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我国有几个自治区实用13篇

我国有几个自治区篇1

历史传统与现实因素的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立,既继承了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传统,充分汲取了安邦治国的历史经验,又符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现实国情。

多元一体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个多元,不仅包括文化的多元,在历史上也包括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多元。也就是说,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种经济、多种政治制度并存的统一的国家。统一的国家能够包容多元,多元与统一互相依存。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几千年能够在政治上维持大一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和世界上其他几个文明古国一样,几千年来历尽沧桑。尽管有国内的动乱、自然的灾害、民族的纷争,特别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摧残与瓜分,但中国疆域能够基本维持,众多民族不仅未曾分散,而且日益团聚。这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十分罕见。这其中自然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允许多种类、层次的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并存,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也是保证中国数十个发展既不平衡、经济文化又有很大差异的民族能够统一于一个国家之内的重要原因。

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多经历过封建制时期,而又有各自不同的制度。有的国家采用共和制,而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的是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同时,又在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或半自治的(册封)封国制和羁縻府州(土司)制度。册封、羁縻府州制和中央集权制度一样,都是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的发展和不同民族之间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成熟于秦朝。它包括了如下的几个方面:皇帝是国家最高代表,独掌一切大权。皇帝之下,在首都设立三公九卿或三省六部制(或类似结构)的中央政府。三省分掌全国的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三省各自直属于皇帝,互不统属,而又各自在地方设立自己的派出机构,即地方政府,分掌全国各地的相关事务。其中,各朝代的中央政府中都有专管少数民族事务的部门,如秦朝的典客(九卿之一)、隋唐的鸿胪寺、元朝的宣政院、清朝的理藩院等。主管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部门也往往有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如宣政院下辖有设于地方的宣慰司、宣抚司、招讨司、万户府和千户所等。

在中央政府之下设郡县制。将全国分为十几个大区,称为“道”或“路”, 各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也都包括在内,如唐代13道、北宋20路、辽置5路、金分15路。在道或路下又设郡(州)、县,如汉代有103郡、1314县;唐代360州、1557县,各朝代都规定全国官吏的任免权掌握于中央,地方官不能自用僚佐等,使中央集权制十分严密。

行政权力的集中,又使历代中央政府能够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等措施,对盐、铁、酒、铸钱实行国家垄断,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在全国实行统一的科举选拔制度等。使中央集权制更加巩固,同时也就强化了国家的统一。

在秦朝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各个朝代,无一例外地都实行这样的中央集权制度。既便是在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或宋辽夏金时期,各个局部的地方政权也都实行集权制。因此,不管最后由哪一个民族或地方政权统一全国,都会继续实行这样的制度。所以在每一次大分裂之后,都会出现更大范围、更高程度的统一。

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一直千差万别,差异就是矛盾,有民族差异,就会有民族矛盾。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承认这种差异,并且制定相应的承认差异的制度,才可能维持各民族的统一。几千年来,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册封)封国和羁縻府州制度,就是承认这种差异的政治制度。

自西汉以来,羁縻制度经历了边郡制、羁縻府州与册封制和土司制三个阶段。

西汉将在边疆地区新设的郡称为边郡或初郡,与中原地区的郡有明显不同。首先,这些郡大多是少数民族地区。中原王朝以当地民族或部落原有的地域为郡的范围,保持当地原有的头人和风俗法纪。中原王朝在边郡设立两套官吏系统。一是与内地相同的太守、令、长等官吏,由中央政府直接派遣任免,属于流官系统;二是与前者并列的王、侯、邑长等,虽然也由中央政府任命,并颁给金、银、铜印,但都是由当地民族的首领世袭充任,属于土官系统。当地少数民族原有的部落和人民都由土官管理,不缴赋税,只是向政府交纳一些土贡(土特产品),以此对中央政府表示政治上的臣服。

唐朝建立以后,疆域空前广大。唐朝统治者总结前代的经验,认识到,如果单纯依靠武力,一方面难以征服众多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另一方面,对依靠武力征服的地区,难以维持长久和有效的统治。于是他们采取“偃武修文”的方针,以通使、和亲、册封和互市等政治和经济的手段为主、武力威慑为辅的策略,对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政权进行招抚,从而达到“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目的。

唐代,在西域(今新疆与中亚)、东北、岭南、外蒙古等地共置羁縻府州近千个。如在突厥、党项、土谷浑地区置29府90州;在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和粟特等地区置51府198州;在契丹、靺鞨等部置14府46州;在岭南置92州;在羌族等居地置261州。

羁縻府州的都督和刺史都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充任。同时,唐朝又在这些边疆地区设都护府和节度使来统领这些羁縻府州。如西域的安西和北庭都护府、东北地区的安东都护府、外蒙古的燕然都护府、内蒙古的安北都护府,控制土蕃和僚等族的剑南节度使等。这些接受册封的地方民族政权和羁縻府州,主要有如下的特点:

第一,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管理,内部事务自行其是,中央不加干涉;原有风俗制度一概保留,“顺其土俗”,中央政府不加过问。

第二,地方首领和政权与中央政府保持联系,有甥与舅、君与臣、上级与下级、中央与地方等不同形式的联系,在军事上要“奉征调”。

第三, 中央政府在这些地区不收赋税,仅接受以政治象征意义为主的土贡。

唐代以后的宋、辽和金朝,在周边民族地区都基本沿袭了这个制度。

元朝统一全国后,将以前半独立或独立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逐个消除,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度,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同时又在一些边疆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土司制度。土司即土官。因为其官署称为宣慰使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而得名。其中除最高一级的宣慰使司官署内皆为流官,由中央政府任命外,其他的官署都是土官,由地方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土司所管辖的境域,实行自治,朝廷不干预其内部事务,不征赋税。但土司有朝贡的义务,“或三年一朝,或每年朝贡”,给皇帝贡献土特产品,皇帝则根据土司品级的高低给予不同的回赐。土司的袭替必须由朝廷册命。史称:“袭替必奉朝命,虽在万里外,皆赴阙受职。”元朝,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建立土司的地区比唐代的羁縻府州大为减少。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的控制也比唐代更有力。

明、清两代,都沿袭了元朝的土司制度。明朝,全国共有土知府以下官298人。到了清代,由于实行改土归流,土官逐渐减少。据统计,当时在土司比较集中的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的土官共112人。比明代已有明显减少。

为了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羁縻制度相适应,唐朝的法律中,还制定了与少数民族有关的条文。如《唐律·名例第一》中有“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的条文。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内部的纷争,用该民族自己的法律来处理。如果是不同民族之间的纷争,就要依唐朝的法律处理。另外,在当时制定的法律条文中,还有很多与少数民族有关,如朝会、厩牧和关市等条文。在这些法律的具体执行中,对于少数民族首领,往往比较宽大。唐代以后,历宋、元、明、清各代,都基本沿袭了唐朝制定的这些律令。

纵观两千余年来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所实行的羁縻制度,尽管其形式不同,但出发点都是不强求与中原地区一致,不激化矛盾,适应各民族地区独特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状况,实行自治或半自治。其主要目标,就是要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承认中原政权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维护国家的统一。

这种羁縻制度与中央集权制相结合,就使得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既能够独立地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与文化,又能方便地互相交流与学习,并逐渐走向团聚与统一。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国几千年多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传统,借鉴历史上这些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制定的政治制度,又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各民族的愿望,制定了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而实现了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统一。

区域自治与民族自治相结合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对于如何解决边疆民族的问题,面临着两种选择:是建立联邦制,还是建立单一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历史上我党曾长期“以俄为师”,所以在新中国建立前,曾一度考虑把苏联实行的联邦制作为解决中国民族的问题的一种选择。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就曾提出“承认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有平等自治及自由加入中国联邦的权力”。同时,在1947年4月23日,我党在内蒙古创建了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区。无论哪种选择,目标都是为了促成和维护国家的统一,为了推动边疆和各少数民族更好地发展进步。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党根据数千年来中国大一统而又因俗而治的历史传统,根据当代的国情,最终选择了统一和自治相结合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也不是单纯的区域自治,它是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的制度。

所谓民族自治,就是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什么是民族事务呢?《民族区域自治法》涉及民族自治的内容条款包括语言文字与风俗习惯(第10 条)、宗教信仰(第11条)、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第22条)、民族教育(第37条)和民族文化、名胜、古迹(第38条)、民族医药(第40条)等,自治地方可在这些领域立法,制定民族自治立法的一些单行条例。

同时,民族自治并不是孤立的单一民族、纯粹的少数民族的自治。从宪法、法律设置民族区域的目的来看,是以保障聚居区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权利为目的。但此种民族自治不是纯粹的少数民族的自治,也就是说,在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时,既要考虑聚居的自治少数民族,也要考虑自治区内的民族关系和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以平衡聚居的自治少数民族与该地域范围内其他民族之间的利益关系,所以这是以自治的少数民族为主、兼顾各民族要求和利益的自治。

我国的各个民族自治地方都有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维吾尔族仅占新疆总人口的47%,汉族占45%(据2019统计),另外还有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柯尔克孜族等其他11个世居的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分别建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一些民族自治县(如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和民族乡(如奇台县的塔塔尔民族乡)等,在各个自治州、自治县甚至以某一个民族命名的民族乡中,也都是多民族生活在一起。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哈萨克族仅占总人口的22.9%,汉族则占了44.7%;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蒙古族仅占总人口的27.8%。除新疆外,其他民族的自治区也都有类似情况,如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仅占全区人口的18%,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人口仅占广西人口的39%。在西藏自治区,尽管藏族人口占了绝对多数,全区也有数十万其他民族居民。因此,各民族自治区在考虑民族事务方面的立法时,要观照本地的各个民族成员,民族自治应该是当地各民族参与的自治,既包括主要的自治民族,也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能够观照所有这些民族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权利的自治,才可能使每个民族都能够享受平等发展的机会,才能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团结。那种主张在自治区内纯粹单一民族自治,仅照顾自治民族利益的观点实际上是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是有害的,也是我们一贯坚决反对的。

所谓区域自治,是指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该区域内的民族事务或地方性民族事务的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建立在地理区域特点与民族特点相结合基础上的。这个区域特点与民族特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相关连的。区域内的各民族不仅有各自的民族特点,也有本区域内多民族共有的区域特点。如在同样的自然环境内,相近或相互紧密联系的历史过程,都会造成这些民族共有的区域特点。这样的区域可以是相当于一个省的自治区,如目前的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和广西五大自治区,也可以是自治州、自治县。

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往往有多个民族,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汉族人口占其总人口的很大比例,甚至占多数。宪法、法律都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以一个或者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而设立,同时,区域自治是包括了特定地域范围内各个民族的全体居民,范围要大于民族自治的自治少数民族。也就是说,自治的主体是自治区各民族,也包括汉族在内。如果不是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就是违背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基本精神的。区域自治也意味着我们反对超界域的民族自治,因为不同区域的同一民族,其文化风俗、经济特点也往往有所区别,因此,某一区域内的民族自治条例并不能在本区域外实行。同时,我们特别反对建立全国范围的跨区域的民族自治。这既不符合宪法,也有害民族团结。如集团要建立包括甘、青、川和西藏的所谓“大藏区”的主张,就是一种大民族中心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主张,是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反对的。

统一与自治相结合

世界上的国家结构形式一般分为联邦制和单一制两种。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是单一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就是集中统一的共和国中央政府领导之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区域自治不是绝对自治,而是在宪法规定的范围之内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国家统一、坚持中央政府领导之下的区域自治。

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

为什么说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为这一国情是我国几千年历史形成的,而且至少自秦朝以来,这种局面维持了两千年之久。各民族的大一统,已成为中华各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统一被认为是正常的,顺应历史潮流的;分裂被认为是不正常的,逆潮流而动的。争取和维护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为准则。秦统一两千年来,统一时间达1300多年,分裂仅600多年。就是在国家分裂时期,各个地方政权和民族政权,也都主张和努力争取国家的统一。

我国有几个自治区篇2

三、注重工作创新,不断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向纵深发展。这几年,区政府和民政局注意了抓工作重点和工作创新,年年上台阶,在探索社区民主自治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除游府西街直选社区组成人员取得成功,在国内产生很大影响外,在淮海路地区成立行政事务受理中心,撤销淮海路街道办事处行政职能的改革举措,其方向也是正确的,试验和示范作用将对以后的社区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政府与南师大联合研制的《社区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引领了建设规范化社区的方向。2003年,区政府又承担国家民政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促进中国城市社区地方治理”的调研课题,经过努力,“社区选举指导纲要”、“城市基层体制改革试点”、“扩大社区参与”三个项目圆满完成。成功举办“全国社区居委会直选培训班”,开展社区直选现场观摩,其做法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另外,区民政局在培育社区中介组织,促进社区成员自我服务方面也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

总之,我区的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运行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成绩是显著的,但我们同时也感到,由于体制不顺、改革法规滞后、资金渠道不畅和人们普遍社区意识不强等诸多因素,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往往是对民主形式尝试和探索较多,但自治的成分很少,社区自治的整体水平与建设政治文明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在这一方面,民政局的汇报中着重提到了社区居委会担负过重、社区工作者待遇偏低和工作不落实三个方面,我们通过调研认为,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是确实存在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为此,我们有这样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领导力度。针对现阶段社区自治氛围不浓和内在动力不足的现状,加强对社区民主自治工作的宣传,充分利用媒体和紧贴群众的方式,扩大声势,营造氛围,增强社区建设的合力。同时,建议政府及时召开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在总结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在全区范围内再动员、再发动,将社区民主自治工作向更高的层次推进。

我国有几个自治区篇3

说这话的意思是,如果特区是好的,为什么不推广到全国?如果是不好的,为啥要设立?三十年过去了,特区是好是坏已经不用说了,深圳目前是居民收入最高的城市。但大家也不能不注意到,深圳和内地的边界已经渐渐模糊了,边防证也不用了。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思想上,深圳和内地已经没有了区别,控制深圳特区边界两边的指导思想是一样的,深圳能够走多远?

当初设立特区时划分了边界,并不只是限制货物流通和人员往来,而是要把特区圈起来,既发展经济之特,也孕育“思想之特”。这一点从我当时到海南特区工作时接触的领导那里也得到证实,他们都是拥有“尚方宝剑”的,要准备大干一场——当然不光是经济上大干一场。

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不说也罢),加上后来特区的领导没有几个像最初的几位垦荒牛一样具有那种开阔的胸怀和解放的思想,硬是把特区整成了关税少点、红灯区多点的“特区”。既然特区之特只在于口袋里多了几个钱,街上多了几张风尘脸蛋,也自然不用那条用来阻止思想和观念自由流通的边界了。这一点可以用来解释深圳和香港的“海关”为何暂时还无法撤掉,因为在香港,自由流通的不仅仅是钱币和货物,更重要的还有思想——一种解放了的思想!

现在我们要设立“政治特区”的目的就是要设立一个思想可以更加解放的区域,在那个“特区”里,我们将看到,思想到底能够解放到什么程度,以及解放的思想又能够把我们带向何方。

设立“政治特区”的最大好处是能够平息国内不稳定因素,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现在国内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是什么?毋庸讳言,就是思想无法统一。我说这话完全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因为在国外,你从来没有听说思想这玩意还需要统一的(不过,从来不搞思想统一的西方人对于自己的政治制度,倒是高度的思想统一,他们几乎百分之九十九以上认为那是世界上最不坏的制度),你更没有听说,一个国家领导人出来号召大家“解放思想”。

思想是什么?思想就是你怎么想的。那东西又不像言行举止,不是你能够控制得住的。例如,你说不能解放思想的时候,我却一直在悄悄地解放。等到你说:大家准备好,我们要解放思想了,好,准备好了吧?那么,开步走!——哈,这思想就解放了?真是胡扯淡!

在我们的国度,一向比较注重对思想的控制,所以,说到收紧思想是一晚上的事,你不赶紧收紧思想,弄不好连命都会丢掉;说要解放思想了,也来个人人表态的一刀切,很有点像操练时的立正和开步走。当然在这种规则下,我们相信了思想能够解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能够进步到什么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设立“政治特区”,也就是要画一个圈,然后要求在这个圈子里的人把脑袋里的限制思想解放的圈圈大胆地擦掉。

各位明白了吧?我知道有人会说,你不就是想搞一个“政治特区”,搞你推崇的那一套?搞什么权力制衡,搞什么人权、自由和平等?你不就是想取消绝对的领导和绝对的权威?你不就是……我们凭什么让你搞那样的特区?那样的制度我们不适应,我们不喜欢,我们喜欢的是……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大家是不是经常上网?大家是不是经常和人争论?你心里最难受的是什么?如果我没有猜错,你心里最难受的,就是你自以为一些不言自明的道理,在有些人那里却成了歪论邪说。而他们当成真理的东西,却让你难过得无法入睡,让你气愤得想冲过去扇他们一耳光。——千万不要告诉我你没有碰上这种情况。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恨网络不是实名制,为啥?因为,我很想知道那些人到底是谁?例如,那些还在怀念的人,到底是谁?他们是中的分子吗?还是一个根本没有经历过的年轻人?还有,当听到有人说,民主不是个好东西的时候,我就想立即冲到那个朋友电脑旁边看一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什么样的东西?他是否分子?他是否用人民的血汗钱把自己的子女送到了他口中的腐败的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

最想知道的其实是,这些人是真实的吗?或者他们说的是真心话吗?

如果他们说的是真的,那么就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我凭什么要人家都来接受我的观点?我凭什么把我认为是最好的制度引进到全中国?让每一个人都接受?不接受我的观点,我就认为他们愚昧?我又凭什么认为适合我的东西就适合其他的中国人?例如人权、自由和民主,也许人家真地不需要,也许有人喜欢绝对权力造成的绝对腐败,有人就喜欢生活在绝对权力下过那种不需要思考和思想的生活?毕竟,人家有“拒绝自由”的“自由”吧,还有“不要民主”的“民主”吧?

你崇尚法治、自由和民主,你对思想统一不屑一顾,那你当然也不能要求别人和你一样的思想吧?所以我也要反思。可是,反思来反思去,知道他们认为和我这种人生活在一种体制下觉得不稳定、不和谐,而我也感到委屈,觉得和他们这种人一起过一种被剥夺了自由精神和独立思想的生活是一种屈辱。怎么办?

要解决这个问题以前就是靠枪杆子或者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都不妥。不过,我好像找到了新办法了,我们还是回到三十年前第一次的“思想解放”起点上——那时的思想解放打破了“两个凡是”。用什么打破的?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打破的。

好了,大家不用争论了,什么你的思想,我的理想,你的主义,我的人权,都让我们回归到最初的思想解放吧,用实践来检验一下,好不好?

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呢?检验一个治病救人的药方可以搞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可要检验一种治理国家的思想和理论谈何容易?大家都知道,人类经历了很多社会制度,唯一一个完全依照某个人的理论建立起来的只有社会主义。这种把半个地球的人拿来检验一个理论是否真理的搞法,付出的代价我就不说了。所以,当网络上有网友指责我宣扬普世价值可能是要搞乱中国的时候,我确确实实地觉得挺委屈,也犹豫了。那些普世价值真得不会把中国搞乱吗?毕竟中国还有大批的反对这种普世价值的人存在呀?他们如果自己都觉得不能接受,我们又凭什么为他们做主?这符合我们自己追求的民主原则吗?

今天写这篇文章就是要告诉大家,老杨我突然找到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是源自于两天前写的帖子里的一段话,在这个帖子里,我说,如果有人怀念毛时代,我们不妨多设立几个,让他们搬过去住……这段话出来后,引起一些网友喝彩,当然也引起一些网友的质疑和辱骂,在看这些网友的评论时,我突发奇想,也就是说,我的思想突然解放了。 我想到,为什么我们不多设立几种“政治特区”?!注意,是“几种”,而不是“几个”。我们在那里吵吵嚷嚷,建议北京设立一个思想更解放的“政治特区”,设立一个能够接受普世价值以及更好吸收国外以及西方先进管理体制的特区,从我们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来讲,当然没有错。但有人就不乐意了,为啥?因为设立那样的特区是我们的理想,可有些人的理想并不是这样的特区呀!

他们的理想也许是生活在另外一种特区里,例如北朝鲜那样的制度,或者说那样的体制。

我国有几个自治区篇4

2000年5月5日,是全国治沙劳动模范白春兰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同志专门来到宁夏盐池县柳杨堡乡沙边子村看望白春兰,高度评价了她的艰苦创业精神,称赞她既是勤劳致富的模范,也是防沙治沙的功臣,希望她更好地带领周围群众走联合治理沙漠的路子。

同志的亲切关怀和鼓励,成为白春兰和乡亲们继续投身防沙治沙事业的巨大动力。五年来,他们在巩固原有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在适宜地区大规模植树种草,为毛乌素沙地边缘再添新绿。这个早先叫“一棵树”的地方,现在已经有几千亩林草覆盖。

此外,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心系沙区群众,多次深入沙区视察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说,我国防沙治沙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效,首先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列入年度计划。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在法律保障、工程实施、科学技术、政策激励等方面多管齐下,防沙治沙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实施,我国防沙治沙事业步入法制化轨道。

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四期等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启动,实现了大工程带动防沙治沙大发展。这两大工程覆盖了全国85%以上的沙化土地,自启动实施到2008年底,累计完成治理任务747万亩。

一系列有效的防沙治沙政策机制出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近几年来,我国坚持“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投入防沙治沙事业的积极性,全社会参与治沙的局面初步形成。

初步遏制沙化扩展,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人景象,近几年在我国主要风沙源地内蒙古地区开始重现。内蒙古全区荒漠化土地约占总面积的60%。为遏制生态恶化,1998年以来,国家先后在这里实施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工程。几年来内蒙古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沙化土地由过去年扩展3215平方公里扭转为现在年均减少976平方公里。

内蒙古只是新世纪里全国土地沙化形势有所好转的27个省(区)之一。刚刚公布的全国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与1999年第二次相同监测范围内的沙化土地面积相比,5年间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416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为年均减少1283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由“破坏大于治理”转变为“治理与破坏相持”。

沙区的群众更是从生态状况的好转中尝到了甜头。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防沙治沙,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增进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积极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2002年,公约组织授予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这是该组织成立以来首次对一个国家的政府主管部门颁奖。

沙化形势依然严峻,防治任务艰巨紧迫

我国有几个自治区篇5

师:这是一张世界地图,谁能上来找找中国在什么位置;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大吗?

二、祖国政区我知晓

师:我们国家这么大,每个地方的情况又很不相同,国家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全国划分成了不同的区域。这节课,我们来认一认祖国政区。

1、政区种类我会分:请大家翻开课本36页,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这段文字,等下来说说关于祖国政区,你知道了什么?

2、政区名称我会说

(1)这些政区叫什么名字呀?他们的位置在哪儿?请大家看36页的行政区划图。

(2)接下来,请各小组长组织好同学,按照这样四类,从拼图中拿出相应的板快,分类放好。

①交流五个自治区

A、这些政区的名称叫什么,在什么位置?我们按照这样的顺序来交流一下。谁先来说?

B、哪位同学能在地图上找出它们?(生指着课件)

C、你太厉害了,同学们知道它们为什么叫“自治区”吗?

这五个地方主要居住的是少数民族,他们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国家为了尊重他们,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内部事务由他们自己管理,但是重大事务还得服从国家管理,所以自治区就是我国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省级行政区。

②、4个直辖市,谁来说?

A、(生:我知道4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B、你能在图上找出他们的位置吗?(学生指图)

C、真不错,为什么把这几个地区设为直辖市呢?

D、这4个直辖市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由国家直接管辖,不属于某个省或自治区。

E、过渡:2个特别行政区是指哪里呢?

③交流特别行政区

A、说说看,你们对香港和澳门有哪些了解?

B、是啊,正因为香港和澳门有这样的历史,所以在他们回归时国家就成立了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

④交流23个省

A、香港、澳门回归了,但我国还有一个地方还未回到祖国怀抱,是哪个省呀?我国行政区中有几个省?我们看着图一起认一认。

B、师生指图边说边找。

3、政区简称我会记

①同学们,既然所有政区你们都已熟悉了一遍,那你可知道我们泉州是处在哪个政区?

生:福建省

我们泉州人又被叫做是闽南人,这是为什么呢?

②你们还知道哪些政区的简称呢?

⑤下面我们一起用对口令的形式来完成这个表格。

⑥有人把这些小名编成了一首歌谣,请看(出示课件)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想,这些简称对应的是哪个政区?

⑦政区歌不仅告诉我们政区的简称,还告诉我们政区的位置。

4、政区地图我会拼

①现在再看看你们的拼图,乱了,如果让你们借助政区歌,与同学合作,能重新拼好吗?

②学生拼图

③交流:你们组拼得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三、政区知识比一比

1、我说你猜:①课前老师要求你们去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各个政区。下面我来描述一个政区的情况,看看你们能不能猜出是哪个政区。②你们能不能像老师那样,向同学介绍你熟悉的一个政区,其他同学来猜?

2、看图猜政区:我国地域辽阔,风景优美,风俗习惯各不相同。老师带来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看看,猜一猜。

3、我听我猜:同学们,我们听人家描述一个政区的特点可以猜出政区的名称,看图片可以猜出政区的名称。其实听歌曲,也能猜出政区名称,老师带来几首歌,请你听一听,猜一猜。(出示课件:我听我猜

①《这里是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有着瓜果之乡的美誉,你们吃过吗?)

②《我爱北京天安门》――北京市(参观过北京的哪些名胜古迹?感觉得怎么样?)

③《东方之珠》――香港特别行政区(你知道它的区旗图案吗?)

④《请到天涯海角来》――海南省(天之边缘,海之尽头,人们还称它为?“南海明珠”)

4、小结:这些歌曲唱出了祖国的美丽和富饶,也唱出了中华人民爱家乡、爱祖国,盼望祖国和谐统一的心愿。

四、总结延伸

我国有几个自治区篇6

内蒙古是个十年九旱的地区,缺水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找水更是当地头等难事。建院初期,由于连续三年干旱,致使我区中西部许多地方耕地绝收、草场退化,人畜饮用水状况也日趋恶化,居民生活用水难以得到保证,好多牲畜因缺水渴死;许多村民吃水要到几里外去人挑车拉;阿拉善右旗政府所在地――额肯呼都格镇则由于供水水源日趋枯竭,正考虑是否重新选址搬迁,各个地区缺水导致的严重后果不断地汇总到地调院。

院领导和水工环所党支部的技术人员们多方奔走,积极向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争取“找水示范工程”项目,为我区严重干旱缺水的十多个旗县争取到了“严重缺水地区人畜饮用水紧急救援工程”项目,开始了在严重缺水地区的找水工作。鄂尔多斯东、西部地区地层大多赋水性能极差,许多地方紧挨着黄河却没有水喝,地下水大多赋存在岩石的裂隙里,找水难度非常大。项目组人员每天起早贪黑在野外调查,我们综合应用水文地质、地球物理、遥感等多种手段,历时一年在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等地实现了找水突破。其中,在严重缺水的伊旗新庙乡地区烧变岩地层中,打出了出水量4500m3/d的供水井,极大地缓解了当地用水紧张的局面。

在阿右旗额肯呼都格地区找到并评价了一处水质较好的,日产5000立方米的小型水源地,解决了该镇的用水紧张问题,避免了旗政府所在地的整体搬迁,促进了该区的繁荣和稳定。

严重缺水的准格尔旗魏家峁镇,拥有人口一万多,山高坡陡,水资源极度匮乏,在当地曾有 “宁舍一碗油,不舍一碗水”的民谣。日常生活用水,完全靠水窖贮存,冬天储雪,夏天储顺街而流的雨水。一盆水全家轮流用,先洗脸,再洗脚,然后喂猪、饮牛、饮羊。就连女孩子出嫁,也要看男方家有几个水窖。因为缺水,许多姑娘远嫁他乡,一些村子几乎成了“光棍村”。因为缺水,使这里的群众生活贫困;因为缺水,严重制约了这里的经济发展。

2002年4月,水工环所接受了为魏家峁镇找水的任务。从那之后的100多个日日夜夜,该所技术人员抱定为群众解难,为政府分忧的信念,艰苦奋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360米深度以下的灰岩地层中打出了优质地下水。该井深度450米,井涌水量达440立方米/天,可满足8800人的生活用水。

大家都知道,在如此严重缺水地区,在450米深处能打出地下水,其难度可想而知。

出水的当天,当地老百姓高兴得如同过大年,男女老少一大早就从四面八方提着桶子、盆子赶来打水、看水,好多老人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因为打出了水,不久,魏家峁镇镇政府就招来一个开发项目。

鄂托克旗棋盘井镇辖人口4万多,近年来已逐步形成以煤炭、建材、冶金、化工、制药5大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该镇建有自治区级的工业园区,是鄂尔多斯市最具发展潜力的重点开发区之一。但由于地处内蒙古西部严重干旱的荒漠草原区,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气候干旱,风大沙多,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缺水一直是困扰当地生存和发展的一大难题。当时,镇区人均日供水量不足15公斤,周边农牧民买水最贵时高达每立方米10元,“水贵如油”是这里缺水情况的真实写照。严重缺水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困难。因为缺水,牲畜数量减少,工业项目无法上马,一些投资商虽然十分看好当地的资源优势,但却迟迟不敢投资建厂。

水工环所接受找水勘查任务之后,经过5个多月的勘查,终于确定了两个规模较大的富水地段,为棋盘井镇开辟第二和第三水源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棋盘井工业园区建设和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在该地区投资,提供了可靠的地下水资源保障。该地区的找水突破,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高度关注,中国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寿嘉华和内蒙古自治区原副主席郭子明亲临GZ22孔现场进行视察、祝贺,并对该项目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当地政府还专门立碑纪念。

在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大事记中记载着:地调院的一期找水工程,解决了市、旗、乡镇三级政府的人畜饮水问题,二期找水工程促成了棋盘井镇工业园区的建立,三期找水工程为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三级政府招商引资,建立自治区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奠定了基础,四期找水工程为鄂托克前旗上海庙地区成为自治区新的能源化工及加工基地提供了地下水资源保障。

近年来,该所先后在严重缺水的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赤峰市的翁牛特旗、敖汉旗,通辽市的库伦旗,呼和浩特市的武川县,鄂尔多斯市的杭锦旗、准格尔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上海庙、伊金霍洛旗以及乌海市等地区打出了30多口优质水井,取得了一个个找水突破性进展,为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解了燃眉之急,缓解了缺水之忧,同时也为当地勘查开发地下水起到了示范作用。

鄂尔多斯是我国重要的新兴能源化工基地,目前探明的煤炭资源量1500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煤储量的六分之一,天然气探明储量约7900亿立方米,占全国四分之一,而水资源短缺正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基地建设的主要瓶颈。2007―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实施了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先后在苏里格、伊克乌素、库计、达拉图鲁、三响梁、上海庙等地开展了整装性的水文地质详查,提交C级地下水可采量超过30万立方米/日,该项成果荣获中国地调局优秀级成果奖。

2010年以来,该所分别在呼市土默特左旗哈素海地区和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打出了优质地热探采井,勘探深度达2500―3400m,水量和水温分别为1500m3/d、53℃ 和3500m3/d、57℃,为节能减排、实施蓝天绿地工程和大规模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所所长李志说:“我们实施的找水勘查,其实责任也相当重大,哪口井的投入都在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一眼地热井投资更是近千万元!因此,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绝不能打出干眼儿井,不能让国家的投资打了水漂儿!”

十几年来,水工环所先后完成大、中型水工环地质勘查项目40余项,勘查评价了四个大型水源地,两个中型水源地,均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为自治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地质工作在外人眼里是很风光的,天天在山水间穿行,其实是非常艰苦的。大家都知道,地质工作就是常年跑野外,两三个月都回不来一趟,家也顾不上管。而且大多数人由于长期的野外艰苦工作环境,患上了野外工作职业病。在野外,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一天跑几十里、上百里是常有的事。但是,水工环所的全体党员、职工从不叫苦,从不怕累,始终把工作和事业放在第一位。该所所长李志向记者讲述说:“2007年7月15日,我和潘洪捷、于孟文工程师在鄂尔多斯大克伯湖边考察,3个人在一起走着,突然,潘工没了,再一看,他半个身子陷入到了沼泽中,我和于孟文工程师往后退了几步,费尽力气,才把潘洪捷从沼泽中拨了出来。潘洪捷脱掉泥裤子,穿着大短裤和灌满稀泥的鞋,又奔波工作到了晚上。地质人就是这样吃苦耐劳,默默无闻。”

水工环所地质队员为了理想和信念,远离了城市的繁华和家庭的温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行走在荒山僻岭中,用青春和热血,为内蒙古缺水地区打出了一口口井,找出了一个个水源地。在他们工作过的地方不久就会矗立起繁华的城镇和一个个工业基地,让我们无比欣慰!

灾害面前勇于担当 尽显地质工作者英雄本色

李志和记者讲述了抗震救灾的经历:2008年“5.12”汶川发生大地震,当我们得知国土资源部要组织内蒙古国土资源系统地质专家去灾区进行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时,水工环支部党员们都踊跃报名,积极要求去一线救灾。

甘肃的陇南文县离震中青川只有20公里,也是重灾区。地震发生后,当地老百姓的房屋几乎全倒塌了。当时,我们接受的任务是震后地质灾害应急排查,以防次生灾害发生,为政府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6月1日,他们到达了灾区文县,现场的地形地貌和地震的强烈程度让我们震惊:白龙江滔滔江水翻滚,河的两岸是70度以上的陡峭山坡,当地的村民们住在600到700米高的半山腰,因为只有半山腰以上才有土,才能盖房子、种地。

我们住在半山腰的地震篷中,余震不断,有感的每天二三次。地震来时,没处跑,山上滚石随处飞奔,从山上滚入路上、河中、麦田和村庄。碗口粗的电线杆被拦腰砸断,上半截杆子还悬空挂在电线上,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时逢盛夏,我们挥汗如雨,进行地灾排查。有一天,我们冒雨进行排查工作,山路湿滑坡陡,任务完成后,我们要趁天黑前赶回驻地,回家的路发生了崩塌,突然,脚底下一块大石头滚落,收不住脚,我瞬间就漂了起来,仰面朝天摔倒了,危急时刻,我就地抱住一块大石头,等大家七手八脚把我拉起来时,离几十米的深悬崖也就差二十公分了。大家说,要不是我手疾眼快,就“光荣”了。

我国有几个自治区篇7

我国的公共财政是在我国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经济、进行了适当的转轨、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确立并发展的,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在并不成熟,各地经济差距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仔细探究我国公共财政的特色,充分利用它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以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的发展。

首先,我国的公共财政具有两重性:增值性和公共性。因为,我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财政,必须为属于全体人民所有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服务,从而具有增值性;同时,公共财政要满足公共产品的需要,从而又具有了公共性。其次,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不发达,导致我国的公共财政收入以流转税为主,也就是说,我国的公共财政的公共投资在整个国家经济总投资中占较高比重,为社会提供通讯、交通、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使经济起飞。最后,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否定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人为”建成的,即决定了我国市场失效的特殊性:人为性、初级性、多样性。正是由于市场失效的人为性、初级性和多样性,使得以弥补市场失效为己任的我国公共财政弥补市场失效的艰巨性。

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体制是在国家统一的财政体制(公共财政)下实行的财政体制,而我国的公共财政又有着极大的特殊性。因此,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的完善有着一个漫长的、客观的历史过程,它是在我国不断发展的经济决定下、不断变动的经济体制影响下、不断完善的财政体制作用下变化、发展和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其理论和制度基础是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提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一项重要的基本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民族或地方的单纯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结合。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机关享有的一项基本的自治权。换句话说,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是指在国家基本的财政体制下,民族自治机关根据宪法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相关法规(如税法等)的精神,依照自治条例的规定和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特点,享有的制定财政自治条例、或有关法律的变通及补充规定等组织财政收入统筹分配财政资金自主地管理本地区财政事务的活动的权利。

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财政体制是国家在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基本制度。从理论上讲,财政体制是一种决定财政资源分配权限及增进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安排,它只能在一定制度环境条件下发挥有效作用。财政体制的确立和改革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要与一定时期的经济体制和国家政府结构相适应。我国的财政体制是我国在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基本制度。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财政体制是由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央集权式的财政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这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单一制国家形式以及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有着重大的关系。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财政活动范围极广,几乎覆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由当时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国有制)占绝对支配地位所决定的。现在我国的财政体制经过经济转轨时期的分税制财政体制①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制财政体制转变。

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是一定财政体制下的自治权,与一个国家的财政体制有直接关系。正如1952年8月9日主席亲自签署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第十九条规定的那样:“在国家统一的财政制度下,各民族自治区自治机关依据中央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对民族自治区财政权限的划分,管理本自治区的财政。”因此,这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必定处于我国统一的财政体制下,而且它的内容要经过中央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划分。由于我国的财政体制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所以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内容也在变化之中,不同的财政体制下有着不同的内容。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框架下,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笔者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的完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资金管理的自治权

自治机关有组织管理财政收入的自治权。也就是自主地组织管理依照国家财政体制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目前,国家只是大体上对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做了如下规定:按照分税制的规定、地方税和共享税中属于地方收入的部分;根据自治法和预算法的规定,通过转移支付从中央财政收入中返还给地方的部分。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地方税和共享税中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税收收入的部分;二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从中央财政和上级财政中返还给民族自治地方的部分;三是国家财政拨给民族自治地方的各项专用基金和临时性的民族补助专款等。

2.税收管理的自治权

税收既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又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在成熟的公共财政体制下,税收是公共需要(公共产品)的价格。税收管理的自治权即税收管理的权限,既涉及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税收管理权限的划分,又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税收管理权的内部具体内容。因此,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由最高立法机构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通过进行税权划分的法律。其次,对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形成的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省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可通过浮动税率的办法加以调节。再次,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一些民族税收优惠政策,如因民族生活习俗、扶持民贸企业发展或对民族地区特定的产品而给予税收优惠等。

3.财政援助接受权

民族区域自治法、预算法等都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有从国家及上级机关的财政援助权利。现在我国一般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来实现对于民族自治地方的援助。按照我国的转移支付目标和功能的不同,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以均等化为目标”的转移支付,是基于国民具有平等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的权利;(2)“解决辖区间外溢性问题”的转移支付,主要解决存在于行政辖区间的各种外溢性问题;(3)“中央委托地方事务引致”的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基于提高效率、地缘因素和政治控制的考虑,将本来由中央承担的事务委托给地方形成的转移支付;(4)“以增强国家政治控制力”为目标的转移支付,是基于国家的政治统一与稳定的要求。

总之,我国目前公共财政体制逐渐健全的时期,而且又是一个多民族、人口众多、地理复杂和地区贫富差距较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情要求我们在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时,必须立足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遵循科学的理论依据,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的完善,才能真正起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及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办公厅编.财政规章制度选编: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4.

[2]龙远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司、国家统计局综合统计司.中国民族经济[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我国有几个自治区篇8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其理论和制度基础是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提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一项重要的基本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民族或地方的单纯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结合。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机关享有的一项基本的自治权。换句话说,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是指在国家基本的财政体制下,民族自治机关根据宪法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相关法规(如税法等)的精神,依照自治条例的规定和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特点,享有的制定财政自治条例、或有关法律的变通及补充规定等组织财政收入统筹分配财政资金自主地管理本地区财政事务的活动的权利。

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财政体制是国家在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基本制度。从理论上讲,财政体制是一种决定财政资源分配权限及增进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安排,它只能在一定制度环境条件下发挥有效作用。财政体制的确立和改革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要与一定时期的经济体制和国家政府结构相适应。我国的财政体制是我国在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基本制度。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财政体制是由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央集权式的财政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这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单一制国家形式以及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有着重大的关系。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财政活动范围极广,几乎覆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由当时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国有制)占绝对支配地位所决定的。现在我国的财政体制经过经济转轨时期的分税制财政体制①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制财政体制转变。

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是一定财政体制下的自治权,与一个国家的财政体制有直接关系。正如1952年8月9日毛泽东主席亲自签署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第十九条规定的那样:“在国家统一的财政制度下,各民族自治区自治机关依据中央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对民族自治区财政权限的划分,管理本自治区的财政。”因此,这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必定处于我国统一的财政体制下,而且它的内容要经过中央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划分。由于我国的财政体制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所以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内容也在变化之中,不同的财政体制下有着不同的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经济体制的完善而完善,不同的财政体制对它有着直接的影响。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我国要进行改革开放时起,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迈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中国的财政体制也分级管理财政体制逐渐迈向公共财政体制。2007年10月15—2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提出了“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我国的公共财政也加快了进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的完善也随着公共财政进程加快步入了快车道。

中外对公共财政的定义内涵有很多说法:“所谓公共财政,就是国家(或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和模式。但综合来说,所谓公共财政是国家(或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让尽可能多的人能享受这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而其他人不因别人享受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而降低了自己享受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它包括两个基本点:(1)它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国家财政或政府财政,而财政的“公共性”,就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2)它是财政的一种类型或模式。

我国的公共财政是在我国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经济、进行了适当的转轨、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确立并发展的,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在并不成熟,各地经济差距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仔细探究我国公共财政的特色,充分利用它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以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的发展。

首先,我国的公共财政具有两重性:增值性和公共性。因为,我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财政,必须为属于全体人民所有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服务,从而具有增值性;同时,公共财政要满足公共产品的需要,从而又具有了公共性。其次,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不发达,导致我国的公共财政收入以流转税为主,也就是说,我国的公共财政的公共投资在整个国家经济总投资中占较高比重,为社会提供通讯、交通、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使经济起飞。最后,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否定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人为”建成的,即决定了我国市场失效的特殊性:人为性、初级性、多样性。正是由于市场失效的人为性、初级性和多样性,使得以弥补市场失效为己任的我国公共财政弥补市场失效的艰巨性。

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体制是在国家统一的财政体制(公共财政)下实行的财政体制,而我国的公共财政又有着极大的特殊性。因此,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的完善有着一个漫长的、客观的历史过程,它是在我国不断发展的经济决定下、不断变动的经济体制影响下、不断完善的财政体制作用下变化、发展和完善。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框架下,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笔者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的完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资金管理的自治权

自治机关有组织管理财政收入的自治权。也就是自主地组织管理依照国家财政体制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目前,国家只是大体上对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做了如下规定:按照分税制的规定、地方税和共享税中属于地方收入的部分;根据自治法和预算法的规定,通过转移支付从中央财政收入中返还给地方的部分。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地方税和共享税中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税收收入的部分;二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从中央财政和上级财政中返还给民族自治地方的部分;三是国家财政拨给民族自治地方的各项专用基金和临时性的民族补助专款等。

2.税收管理的自治权

税收既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又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在成熟的公共财政体制下,税收是公共需要(公共产品)的价格。税收管理的自治权即税收管理的权限,既涉及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税收管理权限的划分,又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税收管理权的内部具体内容。因此,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由最高立法机构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通过进行税权划分的法律。其次,对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形成的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省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可通过浮动税率的办法加以调节。再次,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一些民族税收优惠政策,如因民族生活习俗、扶持民贸企业发展或对民族地区特定的产品而给予税收优惠等。

3.财政援助接受权

民族区域自治法、预算法等都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有从国家及上级机关的财政援助权利。现在我国一般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来实现对于民族自治地方的援助。按照我国的转移支付目标和功能的不同,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以均等化为目标”的转移支付,是基于国民具有平等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的权利;(2)“解决辖区间外溢性问题”的转移支付,主要解决存在于行政辖区间的各种外溢性问题;(3)“中央委托地方事务引致”的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基于提高效率、地缘因素和政治控制的考虑,将本来由中央承担的事务委托给地方形成的转移支付;(4)“以增强国家政治控制力”为目标的转移支付,是基于国家的政治统一与稳定的要求。

总之,我国目前公共财政体制逐渐健全的时期,而且又是一个多民族、人口众多、地理复杂和地区贫富差距较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情要求我们在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时,必须立足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遵循科学的理论依据,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的完善,才能真正起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及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办公厅编.财政规章制度选编: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4.

我国有几个自治区篇9

区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又是抽象的观念上的空间概念,但不纯粹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区域。对区域的含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的;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与国界或一国内的省界、县界重合;社会学把区域看作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经济学对区域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要对经济区域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同时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可以概括出其所包含的基本的内涵:首先,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概念;其次,经济区域必须有相应的公共管理层级以提供公共服务;第三,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第四,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区域划分,常采取两种基本的方法,由此可以把区域分成不同的两种类型,一是同质区域,二是极化区域(也叫集聚区域、结节区域、功能区域)。

区域发展的行政学科研究途径是基于其它学科对区域发展已有成果之上的新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对区域的界定应该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但行政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有自己研究的侧重和偏向,因而我们在吸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必须界定一个适合行政学科研究的区域概念。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把区域定义为“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区域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载体,体现各种关系和利益。在区域发展的行政学科研究途径中,中山大学的两位学者“从地理学或经济学的研究中受到启发,认为区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元”。本文支持这样的界定,但笔者以为,既然区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而这一定的标准可能是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一个或多个方面,那对区域的理解我们必须突破从地理学或行政区划研究出发的关注角度,从对其范围的关注转向对其内部实质内涵的关注。如果我们将区域内的主体按照较普遍的三分法划分为国家、市民社会和私人领域的话,可以发现,区域内各主体在不同的利益领域内形成各种交错重叠的复杂关系。区域作为区域发展中行政学科研究途径的基础性的概念,它更实质的东西在于它所蕴涵的多元主体和多领域利益之间复杂的关系,这是由行政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基于对区域的认识,中山大学的两位学者认为区域行政就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的政府(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了促进区域的发展而相互间协调关系,寻求合作,对公共事务进行综合治理,以便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根据这一理解,区域行政的行为主体应该是政府,强调的是政府间(同级政府之间与上下级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政府的协调来达致区域内优质公共服务的提供。这是区域行政的基本内涵,那么区域行政与区域公共管理是否有差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区域行政为什么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

三、区域公共管理

我国有几个自治区篇10

正如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来源于积累一样,区域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也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区域的空间有限性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趋势之间的矛盾催生了区域经济概念的提出,此后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如地理学家、理论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家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经济这一实践领域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主要发展成为两大不同的学科群:一是区域经济学;一是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理论研究的焦点都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然而由于国家学科设置等历史原因,政治学和行政科学一直没有能在区域发展领域内开辟自己有特色的研究路径。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涉及到“区域行政”,但该领域学者侧重的是从行政区划改革的角度来研究区域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问题,这里的“区域行政”并不是实际意义上从行政学科角度对区域发展进行研究的新的途径,主要是从管理学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适度的原则出发考察中国行政区划存在的种种问题。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发展,政治学和行政学在区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途径:一是区域政治研究;一是从行政科学角度出发的区域行政。区域公共管理正是在区域公共行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区域行政的一种深化。本文试从我国区域行政研究已有理论成果基础上,通过对区域和区域内关系的研究提出区域公共管理的一般概念,并对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一分析。

一、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现状

理论的发展总是反映现实和服务于现实,而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滞后现实的阶段。在学界,使用过区域公共管理概念的只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刘锋和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的陈瑞莲教授,两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本着不同的目的对区域公共管理有不同的见解。刘锋教授运用新公共管理、区域创新系统、区域核心竞争力、支持系统等理论对区域管理进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研究与本文所关注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有很大的差别,它并不是真正从公共行政学角度对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而是从区域地理学的角度将创新理论引入到区域发展中去。中山大学的陈瑞莲教授是我国研究区域行政的典型代表,也是实质意义上从行政学科角度对我国区域行政进行研究的开创者。她在对区域行政深厚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对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一些问题作了述评,认为任何一门学科和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社会需要和时代呼唤的产物,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也不例外,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提出主要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主义与区域竞争的崛起、经济市场化下的区域政区间竞争加剧以及区域公共问题的大量兴起;而国外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间竞争理论、地区竞争力与区域创新研究、政府间关系与地方治理研究以及流域治理的实证研究。同时,她也对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所具有重要意义做了阐释,仅从理论创新角度看,一方面是推动区域科学研究的创新,另一方面,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全面展开,也能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对现代公共管理学学科创新。这些认识是深刻并富有创新意义的,然而,这些认识是在区域行政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公共管理的一个简约性的概括并没有对区域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以及其实质进行分析。毫无疑问,有几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行政有没有区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为什么区域行政会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要解决以上的问题,有必要对区域公共管理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二、区域与区域行政

区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又是抽象的观念上的空间概念,但不纯粹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区域。对区域的含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的;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与国界或一国内的省界、县界重合;社会学把区域看作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经济学对区域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要对经济区域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同时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可以概括出其所包含的基本的内涵:首先,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概念;其次,经济区域必须有相应的公共管理层级以提供公共服务;第三,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第四,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区域划分,常采取两种基本的方法,由此可以把区域分成不同的两种类型,一是同质区域,二是极化区域(也叫集聚区域、结节区域、功能区域)。

区域发展的行政学科研究途径是基于其它学科对区域发展已有成果之上的新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对区域的界定应该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但行政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有自己研究的侧重和偏向,因而我们在吸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必须界定一个适合行政学科研究的区域概念。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把区域定义为“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区域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载体,体现各种关系和利益。在区域发展的行政学科研究途径中,中山大学的两位学者“从地理学或经济学的研究中受到启发,认为区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元”。本文支持这样的界定,但笔者以为,既然区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而这一定的标准可能是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一个或多个方面,那对区域的理解我们必须突破从地理学或行政区划研究出发的关注角度,从对其范围的关注转向对其内部实质内涵的关注。如果我们将区域内的主体按照较普遍的三分法划分为国家、市民社会和私人领域的话,可以发现,区域内各主体在不同的利益领域内形成各种交错重叠的复杂关系。区域作为区域发展中行政学科研究途径的基础性的概念,它更实质的东西在于它所蕴涵的多元主体和多领域利益之间复杂的关系,这是由行政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基于对区域的认识,中山大学的两位学者认为区域行政就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的政府(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了促进区域的发展而相互间协调关系,寻求合作,对公共事务进行综合治理,以便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根据这一理解,区域行政的行为主体应该是政府,强调的是政府间(同级政府之间与上下级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政府的协调来达致区域内优质公共服务的提供。这是区域行政的基本内涵,那么区域行政与区域公共管理是否有差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区域行政为什么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

三、区域公共管理

要界定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公共管理,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具有什么样的区别国外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冠以公共管理的研究著述层出不穷,但什么是公共管理,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我国有学者在综合国内外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现代公共管理即是“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不同,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行政管理中的政府还包括其它的组织和第三部门组织等。在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的比较分析上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具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的依据,但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便是在公共管理和传统公共行政比较中,公共管理的行为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其他各种的社会力量,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行政主体;在公共管理的性质方面,公共管理要体现公共性,即指公共管理主体应着眼于社会发展长期、根本的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来开展其基本活动;在行为方式上,公共管理更多采取的是多元化和复合型的集体行动,以共同的目标基础,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不可否认,现代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公共行政领域不断扩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

区域行政走向区域公共管理是有其理论基础的,除了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还有市民社会理论和治理与善治的理论。我国学者在考察我国现代化进程时认为,“要摆脱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难境地,首先必须从认识上实现一种思维的转向,不能像以往的学者那样,把目光的聚焦点只放在政治权威的转型上,因为中国现代化两难的症结真正的和根本的要害,在于国家与社会之间没有形成适宜现代化发展的良性结构,确切地说,在于社会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治的结构性领域”,为此,他们引进了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并依据中国现代化的现实进行改造,“中国的市民社会乃是指社会成员按照契约性规则,以自愿为前提和以自治为基础进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私域,以及进行参政议政的非官方公域”。#!&%就西方学者已有的共识的观点来看,市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及其特征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1)私人领域;(2)志愿性社团;(3)公共领域。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作出评判,自由的、理性的、批判性的讨论构成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4)社会运动。市民社会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后在全球范围内的再度兴起,与当代世界各国所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及对此的理论反思有密切的关系,面对现实,理论家们对国家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地位重新思考。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引发治理和善治理论的产生。什么是治理?在关于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在1995年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政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的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的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由于治理本身也只是一种实践的科学,毫无疑问也会存在失效的问题,为了完善治理理论,理论家们提出了善治的概念。概括地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最佳关系。善治具有五个基本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有效。分析以上的各种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几个基本的共同点:一是它们都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不仅包括了政府还包括私人领域和市民领域;二是在管理的目标上,更多的突出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协调的达成并达致最佳;三是在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上,注重合作,通过协商和调整,在认同的基础上统一行动。

综合对区域和以上理论的认识,本文认为区域公共管理是与区域行政有本质性区别的概念,可以将其界定为: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为了解决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其它领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间交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个内涵:(1)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主体,包括政府组织、私域组织和第三部门;(2)目的是解决由经济、政治或社会其它领域构成的复杂的交错性问题,实现最优的共同利益;(3)区域公共管理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与经济市场领域和政府公共领域的管理不同,不是竞争和压制而是基于平等地位之上的协商和调解;(4)对象是区域内个体和共体之间相互形成的交叉重叠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4(1)

[2]王诤,区域管理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8-61

[3]杨龙,我国的区域发展与区域政治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3(4)

[4]刘锋,新时期公共管理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2(5)

[5]艾德加·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239

[6]陈瑞莲,张紧跟,试论我国区域行政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5-12,

我国有几个自治区篇11

正如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来源于积累一样,区域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也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区域的空间有限性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趋势之间的矛盾催生了区域经济概念的提出,此后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如地理学家、理论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家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经济这一实践领域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主要发展成为两大不同的学科群:一是区域经济学;一是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理论研究的焦点都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然而由于国家学科设置等历史原因,政治学和行政科学一直没有能在区域发展领域内开辟自己有特色的研究路径。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涉及到“区域行政”,但该领域学者侧重的是从行政区划改革的角度来研究区域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问题,这里的“区域行政”并不是实际意义上从行政学科角度对区域发展进行研究的新的途径,主要是从管理学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适度的原则出发考察中国行政区划存在的种种问题。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发展,政治学和行政学在区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途径:一是区域政治研究;一是从行政科学角度出发的区域行政。区域公共管理正是在区域公共行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区域行政的一种深化。本文试从我国区域行政研究已有理论成果基础上,通过对区域和区域内关系的研究提出区域公共管理的一般概念,并对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一分析。

一、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现状

理论的发展总是反映现实和服务于现实,而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滞后现实的阶段。在学界,使用过区域公共管理概念的只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刘锋和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的陈瑞莲教授,两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本着不同的目的对区域公共管理有不同的见解。刘锋教授运用新公共管理、区域创新系统、区域核心竞争力、支持系统等理论对区域管理进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研究与本文所关注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有很大的差别,它并不是真正从公共行政学角度对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而是从区域地理学的角度将创新理论引入到区域发展中去。中山大学的陈瑞莲教授是我国研究区域行政的典型代表,也是实质意义上从行政学科角度对我国区域行政进行研究的开创者。她在对区域行政深厚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对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一些问题作了述评,认为任何一门学科和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社会需要和时代呼唤的产物,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也不例外,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提出主要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主义与区域竞争的崛起、经济市场化下的区域政区间竞争加剧以及区域公共问题的大量兴起;而国外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间竞争理论、地区竞争力与区域创新研究、政府间关系与地方治理研究以及流域治理的实证研究。同时,她也对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所具有重要意义做了阐释,仅从理论创新角度看,一方面是推动区域科学研究的创新,另一方面,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全面展开,也能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对现代公共管理学学科创新。这些认识是深刻并富有创新意义的,然而,这些认识是在区域行政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公共管理的一个简约性的概括并没有对区域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以及其实质进行分析。毫无疑问,有几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行政有没有区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为什么区域行政会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要解决以上的问题,有必要对区域公共管理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二、区域与区域行政

区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又是抽象的观念上的空间概念,但不纯粹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区域。对区域的含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的;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与国界或一国内的省界、县界重合;社会学把区域看作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经济学对区域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要对经济区域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同时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可以概括出其所包含的基本的内涵:首先,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概念;其次,经济区域必须有相应的公共管理层级以提供公共服务;第三,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第四,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区域划分,常采取两种基本的方法,由此可以把区域分成不同的两种类型,一是同质区域,二是极化区域(也叫集聚区域、结节区域、功能区域)。

区域发展的行政学科研究途径是基于其它学科对区域发展已有成果之上的新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对区域的界定应该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但行政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有自己研究的侧重和偏向,因而我们

在吸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必须界定一个适合行政学科研究的区域概念。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把区域定义为“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区域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载体,体现各种关系和利益。在区域发展的行政学科研究途径中,中山大学的两位学者“从地理学或经济学的研究中受到启发,认为区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元”。本文支持这样的界定,但笔者以为,既然区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而这一定的标准可能是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一个或多个方面,那对区域的理解我们必须突破从地理学或行政区划研究出发的关注角度,从对其范围的关注转向对其内部实质内涵的关注。如果我们将区域内的主体按照较普遍的三分法划分为国家、市民社会和私人领域的话,可以发现,区域内各主体在不同的利益领域内形成各种交错重叠的复杂关系。区域作为区域发展中行政学科研究途径的基础性的概念,它更实质的东西在于它所蕴涵的多元主体和多领域利益之间复杂的关系,这是由行政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基于对区域的认识,中山大学的两位学者认为区域行政就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的政府(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了促进区域的发展而相互间协调关系,寻求合作,对公共事务进行综合治理,以便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根据这一理解,区域行政的行为主体应该是政府,强调的是政府间(同级政府之间与上下级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政府的协调来达致区域内优质公共服务的提供。这是区域行政的基本内涵,那么区域行政与区域公共管理是否有差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区域行政为什么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

三、区域公共管理

要界定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公共管理,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具有什么样的区别国外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冠以公共管理的研究着述层出不穷,但什么是公共管理,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我国有学者在综合国内外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现代公共管理即是“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不同,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行政管理中的政府还包括其它的组织和第三部门组织等。在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的比较分析上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具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的依据,但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便是在公共管理和传统公共行政比较中,公共管理的行为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其他各种的社会力量,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行政主体;在公共管理的性质方面,公共管理要体现公共性,即指公共管理主体应着眼于社会发展长期、根本的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来开展其基本活动;在行为方式上,公共管理更多采取的是多元化和复合型的集体行动,以共同的目标基础,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不可否认,现代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公共行政领域不断扩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

区域行政走向区域公共管理是有其理论基础的,除了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还有市民社会理论和治理与善治的理论。我国学者在考察我国现代化进程时认为,“要摆脱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难境地,首先必须从认识上实现一种思维的转向,不能像以往的学者那样,把目光的聚焦点只放在政治权威的转型上,因为中国现代化两难的症结真正的和根本的要害,在于国家与社会之间没有形成适宜现代化发展的良性结构,确切地说,在于社会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治的结构性领域”,为此,他们引进了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并依据中国现代化的现实进行改造,“中国的市民社会乃是指社会成员按照契约性规则,以自愿为前提和以自治为基础进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私域,以及进行参政议政的非官方公域”。#!&%就西方学者已有的共识的观点来看,市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及其特征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1)私人领域;(2)志愿性社团;(3)公共领域。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作出评判,自由的、理性的、批判性的讨论构成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4)社会运动。市民社会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后在全球范围内的再度兴起,与当代世界各国所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及对此的理论反思有密切的关系,面对现实,理论家们对国家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地位重新思考。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引发治理和善治理论的产生。什么是治理?在关于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在1995年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政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的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的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由于治理本身也只是一种实践的科学,毫无疑问也会存在失效的问题,为了完善治理理论,理论家们提出了善治的概念。概括地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最佳关系。善治具有五个基本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有效。分析以上的各种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几个基本的共同点:一是它们都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不仅包括了政府还包括私人领域和市民领域;二是在管理的目标上,更多的突出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协调的达成并达致最佳;三是在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上,注重合作,通过协商和调整,在认同的基础上统一行动。

综合对区域和以上理论的认识,本文认为区域公共管理是与区域行政有本质性区别的概念,可以将其界定为: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为了解决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其它领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间交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个内涵:(1)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主体,包括政府组织、私域组织和第三部门;(2)目的是解决由经济、政治或社会其它领域构成的复杂的交错性问题,实现最优的共同利益;(3)区域公共管理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与经济市场领域和政府公共领域的管理不同,不是竞争和压制而是基于平等地位之上的协商和调解;(4)对象是区域内个体和共体之间相互形成的交叉重叠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4(1)

[2]王诤,区域管理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8-61

[3]杨龙,我国的区域发展与区域政治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3(4)

[4]刘锋,新时期公共管理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2(5)

[5]艾德加·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239

[6]陈瑞莲,张紧跟,试论我国区域行政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5-12,

我国有几个自治区篇12

新体育:近几年在中长跑项目上有非常好的势头,拉萨队这次参加田径项目的运动员是什么水平?

刘建华:的中长跑水平现在能进入国内前列。这次参加青运会的运动员水平算是比较高的,但是男子还有水平更高的。去年,运动员多布杰获得全国田径大奖赛男子5000米和10000万米冠军,还揽下全国田径冠军赛男子5000米冠军。这次青运会他已经超龄,如果他参加的话,拿个冠军很轻松。拉萨队参加这次青运会为了锻炼队伍,我们的小孩就是实际的年龄,没有水分。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的经济也有所好转。无论是国家、自治区政府还是体育局,都对体育加大了投入。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高度重视中长跑项目的发展,从2011年实施高原耐力开发计划以来,不断加大对中长跑队的投入。到2014年底共投入资金324万元;支持运动员到埃塞俄比亚开展外训,还优先安排优秀运动员参加国际、洲际大型比赛。通过这几年系统的训练,我们缩小了同国内强省的水平,我觉得付出还是得到了回报。我们体育局下一步要一如既往抓好队伍,形成优势项目和团队,这对提高运动成绩很有帮助。

新体育:青少年体育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刘建华:我是主管竞技体育的,能看得出这几年发展非常好。各地市都健全了业余体校,也有重点业余体校,从基层产生的人才都从业余体校送到自治区体校,再到专业队,培养模式和内地已经非常接近。从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发展来看,足球在藏区很流行,我感觉再过几年,我们在足球上也会出一些人才。搞田径和中长跑项目的人也非常多,大概有几百人投入田径训练。自治区体校有四五十个田径方面的人才,体工队有十几个,各地业余体校也有几百人,形成金字塔的形式,也符合现在的训练模式。经过几年卧薪尝胆,在这个项目上会有所突破。 拉萨代表团。

从人种上来说,藏民族世居高原,心肺功能比内地人要好一些,过去没有去寻找好苗子。另外,我们的训练时间很短,在女子5000米比赛中跑第四的达瓦吉拉只训练了3年,她才16岁。我们孩子都处在非常有希望的年龄,如果进行科学地安排和训练,我想几年以后应该会有所作为。

新体育:请您说说地区群众体育的开展情况。

刘建华:玩两大球的最多。在民间,两大球很普及,自发性的比赛非常多。我们省体校的场地是对外开放的,周末的联赛期间,如果一天安排4场比赛,观众和运动员加起来可能达到两三万,这还都是社会自发组织的比赛,说明藏区群众性的锻炼意识近几年明显增强。

拉萨市人口有一百多万,今年创办的业余篮球联赛有56支队伍参加,没有年龄限制,第一名可以得到5万元奖金。这种联赛很多,有的是自治区组织的,有的是学校与学校之间自发组织。这种基层比赛在拉萨到处可见,搞得非常好。

新体育:藏族运动员在竞技上有哪些优势?

刘建华:我们运动员的心肺功能要比平原的人好,抗缺氧的能力相对更好,因此耐力也强。藏族家庭可以生两个孩子,不似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突出的特点是吃苦耐劳,这是至关重要的。

射箭和藏式摔跤是藏族最喜爱的项目,我们将后者改造成自由式摔跤。曾经培养出摔跤的全运会冠军和世界冠军,这都与民族特点有关。因此,自治区体育局将竞技体育布局的重点放在中长跑、摔跤、马术和射箭上,通过不断努力,有的项目已经在国内有比较强的竞争力了。

我国有几个自治区篇13

2005年9月9日,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开通以后,我区干部培训中心的领导班子就此专门开会研究了此事。我们觉得,这是人事部领导为全国人事培训机构办的一件好事。有了这个培训网,我们就可以得到高层次的培训课程,扩大我们培训学员的人数,使千千万万的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事业管理者受益,真正实现党和政府要求的“放开视野看教育,集中力量抓培训”的号召,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广西人才紧缺、经济发展缓慢的状况。取得了这些共识之后,我们随即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立即将人事部领导的讲话精神向自治区人事厅的领导作了汇报。厅领导也很重视,随即同意我中心首批安装卫星设备,并且指定将卫星远程培训学院设在我中心。

二是向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提出安装卫星、设立广西卫星分院的申请。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接到我们的申请后,很快将卫星设备发运了过来,并且派来了安装工程师。我们加班加点,赶在9月28日卫星首播仪式前开通了卫星课堂。首播仪式那天,自治区人事厅副厅长岑可成兴致勃勃地和我们一起收看了张柏林部长的讲话、侯建良副部长的第一场卫星课《公务员法立法始末》,并指示:“这么高水平的培训课,一般是很难听到的。你们要很好地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提高广西自治区广大干部的素质。”

三是将卫星远程培训学院的课程与我区的实际相结合。2005年11月-12月,我中心利用卫星课程,举办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人力资源管理”两期短训班,使50多位学员获益匪浅。

2005年12月17日-18日晚上,我们结合卫星录播课程、诸强新的《如何进行低成本营销》,请广西财院著名教授马世俊进行了专题讲座,有近百位企业领导、学校教师参加了这个“实战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交流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也使我们尝到了卫星远程培训学院的甜头。

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办了《公务员法》学习班,大批的公务员在卫星课堂聆听了侯建良、孔昌生、应松年这些国家顶尖级专家教授们的讲课,为2006年《公务员法》在广西的贯彻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受到了领导和公务员们的好评。可以说,我们利用卫星课堂,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广西卫星分院是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第一批建立的分院之一,几个月来,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良好的服务、优质的课程和卫星远程培训无限的发展空间,让我们深受鼓舞,其培训的效果、培训的规模、培训的质量、培训的成本……是传统培训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几个月的实践让我们感到: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卫星远程培训项目的实施,是人事部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对基层的人事人才培训工作,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只要我们按照人事部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卫星远程培训学院的课程资源优势、培训成本优势、国家品牌优势,我们的培训事业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006年,我们将充分利用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卫星远程培训学院,在广西开展大规模的培训,努力扩大它的影响,更大地发挥它的作用。我们所做的工作还刚刚开始,今后还有大量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我们愿意与兄弟单位一起,不断交流、总结卫星远程培训的经验,把我区的卫星远程培训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中心地址:南宁市东葛路1-3号(锦华大酒店左侧)

宁夏自治区干培教育中心:让卫星培训在宁夏开花结果

宁夏干培教育中心周建宁

感谢国家人事部领导的高瞻远瞩!

2005年9月,人事部中国高培中心成功开通了“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9月28日,又为全国各地人事系统的培训机构,正式开通了卫星远程培训项目。这些高瞻远瞩的举措,为我们西部地区、为我们宁夏回族自治区送来了高质量、高水平的一流培训课程,它必将为宁夏自治区经济的崛起,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人事部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宁夏自治区人事厅根据本区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管理者的培训需求,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大力推广“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卫星远程培训”项目。

在人事部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的大力支持下,宁夏人事厅干部教育培训中心于9月28日前安装建立了卫星接收站点,开始接收培训课程;10月,经厅领导批准,成立了“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卫星远程培训学院宁夏分院”,举行了隆重的“分院授牌成立大会”。会上,人事厅副厅长李捍国要求全区各地市人事系统的培训机构,充分利用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提供的培训资源,利用卫星远程培训手段,大力开展卫星远程培训工作。

卫星远程培训学院宁夏分院成立后,我们充分利用卫星远程培训的课程,在省会城市大力宣传卫星远程培训,为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所开设的课程,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先后有3000多人次走进了我们的卫星培训课堂。

为了扩大全区卫星远程培训的受益面,使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卫星远程培训的优势所在,宁夏自治区人事厅从11月中旬开始,免费为区直机关、事业单位和各大中型企业管理人员,开展为期两个月、共计16门课程的人事人才网卫星远程直播课程的培训。这次培训的主要课程有《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成功领导的六种思维方式》、《如何提升执行力》、《职业生涯设计》等。由于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卫星远程培训学院的课程紧扣时代主题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且师资汇聚了全国一流的经济学家、著名的大学教授、成功的企业家、知名的培训师和政府高级官员授课,因此人事厅一经发文开展免费培训,立即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到目前为止,已有46家事业单位的2000多人,报名参加了培训。其中《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这一门讲座,就有区直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及宁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等单位、共300多人报名参加培训。仅银川市房管局一家单位,在局长亲自带领下,90多名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报名参加了学习。2005年12月份,我们又利用卫星课堂提供的企业管理课程,举办了企业培训,也同样受到了我区各大中型企业的欢迎,仅石嘴山电厂一家企业,在克服了路途远、工作任务重等困难的情况下,一次就派了120名管理人员报名参加了培训学习。 截止到目前,各单位报名培训仍然在继续。一些有远见、有实力的单位,在看到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卫星远程培训的优势后,已开始与人事厅干部培训教育中心联系,要求预订2006年的培训课程。

短短几个月,因为有了卫星远程培训学院,我们的公务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企事业管理者的培训工作,一下子上了几个台阶,特别是培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上了一个的台阶。自治区人事厅的领导看到卫星远程培训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后,决定从2006年开始,在全自治区内,由政府财政拨款补贴人事系统的培训机构,计划在2006年3月以前,区内各市县要全部建立卫星远程培训学院的分院,充分利用卫星远程培训学院的优质课程,实现宁夏人事人才培训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除此之外,自治区人事厅还为我们订购了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和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组织编写的《国家公务员九项能力培训教程》丛书,做到公务员人手一套,每年学习两本,计划5年内学完。这项举措,不仅有力地推动宁夏自治区贯彻实施《公务员法》的活动,而且必将大大地提高我区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

今后的一段时间,我们将配合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在宁夏的各项培训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充分利用卫星远程培训学院提供的公共管理课程和企业管理课程,加大宣传培训的力度,以短期培训班和长期专项能力培训班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卫星分院培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全区各地卫星分院的运营提供经验和指导。

二是按照自治区人事厅领导的要求,全力配合自治区内各地分院的建设工作,力争在2006年3月以前,各市、县的卫星分院能正式开展培训工作。

三是尽快建设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宁夏频道,争取早日利用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的网络培训资源,进一步促进宁夏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

中心地址:银川市凤凰北街兴仁巷19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事培训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人事培训中心成立于1995年,隶属于自治区人事厅,主要从事公务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培训。中心现有人员11人。其中教授1人,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专兼职教师54人。拥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

中心成立以来,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在自治区人事厅的领导下,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共培训各类人员12万人次。

培训中心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政策,根据自治区党委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意见,围绕人事人才工作的大局,结合当地实际,不断开拓创新,转变培训观念,探索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在培训“三支队伍”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培训领域,逐渐将培训范围拓展到社会各类人才,积极为自治区重点项目和特色产业提供各类人才培训服务。

中心在做好培训工作的同时,努力加大对培训硬件的投入,相继建成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并于2005年建成国家人事人才网卫星远程培训学院内蒙古分院,具备天地合一的远程培训网络,全面提升了培训质量,增加了培训的时效性,为大规模培训干部奠定了基础。

为了适应新形式下培训工作的要求,培训中心在国外、国内、区内建立了培训基地,多方位、多渠道、多角度开展培训,能够及时得到最新的培训内容,使传统和现代化的培训手段相结合,提高创新能力,为自治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同时,我们也热情欢迎区内外朋友在培训领域开展更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始终以诚信为宗旨,以质量为生命,以服务为基础,开拓创新,为自治区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入区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心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63号4号楼

电话:0471―6964607

69645096961793(传真)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