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实用13篇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篇1

二、中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是网络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篇2

网络要文明,文化要亲民。网络承载我国10亿多网民的美好希冀,需要以优质的网络产品展示给网民。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以系统思维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要点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将于11月19日在北京举办,主题为“汇聚向上向善力量,携手建设网络文明”。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围绕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文化风尚、道德追求、行为规范、法治环境、创建机制,才能实现网上网下文明建设有机融合、互相促进,形成良善有序的网络空间。

   要立标杆,定坐标。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改进创新,标出道德高线,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通过网上道德示范引领,深化网络诚信建设,发展网络公益事业,让网络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加强网络空间文化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网上党史学习教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提升网络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要强监管,善引导。进一步规范网络空间行为,重点抓好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强化网络平台责任,加强网站平台社区规则、用户协议建设,引导网络平台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价值导向,督促互联网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挥行业组织引导督促作用,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发展,鼓励支持各类网络社会组织参与网络文明建设。加强网络空间生态治理,深入开展网络文明引导,净化网络空间。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激活群众主体意识,引导群众参与网络空间文明创建。

   要以系统思维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将网络文明建设作为社会治理的延伸,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大治理格局。通过提升网络文明建设系统性协同性针对性,全面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文明兴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篇3

只有认清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任务及策略等问题,才能促进网络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在新媒体的视野中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一)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通过网络可以点击网上教学视频,进行课堂外的学习;可以与任课老师进行在线交流;通过电子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专业文献和资料,更快捷地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激发学习兴趣。

网络文化的主体性有利于形成和发挥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网络文化的平等性、虚拟性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网络交往的平等性为大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了机会,任何人在网上都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很多大学生从网络交往中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有了更成熟的自我评价。网络社会从大学生的自身出发,满足了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网络的开放性与自由性固然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但也带来了无政府主义的放任自流。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直接导致大学生道德意识的混乱,以为自己在网上可以为所欲为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大学生受压抑的个性释放出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忘乎所以,而在网络繁荣背后,出现的却是侵犯隐私、散布有害信息、猎艳、恶意人身攻击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东西。

其次,网络冲击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正向的,但网络的出现使得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这样一来,教育者在传播信息中的权威地位被打破了。此外,东西方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碰撞和冲突更加直接,动摇既有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造成精神困惑和价值标准混乱。

再次,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面对面交流这种传统人际交往形式的作用,造成了人际交往虚拟化、现实关系疏离化的倾向。而交互模式的改变,也容易使一些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排斥感,导致孤僻、冷漠、情感缺失,进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产生不和谐因素。

三、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

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建设好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设计优美、信息丰富、功能完备的主流网站。传统的校园网主页及引导舆论的网页存在内容单调、更新慢、无法互动、趣味性低等弊端,往往被大学生们视之为“高大上冷”而敬而远之。鉴于此,我们要精心设计网页,恰当设置栏目,力争界面优美,对学生有吸引力;要开设社会热点重点问题栏目,如教育改革问题、医疗改革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引导师生员工正确把握社会热点重点问题,探讨解决的对策。要建设好校内各教学单位、各管理部门二级网站,加大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力度,使学生更加了解学校历史沿革、教学科研情况、招生就业信息、文化活动信息、管理服务情况等,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要加强主流网站内容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新闻宣传形式中,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充分发挥校园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的舆论引领作用。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篇4

一、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互联网络的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及时,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作为全球性的信息交流媒介和资源共享平台,互联网为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吴玉荣认为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五大机遇,即:网络传播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网络精神将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观念体系增加新内容或新体现;网络交往将扩大、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网络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将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与发展;网络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将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3]张衍前则从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创新方面指出,互联网扩大和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增强了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4]张骥等认为,互联网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突出表现在:可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5]张志辉指出互联网作为一种先进的传播技术,具有虚拟性、交互性、无中心性、开放性、超容量等特征,在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扩大和促进了地区间、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等等。[6]

可见,互联网时代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可归纳如下:一,体现在创新方面,丰富了新的内容和体现,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和途径,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二,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能够使执政党更为广泛、深刻地了解民情、民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群众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三,扩大和促进了地区间、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认同。然而,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在互联网时代条件得以增强的观点,学界对此的论述并不充分,如果仅仅注重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的新技术,所谓以图片、影视、动画、音乐等形式寓教于乐、生动活泼地来代替此前“干巴巴的说教”,就能极大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说法,未免有些过于一厢情愿。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增强,要求本段段首归纳的三个方面机遇作为前提能够得以充分保证,吸引力不能简单等同于辐射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增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认同,如何能够使群众认同并被深深吸引,是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尽管带来了新的机遇,却也成为了某些国家对其他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攻击和渗透的工具,这必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

张静等强调,互联网传播给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冲击表现在五个方面: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造成冲击;向党对意识形态的控制能力提出挑战;抑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防御能力受到冲击;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增加;使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体制、传播手段受到很大冲击。[7]袁其波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意识形态防御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舆论控制能力这四个方面面临着互联网时代的严峻挑战。[8]干敏敏则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在于:对我国意识形态防御能力的挑战;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的挑战;对我国意识形态管理能力的挑战;对我国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挑战。[9]郭明飞指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样性的消解,舆论调控的弱减,网络文化入侵,和信息“泡沫”泛滥。[10]顾洪英认为,互联网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挑战主要有:西方国家在信息领域的霸权地位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信息互联网成了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和武器;互联网意识形态的多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构成严峻挑战;信息网络化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理念受到挑战。[11]杨静娴认为互联网时代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她指出:网络的开放性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优势;西方强势而又隐蔽的网络意识形态冲击着我国的价值领域;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比较薄弱,被误读或曲解的马克思主义借助于网络迅速传播并玷污了马克思主义的名声;网络聚焦的各种社会问题消解着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12]杨丽敏指出,互联网技术自由性及多元性特点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防御及创新能力的挑战。[13]

综上,学界对于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罗列的方面较为全面,却也多有重复。笔者认为挑战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互联网信息纷繁芜杂,泥沙俱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我国意识形态防御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处心积虑,变本加厉,意识形态渗透无所不在;三,互联网时代,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找到有效途径。

三、互联网时代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

面对挑战,如何在互联网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是极端重要的工作。

邱小玲认为,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路径有:建立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政府主导型网站,确保执政党的意志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优势和导向作用;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正确对待社会意识多元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在世界意识形态舞台上,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建立和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14]陶文昭提出,要搞好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将主流意识形态以鲜明的内容和鲜活的形式呈现在互联网上,扩大和强化其优势地位;要切实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对破坏和干扰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进行控制和约束;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并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15]杨永志提出,增强互联网对意识形态的正面影响力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必须建立有利的“互联网舆论机制”;必须建立专门的“互联网监管机构”;必须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施教形式”。[16]袁其波建议:加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把握互联网上的舆论控制权;注重网络时代民族文化的保存;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高网络技术水平。[8]关于加强在互联网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对策,郭明飞言简意赅地提出:攻守结合,主动出击;疏堵相伴,加强引导;以人为本。[10]从增强互联网舆论引导的角度来看,秦维红提出:及时充分地公开信息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舆论的重要原则;专家学者型的“舆论领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舆论的中坚力量;尊重和理解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舆论的主调。[17]刘忠厚认为,信息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应对策略有:加强互联网文化建设和管理,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建立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积极推进我国的“互联网民主”进程。[18]赵诤认为,要积极建设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完善网络管理的保障体系,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19]李兴平认为,基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技术性与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双重性,我们在保护公民网络空间不受侵犯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要坚持政府对网络主导权的管理,完善网络法制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用开放包容的科学态度创新网络文化语境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首先,推动用网络语言表达重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形象。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社会思潮。第三,增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观的建设和创新。[20]

尽管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在极短时间内可能就会呈现出新形势、新状况、新问题、新趋势,然而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可见,学界所提出的对策、观点仍旧大同小异,少有与时俱进、针对性强、可行性强的创新,且强调政府等机构进行监督、管理、教育的措施较多,而保护、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以人为本的对策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可知,尽管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这一课题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界对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的机遇、形成的挑战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对策,但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对概念的认识存在分歧,重复性研究较多,对策分析停留于形式,指导意见尚未形成。由于研究的视角和领域不同,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表述不一,有执政党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等,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尚无比较明确的认识。此外,尽管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在极短时间内就会呈现出新形势、新状况、新问题、新趋势,然而从2007年至2013年,学界相关研究大同小异,一些研究成果多停留于口号式的理念或者形式化的实践途径,少有与时俱进、有针对性的创新,少有建设性意见。也因为此,较为成熟的理论观点和较具实效的指导性意见尚未形成。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2014年1月),http://.cn.

[2]郑洁.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综述[J].新疆社科论坛,2010(5).

[3]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4.

[4]张衍前.网络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危机及对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5.

[5]张骥,方晓强.论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J].求实,2009(2).

[6]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0.

[7]张静,周三胜.论网络传播条件下党的意识形态建设[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6).

[8]袁其波.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8(10)(下).

[9]干敏敏.论网络时代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4).

[10]郭明飞.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9(6).

[11]顾洪英.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社会科学家,2009(9).

[12]杨静娴.网络时代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边缘化及维护[J].理论月刊,2011(7).

[13]杨丽敏.互联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J]前沿,2013(14).

[14]邱小玲.论执政党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建设[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4).

[15]陶文昭.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7(4).

[16]杨永志.增强互联网对我国意识形态正面影响力的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1).

[17]秦维红.网络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策略和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5).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篇5

从上述网络道德含义我们可以看出网络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也是一种实践精神。网络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意识态度、网上行为准则、评价选择、应当理想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是提高人类精神境界的动力和源泉。

一、网络道德建设的内涵

有人认为,在虚拟化的网络时空中,人们可以无拘无束,因为这时人的角色是虚拟的,无须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循规蹈矩,而是可以以“隐形人”的身份自由操作,可以完全摆脱现实中各种身份关系的束缚。抛开现实和物质的存在而让思想获得彻底的自由。其实,这是一种认识的偏颇,是一种思想的误区。实际上网络虽然给人以自由驰骋的空间,但是虚拟空间并不等于真空,人无论如何不可能通过网络技术游离在真实的社会和真实的自我以外,网上美好与丑陋、善良与罪恶的评价尺度只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客观标准。而且,人们在网上往往处于高度开放的状态,随心所欲,毫无约束的言行很容易对他人产生消极不良的影响。所以,上网者决不能没有道德良心。也有人认为,对上网行为只要有现行的社会道德规范和约束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再制定网络道德规范,进行网络道德建设。这也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应该做什么而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而不应该怎样做,都应当有相应的特定的规范。千百年来,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道德水准日益进步,从而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显示其特殊的社会功能。现在网络技术既然已经使人类进入新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这就要求进行与之相匹配的社会道德建设。网络道德恰恰是信息化时代社会道德发展的必然,决不可或缺。如果仅仅用现行的社会道德来规范网络行为。就难免形成道德作用的真空区和空白区。

网络的日益普及。给人类以极大的福祉,同时其负面效应亦初见端倪。网络时代的道德问题是由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提出的,但是,单纯靠技术就能解决的道德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道德问题。对漫长的人类发展史来说,尽管网络技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网络道德建设问题却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专家的高度重视。他们描绘了网络空间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道德问题。阐述了解决这些问题与困难的种种途径与措施。不仅如此,网络道德建设问题也引起了中外许多国家的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对提高网民的道德素质、形成健康文明网上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美国成立了计算机伦理学会,制定了计算机伦理原则一“计算机伦理10式”。规定:不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不用它影响他人的工作,不到他人计算机文件里去窥探,不用计算机去偷谥,不用计算机作假证,不用它剽窃他人的钱财和精神产品,等等。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已经制定和实施了网络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对网络行为加以约束。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将网络道德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并建设,对网络道德建设分外重视,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网络管理规章和道德规范。如,2001年11月,为了提高我国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水平,增强他们的自律意识。引导他们文明上网,等部门联合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以此作为我国广大青少年行为道德规范。目前,《文明公约》的宣传教育活动正在全国广泛深入地开展。

二、网络道德建设的时代意义

根据网络现实情况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对保证网络健康有序的运行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1、网络道德建设,是克服网络技术负效应的根本保证。

网络技术给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的网络道德意识低下、道德规范滞后引起的。实验可以说明这种现象,根据现实社会中的个人道德水平和表现,将被实验的对象分为两组。结果发现在现实社会讲道德、守纪律的入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大多仍然表现得礼貌、规范、文明,而另一部分人在网上活动往往表现缺乏基本的礼貌和道德。可见一个人所具有的现实社会道德水平往往与其在网络社会中的道德状况是对应的。因此,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网络道德水平是克服网络消极影响的有力措施。

2、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有利于网络造福于人类。

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网络技术是一种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益、带来高收益的工具,人类开发、研究及应用网络技术不仅要尽可能克服其负面作用。其最终目的是要借助它给人类造福。网络技术只有为那些具有崇高道德的人们掌握。才有可能最终给人类带来莫大的幸福。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篇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一场规模巨大的传媒革命爆发了,强烈地改变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文化,即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对城市形象的塑造、提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如此巨大的网民规模,越发凸显了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八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唱响网上主旋律,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人们精神文化新空间。2003年7月1日,由文化部制定的《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正式施行。2003年10月23日,首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隆重开幕,迈出了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扩大宣传思想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增强我国的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媒介,以文化为内核,在网络开放的虚拟空间中自由实现多元文化信息、多样艺术形式的创造,获取、传播、交流与融合,并影响和改变现实社会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存在,它不是全民的文化,而是网民的文化。它只是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作用于社会文化,进而影响到其他人的文化选择和价值取向。因此,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重要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信息交流等诸多现代层面的文化活动。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遍布全球的借助网络为媒介的,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现代技术为融合手段,从事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

二、当前地方政府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目前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1、对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前很多地方政府没有把网络文化发展纳入到本地发展的整体布局上。“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重传统媒介,轻网络传播”、“重负面封堵,轻热点疏导”等思想观念还不同程度存在。

2、网络文化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当前地方政府主要有宣传部、公安局网安支队、文广新局、办、网管办等涉网管理部门,但这些部门的职能职责不明确,力量不平衡,形成多头管网的局面。

3、网络文化的内容良莠不齐。当前,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供给不够充足,网络文化创新的能力不够强,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不到位,个性化、特色化服务还不够多,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还有很大差距;网上色情、欺诈、等问题屡禁不止,严重腐蚀人们心灵,败坏社会风气,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虚假信息、违法信息在网上传播,给人们思想和社会稳定带来不良影响;网上攻击、谩骂、造谣、恶搞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出现,干扰正常的网络传播秩序。

4、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人才缺乏。从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人才数量看,当前地方政府网络文化从业人员明显不足,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人才构成不均衡,既懂网络技术又懂文化传播、既有实战经验又懂网络推广的复合型人才少。

三、加强地方政府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建议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打造宣传思想文化平台。首先,地方政府要规范网站、论坛、微博等的内容建设,重点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官方网络媒体并逐步扩大其知晓面和影响力。同时,地方政府也要尽快建立适应各类群体需要的网站,着眼于广大群众的现实精神文化需求,为广大网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内容,拓宽传播渠道。最后,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网络技术、网络新闻、网络宣传、网络评论方面的人才,同时加强对网站、论坛、网吧等网络文化从业人员的管理,建立定期培训制度,进行党的文化方针政策和法规纪律的宣传教育,提高其社会责任意识。通过这些措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传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价值取向,建设和谐的网上家园。

2、加强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提高网络舆论热点的引导水平。首先要加快“网络问政”步伐,加强“舆情执政”能力建设,积极借助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信息公开,充分满足网民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借助网络修复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其次要精心打造一批主流网站、论坛和微博,让主流、权威、真实、可靠的声音占领公众意见市场,不断提高热点网络舆论引导水平。最后要提高对网上热点问题、重大舆情、突发事件的研判分析和应急处置的能力,要完善快速预警研判机制,建立24小时不间断的舆情监测系统,第一时间发现、掌握重大敏感舆情,并作出分析判断,迅速采取行动,引导网络舆论走向。

3、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着力强化对网络文化的行政监管。

完善体制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协作配合,将“唱独角戏”变为“集体大合唱”,多部门联动,多渠道互动,保持信息的有效及时互通,采取依法、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相结合,合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网络舆论引导涉及多个政府部门,要建立网络管理联动机制,使内容管理、网络管理、安全管理做到一体化协同配合,及时发现倾向性问题,提出引导和管理意见;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专题研究,安排部署特定条件下媒体管理和信息沟通的机制;加强网站登记备案、接入服务等基础资源管理,严格规范域名和IP地址管理,确保网站登记备案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坚持对涉及公共利益的网络文化服务实行行政许可制度,完善网络文化服务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联合执法、定期巡查、限期整改的方式,切实加强对各种违纪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网络信息安全。

4、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营造健康网络环境 。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营造健康网络文化环境,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和全社会的共同要求。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打牢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社会基础。一是开展文明办网活动,引导各类网站做到不链接不健康网站,不发送不健康短信,不登载不健康广告,不运行、不传播有暴力色情内容的游戏、图片、视听节目和文学作品,及时发现、过滤和删除网上有害信息,自觉抵制一切有悖网络文明、有碍社会稳定的行为。二是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网民正确认识网上行为与社会责任、网络文明与社会文明、网络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三是开展网络道德评议活动,对恪守职业道德的网络文化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网上违法和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处理和批评,为创造良好网络文化环境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地方政府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人民网理论频道2013年9月6日

[2] 党的十八报告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篇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并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作了专门部署,“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1]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在信息化条件下对文化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笔者认为要特别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重要意义 当前,网络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新空间、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据相关统计,截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网民人数已达4.85亿并呈现继续加速上升趋势。人们已经把网络作为了解信息、浏览新闻、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如果不注重引导这个庞大群体的文化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难以成为社会共识;如果不注重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就不能完全达到。因此,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关系深远。当前,我国的网络文化建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要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当前网上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不到位等。网络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繁荣发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网络文化的任务繁重而紧迫。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营造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们就更要密切跟踪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创新网络文化商业模式,提高网络文化传播力,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是进一步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的现实需要。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的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内容复杂,各种低级文化、黑色文化等充斥着各大网站,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改头换面,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直接危害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从一定意义上说,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进一步发展和繁荣网络文化的实现途径 (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当前,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保证网络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网络文化内容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因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研究和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不断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真正把网络建设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先进文化的思想阵地,使网民在享受快捷方便、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切实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二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增强网络文化的凝聚力。当前,我们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用共同理想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必须坚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网络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专题宣传普及活动,营造浓厚的网络正面舆论氛围,借此增强网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知、认同感,坚定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三是坚持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灵魂,提升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涵。当前,以西方意识形态为主要特征的网络霸权主义甚嚣尘上。“网络霸权主义是指计算机网络技术发达的国家或组织利用其资金、网络技术、网络管理、语言和网络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控制国际互联网,把符合本国或自己集团利益的意志、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通过网络强加于其他国家及其公民,妨碍、干涉或有意压制其他国家及其公民对网络信息的自由运用,以谋求和扩大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利益。当今世界,搞网络霸权主义的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2]网络霸权主义打着“网络自由”、“文化多元”的幌子,大肆宣传和植入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严重干扰了人们的认识视角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抵制西方网络霸权主义的文化影响,就必须加紧打造彰显我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精品,坚持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灵魂,提升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涵。四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评判标准,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面对日益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必须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网络道德的评判标准,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规范网民的行为,强化其道德责任意识和判断能力,教育和引导网民知荣辱、明是非,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 (二)要坚持发展为先的原则 一是坚持发展一批以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化产业,要用一批优秀的先进网络文化产品来占领和巩固网络阵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以强大的民族网络文化产业为支撑,不断提高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以市场为依托,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努力形成一批“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社会责任感强”的网络文化骨干企业;要以产品为基础,不断增强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动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向原创为主转型升级;要以中华文化为重点,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大力加强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要加强战略研究,制定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网络文化产业协调机制,优化网络文化产业企业发展的基础环境,指导规范网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要建立网络文化产业高端交流平台,展示、交流网络文化产业新进展、新成就,提高网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引领网络文化产业良性运行。#p#分页标题#e# 二是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技术,拓宽网络文化发展空间。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基础的,要保证我国网络文化的积极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技术。要瞄准世界文化科技发展的战略前沿,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文化装备制造技术水平;要进一步加大新一代网络、“防火墙”、“电脑密码”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和研究开发力度,着力构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过滤网站;要加快建设中文域名服务器,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和易操作性于一体的宣传教育软件,占领网络文化前沿阵地,改进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手段;要大力建设互联网接入基础设施,在继续推进东部和城市地区建设的同时,以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为重点,以卫星网、移动网、电视网等宽带业务为方向,通过多元化投资打破垄断,不断降低上网费用、提高上网速度;要积极开展与各国政府及相关国际组织在互联网技术、标准规范、资源分配、网络接入、互联网治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有效的沟通协商机制,促进互联网快速健康发展。 (三)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管理 一是要进一步积极实施网络文化管理的监督职能、引导职能、规范职能、惩戒职能,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网格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发展。1.要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管理水平。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把网络管理的立法工作纳入到国家整个法制建设的框架中思考设计;要跟踪网络文化的最新动态,加快立法进程,使网络文化建设尽可能做到有法可依;要严格执法,对网络上的违规违法、经济犯罪、民事犯罪等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保障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2.要以技术突破带动网络文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技术的发展既有可能给网络文化带来某种威胁,也一定可以运用它来消除这种威胁。以技术手段对网络文化进行管理,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信息技术产品的监控与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通过研制和开发先进的防范病毒传播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技术,对网上内容进行甄别,将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以及色情等有害信息的网站予以屏蔽、过滤。3.要以行业自律为重点,积极推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推进网络行业自律,就是要做到自觉维护主流思想、自觉传播先进文化、自觉抵制低俗之风、自觉维护公平竞争。这当中,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专业人士在行业自律中的作用,互联网企业要切实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加强自律,文明办网。网民也要自律。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伦理教育,促使人们自觉树立起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不断巩固网上社会主义思想阵地。 二是要进一步改革健全网络文化管理的模式,充分释放网络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管理是网络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坚持“在发展中管理,在管理中发展”的建设原则,切实改进网络文化管理的模式。网络文化管理模式是网络文化管理的主体、客体和环境关系的集中反映。客观来说,我国现阶段网络文化的管理模式比较混乱,相关管理的制度规章也不健全,条块分割、片区管理的管理模式比较突出,政府、产业和用户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作用未能很好的厘定,导致了在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地解决。在这一管理模式下,网络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直接阻碍了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现阶段,进一步健全完善网络文化管理的模式必须厘定政府、企业以及网络用户的自身的定位,政府要做好文化发展的主持者、管理人,要坚持从宏观、间接的角度对网络文化发展提供方向性引导和政策机制的支持。网络企业要坚持自身的行业特性,把自律、规范、发展与公益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文化发展的内部动力,以保障文化发展的经济特性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网络用户要立足于文化自觉地视角,从提高自身素质出发,提高文化消费的品位,积极转变角色意识,参与文化建设的管理与互动。 三是要进一步建设好网络文化队伍,为网络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网络文化队伍既包括网络文化的建设人才,也包括网络文化的管理人才。繁荣网络文化,造就网络文化产业人才,一是要着力培育网络文化创意、技术、管理、营销等专业人才,努力形成一支与市场相适应、与品牌相适应、与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网络文化队伍。二要优化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从政策、环境等方面,为网络文化产业人才创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同时要建设互联网信息服务从业人员的准入机制,积极引进在国内外文化产业运作方面有经验、有水平的高端人才,投身我国网络文化建设。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篇8

一、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网络建设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本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为这一点提出明确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校园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予在高校校园内形成目标一致、齐抓共管的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统一行动,从而在校园内形成积极的、健康的、高雅的、先进的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世界观方面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人生观方面确立了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在价值观方面确立了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它为大学生磨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的范本,有助于他们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事物的本质。看到发展的主流。明辨是非。追求进步,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网络的重要性

传统的大众传播往往受制于时空限制,而网络的出现则跨越了各种阻碍因素,使世界成为信息交流系统的整体。因而网络其具有全球化的特点,它使得任何信息以及作为“隐形内核”的意识形态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广泛的全球传播。网络的“交互性”大大的改变了政治社会化的教育方式,打破了教育者和受众的固定地位,变被动式教育为互动式教育。网络的“数位性”丰富了社会化的内容形式,网络中存在的信息形式都是数字化的,这就决定了它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多媒体课件、视屏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现和传播,使得传统政治社会化内容变得图文并茂,声音兼备。而且网络的虚拟性,优化了政治社会化的效率,网络所创造的虚拟政治世界对现实政治生活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模塑,使社会角色可以超越与社会的距离,在虚拟网络中体验只能在现实社会中才可能拥有的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政治技能技巧,政治角色的扮演和对政治内涵的理解都将及你不得到提高和优化,政治社会化的空间距离得到进一步的压缩。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网络建设

在互联网兴起以前,我国传统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媒介工具主要是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采取的手段也大多是动员集体学习,集体收听收看,面对面的辅导讲授甚至直接对个人进行单独的思想教育等,就比如现在很多家教之类的就是这样。但是这种传播模式具有单向式,缺乏了互动性,而且还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网络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些问题,人们不再仅仅是消息的接受者,消费者,而是逐渐成为了信息的者、创造者,这样就形成了互动和双向性,能够使人们更深刻的理解这些信息。但是,方便的同时也带给了政府一定的困扰,政府很难像过去一样对这些信息做到完全的控制。并且网络毕竟只是网络,它始终是一项技术,而技术不能决定自身的发展路径,也不能保证为理性所使用。要充分的发挥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网络阵地的作用,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其措施有了以下的观点: 转贴于

(一)以观念的转变为先导,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传播中的新发展

首先,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占领网络文化新阵地。其次,我们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共同理想为主题,提升网络文化新境界。再次,我们要坚持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灵魂,凸显网络文化主旋律。这是新时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最后,我们还要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评定标准,营造网络文化新风尚。

(二)以网站建设为平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传播中的主导性

如何以网络建设为平台,就是要加强对网络的建设。首先要增加网络良性运转的投入。其次是要提高网络教学模式的运用。再次是要加强网站或专题网页建设。最后是要完善网络服务和监控措施。

(三)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传播中的影响力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对信息提供的垄断,是一种以受众为中心的网状得非线性的传播,所以必须树立传播新理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改变传统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一些僵硬思维,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理论的思想性、导向性、趣味性充分结合,要强调意识形态灌输的必要性。批判“灌输无用论”,积极探索符合网络建设的灌输新理念,新方式,新手段。要注重开放包容原则,开放不等于放任自流,更不等于指导思想多元化,而是强调正确处理意识形态工作中“一”与“多”的关系,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足够的弹性与张力。要强调回应性原则,搭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实时交流平台,尝试建立互动的常态化,规范化机制。

(四)以人才队伍培养为重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传播中的时效性

在人才队伍培养方面,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增强队伍的网络教育意识;其次要加大队伍的网络技术培训;再次要调整教育队伍的组成结构;最后要增强队伍的高度责任心。

参考文献:

[1]陈舂燕,张晓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12).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篇9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创新

1.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主导地位的新渠道。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实践证明,以马克思主义为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促使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精神追求、思维方式也呈现出多元性、多样性、多变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在高校表现更为集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是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外,一个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主导地位的崭新渠道。高校积极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不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不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主导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是建设高校先进文化的新平台。高校建设先进的文化,既是创新高等教育的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高校都要确保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功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确保高校始终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策源地和辐射源,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忠实实践者。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确保师生在多元变幻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现象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健康的神经,理性选择先进的义化,自觉投身先进文化建设。

3.是为高校师生提供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创设一个价值和规范的“磁场”,能使师生产生对学校价值体系深层次的认同感,对学校发展历史的荣誉感,对各级组织的归属感和相互间的亲密感。网络信息时代,开放性和自主性是其特色,网络使师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为多元和自主,但也为良莠不齐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提供了新的空间,使师生陷入文化价值体系选择的矛盾与迷思中。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主流的价值取向、积极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伦理道德等在网络上的汇聚、辐射和弘扬,有利于为广大师生提供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温暖和谐、共建共享的新空间。

4.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高校是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场所,网络已经深入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领域,并以全新的方式改变着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冲击着师生的价值取向、心理发展及道德信念等,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问题和严峻考验。从理论维度看,网络独具的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时效性等,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理念不谋而合。从实践维度看,谁主动占领了网络阵地,谁就能获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谁建设好了“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1生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谁就能积极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谁开展了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谁就能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领先一步。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与管理的举措创新

1.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1)内容建设要紧贴需要。网络信息既要准确及时权威,又要丰富多彩,贴近实际,吸引受众。要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全民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要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含量,在网络中增设具有可读性、欣赏性和系统性的知识内容,娱乐性、健康性和激励性的文艺内容,思辨性、实证性、启发性的哲理内容;要通过在内容上富有创新的建设,形成巨大的网络主流思想文化。(2)形式建设要紧扣实际。一是可以构建主题网站,依据高校自身的思想文化底蕴为网站命名,并以此为核心细化网站栏目,如人民大学的“先锋论坛”;可以根据所处地域的特色命名,并围绕优势资源设置栏目,如重庆邮电大学的“红岩网校”。二是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栏,可以在高校的门户网站直接建立二级网页,也可以在高校的教学资源网、二级单位网建立三级网页。三是有效利用MSN等网上聊天空间、高校BBS等开放空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论坛,加强引导和渗透熏陶;开发利用博客、播客、QQ空间等资源,合理进行建设和维护,吸引受众参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3)功能优化要找准突破。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网络载体本身的特点来选择科学合理的路径,确保点击率与功能呈正比。一是要夯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结构,加强信息资源建设。二是要全面丰富网上第二课堂活动和网上校园文化,发挥网络对活动载体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的强化作用。三是要强化干部、教师与学生的网上沟通,做好网上实时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是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网络,开展网上心理咨询与疏导。五是要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评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

2.加强以优势资源、系统规范、责权明确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以优质的网络资源和先进的网络技术为基础。目前,高校学生上网条件较好,部分高校还建成了FDDI(光纤分布数据接口)和ATM(异步传输模式)以及以高速以太网为主干的宽带校园局域网。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硬件配置与软件环境差异还较大,如电脑、服务器、安全防护软件、数码设备、刻录设备及影印设备等,而国外的商业网站已经羽翼丰满,并在中国市场不断扩张。在没有地域限制的网络世界,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整合优化网络资源,自主开发先进的网络技术,及时进行网络维护,以智力发展与创新建设带动网络世界的发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在具体操作上,要适应互联网Web2.0时代受众的个l生化、去中心化和信息自主权,确保网址分配、互动空间、个性页面等有足够的空间,确保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序传播和活动的有效开展。

首先,实行实名登录、信息监控和规范管理等制度。要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监管机制。高校要防范反华势力以及“法轮功”邪教组织,利用网络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反动宣传和思想文化渗透,对网络思想文化资源进行规范管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要建立网络行为监控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规范网络运行。要建立网络应激处置机制,对特殊时期和敏感时期的信息,对涉及政治、军事、民族、外交和易引发社会争议的焦点问题要及时进行审查,对有悖先进文化方向的内容要及时清理,发现违规文章和散布不良信息的人要予以警告,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要实行实名登记制,以加强对网络开放空间的安全管理。要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加强对免费个人主页及其链接的审查,若发现有违反网上道德与法规的,要将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增强师生上网的法制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牢牢构筑抵制不良言行的“防火墙”。

其次,实行明确责任分工和归口管理制度。一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纳入校园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根据网络技术的特点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二是在责权设计上,要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相关程度,赋予相应大小的责任,要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进行明确分工,要以主管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为核心,实行归口管理,确保形成分工有别、责权明确、处置高效、管理有方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制度。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探索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篇10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培养“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以优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为重点,按照“特色性、先进性、示范性”的要求,全面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遵循“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为先、特色竞争、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区域特点,充分发挥正确、积极、健康的交互信息,将具有时代特点,有较强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地方红色文化和先进的企业文化内涵引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之中,宣传科学真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正确的导向,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二、强化校园网络文化组织领导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定期召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研究会、研讨会,定期研究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总结交流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经验,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划,制定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案。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全局,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要求,各部门对口管理,各负其责,确保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对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将以适当形式予以表彰奖励。同时,要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力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形成领导有力、各部门密切配合、师生广泛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机制。

此外,在网络文化建设中,为加快建设一支政治意识强、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包括网络管理专家、网络教育专家、网络心理专家在内的高素质专业化校园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根据建设需要,学校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网络建设培训制度,定期组织人员出去参观、考察、学习和交流,不断拓宽视野,提高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的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时性、主动性和服务性的作用,坚持“引导者”角色,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健康、正确、有益的信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监管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严格依据《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校园网络秩序,严肃上网纪律,坚持依法办网、依法监督、科学管理、有效传播。在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网络监管力度,规范ip地址管理和使用流程,对于校园bbs、qq校友等实行用户注册实名制度,对各种信息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对网上反动、迷信、庸俗、污秽等不良信息采取及时封堵和删除,以加强对校园网的舆论监督。通过“文明上网讲座”、“大学生文明上网万名签字”等活动形式,大力宣传正确的网络思想教育方向,要求师生文明上网、文明聊天、文明交友、文明用网,提高广大师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引导广大师生自觉构筑“网上个人防火墙”。

四、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篇11

面对这些威胁,如果不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建设,就不能发挥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优势,也就等于自动放弃在网络文化领域里的竞争,让“文化殖民”肆意践踏自己的文化。因此,加强社会主义的网络文化建设,努力争取网上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势在必行。我们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也必须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Internet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一种新的传播媒体,被称之为“第四媒体”。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和个人电脑的广泛普及,Internet在思想文化宣传乃至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强。这是网络时代思想文化宣传新的重要阵地,也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新领域。这样的阵地,这样的领域,如果先进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落后的思想文化就会去占领;如果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不去占领,非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就会去占领。因此,为了加强占领这块阵地,为了在网络时代取得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动权,就必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1)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物质技术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高科技文化。进行社会主义的网络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科技水平,而且可以不断保持先进性的本质。(2)Internet是一个超越地域和国界的人类信息传播交往空间,它使得“地球村”的理想逐步变为现实。它的全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不仅可以方便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的文明成果,提高自己的文明程度,同时也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世界影响,在国际社会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国家的良好形象。(3)网络文化是高时效性文化,网上具有快速传播、快速更新的特点。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步交流、信息检索、现实虚拟、游戏娱乐、电子商务等功能的广泛应用,网络媒体功能越来越多,给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和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通过网上新闻的“即时播发”和滚动播出,可以极为有利地宣传主旋律、弘扬主旋律,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巩固社会主义的舆论阵地。(4)网络文化具有交互性的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入虚拟的空间参加“无领导”的平等而自由的讨论。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网络论坛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利于在网络条件下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战略任务,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5)网络文化具有资源共享性,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以最经济合理的投入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网络阵地,避免重复建设;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全球网络资源来加快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三、用社会主义文化争夺青少年的迫切需要

网络文化毕竟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如果说网络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是历史进步的新阶段,那么网络文化也应该属于文化发展的新形态,是文化进步的新趋势。所以,对网络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不能忽视、不能回避,更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者要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就更应该站在时展的前列,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一新时代和新文化的到来。对于网络时代的到来,反映最强烈的是青少年,因为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善于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有人说“年轻人是网络的主人,网络世界是年轻人的世界。”这话不是没有根据。然而,网上世界是一个言论信仰自由化的花花世界,各种文化类型、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均可在网上找到立足之地。青少年如果在网上长期得不到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导引,就会因此丧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误入歧途。由于青少年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特殊群体,所以各种势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总是想方设法在争取他们、利用他们。网络时代更是如此。西方敌对势力曾扬言,要让共产主义的后代跟着西方的乐曲跳舞,所以他们会充分利用网上的优势和便利的条件,让我们的青少年接受他们的东西,动摇社会主义的信念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形形的犯罪团体、非法帮会组织也利用各种诡秘网站,大量反动、黄色、信息,引诱青少年与他们同流合污。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从这个意义讲,加强社会主义的网络文化建设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绝不能等闲视之。当前要用社会主义的网络文化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尽快建设一批受青少年欢迎又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文化特点的宣传网站,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在网络上的宣传阵地,努力改变当前健康的青少年网站严重稀缺的状况。让青少年不仅有自己喜爱的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要求的网站可上,而且可以随时在网上获取丰富的先进思想和教育资源,接受生动形象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教育。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篇1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并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作了专门部署,“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1]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在信息化条件下对文化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在新的时代,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笔者认为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重要意义 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重要意义,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是信息化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迫切要求。在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网络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新空间、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据相关统计,截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网民人数已达4.85亿并继续呈现加速度上升趋势,人们已经把网络作为了解信息、浏览新闻、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如果不注重引导这个庞大群体的文化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难以成为社会共识,如果不注重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就不能完全达到,因此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关系深远。我国当前的网络文化建设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当前网上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不到位,网络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等。因此,繁荣发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网络文化的任务繁重而紧迫。其次,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营造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现在,世界各国都把互联网作为提高文化生产传播能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载体,采取各种措施谋求优势地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们就更要密切跟踪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创新网络文化商业模式,提高网络文化传播力,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再次,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是进一步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的现实需要。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互联网上的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内容复杂,各种低级色情的黄色文化,各种造谣、中伤和血腥、欺诈的黑色文化等充斥着各大网站,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改头换面,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直接危害了青少年身心健康,直接干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网络生活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说,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繁荣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导向问题关系到方向和性质。当前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保证网络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使得网络文化内容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和基本方法分析、研究和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不断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真正把网络建设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先进文化的思想阵地,使网民在享受快捷方便、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潮和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切实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二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增强网络文化的凝聚力。当前我们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用共同理想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网络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宣传普及活动,形成网上强大的舆论声势和浓厚舆论氛围,增强网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知认同,坚定他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三是坚持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灵魂,提升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涵。当前以西方意识形态为主要特征的网络霸权主义甚嚣尘上,“西方网络霸权主义行径已经越演越烈”,“网络霸权主义是指计算机网络技术发达的国家或组织利用其资金、网络技术、网络管理、语言和网络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控制国际互联网,把符合本国或自己集团利益的意志、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通过网络强加于其他国家及其公民,妨碍、干涉或有意压制其他国家及其公民对网络信息的自由运用,以谋求和扩大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利益。当今世界,搞网络霸权主义的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2]网络霸权主义打着“网络自由”、“文化多元”的幌子,大肆宣传和植入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严重干扰了人们的认识视角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抵制西方网络霸权主义的文化影响,就必须加紧建设彰显我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精品,坚持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灵魂,提升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涵。四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评判标准,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面对日益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必须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网络道德的评判标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我们判断网络现象的是非善恶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是网络道德价值导向的标尺。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就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规范网民的行为,强化道德责任意识,增强网民的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教育和引导网民知荣辱、明是非,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 三、繁荣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要坚持发展为先的原则#p#分页标题#e# 繁荣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要坚持发展为先的原则,当前繁荣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关键是要一方面要坚持发展一批以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化产业,另一方面要坚持进一步创新发展网络文化技术,拓宽网络文化的发展空间。坚持发展一批以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化产业的目的就是要用一批优秀的先进网络文化产品来占领和巩固网络阵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强大的民族网络文化产业为支撑,不断提高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以市场为依托,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努力形成一批“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社会责任感强”的网络文化骨干企业;要以产品为基础,不断增强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动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向原创为主转型升级;要以中华文化为重点,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大力加强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要加强战略研究,制定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网络文化产业协调机制,优化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指导规范网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要建立网络文化产业高端交流平台,展示、交流网络文化产业新进展新成就,提高网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引领网络文化产业良性运行。只有我们自己的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起来了,网络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会有切实可靠的保障。二是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技术,拓宽网络文化发展空间。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基础的,要保证我国网络文化的积极健康快速地发展,当前必须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技术。要瞄准世界文化科技发展的战略前沿,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文化装备制造技术,水平;要进一步加大新一代网络、“防火墙”、“电脑密码”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和研究开发力度,着力构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过滤网站,抵御破坏性信息侵袭的同时,保证网络文化的优秀成果能更快地传输到各个相关领域;要加快建设中文域名服务器,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和易操作性于一体的宣传教育软件,占领网络文化前沿阵地,改进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手段;要大力发展互联网接入基础设施,在继续推进东部和城市地区建设的同时,以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为重点,以卫星网、移动网、电视网等宽带业务为方向,通过多元化投资打破垄断,不断降低上网费用,提高上网速度;要积极开展与各国政府及相关国际组织在互联网技术、标准规范、资源分配、网络接入、互联网治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有效的沟通协商机制,促进互联网快速健康发展。 四、繁荣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管理 网络文化管理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通过创新与规范,促进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网络文化发展的现实要求。 首先,要进一步积极实施网络文化管理的监督职能、引导职能、规范职能、惩戒职能,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网格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一要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管理水平。这就要求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把网络管理的立法工作纳入到国家整个法制建设的框架中思考设计;要跟踪网络文化的最新动态,加快立法进程,使网络文化建设尽可能做到有法可依;要严格执法,对网络上的违规违法、经济犯罪、民事犯罪等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二要以技术突破带动网络文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技术的发展既有可能给网络文化带来某种威胁,也一定可以运用它来消除这种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在防范网络文化的偏向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技术手段对网络文化进行管理,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信息技术产品的监控与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通过研制和开发先进的防范病毒传播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技术,对网上内容进行甄别,将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以及色情等有害信息的网站予以屏蔽、过滤。三要以行业自律为重点,积极推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推进网络行业自律,就是要做到自觉维护主流思想、自觉传播先进文化、自觉抵制低俗之风、自觉维护公平竞争,共同构筑网络诚信。这当中,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专业人士在行业自律中的作用,互联网企业要切实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加强自律,文明办网。网民也要自律。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伦理教育,促使人们自觉树立起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不断巩固网上社会主义思想阵地。 其次,要进一步改革健全网络文化管理的模式,充分释放网络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管理是网络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坚持“在发展中管理,在管理中发展”的建设原则,切实改进网络文化管理的模式。网络文化管理模式是网络文化管理的主体、客体和环境关系的集中反映,客观来说,当前我国网络文化的管理模式比较混乱,相关管理的制度规章也不健全,条块分割,片区管理的管理模式比较突出,政府、产业和用户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作用未能很好地厘定,直接导致了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而无从寻求解决途径,在这一管理模式下,网络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直接阻碍了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当前进一步健全完善网络文化管理的模式必须厘定政府、企业以及网络用户自身的定位,政府要做好文化发展的主持者、管理人,要坚持从宏观、间接的角度对网络文化发展提供方向性引导和政策机制的支持。网络企业要坚持自身的行业特性,把自律、规范、发展与公益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文化发展的内部动力,以保障文化发展的经济特性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网络用户要立足于文化自觉的视角,从提高自身素质出发,提高文化消费的品位,积极转变角色意识,参与文化建设的管理与互动。只有通过三者的互动与调整,才能形成网络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为网络文化发展创造深层次的动力,充分释放网络文化生产力。 再次,要进一步建设好网络文化队伍,为网络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网络文化队伍既包括网络文化的建设人才,也包括网络文化的管理人才。繁荣网络文化,造就网络文化产业人才,一是要着力培育网络文化创意、技术、管理、营销等专业人才,努力形成一支与市场相适应、与品牌相适应、与我们的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网络文化队伍。二要优化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从政策、环境等方面,为网络文化产业人才创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同时要建设互联网信息服务从业人员的准入机制,积极引进在国内外文化产业运作方面有经验、有水平的高端人才,投身我国网络文化建设。#p#分页标题#e#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篇13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工作。理论创新决定了意识形态的活力,理论武装决定了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占据统摄地位。加强理论武装,就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更好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行动;就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讲清楚辉煌成就背后的理论逻辑、制度原因,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信心和底气;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把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既取决于富有说服力、感召力的内容,也取决于广泛有效的传播。面对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就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形成强大主流舆论场;就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着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就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就要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坚持立破并举、敢于亮剑,让意识形态工作激浊扬清、正本清源。

鹿心社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做好网上正能量传播、网络舆论引导、网络统战和社会工作,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加快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提升态势感知和应急处置能力,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夯实网络安全工作基础,筑牢网络安全屏障,坚决守住网络安全“生命线”。加快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广西”建设,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动网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进一步推动信息服务便民惠民,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各级党委(党组)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坚持党管互联网,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加强责任落实,压实主体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网信干部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对党忠诚、能打硬仗的网信队伍,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意识形态工作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要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个极端重要工作,围绕“两个巩固”任务,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弘扬主旋律,讲好百色故事,用理想信念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主导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再上新台阶。一要抓好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学习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班、培训班、学习班,引导党员干部更加全面地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发挥好“新时代讲习所”平台作用,进一步推进理论宣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要开展理论研究,加快推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二要加强阵地建设。要强化阵地意识,聚焦互联网、高校、宗教、哲学社会科学等重点领域,巩固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要把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抓好统筹协调,打好综合战、协同战。三要强化正面宣传。要坚持弘扬主旋律,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把全市干部群众的注意力聚焦到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聚焦到决战贫困决胜小康上来。四要管好网络舆论。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学网、懂网、用网,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掌握和规范管理新媒体运行,打造好“两微一端”新媒体宣传平台。五要引领价值取向。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六要发展文化文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开发。

彭晓春强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重心在互联网,重点在互联网,难点也在互联网。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发挥优势,补足短板,开创全市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新局面。要加强和改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加强网络统战和社会工作。要加快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夯实网络安全工作基础,提升态势感知和应急处置能力,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要加快提升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深入实施网络扶贫行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