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能源的意义实用13篇

节约能源的意义
节约能源的意义篇1

无负压加压泵站因为其优秀的节能效果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利用到市政、民用等加压系统当中,以满足使用单位提出的节能、防止二次污染和节省初期投资的要求,实际应用中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公寓综合楼为例。本工程由一栋12层学生宿舍,一栋6层学生宿舍,一栋3层食堂及办公建筑连接组成,建筑高度不超过50米,总建筑面积约为23152平方米,室内外高差0.6米;生活用水量标准:宿舍150升/人天,学生食堂25升/人次,且水源由市政给水接入本项目校区内,市政水压0.25MPa。本工程竖向给水分为两个区:一层至四层为1区,市政直供;四至十二层为2区,系统进口压力为0.70MPa。各区入户支管水压超过0.2MPa处采用减压阀减压,2区采用差量补偿箱式无负压供水设备。然而,将其与同等用水规模且选用水箱加变频泵组的供水设备在能耗方面进行比对分析,无负压运行模式相比普通的水箱加变频泵组运行模式平均节约了22%的电能。

但笔者认为无负压泵站的节能不但取决于系统是否合理利用了上端管网的余压,更取决于泵站系统控制理念是否具有先进性、节能性。

在常见的给水生活加压的泵站中,用水量会随着生活习惯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如假期用水量比平日高,夏季用水量比冬季多。而且,通过对我校用水情况监测可以看出,在一天内会显现以早晨起床后和晚饭前后用水量最多。

据调查,国内变频给水泵站几乎都采用变频恒压PDI控制。恒压供水的提出是因为当水泵出水量Q减小时,水泵工作扬程H将随之增大,所以供水泵站在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扬程过剩状态,这部分剩余的扬程就造成了很大的能量浪费。如果采用调速技术就能使水泵的流量与扬程适应用户用水量的变化,维持管网压力恒定,达到节能目的。但对于用户来说,因为不同时段用水量的变化势必会引起管损的变化,所以泵站出口的恒压,到用户端压力往往并不是恒定不变的,管网末端的用户感觉用水压力忽高忽低会更加突出。

总体来讲恒压供水模式在小流量或定流量加压设备中使用是合理的,但当设备以克服重力做功和克服管损做功的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采用变频恒压将不再经济合理。此时只有使泵站出口的压力随着用户用水量和管损的函数相变化,达到变压控制方式才是今后变频调速控制的发展趋势。

2 总结

综上在无负压泵站当中,应用变压变流量控制技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选泵时水泵应能满足最不利供水条件下的水量和水压;

(2)考虑克服高差所做的功和克服管损所做的功到一定比例时才可应用变压变流量,这和到最不利点的高差和距离有关,否则会因为变压变流量的控制带来离泵站较近端的压力不稳,或没有实际意义;

(3)考虑水泵临界点的控制。否则因调整压力或流量过程中引起水泵效率下降过快反而出现不节能的状态;

节约能源的意义篇2

一、低碳经济时代能源环境审计的内涵

合理界定并从理论上把握能源审计的内涵,才能真正了解开展煤炭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的意义。目前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可持续增长,缓解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就是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最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与废弃物排放,从而切实解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能源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专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国家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及其它经济组织在经营过程中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对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环境管理系统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及环境管理的绩效进行的监督、检查和评价,以促进其全面、有效地履行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效益。能源环境审计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审计促进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环境,促使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环境审计的企业价值观意义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深入持久地开展企业节能行动,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既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为保障国家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节约能源资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能源资源浪费仍然比较严重,能源消费不合理、利用效率低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

因此,开展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对树立科学的企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对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低碳经济时代不会自己到来,节约型和谐企业是不会自发地去实现的,它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需要树立科学的企业价值观,需要转变不合理的企业消费方式。而企业价值观的改变,消费方式的转变也不会无目的地改变,它需要一定的手段和科学合理的制度推动,因此开展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迫在眉睫,它将对推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价值观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的政策意义

开展能源环境审计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明确要求。新的《节能法》和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均提出了要对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源环境审计。随着国家对节能工作的推动力度日趋加大、国家对高耗能企业节能政策的逐步实施,能源环境审计将成为企业发展必须要迈过的门槛,体现了政府主导性和必要性。这对缓解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紧缺矛盾、完善企业节能的内部监管网络具有重要的意义。

开展能源环境审计是实现我国“十一五”节能目标的重要举措。“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百分之二十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百分之十的约束性目标。而国有煤炭企业对这一目标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国有煤炭企业的能源环境审计工作,对推进我国工业企业节能进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完成我国“十一五”期间节能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环境审计的管理意义

开展国有煤炭企业能源环境审计是企业加强管理、降本节支、增强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推行能源环境审计,企业是实际受益者。通过能源环境审计,企业对生产能源消耗、技术管理水平、产品能效指标、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效果等进行核查、分析、对标及评价,排查企业节能障碍和耗能原因,挖掘企业在生产工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节能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制定企业节能方案和规划,最终使企业提高各种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同时企业开展能源环境审计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政策选择,通过节约能源,可以获得国家相关政策的优惠与支持,这对推动国有煤炭企业节能技术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审计的经济意义

国有煤炭企业现有的生产方式是一种“线形经济”,它高强度地把物质资源从自然界中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弃物排放出去,自然界既是“原料箱”又是“垃圾箱”。这种生产方式“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要构建节约型社会,首先要把线形经济变为循环经济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使更多的用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它把经济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实现社会环境与经济的双赢,要改变企业中存在的许多不适宜消费,为了国有煤炭企业今后的发展,亟需转变消费方式――将过度消费转变为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经济消费和低碳消费。

对以现代经济学为支撑的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反思,人们把经济增长看作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企业把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把创造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对节约思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没有深刻认识,使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大打折扣。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就必须把能源环境审计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以能源环境审计为手段,让企业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厉行节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低碳经济时代煤炭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转变煤炭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改变落后的消费意识,牢固树立节约从自身做起的高尚企业文化,建立合理的消费制度,既节约能源,又提升经济效益,而企业文化的升华,价值取向的改变不会自己形成,还有赖于制度政策取向的改变。

国有煤炭企业是最大的产能企业,同时也是最大的耗能企业,通过对煤碳国有企业的能源环境审计,促进国有煤炭企业能耗的削减,从经济学的角度改变国有煤炭企业能源浪费,能源消费不合理的现状,促进企业文化的升华和价值取向的改变,为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国有煤炭企业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

六、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环境审计的社会现实意义

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中所要求的资源的质与量的方面正在不断地提升着,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资源都在不断地告急,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后,各种资源的稀缺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不稳定性日益加剧,从一个个方面影响着整个社会局势的发展,在有关方面还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的消极作用,作为产能和耗能大户的煤炭国有企业开展能源环境审计,促进自身能源的合理消费更是责无旁贷。

资源像一道瓶颈,它既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前进方向,又规范着我们去合理地利用它,不能一次过多,也不能过少,关键是要有个度。国有煤炭企业的产能和耗能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制约着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国有企业内部开展能源审计,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节约能源的意义篇3

一、低碳经济时代能源环境审计的内涵

合理界定并从理论上把握能源审计的内涵,才能真正了解开展煤炭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的意义。目前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可持续增长,缓解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WwW.lw881.com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就是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最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与废弃物排放,从而切实解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能源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专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国家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及其它经济组织在经营过程中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对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环境管理系统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及环境管理的绩效进行的监督、检查和评价,以促进其全面、有效地履行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效益。能源环境审计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审计促进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环境,促使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环境审计的企业价值观意义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深入持久地开展企业节能行动,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既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为保障国家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节约能源资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能源资源浪费仍然比较严重,能源消费不合理、利用效率低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

因此,开展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对树立科学的企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对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低碳经济时代不会自己到来,节约型和谐企业是不会自发地去实现的,它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需要树立科学的企业价值观,需要转变不合理的企业消费方式。而企业价值观的改变,消费方式的转变也不会无目的地改变,它需要一定的手段和科学合理的制度推动,因此开展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迫在眉睫,它将对推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价值观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的政策意义

开展能源环境审计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明确要求。新的《节能法》和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均提出了要对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源环境审计。随着国家对节能工作的推动力度日趋加大、国家对高耗能企业节能政策的逐步实施,能源环境审计将成为企业发展必须要迈过的门槛,体现了政府主导性和必要性。这对缓解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紧缺矛盾、完善企业节能的内部监管网络具有重要的意义。

开展能源环境审计是实现我国“十一五”节能目标的重要举措。“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百分之二十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百分之十的约束性目标。而国有煤炭企业对这一目标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国有煤炭企业的能源环境审计工作,对推进我国工业企业节能进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完成我国“十一五”期间节能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环境审计的管理意义

开展国有煤炭企业能源环境审计是企业加强管理、降本节支、增强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推行能源环境审计,企业是实际受益者。通过能源环境审计,企业对生产能源消耗、技术管理水平、产品能效指标、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效果等进行核查、分析、对标及评价,排查企业节能障碍和耗能原因,挖掘企业在生产工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节能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制定企业节能方案和规划,最终使企业提高各种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同时企业开展能源环境审计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政策选择,通过节约能源,可以获得国家相关政策的优惠与支持,这对推动国有煤炭企业节能技术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审计的经济意义

国有煤炭企业现有的生产方式是一种“线形经济”,它高强度地把物质资源从自然界中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弃物排放出去,自然界既是“原料箱”又是“垃圾箱”。这种生产方式“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要构建节约型社会,首先要把线形经济变为循环经济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使更多的用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它把经济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实现社会环境与经济的双赢,要改变企业中存在的许多不适宜消费,为了国有煤炭企业今后的发展,亟需转变消费方式——将过度消费转变为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经济消费和低碳消费。

对以现代经济学为支撑的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反思,人们把经济增长看作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企业把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把创造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对节约思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没有深刻认识,使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大打折扣。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就必须把能源环境审计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以能源环境审计为手段,让企业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厉行节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低碳经济时代煤炭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转变煤炭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改变落后的消费意识,牢固树立节约从自身做起的高尚企业文化,建立合理的消费制度,既节约能源,又提升经济效益,而企业文化的升华,价值取向的改变不会自己形成,还有赖于制度政策取向的改变。

国有煤炭企业是最大的产能企业,同时也是最大的耗能企业,通过对煤碳国有企业的能源环境审计,促进国有煤炭企业能耗的削减,从经济学的角度改变国有煤炭企业能源浪费,能源消费不合理的现状,促进企业文化的升华和价值取向的改变,为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国有煤炭企业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

六、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环境审计的社会现实意义

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中所要求的资源的质与量的方面正在不断地提升着,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资源都在不断地告急,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后,各种资源的稀缺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不稳定性日益加剧,从一个个方面影响着整个社会局势的发展,在有关方面还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的消极作用,作为产能和耗能大户的煤炭国有企业开展能源环境审计,促进自身能源的合理消费更是责无旁贷。

资源像一道瓶颈,它既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前进方向,又规范着我们去合理地利用它,不能一次过多,也不能过少,关键是要有个度。国有煤炭企业的产能和耗能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制约着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国有企业内部开展能源审计,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节约能源的意义篇4

一、低碳经济时代能源环境审计的内涵

合理界定并从理论上把握能源审计的内涵,才能真正了解开展煤炭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的意义。目前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可持续增长,缓解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就是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最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与废弃物排放,从而切实解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能源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专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国家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及其它经济组织在经营过程中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对环境 法律 、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环境管理系统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及环境管理的绩效进行的监督、检查和评价,以促进其全面、有效地履行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效益。能源环境审计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审计促进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环境,促使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环境审计的企业价值观意义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深入持久地开展企业节能行动,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既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为保障国家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节约能源资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能源资源浪费仍然比较严重,能源消费不合理、利用效率低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

因此,开展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对树立科学的企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对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低碳经济时代不会自己到来,节约型和谐企业是不会自发地去实现的,它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需要树立科学的企业价值观,需要转变不合理的企业消费方式。而企业价值观的改变,消费方式的转变也不会无目的地改变,它需要一定的手段和科学合理的制度推动,因此开展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迫在眉睫,它将对推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价值观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的政策意义

开展能源环境审计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明确要求。新的《节能法》和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均提出了要对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源环境审计。随着国家对节能工作的推动力度日趋加大、国家对高耗能企业节能政策的逐步实施,能源环境审计将成为企业发展必须要迈过的门槛,体现了政府主导性和必要性。这对缓解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紧缺矛盾、完善企业节能的内部监管 网络 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环境审计的管理意义

开展国有煤炭企业能源环境审计是企业加强管理、降本节支、增强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推行能源环境审计,企业是实际受益者。通过能源环境审计,企业对生产能源消耗、技术管理水平、产品能效指标、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效果等进行核查、分析、对标及评价,排查企业节能障碍和耗能原因,挖掘企业在生产工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节能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制定企业节能方案和规划,最终使企业提高各种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同时企业开展能源环境审计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政策选择,通过节约能源,可以获得国家相关政策的优惠与支持,这对推动国有煤炭企业节能技术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审计的经济意义

国有煤炭企业现有的生产方式是一种“线形经济”,它高强度地把物质资源从自然界中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弃物排放出去,自然界既是“原料箱”又是“垃圾箱”。这种生产方式“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要构建节约型社会,首先要把线形经济变为循环经济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使更多的用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它把经济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实现社会环境与经济的双赢,要改变企业中存在的许多不适宜消费,为了国有煤炭企业今后的发展,亟需转变消费方式——将过度消费转变为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经济消费和低碳消费。 对以 现代 经济 学为支撑的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反思,人们把经济增长看作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 把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把创造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生存 发展 的基础,但对节约思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没有深刻认识,使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大打折扣。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就必须把能源环境审计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以能源环境审计为手段,让企业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厉行节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低碳经济时代煤炭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转变煤炭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改变落后的消费意识,牢固树立节约从自身做起的高尚企业文化,建立合理的消费制度,既节约能源,又提升经济效益,而企业文化的升华,价值取向的改变不会自己形成,还有赖于制度政策取向的改变。

国有煤炭企业是最大的产能企业,同时也是最大的耗能企业,通过对煤碳国有企业的能源环境审计,促进国有煤炭企业能耗的削减,从经济学的角度改变国有煤炭企业能源浪费,能源消费不合理的现状,促进企业文化的升华和价值取向的改变,为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国有煤炭企业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

六、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环境审计的社会现实意义

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中所要求的资源的质与量的方面正在不断地提升着,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资源都在不断地告急,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后,各种资源的稀缺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不稳定性日益加剧,从一个个方面影响着整个社会局势的发展,在有关方面还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的消极作用,作为产能和耗能大户的煤炭国有企业开展能源环境审计,促进自身能源的合理消费更是责无旁贷。

资源像一道瓶颈,它既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前进方向,又规范着我们去合理地利用它,不能一次过多,也不能过少,关键是要有个度。国有煤炭企业的产能和耗能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制约着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国有企业内部开展能源审计,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节约能源的意义篇5

节约型社会的概念如此迅速地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人们对资源紧张已经有了具体的感受。

近两年来,全国多个省份曾经出现“电荒”,频繁的拉闸限电使得一些地方的冬天变得寒冷;油价的不断波动以及可以预见的原油需求的继续大幅增加,让人不得不对石油资源的有限性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北方的缺水状况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间不容发的上马,让人更清晰地感受到水资源的紧张;不时得到报道的环境灾难以及由此导致的生存质量下降的例证,让人更真实地触摸到了生态资源的宝贵。, 节约型社会这个概念如此迅速地深入人心,在于它突破丁把节约界定于经济需要的认识,将节约上升到民族持续发展的前提的战略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人民传统上就提倡节约,勤与俭一直被视为持家治国的美德。这种德性要求的基础,在于体认到“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的现实,在一个无法充分提供制成品的时代,节俭是家庭与社会维持基本生计的必需。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制成品的短缺时代已经结束,制造和提供足够的消贤品不再是一个问题,而如何通过消费以加快产销周期似乎成了主要矛盾,作为消费美德的节约因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怀疑。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一种新的规定性开始出现,资源的有限性成为发展的瓶颈,消费品短缺结束以后,资源短缺成为突出问题。正是在资源的意义上,节约成为一种不得不具备的社会和个人的意识。我们拥有产出用之不尽的物品的能力,但没有可供不断吞噬的自然资源。今天,借助于效率越来越高的机器和生产制度,社会的生产能力是如此惊人,以至于任何资源都可以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被用于生产;不断刺激下的消费愿望又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如果不加节制,也足够提前消耗掉子孙后代的生存之基,无论能源、森林、土地还是水,都早巳或正在变成短缺资源。上世纪60年代在西方率先出现的对资源承载力极限的思考,40年后终于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成为官方和民间共同的忧思。

节约型社会这个概念如此迅速地深入人心,还在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过于粗放的现实和城市化加速必然带来的消费急剧增长的预期。

节约能源的意义篇6

1 营造生态节约型园林的意义

生态节约型园林是现代园林行业倡导发展的核心主题,理论与实践意义重大。营造生态节约型园林是当前社会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目标的核心部分。营造生态节约型园林和建立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之一。生态节约型园林主要将节地、节水、节能作为核心手段,这对于园林景观生态、社会、经济等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营造生态节约型园林是推动城市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根本性条件。城市园林绿化主要将植物造景作为主体部分,植物的配置科学合理性,不仅带来的是美感,同时还能够获取良好的生态效益,有效促进了城市绿地可持续、高效率、低成本、稳定性目标的全面实现。另外,园林绿化向城市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及居住环境,对居民生活质量水平与身心健康的提升有很大帮助。营造生态节约型园林,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发展和土地、生态环境失衡等诸多矛盾,严防部分区域进行高价造绿、大树移植等浪费、破坏生态的情况发生。

2 生态节约型园林的营造策略

2.1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将营造生态节约型园林的理念纳入进园林规划设计中,认真细致地审核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方案,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和布局各类绿地,不断健全城市绿地系统。实际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将自然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在一起,避免过度人工化,广泛应用各项节约措施。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以本地树种为首选,全面衡量绿化品种的层次、适应性等,确保植物和种植结构的科学合理搭配,从而实现景观塑造简约化。另外,植物设计师应在绿化前掌握好植物对光照 、温度、土壤、水分等环境的具体要求和植物间存在的相生相克关系,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进行合理配置。不得有大树移植现象发生,因为这样对原有的生态环境与和谐共生关系造成严重破坏不说,同时,还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而最后所建造出来的是一个毫无生命力可言的城市环境,完全违背了现阶段国家所提倡的节约型社会建设目标。

2.2 节约用地

一方面,要在现有园林绿地上开展乔灌草立体化配置改造工作,尽可能使单位面积的绿量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利用屋顶、停车场、道路等开展立体绿化与垂直绿化,充分利用空间,进一步扩大绿化覆盖率。

2.3 节约用水

一方面在植物方面,选择诸如构树、白蜡等耐旱的植物,对冷季型草坪草的应用比例加以合理控制,以促使园林绿化朝着节水型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设备实施方面,以微喷、滴灌等节水设施为主,减少水资源浪费情况的发生。再有,减少水资源消耗;除了要在水的运输、灌溉等方面降低损失外,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地膜覆盖,以避免水分过多的蒸发以及利用土工布减少水分渗透等。

2.4 节约能源

首先,园林建设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等诸多的可再生资源,加快构建“风车园、太阳园”等具有科教意义的专类园;其次,在建筑四周营造出良好的小气候环境,不断降低建筑能源消耗量。

2.5 节约成本

通过少的成本确保项目的正常进行;比如,珍贵树种只进行点缀,不得有适地适树的大树移植现象发生;有效控制种植大面积草坪,进一步降低其养护费用;以本地树种为首选,增强树种成活率;提倡景观的简单自然化等。

2.6 维护绿化成果

应不断强化城市绿地监管力度,编制一系列完善的相关法规标准与规范,不得因开发或者其他原因而进行用地性质、用途的任意改变,不得占用原有的绿化用地。在改造现有绿地时要慎重行事,在城市边缘地带或者城市周边具有生态和防护功能的绿化带,要维持原生的植物、地形,大力培育自然植物群落,这样不仅大大节约了资金,同时,还实现了简易维护的功能作用。

植物是仅有的一个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构成要素,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将各类植物进行科学的配置,以确保生态和艺术两者间的统一,这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生存环境,同时,还大大推动了城市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了创建节约型园林的目标,所以,节约型植物景观设计属于一项可持续的景观设计方法,对于生态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节约能源的意义篇7

一、构建“节约型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1.相当一部分人对建设“节约型社会”认识不清,观念模糊。有的同志认为现在还谈“节约”完全无此必要,认为国家经济发展了,产品丰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应当允许人们大胆消费,享受生活;有的同志认为“节约”与“发展”对立,认为节约是缩减消费,影响内需,最终影响经济发展;还有的同志认为国家机关、公共场所的财物是公共产品,不用白不用,谁节约谁吃亏。持有这些错误观点和认识的同志,由于缺乏对“节约型社会”内涵的正确了解,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在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2.国内多数企业由于“节能”技术陈旧,导致巨大的能源浪费。多年以来,我国大部分采矿业或制造业企业由于缺乏技术上的自主创新,生产工艺陈旧落后,“节能”意识淡薄、资源循环使用率低,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巨大资源浪费。以国内煤矿业为例,目前我国采煤工艺落后,房柱式、巷柱式采煤浪费极大,由此导致国内煤炭回采率只有30%,不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一半,相当于采1吨扔2吨,自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间,我国煤炭资源就这样白白浪费近280亿吨。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20多倍,专家据此测算,如果我国能达到日本目前的节能水平,那么我国的能源需求量今后60年内都不用新增。

3.公权浪费严重,导致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其一,财政供养人员日益膨胀,加重了公共支出负担。目前,我国财政供养人员已超过3800万人,加之工资制度改革等因素,财政每年需要增加的工资性支出就占国家新增财力的60%以上,在不少地区新增财政收入约有80%以上用于人员经费。其二,政府部门公款消费支出巨大。仅2005年,政府部门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三项合计高达6000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20%,相当于全民义务教育投入的5倍。其三,决策失误造成了巨额的浪费。在不少政府部门,由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进程缓慢,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监督机制,相当一部分领导决策随意性大,仅凭自己的经验与好恶决策,决策前拍脑袋、决策中拍胸脯、决策失败了拍屁股的“三拍”干部并不少见,最终受害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据世界银行估计,“七五”到“九五”的15年间,我国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大约在4000~5000亿元。

4.缺乏以节能为导向的财税政策体系。主要表现:一是财政缺乏支持“节约、节能”支出的稳定增长机制,投入不足,财税调节手段单一,往往仅采用税收减免的单一做法;二是没有专门针对能源使用征收的税种,也没有形成对节能的支撑体系,没有做到以节约、节能为中心;三是现行税收政策甚至明显存在一些背离构建“节约型社会”基本原则的不合理规定,如:我国税法规定,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产品增值税税率为13%,低于正常税率4个百分点,这无疑鼓励了对于能源产品的过度开发和挥霍。又如,现行资源税以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课税依据,使得企业对可开采但无法销售或自用的资源不负任何税收代价,也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积压浪费。再有,一些高科技企业在更新设备、投入研发、引进人才等方面得不到税收政策的支持,甚至往往比同等规模的资源消耗型企业纳税更多,严重挫伤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5.立法不完善,执法出现“疲软”现象。目前,尽管我国已出台《水法》、《土地管理法》、《节约能源法》等法规,但由于这些法规条款过于原则化,缺乏相应的配套辅助法规及细化标准,实践上操作性不强,导致出现立法的“真空地带”。此外,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指标,不惜牺牲环境能源为代价,为一些外延式、粗放型企业大开绿灯,甚至为一些高能耗企业开脱罪责,致使一些严重浪费能源、破坏环境的企业责任人员得不到依法惩处,客观上导致了执法“疲软”的现象。

二、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对策措施

1.大力倡导节约意识。古人云: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节约是长久国策,不是权宜之计。节约不仅是对人财物的节省或限制使用,而且还包含了如何使用才能更加合理、恰当和高效。地球上的资源在总量上是有限的,所以无论是发达抑或落后,富裕抑或贫穷,都需要厉行节约。节约是一种世界潮流,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构建“节约型社会”与过去强调的“勤俭建国”相比,内涵更广泛,发展的层次更高。它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既要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做到循环利用,又要保证全社会较高的福利水平。倡导节约意识,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在全社会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广泛宣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技术,表彰节能先进个人,揭露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和个人,需要在全社会大力推广节约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使每一个社会成员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使节约每升水、每斤粮、每度电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统一体,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其核心内容是经济活动的4r原则:(1)减量化原则(reduce)即资源投入减量;(2)再利用原则(recycle)即废弃物资源化;(3)无害化原则(harmless)即资源的利用循环;(4)重组化原则(reorganize)即资源要素整合。循环经济理念上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之后便在欧美国家风行至今,不仅显著改善了欧美国家的环境和生存状态,而且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利润。循环经济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可以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利用。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行业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循环经济的试点,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按循环经济要求,先后投入资金7亿多元,建成废气、废水、废渣综合利用装置123套,把废水处理成中性水,余热用来发电,仅2005年通过“变废为宝”即新增销售收入30亿元,当年投资回报率高达430%。

3.大力构建“节约型政府”。“节约型政府”是“节约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政府部门应当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表率,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应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大幅度地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具体可采取四条措施:一是下决心精简机构和人员,控制行政机关的规模和编制,重点解决好机构重叠和职能交叉等问题;二是进一步细化政府部门预算,试行单位经费总额包干或分项包干使用,结余留用,提高政府部门公用经费的使用效率;三是加强财政监督,严肃财经纪律,重点查处贪污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用公款请客送礼等违纪行为;四是建立科学决策机制,提高领导者的决策水平,减少决策失误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尝试建立决策失误问责制、赔偿制和引咎辞职制,给决策失误者以应有的惩处。

4.建立起一套以节能为导向的财税政策体系。节能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特征,属社会公共产品范畴,政府必须通过制定有力的财税政策予以扶持: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推广节约技术、生产使用节能产品、开发新能源的财政补贴力度;二是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对节能和环保的支持力度,重点向节能行业、节能技术、节能住宅、循环经济等方面倾斜;三是形成与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税收政策,重点是建立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环境税体系,实行税收差别税率,同时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产品,实行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

5.完善节能立法,加大对严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行为的惩处力度。其一,应抓紧完善我国《水法》、《土地法》、《节能法》等法规的不完备之处,尽快出台与这些法规相配套的辅助法规及其细化标准,增强可操作性。其二,建议尽快设计并出台一系列以节能行为为客体的奖惩制度,可考虑由各级财政垫资建立节能环保奖励基金,奖励那些年度内各行业节能环保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而对于那些高能耗、严重破坏周边环境的工业企业或立项,应坚决予以关停或取缔,对已造成能源大量损耗或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应追究其行政或刑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真正起到“杀一以惩万,赏一而劝众”的效果。其三,借鉴国外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从法律层面敦促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过程资源投入的减量化、废弃物的无害化和循环利用。愚以为,《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内容应包括必要的行政强制措施、经济激励的手段、激发公众参与、政府和有关主体的义务责任等四方面,同时加强执法及司法力度,以确保此部法律真正起到实效。

参考文献:

[1]杨开太.建设节约型社会:理论假设与现实意义.经济论坛,2007,13.

[2]王东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现状与对策.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3]祝四清.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人本观.求索,2007,11.

[4]高建设.构建节约型政府关键在制度创新.现代经济现代物业,2007,9.

[5]孟莹莹.运用财税杠杆助力建设节约型社会.铜陵学院学报,2007,6.

节约能源的意义篇8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深入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对加强机关自身建设,提高行政效能,节能降耗、降低行政成本,密切干群关系,树立良好形象,在市农机系统形成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良好风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农机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创建节约型机关的重大意义,要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创建节约型机关的各项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节约意识 局机关支部要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指示精神,要教育全体机关工作人员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养成自觉节约一度电、一杯水、一张纸、一滴油的良好习惯,做资源节约的表率。在机关内部要大力宣传普及节约资源的各种知识,努力营造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树立崇尚节约的良好风气。 二、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创建活动 1、节约时间,提高办事效率。要不断强化干部职工的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坚决纠正办公拖拉、推诿扯皮、不讲效率的现象,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努力做好机关的各项工作。 2、改进工作作风,克服形式主义。要进一步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避免重形式、讲排场等铺张浪费现象。要严格公务接待规定,杜绝用公款大吃大喝,领导同志到基层调研、检查工作要轻车简从,克服形式主义。 3、杜绝浪费,促进节能降耗。办公场所及楼道要尽量采用自然光照明,杜绝长明灯,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办公室、会议室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做到无人时不开空调,开空调时不开门窗;提倡夏季伏天以外的日子,用自然风降温的方法,上午尽量不使用空调;严禁在不工作时计算机常开的现象;用水后要及时关好截门,杜绝跑冒滴漏。严格控制纸质文件、简报的印刷数量,提倡双面用纸,注意所有办公用品的节约利用。 4、控制源头,做好后勤管理。局机关办公室要加强对水、电、油等能耗设备、设施的检查与管理,搞好日常水电设备的维护,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公务用车油耗,大力提倡勤俭办一切事,严禁各种物资失管失控。 三、加强组织领导,实行节约责任制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节约资源,带头参加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切实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局机关要设定节约资源的目标。本年度力争达到同比四个降低10%的目标,即:节水、节电、节油和减少公务接待10%。办公室要完善节约资源的记录、计量、报告、奖惩等管理制度,保证资源节约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同时要落实检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组织宣传处要加强创建节约型机关的宣传工作,努力在局机关和全农机系统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尚。

二OO五年七月十八日

节约能源的意义篇9

(一) 节制是一种温和的生活方式

柏拉图说:“有节制的生活是温和的,它所提供的快乐和痛苦都不是激烈的,它的欲望和情欲从来不会达到疯狂的地步,而是温和的。放荡的生活都是鲁莽的,它提供的痛苦和快乐都是猛烈的,它的强烈的欲望和疯狂的情欲会狂热到极点,”[2]“与放荡的生活相比,我们在节制的生活中以比较少的数量、较少的范围、较弱的强度保持快乐与痛苦的展现。” [2]

(二)节制是一种和谐状态

柏拉图将人的灵魂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欲望是由生理需要引起的对外在事物的求取与拒绝在灵魂中的反映。而理性统治着社会的智慧,也就是所谓的正义和节制。激情是灵魂的第三个组成部分,它既不同于理性,又不同于欲望,在柏拉图看来“理智既然是智慧的,是为整个心灵利益而谋划的,还不应该由它起领导作用吗?激情不应该服从它和协助它吗?”[1]“我们应该说,在灵魂的分歧中它(激情)是非常宁愿站在理性一边的。”[1]所以激情也是站在理性这边,控制人的情感意志。这三部分在特定情况下都有可能控制灵魂,但只有当理性控制灵魂时,人才是正常的。而欲望的本性是贪婪,这种本性会使自己变大变强,最后超过自己的合理位置,甚至企图支配那些不该它支配的部分,所以欲望是灵魂中的破坏力量,必须受到控制。因为激情是从属于理智的,所以它会协助理智同欲望作斗争。“当人的这三部分彼此友好和谐,理智起领导作用,激情和欲望一致赞成由它领导而不反叛”,[1]这样的人就是有节制的人。柏拉图将城邦也分为三个部分,即统治集团、军人集团和劳动集团三部分。

(三)节制就是正义

在柏拉图看来,正义不仅是个人的德性,而是国家和个人共同的德性;柏拉图说:“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因为,我们认为在一个这样的城邦最有可能找到正义,而在一个建立的最糟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不正义” [1]。在他看来,一个正义的国家就是秩序和谐的国家,只有实现了正义,才能达到国家和个人两者的至善,人们的幸福生活才有可能。

1.国家正义

柏拉图首先从个人生存的非自足性来论证城邦中个人结成共同体的必要性,人们只有结合在一起组成城邦,才能满足自己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柏拉图指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自己天性的职务,”[1]“国家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1]

柏拉图的国家正义就是各等级固守本分,各尽其职,从而形成一种稳定和谐的等级秩序。

2.个人正义

在讨论了国家正义之后,柏拉图进而讨论个人正义。尽管柏拉图的节制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但是它仍然是我们这个社会迫切需要的美德,尤其是在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柏拉图的节制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柏拉图节制思想对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但是环境问题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方面,资源供给与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不健康和不正确的消费方式又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针对我国的当前实际,党中央从我国具体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所谓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4]。建设节约型社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发展。而在这方面,柏拉图的节制思想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构建节约型社会,应重塑节制美德

柏拉图说:“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和欲望的控制。”也就是说自己的主人。“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较好的部分和一个较坏的部分…当一个人由于坏的教养或者和坏人交往而使其较好的同时也是较小的那部分受到较坏的同时也是较大的那个部分统治时,他便是受到谴责而被称为自己的奴隶和没有节制的人。”[1]所以,“既然一个人的较好部分统治着他的较坏部分,就可以称为他是有节制的和自己是自己的主人”[1]。

现实生活中,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人们逐渐成为经济活动的利益主体,人的需要、能力活动和社会关系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同时发生着激烈的变化和冲突。如果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只是消极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就不能有效的抵制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构建节约型社会,应注重节约型政府构建

柏拉图认为“一个有节制的国家就是秩序井然的国家”[8]“节制是一种好秩序”[1],因此,柏拉图常用节制来解释政治生活,“做与自己身份相称的事就是节制”,[2]节制已不再仅仅是“控制欲望”,而是将控制欲望和遵纪守法结合起来,“当一个人变得遵纪守法的时候,这就意味着正义和节制,不节制的灵魂是愚蠢的和不守纪律的。”[3]柏拉图的这一思想对当前我国建设节约型政府有重要意义。

节约能源的意义篇10

一、构建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状况,利用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料,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为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是十分必要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既是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的基础,又是政府、园区、企业制定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规划和加强管理的依据。因此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紧迫性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实现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我国自然资源的消耗增长迅猛,浪费大、污染重,单位GDP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下,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构建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为了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节约型社会发展的水平,在研究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时,我们应遵循如下指导原则。

1.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即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必须在对区域社会大系统的运行过程及诸方面的相互关系做出准确、全面地分析和描述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及其协调性,使指标体系既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性要求,同时又要避免指标间的重叠。要求所设计的指标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取得数据,作为计量和评价基础。

2.全面性与突出重点相协调的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及指标的选择要反映全面性要求。同时,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现实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应是指标体系中的重点。

3.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相协调的原则。指标体系应与国际上为各国普遍认可的指标体系接轨,但又要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特殊性,比如城乡结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面临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口规模过人等等,与发达国家或国际平均水平比较均有很大差距。我国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重点等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4.简便性与可行性并重的原则。要求指标体系的设置避免过于繁琐,同时指标体系所涉及的数据必须是日前我国统计制度中具有或通过努力容易得到的,这样才能使其运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5.目的性与科学性相一致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总目标变成可以量化的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分析,用以指导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际工作,衡量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考核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际成果。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具体指标的选择要反映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总目标及其内涵要求,具有代表性,同时还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内在联系,适应各省市及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具体指标的选择要通过分析筛选,明确指标含义,指标间可通过一些辅助指标;互相校核,便于取得资料进行监测。

6.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原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首先应突出发展速度。但要保持经济社会长期稳定的快速发展(即可持续发展),还必须重视发展的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与“总体小康”的区别,除内容更加全面以外,速度与质量并重也是明显的区别。因此,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具体指标的选择,要充分体现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原则。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指标设置

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和工业园区的运行特点,指标体系应由宏观经济评价指标和资源节约型经济指标构成。

1.反映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可持续发展就要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出发,将环境过程中的投入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此反映包括环境因素的经济发展成果。我们从环境经济、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三个方面来设计指标。

(1)环境经济指标如:人均国内生态产出总量(EDP);环境保护支出与GDP的比率;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份额。

(2)资源状况指标如:人均能源年消费量;制造业增加值中自然资料密集产业所占份额;已探明矿物储量和已探明矿物燃料能源储量;物质材料利用强度;可再生能源资料的消费份额。

(3)环境污染程度指标如:大气污染指标;水质污染指标;噪音污染指标;资源破坏程度指标等。

2.反映资源节约型经济指标。资源资源节约型经济指标主要由产出指标和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和废物处置降低指标构成。

(1)资源产出率指标:主要是指消耗一次资源(包括:煤、石油、铁矿石、十种有色金属矿、稀土矿、磷矿、硫矿、石灰石、沙石等)所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该项指标的比率越高,表明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越好。

(2)资源消耗率指标:主要描述单位产品或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该类指标反映了节约降耗,推进“减量化”,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

(3)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主要反映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城市生活垃圾、农业秸秆等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体现了废物转化为资源,即“资源化”的成效。

(4)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主要反映传统的六大类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状况,体现了节约使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

(5)废物排放降低指标: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最终排放量减少的程度,该类指标反映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具体包括:资源产出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耗;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水耗;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再生率;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农业秸秆资源化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降低率等。指标的主要内容包括从生产环节中资源的开发、利用,到废弃物排放的循环过程中体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的内容”;反映消费环节中主要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情况;反映具有代表性的重点行业的生产运行情况;反映主要能源、原材料的适用和废弃物的排放情况。指标主要分成三类指标:一类是目标指标,一类是过程指标,一类是条件指标。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监测和预测功能的评价

1. 确定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的量化标准。资源节约型社会奋斗目标以全国为考核范围确定其量化标准,但是,这一标准对不同的省、市和地区而言,不能成为该省市、该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目标值应远远超过临界值。也就是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及其具体指标的取值,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最低标准就是这些指标在全国范围内的临界值。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对不同地区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时也不能采取一套模式,有些地区个别指标可能已经达到了的标准,有些地区还达不到最低标准。

2.体现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管理、预警和检测功能。由于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是多个层次的指标子系统,考核评价应包括这一指标体系中各层次、各具体指标的实际水平。实践中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在某个时期、某些方面存在快慢、先后,这样必然会出现有些指标的水平高,有些指标的水平低。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评价要坚持科学性与措施性相结合。所选择的指标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该指标体系不仅要有评价功能,更要有管理、预警和检测功能,政府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与经济增长和环境预警工作是一个整体,指标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从现实讲,指标的数据必须可以获得,具有可操作性。所选择的指标能够与有关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密切相关,要能够为政策的决策部门提供有用的数据。

3.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的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按照“统筹兼顾、监测预警、调节需求、重点保障”的原则,整合煤电油气热等资源的信息,建立快速反应的能源与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及时准确判断经济运行状态和发展态势,实现运行管理制度化,运行监测信息化,预测预警规范化,进一步提高能源与经济运行预警能力。为使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实现程度及最终是否实现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评价,实际工作中应以最上层的总体指标的实现程度来衡量。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鲁玲.论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监测评价[J].改革研究,2004,2:45-47.

节约能源的意义篇11

(一)用铺张浪费的方式显阔斗富心理比较突出。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遇到与礼俗文化有关的节日时,刚刚过上富裕日子的人们,常常不惜以大肆铺张浪费的方式来显摆自家的富有。在人人效仿之际,于是各种礼俗文化节日就渐渐地变成了铺张浪费的代名词。有人给他父亲过七十大寿,光前期准备花费了三个多月时间,宴请助兴单位三百多家,给地方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发请帖三千多张,还请了省级文艺演出团体和影像制作单位,其规模空前宏大,其浪费的人力之多、物力之广、财力之大、时间之长,都令人无不惊叹:孝心成了显阔斗富的虚荣心,淳朴无华的孝道文化彻底变了味。还有人更为奇葩,为举办婚礼请了一百个美女伴娘、一百个帅男伴郎象征其婚姻百年和和美美,还以高价请了明星司仪为其主持婚礼,请来豪华车队为其演示无限壮观,承包五星级酒店为其显示高贵,邀请省级摄影团队为其全程摄影、制作纪念册,等等。为一个仪式不惜挥霍浪费重金,至于能否把婚前百年和好的山盟海誓变成苦心经营幸福家庭的现实,却从不去考虑。效能一般是指工作的投入与产出之比,通俗地讲就是在进行某个任务时,取得的成绩与所用时间、精力、金钱等的比值。凡事要讲效能。孝敬老人要体现在行动上,关键在于老人的获得感有多少,而不在于给他们办祝寿宴花钱多少。婚姻在于善于维护和经营,婚姻之花才能长盛不衰、幸福永存,而不是婚礼投入资金越多它就越能天长地久。相反,人们为了满足那些没有必要的虚荣心,把每一件事情都非要搞成争强斗富最终演变成铺张浪费不可。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危害深远。(二)勤俭节约美德被异化为吝啬小气的同义词。改革开放富了中国。随着交通的更加便利和网络覆盖的全民化,群众的社会交往更加频繁,群众的思想交流更加广泛。这为“五位一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也要警惕群众中间一些及时行乐、铺张浪费、生活奢靡等不健康思想的传播。持有这种错误观点的人在放纵的同时,还把具有勤俭节约美德的群众视为吝啬小气。他们一面以铺张浪费的行为示范他们所认为的“新潮生活”,一面还看不起勤俭持家的人们,久而久之,勤俭节约美德被异化变味。(三)铺张浪费思想行为缺乏家庭社会约束机制。有钱就任性。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富裕起来的人们,他们中间有一些人以为,“我挣的钱,我想铺张浪费就铺张浪费,谁也管不着”。人们都称这些人为土豪。在实际生活中这些现象确实存在,比如有人点了一大桌价格比较昂贵的饭菜却没有吃几口就浪费了,理一个发阔绰出手消费9…999元,买一件外衣就消费66…660元,等等。大家都看见人家在大手大脚地搞铺张浪费,可是家庭、社区以及社会却都没有反对铺张浪费的有效约束机制,只能听之李有红/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勤俭节约美德教育策略任之。铺张浪费蚕食着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铺张浪费侵蚀着勤俭节约的社会美德,铺张浪费吞噬着经济建设成果,急需建章立制才能加以遏制。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铺张浪费正是钻了制度缺位的空档。因此,在群众当中开展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活动时,需要科学的制度机制才能取得关键性效果。

二、加强群众勤俭节约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可以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公民。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闪光点,也是古代仁人志士修身养性锤炼自身品德修养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他们教育子孙后代必不可少的一门德育课题。三国时期,54岁的诸葛亮写给他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清心寡欲看淡眼前的利益就不能明确志向抱负,不平静下来学习就无法到达高远的思想境界。俭以养德,就是勤俭节约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无比远大的理想志向。勤学习、勤做事、生活俭朴才能品德高尚纯洁,才能创造人生辉煌价值。德者,才之帅也。勤俭节约的美德是成就一番学业和事业的核心品德,因此古往今来一直被作为品行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被严格要求。新时代,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其公民的勤俭节约美德更应该是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勤俭节约的美德是不忘初心,完成时代赋予公民神圣使命的品德保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越是富裕越是勤俭节约的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集中在“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这个中心上。相反,越是富裕越是奢靡无度的人,他们或许会因为失去上进心而走向堕落。(二)发展新时代健康社会风气的需要。勤俭节约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进步必不可少的重要文化环境。在物质生活日渐富裕的社会大背景下,能不能一如既往地继承发扬勤俭节约美德是抵制奢靡浪费、形式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有效措施,是防止偷工减料、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等不良社会风气蔓延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国家崛起中华复兴健康民族精神风貌的重要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体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勤俭节约的社会就没有超强的社会生产力,没有勤俭节约的政府就没有为人民服务可言,没有勤俭节约的国风民风就没有民族崛起的动力。因此,勤俭节约美德是新时代健康社会风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判断标准。(三)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社会使用价值。勤俭节约美德是提高自然资源社会使用价值的主要措施。人多资源少的大国国情,就要更加倡导勤俭节约美德。过多地毫无节制地浪费自然资源会导致经济发展乏力,社会发展失去强劲动力,人民生活质量难以提高。大量地铺张浪费社会资源还会助长好逸恶劳的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质量与进度,给各种不健康社会思想传播创造有利条件。自然资源是被人们用以生产、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如水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动物资源、矿产资源等等。这些资源按照是否能再生,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都要注意保护和合理利用,千万不能铺张浪费。可再生资源有它的形成周期,对它们的浪费就会造成短期内无资源可用的窘境;对不可再生资源的铺张浪费就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经济社会发展受阻的严重后果。

三、加强群众勤俭节约文化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建立群众勤俭节约文化教育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水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同样,在加强群众勤俭节约文化思想教育方面,也可以因地因时建章立制,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性、权威性、稳定性,让勤俭节约美德能够代代相传,永葆青春活力,并能变成勤俭持家、勤俭理政的实际行动,变成为实现群众美好生活追求而努力奋斗的实际行动,变成为国家崛起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实际行动。在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推动下,各地在学习践行、知行合一的基础上,根据当地情况纷纷出台了《举办红白事制度》《公民勤俭节约规范》《社区勤俭节约美德建设规划》《村民勤俭节约细则》等等。这些形形的规章、办法、条例、规则、制度等等,都非常好,能从规定到落实,把勤俭节约变成一种活生生的行动,极大约束了铺张浪费和奢侈之风,为群众勤俭持家、勤俭强国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二)制定群众勤俭节约行为规范基本内容。发扬勤俭节约传统美德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是继承艰苦奋斗、勤俭持家优良传统的需要,是建设勤俭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是勤俭建国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各地要针对当地铺张浪费的实际情况制定勤俭节约行为细则,更加具体地规范当地群众的行为,约束铺张浪费。比如《餐饮业勤俭节约内容细则》《光盘行动具体内容》《某小区反对十大铺张浪费的具体内容》等等,更加明确地确定哪些行为属于勤俭节约应该提倡,哪些行为属于铺张浪费应该杜绝,让群众勤俭节约活动更易规范操作。(三)在公民道德评价系统中引入勤俭节约。铺张浪费是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生活开放的一个负产品。随着改革开放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发展,群众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裕充足的同时,一些极端主义、奢侈浪费、生活放纵、享乐主义、形式主义等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就会在一定的范围内传播。因此,经济越发展,物质越富裕,就越要做好忆苦思甜、勤俭节约和反对铺张浪费等群众思想文化道德教育工作。把勤俭节约作为道德评价的一个要素能够达到正向引导教育的良好效果。因为道德评价具有道德价值裁决作用,把铺张浪费作为不道德的思想行为进行谴责,能够让行为人产生内疚、自责和悔改的效果;同时,把勤俭节约作为良好道德思想和行为规范进行宣传、赞扬,能够让更多的群众来效仿学习,并使勤俭节约蔚然成风,变成一种人人都竞相追求的时尚。

【参考文献】

[1]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2019-10-10].

[2]戴彩云.关于社会工作融入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01).

[7]王存河.中国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焦阳宁.探析唐律中的服制[J].法制与社会,2014(18).

[9]沈蕾.“准五服以制罪”在两晋司法中的应用[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1.24-27.

[10]脱脱.宋史:卷十六:本纪第十六:神宗三

节约能源的意义篇12

一、节约型服务业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节约型服务业的研究K.Hockerts(1999)提出生态型服务的概念,认为生态型服务包括产品服务、使用服务和结果服务;D.Rondinelli和M.Berry(2000)认为需要强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促进交通物流业的良性发展;SanjayK.Nepa(l2000)指出,要通过科学研究、技术投入、关系建设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Vinod Sasidharan等(2002)指出,在发达国家的旅游业中,利用生态标识提高环境标准来保护自然资源已成为一种共识;Evan Mills(2003)研究发现,采用能源效率标识和能源循环技术,可以提高保险与风险管理行业的利润;Charles A.Goldman等(2005)认为节能服务公司所开展的服务能大幅降低能源消耗;PaoloBertoldi等(2006)通过调查发现,欧盟及其成员国节能服务行业的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各国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同;T.Markis和J.A.Paravantis(2007)对希腊一些比较典型的小型服务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那些能源消耗比较大的企业,主要在于没有采取能源保护措施。

(二)国内节约型服务业的研究邱小华(2005)从社区(大厦)施工设计、节约人力资源、高度重视社区(大厦)内能源节约问题三个角度探讨了如何建设节约型物业管理服务;李伍荣和文启湘(2006)认为生态型服务消费是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的重要内容;杨旭东(2006)认为转变服务方式是搞好商业银行“节流”的重要途径之一;王晓羽和谢朝武(2007)从循环经济思想的内涵入手,阐述节约型餐饮的经营管理理念,并剖析传统经营方式的浪费现象,提出了从政府及行业、餐饮企业和消费者等角度提出节约型餐饮的构建途径;2007年4月在中国烹协主办的“节约型社会与餐饮业发展论坛”上,提出了要求构建节约型餐饮的新思路;于淼(2007)指出发展节约型餐饮产业,一是要提高全行业的节约意识,二是餐饮业要合理利用资源,三是要引导客人节约、节能;杨华(2007)对如何建设节约型物流企业进行了探讨;祁雪瑞(2007)提出了发展节能服务业的原则与制度;叶楠、施卫东(2008)总结国外节约型交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我国节约型交通建设的措施;董鸿安(2008)提出了生态型饭店的概念,并对建设生态型饭店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二、节约型服务业研究和发展的意义。

(一)节约型服务业研究的理论意义我国经济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然而与经济高速发展相伴而生的是“资源荒”日渐严重,土地、电力、煤炭等多种生产要素紧缺,从而影响了经济增长。经济遭遇“资源荒”的关键原因在于其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不改变以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模式,经济增长将会遭遇更大的危机。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正处于加快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化工业阶段转换,必然增加对资源的需求,特别是增加对土地、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资源供应紧张必将成为我国在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过程中的一个制约瓶颈,因此,我国必须发展节约型产业,特别是节约型服务业,以便在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瓶颈的同时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目前,建设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理论界与实业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但重点对节约型服务业相关问题研究不多。事实上,在探讨节约型服务业时,对节约型服务业的概念、内涵、要求、实质和原则,如何寻找节约型服务业的发展路径,尚未形成明确的看法。值得一提的是,发展节约型服务业并不是单纯为了解决资源瓶颈,它应该是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特别是服务业结构发展的目标,也就是无论今后资源紧缺与否都应该发展节约型服务业,建立节约型的经济系统带动整体经济健康发展。节约型服务业的提出可能被广泛认同,其与我国工业化发展进入中期阶段密切相系,同时节约型服务业的提出和提法与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理论密切相关。其中,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以来,在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产生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它通过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利用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模式,在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使经济发展呈现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特征,并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友好。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节约型服务业创造了一条有效的实现途径。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正式提出,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可持续发展从字面上看主要有两层含义:发展和可持续。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强调以自然环境资源为基础,通过资源高效利用使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内,在与环境相协调的前提下实现较大的发展,而不是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代价取得经济福利的增长。生态经济学则是一门从最广泛的领域阐述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学科,重点在于探讨人类社会的经济行为与其所引起的资源和环境嬗变之间的关系,是一门由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形成的具有边缘性质的学科。生态经济学所关心的问题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一系列最紧迫的问题,如可持续性、酸雨、全球变暖、物种灭绝和财富的分配等。目前还没有单一的学科能涵盖上述所有问题。生态经济学的研究鼓励经济学和生态学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倡导从新的视点分析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因此,定义节约型服务业的概念,研究节约型服务业的实质,从理论上讲,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的研究,同时增加研究节约型经济和节约型服务业的内容;另一方面将有利于发展和补充国内节约型服务业运行机制方面的理论,以便广泛推广和推行发展节约型服务业。

(二)发展节约型服务业的现实意义发展节约型服务业,对于发展我国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经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发展节约型服务业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坚实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造成资源过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严重破坏。资源的供应紧张成为我国在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过程中的一个制约瓶颈。由此使得我国必须发展节约型服务业,以此解决经济发展中产生的资源瓶颈制约,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和环境得以保护,中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持续发展。(2)发展节约型服务业将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我国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严重影响了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节约型服务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注重资源循环利用,既能保护生态和环境,又能降低生产成本,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3)发展节约型服务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有资源和环境作保障。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节约型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

(一)服务业与服务业(1)服务。西方关于服务的定义,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服务”概念的使用大约有三种含义:第一,如果某个人或企业提供某种帮助或使用价值而使其接收者的福利改善,则这个人或企业就是在提供服务;第二,服务具有交换价值的无形交易品,其使用价值可以是瞬时的(娱乐)、重复使用的(信息)和可变的(专业化服务咨询);第三,服务是个人或企业有目的活动的结果,可以取得报酬,也可以不取得报酬。其中代表性定义是由经济学家希尔给出的,服务是指状态的变化,这种状态的变化可以发生在某个人身上,也可以发生在属于某个经济主体的物身上;这种状态的变化是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劳动结果,所谓状态变化是强调服务的结果。

这是从便于对服务经济计量的角度所作的定义,因此有较强的适用性。国内关于服务的定义,国内对服务这一概念的争论以20世纪90年代初李江帆教授《第三产业经济学》(1990)的出版为标志告一段落。在《第三产业经济学》一书中,首次全面系统的提出并论证了服务产品的概念“,所谓服务产品,就是指非实物形态的劳动成果”。但“非实物形态”这一特性不能完全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实物与“非实物”的界线并不明确,并且这种界线也随科技的发展而在不断变化;其次,“非实物的劳动成果”并不都是服务,如“无形资产”、各种信息产品等;再次“,非实物产品”的概念在运用于知识型产品(传统一般称精神产品)时容易引起混淆。从实质上看,这种定义还是局限在古典经济学中服务与商品有形或无形的分析窠臼中。黄少军在其《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一文中,结合国外“服务”范畴、服务的特性,从使用权的让渡及动态过程使用价值的获得角度对服务进行了定义“:服务是一个经济主体受让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要素的使用权并对其使用所获得的运动形态的使用价值”。这里经济要素的概念是指一切具有经济价值的客观对象,包括劳动(劳动力)、资本、知识等一切具有使用价值的客观物质财富。综上所述,服务的概念因不同的研究需要而各异,至今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但作为服务,首先应该是提供非实物形态的劳动成果,其次是使服务对象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即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特殊需要的一种活动。或者说,服务是指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一定需要并索取报酬的特殊的劳动产品。

(2)服务业。服务业概念在理论界尚有争议,一般认为服务业即指生产和销售服务商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实际工作中,一般将服务业视同第三产业,统计数据常与第三产业通用,即服务业十分接近第三产业,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第三产业。国际上,不同的专家甚至同一专家在不同的场合对第三产业和服务业覆盖行业范围的界定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费雪将“第三产业”定义为提供“服务”的各类经济活动。它仅指与物质产品生产完全无关的产业部门,只是服务业中的一类,因此交通、商业等都不属于其“第三产业”范畴之内。1935年,费希尔在其所著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最先提出了“第三产业”概念,并用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划分,从而形成三次产业的分类法。1957年,克拉克丰富了费希尔第三产业概念的内涵,主张直接用“服务性产业”替代费希尔的第三产业的概念,并在其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第三版中,把国民经济结构明确地分为三大部门,即第一大部门,以农业为主,包括畜牧业等;第二大部门包括制造业、采矿业等;第三大部门是服务业,包括建筑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金融业、专业性服务和个人生活服务、政府行政和律师事务服务、军队等。此后,特别是战后,又有一批经济学家如美国经济学家富克斯在其《服务经济学》、日本经济学家饭盛信男在其《第三产业》等都丰富了当代第三产业理论体系。服务业与其它产业部门的基本区别是,服务业生产的是服务产品,服务产品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在日常应用上是有区别的。一般地,通过国民经济具体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建筑业等来描述国民经济产业部门时就采用“服务业”;通过国民经济产业发展层次如第一次产业(简称第一产业,下同)、第二产业等描述国民经济产业部门时就采用“第三产业”。需要说明的是,服务业有服务产业和服务事业之分。以增值为目的提供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集合叫服务产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服务产品的政府行为集合叫服务事业。

(二)节约与节约型(1)节约。首先,古代对于节约的理解。我国古典文献有不少关于节约的论述。其中,《周易》中提出了“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道德经》中提出了“治人事天,莫如啬。夫唯啬,是谓早服”。《墨子》中提出了“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说法,认为能否做到勤俭,是关系到生存败亡的大事,不可轻忽。不过古人对节约的理解也有不同之处,墨子主张节用,各个阶级实行较低水平的消费。荀子主张各级按照礼法规定节省度用,节约国家和政府的开支,开支与收入对称。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为人类经济行为提供的极为重要的原则。从西方世界来看,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Xenophon)《经济论》一书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色诺芬最早使用“经济”(Economics)一词,并将经济定义为“改善家庭的艺术”,即奴隶主如何使用奴隶生产,并如何节约家庭支出等活动,这是奴隶主经济的主要内容。此外,古罗马思想家贾图(MarcusPoreiusCato)在《论农业》中认为:给干轻活的奴隶的粮食要比给干重活的少;冬天给的粮食要比夏天少;奴隶应该做的事是干活和睡觉,雨天应该干室内的活,这样他们就不会去偷窃;葡萄的渣应该酿酒给奴隶喝,而不应该丢弃;每年给奴隶换一次新衣服,旧衣服应该制成褥子;年老体弱的奴隶应该尽决卖掉。贾图的观点从服务于奴隶主的角度提出的,但其中却包含着一定的节约思想。可见人类古代的节约思想和理论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是从生活消费的角度提出来的。这种认识在范围上具有狭隘的特征,认识还比较肤浅,没有涉及生产领域。其次,近代对于节约的理解。到了近现代,人们对节约的理解由单纯的生活消费领域扩展到了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节约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成功的资本,要将其始终贯穿在决策、工作、生活的各个环节和细节中。现代辞书对节约的解释为:节俭;节省。有的认为节省是指使可能被耗费掉的不被耗费掉或少耗费掉,如节省时间,节省劳动力,节省开支;而节约被解释为较大范围内的节省。1993年7月出版的《最新英汉词典》对节约作了比较全面的解释,认为节约包括节俭、节流、节省、节制、节支、节衣缩食等内容。节约的反义词是浪费、挥霍。节约的客体、对象是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节约的主体是使用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的团体和个人。近年来比较引人注意的循环经济也体现了人们对节约的理解在不断加深,过去的经济发展是单线的,循环经济则改变了过去的状况。循环经济意味着在经济活动中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循环利用,高效率地或无浪费地使用资源。

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节约的认识不断深化。节约不仅是消费领域的问题,而且也是生产、流通等领域的问题。同时,节约关乎个人品德修养、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神会的永续发展。但迄今为止,人们对节约的理解还不够全面、不够完善,带有历史的烙印。因此,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但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资源的节约。具体来说就是对资源的使用必须做到:节省使用、有计划使用、适时使用、适质使用、适量使用、适物使用、充分使用、反复使用、综合使用、替代使用、爱惜使用、循环使用、长期使用、有偿使用和依法使用。(2)节约型“。型”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一是模型;二是类型。节约型的“型”指的是类型。因此节约型是指蕴含资源节约的各种类型。如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可以划分为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从整个产业体系的角度,可以划分为节约型工业、节约型农业、节约型服务业;如单纯从服务业的角度,又可以划分为节约型交通运输业、节约型餐饮业、节约型旅游业、节约型仓储业、节约型金融业等。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时期重工业超前发展的传统增长模式,尤其是“九五”期间通过大规模结构调整,出现了经济增长的同时能耗和污染排放总量下降的趋势。但进入“十五”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重新转向低质量、低效益、低就业、高能耗和高排放的增长模式,其直接结果是能源资源消耗大幅度上升,主要污染排放量显著增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事实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所指的“环境”与“资源”具有相同的属性,可以当作同一问题来处理。因为,有的经济学家将环境作为一种特定的存量资源纳入资源经济学,有的将资源作为环境的一种特定功能纳入环境经济学,有的将两者并列称之为资源环境经济学。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环境友好也就是减少对环境资源的损害,属于资源节约的范围;或者说资源属于环境的一部分,资源节约也就是减少环境损害,属于环境友好范围。因此,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本质上说的是同一方面,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各有侧重。资源节约的重要途径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因此,节约型是指在遵循循环经济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在生产方面强调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在生活方面和消费方面强调合理消费,反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总称。

(三)节约型服务业服务业虽然与其他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有着相当独立的经济空间,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生态圈。在这个经济生态圈中,有着独有的经济内循环。众所周知,服务业的每一种功能都需要一定的载体,这种载体就是服务的产业。服务产业的性质决定了经济内循环的效能,即在投入和产出链中资源的耗费程度的大小,或资源节约程度的高低。这个资源的耗费,不仅指服务中的直接耗费,还包括因服务所造成的污染的治理所引起的间接耗费。节约型服务业,一般就是指资源节约型服务产业,发展节约型服务产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所谓节约型服务业是指以建立节约型经济系统为目标,以节约资源为要旨,在实现最小成本最大收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同步健康发展,最终建立一个自成一体的良性循环产业链的产业。

四、节约型服务业的实质和特征。

(一)节约型服务业的实质内容按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规律的要求提供各种服务而形成的产业。节约型服务业的实质内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节约型服务业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率;节约型服务业要求以最合理的投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高效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节约型服务业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服务产品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节约型服务业要求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节约型服务业要求自身成为良性循环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发展的同时,能够带动其他节约型产业如节约型工业和节约型农业等的同步发展。

(二)节约型服务业的特征节约型服务业即资源节约型服务产业。节约型服务业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具有节约性、生态性、知识性和带动性等特征。(1)节约性。节约型服务业的核心就是节约资源。这里的“节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需求实行减量化“。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必须统筹兼顾,不能片面理解。从社会体系的角度讲,建立节约型产业是节约型经济的基础,而要建立节约型服务业,主要从生产节约和消费节约两个方面来突破。首先是生产节约,生产节约主要指生产资料(包括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节约,生产节约最根本的不是数量上盲目减少,而是要提高使用效率,即用尽量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其次是消费节约,消费节约的核心内容是要避免无端的浪费,而不是数量和质量的减少和降低,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避免不必要的消费,如白天用电灯,一天不关电脑等;另一方面是避免未经使用便使“有用物”成为“废物”,如食品的腐烂等。(2)生态性。节约型服务业的基本理论之一是生态经济学,因此,节约型服务业的实质也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具有生态性与经济性的双重特征。这里所指的所谓生态经济系统也就是指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共同形成的复合系统,这是节约型服务业构成的根本要素。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现代节约型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但节约型服务业的发展势必带来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导致生产力下降、投资环境恶化等后果。因此,若要实现节约型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势必需要为节约型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保持外部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同时在发展节约型服务业的同时,发展节约型工业和节约型农业等,以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3)知识性。知识经济是一种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以后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用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最新说法,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并具有四大特征:其一,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其二,信息与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其三,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其四,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节约型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人才以及创新的相互融合。而知识经济最突出的现象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是人才,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因此,节约型服务业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产业,具有知识性的特征。(4)带动性。节约型服务业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其增长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具有较大的带动效应。以新兴的会展业为例,会展业通过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贸易、旅游、金融保险、交通、娱乐、宾馆、餐饮、邮政、电讯、广告等的全面发展。据专家测算,会展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为1:9,比旅游业的产业带动效应1:4.3(世界旅游组织)高出1倍以上。会展业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前连效应和后续效应,所创造的利润通常在25%左右。此外,举办大型会展活动还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据测算,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可以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如1985年日本筑波世界博览会创造了45万个就业机会,1993年韩国举办的大田世界博览会创造了20万人以上的就业机会,2000年德国汉诺威举办的世界博览会提供了10万个就业机会。

五、结论。

节约型服务业,一方面本身要尽量做到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尽可能实现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和再生产;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节约型服务业对消费行为的引导作用,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和文明、节约的消费行为。此外,节约型服务业要为发展其他节约型产业提供优质服务。节约型服务业的发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更需要对节约型服务业发展的基础理论、节约型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节约型服务业发展的模式和实现途径等进行探讨。

*本文系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0940833375-02)的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

[1]周海春:《武汉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2]李训贵:《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节约能源的意义篇13

(1)针对浪费现象提出节俭,减少使用资源及不必要的消耗,即有形节约,亦可称显性节约;

(2)针对资源不足情况而实施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即无形节约,又可称隐性节约。

我校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宣传和动员,使学校广大教职员工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节约意识

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重要性,下大力气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节约资源。我们利用橱窗、板报、校报及国旗下讲话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和浪费,逐步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宣传、学习使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开展节约型学校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并专门召开了党员大会,由书记做了题为“强化意识,厉行节约”的专题报告,每个党员会后都向党支部提出来“厉行节约”的好建议,为“建设节约型学校”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要达成资源节约共识,把教育部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教育部相关文件明确指出:在学校校园建设方面,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建设要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学校日常工作要厉行节约,要加强对水、电、煤、气和教室、实验室等资源的使用管理,提高利用率和使用效率。要及时处理制止跑、冒、滴、漏现象,进一步挖掘节约潜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正气,在加强日常管理中出效益。学校大张旗鼓地宣传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重要意义,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养成勤俭的习惯,承担起节约资源、杜绝浪费的责任。总务处和政教处联合组织班队会,采用讲演的形式,大力倡导崇尚节俭、朴素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观念,积极营造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努力建设节约型教育。对班级财产管理好的班级进行奖励。通过调研,我校在以下方面浪费现象严重,它们依次为用水浪费、用电浪费、一次性物品浪费、塑料浪费、电池浪费、用笔浪费。有的教职员工整天开电脑挂QQ升级;自来水管发生漏水或爆管不及时报修;白天进教室依然开灯,购买经济能力无法承担的奢侈品或经常高消费;食堂附近的水池、水龙头未拧紧,水白白浪费等。校团委的问卷调查也表明,52%的同学在教室会一直注意随手关灯,拔掉电器插头;而42%的同学则是“想起来就去关,想不起来就随它去”。为此,我校特意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了“节约小窍门”的征集活动,共收集了各种类型、有意义的好建议200多条,并有意识地把师生的建议落到学校管理实处,学校对采纳了的建议作者酌情奖励!

以上种种浪费凸显了三个问题:一是节约意识问题;二是管理机制问题;三是学校资源利用效率问题。建设节约型学校正是要回应上述存在的问题,以寻求更好的解决途径。

建设节约型学校不仅是因为浪费严重,更是由于总体上教育资源的稀缺与不均衡。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供给,教育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存在着稀缺及非均衡性。受此“瓶颈”制约,必然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影响。面对压力,学校做出最好的选择便是走节约发展的道路,这是节约型学校形成的内在要求。积极开展“节约与文明同行”、“珍惜资源,从我做起”等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校园广播、发放知识读本、编写校本教材、办简报、宣传栏、黑板报、组织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渗透节约能源、节约资源方面的内容,对学生施以全方位的节约意识教育。要积极开展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实践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国家的资源基本状况,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教育青少年学生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一分钱,从点滴做起,精打细算,节约每一点资源和经费,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我校开展了“节约粮食,珍惜粮食”的演讲比赛!共有16名选手参加了最后的决赛,选手们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投入比赛。这次演讲比赛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以后学习生活中学生自觉厉行节约,并自觉形成意识转移,在各个方面都厉行节约。把口号落到实处!

三、加强学校后勤常规管理,创新后勤服务运行模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创建节约型学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生命,以师生满意为目标,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后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在校舍设备和水电使用管理与维修、师生生活与教学服务等各方面,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积极探讨适合本校特点的管理运行模式,强化使用管理者的责任,切实解决只使用不管理的现象,杜绝浪费,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明确后勤从业人员的责、权、利,强化其责任心和节约意识。要根据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关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办法,科学理财,勤俭持家,把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的各项要求细化到学校相关工作的各个环节,贯穿到工作的整个过程,确保各项节约措施的落实。坚持投入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提高人、财、物的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约办公经费、节水、节电、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管理和考核办法,强化节约意识,养成节约习惯,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学校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

四、大力发展校园经济,搞好劳动实践教育场所建设,大力提倡推广使用节约能源、节约资源的设备器具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