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实用13篇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篇1

 

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意大利诗人但丁作为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所创作的长诗《神曲》,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天主教会的厌恶,率先对教会提出批评。文艺复兴的中心是人文主义精神,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二、文艺复兴的代表乐派

 

(一)尼德兰乐派音乐文化

 

尼德兰乐派(Netherlandish Music School)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流派之一。亦称“弗兰德斯乐派”。尼德兰即荷兰,比利时与法国北部的总称。代表作曲家在前期有杜费(1400-1474),后期有欧伯列希特(1450-1505)与约斯堪(1450-1521)。作品大多为弥撒曲、经文歌等宗教乐曲,也有许多世俗性歌曲。创作上高度发展模仿对位技法,尤其大量运用轮唱法,其中包括“螃蟹式轮唱曲”与“镜子式轮唱曲”等。对西欧复调音乐的形成有较大作用。当时教堂唱诗班是发展音乐最有功效的组织,全部著名作曲家,均为唱诗班的唱歌员或教员。著名作品有沃克该姆的三十六个声部的《感恩颂》,约斯堪二十四个声部的《合唱曲》等。

 

尼德兰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祥地,又以几代作曲家形成的“尼德兰乐派”著称于历史。从迪费(Dufay1400-1474)到沃克亥姆(Ockeghem1410-1497),到若斯堪(Josguin1440-1521),使复调技巧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作为第三代代表的若斯堪,在文艺复兴思潮的直接影响下,把尼德兰复调技巧和意大利音乐的生动旋律熔于一炉。他的作品(包括宗教音乐作品)风格清新,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十六世纪的拉索(Lassus1532-1594)的创作,标志着尼德兰乐派的高峰。他继承以往的成就,广泛吸收法、德的“歌谣“和意大利的”牧歌“,在”经文歌“里大胆运用变音、半音,把笑声、鸟声引入宗教作品;他的”歌谣“通俗风趣,生动地描绘了日常生活情景。他的代表作有无伴奏合唱《回声》,以非常简洁而巧妙的手法,使这首歌曲既达到了模仿回声的效果,又表达了明朗乐观的情绪,直到今天仍受到欧洲各国人民的喜爱。

 

(二)罗马乐派

 

罗马乐派(Roman Music School)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流派之一。是由于帕莱斯特利那及其音乐风格得影响,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以罗马为中心形成了罗马乐派。是欧洲中世纪清唱式合唱音乐时代的一个乐派,发轫于意大利的罗马城而得名。代表作曲家有帕勒斯特里那(Palestrina,约1525-1594)和其弟子那尼诺(1545-1607)及英杰涅里(1545-1592),主要作品有《经文歌》、《唱答歌》等。

 

17世纪初期,罗马乐派的音乐家们在帕莱斯特利那风格的基础上汲取了威尼斯乐派得风格,但是仍致力于创作严格得宗教音乐,而拒绝巴罗克时期的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因而成为新时代的保守风格的代表。与同时代相比音乐很少用变化音,即使用变化音和不协和音也是非常谨慎地进行解决,因此音响纯净和谐。采用模仿式复调。旋律平稳流畅,很少大跳,采用自然音阶教会调式,在拉丁文歌词的处理上注重重音及其含义,整体结构清晰。基本不用乐器伴奏,只有少量使用管风琴。

 

(三)威尼斯乐派

 

威尼斯乐派(Venetian Music School复兴时期)音乐流派之一。因发轫于意大利著名水城威尼斯而得名。威尼斯乐派是个总称,它有以下三种含义:音乐流派、十六、十七世纪欧洲器乐乐派、十七世纪欧洲歌剧乐派。

 

威尼斯乐派的音乐流派首创双重合唱曲;创作并演唱八声部、十二声部或更多声部的大合唱曲,是该乐派的特征。演唱时,各声部合唱者分站在不同方位、不同高度的唱坛上,众声部都越过广阔的空间,相互结合或唱答,效果辉煌,代表作曲家有威赖尔特等。

 

十六、十七世纪欧洲器乐乐派以庄严、灿烂,对比鲜明为特点。威尼斯城内的马库斯教堂为其活动中心,因教堂内部广阔,两架管风琴音响宏大,可作呼应式的表演。该乐派对欧洲器乐的形成和主调音乐的早期发展,有较大影响。代表作曲家有未拉特(1480-1562)及其弟子安·加勒里埃里(1510-1586)和乔·结加勒里埃里(1557-1612)等。

 

威尼斯歌剧乐派与1637年威尼斯城首建公开歌剧院,并成为当时欧洲歌剧中心有关。歌剧多为古典题材,音乐富有戏剧性。代表作曲家有蒙特威尔第(1567-1643)与卡伐里(1602-1676)等。主要歌剧有《奥菲欧》、《尤利西斯的归来》、《波配阿的加冕》等。威尼斯乐派的宗教音乐音响恢弘,色彩绚丽,采用双合唱队(甚至达到五个合唱队),有乐器伴奏,如管风琴、号角、维奥尔琴等。器乐以庄严、灿烂,对比鲜明为特点。威尼斯城内的马库斯教堂为其活动中心,该乐派对欧洲器乐的形成和主调音乐的早期发展,有较大影响。

 

三、文艺复兴的历史价值

 

资本的原始积累:文艺复兴运动作为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传播过程中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也同时为早期的资产阶级积累了原始财富。文艺复兴运动首发于意大利,后经传播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出现了著名的城市如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以及尼德兰等一系列新型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茁壮发展,资本也开始源源涌入新兴资产阶级的囊中,为同时进行的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以及今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

 

人性的探索及发现: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解放,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充分的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文艺复兴运动对当时的政治,科学,经济,哲学,神学世界观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一场革命风暴,也被称为“出现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三个巨人指:达芬奇《蒙娜丽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但丁《神曲》。

 

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现世生活,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提倡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并为这个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文艺复兴打破了以神学为核心的经院哲学统一的局面,为以后的思想解放进步扫清了道路,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文艺复兴否定了封建特权,人的高贵被赋予新的内涵。文艺复兴恢复了理性、尊严和思索的价值。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无价的瑰宝。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篇2

一般情况下,关于品质这个广泛而深刻的概念,因“质”的存在被局限在科学技术范畴。品位意味着人文艺术的概念,而艺术又通常被认为是特定专门的领域,其他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无法分割。古代的中国瓷器,它是商品中的艺术品,精美瓷器是中国文化艺术品中的瑰宝。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英文名china即是瓷器之国,是国人引以为荣,对世界有着广泛深远贡献的品牌,它经过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商品贸易,传授到当今世界每一个角落,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独有中国瓷器的珍藏,人类的生活和历史无法与它分割。

中国瓷器从汉、唐、宋、元、明、清、民国到现在,有近2000年的历史,历史上有过唐、五代的越窑“纤峰翠色”的秘色青瓷,宋代的汝、哥、管、钧、定五大民窑瓷器。可因规模的局限,只能作为历史瑰宝,真正能作为商品和艺术品的中国瓷器的品牌,应该是从景德镇作为中国瓷器中心开始,这个品牌影响了世界几百年。

景德镇瓷器作为艺术品的地位举世瞩目,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一件元代至正时期青花《鬼谷子下山》圆罐,以1568.8万英镑成交(合人民币2.3亿元),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最高拍卖价,这说明中国瓷器在历史和艺术品牌价值的造诣得到世人公认,特别在中亚土耳其、伊朗各大博物馆以历史珍品收藏。

明代可以说是中国瓷器生产百花争艳的时期,瓷业中心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数量巨大,质量优异,新品迭出,为中国瓷业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特别是永乐、宣德、成化三朝瓷器之精良,享誉欧亚大陆,成为郑和七下西洋的极品之物,它作为中国先进的文化艺术品牌传向世界。

清代近300年期间,特别是前期、中期景德镇瓷器发展到最高的艺术境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瓷器,特别是乾隆朝的官窑瓷,从工艺、美术、科技各方面水平都达到了瓷器制作的颠峰。“中国瓷器看明清,明清瓷器推乾隆”,这时期景德镇制瓷发展到完美境界。2006年世界瓷器成交第一位的就是编号为1309号乾隆御窑珐琅彩《杏林春燕图》这只直径为11.3厘米的碗,由香港佳士得11月28日以1.5132亿港元成交,近次于元青花罐《鬼谷子下山》的天价。这又证明了景德镇瓷器品牌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可谓史无前例。

清中期鸦片战争失败后,列强入侵、国力衰败,中国瓷器没有创新的品牌,工艺水平和质量呈下降趋势,在此期间以后欧洲、日本的瓷器工艺、管理等水平开始赶上并超过了中国瓷器的品牌优势。

新中国在期间,景德镇瓷器曾昙花一现,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为专门定制日用瓷和存设瓷,由于制作为1975年又是一件头等大事,故称为“7501”《红梅》瓷品,俗称为“红色官窑”釉面洁白如玉,靓丽的釉下彩绘,它是新中国瓷器的新亮点。1996年12月14日上午北京太平洋拍卖有限公司举办“当代瓷器拍卖会”,68件“用瓷”总成交870万元,但这只是一个新亮点,闪了一下,不能成为发展的大方向。真正要做到继往开来,重新树建品牌要从头越。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要获得一个品牌的成功必须解决一个根本的问题,无论怎样定义设计管理,获得好的产品是核心目标,没有足以吸引消费者的产品,去搞特殊的人为的优劣是毫无意义的。

历史上的景德镇瓷器是符合那个时期人们对当时瓷器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等各种需求设计制作的,再结合当时的工艺、科技、材质的各种历史条件创作的,它符合当时人们的价值观。我们现在可以清楚而全面的分析产品设计管理的全部内容,并从中根据具体的开发需要,开发新时期,新一代的品牌,这就是品牌的更新、创新所应有的途径。我们已进入新世纪,品牌更加需要,如果一件产品或一项服务具有一定的价值,就能刺激消费者购买,而如果同消费者疏远联系,不去留意品牌对消费者的核心价值重要性,割裂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这品牌设计管理是不成功的。

不过我们不能以过去自满,我们要进一步追求制瓷艺术质量的提升与品牌内涵的充实,让中国的制瓷艺术大步迈向“优质的品牌”。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篇3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

宋代——在世界历史上,中国文化曾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的地位,宋代被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这种兴盛的局面主要建立在宋代的科学技术之上,也与当时的宗教局面和对外开放的国家态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北宋王朝统一后,采取“轻徭薄赋”的措施,广泛推进农业生产,大力开垦荒田,增强国力,富裕白衣,为文化兴盛创造了基础,哲学、史学、诗文、艺术诸方光耀百世,各方面的发展触动了宋代大山大水、法度森严的绘画风貌。

政治上“文治盛世,”“崇文抑武。”文人们得到了尊重,宋代的科举制度使得许多民间百姓有了机会入仕和参政,所以许多画家纷纷出山,进如朝廷。北宋李成虽隐居太行山,范宽隐居终南山、太华山,但他们画名俱高,朝廷到处重金收购李成的画,宋神宗每见李成亲笔,“必磋赏之,”当时内府所藏李成作品便有一百五十九幅之多,可见李成和范宽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也可见朝廷对画家的重视程度之大。 “郁郁乎文”的时代氛围与人文思想的启导,使得文人士大夫思想活跃,作品更具生活气息,山水画作品流派纷纷,更富有人文内涵,有“法度森严”逐渐向“文人审美”的方向发展。

宋代朝历代帝王都喜欢绘画,政治上重文不重武,对外打仗总是失败,统治者看视软弱无能,那么“文治”使得国内安定无事,这使得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科学技术等等都有了巨大发展,物质文明是绘画艺术有了发展的根本保证。

同样,意大利作为近代史学的发祥地,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首先,意大利作为古罗马帝国的核心地带,长期保留了古罗马文化的遗迹、文物,随处可见古典文化的残留,容易产生对古罗马的怀古情绪;第二、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城市史学著述权主要被世俗掌握,被教会控制很少;第三、意大利在地中海商路中的便利地位,使那里很容易有大量的古典文献进入,加上城市史学保留的大量史料,便利了意大利史学在这个时代的发展。

宋朝成为历史上宫廷绘画最兴旺最活跃的阶段。文人学士把书画视为高雅的精神活动和文化素养,并对绘画提出鲜明的审美标准,在创作和理论上都开始形成独特体系。社会、宫廷、文人士大夫之间的绘画创作各具特色而又互相影响,使宋代绘画在内容、形式、技巧诸方面都出现群彩纷呈、多方发展的局面。宋代绘画题材较唐代有很大扩展,其中最有建树的是广泛表现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如《清明上河图》、《货郎图》、《盘车图》、《耕织图》等;

文艺复兴是一场文化运动,对人们地思维、生活、饮食、绘画以及音乐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使这些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然而,文艺复兴时期最主要的是文化的变化。这包括了人的感观,人的信仰,人的,以及人的世界观。这时期的作品都要求打破封建神权,打破封建的禁欲主义。打破封建制度对人精神甚至是肉体的封锁。

可以说,盛期的美术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这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大师,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布拉曼特、提香等等。他们不但把美术技法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对于美术理论的建设,也建下了不朽的功勋。画家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其代表作有《蒙娜•丽萨》和《最后的晚餐》等等,达•芬奇的天才不限于艺术,在数学、机械工程、医学、地质学等方面也有所反映。在美术方面,达•芬奇总结了15世纪艺术家的研究成果,在绘画构图、明暗、透视、色彩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他最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达•芬奇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

艺术在历史的演化中,无论是中国的宋朝,还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都曾以巨大的文化含量展现过它的辉煌。而在当代,艺术又逐渐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善于融汇民族意识与时代精神的艺术特质。它的历史与现实作用,已经成为人民精神消费不可或缺的需求,其突出的民族性和对世界大文化的涵容性,更显示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前景,潜移默化地给人创造了一种美的意境和情趣。可以说,正是艺术的灵感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功能,从一定程度上孕育了民族的文明。

如果说地理大发现是人类向未知的物质世界进军的话,那么文艺复兴则是人类向未知的精神世界的进军,是在精神世界中进行的探索。这个探索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及自然科学领域内创造了丰硕的成果。文艺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人的觉醒,在于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

文艺复兴确实在思想界带来了一次大解放。它称得上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与中世纪的一场大决裂。在思想内容上,当时那种趋向于直接现实、趋向于尘世享乐和尘世利益的倾向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个性自由是资产阶级展开活动的首要条件。政治平等和政治自由是针对建设贵族和专制统治的。而对现实人和世界的探索和科学研究,也是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所以恩格斯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是和“中小市民阶级发展为大资产阶级的过程相适应的思想的哲学表现”(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50页。)。

儒学的人文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西方的文艺复兴借鉴的是欧洲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艺术,而和中国的儒学没多大关系。 但大多数的小自耕农使中国长期保守着传统的性格。这在有关王安石新法的争执时,即已揭露无遗,因为即使小本经营,农业工资也被限制而压至最低度。再因频年的战事产生了一批游民,免不了有的为奴为仆,于是以上的局势更不能打开。即由张择端图上也可以看出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所以宋人有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却无寻觅节省人力的动机。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篇4

文艺复兴是在14世纪的意大利兴起的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标志而全面推行的一种新的人生观和新的生活方式,并引发了学术思想、艺术和美学观念上的全面变革。文艺复兴运动波及了整个欧洲大陆,先后持续了300余年之久。这一运动预示着欧洲近代社会的产生,并为近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

作为一个持续了近300年的思想运动,文艺复兴对艺术的冲击和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兴起人本主义、自然主义和科学主义直接改变了中世纪以来的美学观念和艺术形式。而在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所带来的突出影响首先冲击到的是绘画艺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画家,他们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造诣,所留下的绘画美学理论惠及整个西方绘画领域。

一、绘画题材的突破

(一)宗教

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所服务的对象和赞助人仍然是教会,所以绘画题材依然是耶稣、圣母、圣徒事迹等从中世纪传承下来纯宗教的题材。但与中世纪绘画根本不同的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中已经极少出现表达单纯基督教宗教含义的绘画。当时的教皇、主教、国王、贵族等都想要通过永恒不变的艺术形式使自己的形象保留下来,借以获得不朽,由此促进了世俗性艺术题材的绘画作品大量出现。面对世俗性题材的客观需要,艺术家们必须使绘画成为“一切艺术之花”,使“死人在许多世纪之后还栩栩如生”。①也就是说画家必须把写实、逼真放在创作的首要位置加以研究。

所以,画家对于耶稣、圣母等宗教人物的描绘,也不再是以超尘脱俗的神圣面孔出现,而是用现实生活中人的形象来表现神性。他们创作的重心已不仅仅是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而是深入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立足在常人常情来展示圣人的崇高感,由此唤起人们普遍的同情和共鸣。在文艺复兴早期卓越的画家乔托的壁画《哀悼基督》中,他将圣母塑造成一个用手臂搂住儿子的头,左手轻抚着他的颈项,悲痛不已哭泣着的普通妇女般的形象,而其他的人物也以各种形态体现着他们无法遏止的悲痛的心理状态,从而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生活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更加富有人情味。

(二)人体

中世纪的基督教禁欲主义认为,赞美人体、欣赏人体是一种重大的罪恶,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重新发现了人体美,他们在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之时,巧妙地利用了基督教“上帝造人”的理论来开创对人体美的表现。这正如丢勒所说:“上帝按照人应有的样子一劳永逸地铸造了人。我认为,完美的形式和美都包含在一切人的总和之中。”②而在当时的意大利上层社会的聚会中,总是会有参与其中,那些助兴取乐的往往在聚会上受聘于画家的人体模特儿,这从客观上增强了人们对人体美的欣赏兴趣和审美能力。

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流行的享乐主义对基督教禁欲主义产生了冲击,开创了一种新的面对现世的生活方式,为绘画艺术开辟了一个全新表现人体美的创造领域。从此,无论是表现基督教思想的题材还是表现古希腊罗马的题材,都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形象。虽然当时的教会对人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但是画家们关于人体是最难表现、最高境界之美的信念已坚定不移。正是在这种信念下驱使下,才成就了拉斐尔、提香等一批卓越的画大师。

(三)自然和谐之美

除了对人体美的发现外,享受大自然之美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审美情感的重大转变。15世纪弗兰德斯画派的胡伯特和约翰・梵・艾克开始专门创作风景画,这对意大利绘画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阿尔贝蒂是文艺复兴时期较早倡导艺术“师法自然”的理论家,他认为:“大自然,只有它才能充满自己的各种形象,所以我们要师法自然,并且要师法到那种程度,使观者能与哭者同哭,与乐者同乐,与悲者同悲。”③他强调大自然可以提供绘画的各种形式,绘画也当逼近大自然而进行。

自古希腊以来,“美”和“和谐”都是艺术家和美学家所追求的目标。中世纪时,这两者被理解为“神圣上帝的整一性”,而艺术的“和谐”就只是对这种整一性的模仿。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这种和谐,就是指艺术客体各个不同部分相互之间及与整体之间的完全一致”。④触发这一对自然风景题材新诠释,正是来自大自然自身的和谐。

二、绘画技巧的创新

(一)透视法

早在希腊化时期,艺术家们就已开创出“短缩法”,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物体离我们远去时体积会越来越小,也不懂得如何让物体在画布上逐渐变小。正是在此基础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借助当时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开创了“透视法”。吉贝尔蒂发现了直线透视法,马萨乔发现了空间透视法,而佛罗伦萨画家保罗・乌切洛在研究“透视法”数学原则的基础上,在创作中把“透视法”付诸实施。在他们的努力下,过去绘画上平面的二维空间变为虚拟的三维空间,事物在空间中的比例关系逐渐明确起来,画家在画布上表现的空间同人们的视觉感受开始吻合起来,产生了逼真的艺术视觉效果。

(二)人体的数学比例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的观念和思想方法的变革也推动了绘画艺术的更新。意大利的画家们为了更科学、准确、生动地表现人体美,将数学、解剖学与绘画人体相结合,并亲自去解剖尸体,研究人体的内在组织、肌肉结构和在运动状态下的变动等。达・芬奇就曾解剖过30多具尸体,在他的笔记中留下了大量的解剖图和文字说明,为人体比例学成为绘画科学中的重要部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达・芬奇对比例相当推崇,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各特征必须同时作用,才能产生使观者往往如醉如痴的和谐比例。”⑤

(三)渐隐法

在前人的研究透视学的基础上,达・芬奇通过创作实践延展了透视中的隐没透视和色透视(又称空气透视)。隐没透视是研究物体为何离眼睛越远会越模糊,而色透视则是研究物体离眼睛远近其色彩的变化规律的。达・芬奇认为:“透视学是绘画的缰辔和舵轮。”⑥在透视学和光学的理论基础上,达?芬奇发明了绘画中著名的“渐隐法”。“渐隐法”是用极为柔和的色彩与柔和的明暗对比使物体呈现渐淡甚至消失轮廓的视觉感。这种模糊不清的轮廓使得描绘的物体互相融入,从而造成一种晕光效果,使物体的层次感更加丰富。色透视法从根本上打破了人像绘画千百年来以轮廓线划分空间位置和范围的传统。

三、范畴与理论的重构

处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总是在新旧之间徘徊。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们的创作,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同时带有新旧两种时代特征。在从中古时代到近代的转型过程中,一些新的美学命题和美学范畴出现了。

大量世俗性绘画题材作品的出现,使画家们把作品的写实性、逼真性放在了创作的首要地位加以研究。古希腊罗马艺术中提出的“模仿说”和写实精神也成为了艺术家们的倚照和借鉴对象。他们用中世纪的“镜子”比喻来说明“艺术是一面镜子,艺术反映自然”,虽然这样的解说已不符合中世纪“镜子说”的观点。

达・芬奇等人为代表的“镜子说”代表了当时新的写实和审美观念,在此基础上,“逼真”、“真实”等美学范畴产生了,这些新的美学原则奠定了近代绘画美学的基础,并直接促进了艺术领域中科学主义、自然主义精神的出现。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绘画美学理论以乔托、阿尔贝蒂、达・芬奇为代表,他们在探讨艺术的真实性上取得了高度的一致。乔托提出了画面构图的新美学观念,他认为绘画“不仅仅是文字的代用品”,“好像亲眼看到真实事件的发生,跟舞台上演出时一样”。⑦由此他的构图多主题鲜明,情景集中,多组人物趋向一个中心,显示出多样化统一而形成的和谐。

而对新古典艺术理论影响巨大的阿尔贝蒂则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渊博的理论修养,他倡导的艺术的“师法自然”,师法到“使观者能与哭者同哭,与乐者同乐,与悲者同悲”。这正是强调了艺术应当模仿自然,并且要真实地表现人类的情感及行动。

阿尔贝蒂的理论思想直接促成了达・芬奇关于艺术理论的宏伟构思。除了以上已经提到的“镜子说”,达・芬奇提出的透视、光影色、比例等都是绘画创造第二自然的标准,这也正是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同艺术创作实践相结合而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正如达・芬奇所说:“绘画,实际上是科学和大自然的合法女儿。”

综上所述,文艺复兴时期,因社会变革而引发的美学观念的变革,新的写实的美学追求,它所蕴含的写实性、逼真性,迫使艺术家改变了过去使用的绘画表现手法,使新的革新成果广泛应用于艺术领域,使文艺复兴的艺术以崭新、独特的形态展现在人类的艺术舞台上。

注 释:

①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1998.63.

②凯・埃・吉尔伯特,赫・库恩.美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249.

③彭立勋.西方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3.

④凯・埃・吉尔伯特,赫・库恩.美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234.

⑤彭立勋.西方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5.

⑥阿・阿・吉贝尔,符・符・巴符洛夫.艺术大师论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120.

⑦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北京:三联书店,1999.201.

参考文献:

〔1〕米凯尔・列维.文艺复兴盛期[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彭立勋.西方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B.鲍桑葵.美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约翰・阿尔伯特・梅西.文学史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篇5

新观念的产生和传播

    艺术家自我肖像的出现首先与文艺复兴时期新艺术观的产生密切相关。在欧洲中世纪,绘画、雕塑和建筑分散在相关手工行业内。一般被视为体力劳动性质的“机械学科”(mechanical arts),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也只是与鞋匠、理发师等一样地位卑微的手艺人。他们穷困潦倒、目不识丁、举止粗俗,为上层人士所鄙视。13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首次将画家奇马布埃和乔托的名字写进其《神曲》,并将他们与两位诗人相提并论,这显示了对艺术和艺术家态度的某种变化。到14, 15世纪,在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激发的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中,老普利尼、贺拉斯、瓦洛、维特鲁威等古罗马作家的艺术理论逐渐获得复兴。按照他们的观念,艺术不仅与诗歌一样同属于知识性的“自由学科”(liberal arts),艺术家也不是卑微无知的手艺人,而是知识渊博的学者。其中,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其《论建筑》中就强调了建筑师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他“应当擅长文笔、熟悉制图、精通几何学、深悉各种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于医学(解剖)并非茫然无知,通晓法学家的理论,具有天文学和天体理论的知识。”在文艺复兴时期崇尚和模仿古典文化的氛围中,这些古代作家的理论或言论被文人、学者们一再重申和引用,古代作家的艺术观念便也由此传逐渐播开来,并对当时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观念的影响下,艺术家们逐渐意识到艺术和自身的价值。从14世纪晚期和15世纪初的切尼诺·切尼尼、洛伦佐吉贝尔蒂、莱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到15世纪晚期和16世纪的安东尼奥·菲拉雷特、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和莱奥纳多·达·芬奇等,艺术家们日益感到,三门艺术(即绘画、雕塑和建筑)不是“机械学科”,而是建立在理论知识基础上的、知识性的自由学科,艺术家也不是卑微无知的匠人,而是具有古典文化和艺术修养、通晓自由学科和科学知识的社会精英。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们开始在自己艺术作品的一角留下本人的肖像。借助自我肖像,借助对自我知识修养、社会地位、财富、服饰、仪态、风度等的展示和炫耀,艺术家表达了他们关于艺术和自身的新观念,及提高艺术和自身的地位,重塑自身形象的理想和愿望。

文艺复兴早期艺术家自我肖像的特点及其意义

    新艺术观的影响在14世纪早期的艺术作品中便开始有所体现。1330年,在佛罗伦萨雕塑家安德烈亚·皮萨诺为乔托所建之钟楼制作的装饰浮雕中,绘画、雕塑和建筑的拟人浮雕就独立于其他机械学科,而紧挨着七门自由学科。第一件真正的艺术家自我肖像出自佛罗伦萨雕塑家安德烈亚·奥卡涅亚之手。1359年,在为佛罗伦萨奥尔圣米歇尔教堂创作《圣母升天》浮雕时,他在最右边的角落做了本人的半身像:圆而光滑的脸,双目下垂,身着带风帽的当代服饰,其尺寸明显大于其他使徒,五官的刻画也较少理想化,观众一眼就能辨认出来。16世纪艺术家和艺术史家乔尔乔、瓦萨里在其名著《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中也提到奥卡涅亚的这件自塑像:“这是一个老人的雕像,圆圆的脸,胡子剃得干干净净,头戴风帽。"15世纪初,洛伦佐·吉贝尔蒂在为佛罗伦萨洗礼堂铸造第一座和第二座青铜门时依然分别作了自塑像,而且,第二件自塑像还刻意采用古代诸神和帝王的半身像风格,以显示其古典文化修养。15世纪晚期,雕塑家和建筑师安东尼奥·菲拉雷特在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制作浮雕装饰时,也制作了一幅与作坊学徒在一起的浮雕,并以此表达了他关于建筑师的新观念。图中,菲拉雷特与学徒们分别拿着一件与建筑相关的工具,象征他们在作坊内的工作和身份。其中,学徒们手中拿着的是镰刀、锉刀、泥瓦刀、锤子等与体力劳动相关的工具,而菲拉雷特手中却是一支大圆规,圆规象征几何学,菲拉雷特用圆规强调了建筑与数学的联系,也表达了建筑师是从事知识性话动的学者这一观念。

    不仅如此,在这此艺术家自我肖像中,作为身份和地位之重要象征的服饰的变化,也反映)艺术家对白身社会和文化角色的认识及提高自身地位的愿望。1400年,画家科拉·佩特鲁乔在佩鲁贾城的圣多明我教长装饰壁画中的自画像还穿着象征手艺人身份的罩衫和尖顶卜作帽。后来,这种传统的手艺人装扮逐渐被贵族式的华贵服饰取代。如15世纪晚期,画家贝诺佐·哥佐利为美迪奇宫制作的湿壁画《三王来拜》中的自画像,就一改手艺人的形象。画中的他不再是身穿罩衫、头戴工作帽的画匠,而是穿着暗红色绣花锦缎紧身上衣和头戴天鹅绒红帽的绅士。另外,艺术家肖像在其作品中的位置也从不起眼的角落或边缘逐渐靠近画面中心,尺寸也不断增加。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在美迪奇宫的湿壁画《三王来拜》中的自画像,不仅与其美迪奇赞助人一样是全身像,而且_占据着与赞助人完全平等的位苦,他侧睑望着画外,神态大胆甚至有点趾高气扬。另一位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约在佛罗伦萨新圣马利亚医院创创作的《约阿西姆被逐出圣典》中的自画像也是如此:他与老师和两个助手都以全身像出现,而且与其美迪奇赞助人两两相对,两组人像的尺寸及在画中的位置均完全平等。

    事实上,艺术家与赞助人在肖像画中获得的“平等”,并非只是艺术家的理想或愿望而已,到15世纪晚期,艺术家与赞助人的关系确实发生了重要变化。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艺术品,像壁画、装饰祭坛的木板}叫、大型雕塑等往往都是赞助人订做的,因此,赞助人在艺术仁作中享有极大权力。从当时赞助人与艺术家签定的委托制作合同或其他文件来看,赞助人能决定艺术品的构图、题材、圣像,布局、背景,甚至人物的姿态和服饰等细节。而到15世纪晚期,至少就著名艺术家而言,情况有了很大改善。贝诺佐·哥佐利在为美迪奇宫绘制湿壁画《三王来拜》时,赞助人皮耶罗·德、美迪奇曾写信要求他删除画中两个天使,但他并没有顺从。威尼斯画家乔万尼·贝利尼也曾迫使倔强的费拉拉女赞助人伊莎贝拉·代斯特在题材上问题上做出让步。而这位女赞助人在雇请莱奥纳多、达·芬奇时一开始就给子对方很大自主权,让他自己决定题材和工_作时间。所以,这一时期艺术家在其肖像中位置和尺寸的变化既表现了他们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愿望,在·定程度上也是他们现实成就的生动记录。当然,这此与赞助人在一起的自我肖像对艺术家来说也是一种有用的宣传手段,与这些显赫人物的密切关系必定有助于改善他们传统的卑微形象,抬高其身价。

    像章是15世纪出现的另一种类型的艺术家自我肖像。在占代,像章主要是为神、英雄和帝王而做,艺术家为自己制作像章这本身就颇有深意。不仅如此,艺术家的像章与其自画像和塑像一样,也表达一r他们关于艺术和自身的新观念及提高社会和文化地位的愿望。1458年,威尼斯艺术家乔万尼·波尔杜为自己制作了两枚像章。他在其中一枚的正面肖像身穿锦缎紧身衣,头戴高帽,像个贵族;而另一枚的正面肖像则采用仿一古风格以显示其古典文化修养。非拉雷特也在1460年制作了一枚像章,正面是其侧面像,个性特点极为鲜明,鼻孔凹陷,目光凝视前方,皮肤上布满麻点,嘴唇紧闭。头顶上方是他希腊名字的寓意图(“菲拉雷特”在希腊语中意为“热爱美德的人”),三只象征忠诚美德、勤奋与卓越创造力的蜜蜂点缀在“architectvs(建筑师)”字母中间。16世纪,建筑师布拉曼特也为自己制作了一枚像章,在其正面,布拉曼特以自己仿古风格的半身裸体像展示了他的古典文化修养;在像章背面是建筑的女性拟人像:她左手拿着测量标尺,右手举着象征几何学的圆规,脚放在铅锤上,在她身后左侧是布拉曼特为圣彼得教堂制作的模型。需要注意的是,该像章正面和反面的图案都没有任何关于体力劳动的联想,而都强调了布拉曼特作为一位新型的建筑师的形象:他是博学、智慧并具有神圣创造力的学者,他不参与任何建筑实践,而只从事构思和设计。

    总的来说,14、 15世纪,随着新艺术观的形成和传播,艺术家开始在其绘画或雕塑作品的一角留下自己的肖像,虽然这些肖像还不是近代意义的独立画像或塑像,但它们仍在很多方面生动地表现了新观念对艺术家的影响。从这些自我肖像来看,艺术家们逐渐意识到艺术和自身的社会和文化价值,他们不仅努力为三门艺术争取自由学科中的一席之地,同时也竭力自我塑造为从事知识性活动的“自由”学者。

独立肖像中的廷臣一艺术家

    到15世纪晚期和16世纪,艺术家开始制作真正的独立肖像。独立自画像就像艺术家的自传,表达了艺术家更远大的理想、抱负,对自身价值的更高自信及社会地位方面的更大成功。在这里,艺术家成为作品中唯一的主角,他们已经不再需要借助赞助人来证明其价值。不仅如此,从这一时期艺术家视觉形象的自我塑造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艺术家关于艺术和自身观念的许多重要变化。

    15世纪晚期,雕塑家安德烈亚、曼特涅亚为自己的墓室制作了一件独特的自塑像。这件青铜像不再出现在作品一角或边框中,而是一件真正的独立塑像,它采用古罗马的帝王半身像风格,以斑岩圆盾为背景,四周环以伊斯特利安白石边框,肖像为头戴桂冠的半身裸像。在这里有几个细节非常重要,首先是桂冠,因为此前它只出现在君王和伟大诗人的肖像中,曼特涅亚无疑以桂冠将自己比作“艺术王国之王”。其次,塑像的仿古风格展示了曼特涅亚的古典文化修养,事实上,曼特涅亚在古典文化方面确有很高造诣,曾被伊莎贝拉?代斯特称为“古物学教授”。最后,曼特涅亚还以青铜、斑岩、伊斯特利安白石等昂贵材料炫耀了自己的富有和成功。

    大约同时,画家佩鲁吉诺在佩鲁贾城的康比奥( cambio,银行家行会会所)会客厅作了一件“独立自画像”。这幅自画像虽仍出现在湿壁画的一角,但与以前的艺术家自画像不同的是它有独立边框,并被描绘成一幅挂在墙上的架上画。此时,佩鲁吉诺正处于其艺术事业的颠峰,声名远播,订件应接不暇,这件“独立自画像”无疑表达了作者更远大的理想、抱负及对艺术和自身价值的更高自信,事实上,画像下方刻写板上的署名就印证了艺术家的这种自ir"“假如绘画艺术已经衰落,杰出的佩鲁贾人皮耶特罗会使他复兴。假如绘画艺术根本未曾存在过,他也能在这样的水平上为我们创造。

    到16世纪,佩鲁吉诺的杰出弟子,乌尔比诺的天才艺术家拉斐尔将其师开创的这种艺术类型发展为真正的独立架上画。独立自画像在拉斐尔这里发展成熟并非偶然,因为拉斐尔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改善自身社会和文化地位的最成功典范之一。拉斐尔出身艺术之家,其父乔万尼·桑蒂曾在乌尔比诺宫廷工作且深受公爵赏识,在事业和社会地位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功。拉斐尔早年曾投身佩鲁吉诺门下,后者是当时意大利最走红的画家之一,享有崇高声望和地位。宫廷的氛围、父亲和老师事业和社会上的成功,使拉斐尔很早就深刻感受到艺术家的价值。在他眼里,父亲和老师与那些穷困潦倒、粗俗无知的手艺人必定有是有天壤之别的。1506-1507年,拉斐尔二十岁出头,但已在当地艺术界赢得很高知名度,也就在此时,他创作了第一件独众自画像。这幅画像生动表现了拉斐尔早熟的、强烈的自我观念。画像以3/4示人,黑色的直发垂到双肩,画中的拉斐尔英气勃勃,以无比自信、大胆的眼神望着观众。他像贵族一样穿着整洁、质料昂贵的衣服,外套的胸口处有两个以其名字构成的圆圈。

    拉斐尔具有莱奥纳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那样的卓越天赋,却不像他们那样傲岸不驯。瓦萨里说他“谦虚、善良,就像那些和蔼、温柔,又知书达礼、举止端庄的人一样,在任何场合下,其一言一行都让各阶层的人感到亲切、友善……。除优雅的举止、迷人的风度、非凡的艺术天赋外,他还能吟诗作赋。所以,当成年后的拉斐尔来到罗马,很快便得到教皇朱利乌斯止世和利奥十世的垂青,使他得以成就一生的伟业并获得万贯家产。他住在山布拉曼特设计的宫殿般的豪宅里,一位枢机主教打算把侄女嫁给他,利奥十世甚至许诺封他为枢机主教。事业和社会上的成功也表现在拉斐尔的自画像中。在成年时期的所有白画像中,拉斐尔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在宫廷赢得巨大成功的、高贵的廷臣:多才多艺、仪态高雅、风度迷人。

    拉斐尔非凡的个人魅力及社会地位方面的巨大成功,使他成为该时期学者巴尔达萨雷·卡斯提廖内笔下“廷臣”的原型。按照卡斯提廖内的观点,“廷臣”是最完美的人的化身,他多才多艺,既有高超的武艺和无比的勇气,也能吟诗作赋,他还能歌善舞、擅丹青,他仪态优雅、风度迷人,是君主的得力助手,也是其亲密的朋友,廷臣的高贵并非来自血统或门第,而是源于其修养和德行。

    在拉斐尔的影响下,“廷臣”成为16世纪艺术家进行自我形象塑造的典范。在拉斐尔之后,艺术家们纷纷制作独立肖像并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拉斐尔式的“廷臣一艺术家”,画家帕米加尼诺借一面凸镜绘制的独立白画像就是如此。画中,他身穿皮毛镶边的细麻布上衣,尤其是那在前景被放大了的右手,是一只白皙、修长、细嫩的贵族的手(小指上还戴着一枚金戒),而不是肮脏的、饱经风霜的劳动者的手。艺术家巴乔·班迪内利也制作了许多此类独扭自画像,在几乎所有自画像中,他都以廷臣面貌示人:整洁、昂贵的服饰及显眼的贵族标志(他曾在西班牙被授予“圣迪亚哥骑士团”骑士)。乔尔乔、瓦萨里也是一位成功的宫廷艺术家,而他自己最满意的独立自画像也以是廷臣艺术家的面貌出现的:昂贵、整洁的衣服,胸前金链上坠着“金马刺和圣彼得骑士团”标志,圆规和平面图(象征他的建筑师身份)及钢笔(象征他的巨著《意大利艺苑名人传》)。

    另外,16世纪艺术家的自我肖像还反映了该时期重要的艺术理论,即“构图”对艺术家的影响。最旱提出“构图”这一概念的是彼特拉克,他把“构图”视为绘画与雕塑艺术共同的基础:“画家和雕塑家从事的是同一门艺术,如果说它们不同,它们至少也都来自同一本源一构图(disegno)。 "吉贝尔蒂在其《回忆录》中也指出构图是绘画和雕塑的理论基础。巧世纪晚期,莱奥纳多·达·芬奇将构图与某种先验的理念联系在一起,认为画家必须“借助构图,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向视觉提供最先在他的想象中形成的一种理念(idea)或创意”,并认为“无论何种以本质、材料形式或想象存在的事物,无不首先形成于艺术家的头脑,然后才通过手表现在其艺术作品中。到16世纪,乔尔乔?瓦萨里系统地阐述了“构图”理论,并将其普遍运用于三门艺术。瓦萨里认为“构图”是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之父,是一种源于“理念”(idea)或“普遍ail断”(universal judgment)的图像(image)及用双手将其表现出来的过程。“构图”理论深刻影响了当时人们关于艺术和艺术家的观念,按照这种理论,不仅三门艺术与其他手工活动分离开来,它们还统一成一门具有共同理论基础的、独立的知识性学科(这为后来五门“美术”学科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构图”理论还使三门艺术摆脱了对自由学科的依赖,按照这一理论,艺术成为具有自身特点但与自由学科一样高贵的知识性学科,艺术不再需要借助与自由学科的联系来证明自身的价值,艺术中的手工操作也如同诗人或作家的写作,获得了独立的重要性。“构图”理论的影响在该时期艺术家的自我肖像中得到生动体现。

    由于绘画、雕塑和建筑都成为“构图”学科,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自我肖像逐渐摒弃画笔、画刷、刻刀、泥瓦刀、大头锤等传统的职业标志,而采用“构图”的象征,即绘画、雕塑的素描或建筑模型、平面图作为其身份和职业的标志,如在巴乔·班迪内利1540年作的一件独立自画像就只用一幅《赫拉克勒斯打败卡库斯》的素描来表明其雕塑家的身份。稍后,乔尔乔·瓦萨里在为“老宫”绘制的壁画《科西莫·德·美迪奇公爵与其建筑师、工程师和雕塑家在一起》中,也把科西莫公爵描绘成手拿建筑平面图的建筑师,而艺术家g.b.迪.圣马里诺、巴蒂斯塔·德尔·塔索、特里波罗和瓦萨里本人,也都以各自艺术作品的素描或模型作为身份标志。另外,这幅画还向我们显示了带此时为止,文艺复兴艺术家社会地位的巨大变化:以前是艺术家需借赞助人提高身价,但在这里却是赞助人仰仗艺术和艺术家的光辉来为自己增色。而瓦萨里在“老宫”的另一幅壁画《艺术家作坊成员的肖像》则是其“构图”理论的生动阐述:画中,瓦萨里作坊的学徒,即那些传统上被看作体力劳动者的石匠、木匠、镀金匠和怪诞花饰画匠,也脱掉了手艺人的围裙和工作服,换上了绅士的高贵服饰,因为按照“构图”理论,手工操作也是“构图”必不可少的内容,因而那些需要大量用手工作的学徒也一样成为从事“构图”的学者。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篇6

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动着时代向前迈进,随之在15世纪影响了整个欧洲的思想,一场空前的思想复兴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起来。这场运动是欧洲文学和艺术发展的一次飞跃,也成就了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并推动了欧洲历史文化的大繁荣时代的到来,历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之为为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经历了近千年的黑暗与衰落之后的再生时代。

一、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

中世纪时期欧洲人们思想愚昧,社会文化落后,社会等级非常森严,基督教会就趁虚而入,基督教铺天盖地的深入到了人民中来,宗教开始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画家的表现题材。当然,这个时期的画家选择绘画自然题材作品不单是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更多的是通过自然题材的形象来象征传达自己内心的宗教信仰。以形象的自然刻画来表达内心精神的真实,这种绘画特点在这个时期普遍存在。

“文艺复兴”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文艺复兴给人们一次思想大解放,推动了历史前进的步伐,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飞跃和文化艺术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关系发生变化,资产阶级需要建立新型社会模式,宗教控制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需要崇尚自然和科学,更加注重体现人自身的价值。随之,美术也要冲破封建宗教意识,开始注重“人性”和对人自身的表达,开始真实地表达真实的自然世界。终于冲破“神性”和宗教的束缚,表达“人性”的美好。达?芬奇的著名美术作品《蒙娜丽莎》就是那个时代典型女性的作品,画面是以风景为背景,女性形象蒙娜丽莎呈现出无尽的优雅气质,脸庞上稍有微笑,却又有着若有有无的悲伤。达?芬奇刻画了一个内心情绪复杂、面庞带有微笑却又夹杂忧伤的少妇形象。这已经不再是宗教题材的人物形象了,不再是神的传播者了,而是崇尚人自身美感和内心情感表达,所以,这段时期的美术作品都富有鲜活的生命力,饱含着艺术家的灵感,同时也是美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为近代美术的产生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在思想和形式上的解放

在中世纪时期,人被压榨的无所作为、消极和自卑,人的价值根本就是微不足道。而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人文主义思想, 大力提倡人性要得到解放,人需要自由,需要关注人自身的价值和创造力,打破“神性”的束缚,实现“人性”的解放和追求;关注人的现世生活,重视对人的个性的关怀,强调维护人性尊严,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反对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主义和禁欲主义,强调追求物质幸福及肉欲上的满足。因此,这一时期的人们转而关注自身及个性,对生活的追求也变得世俗化。人文主义思想也给艺术家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指引他们在思想上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变革。他们不再受到宗教的管制和束缚,不再有打压,变得大胆起来,敢于在绘画作品中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人性”,表达自己对人的自由的追求,对人自身的关注。如威尼斯画派著名画家提香的名作《乌尔宾诺的维纳斯》,它是一幅女性的裸体画,其中的女性形象不再是像之前中世纪时期的作品一样,不再是神圣得高高在上的样子,而是像普通世俗生活中的少妇。提香不仅将画中人物表现成清醒的模样, 而且眼神中充满了企盼的神情。提香的这幅作品是对禁欲主义权威的挑战,体现了人类肉体的生命力,同时还表达了肉体的诱惑,而这些都体现出了作者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

三、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在画材和技法上的突破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篇7

事实也是如此。以“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为目标的中国人民大革命的胜利,以及以粉碎、“”集团,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的中国人民第二次政治解放,解放了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生产力,为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复兴提供了政治保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大发展又给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复兴奠定了牢固的物质基础。有了政治保证,有了物质基础,中华民族科学文化艺术的复兴,或者说,中华文艺复兴就会成为可能。

二、中华文艺复兴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作为前一点(中华民族的经济复兴必然导致中华文艺复兴)的深化,我们要强调指出,在党的英明领导下,经过我国人民群众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奋斗,中华科学文化艺术的复兴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主要表现为:

(1)科学技术方面。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863"计划的成功,神州号飞船的升天与收回……这些事实都说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复兴已经有了较强的物质基础。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仍处于较弱水平,但是,从科学技术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和科技对社会发展贡献等5组指标分析看,“近几年,每项指标均处于上升趋势,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基本处于平稳发展状态,‘科教兴国’战略已初见成效”,“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正蓄势待发”[3]。显然,科技竞争力的平稳发展和蓄势待发,也说明我国科技的发展、复兴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2)文化艺术方面。虽然受到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经济建设急躁冒进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文化建设受到了一些挫折,但总的说来,主流是健康的,呈现过欣欣向荣景象。改革开放又为文化事业迎来了改革、发展、繁荣的新局面。因而,“”前17年的文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建设,给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复兴奠定了颇为雄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主要表现为:1.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建国以后,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持。例如,到1999年,全国每年有25亿元用于文物保护事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750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近7000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6万处。经两次全国性文物普查,我国已知的地上地下文物有40余万处。2.新的文化设施在祖国大地有如繁星在天。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直接用于文化设施建设的投资不会少于180亿元。一批标志性的大型文化设施已经耸立在祖国大地上。总投资2.8亿元的国家图书馆,投资1.7亿元的深圳图书馆,投入6亿元的上海图书馆,投入1.3亿元的上海博物馆,以及投入近亿元的图书馆,投入9000余万元的博物馆等等,就是这种新的大型文化设施的代表。3.文化市场已具规模,文化产业已经崛起。我国的文化市场经过20多年的培育和建设,已经形成了综合性的市场体系和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的共同繁荣的格局。到1998年,仅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市场各类单位已达27.7万家,从业人员24万人,年实现利税额40.3亿元,新创增加值146.2亿元。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经崛起,产业总值成为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4]。

显然,不管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化艺术,都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有了这一定的物质基础,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的持续普遍高涨就有了依托,中华科学文化艺术的复兴也就有了可靠的支点。

三、我国科学文化艺术自身的发展,已经为中华文艺复兴准备了精神条件和思想基础。

经过50多年的奋斗,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复兴不仅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还有了从自身发展中形成的精神条件、思想基础。

(1)科学技术方面。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最近预言,中国科技水准将在21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世界的最前线。理由是:“中国科技发展如此迅速有其内在的基本原因,而这些原因在21世纪是更加强了,更巩固了。”[5]这种“内在的基本原因”主要有“科教兴国”战略和对高素质科技人材的加强培养等等。这些“内在的基本原因”无疑能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复兴的精神性的条件。

(2)文化艺术方面。经过80多年的发展,中华文化艺术逐渐摆脱了一些外部因素对自身的纠缠,形成了一系列标志着自己走向成熟的理念,这就为中华文化艺术的发展、复兴准备好了精神条件和思想基础。中华文化艺术摆脱了哪些外部因素的纠缠呢?1.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努力,中华文化艺术基本上从封建的传统观念中挣脱出来。中国有两三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历史,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虽然封建思想在我国还大有市场,影响还很严重,但是,经过从“五四”运动开始的八九十年的努力斗争,中华文化艺术基本上摆脱了封建传统观念对自己的纠缠和制约,这应该是人们能够认同的结论。2.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贯彻执行开始,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努力,中华文化艺术日渐摆脱政治意识形态的桎梏。从20世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华文化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民族进步事业中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然而,也有不足和弊端。这种不足和弊端主要表现为文化艺术日益成为政治意识形态的转达,成为政治的工具,从而削弱了文化艺术自身的价值。三中全会后出现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扭转了文化艺术政治化、政治意识形态化趋势,文化艺术也就日渐摆脱政治意识形态的桎梏,而使自身的价值日益得到恢复。3.从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开始,中华文化艺术又踏上了摆脱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推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市场经济为取向,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后,市场经济固有的求利原则、等价交换原则、自主性原则诱发出某些负面的影响(或者说伴生出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的,甚至是腐朽的、丑恶的东西),例如求利原则诱发出“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倾向;等价交换原则诱发出文化艺术领域的实惠化、金钱化现象;自主性原则诱发出与“自我利益”有关的各种形式的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等。这些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渗入到中华文化艺术领域,就使这个领域无序并让人担忧。但是,从世纪之交开始,要求重建理性,要求回到文化艺术上面去的呼声频频,这又意味着中华文化艺术不久就会摆脱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而走上新的成熟的道路。

总之,经过80多年的发展,中华文化艺术逐渐摆脱了封建传统观念、政治意识形态、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之类的外力因素的桎梏,形成了标志着自己走向成熟的理念,这就为中华文化艺术的复兴提供了精神条件、思想基础。

四、中华文艺复兴已经有了一定的舆论基础。

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中华民族复兴伟大进程已经过去了50多年时间。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下过去了的50多年,就可知道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或者说,中华文艺复兴并未进行,至少没有着力进行。“1949~1978年是革命的时代,是政治压倒文化的时代,是动乱与痛苦的时代。固然也有过伟大与辉煌,但在文化上却付出巨大代价:许多大师死于非命,许多有才华、在未来的10年、20年中有望成大师的‘苗子’半途‘夭折’,文化的继承、吸收、传递和创造进程中断了,人才的培养也出现‘断层’。这些情况表明,1949~1978年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或中华文艺复兴)不沾边。1978年开始了一个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但从文化上看,这个时代才刚刚开始,过去的近20年可以说是经济建设和经济创造的时代,是产生新型的企业家、经济家和创业者的时代,而文化发展总是滞后,新旧思想的大转换至今未完成,旧的时代精神过去了,新的时代精神尚在孕育之中,与此相应,文化过渡时期的产物总免不了带有混乱、浮躁、不定型等不成熟的产物”[6]。这些情况表明,从1978年到现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或中华文艺复兴)还没有全面展开,或者说,还没有着力进行。

然而,正因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或中华文艺复兴)还未全面展开,还未着力进行,就有了足以成为中华文艺复兴舆论基础的舆情、舆论:

(1)几年以前,哲学大师张岱年、东方学大师季羡林等,就讲过我国要搞文化复兴的话。

(2)我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回顾“新中国文化事业壮丽航程”之后,明确说到要“迎接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7]。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郑敏热望“汉语诗歌有一个盛唐式的新阶段”[8],更多的诗人、诗歌爱好者则表示要“为中华诗国复兴而奋斗。[9]

(3)社会学大师费孝通最近在《“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一文中,明确提出要搞“文艺复兴”的观点,并对这一观点作了阐发。费孝通先生是这样说的:“现在中国的大问题是知识落后于时代要求。最近二十年的发展比较顺利,有些人就以为一切都很容易,认为生产力上来了就行了,没有重视精神的方面。实际上,我们与西方比,缺了‘文化复兴’的一段,缺乏人对理性的重视,这个方面,我们也需要补课,它决定着人的素质。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很快,没有很好的素质,就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这是个文化问题,要更深一层去看。”[10](重点为引者所加)在这段话里,费孝通先生尖锐地指出,现在中国的大问题是“知识落后于时代要求”,是“没有重视精神的方面”,是“缺乏人对理性的重视”,一言以蔽之,缺乏西方曾经进行过的“文艺复兴”运动。怎么办?费孝通先生的回答是:既然“缺了‘文艺复兴’”,就“补课”,就补搞中华文艺复兴。费孝通先生还深刻地指出,“不把缺下的课补足(亦即不补搞文艺复兴——作者),是跳不过去的,历史不是过去了就算了,历史会对今天发生影响的”[11]。显然,费孝通先生的话可以视为中国当代有识之士对于中华文艺复兴的呼唤!

五、有欧洲文艺复兴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从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冲洗了千年“中世纪黑暗”所留下的黑暗痕迹,带来了思想大解放,带来了人们对理性的普遍重视,带来了近代科学文化艺术,带来了从17世纪到现在的西方社会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显然,欧洲文艺复兴是人类的一次特大成功实践。这次特大的成功实践积累了许多的成功经验:(1)需要较长久的时间。为了达到文艺复兴的种种目的,给欧洲赢得文艺复兴后的长达几百年的社会大发展(从17世纪到现在的大发展),欧洲文艺复兴用了三百年的时间。(2)这个文艺复兴运动是形成复兴氛围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自然历史过程中的种种成功典范,如杰出人才、成果的出现,都是自然形成的,没有人为地“拔苗助长”、“炮制”、“炒作”的痕迹。(3)这个文艺复兴运动的目标非常明确: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倒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大力颂扬人文主义以及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理性主义思想,使民众普遍重视人性和理性。(4)这个文艺复兴运动包含了科学高涨的内容。“人类创造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构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文化系统,其中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可归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12],由于科学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欧洲文艺复兴作为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个时期、一个运动,就包含了科学高涨的内容。事实也是如此,讲到欧洲文艺复兴的丰硕成果,就要讲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的地理发现、伽利略的数学物理学成就……而不仅仅只讲薄伽丘、达·芬奇等人的文学艺术成就。(5)这个文艺复兴运动又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13],但丁、薄伽丘、哥白尼、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莎士比亚、马丁·路德等等就是这种巨人的代表。总之,欧洲文艺复兴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这些成功的经验都可以为我们推动、开展中华文艺复兴提供借鉴。

六、中国共产党的重视和支持。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文艺复兴或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视和支持将是中华文艺复兴能够开展、进行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的重视和支持表现在许多方面,我们在这里只需指出两点就行了。

(1)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多次重申要实现包含有中华文艺复兴内容的中华民族复兴。早在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就提出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并把它作为全国人民奋斗的目标。以后,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在同志的《二年贺词》、《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在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许多讲话,以及各级党报的社论、文章中,“实现中华民族复兴”都得到了重申、论述和强调。可见我们党对中华民族复兴是何等的重视和支持。中华民族科学文化艺术的复兴(亦即中华文艺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党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视和支持,也就是对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视和支持。

(2)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包括科学文化、艺术文化在内的文化的建设。早在1940年,同志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设专节论述过新民主主义文化及其建设的问题。新中国成立时,又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4]邓小平同志也非常重视文化建设的问题。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近年又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列入“三个代表”思想,使之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处于并列的地位上,共同成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成为“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15]。显然,同志对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视和支持的。既重视和支持包括科学文化、艺术文化在内的文化的建设,又重视和支持中华民族的复兴,将两者结合起来就会导致对于以科学文化艺术持久普遍辉煌为实质的中华民族文艺复兴、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视和支持。

综上所述,从理论上看,中华民族经济政治的复兴必然导致中华文艺复兴;从实际上看,这个中华文艺复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精神条件或思想基础、舆论基础;不仅如此,这个中华文艺复兴还有欧洲文艺复兴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以及有中国共产党的充分重视和支持。因此,中华文艺复兴的实现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应该及时推动和开展中华文艺复兴,使它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形式和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萧君和.论中华文艺复兴[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4).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3] 石勇,崔红曼.我国科技竞争力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0,(3).

[4][7] 孙家正.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新中国文化事业壮丽航程[n].中国文化报,1999-9-15.

[5] 杨振宁.未来三四十年科技发展将继续向应用方向倾斜[n].光明日报,2001-10-1.

[6] 古城.21世纪中国还会有文化大师吗[j].珠海潮,1996,(1).

[8] 郑敏.我的几点意见[j].当代作家评论,2001,(2).

[9] 陈廷槐.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应当相互结合[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

[10][11] 费孝通.“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j].读书,2001,(4).

[12] 王大珩,于光远.论科学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17.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篇8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发生在14至17世纪初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的文化变革运动,这场运动起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而后波及整个欧洲大陆,史学家们将其视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的分界点,并认为它是欧洲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之一。而“人文主义” 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要求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中解放出来,所以普遍认为它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这一时期最鲜明的旗帜。

一、关于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必须弄清的几个问题

1.文艺复兴初期的发生地

文艺复兴的起点在意大利,也在这里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就,但是“ITALY”这个词在当时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文艺复兴的初露峥嵘只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等工商业经济繁荣的发达城邦,其中以纺织业、银行业发达著称的佛罗伦萨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所以从这点来看,并不是整个亚平宁半岛都是文艺复兴的沃土,局部地区的条件不成熟对文艺复兴的全面发展产生了阻力,也决定了这一时期人文主义之花不可能得到整体盛开。

2.文艺复兴的内在动力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财富,为了经济效益的更大化,他们需要获得更多的权利和地位,因此产生了冲破宗教神权绝对控制的愿望,而挑战“神权”最好的旗帜便是后来史学家们所谓的“人文主义”,即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要求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中解放出来,这是文艺复兴发展的内在动力。

然而,新贵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倡导人性解放只是一种工具,不是典型意义上的价值追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对古典主义和人身世俗权利的向往,但是他们并不具备彻底革除神权对世俗社会统治的意志,这种不彻底的价值追求也决定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发展的不彻底性。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权结构对人文主义的限制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社会架构、政权体系都十分复杂,既有强权统治的君主国,如米兰、那不勒斯,又有新型的共和政体,即城邦共和国,如威尼斯、佛罗伦萨,虽然如此,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地位在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依然相对稳固,但是这种稳固状态已经远不如中世纪。事实上,人文主义思想在这一时期得以发展的论点毋庸置疑,但是其发展程度和影响力不宜被过分夸大。首先,文艺复兴文化本身就属于当时的精英文化,只发生在小部分精英团体之中;其次,从艺术品的社会功用方面来看,最突出的莫过于它的宗教职能和政治含义,理解了这两点,对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认识便会更加客观。

1.艺术品成为宣扬神权的工具

首先是艺术品的宗教性。事实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和雕塑最明显的用途正是宗教性,集中表现为“虔敬功能”和“说教功能”,能够论证这两个方面的实例不胜枚举。例如15世纪意大利修士乔万尼・多米尼就曾指出,“父母都应该在家中放置神圣图像,因为他们对孩子有道德影响”〔1〕,在佛罗伦萨,无论是年轻的修女还是新娘,都要有一些小基督像或是玩偶,以促进她们对圣母的认同。而关于f教功能的典型案例便是教皇西克斯图斯四世委托波提切利绘制的《惩罚可拉》,这幅画表现了《圣经・旧约》中的一个场景,在可拉胆敢挑战摩西和亚伦后,大地裂开,吞噬了可拉及其追随者,以此来教化人们教皇是高于宗教大会的,这种将绘画作为说教工具的做法与人文主义者的雄辩术是一个道理。

2.艺术品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其次是艺术品所承载的政治含义,文艺复兴时期为维护教皇权力,或是为某一政体歌功颂德的作品不计其数,无论是从共和国、君主国入手,亦或是从雕塑、绘画甚至是小装饰品等不同作品类型来看,他们的政治含义总是首当其冲的。例如在佛罗伦萨与米兰的战争期间,佛罗伦萨人自诩为击败歌利亚的大卫,砍掉何乐佛尼头颅的犹迪,或是屠龙的圣乔治,由雕塑大师多纳泰罗创作的这三件著名雕塑(现藏于佛罗伦萨的巴杰罗美术馆之中),在当时就是充当共和政体的宣言,而米开朗基罗的旷世之作《大卫》也是在类似的环境下诞生的,正如史学家们评价这件雕塑所说的,“要求你在将其看做一件艺术品之前,要先了解当时的政治事件”〔2〕。

由此看来,虽然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但是对于“人”的形象的刻画并没有落实到解放人性和彰显人身世俗权力上来,而是将主要的精力用于塑造高尚正直的统治者,或是培养温良顺从的习性上〔3〕。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经济形式对人文主义的限制

从经济层面来考量意大利文艺复兴,不难发现新兴的市民阶层(包括商人、银行家、手工艺者以及律师等)在当时社会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商人和银行家是出手阔绰的赞助人,手工艺者中孕育着杰出的艺术家。本文所探讨的经济因素只关注财富对艺术家和艺术品的赞助层面,这有助于分析当时的赞助体制对人文主义发展的影响有多大。

1.私人赞助仍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繁荣的源泉

首先要弄清的问题是:谁是赞助人?这可以从划分赞助人的类别着手,最有效的分类是将其划分为宗教性的和世俗性的,从中世纪以来,教廷一直是最主要的艺术赞助人,这是宗教画在欧洲长期独占鳌头的根本原因,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宗教画也更多的被世俗人所订制,这与新兴商业阶层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财富有关,他们会订制宗教画挂在家族礼拜堂或是自己家中,这一点可以从美第奇家族的财富目录中得到证实。

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赞助人和艺术家,究竟谁是作品的决策者?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新兴的市民阶层的出现,他们作为新的赞助人的力量也在壮大,这种财富的分流促使了艺术品市场体制的萌芽,所以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和赞助人的决策权博弈正在朝着有利于艺术家的方向转变,这使得作品中更多的个人主义风格得以发展。但是直到16世纪中期,市场体制仍远未赶上个人赞助体制,不难看出,文艺复兴时期有利于个人主义发展的体制转变的力量是多么的微弱,艺术的繁荣最终还是要取决于赞助人的意志。

2.私人赞助对艺术的人文主义追求的禁锢

赞助可以分成长期性的和一次性的,长期赞助人通常是君主及其宫廷,他们雇佣艺术家作为自己的“廷臣”,例如达芬奇在米兰斯福尔扎宫廷期间;一次性委托更像是一种市场行为,这也预示着艺术市场体制的形成,但是对于艺术家来说,这种市场自由也不可被过分夸大。

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来说,艺术的繁荣究竟取决于赞助人还是艺术家自身?有一点是肯定的,意大利尤其是佛罗伦萨艺术的繁荣,是由于这些城邦产生了自己的艺术家,但是还有一些地方是依靠从别处引进的艺术家,罗马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于教皇和红衣主教们的慷慨赞助,使得涌入这里的艺术家和作家络绎不绝,甚至是在费拉拉、曼图亚等一些小城市,也因为其统治者或其家族的赞助而变成了重要的艺术文化中心,最著名的人物莫过于曼图亚伯爵的妻子伊莎贝拉・埃斯特,她赞助的艺术家名单里包括了贝利尼、达芬奇、提香等人,对于这些小宫廷而言,“正是由赞助人在艺术的不毛之地唤起了艺术的诞生”〔4〕。

所以,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繁荣仍要依赖于个人而不是市场,而作为主要赞助人的教廷与宫廷主导了艺术品的形式与内涵,也主导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被禁锢的命运。

四、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自身的不彻底性

1.人文主义者作为艺术家的人文主义顾问的身份

被现代史学家视为文艺复兴核心思想的“人文主义”,在15世纪的意大利被称为“人文学”(studia humanitatis),事实上,在当时这是一套有关教育学的变革运动,它注重语法、修辞、诗歌、历史以及伦理学这五门学科,而“人文主义者”们便是在这套教育纲领下接受的大学教育并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当中绝大部分都是贵族或是职业人士家庭出身,这一点其实很容易理解,当时的大学教育费用相当昂贵,普通的家庭是负担不起的,以当时最著名的帕多瓦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为例,“其一年的学费相当于贵族家庭的仆人两年的收入”〔5〕。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还有一份重要的工作,便是充当艺术家的人文主义顾问,事实上,这就是艺术家与赞助人之间的一个学者中间人,由于当时的艺术家普遍缺乏古典文化教育(他们与人文主义者不同,多是出身于作坊而不是大学),所以当艺术家们要在古代历史或神话中选择题材时,便需要人文主义者给予建议,通常这些给予建议的人都是赞助人指定的。

2.人文主义者的价值追求的捷径和精神追求的不彻底性

正如前面所述,对于人文主义者来说,为教会或国家服务才是他们追求的自我实现,因为他们与艺术家一样,只要获得了君主的青睐或宫廷的赞助,就意味着名誉、地位和高收入。文艺复兴时期从事人文主义和科学的社会精英甚至比视觉艺术和音乐领域的精英更受尊敬,然而选择人文学科仍要冒很大的风险,首先,接受人文主义教育的人很多,但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的却寥寥无几;其次,想要获取某个职位就要面R激烈的竞争,这要求他们既要有出众的文学才能,又要有玩弄权术的本领,最常见的手段就是为君主著述一部史诗以讨主子的欢心。

由此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们,虽然试图复兴古典文化艺术,但是作为“奴仆”的身份让他们无法摆脱神权的控制,更有如“完美廷臣”卡斯提廖内最终成为了一名主教,这种价值追求决定了人文主义者们对“以人为本”思想贯彻的不彻底性,无论这是由客观环境造成的,亦或是由人文主义者本身不努力造成的,总之寄希望于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们来建立“以人为本”的解放思想自然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五、结语

纵观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继承和发展了西塞罗时期只停留在表面和谐的社会生活之上,并进一步的集中到人自身上来,这是这一时期人文主义发展的最大成就,但是,诚如牟宗三所言,这种成就只可以归纳为一种“经验”,是一个混沌的自我意识,它与18世纪启蒙思想所形成的“知性精神”尚有较大差距。

〔参 考 文 献〕

〔1〕彼得・伯克.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M〕.刘君,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138.

〔2〕Seymour C. Michelangelo’s David: a Search for Identity 〔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4:77.

〔3〕Grafton A. and Jardine L. Humanism and the School of Guarino 〔J〕.Past & Present,1982:51-80.

〔4〕彼得・伯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M〕.刘君,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102.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篇9

会上,刘浩锋通过英文海报与对话交流开展文化互动,与大多数画廊艺术家作了艺术思想的沟通与交流,成功向国际社会推出中华文化复兴引领世界文艺复兴的主题概念,而其经典的油画语言代表作品《失道》以300万美金的标价,作为本届艺博会最贵的艺术品,与其通过天道美学助推世界文艺复兴的学术思想互为映衬,成为本届纽约国际艺博会的一大亮点。

作为曾经是纽约第二大教堂的主教KEED,退休后游走于中国与中东,他在深入了解世界文艺复兴宣言之后,大家叹赏,并邀请刘浩锋在宣言上留墨签名并珍存。KEED先生也用希伯来语签名题辞,对推动世界文艺复兴表示由衷敬贺与赞赏。

日本知名艺术家沙口子小姐不仅对刘浩锋的艺术作品表达高度的称赞,也对世界文艺复兴充满着期待。美国艺术经纪人Paula Kersch在了解海报内容并进行深入沟通后,极具兴趣地表示愿意做在美国的艺术经纪人,以示对世界文艺复兴的参与支持。此外,印度、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韩国等多国画廊负责人对此也进行了高度的赞誉。

中美时尚协会主席许权荣先生、世界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刘冬明副总裁等一行对中华文化复兴推动世界文艺复兴表示出强大的兴趣,并对诸多著作进行了探讨,希望用和学这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全球化理论成果,来打造中国主导的世界时尚复兴理念。

艺术家傅文俊对刘浩锋的油画语言代表作《失道》表示赞赏,在翻阅了诸多著作后感慨,为何该艺术作品拥有300万美金高价的缘由。作品造型虽然是一幅黑色脸谱,但极具视觉冲击力。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描述了阴冷的眼神与锋利的牙齿,与斑驳的肤色共同凸显人性失衡后的内外交织的畸形状态,折射出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形成的个人利益至上而罔顾他人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形式逻辑机械思维与价值的困境,有力地表达了刘浩锋的天道美与和学思想对之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记者了解到,2010年9月,刘浩锋以艺术家思想家身份做客CCTV 就曾呼吁:“中国学界应该立足本土文化,自觉推动对当下世界文艺复兴的严肃思考,自觉放弃那种片面崇洋的学术思维与价值模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诸多杰出成果,让全世界都来了解一个五千年从未中断文化气脉的民族的思想深广度。”被《中国文化报》收入“名语辑录”,对美学界、思想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篇10

《欧洲文艺复兴史》(十二卷本)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从2001年选题立项到2010年11月全部出版,历经十载。它的出版凝聚了编委会、各卷作者和出版社各级领导及编辑的集体智慧和创造力,也是出版社在学术领域发挥创新性作用的一个例证。本文以此为案例谈谈编辑工作的艰辛以及编辑群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

一、选题的策划和立项

2001年,时任中国“世界中世纪学会”会长的刘明翰教授在与我的谈话中提起,同志在一个非正式场合指出,要弄清明以后中国逐渐落后的历史,弄清西方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到今天的历程,都应抓住文艺复兴这个历史阶段。20世纪90年代国内有关文艺复兴的专著和译著不多,更没有对文艺复兴各方面的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图书。

了解了上述情况之后,人民出版社立即组织相关力量调研并写了《关于组织撰写和出版〈欧洲文艺复兴史〉的策划报告》,开始了《欧洲文艺复兴史》的选题策划和出版立项工作。

在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将这套书定位在力求反映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国内最高研究水平。要求作者广泛收集材料,尽可能遍阅国外研究文艺复兴的名著和文艺复兴时期流传至今的作品,提出新论点,并着重对其思想和制度进行考察,完善我国世界史学者关于欧洲文艺复兴史的理论体系,同时发挥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欧洲文艺复兴虽然是波及全欧洲的一场思想、文化、科学等各方面的革新运动,但主要活动和成果产生在意大利,意、德、法、英等国参与程度深、成果多。对于大国,我国国内研究人员相对较多,对于小国,国内几乎无人问津。为了防止按国别设卷出现此重彼轻、卷与卷之间篇幅极不均衡,经与主编刘明翰先生讨论,拟将这套书分政治卷、经济卷、文学卷、艺术卷、法学卷、教育卷、哲学卷、科学技术卷、城市与社会生活卷、史学卷共十卷(后来增加了总论卷和宗教卷)。

在提交这个选题报告的时候,我们心中仍存有疑虑。虽然文艺复兴研究在西方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分支,也是学术研究持续的热点和重点,但大部头的全面宏观的著作并不多,1999年美国出版的《文艺复兴百科全书》是该领域唯一的全面宏观的大部头图书。我国的研究基础薄弱,微观的专题研究成果也不多,现在出版这套宏观的大部头图书,是不是为时过早?再者,我国专门研究文艺复兴的人员不多,是否能找到合适的作者?

对于上述疑虑,时任编辑室主任现为我社副总编的乔还田同志谈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西方学术路径跟我们有区别,西方习惯于微观、实证研究,也许会出现“进得去、出不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窘境。我国在此领域已有一些成果,加上我们有自己观察历史、研究历史的方法,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同步推进,完全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而且,支持这样一个重要的出版工程符合人民出版社的定位,人民出版社除了要出版高质量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党和国家重要文件文献,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外,还应该出版原创性的学术著作。关于专业研究队伍缺乏的问题,他认为可以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办法解决,给以七八年的时间,以选题为龙头,带领与之相近领域的学者参与其中,以培养中青年学者为主,壮大文艺复兴研究队伍。

由于定位准确,目标明确,特别是选题自身所具有的价值意义,选题很快被社里批准。该选题在我社立项两年后,又被国家社科规划办列为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如果说,我们当初提出这样的选题是一种大胆创新,甚至有一点冒险,那么,当我们知道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同行也有这样的“冒险”想法并付诸实施后,就会感觉这乃事物发展的必然。2010年11月我社全套十二卷本书完整出版之时,意大利一家出版社也出版了十二卷本《欧洲文艺复兴史》的前六卷。而且我们进一步得知:这家出版社也是在2001年前后策划了十二卷本的欧洲文艺复兴史的图书。他们这十二卷的卷名分别是:《总论》、《人文主义和教育》、《生产和技术》、《商业和商业文化》、《科学》、《地点、空间和建筑》、《仪式和生活方式》、《政治》、《艺术品的流通》、《宗教和精神生活》、《哲学》、《文艺复兴与欧洲以外的世界》。他们的分类与我们的分类大体相同。这说明我们在这个领域的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这种按专题分卷来研究文艺复兴的方法是研究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选择。虽然当时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微观研究、实证研究还落后于西方,但我们有自己观察历史、研究历史的方法,完全可以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同步推进,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增强我国学者在这一学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二、全程跟踪写作过程

十年磨一剑。书稿的写作和编辑无疑是艰辛的。为了确保书稿的学术质量,我社提议成立了五人编委会,主编刘明翰教授是前任中国世界中世纪研究会理事长,有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其他四人分别是:文艺复兴研究大家、北大教授朱龙华,在文艺复兴史和比较史学方面研究成绩显著的天津师大教授庞卓恒,对欧洲近代早期和文艺复兴研究著述丰富、多年留学德国和美国的北京大学教授朱孝远,以及国内文艺复兴史研究基地的领军人物、曾在哈佛研修的四川大学教授王挺之。他们都是文艺复兴研究领域卓有成果的教授,由他们负责把关书稿学术质量。之后,由编委会推举,出版社研究决定,最终从全国大学中遴选出25位作者参与编写。

写作队伍建好了,关键是要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才能确保写作的质量并按要求顺利推进。为此,我社相关部门与中世纪学会多次举行这套书的编写工作会议,对书稿写作方案、写作体例规范、学术委员会分工、材料收集、写作进度等等具体细节进行详细商讨、推进。

为了充分调动各卷第一作者的积极性,加快写作进度,我们与主编签订约稿合同,确定其对书稿质量把关,还与每卷第一作者签订图书出版合同,将著作权权益明确给予书稿的第一作者。

在图书写作过程中,编辑能否创造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作者进行有效的学术交流,直接影响书稿的写作质量。我们与作者一道调研国外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研究的图书市场,在此基础上策划引进外国文艺复兴研究著名学者的著作,出版了“文艺复兴经典译丛”四部,即彼得・伯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欧洲文艺复兴:中心与边缘》,克里斯泰勒的《文艺复兴的思想与艺术》,玛格丽特・金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等。我还参与其中一部书的翻译。这对于进一步提高作者和责编自身的学术素养有很大帮助,特别是有效地提高了责编对文艺复兴史方面书稿的审稿水平。

我们还利用在京的有利条件将最新翻译著作提供给作者。2006年,我们先后将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反思文艺复兴――遍布欧洲的勃艮第艺术品》和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文艺复兴在罗马》寄送给艺术卷的相关作者,为作者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

认真审读书稿,提出修改意见并与作者沟通,完善书稿是编辑的基本功,也是编辑创造性劳动的重要体现。对于十二卷本《欧洲文艺复兴史》这样一个庞大规模的书稿来说,我们审稿关键抓住两点:一是看书稿内容是否真正实现了选题策划意图;二是结构体例是否符合统一的规范要求。

这套书按专题有十二卷,每一卷均包括总序、导论、正文、参考文献、后记五个部分,其中总序是全套书各卷通用的,由主编拟稿,编委会定稿。总序是整套书的灵魂,读者从总序中就能知道这套书的大致水平,一定要精益求精,编辑要非常重视并反复研读、把关。我们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要反映近一个世纪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二是谈谈本套书要在哪方面有突破。为此我们约请两位老专家撰写总序。其中朱龙华先生的总序对西方文艺复兴研究“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即充分肯定、否定再到综合分析的过程作了概说,点明本书要对西方由弱变强、中国明清之际由强变弱进行探讨。主编刘明翰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最后形成了总序的定稿。这篇总序比较符合我们的设想:第一部分阐述文艺复兴的性质,对其核心思想人文主义进行概说;第二部分简单梳理了学术史;第三部分点明本套书的主旨:寻找中西落差的原因,指明先进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篇11

一、文艺复兴的起源与发展

文艺复兴发生在13世纪末,起源于意大利,后来扩展到欧洲各国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布克哈特认为文艺复兴完全是14―16世纪意大利的一个特定时期,他强调个人主义,人们对于他的批评大多是反对他把文艺复兴看成是突然出现的、截然不同于中世纪的时代,而认为是中世纪与近代的过度时期,并主张从中世纪中区追溯经济社会历史转变的根源。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想欧洲其他国家扩展,这场运动的意义远远超过他的字面意思,就如鹿特丹的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首先把文艺复兴的内容扩大到宗教方面,用来指宗教领域发生的新变化。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

值得指出的是,文艺复兴并不是一场刀剑碰撞的暴力革命。革命者们更注意的是思想输出,而非物理消灭。作为思想的重要载体,艺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这一种爆炸式的发展。杰出的艺术家如同天上璀璨的明星,在历史的银河里大放异彩,留下永不磨灭的光辉。其中最为人光彩夺目的一颗星星,非达芬奇莫属。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博学者,他不仅是一个画家,他还是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制图师、植物学家和作家。达芬奇对现实的理解,较之他的前辈们更深刻、更有远见,他把文艺复兴时代美术的现实主义提高到了崭新的阶段。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与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和提香等大师一起,将盛行文艺复兴的艺术成就推向了高峰。

三、达芬奇的绘画艺术

达芬奇对于艺术的突出成就在于对人体的研究。在达芬奇看来,人体是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其对于人体研究的代表之作当属著名的维特鲁威人完美诠释了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威所提出的关于人体分割比例的观点。在这一幅画作中,达芬奇利用自己丰富的人体结构和几何学知识,以及精湛的绘画技巧,实现了抽象的几何科学和具象的绘画艺术的结合。无论是其对于人体研究的意义,或是其在艺术表达方面的成就,都可以称之为卓越。

达芬奇最为著名是他的油画作品。其中又以肖像画蒙娜丽莎、祭坛画岩间圣母和壁画最后的晚餐为代表,被后人视为达芬奇一生中的三大杰作,其中蒙娜丽莎又被称作达芬奇艺术成就的最高表现。

蒙娜丽莎这一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画作内主人公嘴角那一抹神秘莫测的微笑。这一抹微笑忽隐忽现,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据专家考证,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包含了高兴、厌恶、恐惧和愤怒四种矛盾复杂的情绪,比例分别是83%、9%、6%、2%。油彩由些微不同的颜料组成,营造出蒙娜丽莎嘴角模糊和阴影效果,令人隐约感到她在微笑,但仔细看时笑容就消失无踪。由于画上找不到画笔涂抹的痕迹,科学家认为当时达芬奇应该是将油彩涂在手指头上作画。蒙娜丽莎这一幅作品,充分展示了达芬奇精湛的绘画技巧,以及对光影色泽运用的深刻理解,数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人们一直在试图追寻其中隐藏的秘密。直到今天,因为解构主义的盛行,很多解谜都无视现实意义,一味的向着神秘虚无的方向来过度解读蒙娜丽莎,虽然有些解读会显得无聊,但也在另一个方面证明这一画作的迷人魅力经久不衰。

随着人文主义的思潮兴起,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会越来越多的考虑如何在作品中表达人类人性之美,而非只是单纯的诠释天神高高在上无法接近的形象。开始尝试用人性取代神性,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创作的一个重大变革。因为有了这个全新的指导思想,注定这是一个珍品大爆炸的时期。

四、结论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篇12

【关 键 词】中华文艺复兴/美学/内涵

Chinese art and literature's rejuvenation/aesthetics/connotation

【 正 文】

中华文艺复兴的涵义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价值取向的,以中华科技文化艺术的普遍持久高涨为突出表现和主要特征的,体现新中华理性主义并且旨在创造新的中华先进文化的思想文化运动、时期和潮流[1]。中华文艺复兴这一涵义又蕴藏着深刻的美学内涵。

中华文艺复兴深藏着的第一种美学内涵就是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要求中华民族儿女崇尚崇高。为什么这样说呢?崇高(或壮美、或伟大)是不同于优美的一种美的形态。这种美的形态“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liú@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2](P47),能够给人以特殊的阳刚性质的美感。这种作为“实践主体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2](P50)的崇高,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都有所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先进力量的胜利,往往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决不会轻而易举、一蹴而就。正是在这种斗争中,先进社会力量的崇高精神崇高美显示出来了。人类历史上的奴隶革命、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民族解放斗争,都是先进社会力量起来反抗旧制度、反抗黑暗势力的艰巨的斗争,都付出了一定的英勇的牺牲,从而写下了历史上悲壮、崇高、伟大的篇章。无产阶级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是人类历史上最艰巨最伟大的历史进程,人民群众及其先进代表人物在这一进程中,更是体现了崇高的理想,显示出了崇高的光彩。中华文艺复兴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价值取向的,“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我们的中华民族不断壮大不断发展”[1]的思想文化运动,当然就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爱国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体现崇高精神,放出崇高美的光彩。

显然,不是别的,而正是中华文艺复兴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价值取向,使得中华文艺复兴具有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的美学内容。这种美学内容的存在,反映到中华儿女的头脑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崇尚崇高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形成后,人们认为自己投身的中华文艺复兴事业是神圣的崇高的事业,又会为达到目标而全力以赴奋勇前行。这么一来,中华文艺复兴又会为崇高、崇高美的发展辅路。

在时下的中国,“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让中华儿女崇高”这一美学内容的开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种‘耻言理想、蔑视道德、拒斥传统、躲避崇高、不要规则、怎么都行’的社会思潮(包括社会心理、大众文化和学术思潮)正在引起人们深深的困惑与忧虑”,以文学创作为例,躲避崇高、拒斥崇高的“痞子”小说就引起了人们的困惑和忧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不过是游戏人生的《顽主》,我们都希望《千万别把我当人》,我们大家全都《玩的就是心跳》,并且全都《过一把瘾就死》,‘人’就不是从‘神’回归为‘人’,而是把人变成了‘虫’。‘虫’的生存不是‘人’的生活,人不能忍受‘虫’一样的生存”[3]。显然,在这么一种躲避崇高、拒斥崇高的社会背景下,在人们的困惑和忧虑的情绪中,开掘“中华文艺复兴”所蕴含的美学内容“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要求中华民族儿女崇尚崇高”,具有非同寻常的“针锋相对”、“对症下药”的意义:你要躲避崇高、拒斥崇高吗?我们就是要对着干,开掘中华文艺复兴所蕴藏的崇高美学内容,重建崇高,崇尚崇高,让追求崇高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风尚。

中华文艺复兴深藏着的第二种美学内涵就是与崇高紧紧相连的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耀。这种美学内容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成功经验的启迪下发现并开摒出来的。

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前后的情况是,面对千年中世纪黑暗时代的宗教教义、经院哲学教条以及教会、宗教裁判所的严酷,有识之士们从古希腊、罗马文化那里,汲取有关“人的理性”的营养,形成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发展需要的反对宗教教义、经院哲学教条,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的“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尔后,他们又大力宣传“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使许多人认同、接受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而成为了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出现后,就以“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作指导,掀起了从神性走向人性,从信仰走向理性的欧洲文艺复兴热潮。热潮掀起后,尽管“人文主义者从古代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吸取自己所需的思想,他们的意见常常是分歧的”,但是共同的人文主义理性“把不同的认识贯穿起来,使之得以成为一个思想体系”[4]。在这个思想体系的制约或影响下,人文主义理性美的光芒照耀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整个历史过程,使处在这个过程中的人们“对自然的观察与实验代替了经院派的繁琐思辨;感性认识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归纳逻辑打破了演绎逻辑的垄断;因果律代替了目的论(天意安排说);理性代替了对权威的盲目崇拜,精神解放了,人的地位提高了”。从而,“感觉到自己的尊严与无限发展的潜能”,“把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性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生活理想,带着蓬勃的朝气向各方面去探索,去扩张”[6],进而取得各个方面(包括科学文化艺术各方面)的丰硕成果。

显然,欧洲文艺复兴之所以成为“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成为“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恩格斯),成为带来近代文明的彪炳世界史册的思想文化运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它有以“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理想

”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理性美光芒的照耀。以史为鉴,中华文艺复兴要能取得科技文化艺术方面的丰硕成果,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和发展的一次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就应该有新的人文主义理性美的照耀,这新的人文主义理性美正是切合我们中国需要的“自觉扎根中华文化、为中华服务、以中华或中国的眼睛看待世界的中华性,与以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开放精神为重要部分的理性主义结合在一起的新中华理性主义精神”[1],或新中华理性美。

开掘深藏在“中华文艺复兴”里的新中华理性美具有明显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因为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今天,中国大陆人民缺失的是精神和信仰,是对理性的高度重视,封建迷信现象回潮、感望粗俗化、理想追求虚无化、行为方式非理智化等等就是表现”。推动集中体现新中华理性主义,让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遍中国大地的中华文艺复兴,“就是力图以潜移默化方式向中华儿女,特别是青少年‘灌输’包含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开放精神的新中华理性,就是对各种理性缺位、缺失的弥补、反拨”[6]。

对艺术这种人类掌握世界方式,这种美的高度重视是中华文艺复兴的又一种美学的内涵。这种美学内涵也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成功经验的启迪下开掘出来的。

欧洲文艺复兴普遍的表现是对科学、文化和艺术的高度重视,使得科学、文化和艺术高涨,不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抑或是在文学艺术领域都取得了光照青史的突出成就,产生了一批成果累累、功绩卓着、影响深远的大师、巨人。然而,对艺术(包括文学)的非同一般的重视(改变在中世纪,艺术家被看做“从事低下体力劳动的工匠”的身份,使艺术家的地位在历史上首次被公开承认),使艺术发挥影响生活、改造生活的作用也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对此,欧洲文艺复兴研究专家早就指出过:“文艺复兴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使视觉艺术取得了与‘自由艺术’并驾齐驱的地位,艺术家竭力对当时的生活与思想施加影响。显而易见,人们在克服了中世纪那种把艺术视为手工艺活动的陈旧观念后,进而把艺术看作能在精神和宗教方面发挥作用的宝贵的客体或形象的创作性活动。因此,文艺复兴的艺术起了重要的文明作用。”[7](重点为引者所加)也正因为如此,欧洲文艺复兴,特别是作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早期阶段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了众多的成就卓越,名传千秋的文学艺术巨匠,如诗人但丁、彼特拉克,作家薄伽丘,画家乔托、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文、提香,雕刻家米开朗基罗,建筑师鲁涅列斯基,音乐家帕莱斯特里那、拉索等。

欧洲文艺复兴,特别是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早期阶段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非常重视文学艺术,使之发挥影响生活、改造生活的作用是有深刻原因的。“文学是人学”(高尔基),是最能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而为人们所接受的艺术形式。由于“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马克思),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艺术以其感人的、庄严宏伟的气魄,显示了权威的力量,它仿佛施展了魔法,使人们对它着了迷”,“起到使公民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焦点作用”[8]。这么一来,艺术就成了“人类生活的一种普遍机能”,成了“理解全部人生的钥匙”,而往昔的伟大艺术品则成了“人们获得审美愉悦的不尽源泉”,成了“催人向上的永恒动力”,成了“超越人世辛劳、争斗、烦恼以及欲望的事物”,成了“绝对美的永恒领域的创造物”[9]。……艺术的这些特质和作用,就使得它成为最能被人接受的最受人欢迎的人文主义理性载体,而人们通过它比通过其他形式更能接受和认同人文主义理性,以及其他的文艺复兴主张。事实上,当时的人们首先就是通过但丁、彼特拉克等诗人的能够点燃情感火苗的诗句,通过薄伽丘的吸引人的故事,通过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人的色彩鲜艳夺目、神态栩栩如生的美术作品,而在受到熏陶之后接受、认同人文主义理性的。一言以蔽之,艺术(包括文学)的内在特质和作用是人们特别重视艺术、艺术美的最根本的依据,也是开掘重视艺术、艺术美的这一美学内容的最根本的依据。

欧洲文艺复兴过去了几百年时间,但是,文学艺术及其内在特质和作用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因此,恰如对艺术、艺术美的重视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的美学内涵一样,对艺术、艺术美的重视也必定会是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要的美学内涵。我们理应开掘这一美学内涵,使曾经当过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理性载体的文学艺术,在我们时代里担负起中华文艺复兴新中华理性载体的重任。“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文艺可以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地受到其在各个历史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10](重点为引者所加)在这段话里所指出的文艺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与我们所说的文艺“因其特质和作用而最能被人所接受”是一致的,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文艺的“最能被人所接受”的“特质”,发挥文艺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深刻影响”,让文艺当好新中华理性载体,使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视艺术、艺术美的美学内涵得到充分的开掘。

中华文艺复兴的实质、主旨的创造新的中华先进文化。从美学的角度看问题,这个“实质”、“主旨”里,蕴藏着中华文艺复兴的创造新美的美学内涵。这“创造新美”指的是,给我们中华祖国、中华民族创造更多的美好的东西,使中华儿女得到更多的审美享受。“创造新美”可以通过三个环节来实现。这三个环节就是复美、兴美、创美。

(一)复美 事物的发展是“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等等,并且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列宁)。美好的事物也是如此发展的。这是规律。因此,要创造新的美好的东西,就必须顺应这条规律,重复、恢复低级阶段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并且仿佛是向旧的美好事物的“回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艺术大师、巨匠就是这么做的,他们挖掘古希腊罗马的古典宝藏,发现古典世界的美。然后,“在断壁残垣的古代建筑的废墟、年代久远的雕刻塑像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手稿的启发下”[11],结合现实情况而创造出新美的东西。虽然中华文艺复兴不是复古,但是,同样不是复古的欧洲文艺复兴的上述做法,还是值得我们中华文艺复兴效仿或借鉴的。这就是说,我国古代的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有必要恢复,并且传承下去。例如,曾经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超凡脱俗的境界和人格的风骨精神而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的中国绘画艺术应该传承下去,中国画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地位也应该恢复。

恢复、传承我国古代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在当今的中国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因为在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国家形势不断变好的情况下,出现了严重的本土商店“克隆”外国商店,中国人“克隆”美国生活,以至于美国报纸都要惊问“这还是中国吗”的情况[12],而恢复、传承我国古代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就有助于抵制上述“克隆”现象,有助于保持中华文化、中华美赖以立身的个性、特质。

(二)兴美 所谓“兴美”指的是让某种美兴盛起来。时尚、流行色之类的存在为兴美提供了某种依据。欧洲文艺复兴也给“兴美”带来了某种注释或例证。“乔万尼·戴拉·科萨在他16世纪写的一本有关礼仪的书籍里写道:‘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年龄和社会地位穿着得体,否则就会受到别人的鄙视。’文艺复兴时期,殷实富裕的意大利人崇高这种观念,雇用裁缝和绣工制作高雅精美的服装”[11](P62)。“威尼斯人花费大量财富来美化他们的城市,使她在15世纪已成为与佛罗伦萨和罗马齐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大都市,众多的游人香客拥入威尼斯,前来观赏这座威尼斯人自诩为最安宁的共和城邦。一位来访的法国牧师曾这样描述威尼斯:‘宏伟壮丽,繁荣富足,像地中海的女神一样神奇地矗立在水中”[11](P92)。诸如此类的“兴美”例子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是很多的。这类“兴美”例子启示我们,在中华文艺复兴时期,也应该发挥文学艺术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能动性,使真正的属于中华民族先进文化范畴的美的事物、现象兴盛起来。真正的 美兴盛起来之后,反理性、反传统的,诸如将10吨苹果倾入广场水池中,以“演泽生命从新鲜到腐烂的过程”的所谓“行为艺术”,假冒伪劣艺术才会消失。

(三)创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复美、兴美、创美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还是创美。恢复我国古代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也是希望在它们的启发下创造出新的美的东西。

对创美的重视和要求固然与人们的审美心理有着求新求奇的成分有关,甚至可以说是由人们的求新求奇心理成分所决定的,然而,也与时展的要求紧紧相连。何以见得?当今和未来的时代是科技、特别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可以预见,科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将伴随着中华文艺复兴的开展和进行。而这种伴随中华文艺复兴始终的科技、高科技迅猛发展,又必然会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发展,使得文学艺术的面貌、形态、存在方式都发生诸多的变化,使得许多新的艺术美品种能够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下产生。例如,由于高科技带来的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VCD、DVD、电子游戏、电视娱乐节目、家庭影院等对人们欣赏方式的强大诱惑,就发生了文学美的由单媒介(语言单媒介)向多媒介(把文字阅读与声音、图片、动画等视听观赏方式结合起来)的延伸。又如,高科技“计算机艺术作品中经常表现的超时空画面,在审美中更增添了几分玄奥的色彩和虚幻的空间效果,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尤其是一些拼贴的图像处理软件,可设置出一些矛盾的空间,构图元素的错位能使画面产生一种戏剧性的幽默或一种幻想中的世界,并能多视点欣赏,还可制作成动画效果,表现出人类超越自然和自身局限的审美理想,折射出人类尽善尽美的渴望”[13]。……在科技、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影响下,许多新的艺术美的品种、形式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下产生出来了。显然,摆在中华文艺复兴中的艺术家面前的一大任务,就是“因”科技与艺术结合之“势”而利导,创造出许多新的美。

综上所述,中华文艺复兴蕴藏着深刻的美学内涵,这些有着相应意义的美学内涵主要有:(1)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让中华儿女崇尚崇高;(2)与崇高紧紧相连的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耀;(3)非同一般地重视艺术、艺术美;(4)包括有“复美”、“兴美”、“创美”环节的“创造新美”。我们理应深入开掘这些美学内涵,使它们在中华文艺复兴,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萧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华文艺复兴[N].文艺报,2002-01-22.

[2] 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0.

[3] 孙正聿.崇高的位置[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310-311.

[4] 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158.

[5]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48.

[6] 华力君.“亮出中华文艺复兴的大旗”亮得好[N].文艺报,200-04-16.

[7] 桑德拉·苏阿托妮.文艺复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7.

[8] 白秀兰.追寻古罗马[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5.22.

[9] 本内施.北方文艺复兴艺术[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1.

[10] .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1-12-19.

[11] 美国“时代—生活图书公司”.天才复生[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2] 美国《纽约时报》.这还是中国吗[N].参考消息,2002-02-27.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篇13

【关 键 词】中华文艺复兴/美学/内涵

Chinese art and literature's rejuvenation/aesthetics/connotation

【 正 文】

中华文艺复兴的涵义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价值取向的,以中华科技文化艺术的普遍持久高涨为突出表现和主要特征的,体现新中华理性主义并且旨在创造新的中华先进文化的思想文化运动、时期和潮流[1]。中华文艺复兴这一涵义又蕴藏着深刻的美学内涵。

中华文艺复兴深藏着的第一种美学内涵就是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要求中华民族儿女崇尚崇高。为什么这样说呢?崇高(或壮美、或伟大)是不同于优美的一种美的形态。这种美的形态“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liú@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2](P47),能够给人以特殊的阳刚性质的美感。这种作为“实践主体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2](P50)的崇高,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都有所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先进力量的胜利,往往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决不会轻而易举、一蹴而就。正是在这种斗争中,先进社会力量的崇高精神崇高美显示出来了。人类历史上的奴隶革命、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民族解放斗争,都是先进社会力量起来反抗旧制度、反抗黑暗势力的艰巨的斗争,都付出了一定的英勇的牺牲,从而写下了历史上悲壮、崇高、伟大的篇章。无产阶级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是人类历史上最艰巨最伟大的历史进程,人民群众及其先进代表人物在这一进程中,更是体现了崇高的理想,显示出了崇高的光彩。中华文艺复兴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价值取向的,“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我们的中华民族不断壮大不断发展”[1]的思想文化运动,当然就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爱国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体现崇高精神,放出崇高美的光彩。

显然,不是别的,而正是中华文艺复兴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价值取向,使得中华文艺复兴具有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的美学内容。这种美学内容的存在,反映到中华儿女的头脑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崇尚崇高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形成后,人们认为自己投身的中华文艺复兴事业是神圣的崇高的事业,又会为达到目标而全力以赴奋勇前行。这么一来,中华文艺复兴又会为崇高、崇高美的发展辅路。

在时下的中国,“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让中华儿女崇高”这一美学内容的开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种‘耻言理想、蔑视道德、拒斥传统、躲避崇高、不要规则、怎么都行’的社会思潮(包括社会心理、大众文化和学术思潮)正在引起人们深深的困惑与忧虑”,以文学创作为例,躲避崇高、拒斥崇高的“痞子”小说就引起了人们的困惑和忧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不过是游戏人生的《顽主》,我们都希望《千万别把我当人》,我们大家全都《玩的就是心跳》,并且全都《过一把瘾就死》,‘人’就不是从‘神’回归为‘人’,而是把人变成了‘虫’。‘虫’的生存不是‘人’的生活,人不能忍受‘虫’一样的生存”[3]。显然,在这么一种躲避崇高、拒斥崇高的社会背景下,在人们的困惑和忧虑的情绪中,开掘“中华文艺复兴”所蕴含的美学内容“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要求中华民族儿女崇尚崇高”,具有非同寻常的“针锋相对”、“对症下药”的意义:你要躲避崇高、拒斥崇高吗?我们就是要对着干,开掘中华文艺复兴所蕴藏的崇高美学内容,重建崇高,崇尚崇高,让追求崇高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风尚。

中华文艺复兴深藏着的第二种美学内涵就是与崇高紧紧相连的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耀。这种美学内容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成功经验的启迪下发现并开摒出来的。

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前后的情况是,面对千年中世纪黑暗时代的宗教教义、经院哲学教条以及教会、宗教裁判所的严酷,有识之士们从古希腊、罗马文化那里,汲取有关“人的理性”的营养,形成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发展需要的反对宗教教义、经院哲学教条,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的“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尔后,他们又大力宣传“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使许多人认同、接受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而成为了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出现后,就以“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作指导,掀起了从神性走向人性,从信仰走向理性的欧洲文艺复兴热潮。热潮掀起后,尽管“人文主义者从古代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吸取自己所需的思想,他们的意见常常是分歧的”,但是共同的人文主义理性“把不同的认识贯穿起来,使之得以成为一个思想体系”[4]。在这个思想体系的制约或影响下,人文主义理性美的光芒照耀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整个历史过程,使处在这个过程中的人们“对自然的观察与实验代替了经院派的繁琐思辨;感性认识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归纳逻辑打破了演绎逻辑的垄断;因果律代替了目的论(天意安排说);理性代替了对权威的盲目崇拜,精神解放了,人的地位提高了”。从而,“感觉到自己的尊严与无限发展的潜能”,“把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性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生活理想,带着蓬勃的朝气向各方面去探索,去扩张”[6],进而取得各个方面(包括科学文化艺术各方面)的丰硕成果。

显然,欧洲文艺复兴之所以成为“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成为“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恩格斯),成为带来近代文明的彪炳世界史册的思想文化运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它有以“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理想”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理性美光芒的照耀。以史为鉴,中华文艺复兴要能取得科技文化艺术方面的丰硕成果,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和发展的一次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就应该有新的人文主义理性美的照耀,这新的人文主义理性美正是切合我们中国需要的“自觉扎根中华文化、为中华服务、以中华或中国的眼睛看待世界的中华性,与以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开放精神为重要部分的理性主义结合在一起的新中华理性主义精神”[1],或新中华理性美。

开掘深藏在“中华文艺复兴”里的新中华理性美具有明显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因为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今天,中国大陆人民缺失的是精神和信仰,是对理性的高度重视,封建迷信现象回潮、感情欲望粗俗化、理想追求虚无化、行为方式非理智化等等就是表现”。推动集中体现新中华理性主义,让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遍中国大地的中华文艺复兴,“就是力图以潜移默化方式向中华儿女,特别是青少年‘灌输’包含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开放精神的新中华理性,就是对各种理性缺位、缺失的弥补、反拨”[6]。

对艺术这种人类掌握世界方式,这种美的高度重视是中华文艺复兴的又一种美学的内涵。这种美学内涵也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成功经验的启迪下开掘出来的。

欧洲文艺复兴普遍的表现是对科学、文化和艺术的高度重视,使得科学、文化和艺术高涨,不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抑或是在文学艺术领域都取得了光照青史的突出成就,产生了一批成果累累、功绩卓著、影响深远的大师、巨人。然而,对艺术(包括文学)的非同一般的重视(改变在中世纪,艺术家被看做“从事低下体力劳动的工匠”的身份,使艺术家的地位在历史上首次被公开承认),使艺术发挥影响生活、改造生活的作用也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对此,欧洲文艺复兴研究专家早就指出过:“文艺复兴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使视觉艺术取得了与‘自由艺术’并驾齐驱的地位,艺术家竭力对当时的生活与思想施加影响。显而易见,人们在克服了中世纪那种把艺术视为手工艺活动的陈旧观念后,进而把艺术看作能在精神和宗教方面发挥作用的宝贵的客体或形象的创作性活动。因此,文艺复兴的艺术起了重要的文明作用。”[7](重点为引者所加)也正因为如此,欧洲文艺复兴,特别是作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早期阶段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了众多的成就卓越,名传千秋的文学艺术巨匠,如诗人但丁、彼特拉克,作家薄伽丘,画家乔托、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文、提香,雕刻家米开朗基罗,建筑师鲁涅列斯基,音乐家帕莱斯特里那、拉索等。

欧洲文艺复兴,特别是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早期阶段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非常重视文学艺术,使之发挥影响生活、改造生活的作用是有深刻原因的。“文学是人学”(高尔基),是最能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而为人们所接受的艺术形式。由于“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马克思),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艺术以其感人的、庄严宏伟的气魄,显示了权威的力量,它仿佛施展了魔法,使人们对它着了迷”,“起到使公民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焦点作用”[8]。这么一来,艺术就成了“人类生活的一种普遍机能”,成了“理解全部人生的钥匙”,而往昔的伟大艺术品则成了“人们获得审美愉悦的不尽源泉”,成了“催人向上的永恒动力”,成了“超越人世辛劳、争斗、烦恼以及欲望的事物”,成了“绝对美的永恒领域的创造物”[9]。……艺术的这些特质和作用,就使得它成为最能被人接受的最受人欢迎的人文主义理性载体,而人们通过它比通过其他形式更能接受和认同人文主义理性,以及其他的文艺复兴主张。事实上,当时的人们首先就是通过但丁、彼特拉克等诗人的能够点燃情感火苗的诗句,通过薄伽丘的吸引人的故事,通过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人的色彩鲜艳夺目、神态栩栩如生的美术作品,而在受到熏陶之后接受、认同人文主义理性的。一言以蔽之,艺术(包括文学)的内在特质和作用是人们特别重视艺术、艺术美的最根本的依据,也是开掘重视艺术、艺术美的这一美学内容的最根本的依据。

欧洲文艺复兴过去了几百年时间,但是,文学艺术及其内在特质和作用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因此,恰如对艺术、艺术美的重视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的美学内涵一样,对艺术、艺术美的重视也必定会是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要的美学内涵。我们理应开掘这一美学内涵,使曾经当过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理性载体的文学艺术,在我们时代里担负起中华文艺复兴新中华理性载体的重任。“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文艺可以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地受到其在各个历史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10](重点为引者所加)江泽民在这段话里所指出的文艺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与我们所说的文艺“因其特质和作用而最能被人所接受”是一致的,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文艺的“最能被人所接受”的“特质”,发挥文艺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深刻影响”,让文艺当好新中华理性载体,使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视艺术、艺术美的美学内涵得到充分的开掘。

中华文艺复兴的实质、主旨的创造新的中华先进文化。从美学的角度看问题,这个“实质”、“主旨”里,蕴藏着中华文艺复兴的创造新美的美学内涵。这“创造新美”指的是,给我们中华祖国、中华民族创造更多的美好的东西,使中华儿女得到更多的审美享受。“创造新美”可以通过三个环节来实现。这三个环节就是复美、兴美、创美。

(一)复美 事物的发展是“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等等,并且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列宁)。美好的事物也是如此发展的。这是规律。因此,要创造新的美好的东西,就必须顺应这条规律,重复、恢复低级阶段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并且仿佛是向旧的美好事物的“回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艺术大师、巨匠就是这么做的,他们挖掘古希腊罗马的古典宝藏,发现古典世界的美。然后,“在断壁残垣的古代建筑的废墟、年代久远的雕刻塑像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手稿的启发下”[11],结合现实情况而创造出新美的东西。虽然中华文艺复兴不是复古,但是,同样不是复古的欧洲文艺复兴的上述做法,还是值得我们中华文艺复兴效仿或借鉴的。这就是说,我国古代的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有必要恢复,并且传承下去。例如,曾经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超凡脱俗的境界和人格的风骨精神而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的中国绘画艺术应该传承下去,中国画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地位也应该恢复。

恢复、传承我国古代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在当今的中国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因为在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国家形势不断变好的情况下,出现了严重的本土商店“克隆”外国商店,中国人“克隆”美国生活,以至于美国报纸都要惊问“这还是中国吗”的情况[12],而恢复、传承我国古代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就有助于抵制上述“克隆”现象,有助于保持中华文化、中华美赖以立身的个性、特质。

(二)兴美 所谓“兴美”指的是让某种美兴盛起来。时尚、流行色之类的存在为兴美提供了某种依据。欧洲文艺复兴也给“兴美”带来了某种注释或例证。“乔万尼·戴拉·科萨在他16世纪写的一本有关礼仪的书籍里写道:‘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年龄和社会地位穿着得体,否则就会受到别人的鄙视。’文艺复兴时期,殷实富裕的意大利人崇高这种观念,雇用裁缝和绣工制作高雅精美的服装”[11](P62)。“威尼斯人花费大量财富来美化他们的城市,使她在15世纪已成为与佛罗伦萨和罗马齐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大都市,众多的游人香客拥入威尼斯,前来观赏这座威尼斯人自诩为最安宁的共和城邦。一位来访的法国牧师曾这样描述威尼斯:‘宏伟壮丽,繁荣富足,像地中海的女神一样神奇地矗立在水中”[11](P92)。诸如此类的“兴美”例子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是很多的。这类“兴美”例子启示我们,在中华文艺复兴时期,也应该发挥文学艺术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能动性,使真正的属于中华民族先进文化范畴的美的事物、现象兴盛起来。真正的美兴盛起来之后,反理性、反传统的,诸如将10吨苹果倾入广场水池中,以“演泽生命从新鲜到腐烂的过程”的所谓“行为艺术”,假冒伪劣艺术才会消失。

(三)创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因此,在复美、兴美、创美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还是创美。恢复我国古代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也是希望在它们的启发下创造出新的美的东西。

对创美的重视和要求固然与人们的审美心理有着求新求奇的成分有关,甚至可以说是由人们的求新求奇心理成分所决定的,然而,也与时展的要求紧紧相连。何以见得?当今和未来的时代是科技、特别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可以预见,科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将伴随着中华文艺复兴的开展和进行。而这种伴随中华文艺复兴始终的科技、高科技迅猛发展,又必然会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发展,使得文学艺术的面貌、形态、存在方式都发生诸多的变化,使得许多新的艺术美品种能够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下产生。例如,由于高科技带来的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VCD、DVD、电子游戏、电视娱乐节目、家庭影院等对人们欣赏方式的强大诱惑,就发生了文学美的由单媒介(语言单媒介)向多媒介(把文字阅读与声音、图片、动画等视听观赏方式结合起来)的延伸。又如,高科技“计算机艺术作品中经常表现的超时空画面,在审美中更增添了几分玄奥的色彩和虚幻的空间效果,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尤其是一些拼贴的图像处理软件,可设置出一些矛盾的空间,构图元素的错位能使画面产生一种戏剧性的幽默或一种幻想中的世界,并能多视点欣赏,还可制作成动画效果,表现出人类超越自然和自身局限的审美理想,折射出人类尽善尽美的渴望”[13]。……在科技、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影响下,许多新的艺术美的品种、形式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下产生出来了。显然,摆在中华文艺复兴中的艺术家面前的一大任务,就是“因”科技与艺术结合之“势”而利导,创造出许多新的美。

综上所述,中华文艺复兴蕴藏着深刻的美学内涵,这些有着相应意义的美学内涵主要有:(1)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让中华儿女崇尚崇高;(2)与崇高紧紧相连的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耀;(3)非同一般地重视艺术、艺术美;(4)包括有“复美”、“兴美”、“创美”环节的“创造新美”。我们理应深入开掘这些美学内涵,使它们在中华文艺复兴,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萧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华文艺复兴[N].文艺报,2002-01-22.

[2] 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0.

[3] 孙正聿.崇高的位置[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310-311.

[4] 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158.

[5]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48.

[6] 华力君.“亮出中华文艺复兴的大旗”亮得好[N].文艺报,200-04-16.

[7] 桑德拉·苏阿托妮.文艺复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7.

[8] 白秀兰.追寻古罗马[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5.22.

[9] 本内施.北方文艺复兴艺术[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1.

[10] 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1-12-19.

[11] 美国“时代—生活图书公司”.天才复生[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2] 美国《纽约时报》.这还是中国吗[N].参考消息,2002-02-27.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