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实用13篇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篇1

运算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他不可能独立于其他能力而存在和发展。

运算能力与记忆、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相互渗透的、相互支持的关系,运算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密切相关的。所以,运算能力的培养应与其他能力同步进行。

运算能力主要有以下内容:(1)算理、公式、法则的理解、记忆与正确运用;(2)对数、式、方程、映射、向量进行运算和变形;(3)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运算途径;(4)思维能力、数学思想方法在运算中的渗透;(5)估算、近似计算与数据处理;(6)运算品质(准确性、严谨性)与运算心里素质;(7)运算速度。

运算能力有低至高可分为三个层次:(1)理解、记忆算理、公式、法则并能正确运用;(2)掌握数、式、方程、映射、向量的运算、变形的基本技能;(3)能够在运算中发挥思维能力的作用,会寻求和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有效快速的运算速度,较高的运算准确性和稳定的运算心理素质。

显然,运算能力的低层次是高层次的基础,高层次是低层次的发展。我们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应从基础入手,纵观全局,结合知识水平和其他能力的发展,循循渐进、反复循环地培养各层次的运算能力,使学生的运算能力得以切实、有效地发展。

2、培养运算能力的几个途径

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途径较多,从运算能力形成过程来看,尤为重要的有下面三条。

重视算理、公式、法则、的理解、记忆与运用运算能力的形成始于对算理、法则的认识,因此,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首先应落实两点。第一,对算理、公式、法则,不要习惯于“提出公式,例示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要重视他们的形成过程,启发学生深刻认识他们的本质,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运算中的运用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篇2

二、提出观察要求,教给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观察是思维的前提。没有精确细致的观察,就不可能有准确无误的发现。但对小学生来说,他们还缺乏观察的目的认识,以及观察的方法。例如,当一道计算题出示以后,教师应首先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题目,不仅要纵观全题,把握题目的基本特征,弄清运算顺序,还要观察数字特征,以及数字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简算因素,化繁为简,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三、突破思维局限,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突破当时思维活动的局限性,把思维活动的范围扩展到必要的广度。例如计算14÷3×12,有的学生一见题目就问老师:“这题开始除不尽,要求保留几位小数。”这些学生就是为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的局限性所牵制,如果这些学生具有思维的广阔性,运算就可以这样进行:14×12÷3。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随时注意,启发学生敢于设想,大胆联想,打破思维定势,随时注意从不同角度寻找思维方向,寻求解题途径,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篇3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我们的教书育人提供必要的前提和保障,做到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辜负家长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大家感受到数学中充满了美,数学也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克服现实教学中的教师拼命讲可是学生不理会的尴尬局面,做到教师乐于去教,学生愿意去学的大好局面,师生各得其所。通过这种开放性课题的研究,学生既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合作意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真正体会出: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

二、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问题可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权威,使学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精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应精确把握其精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近几年教改中涌现的激励式、探究式、发现式、情趣式等优秀的教学法,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1.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2.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创新教育,不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具体做法如下:a、培养学习兴趣。b、学生培养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计算开始,初一学生计算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要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理解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计算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计算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计算,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计算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计算水平和层次,形成计算―讨论―再计算的良性循环。

五、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1.思维速度的训练。

初中生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如讲解完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作为速算题;也可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

2.思维质量的训练。

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篇4

再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具体来讲:a、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篇5

在当今网络计算时代,计算机科学技术正在向计算科学技术演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更加深化和拓展。只有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才能适应技术快速发展、应用需求多变的发展趋势。同时,坚实的、宽广的专业基础理论也是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基石。

为此,我们在本科培养方案中注重夯实专业基础理论。核心课程分级设置,促使知识递进,不断深化;为本科生和硕士生开设了组合数学、算法设计与分析、智能计算原理、软件形式化方法、SOC设计方法学等课程;在博士生课程中开设了计算的数学理论、计算系统性能评价、现代数据管理理论等课程。在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积极组织国内外专家学术讲座,介绍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二、扎实的研究与设计实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计算机学科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将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从本科阶段到研究生学习不断地给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注重学生自我设计软件/硬件的创新能力训练。为此,我院在本科教学中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并将实验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自成系列,独立开设综合性课程设计;自研了基于FPGA的计算机硬件综合实验系统和基于PCI的接口技术实验系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创新设计的较大空间和综合实验的平台。

我院作为研究型学院,通过“985/211”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实施,形成了微系统设计与集成、网络化嵌入式计算与分布计算、智能化多媒体信息处理、巨量数据管理等特色学科方向及其优良的科技创新平台。这些平台注重承担较多的国家研究课题、国际合作课题以及大型工程课题,绝大多数硕士生通过参加这些课题研究、设计与开发实践,不仅培养了自主学习与理解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驾驭能力,而且经历了计算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创新的能力训练;博士生不仅通过参与基金课题与国家课题的论证与申请,强化了创新的动力观和主体观教育,培养敢于创新的意识,而且作为主要成员经历课题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系统验证与性能评测等研究过程,培养了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能力。

三、 多样化专业竞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实施和贯彻。我们认为多样化专业竞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软件设计、机器人、模拟联合国团队等专业化竞赛,尽管竞赛内容与形式不同,但其共同之处是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激发创新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与应变等创新能力,还能够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名利中树立正确人生观,塑造创新人格。

为此,学院重视数模竞赛,采取普及参与和优秀选拔结合的组织方式,连年获学校数模竞赛组织奖。如2006年校第七届数模竞赛中,我院组织35支队参赛,33个队获奖,列全校第一。近四年来共有350余名学生参加数模竞赛,获得全国数模竞赛奖21人,国际数模竞赛奖12人。

机器人竞赛是体现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综合性特色项目,涉及软件设计、人工智能、图象处理、人机交互等专业知识,我院作为学校训练基地的责任单位, 组织团队,训练参赛学生,连续四年参加国内、国际大赛。获得7项全国比赛亚军, 9项季军,1项国际竞赛季军。在参加“枭龙杯”全国首届空中机器人竞赛中负责机载视频与图象处理,获得冠军。

研究生电子设计是全国高校IC设计专业性竞赛,我院每届均组织多个团队参加,在历届竞赛中均名列前茅;在科技部支持的两届西安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中,均获得金奖;三年来有17人参加校模拟联合国团队,两任主席均由我院学生担任,参加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获“最佳代表队奖”。

参加过各类竞赛的学生,均认为收获大,不少学生在以后的博士生学习或科技工作中取得了创新成果。实践证明,多样化专业竞赛确实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建设新机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要转变教育思想,破除传统的人才观,树立创新型人才观,把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还要建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机制,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

我们对教师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体现在教学内容更新、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考核等环节。例如,加强督导组对教师课件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检查,有重点地督导;专业课程考试要以设计和分析型题目为主,对优秀学生要有发挥空间;博士生专业课程提倡以研讨班形式组织,要求阅读大量新的科技文献,组织交流和讨论,激发创新思维;鼓励教授开讲座,为学生点评学术发展前沿和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等。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篇6

二、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问题可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权威,使学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精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应精确把握其精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近几年教改中涌现的激励式、探究式、发现式、情趣式等优秀的教学法,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具体来讲:①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②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创新教育,不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具体做法如下:①培养学习兴趣;②学生培养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计算开始,初一学生计算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要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理解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计算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计算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计算,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计算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计算水平和层次,形成计算――讨论――再计算的良性循环。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篇7

所谓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使用Office进行文字编辑、表格及数据处理;使用因特网获取信息,了解世界。将计算机能力提升到学生未来生存的高度,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成为会读、会写、会算的现代社会人。

“读”。不仅要读印刷的文本,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快捷地阅读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上的“读”来了解世界,了解万物,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写”。不再是伏案苦爬格子,写的意义更加广泛,是借助计算机将自己的想法或需求写在网上和全世界的人交流,从而获得更多的帮助和启发。“算”。计算机的“算”具有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和高逻辑判断能力的特点,能提高效率。

一些从事未来教育模式的专家指出:当今是信息时代,“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的两个重要杠杆,它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思维、交流、生活。计算机能力将是学生步入社会后的生活素质、生存能力之一。目前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正是从读、写、算人手,从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人手,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现代读、写、算的基本能力,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信息”人。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更主要的还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教育中的这个作用就更显而易见。

1.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传统的教学中侧重于知识性的内容的大量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虽然学生在解题、写作、绘画等尝试中有时也体会到了创造的愉悦,但这一切都不能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所体现的有别于常规思维的创造性和成就感相比。信息技术中大量摒弃以往教学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它的新鲜感,能够满足学生巨大的好奇心,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2.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是以抽象为基础的。要解决信息技术问题,首先要考虑适当的方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然后再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这个过程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大量使用了猜测、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

3.优化学生的思维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通过上机,使手、眼、心、脑并用而形成强烈的专注,这种专注让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将所学知识高效内化。学生通过计算机操作体会各种计算机指令的功能,分析各种计算机程序的运行过程,及时验证与反馈其结果,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由于计算机具有高精度和高严谨的特点,在操作中需要有极为严谨的态度,稍有疏漏便易出错,这就促使学生养成耐心细致的品质。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锻炼思维、磨炼意志,锻造过硬心理的过程。因此,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培养不拔意志、深刻思维、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的过程。

三、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现代教育媒体不仅仅局限于原先的课本,视频、音乐、图片、声音等所有能见、能听、能看的信息都融入了现代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中,各个学科都有一些优秀的辅助学习课件,这也是计算机教学的一部分,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解题策略、开发学生心智,在实践运用方面达到上佳的效果。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化工具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同时,其他学科的学习、理解、吸收能力也得到提高,对学习其他学科知识起到了重要的铺垫和引领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篇8

一、 鼓励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儿童的天性。例如教学“乘法估算”时,例题21×48是看作20×50进行估算的,学生质疑提问:“48看作50后,21×50也可以口算,为什么一定要两 个数都看作整十数?”问题的提出“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有的赞成这意见,有的则说:“48看作50,看大2,积就增加了2个21,如把21看作20,就看小1,积减少1个48,估算结果就比较接近精确值,口算也更方便了。”

有的说:“在日常生活中,估算只要求得到一个估计数,不要很精确。”在质疑提问中得出了估算根据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都行。又如,低年级学习“小统计”的例1、例2后,学生质疑“每小格可以表示1或10外,还可以表示几?”全班顿时“兴奋”起来:“可以表示20、100……”“可以表示任何数……”“每小格不可以表示任何数,0及比0小的数就不行。”提得多好呀!尤其是后者不但对前面的提法敢于质疑,还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经讨论后学生们知道了根据需要每小格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但不可以表示0 (无意义),而比0小的数是可以参加统计的 ,只是这个内容要长大一些再学习。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动手操作,探索创新途径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直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教学了1/2这个分数后,让学生大胆的猜想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分数,学生说出了1/4、2/4、3/4、2/8、5/8等。我就适时让学生动手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折一折、画一画,小组讨论得出1/4、2/4、3/4的意义,教学效果表明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抽象的意义有了形象的理解,记忆深刻,而且对2/8、5/8,甚至3/17等都能进行很好的表述。这堂课还有学生提出了独特的问题:“我们学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有没有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呢?”学生在操作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又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工具。”同时,学生又实现了自我创新,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分组讨论,培养创新思维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教学时,我经常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想象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标新立异,独辟蹊径。

如我在教学《乘法的结合律》一课时,通过讨论得出了规律:a×b×c=a×(b×c)。有位学生质疑:a×b×c=b×(a×c)。这是引起了争议,我马上组织小组讨论,再反馈交流中,大家理解了那位同学的看法,作为教师的我这是也马上给予了表扬。又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讨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有位学生提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因为和书上不同,很多同学不假思索说是错的。我也不表态,马上组织小组讨论,在交流中,学生们忍不住表扬了那位同学,我也感到很欣慰。

求异思维难能可贵,作为教师不能马上给予肯定,更不能予以扼杀。要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求异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开放练习,拓宽创新渠道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篇9

1.1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计算机逐渐成为一种潮流,现在社会对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计算机要求,这就说明学生有必要对计算机进行学习,甚至是研究[1]。但由于计算机不作为高考的科目,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有些老师大学刚毕业,对计算机的教学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模式单一、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2中学计算机教学在在的问题

第一,考核方式理论高于实践在我国高校计算机考核当中,理论考试是考核的主要形式,而实习、实验的成绩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这种考试方式阻碍了我国计算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我国教育的发展。第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对于理论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过关,但对于理论知识较好的学生,上机时往往不能很好的完成计算机操作,出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脱节的现象。

2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2.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老师满堂灌的形式,导致学生积极性差的情况,而计算机技术对学生实践的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老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从“以老师为主”转变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2]。上课时应让学生做到自己动脑去思考、动手去操作,教师不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得干涉,让学生勇于去创新,真正体会计算机学习的乐趣所在。

2.2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创新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科技也在不断更新变化,信息知识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持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繁杂,而在这样的信息时代,作为高中不能做到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根本就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发展。因此,教师在计算机课堂上应该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教师加以积极引导,这样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实践操作时间,自主学习练习计算机课程内容,从而进一步实现在高中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3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谚语常说,“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3]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的学习成果息息相关。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的内容非常感兴趣,那么不用刻意督促,他就会主动的去探索计算机的世界;一旦学生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投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在教学中,由于计算机知识的实践性较强,因此在教学中要多以实践性的活动去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学习兴趣的培养。在理论教学完成后,及时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还可以设置一些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小竟赛来激发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提高其创新能力。

2.4重视创新环境的营造:

教室是学生们汲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创新环境的营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氛围,把创新心理的培养和创新环境的营造当作教学重点任务之一。计算机的教学过程是一项思维更新的过程,当出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超出教师预想时,教师们不应该限制学生活动,甚至一味指责学生,而是应该大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来发表自身的观点或者意见,以激发他们的创新心理。计算机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教师们就要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态进行及时掌握,并将之结合到实际的计算机教学中,让学生们尽可能多的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动态,以丰富他们的创新源泉。另外,教师们也可以不定期举行一些计算机知识竟赛等,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创新。

2.5革新教育发展方式: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和灵活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进行多元化教学,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教授为主的,学生大多情况下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方式会逐渐消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湮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逐渐变化发展的新时代下,高中计算机教学应该采取新颖先进的教学方式,结合实践操作训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积累。在此之前,学生还需充分了解实践操作的相关环节,保持良好的操作环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保障[4]。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上,通过对计算机的深入了解,以及自身对计算机学习的创新意识的了解,进而培养自身的实践操作兴趣,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积累更多的创新意识。

2.6不断对教学评价系统进行完善:

考核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考核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方法创新性和主体性是相互关联的,若没有主体的学习活动,那么主体也无从培养创新能力。目前来看,针对学生计算机教学的考核形式相对单一,这样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完善计算机教学评价系统,从多角度评沽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践水平,多层次了解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

3结语

现在的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不光是要具备高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初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此时就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实践性较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更新教学观念,为学生的创新提供环境,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运用合适的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计算机学习进行自我探索,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永.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03:66.

[2]张雪峰.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机制探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12:222-223.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篇10

一、激励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的解题兴趣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带有一定的困难,都需要自己经过攻坚克难、沉着应对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比如对学生说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如“你进步了”“成功属于不怕困难的人”“贵在坚持”等。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常常会遇到较难的函数、几何证明等问题。如果学生一遇到难题,感到无从下手就放弃,这样就永远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解题的能力就永远不会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解题思路,并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做到知难而进,让学生通过自己做题,找到成功的喜悦,从解题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增强学生必胜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树立信心,战胜自我,培养学生的解题兴趣。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拓宽解题思路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知识载体的能力是不存在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梳理和把握,形成知识网络。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点是数学概念的教学,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数学中的一切分析、判断、推理都是要依据概念、公式、定理,才能掌握解题的技能和技巧,才会有正确、合理的逻辑论证和空间想象能力。可见,数学概念是解题的理论基础和有力武器,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了解各知识间的联系,深化数学知识的应用。做到这些,在教学中我们就要采用课堂检测、课堂精讲、课后练习、基础反思的形式来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同时,每章每节进行“一步一回头”,归纳其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解题的基本技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分析题设条件,达到一题多解、多解归一的功效,进一步拓宽解题思路。一题多解,有利于沟通各种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多解归一,有利于提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从中择优,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

三、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数学思想

解题分析是根据题目,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结合已掌握的基础知识,探究正确的解题思路,并作解题过程的反思。进行解题分析,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需要灵活的思维,要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进行解题分析,还要有严密的过程,美国当代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他的最著名的解题著作《怎样解题》中,把解题分成四个阶段:理解题目、拟订方案、执行方案、回顾反思。这四个阶段都体现了对题目的分析和理解,是基础知识在该题中的内化和提升。做好了解题分析,就等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捷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分析时,首先要进行例题分析,强化例题的示范性。罗增儒教授在他的《数学解题学引论》一书中说:“分析典型例题的解题过程是学会解题的有效途径,至少在没有找到更好的途径之前,这是一个无以替代的好主意。”在学习中,学生必须明白例题是怎样想出解题方法的,为什么要这样解题,有没有其他的解题途径。然后针对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找出相同元素,将解例题的方法、经验迁移过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解题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解题分析,综合归纳,可总结出有两种解题的数学思想,即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化归思想主要体现在:计算题是利用规定的运算法则进行化归,证明题是利用公理、定理或已证明了的命题进行化归,应用题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化归等,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最基本的手段之一。数形结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由形思数,由数画形,充分利用形的直观性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属性。具体思路是: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和所求的目标,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公式、定理、图形,再做出或构造出与之相适合的图形,最后利用已构造出的图形性质,几何意义等,联系求解目标去解决问题。

四、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生解题能力形成或提高的垫脚石,思维能力是解题能力的核心,是用于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行动力。数学教学中,经常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亲自动手实践,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因此,通过数学活动能促进学生对数学对象的理解,通过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使学生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达到数学知识数学化,真正形成对数学的理解,进一步上升到理论高度。这一系列数学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解题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提高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还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简化能力等。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篇11

一、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基本概念

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是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们的认识活动会逐步形成一系列稳定的特点,这些稳定的特点便构成智力因素;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们的意向活动也会逐步形成一系列稳定的特点,这些稳定的特点便组成非智力因素。由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大任务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必然相辅相成、不可分离。人们不论从事什么活动(包括教育)都必须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参与。

以往高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模式对智力因素能力的培养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却往往忽视了对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结果直接导致学生素质出现失衡。事实上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教育固有的属性,毕竟教育的首要问题或根本问题是培养人。教育实践的开展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其智力获得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以及责任感、意志力、开拓求新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惟其如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才不至于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记忆的存储库;学生才不至于把学习作为负担,而是自身乐于从事的活动。就学生学习本身而言,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作用于学生个体的整个认识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行为的产生。因此,在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中,有必要将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教学模式由单纯的知识教学转化为知识教学与非智力因素能力培养并重。

二、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具体方法

具体到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应培养学生以下四个方面的非智力因素能力,即自主学习、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会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下述具体的培养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个体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心智、形成品德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必需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自主学习能力是非智力因素能力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以前高校教学模式中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师完全主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知识爆炸”对大学生提出的知识更新速度的要求,有可能学生从高校毕业的时候,计算机公共课部分的教学知识就已经过时。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个非智力因素,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会如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学习、获取知识,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模块化等特点,它与语文、英语、数学、物理等多门学科相关,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知识构成与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大相径庭,数学、物理这类学科体系内部知识点呈线性连接,教学从基础知识开始,一环扣一环,前一环节的学习是后一环节学习的基础,循序渐进,而计算机学科体系内部知识点呈网状连接,学习计算机知识可以从任一知识点切入;二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异常迅速,新软件推出的速度惊人,比其他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要快得多。因此,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特点也要求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计算机学科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优秀载体。

在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个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在准备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观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维,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起到指导、互动、达成共识的作用。其次,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要求学生提交学习计划的方式帮助学生确立具体的学习目标,目标可以具体到每一阶段甚至每一节课程需要学习达到的目标;在教学中还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自己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让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最后,教师通过课堂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但应注意小结要坚持鼓励的原则,并且注意对学生已经弄清楚的问题不要再重复。通过上述途径,使学生真正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长“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的心理体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指对已经掌握积累的知识经验通过科学地融合、重组、调遣等思维加工产生出新思维、新观念、新知识的过程。创新能力也是非智力因素能力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以往的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由于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学生对课本知识非常熟悉,但面临一些实践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能创新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此,笔者尝试通过下述几个途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在设计课堂练习题的时候,有意识地在课堂练习中设计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使用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来解决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用数据库语言建立自己的日常生活档案,使用C语言开发体育比赛名次评比的自动计算等。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计算机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让他们在兴趣中更有动力地去解决学习上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对实践操作类课程的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计算机操作类课程是涉及知识面广、特别强调实践技能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不连贯、不系统、教学难度大,学生往往采用互相抄袭答案等方式来变相逃避。因此,笔者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注重根据学生的学习曲线,把教学内容按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的较为独立的模块,学生在实践中先易后难,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思考各个突破,鼓励学生采用与教程答案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一个个模块中的练习题,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3.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主动性。这样可打破原有课本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先易后难、先具体后抽象的原则,设置一个具体的任务,通过观看、模仿、理解、总结、提高五个阶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走寻常路”。

(三)计算机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指人们采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对思维材料进行分析、整理、鉴别、消化、综合等加工改造,能动地透过各种现象把握事物内在实质联系,形成新的思想,获得新的发现,制定出新的决策能力。思维能力是非智力因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发散式思维是一种无一定模式、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形式,它的特点是思维敏捷、思路灵活、具有创造性。聚合式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计算机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教学来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以抽象为基础,在程序设计中通过分析研究问题、归纳出一般性规律,然后考虑适当的算法,再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计算机程序设计过程中会综合运用猜测、抽象、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笔者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是编程训练。利用算法和程序自身的思维形式进行教学,训练学生在编程中自主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确立算法、上机实践、调试程序、优化算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二是上机实践。计算机操作性强,对动手能力的要求高,学生上机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形成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将所学知识高效内化。在计算机语言学习中,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指令的功能、分析程序运行过程、及时验证与反馈结果,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之计算机高度自动化运行程序,在编辑或操作中,需要有极为严谨的态度,稍有疏漏便会出错停机,这个反复调试程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锻炼思维、磨炼意志、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过程,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个极好的途径。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篇12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方法

创新意识是指提倡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只有加强创新意识引导,才有可能激发人们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挖掘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进行创新活动。创新能力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创新活动的工作机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笔者认为,加强创新能力的前提是要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并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知识结构、创造性的想象和活跃的灵感等显著特点。因此在进行教学时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基于创新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关键是教学要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心理需要。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思索探究与创新的能力。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道: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仅仅只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创新正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要从触及学生情绪、心理需要、激发学生思维方面人手。

2.实施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这个引导体现于教师所做的课件和教师对课件的讲授过程。这个引导对学生思维的激发程度能够直接影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加强。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做好教学课件,适当改革教学方法,使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优势,充分利用探索和研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学生做好学习模式的引导。教师尽可能把课件做成有效的适量的资源库来代替教材、教学参考书,布置相应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复习这些资源库,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在学生基础文化素质普遍薄弱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和突出个性的学习方法,把学生当作重点对象,充分了解学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组织学生按任务驱动模式就研究的课题或任务去学习。教师通过实施适合学生特点的指导学习(如项目实习等)项目,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与应用工具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与职业素质。例如对于计算机这门课程,采用计算机教学是必需的,那么教师怎样去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呢?在网络规划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讲解其理论知识,举出并阐明一个实例。更为重要的是老师要安排学生上机实践,老师边演示边让学生跟着做,最后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模拟配置。通过实践,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开发网站的技术以及网站管理、维护、优化的方法。在实践中学生遇到不同的问题,大家可以自由讨论,达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另外可以给学生适当安排自学任务,让他们自己搜集资源做出课件,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向同学讲述,大家再一起讨论,这样能够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也可以加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创作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需要学生点击就可以参与的板块,提供一些高质量的教学在线游戏,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使学生积极互动与合作。学生将听觉、视觉、触觉和肢体动作四个途径并用,在线游戏教学使重复阅读和练习不再枯燥乏味,学生在自然轻松的状态下获取知识,学生的学习效率大为提高。就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而言,计算机教学的应用也非常必要,例如讲“海峡两岸关系”时,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编发几张台湾日月潭、阿里山的优美的风景图片。在呈现给学生图片的同时,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播放视频短片,例如总理在答记者问时的讲话原文:“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另外可以播放一些历史短片或纪录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门课上来。在课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一些这方面的内容,比如演讲稿、专家分析、新闻视频等,把学生分成小组,就他们所掌握的信息,结合课程主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用各类搜索引擎,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上网搜寻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最后解决问题,激发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值得一提的是运用计算机教学虽然能使课堂教学更优化,但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必需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刻意去追求使用计算机。也并不是只有计算机教学才能激发学生思维,才能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摒弃历史无从谈未来,摒弃根无从谈枝繁叶茂,摒弃传统无从谈创新。教师要做到计算机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做好引导学生思维的教学过程,为创新意识的加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去摸索和实践,积极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篇13

二、给学生提供发散性思维的机会

发散性思维是从不同方向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探讨问题解决各种可能的途径,会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例如:作已知角的2倍角,在以下几种途径。

(1)先作一个已知角,再从同一顶点和已知角的一边发再作一个已知角。

(2)量出已知角的度数,算出2倍于已知角的度数,再作2倍角。

(3)量出已知角的度数,算出4倍于已知角的度数,再平分这个角。

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必须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采取有效的方法或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起来,激活起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分数乘法”教学中,我先出示几道同分母分数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分数乘法意义为依托,学生能较顺畅地完成了这样的练习。而后,我又出示了,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2……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

四、转换角度思考注意对问题进行引申和推进,训练思维的求异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例如:一个长方体,如果长减少4厘米,宽和高都不变,它的体积减少192立方厘米;如果宽增加3厘米,长和高都不变,它的体积增加216立方厘米;如果高增加1厘米,长和宽都不变,它的体积增加96立方厘米。原长方形的表面积是多少?

乍一看,题目很难,因为不易分别求出长、宽、高各是多少。能不能根据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长×宽+长×高+宽×高)×2而直接算出长与宽、长与高、宽与高的积呢?可以,因为:

宽×高×4=192 长×高×3=216 长×宽×1=96

即:

宽×高=192÷4

长×高=216÷3 长×宽=96÷1

有了以上条件,问题便迎刃而解。

解:(96÷1+216÷3+192÷4)×2

=(96+72+48)×2

=216×2

=432(平方厘米) 答:原长方形的表面积是432平方厘米。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