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安全用药的护理实用13篇

新生儿安全用药的护理
新生儿安全用药的护理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科自2014年8月~2015年6月收治的药物治疗患儿共78例,其中男性患儿43例,女性患儿35例,患儿年龄为6个月~11岁,平均年龄(4.26±1.57)岁,针对患儿临床用药实施安全管理护理模式。

1.2护理方法

1.2.1完善用药安全管理体系 首先,在儿科成立用药安全管理小组及用药安全监控小组,改进护士的临床用药管理观念,提高责任心,杜绝一切用药安全隐患;用药安全监控小组应保证监督工作的严格、公正、透明,及时发现问题并惩处责任人,做到奖惩分明;在科室内营造良好的用药安全管理氛围,定期召开会议,总结用药差错情况及不良药物事件,分析原因,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减少用药问题的反复发生[1];其次,制定并落实用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科室内的药品管理。要求不同类别的药物应做到定点放置,妥善保管易混淆、易变质的药物;注意药品的有效期,定期检查并做好记录,提前6个月与药房调剂;做好药品核对工作,药品的取用、配制及发放,需至少2人查对并签字确认;针对有毒药物、高危药物,需实行专人专门管理方法,粘贴醒目标识,合理保管药物,确保安全。

1.2.2提高护士的自我管理意识 在临床用药工作中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并导致用药错误,与护士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有直接关系,因此儿科临床用药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应强调护士的工作责任感与自我约束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慎独精神;确保护士掌握专业技术,提高业务水平,工作中严格遵循规章制度与操作流程,保证患儿的用药安全。如果工作中出现失误导致用药错误,需第一时间上报主管部门并采取纠正措施,事后总结发生错误的根本原因,汲取教训,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1.2.3掌握专业的药理学知识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各种新药不断问世,药物的品种、剂型、规格等不断变化,临床用药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对临床用药护理工作提出较高要求。由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用药安全格外重要,儿科护士在工作中应谨慎、细微,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及护理知识,了解常用药及新型药物的药理,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用范围、用药时间、用药方法及用药禁忌等,告知患儿家属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或毒性反应,密切观察患儿服药后的情况,保证用药效果。

1.2.4严格遵照医嘱发放药物 在儿科药物治疗中,护士独立操作给药治疗过程,对护士的业务能力及责任感是极大考验。在给药治疗过程中,涉及到诸多伦理问题及法律问题,护士应严格按照医嘱给药,不得擅自做主;同时,遵循医嘱治疗过程中,护士也不能盲目随从,针对可能存在问题或者不安全的医嘱,需及时与医生沟通,核实无误后才可执行医嘱;在紧急抢救的情况下,护士可按照医生的口头遗嘱执行,但需重复口述无误后执行,完成抢救工作后,需要医生及时在抢救记录中补齐口头遗嘱并签字确认;另外,护士给药之前需核对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特殊药物需保留安瓶并做好记录。

1.2.5加强患儿家属的用药安全教育 由于患儿的自主管理能力较弱,因此儿科临床用药需患儿家属的配合,护士应加强患儿家属的用药安全教育,尤其在服用新药或者用药方法发生变化时,护士及时与患儿家属解释情况并告知用药注意事项;教育患儿家属掌握基本的用药知识,配合护士人员工作,患儿服药后密切观察体征变化;提醒患儿家属必须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不得擅自添加药物种类或者擅自停药,每次发放药物需告诉患儿家属服药的名称、剂量、作用、方法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等,保证患儿正确服药。

2结果

了解患儿家属对临床用药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度,共78例患儿家属接受调查,其中62例完全掌握(79.49%),16例基本掌握(20.51%),0例未掌握。68例患儿家属表示对儿科护士工作非常满意(87.18%),10例患儿家属表示对儿科护士工作基本满意(12.82%),0例表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100%。

3结论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临床用药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由于患儿的自我表达能力欠佳,需要护士加强重视,提高工作规范性,保证用药准确和用药安全,才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否则,若临床用药不当,不仅不利于患儿病情的恢复,还可能对患儿健康造成影响,引起其他不良反应症状,甚至威胁生命安全[2]。

我院考虑儿科用药的特殊性以及当前药品种类更新速度的加快,在儿科临床用药中实施安全管理护理模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通过强化安全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药品知识学习与培训,并且做好患儿家属的用药安全教育工作,提高用药安全管理的规范性,有效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保证患儿的治疗效果,减少医疗纠纷,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新生儿安全用药的护理篇2

1.2方法

1.2.1完善病区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加强对病区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的建设,确保高危药品管理的科学、高效。加强对药品相关知识、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学习,在对患儿进行药品使用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有序、规范的进行。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是确保高危药品合理使用的前提和保证,一定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严格的落实这一点。对于一些特殊的药品在储存和使用时一定要遵照相关的审批、发放、领取流程,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为了更好地使得各个护理人员能够清楚熟练的掌握高危药品使用的法律法规相关知识,可以在宣告栏、宣传海报中加强对高危药品相关法律法规的记录。将安全用药注意事项、药品的储存、使用方法等相关知识以宣传手册的形式分发给护理人员,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加强对新生儿科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工作。

1.2.2建立病区安全用药管理小组

为了更好地在医院落实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由科室富有经验和责任心的人员组成病区安全用药管理小组。该小组成员对病区高危药品的使用、储存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对于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提出并督促相关责任人及时的改正。该小组由护理部主任任组长,而药剂科主任作为副组长,在新生儿病区中选择有经验的若干名护理人员作为组员。该小组的职能主要包括对病区出现的用药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总结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对科室中高危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考核、评估,监督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在高危药品使用过程中的落实。通过对临床实践中发现的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对药品管理方案进行不断地改进。将高危药品安全使用列入到年终考核之中,加强对科室护理人员安全用药相关知识的考核。

1.2.3加强高危药品的规范化管理

高危药品在进行储存时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确保储存的规范有序科学。对于在临床过程中经常使用到的一些药物,要放置在特定的比较容易接触到的地方。而对于平时很少使用到的药物,则可以放置在角落里。但是为了避免药品存放混乱,在进行存放时需要进行原盒保存。如果因为特殊情况使用其他的盒子进行保存,需要在盒子上贴加详细的标签进行重新标注避免误拿。对于一些高危药品而言一般都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储存,有些药品适宜在低温下有些适合在高温有些适合在阳光下有些适合在阴凉环境下。因此要根据药品的实际上的储存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在对所有的药物进行存放时需要逐一对药品标签颜色进行细致的检测,以确保药物在保质期内标签没有缺损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合适的处理。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高危药品要实行单柜存放,将药品放置在单独的柜子中并贴加封条。在特殊条件下经过上级部门审批之后方可使用,未经允许不得擅自使用。对于高危药品来说不同的剂量、种类、规格会对患者产生不同的反应,尤其是对于身体抵抗能力较差的新生儿对于药品的使用更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对于不同的药品要明确药品使用的剂量、给药方式以及使用规格,严格确保用药的安全合理。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药物开始出现。在进行药品使用时很可能会对药物的使用产生混乱,对药品安全造成极大程度的影响。不同的厂家不同的时间生产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名称,再加之许多药品有通用名、学名、俗名等多种叫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可能会给医生造成混乱。对于不同种类、同一种类药剂的名称护理人员需要熟练的掌握,在进行药品使用时确保药品的安全合理使用。

1.2.4提高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安全用药能力

加强对护理人员安全用药的督导力度,对护理人员的安全用药情况进行考核。对于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出现的用药不良情况,用药管理小组及时的指出并督促其改正。医院安排新生儿病房护理人语言进行用药安全的教育宣传讲座,提高大家对安全用药的认识程度。对高危药品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方法、途径等知识加强培训,使得护理人员能够熟练的对高危药品进行安全合理的使用。由科室富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对工作未满两年的护理人员讲解高危药品使用的注意事项,并通过具体的实例像年轻的护理人员讲解提高安全用药意识的重要意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处理软件,对记录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3年出现用药不良事件62起,其中由于高危药品使用不合理造成不良事件的有16起。2014年出现用药不良事件47起,其中由于高危药品使用不合理造成不良事件的有6起。2013年采取高危药品安全管理措施后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的下降(P<0.05)。

3结论

新生儿科所接收的患者均年龄较小、身体较为虚弱、抵抗力较差,要严格的确保用药的安全合理。尤其是对于高危药品更应该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否则会严重的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健康。新生儿病区多为无家属看护区,再加之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在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差错很难察觉,因此用药风险相当高。本文以我院2012年和2013年高危药品安全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13年采取高危药品安全管理措施后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的下降(P<0.05)。且2013年较2012年安全管理缺陷明显下降(P<0.05)。

新生儿安全用药的护理篇3

风险是指发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在临床医疗护理中对患者可能损坏称为临床风险,这种风险最终可能出现不发生、侥幸脱险和出现临床风险事件三种情况。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直接影响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功能的直接发挥及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由于产科护理风险高,尤其是涉及产科用药和早产儿围生期护理,药物治疗是产科临床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对护理质量要求很高,如何保证产科护理人员承受最小的治疗风险而使产妇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是当前产科护理管理的重点。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2013年我国与用药安全相关的缺陷占所有护理缺陷的30%左右,其中造成缺陷的原因中,50%是可以提前预防和规避风险的。本研究以2011~2013年引入风险管理后,在杭州市余杭区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我院”)产科就诊的孕妇生产用药情况为调查内容,通过比较风险管理前后产科护理及药品管理中出现问题的频次和效果,以消除患者隐患,防范用药差错,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提出完善相关管理的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1月开始正式实施产科护理药品风险管理制度,在产科护理的各个环节中均设有风险管理方案及预防措施。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产科就诊的孕产妇600例,其中,实施风险管理前(2010年1月~2011年12月)300例,实施风险管理后(2012年1月~2013年12月)300例;年龄21~41岁,平均(28.23±4.27)岁;学历:初中以下21例,初中60例,高中/中专学历415例,大专及以上104例,所有受访者资料及心理均无异常。参与本研究的我院产科护理人员27人,年龄20~46岁,平均(27.59±5.14)岁;学历:大专10人,本科14人,研究生3人;职称:护士3人,护师15人,主管护师7人,副主任护师2人。

1.2 方法

主要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我院产科的孕产妇护理用药不良事件18例,即在按规定剂量正常应用药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主要是事先未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和解释导致;用药隐患61例进行分析,即在孕产妇诊疗和护理中发生药物配伍不当、用药时间不当、药物保存不当、医嘱处理不当、药物副作用未告知等情况,若处理不及时增加诊疗风险引起医患纠纷。

2 结果

查阅2010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我院产科的600例孕产妇护理档案,发现用药不良事件18例,用药隐患61例;其中,2010年1月~2011年12月300例孕产妇护理档案中发现用药不良事件14例,用药隐患52例。产科护理通过引入风险管理后,用药不良事件从实施风险管理前的4.67%下降至1.33%;用药隐患由17.33%下降至3.00%。见表1。

3 讨论

3.1 产科护理用药不安全因素分析

3.1.1 药物配伍不当 在实施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前的300例产科护理档案中,研究者发现药物配伍不当有10例,占抽查档案总数的3.33%,其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注意力分散,未按照药物使用前消毒和配伍程序进行操作,造成部分药品受污染或发生配伍禁忌;部分护理人员浪费药品现象比较突出,导致用药剂量不足,影响孕产妇和婴儿康复时间和效果。实施风险管理后,药物配伍不当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说明实施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3.1.2 用药时间不当 部分护理人员提前30 min以上配制注射类药品或针剂,影响药物效价;部分护理人员未向孕产妇或新生儿监护人交代清楚准确的用药时间;部分护理人员未严格按照静脉滴注要求掌控滴注速度,导致患者不适临床反应加剧。

3.1.3 药物保存不当 部分护理人员未对药物的储存方式引起重视,如将需要冷藏使用的婴儿使用的疫苗暴露在常温或者高温环境下,导致注射后药效明显降低或者无效;部分护理人员未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极个别过期或者失效的药品,导致临床中存在威胁患者生命的风险。

3.1.4 医嘱处理不当 部分护理人员因医护间沟通不畅,导致护理人员在执行中遗漏;部分护理人员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未检查出医生开立医嘱中可能存在的药物配伍等问题,或存在疑问但仍然执行等。其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对医嘱认识模糊,或对药物诊疗知识欠缺,缺乏自我防范意识,导致护理差错或过失,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明显加强了对临床用药知识的学习,提升了医嘱执行力,遇到疑问也会及时与医生或患者沟通,减少医护矛盾和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

3.1.5 药物副作用未告知 部分孕产妇在生产前服用部分助产药品或生产后服务缓解宫缩等症状的药品会引起身体不适,护理人员未及时告知,导致患者及其家属产生误解或不信任,从而引发医患纠纷。

3.1.6 用药不良反应 部分药品出现患者不良反应后,护理人员未及时向医生反馈和参与替换药物,未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相关原因,导致医患矛盾升级。

3.2 产科护理用药不安全原因

3.2.1 产科护理人员药物安全使用等相关法律意识淡薄 产科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应该始终将孕产妇和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尤其是针对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急症或急救等工作进行严格训练,忽略了对孕产妇及其家属的知情权等相关法律问题重视不够,容易造成医(护)患纠纷和孕产妇个人隐私泄露。由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用药和护理工作压力大,容易产生烦躁情绪。当护理人员服务意识不足、耐心解释不够、服务预见性差,患者及其家属容易产生不信任感或者不配合,若沟通不够、态度生硬,则极其容易产生纠纷。

3.2.2 产科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 产科护理相比较其他临床科室复杂,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若在护理过程中对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观察不仔细不及时,病情进展掌握不够的话,极容易给诊疗和临床护理工作带来风险。产科诊疗技术发展速度较快,新技术、新设备和新药物的临床应用日益增多,这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若对新技术、新设备和新药物的使用与不良反应认识不够,则极易引发医疗风险和纠纷。

3.2.3 药物不良反应损伤 产科用药对医护人员要求较高,若药物剂型剂量使用不当,未按照医嘱用药,用药中发现问题未及时反馈给医生,或者发生配伍禁忌处理不及时,容易产生药物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和致畸作用,从而产生药物不良反应损伤,甚至发生延误临床治疗和患者病情,引发医疗纠纷和矛盾。

3.2.4 孕产妇自身体质和心理原因 孕产妇属于特殊群体,一般病情较复杂,且涉及孕产妇和胎儿的健康和安全,在生产过程中,初产妇和经产妇的心理状态是存在明显差异的。若孕产妇自身体质不佳且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则容易在分娩、康复和治疗过程中出现相对复杂的情况,甚至加重病情和临床护理的难度,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在孕产妇住院分娩期间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减轻心理压力,消除心理负担,指导孕产妇做好产后康复和护理工作。

3.2.5 产科护理管理及其规范执行不到位 医院制订的产科护理管理制度及其相关规范“上墙”但是没有“入心”,且很多涉及护理安全的规范未能及时更新和补充,不能及时指导临床护理人员;部分护理人员对临床护理规范不重视,不严格遵照执行,尤其是涉及无菌操作部分,往往以方便为由;针对用药环节的“三查七对”工作,有时候护理人员也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核查,对护理记录内容也保存不完整,使得产科护理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本研究调查中发现,个别产科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过于简单,未能及时掌握不同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在配药时延误时间和配错计量;部分护理人员未认真查对孕产妇病情而在使用药物时发生差错,导致医生未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病情,从而延误诊疗的最佳时机,从而引起患者诸多不适,造成不良后果。

3.3 建议

3.3.1 应强化护理人员安全用药管理意识 产科护理包括产前保健、正常分娩、妊娠期合并症等护理,其护理工作强度大、风险高,为保证产科护理的质量,应强化护理人员安全用药行为,实行弹性制度,及时调整护理人员的休息时间,调动护士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避免因护士疲劳而发生用药差错。同时,应加强护士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自我管理意识,避免用药错误后出现缓报和瞒报的情况。由于产科护理涉及孕产妇及其胎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在使用药物进行护理过程中,要加强专业知识和药理学知识,尤其是产科常用药的商品名、通用名、剂型、用法及不良反应等[2]。应完善药品储存和保养制度,及时改善升级药房、药库的硬件设施,注意库房内温度、湿度及通风,并按药品的性质分类储存,防止药品霉变、虫蛀、过期。在安全用药方面,避免因药物使用不当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怀孕期间用药,许多药物能通过胎盘对胎儿造成不同程度的先天性损害,严重者可致胎儿畸形、流产或死胎,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精神和经济负担,因此安全合理用药备受关注。在使用药物前,要弄清楚病情,了解患者有没有对药物的过敏史以及近期的用药情况,做到对症用药。在用药前,应注意了解药物的性能、作用、副作用、使用禁忌证等。要掌握药物的剂量和用法。通常在药物的说明书中,都说明了用药的极量,极量是指药物治疗的剂量限制,即安全用药的极限,超出了这个极量,便会中毒。按常规剂量用药既能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又能减少和避免出现副作用,必须严格遵守。在用药前,检查药品是否过期,对于过期或失效以及无法确定的药品千万不能使用。有些药物可产生打瞌睡、困倦、头痛、头昏等副作用,服药后不能做集中注意力或有危险的工作,如驾车、开机床、登高作业等。用药不能凭经验,药物一般都是对某一症状有效果,既不能凭感觉吃药,也不要把药物随便推荐给别人使用,避免发生危险[3]。由于药物之间产生物理吸附或化学络合作用形成配位化合物,联合用药不当时会影响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随之增高。例如部分抗生素与钙、镁、铝等无机盐类抗酸药或含铁的抗贫血药合用,会生成配位化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抗菌效果;因而在服用抗菌素期间,应暂停服用钙片等药品。

3.3.2 应提高护理人员安全用药水平 首先,产科护理人员一定要遵循按时服药的原则,根据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用药。例如,某药4 h服用1次,是因为该药在血液中维持有效治疗浓度的时间只有4 h,超过这一时间,药效会降低。另外,有些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及助消化药,应在饭后服用。其次,护理人员要合理掌握剂量,不管以哪一种方式服药,药物进入血液后必须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才有治疗效果。与此同时,药物的毒副作用也会随着血药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第三,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缓急、用药目的以及药物本身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如果口服疗效好,应首先采用口服。若遇到容易被胃肠道中的液体破坏和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则不宜口服。如果肌内注射和静脉滴注能获得同样的疗效,宜采用肌内注射。静脉滴注的缺点是易产生输液反应,另外,药液如果漏出血管时还有可能引起静脉炎,严重者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第四,在护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孕产妇和新生儿忌服过期药品。例如,贮存了12个月的维生素C片会发生变质,其药效将减少50%,而且会分解产生出能引起糖尿病和肾结石的多种化学物质。第五,孕产妇不要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易导致人体对药物的依赖,并可损害人体的肾功能,特别是复方止痛药,其毒性比用单剂所产生的毒性更为严重。国内已有因长期服用去痛片、复方阿司匹林而引起肾脏受损的病例。第六,孕产妇和新生儿避免多种药物同时服用。新生儿用药品种应尽量减少,能用一种药物治疗的,就不用两种或更多的药,一般合用药品种以不超过3~4种为宜。

3.3.3 应严格执行安全用药基本制度 产科医院要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建立适合医护人员用药特点和安全的用药工作流程与制度。建立一整套由临床医师、药师、护理人员共同构建的安全给药及其排查系统。同时在患者使用药品时告知其种类、数量、服用方法、时间、注意事项等。临床护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制度,依照医嘱准确掌握不同患者的用药剂量、浓度、方法、时间、注意事项、常用剂量、适应证、禁忌证,及时掌握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密切观察孕产妇和新生儿在使用药物后的药效及不良反应,如发现有过敏、不适、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停用该药,并上报医生,做好相关护理记录。根据临床护理的需要,尽量减少联合用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及时向患者说明药物使用及安全用药的相关知识,做好宣教和观察。同时医院还要成立产科静脉治疗小组,建立静脉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梳理常用的高危药物,确保临床用药和护理的安全[4]。

新生儿护理用药也应该慎重选择,不可简单地参照成人用药品直接减量服用,宜选用新生儿或者小儿专用药品。例如在使用解热镇痛药时,成人用的去痛片中部分成分易使儿童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紫癜;新生儿使用阿司匹林易在胃内形成黏膜糜烂;感冒通可能造成儿童血尿。再比如12岁以下的小儿尤其要注意禁用或慎用的抗生素:四环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着色变黄;诺氟沙星可引起负重骨关节组织的损伤,抑制骨骼生长;庆大霉素可致儿童永久性耳聋及肾脏损害;新生儿使用氯霉素和磺胺类可引起灰婴综合征和溶血。

3.3.4 应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实施风险管理有助于护理人员的风险危机意识提高,有助于提高产科护理药品管理质量。通过每月例会、护理差错事故教育,强化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强调各项护理操作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护理态度严谨,避免侥幸心理。组织全院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理》、《护士管理办法》、各种规章制度;邀请法律专家讲解有关法律、法规知识、讲解典型案例,增强护士法律意识,用法律规范护士的行为;制订新入院人员专科护理安全培训等制度,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5]。通过产科护理大小查房、护理病例讨论,尤其是参与产科医生的巡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对日常护理操作中的易发风险具有预见性,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根据产科护理特点及存在的风险隐患,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培养树立正确的医疗风险意识,最大限度地控制护理风险[3]。在遵守规范制度的同时,建立常见风险告知制度,护理操作中高风险的项目如吸痰、导尿、特殊用药、重症患者压疮的防治、抑郁患者的防自杀等相关护理项目的注意事项、风险因素告知患者及家属,取得理解和配合。通过加强护理风险的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增强护理人员自律学习和掌握风险处理预案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自律性,避免潜在的护理风险,减少护理纠纷与差错的发生[6]。

3.3.5 应强化安全预防与管理干预 首先要严格产科护理用药“三查七对”制度,药物使用前要认真辨认药品是否存在沉淀、浑浊、变质或标签不清;其次,使用药品前应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查看有无过敏记录和皮试结果;再次,使用毒麻限制药品时,要经过反复核对,若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最后,若是患者体腔内用药,需要稀释浓度的,要按照正确的配置方式、比例、给药方法进行操作[4]。制订护理差错事故的防范措施以及意外事故紧急状态时的护理应急程序、住院患者紧急状态时的护理应急程序、重要护理操作前后的告知程序等[5]。总之,护理人员应详细阅读药物的使用方法、副作用、用药禁忌等,并与患者反复进行沟通协调。

3.3.6 应强化患者的用药安全教育 应使产科护理对象了解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健康饮食等基本常识,提高患者的食品药品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促进科学用药合理用药,营造全员参与、健康安全的饮食用药环境。要使孕妇认识到可能受到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部分药物可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损害胎儿的生长发育[6-7]。若孕产妇在使用药品过程中发现药物性质发生改变,患者及其家属容易对护理人员的工作产生质疑,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用药基本常识和健康教育[8]。

[参考文献]

[1] 何红燕,吴婉梅,梁伟平,等.安全文化建设在临床护理用药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 16(4):1776-1779.

[2] 朱伟梁,丁禄霞,李莉,等.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我院门诊药房发药差错率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2,23(13):31-33.

[3] 张红娟.安全强化在临床护理药品管理中的作用[J].海峡药学,2011,23(4):229-231.

[4] 温旭东,黎爱军.风险教育与分级管理在医疗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医学与社会,2010,23(12):56-58.

[5] 赵锦秀,邓晓杨,赵秀梅.我院妇产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5(2):6975.

[6] 钟惠芬.护士压力因素及应对措施[J].广州医药,2011, 42(3):79-80.

新生儿安全用药的护理篇4

1.2药品因素:个别药品存在质量问题,如注射液里有杂质,粉剂不能完全溶解等,还有些药物外包装相似,极易造成视觉混淆,如地塞米松被当成病毒唑,头孢噻肟钠被当成头孢他啶等。

1.3穿刺因素:门诊输液室患者及家属人员众多,环境嘈杂,工作量大且较被动,护士的情绪容易急躁。大部分家长对“一针见血”的期望值较高,在未能如愿时对护士有意见,护士要是未能调整自己的情绪,耐心对家长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很容易激发矛盾,引发纠纷。

1.4药液外渗:10个月~3岁的患儿对注射心理反应强烈,自我约束力差,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经常出现患儿用手牵拉头皮针,导致针头被拉出血管外的现象,还有因家长照顾方法不正确或穿刺的原因引起局部药液外渗,而导致局部肿胀。

1.5社会环境因素:在我国特定的国情下,目前独生子女占多数,往往一个患儿就医有多名家长陪伴。护理操作过程中,环境嘈杂,家长反复询问,护士多次解释干扰思维过程,造成护士心理压力过大,影响操作准确度。加上儿科急症多,季节性强,特别是中午和夜间护理人员短缺,当护士沟通或抢救工作不到位时,易发生误解和冲突。

1.6缺乏护患沟通技巧:孩子一直倍受家长的宠爱,一旦生病更成了核心。家长由于紧张、焦虑,治疗中稍有不顺,性急的家长就会出言不逊。同时儿科输液室环境嘈杂,工作量大,护士的情绪容易急躁。有时护士只注意护理技术操作,而忽略了与患儿或家长的沟通交流,从而产生误解引发纠纷。

1.7不重视健康宣教:孩子天生好玩好动,部分患儿无法在输液间完成整个输液过程。家长因缺乏医学知识或担心孩子哭闹,便会顺从孩子带其到室外走动。但一些药物不能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由此可能引起药液污染或其他意外。还有部分家长希望尽量缩短输液时间,因此擅自加快输液速度容易导致心衰,肺水肿的发生。

2安全隐患相应的对策

2.1提高安全意识,建立安全监督制度:采取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重点教育,使每位护士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医嘱,护士收取输液治疗单后,必须将门诊病历医嘱与医嘱单核对,包括患者姓名、年龄、药名、剂量是否有误,发现有疑问要及时与医生联系,待问题解决后方可执行。

2.2规范输液流程:护士接到门诊输液单后,首先核对药房提供的药品名、剂量、用法、质量等,后填写输液卡;再交另一护士重新确认填写的患儿姓名、年龄、药名、剂量及用法等无误后进行配制并签名。这样大大增加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

2.3实行输液编号制度:对门诊输液病人在原来查对项目的基础上增加门诊输液编号。收药护士在核对药物无误后发给病人一个号牌,并将对应的号码写在门诊输液单及输液卡上。家长拿着号牌在输液区等候。当轮到该患儿注射时,护士不仅对其姓名、药名、剂量、用法进行核对,同时收取号牌进行再次核对并签字,防止错用药物。我院自实行门诊输液编号制度以来,没有再因姓名相同或音同字不同发生护理差错事故。

2.4改进输液室的设置:执行24小时在班制的特色服务,病人任何时候到达都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给一些脱不开身的家长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还营造了和谐、温馨的治疗氛围,在输液室配备了电视机、舒适的病床及输液椅等,改变了传统的白色工作服为粉红色的护士服,降低了患儿的恐惧感,增加了护士与患儿的亲和力,从而建立了和谐的护患关系。

2.5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术水平。随着门诊输液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多,护士不仅要掌握输液的相关理论和技能,还要掌握新药的药物性能、配伍禁忌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要组织低年资护士学习常见疾病的观察及急救处理方法,对于输液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应制定相关的处置流程,并创造机会让护士参加专业知识培训班的学习,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

2.6强化护士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技巧: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进一步实施,人们运用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对护理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使护士承受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特别是在静脉穿刺时,患儿家长都希望能“一针准”。因此,护士就要主动与家长进行交谈,进行沟通。往往护士们对患儿的一句鼓励,一个的动作,配以发自内心的微笑,无意中就会缩短护士与患儿及家长之间的距离,增强家长对医院的信任和对整个治疗过程的认同感。同时,护士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在穿刺不成功的情况下,要敢于向患儿及家长表示歉意,作出必要的解释,安抚,取得家长的谅解和支持。在压力大、工作繁忙的门诊儿科输液岗位上,如果能够正确恰当的运用护患沟通技巧,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生儿安全用药的护理篇5

1.1 资料

x取2015年11月1日~12月31日在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区分院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2015年11月患儿160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74例,年龄6个月~6岁。2015年12月患儿160例,其中男性84例,女性76例,年龄6个月~6岁。2015年11月和12月患儿在性别、年龄、服药剂型、服药时间、方法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

1.2 方法

从2015年12月1日起,儿科护士按照JCI标准科内讨论、制定、规范、改进服药流程,具体方法如下。

1.2.1 计划

讨论本院儿科口服药管理存在的常见问题:①患儿入院前在门诊开的口服药带入病房在无医嘱的情况下自行服药,医护人员未重视患儿用药情况导致滥用药物。②患儿家长在外院开药或药店自行购药,药品的质量无法保证会导致安全隐患。③护士发放药物时未观察患儿服药到口,患儿家长时常忘记服药或自行停药影响治疗效果。④患儿家长将口服药未妥善存放,易导致患儿误服药物。⑤患儿家长随意使用或停用药物,导致安全隐患。⑥护士在发药前未将药品按照患儿服用剂量进行精确提取,让家长自行协助患服用导致不能按正确的剂量服药。⑦患儿家长常常携带患儿自行离院,导致晚间的药物漏服。

1.2.2 制定对策

①与医师沟通,患儿所有服用药物均须有医嘱,护士按医嘱发放药物。②患儿新入院时对家长进行服药指导,一切由院外带入的口服药物请家长不得存放在医院内。③护士须知晓分管床位患儿服用的所有药物。④护士对新入院患儿所携带的药物的品种、质量、来源进行查看并汇报医师,医师根据病情需要及时开具口服自备用药医嘱,其它药品不得带至病房内。⑤ 护士将急诊期间须服用的自备药品集中妥善存放,按医嘱按顿发放至患儿处。⑥护士在发放药物前将药品按剂量分好,发放时亲视患儿服下药物。⑦改进口服药发放流程并制定奖惩措施保证护士按规范发放药物。

1.2.3 执行

①护士在预防患儿MEs、促进患儿用药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口服药发放流程的改进,口服药流程的改进主要改进点在:(1)患儿入院时了解患儿服用口服药的种类剂量并查看药品的质量,与医师沟通,由医师开具自备药医嘱。(2)护士收回患儿携带的需要服用自备药品,在口服药盒上注明床日、姓名、急诊日、用法、开启日期集中存放,根据医嘱安顿发放至患儿。其他不需服用的药物请家长带回妥善保管,保证患儿身边没有药品存放。(3)办公护士每日打印自备口服药物服药单,由责任护士每日按顿、按剂量要求摆放次日患儿的口服药。(4)每日责任护士在发药前再次核对药物。(5)责任护士发药时须亲自观察患儿服药到口,必要时协助患儿服药。②责任护士每日摆放药物时确保药物计量准确。③与医师积极沟通,请医师参与口服药使用的管理。④加强与病区药房之间的沟通,所有药品可拆零安顿发放,减少护士在病区自行配药的工作量。⑤责任护士每日评估患儿用药情况,了解患儿家长服药依从性和床头柜内有无药品存放。

1.2.4 检查

制定科室自备口服药管理相关的奖惩措施保证措施的落实,并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自备口服药管理流程及要求进行培训和传达,做到人人知晓流程和规范。设计自备口服药管理的查检表格,护士长每日进行查检,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当事护士进行沟通,了解执行不到位的原因并记录,在例会时进行讨论改进。重点检查的环节:(1)新入院患儿自备口服药是否收回、是否是本院用药、自备药品是否注明患儿床日、急诊日、姓名、用法、开启时间和开启人工日。(2)患儿所有用药是否有医嘱,有无自行服药现象。(3)责任护士是否亲视患儿服药到口。(4)患儿服药剂量是否准确。(5)患儿服药是否及时,按照我院口服药发放的相关规定,长期口服药在医嘱要求的2小时内服药是及时服药,超过2小时属服药差错。(6)未及时服用的药物有无做好交接。(7)自备口服药发放后有无执行护士签名。

1.2.5 处理

为继续保持改善后的成效,将小儿自备口服药管理流程标准化。护士长每月将不断完善制度、流程,使质量改进呈良性循环。在改进过程中,科内及时反馈改进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及时进行讨论提出进一步的整改意见。(1)为进一步方便护士,我科购买了药物研磨器,将有效颗粒状药品研碎后精确剂量发放给患儿并方便患儿服用。(2)针对患儿不配合问题,我科护理人员讨论使用去掉针头的一次性针筒用推注的方法将液体口服药物在家长的配合下安置患儿适当的缓慢注入患儿口腔内。(3)建立口服药品交接登记本,上一班未发放的药品及时登记交班避免漏发药物。(4)加强对离院患儿管理,在患儿入院时做好安全告知,告知患儿家长尽量不要擅自离开医院,并由责任护士每日告知服药时间和服药依从的重要性,指导离院患儿家长口服药的注意事项。

1.2.6 效果评价

比较实施JCI标准前一个月(2015年11月)和实施JCI标准后一月(2015年12月)患儿发生漏服药物、多服药物、误服药物、服药剂量准确性、服药方法的规范性。

1.2.7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施JCI标准前后患儿服药情况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JCI 标准在患儿口服用药规范性中的应用后,患儿发生漏服、多服、服药时间错误、服药计量错误、服药方法的不规范现象明显得到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大大提高了患儿用药安全,见表1。

3 讨论

3.1基于JCI标准,对科室自备药品进行了有效地管理,通过在患儿入院时将患儿需使用的本院开具的在有效期内的自备口服药收回统一管理,与医师沟通后根据病情需要按医嘱发放,其它自备药品劝患儿家长带回不得置于病房内,这样有效的杜绝了患儿乱服或误服药物的现象。

3.2通过本次应用PDCA管理方法,科内护士积极参与到病人口服用药的过程中,增加了护士与患儿的接触,给予患儿家长正确的用药指导,保证药物按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剂量,正确的方法用药,并且护士发药时做到亲视患儿服药,能积极有效得处理患儿在服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到了家长的认可,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

3.3通过本次应用PDCA管理方法,护理人员开动脑筋,参与科室管理,如积极寻找儿科使用的服药用具如儿科药品研磨器,护理人员利用针筒自制药品研磨器,有效地将片剂药品研碎利于患儿服用。

3.4基于JCI标准,患儿用药是团队行为,护士与医生、药剂师沟通不畅均会增加患儿发生用药差错的风险。医护人员加强了沟通,医师根据病情需要开具药品,减少了自备药品的开具,患儿用药尽量由药房安顿下送发放,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加强了与药剂科的联系,药品拆零发放有效地满足了临床需要,保证了患儿的治疗,减少了多余药品存放带来的安全隐患。

4结论

在JCI 标准指导下患儿口服用药流程规范后能有效提高患儿服药安全,降低口服用药安全隐患,提高患儿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朱元元,周俊.JCI理念下的医院高危药品的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12,19(6):509-510.

新生儿安全用药的护理篇6

1 绪言

在目前的临床医疗中,人们对医疗护理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护理纠纷也日渐增多,而妇产科是医疗纠纷的高发科室,承担的风险极大,安全隐患也比较多。妇产科护理人员的知识面要求全面而广泛。在妇产科护理的管理上,管理人员需制定一套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系统,并贯彻落实各项护理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护理隐患,确保护理安全。

2 目前妇产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

2.1 没有严格执行护理规程的操作及忽略了对病人病情告知的重要性。

部分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不足,没有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例如在执行“三查七对”、产检时及产后的护理上,没有认真地按常规执行,导致接错液体、抽错血、发错口服药及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或死亡等安全隐患的发生;急症时,又忽略患者的权益,没有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知情,出现异常结果时引发家属激烈的情绪反应,从而出现护理纠纷的发生。

2.2 护理人员业务水平有限 ,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广泛使用及各类新药的快速更新,还有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值过高,都对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年资护士的技术力量薄弱及经验不足和各方面的协调能力的不够易引发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还有,在无菌操作上,部分医院的妇产科出现职业暴露和医院感染管理上的缺陷,在检查、接生、缝合、抢救新生儿的时候,没有按常规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容易被血液、体液污染和锐器刺伤,存在较大的职业暴露风险;而产房、检查室、新生儿室、洗婴室等特殊区域,也因医院感染管理措施不力,易导致医院感染。

2.3 制度执行不严与药物、设备潜在的安全隐患。

专人管理的产房用品、药品和急救设备,也因助产士责任心不强,没有班班清点,不熟悉用物放置等;急救药品配备不良,医疗设备种类不全、性能不佳等;急救药品和抢救设备没能处于良好的应用状态而延误了抢救时机。

2.4 没有彻底落实核心制度,出现交接班制度缺陷和护理书写不规范等隐患。

没有彻底落实核心管理制度,造成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护理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的缺陷,?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对安全隐患无工作预案;岗位责任制不明确,工作职责不清;护理人员“三基三严”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不重视新护士岗前培训和在职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对于危重、手术、输液病人及新生儿未按规定进行床头交接班,对于一般的手术病人也存较多的安全隐患。另外,任意涂改护理记录,病情变化时未及时书写,加大了医疗风险的程度。

2.5 新生儿护理差错事故隐患。

护理人员的过度自信、技术操作失当及经验不足极易造成新生儿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在对新生儿护理的管理上,职责分工不明确?、“两卡一条”内容不一致及婴儿洗澡间无应急物品等等因素都会导致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安全隐患的发生。例如,职责分工不明确,没考虑到新生儿疫苗注射部位、方法、剂量三环节的特殊性,没有将不同疫苗分工人不同的护士注射,极易在最后两个环节出错,将卡介苗当成乙肝疫苗注入婴儿体内,而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在执行“两卡一条” (床头卡、胸卡、手条)时,由于各种原因病房护士补写胸卡及手条时写错母亲姓名、婴儿性别、体重时出现三者内容不一致现象,这样极易引发护理隐患,导致投诉或纠纷。而在婴儿洗澡间,往往都没有配备急救药品和器材,在新生儿洗澡过程中一旦发生烫伤、呕吐、窒息,护士就可能因往返取物而延误抢救。

2.6 医疗废物处理杂乱无章。

个别医院或科室管理对医疗废物处理无章或有章难行,妇产科医疗废物混同生活垃圾直接进入填埋场或流入社会,成为传染性疾病传播的隐患,易引发医疗纠纷的发生。

3 对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的管理

3.1 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严格执行病情告知制度和护理规程。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院护理工作管理制度》等法律文件,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的法律意识,提高护理病历书写的质量,制订医疗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明确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

严格执行病情告知病人或家属制度;需告知:出入院告知,手术前后告知,麻醉前告之,急、危重、抢救患者告之,侵入性检查告知以及医药费用告知等。将告知内容及病人及家属意见,记入病程记录或签写相关条约;另外,如果患者或家属有违背诊疗常规的要求,医务人员必须与其谈明风险及可能产生的后果;病人需手术或输血时,必需由本人及其家属同意签字为证,恶性肿瘤或可能预后不佳的手术则需由病员本人书写委托书,医生与所委托的家属谈明一切病情,征得对方签字同意后方可进行治疗(急诊抢救除外);对有关医药费、住院诊疗费、手术费等问题,工作人员应将基本情况向病人告知。

护理技术操作是基本功,在执行具体操作前,仔细作好病人的准备和药品器材的准备,明确目的,了解病情,认真查对,严格无菌操作,并在操作后注意病人反应。严格执行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和特别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组织专门人员从事护理技术的规范化培训。选择和制定符合实际的技术操作规程,逐步修改、完善、配套,形成本院统一规定,便于检查和评价;开展经常性的检查、监督,与质量评定、技术经济责任制相结合形成制度。

3.2 加强业务技术培训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水平的管理。

鼓励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开展产房24小时值班制,加强产房的技术力量,提高了孕产妇及接生的护理质量。对新药的说明书应仔细阅存档保存。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专科知识和急救技术进行理论培训技能实践,并定期进行考核。

3.3 严格无菌操作、控制医院感染。加强无菌物品集中放置与管理,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携带传染性病毒的患者使用过的生活用品一律按医疗废物进行收集。

3.4 彻底落实核心管理制度,完善护理差错、事故报告制度及交接班制度等核心管理制度、规范化护理记录的书写和加强药品、设备的管理。

彻底落实核心各级管理制度,纠正造成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护理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的缺陷,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护理人员职责,科室每位成员应共同参与科室管理,发挥团队精神。各项护理工作落实到人,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重点工作有专人管理和监督,如采集新生儿足跟血、预防接种、分娩统计、消毒隔离、护理文件书写做到专人负责检查,建立检查登记本,每月将检查结果汇总,进行分析和改正,便于及时弥补护理漏洞,将护理隐患降到最低。组织护士学习医院护理管理制度,在实施及落实制度中,护士长要常规化督促检查和严格管理。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做每一项操作时要严格查对,如有疑问及时核对,对产前、产后应用的药物要特别注意;送剖宫产手术时,应严格查对产妇姓名、住院号、皮试结果及手术准备情况,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清楚,并听胎心记录;新生儿出生后即告知产妇观看性别及全身情况,之后即戴手牌、胸牌,写清产妇姓名、新生儿性别、出生时间及体重,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过失。

对于孕妇、手术、危重病人、新病人及新生儿实行床头交接;产妇分娩后由专人护送产妇及新生儿回病房并将新生儿交给产妇,看清手带标记;向病房护士交待清楚产妇及新生儿的情况;各项记录不可随意涂改、删除和撕毁。保证产房的用品、药品和急救设备物品的完好和耗材充足,对急救设备做到专人管理,随时检查医疗设备是否完好无损,急救器材常规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保证药品充足,对使用的药物做好记录备案。护理记录是重要的法律依据,书写护理记录要求及时、真实、准确,记录孕产妇及新生儿情况、分娩时间、婴儿性别、分娩方式;新生儿足迹和拇指印记录清晰,对产前产后观察内容、重点宣教内容要详细记录。

各科室建立事故、差错登记本,由当事人及时登记发生事故差错的经过、原因、后果。护士长经常检查,定期组织讨论和总结。

3.5 熟悉新生儿护理差错的易发因素,做好产妇及家属的健康宣教,搜集并总结日常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对于新分配和新调人人员进行新生儿专科专业知识及产科专业知识的垮训。在对新生儿实行护理时,需警示标志,如:巨大儿、小样儿、异常产儿写上“重点巡视”、“热水袋保暖”的卡片挂在婴儿床头上;在婴儿洗澡用热水管墙壁上标上“注意水温”字样,紫外线灯开关上标上“紫外线开关,无人时使用”。每次淋浴后都应严格核对,送回床边与产妇查对一致,严格执行“两卡一条” (床头卡、胸卡、手条)的查对制对,要从各个环节防止抱错新生儿,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严密观察新生儿排便排尿、新生儿黄疸情况,重点观察,一旦发生异常需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

3.6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条例,防止引发诊疗过程中的交叉感染。

严格执行2003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对医疗废物的产出、分类、收集、转运、焚烧及处理的全过程均严格按规章执行。

4 结论

护理安全可以反映护理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年轻护士必须加强护理安全的教育,特别是妇产科的护理人员,必需提高对护理安全工作的认识,并通过对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的查找,理清对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管理的工作思路,规范了护理程序,对杜绝护理差错、事故和纠纷的发生及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新生儿安全用药的护理篇7

1 常见输液安全隐患原因分析

1.1 医嘱因素

正确的医嘱是安全输液的基础,目前新药较多,存在多种剂量、制剂,部分医生对新药的规格、用药剂量不熟悉,导致药物剂量、单位用错。护士在收药时曾出现:患儿家属取的药与医嘱不符,药物剂量与患儿实际年龄、病情不符,错开皮试单等。

1.2 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儿科输液室患儿密度大,患儿同名同姓或名字同音字较多,加之许多外地家长口音较重,容易使护士产生错觉;而且由于儿科观察室环境嘈杂,许多家长将注意力集中在患儿身上,护士叫患儿姓名时,家长容易出现错误应答;造成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三查七对”不严格,护士接到输液单后,凭感觉经验,错做皮试,轻者增加痛苦,重者致反应;皮试时只问过敏史,有的患儿及家属记不清或不理解,含糊作答,询问内容简单,观察不仔细,致皮试或输液发生反应。

1.3 缺乏护患沟通技巧

目前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下,独生子女占多数,患儿就诊有多名家长陪伴,护理操作过程中,环境嘈杂,工作量大,护士的情绪容易急躁。有时护士只注意护理技术操作,而忽略了与患儿或家长的沟通交流,从而产生误解引发纠纷[1]。加上儿科急症多,如常发生高热惊厥、急腹症、窒息、误吸、中毒等,此时患儿家长极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加上医院环境陌生,心烦意乱、忧心忡忡、不信任医生、怀疑医生诊断有误等,产生护理隐患。

1.4 不重视健康宣教

儿童天生好玩好动,部分患儿无法在输液间完成整个输液过程。家长因缺乏医学知识或担心孩子哭闹,会顺从孩子的意愿带其离开输液室在户外走动或逗留。一些药物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可导致药效下降,由此还可能引起药液污染,导致输液反应及其他意外[2]。部分家长因患儿哭闹或有其他事情安排,希望缩短输液时间,而擅自加快输液速度,导致心脏衰竭、肺水肿的发生。另有家长在患儿高热或脱水时减慢输液滴数,影响患儿治疗。

1.5 巡视不及时

小儿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特别是1~3岁患儿,一旦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不适,不能清晰、准确地表达;部分家长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忽略或未能及时发现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的症状,如患儿出现怕冷、寒颤、面色苍白、发热、全身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若护士巡视不及时,未发现病情变化,将延误抢救时间。另外10个月至3岁的儿童好动,部分患儿输液不配合,常会用手拨出针头,导致针头被拉出血管或穿破血管引起药物渗漏;有的家长忙于照看患儿或接打电话等,观察不及时,发生液体滴完未察觉,使血液回流造成血栓,堵塞针头,重新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

1.6 护士自身存在问题

近年来由于医院发展,低年资护士增多,通过短期培训上岗,在临床工作中操作技能不娴熟、协作精神不强、沟通协调能力不到位等;还有的护士疏忽大意,责任心不强,不执行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违反操作规程,观察病情不仔细,健康宣教不到位,在配药时查对不严,输液故障未及时排查等,都可能对患儿的安全构成威胁。

1.7 安全防范问题

小儿头皮剃毛损伤及坠床等。

2 对策

2.1 规范输液流程

认真执行医嘱。发现医嘱有疑问及时与医生联系,并在病历上签名,执行人签字,增加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及时了解新上市药物常识,协助医生把好医嘱关。对青霉素过敏试验阳性者作红色标记并在病历本上标明。当药房需要更换青霉素批号时,要提前1~2 d通知科室。

2.2 严格落实查对制度

制定规范输液流程。收药护士接到门诊输液单后,首先核对药品、剂量、用法、质量等,无误后依次编号,发号牌给患儿,同时将对应的号码用粗中性笔写在输液卡、输液单上,家长凭号牌依次输液,配药的护士再次核对药物,输液时第三次核对患儿及药物并签字。遇到高热、抽搐、急腹症等急诊患儿时,先处理待病情稳定后再编号。

2.3 强化护士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技巧

主动关心患儿,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赢得患儿及其家长的信任。由于社会职业、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人们对疾病的态度各异,不同患者在职业、性格、文化程度以及医学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上存在着差别。因此护士要根据护理对象用简练、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其交流。在静脉穿刺时,主动与家长交谈沟通,增强家长的信任感。穿刺不成功时,及时向患儿及其家长表示歉意,做出必要的解释、安抚,取的家长的谅解和支持。正确运用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护患双方的协调性、合作性及有效性,使之取得较理想的治疗及护理效果。

2.4 深入开展健康教育

儿科门诊输液室的健康教育主要以家长为主。内容包括疾病、药物、静脉输液相关知识。根据患儿年龄、病情、药物种类调节输液速度。并指导患儿家属如何配合输液,特别强调擅自调节输液速度所造成的危害,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例如应将患儿抱在注射部位肢体的对侧,以防家长身体触及针头;避免将衣物覆盖患儿的头部或穿刺部位;不能外出输液,以免发生药液污染、输液反应或其他意外事件,而得不到及时救治等[3]。使患儿在安全的环境中完成整个输液过程。输液结束后体温未降、腹痛未缓解、发生输液反应、危重患儿暂不拔针。输液结束拔针后嘱家长带患儿到急诊诊断室复诊。

2.5 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及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如有药液外渗或针头脱落等及时处理。根据不同年龄和病情,及时调整输液速度。使用特殊药物如葡萄糖酸钙、甘露醇、化疗药物等派专人巡视,以防药液外渗。此外,对哭闹不安的婴幼儿要特别引起重视,需排除因静脉刺激、药液外渗或恐惧所致的哭闹,警惕是否为药物过敏、输液反应等所致的不适,确保治疗安全和疗效。对于2岁以内输液的婴幼儿,选择头皮静脉时临床上尽量选用额前正中静脉、颞浅或眶上静脉[4],这样既方便输液过程中家长对患儿的看护,又有利于穿刺过程中护士对患儿面色、呼吸及病情的观察。

2.6 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6.1 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护士业务能力

加强专业理论学习,鼓励和支持护士参加继续教育及院内外的专科知识培训。对近期本科室使用的新药物,开展的新技术要熟悉了解,充分掌握药物的作用、禁忌证、不良反应。对于输液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制定相关的处置流程。

2.6.2 严格技术操作规程,提高护士的岗位能力 加强操作技能培训,提高穿刺水平。每位护士熟练掌握抢救病人流程、心肺复苏、抢救仪器设备的使用。加强心理素质培养,遇事冷静沉着。对患儿家长提出的疑问要给予合理解释,无论遇到怎样的情况都不能与家属发生正面冲突,以免矛盾激化。

2.7 做好安全防范宣传工作

使用剃头刀时,固定好患儿头部,常规消毒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患儿头皮,顺头发生长方向轻轻剔除头发,使用新刀片时须小心谨慎。加强安全教育,病室内各床配护栏,指导家长正确使用。

3 体会

在儿科门诊护理工作中,护理安全措施不仅仅停留在对护理人员法制观念的教育,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的学习上,重要的是落实在平时的工作中。儿科护理工作相对繁琐,家长要求较高,护士心理压力大,这些都导致不安全因素的存在。通过分析原因,制定合理的输液操作流程、加强操作技术的培训以及查对巡视等相应的整改措施,提高了护士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有效地降低了安全隐患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及患儿和家长的满意度,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郑亚华.输液室护士受暴力行为侵袭的原因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5,4(3):228229.

新生儿安全用药的护理篇8

静脉输液是儿科护患矛盾的焦点。由于小儿群体的特殊性,关注的人较多,小儿的血管细小不明显,耐受力差,穿刺时不能积极配合。患儿家长对穿刺技术期望值较高等等原因,容易发生护患矛盾,甚至引发纠纷。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普遍提高,加强儿科护士风险意识,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痛苦,保证患儿的安全以及护士和谐的工作环境非常重要。

1 风险因素

1.1 用药的安全性①药物配伍方面:新药不断上市,药品种类越来越多,配伍表落后于药物更新,许多用药无从查询配伍禁忌。②用药过程中出现的过敏反应:临床用药只有少数药物需做过敏试验,但不要求做过敏试验的药物,由于患儿体质不同,临床使用过程中也有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的可能。

1.2 静脉输液操作本身的因素:

1.2.1 静脉输液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有创治疗,机体完整性受到破坏后为细菌进入静脉提供了直接通道,具有潜在感染与并发症危险。

1.2.2 小儿静脉细小,因脱水、肥胖、哭闹不配合以及护士专业技能掌握不熟练、穿刺技术不过关,家长对静脉穿刺技术期望值过高,希望每次都能一针见血给护士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等多种原因造成反复穿刺加重病人痛苦或拔针后压迫穿刺点位置不当致穿刺部位出血,使患儿血管破坏、皮下淤血。

1.3 患儿家长方面

1.3.1 儿科疾病大多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患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家长对病情不了解,对预后估计不足,总认为到医院病就能治好,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发脾气,言语粗暴,对护士无礼,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1.3.2 患儿家长对穿刺技术期望过高,不考虑个体差异,甚至固执的认为一针见血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一旦穿刺不成功易产生埋怨情绪,甚至暴力行为。

1.4 护士的因素

1.4.1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有关护理制度。分析儿科静脉输液中的不良事件,多数与护士在静脉输液的各个环节查对不严格有关。由于儿科患儿不能很好的配合静脉穿刺,大多需两名护士配合完成,易发生依赖对方查对,而最终发生未查对而导致出错。儿科患儿多以父母陪护为主,家长是患儿的监护人,患儿的安全主要由家长负责,从而使护士的职责发生转移,因此护士如巡视病房不及时、不主动,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如输液渗漏、提前拔针、输液不良反应等等。

1.4.2 静脉输液操作规程欠规范。主要表现在查对流程不规范。输液前、输液中、输液后要求护士做好三查七对。但繁忙的临床工作使护士往往简化工作流程,仅仅核对姓名来核对,操作完毕也未再次核对,为发生不良反应埋下隐患。

1.4.3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欠缺。儿科护士专业技能和沟通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尤为重要,护士专业知识欠缺,不能及时的发现患儿的异常反应,或不清楚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均会引起不良后果。输液前未与家长做好沟通取得配合,护士告知不到位,而引起家长的误解,造成纠纷现象。静脉穿刺技能在儿科静脉输液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穿刺技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与患儿家长的沟通。

2 对策

2.1 药物方面:保证液体和药物的可靠性。药物专人管理,各类药品定位放置,标签清楚,定期检查,发现过期、变色、沉淀等情况应立即更换。所使用的药品由药局统一发放,不使用患儿家长自己提供的药物。加入药物的液体不超过2小时,抗菌素现用现配。使用前认真检查药物及液体的质量。输液过程中如发现前后用药接触时发生沉淀、浑浊变色等配伍禁忌,应及时通知医生,及时调节用药方案,达到合理用药。通过这些措施,确保患儿用药的安全性。

2.2 严格无菌操作。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治疗室环境清洁,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操作台面每日用含氯制剂擦拭。配药过程中,采取1人1注射器的原则。加入多种药物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避免使用粗针头,减少瓶塞进入及微粒的污染。静脉穿刺时,穿刺部位皮肤彻底消毒待干,重复穿刺时更换针头,通过这些措施避免输液反应的发生。

2.3 完善静脉输液操作规程。工作流程中,突出护理安全,避免不规范行为的发生。对于易出错的环节进行流程再造,改变护士的思维方式,摒弃依赖性思维和惯性思维,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核对患儿的身份时,首先询问家长患儿的姓名,与输液卡及药瓶签核对,护士再次询问患儿的姓名,采取反向双重核对的方式,避免环境吵闹而未听清楚或家长应付性回答等因素造成核对错误。

2.4 提高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水平,熟练基本功。统计发现,输液过程出错的护士主要是工作1-4年的护士,因此应加强低年资护士的培训,采取科内培训的方式。内容包括小儿静脉穿刺的技巧,输液各个环节流程,小儿常用药物剂量换算方法以及小儿输液外渗的观察及护理理方法等等。每周组织业务学习,对培训内容进行反复培训。新老护士经常在一起交流穿刺经验,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一针见血率。

2.5 加强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增强信任感。利用小儿注意力易被转移及喜欢被表扬等特点,穿刺前安抚患儿,温柔、耐心、和蔼,消除其陌生感恐惧感,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缩短护患之间的心理差距。患儿生病,护士主动与患儿家长沟通,以文明的语言、周到的服务、精湛的技术取得家长的信任,遇到家长不理解发脾气时,给予耐心的解释、安慰。输液前做好宣教工作,是家长认真慎重的对待护士的呼叫查对,让家长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监督护理人员的查对。护士要认真的执行告知程序,输液前告知家属所用药物及其作用,不能随意调节低速,发现患儿不适应立即呼叫护士,以免由于告知不到位而造成不良后果。

3 总结

小儿静脉输液时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重危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医疗质量、患儿的康复及护患关系。同时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和修养,不仅可以提高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提高护理质量,而且还可以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院及护士自身对工作的满意度,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 潘慧.儿科静脉输液常见问题原因及对策.全科护理.2011.9(2):310

新生儿安全用药的护理篇9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cluster nursing management on newborns in the period of high risk drug transfusion. Methods 58 cases of newborns required for high risk drug transfusion because of diseases cur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genera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with 29 cases in each by the order of admission.Newborns in general group were provided conventional infusion care,and newborns in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provided cluster nursing service.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y transfusion was summarized,and the clinical nursing service quality for parents of the patient children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y transfusion was 31.03% in the general group,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10.34%,so that 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general group with (P

[Key words] Cluster nursing;High risk drugs;Newborn;Adverse reaction;Nursing management

部分新生阂蚣膊⌒枰输注药物进行治疗,本次研究对象均为因疾病需要输注高危药物患儿,儿科常见高危药物包括钾、甘露醇、氨茶碱、硫酸镁等可能导致外渗并发症药物、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肾上腺素;白蛋白、血浆制品;氨基酸等静脉营养制品等[1-2]。由于新生儿血管较细、新生儿肢体存在躁动表现,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外渗、局部组织溃疡、皮肤血管损伤等并发症表现,因此为新生儿输注高危药品时,需要临床加强用药护理。本研究对于新生儿输注高危药物治疗期间加强集束化护理管理的影响,集束化护理概念意指护士需严格把握治疗过程中细节,以改善预后为目的实施护理措施[3],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5年3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因疾病需接受高危药物输注新生儿58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儿划分为一般组29例与干预组29例,一般组患儿包括男18例、女11例,出生时间平均为(20.2±2.1)d,静脉输注途径包括足背静脉15例、头皮静脉14例,输注药物种类包括甘露醇9例、氨茶碱10例、碳酸氢钠5例、抗生素5例。干预组包括男19例、女10例,出生时间平均为(20.5±2.3)d,静脉输注途径分别为13例、16例,输注药物分别为10例、10例、4例、5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选取一般组患儿家长58例,年龄25~35岁,平均(30.1±2.1)岁;干预组患儿家长58例,年龄24~36岁,平均(31.2±2.3)岁。本次研究已取得患儿家长同意;本研究已取得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对抗生素过敏患儿。

1.2 护理

1.2.1 分析输液并发症危险因素 (1)机体因素:由于新生儿血管较细,临床静脉穿刺操作具有一定难度,一般输液多选择头皮、四肢静脉,静脉表浅、血管细小、管壁薄弱、管腔较细;新生儿体温控制系统发育不完善;患儿皮肤感知能力较差。(2)新生儿皮肤较薄、对药物刺激耐受力较差;高危药物因素:药物酸碱度、浓度、输注速度、药液温度、室内温湿度、药物自身刺激性、高渗性液体。(3)药物质量,如药物微粒、空气中微生物侵袭等;护士操作因素:未严格掌控药物输注速度、护士并发症预防意识较低、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护士未妥善检查药液质量、对患儿皮肤观察工作不仔细、护士临床经验不足;护士对新生儿输液并发症知识认知能力较差、护士未掌握输液并发症处理方法[4]。

1.2.2 护理 为一般组患儿提供常规输液护理,包括:护士应积极观察患儿体征变化,观察留置针功能是否完好,评估血管情况,遵医嘱为患儿配置输液药物,严格坚持三查八对原则,坚持药液现用现配原则;输液过程中需加强巡视次数,积极评估患儿身心表现,查看皮肤情况,做好换药工作,输液完成后提供管道封闭措施。护士与患儿家长保持交流,及时告知其新生儿疾病治疗情况,告知药理作用,针对家长疑问进行解答,了解其内心想法,提供心理安抚护理。为干预组患儿提供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包括:(1)首先科室成立输液管理小组,组员包括责任护士、护师,由护士长担任组长,针对过往科室发生过的新生儿输液并发症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护士长应分析过往护理工作中缺陷,进行集中整理,打印成册,发放给所有科室护理人员;针对常见新生儿输液并发症进行分析,参考相关文献,制定出预防及处理措施,制定护理计划[5]。(2)护士长应加强对科室成员进行药物知识宣教,强调高危药品对血管危害,治疗室墙面应张贴儿科常用高危药品种类、用途、输注方式、常规剂量、药物配伍禁忌等,提高护士认知能力。护士长应指派专人负责管理高危药品,定时进行药物有效期核对、清点数量,使用药品及损耗药品均需使用专用登记本进行记录,记录使用时间、用途、操作者签名等,及时清理过期、破损药物,保证药品完好性。护士应积极评估新生儿病情、体征指标等,选择适宜输液器,加强输液期间新生儿体征观察。(3)护士应将高危药物警示牌挂在患儿床头,提高护理人员警示意识,护士为患儿注射前需两人核对药品名称、剂量、输注时间及患儿一般资料等,小组每月进行一次检查及工作总结会议。(4)首先在用药前,护士应严格掌握患儿病情特点、全身机体状态、病史、药物过敏史、观察血液流通表现,穿刺时,需选择明显静脉,观察患儿活动表现、评估皮肤颜色、温度[6]。(5)做好用药前观察工作,对于部分需要稀释使用的高危药品,护士应合理配置好药液,使用注射泵时,应仔细连接针头及管道,确认管道通畅后进行输液。注射结束后做好冲管护理,输注高危药物时,护士可在患儿床头、输液架上摆放警示标牌“特殊用药, 注意观察”,护士应掌握输注时间,加强巡视次数,仔细观察皮肤与血管表现,做好药物使用记录,仔细交接班;用药后及时评估血管表现,对于出现输液并发症及时加以处理。(6)一旦出现并发症情况,及时停止输液,抽吸血管内药物,快速拔针,护士应针对药物外渗患儿及时抬高肢体,早期发现时对穿刺部位冷敷,使用25%硫酸镁浸泡无菌纱布,贴在外渗部位,连续湿敷;做好新生儿皮肤保暖工作;药物封闭。

1.3 观察指标[7-9]

评估两组患儿发生输液并发症表现,常见并发症包括药液外渗、血管损伤、皮肤发热;评估两组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护理质量评价,科室自制评分表,问卷各条目评定者信度值为0.84,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能^敏感地反映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护理措施评价,观察内容包括新生儿体征监护、药物输注监督、血管评估、皮肤护理,单项指标评分为100分,得分较高者表示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护理质量评价较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输液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一般组患儿出现输液并发症发生率为31.03%,干预组为10.34%,干预组发生率低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一般组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提供的新生儿体征监护、药物输注监督、血管评估、皮肤护理等护理措施评分均低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出现输液并发症对新生儿不良影响

常见输液并发症包括血管损伤、皮肤发热、药物外渗等,一旦出现并发症,对患儿机体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高危药物渗漏可直接导致血管损伤、造成局部皮肤肿胀表现,压迫皮下组织,影响正常血液循环,增加骨筋膜间隔压力,严重者可能影响神经功能。且新生儿机体疼痛敏感度不高、皮肤感知觉较差,新生儿是发生药液外渗的高危群体,一旦出现输液并发症,会影响患儿疾病预后、甚至引发护患纠纷事件,因此加强用药管理十分必要。临床工作时要求护士全面掌握高危药品药理知识、常用剂量、输注方法,护士长应定期巡视科室工作情况,提高护士责任性,进行风险意识宣教,提高护士预见性护理能力,规范科室用药流程,保证安全用药[10-12]。

3.2 集束化护理措施应用优势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不断提高、居民对于自身健康重视程度增加,临床用药安全性引起患儿家长的高度重视,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接受高危药品输注新生儿,此类患儿特点即为缺乏自主认知能力、无法倾诉机体感知觉,此种现状要求护士加强用药管理。高危药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把握剂量,加强输注过程监督,通过提供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将减少输液并发症作为护理目标,制定相应预防计划,针对性提供护理干预措施,加强药物安全管理工作。本次研究中科室成立集束化护理管理小组,所有组员共同针对过往科室出现的新生儿输液并发症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寻找护理过程中风险环节,进行细节控制与护理干预,要求所有成员共同参与至护理管理过程中,汲取过往护理工作失败经验,增强预见性护理意识,可有效减少输液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新生儿用药安全,提高护理质量[13-15]。

3.3 通过加强集束化护理服务可提高科室护理质量

护士为新生儿输注高危药品过程中,提供集束化护理服务,注重在同一时间、地点进行操作,将护理工作有序组合,护士应针对患儿疾病与输注药物特点,制定护理目标包括为降低输液并发症、提高输液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因新生儿不具有主诉能力,护士在输注药物过程中,应加强巡视,积极观察患儿穿刺皮肤表现,及时调整输注速度,重视对家属健康教育,解释护理操作目的,取得其配合;严密监测患儿体征变化,早期发现输液并发症征象,做好预防护理,可有效降低输液并发症出现,为患儿家属提供心理护理,大部分患儿家属均表示对临床护理质量评价较高。

综上所述,为新生儿输注高危药品过程中,加强集束化护理管理工作,可有效降低液并发症发生率,大部分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护理质量评价较高。

[参考文献]

[1] 李桂花,程晓瑜,董志环,等.集束化护理在新生儿输注高危药物管理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6,37(11):1739-1741.

[2] 陈玲,刘宏,丁洁,等.1例新生儿液体外渗性损伤应用贝复新联合局部氧疗处理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6,14(19):2047-2048.

[3] 王俊卿.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防止新生儿输液外渗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15):1914-1915.

[4] 王春华,王静,张磊,等.标准操作规程对新生儿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3):285-287,294.

[5] 王玲.严格控制输液对干预早产儿发生硬肿、水肿的临床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9):2601-2604.

[6] 李燕凤,陈月凤,陶英,等.酚妥拉明与喜辽妥交替使用治疗新生儿输液外渗的疗效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6,37(12):1450-1451.

[7] 李少棉,潘美珠,刘志芳. 集束化护理在高危药物静脉使用中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1):195-196.

[8] 黄儒,晏胜兰,高小阳.综合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4):177-181.

[9] 蒙好好,杨华露,李启婵,等.品管圈活动在新生儿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1):119-120.

[10] 闫春梅,杜丽英.新生儿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10):101-102.

[11] 姚康康.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J].临床研究,2016,24(10):124-125.

[12] 袁瑞琴.新生儿外周静脉短导管感染相关原因的研究现状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6,14(26):2724-2726.

[13] 潘先莉,王玉婉,莫翠霞,等.早产儿腋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J].西南国防医药,2015,25(10):1134-1135.

新生儿安全用药的护理篇10

        1临床资料

        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有23例因静脉输液所致的护理缺陷进行了分析,23例患儿中,(新生儿4例,婴儿7例,1-6岁12例),外渗15例(新生儿4例,其他11例)。未严格执行医嘱5例,药物剂量配不准确2例,查对医嘱不严1例。

        1.1输液安全隐患因素:

        1.1.1社会因素:由于中国特有的国情,当今独生子女居多,通常一个患儿住院,有多名家长陪伴。造成护理操作过程中,环境嘈杂拥挤,加上陪伴的家长提出诸多要求,护士在操作的同时,还要不停地应对陪伴家长,影响护士工作的连续性和操作准确度。

        1.1.2护理人员与病人床位配制不足:由于护理人员不足,不能及时回应患儿家长的呼唤,更换液体不及时,造成回血,瓶内液体滴空,引起家长不满。多个输液患儿同时拔针,护士来不及告知按压针眼的正确方法,导致出血,引起家长指责;患儿输液结束后,未告知患儿需观察半小时,而是直接离去,途中出现不良反应,引起纠纷等。

        1.1.3由于儿科急症病多,季节性强,中午和夜间是护理人员较少的时段,护士只注重为完成任务而忙碌工作,在沟通、安抚或抢救工作不到位时,很容易发生误解和冲突[2]。

        1.2医嘱因素6例:一是医嘱查对不严,导致漏用药和输错药:在转抄医嘱时误抄、漏抄,换床病人未及时更换输液卡上的床号,输液时护士只核对床号未核对姓名造成输错药。二是未按医嘱调好输液速度,过快,导致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过慢,达不到疗效。

        1.3药品因素:个别药品存在质量问题,如注射液里有杂质,粉剂不能完全溶解等,还有些药物外包装相似,极易造成视觉混淆,如地塞米松被当病毒唑用等。

        1.4操作因素2例:

新生儿安全用药的护理篇11

1 目前医院用药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其身体的各个器官以及身体机能尚未完善,因此其患病的几率相对较高。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儿童对药物的反应差异较为明显,相对于成年患者而言,对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相对较高。一般而言,临床中在对儿童用药之后,其出现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肠胃方面,血液类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次之;而当儿童在家用药期间,其出现不良反应几率较高的为皮肤类疾病;对于新生儿而言,电解质平衡的破坏、腹泻等是其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

目前儿童用药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针对儿童的药品种类较少。现阶段,在国内的药品生产厂家中,其针对儿童的药品种类相对较少,仅占全部药品的百分之十,远不能满足对儿童实际治疗的需要。因而临床中在对儿童进行用药期间,可供选择的药品相对较少。因此多数医生在对儿童进行用药治疗期间,往往是根据个人的临床经验,将药品降低剂量给儿童使用,这就为儿童用药安全埋下隐患。

第二,药品说明书含糊不清。目前市面上流通的药物中,部分药物的说明书过于简单,对于药品使用后的不良反应,用药的注意事项等关键问题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提及,而说明书中针对儿童用药的说明则少之又少。因此在对儿童用药期间,医护人员并不能对所用药物的药理、不良反应等进行详细的掌握,对儿童的用药安全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

第三,监护人用药常识的匮乏。部分家长对医药方面的常识相对较为匮乏,当儿童出现疾病时,将用于治疗成人的药物给予儿童服用;部分家长在儿童出院之后,并没有完全按照医嘱给儿童用药,凭借自己的经验,对儿童所服用的药物进行加减剂量或者种类;部分家长盲目听从一些保健品的宣传,将药物给予儿童服用,这些都将对儿童的用药安全带来负面的作用。

2 加强医院用药安全的建议

针对上述对儿童用药安全存在的安全隐患的分析,结合笔者自身的实践经营,就如何提高儿童用药的安全性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药物的管理力度。对于在说明书中没有明确规定对儿童用药的剂量以及用药后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进行使用时,医护人员应根据目前国内现有的相关资料,建立针对性的药品管理制度,经院级领导批准之后,严格按照制度的要求剂量进行药物的使用;在对儿童使用危险性相对较高的药物例如对浓度较高的电解质药物等时,应提前向家长发放说明书,征得同意之后,应严格按照相关操作程序,对药物进行使用,最大限度的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现;对于药理作用相似的药物进行管理时,应对其进行分类存放,避免出现人为的操作失误,同时在临床中发现包装或者药理作用相似的药物时,应及时向药剂科以及上级领导汇报,以便于及时进行分类处理。

第二,严格执行药物的查对制度。在儿童入院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应对儿童患者的身份信息进行详细的登记,并在用药期间,对其信息进行仔细的核对。在日常工作期间,应指派专人对每日的医嘱进行核查;在用药期间,护士长应对护理人员对医嘱的执行情况进行仔细的核查,并随机对护理人员进行抽查,加大对用药的管理制度。同时,医护人员应对药物使用后儿童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详细的登记,对于发生的意外事件进行细致的讨论,对药品的使用剂量等进行针对性的修改。

第三,落实药品存放管理措施。医院的各个科室应配备统一规格的药柜,对于药品的用途进行细致的分类保存,例如将静脉注射药物以及口服药物进行分类保存,将内服药物以及外用药物进行分类保存,将常规药物以及物进行分类保存等。同时,应在药物存放的地点张贴中英文对照表,从而能够为护理人员拿放药物提供便利,降低人为失误的出现几率。

第四,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医院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的同时,应使其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有着较为清楚的认识。在临床治疗以及护理期间,当对药物的药理作用、用药剂量或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存在疑问时,应及时向同事请教或者借助电脑、电话等对相关问题进行查询。除此之外,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对目前市面中出现的新型药物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从而能够在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的同时,为儿童的用药安全提供保障。

第五,严格遵守医嘱对药物进行使用。由于不同的药物其半衰期差异较为明显,当给药间隔或者给药速度较快时,将会导致药物在儿童体内产生集聚,而当给药间隔或者给药速度较慢时,则将影响治疗的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在对儿童给药期间,应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在对儿童进行输液期间,应将输液时间明确记录在输液瓶签上,对于静脉注射的药物,应严格执行现配现用原则。当所使用的药物对输液速度有明确要求时,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严格控制,并将相关注意事项对监护人进行说明。

第六,完善儿童用药的监管机制。国家应针对儿童用药的相关情况,完善与儿童用药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儿童医疗保障制度,制定出符合目前实际情况的儿童用药目录。相关部门应严格控制药品的上市,加大对药品生产、管理的监察力度,对于制造、销售假冒伪劣药物的不法人员进行严肃的处理,从而能够从根本上保证药品的质量,提高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国家应鼓励药品制造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研发生产针对儿童的相关药品,为医护人员临床用药提供更多的选择,提升对儿童病患的治疗效果。

第七,加强对儿童用药安全的宣传力度。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走进社区,深入生活,加大对儿童用药安全的宣传力度。从而能够使得监护人员对医药常识拥有更加清楚的认识,降低乱吃药的发生几率。同时,还应对医药的相关知识进行科普,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保健思想,提高对用药安全的关注程度,从而能够有效的保证儿童在生活中用药的安全。

3 结语

总而言之,儿童的用药安全事关家庭的幸福以及社会的发展,因此保证儿童用药的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医院、监护人、国家相关部门应共同努力,为儿童打造一个用药安全的环境,加速儿童用药安全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新生儿安全用药的护理篇12

选择2014年2~5月本院新生儿科病房的80例新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男婴19例,女婴21例,平均胎龄(37.5±1.3)周;对照组男婴20例,女婴20例,平均胎龄(37.9±1.1)周。两组新生儿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普通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试验组患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护理方法如下。①加强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及管理制度:制订相关安全规章制度,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及法律意识;明确护理人员职责,确保排班合理;组织护理纠纷的经典典型个案分析,并总结护理风险管理中不安全因素及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改善对策、制订防范措施,制作风险管理小册子,发放予每名护理人员,使其熟知,以此增强护理人员处理紧急情况、各种风险纠纷的能力,避免再次发生;宣传护理模范榜样的事迹,开展学习活动,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严格律己,约束自己的行为;护理人员要严格实施安全制度,即在护理人员交接班或对患儿进行治疗时应核对患儿腕带,确保每名患儿至少有2个腕带;加强对新生儿出入院、洗澡等环节时的身份核对,尤其在患儿出院时要仔细核对家长的身份。同时,合理利用病房门禁系统,对新生儿病区实行24h的封闭式管理,严禁外人随意出入,以防新生儿丢失。此外,要求护理人员熟知新生儿常规药物药理的应用知识,严格掌握相关药物剂量的换算方法,合理控制药物剂量,以防用药错误的发生。②加强新生儿皮肤护理:由于新生儿的治疗多数采用输注静脉营养药物以及血管活性药物,且点滴速度需严格控制不能过快,长时间予浅静脉置管,可能会导致患儿皮肤出现破损,导致细菌感染,因此,对患儿静脉输液时尽量经过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实时巡视,应用留置针输液≤5d,同时科学评估留置针的穿刺部位,严防漏液现象的发生;当需要输入钙剂等高渗性药物时,应重建静脉通路,确保通路畅通,尽可能避免头皮静脉注射,以防钙剂等药物外渗,导致皮肤坏死;当发现患儿皮肤破损,及时外涂莫匹罗星软膏,以防细菌感染,保证护理安全;护理新生儿洗澡时,要密切注意水温,在采用热水袋、暖箱、烤灯过程中注意避免应用不当而引发的皮肤烫伤,或在沐浴更衣时的滑倒跌落伤害等。③加强护理记录规范性:本科室相关管理人员制作出标准的护理记录单表格,护理人员严格按照书写规则认真填写记录单,保证护理记录有章可循、具体案例具体分析。护理记录单可依据患儿不同病情设计不同的病情报告单、出入院记录单等,并严格执行新生患儿家属的告知义务,确保家属在相关记录单据签字,不得简化操作规程,以防纠纷产生。依据相关护理记录,可将患儿各项安全隐患找出,提出护理改进意见,加强相关改进措施的实施,达到降低护理风险的目的。④加强消毒护理:新生儿病房中,要保证每张床占地4m2左右,床间距约1m,保证病房通风次数>2次/d、时间>30min/次,以保证空气的清新、流通。同时严格控制人员出入,尤其是患有呼吸道、胃肠道等感染病的患者,应暂时调离。此外,护理人员进入新生儿病房前更换消毒拖鞋、穿戴消毒工作服,并按照6步洗手法清洗双手,根据流程穿戴整齐方可进入,实施护理前后均应用消毒液喷洗双手,护理及治疗诊断过程中必须实施标准的无菌技术。对于患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性疾病或不明原因感染的患儿,必须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并进行标识,给予隔离护理,实施有效的消毒措施。患儿使用的所有物品保证一次性使用或专人专用消毒,以防发生交叉感染。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的护理质量、护理记录合格率、护理纠纷率、家长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给予观察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的护理质量得分为(98.8±1.1)分,护理记录合格率为97.5%,护理纠纷发生率为2.5%,家长满意度为95.0%,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新生儿安全用药的护理篇13

儿科病人口服给药合作性很差,特别是婴幼儿, 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家长为此紧张而烦恼,迫切要求尽快达到疗效,认为不打针不是最好的、有效的治疗。因此医生根据患儿的病情需要选择静脉给药,导致近年来儿科静脉输液人次逐步上升[1]。输液已成为儿科住院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针对本科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使患儿及家长对我科的满意度从83%上升到93.5%。现将具体做法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有23例因静脉输液所致的护理缺陷进行了分析,23例患儿中,(新生儿4例,婴儿7例,1-6岁12例),外渗15例(新生儿4例,其他11例)。未严格执行医嘱5例,药物剂量配不准确2例,查对医嘱不严1例。

1.1 输液安全隐患因素:

1.1.1 社会因素:由于中国特有的国情,当今独生子女居多,通常一个患儿住院,有多名家长陪伴。造成护理操作过程中,环境嘈杂拥挤,加上陪伴的家长提出诸多要求,护士在操作的同时,还要不停地应对陪伴家长,影响护士工作的连续性和操作准确度。

1.1.2 护理人员与病人床位配制不足:由于护理人员不足,不能及时回应患儿家长的呼唤,更换液体不及时,造成回血,瓶内液体滴空,引起家长不满。多个输液患儿同时拔针,护士来不及告知按压针眼的正确方法,导致出血,引起家长指责;患儿输液结束后,未告知患儿需观察半小时,而是直接离去,途中出现不良反应,引起纠纷等。

1.1.3 由于儿科急症病多,季节性强,中午和夜间是护理人员较少的时段,护士只注重为完成任务而忙碌工作,在沟通、安抚或抢救工作不到位时,很容易发生误解和冲突[2]。

1.2 医嘱因素6例:一是医嘱查对不严,导致漏用药和输错药:在转抄医嘱时误抄、漏抄,换床病人未及时更换输液卡上的床号,输液时护士只核对床号未核对姓名造成输错药。二是未按医嘱调好输液速度,过快,导致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过慢,达不到疗效。

1.3 药品因素:个别药品存在质量问题,如注射液里有杂质,粉剂不能完全溶解等,还有些药物外包装相似,极易造成视觉混淆,如地塞米松被当病毒唑用等。

1.4 操作因素2例:

1.4.1 药液剂量配制不准确:多发生于新上岗的年轻护士对药物剂量计算不正确。取<1毫升的原药液时,用>1毫升注射器抽取药液,导致加入的药量不精确。

1.4.2 给患儿输液时,陪同的家属人员众多,操作环境拥挤、嘈杂,常常要等到孩子和家长配合时才能进行操作,护士的工作从主动式变为被动式,加上大部分家长对“一针见血”的期望值很高,护士为了力求达“一针见血”,注意力集中于穿刺的整个过程,忽略了对患儿的安抚和家长的沟通,如在穿刺上未能如愿时,家长会提出较多的要求甚至恶语相击和威胁,此时护士要是未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向家长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很容易激发矛盾引起纠纷。

1.4.3 药液外渗15例:新生儿、婴儿输液多选择头皮静脉,此部位的血管便于固定和观察,是穿刺的首选部位,而前额、颞部血管细短,易发生炎性改变和坏死。如用钙剂,多巴胺、甘露醇等药物时可致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周围组织炎性水肿,液体外渗,导致输液部位红肿,水泡甚至坏死。加上巡视不到位,未能及时补救和处理所致。

1.4.4 特殊年龄段:如10个月~3岁的患儿,对注射产生恐怖心理强烈,自我约束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常用手扯头皮针,致使针头脱出血管外,导致穿刺部位肿胀。

1.5 护患沟通技巧薄弱:护士只注意技术操作,与患儿及家长通常是简单问答式的对话,忽略了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交流。

1.6 健康宣教不重视:孩子天生好玩好动,部分患儿无法在病房完成整个输液过程。家长因缺乏医学知识或担心孩子哭闹,会顺从孩子带其到室外走动,骑木马等。有些药物不能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由此可能引起药液污染或其他意外。还有部分家长为缩短输液时间,擅自调快输液速度,导致心衰,肺水肿的发生。

2 安全隐患相应的对策

2.1 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术水平。随着药物品种的增多,护士不仅要掌握输液的相关理论和技能,还要掌握新药的性能、配伍禁忌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组织低年资护士学习常见疾病的观察及急救处理方法[3],对于输液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应制定相关的处置流程,创造机会让护士参加专业培训班的学习,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工作中落实各项告知制度。如皮试时间、输液瓶数、输液滴数、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液体渗漏的抱小孩姿式等,让家长心中有数。

2.2 院领导应重视医护人员与病人床位配制,对护理治疗繁多的科室,应适当增加护士的比例。减轻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改善职业环境,使护士处于最佳执业状态。

2.3 弹性排班:护士长根据工作量和科室人员变动情况实行弹性排班,增加高峰期上班人数,随时修改制订各班岗位职责,注意各班次环节的衔接,新老搭配。

2.4 提高安全意识,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严格依法施护 护理人员应学习一些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使护理人员增强法律意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根据医嘱处理、执行并核对医嘱。在核对过程中,不随意更换责任人,以保证核对思路的完整性及阅读、查对的准确性;核对完毕,在医嘱核对登记本上签名,并对本人负责核对的内容逐项签名。每周2次由护士长组织并参与的医嘱总核对,督查核对医嘱的实施与效果并听取护士的反馈,主班护士检查当日医嘱执行及签字情况。治疗班护士核对执行单时,也要查对医嘱的转抄,包括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药名、剂量是否有误,发现有疑问要及时与医生联系,待问题解决后方可执行。

2.5 规范输液流程:护士接到输液单后,首先核对药品名称、剂量、用法、质量等,再交另一护士重新确认输液单、医嘱及患儿床号、姓名、年龄、药名、剂量及用法等无误后方可配制并签名。对药品规格、外形、颜色一样的药品以及易造成视觉混淆的药品要细心核对,同时在外包装上给予不同颜色的标记并分开放置。按医嘱准确调节输液速度或用输液泵控制速度。

2.5.1 制定儿科常用药物剂量换算表,张贴在治疗室及医嘱班显著位置,以备随时查阅。抽取<1毫升的原药液时,使用1毫升注射器抽取。保证加入药量的准确性。

2.5.2 对新员工要由科内年资较高的护士带教1个月,执行一对一带教,护士长不定期检查学习情况,对新员工做到放手不放眼,并经考核通过后方可单独上班。

2.5.3 合理选择静脉,及时处理输液故障,输注刺激性较强及浓度较高的药物时,应选择四肢较粗大的血管,头皮静脉选择较粗的颞前静脉和颞静脉,肾上腺素、钙剂等,易造成局部坏死的药物,禁止选用头皮静脉,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如有外渗立即停止输液并及时处理,重新建立静脉通路时应避开外渗部位。

2.5.4 在病室配备电视机、动漫画册、提供舒适的病床,将病床被服改为卡通图案,工作人员的服饰改为粉红色的护士服。

2.6 强化护士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技巧: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进一步实施,病人对护理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使护士承受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4]。因此,护士就要转变观念把原来被动问答式的交谈,变为主动与家长进行交谈、沟通。在穿刺不成功时,要以真诚的态度向患儿及家长表示歉意,并给予解释和安抚。

2.7 开展健康宣教:做好对年长儿及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使她们掌握用药目的及输液的注意事项,用药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可采取口头宣教与书面宣教相结合,随机宣传与示范宣教相结合等多种形式[5]。特别强调不要擅自调快输液速度。

3 体会

综上所述,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和普及,患者的法律及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护理安全措施不仅仅停留在对护理人员法制观念的教育,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落实在平时的工作中。根据我院儿科输液的特点,制定和改进病室的环境设置与合理的操作流程,加强输液床号和姓名的双核对及双人核对制度做好输液患儿的巡视工作,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恰当的运用护患沟通技巧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宣教活动。取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配合,有效保证输液的顺利完成,提高护理质量及患儿和家长的满意度,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凌云,陈朔晖,诸纪华,等.儿科门诊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328

[2] 刘业惠,王元国.急诊护士的心理健康分析与适应对策.国际护理学杂志[J],2009,28(4):536-538

[3] 许美珍.急诊输液病人的安全管理[J].护理学杂志,2001,16(4):309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