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实用13篇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篇1

3、宗教题材的世俗化倾向,但艺术家常常是照着现实生活中的人来刻画圣母、圣婴和其他宗教传说中的人物。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大多带有欢乐和愉快的情绪。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篇2

【关键词】中华文艺复兴/美学/内涵

Chineseartandliterature''''srejuvenation/aesthetics/connotation

【正文】

中图分类号:B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8X(2002)03-0047-00

中华文艺复兴的涵义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价值取向的,以中华科技文化艺术的普遍持久高涨为突出表现和主要特征的,体现新中华理性主义并且旨在创造新的中华先进文化的思想文化运动、时期和潮流[1]。中华文艺复兴这一涵义又蕴藏着深刻的美学内涵。

中华文艺复兴深藏着的第一种美学内涵就是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要求中华民族儿女崇尚崇高。为什么这样说呢?崇高(或壮美、或伟大)是不同于优美的一种美的形态。这种美的形态“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liú@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2](P47),能够给人以特殊的阳刚性质的美感。这种作为“实践主体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2](P50)的崇高,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都有所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先进力量的胜利,往往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决不会轻而易举、一蹴而就。正是在这种斗争中,先进社会力量的崇高精神崇高美显示出来了。人类历史上的奴隶革命、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民族解放斗争,都是先进社会力量起来反抗旧制度、反抗黑暗势力的艰巨的斗争,都付出了一定的英勇的牺牲,从而写下了历史上悲壮、崇高、伟大的篇章。无产阶级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是人类历史上最艰巨最伟大的历史进程,人民群众及其先进代表人物在这一进程中,更是体现了崇高的理想,显示出了崇高的光彩。中华文艺复兴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价值取向的,“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我们的中华民族不断壮大不断发展”[1]的思想文化运动,当然就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爱国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体现崇高精神,放出崇高美的光彩。

显然,不是别的,而正是中华文艺复兴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价值取向,使得中华文艺复兴具有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的美学内容。这种美学内容的存在,反映到中华儿女的头脑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崇尚崇高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形成后,人们认为自己投身的中华文艺复兴事业是神圣的崇高的事业,又会为达到目标而全力以赴奋勇前行。这么一来,中华文艺复兴又会为崇高、崇高美的发展辅路。

在时下的中国,“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让中华儿女崇高”这一美学内容的开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种‘耻言理想、蔑视道德、拒斥传统、躲避崇高、不要规则、怎么都行’的社会思潮(包括社会心理、大众文化和学术思潮)正在引起人们深深的困惑与忧虑”,以文学创作为例,躲避崇高、拒斥崇高的“痞子”小说就引起了人们的困惑和忧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不过是游戏人生的《顽主》,我们都希望《千万别把我当人》,我们大家全都《玩的就是心跳》,并且全都《过一把瘾就死》,‘人’就不是从‘神’回归为‘人’,而是把人变成了‘虫’。‘虫’的生存不是‘人’的生活,人不能忍受‘虫’一样的生存”[3]。显然,在这么一种躲避崇高、拒斥崇高的社会背景下,在人们的困惑和忧虑的情绪中,开掘“中华文艺复兴”所蕴含的美学内容“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要求中华民族儿女崇尚崇高”,具有非同寻常的“针锋相对”、“对症下药”的意义:你要躲避崇高、拒斥崇高吗?我们就是要对着干,开掘中华文艺复兴所蕴藏的崇高美学内容,重建崇高,崇尚崇高,让追求崇高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风尚。

中华文艺复兴深藏着的第二种美学内涵就是与崇高紧紧相连的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耀。这种美学内容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成功经验的启迪下发现并开摒出来的。

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前后的情况是,面对千年中世纪黑暗时代的宗教教义、经院哲学教条以及教会、宗教裁判所的严酷,有识之士们从古希腊、罗马文化那里,汲取有关“人的理性”的营养,形成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发展需要的反对宗教教义、经院哲学教条,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的“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尔后,他们又大力宣传“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使许多人认同、接受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而成为了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出现后,就以“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作指导,掀起了从神性走向人性,从信仰走向理性的欧洲文艺复兴热潮。热潮掀起后,尽管“人文主义者从古代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吸取自己所需的思想,他们的意见常常是分歧的”,但是共同的人文主义理性“把不同的认识贯穿起来,使之得以成为一个思想体系”[4]。在这个思想体系的制约或影响下,人文主义理性美的光芒照耀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整个历史过程,使处在这个过程中的人们“对自然的观察与实验代替了经院派的繁琐思辨;感性认识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归纳逻辑打破了演绎逻辑的垄断;因果律代替了目的论(天意安排说);理性代替了对权威的盲目崇拜,精神解放了,人的地位提高了”。从而,“感觉到自己的尊严与无限发展的潜能”,“把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性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生活理想,带着蓬勃的朝气向各方面去探索,去扩张”[6],进而取得各个方面(包括科学文化艺术各方面)的丰硕成果。

显然,欧洲文艺复兴之所以成为“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成为“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恩格斯),成为带来近代文明的彪炳世界史册的思想文化运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它有以“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理想”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理性美光芒的照耀。以史为鉴,中华文艺复兴要能取得科技文化艺术方面的丰硕成果,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和发展的一次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就应该有新的人文主义理性美的照耀,这新的人文主义理性美正是切合我们中国需要的“自觉扎根中华文化、为中华服务、以中华或中国的眼睛看待世界的中华性,与以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开放精神为重要部分的理性主义结合在一起的新中华理性主义精神”[1],或新中华理性美。

开掘深藏在“中华文艺复兴”里的新中华理性美具有明显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因为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今天,中国大陆人民缺失的是精神和信仰,是对理性的高度重视,封建迷信现象回潮、感望粗俗化、理想追求虚无化、行为方式非理智化等等就是表现”。推动集中体现新中华理性主义,让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遍中国大地的中华文艺复兴,“就是力图以潜移默化方式向中华儿女,特别是青少年‘灌输’包含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开放精神的新中华理性,就是对各种理性缺位、缺失的弥补、反拨”[6]。

对艺术这种人类掌握世界方式,这种美的高度重视是中华文艺复兴的又一种美学的内涵。这种美学内涵也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成功经验的启迪下开掘出来的。

欧洲文艺复兴普遍的表现是对科学、文化和艺术的高度重视,使得科学、文化和艺术高涨,不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抑或是在文学艺术领域都取得了光照青史的突出成就,产生了一批成果累累、功绩卓著、影响深远的大师、巨人。然而,对艺术(包括文学)的非同一般的重视(改变在中世纪,艺术家被看做“从事低下体力劳动的工匠”的身份,使艺术家的地位在历史上首次被公开承认),使艺术发挥影响生活、改造生活的作用也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对此,欧洲文艺复兴研究专家早就指出过:“文艺复兴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使视觉艺术取得了与‘自由艺术’并驾齐驱的地位,艺术家竭力对当时的生活与思想施加影响。显而易见,人们在克服了中世纪那种把艺术视为手工艺活动的陈旧观念后,进而把艺术看作能在精神和宗教方面发挥作用的宝贵的客体或形象的创作性活动。因此,文艺复兴的艺术起了重要的文明作用。”[7](重点为引者所加)也正因为如此,欧洲文艺复兴,特别是作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早期阶段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了众多的成就卓越,名传千秋的文学艺术巨匠,如诗人但丁、彼特拉克,作家薄伽丘,画家乔托、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文、提香,雕刻家米开朗基罗,建筑师鲁涅列斯基,音乐家帕莱斯特里那、拉索等。

欧洲文艺复兴,特别是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早期阶段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非常重视文学艺术,使之发挥影响生活、改造生活的作用是有深刻原因的。“文学是人学”(高尔基),是最能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而为人们所接受的艺术形式。由于“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马克思),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艺术以其感人的、庄严宏伟的气魄,显示了权威的力量,它仿佛施展了魔法,使人们对它着了迷”,“起到使公民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焦点作用”[8]。这么一来,艺术就成了“人类生活的一种普遍机能”,成了“理解全部人生的钥匙”,而往昔的伟大艺术品则成了“人们获得审美愉悦的不尽源泉”,成了“催人向上的永恒动力”,成了“超越人世辛劳、争斗、烦恼以及欲望的事物”,成了“绝对美的永恒领域的创造物”[9]。……艺术的这些特质和作用,就使得它成为最能被人接受的最受人欢迎的人文主义理性载体,而人们通过它比通过其他形式更能接受和认同人文主义理性,以及其他的文艺复兴主张。事实上,当时的人们首先就是通过但丁、彼特拉克等诗人的能够点燃情感火苗的诗句,通过薄伽丘的吸引人的故事,通过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人的色彩鲜艳夺目、神态栩栩如生的美术作品,而在受到熏陶之后接受、认同人文主义理性的。一言以蔽之,艺术(包括文学)的内在特质和作用是人们特别重视艺术、艺术美的最根本的依据,也是开掘重视艺术、艺术美的这一美学内容的最根本的依据。

欧洲文艺复兴过去了几百年时间,但是,文学艺术及其内在特质和作用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因此,恰如对艺术、艺术美的重视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的美学内涵一样,对艺术、艺术美的重视也必定会是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要的美学内涵。我们理应开掘这一美学内涵,使曾经当过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理性载体的文学艺术,在我们时代里担负起中华文艺复兴新中华理性载体的重任。“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文艺可以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地受到其在各个历史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10](重点为引者所加)在这段话里所指出的文艺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与我们所说的文艺“因其特质和作用而最能被人所接受”是一致的,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文艺的“最能被人所接受”的“特质”,发挥文艺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深刻影响”,让文艺当好新中华理性载体,使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视艺术、艺术美的美学内涵得到充分的开掘。

中华文艺复兴的实质、主旨的创造新的中华先进文化。从美学的角度看问题,这个“实质”、“主旨”里,蕴藏着中华文艺复兴的创造新美的美学内涵。这“创造新美”指的是,给我们中华祖国、中华民族创造更多的美好的东西,使中华儿女得到更多的审美享受。“创造新美”可以通过三个环节来实现。这三个环节就是复美、兴美、创美。

(一)复美事物的发展是“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等等,并且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列宁)。美好的事物也是如此发展的。这是规律。因此,要创造新的美好的东西,就必须顺应这条规律,重复、恢复低级阶段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并且仿佛是向旧的美好事物的“回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艺术大师、巨匠就是这么做的,他们挖掘古希腊罗马的古典宝藏,发现古典世界的美。然后,“在断壁残垣的古代建筑的废墟、年代久远的雕刻塑像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手稿的启发下”[11],结合现实情况而创造出新美的东西。虽然中华文艺复兴不是复古,但是,同样不是复古的欧洲文艺复兴的上述做法,还是值得我们中华文艺复兴效仿或借鉴的。这就是说,我国古代的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有必要恢复,并且传承下去。例如,曾经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超凡脱俗的境界和人格的风骨精神而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的中国绘画艺术应该传承下去,中国画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地位也应该恢复。

恢复、传承我国古代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在当今的中国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因为在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国家形势不断变好的情况下,出现了严重的本土商店“克隆”外国商店,中国人“克隆”美国生活,以至于美国报纸都要惊问“这还是中国吗”的情况[12],而恢复、传承我国古代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就有助于抵制上述“克隆”现象,有助于保持中华文化、中华美赖以立身的个性、特质。

(二)兴美所谓“兴美”指的是让某种美兴盛起来。时尚、流行色之类的存在为兴美提供了某种依据。欧洲文艺复兴也给“兴美”带来了某种注释或例证。“乔万尼·戴拉·科萨在他16世纪写的一本有关礼仪的书籍里写道:‘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年龄和社会地位穿着得体,否则就会受到别人的鄙视。’文艺复兴时期,殷实富裕的意大利人崇高这种观念,雇用裁缝和绣工制作高雅精美的服装”[11](P62)。“威尼斯人花费大量财富来美化他们的城市,使她在15世纪已成为与佛罗伦萨和罗马齐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大都市,众多的游人香客拥入威尼斯,前来观赏这座威尼斯人自诩为最安宁的共和城邦。一位来访的法国牧师曾这样描述威尼斯:‘宏伟壮丽,繁荣富足,像地中海的女神一样神奇地矗立在水中”[11](P92)。诸如此类的“兴美”例子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是很多的。这类“兴美”例子启示我们,在中华文艺复兴时期,也应该发挥文学艺术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能动性,使真正的属于中华民族先进文化范畴的美的事物、现象兴盛起来。真正的美兴盛起来之后,反理性、反传统的,诸如将10吨苹果倾入广场水池中,以“演泽生命从新鲜到腐烂的过程”的所谓“行为艺术”,假冒伪劣艺术才会消失。

(三)创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复美、兴美、创美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还是创美。恢复我国古代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也是希望在它们的启发下创造出新的美的东西。

对创美的重视和要求固然与人们的审美心理有着求新求奇的成分有关,甚至可以说是由人们的求新求奇心理成分所决定的,然而,也与时展的要求紧紧相连。何以见得?当今和未来的时代是科技、特别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可以预见,科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将伴随着中华文艺复兴的开展和进行。而这种伴随中华文艺复兴始终的科技、高科技迅猛发展,又必然会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发展,使得文学艺术的面貌、形态、存在方式都发生诸多的变化,使得许多新的艺术美品种能够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下产生。例如,由于高科技带来的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VCD、DVD、电子游戏、电视娱乐节目、家庭影院等对人们欣赏方式的强大诱惑,就发生了文学美的由单媒介(语言单媒介)向多媒介(把文字阅读与声音、图片、动画等视听观赏方式结合起来)的延伸。又如,高科技“计算机艺术作品中经常表现的超时空画面,在审美中更增添了几分玄奥的色彩和虚幻的空间效果,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尤其是一些拼贴的图像处理软件,可设置出一些矛盾的空间,构图元素的错位能使画面产生一种戏剧性的幽默或一种幻想中的世界,并能多视点欣赏,还可制作成动画效果,表现出人类超越自然和自身局限的审美理想,折射出人类尽善尽美的渴望”[13]。……在科技、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影响下,许多新的艺术美的品种、形式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下产生出来了。显然,摆在中华文艺复兴中的艺术家面前的一大任务,就是“因”科技与艺术结合之“势”而利导,创造出许多新的美。

综上所述,中华文艺复兴蕴藏着深刻的美学内涵,这些有着相应意义的美学内涵主要有:(1)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让中华儿女崇尚崇高;(2)与崇高紧紧相连的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耀;(3)非同一般地重视艺术、艺术美;(4)包括有“复美”、“兴美”、“创美”环节的“创造新美”。我们理应深入开掘这些美学内涵,使它们在中华文艺复兴,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积极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2-05-09

【参考文献】

[1]萧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华文艺复兴[N].文艺报,2002-01-22.

[2]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0.

[3]孙正聿.崇高的位置[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310-311.

[4]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158.

[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48.

[6]华力君.“亮出中华文艺复兴的大旗”亮得好[N].文艺报,200-04-16.

[7]桑德拉·苏阿托妮.文艺复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7.

[8]白秀兰.追寻古罗马[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5.22.

[9]本内施.北方文艺复兴艺术[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1.

[10].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1-12-19.

[11]美国“时代—生活图书公司”.天才复生[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篇3

【关键词】中华文艺复兴/美学/内涵

Chineseartandliterature''''srejuvenation/aesthetics/connotation

【正文】

中华文艺复兴的涵义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价值取向的,以中华科技文化艺术的普遍持久高涨为突出表现和主要特征的,体现新中华理性主义并且旨在创造新的中华先进文化的思想文化运动、时期和潮流[1]。中华文艺复兴这一涵义又蕴藏着深刻的美学内涵。

中华文艺复兴深藏着的第一种美学内涵就是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要求中华民族儿女崇尚崇高。为什么这样说呢?崇高(或壮美、或伟大)是不同于优美的一种美的形态。这种美的形态“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liú@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2](P47),能够给人以特殊的阳刚性质的美感。这种作为“实践主体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2](P50)的崇高,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都有所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先进力量的胜利,往往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决不会轻而易举、一蹴而就。正是在这种斗争中,先进社会力量的崇高精神崇高美显示出来了。人类历史上的奴隶革命、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民族解放斗争,都是先进社会力量起来反抗旧制度、反抗黑暗势力的艰巨的斗争,都付出了一定的英勇的牺牲,从而写下了历史上悲壮、崇高、伟大的篇章。无产阶级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是人类历史上最艰巨最伟大的历史进程,人民群众及其先进代表人物在这一进程中,更是体现了崇高的理想,显示出了崇高的光彩。中华文艺复兴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价值取向的,“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我们的中华民族不断壮大不断发展”[1]的思想文化运动,当然就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爱国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体现崇高精神,放出崇高美的光彩。

显然,不是别的,而正是中华文艺复兴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价值取向,使得中华文艺复兴具有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的美学内容。这种美学内容的存在,反映到中华儿女的头脑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崇尚崇高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形成后,人们认为自己投身的中华文艺复兴事业是神圣的崇高的事业,又会为达到目标而全力以赴奋勇前行。这么一来,中华文艺复兴又会为崇高、崇高美的发展辅路。

在时下的中国,“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让中华儿女崇高”这一美学内容的开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种‘耻言理想、蔑视道德、拒斥传统、躲避崇高、不要规则、怎么都行’的社会思潮(包括社会心理、大众文化和学术思潮)正在引起人们深深的困惑与忧虑”,以文学创作为例,躲避崇高、拒斥崇高的“痞子”小说就引起了人们的困惑和忧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不过是游戏人生的《顽主》,我们都希望《千万别把我当人》,我们大家全都《玩的就是心跳》,并且全都《过一把瘾就死》,‘人’就不是从‘神’回归为‘人’,而是把人变成了‘虫’。‘虫’的生存不是‘人’的生活,人不能忍受‘虫’一样的生存”[3]。显然,在这么一种躲避崇高、拒斥崇高的社会背景下,在人们的困惑和忧虑的情绪中,开掘“中华文艺复兴”所蕴含的美学内容“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要求中华民族儿女崇尚崇高”,具有非同寻常的“针锋相对”、“对症下药”的意义:你要躲避崇高、拒斥崇高吗?我们就是要对着干,开掘中华文艺复兴所蕴藏的崇高美学内容,重建崇高,崇尚崇高,让追求崇高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风尚。

中华文艺复兴深藏着的第二种美学内涵就是与崇高紧紧相连的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耀。这种美学内容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成功经验的启迪下发现并开摒出来的。

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前后的情况是,面对千年中世纪黑暗时代的宗教教义、经院哲学教条以及教会、宗教裁判所的严酷,有识之士们从古希腊、罗马文化那里,汲取有关“人的理性”的营养,形成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发展需要的反对宗教教义、经院哲学教条,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的“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尔后,他们又大力宣传“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使许多人认同、接受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而成为了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出现后,就以“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作指导,掀起了从神性走向人性,从信仰走向理性的欧洲文艺复兴热潮。热潮掀起后,尽管“人文主义者从古代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吸取自己所需的思想,他们的意见常常是分歧的”,但是共同的人文主义理性“把不同的认识贯穿起来,使之得以成为一个思想体系”[4]。在这个思想体系的制约或影响下,人文主义理性美的光芒照耀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整个历史过程,使处在这个过程中的人们“对自然的观察与实验代替了经院派的繁琐思辨;感性认识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归纳逻辑打破了演绎逻辑的垄断;因果律代替了目的论(天意安排说);理性代替了对权威的盲目崇拜,精神解放了,人的地位提高了”。从而,“感觉到自己的尊严与无限发展的潜能”,“把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性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生活理想,带着蓬勃的朝气向各方面去探索,去扩张”[6],进而取得各个方面(包括科学文化艺术各方面)的丰硕成果。

显然,欧洲文艺复兴之所以成为“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成为“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恩格斯),成为带来近代文明的彪炳世界史册的思想文化运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它有以“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理想”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理性美光芒的照耀。以史为鉴,中华文艺复兴要能取得科技文化艺术方面的丰硕成果,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和发展的一次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就应该有新的人文主义理性美的照耀,这新的人文主义理性美正是切合我们中国需要的“自觉扎根中华文化、为中华服务、以中华或中国的眼睛看待世界的中华性,与以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开放精神为重要部分的理性主义结合在一起的新中华理性主义精神”[1],或新中华理性美。

开掘深藏在“中华文艺复兴”里的新中华理性美具有明显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因为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今天,中国大陆人民缺失的是精神和信仰,是对理性的高度重视,封建迷信现象回潮、感望粗俗化、理想追求虚无化、行为方式非理智化等等就是表现”。推动集中体现新中华理性主义,让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遍中国大地的中华文艺复兴,“就是力图以潜移默化方式向中华儿女,特别是青少年‘灌输’包含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开放精神的新中华理性,就是对各种理性缺位、缺失的弥补、反拨”[6]。

对艺术这种人类掌握世界方式,这种美的高度重视是中华文艺复兴的又一种美学的内涵。这种美学内涵也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成功经验的启迪下开掘出来的。

欧洲文艺复兴普遍的表现是对科学、文化和艺术的高度重视,使得科学、文化和艺术高涨,不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抑或是在文学艺术领域都取得了光照青史的突出成就,产生了一批成果累累、功绩卓着、影响深远的大师、巨人。然而,对艺术(包括文学)的非同一般的重视(改变在中世纪,艺术家被看做“从事低下体力劳动的工匠”的身份,使艺术家的地位在历史上首次被公开承认),使艺术发挥影响生活、改造生活的作用也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对此,欧洲文艺复兴研究专家早就指出过:“文艺复兴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使视觉艺术取得了与‘自由艺术’并驾齐驱的地位,艺术家竭力对当时的生活与思想施加影响。显而易见,人们在克服了中世纪那种把艺术视为手工艺活动的陈旧观念后,进而把艺术看作能在精神和宗教方面发挥作用的宝贵的客体或形象的创作性活动。

因此,文艺复兴的艺术起了重要的文明作用。”[7](重点为引者所加)也正因为如此,欧洲文艺复兴,特别是作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早期阶段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了众多的成就卓越,名传千秋的文学艺术巨匠,如诗人但丁、彼特拉克,作家薄伽丘,画家乔托、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文、提香,雕刻家米开朗基罗,建筑师鲁涅列斯基,音乐家帕莱斯特里那、拉索等。

欧洲文艺复兴,特别是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早期阶段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非常重视文学艺术,使之发挥影响生活、改造生活的作用是有深刻原因的。“文学是人学”(高尔基),是最能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而为人们所接受的艺术形式。由于“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马克思),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艺术以其感人的、庄严宏伟的气魄,显示了权威的力量,它仿佛施展了魔法,使人们对它着了迷”,“起到使公民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焦点作用”[8]。这么一来,艺术就成了“人类生活的一种普遍机能”,成了“理解全部人生的钥匙”,而往昔的伟大艺术品则成了“人们获得审美愉悦的不尽源泉”,成了“催人向上的永恒动力”,成了“超越人世辛劳、争斗、烦恼以及欲望的事物”,成了“绝对美的永恒领域的创造物”[9]。……艺术的这些特质和作用,就使得它成为最能被人接受的最受人欢迎的人文主义理性载体,而人们通过它比通过其他形式更能接受和认同人文主义理性,以及其他的文艺复兴主张。事实上,当时的人们首先就是通过但丁、彼特拉克等诗人的能够点燃情感火苗的诗句,通过薄伽丘的吸引人的故事,通过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人的色彩鲜艳夺目、神态栩栩如生的美术作品,而在受到熏陶之后接受、认同人文主义理性的。一言以蔽之,艺术(包括文学)的内在特质和作用是人们特别重视艺术、艺术美的最根本的依据,也是开掘重视艺术、艺术美的这一美学内容的最根本的依据。

欧洲文艺复兴过去了几百年时间,但是,文学艺术及其内在特质和作用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因此,恰如对艺术、艺术美的重视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的美学内涵一样,对艺术、艺术美的重视也必定会是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要的美学内涵。我们理应开掘这一美学内涵,使曾经当过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理性载体的文学艺术,在我们时代里担负起中华文艺复兴新中华理性载体的重任。“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文艺可以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地受到其在各个历史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10](重点为引者所加)在这段话里所指出的文艺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与我们所说的文艺“因其特质和作用而最能被人所接受”是一致的,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文艺的“最能被人所接受”的“特质”,发挥文艺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深刻影响”,让文艺当好新中华理性载体,使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视艺术、艺术美的美学内涵得到充分的开掘。

中华文艺复兴的实质、主旨的创造新的中华先进文化。从美学的角度看问题,这个“实质”、“主旨”里,蕴藏着中华文艺复兴的创造新美的美学内涵。这“创造新美”指的是,给我们中华祖国、中华民族创造更多的美好的东西,使中华儿女得到更多的审美享受。“创造新美”可以通过三个环节来实现。这三个环节就是复美、兴美、创美。

(一)复美事物的发展是“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等等,并且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列宁)。美好的事物也是如此发展的。这是规律。因此,要创造新的美好的东西,就必须顺应这条规律,重复、恢复低级阶段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并且仿佛是向旧的美好事物的“回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艺术大师、巨匠就是这么做的,他们挖掘古希腊罗马的古典宝藏,发现古典世界的美。然后,“在断壁残垣的古代建筑的废墟、年代久远的雕刻塑像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手稿的启发下”[11],结合现实情况而创造出新美的东西。虽然中华文艺复兴不是复古,但是,同样不是复古的欧洲文艺复兴的上述做法,还是值得我们中华文艺复兴效仿或借鉴的。这就是说,我国古代的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有必要恢复,并且传承下去。例如,曾经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超凡脱俗的境界和人格的风骨精神而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的中国绘画艺术应该传承下去,中国画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地位也应该恢复。

恢复、传承我国古代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在当今的中国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因为在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国家形势不断变好的情况下,出现了严重的本土商店“克隆”外国商店,中国人“克隆”美国生活,以至于美国报纸都要惊问“这还是中国吗”的情况[12],而恢复、传承我国古代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就有助于抵制上述“克隆”现象,有助于保持中华文化、中华美赖以立身的个性、特质。

(二)兴美所谓“兴美”指的是让某种美兴盛起来。时尚、流行色之类的存在为兴美提供了某种依据。欧洲文艺复兴也给“兴美”带来了某种注释或例证。“乔万尼·戴拉·科萨在他16世纪写的一本有关礼仪的书籍里写道:‘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年龄和社会地位穿着得体,否则就会受到别人的鄙视。’文艺复兴时期,殷实富裕的意大利人崇高这种观念,雇用裁缝和绣工制作高雅精美的服装”[11](P62)。“威尼斯人花费大量财富来美化他们的城市,使她在15世纪已成为与佛罗伦萨和罗马齐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大都市,众多的游人香客拥入威尼斯,前来观赏这座威尼斯人自诩为最安宁的共和城邦。一位来访的法国牧师曾这样描述威尼斯:‘宏伟壮丽,繁荣富足,像地中海的女神一样神奇地矗立在水中”[11](P92)。诸如此类的“兴美”例子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是很多的。这类“兴美”例子启示我们,在中华文艺复兴时期,也应该发挥文学艺术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能动性,使真正的属于中华民族先进文化范畴的美的事物、现象兴盛起来。真正的美兴盛起来之后,反理性、反传统的,诸如将10吨苹果倾入广场水池中,以“演泽生命从新鲜到腐烂的过程”的所谓“行为艺术”,假冒伪劣艺术才会消失。

(三)创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复美、兴美、创美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还是创美。恢复我国古代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也是希望在它们的启发下创造出新的美的东西。

对创美的重视和要求固然与人们的审美心理有着求新求奇的成分有关,甚至可以说是由人们的求新求奇心理成分所决定的,然而,也与时展的要求紧紧相连。何以见得?当今和未来的时代是科技、特别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可以预见,科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将伴随着中华文艺复兴的开展和进行。而这种伴随中华文艺复兴始终的科技、高科技迅猛发展,又必然会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发展,使得文学艺术的面貌、形态、存在方式都发生诸多的变化,使得许多新的艺术美品种能够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下产生。例如,由于高科技带来的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VCD、DVD、电子游戏、电视娱乐节目、家庭影院等对人们欣赏方式的强大诱惑,就发生了文学美的由单媒介(语言单媒介)向多媒介(把文字阅读与声音、图片、动画等视听观赏方式结合起来)的延伸。又如,高科技“计算机艺术作品中经常表现的超时空画面,在审美中更增添了几分玄奥的色彩和虚幻的空间效果,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尤其是一些拼贴的图像处理软件,可设置出一些矛盾的空间,构图元素的错位能使画面产生一种戏剧性的幽默或一种幻想中的世界,并能多视点欣赏,还可制作成动画效果,表现出人类超越自然和自身局限的审美理想,折射出人类尽善尽美的渴望”[13]。……在科技、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影响下,许多新的艺术美的品种、形式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下产生出来了。显然,摆在中华文艺复兴中的艺术家面前的一大任务,就是“因”科技与艺术结合之“势”而利导,创造出许多新的美。

综上所述,中华文艺复兴蕴藏着深刻的美学内涵,这些有着相应意义的美学内涵主要有:(1)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让中华儿女崇尚崇高;(2)与崇高紧紧相连的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耀;(3)非同一般地重视艺术、艺术美;(4)包括有“复美”、“兴美”、“创美”环节的“创造新美”。我们理应深入开掘这些美学内涵,使它们在中华文艺复兴,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萧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华文艺复兴[N].文艺报,2002-01-22.

[2]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0.

[3]孙正聿.崇高的位置[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310-311.

[4]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158.

[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48.

[6]华力君.“亮出中华文艺复兴的大旗”亮得好[N].文艺报,200-04-16.

[7]桑德拉·苏阿托妮.文艺复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7.

[8]白秀兰.追寻古罗马[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5.22.

[9]本内施.北方文艺复兴艺术[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1.

[10].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1-12-19.

[11]美国“时代—生活图书公司”.天才复生[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2]美国《纽约时报》.这还是中国吗[N].参考消息,2002-02-27.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篇4

显然,不是别的,而正是中华文艺复兴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价值取向,使得中华文艺复兴具有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的美学内容。这种美学内容的存在,反映到中华儿女的头脑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崇尚崇高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形成后,人们认为自己投身的中华文艺复兴事业是神圣的崇高的事业,又会为达到目标而全力以赴奋勇前行。这么一来,中华文艺复兴又会为崇高、崇高美的发展辅路。

在时下的中国,“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让中华儿女崇高”这一美学内容的开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种‘耻言理想、蔑视道德、拒斥传统、躲避崇高、不要规则、怎么都行’的社会思潮(包括社会心理、大众文化和学术思潮)正在引起人们深深的困惑与忧虑”,以文学创作为例,躲避崇高、拒斥崇高的“痞子”小说就引起了人们的困惑和忧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不过是游戏人生的《顽主》,我们都希望《千万别把我当人》,我们大家全都《玩的就是心跳》,并且全都《过一把瘾就死》,‘人’就不是从‘神’回归为‘人’,而是把人变成了‘虫’。‘虫’的生存不是‘人’的生活,人不能忍受‘虫’一样的生存”[3]。显然,在这么一种躲避崇高、拒斥崇高的社会背景下,在人们的困惑和忧虑的情绪中,开掘“中华文艺复兴”所蕴含的美学内容“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要求中华民族儿女崇尚崇高”,具有非同寻常的“针锋相对”、“对症下药”的意义:你要躲避崇高、拒斥崇高吗?我们就是要对着干,开掘中华文艺复兴所蕴藏的崇高美学内容,重建崇高,崇尚崇高,让追求崇高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风尚。

中华文艺复兴深藏着的第二种美学内涵就是与崇高紧紧相连的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耀。这种美学内容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成功经验的启迪下发现并开摒出来的。

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前后的情况是,面对千年中世纪黑暗时代的宗教教义、经院哲学教条以及教会、宗教裁判所的严酷,有识之士们从古希腊、罗马文化那里,汲取有关“人的理性”的营养,形成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发展需要的反对宗教教义、经院哲学教条,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的“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尔后,他们又大力宣传“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使许多人认同、接受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而成为了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出现后,就以“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作指导,掀起了从神性走向人性,从信仰走向理性的欧洲文艺复兴热潮。热潮掀起后,尽管“人文主义者从古代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吸取自己所需的思想,他们的意见常常是分歧的”,但是共同的人文主义理性“把不同的认识贯穿起来,使之得以成为一个思想体系”[4]。在这个思想体系的制约或影响下,人文主义理性美的光芒照耀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整个历史过程,使处在这个过程中的人们“对自然的观察与实验代替了经院派的繁琐思辨;感性认识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归纳逻辑打破了演绎逻辑的垄断;因果律代替了目的论(天意安排说);理性代替了对权威的盲目崇拜,精神解放了,人的地位提高了”。从而,“感觉到自己的尊严与无限发展的潜能”,“把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性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生活理想,带着蓬勃的朝气向各方面去探索,去扩张”[6],进而取得各个方面(包括科学文化艺术各方面)的丰硕成果。

显然,欧洲文艺复兴之所以成为“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成为“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恩格斯),成为带来近代文明的彪炳世界史册的思想文化运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它有以“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理想”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理性美光芒的照耀。以史为鉴,中华文艺复兴要能取得科技文化艺术方面的丰硕成果,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和发展的一次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就应该有新的人文主义理性美的照耀,这新的人文主义理性美正是切合我们中国需要的“自觉扎根中华文化、为中华服务、以中华或中国的眼睛看待世界的中华性,与以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开放精神为重要部分的理性主义结合在一起的新中华理性主义精神”[1],或新中华理性美。

开掘深藏在“中华文艺复兴”里的新中华理性美具有明显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因为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今天,中国大陆人民缺失的是精神和信仰,是对理性的高度重视,封建迷信现象回潮、感望粗俗化、理想追求虚无化、行为方式非理智化等等就是表现”。推动集中体现新中华理性主义,让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遍中国大地的中华文艺复兴,“就是力图以潜移默化方式向中华儿女,特别是青少年‘灌输’包含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开放精神的新中华理性,就是对各种理性缺位、缺失的弥补、反拨”[6]。

对艺术这种人类掌握世界方式,这种美的高度重视是中华文艺复兴的又一种美学的内涵。这种美学内涵也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成功经验的启迪下开掘出来的。

欧洲文艺复兴普遍的表现是对科学、文化和艺术的高度重视,使得科学、文化和艺术高涨,不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抑或是在文学艺术领域都取得了光照青史的突出成就,产生了一批成果累累、功绩卓著、影响深远的大师、巨人。然而,对艺术(包括文学)的非同一般的重视(改变在中世纪,艺术家被看做“从事低下体力劳动的工匠”的身份,使艺术家的地位在历史上首次被公开承认),使艺术发挥影响生活、改造生活的作用也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对此,欧洲文艺复兴研究专家早就指出过:“文艺复兴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使视觉艺术取得了与‘自由艺术’并驾齐驱的地位,艺术家竭力对当时的生活与思想施加影响。显而易见,人们在克服了中世纪那种把艺术视为手工艺活动的陈旧观念后,进而把艺术看作能在精神和宗教方面发挥作用的宝贵的客体或形象的创作性活动。因此,文艺复兴的艺术起了重要的文明作用。”[7](重点为引者所加)也正因为如此,欧洲文艺复兴,特别是作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早期阶段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了众多的成就卓越,名传千秋的文学艺术巨匠,如诗人但丁、彼特拉克,作家薄伽丘,画家乔托、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文、提香,雕刻家米开朗基罗,建筑师鲁涅列斯基,音乐家帕莱斯特里那、拉索等。

欧洲文艺复兴,特别是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早期阶段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非常重视文学艺术,使之发挥影响生活、改造生活的作用是有深刻原因的。“文学是人学”(高尔基),是最能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而为人们所接受的艺术形式。由于“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马克思),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艺术以其感人的、庄严宏伟的气魄,显示了权威的力量,它仿佛施展了魔法,使人们对它着了迷”,“起到使公民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焦点作用”[8]。这么一来,艺术就成了“人类生活的一种普遍机能”,成了“理解全部人生的钥匙”,而往昔的伟大艺术品则成了“人们获得审美愉悦的不尽源泉”,成了“催人向上的永恒动力”,成了“超越人世辛劳、争斗、烦恼以及欲望的事物”,成了“绝对美的永恒领域的创造物”[9]。……艺术的这些特质和作用,就使得它成为最能被人接受的最受人欢迎的人文主义理性载体,而人们通过它比通过其他形式更能接受和认同人文主义理性,以及其他的文艺复兴主张。事实上,当时的人们首先就是通过但丁、彼特拉克等诗人的能够点燃情感火苗的诗句,通过薄伽丘的吸引人的故事,通过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人的色彩鲜艳夺目、神态栩栩如生的美术作品,而在受到熏陶之后接受、认同人文主义理性的。一言以蔽之,艺术(包括文学)的内在特质和作用是人们特别重视艺术、艺术美的最根本的依据,也是开掘重视艺术、艺术美的这一美学内容的最根本的依据。

欧洲文艺复兴过去了几百年时间,但是,文学艺术及其内在特质和作用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因此,恰如对艺术、艺术美的重视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的美学内涵一样,对艺术、艺术美的重视也必定会是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要的美学内涵。我们理应开掘这一美学内涵,使曾经当过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理性载体的文学艺术,在我们时代里担负起中华文艺复兴新中华理性载体的重任。“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文艺可以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地受到其在各个历史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10](重点为引者所加)在这段话里所指出的文艺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与我们所说的文艺“因其特质和作用而最能被人所接受”是一致的,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文艺的“最能被人所接受”的“特质”,发挥文艺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深刻影响”,让文艺当好新中华理性载体,使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视艺术、艺术美的美学内涵得到充分的开掘。

中华文艺复兴的实质、主旨的创造新的中华先进文化。从美学的角度看问题,这个“实质”、“主旨”里,蕴藏着中华文艺复兴的创造新美的美学内涵。这“创造新美”指的是,给我们中华祖国、中华民族创造更多的美好的东西,使中华儿女得到更多的审美享受。“创造新美”可以通过三个环节来实现。这三个环节就是复美、兴美、创美。

(一)复美事物的发展是“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等等,并且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列宁)。美好的事物也是如此发展的。这是规律。因此,要创造新的美好的东西,就必须顺应这条规律,重复、恢复低级阶段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并且仿佛是向旧的美好事物的“回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艺术大师、巨匠就是这么做的,他们挖掘古希腊罗马的古典宝藏,发现古典世界的美。然后,“在断壁残垣的古代建筑的废墟、年代久远的雕刻塑像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手稿的启发下”[11],结合现实情况而创造出新美的东西。虽然中华文艺复兴不是复古,但是,同样不是复古的欧洲文艺复兴的上述做法,还是值得我们中华文艺复兴效仿或借鉴的。这就是说,我国古代的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有必要恢复,并且传承下去。例如,曾经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超凡脱俗的境界和人格的风骨精神而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的中国绘画艺术应该传承下去,中国画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地位也应该恢复。

恢复、传承我国古代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在当今的中国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因为在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国家形势不断变好的情况下,出现了严重的本土商店“克隆”外国商店,中国人“克隆”美国生活,以至于美国报纸都要惊问“这还是中国吗”的情况[12],而恢复、传承我国古代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就有助于抵制上述“克隆”现象,有助于保持中华文化、中华美赖以立身的个性、特质。

(二)兴美所谓“兴美”指的是让某种美兴盛起来。时尚、流行色之类的存在为兴美提供了某种依据。欧洲文艺复兴也给“兴美”带来了某种注释或例证。“乔万尼·戴拉·科萨在他16世纪写的一本有关礼仪的书籍里写道:‘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年龄和社会地位穿着得体,否则就会受到别人的鄙视。’文艺复兴时期,殷实富裕的意大利人崇高这种观念,雇用裁缝和绣工制作高雅精美的服装”[11](P62)。“威尼斯人花费大量财富来美化他们的城市,使她在15世纪已成为与佛罗伦萨和罗马齐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大都市,众多的游人香客拥入威尼斯,前来观赏这座威尼斯人自诩为最安宁的共和城邦。一位来访的法国牧师曾这样描述威尼斯:‘宏伟壮丽,繁荣富足,像地中海的女神一样神奇地矗立在水中”[11](P92)。诸如此类的“兴美”例子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是很多的。这类“兴美”例子启示我们,在中华文艺复兴时期,也应该发挥文学艺术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能动性,使真正的属于中华民族先进文化范畴的美的事物、现象兴盛起来。真正的美兴盛起来之后,反理性、反传统的,诸如将10吨苹果倾入广场水池中,以“演泽生命从新鲜到腐烂的过程”的所谓“行为艺术”,假冒伪劣艺术才会消失。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篇5

一、历史背景

了解一个时期的艺术或是建筑应该首先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15世纪初期,一场称为“文艺复兴”的文化运动开始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而到该世纪结束时,它的影响已蔓延到整个意大利半岛。16世纪前半叶,是文艺复兴运动最辉煌的时期,那时,罗马已取代了佛罗伦萨成为最主要的艺术活动中心。不久便扩展到法国 德国 尼德兰 西班牙 英国等地。同时运动的影响开始和席卷欧洲,掀起一场全面的文艺革命。

从1500年代开始,法国 文艺复兴建筑逐渐兴起。德国西班牙和英国采用文艺复兴式建筑,打破根深蒂固的哥特式传统风格,要比法国的文艺复兴建筑晚一些。这些国家的所谓文艺复兴式建筑,不像意大利那样典型,大多数都是在意大利建筑式样中,加进其固有的建筑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是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二、与古罗马建筑比较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很高的拱券结构,从而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公元一世纪中叶出现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上的重量集中在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古罗马建筑: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能够区别拉杆和压杆。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场,可容纳五万观众,只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是低级竟然没有明显的沉陷。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创新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多的皇家浴场的序列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形体。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形态对之后的建筑艺术影响非常深刻,相比较而言古罗马时期建筑更加侧重于承重结构的变化上,而建筑艺术外观形态外观变化有所缺失。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中还结合了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最大化的创新,并且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相结合,更加具有深远意义。

三、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柱式结构要素,建筑的主题是由宗教走向人生,由寺院变为宫室,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追求整体的和协和稳定,力求对称,并将设计与美感效果建立在数学和透视学的基础上。

采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柱式结构,窗户和门为方形或半圆拱,不再是尖拱形。空间不再用装饰图案和镶边塞满,而是故意让他空着,给人朴实大方简洁的感觉。另外,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多数推崇基本的几何形体,进而由这些几何形体的倍数关系的增减来创造出理想的比例,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中大量采用古罗马的建筑主题,不同高度使用不同的柱式。梁柱系统与拱券结构混合应用;大型建筑外墙用石材,内部用砖,或者下层用石、上层用砖砌筑;在方形平面上加鼓形座和圆顶;穹窿顶采用内外壳和肋骨;这些,都反映出结构和施工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故意留下粗糙的砍凿痕迹,有些门窗边也采用这种做法。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结构,建筑风格是全新的,突破了风格风格主义的常规,创造出一种新颖而又生动的活力。

建筑师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们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去。

城市的改建往往追求庄严对称。典型的例子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等。文艺复兴晚期出现一些理想城市的方案,最有代表性的是V.斯卡莫齐的理想城。广场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按性质可分为集市活动广场、纪念性广场、装饰性广场、交通性广场。按形式分,有长方形广场、圆形或椭圆形广场,以及不规则形广场、复合式广场等。广场一般都有一个主题,四周有附属建筑陪衬。早期广场周围布置比较自由,空间多封闭,雕像常在广场一侧;后期广场较严整,周围常用柱廊,空间较开敞,雕像往往放在广场中央。

四、总结

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类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师在创作中既体现统一的时代风格,又十分重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总之,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期。

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建筑的形成和延续呈现着复杂、曲折和参差不一的状况。建筑史学界对其它各国文艺复兴建筑的性质和延续时间并无一致的见解。尽管如此,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 ,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以后几百年的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外国建筑史(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篇6

欧洲的文艺复兴和我国明朝在历史发展上大致处于同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和中国在思想文化上都出现了崭新的动向。而法国虽不是文艺复兴的领航者,但在文艺复兴中也展示了其独特的不可或缺的魅力。宫廷绘画作为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这两个不同国度上体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是当时两国社会精神文化的一种折射。

两国的宫廷绘画在绘画风格特点上存在相同之处。

构图优美而精致,线条高雅而优美,笔法细腻工整是中国明朝时期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宫廷绘画所追求的共同风格特点。原因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讲,这一历史时期两个地域的宫廷绘画都是围绕着帝王和皇室贵族的生活而进行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绘画创作,功用多为迎合帝王皇室审美口味。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的王室贵族,他们效仿意大利的王室贵族的奢侈生活,追求风雅和高尚的艺术品位,要求艺术品品位高雅、细腻、工整。中国明朝宫廷人物画在艺术内容上有鲜明的御用美术性质,人物画创作上则强调协调上下、雍荣华贵、细腻工整,并强调思想统治的宣教功能。

两者的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首先,社会环境不同。法国文艺复兴是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转折点,领导者的开化和王权的巩固,社会的稳定,经济飞速发展,这是发生文艺复兴的首要前提。文艺复兴是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以文学艺术为先导展开的,人文主义宣扬个性的发挥,追求现世的享乐,强调人的本性意志与情感。由此社会中产阶层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增加了,追求奢侈、豪华风气的盛行是导致宫廷绘画中追求华丽和装饰意味的主要原因,这种风格也是与统治者意欲示其皇家气派的心理要求相适应的。

而同时期的中国正处于高度的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呈恶性发展,虽然在明朝中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终究没有在中国产生如同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变革,但思想文化仍受严酷的限制,封建社会仍然在牛行蜗步地蠕动,与西方形成巨大反差,以致在鸦片战争以后更加衰落。在艺术发展史上,宫廷绘画在宋朝发展到鼎盛时期,明朝绘画处于宋元两大高峰之后。又由于明朝出身陇亩的朱明上层统治者近民间趣味的赏好,既需要绘画“成教化”的功能,又拒斥元朝获得发展的文人绘画,所以明朝在继承中求发展,呈现出多向探索的特点。

其次,两国帝王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不同。虽然法兰西王室和朱明统治者都过着骄奢浮逸的享乐生活,都喜欢“华丽精致、高雅优美、细腻工整”,但他们毕竟文化素养不同,个人审美趣味也不尽相同。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文化繁荣,资产阶级出现,资产者不仅需要被封为贵族,而且需要有文化修养,他们全力以赴地学习文化,同开明贵族一样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法兰西斯一世建立皇家讲座学院,即后来的法兰西学院。新学院向人文学者开放,它传播新的文化,吸收外国的教育,吸收是优雅、精致的切利尼之类的意大利风格主义者的艺术形式,所以绘画极富装饰性和享乐主义情调。

而明朝创立者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在建立新政权过程中,虽逐渐接纳了文化素养较高的地主乡绅和知识阶层,但其农民的性格基本没有改变仍以务实为重,他要求宫廷人物画借古代历史故事以示鉴戒,借古人之业绩来讴歌当朝以宣扬武功文德,对绘画主要强调实用性和技巧性,宫廷绘画必须要具有的政教宣传功用。并逐渐发展出一种繁冗的装饰性。

再次,两国绘画题材选择和绘画类别不同。由于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反封建的人文主义还是要是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隐形战斗,所以这一时期的各类艺术题材多数来源于圣经,而不是直接的世俗生活。

由于明代统治者对宫廷画形式服从于内容的要求也较明显,要求内容以满足和表现皇家的审美趣味和政治意图为主要目的,所以宫廷画院受压制的环境氛围使画家的创作很少有自由发挥的空间,题材多选以宣扬政教为主,画师作画的心绪也比较小心谨慎,所以作品显得比较表面、肤浅,缺乏激动人心或发人深思的艺术感染力。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篇7

一直以来谈到工人放置游戏,人们总会想起《凯吕斯》;一谈到佛罗伦萨和文艺复兴,人们总会想起《佛罗伦萨王子》;如果把这两款经典游戏融合在一起是什么效果呢,答案就是本次向大家介绍由文艺复习发祥地意大利的本土厂商和设计师带来的《佛罗伦萨》(Florenza)。在这款游戏中,玩家既可以体验到到凯吕斯爆脑的机制,又可以感受到相对《佛罗伦萨王子》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文艺复兴氛围。

深藏水下的艺术珍珠

《佛罗伦萨》是一家意大利小出版商Placentia Games的处女作。受制于价格高、发行量小,它成为了一颗长期被人忽视的珍珠。这点从该游戏在BGG上高达7.62分的均分却只有八百余名的排位即可看出来。但在实际接触过之后,你就能感受到它的璀璨光芒,同时也开启一段文艺复兴的体验历程。

地地道道的工人放置

游戏中,玩家扮演佛罗伦萨的几大家族,通过邀请艺术家完成艺术品,讨好教会等手段来获得更高的声望。总体机制很大程度使用了《凯吕斯》的工人放置模式,尤其是先完成工人放置再按建筑物顺序结算的模式绝对让喜爱精算和短期规划的玩家大呼爆脑。同时本作也有不小的创新和特色:

第一是刷分建筑(本作中表现为艺术品)数量大大增加,并且和功能建筑物分开进行结算,使得计算和竞争压力有所降低。

第二是加入艺术家和骰子。本作互动性并未因为得分选择更多而降低,玩家间竞争主要体现在抢夺艺术家上。艺术家的水平可以很大程度左右完成艺术品的最终得分,而请不到艺术家则根本无法完成艺术品。艺术家加分以骰子进行结算,虽然增加了一些随机性,但也很大程度模拟了艺术品因灵感而异的特点。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篇8

一、文艺复兴的起源

关于文艺复兴的起源常见的观点是,在文化已经停滞了近千年来的第十四和第十五世纪,一个伟大的文学和艺术的再生。意大利的天才作家所作出的贡献对于文艺复兴的起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也有人极力反对这一声明,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特点在文艺复兴时期前就已经出现了)(The Renaissance, 2001,6)。这些作家发现封建时期和中世纪哥特式的艺术不适合他们的口味,所以他们转向罗马文明和希腊的经典来寻找灵感。由于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崇敬日益增长,这就加强了他们对中世纪艺术的非古典形式的蔑视。渐渐地,这种现象蔓延到欧洲的其他所有地区,如法国,英国,西班牙等。

二、文艺复兴的特点

这一运动突出的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对古典文学的渴望与好奇。罗马和希腊的经典被挖了出来。他们把这些经典当作文学形式的模板,渐渐地,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与中世纪时期的宗教教条有着巨大的不同(刘炳善, 2007, 30-31)。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兴趣。大约在十一世纪,由于地中海重新开放,海上贸易不断发展,加上意大利国家的城镇和贸易从未完全消失过,意大利国家的人们时刻准备着抓住这难得的机会,繁荣的沿海城镇就这样在意大利形成这了。此外,英国和德国等国家的主要城镇也因为羊毛和布料的生意逐渐繁荣起来。它极大的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并把当初的农业经济变成了货币经济。这时期的人们聚集了大量财富。另外,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也受到了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人们对科学问题,政府,哲学和艺术著作的研究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兴趣由传统领域,例如宗教和法律等转向了传统领域之外的科学,自然界,生物学和天文学的研究。随之而来的结果是这些科学技术逐渐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他们开始有闲暇的时间来见面和交谈,讨论艺术,政治和哲学问题。人文主义就在这时逐渐的发展起来了。它和中世纪对人的悲观看法有着极大的不同,人文主义者认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欲望来改变世界,并且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消除外部的阻碍,从而获得幸福。相对于从前,他们并不关心超自然世界及自己灵魂的最终命运,相反的,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在现实世界中快乐的,充分的和有效的生活。现实世界有着自己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未来的虚幻的世界做准备。起初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只被一些学者和有钱人接受,但大学和学院的建立帮助传播了这些思想,最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受到了这奇特的氛围。

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文艺复兴时期的想法被广泛的传播,它们形成了一个大的环境,其中生活着形形的作家,艺术家,传教士和思想者。他们都不可避免的受到这些想法的影响,并把这些影响反映到了自己的作品中去。由于论文的长度有限,我决定以意大利的绘画为例来阐释我的观点。

在十三十四世纪,意大利在艺术方面的造诣远远领先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随着文艺复兴的不断发展,艺术家的地位以及他们的作品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十二十三世纪的绘画内容几乎都与宗教有关,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世纪非常的重视宗教,并且当时人们对艺术家的赞助在数量上市非常有限的,只有那些神职人员才需要他们的服务。这些法规和宗教精神限制了艺术家的创新,他们只能按照传统的形式进行绘画。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科学是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掌握物质世界。艺术家们主要受益于两个科学方面的研究:一个是解剖,这使得艺术家们更好的掌握了人体的结构;另一个是数学的发展。绘画可以通过二维表面绘制达到三维的错觉。以前的画家是通过实证的方法达到这种效果,但是在1420年布鲁内莱斯基发现了如何学方法实现立体的印象。这些科学成就被艺术家们灵活的运用,成为了他们在绘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3.1 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两幅画来更好的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发展和改变:中世纪艺术家契马布埃的《十字架》和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这两幅画相距有二百五十年。第一幅画用非写实的手法描述画中的人物,真实的人要比画中的人物更直一些,但是画中的人物身体却极不自然的弯曲着。虽然这幅画是关于痛苦和死亡,画中人物的表情却没有被描绘出来。此外,它强调的精神美,它包含一种信仰宗教的信息,力量,奉献和沉思。《乌尔比诺的维纳斯》,相反,塑造一个在一天中的某个时间进行的真实场面。它是关于一个富裕和自信的女人,躺在自己卧室的床上。女人的身体是准确绘制的。身体部位之间的过渡非常平稳。在这里所突出的美是女人丰富的环境的美,而不是所谓的精神美。总之,这幅画的绘制更加真实。

除了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人文主义也在其他的绘画作品中有所反映,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3.2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是个天才的画家,多年来他受聘于米兰的斯福尔扎家族,在那里生产武器,雕塑和绘画。他的科学成就相对于绘画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他非常善于把自己的科学知识用于绘画当中,使他的绘画更加准确。《最后的晚餐》就是其中一个出色的代表。这幅画相比于以前同主题的画,其原创性就变得很明显。它描绘了耶稣和他的信徒们在进行最后的晚餐。这是一幅看似简单的画,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的观察,我们会发现这幅画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人文主义被嵌入到了这幅画中。画的背景中有窗户,窗户的外面有小山和其他的景色。这些都表明了现实的生活和画的深度,此画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画中的对称。这也是人文主义所倡导的,因为人文主义者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是对称的。画中的人物身体也是对称的,所有的人都被放在桌子的一端,以前的画家把犹大放在了桌子的另一端。耶稣的两边都有六个人,然后这六个人又被分成了两组,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对称。人文主义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真实的情感。为了给予这幅画以动态的感觉,达芬奇选择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正当耶稣宣布他的门徒中会有一个人背叛他。画中的每个人都表达了真实的情感。所有的人都表达了自己的焦虑或者是关心,他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很高兴。仔细的看,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到画中人物的脸上,所以让他们看起来都不相同。

3.3 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拉斐尔在早期受到了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的影响,但是后来也逐渐发展了自己的风格。1508年,他被朱利二世邀请到罗马制作梵蒂冈壁画的装饰工程。大厅的四壁分别以神学,哲学,法学和诗歌为主题,拉斐尔的主要意图是表明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四个分支,其中一个墙上的壁画突出表明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结构和精神内涵,《雅典学院》。在这幅画里,古代的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集聚到了一起。他们自由的讨论,情绪热烈,各自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一个酷似罗马建筑的拱顶覆盖的大厅里,所有的人物都围绕着在中心站着的两个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伸出自己的右手,手心向下,认为现实世界应该是实验的对象,而柏拉图则用受指向上方,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来自于上帝的启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姿势表明他们观点的分歧。在柏拉图的一边是研究自然和人类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他们步履轻便,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和尊严显示出了理性的本质。在左边较低的台阶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坐在地上专注地书写着,一个少年在旁给他扶着木牌,牌子上写的是“和谐的“数目比例图。在右边一群学生围绕着正在证明一个定理的欧几里德,这个小组特别的有趣。在画的最右方,拉斐尔画上了自己的画像。作者把自己放在一堆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中间是非常有趣的,表明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拉斐尔极其精确的描绘了人类得身体外观,更难得的是,他可以深入挖掘人的心灵。画中的每个人都在传达着自己的情绪,反映自己的信念。由于当时的科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拉斐尔有能力把自己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绘画当中,因此,一个巨大的视角就这样产生了。所有这些都完全不同于中世纪的绘画技能。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艺术的发展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许多有名的画家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结论

文艺复兴逐步改变了欧洲社会的特点,这些改变也反映到了绘画之中。意大利的绘画在当时是最出色的,它们展示了现实世界的美好和人类的尊严。它把世俗的观点和古典成功的结合到了一起,并且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艺术品位和风格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Duncan Sidwell. 2008. A Survey of European Cultur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刘炳善, 2007, 英国文学简史.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大学生英语文库, 2001, The Renaissanc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大学生英语文库, 2001, Western Art.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篇9

一、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他认为,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本是“希腊和罗马古典文化的重生”。但是古希腊的音乐早已销声匿迹,所以欧洲音乐的文艺复兴,实际上就是长期以来的人性被神学思想所束缚的觉醒与进步。尽管意大利作曲家维森蒂诺(1511~1576)曾发明的一种6层键盘能够演奏部分古希腊音乐的古怪音阶,但是这一点远远代表不了音乐的文艺复兴的主要思想。

作为一种进步和觉醒,音乐的文艺复兴给世人留下了很多难以琢磨的问题和猜想。这不仅仅存在于它在历史和音乐史上的双重意义,更在于它本身就富有很多传奇或者神秘的色彩。如虽然有新音乐走向的积极因素,但很多情况下音乐复兴时期与中世纪音乐混淆不清。因此,荷兰历史学家胡伊津格说:“文艺复兴时期是转变与动摇、交替与混杂兼有的时期,从质的角度上看,它与中世纪没有明显的界限。”

二、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总体特征

文艺复兴的思想其实就是人文主义。就这一点来说,它是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大相径庭的。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崇尚自由与平等,擅长音乐艺术的信马由缰与任意驰骋。他们憎恨宗教,在自由的诱惑下,他们走出宗教的殿堂,在画廊里绘画,在剧院里诠释戏剧,在音乐厅里演奏音乐作品。

每一个音乐思潮的出现都会有自己的主题与特征。音乐的文艺复兴当然也不例外。一是音乐家们越来越青睐世俗音乐,更加注重主观和内心的感受,有时候也会对大自然的秀美风景大肆渲染和夸张描绘。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经典音乐作品。二是复调音乐作品如雨后春笋,其创作水平已经登峰造极,其实复调音乐在16世纪已经进入一个黄金时代。三是音乐理论水平相对较高,日渐成熟。像大小调的调性体系、和声的功能体系还正处于萌芽状态。四是很多乐器的独立性越发增强。特别是很多乐器都可以参加舞台的实践演出。像古提琴、短号、小号、琉特琴等乐器都已活跃在音乐舞台上,到了音乐的文艺复兴后期,小提琴和古钢琴的音乐作品,使得音乐艺术增添了更加耀眼的光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更为明朗的主调音乐的色彩,主调音乐的萌芽,使得直抒胸臆的音乐主题更趋明朗。

三、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16世纪的时候,德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宗教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则是新教的革新运动。这次轰轰烈烈的革新运动不仅触动了音乐的改革,也对中世纪的基督教给予了抨击,使得许多领域在当时都发生了前无古人的改变。

这场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叫做马丁・路德(1483~1546),在当时是个闻名遐迩的音乐家,马丁・路德既会吹奏长笛,也会演奏琉特琴。他特别看重音乐的社会功能――发挥音乐在宗教仪式中对人们的影响力,并强调宗教音乐应该继承上帝之道,必须彻底摆脱徒有形式的天主教圣乐。1523~1526年,他先后完成了著名的《常规弥撒曲》和《德国弥撒曲》,这两首在当时脍炙人口的乐曲主要用于新教的礼拜仪式。马丁・路德用德语诗篇歌代替了拉丁语的进台经,同时还用德语的信经代替了拉丁语的信经。1524年,马丁・路德指挥唱诗班在圣诞节演唱了德语的弥撒曲,这在历史上可是前所未有的。也就是在这一天,恢复了全体会众一起演唱赞美诗的制度。经过改革后的新教赞美诗后来被称为众赞歌(chorale)。其歌词不再用拉丁文,而是改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德语),歌词也由散文式的经文和祷词改为有韵律的诗歌。

恩格斯曾给予马丁・路德高度的评价,他在《自然辩证法》旧序中指出,路德不仅扫除了教会的积弊,而且扫除了德国语言的积弊,他创造了近代的德国散文,制作了那成为16世纪《马赛曲》的充满着胜利感觉的赞美歌的词和曲。事实上,恩格斯所说的“16世纪《马赛曲》”,是马丁・路德于1529年作词的众赞歌《上主是我坚固保障》。值得特书一笔的是,这首作品的音乐已经不再是纷繁庞杂的复调织体,而是清晰明朗的和声体,并含有进步的主调因素。此时的歌词与旋律就显得层次分明,清楚可见了。

马丁・路德宗教革新运动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欧洲北部和罗马天主教彻底决裂,从此分道扬镳,当然也连带影响了音乐的发展。从此以后,在德国的北部,由马丁・路德创作的以赞美诗为主题的合唱音乐,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路德教派庄重严谨的作风,同时也对后来的巴赫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审美特征

任何一种音乐的产生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莫不如此。所以,这一时期的音乐审美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历史的影响。当时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欧洲15、16世纪一些音乐理论家的著作中。当时的艺术思潮与中世纪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力图建立一种崭新的文化模式的努力中,人们追求表现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感情,认识自身,发展个性,追求人的解放与自由意识的表现,将人的思想从宗教的枷锁和封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励下,很多艺术家都潜心钻研自己钟爱的艺术,这就使得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放异彩,光彩夺目。这一时期,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音乐的世俗性及音乐的娱乐性。这一时期的音乐家,在音乐审美的意识中进行了值得肯定的探索,特别是在音乐的创作、音乐的欣赏及评价活动中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并产生了与以往不同的崭新的音乐审美意识和观念。

(一)追求对音乐情感的表现

音乐是表达人类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最美好、最动人的音乐只有从主观上能让人感受到愉悦、让人产生共鸣,才是真正好的音乐作品。文艺复兴时期,已经渐渐摒弃了关于中世纪以来的种种音乐本质的数和谐的深奥理论,音乐作品应该以表达人类的情感作为创作的目的,因为音乐本身就是表达人类情感的一种不可替代的特殊语言和符号。尽管后世对音乐美学的探讨与研究中出现了抛弃情感说,只注重感受音乐本身的美感,即:音乐的若干声部、旋律与和声之间的和谐、音乐作品的结构,等等。但是,作为表达人类情感形式的音乐,人文主义者在这一时期开始对音乐情感进行执着的、不懈的追求。在当时的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识中,音乐除了诠释着人类的情感,还会深深影响着人的精神、个性甚至意识和行为。这种音乐的审美观念,对当时音乐创作的影响是深远的、多方面的,尤其是让音乐家们在音乐的题材上进行了丰富多样的创作。当时最能够反映文艺复兴特点的音乐体裁叫做“牧歌”,这种题材经常出现在意大利作曲家杰苏阿尔多(Gesualdo,1560~1613)的音乐作品中,“牧歌”的最大特点就是专注人的情感体验和惟妙惟肖的心理刻画。另一种类似的音乐作品叫做“康佐涅”(Conzone),它是多声部音乐衍生而来的,其特点是极富个性,表现手法丰富多彩,音乐作品结构完整,后来逐渐向近代奏鸣曲演变。当时,还有一些由世俗民间舞曲中形成的组合形式的音乐组曲,多种音乐体裁的出现,都与音乐家们提出的音乐应该表达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追求对音乐存在方式的认识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应当注重情感的体验理论逐渐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同时,大家很少再去讨论和研究音乐的存在方式究竟是什么,或者说考虑其音乐审美意识的理论前提是什么,但是在这类理论的表述上,已经表现了某种关于音乐存在方式这一理论前提的看法。在当时的音乐审美意识中,无论是“理式的音乐”还是“宇宙的音乐”,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过去时。对于音乐,人们最主要的认知对象,就是和声、旋律、调式、节奏这类形态的存在。其音乐审美意识,也正是在这样一种认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将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新的音乐美学观念视为西方近代音乐美学发展的开端,那么,这种开端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将音乐的认知对象,集中于音乐的形态,也就是今人一般讲的“音乐本身”,从而真正确立了一种堪称为“音”本体的音乐哲学美学观念。

五、现代音乐史学家对“音乐的文艺复兴”的基本看法

对于今天的音乐发展来说,音乐的文艺复兴早已成为历史。但是,今天的音乐史学家、音乐评论家及批评家们却对于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基本发展存在着诸多的看法,但总体上来说,大家的意见基本是一致的。里斯(Reese)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基本上可以说是在征服了中世纪之后取得的一连串的胜利;他认为文艺复兴是音乐文化空前统一的时期,整个欧洲16世纪的作曲都“使用同一种音乐语言”。

此外,还有一种不同的声音,它关注文艺复兴与中世纪之间的差异,特别强调音乐的文艺复兴应该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洛温斯基就曾对这种观点发表过许多文章或著作。他认为,这一时期发生的巨大变化是空前的,不仅是彻底地冲破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羁绊,同时也充分表现了当时的音乐家们渴望“冲破所有束缚,达到音乐表现的自由境界”。

总之,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音乐的发展是进步的,并且始终洋溢着狂飙突进的氛围,音乐家们经过自己的努力,重新找到了自信,发现了自我,不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取得了累累硕果,还为欧洲音乐的文艺复兴作出了杰出贡献。在那段时间里,他们在追寻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时候,将所谓的从高高在上的位置,拉下马来,拉回到了原有的地平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篇10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变革时期,最早发源于14世纪末的意大利,其原意为“重新发现古代”。但是它却绝非单纯的复古,实质上是通过学习古典的途径创造新的文化和新的艺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社会思潮为人文主义。它的核心是肯定人性和道德,要求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体现在欧洲文艺复兴家具上的文化艺术则强调实用与美观相结合,以人为本,追求舒适和安乐,赋予家具更多的理性和人情味,形成了实用、和谐、精致、平衡、华美的风格特征。

欧洲文艺复兴家具在古代希腊古罗马家具的古典文化基础上,吸收了东方中国家具文化,并结合各国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经济社会结构以及不同的民族特性,形成了各个国家各自不同的文艺复兴家具文化艺术的风格特征。如严谨、华丽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稳重、挺拔的德国文艺复兴式;简洁、单纯的西班牙文艺复兴式和刚劲、质朴的英国文艺复兴式,这些特点又都融于欧洲文艺复兴文化艺术总的风格特征之中。

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具根据装饰内容和材料的不同还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的装饰图案多是生活场景和古典神话,雕刻为浅浮雕,材料大多用胡桃木,注重结构需要和材料特性,使形式设计得到更多的自由性和正确性;中期装饰图案为人体美或兽爪脚,雕刻为深浮雕和圆雕两种,完全以模仿古罗马石质制品的形式为主,阻碍了家具的正常发展;晚期的装饰图案为蔓藤花环和彩绘人物,雕刻为灰泥模塑细工装饰,材料为胡桃木,晚期哥特式窗格装饰与文艺复兴的形式结合,形成了一种综合风味,同时灰泥模塑细工装饰产生高雅优美的效果。

2 巴洛克风格的家具

巴洛克文化艺术是16世纪末开始于意大利,17世纪和18世纪初遍布欧洲和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的一种艺术潮流。巴洛克艺术风格是在文艺复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却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静止、挺拔、空间感、豪华感、激情感,追求浮夸、奇异和怪诞,把建筑、家具、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风格的最大特点是以浪漫主义精神作为形式设计的基础,在造型意识上与古典主义大相径庭。它创造于意大利,影响遍布整个欧洲大陆。巴洛克风格家具的最大特点是舍弃了文艺复兴时期复杂的装饰,将富于表现力的细部相对集中,简化不必要的部分而着重于整体结构塑造。由于这些改变,使坐椅已不再采用圆形旋木与方木相间的椅腿,代之以整体的回栏状椅腿、椅坐、扶手和椅背,并采用织物或皮革包衬来替代原来的装饰。这种改革不仅使家具造型在视觉上产生更为华贵而统一的效果,同时在功能上也更具舒适感。

历代建筑文化艺术都是家具文化艺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源泉,巴洛克建筑艺术上的一些特征如动感曲线、涡卷装饰、圆柱、壁柱、三角楣、人柱像、圆拱等都十分广泛地应用于家具中。尤其是家居设计往往由建筑师为适应建筑和室内的装饰而设计制作的,家具在构成要素上多考虑适用的需要及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采用建筑形式来创造具有统一整体的家居效果。因此,使家具更多地表现出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特点,并且也深深地影响着以后欧洲各时期的家具文化艺术。从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巴洛克家具文化艺术开始,欧洲已经形成了以法国为中心的家具文化艺术发展运动,但是各国又有其独自的特点:意大利巴洛克家具华丽;荷兰巴洛克家具典雅;法国巴洛克家具豪华;德国巴洛克家具端庄;英国巴洛克家具精细;西班牙巴洛克家具单纯。 转贴于

欧洲巴洛克家具文化艺术总的趋势是打破古典主义严肃、端正的静止状态,形成浪漫的曲直相间、曲线多变的生动形象,并集雕刻、拼贴、镶嵌、旋木等多种技法为一体,雅致优美重于舒适,追求豪华、宏伟、奔放、庄严和浪漫的艺术效果。巴洛克风格家具的艺术性、观赏性是无可比拟的,除了本身强烈的欧洲宫廷华贵气势,也会使整个室内空间更加具有艺术氛围,把每一件家具的抒情色彩表达得十分强烈,强烈的舒适感与细腻温馨的色调处理,把热情浪漫的艺术效果表达得十分成功。

3 洛可可风格的家具

法国是一个艺术至上的民族,艺术在生活中的延伸也更加细致和到位,我们可以从法国家具的细节读到它的历史。18世纪的法国处在浪漫主义时期,当时法国宫殿中滋长了一种洛可可风气,主要表现在绘画、建筑、室内装饰和家具等艺术上,由法国路易十五宫廷形成而流行开来,相继波及英国、意大利、荷兰、德国、俄国、美国等国家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法国洛可可家具柔软优美;英国洛可可家具轻巧典雅;意大利洛可可家具精致柔丽;德国洛可可家具精巧华丽;荷兰洛可可家具严谨端庄;俄国洛可可家具精密鲜明;美国洛可可家具简洁单纯。

洛可可艺术的特征是以其华丽纤细的曲线著称,相对于庄严、宏伟的巴洛克艺术而言,洛可可艺术则打破了艺术上的对称、均衡、朴实的规律,具有秀丽、柔婉、活泼的女人气质。

在造型手法上,洛可可家具流动自如的曲线和曲面的应用,是巴洛克艺术曲线造型的升华,从而在18世纪中期成为了一种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的家具艺术形式。

其坐椅的风格特点是:轻巧、舒适和线条协调。椅腿间的横档没有了,椅腿呈S形,造型醒目,扶手不再和椅腿呈直角,而是稍往后缩,常呈喇叭口状,这是为了适应当时流行的带群环的长裙。装饰题材有:小花、粽叶、贝壳、卷边牌匾和叶涡旋饰。

洛可可家具的最大成就是在巴洛克家具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优美的艺术造型与功能的舒适效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完美的工艺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家具的形式和室内陈设、室内墙壁的装饰完全一致,形成一个完整的室内设计的新概念。通常以优美的曲线框架,配以织锦缎,并用珍木贴片、表面镀金装饰,使得这时期的家具,不仅在视觉上形成极端华贵的整体感觉,而且在实用和装饰效果的配合上也达到了空前完美的程度。

18世纪,英国的家具设计大师奇朋代尔(1718—1779年)将中国的塔、苏州园林技术等东方元素与西方家具制作技艺相融合。奇朋代尔在家具史上就是洛可可家具的同义词,他是洛可可风格的缔造者。以复杂的波浪曲线模仿贝壳和岩石的外形,并配以纤巧的雕饰,以追求运动中的纤巧和华丽,给人以流畅的动感。

4 结 论

总的来说,这三个时期的家具是欧洲古典家具的典型代表,在古希腊古罗马家具和现代家具之间承前启后,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其造型手法有着鲜明的特点,体现了当时欧洲的艺术特色和文化经济水平。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传承了古代希腊古罗马时期家具的造型,同时也受到了我国明式家具的影响,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象征价值和历史价值,已经成为了世界家具历史上的经典,以致几百年后的今天这三种风格的家具依然很受欢迎。

参考文献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篇1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巴洛克艺术风格

1.1.2 清朝时期的艺术风格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实证研究法

1.2.3 逻辑分析法

二、 结果与分析

2.1 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一词原指不规则的,怪异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义,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1]。

2.1.1 巴洛克艺术建筑方面的特征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2.1.2 巴洛克艺术雕刻方面的特征

巴洛克风格的特点:一是豪华。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二是它是一种激情艺术,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三是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四是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五是具有综合性,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

2.1.3 巴洛克艺术绘画方面的特征

巴洛克画家的典型代表是比利时的鲁本斯、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盖兹、英国的凡•戴克等。他们的画作人体动势生动大胆,色彩明快,强调光影变化,比文艺复兴时代画家还要更强调人文意识。

2.1.4 巴洛克艺术音乐方面的特征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意指17.18世纪欧洲华丽,精制的音乐.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意思是形态不够圆或不完美的珍珠,而且最初是建筑领域的术语,后来才逐渐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

2.1.5 巴洛克艺术文学方面的特征

巴洛克文学是西方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另外和古典主义文学和清教徒文学并成十七世纪三大文学。它在人文主义文学运动衰落后而兴起[10]。它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为少数有文化修养的人创作。有意在艺术上刻意雕琢,内容上偏向写信仰危机和悲观的思想。这类作品追求形式,内容空虚,语言雕琢浮夸。

2.2 清朝时期的艺术风格

2.2.1 清朝艺术在建筑方面的特征

清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虽然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型,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清朝建筑的最大成就是在园林领域。

2.2.2 清朝艺术在雕刻方面的特征

清朝的雕刻艺术可谓达到了古代中国艺术的巅峰,红松木等等各式各样的家具、木雕艺术品在今天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2.3 清朝艺术在绘画方面的特征

自清朝建立至清康熙年间,是清代绘画发展的前期。这一时期的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都直承晚明的余绪而向前发展,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派”继承晚明董其昌的文人画传统,重视师古人胜于师造化;“四僧”则重视独特个性的抒发,适应了市民文化思潮,影响了清代中期的非正统派绘画。自雍正至道光年间,是清代绘画中的中后期。

2.2.4 清朝艺术在音乐方面的特征

清代的音乐也已发展到了古代中国音乐艺术的巅峰,在南北出现了不同风格的音乐艺术形式。

2.2.5 清朝艺术在文学方面的特征

清朝时期的诗、词、曲、赋作品测出不穷,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清朝推行“焚书坑儒”制度,为了捍卫王室的思想统治,一定程度上也毁坏了其他文学艺术的表达方式。

三、结论

3.1 巴洛克建筑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清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虽然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型,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

3.2 巴洛克雕刻艺术的特点:豪华、激情、运动、关注空间感与立体感、综合性、宗教色彩、远离生活。清朝的雕刻艺术可谓达到了古代中国艺术的巅峰,红松木等等各式各样的家具、木雕艺术品在今天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3 巴洛克艺术绘画生动大胆,色彩明快,强调光影变化,比文艺复兴时代画家还要更强调人文意识。清朝艺术绘画这一时期的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都直承晚明的余绪而向前发展,名家辈出,流派纷呈。

3.4 巴洛克文学艺术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为少数有文化修养的人创作。有意在艺术上刻意雕琢,内容上偏向写信仰危机和悲观的思想。清朝文学艺术清朝时期的诗、词、曲、赋作品测出不穷,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5 巴洛克音乐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伴奏部分即通奏低音。

参考文献:

[1]王智明,高春湃.无定形之美--巴洛克艺术探源[J].齐鲁艺苑,1999,(02) .

[2]王明道.巴洛克美术的形成与发展[J].西北美术,1999,(04).

[3]李嘉.关于巴洛克概念的解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4]巴洛克时期的时代特色极其对时期的影响[J].黄河之声,2006,(01).

[5]段岩涛.巴洛克艺术赏析[J].平原大学学报,2005,(01).

[7]何静.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比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8]Flower,丁丁,张彤,钟慧. 奢华巴洛克[J].大美术,2007,(03).

[9]巨云和.艺术的春天―动态心里与巴洛克[J].齐鲁艺苑,2007,(03).

[10]范明三. 巴洛克、洛可可及东亚影响[J].上海工艺美术,2005,(02).

[11]李萌.浅谈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J].光盘技术,2006,(06).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篇12

    事实也是如此。以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为目标的中国人民大革命的胜利,以及以粉碎林彪、“四人帮”集团,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的中国人民第二次政治解放,解放了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生产力,为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复兴提供了政治保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大发展又给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复兴奠定了牢固的物质基础。有了政治保证,有了物质基础,中华民族科学文化艺术的复兴,或者说,中华文艺复兴就会成为可能。

    二、中华文艺复兴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作为前一点(中华民族的经济复兴必然导致中华文艺复兴)的深化,我们要强调指出,在党的英明领导下,经过我国人民群众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奋斗,中华科学文化艺术的复兴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主要表现为:

    (1)科学技术方面。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863"计划的成功,神州号飞船的升天与收回……这些事实都说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复兴已经有了较强的物质基础。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仍处于较弱水平,但是,从科学技术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和科技对社会发展贡献等5组指标分析看,“近几年,每项指标均处于上升趋势,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基本处于平稳发展状态,‘科教兴国’战略已初见成效”,“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正蓄势待发”[3]。显然,科技竞争力的平稳发展和蓄势待发,也说明我国科技的发展、复兴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2)文化艺术方面。虽然受到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经济建设急躁冒进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文化建设受到了一些挫折,但总的说来,主流是健康的,呈现过欣欣向荣景象。改革开放又为文化事业迎来了改革、发展、繁荣的新局面。因而,“文革”前17年的文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建设,给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复兴奠定了颇为雄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主要表现为:1.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建国以后,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持。例如,到1999年,全国每年有25亿元用于文物保护事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750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近7000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6万处。经两次全国性文物普查,我国已知的地上地下文物有40余万处。2.新的文化设施在祖国大地有如繁星在天。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直接用于文化设施建设的投资不会少于180亿元。一批标志性的大型文化设施已经耸立在祖国大地上。总投资2.8亿元的国家图书馆,投资1.7亿元的深圳图书馆,投入6亿元的上海图书馆,投入1.3亿元的上海博物馆,以及投入近亿元的西藏图书馆,投入9000余万元的西藏博物馆等等,就是这种新的大型文化设施的代表。3.文化市场已具规模,文化产业已经崛起。我国的文化市场经过20多年的培育和建设,已经形成了综合性的市场体系和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的共同繁荣的格局。到1998年,仅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市场各类单位已达27.7万家,从业人员24万人,年实现利税额40.3亿元,新创增加值146.2亿元。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经崛起,产业总值成为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4]。

    显然,不管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化艺术,都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有了这一定的物质基础,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的持续普遍高涨就有了依托,中华科学文化艺术的复兴也就有了可靠的支点。

    三、我国科学文化艺术自身的发展,已经为中华文艺复兴准备了精神条件和思想基础。

     经过50多年的奋斗,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复兴不仅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还有了从自身发展中形成的精神条件、思想基础。

    (1)科学技术方面。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最近预言,中国科技水准将在21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世界的最前线。理由是:“中国科技发展如此迅速有其内在的基本原因,而这些原因在21世纪是更加强了,更巩固了。”[5]这种“内在的基本原因”主要有“科教兴国”战略和对高素质科技人材的加强培养等等。这些“内在的基本原因”无疑能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复兴的精神性的条件。

    (2)文化艺术方面。经过80多年的发展,中华文化艺术逐渐摆脱了一些外部因素对自身的纠缠,形成了一系列标志着自己走向成熟的理念,这就为中华文化艺术的发展、复兴准备好了精神条件和思想基础。中华文化艺术摆脱了哪些外部因素的纠缠呢?1.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努力,中华文化艺术基本上从封建的传统观念中挣脱出来。中国有两三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历史,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虽然封建思想在我国还大有市场,影响还很严重,但是,经过从“五四”运动开始的八九十年的努力斗争,中华文化艺术基本上摆脱了封建传统观念对自己的纠缠和制约,这应该是人们能够认同的结论。2.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贯彻执行开始,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努力,中华文化艺术日渐摆脱政治意识形态的桎梏。从20世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华文化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民族进步事业中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然而,也有不足和弊端。这种不足和弊端主要表现为文化艺术日益成为政治意识形态的转达,成为政治的工具,从而削弱了文化艺术自身的价值。三中全会后出现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扭转了文化艺术政治化、政治意识形态化趋势,文化艺术也就日渐摆脱政治意识形态的桎梏,而使自身的价值日益得到恢复。3.从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开始,中华文化艺术又踏上了摆脱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推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市场经济为取向,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后,市场经济固有的求利原则、等价交换原则、自主性原则诱发出某些负面的影响(或者说伴生出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的,甚至是腐朽的、丑恶的东西),例如求利原则诱发出“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倾向;等价交换原则诱发出文化艺术领域的实惠化、金钱化现象;自主性原则诱发出与“自我利益”有关的各种形式的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等。这些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渗入到中华文化艺术领域,就使这个领域无序并让人担忧。但是,从世纪之交开始,要求重建理性,要求回到文化艺术上面去的呼声频频,这又意味着中华文化艺术不久就会摆脱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而走上新的成熟的道路。

    总之,经过80多年的发展,中华文化艺术逐渐摆脱了封建传统观念、政治意识形态、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之类的外力因素的桎梏,形成了标志着自己走向成熟的理念,这就为中华文化艺术的复兴提供了精神条件、思想基础。

    四、中华文艺复兴已经有了一定的舆论基础。

     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中华民族复兴伟大进程已经过去了50多年时间。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下过去了的50多年,就可知道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或者说,中华文艺复兴并未进行,至少没有着力进行。“1949~1978年是革命的时代,是政治压倒文化的时代,是动乱与痛苦的时代。固然也有过伟大与辉煌,但在文化上却付出巨大代价:许多大师死于非命,许多有才华、在未来的10年、20年中有望成大师的‘苗子’半途‘夭折’,文化的继承、吸收、传递和创造进程中断了,人才的培养也出现‘断层’。这些情况表明,1949~1978年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或中华文艺复兴)不沾边。1978年开始了一个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但从文化上看,这个时代才刚刚开始,过去的近20年可以说是经济建设和经济创造的时代,是产生新型的企业家、经济家和创业者的时代,而文化发展总是滞后,新旧思想的大转换至今未完成,旧的时代精神过去了,新的时代精神尚在孕育之中,与此相应,文化过渡时期的产物总免不了带有混乱、浮躁、不定型等不成熟的产物”[6]。这些情况表明,从1978年到现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或中华文艺复兴)还没有全面展开,或者说,还没有着力进行。

    然而,正因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或中华文艺复兴)还未全面展开,还未着力进行,就有了足以成为中华文艺复兴舆论基础的舆情、舆论:

    (1)几年以前,哲学大师张岱年、东方学大师季羡林等,就讲过我国要搞文化复兴的话。

    (2)我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回顾“新中国文化事业壮丽航程”之后,明确说到要“迎接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7]。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郑敏热望“汉语诗歌有一个盛唐式的新阶段”[8],更多的诗人、诗歌爱好者则表示要“为中华诗国复兴而奋斗。[9]

    (3)社会学大师费孝通最近在《“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一文中,明确提出要搞“文艺复兴”的观点,并对这一观点作了阐发。费孝通先生是这样说的:“现在中国的大问题是知识落后于时代要求。最近二十年的发展比较顺利,有些人就以为一切都很容易,认为生产力上来了就行了,没有重视精神的方面。实际上,我们与西方比,缺了‘文化复兴’的一段,缺乏人对理性的重视,这个方面,我们也需要补课,它决定着人的素质。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很快,没有很好的素质,就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这是个文化问题,要更深一层去看。”[10](重点为引者所加)在这段话里,费孝通先生尖锐地指出,现在中国的大问题是“知识落后于时代要求”,是“没有重视精神的方面”,是“缺乏人对理性的重视”,一言以蔽之,缺乏西方曾经进行过的“文艺复兴”运动。怎么办?费孝通先生的回答是:既然“缺了‘文艺复兴’”,就“补课”,就补搞中华文艺复兴。费孝通先生还深刻地指出,“不把缺下的课补足(亦即不补搞文艺复兴——作者),是跳不过去的,历史不是过去了就算了,历史会对今天发生影响的”[11]。显然,费孝通先生的话可以视为中国当代有识之士对于中华文艺复兴的呼唤!

    五、有欧洲文艺复兴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从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冲洗了千年“中世纪黑暗”所留下的黑暗痕迹,带来了思想大解放,带来了人们对理性的普遍重视,带来了近代科学文化艺术,带来了从17世纪到现在的西方社会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显然,欧洲文艺复兴是人类的一次特大成功实践。这次特大的成功实践积累了许多的成功经验:(1)需要较长久的时间。为了达到文艺复兴的种种目的,给欧洲赢得文艺复兴后的长达几百年的社会大发展(从17世纪到现在的大发展),欧洲文艺复兴用了三百年的时间。(2)这个文艺复兴运动是形成复兴氛围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自然历史过程中的种种成功典范,如杰出人才、成果的出现,都是自然形成的,没有人为地“拔苗助长”、“炮制”、“炒作”的痕迹。(3)这个文艺复兴运动的目标非常明确: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倒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大力颂扬人文主义以及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理性主义思想,使民众普遍重视人性和理性。(4)这个文艺复兴运动包含了科学高涨的内容。“人类创造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构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文化系统,其中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可归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12],由于科学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欧洲文艺复兴作为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个时期、一个运动,就包含了科学高涨的内容。事实也是如此,讲到欧洲文艺复兴的丰硕成果,就要讲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的地理发现、伽利略的数学物理学成就……而不仅仅只讲薄伽丘、达·芬奇等人的文学艺术成就。(5)这个文艺复兴运动又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13],但丁、薄伽丘、哥白尼、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莎士比亚、马丁·路德等等就是这种巨人的代表。总之,欧洲文艺复兴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这些成功的经验都可以为我们推动、开展中华文艺复兴提供借鉴。

     六、中国共产党的重视和支持。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文艺复兴或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视和支持将是中华文艺复兴能够开展、进行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的重视和支持表现在许多方面,我们在这里只需指出两点就行了。

     (1)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多次重申要实现包含有中华文艺复兴内容的中华民族复兴。早在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就提出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并把它作为全国人民奋斗的目标。以后,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在江泽民同志的《二年贺词》、《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在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许多讲话,以及各级党报的社论、文章中,“实现中华民族复兴”都得到了重申、论述和强调。可见我们党对中华民族复兴是何等的重视和支持。中华民族科学文化艺术的复兴(亦即中华文艺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党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视和支持,也就是对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视和支持。

     (2)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包括科学文化、艺术文化在内的文化的建设。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设专节论述过新民主主义文化及其建设的问题。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又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4]邓小平同志也非常重视文化建设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近年又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列入“三个代表”思想,使之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处于并列的地位上,共同成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成为“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15]。显然,江泽民同志对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视和支持的。既重视和支持包括科学文化、艺术文化在内的文化的建设,又重视和支持中华民族的复兴,将两者结合起来就会导致对于以科学文化艺术持久普遍辉煌为实质的中华民族文艺复兴、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视和支持。

     综上所述,从理论上看,中华民族经济政治的复兴必然导致中华文艺复兴;从实际上看,这个中华文艺复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精神条件或思想基础、舆论基础;不仅如此,这个中华文艺复兴还有欧洲文艺复兴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以及有中国共产党的充分重视和支持。因此,中华文艺复兴的实现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应该及时推动和开展中华文艺复兴,使它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形式和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萧君和.论中华文艺复兴[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4).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3] 石勇,崔红曼.我国科技竞争力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0,(3).

    [4][7] 孙家正.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新中国文化事业壮丽航程[n].中国文化报,1999-9-15.

    [5] 杨振宁.未来三四十年科技发展将继续向应用方向倾斜[n].光明日报,2001-10-1.

    [6] 古城.21世纪中国还会有文化大师吗[j].珠海潮,1996,(1).

    [8] 郑敏.我的几点意见[j].当代作家评论,2001,(2).

    [9] 陈廷槐.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应当相互结合[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

    [10][11] 费孝通.“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j].读书,2001,(4).

    [12] 王大珩,于光远.论科学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17.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篇13

事实也是如此。以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为目标的中国人民大革命的胜利,以及以粉碎林彪、“四人帮”集团,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的中国人民第二次政治解放,解放了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生产力,为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复兴提供了政治保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大发展又给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复兴奠定了牢固的物质基础。有了政治保证,有了物质基础,中华民族科学文化艺术的复兴,或者说,中华文艺复兴就会成为可能。

二、中华文艺复兴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作为前一点(中华民族的经济复兴必然导致中华文艺复兴)的深化,我们要强调指出,在党的英明领导下,经过我国人民群众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奋斗,中华科学文化艺术的复兴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主要表现为:

(1)科学技术方面。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863"计划的成功,神州号飞船的升天与收回……这些事实都说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复兴已经有了较强的物质基础。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仍处于较弱水平,但是,从科学技术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和科技对社会发展贡献等5组指标分析看,“近几年,每项指标均处于上升趋势,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基本处于平稳发展状态,‘科教兴国’战略已初见成效”,“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正蓄势待发”[3]。显然,科技竞争力的平稳发展和蓄势待发,也说明我国科技的发展、复兴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2)文化艺术方面。虽然受到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经济建设急躁冒进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文化建设受到了一些挫折,但总的说来,主流是健康的,呈现过欣欣向荣景象。改革开放又为文化事业迎来了改革、发展、繁荣的新局面。因而,“文革”前17年的文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建设,给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复兴奠定了颇为雄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主要表现为:1.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建国以后,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持。例如,到1999年,全国每年有25亿元用于文物保护事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750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近7000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6万处。经两次全国性文物普查,我国已知的地上地下文物有40余万处。2.新的文化设施在祖国大地有如繁星在天。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直接用于文化设施建设的投资不会少于180亿元。一批标志性的大型文化设施已经耸立在祖国大地上。总投资2.8亿元的国家图书馆,投资1.7亿元的深圳图书馆,投入6亿元的上海图书馆,投入1.3亿元的上海博物馆,以及投入近亿元的西藏图书馆,投入9000余万元的西藏博物馆等等,就是这种新的大型文化设施的代表。3.文化市场已具规模,文化产业已经崛起。我国的文化市场经过20多年的培育和建设,已经形成了综合性的市场体系和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的共同繁荣的格局。到1998年,仅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市场各类单位已达27.7万家,从业人员24万人,年实现利税额40.3亿元,新创增加值146.2亿元。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经崛起,产业总值成为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4]。

显然,不管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化艺术,都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有了这一定的物质基础,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的持续普遍高涨就有了依托,中华科学文化艺术的复兴也就有了可靠的支点。

三、我国科学文化艺术自身的发展,已经为中华文艺复兴准备了精神条件和思想基础。

经过50多年的奋斗,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复兴不仅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还有了从自身发展中形成的精神条件、思想基础。

(1)科学技术方面。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最近预言,中国科技水准将在21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世界的最前线。理由是:“中国科技发展如此迅速有其内在的基本原因,而这些原因在21世纪是更加强了,更巩固了。”[5]这种“内在的基本原因”主要有“科教兴国”战略和对高素质科技人材的加强培养等等。这些“内在的基本原因”无疑能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复兴的精神性的条件。

(2)文化艺术方面。经过80多年的发展,中华文化艺术逐渐摆脱了一些外部因素对自身的纠缠,形成了一系列标志着自己走向成熟的理念,这就为中华文化艺术的发展、复兴准备好了精神条件和思想基础。中华文化艺术摆脱了哪些外部因素的纠缠呢?1.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努力,中华文化艺术基本上从封建的传统观念中挣脱出来。中国有两三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历史,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虽然封建思想在我国还大有市场,影响还很严重,但是,经过从“五四”运动开始的八九十年的努力斗争,中华文化艺术基本上摆脱了封建传统观念对自己的纠缠和制约,这应该是人们能够认同的结论。2.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贯彻执行开始,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努力,中华文化艺术日渐摆脱政治意识形态的桎梏。从20世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华文化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民族进步事业中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然而,也有不足和弊端。这种不足和弊端主要表现为文化艺术日益成为政治意识形态的转达,成为政治的工具,从而削弱了文化艺术自身的价值。三中全会后出现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扭转了文化艺术政治化、政治意识形态化趋势,文化艺术也就日渐摆脱政治意识形态的桎梏,而使自身的价值日益得到恢复。3.从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开始,中华文化艺术又踏上了摆脱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推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市场经济为取向,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后,市场经济固有的求利原则、等价交换原则、自主性原则诱发出某些负面的影响(或者说伴生出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的,甚至是腐朽的、丑恶的东西),例如求利原则诱发出“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倾向;等价交换原则诱发出文化艺术领域的实惠化、金钱化现象;自主性原则诱发出与“自我利益”有关的各种形式的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等。这些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渗入到中华文化艺术领域,就使这个领域无序并让人担忧。但是,从世纪之交开始,要求重建理性,要求回到文化艺术上面去的呼声频频,这又意味着中华文化艺术不久就会摆脱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而走上新的成熟的道路。

总之,经过80多年的发展,中华文化艺术逐渐摆脱了封建传统观念、政治意识形态、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之类的外力因素的桎梏,形成了标志着自己走向成熟的理念,这就为中华文化艺术的复兴提供了精神条件、思想基础。

四、中华文艺复兴已经有了一定的舆论基础。

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中华民族复兴伟大进程已经过去了50多年时间。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下过去了的50多年,就可知道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或者说,中华文艺复兴并未进行,至少没有着力进行。“1949~1978年是革命的时代,是政治压倒文化的时代,是动乱与痛苦的时代。固然也有过伟大与辉煌,但在文化上却付出巨大代价:许多大师死于非命,许多有才华、在未来的10年、20年中有望成大师的‘苗子’半途‘夭折’,文化的继承、吸收、传递和创造进程中断了,人才的培养也出现‘断层’。这些情况表明,1949~1978年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或中华文艺复兴)不沾边。1978年开始了一个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但从文化上看,这个时代才刚刚开始,过去的近20年可以说是经济建设和经济创造的时代,是产生新型的企业家、经济家和创业者的时代,而文化发展总是滞后,新旧思想的大转换至今未完成,旧的时代精神过去了,新的时代精神尚在孕育之中,与此相应,文化过渡时期的产物总免不了带有混乱、浮躁、不定型等不成熟的产物”[6]。这些情况表明,从1978年到现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或中华文艺复兴)还没有全面展开,或者说,还没有着力进行。

然而,正因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或中华文艺复兴)还未全面展开,还未着力进行,就有了足以成为中华文艺复兴舆论基础的舆情、舆论:

(1)几年以前,哲学大师张岱年、东方学大师季羡林等,就讲过我国要搞文化复兴的话。

(2)我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回顾“新中国文化事业壮丽航程”之后,明确说到要“迎接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7]。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郑敏热望“汉语诗歌有一个盛唐式的新阶段”[8],更多的诗人、诗歌爱好者则表示要“为中华诗国复兴而奋斗。[9]

(3)社会学大师费孝通最近在《“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一文中,明确提出要搞“文艺复兴”的观点,并对这一观点作了阐发。费孝通先生是这样说的:“现在中国的大问题是知识落后于时代要求。最近二十年的发展比较顺利,有些人就以为一切都很容易,认为生产力上来了就行了,没有重视精神的方面。实际上,我们与西方比,缺了‘文化复兴’的一段,缺乏人对理性的重视,这个方面,我们也需要补课,它决定着人的素质。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很快,没有很好的素质,就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这是个文化问题,要更深一层去看。”[10](重点为引者所加)在这段话里,费孝通先生尖锐地指出,现在中国的大问题是“知识落后于时代要求”,是“没有重视精神的方面”,是“缺乏人对理性的重视”,一言以蔽之,缺乏西方曾经进行过的“文艺复兴”运动。怎么办?费孝通先生的回答是:既然“缺了‘文艺复兴’”,就“补课”,就补搞中华文艺复兴。费孝通先生还深刻地指出,“不把缺下的课补足(亦即不补搞文艺复兴——作者),是跳不过去的,历史不是过去了就算了,历史会对今天发生影响的”[11]。显然,费孝通先生的话可以视为中国当代有识之士对于中华文艺复兴的呼唤!

五、有欧洲文艺复兴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从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冲洗了千年“中世纪黑暗”所留下的黑暗痕迹,带来了思想大解放,带来了人们对理性的普遍重视,带来了近代科学文化艺术,带来了从17世纪到现在的西方社会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显然,欧洲文艺复兴是人类的一次特大成功实践。这次特大的成功实践积累了许多的成功经验:(1)需要较长久的时间。为了达到文艺复兴的种种目的,给欧洲赢得文艺复兴后的长达几百年的社会大发展(从17世纪到现在的大发展),欧洲文艺复兴用了三百年的时间。(2)这个文艺复兴运动是形成复兴氛围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自然历史过程中的种种成功典范,如杰出人才、成果的出现,都是自然形成的,没有人为地“拔苗助长”、“炮制”、“炒作”的痕迹。(3)这个文艺复兴运动的目标非常明确: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倒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大力颂扬人文主义以及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理性主义思想,使民众普遍重视人性和理性。(4)这个文艺复兴运动包含了科学高涨的内容。“人类创造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构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文化系统,其中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可归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12],由于科学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欧洲文艺复兴作为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个时期、一个运动,就包含了科学高涨的内容。事实也是如此,讲到欧洲文艺复兴的丰硕成果,就要讲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的地理发现、伽利略的数学物理学成就……而不仅仅只讲薄伽丘、达·芬奇等人的文学艺术成就。(5)这个文艺复兴运动又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13],但丁、薄伽丘、哥白尼、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莎士比亚、马丁·路德等等就是这种巨人的代表。总之,欧洲文艺复兴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这些成功的经验都可以为我们推动、开展中华文艺复兴提供借鉴。

六、中国共产党的重视和支持。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文艺复兴或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视和支持将是中华文艺复兴能够开展、进行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的重视和支持表现在许多方面,我们在这里只需指出两点就行了。

(1)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多次重申要实现包含有中华文艺复兴内容的中华民族复兴。早在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就提出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并把它作为全国人民奋斗的目标。以后,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在江泽民同志的《二年贺词》、《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在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许多讲话,以及各级党报的社论、文章中,“实现中华民族复兴”都得到了重申、论述和强调。可见我们党对中华民族复兴是何等的重视和支持。中华民族科学文化艺术的复兴(亦即中华文艺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党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视和支持,也就是对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视和支持。

(2)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包括科学文化、艺术文化在内的文化的建设。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设专节论述过新民主主义文化及其建设的问题。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又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4]邓小平同志也非常重视文化建设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近年又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列入“三个代表”思想,使之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处于并列的地位上,共同成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成为“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15]。显然,江泽民同志对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视和支持的。既重视和支持包括科学文化、艺术文化在内的文化的建设,又重视和支持中华民族的复兴,将两者结合起来就会导致对于以科学文化艺术持久普遍辉煌为实质的中华民族文艺复兴、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视和支持。

综上所述,从理论上看,中华民族经济政治的复兴必然导致中华文艺复兴;从实际上看,这个中华文艺复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精神条件或思想基础、舆论基础;不仅如此,这个中华文艺复兴还有欧洲文艺复兴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以及有中国共产党的充分重视和支持。因此,中华文艺复兴的实现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应该及时推动和开展中华文艺复兴,使它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形式和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萧君和.论中华文艺复兴[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4).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3] 石勇,崔红曼.我国科技竞争力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0,(3).

[4][7] 孙家正.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新中国文化事业壮丽航程[N].中国文化报,1999-9-15.

[5] 杨振宁.未来三四十年科技发展将继续向应用方向倾斜[N].光明日报,2001-10-1.

[6] 古城.21世纪中国还会有文化大师吗[J].珠海潮,1996,(1).

[8] 郑敏.我的几点意见[J].当代作家评论,2001,(2).

[9] 陈廷槐.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应当相互结合[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

[10][11] 费孝通.“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J].读书,2001,(4).

[12] 王大珩,于光远.论科学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17.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