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声学基本知识实用13篇

声学基本知识
声学基本知识篇1

在反射声中较早到达人耳的声波较强,这个较强的反射波称之为早期反射声,在此之后的反射声的总和称为混响声。

人耳的听音范围是20hz~20khz。低于20hz叫次声波,高于20khz的叫超声波。

声波振动一周所传播的距离叫“波长”用λ表示

声波一秒钟传播的距离叫“波速”用c表示

声波一秒钟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用 f表示

它们之间的关系:λ=c/f

声学基本知识篇2

音乐是人们心灵的声音,而作为音乐中一个重要部分的人声则是最能表达人的内心,因它所借助的乐器是人体本身,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可即席而歌,它是抒发情感,塑造优美灵魂的工具。可以这样说,歌唱在所有的音乐表演形式中是最亲切、最美妙、最富感染力的。同时歌唱应用又非常广泛,并有极强的群众性。高师声乐教师,就是教学生如何运用好自己的嗓音、如何塑造和掌握好一个性能良好的人声乐器,以及教学生如何理解好、处理好、表现好各种声乐作品的专门教育工作者。学生经过声乐课的正规训练,掌握科学的唱法,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就会使歌唱更加自然,更能通过歌唱表达心声。声乐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科学、有效的办法尽最大的可能性开发人声的潜力,逐步提高人们的歌唱能力和水平,实现人声音乐的社会价值。

二、高师声乐教师要具备的基本修养

1.思想品德修养。高师声乐教师应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教育影响学生。高师声乐教师要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及声乐教学本职工作,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精益求精,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2.教育科学知识的修养。高师声乐教师是声乐教学的主导者,除了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教学知识与技能外,还要具有教育科学知识的修养以及研究教育规律及教育原理的能力。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同时要结合声乐教学的特点把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全面发展。

3.文化艺术修养。高师声乐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和艺术修养。声乐教学的内容除技能训练外,还涉及古今中外名曲和歌剧选曲。一首好歌的歌词本身就是思想性和文学性较高的诗词作品。歌剧选曲,要求教师掌握歌剧的剧情、人物、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另外,声乐艺术还和其他姊妹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师声乐教师还要理解和掌握其他姊妹艺术的基本规律和特征。

三、高师声乐教师要具备的专业能力

1.音乐阅读能力。高师声乐教师要有面对新乐谱能够快速阅读的能力,包括高度准确的音准、节奏、多声部和声的辨别能力。这种能力使教师能自如地驾驭学生的演唱,辨别他们的声音。

2.本学科声乐教学能力。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对声乐教师在专业能力上提出多方面的要求。在教学中,声乐教师要熟练掌握声乐技术、声乐理论、教学理论,同时,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声乐教师要有胜任不同声部教学的能力,教师在熟练掌握自身声种的教学外,还要掌握其他声种的教学。教民族声乐的教师除了掌握民歌、戏曲、曲艺、说唱等民族音乐知识外,还要学习美声发声的基础训练;教美声的教师也要学习民族民间的演唱风格。教民族和教美声的要能横跨这两个专业去实践、探索,以发展中国的声乐艺术为己任。

3.钢琴成谱伴奏能力与即兴伴奏能力。钢琴成谱伴奏能力与即兴伴奏能力是声乐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高师的音乐教育在声乐教学上区别于专业音乐学院的地方在于高师的声乐教学一般每周只有一节课,教师要在一节课的容量中完成发声与歌曲处理两部分内容(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课是一周两节,一节发声,一节歌曲处理,有专门的钢琴伴奏),歌曲处理时无专门的钢琴伴奏需教师自己弹奏,这就要求教师本人具备一定的钢琴成谱伴奏能力与即兴伴奏能力。好的钢琴伴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能使学生在演唱时情绪更加饱满、更有激情。可见,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钢琴伴奏的能力对声乐教学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对学生歌唱技能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4.舞台艺术实践能力。声乐艺术是一门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学生掌握的知识本领要通过艺术实践来验证和提高。声乐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教师必须组织和指导好学生的声乐艺术实践,同时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声乐艺术实践的质量。另外,声乐教师要有较好的演唱实力,必须能够对自己的嗓音控制自如,能够用声音示范,身体力行,直接产生教学和艺术效益。但同时也要注意,教学与演唱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歌唱家的着重点在“唱”上,声乐教师的着重点在“教”上。作为一名高师声乐教师,不仅自己要学唱,还要留意别人的唱、教,要从教学的角度去学习、思考、总结,不断加强舞台艺术实践能力。

5.鉴别不同声音的能力。高师声乐教师要练就一副鉴别不同声音的好耳朵。声乐教师的最终目的是改变学生错误的声音概念,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所以,作为高师声乐教师一定要“多听”。各个声部的歌唱都要听,逐渐积累后就能分辨出好和不好的声音。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曾经用她的耳朵仔细判断后把她的学生廖昌永由唱男高音声部改为唱男中音声部,而后者现在已经成为蜚声国内外的著名男中音歌唱家。由此可见,声乐教师拥有一副好耳朵对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6.科研能力。作为高校声乐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思想跟上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主动了解、学习和吸收一切有价值的音乐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地总结教育改革的新经验,学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方法进行声乐教育实践的研究,以科研带教学,这是当代高师声乐教师所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四、高师声乐教师的知识结构

1.声乐教学的技术与理论。声乐教学的技术与理论主要包括歌唱的基本理论,声乐训练的方法、步骤,声乐艺术的表演特征、歌唱心理,声乐艺术实践的组织与指导,歌词的文学知识、歌剧作品背景,与声音训练相关的生理结构、嗓音保健等。

声学基本知识篇3

近年来,元认知理论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启发。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结合元认知理论的运用,能产生更大的效果。元认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莱威尔在其《认知发展》的书本中提出的,其中,元认知理论就是对认知过程以及整体结果的一个认知。既包括有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的自我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在莱威尔的书本中,明确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与含义,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研究。其中,元认知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的意识能力,元认知的实质就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节,主要包括有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以及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二、元认知理论在声乐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声乐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通过元认知理论的运用,培养学生声乐学习中的基本能力,包括乐理知识、舞蹈基本能力、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认知,增强整个元认知能力与意识的形成。在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对于一些关键性、重要性的额元素,形成最主要、最高级、最核心的决定成分,培养学生在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的制定等,从而为学生在元认知监控过程中实现有效的调节效果,产生最高层次的控制过程。由于元认知理论是一种相对认知能力的再现,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形成有效的对接,并针对声乐学习的特点,创新性的运用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对于声乐学习有很大的实际指导效果。

三、声乐学习中展开基于元认知的的基本方法及策略

(一)声乐教学中元认知体验、认知监控.在声乐教学中,要形成元认知理论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注重认知体验与情感体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一个细节性的收获,要形成分享性的教学效果,尤其是突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音乐表达能力,形成情绪体验的整体过程。在声乐教学中,突出对学生演唱技能的运用,注重对声乐技巧中一些细节性问题的控制,尤其是在歌唱中基础知识的累积、包括一些常见的技巧演唱等,对于呼吸、发声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在情感带动之下,形成内容生动、情感到位的艺术方式,加强对声乐演唱的技巧性运用,并对歌曲的情感、意境、艺术风格等形成相应的把握。结合不同学生的知识累积、个性化差异等,形成不同的训练方式。

(二)声乐学习的特点决定学习者必须经常自我反省.声乐学习的特点之一是用于歌唱的“乐器”是自身的声带,即使人对自身的生理结构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声带也不能完全受人的意愿所支配,尤其是用于歌唱的声音,不是用脑子想明白就能做到,这也是声乐学习的不易之处。对教师正确声音示范的模仿,是声乐学习常用的方法。声音的发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运动过程,需要声带与有关生理器官进行有机的配合才能获得。教师示范的用意,是告诉学生技术操作的准确性。

声学基本知识篇4

二、科学管理,提高学生声乐素质

对于声乐课程来说,不仅是一门声乐学习的课程,更是一门教育学课程,不同于音乐院校的声乐课程。对于师范院校的声乐学生来说,演唱得好是专业特长,能够教好学生则是他们的责任,这对于师范院校的声乐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懂得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演唱技术,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而且能够将上述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结构要更宽更合理。这就需要我们科学管理,提高学生音乐修养。当前声乐课程,必修课在一、二年级开始,主修课在三、四年级开始。必修课的开课形式为集体课的形式,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基础知识、基本的歌唱技巧。主修课开课形式为个别课,主要要求能演唱有―定难度的作品,对于声乐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为未来到课堂上教授课程打下基础。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现行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有如下可以优化之处,以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第一,采取学习激励机制和末尾淘汰机制。在现行的体制中,学生在对应的年级学习一样的内容,无论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最后能够顺利升到上一个年级。这样学生一方面容易产生无所谓的心理,另一方面,滥竽充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学习激励机制和末尾淘汰机制,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提前学习主修课,逐步学习比较有难度的作品,提前接触声乐教学的方式方法;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则要求其继续在必修课程中进行学习,达到必修课程要求之后才可以继续学习主修课课程,以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努力学习,而不是单纯以年级进行区分。第二,考核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区分性。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其考核的主要方式在于基本的声乐基础知识、基本的歌唱技巧掌握情况;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除了上述要求之外,还应该考核声乐教学基础知识,并采用实际教学的考核能力。第三,教学内容应该体现实用性。除大纲要求的基本教学内容之外,可以适当教授中等师范院校和中学音乐课的内容,让学生尝试对其进行模拟教学,并指导学生之间互评,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探究,确立科学教学方法

在声乐艺术中,声音似乎是最主要的,其实不尽然。通过刻苦的训练、科学的教学,坏嗓子是可以变成好嗓子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声乐教学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第一,讲授教学。讲授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原理中的教学方式,适用于理论课教学和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以及声音训练课的原理、原则、要求等的讲解。讲授艺术的要素是:既要讲授内容充实,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还要例证生动恰当,趣味性强。同时,论证合理,易于接受,在得出结论之前,最好启发诱导学生试作结论,以收心领神会、一拍即合之效。第二,训练教学。训练教学是指教师在声乐训练课中的教学方式。训练艺术的要素是:一要选择练习曲目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一听就爱,就想学;二要教师范唱生动感人,并可慢速,使学生得其要领;三要练习突出重点,抓住难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要捡了芝麻丢西瓜;四要“微笑教学”“平等练声”,上演成功的“师生二重唱”;五要纠正学生发声弊病时可采取教师学唱夸张法,把学生的毛病置于“放大镜”下乃至“显微镜”下,使其发觉、认同,以利纠正。第三,语言教学。无论是讲授还是训练,都离不开语言,所以语言艺术是体现教学艺术的有力工具。语言艺术的要素是:一要准确精炼。不要说模棱两可的话,也不要说废话;二要规范标准。要说普通话,不要说“这个”“那个”“那么”“然后”等赶时髦的话;三要生动幽默。要用巧妙的、出入意料、引入发笑的双关语、歇后语和比喻、夸张、排比、借代、设问、反话等修辞手法,加强语言的生动性。如用“打哈欠”状态比喻发声时喉咙张开的姿态,用“叹气”的感觉体会低声区的气息流动,用“笑”的肌肉运动提醒颧骨和面部肌肉的积极运动等等;四要富有节奏感。声乐教师要懂节奏,使语言具有音乐美与节奏美,轻重缓急、高低快慢、抑扬顿挫,都要十分讲究,要避免平铺直叙的“一字调”和“催眠腔”。第四,组织教学。笔者在课程中尝试让学生上台扮演教师角色,使得其既学会唱歌,又学会怎么讲教授唱歌。组织教学包括课堂组织与课外辅导组织,都要讲究技巧,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便学生未来能够更好的适应课程教学的节奏。

声学基本知识篇5

一、教师主动创新,构建新型的教学理念

在普遍强调素质教学的今天,教师早应该摒弃只注重教学成果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的意识,而应主动创新,多关注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声乐知识的过程中也能感到快乐。同时,声乐教师要着重构建新型的教学理念,彻底放弃以前单纯灌输知识的方法,而将老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底。毕竟专业声乐教学需要学生们去会意、去理解、去感悟,很多知识和对声音等的控制和理解是不能单纯以教师的经验和口头讲解来向学生传授的,所以学生更应掌握感知声乐的技巧,在教师创新教学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专业音乐的欣赏和品评能力。另外,由于学生的嗓音条件以及基础等的不同,教师也应因材施教,而不能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学生,并给予其适时的指导,让学生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和进步,有侧重地学习和练习。以这种方式,学生掌握这一技能所需的时间必定减少,有效提高专业声乐教学的有效性。

二、加强对声乐基础知识的讲解以加深记忆

任何一种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对其基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对于知识体系比较完整、涵盖范围比较大的声乐专业来说更是如此。专业声乐知识的覆盖面相当广,基本包括了音乐方面全部的知识,比如和声、复调以及歌曲的曲式等,一名优秀的声乐专业的学生还要对音乐史、美学、表演学以及人们的观赏心理等都要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这多方面的知识如果不能得到有条理的讲解,就不能帮助学生树立知识网络就会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感到厌烦而且无法系统地掌握,所以,这就对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更要求专业声乐学生的声乐基础知识要扎实,并能将其灵活运用。专业声乐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要注重条理性,注重知识网络的构建以加强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吸收和运用。同时,在讲解这些知识的同时,要注重与实际的运用相结合,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

例如,在讲解学习歌唱的方法时最有效的就是模仿,模仿分为直接模仿、间接模仿以及自我模仿。然而,如果教师只是机械的讲解,这样起到的效果很微弱,学生也不能从教师单纯的讲解中得到实际可感的经验和对声音的巧妙灵活的运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实际运用这些知识,实际模仿一些曲目。在学生模仿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如何运用自己的嗓音条件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及时运用巩固这些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以往的专业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习惯采用讲授、演示、练习以及欣赏等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些方式都是注重对学生声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采用的方法。然而,随着现在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这些方式已不能保证满足学生本人的要求,不能让学生在日后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所以,教师应尝试将文学、戏剧等加入到声乐的练习中,增加教学活动的亮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今,声乐专业的学生在对音乐的综合感知上以及对音乐的表现力上比器乐专业的学生差很多,因为器乐专业的学生多从小就接触乐器和音乐,而专业的声乐学生多半是在变声期后才发现自己有一副不错的嗓子才选择音乐这条路的。所以器乐专业的学生在音乐的演奏和感知方面的经验比较多,这就要求教师们在给声乐专业的学生授课时要注意与乐器的配合,以弥补这一不足,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授课时广泛运用钢琴这一乐器来弥补声乐专业学生的不足。钢琴的音域比较宽广,有88个琴键,能对音乐有很好的表现力,能极大地弥补声乐专业学生对音乐感知不足的缺点。同时,钢琴有音量变化幅度大的特点,钢琴既能发出很微弱的声音,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灵、比较洪亮的声音,能在很大程度上触碰到学生的心灵,形成共鸣,加深音乐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力,以快速弥补声乐专业学生对音乐感知力不足的缺点,从而有效提高声乐专业学生学习声乐以及音乐知识的速度。

提高声乐专业学生的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并要在实际运用中总结经验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活动,以逐步完善对声乐专业学生的教学。教师通过以上这几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会显著提高声乐专业学生对音乐和声乐运用的实际掌控能力,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奠定基础,提高综合素质以达到提高声乐课堂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声学基本知识篇6

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音乐乐理的基本能力,音乐乐理的学习一向得到大家的充分重视。我们自始至终地力求达到两个方面完美结合:一是需要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与教学手段使乐理知识传授获得最好的效果;二是需要解决如何去激发学生喜欢学习,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把基本能力与音乐实践相结合。

培养音乐专业基本技能需要通过基本乐理课与视唱练耳课。我们视唱练耳与将基本乐理整合为一门课程,其目的是通过优化、整合课程结构,建构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课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强调在视唱练耳的训练中同时进行基本乐理的学习,将这两种课程完美的结合,在感性的经验中掌握、运用和巩固乐理知识,以视唱练耳带动基本乐理的学习。学生通过这种学习,会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乐理,同时具有包括视唱、听辨、读谱、记谱以及对各类乐音的构成要素来准确把握音乐的创造力。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乐理并具备运用的能力,并且同时具有包括视唱、听辨、读谱、记谱以及对和弦结构、音阶、调式调性、节奏节拍、速度、转调移调、音高音程、曲调构成、声部进行等各类乐音要素以准确把握的基本能力。专业的音乐学生通过学习乐理与视唱练耳,能够较好的掌握两种唱名法,具有较好的听辨和视唱能力,其中主要包括简谱视谱能力和五线谱三升三降的视谱能力,音程、旋律与和弦的听辨和记谱能力,表达能力和复杂节奏的感知,和音乐的记忆及感知能力,转译能力和两种谱式的记写等。其课程学习内容的各种知识点和听、唱、写等实际运用能力,是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构建成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

当前高校音乐教学中乐理教学主要以视唱练耳的训练为主线,把听、唱、写等作为基本的教学能用,同时结合基本乐理与和声、合唱等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教学。

基本乐理知识包括记谱法、节奏节拍、乐音体系、调及调的五度循环、音程、和弦、调式及调式变音、转调和移调、旋律等方面。视唱练耳的学习包括三个升、降号内的大、小调及五声调式、和声及旋律小调、多声部等各种曲调的视唱,各种音程及和弦的听辨与单声部、多声部旋律的听写、基本节奏与节拍的练习。

1.无升降号的大、小调及五声调式

其中有视唱练耳相关的乐理知识学习、有多种节奏与节拍的训练,能够建立较好的调式感和节奏感,形成正确的视唱习惯;认识、感知各种章程,学习两种谱式及记谱法。在学习过程中,有机地融入有关乐音体系、记谱法、节拍节奏、音程、大小调与关系大小调以及C宫系统五声调式等学习内容。

2.一个升号的大、小调及五声调式,在音程的基础上来增加和声听感觉的训练,比如调内和声音程的相互连接;一集熟悉原位与第一转位和弦的结构,感受知晓单个和弦的特性;控制住固定与首调两种的唱名法,以及学会两种谱式的对译。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进一步地融入调及调的五度循环、五声调式、音程与原位三和弦等学习内容。

3.一个降号的大、小调及五声调式,加强音程与和弦的构唱与听辨能力,能辨别原位及两种转位和弦,熟悉不同调内的ⅠⅣⅤ级和弦连接;能进行移调视唱。在学习过程中,有机地融入有关调式调性、同主音大小调、和弦原位及转位、移调等学习内容。

4.两个升号的大、小调及五声调式,加强首调视唱和听记旋律的能力,学习移调记谱;分辨各种三和弦及转位和弦的性质,进行调内和弦连接的听唱与记谱训练;进行二声部节奏训练。在学习过程中,有机地融入有关转调及三和弦转位的连接等学习内容。

5.两个降号的大、小调及五声调式,进行二声部节奏与旋律的听唱与记谱训练;熟练首调视唱与记谱;对和弦的性质及音高的听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强调内和弦连接的听记及调性分辨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有机地融入有关调式变音、增减三和弦及转位和弦等学习内容。

6.三个升号的大、小调及五声调式,在三和弦及其转位和弦的基础上听辨七和弦(原位及转位);加强含复杂节奏型的单声部旋律及简单二声部旋律的听记能力;学习转调视唱。在学习过程中,有机地融入有关属七和弦、各种复杂节拍与节奏、转调的学习。

高校音乐就是用有机集合的乐音来创造音乐形象,这是一种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音乐是靠听觉来感知的,又是音响、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因此在音乐艺术中,作曲家需要用一种不同于其他独特的艺术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旋律,塑造音乐形象,这就是音乐语言。正如画家用画笔够了空间艺术形象、文学家用文学语言一样。要想构成这些生动的音乐语言就必须通过一定的音乐表现手段来形成,这些表现手段就是调式、调性、和声、节奏、节拍、速度、旋律、力度、音区、音色以及织体等等,还有就是音乐作品发展的总体结构。前者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方法。是构成音乐基本的要素,但后者却是指在音乐过程中所形成的曲式结构的形式,这是音乐整体性的表现手段。个人认为音乐是在诸多要素的相互配合中形成了变幻莫测的具有丰富表现力的音乐语言,而且在一定的规则下的安排、变化和发展的布局中形成它的整体结构。

以上说来,基本乐理的内容及知识的教学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发面,乐理知识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方法的创新是高校音乐教学效果提高的一个重要手段,高校乐理教学应该在具体教学方法有新所创新我认为应该基于我们中国千年音乐文化的基础,这也就是当前高校音乐基本乐理教学创新和表达方式的理性回归。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欣赏、表演与创作心理分析[M].中央音乐学院

声学基本知识篇7

近年来,超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急慢性疼痛的介入治疗,在很多治疗中替代 了传统的利用解剖标志盲探或在 X 射线、断层扫描(CT)或核磁共振(MRI)成像与透视放射性标记等辅助手段。超声的优势显而易见,成本低廉、可视化神 经、血管及周围邻近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明显降低透视辐射方法的潜在辐射和造影剂危险性等[1,2]。理论上讲,对于技术熟练的操作者而言大部分的疼痛介入操作都能在超声引导下完成,包括神经阻滞、神经根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椎间孔注射、关节面阻滞、硬膜外腔注射、关节腔内注射、周围神经刺激器植入和骨盆疼痛的介入治疗(如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等。

超声是一项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技能,强调实施连续多切面以及动态观察疾病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其检查结果与操作者的检查技巧及实践经验相关性很大。因此,即使对于科班出身的超声专业人员超声技术的培训也非常重要。而疼痛?埔缴若想充分安全有效地使用超声这个新武器,无疑应当接受超声操作和影像识读等系统正规的培训。在医师培训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超声教学已经成为麻醉专业住院医师的重要培训项目,75%的麻醉住院医师培训项目中都有单次注射或连续周围神经阻滞技术的教学[3]。由于超声在疼痛介入治疗的应用是后起的新技术,其培训相对滞后,即使是欧美国家也仅有 48%的培训项目要求疼痛专科医生进行超声技术的学习。2014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超声技术已被普遍应用于慢性疼痛治疗的美国,疼痛专科医生培训项目约有 92 项左右[4]。我国在近几年来关于超声在疼痛介入治疗中的培训突飞猛进,疼痛医生学习超声技术的热情高涨、需求强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缺乏针对超声引导下疼痛介入治疗规范的培训标准和长期的培训项目,缺少 超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近几年来,各大医院在超声引导下的急慢性疼痛治疗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林 立。总的看来,特点有二,一是多为短期培训班,从一天到数天不等;二是以单 个治疗方法为单元的培训方式居多。这种培训方式的优势是可以在短期内让疼痛专科医生 以模仿的方式动手进行超声引导下的疼痛介入操作。但是由于教学时间短暂,对超声设备的特点和选用原则、各种组织器官的超声影像特点、各种切面概念和探头与穿刺针配合原理等基本超声知识介绍明显不足。然而如超声原理等基础知识对于正确识别超声影像其实具有重要价值。如此学员才能“知其所以然” 地理解为什么人体囊性组织多呈无回声,实性组织多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而气 体、骨骼等组织与其他组织所形成界面时会呈全反射型,才能与解剖知识结合灵活地在多切面识别不同组织结构的超声图像[5]。对于很多零基础的疼痛专科医生,在尚不能正确识别脂肪、肌肉、肌腱韧带、神经、骨质等组织结构、不理解平面内/平面外进针途径或短轴\长轴扫描切面、不懂得针对扫描部位特点合理选择低频高频探头的情况下,照葫芦画瓢地模仿式介入操作是危险且低效的。超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是需要时间和反复练习的。因此,未来的疼痛医生超声培训需要规范化阶梯化的长期培训项目。一阶段的早期培训应当以介绍超声设备、常见组织结构(神经、血管、骨质、肌肉和肌腱韧带等)的超声影像识别、超声探头的正确持握和放置、不同超声切面的空间概念、探头和穿刺针的位置关系等基本知识为主,为下一步的实际应用打好基础。二阶段的高级培训更适合有一定超声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人员,例如开展以治疗项目为主的短期培训班,以短期集训的方式教授或加强针对某疾病的具体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方法。

2.应建立专门针对疼痛疾病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的知识数据库,为疼痛专科医 生提供自我培训和练习的丰富资源。

超声引导下疼痛的介入治疗需要疼痛医生将疼痛与超声的专业知识结合应用。一般需要三大方面的知识积累:大体及超声解剖知识、超声基础知识和疼痛 临床知识。超声与疼痛的诊疗都需要有扎实的解剖基础,只有较好地了解正常的 人体解剖和断层解剖,才能正确认识正常组织的超声图像并鉴别异常图像,对病 变做出准确定位。此外,还需要结合超声基础知识和疼痛临床知识把声像图与疼 痛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结合起来分析[6-8]。目前,多数疼痛专科医生都承担着沉 重的临床工作任务,专门外出学习的机会有限,对超声技术的学习以自学自练为 主,方式主要是传统的课本自学+临床带教,信息来源非常有限,培训效率较低。

然而在超声医学领域中,一些专家正致力于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概念的超声知识库。 知识库的建立和共享可以允许医师在日常工作时 随时根据需通过疾病名称等检索与所治疗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大体和超声解剖 的文字和典型图像资料,还可以迅速调阅非典型的超声图像后与当前的病例图像进行对比观察和分析[9,10]。但是目前市场上比较缺乏专门针对疼痛疾病的超声诊断和治疗教材,对于不典型病变的超声影像积累更是少之又少,不利于缺乏超声知识和技术的疼痛医生在大量实践中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建议借助疼痛学领域内较高的学术组织或平台,与超声专科医生携手,建立专门针对疼痛疾病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的知识数据库,按照疾病种类或操作技术逐步收集与疾病及操作相关的文字知识、解剖图片、超声图像、示意图甚至动画演示等,并在专家审核的基础上鼓励全国具有超声引导下疼痛治疗资质与资源的医院和个人上传共享知识资源,同时支持各级疼痛医生查阅观看各种数据库内资料,为疼痛专科医生提供自我培训的丰富可靠的资源。但是知识库的建立是长期而复杂的,涉及到疼痛医学与超声医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科交叉,需要疼痛、超声、解剖和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更要求跟踪超声医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不断对知识库的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以保持知识

库的先进性和完整性[9]。

3. 超声引导下疼痛介入治疗的培训需要超声诊断学专科医生的参与协作。

超声影像所显的基本图像是大量的二维斜切面,人们很难将超声图像上的二维断面解剖与人体三维空间解剖结构结合起来,而介入治疗时穿刺针的介入使 这种空间关系更加复杂。而且超声检查可以从不同方位、多侧面、多角度观察病变,这是超声相对于其他影像检查的优势所在。疼痛医生往往只是对照典型图像照猫画 虎,难以在头脑中建立立体图像,对实际不同切面的超声影像的识别没有把握, 似是而非。如果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肌骨超声专科医生参与到我们的培训工作 中,协助我们有效地使用超声仪器,指导我们正确地识别典型或非典型超声图像, 将为疼痛专科医生迅速有效地掌握超声引导技术提供捷径。无论是长期的培训项 目还是短期的集训班,超声引导下疼痛介入治疗都应当请超声诊断的专科医生积 极参与,为超声检查的质量把关。但是超声专科医生同样存在缺乏疼痛临床知识 和介入治疗临床意义的问题,需要疼痛t生与其进行全面的沟通,才能更好地协 助疼痛医生有效掌握超声引导技术。

参考文献:

1. 吴安石. 超声在麻醉领域的现状与未来 [J]. 北京医学, 2014, 36(8):617-618.

2. Nix CM, Margarido CB, Awad IT, et al. A Scoping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or Teaching Ultrasound-Guided Regional Anesthesia. Reg Anesth Pain Med. 2013; 38(6):471-480.

3. Helwani MA, Saied NN, Asaad B, et al. The current role of ultrasound use in teaching regional anesthesia: A survey of residency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Pain Med. 2012; 13:1342-1346.

4. Asaad BO1, Reinsel RA, DeVeaux E, et al. A Survey on Teaching Ultrasound-Guided Chronic Pain Procedures in Pain Medicine Fellowship Programs. Pain Physician. 2014; 17(6):E681-9.

5. 张万蕾,李建国,周庆环,陈丽君.超声医学的发展趋势及超声医学教学的探讨[J].

中国医学装备, 2008,5(3):13-15.

6. 勇强. PBL 教学结合超声模拟系统及远程监控系统在超声教学中的应用[J].

继续医学教育, 2015,29(3):29-30.

7. 游岚岚, 朱小虎, 查晓霞等. 医学影像专业超声医学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医 药导报, 2011, 8(11):118-119.

8. 程文, 张丹丹, 孙一欣等.传统与现代化并存的超声教学[J]. 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8):48-49.

9. 吴晶晶, 朱向明, 张青陵等. 探讨超声知识库的构建及其在临床与教学中的 应用价值[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2, 28(5):478-480.

声学基本知识篇8

(一)教学方法

1.嗓音类别与声部的划分

一般来说,人的嗓音是具有极大的特殊性的,不论音色、音调,都各有不同,因而每一个人的声音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中专声乐学生一般都处在青春期、变声期刚过的阶段,因此在这一时期不应该草率地为其鉴定声部及声种,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树立正确的气息支持、正确的发声概念,在中声区进行合适的起音和气息支撑之下的连音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学生自然呈现出来的,在科学发声的基础上所体现出来的声部划分才是学生真正的声部划分,这时才能对他们的声音做出一个初步的判断。根据学生的声音将其界定为女声高、中、低音,男高、中、低音声部。在后期教学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声音识别的正确性,才能确保声乐教学在中专阶段的基础性,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其风格、特征与规律加以总结。

2.歌唱姿势与发声练习

在歌唱状态上,哼唱是一种良好的声音基础训练方法。哼唱训练,能够帮助初学者迅速进入到正确的带气息支持的歌唱状态之中,哼唱对于美妙声音的塑造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措施。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歌唱技能的培养,哼唱仅仅是一种基础方法,而培养正确的歌唱技能则必须从多种声乐教学方法着手。声乐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当中,首先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声乐教学的整体观念与整体意识,然后严格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中声区入手,培养初学者中声区的声带和呼吸的协调配合能力,从而为后期学生声区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在声乐学习活动开展之初,要注意兼顾声乐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协调二者的正确和协调发展,然后再通过一些技术性的教学手段来对学生加以培养和引导。具体可以参考以下方法:首先对学生进行声音审美能力、听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然后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与创作力,最后再指导学生不断地发声、练唱,切实培养学生对歌唱的浓厚兴趣及对歌曲作品的分析能力与歌唱能力。

(二)教学语言

1.声乐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不仅仅要利用专业知识概念准确地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教学信息,同时还必须兼顾科学性与有效性。即教师展开教学时不仅要确保知识传达的准确无误,同时还要达到一针见血、通俗易懂的效果,在声乐教学语言的使用上不仅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还要确保教学语言的精准性与逻辑性。由于中专声乐初学者通常为艺术中专学校的学生,不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年龄上并未发展成熟,因此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必须要将语言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生动,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声乐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除上述声乐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外,声乐教学语言还应该具备规范性。声乐学科是一门较为严谨的文化学课,它有着自身特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要求。正因如此,在声乐教学当中切忌出现因滥用语言而造成语言准确性破坏的现象。其次,规范性作为声乐教学的标志所在,教师必须要使用规范的语言来开展教学工作。

(三)课堂氛围

歌唱的整个过程受心理影响异常巨大,因此,在一个充满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水平,营造出特定的教学情境,然后结合教学目标任务展开的教学必然能够让学生在情绪上受到充分感染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着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二、中专声乐整体基础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一)准确传达基本理念

通常,对于声乐初学者而言,他们并不熟知专业的声乐知识,如声带作用、歌唱气息、共鸣原理等,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对初学者加以重视,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够更好地展开后期教学。第一步教师应先向学生准确地传达出声乐的基本理念,通过基本知识原理的教授来帮助学生奠定声乐基础,然后再通过后期的训练来帮助学生找到声音与气息的相互作用关系。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一些内容对于初学者而言必然会有难以理解的地方,尤其唱歌时的感觉很多都是难以复制的,因此只有展开准确的理论教学并加以正确示范,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当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较为生动的比喻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声乐特点,如婴儿嘹亮的哭声是胸腔共鸣、对墙体发声会产生气息的对抗特点等等。通过上述比喻的形式向学生传达基本的声乐理念,很容易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声乐的演唱状态,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科学培养唱歌心理

众所周知,初学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习声乐的关键所在。声乐是一门讲究方法与技巧的学科,技巧运用是否得当、方法掌握是否熟练,决定了个人对声音的掌控能力。如果初学者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将会处于一个不断进步的状态,在后期的声乐学习当中也会有更强的信心。对此,教师在平日的训练过程当中不仅仅要重视声乐教学,对于学生演唱心理的锻炼也要格外重视,切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此外,在声乐的学习过程当中,要杜绝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严格细致的锻炼计划,切实有效、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展开声乐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演唱过程当中的质量。

(三)重视规范示范的作用

一般来说,声乐的基础性教学主要强调的是声乐的技巧性,但声乐的技巧性单凭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做到正确示范。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确提出要求,并在师生相互配合的条件下加以示范,达到启发学生的良好效果。如采用打哈欠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打哈欠这一过程中的呼吸感觉,并配上声乐样本予以示范,然后再通过课堂上的模仿、锻炼来帮助学生充分体会呼气、吸气的关键点所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专声乐整体基础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充分掌握专业能力,采用规范的教学方法对声乐初学者展开科学、正确的启蒙教育,同时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切实达到中专声乐整体基础教学的良好成效。这对于推动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声学基本知识篇9

身体健康是指没有先天性喉部嗓音和呼吸系统的疾病。身体肌肉反应能够敏捷配合头脑的指挥,反应准确并且较快。由于现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体质也普遍较好,但是身体各方面的肌肉活动和力量相对较弱。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身体与头脑的协调配合更是关键。因此,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歌唱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2.学习声乐必须理解基本的音乐知识

所谓具备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是指基本乐理知识以及视唱练耳知识。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对学习声乐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够比较方便的掌握歌曲的特点、理解歌词的含义和熟悉作品。

3.学习声乐必须有一位善于教学的声乐老师

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说,有一位教学态度认真负责的老师是梦寐以求的。教师的水平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进程。然而,教师面对的是各种不同的学生,面对的是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必须是多样化的。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因材施教。一位好的声乐老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声乐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热情和认真的教学态度作为学生,必须努力配合老师,端正学习态度,这样才能唱好歌。

二、基本方法

学习声乐不能整天埋头苦练,每天用很多时间练声、唱歌,把嗓子弄得十分疲劳,而必须要用科学的方法练习。人的嗓子是比较娇嫩的器官,它经不起长时间过长的劳动。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告诉学生,学习声乐不能光凭嗓子一遍遍的练习,应该动脑子思考,要有所记忆,这样才能逐步培养自己对声音的驾驭能力。

学习声乐还必须要循序渐进,一些初学声乐的学生,急于想在短时间内取得大的进步,常选择一些不适合自己的歌曲练唱,

声学基本知识篇10

一、中小学声乐教学概述

1.声乐的概念

所谓声乐,其又被称之为艺术歌唱,是指将艺术化的语言和科学化的歌喉相结合,塑造出鲜明生动,悦耳动听的听觉形象,以此来表现出语意高度凝练的歌词以及典型化、情感化的旋律音调,借以抒发思想情感并进行二度创作的一门音乐表演艺术。声乐作为一门语言化和情感化的艺术,能够有效激发人的内在情感,并激起内心共鸣。中小学声乐教学的开设不仅给予了学生基本的声乐知识,还起到了培育学生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2.中小学声乐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歌唱水平完整的声乐教学不仅包括音乐的发声技巧,还涵盖了对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把握。通过这一完整的教学系列,能够强化学生对于气息和共鸣的控制,加强对音色的锤炼,并精准把握艺术表现力。同时,声乐教学还能训练和强化学生对于歌曲的艺术感知力、想象力以及理解力,促使学生以自身良好的艺术审美观为尺度来实现与音乐的情感交融,以最好状态展现音乐形象。(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对一首歌曲是否成功演唱的评判,不仅仅是音乐技巧的良好发挥,更需要演唱者内心情感的发挥,真正做到用心演唱。如果缺乏了对音乐的心理感受,将很难表达出作品的内在情感和蕴意,无法唤起听者的审美共鸣。因而,艺术修养是歌曲演唱的成功所在。声乐教学理论传输和技能教授,对学生浅移默化地影响和渗透,逐步树立起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3)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审美观念声乐教育全面而具体地概括了声乐审美教育的系统结构,并充分解析了施教者与受教者学习、研究的具体内容,通过对声乐审美教育基本方向的规范,引导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正确辨别美丑,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二、新课程标标准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要求

1.中小学声乐教育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中小学声乐教学模式以书本为中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填鸭式的理论传输和机械式的技能训练,忽略了学生对于声乐的领悟和感受。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要求中小学声乐教育要坚持学生本位思想,立足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学习方式的养成。同时,新课程还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强化对学生的引导,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以亲身行为体验音乐过程,以达到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旨在关注学生的实际收获和心理体验,其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体系

传统的声乐教育要求教师在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需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以能够胜任常规的教学工作。但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日臻深入,传统教学模式的滞后性不断凸显,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被置于了教学中心。与此同时,新课程强调声乐教育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注重对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而这就要求音乐教师适时更新和拓展知识体系,在自身知识不断丰满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多领域、宽范围地汲取与声乐相关的学科知识,通过对诸如历史、文学、民俗等学科知识的涉猎,形成开放性的知识架构,实现思维和想象力的拓展,以更好地理解声乐的内涵。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抓住一切学习机会,不断充实自我知识体系,以适应新课程下的声乐教育,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中小学音乐教师要秉持创新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被置于了重要位置,而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声乐教育氛围成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题中之意。作为求知欲强,价值观念正在树立的群体,声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直接关乎中小学生的接受和吸收程度,进而影响到其身心发展。因而,新课程背景下的声乐教育要着力体现内容的丰富多彩性和形式的生动多样性,通过有效的互动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满足中小学生对于声乐内容的探索和求知欲望,进而以饱满的热情主动投入声乐学习中。在这种全新且活络的声乐教育活动下,音乐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秉持创新思维和理念,及时发现和探索教学中可调动学生兴趣的细微之处,在创新的驱动下实现与学生的共同发展进步。

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声乐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新课程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高度关注下,中小学声乐教育就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师的知识体系,促使教师以开拓创新的思维来对传统的声乐教学实践予以改革,以使声乐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能契合新课程的要求。

1.重视声乐理论教学

新课程要求锻造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对这些教师而言,理论知识处于基础和核心位置,是实现一切素质拓展的前提。因而,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除了要具备较强的声乐演唱能力,更需具有基础的声乐理论讲授能力以及相应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得声乐知识能够顺利传输给学生。但实践中,中小学声乐教学对于科学理论部分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是以经验为主导。尤其是在个别的声乐课程中,只强调了技能的机械式训练,忽略了一些基础性理论知识的讲授,从而导致声乐教育缺失了理论依托,系统性严重不足。长此以往,不仅会削弱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还将导致教师理论知识的弱化,只能够唱,而无法说出唱的理论。事实上,完整的声乐教育并非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叠加,它必须以理论知识为依托,在理论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形成感性与理性认知并存的学习体系,实现声乐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因而,声乐教师要摒弃对声乐理论教育不甚重视的现状,将声乐教学置于科学系统的理论基础之上,根据声乐学习的完整性和实用性特征来展开理论课程,从音响学、生理学等诸多角度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剖析、讲解,对发声的原理,歌唱的姿势以及声乐的发展历程等予以梳理认知,使得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声乐理论知识,进而提升演唱技能和音乐素养,为适应不断提高的声乐教育要求奠定基础,培养既熟知理论,又深谙技的新时代学生。

2.突出声乐实践教学

艺术实践作为声乐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对声乐教学而言是极为必要的补充和促进,缺失了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将难以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声乐艺术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为基础,而艺术实践则是声乐理论的最佳表现与检验。因而,中小学音乐教师要竭力拓展课堂教学,尽可能延伸至课外的声乐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广阔的艺术实践空间,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创编活动,充分挖掘学生对于声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学生的声乐艺术潜质,锻造其组织和自行编排声乐节目的能力。在学生编排声乐节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引导作用,协同和指导学生广泛开展音乐剧、歌伴舞等形式多样的声乐活动,借此艺术实践形式来丰富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声乐技能,实现中小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3.尝试集体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形式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是主导,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旨在根据学生个人的嗓音条件和综合素养来进行培养,进而制定适宜个人发展的教学方案,并因材施教地展开具体课程。毋庸置疑,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声乐教学的高度针对性,效果明显,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潜质,凸显学生的艺术个性,是促使学生掌握基本发声技巧,提升声乐能力的良好途径。但不容忽视的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声乐教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学,而非针对个别学生,其讲求团队和整体性,致力于对每一个中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开发和培训。因而,为契合新课程教育理念,中小学声乐教学就需尝试集体性教学,通过声乐理论知识、发声的基本方法、呼吸的正确方式以及科学的共鸣训练等共性问题来发挥其对于教学的正面引导作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基础的声乐知识。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对唱、二重唱、小组唱等形式进行集体声乐训练,将集体学习与一对一教学有机结合,通过组合灵活,形式活泼的教学方式实现个性化与集体化的互补,打造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并在集体声乐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结语

声乐作为一门兼备技术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对于培育广大中小学生学生的音乐素养,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和审美观念有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过度依靠教师的经验,忽略了科学理论和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削弱了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得声乐教育流于形式。在新课程背景下,声乐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日臻突出,其对于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深远意义也愈加得到关注和重视。因而,中小学音乐教师要紧随《音乐课程标准》,摒除滞后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全新的教育方式,通过多样化、生动化、情趣化的教学手段来燃起学生对于声乐教学的兴趣,进而充分发挥声乐教学的积极效果。

作者:朱琳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声乐教学中模拟情境教学的研究[J].音乐生活,2014(5).

声学基本知识篇11

高师音教专业在音乐理论方面的课程一般包括乐理、和声、歌曲创作、曲式、视唱练耳、音乐史、音乐欣赏等,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以知识性和基础技能为主的课题,因此,灌输式的、机械训练式的教学方法比较盛行,死记硬背、公式化做题、应试性地训练听辨音技能等,一直是学生“应付”理论课程的主要手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理论课教师并没有关注音乐的美感属性,而只是突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即习惯于把理性成分和技术成分从音乐中剥离出来,然后在教学中予以强化。例如,教师致力于音响美感之外的记谱方法说明、和声序进讲解、曲式结构分析、历史背景介绍、音乐家生平描述,或者致力于音程、和弦、节奏模式的分辨、记忆等与音乐审美脱节的技能训练。即使在应该突出审美意义的音乐欣赏课上,用于“讲”音乐的时间也往往比用于感受音乐的时间多得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音乐理论课教学长期以来忽视了课程中的音乐本质因素——音乐的艺术性成分,因此,没有把音乐理论课当成要重视艺术审美因素的课程来看待,或者把音乐理论课视为理论掌握第一、审美感受第二甚至对此不予考虑的课程,造成音乐理论课的教学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艺术性的范畴,远离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如此,理论课教师带给学生的常常不是作为生命整体的音乐艺术,而是失去了生命力的音乐技术和音乐知识。学生面对大堆的资料和反复进行的机械训练,也只是疲于应付考试,并无学习热情可言,更谈不上从中体验到音乐的美和获得身心的陶冶。以这样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是比较欠缺的,对音乐的艺术本质也认识不清,往往难以胜任基础教育中的美育任务。

音乐理论课程虽然名为“理论”课程,实际上却是在经历了对音乐美感的体验之后,对音乐的艺术特色、艺术背景、审美价值及形式法则进行归纳、总结和学习的课程。这些课程没有一门能够真正脱离实际的音响审美感受和艺术理解,因此,它们依然是艺术性课程,是必须凸显音乐艺术魅力和审美意识的课程。比如,在和声课上所讲授的和声学规则来于对历史上众多音乐家的名作所进行的理论总结。和声效果本身是这些音乐作品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成分,因而,在学习和声课时,要感受和品味各种独特的和弦音响与有美感意义的和声进行效果,才能理解和声原则和建立基本的和声感觉;乐理课上的各种乐谱记法、表情术语和常用规则,均与音乐作品中的多种音响表现需要密切相关,对乐理的认识和掌握,也同样需要通过欣赏经典的音响例证来获得感性方面的有力支持;而音乐历史的构成更突出了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音乐美学观念在其中的重要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音乐历史就是音乐作品的历史、审美体验的历史,只有通过聆听不同历史阶段的一系列代表性的音乐文献。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把握住它们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才能获得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到音乐历史内部的艺术发展规律;还有,视唱练耳课中选用的音调片段及节奏模式,也并非简单拼揍出来的音高和节奏组合。它们或者是可用于构成音乐作品的常见艺术形式,或者就直接源于许多音乐名作,有着内在的艺术组织原则和美学意义,因此也需要用带有美感的视谱演唱和从审美角度出发的听音方式,才能更有利于辨别、记忆以及认识其音响特点等等。可见,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内容并不是音乐理论课程的全部,相反,作为音乐领域内的课程,它们的基础始终是建立在对音响艺术的审美体验、理解和把握之上的。可以说,离开了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所谓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这些脱离了音乐美感的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获得的将只是死板的教条和盲目的技术,而不是音乐艺术。

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与其他高师音乐课程一样,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主要是培养有能力实施审美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音乐表演类课程一样,都需要抓住音乐课程中的艺术性本质,在传授技能与知识的同时,重视对音乐音响的审美感受,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声学基本知识篇12

超声医学是现代医学史中发展最快、普及最广、渗透最深和实用性最强的新兴学科之一。超声医学随着声学物理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从早期的A型、M型一维超声到实时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显像、动态三维超声,以及二次谐波、超声造影、介入性超声等新技术,在诊断学及治疗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学科性质

作为临床中最常用的诊断、辅助诊断甚至治疗的手段之一,该学科所涉及的知识体系也越来越多元化,综合化、网络化;在超声诊疗过程中,要求具备良好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以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学科知识,才可能做出科学的、对临床工作真正有帮助的诊断并给予正确方向的建议。

2.学科需求

超声医学中的新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超声造影、弹性成像、介入超声乃至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等热效应灭活肿瘤等一系列技术革新,使得超声声像图内容从过去的以解剖为主,逐渐向功能学、组织病理学扩展;从过去彩色超声多普勒显示一般血流分布、血流状态向着更加精细的微循环情况迈进,为临床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这样的发展趋势对从事本专业的人员必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学生的学习和考试现状

在目前各学科均以“一张卷”衡量学习成绩的情况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将全部精力用于对于考试的复习,满足于一次考试的通过即可,将考试的分数视为最高目标;考前突击、甚至私下找老师“划重点”,考后则迅速遗忘。结果是到了实习甚至毕业后,难以系统掌握本科四年来所学的知识,对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几乎完全没有成型。

三、超声诊断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第一,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超声医师,那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医德,医德教育应渗透在课堂教学和考试之中。第二,对超声医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应具有清楚的认知,对于超声新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应具有一定的了解;这对于学生为自身未来从事的行业选择和激发学习兴趣都至关重要。应该在学科开课前给予讲座等形式的宣教,在课堂教学和考试中有所体现。第三,由于目前超声学科的迅猛发展,与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日益增加,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应建立系统的将“基础学科―超声医学―临床各学科”知识合理联系并思考的能力,建立对于“疾病”的立体化认知体系;总之,我们需要培养医德良好,专业视野开阔,具备扎实基础和医学逻辑思考能力的毕业生,从而满足超声医学学科日益提高的的需求。

应该说,目前迫切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是本科超声诊断学落后的教学和考试模式与飞速发展的超声技术和日益提高的学科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其次,是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学风不正,学习习惯差的现实问题;为解决这俩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希望从考核模式入手,对于可以改革的部分进行初步探讨和思考。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依据:一为目前教学大纲;二为实际学科需要。医学影像学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1)基础方面,扎实的基础学科知识,尤其是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2)超声技术方面,超声诊断学物理基础及超声诊断仪的常规应用;(3)将基础学科知识、超声物理基础与临床学科,如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合理的与超声声像图表现合理联系在一起,对于疾病、症状能够具备系统的认识,作出科学诊断或趋向于正确的诊断方向的能力。

2.具体措施

(1)摆脱现有的以一张试卷、一次考试分数来评价考生学习质量和实际能力的标准,建立分段式、多元化考试综合考评的方式;包括相关基础知识(解剖、病理、生理、诊断学)、操作技能考核、超声诊断仪应用物理基础与机器调节能力(美国超声医师考试中称为“超声物理学与超声仪器”)、各大章节的分阶段考核、超声综合能力临床应用;考核方式包含上机操作、笔试;以及卷面考试之后的自我试卷分析、现场答辩等多种方式。各自占据一定比例,分阶段考评并且尤其重要的是授课教师的考核后讲解分析,目的是杜绝现有的考完看看分数就结束,而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对在哪里,甚至考核之后就再也见不到考试卷的尴尬情况,导致课程已经学完,但是仍存在许多盲区和疑点。

(2)增强学习动力,开展授课前针对本专业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就业情况等做适当次数的讲座;使学生对于超声医学在医学中的作用、地位、发展情况、研究热点等有所了解,对于超声医师的就业现状,包括工作流程、劳动强度、经济收入等有所认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钻研的方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并非是如今这样为了通过一纸试卷而学习,考前突击,考后遗忘的学习过程。

3.执行条件

统一认识,密切配合。改革之所以称为改革,即说明与传统的、一贯做的、习惯了的方式有所不同,那么需要政策通行,执行配合,教师重新备课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效果;比如教研室教学任务申报、教务处排课、有关期班大纲修订、严格的考试管理和,分数审核,以及向班内同学说明改革具体步骤,考核方式变动以及目的和意义,取得同学们的认可。

4.分阶段考核的分数比例和考核方法

第一阶段:学科宣教,介绍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情况,学科技术特点,发展现状与趋势,学科新技术的优势和国内外研究热点;超声医师的日常工作情况,知识结构组成,临床地位及科研方向,甚至经济收入真实现状;为学生做好学习超声诊断学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做好学习准备。该阶段计划采用2~4学时,以课外讲座的形式举行,无分数计入。尽管该部分并无分数计入,但是由于后面逐步开展的教学活动是需要学生课后能够具备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学习兴趣才是核心动力。建议该部分主讲人选取高资历、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甚至必要时可以考虑聘请外院知名专家教授开展讲座。

第二阶段:依据大纲是超声检查技术课程,主要针对围超声检查期的必要准备和检查时患者的、探头使用和超声切面组成等基础知识,属于超声诊断学的必要铺垫,建议该部分与超声上机实验共同开设并同步考核,考试分时各占一半,并且总分按照30%的比例计入结业考试总成绩。

第三阶段:超声诊断学正课的讲授。除去目前正常授课之外,应建立课堂讨论分和课后自学部分的分数,可以参考PBL教学法的模式,但是对于目前我院的师生的实际情况,不应完全照搬套用。重点在于改变学生目前听课时只听不想、只看不问的的情况。增加课后“作业”的频率和范围,应包括疾病相关的流行病学、解剖、生理、病理学科知识;超声检查的适应症选取,声像图特征和疾病诊断思路、鉴别诊断;超声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该部分分数按照总分10%计入最终结业成绩。

第四阶段:笔试部分。也就是传统的闭卷考试部分。目前是上课主讲教师自行出题后由教务审核,随机选取AB卷中的一套试题作为考题;改革情况首先是题型。目前没有一个固定的题型要求,几乎完全按照教师个人的习惯,比如单向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等等;建议标准化试题,即选择题作为统一题型,可以增设B型、多选等题型。其次是试题来源,建议成立题库,并且出题应经过多位教师讨论通过并签字为证。笔试部分的最终分数按照50%比例计入最终结业成绩。

第五阶段:考试后的卷面分析,由考生自我完成,由主讲教师批改并统一讲解。目的有俩个,一是改变目前考生对于考试“考完就结束”或者“考完就遗忘多半”的现状,“考完了就不再重要了的”心理。二是完善之前授课和学习中的一些薄弱点,将错误的部分重点分析,使同学们明白为什么是这样,A为何是对的,CBDE错又错在哪里,从知识点本身和面对问题的思考模式两个方面给予改善。这一部分按照总分10%比例计入最终成绩。另外,可以杜绝考试作弊的现象,比如抄袭,即便抄袭到了正确的答案,但是如果考试分析中并无确实可信的分析,那么严重者笔试分数应予以扣除。

以上5个阶段组成的考核体系中,包括了学科特色、基础应用、检查技术、专业知识、新技术应用、典型临床病例诊疗思路等多个分方面知识点以及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多学科联系思维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临床专业人才的目标,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的问题。具体实践中,应该随时查缺补漏,修订计划,使之更加适合师生的实际情况,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5.可能出现的问题

(1)学习兴趣不高。即便有课前讲座,即便有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授课,同学仍对于该专业不感兴趣,得过且过;解决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主行,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思考的空间,不是单纯的听听、看看、记记;对于新鲜事物的兴趣比旧有事物更高是人类的天性,保持学科的新鲜感;多安排临床工作中的实际病例讲解和幽默轻松的授课语言更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保持学习兴趣;

(2)课后自主学习能力差。以目前十分流行和提倡的PBL教学法为例,一旦学生课后没有自主学习能力,那一切教学效果都是空谈;我们可以借用目前流行的网络模式比如QQ群、微信群等方式保持与学生随时互动;随时交流,帮助同学们逐步养成课后学习、钻研、思考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习惯。

(3)课时安排矛盾甚至不足。由于现有大纲排课特点限制,考试有时甚至是寒、暑假前的一两天,学生在假期里通过网络了解自己的考试分数,更不用说考后的试卷分析,讲解的课时,完全没有时间去安排。应与教务管理系统沟通,合理安排时间,考试后应留出若干学时进行试卷分析和讲评,讲评结束后综合核算考试成绩。

(4)教师素质不足以承担新的考核模式。新的考核模式势必对于主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满足于传统的书本内容,更多的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多学科知识底蕴;并且时刻保持对于本学科甚至多学科的新技术、新领域有足够的、及时的甚至前沿的认识和理解,需要经常查阅新的科研资料,回顾基础的知识内容才能够胜任。我们需要时时刻刻保持自身的长度和厚度,才可能满足新的教学需求。

以上观点是我们对于医学影像学本科超声诊断学考试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希望可以为祖国培养出优秀的超声医师做出一点贡献。

声学基本知识篇13

一、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角度讲,高师音乐院(系)与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目标应该有所区别,音乐学院以培养专业的音乐家为主,在声乐技能和舞台表演实践方面要求较高,而高师音乐院(系)则主要是以培养中小学师资为主,要求学生具有较为全面的音乐素养。学生除了既要掌握扎实的声乐技能,具备良好的范唱和演唱能力,又要广泛了解教法及相关的声乐教学理论、音乐理论外,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指导能力。由此,高师声乐教学更应注重师范性这一特殊定位,培养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有效地进行声乐教学实践。

高师音乐院(系)作为音乐师资的主要培养基地,在声乐教学方面日益凸显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技能轻理论的教学理念

现行很多高师音乐院(系)的声乐教学模式一味模仿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偏重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的培养,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从音乐师资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来讲,这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未来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一专多能的音乐素质。就声乐而言,仅以演唱来代替专业教学方向,势必会导致学生视野狭窄,整体素质下降。因此,高师音乐院(系)音乐学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较为扎实的声乐演唱技能技巧之外,对演唱基础理论、生理学、解剖学基础知识、声乐教学论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音乐理论、音乐欣赏、作品分析、合唱指挥、音乐史和音乐美学等课程也必须有相当的了解,不仅如此,还要了解包括文学、哲学等在内的人文课程,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在教学中轻视理论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歌唱、教法理论教学等重视不够。由于理论课程的设置或课时安排不足或不够恰当,或因实践活动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程度不够而无法转化为自身技能。有些学生对歌唱器官的构造及运用、教学教法等一知半解,在此种基础上进行歌唱,难免会存在盲目性。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依赖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在教学中因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支撑而词不达意,不能切中问题要害,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以中日高师声乐教学的区别为例,如日本宫城教育大学的声乐教学就十分注重学生声乐基础知识的培养,在学习唱歌之前,先学习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其中包括发声的意义、声音和声带的关系、声带的生理、发声法演唱基础理论、生理学、解剖学基础知识、声乐教学论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音乐理论等,还要学习了解儿童的生理特点、发声特点和方法、儿童的声带和音域、适合儿童发声练习的音型、儿童声乐教学法等,有如此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如此完备的课程设置,加上与之配套的考核体系,这样的教学不仅更适合中小学对音乐教师的需要,也更易培养出技能全面、综合能力强的师资,为自上而下地实现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中国高师音乐院(系)从观念到课程设置则普遍缺乏对学生进行这些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基本功课也没有开设完备。目前,歌唱在我国中小学音乐课中占的比重很大,属于十分重要的教学领域,因此中国高师音乐院(系)在声乐课程建设方面,一要开设足够的时间,二要开齐相应的课程。日本宫城大学把声乐课程作为四个学年中每个学年的必修专业课,而中国大部分院校是把这门课程作为第一、二学年的必修课,第三、四学年的选修课(对于其他专业方向的学生而言),并且鲜有开设声乐发展史、声乐教学论等相关课程。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技巧和理论知识的培养外,日本还注重对学生进行教师道德情操的培养和内涵的修炼并严格考核。他们在声乐课程的开设与考核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严重脱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社会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现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而且这种矛盾越来越突出。目前高师音乐院(系)包括实习在内的一些实践活动设置不够合理,无法使实践与理论相互促进,学生声乐教学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锤炼,难免出现学生演唱水平尚可而声乐教学实践能力较差的情况,主要表现为: (1)学生进入教师岗位后课堂组织能力、驾驭能力不强,教学过程中对教学重点、难点等教学基本要求概念模糊,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状况缺乏应变能力。 (2)钢琴伴奏能力较差,弹唱技能均衡发展的学生不普遍,作为师资来说,这是不合格的。 (3)音乐实践是少数人的活动。如开独唱音乐会或其他形式的音乐交流与组织方面,只是少数能力强的学生的实践活动,没有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得到锻炼和提高的目标,这些都为学生走上中小学教师岗位后无法胜任工作埋下了隐患。

(二)教材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1.声乐学科没有统一的教材,缺乏权威的教材支

持。一方面使教师在教材选择上不够方便,具有随意性,另一方面虽声乐教材版本繁多,但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或因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而出现盲目性,这些都不利于高师声乐的有序发展。

2.声乐教材内容结构单一。目前的声乐教材基本都是以歌曲为主,这样的教材难免以偏概全。声乐教材不应只重歌曲,而是应包括发声法、科学系统的练声曲、不同风格不同流派歌曲的了解和学习等。

3.声乐内容应增加一些当代优秀作品,反映时代精神。目前声乐曲集偏重民族歌曲和美声歌曲,对通俗歌曲和儿童歌曲以及一些欣赏性的戏曲、合唱歌曲没有涉及,这会导致学生的曲目积累面狭窄。

(三)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1.当前教学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缺乏对学生能力发展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目前的评价方式是在学期末对全体学生进行横向评比,而忽略了学生个体自身的纵向比较。有些学生从一个较低的起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进步,目前的评价方式不能很好观照到这些情况。

2.传统教学评价执行者是教师,缺少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方面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和话语权。

3.教学评价具有片面性,注重学生演唱技能的评价,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二、高师声乐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根据目前我国高师音乐院(系)声乐教学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高师音乐院(系)应该从教学理念、教材建设以及教学评价等几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转变和改革。

(一)克服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

高师音乐院(系)的声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克服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声乐学习观念。所谓声乐学习观,就是指人们对声乐学习活动的认识、看法和基本观点。正确的、科学的声乐学习观至少应该包括两大方面的内涵:一是内容结构,二是相互关系。内容结构主要包括声乐技能技巧和声乐文化两大板块;相互关系主要是指两大板块内容之间的关系。

具体说来,声乐技能技巧主要包括呼吸、语言、共鸣和位置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长期的、系统的训练来获得;声乐文化主要包括与声乐紧密相关的思想、理论等要素,比如美学、史学、文学、哲学等方面。文化层面的东西一是可以通过开设的相关课程来了解,二是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性的拓展阅读学习来了解和积累,声乐技巧属于工具层面,它强调高超和规范;声乐文化则属于内涵层面,它强调底蕴和修养,二者在声乐表达中都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声乐技能技巧是工具,声乐文化是灵魂,二者缺一不可,它们共同为声乐表达服务,两者之间一定要做到协调发展、相互融合。这就要求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不能只顾声乐技巧而忽视声乐文化,也不能只重声乐文化而忽视声乐技巧。因此,高师音乐院(系)一定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声乐学习观念。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声乐学习观,才可能避免在学习过程中因迷茫而不知所措或是被动的学习。

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去关注,高师音乐院(系)的声乐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努力克服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声乐学习观念,首先就必须保证自己的声乐教学思想观念是正确的,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和前提条件。但现实情况表明,高师音乐院(系)的有些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观念上也是有问题的,往往重视学生的声乐技术而忽视声乐文化,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他们的观念里,技术至上,技术主宰一切,学生就是歌唱的机器,没有情感、思想和灵魂。用这样带有严重缺陷的观念来引领学生学习声乐,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教师的声乐教学观念一定是科学的、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乐学习观念,引领学生学好声乐。

(二)完善教材体系

根据前面已经阐述的关于教材方面的问题,可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集中优势力量来编纂一套或多套权威的、科学的、系统的和规范的高师声乐教材。不断完善声乐教材的内容结构,在目前以歌曲为主的基础上,还应增加一些其他相应的内容;在教材使用层次上,可以分为主要教材和配套教材,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高师声乐教材体系。高师声乐教材体系建设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一些教材。

《歌唱学理论基础》,教材主要包括与歌唱紧密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比如:歌唱发声学基础理论,歌唱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基础知识,歌唱语言学基础等。其意义在于使学生在更加清晰理性的状态下学习声乐,提升声乐学习的品质和效率,进而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些知识是学生进行声乐演唱技能学习的重要理论支撑,在声乐教材体系当中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在目前的高师声乐教学当中,这部分内容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很多高师院(系)还没有开设这样的课程,这方面的知识主要是靠声乐教师在声乐小课教学当中给自己的学生零星讲授一点,缺乏系统性。

《声乐目标解析与教学》,教材主要包括声乐目标的确立与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的分解与衔接,声乐学习的主要策略与方法,声乐教学的基本要点及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等与声乐教学相关的其他一些问题。其意义在于使学生明确声乐学习的目标,了解中小学歌唱教学的要点、方法,为将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打下基础。在目前的高师声乐教学当中,这部分内容受重视程度也不够,部分学生声乐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声乐教学的相关问题了解也很少,不能很好地适应以后的教学工作,这实际上也是师范性不强的一种体现。

《声乐作品》(基础版),本教材主要适用于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所选作品难度层次主要是中级以下古今中外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难度一般不大,适用于绝大部分学生,具有普适性特点。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这些作品的训练,能够基本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发声方法等基础歌唱技能。

《声乐作品》(提高版),本教材所选作品难度层次主要是中级及中级以上的古今中外各时期的优秀作品,在层次上是对《声乐作品》(基础版)的一个补充和提升。这些作品结构一般较大,演唱难度相对较高,适用于声乐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和声乐基础较为扎实的部分学生,目的一是进一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演唱技巧与表现能力;二是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进一步丰富曲目的积累。

《声乐作品分析与鉴赏》(可配CD),本教材系统梳理相关声乐作品的背景信息:主要包括声乐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词、曲作家介绍,声乐作品创作背景及演唱提示等。声乐作品主要来自于《声乐作品》(基础版)和《声乐作品》(提高版),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演唱之前对作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把握角色及作品情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学生演唱的艺术感染力。

《童声训练基础》,本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儿童期、少年期生理、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变声期及其嗓音保护,童声训练的要点和方法等相关基础知识。同时选录部分中外优秀的儿童歌曲配合发声训练。

(三)建立发展性声乐评价体系

现行声乐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功能过分注重结果,忽略了学生声乐学习过程,这样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声乐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有必要改革传统声乐教学评价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发展性的声乐评价体系。

发展性声乐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评价的功能来讲,要逐步回归理性的价值取向――不能只注重甄别和结果,而要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学习声乐的整个过程;从评价的手段方式上来讲,要坚持三个结合:一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二是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三是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从评价主体来讲,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能只评价学生,还要评价老师和教学管理;从评价内容指标要素来讲,要建构完备的声乐评价内容指标要素:既要考核学生的演唱技能技巧,又要测试学生的歌唱基础理论,还要考查学生的艺术修养等方面。发展性声乐评价重在过程、重在发展,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高师音乐院(系)一定要正确面对目前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努力从声乐教学观念、教材建设以及声乐评价制度的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克服和改进。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紧紧抓住师范性这一本质属性不放,始终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演唱技能,以及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今后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

出版社,2004.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