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查行业形势实用13篇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篇1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全国具有地勘资质证书的企事业单位共计2574个,较上年同比增长5.93%。其中:资质最高等级为甲级的单位1106个,较上年同比增长3.66%,占比42.97%;资质最高等级为乙级的单位744个,较上年同比增长10.55%,占比28.90%;资质等级仅为丙级的单位724个,较上年同比增加4.93%,占比28.13%。全国具有地勘资质证书的企事业单位总量逐年增加,同2006年的1722个相比年均增长5.5%,其中,甲级资质单位和乙级资质单位数量均呈现逐年增加态势,占比同上年相比甲级资质单位略有减少,乙级资质单位略有增加,丙级资质单位数量发展较为平稳,同上年相比略有增加,占比略有减少。

1.2全国地勘资质等级类别构成稳定增长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全国各类各级地勘资质共计7336个,较上年同比增长9.10%。其中:甲级资质2658个,较上年同比增长6.83%,占比36.23%;乙级资质2800个,较上年同比增长12.27%,占比38.17%;丙级资质1878个,较上年同比增加7.81%,占比25.60%。同2006年的5613个地勘资质相比,全国地勘资质总数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年均增长3.84%(见图2)。在全国地勘资质等级类别构成中,各级资质的占比同上年相比相对稳定,其中甲级资质和丙级资质占比略有减少,乙级资质占比略有增加。在全国地质勘查资质类别构成中,固体矿产勘查,地质钻(坑)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等基础勘查资质仍然占据着较大比重,占比分别为26.24%、18.32%、14.01%、10.54%,合计数量占全国地勘资质总量的69%(见图3)。同时,随着全球资源供需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基础地质调查、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评价调查等工作的大力推进,地勘资质数量和占比的构成也发生着变化,同上年相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液体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勘查等资质所占比例均不同程度地增加。

2全国地质勘查持续回归理性发展

2.1全国地质勘查总投入持续下降

2014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资金总额为415亿元,比2013年的462.8亿元减少了47.8亿元,同比下降了10.33%,较2013年的减速(9.3%)增加了1个百分点,完成的钻探工作量也继续下降,同比减少21.7%。受宏观经济增速减缓影响,社会资金投资热情减退,而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全球矿产品原材料需求降低,矿产勘查市场持续降温,全国地质勘查总投入两年来持续下降(见图4)。同时,在改革新政的影响下,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央财政地质环境与地质矿产调查评价投入同比增加5%,进一步聚焦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2014年中央财政资金加强了对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的投入,各类地质投入达到83亿元,同比减少了7.2%。地方财政资金在矿产勘查方面的投入明显下降,全年共投入94亿元,同比下降22.9%,资金投入减少较多的有内蒙古、河北、湖南、甘肃、新疆等省(区)。社会资金投入地质勘查热情逐步减退,共投入238亿元,占总投入的57.3%,同比下降5.3%。中央财政减少了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投入,地方财政不同程度减少了矿产勘查的投入,社会资金主要减少了对煤炭、铁矿、铅锌矿、铝土矿、金矿等重要矿种的投入。

2.2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稳步推进,勘查战略西移不断巩固和加强

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主要开展地热、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及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工作,社会资金开展了矿山水文地质调查、矿山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估等工作,全国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投入大幅增加。2014年,我国地质调查评价专项投入74亿元,同比增长5%,保持了持续稳步增长态势。2010~2014年,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仍然是投入的主要领域,二者投入合计占73%,其中基础地质调查投入下降,水工环地质调查投入稳步上升,地质工作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举措明显。矿产勘查战略西移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在矿产勘查资金投入空间分布上,东部地区投入占15%,中部地区投入占22%,西部地区投入占62%。西部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矿产勘查的主战场,在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中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2.3地质勘查成果显著

2014年,我国重要矿种勘查取得重要进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果丰硕。全国新发现矿产地221处,其中大型31处,中型64处,小型126处。重要矿产均获得较多的新增查明资源储量,其中煤炭新增536.2亿吨,石油新增10.4亿吨,天然气新增9426.2亿立方米。全年共出让探矿权1270个,同比下降5.1%;出让价款59.5亿元,同比增长331.6%。出让采矿权2326个,同比增长18.6%;出让价款62.9亿元,同比增长19.1%。以招拍挂方式出让探矿权、采矿权的比例分别为39.2%和86.5%,占比较上年分别提高20.9个和5.2个百分点,矿产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程度进一步提高。

3地质勘查趋势及分析

3.1全球地质勘查热情减退,延续下行趋势

2014年全球资源需求低迷,资源供给过剩,重要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全球主要经济体除美国经济形势较好外其他均表现平平,全球经济进入中低速发展状态。全球地质勘查活动指数(PAI)整体延续了3年来的下行趋势,全球重要钻探公告数量同两年前相比下降了1/3。预计2015年市场去过剩产能、去金融化的进程仍将继续,以铜、铁、铅锌等为主的大宗矿产勘查投入逐步回归理性。

3.2我国地质勘查进入新常态,仍将继续调整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中高速发展新常态,矿产勘查进入由快到缓的转型期。受全球矿业市场不景气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环保政策制约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资金对地质勘查投入大幅减少,尤其是对煤、铁等产能过剩的矿种投入减少最为明显;在改革新政的影响下,财政资金退出竞争性领域,减少对大宗矿产调查评价及勘查工作的投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铀矿等清洁新能源以及稀土、石墨等新兴战略性矿产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3.3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地质调查评价热度不减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围绕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的地质勘查工作逐步加强。近几年中央财政重点围绕重要经济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等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围绕生态脆弱区、岩溶地区等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引领和拉动了地方财政对服务民生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的投入,地方财政连续两年增幅超过30%。随着国家“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环保措施的相继出台和实施,对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治理、地质灾害评价等相关工作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绿色矿业将成为社会资金新的投资点。总的来说,2015年地质勘查工作形势在2014年的基础上将继续调整,资金投入减少和产业结构分化将相并而行。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篇2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勘单位如何在产业链上做足文章,通过“地质工作先行,合作开发延伸”来实现产业链延伸和富队强局战略,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基于地勘单位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必要性分析,分析了当前勘探开发一体化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和有益建议,本文对于当前地勘单位转型发展提供一种借鉴和参考。

一、地勘单位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战略的必要性

(一)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战略是地勘单位市场化的要求

改革开发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顺应形势发展要求,资源勘查开发市场也已推向市场,公益性和商业性勘查项目都已经明确区分。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地勘单位,已经突破了地域和行业门类的限制。在现有体制下,地质勘查单位要成为商业性矿产勘查主力,不仅需要要建立比较稳定的产业支撑,还要需要矿权基础和资金支持,这就要求传统意义上的地勘单位要主动出击,从延伸产业链入手,从单一的地质勘查向勘探开发一体的混合经营转变。地勘单位要实现自身的强势发展,必须通过各种形式涉足矿业开发,最大可能的发挥地质找矿的优势,形成产业链上的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转型发展。

(二)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战略是地勘单位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地质勘查行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从地质勘查到矿业开发是一个统一产业延伸体系。地质勘查工作是实现矿业开发的基础阶段,矿业开发是地质勘查在产业链条上的自然延伸。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日益健全的形势下,遵循地质矿产开发的特点和客观规律办事,不仅是促进矿业开发的必要前提,也是地勘单位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地质勘探单位要实现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在坚持地勘主业不动摇的基础上,积极寻找矿业开发的突破口,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

(三)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战略是地勘单位通过改革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

进行地勘单位改制改革,必须要保证国家资源安全,必须要保证地勘单位的稳定、持续发展。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实行企业化经营之后的地勘单位,既可以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施工任务,也可以承担企业投资的地质勘查任务或投资矿产勘查开发,成为勘探开发一体化的能源公司。这些精神为地勘单位实施改革提供了政策指导。以内蒙古地矿局改革为例,政府将矿区部分优质探矿权分配给地勘单位,经营收入留给地勘单位,商业性地质勘查项目优先交给自治区内的地勘单位。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地勘单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通过矿业开发延伸了产业链,促进了地勘单位的稳定发展。

二、当前地勘单位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战略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同体制间的矛盾,成为勘探开发一体化战略实施的阻碍

虽然国务院在2006年专门发文鼓励国有矿山企业实行探采结合、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矿业公司或企业集团,增在国内外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能力。但不同体之间的制度矛盾,已经成为我国形成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一体化的重要阻碍。勘探开发一体化就是要实现地勘单位和矿业集团实现在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的有机融合,地勘单位可以在找矿资金上获得来自矿业集团的支持,矿业开发企业则可以在后备资源储备上获得来自地勘单位的地质找矿技术和探矿权获得的支持,这样可以在短时间里形成发展合力,为矿业集团做大做强提供一种重要的实现途径。但由于双方体制的差异,给这种合作形成了很大的阻碍。

(二)探矿权收益分配行政主导化使勘查与开发出现脱节

由于长期形成的“找矿不采矿、采矿不找矿”的矿业勘查与开发体制,同一产业链上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被割裂开来。地质勘查市场化以后,加剧了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的脱节程度,地勘单位无法将勘查成果直接转化为收益,矿山企业也很难得到物美价廉的矿产资源储备。这种局面既延误了矿业开发,又使地质勘查难以得到资金维持。

(三)地勘单位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战略的人才、资金储备不足

虽然地勘单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人才和资金积累,但满足地勘单位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的采掘和矿业开发人才仍然严重不足。由于受传统体制、固有机制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制约,地勘单位现有条件和待遇水平难以吸引高层次的矿山管理、矿业开发技术人才。

地勘单位市场化以后,行业利润降低,资金盈余不足,自身造血能力不强,矿业开发所需的大量资本金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矿业勘探开发的主要利润点集中在开发环节,长期以来地勘单位只勘查不开发,产业链被阻断,资源优势被矿山企业牢牢占据。处于产业的初期阶段地质勘查业务,利润率比较低,仅能维持地勘单位的基本运营。

三、实现地勘单位勘探开发一体化战略的思路

(一)准确定位地勘单位的性质和角色定位

明确地勘单位性质和角色是实行地勘单位勘探开发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前提。要首先明确界定地勘单位在公益阶段和矿业开发阶段的身份地位。在地勘单位改革的探索期,实行事企并存的体制,在保证地勘单位基本保障的同时,又可以通过参与企业化改革增强发展的后劲。当地勘单位改革深化和勘探开发一体化积极实施之后,事企并存的弱势就会显现出来,制约这一战略的向前推进。从战略高度讲,地勘单位要实现彻底转型发展,就必须以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为主体,形成优势突出、制度科学的地勘企业集团。

(二)规范地勘单位和矿业权之间的关系

实现勘探开发一体化的重点在于地勘单位如何获得矿业权。当前在明确了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的政策之后,要以国外先进经验为借鉴,采取灵活多样、符合规范的方式来实现。地质勘查单位以盈利为目的,通过探矿权转让,提供地质技术服务等来收取一定费用,政府则通过法律、税收来实现对地勘单位的监管。

(三)加大对地勘单位的政策及资金倾斜

对地勘单位的政策支持首先要完善相关政策。要充分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坚决杜绝出现探矿权灭失,在制定的顶层设计规划中要公平的体现探矿权人的权益。

要加大对地勘单位的资金支持。无论是公益性地质勘查还是商业性的地质勘查都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脑力等投入。基于历史和现实角度,地勘单位实现勘探开发一体化过程中,无论是从资源安全的角度考虑还是地勘单位本身稳定的角度,政府都应加大对前期的财政支持。

(四)拓宽融资领域,丰富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实现形式

当前来看,地勘单位推进勘探开发一体化有三种基本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地勘单位自行组建矿业开发公司,实现矿业的独立自主经营;第二种方式是与矿业开发集团合作设立矿业开发公司,对相应的矿权进行开发;或者是资源开发企业通过整合地质勘查单位,进入勘查领域,扩大矿业权储备。地勘单位要取得长足的持续稳定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取得矿业权,盘活矿业权,找到矿业权开发的突破口。只有有充分的矿业权储备,在后期与其他能源开发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才能占据主动地位。

对于由于实力不足,无法独立开发的矿业权,要积极与外部矿业开发企业合作,以入股、相互持股等方式深化整合,创新合作方式,促进矿业开发的尽快突破,实现地勘单位的稳定、自主发展。

四、对当前地勘单位加快推进勘探开发一体化战略的建议

(一)推进勘探开发一体化要在立足区域内找矿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要在抓好本区域的地勘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要加大对省外市场尤其是西部资源富余省份的探矿权争取力度,大力储备资源。要积极到澳大利亚、非洲、拉美国家等一些矿产资源丰富、社会政局稳定、投资环境好、地质勘查实力相对较弱的国家进行地质勘查,为将来建立矿业开发资源基地打下基础。

(二)推进勘探开发一体化战略的关键是实现矿业开发

地勘单位是否能实现勘探开发一体化的衡量的黄金标准就是是否有正在开发的矿山。要加大与能源开发集团的合作力度,充分利用所支配的矿权,采取自营、入股合作开发、转让合作开发等形式全力推进矿业开发。

(三)推进勘探开发一体化战略的前提和重点是做好探矿权运作工作

探矿权是地勘单位的生存权、生命权,是地勘单位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勘探开发一体化实施的前提就是取得矿业权。地勘单位应通过自主登记、二级市场选择购买、合作取得等形式,扩大矿权规模,增加矿权数量。将探矿权作为矿业权运作的核心,加强地质研究和矿产资源分析力度,加大勘查登记和探矿权的投资力度。

参考文献:

[1]伊茂强.地勘单位实施探采一体化的对策研究―基于山东地矿局的个案分析.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吴国清,刘军.地质勘探业的“内蒙古模式”[J].望,2008(43):44-45

[3]丁守和.甘肃地矿局勘查开发一体化的时间与探讨[J].工作研究,2004(9):13-14

[4]康健,朱晨辉.对探采一体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矿业资本,2009(1)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篇3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地质勘查产业产生的影响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给地质勘查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阻碍了地质勘查产业的发展当前的时代背景给我国的地质勘查产业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在2013年以后,矿产资源价格非常不稳定,给矿产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的矿产企业都出现了亏损的情况,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矿产企业出现了倒闭的情况。由于矿产行业的不景气,地质勘查产业的业务量也在持续下降,业务量的降低带来的是地质勘查产业收益的降低。虽然地质勘查产业的收益降低,但是支出却没有降低,这种情况给地质勘查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为现代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济发展新常态给地质勘查产业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地质勘查产业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迫使地质勘查产业做出积极地调整,在这样的情况,给地质勘查产业也带来了新的生机。许多的地方勘查单位利用事业单位改革的机会,在事业单位内部建设了企业管理制度。这种制度上的改变,是时代压力作用的结果,同时,这种改变会给地质勘查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对地质勘查产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从这一点上看,经济发展新常态也给地质勘查产业带来了许多的发展机遇,具有非常明显的两面性。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地质勘查产业的发展建议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地质勘查产业必须要积极的做出调整,改变发展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革。

(一)加强自身的风险意识在过去一些年中,由于时代的需要,地质勘查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在短短几年中,已经跻身为我国的重点行列,地质勘查产业获得的成绩,给行业带来了很强的成就感。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这种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矿产行业业务量的下降,给地质勘查产业带来了很强的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地质勘查产业必须要认清当前的形势,认识到这种情况是时展的必然方向,要接受这个严峻的事实。地质勘查产业要提升自己的风险意识,做好经济持续下跌的打算。地质勘查产业要放弃一些分散式的产权,提升自己的抗风险能力,降低新时代给地质勘查产业带来的不良影响,保证地质勘查产业可以更好地立足于当前社会。

(二)做好顶层规划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市场出现了更多的变数,各种风险明显的增加,为了可以更好地抵御这些风险,保证地质勘查产业可以稳定的发展,各级管理部门根据当前的实际状况,对地质勘查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尤其是政府部门,更是要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职能作用,对当前的市场形态进行合理的预测,给予地质勘查产业更多的意见和建议,为地质勘查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国家政府部门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一些优惠政策,给地质勘查产业创造更加有力的发展条件,地质勘查产业自身也要认清当前的形势,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遇,加速地质勘查产业内部的调整和改革,由传统的产业形式逐渐地向现代企业靠拢。地质勘查产业要积极地把各种先进的发展理念融入自己的产业结构中,比如绿色理念、生态理念等,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提升地质勘查产业的发展速度,重新焕发生机。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篇4

1地勘经济发展的现状

受国际地勘行业发展趋势影响,我国近几年地勘行业发展环境相对过去来说并不乐观,传统的地勘市场活力较低,且各地地勘行业市场大都处于供大于求的情况,导致地勘经济发展势头有所放缓,各类地质勘查项目融资愈加困难,大型项目数量逐年减少。为改变现有的地勘经济发展局面,近几年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引导各地区地勘单位从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积极促进市场良性竞争,激发市场活力,有意识地培养地勘行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的市场竞争,提升国内地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后续地勘行业“走出去”战略发展累计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本。但受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外投资环境的影响,我国地勘行业“走出去”战略方针实施成效并不理想。为了进一步改善地勘行业市场疲软、供大于求的局面,国家提出了“巩固主业、发展相关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方式转变指导意见,通过提高地勘经济的业务延展性,使得地勘经济与其他相关产业经济发展联系更为紧密,产业结构更加丰富,逐步实现地勘行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新常态下地勘经济科学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2.1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优质的地质勘查服务

生态文明建设是近几年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如何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又能够保证生态、地质环境的平衡协调一直是各行业研究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同样,地勘行业也应该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将保护生态环境上升到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原则高度。同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农业生产、矿产资源开发等方面都离不开优质的地质勘查服务。这就给我国地质勘查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地质勘查行业的服务范围。

2.2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较多需求

我国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各地区需要进行大量的基建工程开发,而这些基建工程开发都需要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带来的农村农业生产结构改革同样会大量地用到地质勘查技术服务,需要地质勘查行业在环境地质勘查方面提供技术支持。这在无形中为国内地质勘查提供了较大的市场需求。

2.3脱贫攻坚战带来了高效平台

目前,国内的脱贫攻坚工作已发展到了关键时期,针对各贫困地区基建设施困乏的现状,国家进行了路桥工程、能源工程、水利工程的基建工程建设,这些都需要地勘行业从工程地质勘查角度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产业脱贫主要集中在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和新型旅游服务行业这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同样需要地质勘查行业从土地资源开发角度进行地质调查,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2.4“一带一路”带来了更多发展契机

“一带一路”贯穿了6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基建工程都需要大量的地质勘查服务,这就为国内的地质勘查单位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发展前景。同时,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以“一带一路”为基础的国际项目合作优惠、扶持政策,这也为国内地勘行业“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

3新常态下地勘经济科学发展的有效对策

3.1积极转变地勘经济服务理念目前,受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以及市场经济产业结构改革影响,地勘行业也进行了适应性的主营业务方向调整和组织结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地勘行业应该在经营理念上进行与之匹配的适应性调整。例如,为了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我国地勘单位愈加重视对清洁能源、新兴能源的勘查工作,在技术发展方向方面也更加倾向绿色勘查和资源环境并重的技术发展方向。针对这一方面的地勘行业改革,地勘单位同样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目光不仅局限传统的地质找矿、地质探测领域,而是更多地投向民生地质服务、环境恢复治理、生态经济保护、新兴能源探测这些新型领域,努力提升原有的勘查准确度和勘查效率的同时,着重发展对勘查工作服务质量和整体社会效益评估的重视。地勘经济服务理念从原有的追求行业自身发展利益、履行行业职责的经营理念,转变为以实现行业社会价值、社会效益角度、国家经济利益为内在生长动力的服务理念上来,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主要地勘服务业务发展导向,加大对绿色地勘技术的研发实践投入,积极尝试通过技术优势打破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带来的经济发展困境。再比如,针对国外市场开发困境,地勘单位也应该积极了解国际市场环境,同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进行服务项目拓展和地勘技术创新。

3.2不断扩宽地勘经济服务领域

市场需求是业务拓展的主要方向,地勘行业同样应该依据具体的地勘经济市场需求,积极拓展服务领域。例如针对山西、河北、辽宁等产煤大省可以积极进行煤田地质经济发展方面的服务领域拓展,加大在成矿理论、矿储水平、煤气层等能源开发方面的服务项目上的技术研发投入。再比如,如内蒙古、甘肃等地区的地质勘查服务也应该将地质资源勘查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通过对地质资源、水文地质、气候环境、地质灾害数据分析等多方面综合数据的调查评估,为当地政府在大型矿产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再比如,兴起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同样也给地勘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地勘单位这时响应时代环境和时代责任的号召,做好自身以民生地质、环境地质、城市规划等服务城市、服务民生的新地质领域拓展和延伸工作,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去,并贡献自己独有的一份力量。

3.3全面贯彻创新驱动战略体系

地勘行业技术创新和服务质量提升是地勘经济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技术优势也是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市场竞争优势。针对地勘经济市场活力较低、供大于求的现状,国内地勘单位可以采用技术创新的方式改善各领域地勘行业市场环境,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首先,地勘二级单位应该依据各自领域地勘业务特点,引导基层地勘单位技术研发和新技术实践应用工作。每年都可以设立行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奖项评选活动,对于推动技术创新或技术应用成效显著的优秀技术创新地勘单位基于一定的市场发展机会奖励,刺激基层地勘单位重视技术创新。其次,地勘单位可以通过进一步深入与国内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些学研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地勘技术研发实践基地,从国内著名高校及权威科研机构中聘请高素质地勘技术研发人才,从事地勘技术培训、研发、实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国内地勘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创新型技术人才。最后,在巩固当前地勘主业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国内“龙头”地勘产业优势,构建国内的地勘主业技术创新发展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地勘行业相关领域之间的技术交流,加强各领域技术人才之间的流动性,激发技术创新人员的思维活力,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发展。

3.4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

为了解决地勘经济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首先,各级地勘单位要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经营发展理念,切实依据现阶段的市场发展形势以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行业发展指导意见,科学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依据现阶段的市场发展形势制定现阶段的项目经营发展计划;依据科学预测的市场发展趋势进行未雨绸缪的技术研发和项目拓展。其次,要通过改变地勘主业经营模式来节约劳动力成本。例如通过施工技术创新和勘查设备研发降低项目的劳动力成本,提高项目的整体运作效率,降低国内地勘行业经营成本。最后,加快地勘行业事业单位以及集团企业的去行政化改革转型,使得基层地勘业务单位能够真正地从市场经济发展角度看待国内的地勘经济市场行情,正确评估自身的市场发展优势,积极进行更具有特色的地勘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避免国内地勘行业内部的同质竞争。

3.5大力发展新型低碳经济模式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篇5

改革开放30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同时,地勘经济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地勘行业而言,30年的历程既是一个自我奋进史,又是一个探索地勘工作体制改革的前进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推动着地勘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地勘单位企业化既是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话题,更是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必须加以认真研究和彻底解决。下面,就近年来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表现出的一般差异性,浅谈几点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初浅认识。

一、地勘单位近年来的改革发展过程是探索与推进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的历程

1999年,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1999]37号),确立了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改革方向。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史无前例地把地质工作放在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先行性、基础性工作的重要地位,标志着地勘单位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掀起了地勘单位新一轮企业化改革浪潮,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地质工作市场化运作,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不少地勘单位在全面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积极主动融入市场,抢抓机遇,改革创新,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在努力探索和推进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进程中作了很多有益尝试,一些地勘单位在市场化经营中已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发展优势,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从目前地勘经济个体发展上看已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和分化,西部地勘单位与南方发达地区兄弟单位相比显然差距很大,同省属地化管理的兄弟地勘单位的发展也呈差异性,进入市场较早的有色和煤田地勘单位的发展基础和优势比核地勘单位的更为明显。但是从总体上看,地勘单位普遍存在着改制转企不彻底、改革力度不大、效果不理想、发展基础弱、历史包袱重和发展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和困难,企业化改革是解决地勘单位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必然选择,更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必须作为市场的经营主体参与到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来,才能全面推进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进程,才能促进地勘经济可持续稳步协调发展,才能引领地勘队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建立集团公司体制是地勘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较为可行的经营模式

从地勘单位的现状来看,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和事业体制的影响,地质队一级的基层地勘单位普遍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不平衡、经营规模总量小、技术含量低、历史包袱重、人才总量不足和质量不高、待岗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等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基层地勘单位经济协调可持续稳步发展。自2000年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后,虽然基层地勘单位经济逐年不断发展和进步,绝大部分基层地勘单位经济体已具有一定程度的企业化特征,但是其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差及经济结构性矛盾仍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仍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下。如果以省级地勘局为单元来考虑全局产业经济体的市场整体运作,可以有效科学合理配置资源,减少上述不利因素的制约,发挥产业集团公司与其分公司取长补短的比较竞争优势。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全局范围内对可经营性资产和生产要素进行整合重组,详细论证和调研,搞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并在人财物上实施统一管理,资本和项目集中优势统一运作,这样有利于全局资源的统一调配整合和资本运作,不断扩大各产业经营规模总量,形成发展合力,不断增强发展实力;有利于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减少非生产经营性开支,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费用,提高产业经济效益,达到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市场运作的目的。所以,以局为单元,以队为基础,以产业为纽带,以产权为核心,局与队建立集团母子公司经营管理体系,只有局队间产权关系清晰,管理关系顺畅,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才能促进各产业经济协调可持续稳步发展。

三、稳步推进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地勘单位改革的目标

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稳步推进企业化改革进程。在企业化改革过程中,既要注重“练好内功”,又要“借好外力”。

“练好内功”,就是要先从内部改革创新入手,转换经营管理机制,推进地勘经济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稳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流转顺畅、高效运行”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向现代企业过渡。

“借好外力”,就是要善于用好外部力量,促进企业内部资源优势有效发挥。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深化改革形势的根本要求,更是地勘单位经济可持续协调稳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推动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就是要解决地勘单位历史包袱,帮助克服生存发展困难,增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一般不会搞休克疗法,这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地勘单位长期受计划经济和事业体制影响,有着或多或少的历史遗留包袱,为了扶持地勘单位的发展,维护职工利益和社会稳定,政府一般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项目或其他形式的扶持。作为地勘单位来说,一定要在过渡期内在用好政府给予的这个宝贵优惠政策的同时,积极主动融入市场,大力开拓市场,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优势进行市场运作。要通过招商引资、多元化融资、合资合作勘查开发等途径,促进地勘单位资本的原始积累和经济体的实业化;要按照“统筹兼顾、科学安排、稳步推进、高效运行”的原则,集中精力搞好企业经营与管理,促进地勘经济发展,不断把企业化改革推向深入。

在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后,各省、区、市地勘单位努力探索自身发展途径,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差异。总体上看,经济发达地区地勘单位的经济发展很快,西部相对较落后地区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困难重重。从个体上看,有的地勘单位已经成为企业,有的还是事业,有的与其他地勘单位合并重组,而相当一部分地勘单位虽然还戴着事业的帽子,但也在不断地淡化事业的职能,强化企业的功能,建立了与事业身份平行的影子公司,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和事企分体运行改革。笔者个人认为,只要地方省级政府没有撤销地勘单位的番号,地勘单位就要利用好这个牌子,用活用足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在事企分体运行和企业化改革中,不断增强发展能力和经济实力,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和向更高层次的演进,决定着大多数从事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地勘单位最终建立现代企业不应再是带有事业性的企业,而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四自”企业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如果实行集团化母子公司管理体系的运作模式,就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母子公司体系的要求,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组建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组建以产权为核心和纽带、集团母公司出资控股、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子公司。集团母公司以投资人的地位并以资产权对出资的子公司实施《公司法》赋予的重大决策权、资产管理监督权、经营者聘用权和资本收益权的管理,同时赋予出资的子公司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子公司负责经营母公司出资的国有资产,对母公司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四、以地质勘查开发业为基础,实行多元产业化经营是地勘单位产业调整的方向和必然选择

从地勘单位长期从事地质勘查工作层面上看,地质勘查开发业无疑是地勘队伍的核心基础产业。目前,各个地勘单位产业结构现状是多元化产业经营,其已成为做好地质勘查开发业,实现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补充。

从地质勘查方面来讲,以地质专业技术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的地质勘查业是地勘队伍发展的立足之本。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无论是公益性地质还是商业性地质工作,绝大部分是由地勘队伍承担的。长期以来,我国资源瓶颈约束和环境压力非常突出,而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基础性行业的地质勘查工作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加大,地勘产业将大有作为。“有为才能有位”,地勘单位只有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加大地质工作力度,培育产业发展优势和经济实力,才能真正使地质勘查业发挥出地勘经济的基础性与支柱性的作用。

从矿业开发方面来说,地勘单位有着投资矿业开发的人才技术优势,掌握着丰富的地质技术资料。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矿产开采登记管理办法》及《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三个矿业权政策,通过矿业权市场,将矿产勘查和矿业开发联系起来,实现矿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些矿业权的优惠政策,为地勘单位实现多元化投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地勘单位要充分利用国家颁布实施的这些法律、法规,积极申请办理探矿权和采矿权,并通过市场运作,实现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以地质勘查开发业为核心基础的同时,也要搞好多元化产业经营。不少地勘单位有着诸如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处理、路桥建设、地灾评估与治理、化验、测绘、房地产开发、商贸服务业等非地质的多元产业,这些产业在当今市场经济中有的已发展成为主业,有的即便尚未发展成为主业,但也已是地勘单位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地质勘查开发主产业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我们要从市场与经营管理的角度,对现有多元产业实施整合重组,集中资源优势对有前途的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做精、做细、做实、做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因此,实行多元产业化经营是地勘单位产业调整的方向和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刘仲康,郑明身.企业管理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篇6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363(2017)03―0001―01

新常态下的中国矿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地质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更加主动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更加主动地转方式、调结构,更加主动地依靠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地质工作的道路。作为基层地质单位,要认清在调整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积极探寻解决措施,实现更好的发展。

1调整转型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2002年起,随着我国矿业形势的好转,地勘单位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下,面对纷繁复杂的全球矿业形势,以及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深度调整,地勘单位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事企不分,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

回顾单位“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的历程,一系列改革确实改善了整体的经济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职工的生存问题,却没有解决单位的竞争力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持续改进和不断升华,地质工作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分体就越来越显现出来,“事业帽子”使队上过多的依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来实现发展,导致单位核心竞争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又走不好“企业路子”,事企双轨运作的体制日益受到约束。

1.2地质勘查资金投入处于下行趋势

2012年以后,受全球经济进入中低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环保政策制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矿业地质工作明显收缩,地勘投入逐年下降;在国际矿业形势回暖、国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格局调整到位之前,社会资金的投资意愿难以大幅提高,地质勘查工作已进入深度调整期。

1.3资本积累不足,难以实现探采一体化

由于地勘行业有着显著的周期性,在行业高涨期,地勘单位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利用财政资金进行矿产资源勘查上,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进行自有矿权的勘查。此外,白有的部分矿权还存在着勘查程度达不到开采要求的问题,在行业市场低落时,由于自身资金不足又缺乏政策支持,难以实现探采一体化。

1.4产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低

单位基本形成了以地质勘查为基础,以地质服务、工勘施工为辅助,以多种经营等产业相协调的产业体系。工程勘察与施工业及多种经营产业虽在安置单位职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产业集中度低,利润贡献不高,仍未形成规模效应,抗风险能力低,尚不具备支撑单位长远发展的能力。

1.5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较落后

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不高、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人员年龄断层现象较严重。新形势下,随着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延伸,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的问题更加突显。此外,高精尖的仪器设备缺乏、勘查技术停滞不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质勘查效率的提升和找矿成果的获得。

2新常态下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和调整转型的要求,深刻分析新常态下地勘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结合单位产业特点,按照“地质找矿”与“地质服务”并重的理念,积极寻找社会急需的矿种和矿产地,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积极开拓民生地质、生态地质领域,更好地发挥地质技术的支撑作用;努力探索关联产业的重组的路子,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在稳增长中注重调结构,实现稳中求好。

3具体措施

3.1增强意识,推进思想观念转型

实现地质工作转型首先思想观念要跟得上,新常态下,全队应形成“思想带转型、认识促转型”的发展理念,围绕“五个服务”的总体要求,研判形势、把握机遇、跟踪信息、开拓思路,深入思考自身业务的拓展和转化等问题,从而更加主动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

3.2调整方向,跟进地质工作转型

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2022年京张冬奥会”开展多层面地质工作,坚持以地质找矿为“主体”、以地质服务和多种经营为“两翼”,积极推进地质工作的改革突破和转型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切实加强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和地质找矿工作。做好财政出资的基础地质项目;地质找矿工作以有色金属、贵金属为重点,兼顾特色非金属矿产、晶质石墨、“三稀”矿产;推进洁净能源矿产的调查评价;注重老矿山深部及服务,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加强成矿规律研究,为地质找矿提供理论指导;积极找寻实现探采一体化途健

2)积极参与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地质服务工作。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2022年京张冬奥会”给河北省地质行业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服务惠民工程,充分发挥水文环境地质及工程地质的技术支撑作用。

(1)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有序推进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地质环境安全动态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围绕建设“美丽河北”以“三区两线”周边和“山水林田湖”示范区为重点,积极拓展调查与评价、防护与治理、咨询与服务等市场业务。

(2)工程地质。扎实推进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恢复治理工作;积极开展突发、缓变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灾后治理工作;积极参与省市级重大工程建设;做好城镇化建设项目技术服务与施工工作。

(3)不断拓展地质工作新领域。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注重主导产业引领,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联动。科学“走出去”,让静置的资金和资源流动起来,实现由资源到资本的衔接与转化。

3.3加强管理,助推体制机制转型

单位各项管理要紧扣形势要求,全面加强管理工作。对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及时修正,薄弱环节给予加强,突出问题严肃处理,做到科学、规范、合理、高效,将财务、人事、资质、安全等各项管理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1)财务管理。加强资金运行监管,严格控制预算和执行,完善财务使用报销管理流程,保证资金良性循环;加大应收账款回收力度;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内部审计机制,达到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人员管理。在人才培养与引进上下功夫,推进全队多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夯实人才强队的基础,提高核心竞争力。注重高层次、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加强内部人员的培养,鼓励多途径学习、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篇7

地质找矿过程不同于生产一般商品,不能有固定的生产流水线, 地质找矿过程不是生产单一商品的过程,找到矿是唯一结果,如何找矿却有千万条路子。大量实践证明,地质找矿真正出成果还是要基层勘查单位,尤其是勘查单位与矿山企业相结合。地质找矿工作是一门应用学科,必须是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任何理论都可以为我所用。

1 我国地质勘查发展概况

在过去10年矿业繁荣期内我国地质勘查发展迅速。一是实现找矿重大突破,为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做出了突出贡献。二是地勘单位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为进一步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地质科技进步显著,指导找矿作用更加明显。四是培养锻炼了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为地质人才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五是积极参与“走出去”战略,国际化经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六是不断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地勘单位市场主体地位初步确立。

2 当期我国地质探矿工作面临的形势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呈现刚性上升态势,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又复杂多变,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地质找矿工作比任何时候都显得紧迫,显得重要。我国矿产资源也面临不同程度的危机,急需开展矿区深部以及找矿工作,以促进矿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有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保护好地质环境,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已成为矿山开采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地质找矿工作形势喜忧参半。地质找矿工作令人担忧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也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家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地质找矿工作提供资源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石油、铁矿石和铜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都大大超过了50%。连长期以来出大于进的煤炭也出现了进大于出的态势,这给国家建设的资源安全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地质找矿工作方面第二个难点是找矿的难度与日俱增。第三是地质勘查工作体制改革的深化也还有一段艰辛的路要走。

3 地质找矿工作存在的问题

1)地质找矿工作需要有坚强的技术和人才作后盾,明显我国紧缺的技术人才成了制约地质找矿的首要问题!从目前来看,地质科技人才队伍的现状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总体表现为,地质科技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分布不均、结构失衡、创新能力不强,科技领军人物、复合型人才匮乏等。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与本世纪初我国地质工作体制改革以来,对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重视不够,针对性不强,致使对科研的投入严重不足。

2)我国能源及非能源重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严峻。矿产勘查工作滞后,相当一批资源的可供性下降,可供开发的后备基地严重不足。在我国主要的非能源固体矿产中,近一半矿种查明资源储量不能保证2020年需求。曾经为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一大批老矿山资源形势严峻,可采储量和矿石品位急剧下降。

3)地勘业虽作为矿产资源采选开发的优势企业,但其产业链还有待完善,由于其不能与矿山企业和矿山机械行业形成诸如产品一体化经营模式,不能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对抗风险的能力仍然很差。为实现中国资源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把地勘业,矿山业和矿山机械三个行业。

4)勘探市场的竞争主体缺失,找矿突破主力军力量将被严重削弱。目前,我国80%以上有资质的地勘队伍都集中在国有地勘单位。如果绝大多数地勘单位都划进公益类的话,则意味着国有地勘单位不再是可以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近60万地勘职工无法进入微观市场主体。

5)事企混合体制严重影响找矿的质量和效果。现有体制下地勘单位与矿业公司是两张皮,矿业企业找矿的目的是希望找到有开采和利用价值的矿,而地勘单位因自身产业链定位,可能会过多关注找矿中的工作量,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单位的收入。因此,一些地勘单位不顾找矿的实际需要,设计中随意增加方法和工作量,从而无形中增加了找矿成本。

4 结合工作谈谈具体措施

一是加大了对勘查项目的监督与管理,明确了各探矿权人应上报年度勘查设计方案,项目年度投资计划、数额等;

二是把重点工作、报件审查、违法行为查处、档案管理等进行分工;

三是大力推行和完善勘查工作开工汇报制,工作实地检查验收制、矿业权业务报件会审会签制;

四是进一步完善了探矿权人诚信档案,把探矿权人的基础信息资料、年检情况、季报年报情况、接受监督检查情况、法定义务履行情况、有无违法行为情况进行登记,形成电子档案;

五是对探矿权人和勘查单位的勘查项目施工秩序、探矿工程、资金投入定期检查和抽查,掌握各勘查项目工作动态;

六是加大矿产勘查资金投入。要加大对矿产资源勘查的资金投入力度,注重发挥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形成多渠道投入的地质勘查机制。

5 结束语

地质找矿当前面临比较好的机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十二五”期间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快速推进,资源需求刚性上升。特别是矿产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地质找矿也还有很大的潜力。一是地质工作程度比较低,二是探明储量比较少,三是勘探的深度比较浅,“低、少、浅”从三个方面说明地质找矿有很大的潜力。另外,从资源潜力评价来看,所探明的储量大概只有资源量的三分之一,所以地质找矿的潜力很大。

【参考文献】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篇8

(1)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国土地质资料,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领域提供普遍的服务。具体来说,包括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的全国性地质调查评价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规划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进行的地质调查评价工作;为重要地区和重要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进行的地质调查评价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权益而进行的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其他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地质调查评价工作。

(2)投资主要由中央和地方财政负担。按照受益对象的不同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两种主要来源,涉及全国的基础性、公益性地勘工作主要由中央财政支付,而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性地质工作以及城市和地区的水工环地质工作,则以地方财政投资为主。其投资规模主要取决于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制约程度和中央、地方财政的支付能力。

(3)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采用事业体制运作,但并不等同于传统体制下的事业费拨款体制,政府投资的运作必须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在政府委托的投资主体与地勘单位(企业)之间实行市场化运作。

商业性地质工作则是指矿产勘查和为某一特定主体提供服务的水文、工程和环境地质勘察。与公益性地质工作相比,商业性地质工作更具有明显的特征:

(1)具有“私人物品”属性。其成果具有盈利性,为特定的企业单位进行专属,成果的产权归投资者所有,法律保护其合法权益;

(2)企业性。商业性地质工作必须通过企业这个载体来进行运作,这是商业性地质工作的最本质要求。在市场经济国家,商业性地质工作主要是由独立的矿产勘查公司和大型矿业公司的勘查子公司来进行的;

(3)投资主体多元化。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商业性地质工作必须与金融业紧密地融合,逐步形成完善的资本市场,遵循“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一些矿业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商业性地质工作(主要是矿产勘查)的投资是由企业和民间资金(通过资本市场)而筹集的,一般地,其投资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小型勘查公司的资金投入;二是矿业公司投资;三是通过筹组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政府有关法规,经批准发行一定数量的股票、债券筹集所需的资本。第一种类型,即勘查公司的投资,主要用于找矿发现阶段。但一旦找到或发现矿床,需作进一步的勘探与评价时,一般勘查公司难以独立承担巨大的找矿风险和投资,而需要通过后两种类型进行筹资和投资。从近年的发展趋势看,以发行股票、债券等形式筹集社会资金的做法趋势于普遍,这也是矿业公司和独立勘查公司分散风险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为推进地质工作改革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所有的部门和省局都探索了公益性队伍的组织形式。如,河北地勘局按地区成立地调院,使一部分人一心一意搞地质勘查工作,一部分人一心一意闯市场;部分省市探索了一院两制,在地勘单位内部划分事业和企业两个部类;江苏地矿厅通过改造一个单位为地质调查院,专门从事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工作;内蒙古自治区地矿厅专门从各地勘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挂牌运行,标志着我国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分体运行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创造出了许多商业性地质工作进入市场的可行形式,主要有:

(1)矿产勘查开发一体化。以矿业收入为主并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地勘单位,组建勘查、开发一体化的矿业公司,以勘查为基础发展矿业,以矿业收益为目的加强勘查。四川地勘局402队、108队、川西北队等单位试行职工带资上岗、风险抵押、模拟股份合作制等风险勘探做法,形成了新的机制。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如陕西地勘局六队,从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再用于找矿勘查,走“以探促采,以采养探,探采结合,滚动发展”的路子,前景广阔。推进勘查、开发一体化,要以贵(贵金属)、稀(稀有、稀土)、宝(宝玉石)和有开发价值的非金属为重点矿种,以取得可观的效益,迅速积累资本,确保地勘工作的后劲。

(2)矿业权转让。地勘单位从事矿产勘查并取得找矿成果,出于经济效益比较分析,不再进行采矿经营与合股采矿经营,这时可依法进行矿业权转让。通过矿业权流转,补偿勘查费用,取得经济效益。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篇9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世界范围内看,煤炭在能源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其基础地位仍然没有动摇,对于我国来说更是如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对于能源的依赖也越来越严重,煤炭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丰富的煤田资源,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提供了能源基础,随着煤炭工业的高速发展,对煤田地质勘探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为使煤田地质勘探技术迅速而健康的发展,既要根据我国煤田地质实际和煤炭工业的要求,又要考虑我国的技术现状和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

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的纵向运行、封闭式工作体制已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当今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地质勘探部门就必须扩大服务领域,多做工作,多出成果,满足各方面对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的需求。结合新时期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地质勘探工作。积极的办法就是开拓地质市场,实行有偿服务。近年来,地质部门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经过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实行设计预算包干、节约分本;分级管理地质项目;多种形式的承包经济责任制等,这些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广大地勘职工的积极性。地勘单位应转变观念,转变机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主动与地方经济融合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增强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主要经验是:(1)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地勘单位企业化健康发展;(2)深化地勘单位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3)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地勘企业可持续发展。

地勘经济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工作,它是经济建设的先行者和基础产业,为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目前,地质勘探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发生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管理机制、资金来源,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在工作中呈现出社会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

1.当前地质勘探工作主要任务

从经济上看,地质勘查工作可分为公益性地勘工作和商业性地勘工作。这其中公益性地勘工作包括区域地质调查、区域水文调查、地质灾害调查、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矿产资源调查等,这些地质工作都是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地质国土地质资料,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领域提供普遍的服务。另一项就是商业性地勘工作,包括矿产勘探和为某一特定主题提供的水文和环境地质勘察。与公益性地勘查工作相比,商业性更具有显著特征。第一,其成果具有效益性,为特定的企业、单位、个人服务。第二,商业性地质工作必须通过企业这个载体进行运作,这是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基本要求。总的来说我国的地质工作也逐渐适应我国新形势下开展的多元化地质勘探工作。

2.开拓地勘市场 实行项目管理

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外地市场。目前大多地勘单位都面临工程量萎缩“吃不饱”现状,因此各地勘单位要因地制宜、放眼长远,利用自身优势努力开拓外部市场,实施项目管理。地质勘探工作实行项目管理,就是要使地质勘探项目成为地质队实行计划管理、经济核算、组织施工和考核地质勘探成果的基本对象。使项目管理成为整个地质勘探工作管理体制中的主导和核心,实行地质勘探工作按项目管理的有利因素最终将推动整个地质行业的改革。

3.煤田地质勘探

是指运用地质科学理论和技术,分析、研究、探测煤矿床。其目的是为煤矿设计、建设和生产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保证煤炭资源合理、顺利开发。煤田地质勘探的任务是运用各种地质理论,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方法,查明地层、地质构造、煤层、煤质、储量及开采技术条件,正确评价煤矿床及与含煤岩系伴生的其它有益矿产。煤田地质勘探划分为四个阶段:预查阶段、普查阶段、详查阶段、勘探阶段。

3.1 预查阶段。预查应在煤田预测或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其任务是寻找煤炭资源。预查的结果,要对所发现的煤炭资源是否有进一步地质工作价值做出评价,并计算。预查发现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煤炭资源时,一般应继续进行普查;预查未发现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煤炭资源,或未发现煤炭资源,都要对工作地区的地质条件进行总结。

3.2 普查阶段。普查是在预查的基础上,或已知有煤炭赋存的地区进行。普查的任务是对工作区煤炭资源的经济意义和开发建设可能性做出评价,为煤矿建设远景规划提供依据。

3.3 详查阶段。详查是为矿区总体发展规划提供地质依据。凡需要划分井田和编制矿区总体发展规划的地区,应进行详查。

3.4 勘探阶段。勘探的任务是为矿井建设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提供地质资料,一般以井田为单位进行。

4. 地质勘探技术手段

地质勘探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六项内容:遥感地质调查、地质填图、坑探工程、钻探工程、巷探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4.1 遥感地质调查。具体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利用飞机或卫星运载的传感仪器,接收地面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获取目的物的图象信息和数据信息。二是主动遥感:从飞机或卫星向地面反射电磁波,接收目的物反射的信息。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篇10

第三,部分地勘单位规模偏小,专业从事境外矿产勘查技术服务公司为数不多,员工老化,缺乏足够的投入,技术力量存储薄弱,而我国大部分地区成矿条件复杂,对地质勘查技术要求较高,高端专业人才的匮乏导致其在市场中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

第四,国内地质勘查的投入往往通过自有资金投入、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为主,融资渠道不够畅通。而世界上成熟的勘察市场有期权、上市融资等一系列融资途径。第五,缺少与现行勘查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虽然国家在勘测施工质量管理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然而按照规范执行的勘查检测法规权威性不高,在工作执行及监督执行的过程中法律依据不充足。

二、地质勘查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深化地质勘查单位的体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采取企业化的经营模式,促进地勘单位产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并与市场资本结合,壮大企业,发展企业。同时进一步完善地质勘察单位的投入产出机制,将离退休人员从体制中剥离出来归入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地勘单位负担。

第二,逐步转换经营模式,加速地勘单位产业的经济发展,以地勘局为依托,以局属各地勘单位为基础,按其已形成的产业规模以及从事的行业特点,组建成若干个大型专业化集团公司。通过资源整合,将资质和经营人员统一管理起来,发挥团队集成优势,建实建强地勘单位产业。

第三,顺应市场发展潮流,规范矿业市场,优化市场结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淘汰那些缺乏实力以炒作矿业权为目的的矿业权人,使其让位于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投资风险勘探,实现“谁投资,谁担风险,谁受益”。同时,促进地勘单位实现勘察行业技术与矿业权结合,逐步完善自身结构调整,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资源整合,加速实现向勘察型矿业公司转变。

第四,拓宽市场领域,扩大增收渠道。地勘单位要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引进先进技术和思想,积极争取各级别勘查项目,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拉动中央和地方的投入以及后续项目的跟进。采取新技术、新方法,结合经济建设,开辟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以及水文地质等工作领域,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五,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深入,地勘单位应建立健全事企分离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机制和体制。通过落实资产经营责任制,重点考核和监督资产收益率,人均收入,资金回收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相关指标,完善激励制度和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风险管理制度、人才资源保障制度以及监督检查制度。最终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适应当前形势和市场经济要求。

第六,在行业内部培养开发创新型人才,增加人才培养投入,不断注入新生力量,配置专业性强和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提高现场勘查技术含量,保证勘探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

第七,国家相关部门完善地质勘查管理相关法律和规范。促使地勘单位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地勘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地勘质量目标得以实现,从而使地勘行业经济稳步、有序发展。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篇11

使用企业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可以全面严格的进行成本核算,能够真实反映地质勘查项目的成本,有利于准确的核算地质勘查项目的成本与收益。首先,可以分清成本超标的责任,可以实现对所有部门和人员的具体监控,有助于落实成本考核的制度。其次,可以强化地质勘查单位的成本管理意识,使不同级别的工作人员从本职岗位出发,有效防止出现成本超标问题,从而实现了在事业体制下无法实现的高效成本管理目标。

(二)成本折旧核算优势

企业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对成本折旧的核算更科学,更有利用在反映出固定资产的余值。首先,采用企业化的成本折旧方法,可以减轻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可以更真实的反映出地质勘查单位的实际资产状况。其次,可以清晰的反映出地质勘查单位固定资产的损益情况,可以在细致的数据分析中,反映出地质勘查单位在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实现了地质勘查单位资产合理配置的目标,对于满足地质勘查单位进行资产的优缺点分析,科学的选择筹款方式有重要意义。

(三)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使用企业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提高了地质勘查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消除了财务管理工作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问题,方便了地质勘查单位与业务相关单位的账目往来,提高了地质勘查企业的办事效率。首先,提高了地质勘查单位抗风险能力,有效的消除了财务管理中的隐患,为地质勘查单位建立了良好的财务环境。其次,稳定的提高了地质勘查单位的盈利能力,对于促进地质勘查单位的市场化改革有重要的意义,是当前地质勘查单位适应市场化竞争的需要和基本前提。第三,可以消除信息不对称对地质勘查单位带来的影响和问题,可以通过财务管理部门对市场信息的收集,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确定战略发展方向,从而找到合适的项目,助推地质勘查单位的有效发展。

二、地质勘查单位财务管理企业化基本特点

(一)财务管理目标特点

地质勘查单位财务管理的企业化有双重任务目标体系,不仅体现出地质勘查单位追求地质勘查的社会效益,同时还要体现出地质勘查的经济效益。强调在财务领域反映出地质勘查工作的成本,为地质勘查事业的发展和勘查技术水平的提高得到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实现地质勘查工作价值的最大化。首先,必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地质勘查单位的日常业务活动进行全新的核算,尽可能的在当前体制下扩大收益,实现地质勘查单位利益的最大化。其次,要通过社会化地质勘查项目来弥补公益地质勘查项目中的亏空,通过企业化的财务管理来实现收支平衡。第三,还要通过地质勘查单位财务管理的企业化运行实现积累目的,为地质勘查事业发展提供必要动力支持,做到科学确定地质勘查财务管理目标。

(二)财务管理任务特点

地质勘查单位财务管理的企业化运行,使地质勘查单位财务管理的任务体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要求地质勘查单位既要承担事业单位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同时还要承担企业性质的财务管理任务,不仅要完成针对公共财政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预算编制,履行财务监督和迎接检查等任务。同时,作为企业性质的地质勘查单位要构建新财务管理模式。例如,地质勘查单位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人,必须依法进行经营管理活动,从而有效应对国家对地质勘查行业投入日益减少现实和满足社会地质勘查工作的需要,围绕着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筹集勘查资金,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等任务,以及进行必要的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科学的进行利润分配,在真正实现地质勘查单位财务管理自收自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地质勘查单位的技术水平,促进地质勘查事业快速发展。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特点

信息化是地质勘查单位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是地质勘查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必须围绕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总趋势,按照企业财务管理的结构,提高地质勘查单位财务管理效率,更好滿足地质勘查单位的实际财务需求。首先,地质勘查单位财务管理实行企业化管理后,对内财务管理强调在财务数据统计支撑下,实现财务成本的有效控制,切实减少不必要的财务开支,强调财务支出与收益的合理比率。其次,地质勘查单位对外财务管理要求往来账目清晰,保证财务数据如实反映收支情况,同时能够在数据信息分析基础上,实现财务资金的高效利用,全面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发挥出企业化财务管理积极作用。

三、地质勘查单位财务管理企业化注意事项

(一)注重创新管理理念

地质勘查单位财务管理企业化与地质勘查单位更好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密切相关,只有地质勘查单位按照企业化的方式进行有效运营,才能不断提升生存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更好满足地质勘查事业的发展需要。财务管理企业化应当从企业财务管理基本理念出发。首先,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改变过于那种单纯的记账管理模式,要在科学进行财务管理职能定位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核算,体现出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作用,将财务管理企业化运营模式与地质勘查单位的需求相结合,更好的满足地质勘查工作的实际需求。其次够围绕着行业发展趋势,地质勘查市场动态,以及地质勘查单位现有技术水平,科学的配置有限的资金,实现合理调配各种资源目的,做到以市场为中心,有效解决地质勘查中的问题,实现全面成本控制预算。第三,树立成本意识,对成本进行全面的控制,将财务管理与其它单位管理相结合,实现围绕财务数据开展科学的成本控制工作,消除地质勘查单位运转中的浪费问题,全面降低日常工作损耗。

(二)注重做好会计核算

企业化财务管理的核心是会计核算,实施企业化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关键在于采用科学的会计核算方式,全面清晰的计算每笔地质勘查业务的收支情况,从而依靠财务会计核算,为地质勘查单位寻找现代化的工作经验,使地质勘查企业更好满足现代地质勘查需求,并且促进地质勘查企业的长远发展。首先,必须做好现有资产估算,在全面清算现有设施设备的基础上,保证资产的完整性,实现对现有资产的統一管理和科学实用,这样有助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出企业化资产流动特征。其次,采用企业化的财务核算方式,围绕着主营业务的需要,切实改变传统的不适应市场的财务管理模式,能够采用新版会计制度中的科目,全面反映出地质勘查单位的经营活动。第三,通过信息化的财务管理软件,不仅要做好具体的会计工作,而且还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在相关数据的支撑下,从财务数据中总结企业的运营得失,促进地质勘查单位快速发展。

(三)全面提高成本管理意识

企业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意味着绩效与成本控制挂钩,只有注重地质勘查中的成本控制,才能提高地质勘查的效率,满足社会对地质勘查单位的实际需求,也只有降低地质勘查的成本,才能在同行业中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从而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市场形势。首先,树立成本核算的理念,使地质勘查单位的基层职工认识到成本的重要的意义,从而全面节省成本支出,强化员工的节约意识,切实降低管理费用与勘查费用等。其次,及时收集成本信息,在具体软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有效的节约地质勘查工作成本的方式方法,使各种野外作业,内业分析,工程计划部门等进行全面的优化改革,不断提高地质勘查的绩效。第三,不断总结成本控制的有效经验,形成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这些才能发挥出财务管理企业化的真正意义。第四,形成激励性机制,以财务成本控制数据为基础,对有效节约成本的人员和部门进行必要奖励,这样才能促企业化管理方式的全面推广,使人人重视成本控制。

四、地质勘查单位财务管理企业化具体措施

(一)科学界定地质勘查单位性质

为了推动地质勘查单位财务管理的企业化,从根本上有效贯彻落实财务管理企业化的各项制度,消除地质勘查单位财务管理企业化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必须清晰的确定地质勘查企业的性质。首先,真正的实现事企分开,探索地质勘查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按照市场化的经营管理规律,全面科学界定地质勘查单位的财务管理章程,完善地质勘查单位的财务管理企业化制度,不断提高地质勘查单位财务管理企业化的水平,发挥现有人员财务人员的作用,实现优化财务管理目标。其次,落实地质勘查单位财务管理企业化的责任,由法人对国家投资进行全权负责,充分保障法人的自主经营权,从而对内部进行优化管理,对外保证以企业化的方式来运营勘查项目,实现对地质勘查项目竞标、财务支出审核、勘查业务成本核算,勘查收益计算的全面有效执行。

(二)完善内部控制的有效机制

财务管理的企业化运营,必须从地质勘查单位的内部做起,要完善地质勘查单位财务内部管控机制,坚决制止内部控制方面出现的不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制度约束力较差,地质勘查成本超标等问题,全面提高地质勘查单位的财务管理质量。首先,认真落实各部门和具体人员的财务工作职责,切实发挥所有人员的财务管理作用,实现全员参与财务管理。做到财务往来票据和佐证材料的齐全,认真执行外业食宿等支出规定,完善经手人制度,保证地质勘查的往来账目符合企业化运做程序。其次,完善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按照财务管理的岗位和职责不同,形成相互约束的监督体系,注重合理划定地质勘查单位领导的审批权限,重大财务支出事项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后决定,采用利益相关人的回避制度,有效地质勘查单位人员在企业化运营中谋取私利问题。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篇12

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资金管理问题突出。当前在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经营中普遍存在着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资金管理水平及社会资金收入率普遍偏低。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地质勘查单位商业化勘查项目较多,这就使其来源于借贷方面的资金增多,但由于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社会资金收入存在一定的差值,地质勘查单位自身赢利率较低,其处于运营成本较高的状态下,再加之受制于社会资金收入情况的制约,所以经常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导致地质勘查单位偿还债务的能力有所欠缺。

体制上不适应。地质勘查单位作为事业单位性质,属于国家的职能部门,而且勘查的结果也属于国家所有。但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地质勘查单位的商业化勘查项目增多,只有少部分属于公共性质勘查,在这种情况下,地质勘查单位则需要加快自身市场化的运作,即加快推动企业化经营。但这又与地质勘查单位现有的体制相冲突,因此体制上的不适应也对地质勘查单位的企业化经营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地质勘查单位经济管理水平有限。由于受制于体制的制约,再加之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地质勘查单位自身经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出来,而且在规划项目上也存在许多不科学的地方,对经营项目的投资决策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即使部分地质勘查单位能够很好的维持自身的正常运作,但也存在着资金比例不平衡的问题,从而对资金的正常周转带来一定的影响,进而导致运营中的障碍产生,给地质勘查单位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带来了较大的制约。

加强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经营的策略

正确认识企业化经营管理理念。在目前推进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经营过程中,不仅需要地质勘查单位管理层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而且还要加快观念的转变,正确对企业化经营管理理念进行认识,加快推动现有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

地质勘查单位作为事业单位,国家每年都会对其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地质勘查单位对国家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当前强化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经营过程中,可以适应减少国家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有效的提搞地质勘查单位改革创新的意识,降低对国家的依赖,有效的推进自身的市场化运作。

地质勘查单位需要认清当前的国际和国内金融形势,抓住机遇更好的推动自身的企业化经营,找到改革创新的契合点,加快对自身资金进行整合及重组,利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的新形势来寻找潜在的商机,及时对企业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努力提高自身经营水平,更好的推进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经营的进程。

调整地质勘查单位的产业结构和队伍结构。地质勘查单位的企业化经营与以往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同,地质勘查单位需要对自身产业结构与队伍结构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会遇到各方面的问题,包括队伍、资产、市场等等。因此,地质勘查单位在进行企业化经营转变时需要进行全面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应以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为主,并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勘查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对自身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针对目前的市场经济特点,培养公司的主要运行市场,并积极扩展其他市场。

在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经营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对地质勘查单位队伍结构进行调整,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企业化经营模式的要求。地质勘查单位在加快引进市场化人才的基础,还需要实施聘用制度,针对当前市场的特点进一步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强化对职工的培训和再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地质勘查队伍的专业素质,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优化资源配置。随着地质勘查单位市场开发的规模不断增大,社会资金投入风险也随之增加,投资回报的周期不断延长,这就要求地质勘查单位对过去分散经营方式进行创新,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大第三产业的开发,并制定多元化的经营策略,只有这样地质勘查单位的企业化经营模式才可以真正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进而促进地质勘查单位的发展。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篇13

一、维护投资主体的法律地位是推动社会资本投资勘查的前提

勘查投资主体指的是实施勘查项目的出资人。它与探矿权人存在紧密的关系。在我国,探矿权是从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中派生出来并相对独立于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限定性物权。探矿权人享有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查并获得收益的权利但没有处分矿产资源的权利。探矿权作为一项民事权利,同样应该表现为:行为能力或承担责任的能力是衡量申请该项权利的民事主体是否符合规范的前提。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行为能力的根本体现就是一种经济能力。因此,凡具有足够经济行为能力的民事主体均具有申请探矿权的资格。经核准、登记等法定程序,可以成为探矿权主体。在此前提下,探矿权人成为勘查投资主体,履行勘查出资义务,并可以通过“招标、招聘”等途径,来解决行使探矿权过程中所需的特殊手段或技能问题。允许一般民事主体申请探矿权,成为探矿权主体,实际上是从法律上赋予社会资本勘查投资合法地位。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地质找矿突破战略,允许和鼓励勘查投资主体多元化,维护投资主体权益,鼓励更多的非国有企业投资商业性地质找矿。近十多年来,随着地质找矿机制的改革,国家允许国有地勘单位以持有的探矿权为条件,与其他企业和个人合作勘查,勘查出资主体发生了很多的角色变化,非国有的探矿权人与他人合作勘查的行为非常普遍,因此,除了通过成为探矿权人实现勘查出资主体权利外,一些企业和个人出资与探矿权人合作勘查,事实上也是勘查投资主体。合作勘查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合同来约定,社会资本勘查投资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提出:完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机制。对可以由企业投资的商业性地质勘查项目,政府原则上不再出资,主要运用政策调控,改善市场环境,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对勘查风险大的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政府适当加大前期勘查力度,带动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培育壮大商业性勘查市场主体,确立企业在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中的主体地位。各类矿业企业新建矿山或采区,必须依法投资矿产资源勘查或有偿取得矿业权,承担投资风险,享受投资权益。上述政策的提出,解决了商业性地质勘查项目的投资主体问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降低商业性地质勘查的风险,保护商业性地质勘查的权益。旨在通过拉动社会资本投资,加大矿产资源勘查投入,实现在短期内形成显著找矿成果的目标。在国家倡导地质投资多元化的今天,我国诞生了一批专注于风险勘查的民营企业,投资进行商业地质勘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投资的民营企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实施找矿突破行动的2011年,我国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找矿资金投入已实现了1∶10的比例,随着地质找矿新机制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这种拉动比例必将更大地提高,社会资本勘查投资在地质找矿中将发挥更多的作用。

二、社会资本勘查投资导致地质勘查队伍发生变化

社会资本勘查投资活动是打破地质勘查队伍单一性的决定因素。地质勘查活动是一种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产业活动,因而各国矿业法一般都规定,必须满足特定资质和条件才能从事地勘活动。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地勘项目由国家投资,实施计划管理,国有地勘单位承担,因此,没有制定地质勘查资质准入制度,更不可能存在非国有的地勘单位。改革开放后,在允许社会资本投资勘查的形势下,地质勘查也逐渐向社会开放,非国有地勘单位有其存在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地质勘查资质管理制度应运而生。1991年9月3日,原国家地质矿产部令第14号《地质勘查单位资格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地质勘查资格管理工作进入新的时期。非国有地勘单位由此诞生并逐渐在地质勘查行业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地质勘查单位资格管理办法》实施十多年后,由于其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原有的规定和要求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地质勘查资格管理工作的需要,尤其是缺乏竞争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导致勘查工作能力水平相差很大或十分悬殊的地勘单位持相同的地质勘查资格证书,不利于地勘单位提高素质、增强地质勘查能力、提高地质勘查工作质量水平。为此,国土资源部适时总结,进行制度完善,2003年了《矿产资源勘查资质注册登记办法》。2008年国务院了《勘查资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20号)。将勘查资质管理的制度上升为行政规范,这些制度规定了勘查资质的准入条件,消除了国有与非国有的界限,强调技术能力是取得资格的主要条件,从而保障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规范地质勘查行为,维护地质勘查市场秩序,促进地质勘查工作健康发展。

非国有地质勘查队伍需要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实施地质找矿战略行动,需要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勘查单位。《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提出:鼓励国有矿山企业实行探采结合、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矿业公司或企业集团,增强在国内外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能力。鼓励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与社会资本合资、合作,组建矿业公司或地质技术服务公司。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公司和机制灵活的找矿企业。近几年,不仅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申请地质勘查资质,而且有一批非国有的企业陆续申请地质勘查资质,成为地质勘查的新军,国有与非国有的地质勘查力量对比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应清醒地看到,非国有地质勘查单位自有的技术人才相对缺乏,在申请地质勘查资质过程中,为了满足各类技术人才的限制条件,一些公司四处拉人的现象依然普遍。虽然聘在公司的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不少,但实际上这些人员并不在公司承担项目工作,这些公司承担的项目,往往项目人员少,成果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仍是地质勘查的主力军,非国有的勘查公司应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在地质找矿战略行动及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保护社会资本勘查投资权益需要规范勘查行为

矿产勘查活动是以生产一定的地勘成果为产品的产业活动,目标是形成一定的关于矿产储量大小等情况的地勘成果。探矿权人享有出资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查并由此获得收益的权利。探矿权人实现勘查收益的主要途径一是转让探矿权,二是依据优先权登记采矿权取得采矿的权利并据之取得后续的收益。近十多年来,由于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非国有企业登记探矿权,探矿权人是投资人,实施地质勘查工作的是具有资质的勘查单位的情形越来越普遍。探矿权人是一般主体,地勘单位是特定主体。地勘单位通过出资可以成为探矿权人,但非地勘单位之外的探矿权人要进行地质勘查活动必须通过委托或其他形式由地勘单位进行勘查。具有地质勘查资格的勘查单位与探矿权的主体探矿权人往往并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勘查投资人与勘查单位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双方通过建立合同关系,明确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勘查合同成为维护勘查投资权益的主要手段。由于勘查投资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行为,投入与产出(地勘成果)往往并不成为正比关系,双方订立的合同不可能约定勘查投资人投入多少资金后勘查单位找出多少矿产资源(地勘成果)。这种情况下,规范勘查行为是保护勘查投资人权益的前提。近些年,发生了一些勘查单位抬高勘查价格,不认真编写勘查报告的行为,深受勘查投资人的痛恨。勘查投资人可以接受勘查单位按技术规范严格实施地质勘查但却找不到矿的结果,但不能接受勘查单位违反技术规范,乱施工、乱作业行为,更不能容忍弄虚作假。不规范的勘查行为频繁发生致使勘查投资人权益得不到保护,将导致勘查投资人的投资积极性减小。不规范的勘查行为在损害勘查投资人权益的同时,也损害地质勘查行业的利益。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