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实用13篇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篇1

1 .因材施教,灵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而要想做到“得法”却是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明确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1 明确培养目标

我们以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及临床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为手段,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基层社区护理医技人员。 本课程突出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应把课程教育思想、观念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理论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有序地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新形式下对儿科卫技人才培养的新观念。 我们培养的儿科医学人才应是毕业后能服务于农村、基层社区的专门人才。

1.2分析学情,优化教学内容

我校招收的大专生,他们的起点是高中生,文化知识相对扎实,但动手能力较弱,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做到该精讲的必须精讲,如总论、新生儿常见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腹泻病、支气管肺炎等;这些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我们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多安排课时,并安排实训课和见习课,使理论与实践二者有机结合;一些临床极少见的疾病,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学,如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同时开设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儿童学习困难等问题内容的讲座课,以补充学习内容的不足。

1.3注重本课程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科护理学的生长发育、儿童保健和营养、住院儿童的护理、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章节,是其他护理学科所不存在的。另外,相同系统疾病的护理中,由于儿童具有与成人的不同解剖、生理、心理和发病的特点,形式了与成人不尽相同的护理措施和方法,这是儿科护理学的亮点。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使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讲小儿各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先让学生讲相关年龄的故事,然后逐步启发引导学生归纳出各年龄组特点及其相关护理措施,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有关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4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前选择病例并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相关文献,通过阅读、思考、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实施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教学与临床密切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讨论技巧、整体素质和团结协作能力。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1.5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提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适应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在教育手段上要加以革新,传统的教学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教育要求,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集音、色、形与一体,直观形象,能够直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板书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例如:在讲述“新生儿的喂养法”时,本人采用了放录象的方式,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增强他们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单纯的说教容易使学生厌倦,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潜能,增强了学生的感官认识,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便会很好的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课堂效果很好。

2.加强实验教学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力很强的学科,除了加强儿科常用技术操作、儿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见习外,还要加大开展综合性实验的力度,在已有单一实验的基础上联合妇产科护理,外科护理,内科护理,基础护理教研室共同开设相关联性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横向思维的方法,为临床思维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3.强化练习,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要很好地完成一堂课的教学计划,要在即将结束课程时加上必要的反馈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每次课都留出一定的时间,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重点提出几个需要掌握的问题,当堂掌握;还会让同学做练习,使知识系统化,形成儿课护理学的知识树。结束本节课之前本人还会提一些问题,让同学下课后通过预习下次课的内容自己解答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提高下节课课堂教学效果作铺垫。

4.教师深造学习,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篇2

一、深入临床,收集资料

授课之前教师必须到医院实践一段时间,不仅要进行护理实践,还要在医疗实践,一方面,通过临床实践教师可以熟悉护理操作规程及护理术语等,熟悉临床护理新技术,有利于教学,另一方面通过临床实践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典型临床病例,为课堂教学积累有用的临床资料。

二、备好课,写好教案是提高儿科护理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为了搞好儿科护理学教学,教师要做到的是刻苦钻研,认真备课。首先,要背教材,通过备课教师可以熟悉大纲要求,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努力把教材的精神内化为教师的教学思路。而且,对于年轻教师来说,集体备课非常重要。通过集体备课,年轻教师会更容易,更好地把握住某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其次,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内容还要备学生。教师只有明确所教学生知识水平,才能更好地根据个人的教学能力及所教学生自身特点设计出一套相适宜的互动方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再次,写好教案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师只有详细、认真地设计书写了教案,,才能克服上课时的主观随意性,不至于跑题,而且还可以提前演练即将上课的有关内容,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打好基础。

三、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动之以情,善于利用无声语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良好的课堂情绪,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课堂效果的提高。上课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肢体语言传达信息,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努力去感染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情感充沛,精神饱满,要善于用眼神、姿态、面孔来表达自己思想,这样才能具有感染力。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指出:信息总量效果=7%(文字)+38%(音调)+55%(表情),由此可以看出,,无声语言,尤其是情感对学生获得的信息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教师向学生投入真情实感,课堂教学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应该敢和学生对视,严肃中有温情,课堂上教师向某一位说话的同学投去一种批评的眼神,他就会马上停止讲话;同样情况,当同学把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正确时,教师如果不仅用语言表扬,而且还投去赞扬的目光,学生就会备受鼓舞,他们会更自信,会对本门课程的产生更加有兴趣,这种作用是任何形式也不能替代的。“无声胜有声”,无声语言不仅能替代有声语言,而且能辅助有声语言,增强有声语言表达的效果,美化教师形象,充分反映教师的气质和人格。

(二)灵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而要想做到“得法”却是比较困难。教学方法的选择设计应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

首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课堂教学中,本人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讲小儿各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时,本人采用启发式教学,先让学生讲相关年龄的故事,然后逐步启发引导学生归纳出有关各年龄组特点及其相关护理措施,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有关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鉴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环境中,为了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动脑子的习惯,本人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既然他们没有勇气也不习惯率先提出问题向老师“发难”,那么教师可以在刚上课时就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仔细听课,随着教学内容的讲述引导学生设法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讲述“正常足月新生儿的护理”时本人先问女孩什么时候来月经的,然后告诉学生部分女婴生后5~7日内就有来月经的,他们非常惊讶,觉得不可思议,急切地想知道原因,很容易地诱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物质文明的提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适应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在教育手段上要加以革新,传统的教学已经不适应现行的教育要求,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电影、录象、录音等媒体,集色、形、光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讲述“新生儿的喂养法”时,本人采用了放录象的方式,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增强他们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单纯的说教容易使学生厌倦,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多媒体,通过情景调动学生的潜能,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便会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增强课堂表达和调控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一堂课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和较强的表达能力,那么就会更加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样,教师不要将舞台局限于讲台,在讲课过程中要走进同学,利用无声语言与学生交流,加强互动效果。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篇3

集体备课;儿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近年来,我儿科护理学教学小组项目教学、PBL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了积极开展新教学方法的尝试,我院护理教研室儿科教研小组做了大量的新课设计并应用,在这一过程中,集体备课作为一种传统的、应用广泛的教研活动之一,集体备课对教学技术的传递、教学经验的交流、青年教师的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1]。下面就介绍集体备课在儿科护理学的实施过程及体会。

1背景

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在校学生人数日益增加,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媒体渠道的增多、信息量的扩大,学生思想成熟的也越来越早,知识容量越来越大,思考问题越来越深,求知欲越来越难以满足,对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在教育教学改革活跃、新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的今天,为了保证教师的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兼职教师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节省人力,为在此背景下,我儿科护理学教学小组开展集体备课。

2集体备课的实施

2.1集体备课是指通过集体讨论、共同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专家引领等方式制订出教学预案的行为[2]。我教学小组集体备课每月1次,每次60分钟,每次2名教师,可备不同章节内容,也可同备一个章节内容,讲授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每名教师试讲20分钟,待两名教师讲课完毕后,20分钟集体讨论并总结。

2.2儿科护理学教学组长按照教学任务提前1周分配给儿科教学小组各位教师,包括讲稿、教案书写和多媒体课件准备等。

2.3教师集中开始集体备课,首先由每位教师向其他教师讲授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设计方法及多媒体课件,其他老师做好记录。在听课结束后及时开展课评,进行组内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集体讨论授课老师值得其他教师学习的方面,并提出可能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继续开展相同内容的课积累经验,例如:在儿童支气管哮喘这章节,值得其他教师学习的方面:先给出一个临床真实案例,对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讲课过程中围绕案例不段提问,加深重点印象。不足之处:PPT背景颜色太深、字色太浅,学生看不清楚;在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章节,对于早产儿与正常足月儿的鉴别,值得其他教师学习的方面:利用图表对比分析,并且插入临床收治早产儿及足月儿视频。不足:对教学内容不是很熟练;对于肾病综合征的护理,值得其他教师学习的方面:在讲解护理问题时,用发病机制加于说明,这样提出的护理问题就显得不那么枯燥、无谓,反而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记忆。不足:紧张、上课时点头频率较高,与学生目光接触时间太短暂。对于以上不足之处授课者个人进行自我反思,回顾本次课遇到的问题,组内教师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法,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

2.4经过2轮“个人一集体—个人”的循环,完成“个人初备一集体研讨—修正教案—课后交流—个人反思”的集体备课全过程。

3体会

3.1有效凝聚集体智慧:我儿科护理学教学小组教师资源有限,教学任务重,我们开展集体备课,能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经验、临床经验、教学特点、教学技巧、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执行及学生反应不同,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手段多样,而年轻教师擅长课件制作和资源收集,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3]。课后交流及个人教学反思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它比增加上课次数更能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大家在互相交流和学习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成长。

3.2教师集体备课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缩小差距。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集体研讨、教后个人反思的过程,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做到知识共享、资料共享,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

3.3集体备课营造了交流、合作的学术气氛,有效促进教科研氛围。在集体备课中,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课题,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其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教科研的氛围在集体参与的行动与反思中逐步浓厚。在智慧碰撞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教师今后的科研拓展了思路,也调动了教师开展科研的主观能动性。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路、方法,也有机会学习他人,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大大提高了教师参与备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岸晶,黄婉霞,贺艳,等.集体备课在儿科护理综合实训课开发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22):80-81.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篇4

1.提问式教学法的利与弊

1.1提问式教学法的优点 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参与教学,提问之后的讨论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多方面思考问题,活跃课堂气氛,由被动变主动等。

1.2提问式教学法的缺点 不能兼顾所有学生,问题多了教学内容无法完成,容易带入其他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影响该堂课程的教学目标等。

2.如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巧妙的运用提问

2.1把握好提问时机

2.1.1导入新课时提问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根据课堂要讲授的内容,设计有关的问题向学生提出,以引起学生急欲求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讲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这一内容时,可以在讲课时放映几张佝偻病骨骼畸形的图片,待学生看后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畸形?”接着开始本节课的内容,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专心听讲。

2.1.2突出重点时提问 每一节课都有教学重点,好的提问能让学生快速记忆重点知识。如高热惊厥患儿的护理,降温是一重点护理措施,讲授该知识点时,可以提问:“如何降温?”学生在原有护理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同的学生能说出一两种降温方法,教师整合学生的答案,再详细讲述一次,使全班同学知道了高热降温的护理方法。

2.1.3发散思维时提问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某一点信息,然后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通过推测、想象,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记忆中的信息和眼前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在教学上,运用这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如讲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病因时,先告知学生光照可以使皮肤产生内源性维生素D3,根据这一知识点,提问学生:“哪些情况会使小孩内源性维生素D3不足?”,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到很多答案,如冬季出生的小孩、室外活动少、城市多于农村、北方多于南方等,由此进一步讲授健康宣教“预防小儿佝偻病”的一大要点是让小儿多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

2.2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扬长避短,减少提问式教学法的弊端 课堂提问把握不理想,学生学习深度可能达不到预期目的,甚至教学重心发生偏移。所以教师要适当地做好引导工作;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同时要注意保持学生适当、平衡地发展。最大力度提高教学质量。

2.3问题的设计要结合临床及日常生活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护理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身心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小儿。所以,有些内容与护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在讲课时能与护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更易引起护生的关注,产生好奇心,极大地调动护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老百姓俗称“感冒”,这个疾病几乎每个人都患过,那么“感冒”时会出现哪些临床表现?大家一般采取什么措施来治疗和护理?在护生简短的发言之后,接着提问,那么小儿患“感冒”时会有哪些临床表现呢?其与成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为什么?如此,不仅能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护生多动脑、积极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讨论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篇5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除了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就是丰富多彩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形式。

1 中职生儿科护理学教学现状

1.1 存在的客观因素

目前儿童疾病仍以呼吸道、消化道疾病为主,兼有其他系统疾病。中职护校无附属医院,使教学和临床脱节,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良莠不齐,难免会影响教学效果。

1.2 存在的主观因素

目前学校以青年教师为主,很多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教学经验和临床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在教学中“满堂灌”占用了大量宝贵时间,课堂变成了只有教的单边活动,学生思考时间少,练习消化时间少,由于课堂讲解内容太多,导致重点不突出、层次不分明,这种单调的讲授容易使学生产生大脑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反应速度降低。

为此,儿科护理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掌握必要的技巧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1 起始精彩化策略

教师要注意收集、积累与授课内容有关的材料,在每一节新课中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在每个新内容开始前,较短时间讲解学生未知的生活知识、小病例或提出疑问,让学生感受到很多疾病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儿细菌性痢疾,可以从慈禧太后73岁寿宴后的典型表现引出细菌性痢疾,由于大剂量用鸦片止泻缓解症状,导致“关门留寇”,1周后便命丧黄泉。这部分内容只需3~5分钟即可,但能立即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小儿疾病21-三体综合征,以典型的患者舟舟指挥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做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直观的例子启发学生思维,激励学生思考,使原本单调、枯燥的教学变行生动、有趣。教师平时应用心收集、整理教学素材,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选择合理导入方式,使教学更加有效。

2.2记忆多元化策略

由于学生每天需要掌握、需要记忆的内容多。高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耗时最少的情况下掌握更多的知识点。在教学时,应倡导因课制宜多元记忆方法并用,如口诀法,谐音法,分析记忆法、顺口溜等等。例如:儿童出疹性疾病疹子出现的时间和先后次序时,笔者向学生展示六个字“水仙花莫悲伤”利用的是谐音法,水即水痘发生于病程第一日,仙即猩红热发生于病程第二日,花即天花发生于病程第三日,莫即麻疹发生于病程第四日,悲即斑疹伤寒发生于病程第五日,伤即伤寒发生于病程第六日。并且告诉学生如果学生死记硬背不易记而且容易忘,学生们出力不讨好,利用谐音记忆既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笔者认为简单、有趣、轻松的方法就是一种好的方法。

2.3 思维启迪化策略

课堂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启动阶段、最佳阶段和疲劳阶段。最佳阶段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教师可通过教学情境的营造,比如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如在讲授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时有计划、有目的的提出了几个问题:(1)小儿为什么易缺乏维生素D?(2)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有何表现?(3)如何预防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通过横向启发将知识适度向外延伸。在讲授小儿腹泻病时提出:患儿发病后吐泻症状显著,能否立刻使用止泻剂?通过分析同学们明白了患儿吐泻虽重,可细菌毒素能快速排出体外,故病程较短,恢复快,且较少引起败血症和严重毒血症症状,做好对症治疗与护理是治愈本病的关键。通过这种纵向启发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能力。

2.4 过程活动化策略

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临床学科,涉及内容多,学生临床见习机会少,所以理论和实践脱节矛盾较为突出。为解决教学中的矛盾和困难,提高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引入了新颖、生动、真实的病例。例如,先讲授各种儿科疾病及护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现病人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病例,得出护理诊断与制定护理措施,开拓学生思路。如在讲授小儿乙脑后给学生展示一病例:患者,4岁,因发烧、头痛、呕吐5天,神志不清1天,伴抽搐3次于8月1日急诊入院。体格检查:体温40℃,呼吸28次/分,瞳孔等大,颈部有抵抗感,心肺检查无异常,肝脾未及,克尼格征阳性;巴彬斯基征阳性。急诊入院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随机提出几个问题:(1)该患儿的常见护理诊断是什么?(2)如何做好患儿体温过高的护理?(3)患儿有可能患中毒性细菌性痢疾吗?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对于前两个问题是本节讲的重点我采取当堂随机提问方式,而第三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堂内解决不了,就让学生课后思考,第二天一上课,就以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归纳第三题的答案。以小组总分高的一组为优胜者,在这种教学设计中,任何一个学生成败都可能关系到本组的成绩。所以每个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学生不再是以往课堂中的“听众”和“速记员”,而是“挑战者”和“应战者”,这样就可将“课内”和“课外”,“个体”与“团队”各元素有机整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篇6

儿科护理学涉及的内容非常繁杂,教师的授课技巧和护生的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就更为密切,所以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3]。例如,在讲解造血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时,给出2个问题,“2个月婴儿,血红蛋白100g/L,正常吗?”;“1岁男孩,白细胞10×109,中性粒细胞60%,淋巴细胞40%,正常吗?”。针对这2个问题,教师继续解释:“有些人说正常,有些人说不正常,有些人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化验单上有参考值,并且用箭头向上或向下来表示异常情况。但我要告诉大家,化验单上的参考值适用于成人,但对小孩是无效的。那么这两个小孩到底正常吗?”。通过这样的悬念,引导护生积极思考,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2.传授方法,指导记忆。儿科护理学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而琐碎,难以记忆。护生经常反映,儿科护理学的知识点记不住,即使用心记住了,很快也就忘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传授一些记忆的方法,引导护生灵活记忆一些知识点。比如,一岁以内小儿接种计划免疫程序可记为“出生乙肝卡介苗,二月脊灰炎正好,三四五月百白破,八月麻疹岁乙脑”。又如,大运动发育记忆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其中的数字均指的是月份。这样护生不仅能够很快记住,并且不易忘记或记错。

3.与日常生活联系。儿科护理学学是一门临床护理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身心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小儿。所以,有些内容与护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在讲课时能与护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更易引起护生的关注,产生好奇心,极大地调动护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老百姓俗称“感冒”,这个疾病几乎每个人都患过,那么“感冒”时会出现哪些临床表现?大家一般采取什么措施来治疗和护理?在护生简短的发言之后,接着提问,那么小儿患“感冒”时会有哪些临床表现呢,其与成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为什么?如此,不仅能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护生多动脑、积极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课堂习题和小结。课堂习题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用时不长但可以较好地反映护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每讲完一部分或讲完一堂课之后要有总结,帮助护生回顾所讲内容的重难点,理清讲课内容的脉络。

5.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的视听感受,充分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护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量,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透,同时节约了大量板书和擦黑板的时间。

三、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护生在扎实的掌握儿科护理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能熟练地进行儿科护理的护理操作。我校护理系是在2006年从老校区搬家到新校区的,这样儿科护理实验没有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的问题也随之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为实验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我们编写了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精选实验内容,并且依托我校为一个综合性大学,学校本身有自己的幼儿园和校医院的优势,安排护生到这些场所进行护理实践。

四、改进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篇7

1 儿科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1. 1 护生因素(1) 专科理论知识缺乏。护生在校时不重视儿科理论学习或选择性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有些临床常见的疾病对护生来说是空白。护生入科实习前没有系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所以大多数护生的专科理论知识极为缺乏。

(2) 主动性差。进入21 世纪后,护理队伍中独生子女护士在不断壮大,其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及主动性等方面明显不足,绝大部分护生不愿意从事基础护理工作,其沟通技巧和工作适应能力也差。

1. 2 带教老师因素儿科护士相对年龄较大,学历不高,理论知识较薄弱,教学能力相对不足,对带教任务认识不深,这些都影响了护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教学质量。

且儿科工作高度紧张,劳动强度大,锁碎细致,个别老师为了防止护理纠纷和差错或嫌护生动作慢,一般只给护生做一些基础性护理工作,不让护生动手参与专科技术操作,从而降低了护生的工作积极性。

1. 3 社会因素(1) 独生子女患儿与家长对儿科工作要求更高更严。儿科患者90 %以上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几乎对小儿没有伤害的护理体检项目,家长一看到婴儿哭闹便不让实施,从而使护生失去更多的动手机会,进而造成操作技能的缺乏。

(2) 课程安排与教育不能满足新发疾病的需要。

《儿科护理学》对最新出现的各种疾病如肠道EV71病毒感染、甲型H1N1 流感、性传播疾病等缺少描述,且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各项正常值都有不相同,而各医学院对《儿科护理学》的学时、实习时间的安排上,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显得有些不足。

(3) 临床教学中的法律问题。在我国法制尚未健全,与护理有关的法律课程尚未普遍开设的情况下,带教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患儿家长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逐年递增。因此增强带教老师及实习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2 对策2. 1 加强儿科理论知识培训 掌握儿科护理常规入科后每个护生必须认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经常提问,使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记忆。按时完成隔周一次的小讲课,内容为临床常见病的护理知识,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组织每轮一次的教学查房,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提问,提问内容为教学计划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2 对护生进行岗前教育加强入科教育,由护士长或总带教老师详细讲解科室环境、布局、物品放置、主要病种、工作流程及工作特点,以帮助护生尽快熟悉儿科环境和设施;讲解各种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医用垃圾分类以及操作中的自我保护等。强化医德医风教育,严格按照《实习生管理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护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2. 3 注重带教老师的选拔带教老师是护生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在临床教学中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护生的心理和行为,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的根本保证[ 2 ] .因此,我们通过公开竞聘,选择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工作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好、护师以上职称人员为带教老师,这样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责任感。

2. 4 探索新的带教方式护理带教不再是传统技术层面上的传帮带, 更讲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做到技术立体化,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症状护理为主线,解决课程内容和结构问题。以实例将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课内容按照临床常见症状的护理归类:即以“常见症状- 常见疾病- 主要疾病- 主要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的思路设计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重视能力培养,重视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是以护生为主体的护理教学查房。科室进行每月1 次的护理教学查房,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此模式采取护生备课主讲,现场提问,现场解答。结合具体病例,除探讨疾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对病人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护理措施,哪些是有效的,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以及改进措施,都逐一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培养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

三是体现“人性化”带教。人性化的带教要求带教老师既严格按照带教计划执行带教任务,又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态度,从生理、心理两个方面关心和爱护护生,对护生的从业态度有正确引导作用[ 3 ] .我科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式,以“一对一”的方式指导学生实习。身为带教老师, 既担任长辈的角色,又有老师的 义务,通过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权威化的教师角色模式,强调人性化的教学管理[4 ] .四是采用双向评价法。即通过定期发放自制评价表由护生对教师, 教师对护生进行教与学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主观能动性。出科前召开实习生座谈会,重视实习生的反馈意见,促进带教水平的提高。

2. 5 课程安排适当调整和增加儿科护理内容希望各医学院校能经常开展社会调查,对各种新发病要及时补充相关教育材料。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学习途径不能限于教材、教师和课堂,要遵循实践- 认识- 再实践的认识规律,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篇8

在从事儿科教学的十几年中,我使用了好几种不同版本的儿科教材,每一次教材的选择都力求符合当时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依照目前的办学方针旧版教材就显的有所不足。这次我校选用的教材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组集全国七个省市有教学经验和业务能力强的儿科护理高级讲师编写的供护理、涉外护理、助产专业用的新版《儿科护理》。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体会

(一)目标明确

1、培养目标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在基础理论知识的编写中,不是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面面俱到,而是强调“必须、够用”,而护理措施部分就编写的详细和实用。例如在《肺炎》这一节中,治疗只是要求掌握原则,而护理措施就写的非常详细,突出了护理专业的特点。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内容还与我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结合,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涉外护理新版《儿科护理》教材还增加了美国nclex-rn(national counsellicensing examination-registernuts e)、cgfns(commi s siongraduates of foreign nursingschools)及其他国家护士考试常涉及的内容嘲,增加国外注册护士考试内容和英文护理教材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符合涉外护理专业的特点。

2、学习目标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每一章内容前面都用引入问题的方式介绍本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学习中的注意点,既引起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又为学生指出了学习中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学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进行预习、学习和复习。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是按护理程序的框架来编写的,护理措施的概述部分以一对一的方式对应护理诊断,前后联系紧密,培养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二)编排新颖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一改以往的编排风格,加用了彩色印刷,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在教材中使用了图文框,内容中穿插了小知识及案例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编写风格适应了中专学生的年龄特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涉外护理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在正文对应的位置用图文框增加了全英文的“知识拓展小贴士”,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和扩展,增加了学生阅读兴趣和医学信息量。教材中的主要医学和护理术语采用汉、英双语书写,每一节后还有本节关键英文词汇和音标,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目的。

(三)图、表丰富

在临床教学中,学生对没有亲眼目睹的一些临床现象无法理解,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中使用了较多的插图进行直观教学。例如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这一节中,学生对佝偻病患儿的骨骼改变不理解,由于新版教材中有肋膈沟、鸡胸、“o”型腿等骨骼变化的插图,学习起来很直观,学生也容易理解。

在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中还有大量的表格,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学习。例如在“化脓性脑膜炎”这一节中,将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等几种脑膜炎的脑脊液改变在表格中列出比较,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技能强化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在编写中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例如在“儿科常用护理技术”这一章节中,采用表格形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操作细化到每一个步骤,并针对操作步骤提出对应的注意事项,对学生在操作练习中更具有指导性。在书末还配有实践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临床见习、多媒体教学、病案讨论和技能操作练习来强化技能培训。

(五)课件齐全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配套了教学课件,课件里有大量的图片和录像,既帮助了教师授课讲解,又可补充临床见习的不足,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篇9

在从事儿科教学的十几年中,我使用了好几种不同版本的儿科教材,每一次教材的选择都力求符合当时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依照目前的办学方针旧版教材就显的有所不足。这次我校选用的教材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组集全国七个省市有教学经验和业务能力强的儿科护理高级讲师编写的供护理、涉外护理、助产专业用的新版《儿科护理》。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体会

(一)目标明确

1、培养目标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在基础理论知识的编写中,不是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面面俱到,而是强调“必须、够用”,而护理措施部分就编写的详细和实用。例如在《肺炎》这一节中,治疗只是要求掌握原则,而护理措施就写的非常详细,突出了护理专业的特点。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内容还与我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结合,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涉外护理新版《儿科护理》教材还增加了美国NCLEX-RN(National CounselLicensing Examination-RegisterNuts e)、CGFNS(Commi s sionGraduates Of Foreign NursingSchools)及其他国家护士考试常涉及的内容嘲,增加国外注册护士考试内容和英文护理教材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符合涉外护理专业的特点。

2、学习目标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每一章内容前面都用引入问题的方式介绍本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学习中的注意点,既引起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又为学生指出了学习中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学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进行预习、学习和复习。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是按护理程序的框架来编写的,护理措施的概述部分以一对一的方式对应护理诊断,前后联系紧密,培养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二)编排新颖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一改以往的编排风格,加用了彩色印刷,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在教材中使用了图文框,内容中穿插了小知识及案例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编写风格适应了中专学生的年龄特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涉外护理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在正文对应的位置用图文框增加了全英文的“知识拓展小贴士”,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和扩展,增加了学生阅读兴趣和医学信息量。教材中的主要医学和护理术语采用汉、英双语书写,每一节后还有本节关键英文词汇和音标,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目的。

(三)图、表丰富

在临床教学中,学生对没有亲眼目睹的一些临床现象无法理解,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中使用了较多的插图进行直观教学。例如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这一节中,学生对佝偻病患儿的骨骼改变不理解,由于新版教材中有肋膈沟、鸡胸、“O”型腿等骨骼变化的插图,学习起来很直观,学生也容易理解。

在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中还有大量的表格,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学习。例如在“化脓性脑膜炎”这一节中,将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等几种脑膜炎的脑脊液改变在表格中列出比较,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技能强化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在编写中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例如在“儿科常用护理技术”这一章节中,采用表格形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操作细化到每一个步骤,并针对操作步骤提出对应的注意事项,对学生在操作练习中更具有指导性。在书末还配有实践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临床见习、多媒体教学、病案讨论和技能操作练习来强化技能培训。

(五)课件齐全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配套了教学课件,课件里有大量的图片和录像,既帮助了教师授课讲解,又可补充临床见习的不足,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知情自愿的情况下,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样对象为参与儿科护理学课程的2011级的1018名护生。其中100名护生被选为研究对象参与本次实验,均为女性,年龄为18-22岁,平均年龄20.3。100名护生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名。经统计软件SPSS 19.0计算,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生的基础信息无统计学意义(P>0.01)。

1.2 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教材,该教材由汪萍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实验组采取传统的教师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的是循证护理联合PBL教学法。教学过程如下:①教师准备 从临床上选择典型的儿科病例,并根据患者的病情提出若干护理问题,在课前1星期将病例和问题及循证护理的等级水平这一重要的知识点通过E-mail发给护生。②护生准备 护生以病例为基础,根据问题查阅文献,书籍并进行相关知识检索。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的思考,并勇于提出新的问题。③小组讨论 课堂上,教师组织护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的教学问题。在小组讨论中,每个护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和答案,并出示所获得信息的循证护理的等级。④教师指导 教师的作用导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指导护生文献检索,评价循证护理的等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最后总结评价护生的工作。

1.3 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教学结束后,研究者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实验组护生对循证护理联合PBL教学法的评价,共发放50份,回收48份,有效回收率为96%。组织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生统一进行理论和儿科护理技能考核,理论考核试卷由课程组全体教师按照评分标准统一阅卷。儿科护理操作技能考核由两名任课教师共同监考,按照操作技能考核标准统一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 分析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t检验,检验水准α=0.01。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实验组护生通过自行设计问卷对循证护理联合PBL的教学模式进行评价,见表1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生理论考核成绩和儿科护理技能考核成绩对比,见表2

2.3 结果分析

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实验组护生,绝大多数护生认为循证护理联合PBL教学法可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文献检索水平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等。在理论考核成绩比较方面,实验组护生的成绩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生(p=0.001)有统计学意义。儿科护理操作技能考核中,实验组护生的成绩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护生。

3 讨论

3.1 通过循证护理联合PBL教学法可以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组织形式,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护理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法利用护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效的调动了护生学习的热情。然而,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 无法提供护生相应的教学环境和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近几年,循证医学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习教学中,并取得显著的效果。它为PBL教学法提供了知识探索的途径以及可靠的依据。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具体病例提出护理相关问题,引发护生的思考,激发护生的探索欲望。教师指导护生运用循证护理的手段寻求问题的答案。研究中发现绝对多数护生愿意参与新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表现活跃。这个观察结果与我们问卷调查结果相吻合,实验班的护生普遍认同循证护理联合PBL教学法全面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如自主学习能力,文献检索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实验班护生的理论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绩都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考核成绩(P

3.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展望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还有小部分护生不适应循证护理联合PBL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甚至出现反面的学习情绪。他们认为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习更加吃力而且不太容易掌握知识的重点。而且他们不愿主动参与教学,因此新的教学法并没有正真意义的在他们的学习中运用。所以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适当的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指导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中。但是总的来说,循证护理联合PBL教学法是一种合理而适用的学习方法,它可以全面的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使该模式进行更好的改革和创新,使它能过在教学中被广泛的接受。

参考文献

[1]汪萍.儿科护理学. 2007,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Polit, D. F., & Beck, C. T. (2012). Nursing Research: Generating and assessing evidence for nursing practice (9th ed). Sydney: Wolters kluwer Health/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篇11

1.试题库、试卷库建设的意义:①有利于课程教学的评价和管理。②有利于课程教学资源的继承和发扬。③有利于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建设。

2.试题库、试卷库的构建原则:①依据教学大纲制定科学的考试大纲。②依据课程特点选用适宜的题库形式。③重视试卷命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④试题库的管理。

3.试题库、试卷库的构建方法:组织有丰富护理教学及临床经验的专家教授,资深教师和高级护理人员,在广泛查阅儿科护理学专业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收集教学资源,多途径入库。

4.试题库、试卷库的应用:①试题库、试卷库的使用。每学期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完成后,由教务科安排课程考试日期,试卷随机从试题库内选择,一般试卷只在考试前3天才确定并由教务科组织印刷和考场安排,教研室任课老师考前都不知道。考试结束后,所有考卷移送教研室,由教研室组织阅卷工作,其中试卷客观题部分的答案,学生使用答题卡,成绩由教师进行批改并给出成绩,试卷的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部分,由教研室全体教师进行人工批阅并给出成绩。②试题库、试卷库的评价与更新。重视对每次课程考试试卷的评价与分析,主要从试卷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进行评价,既注意从试卷整体情况来分析,如分析考试成绩分数的分布、平均值及标准差,又注意对试卷内容的具体分析,通过对各类考题得分情况的分析,尤其注意高得分题与低得分题的分析和比较,发现不同类型考题所反映的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情况。通过认真科学的有效分析,比较考试成绩与试卷质量的关系,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教与学双方的薄弱环节,作为下一学年教学改进的参考依据。同时,通过试卷分析,筛选优良考题,剔除劣等或错误的试题,使课程试题库建设处在一个动态优化、不断完善和更新的过程中,使其与学科发展相适应,达到试题库建设与时俱进的目标。

二、儿科护理案例库的应用

1.案例库建设的意义:病案是教学中理论联系临床最有价值的资料,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2.案例库的构建方法:我们从临床一线及相关资料中收集病案:①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案:病案具有代表性,采用典型病例,使学生能对这一系统疾病的认识具有启发作用。②复杂病、疑难病的病案:病案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提高了学生对复杂病、疑难病的分析和整体护理的能力。

3.案例库的使用与评价。选择2007级护理本科5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儿科典型病案库》中的病案进行课堂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从两组考试成绩、课堂效果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考试成绩、课堂教学效果均优于对照组。这说明运用《儿科典型病案库》有利于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

我们体会在临床病案讨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除了熟练掌握与教学有关的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外,还应努力使自己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并积极主动地改善教学方法,尽量诱导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注重给予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并合理应用各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为护生强化各医学课程间联系并活跃临床思维提供一种崭新的途径。

三、儿科护理课件库的应用

1.课件库建设的意义:是实现资源的储存、共享和利用的有效途径;在课件库的建设及运用过程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2.课件库的构建原则:①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②注重营造交互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③注重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④注重建立协作学习机制,培养学生创新、合作的精神。

3.课件库的构建方法:自制和网络下载,并进行科学整合。

4.课件库的使用与评价: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和学校硬件设施的发展,护理教育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护理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能使课堂冲破时空的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为学生个性、素质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对改革教师教学方法和应用现代化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近几年来,我们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广泛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篇12

1 院校合作开发任务引领型《儿科护理》课程的模式

“4343”模式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即把课程开发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三个步骤、四个核心环节和三个转换。“四个阶段”是指学习培训-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模式论证-课程开发;“三个步骤”是指改革课程建设理念-开发任务引领型课程-构建保障体系;“四个核心环节”是指岗位调研确定相关专业岗位-分析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确定课程单元-反复论证形成任务引领型课程;“三个转换”是指从典型工作任务到职业能力的转换-从职业能力到课程单元的转换-从课程单元到教学活动设计的转换。

2 院校合作开发任务引领型《儿科护理》课程的具体做法

2008年上半年,我校儿护专职教师和行业技术专家组成课程开发组,学习高职教育改革相关文件,转变教育理念。首先,对襄阳市三家三甲医院和我院历届毕业生进行社会调研,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所对应的专业岗位。然后,课程开发组对儿科护理岗位

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提练出典型工作任务。随后,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参照护士执业资格标准,充分考虑小儿生长发育特点,重构教学内容,确立课程单元。最后,在我院07级、08级高职护理班中选取2个班按照岗位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在实践中论证和推进改革,体现出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相对接,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相对接,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

3任务引领型《儿科护理》课程的构建内容

3.1课程内容的选取和序化课程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保证,课程内容重构是高职护理教学改革的关键[ 2 ]。本课程以儿科护士主要就业岗位新生儿ICU病房、儿科病房、儿童保健站、防疫站4个工作岗位的主要护理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为载体,参照护士执业资格标准,选取教学内容,按照新生儿期到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进行序化,确立本课程的4个课程单元:新生儿护理、社区儿童保健、儿童疾病预防、儿童疾病护理。在课程内容选取上紧扣培养目标,淡化学科意识,以典型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发展综合职业能力,克服了传统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或围绕知识内在逻辑设计课程内容的缺陷,改变把知识、技能与工作任务相剥离的传统格局,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整合,实现了学习内容由学科性向职业性的转变。

3.2教学活动的设计

3.2.1教学活动模式教学活动模式应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为主线,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来组织教学。本课程每个学习任务均是由临床真实病例导入,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患儿存在的健康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制定护理计划,并辅导学生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最后对护理结果进行评价,按照护理程序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真实工作过程展开学习与训练,将知识和技能学习融入到实际护理工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把学习与工作过程联系起来,解决了学习与岗位工作脱节的问题,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3.2.2教学活动形式依托校内仿真教学环境和行业资源优势,将教学活动合理安排在学校和医院交替进行,具体教学形式包括:校内课堂教学、床边与现场教学、周末临岗见习、顶岗实习等。教学进程采取学生入学后先临床见习1周、校内学习配合周末临岗见习、顶岗实习三个阶段,这样让学生早期接触患者,增强岗位体验,巩固专业思想,体验护士角色,培养在特定临床情境中质疑推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3.3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在于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本课程形成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多样式教学法,即案例教学配合实战演练、回忆学习、捆绑式教学、仿真教学、床边教学、换位教学、角色扮演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科学地选择最优方案进行教学,以达到最佳效果。如儿科常见疾病的学习以案例教学和床边教学为主,在教学中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工作任务挂起钩来,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解决实际护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如儿童生长发育与健康评估的学习以案例教学、捆绑式教学和实战演练相结合,学生3~6人为一捆绑小组,到社区幼儿园为不同年龄小儿进行体重、身高、头围、胸围等项目的测量,以小组展开讨论,评估小儿的营养和发育状况,给出健康指导,在习得知识的同时,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如青春期健康指导的学习以回忆学习和换位教学相结合,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正处于或刚刚经历过青春期,由学生回忆自身的健康隐患,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多样式教学法,改变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我学习,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

3.4考核体系的构建考核体系的合理构建有利于保证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本课程采用终结性考核与形成性考核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多种评价方法并用的考核体系。终结性考核仍以期末笔试为主,形成性考核包括操作抽考、阶段测验、临床见习表现、平时学习表现的综合评价,考核场地以学校和医院相结合,改变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技能单一的考核方式,坚持“注重过程考核、突出技能培养”的原则,真正做到了淡化知识,突出能力,注重过程。

3.5学习资源的建设专职教师和行业技术专家合作开发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基本学习资源和扩展学习资源。基本学习资源有与课程改革配套的校本教材、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教学活动设计、PPT课件、综合测试等,扩展学习资源有动态指导、技术图库、病例库、热点专题等。所有学习资源均在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儿科护理》精品课程网站上,学生可在学校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通过网络进一步学习《儿科护理》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平台。

4 讨论

课程开发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其实质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重新构建课程。本研究以院校合作为切入点,开发任务引领型《儿科护理》课程体系,实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其成功首先在于学校领导对教学改革的高度重视,并编制了《课程开发指导手册》作为课程开发的工作依据和行动指南。其次,襄阳市三家三甲医院有“依靠教育贮备人才提升能力”的理念,重视人才、支持教育。最后,课程开发组成员有明确的课程开发思路,有较强的改革与创新意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工作经历。任务引领型《儿科护理》课程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不足之处在于对教学过程考虑过少,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才能很好地将改革成果引入教学,目前,我们正在考虑将改革成果上升到操作层面和实践层面上进一步探索,以利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陈敏,冯维希,张海云,等.院校合作下学习情景建构与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3):209-211.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篇13

    1. 2  带教老师因素儿科护士相对年龄较大,学历不高,理论知识较薄弱,教学能力相对不足,对带教任务认识不深,这些都影响了护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教学质量。

    且儿科工作高度紧张,劳动强度大,锁碎细致,个别老师为了防止护理纠纷和差错或嫌护生动作慢,一般只给护生做一些基础性护理工作,不让护生动手参与专科技术操作,从而降低了护生的工作积极性。

    1. 3  社会因素(1) 独生子女患儿与家长对儿科工作要求更高更严。儿科患者90 %以上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几乎对小儿没有伤害的护理体检项目,家长一看到婴儿哭闹便不让实施,从而使护生失去更多的动手机会,进而造成操作技能的缺乏。

    (2) 课程安排与教育不能满足新发疾病的需要。

    《儿科护理学》对最新出现的各种疾病如肠道EV71病毒感染、甲型H1N1 流感、性传播疾病等缺少描述,且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各项正常值都有不相同,而各医学院对《儿科护理学》的学时、实习时间的安排上,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显得有些不足。

    (3) 临床教学中的法律问题。在我国法制尚未健全,与护理有关的法律课程尚未普遍开设的情况下,带教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患儿家长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逐年递增。因此增强带教老师及实习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2  对策2. 1  加强儿科理论知识培训 掌握儿科护理常规入科后每个护生必须认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经常提问,使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记忆。按时完成隔周一次的小讲课,内容为临床常见病的护理知识,强化理论知识学习。组织每轮一次的教学查房,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提问,提问内容为教学计划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2  对护生进行岗前教育加强入科教育,由护士长或总带教老师详细讲解科室环境、布局、物品放置、主要病种、工作流程及工作特点,以帮助护生尽快熟悉儿科环境和设施;讲解各种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医用垃圾分类以及操作中的自我保护等。强化医德医风教育,严格按照《实习生管理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护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2. 3  注重带教老师的选拔带教老师是护生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在临床教学中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护生的心理和行为,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通过公开竞聘,选择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工作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好、护师以上职称人员为带教老师,这样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责任感。

    2. 4  探索新的带教方式护理带教不再是传统技术层面上的传帮带, 更讲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做到技术立体化,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症状护理为主线,解决课程内容和结构问题。以实例将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课内容按照临床常见症状的护理归类:即以“常见症状- 常见疾病- 主要疾病- 主要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的思路设计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重视能力培养,重视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是以护生为主体的护理教学查房。科室进行每月1 次的护理教学查房,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此模式采取护生备课主讲,现场提问,现场解答。结合具体病例,除探讨疾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对病人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护理措施,哪些是有效的,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以及改进措施,都逐一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培养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

    三是体现“人性化”带教。人性化的带教要求带教老师既严格按照带教计划执行带教任务,又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态度,从生理、心理两个方面关心和爱护护生,对护生的从业态度有正确引导作用我科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式,以“一对一”的方式指导学生实习。身为带教老师, 既担任长辈的角色,又有老师的义务,通过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权威化的教师角色模式,强调人性化的教学管理

    四是采用双向评价法。即通过定期发放自制评价表由护生对教师, 教师对护生进行教与学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主观能动性。出科前召开实习生座谈会,重视实习生的反馈意见,促进带教水平的提高。

    2. 5  课程安排适当调整和增加儿科护理内容希望各医学院校能经常开展社会调查,对各种新发病要及时补充相关教育材料。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学习途径不能限于教材、教师和课堂,要遵循实践- 认识- 再实践的认识规律,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