚至玩手机、看小说。做些与课堂无关的小动作。老师屡次批评仍无效果。

2.2努力学习,但没有实效

这类同学课堂上开始时认真努力的,但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感觉枯燥或吃力,最后变成发呆或是开小差,最终学习效果也不佳。

2.3成绩优秀,但知识沉淀极少

这类同学在学习时是极努力的,认真上课,考试时认真努力背题,最终成绩优秀,但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却较差,时间一长,知识内容便丢了,是属于会考试的学生。

2.4学习扎实,融会贯通

有一小部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不但非常努力,而且,能够将知识点联系实际,前后贯通,这样的知识记忆点就非常的强,很少能忘记,也才达到《内科护理学》真正的学习要求。

以上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需要详细的分析,找出能够广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根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指导,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在此,兴趣是一切教学最好的出发点,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认为《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 《内科护理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3.1树立崇高的信念

古者有云“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让学生们了解医学的崇高精神,并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高度责任心、责任感,本着对患者负责的心态,认真努力学习。

3.2采取有趣,多样的教学方法

内科护理学在授课过程中,内容涉及较广,知识点较多,如果只用讲述以及板书很容易使听课的同学产生疲劳感,因此建议可以制作一些有趣漂亮的多媒体课件、或者视频,以及多做一些病例分析,让学生对于知识点具有感性的认识。

3.3多设置一些实用、有趣的实验

在《内科护理学》中,我认为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这四个《内科学》中经典的四个穿刺在《内科护理学》实验中不必开展,只用在课程学习中让同学达到熟悉的目标,并不需要掌握。而我们可以设置一些实用的,有趣的《内科护理学》实验,例如:氧疗(如何调节浓度)、雾化吸入、机械吸痰等等,学生在将来工作中护理内科病人会用到的操作。让学生学以致用。

3.4医院见习

通过理论学习以后,到医学里观察真正的病人,并找到课本中疾病的特点,能够掌握相关的护理措施。同时医院见习,也让疾病本身变得形象具体,将《内科护理学》变成一门集理论和实用的一门课程。

3.5病例演练,游戏中学习,巩固知识

在学习《内科护理学》时,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让同学根据自己的所能分配角色,表现出疾病特点的病人,根据病情分析诊断治疗的医生,能够做出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的护士,最后能够总结出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开心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说能够通过以上方法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将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想要学生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内科护理基本知识篇7

1 存在问题

1.1 对规范化培训认识不足

由于临床护士人力资源的不足和病人对医疗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新护士的轮科培训给临床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护士长和高年资护士的工作量,使得部分科室对培训工作的认识不足,新护士也在忙于协助完成各班护理工作,出现重使用,轻培训现象。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规范化培训,造成对培训者要求不严、考核不到位,对新护士是否达到培训要求,水平如何,没有客观真实的评价[2]。

1.2 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单一

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新护士培训内容一致,没有进行分层次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影响新护士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护士不能按照所接受的教育、能力、职称的不同分层次使用,客观上导致培训动力不足,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目标。培训形式较单一,主要采用上岗前的集中岗前教育和系统化的课程培训。

1.3 新护士存在的问题

1.3.1 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新护士工作热情高、精力充沛,接受新知识快,竞争意识强,但对护理专业所需的态度、价值、信念还不够成熟;由于工作经历短,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差;团队协作精神、慎独精神和工作自律性还需要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培养[3]。

1.3.2 缺乏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的能力

新护士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错,但工作经历短,不能结合临床实际,对病人进行病情观察、急救处理;技术操作水平与病人的需求有相当的差距。病人和家属常会担心新护士不能给予良好的治疗和护理而拒绝其临床操作,导致新护士自信心不足。

1.3.3 缺乏有效的沟通能力

新护士刚刚步入工作岗位,心理角色还未从学生转换为护士,遇事常会随心所欲、缺乏耐心、语言生硬,易造成医护沟通、护患沟通不足,给工作带来困扰[4]。

1.3.4 缺乏应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护士进入科室轮转,护士长一般安排新护士从事一些基础护理工作,出科理论考核和技术操作考核,只是起到复习和巩固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的作用,不能调动护士判断、思考问题的能力。

2 管理对策

2.1 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组织落实是关键

护理部制定了护士培训登记手册,将在所轮转科室参加的培训内容详细记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全体护士和接受培训的新护士都应了解培训的内容和重要性,共同配合搞好这项工作。护士长更要有培育人的意识,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带领高年资护士对新护士进行本专业疾病和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培训。通过不断的培训,使他们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掌握更多、更新、更深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5]。

2.2 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系统化

新护士由护理部组织1周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为制度规范教育,学习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差错事故的防范措施等,希望通过给新护士讲解医院管理体制,特别是护理管理体制帮助新护士在短时间内对医院整体环境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尽快适应新环境,增强法律意识和组织纪律性;基本专业素质和技能教育,如护士素质要求,职业道德及行为准则规范,预防医院感染意识教育,急救与复苏技术和消毒隔离知识、护士礼仪等。开设系统化培训课程,1年为1周期,课程计划3年内(3周期)完成,每隔 2 周安排1次,选择在晚上,以减少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影响,要求新护士3年内必须参加100%课程学习,并有考勤记录,每节课结束后即进行理论考试,了解学习掌握情况。系列课程由高年资护士、护士长讲授,内容与临床结合。而且利用院内的信息平台,将所有课程的课件放在院内网上,方便护士学习。新护士通过课程培训,能够达到合格护士的基本工作能力要求。

2.3 全方位组织实施的全院轮科培训

新护士必须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诊科、手术室进行轮科培训。由护理部制定轮科培训时间表,制定总的培训目标、学习内容及要求。各临床科室根据专科特点,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培训内容。并在高年资护士的带领下执行操作项目、完成各班工作,使新护士比较系统地掌握护理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注重理论和操作结合,通过每日护理查房、业务学习等形式选择不同的病例,采取“以问题为基础”训练方法,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分析、探讨,逐步培养新护士观察、综合分析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学历层次、工作能力,在培训的过程中除了基础培训外,本科生应注意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

2.4 培训的考核评价制度

严格而又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是有效培训的保证,新护士在培训期间,各科室根据科室的特点对新护士制定具体过关操作考核项目,操作考核由新护士向所在科室的护士长或带教老师主动提出,将所有考核成绩记录在“护士在职培训登记手册”,除科室考核外,护理部成立培训小组定期对科室培训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培训结束后对新护士进行转正综合考核,对综合考核不过关者,由负责培训的科室查找原因,检讨培训落实情况并重新考核。

3 小结

新护士系统化、规范化培训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关系着护理专业人员的成长发展和整个护理队伍素质的提高。对于第1年新毕业的护士来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训的重点,培训的目标实现需要对新护士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价,应重视培训过程的管理,才能有效提高培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顾建芳,黄治华,唐晓娣.护士规范化培训的现状与分析[j].上海护理,2006,6(6):47.

[2]蔡虻,姚莉,沙红,等.新毕业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法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4):290.

心内科护理基本知识篇8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浙江省富阳市内3所县级综合性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357名。年龄 19~45岁,除两名男性外,其余均为女性。其中中专学历151名,大专学历190名,本科学历 16 名;护龄小于5年164名,大于10年131名,5~10年62名;初级职称259名,中级职称98名; 内科护士93名(心内科16名),外科护士177名,急诊科护士32名,ICU科护士39名,其他科护 士16名。1.2 调查方法:全部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由富阳市医学会统一组织,统一指 导用语,不引导回答,独立填写,填写时不查阅书籍,统一回收。共发放问卷391份,回收3 84份,回收率98.2%,除回答不合格的问卷,有效问卷357份,有效率为91.3%。

1.3 调查内容: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工作单位名称、学历、护龄、职称、所从事的 专科等护士个人情况。对心律失常认知情况的调查内容:①基础知识包括:平时工作中是否 看心电图诊断,认为心电图诊断或心电监护内容对护理工作有无指导意义,是否掌握心电图 的基本知识;②护士对常见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性早搏、心房颤动、室性早搏、短阵室速、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识别及其临床意义的理解 ;③护士对恶性心律失常,包括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或窦性停搏、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VF)的心电图识别及其临床意义的理解。

2 结果

2.1 护士对心电图基础知识的理解分以下几种情况:见表1。

2.2 护士对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识别及其临床意义的理解情况:见表2。

3 讨论

3.1 护士普遍存在对心律失常认知不足的问题:(1)表1中说明,认为心电图诊断和心电监 护对护理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护士只占37.5%,掌握心电图基本知识的护士只占10.9%,一知 半解的占84%,对心电图基本知识的缺乏则可直接影响护士对心律失常的认知程度。(2)表2 中可见,对于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短阵室速和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表现,能正确识别 的护士分别只占31.9%、28.0%、17.1%和9.5%,相对比例较低。对窦性心动过速、窦性 心动过缓、心房颤动、室性早搏能正确识别分别占58.5%、61.9%、63.6%和52.9%,相对 比例较高。这主要由于窦性心动过速/过缓的心电图波形符合窦性心律,比较容易识别。(3) 从表3中可见对于高度AVB、窦房阻滞/窦性停搏和室性心动过速能正确识别的分别只占14.9 %、14.6%和16.0%,即使是急诊、ICU和心内科的护士,以及中级职称的护士能正确识别的 比例也均低于60%。(4)急诊、ICU和心内科的护士对心律失常的认知高于其他科室护士。表3 中,对心室颤动能正确识别的护士占55.5%,其中接受调查的急诊、ICU和心内科护士共87 名,能正确识别的为100%;除急诊、ICU和心内科外,其他接受调查的护士共270名,能正确 识别的为41.1%。这主要由于心室颤动也是临床上危及生命的一种恶性心律失常 ,是心脏骤停中最常见的类型。而心房颤动、室性早搏是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类型,随着临 床经验的积累,也比较容易被护士掌握。(5)中级职称护士正确识别能力较初级职称护士强 :中级职称护士98名,能正确识别的为96%;初级职称护士259名,能正确识别的占40.2%。 急诊、ICU和心内科的护士以及中级职称的护士通过临床实践而掌握。急诊、ICU、心内科的 护士和中级职称的护士对心律失常的认知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科的护士,这说明理论需结合 实践才能得以巩固。

3.2 护士对于心律失常认知不足的原因与分析:(1)大多数护士在院校专业培训期间,缺 乏心电图相关理论的系统学习和临床实践,难以适应临床心电监护工作。工作后由于没有经 过相关知识动态、系统的学习而认知不深,对于心律失常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一知半解,直 接影响了心电监护的质量。(2)我国的护理工作内容、方法与思想观念上的落伍,以“维护 和促进健康、减轻痛苦、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实践者及健康教育的宣教者”[2] 的护士定位没有转变,护士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治疗性医嘱的“机械”执行,加之护士的内涵 和定位不明确,使护理独立工作的一面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致使临床护士把护理工作看作 是可做可不做的软任务[3]。

3.3 如何提高护士对心律失常的认知:(1)提高护士对心电监护的质量意识和护理工作中 的风险意识。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4~6]中明确指出,早期电除颤对心脏骤停 的存活率极为重要,电除颤及心肺脑复苏术(CPR)开始时间与心脏骤停存活率呈正相关。VF 的心脏骤停者,在3~5min立即提供CPR和电除颤,可取得高达49%~75%的存活率[7] 。使护士充分认识心电监护的重要意义,从而能自觉学习心电学相关知识,认真观察心电 监护内容。(2)在工作中加强护士的继续教育管理,使其成为系统性、规范性、长效性的教 育机制[8]。临床上心电监护的观察大部分由初级职称的护士执行,而调查中发现 初级职称的护士对心电监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心律失常的认知远远低于中级职称的护士 ,因此应重点加强对这部分重点人群的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

[2]丁炎明.护士对生活护理认识现状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22.

[3]黄人健.向护理巾帼英雄学习 营造和谐医疗环境[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 :401.

[4]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2005). AHA Guidelines for CPR & ECG[J].Ci rculation, 2005, 112(24):13.

心内科护理基本知识篇9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75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是以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选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或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以岗位任务的完成过程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1]。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备受推崇[2],其核心是确立适切的课程开发理念,科学的进行课程内容选择与重构[3],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实习教学一体化”。《内科护理》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笔者以《内科护理》课程为例,把护理工作过程融入到课程建设中,对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并以2011级护理班级为试点,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1级护理专业2个班9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均为女生,年龄20~22岁。2个班的学生均为全国普通高考统一招生入学的3年制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将2011级护理2班49名学生作为教改班;将2011级护理3班48名学生作为传统班。两组学生性别、年龄、成绩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传统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理论讲授加技能训练。教改班采用“理论实践实习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按照内科病人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进行教学。教材均为万晓燕主编的《内科护理技术》,两班任课教师、所用教材、教学参考书、课程标准均相同。

1.2.1课程目标的制定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内科护理课程组教师多次讨论,并广泛征求医院护理专家的意见,按内科护理岗位职业要求,对内科护理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以国家护士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为依据,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内科常见疾病的主要发病因素、主要的病理过程和相关的解剖知识。②知道内科常见疾病护理评估的内容、主要护理问题、理解护理措施制定方法和实施原则。③知道内科常见疾病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并能通过执业护士上岗证的考核。(2)技能目标。①具备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为主线,为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②具有实施常用内科护理操作技术、常用检查配合、诊疗器械的应用能力。③学会观察内科病人的症状、体征,识别病情变化,对危重病人做出应急处理的能力。④能运用人际沟通技巧,协助和指导病人进行自我保健并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⑤具备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3)综合素质目标。①热爱护理专业及护理工作,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奉献精神。②具备良好的工作习惯、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对病人具有高度的爱心、细心、耐心与责任心。③具有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④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1.2.2课程内容的开发根据《内科护理》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及临床护理专家意见,本课程组紧密围绕护理工作岗位需要和护士职业标准,充分遵循“必需”“够用”“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组织课程骨干教师(包括兼职教师)以此为依据编写了《内科护理》课程标准,明确了应调整、更新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突出常见病护理能力的培养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将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陈旧的内容进行慎重的调整。将常见内科疾病按系统分为9个学习情境,如学习情境一为呼吸系统疾病;学习情境二为循环系统疾病等。而每一个具体疾病病人的护理设计成典型护理工作任务,每一个典型病例护理工作任务均按病人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组织教学。《内科护理》课程内容开发见图1。

1.2.3教学方案的设计采用基于内科护理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为驱动,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按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完成教学。在教学中,选择典型的教学病例为载体,按照临床实际护理工作过程为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先给一个完整的教学病例,然后对该病例展开讨论,某病是什么?什么原因会导致某病?为什么会发生某病?回答这3个问题就知道了疾病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然后按照内科病人住院护理工作过程完成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在病例的穿插引导下,与工作过程完全一致的完成了完整的护理程序5个步骤,达到了教学和临床实际的紧密衔接,力争教学和临床零距离。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与相应知识技能关系见图2。

1.2.4教学方法的实施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辅助其他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具体实施步骤概括如下:(1)布置任务。上课前将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准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或到医院收集资料。明确本次任务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2)学生分组。6~8人一组,组长1名,根据所给的项目任务进行知识和技能准备,教师指导、监督并纠偏。(3)课堂展示。以小组为团队,小组成员自行分配角色,按照护理程序,对病人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和出院护理过程中,演示案例中基于工作过程的各项任务。(4)评价考核。师生共同评价项目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引导学生分析产生不足的原因并找出改进对策。其他辅助教学方法有:(1)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精炼地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用这些基本知识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2)病例教学法。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讨论,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3)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4)讨论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处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5)体验学习教学法。“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体验情感。它的基本思想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传递活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真实情况是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学生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人化的理解。(6)角色扮演法。为了强化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角色扮演来巩固和训练,达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2.5课程评价的改进学生成绩通过3个方面进行评定。(1)理论考核。检测知识目标,其内容主要为国家执业护士考试和内科护理岗位所需的职业知识,占60%。(2)技能考核。检测能力目标,其内容主要围绕执业岗位所需的综合实践能力,占20%。(3)素质考核。检测素质目标,其内容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工作态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爱护尊重病人的态度,占20%。成绩评定等次为优、良、中、差,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60~79分为中,<60分为差。

1.3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3.1教学与临床零距离对接,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课程教学,将内科病人住院过程的护理工作任务转变为学习领域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技能,构建知识和形成岗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3.2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课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方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解决典型病例在入院、住院、出院过程的护理问题,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护生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表1显示,教改班的总评成绩显著好于传统班(P<0.05),提示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课程改革顺应了高职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

3.3培养锻炼了教师队伍,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更高的职业素质[4]。教师为了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教学改革,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利用假期到医院内科顶岗锻炼,学习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到了提高。本课程组2名教师参加全校教师讲课比赛,都是使用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逐步形成了一支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团队。

教学改革是个永恒的话题,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已成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内科护理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临床内科护理岗位所需的高技能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丁琦,汪德宏.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0(2):45-46.

[2]程新华.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辨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1):33-34.

[3]袁忠,耿文霞.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内容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43-46.

心内科护理基本知识篇10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护生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根本,突出护理职业特点,确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调整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设置比例,注重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形成系统、完整、规范化的实训基地,实行紧密、连续、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实施理论-实践教学全程衔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采用“边理论、边实践”全新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实践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践教育方面,以“一主线、五步骤、两对接、社区延伸”的实践教学特色。以“一主线”: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应用为主线;“五步骤”:以预见习、校内实验、校内综合实训、医院见习、毕业临床实习来加强护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两对接”技能考核与临床护理技能操作需要对接,技能考核与护理执业资格考试对接;通过健康促进技能训练将健康知识延伸给个人、家庭、社区。

教学内容有针对性:

教学内容根据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真实的医院工作任务需求为导向,以护生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根本,突出护理职业特点,制定了完善的实验教学大纲、实训指导教材,每个实训项目均制定了详细、规范的考核标准和操作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护理专业技能考核手册。同时,根据临床工作实际和护理工作的发展,不断以创新的科技知识为导向,动态地更新相关内容;以护理岗位的需求为中心,不断地调整理论知识的偏重并体现在实训实习之中;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经常进行专业能力的分析与分解,提出更多的具体能力要素,使实践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新的医学知识、更新新技术等实际操作用于课堂和实验,使教、学、做相结合,实际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重点、难点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

课程重点包括: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及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常见病、多发人的全方位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及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技术。

课程难点主要包括:心电图的分析、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及其初步识别;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及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的全面护理评估、护理要点,以及专科护理操作技术。

针对课程的难点专科护理操作技术问题,采取措施如下:

基础护理技能实训 包括基础护理、健康评估能力实训。这两项技能是内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专科护理技能实训 根据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对护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选取临床常见疾病和常用护理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治、护理进行重点教学。此外,教学内容还兼顾到护士注册考试大纲的要求,为学生顺利通过护士注册考试奠定良好的基础围绕案例设计实践教学-先启发学生讨论应采取哪些治疗、护理措施,然后教师根据临床护理工作过程进行仿真演示,学生进行模拟训练。

加强实验室建设:在保证实验器材数量的同时加速实验器材的现代化,不仅要使实验开出率达100%,而且要使实验形式具有多样性、启发性、直观性和实体感,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实验课效果。

实验及实践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达到声文图并茂,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想向力。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光盘使学生从直观上产生初步认识。使用模拟人、各种操作器械,由教师演示操作过程,利用功能齐备而先进的多功能护理人员和高级急救训练组合,让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护理实践操作。

加强课堂实践活动:每一系统疾病理论讲授后,均根据临床典型病历组织同学进行病历讨论和制订护理计划,并完成护理计划的书写上交,教师批改后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反馈。

改革考试方法和内容:实践考试占总成绩的20%。

在配有阶梯椅、黑板、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仿真专科护理实训室内,按临床护理工作过程进行专科护理演示教学及训练,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目的。

见习临床护理工作: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到医院熟悉临床环境。组织学生课间见习,或集中见习。早期接触临床:在《内科护理学》课程进行中见习常见内科疾病的护理,改变以往课程结束后下临床造成理论与临床脱节,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护理综合实验提供依据。

开设护理综合实验 学完专业课及临床见习后,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临床情景,组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模拟临床真实的诊治、护理过程。根据每组学生综合应用临床知识、操作能力及判断能力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计分。

实习临床护理工作将课堂知识与临床真实护理工作接轨充分发挥实习医院的实习基地作用:加强与实训基地交流,配合校内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临床见习和实习的机会。

心内科护理基本知识篇11

现在我在神内科工作,神经内科是各大医院中较繁忙的科室之一,以脑血管意外患者居多。而脑血管意外起病急,病死和病残率高,为老年人三大死因之一,随着脑血管意外患者不断增多,神经内科护士的工作负荷和心理压力也逐渐增加。神经内科是基础护理工作量较大,患者病情危重的科室,对急、危、重症患者病情观察与及时有效的处理尤为重要。通过学习,我已经基本基本掌握了专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培养了对本科复杂病情变化的处理技能,全面提高了自己的护理操作技能。

不管是在哪个科室工作,我都能在值班医生的悉心指导与耐心带教下,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护士职责,关心病人,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工作期间,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受到广大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

心内科护理基本知识篇12

1内科护理学三维教学目标的内容

三维目标的第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即每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即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内科护理学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内科学常见病的要点知识及护理措施等;具备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内科护理学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在师生共同探究内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对内科常见患者病情变化、治疗反应进行观察、监护和初步分析的能力,对内科常见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初步应急处理和配合医生抢救的能力,向个体、家庭、社区提供保健服务和健康教育的能力。内科护理学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是通过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活动,增强整体护理观,养成自觉按照护理程序主动采取护理措施的工作意识。

2落实三维目标的内科护理学教学设计

2.1基本思路

内科护理学在教学设计上要突出其临床实践学科的特点,突出学科的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层面的培养,以学生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能力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着重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使教学工作与临床护理紧密结合,淡化学科意识,增强整体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及时进行信息收集与整理,更新教学内容和研究方法,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动向,适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2基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教学设计

内科护理学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的基础,对于学生如何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教师应非常深入且系统地了解重点知识,并通过多元化的讲课方式传授这些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等。内科护理学包含的知识点繁多,涉及的学科多样,包括护理药物学、生理学、健康评估、解剖生理学等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适当给学生补充这部分知识,在每种疾病的授课过程中,重点突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重难点内容。

2.3基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设计

传统的内科护理学教学按照教材进展层次编排教学秩序,逐步推进,并采用“三步一回头”的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基本完成教学内容,但是教学质量和效率比较低。为了克服以上问题,在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护理病例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通过护理病例将教学内容有机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教学方法以护理学生为主,以病例讨论为主要方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准备有代表性的病例,把病例及讨论的内容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先简单介绍病例,讲明要求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每位学生提出护理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法。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将案例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进一步讲解。

2.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蕴含“尊重人、发展人”的新理念,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1]。在内科护理学讲授过程中,将物质目标与精神目标进行讨论,是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的重点。

2.5教师教学行为设计

教师教学行为是落实三维目标的关键,根据现代医学教育规律和要求,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积极改变教学行为。在教学关系上,内科护理学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的方式,给予学生引导与帮助。比如,教师通过组织讨论、实验演示、创设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学习。内科护理学教师在教学理念和知识上,需要经常反思与更新[2]。课前反思会使教学成为一种有积极准备的自觉行为,课中反思会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完成,课后反思会使教学经验理性化和批判化。同时,要每年定期到“三甲”医院进修,更新医学知识,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调控教学内容的深度、教学的进度、训练的程度,使师生统一步调。在内容广度上,内科护理学包含的疾病种类多,需要教师充分掌握每一种疾病,掌握常见病、多发病,了解少见病、罕见病。强化训练,接近临床,实现学校与医院的无缝对接,为学生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内科护理学教学评价

3.1多形式评价

内科护理学教学效果测评在评价方式上要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定量评价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同时,应用新教学系统,实现信息化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形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避免传统的纸笔考试评价模式。

3.2多角度评价

内科护理学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内科护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医疗卫生职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3.3多时限评价

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要体现时刻进行评价、始终重视评价的思想,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既要发挥评价的鉴定功能,又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通过学习评价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学习评价融入长期教育或终身教育的进程中去。

参考文献:

心内科护理基本知识篇13

2.搞熟心内科常见疾病的书本知识,如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病、瓣膜病、冠心病等;然后再在临床上将上级医生的诊疗方案与书本相对应,看看如何与患者个体结合,不懂就问,水平会提高很快。

3.学会一些急诊处理,如高血压急症、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等,急诊的东西会处理了,后面慢的也不用着急,这样做到心中有数,“一切尽在掌握”,呵呵!

4.还有就是,医生不光要掌握高超的医术,同时还要很好的沟通技巧,与患者、与同事,平时多学学上级老师的沟通、谈话方法和技巧,等到真正工作了会很快上手。

这段外科的实习经历,其中复杂的滋味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酸甜苦辣,无论是什么滋味,都挺值得回味的。当然更重要的是知道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认识了几个不错的朋友,或许这比书本更有价值吧

在老师的辛勤指导下,经过不断的努力,在心内科的实习很快结束,取得了很大成绩。首先,在基础理论方面,温故而知加强了巩固和提高;其次,在临床放面学到了新的知识和处理方法。总之。经过在心内实习,是我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提高,在突发病方面,学到了应对的知识和技巧。我一定把学到得知识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并不忘记老师的教诲,不断地学习进步。

算算进心内科实习的日子有半个月了吧,新年刚过。感觉到现在,自己在心内科学到的东西没多少增加。踏进了科室,见识了不少的人,接触了不少的事情。也让我看清楚了有些人的面孔。换句话来说,是不是实习,就代表了自己已经开始接触半个社会了呢?

由于实习时间不是很长,与学生交流少,目前学生的内心世界及现有的学习状态,对我来说还是陌生的,做到真正了解学生,不是易事,有待以后去探索,总之,经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对于教师的工作已有所了解,但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还不熟悉,尚待完善。

内科实习的自我鉴定范文二:时间飞逝,内科实习即将结束,在老师的辛勤指导下,经过不断实践,我受益颇多。回顾这些日子,是苦是乐,是酸是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味道,即将要出科了,却有好多的不舍。对于我们的实习,科里的老师们都很重视,每周的实习安排也谨然有序,从而让我们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成长。

神经内科是我在内科病房的第一站,刚进入病房,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但是老师很快让我们熟悉适应了环境,使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病房实习中来。虽然神经内科科是个很忙的科室,但每次我们做护理操作时,老师都会陪在一旁,为我们的成功高兴,我们失败了会鼓励我们。老师的认真负责,像朋友般的和我们交流,让我们在温馨的环境中度过了这段时光。同时老师还会经常结合病例给我们安排小讲课,让我们形象深刻的记住所学的东西。

心内科是我在内科病房的第二站,它以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及心力衰竭多见,在老师的带教下,我基本掌握了一些常见病的护理及基本操作。按时参加医院安排的讲课及科室的教学查房;微笑迎接新病人并做好入院评估;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规范记录;正确采集血、尿标本;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认真执行静脉输液…… 经过这近二个月的心内科实习,使我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提高,在突发病方面,学到了应对的知识和技巧。总之,在内科实习的日子里,我受益匪浅,虽然我还只是学生,我的能力有限,但我会不断摸索,用微笑温暖病人心田,用努力充实我的知识与技能。温故而知新,用实践来验证及巩固所学。

在实习过程中,我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踏实工作,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

内科实习的自我鉴定范文三:在内科这两个多月中,在带教老师的悉心与耐心带教下,我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不曾懂得的东西。在实习的日子中,我了解到收治病人的一般过程:如测量生命体征;询问病人病史、过敏史等,认真写好护理记录,同时观察病人的病容,配合老师的指导,了解抗生素对各种消化系统的基本应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