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带来的机遇实用13篇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篇1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国家和社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都投入了极大的力度。其中政府的扶持力度最具引导性,如直接财政补贴、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政策、节能法规与标准的制定等等。作为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前景。

(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把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产业理念,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是西方发达国家转换和提升产业结构的战略步骤。他们注意到创意产业对优化现有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因而把文化产业与更广泛的制造业部门联系起来,致力于发挥创新、信息、知识与文化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当前,美国、欧盟各国以及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乃至马来西亚等国,都把创意产业作为调整国家产业结构的战略步骤,形成了全球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总体态势。

在全球创意产业勃兴的背景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产业结构总体调整转换的新阶段。面对这一现实,中央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所有这些,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文化与产业的联姻是历史发展到一个新时期的新现象、新机遇,是信息时代社会资本积累的新源泉,抓住这个机遇就把握了信息时代。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政策支持及税收优势

2009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文化部随后出台《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8年,北京市《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2009年又出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同年7月,央行营业管理部和北京银监局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系列政策都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且已经开始制定切实的指导方针为文化企业的融资打通脉络。此外,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消息:“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日前《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称,可以考虑在未来五年内开征碳税,并具体提出了我国碳税制度的实施框架。”这一消息的将使低碳经济深入到我国的各个行业之中。在今后无论出于经济原因或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作为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文化创意产业都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文化创意产业在政策倾斜和税收优势都将显现无疑,他们将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认为,事物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但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多角度科学分类,促进了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方法较为单一,基本是依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并根据文化创意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的。例如按照《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1、文化艺术;2、新闻出版;3、广播、电视、电影;4、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5、广告会展;6、艺术品交易;7、设计服务;8、旅游、休闲娱乐;9、其他辅助服务。这种单一的分类方式无法使文化创意企业和机构与我国目前的低碳经济政策进行良好对应,由此带来的行业内低碳标准不统一,碳排放区别不明显,很难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科学分类时针对不同视角进行多角度分类。低碳经济要求以科学、准确的碳排放为标准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碳”化分类以更好对应国家的低碳经济政策,促进产业自身结构的调整升级。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文化创意产业在控制自身的碳足迹的同时发挥更大的降碳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低碳产业,但不是无碳产业,只是相对于其它产业而言总体排碳量较低,作为经济范畴而言文化创意产业依然离不开资源使用与能源消耗,其在经济生产过程中也必然直接或间接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等污染。研究如何使文化创意产业自身排碳量得到减少和降低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篇2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公约》。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二、碳交易的三种机制

(1)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指的是附件1缔约方国家(发达国家)以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非附件l国家(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合作(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所实现的碳减排量可经过碳交易市场用于附件1国家完成《京都议定书》减排目标的承诺。CDM是碳交易配额市场中重要的基于项目的碳交易机制。(2)联合履行(Joint Implementation,JI)系附件一国家之间在监督委员会(Supervisory Committee)监督下,进行减排单位核证与转让或获得,所使用的减排单位为“排放减量单位”。(3)排放交易(Emissions Trade,ET)是指把排污许可证看成固定的“污染权”,把排污收费看成“污染价格”,由此建立起可以交易“污染权”的市场。另外,还有一个自愿减排的市场(VER)。主要是一些比较大的公司或者机构,由于自身宣传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购买一些减排量来抵消其日常经营和活动的排放。

三、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1.碳交易的中国机遇。(1)中国减排市场潜力巨大。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能耗高、技术手段相对落后,达到减排要比发达国家节省很多资金,现行的技术转移就可以使一些中国企业达到大量减排。中国能源结构以火电为主,可改造空间大,水、风、核能等清洁能源所占份额较小,结合CDM项目的实施,运用新技术改善火电实现节能减排是大有可为。(2)必将有力促进节能减排。根据《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应在2008~2012年的承诺期内,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在100美元/吨碳以上,在中国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进行CDM活动,减排成本可降至20美元/吨碳。巨大的减排成本差异,促使发达国家积极进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寻找合作项目。发达国家的到来,一方面带来我国节能减排的所需资金,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平时高价购买都不一定买得到的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必将有力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实现经济健康,平稳,快速发展。

2.中国碳交易市场面临的挑战。(1)印度等发展中国国家的竞争。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排放权供应国,其竞争优势与中国相似,在碳市场建设方面,印度先行一步,已成立了两家相对成熟的碳交易所,其在碳金融开发方面动作迅速、态度积极:开发碳金融衍生品、成立作为买方的碳基金收购本国的碳排放权、实施买卖方均为同一国的CDM 单边项目等创新措施有效地刺激了国内的碳交易市场。在今后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印度势必是中国最强有力的竞争者。拉美在实施CDM减排项目方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2)政策风险。在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对于温室气体减排将达成新的协议,中国存在着承担碳减排义务的巨大可能性。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20年左右,中国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将赶上并超过美国。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借口之一,就是议定书没有划定中国、印度、巴西等主要发展中国家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在2012年后,中国极有可能会被限定明确的减排指标。(3)无定价权。2008年,中国最早的3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在北京、天津、上海分别成立,不久,武汉、杭州、昆明、河北省环境能源交易所相继成立,中国的碳交易所已不少,但在国家层面尚没有设计明朗的碳市场机制,没有一套完整的包括定价、核证在内的制度体系,目前除参考欧盟碳交易所规定的价格外,就是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市场的价格。

基于对以上机遇和挑战的分析,明确了碳交易的发展确实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难得一遇的机遇。也应该清楚所面临的巨大调挑战,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会前功尽弃。应抢抓机遇做大做强国内碳排放市场,大力推行节能减排,为碳交易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可供交易的碳排放权,鼓励金融业介入并大力培养碳交易相关的专业人才。只有提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才能继续保持我国在碳交易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开创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篇3

判定碳关税的征收是否合理,主要是考察征收该种税是否违背了WTO的基本原则。如果征收碳关税违反了WTO的基本原则(主要是指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以及例外条款),则应视其为不合理,反之,则认为其合理。

(一)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分析碳关税合理性。通过WTO关于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可以看出,对于那些在国内实施碳税或者为了承担碳减排限额而付出一定经济代价的国家来讲,征收碳关税是符合最惠国待遇原则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分析碳关税合理性。国民待遇原则要求进口国对待进口商品要与本国生产的同类商品一视同仁。若进口国在对本国国内生产的同类商品征收新税种或实行新政策的基础上,要求对进口商品征收不高于本国同类商品的同样税收或实行同样政策,也并不算违背国民待遇原则。而这恰恰就是探讨“碳关税”是否违背国民待遇原则的一个症结:拟征收碳关税的国家均为强制承担碳减排义务的国家,其为了完成减排义务,必然对本国生产环节中的设备进行加工、改造,促进技术升级,甚至进行产业转移,这些内容都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资金从哪里来?肯定从各类税收中来。对于企业来讲,税收的增加无疑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增加了产品的价格负担。而对于那些向这类国家进行商品出口同时又是非强制性减排的国家,其生产成本没有增加,出口品在进口国市场上明显产生了价格优势,增强了竞争力。那么,从这一层面讲,美国等要求对同类商品征收“碳关税”,也不违背国民待遇原则。

(三)根据例外条款判定碳关税合理性。该条款主要内容是要求成员国善意使用例外条款,并指出了三种不应出现的情况,即任意的、不合理的歧视以及对贸易的变相限制。但是条款对一些关键词语并未明确具体的衡量标准,比如说“不合理的”、“必需的”、“任意的”等,含糊其辞、没有严谨的规定,这需要在具体的争端解决案例中进行判断。笔者认为,对于碳关税不能简单判定其是否合理,要根据今后的具体执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了将碳关税限定在WTO框架内,在今后的执行中要规范碳关税措施。一方面加强碳关税措施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利用多边国际环境保护协议界定碳关税措施。目前,多边国际环境保护协议已达200多个,影响几乎遍及全球。因此,如果WTO能够通过多边谈判将碳关税措施在WTO内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得到明确界定,将对全球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碳关税对江淮城市群出口贸易的影响

江淮城市群具有三大主体功能:一是安徽省的科教集中区;二是泛长三角的制造业基地;三是我国东中部过渡地带的大城市群。面对同样处于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圈、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的迅速发展,“江淮城市群”为打造中部地区东向发展的“门户城市群”,应有效利用对外贸易途径提高自身对安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发生巨大改变,取得巨大成就。开放初期,出口额较少且主要是以自然资源等初级产品为主;随着经济增长及区位优势的显现,初级产品出口比重逐步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连年上升。进入21世纪,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更是迅猛增长,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一)对传统高耗能产业出口贸易产生抑制与阻碍1、农业及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缓解了省内农产品的相对剩余压力,提高了农民收入,对农村社会的稳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碳关税一旦实施可能会对中国农产品贸易产生不容小视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征收碳关税将产生“抑制效应”。这种抑制体现在:第一,征收碳关税必然会使出口农产品的成本上升、价格上升、竞争力下降,抑制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二,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恶化,即碳关税开征会导致出口的高碳农产品价格上升、数量减少,这就造成省内高碳农产品市场萎缩的情况;第三,容易引发贸易战,因为美国一旦开始实施碳关税,会损害贸易伙伴的经济利益,使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恶化,从而传导至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受到抑制,这样很容易招致各贸易伙伴的效仿和报复,贸易战将会在农产品的各个行业和各类产品之间开展。2、工业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在安徽省不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今天,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由工业品出口贸易提供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另一方面加快了产业升级与技术更新。但是,工业品制造离不开能源消耗,而化石能源消耗仍然是当前最主要的能源供给,这种消耗势必带来高排放。如果工业部门开始承担“碳关税”成为事实,工业出口品竞争优势将被削弱,出口量下降,由此产生的将是就业萎缩、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停滞、总需求下降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果处理不当还有可能出现经济危机。3、纺织服装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纺织服装业一直是安徽传统出口产业,对带动经济发展功不可没。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是服装纺织业出口的主要市场,这些国家一旦开始实施碳关税,出口到这些国家的纺织服装业产品必将首当其冲受到碳关税的冲击,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形势必将恶化。安徽纺织业是以加工贸易为主,是承接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究其原因是为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降低生产成本以扩大利润空间,而不是因为技术升级等因素。这样,发达国家就将纺织服装业中碳排放高的生产部分转移到安徽,使安徽沦为发达国家碳排放的牺牲地。

(二)对低耗能产业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积极作用。安徽低耗能产业主要指服务业,从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规避碳关税对经济的冲击来看,一定程度上的节能减排能够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因此,碳关税即将征收的紧迫感,实际上能够促进服务业借助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的契机,带动规模经济的发展,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三)对新型低碳产业的形成产生一定促进作用。碳关税即将征收的事实,对传统高耗能产业产生重大阻碍的同时,对新兴低碳产业反而能产生一定促进。如风电产业、光伏产业及核电产业等。江淮城市群目前处于大力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前沿,长三角边缘,应该顺应世界市场局势,大力引进外资发展低碳型新兴战略产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遍地开花,成为带动区域增长的新动力。正是由于碳关税的征收逐步走向事实,倒逼区域内低碳产业的发展迫在眉睫,从而加大了发展力度。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碳关税对新型低碳产业的形成发展产生一定促进作用。

四、江淮城市群出口贸易应对碳关税壁垒的措施与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出口结构。碳关税会对高耗能产业带来冲击,但如钢铁、冶金、化工这样的高碳产业关系国计民生,不能放弃。面对这种情况,只能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降低“碳关税”带来的冲击。一方面大力发展有竞争力的新兴低碳产业,鼓励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融资便利,使环保集约、节能减排的理念成为今后政策的重要着眼点,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今后,我国政府应扩大对这些新兴产业的补贴和资源倾斜,促进该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应将高碳环节转移出去。仿照西方发达国家将碳排放高的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外去,只在国内留存碳排放低且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部分。

(二)加强自主低碳技术的研发。要降低碳关税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必须用科技创新做支撑,从根本上改变高碳问题。第一,对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如风能、水电、生物能等,要加大投入,争取早日攻克关键技术;第二,对于石油、化工等传统重污染行业,重点应放在如何进行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减少经济对这些行业的依赖上,以及如何在这些行业的生产过程中进行清洁生产,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第三,将目光从传统能源转移到现代新型技术上,如今的纳米材料、分子生物等都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在这些方面进行自主研发,可以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禁止高碳产业向省内转移。在安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外国直接投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外国直接投资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一定问题。以往,一些发达国家国内的环境规则较严格,高碳企业为了躲避这种约束,就通过各种方式将碳排放高的产业或者生产过程转移到我国乃至安徽,使省内承担了大量的碳排放额,今后,对到安徽进行投资的企业要进行严格的检查,以免使安徽沦为发达国家高碳产业转移的避难所。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篇4

在上个世纪末期,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在国际制造业重心转移的过程中的得到了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了劳动力优势进一步扩展了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扩大份额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信息制造业的发展。我国的信息制造业已经成为了部分地区的支柱性产业,从规模、技术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一些电子产品如:手机、计算机、数码产品等都在世界的市场中取得了支配性的地位,可见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规模。虽然具备了规模优势但是从产业内部的结构看,还不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其形成的优势也仅仅是因为劳动力的价格优势而形成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规模化优势,而不是内部产业结构和技术的优势。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的附加值较低,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我的电子产品的外销比例达到了六成,而其中加工的贸易额占到了八成,以此可见,我的电子制造业所带来的生产和贸易规模是以代加工为主的这就意味着其产品的利润仅仅是建立在加工成本低廉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我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缺乏自主的关键性技术,因此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不强,从品牌到研发、从创新到盈利能力都与国际电子巨头有着较大的差距。

此种产业的结构和规模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显然不会有利于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因为自主技术和研发的缺陷会导致整个制造业的产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上,此种格局显然不会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整个国际市场出现了隐形的贸易壁垒,此种市场状况将会导致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出现危机,所以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将如何应对就成了整个产业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2 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在低碳经济中的机遇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的确立,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已经到了必须做出调整和整合,这样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的看出现的机遇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智能和节能建筑的发展

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就是对能耗比例最大的建筑行业进行技术性的转变,无论是材料、工艺、管理都需要降低其对能源的效果。而建筑的使用过就成为了降低能耗的核心。智能建筑就是适应此需要的发展方向。而与电子信息制造业直接相关的就是在建筑中大量使用的传感器、远程控制系统、计算机等,这些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应用一方面降低了能耗,一方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成为了建筑管理的主要形式和发展方向。大量的电子产品的集成当然给电子信息制造业带来巨大的市场,也带来又一次机遇。

2.2 交通运输绿色运动

实现低碳经济的另一个减排重点当然是对交通运输业的排放量的控制,无论是发达或者发展中国家,车辆的燃油尾气排放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主要是因为人们出行的需求促进了交通制造业的发展,数量和吨位的增加都导致了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的激增。在减排的要求下,交通运输业给电子信息制造业带来的机遇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通工具的只能化控制,让驾乘更加的舒适;二是,交通管理智能化,如:对交通指挥的智能化将优化出行的路程,降低能耗;对交通照明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将节约电力;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和推广将直接减少尾气的排放等等;三是,电子技术的发展将使得电子化远程办公成为可能,着也从某处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因公出行的几率,从某种方面也降低了排放。

2.3 电子服务行业的发展

对电子信息制造业影响最大的就是当前的电子服务行业的发展,网络、通讯等技术和民用化转变都使得无纸化、电子化、网络化成为了商务和服务业发展的方向,这些趋势恰恰迎合了低碳经济的理念,从而形成了推动二者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合力。在此种发展合力的作用下,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业结构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高度集成的电子产品将逐步进入到市场当中,其功能更加的强大,因此电子信息制造业将围绕此种需求而进行技术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更加适应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需求。

2.4 工业生产的信息化

工业生产中利用电子和信息技术来完成生产和管理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了,而且此种发展将向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迈进。工业控制技术将从单纯的自动化生产转变为生产控制的优化与合理控制,即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在完成生产工艺需求的同时对生产所消耗的能源进行合理的控制,以降低能耗成本提高产出利润。具体到生产中一些智能化的传感器系统可以控制设备的启动和运行,一些智能化的变频技术将控制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和设备损耗,同时通过软件将各个系统串联起来,使之运行的更加高效化这些都可以达到为工业生产降低能耗的目标,这也是低碳经济的需求之一。

2.5 能供应方式的改进

我国的能源分布不均衡,主要的能源产地较为集中,因此以往都是依靠单纯的能源原材料的输出来满足各地的能源需求。这就给整个运输体系带来较大的压力,也提高了能源成本,进一步增加了能源产业的排放量。因此我国目前正在打造以电力输出形式为主的能源供应模式,即在能源原材料产地就地使得能源转化为电能,利用特高压电网对其进行输送,以此降低能源原材料的流通环节,降低碳排放。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对电子信息制造业影响较大的是对电力基础设置的智能化改造,此种改造就是利用电子技术对电力供应网络进行智能化改造,以此提高电力供应中的不必要的浪费,以此提高管理的效果和提高利用效率。智能电网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点工程,这个庞大的工程体系将带动更大范围的技术升级,当然也会给电子信息制造业带来机遇。 转贴于

3 电子信息制造业在低碳经济环境中的发展对策

3.1 改变生产工艺引入低碳技术

要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谋求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应当首先做到低碳生产,因为低碳经济环境下,产业的低碳是先决条件,如果电子信息制造业自身没有实现低碳化,那么首先将被市场和政策所淘汰,就更谈不上发展了。因此应当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首先将自身的生产技术转变为低碳技术,这样才能做到先生存后发展。具体的策略可以是将低碳技术逐步的融合到传统的技术中,即通过自身的局部的技术改造进行节能减排,然后一点带面的对原有的高能耗技术环节进行改造,以此完成全面的产业化的技术升级。尤其是新引进或者开发的生产线更应当首先以是否低碳来衡量项目的可行性,以此实现长期发展的目标。

3.2 利用低碳标准规范行业标准

从宏观上看,电子信息制造业实际上一个自我国占有较大经济地位的领军行业,也可以说是某些地区的特色支柱。因此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首先应当就行业的一些标准进行改进和规范,即实现行业管理和规范低碳化。以此促进企业适应低碳经济的需求。首先,应制定更加严格的与发达国家接轨的产品的能耗标准,即规范电子信息产品的能耗标准,以此达到产品的低碳化,以适应未来的市场;其次,制定企业的排放标准,即按照低碳的标准来对电子制造业进行强制的减排,实现生产过程的低碳;最后,借鉴国际经验,将减排的标准和措施国际化,以求为发展留有空间。

3.3 建立低碳化的市场机制

在行业规范建立后,就应当对市场进行规范,即将低碳化的标准引入市场,从而提高市场中对低碳产品的认知度和占有率,以此鼓励产业的低碳化。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种类繁多,虽然有相同的国家标准,但是实际上产品的质量却良莠不齐,一些企业利用规范的漏洞生产能耗大而质量差的产品,并使之流入市场。因此在电子信息制造业低碳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规范,从生产的原材料做起,逐级控制产品的能耗和质量,从而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的节能等级,最终形成市场化的良性循环,以此推动整个行业的低碳化转型。

3.4 走高端化的技术路线

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中,欧美企业占据了价值链的两端,创新、品牌等价值活动牢牢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而我国的“生产制造”则处于产业链低端。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逐步向低碳化、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要延伸产业链,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和质量。而走高端化的道路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投入研发,利用领先的技术生产高端产品,这对占领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生存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克服隐形的技术贸易壁垒就需要走高端化的路。

4 结束语

低碳是一种标准,低碳经济就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使得全部与经济发展相关的产业达到低碳的标准,这当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目标。然而国际环境和我国的发展都使得我们不得不作出低碳的选择。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走在先进技术前沿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应当在低碳经济所带来的低碳机遇面前,正确选择自身改革和发展模式,围绕低碳这个标准核心,建立其自身的产业发展模式,即利用技术改造、提高行业标准、技术研发等手段获得良好的竞争能力,使自身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获得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明琼,低碳经济条件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J].中外企业家,2010(10).

[2]秦禹军,发展低碳经济与制造业技术革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3]柏艾华,低碳经济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篇5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6日

当前,世界贸易领域面临的前沿课题即探讨“碳关税”一旦实施将对世界各国和地区出口贸易发展产生影响。“江淮城市群”是以合肥为核心、以沿江城市为两翼、辐射范围达到安徽北部和安徽南部的省级经济圈,是“1+10”城市群,主要包括包括合肥市区、六安市区、淮南市区、蚌埠市区、滁州、马鞍山、宣城、芜湖、铜陵、池州(部分)、安庆(部分)等11个地市和地区。探讨江淮城市群如何应对“碳关税”,明晰“碳关税”对江淮城市群的贸易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厘清机制,从政府角度对外提出应对措施、对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快技术革新与改造,能够为安徽省应对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陆续开始征收的碳关税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一、碳关税问题研究评述

“碳关税”是现今国际贸易领域最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其内涵是以进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为征收依据的排放费。“碳关税”的滥觞可以追溯到欧盟对碳关税概念的提出,而美国众议院于2009年6月底通过的征收进口产品“边界调节税”法案,被视为第一个将“碳关税”的具体实施时间和规则以法律形式进行的安排。国外研究者主要研究碳关税的经济福利效应、环境影响等方面,我国国内学者立足中国国情,研究重点集中在碳关税合理性问题以及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方面。

(一)国外研究现状。欧美学者较早就开始研究碳关税,Ackermana(2007)等测算了美国和日本之间贸易产品的隐含碳,其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估算出1995年美日间的贸易使美国减少了0.146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日本碳排放量因此仅增加了0.067亿吨二氧化碳,这一贸易为全球节约了0.079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由此可以看出,美国要减少超过50%的碳排放才能赶上日本的工业环境标准,同时各国之间合理的贸易有助于减少全球碳排放量。

Whaley(2009)等从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况出发展开研究,借助动态模型得出单边减排有可能在国内外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Yan Dong、John Whaley(2009)研究了碳关税对世界贸易格局的影响,并认为欧美对中国征收碳关税势必导致后者出口萎缩。Ben Lockwood、 John Whaley(2010)则认为,碳关税未必会导致产品价格优势减弱或恶化贸易结构,但由于国际社会对碳关税的敏感性,拟征收碳关税的国家可以寻找其他方式来代替。但是,欧美学者对基于我国现状的碳关税问题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对发达国家内部水平贸易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对征收碳关税原因的研究。危敬添(2009)预测,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降至1990年排放量的80%才有可能避免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两度。潘辉(2011)指出碳关税是美国国内利益集团和政府博弈均衡的结果。李晓玲、陈雨松(2010)认为,碳关税的提出是综合考虑产品竞争力、碳泄漏和政治问题的结果。李平等(2010)从美国角度出发展开研究,认为征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维护霸权地位,压制发展中大国;第二,转嫁责任和成本;第三,争夺国际环境问题话语权。

2、对碳关税征收合理性的研究。对碳关税是否符合WTO规则这个问题,我国大多数学者持否定态度。如刘天姿、陈彬(2011)认为,碳关税违背了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佟占军(2011)认为,碳关税是美国借环保的名义行贸易保护之实,由于GATT例外条款规定不明确,可以通过解释适用条件否定碳关税的合理性。王海峰(2011)认为,碳关税可能会违反《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美国在提出碳关税的同时还设计了“免费配额”和“碳排放配额返还计划”,以帮助本国企业削弱或抵消由于碳关税引发的成本增加,这是一种变相的补贴政策。杨明珠(2011)分析指出,美国对能源密集型产品征收的关税已经接近WTO关税减让表中的上限,如果再加征碳关税,势必突破上限、违背关税减让原则。

3、碳关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当前,学者基本达成了共识,认为碳关税的实施必将对我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如郑春芳、赵亚平(2011)提出,碳关税将改变我国商品的出口结构和贸易方式,预计到2015年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将下降到40%以下。詹晶(2011)认为,碳关税作为一种新型碳排放限制措施,短期内将增加我国农产品出口成本、缩小出口规模、恶化贸易条件,但从长期角度来看,若我国农产品出口业应对得当,碳关税会逆向倒逼我国农业的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低碳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

二、碳关税的合理性分析

判定碳关税的征收是否合理,主要是考察征收该种税是否违背了WTO的基本原则。如果征收碳关税违反了WTO的基本原则(主要是指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以及例外条款),则应视其为不合理,反之,则认为其合理。

(一)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分析碳关税合理性。通过WTO关于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可以看出,对于那些在国内实施碳税或者为了承担碳减排限额而付出一定经济代价的国家来讲,征收碳关税是符合最惠国待遇原则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分析碳关税合理性。国民待遇原则要求进口国对待进口商品要与本国生产的同类商品一视同仁。若进口国在对本国国内生产的同类商品征收新税种或实行新政策的基础上,要求对进口商品征收不高于本国同类商品的同样税收或实行同样政策,也并不算违背国民待遇原则。而这恰恰就是探讨“碳关税”是否违背国民待遇原则的一个症结:拟征收碳关税的国家均为强制承担碳减排义务的国家,其为了完成减排义务,必然对本国生产环节中的设备进行加工、改造,促进技术升级,甚至进行产业转移,这些内容都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资金从哪里来?肯定从各类税收中来。对于企业来讲,税收的增加无疑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增加了产品的价格负担。而对于那些向这类国家进行商品出口同时又是非强制性减排的国家,其生产成本没有增加,出口品在进口国市场上明显产生了价格优势,增强了竞争力。那么,从这一层面讲,美国等要求对同类商品征收“碳关税”,也不违背国民待遇原则。

(三)根据例外条款判定碳关税合理性。该条款主要内容是要求成员国善意使用例外条款,并指出了三种不应出现的情况,即任意的、不合理的歧视以及对贸易的变相限制。但是条款对一些关键词语并未明确具体的衡量标准,比如说“不合理的”、“必需的”、“任意的”等,含糊其辞、没有严谨的规定,这需要在具体的争端解决案例中进行判断。

笔者认为,对于碳关税不能简单判定其是否合理,要根据今后的具体执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了将碳关税限定在WTO框架内,在今后的执行中要规范碳关税措施。一方面加强碳关税措施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利用多边国际环境保护协议界定碳关税措施。目前,多边国际环境保护协议已达200多个,影响几乎遍及全球。因此,如果WTO能够通过多边谈判将碳关税措施在WTO内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得到明确界定,将对全球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碳关税对江淮城市群出口贸易的影响

江淮城市群具有三大主体功能:一是安徽省的科教集中区;二是泛长三角的制造业基地;三是我国东中部过渡地带的大城市群。面对同样处于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圈、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的迅速发展,“江淮城市群”为打造中部地区东向发展的“门户城市群”,应有效利用对外贸易途径提高自身对安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发生巨大改变,取得巨大成就。开放初期,出口额较少且主要是以自然资源等初级产品为主;随着经济增长及区位优势的显现,初级产品出口比重逐步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连年上升。进入21世纪,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更是迅猛增长,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一)对传统高耗能产业出口贸易产生抑制与阻碍

1、农业及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缓解了省内农产品的相对剩余压力,提高了农民收入,对农村社会的稳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碳关税一旦实施可能会对中国农产品贸易产生不容小视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征收碳关税将产生“抑制效应”。这种抑制体现在:第一,征收碳关税必然会使出口农产品的成本上升、价格上升、竞争力下降,抑制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二,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恶化,即碳关税开征会导致出口的高碳农产品价格上升、数量减少,这就造成省内高碳农产品市场萎缩的情况;第三,容易引发贸易战,因为美国一旦开始实施碳关税,会损害贸易伙伴的经济利益,使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恶化,从而传导至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受到抑制,这样很容易招致各贸易伙伴的效仿和报复,贸易战将会在农产品的各个行业和各类产品之间开展。

2、工业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在安徽省不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今天,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由工业品出口贸易提供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另一方面加快了产业升级与技术更新。但是,工业品制造离不开能源消耗,而化石能源消耗仍然是当前最主要的能源供给,这种消耗势必带来高排放。如果工业部门开始承担“碳关税”成为事实,工业出口品竞争优势将被削弱,出口量下降,由此产生的将是就业萎缩、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停滞、总需求下降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果处理不当还有可能出现经济危机。

3、纺织服装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纺织服装业一直是安徽传统出口产业,对带动经济发展功不可没。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是服装纺织业出口的主要市场,这些国家一旦开始实施碳关税,出口到这些国家的纺织服装业产品必将首当其冲受到碳关税的冲击,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形势必将恶化。安徽纺织业是以加工贸易为主,是承接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究其原因是为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降低生产成本以扩大利润空间,而不是因为技术升级等因素。这样,发达国家就将纺织服装业中碳排放高的生产部分转移到安徽,使安徽沦为发达国家碳排放的牺牲地。

(二)对低耗能产业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积极作用。安徽低耗能产业主要指服务业,从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规避碳关税对经济的冲击来看,一定程度上的节能减排能够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因此,碳关税即将征收的紧迫感,实际上能够促进服务业借助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的契机,带动规模经济的发展,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三)对新型低碳产业的形成产生一定促进作用。碳关税即将征收的事实,对传统高耗能产业产生重大阻碍的同时,对新兴低碳产业反而能产生一定促进。如风电产业、光伏产业及核电产业等。江淮城市群目前处于大力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前沿,长三角边缘,应该顺应世界市场局势,大力引进外资发展低碳型新兴战略产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遍地开花,成为带动区域增长的新动力。正是由于碳关税的征收逐步走向事实,倒逼区域内低碳产业的发展迫在眉睫,从而加大了发展力度。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碳关税对新型低碳产业的形成发展产生一定促进作用。

四、江淮城市群出口贸易应对碳关税壁垒的措施与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出口结构。碳关税会对高耗能产业带来冲击,但如钢铁、冶金、化工这样的高碳产业关系国计民生,不能放弃。面对这种情况,只能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降低“碳关税”带来的冲击。一方面大力发展有竞争力的新兴低碳产业,鼓励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融资便利,使环保集约、节能减排的理念成为今后政策的重要着眼点,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今后,我国政府应扩大对这些新兴产业的补贴和资源倾斜,促进该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应将高碳环节转移出去。仿照西方发达国家将碳排放高的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外去,只在国内留存碳排放低且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部分。

(二)加强自主低碳技术的研发。要降低碳关税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必须用科技创新做支撑,从根本上改变高碳问题。第一,对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如风能、水电、生物能等,要加大投入,争取早日攻克关键技术;第二,对于石油、化工等传统重污染行业,重点应放在如何进行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减少经济对这些行业的依赖上,以及如何在这些行业的生产过程中进行清洁生产,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第三,将目光从传统能源转移到现代新型技术上,如今的纳米材料、分子生物等都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在这些方面进行自主研发,可以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禁止高碳产业向省内转移。在安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外国直接投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外国直接投资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一定问题。以往,一些发达国家国内的环境规则较严格,高碳企业为了躲避这种约束,就通过各种方式将碳排放高的产业或者生产过程转移到我国乃至安徽,使省内承担了大量的碳排放额,今后,对到安徽进行投资的企业要进行严格的检查,以免使安徽沦为发达国家高碳产业转移的避难所。

(四)构建并推进“碳税”制度。碳税是国内环境税的一种,目前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在国内开征碳税,而且这一制度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可以在省内试行开征碳税,既可以促进高耗能产业的改造,也可以合理合法规避发达国家征收的碳关税,同时也可以将税款用于扶植低碳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举三得”的应对措施。

(五)加强政府配套服务。高碳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以及新型低碳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只有政府建立健全相应配套政策,才能更有效地完成这种转型升级。今后,企业对低碳的战略咨询、管理咨询、碳核算、碳审计、碳减排等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政府做好服务工作有利于高碳产业低碳化。

主要参考文献:

[1]Frank Ackermana,Masanobu Ishikawab,Mikio Suga.The carbon content of Japan-US trade[J].Energy Policy,2007.35.9.

[2]Shurojit Chatterji,Sayantan Ghosal,Sean Walsh,John Whalley.Unilateral Measures and Emissions Mitigation.Working Paper 15441,No.14711,2009.

[3]Yan Dong,John Walley.Carbon Morivated Regional Trade Arrangements:Analytics and Simulations NBER Working Paper No.w14880,April 2009.

[4]Ben Lockwood,John Whalley.Carbon-motivated Border Tax Adjustments:Old Wine in Green Bottles[J].The world economy,Volume 33,issue 6,page 810-819,June 2010.

[5]危敬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历史和现状[J].中国远航航务,2009.11.

[6]潘辉.美国碳关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美国国内利益集团与政府博弈的视角[J].亚太经济,2011.3.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篇6

低碳区域中心是以低碳产业体系为主导、以低碳技术应用和低碳生活为特征,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引导和带动作用的区域经济中心。随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曹妃甸新区成为河北一个新的增长极。河北省要举全省之力,唐山市要举全市之力开发建设曹妃甸新区,无疑给曹妃甸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那么曹妃甸到底如何又好又快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低碳区域中心是出路之一。 一、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中心的机遇 1.曹妃甸成为河北省新的增长极带来的机遇。2011年10月27日,国务院批复《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要求河北沿海地区应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要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方面能够做出有益的探索,做出表率。这就需要河北沿海地区要在发展重化工业的同时,适时探索发展新兴产业,走一条科学发展之路。相关部门的支持,相关政策的创新性调整,为曹妃甸新区发展低碳经济创造了良好机遇。2012年1月31日,河北省提出要举全省之力建设曹妃甸新区,将其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这给曹妃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曹妃甸新区经济又一次驶入快车道。2.国家万家企业节能行动带来的机遇。2011年12月7日,国家发改委连同工信部、教育部等12个部委发出《关于印发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河北省“十二五”期间的节能目标是2175万吨,排在全国所有省份的第三位。万家企业节能目标的实施,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两型社会的重要抓手,是对万家大型企业提出的新挑战。河北省重点发展沿海地区,高层决策者明确提出了引进大型国企、民企的战略要求,这些大型企业大多数在国家要求的减排之列,发展低碳经济也是这些企业的必然选择。而且,在一个新兴区域,利用新技术发展新兴工业,比对老企业的改造要有效率得多。因此,曹妃甸的重要战略是在未来几年发展引进大型企业,必然给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带来机遇。 二、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中心的挑战 1.技术挑战。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对大量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而我国低碳技术相对欧盟、日本还比较落后。曹妃甸新区作为一个新兴经济区域,低碳科研积累远远不足,研究开发方面不论是人力还是技术的投入也很不够,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只能借助于中科院、河北工业大学等外脑,原创性技术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突破。因此摆在曹妃甸决策者面前的就是走引进、吸收之路。2.资金挑战。发展新兴工业,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河北省、唐山市的财政现状,对发展曹妃甸的支持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曹妃甸积极运用国家的金融政策,进行投融资体制的创新,需要进行新的探索来破解发展的资金瓶颈。利用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资金支持,争取能够上市融资无疑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另一个挑战。3.面临的省内外竞争。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面临来自省内外的多方面竞争。从省外来看,天津是曹妃甸的有力竞争者。天津市是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率先进行了多项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低碳研究机构、低碳交易机构的建立无疑为其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保定市是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在发展太阳能方面居于领先地位,由于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保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已经一马当先。虽然曹妃甸是国内第一个科学发展示范区,但是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仍要面对来自周边地区的激烈竞争。 三、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中心的优势 1.曹妃甸是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2005年曹妃甸被批准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2006年总书记又要求曹妃甸建立科学发展示范区。经过近10年的发展,曹妃甸累计投资3000亿元,正在按照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发展模式蓬勃发展。钢铁、海水淡化等循环经济项目陆续建成,曹妃甸生态工业园、曹妃甸生态城逐步建立,为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多年来曹妃甸重视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正在探索出一条低碳发展的生态之路。2.生态城市的建设。曹妃甸生态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除了建立曹妃甸科教城、曹妃甸论坛永久会址以外,12平方公里的中瑞合作项目——明日之城,计划按照“四节一环保”的模式建立,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建设模式,完全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按照河北省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合作备忘录,曹妃甸生态城将建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市政、可再生能源的示范区。3.中日曹妃甸生态工业园。中日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借鉴中新苏州工业园建设模式,由中日两国合作开发建设,以聚集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减灾防灾等领域的技术、产品、装备、服务、应用示范为主要产业特色,积极发展低碳的高新技术产业。截至2011年底,投产、在建及签约项目共20家,计划总投资129.7亿元人民币。随着2011年11月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创新研发、孵化、中试及产业化、技术引进消化、技术服务等工作也已经启动。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将成为低碳技术示范、交流、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四、在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中心的必要性 1.曹妃甸具有探索低碳发展模式的责任。曹妃甸是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又是我国首个科学发展示范区。发展低碳经济与曹妃甸建立科学发展经济示范区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发展循环经济还是建立科学发展示范区与发展低碳经济都要求曹妃甸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进行更多、更有益的探索,以便为其他区域科学发展提供宝贵经验,这是国家赋予曹妃甸的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2.建立低碳区域中心是唐山市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唐山市是河北省区域经济中心城市,重化工业比重较大,钢铁产业发达,建筑业、交通业发展迅猛,能源消耗占到了全省1/3。面临由资源型城市向新型工业化城市转型、由内陆资源型城市向沿海开放型城市转变的问题。另外唐山汽车保有量多、环保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严重制约唐山市的低碳转型。在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减轻唐山市节能减排的压力,为城市转型做出贡献。3.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在一些先进区域进行探索。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必须依赖于大量低碳技术的应用。但是这些技术国内比较落后,而且很多不够成熟,这就需要曹妃甸利用大规模建设的机会不断探索引进低碳技术,促进低碳技术的中试和转化。4.建立低碳区域中心有力于为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示范。河北省有必要借助曹妃甸的开发,通过曹妃甸的低碳发展来补偿和减缓其他区域节能减排压力。同时也需要利用曹妃甸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城市的契机,大力推广和应用低碳技术,为其他区域的低碳发展积累经验,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和发展机制,建立低碳经济样板,为城市建设做出示范。#p#分页标题#e# 五、在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经济中心的可行性 唐山曹妃甸新区已经具备率先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需要雄厚技术和强大资金的支持,利用曹妃甸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的现有条件和对资金、产业的巨大吸引力,发展低碳经济事半功倍。由于曹妃甸没有传统城市的羁绊,建设生态城市,记录低碳足迹,发展低碳工业、低碳交通的障碍较少,加上新兴区域可以试行一些优惠政策,还可以进行一些机制创新,因此在新兴区域建立低碳区域中心是非常可行的。 六、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中心的路径 1.建立低碳经济产业体系。建立低碳经济产业体系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重点。低碳经济产业体系以能源革命为核心,以低碳工业、新能源产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产业为主体。因此,曹妃甸必须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低碳产业体系。在曹妃甸区域,由于没有传统产业的改造压力,可以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构建区域经济体系,尽量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建立资源梯级利用体系,也减少了大量无效的物流活动,从而减少了交通能源消耗,进而做到碳减排。按照曹妃甸的发展规划,能源的梯级利用和新能源产业的建设已经为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条件。建立节能环保示范园。曹妃甸可以利用自己钢铁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环保设备制造产业,同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结合曹妃甸新城可持续发展展示中心,宣传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新成就。2.建立低碳技术应用示范体系。低碳技术是支撑低碳工业发展的技术手段,低碳技术包括发展低碳经济涉及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的应用技术等核心技术。低碳技术包括开发利用两个环节。曹妃甸低碳区域中心应当依据本地区的产业特征和建立生态城的契机,率先支持一些有利于本地区产业发展的低碳技术的研发,在低碳建筑、低碳交通方面率先应用低碳技术,促进这些低碳技术能够在不断应用中得到修正和成熟。政府还要特别支持一些技术比较成熟、应用前景广阔,对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3.建立低碳社会文化体系。建设低碳社会文化不仅非常必要,而且也是成本最低的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曹妃甸低碳区域中心要倡导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成为节能环保的生活典范。在鼓励公民享受高质量生活的同时,又要强调低碳出行、低碳消费,尽量节约宝贵的能源,使用节能汽车、节能电器等节能产品,因此在低碳区域培育低碳社会公德。 七、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中心的保障措施 1.制定低碳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为了有效地规范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曹妃甸应当制定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结合曹妃甸的定位,明确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在建立生态工业园的同时,在产业体系建设、研发体系建设、促进推广体系建设等方面确定具体的建设内容。2.建立低碳经济研究中心。建立低碳经济研究中心,作为一个常设的机构,不断推出研究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利用招标的方式吸引科研专家解决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软科学问题,为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智力支撑。3.建立低碳审核机制。北京、上海、深圳已经出现这类机构从事能源审计、审核工作。曹妃甸应当尽快建立第三方低碳审核机构,只有独立的低碳审核机构才能对政、企业的低碳行为和低碳行动结果做出公正的评价。低碳审计机制可以保住曹妃甸对本区域的工商企业的排放进行审核登记,为下一步实施低碳交易提供依据。4.建立低碳交易机制。碳交易机制的建立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创举。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从2009年开始已经着手制定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规则,随着交易规则和碳交易中心的建立,低碳交易将会具有市场机制保证。曹妃甸可以根据发展需要,率先建立唐秦承地区的低碳交易中心,为本区域的低碳交易服务。5.建立促进低碳发展的财税机制。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对一些低碳产业给予必须的财税支持,实施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曹妃甸新区应当落实在战略新兴产业上的资金和税收支持,鼓励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产业的发展,支持生态城建设节能建筑,以及发展以电能为主的新型交通。6.积极利用清洁发展机制。据统计,从2005年至2010年,中国共获得CDM的三成多市场,价值超过10亿美元。但是到2012年,随着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结束,未来如何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变数。曹妃甸应当利用发展四大主导产业的机会,争取CDM的支持,发展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篇7

现在的低碳经济已经不再只是一个道德约束,而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一种企业文化、一种法律责任,低碳是市场经济中企业必须考虑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从我国各大舆论媒介对“碳排放税”、“碳排放配额”的概念的热议中可见一斑。由此可见,社会期待着企业承担低碳环保的社会责任,如果企业不重视消费者的需求,那么在市场上很难打动消费者;如果企业不重视自身低碳环保理念的建设和宣传,那么消费者肯定会转向他们认可的、更加低碳环保的企业。因此,只有重视消费者诉求、重视低碳环保,才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谋得生存发展。

1.2发展低碳经济是企业转变发展战略的需要

企业的发展战略必须适应行业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石油企业是传统能源企业,因此低碳指标的制定和相关政策的产生,将对石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对石油行业格局、企业经营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因此,石油企业必须重视低碳环保,不断调整发展战略,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3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企业发展方式的需要

低碳经济对于企业发展方式的影响深刻,给一些原本效益不好但是碳排放量低的企业带来了相对竞争优势。对于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必须做出发展战略调整,实行技术改造升级等方式来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最终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可见,发展低碳经济,推动了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了企业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碳排放量的主动性。

1.4发展低碳经济是企业提升环境管理能力的需要

低碳经济时代进行环境管理是对传统环境管理的拓展,低碳经济时代的环境保护不再是被动适应法律法规规定,而是主动采取措施降低碳排放量,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提高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水平。通过这种形式的提升,可以调动企业全程参与低碳生产经营管理,把低碳融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变成企业的一种潜意识动作,一种自觉的和必须的动作。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石油企业提高自身环境管理水平、降低环境成本的需要。

2低碳背景下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石油企业应该改变被动承担低碳责任的态度,应该主动适应低碳经济的市场需求和政策要求,将低碳作为一种战略机遇、将低碳作为一种经营理念、将低碳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石油企业只有走低碳环保的道路,才能抓住战略机遇、顺应局势,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具体来说,石油企业应该在企业形象、管理理念、发展战略、技术创新等宏观方面进行设计,也应该在风险控制、安全生产、人力资源、财务、供应链管理等细节方面进行管理创新。

2.1树立低碳创新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积极、稳健、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有利于提高员工的集体归属感和价值感,激励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企业运营管理的效率,同时,良好的企业形象更有利于提高社会认知和消费者的接纳程度,从而提高产品的销量、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低碳环保趋势下,石油企业更应该自上而下树立环保意识,建立低碳环保的企业形象,以便降低人们对于石化能源的高碳基的排斥意识,引导消费者更加理性地看待石化能源和石油企业,引导全社会从身边的点点滴滴、细枝末节做起,从细微处减轻碳排放,在现有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中,理性地追求低碳环保。

2.2转变生产经营管理理念

生产经营管理的理念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因此管理理念的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石油企业要想获得良性发展,必须降低传统生产管理方式的路径依赖,在生产管理环节重视低碳理念的宣传和执行,将低碳作为企业发展的导向和目标。在具体做法方面,可以尝试建立低碳奖惩规章制度,降低碳节能指标量化分解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对每个岗位都设定低碳节能任务,将岗位职责、薪金待遇跟碳排放结合起来,对于考核不达标的岗位责任人,给予一定的处罚,以便带动各级员工的参与度,激发员工的低碳环保热情,建设全员参与、量化评估的低碳管理模式。

2.3提高石油企业环保管理理念

环保是每一个企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每一位企业员工、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石油企业是能源行业的代表,在生产、销售、消费的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影响非常大,所以,石油企业及其员工更应该树立环保理念,将低碳环保贯穿在每一个生产管理环节。在具体措施上,石油企业应该加强环保投入、淘汰落后产能、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健全环保管理量化评价制度,在环保管理方面不断探索,积极承担起低碳环保的社会责任。

2.4推行低碳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决定了企业发展方向,影响着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石油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将低碳环保思想融入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既要重视企业眼前的经济利益,也要注重协调长远发展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处理好短期经济利益和长远环保利益之间的关系,从战略层面考虑短期策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低碳环保理念贯穿在生产管理和销售的全过程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从而使石油企业顺利应对环境危机带来的挑战,应对低碳能源和绿色能源带来的竞争和挑战。

2.5加强技术领域的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石油企业应该采用低碳环保的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对节能绿色环保的项目要优先考虑、重点支持。在生产过程中更要注意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清洁生产的低碳技术,把碳排放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一个环节,降低碳排放量。同时,企业应该重视低碳环保技术的开发,积极参与到国内外科研环保机构组织的技术研究,掌握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核心技术,降本增效,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在研制新技术的成本较高、长远效益不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购买引进低碳节能技术或者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低碳技术合作来联合开发新技术、新方法。

2.6创新外部环境风险管理

企业经营面临众多外部风险,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越来越重。石油企业的经营环境在国际油价跌跌涨涨的起伏变动中遇到很多机遇和挑战。不同国家地域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动对于石油企业的影响也很大,像乌俄危机、卢布贬值等因素对国际油价和我国石油企业的影响就非常大。对此,石油企业应该建立外部风险识别控制体系,组建熟悉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和经贸政策的专家顾问团队,在对国际环境进行宏观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准确地鉴别评估可能的外部风险,尽可能降低外部环境变动带来的可能风险和经济损失。同时,也要尽可能掌握国际、国内环保规定、碳排放规定、碳交易规则,不断开拓进取,探索低碳环保的新的发展模式,在国内外低碳经济中掌握主动地位。

2.7提高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历来都是企业发展的重点,对企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企业正常经营、当地环境保护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石化能源企业,石化能源具有易燃易爆特性,因此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者储运环节发生危险,对当地环境破坏和人财物损坏都是非常严重的。对此,石油企业应该以贯彻宣传低碳环保理念为契机,强化员工在生产、储运、销售环节的安全意识,系统学习不同环节和不同岗位的安全隐患,做到能辨识、能预防、能逃生、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降低危害造成的损害,在安全隐患的识别、处理上进行系统培训,从而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当然,在培训人员的同时,石油企业还应该加强科学预警机制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强化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能,从生产、销售、储运等各个流程进行监控和预警,及时将危机信号传递到风险监控部门,实现企业安全危险信息的动态、全程监督控制,提高整个企业的安全风险控制水平。

2.8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反映了一个企业选拔、使用、培养员工的方式。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规范的制度,对员工进行招聘和管理,在员工薪资待遇、绩效奖励方面进行有效的上层设计,以便激励员工深刻认识、高效执行企业的低碳环保理念方针,致力于实现企业长远的经济社会效益。具体措施上,石油企业应该着眼于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职责,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以低碳环保为最终目标,完善员工激励制度和考评制度,培养员工低碳环保的意识,同时,对员工进行全面考察和培养,把认同并且愿意贯彻低碳理念的人才留下、用好,争取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9创新财务管理

低碳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在成本核算和利润分配的过程中要注重社会、环境因素,对于石油企业来说则更应该重视环境成本的核算,对于环境成本低的绿色低碳项目要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财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通过投融资来获取资源、优化配置资源,降低企业经营管理的资金压力和风险,最终促进企业发展。石油企业的财务管理在低碳环保经济下可以采取集中核算、全面预算的方式,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节约资金管理成本,降低财务风险,促进石油企业低碳策略的落实和执行。

2.10创新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配合,因此,石油企业应该将自己的低碳理念融入到供应链管理中,通过自身的示范带动作用,促使上下游企业认识了解低碳环保给企业带来的长远效益,对环境保护带来的有利作用,努力建设一条低碳环保的供应链。石油企业在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中,应该不断修改完善采购和销售标准,与上下游企业密切合作,严控低碳标准,共同推进低碳环保理念的执行和落实。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篇8

1.2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企业发展方式的需要

低碳经济对于企业发展方式的影响深刻,给一些原本效益不好但是碳排放量低的企业带来了相对竞争优势。对于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必须做出发展战略调整,实行技术改造升级等方式来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最终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可见,发展低碳经济,推动了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了企业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碳排放量的主动性。

1.3发展低碳经济是企业提升环境管理能力的需要

低碳经济时代进行环境管理是对传统环境管理的拓展,低碳经济时代的环境保护不再是被动适应法律法规规定,而是主动采取措施降低碳排放量,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提高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水平。通过这种形式的提升,可以调动企业全程参与低碳生产经营管理,把低碳融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变成企业的一种潜意识动作,一种自觉的和必须的动作。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石油企业提高自身环境管理水平、降低环境成本的需要。

2低碳背景下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石油企业应该改变被动承担低碳责任的态度,应该主动适应低碳经济的市场需求和政策要求,将低碳作为一种战略机遇、将低碳作为一种经营理念、将低碳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石油企业只有走低碳环保的道路,才能抓住战略机遇、顺应局势,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具体来说,石油企业应该在企业形象、管理理念、发展战略、技术创新等宏观方面进行设计,也应该在风险控制、安全生产、人力资源、财务、供应链管理等细节方面进行管理创新。

2.1树立低碳创新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积极、稳健、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有利于提高员工的集体归属感和价值感,激励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企业运营管理的效率,同时,良好的企业形象更有利于提高社会认知和消费者的接纳程度,从而提高产品的销量、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低碳环保趋势下,石油企业更应该自上而下树立环保意识,建立低碳环保的企业形象,以便降低人们对于石化能源的高碳基的排斥意识,引导消费者更加理性地看待石化能源和石油企业,引导全社会从身边的点点滴滴、细枝末节做起,从细微处减轻碳排放,在现有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中,理性地追求低碳环保。

2.2转变生产经营管理理念

生产经营管理的理念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因此管理理念的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石油企业要想获得良性发展,必须降低传统生产管理方式的路径依赖,在生产管理环节重视低碳理念的宣传和执行,将低碳作为企业发展的导向和目标。在具体做法方面,可以尝试建立低碳奖惩规章制度,降低碳节能指标量化分解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对每个岗位都设定低碳节能任务,将岗位职责、薪金待遇跟碳排放结合起来,对于考核不达标的岗位责任人,给予一定的处罚,以便带动各级员工的参与度,激发员工的低碳环保热情,建设全员参与、量化评估的低碳管理模式。

2.3提高石油企业环保管理理念

环保是每一个企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每一位企业员工、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石油企业是能源行业的代表,在生产、销售、消费的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影响非常大,所以,石油企业及其员工更应该树立环保理念,将低碳环保贯穿在每一个生产管理环节。在具体措施上,石油企业应该加强环保投入、淘汰落后产能、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健全环保管理量化评价制度,在环保管理方面不断探索,积极承担起低碳环保的社会责任。

2.4推行低碳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决定了企业发展方向,影响着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石油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将低碳环保思想融入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既要重视企业眼前的经济利益,也要注重协调长远发展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处理好短期经济利益和长远环保利益之间的关系,从战略层面考虑短期策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低碳环保理念贯穿在生产管理和销售的全过程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从而使石油企业顺利应对环境危机带来的挑战,应对低碳能源和绿色能源带来的竞争和挑战。

2.5加强技术领域的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石油企业应该采用低碳环保的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对节能绿色环保的项目要优先考虑、重点支持。在生产过程中更要注意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清洁生产的低碳技术,把碳排放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一个环节,降低碳排放量。同时,企业应该重视低碳环保技术的开发,积极参与到国内外科研环保机构组织的技术研究,掌握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核心技术,降本增效,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在研制新技术的成本较高、长远效益不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购买引进低碳节能技术或者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低碳技术合作来联合开发新技术、新方法。

2.6创新外部环境风险管理

企业经营面临众多外部风险,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越来越重。石油企业的经营环境在国际油价跌跌涨涨的起伏变动中遇到很多机遇和挑战。不同国家地域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动对于石油企业的影响也很大,像乌俄危机、卢布贬值等因素对国际油价和我国石油企业的影响就非常大。对此,石油企业应该建立外部风险识别控制体系,组建熟悉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和经贸政策的专家顾问团队,在对国际环境进行宏观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准确地鉴别评估可能的外部风险,尽可能降低外部环境变动带来的可能风险和经济损失。同时,也要尽可能掌握国际、国内环保规定、碳排放规定、碳交易规则,不断开拓进取,探索低碳环保的新的发展模式,在国内外低碳经济中掌握主动地位。

2.7提高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历来都是企业发展的重点,对企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企业正常经营、当地环境保护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石化能源企业,石化能源具有易燃易爆特性,因此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者储运环节发生危险,对当地环境破坏和人财物损坏都是非常严重的。对此,石油企业应该以贯彻宣传低碳环保理念为契机,强化员工在生产、储运、销售环节的安全意识,系统学习不同环节和不同岗位的安全隐患,做到能辨识、能预防、能逃生、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降低危害造成的损害,在安全隐患的识别、处理上进行系统培训,从而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当然,在培训人员的同时,石油企业还应该加强科学预警机制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强化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能,从生产、销售、储运等各个流程进行监控和预警,及时将危机信号传递到风险监控部门,实现企业安全危险信息的动态、全程监督控制,提高整个企业的安全风险控制水平。

2.8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反映了一个企业选拔、使用、培养员工的方式。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规范的制度,对员工进行招聘和管理,在员工薪资待遇、绩效奖励方面进行有效的上层设计,以便激励员工深刻认识、高效执行企业的低碳环保理念方针,致力于实现企业长远的经济社会效益。具体措施上,石油企业应该着眼于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职责,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以低碳环保为最终目标,完善员工激励制度和考评制度,培养员工低碳环保的意识,同时,对员工进行全面考察和培养,把认同并且愿意贯彻低碳理念的人才留下、用好,争取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9创新财务管理

低碳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在成本核算和利润分配的过程中要注重社会、环境因素,对于石油企业来说则更应该重视环境成本的核算,对于环境成本低的绿色低碳项目要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财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通过投融资来获取资源、优化配置资源,降低企业经营管理的资金压力和风险,最终促进企业发展。石油企业的财务管理在低碳环保经济下可以采取集中核算、全面预算的方式,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节约资金管理成本,降低财务风险,促进石油企业低碳策略的落实和执行。

2.10创新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配合,因此,石油企业应该将自己的低碳理念融入到供应链管理中,通过自身的示范带动作用,促使上下游企业认识了解低碳环保给企业带来的长远效益,对环境保护带来的有利作用,努力建设一条低碳环保的供应链。石油企业在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中,应该不断修改完善采购和销售标准,与上下游企业密切合作,严控低碳标准,共同推进低碳环保理念的执行和落实。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篇9

1引言

碳金融是指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也包括银行的绿色信贷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破坏和污染日益严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被提上重要议程,发展低碳经济的提出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我国商业银行引入碳金融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银行开展碳金融这一创新业务是把双刃剑,既带来机遇又存在挑战。

2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SWOT分析

21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的优势(strengths)

211拥有优质客户资源

银行拥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优质的客户资源,具备完善的销售渠道和体系。对于碳金融这一创新产品具有良好的推销能力,能大大减少客户搜寻成本,带来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的优势。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基于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交易,我国可以将境内减排量按照CDM转换成有价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据统计,在CDM卖方市场上,中国占据了绝对的比重。如上表所示。因此,依托CDM的“碳金融”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给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带来潜在的商机和巨大的利润空间。

22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的劣势(weaknesses)

221碳金融产品种类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时间较短,现有的碳金融产品局限于绿色信贷、低碳信用卡和CDM三种类型,主要以对减排项目提供贷款融资为主,导致利润主要来源于利差。碳金融产品种类单一使得银行的利润来源受限,大大制约了利润空间的扩展。

222综合人才短缺

由于碳金融业务涉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等因素,因此在业务操作中需要具备精通金融、法律、管理和外语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人才素质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较短缺,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大力开展。

23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机遇(opportunities)

231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提出及首次将“低碳经济”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彰显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有利于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践行减排的社会责任,更好的树立银行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形成符合时展特征的低碳绿色品牌。

232激发商业银行不断创新

我国经济由高碳到低碳的转型给我国银行业的经营转型提供了良好的路径选择,而碳金融业务的巨大市场空间、高成长性以及国际性则成为我国银行业经营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和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银行不断推出新的碳金融产品与服务,有利于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同时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分散风险增加收入的能力。

24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挑战(threats)

241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面临多种风险

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将面临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由于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同时我国目前缺少权威的风险评级机构,容易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使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银行开展的碳金融项目由于缺乏金融衍生品工具,采用外币计价结算时,使商业银行面临本币升值、外币贬值的外汇风险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等。

242国内外相关政策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京都议定书》2012年年底已经到期,到期后各项制度、规则是否延续尚是未知数。我国是否要承担减排义务以及在碳金融交易中的地位等情况都不确定;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配套的激励和优惠政策措施尚不完善。使我国银行面临很大的政策不确定性。

3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

基于我国商业银行引入碳金融这一中间业务时间较短,银行要更积极的趋利避害,在挑战中赢得机遇,抓住机遇促发展。不断完善银行开展碳金融的配套设施,培养具有专业碳金融知识的人才,创新碳金融服务模式,设计符合碳金融需求的产品。

31增强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意识

通过加大对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的宣传力度,提高并加强员工对碳金融的理解,调动商业银行积极主动参与碳金融交易的积极性。让商业银行不断提高认识、践行社会责任,同时深刻了解碳金融交易带来的巨大利润和市场潜力。

32重视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基于开展碳金融业务对综合性人才有较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应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吸引国内外高素质的人才,组建精通法律、金融、管理和英语等知识且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对其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拓展碳金融业务,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培育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还可以聘请一些熟悉国际环境的专家或精通碳金融交易规则、操作流程的专业人员充当银行外部顾问,对商业银行参与的碳金融业务给予必要的咨询与指导。

33创新碳金融产品种类

商业银行不仅要在公司业务方面推动碳金融发展,还应在个人金融领域推出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品。如低碳消费折扣优惠、绿色汽车信贷、绿色抵押贷款等,以此来促进低碳的消费。积极开发低碳的投资和理财产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低碳金融的投资。

34拓展碳金融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营销网络和信息优势,开展碳金融项目推荐、项目咨询、CDM项目评估、充当财务顾问、碳交易等中介服务赚取手续费;积极开发与碳排放权挂钩的本外币理财产品、信用卡等零售产品。

35加强碳金融业务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业务的特殊企业,在经营中应当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三大原则。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时,也应在尽量控制风险、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争取更多的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1]郭清马.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的策略研究[J].西南金融,2010(6):65-67.

[2]王晓玲.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对外经贸,2012(5):53-55.

[3]陈游.碳金融与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J].金融论坛,2009(10).

[4]李明,卢爱珍.碳金融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新疆财经,2010(4).

[5]翁清云,刘丽巍.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实践的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J].金融论坛,2010(1).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篇10

所谓“低碳经济”,其含义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从本质上讲低碳经济是关于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更是至今为止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重大而根本性地转变。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挑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90%以上是由于人类消费能源的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随着全球人口的剧增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是不争的事实。能源的过度使用不仅带来了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增加,由此还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这一点正不断地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所重视,并形成了共识。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趋突出,低碳经济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诸如“低碳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技术”等新概念的出现。“低碳经济”正逐步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通过一些学者专家的研究,以及从目前全球低碳产业的发展,“低碳经济”有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规则,新标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或将成为未来以低碳经济为主的生态文明游戏规则,成为第三个规制全球发展的总则,并引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正蕴育着一场全球性经济的大转型。这涉及到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形成了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我国正面临减排压力日趋加重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挑战,如何抓住这一契机,直接进入低碳发展模式,成为不容迟疑的重大课题。

二、低碳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经济展开新的竞争,但是,在这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未在同一起点。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在长期发展中探索、开发和累积了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在此技术方面拥有绝对领先优势,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先于发展中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碳排放量也正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因此,在全球气候谈判的新的世界体系中,将进一步巩固其领导地位。可以预见的是,当发达国家在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场不断扩大时,并因此增加了一个主导世界格局的新平台。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从纺织行业到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到新世纪,以汽车、石化、电子为代表的产业集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往往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我国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高碳经济模式,这与低碳经济的要求严重背离。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增长相对联系密切,碳排放强度偏高,能源用量仍将继续增长,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有上升,碳排放空间不会很大。2007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67.2亿吨,比美国高出14%,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24%,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工业化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时代,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出现相对脱钩的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增长。它们采用相对清洁的高热值的天然气和石油,而不是高污染,低热值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借助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力,加大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的力度,一些发达国家把重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通过产品进口来满足其国内需要,通过这种方式,直接有效地转移了污染。而我国则正处于工业化阶段中期,由于出口产品数额巨大,因此基础建设规模庞大,碳排放量大是难以避免的。

其次,发展“低碳经济”仍受到以下因素的约束和挑战。

1.政府规制转换的挑战

摆在监管层面前的重要课题是如何做到能源需求和低碳经济发展两者的平衡。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我国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政策,必须要创新,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严格执行能耗和环保标准。这些将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前景。

2.低碳技术开发的挑战

由于我国在节能和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的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起步晚,创新能力不强,再加上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滞后,产业分散,管理能力薄弱等。未来将会有更多政策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节能环保产业。如何尽快提升低碳技术水平,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并采取有效地技术开发组织措施,如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和环保设施专业化运营等节能环保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鼓励企业对节能环保的重点工程进行服务外包。

3.评价指标体系变化的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碳排放量,或将成为新的评价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低碳产业将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和贸易壁垒。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及相关专利的出现,使开发和掌握技术的第一个国家将成为新的领导者,甚至是垄断者,其他国家将面临新的技术贸易壁垒。在这一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则将再次因低碳模式而拉大差距。碳排放将成为新的评价体系,国家的实力,甚至是企业的实力都将重新排序。碳排放指标对国家、企业、产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这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企业可能看起来充满活力,但可能是因为过量的碳排放量,明天将无法继续生存下去,有些行业现在看起来非常虚弱,但因为它符合低碳发展的趋势,可能在未来将成为巨大的产业。

4.“碳”关税的挑战,新的国际贸易壁垒

国际贸易壁垒将增加“碳”关税的壁垒。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很大程度上,是低碳产品的竞争。国际碳关税将起到限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碳关税,一旦实施,将大大削弱我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优势,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将会下降,就会直接导致的市场份额萎缩。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高碳行业产品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引入碳税可能在某些程度上的形成倒逼机制,迫使我国企业尽快走在节能、低碳、低排放、低污染的道路上,强化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

三、低碳经济理念下的企业战略转型

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面临不同的发展阶段,甚至不同的战略意图,但也难免面临“低碳经济”所带来的机遇:培育新的产业、创造巨大的财富机会、新的转型机遇、新的游戏规则和新的金融市场。作为新的转型契机,低碳经济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经济的来临,也将引导着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企业应着力抓住下述的战略重点:

1.企业战略中应尽早将低碳理念作为其战略制定的核心价值理念

由于低碳经济全面而深刻影响着企业业务运作,因此,企业的产品设计、产品价格、产品市场,甚至于国际贸易政策,这些将越来越多地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化。低碳环保的背景的突变,影响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基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战略的评价标准也将与以往不同。因此,企业战略的理念必须是低碳理念作为新企业战略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一新的战略理念的引导下,企业战略在企业竞争战略选择、核心能力培育、资源优化配置、战略绩效的评价标准等方面需要有新的思路和决策。企业战略目标也将实现多目标,即实现经济、社会、自然、人的和谐发展,而不仅仅是追求单一的经济目标;企业战略的设计与执行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和废弃物最终排放量,直至实现“零排放”。

2.用低碳经济的理念把握新的战略投资机会,形成新的创业和就业机会

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型十分关键,未来数年清洁能源产业将为各国提供大量机会。低碳经济将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带给企业许多重大投资机会。由于低碳经济影响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方面,企业投资或可涉及的项目也将在多个方面,如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开发和交易、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高能效的工业、建筑、交通,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3.培育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低碳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应成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契机。由于低碳经济涉及多个行业和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企业在这些领域应力争在核心技术上率先突破。

4.选择更有利的技术发展战略,防止落入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的“锁定效应”的陷阱

所谓"锁定效应"就是指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的依赖性。如果我们能直接进入低碳发展模式,及早筹划,选择构建“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不走已经被证明过时的常规之路,跳出对高碳产业和传统的化石能源技术的路径依赖,就能有效地避免高碳产业和高碳消费的锁定,获得高起点的发展机遇。

5.以节能减排及经营活动中“去碳化”作为重点

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发展低碳经济更多地应关注节能减排上,即应在所有的价值增值过程中推进“去碳化”。

6.结合国情提高低碳经济的效率

既要避免简单模仿发达国家依赖于高碳经济的发展的模式,同时又要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低碳产品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居民的消费能力。如新能源作为低碳经济的代表,其价格往往要高于传统能源,如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高于传统能源汽车;再如光伏发电的成本是传统电厂成本的数倍。因而企业的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开发还需要考虑市场的培育和成熟度,那种不顾实际的消费能力的盲目发展则可能欲速则不达,不利于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1999:《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

[2]严勇,祝方译.[英].安德鲁,坎贝尔等编.1999:《核心能力战略-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篇11

从2007年开始,全国就统一行动,拆毁了国内所有的燃煤小电厂并积极推动有效开发利用煤层气(瓦斯)。与此同时,全国还取消了553项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当年,国家还先后出台了天然气、煤炭产业政策,以推动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能源使用结构。

接下来,国家又实施了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我国稀缺或不可再生的重要矿产资源不再鼓励外商投资,同时进一步鼓励外资进入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等产业;一些不可再生的重要矿产资源不再允许外商投资勘查开采,限制或禁止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外资项目准入。同时,建筑物强制节能、家用电器节能标准等也正在逐步进入实施阶段。

新能源产业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开始逐步摆脱单纯依赖传统能源、资源的局面,降低了我国经济对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2008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制于国际能源市场的传统产业一度陷入困顿,但刚刚兴起的新能源经济却以其低依赖性、可持续性的特点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一个亮点。

潘家华:低碳经济带来巨大机遇

记者:低碳发展具体将带来哪些机遇?

潘家华: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可以为地方今后的发展带来很多机遇,起码有以下几条:

一,发展低碳经济与国家正在开展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与国家宏观政策相吻合;二,发展低碳经济,通过与节能减排和生态市建设相结合,可以强化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三,可以创造国际合作的机会。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吸引来自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投资,促进国际合作;四,可以增强经济竞争力。低碳经济的着眼点是未来数十年以“低碳经济”为标志的新一轮全球竞争,中国要未雨绸缪,争取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五,低碳经济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理性消费理念与每个人的健康密切相关。

记者:有一种观点认为,减少碳排放会损害经济发展,我国走低碳经济之路会面临哪些困难?

潘家华:这一观点并不科学,减少碳排放关乎人类共同未来,节能减碳,实际上是共赢。低碳是有成本的。但是,在未来,碳是要计入产品成本的,环境也是一种成本。实际上,低碳生活并不遥远,很多是可以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做的,并不是一定要等到未来。例如,我们可以少开车、多坐公交车等,这些简简单单、点点滴滴的改进,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张坤民:发展新能源是内在要求

记者: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原因?

张坤民: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除了应对气候变化等外部压力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在要求。

一是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篇12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掀起了低碳经济的浪潮,各国纷纷加快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所谓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其实也就是把碳排放当作一个有价格的商品,可以进行现货、期货等的买卖。碳金融作为低碳经济的助推器,其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碳金融业务也不断拓展创新,这对全球商业和金融业来说预示着巨大的商机。但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本文基于SWOT法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相关对策建议。

二、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的优势与劣势

(一)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的优势(strengths)

1.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广阔

目前,由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基于项目的交易,我国商业银行更多参与的是依托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清洁发展机制)的金融业务。《京都议定书》未对我国碳排放总量进行限制,我国可以将境内减排量按照CDM转换成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据统计,在CDM一级市场的卖方市场上,中国占据了绝对的比重。截至2012年5月3日,全球注册CDM项目总数4067个,其中来自中国的为1956个,占48.09%,项目预期减排量占全球项目预期减排量的60.8%,如表1。因此,依托CDM的“碳金融”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给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带来巨大商机。

2.我国拥有碳减排的成本优势

我国具有极其丰富的碳减排资源,而且是全球最大的减排市场主要的卖者,碳减排的成本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内部碳减排的成本。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一般在 100 美元/吨碳以上,而我国碳减排的成本最低可降至20 美元/吨碳,因此成本优势促使着发达国家的企业积极寻求与我国的项目合作。

(二)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的劣势(weaknesses)

1.对碳金融交易认识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涉足碳金融领域的时间较短,对碳交易的规则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认识不足。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碳金融业务类型较单一,主要以对减排项目提供贷款融资为主,导致其利润主要来源于利差。

2.综合性人才短缺

由于碳金融业务涉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等因素,因此在业务操作中需要具备精通金融、法律、管理和外语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和风险管理等认识不足,人才素质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短缺,从而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大力开展。

3.碳金融交易市场机制不完善

据统计,自2008年我国相继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以来,我国筹建的交易所多达100多家,但这些碳交易体系尚处于分割状态,仍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致使碳交易市场缺少价格发现功能。

碳金融交易需要能够提供项目咨询、CDM项目评估、法律服务、碳金融投资风险等的中介机构参与,以降低项目风险与交易成本,但由于目前我国碳金融交易中介机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

三、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机遇与挑战

(一)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机遇(opportunities)

1.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和树立品牌形象

低碳经济之风席卷全球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积极发展碳金融业务,一方面通过为节能减排、新能源等环保项目提供低息贷款、项目融资等方式,履行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商业银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其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创新碳金融产品、理财产品,打造出有特色的品牌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实现品牌经济效益。

2.激发商业银行创新的源动力,提升国际话语权

由于我国碳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类型相对单一,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不断推出新的碳金融产品与服务,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同时提高金融产品的定价和议价能力,提升我国在国际碳金融市场的话语权。

(二)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挑战(threats)

1.金融产品缺乏创新,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面临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产品局限于绿色信贷、CDM基金和低碳信用卡三种类型,缺少相应的金融工具消除业务中面临的诸多风险。绿色信贷业务由于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同时缺少风险评级工具,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使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CDM项目由于缺乏金融衍生品工具,采用外币计价结算时,使商业银行面临本币升值、外币贬值的外汇风险和商业银行计算机操作系统失灵、业务操作人员失误等造成的操作风险。

2.国际碳交易规则、相关政策的不确定性

一是《京都议定书》2012年底将要到期,到期后各项制度、规则是否延续尚是未知数。我国是否要承担减排义务以及在碳金融交易中的地位等情况都不得而知;二是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配套的激励和优惠政策措施尚不完善。因此,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面临诸多变数。

3.碳关税征收的影响

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将要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征收碳关税,从而降低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优势,欲掀起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和低碳金融发展构成严峻的挑战。

四、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意识

通过加大对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的宣传力度,调动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交易的积极性,让商业银行提高认识、践行社会责任,同时深刻了解碳金融交易带来的巨大利润和市场潜力。

(二)培养碳金融业务方面的复合人才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篇13

发展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变革,被视为是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在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形成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石油企业只有提前做好应对策略,才能在未来保持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这一概念是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的。它以“三低”,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追求能源的高效使用以及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已有的发展历程已经表明,低碳经济将成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新一轮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也将成为未来生产和生活的主流模式。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危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化学的能源被大量地消耗掉,而且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这些温室的气体又被排放出来。因此就引发了全球性的气候灾害,其严重危害已经引起了广泛注意,传统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因此低碳经济由此而生。它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能源的利用还创建了清洁能源利用结构。实现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具体而言,低碳经济的含义至少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不断降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比重,即实现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二是降低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耗,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要求改善人类的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比重,提高高技术产业和低能耗产业的权重;四是通过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过程充满曲折,但发展低碳经济是趋势所向。在全球低碳经济趋势的推动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主席在APCE会议上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2009年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预示着低碳经济将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石油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一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既蕴涵着机遇,更是充满着挑战,尤其是对石油企业这样的传统资源性企业更是如此。

(一)低碳经济视角下石油企业的机遇

1.低碳经济为石油企业拓展能源领域提供了机遇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国民经济发展意味着对能源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刚性,对能源的需求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快速增长。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我国主要是从能源禀赋的角度使用资源,我国的能源禀赋结构是典型的“多煤、少油、少气”,而燃烧每吨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石油多30%、比天然气多70%,因此造成了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煤”独大,GDP二氧化碳密度居高不下。低碳经济意味着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的进程中,增加石油、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为石油企业继续加大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积极参与海外油气资源投资,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增强油气产品的保供能力,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和机遇。尤其是为石油企业拓展新的能源领域。

2.低碳经济为石油企业调整结构、创新技术,改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机遇

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努力和中国政府作出的减排承诺都预示着低碳经济不可避免,而低碳经济必将带动大范围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兴技术的开发都将驶入快车道。而石油企业是能源高消耗企业,其碳排放量远远超过其他企业,产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节能降耗与碳减排的潜力很大,因此急需通过创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洮汰不适用现时发展的企业,增强企业实力,转变企业发展方式。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石油企业面临的挑战

机遇与挑战是辩证统一的,同时存在。因此当我们看到机遇的时候更要重视挑战,战胜挑战才能迎得更多机遇。在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要看到石油企业的低碳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这是很大的挑战。

1.传统高碳发展方式所形成的路径依赖和传统观念的挑战

中国的石油企业一直是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但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传统的发展方式形成的路径依赖使我国的石油企业在低碳经济之路上行动缓慢。目前,中国的石油企业主要是通过关闭“三高”生产装置或减少水、土地的使用等方式实现减排,为减排而减排,还没有意识到低碳经济给石油企业所带来的是新的机遇。

2.缺乏先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挑战

低碳经济本质上还是一个技术问题,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这方面,我国还处于落后阶段,与发展国家的水平还有一段距离,在一些技术领域上投入不足,效果体现不出来。纵观整个国际情况,我国的技术水平还落后于国外同行的水平。特别是在核心技术、创新这方面,尤为缺乏。例如,我国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远高于OECD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二氧化碳排放远大于OECD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我国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是2.45吨二氧化碳/吨标准油,OECD国家为2.28吨二氧化碳/吨标准油,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为2.31吨二氧化碳/吨标准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石油工业的技术处于落后水平。除此之外,我们在发展碳捕获、碳封存、CDM项目、创造森林碳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等方面也才刚刚起步,仍然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3.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必然意味着传统化石能源的市场的萎缩

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使用的能源更加的清洁,而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在能源市场占据了主要地位,在市场需求方面传统化石能源的比重将相对减少,多元化的能源格局模式将逐步形成。虽然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要求使这种趋势似乎在短期内还不会到来,但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石油企业的转型策略

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石油企业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业务结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建立低碳经济观念,树立低碳思维

石油企业应该把发展战略和低碳经济相结合,树立低碳的经济观念,从总体上看,企业应该确立长期的规划和宏观的低碳发展战略;从职能部门看,通过建立减排节能制度来保证环保低碳政策的实施,从而提高各级员工的低碳观念;也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低碳评价体系,从而真正实现日常工作和生产的低碳化,实现低碳管理和经济效益密切统一。

(二)发展低碳技术,减少碳排放量

石油企业应该通过低碳技术发展来减少碳排放量,这要求石油企业通过加大科研投入,采取内部研发以及与科研院所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具体而言,一是可以选择研发低碳能源技术必须要有可行性,例如:生物燃料新一代的开发技术、水合天然气等的开发技术;二是研发碳的捕获技术、封存技术以及利用方面的技术等等;三是加强利用并开发油气资源的低碳和高附加值转化技术;四是大力发展多联产设施,使能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

(三)积极参与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促进石油企业转型

发新能源、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是石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应该从非常规的油气资源入手,例如:加大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的开发,加快产业基地的建设速度,尽可能在原计划基础上提前完成规模开发;对于可燃冰开发项目而言,应加强和增加基金、技术投入,早日实现可燃冰的有效利用,解决能源利用问题;加快油砂、油页岩的资源勘探、评估以及开发,争取实现工业化生产。此外,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风能、生物柴油、燃料乙醇、海上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

(四)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加速实现石油企业的升级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的三种灵活机制之一,其目的在于实现现有技术和成本约束下的双赢。通过参与CDM项目,发达国家可以获得项目所产生的全部或部分经核准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以此来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下量化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通过项目得到发达国家的资金或者先进的环境友好型技术,以此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石油企业现阶段也应大力争取CDM项目,以获得额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石油企业实现技术改进和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郑寿春, 王一辉. 基于低碳经济的石油工业发展对策[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7):12-17.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