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的知识实用13篇

情绪管理的知识
情绪管理的知识篇1

1、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从人对事物的态度中产生的体验,它受情感控制,具有情景性、暂时性和外部性,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础,依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可将情绪分为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如满意、愉快、喜爱、赞叹等属正性情绪,而不满意、苦闷、哀伤、憎恨等属负性情绪。

2、知识型员工的情绪影响因素:一是知识型员工的认识因素,主要是对工作的感知,具体有工作目标感知、工作任务感知和工作效果感知。工作目标感知指知识型员工感知到的组织目标和个人工作目标的合理性、相关性;工作任务感知指知识型员工对工作任务本身的大小、难度的感受;工作效果感知指知识型员工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成就动机和努力行为。二是环境因素,主要是知识型员工工作的企业环境,如企业前途、人力资源管理、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和工作与家庭平衡等因素。企业前途指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感知的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人力资源管理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项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上下级关系,则指工作中来自知识型员工上级和下级的支持程度;同事关系指工作中同事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支持配合的关系;工作与家庭平衡指知识型员工在工作的同时如何兼顾对家庭的照顾。三是个人情况,主要是个人的气质类型、饮食习惯等决定的能力感知维度。个人能力感知指知识型员工在工作中体现的对工作任务的胜任能力和各种工作关系的处理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知识型员工情绪管理的必要性

1、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情绪管理,是帮助他们接受自己情绪的必由之路。由各种因素导致的情绪状态,具有暂时性和主观性,对情绪的控制与调整是自我心理结构中最重要的调节机能。知识型员工要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地控制,首先要学会接受自己的情绪,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等都是自己对外界对象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

2、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情绪管理,是促成他们理解自己情绪的有效途径。知识型员工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明确某种生理,心理、外部因素会影响自己的情绪,预测自己会因为某事陷入负性情绪,提前做好适当的控制和调节,并及时告知周围的人,以求得他们支持和理解。

3、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情绪管理,是提高情绪资本积极效应的科学举措。知识型员工的情绪资本是企业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具有巨大的伸缩性,即情绪资本对个人和企业的发展起到什么程度的作用,是积极的促进作用,还是消极的阻碍作用,具有很大的伸缩空间,因而加强对知识型员工的情绪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型员工情绪资本的积极效应,就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三、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情绪管理的措施

知识型员工是利用大脑处理信息,运用知识创造价值,他们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具有创新精神,这些要求企业要强化知识型员工的情绪管理,从而实现知识型员工情绪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激励他们的正面情绪。具体措施有:

1、尊重和认同知识型员工,引导他们适度宣泄负性情绪:一是公平对待、重视知识型员工,正确评估知识型员工的负性情绪,及时找出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化解,激励他们参与管理和创新。二是帮助知识型员工进行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调整,保证充足、高效率的睡眠,不时改变形象,通过自我愉悦和适度的自我欣赏产生更多的自信,多回忆美好的事物和成功时刻,不断给自己增加能源和力量,通过语言的暗示,来调节和放松心理上的紧张状态。

2、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引导知识型员工转移负性情绪或转换引起负性情绪的环境。企业应营造一种自由开放、分享信息、人人平等的氛围,畅通沟通渠道,形成一种积极而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员工自身也可以利用歌的旋律,词的激励,唱歌时有节律的呼吸与运动,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通过运动,旅游,散步,把因盛怒发出的能量释放出来,把郁积的怒气也消失掉;在负性情绪产生时,做一些自己最喜欢做的事,以清静雅致的态度平息心头怒气,逐步减轻、排除负性情绪造成的压抑感;当有负性情绪时,可以到风景秀丽的公园、绿树成荫的大道上欢娱身心,从而忘却烦恼,消除精神上的紧张和压抑之感,也可外出旅游,离开你不快乐的环境,给自己的心灵放放假。

3、注重知识型员工的情绪潜力,鼓励他们把不愉快的心情和事件,从心里释放出去。注重知识型员工本的情绪潜力,尽可能保持他们的意志力、价值观等与企业性格相一致,这在进行知识型员工招聘时就应依据企业性格慎重选择。知识型员工应主动进行倾诉和交流,让知心的朋友知道你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适当地为你分担。当产生不良情绪时,朋友们聚一聚,进行心事倾述,消极情绪就会烟消云散;知识型员工还可以通过文字来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如写日记,记录心情随笔,心中感慨杂谈,把自己心中的负性情绪转移到文字上。

4、全面掌握知识型员工的需求,让他们用享受的方法获得放松和平衡。知识型员工最关心的是职业生涯管理、激励创新、弹性工作制、获得授权、培训和成长机会。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大力引导和促进员工的个人目标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进而产生正性情绪。因此,企业应对知识型员工做好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建立起一套激励创新机制、实施弹性工作制、适当的对其进行授权、为其提供培训机会等等。知识型员工自身也要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宣泄自身的负性情绪,如好好的吃一顿,好好的穿一回,好好地玩一把,经常为自己小的进步、小的收获买一件小礼物作为奖赏;改变自己对世界和别人的看法,从而改变自己对人、事、物的反应,促使原来不愉快的情绪,随着我们看法的转变而变得舒畅起来;去看表演,看电影,放松心情,从而保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彼得·F·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三联书店,2003,78—85.

情绪管理的知识篇2

教师;情绪管理;改革

伴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处于同样不可忽略的境地。他们在被社会寄予厚望的同时身心受到巨大压力和考验,面对越来越多的责任,心理负担和情绪的波动尤为值得我们关注。教师的情绪不仅影响学生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关乎学生心灵成长,非常重要。怎样在日益升高的压力指数下提升教师的情绪管理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使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教师情绪管理的价值与特点

丹尼尔•戈尔曼在1995年发表的“EQ”(EmotionalIntelli-gence)一书中首次提出“情绪智力”这一概念,之后,情绪管理在此基础上开始走向深入发展。伴随心理学对人们内心世界的探索,学者们慢慢开始关注情绪在人们生活和工作当中的影响。情绪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工作和生活,对于广大教师群体来说也毫不例外。情绪管理最先出现在管理学当中,指的是以人为核心的人本管理,简单来说情绪管理就是对人们的情绪的管理,它把人的情绪提升到了一种资源的高度,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管理。教师作为教育改革当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决定了搞好教师的情绪管理不可小觑。纵观现实状况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情绪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一)面对社会现状的紧迫性

社会飞速的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在逐步积累,贫富问题、社会公平等问题刺激着人们敏感的神经,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戾气弥漫的状态之下,人具有多重角色性,教师也一样,当角色发生变化,同样遭受社会生活的种种压力。学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戾气时常围绕教师,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关教师体罚学生的报道。通常情况下我们不考虑社会客观环境的使然,只是一味给予教师道德上的谴责,提出更高深的师德要求,然而面对现状往往无济于事。我们不应该压制教师的不良情绪,恰恰应该分析教师不良情绪产生的根源,帮助教师调节自己的情绪,研究并加强教师情绪管理的方法。

(二)面对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教师往往受到严格监督,面临来自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多重压力。种种压力之下教师的心理负担与职业倦怠等问题有增无减,往往使课堂教学效果恶化。《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在某省举行的大样本调查当中,约58%的教师经常出现焦虑情绪表示自己的压力过大;约30%的教师时常因自身情绪低落而没精神上课;约18%的教师承认会因为自己情绪不佳而在课堂上迁怒于学生;还有约14%的教师偶尔会因为上课氛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不懂得调试自身情绪进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等;要知道,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情绪往往带动着学生情绪,好的教学效果必定有一个好的教学情绪在主宰。教师必须通过情绪管理,使自身在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处于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以自身的积极情绪带动学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这也是教师为师的本分与职责。

二、教师情绪管理的现实问题

(一)教师情绪管理方面的知识匮乏

多数教师对情绪管理方面的知识缺乏一定了解。教师群体当中,特别是年龄稍大的教师往往缺乏对自身情绪的感知和察觉容易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入课堂之中,进而影响整个的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许多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照本宣科,采用自上而下的讲授和说教模式,不在乎学生的主体地位,惯性地忽略学生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有时候就算有的教师意识到了自身的消极情绪需要调节,但是往往因为采用的情绪调节的策略机械、单一而达不到良好的效果而终止。

(二)教师培训不重视情绪管理

当前,教师培训的内容一直主要围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技术等方面,恰恰忽略了教师情绪感受及情绪管理方面内容。教师普遍面临缺乏情绪管理方面系统培训的问题。由于缺乏知识方面的培训,一般教师很难对自身情绪的变化及时察觉,大部分教师缺乏科学的情绪分析方法,以至于当情绪出现问题时很难选用恰当的方法分析情绪的症结所在及时做出调整。部分教师也意识到了情绪调试的重要性,但是很难将其付诸行动,经常因为措施的不够有效而放弃,使得教师的情绪问题从自身角度难以解决。教师因为缺乏系统的情绪管理方法,仅依靠潜意识克服情绪问题,是导致教师情绪管理工作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三)学校情绪管理工作的缺失

教师的情绪管理不仅指教师个体对自身情绪的管理与调试,学校作为教师情绪的组织的管理者,也承担着疏导和转化教师负面情绪的职责。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学校对教职工的情绪管理工作呈现“缺失”状态。部分学校虽然设置了针对教师的心理辅导室,但是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价值,相当一部分教师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部门存在。其实,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学校行政人员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认知取向的偏差,他们过多地关注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信念等,却缺少了对教师的精神和情绪状态的关注及重视。

三、教师情绪管理的策略

(一)增强教师的情绪管理意识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长久以来受认知理论的影响,教师培训的重点往往集中于学科知识、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技术等方面,忽视了教师的情感、情绪体验,要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普及教师情绪管理对教学的影响和作用,引导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体会自身的情绪状态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影响。要增强教师的情绪管理意识,引导教师树立一个科学的情绪管理理念。在实践中求发展,提升教师的情绪管理能力,帮助教师树立独立自主的发展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构建和提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

(二)针对教师开设情绪管理的培训课程

教师情绪管理培训的不完备是影响教师情绪管理能力的因素之一,纵观当前的教师培训课程,要从培训理念和培训内容上对教师情绪管理的内容重视起来,不能像往常一样忽略。虽然,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师的情绪管理也一样不能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情感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师培训中情绪管理的内容必须凸显出来,国外许多国家已经开设有关情绪管理的相关课程,例如,美国的“社会与情感课程”、“情感判断与分析”早已被列入教师的正式教育之中。在英国有P.S.H.E课程和精神关怀(PastoralCare)课程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充实教师情绪管理相关知识的内容是当务之急。

(三)注重教师培训的多元化,创新教师培训的路径

学校作为教师的管理者要承担起教师情绪管理培养的责任,仅仅在学校内部开设心理咨询室是不够的,还需要将教师情绪管理有关内容渗透到教师培训的各个方面。使教师的情绪管理培训贯穿于教师培训的职前和职后,职前要以理论学习为主,开设和情绪管理相关的课程,使教师在掌握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具备情绪管理的相关知识,为情绪管理的培养铺设理论基础。这样有了理论做基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运用这一系列相关知识,使自身情绪管理能力逐渐生成和发展。职后培训更多的是教师情绪管理能力的重构和提升阶段,教师可以多途径地学习情绪管理的相关内容,例如:自我培训、校本培训、同伴交流、专家引领等。

总之,深化教育的改革不仅是对教育制度的改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人的改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课堂的教学效果,都离不开教师情绪使然,必须关注教师的情绪管理,不能忽视教师的情绪管理,使改革失去人性,影响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健康发展。因此,从“应然”角度出发,要增强教师的情绪管理意识;针对教师开设情绪管理的培训课程;注重教师培训的多元化,创新教师的培训路径;为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教育改革的进程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王佳欢 田国英 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戈尔曼.杨春晓,译.情商[M].中信出版社,2010.

[2]张铁.消除戾气需要春风化雨[N].人民日报,2012.

[3]林崇德.教师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情绪管理的知识篇3

一、情绪与情绪管理

情绪(emotion)是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含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心理过程。情绪有以下基本特征:(1)情绪都是由刺激引发的。情绪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一定有引发该情绪的相关刺激;(2)情绪是主观的经验。情绪的产生是个人认知判断的结果,情绪的内在和外在反应因人而异,有很强的主观性;(3)情绪是可变的,它随着人们身心的成长和发展、对内外情绪的认识能力及个人的经验和应变能力而改变。情绪不只是个体的心理现象,同时也是社会现象,它有其社会接受、沟通和支持方式。

人的情绪主要包括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两大方面。正面情绪是指对人的行为持有肯定性和良性的情绪,如:爱与温情、热情、信心、快乐、奉献、服务等等;负面情绪是指对人的行为活动持有否定和恶性的情绪,如愤怒、暴躁、猜疑、仇恨、恐惧、紧张、自卑、嫉妒等等,它具有巨大的消极妨碍和阻滞作用。情绪管理是个人能正确地察觉和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并适度地运用理性克制情绪,将愤怒、暴躁、抑郁等负面情绪适度调节,转化为心平气和、积极向上的正面情绪,且能够合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高校图书馆员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可深化“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科学管理理念,并通过控制和调节情绪,与读者和谐沟通,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中馆员情绪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控自己情绪的能力不足

有效的情绪管理是通过有意识地自我控制,充分掌握自己的情绪,增加理解他人的能力,促进人际关系正常交往。图书馆员的情绪管理是馆员通过对自身情绪状态的主动影响,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更不要发泄在读者身上。有些图书馆员在读者服务中无法妥善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容易导致急躁、不耐烦、语言粗暴等情绪变化,注意力不集中,造成读者的不满,成为馆员和读者发生冲突的直接原因。

2、认知读者情绪的能力不足

有的高校图书馆员不能设身处地去理解读者,而是以自己的立场、思维方法先入为主地分析、判断,对读者的叙述和疑问不耐烦,态度冷漠,语言简单生硬,对读者不够尊重,忽视读者的权利,对读者心理产生不良刺激而引发矛盾。

3、人际交流沟通的能力不足

沟通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有的高校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交流沟通不畅,倾听、解释不够耐心,在告知读者需要的图书信息时不到位、不详细或不清楚,无法得到读者的理解和主动配合,从而导致读者对馆员的服务不满意,造成读者和馆员之间的不和谐。

三、提高高校图书馆员情绪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1、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馆员应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作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要群体,大学生们对馆员都有一定的期望值,认为他们应是博学的;随着自动化、网络化的应用,促使图书馆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型,在这个过程中,给图书馆员带来的工作压力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压力影响着图书馆员的情绪,这种波动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图书馆员的思维和行为。当工作情绪不好时,常常会对工作产生厌烦,不仅会冷漠地对待读者,还会衍生出沮丧、郁闷、生气等负面表现,从而影响了图书馆员的工作绩效,进而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因此,高校图书馆员的情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对读者服务质量的优良、对学生为人师表的表率都反映在图书馆员的言谈举止之中,这就促使高校图书馆员在提升自己业务技能的同时,必须注重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2、高校读者的情感特点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员应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奋发进取、热爱祖国、具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是他们健康向上的一面。但他们思想的丰富性、情绪的冲动性和不稳定性以及一定的闭锁心理,使得我们经常会在报纸和网络上看到高校学生跳楼、自杀、精神疾病、心理问题的各种报道,这说明他们在面对学习、就业及生活上的各种压力时,不能及时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梳理好自己的情绪,发生了我们不愿听到和看到的一些悲剧。高校图书馆员在为这一群体服务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辞,提高自己的情绪智商,与学生读者和谐共处,构建温馨的图书馆氛围。

3、高校读者的认知特点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员应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高校的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对事物的认知、理解程度不同,图书馆员必须遵从读者的一些习惯,尊重读者的人格、自尊及权利,善于与读者沟通交流,善于发现和积极引导,达成与读者的和谐统一,共同营造图书馆的和谐氛围。

四、提高图书馆员情绪管理能力的对策

1、在专业学习中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高校图书馆员不仅要学习图书馆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还要有意识的学习与了解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更深刻的理解人的本性,了解自己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特征,经常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训练,在认识自己情绪的基础上,学会控制情绪、调节情绪,寻找正确的压力释放渠道,做好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矛盾的能力,增强应变力,适应高校图书馆工作需要。

2、在提升自身修养中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提高自身修养能丰富人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自身修养的提高。图书馆员要在提升自身修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情感素养,锤炼良好的心理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充满关爱的语言与读者进行交流沟通,创建和谐的图书馆。

3、在服务实践中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图书馆员在读者服务中,不断提高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既不把自己的情绪带入,又不被读者的情绪左右。要以为人师的态度倾听读者,移入情感,感知读者,并在倾听中获取信息,联络情感。用读者易接受的表情、语言和手势来传递信息,在真诚与尊重中完成每次的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青枝.论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情绪管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4).

[2] 漆美.论高校图书馆员自身的情绪管理及对学生的情绪教育[j].图书馆,2006.(2).

[3] 叶素贞,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情绪管理的知识篇4

一、情绪与情绪管理

情绪(emotion)是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含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心理过程。情绪有以下基本特征:(1)情绪都是由刺激引发的。情绪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一定有引发该情绪的相关刺激;(2)情绪是主观的经验。情绪的产生是个人认知判断的结果,情绪的内在和外在反应因人而异,有很强的主观性;(3)情绪是可变的,它随着人们身心的成长和发展、对内外情绪的认识能力及个人的经验和应变能力而改变。133229.cOm情绪不只是个体的心理现象,同时也是社会现象,它有其社会接受、沟通和支持方式。

人的情绪主要包括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两大方面。正面情绪是指对人的行为持有肯定性和良性的情绪,如:爱与温情、热情、信心、快乐、奉献、服务等等;负面情绪是指对人的行为活动持有否定和恶性的情绪,如愤怒、暴躁、猜疑、仇恨、恐惧、紧张、自卑、嫉妒等等,它具有巨大的消极妨碍和阻滞作用。情绪管理是个人能正确地察觉和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并适度地运用理性克制情绪,将愤怒、暴躁、抑郁等负面情绪适度调节,转化为心平气和、积极向上的正面情绪,且能够合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高校图书馆员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可深化“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科学管理理念,并通过控制和调节情绪,与读者和谐沟通,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中馆员情绪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控自己情绪的能力不足

有效的情绪管理是通过有意识地自我控制,充分掌握自己的情绪,增加理解他人的能力,促进人际关系正常交往。图书馆员的情绪管理是馆员通过对自身情绪状态的主动影响,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更不要发泄在读者身上。有些图书馆员在读者服务中无法妥善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容易导致急躁、不耐烦、语言粗暴等情绪变化,注意力不集中,造成读者的不满,成为馆员和读者发生冲突的直接原因。

2、认知读者情绪的能力不足

有的高校图书馆员不能设身处地去理解读者,而是以自己的立场、思维方法先入为主地分析、判断,对读者的叙述和疑问不耐烦,态度冷漠,语言简单生硬,对读者不够尊重,忽视读者的权利,对读者心理产生不良刺激而引发矛盾。

3、人际交流沟通的能力不足

沟通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有的高校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交流沟通不畅,倾听、解释不够耐心,在告知读者需要的图书信息时不到位、不详细或不清楚,无法得到读者的理解和主动配合,从而导致读者对馆员的服务不满意,造成读者和馆员之间的不和谐。

三、提高高校图书馆员情绪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1、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馆员应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作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要群体,大学生们对馆员都有一定的期望值,认为他们应是博学的;随着自动化、网络化的应用,促使图书馆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型,在这个过程中,给图书馆员带来的工作压力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压力影响着图书馆员的情绪,这种波动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图书馆员的思维和行为。当工作情绪不好时,常常会对工作产生厌烦,不仅会冷漠地对待读者,还会衍生出沮丧、郁闷、生气等负面表现,从而影响了图书馆员的工作绩效,进而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因此,高校图书馆员的情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对读者服务质量的优良、对学生为人师表的表率都反映在图书馆员的言谈举止之中,这就促使高校图书馆员在提升自己业务技能的同时,必须注重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2、高校读者的情感特点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员应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奋发进取、热爱祖国、具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是他们健康向上的一面。但他们思想的丰富性、情绪的冲动性和不稳定性以及一定的闭锁心理,使得我们经常会在报纸和网络上看到高校学生跳楼、自杀、精神疾病、心理问题的各种报道,这说明他们在面对学习、就业及生活上的各种压力时,不能及时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梳理好自己的情绪,发生了我们不愿听到和看到的一些悲剧。高校图书馆员在为这一群体服务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辞,提高自己的情绪智商,与学生读者和谐共处,构建温馨的图书馆氛围。

3、高校读者的认知特点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员应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高校的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对事物的认知、理解程度不同,图书馆员必须遵从读者的一些习惯,尊重读者的人格、自尊及权利,善于与读者沟通交流,善于发现和积极引导,达成与读者的和谐统一,共同营造图书馆的和谐氛围。

四、提高图书馆员情绪管理能力的对策

1、在专业学习中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高校图书馆员不仅要学习图书馆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还要有意识的学习与了解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更深刻的理解人的本性,了解自己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特征,经常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训练,在认识自己情绪的基础上,学会控制情绪、调节情绪,寻找正确的压力释放渠道,做好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矛盾的能力,增强应变力,适应高校图书馆工作需要。

2、在提升自身修养中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提高自身修养能丰富人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自身修养的提高。图书馆员要在提升自身修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情感素养,锤炼良好的心理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充满关爱的语言与读者进行交流沟通,创建和谐的图书馆。

3、在服务实践中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图书馆员在读者服务中,不断提高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既不把自己的情绪带入,又不被读者的情绪左右。要以为人师的态度倾听读者,移入情感,感知读者,并在倾听中获取信息,联络情感。用读者易接受的表情、语言和手势来传递信息,在真诚与尊重中完成每次的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青枝.论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情绪管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4).

[2]漆美.论高校图书馆员自身的情绪管理及对学生的情绪教育[j].图书馆,2006.(2).

[3]叶素贞,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情绪管理的知识篇5

情绪管理,最先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高曼提出。情绪是指个体对本身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的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一些特定行为。情绪管理是将这些感受、反应、评估和特定行为挖掘并驾驭的一种手段。

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正面情绪是指以开心、乐观、满足、热情等为特征的情绪。女性馆员情绪管理是指正确地察觉和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并适度地运用理性克制情绪,适度调节愤怒、暴躁、抑郁等情绪,能够合适地表达情绪。因此,良好的情绪管理可以帮助馆员妥善处理问题。负面情绪是指以难过、委屈、伤心、害怕等为特征的情绪。对于从事服务性工作的女性馆员而言,长期的情绪困扰难以解决解决就容易对工作产生不利影响,会使个人丧失工作热情对工作倦怠,影响个人与同事的人际关系,严重的丧失自我价值感。

二、影响女性馆员的情绪因素

1.女性馆员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女性馆员的心理特征是敏感性强、意志力较弱、缺乏主见意识。从情绪稳定性来看,女性馆员的心理比较脆弱、易受伤害,在遭受挫折之后情绪波动过大,不能正确对待和进行自我心理调试,工作主动性容易下降,被动性增多,工作消极怠慢。

2.工作环境

图书馆是高校的心脏,女性馆员是直接面对读者服务的一线窗口,大学生们对馆员都有一定的期望值,认为他们应是博学的,每天面对不同素质的大学生,女性馆员在处理纷繁复杂的问题时,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和学生发生口角纷争,导致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女性馆员的心胸不如男同事那么宽广,爱计较,有时往往为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件小事就会耿耿于怀,表现出目光短浅,因个人自身素质存在差异,可能引起冲突,免不了会出现坏情绪,这样阻碍了女性自身的发展,

在流通部门,女性馆员长年累月面对读者借书、还书、办证、咨询, 重复的劳动、机械性的语言,开始可能还饱含热情, 而图书馆没有任何创新服务, 仍停留在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之上, 不仅会冷漠地对待读者,还会衍生出沮丧、郁闷、生气等负面情绪,也会大大挫伤图书馆员的职业成就感, 这也是造成图书馆员自信心缺乏,从而影响了图书馆员的工作绩效。因此,高校图书馆员的情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注重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3.管理因素的影响

图书馆在引进人才方面,引发了女性馆员嫉妒羡慕,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由于怕人才流失,为留住具有博士文凭,有工作经验,有部级或省级科研项目的应聘者,安排其家属到图书馆流通部工作,缺乏公平性,这样导致很多女性馆员的强烈不满,则会对工作持消极的态度,工作满意度降低,觉得“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促使女性馆员树立不正确的婚姻观、价值观。

4.人际交流沟通的能力不足

沟通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有的女性馆员倾听、解释不够耐心,有一搭没一搭的,与读者之间不能进行友好交流,读者得到的图书信息不到位、不详细或不清楚,从而导致读者不能较快的找到自己喜爱的书籍,不能满足读者需求,从而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形象。

三、女性情绪管理策略

1.要转变角色的认知

女性馆员为工作投入活力,就要扮演好职业女性角色和家庭女性角色。女性馆员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学习基本知识和专业技术。家庭女性角色,做一个贤妻良母,做好“贤内助”工作,做坚强的后盾。职业女性角色,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业务知识,加强图书科学管理知识、科学分类知识、潜心研究图书管理方法,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开拓视野,精于业绩。正确对待角色转变,做全面发展的女性馆员,合理协调家庭与工作冲突。

2.增强女性馆员的心理素质

女性馆员心理素质主要从意志力与自信心两方面进行提高。为馆员营造积极、健康的工作学习氛围,增强信心,学习改变自我观念中的不合理信念,学会情绪的控制,掌握情绪的自我调节与自我安慰的方法,寻找正确的压力释放渠道。女性馆员要克服自卑、调整好心态,工作要有耐心、细心、爱心,具有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和始终如一的敬业精神,对读者的需求要积极主动,乐于为读者服务;对读者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主动为读者服务;对读者的需求、询问、疑问,要做到百问不厌、态度和蔼、语气温和并且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地去对待,实现人生价值。

3.关注情绪变化,妥善应对压力

面对繁重的工作,尝试设定工作目标,留出放松和休息时间。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知道什么心理、生理或外部因素影响自己的情绪,这样不会使自己陷入情绪低谷。给自己创造愉悦的生活环境,加强运动,消除郁闷,将自己置于一个令人心广神怡的环境中。

4.加强对图书馆女性馆员的终身学习

随着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服务模式也不断的改变,服务内涵不断在扩充,服务要求不断提高,女性馆员拥有基础的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已经不足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每个馆员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才能真正担负起为读者提质量供高质量信息服务的重任。要求女性馆员具有更高的业务水平,不仅要精通图书馆的业务知识,还要有适当的计算机知识与外语知识,面对新的要求,女性图书馆员的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掘自身的创造力,终身学习之路,做新时代的知识女性。

四、结束语

女性馆员内心敏感细腻,易受情绪影响,女性馆员不要做情绪的顺风草,要勇于面对情绪, 合理地管理我们的情绪,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端正工作态度,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艺术的语言投入到工作中,收获着付出的快乐,体悟服务的真谛,让读者在知识海洋里遨游,谱写“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人生乐章,使女性馆员成为高校图书馆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情绪管理的知识篇6

1.初识情绪与情绪管理。情绪是个体的内心感受和主观体验,是人各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生理反应以及行为表达方式。情绪好的时候,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工作效率高。在情绪低沉的时候,会思路阻塞、动作迟缓,效率很低。《礼记》中把人的情绪称为“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情绪具有双面性: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

2.基层公务员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烦恼就是来自于: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要轻松自在很简单: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爷的事”。可是,当前基层公务员的状态是:不仅要妥善打理好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事;还要管理好别人的事,秉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基层公务员要及时妥善处理群众间的各种冲突和矛盾;更要操心老天爷的事,久雨防洪、久晴防火、久雪防冻、刮台风防台等一系列老天爷的事都跟基层公务员紧密相关。新形势下,基层公务员面临脱贫攻坚等一系列重点工作,压力更大,妥善管理好情绪已经成为工作中的必备能力之一。

3.基层公务员情绪管理方法初探。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绪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基层公务员负性情绪来源众多,包括工作压力、生活忧郁、预期恐慌、沟通焦虑等,通过一系列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以下有针对性的基层公务员的情绪管理方法:合理认知,有效管控情绪、自我调节,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疏导减压,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有效沟通,促进人际关系良性互动。

3.1合理认知,有效管控情绪。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情绪ABC理论: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合理情绪疗法的目标:自我关怀、自我指导、宽容、接受不确定性、变通性、参与、敢于尝试、自我接受。庸的心理体验漫画“一个女人的跳楼全过程”直观的再现了情绪ABC理论。作为基层公务员,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突发性事件和一些未知的困难,形成合理的认知才能有效管控好自身的情绪,避免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或者形成心理阴影。

3.2自我调节,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基层公务员可以在认识自身情绪的同时建立恰当的心理防御机制进行自我调节。

3.3有效沟通,促进人际关系良性互动。沟通的主要功能: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沟通能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沟通需要从心开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有效的沟通维系。基层公务员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既能满足上行、平行、下行沟通地需求,又能促使自身心态平和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情绪管理的知识篇7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1900~1930)是以泰罗、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是以理性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前提,认为人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而工作,把人变成机器的附庸。而忽视了人的情绪、情感和人的主动精神。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单层面的、机械式的管理形成职工低落的士气和情绪,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的提高。进入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1930~1960),即以梅奥、马斯洛为代表的“行为科学”阶段。从“社会人”假设出发,认为人不是单纯追求金钱的。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有人际友情。社会情感、安全感、归属感的需求。因此,管理从“以工作为核心”向“以人为核心”转变,各种有关激发、调动情绪、协调人际关系以提高生产效率的激励理论和领导理论相继涌现。到发展的第三阶段(1960~1980),即多种学派并存的“管理丛林”阶段,提出了“决策人”的假设,特别强调硬性的、科学的理性。如严格规章制度、严密的组织结构、明确的专业化分工、量化的工作指标等,而忽视情绪、情感因素,崇拜逻辑与推理,贬低直觉和情绪作用,导致了一种抽象的、无情的管理的出现。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四阶段(1980~),即西方学习日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掀起实行“有人情味管理”的热潮,形成“企业文化”阶段。管理不再是一种纯粹限于经济领域内的科学,也不是一种纯粹技术性的手段,管理是一种涉及多科学领域的综合性科学,是一种文化。

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美国学者萨维奇提出“第五代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他强调第五代管理更注重人的作用和人际沟通。组织结构更依赖小组和团队的活动。受过正规教育,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知识工作者”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力量,知识工作者必须以团体的方式工作,管理更多的是协调、沟通、交流和激励.创造出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对话、相互协作的环境。

二、我国企业情绪管理基本现状

情绪,与生俱来且贯穿人生命的始终。情绪的多变,使人生多姿多彩;也正因为情绪的多变,使人们觉得它难于把握、控制和管理,有时因情绪过激或偏执而失控,造成不良后果。现在,不少专家学者越来越重视情绪管理这个被忽视的领域,形成了一些相关理论与方法,并被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但还处于探索阶段。

(一)认识不足。大部分企业对员工情绪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情绪管理是员工自己的事,放任员工情绪发展或过分相信员工的自我调适能力,没有认识到情绪管理的回报远远大于它的投资。

(二)概念混淆。大部分企业将政治思想工作与情绪管理划等号,认为平时做的政治思想工作就是情绪管理,没有认识到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并且一般情况下只有当员工与企业闹对立情绪或上访时才出面做员工的思想工作。

(三)缺乏理论指导。有的企业提出了情绪管理的设想,但因为缺少理论上的认识和指导,对情绪管理不知如何具体着手实施,或者因为它推行的难度较大,仅停留于提提口号或仅属于领导者个人的领导艺术。有的企业进行了有益探索,但还比较粗浅,运用得不够普及和系统,尚未上升到经验和理论阶段。

三、企业情绪管理的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企业在员工情绪管理方面应该着重在提高认识、加强学习、科学实施、由点到面、总结经验、推进提高等方面下功夫。

(一)提高对情绪管理意义的认识。情绪管理是人本管理的细化,它是从人的情绪特点出发,对员工的情绪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引导、调整、控制,使之向有利于员工身心健康和企业发展的方向转化。情绪管理不仅能提高员工健康生活质量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建设,也能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二)加强对情绪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学习。首先,要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了解情绪的类型、产生和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心理学认为,根据对人心身健康的利弊影响,可将情感分为三类,即正向的情感:兴趣―兴奋,愉快―快乐;中性的情感:惊讶―惊骇;负向的情感:烦恼―悲痛,生气―愤怒,害怕―恐惧,丢脸―羞辱、轻蔑、反感。这些基本情感是人的情感基因的遗传密码产生的,每个人的情感发展不可能完全一样,体验到的情绪强度和类型等等也不会完全一致,所以一个人能够完全的理解他人的感受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正向的情感对个体发挥自身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与环境、更好地与人交往都将起着积极正面的作用。而负面的情感,则会在不知不觉地束缚着一个人,尤其是如果个体被那种负向的情感控制,那么行动会失去自由,甚至是无法行动。一切负面情绪,都来源于个体的过去,来源于个体没有被修复的心灵创伤。因此,明白它们的根源,同时知道如何去化解,那么个体将可以彻底地从这些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从而使其感受到的情绪更多的是心平气和;同时,预防心灵创伤的发生同样重要。其次,要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一是企业管理者通过满足员工对尊重、关心、肯定、赞赏、安全、照顾、支持、鼓励、原谅、自我实现等需求,使员工感受到更多的正向情感(愉快、自信等),减少负向情感(紧张、害怕、丢脸、恐怖等),避免负向情感的积累诱感失衡,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身疾病,影响到员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二是企业要帮助员工学会情绪的自我调适,包括学会倾诉、行动、宽容、求助、等待、妥协、放弃、培养闲情、树立信念、锻炼心理承受能力等。

(三)科学实施情绪管理

1、要注意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一是要考虑员工气质和性格的合理搭配。一般而言,典型的多血质和外向型性格的员工开朗、乐观、自信,善于表达,喜与他人沟通与交流,正向情绪多一些;典型的抑郁质和内向型性格的员工封闭、悲观、自卑,沉默寡言,把情感压抑在内心而得不到释放,负向情绪多一些。这两种气质和性格类型的员工存在互补,应该合理搭配。当然,更多的员工气质和性格类型带有多面性和综合性,其情绪以中性和偏正向者为多,在一个正向情绪为主的人际环境,员工之间不易发生情绪上的冲突,正向情绪会感染负向情绪使之向正向情绪转化。二是要考虑管理者本身的气质和性格类型。在同等知识和能力条件下,应该优先选择偏多血质气质类型和偏外向型性格类型的管理者,这类管理者情商更高,具有更好的情绪影响力、引导力和控制力。三是要考虑员工性别的合理搭配。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是性别给人带来的情绪影响。

2、要注意搞好硬件建设,营造良好的物质工作环境。在企业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要尽可能搞好办公条件建设,让员工有一个比较舒适的工作环境,有比较先进的劳动工具,以减轻工作强度,降低工作压力。

3、要注意建立公平公正的企业文化氛围。让所有员工觉得自己是企业平等的一员,而不受任何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收入分配和制度适用上的公平问题,是员工在企业内部管理上最容易产生挫折感的渊源。管理者是否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也直接影响员工是否信服和不满。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挖掘潜力,发挥所长,实现自我价值,受到肯定、尊重,富有成就感,则会大大促长员工的正向情绪。

4、要注意开辟管理者与员工情绪沟通、交流、引导与控制的渠道和场所。一是例会。如班前班后会,班前会可以与员工分享利好消息、设定良好情绪目标,调动员工正向情绪;班后会可以让员工相互分享有趣的服务体验、有效的情绪控制技巧,或者用幽默调侃的手段消除员工负向情绪。二是利用网络设立论坛和信箱,让员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要让员工一吐为快,不管对与错,管理者不能批评,只能进行引导。

5、要注意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搞好优秀员工评价体系建设,设立光荣榜,及时在公众场合赞赏员工的优秀行为、进步表现和出色业绩,管理者还可以用拥抱、微笑、字条、电子邮件等方式表达对员工的鼓励、表扬、肯定和欣赏。

通过情绪管理的实施,由点带面,由浅入深,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纠正情绪管理中的偏差,总结经验,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再用于指导实践,必将促进情绪管理方法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谭晓冬.情绪管理[DB/OL].http://learning.省略,2005-03-21.

[2]吴绍棠,程晨.情绪资本的价值分析与情绪管理[DB/OL].

情绪管理的知识篇8

2.有利于学校工作绩效的提升

国外研究者指出,情绪智力与所有水平的工作绩效都呈正相关。。首先,学校管理者情绪智力的高低,影响组织管理水平。科学的管理过程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人与人的交往要求人性胜于理性。情绪智力高的学校管理者,善于了解组织的长处与短处,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分析组织的内外环境从而做出最优的决策;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处变不惊,具有良好的心理平衡能力,在问题出现时能够集思广益、运用群众智慧解决问题。可见,学校管理者情绪智力的高低影响着管理者是否能够科学的做出决策、能否有效的解决问题促进决策的顺利实施,最终决定着组织的管理水平。学校的管理水平高低必然会影响学校的工作绩效。其次,学校管理者情绪智力的高低,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状态。管理者之所以能够发挥领导作用,除了社会分工的需要和管理者的自身因素之外,还有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崇拜心理、敬畏心理、服从心理、模仿心理和归属心理)。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学校组织管理中。教师作为被管理者,必然对学校管理者具有一系列心理要求;管理者的言行举止和心态反过来也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心理状态。高情绪智力的学校领导者能够很好地平衡自己的情感,控制住不当情感的发泄,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工作和教师,教师受到这种态度的感染,会更积极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发挥能动性、提高工作效能;相反,低情绪智力的学校领导者习惯以个人好恶来对待工作及下属,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去,不能换位思考教师的处境,教师在这样的管理者领导下必定战战兢兢、无所适从,从而不利于教师工作的绩效的提升。

二、提升学校管理者情绪智力的措施

1.学会移情,坚持以人为本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校管理者拥有着权力,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但是学校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不能以自己的职权之便随便施压于下属。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做到职责分明,分配任务时要考虑周全,遇事不要把自己该承担却不愿意承担的责任推诿给下属。否则,下属一时可能敢怒不敢言,但长期积压下会产生诸多不良后果,比如,互相推诿、工作求量不求质、辞职等。

(2)换位思考,尊重体谅下属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谋其政,不知其痛。学校管理者,要尊重下属,教师是专业性职业,要给予教师充分合理的专业自由权,才能更好的发挥其才能;要体谅下属,在出现问题时要考察内外因素,是否是下属责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能否有挽回余地?不要一味责难,体谅也是一种力量,可以让下属感到温暖,在以后的工作中更为认真负责。

(3)听话听音,思考弦外之音

人的语言是极其丰富的,但并不是语言全在所说的话语中。因为种种原因,人们在表达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或尊重他人,一般选择比较婉转的方式表达,不会直白的袒露。作为学校管理者,在与教师交流时要注意他们语言真正的意蕴所在,用心倾听,读懂弦外之音。

2.控制情绪,提高情绪管理力

(1)学会认知情绪

学校管理者要控制情绪,首先要能够认知自己的情绪。所谓认知情绪,是指管理者,能够知道自己为什么有这种情绪,情绪的源头是什么,如果情绪持续下去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在管理岗位上,情绪的喜怒哀乐相对于普通职位上的人的影响力更大,尤其是不良的情绪掺杂进工作里,会影响管理者的决策,也会让下属战战兢兢。

(2)主动转化不良情绪

既然不良情绪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学校管理者在认知自己的情绪之后,接下来就要学会转化不良情绪。在情绪波动时,应先闭门独自静思几分钟、深呼吸、积极暗示自己,先不要急于处理工作,待情绪稳定后再着手工作。作为学校领导者要切忌简单粗暴地对待员工,学会转化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与稳定,提高情绪管理力。

3.注重学习与实践,善用情感激励下属

(1)不断学习知识

学校管理者要不断学习补充知识,包括科学技能、政治知识、心理及管理学知识、人文知识等,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学校又是知识圣地,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管理者只有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才能在面对问题时沉着、冷静、睿智,做出有利于学校的决策。

(2)注重实践中不断提升情商

情商不同于智商,智商大部分由遗传基因决定,而情商是由后天习得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学校管理者要在日常实践中,注重不断提升自己的情商,在人际交往中学人之长,思己之短。

情绪管理的知识篇9

[作者简介]陈树婷(1981―),女,山东莱芜人,硕士,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学。

情绪智力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Salovery和Mayer于1990年共同提出。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1]。许多研究表明,情绪智力水平对个体的身心健康、社会关系、工作绩效、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等方面有积极的预测作用。[2-4]医学生作为将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从事的是以人为对象的服务工作,在工作中不仅面临对疾病的诊断与处理,更要与不同的人接触和沟通;他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医疗知识和技术,更要兼具良好的人际互动和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因此,针对医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以提高医学生的情绪智力,这对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采用讲授法,讲授情绪及其相关理论知识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它因信息量大、灵活性强、便于调控、易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等特点,成为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也是比较适合大班化教学的一种方法。

情绪智力培养中,讲授法比较适合在“对情绪及其理论的认知”模块中应用。比如,向学生讲解什么是情绪,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情绪有什么功能,情绪与认知、环境是何种关系,情绪智力的内涵,情绪智力的意义,情绪ABC理论等。利用讲授法可以短时间内集中向学生阐明情绪、情绪智力的相关理论,通过系统、有条理的讲解,让学生对相关概念和理论产生系统的认知。

二、采用心理测验法,进行情绪评估和诊断

心理测验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选用科学、规范的心理测试工具对学生进行测验,然后分析测验结果。常用的测试工具有《大学生情绪智力问卷》《情绪状态测验量表》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问卷,通过对测试结果规范的解释,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智力水平,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估,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和师生互动,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运用心理测验法开展教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课堂教学,选择系统、规范、科学的心理测验组织测评,并对学生的测评结果进行科学规范的解释,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何为规范的心理测验,形成正确的心理测验观,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情绪,结合自身体验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清晰的评估与诊断。

三、采用案例教学法,促进情绪的认识和管理

案例教学具有鲜活性、启迪性、针对性、实践性等鲜明的特点,在教育中日益受到人们的认可。运用案例教学法组织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选择适合医学生群体的情绪案例和心理学实验研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学习、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自我探索和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生生互动讨论,促进学生对情绪的认识、接纳和管理。

运用案例教学法要注意几点:首先,案例的选择要贴近医学生的生活。在选择案例时,一方面可以从大学生年龄特点、生活背景出发,选择与大学生情绪相关的案例;另一方面,从医学生将来就业和工作角度出发,选择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自我情绪管理、病患情绪处理、医患关系问题等案例。其次,案例呈现要生动多样,案例的表述要有吸引力。比如讲述抑郁的情绪状态时,配以反映情绪低落、丧失兴趣、食欲减退等表现抑郁情绪状态的图片,结合播放低沉的音乐,让学生对案例产生更直观的感受。最后,教师要特别注意案例讨论的引导和总结。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境,尽可能地指导学生换位思考,通过同理心来增加其对事件的认识和体验。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从案例的引发原因、解决的关键点等方面给予学生正向引导和总结,也要对整个案例讨论过程中大家的表现做出合理点评。

四、采用情境体验法,认识和管理自我情绪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5]情绪智力的培养不单单让个体对情绪及其理论形成理性认知,更重要的是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情绪管理,因而,课堂教学中可运用情境体验法让学生进行情绪觉察、情绪评估、情绪表达练习。

每个人几乎都受过情绪的困扰,而不能准确地知觉自己的情绪,或者对自己的消极情绪加以拒绝、否认或忽视,这恰恰是造成情绪问题最大的原因。情绪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设定不同的体验情境,让学生重温或体验某些情绪状态,指导学生认识和觉察自己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并学习与自己各种不同的情绪状态相处,接纳自己的情绪。在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互动讨论和教师指导,从认知调节、行为改变等方面入手,进行主动的情绪管理。

五、采用角色扮演法,识别他人情绪,促进人际交往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互动的一种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设定不同人物角色,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感受,有助于识别他人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建立同理心。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从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个体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与人相处的工作,他们所接触的又都是一些生病的人,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扮演医生角色和患者角色,使他们能够在模拟临床的环境下,体验病人在求医时的切身感受。在练习中,让学生学习识别病人的情绪,理解病人的情感需求,在此基础上给予病人充分的同情,以此提升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李国瑞,何小蕾.情绪智力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2003,26(5):917-918.

[2] Greven C,Chamorro-Premuzic T,Arteche A,et al.A hierarchicalintegration of dispositional determinants of general health instudents:The big five,trait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humourstyle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8,44(7):1562-1573.

情绪管理的知识篇10

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生是一群15-18岁的青少年,以女生居多,他们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情绪管理能力比较欠缺。学前专业的学生未来工作的岗位大多是幼儿教师或早教机构的工作人员,工作的对象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他们能否胜任幼教工作与他们能否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密不可分。所以,对于这个专业学生的情绪管理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是关乎学生未来职业和幸福人生的重要内容。在中职英语课堂中利用精心选择的英文绘本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情绪管理的知识将课堂教学复合建构,效果良好,并可持续发展和有效提高学生入职后的教育胜任力。

一、情绪管理的内涵

(一)什么是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Emotion Management)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管理效果的一种管理手段。

(二)情绪管理的内容

包括两个方面: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情绪管理的主要目标在于负面情绪。长期的负面情绪困扰会降低生活质量、使个人丧失工作热情,影响人际关系,并且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二、情绪管理的方法

情绪管理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体察自己的情绪。控制情绪很难,因为情绪变化的规律很难把握。只有训练自己对于情绪的洞察力,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情绪。

(二)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表达情绪,可以让别人更了解自己;表达情绪,也可以纾解压力、保证身体健康。表达情绪的基础是了解、接纳自己的情绪。

(三)以合宜的方式纾解情绪。纾解情绪的方式有很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很重要,通过实践内化成属于自己的情绪处理方式。

三、绘本教学和情绪管理在学前专业英语课堂的复合建构

(一)英文绘本和情绪管理教学的复合建构与中职生未来职业的对接

基于对学前专业中职学生的学情分析和了解,将绘本教学和情绪管理在学前专业英语课堂的进行复合建构――幼儿英文绘本的语言准确精炼,富有童真童趣,贴近真实生活。难易适中,语言复现率高,易于幼儿的接受和学习。对于目前中职学生所具有的参差不齐的英语基础来说,也有着很好的学习性和适读性。通过精心筛选和比较,选择出合适的情绪管理类英文原版绘本,制作成PPT课件后将其引入学前专业的英语课堂。这种课堂复合建构的意义在于:

1、选择英文原版绘本进行教学,将学生看作幼儿,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绘本阅读给幼儿的带来的身心愉悦。同时也直接学习在幼儿教师的岗位上,进行英文绘本教学的基本技能。

2、将“情绪管理”知识植入英文绘本教学中来,可以不必通过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惯常采用的说教方式,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跟随绘本的情节和画面来逐步认识关于情绪的可行性调适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内化成自己的技能,可直接应用于对幼儿的教学和引领。

(二)将绘本中的情绪管理引入学前英语课堂:

1. 得未尝有――了解脑科学和情绪的关系

以原版绘本《Calming Down》为例,绘本中“You can breathe slowly to calm down.”教师带领学生首先观看一组《科学探索》频道的一段关于脑科学的小视频,学生对通过调整呼吸来平静情绪方式有了科学的接纳和了解。幼儿教师能否以平稳的心态来面对班级里幼儿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况,对其是特别重要的考验,教师旨在通过让学生对于脑科学从无到有的认识和了解,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的认知,从而为其在以后的情绪管理方面的学习打下稳固基石。

2.异途同归――学习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

课堂上同学们通过讨论和比较,对之前自己常用的情绪处理方法与绘本中提出的情绪处理方法的相同与不同,甄别好恶,选择出合适自己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方式方法对于未来的教学益处颇多――它不但可以帮助幼儿教师进行有效的自我情绪调试,还可以在日常的岗位教学中潜移默化给幼儿,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情绪管理的行为习惯。

3. 反躬自问――体察自己的情绪,学会反思

人类具备对于自己情绪的体察能力,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人类缺乏对于自己情绪的客观认识和思考,但是,通过认知训练是可以将这种技能掌握的。学生们在通过绘本学习“体察自己情绪”的同时实际上也渐渐开始形成如何帮助别人去体察自己的情绪的意识,这对于幼教工作会起到很大的正向引导的作用。教师尤其是幼儿教师如果能够在幼儿园时期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自我情绪认知能力,对于幼儿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都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除了采取一些合理的方式M行调试之外,还应该学会首先能够接纳各种情绪,并学会理解和了解自己的情绪走向,从而能够更好地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科学的管理。通过反复在多个学前班级英语课堂上进行实践的结果表明,情绪管理的学习能够帮助学前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面对、接纳和处理不同情绪的能力,且更为积极乐观有效。通过学习和训练,大部分毕业学生反馈在走上幼师岗位后经常可以利用自己在情绪管理方面的知识去更好地处理与同事、幼儿、幼儿家长之间的关系,完成愉快的有效沟通。

四、结论

中职学前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幼儿园保教的一支主力军。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健康”指导要点中提出 “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由此看来,学前专业的学生不但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应该通过学习和训练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对于一个未来的幼儿教师而言,能否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及时觉察和调整幼儿的心理变化和对于幼儿不良心理反应做出迅速调整和正向疏导尤为重要――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职学校的学前专业的英语课堂教学,应该紧密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建构,为幼教岗位培养更多心理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合格幼教人才,从而真正为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生力军。

注释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参考文献】

情绪管理的知识篇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增值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c/2013/03/01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95-02

当前,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持续受到关注的背景下,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也越来越深入,成立了包括就业指导中心、职业指导课程教师团队、二级学院分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辅导员等职业指导工作体系,提升了职业指导的质量。但目前许多高校局限于单一性就业指导,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就是传达国家相关部门的法规政策、传授简历撰写方法、灌输面试技巧,而管理工作偏重就业流程、就业信息渠道拓展等,这种状况不利于大学生的职业适应、就业稳定、创业开展和职业发展。因此,很多学生在求职遇到困难时出现诸如抑郁、焦虑等情绪困扰,毕业生在初入职场后出现包括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人际沟通不畅等一系列的情绪困扰,导致离职多、跳槽率高。应当看到,这种重专业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忽略社会实践锻炼、情绪管理的培养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就业目标、职业发展的实现效果。

一、情绪管理能力纳入高校职业指导的必要性

就业绩效是就业活动过程中的效率和结果,是指个体能否顺利地找到工作、找到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找到工作之后能否持续下去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这种思想更加强调个体的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更加注重个体职业生涯的长期性、稳定性以及人尽其才,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暂时或短期的就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调查报告》指出,真正造就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在于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表现为一些大学生对进入职场深感焦虑,自身需求过高与社会、家庭所提供的供应相对不足的矛盾造成紧张的心理压力郁结,并因为同学之间工作岗位的差异产生自卑感,而初涉职场后的工作环境、人际沟通等方面的障碍,使得许多大学生出现消极情绪。

情绪管理不仅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更直接影响着在校大学生认知活动的方向、行为的选择、心理的成长、人际关系的维护。将情绪管理能力纳入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将促进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时理性地认知职业,认知自我,找到自身与职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做好求职前的准备工作,也有利于大学生入职后职业素养的迅速形成,增强职业的稳定性,加快个人社会化、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这对于改善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困境有着极为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从企业角度来说,可以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节约管理成本。同时,为大学生缩短适应时间,更快地融入企业氛围,理解工作要求,从而明确自身定位,寻求在企业组织内迅速立足和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

二、情绪管理能力概念阐述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在其1995年出版的《情绪智商》一书中,首次提出“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理论,通常被称为情商或EQ。戈尔曼指出,关于人的成功要素,智力因素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情绪因素,而人的“情商”大致可以概括为五种能力: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同理心、社交能力。情绪管理应运而生。

21世纪,情绪管理已经成为中国人力资源领域一个新的学术概念,是对人力资源的重新认知。结合心理学和管理学研究情绪管理,可以为组织的人才培养另辟蹊径,可以为员工开发自身潜能提供支持,尤其是对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或者即将踏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的二次塑造和培养至关重要。

心理学家对情绪管理的研究,比较成熟的两个理论分别为:情绪认知理论。主张情绪产生于对刺激情境或对事物的评价的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受到环境事件、生理状况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情绪智力理论。情绪智力包括觉知情绪、评价情绪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产生情绪以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情绪及情绪知识的能力;以及调节情绪、存进情绪智力发展的能力。

综合国内外文献发现,情绪管理的核心是以人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充分发展人的情绪,充分体现人的价值。从认识人、尊重人、依靠人、调节人、发展人、变现人出发,提高对情绪的自我觉知意识,疏泄情绪困扰,调控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自我激励,自我完善,最终实现“和谐管理”。

本研究将情绪管理能力界定为个体在遇到与自身发展不利的情绪时,通过对自身或别人的情绪的观察、调查、分析和了解,灵活地寻找情绪策略对自身或别人的情绪施加影响,以解决情绪不适的能力。并结合研究对象大学生本身的特点,以及在寻求就业机会这样一个特定行为时我们提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主要包括情绪认知能力、情绪疏泄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情绪表现能力。

三、情绪管理能力对就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研究以大学生就业绩效为因变量,以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4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法选用的是逐步回归法(Stepwise),先分别计算每个自变量对应变量的贡献大小,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挑选贡献最大的一个先进入方程,然后重新计算剩余的各自变量对应变量的贡献,并考察已被选入方程中的变量是否由于新自变量的引入而不再有统计意义,如果有,则将它剔除,并重新计算各自变量对应变量的贡献。一直进行到方程内没有变量可被剔除,方程外没有变量可被引进为止。

1.情绪管理能力对结果绩效的影响分析。统计变量F=30.095;相伴概率值p

2.情绪管理能力对过程绩效的影响分析。统计变量F=13.632;相伴概率值p

3.情绪管理能力对满意绩效的影响分析。统计变量F=16.905;相伴概率值p

四、提升职业指导质量的情绪管理策略

1.培养情绪认知能力,提升结果绩效。高校应开展职业指导的情绪管理认知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场判断,使大学生认识到一时未找到工作不是坏事,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是最重要的,养成良好的情绪认知习惯:首先,养成良好的情绪自我复查习惯。周期内(每天、每周都可,根据自身需要而定)体察自己的情绪,回想与体会自己的情绪是怎样产生以及如何发展变化的,而且比较他人面对同样或类似事情时情绪产生发展的不同,求职结果的不同,重新恢复自信,走上职场。其次,养成良好的情绪转化成语言的习惯。情绪仅仅是主体在大脑里的个体体验,如果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感觉是很模糊的,职业指导师应帮助学生将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真正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感觉,学会向用人单位表达自己的求职兴趣。

2.培养情绪疏泄能力,提升过程绩效。当就业过程中由于压力、挫折及因同学之间的落差产生的心理变化等产生不适情绪时,通过有效的情绪疏泄指导摆脱不适情绪的困扰,或缩短困扰周期,有利于在就业过程中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从而有效提高过程绩效。高校的职业指导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活动转移能力和寻求外界帮助能力,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暂时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人或事情上,冷静之后再回头解决困扰自己的问题的思维方式;完善沟通渠道,班主任、辅导员要经常跟学生交流,定期的圆桌会议大范围交流和不定期的个别单独交流相结合,培养相互之间的信任,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只有这样,在遇到问题时,学生才会很容易找到消极情绪的宣泄口,及时化解不适,重新振作起来。

3.培养情绪表现能力,提升满意绩效。在工作1~3年的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对当前工作适应状况的自我评价低、跳槽频繁、通过实习找到工作的比重低等问题,62%的职场新人表示“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情绪表现能力贯穿于就业绩效的全过程,因此培养大学生情绪表现能力能够有效提高职业指导质量,提升满意度。实施素质拓展可以对大学生情绪表现能力从“说”到“辩”的递进模式培养。例如,参加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大学生通过素质拓展的体验来克服失败的恐惧以及逃避的心态,产生成就感,感受表现力,借助每一份体验,帮助学生延伸自我,敢于表现,正确表现,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的能力。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社会劳动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如果能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课程教育等途径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职业素质,就实现了人才资本的增值。将情绪管理能力纳入职业指导,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提升,从而实现学生增值,这对于当前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情绪管理的知识篇12

他回了一句:“x他妈的!”

法官一听大怒,于是训斥了他十几分钟。

犯人静静地听完之后对法官说:“法官大人,您是个受过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听了我一句脏话也会如此动怒,而我只有国中毕业,当我看到老婆跟别的男人在床上,于是我一气之下,就将他们杀了,实在是当时太冲动,无法克制自己情绪而造成的。”

后来,这位犯人从死刑被改判无期徒刑。

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事实是:男孩受到的情感困扰更多,男孩也更容易陷入情感危机之中。因此,我们要通过提高男孩的情商,来帮助男孩应对情感危机。

(一)正视男孩情感健康

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一定要树立这样的认识,那就是情感对男孩同样重要。丰富的情感并非女孩的专利,它同样应该为广大男孩所有。

我们要重视男孩的情感健康,因为男孩是男人之父,今天情感孤独的男孩就会变成明天孤独痛苦的男人。今天不知道如何表达愤怒的男孩明天可能就会因为愤怒而毁掉别人,也葬送自己。

情商,即情绪智力,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调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情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清晰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准确地把握他人的情绪;(2)有效调节和控制自己与他人的情绪;(3)运用情绪来引导和促进思维。

情商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未来成就的大小,起决定作用的是情商。美国心理博士戈尔曼在其名作《情绪智力》一书中明确提出:“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商而非智商。”

(二)改变对男孩情绪的偏见

在男孩的情感危机中,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男孩应该是勇敢的,坚强的,因此并不鼓励男孩的情绪反应,尤其是一些消极的情绪反应,如害怕、恐惧等等。这其实是一种文化偏见,是另一种形式的性别歧视。这种文化偏见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男孩在情感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男孩往往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从而给个人生活和事业埋下隐患。

要提高男孩的情商,就要先改变对男孩情绪的偏见。

第一,要学会接受男孩的消极情绪。情绪是人的一种自然的、本能的反应。人不是机器人,主要是因为人类有情绪、有情感。正是不同的情绪表现使我们的世界五彩斑斓。我们要接受男孩的情绪,尤其是要学会接受男孩的消极情绪反应,把它看作为男孩对社会的一种正常反应。

第二,对男孩更宽容一些。我们知道,男孩的情感天性脆弱,男孩的情绪表达和调控能力弱于女孩,所以,对男孩的情绪反应,我们不妨更宽容一些。

(三)引导男孩认识情感世界

要提高男孩的情商,就要帮助男孩认识情绪情感,通过教育使男孩摆脱对自己情感世界的无知。要引导男孩认识到

情绪是人对世界的一种本能反应,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

情绪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它既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更受个体心理的影响。

情绪主要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这两种情绪对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一般来说,积极情绪对个人健康有益,而消极情绪会对个体带来危害。

每个人都可以控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每个人也可以被情绪所控制,成为情绪的奴隶。

我们的目的,是让男孩充分认识到情绪世界的丰富。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情绪,才能逐渐学会如何管理情绪。

(四)鼓励男孩的情绪表达

受文化偏见的影响,许多父母和教师往往不鼓励男孩的情绪表达,错误地把男孩的情绪表达看成“娘娘腔”,这是一种文化偏见,对男孩的情绪健康不利。

我们可以作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从没用过刀的人,往往不知道刀的危害,他也不知如何用刀,当他用刀的时候,更容易受伤害。情绪也是一样,一个从来没有生过气的男孩往往会不知道愤怒的危害,他更不懂得如何控制他的愤怒,当他一旦发怒时,他就可能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因为他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愤怒。

要鼓励男孩的情绪表达。不妨这样做

在交流时,多使用一些描述情绪的词,比如可以通过描述自己的情绪来引导男孩描述自己的情绪。

注意男孩的情绪变化,引导男孩描述自己的情绪及其变化,比如,当男孩放学回家以后,父母就可以询问一下他在学校的感觉。当注意到孩子情绪比较消极时,父母要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感觉。

接受男孩的消极情绪表达,当男孩表现出不高兴、生气,甚至愤怒时,要学会接纳这种情绪,把这看成男孩的一种本能。

(五)帮助男孩学会情绪管理

让男孩摆脱情感危机,还要让男孩掌握管理情绪的方法,学会管理情绪、这是终极目的。

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来改变情绪体验,这是情绪管理当中最常用的方法。

情绪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往往有三个基本的环节:刺激(A)——认知(B)——情绪反应(C)。第一个环节是刺激,主要指外部环境刺激,比如一些高兴的事情,或者一些令人伤心的事情。第二个环节是认知环节,是指个体对刺激的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刺激的理解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同样的刺激可以激发不同的情绪反应。第三个环节。是情绪反应,比如愤怒、高兴等等。

情绪管理理论认为,在这三个环节当中,认知环节是关键,改变了认知,情绪往往就会随之而变。比如,面对同样的批评,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认知,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截然不同。下面就是两个例子,

1.

A(刺激):老师批评:怎么又迟到了!

B(认知)该死,老师看我不顺眼,又想整我了!

C(反应):情绪紧张,生气,对老师没有好感。

2

A(刺激):老师批评:怎么又迟到了!

B(认知),老师关心我,想了解我迟到的原因。

C(反应):情绪比较平静,对老师有好感。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到,要调整情绪,一般先要改变认知。认知改变了,情绪自然就改变了。

除了改变认知以外,还有其它一些帮助男孩管理情绪的方法,如呼吸调节法、目标转移法等等。

情绪管理的知识篇13

课堂中任何一种管理方式,只有与师生情绪情感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在课堂实践中探索情绪管理的有效策略,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课堂情绪管理的内涵与目标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那时孔子已经认识到积极情绪体验的重要性。“情绪管理”有着悠远的历史,但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80年代才提出的。

(一)课堂情绪管理的内涵

1979年,美国社会学家霍克斯柴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提出“情绪劳动”概念,并认为情绪可以根据环境的要求来进行管理,情绪管理是“试图改变情绪或感觉之程度或质量所采取的行动”[1]。该观点一提出就引起公众和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后来的研究者多是在她的工作基础上展开的。我国心理学专家孟昭兰、郭德俊、卢家楣等也对情绪情感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郭德俊认为,“情绪管理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2]。课堂情绪管理是将情绪管理的有效策略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它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情绪管理的有效方法,具有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且要求教师要将情绪管理的方法与技巧合理地运用于学生情绪的调控上。

(二)课堂情绪管理的目标

课堂情绪管理作为课堂管理的一个方面,需要完成以下目标:一是认知目标,要求围绕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运用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方式方法去调动师生的情绪情感来完成每节课的知识教学任务;二是育人目标,课堂中情绪不仅是达成认知目标的手段,而且情绪作为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的功能,对情绪的管理不能失去对学生作为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要充分发挥情绪在学生的生命、生活、生长中的特殊作用。因此,课堂情绪管理要将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结合起来,既要保证教学认知目标的实现,又要满足学生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发展需要。

二、课堂情绪管理的实践策略

课堂教学中存在四种基本情绪:好奇、兴趣、焦虑和愉快,这四种基本情绪构成的情绪层面是课堂教学的枢纽和动力[3]。因此,在公共教育学的课堂中,我们围绕四种基本情绪,采用不同的情绪管理策略。

(一)激发好奇的情绪酝酿策略

情绪酝酿主要是为进入正式的课堂学习所做的前期准备。心理学家赫布曾说:“当情绪唤醒达到最佳水平时,操作效率也最好;在唤醒水平较低时,主体或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去从事应当进行的活动时,操作效率最低。”在课的开始运用提问、幽默、情境创设、实验、故事、对比等手段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究的冲动。笔者在组织“教师”一节的内容时,在课前做问卷调查,统计好后在课上以一个个的问题呈现出来:“为什么我们班里有45.17%的同学不愿意做教师?对教师职业有何看法?”、“32.38%希望做教师的同学,你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是什么?”、“你是否适合做教师?”、“教师究竟需要哪些能力素质?”平日里学生之间甚少讨论这样的话题,课上一看到这些问题都感到十分有趣,不仅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其他人的想法也满怀好奇。公共教育学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学科的独特性,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之心,需要仔细研究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大胆尝试。

(二)培养兴趣的情绪激发策略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而这种认识倾向会使人带着情绪色彩和向往的心情对有趣味的事物产生积极的探究冲动。许多参加公共教育学课程学习的学生起初对该课程并不了解,往往更容易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误解,先入为主地认为教育学课理论性太强,课堂枯燥、单调。使学生对该课程学习产生兴趣,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来吸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增进对课程性质和价值的认识。笔者在组织“教育的构成”一章的教学时,运用绘画法让学生把自己“理想的学校或者想象的课堂”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下来,学生对这一做法感到非常新颖、有趣,纷纷用纸笔把自己的想象画在纸上。笔者将学生图画分类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投影展示,与全体学生共同分享“教育学视角图画的奥妙”,学生听得有滋有味,表现得兴趣盎然。实际上,一成不变的课堂是很难吸引学生的关注,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公共教育学课堂上,教师努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来逐步培养其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三)维持适度焦虑的情绪控制策略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焦虑是学生面对新知识的刺激,重新构建他的认知结构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总是伴随着情绪上的一定紧张、烦恼和冲突,并不总是表现为愉快[4]。维持适度焦虑,一方面,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水平,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倘若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活动安排过难,学生就容易畏惧;而过于容易,体验唤醒又不足,容易让学生厌烦,所以要把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活动设计在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内。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控制课堂的情绪节奏。课堂教学过于紧张容易让人产生疲惫,而过于松弛又使人提不起精神。因此,教师要注意课堂语言的准确性与形象性,讲究抑扬顿挫;教师还要注意各种教学活动或任务之间安排的合理性,张弛有度才能有利于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精力。

总之,上述各策略之间相互支撑、密切关联,共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而这样的氛围中才容易让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三、课堂情绪管理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教师要主动做好自身的情绪管理,避免不良情绪的污染

教师在生活中会遭遇各类事件,也会有情绪的起伏变化。课堂教学是一个特殊的场景,教师不应将自己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如果教师陷入到某种消极情绪之中,要主动设法进行化解,避免教师的不良情绪可能对课堂学习氛围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污染”。

(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避免淡漠和虚假繁荣

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不仅有助于调动教师发挥讲课的激情,也有助于唤起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一些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教师在台上频频发问,学生却把头深深埋藏;教师慷慨激昂,学生却无动于衷。还有一类课堂看起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看似繁荣的课堂形式,但忽略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偏离主题或目标游离造成虚假繁荣,这也是不可取的。真正和谐的气氛是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敢于发表意见、敢于与同学交流、争辩而不担心被嘲笑,也只有在这样的气氛中,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消除教师情绪霸权,避免隐性伤害

课堂是属于师生双方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精神生活与交流的场所。在师生情绪互动中,教师凭借其权威地位,控制着课堂师生互动的形式,往往将自己的教学情绪不容置疑地强加给学生,这就是情绪霸权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调动和调整自己的情绪,还要考虑不同性别、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对教学内容可能产生的情绪体验。如某些问题可能容易刺痛一些来自单亲离异家庭的学生,某些案例可能会让来自农村的学生感到受歧视和排斥。而课堂上教师情绪表达的不公平现象是情绪霸权的另一种表现:教师对学习成绩好、外形讨喜、头脑灵活的学生表现更多的喜爱,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肢体、眼神、语言、动作等表达出来,而对成绩较差、外形欠佳、反应较迟缓的学生表现出不耐烦,有意或无意地采取忽视或放任的态度。无论是情绪的强加还是情绪表达的不公都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隐性伤害,是教师应尽力避免的。

(四)重视群体情绪与个人情绪,避免个人情绪被边缘化

有人认为只要课堂上大部分学生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就可以,个别或者小部分学生情绪低落、神离于课堂,只要不影响其他学生就行。这是课堂情绪管理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错误认识。课堂中群体情绪的产生是个体情绪出现的集中反映,是以个体情绪为基础的;个体的情绪会受到群体情绪的影响和制约,反过来也会影响群体情绪。教师在课堂中不可忽略个别学生的特殊情绪体验,要及时关心和寻找恰当的时机和方法了解学生出现特殊情绪体验的原因。倘若是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内容组织或方法使用不当引起的,则需要及时处理;倘若是其他方面的原因也要给予关心,并设法积极引导。

总之,课堂情绪管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将其置于教学组织管理的重要位置,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提供了情绪情感方面的心理保障。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